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指数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是1930年從臺灣民眾黨分裂出去的一個右翼團體。 1930年8月17日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成立於臺中醉月樓酒家,出席者達227人,並推林獻堂、土屋達太郎為顧問;楊肇嘉、蔡式穀、李良弼、劉明哲、李瑞雲等5人為常務理事,成立後即於全島24個地方巡迴演講,鎖定「施行地方自治」此單一議題,主張確立民主主義,採取合法手段,以爭取政治自由與地方自治。但自治聯盟常遭到民眾黨及左翼陣營的批評及抵制,民眾黨並做出禁止黨員加入自治聯盟的決議,為了貫徹此立場,民眾黨中執委決定「對於加入自治聯盟之黨員,付以兩週促其反省,若不退出自治聯盟者予以除名處分」。之後除林獻堂外,蔡培火、陳逢源等跨黨份子都遭除名,林氏也憤而退黨。左翼陣營方面,除了譏諷自治聯盟為「第二公益會」(公益會即親日派辜顯榮等人所創組織),林秋梧主編的《赤道報》也曾予以譏諷,新文協的《新台灣大眾時報》甚至直批「騙賊」、「理該碎屍萬段」。然而自治聯盟卻是總督府最能接受的社會運動團體。 1931年(昭和6年),日本殖民政府大舉鎮壓台灣的政治、社會團體,無論台灣民眾黨(1927-1931)、新文協(1927-1931)、台灣共產黨(1928-1931)、台灣農民組合等組織皆被查禁,唯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還能正常運作。自治聯盟亦曾派員參加1935年(昭和10年)第一屆市會及街莊協議會員選舉,成績不錯。之後日本軍國主義抬頭,台灣民眾黨、新文協、台共等組織人員紛紛遭到搜捕。1936年(昭和11年),發生「祖國事件」。1937年(昭和12年)7月15日台灣地方自治聯盟舉行「第四屆聯盟大會」,眾幹部決議解散組織。.

目录

  1. 12 关系: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大稻埕王敏川祖國支那事件蔣渭水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陽美術協會楊基先楊肇嘉沈榮1930年臺灣1937年臺灣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重定向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查看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和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大稻埕

大稻埕(Tōa-tiū-tiâⁿ,Twatutia或Dadaocheng),雅稱稻江、稻津,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稻埕)而得名。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此地的商業活動。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後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中人口大量外移,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查看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和大稻埕

王敏川

王敏川(),有時單用「錫」作為筆名。彰化人,是為台灣文化協會末代委員長。 1919年自公學校畢業後,任教於彰化公學校。1919年入早稻田大學,接觸社會主義,並先後加入「啟發會」與「新民會」。1920年擔任《台灣青年》的編輯工作,並加入「台灣文化協會」。1922年回台,繼續擔任《台灣青年》的記者,積極投入知識啟蒙的工作。1923年因「治警事件」遭到逮捕,無罪開釋後,放棄台日合作的想法。1926年在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上扮演主導角色,成為新文協的實際領導角色。1928年發行《大眾時報》,是為新文協機關報,並擔任編輯部主任,但最後因總督府的刻意阻撓下被迫停刊。5月因「台南墓地事件」入獄,1929年出獄,此時文協發生分裂,台共分子主張解散文協,王敏川獨排眾議,堅持文協應作為「小市民的大眾團體」而繼續存在。1931年1月5日左派掌握台灣文化協會後,於第四次代表大會中被選為中央委員長兼財務部長,並且支持工農運動與台灣共產黨,同年因參與簡吉發起的「台灣赤色救援會」,遭到檢舉而再度被補入獄,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外加判決前留置的2年,直至1938年被釋放。1942年逝世。戰後曾被國民黨政府列為“抗日英雄”而入忠烈祠,但1958年9月3日其在忠烈祠牌位遭撤除,當時國民黨給的理由是“故台共匪幹”。但其實王敏川本身並未曾加入台灣共產黨。2010年3月7日總統馬英九探望遺族,2010年3月29日王敏川將重新供奉於彰化縣忠烈祠。.

查看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和王敏川

祖國支那事件

國支那事件,簡稱祖國事件,是1936年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發生的政治事件。臺灣門閥霧峰林家當主林獻堂,因曾稱中國為祖國,1936年在台中被日本人流氓掌摑羞辱,爾後加上媒體的渲染,造成林獻堂在臺灣備受歧視,主動辭去所有政治職務,避居日本東京。此事件被後世認為是由日本軍方刻意製造的事件。.

查看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和祖國支那事件

蔣渭水

蔣渭水(),字雪谷,臺灣宜蘭人。為臺灣日治時期的醫師與民族運動者,曾創立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眾黨,是反日本殖民運動中,重要的領導人物。其弟為蔣渭川。.

查看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和蔣渭水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運動;這場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林呈祿認為撤廢《六三法》無異於接受當局的內地延長主義政策,有損臺灣的特殊性和獨立性。受其主張影響,運動的方向遂由撤廢《六三法》轉為設置臺灣議會的訴求;基於日本立憲政治的精神,應設置臺灣議會,將臺灣總督府的立法權交還給人民。 從1921年1月30日第一次向帝國議會提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由林獻堂領銜、旅日與在臺民眾178人聯名簽署起,到1934年9月2日決議停止為止,運動共歷時14年,期間提出請願15次。最初的參與者以東京的臺灣留學生為主。至第三次請願運動籌備時,成立了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從而被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以妨礙安寧社會秩序為由禁止,釀成治警事件。其後,運動得到了日本輿論的支持與臺灣民眾的同情,參與人數邁向高峰。不過在1931年臺灣民眾黨被迫解散後,由於失去支持團體,加上法西斯主義的壓制,運動在1934年正式宣布中止。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除了對臺灣民眾建立法治的觀念和確立對憲政精神的追求,也影響了日本政府在1935年讓州、市、街、--議員半數改由民選,成為臺灣地方自治的肇始。.

查看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和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陽美術協會

1934年(昭和9年)11月12日,臺灣畫家廖繼春、顏水龍、陳澄波、陳清汾、李梅樹、李石樵、楊三郎,與在台日本畫家立石鐵臣等人,於台北市聯合組織了臺陽美術協會,簡稱臺陽美協,其主旨為「拓荒播種,使新進的畫家能有自由發表作品的機會,藉以琢磨畫技,弘揚民族文化精神」。而之所以名為「臺陽」,是因為其主要贊助者為礦商基隆顏家「臺陽株式會社」。臺陽美協到1944年中斷活動前,共舉辦了十回展覽,並從第三屆起,開始於台灣中南部巡迴展覽,每年都定期舉辦。為有別於官辦的「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展期皆為秋天;第一次「臺陽美術展覽會」(簡稱「台陽展」)為春末的五月,地點為原臺灣教育會館。展覽作品包括水墨、水彩、油畫、膠彩、板畫、雕塑等,又以西洋畫為主,期間幾乎網羅了當時臺灣第一流的美術家,也推動了「台灣新美術運動」。 臺陽美協的創立,在臺灣美術史上意義重大,當時畫評家王白淵曾言道:「以臺陽美術協會為中心的藝術運動,亦即是臺灣民族主義運動在藝術上的表現。」臺陽美協成立後,即受到文化協會負責人蔡培火和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的要角楊肇嘉等人的大力聲援,而被視為知識份子在反殖民上的文化表現。史家薛化元曾引當時臺陽美協的核心成員廖繼春的文章〈臺陽展新感〉直指其本質。 廖繼春指出: 臺陽美協到底是什麼樣的組織?它擁有什麼樣的內質?今天我想將這個問題簡單地說明一下:在我等美術家共同努力下,近年來美術的愛好者已大量地增加了,但是依然有種種的誤解,以為臺陽美術協會的成立是針對著臺展來舉起反叛的旗幟。其實,我們只不過因為看到秋天的臺灣島已有了臺展在修飾著它,所以才想起應該以什麼來修飾臺灣的春天,臺陽展是在這種需要下組織起來的,它的傾向和它的思想與臺展是完全一致的,至於與臺展全主的想法我們絕對是沒有的。會員的成分,不論日臺畫家,只要是思想穩健的同志都受到我們的歡迎,這才是我們創會的主旨,因此我們絕對不帶民族偏見的色彩,其目的只是為藝術精進,文化向上,會員親睦,僅此而已。 該協會在1948年恢復活動至今。.

查看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和臺陽美術協會

楊基先

楊基先,台中清水楊家族裔,首任民選台中市長。.

查看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和楊基先

楊肇嘉

楊肇嘉(),台灣政治人物、社會運動家,臺中清水人。楊肇嘉為知名門閥士紳,投身台灣民族運動,鼓吹地方自治,多次被日本政府「關切」。其為人急公好義,於日治時期助成無數台灣青年,如獎勵青年畫家(如幫助李石樵參加「帝展」)、資助飛行家、鼓勵文學青年翻譯《紅樓夢》等。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後,擔任臺灣省政府民政廳長,1962年起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查看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和楊肇嘉

沈榮

沈榮(),字公甫,是一位出身臺南新營的律師及政治人物。他曾在臺灣日治時期為農民及地主爭取權益,也曾於二二八事件後為被告辯護。.

查看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和沈榮

1930年臺灣

1930年臺灣爆發了霧社事件,同年度的重要事件還有嘉南大圳的啟用與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的成立。.

查看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和1930年臺灣

1937年臺灣

1937年臺灣由於日本與中華民國在該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正式進入戰爭狀態,臺灣軍司令官於該年8月15日宣布臺灣進入「戰時體制」。.

查看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和1937年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