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臺北郵局

指数 臺北郵局

台北郵局是中華郵政在臺灣臺北市設置的特等郵局,也是中華郵政的23個責任中心局之一,成立於1895年。其廳舍位於臺北府城北門附近(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114號),是直轄市定古蹟。該建築共有四層,兩大一小開面建物,連同排面後方空地達8000平方公尺。 台北郵局的位置相當靠近台北車站,面向街道處設有臺北北門郵局(臺北郵局901支局)提供業務窗口服務,後方則有三棟大樓(非古蹟),為負責督導全台北市、新北市部分地區(深坑區、石碇區、平溪區)及金門、馬祖地區共177所支局之行政管理中心及郵件處理、投遞之作業中心。.

21 关系: 台北北門郵局台北聯營公車18路線台北聯營公車252路線台北郵局天母教中華郵政中正區 (臺北市)忠孝西路 (臺北市)北深路國立交通大學臺北校區國立臺北商業大學高玉樹財政部關務署臺北關郵政博物館臺北城臺北府城北門臺北北門郵局折衷主義板橋公車站歪腰郵筒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台北北門郵局

#重定向 臺北郵局.

新!!: 臺北郵局和台北北門郵局 · 查看更多 »

台北聯營公車18路線

台北聯營18路線由欣欣客運營運,起點為華江雁鴨自然公園,終點為捷運麟光站。.

新!!: 臺北郵局和台北聯營公車18路線 · 查看更多 »

台北聯營公車252路線

台北聯營252路線由欣欣客運營運,起點為石壁坑,終點為臺北車站。.

新!!: 臺北郵局和台北聯營公車252路線 · 查看更多 »

台北郵局

#重定向 臺北郵局.

新!!: 臺北郵局和台北郵局 · 查看更多 »

天母教

天母教(てんもきょう)是台灣日治時代的神道系新宗教之一。扶桑教之一派,1925年由中治稔郎創立。.

新!!: 臺北郵局和天母教 · 查看更多 »

中華郵政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華郵政,俗稱郵局,是中華民國唯一的郵政事業機構,為中華民國交通部完全持股的國營企業。其業務除郵遞相關領域外,亦涵蓋儲匯、人身保險等簡易金融服務。其前身為交通部郵政總局,為突破既有的經營限制、並增加市場競爭力,中華民國政府在2002年7月修正《郵政法》,並於2003年1月1日將其改為今制。其標章由篆體的「郵」字構成。.

新!!: 臺北郵局和中華郵政 · 查看更多 »

中正區 (臺北市)

中正區是臺灣臺北市的區之一,位於臺北市西南側,其涵蓋臺北府城大部份區域,為臺北市區較早開發的區域,也是台北都會區的核心,除了首都核心的博愛特區與中央政府機關多座落於此區外,加上本區內的臺北車站為全國最大交通樞紐,確立其政經中樞的特殊地位 2010年,臺北市政府配合舉辦花博而制定各區區花,中正區為木棉花,民政局也特別製作區花版門牌。.

新!!: 臺北郵局和中正區 (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忠孝西路 (臺北市)

忠孝西路與忠孝東路同為臺北市的重要幹道之一,東於中山南北路口接忠孝東路,西止於環河南北路路口,共分兩段。全線均屬於省道台1線,而忠孝西路一段則屬於台1線與台3線的共線路段。和忠孝橋銜接,通往新北市三重區。由於忠孝西路行經臺北市最擁擠的地段,再加上臺北車站位於此路上,各路公車及來自新北市的車流又匯集於此,因此忠孝西路的交通十分繁忙、擁擠。 忠孝西路禁行機車的範圍為東至中山南北路口,西至延平/塔城/中華路口,只有郵局機車可以行駛。.

新!!: 臺北郵局和忠孝西路 (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北深路

北深路,是新北市的一條道路,道路位於深坑區,屬於市道106號一部分。.

新!!: 臺北郵局和北深路 · 查看更多 »

國立交通大學臺北校區

國立交通大學臺北校區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118號臺北郵局四樓。為國立交通大學最小的校區,但每當有重大事件時,交大常常利用臺北校區召開記者會,例如:管理學院於2008年通過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認證。 臺北校區緊鄰忠孝西路,為台北車站和西門町兩大鬧區的中心點。目前為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交通運輸研究所、EMBA以及教育推廣使用。.

新!!: 臺北郵局和國立交通大學臺北校區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Business,縮寫為NTUB),簡稱臺北商大、北商大、北商,原名北商學院、台北商技、台北商專,是一所位於臺北的公立科技大學。該校設有台北校本部的財經學院、管理學院及桃園校區的創新經營學院。擁有四技學士班,二技學士班,五專副學士班等學制。.

新!!: 臺北郵局和國立臺北商業大學 · 查看更多 »

高玉樹

玉樹(),臺灣臺北市興雅庄車層(今屬大安區延吉街)人,政治人物,早稻田大學機械學士,在臺灣戒嚴時期曾以黨外身份兩度當選民選臺北市(省轄市)市長,任期總計六年餘,而於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又出任第一任官派臺北市(直轄市)市長,任期近五年,對臺北市市政貢獻極多。臺北市長卸任後歷任交通部部長、政務委員、總統府資政。.

新!!: 臺北郵局和高玉樹 · 查看更多 »

財政部關務署臺北關

財政部關務署臺北關(簡稱臺北關)成立於1969年7月1日,關本部設於桃園國際機場,管轄桃園國際機場、臺北松山機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台北郵局區域,負責空運進出口貨物與出入境旅客行李的通關業務、新竹以北地區保稅工廠與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保稅業務以及苗栗以北及臺東、花蓮的國際郵包進出口通關業務。.

新!!: 臺北郵局和財政部關務署臺北關 · 查看更多 »

郵政博物館

郵政博物館(英語:Postal Museum),簡稱郵博館,是中華郵政於1965年12月1日成立的博物館,並於1966年3月20日(即「中華郵政70週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創始的郵政博物館,是利用交通部郵政總局在當時臺北縣新店鎮(今新北市新店區)舊辦公房舍略作改動而成;但由於地處偏僻,展館過於狹小,且計畫有道路貫穿其中,故不能擴建。但為配合文化建設及郵政事業發展需要,遂在臺北市南海學園附近興建1座樓高10層的大廈作為新展館,並於1984年10月10日落成啟用。.

新!!: 臺北郵局和郵政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臺北城

臺北府城(Tâi-pak Siânn/Tâi-pak Siâⁿ)是指臺灣在清治時代後期於臺北大稻埕與艋舺兩地之間所構築、面積達1.4平方公里的城廓,因為是臺北府所在,又稱為臺北府城,是清朝在臺灣最晚興建的城池。臺灣建省後,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等兩大行政機關皆設於此。有別於臺北城外的已開發聚落,城牆內的街區被稱為「城內」(Siânn-lāi)或「城中」,是臺北三市街之一;此稱呼也沿用至今,臺北市的「城內次分區」與昔日的城中區即以此取名。 這座用石材紮實建起的城池於光緒5年(1879年)研議規劃、光緒8年(1882年)開工,光緒10年(1884年)竣工。然而這座歷經多任清朝官員主持才建好的城池,真正存在的時間不到30年。進入日治時期後,臺北城開始遭到拆除,至明治37年(1904年)年底時,所有城牆與西門均遭拆卸,僅剩下五大城門中的四座。這四座城門現以「臺北府城—東門、南門、小南門、北門」名稱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2014年,適逢臺北建城130周年,臺北市政府於西門舊址北方、捷運西門站四號出口旁設置鋼構裝置藝術品「西門印象」,以重現昔日西門之意象。 雖然現今臺北城的城廓幾已不存,但原城內之街區仍延續建城當時的行政中心功能,無論是日治時期、還是現今,臺北城內一直都是臺灣許多重要政府機關與公共設施的所在地,今日臺灣的政治中樞博愛特區大部分範圍即落於此區域內。.

新!!: 臺北郵局和臺北城 · 查看更多 »

臺北府城北門

臺北府城北門,正式名稱為承恩門、或逕稱為北門,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清代城門建築,為臺北府城的正門。其坐落於現今臺北市忠孝西路、延平南路與博愛路交叉口,落成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保持閩南式風格建城原貌者,是臺灣新式城門的代表作,也是臺北市區僅存不多的清代建築之一。門外原建有甕城,今已不存。現與臺北府城其他城門共同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北門是臺北建城的標誌性建築,但曾長期欠缺應有的的史蹟與地景維護,而1978年啟用的北門高架橋緊貼北門旁通過,更使北門在視覺上遭到嚴重遮蔽。有鑑於此,臺北市政府在2015年啟動的計畫「西區門戶計畫」當中,將北門的景觀重整列為重點項目之一,首先在2016年初拆除北門旁的高架橋忠孝引道,同時於城門周圍打造廣場式的開放空間,塑造北門有如巴黎凱旋門般的「國門」意象,使其成為臺北的歷史地標。.

新!!: 臺北郵局和臺北府城北門 · 查看更多 »

臺北北門郵局

#重定向 臺北郵局.

新!!: 臺北郵局和臺北北門郵局 · 查看更多 »

折衷主義

折衷主義是指在途徑或操作運用上,以不同的理論、方法、風格,揀選其中最佳要素,應用在新的創作中。在藝術或建築批評的特定脈絡場合,意指挪借多種視覺資源來創作新作品。 折衷主義建築,即現代和古典融合式的建築。如廣州東亞大酒店、 上海亚细亚大楼、上海扬子大楼、哈瓦那中央火车站、臺灣大學舊總圖書館、臺北郵局、臺北公會堂。.

新!!: 臺北郵局和折衷主義 · 查看更多 »

板橋公車站

板橋公車站,位於新北市板橋區位於縣民大道二段和新府路中間,提供搭乘捷運板南線和台鐵縱貫線以及臺灣高速鐵路的民眾轉乘。主要公車接駁點位於捷運板橋站出口2外,採終點站等級的多月台式配置。主要停靠的是市區內的短程公車路線。.

新!!: 臺北郵局和板橋公車站 · 查看更多 »

歪腰郵筒

歪腰郵筒,是臺灣臺北市中山區兩個遭到颱風蘇迪勒侵襲而掉落的招牌砸歪的郵箱,由於其造型可愛而獲得民眾的高度關注。之後中華郵政響應民眾的要求而同意考慮將歪斜的郵箱予以保留,並且進一步發展成為臺北市另類景點。在考量週遭民眾安全和交通狀況,決定將歪腰郵筒遷移至臺北郵局。但是計畫遷移的舉動則受到許多民間人士反對,前中華民國文化部部長龍應台更批評中華郵政不懂其價值。之後中華郵政則順應社會大眾意見而暫緩遷移工作,並且計畫之後與專家學者共同討論。.

新!!: 臺北郵局和歪腰郵筒 · 查看更多 »

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即地方自治實施以來的第二屆縣市長選舉,與1954年中華民國臨時省議員選舉合併辦理,同時於1954年5月2日舉行投票。本屆選舉共選出臺灣省當時21個縣市的行政首長,但並沒有牽涉到仍由中華民國政府部份管轄的浙江省(大陳地區)、及福建省(金馬地區)。 最後,在21位縣市長席次中,臺北市市長選舉、嘉義縣縣長選舉分別由無黨籍人士高玉樹及李茂松勝出,其餘19席皆由中國國民黨取得。.

新!!: 臺北郵局和1954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台北郵便局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