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苏德战争

指数 苏德战争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与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苏联投降為止。.

644 关系: 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加特契纳加林娜·亚历山德罗芙娜·朱可娃城鎮戰基輔基輔戰役 (1941年)基輔戰役 (1943年)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基洛夫工厂埃尔温·隆美尔埃爾溫·馮·維茨萊本埃里希·哈特曼埃普索姆行动偉大的衛國戰爭 (稱呼)十次史達林突擊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卡尔梅克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累利阿方面军卡爾可夫戰役卡爾臼炮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包圍戰卫国战争南比薩拉比亞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反坦克戰古今風雲人物叶皮斯季妮娅·费奥多罗夫娜·斯捷潘诺娃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坦克殺手坦能堡防線戰役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 (1941年—1942年)塔爾圖攻勢塔林攻勢夏仙義·亞諾什·卡羅伊夏伯阳级巡洋舰夏至行動大岛浩大盧基戰役大衛國戰爭大西洋壁壘大敵當前天王星行動外蒙古独立奥马哈海滩奥拉宁鲍姆登陆场奧托·君舍奧托·斯科爾茲內女狙击手...姜健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威廉·格利澤娜塔莉亚·弗拉基米罗芙娜·波克隆斯卡娅孫維世安德列亞斯·巴德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安德烈·帕夫洛维奇·基里连科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塔尤爾斯基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安德烈·图波列夫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赫鲁廖夫安德烈·捷连季耶维奇·格里格耶夫安德斯军团對蔣中正的評價小林源文尤利烏斯·埃佛拉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尤里·鲍里索维奇·列维坦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格里契屈武巴巴羅薩行動巴格拉基昂行動巴拉頓湖戰役不列顛戰役中型机械工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央集團軍中央方面军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员会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列表中歐會戰东方战线东方战线 (苏联)布列斯特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布琼尼帽布羅迪戰役布達佩斯圍城戰布蘭登堡部隊布良斯克戰役布良斯克方面军布拉格攻勢师 (军队)世界大戰帖木儿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庫塔霍夫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三號坦克下第聶伯河攻勢一號防空戰車幼女戰記乌克兰乌克兰铁路乌克兰民族卫队乔治丝带亚历山大·叶夫根耶维奇·费斯曼亚历山大·安德罗诺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彼得鲁舍夫斯基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克伦斯基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涅夫斯基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亚塞尔·十娃子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亞琛戰役亞歷山大·謝苗諾夫庫圖佐夫行動庫班空戰京特·拉爾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人海战术二戰時期的外蒙古二战时英国的反入侵战备库尔恰托夫研究所库尔斯克会战什韦措夫发动机设计局伊-15戰鬥機伊-16戰鬥機伊塔洛·加里波第伊万·伊万诺维奇·科别茨伊万·阔日杜布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伊凡的少年時代伊爾庫特科學生產集團伊萬·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伊西多尔·保罗维奇·那汤松伊耶罗尼姆·彼得罗维奇·乌博列维奇伊斯卡拉行动伏努科沃國際機場伏尔加德意志人伏尔加格勒张鼓峰事件张锡俦伦敦大轰炸強襲魔女弹药人民委员部弗谢沃洛德·纳瑟高弗里德里希·保盧斯弗里茨·拜尔莱因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库拉索夫弗拉基米尔·波格丹诺维奇·雷岑弗拉季高加索彼得·米罗诺维奇·马谢罗夫彼得·杜米特雷斯库佛朗哥时期德布勒森戰役德國-亞美尼亞關係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亚佐夫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里亚贝舍夫德米楊斯克包圍戰德累斯顿轰炸德涅斯特河沿岸德意志國防軍德意志國防軍第1滑雪步兵師保衛基輔獎章保衛敖德薩獎章俯首山俄罗斯俄罗斯内卫部队俄罗斯国家近卫军俄罗斯特种部队俄罗斯铁道军俄罗斯铁路运输俄罗斯陆军俄罗斯正教会俄羅斯國防工業俄法战争土库曼斯坦马纳特土星行動圣彼得堡圣彼得堡模范交响乐团地铁车辆机械制造厂匈牙利王国 (1920–1946)圖-2轟炸機圖波列夫SB轟炸機北非戰場北方面军國力國家經濟成就展國防軍最高統帥部 (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判國民擲彈兵別爾哥羅德-卡爾可夫攻勢別爾哥羅德戰役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刘允斌刘爱琴列夫·奥列霍夫列宁墓列宁格勒州列寧勳章列寧格勒圍城戰列昂尼德·米哈伊洛维奇·桑达洛夫嵇辽拉喬瓦尼·梅塞喀山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喀秋莎喀秋莎火箭炮哈尔科夫拖拉机厂哈爾科夫哈薩克斯坦的德意志人哈薩克斯坦的俄羅斯人哈桑铁路支线唐努乌梁海唐铎 (少将)冬季風暴作戰内务人民委员部军事占领出发 (歌曲)党卫军在敌境前进党卫军第5装甲师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克里米亞戰役 (1941年–1942年)克里米亞攻勢 (1944年)克拉斯诺达尔勞利·托魯尼勝利日 (5月9日)勇敢奖章国际赤色济难会图阿普谢防御战役倫敦歷史BK-1125炮艇BT-7BT坦克C-56潜水艇博物馆玻-2瞿秋白玛格达·戈培尔火星行動獵豹式驅逐戰車琥珀宫理查德·溫特斯神圣的战争福克D-XXI戰鬥機科爾遜-契爾卡塞攻勢突厥斯坦軍團突出部之役突擊塔特辛斯卡亞第1军团 (罗马尼亚)第1装甲师 (德国国防军)第1航空艦隊 (德國空軍)第25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第3次近衛內閣第4航空艦隊 (德國空軍)第502重戰車營第512重裝甲獵兵營第653重裝甲獵兵營第9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第一次雅西-奇西瑙攻勢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领袖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第二次长沙战役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第聂伯特殊钢铁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米哈伊尔·吉洪拉沃夫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霍津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納粹人體實驗納粹德國禁煙運動納粹德國空軍納粹德國陸軍納粹德國海軍納爾瓦戰役 (1944年)紐倫堡號輕巡洋艦約翰內斯·施坦因霍夫約瑟夫·阿勒伯格紅八團紅箭號列車 (俄羅斯)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維也納攻勢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红色歌曲红樱桃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继续战争维塔利·瓦西里耶维奇·费多尔丘克维尔纳·默尔德斯维亚切斯拉夫·亚历山德罗维奇·马雷舍夫维德孔·吉斯林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罗韦尼基罗曼·舒赫维奇義大利攻防戰 (二戰)義呆利 Axis Powers羅馬尼亞戰役羅斯托夫戰役 (1941年)烏克蘭反抗軍烏克蘭歷史烏曼戰役瓦尔特·莫德尔瓦爾特·馮·賴歇瑙瓦爾特P38手槍瓦莱尼亚与东加利西亚波兰人大屠杀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瓦西里·弗拉基米罗维奇·贝科夫瓦西里·约瑟福维奇·斯大林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乌尔里希瓦西里·柴契夫甲基苯丙胺焦土政策熱澤夫戰役畢·圖曼當弗坦作戰特塞尔的格鲁吉亚人起义狙擊手盧布林–布列斯特攻勢盧武鉉盛世才登陸之日白俄罗斯白俄罗斯历史白俄罗斯国徽白俄罗斯国旗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白玫瑰DP輕機槍DShK重機槍芬蘭化莫辛-納甘步槍莫斯科保衛者之歌莫斯科戰役遙控戰車草原方面军菲利普·戈利科夫萨曼莎·史密斯蝗蟲10自走砲静静的顿河頓河集團軍顏色絲帶列表顿巴斯衛國戰爭勳章颜色丝带裝甲教導師飛虎隊西南方面军西西里島戰役西部方面军西里西亞攻勢親衛隊上級集團領袖親衛隊第2師親衛隊第3師親衛隊第4師馬基恩·波波夫馬豪斯·海茨瑙亞马仲英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李维诺夫马克西姆·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尔卡耶夫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马特维·扎哈罗夫马雷舍夫工厂諾門罕戰役高加索戰役高尔基电影制片厂魯格手槍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谢尔盖·费奥多罗维奇·阿赫罗梅耶夫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谢苗·库兹米奇·茨维贡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豹式戰車鲁道夫·赫斯鲍里斯·利沃维奇·万尼科夫鲍里斯·波列伏依鲍里斯三世貝爾格勒攻勢費奧多·歐克洛普科夫费多尔·冯·博克車臣-俄羅斯衝突黑衛士兵團黑海德意志人黑海艦隊车里雅宾斯克州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迫击炮装备人民委员部远东军区近距离作战錫尼維亞攻勢 (1942年)霸王行动胡济邦郭沫若胜利广场 (基辅)胜利旗航空舰队阿威梯克·伊萨克扬阿尔卡季·沃罗比约夫阿尔塞纳·温格阿尔希普·米哈伊洛维奇·留里卡阿尔谢尼·塔尔科夫斯基阿尔汉格尔斯克阿尔泰拖拉机厂阿列克谢·杰尼索维奇·季基阿爾弗雷德·約德爾阿爾謝尼·謝苗諾夫阿爾貝特·凱塞林阿登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之死阿道夫·乌尔班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蘇聯的強制居留蘇聯空軍蘇聯英雄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蘇聯海軍蘇霍姆林斯基蘇日戰爭鵝卵石行動赫爾曼·菲格萊因赫爾曼·霍特藍色方案關東軍特種演習葉夫列莫夫葉夫根尼·馬列夫葉利尼亞攻勢蓝色师鄂木斯克自由法國里蘇諾夫Li-2金维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军316师苏联苏联/俄罗斯驻朝鲜大使列表苏联历史苏联大元帅苏联人民苏联人民委员会苏联军事史苏联元帅列表苏联国家劳动后备苏联国土防空军苏联国防委员会苏联红军苏联狙击手苏联骑兵苏联边防军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铁路运输苏联武装力量苏赫巴托尔·彦吉玛英雄城市 (蘇聯)英雄连英雄连2雅克-18雅克-1戰鬥機雅克-3戰鬥機雅科夫·古尔耶维奇·波丘派洛雅科夫·约瑟福维奇·朱加什维利雅西-奇西瑙攻勢 (1944年8月)虎II坦克陸軍總司令部 (德國國防軍)FD型蒸汽机车FG42伞兵步枪Fw 189偵察機GAZ-AAGew 41步槍Hs 123俯衝轟炸機Il-4轟炸機IS系列坦克Ju 87俯衝轟炸機KV-1坦克KV-85坦克La-5戰鬥機M-37 45mm反坦克炮 (53-K)M13/40坦克M1927式76毫米步兵炮M1943式76毫米步兵炮M3李戰車MG08重機槍MG34通用機槍MG42通用機槍MP18衝鋒槍MP28衝鋒槍MP3008衝鋒槍MP35衝鋒槍MP40冲锋枪O型蒸汽机车Pak 43反坦克炮Pe-2轟炸機PPD-40冲锋枪PPS衝鋒槍PPSh-41冲锋枪PTRD-41反坦克步槍PzB38/39反坦克步枪RSD-1型柴油机车SdKfz 2SdKfz 4裝甲車ShKAS機槍StG44突击步枪SU-101自走炮SU-85驅逐坦克SVT-40半自動步槍T-18坦克T-34坦克T-35重型坦克T-37A 水陸兩棲輕型戰車T-43戰車TE1型柴油机车TE2型柴油机车TE3型柴油机车TEM1型柴油机车TT手槍UB航空機槍VG1-5半自動步槍VL19型电力机车Wimmersperg Spz-krYak-9戰鬥機Ye型蒸汽机车柏林戰役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林彪林利 (林伯渠之女)恩斯特·申克援蔣路線李士英李莎李敏 (毛娇娇)杨之华杰米霍沃机器制造厂東線行動東波美拉尼亞攻勢東方總計畫東普魯士攻勢松冈洋右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格奥尔基·弗廖罗夫格奥尔吉·卡尔波维奇·齐尼奥夫格爾哈德·巴克霍隆格特·馮·倫德施泰特格魯烏特種部隊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格拉娘梅德韋傑夫森林大屠殺梅普·吉斯森林兄弟楊景鍾欧洲战争列表武器人民委员部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毛岸英毛庆祥毛瑟C96手槍毛瑟Kar98k步槍決勝時刻系列決勝時刻:戰爭世界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汉斯·朔尔沃罗涅日方面军沃羅涅日戰役 (1942年)沃羅涅日戰役 (1943年)沃爾特·諾沃特尼沙洛夫·拉希多夫波多利斯克步兵和炮兵干部学校波兰波兰国家铁路波羅的海行動波羅的海攻勢法國戰役消耗戰涅瓦設計局漢斯-約阿希·馬西里漢斯·克雷布斯潜伏 (电视剧)潘特雷蒙·孔德拉季耶維奇·波諾馬連科朱可夫元帅雕像朱旦华朱敏 (语言学教授)戰地記者战争战争列表 (1900年-1944年)战役我们的父辈春季攻势海參崴海因茨·古德里安海因里希·希姆莱海恩茲·托爾伐特斯大林炮兵進行曲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斯圖爾·埃米爾自走炮斯捷潘·伊里奇·歐柏林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1年)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施勞弗高地戰役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治委員整風運動敖德薩圍城戰 (1941年)慕尼黑行動扬·安东内斯库托罗佩茨-霍尔姆进攻战役拉塞尼艾戰役拉哈特糖果点心厂拉格-1戰鬥機曼素子·王阿訇普洛霍羅夫卡戰役時事通識1932年型45公厘(19-K)反戰車炮1940至1944年车臣叛乱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三十周年纪念奖章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二十周年纪念奖章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1942年1953年伊朗政變1989年蘇聯人口普查2010年5月20世纪27238式防空戰車5月9日6月22日7月20日密谋案 扩展索引 (594 更多) »

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

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在1772年成立,王国领土包括了今天的波兰的南部和乌克兰的西部。奥地利皇帝兼任该国的国王。克拉科夫大公国、奥斯维辛和扎托尔公国也包含在该王国内。1918年随着奥匈帝国的解体,王国被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继任,在1920年被波兰吞并,1939年,苏联趁二战占领了大部分加利西亚地区并入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又被德国占领军划入波兰总督区内,二战后,又被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一部分并入波兰人民共和国。.

新!!: 苏德战争和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 · 查看更多 »

加特契纳

加特契纳(Га́тчина;Gatchina;Hatsina)是俄罗斯列宁格勒州的一座城市,2002年人口88,659人,位于圣彼得堡以南约45千米,两城由一条通往普斯科夫的道路连接。该城曾作为俄罗斯皇室夏宫之一的加特契纳宫而为人所知,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圣彼得堡历史中心及相关建筑群的一部分。.

新!!: 苏德战争和加特契纳 · 查看更多 »

加林娜·亚历山德罗芙娜·朱可娃

加林娜·亚历山德罗芙娜·朱可娃(Галин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Жукова,),娘家姓谢苗诺娃(Семёнова),是苏联元帅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的第二任妻子。.

新!!: 苏德战争和加林娜·亚历山德罗芙娜·朱可娃 · 查看更多 »

城鎮戰

城鎮戰又称為巷战(urban warfare),是指以人口聚居的城市或城鎮,甚至是更大的都會區來作為主要戰鬥場所的現代化戰爭方式。在18世紀以前,由於軍隊多以包圍城鎮外的作戰方式進行,通常就直接把當時對城鎮的攻擊行動稱作攻城戰。但隨著火藥的發明以及火炮開始投入了戰場,使得城牆已失去過去能有效防禦的功效。到了今日,城鎮戰多被視為一種特殊的軍事行動,原因在於今日城鎮戰得面對更加複雜的城市地形與建築,以及更多的一般平民。城鎮戰往往使得進攻方得付出較為昂貴的代價來占領該座城鎮;而對於防守方來說,則往往在作戰中擁有了一定的優勢(如基地地點、補給來源等),這種情況特別是在攻守兩方軍事實力懸殊時會更加的明顯。 一般軍事人員在遭遇城鎮戰時,大多時候會因房屋的配置無法立刻得到己方軍隊或裝甲車輛的掩護,而對方軍事人員和一般民眾又可能十分難以分別。除了可能遭遇穿著平民服裝的敵方士兵外,還包括有民兵、黑社會等這些單純想保衛自己家園,而提起自己的武器(也有可能是政府提供)襲擊入侵軍隊的民眾們。在許多資料交流和長程武器大範圍使用的現代戰爭中,城鎮戰卻不同於大部分典型且位在寬闊處的軍事行動,它反而讓敵我雙方的距離快速拉近,雙方皆只能在極短的距離接觸交火。城鎮戰被歸屬於複雜的三維空間戰鬥模式,軍隊時常因為建築物、強化過的掩蔽物等,只能擁有有限的視野以及火力發揮空間。而熟悉戰場的敵軍卻可能在掩蔽物甚至是地下基礎設施(如地鐵或下水道)中躲藏, 並以放置陷阱、爆裂物或者是安排狙擊手的方式,消減對方的實力。.

新!!: 苏德战争和城鎮戰 · 查看更多 »

基輔

基輔(Kyiv ;Kyjev;Kiyev )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烏克蘭首都、基輔州首府及第一大城市,人口達2,907,817(2016年)。 基輔是東歐重要的工業、科學、文化及教育中心,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高等教育機構和歷史建築的所在地,擁有廣泛的基礎設施和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基輔地鐵。 基輔的名稱來自「Kyi」,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建立者之一(Kyi, Shchek, Khoryv三兄弟和姐妹Lybid)。基輔在5世紀時是一座交易所,後逐漸成為東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並在10世纪至13世紀成為基輔羅斯的首都。1240年12月的拔都入侵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基輔失去過去數個世紀所獲得的政治影響力。後來強盛鄰國的興起,使得這裡成為這些大国的邊境重鎮(立陶宛大公國、波兰立陶宛联盟、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苏德战争期間,基輔在1941年7月7日—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被红军解放,并迅速发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成為烏克蘭首都。.

新!!: 苏德战争和基輔 · 查看更多 »

基輔戰役 (1941年)

基輔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烏克蘭的一場大型包圍戰;今天它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戰,它作為巴巴羅薩作戰在1941年8月23日至9月26日,在蘇聯歷史中它被稱為基輔防禦戰役(Киевская оборони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發生在1941年7月7日至9月26日。 幾乎整個蘇聯紅軍的西南方面軍被德軍包圍,共有665,000名蘇軍被俘虜,德軍在基輔的包圍圈未被嚴密封鎖,小股蘇軍在德軍緊閉包圍圈後突破包圍逃脫,包括謝苗·布瓊尼元帥、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元帥及政治委員赫鲁晓夫,無論如何這是蘇軍前所未有的大敗,超過了在6月至7月間在明斯克的災難,9月1日時西南方面軍有752,000至760,000人(850,000人包括後備及後方服務部隊)、3,923門火炮及迫擊砲、114輛坦克及167架飛機,被包圍的包括452,700人、2,642門火炮及迫擊砲和64輛坦克,10月2日有15,000人從包圍圈突圍,西南方面軍共付出700,544人傷亡,包括616,304人在長達1個月的戰役中陣亡、被俘或失蹤,結果蘇聯4個集团军(第5軍、第37軍、第26軍及第21軍)共43個師被消滅,第40集团軍被嚴重削弱,與之前的西方面軍相似,西南方面軍需要重建。.

新!!: 苏德战争和基輔戰役 (1941年) · 查看更多 »

基輔戰役 (1943年)

1943年的基輔戰役是描述了由蘇聯紅軍發動的3個戰略性行動(兩次進攻性和1次防禦性的)和1次由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庫爾斯克失敗之後的反擊行動。這4次個行動發生在1943年10月3日至12月22日。蘇軍在戰爭中發動了第一次夏季攻勢,把埃里希·馮·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迫回第聶伯河。在這裡曼施坦因打算讓部隊休息及重組他的部隊,但結果卻並非如此。蘇聯最高統帥部命令中央方面軍(1943年10月20日改名為白俄羅斯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1943年10月20日改名為烏克蘭第1方面軍)趕及在德軍到達渡口前渡過第聶伯河。當該行動在10月未能成功後,該行動交給烏克蘭第1方面軍,並獲得烏克蘭第2方面軍的支援。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和他的两个部下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以及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指揮下,攻佔了基輔以南及北之橋頭堡。他的對手將是久經沙場的第4裝甲軍團,由赫爾曼·霍特指揮。 由蘇聯的觀點上規劃的這次戰略性行動的內容是:.

新!!: 苏德战争和基輔戰役 (1943年) · 查看更多 »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Кири́лл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Мерецко́в,Kirill Afanasievich Meretskov,),苏联军事领导人,苏联元帅(1944年)。他于1918年加入紅軍,在俄国内战中曾多次负伤,后入总参军事学院学习和第1骑兵集团军作战。内战结束后在多个军区担任参谋长,参与军事改革,十分看重士兵训练和改善交通的重要性。1936年作为苏方军事顾问参加西班牙内战,回国后升任副总参谋长。1939年底的苏芬冬季战争中,他率军突破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8月到1941年1月间短期担任苏军总参谋长,参与苏军“反侵略计划”的制定。 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备经拷打与折磨,3个月后他被释放,派往西北方向。曾抵御南下的芬兰军队和夺取德军控制的季赫温,防止列宁格勒被彻底包围。其后两年里他多次组织解除对列宁格勒的围困的行动,经历过柳班战役的失败和“火花”行动的成功。列宁格勒解围后,组织了对芬兰军队的进攻,迫使芬兰退出战争。1945年在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攻势中歼灭位于北极圈中的德军,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1945年8月指挥远东第1方面军参加八月风暴行动,迅速攻入滿洲地區,精兵堂。,获得了苏联最高军事荣誉:胜利勋章。.

新!!: 苏德战争和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 · 查看更多 »

基洛夫工厂

基洛夫工厂(Кировский Завод),或基洛夫机械制造厂、列宁格勒基洛夫机械制造厂,是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家大型机械生产厂,也是俄罗斯西北部最大的企业之一。 基洛夫工厂的前身可以一直追溯到1801年,也属于俄罗斯最古老的企业之一。如今的基洛夫工厂拥有6500名员工。除了俄罗斯本土市场,基洛夫工厂还向超过20个国家进行对外出口。工厂以生产各类大型机械设备为主,涉及产业包括农业、轻重工业、能源业(包括核能)以及军工业。 基洛夫工厂成为了苏联时期国家工业化的象征——第一辆苏联自主生产的拖拉机,第一条大规模重型坦克生产线、第一辆T-80燃气涡轮机坦克和其它众多“第一”都在这里产生。.

新!!: 苏德战争和基洛夫工厂 · 查看更多 »

埃尔温·隆美尔

埃爾溫·約翰尼斯·尤根·隆美爾(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通稱「沙漠之狐」(Wüstenfuchs),也是德國極少數非貴族出身、未進過參謀學校而晉升至元帥的軍人。英國戰時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對隆美爾評價:「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大膽而熟練的對手,一位偉大的將軍」。 隆美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一名戰功卓越的低階軍官,曾因在義大利戰區的英勇表現獲得藍色馬克斯勳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入侵法國的行動中,隆美爾擔任了第7裝甲師師長,以迅速的機動攻勢俘虜大批敵軍與物資,使該師獲得「幽靈師」的稱呼。法國戰役後,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以少數的德國師與義大利軍隊向英軍發動攻擊,收回義大利在先前失去的殖民地,之後在戰斧作戰又擊退了具有裝備、人員和制空權優勢的英軍反攻,並在加查拉戰役中以寡擊眾,造成敵軍物資與人員損失過半。隆美爾因為此役的成功而被晉升為元帥,也因為其先前多次的活躍表現而產生了「隆美爾神話」。 但到了1942年7月阿拉曼戰役後,隆美爾部隊的補給狀況每况愈下,再度面對擁有物資增援的英美兩軍已難以對抗,隆美爾因此最終撤離北非,回到德國佔領的西線負責抵擋盟軍入侵歐陸的防務。戰爭後期,隆美爾被捲入了推翻希特勒的行動中。由於他廣泛的知名度,希特勒讓其選擇可享有「榮譽的私下自殺」,並可保護家人;也可以選擇受軍法審判、全家送至集中營。隆美爾選擇前者,服毒身亡。德國官方偽稱隆美爾因作戰負傷而死,或者是死於心臟病,並為其舉辦國葬。 隆美爾的軍事能力受到多位軍事學家的推崇及批評,包括其親臨前線所發展出的靈活機動戰術、對軍中同僚過於嚴苛和難以相處、行事莽撞、未重視後勤與戰略觀狹隘等都有許多爭議,甚至有人認為因为英軍不愿承認敵軍士兵的素质,所以才將隆美爾吹捧為軍事天才。除了軍事能力外,隆美爾也以人道精神對待敵軍士兵、並拒絕了殺害猶太裔和英國突擊隊戰俘的命令。.

新!!: 苏德战争和埃尔温·隆美尔 · 查看更多 »

埃爾溫·馮·維茨萊本

約本-威廉·格奧爾格·"埃爾溫"·馮·維茨勒本(Job-Wilhelm Georg "Erwin" von Witzleben;)是一名德國軍人並在1940年晉昇為元帥,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擔任指揮官,並參與了在1944年7月20日刺殺希特勒的密謀案。.

新!!: 苏德战争和埃爾溫·馮·維茨萊本 · 查看更多 »

埃里希·哈特曼

埃里希·阿尔弗雷德·哈特曼(Erich Alfred "Bubi" Hartman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由于他平易近人的开朗作风,仍未脱离稚气的脸庞以及一头纯正的金发,周围的人都把他称为了“小孩”(Bubi)。哈特曼从1941年加入了“第五十二战斗机联队”(JG 52)到1945年5月正式投降为止一共击落了三百五十二架被核实的战果,荣获仅授予来自全部军种共27人的“钻石橡叶带剑铁十字勋章”,并且成为世界空战史上击落最多敌机的王牌飞行员。因为一度把引擎盖周围漆成了黑色郁金香图样,使得有些苏联红军飞行员把他称为了“来自南方的黑色魔鬼”,他也喜欢在自己的座机(大部分为不同型号的“梅塞施密特”Bf-109)上涂上印有自己女友别名“Ursel/Usch”(乌尔苏)的红色爱心射箭图案。 哈特曼在实战中总结了一套完全不同于过去“盘旋-远距离开火”的“观察-判断-攻击-脱离或暂停攻击”战术,他一共执行了一千四百〇四次战斗任务,交战了八百二十五次,外加十四次的迫降经历,从未让一名自己的僚机丧生。.

新!!: 苏德战争和埃里希·哈特曼 · 查看更多 »

埃普索姆行动

|conflict.

新!!: 苏德战争和埃普索姆行动 · 查看更多 »

偉大的衛國戰爭 (稱呼)

偉大的衛國戰爭(translit),是蘇聯絕大部份成員國對1941-45年蘇德戰爭的稱呼,概念上等同中國的抗日戰爭稱呼,以區別更廣泛的二次世界大戰。官方定義的偉大的衛國戰爭自1941年6月22日起,1945年5月9日訖,有時為了法律上的效期問題會延伸至1945年5月11日以包括布拉格攻勢。.

新!!: 苏德战争和偉大的衛國戰爭 (稱呼) · 查看更多 »

十次史達林突擊

十次史達林突擊(俄語:Десять сталинских ударов)是一個蘇聯史學名詞,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在1944年內所成功實施的十次戰略攻勢。這些攻勢成功地將軸心國勢力從蘇聯的領土驅趕出去,並造成德意志國防軍崩潰。.

新!!: 苏德战争和十次史達林突擊 · 查看更多 »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Густав Карлович Ма́ннергейм,在华期间有一中文名叫马达汉,),是芬兰第二任摄政王(1918-1919年)、第六任总统(1944-1946年)及。曼纳海姆曾在俄罗斯帝国陆军中服役过约三十年,期间他参加了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东方战线的战役。除了之外,他在芬兰独立后的每一场战争中担任芬兰国防军的总司令。在世时他与西贝柳斯一起就是毫无争议的最著名的芬兰人。 曼纳海姆还担任了主席三十年,他也是的创建者。曼纳海姆是芬兰独立后历史上最关键的人物之一。2004年在芬兰广播公司举办的评选节目中曼纳海姆被评为最伟大的芬兰人。.

新!!: 苏德战争和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 查看更多 »

卡尔梅克人

卡尔梅克人(卡爾梅克語:Хальмгуд),是分布於西伯利亞南部,俄羅斯聯邦和蒙古國境內的一個民族。卡尔梅克是欧洲人对厄鲁特蒙古人、卫拉特蒙古人、元代的斡亦剌人,以及明代的瓦剌人的称呼。.

新!!: 苏德战争和卡尔梅克人 · 查看更多 »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Карело-Ф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缩写:КФССР,Karjalais-suomalainen sosialistinen neuvostotasavalta,缩写:KSSNT)是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三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二個加盟共和國。 卡累利阿-芬蘭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40年3月30日設立,並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於1956年撤銷,並重新併入俄羅斯聯邦改制降格為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名稱改爲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新!!: 苏德战争和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卡累利阿方面军

卡累利阿方面军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时期苏德战场最北方的一个方面军。.

新!!: 苏德战争和卡累利阿方面军 · 查看更多 »

卡爾可夫戰役

卡爾可夫戰役是德蘇戰爭中,德軍與蘇聯紅軍在卡爾可夫這座城市附近發生的4場戰役:.

新!!: 苏德战争和卡爾可夫戰役 · 查看更多 »

卡爾臼炮

卡爾臼炮(Mörser Karl;Gerät 040/041),是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軍所開發、使用的超重型火砲。.

新!!: 苏德战争和卡爾臼炮 · 查看更多 »

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包圍戰

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包圍戰,又稱胡貝的口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的一場戰役,1944年3月,兩個蘇聯方面軍在德涅斯特河以北包圍了由漢斯-瓦倫丁·胡貝上將指揮的德國第1裝甲軍團,德軍於4月逃出包圍圈以避免人員損失但損失了很多重型裝備。.

新!!: 苏德战争和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包圍戰 · 查看更多 »

卫国战争

於「衛國戰爭」這個稱呼本身,見偉大的衛國戰爭 (稱呼)。關於戰爭,則可指:.

新!!: 苏德战争和卫国战争 · 查看更多 »

南比薩拉比亞

南比薩拉比亞(羅馬尼亞語:Bugeac烏克蘭語:Буджак)指的是位於比薩拉比亞地區南部、黑海沿岸的多瑙河下游與德涅斯特河之間的地區。現屬烏克蘭的敖德薩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該地區被劃入羅馬尼亞國境內。在苏德战争末期(1944年8月),羅馬尼亞被迫將南比薩拉比亞割讓給蘇聯,該地區被編入蘇聯的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南比薩拉比亞位於黑海西岸,南接羅馬尼亞,北與西被摩爾多瓦包圍。 Category:烏克蘭歷史 Category:羅馬尼亞歷史.

新!!: 苏德战争和南比薩拉比亞 · 查看更多 »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

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南斯拉夫戰線,亦被稱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波斯尼亞語、克羅埃西亞語、塞爾維亞文:Narodnooslobodilački rat,塞爾維亞-西里爾字母:Народноослободилачки рат,斯洛文尼亞語:Narodnoosvobodilni boj或Narodnoosvobodilna borba),是南斯拉夫抵抗運動力量,基本上是南斯拉夫遊擊隊,與軸心國軍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1年-1945年)在被佔領的南斯拉夫土地上進行的戰鬥。 南斯拉夫抵抗運動力量最初是分為兩支遊擊隊:由共產黨領導的南斯拉夫遊擊隊和保皇派的塞爾維亞遊擊隊(官方稱為南斯拉夫祖國軍),當時保皇派正在通敵轉向軸心國及失去國際上作為抵抗運動的支持 David Martin, Ally Betrayed: The Uncensored Story of Tito and Mihailovich,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46), 34.

新!!: 苏德战争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 · 查看更多 »

反坦克榴弹发射器

铁拳(德语:Panzerfaust)又称作裝甲拳或反坦克榴弹发射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時由德國研發與制造的火藥推進無後座力反裝甲武器。此武器具體類型為一種小型且廉價的預裝填無後座力炮,並非坊間所認為的火箭發射器。它可能是較早開發完成的拳彈(Faustpatrone)發射器的改良型,而鐵拳眾多的型號也一直存在至戰爭結束。反坦克榴彈發射器的部分設計思想在二次大戰後影響了著名的火箭推進榴彈系列,像是RPG-2或RPG-7的設計方向。.

新!!: 苏德战争和反坦克榴弹发射器 · 查看更多 »

反坦克戰

反戰車战,是指与装甲战斗车辆,尤其是戰車作战的各种形式的总称。最常见的反戰車系统包括具有高炮口初速或使用穿甲弹药的火炮、反戰車导弹(例如线控制导导弹)、反戰車地雷等等。 在反戰車作战领域,有三个常用概念:机动力破坏、火力破坏和完全破坏。机动力破坏是指使戰車丧失移动能力,例如破坏戰車的履带,戰車虽然无法移动,但其武器系统可能还能正常使用;火力破坏是指使戰車部分或完全丧失开火能力;完全破坏则是指使戰車彻底丧失继续战斗能力,例如彻底摧毁戰車或使戰車全体乘员失去继续战斗的能力。.

新!!: 苏德战争和反坦克戰 · 查看更多 »

古今風雲人物

《古今風雲人物》,是一個香港電台的廣播節目,於2010年開始播出,介紹古今中外人物的歷史。繼《神州五十年》後於香港電台播放,播放時間為一輯半小時(三十分鐘),由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於香港電台第一台播放。除此之外,香港電台網站亦設有專屬網頁,供聽眾聆聽。 該節目由《中華五千年》的撰稿人張偉國博士,以及與張偉國共同主持《神州五十年》的麥勁生教授、亦有曾與張偉國共同於公開大學共事的曾卓然,在樹仁大學共事的羅永生博士主持,本節目主要以講述及兩位主持人(每集只有兩位主持人)的對談為主。 除了討論人物的生平事跡以外,亦有講述當時的時代背景,供聽眾了解該時代的時空背景。.

新!!: 苏德战争和古今風雲人物 · 查看更多 »

叶皮斯季妮娅·费奥多罗夫娜·斯捷潘诺娃

叶皮斯季妮娅·费奥多罗夫娜·斯捷潘诺娃(Епистини́я Фёдоровна Степа́нова;)是一名俄罗斯妇女,她的9个儿子死于卫国战争,并因此而被授予称号以及一级卫国战争勋章。.

新!!: 苏德战争和叶皮斯季妮娅·费奥多罗夫娜·斯捷潘诺娃 · 查看更多 »

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

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танков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政府机构,隶属于苏联人民委员会,负责坦克的生产研发。.

新!!: 苏德战争和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 · 查看更多 »

坦克殺手

Panzerschreck(德语)是二战中,纳粹德国的Raketenpanzerbüchse(「反戰車火箭步槍」,缩写为RPzB)的昵称,它是一种口径为88毫米,可重复使用的反戰車火箭发射器。 这种武器被用来增强步兵的反戰車能力,尾部装填,肩扛发射,通过电子点火发射由火箭推进的高稳定性的榴弹头Raketenpanzerbüchsen-Granate(简称RPzB.Gr),不过作为德军的反戰車武器,虽然有更强的威力和更远的射程,却因造價昂貴及構造複雜,比后期诞生的鐵拳反戰車無後坐力炮生产量要少很多。.

新!!: 苏德战争和坦克殺手 · 查看更多 »

坦能堡防線戰役

坦能堡防線戰役(Die Schlacht um die Tannenbergstellung;Sinimägede lahing;Битва за линию «Танненберг»)是納粹德國的「''納爾瓦''」分隊與蘇聯的之間的一場戰鬥。 從1944年7月25日至8月10日,蘇德雙方在納爾瓦地狹展開戰鬥以爭奪這個在戰略上十分重要的地區。蘇軍希望藉由攻占當地及愛沙尼亞全境,而獲得進攻芬蘭和東普魯士的基地。數位西方學者將這場戰鬥視為愛沙尼亞黨衛軍的戰鬥。因為有多達24個來自武裝親衛隊的步兵營參加這場戰鬥。其中大約有一半的兵力由指揮,準備反抗蘇聯的佔領。德軍的兵力有22,250人,要對抗兵力有136,830人的蘇軍。由於蘇軍在戰鬥過程中不斷增援,使得蘇軍遭受150,000–200,000人的傷亡,以及157–164輛坦克損毀的代價。.

新!!: 苏德战争和坦能堡防線戰役 · 查看更多 »

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 (1941年—1942年)

塞瓦斯托波爾戰役(Оборо́на Севасто́поля и би́тва за Крым、Schlacht um Sewastopol)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與蘇聯在黑海的蘇聯主要海軍基地上發生的戰役,戰事由1941年10月30日至1942年7月4日结束,戰役中德軍使用了大量重型迫擊砲(200公釐—800公釐系列)協助攻城。.

新!!: 苏德战争和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 (1941年—1942年) · 查看更多 »

塔爾圖攻勢

塔爾圖攻勢行動(Тарту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也被稱作塔爾圖戰役(Tartu lahing)以及埃馬約吉戰役(Emajõe lahingud,Schlacht am Embach),其發生於1944年的愛沙尼亞東南部,也是蘇德戰爭的一部份。交戰雙方分別為以及德國北方集團軍中的愛沙尼亞部隊。 在這場戰役開始前,蘇軍決定了他們的戰術目標:擊敗並拿下塔爾圖。而蘇軍的戰略目標則是尋求快速占領愛沙尼亞全境。因此,蘇軍計畫攻向里加灣並捕捉正在納爾瓦與蘇軍交戰的德軍部隊。 Арвед Калво (1976) Изгнание фашистов из Южной Эстонии (август - сентябрь 1944 года).

新!!: 苏德战争和塔爾圖攻勢 · 查看更多 »

塔林攻勢

塔林攻勢(Таллин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是一場由蘇聯紅軍的、第8軍團以及波羅的海艦隊,針對德意志國防軍的納爾瓦分隊以及愛沙尼亞獨立軍所執行的戰役。這場戰役於1944年9月17日至26日進行。德軍在這場戰役組織了從愛沙尼亞撤退的行動,稱作奧斯特行動(Unternehmen "Aster")。 蘇軍於埃馬約吉河及塔爾圖附近展開進攻。德軍的防守使得納爾瓦分隊得以有秩序地從愛沙尼亞本土撤出。 9月18日,以為準,堅持愛沙尼亞獨立的愛沙尼亞政府從德軍手中收復了位於塔林的政府大樓。塔林在9月22日被德軍放棄,而列寧格勒方面軍在9月26日,攻下塔林及愛沙尼亞大部分地區,只剩離島地區尚未被占領。.

新!!: 苏德战争和塔林攻勢 · 查看更多 »

夏仙義·亞諾什·卡羅伊

海萨尼·亚诺什·卡罗伊(Harsányi János Károly,John Charles Harsanyi ,)--,又譯豪尔沙尼,是一名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的美籍經濟學家。他擁有犹太血统,是富裕药商的独子。1994年,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2000年因心臟病在美國柏克萊逝世。 他是最著名的要數他對博弈論的研究及博弈論應用於經濟學的貢獻。特別是他對不完備信息的博弈,即塞局博弈(Bayesian games)的高度創新分析。他的重要貢獻還包括博弈論與經濟推理在政治和道德哲學(特別是功利主義倫理學)的應用。除此以外,他也對平衡選擇(equilibrium selection)作出貢獻。 他的貢獻令他於1994年和约翰·福布斯·纳什及萊因哈德·澤爾騰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新!!: 苏德战争和夏仙義·亞諾什·卡羅伊 · 查看更多 »

夏伯阳级巡洋舰

68-K型巡洋舰(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68-К),北約代號「夏伯陽級」(Чапаев),是苏联海军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设计的一种巡洋舰,為基洛夫級的改良版本,採長船艏樓設計。本級艦原定计划建造17艘,但至德蘇戰爭爆发时只有7艘動工,其中2艘(斯维尔德洛夫号和奧爾忠尼啟則號)在尼古拉耶夫遭德軍俘獲,最後遭到拆除;餘下的5艘皆在1950年代完工服役,並在1970年代陸續退役。 该级舰是苏联唯一拥有过或设计过的叫“夏伯阳”的巡洋舰。《舰载武器》杂志上刊登的由施征撰写的《夭折的“光荣II”——“夏伯阳”级导弹巡洋舰》和《兵工科技》杂志上刊登的由朱怿昀撰写的《胎死腹中的红色巨兽——苏联海军“夏伯阳”级导弹巡洋舰》两篇文章宣称20世纪80年代苏联设计过一种“1170型夏伯阳级导弹巡洋舰”,但已被证明是虚构的。文章所用的图片在外国网站称为“1157型卡什坦级驱逐舰”,同样也没有存在的证据。.

新!!: 苏德战争和夏伯阳级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夏至行動

夏至行動 (Unternehmen Sonnenwende),亦被稱為“斯塔加德坦克戰役”Beevor, p.91,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的一場裝甲攻勢行動,是最後一個同類行動。 原計劃作為主要攻勢,但最終只作為比較有限的攻擊,這行動被蘇聯紅軍擊退,但有助於說服蘇聯最高統帥部推遲計劃中對柏林的進攻。.

新!!: 苏德战争和夏至行動 · 查看更多 »

大岛浩

大岛浩(),日本陆军中將,日本外交官,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长期担任日本驻德国大使,是德意日三国同盟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裁定为甲级战犯。.

新!!: 苏德战争和大岛浩 · 查看更多 »

大盧基戰役

大盧基戰役是德意志國防軍及蘇聯紅軍之間的一場戰役,於1942年至1943年冬季發生在蘇聯城市大盧基,它特別被值得注意的是德軍在解除包圍時戰術失敗與史達林格勒戰役相似,它不應該被誤會為更大的大盧基攻勢行動(在熱澤夫-維亞茲瑪戰略攻勢行動之一部份)而它屬於大盧基攻勢行動之一部份。.

新!!: 苏德战争和大盧基戰役 · 查看更多 »

大衛國戰爭

#重定向 苏德战争.

新!!: 苏德战争和大衛國戰爭 · 查看更多 »

大西洋壁壘

大西洋壁壘(德語:Atlantikwall)又稱大西洋鐵壁或大西洋長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用來防禦西線的軍事設施,該防線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里,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 ,由托特組織、弗里茲·托特和阿爾伯特·斯佩爾建造,之後由隆美爾所強化、希特勒和宣傳部長戈培爾曾大力提倡,稱之為不倒防線。.

新!!: 苏德战争和大西洋壁壘 · 查看更多 »

大敵當前

《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s),2001年的電影,由让-雅克·阿诺執導。片名是從1973年的書《大敵當前:史達林格勒戰役》(Enemy at the Gates: The Battle for Stalingrad)擷取而來,描述苏德战争史達林格勒戰役時,蘇俄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上尉與德國狙击手柯尼希上校決鬥的故事。现在史界一般认为这场对决是当时苏联军事宣传需要而产生的传奇故事,并非实际存在。德军也不存在柯尼希此人。儘管此故事為虛構,電影的架構大部分來源於瓦西里·扎伊采夫口述的故事。.

新!!: 苏德战争和大敵當前 · 查看更多 »

天王星行動

天王星行動(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为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战略性军事行动代号,目标为包圍、及部份。這個行動是史達林格勒戰役的一部分,作戰目的是消滅在史達林格勒城中及週邊地區的德軍。天王星行動的策劃早在1942年9月便開始,最終發展成包圍、消滅德國中央集團軍及在高加索地區的其他德軍。由于德軍沒有準備好在冬季作戰,加之位於蘇聯南方的部隊過分分散,其側翼又由較為貧弱的羅馬尼亞、匈牙利及義大利軍隊防守,因此蘇聯红軍佔盡了優勢。蘇軍的攻勢自羅馬尼亞軍隊正面防線展開,這些軸心國軍队战斗素质不如德军,同时还缺乏對抗蘇聯裝甲部隊的重型武器。 德軍為攻佔高加索油田地帶及史達林格勒而實施的夏季攻勢,造成了一條超过軸心國部隊预期防御范围的漫長戰綫。在德軍將數個機械化師從蘇聯調往西歐後這一情況更為惡化。加上該戰區經過數個月的激戰後,德國部隊,特別是在史達林格勒城內作戰的部隊消耗甚鉅。德軍只有将兵力約一個裝甲師的以及作為預備隊,用以支援掩護第6軍團側翼的羅馬尼亞部隊。與之相比,紅軍在準備進攻上在史達林格勒城內及周圍部署了超過100萬名士兵。然而蘇聯調動軍隊的動作並非沒有遭遇到困難:為避免暴露被德軍發現,蘇軍的秘密部署使得部分部隊因為后勤問題而未能按照計畫抵達,因此天王星行動的開始日期從11月8日延遲至11月17日,之後再進一步推遲至11月19日。 11月19日早上7時20分(莫斯科時間)蘇聯紅軍對位於史達林格勒城區的軸心國軍隊北翼展開攻擊;南翼部隊亦於11月20日開始進攻,雖然羅馬尼亞軍部隊能擊退蘇軍首輪攻擊,但在11月20日晚時,蘇軍繞過數個实力较强的德軍步兵師直接进攻羅馬尼亞第3軍團及第4軍團,这些轴心国军队不久之后就全面潰退。德軍機動預備隊沒有足夠力量用以擊退蘇軍的機械化矛頭,同時第6軍團指揮部亦未能及時調動史達林格勒城中的裝甲部隊,將它們重新部署以擊退這些威脅。11月22日晚上蘇軍兩翼的部隊於喀拉蚩會師,成功包圍了頓河以東的290,000名軸心國部隊。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命令軸心國軍隊繼續死守史達林格勒城中的陣地並以空運維持補給,與此同時蘇軍及德軍指揮官們也開始各自策劃他們的下一步行動。.

新!!: 苏德战争和天王星行動 · 查看更多 »

外蒙古独立

外蒙古独立是指外蒙古于20世纪上半葉脫離中國獨立的历史事件。 中國自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實行自治。1921年在蘇聯紅軍的介入下,中華民國政府尚能掌握內蒙古,而外蒙古地區成為不受管轄處於實質獨立狀態。外蒙古前後多次宣布獨立,雖曾獲得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承認,不過於冷戰期間曾有爭議。外蒙古包括现在蒙古国以及唐努乌梁海地区。蒙古国雖是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主权独立国家,而唐努乌梁海地区则被俄国控制。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时唐努乌梁海一部分被并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即现俄罗斯联邦),另一部分则并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庫蘇古爾省,今日俄蒙界線便因此而定。.

新!!: 苏德战争和外蒙古独立 · 查看更多 »

奥马哈海滩

奥马哈海滩(Omaha Beach)是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战役中盟军四个主要登陆地点之一的代号名稱,盟軍於此日在諾曼第地區著陸,試圖深入歐洲內陸以解放被納粹德國與傀儡政府維希法國所統治的民眾。 奧馬哈海灘这片位于法国北部海岸,并且直接面对着英吉利海峡的滩头全长有8公里(約5英里),东起聖奧諾里訥-德佩爾泰,西至濱海維耶維爾才结束。此海滩对盟军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盟军能够成功控制这片海滩,那么登陸於海滩东部黃金海灘的英国登陆部队,就能与海滩西部猶他海灘的美国登陆部队会師;这样的话便可將整个诺曼底前线从零散的滩头阵地,沿著英吉利海峽整合成一個大型的戰線。在盟军的作战计划中,负责进攻此海滩的是美国陆军,而美国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则负责将登陆部队送上滩头。 盟军计划派遣两股部队,於「D-Day」當天分别进攻此海滩的东西两部分:进攻海滩东部的是久经战争考验的美国陆军第1师,而进攻海滩西部的则是从奥克角调过来9个连規模的美國陸軍遊騎兵部隊与之前从未上过战场的第29步兵師。在計劃中,將會由坦克、装甲部队、步兵与战斗工程兵参加最初的几波攻击;如果计划进展顺利的话,这几波攻击将会大大的削弱德军在海滩上的防御力量,这时盟军的大型登陆舰就可以安全登陆。 奥马哈登陆部队的主要目标是在贝桑-于-潘港与維爾河之间,建立一座长8公里(約5英里)的灘頭堡,并且与东边黃金海滩上的英军第30軍第50師,以及西边犹他海滩上的美国第7军团会师。當時德國負責防守奥马哈海滩的是德军第352步兵师,其轄下的士兵為青少年,另外也有自德蘇戰爭調職過來的老兵;同時,德軍第352步兵师下面也並沒有另設有訓練營或訓練團。在這有12,020人數規模的步兵師中,他們得肩負著守衛著自奥马哈海滩往內53公里的範圍;其中只有6,800名有經驗的作戰步兵,其餘則多尚未有作戰經驗。德军的计划是利用海滩上的大量沿海据点,在盟军登陆部队尚未上岸之前就将其击退。 出乎意料的是,盟军的作战计划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得到了实现。首先,由于导航系统的原因,大部分登陆舰都在错误的地方上了岸。其次,防守海滩的德军比美军预想之中的要强大的多,美軍的登陆部队因此承受了相当大的损失。在德军猛烈的炮火之下,美军战斗工程兵只能以很慢的速度清理海滩上的地雷以及障礙物,结果后续部队只能沿着区区几条已清除障礙的通道开上滩头。由于在上岸之前承受了过多的损失,幸存下来的--兵已没有能力清除位于内陆一侧的德军据点;美军因此遇到了更多的麻烦,后续部队的登陆时间也不得不被推迟。尽管如此,幸存下来的小股登陆部队还是成功在当天战斗结束时,建立了两个互不相连的小阵地。由于内陆的德军力量仍相对比较弱,因此美军通过逐渐扩大这两个阵地,最後还是达成了原「D-Day」计划中的目标。.

新!!: 苏德战争和奥马哈海滩 · 查看更多 »

奥拉宁鲍姆登陆场

奥拉宁鲍姆登陆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场北部战区在列宁格勒州境内芬兰湾南岸的一处苏军据守的敌后登陆场,苏德双方在此对峙攻守了两年另四个月。奥拉宁鲍姆登陆场是在列宁格勒包围圈内的最偏远的一个独立包围圈,人员物资补给与伤员后送,首先要靠拉多加湖从苏联大后方送入列宁格勒包围圈内,然后再经过芬兰湾东部的海运航路进出奥拉宁鲍姆登陆场。奥拉宁鲍姆登陆场的血腥持续争夺,对列宁格勒市区与苏联波罗的海舰队最后退守水域的安危具有决定意义。.

新!!: 苏德战争和奥拉宁鲍姆登陆场 · 查看更多 »

奧托·君舍

奧托·君舍(德語:Otto Günsche,1917年9月24日 – 2003年10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的中階軍官。君舍在成為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之前曾服役於武裝親衛隊第1師。1945年5月2日,君舍遭佔領柏林的蘇聯紅軍俘虜,並曾先後被關押於蘇聯境內的多處監獄與勞動營內;他最終於1956年5月2日自包岑監獄獲釋。.

新!!: 苏德战争和奧托·君舍 · 查看更多 »

奧托·斯科爾茲內

奧托·斯科爾茲內(Otto Skorzeny,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非常著名的德国特種部隊指揮官,指揮了幾次著名的行動,「欧洲最危险的男人」是他的綽號。 奧托·斯科爾茲內是党卫队軍官,臉上有年輕時因擊劍留下的刀疤,看起來令人印象深刻。奧托·斯科爾茲內指揮最著名的行動是救出被意大利人推翻並囚禁的墨索里尼。墨索里尼那時被囚禁在易守難攻的山中旅館,但奧托·斯科爾茲帶領傘兵空降在相當狹小的空降場之上,在沒開槍的情況下迅速解除了意大利軍隊武裝,並且帶著墨索里尼成功逃出。(詳見橡樹行動) 另一次成功的作戰則是在突出部戰役之前,奧托·斯科爾茲內手下的150名特種兵偽裝成美軍,穿上美軍的制服武器,拿著美軍的身分證件,開著繳獲的吉普車與坦克,穿過默茲河,滲透後方破壞道路橋樑,對美軍造成相當困擾,在列日的一支特種兵分隊被俘後甚至編造一個謊言說:「斯科爾茲內的特種兵將滲透到巴黎的所有道路,以等待時機集合並暗殺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這個謊言使盟軍相信,連盟軍指揮官艾森豪都被迫留在自己的司令部中以防被德軍特種部隊刺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奧托·斯科爾茲囚禁一段時間之後被釋放,之後在西班牙度過餘生。 上述兩次史實都在1970年代拍成電影:第1部為 《纳粹16死士》又名《猛鹰雄风》;第2部名為《坦克大決戰》。.

新!!: 苏德战争和奧托·斯科爾茲內 · 查看更多 »

女狙击手

女狙击手("Незламна";"Битва за Севастополь")是一部上映于2015年的俄罗斯、乌克兰共同制作的传记战争电影。本片讲述二战苏联传奇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加入苏联红军参加苏德战争,并逐步成为二战中最为致命的狙擊手之一的故事。.

新!!: 苏德战争和女狙击手 · 查看更多 »

姜健

姜健(강건,)原名姜信泰(강신태),朝鲜半岛南部庆尚北道尚州人(现属韩国),早年因為逃避日本统治而移居中国,曾經被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并且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结束后,姜健在延吉进行党政工作。之后参与朝鲜人民军,而且在抗日战争中大為活跃。1945年,他担任朝鲜人民军驻延边的司令员。朝鲜建国后,升任总参谋长,并参与朝鲜战争。1950年9月8日,因為空袭而在庆尚北道安东市陣亡,成为朝鲜战争中阵亡的军衔最高的将领。.

新!!: 苏德战争和姜健 · 查看更多 »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Wilhelm Gustloff)是一艘納粹德國郵輪,由布羅姆與沃斯船塢(Blohm + Voss)所建造,她的名字是來自納粹黨瑞士分部的領袖威廉·古斯特洛夫,於1937年5月5日下水。在二戰末期,此船用來載運遭蘇聯紅軍圍困在東普魯士的德國人(包括平民及少數官兵),最後在1945年1月30日於波羅的海被蘇軍潛艇發射三枚魚雷擊沉。遇難人數估計由5,300至9,931人不等艾雲·卡比斯(Irwin J. Kappes) 參考資料 提出遇難人數為5,348。他並沒有列出資料來源,但他推介下列兩本書: A. V. Sellwood, The Damned Don't Drown: The Sinking of the Wilhelm Gustloff; 及 Alfred-Maurice de Zayas, A Terrible Revenge: The Ethnic Cleansing of the East European Germans 1944-1950.

新!!: 苏德战争和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 · 查看更多 »

威廉·格利澤

威廉·格利澤(德語:Wilhelm Gliese,,)是一位德國天文學家,以研究近距恆星並製作星表聞名。.

新!!: 苏德战争和威廉·格利澤 · 查看更多 »

娜塔莉亚·弗拉基米罗芙娜·波克隆斯卡娅

娜塔莉亚·弗拉基米罗芙娜·波克隆斯卡娅(p;Наталія Володимирівна Поклонська;),是克里米亚出身的檢察官及政治人物,現任俄羅斯国家杜马議員。她於2014年3月—2016年9月擔任克里米亞共和國总检察长。她在就任總檢察長後的記者會影片透過網路迅速流傳,因而開啟了國際知名度。网络上称她为美女检察长。.

新!!: 苏德战争和娜塔莉亚·弗拉基米罗芙娜·波克隆斯卡娅 · 查看更多 »

孫維世

孫維世()女,小名孫光英,四川省南溪縣人,孫炳文之女,周恩来与邓颖超义女。中华人民共和国话剧及电影导演,1968年10月14日在狱中被迫害致死,终年48岁。1977年6月9日,文化部艺术局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孙维世举行遗像安放仪式,给这位人民艺术家平反昭雪。.

新!!: 苏德战争和孫維世 · 查看更多 »

安德列亞斯·巴德

安德列亚斯·巴德(Andreas Baader,)是西德恐怖分子、德国左翼军事及恐怖组织红军派的最初领导人。安德列亚斯·巴德出生于慕尼黑,父亲为历史学家,苏德战争时被苏联俘获后未返回德国。巴德由其母亲和祖母养大。巴德高中辍学,是红军派中少数未上过大学的成员。古德伦·安司林为其女友。 Category:德国纵火者 Category:恐怖分子 Category:红军派成员 Category:慕尼黑人 Category:共产党恐怖主义人物.

新!!: 苏德战争和安德列亞斯·巴德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

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Андрей Антонович Гречко,Andrei Antonovich Grechko – 1976年4月26日) 曾任苏联元帅、国防部长。.

新!!: 苏德战争和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俄文:Андрей Андреевич Власов,拉丁化:Andrej Andrejewitsch Wlassow,),苏联将领,中将。他作为苏军将领曾在苏德战争初期表现优异,却在被俘后选择投降德军并倒戈。这些使他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新!!: 苏德战争和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帕夫洛维奇·基里连科

安德烈·帕夫洛維奇·基里連科(Андре́й Па́влович Кириле́нко,-1990年5月12日),冷戰時期蘇聯政治家,1906年生於俄羅斯帝國沃羅涅日省阿列克謝耶夫卡一個俄羅斯人工人階級家庭。他在1920年從當地一家職業訓練學校畢業,又在1930年代中末葉從畢業。他在1930年成為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黨員。基里連科和很多成為黨政要員的蘇共黨員一樣,都是從「工業梯隊」晉身蘇聯統治階層;他在1960年已是蘇共中央俄羅斯聯邦局第一副主席。尼基塔·赫魯曉夫被迫辭職之後,他在1965年成為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並充當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的「主將」。 基里連科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勃列日涅夫的權力基礎,甚而鞏固勃列日涅夫在黨內的地位。自赫魯曉夫被廢黜至勃列日涅夫逝世期間,他是蘇共主管組織工作的首席書記。他在長期負責人事選拔事務、並詳細監督蘇共中央的經濟規劃工作。1976年,勃列日涅夫任命康斯坦丁·契爾年科為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使契爾年科能夠制衡基里連科的權力。自1970年代中末葉起,基里連科健康轉差,記憶力衰退;1982年勃列日涅夫死後,繼任總書記的尤里·安德羅波夫則把基里連科排擠出蘇共領導層。基里連科被迫辭職,退出政壇。他在1990年5月12日死於莫斯科。.

新!!: 苏德战争和安德烈·帕夫洛维奇·基里连科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塔尤爾斯基

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塔尤尔斯基(Андрей Иванович Таюрский,)苏联空军少将,卫国战争时期是西线的空军司令员。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西部方面军在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遭到毁灭性打击,总司令德米特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被解除职务、逮捕,并被控以叛国与失职。1941年遭到牵连被判处死刑。.

新!!: 苏德战争和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塔尤爾斯基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Андре́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Са́харов,姓氏也譯作--,),苏联原子物理学家,闻名于核聚变、宇宙射线、基本粒子和重子产生(Baryogenesis)等领域的研究,并曾主导苏联第一枚氢弹的研发,被称为“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也是人权運動家,是公民自由的拥护者,支持苏联改革。他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为了纪念他,欧洲议会把设立的欧洲最高人权奖命名为萨哈罗夫奖。.

新!!: 苏德战争和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图波列夫

安德烈·图波列夫(俄语:Андр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Туполев,)是一位蘇聯飞机设计师。.

新!!: 苏德战争和安德烈·图波列夫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赫鲁廖夫

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赫鲁廖夫(Андр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Хрулёв,),苏联军事家,伟大卫国战争中任苏军后勤部部长,1943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新!!: 苏德战争和安德烈·瓦西里耶维奇·赫鲁廖夫 · 查看更多 »

安德烈·捷连季耶维奇·格里格耶夫

安德烈·捷连季耶维奇·格里格耶夫(Андрей Терентьевич Григорьев,)苏联少将,苏联通讯部队军官。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西部方面军在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遭到毁灭性打击,总司令德米特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被解除职务、逮捕,并被控以叛国与失职。1941年遭到牵连被判处死刑。.

新!!: 苏德战争和安德烈·捷连季耶维奇·格里格耶夫 · 查看更多 »

安德斯军团

安德斯军团,是1941年到1942年,的非正式称呼,名称源自其指挥官。苏军在苏德战争打响后组建了这支部队。不过,1942年3月,根据英国-苏联-波兰流亡政府达成的协议,波军经由伊朗前往巴勒斯坦。随后,在英国指挥下,这支部队的许多成员以波兰第2军的名义参加意大利战役。.

新!!: 苏德战争和安德斯军团 · 查看更多 »

對蔣中正的評價

前中國國民黨總裁、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字介石),曾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張玉法:〈民國歷任元首的性格特質(1912-1988)〉,刊呂芳上主編:《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12月。蔣中正帶領中國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勝出,是中國的民族英雄,並在國共內戰落敗後,領導中華民國政府遷移到臺澎金馬,堅決反共對保存中華文化及捍衛中華民族利益發揮重大貢獻。另一方面,有人則認為蔣中正在中國大陸軍事失利失去政權到臺灣後,以反共為名實行威權體制。蔣中正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領導人之一,世界各國對蔣中正的評價非常歧異,除了蔣中正因戰敗失去政權而備受日後建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批評之外,在全世界依然有不同的評價。.

新!!: 苏德战争和對蔣中正的評價 · 查看更多 »

小林源文

小林源文(こばやし もとふみ;),是日本男性戰爭漫畫家與插畫家。1951年出生自日本福島縣,畢業自川崎市立工業學院,自少年時代便對軍事武器和漫畫有濃厚興趣,22歲時便替日本的學研控股繪製像是X戰車圖鑑等有關武器及戰史的漫畫系列。由於細膩的描繪手法,以及對戰爭鬥士、武器的觀察入微,使他被譽為當今日本軍事漫畫家中的第一把交椅。,小林源文オフィシャルサイト:ゲンブンワールド。.

新!!: 苏德战争和小林源文 · 查看更多 »

尤利烏斯·埃佛拉

朱利奧·切薩雷·安德烈·埃佛拉男爵(Barone Giulio Cesare Andrea Evola,),筆名尤利烏斯·埃佛拉(Julius Evola),是義大利哲學家、隱微論(esotericism)者、文學家、畫家,傳統主義學派重要成員。雖然他擁有多樣的才華,但主要以思想著作聞名。 在思想上,埃佛拉具有強烈的貴族氣質、男子氣概和英雄主義,反對20世紀的種種主流價值。他相信人類正活在伽梨玉迦(Kali Yuga),即印度教歷史觀念中的黑暗時代:物質欲望氾濫,精神麻木而扭曲。Franco Ferraresi形容「埃佛拉可說是最激進和一貫地反對自由、平等、民主和20世紀的大眾社會之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學以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為核心,其著作的主題涉及Hermeticism、性的形而上學、Tantra、佛教、道教、登山、聖杯、文明的本質與歷史、東西方各種哲學傳統等。他的三本最重要著作是《反叛現代世界》(1934)、《廢墟中的人》(1953)和《騎虎》(1961)。 雖然埃佛拉從未加入法西斯黨,但在墨索里尼執政時他曾積極試圖影響政治。二次大戰結束後的許多右翼(以及一些左翼)團體都熱中他的著作。.

新!!: 苏德战争和尤利烏斯·埃佛拉 · 查看更多 »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Ю́р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ндро́пов,Yuri Vladimirovich Andropov,),苏联政治家,长期担任苏联党政领导职务,曾任苏联克格勃首脑,1982年11月接替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任职总书记15个月后,于1984年2月逝世,由契尔年科接任总书记职务。.

新!!: 苏德战争和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 查看更多 »

尤里·鲍里索维奇·列维坦

尤里·鲍里索维奇·列维坦(Ю́рий Бори́сович Левита́н,),苏联著名播音员、人民艺术家,犹太人,因其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战时广播及其著名的开场白“请注意,莫斯科在广播(Внимание, говорит Москва!)”而著名。.

新!!: 苏德战争和尤里·鲍里索维奇·列维坦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Тихонов;Nikolai Aleksandrovich Tikhonov;)是冷戰時期烏克蘭裔蘇聯政治人物。 尼古拉·吉洪诺夫于1976年至1980年被任命为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80年至1985年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作为苏联的政府首脑,吉洪诺夫是在苏联停滞时期后期负责文化和经济。他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于1985年被尼古拉·雷日科夫所取代。同年,他失去了他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席位,但他在中央委员会中的席位一直保留,直到1989年。.

新!!: 苏德战争和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格里契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格里契(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Клич,)苏联中将,苏联炮兵部队军官。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西部方面军在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遭到毁灭性打击,总司令德米特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被解除职务、逮捕,并被控以叛国与失职。1941年遭到牵连被判处死刑。.

新!!: 苏德战争和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格里契 · 查看更多 »

屈武

屈武(),字经文,陕西渭南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家。中国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女婿。.

新!!: 苏德战争和屈武 · 查看更多 »

巴巴羅薩行動

巴巴羅薩行動(德语:Unternehmen Barbarossa)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進攻蘇聯的代號,整場作戰在1941年6月22日展開,這個名稱來自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紅鬍子”(Barbarossa)。巴巴羅薩作戰從1941年6月一直進行至12月以失敗告終,但德蘇戰爭一直要到1945年5月蘇聯佔領柏林才算正式結束。 作戰原本的計畫是要快速攻克蘇聯的西方領土,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戰線為止,這條預定的終極目標也被稱為AA戰線。在作戰的最初數個月裡,德軍繼續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最後在莫斯科戰役中受阻,這場作戰的受挫可以說是阿道夫·希特勒和第三帝國命運的轉捩點。最重要的是,巴巴羅薩作戰的失敗開啟了長達數年的德蘇战争,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數千萬人因此罹難。.

新!!: 苏德战争和巴巴羅薩行動 · 查看更多 »

巴格拉基昂行動

巴格拉基昂行動(Oперация Багратион,取自於俄羅斯將軍彼得·巴格拉基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於1944年對白俄羅斯發動大規模攻勢的代號,於6月22日開始實行(與3年前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同一天),蘇軍自4個方向進攻,擊潰德國中央集團軍與收復了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並到8月渡過維斯瓦河、一直推進到東普魯士邊界的里加暫做重整。蘇軍這次的攻勢使得德國中央集團軍及其屬下3個軍團包括第4軍團、第3裝甲軍團及第9軍團崩潰,損失了28個陸軍師,被認為可能是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單一敗戰。德軍在這次行動中的損失無法彌補,軍事歷史學家說:「自從1944年夏季中央集團軍的崩潰後,德軍將要在東方進行一場極為痛苦的戰爭」。在這場行動結束後,蘇軍收復了大部分西部領土,也在羅馬尼亞與波蘭邊境取得立足地。.

新!!: 苏德战争和巴格拉基昂行動 · 查看更多 »

巴拉頓湖戰役

春季覺醒行動(德語:Unternehmen Frühlingserwachen,1945年3月6日—1945年3月1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最後一次大型攻勢計劃,這次攻勢亦被稱為巴拉頓湖攻勢,是德軍從1945年3月6日秘密發起的。德軍在德蘇戰爭的匈牙利接近巴拉頓湖實施進攻,這地區包括了一些油田,這是納粹德國最後的石油供應區。 这次行動中,一些參戰部隊是西方戰線的突出部之役中戰敗撤下來的部隊,包括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第6裝甲軍團。.

新!!: 苏德战争和巴拉頓湖戰役 · 查看更多 »

不列顛戰役

不列顛戰役(Battle of Britain),又名英倫空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英国發動的大規模空戰,而這次戰爭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除了英、德兩國之外包括同屬大英國協的紐西蘭、加拿大、澳洲、南非、愛爾蘭、牙買加、斯里蘭卡、南羅德西亞等國的空勤人員也投入英軍;許多被納粹德國佔領的歐洲國家,包括波蘭、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等撤至英國的空軍,也加入了保衛英國的行列;當時屬於中立的美國也有志願者組成了「」與英國併肩作戰,同屬軸心國的義大利則派出「」與德國空軍一起戰鬥。战争在1941年10月12日以納粹德国的失败告终,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藉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作戰計劃。.

新!!: 苏德战争和不列顛戰役 · 查看更多 »

中型机械工业部

中型机械工业部(МСМ СССР)是苏联政府负责核工业的一个中央部委。.

新!!: 苏德战争和中型机械工业部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5年设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初次開始實行军衔制時的军衔之一,1955年至1965年为该国的最高军衔,1965年被废止。此军衔原本只打算授予毛泽东一人,但毛泽东本人拒绝接受,因而自始至终无人被授予此军衔。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5年至1965年实际上的最高军衔是仅次于此军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而如今现行的最高军衔是上将。.

新!!: 苏德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 · 查看更多 »

中央集團軍

中央集團軍(德語:Heeresgruppe Mitt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納粹德国在德蘇戰爭上部署的3个主要的集团军群之一,創建於1941年6月22日。中央集團軍原先創建的目的是為了攻下蘇聯首都莫斯科,它参加了德蘇戰爭中除了史達林格勒戰役和列寧格勒戰役外的大部分決定性戰役。在蘇聯開始反擊後,中央集團軍漸漸崩壞,被切割成若干的小型軍單位,在1944年苏联紅軍发动的巴格拉基昂作战行动中德国中央集團軍被彻底击溃,在1945年1月25日被包圍在柯尼斯堡口袋後,中央集團軍改名為北方集團軍,以A集團軍改名為中央集團軍繼續戰鬥,直到在柏林战役和布拉格攻勢中彻底消亡。值得一提的是,拥有两个装甲集群的中央集团军群在巴巴罗萨作战3个集团军群中战斗力最强的。.

新!!: 苏德战争和中央集團軍 · 查看更多 »

中央方面军

中央方面军是苏德战争中苏联的战役战略集团。 1941年7月24日在西方方面军一部的基础上第一次组建。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13、第21、第3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库兹涅佐夫上将(1941年7至8月)、叶夫列莫夫中将(1941年8月)。参加过斯摩棱斯克战役,1941年8月25日被撤销,所部转隶布良斯克方面军。 1943年2月15日在顿河方面军的基础上第二次组建。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21、第65、第70、第3、第13、第48、第50、第60、第61、第63集团军,第2坦克集团军、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上将。参加过库尔斯克会战、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季河战役。1943年10月20日改番号为白俄罗斯方面军。 Category:蘇聯方面軍.

新!!: 苏德战争和中央方面军 · 查看更多 »

中國共產黨歷史

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7月成立,初期接受第三國際的指揮和援助。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爆發長達10年的第一次國共內戰。 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漸擺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澤東為首的本土派掌權。在抗日战争期间,與國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戰勝利後,中国共產黨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消滅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在1949年10月時,中國共產黨在北京正式宣布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與戰敗的國民政府形成兩岸分治的局面。 自1980年代開始排除意識型態問題,中國共產黨開始与數個非共產主義的政黨維持交流,其中包含許多採取民主制度的一黨制國家執政黨,以及在其他國家佔有主導地位的社會民主主義政治團體。而在1989年東歐共產主義政權瓦解東歐民主化以及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於1991年時開始強調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發展政黨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新!!: 苏德战争和中國共產黨歷史 · 查看更多 »

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员会

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香港工委),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香港的派出机构,与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香港中联办)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

新!!: 苏德战争和中共中央香港工作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列表

本列表列出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各频道所播放的节目。.

新!!: 苏德战争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歐會戰

中歐會戰(Central Europe Campaign),在當時的納粹德國又稱為帝國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為在中歐地區擊退德軍所發動一連串軍事行動,時間是自1945年3月22日到5月11日攻佔德國首都柏林為止,盟軍統稱取名為“中歐會戰”。 在1945年春天歐洲戰場局面轉為對盟軍有利,德軍在突出部之役中受創。阿登攻勢是德軍在西線最後一次最大反攻作戰,但卻以失敗告終並消耗德軍剩餘戰力,殘存的德軍撤退至萊茵河東岸堤防防守。到3月中旬盟軍推進至萊茵河,美軍第1集團軍成功攻佔雷瑪根市魯登道夫大橋,並在此橋東岸建立小面積橋頭堡。 「蘇德戰爭」方面蘇聯紅軍已經佔領波蘭大部份國土,並且蘇軍有如潮水般擁入匈牙利及捷克東境,並暫時抵逹「奧德河-尼斯河線」。蘇軍在東線的快速推進,消滅了德軍不少兵力,導致防衛萊茵河區的德軍明顯兵力缺乏。而西方盟軍已經完成了他們的準備工作,準備隨時攻入德國總司令部,盟軍似乎勝利在望。.

新!!: 苏德战争和中歐會戰 · 查看更多 »

东方战线

东方战线可以指:.

新!!: 苏德战争和东方战线 · 查看更多 »

东方战线 (苏联)

二战初期,苏联为了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的战争威胁、争取备战的时间,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借口与目的,陆续侵略东欧诸国所建立的战争防备缓冲带。参考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2003年3月1版,2012年12月14次印刷.

新!!: 苏德战争和东方战线 (苏联) · 查看更多 »

布列斯特

布列斯特(白俄罗斯语:Брэст 或 Берасьце、Брест、Берестя、Lietuvos Brasta、Brześć)是白俄罗斯邻近波兰边境的一座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属于波兰),也是布列斯特州的首府,人口近290,000(2004年)。位于布列斯特的布列斯特中央车站是柏林-莫斯科鐵路中途站暨宽准轨换轮站。1918年苏俄与同盟国在此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它是前蘇聯主要陸路關卡城市。1941年苏德战争首先在此爆发。現在,它連接了歐盟和獨立國家聯合體。.

新!!: 苏德战争和布列斯特 · 查看更多 »

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

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1941年6月22–29日,俄語:Оборона Брестской крепости)是巴巴羅薩行動的早期戰役之一。布列斯特要塞由蘇聯紅軍駐守,防衛德意志國防軍的進攻。蘇軍堅守該地的時間比預期的來的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更成為蘇聯抵禦外侮的精神象徵,於1965年更因1941年的防衛戰役而獲頒「英雄要塞」的稱號。.

新!!: 苏德战争和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 · 查看更多 »

布琼尼帽

布琼尼帽(p)是一种独特的软帽,可以覆盖住耳朵与脖子,护耳部分可以向上翻折,或在下巴处用扣子系住。在俄国内战(1917-1922)及其后的苏联红军采用。正式名字是“盔形帽”(шлем суконный)。因红军骑兵指挥员布琼尼或伏龙芝而俗称“布琼尼帽”或“伏龙芝帽”。.

新!!: 苏德战争和布琼尼帽 · 查看更多 »

布羅迪戰役

布羅迪戰役(俄語:Битва за Дубно — Луцк — Броды,或稱杜布納戰役、杜布諾戰役、羅夫內戰役、羅夫內-布羅迪戰役,1941年6月23日~1941年6月30日)是一场在1941年6月23日到6月30日於杜布諾、盧茨克及布羅迪三座城市所構成的三角地帶中爆发的裝甲部隊戰鬥,參戰双方分別是德意志國防軍第1裝甲集團軍旗下的第3軍團與第48摩托化兵團及蘇聯紅軍的第5與第6集團軍。在蘇聯軍事史中,這場戰役屬於「邊境防禦作戰」的一部分。雖然紅軍對德軍造成了重大損失,蘇聯依然輸掉了這場戰役,並損失大量的坦克。即便蘇聯擁有數量及科技上的優勢,紅軍糟糕的後勤補給還有指揮系統的不完備,以及德軍掌握制空權等因素都在在確保了德軍在該場戰役中的勝利。這是巴巴羅薩作戰行動的初期階段最為緊湊的一場裝甲戰鬥,也是整場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場坦克戰役之一。.

新!!: 苏德战争和布羅迪戰役 · 查看更多 »

布達佩斯圍城戰

布達佩斯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蘇軍在布達佩斯攻勢中圍攻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戰役,围困长达50天。 圍攻最早開始於1944年12月26日蘇軍包圍了當時由德意志國防軍及匈牙利軍防守的布達佩斯,守軍在1945年2月13日無條件投降,進攻的蘇軍是由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指揮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守軍包括了德意志國防軍(Wehrmacht Heer)、武裝親衛隊及匈牙利軍(Honved或Honvédség)。 围城期间约有38,000名平民死于饥饿和军事行动,布達佩斯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血腥的圍城戰之一,此次围城是盟军向柏林推进过程中的一场策略性的胜利。.

新!!: 苏德战争和布達佩斯圍城戰 · 查看更多 »

布蘭登堡部隊

布蘭登堡(Brandenburg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一支特種部隊。該單位由德國情報機構「阿勃維爾」於1939年間建立,起初僅負責軍事情報偵蒐、滲透與敵後破壞等任務;其成員主要由受納粹主義思想感召的海外德意志裔志願人員組成,因此成員多半精通外語,通常也對任務地點或作戰區域的地形環境有一定程度的熟悉。 布蘭登堡部隊通常由不同的陸軍單位指揮,並廣泛於東歐、非洲南部、阿富汗、中東與高加索等地區執行任務。戰爭後期,該部隊的部分單位亦奉命至南斯拉夫等地清剿在地的游擊隊。布蘭登堡部隊於戰爭結束前數個月被改編並整併為裝甲擲彈兵師。戰爭結束時,部分部隊成員於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向英軍投降,但仍有大量隊員憑藉優秀的反偵蒐技巧躲過了盟軍的追捕,最終去向不明。.

新!!: 苏德战争和布蘭登堡部隊 · 查看更多 »

布良斯克戰役

布良斯克戰役(1941年10月2日至21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布良斯克州(1944年6月5日前布良斯克屬於奧廖爾州管轄)。.

新!!: 苏德战争和布良斯克戰役 · 查看更多 »

布良斯克方面军

布良斯克方面军(Бря́нский фронт)是苏德战争中苏联的战役战略集团。 1941年8月16日第一次组建,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13、第50、第3和第21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叶廖缅科中将(1941年8至10月)和扎哈罗夫少将(1941年10至11月),参加过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11月10日被撤销,所部被分别编入西南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 1941年12月24日第二次组建,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61、第3、第13、第40、第48和第38集团军以及第2、第5坦克集团军,空军第2、第15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切列维琴科上将(1941年12月至1942年4月)、菲利普·戈利科夫中将(1942年4至7月)、吉比科夫中将(1942年7月7日至1942年7月13日)、罗科索夫斯基中将(1942年7至9月)、列伊捷尔中将(1942年9月至1943年3月),参加过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1943年3月12日被撤销,所部被分别编入中央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 1943年3月28日第三次组建,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3、第61、第63、第50、第11集团军、近卫第11集团军和近卫第3、第4坦克集团军以及空军第15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列伊捷尔中将(1943年3月至6月)、波波夫上将(1943年6至10月)。参加过库尔斯克会战、斯摩棱斯克战役、布良斯克战役,1943年10月10日被撤销,在其基础上组建了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

新!!: 苏德战争和布良斯克方面军 · 查看更多 »

布拉格攻勢

布拉格攻勢(Праж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是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次攻勢行動,該攻勢和進攻布拉格的戰役在1945年5月6日至5月11日進行,該戰役特別值得記載是因為它是在納粹德國於5月8日投降後才結束的,而戰役進行時亦出現布拉格起義。 布拉格在該蘇軍攻勢中被完全解放,德國中央集團軍各部或被消灭,或被俘虏及投降,全军覆没。中央集團軍的投降是在柏林陷落後9天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3天後才出現。.

新!!: 苏德战争和布拉格攻勢 · 查看更多 »

师 (军队)

师(Division)是軍事單位編制的一種,屬常備軍事組織;通常為,部隊規模比旅大、比軍團小。通常來說,一個陸軍師標準滿編介於10,000-25,000人間,同時有多種不同兵科搭配運用;因此在近代軍事中,陸軍師會被視為戰略層級的基礎運作單位。一般來說,師級單位的指揮官由少将或者准将擔任;但是在大規模陸軍的部隊中也會出現由上校擔任的師長的情況,但例子較為鮮見。 除了陸軍,蘇聯軍中的航空部隊及冷戰結束前的美國空軍體制中也有師級編制,稱「航空師」或「空軍師」;儘管其規模及任務與陸軍師不盡相同,但仍然是戰略基礎的運作單位。.

新!!: 苏德战争和师 (军队) · 查看更多 »

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指涉及到世界上大多數強大和多人口國家、規模最大的戰爭。世界大戰可橫跨幾個大洲,並持續多年。這個用詞通常應用於20世紀二個規模空前的全球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但回顧一些之前的衝突亦可被視為「世界大戰」。而「第三次世界大戰」則用來假設、描述任何未來可能發生的全球性衝突。.

新!!: 苏德战争和世界大戰 · 查看更多 »

帖木儿

帖木兒(波斯-阿拉伯文:تیمور,拉丁转写:,突厥化蒙古人,或譯帖木耳,帖木兒汗國的創始可汗,為察合臺語「鐵」之意,),1362年,他與忽辛合作,在故鄉附近地區起事時,被打伤,從此跛腳,因此人称跛子帖木儿。因為他娶了東察合台汗國後王黑的儿火者的女儿为妻,所以又被稱為駙馬帖木儿。據說,他出身於蒙古巴魯剌思氏部落。打敗了西亞、南亞和中亞的其他國家,是帖木兒帝國的奠基人。他的孫子烏魯伯格在1411至1449年統治中亞,曾孫巴卑爾建立了莫卧儿帝国,此帝國在1526至1857年統治南亞,約有四個世紀的時間"Tīmūr Lang" entry from 。.

新!!: 苏德战争和帖木儿 · 查看更多 »

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庫塔霍夫

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库塔霍夫(1914年4月16日至1984年12月3日),二战时期三料王牌战斗机飞行员,1969年至1984年国防部副部长兼苏联空军总司令。1943年3月1日与1984年4月12日两次获得苏联英雄,1966年获得称号。.

新!!: 苏德战争和帕維爾·斯捷潘諾維奇·庫塔霍夫 · 查看更多 »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Па́вел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тмистров,)苏联装甲兵元帅。.

新!!: 苏德战争和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 · 查看更多 »

三號坦克

三號戰車(Panzerkampfwagen III),是一款德軍二戰坦克。最初因為了應付國際聯盟的檢查,該車最初被稱爲ZW。ZW是排級指揮用車之意 來源:《二戰德軍坦克圖解》P.73三號坦克擁有多種衍生及改進型,并由德軍在二戰中廣泛使用,其改進和衍生型號一直服役到二戰結束。.

新!!: 苏德战争和三號坦克 · 查看更多 »

下第聶伯河攻勢

下第聶伯河攻勢(也稱為“下第聶伯河戰役”)是1943年發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的一次軍事行動。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軍事行動之一,交戰雙方總兵力近400萬人,戰線全長1,400公里。在4個月之內蘇聯紅軍的5個方面軍從德軍手中解放了第聶伯河東岸,進行了多次渡河攻擊并在西岸建立起數個橋頭堡。在此之後基輔在基輔戰役中被解放了。 下第聶伯河攻勢是二戰中代價最昂貴的軍事行動之一,雙方的總傷亡人數估計在170萬人到270萬人之間。蘇聯作家及退伍軍人維克多·阿斯塔菲耶夫在回憶錄里寫道,每有25,000人踏上第聶伯河的一岸,只有5,000人至6,000人能踏上對岸。由於傷亡慘重,第聶伯河空降突擊成為了蘇聯在二戰中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空降行動。 該攻勢包括幾個較小的軍事行動段落:梅利托波爾攻勢、扎波羅熱攻勢、皮亞季哈特基攻勢、茲納緬卡攻勢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攻勢。 蘇聯為表彰在下第聶伯河攻勢中表現傑出的戰士,共授予了2,438人“蘇聯英雄”的稱號,占蘇聯衛國戰爭中授予的11,635位“蘇聯英雄”總數的21%,在此前或此後的任何時候,都未有如此多人同時得到這一稱號。為了突破德軍在第聶伯河西岸構築的“東方壁壘”,無數蘇軍士兵前仆後繼,朱可夫在回憶錄中寫道: 強渡第聶伯河的部隊顯示出了最為勇猛、頑強和堅強不屈的作風。作為慣例,他們在抵達河邊時,沒有等待部隊利用重型設備架橋,而是立即渡河。作戰部隊使用他們能找到的任何工具和各種方法強渡第聶伯河:木筏、臨時渡船、漁舟和摩托艇。為爭奪對橋頭堡的控制權,雙方在對岸發生了激戰。部隊甚至沒有時間加固陣地,就立即與不惜一切代價發動反撲的敵人展開了混戰。.

新!!: 苏德战争和下第聶伯河攻勢 · 查看更多 »

一號防空戰車

一號防空戰車是德國於1940年代研製的一款防空戰車,其官方軍械署賦予的編號為Sd.Kfz.

新!!: 苏德战争和一號防空戰車 · 查看更多 »

幼女戰記

《幼女戰記》(幼女戦記)是由在發表的網路小說,後由Enterbrain發行輕小說。2016年6月26日,漫畫版開始在《月刊Comp Ace》上連載。2016年8月宣布動畫化進行中。於2017年1月6日首播。2018年1月宣布進行劇場版製作。故事中部分反諷神明的傲慢存在。.

新!!: 苏德战争和幼女戰記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新!!: 苏德战争和乌克兰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铁路

乌克兰铁路(Ukrainska zaliznitsya)是乌克兰的国营铁路。铁路运输是乌克兰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国内铁路网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铁路总里程超过22,300公里,位居欧洲第三位、世界第十三位。截至2009年,乌克兰铁路拥有1340个车站、129个客运枢纽车站、57个机务段和48个车辆段,承担了全国52%的货物运输量和37%的旅客周转量。铁路系统拥有近40万职工,约占全国劳动人口的2%。 乌克兰全国的铁路运输工作由乌克兰基础建设部下辖的乌克兰国家铁路运输总局统一管理,全国铁路网根据经济区域划分为六个铁路局,包括顿涅茨克铁路局、利沃夫铁路局、敖德萨铁路局、南方铁路局、西南铁路局和第聂伯河沿岸铁路局。.

新!!: 苏德战争和乌克兰铁路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民族卫队

乌克兰民族卫队(NGU; Національна гвардія України, Natsionalna hvardiya Ukrayiny)是乌克兰武装部隊中的一支后备军事部队,隶属于。.

新!!: 苏德战争和乌克兰民族卫队 · 查看更多 »

乔治丝带

乔治丝带是黑色和橘色相间的丝带。.

新!!: 苏德战争和乔治丝带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叶夫根耶维奇·费斯曼

亚历山大·叶夫根耶维奇·费斯曼(Alexander Yevgenyevich Fersman)是前苏联著名地球化学家和矿物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919年)。.

新!!: 苏德战争和亚历山大·叶夫根耶维奇·费斯曼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安德罗诺夫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安德罗诺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Андронов,),是一位苏联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成员。月球上的安德罗诺夫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自激振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通过与列夫·庞特里亚金合作引入结构稳定性的概念深入发展了动态系统的稳定性理论。.

新!!: 苏德战争和亚历山大·安德罗诺夫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瓦西列夫斯基(俄文: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苏联红军总参谋长、远东军总司令。1943年荣获苏联元帅军衔。生于伊万诺沃州新戈利奇哈镇一神父家庭。1915年9月从阿列克谢军事学校速成班毕业,立即被派往前线。十月革命后参加红军,1931年5月被调到红军军事训练部工作。1936年被送到培养高级将领的总参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即被调到总参谋部工作。1940年5月华西列夫斯基担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主管西方防务。1941年8月出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1942年5月出任总参谋长。1942年10月起还同时担任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任职期间,几乎经历了苏联卫国战争的所有重大战役,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1945年6月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负责指挥所有的参战部队实施八月風暴行動,战后任苏联武装力量部部长。1953年起先后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主管军事科学研究的副部长,1959年出任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 他荣获兩次“苏联英雄”称号、8枚列宁勋章,两次获苏联胜利勋章及许多其他勋章,1977年12月5日在莫斯科去世。.

新!!: 苏德战争和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彼得鲁舍夫斯基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彼得鲁舍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Петрушевский,)苏联军事指挥官,大将军衔(1954年),苏联英雄(1944年)。彼得鲁舍夫斯基曾参与俄国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1953年起,彼得鲁舍夫斯基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事顾问和苏联驻华武官。1957年至1959年,彼得鲁舍夫斯基担任了苏联陆军军事学院校长。 Category:苏联英雄 Category:列宁勋章获得者 Category:紅旗勳章獲得者 Category:庫圖佐夫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蘇沃洛夫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紅星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蘇聯將軍 Category: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俄国内战人物 Category:俄羅斯第一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安葬於新聖女公墓者 Category:俄羅斯駐外武官.

新!!: 苏德战争和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彼得鲁舍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克伦斯基

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克伦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Фёдорович Ке́ренский,,Alexander Fyodorovich Kerensky,),俄罗斯政治家、革命家,在1917年俄国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他领导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在新政府中他任政府总理,1917年11月,他的政府被布尔什维克发起的十月革命推翻。.

新!!: 苏德战争和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克伦斯基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涅夫斯基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原名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Александр Ярославич),古代罗斯的统帅和政治家,為诺夫哥罗德公国大公(1236年-1252年,1257年-1259年),1246年起成为基辅大公,1252年起成为弗拉基米尔大公。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弗拉基米尔大公雅罗斯拉夫二世·弗谢沃洛多维奇的儿子。1236年,他被选为诺夫哥罗德大公。他与瑞典侵略者和德意志条顿骑士团的斗争,使今俄罗斯的西北部地区免于被西方天主教国家征服。 1240年瑞典人在伊若拉河流入涅瓦河的河口地带登陆入侵俄罗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领的诺夫哥罗德人与当地的拉多加人,于1240年7月15日在涅瓦河畔、现在的圣彼得堡附近击溃了瑞典军队。他因而得到称号:“涅夫斯基”(意即“涅瓦河的”)。在这次胜利后不久,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贵族赶出诺夫哥罗德。1241年,由于条顿骑士团的入侵,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诺夫哥罗德人请回。他率领诺夫哥罗德军队抵抗骑士团。1242年4月5日,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在距爱沙尼亚边境附近的楚德湖冰面上决定性地击败了条顿骑士团。这一战常被称作“冰上之战”。 当蒙古人势不可挡的骑兵蹂躏并征服了俄罗斯之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巧妙地与他们周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没有接受罗马教皇与蒙古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建议,因为他知道在那个时代与蒙古人作正面对抗不可能获胜。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开始扮演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与俄罗斯各公国之间的调解人的角色,並借用蒙古代理人的身份鎮壓各地貴族與平民。1246年,金帐汗封他为基辅大公。1252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金帐汗封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取代了他的兄弟安德烈·雅罗斯拉维奇。1259年,他镇压了诺夫哥罗德人的起义,因爲他強迫诺夫哥罗德市民向蒙古人進貢。1263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从金帐汗国返回诺夫哥罗德途中于戈罗杰茨去世。.

新!!: 苏德战争和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涅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

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全称获得两次红旗勋章的俄军亚·瓦·亚历山德罗夫学院歌舞团(Дважды краснознаменный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ансамбль песни и пляс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армии имени А. В. Александрова),是成立于1928年的俄罗斯军队歌舞艺术团体,前身为苏联红军歌舞团。.

新!!: 苏德战争和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 · 查看更多 »

亚塞尔·十娃子

雅斯尔·十娃子(Ясыр Шиваза; Ясыр Джумазович Шиваза),前苏联东干族诗人、作家与学者。.

新!!: 苏德战争和亚塞尔·十娃子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

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Հայաստանի ազգային պատկերասրահ Hayastani azgayin patkerasrah),亚美尼亚共和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该馆不仅藏有全球最多的亚美尼亚艺术品,还有大量俄罗斯的和西欧的艺术品。该馆也是独联体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坐落在首都埃里温共和国广场的一座八层大楼里面,这座大楼是首都的最知名的地标之一。国家美术馆只占有大楼的三到八层,最底下的两层是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

新!!: 苏德战争和亚美尼亚国家美术馆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Հայկական Սովետական Սոցիալիստակա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Армя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一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個加盟共和國。 亞美尼亞原本是隸屬外高加索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外高加索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亞美尼亞共產黨政權成立于1920年11月29日,这天亚美尼亚共产党宣布控制了亚美尼亚政权。同年12月1日,首相西蒙·弗拉特西恩放弃了政权。之后亚美尼亚更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一时期有时也被称作亚美尼亚第二共和,紧接在短命的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之后。 从1828年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亚美尼亚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并被埃里温省的边界所限制。在土库曼彻条约的第四章写道,埃里温汗国(今日大部分的中亚美尼亚),以往曾隶属波斯,1828年被并入俄国。 十月革命以后。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的政府宣布原帝国内的少数民族可以独立自主。于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宣布独立并分别成立共和国。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期间遭受的亚美尼亚种族屠杀以及后来的土耳其-亚美尼亚战争中,历史上的亚美尼亚地区已到了毁灭边缘。当1920年布尔什维克进入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在苏维埃统治下,亚美尼亚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中心转变。1990年8月23日,它更名为亚美尼亚共和国,但它仍保留在苏联统治之下,直到1991年正式宣布独立。.

新!!: 苏德战争和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亞琛戰役

亞琛戰役是指從1944年10月2日至21日發生在德國亞琛的一場戰役。時間來到1944年9月,德意志國防軍在法國被同盟国擊潰後,已漸次地撤退至德國。在法國的戰事中,德軍指揮官們估計他們的總兵力只約相當於25個足額師;而當時德軍一共有74個師的番號在法國作戰。儘管遭受到這些損失,德軍依然能撤退到齊格菲防線並重新組建自己部分的部隊,當時在整個西線方面,他們能夠作戰的兵力大約是230,000人。雖然不一定是訓練有素,也沒有良好裝備,這些德國守軍仍大規模地修築齊格菲防線的防禦工事。在9月份時候,在亞琛周圍守備該市的指揮官表示願意向進攻的美軍投降。但是他的投降信件被武裝親衛隊突擊搜查從亞琛撤離的平民時發現。阿道夫·希特勒下令立即將該指揮官逮捕並以格哈德·維克的第246國民擲彈兵師換防亞琛。這樣一來美国陆军第1軍團將必須以武力攻佔該市。 美軍指揮官們以第1和第30步兵師為攻擊主力,在其它部隊的協助下包圍該市,在完全包圍時開始攻佔該市。負責防禦這個城市的是德國第81軍,其中包括4個步兵師和2支戰力不足的德軍坦克戰隊。在戰鬥中,德國守軍獲得另1個裝甲師及1個裝甲擲彈兵師的增援,並獲得武裝親衛隊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衞裝甲師共24,000人的增援。雖然美軍在人數上佔優勢,但是守軍能夠把數以十計的碉堡和工事羅列在這個城市周圍。 第30步兵師的進攻開始於10月2日並立即陷入了德軍防線之中。進攻之前的空中轟炸和預備炮擊並沒有對德軍防線造成重大損失,結果該師的攻擊在德軍防線北部陷入泥沼。第1步兵師在10月8日發動進攻,雖然被德軍持續的反擊牽制,但該師仍希望在48小時內攻佔該城。與此同時,雖然第30步兵師未能在10月12日與第1步兵師會合與完成對亞琛的包圍,第30步兵師繼續緩慢前進。結果,第1步兵師留下第26步兵團,並準備在會師前直接攻佔該城。奪佔該市的戰鬥在10月13日至21日之間發生,對平民造成重大損失。儘管德軍激烈抵抗,德軍將領維克於10月21日在亞琛向美軍投降,結束戰鬥。由10月2日至21日止第1軍團在亞琛遭受大約5,000人的傷亡,而德軍損失了大約5,000名士兵,另有5,600人被俘。.

新!!: 苏德战争和亞琛戰役 · 查看更多 »

亞歷山大·謝苗諾夫

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謝苗諾夫(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емёнов、Alexander Mikhailovich Semionov,),俄羅斯及苏联畫家,被視為的代表画家。.

新!!: 苏德战争和亞歷山大·謝苗諾夫 · 查看更多 »

庫圖佐夫行動

庫圖佐夫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軍對德意志國防軍所發動的軍事行動代號,取自於沙皇時代的俄國名將庫圖佐夫,該人在1812年的俄法戰爭中保衛俄國而聞名。.

新!!: 苏德战争和庫圖佐夫行動 · 查看更多 »

庫班空戰

庫班空戰(Воздушные сражения на Кубани)是德國空軍與蘇聯空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東線高加索戰區爆發的一系列空中戰鬥,自1943年4月15日至6月17日結束,由蘇軍獲勝。庫班空戰是高加索地區軍事史上最大規模的空戰,也是東線戰場上規模僅次於「庫斯克戰役」、「波羅的海攻勢」、「柏林戰役」的空中戰役,蘇聯軍事歷史學者將本次戰鬥的重要性喻作美軍之於中途島海戰的地位。戰鬥主要發生於克拉斯諾達爾、新羅西斯克和塔曼半島三處,這些地區為德軍第17軍團與蘇軍4個軍團的激烈交戰處。 Category:1943年苏德战争战役 Category:意大利王国战役 Category:1943年4月 Category:1943年5月 Category:1943年6月 Category:空戰.

新!!: 苏德战争和庫班空戰 · 查看更多 »

京特·拉爾

京特·拉尔(Günther Rall,),德國聯邦國防軍(西德軍)退役中將、空軍總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第三號王牌飛行員。他執行了621次任務擊落275架敵機,其中272架在東線擊落,241架是蘇聯戰鬥機,期間被擊落8次負傷3次。.

新!!: 苏德战争和京特·拉爾 · 查看更多 »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y Ksawerowicz Rokossowski,Константи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Рокоссовский,)是苏联元帅,生于波兰華沙市;母親是俄羅斯人、父親是波蘭人,故其與波蘭有著密切的聯繫。他是苏联陆军統帥及軍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蘇戰爭中與朱可夫和科涅夫並稱為蘇聯陸軍的3架馬車之一,以頭腦冷靜沉穩及處亂不驚而聞名於世。他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組織指揮不少重大戰役,主要包括:斯摩棱斯克戰役、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白俄羅斯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及柏林戰役等,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指挥过方面军最多的将领,被譽為“常勝元帥”及“逆境英雄”,2002年俄羅斯軍事學院評定排名第3。.

新!!: 苏德战争和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人海战术

人海战术,是一种大批兵力以密集隊形正面攻擊對方戰線的战术。具体形式是以大量密集步兵向对方冲锋,目的是衝入對方戰線,以近戰使得對方難以靠火力殲敵。.

新!!: 苏德战争和人海战术 · 查看更多 »

二戰時期的外蒙古

外蒙古,正式名稱是蒙古人民共和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蒙古人民革命黨政府總理霍尔洛·乔巴山統治,並與蘇聯密切相關。 外蒙古人口少於一百萬,被大多數國家認為是中華民國的分離省份。直到1945年,蒙古才保持正式的中立態度。在整個蘇德戰爭中,該國向蘇聯提供了諸如牲畜,原材料,金錢,食物和軍事服裝等經濟和人力支持。蒙古是當時並未公認為主權國家的兩個蘇聯衛星國之一,另一個是圖瓦人民共和國,都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蘇聯與蒙古的關係由1934年11月27日的“君子協定”管轄,1936年3月12日在互助條約中正式確定。該條約建立了一個相互防禦的軍事同盟,並且承諾雙方將部隊從領土上撤出。這些協議針對的是佔領滿洲並進入內蒙古的日本,其目的是保護蘇聯的西伯利亞鐵路。 1937年8月13日,作為支持中國與日本交戰的努力的一部分,蘇聯決定沿蒙古的南部和東南部邊界部署部隊。為了獲得蒙古政府的同意,制定了詳細的日本入侵計劃。8月24日,蘇聯副國防部長彼得·斯米爾諾夫和一組小型工作人員抵達蒙古,負責監督蘇聯第17集團軍的轉移。根據計劃,蘇聯軍隊的到來與一系列強化的恐怖和清洗(“大鎮壓”)相吻合。1939年5月31日,最高蘇維埃第三次會議上,外交委員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宣布:我們將像捍衛自己的邊界一樣堅決捍衛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邊界。蒙古直接參與了1939年5月持續至9月的諾門罕戰役。 蒙古於1940年7月18日與日本傀儡偽滿州國簽署了一項協議。在1941年4月13日的蘇日中立條約中,兩國承認蒙古的中立地位及其與蘇聯勢力範圍的地位。它的地理位置意味著它成為日本部隊和蘇聯之間的緩衝區。除了保持10%左右的武裝人口外,蒙古還向蘇聯軍方提供了物資和原材料,並資助了幾個單位,例如“革命蒙古”坦克旅和“蒙古阿拉特”中隊以及50萬匹馬匹。還有300多名蒙古志願軍事人員在東線戰鬥。 蒙古部隊於1939年夏參加了諾門罕戰役,並於1945年8月參加了蘇聯入侵滿洲國,這兩次都是蘇聯領導的針對日本軍隊及其滿州國和內蒙盟友的行動的一小部分。在1945年的戰役中,蒙古軍隊隸屬於蘇聯-蒙古騎兵機械化集團,屬於皮里耶夫上校。蒙古部隊分別是第5,6,7和8蒙古騎兵師,第7摩托化裝甲旅,裝甲車旅和第3砲兵團。 1945年8月10日,第一支蒙古軍隊與蘇聯盟國交戰二十四小時後,越過邊界進入日本佔領的中國,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小呼拉爾議會發表了正式的反日戰爭宣言.

新!!: 苏德战争和二戰時期的外蒙古 · 查看更多 »

二战时英国的反入侵战备

二战时英国的反入侵战备是英国为了抵抗可能发生的德军入侵,而于1940年和1941年间做出的准备。在这期间,英国政府建立了,并在英国全境修建了防御工事。在缺少重型装备的情况下,英军需要将手中的一切可用资源运用到极致。 由于在不列颠空战中战败,德国为入侵英国而开展的海狮计划遭到了无限期的推延。英国也就没能在其本土与德国陆军展开战斗。今天,英国修建的大部分防御工事都已消失,只有一些加固过的混凝土工事还较常见。.

新!!: 苏德战争和二战时英国的反入侵战备 · 查看更多 »

库尔恰托夫研究所

俄罗斯全国科研中心“库尔恰托夫研究所”(NRC KI)1943年3月10日组建于苏联莫斯科,现地址库尔恰科夫广场1号。曾研发建造了欧洲第一座原子反应堆,造出了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最早的供潜艇以及破冰船使用的核动力反应堆。完成了苏联创制核盾牌的任务,与此同时还进行了有关核能与热核能(即核聚变反应堆)的工作、动力问题、核物理的基础理论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成就。现在,库尔恰多夫研究所积极参加创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正在法国施工兴建,但是主要设计思想是库尔恰多夫研究所提出。.

新!!: 苏德战争和库尔恰托夫研究所 · 查看更多 »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战争中,德國與蘇聯於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大型会戰,雙方共投入了超過268萬名士兵和6,044輛坦克,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單日空戰。庫斯克會戰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大规模進攻,德軍計畫使用4個軍團,欲從由南方的別爾哥羅德自南向北以及自北方的奥廖尔自北向南夾擊库尔斯克地區,企图合圍在库尔斯克以西的中央突出部的共有6个軍團的蘇軍,重奪戰略主動權,但由於蘇軍事先已得知德军要进攻的情报并已做好建立3道防御线的嚴密防御和駐守數量極為龐大的兵力,德軍進攻步調緩慢且付出伤亡慘重,最後因為在1943年7月12日南線義大利被盟軍登陸西西里島,不得不抽調兵力防衛義大利而被迫中止堡垒计划的进攻。此次戰役後期,蘇軍發動一連串大型进攻战役:奥廖尔进攻战役(1943年7月12日-8月18日)、別爾哥羅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1943年8月3日-8月23日)相继收复了奥廖尔、別爾哥羅德和哈尔科夫,德军向第聂伯河方向全面败退。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还有一定程度上的战略主动权,能夠自主选择发动进攻战役和进攻方向;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復国土的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時也被視為歐洲東部戰線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關鍵轉捩點。.

新!!: 苏德战争和库尔斯克会战 · 查看更多 »

什韦措夫发动机设计局

什韦措夫发动机设计局是苏联的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局。.

新!!: 苏德战争和什韦措夫发动机设计局 · 查看更多 »

伊-15戰鬥機

伊-15(玻利卡爾波夫I-15),是蘇聯二戰前夕的主力戰鬥機,也是蘇聯後期雙翼戰鬥機,也曾經被軍援過戰時中國的國民政府和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新!!: 苏德战争和伊-15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伊-16戰鬥機

伊-16(玻利卡爾波夫I-16),是蘇聯在1930年代初期開發的戰鬥機,也是全世界第一款服役備有可收式起落架之下單翼懸臂式戰鬥機,它的出現刺激了各國研發新型戰機的風潮。 伊-16的俄文是寫成「И-16」,И相等於英文的I,而其讀音為「伊」,故此種飛機經常有И-16、I-16和伊-16等名稱。 1932年蘇聯空軍面臨雙翼和單翼戰鬥機孰優孰劣的問題,因為雙翼機雖然格鬥性能較佳但速度較慢而單翼戰鬥機則剛好相反,故最後決定雙線發展,此謂I-15(雙翼機)和I-16(單翼機)的由來。 本機代表了兩次大戰之間時的空戰概念的變化,其兼有新舊機型的特色,如舊機的開放式座艙和粗短機身,新型的下單翼並無其他受力支撐(斜撐或張線等)和收放式起落架等,但總體而言卻是反映了一次大戰時的纏鬥戰思想。.

新!!: 苏德战争和伊-16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伊塔洛·加里波第

伊塔洛·加里波第(Italo Gariboldi,)是一位義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二战中的將領,最高軍階為上將,主要指揮二戰東線以及北非戰線的義大利軍部隊。他被授予納粹德國騎士鐵十字勛章。.

新!!: 苏德战争和伊塔洛·加里波第 · 查看更多 »

伊万·伊万诺维奇·科别茨

伊万·伊万诺维奇·科别茨(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Ко́пец,)苏联空军少将,卫国战争时期西线的指挥官。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西部方面军在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遭到毁灭性打击,总司令德米特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被解除职务、逮捕,并被控以叛国与失职。1941年遭到牵连被判处死刑。.

新!!: 苏德战争和伊万·伊万诺维奇·科别茨 · 查看更多 »

伊万·阔日杜布

軍主帥伊万·尼基托维奇·阔日杜布(Иван Никитович Кожедуб,),是蘇聯卫国战争中诞生的一位传奇的王牌飞行员,他在战争爆发的第三年才奔赴战场,至战争结束時已打下德国飞机62架,位居苏军空战王牌飞行员首位,也是同盟国空军王牌飞行员首位,同时他还是苏军中唯一曾击落德国喷气式战斗机的飞行员。阔日杜布是连获3枚“苏联英雄”金质奖章仅有两名飞行员中的一个。.

新!!: 苏德战争和伊万·阔日杜布 · 查看更多 »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原名《854號囚犯》(Один день Ивана Денисовича)前苏联作家-zh-hans:索尔仁尼琴; zh-hant:索忍尼辛;-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作者自己的古拉格生活为素材写成的。 小说主人公伊凡·杰尼索维奇原是集体农庄庄员,卫国战争中上前线作战,后被德军俘虏,又趁机逃回部队,但被逮捕审查,为了活命他招认自己是德国间谍,以叛国罪判刑十年,送入特别劳改营。小说集中描写了主人公在劳改营中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熄灯所度过的普通而又难熬的一天。 由于这部小说是苏联文学史上第一次描写劳改营的生活,小说又是经最高当局批准发表,无疑成为苏联文坛一件轰动性的事件,也引起了西方的极大关注,作者也因此一跃成名。.

新!!: 苏德战争和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 查看更多 »

伊凡的少年時代

《伊凡的少年時代》(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英語:Ivan's Childhood)是蘇聯導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作品,導演憑本片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並建立了蜚聲國際的地位,也是他生涯的代表作之一。《伊凡的少年時代》於1962年上映,根據1957年Vladimir Bogomolov的短篇小說所改編,描述蘇德戰爭中,12歲男孩伊凡在母親與姊姊被殺後加入游擊隊抵抗納粹德軍的經歷。.

新!!: 苏德战争和伊凡的少年時代 · 查看更多 »

伊爾庫特科學生產集團

伊爾庫特科學生產集團(Irkut Corporation,Иркут)是一家位於俄羅斯伊爾庫茨克的航空工業公司,是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公司的成員,《今日俄罗斯》第49(76)期,2011年11月19日。.

新!!: 苏德战争和伊爾庫特科學生產集團 · 查看更多 »

伊萬·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

伊万·赫里斯托福罗维奇·巴格拉米扬(或称霍夫汉内斯·哈恰图罗维奇·巴格拉米扬,Christapory)Բաղրամյան;西里尔化:Оване́с Хачату́рович Баграмя́н;拉丁化:Hovhannes Khachaturi Baghramyan ),亚美尼亚族,蘇聯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陸軍總司令、蘇聯元帥。194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他是第一位非斯拉夫民族將軍成為蘇聯方面军司令員,也是數位蘇聯亞美尼亞族將軍裡擔任歷練最多指揮官職位將官,也是當時15位蘇聯亞美尼亞將軍裡唯一苏軍元帥;他的同村同族同乡巴巴贾尼扬后任苏联装甲兵主帅(相当于大将)。伟大卫国战争时期,巴格拉米楊曾指揮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 戰後,巴格拉米楊擔任拉脫維亞與亞美尼亞最高蘇維埃代表、蘇聯最高苏维埃代表。1952年,他成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候补委员。1961年,他当选党的中央委員。由於巴格拉米楊在戰時有所貢獻,令其在蘇聯全国與亞美尼亞均贏得了廣泛的尊重与讚揚。.

新!!: 苏德战争和伊萬·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 · 查看更多 »

伊西多尔·保罗维奇·那汤松

伊西多尔·保罗维奇·那汤松(Исидор Павлович Натансон;),是一名出生于瑞士的苏联数学家,是分析学中列宁格勒学派的代表人物。那汤松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实变函数论和,其专著《实变函数论》和《函数构造论》影响很广。.

新!!: 苏德战争和伊西多尔·保罗维奇·那汤松 · 查看更多 »

伊耶罗尼姆·彼得罗维奇·乌博列维奇

伊耶罗尼姆·彼得罗维奇·乌博列维奇(Иерони́м Петро́вич Уборе́вич,),苏联军事家,一级集团军级軍銜(1935年時授予),在俄国内战中率领红军取得多次胜利。在担任红军军备部长时力主发展空军和装甲部队,强调要重点训练红军掌握现代兵器和装备。在担任多个军区司令期间,他组织了多次演习和野外作业,提高了苏军的实际训练水平,完善了大纵深战役理论。受他影响的同僚和他所提拔的下属中不少成为了苏德战争中的著名将领。大清洗中,他和图哈切夫斯基等军队高层领导人被处决,是苏联军队的重大损失。.

新!!: 苏德战争和伊耶罗尼姆·彼得罗维奇·乌博列维奇 · 查看更多 »

伊斯卡拉行动

伊斯卡拉行动是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包围执行的一次军事行动,该行动的计划在锡尼亚维诺攻势失败后即开始制定。德军于1942年底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削弱了整个东线战场的兵力。1943年1月,苏军在整个战线上以南线战场为重心,计划或实施反攻。伊斯卡拉行动是苏联1942年-1943年冬季大反攻的最北端组成部分。 行动由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弗尔霍夫方面军及波罗的海舰队执行,于1943年1月12日开始、1月30日结束,目标是打通列宁格勒和外界的陆地联系。1月18日,苏军两支相向进攻的部队会师,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1月22日之后,战线趋于稳定。该行动开辟出一条约8公里-10公里宽的走廊。很快,一条新的铁路在走廊上建成,大量补给物资得以运抵列宁格勒城,远超先前拉多加湖冰上公路的运输量。这大大降低了德军占领列宁格勒、与芬军会师的风险。 该行动的胜利引发了不到两周后更为雄心勃勃的北极星行动,但北极星行动只取得了极其有限的战果。连接列宁格勒的陆地走廊始终处于德军炮火范围内,列宁格勒之围直到1944年1月27日才被最终解除。.

新!!: 苏德战争和伊斯卡拉行动 · 查看更多 »

伏努科沃國際機場

伏努科沃國際机场(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аэропорт Внуково,Vnukovo International Airport;),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西南28公里處,是一個雙跑道國際機場。它是繼多莫杰多沃国际机场及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之後的俄羅斯第三繁忙的機場,也是服務莫斯科地區的三個主要機場之一。在2010年機場的旅客量達到946萬人次,比2009年增長了22.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伏努科沃機場曾被作為軍事用途,不過戰後就一直是民用機場。.

新!!: 苏德战争和伏努科沃國際機場 · 查看更多 »

伏尔加德意志人

伏尔加德意志人(Wolgadeutsche / Russlanddeutsche,Поволжские немцы)是生活在俄罗斯的南部,伏尔加河流域的萨拉托夫(伏尔加河下游港口)周边及其以南的德意志族人。他们保留了德意志的文化、语言、习俗以及宗教信仰。许多伏尔加德意志人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移居到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其他一些国家。20世纪后期,许多余下的德意志族人也移居回德国。.

新!!: 苏德战争和伏尔加德意志人 · 查看更多 »

伏尔加格勒

伏尔加格勒(Волгогра́д,羅馬化:Volgograd)是俄羅斯南部伏爾加格勒州的都市,也是伏爾加格勒州的首府。該城始建于1589年,原名察里津(Цари́цын),1925年4月10日改称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1961年改為現名。2013年1月31日,伏尔加格勒市杜马通过决议,在每年的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日)、2月2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日)、5月9日(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日和二战欧洲战场胜利日)、9月2日(对日作战胜利纪念日)、6月22日(苏德战争的巴巴罗萨作战开始日)和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天王星作战开始日)这六个纪念日里将市名改为斯大林格勒。.

新!!: 苏德战争和伏尔加格勒 · 查看更多 »

张鼓峰事件

张鼓峰事件是一場僅持續約10日的短暫軍事衝突事件,事件的起迄時間為1938年7月30日-1938年8月11日,地點發生在日本佔領的满洲国(中國東北)與蘇聯遠東濱海邊疆區哈桑斯基县的交界處,該處同時也鄰近日本佔領的朝鮮(今日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端。.

新!!: 苏德战争和张鼓峰事件 · 查看更多 »

张锡俦

张锡俦()又名张锡畴,字继纯,四川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俄文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

新!!: 苏德战争和张锡俦 · 查看更多 »

伦敦大轰炸

伦敦轰炸(The Blitz)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英国首都伦敦实施的战略轰炸。德国对英国的轰炸发生在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间,轰炸范围遍及英国的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但以伦敦受创最为严重。一直到不列颠战役结束,伦敦已被轰炸超过76个昼夜,超过4.3万名市民死亡,并有约10万幢房屋被摧毁。伦敦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轰炸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由于闪电战在欧洲大陆的成功,德国同样试图用「空中闪电战」击溃英国的防御限度。由于海狮计划的无限期推迟,德国空军元帅戈林便制定了所谓鹰日计划:对伦敦和各大工业城市实行不分昼夜,不分军民的战略轰炸。德国空军的作战方针使得英国皇家空军有了充实队伍的机会,使得英国的空中实力不降反升。皇家空军逐渐恢复了制空权,并对德国本土实施了象征性的轰炸。苏德战争爆发后,轰炸终于不了了之。 到了1944年诺曼底登陆前夕,德国将最新研制的V-1飛彈和V-2飞弹布署在法国北部海岸,对盟国展开了最后一次空中进攻。直到同年6月6日,8938名伦敦市民死于导弹的袭击。加上零星轰炸时死亡的人数,死亡人数超过6万。.

新!!: 苏德战争和伦敦大轰炸 · 查看更多 »

強襲魔女

| | 《強襲魔女》(ストライクウィッチーズ,STRIKE WITCHES)是Project Kagonish為原作、插畫家島田文金負責插畫、角川書店企劃的跨媒體平台作品,以及依此改編的動畫、漫畫、小說、遊戲等。島田文金亦不時會做出一些和此系列相關的同人物,例如尚未出現於相關系列作的世界各國的魔女們。.

新!!: 苏德战争和強襲魔女 · 查看更多 »

弹药人民委员部

弹药人民委员部(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боеприпасов - НКБ)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前后存在的一个政府部门,隶属于苏联人民委员会。 主管弹药与炸药的生产。.

新!!: 苏德战争和弹药人民委员部 · 查看更多 »

弗谢沃洛德·纳瑟高

弗謝沃洛德·納瑟高(Vsevolod Nestayko,Всеволод Зіновійович Нестайко,)是一位烏克蘭現代兒童文學作者, Ukrayinska Pravda (17 August 2014)。他的作品深受烏克蘭人歡迎,使他本人被視為「國寶級」的作者。.

新!!: 苏德战争和弗谢沃洛德·纳瑟高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保盧斯

弗里德里希·威廉·恩斯特·保盧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或译为保罗斯 巴羅士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一名陸軍将领,1943年晉升為元帅。.

新!!: 苏德战争和弗里德里希·保盧斯 · 查看更多 »

弗里茨·拜尔莱因

弗里茨·赫尔曼·米夏埃尔·拜尔莱因(Fritz Hermann Michael Bayerlein,)是一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納粹德國武裝力量「德意志國防軍」的中將。拜尔莱因起初於含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所領導的德意志非洲軍在內的數個單位中擔任參謀官員,不久後相繼調任第3裝甲師、裝甲教導師與第53兵團等單位的指揮官。除此之外,拜尔莱因也是的受勳者之一。.

新!!: 苏德战争和弗里茨·拜尔莱因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Крючков,)苏联政治家。生于察里津市工人家庭。俄罗斯族。苏德战争时期在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所属的企业当画线工。1943年起做共青团工作,任共青团中央驻特殊建筑安装部门负责人。1944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5年任共青团斯大林格勒市巴里卡德区委第一书记。后任共青团斯大林格勒市委第二书记。1946年在斯大林格勒市拖拉机厂区检察机关工作。1947年任斯大林格勒市检察院侦查员。1949年函授毕业于全苏法律学院。1950年任斯大林格勒市基洛夫区检察院检察官。1951年-1954年在苏联外交部高级外交学校学习,毕业后任职于外交部第四欧洲司。1955年任苏联驻匈牙利大使馆三等秘书。1959年调任苏共中央机关工作研究对匈牙利与罗马尼亚的政党交往关系。1963年为苏共中央秘书处处长。1965年任苏共中央助理书记。 自1988年至1991年,克留奇科夫担任了第七任和最後一任苏联克格勃主席。他也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在八一九政变,克留奇科夫建立了紧急状态委员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Category:克格勃主席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Category:被开除苏联共产党党籍者 Category:伏尔加格勒人.

新!!: 苏德战争和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Vladímir Vladímirovic Pútin,)是俄罗斯政治人物,出生於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現任俄羅斯總統(第4任),曾任俄羅斯第7及11任總理、俄羅斯第2任總統與統一俄羅斯党主席,均沒有離開過權力核心,故被認為是俄羅斯自2000年以來實際的最高領導人。 普京最早任職於KGB,蘇聯解體後進入俄羅斯政府工作,並在1999年中獲得時任俄羅斯總統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欽任命為總理。在1999年12月31日即將踏入2000年的數小時前,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欽突然宣布辭去總統職務,時任總理的普京受命成為代理總統。之後,他陸續贏得2000年和2004年的總統選舉。由於憲法規定了連任的限制,普京無法參與2008年俄羅斯總統選舉。隨後,普京指定的候選人德米特里·梅德維傑夫當選了俄羅斯總統。2008年5月7日普京卸任總統後,被總統梅德韋杰夫提名第二度出任總理,繼續掌握國家的實權。2012年普京第三度參選總統選舉並勝出並辞去统一俄罗斯党主席职务,第四度參選2018年大選再度連任,任期至2024年。 普京擔任總統期間的主要改革如所得稅改成13%、降低利潤稅稅率,以及制定新的土地和法律條文,利用他善於擔任特務工作的施政手段,確保國家運作的平穩。特別是普京在位期間遇上史上最高油價,俄羅斯受惠於油田出口賺進大量資金,使俄國的軍事與政治實力得以在蘇聯崩潰後恢復,政治以及法制上都獲得了穩定發展。但他在民主方面則遭到很多爭議,可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鐵腕總統」。號稱在普京的經濟管理下,在他任內吸引了許多外匯公司進駐俄羅斯,但國際原油價格反轉下跌後馬上又呈現經濟疲態。不過總體而言,他任內國內生產總值將近上升了72%,購買力平價也上升6倍左右;俄羅斯國內的貧窮人口則減少了一半,平均月薪從80美元增加至640美元。分析人士形容普京的經濟改革,令人印象深刻。 但同時他所帶領的政府也被反對派、外國政府或組織和人權組織質疑,特別是由於鷹派的他所主導的第二次車臣戰爭、頓巴斯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南奧塞提亞戰爭及敘利亞內戰,特別是人權和自由記錄等。根據媒體報導,在俄羅斯的經濟圈內出現一組新的巨商集團,並明顯地控制住俄羅斯的整體經濟情況,這包括羅曼·阿布拉莫維奇、奧列格·德里帕斯卡、米哈伊爾·普羅霍羅夫以及尤里·科瓦利丘克等人。值得注意的是,這批新興的俄羅斯巨富,往往與普京本人有密切的關係。此外,普京也被批評於總統任期內塑造一種個人崇拜的價值觀。 普京于2009年12月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说斯大林“很难被非黑即白地评价,很难说他的一生是功是过。”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和比俄共更加亲近斯大林主义的苏联共产党俄罗斯共产主义工人党、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以及第三位置政党俄罗斯民族布尔什维克党,基本上都反感与厌恶普京。 美国新闻评论员罗杰·拜耶斯曾认为普京更像是一个新勃列日涅夫而不是新斯大林。.

新!!: 苏德战争和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库拉索夫

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库拉索夫(1897年7月7日(19日)– 1973年11月30日)是苏军大将、苏联英雄。.

新!!: 苏德战争和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库拉索夫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波格丹诺维奇·雷岑

弗拉基米尔·波格丹诺维奇·雷岑 (Влади́мир Богда́нович Резу́н,), 出生于濱海邊疆區巴拉巴什。俄罗斯-乌克兰裔英国作家,拥有笔名维克多·苏沃洛夫(Ви́ктор Суво́ров),主要用俄语写作。他作为前格魯烏官员叛逃到了英国。 雷岑主要靠写关于苏联军队、格魯烏和苏联特种部队(Spetsnaz GRU)的书出名,不过他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作用的书《破冰者》则引起了较大的争议。.

新!!: 苏德战争和弗拉基米尔·波格丹诺维奇·雷岑 · 查看更多 »

弗拉季高加索

弗拉季高加索(Владикавка́з,俄语拉丁字母拼写:Vladikavkaz,奥塞梯语:Дзæуджыхъæу,英语:Vladikavkaz)是俄罗斯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的首府,城市位于共和国东南部高加索山脉的丘陵地带,位於,橫跨捷列克河。人口主要是由奥塞梯人、俄罗斯人、亚美尼亚人和格鲁吉亚人组成。根据2002年俄罗斯人口普查,该地区的人口为315,068人。弗拉季高加索所在的北奥塞梯共和国西接卡巴尔达-巴尔卡尔,东靠印古什, 东北部和战乱的车臣地区接壤,北邻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

新!!: 苏德战争和弗拉季高加索 · 查看更多 »

彼得·米罗诺维奇·马谢罗夫

彼得·米罗诺维奇·马谢罗夫 (Пётр Міро́навіч Машэ́раў; Пётр Миро́нович Маше́ров,1918年2月26日 - 1980年10月4日)曾是苏联共产党白俄罗斯委员会第一书记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领导。.

新!!: 苏德战争和彼得·米罗诺维奇·马谢罗夫 · 查看更多 »

彼得·杜米特雷斯库

彼得·杜米特雷斯库(Petre Dumitrescu,),罗马尼亚军事人物。最高军衔为大将。 出生在多尔日县。1930年代,被派往巴黎担任驻外武官。1931年,成为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的侍从武官。1931年至1932年,被派往布鲁塞尔担任驻外武官。 1937年任师长,1940年11月任司令官。1941年3月,任司令官。6月率军参加苏德战争,并参加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在苏联红军的天王星行动中事实上已经覆灭,后重新编成。 二战结束后,他被逮捕,以战争罪遭到起诉,但后来被判处无罪。1950年死于布加勒斯特自宅中。 Category:罗马尼亚军事人物 Category:羅馬尼亞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新!!: 苏德战争和彼得·杜米特雷斯库 · 查看更多 »

佛朗哥时期

佛朗哥时期(Era de Franco),指西班牙历史上自1939年至1975年间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实行独裁统治的时期。该时期西班牙的正式国号为西班牙国(Estado Español)。 1931年建立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国于1936年陷入西班牙内战。内战一方是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支持的由佛朗哥将军率领的右翼反共和政府武装,另一方是苏联和墨西哥支持的左翼政府军及共产国际纵队。1939年4月1日,佛朗哥一方获得胜利,西班牙内战结束,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正式解体,佛朗哥成立独裁政权。在这段时期,西班牙在名义上恢复君主制但王位悬空,佛朗哥担任“摄政王”,王室仍获得特权及保护。 二战中,佛朗哥政府很少参与军事行动,尽量保持中立。但由于在二战前后和轴心国的种种联系,佛朗哥政府在战后受到了战胜国的排斥。但又因冷战的背景,以及佛朗哥的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为了让佛朗哥政权得以延续,西班牙试图向美国一方靠拢。佛朗哥时期禁止成立独立政党和工会。50年代末,关于经济政策的法案的颁布,为西班牙大规模的外国投资开辟了道路。 1969年10月30日,佛朗哥将军政大权交由指定接班人胡安·卡洛斯监督管理,但这个独裁体制大致上维持到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西班牙国会公告胡安·卡洛斯王子成为西班牙国王,是为胡安·卡洛斯一世,并于11月27日举行了受膏登基的仪式,成为西班牙国王。在佛朗哥生前,卡洛斯一世曾答应这个政权会持续下去,但他病逝后随即实行民主改革,解除维持36年的党禁,带领西班牙走向民主。西班牙进入民主转型期。1978年12月30日西班牙国会制定新宪法,统治西班牙四十年的独裁政权正式垮台,而胡安·卡洛斯一世直到2014年6月19日退位由其子費利佩六世繼位。.

新!!: 苏德战争和佛朗哥时期 · 查看更多 »

德布勒森戰役

德布勒森戰役蘇聯紅軍稱為德布勒森攻勢行動(1944年10月6日 - 10月28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烏克蘭第2方面軍於德蘇戰爭進行的戰役,由德國南方集團軍轄下之由馬克西米利安·弗雷特·皮科指揮的德國第6軍團和其盟軍匈牙利第7軍負責迎擊,他們被擊退160公里,而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則攻佔了戰略目標,匈牙利城市德布勒森。.

新!!: 苏德战争和德布勒森戰役 · 查看更多 »

德國-亞美尼亞關係

德國-亞美尼亞关系,是指歷史上的德國和亞美尼亞、以至現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亞美尼亞共和国之間的雙邊關係。德國和亞美尼亞在公元300年首次有往來,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時干戈相向;兩國建交以來,在經貿、軍事等多個領域俱有往來。.

新!!: 苏德战争和德國-亞美尼亞關係 · 查看更多 »

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亚佐夫

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亚佐夫(Дми́трий Тимофе́евич Я́зов;Dmitry Timofeyevich Yazov,),蘇聯軍事家、政治家。他是苏联解体前最后一位被晉升為苏联元帅的蘇聯軍事人員。他也是惟一一個生於西伯利亞、目前健在、以及從未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蘇聯元帥。1991年,亚佐夫作为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一员,参与了八一九政变,并在政变中担任了国防部长。今天他是继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之后的最后一位在世的苏联元帅。.

新!!: 苏德战争和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亚佐夫 · 查看更多 »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里亚贝舍夫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里亚贝舍夫(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Ря́бышев,)苏联陆军中将,1917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 卫国战争时期,担任第8军军长;后升任南方方面军(下辖第12、第18、第9集团军)的司令员,参加顿巴斯战役。.

新!!: 苏德战争和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里亚贝舍夫 · 查看更多 »

德米楊斯克包圍戰

德米楊斯克包圍戰 (Demyansk Pocket; Festung Demjansk or Kessel von Demjansk; Демя́нский котё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中蘇聯紅軍對在列寧格勒以南德米楊斯克附近的德意志國防軍進行的包圍戰,該包圍圈由1942年2月8日存在至4月21日,另一個更小型的包圍圈存在於西南面大約100公里的霍爾姆,這些包圍圈是由於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戰敗撤退後形成的。.

新!!: 苏德战争和德米楊斯克包圍戰 · 查看更多 »

德累斯顿轰炸

德勒斯登轰炸(1945年2月13日-2月15日)是二战期间由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陆军航空軍联合发动的针对德国东部城市德勒斯登的大规模空袭行动。7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被看成二战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事件之一。 英国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曾说:“德勒斯登被毁具有史诗般的悲剧性。这座象征着德国巴洛克建筑之最的城市曾经美得让人惊叹。而纳粹期间,它又成为德国的地狱。在这个意义上,就20世纪的战争恐怖而言,德勒斯登轰炸事件是一个绝对带有惩戒意味的悲剧”。.

新!!: 苏德战争和德累斯顿轰炸 · 查看更多 »

德涅斯特河沿岸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Приднестровская Молдав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Придністровська Молдавська Республіка;Република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 Нистрянэ),简称德涅斯特河沿岸,英語世界中通称外涅斯特里亚(Transnistria)。德涅斯特河沿岸1990年從摩爾多瓦獨立,之後引發摩爾多瓦內戰;当时國名為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该地在摩尔多瓦官方编制的行政区划中是“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德涅斯特河沿岸自治领土单位”。.

新!!: 苏德战争和德涅斯特河沿岸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國防軍

德意志國防軍(Wehrmacht)是 1935 年至 1945 年間納粹德國的軍事力量,軍種包括陸軍、海軍和空軍,納粹黨的武裝党衛隊單位有時也從屬於國防軍。.

新!!: 苏德战争和德意志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國防軍第1滑雪步兵師

德意志國防軍第1滑雪步兵師 (德語:1.

新!!: 苏德战争和德意志國防軍第1滑雪步兵師 · 查看更多 »

保衛基輔獎章

保衛基輔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оборону Киева»)是蘇聯在1961年6月21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設立的一種戰役獎章,以嘉許及認可蘇聯平民及軍事人員在1941年6月到9月期間在基輔對德國軍隊的艱苦及英勇抗戰。有約10萬軍民獲得此獎章。此獎章是唯一一枚在戰後才設立的蘇聯戰役奖章。.

新!!: 苏德战争和保衛基輔獎章 · 查看更多 »

保衛敖德薩獎章

保衛敖德薩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оборону Одессы»;Medal "For the Defence of Odessa")是蘇聯在1942年12月22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戰役獎章,以嘉許及認可蘇聯平民及軍事人員在1941年8月8日至10月16日的苏德战争敖德薩圍城戰期間對納粹德軍的艱苦及英勇抗戰。有3万多人被授予了保衛敖德薩獎章,其中大部分为黑海舰队的水兵,以及在戰时参与防御工事建造工作、消防工作以及在工厂中工作为前线提供保障的蘇聯公民。.

新!!: 苏德战争和保衛敖德薩獎章 · 查看更多 »

俯首山

俯首山 (Покло́нная гора́,字面意思是"鞠躬山";比喻意为"尊敬地屈服山"') ,高171.5米,是莫斯科最高点之一。它的两个顶峰曾被谢通河分隔开,后来一个顶峰在1987年被夷为平地。1936年开始,该地区是莫斯科的一部分。现在建有胜利公园,里面展览着许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过的坦克和其他交通工具。 在历史上,这座山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因为它具有俄罗斯首都的最佳视野。它的名字来源于俄语,意为“俯首”,因为每个从西方来到首都的人都需要在这里致敬。1812年,在这里,拿破仑徒然地希望俄罗斯人能带给他克里姆林宫的钥匙。.

新!!: 苏德战争和俯首山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苏德战争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内卫部队

内务部内卫部队(Внутренние войска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внутренних дел,缩写为ВВ)是俄罗斯联邦负责保卫国内主要目标、维护国内公共秩序及保障法律顺利执行的部队。俄罗斯的内卫部队由俄罗斯内务部领导,在战争时期编入軍隊指揮體系。 直到解散前,俄罗斯内卫部队約有182, 000人。 2016年4月5日,俄羅斯內衛部隊遭到解散,並由新成立的俄羅斯國家近卫軍所取代。.

新!!: 苏德战争和俄罗斯内卫部队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国家近卫军

俄罗斯国家近卫军(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войск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гвард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缩写为ФСВНГ)是俄罗斯联邦负责保卫国内主要目标、维护国内公共秩序及保障法律顺利执行的部队。它由俄罗斯总统普京以俄罗斯内卫部队、特別用途機動單位、特別即時反應單位和其它俄羅斯聯邦武裝部隊以外的準軍事武裝部队為基础改组而来。.

新!!: 苏德战争和俄罗斯国家近卫军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特种部队

俄罗斯特种部队或俄羅斯聯邦特别用途單位(Подразделения специальн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缩写:спецназ,拉丁转写:Spetsnaz,“спецназ”被音译为斯佩茨纳兹)继承自苏联特种部队,是隶属于俄罗斯中央政府部门(如联邦安全局、格鲁乌、内务部等)单位的特种部队的统称。“斯佩茨纳兹”一詞在俄語中為“特種部隊”的意思,因此也可用於稱呼任何一支外國特種部隊,例如:美國特種部隊會被稱為“Американский Спецназ”。 俄罗斯特种部队的任务根據其所屬機關或部門而不同,以格魯烏的特種部隊為例,其任務是进行反恐、解救人质和对敌国或敌对组织的目标实施侦察、破坏和暗杀等行动。.

新!!: 苏德战争和俄罗斯特种部队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铁道军

苏联武装力量铁道兵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е войска ВС России) 隶属于苏军后勤部,担负铁道的抢修、保通等战时勤务。.

新!!: 苏德战争和俄罗斯铁道军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铁路运输

俄罗斯鐵路運輸(Zheleznodorozhny transport v Rossii)是世界上规模第三大的铁路运输网络,铁路网横跨11个时区。截至2010年,俄罗斯的铁路总里程达到128000公里,运营里程超过86000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达到43033公里,曾長年居世界首位直到2012年被中國超越。铁路是俄罗斯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承担了俄罗斯国内约80%的货运量和约35%的客运量。在世界范围内,俄罗斯铁路承担了全球约35%的货运量和约18%的客运量,货运量及客运量均居世界第三位,铁路运输密度仅次于中国。.

新!!: 苏德战争和俄罗斯铁路运输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陆军

俄罗斯联邦陆军(Сухопутные войск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在1991年底苏联解体时成立,中途经过多次改革,形成了目前的规模。 其前身為蘇聯陸軍。.

新!!: 苏德战争和俄罗斯陆军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正教会

俄罗斯正教会(Русская Православная Церковь),又称“莫斯科宗主教区”(Московский Патриархат/Moscow Patriarchate)。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正教會自主教會。在東正教各自治教會的排名中僅次於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條克及耶路撒冷四大古教會。列第五。 公元988年的羅斯受洗普遍被視為羅斯正教會的開端。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其後管轄了羅斯教會六個世紀。基輔及全羅斯都主教的職位處於普世牧首的管轄下直到1686年。 與俄正教會頗有淵源的美國正教會不是俄正教會的一部分,雖然其教會的建立源自18世紀俄正教會傳教團在阿拉斯加的傳教。但美國正教會已经於1970年成為東正教自治教會(儘管并沒有受到完全承認)。 在外俄羅斯正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總部位於紐約,於1920年由當時在蘇聯控制以外的俄羅斯正教信徒組成。其拒絕了俄羅斯正教會谢尔盖一世領導。直到2007年5月17日,雙方正式和解。目前該教會為俄羅斯正教會下的半自治教會。俄羅斯正教會下還有白俄羅斯正教會、乌克兰正教会 (莫斯科宗主教圣统)、中國正教會、日本正教會等。.

新!!: 苏德战争和俄罗斯正教会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國防工業

國防工業對俄羅斯至關重要,其國內經濟相當仰賴軍需工業,更在世界軍火貿易市場扮演重要的角色。俄羅斯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軍火出口國,僅次於美國。其2016年軍工業出口總額為64.32億美元,佔全世界軍火貿易的五分之一以上。 國防工業從蘇聯時代便一直是重點發展項目,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元蘇聯擁有的900萬名工人,分布於研究、設計與製造等不同的1125-1500間工廠中。1997年時有超過1700家工廠,但因為人才外流至歐美國家的關係,剩下的員工大約只有250萬人。2009年時,俄羅斯國防工業領域大約有250-300萬名員工,佔所有製造生產業的20%。.

新!!: 苏德战争和俄羅斯國防工業 · 查看更多 »

俄法战争

俄法戰爭,又稱拿破崙征俄戰爭,是指俄罗斯帝国和拿破仑法国在1812年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战争的一部分。战争由拿破仑一世发动,並入侵俄国国土,俄国将这场战争称为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中文意思是“爱国战争”,一般将其称为「卫国战争」,为了和后来苏联抗击德国的苏联卫国战争相区别,中文一般将其称为俄国卫国战争。战争以拿破仑失敗撤退,俄國戰略上勝利而結束。戰事從1812年6月底到11月底,共持續了5個月的時間。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就是描繪這場戰爭。.

新!!: 苏德战争和俄法战争 · 查看更多 »

土库曼斯坦马纳特

納特是土庫曼的流通貨幣,于1993年10月1日由土库曼斯坦中央银行開始發行,以取代该国当时流通的俄羅斯盧布。首次发行时,对卢布的收兑比率为1土庫曼馬納特.

新!!: 苏德战争和土库曼斯坦马纳特 · 查看更多 »

土星行動

土星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中,蘇聯紅軍於1942年12月至1943年2月收復高加索北部及頓河平原的戰役。 1942年11月19日開始的天王星行動非常成功,超過300,000名在史達林格勒隸屬於由弗里德里希·保盧斯指揮的德國第6軍團及第4裝甲軍團的士兵被包圍,為擴大勝利,蘇聯最高統帥部計劃一個冬季攻勢以延續勝利及擴大戰果,代號為土星行動。.

新!!: 苏德战争和土星行動 · 查看更多 »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新!!: 苏德战争和圣彼得堡 · 查看更多 »

圣彼得堡模范交响乐团

圣彼得堡模范交响乐团(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симфонический оркестр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й филармонии),是一家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交响乐团,成立于1931年,初名列宁格勒广播乐团,后改名列宁格勒交响乐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乐团在战火中坚持演出,在1942年完成了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1953年,乐团成为大厅两支常驻乐团之一。乐团现任首席指挥为俄罗斯指挥家。.

新!!: 苏德战争和圣彼得堡模范交响乐团 · 查看更多 »

地铁车辆机械制造厂

地铁车辆机械制造厂股份公司(ОАО «Метровагонмаш»,拉丁转写:OJSC "Metrovagonmash")是俄罗斯一家轨道交通车辆制造商,也是运输机械控股集团的子公司之一,主要产品和业务包括地铁车辆、铁路动车组的制造和维修,公司总部位于莫斯科州东北部城市梅季希。.

新!!: 苏德战争和地铁车辆机械制造厂 · 查看更多 »

匈牙利王国 (1920–1946)

匈牙利王国(Magyar Királyság)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间(1920–1946)在中欧存在的一个国家。匈牙利王國雖然號稱是王國,但王位始終處於空缺狀態。在1919年擊潰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霍爾蒂·米克洛什擔任攝政職位直到1944年,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實行獨裁統治。匈牙利王国在二战期间,加入了轴心国一方。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箭十字黨發起政變,匈牙利王國變為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蘇聯入侵匈牙利后,箭十字黨政權崩潰。匈牙利王國直到1946年匈牙利共和國(第二共和國)成立為止都在理論上存在。首都設為布達佩斯。.

新!!: 苏德战争和匈牙利王国 (1920–1946) · 查看更多 »

圖-2轟炸機

圖-2轟炸機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在設計的中型轟炸機,原本稱為ANT-50,後改稱為"圖-2"(Tu-2),1941年試飛,圖-2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作為蘇聯紅軍的水平轟炸機甚至俯衝轟炸機,參與了德蘇戰爭中後期的主要戰役,包括柏林攻防戰,圖波列夫為此在1943年得到斯大林奖金,并无罪释放。 圖-2在二戰後軍援東歐各國,北韓和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第34和35飛行大隊於1950年得到20架圖-2,同年10月6日又在徐州接收到9架後又成立了第36飛行大隊,中國的圖-2在朝鲜战争期間參加了大和島戰役,之後在台海又參加了對國軍的大陳島和一江山島戰役,解放軍的圖-2在1982年退役。.

新!!: 苏德战争和圖-2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圖波列夫SB轟炸機

圖波列夫SB轟炸機,設計代號TsAGI-40、社內代號ANT-40,SB為俄文的快速轟炸機(Скоростной бомбардировщик - Skorostnoi Bombardirovschik ),汉语译音读作“斯勃”。為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設計之單翼雙引擎三座轟炸機,問世時其前衛的設計概念震撼國際,也是蘇聯空軍在1941年6月開戰時最主要的對地攻擊機種。.

新!!: 苏德战争和圖波列夫SB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北非戰場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1940年6月10日至1943年5月16日在北非发生了北非战役。它包括发生在利比亚和埃及的沙漠(西部沙漠战役,也被叫做沙漠战争)以及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火炬行动)和突尼斯(突尼西亞戰役)的战役。 战役在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展开。同盟国的战力主要来自英联邦和来自德国控制下的欧洲的流亡分子。美国于1941年加入战争并于1942年5月11日在北非开始直接军事援助。 北非的战斗开始于1940年6月10日的意大利宣战。6月14日英国陆军第11轻骑兵团(由第1皇家坦克团协助)穿过边界进入利比亚并夺取了意大利的卡普措堡垒,随后意大利发动一波攻势进入了埃及并在1940年9月占领了西迪拜拉尼,随后在1940年12月英联邦展开了罗盘行动进行反击。在罗盘行动中,意大利第10军团被摧毁,为了防止轴心国全面失利,由埃尔温·隆美尔指挥的德国非洲军通过向日葵行动被派遣至北非,以增援意大利军队。 随后爆发了一系列为控制利比亚和埃及部分地区的拉锯战,至第二次阿拉曼战役达到顶点,当时由伯纳德·蒙哥马利中将指挥的英联邦军队给予了轴心国军队以决定性的打击,并将他们赶回突尼斯。在随后的1942年盟军的火炬行动登陆西北非洲,爆发了与維琪法国军队的战斗(随后法军改变了立场),最终盟军将轴心国军队包围在突尼斯北部并迫使他们投降。 轴心国经过在东部战线对抗苏联,减轻了英国及后来的美国军队在北非的压力。英国通过对密码信息的破解进行情报收集被证明是盟军在北非成功的关键因素。.

新!!: 苏德战争和北非戰場 · 查看更多 »

北方面军

北方面军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暴发后,1941年6月24日改编的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员马尔基安·米哈伊洛维奇·波波夫中将。1941年8月23日,北方面军划分为与卡累利阿方面军,其中北方面军指挥机关改组为列宁格勒方面军领帅机关。以第14集团军指挥机关为主组建卡累利阿方面军领帅机关。 北方面军辖3个集团军,担负苏芬国境抗击芬兰军队与纳粹德军进攻任务。.

新!!: 苏德战争和北方面军 · 查看更多 »

國力

国力是指提供给一个国家在追求国家目标时的所有资源的总和。.

新!!: 苏德战争和國力 · 查看更多 »

國家經濟成就展

國家經濟成就展(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выставочный центр,簡稱ВВЦ)是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一个展销中心。原称「全联盟农业展览馆」(Всесоюзная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ая Выставка,簡稱ВСХВ),1935年开始建设,1939年对外开放,1941年因苏德战争爆发暂停。1948年开始重新改造,1954年复开,1959年6月后称「国民经济成就展览馆」(Выставка Достижений Народн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簡稱ВДНХ,莫斯科地鐵依然使用這個名稱命名就近車站)。苏联时期用于展览苏联各项科技成就以及各加盟共和国风采文化,并可召开学术研讨会议,如今展馆改造后以市场的形式对外出租。现为国际展览业协会成员。展览中心门前有雕塑群,造型写实。 File:Russian Exhibition Centre.jpg|全俄展覽中心 File:"Главный вход ВДНХ в 2008 году".JPG|主入口 File:"Главный_павильон_ВДНХ".JPG|主展馆 File:VDNKh Ice rink.jpg|1954年的太空馆与前面的植物园水池的喷泉 Image:VDNKh Allee.jpg|中心大街 Image:VDNH joy-wheel.jpg|莫斯科850摩天轮 Image:Pavillion atomic power VDNKh 01.jpg|原子能馆 Image:"вход на ВСХВ 1939 года в 2009 году".jpg|展览中心原主入口 Image:VVC central.jpg|入口林荫大道的喷泉 Image:Russia-Moscow-VVC-KrugovayaKinopanorama.jpg|马戏院 Image:"Главный павильон ВСХВ 1939 года".jpg|1937年的主展馆 Image:WildeMaus ВДНХ.jpg|过山车入口 File:Moscow Russia Park.jpg|从摩天轮眺望 |列宁格勒馆 |亚美尼亚馆 Image:Pavillion Kirgizia VDNKh 01.jpg|吉尔吉斯馆 Image:Belarus 2-VDNH-101008.jpg|白俄罗斯馆 Image:Pavillon Uzbekistan 01.jpg|乌兹别克馆 Image:Pavillion Karelia VDNKh 01.jpg|卡累利阿馆 Image:"Павильон Украины на ВВЦ".JPG|乌克兰馆 Image:Pavillion No2 VDNKh 02.jpg|北高加索馆 Image:"утраченный павильон Туркменской ССР на ВСХВ".jpg|土库曼馆 Image:VDNKh-Armenia.jpg|亚美尼亚馆 Image:Allunionsausstellung (1980).jpg|哈萨克馆.

新!!: 苏德战争和國家經濟成就展 · 查看更多 »

國防軍最高統帥部 (德國)

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通稱「OKW」)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最高軍事指揮部,直屬於「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下轄「陸軍總司令部」、「海軍總司令部」和「空軍總司令部」陸海空三軍最高指揮機關。 「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的設置為希特勒取得實質軍權的一項措施,儘管依照法源希特勒為繼承總理和總統職位的「元首」,擁有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的身份,但軍中存在大量反納粹、反希特勒冒進的外交路線的集團,特別是陸軍。希特勒在「弗里希-布隆堡事件」後接連除去了原先的國防部長和陸軍總司令,隨後又強迫多名將軍提早退役。德國為傳統的大陸國家,陸軍在軍隊中有廣大的影響力和發言權,而希特勒為進一步制衡而在1938年創建「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名義上統籌三軍機關之指揮,實際上透過該機關與陸軍司令部分庭抗禮,從中取得領導地位。三軍唯一一次的聯合作戰僅有進攻挪威的「威瑟演習作戰」,其他時間裡幾乎由各軍種負責特定戰區的指揮,如德蘇戰爭中幾乎是由陸軍總司令部負責。 戰後「紐倫堡審判」將「國防軍最高統帥部」起訴,但因其沒有實體組織的法源而被判為無罪,後來又針對「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的數名高級幕僚和指揮官起訴開庭,是為「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判」。.

新!!: 苏德战争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 (德國) · 查看更多 »

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判

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判(英語:High Command Trial,正式案號為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s.

新!!: 苏德战争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審判 · 查看更多 »

國民擲彈兵

國民擲彈兵(德語:Volksgrenadier)是一種於1944年秋季後成立的納粹德國陸軍兵種,其出現主要是為了因應在巴格拉基昂行動中被殲滅的中央集團軍及在諾曼第損失的第五裝甲軍所造成的兵力空缺。「國民擲彈兵」這個名稱是為了建立部隊士氣而取的:「國民」與當時德國國內的民族主義相呼應,而「擲彈兵」則是軍事傳統中的菁英兵種。納粹德國於戰爭後期共成立了78支國民擲彈兵師。值得注意的是,國民擲彈兵不應與國民突擊隊混淆,兩者是截然不同的組織。.

新!!: 苏德战争和國民擲彈兵 · 查看更多 »

別爾哥羅德-卡爾可夫攻勢

別爾哥羅德-卡爾可夫攻勢(代號為:「魯緬采夫團長行動」,該名來自18世紀後期的俄國名將彼得·魯緬采夫元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軍對德意志國防軍實施的軍事行動之一,行動內容是由草原方面軍向別爾哥羅德地區進攻。 行動在1943年8月初展開,目的是跟進庫爾斯克會戰中南部防禦戰役對德國南方集團軍的勝利。行動開始即取得勝利及解放別爾哥羅德及卡爾可夫,1943年8月23日中午12時蘇軍沃羅湼日方面軍及草原方面軍的師團從德軍手中解放了卡爾可夫,守軍大部被徹底擊潰,這次是在德蘇戰爭中該城最後一次易手,行動迫使在烏克蘭的德軍撤過第聶伯河,從而讓蘇軍於1943年秋季解放基輔。 德軍稱本戰役為「第四次卡爾可夫戰役」。.

新!!: 苏德战争和別爾哥羅德-卡爾可夫攻勢 · 查看更多 »

別爾哥羅德戰役

別爾哥羅德戰役於1943年8月初發生在納粹德國及蘇聯之間,它是庫爾斯克戰役後期,蘇軍的反攻奧澤洛夫·魯緬採夫行動中其中一場戰役。.

新!!: 苏德战争和別爾哥羅德戰役 · 查看更多 »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是蘇聯紅軍為了消滅在烏克蘭及波蘭東部的德意志國防軍而發動的進攻,行動在1944年7月中進行,在為期1個月之戰鬥中,蘇軍達成了目標,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在歷史上經常被同時期之巴格拉基昂行動的成功和德國中央集團軍的崩潰所掩蓋。.

新!!: 苏德战争和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 · 查看更多 »

刘允斌

刘允斌()湖南宁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化学专家,刘少奇长子。.

新!!: 苏德战争和刘允斌 · 查看更多 »

刘爱琴

刘爱琴()女,祖籍湖南宁乡,生于湖北汉口,中国前国家主席刘少奇长女。.

新!!: 苏德战争和刘爱琴 · 查看更多 »

列夫·奥列霍夫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奥列霍夫(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Орехов,),俄羅斯及苏联畫家,被視為的代表性。最有名的為他的風景和靜物畫。.

新!!: 苏德战争和列夫·奥列霍夫 · 查看更多 »

列宁墓

列宁墓(Мавзоле́й Ле́нина),安葬着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遗体,位于莫斯科红场中央克里姆林宫墙附近,由红色花岗石和黑色大理石建成。 內部墓道一級級向下的台階便能見聞名世界的水晶棺。瞻仰室內氛圍寧靜神秘,僅有的光線都從水晶棺里發散而出;棺內的特制燈光所散發出的朦朧光線猶如深夜時室內床頭燈光般昏暗、柔和,照耀著仰面躺臥、神情安詳如睡的列寧遺體。水晶棺棺蓋是由多層厚重的木質構成而並非水晶,美觀而莊重。棺內的列寧遺體身著黑色西裝,右手微握,左手舒展,清晰而安详。 此外,列宁墓上层修建有检阅台。.

新!!: 苏德战争和列宁墓 · 查看更多 »

列宁格勒州

列宁格勒州(Leningradskaya oblast),包括昔日英格-里-亞和卡累利阿地峽(即聖彼得堡西北,界乎今日芬蘭邊境、拉多加湖和英格里亞之間的土地),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西北部聯邦管區。面積84,500平方公里,人口1,716,868(2010年),首府聖彼得堡。 雖然其首府是聖彼得堡,但是聖彼得堡自治市作為聯邦直轄市而從本州獨立了出來。與聖彼得堡不同,为了永久纪念苏德战争中的列寧格勒圍城戰,蘇聯解體後仍維持原州名。 列寧格勒州於1992年7月30日與中國河北省結為友好省州。.

新!!: 苏德战争和列宁格勒州 · 查看更多 »

列寧勳章

列寧勳章(俄文:Орден Ленина)是蘇聯最高等級的國家勳章,命名是為了紀念俄羅斯十月革命領導人列寧。此勳章在1930年4月6日由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发布命令设立,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中建立特殊功勋的个人、集体、机关、社会团体、部队或城市。到蘇聯解體為止,共頒發了431,418枚。.

新!!: 苏德战争和列寧勳章 · 查看更多 »

列寧格勒圍城戰

列寧格勒圍城戰,或又名「封鎖列寧格勒」(блокада Ленинграда、Leningrader Blockad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為了攻佔蘇聯列寧格勒而實施的軍事行動,圍攻從1941年9月9日開始直至1943年1月18日蘇軍才開闢了一條通往城市的狹窄通路,到了1944年1月27日才最終獲得解放,共計被圍872天。 解放列寧格勒的1月27日後來被俄羅斯政府列為「俄羅斯軍人榮譽日」。.

新!!: 苏德战争和列寧格勒圍城戰 · 查看更多 »

列昂尼德·米哈伊洛维奇·桑达洛夫

列昂尼德·米哈伊洛维奇·桑达洛夫(Леони́д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анда́лов,),苏联大将。.

新!!: 苏德战争和列昂尼德·米哈伊洛维奇·桑达洛夫 · 查看更多 »

嵇辽拉

嵇辽拉(俄文名:Леонард Сергеевич Переломов;俄文名字直译中文名:列奥纳德·谢尔盖耶维奇·贝列罗莫夫,1928—)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儒学联合会俄罗斯分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孔子基金会会长,被称为“莫斯科的孔夫子”。.

新!!: 苏德战争和嵇辽拉 · 查看更多 »

喬瓦尼·梅塞

喬瓦尼·梅塞(義大利語:Giovanni Messe,)是一位義大利將軍、政治家和陸軍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過北非德義聯軍和德蘇戰爭中的指揮官,是少數善用裝甲部隊的義大利將領。.

新!!: 苏德战争和喬瓦尼·梅塞 · 查看更多 »

喀山

喀山(Каза́нь;Казан,俄语拉丁化:Kazan'),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首都及最大城市。根据俄罗斯2010年人口调查,居民为1,143,600人,为俄国第八大城市。喀山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伏尔加河与卡赞卡河的交汇处。与莫斯科、圣彼得堡同为俄罗斯的三座A级历史文化城市。2009年,俄罗斯专利局宣布喀山为俄罗斯运动之都。喀山克里姆林宫为世界遗产。.

新!!: 苏德战争和喀山 · 查看更多 »

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

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俄語:Кронштадт)是前蘇聯海軍於1930年代下訂的一款戰鬥巡洋艦,正式开发代号为69型重巡洋舰(Тяжёлые 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69)。兩艘同級艦因德蘇戰爭的爆發而均未完工。它们的设计历史漫长而复杂,这是由于不断变换的要求和大清洗造成的。 1945年战争结束时建造進度較完善的一艘亦僅僅完成了總工程進度的10%;苏联海军原計畫將兩艘艦改造為航空母艦,但最终仍不了了之,並於1947年拆除已完成艦體。.

新!!: 苏德战争和喀琅施塔得级战列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喀秋莎

《喀秋莎》(Катюша),又譯為《卡秋莎》,是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就流传于苏联的歌曲,在二次大戰時為蘇聯士兵送行的爱情歌曲。 本曲講述一個叫“喀秋莎”的女孩盼望在边防军服役的愛人早日歸來的故事。雖然喀秋莎非常有名,但它並不如「雪球花」(音譯卡林卡)(Калинка.)般屬於俄國传统民謠。 本曲於1938年由(Матвей Блантер)作曲,(Михаил Исаковский)作詞,由知名民謠歌手(Лидия Русланова)首次演唱。然而有評論家指出喀秋莎並非由勃朗捷爾所作,而是源自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劇《瑪伏拉》(Мавра)。.

新!!: 苏德战争和喀秋莎 · 查看更多 »

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Катюша,俄文罗马化為Katyusha),又译卡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走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砲,這些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它們雖比其他火砲來的脆弱,但價格低廉、易於生產。二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走砲Zaloga, p 150.

新!!: 苏德战争和喀秋莎火箭炮 · 查看更多 »

哈尔科夫拖拉机厂

哈尔科夫奥尔忠尼启则拖拉机厂 (KhTZ)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引进外国技术首批建成的拖拉机制造大型工厂。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是哈尔科夫战役反复争夺的最残烈战场。.

新!!: 苏德战争和哈尔科夫拖拉机厂 · 查看更多 »

哈爾科夫

哈爾科夫(Харків,哈爾基夫;Харьков)位於烏克蘭東北部,人口1,455,000(2005年),面積303平方公里,是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和哈爾科夫州的首府,也是該國重工業、文化、教育中心。该市以俄语人口为主,并于2006年将俄语订为地区官方语言。.

新!!: 苏德战争和哈爾科夫 · 查看更多 »

哈薩克斯坦的德意志人

德意志人,是哈薩克斯坦的少數民族,多數生活於北部的阿斯塔納和厄斯克門和一些村落,在蘇聯解體哈薩克斯坦獨立後,他們多數人移民俄羅斯或回流德國。.

新!!: 苏德战争和哈薩克斯坦的德意志人 · 查看更多 »

哈薩克斯坦的俄羅斯人

俄羅斯人,是哈薩克斯坦的第二大民族,對哈薩克斯坦社會有很大影嚮力。 他們在十九世纪來到哈薩克斯坦,最早是一些哥薩克,在哈薩克草原北部建立一些據點,之後逐漸吞併整個哈薩克汗國,分為奧倫堡州和草原總督區等行政區域,同時鼓勵俄羅斯人移民至哈薩克斯坦,在1917年已有1000000俄羅斯人移民至哈薩克斯坦,佔媲人口30% 在蘇聯時代,因要實行工業化和開墾農地(處女地運動)和蘇德戰爭等原因,大批俄羅斯人來到,至1979年人口5,500,000,佔媲人口40% 蘇聯解體後,由於哈薩克斯坦政府強調哈薩克人優先和鼓勵哈薩克人回歸及鼓勵使用哈薩克語等原因,很多人返回俄羅斯,但俄羅斯語仍作為族際交流語,俄羅斯人仍是第二大民族保留一定影嚮力。 Category:海外俄羅斯人 Category:哈萨克斯坦民族.

新!!: 苏德战争和哈薩克斯坦的俄羅斯人 · 查看更多 »

哈桑铁路支线

哈桑铁路支线位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南部,靠近与中国及朝鲜的边境沿海地区。贯通了哈桑区。全长240千米。 莫斯科-平壤国际旅客列车、平壤-哈巴罗夫斯克国际旅客列车经过该线路。其中,莫斯科-平壤国际旅客列车,全程10267km,两周对开一次,附挂在莫斯科-符拉迪沃斯托克100次列车尾部,由朝鲜乘务员与车厢担任值乘,在乌苏里斯克甩挂,以652次列车名义运行在哈桑铁路支线,通过朝俄国界铁路桥(4线混合宽准轨之轨道)后,更换转向架(由宽轨换准轨),附挂在朝鲜豆满江站-平壤站的8次列车,图定运行9天9夜,实际往往需要10天11夜。是全世界运行里程最长的图定旅客列车。平壤-哈巴罗夫斯克国际旅客列车,每月对开一班,其他情况均类似莫斯科-平壤国际列车。 俄铁开行的莫斯科-朝鲜豆满江站直通旅客列车,每周一班,每班两节车箱,附挂在莫斯科-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罗斯号”2次列车尾部,也是在乌苏里斯克甩挂,单独牵引经哈桑铁路,通过朝俄国界铁路桥(4线混合宽准轨之轨道)后,终到朝鲜豆满江站。其前身是俄铁运营的莫斯科-满洲里-沈阳-丹东-新义州-平壤国际列车,原为每周一班,附挂在莫斯科-北京K19/20次列车,运行至沈阳后甩挂附加在北京-平壤K27/28次国际列车尾部.

新!!: 苏德战争和哈桑铁路支线 · 查看更多 »

唐努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Таңды Урянхай;Урянхайский край;Тагна Урианхай)如今通常只指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属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一部分,首府为克孜勒。唐努乌梁海是清代烏梁海的三部分之一,位于外蒙古西北,北至萨彦岭,南到唐努山,西到俄罗斯巴尔瑙尔东南,东到外蒙古库苏古尔泊以东,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狭长盆地。 清朝时的唐努乌梁海不仅包含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的绝大部分,还包含今天俄罗斯的阿尔泰共和國及外蒙古的库苏古尔省的大部分,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唐努乌梁海蒙古被編為五旗,由烏里雅蘇臺將軍直接管轄。唐努乌梁海不属于外蒙古(喀爾喀四部),而是不設札薩克的內屬蒙古。 唐努乌梁海地区,早在汉代便有中国人活动痕迹。唐代为都播地,隶属安北都护府管辖,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宋金时属西辽政权,称谦谦州。元代属岭北行省,称益兰州。明代属蒙古瓦剌部,清代称为唐努乌梁海,为外蒙古扎萨克图汗辖地。清末,大批俄羅斯移民進入唐努烏梁海。 1911年外蒙古独立後,唐努烏梁海被俄羅斯帝國控制。1913年中俄聲明將唐努烏梁海與科布多一併劃入“外蒙古自治區域”。1919年一度被中國軍隊收復。1921年,布爾什維克黨在唐努烏梁海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不久改名為圖瓦人民共和國,蘇聯承認其為獨立國家。1944年改稱“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被併入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现在唐努乌梁海仍然是俄罗斯联邦的一個共和國,隸屬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1948年5月,中華民国驻苏大使傅秉常照会苏联外交部,声明唐努乌梁海为中華民国领土,但蘇聯方面並未理會。 根据资料称,图瓦人目前占该地人口的82%(2010年人口统计)。图瓦人係蒙古族的一支,明代称烏梁海人,后来迁徙至唐努乌梁海地区,改称为图瓦或土瓦人。另一种观点认为,图瓦人属于突厥人的一支,证据包括图瓦语被公认属于突厥语族而非蒙古语族。唐代屬鐵勒中的都波,受突厥與回紇統治,元代稱禿巴,是林木中百姓。 1992年,苏联解体后,“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通过主权宣言,宣布成为主权国家,并更名为“图瓦共和国”。由于苏联的国家主体俄罗斯联邦没有解体,该国最后仍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名为“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新!!: 苏德战争和唐努乌梁海 · 查看更多 »

唐铎 (少将)

唐铎()湖南益阳县岳家桥乡人,名灵运,字金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1955年少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副主席。.

新!!: 苏德战争和唐铎 (少将) · 查看更多 »

冬季風暴作戰

冬季風暴作戰(德文:“Unternehmen Wintergewitter”)發生在1942年12月12日至12月23日,是德國第4裝甲軍團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為嘗試救出被包圍的軸心國軍隊而實施的軍事行動,在11月底,蘇聯紅軍完成了天王星行動,包圍了在史達林格勒城內及附近之軸心國軍隊,在史達林格勒包圍圈中及圈外的德軍被重新配屬在由埃里希·馮·曼施坦因陸軍元帥指揮的頓河集團軍,當紅軍繼續增加其力量,分配盡可能多的兵力及裝備實施計劃中的土星行動,從而將德國A集團軍從其它德意志國防軍孤立起來時,德國空軍已經開始嘗試利用空中橋樑向史達林格勒城內的德軍進行補給,但是當德國空軍証明沒有能力執行其使命及情況變得明顯地只有一次成功的突圍出現戰況才有可能改變,曼施坦因決定籌劃及實施一次專門的救援行動。 原本曼施坦因已經有4個裝甲師增援,由於德軍不願意因重新配屬一定數量的裝甲師到頓河集團軍而削弱一些地區的防衛力量及其它一些部隊因蘇軍不斷的壓力而未能增援,為德國第6軍團打開一條通道的任務便落在包圍圈外圍的德國第4裝甲軍團身上,德軍遭到數個蘇聯軍團的抵抗,這些蘇軍正全力圍殲被包圍的德國軍隊及德軍攻勢進至下阿克塞河。 德軍的攻勢令蘇聯紅軍大感意外及在攻勢首日獲得頗大進展,先頭部隊得到空軍支援及擊退防守的蘇軍發動的不斷反擊,12月13日開始蘇軍對德軍不斷的抵抗減慢了德軍的攻勢進展,雖然最终德軍攻佔安加爾斯克-卡姆斯基附近地區,但紅軍在12月16日實施小土星行動,實施小土星行動的目的是擊敗在頓河集團軍左翼的義大利第8軍團,從而威脅曼施坦因整個頓河集團軍的安全,當抵抗及傷亡增加後,曼施坦因呼籲希特勒及第6軍團司令弗里德里希·保盧斯開始突圍行動;但他們均拒絕。而第4裝甲軍團在12月18日 - 12月19日間仍試圖為第6軍團打開一條走廊,但必須要在史達林格勒包圍圈內的部隊一同配合才行,結果曼施坦因在12月23日被命令停止進攻,平安夜當天第4裝甲軍團開始撤回到攻勢之起點,由於第6軍團未能突圍及德軍救援部隊突破蘇軍包圍圈的嘗試失敗,紅軍能夠繼續圍纖在史達林格勒城內的德軍。.

新!!: 苏德战争和冬季風暴作戰 · 查看更多 »

内务人民委员部

內務人民委員部(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Внутренних Дел,Narodnyy Komissariat Vnutrennikh Del,俄语缩写为НКВД ,俄语缩写拉丁转写为NKVD)是蘇聯在斯大林時代的主要政治警察机构,也是1930年代苏联大清洗的主要实行机关。內務人民委員部所下轄的国家安全总局是克格勃的前身。 该组织除担任常规警察的角色外,其属下部門也負責其他事務,如交通管制、消防、國境警備和国家檔案管理等。更广为人们所知的是其在大清洗期间執行過大量的法外處決,以及负责運作的古拉格,即劳动惩戒营;將本国个别少数民族和所谓“原富農”的平民流放到人煙稀少的边境;在國外進行間諜活动、政治暗殺和操纵顛覆外國政府的行为。.

新!!: 苏德战争和内务人民委员部 · 查看更多 »

军事占领

军事佔领(Military Occupation),亦稱佔領(Occupation),是指一國的领土的管辖权在戰爭中暫時转移到的情形。 軍事佔領是一種暫時的管理,無論持續多久都不能取得佔領地的領土主權。.

新!!: 苏德战争和军事占领 · 查看更多 »

出发 (歌曲)

出發(В путь,拉丁字母轉寫:V put'),是1955年蘇聯電影《馬克辛‧貝瑞貝利察》的插曲,由瓦·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作曲,米·杜津填詞。著名軍歌,收錄於俄羅斯軍部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2002年經典曲目專輯,英語稱《Let's go》,法語稱《En route》。 歌曲面世時正值衞國戰爭勝利10周年,因而大受好評。它還成為了紅軍廣播電台的開始曲。此歌於1959年獲頒列寧文藝獎,足見其受歡迎程度。 此曲現已成為軍歌,到現在為止仍經常在俄羅斯等國衞國戰爭勝利日的慶典上播出。.

新!!: 苏德战争和出发 (歌曲) · 查看更多 »

党卫军在敌境前进

《党卫军在敌境前进》(),别名《恶魔之歌》(),是纳粹德国时期的一支进行曲,歌词内容主要是歌颂党卫军的勇敢和对希特勒的忠诚,精英主义意识十分明显。从西班牙内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曲由秃鹰军团、武装党卫军、等军事组织广为传唱。二战结束后,法国外籍军团和等他国军队继承发展了该曲的旋律,形成具有各自风格的军歌。.

新!!: 苏德战争和党卫军在敌境前进 · 查看更多 »

党卫军第5装甲师

党卫军第5装甲师“维京师”(5.)是纳粹德国武装党卫队三十八个师中的一支装甲师。其服役兵员为来自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爱沙尼亚、荷兰以及比利时的外国志愿兵,并由德国军官指挥。该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于东线作战,并在1945年5月于奥地利向美军投降。.

新!!: 苏德战争和党卫军第5装甲师 · 查看更多 »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Климент Ефремович Ворошилов,)。前苏联领导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国务活动家,苏联元帅(1935年),曾于史達林死后出任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7年。.

新!!: 苏德战争和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 查看更多 »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Nezavisna Država Hrvatska)是一個納粹德國扶植的傀儡政權,短暫出現於1941年到1945年間。領土約合克羅埃西亞(不含達爾馬提亞)加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和斯洛維尼亞北部及、塞爾維亞的伏伊伏丁那部份。.

新!!: 苏德战争和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亞戰役 (1941年–1942年)

克里米亞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多場血戰的舞台,納粹德國在1941年夏季於嘗試通過連繫本土與克里米亞半島的皮里柯普地峽之戰鬥中付出大量傷亡。 當德軍突入時,他們佔領了幾乎整個克里米亞,只有塞瓦斯托波爾除外,蘇軍從1941年10月30日至1942年7月4日堅守了塞瓦斯托波爾達250天,最後德軍攻佔塞瓦斯托波爾,1944年,塞瓦斯托波爾被蘇聯紅軍收復。 在戰役中,羅馬尼亞第3軍團及第4軍團參與很多戰事。 Category:1941年苏德战争战役 Category:1942年苏德战争战役 Category:巴巴羅薩作戰 Category:罗马尼亚王国战役 Category:克里米亞歷史.

新!!: 苏德战争和克里米亞戰役 (1941年–1942年) · 查看更多 »

克里米亞攻勢 (1944年)

克里米亞攻勢(1944年4月8日—1944年5月12日)又稱為克里米亞戰役,是指蘇聯紅軍為解放被德意志國防軍佔領的克里米亞而實施的一系列攻勢。蘇軍的烏克蘭第4方面軍负责进攻德國南方集團軍下辖的第17軍團,後者包括德國和羅馬尼亞部队。戰役的結果是苏军在此次行動中解放了克里米亞半島,轴心国方面则实施了一次一次渡過黑海拙劣的撤離行動,而这導致德軍和羅馬尼亞軍遭受嚴重的損失。.

新!!: 苏德战争和克里米亞攻勢 (1944年) · 查看更多 »

克拉斯诺达尔

克拉斯诺达尔(p,Krasnodar)是位于俄罗斯南部库班河畔的城市,也是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行政中心。.

新!!: 苏德战争和克拉斯诺达尔 · 查看更多 »

勞利·托魯尼

勞利·阿蘭·托魯尼(Lauri Alan Törni,),英語名拉利·索恩(Larry Thorne),是一名芬蘭出身的軍人,經歷過二戰中的冬季戰爭、繼續戰爭及1960年代的越南戰爭。他因為在生涯中先後加入了芬蘭國防軍、納粹德國的武裝親衛隊和美國陸軍特種部隊(綠扁帽),而得名「在三面國旗下戰鬥的士兵」(the soldier who fought under three flags)。.

新!!: 苏德战争和勞利·托魯尼 · 查看更多 »

勝利日 (5月9日)

胜利日,是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对苏联正式签订投降书,宣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条件投降(苏联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纪念日。 投降书生效时欧洲中部时间为5月8日,而莫斯科时间为5月9日,因此美国及西欧国家定于每年的5月8日,俄罗斯等东欧国家定于每年的5月9日 。 每年在这天,欧洲各地,尤其是在二次大战中胜利和曾经受纳粹德国占领和袭击的国家,都会以不同方式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结束。.

新!!: 苏德战争和勝利日 (5月9日) · 查看更多 »

勇敢奖章

勇敢奖章(Медаль «За отвагу»)是苏联最高蘇維埃於1938年10月17日决定颁布法令设立的奖章。 勇敢奖章颁发给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或冒生命危险的军事行动表现出个人勇气与英勇的武装部队人员、苏联公民或者参战的外国籍人员。1938年10月20日首次颁发该奖章,授予了参加哈桑湖战斗的3名军人。至1991年苏联解体,累计4,569,893人次获得该奖章。伟大卫国战争中约420万人次获得该奖章。 根据1994年3月2日的俄罗斯联邦总统令№ 442号,英勇奖章继续保留在俄罗斯的勋章奖章体系中。.

新!!: 苏德战争和勇敢奖章 · 查看更多 »

国际赤色济难会

国际赤色济难会,也称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国际革命战士救援会、赤色国际革命济难会、济难国际等,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共产国际成立的外围组织,宗旨是:.

新!!: 苏德战争和国际赤色济难会 · 查看更多 »

图阿普谢防御战役

图阿普谢防御战役,是苏德战争中,于1942年9月25日至12月20日在黑海港口城市图阿普谢东北处的高加索山脉北坡地域,苏联第18集团军抗击德军A集团军群第17集团军的图阿普谢战役集群的进攻,保卫了苏联外高加索方面军黑海集群沿着黑海与高加索山脉自新罗西斯克到格鲁吉亚库塔伊西的漫长防线不被德军从中央突破、分割。.

新!!: 苏德战争和图阿普谢防御战役 · 查看更多 »

倫敦歷史

倫敦歷史可以追溯至2,000年前,从那时至今,倫敦從凱爾特人的城鎮逐渐發展成為英國首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金融、文化重鎮。它在历史上经历了瘟疫、火灾、内战、空袭、恐怖袭击和暴乱的多次考验。 伦敦城是伦敦的历史核心区,如今它也是伦敦主要的金融区,代表了伦敦都会区的一个部分。.

新!!: 苏德战争和倫敦歷史 · 查看更多 »

BK-1125炮艇

BK-1125炮艇是蘇聯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的內河炮艇,該種炮艇是在一個吃水淺的內河艇艇身前方加上一個T-34/76坦克炮塔,後方再加上一個機槍塔而成,部份BK-1125炮艇會把後方的機槍塔改成喀秋沙火箭發射器。 BK是「BRONEKATER」的簡寫,也就是裝甲船的意思,蘇聯在1938年至1945年間總共生產了151艘BK-1125炮艇。.

新!!: 苏德战争和BK-1125炮艇 · 查看更多 »

BT-7

BT-7 BT (БТ)是“快速坦克”(Быстроходный танк, Bystrokhodny tank)的俄文首字母缩写。是苏联骑兵坦克-BT坦克的最后一型,在1935年至1940年间大量生产。此类坦克装备轻型装甲,但却有以其所处时代来看相对优良的火力和大大超过同时代其他坦克的机动性。BT坦克因其名称首字母发音而获得绰号Betka,或昵称为Betushka。 BT-7的继承者正是大名鼎鼎的T-34,后者于1940年面世,并将取代当时服役的所有苏联快速坦克、步兵坦克和中型坦克。.

新!!: 苏德战争和BT-7 · 查看更多 »

BT坦克

BT坦克是蘇聯在1932至1941年間生產的一系列輕型坦克。BT意即快速坦克(Быстроходный танк, БТ),由最初的BT-1至BT-7共有7個型號(有時BT-7M也被稱為BT-8),BT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T-34坦克的前身。.

新!!: 苏德战争和BT坦克 · 查看更多 »

C-56潜水艇博物馆

C-56潜水艇博物馆(俄语:Подводная Лодка C-56)是一座关于的博物馆,位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红旗舰队纪念广场。C-56潜水艇是前苏联卫国战争时代的一艘功勋潜艇,于1936年11月24日入水,1955年3月14日退役,现在已变成作为教育及观光为一体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博物馆。.

新!!: 苏德战争和C-56潜水艇博物馆 · 查看更多 »

玻-2

玻-2(ПО-2),初期称烏-2(У-2),是苏联玻利卡爾波夫设计局设计的的一种多用途双翼機,苏联称之为“玉米”(Кукурузник,来自俄语中“玉米(кукуруза)”一词),北约代号为“骡”(Mule)。 该机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可作为多种用途,如农用机、运输机、轰炸机、侦察机等。该机是历史上产量第三多的飞机,也是產量最多的雙翼機,总产量达40,000架以上。.

新!!: 苏德战争和玻-2 · 查看更多 »

瞿秋白

瞿秋白(),原名瞿懋淼,字熊伯,生于江苏常州,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1927年8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和缔造者之一。1935年在福建长汀被南京国民政府逮捕并枪决。江苏常州现有瞿秋白纪念馆。.

新!!: 苏德战争和瞿秋白 · 查看更多 »

玛格达·戈培尔

玛格塔·戈培尔(Johanna Maria Magdalena "Magda" Goebbels,),全名约翰娜·玛丽娅·玛格德莱娜·戈培尔,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妻子。她是纳粹党的重要成员,也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亲密盟友和政治上的支持者。 二战末期柏林即将被苏军攻占时,玛格塔与丈夫戈培尔先是毒杀了他们的六个孩子,然后双双自杀。.

新!!: 苏德战争和玛格达·戈培尔 · 查看更多 »

火星行動

火星行動(Operation Mars)為1942年11月25日至12月20日在熱澤夫突出部的苏军进攻作战的代號。苏军称为第2次尔热夫-瑟乔夫卡战役。属于從1942年1月至1943年3月熱澤夫-維亞茲馬戰略進攻作战的组成部分。在熱澤夫突出部的进攻和防御作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最血腥的戰役,戰役在熱澤夫、塞喬夫卡、維亞茲馬附近進行。因蘇軍巨大的傷亡,亦被稱做“熱澤夫絞肉機”。 蘇軍以西方面軍及加里寧方面軍執行該行動,由格奧爾吉·朱可夫指揮。西方世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對該戰役並不知曉,因為被蘇聯官方給刻意忽略了。 下面是蘇軍在以下兩個攻勢行動的軍事力量比較: 《火星行動》:開始時有668,000人及2,000輛坦克,另有415,000人及1,265輛坦克以支援木星行動(約有150,000人及數百輛坦克被用來支援不成功的火星行動)。 《天王星行動》(史達林格勒攻勢行動第一階段):700,000人及1,400輛坦克,另有400,000人及1,200輛坦克支援木星行動(史達林格勒攻勢行動第2階段)。 火星行動並不是唯一一場被蘇聯官方忽略的戰役,蘇聯官方總是強調蘇軍獲勝的場合。而且朱可夫亦為蘇軍最重要的指揮官,為了維持他的名譽並安定人心,他的失敗往往被略而不提。 大衛·格蘭茨認為:「朱可夫未必是正確的,而且火星行動也未必只是佯攻。對蘇軍而言,這是一場雄心勃勃、規模巨大但執行過程笨拙,損失龐大的戰役」。.

新!!: 苏德战争和火星行動 · 查看更多 »

獵豹式驅逐戰車

獵豹式驅逐戰車(德文:Jagdpanth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以五號豹式戰車車體開發出來的一款驅逐戰車,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它是二次大戰中最佳的驅逐戰車。.

新!!: 苏德战争和獵豹式驅逐戰車 · 查看更多 »

琥珀宫

琥珀宫(俄語:Янтарная комната),又称琥珀屋、琥珀廳,是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凯瑟琳宫内的一座通体由琥珀和黄金装饰而成的,极端奢华的建筑。曾在18~20世纪间一度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琥珀宫被德军占据,并被拆装运回德国。二战结束后,这一稀世珍宝却告离奇失踪。曾有许多人猜测和勘探过其下落,但都无果而终,使其成为20世纪最著名的悬案之一。 而亞卓安·里維跟史考特·史拉克在2004年共同出版的書中宣稱,毀掉這件藝術品的就是紅軍。.

新!!: 苏德战争和琥珀宫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溫特斯

查德·戴维斯·“迪克”·温特斯(Richard Davis "Dick" Winters)()少校,是一位美國陸軍退伍軍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指揮第101空降師第2營的E連作戰。 在「D-Day」前夕,溫特斯空降到諾曼第參與戰事,隨隊穿越過法國、荷蘭及比利時,最終抵達德國,至二次大戰末期,在歷任E連第二排長及E連連長後,晉升為第2營營長,隨着德軍宣布投降,他選擇離開506團返抵法國,並在那裡以高級軍官的身份安排輪侯回國。在1951年,由於韓戰爆發,溫特斯獲美國陸軍再次徵召,主要負責團部策劃,以及在新澤西迪克斯堡基地培訓軍官,當時他一度收到參戰指示,更準備出發前往韓國,不過,根據當時軍方高層的一項新規定,針對所有自二戰後不再活躍於前線的軍官,他選擇中止職務並退出陸軍。 溫特斯從此卸除在陸軍的軍籍,回歸到日常生活,他首先在新澤西州工作,及後回到家鄉賓夕法尼亞,成立屬於自己的巧克力分銷公司,售賣軍用品配給商好時公司生產的巧克力商品。此外,他也是西點軍校的常任嘉賓講師,至1997年正式退休。 溫特斯的軍旅經歷及事跡,為多本著作所描述,在2001年,美國HBO上演的小型連續劇《雷霆傘兵》便是以溫特斯的回憶錄為藍本,其劇中角色則由英國演員戴米恩·路易斯擔綱演出。.

新!!: 苏德战争和理查德·溫特斯 · 查看更多 »

神圣的战争

《神圣的战争》(俄语:Священная война),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由诗人瓦西里·列别杰夫-库马奇作词、苏联红军歌舞团第一任团长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作曲,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 每当俄罗斯举办胜利日阅兵活动时,《神圣的战争》会作为俄羅斯國旗和勝利旗入场的音乐使用。在那時,全體受閱官兵會向旗幟行注目禮,閱兵指揮官及方陣正副司令員則會行軍禮。.

新!!: 苏德战争和神圣的战争 · 查看更多 »

福克D-XXI戰鬥機

福克D-XXI戰鬥機是荷蘭福克飛機公司應1934年荷蘭陸軍航空隊的新戰鬥機招標項目而研製的戰鬥機,由艾殊.沙切基領導的設計小組在南阿姆斯特丹的工廠完成,1936年已造好原型機並曾在荷屬印尼測試在熱帶地區的使用情況,但由於荷蘭國防經費有限,當時軍方認為究竟用同一筆錢買福克D-XXI戰鬥機還是用來擴充轟炸機部隊而有過一番爭論,後來由於福克D-XXI外銷芬蘭並表現良好,荷蘭軍方決定首先用福克D-XXI裝備駐荷屬印尼的部隊作試用,直至1939年9月8日,荷蘭軍方才決定下36架訂單買福克D-XXI戰鬥機去裝備荷蘭本土的戰鬥機部隊,這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戰已開始了一星期。.

新!!: 苏德战争和福克D-XXI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科爾遜-契爾卡塞攻勢

科爾遜-契爾卡塞戰役(Battle of the Korsun-Cherkassy)是德國與蘇聯於1944年1月24日至2月16日發生的一系列戰鬥,作戰序列單位分別是德國南方集團軍及蘇聯烏克蘭第1方面軍及烏克蘭第2方面軍。.

新!!: 苏德战争和科爾遜-契爾卡塞攻勢 · 查看更多 »

突厥斯坦軍團

突厥斯坦軍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後建立的軍事单位。這些部隊大多數是紅軍突厥人戰俘,希望在戰爭結束後,在中亞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納粹試圖利用突厥人的反俄情緒達到在俄羅斯的政治利益(反對蘇聯宗教經濟政策)。第一個“突厥斯坦軍團”在1942年5月被動員最初只有一個營組成,在1943年已擴大到16個營和16,000名士兵。國防軍的指揮下,動員這些單位專門在西線作戰(法國和意大利北部的戰爭前線)。 大部分突厥斯坦軍團最終被英軍監禁和遣返到俄羅斯,在那裡他們將面臨為軸心國軍隊並肩作戰的罪名被送到蘇聯政府的古拉格集中營或監獄。 軍團的著名成員包括Baymirza Hayit,戰爭結束後在德國定居,並成為一個中亞和突厥斯坦歷史學家。 Category:德國國防軍外籍部隊.

新!!: 苏德战争和突厥斯坦軍團 · 查看更多 »

突出部之役

突出部之役(,,。當時同盟國媒體依戰役爆發所地稱第二次亞爾丁戰役或亞爾丁之役,但盟軍將士依作戰經過稱之為突出部之役,而德國B集團軍則稱之為守護萊茵河作戰),發生於1944年12月16日到1945年1月25日,是指納粹德國於二戰末期在欧洲西線戰場比利時瓦隆的亞爾丁地區發動的攻勢。此次戰役與一些次作戰協調進行,其中包括地板行動(Operation Bodenplatte)和獅鷲行動(Operation Greif)等。德军此次作戰目標是突破英美盟軍戰線并将其一分为二、佔領安特衛普,包圍並消滅盟軍的4個軍團,迫使盟軍在軸心國占优势的條件下谈判。此次作战如果成功,希特勒就可以集中全力应付东线战事。 此次戰役的計劃是在極度秘密,。虽然「Ultra」(盟軍破譯德國祕密無線電通訊的组织)和美第3军的情报人员表明有迹象顯示德军会发动进攻,盟军仍然忽视了此次突袭的可能性。此外盟軍盲目自信、忙於進攻計畫、空中偵察不足、美國第1軍團相對缺乏戰鬥經驗,进一步为德軍的突擊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天气的限制,盟軍強大的空中力量无法施展,一定程度上致使盟军情報部門未能察覺即將发动的进攻。在此情况下,德軍出乎意料地向盟軍防線薄弱的部份發起進攻。而「突出部」指的正是德軍在戰鬥初始時在盟軍防線製造出來的「凸痕」。 美軍傷亡主要集中在战役的前3天,美軍第106步兵師3個團中有兩個團被迫投降。整體而言,突出部之役是美國在二戰所經歷最血腥的一役,美军阵亡人数达19,000人,超過其他任何戰役。對美國陸軍而言,參與突出部戰役的美军人數與敵軍人數皆超過美國在二戰前曾参与的任何衝突。作戰失敗後,德军許多有作戰經驗的部隊遭到重创,殘餘部隊則撤退至齊格菲防線。.

新!!: 苏德战争和突出部之役 · 查看更多 »

突擊塔特辛斯卡亞

突擊塔特辛斯卡亞發生在1942年12月底的小土星行動中,它是由瓦西里·米哈伊洛夫·巴達諾夫指揮的蘇軍第24坦克軍對塔特辛斯卡亞的裝甲突擊行動。.

新!!: 苏德战争和突擊塔特辛斯卡亞 · 查看更多 »

第1军团 (罗马尼亚)

羅馬尼亞第1軍團是羅馬尼亞陸軍的一部份,存在於1916年至2000年。.

新!!: 苏德战争和第1军团 (罗马尼亚) · 查看更多 »

第1装甲师 (德国国防军)

德国国防军陆军第1装甲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国防军陆军中的一支精锐装甲师,其师徽是白橡树。.

新!!: 苏德战争和第1装甲师 (德国国防军) · 查看更多 »

第1航空艦隊 (德國空軍)

1航空艦隊(Luftflotte 1)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纳粹德國空軍的部隊。.

新!!: 苏德战争和第1航空艦隊 (德國空軍) · 查看更多 »

第25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

25裝甲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陸軍成立的裝甲師。.

新!!: 苏德战争和第25裝甲師 (德國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第3次近衛內閣

Category:戰前昭和時代內閣 Category:日本歷代內閣 Category:1941年日本.

新!!: 苏德战争和第3次近衛內閣 · 查看更多 »

第4航空艦隊 (德國空軍)

4航空艦隊(Luftflotte 4)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空軍的部隊。.

新!!: 苏德战争和第4航空艦隊 (德國空軍) · 查看更多 »

第502重戰車營

德意志國防軍第502重戰車營(Schwere Panzer-Abteilung 502)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一支配備重型戰車的獨立裝甲營,主要參與東方戰線的戰鬥。該單位是德意志國防軍內第一支接收虎I戰車並將之用於戰鬥的部隊。第502重戰車營是戰爭期間最出色的德軍裝甲部隊之一,總共摧毀了1400輛坦克以及2000門火炮。.

新!!: 苏德战争和第502重戰車營 · 查看更多 »

第512重裝甲獵兵營

德意志國防軍第512重裝甲獵兵營(德語:Schwere Panzerjäger-Abteilung 512.)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數個月納粹德國的一支反戰車部隊。它是德意志國防軍內唯二獲得獵虎驅逐戰車的單位,同時也參與過西部戰線的戰鬥。 第512重裝甲獵兵營於1945年2月11日在奧地利多勒斯海姆(Döllersheim)倉促成軍,成員多半是第424重戰車營的老兵。第424重戰車營原先為第501重戰車營,是德國最早成立的重戰車營之一,並參與過北非及東部戰線的戰事。第512獵兵營於1945年2月16日接收第一輛獵虎驅逐戰車;到了3月13日時,該營已經擁有兩個連、共20輛獵虎,以及第三個以第511重戰車營成員為基礎編成的連。獵虎驅逐戰車是各參戰國在戰爭期間所製造過最重的裝甲戰鬥車輛之一,光底盤就重達72噸;搭載的128毫米主炮更是威力驚人。然而,它卻非常緩慢,其所使用的引擎原先是設計給57噸重的虎I戰車使用的,不過這具引擎光是在虎I戰車上都顯得馬力不足,更別提用來推動重達72噸的獵虎了。它的產量不多-大約僅製造了88輛-而且僅分配給兩個單位使用:第512與第653重裝甲獵兵營。.

新!!: 苏德战争和第512重裝甲獵兵營 · 查看更多 »

第653重裝甲獵兵營

德意志國防軍第653重裝甲獵兵營(德語:Schwere Panzerjäger-Abteilung 653.)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一支反戰車部隊,裝備了象式驅逐戰車以及後來的獵虎驅逐戰車等重型武器。該單位參與過東線及西線戰事,並分別於1943年及1945年參與過義大利前線的戰事。.

新!!: 苏德战争和第653重裝甲獵兵營 · 查看更多 »

第9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降E大调第9號交响曲,作品70,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创作于1945年,同年11月3日在列宁格勒首演,由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穆拉文斯基指挥。 该作品原目的是庆祝苏联在二战时期战胜纳粹德国(见苏德战争),但实际结果却与最初目的大相径庭;蕭士達高維契的最初構思,本來亦打算以一首大規模樂隊及加入獨唱和合唱的作品,作為《戰爭三部曲》(即第7, 8, 9 號交響曲)的終結。當初斯大林亦期望蕭士達高維契的第9號交響曲能和貝多芬、馬勒、舒伯特的第9交響曲一樣具規模。另一方面,蕭士達高維契很早以前亦曾提及過想撰寫一首有合唱成份的交響曲來獻給列寧(他的第六交響曲一度盛傳就是「列寧交響曲」,但最終沒有實現),所以斯大林有這樣的期望自然是非常合理。 但最後的產物,卻是短小、輕快而精焊的作品,与之前宏大的、史诗般的、有着悲剧英雄气息的第七与第八交響曲大不一样。結果這個被視為「開玩笑」的作品再次觸怒了史大林,此曲於1946年曾角逐斯大林獎不但落選,同時亦令史大林藉一套帶諷刺性的劇作,找來日丹諾夫進行文化界整頓,更於1948年對蕭士達高維契等作曲家進行另一次的讉責。他的第九連同第六、第八同被禁止演出。直至1955年才解禁。.

新!!: 苏德战争和第9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 查看更多 »

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

3次卡爾可夫戰役是德國南方集團軍在1943年2月19日至3月15日間在圍繞卡爾可夫對蘇聯紅軍的一系列攻勢行動。德軍的行動代號為頓涅茨克行動,而蘇軍則稱為頓涅茨克及卡爾可夫行動,德軍的反攻消滅了大約52個蘇軍師及重新佔領卡爾可夫和別爾哥羅德。 當德國第6軍團在史達林格勒被包圍後,蘇聯紅軍發動了更大規模攻勢以打擊德國南方集團軍的其它單位。1943年1月2日蘇軍發動星球行動,在1月至2月初間攻破德軍防線和攻佔卡爾可夫、別爾哥羅德及庫爾斯克。雖然蘇軍行動成功,但參戰單位補給線過份延伸。第6軍團在2月2日投降後,蘇軍中央方面軍轉向西面及在2月25日向德國南方集團軍及中央集團軍發動進攻。然而連續數月之作戰令蘇軍損失慘重,有些單位只剩下1,000至1,500人,2月19日德國南方集團軍總司令埃里希·馮·曼施坦因陸軍元帥利用新到增援的武裝親衛隊及兩個裝甲軍發動反攻。 雖然德國人戰力下降,德意志國防軍仍然側擊、包圍及打敗蘇軍在卡爾可夫南面的裝甲部隊。曼施坦因能在3月7日開始發動對卡爾可夫的進攻;雖然德軍總部命令從北--包圍卡爾可夫,但武裝親衛隊裝甲軍在3月11日直接進攻該城,引致武裝親衛隊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在3月15日攻佔該城前進行了4天激烈的逐屋爭奪戰。兩天後德軍又攻佔了別爾哥羅德,形成了一個突出部,導致了1943年7月的庫爾斯克戰役;雖然德軍的進攻令蘇軍付出了大約70,000人傷亡的代價,但由於在卡爾可夫的逐屋爭奪戰 ,德軍到3月底共損失參戰兵力的44%。.

新!!: 苏德战争和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

由威廉·凱特爾命名的第一次卡爾可夫戰役是德意志國防軍在1941年的巴巴羅薩行動最後階段之其中一場戰役,目的是攻佔卡爾可夫城,行動在1941年10月20日由德國南方集團軍中的第6軍團實施,蘇聯紅軍第38軍團被命令當市內工廠將機器轉移往東方時堅守該城。 10月22日所有工廠的生產機器已被送上火車,當時德軍距離鐵路線不足11英哩。 10月24日第6軍團及第17軍團分別從南北兩翼包圍該城,同日卡爾可夫落入德軍手中。.

新!!: 苏德战争和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雅西-奇西瑙攻勢

一次雅西-奇西瑙攻勢,是蘇聯和軸心國在1944年4月8日至6月6日間的一場戰鬥,這次進攻實際上是蘇聯紅軍的烏克蘭第2方面軍及第3方面軍根據約瑟夫·史達林顯示蘇聯的軍事實力和對巴爾幹的政治影響,而協調入侵羅馬尼亞的行動。 根據蘇軍最高統帥部的計劃:以兩個蘇軍方面軍將切斷軸心國在羅馬尼亞北部的主要防線,這就將有利於蘇軍以後向整個巴爾幹地區的進攻。蘇聯進攻開始時實施第一次特爾古弗魯莫斯戰役和波杜伊洛阿耶伊戰役,並最終進行第二次特爾古弗魯莫斯戰役,然而蘇軍未能克服德軍在該地區的防禦和進攻行動最終失敗。失敗主要是由於蘇軍低落的作戰能力以及德軍防禦陣地的精心準備。 這一行動是一系列“被遺忘的戰役”的一部分,幾乎完全被蘇聯檔案記錄和史學忽略Glantz, p. 371,根據軍事歷史學家大衛·格蘭茲的說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近60年來,蘇聯和俄羅斯的軍事歷史學家和理論家仔細抹去任何提及第2和第3烏克蘭方面軍在第一次雅西—奇西瑙攻勢的歷史記錄,在此期間蘇軍的兩個方面軍試圖在1944年4月至5月侵入羅馬尼亞,由於這次攻勢與蘇軍在戰爭期間進行了的許多其他的軍事行動案件有關,所以他們故意這樣做,在這個過程中把這次攻勢貶謫為蘇德戰爭中一張頗長的“被遺忘的戰役”之名單的其中之一”。.

新!!: 苏德战争和第一次雅西-奇西瑙攻勢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

本表列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队的指挥官。二战指挥官们大多都是职业军官,不过也有一些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同时担任军队指挥官,如阿道夫·希特勒(德国元首)、贝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首相)、斯大林(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等。.

新!!: 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是指一切直接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事或受戰事影響的國家及地區。.

新!!: 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310px 本條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對受波及國家造成的傷亡統計。.

新!!: 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领袖

二次世界大战軸心國领袖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軸心國的一些政府首脑和军事将领。.

新!!: 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领袖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European theatre of World War II),戰事历时六年,由納粹德國入侵波蘭開始,並且由納粹德國戰敗而完結。戰爭主要是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的戰鬥。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斯洛伐克屬軸心國陣營,英國、自由法國、蘇聯、比利時和美國則屬同盟國陣營。 戰地主要分為西線、東線和南線三部分,西線即納粹德國和法國、英國、比利時之間的戰爭,東線即納粹德國和蘇聯、波蘭之間的戰爭,而南線即意大利王國、納粹德國和南歐、地中海地區的戰爭。三戰線中以東線最激烈最漫長。主要由納粹德國發動進攻。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规模最大、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5,000萬人參戰,2,000萬左右的人喪生,3,000萬左右的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给欧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新!!: 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

2次卡爾可夫戰役(Schlacht bei Charkow,由威廉·凱特爾命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42年5月12日至5月28日,苏方称之为第1次哈尔科夫进攻战役。由於蘇聯紅軍在冬季的成功反攻,德意志國防軍自莫斯科周圍被逐退,同時蘇軍也耗盡了其後備力量,因此苏军决定奪回卡爾可夫來擴大戰果,鞏固其戰略主動權。 1942年5月12日,由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所指揮的蘇軍自冬季反攻時形成的「巴芬柯柏突出部」(Барвенковский выступ)向德國第6軍團發動攻勢。蘇軍在攻勢進行之初有成功的跡象,但隨後即被德軍強力的反擊而潰敗。由於蘇軍參謀人員以及最高統帥约瑟夫·斯大林误判了德國第6軍團的實力,同時也高估了己方新整訓部隊的實力,戰鬥經驗較豐富的德軍得以自苏军戰線上的兵力空隙處繞過,完成其鉗形攻勢,將蘇軍包圍殲滅。.

新!!: 苏德战争和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长沙战役

二次长沙战役(又称“第二次长沙会战”),指1941年(民国30年)9月至10月,抗日战争期间,以中国第九战区为主的部队在湖南省长沙地区对日本军队进行的防御战役;本次会战从1941年9月7日至10月9日结束,历时一个月。.

新!!: 苏德战争和第二次长沙战役 · 查看更多 »

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

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在蘇聯歷史上亦被稱為烏克蘭右岸解放行動,戰鬥由1943年12月24日-1944年4月14日,由烏克蘭第1方面軍、烏克蘭第2方面軍、烏克蘭第3方面軍、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及烏克蘭第4方面軍所執行的戰略攻勢,對手是德國南方集團軍,蘇軍嘗試收復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以及摩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被軸心國所占領的部分。蘇軍在這次行動中推進到波蘭及羅馬尼亞,摧毀了18個德意志國防軍及羅馬尼亞師,並將其餘68個師的戰力削弱到只剩下剛建立時的一半不到Willmott, p. 374。.

新!!: 苏德战争和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 · 查看更多 »

第聂伯特殊钢铁

-- 第聂伯特殊钢铁(Dneprospetsstal,縮寫DSS)是乌克兰最大的钢铁生产公司,总部位于乌克兰南部的城市扎波罗热。.

新!!: 苏德战争和第聂伯特殊钢铁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

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Михаил Тимофеевич Калашников,)中将,20世紀的蘇聯軍人、工程師、槍械設計師,以設計AK-47等系列突击步枪而聞名,曾獲頒社會主義勞動英雄以及俄羅斯聯邦英雄的榮譽。.

新!!: 苏德战争和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吉洪拉沃夫

米哈伊尔·克拉夫基耶维奇·吉洪拉沃夫(Михаил Клавдиевич Тихонравов,),苏联宇航科学家,曾經擔任喷气推进研究小组组长、喷气技术研究室主任、国际星际航行研究院通讯院士。早年研制滑翔机,於1930年代开始转入火箭研究,於1950年代成为苏联太空计划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新!!: 苏德战争和米哈伊尔·吉洪拉沃夫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霍津

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霍津(Михаи́л Семёнович Хо́зин,),苏联大将。.

新!!: 苏德战争和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霍津 · 查看更多 »

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波诺斯(Кирпонос, Михаил Петрович,),苏联红军上将,苏联英雄。 基尔波诺斯在1915年加入俄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军中作军医。1917年二月革命时期,因受到士兵拥戴,被选为所在部队的士兵委员会主席。1918年5月加入苏共。参加过苏联国内战争,在红军中历任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1927年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1934至1939年任喀山步兵学校校长。苏芬战争期间,任第70步兵师师长,由于战绩突出,于1940年获苏联英雄称号,并升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1941年接替朱可夫担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同年获上将军衔,并在苏共18大上当选中央候补委员。苏德战争爆发后,任西南方面军司令。 在西部前线所有的苏联方面军中,基尔波诺斯的西南方面军对战争的准备是最充分的,基尔波诺斯对战争警惕性也极为敏锐,当侦察到德军开始撤去边界上的障碍物时,他即命令筑垒地域部队开进前沿阵地,但总参谋长朱可夫认为这会刺激德国人挑起武装冲突而撤消了他的命令。 战争爆发后,基尔波诺斯指挥西南方面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防御,使德军在乌克兰战场进展缓慢。但由于其北部巴甫洛夫的西方方面军和其南部秋列涅夫的南方方面军的溃败,使得西南方面军两翼被德军包抄,有被合围的危险。面对严峻的形势,基尔波诺斯于9月10日向大本营请求撤退,但11日斯大林的电报却要求他向敌人发起进攻,基尔波诺斯服从了这一命令。9月15日,由于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叶廖缅科未能实现他向斯大林作出的“粉碎古德里安”的保证,古德里安与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在洛赫维察会师,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合围。 9月17日莫斯科终于下达了撤退的命令。9月19日基辅沦陷,9月20日基尔波诺斯率部突围时在洛赫维察西南的舒梅伊科沃的树林裡被流弹击中阵亡,他的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和军事委员布尔米斯坚科也在这天先后阵亡。9月25日基辅會戰结束,苏军66万人被俘。 两年后的1943年9月,苏军重新夺回此地后,为基尔波诺斯将军举行了正式的葬礼。今天人们可以在这里看到一座手握冲锋枪的苏军士兵雕像,雕像旁的石碑上面写着“1941年9月20日,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波诺斯上将在此牺牲”。.

新!!: 苏德战争和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 · 查看更多 »

納粹人體實驗

納粹人體實驗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利用大量囚犯進行的一系列不人道的人體試驗。囚犯主要來自歐洲各地的猶太人,包括猶太兒童,亦有部份吉卜賽人,蘇聯戰俘和非猶太裔德國的殘疾人士。這些人體試驗在主要是在20世紀40年代初的納粹集中營裏進行。囚犯們被迫參加實驗,而實驗導致大量死亡,毀容或永久的殘疾,被視為醫療折磨的例子。奧斯威辛集中營和其他集中營在親衛隊的首席精神病學家指導下,選定囚犯進行各種危險的實驗,以幫助德國軍人開發新的武器,尋找使受傷的軍事人員復原的方法,並推動第三帝國的種族思想。軍醫艾瑞伯特·海姆在茅特豪森-古森集中營進行了類似的醫學實驗。外科醫生卡尔·瓦内特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嘗試以向睾丸處注射合成激素的方式來治療同性戀囚犯。他的研究经盖世太保头目海因里希·希姆莱批准。二戰結束後,這些罪行在紐倫堡後續審判中醫生審判被定罪,並以審判的結果訂立紐倫堡守則作為人體試驗的醫療道德守則。.

新!!: 苏德战争和納粹人體實驗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禁煙運動

納粹德國禁煙運動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德國的禁煙運動。在德國醫師首次研究出吸煙與肺癌的關聯後,納粹德國便開始強烈提倡禁煙運動,而開創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眾禁煙運動。二十世紀初起,禁煙運動逐漸在各國生根,但除德國外成效明顯不彰。德國禁煙運動獲得權力漸長的納粹政府全力支持,成了1930年代至1940年代早期全世界影響力最甚的禁煙運動。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領袖譴責吸煙行為,有的更公然批判購買香煙。在納粹統治下,吸煙與其對健康的影響的相關研究蓬勃發展。希特勒本人厭惡香煙,而納粹的生育政策亦融入了禁煙運動因素。禁煙運動並結合了反猶太主義與種族主義。 納粹的禁煙運動包括於電車、公車與城市列車內實施禁煙,推動健康教育,在國防軍間限制香煙配給量,為士兵籌備醫學講座及提高煙稅等。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同時也對煙品廣告,及公共場所、限定餐館與咖啡館的吸煙,強力實施眾多限制。禁煙運動在納粹政權初期影響力不大,1933年至1939年間香煙的消費量亦有所成長,但軍職人員的吸煙量自1939年至1945年起逐年衰退。即使到了二十世紀末,戰後德國的禁煙運動仍無法達到納粹時期的績效。.

新!!: 苏德战争和納粹德國禁煙運動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空軍

納粹德國空軍(德語:Luftwaffe,意為德語的空中力量)是指1933年至1945年的德國空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9月在歐洲爆發時當時世上最強大、最先進和最具戰鬥經驗的一支空軍。納粹德國空軍於1935年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撕毀了《凡爾賽條約》後正式成立,用途主要是為支援閃擊戰橫掃歐洲。其中,德國的飛機大部分皆為先進的設計,在技術上勝過1930年代的其他大部分國家。如Ju 87「斯圖卡」轟炸機和Bf 109戰鬥機即是當時德國空軍的代表性軍機。空軍是德軍在閃擊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提供了陸軍戰術性的密接支援,令德軍在戰爭頭九個月內以非常短的時間內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其勝利進展直到1940年於不列顛空戰才被英國皇家空軍所停止,原因是當時的德國空軍缺乏戰略打擊能力。儘管這場空戰的失敗挫傷了德國空軍的氣勢,當希特勒於1941年6月為擴大「生存空间」而入侵蘇聯時,德國空軍在初期仍取得不小的戰果,其勝利一直到1942年至1943年的蘇聯冬天所中止。 由於德國並未在1941年或1942年取得對蘇聯的決定性勝利,德國空軍被迫陷入一場消耗戰中,作戰範圍也持續擴大到北非和大西洋。美國的參戰更使得英國皇家空軍迅速恢復實力,能對德國本土持續地空襲,德國將其反擊行動稱作「帝國保衛戰」,在這期間,德國空軍的力量持續被削弱,到了1944年中期基本上已消失,使得在西線反擊盟軍的德國陸軍缺乏空中支援。德國空軍以革命性的新式戰機持續戰鬥至戰爭最後幾天,如Me 262、Me 163和He 162,但仍無法扭轉戰敗的結果。.

新!!: 苏德战争和納粹德國空軍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陸軍

納粹德國陸軍(德語:,意為陸軍)是指1935年至1946年隸屬於納粹德國武裝力量德意志國防軍的陸軍。德國陸軍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協約國限制德國僅能保有的100,000名陸軍,《凡爾賽條約》亦在其裝備和機關上設有重重限制,將其打壓為警察性質的軍隊,但德國軍方透過與外國合作,暗地研究與發展若干軍事學說和武器,並培育100,000名陸軍的軍官團,將其打造為日後擴軍的骨幹,素質遠較同時期的各國陸軍優越。德國陸軍在此時發展尤其令人矚目的是裝甲部隊,在瓦爾特·馮·布勞齊區與海因茨·古德里安等人的推動下,即便德國此時並無坦克,但德軍已於未來將裝甲部隊視為重要的地位,並建立一套相當優越的作戰規範。 1935年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宣佈撕毀《凡爾賽條約》,其陸軍即開始擴軍,建立了36個師,並大量生產裝甲車輛,進行現代化。希特勒憑著他國對德國軍事力量的恐懼而屢屢獲得外交上的勝利,一直到1939年8月波兰第二共和国拒絕其要求後,希特勒下令進攻該國,令英法兩國對德宣戰,最终于1939年9月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陸軍作為其武裝力量的核心屢屢征戰,並以結合坦克、火砲與飛機進行快速协调聯合打擊的戰法,在戰爭初期獲得了快速而驚人的勝利,相繼打敗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南斯拉夫和希臘,佔領了西欧和中欧大多数国家領土。希特勒視僅存的敵國英國已不构成威胁和衰落,而德軍正處巔峰,故於1941年6月22日發動規模空前的「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蘇聯,望於同年底打敗該國。 對蘇戰爭初期,德軍憑著訓練素質優越、作战經驗豐富和战斗力强而佔盡上風,不斷完成巨大的钳形攻势包圍殲敵作戰,俘虜苏军280萬士兵和裝備,展現極為輝煌的戰爭藝術。然而年底德軍於1941年10月2日、1941年12月1日、1942年1月7日的台风行动中失败,接著相繼於1942年6月28日、1942年9月13日、1943年2月19日的蓝色行动惨败與1943年的7月5日、7月15日的城堡行动被蘇軍打敗,完全喪失主動權,後者開始大規模反攻。其他戰場上盟軍亦將德軍擊敗,1943年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使德軍失去战争的战略主動權,爾後盟軍登陸義大利半岛,德軍將其亚平宁半岛佔領阻止了盟军北上攻進德國,維持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1944年6月6日諾曼底戰役之后,東西線的德軍逐漸退回本土。1944年9月德軍動員剩餘的部隊發起最後的大規模突击进攻反擊,但仍失敗。最後德國於柏林战役战败后,在5月8日正式宣布投降,其陸軍則在1946年8月20日解散.

新!!: 苏德战争和納粹德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海軍

納粹德國海軍(Kriegsmarine,意為戰爭海軍)是指1935年至1946年期间的德國海軍。戰爭海軍取代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意志帝國海軍和魏玛共和國的國家海軍,為德意志國防軍中的海軍力量。戰爭海軍起源於一戰後《凡爾賽條約》的嚴格限制,當時明文規定其噸位總數和禁止潛艇的研製,但在威瑪共和國的海軍人員暗中推動下,與外國企業合作研究海軍科技。其後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廢除《凡爾賽條約》和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大量建造新式船艦。在重建的過程裡,德國海軍曾研製一個特殊的艦種:裝甲艦和執行大型造艦計畫:Z計畫。原本德國海軍預計1945年為開戰時間,計畫建立一支能與頭號假想敵:英國皇家海軍匹敵的水面艦隊,其中包括建造航空母艦。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爆發,德國海軍在許多方面都尚未準備,便以一支有限力量的海軍去攻擊運載英國國內需求物資的商船,並消滅因分散護航而較弱的英國海軍艦隊《希特勒公海艦隊 通商破壞戰》,Richard Humble著,第6頁。。 起初德國海軍戰果頗多,擊沉不少同盟國商船,但因為希特勒對水面艦隊始終印象不佳,認為其建造緩慢且戰果小;而潛艇部隊建造速度快,還在法國陷落而取得西部港口後,對英國發動大規模的潛艇戰中取得一系列豐碩的戰果。德國海軍隨著戰事的進行,開始將戰力中心自水面艦移往潛艇部隊的「噸位戰」,而前者逐漸轉為存在艦隊的功能。德國海軍的潛艇數量在戰爭爆發時是當時世界海軍列強中最少者,但因為潛艇總司令卡爾·鄧尼茨以狼群戰術、先進的通信制度和戰略規劃而取得所有交戰國潛艇部隊裡最大的戰績。到了1943年德國潛艇在大西洋越來越力不從心,盟軍不但破解了密碼機和開發了多種先進反潛武器,如更先進的声呐、雷達、深水炸彈,還投入了大量護衛航空母艦和反潛戰鬥群進行護航;同年5月德國潛艇因為損失過高而放棄了狼群戰術,改以單艦巡弋的方式繼續作戰。戰爭末期德國海軍雖研製了先進的通氣管式潛艇,如XXI級潛艇和XXIII級,並投入使用直到戰爭結束,但仍無法扭轉戰敗的結果。.

新!!: 苏德战争和納粹德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納爾瓦戰役 (1944年)

納爾瓦戰役(愛沙尼亞語:Narva lahing,德語:Schlacht bei Narva,俄語:Битва за Нарв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與蘇聯列寧格勒方面軍為爭奪納爾瓦地峡所進行的一連串戰鬥。戰鬥發生於蘇德戰爭的北方戰線,主要分為納爾瓦橋頭堡戰役、坦能堡防線戰役與蘇軍的金吉謝普–格多夫攻勢及納爾瓦攻勢。本次行動為1944年蘇軍冬季至春季之攻勢的一部分,而根據約瑟夫·史達林的「寬闊前線」戰略,這場攻勢的發動時機將與第聶伯河-喀爾巴阡山脈攻勢相配合。 1944年1月蘇軍以北方列寧格勒-大諾夫哥羅德攻勢,於愛沙尼亞獲得了部份勝利,推進到納爾瓦河一線,準備消滅德軍「納爾瓦」分遣軍並深入愛沙尼亞。2月,蘇軍已在河流對岸成功建立了一些橋頭堡,但在嘗試將其擴大的行動卻失敗,德軍猛烈的反擊不但摧毀了通往納爾瓦北面的橋頭堡,更使得南面的橋頭堡遭到嚴重破壞,令德軍防線到1944年7月以前再度回歸穩定。蘇軍的納爾瓦攻勢以及接連的坦能堡防線戰役是蘇軍在1944年夏秋兩季攻勢的一部分,並與南部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相配合。之後蘇軍成功拿下了這座城市,並迫使德軍向「坦能堡防線」撤退,其位於紀念山,距離納爾瓦只有16公里。在接連發生的坦能堡防線戰役中,德軍成功守住了這條防線。因此史達林意圖佔領愛沙尼亞,將其作為海空軍基地以方便攻擊芬蘭及東普魯士的目標並未達成,反而蘇軍在波羅的海的攻勢被阻擋了7個半月。 一些外國的自願者以及愛沙尼亞義務兵站在德軍的一方參加了這場戰鬥,在支持德軍不合法徵兵要求下,這些愛沙尼亞抵抗組織希望建立一支國際軍隊並恢復愛沙尼亞的獨立。.

新!!: 苏德战争和納爾瓦戰役 (1944年) · 查看更多 »

紐倫堡號輕巡洋艦

紐倫堡號輕巡洋艦(Nürnberg)是威瑪國家海軍(後為納粹德國海軍)萊比錫級輕巡洋艦的二號艦,其姊妹艦為萊比錫號。本艦於1934年動工,同年12月間下水,隨後於1935年11月2日竣工;其主要武裝為九門裝載於三個三聯裝炮塔中的150毫米艦炮,最大速度為。紐倫堡號是納粹德國海軍中服役時間最長的軍艦,同時也是唯一一艘持續服役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德國巡洋艦。 1930年代晚期,紐倫堡號參與了西班牙內戰中的行動。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本艦奉命在德國沿海布置水雷,隨後又多次護衛德軍佈雷艇前往北海;1939年12月,本艦在執行護衛任務時遭英軍潛艇以魚雷重創。此後除1942年11月至隔年4月間曾短暫奉派至挪威執行任務外,紐倫堡號在餘下的戰爭中基本均作為訓練艦使用。1945年1月,本艦奉命前往斯卡格拉克海峽執行佈雷任務,但油料的嚴重短缺使本艦僅執行該一次任務後便無法再出航。 戰爭結束後,紐倫堡號遭英國皇家海軍俘虜,最終作為移交予蘇聯。1945年12月,蘇聯海軍人員接收艦隻,並於次月將之移往塔林,同時更名為馬卡洛夫海軍上將號(Адмирал Макаров)。本艦先是服役於蘇聯海軍第八艦隊,隨後又移往克隆斯塔轉作訓練艦使用。1960年,本艦拆解。.

新!!: 苏德战争和紐倫堡號輕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約翰內斯·施坦因霍夫

約翰內斯·施坦因霍夫(Johannes Steinhoff,)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空軍的王牌飛行員,戰後在西德聯邦國防軍空軍擔任要職。二戰期間共擊落敵機176架,也是首批以Me 262噴氣戰鬥機執行作戰任務的飛行員之一,戰爭後期是第44噴氣戰鬥機聯隊(Jagdverband 44)的隊員。 約翰內斯·施坦因霍夫在德國圖林根的保登道夫(Bottendorf)出生。二戰前他一直希望能夠在大學當教師,但一直未能如願。1934年毅然加入德國海軍,當了1年海軍飛行培訓生。1935年他加入戈林接掌的德國空軍,完成訓練後派到第26聯隊(Jagdgeschwader 26)服役。.

新!!: 苏德战争和約翰內斯·施坦因霍夫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阿勒伯格

約瑟夫·艾勒伯格(Josef Allerberger,),是一名隶属于纳粹德国国防军第3山地师第144山地團第2營的奧地利裔狙击手,活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東部戰場,至德國戰敗時個人获257人確認狙殺數。.

新!!: 苏德战争和約瑟夫·阿勒伯格 · 查看更多 »

紅八團

紅八團,蘇聯紅軍第八團的簡稱,又名「新疆俄羅斯騎兵第八團」,是蘇聯紅軍的一個機械化加強團,1938年春至1943年間曾經駐軍於中國新疆哈密。 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與日本爆發全面戰爭後,蘇聯政府和中國國民政府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1937年5月,蘇聯駐烏魯木齊總領事格利金·阿布列索夫(Garegin Apresoff)知會新疆省政府主席盛世才,紅八團將「無限期」駐守哈密。另一說法是1938年初,主政新疆的盛世才以哈密地區不安寧、由蘇聯運往中國內地抗日戰場的作戰物資需要保護為由,請求蘇聯政府派軍隊到新疆哈密駐紮。蘇聯政府1938年春派「紅八團」開赴哈密駐紮。哈密是新疆東部大門,紅八團進駐哈密,保衛了盛世才的割據政權,使得國民政府軍不敢輕易西進。 1938年1月,「紅八團」經伊寧到達迪化(今烏魯木齊市),盛世才派出官員陪同蘇軍抵達哈密。由於蘇軍進駐哈密是盛世才與蘇聯政府之間的協議,未經中國國民政府同意,「紅八團」對外保密,統稱「歸化軍騎兵第八團」,以新疆省軍名義出現和對外聯繫。「紅八團」對外稱一個團,實際是一支機械化旅,除騎兵、步兵、摩托兵、工兵、通訊兵、輜重兵以外,還有一個砲兵營,一個坦克連,配備了軍用飛機100餘架,武器裝備包括步槍、機槍、坦克、裝甲車、大砲、高射炮,以及作戰飛機。總兵力達3,000餘人。加上配屬工廠工人及其他行政人員及家屬,共計5,000人左右。土兵以烏孜別克族和塔吉克族較多。 1938年底在哈密縣城附近的泉水地建成「紅八團」軍營,佔地面積430畝,經費由新疆邊防督辦公署支付。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紅八團」部分官兵調回蘇聯。1942年,盛世才公開改變政策,反蘇反共,開始倒向國民政府。1943年1月,國民黨成立新疆省黨部,國民政府勢力進入新疆。1943年3月,在國民政府要求下,盛世才正式通知蘇聯軍事顧問團團長瓦西里耶夫,要求「紅八團」撤出新疆,还要求撤走在新疆的地质考察团、苏联顾问、教官、专家、医生等。4月5日,蘇聯當局正式同意「紅八團」撤出新疆,並於5月中旬開始分批撤退。當「紅八團」路經烏魯木齊時,因一些遺留財產問題沒能解決,駐頭屯河不走,使烏魯木齊地區的局勢一度緊張。頭屯河有新疆政府出資,蘇聯協助建造的頭屯河飛機修配廠,當時對外稱「10號建築」。修配廠有1,500名蘇聯守軍,配備20輛坦克。9月3日,國民革命軍第十八混成旅開抵哈密,與「紅八團」部分留守人員對峙。1943年10月,雙方終於達成協議,新疆省政府以1000萬元(合200萬元新幣)購買「紅八團」遺留下來的財產,以牛羊等牲畜在中蘇邊境地區交付。10月29日,「紅八團」最後一批官兵200餘人乘汽車撤離哈密,11月4日全部撤離新疆境內。1944年5月,中國以420萬美元買回頭屯河飛機修配廠的全套設備。.

新!!: 苏德战争和紅八團 · 查看更多 »

紅箭號列車 (俄羅斯)

“紅箭號”列車(Поезд «Кра́сная стрела́»)是俄羅斯鐵路的一列特快旅客列车,來往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和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之間,從1931年6月9日開始營運至今,期間只有在1941年至1944年间因列寧格勒圍城戰而暫停。“红箭号”列车是苏联乃至俄罗斯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品牌客运列车,以舒适的列车环境、高档的旅客服务而著称,列车全列均为卧铺车厢,每天晚上11时55分对开始发,至翌日上午7时55分抵达目的地,全程运行时间为8小时。.

新!!: 苏德战争和紅箭號列車 (俄羅斯) · 查看更多 »

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

維堡-彼得羅札沃茨克攻勢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繼續戰爭中,一場由蘇聯及所執行的戰略性進攻,地點位於東卡累利阿及卡累利阿地峡。戰爭以繼續僵持的狀態告終,蘇聯占領了大部分東卡累利阿及維堡,並成功分散德國中央集團軍的兵力,使得白俄羅斯的防務呈現空虛,有利於巴格拉基昂行動的展開,然而蘇軍並沒有抵達屈米河並摧毀芬蘭軍隊,這是在北歐所經歷過的所有戰爭中,範圍及規模最大的一場。 行動中每個方面軍都有自己的任務:.

新!!: 苏德战争和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 · 查看更多 »

維也納攻勢

維也納戰役是蘇聯烏克蘭第三方面軍為攻佔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而展開的進攻,戰役從1945年4月2日至4月13日,維也納被包圍及最終被占领。.

新!!: 苏德战争和維也納攻勢 · 查看更多 »

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

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是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次成功的軍事行動;該行動由1945年1月12日開始-1945年2月2日結束,攻勢令蘇軍將戰線由在波蘭的維斯瓦河推進至德國境內的奧德河,即距離德國首都柏林只有70公里。.

新!!: 苏德战争和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 · 查看更多 »

红色歌曲

紅色歌曲,有时简称红歌,泛指中国大陆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性质歌曲。.

新!!: 苏德战争和红色歌曲 · 查看更多 »

红樱桃

《红樱桃》是一部叶大鹰执导的中国电影,1995年公映,后获得1996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女主角奖。该影片根据二战时期史实改编而成,女主角原型为朱德之女朱敏。该片是比较少见的关系二战欧洲战场的中国国产影视作品,内容主要讲述了在1940年,13岁的女孩楚楚(郭柯宇饰)和12岁的男孩罗小蛮被送入莫斯科近郊的伊万诺夫国际儿童院学习,及其后二人在二战中艰苦而悲惨的经历。.

新!!: 苏德战争和红樱桃 · 查看更多 »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格魯吉亞語: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本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苏联前最高领导人,執政近三十年(1924 - 1953 年),任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国防部长、苏联大元帅,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生于俄罗斯帝国哥里,毕业于梯弗里斯神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倾向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别,并组织了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以筹集革命资金。1913年开始使用笔名斯大林(Ста́ли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派执政后,斯大林为七名政治局成员之一。斯大林在苏联成立后,成为苏共的总书记。尽管列宁反对,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功掌权并清洗了反对派。随后他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被全面强制推行的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政策代替。斯大林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型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然而农业集体化则扰乱了食品生产,引發了1932年苏联大饥荒。在1930年代,因為其極度專制,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树立个人崇拜同时,对党、政、军领导人,少数民族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進行大量逮捕,流放或劳改和屠殺,造成百萬人死亡。 1939年8月,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瓜分波兰,然而随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尽管初期有所损失,苏联红军于1945年5月攻克柏林,在欧洲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二战时期吞并了波罗的海国家,在战后的东欧扶植社会主义阵营,并支持中国、朝鲜及北越的社会主义国家。势力扩大了的苏联和美国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分别支持的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在战后对峙形成冷战。斯大林带领苏联完成了战后重建,并使苏联成为第二个拥核国。在战后大饥荒后,斯大林发起了自然大改造和共产主义建设。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继任并对其展开批判及进行去斯大林化。 斯大林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的最重要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斯大林主义影响了世界上众多的马列主义组织及政府,而斯大林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象征。在苏联解体后,因曾领导抗击纳粹德国胜利及建设苏联,斯大林被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赞扬。对其的批评则多强调他任内使得数以百万计人死亡,并发起大量的政治、宗教及民族镇压。.

新!!: 苏德战争和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继续战争

继续战争(Continuation War,jatkosota,fortsättningskriget)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芬兰和苏联之间的战斗,从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9月19日,芬兰方面称为繼續战争是为了和冬季战争联系起来,认为是冬季战争的延续,但苏联方面认为只是卫国战争的一部分,是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战斗,芬兰只不过是德国的帮凶。而德國則認為這場戰爭對於蘇聯與德國的戰爭具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對芬蘭提供了大量關鍵物資的補給。 這場戰爭於1941年6月25日開始也就是蘇德戰爭開始後3天,當天蘇軍對芬蘭境內發動空襲,緊接著芬軍開始進攻蘇聯,到了1941年9月芬軍已經占領整個卡累利阿地峽和東卡累利阿,在距離列寧格勒只有30公里的戰線上停了下來。他們在這裡駐防長達兩年半。1944年蘇軍開始針對包含赫爾辛基在內,多個芬蘭城市發動空襲,並於同年6月發動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將芬軍在1941年佔領的土地加以收復。7月芬軍成功擋住蘇軍進一步的進攻。9月5日芬軍與蘇軍宣布停火。9月19日蘇芬雙方簽訂,結束了繼續戰爭。 英国在1941年12月6日对芬兰宣战,但事实上没有参加战斗。在1947年的《巴黎和平条约》签定后,这场战争才算正式结束。.

新!!: 苏德战争和继续战争 · 查看更多 »

维塔利·瓦西里耶维奇·费多尔丘克

维塔利·瓦西里耶维奇·费多尔丘克 (Вита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Федорчук) (1918年12月27日 – 2008年2月29日),苏联政治家,克格勃第五任主席(1982年在位)。Montgomery, Isobel (7 July 1999).

新!!: 苏德战争和维塔利·瓦西里耶维奇·费多尔丘克 · 查看更多 »

维尔纳·默尔德斯

维尔纳·默尔德尔斯(德語:Werner Mölders,又譯--、威尔那·莫--德士、威爾納·莫--德士、维纳·莫德斯、维纳·莫德尔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空軍飛行員以及西班牙內戰中知名的戰鬥機王牌飛行員,為人類航空史上第一位取得100次空戰勝利者—即擊落100架在空戰中遭遇的敵機,並因其成就而被授予重勳,並協助德國空軍發展出新式戰鬥機戰術—四指隊形,後來他在未駕駛飛機的情況下,死於一場空難之中。.

新!!: 苏德战争和维尔纳·默尔德斯 · 查看更多 »

维亚切斯拉夫·亚历山德罗维奇·马雷舍夫

维亚切斯拉夫·亚历山德罗维奇·马雷舍夫 (1902年12月3日 – 1957年2月20日)是苏联1940年代与1950年代的工业领导人之一。.

新!!: 苏德战争和维亚切斯拉夫·亚历山德罗维奇·马雷舍夫 · 查看更多 »

维德孔·吉斯林

维德孔·亚伯拉罕·劳里茨·容松·吉斯林(Vidkun Abraham Lauritz Jonssøn Quisling,),挪威军官和政治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占领挪威时期名义政府首脑。 1921年期间,吉斯林和弗里乔夫·南森共同于组织人道主义援助活动,获得国际声誉。此后吉斯林担任挪威驻苏联外交人员,亦代表英国行使在苏外交职责。1929年他返回挪威,并于日后出任(1931年–1932年)及(1932年–1933年)所领导的农业党政府。 1933年吉斯林退出农业党,组建新法西斯政党。他对挪威左派发起攻击,由此获得一定支持,但仍不足以获取任何挪威议会议席。1940年时的国民联盟仍仅为一边缘政党。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吉斯林发动世界史上首次广播电台政变,试图夺取政权,但德方拒绝支持他领导的政府,政变就此失败。 1942年至1945年,吉斯林担任挪威首相,同平民(非军事)领导人共同领导挪威政权。其领导的亲纳粹傀儡政府主要由国民联盟人士组成,参与通敌活动,并协助了纳粹德国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吉斯林被捕并送上法庭,所控侵吞公款、谋杀及叛国罪名成立,判处死刑。1945年10月24日,吉斯林于奥斯陆阿克斯胡斯城堡受行刑队枪决。吉斯林所作所为在生前和逝后均不受好评,“吉斯林”(quisling)就此在欧洲多国语言中成为通敌者或卖国贼的代名词。.

新!!: 苏德战争和维德孔·吉斯林 · 查看更多 »

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

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 (Викт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Чéбриков) (1923年4月27日 – 1999年7月1日),苏联党务活动家,克格勃主席(1982-1988年在位)。Montgomery, Isobel (7 July 1999).

新!!: 苏德战争和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 · 查看更多 »

罗韦尼基

罗韦尼基(乌克兰语:Ровеньки)位于乌克兰卢甘斯克州,是一座煤矿城市,人口58,500(1991年)。 罗韦尼基建于1705年,1934年正式建市。在苏德战争中被纳粹德国占领。 Category:卢甘斯克州城市 Category:1705年建立的聚居地 Category:1705年俄羅斯建立.

新!!: 苏德战争和罗韦尼基 · 查看更多 »

罗曼·舒赫维奇

罗曼·舒赫维奇(Рома́н-Тарас Йо́сипович Шухе́вич,),乌克兰政治家、军官、民族主义者,他也是二战期间乌克兰反抗军的领袖之一。 早年加入反抗苏联的乌克兰民族主义军事组织。后流亡奥地利,并于1929年加入。 他最初与纳粹德国合作。但在苏德战争期间,因不堪德军在乌克兰的暴行,于1942年10月在沃里尼亚组成建立乌克兰反抗军,自任司令官,反抗德军。这一军队活跃于乌克兰西部和波兰,同德军和苏联游击队进行战争。该军队受到外国的援助,至1943年已有四万多人。翌年德军败退,舒赫维奇指挥乌克兰反抗军,同苏联红军进行游击战。 柏林陷落后,苏联全力围剿乌克兰反抗军。1950年,舒赫维奇在利沃夫被苏联国家安全部俘虏,他举枪自杀。 今日乌克兰人将其视为民族英雄。 Category:乌克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物 Category:乌克兰反共主义者.

新!!: 苏德战争和罗曼·舒赫维奇 · 查看更多 »

義大利攻防戰 (二戰)

意大利攻防戰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軍深入意大利內陸及包圍德軍意大利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作戰時間長達1943年到1945年戰爭結束;策劃所有在地中海盟軍登陸意大利作戰,自西西里島登陸戰役到意大利本土直到1945年5月德軍在德國宣佈投降,攻防戰才與第二次世界大战共同結束。 這場戰役雙方傷亡皆慘重:自1943年9月到1945年戰爭結束,在意大利戰場,盟軍士兵死亡90,000人、德軍死亡110,000人;在西歐戰場傷亡失蹤人數反而不像意大利這場戰爭的慘重。.

新!!: 苏德战争和義大利攻防戰 (二戰) · 查看更多 »

義呆利 Axis Powers

《義呆利 Axis Powers》(ヘタリア Axis Powers),簡稱APH,是一部於網際網路上連載的漫畫,作者為日丸屋秀和。.

新!!: 苏德战争和義呆利 Axis Powers · 查看更多 »

羅馬尼亞戰役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羅馬尼亞戰役包括在1944年在羅馬尼亞及附近的數次軍事行動,是蘇德戰爭的一部分。蘇聯紅軍對德國-羅馬尼亞聯軍實施2次軍事行動以企圖收復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及打開通向巴爾幹的通道.

新!!: 苏德战争和羅馬尼亞戰役 · 查看更多 »

羅斯托夫戰役 (1941年)

這篇文章是有關由格特·馮·倫德施泰特率領的德國南方集團軍的亞速海進攻行動(開始於1941年9月12日),p.87, Haupt, Army Group South由雅科·切列維琴科指揮的蘇聯南方面軍之羅斯托夫防禦行動(1941年11月5日-1941年11月16日)和由蘇軍同一個方面軍實施的羅斯托夫進攻行動(1941年11月27日-1941年12月2日)。 這些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南部戰線的組成部分,戰鬥在頓河畔羅斯托夫周圍進行。.

新!!: 苏德战争和羅斯托夫戰役 (1941年) · 查看更多 »

烏克蘭反抗軍

烏克蘭反抗軍(Ukrainian Insurgent Army,Українська Повстанська Армія;Ukrayins'ka Povstans'ka Armiya,簡稱UPA)是一個位在烏克蘭的民族主義準軍事組織,以反納粹、反蘇聯、反波蘭,烏克蘭獨立為宗旨,在德蘇戰爭中的1942年10月結成,主要在西烏克蘭進行反抗紅軍、德軍的活動,戰後也繼續和蘇聯作戰。 1949年,UPA被正式解散,但是,部份勢力直到1956年仍持續活動。.

新!!: 苏德战争和烏克蘭反抗軍 · 查看更多 »

烏克蘭歷史

乌克兰是一个位于东欧平原的国家,又稱為小俄羅斯、魯塞尼亞。是中世纪东斯拉夫人文化的中心,现代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民族的共同祖先基辅罗斯就是以基辅为基地发展起来的。公元前六百年左右,斯基泰人已經在今天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地區活動。以後,乌克兰和俄罗斯以及白俄罗斯的历史联系非常紧密。约公元14世纪,乌克兰逐渐形成了现代乌克兰民族。其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几度合并,直到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1917年-1921年,乌克兰经历了短暂的独立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俄罗斯以及外高加索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为苏联的创始加盟共和国。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乌克兰全境被德国占领,1944年,苏军解放了乌克兰全境,并将原属波兰领土的西乌克兰划归乌克兰。1954年,赫魯曉夫以紀念烏克蘭和俄羅斯統一300週年紀念日的名義,将克里米亚由俄羅斯划归给乌克兰,组成了现代乌克兰的疆域。1991年,乌克兰从苏联独立,成为主权国家。.

新!!: 苏德战争和烏克蘭歷史 · 查看更多 »

烏曼戰役

烏曼戰役(1941年7月15日-1941年8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1941年夏季在蘇德戰爭中的一場戰役,納粹德國的由格特·馮·倫德施泰特元帥指揮的南方集團軍在烏克蘭西部攻擊由西南方向戰區最高指揮官謝苗·布瓊尼率領的部隊,包括由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一級上將指揮的西南方面軍及由伊萬·塞格諾夫將軍指揮的南方面軍,這是德軍對蘇軍所發動的一場大型包圍戰。.

新!!: 苏德战争和烏曼戰役 · 查看更多 »

瓦尔特·莫德尔

奥托·莫里茨·瓦尔特·莫德尔(Otto Moritz Walter Model,),德国陆军元帅。.

新!!: 苏德战争和瓦尔特·莫德尔 · 查看更多 »

瓦爾特·馮·賴歇瑙

特·卡爾·恩斯特·奧古斯都·馮·賴歇瑙(Walter Karl Ernst August von Reichenau,又譯萊謝勞,)是一位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元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幾乎參加了所有重大戰役,擔任指揮要職。 賴歇瑙出身貴族家庭,但未如傳統的普魯士軍人持有階級偏見,被認為是非典型的軍人。1932年經由叔叔介紹,賴歇瑙與希特勒結識,還違反軍規加入了納粹黨,在希特勒整肅衝鋒隊與軍隊的納粹化給予相當的幫助,後者兩度想任命他為陸軍總司令,但皆因其他陸軍高級將領反對而作罷。 戰爭爆發後,賴歇瑙成了高級指揮員,擔任了軍長、軍團司令、集團軍司令等職務。由於賴歇瑙時常對希特勒的戰爭計畫提出批評,兩人關係因而逐漸疏遠,在第三次陸軍總司令出現職缺時,反而是希特勒拒絕任用賴歇瑙。蘇德戰爭期間,賴歇瑙曾發布了著名的「賴歇瑙命令」(Reichenau-Befehl),要求在其官兵屠殺蘇聯政委人員和猶太人,也曾推動聯合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對抗蘇軍,但也因被希特勒否決而未果。1941年底,賴歇瑙繼任格特·馮·倫德施泰特元帥南方集團軍總司令職務,但於1942年1月17日因心臟病逝世。.

新!!: 苏德战争和瓦爾特·馮·賴歇瑙 · 查看更多 »

瓦爾特P38手槍

特P38(Walther P38)是由德國瓦爾特武器公司在1930年代為德意志國防軍研製的一種9毫米口徑半自動手槍,此槍在二戰期間被廣泛採用。儘管該槍的出現原先是為了取代成本昂貴的魯格P08手槍,然而直到二戰結束時也沒有完全取代。.

新!!: 苏德战争和瓦爾特P38手槍 · 查看更多 »

瓦莱尼亚与东加利西亚波兰人大屠杀

瓦莱尼亚与东加利西亚波兰人大屠杀,是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革命派)的军事组织——乌克兰起义军在纳粹占领下的瓦莱尼亚发动的种族清洗行动,始于一九四三年三月并于一九四四年末结束。该组织试图在苏德战争的乱局中,用暴力手段让乌克兰得到独立地位。大屠杀在一九四三年七月至八月,也就是乌克兰起义军指挥官迪米特罗·克里亚赫基辅斯基命令将所有十六岁至六十岁的波兰男性人口杀戮后达到巅峰。尽管命令杀害的是壮年波兰男子,但是主要的受害者为波兰族妇孺。大屠杀导致瓦莱尼亚四至六万波兰人死亡,而在东加利西亚这个数字大约是两万五千至四万。 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革命派)在一九四三年三月举行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会议确定了目标为从未来的乌克兰国的领土中清洗所有的非乌克兰裔居民。实际上,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激进派)的活动并没有限制在清洗波兰族平民的范围之内,他们还希望清除所有在该地区的所有持久性的波兰居民曾经存在的痕迹。一九四四年一份乌克兰起义军的命令宣称:“要清除所有与波兰人有关的痕迹。毁坏所有天主教堂和其他波兰礼拜堂的墙壁。摧毁果园和庭院里面的树从而使当地没有任何人生活的迹象。……要注意一点事实,当这片土地上有任何与波兰有关的东西存在,波兰人就有借口重新占有这片土地。” Category:乌克兰灾难 Category:乌克兰政治事件 Category:乌克兰族群 Category:20世纪欧洲屠杀事件 Category:1943年欧洲 Category:1944年欧洲 Category:种族大屠杀.

新!!: 苏德战争和瓦莱尼亚与东加利西亚波兰人大屠杀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

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Василий Данилович Соколовский),,苏联军事家。索科洛夫斯基主要担任参谋工作,协助朱可夫等组织了苏德战争中的多次重要战役,1945年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46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1962年他主持编著了《军事战略》一书,强调核武器致胜论,其强调火箭核战略的理论成为冷战时期苏军的战略基础。.

新!!: 苏德战争和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

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又译楚伊科夫) (俄语: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 ),苏联元帅。.

新!!: 苏德战争和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

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Петро́в;1917年1月15日-2014年2月1日),是一個俄羅斯高級軍事官員和蘇聯元帥。.

新!!: 苏德战争和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弗拉基米罗维奇·贝科夫

西里·弗拉基米罗维奇·贝科夫(Быкаў, Васіль Уладзіміравіч, Быков, Василь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白俄罗斯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伟大的卫国战争(苏德战争)的军官。它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中篇小说,这些中篇小说描写的都是卫国战争时期的事情,在这些小说里面,作家展现的是人在生命中最戏剧的时刻所作出的道德选择。.

新!!: 苏德战争和瓦西里·弗拉基米罗维奇·贝科夫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约瑟福维奇·斯大林

西里·约瑟夫维奇·斯大林(Василий Иосифович Сталин;),原名瓦西里·约瑟夫维奇·朱加什维利(Василий Иосифович Джугашвили),苏联红军空军军官,最高军衔为空军中将。.

新!!: 苏德战争和瓦西里·约瑟福维奇·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乌尔里希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乌尔里希(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Ульрих,),苏联法官。曾在大清洗参与对几场重要的摆样子公审的审判。 乌尔里希是波罗的海德意志人,出生在里加。 1926年,乌尔里希成为主席,后来参与判处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列夫·加米涅夫、尼古拉·布哈林、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尼古拉·叶若夫等著名人物。他出席了这些人物的死刑执行,有时候还亲自动手执行。格鲁乌首领就是被他亲自动手处决的。 在苏德战争期间,乌尔里希以“从事破坏活动”、“宣扬失败主义”等理由,判处大量人士死刑。1945年对、波兰家乡军成员的,他担任首席法官。 1948年,包括乌尔里希在内的一大批高级法官受到腐败等不利因素的牵连,被罢免司法职务。乌尔里希被下放到当教师。1951年5月7日因心肌梗塞死去,葬于新圣女公墓。 Category:苏联法学家 Category:大清洗加害者 Category:波罗的海德意志人.

新!!: 苏德战争和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乌尔里希 · 查看更多 »

瓦西里·柴契夫

希里·格里高葉維奇·柴契夫上尉(Васи́л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За́йцев,),二戰時期蘇聯陸軍著名狙擊手,他在1942年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於11月10日至12月17日之間共擊杀225名德意志國防軍和其他軸心國的士兵與軍官(包括11名狙擊手),因此一戰成名。 据悉,截至11月10日之前,瓦西里以傳統的莫辛-納甘步槍共擊殺32名軸心國士兵;在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之間,瓦西里總計擊殺大約242名敵軍。不過真實數目可能更高,部分學者認為甚至可能高達400人左右。.

新!!: 苏德战争和瓦西里·柴契夫 · 查看更多 »

甲基苯丙胺

基苯丙胺或甲基安非他命(英語:Methamphetamine,全名是))是強效的中樞神經系統刺激劑,主要被用於娛樂用途,較少被用於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肥胖症,即便有也被當成第二線療法。甲基苯丙胺是在1893年發現,有二種对映异构:分別是左旋甲基苯丙胺(levo-methamphetamine)及右旋甲基苯丙胺(dextro-methamphetamine)。「甲基苯丙胺」一般是指左旋甲基苯丙胺及右旋甲基苯丙胺各佔一半的外消旋混合物。甲基安非他命較少被醫師處方,因為可能會,以及有用作春藥和欣快感促進劑等風險。而且已有療效相同,而對人體危害風險更低的替代藥物。 在美國能直接在市面上購買主成分為左旋甲基苯丙胺的吸入型因為它被視為非处方药。 甲基苯丙胺常因為它們的藥效動力學屬性而被非法交易,用於娛樂用途。非法使用甲基苯丙胺在亚洲部分地区、大洋洲和美国最为普遍。在美国,消旋以及左旋、右旋甲基苯丙胺均为。 Levomethamphetamine is available as an over-the-counter (OTC) drug for use as an inha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ly,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sale, and possession of methamphetamine is restricted or banned in many countries, due to its placement in schedule II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treaty. While dextromethamphetamine is a more potent drug, racemic methamphetamine is sometimes illicitly produced due to the relative ease of and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chemical precursors. In low doses, methamphetamine can elevate mood, increase alertness, concentration and energy in fatigued individuals, reduce appetite, and promote weight loss. At higher doses, it can induce, breakdown of skeletal muscle, and bleeding in the brain. Chronic high-dose use can precipitate unpredictable and rapid s, (e.g., paranoia, hallucinations, delirium, and delusions) and violent behavior. Recreationally, methamphetamine's ability to has been reported to lift mood and increase sexual desire to such an extent that users are able to engage in sexual activity continuously for several days. Methamphetamine is known to possess a high addiction liability (i.e., a high likelihood that long-term or high dose use will lead to compulsive drug use) and high dependence liability (i.e. a high likelihood that withdrawal symptoms will occur when methamphetamine use ceases). Heavy recreational use of methamphetamine may lead to a, which can persist for months beyond the typical withdrawal period. Unlike amphetamine, methamphetamine is to human midbrain neurons. It has also been shown to damage serotonin neurons in the CNS. This damage includes adverse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such as reductions in grey matter volume in several brain regions and adverse changes in markers of metabolic integrity. Methamphetamine belongs to the and. It is related to the other s as a positional isomer of these compounds, which share the common chemical formula:.

新!!: 苏德战争和甲基苯丙胺 · 查看更多 »

焦土政策

土政策(Scorched earth,又稱焦土作戰)是一種軍事戰略。此戰略包括當敵人進入或撤出某處時破壞任何可能對敵人有用的東西。漢字中「焦土」的意思包括燒壞農作物來摧毀敵人的食物來源,古稱堅壁清野。這個戰術辭彙在現代使用上並不限於使敵人食物缺乏,還可以包括破壞遮蔽所、交通運輸、通訊與工業資源。 這樣的行動有可能會被位於敵軍佔領區的軍隊繼續貫徹執行,甚至是位在自軍佔領區的軍隊。這個詞彙常與「刀耕火種」弄混,後者並非是軍事戰略,而是一種農耕技術。它有可能會包含,但不會與懲罰性的破壞敵人的資源這樣的行為相同,因為「焦土」是比較「戰略」而非「戰術」的技巧。.

新!!: 苏德战争和焦土政策 · 查看更多 »

熱澤夫戰役

熱澤夫戰役(Ржевская битв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從1942年1月8日至1943年3月22日以蘇聯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与纳粹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勒熱夫、瑟喬夫卡、維亞濟馬一线争夺德军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的一連串进攻与防御战役,德国称之为熱澤夫重點防禦 。 很多蘇聯軍事歷史學家均忽略了蘇德戰爭中有關這一部份的歷史,一些歷史學家發現一些部分有關文件,但被蘇聯政府修改過,這一系列戰役的確實日期、过程、名字、結果、影響及伤亡与損失已經不能完全被知道。 對於這些沒有名字的戰役,蘇聯詩人特瓦爾多夫斯基的一首詩可作一些提示,詩中的一段這樣說:「我在熱澤夫附近被殺...」(Я убит подо Ржевом,(1945年—1946年))。.

新!!: 苏德战争和熱澤夫戰役 · 查看更多 »

畢·圖曼

伯恩哈德·卡尔·“伯特”·特劳特曼(Bernhard Carl "Bert" Trautmann,OBE,)是一個在1949年至1964年期間效力曼城足球會的足球守門員。.

新!!: 苏德战争和畢·圖曼 · 查看更多 »

當弗坦作戰

佛坦作戰是由阿道夫·希特勒提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用坦克攻佔莫斯科的行動代號Kenneth Macksey,當佛坦是英國撒克遜民族的一個神的名字。 該行動被定於1941年9月29日由德國南方集團軍發起,及預計少於8個星期內完成,8月29日,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公佈行動細節,行動開始後因受到由謝苗·布瓊尼及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的反擊而進展緩慢,但海因茨·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將蘇軍擊潰於奧廖爾及庫爾斯克之間,做成一條空隙給由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指揮的德國第1裝甲軍團推進,他們原本沿利佩茨克—卡西莫夫—高尔基方向發起主要進攻,但後來克萊斯特改變了進攻方向,不過德軍因而面對一些困難如傷亡增加及嚴寒天氣,因而給予蘇軍在短時間內發起反攻的機會。.

新!!: 苏德战争和當弗坦作戰 · 查看更多 »

特塞尔的格鲁吉亚人起义

特塞尔的格鲁吉亚人起义(,1945年4月4日-1945年5月20日)是一场由驻扎在被德国占领的荷兰岛屿特塞尔上的德军(即德意志国防军陆军)格鲁吉亚军团882步兵营Königin Tamara(Queen Tamar,即塔玛拉女王)发动的暴动。该军营由800格鲁吉亚人和400德国人组成,主要由德国军官领导。该事件被描述为“欧洲最后的战场”(Europe's last battlefield)。.

新!!: 苏德战争和特塞尔的格鲁吉亚人起义 · 查看更多 »

狙擊手

狙击手(sniper)是指军队或准军事组织中负责在隐蔽处或目视范围以外针对高价值目标进行监视和精确射击的专职枪手,属于特殊兵种。狙击手通常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执行独立任务,接受特种战术训练,并配有专门迎合其作战的装备,比如狙击步枪和吉利服。.

新!!: 苏德战争和狙擊手 · 查看更多 »

盧布林–布列斯特攻勢

盧布林—布列斯特攻勢(Люблин‐Брест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1944年7月18日—8月2日)是由蘇軍實施的巴格拉基昂行動戰略性攻勢的一部分,以掃蕩在波蘭東部和中部的德軍。該攻勢由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左(南)翼實施及發生在1944年7月,與之對抗的是德國南烏克蘭及中央集團軍。 這次行動是伴隨著其他幾個攻勢而展開,特別是在南方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這幾個攻勢是在北面以掃除在大部分白俄羅斯的巴格拉基昂行動成功後數個星期後實施。 在達到其預期的目標後,該攻勢版繼續直至蘇聯軍隊在8月間進攻華沙(1944年8月2日至9月30日);但是蘇軍并沒有援助波蘭人的華沙起義,此事引起了一些爭議。.

新!!: 苏德战争和盧布林–布列斯特攻勢 · 查看更多 »

盧武鉉

卢武铉(,),韩国第16任总统,从政前曾任法官、律师。卢武铉出身寒门,由于家境贫穷,他读完初中后,没能继续读高中而是去可以提供奖学金的釜山商业高中(相当于职业高中)。职业高中成為他最后的学历,这使得他成为韩国历史上学历最低的总统。他也因此被称为“平民总统”、“草根总统”。 从未进过大学法学院的卢武铉,经过近十年的顽强自学苦读,最终通过司法考试,成为一名法官。由于兴趣偏好,他做法官不久后就改作律师。全斗焕军政府时期,卢武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成为“釜林事件”的辩护律师,从此走上人权律师的生涯。1988年,在金泳三的提议下,卢武铉加入统一民主党,并当选韩国第13届国会议员。2002年12月,他在韩国第十六届总统大选中击败大国家党候选人李会昌成为韩国总统。就任总统初期,由于反对派控制着超过半数的国会席位,卢武铉的各项改革政策在执行上举步维艰。卢武铉的亲信在其竞选期间收受政治金被曝光后,使他陷入信任危机。在一次电视座谈会上,他因为说了“我期望国民大力支持开放国民党”,而被指责违反《选举法》中立原则,导致党政危机,最终被国会弹劾。不过,反对派的弹劾斗争在韩国民众中产生反面效应,支持卢武铉的新成立政党开放国民党,在新一届的国会选举中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卢武铉的职务在韩国宪法法院驳回弹劾案后也得到恢复。 卢武铉把他的政府称为“国民参与政府”,通过“扩大国民的参与”实现“国家的均衡发展”和“东北亚的和平与繁荣”。卢武铉在稳定中求改革,在行政改革方面,他提出建设“能干的政府”和“适度规模的政府”;在经济改革方面,他试图建立公正、透明、健康的市场秩序。执政期间,卢武铉在前韩国总统金大中“阳光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和平繁荣”的对朝政策。2007年10月2日至4日,卢武铉与夫人权良淑徒步跨过韩朝军事分界线在平壤与金正日召开第二次韩朝首脑会晤,并签署《北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他坚决反对美国对朝鲜进行制裁和封锁,主张修改驻韩美军地位协定,要求美军撤出首尔,收回战时指挥权,打造自主国防。他通过发展与美、日、中、俄四国的“均衡外交”,寻求使韩国成为东北亚的“均衡者”。 卢武铉倡导清廉政治,但卸任后遭到离职审查,于2009年5月23日在李明博政府对其受贿调查期间跳崖自杀,对韩国社会产生巨大冲击。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认为卢武铉是韩国现任政府清算前任政府、权威主义的牺牲品。2013年韩国Research View开展的一份民调显示,在对朴正熙、金大中、卢武铉、李明博和朴槿惠5名韩国前任及现任总统的好感度调查中,卢武铉名列第一。有观点认为卢武铉的死不是韩国民主的失败,而是韩国政治走向清廉的一个新起点。 卢武铉的座右铭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最尊敬的人是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并著有《卢武铉见到的亚伯拉罕·林肯》一书。他认为自己与林肯一样都是出身寒门,经过自学苦读成为律师,并在议员竞选多次落选后当选总统。他希望自己能像林肯那样以“低姿态的人,谦逊的权力”造就“强大的国家”。.

新!!: 苏德战争和盧武鉉 · 查看更多 »

盛世才

盛世才(),字晋庸,滿族,汉军镶黄旗人,中華民國陸軍將領,辽宁省开原盛家屯村人,中華民國新疆省政府主席,1933年至1944年间新疆军事、政治首長,有“新疆王”之称。盛世才早年為奉系軍人,後投靠新疆軍閥金樹仁,屢立戰功,1933年新疆發生兵變,陳中、白受之、鄭潤成、巴品古特等人驅逐金樹仁,盛世才乘機取得了大位。盛世才治下的新疆,虽未宣布独立,但完全脱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控制,那一时期的新疆,拒绝悬挂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而是悬挂盛氏政权的“六角星旗”。1941年1月,盛世才曾向苏联提议:成立突厥斯坦苏维埃共和国,脱离中華民國,加盟苏联。鉴于当时中苏的同盟关系,斯大林拒绝了这一提议。1943年,盛世才加入中國国民党,并表示“矢志拥护中央,尽忠党国,绝对服从领袖”。随后,盛世才取消了六大政策,六角星旗亦换为中國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但此后因國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对新疆用兵,盛世才开始采取对策,准备把中國国民党势力逐出新疆。为寻找退路,盛世才企图再次投靠苏联。他致电斯大林,要求重新加入苏联共产党和将新疆划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但此时的蘇聯共產黨與斯大林已经对盛世才彻底失望,拒绝了他的要求,并把其电报转给了蒋介石。此时的盛世才,已是众叛亲离,怨声载道。蒋介石决定把盛世才调离新疆,另任农林部长,由朱绍良代理新疆省主席。1944年9月11日,盛世才离开新疆到重庆赴任。至此,盛世才在新疆历时11年5个月的军阀统治宣告结束。.

新!!: 苏德战争和盛世才 · 查看更多 »

登陸之日

《登陸之日》(마이웨이,My Way,即我的征途)是一部2011年末上映的日本、韓國合拍電影。姜帝圭執導,韓國CJ Entertainment及日本東映株式會社攝製及發行。.

新!!: 苏德战争和登陸之日 · 查看更多 »

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共和国(translit;;bʲɪlɐˈrusʲ ),通称白俄罗斯,或稱白羅斯,是位于东欧的内陆国家,首都為明斯克,於1991年8月25日從苏联独立,於同年12月19日改稱“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东及北部与俄罗斯联邦为邻,南部与乌克兰接壤,西部同波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毗邻,国土面积達207,600平方公里,人口達968.98万人(2008年) ,大部分居住在明斯克或者其他大城市附近,將近80%人口為土生土長的白俄羅斯人,主要少數民族依次是俄羅斯人、波蘭人和烏克蘭人。1995年後,白俄羅斯語和俄羅斯語被設為官方語言。白俄羅斯憲法並無明確規定國教,大多數人信仰俄羅斯東正教,其次則為羅馬天主教,而基督宗教的不少節日(如復活節等)也被設為國定假日。.

新!!: 苏德战争和白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白俄罗斯历史

白俄罗斯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立陶宛、波兰及俄罗斯的影响及争夺之下。 在最初的封建独立国家之后,今白俄罗斯的地区先后被纳入立陶宛王国,立陶宛大公国,波兰立陶宛联邦,以及俄罗斯帝国,并最终并入苏联。1991年,白俄罗斯宣布从苏联独立,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新!!: 苏德战争和白俄罗斯历史 · 查看更多 »

白俄罗斯国徽

白俄羅斯國徽(Дзяржаўны герб Рэспублікі Беларусь、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ерб Республики Беларусь)在1995年白俄羅斯共和國全民公投通過後起用,取代了原有的柏康利亚徽號。國徽上的彩帶圖案採用和白俄羅斯國旗一樣的顏色,另外又有白俄羅斯版圖、小麥穗和紅色五角星等圖案。白俄羅斯國徽有時被稱為「白俄羅斯紋章」,不過由於國徽缺乏一些紋章學的元素,所以這是不正確的稱謂。事實上,現時的國徽受到白俄羅斯共和国的前身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即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徽的影響,兩者亦因而極之相似。除它之外,不少如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德涅斯特河地區等等現時採用的國徽或徽章,設計上都留有前蘇聯時代的影子。 2012年起,白俄罗斯政府修改了国旗和国徽的视觉风格。.

新!!: 苏德战争和白俄罗斯国徽 · 查看更多 »

白俄罗斯国旗

本旗為白俄羅斯共和國的國旗,於1995年6月7日最初制定,2012年2月10日对国旗左侧的白俄罗斯民族特色装饰条纹图案作出修改。 1991年白俄羅斯自蘇聯獨立後,曾於1992年立法恢复使用1918年至1920年时的白红白双色三条式國旗。 直到1995年因為白俄羅斯強人總統卢卡申科的親俄背景,改採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旗,將該旗稍做修改(取消苏联时期的金色镰刀锤子及金邊红色五角星图案)後即成為現在的樣式。.

新!!: 苏德战争和白俄罗斯国旗 · 查看更多 »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Беларуская Савецкая Сацыялістычная Рэспубліка,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白俄罗斯在整个苏联中是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个加盟共和国,首都為明斯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白俄罗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帝国战败前,白俄罗斯大部分为德国占领。1918年3月25日,成立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但在德軍撤離後在1919年1月五日被蘇俄紅軍推翻。1919年1月1日,在斯摩棱斯克成立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一战后波兰复国,发生苏波战争,苏俄割让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给波兰。1922年12月3日东白俄罗斯作为创始国加入苏联。1939年,波兰被纳粹德国和苏联分割占领,西白俄罗斯并入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之后,白俄罗斯被德军占领,1944年6月苏军解放了白俄罗斯。 1945年10月24日,白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一个成员国及非獨立國身份和苏联一同加入成為联合国創始成員國。 1990年7月27日,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通过《主权宣言》,1991年8月25日,白俄罗斯宣布脱离苏联独立。之后又将国名改为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是独联体成员国。.

新!!: 苏德战争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

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Беларускі рэспубліканскі саюз моладзі,缩写為БРСМ;Белорусский республиканский союз молодежи)是白俄羅斯的一個青年組織。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成立的目標是透過活動,如露營、體育比賽和參觀紀念館來促進白俄羅斯青年的愛國主義和灌輸相關的道德價值觀。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是在2002年與其他青年團體合併而成立的,是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列寧共青團的繼承組織。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是現時該國最大的青年團體,並且得到白俄羅斯政府的支持。有些人指責該組織用脅迫或空頭承諾吸收新成員,質疑其是白俄羅斯總統亞歷山大·盧卡申科的政治宣傳機關。.

新!!: 苏德战争和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 · 查看更多 »

白玫瑰

白玫瑰(Die Weiße Rose)是納粹德國時期一個知名的非暴力反抗組織,其成員包含了慕尼黑大學中的許多學生及教授,主要是由漢斯·蕭爾(Hans Scholl)、蘇菲·蕭爾(Sophie Scholl)、克里斯多福·波普斯特(Christoph Probst)、亞歷山大·許墨瑞(Alexander Schmorell)、庫特·胡伯(Kurt Huber)和維利·格拉夫(Willi Graf)所領導。而此團體之所以為人所知乃是因為其於1942年6月至1943年2月間陸續發送了6張未具名的傳單,主要內容在於呼籲人們參加反抗希特勒政權的運動。 白玫瑰的6名核心成員於1943年時被蓋世太保逮捕,並於同年被送上斷頭台。而他們所散發的第6份傳單後來由法學家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Helmuth James Graf von Moltke)帶出德國,並輾轉透過北歐流入英國,且於1943年7月被大量印刷後透過同盟國的飛機發散在德國境內,其標題為:「慕尼黑學生的聲明(The Manifesto of the Students of Munich)」。 由於他們無懼於死亡而仍堅持對抗第三帝國的統治,白玫瑰的成員們在今日廣受德國人尊敬,且幾乎被視為是英雄。如同Ms.

新!!: 苏德战争和白玫瑰 · 查看更多 »

DP輕機槍

DP輕機槍(Пулемёт Дегтярёвa Пехотный Pulemyot Degtyaryova Pekhotny,意为捷格加廖夫步兵机枪),有型号DP27或DP28,是一款由蘇聯人瓦西里·捷格加廖夫於1927年研製成功,1928年裝備蘇聯紅軍的輕機槍,此槍經歷過西班牙內戰,在冬季戰爭當中被芬蘭軍拿到8000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蘇戰爭當中也經常出現。.

新!!: 苏德战争和DP輕機槍 · 查看更多 »

DShK重機槍

DShK 1938重機槍,又稱 DShK(俄文:ДШК,Дегтярёва-Шпагина Крупнокалиберный,英文:Degtyaryov-Shpagin Large-Calibre),是蘇聯从1938年二戰時期开始裝備的重型防空機槍。.

新!!: 苏德战争和DShK重機槍 · 查看更多 »

芬蘭化

芬蘭化指的是一个弱小的国家近乎無底線地聽命於强大的邻国的政策决定,以保持主权及领土完整,基本上屬貶意詞彙。類似冷戰時芬蘭和蘇聯兩國之間的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丹麦对纳粹德国也是如此。此詞出現於1960年代後期的西德,為當時西德的保守派批評西德總理威利·勃蘭特所新造的詞。威利·勃蘭特為當時重視同共產主義國家尤其东欧阵營對話的西德總理。.

新!!: 苏德战争和芬蘭化 · 查看更多 »

莫辛-納甘步槍

莫辛-納甘(法文:Mosin-Nagant)步枪是由設計者俄國陸軍上校和比利時槍械設計師李昂·納甘共同命名的手動步槍,在俄語圈國家也被普遍的称为莫辛步枪 (俄文:Винтовка Мосина),多种型号的莫辛-納甘步枪在俄罗斯帝国军队以及苏联红军作为制式武器服役,各种型号的莫辛-納甘步枪在日俄戰爭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有投入使用,越南战争甚至阿富汗戰爭皆有出現。至今仍是民用步枪常见之型号。.

新!!: 苏德战争和莫辛-納甘步槍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保衛者之歌

《莫斯科保衛者之歌》(Марш защитников Москвы/Песня защитников Москвы),是1942年蘇聯紀錄片《》的電影配樂,亦是1944年蘇聯電影《》和2004年俄羅斯電視劇《》的插曲。此歌原是一首合唱的管弦樂曲,由作詞,作曲。.

新!!: 苏德战争和莫斯科保衛者之歌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戰役

莫斯科会戰(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Schlacht um Moskau)是蘇聯军事史學家給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爭中长达600公里地區進行的重要戰略性戰事的名称,戰役從1941年10月1日一直到1942年1月7日以及持续的攻势直至4月底,以12月5日为界分为防御阶段与反攻阶段。 起因是阿道夫·希特勒认为苏联的首都及最大城市莫斯科是轴心国入侵苏联的最重要的戰略性目標及政治目标。德國的戰略性進攻代號為颱風行動,它包括了兩個鉗形攻勢:一個由德國第3裝甲集團及第4裝甲集團攻擊在莫斯科北面的加里寧方面軍,最終切斷莫斯科列寧格勒的鐵路線;另一個由德國第2裝甲軍團攻擊在莫斯科州南面、圖拉以南的西方面軍;同時德國第4軍團直接從正西面向莫斯科的莫扎伊斯克和纳罗-福明斯克方向前進。此外德軍另有一個獨立的計劃,代號為當弗坦行動,它被包括在德軍最後階段的进攻战役計劃中。 最初蘇軍在莫斯科州通過構築了3道防禦地帶,以及部署了新近編成的戰略預備隊和從西伯利亞與遠東軍區抽調而来的部隊。之後由於德軍的进攻战役被阻,蘇聯實施戰略性反攻及小規模进攻战役把德軍逐回热泽夫、瑟切夫卡、维亚济马一线并于1942年1月8日-1943年3月22日在这里发生了热泽夫—瑟切夫卡—维亚济马战役造成重大伤亡,不过也在過程中包圍了3個德國軍團(参见:德米扬斯克进攻战役、柳班进攻战役、托洛佩特茨—霍尔姆进攻战役、波尔科夫进攻战役、巴尔文科沃—罗泽瓦利亚进攻战役)。 在蘇聯的軍事歷史中,莫斯科戰役被認為是蘇軍首次大获全胜的进攻战役,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但卻達到了真正標誌性的目標,即解除了德軍對己方首都莫斯科的威脅。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重要的時刻,最終導致了希特勒及納粹德國的戰敗。 每个阶段又是由一系列战役组成:.

新!!: 苏德战争和莫斯科戰役 · 查看更多 »

遙控戰車

遙控戰車(Teletank)為一系列由蘇聯於1930年代至1940年代初期生產的坦克的泛稱,以「T」開頭表示其戰車型號。 它們首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冬季戰爭中投入戰鬥。遙控戰車由相距500至1500公尺左右的坦克上的遙控端操作,機人兩者共同組成遙控機械隊(telemechanical group)。德蘇戰爭初期,紅軍組成了至少兩支遙控戰車營用於冬季戰爭中。.

新!!: 苏德战争和遙控戰車 · 查看更多 »

草原方面军

草原方面军是苏德战争中的苏联战役战略集团。.

新!!: 苏德战争和草原方面军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戈利科夫

菲利普·伊万诺维奇·戈利科夫(Филипп Иванович Голиков;),蘇聯軍隊指揮官,1961年成為蘇聯元帥。.

新!!: 苏德战争和菲利普·戈利科夫 · 查看更多 »

萨曼莎·史密斯

萨曼莎·里德·史密斯(Samantha Reed Smith,)是一名美国学生和儿童演员,家住缅因州曼彻斯特镇,在冷战中的美国和苏联以和平活动者身份闻名。1982年,她写信给新上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尤里·安德罗波夫,收到後者的親筆回信,并应邀访问苏联。 萨曼莎身为“亲善大使”,吸引了美苏两国媒体的大量关注,此后她又在日本参与和平活动,获得“美国最年轻大使”之誉。她还写了一本书,讲述她的苏联之旅,并在电视剧《》中出演角色。1985年,萨曼莎·史密斯在巴港航空1808号班机空难中逝世,年仅13岁。.

新!!: 苏德战争和萨曼莎·史密斯 · 查看更多 »

蝗蟲10自走砲

蝗蟲10自走炮(Heuschrecke 10)是一款由克虜伯-格吕松於1943-1944年間研發的一款僅停留在原型車階段的自走炮兼武器運載車(Waffenträger)。這款自走炮的官方名字是105毫米18/1 L/28輕型榴彈炮載運車(105 mm leichte Feldhaubitze 18/1 L/28 auf Waffenträger Geschützwagen IVb),按預定計劃應是在德國馬格德堡製造。蝗蟲10自走炮上裝有一個可拆卸的炮塔。這個炮塔可以當作一個碉堡來用。如果在拆下來的炮塔下面安裝一個兩輪拖車的話,它還可以被車輛牽引,當作一門普通火炮來使用。 從1942年到1943年,克虜伯僅製造了三輛蝗蟲10自走炮的原型車。最初,蝗蟲10使用的是一個縮短了的四號坦克底盤。但後來,蝗蟲10改用野蜂式自走炮所用的「Geschützwagen IV」底盤。按照設想,量產計劃應是從1945年2月開始。但這個計劃最終卻沒能夠變成現實。.

新!!: 苏德战争和蝗蟲10自走砲 · 查看更多 »

静静的顿河

《靜靜的頓河》(Тихий Дон),前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 這部小說構思於1924年,1928年開始執筆,至1930年完成前三部,直至1940年全書完成,前後歷時12年。此書一問世就聲譽鵲起,立刻受到國內外的矚目,在德國銷售量甚至超過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年輕的肖洛霍夫躍昇世界級作家,被譽為“令人驚奇的佳作”“蘇聯文學還沒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說”。1941年小说獲史達林獎。 《靜靜的頓河》共分四部八卷,背景是兩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國內戰爭)和兩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小說的情節是哥薩克青年士兵葛利高--(Григорий Мелехов)和阿克西尼亞(Аксинья)的悲劇命運以及葛利高--一家在動蕩年代中的變遷,寫盡「紅」、「白」哥薩克之間的殘酷殺戮。第三部作品描寫了1918年春至1919年5月間哥薩克地區出現的叛亂,這是紀實報導。葛利高--成為叛軍的人物。第四部作品寫哥薩克叛亂被平息,阿克西尼亞被流彈打死。在不到五年內,葛利高里一會兒投入紅軍,一會兒倒向白軍,雙手沾滿了兩方面的鮮血,他的矛盾和痛苦顯然與他所屬的特定的群體無法切割。 作品充滿了頓河流域濃厚的鄉土氣息。肖洛霍夫因本書獲得196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由於他在描繪頓河的史詩式的作品中,以藝術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現了俄國人民生活中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面貌”。 1999年,《靜靜的頓河》手稿被發現存於肖洛霍夫密友庫達紹夫的遠親家中。當時的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財政部籌款,以50萬美元購得,目前珍藏於“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

新!!: 苏德战争和静静的顿河 · 查看更多 »

頓河集團軍

頓河集團軍(Heeresgruppe Don)是一個德意志國防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線短期存在的集團軍。.

新!!: 苏德战争和頓河集團軍 · 查看更多 »

顏色絲帶列表

這是一個關於顏色絲帶的列表,.

新!!: 苏德战争和顏色絲帶列表 · 查看更多 »

顿巴斯

顿巴斯(乌克兰文:Донбас、俄语:Донбасс)是顿涅茨克盆地(乌克兰文Донецький басейн、俄语Донецкий бассейн)的简称。这里是今天乌克兰东部的一个有其自己的历史、经济、文化特点的地区。 顿巴斯地区跨越乌克兰的两个州:顿涅茨克州的中部、北部和盧甘斯克州南部。最大城市顿涅茨克通常被认为是顿巴斯的非正式首府。这个地区的名称来自于19世纪在此处顿涅茨河流域发现的一个大煤矿。 1676年这里有了最早的城镇,1721年这里发现大量煤矿,成就了它直到20世纪中期的繁荣。 顿巴斯地区有时也包括邻近的位于俄罗斯的罗斯托夫州。那里有时也被称为“俄罗斯的顿巴斯”,但其经济、社会影响力要比乌克兰部分的小得多。 苏联国内战争期间,这里是红军和白军争夺的主要战场之一。苏德战争期间,这里发生了著名的。 苏联解体后,这里是乌克兰的领土。2014年2月21日,乌克兰亲俄总统維克多·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被亲欧盟示威者驱逐下台,离开首都基辅之后,位于顿巴斯的两个州的分离主义者在未经乌克兰政府批准的情况下,自行组织全民公投,分别成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并于2014年5月24日聯盟而成新俄羅斯聯邦,目前仍在继续的顿巴斯战争开始。.

新!!: 苏德战争和顿巴斯 · 查看更多 »

衛國戰爭勳章

衛國戰爭勳章(Орден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英語:Order of the Patriotic War)於1942年5月20日設立,是蘇聯在二戰時期設立的第一種勳章,也是首種分級的蘇聯勳章,授予「在保衛蘇維埃祖国戰爭中表現英勇、堅強、無畏的紅軍、紅海軍、內務部部隊士兵、指揮員和游擊隊員,以及以個人行動促進我軍戰鬥勝利的軍人」,根據功勞大小二分為一級衛國戰爭勳章和二級衛國戰爭勳章。連同戰後的頒授數量,此勳章是蘇聯歷史上頒發量最大的勳章:到1992為止,一級和二級衛國戰爭勳章的總頒發量分別為 2,487,098 枚和6,688,497枚。.

新!!: 苏德战争和衛國戰爭勳章 · 查看更多 »

颜色丝带

色丝带是一种折成或表现为环状的一小段丝带。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以及世界上的许多地区,佩戴者佩戴颜色丝带以表达自己对某一主题或问题的關注或支持。 丝带背后的含义取决于它的颜色。许多团体都使用丝带来作为支持或警示的象征,而结果则导致了同一颜色的丝带通常可以表达多种主题;而亦有一些主题会用不同的颜色来代表。红色或凫蓝可能代表着滥用药品,而紫色或白色则可能代表着阿兹海默病。黑黄相间的“乔治丝带”在俄罗斯代表纪念战胜纳粹德国的苏联卫国战争。 颜色丝带一般会别在衣服上,或系在一些物体如汽车天线上。当要表达较强烈的宣言时,较大的丝带甚至会被系在树干或棒子这类物体上。有時也會製作印有絲帶圖樣的貼紙、保險槓貼紙、磁貼,並貼在汽車上。 顏色絲帶也用作以示悼念的標誌,如在維珍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案後不少人都帶上黑色絲帶以示哀悼。.

新!!: 苏德战争和颜色丝带 · 查看更多 »

裝甲教導師

裝甲教導師(Panzer Lehr Divis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隸屬於納粹德國陸軍的一支精銳裝甲部隊,最初於1943年為反制可能的盟軍登陸行動而由駐紮於德國境內的訓練與示範部隊共同整併編成。該師是德意志國防軍中唯一一支百分之百機械化的裝甲部隊。該師在數次作戰中幾近全滅,尤其是在眼鏡蛇行動期間;也因此至歐洲戰事結束時,該師已與1943年時創立的原始部隊大不相同。.

新!!: 苏德战争和裝甲教導師 · 查看更多 »

飛虎隊

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縮寫AVG),绰号“飛虎隊(Flying Tigers)”,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中華民國成立,由美國飛行人員組成的空軍部隊,在中國、緬甸等地對抗日本。.

新!!: 苏德战争和飛虎隊 · 查看更多 »

西南方面军

西南方面军是苏德战争时的苏联战役战略集团。 1920年1月,在苏联国内战争其间,曾组建西南方面军,1920年12月被撤销。 1941年6月22日,基辅特别军区被改编为西南方面军,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5、第6、第12、第26、第3、第9、第13、第21、第28、第37、第38、第40、第57、第6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基尔波诺斯上将(1941年6月-9月)、铁木辛哥元帅(1941年9月-12月)、科斯坚科中将(1941年12月-1942年4月),1941年9月至1942年7月赫鲁晓夫曾任该方面军军事委员。参加过基輔戰役、叶列茨战役、哈尔科夫战役。1942年7月12日被撤销,在其基础上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1942年10月22日第二次组建西南方面军,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21、第63、第6、第12、第46、第57、第62集团军,第5、第3坦克集团军和空军第17、第2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上将(1941年6月22日-1941年9月20日)、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1941年9月20日-1941年12月)、费奥多尔·雅科夫列维奇·科斯坚科中将(1941年12月-1942年4月)、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1942年4月-6月)、瓦图京中将(1942年10月—1943年3月)、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上将(1943年3—10月)。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顿巴斯战役等。1943年10月20日,西南方面军改称乌克兰第3方面军。.

新!!: 苏德战争和西南方面军 · 查看更多 »

西西里島戰役

盟軍入侵西西里開始於1943年7月9日晚上,而盟軍獲勝於8月17日。入侵西西里島之行動代號為哈士奇及被視為入侵義大利的行動之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登陸行動之一。從軍事策略上進攻西西里之行動達到盟軍策劃者之目的,從島上消滅軸心國的空中及海上力量,控制地中海及令義大利首相貝尼托·墨索里尼下台。此行動為後來入侵義大利揭開續幕。.

新!!: 苏德战争和西西里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西部方面军

西部方面军是苏德战争时的苏联战役战略集团。 1919年,在苏联国内战争其间,曾组建西方方面军,1924年撤销。 1941年6月22日西部特别军区被改编为西部方面军,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3、第4、第10、第13、第5、第11、第16、第19、第20、第21、第22、第28、第29、第30、第31、第32、第33、第39、第43、第49、第50、第61、第68集团军,第1突击集团军,第10、第11近卫集团军,第3、第4坦克集团军和空军第1、第4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巴甫洛夫大将(1941年6月)、铁木辛哥元帅(1941年7—9月)、科涅夫中将(1941年9至10月和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朱可夫大将(1941年10月至1942年8月)、索科洛夫斯基上将(1943年2月至1944年4月)、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上将(1944年4月)。参加过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莫斯科会战、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库尔斯克会战、斯帕斯—杰缅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1944年4月24日被撤销,所部编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

新!!: 苏德战争和西部方面军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亞攻勢

西里西亞攻勢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中蘇軍對德軍兩階段的攻勢,下西里西亞攻勢由1945年2月8日至2月24日止,而上西里西亞攻勢由1945年3月15日至3月31日止,為了在進攻柏林掃除側翼的威脅,蘇軍先消滅在西里西亞地區的德軍。 剛剛完成維斯瓦河-奧得河攻勢的,由伊萬·科涅夫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被命令向西面的西里西亞推進,目的保護正準備向柏林推進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左翼,同樣地,在北面發動東波美拉尼亞攻勢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奉命保護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右翼,這些保護側翼的行動推遲了原定在1945年2月至4月向柏林的攻勢,4月中東波美拉尼亞攻勢(由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及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部份單位執行)已經勝利完成,攻佔了重要城鎮什切青,史達林推遲向柏林推進的決定已經成為蘇軍將領及軍事歷史學家的爭論題目,其中一邊認為蘇軍是有機會在2月份更快及付出更少代價攻佔柏林,另一邊則認為蘇軍的側翼當時受到德軍的威脅,德軍可能在側翼成功發動反攻及令戰爭延長,史達林的決定出於政治上的考慮,推遲令他可以攻佔奧地利大部份領土(維也納攻勢)。.

新!!: 苏德战争和西里西亞攻勢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上級集團領袖

親衛隊上級集團領袖(Obergruppenführer)是納粹德國準軍事組織「親衛隊」中的一個階級,於1932年由同為納粹黨準軍事組織的衝鋒隊首創,並於翌年被親衛隊正式採用。1942年4月以前,本階級是親衛隊中除全國領袖外的最高階級;其下位階級為親衛隊集團領袖。1942年4月間,親衛隊在本階級與全國領袖之間新設了「親衛隊最高集團領袖」這一階級。.

新!!: 苏德战争和親衛隊上級集團領袖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第2師

親衛隊第2師「國家」(2.,或又譯為「帝國師」)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的一個裝甲師,國家師在武裝親衛隊38個師中被認為屬精英單位,其代表符號為「狼之鉤」(Wolfsangel)。 國家師參與了入侵法國的行動,也投入過東線幾場主要戰鬥中,包括在庫斯克會戰的普羅霍夫卡戰役裡與蘇軍的第5近衛戰車軍團戰鬥。之後,國家師被送往西線,投入諾曼第的戰鬥,並參與了突出部戰役,最終於匈牙利和奧地利戰鬥至戰爭結束。 戰爭結束後,紐倫堡法庭視親衛隊為犯罪組織,而國家師也因其於法國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犯下的屠殺行動被起訴。.

新!!: 苏德战争和親衛隊第2師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第3師

親衛隊第3師「骷髏」(3.),又稱第3骷髏裝甲師,是納粹德國武裝親衛隊的一個裝甲師,曾參與過多次戰役,特別是東線戰場。骷髏師與其他武裝親衛隊師很大的不同是,他是由集中營的管理人員——骷髏總隊所組成,又被稱作「骷髏師」。「骷髏師」在二次大戰期間曾犯下多種戰爭罪行,包括在波蘭殺害大量知識份子和在等等,戰後該師成員亦有多人被起訴。 3 3.

新!!: 苏德战争和親衛隊第3師 · 查看更多 »

親衛隊第4師

親衛隊第4師「警察」(德語:4.

新!!: 苏德战争和親衛隊第4師 · 查看更多 »

馬基恩·波波夫

基恩·波波夫(Марки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Попов拉丁化Markian Popov,)前蘇聯軍事部隊高層指揮官,陸軍大將 ,(1965年)蘇聯英雄得主。 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時在不同時候他率領許多戰線軍隊「軍團」作戰,有: 北方方面軍、列寧格勒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參與部份庫爾斯克戰役戰事)、波羅的海方面軍及波羅的海第二方面軍。 1956年-1962年他擔任蘇聯陸軍參謀長;.

新!!: 苏德战争和馬基恩·波波夫 · 查看更多 »

馬豪斯·海茨瑙亞

豪斯·海茨瑙亞(Matthäus Hetzenauer;),二战时期德军狙击手,奧地利提洛爾人,服役於東部戰線(見蘇德戰爭)德國陸軍第三山岳師。其確認有效擊殺紀錄為345人,是德軍在二戰中排名第一的狙擊之王。 馬豪斯曾經以K98狙擊型創下1100公尺的長距離確認有效擊殺紀錄,戰後他回憶說只因為他與現場軍官賭氣,看不慣軍官驕傲的氣焰,加上想要對敵軍立下馬威,因為敵人仗著距離以為德軍已經是敗軍之末,對其行為無計可施,因此他成功創下這項紀錄,狙殺一名敵軍士兵。 馬豪斯一直到1944年3月27日到7月16日才受訓成為狙擊手;受訓後在被分發下部隊到第三師之前,軍方發配了一把配有6倍放大的光學瞄準鏡的Kar98k步槍以及一把配有4倍放大光學瞄準鏡的G43半自動步槍。 馬豪斯在1944年11月6日頭部因為遭到蘇聯部隊火砲攻擊而嚴重受創,3天後獲頒重傷勳章(The Verwundeten-Abzeichen)。馬豪斯接著又在1945年4月17日獲頒「鐵十字騎士勳章」(The Knight's Cross of the Iron Cross)。 德國戰敗後馬豪斯遭到蘇聯部隊逮捕,並依戰犯罪名將他監禁在蘇聯的戰俘營五年。 馬豪斯於2004年10月3日去世。.

新!!: 苏德战争和馬豪斯·海茨瑙亞 · 查看更多 »

马仲英

仲英(约1912年—约1937年),中国甘肃临夏人,回族军阀。其生卒年份均不詳。 原名马步英,其父马宝与马步芳、马步青的父亲青海省主席马麒为堂兄弟。后因为和马步芳交恶改名马仲英。 .

新!!: 苏德战争和马仲英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李维诺夫

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李维诺夫(Макси́м Макси́мович Литви́нов,Maxim Maximovich Litvinov;),苏联外交官、革命家。出身在沙俄银行家家庭。1930年至1939年期间曾任苏联的外交部长。任内积极推行集体安全政策,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1933年成功促使美国承认苏联。1934年使苏联加入国际联盟。1939年二战前夕,因国际局势及苏联外交政策变化,身为犹太人的李维诺夫被莫洛托夫所代替。1941年7月,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了,约瑟夫·斯大林再次任命李维诺夫为外交部副部长。同时他也作为1941年到1943年的驻美大使,并于1942年与美国签定了《租借条约》。 Category:蘇聯政治人物 Category:蘇聯外交部長 Category:蘇聯駐美國大使 Category:蘇聯駐國際聯盟代表 Category:蘇聯共產黨人物 Category:猶太政治人物 Category:俄國革命家 Category:蘇聯猶太人 L Category:安葬於新聖女公墓者 Category:老布尔什维克 Category:俄国犹太人.

新!!: 苏德战争和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李维诺夫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姆·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尔卡耶夫

克希姆·亞歷山耶維奇·普爾卡耶夫(Максим Алексеевич Пуркаев,)是一位蘇聯將軍,最高軍銜為一級上將。.

新!!: 苏德战争和马克西姆·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尔卡耶夫 · 查看更多 »

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

克西米利安·馬里亞·約瑟夫·卡爾·加布里爾·拉莫拉爾·帝國男爵·馮·魏克斯·楚·格隆(德语:Maximilian Maria Joseph Karl Gabriel Lamoral Reichsfreiherr von Weichs zu Glon,1881年11月12日—1954年6月27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名德国元帅,也是資歷十分老的德國軍官之一。貴族出身,擁有「」一頭銜。二戰期間魏克斯率兵先後進攻波蘭、法國、巴爾幹和蘇聯,直到1945年3月被阿道夫·希特勒免職。戰爭結束後魏克斯於盟軍軍事法庭以不起訴判決而釋放,死於1954年。.

新!!: 苏德战争和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 · 查看更多 »

马特维·扎哈罗夫

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札哈罗夫(),苏联军事家、1960年代的苏军总参谋长。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担任方面军参谋长协助科涅夫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等统帅指挥了多次重要的方面军大纵深进攻战役。1945年9月8日、1971年9月22日两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59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

新!!: 苏德战争和马特维·扎哈罗夫 · 查看更多 »

马雷舍夫工厂

雷舍夫工厂(Завод імені Малишева),全称以V.A.马雷舍夫命名的哈尔科夫运输机械制造厂(Харьковский завод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я имени В. А. Малышева,简称ЗТМ或ХЗТМ),是乌克兰国内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企业,产品包括坦克、装甲车、柴油机、柴油机车、农业机械、采矿设备等重型机械,公司总部位于乌克兰哈尔科夫。.

新!!: 苏德战争和马雷舍夫工厂 · 查看更多 »

諾門罕戰役

诺门罕战役(或稱诺门罕战争,苏联称“哈拉欣河战役”,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蒙古称“哈拉哈河战役”,日本称“诺门罕事件”,ノモンハン事件)是大日本帝國及蘇維埃聯邦在遠東(在與中國境內內蒙古海拉爾接壤的外蒙古境內的諾門罕地區)發生的一場戰爭。日本稱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為第1次諾門罕事件,此後至9月16日停火為止,稱為第2次諾門罕事件。苏联方主将為朱可夫、日方主将則為小松原道太郎。 戰事在1939年于當時的滿洲與外蒙古的邊界諾門罕發生。1939年5月至8月日軍在滿洲西北部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交鄰邊境地區挑起諾门罕事件(哈勒欣河事件)。 蘇、日雙方的軍隊各自代表蒙古人民共和國及滿洲國交戰,但蘇、日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蘇、日雙方此後在二戰中一直維持和平狀態,直至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後,蘇聯在8月8日对日本宣戰並發動八月風暴行動為止。.

新!!: 苏德战争和諾門罕戰役 · 查看更多 »

高加索戰役

加索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在高加索一系列戰役的統稱,在1942年,德意志國防軍實施老鼠行動,以集中兵力攻佔在亞塞拜然的油田地帶,德軍的攻勢在9月份於車臣共和國被紅軍阻止,部份原因是德軍抽調人力參與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於1943年1月發起反攻,主要軍事中心新羅西斯克於9月份被收復,到10月份在塔曼半島的德軍被肅清。 伊萬·屠格涅夫將軍在他的回憶錄中描述了數以千計的平民如何嘗試解救一些在里海的港口城市如馬哈奇卡拉及巴庫,莫斯科與外高加索的連繫是經過在土庫曼的克拉斯諾沃茨克。 由於時間不足,戰役證明撤出工業及煉油設施是不切實際的,在邁科普的油井在紅軍撤出前已被破壞,防止石油供應給德軍。.

新!!: 苏德战争和高加索戰役 · 查看更多 »

高尔基电影制片厂

莫·高尔基儿童与青年电影制片厂(Киностудия имени М. Горького)是苏联历史悠久的电影制片厂。“莫·高尔基”(М.)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名字缩写,用以纪念这位苏联作家。.

新!!: 苏德战争和高尔基电影制片厂 · 查看更多 »

魯格手槍

魯格手槍(Pistole 08 Luger,又名Pistole Parabellum 1908、Parabellum-Pistole),是一種運用肘節式起落閉鎖機制的半自動手槍。該槍由奥地利人於1898年設計,並由以及毛瑟為首等多間工廠於1900年投入生產http://www.chuckhawks.com/dwm_luger.htm。魯格的部份設計原素是源自1893年推出的博查特C-93手槍,它在1900年5月獲得瑞士陸軍的採用,並在1908年被德國陸軍所採用。 魯格手槍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德軍的制式手槍,它在二戰過後仍然被東德的人民警察所使用。.

新!!: 苏德战争和魯格手槍 · 查看更多 »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Бори́с Миха́йлович Ша́пошников,Boris Mikhailovitch Shaposhnikov,)是一位蘇聯軍事領導人,在1928年至1931年、1937年至1940年和1941年至1942年皆擔任了蘇軍總參謀長,1940年晉升蘇聯元帥,有「蘇軍的大腦」之稱。 Category:列寧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紅旗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蘇沃洛夫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紅星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蘇聯元帥 Category: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Ш Category:俄羅斯第一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車里雅賓斯克州人 Category:安葬於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者 Category:伏龙芝军事学院校友 Category:二级圣安娜勋章得主.

新!!: 苏德战争和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 查看更多 »

谢尔盖·费奥多罗维奇·阿赫罗梅耶夫

谢尔盖·费奥多罗维奇·阿赫罗梅耶夫(Сергей Фёдорович Ахромеев,),苏联军事人物,1983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他任苏军第一副参谋长时制定了入侵阿富汗的军事计划,后曾于1984-1988年担任总参谋长。1991年八一九事件之后,阿赫罗梅耶夫在办公室内自杀,在遗书中他解释道,这是因为看到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国家解体后他无法再继续活下去。 他是80年代仍在服役的最后几位二次大战时的军人之一,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满头银发、又瘦又小、神情刚毅。他曾宿命的对美国后辈军人科林·鲍威尔说:“我是最后的莫西干人,是的,我这一代苏联人都读过库珀、杰克·伦敦、马克·吐温的作品,你们的所有优秀作家的作品都读过。”他死后,美国人说他的自杀是一个悲剧,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一名士兵。.

新!!: 苏德战争和谢尔盖·费奥多罗维奇·阿赫罗梅耶夫 · 查看更多 »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俄语:Семё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Тимошенко,乌克兰语:Семен Костянтинович Тимошенко,),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的高级指挥官,曾两次获得苏联英雄荣誉称号。.

新!!: 苏德战争和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 · 查看更多 »

谢苗·库兹米奇·茨维贡

谢苗·库兹米奇·茨维贡 (Семен Кузьмич Цвигун) (1917年9月15日 – 1982年1月19日),乌克兰族,苏联党务活动家,作家,克格勃第一副主席(1967-1982年在位)。Montgomery, Isobel (7 July 1999).

新!!: 苏德战争和谢苗·库兹米奇·茨维贡 · 查看更多 »

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

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俄语:Семён Михайлович Будённый,),苏联元帅,约瑟夫·斯大林的盟友。出身为骑兵司令官,在俄国内战中帮助红军起到了重要作用。曾认为坦克无法取代战马在战争中的地位。.

新!!: 苏德战争和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 · 查看更多 »

豹式戰車

五號戰車 豹式(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所製造的中戰車。制式編號為Sd.Kfz.171。其後,由於「五號戰車(V號戰車)」這個名稱被廢除,所以在後來以「豹式戰車(Pz.Kpfw.)」作為制式名稱。.

新!!: 苏德战争和豹式戰車 · 查看更多 »

鲁道夫·赫斯

鲁道夫·沃尔特·理查德·赫斯(Rudolf Walter Richard Heß),納粹黨的副元首,生於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二戰後判處終身監禁,最後於柏林施潘道軍事監獄內的小別墅上吊自殺,不過當時赫斯的脖子上有繩索多次纏繞過的跡象,勒痕呈平行狀,因此有不少人認為赫斯的死並不單純。赫斯後來成為了新納粹的崇拜對象,而他的兒子沃爾夫·赫斯成了著名的右翼分子,並稱聲稱他的父親死於謀殺。 赫斯於1941年5月10日搭乘飛機前往英國進行未授權的和平任務,並遭英方扣留直到大戰結束。.

新!!: 苏德战争和鲁道夫·赫斯 · 查看更多 »

鲍里斯·利沃维奇·万尼科夫

鲍里斯·利沃维奇·万尼科夫(1897年8月26日-1962年2月22日)苏联国防工业的重要组织者之一。1944年11月18日获得苏联工程技术勤务上将军衔。.

新!!: 苏德战争和鲍里斯·利沃维奇·万尼科夫 · 查看更多 »

鲍里斯·波列伏依

鲍里斯·波列伏依(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Полево́й,),苏联作家、新闻记者,原姓坎波夫。 1940年,参加联共(布尔什维克)。中篇小说《沸腾的车间》是他的成名作。苏德战争时,他是真理报的战地记者。代表作有以飞行员密列西耶夫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真正的人》,中篇小说《阿纽塔》,长篇小说《维拉大夫》,短篇小说集《我们是苏维埃人》。1956年,到中国访问,写下《漫游中国三万里》。.

新!!: 苏德战争和鲍里斯·波列伏依 · 查看更多 »

鲍里斯三世

鲍里斯三世(Борис III,),全名鲍里斯·克莱门特·罗伯特·玛利亚·庇护·路德维希·斯坦尼斯拉夫·萨维尔(Борис Клемент Роберт Мария Пий Станислав Сакскобургготски),现代保加利亚的第二任沙皇,1918年至1943年在位。.

新!!: 苏德战争和鲍里斯三世 · 查看更多 »

貝爾格勒攻勢

貝爾格勒攻勢或貝爾格勒戰略攻勢行動(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Beogradska ofenziva/ofanziva; Белград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1944年9月14日 — 1944年11月24日)是蘇聯紅軍及南斯拉夫遊擊隊從德意志國防軍手中解放貝爾格勒的軍事進攻行動,兩軍最初各自行動,但最後卻合作在貝爾格勒地區消滅德軍。 參與進攻的是的蘇聯烏克蘭第3方面軍(包括保加利亞第2軍團)、在北面的部份烏克蘭第2方面軍及在西面的南斯拉夫遊擊隊之第1軍團,他們共同進攻部份的德國E集團軍(施內肯伯格及斯特恩軍群)包括塞爾維亞第5縱隊及塞爾維亞遊擊隊,目的是消滅在蘇瓦普拉尼納地區的德國E集團軍、在大摩拉瓦河以東的德國F集團軍及最終解放貝爾格勒。 第2個目標是切斷德國E集團軍從希臘、阿爾巴尼亞及南斯拉夫南部通過貝爾格勒到匈牙利王國包括塞薩洛尼基-貝爾格勒鐵路。.

新!!: 苏德战争和貝爾格勒攻勢 · 查看更多 »

費奧多·歐克洛普科夫

費奧多·瑪維耶維奇·歐克洛普科夫(Fyodor Matveyevich Okhlopkov,俄文:Фёдор Матве́евич Охло́пков),雅庫特人,生於3月2日,1908年,卒於5月28日,1968年,享壽60歲。費奧多為二戰期間蘇聯陸軍擊殺數大約排名第八的狙擊手,一共擊殺429人(一說為541人)。.

新!!: 苏德战争和費奧多·歐克洛普科夫 · 查看更多 »

费多尔·冯·博克

莫里茲·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弗朗茲·費多爾·馮·波克(Moritz Albrecht Friedrich Franz Fedor von Boc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陸軍元帥。波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表現優異而獲得了功績勳章,並在戰後成為威瑪防衛軍限額的4,000名軍官一員。在約20年的戰間期間,波克的軍事地位逐漸高陞,1937年時他成為了德軍中資歷僅次於威爾納·馮·弗里奇與格特·馮·倫德斯特的第3號人物。二戰爆發後,波克先於1939年波蘭戰役中指揮北方集團軍;1940年波克再於西線攻勢中指揮B集團軍;1941年波克再度擔任中央集團軍司令,為入侵蘇聯的作戰:「巴巴羅薩行動」的主力。 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波克指揮中央集團軍完成了數個重大的包圍與殲滅會戰,俘虜與擊潰超過百萬名蘇軍,但到了1941年9月中央集團軍在波克的反對下被抽調裝甲部隊至其他戰線,延遲了對蘇聯首都莫斯科的攻擊時間,使蘇軍得以組織、集結部隊和設置防線,当地的冬季亦到來,而德軍莫斯科前線部隊並未獲得冬季裝備,攻擊力度盡失。不久蘇軍自遠東調來的生力軍發動反攻,德軍節節敗退,而主張儘快撤退的波克則被阿道夫·希特勒解職,征服莫斯科失敗的「颱風行動」也成為了前者最為有名的指揮事例。 1942年初波克再度出任南方集團軍總司令,後又為B集團軍司令,指揮藍色行動,但到了7月13日,波克因部隊進展過慢,引起希特勒不滿而被免職,從此便再未獲啟用。在戰爭最後幾天的1945年5月3日波克與其妻子和女兒於乘車前往漢堡的路上被英國的戰鬥轟炸機掃射,乘客全數身受重傷,波克本人則在隔天於歐登堡的醫院中去世,他也因此成為了納粹德國唯一一位被盟軍擊斃的元帥。.

新!!: 苏德战争和费多尔·冯·博克 · 查看更多 »

車臣-俄羅斯衝突

車臣-俄羅斯衝突(俄語:Чеченский конфликт,轉寫:Chechenskiy konflikt)是一場俄羅斯政府(先前為蘇聯政府)與車臣民族主義者與伊斯蘭武裝份子間已經持續數個世紀,且多以武裝形式出現的區域性衝突。兩者間的敵對狀態可追溯至1785年,而導致衝突爆發的因素則更早。 俄羅斯帝國原先對北高加索地區不感興趣,僅將其作為與盟友喬治亞,以及波斯、鄂圖曼帝國等敵人的聯絡通道。然而,俄羅斯帝國在該地區越發頻繁的活動卻逐漸使局勢升溫,最終導致車臣民眾於1785年起身反抗俄羅斯帝國對該地區的干預;兩者在經歷多次小規模衝突後,更在1817年爆發了高加索戰爭。俄羅斯在付出了重大損失後,才得以於1864年勉強鎮壓住車臣叛亂份子。 在俄國內戰期間,車臣及其他高加索地區國家得以維持獨立數年,直到最終於1921年被蘇維埃化。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車臣人則將德國的入侵視為起義推翻蘇聯在該地區統治的良機。作為回應,蘇聯政府將叛亂的車臣人集體放逐至中亞;他們被迫待在那裡,直到1957年才得以返回故鄉。 俄羅斯政府與車臣最近一次的衝突發生於1990年代。隨著蘇聯的解體,車臣分離主義者便趁勢於1991年宣布獨立。到了1994年下旬,第一次車臣戰爭爆發。在經歷兩年的戰事後,俄羅斯軍隊自該區域撤出。1999年,武裝衝突再起,但俄羅斯政府很快便控制住了局面,戰事隨即於次年結束,而俄羅斯安全部隊也在該區域建立了完整的控制體系。.

新!!: 苏德战争和車臣-俄羅斯衝突 · 查看更多 »

黑衛士兵團

黑衛士兵團(Black Watch,或簡稱為黑衛士),是英國陸軍的一支步兵部隊。 黑衛士的歷史可追溯至18世紀初。1725年,英國漢諾威王室於蘇格蘭高地徵召警衛民兵,用以維持高地治安及鎮壓詹姆斯黨。當時民兵已經有「黑衛士」之別稱,並很可能與民兵穿著深色的花呢格紋制服有關。後來英國在1739年為準備與西班牙的戰爭,而將黑衛士改編為正規步兵。此後黑衛士參與了英國在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的多場重要戰事,包括詹金斯的耳朵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法國印第安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戰爭及拿破崙戰爭,亦曾調到愛爾蘭警衛當地,聞名於英國及海外地區。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黑衛士多次部署到海外作戰,包括克里米亞戰爭、第三次英國-阿散蒂戰爭、鎮壓印度反英起義、英埃戰爭、馬赫迪戰爭及第二次波耳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黑衛士主要部署到歐洲西方戰線的戰壕,但也有一營部隊派到美索不達米亞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黑衛士的部隊主要派到歐洲、中東及非洲戰區,並投入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屬索馬里蘭戰事、北非戰場、西西里島戰役、入侵意大利及諾曼第戰役,但也有一營部隊被派往東南亞,編入緬甸遠征軍特種部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黑衛士曾經以聯合國軍身份參與韓戰,並協助英國鎮壓茅茅起義及處理北愛爾蘭衝突。除此以外,黑衛士也是最後一批離開巴基斯坦及香港殖民地的英國部隊。踏入21世紀,黑衛士曾在科索沃戰爭中以北約維持和平部隊名義到當地執勤,後來又隨北約參與伊拉克戰爭及阿富汗戰爭。2006年,黑衛士根據英國國防部的軍事改制,而縮減為營級部隊,編屬於的第三營。.

新!!: 苏德战争和黑衛士兵團 · 查看更多 »

黑海德意志人

黑海德意志人(Schwarzmeerdeutsche; Черноморские немцы; Чорноморські німці),是十八至十九世纪移民到俄羅斯帝國的德意志人,主要分布於南俄和烏克蘭。 他們應葉卡捷琳娜二世邀請來到俄國後,被安置在黑海北岸從事農業。 多数黑海德意志人在納粹和蘇聨達成移交人口協議後於1940年回到第三帝國,没走的在蘇德戰爭爆發後由於斯大林害怕他們成為内應,被強制轉移到西伯利亞和哈萨克斯坦,在勞改營工作。.

新!!: 苏德战争和黑海德意志人 · 查看更多 »

黑海艦隊

黑海舰队(俄语:Черноморский флот)是俄罗斯(以及苏联)的一支海军舰队,苏联时叫红旗黑海舰队(Краснознаменный Черноморский флот)。这支舰队的行动范围是黑海和地中海,它在黑海和亞速海有数个基地,其主基地是位于克里米亚港口城市塞凡堡。 1954年蘇聯把克里米亚劃歸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2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被允許继续使用这个港口作为其军事基地,在过去十数年中导致多次两国之间的外交冲突。按条约俄罗斯将于2017年撤出塞瓦斯托波爾,於2010年簽約再度延長25年。每年俄罗斯向乌克兰繳纳一亿美元作为其基地的租金。2014年克里米亚归属公投后,克里米亚共和国宣布和塞瓦斯托波尔一起从乌克兰独立;塞瓦斯托波尔以联邦直辖市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并被编入克里米亚联邦管区,黑海艦隊繼續控制當地。由於俄羅斯控制該區,因此中止向烏克蘭繳付租金。.

新!!: 苏德战争和黑海艦隊 · 查看更多 »

车里雅宾斯克州

车里雅宾斯克州(Chelyabinskaya oblast)位於烏拉爾山脈東麓、西西伯利亞平原西南部,是俄羅斯聯邦主體。面積87,900平方公里,人口3,603,339(2002年)。首府车里雅宾斯克。 車里雅賓斯克州是烏拉爾聯邦區所轄的聯邦州,距莫斯科1919公里,面積約87,900平方公里,從北到南490公里,從西到東400公里,佔俄國全境0.5%。此區位於歐亞大陸的中心,烏拉爾南段,是亞洲與歐洲的分界點,車里雅賓斯克州東南部與哈薩克接壤。.

新!!: 苏德战争和车里雅宾斯克州 · 查看更多 »

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

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Челябинский тракторный завод, ЧТЗ, ChTZ)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引进外国技术首批建成的拖拉机制造大型工厂。.

新!!: 苏德战争和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 · 查看更多 »

迫击炮装备人民委员部

迫击炮装备人民委员部 (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миномётного вооружения)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政府机构,隶属于苏联人民委员会,负责迫击炮与火箭炮的生产。.

新!!: 苏德战争和迫击炮装备人民委员部 · 查看更多 »

远东军区

苏联远东军区,是苏联武装力量的大军区之一,机关驻地位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新!!: 苏德战争和远东军区 · 查看更多 »

近距离作战

近距离作战是由原子游戏开发的一系列即时战术 (RTT) 电脑游戏。在近距离作战中,玩家以二维俯视视角控制一小支部队(排或者连级)并带领他们参加二战中的战斗。.

新!!: 苏德战争和近距离作战 · 查看更多 »

錫尼維亞攻勢 (1942年)

錫尼維亞攻勢是一次由蘇聯籌劃的軍事行動,意圖打破德軍对列寧格勒接近一年的包圍,建立一條通向列宁格勒的可靠補給路線。與此同時,德軍當時正策劃北光行動(Nordlicht)以攻佔該城并與芬蘭軍隊會師。由於德軍在1942年7月已经攻佔南线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爾,主攻该城的强大军队在战役结束后被用于增援北线列宁格勒方向。雙方均不知道對方正在準備中的攻勢,這使得雙方以未預料到的方式展開戰鬥。 蘇聯的進攻分兩個階段展开, 列寧格勒方面軍於8月19日開始進攻,沃爾霍夫方面軍於8月27日展開主要進攻。從8月28日起德方轉移力量,組織起自己的進攻,逐步遏制蘇聯的攻勢。初始時德軍的反擊都失敗了,但蘇聯軍隊也不能前进。經過10天的僵局,明显加强了的德軍在9月21日对蘇聯軍隊发动反擊。經過5天激戰,德軍各部隊聯繫起來,並切斷了苏军發起進攻時形成的突出部Glantz p. 224。10月10日,戰線回復至該戰役開始時之陣地;激戰持續至10月15日,在口袋中抵抗的苏军被消滅或突圍。 最终苏军的進攻失敗,但惨重的傷亡导致德軍轉入防禦姿態。11月德國從北方集團軍抽調援軍和其他單位,以應付蘇聯在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進攻,北光行動被中止Glantz p. 230。.

新!!: 苏德战争和錫尼維亞攻勢 (1942年) · 查看更多 »

霸王行动

王行动(Operation Overlord)为诺曼底战役的代号,是盟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入侵德占西欧的军事行动。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始(海王星行动,Operation Neptune;亦称D日,D-Day),霸王行动正式打响。近1,200架飞机首先发动空降突袭,此后超过5,000艘舰船投入两栖攻击。当日近160,000名士兵横渡英吉利海峡,至8月底超过200万盟军士兵已成功登陆法国。 1943年5月,同盟国领导人于华盛顿召开,决定于1944年发动跨海入侵行动。美军上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受任为盟军远征部队最高司令部总司令,英军上将伯纳德·蒙哥马利则受任为总司令,负责指挥参与本次行动的全部陆军力量。诺曼底海岸为行动目标,美军负责登陆代号为犹他和奥马哈的两处海滩,英军负责登陆与,加军负责登陆。为应对诺曼底海滩的特殊状况,盟军开发投入专项技术,包括两个人造港()及一系列特型坦克(霍巴特滑稽坦克)。在入侵发起前数月,盟军发起一系列欺敌计划,称,成功使德军对登陆日期及地点做出错误判断。阿道夫·希特勒任命德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负责于大西洋壁垒一带建设防御工事,以应对未来入侵。 盟军首日未能达成行动目标,但在6月26日和7月21日分别夺取瑟堡和卡昂,获取关键立足点,并由此逐渐扩展行动规模。8月8日德军发动反攻未果,近50,000名士兵陷入法莱兹包围圈。8月15日盟军入侵法国南部(代号龙骑兵行动),8月25日巴黎解放。8月30日德军全线撤往塞纳河,霸王行动就此结束。.

新!!: 苏德战争和霸王行动 · 查看更多 »

胡济邦

胡济邦()女,浙江永康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记者、外交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宗道一,胡济邦:跨越新旧中国的女性外交官与记者,湘潮2006年03期.

新!!: 苏德战争和胡济邦 · 查看更多 »

郭沫若

郭沫若(),幼名文豹,原名開貞,字鼎堂,號尚武,四川省乐山县客家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唯物史观史學的先鋒、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新!!: 苏德战争和郭沫若 · 查看更多 »

胜利广场 (基辅)

胜利广场(Площа Перемоги, Ploshcha Peremohy)是乌克兰首都基辅的一个大型广场。塔拉斯·舍甫琴科大道、胜利大街(Peremohy prospect)等街道汇聚于此。广场上有30米高的胜利纪念碑,胜利大街两侧还有两座建筑顶部分别标有“1941”和“1945”两个年份,以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 从1869年至1952年该广场称为加利西亚广场(Галицька площа)。在1950年代之前这一地区又称为犹太市场(Yevbaz,Евбаз)。犹太市场在1940年代末遭拆除。 胜利广场有许多苏式小巴、电车,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经过。.

新!!: 苏德战争和胜利广场 (基辅) · 查看更多 »

胜利旗

胜利旗(Знамя Победы, Znamya Pobed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柏林战役中苏联红军士兵于1945年4月30日在柏林国会大厦穹顶上升起的旗帜。升起这面旗帜的三名苏军士兵为阿列克谢·别列斯特、米哈伊尔·叶戈罗夫和梅利通·坎塔里亚,分别来自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这面旗帜的复制品常出现在苏联及今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的纪念仪式及阅兵中。这面旗帜是苏联卫国战争官方的胜利象征,并被俄羅斯聯邦及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认作国家遗产。 外观上胜利旗近似于一面在战场上即兴制作的苏联国旗,长188厘米、宽82厘米,左方为银色的五角星和镰刀锤子,旗上所书文字如下: 虽然这面旗帜并非唯一在国会大厦上升起的旗帜,但这面旗是预先准备升起的唯一一面官方制作的旗帜。该旗为进攻前制作的第五面胜利旗,旗帜原件被俄罗斯法律所保护,并在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中使用它的复制品。.

新!!: 苏德战争和胜利旗 · 查看更多 »

航空舰队

航空舰队是海軍或者空軍的編制单位之一。在日本帝國海軍或者機動部队中是指基地航空队。納粹德國的德意志国防軍中,则是納粹德國空軍隶属下最大的部队编制单位。.

新!!: 苏德战争和航空舰队 · 查看更多 »

阿威梯克·伊萨克扬

阿威梯克·沙科维奇·伊萨克扬(Ավետիք Սահակի Իսահակյան;Аветик Саа́кович Исаакя́н;),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时期的亚美尼亚著名的抒情诗人、作家和公共活动家。伊萨克扬从17岁开始发表作品,在22岁时出版第一本抒情诗集《歌声与创伤》。伊萨克扬曾于1946年获得了斯大林奖金一等奖。.

新!!: 苏德战争和阿威梯克·伊萨克扬 · 查看更多 »

阿尔卡季·沃罗比约夫

阿尔卡季·尼基迪奇·沃罗比耶夫 (Аркадий Никитич Воробьёв; 1924年10月3日 – 2012年12月2日)是一名苏联举重运动员,曾获得过两枚奥运会金牌。 阿尔卡季生于坦波夫州Mordovo,他在苏德战争期间曾是一名海军士兵。阿尔卡季曾获得五枚世锦赛金牌(1953、1954、1955、1957、1958),五枚欧锦赛金牌(1950、1953、1954、1955、1958)。在1950年至1960年的十年间,阿尔卡季26词打破了举重世界纪录。在1954年,阿尔卡季加入苏联共产党。 1995年,他被选入国际举重联合会名人堂.

新!!: 苏德战争和阿尔卡季·沃罗比约夫 · 查看更多 »

阿尔塞纳·温格

阿尔塞纳·温格,(Arsène Wenger,,),是一名法國籍著名足球教練。雲加自1996年10月起開始執教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球會阿仙奴,是球會史上任期最長、執教成績最好的領隊,同時亦是英超史上執教時間最長的英超領隊。雲加將於2017-18賽季完結後離任阿仙奴教練一職,結束22年執教阿仙奴的生涯。 雲加出生於法國的史特拉斯堡,並成長於迪特勒南。雲加的父親為一名地區足球隊教練,因為他,雲加開始接觸足球。在球員時代,雲加曾為數支球隊上陣,並於1979年取得法國甲組足球聯賽冠軍。雲加於1981年取得教練資格,並於1984年開始執教南錫,但這次的執教並不成功,於3年後便告終。他其後轉為執教另一支法甲球隊摩納哥執教。於1988年,雲加便帶領球會獲得聯賽冠軍,亦於1991年獲得法國盃冠軍。可是,經歷數季後,他無法帶領球隊奪得聯賽冠軍,球會與雲加於雙方同意下選擇解約。其後,雲加遠赴日本執教日本職業足球聯賽球隊名古屋鯨魚,於執教期間贏得天皇盃和日本超級盃冠軍。 1996年,雲加成為阿仙奴的主教練,於上任2年後成為「雙冠王」,獲得1997-98賽季的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和英格蘭足總盃冠軍。2001-02賽季,他再度帶領球隊成為「雙冠王」,並於次季再次贏得足總盃冠軍。2003-04賽季,雲加以26勝12和不敗的成績奪得聯賽冠軍,成為自1889年的普雷斯頓後,115年來首支於頂級聯賽保持全季不敗的球隊。其後,雲加更打破-zh-hans:诺丁汉森林; zh-hk:諾定咸森林;zh-hans:諾丁漢森林;-所保持的42場聯賽不敗的紀錄,把紀錄延至49場,直至2004年10月被曼聯擊敗。2006年,雲加帶領阿仙奴進入歐洲聯賽冠軍盃的決賽,可惜不敵巴塞隆拿無緣冠軍。經歷9年的冠軍荒後,雲加於2013-14賽季、2014-15賽季和2016-17賽季取得3次足總盃冠軍。.

新!!: 苏德战争和阿尔塞纳·温格 · 查看更多 »

阿尔希普·米哈伊洛维奇·留里卡

阿尔希普·米哈伊洛维奇·留里卡(Архи́п Миха́йлович Лю́лька;),苏联航空喷气发动机设计师,留里卡设计局(OKB Lyulka)创始人。1960年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新!!: 苏德战争和阿尔希普·米哈伊洛维奇·留里卡 · 查看更多 »

阿尔谢尼·塔尔科夫斯基

阿尔谢尼·亚历山德罗维奇·塔尔科夫斯基(Арсе́н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Тарко́вский,),俄罗斯诗人、东方语言翻译家。其父为民意党人,早年即与多位俄罗斯白银时代诗人接触。1925至1929年在诗人协会高级文学进修班学习。1940年加入苏联作家协会并结识茨维塔耶娃。苏德战争中成为军中大尉,在战斗中受伤,1946年又结识了阿赫玛托娃。1989年病逝,死后获苏联国家奖。 塔尔科夫斯基提倡一种传统的俄语诗歌风格,并翻译了不少苏联少数民族和波兰、阿拉伯的文学作品。出版有诗集《降雪之前》、《给大地以尘世之物》、《信使》、《魔山》、《冬日》等。他的儿子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是著名电影导演,在其影片中多次引用过父亲的诗句。.

新!!: 苏德战争和阿尔谢尼·塔尔科夫斯基 · 查看更多 »

阿尔汉格尔斯克

阿尔汉格尔斯克 (Архангельск,俄语拉丁字母拼写:Arkhangel'sk),位於北德維納河河口附近,是阿尔汉格尔斯克州首府,人口356,051 (2002年)。市名來源於十二世紀諾夫哥羅德人在北德維納河畔建立的大天使米迦勒修道院。 歷史上是俄羅斯重要的港口。18世紀後因聖彼得堡開埠而衰落。19世紀連接莫斯科的鐵路落成,成為木材出口中心。苏德战争期間,是盟國物資進入俄國的口岸。.

新!!: 苏德战争和阿尔汉格尔斯克 · 查看更多 »

阿尔泰拖拉机厂

阿尔泰加里宁拖拉机厂 (АТЗ)是苏联阿尔泰边疆区的鲁布佐夫斯克的拖拉机制造大型工厂。服务于西伯利亚、哈萨克、远东地区农业对拖拉机的需求。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 Гл.

新!!: 苏德战争和阿尔泰拖拉机厂 · 查看更多 »

阿列克谢·杰尼索维奇·季基

阿列克谢·杰尼索维奇·季基(Алексей Денисович Дикий,),苏联演员、导演。 出生在俄罗斯帝国叶卡捷琳诺斯拉夫(今乌克兰第聂伯罗)。年轻时候搬到哈尔科夫投奔姐姐,他的姐姐是当地知名演员,帮助他成为了演员,6岁时就登台演出。 1909年,他来到莫斯科,在,先后向、、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习表演艺术。1910年被该剧院雇佣为演员。 1928年离开莫斯科艺术剧院,来到特拉维夫,成为哈比马剧院的导演。他指导了哈比马剧院的两部戏剧,一部是意地绪语的《我的天》,于1928年12月29日进行了首演。另一部是《皇冠》,于1929年5月23日举行了首演。在他的领导下,哈比马剧院在后来成为了以色列的国家剧院。 1931年,季基回到莫斯科,开设了自己的剧院工作室并教授演出。1934年,他与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一起创作了歌剧《》。此歌剧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演出超过100场,成为其导演生涯的巅峰。然而1936年,苏共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对此歌剧和二人的作品进行严厉批评。此批评对二人的人生和事业都造成严重的麻烦。季基被逐出莫斯科,成为列宁格勒的导演。从此开始,他与演员鲍里斯·巴博奇金成为长期合作伙伴和挚友。此时处于大清洗时期,许多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受到清洗和镇压的威胁。1937年,季基被控告“从事反苏活动”而遭到逮捕,流放到了西伯利亚的古拉格进行劳动改造。1941年获释,但不准回到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在西伯利亚城市鄂木斯克工作了数年。 季基在1944年的苏联文宣电影《》中扮演主角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当时处于二战的苏德战争时期,斯大林对季基塑造的这个形象非常满意,赞赏他才华横溢的演出。因为这个角色,季基获得了斯大林奖,并获准回到莫斯科成为剧院导演。他被斯大林钦点为文宣电影中的斯大林扮演者,在多部文宣电影中塑造斯大林的形象,令斯大林非常满意。斯大林秘密派人将季基送到克里姆林宫里进行简短的会谈。斯大林说将季基投入监狱是必要的,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人都应该经历流放和监狱生涯。后来季基告诉学生说自己所扮演的斯大林是一个危险、可怕、渴望权力的独裁者。斯大林喜欢季基在电影中扮演的自己。 斯大林曾于1946年、1947年、1949年(两次)、1950年共计五次将斯大林奖颁发给季基。1949年,获得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1947年,因其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演员”的提名。 1952年,季基根据米哈伊尔·叶夫格拉福维奇·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的小说《树荫》(Тени)改编成同名电影。挚友鲍里斯·巴博奇金在电影里出演一位名叫Klaverov的腐败官员。这部电影暗讽苏联的腐败官员,激怒了莫斯科市长。她在真理报上撰文,对此进行猛烈抨击。后来福尔采娃成为苏联文化部长,禁止了这部电影的公开演出,并对二人的公开演出进行审查。这使季基开始酗酒和沮丧,导致其他的健康问题。1955年在莫斯科因为心脏衰竭逝世,葬于新圣女公墓。.

新!!: 苏德战争和阿列克谢·杰尼索维奇·季基 · 查看更多 »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德語:Alfred Josef Ferdinand Jodl,)是一位納粹德國一級上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作戰部長,成為威廉·凱特爾的副手,負責制定二戰時德國許多軍事行動。在紐倫堡審判中他被判為戰犯,處以絞刑而死;卻在行刑6年後,被撤銷了於紐倫堡被指控的主要罪行,宣判無罪。.

新!!: 苏德战争和阿爾弗雷德·約德爾 · 查看更多 »

阿爾謝尼·謝苗諾夫

阿尔谢尼·尼基福罗维奇·謝苗諾夫(Арсений Никифорович Семёнов,),俄羅斯及苏联畫家,被視為的代表画家。也被称为一个有才华的老师。.

新!!: 苏德战争和阿爾謝尼·謝苗諾夫 · 查看更多 »

阿爾貝特·凱塞林

阿爾貝特·凱塞林(Albert Kesselring,)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位德國空軍元帥。在橫跨兩次世界大戰的軍事生涯中,凱塞林成為了納粹德國最具指揮能力的將領之一,並跻身僅有27人的鑽石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获得者之列。凱塞林是二次大戰德軍將領中最受歡迎的一位,其對手盟軍也給他取了個「微笑的阿爾貝特」的綽號。 凱塞林於1904年以見習軍官的身份加入了,服役於砲兵部門。1912年,他完成了作為氣球觀測員的訓練。在不久后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曾在東西兩線服役過。之後,儘管未曾進入研修,凱塞林還是分派至總參謀部服勤。凱塞林在戰後留於德國陸軍中,但於1933年離職,并赴任帝國航空部行政首長。在此職位上,凱塞林參與重建德國航空工業,奠定了未來德國空軍的基礎,並在1936至1938年期間擔任空軍參謀長。二戰期間,凱塞林指揮空軍參與了波蘭與法國的入侵行動、不列顛戰役和巴巴羅薩行動;他亦曾擔任南方戰區總司令,指揮地中海和北非戰場全部的德軍部隊;在盟軍登陸義大利後,凱塞林也組織部隊進行極為頑強的抵抗,一直到1944年10月意外受傷;在二戰最後幾天裡,凱塞林還擔任德軍西線總司令。凱塞林的軍事才能與成就甚至贏得了盟軍的尊敬,但其名聲也因為屬下部隊在義大利的屠殺行徑而受損。 戰後,凱塞林遭判戰爭罪,並判處死刑,但隨後赦免為無期徒刑。由於媒體宣傳與政治因素,官方對外聲稱因「健康理由」而將凱塞林於1952年釋放。凱塞林也是僅有的三位出版個人回憶錄的納粹德國陸空軍元帥之一,其書名為《最後一日的士兵》(Soldat bis zum letzten Tag)。.

新!!: 苏德战争和阿爾貝特·凱塞林 · 查看更多 »

阿登

阿登(Ardennen,;Ardennes),也譯作亞爾丁(法语:Ardenne)是位于比利时和卢森堡交界的一片森林覆盖的丘陵地带,并一直延伸到法国境内。 1940年5月13日德国A集团军通过法国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绕过馬奇諾防線进入法国,盟军在阿登山地因为德军的奇袭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1944年12月16日,由於戰局對德國逐漸不利,以及東線紅軍的壓迫,希特勒遂下令發動“守望萊茵”(美方稱之為突出部之役)之戰,就在這同樣的地方發起。 A A A Category:原始森林.

新!!: 苏德战争和阿登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新!!: 苏德战争和阿道夫·希特勒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希特勒之死

1945年4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的元首地堡内用手枪击中右侧太阳穴自杀身亡。: "...

新!!: 苏德战争和阿道夫·希特勒之死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乌尔班

阿道夫·乌尔班(Adolf Urban,),是一名已逝世的德国足球运动员。 乌尔班是一名粉刷匠,亦是德国足球队沙尔克04在20世纪30年代的传奇前锋,帮助球队五次获得德国锦标赛冠军。他在1935年至1941年之间代表德国国家足球队出场21次,射进11球。 1935年,乌尔班成为一名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卷入苏德战争,1943年5月23日,他在苏联旧鲁萨战死。他是布雷斯劳十一人中唯一一名战死沙场的球员。.

新!!: 苏德战争和阿道夫·乌尔班 · 查看更多 »

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

哈马扎斯普·哈恰图罗维奇·巴巴贾尼扬 (Համազասպ Խաչատուրի Բաբաջանյան;西里尔化:Амазасп Хачатурович Бабаджанян;拉丁化:Hamazasp Khachaturi Babadzhanian (1906年2月18日 – 1977年11月1日),亚美尼亚人,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员(1928年入党),苏联装甲兵主帅。蘇德戰爭時期,历任步兵团长、机械化旅旅长、坦克军军长。战后历任敖德萨军区司令、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学院院长、苏军坦克兵主任。.

新!!: 苏德战争和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 · 查看更多 »

蘇聯的強制居留

蘇聯的強制安置,是蘇聯當局對被認為政治上有問題人口的一種行政手段,最臭名昭著的是古拉格勞教所的刑罰制度。整個人口類別的重新定居是蘇聯實行的另一種政治鎮壓手段。與此同時,強制居留也是赤化新蘇佔區和開拓人口稀少地區的一種手法。流亡者多被派往蘇聯偏遠地區: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中亞和俄羅斯遠東地區。 設立這些定居點和蘇聯的人口轉移是同時進行,與古拉格集中營相比,強制居留點比較多是正常民居,人們住在家裡,有更多的行動自由;但是,這只允許在指定區域內。所有定居者都受到NKVD的監視,每個月一次,要到當地執法部門報到,他們也被警告若擅自離開會被判勞刑。他們也持有一種特殊身分證,無法在大城市定居。 這些被強制定居的人多數是蘇聯蘇德戰爭時被蘇共指責成為納粹內應的少數民族(如車臣人、印古什人和克里米亞韃靼人),也包括戰後東歐共產國家中有可能反蘇反共的人士和前勞改犯。.

新!!: 苏德战争和蘇聯的強制居留 · 查看更多 »

蘇聯空軍

蘇聯空軍(Военно-воздушные силы,拉丁轉寫:Voenno-Vozdushnye Sily,VVS)的是蘇聯的主要空中武裝力量。成立于1918年,结束于1991年。.

新!!: 苏德战争和蘇聯空軍 · 查看更多 »

蘇聯英雄

苏联英雄(translit),另译:苏联英雄金星奖章,是苏联勋赏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授予在为苏联国家和社会服务中作出英雄壮举的个人或集体。苏联英雄一般授予军人;非战斗人员则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荣誉称号及“镰刀锤子”金星奖章。.

新!!: 苏德战争和蘇聯英雄 · 查看更多 »

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

根据1977年颁佈的《苏联宪法》,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前期為苏联人民委員會)是苏联政府首脑,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為国家元首。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部分西方国家的总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相当于部分西方国家的总统,主席团的主席也是国家元首代表。在苏联70年的历史上,并没有一位官方的“苏联领袖”,但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或者总书记通常是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列宁的理念中,苏联的最高领导者是先锋党派的合议机构,属集体领导制。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成功地巩固权力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代名词,因为该职位同时控制着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总书记一职经斯大林废除后,又在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手中以“第一書記”之名重建,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再于1966年将其改回原来的名字。作为共产党首脑,总书记直到1990年都是苏联最高领导人。总书记的继任程序缺乏明确指引,所以苏联领袖逝世或是遭解职后,继任者通常需要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或其他政府和政党的支持才能获取并保有权力。1990年3月建立的苏联总统一职取代总书记成为苏联的最高政治职务。 建立总统一职的同时,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还经投票废除《苏联宪法》第6条,这一条规定苏联是由共产党控制的一党制国家,让共产党在社会中拥有领导地位。废除此项削弱了共产党的权力和共产党对苏联及其人民的支配地位。如果在任总统死亡、辞职或被罢免,苏联副总统将继任成为新的总统,不过这种情况尚未出现,苏联就解体了。八一九事件失败后,副总统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由选举出的苏联国务委员会委员取代。.

新!!: 苏德战争和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蘇聯海軍

蘇聯海軍(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й флот СССР)是蘇聯的海上武裝力量,其主要艦隊有「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黑海艦隊」及「波羅的海艦隊」,另有海軍航空隊、海軍步兵(等同海軍陸戰隊)及海岸火箭炮兵(装备海岸导弹和岸炮)。.

新!!: 苏德战争和蘇聯海軍 · 查看更多 »

蘇霍姆林斯基

瓦西里·亚力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俄文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ухомли́нский,)是苏联的一位教育家。 他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其后他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并于1942年负伤。1948年至去世期间,他担任家乡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1957年成为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科学院的通讯院士,1968年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他强调学生作为个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关心儿童的幸福和自我表现。他就儿童教育写有40多部专著、600余篇论文,另外著有1000多篇童话故事。 Category:烏克蘭人 Category:俄罗斯教育家.

新!!: 苏德战争和蘇霍姆林斯基 · 查看更多 »

蘇日戰爭

蘇日戰爭(Совет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或稱「日蘇戰爭」(日ソ戦争)、「遠東戰役」或「八月風暴行動」(Operation August Stor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與蘇聯之間的一場戰爭,也是二戰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由蘇聯发动迅速、猛烈的大规模进攻,佔領庫頁島以南以及南千岛群岛,日本於滿洲(今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軍事力量在此打击下缴械投降,日方傀儡政權「滿洲國」滅亡,傀儡政權皇帝溥儀亦成了蘇軍俘虜。 1945年初軸心國集團各地戰線皆瀕臨崩潰,同盟國於雅爾達會議上規劃戰後秩序與要求蘇聯加入對日戰爭,後者承諾將於納粹德國投降後3個月加入遠東戰鬥。苏联要求了同盟国战后归还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亞洲方面日本急於應付逐漸進逼中的英美聯軍,冀望尚對日中立的蘇聯可從中調停,以维持日本在东亚的利益。蘇聯表面上與日軍“友好”,但已秘密備戰且漠视日方调停要求直至1945年8月8日開戰最後一刻。蘇聯在對德戰爭結束前即開始轉調軍隊至遠東地區,其主要對手為駐於滿洲的日軍70万人之龐大的關東軍,與蘇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等條件相比,關東軍早將精銳單位調出而空洞化,蘇軍享有質與量的龐大優勢,而关东军则拥有大量日軍武器坐守经营了数十年的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工事以逸待劳。 1945年8月8日當天150万蘇軍同時自北、東、西3方向對滿洲發動進攻,由於蘇方遞交宣戰書後即被切斷通訊,日本大使沒能將消息傳回國內,等於是技巧性的不宣而戰。關東軍原本是准备进攻苏联的军队,因日本在诺门坎战役的失败对苏联转入防御,但在太平洋战场占用了日本大量资源的时候,仍保有70万人的规模,拥有后来被证实“大量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及经营了数十年的工事,无需等待日本国内下达作战命令,实际上關東軍的停止作战命令也是于8月18日由司令 山田乙三 下达的,等于是技巧性的对苏备战。同時蘇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进攻非常順利,在交战过程中攻势凌厉,“满洲受到大规模进攻使日本政府領導人放棄將滿洲作為戰略後備基地而繼續抵抗的念頭”并最终迫使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但苏军将满洲国当敌国看待,军纪弛懈,滿州國的治安被战事破壞後,亦犯下不少罪行,不少漢奸因為恐懼還跟著日軍撤退而後未得赦免而被處決。占领东北地区后,蘇聯立刻展開對南庫頁島和北方群島登陸行動,奪回日俄戰爭中失去的領土與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满洲受到大规模进攻使日本政府領導人放棄將滿洲作為戰略後備基地而繼續抵抗的念頭,於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宣言》即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於密蘇里號戰艦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此役“蘇聯軍隊在遠東做了長期準備”一次投入89个师150万军队,其中不乏经历了苏德战场有经验的老兵,“蘇聯在對德戰爭結束前即開始轉調軍隊至遠東地區”,透過短期對日作戰和極少傷亡而为盟国取得龐大利益。当时美军在太平洋夺岛战中伤亡惨重,尤其是冲绳一役,18万美军伤7万余亡1万余人占总兵力近一半,预计进攻日本本岛需付出伤亡美军百万英军50万人的代价,而中华民国国军对日军的“中国派遣军”都疲于应付,更妄论击败“关东军”夺回满洲地区。苏联于8月14日与中華民國签订《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換文內容附件有两条主要:苏军出兵攻打满洲国后,一、苏军三个月内从东北“撤完”;二、「鑑於外蒙古人民一再表示其獨立願望,中華民國政府同意,將在日本戰敗後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外蒙的獨立」,没有时限。随即苏军根據《雅爾達協定》攻佔了滿洲地區,随后又根据《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撤出东北,但撤军因掠奪大量財物及日本投資工業設備等战利品并搶運至蘇俄境內而推迟,不过1946年蒋介石仍要求苏联暂缓从东北撤军以待中华民国国军进驻,3月22日苏联大使通知国民政府,4月底以前苏军将全部撤离东北,但中华民国国军仍没有足够的兵力进入东北。 而後冷戰時期在扶植勢力代理人的政策主導下,停止了向对日战绩不佳的国民党的自孙中山时代以来的长年资金和武器扶植,转而同意中共將中國東北作為根據地,並裝備了大量蘇軍繳獲的日軍武器,大幅增強了在日後內戰中的實力。而朝鮮亦由蘇聯所扶殖,對半島局勢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在對蘇戰爭也在滿洲留下了數以萬計的日僑,日侨被迅速遣返,許多人返国后因占领区内戰後生活艱苦而死亡;被蘇軍俘虜的600,000名日軍也被送往西伯利亞進行強制勞動,後約有100,000人死於當地。.

新!!: 苏德战争和蘇日戰爭 · 查看更多 »

鵝卵石行動

鵝卵石行動(Operation Shingle)開始於1944年1月2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戰役時,盟軍在義大利中部的安濟奧與聶圖諾地區對軸心國軍進行的兩棲登陸行動;行動由約翰·P·盧卡斯少將統領及意圖包抄冬季防線以切斷德軍退路和進攻羅馬;這場戰鬥亦被稱為安濟奧戰役(Battle of Anzio)。.

新!!: 苏德战争和鵝卵石行動 · 查看更多 »

赫爾曼·菲格萊因

汉斯·乔治·奥托·赫尔曼·菲格莱因(德语:Hans Georg Otto Hermann Fegelein)()是纳粹德国武装党卫队的党卫队集团领袖。他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其中一名随行人员以及希特勒之妻伊娃·布朗的妹夫。 1926年,菲格莱因加入第17骑兵团(Reiter-Regiment 17)并于1933年4月10日转入党卫队,他成为里面其中一个马术组的组长,并负责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术竞赛的培训以及相关设备的准备工作。他曾尝试为国家出战马术竞赛,但在资格赛中被淘汰。 1939年9月在成功入侵波兰后,菲格莱因率领党卫队骷髅骑马团(SS Reiterstandarte)进驻华沙直至12月。1940年5月及6月,他以党卫队特务部队(SS-Verfügungstruppe)(则后来的武装党卫队)的身份参与比利时及法国战役,并因此于1940年12月15日获颁二级铁十字勋章。他领导的部队在东线战役白俄罗斯的中导致超过17,000名平民死亡。在1943年作为党卫队第8骑兵师弗洛里安·赫耶尔的司令,他因参与对游击队以致苏联红军的作战并立下战功,他获颁青铜白兵战章(Nahkampfspange)。 由于菲格莱因于1943年身受重伤,他被海因里希·希姆莱带到希特勒的总部并转职为他的联络人员及党卫队代表。1944年7月20日,行刺希特勒的密谋案他在场并被炸伤。到欧洲战场末期,菲格莱因在希特勒的地下碉堡里工作,但在希特勒自杀两天前因涉嫌逃走而遭到枪毙。历史学家威廉·劳伦斯·夏伊勒和形容菲格莱因为愤世习俗及声名狼藉的人,而阿尔伯特·斯佩尔则说是「其中一个在希特勒圈子里最令人作呕的人」。菲格拉因是总会讨好希姆莱的机会主义者,而后者则授予他最好的物质分配及优惠。 Category:猶太人大屠殺參與者 Category:纳粹德国官员 Category:纳粹党党员 Category:被槍決的德國人 Category:武裝黨衛軍軍官 Category:纳粹党卫队.

新!!: 苏德战争和赫爾曼·菲格萊因 · 查看更多 »

赫爾曼·霍特

赫爾曼·霍特(Hermann Hoth,)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德國一級上將,是著名的裝甲戰專家,於法國戰役、蘇德戰爭時指揮第4裝甲軍團參加德國對蘇聯全面作戰的巴巴羅薩作戰,及攻擊蘇聯首都莫斯科的「颱風作戰」及稍晚的1942年東戰場德意志國防軍戰鬥及代號「藍色行動」之對蘇的夏季攻勢並於1942年11月在史達林格勒攻防戰隸屬於被困在史達林格勒的德國第6軍團所指揮卻在代號為冬季風暴行動中拯救第6集團軍司令部失敗,但成功掩護救出在敖德薩數十萬德軍即時逃出蘇聯紅軍包圍殲滅;之後霍特於1943年夏天派至庫爾斯克戰役進行戰鬥,戰役結束冬天改派至基輔作戰;他領導第4裝甲軍團(管轄兩個裝甲軍及數個機械化步兵師)在庫爾斯克戰役創下最大編制坦克部隊坦克數量之世界紀錄,可是他卻在1943年被希特勒拔除司令官職銜召回國內;這支霍特領導德軍精銳部隊只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1個月有休息。戰爭結束後他因戰犯罪被囚禁6年,出獄後成為軍事歷史作家。.

新!!: 苏德战争和赫爾曼·霍特 · 查看更多 »

藍色方案

藍色方案(Fall Blau)是德意志國防軍於1942年夏季在蘇聯南部實施的戰略性進攻行動的代號。 該行動是巴巴羅薩行動的延續。這次行動里德軍將兵分兩路,右翼的部隊進攻高加索地區的原油儲藏地;左翼的部隊則向斯大林格勒推進。 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被分成及B集團軍 ,A集團軍的任務是越過高加索山脈,奪取巴庫的油田,它在伏爾加河畔的腹背則由B集團軍負責掩護。6月28日,南方集團軍群的1,370,287人在2035架飛機,1934架坦克和突擊炮的支援下大舉進攻,一日內推進48公里。蘇軍誤以為德軍的戰略目標是莫斯科,其兵力縱有一百七十萬之眾也無法阻擋德國軍隊。蘇軍抵抗的崩潰讓德軍在7月6日攻佔沃羅涅日西部,7月26日抵達頓河並予以強渡。到了七八月之交,德軍補給線越拉越長,加上蘇軍預備隊輪番反攻,德軍向斯大林推進的速率逐漸減慢。 八月下旬,德軍在卡拉奇擊敗了蘇軍,戰鬥的中心遂轉入斯大林格勒城中。炮火,街巷戰,以及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幾乎將斯大林格勒夷為平地。激戰三個月之後,德軍在11月19日控制了斯大林格勒9成。 在南方,A集團軍在7月23日攻佔羅斯托夫,隨即挺進高加索地區。它在8月9日攻佔邁科普,獲得一片被蘇軍拆毀的油田,並在8月13日攻佔黑海邊上的埃利斯塔。蘇軍的猛烈抵抗加上後勤困難使德軍的行動衰變成零星的攻勢,並使其攻佔巴庫油田的目標落空。德國空軍的轟炸機炸毀了格羅茲尼的油田設施,但對於巴庫卻是鞭長莫及。 德軍在東南面的動向使盟軍不得不面德國和日本(當時日軍在緬甸節節勝利)在印度會師的可能性。但蘇聯紅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天王星行動及土星行動中打敗了德意志國防軍,這次戰敗令軸心國從高加索撤退以免被包圍,最後只有沃羅涅日仍控制在軸心國軍隊手中。.

新!!: 苏德战争和藍色方案 · 查看更多 »

關東軍特種演習

東軍特種演習(関東軍特種演習,通稱「關特演」)是日本帝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實施的一次為對蘇聯發動戰爭而對駐紮於滿州的「關東軍」所進行的大規模戰爭動員,為掩飾其戰爭目的而冠名為「演習」。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進攻蘇聯,開始德蘇戰爭。日本作為《三國公約》和《蘇日中立條約》的簽署國,對是否加入聯合攻蘇猶豫不決。7月2日,日本「御前會議」上通過《》,將視蘇德戰爭的發展決定是否以武力解決「北方問題」。以此為基礎,7月7日,日本裕仁天皇批准「關特演」部份執行,將進行三個準備行動以及三個攻勢行動,以不超過六個月的時間孤立並摧毀遠東的蘇軍,參謀本部共下達兩次動員令,共動員戰列部隊307支、兵站部隊322支,共計629支部隊,另有大量武器、彈藥、馬匹和各式軍用物資等等,日本駐紮於東北的關東軍兵力增加至70萬人,大多佈署於滿洲東部與北部邊境地區。 由於與當時正準備進攻東南亞英美殖民地的「南方作戰」的衝突遽增、中國戰事的軍事需求以及德國在歐洲取勝的前景黯淡,「關特演」發動進攻的主張逐漸在日軍「大本營」中失勢,最終在1941年7月至8月初美國加強制裁的壓力下取消。然而日軍仍在滿洲駐紮大量的兵員,使蘇聯感到芒刺在背,被迫保留大量軍隊與遠東的日軍對峙。.

新!!: 苏德战争和關東軍特種演習 · 查看更多 »

葉夫列莫夫

葉夫列莫夫 (俄語:Ефре́мов),是俄羅斯圖拉州南部的一個城市。2006年人口44,559人。.

新!!: 苏德战争和葉夫列莫夫 · 查看更多 »

葉夫根尼·馬列夫

葉夫根尼·亞歷山德羅維奇·馬列夫(p,),蘇聯生物學家暨古生物學家,以不少對於蒙古古生物學的研究而聞名,發表過數個蒙古著名的恐龍物種,如特暴龍和鐮刀龍。.

新!!: 苏德战争和葉夫根尼·馬列夫 · 查看更多 »

葉利尼亞攻勢

蘇聯紅軍的葉利尼亞攻勢行動(1941年8月30日至9月8日)是蘇德戰爭最初階段中斯摩棱斯克戰役中的其中1場戰事。 這次進攻是針對德國第4軍團在對維亞濟馬 並最終指向莫斯科持續進攻的僵持階段時,在斯摩棱斯克東南葉利尼亞形成長達50 公里的半圓形突出部。.

新!!: 苏德战争和葉利尼亞攻勢 · 查看更多 »

蓝色师

蓝师(División Azul,Blaue Division),西班牙陆军正式名称为西班牙志愿师(División Española de Voluntarios),德军正式名称为步兵第250师(250.)是二战时期在德蘇戰爭给德军助战的一个西班牙志愿者师。佛朗哥既要报答西班牙内战德軍的支持,又要与西方同盟国保持和平,就约定该师只能与苏联军队作战。在經過輪調後,先後總計有45,482名西班牙軍人在東線服役,他們被授予了德國與西班牙兩國的獎章,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授予的勳章只屬於藍色師,不為其他師所擁有,是為。.

新!!: 苏德战争和蓝色师 · 查看更多 »

鄂木斯克

鄂木斯克(俄语:Омск)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西南部,是鄂木斯克州的首府,也是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第二大城市,全国第七大城市,2010年人口1,154,000人。该市距离莫斯科2,235公里。 在俄罗斯帝国时期,鄂木斯克是西西伯利亚总督的所辖地,后来为草原总督所辖地。在1918年-1920年苏联国内战争期间,该地成为反布尔什维克白军政府首都以及黄金储备地。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将大量来自莫斯科的军工业设施迁移至此,战后发展成为军工业中心。.

新!!: 苏德战争和鄂木斯克 · 查看更多 »

自由法國

自由法國(France libre),是在1940年6月,原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國防部次長夏爾·戴高樂在英國所建立的政體。在法国向納粹德國投降時,戴高樂逃亡至英國,於6月18日透過英國廣播公司發表《告法国人民书》的演說,號召法国人不要放弃希望,“法国抵抗的火焰都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这标志了「自由法國」運動的开始。.

新!!: 苏德战争和自由法國 · 查看更多 »

里蘇諾夫Li-2

里蘇諾夫Ли-2是一款俄製的雙螺旋槳运输機。.

新!!: 苏德战争和里蘇諾夫Li-2 · 查看更多 »

金维映

金维映(),清宁波府定海县(现属浙江省岱山县)人。.

新!!: 苏德战争和金维映 · 查看更多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与納粹德國在莫斯科所秘密签订之互不侵犯條約,目標是初步建立蘇德在擴張之間的友誼與共識,並導致波蘭被瓜分。条约也称为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

新!!: 苏德战争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查看更多 »

苏军316师

苏军316师,又稱為潘菲洛夫师,為苏联红军在蘇德戰爭后组建的一支部队,成員多數為哈萨克人;莫斯科戰役開始后,316师由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调遷至莫斯科。316师以28名所屬的戰士在莫斯科戰役中與德军戰車同归于尽而聞名;而由於316师的师长為,316师被苏联国防委员会正式授予的称号為“近卫红旗潘菲洛夫师”。.

新!!: 苏德战争和苏军316师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俄罗斯驻朝鲜大使列表

苏联/俄罗斯联邦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列表 Category:苏联驻外大使列表 Category:俄罗斯驻外大使列表 Category:俄罗斯驻外大使.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俄罗斯驻朝鲜大使列表 · 查看更多 »

苏联历史

本条目叙述从1917年十月革命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苏联历史。.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历史 · 查看更多 »

苏联大元帅

苏联大元帅(Генерали́ссимус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於1945年6月27日自封的苏联軍銜。在苏联军衔系统中居于最高阶,也是苏联元帅级军衔(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军兵种主帅、军兵种元帅)中最高一等。苏联大元帅只授予最高领导人、红军最高统帅一人,以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统帅苏联红军赢得胜利,但实际上斯大林未正式接受此衔。.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大元帅 · 查看更多 »

苏联人民

蘇聯人、苏联人民、苏维埃人民(советский народ)或稱蘇聯公民(Граждане СССР)是對居住於蘇聯者之住民總稱,最初僅非特定指涉居住在蘇聯的人民,經過政治使用,被宣示為社會主義下團結的人民群眾,是一個“新的歷史性、社會性和其有國際團結的人民群眾”。 然而自1930年代后期開始,相關的語言、文化及行政政策转向俄罗斯化,俄罗斯化政策使得各地的非俄罗斯语言和文化受到打壓。俄罗斯化政策使部份非俄羅斯民族對“蘇維埃”為“俄羅斯化”的懷疑,也促成了後來蘇聯解體。.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人民 · 查看更多 »

苏联人民委员会

苏联人民委员会(Совет народных коммиссаров or Совнарком,拉丁转写:Soviet narodnykh kommissarov 或Sovnarkom,缩写为SNK),它成立于1922年底,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在苏联成立时转化而来,在1924年苏联宪法第38条中指出,委员会的权力、功能与义务是由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授予的,中执委同时监督人民委员会工作与立法。人民委员会所颁布的法令与决定是全联盟内绑定的。1946年3月第二届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其改称为苏联部长会议,各人民委员部改称为部,各人民委员也随之改称为部长。.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人民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军事史

苏联军事史从1917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开始,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为止。 为应对白军和外国军队的干涉,1918年1月28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建立工农红军的法令。在1918年,红海军也建立了起来。1918年-1921年,苏联红军还参与了与波兰的战争。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苏联派出军事顾问到过中华民国、西班牙等国家。1939年,苏联红军在西方与芬兰进行战争,在东方与日本帝国在中华民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境上有过诺门坎冲突。1941年-1945年,苏联红军参与了伟大卫国战争,抵挡住了纳粹德国的进攻,并在1945年成功占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 1946年,苏联红军和苏联红海军一起改组为苏联武装力量。冷战时期,苏联的军事力量除了苏联武装力量之外,还有内务部的内卫部队、克格勃的边防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联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军事力量有着数量庞大的常规武器和核武器。苏联的军事力量在冷战时期参与过朝鲜战争、中苏边界冲突、阿富汗战争、越南战争、阿拉伯-以色列冲突,并参与干预1956年的匈牙利十月事件和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1991年苏联解体时,苏联的军事力量被各个加盟共和国瓜分,由於蘇聯時期各加盟國就已有各國自己的軍隊,因此一些重要裝備(如核武)的轉移是透過必須外交談判才能完成。俄罗斯分得的数量最多。.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军事史 · 查看更多 »

苏联元帅列表

苏联的元帅军衔共分四级,“苏联大元帅”为第一级,“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同为第二级;“军兵种主帅”为第三级;“军兵种元帅”为第四级。 “军兵种元帅”与陆军步兵的军衔“大将”为同级军衔,所以军兵种元帅不应归入苏联元帅级军衔,而应归入将官军衔。 但苏联一度将大将军衔图案改为一颗大星,类似元帅的肩章图案布局,和军兵种元帅肩章图案布局类似,且大将也佩戴元帅星,故也有人认为大将也应属于苏联的元帅级军衔。 苏联时期,共先后授予1人“苏联大元帅”军衔,40人“苏联元帅”军衔,3人“苏联海军元帅”军衔,13人苏联“军兵种主帅”军衔(空军主帅7人,炮兵主帅4人,装甲兵主帅2人),60人苏联“军兵种元帅”军衔(空军元帅25人,海军元帅9人,炮兵元帅10人,装甲兵元帅6人,工程兵元帅6人,通信兵元帅4人)。.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元帅列表 · 查看更多 »

苏联国家劳动后备

苏联国家劳动后备(State Labor Reserves of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是苏联在城乡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技能工人的初等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为国民经济提供必要的劳动后备。.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国家劳动后备 · 查看更多 »

苏联国土防空军

国土防空军(Войска ПВО)是苏联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于1948年组建的担负国土防空任务的军种。在苏联五大军种中排在战略火箭军与陆军之后。基层部队平时行政管理由所在大军区负责,作战指挥受最高统帅部与国土防空军总司令部领导。.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国土防空军 · 查看更多 »

苏联国防委员会

苏联国防委员会(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комитет обороны,缩写为ГКО;拉丁化转写为Gosudarstvennyj komitet oborony, 缩写为GKO)是苏联武装力量和国防体系的最高决策机关。成立于1941年6月30日,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共(布)中央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的决议而成立。.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国防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红军 · 查看更多 »

苏联狙击手

苏联狙击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役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二战中,苏联狙击手使用装载着口径为7.62×54mmR步枪子弹的莫辛-納甘PU M1891/30狙擊步槍 ,弹夹内可以装载轻型、重型、穿甲(B-30)、穿甲燃烧弹、校准/燃烧弹(P3)与跟踪弹。 大部分二战中的苏联狙击手的战场作战弹药储备为120发步枪子弹。与其他国家的军队要求不同的是,苏联对狙击手没有性别限制。在1943年,苏联军队中有超过两千名女狙击手在服役。.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狙击手 · 查看更多 »

苏联骑兵

苏联骑兵是苏联工农红军的一支主战突击兵种。曾涌现出大量的军事家。1955年后全部改编为摩托化步兵。.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骑兵 · 查看更多 »

苏联边防军

蘇聯边防軍(Пограничные войска СССР)是蘇聯担任边防的武裝力量。受苏联的国家安全部门的领导、管理、指挥,先后隶属于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内务部,从1954年起隶属于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安全委员会。因此,相应地称这支部队为“内务部边防军”(Пограничные войска НКВД СССР)、“国家安全委员会边防军”(Пограничные войска КГБ СССР)。苏联边防军也包括海防部队。 苏联边防军与苏军的五大军种、民防部队和内务部内卫部队一起构成整个苏联武装力量。但边防军不归属苏联国防部管辖,边防军司令也没有国防部的兼职头衔。 根据1982年11月2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的《边境法》第28条,苏联边防军的任务是:驱逐外来武装入侵;防止非法越境与跨境运输武器、爆炸品、走私、颠覆性宣传品;监控过境口岸秩序;监控在苏联领水的本国与外国船只;配合其他政府部门保护边境地区的自然资源、预防环境污染;授权对进出国境人员的随身物品的检查;具有对当事人的询问、讯问、搜查、逮捕、审讯的警察执法权。.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边防军 · 查看更多 »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是苏联部长会议的最高负责人,同时是苏联的政府首脑,1946年前称为人民委员会主席,通称为“苏联总理”。苏联的首任政府首脑为列宁,他在1922年苏联缔造条约签署后就职人民委员会主席。自苏联创始至苏联解体期间,共有12人曾先后担任此职务,其中列宁与斯大林两人因自然原因在任内去世,赫鲁晓夫因“不流血政变”被强迫退休,三人主动请辞(柯西金、吉洪诺夫与西拉耶夫)。其中列宁、斯大林与赫鲁晓夫三人在任苏联总理时,曾同时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在赫鲁晓夫被罢免后,苏共中央通过决议禁止苏联总理兼职苏共中央总书记。柯西金为工作时间最长的主席,在任超过14年,并且是唯一一位两届苏联政府内阁领导人,他在1980年退休不久后即去世。西拉耶夫则为工作时间最为短暂的主席,仅为126天(在1991年内)。.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 查看更多 »

苏联铁路运输

苏联铁路是一個非常庞大的铁路运输系统,亦是苏联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至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苏联铁路运营里程长达14.75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居世界首位,总长5.38万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复线铁路区段总长5.38万公里,同样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6.5%;当年完成货物运输量逾40亿吨,运送旅客43亿人。苏联铁路以仅占全世界12%的营业里程,承担全国55%的货物周转量和37%的旅客周转量,相当于完成世界铁路运输的53%货物周转量和25%的旅客周转量。 在苏联国民经济中,铁路运输作为基础部门之一,占有特殊的地位。全国的铁路运输工作由苏联交通部统一管理,全国划分为32个铁路局及180个铁路分局,每个铁路局平均管辖约4000~6000公里的铁路,每个铁路分局平均管辖约700至1,000公里的铁路。苏联铁路拥有近400万职工,约占苏联全部工作人口的3.5%。除此之外,苏联八个城市的地下铁道亦属于苏联的国家铁路系统范围。.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铁路运输 · 查看更多 »

苏联武装力量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武装力量(Вооружённые Силы Союза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或Вооружённые Силы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是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1946年2月到苏联解体前的武装部队,其前身为苏联工农红军和苏联海军。 根据1925年的全联盟兵役法,苏联军事力量分为地面部队、空军部队、苏联海军、国家政治保卫局和内卫部队5大部分,其中地面部队和空军部队统称苏联工农红军。国家政治保卫局在1934年归属内务人民委员部。二战结束后苏联进行军事改组,由陆军和空军部队组成的苏联工农红军和苏联海军合并成为苏联武装力量。国土防空军、战略火箭军和全联盟国家民事防御部队先后在1948、1960和1970年成立并归属苏联武装力量。在顶峰时期,苏联武装力量共下辖6个兵种,按照苏联官方对其重要性的排序分别为战略火箭军、陆军、国土防空军、空军、海军和民防部队。除了受国防委员会指挥的苏联武装力量外,广义上的苏联军事力量还包括受克格勃指挥的边防军和受内务部指挥的内卫部队。 1988年,不含边防和内卫部队,苏联武装力量的兵力达到513万人。.

新!!: 苏德战争和苏联武装力量 · 查看更多 »

苏赫巴托尔·彦吉玛

苏赫巴托尔·彦吉玛(Сүхбаатарын Янжмаа,)蒙古族,蒙古政治人物。ХУУХЭД-залуучуудын нзвтзрхий толъ Ⅰ, Ulsyn Khėvlėliĭn Gazar, 1983, p. 512.

新!!: 苏德战争和苏赫巴托尔·彦吉玛 · 查看更多 »

英雄城市 (蘇聯)

英雄城市(город-герой, місто-герой, горад-герой)是指於德蘇戰爭中擁有卓越成就的城市。本稱號被頒予12座城市。 另外還有一個稱號為英雄要塞,只頒予一個要塞。 所有英雄城市或要塞均獲頒列寧勳章,金星勳章以及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頒發的英雄城市證書。每座城市都有一座方尖碑。.

新!!: 苏德战争和英雄城市 (蘇聯) · 查看更多 »

英雄连

是一款以第二次世界大战西線为背景的PC即时战略游戏,時間跨度約從諾曼第登陸直至市場花園行動。这款游戏在2005年4月25日第一次对外界宣布,游戏是由加拿大游戏开发组遗迹娱乐(Relic Entertainment)开发,并由美国THQ公司发行(2012年SEGA收購了遗迹娱乐並接手該遊戲的運營),而台湾由松岗科技(後為翎盛科技接替)代理發行繁体中文版本。 遗迹娱乐在2007年11月上市了首部資料片《英雄连:抵抗前线》(Company of Heroes: Opposing Fronts),加入了市场花园行动中的英军第2军和德军裝甲精銳隊。而第二部資料片《英雄连:勇气传说》(Company of Heroes: Tales of Valor),在2009年4月发布,其中加入了手动射击模式及三个《战锤40000:战争黎明II》风格的单人剧情。 2012年5月7日,THQ公司和遗迹娱乐正式在《英雄连》官网上公布了官方续作《英雄连2》,該作于2013年发行,側重於二次大戰中的苏德战争。.

新!!: 苏德战争和英雄连 · 查看更多 »

英雄连2

《英雄连2》是一款由遗迹娱乐开发,世嘉於2013年6月25日发行的即时战略游戏,本部作品與前作英雄连相同,背景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但战场转移到了德國東线,著重在蘇聯紅軍與德意志國防軍在戰場上的角逐。登陆Microsoft Windows平台兩邊的。游戏由Essence 3.0引擎打造,是2006年《英雄连》的续作。而台灣由愛勝遊戲代理發行。 世嘉在2014年6月24日上市了另一款資料片《英雄連隊2:西線軍團》(Company of Heroes 2: The Western Front Armies),為兩方陣營增添了美軍和西線德軍兩方勢力。而第二部資料片《英雄連隊2:阿登突擊》(Company of Heroes 2: Ardennes Assault)於2014年11月18日上市,加入了美軍於突出部之役作戰的單人劇情。2015年9月13日上市了新一款新資料片《英雄連隊2:英國部隊》(Company of Heroes 2: the British forces),新增了英軍單位。.

新!!: 苏德战争和英雄连2 · 查看更多 »

雅克-18

雅克-18(俄语:Як-18,英语:Yak-18,或翻译作Jak-18,北约代号:Max)是苏联雅科夫列夫设计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生产的一种双座初级教练机。雅克-18也被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厂在1950年代仿制,定型为初教-5(CJ-5),現在中俄分別用初教-6與Yak-52等較新的機型代替了。.

新!!: 苏德战争和雅克-18 · 查看更多 »

雅克-1戰鬥機

雅克-1型戰鬥機,是蘇聯在二戰初期最優秀的戰鬥機,並且後來被改良成雅克-3和雅克-9型,成為蘇聯螺旋槳戰鬥機中產量最大的雅克系列的元祖。.

新!!: 苏德战争和雅克-1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雅克-3戰鬥機

雅克-3型是蘇聯在二戰後期空優性能最高的戰鬥機,亦常被認為是整個二戰中最靈活和敏捷的戰鬥機,還是被改造成蘇聯第一種量產的噴射戰鬥機雅克-15(Yak-15)的母體。.

新!!: 苏德战争和雅克-3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雅科夫·古尔耶维奇·波丘派洛

雅科夫·古尔耶维奇·波丘派洛(Я́ков Гу́рьевич Почупа́йло 1908年10月28日-1992年7月30日)曾任苏联海军上将,第四届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副主席,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政治部主任(1958—1972).

新!!: 苏德战争和雅科夫·古尔耶维奇·波丘派洛 · 查看更多 »

雅科夫·约瑟福维奇·朱加什维利

雅科夫·约瑟福维奇·朱加什维利(იაკობ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Яков Иосифович Джугашвили;)是一位苏联军人、陆军中尉。他是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斯大林,共有三個兒子)的长子,为斯大林与第一任妻子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所生。雅科夫·朱加什维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參加蘇聯紅軍,後來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被德军俘虏,最後死於集中營。.

新!!: 苏德战争和雅科夫·约瑟福维奇·朱加什维利 · 查看更多 »

雅西-奇西瑙攻勢 (1944年8月)

雅西-奇西瑙行動 或雅西—基什尼奧夫行動Glantz, pp.

新!!: 苏德战争和雅西-奇西瑙攻勢 (1944年8月) · 查看更多 »

虎II坦克

六號戰車B型 (Panzerkampfwagen VI Ausf.B Tiger II,通稱「虎王坦克」或「虎II坦克」),是一款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研發的重型坦克。亦有資料將其簡稱爲「虎B」(Tiger B)Jentz and Doyle 1993, p. 16.

新!!: 苏德战争和虎II坦克 · 查看更多 »

陸軍總司令部 (德國國防軍)

軍總司令部(Oberkommando des Heeres,通稱「OKH」)是1936年至1945年德意志國防軍陸軍部隊的最高指揮機構,在理論上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的指揮。但實際上在1941年後,「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直接指揮歐洲西線作戰,「陸軍總司令部」則指揮東線作戰。 「陸軍總司令部」與「海軍總司令部」、「」鼎足而立分別指揮陸、海、空三軍,理論上三者皆受「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指揮管轄,不過因為海、空軍為技術專業軍種,希特勒在事務上難以置喙,故享有較大指揮自主權。 「陸軍總司令部」在1939年遷移至柏林南方佐森地區的地下化建築司令部,為了保密以「梅巴赫一號」(Maybach I)作為稱呼代號,另有「梅巴赫二號」(Maybach II)則是指「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在陸軍傳統上,總司令部不負責作戰計畫,這個任務由總參謀部進行,因此陸軍總參謀長才是全陸軍中地位最重要的人物。.

新!!: 苏德战争和陸軍總司令部 (德國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FD型蒸汽机车

FD型蒸汽机车(Паровоз ФД)是苏联铁路的一款干线货运型蒸汽机车,它以苏联早期领导人捷尔任斯基的两个俄文首字母ФД命名。该车由伏罗希洛夫格勒蒸汽机车制造厂和于1931年到1942年期间生产,共计3213台,最高时速为85公里/小时。.

新!!: 苏德战争和FD型蒸汽机车 · 查看更多 »

FG42伞兵步枪

FG42傘兵步槍(Fallschirmjägergewehr 42)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專門為傘兵設計的自動步槍。.

新!!: 苏德战争和FG42伞兵步枪 · 查看更多 »

Fw 189偵察機

福克-沃爾夫 Fw 189 “鴞鷹”(Focke-Wulf Fw 189 "Uhu")是隸屬於納粹德國空軍一種三人座型、戰術性偵察機與联络机。它的首型Fw 189 V1於1938年進行首飛,並於1940年進入部隊服役,生產作業到1944年中期結束。雖然與亨克的He 219戰鬥機同名但是兩者的功能相差甚鉅。.

新!!: 苏德战争和Fw 189偵察機 · 查看更多 »

GAZ-AA

GAZ-AA(ГАЗ-АА)是以美國的為原型,蘇聯所生產的貨車『《Technology transfer to the USSR, 1928-1937 and 1966-1975: The role of Western technology in Soviet economic development》』第116頁『《German Military Vehicles of World War II: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Cars, Trucks, Half-Tracks, Motorcycles, Amphibious Vehicles and Others》』第88頁。生産由高爾基汽車廠負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做為軍用卡車來使用,或是加裝防空武器後做為防空車輛。因為其1.5噸的載重量,而有POLUTORKA(ПОЛУТОРКА,也有1.5的意思)的暱稱。.

新!!: 苏德战争和GAZ-AA · 查看更多 »

Gew 41步槍

Gew 41步槍(Gewehr 41),常被稱作Gew 41或G 41,是一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國防軍所使用的半自動步槍。.

新!!: 苏德战争和Gew 41步槍 · 查看更多 »

Hs 123俯衝轟炸機

Hs 123俯衝轟炸機是烏德特在美國看了俯衝轟炸表演後回到德國向德國空軍建議發展俯衝轟炸機的結果,1934年亨舍爾的Hs 123和費斯勒的Fi 98做競爭而由Hs 123勝出,它是德國第一種俯衝轟炸機也是德國最後一種雙翼機。.

新!!: 苏德战争和Hs 123俯衝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Il-4轟炸機

伊尔-4(Il-4,1939年以前生產稱為DB-3)是蘇聯在二戰時的主力中型轟炸機。.

新!!: 苏德战争和Il-4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IS系列坦克

IS坦克是一种苏联於二战期間开始發展的坦克系列,它是以约瑟夫·斯大林(Iosif Stalin)的名字命名的。德国将它称为JS坦克,而俄文写作ИС坦克。它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德国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冲击。.

新!!: 苏德战争和IS系列坦克 · 查看更多 »

Ju 87俯衝轟炸機

Ju 87俯衝轟炸機(Junkers Ju 87)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空軍投入使用的一種俯衝轟炸機,一般通稱「斯圖卡」(Stuka),取自俯衝轟炸機的德文寫法「Sturzkampfflugzeug」的縮寫,由容克斯公司研製。Ju 87俯衝轟炸機最容易辨認的特徵就是它那雙彎曲的鷗翼型機翼、固定式的起落架及其獨有低沉的尖嘯聲。它於二戰初期德國所發動的閃電戰中取得非常大的戰果,1940年後德國在非洲戰場及東部戰線大量投入這種轟炸機,尤其在東線戰場,更發揮出其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這種轟炸機不但給予地面目標大力的打擊,其獨有的發聲裝置所發出的尖嘯聲,亦為地面的士兵給予心理上的恫嚇,加強攻擊的效果。這種機型為德國空軍廣泛的使用,由1935年開始投入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新!!: 苏德战争和Ju 87俯衝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KV-1坦克

KV-1坦克 (Клим Ворошилов-1),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重型坦克KV系列第一型,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委員——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元帥命名。KV坦克系列以它們的厚重裝甲為名;德國进攻蘇聯時,KV坦克是少數同時能抵擋37和50毫米口徑反坦克砲的坦克。在德國的巴巴羅薩行動以前,蘇聯的22000輛坦克中約有500輛KV-1坦克服役。隨著KV-1坦克的成功,蘇聯相繼研發了它的改良版:KV-2、KV-85和諸多衍生型。.

新!!: 苏德战争和KV-1坦克 · 查看更多 »

KV-85坦克

KV-85坦克 (Клим Ворошилов-85)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力重型坦克KV系列第三型,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委員—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元帥命名。.

新!!: 苏德战争和KV-85坦克 · 查看更多 »

La-5戰鬥機

拉-5(La-5)型和和改良型La-7戰鬥機,是蘇聯在二次大戰中後期的主力戰鬥機之一,還常被認為是蘇聯當時綜合表現最優秀的戰鬥機,和在當時世界最傑出主力機型之一。拉-5型從1942年開始後投產後,產量達到一萬架左右,而拉-7型從1944年投產後,產量達到5753架。.

新!!: 苏德战争和La-5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M-37 45mm反坦克炮 (53-K)

M-37 45 mm反坦克炮(俄语:45-мм 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ая пушка образца 1937 года)(工厂内部名称 53-K)是一个在苏德战争中第一阶段使用的轻型速射反坦克炮。它是苏联火炮设计师米哈伊尔·罗吉诺夫在前任设计师V·冯·贝林被逮捕并依法处决后的续作。因为它的反装甲能力不够,它被长身管的M-42取缔了。.

新!!: 苏德战争和M-37 45mm反坦克炮 (53-K) · 查看更多 »

M13/40坦克

M13/40坦克是義大利王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使用的一種中型坦克(「M」是指「Medio」,即義大利語的中型坦克之意,而「13」是指該車預計的車重—13公噸,「40」則是第一次的生產年份—1940年),用來取代二戰初期義大利陸軍裡的L3、L6/40和M11/39坦克。該車受英國維克斯六噸坦克的影響很多,並以早期M11/39坦克的改良底盤為基礎設計。事實上,M11/39坦克的生產工作還被縮短,以進行M13/40坦克的量產。儘管是以中型坦克的理念來設計,M13/40在裝甲與火力的標準較接近輕型坦克。M13/40坦克也是義大利軍使用最廣泛的坦克。.

新!!: 苏德战争和M13/40坦克 · 查看更多 »

M1927式76毫米步兵炮

M1927式76毫米步兵炮是苏联二战时期主要的团级步兵炮。.

新!!: 苏德战争和M1927式76毫米步兵炮 · 查看更多 »

M1943式76毫米步兵炮

M1943式76毫米步兵炮(OB-25)(俄語:76-мм полковая пушка обр.

新!!: 苏德战争和M1943式76毫米步兵炮 · 查看更多 »

M3李戰車

M3中戰車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一款戰車。在英國服役時,原裝採用帶車長指揮圓頂砲塔的M3戰車,被英軍稱作「李將軍式」(簡稱李式,M3 Lee),源自南軍將軍—羅伯特·李。英軍早期採購的是拆除指揮圓頂并採用新炮塔的「格蘭特將軍式」(簡稱格蘭特式,M3 Grant),源自北軍中的著名將領—尤利塞斯·S·格兰特。注意美軍只稱其為M3中戰車,沒有使用“李”或“格蘭特”的稱號。.

新!!: 苏德战争和M3李戰車 · 查看更多 »

MG08重機槍

Maschinengewehr 08(也稱MG08,Maschinengewehr意為機槍)由海勒姆·馬克沁1884年開發的馬克沁機槍發展而來。是德軍在一戰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重機槍,由於初期在史賓道(Spandau)生產,故又名史賓道機槍,它還發展出了MG08/15、MG08/18等衍生型號,20世紀30年代中華民國在它的基礎上開發出了二四式重機槍。由於MG34的產量不足,德軍在二戰中依然在使用MG08重機槍。.

新!!: 苏德战争和MG08重機槍 · 查看更多 »

MG34通用機槍

MG34(德語全名:Maschinengewehr 34)是納粹德國在1934年起採用的彈鏈供彈式機槍、在1935年開始裝備部隊,MG34的口徑為7.92×57毫米(又名8毫米毛瑟彈),與德軍的Kar98k相同。 由於一戰後的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所限制而不能制造重型武器,因此德國改為生產中型機槍,MG34在德軍中定位為輕重兩用機槍,在輕機槍模式時會展開內置的兩腳架及使用掛在機匣上的50發彈鼓(內藏彈鏈),而在重機槍模式時會加裝三腳架及直接使用彈鏈供彈。MG34亦是世界上第一種通用機槍。.

新!!: 苏德战争和MG34通用機槍 · 查看更多 »

MG42通用機槍

MG42,為德文Maschinengewehr 42的縮寫,意即為「機槍1942年型」(「Maschinen」就是「Machine」;「gewehr」就是「gun」)。MG42為納粹德國研發於1942年服役,依照7.92毫米子彈作為開發依據,本來準備取代MG34通用機槍,不過最後兩款機槍一起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新!!: 苏德战争和MG42通用機槍 · 查看更多 »

MP18衝鋒槍

MP18衝鋒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由德國的所開發的衝鋒槍。MP18冲锋枪因其生产厂Bergmann也被称为伯格曼冲锋枪。.

新!!: 苏德战争和MP18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MP28衝鋒槍

MP28(,意為:28型衝鋒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後一枝由時為魏瑪共和國的所研發、黑內爾公司生產的冲锋枪,是MP18衝鋒槍的改進型,沿用其反沖作用和開放式槍機,但新增了快慢機和使用32發(和後來的20發)可拆卸式彈匣供彈,主要發射9×19毫米魯格手枪子彈。.

新!!: 苏德战争和MP28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MP3008衝鋒槍

MP 3008是納粹德國在1945年二戰末期制造的衝鋒槍。其設計與斯登衝鋒槍非常相似。.

新!!: 苏德战争和MP3008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MP35衝鋒槍

MP35(,意為:35型衝鋒槍)是一枝由納粹德國生產的冲锋枪,在二戰以前和期間被德國國防軍、武裝親衛隊和德國警察所採用。它在1930年代初由埃米爾·伯格曼(特奧多爾·伯格曼的兒子)所研發,並在蘇爾伯格曼兵工廠(也生產了第一枝衝鋒槍,MP18)生產。發射9×19毫米魯格手枪子彈。.

新!!: 苏德战争和MP35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MP40冲锋枪

MP40衝鋒槍(Maschinenpistole 40),常被稱為「施邁瑟衝鋒槍」,是一種為方便大量生產而設計,與傳統槍械製造觀念不同的衝鋒槍,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使用最廣泛、性能最優良的衝鋒槍。.

新!!: 苏德战争和MP40冲锋枪 · 查看更多 »

O型蒸汽机车

О型蒸汽机车,是俄罗斯帝国铁路以及苏联铁路的一款干线货运型蒸汽机车。从1890年到1928年,共计9129輛不同亚型号的本型机车制造出厂,成为俄罗斯境内继后,数量第二大的蒸汽机车车型。.

新!!: 苏德战争和O型蒸汽机车 · 查看更多 »

Pak 43反坦克炮

Pak 43(德語:Panzerabwehrkanone 43) 是二戰中由克魯伯公司以萊茵金屬的8.8 cm Flak 41為藍本而開發的一門納粹德國的88mm反坦克炮。Pak 43 是德意志國防軍中具有可觀數量且威力強大的一門炮,也作為虎II坦克、象式驅逐戰車、獵豹驅逐戰車和犀牛驅逐戰車的主炮服役。而增強了的8.8cm炮彈可以在1000碼外正面擊穿所有盟軍坦克。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裝甲最厚的盟軍戰車IS系列戰車及驅逐戰車,在PaK 43面前是非常脆弱的,即令到二战结束时推出的最强防护苏制坦克IS-3也会在350米上被它击穿正面。.

新!!: 苏德战争和Pak 43反坦克炮 · 查看更多 »

Pe-2轟炸機

佩-2型輕轟炸機,是二次大戰時最著名的蘇聯轟炸機,衍生的佩-3/佩-2I型更是蘇聯當時唯一的雙發雙座重戰鬥機。.

新!!: 苏德战争和Pe-2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PPD-40冲锋枪

PPD(,,意為:捷格加廖夫手提式機槍),是苏联在1934年的制造的7.62毫米口徑冲锋枪。此槍先由初期型的PPD-34改進成為中期型的PPD-34/38和後期型的PPD-40。發射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子彈,使用木製槍托,開放式槍機,使用者可以選擇射擊模式。.

新!!: 苏德战争和PPD-40冲锋枪 · 查看更多 »

PPS衝鋒槍

PPS衝鋒槍(ППС,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 Судаева Pistolet-pulemyot Sudaeva,意为苏达耶夫冲锋枪)是一種由蘇聯研製的衝鋒槍,並被蘇聯紅軍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用於韓戰,隨後在越戰時北越軍队亦有使用。.

新!!: 苏德战争和PPS衝鋒槍 · 查看更多 »

PPSh-41冲锋枪

PPSh-41(ППШ/PPSh,,意為什帕金1941型冲锋枪),又称「波波沙」()和「飽嗝槍」(Burp Gun)是一种苏联在二战期間制造的冲锋枪。發射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它是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数量最多的武器。该枪的设计目的是以一种较廉价的近距离速射武器取代造价高昂工艺复杂的PPD-40冲锋枪与PPD-1938冲锋枪。PPSh是一枝使用開放式槍機、反沖作用操作的可選射自動武器。 该枪为苏联红军步兵在二战中的标志性装备之一,到战争结束时已有约600万支交付部队使用。除此以外,PPSh-41並在二戰後在許多武裝衝突之中使用。而中國仿製自PPSh-41的50式衝鋒槍(共生產36,000支),一直到1970年仍然給在越南的越共使用。儘管蘇聯於1951年已經以AK-47突击步枪取代了PPSh-41,但之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在世界各地被各種軍隊和民兵所使用,例如朝鮮戰爭和越戰,以及最近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战争的一些武裝衝突。根據2002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武器百科全書(),PPSh-41目前仍然被非正規軍事力量所使用。.

新!!: 苏德战争和PPSh-41冲锋枪 · 查看更多 »

PTRD-41反坦克步槍

PTRD-41(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ое однозарядное ружьё обр.,意為:捷格加廖夫系統反坦克步槍1941年型)是蘇聯紅軍於二次大戰期間採用的一種反坦克步槍,它是一種發射14.5×114毫米槍彈的單發步槍。由於反坦克步槍早已是過時的武器,所以此槍無法擊穿較新的德國坦克,並只能穿透二戰初期的坦克以及裝甲較弱的自行火砲。.

新!!: 苏德战争和PTRD-41反坦克步槍 · 查看更多 »

PzB38/39反坦克步枪

Panzerbüchs39或'PzB 39(德語:"tank hunting rifle model 39")是一款二戰時由納粹德國由Panzerbüchs 39改的反坦克步槍。.

新!!: 苏德战争和PzB38/39反坦克步枪 · 查看更多 »

RSD-1型柴油机车

RSD-1型柴油机车是一种由美国机车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的电传动柴油机车,于1942年研制成功,至1946年停产共计生产150台。.

新!!: 苏德战争和RSD-1型柴油机车 · 查看更多 »

SdKfz 2

SdKfz 2(,第2号特种车辆)是纳粹德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用的一款半履带摩托车,由纳苏汽车公司设计制造,生产型号为“HK 101轻型履带摩托车()”。该车最初专为山地猎兵和空降猎兵开发,后因车体小巧、越野性强得到德国国防军各兵种的青睐,广泛应用于拖曳火炮、运输给养至牵引飞机等多种用途。从1940年起,这种小型的半履带车共生产了约8,345辆,其中大部分由巴登州北部内卡苏尔姆的纳苏工厂制造。不同于其他德国军车,该车在战后继续生产了550辆,直至1947年方才停产。.

新!!: 苏德战争和SdKfz 2 · 查看更多 »

SdKfz 4裝甲車

SdKfz 4 Gleisketten-Lastkraftwagen,是德國於二次大戰期間建造的其中一款半履帶車。.

新!!: 苏德战争和SdKfz 4裝甲車 · 查看更多 »

ShKAS機槍

ShKAS機槍(俄文:ШКАС)是在1930年代由蘇聯研製的一種空用機槍,口徑是7.62毫米,可被分成作為機翼和機頭的固定型(有射擊同步器)以及由機槍手操作的活動型,但由於此種口徑發射的子彈對有裝甲保護的戰鬥機和轟炸機的破壞力不足,故在德蘇戰爭後已被更大口徑的機槍和機炮取代。.

新!!: 苏德战争和ShKAS機槍 · 查看更多 »

StG44突击步枪

StG44突击步枪(Sturmgewehr 44,定型投产时名為MP43),是现代步兵史上划时代的成就之一。它是第一支使用了短药筒的中间型威力枪弹并大规模装备以及真正意義上的突擊步枪。.

新!!: 苏德战争和StG44突击步枪 · 查看更多 »

SU-101自走炮

SU-101/102「烏拉爾馬許」(俄語:СУ-101/СУ-102 "Уралмаш")是一款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發出的自走炮,主要分為SU-101及SU-102兩個版本;然而兩者除了主炮不同外,並無其他差異。SU-101/102是一款無炮塔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主要由位於葉卡捷琳堡的烏拉爾馬許設計局於1944年秋天至1945年春天間研製。它使用T-44戰車的底盤,並計畫用於取代甫於1944年下旬進入紅軍服役的SU-100。一輛SU-101及一輛SU-102原型車於1945年上旬被製造出來;其中,裝有100毫米D-10T戰車炮的版本被稱為SU-101(СУ-101),而裝有122毫米D-25S戰車炮的版本則被稱為SU-102(СУ-102)。雖然蘇聯原先有計畫要將SU-101/102投入量產,然而當納粹德國於1945年5月投降時,蘇聯官方認為對該自走炮的需求已不復存在,並將之終止,投產計畫也因而不了了之。SU-101/102名稱中的「SU」是俄語Samokhodnaya Ustanovka(俄語原文:самоход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的字首縮寫,指的即是「自走載具」。.

新!!: 苏德战争和SU-101自走炮 · 查看更多 »

SU-85驅逐坦克

SU-85為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研製的一種自走砲、坦克歼击车。其車體以著名的T-34中型坦克為底盤。早期的蘇聯自走砲不是用來作為突擊砲,如SU-122者,就是當作具有機動力的反坦克武器,而SU-85即屬於後者。SU-85的SU代表Samokhodnaya Ustanovka ,意為自走砲載具,而85則表示它的武器—85公釐D-5S火砲。.

新!!: 苏德战争和SU-85驅逐坦克 · 查看更多 »

SVT-40半自動步槍

SVT-40(俄语:Самозарядная винтовка Токарева, образец 1940 года,俄语罗马化:Samozaryadnaya Vintovka Tokareva, Obrazets 1940 goda,意为M1940托卡列夫自动装填步枪)是一种苏联研製的半自动战斗步枪,該槍在二战期間被蘇聯紅軍使用。.

新!!: 苏德战争和SVT-40半自動步槍 · 查看更多 »

T-18坦克

T-18坦克是苏联第一种自行设计的量产坦克,其原型为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生产的轻型坦克雷诺FT-17坦克以及1921年苏俄在此基础上制造的俄罗斯雷诺坦克。.

新!!: 苏德战争和T-18坦克 · 查看更多 »

T-34坦克

T-34坦克是一款蘇聯於二戰前研發的中型坦克。早期T-34坦克出現時納粹幾乎沒有能夠有效對付這種坦克的武器,而它的76毫米火炮卻能夠輕鬆地擊穿德軍的所有坦克。它的出現一度對納粹德國造成很強衝擊(T-34的衝擊),迫使納粹德國加快豹式坦克的研發。隨着德軍對已有的坦克升級改造,加上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等新型坦克投入戰場,T-34的優勢逐漸喪失。爲了應對已發生變化的戰場環境,蘇聯將T-34/76坦克進行了火力升級,爲其裝上了一門85毫米火炮,這種新型的T-34坦克稱爲T-34/85坦克。T-34/85坦克在二戰中是盟軍最強大的坦克之一。截至二戰結束時,光是T-34/76和T-34/85坦克的總產量就已超過40,000輛,毫無疑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產量最大的坦克,二戰後也僅有T-54/55坦克的產量超越了T-34坦克。T-34坦克擁有爲數眾多的衍生型號,如SU-85、SU-100驅逐戰車,以及SU-122突擊炮等。 二戰後,蘇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停止T-34坦克的生產,還將T-34坦克的部分生產線轉移到了自己的衛星國中。北朝鮮、中華人民共和國、北越、埃及等多個國家都曾接收過蘇聯的T-34坦克,其中部分國家還對T-34坦克進行過改造。T-34坦克活躍於冷戰前期的歷次軍事衝突中。六日戰爭後,T-34坦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是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時至今日都仍在使用T-34坦克。雖然T-34坦克存在乘員舒適性差、製造工藝粗糙等缺陷,但這並不影響許多將領及學者對T-34坦克作出極高的評價。T-34坦克對後世的坦克設計有着深遠而持久的影響。蘇聯於冷戰期間研發的一系列主戰坦克都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T-34坦克的部分設計思路。.

新!!: 苏德战争和T-34坦克 · 查看更多 »

T-35重型坦克

T-35重型戰車是蘇聯在二次世界大戰前設計,在蘇德戰爭初期使用的多砲塔重型戰車。它是世界上唯一有量產的5砲塔重型戰車。然而該戰車的機動力不足和低妥善率在實戰中被充分暴露出來。大部份的T-35戰車都在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初期被擊毀或者俘獲,然而大部分的損失並非是被德軍擊毀,而是因為機械故障或乘員破壞拋棄。雖然從外觀上看來T-35的體型巨大,但內部極為狹窄且多隔間。 每一台T-35戰車都有做一些小小的改變,因此,每台T-35戰車都是獨一無二的。.

新!!: 苏德战争和T-35重型坦克 · 查看更多 »

T-37A 水陸兩棲輕型戰車

T-37A 是蘇聯的水陸兩棲輕型坦克.

新!!: 苏德战争和T-37A 水陸兩棲輕型戰車 · 查看更多 »

T-43戰車

T-43中型戰車是一款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發的實驗性中型坦克。蘇聯軍方希望這款坦克能夠取代T-34戰車及KV-1坦克,成為紅軍的主力戰車。計畫中,T-43戰車將擁有比一般中型坦克更為厚重的裝甲,然而現有的T-34-85戰車便已經足夠反制德軍戰車,T-43戰車的開發計畫因而被取消。.

新!!: 苏德战争和T-43戰車 · 查看更多 »

TE1型柴油机车

TE1型柴油机车(ТЭ1)是苏联铁路第一代柴油机车车型之一,由位于乌克兰的馬雷舍夫工廠设计制造,1947年至1950年间生产了近300台。 苏联卫国战争结束后,为了满足铁路运输需要,苏联开始在总结以前试制柴油机车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新一代电力传动柴油机车。1947年,馬雷舍夫工廠通过参考美国出口苏联的Da型柴油机车,研制了TE1型柴油机车。TE1型机车采用直—直流电传动,动力装置为一台6气缸直立式柴油机,柴油机装车功率1000马力,轴式Co-Co。.

新!!: 苏德战争和TE1型柴油机车 · 查看更多 »

TE2型柴油机车

TE2型柴油机车(ТЭ2)是苏联铁路第一代柴油机车车型之一,由位于乌克兰的馬雷舍夫工廠设计制造,1948年至1955年间生产了超过500台。.

新!!: 苏德战争和TE2型柴油机车 · 查看更多 »

TE3型柴油机车

TE3型柴油机车(ТЭ3)是苏联铁路的柴油机车车型之一,由位于乌克兰的哈尔科夫运输机械制造厂于1953年研制成功。TE3型机车为双节重联的干线货运柴油机车,采用2D100型二冲程柴油机、直—直流电传动。至1973年停产,馬雷舍夫工廠、科洛姆纳工厂、卢甘斯克机车制造厂共生产了6797台TE3型机车。此外,中国在TE3型机车的基础上,仿制出东风型柴油机车。.

新!!: 苏德战争和TE3型柴油机车 · 查看更多 »

TEM1型柴油机车

TEM1型柴油机车(ТЭМ1)是苏联铁路的调车柴油机车车型之一,由布良斯克机械制造厂设计制造,1958年至1968年间生产了超过1900台。.

新!!: 苏德战争和TEM1型柴油机车 · 查看更多 »

TT手槍

托卡列夫手槍(俄語:7,62-мм самозарядный пистолет Токарева образца 1930 года,意為:托卡列夫7.62 毫米半自動手槍1930年型)是前蘇聯製造的半自動手槍之一,於1930年定型,由費德爾·華西列維奇·托卡列夫設計,開發目的是用以取代沙俄時期的納甘M1895左輪手槍,有時又會被稱為TT(Тульский Токарева,意為:圖拉托卡列夫)。.

新!!: 苏德战争和TT手槍 · 查看更多 »

UB航空機槍

別列津UB(;,全寫:Универсальный Березина,意為:多用途別列津機槍)是一款前苏联二戰時期廣泛使用的航空機槍(重機槍),發射12.7×108毫米(.50俄羅斯)步枪子彈。.

新!!: 苏德战争和UB航空機槍 · 查看更多 »

VG1-5半自動步槍

Volkssturmgewehr 1-5(「人民突击步枪」)是由纳粹德国在二战末期研制的步枪,共有五种不同型號。他们的设计非常简单,有些还是衍生自毛瑟Kar98k步槍,但由於纳粹德国在二戰未期已嚴重的缺乏資源,质量却不如战争初期理想。.

新!!: 苏德战争和VG1-5半自動步槍 · 查看更多 »

VL19型电力机车

VL19型电力机车(ВЛ19)是苏联铁路的电力机车车型之一,适用于直流电气化铁路,于1932年至1938年制造。苏联卫国战争结束后,1947年至1953年间又对VL19型机车进行了改进,改称VL19M型。.

新!!: 苏德战争和VL19型电力机车 · 查看更多 »

Wimmersperg Spz-kr

Spz-kr是一種由納粹德國於1945年二戰末期製造的犢牛式突擊步槍,此槍與VG1-5,STG45(M)和MP 3008一樣皆是屬於“最後一搏”系列的武器。.

新!!: 苏德战争和Wimmersperg Spz-kr · 查看更多 »

Yak-9戰鬥機

Yak-9是蘇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主要的戰鬥機之。其设计源自根據作戰的經驗对前一款的Yak-7戰鬥機的改良。之後被证实是一款性能優異的機種。.

新!!: 苏德战争和Yak-9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Ye型蒸汽机车

Ye型蒸汽机车(Паровоз Е)是苏联铁路使用的一款干线货运蒸汽机车。该车又分为Yea, Yek, Yel, Yef, Yem, Yemv and Yes等分支 (Паровоз Е; Еа, Ек, Ел, Еф, Ем, Емв, Ес),因此被人称之为“俄罗斯德加宝”(Russian Decapods)。 机车由ALCO和Baldwin于一战期间和二战期间先后为俄罗斯帝国铁路和苏联铁路制造。除此之外,中国铁路和芬兰铁路、朝鲜铁路也使用该款机车。.

新!!: 苏德战争和Ye型蒸汽机车 · 查看更多 »

柏林戰役

柏林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上的最後一場重大戰役。大量蘇聯紅軍在東方進攻柏林,這場戰役發生於1945年4月尾至5月初。在這場戰役終結前,阿道夫·希特勒自殺。納粹德國在這場戰役結束後,5月8日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宣示第三帝國正式覆亡,象徵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事的結束。.

新!!: 苏德战争和柏林戰役 · 查看更多 »

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

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Людмила Михайлівна Павліченко,Людмила Михайловна Павличенко,),苏联女狙擊手,乌克兰人。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击毙309名敌人而闻名,亦因此而獲得了「死亡之女」(Lady Death)的外號。, 时代周刊 (1942年9月28日).

新!!: 苏德战争和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 · 查看更多 »

林彪

林彪(),原名育蓉,字阳春,一字祚大 ,號育容、育榮、雨融、毓蓉、尤勇,乳名春儿。湖北黄冈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代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林彪早年投考黄埔军校第四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8月,他参加南昌起義,随后转战井冈山,先后担任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等职,参加历次反围剿战争及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师长,参加平型关战役,随后赴苏联养伤。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指挥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作战,平定东北、中南战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等职务。文化大革命爆发後,他成为中共二号人物,曾作为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接班人被破天荒地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及1970年宪法草案,但1970年第三次庐山会议上,陷入与江青等人的权力斗争,加上因主张设立国家主席而与毛泽东的关系破裂,旋即失势。1971年发生“九一三事件”,林彪和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被绑架和迫害,,所乘256号专机坠毁于蒙古境内,机上全员身亡。 他短暂参与的抗日战争及苏德战争中均有出色表现。林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开国功臣,他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从中国最北端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黑龙江一直打到最南端三十多摄氏度的海南岛,歼敌数量多于西北野战军及华北军区野战部队。.

新!!: 苏德战争和林彪 · 查看更多 »

林利 (林伯渠之女)

林利()女,原名林秉佑,祖籍湖南省常德县安福(今临澧县),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家,林伯渠的三女儿。林利,往事琐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新!!: 苏德战争和林利 (林伯渠之女) · 查看更多 »

恩斯特·申克

恩斯特-君特·申克(德語:Ernst-Günther Schenck,1904年10月3日-1998年12月21日)是一位納粹德國時期的醫師與武裝親衛隊成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申克在偶然的情況下會見了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申克在戰後寫了不少與戰時相關的回憶錄,大都具有高度歷史價值。根據歷史學家約阿希姆·費斯特和的著作表示,恩斯特·申克在希特勒死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2004年德語電影《帝國毀滅》對此也有相關的描述。.

新!!: 苏德战争和恩斯特·申克 · 查看更多 »

援蔣路線

援蔣路線()是日本對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美國、英國、蘇聯等國援助中國之軍事援助輸送路線的稱呼。.

新!!: 苏德战争和援蔣路線 · 查看更多 »

李士英

李士英(),原名时遇英,河南省内黄县井店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新!!: 苏德战争和李士英 · 查看更多 »

李莎

李莎()俄语名伊丽莎白·帕夫洛芙娜·基什金娜(Елизавета Павловна Кишкина,Elizabetha Pavlovna Kishkina)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州巴拉绍斯基县,李立三之妻,后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语文学教育的开创者之一。.

新!!: 苏德战争和李莎 · 查看更多 »

李敏 (毛娇娇)

李敏(),原名毛娇娇,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籍貫湖南省湘潭县,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北凌 编,红色贵族,红旗出版社,1993年,第1-15页曾任国防科委、总政治部干部,按副军职待遇离休。分别于2003年及2008年当选第十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都是以“特别邀请人士”身份加入。.

新!!: 苏德战争和李敏 (毛娇娇) · 查看更多 »

杨之华

杨之华(),中国妇女活动家,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的第二任妻子。.

新!!: 苏德战争和杨之华 · 查看更多 »

杰米霍沃机器制造厂

杰米霍沃机器制造厂(ОАО «Демиховский машино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завод»,縮寫:ДМЗ)是俄罗斯一家轨道交通车辆制造商,也是运输机械控股集团的子公司之一,主要产品和业务包括各种电力动车组的研发、制造和维修,公司总部位于莫斯科州奧列霍沃-祖耶沃。.

新!!: 苏德战争和杰米霍沃机器制造厂 · 查看更多 »

東線行動

#重定向 苏德战争.

新!!: 苏德战争和東線行動 · 查看更多 »

東波美拉尼亞攻勢

東波美拉尼亞戰略攻勢(Восточно-Померанская наступа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是蘇聯紅軍在德蘇戰爭對德意志國防軍實施的攻勢。這行動由1945年2月24日-1945年4月4日進行並攻佔了波美拉尼亞及西普魯士。 在蘇軍的角度,它涉及以下數個小型行動:.

新!!: 苏德战争和東波美拉尼亞攻勢 · 查看更多 »

東方總計畫

東方總計畫(Generalplan Ost)是納粹德國製作的一份計劃,主要內容是圍繞波蘭戰役和蘇德戰爭之後如何處置佔領地區。德國計劃通過移民使得這些地區德國化,並流放斯拉夫人。東部綜合計劃誕生於1941年巴巴羅薩作戰開始之時。具體內容是將波蘭及俄羅斯的3,000萬—5,000萬斯拉夫人強制遷移至西伯利亞等地,同時利用消滅猶太人和戰爭、飢荒等方式減少斯拉夫人的人口,而因人口減少所產生的空地則由德國人移民所補充。德國最早計劃25年內移民490萬人,但即使如此也面臨人數不足,因此後來德國改決定將立陶宛人和拉脫維亞人等民族留在當地,後來由於戰況惡化,該計劃實際幾乎沒有實施。.

新!!: 苏德战争和東方總計畫 · 查看更多 »

東普魯士攻勢

東普魯士攻勢是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中對德意志國防軍發動的戰略性進攻,攻勢由1945年1月13日-1945年4月25日,而有一些德軍單位直至5月9日才投降,柯尼斯堡戰役是攻勢的主要部分,該戰役以蘇聯紅軍全面勝利而結束。 東普魯士攻勢被德國歷史學家稱為第二次東普魯士攻勢,第一次東普魯士攻勢 (亦被稱為古姆賓娜行動)發生在1944年10月16日-1944年10月27日,由伊萬·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一級上將指揮的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以作為克萊佩達戰役的一部分實施,蘇軍在該行動中攻入東普魯士及波蘭30公里-60公里,但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該攻勢因而被推遲直至集結足夠的後備力量為止。.

新!!: 苏德战争和東普魯士攻勢 · 查看更多 »

松冈洋右

松冈洋右(),日本外交官、政治家。处理过日本退出国际联盟,签定日德意三国联盟,日苏中立条约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前日本外交的多次重要事件。日本投降後,在同盟國召開的東京軍事法庭审判中病逝。.

新!!: 苏德战争和松冈洋右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俄文: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儒略曆)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因其在德蘇战争上的卓越功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成为仅有的4次荣获苏联英雄的两人之一,另外一人是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

新!!: 苏德战争和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基·弗廖罗夫

格奥尔基·尼古拉耶维奇·弗廖罗夫(Гео́рг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Флёров, Georgy Nikolayevich Flyorov,也作 Georgii Nikolayevich Flerov,),是杰出的苏联核物理学家。.

新!!: 苏德战争和格奥尔基·弗廖罗夫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吉·卡尔波维奇·齐尼奥夫

格奥尔吉·卡尔波维奇·齐尼奥夫(Гео́ргий Ка́рпович Цинёв,)乌克兰人,克格勃副主席,苏联陆军大将。.

新!!: 苏德战争和格奥尔吉·卡尔波维奇·齐尼奥夫 · 查看更多 »

格爾哈德·巴克霍隆

格爾哈德·巴克霍隆(德語:Gerhard Barkhorn,)出生於柯尼斯堡,是僅次於埃里希·哈特曼的德國空軍(Luftwaffe)王牌飛行員。與哈特曼和京特·拉爾同屬著名的第52战斗机联队(Jagdgeschwader 52),他執行了超過1,100次戰鬥任務並於東線擊落301架敵機。如果巴克霍隆不是常常受傷的話,毫無疑問他一定會超越哈特曼成為第一王牌。他和哈特曼是二戰時仅有的兩個戰績超過300架的飛行員。.

新!!: 苏德战争和格爾哈德·巴克霍隆 · 查看更多 »

格特·馮·倫德施泰特

--(Karl Rudolf Gerd von Rundstedt,)是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陆军军官,1940年7月19日被晋升为元帅。他是纳粹政权军官中资历最老的指挥官之一,曾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其一直从事军旅生涯却一生對政治都缺乏兴趣和了解。 伦德施泰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指挥的重大战役有:波蘭戰役担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战争担任A集团军群总司令;巴巴罗萨计划担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后被中途撤离;在纳粹转而防守时被希特勒任命为西线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总司令。.

新!!: 苏德战争和格特·馮·倫德施泰特 · 查看更多 »

格魯烏特種部隊

“格魯烏特種部隊”(Спецназ ГРУ)是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部情報總局(格魯烏)旗下的特種作戰單位。它是蘇聯/俄羅斯最早成立的現代特種部隊,比起克格勃和內務部的同類單位還要早20年出現,並參與了自1979年阿富汗戰爭以來幾乎每一場俄羅斯參與過的戰爭。 2010年俄羅斯軍事改革中,格魯烏特種部隊遭解散,並被分配到俄羅斯陸軍的各個師團。不過於2013年,部份單位又再次歸入格魯烏指揮。.

新!!: 苏德战争和格魯烏特種部隊 · 查看更多 »

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

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Григо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Кулик,)出生于俄罗斯帝国波尔塔瓦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先后加入了沙俄军队和苏联红军,俄国内战期间曾在察里津保卫战中结交了斯大林。1940年同铁木辛哥及沙波什尼科夫一同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曾担任过副国防人民委员,1950年被当做间谍处死。.

新!!: 苏德战争和格里戈里·伊萬諾維奇·庫利克 · 查看更多 »

格拉娘

格拉娘(Grania,),其名又译作葛拉尼娅、格兰娜,女,苏联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家,陈昌浩前妻。.

新!!: 苏德战争和格拉娘 · 查看更多 »

梅德韋傑夫森林大屠殺

梅德韋傑夫森林大屠殺('''Medvedev Forest massacre'''.)是發生在1941年9月11日的集體處決事件。1941年時,有大約五千名政治犯。蘇德戰爭最初兩個多月紅軍東撤時,斯大林下令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把包括克里斯蒂安·拉科夫斯基在內的150個政治犯從該監獄帶到奧廖爾外圍的梅德韋傑夫森林集體處決。這次處決是1941年NKVD所犯下的許多屠殺事件之一。.

新!!: 苏德战争和梅德韋傑夫森林大屠殺 · 查看更多 »

梅普·吉斯

梅普·吉斯(又譯作米普·吉斯,Miep Gies,本名:赫米内·桑特鲁希茨(Hermine Santruschitz),),荷蘭籍奧地利人。她在二戰期間曾聯同丈夫扬·吉斯(Jan Gies)與其他4人,協助安妮·法蘭克等8位猶太人的藏匿,以躱避納粹迫害。後來安妮等人被捕後,梅普妥善保存了安妮於躲藏期間所寫的日記,并於戰後交還安妮的父親,整理出版成《安妮日記》。晚年為了駁斥有关《安妮日記》造假的質疑,梅普到處談論她親身經歷、与安妮有关的故事,致力于澄清有关法蘭克家族遭遇的真相。.

新!!: 苏德战争和梅普·吉斯 · 查看更多 »

森林兄弟

森林兄弟(metsavennad,meža brāļi,miško broliai),指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3个波罗的海国家以游击战争方式反抗苏联占领波罗的海国家的人们。类似的东欧反苏组织也在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和西乌克兰反抗苏联统治。 1940年-1941年苏联红军占领了独立的波罗的海国家并在德国在1941年至1944年的占领之后,又于1944-1945年再次占领了它们。随着斯大林主义的压迫愈演愈烈,这些国家有50,000人开始利用乡间密林作为天然屏障和基地,武装反抗苏联统治。 反抗组织形形色色,有的只是具有基本自卫能力的个人,有的则是组织良好的有能力与大量苏联武装作战的大型队伍。.

新!!: 苏德战争和森林兄弟 · 查看更多 »

楊景鍾

楊景鍾(音譯;양경종,1920年3月3日 – 1992年4月7日),朝鮮裔軍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曾經服役於大日本帝國陸軍、蘇聯紅軍以及德意志國防軍。然而,其事蹟是否真實還存在著一些爭議。Antony Beevor, 2 June 2012,, Daily Mail26 June 2012,, Huffington PostAmbrose, Stephen (1994).

新!!: 苏德战争和楊景鍾 · 查看更多 »

欧洲战争列表

本条目为自古以来发生于欧洲的具重大影响的战事列表,但不包括欧洲国家在欧洲范围以外参与的战争。.

新!!: 苏德战争和欧洲战争列表 · 查看更多 »

武器人民委员部

武器人民委员部 (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вооружения)是苏德战争时期前后的一个政府部门,隶属于苏联人民委员会。负责苏联军事武器的生产研发。.

新!!: 苏德战争和武器人民委员部 · 查看更多 »

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

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是1941年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作戰開始階段的其中一場邊境戰役,戰役從1941年6月22日至6月29日,它是德軍包圍蘇聯紅軍的其中一場大型包圍戰。.

新!!: 苏德战争和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 · 查看更多 »

毛岸英

毛岸英(),譜名远仁,字岸英,以字行,曾化名杨永福。祖籍湖南湘潭,生于湖南长沙,是毛泽东与其第二位妻子杨开慧的长子。朝鲜战争時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机要秘书兼俄语翻译,1950年11月25日在朝鮮平安北道昌城郡東倉面大榆洞(現在的東倉郡大榆勞動者區)的志愿军司令部遭空袭阵亡。.

新!!: 苏德战争和毛岸英 · 查看更多 »

毛庆祥

毛庆祥(1898年—1993年),中华民国军事要人,曾长期服务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是情报和密码破译专家。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军衔。浙江奉化人。.

新!!: 苏德战争和毛庆祥 · 查看更多 »

毛瑟C96手槍

毛瑟C96(Broomhandle(掃把柄)Mauser / Mauser C96),是一種由毛瑟在1896年推出的半自動手槍,后经改进,推出了全自动/半自动可转换型,因全自动型其槍套是一個可作为枪托的木製的盒子,所以在中國稱為「盒子炮」或「匣子槍」。另外在中国还有驳壳枪、快慢机、自来得、大镜面等别称。.

新!!: 苏德战争和毛瑟C96手槍 · 查看更多 »

毛瑟Kar98k步槍

毛瑟Kar98k(Karabiner 98k,簡稱Kar98k或K98k),由Gew 98步枪改進演变而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軍隊裝備的制式手動步槍。.

新!!: 苏德战争和毛瑟Kar98k步槍 · 查看更多 »

決勝時刻系列

,是由美國動視(Activision)所推出的一系列第一人稱射擊遊戲(FPS)。.

新!!: 苏德战争和決勝時刻系列 · 查看更多 »

決勝時刻:戰爭世界

是一款由Treyarch開發,美国动视發行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平台包括PlayStation 3、XBox 360、Windows、Wii和NDS。這是決勝時刻系列的第五代游戏,時間從前作的現代戰爭返回第二次世界大戰。游戏于2008年11月11日在北美地区上市,11月14日在西欧地区上市。Windows Mobile、任天堂DS和PlayStation 2平台同名作的剧情流程不同,但也是二战背景。游戏的引擎是基于前作的增強版,使玩家得到更高的視聽享受。而本作的血腥度亦有所增加,例如人物被地雷炸到的話,可能會出現斷肢的情況。 PC與次世代主機的故事重點在於太平洋戰爭和東方戰線,阵营包括美军、日军、苏联、纳粹德国。整个游戏剧情以若干二战真实战役为蓝本,通过美国海军陆战队二等兵米勒和苏联红军二等兵迪米德里·彼得连科的角度讲述。多人游戏部分则如前作一样,有丰富的模式种类,并设置了军衔系统,让玩家在战斗中获得解锁武器和额外奖励。游戏新设置了合作模式,允许局域网上2人,或互联网上4人合作游戏。 在美国,游戏是发布当月的销量亚军,共售出141万份。在英国,游戏的第一周销量是《決勝時刻4:現代戰爭》的两倍,成为销量最快游戏中的第三名。游戏主要获得了积极的评价,特别是真实渲染出了战争阴暗、可怕的一面。然而,游戏也被认为不如《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成功。Game Rankings和Metacritic的统计数据显示游戏获得了来自各家媒体、平均85%的打分。 本游戏Xbox 360版本于2016年9月27日在Xbox One平台向下兼容。.

新!!: 苏德战争和決勝時刻:戰爭世界 · 查看更多 »

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

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Hans-Ulrich Rudel,)曾是一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飞行员。鲁德尔最出名的地方是他是在战争中被授勋级别最高的德国人 。他得到为他特制的德军最高荣誉勋章:特一級的鑽石金橡葉金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 伴随着他的斯图卡飞机,他摧毁了敌人不计其数的地面和海上交通工具。他号称总共击毁了超过500辆坦克和少量的军舰。.

新!!: 苏德战争和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 · 查看更多 »

汉斯·朔尔

汉斯·朔尔(Hans Scholl,)是一位纳粹德国时期的德国反抗组织成员。他出于人道主义和基督教教义的精神反对纳粹主义,因组织和参加白玫瑰的活动而被处死。.

新!!: 苏德战争和汉斯·朔尔 · 查看更多 »

沃罗涅日方面军

沃罗涅日方面军是苏德战争中苏联战役战略集团。 1942年7月7日由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一部组建而成。曾编入该方面军的部队有第40,第60、第6、第13、第21、第27、第38、第47、第52、第64、第69集团军,第4、第5、第6、第7近卫集团军,第1、第3坦克集团军,第3、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空军第2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先后为戈利科夫中将(1942年7月、1942年10月至1943年3月)、瓦图京中将(1942年7至10月和1943年3至10月)。参加过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哈尔科夫战役、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10月20日改称乌克兰第1方面军。 1943年3至10月赫鲁晓夫曾在该方面军担任军事委员。.

新!!: 苏德战争和沃罗涅日方面军 · 查看更多 »

沃羅涅日戰役 (1942年)

沃羅涅日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於1942年6月至1942年7月6日間發生在莫斯科以南450公里、頓河附近的戰略性重要城市沃羅涅日的戰鬥。 該城是由尼古拉·費多羅維奇·瓦圖京指揮的西南方面軍轄下的因作為瓦圖京-羅斯托夫防禦行動(1942年6月28日 - 7月24日進行)的一部分而防守的。 納粹德國的進攻是由德國南方集團軍轄下,由赫爾曼·霍特指揮之第4裝甲軍團實施的。 霍特根據指令不進行巷戰,第4裝甲軍團的裝甲部隊在7月6日佔領頓河西岸的郊外住宅區、攻佔沃羅涅日部分地區,但德軍亦受制於蘇軍的反攻,德國第6軍團跟隨第4裝甲軍團,當沃羅涅日被攻佔後,前者轉向東南及作為「藍色案」之一部份沿頓河右岸向史達林格勒進攻,第4裝甲軍團在該城停留了兩天以便南方集團軍派出的步兵師到達沃羅涅日守衛戰線及令裝甲部隊可自由行動;後來阿道夫·希特勒相信這兩天的停留,加上向南推進時本來可以避免的延誤,令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領導的蘇軍先於第4裝甲軍團到達史達林格勒加強防守。.

新!!: 苏德战争和沃羅涅日戰役 (1942年) · 查看更多 »

沃羅涅日戰役 (1943年)

沃羅涅日戰役(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Воронеж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於1943年1月25日,苏军解放沃羅涅日的一场战役。是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的组成部分。 德军自1942年7月占据了沃罗涅日。 沃罗涅日方面军以及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实施沃罗涅日-卡斯托尔诺耶战役,第40集团军加强坦克第4军于1943年1月24日向戈尔舍奇诺耶、卡斯托尔诺耶方向实施突击。尽管敌人顽抗,天气严寒,雪深风大,该集团军于第2日日终前仍前进了20—25公里,对盘踞沃罗涅日的敌军造成了合围的威胁。德军开始将占据沃罗涅日的军队撤向顿河西岸。苏军第60集团军各兵团在追击敌人过程中于1月25日解放了沃罗涅日。.

新!!: 苏德战争和沃羅涅日戰役 (1943年) · 查看更多 »

沃爾特·諾沃特尼

沃爾特·諾沃特尼(Walter Nowotn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第5號王牌飛行員,在442次任務中共擊落258架敵機,其中255架是蘇聯飛機。.

新!!: 苏德战争和沃爾特·諾沃特尼 · 查看更多 »

沙洛夫·拉希多夫

沙洛夫·拉希多維奇·拉希多夫(Шароф Рашидович Рашидов;),烏茲別克共產黨第一書記和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成員。 拉希多夫出生在十月革命前烏茲別克斯坦吉扎克的貧困農村,先是成為老師,後到撒馬爾罕作記者和編輯。1942年他在蘇德戰爭前線受傷回到家鄉,成為了烏茲別克斯坦作家聯盟的負責人,並在1950年當選為烏茲別克最高蘇維埃主席一職。在1959年,他成為烏茲別克共產黨第一書記,直到他1983年逝世。 在蘇聯,他的名字成為了腐敗,裙帶關係和勃列日涅夫時期棉花醜聞代名詞,由於莫斯科要求種植棉花的數量增加,烏茲別克政府回應報告奇蹟般的增長。大多數這些記錄也是做假,烏茲別克領導使用這些誇張的數字,從中央蘇區轉移大量資金進入烏茲別克斯坦,當被安德羅波夫發現後,拉希多夫自殺。 拉希多夫去世10年後,莫斯科試圖在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奪回中央控制權,在1986年,莫斯科宣布了共和國幾乎整個黨和政府的領導曾偽造棉花產量數字,並在烏茲別克斯坦領導層進行大清洗,導致大規模逮捕,處決和自殺。但在獨立後他被視為民族英雄,一個擊敗莫斯科的中央控制的頑強領導人。.

新!!: 苏德战争和沙洛夫·拉希多夫 · 查看更多 »

波多利斯克步兵和炮兵干部学校

波多利斯克步兵学校(Подольское пехотное училище,ППУ)与波多利斯克炮兵学校(Подольское артиллерийское училище,ПАУ)位于苏联莫斯科州波多利斯克。该校以学员于1941年莫斯科会战中奔赴前线抗击德军进攻而闻名。.

新!!: 苏德战争和波多利斯克步兵和炮兵干部学校 · 查看更多 »

波兰

波兰共和国(Rzeczpospolita Polska),简称波兰,是位於中欧的共和制国家,北面濒临波罗的海,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面積312,679平方公里,位居歐洲第十;人口約3,863萬人,位居歐洲第九。目前為欧盟、北约、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贸组织等國際組織的成員。.

新!!: 苏德战争和波兰 · 查看更多 »

波兰国家铁路

波兰国家铁路股份有限公司(Polskie Koleje Państwowe Spółka Akcyjna),简称波兰国铁(PKP),是波兰的國營铁路公司,也是波蘭最主要的鐵路業者。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918年波蘭第二共和國成立之時,2001年為了波蘭加入歐盟時符合相关规定而公司化,并在原国营铁路的基础上將許多業務單位分拆為個別公司,波蘭國鐵則對這些附属公司保持全资持股及全权管理。该公司在波兰共经营23,429公里长的国有铁路轨道。.

新!!: 苏德战争和波兰国家铁路 · 查看更多 »

波羅的海行動

波羅的海行動(俄語:Прибалтий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ая оборони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又名立陶宛-拉脫維亞防禦行動(俄語:Oборонительная операция в Литве и Латвии),是蘇聯紅軍於1941年6月22日至7月9日間在立陶宛、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等地所實施的一連串防禦性作戰的總稱,該行動是紅軍對德意志國防軍自巴巴羅薩作戰開始以來的攻勢所做出的回應。.

新!!: 苏德战争和波羅的海行動 · 查看更多 »

波羅的海攻勢

波羅的海攻勢,蘇聯方面又稱為波羅的海戰略攻勢行動Duncan Anderson, Stephen Walsh, Lloyd Clark, "The Eastern Front", Zenith Imprint (2001), ISBN 0-7603-0923-X, p. 203Alexander Stilwell, Max Hastings, Sir (FRW), "The Second World War: A World in Flames", Osprey (2004, ISBN 1-84176-830-8, p. 343Д. M. Проэктор, "Агрессия и катастрофа. Высшее военное руководство фашистской Германии во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е", Глава восьмая. "Катастрофа", М.: Наука, 1972.Д. Муриев, Описание подготовки и проведения балтийской операции 1944 года, Воен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 сентябрь 1984. Translation available, D. Muriyev, Preparations, Conduct of 1944 Baltic Operation Described, Military History Journal (USSR Report, Military affairs), 1984-9, pp. 22-28,是德意志國防軍及蘇聯紅軍在1944年夏季及秋季在波羅的海地區進行的一系列戰役統稱。 蘇軍的波羅的海第1、第2及第3方面軍與德國中央集團軍及北方集團軍對陣,一系列戰役的結果是中央集團軍與北方集團軍的連繫被切斷及造成在拉脫維亞的庫爾蘭包圍戰。.

新!!: 苏德战争和波羅的海攻勢 · 查看更多 »

法國戰役

法國戰役(Bataille de France,德國將其稱為西方戰役(Westfeldzug))是德軍於1940年5月10日進攻法國和低地國家的軍事行動,從而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作戰分為2個階段:將德軍部隊進攻比利時,吸引盟軍主力北上前往預定的防線迎擊,而其真正的主力「裝甲部隊」則穿過防禦鬆散的阿登山區,長驅直入盟軍後方,將其切斷補給與通訊並圍殲的「黃色行動」,該行動中英國遠征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從敦克爾克成功撤退至英國本土。 德軍第2階段的作戰是6月5日開始的「紅色行動」,從法軍側翼包圍馬其諾防線的守軍,並南下進攻。在戰爭呈一面倒之勢時,義大利於6月10日向法國宣戰。法國政府遷至波爾多,巴黎設為不設防城市,並在6月14日被德軍所佔領。法國新任總理菲利普·贝当於6月17日發表--停戰宣言,並與德國簽署了停戰協定。對於軸心國來說,這場戰役是一個輝煌的勝利。法國被分為北部與西部的德國佔領區、東南部小區域的義大利佔領區和南方的附庸國「維希法國」,後者還在1942年11月10日被全面佔領,直到1944年盟軍登陸後才脫離德軍的控制,而低地三国則在1944年至1945年期間才相繼被解放。.

新!!: 苏德战争和法國戰役 · 查看更多 »

消耗戰

消耗戰是一種軍事戰略,交戰國會以人力與物資使另一方的軍事力量達到崩潰,進而贏得戰爭。此戰略常伴隨著巨大的傷亡與損失,並往往是物資量較多者得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消耗戰之一,協約國也因此以物資優勢壓倒了同盟國。.

新!!: 苏德战争和消耗戰 · 查看更多 »

涅瓦設計局

“涅瓦设计局”无限股份公司是苏联与俄罗斯的水面舰艇设计局。擅长载机舰与大型登陆舰设计。.

新!!: 苏德战争和涅瓦設計局 · 查看更多 »

漢斯-約阿希·馬西里

汉斯·约阿希·马尔塞(Hans-Joachim Marseille,),全名漢斯-約阿希·懷特·魯道夫·齊格菲·馬爾塞(Hans-Joachim "Jochen" Walter Rudolf Siegfried Marseill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空军”的一位王牌飞行员,常被称为“非洲之星”(Stern von Afrika)。马尔塞一共参加了三百八十二次任务,击落了一百五十八架敌机,其中的一百五十一架均在“北非战场”中获得。大部分的二戰德國空戰英雄主要的擊落紀錄大多來自東線蘇聯,他的全部戰績都是英美的西方國,因此他也是“德国空军”中击落西方飞机最多的驾驶员,同时也荣获了“钻石橡叶带剑铁十字勋章”。 马尔塞利用了他杰出的观察能力,操控和高角度偏差射击战术使他的攻击常常拥有非常大的杀伤率,在良好的环境下他的每次攻击都能够击伤或击落敌机,令他成为空战历史上最杰出的偏差射击飞行员之一。他也曾创造了在十分钟内击落八架敌机,一天里击落十七架敌机,一个月击落五十四架敌机等记录。据有些学者的计算,他击落一架飞机平均只须十五发子弹。马尔塞所属的“第二十七戰鬥機聯隊”(Jagdgeschwader 27)的“第一大队”(I./JG 27)所取得的五百八十八架战绩裡,马尔塞占了一百五十一架,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六。.

新!!: 苏德战争和漢斯-約阿希·馬西里 · 查看更多 »

漢斯·克雷布斯

漢斯·克雷布斯(德語:Hans Krebs,1898年3月4日 – 1945年5月2日)是一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納粹德國陸軍步兵上將。 克雷布斯是一名職業軍人,曾先後服役於德意志帝國陸軍、威瑪國家防衛軍與德意志國防軍中,並於1945年4月1日出任德意志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的末任參謀總長。在柏林戰役的最後階段中,克雷布斯曾試圖與進逼的蘇聯紅軍接觸,期望交涉投降條件,但未成功;他最終於1945年5月2日凌晨時分在元首地堡內自盡。.

新!!: 苏德战争和漢斯·克雷布斯 · 查看更多 »

潜伏 (电视剧)

《潜伏》是中国大陆2008年出品的关于谍战的电视剧。改编自龙一的同名短篇小说。本剧在全国热播后,口碑和收视双丰收,成为2009年中国大陆最熱門的电视剧之一。余则成、王翠平等人气角色深入人心。2009年3月31日吉林都市频道首播,4月1日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上星。.

新!!: 苏德战争和潜伏 (电视剧) · 查看更多 »

潘特雷蒙·孔德拉季耶維奇·波諾馬連科

潘特雷蒙·孔德拉季耶維奇·波諾馬連科(Пантелеймон Кондратьевич Пономаренко,),蘇聯共产党政治局委员,任白俄罗斯共产党第一书记、哈薩克共产党第一書記。.

新!!: 苏德战争和潘特雷蒙·孔德拉季耶維奇·波諾馬連科 · 查看更多 »

朱可夫元帅雕像

朱可夫元帅雕像,位於俄羅斯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前方,是蘇聯元帥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的雕像。朱可夫被譽為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英雄,俄羅斯政府在1991年確立此地位,並在1993年決定為他建立雕像,直至1995年完工。.

新!!: 苏德战争和朱可夫元帅雕像 · 查看更多 »

朱旦华

朱旦华(),又称朱丹华,著名女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女政治家。朱旦华生前是毛泽民妻子,毛远新之生母。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县庄桥镇人。2010年逝世,享年99岁,为毛泽东家族享寿最久之成员。.

新!!: 苏德战争和朱旦华 · 查看更多 »

朱敏 (语言学教授)

朱敏(原名朱敏书,),中國知名教授,四川省仪陇县人,祖籍廣東韶關,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朱德与贺稚华的女儿。.

新!!: 苏德战争和朱敏 (语言学教授) · 查看更多 »

戰地記者

战地记者指在战地採訪、報導新闻的记者。.

新!!: 苏德战争和戰地記者 · 查看更多 »

战争

戰爭是动物界普遍的行为,在人类社会,战争则与政治紧密关联,是多個組織和組織之間的有組織性的武裝衝突。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以武力为手段,目的是迫使一方服从另一方的意志(通常是政治意图),通过多次大规模对决使敌人失去抵抗的力量,这样的行为就是战争。兵法是在战争中作戰的方式,沒有战争的情形稱為和平。 一些学者不认同战争一定和政治有关,有些战争出现时间比政治、国家还要早。所以约翰·基根认为克劳塞维茨的定义有局限性,只适用于文明社会,他给出的定义是:「战争一向是文化的表现,往往是文化形态的一个决定因素,在某些社会是文化本身」。 若從開戰開始計算死亡人數,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約在6,000萬至8,500萬之間。若以人口比例來看,巴拉圭戰爭是近代歷史殺傷力最強的戰爭,殺死了巴拉圭60%以上的人口。依照史迪芬·平克的說法,理查德·斯莫利在2003年將戰爭列為接下來50年間人類10大問題中的第6個。.

新!!: 苏德战争和战争 · 查看更多 »

战争列表 (1900年-1944年)

Category:战争列表 Category:20世纪战争 Category:20世纪相关列表.

新!!: 苏德战争和战争列表 (1900年-1944年) · 查看更多 »

战役

战役是在两个或多个作战方之间发生的,在爆发地点范围和时间上有限的战斗。大的战役的战场可达数百平方公里,时间可达数周。现代战争中的战役往往由多次不同的部队之间的战斗组成。与战斗不同的是战役的规模往往大得多,对一场战争往往有决定性作用。战役一般用其地点来命名,但也有用时间或参战双方来命名的。 在军事学术语,战役属于一个作战级别等级,战役高于战斗,小于战争。一场战争由若干战役组成,一个战役由若干战斗组成。大的战役还会由若干中型、小型战役组成。大的战役也在有的场合被称之为会战。对于这一系列术语的定义,各国军方定义不一。.

新!!: 苏德战争和战役 · 查看更多 »

我们的父辈

《我們的父輩》(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直譯為《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父親》),是一部關於二戰的德國迷你電視劇,且只有三集,顯得格外簡潔而凝練。以五個好友各不一樣的故事遭遇穿插做為主線,凸顯人性與反思。該劇也從德國人的角度冷靜客觀描繪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爭與猶太人大屠殺等情節。.

新!!: 苏德战争和我们的父辈 · 查看更多 »

春季攻势

春季攻勢指的是戰爭中於春季發動的攻勢,在歷史上許多戰爭中均曾發生:.

新!!: 苏德战争和春季攻势 · 查看更多 »

海參崴

海參崴(a),也稱「符拉迪沃斯托克」(a),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最多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其人口達606,589人。海參崴临近俄、中、朝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海參崴自新石器時代時起便有人類居住,原為遊牧民族居住地,後歷為渤海國、遼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領土,1860年清朝與俄罗斯帝国簽訂《清俄北京条约》,改由俄罗斯帝国統治。.

新!!: 苏德战争和海參崴 · 查看更多 »

海因茨·古德里安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階為上將。古德里安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提倡坦克與機械化部隊使用於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推動者,在他組織與推動理論下,德國建立了一支當時作戰最具效率的裝甲部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以新型戰爭型態:「閃擊戰」並屢屢擊敗敵軍,古德里安也是聯合兵種作戰和前線指揮等戰爭型態發展的推動者。 古德里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了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在波蘭戰役期間指揮了第19裝甲軍進行快速的突穿攻勢,與蘇聯軍隊會師。在1940年的西線戰役中,古德里安擔任A集團軍第19裝甲軍軍長,為西線主攻的裝甲兵力矛頭之一。攻勢發起後,古德里安指揮部隊通過了被盟軍認為戰車難以橫越的阿登森林,直駛英吉利海峽,將困於比利時的盟軍包圍消滅,這次軍事行動的成功令德國乃至全世界體會到裝甲部隊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1941年6月德國發動「巴巴羅薩作戰」入侵蘇聯,古德里安出任中央集團軍的第2裝甲兵團司令,指揮德軍裝甲師完成多次包圍殲滅戰,直趨蘇聯首都莫斯科,但在阿道夫·希特勒命令下,古德里安放棄其原先的目標,轉而率軍南下進行史上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基輔戰役」,這場戰役雖然以德軍的勝利結束,但因為延誤的時間而使德軍必須在極不利的冬季狀態下進攻莫斯科,古德里安也因此被免職。1943年德國於「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慘敗後,古德里安復出成為了裝甲兵總監,進行重建裝甲部隊的工作,進而發動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裝甲戰鬥「庫尔斯克會戰」,雖然德軍在戰場上佔盡優勢,將3倍人數於德軍的蘇軍打敗,但是由於美軍在西西里島登陸使得希特勒下令德軍回防。1944年7月古德里安出任陸軍參謀長,這是他所晉升到的最高職位,但於戰爭結束前不久被免職。 古德里安現今成為了德國發展裝甲兵力的代表人物,被歷史學家稱作「閃擊戰之父」和「世界裝甲車之父」 ,同時也因為其急躁和直爽的個性而被部下取了個「急速海因茨」(Schneller Heinz)的綽號。.

新!!: 苏德战争和海因茨·古德里安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希姆莱

海因里希·鲁伊特伯德·希姆莱(德語:,)是納粹德國的一名重要政治头目,曾為內政部長、親衛隊首领,被認為对欧洲600萬名犹太人、同性戀者、共產黨人和200,000至500,000名罗姆人的大屠杀以及许多武裝親衛隊的战争罪行负有主要责任。二次大戰末期企圖與盟軍單獨談和失敗,被拘留期間服毒自殺。德國《明镜》週刊中對希姆萊的評價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劊子手」來源:Der Spiegel,刊次:2008年11月3日。章節:Hitlers Vollstrecker – Aus dem Leben eines Massenmörders。.

新!!: 苏德战争和海因里希·希姆莱 · 查看更多 »

海恩茲·托爾伐特

艾文·科尼希(德文:Erwin König,英文:Erwin Koenig),生年不詳,死於1942年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為國防軍的一名軍官,也被認為是「海恩茲.托爾伐特」(Heinz Thorvald)。.

新!!: 苏德战争和海恩茲·托爾伐特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炮兵進行曲

斯大林炮兵進行曲(俄語︰Марш Артиллеристов,簡稱炮兵進行曲,又名蘇聯炮兵進行曲),是一首寫於1943年的蘇聯歌曲。 本歌面世正值衞國戰爭最激烈的階段,表現出蘇聯人民戰勝納粹德國的決心。 本歌由維克多·古謝夫填詞,吉洪·赫連尼科夫作曲.

新!!: 苏德战争和斯大林炮兵進行曲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格勒战役

史達林格勒戰役(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及其盟國对争夺蘇聯南部城市史達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為止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

新!!: 苏德战争和斯大林格勒战役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斯大林格勒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 (ВгТЗ, VgTZ)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引进外国技术首批建成的拖拉机制造大型工厂。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是斯大林格勒会战反复争夺的最残烈战场。.

新!!: 苏德战争和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 查看更多 »

斯圖爾·埃米爾自走炮

VK3001(H) 12.8cm自走砲(12.8 cm Selbstfahrlafette auf VK3001(H)),又稱斯圖爾·埃米爾(Sturer Emil.),是一款德國於二戰期間研發的反坦克自走炮。這款自走炮使用了VK 3001 (H)的底盤,主炮是一門128毫米 PaK40 L/61戰車炮。1942年中期,德軍曾將兩輛斯圖爾·埃米爾的原型車送往東線戰場進行測試。這兩輛原型車在測試中表現良好,但最後德軍因為更加看好虎I坦克而放棄了將這款自走炮投入量產的計劃。.

新!!: 苏德战争和斯圖爾·埃米爾自走炮 · 查看更多 »

斯捷潘·伊里奇·歐柏林

斯捷潘·伊里奇·欧柏林(Степа́н Ильи́ч Обо́рин,)苏联少将,军事指挥官。1919年加入布尔什维克。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西部方面军在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遭到毁灭性打击,总司令德米特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被解除职务、逮捕,并被控以叛国与失职。1941年遭到牵连被逮捕,随后判处死刑。.

新!!: 苏德战争和斯捷潘·伊里奇·歐柏林 · 查看更多 »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1年)

斯摩棱斯克戰役是德國中央集團軍屬下的由海因茨·古德里安指揮的德國第2裝甲軍團及由赫爾曼·霍特指揮的德國第3裝甲軍團對蘇聯紅軍的由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鐵木辛哥指揮的西方方面軍、由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指揮的預備隊方面軍、由陀思妥耶夫斯基·庫茲涅佐夫指揮的中央方面軍及由安德烈·葉廖緬科指揮的布良斯克方面軍的一場大型包圍戰,戰役中蘇軍第16、第19及第20軍團被包圍在斯摩棱斯克以南,但第19軍團之主力卻逃出了包圍圈,結果大部份蘇軍衝破了包圍,阿道夫·希特勒聲稱數場包圍戰的結果已代表蘇聯已經戰敗,及集中力量從經濟上摧毀蘇聯。.

新!!: 苏德战争和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1年) · 查看更多 »

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

二次斯摩棱斯克戰役(1943年8月7日—10月2日)是蘇聯紅軍在1943年夏季至秋季攻勢中於蘇聯西部地區實施的戰略性攻擊行動,幾乎與下第聶伯河攻勢同時進行(8月13日—9月22日)。該攻勢是共進行了兩個月及由安德烈·葉廖緬科上將指揮的加里寧方面軍及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率領的西方面軍一同實施。其目的是收復由納粹德國佔領的斯摩棱斯克至布良斯克地區,斯摩棱斯克自從1941年的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戰役後就一直被德軍佔領。 雖然德軍的防線令人欽佩,蘇軍得以逐步進行數次突破,解放了包括斯摩棱斯克和羅斯拉夫爾等幾個主要城市。這個行動的結果令蘇軍能籌劃解放白俄羅斯。但是整個進攻因德軍的頑強抵抗令進展相當有限和緩慢的,因此行動分成3個階段完成:8月7日至20日、8月21日至9月6日及和9月7日至10月2日。 雖然發揮了重要的軍事作用,斯摩棱斯克行動對第聶伯河戰役也有很重要的影響。據估計多達55個德軍師團被用來參加斯摩棱斯克行動,這些師團本來對阻止蘇軍在南面渡過第聶伯河起很重要的作用。在行動過程中,蘇軍亦最終將德軍從斯摩棱斯克陸上橋樑逐走,在歷史上這是從西方攻擊莫斯科最重大的方法。 這個戰略行動包含了一些小型行動,如:.

新!!: 苏德战争和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 · 查看更多 »

施勞弗高地戰役

施勞弗高地戰役,是施勞弗-柏林攻勢行動的一部分(1945年4月16日至5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最後的一場塹壕戰。 戰鬥持續超過3天,從1945年4月16日至19日,大約有1,000,000隸屬於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78,556人屬於波蘭第一軍團)的蘇軍,由格奧爾吉·朱可夫指揮下,攻擊這個“柏林之鎖”,這裡由隸屬於德國第9軍團的110,000人據守, Page 273.

新!!: 苏德战争和施勞弗高地戰役 · 查看更多 »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摩尔达维亚语/罗马尼亚语:Република Советикэ Сочиалистэ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Republica Sovietică Socialistă Moldovenească;Молда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历史上的第十四个加盟共和国,设立当时为第十三个加盟共和国,在卡累利阿-芬兰被撤销后为第十二个加盟共和国,简称摩尔达维亚,现称摩尔多瓦。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位于东欧,南部和罗马尼亚接壤,北部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相邻。 摩尔多瓦在历史上属于罗马尼亚领土的一部分。1812年,沙俄占领摩部分领土,即比萨拉比亚地区。1859年1月,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合并组成罗马尼亚。1878年,南比萨拉比亚再次被俄国兼并。十月革命後,比萨拉比亚於1918年1月宣布独立,成立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3月与罗马尼亚合并。 1924年苏联在乌克兰境内的德涅斯特河与南布格河之间建立摩尔达维亚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ACCP)。 1939年8月苏联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附加议定书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划为苏联势力范围。1940年6月法国被德国占领后,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迫使罗马尼亚割让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1940年6月28日苏联出兵占领。1940年8月2日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撤销,原自治共和国最西边的6个区与比萨拉比亚6个完整的县和3个小部分的县组建成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德战争期间,德国将这一地区归还了罗马尼亚,1944年,苏联重新占领摩尔达维亚,恢復蘇维埃政权。 1990年6月,摩尔多瓦议会按罗马尼亚语发音将国名改回为“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5月23日改名为“摩尔多瓦共和国”。1991年8月27日宣布独立。1991年12月21日,摩尔多瓦加入独立国家联合体。1993年8月5日,摩尔多瓦共和国议会否决摩尔多瓦加入独联体的决定。1994年4月8日,议会重新批准摩尔多瓦加入独联体。 在苏联时期,摩尔达维亚虽然进行过部分的工业化,不过,经济上仍然主要依靠农业。虽然仅占有前苏联的不到0.2%的领土面积,但是摩尔达维亚的农业输出几乎占苏联的2.5%(其中酒类输出占40%左右)。它也是烟草和酿酒用葡萄的大宗生产国,并且是葵花子和甜菜的主要生产地。 *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 Category:194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91年终结的国家或政权.

新!!: 苏德战争和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政治委員

政治委員,簡稱政委,在部分國家,尤其是社會主義国家由於以「黨指揮槍」為治軍綱領,通常在營、團、旅、師、獨立支隊及相當機關設立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主要負責處理執政黨(共產黨)的主要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職位,目的是確保軍隊接受共產黨的領導。 政治委員與同級的司令員或指揮員同為同級首長,實行的是雙首長制(如同中國一級行政區的首長與黨委書記)。所以,政治委員與军事指揮員或司令員擁有相同的權力,政治委員與指揮員等互相制衡。政治委員是共產黨在軍隊的代表。 历史上,政委(commissaire politique)首先出现在法国大革命,以帮助它对抗反革命思想和行为,确保共和党人(the Republican)的胜利。.

新!!: 苏德战争和政治委員 · 查看更多 »

整風運動

整風運動,一般又稱作延安整風、搶救運動、搶救失足者運動,是中國共產黨自1942年2月開始在陝甘寧邊區延安根據地所發動的一場政治和文化的運動,持續了3年時間。所謂的「整風」是指「整頓三風」,包括「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整風運動的實行,使毛澤東成為黨主席,在黨中央的地位更為確立,也使共產黨對於幹部和黨員的領導更為有力。.

新!!: 苏德战争和整風運動 · 查看更多 »

敖德薩圍城戰 (1941年)

敖德薩圍城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中的一場戰役,爆發於1941年8月8日至1941年10月16日。.

新!!: 苏德战争和敖德薩圍城戰 (1941年) · 查看更多 »

慕尼黑行動

慕尼黑行動(Operaţiunea München)發生於1941年7月2日至24日,是一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中由羅馬尼亞王國主導的德國-羅馬尼亞聯合攻勢,行動的主要目標是奪回一年前蘇聯從羅馬尼亞手中奪得的比薩拉比亞,該區域位於布科維納北方。在經歷24天的戰鬥後,行動以勝利收場。軸心國的部隊部署包含了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以及德意志國防軍的。行動過後,比薩拉比亞地區的猶太人便遭遇一連串的種族滅絕行動。 .

新!!: 苏德战争和慕尼黑行動 · 查看更多 »

扬·安东内斯库

扬·安东内斯库(罗马尼亚语:Ion Antonescu,)是罗马尼亚军人、政治家。二战时期他从1940年9月4日到1944年8月23日任罗马尼亚总理,是罗马尼亚实际上的独裁者。.

新!!: 苏德战争和扬·安东内斯库 · 查看更多 »

托罗佩茨-霍尔姆进攻战役

托羅佩茨–霍爾姆攻勢(俄語:Торопецко-Холм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是一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期間由蘇聯紅軍於伊爾門湖南方實施的戰略攻勢,攻勢自1942年1月9日開始一直持續到同年2月6日。該攻勢形成了霍爾姆口袋以及德米楊斯克口袋,包圍了德意志國防軍,並造成駐紮於安德烈亞波爾附近的德意志國防軍第189步兵團的毀滅。.

新!!: 苏德战争和托罗佩茨-霍尔姆进攻战役 · 查看更多 »

拉塞尼艾戰役

拉塞尼艾戰役(俄語:Расейняйское сражение)是一場德意志國防軍(由埃里希·霍普納指揮)與蘇聯紅軍第3摩托化軍(由少將指揮)Glantz, Stumbling Colossus, 1998, p155-p156及第12摩托化軍(少將指揮)於立陶宛境內的考納斯西北方75公里處發生的一場裝甲戰鬥,戰役起因是蘇聯紅軍的西北方面軍指揮官庫茲涅佐夫希望消滅當時已經渡過尼曼河的德軍。戰役過後,蘇聯西北方面軍的裝甲部隊幾乎全軍覆沒,而德軍亦成功地為持續推進至道加瓦河的進攻之路掃除障礙。這是一場巴巴羅薩行動早期的重要戰役,蘇聯方面則稱之為邊境防禦作戰(1941年6月22日–27日),是波羅的海戰略防禦行動的一部分。.

新!!: 苏德战争和拉塞尼艾戰役 · 查看更多 »

拉哈特糖果点心厂

拉哈特糖果点心厂(Рахат)是一家哈萨克斯坦糖果制造企业。公司成立于1942年,源于苏德战争期间自莫斯科、哈尔科夫撤至阿拉木图的糖果厂,1992年改组为股份公司并定名为拉哈特,2013年被韩国企业收购。现今拉哈特在阿拉木图、什姆肯特两地设有分厂,为哈萨克斯坦国内最大糖果公司之一。.

新!!: 苏德战争和拉哈特糖果点心厂 · 查看更多 »

拉格-1戰鬥機

拉格-1(LaGG-1)是蘇聯拉沃奇金設計局設計的第一種戰鬥機,該設計局原本祇是一家木製傢俱廠,但由於俱備木材加工技術而當時蘇聯飛機仍普遍採用木製,故被改組成飛機設計局 當時格契奇金設計局有拉沃奇金,戈爾布諾夫和古德科夫三名飛機工程師,拉格-1正是他們三人聯手設計的,所以,其名稱都加上了他們的名字(LaGG).

新!!: 苏德战争和拉格-1戰鬥機 · 查看更多 »

曼素子·王阿訇

曼素子·王阿訇(Манзус Ванахун,曼素子又译为满素孜、满苏子等,),东干族苏联士兵,参与了伟大的卫国战争,1943年在战场上牺牲,同年被追授苏联英雄。.

新!!: 苏德战争和曼素子·王阿訇 · 查看更多 »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

普洛霍羅夫卡戰役(Сражение под Прохоровкой)是一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庫斯克會戰進行期間於庫斯克東南方87公里的普洛霍羅夫卡爆發的戰鬥,由蘇聯蘇軍第5近衛戰車軍團與德軍交戰,此戰役也是軍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車大戰。 1943年7月5日,德軍展開「堡壘行動」,目標是消滅駐於庫斯克突出部一帶的蘇軍部隊,以重新取回東線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德軍將以南北兩翼的部隊向中部挺進,進行包圍殲滅戰,德軍共投入了3個軍團實行本次作戰。第9軍團負責攻擊突出部的北側,與「」則攻擊南側,負責保護第4裝甲軍團的東面側翼之安危。則早已預先得知德軍計畫,並在後者進攻處建設了多道縱深防禦的堅強防線、進駐大量兵力對應之。蘇軍佈署了「沃羅涅日方面軍」保護南側、「中央方面軍」則負責北側,另外還在後方駐紮了戰略預備隊——「草原方面軍」,待德軍攻勢力度衰弱後展開反攻。 在德軍發動攻勢一星期後,蘇軍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攻。在南方的普洛霍羅夫卡一地,蘇軍投入了「草原方面軍」以阻止德軍第4裝甲軍團的推進,德蘇兩方下轄的主力裝甲(戰車)單位——第2親衛隊裝甲軍與第5近衛戰車軍團便在1943年7月12日,於普洛霍羅夫卡西部與南部綿延約20公里的弧形戰線上爆發大規模戰車戰,蘇軍第5近衛戰車軍團幾近毀滅,其物質與人力的損失遠超德軍,但成功阻止德軍佔領普洛霍羅夫卡、突破第三道防線和取得行動之自由,其損失亦能以強大的物質和人力儲備所彌補。不久,蘇軍發動全面反攻,德軍的所有部隊都撤離了普洛霍羅夫卡,蘇聯從此取得了東線戰場的戰略主動權,並再也沒有失去過。.

新!!: 苏德战争和普洛霍羅夫卡戰役 · 查看更多 »

時事通識

《時事通識》(Behind The Headlines)是由無綫新聞部製作的時事資訊節目,常規於無綫新聞台、TVB新聞台及翡翠台播放及間場於無綫財經·資訊台播放。 此節目及其前身《時事百科》於2013年及之前由新鴻基財務特約。.

新!!: 苏德战争和時事通識 · 查看更多 »

1932年型45公厘(19-K)反戰車炮

1932年型(19-K)45公厘反戰車炮(俄文:45-мм 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ая пушка образца 1932 года (19-К))為蘇聯製造的反戰車炮。.

新!!: 苏德战争和1932年型45公厘(19-K)反戰車炮 · 查看更多 »

1940至1944年车臣叛乱

1940至1944年車臣叛亂是一個在車臣山區反抗蘇聯當局的行動。在1941年6月於哈桑·伊斯拉伊洛夫領導下展開,叛亂在1942年於德軍入侵北高加索時達到高峰,1944年初在驅逐車臣人和印古什人下結束。 然而山區的抵抗一直持續到1947年秋天,最後一名叛軍在1976年於70歲時被擊斃。 在反政府武裝叛亂期間,叛軍未曾控制過車臣平原和首府格羅茲尼。.

新!!: 苏德战争和1940至1944年车臣叛乱 · 查看更多 »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доблестный труд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1941–1945 гг.»»)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45年6月6日,颁布法令设立的一种公民劳动奖章,以此嘉奖苏联公民在卫国战争中战胜纳粹德国所作出的忘我和无私的劳动。这项法令后于1980年7月18日经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修订。.

新!!: 苏德战争和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 · 查看更多 »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三十周年纪念奖章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三十周年纪念奖章 (Юбилейная медаль «Тридцать лет Победы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1941–1945 гг.»)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75年4月25日颁布法令设立的国家纪念奖章,以此纪念苏联军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败纳粹德国30周年。.

新!!: 苏德战争和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三十周年纪念奖章 · 查看更多 »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二十周年纪念奖章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二十周年纪念奖章 (Юбилейная медаль «Двадцать лет Победы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1941—1945 гг.»)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65年5月7日颁布法令设立的国家纪念奖章,以此纪念苏联军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败纳粹德国20周年。.

新!!: 苏德战争和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二十周年纪念奖章 · 查看更多 »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медаль «За победу над Германией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1941—1945 гг.;Medal "For the Victory Over Germany in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1941–1945")是苏联在苏德战争(又稱衛國戰爭)結束后不久的1945年5月9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軍事獎章,以慶祝其在衛國戰爭中的勝利。.

新!!: 苏德战争和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 · 查看更多 »

1942年

没有描述。

新!!: 苏德战争和1942年 · 查看更多 »

1953年伊朗政變

1953年伊朗政變(在伊朗又稱莫爾達德月28日政變)是指由英國和美國情報機關在1953年8月19日策動推翻伊朗帝國民選首相穆罕默德·摩薩台的政變,中情局代號為阿賈克斯行動。政變使沙阿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由立憲君主變成倚賴美國支持在位的當權人物,直至1979年2月被推翻。 1951年,領導伊朗國會內民族主義議員的摩薩台提出的國有化伊朗石油產業議案得到國會幾乎一致的通過。過往伊朗的石油一直由英屬的英伊石油公司控制,伊朗民眾對英伊石油公司的不滿始於1940年代後期,大部分伊朗民眾和政治人物都認為英伊石油公司是大英帝國主義的遺物,剝削伊朗的利益。縱使摩薩台受到普遍民眾的支持,英國還是不願意為她在海外最有價值的資產妥協,並挑動全球杯葛伊朗石油,對伊朗經濟施加壓力。起初,英國企圖軍事佔領當時世界最大的煉油廠阿巴丹煉油廠,但英國首相艾德禮選擇加緊經濟抵制,同時動用伊朗間諜暗中顛覆摩薩台政府。雖然美國前任總統杜魯門反對在伊朗策動政變,但隨著英美兩國政府越趨保守,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及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決定要推翻伊朗政府。 英美兩國扶植法茲盧拉·扎赫迪為首相組成軍政府取代摩薩台。在兩國情報機關的策劃下,沙阿頒佈了法令罷免摩薩台,任命法茲盧拉·扎赫迪為首相。中央情報局成功迫使弱勢的沙阿參與政變,同時收買惡霸、教士、政客及伊朗軍官發動對摩薩台政府的宣傳戰。在8月15日至16日晚間,內馬圖拉·納西里(Nematollah Nassiri)上校試圖逮捕摩薩台但失敗被捕,沙阿在翌日逃離國家。8月19日,中央情報局收買的一批暴民來到摩薩台的宅邸。根據已經解密的中央情報局文檔顯示,德黑蘭最令人畏懼的一些暴民接受中央情報局的收買,在8月19日發動暴亂,另一些人則由巴士和卡車運送到德黑蘭,佔領各個街區,衝突導致800人喪生。摩薩台被捕,經過軍事法庭審訊後以叛國罪作出判決。1953年12月21日,摩薩台被處以三年徒刑,及後被軟禁家中直至逝世。摩薩台的支持者也遭到圍捕、監禁、拷問及處死。 巴列維在政變往後的26年裡作為威權君主統治國家,直至1979年被平民革命推翻。美國推翻伊朗民選政府所得的實際利益包括伊朗的石油財富,並且堅決制止了伊朗政府投向蘇聯的可能性,可是後者的動機引起了史學家的爭議。華盛頓持續支持不得民心的沙阿,幫助沙阿訓練他的秘密警察組織薩瓦克。該政變被廣泛認為造成了伊朗和中東的反美情緒高漲。1979年發生的伊斯蘭革命廢黜了親西方的獨裁者沙阿,建立持反西方立場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新!!: 苏德战争和1953年伊朗政變 · 查看更多 »

1989年蘇聯人口普查

1989年蘇聯人口普查在該年的1月12至19日實施,是蘇聯所做的最後一次人口普查。根據這次普查的結果,蘇聯的現在人口 (實際人口)為286,730,819人。高於同時期的美國 (1990年4月1日普查結果為248,709,873人),僅次於中國和印度,為當時世界第三人口大國。 在1989年,蘇聯大約一半的人口居住在俄羅斯,而大約六分之一住在烏克蘭 (18%)。將近三分之二 (65.7%)的人口住在都市,而鄉村人口則占34.3%。和歷年普查比較,蘇聯的都市化程度逐年提高,從1959年的47.9%、1970年的56.3%到1970年的62.3%。, on the UN Statistics Division website. 1979年和1989年普查顯示,蘇聯每年平均穩定增加約250萬人,雖然這個數字略低於1959-1970年期間的每年300萬人。戰後的人口增加表示蘇聯已經從先前巨大的人口損失 (衛國戰爭與更早的大整肅) 中慢慢恢復。 在1990年,蘇聯的人口超過美國和加拿大的總和,比美國人口還要多4000萬人。然而在1991年底蘇聯瓦解後,15個前蘇聯加盟國人口的總合在整個90年代卻停留在2億9000萬,而美國人口則是在2006年正式突破3億。這個顯著的停滯或許是由於蘇聯崩潰後所帶來的劇烈社會經濟變動所導致,連帶使得在蘇聯時代末期已經有衰退跡象的出生率更進一步惡化。.

新!!: 苏德战争和1989年蘇聯人口普查 · 查看更多 »

2010年5月

没有描述。

新!!: 苏德战争和2010年5月 · 查看更多 »

20世纪

19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0世纪。該世紀最初屬於「不列顛治世」後期,是工業革命大爆發的年代,識字率大量提升,科學研究一日千里,人類學會了製造航天器與各種電器、開發出了各種新材料等,徹底顛覆了人類的生活。該世紀有全球战争与军事对峙(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此外,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影响人们深远,并却促使后者在经济与社会上多重的修正与省思,最終取得了勝利;该世纪的殖民主义也曾发展到极致,却在1960年代后因為美蘇的介入迅速瓦解,然而殖民地獨立後的矛盾卻讓戰爭遍佈。環境因為人類過度開發造成全球暖化與生態滅絕、臭氧層破壞等,也促進了環保主義的發展,帶動了新世紀文化。資本驅動傳媒技術的普及,引領了現代大眾文化的形成,形成了與傳統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景象,宗教也逐漸式微。 二十世紀初,由英法為首的20多個新帝國主義領導著全世界,1914年,新興的德意志帝國由於不滿自身地位而挑戰大英帝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結束後的1921年,根據巴黎和會託管德國殖民地而達到領土面積最大時期,成為了世界歷史上面積最大、跨度最廣的國家。由於帝國的領土、屬土遍及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七大洲、五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所以被形容為繼西班牙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到20世紀中期,隨着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英國日漸式微的國力,日本等軸心國企圖在世界建立新秩序,導致二次大戰爆發,歐洲的破壞造成大英帝國與歐洲殖民國家逐漸瓦解,但该世纪广布欧洲的民族主义风潮传到亚洲、非洲与大洋洲,導致戰後民族革命獨立的風氣,大量第三世界新國家出現。殖民地資本主義的不公造成社會主義國家陸續獨立,引發了美蘇強權的代理人戰爭直到世紀末,經濟的重心也由歐洲向西邊轉移至美洲與東亞。而知识爆炸與教育的系統化普及,则使前所未有的人們能接受知识,讓民主制度被廣泛採用,并质疑与检讨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与更好的生活品质,部分华人迁到北美与东南亚、澳洲,许多土耳其与北非地区人民移居西欧,歐洲則通過歐盟整合為一,不少的西班牙裔透过合法或非法的方式进入美国。这些人口的流动打破过去以种族划分的地理概念,這場全球化使得國界變得模糊,却也造成许多工业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文化衝突使得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尤其透过网路等资讯媒体,造成美国与小数其他西方国家的恐慌,并使下个世纪初蒙上恐惧的阴影。.

新!!: 苏德战争和20世纪 · 查看更多 »

272

272是271與273之間的自然數。.

新!!: 苏德战争和272 · 查看更多 »

38式防空戰車

38式防空戰車,官方命名Flakpanzer 38(t) auf Selbstfahrlafette 38(t) Ausf M (SdKfz 140),是納粹德國在二戰中使用的一種自行防空系統.

新!!: 苏德战争和38式防空戰車 · 查看更多 »

5月9日

5月9日是阳历年的第129天(闰年是130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36天。.

新!!: 苏德战争和5月9日 · 查看更多 »

6月22日

6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73天(闰年第17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2天。.

新!!: 苏德战争和6月22日 · 查看更多 »

7月20日密谋案

7月20日密謀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德國抵抗運動主導的刺殺納粹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與後續政變行動,藉此推翻以納粹黨為首的德國政府、進而和西方的同盟國達成和平協議。儘管在這之前德國各個抵抗運動成員曾多次嘗試推翻納粹德國政府,密謀案一開始便計畫以成功暗殺希特勒為前提,緊接著實施一連串德國政治、軍事乃至於親衛隊等權利移交計劃。經過後續調查,大約有近200多名納粹德國各界高層參與7月20日密謀案,其中包括陸軍元帥埃爾溫·馮·維茨萊本、19名將級軍官、26名上校、2名大使、7名外交官、1名部長、3名國務秘書與刑事警察局局長,以及數名、和參與其中。 1944年7月20日,德意志國防軍軍官克勞斯·馮·史陶芬堡於德國在東普魯士拉斯滕堡的戰地指揮部「狼穴」基地引爆公事包炸彈,企圖藉此炸死元首希特勒,但該引爆裝置爆炸後只讓希特勒受到輕傷。由於「希特勒死亡與否」這問題遲遲未獲得確認,這使得原本應當在暗殺成功後立刻啟動的女武神行動(瓦爾基里行動)未按照原先規劃發動。最後因為參與者對於軍事政變施行的猶豫,最後因未成功暗殺希特勒以及延後啟動後續政變計畫而讓密謀案宣告失敗。希特勒隨後下令將所有涉案關係人全數逮捕並處以極刑,甚至連埃爾溫·隆美爾以及君特·馮·克魯格都承受極大壓力而被迫自殺。德國海軍元首事務會議(Führer Conferences on Naval Affairs)的紀錄則指出蓋世太保至少逮捕了7,000人,最終對4,980人執行了處決命令。 參與以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主導的克萊稍集團為主,其中包括有、德意志國防軍部隊與將領以及部分政府官員。整體來看,儘管7月20日密謀案因為其未能成功發動女武神行動而著名,但也是納粹德國時期最大規模的軍事政變行動,甚至計畫在德國境內全面推翻納粹德國政府。許多高階德意志國防軍軍官認為藉由這次行動,能夠向全世界證明並非所有德國人都類似希特勒或納粹黨成員。儘管政變之後提議的的和平協議細節仍然不明,但可能會繼續要求統治德國過去長期管理的歐洲領土。由於許多主要抵抗運動的領導人都已經遭到處死,德國反納粹組織因而受到了致命打擊,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都沒有其餘有組織性的暗殺行動出現。.

新!!: 苏德战争和7月20日密谋案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东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中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伟大的卫国战争德蘇戰爭蘇德戰爭苏联卫国战争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