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英國國家檔案館

指数 英國國家檔案館

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縮寫作 TNA)是英國司法部下轄的一個行政機構,是英國政府官方檔案館。它由四個機構,即公共檔案館、皇家历史手稿委员会、公部门资讯办公室和皇家文書局在2003年合併成。.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23 关系: 南京条约台灣地位未定論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主事官乔治·奥威尔互联网档案馆北京条约國立公文書館喬治·達爾文约翰·济慈香港回歸香港日佔時期议会大火葉名琛英國國家檔案局英国政府部门英皇書院QRpedia沙巴消失的檔案昭和天皇海地獨立宣言

南京条约

《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king),又稱《江寧条约》,清政府称之为“万年和约”,是大清首個因對西方列強戰敗而簽之條約。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大清在對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雙方代表在南京静海寺谈判并在泊于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军旗舰汗華囇號上签署《南京條約》,以確切文件達成開放通商,並且大清向英國割讓香港島。 1943年,中華民國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等國签订协议,廢除一些不平等條約內容,例如治外法權。 《南京條約》的原件之一由英國政府保存;另一份正本原保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现寄存位於臺北市的國立故宮博物院。.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南京条约

台灣地位未定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或稱台灣主權未定論,認為台灣的主權歸屬未定,是關於台灣國際地位的論述之一。 台灣地位未定之說出現於二戰戰後初期,至遲由美國駐台新聞處處長羅伯特·卡度於1946年提出該論述。美國國務院喬治·凱南與副手保羅·尼采、美國國務院特別政治事務辦公室主任迪安·魯斯克等人都在1948年提出过台灣地位未定的議論。1949年3月更有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表示:「在對日和約簽定之前,台灣仍屬於盟軍總部」;同年4月15日,美國國務院新聞事務特別助理公開表示台灣與戰時的庫頁島一樣,「其最后地位將由一項和約決定」。麥克德莫特之言是美國官方首次公開表明台灣地位未定。 随着1948年底國共內戰情勢逆轉,美國對於可能被中共佔領的台灣進行政策檢討。1949年,美國以外交與經濟手段保衛台灣的結果均告失敗,認為台灣終將落入中共之手。在國務院掌握決策優勢下,美國為擺脫介入國共內戰失敗的責任,決定從中脫身。1950年初,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草擬一聲明並說服美國總統杜魯門接受。1950年1月5日,杜魯門出面發表該聲明:為實踐《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台灣移交給蔣介石四年以來,美國及其它盟國均接受中國在台灣行使權力。艾奇遜當日稍後也闡釋杜魯門的說法表示:中國管理台灣已達四年之久,美國及其盟國對於該項權力與該項佔領從未發生疑問,當台灣被納為中國的一省時也未發出法律上的疑問,因為人們認為那是合法的,現在若干人認為情形改變了,他們認為現在控制中國大陸的那個勢力,對我們是不友好的,而那個勢力,不久將獲得其他若干國家的承認,因此他們就主張:「好,我們等待一個條約吧。」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1950年1月聲明「美國太平洋防線」不包括朝鮮半島和台灣,蘇聯得知後決定支持並軍事援助北韓的統一朝鮮以及中共的攻佔台灣計劃。2月14日中共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互助條約》,艾奇遜拉攏中共離間蘇聯的計畫宣告失敗,轉變成積極圍堵政策。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為防止中共佔領台灣,杜魯門於6月27日發表聲明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實施台海中立化,同時聲明:台灣未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地區恢復安全、對日本的和平條約訂立、或經聯合國審議後才能決定。後世普遍將此聲明解讀為台灣地位未定論之起源。 依國際法而言,戰爭的始末是從宣戰到和平條約生效為止,所有經過協議後的權利義務須在和平條約生效以後才能產生法律關係。1951年日本與同盟國簽訂《舊金山和約》,1952年又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日和約》,但是在這些和約中,日本都只有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並未表明台灣主權歸屬於何方。 《舊金山和約》簽訂時,絕大多數簽約國代表的共識為台灣的地位暫時未定,應在適當時機依照《聯合國憲章》的住民自決原則,經由公民投票由住民決定,但是現今尚未為解決此問題而舉辦公民投票。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政府依據《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以及《中日聯合聲明》或《中日和約》來否定台灣地位未定論,並各自主張擁有台灣與澎湖的主權。而美國則視《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中關於台灣的部份為從未正式執行的意向聲明,且視《中日和約》未處理台灣地位,並認為台灣地位未定。美國政府在《中美建交公報》與《八一七公報》聲明了美國「認知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其後表示「認知」不代表認可、不代表接受,除了「認知」以外不代表任何意義。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意為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張,亦不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台灣地位未定論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語:The Convention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China Respecting an Extension of Hong Kong Territory 或 The Second Convention of Peking)是1898年6月9日大清和英國在北京簽訂的一份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條約。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市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英雙方以此專條確定香港邊界,將香港境址擴展到后海灣同大鵬灣水面;專條提及租借期限为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終,此為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遠因。.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EIC),通稱英國東印度公司,又稱「可敬的东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縮寫:(HEIC),綽號為「约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个股份公司。西元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許狀,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組成。实际上此特许狀给予「可敬的东印度公司」於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權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主事官

主事官(Master of the Rolls),全稱卷宗保管及主事官和英格蘭大法官法院記錄官(Keeper or Master of the Rolls and Records of the Chancery of England),是英格蘭和威爾斯司法轄區中計首席法官後第二高級的法官。主事官會同時擔任上訴法院民事分庭庭長和民事審判長(Head of Civil Justice)。此職位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286年,但相信在更早的歷史時期早已有此職存在。 主事官一職職責起初類似現今的司法書記,負責在大法官法院(Court of Chancery)保管法律卷宗和法庭記錄,所以此職又名大法官法院卷宗保管官(Keeper of the Rolls of Chancery)保管官是當時大法官法院中最資深的書記,有時會同時兼任國璽掌官(Keeper of the Great Seal)。本職後來演變成大法官法院內的法官職位,在1520年首次進行司法審訊。1873年,英國通過1873年最高司法院法令,將大法官法院和其他主要法院合併,而使主事官同時加入高等法院大法官法庭以及上訴法院工作。其後,1881年最高司法院法令獲通過,主事官以後毋須再在高等法院內任職。本職亦曾經負責看守皈依堂(Domus Conversorum)用以存放法律文件,而這教堂最後就成為了英國公共檔案局(Public Record Office)會址。 主事官在歷史上亦是英國國家檔案館前身的英國公共檔案局名義上的首長,不過在1958年,因1958年公共檔案法令獲通過,主事官的此項權力被轉移到大法官手中。另外,主事官是會以官守議員方式擔任英國記錄協會會長。在歷史上,主事官還會負責為英格蘭及威爾斯高級法院(Senior Courts)的事務律師作註冊登記。 托马斯·克伦威尔是歷任主事官中較為著名的一位,他於亨利八世在位期間是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此外,於1962年至1982年間出任主事官的丹寧男爵亦對普通法改革作出過重要貢獻。在2016年10月3日,特倫斯·埃瑟頓爵士繼約翰·戴森勳爵後出任主事官。.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主事官

乔治·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英国左翼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 《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為奥威尔的传世作品。當中,奥威尔以锐目观察,批判假社会主义之名、行极权主义之实的斯大林主义;以辛辣的笔触讽刺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和追逐权力者;而小说中对极权主义政权的预言在之后的五十年中也不断地与历史相印证,所以两部作品堪称世界文坛政治讽喻小说的经典之作,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界。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新话”、“双重思想”等词汇,皆已收入英语词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奥威尔主义”、“奥威尔式的”等新詞,甚至成为日常通用語汇,可见奥威尔和其作品在英语国家的巨大影响。 由于历史上东西方的对峙,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经常被视为反苏和反共的代名词,因而在苏联、东欧、中華人民共和國等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封杀。《一九八四》直到1985年才有简体中文版刊行,且出版初期被列为“内部读物”,只允许特定人群购买阅读。.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乔治·奥威尔

互联网档案馆

互联网档案馆(Internet Archive)是一個非營利性的數位圖書館组织。成立于1996年,由Alexa创始人布鲁斯特·卡利创办。提供數字資料如網站、音樂、動態圖像、和數百萬書籍的永久性免費儲存及獲取。迄至2012年10月,其信息儲量達到10PB。除此之外,該檔案館也是網絡開放與自由化的倡議者之一。 其數據是由自帶的網絡爬蟲自動搜集的,其檔案館網站時光機,抓取了超過1500億的網頁。 其年度預算約为1000萬美元,來源則是其網頁爬蟲服務、合作關係、贊助以及卡利-奧斯丁基金會。總部位於舊金山里奇蒙德區,此地僱員只有數十人,大部份僱員工作於書籍掃描中心,在紅木城也有數據中心。 該數據庫是國際網際網路保留協會成員,2007年被加利福尼亞州選為官方指定圖書館。档案馆收集的数据是各种各样的。截止2015年年初,互联网档案馆共收录了2400经典游戏。.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互联网档案馆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大清朝廷於第二次英法联军後在北京分别與英国、法国、俄國各自签订的戰敗條約。咸豐皇帝委任欽差大臣恭親王奕訢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签约地点在北京礼部衙门,今天安门广场东南角。另外,1887年与葡萄牙签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亦称《中葡北京条约》。北京条约使得清朝增加对英法的赔款数额,增开商埠,并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九龙西)给英国。條約还承认1858年《瑷珲条约》的有效性,将原先规定为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包括库页岛以及不凍港海参崴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歸俄國所屬,从此中国失去东北地区对日本海的出海口。 三條約正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北京条约

國立公文書館

國立公文書館()是日本的,為內閣府直轄的獨立行政法人之一,負責收藏日本歷代的所有公文,同時將這些資料開放公眾閱覽。總館位於鄰近皇居的東京北之丸公園,並在茨城縣筑波市設有分館。.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國立公文書館

喬治·達爾文

喬治·霍華德·達爾文爵士,FRS(Sir George Howard Darwin,),英國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他是查爾斯·達爾文和艾瑪·達爾文的第二個兒子(所有兒女中排行第五)。.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喬治·達爾文

约翰·济慈

约翰·济慈(John Keats,)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约翰·济慈

香港回歸

香港回歸(Hong Kong reunification),又称為香港主权移交(Transfer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香港政權移交」(Transfer of government over Hong Kong)、「香港交接」(Handover of Hong Kong)、「九七回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作出承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於同日將香港交還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1997年7月1日0時0分,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結束近153年的英治時期,並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為政府首長。大部分香港永久居民不論意願自動獲得中國國籍,可申領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每年7月1日公眾假期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香港回歸

香港日佔時期

香港日佔時期,又稱為香港日治時期或香港淪陷時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大日本帝國軍事占領香港的時期:由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投降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香港人俗稱這段時期為「三年零八個月」。 在珍珠港事件當日,日本軍隊由酒井隆指揮從寶安縣進攻香港。負責防守香港的包括駐港英軍、英屬印度陸軍、香港防衞隊、香港警務處、加拿大軍隊和協助駐港英軍撤離的中華民國國軍。雖然香港政府多番宣傳駐港英軍戰鬥能力,惟英國在歐洲戰場自顧不暇,加上種種原因,駐港英軍始終形勢不利。經歷香港保衛戰後,於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代表英國殖民地官員向當時總部設於香港九龍半島酒店3樓的日軍投降,大英帝國在香港的殖民地統治因而暫時中斷。 日本軍隊佔領香港後隨即成立軍政廳,由酒井隆出任最高長官,直至磯谷廉介抵任首位香港占領地首任香港總督。酒井隆管治香港期間,日本軍隊在香港濫殺無辜,又推行皇民教育,除了禁止使用英文及強迫使用日文外,部份香港島、九龍主要街道及地區名稱亦被更改成為日本名,例如皇后大道中被改成「中明治通」。香港市民在安全、民生及經濟等方面皆受盡摧殘,市民對日本人反感,不時有平民在香港島山頭伏擊日本將領。至中期,更有香港市民參與東江縱隊游擊隊。 美國陸軍航空軍在日本廣島市於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日本時間)投下原子彈,廣島市遭到毀滅性打擊。 美國在三天後的1945年8月9日,再次以原子彈轟炸日本,摧毀九州北部的海港城市長崎。 日本於廣島市原子彈爆炸的9天後,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佈日本終戰,日本戰敗並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軍隊繼續維持香港秩序,直至同年8月月底,英國軍隊再次抵達香港,並且成立軍政府,香港重光,英國恢復管治香港。.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香港日佔時期

议会大火

威斯敏斯特宫是中世纪的一座皇宫,同时也是议会所在地,它在1834年10月的一场大火中受到严重破坏。起因:1826年之前,英国财政部一直用一种木制计数棒来核算收支状况,后来这些木块便被随意扔在上议院下层的两个火炉中烧毁,导致穿过上议院楼下的两个烟囱管道起火,并顺着墙壁蔓延开来。 火势在大厦中迅速蔓延,并且发展成为伦敦自1666年大火至二战德国轰炸造成的火災之间最大的一次大火;许多人,包括诸多艺术家都在其画作中记录了这一重大事件。火灾持续了大半夜,烧毁了皇宫中的大部分地方,包括改建后的(当时的下议院会议召开地)和上议院,“国王厅”以及议长和下议院主事官的住所。 所幸的是伦敦消防局主管及时采取措施保住了威斯敏斯特大厅和旧议会所在地的一小部分地方。1836年, 查尔斯·巴里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了新皇宫的建造设计权。巴里和奥古斯塔斯·普金共同提出的设计方案将幸存下来的建筑容纳到新的建筑群中。这场竞争的结果也使得哥特风格成为当时国内建筑风格的主流,而后来这座新皇宫也因为它“卓越的普世价值”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议会大火

葉名琛

葉名琛(茅海建:《清代人物传稿·下·第四卷·叶名琛》第36页),字崑臣,中國清朝中後期的政治人物,湖北漢陽人,籍贯江苏溧水。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两广总督。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軍所俘,卒於印度。.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葉名琛

英國國家檔案局

#重定向 英國國家檔案館.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英國國家檔案局

英国政府部门

英國政府(女王陛下政府)由許多大臣和國務大臣所领导的部门组成,這些部门的工作由部門內的公務員来完成 。.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英国政府部门

英皇書院

英皇書院(King's College, Hong Kong)是一家位於香港西半山般咸道的著名男校。書院是香港的傳統名校之一,位於般咸道的校舍以紅磚建成,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官立書院校舍,目前除新翼外的整座英皇書院般咸道校舍已被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法定古蹟。 校舍建築屬於愛德華時代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英式學校建築。英皇書院為香港英文中學之一,教學語言為英語。在2017香港最具教育競爭力中學50強龍虎榜中排名第23位。 該校是戰後香港首家全日制中學。前身為政府於1857年興辦的西角官學堂(West Point School)及後來於1879年興辦的西營盤官學堂(Saiyingpun School),西營盤官學堂後來於1926年升格為今天的英皇書院,承傳了中央書院的學制,涵煦近百年。成立之初,民間以「新書院」逕稱之,以將其與當時位於上環的皇仁書院作區別。西營盤官學堂於1925年停辦。雖然西角官學堂及西營盤官學堂可説是英皇書院的前身,但英皇書院並非繼承自該校。其中一個最明顯的分别是,西角官學堂是一所政府免費學校,而英皇書院有別於美式的公立學校,在當時則要求缴付相對高昂的學費。另外,西營盤官學堂只開辦第八班至第四班,而英皇書院則有第三班至第一班。當時香港政府是特意選擇將西營盤官學堂升格為英皇書院。 現時該校般咸道校舍始建於1923年,於1926年竣工。書院學生於理學見長,畢業生及其後代多有社會名流。.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英皇書院

QRpedia

QRpedia是一個QR碼系統。使用者可以使用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掃描QRpedia的QR碼,然後以他們的選擇的語言連結到維基百科的文章。QR碼的產生很容易,並可直接連結至任何的統一資源標識符(URI),不過相對於一般的QR碼,QRpedia增加了更多功能。QRpedia由Wikimedia UK(WMUK)所有與運作。 QRpedia的構想始於維基百科的志願者Roger Bamkin,由Terence Eden編碼,並於2011年4月亮相。它目前使用於博物館以及許多國家的機構,包括澳大利亚、保加利亞、捷克共和國、愛沙尼亞、西班牙、印度、英國與美國。該計劃的源代碼在MIT許可證的規範之下可自由重複使用。.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QRpedia

沙巴

沙巴(Sabah),简称「沙州」,旧名「北婆羅洲」,位於婆羅洲島北部,是馬來西亞的13州属之一,也是马来西亚境內第二大州,僅次於其西南方的砂拉越,而其南面則与印度尼西亚的北加里曼丹省相接壤。 自1881年起,北婆羅洲一直被大英帝國所統治。直到1963年8月31日,北婆羅洲被英國予以自治地位,同時改名為「沙巴」(Sabah),但並未從法律上獲得正式獨立,其國防、外交、財政、內政等事務仍由英國政府所掌管。 1963年9月16日和砂拉越、马来亚联合邦及新加坡共同组成聯邦国家,成立马来西亚。在成立马来西亚之前,沙巴和砂拉越、新加坡一样,皆是英属自治邦,根据成立协议沙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行政自治权,如移民政策自主权。 沙巴享有风下之地(Land Below The Wind)或是风下之乡之美誉,原因是沙巴的位置在飽受台风肆虐的菲律宾之南,但台风不会经过这里。沙巴首府為亞庇,前名為(Jesselton)。其他主要城镇有山打根、斗湖、根地咬、、古达、仙本那、拿笃、斗亚兰、吧巴、实必丹、丹南、兰瑙、古打毛律、哥打马鲁都等。纳闽在1984年由哈里士领导的人民党组成的沙巴政府交给了联邦政府,现为联邦直辖区,也是大马的唯一的岸外金融中心。 沙巴人分为三大民族:华人、卡达山人和巴瑶人,分別使用華語、英语、卡达山话和马来语,随着大量外籍人士涌入使沙巴华人只剩一至两成。.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沙巴

消失的檔案

消失的檔案(Vanished Archives)是一部香港紀錄片,由羅恩惠執導。内容主要描述六七暴動。2017年於香港上映。美國及加拿大多個城市亦曾放映過消失的檔案。 羅恩惠原計劃拍攝關於六七暴動少年犯的紀錄片,搜集資料時發料六七暴動檔案的正本全都運回英國,存於英國國家檔案館;而香港歷史檔案館的複印本卻幾乎全部消失,只剩下21秒的影像。羅恩惠因而花4年時間搜集資料拍攝消失的檔案。.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消失的檔案

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是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名裕仁(),為現任天皇明仁父親。出生時稱號為迪宮,徽印印號為若竹。 裕仁在大正五年(1916年)11月3日立為皇太子,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其在位期間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裕仁在1945年8月14日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並親自宣讀和錄音,戰後依照新憲法失去政治上的實權,以作為日本國家與國民象徵而存在。除了日本神話中的天皇之外,他是歷代天皇中在位時間最長及享壽最高者,也是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之一。 1989年1月7日,裕仁因患十二指腸癌去世于東京吹上御所,终年87歲。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号“平成”,昭和时代完結。.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昭和天皇

海地獨立宣言

海地獨立宣言(Déclaration d'indépendance d'Haïti)是一份在1804年1月1日由海地革命領袖讓-雅克·德薩林發表的文告,宣佈海地脫離法國獨立。最初的標題為《不自由毋寧死》(Liberté ou La Mort),與另一份文告一同發表於一本八頁的小冊子上(同時宣布海地永遠禁止奴隸制)。 目前唯一傳世的版本在2010年為一名加拿大研究生在英國國家檔案館發現。.

查看 英國國家檔案館和海地獨立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