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臺灣選舉地理

指数 臺灣選舉地理

臺灣的選舉地理,大多以台灣的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等行政區做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的傾向。族群背景、統獨議題、社會階級等因素是影響選舉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但隨著長期的族群融合、社會流動及公民意識的深化演進,這些已並非絕對。 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南綠北藍」或「(北)藍天(南)綠地」,以及「搶攻(決戰)中台灣」、「搶攻桃竹苗(客家票倉)」、「跨越濁水溪」、「搶攻中間選民」等用詞,用以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

19 关系: 南綠北藍台灣政治中華民國歷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政黨版圖中華民國歷屆立法委員選舉政黨版圖中華民國歷屆縣市長選舉政黨版圖中華民國歷屆省市長選舉政黨版圖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中華民國政黨歷年最高得票率中華民國政治財政昏迷指數臺灣南部地區選舉地理臺灣中部地區選舉地理臺灣北部地區選舉地理臺灣選舉臺灣東部地區選舉地理金馬地區選舉地理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

南綠北藍

南綠北藍是中華民國媒體約於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前後提出的新名詞。意指中華民國縣市以濁水溪為界,以南則綠營選舉支持率「基本盤」較高,以北則藍營基本盤較大,該情形並非解嚴後即有,而是2000年後才定型的。後來,亦發展出「(南)綠地(北)藍天」一類意思相近的說法。另外從北藍南綠一詞衍伸出來的「跨越濁水溪」,已經成為民主化政治時代,兩大政治陣營參考獲得選民支持的象徵指標。 這個政治分界在2014年大選後被打破,不再明顯。.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南綠北藍 · 查看更多 »

台灣政治

台灣政治涵蓋的政府型態、統治者或行政區劃體制,今普遍與中華民國政治相同。事實上,於中華民國統治台灣之前,台灣具有政治雛形有文字脈落可尋者可遠自1624年荷蘭據臺後算起,期間歷經鄭氏王朝、台灣清治時期、台灣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在此尚不包含台灣近代之前未經證實的平埔族統治的相關政治型態(如:大肚王國)。.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台灣政治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政黨版圖

中華民國國民大會的選舉地理,大多以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的行政區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如統獨問題等)的傾向。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決戰中臺灣」、「藍天綠地」等用詞,用以對臺灣的選舉地理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中華民國歷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政黨版圖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屆立法委員選舉政黨版圖

臺灣的選舉地理,大多以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的行政區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如統獨問題等)的傾向。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決戰中臺灣」、「藍天綠地」等用詞,用以對臺灣的選舉地理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中華民國歷屆立法委員選舉政黨版圖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屆縣市長選舉政黨版圖

臺灣的選舉地理,大多以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的行政區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如統獨問題等)的傾向。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決戰中臺灣」、「藍天綠地」等用詞,用以對臺灣的選舉地理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中華民國歷屆縣市長選舉政黨版圖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屆省市長選舉政黨版圖

臺灣的選舉地理,大多以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的行政區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如統獨問題等)的傾向。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決戰中臺灣」、「藍天綠地」等用詞,用以對臺灣的選舉地理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 1994年第一屆省市長選舉依據當年公布施行之《省縣自治法》及《直轄市自治法》,省市長首次由公民直選產生。1997年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修正案,將省政府改為行政院之派出機關,凍結省級地方自治選舉。2010年,行政院核定原臺灣省轄部份縣市改制直轄市。.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中華民國歷屆省市長選舉政黨版圖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

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整理了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選舉歷屆來在各地的得票分布,並將臺灣選舉地理以圖表形式整合呈現。臺灣的選舉地理,大多以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的行政區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如統獨問題等)的傾向。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決戰中臺灣」、「藍天綠地」等用詞,用以對臺灣的選舉地理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 1948年第一任至1990年第八任總統、副總統選舉,依當時之《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規定,總統、副總統由國民大會間接選舉產生,並分別舉行,先選總統,再選副總統。而依1947年施行之《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總統、副總統之任期為六年,連選得連任一次,唯1960年國民大會過修正《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規定總統、副總統得連選連任,不限一次。 而自1996年第九任總統、副總統選舉起,依1992年修正公布之《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總統、副總統改由自由地區公民直選產生,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1995年制定公布之《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則規定,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採聯名登記,以候選人得票數最多之一組為當選,且候選人依法須經政黨推薦或取得一定公民人數之連署。.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中華民國歷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政黨版圖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黨歷年最高得票率

中華民國政黨歷年最高得票率,整理了中華民國各主要政黨歷年來在各地的最高的票率,其中中國國民黨自2000年起計,其他政黨則自創黨起計。自第二屆國民大會及立法院起(國會在臺全面定期改選),共有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新黨、親民黨、台灣團結聯盟、無黨團結聯盟、時代力量等七個政黨,先後在中華民國國會成立黨團。 臺灣的選舉地理大多以縣市層級或鄉鎮市區層級的行政區為區域界線劃分,用以探討各區域的選民的政黨偏向,以及對各種政治議題(如統獨問題等)的傾向。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臺灣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決戰中臺灣」、「藍天綠地」等用詞,用以對臺灣的選舉地理做「概括」、「概略」的統計與整理。本條目羅列臺灣各政黨在各地的最高得票紀錄,將臺灣選舉地理以圖表形式整合呈現。.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中華民國政黨歷年最高得票率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政治

中華民國政治是指於1912年創建中華民國政府,期間在大陸時期經歷了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並在行憲後於1948年正式改組,1950年遷至臺灣地區後運作至今。.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中華民國政治 · 查看更多 »

財政昏迷指數

財政昏迷指數是由《商業周刊》、393公民平台、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黃崇哲等學者設計的財政健全評估指標,評比2001年到2012年台灣各縣市多項財政能力,如永續服務、決算預算支應、償債審核資料及現金償付等;該指數的評估方法是以美國政府會計標準委員會、美國公民聯合會等國際公認作法為基礎。 該指數以四大面向探討地方財政破產失靈之可能,其目的包括:建立公民財政參與感,期望經由本指標使公民社會容易掌握財政情勢變化,並研判影響財政健全的主要因素,以形塑社會壓力,引導政治政策追求永續財政健全;突破預算審議與政黨瓜分機制,使公民社會能便利掌握預算編列的內容,提升議會預算審議成效,引導預算資源用於社會最大效用項目之上;本指標也可以引導社會輿論思維,使全體社會得以掌握公共財政之可能風險,並同時關注財政永續發展之重要性,393公民平台。。.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財政昏迷指數 · 查看更多 »

臺灣南部地區選舉地理

台灣南部地區選舉地理,又稱做台灣南部地區政黨版圖、台灣南部地區政治版圖、台灣南部地區選民結構,是社會地理學及政治地理學的一部分,用以對一個國家各區域的選民素質、選情推定、民意測驗等進行統計分析為主的研究,探討選民對政情反應、社會輿論傾向、選舉制度差異、選區劃分等問題。 依據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所擬訂之「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中華民國南部地區包括嘉義縣、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澎湖縣等六個縣市。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後,中華民國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的說法,意指中華民國南部地區政治情勢泛綠陣營佔有絕對優勢。.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臺灣南部地區選舉地理 · 查看更多 »

臺灣中部地區選舉地理

台灣中部地區選舉地理,又稱做台灣中部地區政黨版圖、台灣中部地區政治版圖、台灣中部地區選民結構,是社會地理學及政治地理學的一部分,用以對一個國家各區域的選民素質、選情推定、民意測驗等進行統計分析為主的研究,探討選民對政情反應、社會輿論傾向、選舉制度差異、選區劃分等問題。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所擬訂之「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中部地區包括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及雲林縣等五個縣市。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後,台灣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的說法,意指中部地區政治情勢較為支持泛藍陣營,不過此說法並不是非常的準確。.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臺灣中部地區選舉地理 · 查看更多 »

臺灣北部地區選舉地理

台灣北部地區選舉地理,又稱做台灣北部地區政黨版圖、台灣北部地區政治版圖、台灣北部地區選民結構,是社會地理學及政治地理學的一部分,用以對一個國家各區域的選民素質、選情推定、民意測驗等進行統計分析為主的研究,探討選民對政情反應、社會輿論傾向、選舉制度差異、選區劃分等問題。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所擬訂之「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北部地區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桃園市、新竹縣及新竹市等七個縣市。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後,台灣媒體開始提出「北藍南綠」的說法,意指北部地區政治情勢較為支持泛藍陣營,不過此說法並不是非常的準確,尤其宜蘭縣該歸於北部或東部常有不同的說法。.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臺灣北部地區選舉地理 · 查看更多 »

臺灣選舉

中华民国的選舉制度與架構則來自《中華民國憲法》,其中第二章「人民之權利義務」第17條載明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此外,該法並在國民大會、立法、監察、地方自治制度、省縣及選舉等相關章節,提供臺灣選舉的母法根源。1991年4月起,臺灣歷經7次修憲,修憲後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成為臺灣選舉的另一法理基礎。此外,臺灣於2003年底成為東亞第一個立法保障公民投票權的地區,依公民投票法進行的公民投票亦屬廣義選舉與直接民權之一環。直接民選的總統與國會與公投是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自主、政治自由民主、社會開放進步、政府依法行政、全民監督政府施政與公僕表現的重要象徵與方式。.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臺灣選舉 · 查看更多 »

臺灣東部地區選舉地理

台灣東部地區選舉地理,又稱做台灣東部地區政黨版圖、台灣東部地區政治版圖、台灣東部地區選民結構,是社會地理學及政治地理學的一部分,用以對一個國家各區域的選民素質、選情推定、民意測驗等進行統計分析為主的研究,探討選民對政情反應、社會輿論傾向、選舉制度差異、選區劃分等問題。 依據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所擬訂之「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中華民國東部地區包括花蓮縣、台東縣等兩縣。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後,中華民國媒體開始提出「綠地藍天」、「北藍南綠」等說法,但由於東部兩縣極為狹長,族群結構與西部縣市相當不一樣,此說法較適用於西部,於東部不太準確。.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臺灣東部地區選舉地理 · 查看更多 »

金馬地區選舉地理

金馬地區選舉地理,又稱做金馬地區政黨版圖、金馬地區政治版圖、金馬地區選民結構,是社會地理學及政治地理學的一部分,用以對一個國家各區域的選民素質、選情推定、民意測驗等進行統計分析為主的研究,探討選民對政情反應、社會輿論傾向、選舉制度差異、選區劃分等問題。 中華民國福建省目前有效管轄的金馬地區,由金門縣、連江縣(馬祖)等兩縣所組成 。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後,中華民國媒體開始提出「綠地藍天」、「北藍南綠」等說法,意指金馬地區屬泛藍陣營佔有絕對優勢。.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金馬地區選舉地理 · 查看更多 »

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

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於2012年(民國101年)1月14日舉行,選出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及第八屆立法委員 ,中央選舉委員會,2011年4月19日。此次選舉為中華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將總統與國會議員合併選舉,亦是第一次出現女性總統候選人。 此次選舉包含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選舉與第八屆立法委員選舉。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在總統選舉上獲勝、馬英九成功連任總統,立法委員選舉則取得過半席次、繼續成為立法院第一大黨,但不再擁有立法院議案表決的絕對優勢;而身為最大在野黨的民主進步黨,無論是在總統選舉的得票率、或是立法委員選舉的席次上均較前次增加。此外,身為泛藍政黨的親民黨在此次選舉不再與中國國民黨合作,自行推出總統與立法委員候選人,但僅在立法委員選舉上當選3席,總統選舉更僅取得不到5%的得票率。.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中華民國第9屆立法委員選舉於2016年(民國105年)1月16日舉行,並與中華民國第14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共同構成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本屆選舉為中華民國立法院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之後的第3次選舉。第9屆立法院的總席次共計113席,其中73席區域立法委員由單一選區選出,6席原住民立法委員由複數選區選出,34席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由比例代表制選出。全體當選委員於2016年2月1日宣誓就任。 相較於「提前結束比賽」的總統大選,藍綠兩黨都將主戰場移到立委選舉。藍軍企圖保住國會過半和制衡能力,綠營則喊出單獨過半,陳菊、賴清德等綠營王牌更呼籲選票集中,不要重演陳水扁8年朝小野大的跛腳情形。選舉結果,民主進步黨獲得6成席次(68席),較上屆選舉增加28席,不但重新成為立法院第1大黨,且首度單獨取得立法院過半席次;國民黨從64席銳減至35席,再度成為最大在野黨,泛藍陣營首次失去過半席次;新成立的時代力量獲得3席區域立委與兩席不分區立委;親民黨從2席增為3席不分區;無黨團結聯盟則維持1席席次,本次選舉亦是選舉制度改制以來,第1次無任何僑居國外國民者當選立法委員。 一般預料,本次也是現行區域立委選舉區劃分的最後1次立委選舉。依法立委選舉區每10年調整一次,而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選舉區劃分係於2007年決定,故中央選舉委員會將於2017年進行選區調整。.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

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於2016年(民國105年)1月16日舉行,選出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及第九屆立法委員。此次選舉為中華民國自由地區有史以來第二次將總統與立法委員合併選舉。.

新!!: 臺灣選舉地理和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台灣選舉地理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