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臺北市歷史

指数 臺北市歷史

臺北市歷史包括臺北從移民聚落、殖民城市、到現代國際性的大都市的歷史過程。 臺北市歷史可追溯至清代1709年陳賴章墾號開墾大加蚋,亦可从1884年臺北府城建城算起。事實上,依照考古所獲得的證據顯示,早在7,000至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市區內的圓山與芝山岩等地已有相當豐富的史前文化。 約2,000年前,臺北市中山區出現了圓山文化,該文化與之後生活於臺北盆地的平埔族有極深的淵源。 而根據1654年所繪製的《大臺北古地圖》及其他文獻得知,當時絕大部分仍為溼地的臺北市,除了平埔族社之外,並無其他聚落。 不過,在此段時間,並沒有精確的文字記錄可供後人按年計月地細數臺北歷史史事。這種情況直至17世紀有其文字記載後,才有所改變。.

10 关系: 台北历史台北市歷史台北歷史中華民國首都皇民化運動義芳居古厝臺北市臺北市行政區劃臺北歷史艋舺清水巖

台北历史

#重定向 臺北市歷史.

新!!: 臺北市歷史和台北历史 · 查看更多 »

台北市歷史

#重定向 臺北市歷史.

新!!: 臺北市歷史和台北市歷史 · 查看更多 »

台北歷史

#重定向 臺北市歷史.

新!!: 臺北市歷史和台北歷史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首都

中華民國自1912年建國以來,曾以多座城市做為首都,最近一次是在1949年12月7日遷至臺灣臺北;在此之前,北平與南京曾先後成為中華民國首都長達十年以上。此外,國民政府時代曾在一·二八事變爆發時將洛陽立為行都、將對日抗戰時期的臨時首都重慶立為陪都,亦有在西安設立西京的計畫。中華民國政府遷設臺北後,也有遷都至臺灣其他城市的提議出現。 綜觀中華民國歷史,大多沒有透過法律確立首都位置,亦不常於政府公文中載明首都所在之城市,僅國民政府時代將國都位置寫入训政时期約法;《中華民國憲法》制定期間曾對首都是否入法有所討論,但最後並未寫入,故一般所稱的首都均等同於「中央政府所在地」。.

新!!: 臺北市歷史和中華民國首都 · 查看更多 »

皇民化運動

皇民化運動(),即日本化運動,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其統治下的本國少數民族以及殖民地族群,推行的一系列同化政策,希望讓這些族群認同日本與日本天皇,同化為完全的日本人。主要影響地包括琉球、台灣、朝鮮、與滿洲等地。發起人主要有日軍軍部、右翼內閣大臣等。.

新!!: 臺北市歷史和皇民化運動 · 查看更多 »

義芳居古厝

義芳居古厝,又稱義芳居,是一座位在臺北市大安區基隆路周遭、始建於光緒初年的單進雙護龍三合院宅第。其東側另有同家族所興建的「芳蘭大厝」。.

新!!: 臺北市歷史和義芳居古厝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及直轄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7.8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其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臺北府成立、1884年臺北城建立、以及1920年成立州轄市,並自1949年底國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臺灣近代歷史的發展舞臺,同時為臺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樞。以其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依照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北被列為與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也納、曼谷、广州、墨爾本同屬於Alpha-(國際四級)的國際都會。按照美國諮詢公司A.T科爾尼的全球城市排名,臺北市位居世界第33位,為亞洲重要的商業金融都會之一。.

新!!: 臺北市歷史和臺北市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行政區劃

臺北市的行政區劃有過多次變化,現今的轄區範圍確立於1968年升格直轄市之時,當時設置16個區,之後在1990年調整成現行的12個區,其中中正、大同、中山、松山、大安、萬華、信義等7區是最初臺北市的轄區範圍,屬於市中心;士林、北投、內湖、南港、文山等5區則為後來由臺北縣劃入台北市的轄區,位置較為外圍。.

新!!: 臺北市歷史和臺北市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臺北歷史

#重定向 臺北市歷史.

新!!: 臺北市歷史和臺北歷史 · 查看更多 »

艋舺清水巖

艋舺清水巖,全名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俗稱艋舺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為一座受道教、台灣民間信仰影響極多的佛教廟宇。除主祀宋代高僧清水祖師外,並配祀天上聖母媽祖、關帝君、文昌君、地藏菩薩、魁星及福德正神等眾神祇。根據日本學者的研究,從艋舺清水巖分香所建的廟,計有新莊山子腳、景美溪子口、三角湧、淡水祖師廟等。 艋舺清水巖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它與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也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青山宮合稱為「艋舺三大廟門」,或者把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艋舺青山宮與西門町天后宮(原艋舺新興宮)合稱「艋舺四大廟」。 臺北盆地周圍早期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而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故大臺北地區祖師廟林立。艋舺清水巖與三峽祖師廟、淡水祖師廟、瑞芳祖師廟,稱為「大臺北四大祖師廟」。但這些祖師廟中以艋舺清水巖最具有歷史特色,不僅象徵安溪人的移民勢力,還見證了影響臺北市歷史甚鉅的械鬥事件「頂下郊拼」。.

新!!: 臺北市歷史和艋舺清水巖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