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英吉利海峡

指数 英吉利海峡

英吉利海峡,又名拉芒什海峡(English Channel;la Manche;Mor Breizh;Môr Udd、Mor Bretannek),是分隔英国与歐洲大陸的法國、並連接大西洋與北海的海峡。海峡長560公里(350英里),寬240公里(150英里),最狭窄處又稱多佛海峡,僅寬34公里(21英里)。英国的多佛与法国的加莱隔海峡相望。.

328 关系: 加的斯远征加来ATL-98運輸機埃尔温·隆美尔埃里希·雷德尔埃普索姆行动卡尔·布劳恩卡克米尔河卡昂戰役南唐斯国家公园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塞呂訥河塞纳河塞河塔拉瓦號航空母艦壯遊多塞特郡多佛尔海峡多佛竞技足球俱乐部多维勒大同盟戰爭大不列顛島大西洋大西洋鮭大西洋鯡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奥马哈海滩奥林匹克圣火奥恩河奧爾德尼島威廉·廷代尔威廉三世 (奥兰治)威廉一世 (英格兰)存在舰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小眼擬杜父魚尤恩·阿代尔·惠特克少女&戰車登場武裝列表上諾曼底上法蘭西大區不列顛尼亞 (羅馬行省)不列顛戰役中世纪的法国七姐妹巖布列塔尼半岛布列塔尼大區布列塔尼人七国时代布羅尼體育會布萊頓-霍夫的建築...布萊里奧冰川布赖顿-霍夫布雷勒河布雷斯特戰役世界七大工程奇蹟世界隧道列表世界海洋列表市場花園行動下诺曼底九帶鮨九段线幼王亨利乔治·博阿滕亨利·傑克遜 (英國皇家海軍軍官)亨利·萊斯庫埃農河康什河康沃爾郡二战时英国的反入侵战备五港同盟伊赫特海姆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伍德罗·威尔逊张健 (游泳运动员)张泉灵伦敦弓背石首魚低地国家侏罗纪海岸德文郡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国海军法保罗·路透圣布里厄圖克河北緯49度線北緯50度線北緯51度線北部-加来海峡北海 (大西洋)國家足球隊列表利泽德半岛哲六矛虫凯撒入侵不列颠凱爾特海兩棲作戰八角魚前7千纪剑鱼式鱼雷轰炸机勃兰登堡号战列舰勒阿弗尔皮埃尔-夏尔·维尔纳夫皮埃尔·阿方斯·洛朗皇帝會戰玳瑁王冠屬地王韬 (思想家)玛丽二世 (英格兰)珍珠港 (電影)科唐坦半島第1装甲师 (德国国防军)第三代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第一代緬甸的蒙巴頓伯爵路易斯·蒙巴頓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伯納德·蒙哥馬利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軍備競賽第一次英荷戰爭第二代羅金漢侯爵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第二次世界大戰空戰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会议列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第二次英荷戰爭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等高線納粹德國空軍納粹德國海軍納爾遜號戰艦紐黑文 (東薩塞克斯郡)索姆河維克斯VC.1維京縱橫諜海:黑名單维尔河罗贝尔二世 (诺曼底)羅馬征服不列顛翱翔真豹魴鮄眼鏡蛇行動热氏中喙鯨爱德华·约翰·史密斯爱德华时代瑞士航空瑪希諾沈船瑪麗·賽勒斯特號瓜分非洲电报特里約河百年战争DUKW隧道花尾麗花鮨韦桑岛莱姆里杰斯莱茵河避稅港道森機場劫機事件達特河菲利克斯·保加拿萨塞克斯郡鐵達尼號沉沒事故風暴基里爾飞艇 (轻航空器)飞机库西國西班牙艦隊西經1度線西經2度線西經3度線西经4度线西经5度线西西里島戰役西薩塞克斯郡西方戰線西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覆瓦哈鳞虫马乐丁·斯特雷詹姆仕·布朗特詹姆斯·史坦利·海伊詹姆斯·威德尔諾克·耐維斯號諾思弗利特 (船)诺曼底大区诺曼底战役诺曼征服英格兰谢菲尔德号轻巡洋舰 (C24)鲁道夫·狄塞尔鴞人费康鴿戰總動員路易·布莱里奥路易四世 (西法兰克)黑尔戈兰湾黑斯堡足跡黑斯廷斯战役鼠海豚齊格菲防線迪爾 (肯特郡)迪耶普迪耶普戰役迪沃河霍克森宝藏錫德茅斯霸王行动航空史阿基米德桥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阿爾克河阿道夫·加兰德阿拉斯戰役 (1940年)薩克島鑽挖式隧道肯特郡铜头蛇行动脫氏鼬眼蛤金雀花王朝釋海濤腓力二世 (西班牙)色當戰役 (1940年)英吉利海峡英國2009年8月英國2010年4月英國地理英國內戰英國日食列表英国英国铁路374型电力动车组英西戰爭英格兰英格蘭地理英法關係英法海底隧道雲斑厚紋蟹雅芳河 (漢普郡)老同盟GIUK缺口Ju 87俯衝轟炸機S艇U型潜艇V-2火箭W型发动机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林伯特·維克斯恩里克·格拉纳多斯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杰汉吉尔·拉坦吉·达达博伊·塔塔東經1度線東薩塞克斯郡杜佛杜沃河根西根西縣格奈森瑙號戰艦格伦·米勒格爾哈德·巴克霍隆格陵兰半突虫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欧洲历史欧洲地理欧洲E15公路欧洲E5公路歐洲之星歐洲隧道列表比奇角比奇角海戰比利時獨立比利時戰役水雷決勝時刻:聯合行動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沙恩霍斯特號戰艦波特兰岛 (英国)波特蘭島泰坦尼克号泰晤士河法國第1集團軍法國本土法國戰役法国法国地理港口列表滨海布洛涅漢斯-約阿希·馬西里澤西本初子午線月球環形山列表 (O-Q)朗塞河海峡海峡群岛海峽列表海底電纜海因茨·古德里安海獅作戰斯蒂芬 (英格兰国王)新泽西州施里芬计划斑點舌齒鱸悬崖敦刻尔克敦刻尔克战役敦克爾克大行動数量级 (长度)托貝拿破崙戰爭怀特岛郡普利茅斯普爾普爾夸帕號普通黃道蟹1154年12月1日1340年1703年1783年大流星1909年1910年伦敦到曼彻斯特飞行比赛1986年飓风查利1990年1994年1999年8月11日日食1月7日2008年12月2008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5月28日5月6日7月21日7月25日7月29日 扩展索引 (278 更多) »

加的斯远征

1625年的远征加的斯是英国与荷兰对西班牙发起的海上远征。在1625年议会被解散后,白金汉公爵,时任海军大臣,计划以牙还牙,以雪无敌舰队入侵英国之耻,故计划被推前。.

新!!: 英吉利海峡和加的斯远征 · 查看更多 »

加来

加来(Calais),是法国加来海峡省的城市,人口约七万两千(2013年統計)。-zh-hans:英吉利海峡;zh-hk:英倫海峽;zh-tw:英吉利海峽;-中最狭窄的临多夫-加来海峡只有34公里宽,离加来最近的英国城市是多佛尔,加来與多佛是法國與英國最近的渡口。加来旧城(又叫北加来)在人工岛上,四周环绕着运河及港口。加来新城圣比尔在东南。.

新!!: 英吉利海峡和加来 · 查看更多 »

ATL-98運輸機

英國航空貿易ATL-98“天空開拓者”是一款使用四台活塞發動機的運輸機,由創立的公司(ATL)在道格拉斯DC-4的基礎上製造,可運載25名乘客和5輛裝載於飛機前部的汽車。.

新!!: 英吉利海峡和ATL-98運輸機 · 查看更多 »

埃尔温·隆美尔

埃爾溫·約翰尼斯·尤根·隆美爾(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通稱「沙漠之狐」(Wüstenfuchs),也是德國極少數非貴族出身、未進過參謀學校而晉升至元帥的軍人。英國戰時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對隆美爾評價:「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大膽而熟練的對手,一位偉大的將軍」。 隆美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一名戰功卓越的低階軍官,曾因在義大利戰區的英勇表現獲得藍色馬克斯勳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入侵法國的行動中,隆美爾擔任了第7裝甲師師長,以迅速的機動攻勢俘虜大批敵軍與物資,使該師獲得「幽靈師」的稱呼。法國戰役後,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以少數的德國師與義大利軍隊向英軍發動攻擊,收回義大利在先前失去的殖民地,之後在戰斧作戰又擊退了具有裝備、人員和制空權優勢的英軍反攻,並在加查拉戰役中以寡擊眾,造成敵軍物資與人員損失過半。隆美爾因為此役的成功而被晉升為元帥,也因為其先前多次的活躍表現而產生了「隆美爾神話」。 但到了1942年7月阿拉曼戰役後,隆美爾部隊的補給狀況每况愈下,再度面對擁有物資增援的英美兩軍已難以對抗,隆美爾因此最終撤離北非,回到德國佔領的西線負責抵擋盟軍入侵歐陸的防務。戰爭後期,隆美爾被捲入了推翻希特勒的行動中。由於他廣泛的知名度,希特勒讓其選擇可享有「榮譽的私下自殺」,並可保護家人;也可以選擇受軍法審判、全家送至集中營。隆美爾選擇前者,服毒身亡。德國官方偽稱隆美爾因作戰負傷而死,或者是死於心臟病,並為其舉辦國葬。 隆美爾的軍事能力受到多位軍事學家的推崇及批評,包括其親臨前線所發展出的靈活機動戰術、對軍中同僚過於嚴苛和難以相處、行事莽撞、未重視後勤與戰略觀狹隘等都有許多爭議,甚至有人認為因为英軍不愿承認敵軍士兵的素质,所以才將隆美爾吹捧為軍事天才。除了軍事能力外,隆美爾也以人道精神對待敵軍士兵、並拒絕了殺害猶太裔和英國突擊隊戰俘的命令。.

新!!: 英吉利海峡和埃尔温·隆美尔 · 查看更多 »

埃里希·雷德尔

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Erich Johann Albert Raeder,),是納粹德國的一名海军元帥,為繼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後德國第一位获此头衔者。雷德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留任在威瑪共和國海軍中,在成為海軍總司令後暗中重組了貧弱的德國海軍,為其往後擴軍時打下重要基礎,並要求全軍勿干涉政治。當希特勒上台後,雷德爾向其提出建設龐大艦隊的《Z計畫》,但由於錯估與英國交戰的時間而令該計畫終止,只得以少量兵力應戰。 在二戰期間,雷德爾主要以巡洋艦和快速戰艦對盟軍交通線攻擊,雖小有斬獲卻未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還策劃了入侵挪威的「威瑟演習作戰」和派遣耗費無數資源建造的俾斯麥號戰艦攻擊大西洋航線的「萊茵演習行動」,由於後者被英軍擊沉,從此希特勒對水面艦隊的信心盡失,將取得戰果的期望轉至卡爾·鄧尼茲的潛艇部隊,雷德爾也因此被冷落。1943年時,由於水面艦隊無法達成希特勒期望的战绩而被勒令拆解,雷德爾以辭職表示抗議,其職位被鄧尼茲所接替。二戰結束後,雷德爾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但于1955年获释,1960年病逝于基尔。.

新!!: 英吉利海峡和埃里希·雷德尔 · 查看更多 »

埃普索姆行动

|conflict.

新!!: 英吉利海峡和埃普索姆行动 · 查看更多 »

卡尔·布劳恩

卡尔·費迪南德·布劳恩(Karl Ferdinand Braun,),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阴极射线管的发明者。.

新!!: 英吉利海峡和卡尔·布劳恩 · 查看更多 »

卡克米尔河

卡克米爾河(River Cuckmere),是一條發源於英國東修適士郡希思菲爾德的南坡上的河流。這條河的名字可能來自古英語,意思是「水流湍急的」,因為它在源頭的6.4公里(4英里)落差了100米(328英尺)。它最終流入英吉利海峽,是蘇塞克斯海岸唯一未開發的河口。.

新!!: 英吉利海峡和卡克米尔河 · 查看更多 »

卡昂戰役

卡昂戰役(康城之役,Battle for Caen)是1944年6月至8月的大君主作戰期間、盟軍與德軍在法國北部卡昂爆發的一連串戰役。盟軍原預計在D日當天攻佔法國諾曼第地區的最大城市卡昂,並要達到下述戰略目標:佔領其周圍的奧恩河和卡昂運河,這兩個河流形成的障礙能夠有效加強德軍的防守,必須先將其奪下、奪取被德軍作為調派部隊的交通樞紐 - 卡昂市、佔領該市與其四周的開闊地形,尤其是諾曼第以西的小林地域,將其用作機場。這場戰鬥阻滯了盟軍兩個月的時間,讓其於法國北部發起的閃擊戰攻勢延遲。儘管盟軍為拿下該城付出大量的傷亡,但最終贏得其戰略目標。當該城即將落入盟軍手中時,德軍開始大規模撤退,接著發生的法萊茲包圍戰令西線德軍的大部份有效戰力被毀、裝備大量損失。 在這場戰鬥中,卡昂許多歷史可追溯到中世紀時期的建築物被摧毀殆盡,戰後該城的重建工程一直持續到1962年。現今幾乎沒有戰前的城市建築物保留下來。.

新!!: 英吉利海峡和卡昂戰役 · 查看更多 »

南唐斯国家公园

南唐斯国家公园(South Downs National Park)是英国最新的国家公园,于2011年4月1日全面运营。公园占地面积1627km2(628mi2 ),位于英格兰南部,从西部的温彻斯特郡向东部的伊斯特本绵延140km(87哩),贯穿汉普郡、西萨塞克斯郡和东萨塞克斯郡。公园不仅覆盖了南唐斯丘陵的白垩岩山脉,这个著名的白垩丘陵景观在标志性白垩质白色悬崖比奇角达到顶峰,它还覆盖了独立地理自然区西部原野的大部分地区,那里拥有大量树木繁茂的砂岩、黏土山和山谷。南唐斯道贯穿公园全长,也是唯一一条完全穿越国家公园的国家步道。.

新!!: 英吉利海峡和南唐斯国家公园 · 查看更多 »

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

坎特伯雷的圣奥斯定(St.,俗译奥古斯丁,?-604年5月26日)是本篤會的修士和天主教会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597年,奥斯定等人奉教宗大額我略一世之命,往英格蘭傳揚福音。後來天主教會在英格蘭立了根基,建立了第一間座堂,設神學院。倫敦、罗彻斯特等地,都成立了教區。奧古斯丁还幫助肯特君王訂立法律,興辦學校,出版書籍。 奥斯定被认为是“英格兰的宗徒”,他的纪念日位于5月26日(圣公会、东方正教会)与5月27日(罗马天主教会)。.

新!!: 英吉利海峡和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 · 查看更多 »

塞呂訥河

塞呂訥河是法國的河流,位於芒什省,河道全長91公里,發源自聖西杜拜勒 (芒什省)聖西杜拜勒附近,流經巴朗通、聖伊萊爾迪阿爾庫厄和迪塞,最終在阿夫朗什附近注入英倫海峽,.

新!!: 英吉利海峡和塞呂訥河 · 查看更多 »

塞纳河

塞纳河(Seine)是流经巴黎市中心的法国第二大河,全长780公里,流域面积7.8万平方公里。位于巴黎的塞纳河沿岸地区于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英吉利海峡和塞纳河 · 查看更多 »

塞河

塞河是法國的河流,位於芒什省,河道全長78公里,發源自蘇爾德瓦 (芒什省)蘇爾德瓦附近,流域面積477平方公里,最終在阿夫朗什注入英倫海峽,河畔城鎮有布雷塞。.

新!!: 英吉利海峡和塞河 · 查看更多 »

塔拉瓦號航空母艦

塔拉瓦號航空母艦(USS Tarawa CV-40)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廿二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艾塞克斯級的十二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塔拉瓦為名的美軍艦隻,紀念二次大戰的塔拉瓦戰役。 塔拉瓦號從未參與戰爭。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並在1945年下水,但在戰後才正式服役。由於美軍當時的航空母艦過剩,塔拉瓦號在1949年便首次退役。韓戰爆發後,塔拉瓦號於1951年重新服役,但一直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稍後塔拉瓦號先後改編為攻擊航母及反潛航母,最終在1960年再次退役,改為飛機運輸艦,自此未再出海巡航。1967年塔拉瓦號除籍,於1968年出售拆解。 塔拉瓦號未有進行SCB-27及SCB-125改建,故其仍有建成時的開放式艦艏,亦未有斜角飛行甲板。.

新!!: 英吉利海峡和塔拉瓦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壯遊

壮游(Grand Tour),"Grand Tour"是指自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欧洲贵族子弟进行的一种歐洲傳統的旅行,后来也扩展到中欧、意大利、西班牙富有的平民阶层。壮游尤其盛行于18世纪的英国,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记述。"Grand Tour"譯為「壯遊」一詞,典故則來自杜甫的《壯遊》一詩。 《纽约时报》如此描述壮游: 壮游的主要价值,据信一方面是接触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一方面是接触欧洲大陆的贵族和上流社会。此外,它提供了唯一的机会,观看特定的艺术品,以及听到某些音乐。一次壮游可能会持续几个月到几年,通常有博学的向导或导师陪伴。壮游超出了表面上的文化意义,正如E.P.Thompson指出,“18世纪统治阶级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文化的霸权,其次才表达为经济實力或体力(军事實力)。”.

新!!: 英吉利海峡和壯遊 · 查看更多 »

多塞特郡

多塞特郡(Dorset),英國英格蘭西南部的郡,在英倫海峽北岸。多切斯特是郡治。以人口計算,伯恩茅斯是第1大鎮(Town),普爾排第2。 多塞特是34個非都市郡之一,實際管轄8個非都市區,佔地2,542平方公里(第21),有403,000人口(第32);如看待成48個名譽郡之一,它名義上包含多2個單一管理區─伯恩茅斯與普爾,佔地增至2,653平方公里(第20),人口增至701,100(第32)。.

新!!: 英吉利海峡和多塞特郡 · 查看更多 »

多佛尔海峡

多佛爾海峽(英语:Strait of Dover),也译为加莱海峡(法语:Pas-de-Calais)為英倫海峽最狹窄的地方。最短距離由南福蘭(South Foreland)至格里內角(Cap Gris-Nez)。南福蘭位於多佛爾東北6公里,格里內角位於加來的一個海岬。此兩點為跨海峽泳客的最受歡迎路線,全長33公里。 多佛爾海峽在英倫海峽的東部地區,位於英倫海峽與北海的接觸點。多佛爾海峽的闊度是英國與法國間最短的。晴朗的天氣下可以用肉眼觀望到對岸海岸線及沿岸建築物。.

新!!: 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 · 查看更多 »

多佛竞技足球俱乐部

多佛競技足球會(Dover Athletic Football Club)是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肯特郡渡輪港多佛的足球俱乐部,現時在英格蘭足球聯賽系統第五級的英格蘭足球議會全國聯賽參賽。 成立於1983年,是於同年解散的多佛足球俱乐部(Dover F.C.) 的後續球隊,並取代其在英格蘭足球南部聯賽的席位繼續參賽。新球會雖然贏得1989/90年球季的冠軍,但由於場地不合規格而不獲准升上英格蘭足球議會聯賽。三年後捲土重來終獲升班資格,經歷九個球季後於2002年降班返回南部聯賽。2004年多佛競技被調到依斯米安聯賽超聯組作賽,但球隊受到場外財務困擾而再降一級。在依斯米安甲組南區聯賽渡過三季後,多佛競技贏得冠軍重上超聯組,並背對背再奪冠獲得升班到英格蘭足球議會南部聯賽。逗留五季內取得三次參賽附加賽資格,於2004年連續第二年晉身附加賽決賽,終於擊敗艾貝斯費特聯,缺席十二年後重返英格蘭足球議會全國聯賽。 球隊經常穿著白色球衣參賽而被稱為「白軍」(the Whites)。多佛競技包括多支前身球隊,一直採用位於多佛市郊利華(River)的克莱伯运动场(Crabble Athletic Ground)作為主場球場。.

新!!: 英吉利海峡和多佛竞技足球俱乐部 · 查看更多 »

多维勒

多维勒(Deauville),又译“多维尔”,位處瀕臨大西洋英吉利海峽的法國下諾曼底大區卡爾瓦多斯省,開兩小時車可以到達法國首都巴黎,是享譽法國的一個靠海休閑度假小城,有各式各樣豪華精致的設施,還有非常多高雅展示活動。.

新!!: 英吉利海峡和多维勒 · 查看更多 »

大同盟戰爭

大同盟戰爭(又称九年战争)是一场发生于1688年至1697年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時的第三場重要戰爭(前兩場分別為權力轉移戰爭與法荷戰爭),這場戰爭是因為路易十四欲在歐洲作出大規模的擴張,因此遭到荷蘭、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和英國、西班牙等組成大同盟聯合對抗。戰爭的結果是各國被逼言和,但法國仍是歐洲最強的霸權,路易十四對西班牙帝國的野心,促成了數年後更大規模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國為討好西班牙而歸還土地,促成最後對西班牙王位的佔領,只保留了西班牙國土的名義但實質已被法國佔有。.

新!!: 英吉利海峡和大同盟戰爭 · 查看更多 »

大不列顛島

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Breatainn Mhòr;Prydain Fawr;Breten Veur)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北部的岛屿,面積,是全世界第九大岛屿,也是欧洲最大的岛屿。2008年中统计人口共5,960万,在各岛屿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印尼的爪哇岛和日本的本州岛。 整个岛屿都属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统治,并且联合王国的大部分领土都在大不列颠岛,所以“大不列颠”有时被用来指代整个联合王国。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以及它们的首府伦敦、爱丁堡及加的夫都在岛上。 安妮女王时期的1707年5月1日,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合并组成了大不列颠王国,直到1801年大不列颠王国又和爱尔兰王国合并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从中独立,王国又变成了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新!!: 英吉利海峡和大不列顛島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

大西洋(Océano Atlántico,Oceano Atlântico,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確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沟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0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这个中文名称,最早来自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所翻译的一本名叫《山海舆地全图》的世界地图册,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地图错误颇多,但是其中大西洋这个中文翻译从那时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其英文名稱是取自於柏拉圖曾經提出的至今未明確發現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

新!!: 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鮭

大西洋鮭(學名Salmo salar)又名安大略鲑,是主要分佈在北大西洋海域及周边河流的一種鮭魚。成魚尺寸平均約90CM,大型個體可至110~150CM,重達40公斤以上。.

新!!: 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鮭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鯡

大西洋鲱(学名:Clupea harengus)是地球上资源最丰富的鱼类之一,在大西洋的东西两部分都可以发现集成一大群的大西洋鲱。 成鱼可以长至45厘米长(大约18英寸), 重半公斤左右。它们以小型甲壳类动物、磷虾和小鱼为食,也是海豹,鲸,鳕鱼和其他大型肉食鱼类等天然掠食者的食物。 大西洋鲱很长时间以来是新英格兰和加拿大沿海省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大西洋鲱经常在相对近岸的海区聚集成海量的一大群,尤其是在缅因湾半封闭的冷水区和圣劳伦斯湾中。大西洋鲱鱼群经测量尺寸达到4立方千米,由大约40亿条鱼组成。.

新!!: 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鯡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瑞典语:August Strindberg,)是一位瑞典作家、劇作家和畫家,Lane (1998), 1040.

新!!: 英吉利海峡和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 查看更多 »

奥马哈海滩

奥马哈海滩(Omaha Beach)是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战役中盟军四个主要登陆地点之一的代号名稱,盟軍於此日在諾曼第地區著陸,試圖深入歐洲內陸以解放被納粹德國與傀儡政府維希法國所統治的民眾。 奧馬哈海灘这片位于法国北部海岸,并且直接面对着英吉利海峡的滩头全长有8公里(約5英里),东起聖奧諾里訥-德佩爾泰,西至濱海維耶維爾才结束。此海滩对盟军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盟军能够成功控制这片海滩,那么登陸於海滩东部黃金海灘的英国登陆部队,就能与海滩西部猶他海灘的美国登陆部队会師;这样的话便可將整个诺曼底前线从零散的滩头阵地,沿著英吉利海峽整合成一個大型的戰線。在盟军的作战计划中,负责进攻此海滩的是美国陆军,而美国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则负责将登陆部队送上滩头。 盟军计划派遣两股部队,於「D-Day」當天分别进攻此海滩的东西两部分:进攻海滩东部的是久经战争考验的美国陆军第1师,而进攻海滩西部的则是从奥克角调过来9个连規模的美國陸軍遊騎兵部隊与之前从未上过战场的第29步兵師。在計劃中,將會由坦克、装甲部队、步兵与战斗工程兵参加最初的几波攻击;如果计划进展顺利的话,这几波攻击将会大大的削弱德军在海滩上的防御力量,这时盟军的大型登陆舰就可以安全登陆。 奥马哈登陆部队的主要目标是在贝桑-于-潘港与維爾河之间,建立一座长8公里(約5英里)的灘頭堡,并且与东边黃金海滩上的英军第30軍第50師,以及西边犹他海滩上的美国第7军团会师。當時德國負責防守奥马哈海滩的是德军第352步兵师,其轄下的士兵為青少年,另外也有自德蘇戰爭調職過來的老兵;同時,德軍第352步兵师下面也並沒有另設有訓練營或訓練團。在這有12,020人數規模的步兵師中,他們得肩負著守衛著自奥马哈海滩往內53公里的範圍;其中只有6,800名有經驗的作戰步兵,其餘則多尚未有作戰經驗。德军的计划是利用海滩上的大量沿海据点,在盟军登陆部队尚未上岸之前就将其击退。 出乎意料的是,盟军的作战计划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得到了实现。首先,由于导航系统的原因,大部分登陆舰都在错误的地方上了岸。其次,防守海滩的德军比美军预想之中的要强大的多,美軍的登陆部队因此承受了相当大的损失。在德军猛烈的炮火之下,美军战斗工程兵只能以很慢的速度清理海滩上的地雷以及障礙物,结果后续部队只能沿着区区几条已清除障礙的通道开上滩头。由于在上岸之前承受了过多的损失,幸存下来的--兵已没有能力清除位于内陆一侧的德军据点;美军因此遇到了更多的麻烦,后续部队的登陆时间也不得不被推迟。尽管如此,幸存下来的小股登陆部队还是成功在当天战斗结束时,建立了两个互不相连的小阵地。由于内陆的德军力量仍相对比较弱,因此美军通过逐渐扩大这两个阵地,最後还是达成了原「D-Day」计划中的目标。.

新!!: 英吉利海峡和奥马哈海滩 · 查看更多 »

奥林匹克圣火

奥林匹克圣火(Olympic Flame)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标志。它在古代奥运会上燃烧以纪念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从宙斯手中偷来的火。从1928年开始,奥林匹克圣火又重新成为了奥运会的一部分。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始出现了聖火传递。它有着传承火焰,生生不息的意义。 在2008年中國北京奧運繞行世界五大洲引發爭議以及相當數量的激烈抗議後,國際奧會內部針對2008奧運聖火國際傳遞路線相關爭議,對取消國際傳遞路線進行相關討論,如加拿大代表Dick Pound就表示,2008奧運聖火國際傳遞本應該取消。而2010年冬季奧運會主辦城市加拿大溫哥華也不計劃會有國際傳遞路線。 2012年夏季奧運會主辦城市倫敦也表示,奧林匹克聖火將不會離開主辦城市所在國境(即英國)。.

新!!: 英吉利海峡和奥林匹克圣火 · 查看更多 »

奥恩河

奥恩河(Orne fleuve),為法国西北部的諾曼第的一條河流。源自法国奥恩省的Aunou-sur-Orne,最後在康城东北的伊斯特勒昂注入英吉利海峡,全长152公里。 奥恩河河流经过以它命名的奥恩省,及卡尔瓦多斯省。.

新!!: 英吉利海峡和奥恩河 · 查看更多 »

奧爾德尼島

奧爾德尼島(Alderney)是英吉利海峽中的海峽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屬根西行政区管轄。面積7.9平方公里。島上約有人口2,400人。奧爾德尼島是海峽群島中的第三大島嶼。島上建有機場,與英国本土之間有航班往來。此外同海峽群島中的其他島嶼和法国有渡輪航線。 category:英國島嶼.

新!!: 英吉利海峡和奧爾德尼島 · 查看更多 »

威廉·廷代尔

威廉·廷代尔(William Tyndale,又译廷岱勒、丁道尔、丁铎、廷德尔,)是16世纪著名的基督教学者和宗教改革先驅,被认为是第一位清教徒。 在廷代尔的時代,羅馬天主教教廷只允許拉丁文聖經,不容许私自翻译,並且只有神職人員可以擁有和詮釋聖經。廷代尔卻主張應該讓普通老百姓都可透過讀聖經來認識神,決心把聖經譯成英文,於是被誣陷為異端,后来在比利时被杀害。 廷代尔是第一個把原文本圣经译为现代英语的聖經翻譯家。后来著名的钦定版圣经有百分之九十采用了他的译本。2002年,廷代尔被英國廣播公司選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

新!!: 英吉利海峡和威廉·廷代尔 · 查看更多 »

威廉三世 (奥兰治)

奥兰治的威廉三世(Willem III van Oranje;),出生即繼位為奧蘭治親王,1672年7月任荷兰省、泽兰省执政,1674年4月26日任乌德勒支省、海尔德兰省及上艾瑟尔省执政,1689年2月13日登基为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William III)、苏格兰国王威廉二世(Uilleam II)和爱尔兰国王利亚姆(Liam),直到1702年3月8日逝世为止,他在英格兰和奥兰治的编号剛好都是三世。1688年11月5日,威廉废黜岳父詹姆斯二世及七世而赢得了英格兰。威廉和妻子玛丽二世共治不列颠群岛,直到瑪麗於1694年12月18日去世。他们共治时期通常被称为「」。 他一生致力於抵抗法國「太陽王」的天主教霸權。從1672年成為荷蘭執政後,他就號召全歐的新教徒一起抵制路易十四的最強霸權,被新教徒視為「新教英雄」。1686年,他和奧地利、西班牙、普魯士、瑞典等國組成奧格斯堡同盟(後稱大同盟),聯合圍堵歐洲霸主路易十四;並於1688年率兩萬精兵渡海到英國,發動光榮革命而成為英王。他以英、荷共主邦聯(1689-1702年)的元首身分,帶領新教的英、荷兩國共抗天主教(舊教)法國(大同盟戰爭1689-1697),成為歐洲第二強的君王。1700年路易大帝的勢力遽增,威廉重組大同盟,開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雖然威廉在1702年意外崩逝,但他任命的主帥約翰·丘吉爾,帶領英荷聯軍打敗法軍,最終打垮路易十四,某程度上實現了威廉的遺願。 他在各地的綽號褒貶不一,英格蘭婦女界喜歡譏笑他是「粗魯的荷蘭矮熊」;在北愛爾蘭和部分蘇格蘭的稱號則是賢明王比利(Good King Billy);荷蘭更是奉他為「護國英雄」,無比崇敬。他在荷蘭與北愛爾蘭極得民心,但英格蘭人卻不太喜歡他的冷酷粗率。伏爾泰因此說他是「英格蘭人的執政、荷蘭人的國王」,表示他在兩國形象顛倒的領導情況。.

新!!: 英吉利海峡和威廉三世 (奥兰治) · 查看更多 »

威廉一世 (英格兰)

威廉一世(古诺曼语: Williame I;英语:William I;法語:Guillaume Ier;),通常被称为征服者威廉(英语:William the Conqueror),有时被称为杂种威廉(英语:William the Bastard),是第一位诺曼英格兰国王,他从1066年开始统治英格兰,直到1087年去世为止。他是维京掠夺者的后裔,从1087年起为诺曼底公爵威廉二世(英语:William II)。威廉经过长期的努力而确立自己的权力,到了11世纪60年代,他稳固在诺曼底的统治,1066年,诺曼征服英格兰。他的余生则是巩固在英格兰的统治,以及解决其长子罗贝尔二世给他带来的麻烦。 威廉是终身未婚的诺曼底公爵罗贝尔一世和情妇之子。1066年,威廉要求成为英格兰国王。他率领一支由诺曼人、布列塔尼人、佛兰芒人和法国人(来自巴黎和法兰西岛)组成的军队入侵英格兰,在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胜哈罗德二世的英国军队,随后镇压英国人的反抗,这就是著名的诺曼征服,他也得名“征服者威廉”。 他将诺曼-法兰西文化带到英格兰,对后来的英格兰中世纪时期产生影响。影响包括统治者的改变,对英语的改变,社会和教会的上层等级的变化,并且采用一些大陆上教会改革的观点。影响的详细情况和程度多年来被学者争论。.

新!!: 英吉利海峡和威廉一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存在舰队

存在艦隊(Fleet in being)是海軍戰略理論之一,指一支海軍艦隊对某一片海域施加影响力,但從來不離開其主要港口。一旦離開港口,這隻艦隊就有可能在海战中被消灭,而不再能影響敵人的決策;但如果其一直停留在海港之內,敵人就不得不為了防備它而部署军事力量、甚至改变战略决策。存在艦隊理论通常由在制海权争夺中较劣势的一方使用,是一種削弱敵人對特定海域控制力的手段,而不是主動夺取制海权的手段。.

新!!: 英吉利海峡和存在舰队 · 查看更多 »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部分美國人通常以其姓名縮寫FDR稱之)第32任美國總統,是美國1920至1930年代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心人物之一。从1933年至1945年間,連續出任四屆美國總統,且是唯一連任超過兩屆的美國總統。他也是一名共濟會成員。 在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羅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業救濟與復甦經濟,並成立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NRA)和(AAA)等機構來改革經濟和銀行體系。雖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為止,美國的經濟仍未能完全復甦,但是他所發起的一些計划,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VA)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仍繼續在國家的商貿中扮演重要角色。除此之外,在其任內設立的一些制度,包括和(NLRB)等等,仍然保留至今。 早在1941年12月以前,英國正與納粹德國作戰,而美軍還未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羅斯福已經利用租借法案向邱吉爾領導的英國政府及英國軍方提供援助。在後方,他引進了價格管制和配給,並將大約11萬日裔美國人遷往收容所。1941年羅斯福以租借法案使美國轉變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羅斯福與他的助手哈里·霍普金斯緊密合作,使美國成為同盟國主要的軍火供應商和融資者,也使得美國國內產業大幅擴張,實現充分就業,並為非裔和婦女製造了新的機會。而隨著經濟漸有起色,國會內的保守派聯盟(Conservative Coalition)主張失業已經消失,促使不少如公共事业振兴署(WPA)與平民保育團(CCC)等救濟計畫被解散。踏入二戰後期,同盟國逐漸扭轉形勢後,羅斯福對塑造戰後世界秩序發揮了關鍵作用,其影響力在雅爾達會議及聯合國的成立中尤其明顯。後來,在美國協助下,盟軍擊敗納粹德國、意大利和日本。 羅斯福曾促成了政黨重組,大膽地利用聯邦政府導致新政聯盟的建立,政治學家稱之為「第五政黨制度」。該聯盟主導美國政治近半個世紀,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羅斯福推出的新政,影響到所有的收入群體。雖受保守派的強烈反擊,但羅斯福領導的新政聯盟仍常佔優勢,直到他在1937年試圖打發走最高法院。他與其妻埃莉諾·羅斯福至今仍是美國現代自由主義的典範。羅斯福政府重新定義了自由主義,並根據他的新政聯盟重組了民主黨。 羅斯福是第一位將飛機作為交通工具的美國總統,1943年他到摩洛哥參加卡薩布蘭卡會議,為了避免乘坐客輪可能遭到納粹德國潛艇襲擊的威脅,他搭乘了波音公司的波音314「狄克西快艇號」,飛行了5,500英哩抵達目的地。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兄西奥多·罗斯福是第26任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經常称呼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美國在線曾于2005年舉辦“最偉大的美國人”票選活動,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被選為美國最偉大的人物中的第十位。.

新!!: 英吉利海峡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 查看更多 »

小眼擬杜父魚

小眼擬杜父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隱棘杜父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北大西洋區,包括北海、英吉利海峽、巴倫支海、格陵蘭東南部、冰島、冷岸群島、法羅群島、挪威及西大西洋加拿大聖羅倫斯灣至美國紐澤西州海域,棲息深度165-1342公尺,本魚在眼部有4個骨質癤瘤,皮膚非常粗糙,身體有3-4寬的、深色的垂直條紋,體長可達30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以多毛類、片腳類、海蜘蛛,繁殖期在6至7月,生活習性不明。.

新!!: 英吉利海峡和小眼擬杜父魚 · 查看更多 »

尤恩·阿代尔·惠特克

尤恩·阿代尔·惠特克(Ewen Adair Whitaker)出生于1922年6月22日,是一位英国的天文学家,专门从事月球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主要从事为在法国的盟军车辆供给汽油的英吉利海峡海底管道(PLUTO)铅护套的质量控制。战后,他在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从事恒星紫外光谱的研究,但对月球研究产生了深厚兴趣。作为副业,惠特克于1954年绘制并发表了第一张精确的月球南极图,并担任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球部主任。 1955年,惠特克在国际天文联合会都柏林大会上 ,遇见了美国威斯康辛州叶凯士天文台台长杰拉德·彼得·柯伊伯博士,他被柯伊伯邀请参加在凯士天文台刚起步的制作高品质月球摄影地图集的项目。随着前苏联斯普特尼克1号的发射,太空时代的黎明来临,很快公众目光就聚集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1960年,惠特克跟随柯伊伯进入了亚利桑那大学月球项目组。该小组很快就发展成为拥有300多名科学家、技术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的月球与行星实验室(LPL)。在此拍摄的月球正射影像(给出了月表上的精准定位)以及精制的月面地图集(为宇航员显示了整个月球正面的视图)被证明对以后的登月计划及操作运行起到了非常宝贵的作用。惠特克参与了美国宇航局的多项任务,包括成功定位到了勘测者3号的着陆点,后被用作阿波罗12号飞船的着陆地点,阿波罗12号宇航员就此找到了勘测者3号着陆器。 惠特克被认为是世界上著名的月球测绘和命名专家。他曾活跃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月球命名小组。1999年他出版一部介绍月球测绘和命名史的书籍-《月球的测绘和命名》。 1978年,惠特克以名誉科学家的身份从月球与行星实验室退休,直到2016年10月11日去世,他一直居住在亚利桑那图森,他的妻子贝里尔(Beryl)则在2013年去世。.

新!!: 英吉利海峡和尤恩·阿代尔·惠特克 · 查看更多 »

少女&戰車登場武裝列表

此列表是原創動畫《少女&坦克》中的登場的各種戰車、火砲與其他載具的介紹,關於本作品其他內容請見條目少女&坦克。 ※ 注:火砲口徑(mm)× 倍徑(L).

新!!: 英吉利海峡和少女&戰車登場武裝列表 · 查看更多 »

上諾曼底

上诺曼底(Haute-Normandie)是法国西北部一個大區的名稱,北鄰英吉利海峽。面积12,318平方公里,人口1,780,192。下轄厄爾省 (27)、濱海塞納省 (76)。.

新!!: 英吉利海峡和上諾曼底 · 查看更多 »

上法蘭西大區

上法蘭西大區(Hauts-de-France)為法國大區,是根據2014年大區重劃,合併北部-加來海峽、皮卡第等兩個大區,2016年1月1日起生效。.

新!!: 英吉利海峡和上法蘭西大區 · 查看更多 »

不列顛尼亞 (羅馬行省)

不列颠尼亞行省(Britannia;Roman Britain)是指從43年至410年羅馬帝國佔領大不列顛島的範圍,包括英格蘭的大部分與威爾士。羅馬帝國入侵前,鐵器時代的不列顛已經與歐洲本土有着經濟和文化聯繫。羅馬入侵者從歐洲引進的農業、都市化、工業和建築新發展今天仍然有跡可尋。 第一次入侵前的歷史記載很少,不過有不少羅馬歷史學家都略略提及不列顛尼亞行省。現代學術界對羅馬時期不列顛大部分的認識都是從考古學,特別是對碑銘研究後所得的。.

新!!: 英吉利海峡和不列顛尼亞 (羅馬行省) · 查看更多 »

不列顛戰役

不列顛戰役(Battle of Britain),又名英倫空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英国發動的大規模空戰,而這次戰爭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除了英、德兩國之外包括同屬大英國協的紐西蘭、加拿大、澳洲、南非、愛爾蘭、牙買加、斯里蘭卡、南羅德西亞等國的空勤人員也投入英軍;許多被納粹德國佔領的歐洲國家,包括波蘭、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等撤至英國的空軍,也加入了保衛英國的行列;當時屬於中立的美國也有志願者組成了「」與英國併肩作戰,同屬軸心國的義大利則派出「」與德國空軍一起戰鬥。战争在1941年10月12日以納粹德国的失败告终,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藉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作戰計劃。.

新!!: 英吉利海峡和不列顛戰役 · 查看更多 »

中世纪的法国

中世纪的法国是指从公元843年法兰克帝国的分裂至1453年百年战争结束期间的法国,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法兰西的民族认同感最终形成。.

新!!: 英吉利海峡和中世纪的法国 · 查看更多 »

七姐妹巖

七姐妹巖是—位於英國南唐斯國家公園的斷崖海岸線,有七座主要的白堊斷崖(White Cliffs)相連,緊臨英吉利海峽,故名為“七姐妹”。 七姐妹巖位於布萊頓與伊斯特本之間,綿延起伏數公里。從西到東,順序以Cuckmere Haven以東。峭壁山峰和它們之間的傾角個別的名字命名。下面列出的斜體字是指山峰名稱。.

新!!: 英吉利海峡和七姐妹巖 · 查看更多 »

布列塔尼半岛

布列塔尼半岛(Bretagne,;Breizh,;加洛語:Bertaèyn)是法国西北部历史上的一個半岛,文化及行政上的一個地區名稱。布列塔尼半岛的北部面向英倫海峽,南部對着比斯開灣,古城阿摩里卡,范围包括塞纳河和罗亚尔河之间的沿海地区。整個半島的面積有34,023 km²。 凯尔特人是布列塔尼半岛最早的居民,而布列塔尼亦是昔日的六個凱爾特邦國之一。後來布列塔尼半岛被凯撒征服,成为罗马的鲁格顿西斯行省。5世纪时,不列颠人入侵,所以这块西北端地区被称作布列塔尼,外號小不列顛(與大不列顛相對)。 布列塔尼半岛由克洛维一世征服,但无论是墨洛温王朝还是加洛林王朝都未能完全統治此地域。13世纪法国提出领土要求,但一直到15世纪,这里还是独立的邦国。1532年,布列塔尼與法蘭西王國聯合,失去其公國的地位,布列塔尼半岛被併为法国的一个省,其省級地位一直持续到法国大革命时期。.

新!!: 英吉利海峡和布列塔尼半岛 · 查看更多 »

布列塔尼大區

布列塔尼大區(Breizh,Bretagne)是位于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半岛、英吉利海峡和比斯开湾之间的一个大区,首府是雷恩。.

新!!: 英吉利海峡和布列塔尼大區 · 查看更多 »

布列塔尼人

布列塔尼人(英文:Bretons,布列塔尼語:Breizh)是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島上的民族。使用布列塔尼語,屬於印歐語系凱爾特語族不列顛語支。.

新!!: 英吉利海峡和布列塔尼人 · 查看更多 »

七国时代

七国时代或七王國(Heptarchy)是指从5世纪到9世纪居住在英格兰的盎格魯-撒克遜部落的非正式联盟,包括肯特(Kent)、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东盎格利亚(East Anglia)、麦西亞(Mercia)、埃塞克斯(Essex)、薩塞克斯(Sussex)和威塞克斯(Wessex)。 公元5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开始由南部向中部侵入不列颠岛,渐渐地在这些地域建立起了一些王国。当时由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不列颠原住民所建立的王国的数目远远不止7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大国逐渐地吞并了周边的小国,最后形成了以这7个大国为代表的七国时代。而这七个王国的格局,也成为了后来的英格兰王国的雏形。.

新!!: 英吉利海峡和七国时代 · 查看更多 »

布羅尼體育會

布羅尼體育聯會(Union Sportive de Boulogne-sur-Mer Côte d'Opale,,簡稱US Boulogne)是位於法國北部英吉利海峡沿岸加来海峡省港口城市滨海布洛涅的足球會,於1898年由到訪當地的英國人建立,2008/09年球季煞科日主場獲勝後,才確定奪得法國足球乙級聯賽第三位,歷來首次升級到法國甲組足球聯賽作賽。惟一季後即以尾二成績降班返回法乙。.

新!!: 英吉利海峡和布羅尼體育會 · 查看更多 »

布萊頓-霍夫的建築

布萊頓-霍夫,在英吉利海峽海岸东南部的英国城市,在该国的海濱渡假勝地間拥有具"无与伦比的建築性"特色,庞大而多样化的建筑。 在市區,於2000年被指定為一个城市,由以前分開单独的兩個城镇布莱顿和霍夫,以及附近的村庄,如(Portslade), (Patcham)和 ,以及20世纪的地产如(Moulsecoomb)和(Mile Oak)所組成。 這個集合城市在1997年第一次以一個单一統一起來,並拥有人口约253,000。 大约一半的 地理区域被划建立起市区。 布莱顿从中世纪的渔村轉變為温泉镇和旅遊度假勝地,因皇室和時尚的上層階級光顧,帶動了摄政時期風格建築和三位建築師的職業發展,他們的工作來自四海浬(6.4公里)的海濱。 儘管高級份子和成功的地產是攝政時代的一个产物,先前原分开的村庄霍夫,則开发为一个「在(維多利亞時期)郊區沉重的表面尊嚴下」舒适的中产阶级居住区: 大房子迅速從19世紀末起蔓延周围的田野。 旧的村庄,如、、(Ovingdean)和,有古老的教堂、农场和小石屋,隨著布莱顿和霍夫兩個城鎮的成長和合併,他們變得郊區化了,且隨著1928年"大布萊頓"的建立,為市區引進開放土地,被用於住房和工業用地。 许多建筑物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消失,當因布萊頓地區的重要性鼓勵重建時,保護運動對於拯救其他建築物也是有影響力的。 城市的大多建築環境是由攝政時期、維多利亞時期和愛德華時代的建築组成。 攝政時期风格,是典型的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特点是由淺灰泥粉刷外牆搭配古典风格的和凸窗.

新!!: 英吉利海峡和布萊頓-霍夫的建築 · 查看更多 »

布萊里奧冰川

布萊里奧冰川是南極洲的冰川,位於葛拉漢地,該冰川由英國探險隊拍攝照片並繪入地圖,以在1909年7月飛越英倫海峽的法國飛行人員命名。.

新!!: 英吉利海峡和布萊里奧冰川 · 查看更多 »

布赖顿-霍夫

布萊頓-霍夫(Brighton and Hove),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區域東薩塞克斯郡,南臨英倫海峽,英格蘭的單一管理區、城市,人口251,400,面積87.54平方公里,行政總部位於霍夫。布萊頓-霍夫以北76公里(47英里)達英國首都倫敦,以東北13公里(8英里)達東薩塞克斯郡郡治劉易斯。.

新!!: 英吉利海峡和布赖顿-霍夫 · 查看更多 »

布雷勒河

布雷勒河是法國的河流,位於該國西北部,流經瓦茲省、索姆省和濱海塞納省,河道全長72公里,集水區面積748平方公里,發源自阿邦庫爾,最終注入英倫海峽,平均流量每秒7.5立方米。.

新!!: 英吉利海峡和布雷勒河 · 查看更多 »

布雷斯特戰役

布列斯特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霸王行動期間,於7月27日開始盟軍突破諾曼第的眼鏡蛇行動中其中一場最激烈的戰役。 盟軍入侵歐洲大陸計劃的一部分,是攻佔沿岸港口設施,以確保及時運送大量戰爭物資供應入侵盟軍之所需(據估計,在1944年9月於大陸的37個盟軍師每天將需要26,000噸物資)。盟軍希望攻佔並投入使用的主要港口是在法國西北部的布雷斯特。.

新!!: 英吉利海峡和布雷斯特戰役 · 查看更多 »

世界七大工程奇蹟

世界七大工程奇迹,簡稱世界工程奇迹,是指近代至現代七項最大型的工程,由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出。 它們分別是巴拿馬的巴拿馬運河、荷蘭的北海保護工程、美國的帝國大廈及金門大橋、加拿大的加拿大國家電視塔、巴西的伊泰普大壩,以及英國及法國的英法海底隧道。.

新!!: 英吉利海峡和世界七大工程奇蹟 · 查看更多 »

世界隧道列表

世界隧道列表中所包含的隧道类型包括:公路、铁路、地铁、输水、灌溉、水力发电、输电、矿石输送、粒子加速器等。本列表仅列出长度超过12公里的隧道。.

新!!: 英吉利海峡和世界隧道列表 · 查看更多 »

世界海洋列表

没有描述。

新!!: 英吉利海峡和世界海洋列表 · 查看更多 »

市場花園行動

市場花園行動(Operation Market Garden,1944年9月17日至9月25日)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發動的一次作戰。 此作戰的戰術目標是藉由史上規模最大的空降部隊奇襲,配合地面裝甲部隊的快速行動,奪取荷蘭境內主要河川上仍由德軍控制的一系列橋樑;而戰略目標則是在奪得這些橋樑的控制權後,讓盟軍得以跨越萊茵河這個德國邊境上最後的天險,趁德軍尚未站穩之際,在短時間內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 此行動開始之初尚稱成功,盟軍在9月20日時攻下位於奈梅亨(奈美根)的瓦爾橋,但是最終因為位於阿納姆的最後一座橋樑,步兵援軍無法抵達完全佔領而宣告失敗,儘管英軍第一空降師已經堅守在當地並超過了最初預期的時間。然而一直到1945年3月,萊茵河仍然是盟軍與德國本土間一直無法跨越的屏障。.

新!!: 英吉利海峡和市場花園行動 · 查看更多 »

下诺曼底

下诺曼底(Basse-Normandie)是法国西北部一個大區的名稱,北鄰英吉利海峽與英國相望。下轄卡爾瓦多斯省(14)、芒什省(50)、奧恩省(61)。.

新!!: 英吉利海峡和下诺曼底 · 查看更多 »

九帶鮨

九帶鮨,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大西洋區,從英吉利海峽至南非海域,包括地中海及黑海西部海域,棲息深度5-500公尺,體長可達40公分,生活在大陸棚、大陸坡,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以甲殼類、頭足類、魚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遊釣魚及觀賞魚。.

新!!: 英吉利海峡和九帶鮨 · 查看更多 »

九段线

“九段线”,中華民國稱為「11段線」,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作南海断续线,越南称“牛舌线”()。中華民國於1947年提出的“十一段線”(11段線),現今仍是中華民國對於南海國界的根據;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主動移除「11段線」當中的北部灣兩線,最終成為現今北京當局所主張之的「九段線」。 關於“九段線”的法律涵義,有“国界线”、“历史性水域线”、“历史性权利线”、“岛屿范围线”等多種主張和解釋。2014年3月,菲律賓正式向常设仲裁法院提交備忘錄,以決定中國大陸主張的九段线是否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有法律依據。2016年7月12日,由荷兰海牙常设仲裁法院提供场地和秘书服务的临时仲裁庭就“南海仲裁案”作出判决,裁定中國對南海九段線範圍擁有歷史權利的說法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表示该裁决是无效的,没有拘束力,中国不接受、不承认。.

新!!: 英吉利海峡和九段线 · 查看更多 »

幼王亨利

幼王亨利(Henry the Young King,),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及王后埃莉诺的五位合法儿子中的次子,但在活过婴儿期的诸子中是长子。他从1170年起成为名义上的英格兰国王、诺曼底公爵、安茹伯爵和曼恩伯爵。幼王亨利是诺曼征服英格兰后唯一在父亲生前加冕的副国王,但在父亲从未让他实际行权的情况下失意地度过全部任期。他28岁时比父王早5年去世,其弟理查成为下一位英格兰国王。.

新!!: 英吉利海峡和幼王亨利 · 查看更多 »

乔治·博阿滕

乔治·博阿滕(George Boateng,)是一名荷蘭足球員,出生於加納,主要擔任中場,現時未有效力球會。.

新!!: 英吉利海峡和乔治·博阿滕 · 查看更多 »

亨利·傑克遜 (英國皇家海軍軍官)

亨利·布拉德瓦·傑克遜爵士,GCB,KCVO,FRS(Sir Henry Bradwardine Jackson,),英國皇家海軍高級將領,軍階為海軍元帥,曾參與祖魯戰爭,是當時世界上最早實用化艦對艦無線電通訊系統的技術人員之一,還擔任過皇家海軍戰爭學院的董事、第三海務大臣等職務。第一次世界大战開始後,傑克遜是積極推動攻擊德國海外殖民地的英國海軍人物之一,後英軍在加里波利戰役失利後,傑克遜接替費舍爾為第一海務大臣,但於1916年12月因為德軍驅逐艦出現在英吉利海峽而被撤職。 Category:英國皇家海軍元帥 Category:休斯奖章获得者.

新!!: 英吉利海峡和亨利·傑克遜 (英國皇家海軍軍官) · 查看更多 »

亨利·萊斯

腓特烈·亨利·萊斯爵士,Bt,OBE(,),英國工程師和汽車設計師,1906年與查爾斯·勞斯創立勞斯萊斯有限公司,以生產高級轎車和航空引擎聞名。 萊斯童年的時候家境困頓,曾當送報童和電報生。1877年,他獲得機會到大北方鐵路公司的蒸汽機車工程部當學徒,三年間學習了不少關於工程的基本知識。其後他一度受僱於里茲一家機器工具公司,未幾於1882年獲倫敦電燈及電力公司聘用為測試員,工餘時候還積極進修,這使他獲得公司派往利物浦,在當地的子公司升任總工程師。 1884年,萊斯在曼徹斯特與一名朋友合資創立F·H·萊斯公司,公司其後於1894年註冊成萊斯有限公司。萊斯為公司設計出多款電力裝置,當中包括新款的發電機、電力起重機和摩打等,並以質優耐用著稱,為公司賺取得可觀的利潤。踏入20世紀,他還把目光投放到新興的汽車工業,並於1904年製成首輛由他設計的汽車。萊斯設計的汽車得到汽車代理商查爾斯·勞斯的賞識,兩人遂於1906年合組成立勞斯萊斯有限公司,由萊斯主導設計和生產,勞斯則負責市場銷售。雖然勞斯後來在1910年一次航空意外中逝世,但萊斯設計的高級轎車依舊在市場上取得極大的成功,由他設計的銀鬼轎車和幻影轎車,更成為了勞斯萊斯旗下的經典車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萊斯進一步染指於航空引擎,由他設計的雕式引擎、獵鷹引擎、鷹式引擎和兀鷲引擎,更在戰時和戰後發揮良好的表現。萊斯後來把他在1925年設計的茶隼引擎改良成R型引擎,該款引擎促成英國隊在1929年和1931年的史奈德盃水上飛機競賽連續兩屆蟬聯獎盃。萊斯晚年還設計出隼式引擎的原型,該款引擎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應用於噴火戰鬥機和颶風戰鬥機上,成為該兩款戰鬥機的重要配備。 萊斯畢生把大量精力投放到汽車和航空引擎的設計工作,不停工作和作息不定的他終於在1908年積勞成疾。為免健康進一步惡化,萊斯獲公司安排在家工作,夏天的時候留在英國,冬天則到法國避寒,他在兩地的居所都設有繪圖室,並由公司派出專業團隊當助手。這種把設計和生產工作分隔的安排,在當時並不常見,而雖然他餘生都未曾踏足勞斯萊斯的廠房,卻仍然有效地主持廠房的設計工作。為肯定他對英國工程界的貢獻,他在1918年獲英廷頒授OBE勳銜,1930年更進一步獲冊封為世襲從男爵。.

新!!: 英吉利海峡和亨利·萊斯 · 查看更多 »

庫埃農河

庫埃農河是法國的河流,位於該國西北部,流經盧瓦爾河地區、布列塔尼和下諾曼第,河道全長101公里,流域面積1,124平方公里,最終在聖米歇爾山附近注入英倫海峽。.

新!!: 英吉利海峡和庫埃農河 · 查看更多 »

康什河

康什河(Canche)是法国北部的一条河流,位于加来海峡省南部。发源于古维昂泰尔努瓦附近,向西流入英吉利海峡。全长96公里。水流平缓,地势起伏小,沿岸多沼泽,草地和小树林景观。.

新!!: 英吉利海峡和康什河 · 查看更多 »

康沃爾郡

康瓦爾郡(Cornwall,國際音標:/'/;-- :Kernow;香港旧译歌和老),大不列顛島西南端的半島,英國英格蘭西南端的區。康瓦爾東與德文郡相鄰,南臨英倫海峽,西、北臨大西洋。以人口計算,特魯羅是最大城市(亦是行政總部),聖奧斯特爾是第一大鎮(Town)。 2009年之前,康瓦爾是34個非都市郡之一,實際管轄6個非都市區,佔地3547平方公里(第9),人口为524200(第23);如看待成48個名譽郡之一,它名義上包含多1個單一管理區——錫利群島,佔地增至3563平方公里(第12),人口增至526,300(第39)。 2009年4月,康瓦爾全郡改制為單一管理區。.

新!!: 英吉利海峡和康沃爾郡 · 查看更多 »

二战时英国的反入侵战备

二战时英国的反入侵战备是英国为了抵抗可能发生的德军入侵,而于1940年和1941年间做出的准备。在这期间,英国政府建立了,并在英国全境修建了防御工事。在缺少重型装备的情况下,英军需要将手中的一切可用资源运用到极致。 由于在不列颠空战中战败,德国为入侵英国而开展的海狮计划遭到了无限期的推延。英国也就没能在其本土与德国陆军展开战斗。今天,英国修建的大部分防御工事都已消失,只有一些加固过的混凝土工事还较常见。.

新!!: 英吉利海峡和二战时英国的反入侵战备 · 查看更多 »

五港同盟

五港同盟(Cinque Ports)是英国肯特郡和萨塞克斯郡的多个沿海港口市镇结成的古老同盟。五港同盟最早出于军事和商业目的结成,而现在仅有仪式性的象征意义。同盟成员均坐落于英吉利海峡东端,在这里横越海峡的距离最短,因此也最有利于贸易。Cinque Ports这一名称源自诺曼法语,意为“五个港口”。这五个港口为:.

新!!: 英吉利海峡和五港同盟 · 查看更多 »

伊赫特海姆

伊赫特海姆(荷兰语:Ichtegem)是位於比利时西佛兰德省部的一座城市,人口13,423(2006年),由三个区组成。.

新!!: 英吉利海峡和伊赫特海姆 · 查看更多 »

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

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Игорь Иванович Сикорский,Igor Ivanovich Sikorsky,)是著名的飞机和直升机设计师。他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架四引擎飞机和第一种投入生产的直升机。现代直升机常用设计形式(单旋翼带尾桨)的提出者。.

新!!: 英吉利海峡和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 · 查看更多 »

伍德罗·威尔逊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美国第28任总统。此前,他曾先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新泽西州州长等职。 作为进步主义时代的一个领袖,191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由于前總統西奥多·罗斯福和時任總統威廉·塔夫脱的竞争分散了共和党选票,他最終以四成普選票及四十州的選舉人票,以民主党人身份当选总统,成為1897年至1933年為間唯一一位民主黨總統。迄今为止,他是唯一拥有哲学博士头衔的美国总统(法律博士衔除外),也是唯一一名任总统以前曾在新泽西州担任公职的美国总统。 在第一个任期中,威尔逊支持民主党控制的议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克莱顿反托拉斯法案(Clayton Antitrust Act),联邦农田贷款法案(Federal Farm Loan Act),还通过新的收入法在联邦一级开征收入税,以及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但他同时因为支持在联邦政府机构中实施种族隔离,导致大批黑人员工被解职,而遭到当时民权团体的批评。 1916年美国总统选举勉强胜出后,威尔逊第二个任期的中心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他在竞选时打出“他让我们远离战争”(he kept us out of the war)的口号,美国的中立政策却未能持久。德国经外交秘书阿瑟·齐默尔曼发送给墨西哥、保证其若两国结盟德国将帮助墨重新获得被美国占领之北方数州的电报,以及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促使威尔逊多次对德国给予警告,并最终于1917年4月要求国会宣战。不过威尔逊主要是关注参战的外交和财政面,而把作战任务交给军事部门。在大后方,他于1917年发动美国历史上首次实际有效的征兵,通过建立自由公债(Liberty Bonds)筹集数十亿战争资金,设立战争工业委员会(War Industries Board),促进工会运动,通过史密斯-莱佛法案(Smith-Lever Act)监督农业和食品生产,控制铁路运输,通过首个联邦级致幻药物取缔法案,并镇压反战运动。此外在他的任期内普遍实现妇女选举权。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威尔逊亲自主导对德交涉和协定停火。他发表十四点和平原则,从中阐述他所认为的能够避免世界再遭战火的新世界秩序。1919年赴巴黎筹建国际联盟以及拟定凡尔赛条约,并尤其关注自战败帝国中建立新国家的问题。后主要由于他对创建国联的贡献,于1920年被授予1919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在与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围绕美国加入国联一事而进行激烈斗争时,因中风而昏倒。由于拒绝妥协,威尔逊最终未能使加入国联案在参院通过。尽管没有美国的加入,国联还是于1920年成立。威尔逊所秉持的国际主义,也被后人称为“威尔逊主义”,主张美国登上世界舞台来为民主而战斗。这成为以后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颇有争议的理念,持久地为理想主义者所效仿,却为现实主义者所排斥。.

新!!: 英吉利海峡和伍德罗·威尔逊 · 查看更多 »

张健 (游泳运动员)

张健(),北京市人,北京体育大学教员,中国长距离游泳横渡名人,被誉为“横渡海峡的中国第一男人”。2000年8月8日-10日,他连续游泳50小时,不借助任何漂浮物,成功横渡了109公里(实际游距123.58公里)长的中国渤海海峡,刷新了长距离游泳横渡的世界纪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电视台曾对张建横渡渤海海峡的活动作跟踪报道,影响非常大,许多观众在他即将游抵达的终点——山东省蓬莱市,趟着齐膝深的海水迎接他的到来,场面热烈。2005年,张健组建专门从事长距离游泳横渡的“张健横渡队”,参与长泳竞技比赛。.

新!!: 英吉利海峡和张健 (游泳运动员) · 查看更多 »

张泉灵

张泉灵(),祖籍浙江宁波,出生于上海市,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文学系,曾任中国中央电视台新聞中心记者、节目主持人,目前担任傅盛战队顾问,紫牛基金合伙人。.

新!!: 英吉利海峡和张泉灵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英吉利海峡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弓背石首魚

弓背石首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石首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東大西洋區,從英吉利海峽至茅利塔尼亞海域,棲息深度可達200公尺,體長可達70公分,棲息在沿海沙石底質、礁石區海域,於夜間活動,屬肉食性,以甲殼類及魚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

新!!: 英吉利海峡和弓背石首魚 · 查看更多 »

低地国家

低地国家(de Lage Landen,les Pays-Bas),又譯低地諸國,是對歐洲西北沿海地區的稱呼,廣義包括荷蘭、比利時、卢森堡,以及法國北部與德國西部;狹義上則僅指荷蘭、比利時、卢森堡三国,合稱“比荷卢”(Benelux)或「荷比盧」。 地理學家們在有關歐洲的地理著作,常把比、荷放在一起敍述。由於比、荷瀕臨北海和英吉利海峽,同盧森堡以及北部的部分地方稱為荷蘭(即“低地”)所以1830年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後,人們仍稱比、荷為“低地國家”。.

新!!: 英吉利海峡和低地国家 · 查看更多 »

侏罗纪海岸

侏罗纪海岸(Jurassic Coast)位于英国南部英吉利海峡,从东德文埃克斯茅斯奥科姆岩石群一直延伸到东多塞特斯沃尼奇老哈里巨石,总长153千米。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新!!: 英吉利海峡和侏罗纪海岸 · 查看更多 »

德文郡

德雲郡(Devon),為英國英格蘭西南部的一個郡,以人口計算,普利茅斯是第一大城市、自治市鎮(Borough),埃克塞特是第二大城市(亦是郡治),托貝是第二大自治市鎮,托基是第一大鎮(Town),佩恩頓是第二大鎮。 德雲是34個非都市郡之一,實際管轄個八個非都市區,佔地6,564平方公里(第三),有740,800人口(第12);如看待成48個名譽郡之一,它名義上包含多兩個單一管理區─普利茅斯、托貝,佔地增至6,707平方公里(第四),人口增至1,122,100(第11)。 德文西與康沃尔郡相鄰,東北與森麻實郡相鄰,東與多實郡相鄰。德文東南臨英倫海峽,與多實郡南岸合組成侏羅紀海岸,在2001年入選世界自然遺產(登記名稱為「多實-東德雲海岸」),是英格蘭唯一的自然遺產;西北臨碧仙桃灣。埃克斯穆爾國家公園位於德文中央,達特穆爾國家公園橫跨德文東北、薩默塞特西南。德雲郡有很多海岸度假區及一些歷史古城,加上其溫和的天氣,旅遊業佔了德雲郡經濟很重的地位。.

新!!: 英吉利海峡和德文郡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英吉利海峡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国海军法

德意志帝国海军法(Flottengesetze,“舰队法”)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进行扩张的法律基础。在战前一共有五条海军法,分别于1898、1900、1906、1908和1912年經德意志帝国国会通过。这些由德皇威廉二世和海军大臣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大力支持的行动致力于使德意志帝国建立一支能够与英国皇家海军相抗衡的海军。.

新!!: 英吉利海峡和德意志帝国海军法 · 查看更多 »

保罗·路透

保罗·朱利斯·路透(Paul Julius Freiherr von Reuter (Baron De Reuter), )英國犹太人,出身德意志卡塞尔市,世界新闻媒体业先驱,创办了著名的路透社 (路透電社)。.

新!!: 英吉利海峡和保罗·路透 · 查看更多 »

圣布里厄

圣布里厄(Saint-Brieuc)是法国西北部的海滨城市,布列塔尼大区阿摩尔滨海省的首府。圣布里厄濒临拉芒什海峡,距海3千米,西距布雷斯特144公里,东距雷恩99公里。每年5月该市都会举办的摇滚艺术节。.

新!!: 英吉利海峡和圣布里厄 · 查看更多 »

圖克河

圖克河是法國的河流,河道全長104公里,流域面積1,305平方公里,平均流量每秒13.5立方米,河畔城鎮有利雪和濱海特魯維爾,最終在多維爾和濱海特魯維爾之間注入英倫海峽。.

新!!: 英吉利海峡和圖克河 · 查看更多 »

北緯49度線

北緯4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49度的緯線。它穿過歐洲、亞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夏至時日照時間約16時12分,冬至日照時間約8時14分。 巴黎位於北緯49度以南15公里左右,它是48度線和北緯49度北緯線之間最大的城市。巴黎的門戶戴高樂機場位於北緯49度以北。在北美洲,從喬治亞海峽到伍茲湖之間的北緯49度線為美國及加拿大的國境線。此國境線是由《1818年條約》及《俄勒岡條約》所確立。.

新!!: 英吉利海峡和北緯49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50度線

北緯50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50度的緯線。它穿過歐洲、亞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夏至時日照時間約16時22分,冬至日照時間約8時4分。 北緯50度線通過德國城市美茵茲,它位於美茵河注入萊茵河的入口處。其河口即位於北緯50度線以南約600公尺處。.

新!!: 英吉利海峡和北緯50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緯51度線

北緯5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北51度的緯線。它穿過歐洲、亞洲、太平洋、北美洲和大西洋。夏至時日照時間約16時33分,冬至日照時間約7時55分。 德國圖林根邦首府艾爾福特位於北緯51度線之上,其門戶埃爾福特-魏瑪機場位於北緯51度線以南。倫敦,作為英國及英格蘭的首都,位於北緯51.5度線上,為北緯51度及北緯52度線之間最大的城市。.

新!!: 英吉利海峡和北緯51度線 · 查看更多 »

北部-加来海峡

北部-加来海峡(Nord-Pas-de-Calais)是法国北部一個已不存在的大區,北與比利時接壤。面积12,413km²。下轄諾爾省(59)、加來海峽省(62)。其首府是里尔。北部-加来海峡位在皮卡第的北邊,其北邊和東邊和比利時相連,北邊是英吉利海峽,西北邊是北海。北部-加来海峡區域的大部份曾是低地国家中南尼德蘭的一部份,在神圣罗马帝国中勃艮第公國的統治下,後來先後被西班牙及奧地利統治。在1477年至1678年之間漸漸的成為法國的一部份,尤其是在路易十四在位的時期。歷史上在北部-加来海峡出現前,這個地區的行省為阿圖瓦、法國佛蘭德斯地區及,也有一部份屬於皮卡第,當時的居民仍常常使用這些以前的名稱。 北部-加来海峡的面積為12,414 km2,但其人口密度相當高,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30.8人,總人口410萬人,約佔法國人口的7%,是全法國人口第四多的地區,其中有83%住在城市中。其行政中心和最大城市是里尔,第二大城市是加來,是歐陸重要的經濟及交通中心,離英吉利海峽另一側,英國的多佛尔只有,在晴天時還可看到多佛白色懸崖,其他的主要市鎮有瓦朗謝訥、朗斯、杜埃、贝蒂讷、敦克爾克、莫伯日、濱海布洛涅、阿拉斯、康布雷及圣奥梅尔。.

新!!: 英吉利海峡和北部-加来海峡 · 查看更多 »

北海 (大西洋)

北海(Nordsjøen;Nordsjön;Nordsøen或Vesterhavet;Nordsee;Noordzee;Mer du Nord;North Sea)是北大西洋的一部分,位于大不列颠岛以东,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西南和欧洲大陆以北。北海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储藏,作為布蘭特原油指數的基礎。 北海向西南通过多佛尔海峡(法国称加来海峡)和英吉利海峡(法国称拉芒什海峡)与凯尔特海相通,向东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与波罗的海相连,向北是挪威海。 斯凯尔特河、默兹河、莱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和泰晤士河是注入北海的主要河流。重要的岛屿或群岛有北弗里西亚群岛、黑尔戈兰岛、东弗里西亚群岛和西弗里西亚群岛。 北海周边的国家有英国、挪威、瑞典、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重要城市有阿伯丁、爱丁堡、加来、奥斯坦、鹿特丹、海牙、哈勒姆、威廉港、不来梅哈芬、库克斯港、埃斯比约、卑尔根、哥德堡等等。此外伦敦、不来梅哈芬和汉堡是北海重要的内陆港城。.

新!!: 英吉利海峡和北海 (大西洋) · 查看更多 »

國家足球隊列表

本條目列出全世界的國家及地區的足球代表隊,以及過去曾經出現過的男子國家足球代表隊。.

新!!: 英吉利海峡和國家足球隊列表 · 查看更多 »

利泽德半岛

利泽德半岛(Lizard Peninsula 或 The Lizard,An Lysardh)位于英国康沃尔郡西南,西临芒茨湾,东临英吉利海峡。最南端利泽德角也是大不列颠岛最南点。沿岸景色壮丽,有高达75米崎岖的悬崖和小海湾。内陆平坦开阔。主要居民点有利泽德(Lizard),马林恩(Mullion),圣凯弗恩(St Keverne)等。.

新!!: 英吉利海峡和利泽德半岛 · 查看更多 »

哲六矛虫

哲六矛虫(学名:Hexalonche philosophica)为三轴球虫科六矛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北太平洋、英吉利海峡,包括东海等海域。.

新!!: 英吉利海峡和哲六矛虫 · 查看更多 »

凯撒入侵不列颠

在高卢战争中,凯撒两次入侵不列颠: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第一次入侵在夏末,这一次可能只是打算做一个单纯的侦查,着重于探索,亦或是作为一次全面入侵,如果是后者,这次行动就是极其失败的。罗马人什么也没有得到,除了肯特郡的滩头。第二次入侵有着不错的成果:罗马人拥护了一个国王,曼杜布拉库斯,一个拥戴罗马的人,并且使曼杜布拉库斯的敌人卡西维拉努斯屈服。罗马不仅没有占领控制别的领土,相反他们还把占领的土地交还给了盟军特里诺文特人,并要求英格兰东部的其他部落上交贡金。.

新!!: 英吉利海峡和凯撒入侵不列颠 · 查看更多 »

凱爾特海

凱爾特海(英語:Celtic Sea; 愛爾蘭語:An Mhuir Cheilteach; 威爾斯語:Y Môr Celtaidd)是大西洋的一個海域,位於愛爾蘭的南方。凱爾特海的東面連接著聖喬治海峽、布里斯托湾及英吉利海峽。另外,連接著的陸地有愛爾蘭東南岸、威爾斯西南岸、英格蘭康瓦耳半島以及法國的布列塔尼半島,全是傳統上凱爾特人的聚居地,凱爾特海因而得名。本來這個海域的北部被視作聖喬治海峽的一部份,而南部並無名稱,直至1921年由霍爾特提出「凱爾特海」這個名字並被廣泛使用。 海域南部與西部的界線並不清晰,霍爾特提出以200噚(366 m)等深線及烏桑特島(Ushant)為界。國際水文組織(IHO)以鉛垂線測深後把凱爾特海的定義範圍再向南擴展。.

新!!: 英吉利海峡和凱爾特海 · 查看更多 »

兩棲作戰

兩棲作戰(Amphibious warfare)是一種作戰形式,主要是利用海軍、後勤將己方軍事力量(如陸軍或海軍陸戰隊)自海上投入敵岸或是從己岸移動軍力至他處。兩棲戰是現代戰爭中最複雜的軍事行動,需要機動力、空中支援、海上運輸、后勤和戰略,它能夠進行對敵人不利的戰略佈署和迫其轉移軍力,有效突擊與打擊敵軍。.

新!!: 英吉利海峡和兩棲作戰 · 查看更多 »

八角魚

八角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杜父魚亞目八角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溫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北大西洋區,從白海、冰島、英吉利海峽至波羅的海南部海域,棲息深度0-270公尺,體長可達21公分,棲息在近岸砂底質底層水域,以甲殼類及多毛類為食,繁殖期在2至4月,卵產在海草,卵數量2500-3000顆,可作為觀賞魚。.

新!!: 英吉利海峡和八角魚 · 查看更多 »

前7千纪

在前7千纪(或称前第7个千年),農業由安那托利亞傳播到巴爾幹半島。 世界人口維持500萬人,世界各地的人類仍與狩獵為生。在中東的農業社會,牛被人類馴服,陶瓷開始常見,開始傳播到歐洲及南亞,第一個金屬制品制成。.

新!!: 英吉利海峡和前7千纪 · 查看更多 »

剑鱼式鱼雷轰炸机

費瑞·剑鱼式(Fairey Swordfish)鱼雷轰炸机由菲尔利航空器制造公司设计制造,二战时期的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使用的主要机型之一,1936年开始投入使用。剑鱼式轰炸机虽然是老式的双翼飞机,但在战争中有赫赫战功,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在塔蘭托戰役中重创意大利海军以及在围歼俾斯麦号时用鱼雷命中俾斯麦号战列舰尾舵造成后者无法正常行进。英国的海军航空兵称呼她为“细绳袋”(Stringbag)。在服役初期,剑鱼式装备于航母作为鱼雷轰炸机使用,而到了战争中后期,剑鱼式飞机被改装为反潜和训练机。尽管剑鱼式轰炸机设计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但她仍然得以使用直到1945年二战在欧洲地区战火熄灭。.

新!!: 英吉利海峡和剑鱼式鱼雷轰炸机 · 查看更多 »

勃兰登堡号战列舰

勃兰登堡号战列舰(SMS Brandenburg)为德意志帝国于19世纪90年代初所建造四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的主导舰,以当时的勃兰登堡省命名。它是德国首批前无畏舰之一,同级姊妹舰还包括有韦尔特号、魏森堡号和腓特烈·威廉选帝侯号;而在此之前,海军仅装备有岸防舰和铁甲巡防舰。舰只于1890年5月在斯德丁的伏尔铿船厂开始,1891年9月21日,并至1893年11月19日投入使用。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在三座双联装炮塔中装备有六门大口径炮,而非同期其它海军所惯常采用的双炮塔四门炮标准。 在德国舰队的前十年役期中,勃兰登堡号都跟随第一支队服役。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国际局势相对平稳,这一时期主要局限于训练和对外国港口的友好访问。尽管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二十年里,这些训练演习对德国海军战术学说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尤其是在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指导下。它及其姊妹舰仅有过一次重大海外部署,即义和团运动期间于1900-1901年间被派遣至中国。至20世纪初,四艘同级舰均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勃兰登堡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便已显得过时,仅执行有限度的任务,首先是充当岸防舰。1915年12月,它退出现役并被改造为使用。当战争结束后,舰只于1920年在但泽拆解报废。.

新!!: 英吉利海峡和勃兰登堡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勒阿弗尔

勒阿弗尔(Le Havre)是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继鲁昂之后的第二大城市,位于塞纳河河口,濒临英吉利海峡,以其作为“巴黎外港”的重要的航运地位而著称,在法国经济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勒阿弗尔是法国海岸線上横渡大西洋航线的远洋船舶到欧洲的第一个挂靠港,也是离开欧洲前的最后经停港。勒阿弗尔是法国第二大输出港(仅次于马赛),集装箱货运量则居法国第一位。 勒阿弗尔除了港口以外,还拥有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和一所大学。该市在体育方面,拥有法国最古老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勒哈費爾體育會。2005年,奥古斯特·佩雷主持重建的勒阿弗尔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英吉利海峡和勒阿弗尔 · 查看更多 »

皮埃尔-夏尔·维尔纳夫

埃尔-夏尔-让-巴普蒂斯-西尔维斯特·德·维尔纳夫(Pierre-Charles-Jean-Baptiste-Silvestre de Villeneuve,1763年12月31日–1806年4月22日),拿破仑战争期间的法国海军将领,在特拉法加海战中指挥法国和西班牙舰队同霍雷肖·纳尔逊作战。.

新!!: 英吉利海峡和皮埃尔-夏尔·维尔纳夫 · 查看更多 »

皮埃尔·阿方斯·洛朗

埃尔·阿方斯·洛朗(Pierre Alphonse Laurent,,)是一名法国数学分析学者和工程师,是复变函数论中洛朗级数的发现人。与洛朗级数相关的也以他命名。.

新!!: 英吉利海峡和皮埃尔·阿方斯·洛朗 · 查看更多 »

皇帝會戰

皇帝會戰(Kaiserschlacht,又稱作魯登道夫攻勢)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由德意志帝國於西方戰線發動的連續攻勢,達到自1914年以來挺進幅度最深的成果。這場攻勢發動的起因為:德軍意識到必須在美國挾壓倒性的物資和人力優勢進駐歐陸前擊敗西線的協約聯軍,這是德國在戰爭中最後的機會,同時也因為東線在俄羅斯帝國退出戰爭後可集中實力發動攻擊,約有50個師得以釋出並取得數量優勢,在質量上也較西線的德軍為佳。 這場攻勢分作4個階段,代號「邁克爾」(Michael)、「喬治特」(Georgette)、「格奈森瑙」(Gneisenau)和「布呂歇爾-尤克」(Blücher-Yorck)。邁克爾作戰是這次行動的主攻,目的在突破盟軍防線,包圍於索姆河至英吉利海峽的英軍並將其殲滅。德國認為一旦此行動成功,法軍將有可能提出停戰。其他行動皆為邁克爾攻勢的輔助作戰,為的是牽制索姆河上其他盟軍的行動。然而皇帝會戰本身缺乏確立的戰略目標,當攻勢開始時目標的選定一直在根據戰場狀況而變化。相比下盟軍的主力都集中於重要的地區,如亞眠的鐵路樞紐和海峽的港口,而撤離了德軍佔領、長期受戰火破壞、並無戰略價值的地區。 德軍在攻勢中遇到機動力不足、後勤運輸無法趕上前線部隊的問題,以至於無法即時擴大戰果。擔任攻勢矛頭、快速移動的突擊部隊無法攜帶足夠維持自己戰力的糧食與彈藥,由於缺乏補給,德軍的攻勢日益減弱。到了1918年4月後半,德軍對聯軍的威脅力量已消失,前者地面部隊已傷亡慘重,是否能固守佔領地、保住戰果也成了非常大的問題。到了1918年8月聯軍使用新型戰術和火砲武器,發動反擊的「百日攻勢」,將德軍自皇帝會戰佔領的土地上逐出,不久德國的興登堡防線崩潰,德意志帝國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新!!: 英吉利海峡和皇帝會戰 · 查看更多 »

玳瑁

玳瑁(學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属於海龟科的一种海龜,是玳瑁属下唯一一种,又名--瑁、蝳蝐、--玳、文甲、鷹嘴海龜、十三鲮龟、十三鳞、十三棱龟、明玳瑁、千年龟,简称玳,分为太平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bissa)和大西洋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imbricata)两个亚种。此物种分布非常广泛,其中太平洋玳瑁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大西洋玳瑁分布於大西洋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美洲和亞洲的海域。 玳瑁的外形与其他海龟大致相似,都有扁平的躯体、保护性的背甲、以及适於划水的桨状鳍足,而玳瑁最明显的特点是其鷹喙般的嘴,以及躯体後部锯齿般的缘盾。虽然玳瑁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其最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给它提供休息的地方,珊瑚礁中还生活着玳瑁最主要的食物——海绵。这些海绵中的部分物种对於其他生物来说是剧毒且致命的,所以玳瑁肉中往往會含有致人死亡的高毒性物质;且由於海绵中通常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玳瑁是屈指可数的能够消化玻璃的动物之一,也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龟。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栉水母、水母、海葵、虾蟹和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和海藻。 玳瑁的甲壳上有美丽而又色彩斑斓的花纹,是一种名贵的宝石,可作为首饰、雕塑等饰品的原材料,高贵典雅,有祥瑞幸福、健康长寿的象征,享有“海金”之称。玳瑁工艺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工艺水平在唐代已达顶峰,日本的玳瑁工艺也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影响。正是由於人类对玳瑁的过度需求,导致玳瑁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持续减少,已有灭绝的危险,目前两个玳瑁亚种的保护现状均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極危状态。一些国家,如中国和日本,常会猎取玳瑁、挖其巢穴以食用它的肉和蛋,因为玳瑁的肉蛋很美味,甲壳可入中药,因此玳瑁的保护有很大困难。目前玳瑁受到《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很多国家已禁止猎捕玳瑁,玳瑁产品也被禁止进出口。.

新!!: 英吉利海峡和玳瑁 · 查看更多 »

王冠屬地

皇家属地(Crown Dependencies),也译作“王冠属地”,是独立管理的司法管辖区,并非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或英国海外领土的一部分,而是英国王室的自治财产。 而在国际上,英国皇家属地被认为是“联合王国所负责的领土”,而不是主权国家。因此,它们也不是英联邦成员国 。但是,它们又的确与英联邦、欧盟及其他国际组织有联系,同时也是的成员。皇家属地在英联邦运动会上拥有各自的代表队。它们虽然不属于欧盟,但却在欧盟的内。 由于皇家属地不是主权国家,因此影响这些地区的立法权最终由联合王国政府承担。但是,它们都拥有各自的立法机关,有权在王室(枢密院,或者马恩岛在其)许可下对地方事务进行立法。而皇家属地各自的政府首脑均称为“首席部长”。.

新!!: 英吉利海峡和王冠屬地 · 查看更多 »

王韬 (思想家)

王韬(),中国改良派思想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清道光八年十月四日(1828年11月10日)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甫里村(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初名王利賓,字蘭瀛;十八歲縣考第一,改名為王瀚,字懶今,字紫詮、蘭卿,號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歐西富公、弢園老民、蘅華館主、玉鮑生、尊聞閣王,外號「長毛狀元」。.

新!!: 英吉利海峡和王韬 (思想家) · 查看更多 »

玛丽二世 (英格兰)

麗二世(Mary II,),自1677年11月4日起出任奧蘭治王妃,自1689年2月13日起出任英格兰、苏格兰與爱尔兰女王,至逝世时为止。玛丽的羅馬天主教父亲詹姆斯二世及七世在光荣革命中遭废黜,未几同为新教徒的玛丽与夫婿兼表兄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登基分别成为女王和国王,并在不久后签署《權利法案》。瑪麗在1694年死後,威廉便成了英伦的單一統治者。史學界普遍將夫妻倆的共治稱做「」。 瑪麗並不熱衷於統治,當丈夫威廉留在英格蘭時,她總是退居幕後,把大部分的權力讓與威廉;然而,當威廉到海外忙於軍事戰役時,瑪麗仍舊得獨自統治英伦,事實證明她是一位強大、果決、有力的統治者。當威廉動員英伦人物力進行反法的大同盟戰爭(1688-1697年)時,他發現自己在英伦的合法性不足,只有依靠廣受人民愛戴的瑪麗,才能夠有效地在議會發揮影響力,進行擴軍加稅。瑪麗身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統治者,對國教會的事務十分積極、活躍;她以自身品行作出良好表率,改善了1660年代以來的不良風俗。史學家認為,儘管她與丈夫共有王位,瑪麗主要仍是獨自行使其權力。.

新!!: 英吉利海峡和玛丽二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珍珠港 (電影)

《珍珠港》(Pearl Harbor)是一部由正金石影業於2001年發行,以珍珠港事件為題材重新改編成的戰爭電影。麥可·貝執導,傑瑞·布洛克海默和麥可·貝等人監製。布洛克海默的團隊在《珍珠港》之前,就以專注於這樣輝煌的大製作電影(例如《世界末日》和《絕地任務》等片)而聞名。電影末段有關於空襲東京,劇情改編自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次空襲日本本土的真實事件。.

新!!: 英吉利海峡和珍珠港 (電影) · 查看更多 »

科唐坦半島

科唐坦半島(Cotentin),法國西北岸半島,位處下諾曼第大區芒什省,臨英倫海峽。 Category:法国半岛 Category:諾曼第大區.

新!!: 英吉利海峡和科唐坦半島 · 查看更多 »

第1装甲师 (德国国防军)

德国国防军陆军第1装甲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国防军陆军中的一支精锐装甲师,其师徽是白橡树。.

新!!: 英吉利海峡和第1装甲师 (德国国防军) · 查看更多 »

第三代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

三代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嘉德骑士,通常作约克的理查(英文:Richard Plantagenet, 3rd Duke of York,),英格兰贵族巨头,论父系是爱德华三世的曾孙,论母系是爱德华三世的五世孙。他继承了大量的产业,在百年战争后期在法国担任过各种各样的公职,在英格兰则在亨利六世发疯时成为护国公,管理国家。他和亨利六世王后安茹的玛格丽特及亨利宫廷中其他成员的矛盾冲突及他本人极强的竞争王位的权利是15世纪中期英格兰政治剧变的主要因素,也是玫瑰战争的主要原因。理查最终试图夺取王位,被劝止,尽管他成为了护国公和威尔士亲王并被同意在亨利六世驾崩后登基。他在此后数周即战死。 虽然他本人最终未能从亨利六世手中夺取王位,但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成为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和理查三世,孙子成为爱德华五世,长孙女约克的伊丽莎白则成为亨利七世的王后。.

新!!: 英吉利海峡和第三代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緬甸的蒙巴頓伯爵路易斯·蒙巴頓

一代緬甸的蒙巴頓伯爵路易斯·弗朗西斯·阿尔伯特·维克托·尼古拉斯·蒙巴顿 KG GCB OM GCSI GCIE GCVO DSO PC FRS(Louis Francis Albert Victor Nicholas Mountbatten, 1st Earl Mountbatten of Burma,), 曾任英國皇家海军元帅、末任印度副王與印度总督。他同時是英国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的舅舅。1979年被爱尔兰共和军刺杀,享壽79岁。.

新!!: 英吉利海峡和第一代緬甸的蒙巴頓伯爵路易斯·蒙巴頓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

海軍中將第一代納爾遜子爵霍雷肖·納爾遜,KB(Vice Admiral Horatio Nelson, 1st Viscount Nelson,),英國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的著名海軍將領及軍事家,在1798年尼羅河戰役及1801年哥本哈根戰役等重大戰役中帶領皇家海軍勝出,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戰役擊潰法國及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但自己在戰事進行期間中彈陣亡。 納爾遜生於諾福克郡一個小康之家,1771年倚靠舅父的關係加入海軍,很快在軍中備受賞識,屢獲擢升,1779年首次擔任軍艦艦長。不過他在美國獨立戰爭完結後一度在西印度群島惹上官非,返國後又賦閒在家,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英、法日益交惡,他才在1793年獲重新重用,被派往地中海一帶服役。納爾遜在土倫附近一帶參與過幾場小型戰事,有份協助英方攻下科西嘉島,但期間失去右眼。後來在1797年的聖文生戰役中,他率兵先後登上兩艘敵方戰艦展開惡鬥,因而聲名大噪。 聖文生戰役後不久,納爾遜在加那利群島的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進行另一次軍事行動時,失去右臂,被迫返回英國休養。他在翌年1798年復出,帶領英軍在尼羅河戰役重挫法國海軍,此後繼續留守地中海,協助那不勒斯對抗法國入侵,但後於1800年被召回國。在1801年,納爾遜再獲起用,前往波羅的海,在哥本哈根戰役中擊敗丹麥海軍。此後,他再被派往地中海阻止土倫的法國艦隊駛離地中海,但不成功,雙方於大西洋及加勒比海展開追截,最終法國艦隊成功逃逸。納爾遜返國稍作休息後,在1805年9月再度出擊堵截位於加的斯的法、西聯合艦隊,並在10月21日爆發特拉法加戰役,納爾遜在戰事中取得英國海軍史上其中一次最重大的勝利,但他自己卻中彈陣亡,身後遺體運返英國,落葬於聖保羅大教堂。 雖然納爾遜與漢彌爾頓爵士夫人艾瑪的風流生活在他生前一度招來不少閒言蜚語,成為輿論的焦點。不過自去世以後,納爾遜被國人普遍視為偉大的軍事人物,他的英雄色彩在19世紀中葉開始得到加以宣揚,令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成為大英帝國與英帝國海上霸權的象徵之一。即使到現代,納爾遜在不少英國人心目中仍享有崇高地位,現今位於倫敦西敏的特拉法加廣場,即為紀念納爾遜而在1843年建成的。.

新!!: 英吉利海峡和第一代纳尔逊子爵霍雷肖·纳尔逊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伯納德·蒙哥馬利

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伯纳德·劳·蒙哥马利,KG,GCB,DSO,PC(Bernard Law Montgomery, 1st Viscount Montgomery of Alamein,),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军事指挥官。1887年11月17日出生在伦敦肯宁顿区圣马克教区的牧师家庭。1901年14岁时才正式上学,文化课成绩极差,但体育成绩极好。1908年,毕业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2月任英国驻印度的少尉排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升任旅参谋长和师作战参谋。大战结束时任师司令部中校参谋。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蒙哥馬利得第88名。領軍戰鬥最著名的經典戰役就是擊倒「沙漠之狐」隆美爾,在阿拉曼戰役時與之對壘超過100日,並以海、空軍封鎖西西里海峽,致使隆美爾彈盡援絕而撤軍。.

新!!: 英吉利海峡和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伯納德·蒙哥馬利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軍備競賽

1890年以後,鑑於德國首相俾斯麥的下野,歐洲局勢日趨不穩定,俾斯麥的接班人缺乏老練的外交手腕處理歐洲列強的衝突,面對普法戰爭後的法國戰敗所產生的對德仇恨、奧俄兩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勢力爭奪、以及殖民地拓展政策所帶來的列強競爭,不論是德國或其他國家的領袖皆無法如俾斯麥般以和平為目標穩定歐洲局勢,反之乃是通過窮兵黷武、彼此競爭來爭取優勢。故此歐洲各國在競爭中只好以同盟彼此間的支持援助及自身軍備的強大來確保安全。.

新!!: 英吉利海峡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軍備競賽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英荷戰爭

一次英荷戰爭(Eerste Engels-Nederlandse oorlog,1652年-1654年)是四次英荷戰爭中的第一次,是英吉利共和國以及荷蘭共和國爆發的海軍戰爭,戰爭的起因是貿易問題,而導火線卻是英國攻擊荷蘭商船,結果引發大規模的船艦行動,最終英國奪取英倫三島周圍海域的控制權,迫使荷蘭必須面對壟斷貿易以及交換部分殖民地。.

新!!: 英吉利海峡和第一次英荷戰爭 · 查看更多 »

第二代羅金漢侯爵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

二代羅金漢侯爵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KG,PC,FRS,FSA(Charles Watson-Wentworth, 2nd Marquess of Rockingham,),英國輝格黨政治家,1765年7月至1766年7月及1782年3月至7月兩度出任英國首相。 羅金漢生於約克郡的貴族家庭,早年曾先後叫海恩子爵及莫爾頓伯爵,1750年世襲父親爵位,此後名為羅金漢侯爵,旋於翌年加入上議院。羅金漢在投身政治初年獲得喬治二世信任,但自喬治三世於1760年登基後,喬治三世因寵信托利黨而導致羅金漢與皇室關係日漸疏離。不過,憑藉他的地位及財力,他逐漸成為輝格黨內的重要領導人物之一,並在議會內組成名為「羅金漢輝格黨人」的派系。 1765年7月,羅金漢侯爵在喬治三世的皇叔坎伯蘭公爵支持下出任首相,任內最大成就是廢除前任政府制定的《印花法令》,取消原本向北美十三州殖民地開徵印花稅的計劃,從而消除當地民眾的不滿。然而,由於羅金漢經驗尚淺,因此當初在組閣上存在一定困難。此外,政府又不獲喬治三世全力支持,而內閣內部又出現黨爭,最終促使羅金漢在出任首相一年後,決定在1766年7月辭職。 辭任首相後,羅金漢侯爵在野共16年之久,期間一直處於反對派位置,未曾於內閣供職,一直到1782年3月,托利黨的諾斯勳爵因英軍大敗於美國獨立戰爭而辭任首相,喬治三世唯有第二度召羅金漢組閣。在第二段任期期間,他率先承認美國獨立,而且還大大擴充了愛爾蘭國會的立法職能,另外又改組內閣制度,首創設立內務大臣及外務大臣兩職。然而,羅金漢未及見證英、美兩國在1783年正式簽署代表終戰的《巴黎條約》,便突然在1782年7月1日病死,前後在任僅兩個多月,終年52歲。他死後,英國政壇一度陷入憲政危機,至托利黨小皮特在1783年12月出任首相,政壇才恢復穩定。.

新!!: 英吉利海峡和第二代羅金漢侯爵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空戰

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內容之一,空襲目標包含劇院與學校。德國和日本緊密依賴陸軍和海軍一體化的空中力量,他們低估戰略轟炸機的優勢。相比之下,英國和美國極力強調戰略轟炸,在小範圍運用空運戰術控制戰場與防空系統。它們都建立在大型遠程轟炸機可以攜帶武器攻擊敵人的戰略。同時,他們建立戰術空中力量,可以贏得空中優勢,協助地面部隊作戰。強大的海軍與航空母艦是空戰的核心。.

新!!: 英吉利海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空戰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1939年)

以下是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新!!: 英吉利海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 (1939年)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会议列表

二次世界大戰會議列表列舉了盟國的所有會議。 丘吉爾共出席14次會議,羅斯福出席了12次,斯大林出席了5次。.

新!!: 英吉利海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会议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European theatre of World War II),戰事历时六年,由納粹德國入侵波蘭開始,並且由納粹德國戰敗而完結。戰爭主要是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戰鬥。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斯洛伐克屬軸心國陣營,英國、自由法國、蘇聯、比利時和美國則屬同盟國陣營。 戰地主要分為西線、東線和南線三部分,西線即納粹德國和法國、英國、比利時之間的戰爭,東線即納粹德國和蘇聯、波蘭之間的戰爭,而南線即意大利王國、納粹德國和南歐、地中海地區的戰爭。三戰線中以東線最激烈最漫長。主要由納粹德國發動進攻。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规模最大、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5,000萬人參戰,2,000萬左右的人喪生,3,000萬左右的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给欧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新!!: 英吉利海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

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或譯第二次康白尼停戰協定,Armistice du 22 juin 1940;Waffenstillstand von Compiègne (1940))由法国与纳粹德国在1940年6月22日18点50分签订,签订的地点是法国贡比涅附近的一节火车车厢。德国在1940年5月10日至6月21日的法国战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占领了法国北部大片领土,包围了全部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的港口,仅给法国政府留下南部领土。希特勒故意选择在贡比涅森林附近的火车车厢里签订停战协定,是因为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末时,德国就在此地此车厢向法国投降并签署康边停战协定。.

新!!: 英吉利海峡和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定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英荷戰爭

二次英荷战争(Tweede Engels-Nederlandse Oorlog;Second Anglo-Dutch War,1665年-1667年)是四次英荷战争中的第二次,是英格兰王国以及荷兰共和国爆发的海战,战争的起因是贸易问题。最终荷兰海军给英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战争以荷兰的胜利告终。双方最终签订《布雷达和约》。.

新!!: 英吉利海峡和第二次英荷戰爭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二次摩洛哥危机又称为阿加迪尔危机,在1911年发生,是一宗国际危机。该年的7月1日,德国派出黑豹号战舰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 英国与德国之关系,早已因军备竞赛而变得甚为紧张。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领导下,德国由1890年代开始大量制造无畏舰,而英国则视之为企图挑战它海上霸权的举动。当英国发现德军舰只到达阿加迪尔后,误以为德国想把该港转为德军在大西洋的军港。结果,双方关系更为紧张,而英国则根据英法协约而倾向支持法国。 德国之举动,其实是为了向法国追讨赔偿。根据1906年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之决议,法国得到不少在摩国之利益。是以这次危机可被视为另一宗因殖民主义而起的纷争。 7月9日,法德两国开始谈判,最后在11月4日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并把喀麦隆北部部分领土让与法国 (今乍得南部) ;法国则把法属赤道非洲辖下的法属刚果中南部 (今刚果共和国北部) 及邻近地区转让给德国,以作赔偿。得到德国之同意后,法国于1912年3月30日签订《非斯条约》,把摩洛哥变为它的保护国,正式把它转为殖民地。 英国在危机时支持法国,强化了英法协约以及三国协约的紧密关系。由于它们对德国的扩张更为敏感,所以三国协约渐渐从殖民地协定变为军事联盟。其后,英国更与法国协定,让英国海军防卫英吉利海峡,法国则保卫地中海。这次事件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危机之一。.

新!!: 英吉利海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 查看更多 »

等高線

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是等值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高度。等高线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与助曲线四种。除地形图之外,等高线也见于俯视图、阴影图等形式。 用於海、湖泊的等高線,稱為等深線。 等高线是通过连接地图上的海拔高度相同的点得到的。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有时可能会重合。在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高度相同。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而在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较陡。.

新!!: 英吉利海峡和等高線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空軍

納粹德國空軍(德語:Luftwaffe,意為德語的空中力量)是指1933年至1945年的德國空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9月在歐洲爆發時當時世上最強大、最先進和最具戰鬥經驗的一支空軍。納粹德國空軍於1935年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撕毀了《凡爾賽條約》後正式成立,用途主要是為支援閃擊戰橫掃歐洲。其中,德國的飛機大部分皆為先進的設計,在技術上勝過1930年代的其他大部分國家。如Ju 87「斯圖卡」轟炸機和Bf 109戰鬥機即是當時德國空軍的代表性軍機。空軍是德軍在閃擊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提供了陸軍戰術性的密接支援,令德軍在戰爭頭九個月內以非常短的時間內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其勝利進展直到1940年於不列顛空戰才被英國皇家空軍所停止,原因是當時的德國空軍缺乏戰略打擊能力。儘管這場空戰的失敗挫傷了德國空軍的氣勢,當希特勒於1941年6月為擴大「生存空间」而入侵蘇聯時,德國空軍在初期仍取得不小的戰果,其勝利一直到1942年至1943年的蘇聯冬天所中止。 由於德國並未在1941年或1942年取得對蘇聯的決定性勝利,德國空軍被迫陷入一場消耗戰中,作戰範圍也持續擴大到北非和大西洋。美國的參戰更使得英國皇家空軍迅速恢復實力,能對德國本土持續地空襲,德國將其反擊行動稱作「帝國保衛戰」,在這期間,德國空軍的力量持續被削弱,到了1944年中期基本上已消失,使得在西線反擊盟軍的德國陸軍缺乏空中支援。德國空軍以革命性的新式戰機持續戰鬥至戰爭最後幾天,如Me 262、Me 163和He 162,但仍無法扭轉戰敗的結果。.

新!!: 英吉利海峡和納粹德國空軍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海軍

納粹德國海軍(Kriegsmarine,意為戰爭海軍)是指1935年至1946年期间的德國海軍。戰爭海軍取代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意志帝國海軍和魏玛共和國的國家海軍,為德意志國防軍中的海軍力量。戰爭海軍起源於一戰後《凡爾賽條約》的嚴格限制,當時明文規定其噸位總數和禁止潛艇的研製,但在威瑪共和國的海軍人員暗中推動下,與外國企業合作研究海軍科技。其後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廢除《凡爾賽條約》和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大量建造新式船艦。在重建的過程裡,德國海軍曾研製一個特殊的艦種:裝甲艦和執行大型造艦計畫:Z計畫。原本德國海軍預計1945年為開戰時間,計畫建立一支能與頭號假想敵:英國皇家海軍匹敵的水面艦隊,其中包括建造航空母艦。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爆發,德國海軍在許多方面都尚未準備,便以一支有限力量的海軍去攻擊運載英國國內需求物資的商船,並消滅因分散護航而較弱的英國海軍艦隊《希特勒公海艦隊 通商破壞戰》,Richard Humble著,第6頁。。 起初德國海軍戰果頗多,擊沉不少同盟國商船,但因為希特勒對水面艦隊始終印象不佳,認為其建造緩慢且戰果小;而潛艇部隊建造速度快,還在法國陷落而取得西部港口後,對英國發動大規模的潛艇戰中取得一系列豐碩的戰果。德國海軍隨著戰事的進行,開始將戰力中心自水面艦移往潛艇部隊的「噸位戰」,而前者逐漸轉為存在艦隊的功能。德國海軍的潛艇數量在戰爭爆發時是當時世界海軍列強中最少者,但因為潛艇總司令卡爾·鄧尼茨以狼群戰術、先進的通信制度和戰略規劃而取得所有交戰國潛艇部隊裡最大的戰績。到了1943年德國潛艇在大西洋越來越力不從心,盟軍不但破解了密碼機和開發了多種先進反潛武器,如更先進的声呐、雷達、深水炸彈,還投入了大量護衛航空母艦和反潛戰鬥群進行護航;同年5月德國潛艇因為損失過高而放棄了狼群戰術,改以單艦巡弋的方式繼續作戰。戰爭末期德國海軍雖研製了先進的通氣管式潛艇,如XXI級潛艇和XXIII級,並投入使用直到戰爭結束,但仍無法扭轉戰敗的結果。.

新!!: 英吉利海峡和納粹德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納爾遜號戰艦

纳尔逊号战列舰(英语:HMS Nelson)是英国皇家海军建造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中的一艘。其被命名为纳尔逊以纪念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中将。纳尔逊号于1925年9月3日下水,1927年8月15日建成服役,于1949年3月15日被拆解。.

新!!: 英吉利海峡和納爾遜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紐黑文 (東薩塞克斯郡)

紐黑文(Newhaven)是英國東薩塞克斯郡的一個鎮OS Explorer map Eastbourne and Beachy Head Scale: 1:25 000.

新!!: 英吉利海峡和紐黑文 (東薩塞克斯郡) · 查看更多 »

索姆河

索姆河(法语:Somme)是法國北部皮卡第的一條河流,索姆河這個名字從一個意思為“平靜”的凱爾特語字词中得來。索姆河從皮卡第的高地流至英吉利海峽的索姆灣,全長245公里。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时發生了索姆河戰役。.

新!!: 英吉利海峡和索姆河 · 查看更多 »

維克斯VC.1維京

維克斯VC.1維京(Vickers VC.1 Viking)是一個英國製造的短程活塞雙發動機飛機,由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生產,改良自維克斯威靈頓轟炸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還未有其它更先進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飛機、如維克斯子爵式之前,VC.1在英國的航空公司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在1948年首飛,裝備勞斯萊斯發動機的非正式VC.1型號,是英國首個噴射式運輸機。.

新!!: 英吉利海峡和維克斯VC.1維京 · 查看更多 »

縱橫諜海:黑名單

是由育碧蒙特利尔工作室开发的细胞分裂系列的第六部游戏作品,是《縱橫諜海:斷罪》的续作,于2013年8月20日发行。故事背景接著前作的故事劇情,一群恐怖分子要求美國撤除153個國家內的軍力,美國在白宮攻擊事件後解散了腐敗的第三梯隊,並由新成立的第四梯隊取代,由總統直接下達機密命令,而主角山姆·費雪被任命為組織的領導者與創辦人。 為山姆配音的將不再參與本部作品,改由埃瑞克·約翰遜接替。.

新!!: 英吉利海峡和縱橫諜海:黑名單 · 查看更多 »

维尔河

维尔河(法语:Vire)是法国诺曼底的一条河流,长118千米,流经卡尔瓦多斯和芒什两省的维尔、圣洛和滨海伊西尼等城镇,注入英吉利海峡。.

新!!: 英吉利海峡和维尔河 · 查看更多 »

罗贝尔二世 (诺曼底)

羅伯特二世(Robert II,约1051年—1134年2月10日),绰号短袜羅伯特 (Robert Curthose)。1087年—1106年間為诺曼底公爵,曾试图获得英格兰王位,但失败。他的绰号來自馬姆斯伯里的威廉和奥尔德里克·维塔利斯 (Orderic Vitalis)记载罗贝尔的父亲威廉曾嘲笑他为「短靴子」(brevis-ocrea)。.

新!!: 英吉利海峡和罗贝尔二世 (诺曼底) · 查看更多 »

羅馬征服不列顛

羅馬征服不列顛是自公元43年由羅馬帝國的克勞狄一世派遣革老丟擔任不列顛尼亞總督開始的一個對不列顛的緩慢征服過程。實際上在這之前,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就已經對不列顛進行過斷斷續續的侵略了。而自尤里烏斯·凱撒在前55和54年遠征以來,古羅馬就已經和不列顛建立了貿易往來關係。而古羅馬對鐵器時代的不列顛,特別是不列顛南部的影響也自此變得十分重大。 在前55年之公元40年代,雖然由於凱撒入侵的緣故變成了古羅馬的附庸國,但實際上不列顛還保留著相當程度的獨立。前34年、前27年和前25年,奧古斯都曾多次準備入侵不列顛,但都未能成行。 根據奧古斯都的《奧古斯都神的功業》,在他在任時,曾有兩個不列顛國王Dubnovellaunus和Tincomarus逃到羅馬請求他的援助, 而斯特拉博在他的《地理學》中認為這一時代不列顛對羅馬的進貢比如果能征服不列顛并徵稅能得來的還要多。 公元40年代,不列顛政局混亂。卡图维劳尼人取代特里諾文特人成為不列顛東南部最強大的統治者,掌控了原先特里諾文特人的首都科尔切斯特(当时称为Camulodunum)。他的統治對其鄰居阿特雷巴特人構成了威脅,後者是凱撒的前盟友康明烏斯的後人。 40年,卡利古拉計劃進攻不列顛, 但根據《羅馬十二帝王傳》,其舉止異常,卡利古拉的軍隊行進到英吉利海峽時,卡利古拉命令他們停止前進,到沙灘上去撿貝殼。 現代歷史學家認為這是卡利古拉在懲罰士兵們曾發起的暴動或只是由於其個人的神經錯亂。不過即使如此,這次的行軍還是為後來克勞狄一世的入侵打好了基礎。例如卡利古拉在Bononia(今濱海布洛涅)建造了燈塔。.

新!!: 英吉利海峡和羅馬征服不列顛 · 查看更多 »

翱翔真豹魴鮄

翱翔真豹魴鮄(学名:Dactylopterus volitans)為輻鰭魚綱鮋形目飛角魚亞目飛角魚科的其中一種,是熱帶至溫帶的魚類,分佈在大西洋的兩岸,北至北卡羅萊納州及南至巴西,及由英倫海峽至安哥拉。 翱翔真豹魴鮄的胸鰭十分大及像扇子,前六枝棘分開像細小的鰭葉。牠們亦會在沙灘、泥漿或石澗出沒,以胸鰭下的部份來尋找食物。牠們主要是吃底棲區的甲殼類,尤其是蟹、蛤蜊及細小的魚類。牠們並沒有毒腺,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

新!!: 英吉利海峡和翱翔真豹魴鮄 · 查看更多 »

眼鏡蛇行動

鏡蛇行動(英语:Operation Cobra)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諾曼第戰役期間,美國第1軍團在D日8週之後,發起進攻的行動代號。美國陸軍中將奧馬爾·布萊德雷的意圖是趁德軍集中注意力應付英軍和加拿大軍在卡昂的軍事活動時,利用對手的分心和戰線上的不平衡,突破面對他的部隊的德軍防線。一旦一條走廊被建立起來,第1軍團屆時將能夠推進到布列塔尼,迂迴德軍兩翼和清除諾曼第灌叢農村對自己部隊推進的障礙。經過進攻開始時緩慢的進展後,德軍的抵抗崩潰,被擊潰部隊的殘餘邊戰邊逃到塞納河。由於缺乏資源,以應付這種情況,德軍的反攻未能成功,而整個諾曼第防線也崩潰了。眼鏡蛇行動,連同同時由英國第2和加拿大第1軍團的進攻,確保了盟軍在諾曼第戰役的決定性勝利。 在受到惡劣天氣影響而被推遲數次後,眼鏡蛇行動於7月25日在數以千計的盟軍飛機進行集中的空中轟炸中展開。支援的攻勢已將德軍大部分的裝甲預備隊吸引到英軍和加拿大軍的戰線,再加上德軍普遍缺乏兵力和物資,令他們無法形成連續的防線。美國第7軍屬下的兩個師首先展開攻擊,而其它第1軍團的單位實施支援攻擊以分割在當地的德軍單位。第1天的進展緩慢但當防線被突破後守軍的抵抗開始崩潰,到7月27日大部分有組織的抵抗已經被克服,第7和第8軍迅速挺進,以孤立科唐坦半島。 7月31日第19軍摧毀了面對第1軍團最後的守軍,和布萊德雷的部隊終於擺脫了灌叢。京特·馮·克魯格元帥向西派出增援部隊和實施數次反擊,其中最大的一次(代號為盧提西行動)在8月7日於莫爾坦和阿弗朗什實施。雖然這導致了戰役中最血腥的戰鬥,但克魯格的部隊已經筋疲力盡及被削弱和沒有多大作用,只有進一步削弱馮·克魯格部隊的兵力。8月8日新參戰的美國第3軍團佔領了勒芒,這裡之前是德國第7軍團的總部。眼鏡蛇行動將諾曼第戰役從高度的步兵作戰改變為快速機動作戰,並導致建立了法萊茲口袋和令德軍失去了在法國西北部的防線。.

新!!: 英吉利海峡和眼鏡蛇行動 · 查看更多 »

热氏中喙鯨

热氏中喙鯨或傑氏中喙鯨(學名:Mesoplodon europaeus)旧称热氏喙鲸,又称湾流喙鲸,欧洲喙鲸和安德烈斯喙鲸。其似乎從未在海上目擊過,但牠們可說是北美洲海岸最常擱淺的中喙鯨。在早期的文獻中,其學名為Mesoplodon gervaisi。多年來在北大西洋東部海岸發現的標本,只有1840年在英吉利海峽發現的一具浮屍,當時推測此鯨屍是被墨西哥灣流帶離其原分布地到達英吉利海峽。.

新!!: 英吉利海峡和热氏中喙鯨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约翰·史密斯

爱德华·约翰·史密斯(Edward John Smith,RD ,),是一位英国皇家海军官员和船长。 at the International Genealogical Index他是泰坦尼克号的船长,在泰坦尼克号于1912年沉没之时死于船上。英格兰利奇菲尔德的灯塔公园有一尊他的塑像。.

新!!: 英吉利海峡和爱德华·约翰·史密斯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时代

爱德华时代(Edwardian era或Edwardian period)指1901年至1910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在位的时期。愛德華時代和維多利亞時代中後期被認為是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 维多利亚女王1901年1月驾崩,王储爱德华继位标志着维多利亚时代结束。和甚少在公众场合出现的维多利亚不同,爱德华是潮流精英的领袖,喜好旅游,建立了一套受欧洲大陆艺术和潮流影响的时尚。这一时期的标志是政治出现重要变化,以往排除在政治之外的劳工和女性,政治参与程度越来越深。Hattersley, Roy (2004).

新!!: 英吉利海峡和爱德华时代 · 查看更多 »

瑞士航空

士航空(Swissair, S.A./AG,全稱Schweizerische Luftverkehr)曾是瑞士的國家航空公司,于1931年由原Balair和Ad Astra Aero合併而來。瑞航曾是世界上主要的國際航空公司之一,且因自身的經濟穩定性被稱作“飛行的銀行”並被認同為瑞士的國家符號。瑞士航空的總部設在位於克洛滕的蘇黎世機場。 1997年,瑞士航空集團的名稱由--改為--,其中包括四家子公司:SAirlines(瑞士航空和十字航空所屬公司)、SAirServices、SAirLogistics和SAirRelations。然而在擴張性的“獵人策略”及九一一袭击事件之後經濟蕭條的影響下,瑞航的資產失去價值,使風雨飄搖的瑞航在2001年10月停飛。原瑞航在瑞士聯邦政府的協助下堅持到2002年3月31日。2002年4月1日,瑞士國際航空在十字航空的基礎上成立,接收原瑞士航空的多數航線、機隊和員工後成為瑞士的載旗航空公司,唯在長期虧損後於2005年被漢莎航空收購,並於2006年加入星空聯盟。.

新!!: 英吉利海峡和瑞士航空 · 查看更多 »

瑪希諾沈船

希諾沈船是指1905年至1935年,隸屬於紐西蘭聯合公司的瑪希諾郵輪主要航行於紐西蘭和澳洲之間塔斯曼海,後來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加入紐西蘭海軍醫療船隊伍。.

新!!: 英吉利海峡和瑪希諾沈船 · 查看更多 »

瑪麗·賽勒斯特號

麗·賽勒斯特號(Mary Celeste,又作Marie Celeste)是一艘前桅横帆双桅船。它曾經於1872年在大西洋被人發現全速朝向直布羅陀海峽航行,不過在船上並沒有發現任何人。這些船員的下落衍生出許多猜測,包括酒精中毒與海底地震等推測。瑪麗·賽勒斯特號經常被認為是鬼船的原型。船员消失不见而引发了诸多猜测。.

新!!: 英吉利海峡和瑪麗·賽勒斯特號 · 查看更多 »

瓜分非洲

分非洲(Scramble for Africa),是指有關列強瓜分(Partition)非洲的事件,又稱非洲大獵。有關對非洲的殖民史可回溯到1880年代之前,包括迦太基和早期歐洲人的殖民。(參見非洲史、對非洲的殖民和殖民主義) 從188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新帝國主義時代,由於歐洲各國對於非洲領土所有權的爭執,有關對非洲的殖民(或稱在非洲的競賽)的爭論白熱化。 19世紀末,可以看到這樣的轉變,從「非正式」的帝國主義控制到以武力和經濟優勢的直接控制。企圖調停這些競爭的,如柏林會議(1884年-1885年),與會的有英国、法国、德国,未能確實的建立競爭的主張。不間斷的紛爭迫使得同盟形式的建立——英法協約、三國協約、三國同盟——而且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新!!: 英吉利海峡和瓜分非洲 · 查看更多 »

电报

电报是通信业务的一種,在19世紀初發明,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電報大為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到了20世紀初,開始使用無線電撥發電報,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份地區。電報主要是用作傳遞文字訊息,使用電報技術用作傳送圖片稱為傳真。隨著傳真機的廣泛使用,電報機現已式微。.

新!!: 英吉利海峡和电报 · 查看更多 »

特里約河

特里約河是法國的河流,河道全長72公里,發源自萊扎爾德里厄,流經甘岡和蓬特里厄,最終在凱爾佩爾附近注入英倫海峽。.

新!!: 英吉利海峡和特里約河 · 查看更多 »

百年战争

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Guerre de Cent Ans) 1337年至1453年,交戰雙方是英格蘭王國和法蘭西王國;後來勃艮第公國等國亦加入戰爭。它是世界最長的戰爭之一,長達116年,最後由法方勝出,不少新的戰術和武器因而發明。.

新!!: 英吉利海峡和百年战争 · 查看更多 »

DUKW

DUKW(又名DUCK,鴨子)是二戰時期盟軍的6輪兩棲裝甲車,由通用動力(GMC)製造,二戰時用於運載物資及部隊穿越水陸及登陸作戰用途,二戰後改為運載遊客作旅遊用途。.

新!!: 英吉利海峡和DUKW · 查看更多 »

隧道

隧道是指在既有的建筑或土石结构中挖出来的通道,供交通立体化、穿山越岭、地下通道、越江、过海、管道运输、电缆地下化、水利工程等使用。隧道不一定全是地下通道,仅位于地面下称作地下隧道或地下道路。.

新!!: 英吉利海峡和隧道 · 查看更多 »

花尾麗花鮨

花尾麗花鮨,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麗花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大西洋英吉利海峽、地中海、亞速群島、加納利群島、馬德拉海域,為亞熱帶海水魚,深度50-500公尺,體長可達60公分,棲息在深海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新!!: 英吉利海峡和花尾麗花鮨 · 查看更多 »

韦桑岛

韦桑岛(Île d'Ouessan)位于法国西部菲尼斯泰尔省,英吉利海峡内,面积15平方公里。岛上的 Phare de Créac'h 灯塔为英吉利海峡南口上重要的航标。主要城市为朗波勒(Lampaul)。岛上居民在过去以捕鱼为主,渔民的妻子主要在岛上有限的农田中务农。现在岛上经济以旅游业为主.

新!!: 英吉利海峡和韦桑岛 · 查看更多 »

莱姆里杰斯

莱姆里杰斯(Lyme Regis)是英国多塞特郡的一个海滨城市,位于英吉利海峡德文郡和多塞特郡交界的莱姆湾畔。2001年城市共有人口4,406人。.

新!!: 英吉利海峡和莱姆里杰斯 · 查看更多 »

莱茵河

萊茵河(Rhein;瑞士德语:Rhy;Rhin;Rijn;Rein;Rhine)是一條歐洲国际河流,發源於瑞士格劳宾登州的阿尔卑斯山區,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國和法國,最終于荷蘭流入北海。萊茵河全長约1,232公里,通航區段為883公里,流域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莱茵河是欧洲最長的河流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流域之一。 莱茵河三角洲由于交通便利,形成了許多欧洲早期的商业城市,例如布鲁日、安特卫普與鹿特丹等。在歷史上,莱茵河与多瑙河共同构成罗马帝国北界,擔任贸易交通的用途。萊茵河沿岸有許多葡萄園,也有許多古堡和田園村鎮。從美因茨到科布倫茨的萊茵河段風景優美,沒有架設任何橋樑,全靠擺渡過河,目的是為了保存該河段的自然風貌。.

新!!: 英吉利海峡和莱茵河 · 查看更多 »

避稅港

避稅港(tax haven)指的是稅率很低、甚至是完全免徵稅款的國家或地區,但可能只有個別稅種較低,適用於特定分類的個人或商業機構。 個人要受益於避稅港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遷徙到該地區,使法律上只需繳交稅項給免稅港政府。另外,個人或商業機構也可以在避稅港,成立附屬機構或獨立的法律實體(即公司或普通法法制裏的基金),資產移動到新公司後便可在套現獲利,從而繳交較低或者免除稅款。不過,利用這種方法到底算是避稅還是逃稅,難以一概而論。這視乎相關國家或地區、還有相關的個人或機構的個別情況。 避稅港一般是小型島國或缺乏天然資源的地區。一般認為成立避稅港能有效吸引外國資本,從而發展本土基建和經濟。由於外國一般難以追查、取締成立於避稅港裏面的活動,犯罪份子有可能把其犯罪資金大量引入避稅港,這通稱為「洗黑錢」。.

新!!: 英吉利海峡和避稅港 · 查看更多 »

道森機場劫機事件

道森機場劫機事件是發生於1970年9月6日的一系列劫機事件,四架飛往紐約的民航飛機和一架飛往倫敦的民航機被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下稱“人陣”)成員劫持至人陣的“革命機場”。截至事件平息,一名劫機者被殺,還有一人受傷。.

新!!: 英吉利海峡和道森機場劫機事件 · 查看更多 »

達特河

達特河(River Dart),是英國德文郡的一條河流,由達特穆爾流至達特茅斯,沿途流經山谷和田野,自然的景致令人目不暇給。河流的名稱來自凱爾特語,意思為「有橡樹生長的河流」。達特河的上游分別為和,兩者在匯合,最後流入英倫海峽。沿河建有多座,當中最為知名的是位於達特穆爾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古橋。名為「Upper Dart」和「The Loop」的兩段河道都是的熱門勝地。.

新!!: 英吉利海峡和達特河 · 查看更多 »

菲利克斯·保加拿

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Felix Baumgartner,),奥地利运动员,著名高空跳伞、定点跳伞(B.A.S.E. Jumping)好手与特技指导、协调员。出生于奥地利萨尔斯堡的保加拿曾夺得世界定点跳伞大赛冠军,并因自台北101大楼在内的诸多建筑物与地标上进行定点跳伞,与替红牛能量饮料(Red Bull Energy Drink)代言而知名。最高纪录为从39公里高的同温层跳下并成功放出降落伞安全着地的伟业。.

新!!: 英吉利海峡和菲利克斯·保加拿 · 查看更多 »

萨塞克斯郡

萨塞克斯(Sussex,)又译作苏塞克斯,當地華人以廣東話譯作「修--適士」,英格兰东南部的历史郡,其面积大致与古代萨塞克斯王国面积相等。北邻萨里郡,东有肯特郡,西与汉普郡接壤,南临英吉利海峡。1974年在地方政府重组后划分为西萨塞克斯郡和东萨塞克斯郡。.

新!!: 英吉利海峡和萨塞克斯郡 · 查看更多 »

鐵達尼號沉沒事故

鐵達尼號沉沒事故(英語:Sinking of the RMS Titanic)是1912年4月15日凌晨在北大西洋發生的著名船難,事發時是鐵達尼號從英國南安普敦港至美國紐約港首航的第5天,該船當時是世界最大的郵輪。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23時40分與一座冰山擦撞前,已經收到6次海冰警告,但當瞭望員看到冰山時,該船的行駛速度正接近最高速。由於無法快速轉向,該船右舷側面遭受了一次撞擊,部分船體出現縫隙,使16個水密隔艙中的5個進水。鐵達尼號的設計僅能夠承受4個水密隔艙進水,因此沉没。 當乘客被放入救生艇時,他們使用遇險訊號彈和向外求援。根據當時航运业的慣例,鐵達尼號的救生艇系統只是用來將乘客「運送」到附近的其他船隻,而不是設計給所有人員「同時撤離」到救生艇上避難,因此在數量上遠遠不足;隨著泰坦尼克号迅速沉沒,而其他船只還有幾個小時才能抵達,許多乘客和船員无法搭乘救生艇。雪上加霜的是,糟糕的疏散管理导致許多救生艇在還沒完全裝滿乘客之前就下水。2小時40分鐘後,泰坦尼克号沉没。 當鐵達尼號沉沒時,超過一千名乘客和船員仍在船上。數分鐘後,幾乎所有跳入海中或跌入海中的人都因冷休克而死亡。客輪卡柏菲亞號在沉船約一個半小時後抵達現場,並在事故發生後九個半小時,即4月15日9時15分之前救到最後一名生還者,這艘船總共救助了710人。這次災難震驚了全世界,造成1,514人死亡,成為歷史上最嚴重的和平時期船難。这次灾难暴露出撤離期間救生艇數量嚴重不足、管理不善和三等艙乘客的不平等待遇等问题引起了廣泛爭議。隨後的調查建議促使全球海事法規進行大規模修改,1914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就是鑑於鐵達尼號沉沒事故而制定的,至今仍在規管全世界的海事安全。.

新!!: 英吉利海峡和鐵達尼號沉沒事故 · 查看更多 »

風暴基里爾

基里尔(Kyrill,)是对一个后来变成强烈温带气旋的低压区的命名。基里尔在2007年1月15日在纽芬兰形成,遂跨越大西洋,在1月17日到达爱尔兰和英国。风暴后来在1月17和1月18日越过北海,在1月18日下午于德国和荷兰沿岸登陆。登陆后风暴向东穿越波兰、波罗的海,进入俄罗斯北部。 基里尔在西欧造成广泛的破坏,尤其在奥地利和德国。直至1月19日,风暴已令45人丧生,以及令公共交通受阻,电力供应中断。 風暴在2007年1月17日由柏林自由大學氣象學院命名。.

新!!: 英吉利海峡和風暴基里爾 · 查看更多 »

飞艇 (轻航空器)

--(airship)是一種輕於空氣的航空器,也是人类第一种可以受控进行自由飞行的航空器。一般具有一個巨大的氣囊和推进、操纵系统。飞艇通过向艇体气囊中充入(如氦气等)升空,用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推动艇身,以艇尾尾面操纵航行方向。根據其材料結構的不同,飛艇可以分為硬式飛艇、軟式飛艇和半硬式飛艇(半软式飞艇)。飞艇曾被广泛用于海上巡逻、反潜、远程轰炸和空运兵力,也曾作为一种空中民用交通工具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一时。飞机出现后飞艇的主要作用变为以观光为主的商业运输,并在现代广告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 英吉利海峡和飞艇 (轻航空器) · 查看更多 »

飞机库

飞机库(hangar)是一种用来存放飞机或航天飞机的封闭建筑。大多是用金属制成,也有用水泥或是木头之类者,「hangar」一词来自中世法语「hanghart」 ("围场"或是“围墙”)。机库使得维护人员能方便舒适地对飞机进行维护,所以光辉级航空母舰之所以载机量比美日航母小,主要就是为了提供全封闭的航母机库,以在天气恶劣的北大西洋作业。 20世纪初叶Carl Richard Nyberg 就作了机库来存放他的Flugan。 1909年Louis Bleriot在法国北部的Les Baraques一处农场进行了应急着陆,把飞机推进了农场主的牛窝棚作为飞机存放地。当时他在准备竞赛成为第一个飞过英吉利海峡的人。.

新!!: 英吉利海峡和飞机库 · 查看更多 »

西國

西國(West Country)是指英格蘭西南部的一個地區。除了指布里斯托爾灣和英吉利海峽之間之外,西國的界線並沒有明確定義。西國通常包括康沃爾郡、德文郡、多塞特郡、薩默塞特郡,並且有時也包括格洛斯特郡和威尔特郡的部分地區。有時西國和西南英格蘭等義。西國地區有著自己獨特的方言。.

新!!: 英吉利海峡和西國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艦隊

西班牙艦隊(西班牙語:Grande y Felicísima Armada或Armada Invencible,即最幸運的艦隊或不可擊敗的艦隊、無敵艦隊)為16世紀後期著名的海上艦隊,是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所派出,意圖征服英格蘭卻失敗的艦隊。無敵艦隊之役是英西戰爭中其中一個大型的戰役,也是戰爭過程之中第一個侵略性攻擊意圖。這場戰爭同時也是英國歷史中最有名的戰爭。在格瑞福蘭海戰(Battle of Gravelines)中,西班牙船艦被法蘭西斯·德雷克所領導的英國海軍用秘密武器即八艘火船擊沉。 無敵艦隊,最後繞過大不列顛島及愛爾蘭島西岸回國時僅存43艘,由於損失百艘以上的大戰艦及超過一萬四千名士兵,從此國勢鼎盛的西班牙停滯不前,英格蘭則成為海上強權,開啟了伊莉莎白一世的盛世。.

新!!: 英吉利海峡和西班牙艦隊 · 查看更多 »

西經1度線

西經1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西1度的經線,是為西經1°。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大西洋、歐洲、非洲、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此段半圓路徑長,於赤道與本初子午線距遠。 西經1度線與東經179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英吉利海峡和西經1度線 · 查看更多 »

西經2度線

西經2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西2度的經線,是為西經2°。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大西洋、歐洲、非洲、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此段半圓路徑長,於赤道與本初子午線距遠。 西經2度線與東經178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英吉利海峡和西經2度線 · 查看更多 »

西經3度線

西經3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西3度的經線,是為西經3°。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大西洋、歐洲、非洲、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此段半圓路徑長,於赤道與本初子午線距遠。 西經3度線與東經177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英吉利海峡和西經3度線 · 查看更多 »

西经4度线

西經4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西4度的經線,是為西經4°。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大西洋、歐洲、非洲、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此段半圓路徑長,於赤道與本初子午線距遠。 西經4度線與東經176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英吉利海峡和西经4度线 · 查看更多 »

西经5度线

西经5度线是本初子午线向西5度的经线,即西经5°。此线从北极点出发,穿过北冰洋、欧洲、非洲、南冰洋、南极洲直到南极点。此段半圓路徑長,於赤道與本初子午線距遠。 西经5度线与东经175度线形成了一个大圆。.

新!!: 英吉利海峡和西经5度线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島戰役

盟軍入侵西西里開始於1943年7月9日晚上,而盟軍獲勝於8月17日。入侵西西里島之行動代號為哈士奇及被視為入侵義大利的行動之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登陸行動之一。從軍事策略上進攻西西里之行動達到盟軍策劃者之目的,從島上消滅軸心國的空中及海上力量,控制地中海及令義大利首相貝尼托·墨索里尼下台。此行動為後來入侵義大利揭開續幕。.

新!!: 英吉利海峡和西西里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西薩塞克斯郡

西薩塞克斯(郡)(West Sussex),英國英格蘭東南部的郡,南臨英倫海峽。奇切斯特是郡治。以人口計算, 西薩塞克斯沒有包含單一管理區,無論把它看待成非都市郡還是名譽郡,其面積都是1,991平方公里(非都市郡第27、名譽郡第30),人口都是770,900(非都市郡第9、名譽郡第27)。.

新!!: 英吉利海峡和西薩塞克斯郡 · 查看更多 »

西方戰線

西方戰線是形容整個一戰或二戰中位於德國以西、協約國(一戰時期)或同盟國(二戰時期)以東邊境的軍事爭奪。這一種「武裝邊境爭奪」的形式在整個戰時被稱為「戰線」。 在兩次大戰的大部份時間,歐洲另一面亦同樣形成了東方戰線。.

新!!: 英吉利海峡和西方戰線 · 查看更多 »

西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战西方战线,納粹德國稱「帝國保衞戰」,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西欧同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英国等国家之间的战事。战事最初爆发于1940年德軍利用闪电战战术,先后快速攻占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国家。随后对英国展开空袭,但德国空战失利,未能对英国展开攻击。进入1944年盟军展开诺曼底战役,全面转入进攻。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战事以盟军的胜利结束。.

新!!: 英吉利海峡和西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覆瓦哈鳞虫

覆瓦哈鳞虫(学名:Harmothoe imbricata)为多鳞虫科哈鳞虫属的动物。分布于北极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地中海、北太平洋,包括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属于北极北温带种。其主要栖息于常与罗氏海盘车Asterias rollestoni共生以及栖居于步带沟内。.

新!!: 英吉利海峡和覆瓦哈鳞虫 · 查看更多 »

马乐丁·斯特雷

乐丁·斯特雷(斯洛文尼亚语:Martin Strel,),出生于斯洛文尼亚南部的莫哥諾市,斯洛文尼亚极限马拉松游泳爱好者。 1992年他在28小时内成功地游完了长达105千米的卡尔卡河。次年,他又以16小时的时长游完了斯洛文尼亚南部与克罗地亚形成边界的库帕河62千米的全程。2000年他因能够成功地在58天内游完全长2860千米的多瑙河与德国境内一支流而创下了新的3004千米的国际游泳长度纪录。2001年7月他又创下了新的一个国际游泳纪录,也就是在多瑙河504千米的河段进行了长达84:10小时的不停游泳。2002年他在68天内游完了全长3885千米的密西西比河全程。2003年,他游完了阿根廷境内全长1930千米的巴拉那河。2004年6月10日至6月30日他成功地游完了中国长江4003千米的江流,40天后抵达上海长江入海口处,省了他估计的一天时程。他在2007年2月1日至4月8日间游完世界第二长河流,南美洲5265千米长的亚马逊河,比大西洋北美洲与欧、非大陆的最宽宽度还要长,是又一次新的国际游泳纪录。 世界第一长的尼罗河曾被某些舆论者提出过让马乐丁·斯特雷去游,但他本人说他认为游尼罗河的全长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目标;而斯特雷在游完亞馬遜河之後,尼羅河似乎對他沒有吸引力,他表示「尼羅河水流平穩,挑戰不夠。而亞馬遜河較雄壯相比難纏許多。」。 当他进行这类挑战自我身体极限的耐力游泳运动时,他每天会在河岸上休息5小时,然后继续游泳,这样做短时间的睡眠可以防止他的肌肉不会过多钝弱,再次入水时不会抽筋。在他每次完成一项游泳项目后,他需要5至6个月的时间才能把他的身体恢复到地面生活的原始状态。 他曾说他自己的格言是:.

新!!: 英吉利海峡和马乐丁·斯特雷 · 查看更多 »

詹姆仕·布朗特

詹姆仕·希里爾·布朗特(James Hillier Blount,),藝名James Blunt,英国流行歌手,2004年发行首張个人专辑《不安于室》并借助单曲〈〉一举成名。他因在部队服役的经历,被稱為上尉詩人。迄今已經發行了5部專輯及11首單曲。.

新!!: 英吉利海峡和詹姆仕·布朗特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史坦利·海伊

詹姆斯·史坦利·赫(1909年5月3日 - 2000年2月27日)是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FRS),英國的物理學家和電波天文學家。他奠定了電波天文學發展的基礎,並引導雷達技術針對在天文學上的應用。他發現太陽輻射出無線電波,並率先定位出來自天鵝座的河外星系電波源。.

新!!: 英吉利海峡和詹姆斯·史坦利·海伊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威德尔

詹姆斯·威德爾(James Weddell,),出生於荷蘭奧斯滕德,為英國航海探險家暨捕海豹人。於1823年早春,成為首位航行在南緯74°15'(約在南極圈南方532英里處)南冰洋海域的探險家,後來此部分海域被稱為威德爾海。.

新!!: 英吉利海峡和詹姆斯·威德尔 · 查看更多 »

諾克·耐維斯號

諾克·耐維斯號(Knock Nevis)是一艘曾屬於挪威籍、已經拆除的超大型原油運輸船(Ultra Long Crude Carrier,ULCC)等級之超級油輪,它曾是世界上最長的船隻與人工製造水面漂浮物,船長超過1/4英里(458公尺),比橫躺下來的艾菲爾鐵塔還長;而其全載重量則高達657,019噸,是載重噸位(Deadweight Tonnage, DWT)的世界記錄保持者。在2004年經營業主易手改名為「諾克·耐維斯」之前,它又曾名為海上巨人號(Seawise Giant,1979年),快樂巨人號(Happy Giant,1989年),與亞勒維京號(Jahre Viking,1991年)。2004年3月該輪進入杜拜乾塢進行改裝工程並改名為諾克·耐維斯號,改裝後作為(Floating Storage and Offloading unit,FSO),曾長期停泊在卡達的(Al Shaheen Oilfield)做為外海儲油用途。2009年12月,該船被出售给印度的拆船業者,改名为Mont。2010年1月4日,于印度古吉拉特邦(Alang)拆解。其36噸重的船錨則保存於香港海事博物館作展覽。.

新!!: 英吉利海峡和諾克·耐維斯號 · 查看更多 »

諾思弗利特 (船)

諾思弗利特(Northfleet)是一艘英國籍帆船,於1873年沉沒於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

新!!: 英吉利海峡和諾思弗利特 (船) · 查看更多 »

诺曼底大区

诺曼底(Normandie),又譯諾曼第或諾曼地,是法国的一个地区。以前在行政上它被分为两个大区:上诺曼底由滨海塞纳省和厄尔省组成,下诺曼底由卡尔瓦多斯省、芒什省和奥恩省组成。在2014年6月2号之后,根据总统奥朗德颁布的权力下放第三法令,原来的两个大区上诺曼底和下诺曼底合并为一个诺曼底大区。 历史上的诺曼底公国是一个独立的公国,其疆域包括今天法国北部塞纳河下游、马槽乡直到科唐坦半岛。诺曼底还曾是法国的一个省。 海峡群岛今天属于英國皇家,从文化和历史上它们始终是诺曼底的一部分,但它们从未归属于法国。.

新!!: 英吉利海峡和诺曼底大区 · 查看更多 »

诺曼底战役

諾曼第戰役發生在1944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為霸王行动的一部份。這場戰役在1944年6月6日展開,是迄今為止人類近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近300萬盟军士兵横渡英吉利海峡後在法國諾曼第地區登陸。 在諾曼第戰役中作戰的盟軍軍隊主要由英國、美國及加拿大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後,自由法軍及波蘭軍也有參與這場戰役,而當中也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的士兵。 進攻諾曼第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乘滑翔機降落、進行大規模的空中轟炸、海軍軍艦砲擊,而兩棲登陸戰則在當地時間6月6日早上6時30分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尤其在樸茨茅斯部署。.

新!!: 英吉利海峡和诺曼底战役 · 查看更多 »

诺曼征服英格兰

诺曼人征服(Norman conquest)或诺曼人征服英格兰(Conquête normande de l'Angleterre)指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对英格兰的入侵及征服。这次征服改变了英格兰的走向,从此英格兰受到欧洲大陆的影响加深,而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影响逐渐衰退。诺曼人的征服整个改变了英格兰的文化,甚至是其语言。.

新!!: 英吉利海峡和诺曼征服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谢菲尔德号轻巡洋舰 (C24)

谢菲尔德号轻巡洋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皇家海军的一艘城级(南安普顿次级)巡洋舰,参与了针对几艘德国主力舰船的行动。与同时代的多数皇家军舰不同,谢菲尔德号的设备不再使用黄铜,而用不锈钢制造。这一设计是为了减少船员对设备的清洁次数,她的昵称“闪耀的谢菲”也由此得来。1938年8月,皇家海军将原型雷达系统装上谢菲尔德号,使得谢菲尔德号成为第一艘装有该系统的皇家军舰。.

新!!: 英吉利海峡和谢菲尔德号轻巡洋舰 (C24) · 查看更多 »

鲁道夫·狄塞尔

鲁道夫·克里斯琴·卡尔·狄塞尔(Rudolf Christian Karl Diesel,),德国工程师,柴油发动机的发明者。 他在1892年提出压缩点火式内燃机的原始设计,经过不断的试制和改进,于1897年在德国奥古斯堡工厂制成以煤油为燃料的压缩点火式内燃机,以后很快发展为以柴油为燃料的压缩点火式内燃机,即柴油发动机。.

新!!: 英吉利海峡和鲁道夫·狄塞尔 · 查看更多 »

鴞人

鸮人(Owlman,「鴞」音:--), 有时也称为康沃尔鸮人(Cornish Owlman)或莫南的鸮人(The Owlman of Mawnan),是在1976年中旬前后于村发现的神秘生物,"The Owlman of Mawnan: elaborate hoax or unsolved mystery?", Western Morning News, February 23, 2012, 有时候鸮人时常与美国的天蛾人相提并论。.

新!!: 英吉利海峡和鴞人 · 查看更多 »

费康

费康(法语:Fécamp)是法国上诺曼底滨海塞纳省的一个港口城市,濒临英吉利海峡,西南方距勒阿弗尔约35公里,东南距鲁昂约60公里,2006年人口为19,914人。.

新!!: 英吉利海峡和费康 · 查看更多 »

鴿戰總動員

《战鸽快飞》(Valiant),是一部由加里·查普曼(Gary Chapman)导演,美国博伟电影公司出品,最早于2005年3月20日在法国上映的动画喜剧片。.

新!!: 英吉利海峡和鴿戰總動員 · 查看更多 »

路易·布莱里奥

路易·布莱里奥(法语:Louis Blériot,),法国发明家、飞机工程师、飞行家,以在1909年成功完成人类首次驾驶重于空气的飞行器飞越英吉利海峡著称。.

新!!: 英吉利海峡和路易·布莱里奥 · 查看更多 »

路易四世 (西法兰克)

(海外归来者)路易四世(Louis IV d'Outremer,)是西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国王(936年—954年在位),父亲是西法兰克国王(常等同于法国国王)夏尔三世,母亲是英格兰国王长者爱德华之女威塞克斯的艾吉芙。.

新!!: 英吉利海峡和路易四世 (西法兰克) · 查看更多 »

黑尔戈兰湾

黑尔戈兰湾(Helgoländer Bucht)位于北海南部,是德意志湾的组成部分之一。黑尔戈兰湾南至易北河入海口,北至黑尔戈兰岛,西至旺格奥格的东弗里西亚群岛,东至北弗里西亚的艾德斯泰特。黑尔戈兰湾最深处56米,位于黑尔戈兰湾盆地。除了前面提到的岛屿外,黑尔戈兰湾内还有一处小岛诺伊韦克岛。它位于易北河河口的瓦登海,以南是威悉河河口,以西是亚德湾。 穿越黑尔戈兰湾,从汉堡及易北河河口至多佛尔海峡和英吉利海峡的海上航线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航线之一。黑尔戈兰湾内有多处自然保护区,包括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瓦登海国家公园、汉堡瓦登海国家公园和下萨克森瓦登海国家公园。 黑尔戈兰湾因黑尔戈兰岛而得名。1914年、1917年和1939年,此处曾发生过三次战役。 category:德国岛屿.

新!!: 英吉利海峡和黑尔戈兰湾 · 查看更多 »

黑斯堡足跡

黑斯堡足跡是一組更新世人族腳印化石,位於英國諾福克郡黑斯堡一處沙灘新暴露出的沉積層,於2013年5月發現。這組足跡在發現後不久便已被潮水抹去。2014年2月7日,科學家公佈研究發現,指足跡距今約80萬年前形成,因此是人族在非洲大陸以外已知最早的腳印。Ashton N, Lewis SG, De Groote I, Duffy SM, Bates M, et al.

新!!: 英吉利海峡和黑斯堡足跡 · 查看更多 »

黑斯廷斯战役

於1066年發生的黑斯廷斯战役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諾曼征服中最具決定性的战役。.

新!!: 英吉利海峡和黑斯廷斯战役 · 查看更多 »

鼠海豚

海豚(学名:)是一种可以长至1.85米的齿鲸,為海豚的親族和外表相似故名。它背部黑色,腹部白色,生活在北大西洋欧洲、非洲和北美洲东岸、以及在黑海和太平洋亚洲和美洲的海岸附近。它以鱼、甲壳动物和乌贼为食。 鼠海豚是北海和波罗的海中最常见的齿鲸,但是其数量在不断减少,原因可能是人类向海中排放有毒污水以及在渔网中窒息。.

新!!: 英吉利海峡和鼠海豚 · 查看更多 »

齊格菲防線

格菲防线(德文:Der Westwall/Siegfried-Linie)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对抗法国马其诺防线的筑垒体系。 该项目由德国著名的建筑工程组织:托特机构负责,德国人称之为“西墙”或“齐格菲阵地”,其他国家多称之为“齐格菲防线”。构筑齐格菲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以及支援进攻的重炮阵地。防线工程是1936年德国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至1939年基本建成。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千米。 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障碍地带主要是地雷场、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龙牙”(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系统。主防御地带的最前缘位于障碍地带后方数十至数百米处,配备钢筋混凝土和钢铁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以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车辆洞库、弹药库、物资库等。后方阵地位于主防御地带后方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处,主要是预备队人员掩蔽部、预备队车辆洞库以及战备物资库,在法德交界地段还配属有170-305毫米要塞化远程重炮群(但1940年6月以后被撤出,用于英吉利海峡群岛的要塞)。 与马其诺防线相比,齐格菲防线的特点是大部分工事较小,结构较简单,但数量多达11860个,远超马其诺防线。该防线使用混凝土931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4倍;使用钢铁35万吨,是马其诺防线的2.3倍。1939年9月德军在东面闪击波兰时,共有46个步兵师(包含预备队)依托该防线防御法军,但法军没有进攻。该防线与对面的马其诺防线,共同促成了德法双方开战后长达8个月时间的著名“静坐战”。1944年9月,英、美盟军从西线向德国本土进攻时,德军依托这一防线阻挡了盟军的行动。12月美军以饱和轰炸和炮击支援试图突破,但没有成功。直到1945年2月盟军重新发动进攻时,该防线终被突破,至此该防线一共阻滞了盟军5个月时间。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 Category:德国军事设施 Category:纳粹德国军事 Category:纳粹德国建筑物.

新!!: 英吉利海峡和齊格菲防線 · 查看更多 »

迪爾 (肯特郡)

迪爾(Deal)是英格蘭肯特郡的一個城市,臨英吉利海峽,是一個海濱度假地。.

新!!: 英吉利海峡和迪爾 (肯特郡) · 查看更多 »

迪耶普

迪耶普(Dieppe)是法國的一座城市,濱臨英吉利海峽的港口都市,屬上諾曼地大區濱海塞納省。.

新!!: 英吉利海峡和迪耶普 · 查看更多 »

迪耶普戰役

迪耶普突擊戰,亦稱迪耶普戰役、瑞特行動或官方稍後定名的銀禧行動,是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8月19日攻擊德國在法國北部海岸佔領的港口迪耶普的战斗。突擊從上午5時正開始,直至上午10時50分盟軍指揮官被迫下令撤退。超過6,000名步兵參與突擊,加拿大軍隊為主力,並得到英國皇家海軍和英國皇家空軍的支援。其目的是奪取和短期佔領一個主要港口,以證明這類行動是可能的,又可從俘虜中收集情報和評估材料,同時知道德軍的应对方式。盟軍也想破壞海防、港口設施和所有的戰略建築物。 該突擊沒有達成主要目標。登陸的6,086人中一共有3,623人战死、负伤或被俘(幾乎達60%)。空軍沒有吸引“納粹德國空軍”投入戰鬥中,納粹德國空軍只損失了48架飛機,盟軍則損失了96架飛機,以及34艘軍艦。迪耶普事件影響了後來在北非(火炬行動)和諾曼底登陸(霸王行動)籌備工作。.

新!!: 英吉利海峡和迪耶普戰役 · 查看更多 »

迪沃河

迪沃河是法國的河流,位於下諾曼第大區,河道全長105公里,流域面積1,692平方公里,發源自埃克斯梅附近,最終在卡布爾注入英倫海峽。.

新!!: 英吉利海峡和迪沃河 · 查看更多 »

霍克森宝藏

霍克森宝藏(Hoxne Hoard),是1992年11月16日在英国英格兰萨福克郡霍克森发现的一个英国罗马时期晚期金银,该窖藏被霍克森的当地农民艾瑞克·劳斯(Eric Lawes)用金属探测器发现,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主要藏品和部分其他藏品在该馆永久性展出。该窖藏包括14865枚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和大约200件银质餐具和黄金首饰,是英国已发现的同时期金银窖藏中最大的,也是在原罗马帝国各地区发现的四、五世纪金银币文物中数量最多的。1993年,对其估值是175万英镑(合年英镑)。 根据宝藏中的钱币,推测其埋藏时间在407年不列颠作为罗马省份之后。宝藏原本的所有者以及当时的埋藏原因仍不明确,不过从包装的精致程度和内容的丰富程度可以推断其所有者家境富裕。由于其中没有大型银器和常见珠宝,该宝藏可能仅仅是原主财富的一部分。 霍克森宝藏中的黄金体链和包括在内的镀银胡椒罐均是非常罕见的文物。宝藏的发现令考古学家提高了对金属探测器的重视程度,并促使英国修改了与发掘宝藏相关的法律规定。.

新!!: 英吉利海峡和霍克森宝藏 · 查看更多 »

錫德茅斯

錫德茅斯(Sidmouth)是西南英格蘭德文郡英吉利海峽的一個城鎮,位於埃克塞特以東。2004年,錫德茅斯有人口約15,000人,其中40%是65歲以上人口。2011年,這裡有人口12,569人。.

新!!: 英吉利海峡和錫德茅斯 · 查看更多 »

霸王行动

王行动(Operation Overlord)为诺曼底战役的代号,是盟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入侵德占西欧的军事行动。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始(海王星行动,Operation Neptune;亦称D日,D-Day),霸王行动正式打响。近1,200架飞机首先发动空降突袭,此后超过5,000艘舰船投入两栖攻击。当日近160,000名士兵横渡英吉利海峡,至8月底超过200万盟军士兵已成功登陆法国。 1943年5月,同盟国领导人于华盛顿召开,决定于1944年发动跨海入侵行动。美军上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受任为盟军远征部队最高司令部总司令,英军上将伯纳德·蒙哥马利则受任为总司令,负责指挥参与本次行动的全部陆军力量。诺曼底海岸为行动目标,美军负责登陆代号为犹他和奥马哈的两处海滩,英军负责登陆与,加军负责登陆。为应对诺曼底海滩的特殊状况,盟军开发投入专项技术,包括两个人造港()及一系列特型坦克(霍巴特滑稽坦克)。在入侵发起前数月,盟军发起一系列欺敌计划,称,成功使德军对登陆日期及地点做出错误判断。阿道夫·希特勒任命德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负责于大西洋壁垒一带建设防御工事,以应对未来入侵。 盟军首日未能达成行动目标,但在6月26日和7月21日分别夺取瑟堡和卡昂,获取关键立足点,并由此逐渐扩展行动规模。8月8日德军发动反攻未果,近50,000名士兵陷入法莱兹包围圈。8月15日盟军入侵法国南部(代号龙骑兵行动),8月25日巴黎解放。8月30日德军全线撤往塞纳河,霸王行动就此结束。.

新!!: 英吉利海峡和霸王行动 · 查看更多 »

航空史

人类很早就有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行的梦想,甚至包括古人用的石头和矛等、到古希腊人阿尔希塔斯所制造的机械鸽、远至澳大利亚的飞去来器等。另外人类还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对如同鸟类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行的渴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一定的手工技术,古代中国人相继发明了风筝、天灯等可以飞入空中的人造物。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后,欧洲的学者们开始以科学的方法探讨并尝试进行载人航空器的设计。到了18世纪末期,工业革命给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人类的航空技术也因此开始迅速发展,热气球、飞艇、滑翔机和飞机等众多现代航空器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相继被发明并发展成熟,两次世界大战更是进一步刺激了飞机制造业的进步。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踏入了航天领域。现在航空业已经成为人类最前沿、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领域。.

新!!: 英吉利海峡和航空史 · 查看更多 »

阿基米德桥

阿基米德桥 (Submerged floating tunnel(SFT); suspended tunnel; Archimedes bridge意譯:水下懸浮隧道) 是一種在水中浮动的管状隧道,依靠它本身的浮力支撐隧道重量,取名由阿基米德原理而来。(具體上,透過採用靜壓推力 hydrostatic thrust,或阿基米德原理)為避免受到水上交通與天氣的影響,隧道建置於水下,但為免承受過大水壓,通常20-50米(60–150 ft)的深度即已足夠。系鏈錨定於岩土或是由位於水面上的 躉船(pontoon)拉住 ,以防止其向下沉沒,或者浮上水面。.

新!!: 英吉利海峡和阿基米德桥 · 查看更多 »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

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是一名美國海軍的上校及預備役少將。马汉的思想深受古希腊雅典海军统帅地米斯托克利及政治家伯里克利的影响,主要著述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及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海军战略》等。.

新!!: 英吉利海峡和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 · 查看更多 »

阿爾克河

阿爾克河是法國的河流,位於該國北部濱海塞納省,河道全長6公里,流域面積1,050平方公里,最終在迪耶普注入英倫海峽,平均流量每秒6立方米。.

新!!: 英吉利海峡和阿爾克河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加兰德

阿道夫·加兰德(Adolf Galland,),德国空军中将,是著名的「王牌飛行員」,曾在二次大戰期間擔任空軍戰鬥機總監職務。.

新!!: 英吉利海峡和阿道夫·加兰德 · 查看更多 »

阿拉斯戰役 (1940年)

阿拉斯戰役 (1940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戰役的一部份。這場戰役是盟軍在法國西北的小鎮阿拉斯附近向德軍的側翼展開的反擊。德軍向北推進至海岸,以便將向東推進至比利時的盟軍包圍。此次反擊中,盟軍嘗試將德軍的先鋒部隊切斷,並阻止德軍後續部隊的推進。 雖然盟軍最初取得了成果,但他們最後仍然被德軍擊退,被迫撤退以避免被包圍。.

新!!: 英吉利海峡和阿拉斯戰役 (1940年) · 查看更多 »

薩克島

薩克島(英語Sark / 法語Sercq(cq不發音)/ 薩克語Sèr)是位於英吉利海峽中,是海峽群島的一個島嶼,屬於英國擁有宗主權的根息行政區(Bailiwick of Guernsey)管轄。.

新!!: 英吉利海峡和薩克島 · 查看更多 »

鑽挖式隧道

是一种建造隧道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在建造软土地层或含水量很高的地层掘进隧道。盾构(shielding)是用于保护地层稳定的掘进机的防护结构,材质为混凝土、铸铁或钢制。实际上盾构为掘进机提供了工作时的临时支撑。 以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BM)(盾构机)施工,稱作全斷面隧道鑽掘工法。歷史上英、法兩國正是使用此法來穿越英吉利海峽的海床,修建英法海峽隧道。.

新!!: 英吉利海峡和鑽挖式隧道 · 查看更多 »

肯特郡

肯特郡(Kent,英國英格蘭東南部的郡。以人口計算,坎特伯雷市是第1大(亦是唯一一個)城市、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梅德斯通是第2大自治市鎮;達特福德是第1大鎮(Town),梅德斯通是第2大鎮(亦是郡治)。坎特伯雷有2個世界文化遺產─聖奧古斯丁修道院、坎特伯雷座堂,又是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起源地,是郡內最著名的歷史名城。 肯特南與東薩塞克斯郡相鄰,西南(下小半部分)與西薩塞克斯郡相鄰,西南(上大半部分)與薩里郡相鄰,西北(下半部)與大倫敦相鄰,西北(上半部)與埃塞克斯郡相鄰。肯特北部的達特福福德、格雷夫森德、胡半島北臨泰晤士河河口。英法海底隧道在肯特東部的貫穿多佛爾區、多佛尔海峡、法国加來海峽省。 肯特是34個非都市郡之一,實際管轄12個非都市區,佔地3,544平方公里(第10),有1,382,800人口(第1);如看待成48個名譽郡之一,它名義上包含多1個單一管理區─梅德韋,佔地增至3,736平方公里(第10),人口增至1,634,500(第7)。 肯特被称为“英格兰的花园”,但是在过去当地的田园风景已被农庄工业取代了。此外在过去数世纪中其它工业也在肯特立足。棉纺、造铁、造纸、水泥和工程都曾在此兴旺。渔业和旅游业今天依然在海岸地区非常重要。20世纪东肯特煤田被开采,今天在邓杰内斯有一座核电站。不过泰乃特被看作是英格兰东南发展最少的地区。海港、海底隧道和两条英国机动车路是英国通向欧洲大陆的连接。漫斯顿和罗彻斯特各有一座机场。著名的肯特人有查尔斯·狄更斯和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温斯顿·丘吉尔等。.

新!!: 英吉利海峡和肯特郡 · 查看更多 »

铜头蛇行动

铜头蛇行动(Operation Copperhe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进行的一次小型军事欺骗行动。这次行动是的一部分;保镖行动的整体目标是为了隐藏诺曼底战役的真实意图,而其中铜头蛇行动的目标是使德国情报机构误判蒙哥马利上将的位置。于1944年观看电影《》后策划了本次行动。 德军最高统帅部认为,蒙哥马利作为盟军最杰出的指挥官,将在英吉利海峡的渡海登陆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克拉克和其他军事欺骗计划者推断,蒙哥马利将军在英国以外的高调亮相将传递出“盟军不会在近期发动登陆作战”的信息。克拉克找到面貌酷似蒙哥马利的演员,安排其与蒙哥马利本人接触一段时间,以便学习蒙哥马利举手投足间的特殊习惯。1944年5月26日,詹姆斯按计划飞往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尔,故意出现在德国情报特工视野中,随后秘密飞往开罗隐藏起来,直至登陆作战结束后蒙哥马利本人在诺曼底公开亮相。 铜头蛇行动没有传达到德军高层,也没有对德军的计划造成显著影响。本次行动执行于D日前夕,同时进行的还有若干其他军事欺骗计划。德国情报机构认定确实是蒙哥马利出访,但是怀疑这次访问是欺骗性质的,因此对其没有特别重视。战后,詹姆斯将本次行动始末撰写成书《》。稍后本书又改编为电影,詹姆斯出演其中主角。.

新!!: 英吉利海峡和铜头蛇行动 · 查看更多 »

脫氏鼬眼蛤

脫氏鼬眼蛤(学名:Galeomma turtoni),是帘蛤目鼬眼蛤科鼬眼蛤屬的一种,也是這個屬的模式種。主要分布於歐洲的英倫海峽、北海、北大西洋及地中海一帶,還有毛里裘斯及塔斯曼尼亞。本物種的名稱源於本屬的發現者,英國自然學家威廉·脫爾頓(William Turton)。 根據威廉·脫爾頓投稿到《動物學期刊》的文章內容,本物種兩邊的殼瓣大小和長度均相同。不過作為原作者的脫爾頓除了因為發現地點英倫海峽海岸的烈風而把本物種命名為Galeomma(源自烈風的英語gale)之後,居然忘記了為物種命名。碰巧作為編者之一的 G. B. Soweby 後來在毛里裘斯及塔斯曼尼亞也發現相同的物種,所以期刊編輯部以脫爾頓的姓氏來為物種命名。這亦是為何不同的出版會認為本物種的命名者分別為:脫爾頓、G.

新!!: 英吉利海峡和脫氏鼬眼蛤 · 查看更多 »

金雀花王朝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在法国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王室家族是一个源於法国安茹的貴族,从12世纪起统治英格兰,首任英格兰国王是亨利二世。除家族原有世袭领地安茹伯国(1060年–1203年),该朝曾統治過诺曼底公国(1144年–1204年及1415年–1450年)、英格兰王国(1154年–1485年)、阿基坦公国(1153年–1453年),一度拥有从比利牛斯山到苏格兰边境的广大统治版图,后世称此时期的英格兰王国为“安茹帝国”。金雀花王朝的正式君王有八位,统治着1154年–1399年的英格兰。1399年理查二世逝世后的英格兰由该朝的两分支系——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先后统治,而这两家族因为王位争夺而爆发了15世纪后半叶的玫瑰战争。 金雀花王朝期间,英国文化艺术逐渐成形,最能表现中世纪文学精神的诗人杰弗里·乔叟便处于这个时代。哥特式建筑在这时期盛行,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和约克大教堂正是根据该建筑形式重修的。政治、社会形态也在发展,如宪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宪章》便是约翰王签署的,英格兰议会、模范议会源于该朝。而较专门的教育机构也建立起来了,包括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而金雀花王朝时期政治气候多变,此间的“百年战争”便是一次代表性历史事件。.

新!!: 英吉利海峡和金雀花王朝 · 查看更多 »

釋海濤

釋海濤法師(),俗名黃榮享,法名海濤,另一法號智海,生於台灣高雄市,佛教比丘,兼修禪宗、淨土宗、天台宗、東密、藏密與南傳佛教。生命電視台與中華護生協會創辦人。透過電視、心靈講座、以及傳授八關齋戒、護生、放生等活動,來推廣佛教。.

新!!: 英吉利海峡和釋海濤 · 查看更多 »

腓力二世 (西班牙)

(謹慎的)西班牙的费利佩二世(,又譯腓力、菲利普、菲利波;)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费利佩一世(1581年起在位)。他的执政时期是西班牙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在费利佩二世治下,西班牙的国力达到颠峰,历史学家常以这段时间为哈布斯堡王朝之称霸欧洲。西班牙的费利佩二世雄心勃勃,试图维持一个天主教大帝国,但最终未能成功。.

新!!: 英吉利海峡和腓力二世 (西班牙) · 查看更多 »

色當戰役 (1940年)

色當戰役,或稱第二次色當戰役是第二次界大戰法國戰役中,一場決定性的戰鬥。這場是戰鬥計畫中進行包圍比利時軍隊以及北部法軍先行的戰役。德國A集團軍在攻占色當之後橫渡馬斯河,並向北推進至英吉利海峽,以使盟軍在繼續遵循戴爾計畫向比利時東部推進行時,陷入困境。儘管有幾度盟軍的反擊,德軍依然在5月15日擊敗法軍,突破了他們的防線,向戰略縱深前進。5天後的5月20日,德軍抵達了英吉利海峽。此次的突破成功達成黃色作戰的目標,並將法國第七軍團、法國第九軍團、法國第一軍團以及比利時軍隊和英國遠征軍給圍困起來。此次戰役對於1940年法國淪陷亦有極大的相關。.

新!!: 英吉利海峡和色當戰役 (1940年) · 查看更多 »

英吉利海峡

英吉利海峡,又名拉芒什海峡(English Channel;la Manche;Mor Breizh;Môr Udd、Mor Bretannek),是分隔英国与歐洲大陸的法國、並連接大西洋與北海的海峡。海峡長560公里(350英里),寬240公里(150英里),最狭窄處又稱多佛海峡,僅寬34公里(21英里)。英国的多佛与法国的加莱隔海峡相望。.

新!!: 英吉利海峡和英吉利海峡 · 查看更多 »

英國2009年8月

没有描述。

新!!: 英吉利海峡和英國2009年8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2010年4月

没有描述。

新!!: 英吉利海峡和英國2010年4月 · 查看更多 »

英國地理

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英国)位于西欧的一个岛国。总面积约为24.5万平方千米,领土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以及占据了爱尔兰岛东北部六分之一土地的北爱尔兰及周边的岛屿组成。本土位于北纬49°N和59°N(设得兰群岛达到近61°N),东经11°W到2°E之间。位于东南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是本初子午线的标准。 英国位于北大西洋与北海之间,南部隔英吉利海峡(又名拉芒什海峡)与法国相望,北爱尔兰与爱尔兰共和国共享360千米长的边境线。。西南部的多佛海峡仅宽千米,由英法海底隧道连接多佛和法国的加莱。.

新!!: 英吉利海峡和英國地理 · 查看更多 »

英國內戰

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是指1642年至1651年發生在英國議會派(「圆颅党」)與保皇派(「」)之間的一系列武裝衝突及政治鬥爭。辉格派历史学家稱之為清教徒革命(Puritan Revolution 。第一次(1642年-1646年)和第二次(1648年-1649年)内战发生在查理一世的支持者与的支持者之间,第三次内战(1649年-1651年)则是查理二世的支持者与残缺议会的支持者之间的冲突。1651年9月3日,内战以议会派在的胜利而结束。 內戰期間,議會派領袖奧立佛·克倫威爾對查理一世的頑抗態度感到莫大威脅,於是他強勢要求議員簽名支持他,處死國王。當許多議員反對克倫威爾而表態保住查理之後,克倫威爾用軍隊驅逐反對自己的議員,順服自己的議員因此召開議會(史稱「殘缺議會」)處死查理。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依「叛國者」的罪名公開斬首,克倫威爾順勢創建了英吉利共和國。處死國王不但震驚全英,也震驚歐陸,引起各種批評。1658年克倫威爾死後,其子無能又無氣魄控制軍隊,1660年在多數英國人思念王室的氛圍下,迎回查理一世的長子復辟,是為查理二世。.

新!!: 英吉利海峡和英國內戰 · 查看更多 »

英國日食列表

英國日食列表是一個介紹12世紀至21世紀在英國可观测的所有日食的列表。.

新!!: 英吉利海峡和英國日食列表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英吉利海峡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国铁路374型电力动车组

英国铁路374型电力动车组(British Rail Class 374)又称欧洲之星320型(Eurostar 320)或欧洲之星E320型(Eurostar E320)Eurostar to buy Velaro trains, for operation to Amsterdam.

新!!: 英吉利海峡和英国铁路374型电力动车组 · 查看更多 »

英西戰爭

英西戰爭(Anglo-Spanish War,Guerra anglo-española)(1585年–1604年)是西班牙王國與英格蘭王國之間未經正式宣戰的斷續性衝突。英西戰爭係由多場大範圍戰役組成,起於1585年英格蘭在萊斯特伯爵指揮下遠征荷蘭、擁護荷蘭議會抵抗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 1587年英國於加的斯率先奪勝,翌年擊退西班牙無敵艦隊,但1589年英國艦隊敗北後情勢逆轉,拉科魯尼亞與里斯本並接連失守。西班牙隨後派遣二艘無敵艦隊趁勝追擊,但在惡劣的氣候下遭挫。 無敵艦隊戰敗後的十年間,西班牙加強了海軍實力,對後來南美洲貴重金屬的運輸影響深遠。之後的戰役中英格蘭一直處於敗方,而戰爭到了本世紀末不列塔尼與愛爾蘭戰役期間漸走入僵局。英西戰爭在1604年由腓力三世與新任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代表簽訂倫敦條約後畫下句點。英西協議分別停止對愛爾蘭與西屬荷蘭的軍事介入,且英方放棄英國在公海上的劫掠行為。締約兩方皆有達成部分目標,但整起戰爭過程對兩國財政都造成了相當程度的負擔。.

新!!: 英吉利海峡和英西戰爭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新!!: 英吉利海峡和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地理

英格蘭(England),英國四個構成國家之一,位處歐洲英國大不列顛島中部、東南部、西南部。.

新!!: 英吉利海峡和英格蘭地理 · 查看更多 »

英法關係

英法關係是指法國和英國之間的雙邊關係。在21世紀的現在,法國和英國之間有著非常親密的關係。兩國之間的關係可以追溯至高盧戰爭時期。在羅馬帝國時代,兩國都曾經歷羅馬帝國統治,並都曾展開對羅馬統治的抵抗。雖然兩國在歷史上也曾有過多次對抗,然而總的來看,兩國近年關係友好。法國媒體曾稱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是位「法國迷」,法國前總統尼古拉·薩科齊曾稱要讓法英關係成為比英法協約更友好親密的關係。.

新!!: 英吉利海峡和英法關係 · 查看更多 »

英法海底隧道

英法海底隧道(Channel Tunnel,亦称 Chunnel;le tunnel sous la Manche,拉芒什海峡隧道)是一座50.5公里长的海底铁路隧道,位于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水道下,连接英国的福克斯通和法国加来海峡省的科凯勒(位于法国北部的加来附近),為世界第三長隧道。它的最低点有75米深。该隧道的海底部分长度以37.9公里成为世界第一;相形之下,比海底部分全長23.30公里的日本青函隧道(全长53.85公里,深度240米)更胜一筹。 英法海底隧道承担着高速列车欧洲之星、汽车摆渡列车欧隧穿梭(Eurotunnel Shuttle)——世界上最大的铁路车厢——和国际货运列车的行驶。隧道两头分别与法国高速铁路北线和1号高速铁路相接。 建设跨越英吉利海峡之通道的想法最早可追溯至1802年,但英国方面因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带来的政治和舆论压力,令构造一座隧道的努力落空。最终成事的工程,由欧洲隧道公司组织,于1988年动工,1994年落成。隧道项目花费超出其预估达80%。自其建造始,隧道就面临着数个严重问题。火灾干扰了隧道的正常运营。非法移民和寻求庇护者试图利用隧道进入英国境内,造成了外交上对于桑加特难民营小小的分歧(难民营已于2002年关闭)。.

新!!: 英吉利海峡和英法海底隧道 · 查看更多 »

雲斑厚紋蟹

雲斑厚紋蟹(學名:Pachygrapsus marmoratus)是厚紋蟹屬的一種螃蟹,分佈于黑海、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部分地區。.

新!!: 英吉利海峡和雲斑厚紋蟹 · 查看更多 »

雅芳河 (漢普郡)

雅芳河(River Avon),又譯埃文河、艾芬河,源於英格蘭威爾特郡,流經漢普郡、多塞特郡。因為英國有4條同名河流,此河又稱為「索爾茲伯里的雅芳河」、「漢普郡的雅芳河」。雅芳河長137公里(85英哩),英格蘭第11長。.

新!!: 英吉利海峡和雅芳河 (漢普郡) · 查看更多 »

老同盟

老同盟或古老同盟(英语:Auld Alliance,法语:Vieille Alliance),是指欧洲中世纪时期苏格兰与法国之间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针对英格兰的同盟关系,包括一系列攻击性和防卫性的双边条约。同盟开始的标志是1295年10月23日在巴黎签署的条约,历经周折,直到1560年的爱丁堡条约才中止了两个国家之间的特殊同盟关系,持续时间265年。它普遍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外交同盟关系,也曾被戴高乐将军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同盟。.

新!!: 英吉利海峡和老同盟 · 查看更多 »

GIUK缺口

GIUK缺口是描述位於北大西洋海域上一處與海軍作戰有重大關係的海域。GIUK的縮寫來自於格陵蘭、冰島和英國這三個地方,GIUK缺口就是指位於這三地之間的海域,通常是引用在軍事相關的論述上。.

新!!: 英吉利海峡和GIUK缺口 · 查看更多 »

Ju 87俯衝轟炸機

Ju 87俯衝轟炸機(Junkers Ju 87)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空軍投入使用的一種俯衝轟炸機,一般通稱「斯圖卡」(Stuka),取自俯衝轟炸機的德文寫法「Sturzkampfflugzeug」的縮寫,由容克斯公司研製。Ju 87俯衝轟炸機最容易辨認的特徵就是它那雙彎曲的鷗翼型機翼、固定式的起落架及其獨有低沉的尖嘯聲。它於二戰初期德國所發動的閃電戰中取得非常大的戰果,1940年後德國在非洲戰場及東部戰線大量投入這種轟炸機,尤其在東線戰場,更發揮出其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這種轟炸機不但給予地面目標大力的打擊,其獨有的發聲裝置所發出的尖嘯聲,亦為地面的士兵給予心理上的恫嚇,加強攻擊的效果。這種機型為德國空軍廣泛的使用,由1935年開始投入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新!!: 英吉利海峡和Ju 87俯衝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S艇

S艇(Schnellboot,英文fast boat之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一種魚雷快艇。盟軍則稱其E艇,一般被認為E是Enemy(敵人)的意思,但也有可能是指Eilboot(快艇)的意思。 S艇船體比美國的PT艇和英國的機動魚雷艇(MTB)還要大的多,適合到外海進行長距離作戰(約700海浬),使得英國皇家海軍開發更新型的魚雷快艇對應,如。.

新!!: 英吉利海峡和S艇 · 查看更多 »

U型潜艇

U型潜艇是特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國使用的潜艇。由于德国潜艇的编号都用德文“Untersee-boot”(意思为“潜艇”,按照英文直译写法为Undersea boat,简称U-boat)的首字母U加数字命名,如U-511。为了区别于同盟国的潜艇(英语为"submarine"),在英语裡使用"U-boat"来称呼德国潜艇。中文翻译为“U型潜艇”,亦可简称为“U艇”。.

新!!: 英吉利海峡和U型潜艇 · 查看更多 »

V-2火箭

V-2火箭是指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研制的一种短程彈道导弹,也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实战使用的弹道导弹。其目的在于从欧洲大陆直接准确地打击英国本土目标。.

新!!: 英吉利海峡和V-2火箭 · 查看更多 »

W型发动机

W型发动机是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一类,因它的气缸排列形同字母W而得名,命名方式类似于V型发动机,其气缸呈V字形排列。W型发动机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三排气缸、一种为四排气缸,还有一种为两排气缸但分别拥有独立的曲轴。.

新!!: 英吉利海峡和W型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

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Charles James Fox,),英國輝格黨資深政治家,自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初年任下議院議員長達38年之久,是皮特擔任首相期間的主要對手。父親同為輝格黨員的福克斯,年僅19歲的時候就已經打破議會規例晉身下院。他的早期言論及主張雖然傾向保守,但很快就隨著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以及受埃德蒙·伯克的影響而愈趨激進,其激進程度在當時的英國議會中可謂無人可及。 福克斯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曾大力譴責策劃派兵鎮壓革命的首相諾斯勳爵及英皇喬治三世;至於在法國大革命及隨後的日子,他亦對革命予以支持和肯定,並極力反對英國政府對法國作戰,以及對國民實施的一系列戰時高壓政策。相反,他的黨友伯克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卻變得保守,兩人出現分歧,最終更以割席收場。另一方面,福克斯在議會中積極提倡政治改革、宗教容忍,此外又努力捍衛自由和少數異見人士的權益,到晚年還推動廢除奴隸貿易,頗受稱譽,對當時的政治發展具啟發性影響。 然而,由於意見相左,再加上生活相當不檢,福克斯長年被喬治三世敵視,兩人關係陷於惡劣,而喬治三世還認定其長子威爾斯親王喬治因福克斯的影響而變得奢侈放縱,結果多次堅拒及阻止福克斯出仕政府。福克斯從政40年,僅曾三次短暫地在內閣供職。在1782年3月,福克斯首次被委任到羅金漢侯爵內閣,出任英國歷史上首任外務大臣,但在任僅約四個月就因為首相換人而辭職。到1783年4月,福克斯成功與政敵諾斯勳爵合組「福克斯-諾斯聯盟」,再次出任外務大臣一職,但政府到同年12月被喬治三世強行解散而下野。歷經約23年後,福克斯才於1806年被委任到「賢能內閣」供職,並第三度任外相。他作為重要政治人物,卻長年處於在野狀態,實屬罕見。可是,他的第三段外相任期亦不長久,在任約七個月就因病死於任內。福克斯死時甚受國民愛戴,身後因此獲葬於倫敦西敏寺。.

新!!: 英吉利海峡和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 · 查看更多 »

林伯特·維克斯

林伯特·維克斯(Lambert Wickes,)是一名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大陆海军舰长。.

新!!: 英吉利海峡和林伯特·維克斯 · 查看更多 »

恩里克·格拉纳多斯

潘塔莱昂·恩里克·科斯坦佐·格拉纳多斯-坎皮尼亚(Pantaléon Enrique Costanzo Granados y Campiña,),加泰罗尼亚钢琴家和古典音乐作曲家。他被看作是民族主义音乐的代表,他的音乐体现出了独特的西班牙风格,他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画家,其绘画风格与弗朗西斯科·戈雅相似。.

新!!: 英吉利海峡和恩里克·格拉纳多斯 · 查看更多 »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Tirpitz)是纳粹德国战争海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建造的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的第二艘舰,它以原德意志帝国海军的缔造者、海军元帅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命名。该舰于1936年11月在威廉港的战争海军造船厂船厂进行,并于两年半后。全部工程是在1941年2月完成,并随即投入德国舰队服役。如同其姊妹舰俾斯麦号一样,提尔皮茨号的装备有分布在四座双联装炮塔中的。经过一系列的战时修改,提尔皮茨号比俾斯麦号更重2000公吨,这使它成为了欧洲海军有史以来所建造的最重型战列舰。 在1941年初完成后,提尔皮茨号曾简要担当纳粹波罗的海舰队的核心装饰,旨在防止苏联波罗的海舰队试图逃脱的可能。一年后,该舰航行至挪威,为针对同盟国的入侵起到威慑作用。尽管驻扎在挪威,提尔皮茨号也被用于拦截前往苏联的盟军护航船队,并于1942年执行了两次这样的任务未遂。这是它唯一可行的角色,因为自以来,针对大西洋护航线路的行动太过危险。提尔皮茨号作为存在舰队,迫使英国皇家海军在该地区留存了包括战列舰在内的重要海军力量。 在1943年9月,提尔皮茨号连同沙恩霍斯特号战列舰一起炮击了斯匹次卑尔根岛的盟军战略要地,这是它唯一一次使用自身主炮攻击敌方的表面目标。此后不久,该舰因受到而受损,并在接下来遭到了一系列的大规模空袭。1944年11月12日,装备有高脚柜炸弹的英国兰开斯特轰炸机在空袭中取得两次直接命中和一次近距脱靶,导致舰只迅速。甲板的火势蔓延至其中一座主炮塔的弹药库,引发了大爆炸。舰上阵亡人数估计为950至1204人。1948年至1957年间,挪威与德国对提尔皮茨号进行了联合打捞,起获的船只残骸被拆解出售。.

新!!: 英吉利海峡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杰汉吉尔·拉坦吉·达达博伊·塔塔

杰汉吉尔·拉坦吉·达达博伊·塔塔(Jehangir Ratanji Dadabhoy Tata,简写为J.

新!!: 英吉利海峡和杰汉吉尔·拉坦吉·达达博伊·塔塔 · 查看更多 »

東經1度線

東經1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1度的經線,是為東經1°。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大西洋、歐洲、非洲、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此段半圓路徑長,於赤道與本初子午線距遠。 東經1度線與西經179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新!!: 英吉利海峡和東經1度線 · 查看更多 »

東薩塞克斯郡

東薩塞克斯(郡)(East Sussex),英國英格蘭東南部的郡,南臨英倫海峽。劉易斯是郡治。以人口計算,布萊頓-霍夫是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威爾登區是第2大自治市鎮;布萊頓是第1大鎮(Town),霍夫是第2大鎮,伊斯特本是第3大鎮、第3大自治市鎮,黑斯廷斯是第4大鎮、第5大自治市鎮。 東薩塞克斯是34個非都市郡之一,實際管轄5個非都市區,佔地1,709平方公里(第30),有506,200人口(第26);如看待成48個名譽郡之一,它名義上包含多1個單一管理區─布萊頓-霍夫,佔地增至1,792平方公里(第33),人口增至757,600(第28)。.

新!!: 英吉利海峡和東薩塞克斯郡 · 查看更多 »

杜佛

杜弗 (Dover,டோவெர்)是女皇镇新镇的分区,位置在女皇镇新镇的西北部。 区内的主要设施包括住宅,学府等。.

新!!: 英吉利海峡和杜佛 · 查看更多 »

杜沃河

杜沃河是法國的河流,位於下諾曼第大區,河道全長79公里,發源自托勒瓦斯,流經索特瓦斯、萊唐貝爾特朗和馬蓋維爾,最終在卡靈頓東北面注入英倫海峽。.

新!!: 英吉利海峡和杜沃河 · 查看更多 »

根西

根西(Guernsey),是英国的皇家屬地之一,位于英吉利海峡靠近法国海岸线的海峡群岛之中,同周围一些小岛组成了「根西行政区」(Bailiwick of Guernsey),首府為聖彼得港。行政區總面积有78平方公里,其人口(截至2004年)已達65,031人。.

新!!: 英吉利海峡和根西 · 查看更多 »

根西縣

根西縣(Guernsey County, Ohio)是美國俄亥俄州東南部的一個縣。面積1,368平方公里。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40,792。縣治劍橋(Cambridge)。 成立於1817年1月31日。本縣以殖民者的故鄉、英吉利海峽上的根西岛命名。 G Category:阿巴拉契亚地区的县.

新!!: 英吉利海峡和根西縣 · 查看更多 »

格奈森瑙號戰艦

格奈森瑙號战列舰(Gneisenau)是納粹德國海軍的一艘战列舰,為沙恩霍斯特级的2號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投入使用。該艦是第3艘被命名為「格奈森瑙號」的軍艦,以紀念普魯士王國陸軍元帥—奧古斯特·馮·格奈森瑙,為繼1879年下水的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被擊沉的裝甲巡洋艦格奈森瑙號後的同名艦。.

新!!: 英吉利海峡和格奈森瑙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格伦·米勒

阿尔顿·格伦·米勒(Alton Glenn Miller,失踪)是一位美国的爵士大乐团乐手、作曲人和乐队领袖。他是1939年至1943年间最畅销的录音艺人,领导了一支最著名的大乐团。米勒的知名作品有《In the Mood》、《Moonlight Serenade》、《Pennsylvania 6-5000》、《Chattanooga Choo Choo》、《A String of Pearls》和《At Last》等。在二战期间,米勒前往法国为美军提供娱乐时,乘坐的飞机在飞越英吉利海峡时失踪。1945年2月,他的遗孀为他代领了銅星勳章。2003年,米勒被授予。.

新!!: 英吉利海峡和格伦·米勒 · 查看更多 »

格爾哈德·巴克霍隆

格爾哈德·巴克霍隆(德語:Gerhard Barkhorn,)出生於柯尼斯堡,是僅次於埃里希·哈特曼的德國空軍(Luftwaffe)王牌飛行員。與哈特曼和京特·拉爾同屬著名的第52战斗机联队(Jagdgeschwader 52),他執行了超過1,100次戰鬥任務並於東線擊落301架敵機。如果巴克霍隆不是常常受傷的話,毫無疑問他一定會超越哈特曼成為第一王牌。他和哈特曼是二戰時仅有的兩個戰績超過300架的飛行員。.

新!!: 英吉利海峡和格爾哈德·巴克霍隆 · 查看更多 »

格陵兰半突虫

格陵兰半突虫(学名:Phyllodoce groenlandica)为叶须虫科叶须虫属的动物。分布于绕北极区向南伸向北大西洋、马萨诸塞、英吉利海峡、日本海、加利福尼亚沿岸,包括黄海等海域,属于北极-北温带种。其一般生活于浅海区、水深6-200m以及底质主要为砾石、泥和有石块及贝壳的泥质海底。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000至-6米。.

新!!: 英吉利海峡和格陵兰半突虫 · 查看更多 »

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

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Schwerer Kreuzer Prinz Eugen),是纳粹海军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的3号舰,名字来源于奥地利歷史上一名陸軍元帥歐根親王。用奥地利人为该舰命名主要是为了强调德奥两国的历史渊源,粉饰当时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该舰因与俾斯麦号战列舰参与丹麦海峡海战而知名。但使其名扬天下的还是它以“不死之舰”著称的传奇经历,多次遭遇险境又幸运逃脱,奇迹般地幸存到战后,经历2次核爆炸實驗也没能使其沉没,被称为“幸运舰”。.

新!!: 英吉利海峡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万5千年(甚至是一百萬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遗迹。 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定居点、农耕技术和驯养家畜。从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暂时倒退消失的时期称为青铜时代,铜是当时制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称为欧洲的史前时期。 欧洲古典时期从前700年古希腊文字再次出现开始。罗马共和国于前509年建立。罗马人将疆域拓展至整个意大利,随后是整个地中海周边和西欧。罗马帝国的领土于公元117年到达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几个世代后,基督教就成为帝国的国教。羅馬帝國的衰落,標誌著古典時代的終結和歐洲中世紀的開始。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随即蛮族部落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与向西越过罗马国境线进入前罗马帝国领土的部落之一,并于5世纪初,三度围攻罗马。418年,在原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 东南欧和地中海地区仍由东罗马帝国控制,首都为君士坦丁堡。6世纪晚期开始被日耳曼人侵蚀。7世纪开始,中东和北非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并伊斯兰化。在西欧,很多新国家仍保留了罗马的习俗,使用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并普遍信仰基督教。800年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欧洲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的入侵。到10世纪中期,穆斯林和马扎尔人对西欧的威胁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胁不列颠群岛最久的。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加剧,随后十字軍東征开始削弱拜占庭帝国,教皇的权力此时也在西班牙、法国南部、立陶宛与其他的异教地区稳固下来。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发展起来,新国家的大多数贵族由于通婚互相是近亲。封建社会在蒙古入侵后开始解体。中世纪后期欧洲爆发了大饥荒和黑死病。 15世纪,欧洲从中世纪苏醒过来。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知识获得尊重,开始挑战传统的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使英国教会脱离教皇管制,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但是,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这个协议。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时代,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而欧洲大陆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直到拿破仑發動霧月政變。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最后的农奴制残余在1848年的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1870年普法戰爭后,意大利和德国完成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崩溃。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与轴心国战败。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战胜国集团在欧洲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冷战。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后,欧洲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至2016年为止,欧盟包括28个欧洲国家,超过5亿人口。北约也扩大到包括俄罗斯的邻国——这是欧洲自从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

新!!: 英吉利海峡和欧洲历史 · 查看更多 »

欧洲地理

没有描述。

新!!: 英吉利海峡和欧洲地理 · 查看更多 »

欧洲E15公路

欧洲E15公路(E15)是欧洲的一条国际公路,为南北方向干道之一,起点为英国因弗内斯,经过法国,终点为西班牙阿尔赫西拉斯,全长约3610公里(其中英国约1040公里,法国约1250公里,西班牙约1320公里)。.

新!!: 英吉利海峡和欧洲E15公路 · 查看更多 »

欧洲E5公路

欧洲E5公路(E5)是欧洲的一条国际公路,起点为苏格兰格里诺克,穿过法国,终点为西班牙阿尔赫西拉斯,全长约2960公里。.

新!!: 英吉利海峡和欧洲E5公路 · 查看更多 »

歐洲之星

歐洲之星(Eurostar)是一條連接英國倫敦聖潘克拉斯車站(2007年11月14日後改為此站)與法國巴黎(北站)、里爾與比利時布魯塞爾(南站)以及荷蘭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的高速鐵路服務。這種列車離開倫敦之後便跨越英吉利海峽進入法國,在比、法、荷境內歐洲之星列車與法國TGV和Thalys使用相同的軌道,在英國境內則行走一段符合TGV標準的新軌道,這個已於2007年完工的兩階段計畫被稱為英法隧道連接鐵路(Channel Tunnel Rail Link)。.

新!!: 英吉利海峡和歐洲之星 · 查看更多 »

歐洲隧道列表

歐洲地區在單洞隧道裡拿到前三名,可見的歐洲在隧道工程技術尚有重要的地位,在鐵路隧道部分也是相當長的。歐洲長度四公里以上之隧道定義為長隧道。不過歐洲公路隧道設計不良,已經發生多起意外事件。 公路隧道: 世界雙洞公路隧道長度前三名:.

新!!: 英吉利海峡和歐洲隧道列表 · 查看更多 »

比奇角

英吉利云崖(Beachy Head)也作比奇角、俾赤岬、比切峭壁、海滩之顶,位于英格兰东萨塞克斯郡伊斯特本西南、七姐妹岩以东的英吉利海峡岸边,为一处白垩岩组成的海岸悬崖,悬崖高达162米,是英国最高的海岸悬崖,为著名的旅游胜地。Beachy Head一名来源于法文“Beauchef”和“Beaucheif”,意为“美丽的海角”。在距悬崖165米的英吉利海峡中建有一座高43米的灯塔。英吉利云崖扼守海上交通要道英吉利海峡,战略位置重要,1690年大同盟战争期间在此地发生了比奇角海战。 2015年,在英国旅游局举办的#英国等你来命名#活动中,“英吉利云崖”一名被评选为“自然奇观”主题里“最受欢迎命名”之一。.

新!!: 英吉利海峡和比奇角 · 查看更多 »

比奇角海戰

比奇角海戰(英:Battle of Beachy Head,法: Battle of Bévéziers)發生於1690年7月10日,是大同盟戰爭中的一場海戰。此戰役法國海軍擊敗了英荷聯合艦隊,取得重大的戰術勝利。荷蘭海軍損失將近六艘戰列艦和一些船隻,英國也損失一艘,而法國沒有船損失。戰後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暫時落入法國手中,但法國海軍將領圖爾維爾未能趁勝追擊,導致聯軍艦隊得以逃回泰晤士河。 圖爾維爾因為追擊不力而飽受批評,之後被解除指揮權;英國海軍上將托林頓伯爵則因為敗戰而受到軍事法庭審判,雖然最後無罪釋放,但國王威廉三世解除了他的職位。 比奇角海戰之後,倫敦流傳一段嘲諷的順口溜:「荷蘭人保全了面子,法國人取得了優勢,而英國人只得到恥辱。」英吉利海峽的控制權一度落入法國海軍手上,但四個月後又回到海上對峙的局面;等到1692年的拉和岬海戰,擴建的英荷艦隊才打敗法國海軍,取得制海權的優勢。.

新!!: 英吉利海峡和比奇角海戰 · 查看更多 »

比利時獨立

比利時革命(Belgische Revolutie;Révolution belge;或稱作比利時獨立)是比利時人受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鼓勵,反抗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強行合併荷蘭及比利時兩國的決定,爭取比利時獨立及成立自由主義政府的革命,成功地讓比利時在列強同意下獨立,影響了當時歐洲其他地區的革命爆發。.

新!!: 英吉利海峡和比利時獨立 · 查看更多 »

比利時戰役

比利時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軍于1940年5月10日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國的法国战役的一部分,历时18天,至5月28日以比利时军队投降结束。 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國防軍实施黄色方案(Fall Gelb)入侵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盟军采用事先制定的D计划(Dyle Plan),以期在比利时中部迎击德军主力。法国在5月10日至12日之间将最精锐的盟军部队部署在比利时后,德军采用曼施坦因计划,实施黄色方案的第二步:德軍绕过比利时中部的盟军主力,从比利时南部的阿登森林地区向英吉利海峡推进,并在5天后到达;形成对盟军的包围。比利时军队于1940年5月28日投降Shirer 1990, p. 729.

新!!: 英吉利海峡和比利時戰役 · 查看更多 »

水雷

水雷是一种放置于水中的针对舰艇或潜艇的爆炸装置。與深水炸弹不同的是,水雷是预先施放,一般漂浮于水面,由舰艇靠近或接触而引发的,这一点类似于地雷。和鱼雷不同,它没有推进力。水雷在进攻中可以封锁敌方港口或航道,限制敌方舰艇的行动;在防御中则可以保护本方航道和舰艇,为其开辟安全区。 水雷的施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由专门的布雷艇施放,也可以由飞机、潜艇等施放,甚至可以在本方控制的港口内手工施放。其造价可以十分便宜,但现在也有造价达到上百万美元的水雷,这种水雷多装备有复杂的传感器,其战斗部往往是小型导弹或鱼雷。 水雷的低造价和易于铺设,使得其成为非对称战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武器,一般来说,清除水雷的成本是其铺设成本的10倍到200倍。时至今日,一些二战时铺设的水雷由于成本原因仍未被清除。国际法规定,当战斗的一方铺设水雷时,必须明确宣告其范围,以便民用船只避开,但实际上这条规定很难实行,在二战中,英国就只笼统宣称其在英吉利海峡、北海和法国沿海铺设了水雷。.

新!!: 英吉利海峡和水雷 · 查看更多 »

決勝時刻:聯合行動

《使命召唤:联合进攻》是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使命召唤》的扩展包。它由Gray Matter Interactive开发,同时也获得了Pi Studios的开发帮助,并且由Activision发行。他于2004年9月14日在Microsoft Windows平台正式发布。 从2006年10月13日起,这款游戏也可以在Valve的软件发行平台Steam上购买。.

新!!: 英吉利海峡和決勝時刻:聯合行動 · 查看更多 »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Schlachtschiffe der Scharnhorst-Klasse)是纳粹德国设计建造的一级战列舰。同时也是纳粹德国海军在一战后建造的第一级战列巡洋舰。同级舰两艘:首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由于"格奈森瑙"号先服役,所以部分资料亦称其为格奈森瑙级战列巡洋舰。该级舰装备了3座三联装SK C/34 280毫米主炮。 该级两艘军舰均在1935年开工建造,在1936年末下水,在1939年早期进入纳粹德国海军服役。两舰在二战前期一起执行过多次行动,包括对英国商船队的一系列攻击和入侵挪威的行动,在行动期间,两舰曾与英国皇家海军交战,并于1940年6月8日击沉皇家海军"光荣"号航空母舰及"热心"、"阿卡斯塔"两艘驱逐舰,在对"光荣"号的攻击中,"沙恩霍斯特"号创下了在最远距离上击中敌舰的记录。 1942年2月,沙恩霍斯特级两舰與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在“瑟布鲁斯-雷霆”行动中一起通过英吉利海峡返回德国。同年2月26、27日,格奈森瑙号在盟军袭击基尔港的行动中严重受损。 1943年3月,沙恩霍斯特号前往挪威加入俾斯麥級鐵必制號戰艦所屬的北極船團一同袭击了盟军给苏联运送物资的补给线。同年年底,在北角海战中,皇家海军约克公爵号战列舰击沉了"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与此同时,格奈森瑙号的大修工作也开始进行,但是,在其姊妹舰被击沉后,该舰的修复工作也被搁置。最终,格奈森瑙号被当作封锁用船舶被凿沉于格丁尼亚港。.

新!!: 英吉利海峡和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 · 查看更多 »

沙恩霍斯特號戰艦

沙恩霍斯特號战列舰(德語:Scharnhorst)是納粹德國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一艘主力艦,也是沙恩霍斯特級的一號艦,艦種被劃分於戰鬥艦與戰鬥巡洋艦之間,本艦排水量超過31,500公噸,名字是取自普魯士將軍與軍事改革者—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並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12月福克蘭島海戰沉沒的裝甲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沙恩霍斯特號經常與姐妹艦—格奈森瑙號一同前往海上作戰,並在1939年至1941年立下赫赫戰功。1943年12月,沙恩霍斯特號參與了德軍的東線行動去攻擊西方盟國援助蘇聯的北極船團。英國皇家海軍引領其他盟國海軍去圍剿沙恩霍斯特號,最後於北角海戰中將其擊沉。.

新!!: 英吉利海峡和沙恩霍斯特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波特兰岛 (英国)

波特兰岛(Isle of Portland)位于英吉利海峡,是一座由石灰岩组成的陆連岛,有6千米长,2.4千米宽。波特兰岛在度假胜地韦茅斯的南面约8千米,在多塞特郡的最南端。波特兰岛由切希尔海滩(Chesil Beach)连接着大陆,通过A354号公路联通韦茅斯。波特兰岛和韦茅斯共同组成了韦茅斯-波特兰地区。波特兰岛的人口接近1万3千人。 波特兰岛是世界遗产侏罗纪海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地质地貌而闻名。曾被用来建造圣保罗大教堂以及白金汉宫的波特兰石仍在此被开采。 位於波特兰岛北部的人造深水良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英国皇家海军使用。后来,英国皇家海军和北约的部队曾在此训练直到1990年代。现在,港口已成为了小型民用港以及居民娱乐区,并且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中承办帆船比赛。.

新!!: 英吉利海峡和波特兰岛 (英国) · 查看更多 »

波特蘭島

波特蘭島可以指:.

新!!: 英吉利海峡和波特蘭島 · 查看更多 »

泰坦尼克号

-- --(RMS Titanic,--)是一艘英國皇家郵輪,也是白星航運公司旗下的3艘奧林匹克級郵輪之一,在其服役時間是,由貝爾法斯特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建造,號稱「永不沉沒」、「夢幻之船」。頭等艙在設計上追求舒適和奢華的最高水準,設有健身房、游泳池、接待室、高檔餐廳和豪華客艙。船上也有一臺高功率的,為乘客提供的電報收發服務,以及鐵達尼號的航務通訊。 1912年4月10,鐵達尼號展開前首航,也是唯一一次的載客出航,最終目的地為紐約。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一些人都是船上乘客,以及許多來自英國、愛爾蘭、斯堪的納維亞和整個歐洲其他地區的移民,他們尋求在美國展開新生活的機會。4月14至15日子夜前後,在中途發生碰撞冰山後沉没的嚴重災難。2,224名船上人員中有1,514人罹難,成為近代史上最嚴重的。船長愛德華·約翰·史密斯最終;鐵達尼號總設計師湯瑪斯·安德魯斯也在這起災難中死亡。 1985年,前美國海軍軍官羅伯·巴拉德率領團隊發現了鐵達尼號殘骸,該船分裂成兩部分,並在3,784公尺的海底深處逐漸瓦解,沉船內成千上萬的文物已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復原並展示。鐵達尼號已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船舶之一,許多保存了關於她的故事,包括書籍、民謠、電影、展覽和紀念品。鐵達尼號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遠洋客輪殘骸,僅次於她的姊妹艦不列顛號。沉沒事故中的最後一位生還者於2009年去世,享耆壽97歲。.

新!!: 英吉利海峡和泰坦尼克号 · 查看更多 »

泰晤士河

泰晤士河(River Thames,,)是位於南英格兰的一条河流,全長約346公里,流經英格蘭的三個郡,為英格蘭最長之河流、英國第二长河,次于354公里的塞文河,也是全世界水面交通最繁忙的都市河流和倫敦地標之一。在泰晤士流域形成了許多英格蘭城市,除去倫敦之外,還有牛津、雷丁和溫莎等。 泰晤士河在英國有非常重要的經濟地位,在工業革命之後因為大規模的河上運輸導致河流污染,因而引發了包括瘟疫、大惡臭等一系列的問題,隨著重工業的減少其情況已經改善了許多。 而其於英國文化意義也不可忽視。泰晤士河是許多英國水上運動,如牛津劍橋賽艇對抗賽、1908年夏季奧運會划艇賽、1948年夏季奧運會划艇賽的舉辦地。《柳林風聲》等文學作品也是以泰晤士河流域的風物為背景寫成的。.

新!!: 英吉利海峡和泰晤士河 · 查看更多 »

法國第1集團軍

法國第1集團軍(1er Corps d'Armée)是法國陸軍在一戰和二戰時期編制的一個軍團,創建於1914年。當時參謀總部為了對抗德國而制訂了第十七號計畫,第1集團軍是法軍五支軍團之一。二戰時因為法國戰役的失敗而暫時消失,不過它在1943年再次重組,命名“B集團軍”,1944年更名為第1集團軍直到戰爭結束。戰後第1集團軍仍然是法國陸軍在冷戰時期的主力之一,其編制在1990年解散。.

新!!: 英吉利海峡和法國第1集團軍 · 查看更多 »

法國本土

法國本土(法語:France métropolitaine),或者国际法上称法国欧洲领土(Territoire européen de la France),是指法兰西共和国位于欧洲的部分。其包括了欧洲大陆部分以及如科西嘉岛的位于大西洋、地中海、英吉利海峡的岛屿,总面積达543,965平方公里。法國本土語言為法語,文字為法文,前三大城市分別為位居北部的首都巴黎、南部的馬賽、以及東部的里昂。地區最高點為勃朗峰(4817米),而最長河流為羅瓦爾河,長1020公里。.

新!!: 英吉利海峡和法國本土 · 查看更多 »

法國戰役

法國戰役(Bataille de France,德國將其稱為西方戰役(Westfeldzug))是德軍於1940年5月10日進攻法國和低地國家的軍事行動,從而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作戰分為2個階段:將德軍部隊進攻比利時,吸引盟軍主力北上前往預定的防線迎擊,而其真正的主力「裝甲部隊」則穿過防禦鬆散的阿登山區,長驅直入盟軍後方,將其切斷補給與通訊並圍殲的「黃色行動」,該行動中英國遠征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從敦克爾克成功撤退至英國本土。 德軍第2階段的作戰是6月5日開始的「紅色行動」,從法軍側翼包圍馬其諾防線的守軍,並南下進攻。在戰爭呈一面倒之勢時,義大利於6月10日向法國宣戰。法國政府遷至波爾多,巴黎設為不設防城市,並在6月14日被德軍所佔領。法國新任總理菲利普·贝当於6月17日發表--停戰宣言,並與德國簽署了停戰協定。對於軸心國來說,這場戰役是一個輝煌的勝利。法國被分為北部與西部的德國佔領區、東南部小區域的義大利佔領區和南方的附庸國「維希法國」,後者還在1942年11月10日被全面佔領,直到1944年盟軍登陸後才脫離德軍的控制,而低地三国則在1944年至1945年期間才相繼被解放。.

新!!: 英吉利海峡和法國戰役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英吉利海峡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地理

法国是一个位于欧洲西部的国家,位于北纬42度和51度之间。法国西临大西洋,西北与英国隔英吉利海峡相望,东北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相接,东面和瑞士为邻,东南与意大利相连,南边则是地中海并和西班牙接壤。至2009年1月1日止,法国全国人口为65,073,482人,其中本土人口为62,448,977人,海外省2,624,505人,在欧盟中仅次于德国,位列第二 。法国国土呈六角形状,对边距离大约为一千公里,国土面积达632,834平方公里,其中海外省占88,868平方公里 。法国地势较低,全国三分之二的地区低于海拔250米。东南部地势较高,有中央高原、朗格尔高原。北部和西部主要是平原和低矮丘陵。法国境内河流众多,纵横交错,主要的河流有塞纳河、加龙河、卢瓦尔河和罗纳河。.

新!!: 英吉利海峡和法国地理 · 查看更多 »

洋即大洋,是地球海洋的主体,为海洋的中心部分。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其水文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少。世界上的大洋共有4个,按照面积由大到小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水覆蓋了地球約71%~72%的表面積(~3.6 km2),可以分為數個主要的洋及一些較小的海。地球上97%的水都在海洋中,但海洋学者認為人類只探索了海洋中的5%。海洋的的總體積約13億立方公里(3.1億立方英里),平均深度約。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要成份,也是地球所有已知生命的起源,是碳循環之一,也影響氣候及天氣形態。海洋是23萬已知物種的棲地,而大部份的深海都尚未探索過.估計會有超過200萬種海洋物種。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在冥古宙時就已存在,是生命起源的推動力。.

新!!: 英吉利海峡和洋 · 查看更多 »

港口列表

這是世界的港口列表,根據港口所在的海域或河流流域分類:.

新!!: 英吉利海峡和港口列表 · 查看更多 »

滨海布洛涅

滨海布洛涅(法语:Boulogne-sur-Mer)是法国北部-加来海峡大区加来海峡省英吉利海峡沿岸的一座港口城市,人口44,859(1999年)。 第一届全球世界语大会于1905年在滨海布洛涅举行。.

新!!: 英吉利海峡和滨海布洛涅 · 查看更多 »

漢斯-約阿希·馬西里

汉斯·约阿希·马尔塞(Hans-Joachim Marseille,),全名漢斯-約阿希·懷特·魯道夫·齊格菲·馬爾塞(Hans-Joachim "Jochen" Walter Rudolf Siegfried Marseill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空军”的一位王牌飞行员,常被称为“非洲之星”(Stern von Afrika)。马尔塞一共参加了三百八十二次任务,击落了一百五十八架敌机,其中的一百五十一架均在“北非战场”中获得。大部分的二戰德國空戰英雄主要的擊落紀錄大多來自東線蘇聯,他的全部戰績都是英美的西方國,因此他也是“德国空军”中击落西方飞机最多的驾驶员,同时也荣获了“钻石橡叶带剑铁十字勋章”。 马尔塞利用了他杰出的观察能力,操控和高角度偏差射击战术使他的攻击常常拥有非常大的杀伤率,在良好的环境下他的每次攻击都能够击伤或击落敌机,令他成为空战历史上最杰出的偏差射击飞行员之一。他也曾创造了在十分钟内击落八架敌机,一天里击落十七架敌机,一个月击落五十四架敌机等记录。据有些学者的计算,他击落一架飞机平均只须十五发子弹。马尔塞所属的“第二十七戰鬥機聯隊”(Jagdgeschwader 27)的“第一大队”(I./JG 27)所取得的五百八十八架战绩裡,马尔塞占了一百五十一架,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六。.

新!!: 英吉利海峡和漢斯-約阿希·馬西里 · 查看更多 »

澤西

澤西(Jersey),英國王冠属地,位於諾曼地半島外海20公里處的海面上,是英吉利海峽靠近法國海岸線的海峽群島裡,面積與人口數都最大的一座。澤西島與周邊兩座無人島群——曼逵爾(Minquiers)與艾逵胡(Ecréhous)共同組成澤西行政區(Bailiwick of Jersey),是英國的皇家屬地而非英國本土的一部分。.

新!!: 英吉利海峡和澤西 · 查看更多 »

本初子午線

本初子午線(Prime meridian),即0度經線,亦稱格林威治子午線、格林尼治子午線或本初經線,是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一條經線(亦稱子午線)。本初子午線的東西兩邊分別定為東經和西經,於180度相遇。 不像緯度起點(即赤道)可由地球自轉軸決定,理論上任何一條經線均可定為本初子午線,故此在歷史上曾對此線有不同定位。1851年御用天文學家艾里(Sir George Airy)在格林威治天文台設置中星儀,並以此確定格林威治子午線。因為當時超過三分之二的船隻已使用該線為參考子午線,在1884年於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行的上正式定之為經度的起點。來自25個國家共41位代表參與了會議,但法國代表在投票時棄權,在1911年之前法國仍以巴黎子午線做為經度起點。 從北極開始,本初子午線經過英國、法國、西班牙、阿爾及利亞、馬利、布吉納法索、多哥和迦納共8個國家,然後直至南極。 除了定義經度,格林尼治子午線亦曾作為世界時間標準使用。理論上來說,格林尼治標準時間的正午是指當太陽橫穿格林尼治子午線時的時間。然而因為地球自轉速度並不規則,現在的世界標準時間基準已由協調世界時取代。.

新!!: 英吉利海峡和本初子午線 · 查看更多 »

月球環形山列表 (O-Q)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O、P及Q开头的环形山。.

新!!: 英吉利海峡和月球環形山列表 (O-Q) · 查看更多 »

朗塞河

朗塞河是法國的河流,位於該國西北部,河道全長102公里,流域面積1,195平方公里,發源自布列塔尼半島,最終在迪納爾和聖馬洛之間注入英倫海峽,平均流量每秒12立方米。.

新!!: 英吉利海峡和朗塞河 · 查看更多 »

海峡

海峡是夹在两片陆地之间,联系两个海或洋的水区,它一般深度较大,水流较急。海峡是自然形成的,人造的联海道称为运河。如海峽兩岸有比較多的港口或碼頭,又稱之為港。大多数海峡是在经济、战略上很重要的地区,很多海峡有“黄金水道”“海上生命线”之类的称呼。很多战争爆发于海峡区,因为多人想要控制海洋运输线。.

新!!: 英吉利海峡和海峡 · 查看更多 »

海峡群岛

海峽群島(Îles de la Manche,Channel Islands),又称盎格鲁-诺曼底群岛(Îles Anglo-Normandes),是位於英吉利海峽中的群岛,群島距離法國北部諾曼第只有大約10海里。整個群島被劃為兩個行政區——根息(Bailiwick of Guernsey)和澤西(Bailiwick of Jersey)。雖然經常被誤會是英國(聯合王國)的屬地,但海峽群島實際上是英國皇家屬地(Crown Dependencies),其宗主權直屬於英國皇室而非聯合王國的一部分。海峽群島的皇家屬地淵源可回溯至10至12世紀時,當時諾曼地公國曾經統治法國北部,並在1066年征服英格蘭。1204年諾曼地公國被法國趕出了歐洲大陸之後,海峽群島的主權並沒有被法國收回,反而由英王繼續掌控,因此海峽群島可說是見證這段歷史僅存的遺跡。.

新!!: 英吉利海峡和海峡群岛 · 查看更多 »

海峽列表

本條目依照地理方式列出世界各地的海峽列表:.

新!!: 英吉利海峡和海峽列表 · 查看更多 »

海底電纜

海底电缆,又稱海底通讯电缆,是用絕緣材料包裹的导线,铺设在海底,用於设立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电信或电力传输。 首批海底通讯电缆提供电报通讯,后来開始引入电话通讯,以及互联网通讯。现代的电缆还使用了光纤技术,并且设立更先进的电话通讯、互联网与私人数据通讯,被称为海底光缆。海底光纜對比通訊衛星來傳輸數據有著壓倒性的優勢。雖然人造衛星的方案看似容易不少,但是通信衛星均部屬在3.5萬公里高的地球同步軌道或甚至更遠的閃電軌道上,封包來回花費的時間與海底光纜相比會長很多,通訊品質和速度也無法相比。 截至2005年时,除南极洲之外,海底电缆已经覆盖可联通地球上所有洲。.

新!!: 英吉利海峡和海底電纜 · 查看更多 »

海因茨·古德里安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上將。古德里安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提倡坦克與機械化部隊使用於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推動者,在他組織與推動理論下,德國建立了一支當時作戰最具效率的裝甲部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以新型戰爭型態:「閃擊戰」並屢屢擊敗敵軍,古德里安也是聯合兵種作戰和前線指揮等戰爭型態發展的推動者。 古德里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了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在波蘭戰役期間指揮了第19裝甲軍進行快速的突穿攻勢,與蘇聯軍隊會師。在1940年的西線戰役中,古德里安擔任A集團軍第19裝甲軍軍長,為西線主攻的裝甲兵力矛頭之一。攻勢發起後,古德里安指揮部隊通過了被盟軍認為戰車難以橫越的阿登森林,直駛英吉利海峽,將困於比利時的盟軍包圍消滅,這次軍事行動的成功令德國乃至全世界體會到裝甲部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1941年6月德國發動「巴巴羅薩作戰」入侵蘇聯,古德里安出任中央集團軍的第2裝甲兵團司令,指揮德軍裝甲師完成多次包圍殲滅戰,直趨蘇聯首都莫斯科,但在阿道夫·希特勒命令下,古德里安放棄其原先的目標,轉而率軍南下進行史上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基輔戰役」,這場戰役雖然以德軍的勝利結束,但因為延誤的時間而使德軍必須在極不利的冬季狀態下進攻莫斯科,古德里安也因此被免職。1943年德國於「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慘敗後,古德里安復出成為了裝甲兵總監,進行重建裝甲部隊的工作,進而發動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裝甲戰鬥「庫尔斯克會戰」,雖然德軍在戰場上佔盡優勢,將3倍人數於德軍的蘇軍打敗,但是由於美軍在西西里島登陸使得希特勒下令德軍回防。1944年7月古德里安出任陸軍參謀長,這是他所晉升到的最高職位,但於戰爭結束前不久被免職。 古德里安現今成為了德國發展裝甲兵力的代表人物,被歷史學家稱作「閃擊戰之父」和「世界裝甲車之父」 ,同時也因為其急躁和直爽的個性而被部下取了個「急速海因茨」(Schneller Heinz)的綽號。.

新!!: 英吉利海峡和海因茨·古德里安 · 查看更多 »

海獅作戰

海獅作戰(德語:Unternehmen Seelöw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綷德國侵略英國的計劃,該計劃在德國佔領法國之後開始研擬,希望先以空軍摧毀英國戰力,再派軍登陸攻佔英國,但由於不列顛空戰的失利,導致該計劃無法實行。.

新!!: 英吉利海峡和海獅作戰 · 查看更多 »

斯蒂芬 (英格兰国王)

斯蒂芬(英语:Stephen;约1092/1096年 –1154年10月25日),有时被称为布卢瓦的艾蒂安(英语:Stephen of Blois),是征服者威廉的外孙。他从1135年直到死亡为英格兰国王,因妻之权亦为布洛涅伯爵。斯蒂芬统治时面对着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以及和表妹玛蒂尔达的内战。玛蒂尔达之子亨利二世在斯蒂芬身后继承了王位,成为英格兰首位安茹国王。 艾蒂安生于位于法国中部的布卢瓦伯国;他的父亲布卢瓦伯爵艾蒂安·亨利死时,艾蒂安还很年轻,于是由阿黛拉抚养长大。艾蒂安在被送往舅舅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的宫廷后声威上升,并被授予许多土地。艾蒂安娶了布洛涅女伯爵马蒂尔德一世,额外继承了肯特和布洛涅的财产,两人成为英格兰最富有的一对夫妇。在1120年白船事故中,艾蒂安险些与亨利一世之子显贵者威廉一同被溺死;威廉死后,英格兰王位继承受到了冲击。亨利一世死后,艾蒂安在强势的教会和弟弟亨利的帮助下,飞快穿过了英吉利海峡,夺得了英格兰王位,但因亨利一世早先曾让封臣们对自己的女儿玛蒂尔达宣誓效忠,使得玛蒂尔达认为自己的继承权优先于艾蒂安。.

新!!: 英吉利海峡和斯蒂芬 (英格兰国王) · 查看更多 »

新泽西州

新澤西州(State of New Jersey),或譯為--州,是美國第四小以及人口密度最高的州,邮政縮寫NJ。其命名源自位於英吉利海峽中的澤西島;其暱稱為“花園州”。 新泽西州通常被劃分在美国的中大西洋地區;亦為东部的一个州;也可以劃分為東北部區域下。北接紐約州,東面大西洋,南向德拉瓦州,並西臨賓夕法尼亞州。新澤西部份地區是被劃分在幾個主要都會區之下,其中屬紐約都會區最大,其他還有費城以及德拉瓦河谷地區。本州海拔最高處是(High Point)。其海拔為550公尺(1803英尺)。 在美洲原住民於美洲活動了11,000-50,000年之後,瑞典和荷蘭殖民者於17世紀先後來到新澤西。之後,英國殖民者爵士與勛爵從瑞典和荷蘭殖民者處取得了新澤西地區的控制權。在美國獨立戰爭之中,有許多重要的戰役即是在新澤西各地發生的。於19世紀時,許多類似派特森市的城市對幫助推動美國的工業革命有著相當重要的貢獻。進入20世紀後,新泽西州的經濟於1920年代快速繁榮。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經濟隨之沉淪而下。新泽西州的地理位置恰好位於波士頓-華盛頓城市帶這一超級都會區群的正中央,並被紐約市、費城、巴爾的摩、以及哥倫比亞特區等大都會區所圍繞。這種便利的地理位置更促使1950年代後的郊區的快速產生與發展。.

新!!: 英吉利海峡和新泽西州 · 查看更多 »

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計劃(Schlieffen Plan)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擔任總參謀長期间(1891年至1906年),由德國總參謀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戰方法。其主要目標為應付來自德國東西兩面的兩個敵國—俄國與法國的夾攻,但最後該計畫根据刚刚在日俄战争当中失败的俄罗斯制定。由于实际实施上计划过于理想化不得不受到修改而最终没能达成预定目标。.

新!!: 英吉利海峡和施里芬计划 · 查看更多 »

斑點舌齒鱸

斑點舌齒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狼鱸科的一種,為亞熱帶海水魚,分布於東大西洋,從英吉利海峽、地中海、摩洛哥、塞內加爾及蘇伊士灣半鹹水及海域,體長可達70公分,棲息在沿岸底層水域,屬肉食性,以軟體動物、甲殼類及魚類為食,可做為食用魚及遊釣魚。.

新!!: 英吉利海峡和斑點舌齒鱸 · 查看更多 »

悬崖

懸崖是角度垂直或接近角度垂直的暴露岩石,是一種被侵蝕、風化的地形。懸崖常見於海岸、河岸、山區及斷崖(escarpment)裡,瀑布的支流常常流經。懸崖的地質多屬火成岩(例如花崗岩及玄武岩)。 基於懸崖的形狀結構,懸崖上的斜坡都有碎石,附近有大量岩屋(rock shelters)。有時懸崖在山脊之末逐漸消失,留下一列岩石。因為沒有明確定義指明超過哪個角度才算懸崖,故難以列出世上「所有」的懸崖。 現時地球上最高的完全垂直懸崖位於加拿大巴芬島索爾山,有1250米高;最長的接近垂直懸崖(也就是最長的懸崖)位於巴基斯坦川口塔峰,高1340米。海裡最長的懸崖位於美國夏威夷莫洛凱島卡拉帕帕村旁邊,高1010米。.

新!!: 英吉利海峡和悬崖 · 查看更多 »

敦刻尔克

--(法文:Dunkerque;Duinkerke(n))是法国北部诺尔省的臨海市镇,十公里之外便是法國與比利时边境。人口数约为71000(1990年)。--是排在勒阿弗尔和马赛之后法国的第三大港口。它也是一个工业城市,主要行业包括钢铁,食品加工,炼油,造船和化工。.

新!!: 英吉利海峡和敦刻尔克 · 查看更多 »

敦刻尔克战役

敦克爾克戰役,又稱敦克爾克大撤退或燈卻灣之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歐洲大陸執行的一次戰略性撤退。德國軍隊瓦解法國馬奇諾防線後包抄英法盟軍,盟軍撤至敦克爾克(法國北部靠近比利時的港口)後,為了避免被德軍圍殲,執行了當時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名為「發電機行動」。撤退過程中,英國皇家空軍與德國空軍爆發了激烈的空戰,最終英國仍得以動員各種大小船隻,將大部份的士兵撤離歐洲大陸。 這次的撤退行動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並成為四年後反攻的根本。但盟軍所有的重型裝備都遺留在歐洲大陸,英國的地面防衛嚴重不足。由於許多地勤人員無法及時備戰,導致不列顛空戰初期的不足。.

新!!: 英吉利海峡和敦刻尔克战役 · 查看更多 »

敦克爾克大行動

是一部2017年由英國、法國、美國及荷蘭合拍的驚悚戰爭電影,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和編劇,並與艾瑪·湯瑪斯共同監製。主演包括菲昂·懷海德、、傑克·洛登、湯姆·哈迪、肯尼斯·布萊納、阿紐林·巴納德、哈利·斯泰爾和席尼·墨菲。故事背景設定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敘述敦克爾克戰役。 諾蘭在撰寫故事時,是以空中、陸地和海洋三個角度來組成敘事。此外,諾蘭還努力透過細節來營造懸念,因為劇本極少有對白。拍攝於2016年5月23日在法國的敦克爾克進行,攝影師以IMAX和65毫米的大格式電影膠片來拍攝。 《敦克爾克大行動》由華納兄弟負責發行,並定於2017年7月21日在美國上映。電影上映後獲得了影評人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其敘事手法、演員的表現、配樂都深受讚譽。.

新!!: 英吉利海峡和敦克爾克大行動 · 查看更多 »

数量级 (长度)

本頁公尺為單位,按長度大小列出一些例子,以幫助理解不同長度的概念。.

新!!: 英吉利海峡和数量级 (长度) · 查看更多 »

托貝

托貝(Torbay),位在英國英格蘭西南區域德文郡,面積62.88平方公里,人口131,000。托貝是英格蘭的單一管理區,東濱英吉利海峽,大約在德文郡郡治艾希特和普利茅斯的中間點。1968年,由托基(Torquay)、佩恩頓(Paignton)和布里克瑟姆(Brixham)3市合併成立,是英國著名的海濱度假勝地,暱稱「英國里維耶拉」。.

新!!: 英吉利海峡和托貝 · 查看更多 »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拿破崙戰爭實是從何時開始,到了今天還沒有共識。主要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新!!: 英吉利海峡和拿破崙戰爭 · 查看更多 »

怀特岛郡

懷特島(郡)(Isle of Wight,又譯威特島),大不列顛島南岸島嶼,南臨英倫海峽,北臨索倫特海峽,英國英格蘭的名譽郡、非都市郡、單一管理區,郡治是紐波特,人口140,000(2005年),面積380平方公里。懷特島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歐洲內化石資源最豐富的地方之一。.

新!!: 英吉利海峡和怀特岛郡 · 查看更多 »

普利茅斯

普利茅斯(Plymouth,讀音:),位於英國英格蘭西南區域德文郡,面積79.29平方公里,人口246,100,人口密度3,085每平方公里。普利茅斯是英格蘭的單一管理區、城市,東北310公里(192英哩)達英國首都倫敦,東北58公里(36英哩)達德文郡郡治埃克塞特。此「普利茅斯」是世界各地同名城市的發源地。 普利姆河(Plym)流經普利茅斯西部、泰馬河(Tamar)流經東部,兩條河的河口形成普利茅斯灣(Plymouth Sound);西南臨英倫海峽,東北、東、東南與南哈姆斯區相鄰,北與西德文區相鄰。普利茅斯商業發達。市內有大規模購物中心。普利茅斯每年八月都會舉行煙花節。市內有多處文化機構。 普利茅斯有豐富的航海歷史,曾是英國皇家海軍的造船基地,使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為德國空軍的襲擊目標(稱為「普利茅斯閃電戰」)。在1941年,該市的船塢和市中心遭受破壞後。战后帕特里克·艾伯克隆比(Patrick Abercrombie)负责重建,现在該市設有,是皇家海軍三大基地之一,也是英國少數仍保留海军船塢、及西欧最大的軍港城市之一。该市的重要地点包括城堡、德文港船塢和碉楼(1620年清教徒前往美洲出发点)。普利茅斯交通發達。港口有開往法國和西班牙的定期國際渡輪。聯盟街是普雷斯頓文化的核心區。市內有多家美術館。.

新!!: 英吉利海峡和普利茅斯 · 查看更多 »

普爾

普爾(Poole,)是位於英國多塞特郡沿海的大型市鎮,位於多爾切斯特以東,與東部的伯恩茅斯毗鄰。當地議會為普爾區議會,1997年成為單一管理區,從多塞特郡議會獨立。2001年人口138,288人,是多塞特郡第二大人口聚集地。它和伯恩茅斯、克萊斯特徹奇一起組成人口40萬的東南多塞特郡組合都市。 普爾的人類活動記錄可追溯到鐵器時代,而鎮名最早出現於12世紀,并開始成為重要貿易港,以繁榮的羊毛貿易著稱。18世紀成為英國最繁榮的港口之一。二戰時期是諾曼第登陸的主要出發點之一。 普爾的天然港、燈塔和藍旗海灘提供了該鎮大部份的旅遊收入。伯恩茅斯交響樂團和皇家救生艇協會總部也位於普爾,皇家海軍在此有基地。此地高等教育機構則有伯恩茅斯藝術大學和伯恩茅斯大學。.

新!!: 英吉利海峡和普爾 · 查看更多 »

普爾夸帕號

普爾誇帕四號(Pourquoi Pas ? IV)是第四艘為法國探險家讓-巴蒂斯特·夏古所建造的船隻,它完成於1908年至1910年夏古的第二次南極遠征時期。1936年9月16日,普爾誇帕號和夏古葬身於在冰島外海,40名船員中僅1人獲救。.

新!!: 英吉利海峡和普爾夸帕號 · 查看更多 »

普通黃道蟹

普通黃道蟹(學名:Cancer pagurus),亦称面包蟹,是分佈在北海、北大西洋及地中海的一種蟹。它們的體型粗壯,呈紅褐色,甲殼呈圓形,鉗端黑色。它們闊達25厘米及重3公斤。 普通黃道蟹在東北大西洋非常豐富,北至挪威,南至北非。它們棲息在淺水的潮下帶至100米水深的地方。它們經常會躲在石縫及岩穴間,有時也會走在開放的地方。較為細小的個體會住在海濱帶的岩石下。.

新!!: 英吉利海峡和普通黃道蟹 · 查看更多 »

1154年

没有描述。

新!!: 英吉利海峡和1154年 · 查看更多 »

12月1日

12月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5天(闰年第33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0天。.

新!!: 英吉利海峡和12月1日 · 查看更多 »

1340年

没有描述。

新!!: 英吉利海峡和1340年 · 查看更多 »

1703年

没有描述。

新!!: 英吉利海峡和1703年 · 查看更多 »

1783年大流星

1783年大流星是一次異常明亮的火流星事件(流星串),發生於1783年8月18日,英倫三島等地居民都觀測到該天體。英國皇家學會《自然科學會報》對於1783年大流星進行過多番討論,英國物理學家查爾斯·布拉格登(Charles Blagden)曾經對該天體進行詳細的研究。.

新!!: 英吉利海峡和1783年大流星 · 查看更多 »

1909年

没有描述。

新!!: 英吉利海峡和1909年 · 查看更多 »

1910年伦敦到曼彻斯特飞行比赛

1910年伦敦到曼彻斯特飞行比赛(1910 London to Manchester air race、Course aérienne de Londres à Manchester de 1910)是一个由《每日邮报》於1906年舉辦,規定戈参赛者用飛機从伦敦飞到曼彻斯特的比賽。共有两位飞行员参加了比賽,最后在1910年4月由法国人贏得比賽並贏得了一万英镑獎金。 第一个试图从伦敦飞到曼彻斯特的人是来自汉普郡的英国人。他在1910年4月23日在伦敦起飞,并按照计划在沃里克郡的拉格比停下来了。但接下來他的双翼飞机的发动机出现问题并迫使他在利奇菲尔德附近停下來。大风不但使他的旅程难以继续,還使他的飛機在地面被大風吹翻并造成损坏。 当格雷厄姆·怀特的飞机在伦敦進行修理时,路易·波朗在4月27日乘坐他的飞机起飞並朝利奇菲尔德方向飛。几个小时后,格雷厄姆·怀特知道了波朗起飞的消息後立刻起程追赶波朗。第二天早上,格雷厄姆·怀特因造出史無前例的夜間起飞,差一点就追上波朗了,但是就因為飞机超重無法繼續飛行而惟有承认落敗。4月28日早上,波朗成功飛到了曼彻斯特并赢得了这场比赛。两名飞行员在萨沃伊饭店吃午餐以庆祝波朗的胜利。 这事件是英国的第一场长途飞行比赛、首架在夜晚起飞的飛機和第一次動力飞机从市外飞入曼彻斯特。1950年4月,波朗为了纪念40年前的飞行比赛而又一次从伦敦飞到曼彻斯特,但这次以乘客身份乘搭皇家空军的噴射战斗机。.

新!!: 英吉利海峡和1910年伦敦到曼彻斯特飞行比赛 · 查看更多 »

1986年飓风查利

飓风查利(Hurricane Charley)是1986年大西洋飓风季造成损失最严重的热带气旋,也是该季第三场热带风暴和第二场飓风,源于8月13日佛罗里达州西北狭长地带沿线的亚热带低气压区。进入南卡罗莱纳州近海后,系统转变成热带气旋,再于8月15日增强成热带风暴。之后查利达到飓风强度标准,然后从北卡罗莱纳州经过。气旋在北大西洋上空逐渐减弱,于8月20日转变成温带气旋。风暴残留之后一个多星期里一直保持着相当强度,最终于8月30日穿越不列颠群岛的过程中消散。 这场风暴给美国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带去轻到中度降水,缓解了喬治亞州和南卡罗莱纳州的旱情。飓风在北卡罗莱纳州登陆,造成的主要影响包括潮汐洪灾和树木断裂。气旋给弗吉尼亚州东南部带去狂风,导致11万人失去供电。大西洋海岸向北直至马萨诸塞州都受到了轻度破坏。北卡罗莱纳州和弗吉尼亚州各有一人因交通意外丧生,马里兰州还有一架飞机坠毁,导致三人遇难。整个美国一共遭受了约1500万美元(1986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的损失,此外纽芬兰岛有一人溺亡。 成为温带气旋后,查利给英国和爱尔兰带去狂风暴雨,造成至少11人死亡。爱尔兰的24小时降雨量创下新纪录,并且超过200毫米的降水也刷新了该国的单日降雨量纪录。爱尔兰因这些降水引发大规模洪灾,造成两条河流溢出,都柏林地区有451幢建筑被淹,部分水深达2.4米。英国国内多条河流泛滥,输电线缆受损,树木被吹断。.

新!!: 英吉利海峡和1986年飓风查利 · 查看更多 »

1990年

21次全美人口普查于1990年由人口调查局进行,并于1990年4月1日结束。.

新!!: 英吉利海峡和1990年 · 查看更多 »

1994年

没有描述。

新!!: 英吉利海峡和1994年 · 查看更多 »

1999年8月11日日食

1999年8月11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99年8月1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英国及其王冠属地根西、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匈牙利、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亚、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日偏食則覆蓋了西至北美洲東岸、東至东亚一帶、南至萨赫勒地區附近、覆蓋北冰洋大部分的區域。.

新!!: 英吉利海峡和1999年8月11日日食 · 查看更多 »

1月7日

1月7日是公历年的第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8天(闰年是359天)。.

新!!: 英吉利海峡和1月7日 · 查看更多 »

2008年12月

没有描述。

新!!: 英吉利海峡和2008年12月 · 查看更多 »

2008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8年2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2月29日.

新!!: 英吉利海峡和2008年2月逝世人物列表 · 查看更多 »

5月28日

5月2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48天(闰年第149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17天。.

新!!: 英吉利海峡和5月28日 · 查看更多 »

5月6日

5月6日是陽曆一年的第126天(闰年是12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9天。.

新!!: 英吉利海峡和5月6日 · 查看更多 »

7月21日

7月21日是阳历年的第202天(闰年是20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3天。.

新!!: 英吉利海峡和7月21日 · 查看更多 »

7月25日

7月25日是阳历年的第206天(闰年是20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59天。.

新!!: 英吉利海峡和7月25日 · 查看更多 »

7月29日

7月29日是阳历年的第210天(闰年是21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55天。.

新!!: 英吉利海峡和7月29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English channel拉芒什海峡英吉利海峽英倫海峽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