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臺灣教育改革

指数 臺灣教育改革

台灣教育改革,簡稱教改,是指台灣1990年代以來一連串的教育改革措施,不論是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變革,堪稱台灣教育史上變動最劇烈的階段。由於教改牽涉層面相當廣,因此不斷為社會各界所廣泛討論,又因爭議頗多,且配套不足倉促上路。實施至今各界給予不一的評價。.

59 关系: 劉真 (教育家)劉源俊十八分上大學危險心靈 (電視劇)史英吳京 (學者)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寬裕教育小野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常態分班九年一貫課程义务教育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建構式數學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國教行動聯盟初级中学唐鳳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 (中華民國)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稻德國真遠算术繁星推薦認識臺灣高中職多元入學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黃武雄鵝湖月刊臺中市私立明道高級中學臺中四省中臺北市立萬芳高級中學臺灣臺灣大專院校整併臺灣中學國文科課程臺灣國中教育臺灣戰後時期臺灣數學教學改革臺灣教育臺灣教育史臺灣書店苗栗縣私立全人實驗高級中學陳永興林清江李遠哲東北新省區方案森林小學洪秀柱...減負振鐸學會朱敬一文化台獨文理分科教科書教育体制改革教改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扩展索引 (9 更多) »

劉真 (教育家)

劉真(),字白如,生於安徽鳳台,著名教育家,曾任立法委員、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廳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總統府資政、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等職位。曾獲頒行政院文化獎、一等教育文化獎章。.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劉真 (教育家) · 查看更多 »

劉源俊

劉源俊(),臺灣物理學家,原籍上海市青浦区,生於雲南昆明。現為東吳大學物理系名譽教授、《科學月刊》董事長,並曾擔任東吳大學和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劉源俊 · 查看更多 »

十八分上大學

十八分上大學是台灣教育教育改革失敗的語詞。源起於民國96年(2007年)時大學指考最低錄取大學分數為18分,並錄取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資訊科學系為起始點,之後甚有14分,10分,8分(7.69)。知名台灣學者李家同表示:「教育部教出不到八分的考生要這種無能政府做什麼?」曾有節目探討分數低的學生是否素質低落,而根據訪談內容不少網友均表示真的很低落,台灣教育失敗。.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十八分上大學 · 查看更多 »

危險心靈 (電視劇)

《危險心靈》是一部改編自台灣作家侯文詠同名小說《危險心靈》的電視劇。故事劇情以青少年學生的角度出發,關注台灣教育改革政策下的學校、老師、學生、家長方面的衝突與各種現象。書中許多情節深刻的點出新制度下造成的問題,也真實反映了許多現象;在推出時,引起社會上的許多討論和迴響。同時,本劇也是培育許多新生代藝人的搖藍,如:黃河、張書豪、紀培慧、胡桓瑋、溫昇豪、羅康妮 飾演男主角的黃河因此劇獲得第42屆金鐘獎戲劇類最佳男主角獎,此劇也拿下同屆金鐘獎最佳戲劇節目獎。.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危險心靈 (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史英

史英 為中華民國教育改革人士、國立臺灣大學退休副教授,亦為森林小學創辦人之一。史英長期投身教育改革,早年投入教改運動十餘年以批判學校老師體罰為重點,成為具有獨特風格,也成為在教師和學生們中具有爭議性的教育界人士。史英積極推動「建構式數學」,與處在第一線教學現場的基層老師有幾乎完全不同的解題方式。育有一子史哲。.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史英 · 查看更多 »

吳京 (學者)

吳京(),江蘇鎮江人,1934年出生於南京,為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土木系學士(1956)、美國愛荷華大學流體力學工程博士(1964),是著名之海洋流體力學專家。 1986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國立成功大學(1994-1996)、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1996-1998)等職務。2008年1月因壺腹癌病逝成大醫院。.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吳京 (學者) · 查看更多 »

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

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簡稱學權小組,成立於2010年6月高師戒嚴事件後,由國立成功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長庚大學、國立高雄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等多所大學的學生組成的組織。成立目的是透過學生自主的評鑑方式,扭轉過去官方大學評鑑偏向於僵固指標以及校方觀點的問題,突顯出學權不彰的學校,使其不敢在鎂光燈的檢視下恣意妄為地對學生進行壓迫,並倡議「學生權利」成為公共議題。.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 · 查看更多 »

寬裕教育

寬裕教育(ゆとり教育,又譯悠閒教育、寬鬆教育)是日本教育中相對於應試教育,將授課時間與內容縮減的教育辦法。.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寬裕教育 · 查看更多 »

小野

李遠(),筆名小野,生於臺灣臺北市,籍貫福建武平,作家、編劇,任職中央電影公司期間參與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曾任中華電視公司總經理,現任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兼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小野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

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簡稱教改協會,於1997年由十多個地方性及議題性教改團體共同成立,以促進人性化教育、尊重地方性思考,及提升教育品質為宗旨,並站在民間立場參與教育公共政策之決策過程。.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 · 查看更多 »

常態分班

常態分班是一學校在新生剛入學時,以隨機之方式將學生分配到各班級中。不以其成績、智力測驗的差異分班。在其他年級也不會因為類似的差異而重新分班。另一種編班方式為能力分班,也就是依成績、智力測驗等差異進行分班。 以台灣為例,自1968年推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起,國民小學多半採取常態分班,而國民中學因有升學考試的壓力,雖法令規定需採行常態分班,但實務上有些學校可能採行能力分班,老師、教育學者及家長在此也有許多的意見。推動常態分班也成為1990年代起,臺灣教育改革的議題之一。.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常態分班 · 查看更多 »

九年一貫課程

九年一貫課程為台灣教育改革主要政策之一,亦為該改革中最重要一環。以中華民國教育部為主導機關的該教育改革政策,乃指將臺灣境內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兩學校層級課程中的科目與內容,以教科書為主軸來做九年一貫的銜接,其目的在於學生能獲得連續且統合的學習與知識。 九年一貫課程包含「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面向,整合所有國語、鄉土語言、英語、數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等學習領域,並依學生能力為指標,成為教育目標的依據。另外於實務上,加強學校彈性時間並強調教學企劃等。 九年一貫課程於2001年9月試行,2004年9月全面實施。此外,教育部積極推動的課程也會受到政治的影響,例如:教育部在2009年即開始大力推行游泳教學,並在2011年大力推行書法教育。.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九年一貫課程 · 查看更多 »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指政府有义务运用公共资源保障所有适龄儿童接受的教育。義務教育的三個基本原則是強制、普遍與免費。凡是适龄儿童都應強制接受教育的义务,並且教育對象沒有階級或是出身的限制,此外還必須是免納學費的。1717年,普魯士王國開始實施義務國民教育,是全世界第一個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第一款指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現代大部份的國家和地區都有實施義務教育,但年數和成效不一。 在日常生活中,強制教育、普遍教育及免費教育均與義務教育通用,但嚴格來說,這些字詞只提及了義務教育的部份基本原則。.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义务教育 · 查看更多 »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Humanistic Education Foundation),是臺灣一個以教育改革為關懷主軸的民間志願組織,該團體成立於臺灣解嚴不久後。該團體名稱由來為其中心思想:「教育應該以人為本」,其主要活動類型有舉辦演講、研習營、夏令營,以及召開記者會將議題訴諸媒體或司法。該團體因推動常態編班及揭發不當經營補習班等事件而在社會大眾之中獲得兩極評價。.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 查看更多 »

建構式數學

建構式數學,是一種源自於1989年為闡明數學教學原則所提出的數學教育方式。在美加地區的「學校數學的課程與評價標準」文件中,試圖為美國和加拿大K-12(5~18歲)的數學教育提出一個願景。他們的建議在90年代被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等許多教育機構所採納。2000年全國數學教師委員會修定並出版了《學校數學的原則和標準》(PSSM),而這個版本也成為許多州的數學基礎,並為政府資助的教科書目。其最重要的標準,是強烈的呼籲手算數學並贊成學生發現自己知識和概念的思考。《學校數學的原則和標準》採取了更加平衡的觀點,但仍強調概念性思考和問題解決。這種方式的數學教學被稱為「建構式數學」或者叫「改革數學」。.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建構式數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

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簡稱民主紀念館),是中華民國行政院在民主進步黨執政期間,根據2007年4月13日核定之《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所成立的文教設施機構,正式掛牌成立於2007年5月19日中央通訊社,《民主紀念館揭牌 蘇揆:台灣民主歷史性階段》,2007年5月19日。,改制於原本設置同址的中正紀念堂。 2007年5月10日教育部部長杜正勝發佈教育部令,「訂定《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全文共五條,以設立一個名為「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的機構;同時發佈生效的還有《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辦事細則》。規程和辦事細則都沒有註明紀念館的地址,也沒有提及中正紀念堂之名以及與中正紀念堂關係。 2007年6月7日,立法院法制、教育聯席委員會決議廢止《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惟教育部認為立法院無權廢止四級機關之組織法,雙方陷入各說各話的局面。 民主紀念館甫成立即產生法律上是否存在的爭議。由泛藍陣營占多數的立法院在廢止組織規程後,主張民主紀念館不存在,也據此凍結以民主紀念館名義編列的預算;泛綠陣營則主張,立法院無權廢除相當於行政院行政命令的組織規程。 2008年5月20日,執政黨由民主進步黨變更為中國國民黨。同年8月,行政院研擬廢止《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民主紀念館正式復名為中正紀念堂;計民主紀念館存在時間約一年三個月。中華民國政府於2009年7月20日正式將中正紀念堂匾額重新掛回。.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 · 查看更多 »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實施的一項學業輔導措施,旨在提供弱勢族群子女更多的教育支援,以期能改善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自2006年起,台灣具有原住民、外籍配偶子女、隔代教養或單親、低收入戶、身心障礙和農漁民子女身份的學生可在正規教育時段外享有額外的課業指導。.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 · 查看更多 »

國教行動聯盟

國教行動聯盟,於2012年6月26日成立,以抵制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為主。.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國教行動聯盟 · 查看更多 »

初级中学

初级中學,是中等教育的階段之一。許多國家的教育部門將普通中學劃分為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廣義的初級中學包括普通初級中學和初級職業學校,狹義的初級中學專指普通初級中學。其中,初級中學是學生在小學結束後接續進行的教育,而在初級中學這一個階段結束之後,下一階段將會是高級中學。.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初级中学 · 查看更多 »

唐鳳

唐鳳(Audrey Tang,),原名唐宗漢,臺灣外省人第三代蔡雅寶:鹿港到眷村的歲月 https://www.slideshare.net/autang/ss-56488466,父親唐光華曾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及陳履安競選總統發言人,母親李雅卿為商業周刊前副總編。2016年唐鳳出任中華民國行政院無黨籍政務委員,外媒以「全球首位跨性別部長」介紹她,也是台灣第一位數位政委。 唐於政委任內數次以機器人視訊直播、影音屏幕等科技,成功代表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歐洲總部的網路治理國際會議、聯合國人居署於吉隆坡舉行的世界城市論壇、聯合國亞太經社會於首爾舉行的亞太影響力投資工作坊,並親自參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網絡在教廷舉辦的人工智慧研討會等。唐鳳認為,中華民國臺灣要走一條「暖實力」外交(Warm Power)的路。 唐鳳原為自由軟體程式設計師,在臺灣曾被稱為「台灣電腦十大高手」之一,曾致力於多項專案的開發維護,是Haskell和Perl社群領導者,也是g0v零時政府核心成員。唐鳳早年不習慣傳統正規教育,14歲起便以在家自學方式學習。過去曾擔任明基電通、蘋果公司等公司顧問,並長期參與開放原始碼社群協作、主導vTaiwan等平臺走向。 在2014年至2015年間擔任行政院虛擬世界法規調適計劃顧問,也是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開放資料諮詢委員會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委員會委員,同時與法國外交部、法國經濟財政部、巴黎市政府、西班牙馬德里市政府在數位治理領域合作。2016年8月,行政院院長林全任命曾有網路創業經驗的唐鳳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負責督導數位經濟與開放政府發展,亦是首位跨性別女性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她則表示在進入行政院後,將透過數位技術和系統輔助公務體系解決問題,並強化政府部門與公民科技、公共社群的對話與合作。.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唐鳳 · 查看更多 »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簡稱全家盟),為臺灣一個由民間組成的家長團體,於2002年10月26日結盟,正式成立於2005年5月22日。積極支持教育改革與壓力減輕。現任理事長為彭淑燕。全家盟主張「推動十二年國教」、「推動教師專業評鑑」、「促進家長參與教育」及「發現孩子軟實力」,也曾在2010年五都選舉發表致五直轄市市長候選人公開信要求儘速施行十二年國教。全家盟為台灣一個有名的家長組織,但所代表的家長數量不明。 2010年,全家盟與學界一起推動《兒童教育與照顧法》;但該法因為涵蓋0-12歲的孩子、範圍過大,最後拆解為《幼兒教育與照顧法》,於2012年3月立法通過。 2013年6月,全家盟呼籲儘速通過12年國教修法 全家盟的十二年國教主張免試及適性,對於學科菁英要求保留特招方式,維持數理、語文智慧較強學生有暢通升學管道。全家盟關注教育資源公平合理分配,主張儘速修改《教師法》,將教師評鑑及修改合理教評會組成比例入法,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公平合理的受教權。 2009年到2012年間,全家盟向中華民國教育部申請多項12年國教宣導相關補助費用。.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全國家長團體聯盟 · 查看更多 »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 (中華民國)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The National Federation of Teachers Union),中文簡稱全教總,英文簡稱NFTU,成立於2011年7月11日,為中華民國教師依據《中華民國工會法》而成立的職業團體,首任理事長為劉欽旭,會員為臺灣各縣市教師職業工會或是教育產業工會。.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簡稱全教產,成立於2014年9月20日,並於10月17日在台大校友會館辦理成立記者會,為依據《中華民國工會法》而成立的全國性聯合教師組織。目前有24個會員工會,各會員工會之會員教師合計約達5萬名。該會認為,全教產的成立讓教師族群有多元發聲的管道,主要經費和工會實力保留在會員工會,各會員工會保有較大的獨立自主權。.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稻德國真遠

到德國真遠,或稱「到國立真遠」,是一迷因產下的臺灣流行語,分別取一字作"諧音"代表五間臺南市及嘉義縣郊區的私立大專院校:稻江、立德(現康寧大學)、興國(現中信金管學院)、真理(麻豆校區)、致遠(現首府大學)。隨後甚有延伸為「到德國義大利真遠」,裡面加入了高雄市以及新竹縣的義守大學、大華科技大學、宏國德霖科技大學/樹德科技大學(並列)。.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稻德國真遠 · 查看更多 »

算术

算術(arithmetic)是数学最古老且最簡單的一個分支,幾乎被每個人使用著,從日常生活上簡單的算數到高深的科学及工商业計算都會用到。一般而言,算術這一詞指的是記錄數字某些運算基本性質的数学分支。常用的运算有加法、減法、乘法、除法,有时候,更复杂的运算如指数和平方根,也包括在算术运算的范畴内。算术运算要按照特定规则来进行。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以分數的形式)和实数(以十进制指数的形式)的运算主要是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学习。用百分比形式进行运算也主要是在这个时候学习。然而,在成人中,很多人使用计算器,计算机或者算盘来进行数学计算。 專業数学家有時會使用高等算術來指数论,但這不應該和初等算術相搞混。另外,算術也是初等代數的重要部份之一。.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算术 · 查看更多 »

繁星推薦

繁星推薦為中華民國教育部為了實現“高中均質、區域均衡”,於2010年合併現行的學校推薦、甄選入學與繁星計畫,所推行的大學甄選入學管道。採該方式甄選入學的高中生,要先報考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舉辦的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報名時間在每年的11月、考試時間則在次年的1月底或2月初。.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繁星推薦 · 查看更多 »

認識臺灣

《認識臺灣》是由中華民國國立編譯館所編撰的一套國民中學教科書,分為《社會篇》、《歷史篇》、《地理篇》共三本,於1997年(民國86年)9月1日開始於台澎金馬各國民中學實施教學。在一般的語境下,《認識臺灣》單指《歷史篇》——因其牽涉臺灣歷史(包括明、清、日治時期)的評價與認同,遠較其他兩篇複雜。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臺灣歷史、臺灣地理內容改為編於七年級(國中一年級)的社會領域課程,《認識臺灣》教科書的階段性任務也已結束。.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認識臺灣 · 查看更多 »

高中職多元入學

中職多元入學為中華民國教育部為國民中學畢業生所設計的升學高級中等學校、高級職業學校、五年制專科學校的一系列入學方案總稱。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採計國民中學在校成績做為參考依據,申請入學、甄選入學、登記分發入學則採計國中教育會考成績做為參考依據。.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高中職多元入學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

市立高雄高級中學,簡稱高雄中學、雄中、K中,舊稱省高中,英文簡稱則常用KSHS,坐落在臺灣高雄市三民區。地理位置鄰近高雄火車站、三塊厝車站以及愛河高雄中學的前身為「高雄州立高雄中學校」,是在日治時期由高雄州政府主導下所創立的中學校。之後在1944年時因應第二所州立中學的設立,而改命名為「高雄州立高雄第一中學校」。日治時期高雄中學為五年制中學校,高雄州政府於左營另行增設了高雄州立高雄第二中學校,並於1944年4月1日正式授課,由內藤理八任職高雄二中的校長,但隨著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日本趨於劣勢,一度將年級從五年級制改為四年級制度。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改名為臺灣省立高雄第一中學,1947年時,與「臺灣省立高雄第二中學」合併,並共同歸於台灣省教育廳所管轄。到了1979年隨著高雄市升格成為直轄市,改隸為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至今,高雄中學的校務行政也改由高雄市教育局所管轄。 此外高雄中學原本為單純的男性學校,但自75學年度起陸續成立有音樂班、體育班和科學班,使得學校成為男女共學的高級中學。其中普通班仍僅招收男性學生,而音樂班、體育班與科學班則是男女學生兼收,不過女性學生的比例仍算是相當稀少。 高雄中學長期以過去校長王家驥立下的「實事求是,精益求精」一語作為精神指標,期望能以正確的價值觀來型塑學生高尚的品格,並強調訓練學生能同時具有人文及科學的綜合素養。另外高雄中學也一度是台灣戰後時期後的全國化學科教育研究中心,現今高雄中學也開始將重點轉往國際教育交流的活動,也讓學生得以有機會接觸其他國家的學生並相互交流。而雄中校園內有部分教學或行政建築屬於自日治時期所蓋築的重要歷史遺跡。由於建築優美,假日時亦常吸引遊客駐留.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黃武雄

黃武雄(),筆名鄭本、黃南,嘉義縣朴子市人,台灣數學研究學者、教育工作者、作家、社會運動參與者。.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黃武雄 · 查看更多 »

鵝湖月刊

《鵝湖月刊》為台灣的政治思想性刊物,1975年7月,由王邦雄、曾昭旭、袁保新、岑溢成、楊祖漢、萬金川等學者所創辦。榮譽社長為潘朝陽,現任鵝湖月刊社社長為朱建民,副社長為蔡家和,執行長為劉世慶,月刊主編為楊祖漢。.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鵝湖月刊 · 查看更多 »

臺中市私立明道高級中學

臺中市私立明道高級中學,簡稱為明道中學(Ming-Dao High School),是位於臺灣臺中市的一所私立中學。位於烏日區台1乙線中山路一段。現今設有高中部、國中部、綜合高中暨高職部(簡稱綜高部)、國際部,在校學生及教職人員人數快八千人。在中華民國教育部底下視為三所學校,國中部為一所,高中部為一所,綜合高中暨高職部和國際部為一所。.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臺中市私立明道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臺中四省中

臺中四省中為公元2000年前臺中市境內四所省立高中的合稱,由於以往「省辦高中,縣市辦初中」政策,高中數量甚少,舊時台中縣市內公立高中僅有7所,因此能夠錄取的學生皆為當時的一時之選,又臺中為中台灣的中心都市,進入市區內的四省中更是至高的榮耀,因此四所學校是從前學子和家長們心目中理想的公立高中,直至今日仍是國中學子的目標之一。 自1990年代起,呼應410教改廣設高中大學訴求,各縣市政府紛紛改制國中為完全中學,或是重設曾有的市立高中,省辦高中政策宣告終結。公元1997年,中央政府實行精省,四所省立高中皆於2000年改隸為國立高中,省中時代正式結束,但因四省中稱號已久,故常可見此稱呼,如學生的四省中科博館義工,或是學校方面與2001年新設的興大附中組成的「中部五校聯盟」,皆能見到四校緊密的合作與夥伴關係。 2014年8月1日,實施《高級中等教育法》後,四所學校皆歸類為「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2017年1月1日,因臺中市已升格直轄市,由中央政府依法改隸至地方政府,移轉為市立高校。.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臺中四省中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立萬芳高級中學

臺北市立萬芳高級中學是一所位於台北市文山區的完全中學,其前身為創設於1980年的萬芳國中,1982年9月開始招生。1998年,為因應臺灣教育改革以及提供文山區男生就讀公立高中的升學機會而籌備、改制為高級中學,次年起開始招收高中生,成為北市文山區繼景美女中之後第二所公立高中及唯一男、女生兼收的公立高中。同時設有國中部,奠定社區化及以完全中學發展為特色的辦學重點。.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臺北市立萬芳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大專院校整併

臺灣大專院校整併,即臺灣高等教育體系內兩所以上之大專院校進行合併,可分為「新設合併」(如國立嘉義大學合併案)與「存續合併」(如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合併案)兩種。早期整併原由不盡相同,而近年來的整併案大多與大專院校退場擁有相同的時代背景,教育部在1994年至2005年間實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政策,在全國各地以升格或成立新校的方式廣設大專院校,使之數量暴增一倍以上,大學教育從菁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質量嚴重失衡、招生門檻低且浮濫、高教資源間產生排擠效應,致使大學生與碩博生平均素質下滑、國際觀缺乏、加上學用落差,造成文憑貶值、人才供需失衡、產業斷層、結構性失業等影響國家競爭力的重大問題。 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大學排名的競爭趨於白熱化,國外不少大專院校透過整併,整合資源、擴增學門,有效提升大學排名與競爭力,例如:浙江大學、多倫多大學等。最嚴重的是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大專院校招生缺口日益增大,2010年大專院校之招生缺額已達2,336人,預計2021年在164所大專院校中將有三分之一倒閉,將對臺灣高等教育體系產生劇烈的衝擊。 故於2011年1月26日立法院通過《大學法》第七條修正案,賦予教育部對大專院校整併規劃與主導權限,教育部於2012年6月22日訂定《國立大學合併推動辦法》,規定在提升整體競爭力的目標下,其可於衡量高教資源、招生狀況等因素後,主導國立大學合併事宜。.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臺灣大專院校整併 · 查看更多 »

臺灣中學國文科課程

國文科,臺灣中等教育共同課程之一。在近年臺灣教育改革過程中,逐漸轉變為「語文領域」。國文課程,採用國語授課,以教授中文古典及現代文學範文為核心,廣義上則涵蓋「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及「國學概要」、「文法與修辭」、「應用文」、「文學欣賞」等選修課程。早期國文課本,由國立編譯館依課程標準統一編定,並交由臺灣書店販售,稱為「部編本」、「統編本」;1999年後,台灣開放民間出版社編輯教科書,由國立編譯館聘請學者專家負責審議,稱為「審定本」。.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臺灣中學國文科課程 · 查看更多 »

臺灣國中教育

國民中學,簡稱國中,是臺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一部份,對初級中學的稱呼。在臺灣,6歲至15歲的兒童和少年依法需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國民小學需在每年5月將畢業生名冊造冊完畢,以便進行分發入學。除特殊個案可申請在家自學,或因重大傷病以致無法上學外,每個國小畢業生都必須到國中學習3年,否則即屬違法,依法可對監護人處以新臺幣300元以下罰鍰,催告無效時也可連續開罰直到入學為止。 臺灣中學教育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明治29年(1896年),臺灣總督府實施「直轄學校官制」政策,是臺灣教育史上第一個參考西方制度設立的現代學制系統。日本之後對臺灣的教育政策經過三次修改,藉由教育實行皇民化,強化臺灣人民對大日本帝國的向心力。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將原有之尋常高等小學校以及公學校高等科改制為縣市立初級中學、女子初中和初級職業學校。而目前臺灣的中學教育即成形於民國57年(1968年),為提升臺灣民眾知識水準,中華民國教育部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原「初級中學」、「女子初中」一律改制為「國民中學」。 國中修業期滿後,畢業生可自由選擇繼續升學或投入職場。截至2014年為止,有升學意願的畢業生可以參加國中教育會考,或是參加特色招生考試,依考試分數申請普通高級中學、綜合型高級中學或技術型高級中學。 臺灣在教育改革期間大力推動各項教育改革方案,內容包括國教延伸、教育正常化和自主學習等。其中延長國民教育年限的呼聲起自民國72年(1983年)、達成共識於民國92年(2003年),民國100年(2011年)正式宣布將於2014年後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臺灣的國民教育將向上延伸3年,現行的高中職升學制度也將廢除大半,對臺灣中學教育帶來深遠影響。.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臺灣國中教育 · 查看更多 »

臺灣戰後時期

臺灣戰後時期,是指臺灣歷史上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由中華民國管轄的時期,也稱為中華民國時期及國民政府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依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第一條甲項規定,於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以在臺日軍主官身分,接受蔣中正的代表何應欽委派的臺灣地區受降主官陳儀將軍發布的《署部第一號命令》並簽署受領文件,此舉為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所謂的「臺灣光復」,自此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統治迄今。 1945年8月15日至10月25日之間,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仍在中國大陸及其它戰區處理戰後事宜(國共戰爭),官派接管臺灣的專責人員則需要一段行政流程與等待命令的作業時間,同時大日本帝國在臺灣駐警、駐軍及所有日籍人員則是於1945年9月之後,才開始分批被遣回日本(日方稱引揚歸國),這使得臺灣在這段時期既不屬於日方治理,又無中華民國接管,臺灣處於無政府狀態,但因戰事已於1945年8月15日結束,使得這段兩個月的空窗期在臺灣歷史上也被納入「臺灣戰後時期」。.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臺灣戰後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數學教學改革

臺灣數學教學改革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引進建構式數學的數學教學方便法,主要是由史英及黃敏晃推動,強調由學生建構數學的意義,不再是以「背公式,解數學」為主,基本方向是培養理解力、思考力和判斷力,以及溝通的能力。 建構式數學在1996年開始在國小實施,因2002年時第一屆用建構式數學教學的學生升上國中,數學計算能力低落,因此在2003年時教育部部長黃榮村規定,不再以建構式數學為唯一數學教學的方法。 建構式數學是在1993年時修改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時引入的,當時小組召集人是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敏晃,強調學生必須自行建構數學的意義,在教學目標中提到「……養成主動地從自己經驗中,『建構與理解』數學的概念」,因此通稱為「建構式數學」。原因是避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失去興趣及學習動力,因此初期先由實物、概念及簡單的計算,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後來才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 可是到2006年的時候,因為發現許多教師無法善用建構式數學教學及測驗,導致臺灣學生對於數理方面的素質不斷低落、甚至學習數學更加痛苦;所以緊急廢除了建構式數學,強調可以使用九九乘法表的教學方式。 建構式數學推出後,在專家與家長之間有不同的看法。家長主要擔心的是運算能力的低落,而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洪萬生認為家長不應該只重視學生數學的計算能力。也有其他學者認為概念的理解比計算能力更加重要。另外建構式數學提出後,因為第一線教師因為建構式數學理解不足,在執行時出現偏差也是問題之一,而建構式數學開始時,九年一貫課程也正規劃進行,因此教師培訓以九年一貫課程為重點,建構式數學的培訓較為不足。史英則是認為是建構式數學的問題是在其教材上,不過他也認為國立編譯館的數學教材雖仍有可改善之處,和舊教材相比,已經好很多了。數學家丘成桐則是認為不背九九乘法表的極端建構式數學是種「不幸」。.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臺灣數學教學改革 · 查看更多 »

臺灣教育

台灣教育,歷經自荷西時期的宗教跟語文教育,之後明鄭時期建設孔廟太學、清治時期建設書院、日治時期成立學校制度、戰後的戒嚴時期教育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直到解嚴後的教育改革。.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臺灣教育 · 查看更多 »

臺灣教育史

臺灣教育史相對於臺灣開發史而言,啟蒙相當的早。如果不包含沒有文字記載的平埔族及高山族等原住民的史前教育方式,可溯源自荷西時期的宗教跟語文教育,之後歷經明鄭時期建設孔廟太學、清治時期建設書院、日治時期成立學校制度、戰後的戒嚴時期教育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直到解嚴後的教育改革。.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臺灣教育史 · 查看更多 »

臺灣書店

臺灣書店(Taiwan Book Store)是二戰後創立的台灣出版社與書店,存在於民國35年(1946年)-民國92年(2003年),以經銷教科書和出版兒童讀物聞名台灣。.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臺灣書店 · 查看更多 »

苗栗縣私立全人實驗高級中學

全人實驗高級中學是第一所招收青少年的自由民主學校,位於苗栗縣卓蘭鎮的山上。全人中學創立於1995年,乘著410教改運動的熱情,由畫家程延平邀集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十來位家長,一起在遠離市區的卓蘭山區買下土地,想要實現理想中的教育。全人中學於2009年正式立案(創校14年後),成為合法的私立實驗高級中學。這類開放教育的學校國際上稱之為民主教育,如同英國的夏山学校,還有美國的瑟谷學校等等,連同國內的森林小學、種籽學苑(種籽實驗小學)都是類似理念(人本主義的教育)的學校。.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苗栗縣私立全人實驗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陳永興

陳永興(),台灣的政治人物與醫師,高雄市人。.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陳永興 · 查看更多 »

林清江

林清江(),台灣雲林縣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畢業,英國利物浦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國立高雄師範學院院長、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廳長、國立中正大學校長、考試院考試委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教育部次長,1998年2月出任教育部部長。1999年6月因健康關係辭去教育部部長職務,同年12月29日上午8點25分因腦瘤病逝。 林清江為台灣知名教育學者,著有《教育社會學》等多部著作,終身投入教育工作;曾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委員,是台灣教育改革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1986年中央政府決定籌設國立中正大學,委由林清江博士進行籌備,而後並擔任首任校長,對該校的付出不遺餘力,為了感謝他的貢獻,以及表彰其對終身學習理念的堅持,中正大學校方特別將推廣教育中心更名為「清江學習中心」。 |- |colspan.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林清江 · 查看更多 »

李遠哲

李遠哲(Yuan-Tseh Lee,),生於新竹州新竹市,化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日本學士院名譽會員。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94-2006年),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2011-2016年)、名古屋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會長。 1986年,因首先以分子角度來研究化學反應的動力學而與達德利·赫施巴赫及約翰·波拉尼共獲諾貝爾化學獎,是首位獲得該獎的華人及臺灣人。.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李遠哲 · 查看更多 »

東北新省區方案

東北九省,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民國36年(1947年)6月5日公佈的中国东北地区行政區劃方法。.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東北新省區方案 · 查看更多 »

森林小學

森林小學(簡稱森小)是基於人本教育的理念學校。開創之初是由教育改革者、家長,教師和學者,為實現其以人為本的教育理想,在人本教育基金會策劃下建立的一所實驗性另類教育。中華民國在解嚴之後在政治、言論自由、集會自由上皆大為進步,但是國民教育之教育體制存在諸多弊病,1994年興起台灣數個民間團體號召大批民眾走上街頭推動教改大遊行活動,由於這股教育改革浪潮,並在教育部與社會輿論關注,籌辦初期亦遭遇諸多困難,政府不承認學校,多次計劃取締,但在創辦者教改理念堅持下終於創建成立,使得森林小學成為台灣民間第一所靠理念辦學的私人學校 。 森林小學是以人文與自然理念辦學的學校,並非是四周都是「森林」的學校。擁有這樣理念,即使是在在都市公園裡辦學校亦是森林小學。現在獲得社會廣泛認識,已成為理念辦學代名詞,諸多極力改革的國立學校紛紛自稱「森林小學」。亦影響到中國大陸、香港,近年出現以坚持人文理念立校的示範學校。.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森林小學 · 查看更多 »

洪秀柱

洪秀柱(),中國國民黨籍女性政治人物、教育界人士,生於臺北市,昵称“小辣椒(Chuchu Pepper)”,曾任中國國民黨主席、中國國民黨副主席、立法院副院長、立法委員等職,更一度獲得中國國民黨參加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的代表权。目前擔任由她出資成立的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高中時期便加入中國國民黨,之後依父親期望至中國文化學院法律學系。她畢業後成為國中教師,先後兼任訓導主任與教務主任。她還投入黨務工作,且在1989年經提名而當選成為立法委員。 之後她連任8屆立法委員,主要關注高等教育質量和發展,且支持海峽兩岸關係長期穩定發展。她既是身材娇小,也是口才绝佳犀利直白,所以外号有「政坛小辣椒」,粉丝则自称「辣椒粉」。期間她未跟隨新黨和親民黨離開中國國民黨,而認為應在黨內展開改革。2011年開始,她先後擔任中國國民黨副秘書長和副主席,也曾是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考核紀律委員會主任委員。2012年當選成為中華民國歷史上首位女性立法院副院長。 2015年,受直轄市長及縣市長敗選影響,洪秀柱在黨內重要人士未表態下,正式登記參選、並通過提名選舉門檻,而代表中國國民黨競選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隨後在2015年7月19日的中國國民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第3次會議通過提名人案,但因後續爭議發言、「一中同表」主張、海峽兩岸立場和社會支持度下滑,被不少主流國民黨員抵制。最後中國國民黨在2015年10月17日召開全國代表大會臨時會議以舉手表決廢止提名,成為首位通過黨內初選後、卻被撤銷提名的參選人。 在這之後,洪秀柱參與2016年中國國民黨主席補選,過程中出現本土派與非本土派路線爭論,最後以五成六的得票率當選為中國國民黨史上首位通過黨員直選的女性主席。2017年4月9日宣佈參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競選連任,但最終以第二高票落選,成為首位競選連任失利的正任黨主席(首位連任失利的代理黨主席是2016年落敗的黃敏惠)。.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洪秀柱 · 查看更多 »

減負

减负是中国大陆的教育部门提出的口号,目的在于减轻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的负担。但在实践中,这一口号并无多大作用。实际上,学生在放学后,或在假期时,仍然有很大的负担,例如即使是“朝八晚五”的作息模式,在有些地区仍然未能推广。.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減負 · 查看更多 »

振鐸學會

中華民國振鐸學會,於1984年成立,是由一群台灣的中小學教師發起籌組的社團組織,其宗旨為教育改革與教師進修,致力於教育改良理論與實務。.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振鐸學會 · 查看更多 »

朱敬一

朱敬一(),臺灣知名經濟學家。臺大商學系畢業,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中華民國(臺灣)常駐世界貿易組織(WTO)代表團常任大使、美國國家科學院海外院士。朱敬一於1998年即獲中央研究院院士殊榮,後曾任中研院副院長、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行政院政务委员、行政院國科會主委等,並曾參選臺大校長。.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朱敬一 · 查看更多 »

文化台獨

文化台獨,是源自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媒體的一個政治術語。據傳是稱中國大陸媒體因為秉持著一個中國的對台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他們便認為台灣內部那些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台獨派份子,希望經由推動廢除馬英九政府所做的微調課綱、重塑台灣主體意識、以及本土化運動的再紮根,形成徹底的去中國化,這將使台灣在文化上脫離中國大陸,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進而推動實際的法理台獨,在國際法上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文化台獨 · 查看更多 »

文理分科

文理分科是在中国大陆、香港、台灣和日本等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所实行的一种教育制度,即将教学课程分为文科和理科让学生作出选择后进行分别教育。.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文理分科 · 查看更多 »

教科書

教科書或課本即是學校指定最官方的讀本書籍,它根據學校課程內容編寫,通常在小學及中學低年級,學生只要熟讀教科書內容,便可以應付測驗及考試。教科書也是教師重要的教學工具,美國有90%以上的老師,在90%的教學時間中,都是運用教科書來實施教學。 在成長知識中,教科書的公信力是具有一定的權威。至少考試試題的答案是以教科書為標準。 世界各國教科書選定方式不一,美國以認可制、自由制雙軌並行,選用又分「州選」和「學區直接選用」兩種方式。法國採認可制,流程為民間編寫後,通過篩檢,再登錄在「選定教科書目錄」,才成為供選用的教科書。英國的教科書產生無需經過官方審查,為自由制。德國与日本通过檢定后自由選用制。採用審定--的國家或地区還有韓國、中國大陆、台灣地区、新加坡等陳清溪 (PDF) 研習資訊第22卷第3期。.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教科書 · 查看更多 »

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是一种通常由政府主导,以提升教学水平为目的,通过改变教育方式、管理方式、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行政设置及划分方式的一种社会进步。.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 · 查看更多 »

教改

教改可指:.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教改 · 查看更多 »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是指2004年3月20日舉行的中華民國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由尋求連任的時任總統陳水扁與時任副總統呂秀蓮以不到3萬票的微小差距获胜當選。當選的正、副總統在2004年5月20日就任。這次選舉結果中,兩組候選人得票率僅差千分之二,為歷年及世界總統選舉罕見,而且廢票高達33萬票,約前次總統大選三倍之多(主因為廢票認定標準加嚴),因此另一總統候選人連戰及泛藍支持者要求立即查封所有票箱以備驗票。後來連宋陣營提出當選無效之訴與選舉無效之訴經最高法院判決敗訴定讞,陳水扁連任中華民國第11任總統。.

新!!: 臺灣教育改革和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台灣教改台灣教育改革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