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苏维埃

指数 苏维埃

蘇維埃(сове́т),俄罗斯语词汇,意为“代表会议”或者“會議”。.

222 关系: 加里宁-太阳线动物庄园劳动红旗勋章历史的垃圾堆十次史達林突擊十月革命南奥塞梯反共主義反革命罪反黨小說《劉志丹》案吉安市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历史塔崩外東北委員會制孟什维克孫文越飛宣言尤里·奥西波维奇·马尔托夫尤苏波夫宫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工人和士兵委员会工农兵巴中市巴什基爾人巴特额尔登·巴特巴亚尔巴林·车林多尔济两个中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根据地中亚中俄边界谈判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中国共产党中央会议列表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中国国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歷史丹巴·恰格达尔扎布布尔什维克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世界歷史三字集三明市一月风暴...广州起义纪念馆广元市乌克兰亚历山大·恰亚诺夫庚子俄难亚美尼亚国旗亞美尼亞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人民大会堂二·七会议廖仲恺伊尔库茨克州伊万诺沃伊涅萨·阿曼德伊扎布特伏尔加格勒张甲洲张恺帆強制委任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彼得格勒苏维埃德国十一月革命德米特里·彼得洛维奇·日洛巴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俄國二月革命俄国内战俄国立宪会议俄罗斯历史俄罗斯行政区划俄罗斯铁路运输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罗斯陆军俄羅斯人俄羅斯政治俄羅斯教育圣彼得堡地球超人國共關係列宁手令列寧在1918刀刺在背传说喀琅施塔得哈萨克斯坦总统公社制剧院广场 (莫斯科)国共内战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图瓦语四月提綱CERGE-EI灵曦堂獨立廣場 (基輔)獨裁政體礼山县 (中华民国)科拉半岛程子华立陶宛独立战争第三国际米哈伊尔·佩特罗维奇·西蒙诺夫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紅旗勳章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红色恐怖维尔纽斯国际机场罗克绍美國共產黨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盛世才白色恐怖百色市萨别塔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頓涅茨克-克里沃羅格蘇維埃共和國额勒贝格道尔吉·仁钦诺西班牙共产党馬克西米連·馮·巴登马克思主义马里人高富有魏瑪共和國谁胜谁负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鲍里斯·舒米亚茨基費利克斯·尤蘇波夫贾拓夫麦斯武德軍用機器人黨國體制龙州县违宪审查远东苏维埃政权战士纪念碑霍查主义茨欣瓦利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阿尔扎赫历史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阿拉什自治国蘇維埃俄國蘇聯人權蘇聯入侵波蘭阅兵赤卫队 (俄国)赵苍璧開拓者們闽北起义钱信忠邵飘萍鄂木斯克州苏维埃制度苏维埃政权苏联苏联宪法苏联人民苏联国防委员会苏联解体苏联铁路运输雷经天雅克·福艾陈奇涵陈昭礼陕甘宁边区陕西省人民政府恩斯特·托勒爾李天焕格里戈里·叶菲莫维奇·拉斯普京武夷山市水兵和建設者蘇維埃共和國民主史江陵县汉特人沙俄和苏联割占中国领土列表波德克·費佛伯格波兰历史波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波斯王子 (1989年遊戲)波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法西斯主义洗腦消息报渠江縣 (蘇維埃)成仿吾战时共产主义浏阳市海丰县海恩茲·托爾伐特新余市新青年方志敏无产阶级专政日語中的其他語言借詞旬邑县敖得薩蘇維埃共和國扎吉德扬·奇肖尔德曾碧漪景德镇市11月21日1905年1905年俄国革命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1919年1920年代中国1936年苏联宪法1937年国共谈判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2008年科索沃宣佈獨立事件6月16日7月25日 扩展索引 (172 更多) »

加里宁-太阳线

加里宁-太阳线(或譯加里寧-鬆采沃線,8号线,Kalininsko-Solntsevskaya liniya)为莫斯科地铁中兩條分開營運的路线,地图上以黄色线为标识,2014年前稱「加里宁线」。8号线東段长16.3公里共8车站,于1979年投入营运。西段3.4公里長共兩個車站,於2014年1月落成使用。為了區別兩段路線,新建成的西段暫時以編號8A线標識。.

新!!: 苏维埃和加里宁-太阳线 · 查看更多 »

动物庄园

《动物庄园》(Animal Farm),也译作《動物農場》、《動物--》、《一脸猪相》,英国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編寫用以反对斯大林的小說Davison 2000。1945年首次岀版英文版,目前有多个中文译本。 据乔治·奥威尔所说,这本书反映了苏联从十月革命到斯大林时期的历史事件。奥威尔是一位民主社会主义者,但他对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持批判态度。奥威尔参加过西班牙内战,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斯大林主义获得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进行批判。他认为,苏联已是惨无人道的独裁统治,而这种统治手段建立在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大清洗上。 乔治·奥威尔于1943年11月至1944年2月间创作本书,当时英国同苏联是战时盟友,而英国的百姓和知识分子都对斯大林评价很高,这一现象让奥威尔十分厌恶。本书的手稿,起初被许多英美出版商拒绝出版。但本书问世以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部分是因為原来同英国是战时盟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开始了冷战。 《时代杂志》将本书评选为1923-2005年100佳英文小说。.

新!!: 苏维埃和动物庄园 · 查看更多 »

劳动红旗勋章

劳动红旗勋章(背面),1943年后2型 劳动红旗勋章(Орден Трудового Красного Знамени,Order of the Red Banner of Labour)是苏联及早期的苏维埃俄国的平民勋章,以嘉奖苏联、苏维埃俄国及其他加盟共和国的人民及机构,在生产、科学、文化、文学、艺术、教育、医疗、社会等劳动及公共服务方面,对苏联及社会所作的功绩。此种勋章是颁授予有功军人的红旗勋章的平民版本。到苏联解体为止,共有120多万人及机构获颁此勋章。.

新!!: 苏维埃和劳动红旗勋章 · 查看更多 »

历史的垃圾堆

历史的垃圾堆(Ash heap of history)是一个虚拟的地方,用来比喻随着历史推进,一些会逐渐消失或边缘化的事物、思想或者人物。这种说法在19世纪就开始在西方使用。使其流行开来的事件是,托洛茨基在彼得格勒第二次苏维埃大会闭幕时的一番言辞。1917年10月25日(儒略历),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在苏维埃内获得主导地位,托洛茨基对孟什维克(少数派)说到:“你们是可怜的、被孤立的人!你们破产了。你们玩完了。从现在起,去属于你们的地方吧——历史的垃圾堆!” 从那以后,这个词语开始被更广泛地应用。里根在1982年英国众议院的演讲中就指出“……自由和民主会将马列主义遗弃在历史的垃圾堆。”.

新!!: 苏维埃和历史的垃圾堆 · 查看更多 »

十次史達林突擊

十次史達林突擊(俄語:Десять сталинских ударов)是一個蘇聯史學名詞,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在1944年內所成功實施的十次戰略攻勢。這些攻勢成功地將軸心國勢力從蘇聯的領土驅趕出去,並造成德意志國防軍崩潰。.

新!!: 苏维埃和十次史達林突擊 · 查看更多 »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p),苏联文献中正式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r),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列寧革命或布尔什维克政變,是1917年俄國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後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政府。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这场革命跟随并且利用了发生于同年的二月革命,那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并建立了以贵族和前贵族为主体组建的临时政府。此时城市工人开始组建委员会(俄语称「苏维埃」),其中革命者批评临时政府及其行动。发生于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并给当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占据多数(俄语称「布尔什维克」)的派别控制的苏维埃赋予了权力。紧接着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宣扬社会主义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随着这场革命未能得到彼得格勒以外地区的广泛承认,俄国内战(1917–1922)爆发并于1922年建立苏联。 这场革命由布尔什维克利用他们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的影响力组建武装力量来领导。布尔什维克赤卫队武装在指挥下开始于儒略历1917年10月24日接管政府建筑。翌日,冬宫(当时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所在地)被夺取。 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組織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以资产阶级的俄国临时政府,為1918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礎。而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资产阶级政府”;“冬宫之夜”也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新!!: 苏维埃和十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南奥塞梯

南奥塞梯共和国(Республикæ Хуссар Ирыстон;სამხრეთ ოსეთის ავტონომიური ოლქი;Республика Южная Осетия)是位於南高加索的一個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首都茨欣瓦利。南奥塞梯原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曾爲苏联時期的一個自治州。 南奧塞提亞於1990年代與格鲁吉亚的衝突中宣佈獨立,成立南奧塞提亞共和國,尚未被联合国與國際上多數國家所承認, CNN,俄罗斯于2008年俄格战争后首先承认南奧塞提亞并建交。2016年5月30日,南奥塞梯共和国将在2017年4月就加入俄联邦的问题举行全民公投,总统列昂尼德·哈里托诺维奇·季比洛夫与议会主席阿纳托利·比比洛夫已于26日签署了相关声明。 2017年4月9日,南奧塞梯共和國就易名為「南奥塞梯共和國-阿蘭國」(簡稱南奥塞梯-阿蘭)舉行公投,以紀念阿蘭人建立的阿蘭王國。投票結果約78%的選民贊成,20%反對。但該更名沒有立即納入修憲議程。.

新!!: 苏维埃和南奥塞梯 · 查看更多 »

反共主義

反共产主义或反共主义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特征是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反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组织或政府。 在1950年到1991年很長一段时间内,它是美国围堵政策的主要部分。 反共主义的根据有时是因为共产主义理论内部的明显矛盾、以及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然而,大部分的反共主义者倾向于认为共产主义理论与共产主义当权者的行为一样是令人讨厌的。一些反共主义者认为,共产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的另一种形式,並把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并称为极权主义。 很多反共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保护人民的政治自由、经济自由,并认为共产主义中人民没有选举权、没有言论自由、社会缺乏法治是对基本人权的侵犯,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共产主义政党对保障人权和民主的承诺在通过普选上台后均得到落实,例如圣马力诺共产党、圭亚那人民进步党、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和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等。 在美国国内,很多反共主义者担心共产主义会在全球取得胜利,并最终对美国政府造成直接的威胁。这种观点导致了多米诺骨牌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任何国家实行共产主义都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它可能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并最终导致共产主义在全球的胜利。有人担心一些强大的国家,例如苏联和中國大陸会使用它们的实力以一种新的帝国主义形式强迫其他国家实施共产主义。在苏联的历史上,苏联确实推翻了周围很多欧洲国家的政权,並为其他国家的共产主义游击队提供秘密援助。这些行动使得一些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持同情态度的政治家转而接受一些实用的反共主义策略:把反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作为限制“苏联帝国”膨胀的手段。.

新!!: 苏维埃和反共主義 · 查看更多 »

反革命罪

反革命罪是中国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法律中的一项罪名。.

新!!: 苏维埃和反革命罪 · 查看更多 »

反黨小說《劉志丹》案

反黨小說《劉志丹》案,是1962年发生在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一场政治案件。因種種原因,一本由中国已故革命家刘志丹的弟媳李建彤所著的小說《劉志丹》,被誣指為反黨小說。大量中共幹部因而牽涉在內,该事件前后共株连迫害万人。1979年6月,在由中共中央组织部递交的为《刘志丹》案平反的报告裡,该案被称为“一起株连甚广的现代文字狱”。此外,该案亦被認為是“文化大革命”的先聲。.

新!!: 苏维埃和反黨小說《劉志丹》案 · 查看更多 »

吉安市

吉安市,古称庐陵、吉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西省西南部,下辖2区、10县、1县级市,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84.29万。.

新!!: 苏维埃和吉安市 · 查看更多 »

吉尔吉斯斯坦

--共和國(Кыргыз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Kyrgyz Respublikasy;Киргиз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Kirgizskaya Respublika),通稱--(Кыргызстан,Kyrgyzstan;Киргизия,Kirgiziya),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北边与哈薩克斯坦相接,西边则为烏茲別克斯坦,西南为塔吉克斯坦,东边紧邻中國。比什凱克是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作为中亚古国,吉尔吉斯斯坦历史达两千年,经历各种王朝与文化。因其被山峦环绕而相对孤立,吉尔吉斯文化得以较好传承;又因地理位置,吉尔吉斯斯坦处于多个文化交汇点。尽管众多部落族群在吉尔吉斯斯坦居住已久,但时有外来势力入侵统治。直至1991年從原蘇聯獨立后,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政治体制为单一制和议会制。吉尔吉斯至今仍时有民族冲突、叛乱以及经济问题。现为独联体、欧亚经济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同时也是上海合作組織、伊斯兰合作组织、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成员国。 吉尔吉斯人口570萬。主體民族為吉爾吉斯族,其余为乌兹别克族和俄罗斯族等民族。吉尔吉斯语为国语,而在一世纪的俄罗斯化政策影响下俄语仍使用较广而作为官方语言。64%人口为无宗派穆斯林。除突厥文化外,吉尔吉斯文化还容纳和受到了蒙古、波斯和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新!!: 苏维埃和吉尔吉斯斯坦 · 查看更多 »

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Ҷумҳурии Тоҷикистон;Республики Таджикистан),简称--,中亚国家之一,位於阿富汗、烏茲別克、吉尔吉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間,在中亞國家之中國土面積最小。.

新!!: 苏维埃和塔吉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塔吉克斯坦历史

塔吉克人是中亚国家一个古老的民族。公元前6世纪到前4世纪,先后被波斯、马其顿和塞琉古帝国统治。.

新!!: 苏维埃和塔吉克斯坦历史 · 查看更多 »

塔崩

塔崩(Tabun),或作GA(二甲氨基氰膦酸乙酯)是一種有極強的毒性的物質。它是清澈無色無味的液體,有輕微水果香味。由於它會嚴重地影響哺乳類動物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甚至致命,塔崩被視為一種神經毒素。作為化學武器,聯合國在1993年頒佈第687決議,將塔崩分類為大殺傷力武器。含有塔崩的產品的生產和儲備被《禁止化学武器公約》嚴格管制。 塔崩是所謂「G系列」的第一種神經毒素。(「G系列」還包括沙林(sarin)、梭曼(soman)(GD)和環沙林(GF)(cyclosarin)).

新!!: 苏维埃和塔崩 · 查看更多 »

外東北

外滿洲(Приамурье),又稱俄屬滿洲、外東北,是指外興安嶺(斯塔諾夫山脈)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加上江東六十四屯和庫頁島合计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歷史上外满洲先後為夫余、室韦、黑水靺鞨、女真等部族與遼朝、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政权的统治。到了十九世纪,清政府與沙俄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俄國逐步取得了這片土地。 以清國視角,上述地区位于满洲外側,與「內滿洲」對應,故名。外滿洲的城市名稱,中國官方出版的地圖採用俄語地名的音譯稱呼之;一些傳統地名較為知名的城市,如海參崴、伯力、雙城子、海蘭泡、廟街、尼布楚、雅克薩等,則會在後面括注傳統地名,而民間則多直接以傳統地名稱之。.

新!!: 苏维埃和外東北 · 查看更多 »

委員會制

委員會制亦稱為委員制、合議制,是共和制的一种。在委員會制的運作下,行政組織的決策權及管理權,並不是由單一的領袖所擁有,而是平均由一定數目委員所組成的委員會共同行使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首長的職務與政治權力。委員會的決策,通常會按協商達致一致的原則來進行。.

新!!: 苏维埃和委員會制 · 查看更多 »

孟什维克

孟什维克(меньшевик),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孟什維克由馬爾托夫領導,主張信任群眾行動的自發性,涵蓋所有無產階級民眾的所有行動。.

新!!: 苏维埃和孟什维克 · 查看更多 »

孫文越飛宣言

《孫文越飛宣言》,簡稱《孫越宣言》,是孫中山與蘇聯外交部副部長越飛1923年1月16日於上海見面,商談中俄兩黨合作問題後,於1923年1月26日所共同發表之宣言。主要內容包括共同努力促成中國統一,而強調共產主義和蘇維埃制度不適用於中國,并同意蘇聯無意進行帝國主義侵略下讓苏军继续留驻外蒙古,且不允許外蒙古以獨立國名義參與中蘇會談。 但事實上,蘇聯在當時已於外蒙古駐軍,私設關卡,侵害中蒙商民。.

新!!: 苏维埃和孫文越飛宣言 · 查看更多 »

尤里·奥西波维奇·马尔托夫

尤里·奥西波维奇·马尔托夫(Ю́лий О́сипович Ма́ртов;),笔名列夫·马尔托夫(Лев Мартов),俄罗斯共产主义革命家,孟什维克的领导人。.

新!!: 苏维埃和尤里·奥西波维奇·马尔托夫 · 查看更多 »

尤苏波夫宫

莫伊卡河上的尤苏波夫宫(Дворец Юсуповых на Мойке)曾是尤苏波夫家族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主要住所,1916年,沙皇尼古拉二世崇信的妖僧拉斯普京在此被谋杀。 该宫殿最初由法国建筑师让-巴蒂斯特·德拉莫特建于1770年左右。多年来,众多知名建筑师在此合作,使之成为多种建筑风格的大杂烩。 从1830年到1917年,此宫殿属于尤苏波夫家族,一个非常富有的俄罗斯贵族家庭,以慈善事业和艺术收藏闻名。因此在帝俄时代,此宫称为尤苏波夫宫。.

新!!: 苏维埃和尤苏波夫宫 · 查看更多 »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国际音标:,,),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於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 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秘密报告”,对前領導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為活化,尤其文艺获得解冻。 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經濟得到改善。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1960年代,赫鲁晓夫治下的苏联與中華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对中国的援助计划。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在莫斯科发动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從此被迫淡出政壇至1971年逝世。.

新!!: 苏维埃和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улганин,)苏联政治家、国务活动家,曾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名义上的政府首脑,1955年2月8日-1958年3月27日)。.

新!!: 苏维埃和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 查看更多 »

工人和士兵委员会

工人委员会是一种经济合作组织形式,是指在一个单独的企业或工作环境(如工厂、学校或农场)中,当地工人集体管控这一实体。形式的核心即是通过临时且可随时撤换的代表管理。在这拥有临时代表的体制内,工人们自行决定工作日程以及工作需求。他们也授权临时代表发布日程和督促追赶进度。临时代表由工人群体选举而出,当被认为有悖于授权人时可被随时替换。代表通常被视为应随时更换的。体制内不存在经理,所有决定权和组织都基于这一授权系统。 在现代历史上,工人委员会或类似的形式曾多次出现过。尽管实际上许多情形下,委员会并没有完全掌握权力且受制于种种外部势力。最早即出现在1871年法国的巴黎公社。随后,在1905年和1917年的俄国出现过,俄语音译即为“苏维埃”Maurice Brinton, pseud.

新!!: 苏维埃和工人和士兵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工农兵

工农兵是工人、农民和士兵三个词的合称。.

新!!: 苏维埃和工农兵 · 查看更多 »

巴中市

巴中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东邻达州市,南接南充市,西界广元市,北连陕西省汉中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北面为米仓山、大巴山区,南部则为丘陵区。南江由北向南流经城区,后段称巴河。全市总面积1.23万平方公里,人口332.86万。.

新!!: 苏维埃和巴中市 · 查看更多 »

巴什基爾人

巴什基爾人(Башҡорттар başqorttar)是一个主要生活在俄罗斯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的突厥民族。此外在鞑靼斯坦共和国以及俄罗斯的彼爾姆邊疆區、车里雅宾斯克州、奥伦堡州、库尔干州、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萨马拉州和萨拉托夫州也有不少巴什基爾人生活。分佈於烏拉山脈兩側,使用巴什基爾語,傳統生活型態與文化受到半游牧式的經濟型態及伊斯蘭教遜尼派信仰影響。隨著工業等現代化的發展,其經濟、社會、文化已有許多改變,現在僅有少部份地區維持其半游牧的生產方式。.

新!!: 苏维埃和巴什基爾人 · 查看更多 »

巴特额尔登·巴特巴亚尔

巴特额尔登·巴特巴亚尔(Бат-Эрдэнийн Батбаяр,Bat-Erdeniin Batbayar,)笔名巴巴尔(Баабар,Baabar),蒙古后杭爱省车车尔勒格人,蒙古国政治人物 。.

新!!: 苏维埃和巴特额尔登·巴特巴亚尔 · 查看更多 »

巴林·车林多尔济

巴林·车林多尔济(Балингийн Цэрэндорж,)一译策伦道尔吉。外蒙古政治人物,自1924年至1928年担任蒙古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学军,哲布尊丹巴政权内阁总理大臣设置考——兼与吕一燃先生商榷,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3期,第69-82页.

新!!: 苏维埃和巴林·车林多尔济 · 查看更多 »

两个中国

兩个中國是一種近現代描述兩岸關係或者國共關係的政治用語,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政治現实上作为两个主权国家或政治实体。.

新!!: 苏维埃和两个中国 · 查看更多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於1931年11月7日,是中國共產黨在共产国际的支援下于中国大陆所建立的一个全國性政權,与当时的南京國民政府分庭抗礼。该政权主張捍卫工农权益,各省市各民族有独立自決权,其最初的首都在江西瑞金县。將其所屬控制區域稱為「蘇區」。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因第五次反圍剿戰爭的失敗,中华苏维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江西中央苏区,1935年10月抵达陕甘苏区,首都由江西瑞金县迁至陝西延安。 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國民政府被迫同意与中共展开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参与对日抗战。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转入全面爆发阶段。由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最后一个政府机关“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于9月6日变更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正式中止运作。.

新!!: 苏维埃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中央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又称中央苏维埃区域(简称中央苏区),主要位于中华民国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建立的全中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被中国共产党评价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朱德同志直接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一般将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视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但对之前该区域成片的苏区习惯上也称为中央苏区。.

新!!: 苏维埃和中央革命根据地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新!!: 苏维埃和中亚 · 查看更多 »

中俄边界谈判

中俄边界谈判史是指從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到2004年的《中俄邊界東段補充協定》三百多年间,中国和俄罗斯邊界爭議談判的历史。.

新!!: 苏维埃和中俄边界谈判 · 查看更多 »

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

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是已撤销的中共中央派出机构,领导中央国家机关党的工作。.

新!!: 苏维埃和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简称红二十七军,为与同名红军区别,又称陕西红二十七军,是陕北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新!!: 苏维埃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中央会议列表

本列表所列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构的各类重要会议。.

新!!: 苏维埃和中国共产党中央会议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中國大陸前,已建立多個由該黨統治的勢力範圍,稱為革命根据地,广义上包含第一次国共内战時期的「苏区」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據地的「边区」,乃至第二次国共内战爆發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建立的「解放区」。 “革命根据地”本是指20世纪以革命为目标的中国、越南等地反政府武装的割据地盘,現今則多用來指中国共产党建政前因反对中國國民黨的统治而占领的地区。此外,中國國民黨成立後,在成立國民政府、發動國民革命軍北伐前,於廣東建立有別於北洋政府統治的勢力範圍,被中共稱為「广东革命根据地」。 中共成立之初與中國國民黨合作,至1927年發動南昌起義後,開始建立蘇維埃政權與自己的武裝力量,其中又以江西的中央苏区最為重要。1931年,中共以這些蘇維埃政權統治區為基礎,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稱與中華民國(指國民政府)分立。國民政府在完成北伐後,對中共的根據地進行多次圍剿,並在1934年的第五次圍剿獲得突破;中共中央因此離開原作為主要根據地的中央苏区,被迫向西北移動,至1935年10月底抵達陕北,在陕甘一帶建立了新的根據地。 後來因日本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對中國的逐步侵略,加上西安事變的發生,國共雙方停止戰爭,進行第二次的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根据地依据协议改称为“边区”,由中共實施地方自治、但接受國民政府管辖。在1947年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边区政府被國民政府认定为非法,中共則開始將其統治與控制的區域稱為“解放区”。隨著中共於戰事上的節節勝利,解放區的範圍也逐漸擴大至大部份要邑和土地。1949年,国共戰事逐漸底定,中共於當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革命根据地”的用法開始出現,其中昔日的蘇區、與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根據地被统称為“革命老区”。由于自然条件及社会发展等种种原因,总体而言,革命老区经济状况至今仍然赶不上经济发达地区,中共中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也强调要扶持当地经济,讓老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以下按照中国共产党方面的资料,列出该党主要的革命根据地。.

新!!: 苏维埃和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 · 查看更多 »

中国国旗

中國國旗主要是指在中國地理區域內,經由中央政府立法制訂作為象徵國家的旗幟。現今稱為中國國旗的一般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

新!!: 苏维埃和中国国旗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為代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的總稱。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並於1954年9月27日頒布首部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中國最高国家權力機關,設有常務委員會;主要行使立法權,並選出國家元首(國家主席)、行政机关(國務院)、軍事機關(中央軍事委員會)、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檢察機關(最高人民檢察院)等机构。國家主席為禮儀性和象徵性虛位國家元首,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共同行使國家元首的職權。中國現任國家主席為習近平,並因同時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而為最高領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首腦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暨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他和4名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門及委員會負責人主持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結構採分權制,依照憲法分別在各省(自治区、直轄市)、地级市(自治州)、縣(县级市、市轄區、旗)、鄉(民族鄉、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产生本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民主選舉產生,並對人民負責與受人民監督。選舉採分階段進行,在鄉鎮級、區縣級舉辦直接選舉.

新!!: 苏维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指從1912年1月1日建國至1949年底中央政府撤离中国大陆、退守臺灣的時期,与此後的「臺灣時期」相对。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朝分崩离析。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

新!!: 苏维埃和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民國的歷史始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为首任临时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儀退位.

新!!: 苏维埃和中華民國歷史 · 查看更多 »

丹巴·恰格达尔扎布

丹巴·恰格达尔扎布(Дамбын Чагдаржав,)蒙古族,今蒙古国色楞格省人,蒙古人民党“最初七人”领袖之一,自1921年3月至4月为蒙古总理。.

新!!: 苏维埃和丹巴·恰格达尔扎布 · 查看更多 »

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большевик),旧译布尔塞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布尔什维克派的领袖人物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工党应该建立一个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多数党员对其绝对服从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遭到了党内另一派的质疑和反对。1903年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派与党内的另一派孟什维克因意见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在《火星报》编辑部领导层选举时,由于布尔什维克人数多于对方,因此以俄语“多数派”得名。1917年,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以暴力夺取了俄国政权,最终在日后成为苏联共产党。虽然布尔什维克在俄语当中的意思是多数派,但是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当中实际上一直是少数。.

新!!: 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 · 查看更多 »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Брестский мир;Friedensvertrag von Brest-Litowsk,常被简称为布列斯特条约或布列斯特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俄政府与同盟国(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签订的和约。.

新!!: 苏维埃和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 查看更多 »

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

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Buxoro Xalq Sho'ro Jumhuriyati、Бухар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Bukharskaya Narodnaya Sovetskaya Respublika),是一個短暫的蘇維埃政權,1920年9月,当地人民和苏俄红军推翻埃米爾統治的布哈拉汗国,建立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1924年,其名稱改為布哈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Бухар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在1925年的邊界重劃中,其大部分的土地被併入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少數則被併入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新!!: 苏维埃和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世界歷史

世界歷史,簡稱世界史,又稱人類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前就存在,但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述說歷史。世界历史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根据不同的地区,可分为不同地区的历史,例如中国历史、美国历史;根据不同的代表事物,可以分为不同事物的历史,例如環境史、航空史。.

新!!: 苏维埃和世界歷史 · 查看更多 »

三字集

《三字集》,於1931年9月發行,為台灣日治時期出版之無產階級宣傳刊物,以台灣話文寫成。《三字集》的編作與發行者是共產主義提倡者陳德興、陳神助、林水福、張城與簡吉等知名台灣共產黨政治人物。《三字集》為台灣無產階級或共產主義於台灣發行的首份通俗宣傳品,與同時間出品的《真理》、《二字集》相同,都是以「喚醒台灣階級意識」為目標的政治刊物。不過因為涉及反日,旋即遭封禁,而與著作相關人士,均於日本政府清共的過程中,遭逮捕入獄。.

新!!: 苏维埃和三字集 · 查看更多 »

三明市

三明市(闽中语三明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下辖的地級市,拥有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是国家森林城市、福建省区域性中心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之一,是福建省的重要工业基地。三明市地处沙溪沿岸,位于福建省西部,东连福州、泉州,与南平、龙岩,西接江西省的抚州和赣州,北依南平,西南邻龙岩,全市面积2.29万平方公里,2015年底常住人口253万。.

新!!: 苏维埃和三明市 · 查看更多 »

一月风暴

一月风暴,是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重要事件,事件于1967年1月在上海开始,由于毛泽东的认可而进一步推动了全国的夺权运动。一月风暴这一称呼出自《人民日报》社论,文革期间也有称“一月革命”,是张春桥等意欲与苏俄十月革命相应、比肩的对称,后来也直称“一月夺权”。.

新!!: 苏维埃和一月风暴 · 查看更多 »

广州起义纪念馆

广州起义纪念馆,即广州公社旧址,为原中華民國国民政府廣東省會公安局,位于中国广州市起义路200号之一,是1927年12月時由中国共产党的张太雷领导发动的廣州暴動而建立的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所在。.

新!!: 苏维埃和广州起义纪念馆 · 查看更多 »

广元市

广元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省北部。东邻巴中市,南接南充市,西连绵阳市,北与甘肃省陇南市和陕西省汉中市接壤。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位于西安、成都、重庆、兰州四地的中心。米仓山、大巴山南麓,嘉陵江上游,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素有“川北门户”之称,是一座山水园林型现代化新兴城市。全市总面积1.63万平方公里,人口263万。 广元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自古为入川的重要通道,是苴国故地,入蜀要塞,三国重镇,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故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旅游热点城市。广元获得的殊荣有:农科教结合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新型工业化基地、中国温泉之乡。.

新!!: 苏维埃和广元市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新!!: 苏维埃和乌克兰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恰亚诺夫

亚历山大·恰亚诺夫(А.В.Чаянов,),苏联经济学家,“组织—生产”学派主要理论家。生于莫斯科。1905年起成为民粹派思想家,加入社会革命党。十月革命后支持苏维埃政权,任过彼得罗夫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农业人民委员部部务委员,长期主持农业合作社的领导工作。1930年因“劳动人民党”案件被捕,后被枪决。1987年被平反恢复名誉。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是,他提出小农的生产曲线与资本主义农场企业有不同的生产曲线,小农的劳动力供给是既定的,没有弹性,他往往只能在劳动的边际产出接近于零的时候才停止劳动。起决定作用的是生存的需要,而不是工资和利润的需要。.

新!!: 苏维埃和亚历山大·恰亚诺夫 · 查看更多 »

庚子俄难

庚子俄难是1900年7月17日至21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俄罗斯帝国以义和团破坏东清铁路为借口,对海兰泡和清朝管辖下的江东六十四屯两地中国居民进行的大屠杀,共造成约7000名中国无辜居民死亡。庚子俄难的称呼来源自周继功的《庚子俄难》一文,该文被收录于《瑷珲县志·第八卷》。因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所以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被合称为庚子俄难。 自1858年《瑷珲条约》签订后,海兰泡被纳入俄罗斯帝国版图。江东六十四屯虽然保留了中国居民的永久居留权和清政府对居民的管辖权,但清朝并无此地的主权。早期由于俄国移民对于当地中国居民的经济依赖,双方尚能融洽相处。但随着俄国移民的增加以及俄方对江东六十四屯地区的不断蚕食,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致使冲突不断。最终,俄国以黑龙江事件为导火索,在两地进行屠杀,酿成惨案。.

新!!: 苏维埃和庚子俄难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国旗

亚美尼亚国旗,即亚美尼亚三色旗,由三个等宽水平长条组成,最上面是红色,中间为蓝色,底部为黃色,每个长条宽20厘米。亚美尼亚最高苏维埃于1990年8月24日采用了当前的国旗。2006年6月15日,亚美尼亚议会通过了《亚美尼亚共和国国旗法》。 在历史上,亚美尼亚国旗经历了许多变迁。在古代,亚美尼亚王朝的旗帜是由不同象征的动物图案构成。在20世纪,则出现了不同种类的苏维埃旗帜。.Armenianheritage.com.於2007年1月5日查阅..

新!!: 苏维埃和亚美尼亚国旗 · 查看更多 »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共和國(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ISO 9985轉寫:Hayastani Hanrapetutyun),通稱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西亞或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制國家,有時也會被視為是東歐的一部分。行政疆界上,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與裏海之間,西鄰土耳其,北鄰喬治亞,東為阿塞拜疆,南接伊朗和阿塞拜疆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以埃里溫為首都。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亞美尼亞曾经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目前,亞美尼亞與鄰國阿塞拜疆之間存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領土爭議問題,並曾在2016年4月雙方因此問題在邊境發生軍事衝突,亞美尼亞也因为1915年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民族主義者發動的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的歷史認知問題與土耳其之間有外交上和對大屠殺事件承認問題上存在爭議,但是近年亞土雙方已透過元首互訪等方式逐漸修復關係、重建溝通對話。不過,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外交關係仍較不穩定。亚美尼亚是欧洲委员会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一员。亚美尼亚也宣稱擁有在1991年宣布独立但為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的阿爾扎赫共和國的主权。.

新!!: 苏维埃和亞美尼亞 · 查看更多 »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y Ksawerowicz Rokossowski,Константи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Рокоссовский,)是苏联元帅,生于波兰華沙市;母親是俄羅斯人、父親是波蘭人,故其與波蘭有著密切的聯繫。他是苏联陆军統帥及軍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蘇戰爭中與朱可夫和科涅夫並稱為蘇聯陸軍的3架馬車之一,以頭腦冷靜沉穩及處亂不驚而聞名於世。他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組織指揮不少重大戰役,主要包括:斯摩棱斯克戰役、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白俄羅斯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及柏林戰役等,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指挥过方面军最多的将领,被譽為“常勝元帥”及“逆境英雄”,2002年俄羅斯軍事學院評定排名第3。.

新!!: 苏维埃和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會堂位於中國首都北京市西城区天安門廣場西側,建成於1959年。不僅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地點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會議和辦公地點,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黨和國家舉行政治、外交活動的場所,还对外承接会议与宴请及文艺活动。人民大會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直属事业单位人民大會堂管理局管理。.

新!!: 苏维埃和人民大会堂 · 查看更多 »

二·七会议

二·七会议是由中国共产党红四军前委、赣西特委、红五军、六军军委,于1930年2月6日到9日,在江西吉安县陂头村,举行的一次联席会议。.

新!!: 苏维埃和二·七会议 · 查看更多 »

廖仲恺

廖仲愷(),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以字行,籍贯广东省惠州府归善县鸭仔埗乡窑前村(今惠州市惠城区陈江街道幸福村),生於美國加州三藩市。中國國民黨革命元勳之一,國民黨改革派人物。當孫文於1923年1月和蘇聯發表聯合聲明後,廖仲愷被孫文派往莫斯科進行更進一步協商,同時蔣介石也被送去學習蘇聯政治和軍事制度。1925年被刺殺身亡。.

新!!: 苏维埃和廖仲恺 · 查看更多 »

伊尔库茨克州

伊尔库茨克州(Irkutskaya oblast)位於位於西伯利亞聯邦管區東部,西邊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相鄰,南邊有圖瓦共和國與布里亞特共和國,東邊則為外貝加爾邊疆區與薩哈共和國。伊爾庫茨克州面積774,846 km² (含烏斯季奧爾登斯基布里亞特自治州),人口242.8萬人,首府為伊爾庫茨克。.

新!!: 苏维埃和伊尔库茨克州 · 查看更多 »

伊万诺沃

伊万诺沃(俄语:Ива́ново)位于俄罗斯西部,是伊万诺沃州的首府,人口431,721(2002年)。 伊万诺沃历史上被认为是俄罗斯纺织中心,由于纺织工人多为女性,因此伊万诺沃也被称作“新娘城市(City of Brides)”。20世紀初職工的生活條件惡劣,罷工頻繁。其中一次的罷工,導致了第一次俄國革命 。 1905年在伊万诺沃建立的苏维埃和聖彼得堡市蘇維埃()同为世界上最早的苏维埃议会之一。.

新!!: 苏维埃和伊万诺沃 · 查看更多 »

伊涅萨·阿曼德

伊涅萨·费奥多罗芙娜·阿曼德 (原名伊丽莎白-伊涅斯·史蒂芬妮·德艾本维勒;)是法裔俄罗斯共产主义政治家,布尔什维克成员,女权主义者。她的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在俄罗斯渡过。 阿曼德在沙皇俄国时期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和苏维埃政权早期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由于跟列宁的特殊关系,她的事迹在斯大林时期被刻意隐瞒了,直到1990年代才得到一部分披露(至今仍有许多有关她的文件被俄罗斯列为机密)。  历史学家迈克尔·皮尔逊曾如是说:“她帮助他(列宁)恢复了地位,并将布尔什维克打造为比沙皇更为集权的政治力量;与此同时,到1919年她成为了莫斯科最具权势的女人。”.

新!!: 苏维埃和伊涅萨·阿曼德 · 查看更多 »

伊扎布特

伊扎布特(حِزْبُ التَحْرِير,意为“解放党”,是“伊斯兰解放党”的音译简称)是一个跨国伊斯兰教组织。成立于1950年代初,最初活跃于阿拉伯世界。苏联解体前夕,迅速进入中亚。杨恕、林永峰,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5期目前该组织广泛活动于世界各地。 伊扎布特分别在英国伦敦、巴勒斯坦设有两个总部,在一些国家设有分支机构。.

新!!: 苏维埃和伊扎布特 · 查看更多 »

伏尔加格勒

伏尔加格勒(Волгогра́д,羅馬化:Volgograd)是俄羅斯南部伏爾加格勒州的都市,也是伏爾加格勒州的首府。該城始建于1589年,原名察里津(Цари́цын),1925年4月10日改称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1961年改為現名。2013年1月31日,伏尔加格勒市杜马通过决议,在每年的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日)、2月2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日)、5月9日(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日和二战欧洲战场胜利日)、9月2日(对日作战胜利纪念日)、6月22日(苏德战争的巴巴罗萨作战开始日)和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天王星作战开始日)这六个纪念日里将市名改为斯大林格勒。.

新!!: 苏维埃和伏尔加格勒 · 查看更多 »

张甲洲

张甲洲()字震亚,号平洋,黑龙江省巴彦县人,中共北平市委代理书记,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抗日烈士。.

新!!: 苏维埃和张甲洲 · 查看更多 »

张恺帆

张恺帆(),安徽省无为县忠台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安微省副省长,因为在三年困难时期停办公共食堂、开仓放粮等举措而留得美名。.

新!!: 苏维埃和张恺帆 · 查看更多 »

強制委任

強制委任(Imperatives Mandat/Mandat impératif)或稱命令委任、委任代表制、法定委任,是指選出代表反映原選區意見,於議會內其言論及表決、須遵從其命令與訓令,否則原選區選民得罷免之。.

新!!: 苏维埃和強制委任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p;),通稱列寧(a),是俄羅斯共產主義革命家、政治家和政治哲學理論家,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924年)及蘇聯(1922年-1924年)人民委員會主席(總理)。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布爾什維克(後來的蘇聯共產黨)統治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列寧的思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發展的政治理論則稱為「列寧主義」。 列寧出身於富裕的辛比爾斯克中產階級,在兄長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於1887年遭到處決後,他決定接受革命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由於參與反對俄羅斯帝國沙皇專制制度的抗議活動,導致他遭喀山國立大學除名,他在隨後幾年則專注於法律學位上。1893年,他搬到聖彼得堡,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高級幹部,主張馬克思主義。1897年,他因為而遭逮捕,至度過長達3年的流放生涯,期間迎娶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為妻。他在流放結束後搬往西歐,透過出版而成為著名的政黨理論家。1903年,他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意識形態分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領導布爾什維克對抗尤里·馬爾托夫的孟什維克。他鼓舞了1905年俄國革命的爆發,爾後則發起活動,以讓第一次世界大戰轉為整個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相信這將推翻、且由社會主義社會替代。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列寧則返回俄羅斯。之後他領導發動十月革命,使布爾什維克推翻新政權。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組成人民委員會(最高行政機關),部分權力則由民選的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擁有。新政府曾為俄國立憲會議進行選舉,但隨後遭到廢除。在與同盟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後,俄羅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俄羅斯控制下,承認非俄羅斯民族國家獨立。然而契卡也組織暴力行動以鎮壓反對者,造成數萬人死亡、或關押至古拉格的集中營,史稱「紅色恐怖」。右派和左派團體共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軍隊,但在1917年至1922年的俄國內戰中戰敗。儘管俄羅斯政府決定重新分配農民、國家銀行與大型工業的土地,不過為了應對戰爭破壞、與民眾暴動,列寧在1921年推行混合經濟體系的新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成長。為了設法推進世界革命,列寧政府創辦第三國際,期間發動波蘇戰爭。1922年,俄羅斯和鄰近國家簽署《蘇聯成立條約》,宣告蘇聯成立。隨著健康越來越惡化,列寧對於其繼任者新當選總書記的約瑟夫·史達林權力不斷增長表示反對,最後他於逝世。 列寧被廣泛視為20世紀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也是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新!!: 苏维埃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 查看更多 »

彼得格勒苏维埃

彼得格勒苏维埃(Петроградский совет,Petrogradskiy sovet),全称彼得格勒工人与士兵代表苏维埃(Петроградский Совет рабочих и солдатских депутатов,Petrogradskiy sovet rabochikh i soldatskikh deputatov),又称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意为“会议”),是一个位于俄罗斯帝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城市议会。在俄国临时政府统治俄国期间,彼得格勒苏维埃是其最大的反对派势力,其成员同时也是十月革命期间关键的生力军。 彼得格勒苏维埃成立于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当时作为工人和士兵的代表机构。此时彼得格勒已经有了市议会,。同年三月,反对彼得格勒苏维埃裁决的工人们进行了一次大罢工,彼得格勒苏维埃对罢工者持敌对态度。孟什维克声称,这些工人的不服从行为,是在“为苏维埃抹黑”。.

新!!: 苏维埃和彼得格勒苏维埃 · 查看更多 »

德国十一月革命

德國十一月革命(),又称“德国1918年-1919年革命”,是德国在1918年与1919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致使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政权被推翻以及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与俄罗斯的二月革命类似,德国革命并非由一个政党领导。同时,类似苏维埃的工人团体亦希望夺权,然而此类事件使得左派分子更分裂,如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共和政府曾利用右翼的自由军团来镇压同为左翼的斯巴達克同盟。 正如俄罗斯的大革命一般,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灾难引發了德国革命。德军统帅埃里希·魯登道夫想领导军队在1918年向盟军投降,結果引起政治危机。威廉二世退位後,虽然巴登親王任命社会民主党代表领导临时政府,但仍未能阻止叛乱继续。 191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尔港首先发生起义:四万名海员及船只认为德国在战争中大势已去,出战只是自取灭亡,於是抗拒海军的出兵命令。11月8日时,工人与士兵的议会已占领了德国西部的大部分,为“议会共和”作准备。11月9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国灭亡。纵然如此,仍有不少上層或中产的分子支持帝制。11月11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社会民主党跃升成为领导德国的政党,与激进的德國独立社會民主黨共同执政。不过,独立社民黨认为社民黨想保持资本主义在德国的现状,便在1918年12月脱离联合政府。其后,1919年1月,斯巴達克同盟发动第二股革命浪潮,让它横扫德国。社民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军团镇压起义。1月15日,斯巴達克團两位领导人卡爾·李卜克內西与羅莎·盧森堡惨遭杀害。4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形成革命高潮。5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遭社民党政府血腥镇压。 德国革命促成了魏玛共和国的成立,同时又促使民族主义的纳粹党崛起。.

新!!: 苏维埃和德国十一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德米特里·彼得洛维奇·日洛巴

德米特里·彼得洛维奇·日洛巴(Дмитрий Петрович Жлоба,),苏联军官。 出生在俄罗斯帝国的基辅(今属乌克兰)。在1905年俄国革命中,他是尼古拉耶夫的工人武装分遣队的成员。1916年,因参与反政府罢工,被逮捕送往一战前线参军。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他是莫斯科苏维埃的成员,率领赤卫队对抗占据克里姆林宫的。1917年,被派往顿巴斯担任战争人民委员。在那里他组建了矿工的赤卫队,在基辅和罗斯托夫作战。1918年5月,被派往高加索前线,参加俄国内战。在1918年10月的察里津战役中,他率领“钢铁师”驰援在察里津的约瑟夫·斯大林,从后方突袭了彼得·克拉斯诺夫率领的白军,取得察里津战役的胜利。1919年至1920年,他先后率领一个骑兵旅和第一骑兵军,与安东·邓尼金和彼得·弗兰格尔的白军作战。1921年2月,率领红军第十一军下的第十八骑兵师,参加对格鲁吉亚的战争,因功获得红旗勋章。1922年起,在北高加索服役。1938年,在斯大林发动的大清洗中被处决。.

新!!: 苏维埃和德米特里·彼得洛维奇·日洛巴 · 查看更多 »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蕭斯塔科维奇(Дмитр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Шостакович,),前苏联时期俄国作曲家。他一生大部份時間都留在蘇聯,但同時也是當年少數名氣能傳至西方世界的作曲家,被譽為是二十世紀其中一位最重要的作曲家。 蕭斯塔科维奇在蘇共政權中曾得過不少榮譽。例如他曾獲得當年蘇聯紅軍總參謀長、蘇聯元帥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的資助,可是,亦因為他曾試過與斯大林主義及官僚作風有所衝突而兩度遭蘇共譴責兩次(在1936年和1948年)他的作品亦一度被禁止演出。斯大林死後,他多次獲頒發多項國家的獎項和榮譽,也曾當過最高蘇維埃代表。 蕭斯塔科维奇的音樂作品既融合了後浪漫主義(如馬勒)和新古典主義風格(如普羅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但亦不乏二十世紀的不協調音色和創作手法,因此他的音樂作品間中受到了官方的爭議,然而他的作品,普遍仍受到歡迎和好評。.

新!!: 苏维埃和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 查看更多 »

俄國二月革命

俄国二月革命(俄语:Феврал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按照公曆便称为三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儒略历2月23日;除了特別註明,下列日期一律用格里曆,即西历显示)于俄罗斯发生的民主革命,是俄国革命的序幕。其即时结果就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逊位,俄罗斯帝国灭亡。革命中沙皇失去权力,而且有大约一千五百至二千人在混乱中被杀或受重伤。继而统治俄国的新政府是自由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的政治联盟俄国临时政府,用以谋求政治改革及创造一个以民主选出的行政部门与立宪会议。.

新!!: 苏维埃和俄國二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俄国内战

俄国内战(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后来又称為苏联国内战争或對蘇干涉戰爭,是於1917年11月到1922年10月,在前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红军和由反布尔什维克力量组成的松散的联合力量白军,还有多国出兵干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外蒙古和波斯。苏联官方称法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红军于1919年在乌克兰击败白军,并在西伯利亚击败亚历山大·高尔察克的武装。随后彼得·弗兰格尔领导的白军于1920年秋在克里米亚被击败。 许多独立运动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和战争的进行而发起。其中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和波兰成为主权国家。前俄罗斯帝国的其余领土在战后成立苏联。.

新!!: 苏维埃和俄国内战 · 查看更多 »

俄国立宪会议

俄国立宪会议(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е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拉丁轉寫:Vserossiiskoe Uchreditelnoe sobranie) 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推翻俄羅斯帝國后而产生的一个宪政民主议会。这个民主的议会在1918年1月5日(儒略历)16时由民选代表召开,但翌日凌晨5时即遭列寧等布尔什维克強制解散,歷史上仅仅存在了13个小时。.

新!!: 苏维埃和俄国立宪会议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历史始於东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988年开始,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傳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這些國家都自称为是俄罗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统继承人。 13世纪以后,莫斯科逐渐成為原先基辅罗斯文化的中心。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时代,莫斯科大公国改称沙皇俄国。到18世纪彼得一世时代,已變成为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横跨从波兰到太平洋的广袤地域。1861年,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度。随后农民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急剧加大革命的压力。从废除农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推出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宪法和国家杜马,极大地改变其经济和政治状况,只是沙皇依然没有意愿放弃独裁统治。 军事战败和食物短缺引发1917年俄国革命,此后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登上权力的舞台,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从1922年至1991年,苏联逐渐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但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缺点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991年苏联解体。 1991年后,俄罗斯联邦成立并继承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然而,俄罗斯已不再是超级大国。直至今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结构依然带有沙俄和苏联的特点。.

新!!: 苏维埃和俄罗斯历史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行政区划

俄罗斯行政区划可以作以下幾種分類:.

新!!: 苏维埃和俄罗斯行政区划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铁路运输

俄罗斯鐵路運輸(Zheleznodorozhny transport v Rossii)是世界上规模第三大的铁路运输网络,铁路网横跨11个时区。截至2010年,俄罗斯的铁路总里程达到128000公里,运营里程超过86000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达到43033公里,曾長年居世界首位直到2012年被中國超越。铁路是俄罗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承担了俄罗斯国内约80%的货运量和约35%的客运量。在世界范围内,俄罗斯铁路承担了全球约35%的货运量和约18%的客运量,货运量及客运量均居世界第三位,铁路运输密度仅次于中国。.

新!!: 苏维埃和俄罗斯铁路运输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縮寫為РСФСР;Russian SFSR);舊譯為全俄社会主义劳农委员会联邦共和国,简称蘇俄,是苏联的第一個加盟共和国。 蘇維埃俄罗斯联邦是蘇聯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面积占苏联總面積的75%,人口约是苏联的三分之二;作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首府莫斯科也是苏联的首都。.

新!!: 苏维埃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陆军

俄罗斯联邦陆军(Сухопутные войск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在1991年底苏联解体时成立,中途经过多次改革,形成了目前的规模。 其前身為蘇聯陸軍。.

新!!: 苏维埃和俄罗斯陆军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人

俄罗斯人(русские)是东斯拉夫人的一个族群,主要生活在俄罗斯及其邻国,在中国东北又被称作老毛子。 俄罗斯人也可以不论其民族泛指所有俄罗斯国民。根据2002年人口普查俄罗斯民族占俄罗斯总人口约80%。.

新!!: 苏维埃和俄羅斯人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政治

俄罗斯联邦实行的政治體制是联邦制,以俄罗斯联邦宪法和法律为基础,根据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原则行使职能。.

新!!: 苏维埃和俄羅斯政治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教育

俄羅斯教育由教育與科學部管理,是一種高度中央集權的教育行政制度。地方政府在俄羅斯教育系統中只扮演著上級命令傳達者的角色。根據2013年的統計資料,俄羅斯聯邦的教育支出僅佔GDP的3.8%,雖然已比2005年的2.7%增長不少,但仍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5.2%。 在1990以前的蘇聯時代,俄羅斯的義務教育為期十年。蘇聯解體後,新成立的俄羅斯聯邦隨即將義務教育年限改為11年。在俄羅斯,就讀公立中學是免費的;同時,就讀大學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是免費的,甚至有許多學生在就讀大學時還能拿到相當於薪水的報酬。在教育的各階段中,男性和女性學生的總比例都大致各半Education for all by 2015, p. 82 and underlying data tables。 根據2015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統計,俄羅斯的識字率為 99.7% (男性99.7%, 女性99.6%)。根據2016年OECD的預估,53.48%的俄羅斯成人(25至64歲)擁有大學文憑,是世界第二高。47.7%的成人擁有中學文憑(完整11年教育),26.5% 擁有初中文憑(9年教育),只有8.1%的成人最高學歷為小學(4年以上)。 俄羅斯教育行政制度可分為聯邦與地方,其實施,各級教育組織的職權如下:.

新!!: 苏维埃和俄羅斯教育 · 查看更多 »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新!!: 苏维埃和圣彼得堡 · 查看更多 »

地球超人

《地球超人》(Captain Planet and the Planeteers)是一部由美国DIC Entertainment公司(1990年-1993年)、漢納巴伯拉動畫(1993-1996年)和Turner Program Services公司制作的环保主义动画影集。导演為Ted Turner。 地球超人在數十個國家播映過,在中國:播放時期為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上六点档少儿节目(《大风车》的前身)。另外,在臺灣,華視首播時譯為《地球先鋒隊》,卡通頻道播出時譯為《地球超人》。在香港則譯為《星球隊長》。.

新!!: 苏维埃和地球超人 · 查看更多 »

國共關係

国共關係是指中国国民党與中国共产党之關係,也可視為海峽兩岸關係。 1923年中国國民黨總理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在簽訂孫越聯合宣言後,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但在1927年发生分裂。对于此次分裂的原因,國民黨認為,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按照孙越宣言中的安排,应接受國民黨的領導,實現國民革命,但中共力圖破壞國民革命,反對國民革命軍北伐,並在北伐光復南京後發動暴動,因而引發國民黨清黨。而共產黨则認為,三大政策(或稱新三民主義)的親蘇聯政策的施行是國共合作的重要基礎,國民黨內頑固右派拋棄聯俄容共的三大政策,導致革命的失敗,中共方面為了堅決擁護三大政策,不得不向國民政府進行反擊。 1927年分裂之后,两黨进行了武装对抗(第一次國共內戰),西安事變後國民黨被迫與共產黨联合抗日,為日後內戰埋下隱憂,至1946年內戰爆发,直至1949年共产党在北京建立其主导的中国大陆政权。1950年後,國民黨幾乎完全失去对中国大陆的控制,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地區,長期奉行反共的政治意識形態,此后双方进行了多年的武装对峙,并在国际层面上争夺对中国的代表权。在台湾实现民主转型、2000年首次国民党失去执政权后,放棄其過去的反共立場,轉為加強與共產黨的接觸,2005年兩党领导人首次会面,此后两党开始较紧密的联络,两党关系成为海峡两岸关系中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联络渠道之一。.

新!!: 苏维埃和國共關係 · 查看更多 »

列宁手令

手令(The Hanging Order)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对一份列宁镇压奔撒省的富农反抗的电报的命名。这份电报发给奔撒共产党员瓦西里·古拉耶夫(奔撒苏维埃主席)、叶夫根尼娅·博施(奔撒省党委主席)和亚历山大·敏金(奔撒执行委员会主席),时间标注为1918年8月11日。.

新!!: 苏维埃和列宁手令 · 查看更多 »

列寧在1918

《列寧在1918》(Ленин в 1918 году)是一部1939年發行的蘇聯黑白電影,導演是米哈伊尔·罗姆,片长130分钟,故事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苏联国内战争期间。.

新!!: 苏维埃和列寧在1918 · 查看更多 »

刀刺在背传说

刀刺在背传说(又译为匕首传说或背后一刀传说;德语:),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流传的传言,具有政治宣传的作用。由于德国战败,不少德国民族主义者怀恨在心,就用这个传说谴责外国人与非民族主义者出卖德国。.

新!!: 苏维埃和刀刺在背传说 · 查看更多 »

喀琅施塔得

喀琅施塔得(Кроншта́дт,Kronstadt,直译为“王冠城”),又譯作--,是俄罗斯的一个港口城市,位于芬蘭灣的口上的科特林岛上,圣彼得堡以西约30千米。行政上它属于圣彼得堡,也是圣彼得堡的主要港口。1921年3月这里爆发了喀琅施塔得叛乱。 过去喀琅施塔得是俄罗斯海军指挥所和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今天城市的历史中心以及其要塞是世界遗产圣彼得堡历史中心及相关建筑群的一部分。.

新!!: 苏维埃和喀琅施塔得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斯坦总统

哈萨克斯坦总统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国家元首和国家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人。1990年4月24日,苏联首次设立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职务。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末任总统和独立主权国家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任总统,均为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

新!!: 苏维埃和哈萨克斯坦总统 · 查看更多 »

公社制

公社民主制,也稱公社制,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種。經濟和社會事務的管理由全體公社社員共同管理,領導人的擔任是由社員在選舉中所產生。公社民主制實行於原始社會和無產階級民主國家。.

新!!: 苏维埃和公社制 · 查看更多 »

剧院广场 (莫斯科)

剧院广场(俄语:Театральная площадь)是一个位于俄罗斯莫斯科特维尔区的城市广场,于19世纪20年代建成。建成初期时广场被称作“彼得罗夫斯卡娅广场”(俄语:Петро́вская пло́щадь),随后于1919年更名为“斯维尔德洛夫广场”(俄语:пло́щадь Свердло́ва),最终于1991年变更为此名。剧院广场位于与彼得罗夫卡街的交界处,其东南侧毗邻革命广场。由于广场附近聚集多家剧院,如莫斯科大剧院、和,故得此名。共有3条莫斯科地铁线路交汇于此附近,分别为索科利尼基线猎人商行站、莫斯科河畔线剧院站和阿尔巴特-波克罗夫卡线革命广场站。.

新!!: 苏维埃和剧院广场 (莫斯科) · 查看更多 »

国共内战

國共內戰,又稱國共戰爭,是1927年开始,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内战的一方为1947年行宪之前,为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行宪之后,为民选的中华民国政府 ,另一方为中国共产党所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戰爭可分为两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7年至1937年間之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階段則是1945年至1950年大致结束之第二次國共內戰。其為中國現代史的重大轉折點,共產黨透過這兩次內戰,最終取得大陸地區絕大部分區域的統治權,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取代原有的中華民國國家體制,造成現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中華民國相隔台灣海峽兩岸政治分立與軍事對峙的局面。兩個政權自1979年1月1日起停火,也恢復民間和部分官方的交流活動,但仍未簽署任何形式的停戰協定或和平協議方式正式結束戰爭。 1925年,主张聯俄容共的國民黨領袖孙中山去世后,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的勢力迅速擴大,導致國共兩黨的合作關係出現裂痕。國民黨建立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期間,两党矛盾激化,導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於1927年4月12日在南京宣布清党;同年7月,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國共兩黨正式決裂。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事,開始武裝夺权,並先後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及數處革命根据地,與定都南京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分庭抗禮。1928年12月,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形式上統一中國後,自1930年起先後5次圍攻共產黨在南方之根據地。1934年,在第五次圍剿戰爭中,国軍攻佔當時中共中央所在的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展開逃亡,於1935年抵达陕北。1936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後,國共雙方同意停止內戰,达成合作抗日协议,中国工农红军編入國民革命軍,共產黨統治的陝甘寧邊區則在名義上由國民政府直轄。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發後,國民政府将大量地方军阀武装推上抗战前线,而胡宗南等國民政府中央军精锐则包围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則以游击战为主,建立大量敌后根据地。国共双方皆指责对方抗战不力,並多次军事冲突。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国共之间的矛盾因裁軍、行憲與聯合政府等議題再度凸顯,導致雙方在1946年全面開戰。共產黨將其掌握的武裝力量命名為中国人民解放军;經過辽沈、-zh-hans:淮海; zh-hant:徐蚌-、平津等三大战役後,共產黨在東北與北方取得軍事上絕對優勢,至1949年初已控制长江以北所有省份。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1947年結束訓政、頒行憲法、將以黨治國的國民政府改組為行憲之中華民國政府、將國民革命軍改組為國軍,並以推行金圓券等金融改革措施提振當時尚處戰後疲弱的中國經濟,尝试以改革換取社會菁英與中產階級的支持,但改革失敗反使國民黨民心盡失。1949年4月,國共雙方在北平進行停火談判但告失敗,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渡江战役,佔領首都南京、第一大城上海,並漸次奪取絕大部分的中國疆域。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更名後的北京成立,而隨著國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中華民國政府輾轉於1949年12月撤退至臺灣地區。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諸島。1950年後,國共雙方仍有數次小規模交戰,至1979年雙方自行停戰後大致維持相隔的臺灣海峽分治的統治格局。.

新!!: 苏维埃和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是中华民国国军主力之一,新桂系嫡系部队。曾参加统一广西、滇桂战争、北伐战争、宁汉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國共內戰、抗日战争,获誉“钢七军”。最终于1949年11、12月间,在广西博白地区,被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陈赓第四兵团、第四野战军43军围攻,全部被消灭。.

新!!: 苏维埃和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 查看更多 »

图瓦语

图瓦语或图佤语(西里尔字母:тыва дыл,国际音标:)是一种突厥语族的语言,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主要使用者是西伯利亚中南部的图瓦共和国的约20万居民。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北部地区也生活着数以千记的图瓦人,他们被官方划归为蒙古族,但仍然在日常交谈中使用图瓦语,中国图瓦语目前尚无文字,在学术著作中多以宽式国际音标记写。 图瓦语从蒙古语中借用了大量的词汇,也使用了一部分俄语的词汇。.

新!!: 苏维埃和图瓦语 · 查看更多 »

四月提綱

《四月提纲》(апрельские тезисы)是布尔什维克党主席列宁在1917年4月17日(儒略历4月4日)在圣彼得堡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全名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随后刊登于布党机关报《真理报》。在四月提纲之中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争取用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

新!!: 苏维埃和四月提綱 · 查看更多 »

CERGE-EI

经济研究与研究生教育中心-经济学院(CERGE-EI),是位於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所提供美国式经济学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学术研究机构,同时,它还开设应用经济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项目(应用经济学硕士)以及本科生教学项目(中欧研究,UPCES),以上各个学位的授予都遵循纽约州立大学校董会所颁布的章程。研究中心(CERGE-EI)的研究工作涵盖经济学的理论与应用、政策相关等领域。 经济研究与研究生教育中心-经济学院(CERGE-EI)是由布拉格查理大学的经济研究与研究生教育中心(CERGE)会同捷克共和国科学院的经济学院(EI)共同组建的。本学院(CERGE-EI)创建于1991年,创始人包括扬·施维纳(Jan Švejnar)与约瑟夫·兹兰涅茨(Jozef Zieleniec),目的是教育出新一代来自于前共产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现今在学院进行学习的学生来自中东部欧洲、俄罗斯、各个前苏维埃共和国、中亚以及其他国家。.

新!!: 苏维埃和CERGE-EI · 查看更多 »

灵曦堂

巴哈伊灵曦堂(مشرق اﻻذكار, Mashriqu'l-Adhkár)是巴哈伊信仰礼拜用的宗教场所。第一座灵曦堂完工于1908年,位于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已毁。目前全球共有七处灵曦堂,另有位于智利圣地亚哥一座正在建造中的灵曦堂。巴哈伊教义中设想的崇拜场所还拥有一些附属建筑,满足社会、人文、教育和科学功能,除去已不存在的第一座灵曦堂外,目前还没有一座灵曦堂达到这样的要求。 随着巴哈伊信仰的发展,巴哈伊社团拥有一些地产,以备建设将来的灵曦堂需要。巴哈伊灵曦堂是向公众开放的,并且仅仅用作崇拜,布道是被禁止的,在灵曦堂内只允许朗诵宗教经典。大多数的巴哈伊聚会在当地的巴哈伊中心,私人住宅,或租赁的房屋内进行。.

新!!: 苏维埃和灵曦堂 · 查看更多 »

獨立廣場 (基輔)

立廣場(Майда́н Незале́жності;拉丁字母转写:Maidan Nezalezhnosti)是位於烏克蘭首都基輔市中心的露天廣場地帶。廣場中央由赫雷夏蒂克街貫通。基輔地鐵的1号线及2号线亦在此處設站交匯。旁邊是及其音樂廳、烏克蘭酒店。 廣場自從基輔羅斯時代被確立後,其名稱經歷了多次更改。現在的名字是為了紀念1991年烏克蘭宣佈脫離蘇聯独立而修改的,烏克蘭語的廣場──Майдан起源於波斯語,儘管是獨立後大部分基輔的廣場名字除了獨立廣場外,都是沿用俄語的廣場──「Пло́ща」來命名,而並未受到烏克蘭化運動影響而改變。於2001年在基輔市長命令下重新修建了整個廣場,為其樹立了具有地標性的獨立紀念柱,立於柱上的是斯拉夫母神──貝利黑那亞,其地下部分是大型高級購物商場──Globe。 2004年12月由於烏克蘭總統選舉爭議引發的「橙色革命」,估计約有50万尤先科陣營的支持者發起在獨立廣場及河臘沙機大街上紮營露宿數週進行和平示威,令此地一時間成為全世界媒體佈導的焦點。此地自2013年11月以来又成为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的中心。.

新!!: 苏维埃和獨立廣場 (基輔) · 查看更多 »

獨裁政體

裁政體又稱獨裁體制,是政治學概念,指由一個人或少數人集團,擁有絕對政治權力而不受憲政與法律限制的政體。這種一人或少数人统治的體制,和「多数人的统治」的民主相對立。獨裁體制的統治權常由一人或一集團所壟斷,通過不同的鎮壓機制來發揮其政治權威。 獨裁體制會導致集權和極權,並違反人民主權原則,違背及權力分立和制衡等政府組織原則。近代以來的政治理論都反對獨裁政體,認為此類政體侵害和違背民眾利益,甚至危害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世界史上,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當時不少學者將独裁政體分為四類型:憲政獨裁、共產獨裁(名義上是無產階級專政)、反革命獨裁及法西斯獨裁,然而世界各地發展出許多不同於這些類型的獨裁如宗教獨裁、家族獨裁等。.

新!!: 苏维埃和獨裁政體 · 查看更多 »

礼山县 (中华民国)

山县,中国旧县名。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西端南麓,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在1932年之前,礼山县分属湖北省孝感县、黄陂县、黄安县(今红安县)和河南省罗山县。是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国民政府在完成对中国工农红军的清剿后设置的县。在中国共产党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的胜利,建立政权后,为纪念大悟山区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业绩,改名为大悟县。.

新!!: 苏维埃和礼山县 (中华民国) · 查看更多 »

科拉半岛

科拉半島(薩米語:Guoládat,意为“多魚之地”;俄语:Кольский полуостров)位於俄羅斯欧洲部分西北端,属于俄罗斯摩爾曼斯克州2007 Atlas of Murmansk Oblast, pp. 6–7半島面積為,而摩爾曼斯克州的總面積為。。北临巴倫支海,東、南面是白海。近邻芬兰,岛上有俄国少數的不冻港摩爾曼斯克。半島西面從科拉灣沿着子午線通過伊曼德拉湖、科拉湖及尼瓦河至坎達拉克沙灣。 半島面積約10万平方公里。北面海岸高而陡峭,身上事实上而南面則低而平缓。半島西面有兩山脈:希比內山脈及洛沃澤羅凍原(Lovozero,高達1120米)。半島中部是Keyvy流域。.

新!!: 苏维埃和科拉半岛 · 查看更多 »

程子华

程子華(),生于山西运城,中国共产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程子华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参与广州起义。於1929年发动大冶兵暴,后任红五军团十四师师长、二十二师师长及粤赣军区代参谋长。1934年,调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参与长征。中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政委及中共晋察冀分局代书记兼晋察冀军区代政委。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及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代主任、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部长、国家建委副主任及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时期受迫害,此后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部長及全国政协副主席。.

新!!: 苏维埃和程子华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独立战争

立陶宛独立战争,也被称为自由抗争(Laisvės kovos),指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立陶宛为保卫其独立而进行的三场战争,它们分别是:与布尔什维克的战争(1918年12月-1919年8月),与西俄罗斯志愿军之间的战争(1919年6月-1919年12月)以及与波兰进行的战争(1920年8月-1920年11月)。这些战争拖延了国际社会对独立的立陶宛国家的承认及其管理机构的组建进程。.

新!!: 苏维埃和立陶宛独立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三国际

共产国际(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缩写为Коминтерн),通称第三国际(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蘇聯莫斯科。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并于5月25日公开宣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声言这是为了适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便于各国共产党独立处理问题。.

新!!: 苏维埃和第三国际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佩特罗维奇·西蒙诺夫

米哈伊尔·佩特罗维奇·西蒙诺夫(Михаи́л Петро́вич Си́монов,),俄羅斯飛機設計師,曾任苏联苏霍伊设计局总设计师。.

新!!: 苏维埃和米哈伊尔·佩特罗维奇·西蒙诺夫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

米哈伊尔·馬爾科維奇·鮑羅廷(Михаи́л Ма́ркович Бороди́н,),俄羅斯猶太人,原名米哈伊尔·格鲁申貝格(Михаил Грузенберг),黨內化名:Kirill,1923年至1927年期間的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及蘇聯駐中國廣州政府代表。是协助孫中山联俄容共(“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人物。.

新!!: 苏维埃和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或譯鮑加可夫,俄语:Михаил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Булгаков;)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一位蘇聯小说家、剧作家。.

新!!: 苏维埃和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 · 查看更多 »

紅旗勳章

紅旗勳章(Орден Красного Знамени,拉丁化:Orden Krasnogo Znameni)是俄羅斯最高人民議會蘇維埃於俄國內戰時代的1918年9月16日制定頒贈的獎章。第一枚獎章頒贈給蘇聯元帥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 。蘇聯政府則於1924年8月1日设立全苏「紅旗勳章」。 俄國內戰時代,苏联多个加盟共和国设立了自己的红旗勋章。 軍人有戰功才能獲獎紅旗勳章;頒贈「列寧勳章」是更晚遲至1930年4月6日的事:蘇聯政府因為人民建立特大戰功所以頒贈紅旗勳章以資鼓勵,幾乎幾個家喻戶曉有立過戰功的蘇聯將軍,都为成為红旗勋章获得者感到榮耀。 勳章由內外兩層組成:白色琺瑯質為底色,佩帶金質鑄成鐵鎚與鐮刀,再有兩條金麥花穗圍著紅星,外層背景有圖案「黑鐵鎚」與「黑鐮刀」交叉、火把與紅旗,旗上刻寫:“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來!”也是兩條更大金麥花穗圍著,徽章底部寫“CCCP”,即蘇聯一词的俄文縮寫字。 最早贈此勳章时由受勳者佩掛在左胸,附加綬帶中白、左右兩邊為紅。.

新!!: 苏维埃和紅旗勳章 · 查看更多 »

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

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原黄安县)七里坪镇檀树岗乡,是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旧址。.

新!!: 苏维埃和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 · 查看更多 »

红色恐怖

红色恐怖亦稱赤色恐怖(Кра́сный терро́р;Red Terror)一般來說,由共產主義发起的迫害是紅色恐怖,由資本主義发起的是白色恐怖。如蘇維埃政權為懲治反革命勢力,決定實行紅色恐怖,把反革命勢力迫害人民的行為稱之為白色恐怖。中共毛澤東武裝革命的紅色恐怖和蔣中正國家暴力的白色恐怖亦是一例。在国际上红色恐怖一般指苏俄在列寧及斯大林時代实施的大规模处决、酷刑、系统的镇压行为。这个词最早扬名是由1918年9月2日斯维尔德洛夫宣布开始的高压时期,苏联官方宣布10月即告结束。但是Sergei Melgunov为代表的很多史学家将这个词用于整个俄国内战时期的政治迫害Sergei Petrovich Melgunov, The Red Terror in Russia, Hyperion Pr (1975), ISBN 978-0-88355-187-5 See also: ,这些行动一些由契卡 和布尔什维克军事情报局GRU执行Suvorov, Viktor, Inside Soviet Military Intelligence, New York: Macmillan (1984)。 蒙古人民共和國在霍爾洛·喬巴山領導下於1930年代進行的大鎮壓運動以及北韓金日成家族政權也是國際上著名的紅色恐怖例子。.

新!!: 苏维埃和红色恐怖 · 查看更多 »

维尔纽斯国际机场

维尔纽斯国际机场(Tarptautinis Vilniaus Oro Uostas,IATA:VNO,ICAO:EYVI),是立陶宛最大的民用机场,位于首都维尔纽斯以南7千米处,于1944年开通。.

新!!: 苏维埃和维尔纽斯国际机场 · 查看更多 »

罗克绍

罗克绍(),湖南省茶陵县人。 1927年时任湖南茶陵县十八团团防局团总,有枪二百。1927年12月,曾伏击井冈山毛泽东、袁文才红军。1928年1月,袭尧水区工农兵政府,杀尹子斌。4月,带200人袭新龙庵工农兵政府,打死苏维埃干部19人。1930年2月19日,在猎狗陇村姘妇家过小年,被袁文才捉。袁欲收其兵工厂,未杀释放。此举引起一些红军领导对袁文才的怀疑。1950年11月上旬,毛泽东电湖南省人民政府查罗克绍。不久罗被捕押送长沙,时73岁,为茶陵县江口乡乡立小学民办教师。1951年2月10日在长沙识字岭被处决。.

新!!: 苏维埃和罗克绍 · 查看更多 »

美國共產黨

美國共産黨(Communist Party USA),简称美共(CPUSA),是美國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总部位于纽约曼哈顿。目前,该党办有电子刊物《人民世界》。.

新!!: 苏维埃和美國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Малиновский,)是前苏联红军軍事領袖及元帥,領導俄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作戰及擔任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蘇聯國防部長;他参与領導史達林格勒攻防戰擊敗納粹德國與戰爭末期領苏联红军攻入中國東北,俘虜近60萬日本關東軍及中國「末代皇帝」溥儀。.

新!!: 苏维埃和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爱沙尼亚文:Eesti Nõukogude Sotsialistliku Vabariigi hümn)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的国歌,作为官方国歌使用于1945年至1990年,由约翰内斯·森珀尔作词,古斯塔夫·埃尔内萨克斯作曲。采用此歌期间,由弗雷德里克·帕修斯创作。当时的一些爱沙尼亚人为了表达民族感情,将原配歌词以莉迪娅·科伊杜拉的诗作《我的祖国,我的爱》(Mu isamaa on minu arm)替代,同时,曾于1920被采用为国歌的《我的土地,我的欢愉》由于含有民族主义意味被禁。爱沙尼亚决定独立后,将《我的土地,我的欢愉》恢复为国歌。 虽然其它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歌大都提到了俄罗斯人与各自共和国的友谊与联合,但这一内容在苏维埃爱沙尼亚国歌里却缺失了。1956年斯大林被批判后,原歌词第三段提及他的部分被赞颂苏联共产党的词句代替。和苏维埃拉脱维亚国歌一样,这首歌的曲风比较婉约、抒情,在以“欧式进行曲”风格为主的社会主义颂歌中特色鲜明。 歌词中的“卡莱瓦”(Kalev)是爱沙尼亚神话中的一位国王。.

新!!: 苏维埃和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 查看更多 »

盛世才

盛世才(),字晋庸,滿族,汉军镶黄旗人,中華民國陸軍將領,辽宁省开原盛家屯村人,中華民國新疆省政府主席,1933年至1944年间新疆军事、政治首長,有“新疆王”之称。盛世才早年為奉系軍人,後投靠新疆軍閥金樹仁,屢立戰功,1933年新疆發生兵變,陳中、白受之、鄭潤成、巴品古特等人驅逐金樹仁,盛世才乘機取得了大位。盛世才治下的新疆,虽未宣布独立,但完全脱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控制,那一时期的新疆,拒绝悬挂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而是悬挂盛氏政权的“六角星旗”。1941年1月,盛世才曾向苏联提议:成立突厥斯坦苏维埃共和国,脱离中華民國,加盟苏联。鉴于当时中苏的同盟关系,斯大林拒绝了这一提议。1943年,盛世才加入中國国民党,并表示“矢志拥护中央,尽忠党国,绝对服从领袖”。随后,盛世才取消了六大政策,六角星旗亦换为中國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但此后因國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对新疆用兵,盛世才开始采取对策,准备把中國国民党势力逐出新疆。为寻找退路,盛世才企图再次投靠苏联。他致电斯大林,要求重新加入苏联共产党和将新疆划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但此时的蘇聯共產黨與斯大林已经对盛世才彻底失望,拒绝了他的要求,并把其电报转给了蒋介石。此时的盛世才,已是众叛亲离,怨声载道。蒋介石决定把盛世才调离新疆,另任农林部长,由朱绍良代理新疆省主席。1944年9月11日,盛世才离开新疆到重庆赴任。至此,盛世才在新疆历时11年5个月的军阀统治宣告结束。.

新!!: 苏维埃和盛世才 · 查看更多 »

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White Terror)一詞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進行大規模鎮壓、槍殺革命黨與革命份子的恐怖統治時期稱之為「白色恐怖」。另一說則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軍與巴黎公社政權對抗時,公社以紅色為代表色;政府軍以白色為代表色。法國政府軍以鎮壓與懲治行動公社,是為「白色恐怖」。.

新!!: 苏维埃和白色恐怖 · 查看更多 »

百色市

色市(Baksaek Si,)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西西部,右江流域,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266公里。西鄰雲南省文山州,北接貴州省黔西南州,南与崇左市及越南高平省接壤,东与河池、南宁两市毗邻。面积3.62万平方公里,是广西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总人口359.67万,壮族人口比例超过七成。.

新!!: 苏维埃和百色市 · 查看更多 »

萨别塔

萨别塔(Сабетта)是俄罗斯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的一个,位于亚马利斯基区内,坐落于喀拉海沿岸,鄂畢灣西岸。据创始人称,其人口为22000。 该地第一座液化天然气工厂计划于2017年投入运行。目前其有一座机场,且有天然气转运港口,于2013年接纳首艘货轮。 该地得名于一条名为“萨别塔亚哈(Сабетта-яха)”的河流。关于“萨别塔”一词来源众说纷纭,有说法称该词为“苏维埃”一词的当地化,亦有其为当地居民名称一说。此外,也有说法称其来自涅涅茨语中表某种女性头饰的单词。.

新!!: 苏维埃和萨别塔 · 查看更多 »

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Saxe-Coburg and Gotha,Sachsen-Coburg und Gotha)是一個源自德國,曾經統治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1826年-1918年)、比利时(1831年至今)、葡萄牙(1853年-1910年)、保加利亚(1887年-1946年)和英國(1901年-1917年)的歐洲王室。.

新!!: 苏维埃和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 查看更多 »

頓涅茨克-克里沃羅格蘇維埃共和國

頓涅茨克-克里沃羅格蘇維埃共和國(Донецко-Криворож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简称顿涅茨克,是布爾什維克於1918年2月12日在烏克蘭東部地區建立的一個共產主義國家。此國家未獲得包括蘇俄在內的任何國家承認。首都初期設在哈爾科夫,後遷至盧甘斯克。今大致属于乌克兰的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2014年,在此地区成立了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新!!: 苏维埃和頓涅茨克-克里沃羅格蘇維埃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额勒贝格道尔吉·仁钦诺

额勒贝格道尔吉·仁钦诺(Элбек-Доржи Ринчино,)布里亚特人,生于俄罗斯贝加尔湖东岸巴尔古津地区,蒙古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日〕二木博史,仁钦诺与蒙古革命,呼斯勒 译,蒙古学信息2003年第4期Alan J. K. Sanders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ongolia.

新!!: 苏维埃和额勒贝格道尔吉·仁钦诺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共产党

西班牙共产党(西班牙語:Partido Comunista de España),简称西共(PCE),是西班牙的一个重要的左翼政党。 西班牙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11月14日,由西班牙的共产党和西班牙共产主义工人党合并而成。 1934年,西班牙共产党领导阿斯图里亚斯工人起义,建立了存在20天的工农苏维埃。在1930年代反对佛朗哥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内战时期,该党组织了7万人的人民武装,党员发展到30万。内战失败后,该党又进行了长达11年的游击战争。1977年3月,西共同意共、法共在马德里举行会议,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欧洲共产主义”的主张。同年4月,西共获得合法地位。在1979年大选中,西共获23个席位,成为议会第三大党。1978年,西共“九大”宣布奉行“欧洲共产主义”路线,主张通过多元化和民主方式走向社会主义,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劳动力量和文化力量的联盟,通过反封建、反垄断的斗争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反对任何中心或指导党,主张独立自主。此后,党内的亲苏派先后退党,并于1984年组建了得到苏联支持的西班牙人民共产党。1991年苏共被禁止活动后,西共内部的“改革派”要求解散西共,并入西共领导的左翼政党联盟联合左翼。1991年12月,西共“十四大”否决了“改革派”的主张,重申要保持党的传统,用“非教条主义的具有改革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政治行动。西共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代表大会,中央机关报是《工人世界》。在这次大会上,西共还放弃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代之以“党内民主”。此后,西共逐渐将选举职能完全交由其领导的联合左翼。.

新!!: 苏维埃和西班牙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馬克西米連·馮·巴登

巴登亲王馬克西米連(Prinz Maximilian von Baden,) ,全名馬克西米連·亚历山大·弗里德里希·威廉(MAXIMILIAN Alexander Friedrich Wilhelm),巴登大公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堂弟和继承人。1928年弗里德里希二世去世后成为巴登大公家族族长。1918年10月3日至11月9日任德意志帝国第八任宰相。.

新!!: 苏维埃和馬克西米連·馮·巴登 · 查看更多 »

马克思主义

克思主義(Marxismus)是一種以唯物主義解釋歷史、辯證法、和對資本主義批判所發展而出的經濟、政治和社會世界觀。在19世紀中後期,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構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架構。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根基或方法論的寫作對現代的政治哲學和社會運動產生重大而廣泛的影響,包含了其独特的哲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以及革命意識形態。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並沒有一套統一的定義,也因此它在眾多的領域和題材上出現多元的發展,導致其門下包含眾多明顯對立甚至互相衝突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学以唯物主義的立場檢視社會的發展,認為人類社會是架構在其賴以为生的經濟活動上。經濟組織的架構和生產模式被視為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政治、法律、和道德關係的根本來源(或至少發揮了主要的影響),這些社會關係進而構成了馬克思所謂的上層建築。隨著生產模式的進步,既有的社會組織和關係變得沒有效率並且與經濟活動產生衝突,這種衝突進而發展為階級鬥爭Comparing Economic System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003, by Gregory and Stuart.

新!!: 苏维埃和马克思主义 · 查看更多 »

马里人

里人(Марийцы)是伏尔加河、卡馬河流域的居民,大多数居住在俄罗斯联邦马里埃尔共和国境内,在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乌德穆尔特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等周边地区也有分布。旧称“切列米斯人”(черемисы、鞑靼语:чирмеш、Çirmeş)。 马里人可分三支:伏尔加和左岸的“草原马里人”、右岸的“山地马里人”和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的“东部马里人”。2002年俄罗斯人口普查中,认同“马里人”的有604298人,其中18515人认同“山地马里人”,56119人认同“东部马里人”。六成马里人住在乡下。.

新!!: 苏维埃和马里人 · 查看更多 »

高富有

富有()山西省石楼县人,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王文珍,高富有我和第一代领导人那些事儿,中国老年2013(23):18-21。.

新!!: 苏维埃和高富有 · 查看更多 »

魏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指1918年至1933年採用共和憲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由於這段時間施行的宪法(一般称之为《威瑪憲法》)是在憲法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而得此名稱。其使用的國名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威瑪共和」这一稱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有如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算是第五共和國,共和是針對政權的說明。 威瑪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嘗試,于德国十一月革命后而生,因阿道夫·希特勒及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执政而结束。虽然1919年的威瑪共和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在法律上仍然有效,但納粹黨政府在1933年采取的一体化(Gleichschaltung)政策已经彻底破坏了共和国的民主制度,所以魏玛共和国在1933年已经名存实亡。.

新!!: 苏维埃和魏瑪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谁胜谁负

谁战胜谁是毛泽东念兹在兹、萦绕于心,发动文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早在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初期,列宁就引用“谁战胜谁”这个著名短语来概括社会主义社会的普遍问题。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思想也用它来指称自己需要全力以赴去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政治思想领域内,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斗争,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解决。”它描绘出一幅尖锐对立的社会图景,熔铸了一种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两军对垒”、“你死我活”的感知-思维模式和行为-情感模式。根据这样的基本假设,就像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提出的经典问题──“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一样,成为了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认识判断和政策制定中的首要问题,其紧迫性与中共打天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年代相同。 这一模式系统否定了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即,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态之间的矛盾”,全党全国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随后的匈牙利事件(1956年)、反右(1957年)、庐山会议(1959年),使毛泽东认定阶级斗争仍是中国的主要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本来有沿着八大思路梳理、探索的迹象,但在它公开发表前反右派斗争已经开始,由于当时对右派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在这个讲话稿的整理过程中就加进了强调阶级斗争很激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的论述。解决所有制改造只是第一步,还必须进一步地、彻底地“在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战线上,都要进行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第121-122页) 从此,这一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严重课题,而不是经济建设成为了中共的中心工作;并在文化、道德、教育、学术、科研……几乎所有领域打下了烙印。从路线到方针政策,从思想改造到不间断的政治运动,都纳入了谁战胜谁、“反修防修”的思想轨道之中。比较起对用数字管理的天性隔膜和屡战屡败的经济建设,毛泽东似乎更娴熟于政治斗争领域,在其间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创意迭出、心旷神怡。更能战而胜之。这一思维模式,是把敌情估计得格外严重的放大镜、哈哈镜。通过它的孔径,即使是与政治、阶级斗争、军事毫无关系的地方(学术界、文化界),也到处都充满了颠覆、复辟的种种危机,充满了“战略”、“战役”、“阵地”、“阵线”、“人民战争”、“决战”、“制高点”、“突破口”等两军对阵、立决生死的战争状态。“谁战胜谁”的焦虑,已经成为他利用意识形态的同构惯性,逼迫中共高层就范,以破解社会矛盾,并走上个人重返权力中心的终南捷径。 在现代博弈学看来,谁战胜谁的竞赛实际是一种零和博弈,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游戏。1990年代邓小平提出绕开姓“社”姓“资”死结、“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解题思路,认定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私有成分和股份制经济等)的发展并行不悖,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对抗,两者发展都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加强。但在反对自由化和防范境外敌对势力的颠覆等问题上,官方意识形态仍保留(也限制其适用范围)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概念范畴。.

新!!: 苏维埃和谁胜谁负 · 查看更多 »

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

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Серге́й Миро́нович Ки́ров;),苏联布尔什维克革命者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他曾在1926年至1934年担任列宁格勒州委书记的职务,任内在其办公室内被列昂尼德·尼古拉耶夫开枪打死。此遇刺事件直接触发了被称为大清洗的恐怖镇压,但真相至今仍扑朔迷离。.

新!!: 苏维埃和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 · 查看更多 »

鲍里斯·舒米亚茨基

鲍里斯·扎哈罗维奇·舒米亚茨基(Борис Захарович Шумяцкий,)西伯利亚的上乌丁斯克(今乌兰乌德)人,苏维埃俄国及苏联、共产国际官员,革命家、外交官、记者。1930年代前期为苏联电影工业总局局长。成员。.

新!!: 苏维埃和鲍里斯·舒米亚茨基 · 查看更多 »

費利克斯·尤蘇波夫

費利克斯·費利克蘇維奇·尤蘇波夫,蘇馬羅科夫-埃爾斯頓伯爵(Князь Фéликс Фéликсович Юсýпов, Граф Сумароков-Эльстон;Prince Felix Felixovich Yusupov, Count Sumarokov-Elston;),出身俄国鉅富門閥。 費利克斯之父则曾任莫斯科市长,其母為鞑靼貴族后裔。1914年,費利克斯娶沙皇尼古拉二世外甥女伊琳娜公主为妻,當時英俊的費利克斯與美豔伊琳娜之結縭,是一時佳話。 1916年12月,費利克斯與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大公等眾多志士們刺殺了荒淫的國師拉斯普京,贏得時人的讚歎。俄國革命後,費利克斯攜妻子移居法國,終享天年,1967年病逝於巴黎,享壽八十。1970年伊琳娜病逝。.

新!!: 苏维埃和費利克斯·尤蘇波夫 · 查看更多 »

贾拓夫

贾拓夫(),原名贾耀祖,陕西省神木市人。 1928年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工作和早期民族工作方面的领导人之一;曾任国家计委副主任,轻工业部部长等职。同时,贾拓夫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任中共西安市委书记、西安市市长。由于在“反右斗争”以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长期迫害和虐待,贾拓夫于1967年5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5岁。.

新!!: 苏维埃和贾拓夫 · 查看更多 »

麦斯武德

麦斯武德·沙比尔()(مەسئۇت سابرى),维吾尔族,新疆伊宁人。新疆省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党员,教育家、医生,泛突厥主义者。潘志平,俄国鞑靼斯坦“扎吉德”运动与近代维吾尔启蒙运动,西北民族研究2014(3):23-34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新!!: 苏维埃和麦斯武德 · 查看更多 »

軍用機器人

軍用機器人(Military robots)是為軍事用途而設計的自主機器人或遙控裝置。 該系統目前一些軍隊正在研究中。.

新!!: 苏维埃和軍用機器人 · 查看更多 »

黨國體制

國體制(简称黨國),政治學名詞,是一黨制政府的政治理想,由執政黨掌握絕對權力,代表國家行使主權,並而全面控制國家機器的政體。黨國與憲政主義國體之根本不同,在於前者的主權直接屬於黨組織而非後者的國民,即使國家憲法亦清楚表明服務黨組織。國民若希望參政,得先成為黨員甚至幹部。除非黨章特別規定,否則法律在理論上無權規範黨員;一旦黨組織介入,司法及執法機關不得審訊、偵緝甚至調查相關人士。因此黨國體制下並無所謂三權分立,因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的權力只是隸屬黨組織的不同部門而已。 黨國體制現時主要在由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國家實行,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古巴共和國,以及前共產主義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此外,在非共產主義國家的厄立特里亞國、德涅斯特河沿岸、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以及南蘇丹共和國等,也有類似的體制出現。歷史上奉行法西斯主義的納粹德國及其傀儡國,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統治下的中華民國,以及二戰時期的日本也多數為黨國一體的行政體制。.

新!!: 苏维埃和黨國體制 · 查看更多 »

龙州县

龙州县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辖县。位于广西西南边境,东部和南部与广西大新县、崇左市江州区、宁明县、凭祥市接壤,西部是越南高平省,边境线长184千米,面积2317.8平方千米。.

新!!: 苏维埃和龙州县 · 查看更多 »

违宪审查

違憲審查(Constitutional review),或稱合憲性審查,是指基於權力制衡原則,由釋憲機關判斷命令、法律或者规章制度是否符合憲法。对于个人行为的司法审查属于传统司法权,而违宪审查则起源于美国,在20世纪後,普遍发展為維護宪法机制的司法權力,是司法獨立的象徵。.

新!!: 苏维埃和违宪审查 · 查看更多 »

远东苏维埃政权战士纪念碑

远东苏维埃政权战士纪念碑(俄语:Борцам за власть Советов на Дальнем Востоке)是一个位于俄罗斯海参崴市中心的纪念碑,竣工于1961年4月29日,是远东地区最大的纪念碑。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纪念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新!!: 苏维埃和远东苏维埃政权战士纪念碑 · 查看更多 »

霍查主义

霍查主义(Hoxhaizmi;Hoxhaism),又称恩维尔主义(Enverizmi),是以原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的名字命名的政治理论体系。 1970年代,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和中国共产党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意识形态分歧。霍查强烈反对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认为该理论是“阶级斗争熄灭论”。霍查还认为毛泽东同美国改善关系的做法是投靠美国,反对苏联,联合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反对另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是机会主义行为。霍查还不点名批评毛泽东在安哥拉内战中向美国、南非支持的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提供军事援助以及“勾结”铁托、蒙博托、皮诺切特、佛朗哥等人的做法,认为“自称‘世界人民的红太阳’的人,却极其无耻地背叛了世界人民,这充分暴露出了其企图做所谓‘第三世界’霸主的赤裸裸的修正主义反动本质”。 毛泽东死后,中阿两党矛盾逐渐公开化,国际反修正主义运动分裂。1978年,霍查公开发表理论著作《帝国主义与革命》,猛烈批判各种“修正主义”,尤其是毛主义,标志着霍查主义的形成。 霍查认为“毛泽东的思想绝不是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当时的苏联、中国、南斯拉夫是三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霍查还标榜1978年后的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霍查主义者自认为他们坚决保卫了斯大林的事业,真正继承了斯大林主义,猛烈抨击其它共产主义思潮(托洛茨基主义、铁托主义、赫鲁晓夫主义、毛主义、欧洲共产主义、卡斯特罗主义、格瓦拉主义)为“修正主义”。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曾经成功吸引了很多国家的毛派政党转向霍查派,尤其是在拉丁美洲(如巴西共产党、哥伦比亚共产党(马列)、厄瓜多尔马列主义共产党)。 在1991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政权瓦解后,原来亲阿尔巴尼亚的霍查派政党围绕着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国际会议 (团结和斗争)继续活动,出版刊物《团结和斗争》。.

新!!: 苏维埃和霍查主义 · 查看更多 »

茨欣瓦利

茨欣瓦利(茨辛瓦利,奥塞梯语:Цхинвал;格鲁吉亚语:ცხინვალი)是实际上独立但未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南奥塞梯-阿兰的首都,位於库拉河支流大利阿赫维河畔。格鲁吉亚宣称拥有南奥塞梯的主权,根据该国的行政区划,茨欣瓦利属于什达-卡特利州,距離首都第比利斯約100公里。.

新!!: 苏维埃和茨欣瓦利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是阿塞拜疆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时的国歌,使用于1944年至1992年,曲作者是于泽尔·哈策贝育夫,他也是阿塞拜疆现国歌《阿塞拜疆进行曲》的曲作者。在1978年国歌歌词有所改动,把对斯大林的颂扬替换成关于苏联共产党的内容。.

新!!: 苏维埃和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 查看更多 »

阿尔扎赫历史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是小高加索山脈南部地区的现代称谓,涵盖了更广阔的卡拉巴赫地区的高原地带。“卡拉巴赫” 一名源自突厥语族和波斯语,含义为“黑色的花园”,最早出现于13世纪和14世纪的格鲁吉亚语和波斯语文献,用来称呼被现代历史学家叫做或的一个亚美尼亚公国。 现在该地区绝大多数处于缺乏普遍的国际承认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的治下,纳卡共和国自1991年宣告从阿塞拜疆独立之后一直受到亚美尼亚在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各方面的支持,但联合国和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仍将其视为阿塞拜疆的一部分,该地区的最终归属仍是亚阿两国之间的一个重要争议。.

新!!: 苏维埃和阿尔扎赫历史 · 查看更多 »

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阿纳斯塔斯·霍夫漢內斯·米高扬(Անաստաս Հովհաննէսի Միկոյան,Анаста́с Ива́нович Микоя́н,)是苏联亚美尼亚人,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人物。.

新!!: 苏维埃和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 查看更多 »

阿拉什自治国

阿拉什自治国(哈萨克语: ,Alaş awtonomïyası;Алашская автономия,Alashskaya avtonomiya)是一个存在于1917年12月13日至1920年8月26日之间的国家,其领土范围大致是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首都为塞米伊(当时称Alash-qala)。 这个哈萨克人建立的阿拉什自治国于1917年12月宣布独立。阿拉什的领导人称为阿拉什斡耳朵(Alash Orda),是亲白俄的反共哈萨克人政府。1919年,鉴于白军一路败北,阿拉什自治政府遂开始与布尔什维克举行谈判。1919–1920年,布尔什维克的红军在这一地区击败了俄羅斯共和國的白军队 自此布尔什维克占领哈萨克斯坦。1920年8月26日,苏维埃政府強行解散了當時的阿拉什自治国,在當地成立了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5年后定国名哈萨克自治社会主义共和国。1936年后又升格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由苏联中央直辖。 Category:哈薩克斯坦歷史 Category:未被普遍承认的历史国家 Category:短命國家.

新!!: 苏维埃和阿拉什自治国 · 查看更多 »

蘇維埃俄國

蘇維埃俄國(Советская Россия),简称苏俄(CP),一般指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前的俄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为正式國名,但因为俄国内战及其内部行政调整导致区域持续变化,历史上一般将这一时代占有原帝俄领土的国家通称为苏俄。苏俄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22,053,580平方公里)。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与从其内部独立的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及苏俄实际占领的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签署苏联成立条约,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国历史至此正式進入苏联時代。 蘇俄佔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亚和北亚;陸地與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脫維亞、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波斯、阿富汗、中华民国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爆發俄國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台,俄羅斯帝國解體,成立了俄罗斯临时政府,出現了由市民階級組織的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蘇維埃(俄語意為「大會」)並存的局面。最後以列寧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聯合其它左翼政黨在彼得格勒發動起義,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國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其後與德意志帝国及其盟國簽訂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日本、波蘭、美国等國因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戰爭,以及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武裝干涉。國內忠於沙皇的势力以及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組織白軍发起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战争。經過俄国内战,蘇維埃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聯合武裝干涉,鞏固了政權。 国庆日为11月7日,這一天又稱作「十月革命節」。.

新!!: 苏维埃和蘇維埃俄國 · 查看更多 »

蘇聯人權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是一個極權主義國家,並由蘇聯共產黨內的少數成員把持整個國家的權力體系。蘇聯公民的參政權、選舉權以及其他人權皆普遍遭到壓抑;整個國家的人口亦在政府的規劃下被動員起來以支持國家的意識型態與政策。獨立的政治運動在蘇聯境內是不被允許的,其中包括人民自由組織工會的權利、組織私人公司的權利、創辦未受批准的教會(或宗教)的權利,甚或是組織反對政黨等自由權利皆被蘇聯政府以零容忍政策的態度回應。蘇聯堅定奉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策亦大大限制了人民擁有私有財產的權利。然而蘇聯政府對於私有財產的不友善態度卻被1960年代的蘇聯人權運動家指摘為違背1936年蘇聯憲法的精神。該憲法亦明文保障人民有自由集會遊行的權利。.

新!!: 苏维埃和蘇聯人權 · 查看更多 »

蘇聯入侵波蘭

1939年蘇聯入侵波蘭是指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1939年9月17日開始沒有正式宣戰的軍事行動。這時是在納粹德國從西面入侵波蘭的16天後,蘇聯則是從東方實施入侵。入侵直至1939年10月6日結束及由德國和蘇聯瓜分和吞併整個波蘭第二共和國Gross pp.

新!!: 苏维埃和蘇聯入侵波蘭 · 查看更多 »

阅兵

阅兵,是指对武装部隊进行检阅的仪式。通常在国家重大节日、迎送国宾和军队出征、凯旋、校阅、授旗、授奖、大型军事演习时举行。用以庆祝、致敬,同时展现本国的軍事建设成就,并可壮观瞻,提振军威,鼓舞士气。.

新!!: 苏维埃和阅兵 · 查看更多 »

赤卫队 (俄国)

赤衛隊(Красная гвардия)是1917年俄国革命時期各共產主義組織建立的準軍事部隊,參與了了十月革命以及俄國內戰的首月戰事,是日後蘇聯工農紅軍的前身。.

新!!: 苏维埃和赤卫队 (俄国) · 查看更多 »

赵苍璧

赵苍璧()陕西清涧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自延安时代,就开始负责中共所在地的公安保卫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侦察工作经验。建国后,一直在公安系统任职;1977年至1983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部长,后又兼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委员。.

新!!: 苏维埃和赵苍璧 · 查看更多 »

開拓者們

,2012年1月於日本NHK BS Premium電視頻道首播的中日關係正常化40週年特別企劃電視劇,一共四集。同年4月3日起,於NHK電視台的電視劇10時段(22:00 - 22:48,JST)播出,分為六集。此劇為滿島光個人初次主演的電視劇。.

新!!: 苏维埃和開拓者們 · 查看更多 »

闽北起义

闽北起义或称上梅农民起义、上梅农民暴动、崇安农民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在福建省北部地区发动的一系列农民暴动。 中共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推翻国民政府统治的总方针后,中共闽北临时特委和福建临时省委指导下的崇安县委,于1928年9月28日开始到1930年5月在崇安上梅为中心发动的一系列农民暴动。暴动的领导人依次分别为福建临时省委常委和闽北临时特委书记陈昭礼、崇安县委书记徐履峻、陈耿、和福建省委秘书长和闽北特委书记杨峻德等。 闽北起义的结果,是在1929年10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十五团,陈耿为团长。1930年5月在下屯乡成立闽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崇安县苏维埃政府,陈耿兼任苏维埃执行委员和军事委员会主席。 Category: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政变 Category:中国工农红军 Category:福建民国时期政治事件 Category:福建军事事件 Category:1928年中国政治事件 Category:1929年中国政治事件 Category:1930年中国政治事件.

新!!: 苏维埃和闽北起义 · 查看更多 »

钱信忠

钱信忠(),江苏省宝山县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1965年至1973年以及1979年至1982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1982年至1983年)。钱信忠任计生委主任期间提出“一胎上环,二胎绝育”,仅1983年就实施女性绝育手术1600多万例。.

新!!: 苏维埃和钱信忠 · 查看更多 »

邵飘萍

邵飘萍(),原名邵新成,字振青,号飘萍,学名锡康,后改作镜清。生于浙江省金华县,中共秘密黨員,著名新闻工作者,1918年创办《京报》。被称为新闻界全才。早年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后任《汉民日报》主编,1913被捕入狱,1914年至日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1916年回国后,为《申报》等多家报社撰写时评。根据他的讲义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中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1926年,被北洋政府处决。.

新!!: 苏维埃和邵飘萍 · 查看更多 »

鄂木斯克州

鄂木斯克州 (Omskaya oblast)屬於西伯利亞聯邦管區並位在聯邦區西南方,西邊和北邊與秋明州相鄰,南邊有臨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交界,東邊則為新西伯利亞州與托木斯克州。伊爾庫茨克州面積141,140km²,人口197萬人,首府為鄂木斯克。.

新!!: 苏维埃和鄂木斯克州 · 查看更多 »

蘇可以指:.

新!!: 苏维埃和苏 · 查看更多 »

苏维埃制度

#重定向 苏维埃.

新!!: 苏维埃和苏维埃制度 · 查看更多 »

苏维埃政权

#重定向 苏维埃.

新!!: 苏维埃和苏维埃政权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苏维埃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宪法

苏联宪法先后共有三个版本,均建立在苏联的前身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所创的1918年苏俄宪法的基础之上。.

新!!: 苏维埃和苏联宪法 · 查看更多 »

苏联人民

蘇聯人、苏联人民、苏维埃人民(советский народ)或稱蘇聯公民(Граждане СССР)是對居住於蘇聯者之住民總稱,最初僅非特定指涉居住在蘇聯的人民,經過政治使用,被宣示為社會主義下團結的人民群眾,是一個“新的歷史性、社會性和其有國際團結的人民群眾”。 然而自1930年代后期開始,相關的語言、文化及行政政策转向俄罗斯化,俄罗斯化政策使得各地的非俄罗斯语言和文化受到打壓。俄罗斯化政策使部份非俄羅斯民族對“蘇維埃”為“俄羅斯化”的懷疑,也促成了後來蘇聯解體。.

新!!: 苏维埃和苏联人民 · 查看更多 »

苏联国防委员会

苏联国防委员会(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комитет обороны,缩写为ГКО;拉丁化转写为Gosudarstvennyj komitet oborony, 缩写为GKO)是苏联武装力量和国防体系的最高决策机关。成立于1941年6月30日,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共(布)中央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的决议而成立。.

新!!: 苏维埃和苏联国防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蘇聯最高蘇維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佈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從此正式解體。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戰,二戰)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对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俄罗斯为主导的苏联解体,继承国家俄罗斯丧失25%的领土,丧失如此巨大的领土只有列宁签定的《布列斯特和约》可相比,但二战后,《布列斯特和约》失去的领土除芬兰外全部收复,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已不可能好像以往一样通过武力扩张领土,俄罗斯要收复丧失的领土变得遥遥无期,苏联解体后被认为是苏联解体主要责任人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民望长期处于低位。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甚至一些前苏联异见人士对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口诛笔伐认为他们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

新!!: 苏维埃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苏联铁路运输

苏联铁路是一個非常庞大的铁路运输系统,亦是苏联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至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苏联铁路运营里程长达14.75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居世界首位,总长5.38万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复线铁路区段总长5.38万公里,同样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当年完成货物运输量逾40亿吨,运送旅客43亿人。苏联铁路以仅占全世界12%的营业里程,承担全国55%的货物周转量和37%的旅客周转量,相当于完成世界铁路运输的53%货物周转量和25%的旅客周转量。 在苏联国民经济中,铁路运输作为基础部门之一,占有特殊的地位。全国的铁路运输工作由苏联交通部统一管理,全国划分为32个铁路局及180个铁路分局,每个铁路局平均管辖约4000~6000公里的铁路,每个铁路分局平均管辖约700至1,000公里的铁路。苏联铁路拥有近400万职工,约占苏联全部工作人口的3.5%。除此之外,苏联八个城市的地下铁道亦属于苏联的国家铁路系统范围。.

新!!: 苏维埃和苏联铁路运输 · 查看更多 »

雷经天

雷经天(),广西南宁人。原名雷荣璞。中国共产党党员,右江根据地创建人。解放军高级将领。.

新!!: 苏维埃和雷经天 · 查看更多 »

雅克·福艾

雅克·福艾(Jacques Fauvet,1914年-2002年),法国记者,曾任《世界报》(Le Monde)总编和法国信息自由委员会(CNIL)主席。 雅克·福艾于1914年6月9日出生于巴黎。法律学士。1937年成为位于南锡市的《东部共和报》的记者。1939年作为士官应征参战,1940年至1945年期间作为战俘被关押在德国俘虏营。 1945年6月返回巴黎即成为《世界报》政治版记者。1948年成为该版的负责编辑,1958年成为报纸的副责任编辑,1963年成为责任编辑。1968年他成为报社经理并随后担任报社主编直至1982年卸任。 1980年11月,司法部部长阿兰佩里菲特控告他为五篇文章负责,理由是‘损害大法官威信’。他的罪名于1981年法国总统大选时得到赦免。 1983年11月至1984年12月,他被任命为国家图书馆的行政处长。其后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委员会副主席,任期至1991年。 雅克·福艾的政治立场备受争议。特别被怀疑于苏维埃政府和共产主义来往密切。让·佛朗索·雷弗称他是法国共产党的伙伴。 雅克·福艾于2002年6月1日在巴黎去世,87岁。 Category:法國記者.

新!!: 苏维埃和雅克·福艾 · 查看更多 »

陈奇涵

奇涵(),号圣涯,中国江西兴国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陈奇涵早年曾任黄埔军校学生队长连长、政治大队长等职。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中共赣南特委军事部长、兴国县委常委、兴国革命委员会党团书记、中共江西省军委驻赣南办事处主任、江西红军独立第3团参谋长、赣西南红军学校教育长、红三军教导团团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三军参谋长、红一军团参谋长、江西军区兼东北战区指挥部参谋长、红十五军团参谋长,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四局局长、绥德警备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司令、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中央军委情报部第三室副主任。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冀察热辽军区副司令员、东满(吉林)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参谋长、江西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庭长、军事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

新!!: 苏维埃和陈奇涵 · 查看更多 »

陈昭礼

昭礼(1907年4月—1940年8月13日),又作陈照礼(罗明回忆录)、陈明(袁任远回忆),字希周,笔名陈导民,化名陈豪人、陈才、陈方(福州鼓楼档案馆资料)。福建闽侯人,中国共产党員。闽北起义、南宁兵变、和百色起义领导者,中共烈士。.

新!!: 苏维埃和陈昭礼 · 查看更多 »

陕甘宁边区

陕甘宁边区是1937年至1950年之间,在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的一个行政区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和宁夏的东部,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和革命根据地(解放区),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直辖行政区,第二次国共内战起被国民政府宣布为非法叛乱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50年1月改组为西北军政委员会。.

新!!: 苏维埃和陕甘宁边区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简称陕西省政府,成立于1950年1月10日,所在地为陕西省省会西安市。.

新!!: 苏维埃和陕西省人民政府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托勒爾

恩斯特·托勒爾(Ernst Toller,)是1920年代最出名的德國劇作家之一,也是德國表現主義戲劇的重要代表作者,與喬治·凱澤(Georg Kaiser)齊名。托勒爾的戲劇特色,在於他的戲劇與他的政治參與密切相關,幾乎他的每一部劇作都帶有政治主題,宣揚他的左傾政治理念。 托勒爾的重要劇作包括《轉變》(Die Wandlung)、《群眾與人》(Masse Mensch)、《德國青年亨克曼》(Der deutsche Hinkemann)、《哈啊!人生如斯》(Hoppla, wir leben!),詩集《燕子集》,以及自傳《德國青年》(Eine Jugend in Deutschland,英譯《我是德國人》I was a German)等。.

新!!: 苏维埃和恩斯特·托勒爾 · 查看更多 »

李天焕

李天焕(),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叶河乡大山岗村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领,中将军衔。.

新!!: 苏维埃和李天焕 · 查看更多 »

格里戈里·叶菲莫维奇·拉斯普京

格里戈里·葉菲莫维奇·拉斯普京(Григо́рий Ефи́мович Распу́тин,),又譯拉斯普丁、拉斯普欽或拉斯普廷,俄罗斯萨拉托夫省人,帝俄時代尼古拉二世时的神秘主义者,被認為是東正教中的佯狂者之流。因醜聞百出,引起公憤,為尤苏波夫亲王、狄密翠大公、普利希克维奇議員等人合謀刺死。.

新!!: 苏维埃和格里戈里·叶菲莫维奇·拉斯普京 · 查看更多 »

武夷山市

武夷山市(閩北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现由南平市代管,1989年由原崇安县()撤县设市而来,以境内武夷山而得名,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城市。该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与江西省相毗邻,距南平市160千米。全市辖3个镇、4个乡、3个街道和4个农茶场,总面积2800余平方千米。 武夷山风景秀丽,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夷山古迹众多,古闽越人在武夷山地区留下了武夷山崖墓群、闽越王城遗址等遗迹。宋代朱熹在此授徒讲学,将理学发扬光大,成为一代儒宗。武夷山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踏足之地,武夷山摩崖石刻即为见证。1998年武夷山市被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武夷山盛产茶叶,武夷岩茶在中国茶业界有较高的知名度,1959年首次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新!!: 苏维埃和武夷山市 · 查看更多 »

水兵和建設者蘇維埃共和國

水兵和建设者苏维埃共和国(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матросов и строителей),又称奈萨尔苏维埃共和国或奈斯苏维埃共和国(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Найссаара),是指1917年至1918年期间驻守在今爱沙尼亚共和国境内的(或译为奈斯岛,Найссаар)的俄罗斯海军官兵组建的一个苏维埃政权。.

新!!: 苏维埃和水兵和建設者蘇維埃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民主史

民主的歷史要追溯至史前的時期,以及民主在17世紀的重新出現,並不斷發展直至今日。.

新!!: 苏维埃和民主史 · 查看更多 »

江陵县

江陵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荆江河段北岸。全县版图呈马鞍形,东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面积1032平方千米。2010年末总人口40.5万人。 .

新!!: 苏维埃和江陵县 · 查看更多 »

汉特人

汉特人(Ха́нты),亦称奥斯恰克人、奥斯蒂亚克人(Ostyak),是俄罗斯的一个土著民族,自称Khanti、Khande、Kantek。主要居住在汉特-曼西自治区,该地区在古代被称为“尤格拉”。汉特语、曼西语同属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乌戈尔语支。和俄语是该自治区的官方语言。2002年人口普查时,有28678人自认为是汉特人。亦分布于秋明州、托木斯克与科米共和国。.

新!!: 苏维埃和汉特人 · 查看更多 »

沙俄和苏联割占中国领土列表

沙俄和苏联割占中国领土是指沙俄(俄罗斯沙皇国和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时期通过一系列条约、军事或者外交手段割占大清帝国及中华民国的领土。 俄罗斯帝国与大清帝国两国本不接壤,17世纪,沙俄东越乌拉尔山,征服西伯利亚后,两国成为邻国。自彼得一世开始,沙俄将扩张范围指向蒙古地区、黑龙江流域和中国西北地区。大清帝国通过签订《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界约》,暂时遏制了沙俄的扩张势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国力逐渐走向衰落,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外东北和外西北约154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华民国时期,在苏联的支持下,外蒙古独立,唐努乌梁海则被苏联兼并。 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和苏联以及苏联解体后形成的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签订边界条约,暂时解决了边界问题;而中华民国因為在現實上無法統治中國大陸,為尊重國際社會的共識,也擱置了部份領土爭議。.

新!!: 苏维埃和沙俄和苏联割占中国领土列表 · 查看更多 »

波德克·費佛伯格

波德克·費佛伯格(Leopold Poldek Pfefferberg,),也稱作里奧波德·費佛伯格,在遷往美國早期時也稱里奧波德·佩奇 Library of Congress.

新!!: 苏维埃和波德克·費佛伯格 · 查看更多 »

波兰历史

波兰位于东欧平原西斯拉夫人国家,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700年石器时代的斯拉夫人,不過,根據考古發掘,至少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有人類在波蘭活動,後來,其后斯拉夫人一支——西斯拉夫人在东欧平原活动,在原始部族的农耕和游牧中度过了漫长的原始公社社会。10世纪,波兰人开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其后的11~15世紀,波兰国势都非常的强盛,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成为抵禦金帳汗國入侵的歐洲之盾、並且成為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16世紀是波蘭的黃金時代,波蘭身兼是歐洲大國和世界貿易大國的雙重身份、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展。但从17世纪中期开始,因為俄羅斯和普魯士的崛起使波蘭走向衰弱、大國地位明顯被削去。到18世纪时、古老的貴族民主制面對新興的專制君主制已經無以為繼,波蘭最终被邻国蚕食和瓜分。19世紀,波蘭在歐洲地圖上消失了1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結束后、波兰才得以复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苏联和納粹德国两个强大邻国夹缝中生存的波兰很快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次亡国。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波兰的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开始了共產主义建设;1989年,波兰的团结工会获得了政权,結束共產黨統治後开始民主化,转向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的剧烈转型带来了阵痛經濟衰退和加劇城鄉差距,1999年和2004年,波兰分别加入北约和欧盟。.

新!!: 苏维埃和波兰历史 · 查看更多 »

波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波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是十月革命后欧洲各地掀起苏维埃政权运动(包括德国十一月革命是建立的苏维埃政权还有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等)之时,在苏俄红军西征抗击波兰白军时预备未来在波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由于后来失败故没有正式建立起来。该国只有建立前的西征红军以苏维埃乌克兰和苏维埃加利西亚在波兰的部分占领根据地为依靠红军临时性政权。虽然苏维埃波兰没有正式建立起来,但是其苏军征战波兰建立起政权的过程在不少文化作品中都有体现,如苏联的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就有关于主人公回忆当年红军在波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故事,其次波兰电影《华沙保卫战》中对此历史也有描述。 Category:波蘭歷史.

新!!: 苏维埃和波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波斯王子 (1989年遊戲)

是一橫向捲軸動作遊戲,最初是在1989年由Jordan Mechner為Apple II平台開發的。這個遊戲可當作電動遊戲進步的標誌之一,因為它使用了高品質的人物動畫。Mechner使用一種稱作rotoscoping的技巧,使用攝影機攝下他弟弟穿著白色衣服跑步及跳上跳下的畫面,然後不斷研究它,以確定所有遊戲呈現的動作是正確的。另一個不尋常的是主角與敵人的戰鬥方式,他們使用劍互相格鬥,而非當時常見的投射式武器。Mechner說當他開始設計這個遊戲時,電影《法櫃奇兵》的前十分鐘是他絕大部分靈感的來源,凸顯出遊戲主角在危險環境中的特技式動作。 在Apple II上釋出後,波斯王子隨即被移植到許多不同的平台。不管如何,這個遊戲總能在第一眼為玩家帶來驚喜、抓住眼光。這是由於在主角進行遊戲的路上,其中有許多環環相扣的謎團以及死亡陷阱,以及栩栩如生般的動作。 波斯王子也同樣影響了後來的一系列子類型遊戲,它們在枝節複雜的非捲軸設計、流暢動畫、控制風格等等方面上,都模仿了波斯王子。.

新!!: 苏维埃和波斯王子 (1989年遊戲) · 查看更多 »

波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

波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又称吉兰苏维埃共和国,是建立在今伊朗吉蘭省的一个短命的苏维埃共和国,1920年6月建立,1921年9月灭亡。它由吉兰宪政运动的领袖穆尔扎·库切克·汗和他的森林军在红军的帮助下建立。.

新!!: 苏维埃和波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Fascism;Faschismus;民國初年又譯作棒喝主義),字源為束棒(法西斯,一種古羅馬的象徵物),是一種極致國家民族主義的政治運動,強調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強人主導國家政治、國家專權集中於一黨專政(或一黨獨大配合弱勢並無法取代政府的反對派),對外漸進式侵略,對內剷除或打壓反對聲音,破壞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司法獨立等,缺乏權力制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法西斯意大利和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建立法西斯政府後,於二战期間蔓延整個欧洲乃至世界的一套關於創造新民族性及新國民的意識型態及政治宗教。.

新!!: 苏维埃和法西斯主义 · 查看更多 »

洗腦

洗脑或思想控制(brainwashing 或 mind control),透過系統性方法,有意圖地向別人灌輸思想,來符合操縱者的意願,一連串的手法與過程,稱為洗脑。英文「brainwash」意指洗脑,由中文洗脑一詞翻譯而來;沿於上世紀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美國士兵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虜之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改造,獲救之後回到美國,支持中国共產黨政府,於是美國記者Edward Hunter就用「brainwash」一詞來描述此事。 洗脑經常被應用到政治、宗教、商业活動上。洗腦與宣傳大體方法相同,均是讚揚、推廣某事,不同之處在於,洗腦具有強制持續性、與外隔絕性、批判性等特點。 常見如政治洗脑:當權者或獨裁者強制向人民灌輸單一的思想,推崇某政治人物或某執政集團,及指出某些思想是錯誤的,加以批判。在重覆和密集灌輸下,群眾往住不自覺相信了某事或信任某個政治組織;宗教組織透過刊物、活動推廣,造成觀眾思想容易受到影響;商業公司等電視媒體傳達,不斷重複播放推廣其商品或意念,以「謊言多說幾次,就會成為真理」方式,此等宣傳方法都被認為是洗脑,儘管推廣者本身可能沒有非法惡意情事。不過通常惡質的思想,都加予洗腦的貶稱。思想改造能導致群眾有跟從團體、不可質疑、思想推廣、護航言論的一致行為逐步出現。.

新!!: 苏维埃和洗腦 · 查看更多 »

消息报

《消息报》(俄语:Известия Izvestia)是一份俄罗斯的报纸。前苏联时期,它是前苏联最高苏维埃的机关报,曾为苏联时期的第二大报纸。1917年3月创建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当时被称为《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苏维埃消息报》,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所控制,十月革命后划归为布尔什维克领导。1918年3月迁至莫斯科,成为苏联最高苏维埃机关报。1977年改用现名。。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经济急剧恶化,俄罗斯读者对《消息报》不再有信任感,其发行量每况愈下。到1997年初,所谓俄罗斯言论自由最昌盛的时期,消息报的发行量降到了约50万份。 由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管辖的喀拉海群岛以本报于十月革命时取的全名《农工兵哥萨克及彼得格勒工人红军苏维埃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Извѣстія Всероссійскаго Центральнаго Исполнительнаго Комитета Совѣтов Крестьянских, Рабочих, Солдатских и Казачьих Депутатов и Петроградскаго Совѣта Рабочих и Красноармейских Депутатов,Известий ЦИК)得名。.

新!!: 苏维埃和消息报 · 查看更多 »

渠江縣 (蘇維埃)

渠江縣,川陝省蘇區蘇維埃設置的縣。 民國23年(1934年),紅軍反六路圍攻,渠縣各級蘇維埃隨紅軍撤離,到元山地區時,省蘇維埃要調渠縣蘇維埃主席覃道善去任江口縣蘇維埃主席,渠縣幹部和積極分子堅決不同意。於是兩個縣蘇維埃合併,合稱渠江縣蘇維埃。覃道善任主席。.

新!!: 苏维埃和渠江縣 (蘇維埃) · 查看更多 »

成仿吾

成仿吾(),原名成灏,曾用石厚生等笔名,湖南新化县人,教育家、革命家、文学家,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

新!!: 苏维埃和成仿吾 · 查看更多 »

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俄语:Военный коммунизм)是苏俄在1918年至1921年国内战争时期推出的一项经济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地保障非常时期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城镇和军队的粮食与武器供应。该政策由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于1918年6月颁布实施,1921年3月21日被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取代。.

新!!: 苏维埃和战时共产主义 · 查看更多 »

浏阳市

浏阳市为中国湖南省下辖县级市,位于湖南东北部、长沙市东部,毗邻江西省,由长沙地级市代管。浏阳市为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2015年其综合竞争力位居湖南省各县(市)的第2位、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第28位 ,浏阳也是湖南省第6大、全国第51大肉类生产大县市。2014年GDP总量1,013亿元(合165亿美元)浏阳市2014年指标出自 ,居湖南县市第2位。地缘上,浏阳市东部依次与江西省上栗县、宜春袁州区、铜鼓县和万载县接壤,北部与平江县相邻,西部与长沙县交界,南部与株洲荷塘区、株洲县和醴陵市相连。全市总面积5,007.75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453,246人(2014年末),常住人口1,278,928人(2010年人口普查);下辖4街道、27个镇和6乡,共计318个行政村和83社区(2009年末)。政府驻关口街道。.

新!!: 苏维埃和浏阳市 · 查看更多 »

海丰县

海丰县(传统外文:Hoifung)取义“南海物丰”,是中国广东省汕尾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广东省东南海滨,处在惠州市惠东县和汕尾市陆丰市之间。.

新!!: 苏维埃和海丰县 · 查看更多 »

海恩茲·托爾伐特

艾文·科尼希(德文:Erwin König,英文:Erwin Koenig),生年不詳,死於1942年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為國防軍的一名軍官,也被認為是「海恩茲.托爾伐特」(Heinz Thorvald)。.

新!!: 苏维埃和海恩茲·托爾伐特 · 查看更多 »

新余市

新余市(拼音:Xīn Yú,古称新喻、新渝,现简称渝,拥有钢铁之都、新能源之城、赣西明珠等美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的11个省辖市之一,位于该省中西部,地处南昌、长沙两座省会城市之间,拥有超过1700年的建城史。 1960年撤县设市,1963年撤市,1983年复市,现辖一县一区:分宜县、渝水区。新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冬较短的特征。在新余市,有一大批新能源企业,同时形成高技术人才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并朝着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目标不断迈进,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小巨人”。江西省确定的三个千亿产业工程,其中2个在新余。新余市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绝大多数指标位列全省第二,人均GDP等指标已经远超过江西省会南昌市。2011年,新余人均GDP率全省首超1万美元。新余是江西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因为发展迅速,其经济发展模式被称为“新余现象”。.

新!!: 苏维埃和新余市 · 查看更多 »

新青年

《新青年》是在1910年代末期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是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刘半农以及鲁迅轮流编辑。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不接受来稿。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又成为宣传共产主义的刊物之一,后期成为中共早期的宣传刊物。.

新!!: 苏维埃和新青年 · 查看更多 »

方志敏

方志敏(),原名方远镇,乳名正鹄,号慧生,江西弋阳漆工镇湖塘村人,中国共产党政治人物,中國工農紅軍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 方志敏早年在江西从事农民运动,领导弋横暴动。先后任赣东北省和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红十一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1935年在怀玉山之战中被俘,后被國民政府槍決。.

新!!: 苏维埃和方志敏 · 查看更多 »

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在马克思主義理论中,指由無產階級(僅從勞動取得收入的產業工人)統治的政體,是從廢除資本主義邁向共產主義的過渡階段的統治;在此過渡階段,無產階級得壓制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革命的反抗力量,打破階級制度的社會關係,以創建一個新的無階級社會 。 無產階級專政的構想最早是由卡爾·馬克思(1818年至1883年)提出,讓作為多數者的無產階級取得獨裁專政的體制;由於馬克思認為各國政府都是階級獨裁專政,所以他認為無產階級專政並不會比其他的政府形式來的更糟。不过,马克思设想的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革命斗争时的战时状态。然而,1917年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革命結果,並不是由無產階級的多數者階級專政,而是由一個宣稱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專政。不同於馬克思所預想的那樣,而是像喬治·奧威爾(1903至1950年)及米哈伊爾·巴枯寧(1814年至1876年)所預見的,無產階級專政的作法最終變成由先前無產者(但已變有產者)的獨裁專政政體。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罗莎·卢森堡批评列宁“用一小撮人的专政取代了无产阶级专政”,并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是一个党或一个集团的专政”。 陈独秀於其《我的根本意见》主張:「所谓『无产阶级独裁』,根本没有这样东西,即党的独裁,结果也只能是领袖独裁。任何独裁都和残暴、蒙蔽、欺骗、贪污、腐化的官僚政治是不能分离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卡尔·柯尔施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专政有三个特点:(1)它是无产阶级的专政,而不是对无产阶级的专政;(2)它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不是一个党或一个党的领袖的专政;(3)它是革命的、进步的专政,其目的是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多的自由。 恩格斯在给《法兰西阶级斗争》写的1891年序文中,认为“巴黎公社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例”。而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具备普选和结社自由的,不同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一党专政。.

新!!: 苏维埃和无产阶级专政 · 查看更多 »

日語中的其他語言借詞

日語從其他語言中吸收了大量辭彙,來自古代漢語的稱為「漢語」,來自其他語言的稱為「外來語」。關於來自法語、德語、荷蘭語、葡萄牙語的辭彙,參見本篇最後所列的條目。本篇敘述日語中的義大利語、俄語、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借詞。.

新!!: 苏维埃和日語中的其他語言借詞 · 查看更多 »

旬邑县

旬邑县(旧称“栒邑”)是中国陕西省咸阳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陕西、甘肃两省交界处;是被《诗经》反复吟唱过的“古豳”之地。现全境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2.7万公顷;辖11镇、3个社区,共187个行政村;总人口约29万(2011年)。因其苹果享誉海内外,故有“中国苹果之乡”的称呼。.

新!!: 苏维埃和旬邑县 · 查看更多 »

敖得薩蘇維埃共和國

敖得薩蘇維埃共和國(Одеська Радянська Республіка;Одес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在1918年1月31日創建的一個蘇維埃政權,範圍包括了俄羅斯帝國時期的赫爾松省和比薩拉比薩省。該政權發行有自己的郵票和貨幣。敖得薩蘇維埃共和國在建國兩個月之後被德軍和奧匈軍隊侵略,並成為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Category:烏克蘭歷史 Category:1918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18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已不存在的歐洲國家 Category:短命國家.

新!!: 苏维埃和敖得薩蘇維埃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扎吉德

扎吉德是19世纪末在俄国鞑靼人社会兴起的新式教育,后来在中亚等地穆斯林聚居区及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广泛发展。“扎吉德”运动为穆斯林带来了适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重视现代世俗知识,并带有泛突厥主义的民族复兴运动和泛伊斯兰主义的宗教改革运动特点。潘志平,俄国鞑靼斯坦“扎吉德”运动与近代维吾尔启蒙运动,西北民族研究2014(3):23-34从“扎吉德”教育改革衍生出文化、社会、宗教、生活方式、政治等方面改革,“扎吉德”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穆斯林社会带现代色彩的所有改革的代名词。张来仪,试论近代俄国穆斯林的扎吉德运动,世界历史2012(2):33-43.

新!!: 苏维埃和扎吉德 · 查看更多 »

扬·奇肖尔德

扬·奇肖尔德 是一位德国字体设计师,书籍装帧师,教师和作家。 原名 Johannes Tzschichhold ,还曾经用过 Iwan Tschichold 的名字。.

新!!: 苏维埃和扬·奇肖尔德 · 查看更多 »

曾碧漪

曾碧漪()女,原名曾昭慈,广东南雄人,中国工农红军将领古柏的夫人。.

新!!: 苏维埃和曾碧漪 · 查看更多 »

景德镇市

景德镇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北与安徽省交界。全市总面积5256平方千米,2010年常住人口1,587,477人。 景德镇陶瓷非常有名,素有“瓷都”之称,是江西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景德镇也是中国重要的航空器生产基地,航空产品为直升飞机,尤以“直-8”系列直升机著名。 景德镇被官方授予多项荣誉称号,如:“文明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被媒体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景德镇1982年2月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新!!: 苏维埃和景德镇市 · 查看更多 »

11月21日

11月2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5天(闰年第32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0天。.

新!!: 苏维埃和11月21日 · 查看更多 »

1905年

没有描述。

新!!: 苏维埃和1905年 · 查看更多 »

1905年俄国革命

俄國革命(Ру́с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1905 го́да),亦被称为第一次俄国革命(Первая рус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1905年失败起义,是指于1905年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內,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至尼古拉二世政府于1906年制定等同于宪法的俄罗斯帝国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与实行多党制。 這場革命沒有組織、沒有目標、也沒有單一原因,主要歸咎於幾十年的國家動亂和對羅曼諾夫王朝的不滿,俄國國內改革不利以及少數民族要求解放也是起因。沙皇指揮不力,導致俄軍在日俄戰爭中慘敗,是最直接的導火線。戰後一直有連續不斷的軍人革命以及革命團體活動。 雖然各地方的革命最後妥協或被鎮壓,俄國國內也加快改革的步調,但仍不夠阻擋1917年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的革命。布爾什維克黨員常常把這場革命當作1917年革命的先驅。.

新!!: 苏维埃和1905年俄国革命 · 查看更多 »

1917年俄国革命

1917年俄国革命(Смена власти в России в 1917—1918 годах)是指1917年在俄羅斯发生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在军事上進退失據,在俄國政局不穩、民心越發不安之下,在3月(儒略历2月)的'''二月革命'''中,革命者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俄國臨時政府;而其後在同年11月(儒略历10月)的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則推翻了新建的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俄國,並在1918年3月與交戰中的德意志帝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十月革命後,擁護舊有帝政或臨時政府的白軍與蘇維埃工農紅軍對抗,非紅、非白的其他政治派系也乘機起兵,俄國內戰爆發;而沙皇專政的潰滅,亦促成舊帝國疆域內各民族的獨立運動。.

新!!: 苏维埃和1917年俄国革命 · 查看更多 »

1918年

1918年是一個平年,第一天從星期二開始。.

新!!: 苏维埃和1918年 · 查看更多 »

1919年

没有描述。

新!!: 苏维埃和1919年 · 查看更多 »

1920年代中国

中國在1920年代,指的是從1920年到1929年的時局變化。民國建制不同於清代及其以前,無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皆無絕對之權力;輿論、社會運動者、反對黨、甚至擁兵自重的軍人,都是制衡力量。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制定《對華政策綱領》,宣稱滿洲和蒙古對日本國防和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是日本生命線,為維護滿蒙權益,將不惜動用武力。.

新!!: 苏维埃和1920年代中国 · 查看更多 »

1936年苏联宪法

1936年苏联宪法开始实行於1936年12月5日,又被称为斯大林宪法。该宪法对苏联政府进行了重新设计。从法律上肯定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及所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变化。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他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基础是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共产党是一切社会团体和国家机构的核心,以法律的形式否定其他政黨存在的基礎,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确立。.

新!!: 苏维埃和1936年苏联宪法 · 查看更多 »

1937年国共谈判

1937年国共谈判是1937年国民政府暨中国国民党方面同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系列谈判,主要有五次。谈判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张家康,西安事变后周恩来与蒋介石的五次谈判,党史纵览2008(3):13-18.

新!!: 苏维埃和1937年国共谈判 · 查看更多 »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доблестный труд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1941–1945 гг.»»)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45年6月6日,颁布法令设立的一种公民劳动奖章,以此嘉奖苏联公民在卫国战争中战胜纳粹德国所作出的忘我和无私的劳动。这项法令后于1980年7月18日经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修订。.

新!!: 苏维埃和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 · 查看更多 »

2008年科索沃宣佈獨立事件

科索沃宣佈獨立事件是指科索沃宣佈獨立的過程。科索沃於當地時間2008年2月17日下午三時半完成宣讀《科索沃獨立宣言》,象徵科索沃正式立國、獨立,成為一個民主自治的國家,是自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于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後成立的第七個國家。但此单方面宣布独立仅得到国际上部分國家的认可,未被普遍承認。这是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大多数政治机构的第二次独立宣言; 第一次宣布独立是于1990年9月7日宣布独立为科索沃共和国。 2010年7月22日聯合國國際法院發表咨詢意見,以10比4票認為科索沃於2008年單方面宣布從塞爾維亞獨立并未违反國際法。 由于国际法院的决定,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一项联合国塞尔维亚和欧盟的联合决议,呼吁由欧盟推动的科索沃和塞尔维亚之间的对话“促进合作,取得进展 通往欧盟的道路,改善人民的生活“。 对话结果是塞尔维亚和科索沃之间的2013年布鲁塞尔协议废除了塞尔维亚共和国在科索沃的所有机构。德扬·帕维奇维奇是塞尔维亚对科索沃的正式代表。 Valdet Sadiku是科索沃驻塞尔维亚的官方代表。.

新!!: 苏维埃和2008年科索沃宣佈獨立事件 · 查看更多 »

6月16日

6月16日在一年当中是第167天(闰年则是168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98天。.

新!!: 苏维埃和6月16日 · 查看更多 »

7月25日

7月25日是阳历年的第206天(闰年是20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59天。.

新!!: 苏维埃和7月25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蘇維埃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