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9 关系: 夷洲,孫吳行政區劃,孫恩,孔覬,宁海县,宋朝行政區劃,临海郡,东晋行政区划,三国行政区划,交阯之亂,庾持,张种,张永 (南朝),余孝頃,刘牢之,王劭 (東晉),王僧達,王元規,王思远,程文季,萧伯游,西晉揚州行政區劃,錢道戢,范姓,范平 (西晉),范咸 (西晉),范蔚,蔡興宗,蔡撙,臨海郡,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陳寶應,永寧縣 (台州),永寧縣 (會稽郡),永嘉郡,江秉之,沈恪,會稽郡,晉朝行政區劃。
夷洲
夷洲,又名夷州,是陳壽所著之《三國志·吳書·孫權傳》中所提到的一個地名,有說法指台灣,但也有人猜想是指今天的日本、琉球群島甚至南洋島嶼。.
查看 臨海郡和夷洲
孫吳行政區劃
孫吳行政區劃,大體上沿習了東漢以來的州、郡及縣政區制度。孫吳的疆域北至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西與蜀漢相鄰於長江三峽;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最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
查看 臨海郡和孫吳行政區劃
孫恩
孫恩(),字灵秀,琅邪郡人,西晉中書令孫秀之後,世奉五斗米道。399年起兵反晉,402年敗死,餘眾由孫恩妹夫盧循領導,世稱「孫恩盧循之亂」。.
查看 臨海郡和孫恩
孔覬
孔覬(),字思遠,會稽山陰人。南朝宋政治人物,太常孔琳之孫。為人儉約,宋明帝即位後起兵反對明帝,支持劉子勛政權,終失敗被殺。.
查看 臨海郡和孔覬
宁海县
宁海县,别名城、白峤、丹邱、桃源、宁川、回浦、广度里,偶尔简称宁,是浙江省宁波市下辖县。位于中国大陆海岸中段,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天台山和四明山山脉交汇之处,东临象山县,南界台州市三门县,西靠绍兴市新昌县、台州市天台县,北接奉化区。离宁波66千米,省会杭州164千米,首都北京1267千米。全县总面积1925.8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1712.50平方千米(含内陆水域79.18平方千米),是宁波市陆地面积最大的县市区。 2017年末,全县常住人口68.2万,户籍人口63.2万。下辖4个街道、11个镇和3个乡,共有4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363个行政村。.
查看 臨海郡和宁海县
宋朝行政區劃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二级行政区有府、州、军、监。至道三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共十五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路二路。天禧四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二路。慶曆八年分河北路安撫司為大名府、高陽關、真定府、定州四路安撫司。嘉佑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熙宁五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分陝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之後又將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崇寧五年又將開封府升為京畿路。宣和四年宋金盟約,約定滅遼後宋得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結果後來並未設置。建炎南渡後,宋朝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十六路,紹興十四年改为17路,把利州分为东、西两路。北宋路制以轉運使司為主,還有提點刑獄使司,提舉常平使司和安撫使司的路制。南宋時以安撫使司路制為主。 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強幹弱支,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资源狭小,也致使終宋朝一代外敌入侵不断。.
查看 臨海郡和宋朝行政區劃
临海郡
#重定向 臨海郡.
查看 臨海郡和临海郡
东晋行政区划
東晉政區襲承西晉,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其特點是州郡越分越多,轄區縮小。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僑州郡縣。等到安定後實施土斷,使其州郡領有實地,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東晉政區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四川先後出現成漢、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大致固定。晉元帝時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帶。成漢佔據四川,於347年被桓溫滅。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後敗於前燕而止。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益等僑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慘敗。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復黃河、秦嶺以南地區。之後東晉內亂,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萎縮。劉裕崛起後攻滅譙蜀並發動兩次北伐,收復四川、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夏人入侵,關中得而復失。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查看 臨海郡和东晋行政区划
三国行政区划
三国行政区划,大体上保留了东汉末年形成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查看 臨海郡和三国行政区划
交阯之亂
交阯之亂,又稱作「晉吳交阯之爭」,是三國末期在交州發生的一次事件。該事件因吳交阯郡吏呂興在永安六年(263年,魏景元四年)起事反抗吳國統治而起,適逢蜀漢為曹魏所滅,於是其向曹魏投誠,而引起魏國以及其後的晉朝介入。該事件持續了近十年之久,波及吳國交、廣兩州多地(今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及越南北部),直至建衡三年(271年,晋泰始七年)才被吳國集結重兵平定。交、廣分置也因這一事件成為定制並被後世沿用,今越南北部地區開始成為獨立的行政區域。.
查看 臨海郡和交阯之亂
庾持
庾持(),字允德,潁川鄢陵人《陳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庾持字允德,潁川鄢陵人也。祖佩玉,宋長沙內史。父沙彌,梁長城令。持少孤,性至孝,居父憂過禮。篤志好學,尤善書記,以才藝聞。解褐梁南平王國左常侍、輕車河東王府行參軍,兼尚書郎,尋而為真。出為安吉令,遷鎮東邵陵王府限外記室,兼建康令。太清初,世祖與持有舊,及世祖為吳興太守,以持為郡丞,兼掌書翰,自是常依文帝。文帝剋張彪,鎮會稽,又令持監臨海郡。以貪縱失民和,為山盜所劫,幽執十旬,世祖遣劉澄討平之,持乃獲免。《南史·卷六十·列傳第五十》:沙彌,晉司空冰之六世孫也。父佩玉,仕宋位長沙內史,升明中,坐沈攸之事誅。時沙彌始生。……子持。持字元德,少孤,性至孝,父憂,居喪過禮。篤志好學,仕梁為尚書左戶郎,後兼建康監。陳文帝為吳興太守,以為郡丞,兼掌書翰。,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和文學家。 庾持是東晉司空庾冰的七世孫,祖父庾佩玉是劉宋長沙內史;父親庾沙彌則是南梁長城縣令。他少年失去雙親,個性孝順,父親逝世時十分哀痛;他也勤勞好學,尤其擅長書記,以才藝聞名。出任南平王蕭偉的國左常侍;輕車將軍、河東王蕭譽的王府行參軍,兼任尚書郎,不久轉為正任。之後外任安吉縣令,遷轉鎮東將軍、邵陵王蕭綸的王府限外記室,兼任建康縣令。太清初年,陳蒨庾和持有交情,及後陳蒨擔任吳興太守,任用他為郡丞,兼掌管文書,自此他跟隨陳蒨。陳蒨攻克張彪,鎮守會稽,又下令庾持監督臨海郡,他貪婪放縱失去民心,被山賊洗劫囚禁十個月,陳蒨派劉澄討平才獲釋。 陳霸先受禪建立南陳,庾持獲授安東將軍、臨川王陳蒨的王府諮議參軍,天嘉初年轉遷為尚書左丞,因為防禦預長城的功勳封為崇德縣子,食邑三百戶。受封當日,他宴請令史收受饋贈,陳文帝因而生氣免爵。不久庾持為宣惠將軍、始興王陳伯茂的王府諮議參軍,擔任臨安縣令,因打死縣民免任。其後再給他出任給事黃門侍郎、稜威將軍、鹽官縣令。光大元年(567年)改官秘書監,主持國史;又任職少府卿,領羽林監,遷太中大夫,領授步兵校尉。太建元年(569年)他去世,虛歲六十二,朝廷下詔贈光祿大夫。庾持善於文字書,每次寫文章都好用生僻文字,文人亦以此譏諷他,有文集十卷。.
查看 臨海郡和庾持
张种
張種(),中国南北朝时南朝梁、南朝陳政治人物,字士苗,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市)人。陈宣帝时中书令。.
查看 臨海郡和张种
张永 (南朝)
张永(),字景云,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南朝宋官員及將領,金紫光祿大夫、會稽太守张裕之子。張永在宋官至右光祿大夫,曾做過多項官職,更參與過元嘉北伐以及討伐劉劭、劉子勛、劉休範等多場內亂。.
查看 臨海郡和张永 (南朝)
余孝頃
余孝頃(),豫章新吳人,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梁書·卷六·本紀第六》:(太平二年二月庚午)太保、廣州刺史蕭勃舉兵反,遣偽帥歐陽頠、傅泰、勃從子孜爲前軍,南江州刺史余孝頃以兵會之。詔平西將軍周文育、平南將軍侯安都等率衆軍南討。……三月庚子,文育前軍丁法洪于蹠口生俘傅泰。蕭孜、余孝頃軍退走。……(夏四月)戊戌,侯安都進軍,余孝頃棄軍走,蕭孜請降,豫章平。……(五月)戊辰,余孝頃遣使詣丞相府乞降。《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四·梁紀二十》:(大寶二年)春,正月,新吳余孝頃舉兵拒侯景,景遣--慶攻之,不克。……(六月乙巳)巴州刺史余孝頃遣兄子僧重將兵救鄱陽,--慶退走。《陳書·卷三·本紀第三》:(天嘉四年十二月景[丙]申)詔護軍將軍章昭達進軍建安,以討陳寶應。信威將軍、益州刺史余孝頃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諸軍自東道會之。,但史書並未為他單獨列傳。 余孝頃最初的記載見於南梁大寶二年(551年)正月,他舉兵拒守侯景,侯景就派-于-慶攻打他,但失敗;到六月時擔任巴州刺史余孝頃就派侄子余僧重發兵救鄱陽,於是--慶退走。到梁元帝繼位,他在承聖二年(553年)五月帶領萬名士兵到長沙和王僧辯會合,王僧辯被陳霸先誅殺後跟隨其部將王琳,為新吳洞主,轉任豫章太守。紹泰二年(556年),王琳派他和李孝欽等人從臨川攻打周迪,又在新吳縣立下欄柵拒守侯瑱;侯瑱派他的堂弟侯奫鎮守豫章,討伐余孝頃,唯久攻不下,就建造長堤防守《陳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紹泰二年……王琳遣李孝欽等隨余孝頃於臨川攻周迪……高祖受禪,王琳東下……琳至湓城,新吳洞主余孝頃舉兵應琳。琳以為南川諸郡可傳檄而定,乃遣其將李孝欽、樊猛等南征糧餉。猛等與余孝頃相合,眾且二萬,來趨工塘,連八城以逼迪。(周)迪使周敷率眾頓臨川故郡,截斷江口,因出與戰,大敗之,屠其八城,生擒李孝欽、樊猛、余孝頃送于京師,收其軍實,器械山積,并虜其人馬,迪並自納之。。太平二年(557年)二月,廣州刺史蕭勃舉兵作亂,改任南江州刺史的他出兵會合蕭勃從子蕭孜,留下弟弟余孝勱守郡城,出自豫章據守石頭城;陳霸先命令周文育、侯安都征討。余孝頃有小船三百艘、百餘艘戰艦在上牢,周文育燒毀自己在豫章郡立下的欄柵假裝退後,令他沒有防備,於是周文育偷襲蕭勃軍隊,生擒主將傅泰,令蕭勃部眾崩潰。他和蕭孜仍然佔據石頭,陳霸先遣派侯安都協助征討;侯安都燒毀余孝頃的戰艦,與周文育從水陸兩路夾擊,他又很快斷侯安都後路,而侯安都就伐木前進,最後蕭孜投降,他則退至新吳,派兒子為人質到丞相府投降《陳書·卷十三·列傳第七》:高祖受禪,王琳據有上流,余孝頃與琳黨李孝欽等共圍周迪,(周)敷大致人馬以助於迪。迪擒孝頃等,敷功居多。《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七·陳紀一》:(永定二年正月)新吳洞主余孝頃遣沙門道林說琳曰:「周迪、黃法𣰋皆依附金陵,陰窺間隙,大軍若下,必為後患;不如先定南川,然後東下,孝頃請席捲所部以從下吏。」琳乃遣輕車將軍樊猛、平南將軍李孝欽、平東將軍劉廣德將兵八千赴之,使孝頃總督三將,屯於臨川故郡,徵兵糧於迪,以觀其所為。……五月,癸巳,余孝頃等且二萬軍於工塘,連八城以逼周迪。迪懼,請和,並送兵糧。樊猛等欲受盟而還;孝頃貪其利,不許,樹柵圍之。由是猛等與孝頃不協。……(七月戊戌)高州刺史黃法𣰋、吳興太守沈恪、寧州刺史周敷合兵救周迪。敷自臨川故郡斷江口,分兵攻余孝頃別城……孝頃等皆棄舟引兵步走,迪追擊,盡擒之,送孝頃及李孝欽於建康,歸樊猛於王琳。……(十月辛酉)余孝頃之弟孝勱及子公揚猶據舊柵不下……。 南陳永定二年(558年)正月,余孝頃派僧人道林遊說王琳出兵,王琳就差遣輕車將軍樊猛、平南將軍李孝欽和平東將軍劉廣德等八千名士兵前往,讓他總督三將在臨川屯駐,又向周迪徵兵糧,看周迪的行動。四個月後余孝頃等二萬人軍隊在工塘連下八城進逼周迪,周迪害怕就求和,送兵糧到余孝頃處。樊猛等人打算接受盟約返回,但他貪圖利益而不准許,樹下圍欄包圍周迪,自此由樊猛等人與余孝頃開始不和。七月,高州刺史黃法𣰋、吳興太守沈恪、寧州刺史周敷一同營救兵救周迪,周敷從臨川郡截斷江口,分散兵力攻打余孝頃別城,他棄船步走,周迪追擊,生擒李孝欽、樊猛和他,由陸山才從都陽送余孝頃及李孝欽到建康,樊猛就返回王琳處,但他的弟弟余孝勱和兒子余公揚仍舊佔據舊柵。之後余孝頃歸順南陳,於天嘉四年(563年)任職益州刺史、領信義太守期間獲徵任為假節、信威將軍、都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諸軍事,從東道會合章昭達討伐陳寶應,之後自臨海襲擊晉安。到光大元年(567年),余孝頃卻因謀反在宣毅將軍、南豫州刺史官位上被殺。.
查看 臨海郡和余孝頃
刘牢之
劉牢之(),字道堅,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東晉北府軍將領。參加了多場戰爭,並在淝水之戰大敗並斬殺前秦將領梁成,助東晉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亦參與接著的北伐行動,後又參與壓制孫恩的叛亂。至晉安帝在位期間,東晉朝廷內亂頻生,劉牢之因率領精銳的北府軍而先後受王恭和司馬元顯倚重,討伐其敵對勢力,但劉牢之先後背叛兩人,令兩人皆兵敗被殺。最終桓玄借助其倒戈消滅司馬元顯後削奪其軍權,令劉牢之再圖叛變,卻被僚屬指責他「一人三反,何以自立」,他在得不到僚屬支持之下打算帶家屬北走廣陵,卻因以為家屬被桓玄所殺而在路上自殺。.
查看 臨海郡和刘牢之
王劭 (東晉)
王劭(),字敬倫,小字大奴。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丞相王導的第五子。東晉時期官員及書法家。.
查看 臨海郡和王劭 (東晉)
王僧達
王僧達(),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丞相王導玄孫,南朝宋太保王弘幼子。南朝宋官員,官至中書令。.
查看 臨海郡和王僧達
王元規
王元規(),字正範,太原晉陽人《陳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七》:王元規字正範,太原晉陽人也。祖道寶,齊員外散騎常侍、晉安郡守。父瑋,梁武陵王府中記室參軍。元規八歲而孤,兄弟三人,隨母依舅氏往臨海郡,時年十二。郡土豪劉瑱者,資財巨萬,以女妻之。元規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結彊援,元規泣請曰:「姻不失親,古人所重。豈得苟安異壤,輒婚非類!」母感其言而止。元規性孝,事母甚謹,晨昏未嘗離左右。梁時山陰縣有暴水,流漂居宅,元規唯有一小船,倉卒引其母妹并孤姪入船,元規自執楫棹而去,其男女三人,閣於樹杪,及水退獲全,時人皆稱其至行。《南史·卷七十一·列傳第六十一》:王元規字正范,太原晉陽人也。祖道實,齊晉安郡守。父瑋,梁武陵王府中記室參軍。元規八歲而孤。兄弟三人,隨母依舅氏往臨海郡,時年十二。郡土豪劉瑱者,資財巨萬,欲妻以女。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結強援,元規泣請曰:「因不失親,古人所重,豈得苟安異壤,輒昏非類。」母感其言而止。元規性孝,事母甚謹,晨昏未嘗離左右。梁時山陰縣有暴水,流漂居宅,元規唯有一小船,倉卒引其母妹並姑侄入船,元規自執烜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閣於樹杪。及水退,俱獲全,時人稱其至行。,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與儒者。 王元規的祖父王道寶是南齊的員外散騎常侍和晉安郡守,父親王瑋則是南梁的武陵王府中記室參軍。他八歲失去父親,兄弟三人跟隨母親依靠舅父在臨海郡居住;十二歲時,郡內土豪劉瑱打算給他大量金錢讓他娶劉瑱的女兒。王元規的母親考慮他們三兄弟年幼弱,就像藉婚事獲得後盾,王元規卻去這請求母親:「婚姻不失親是古人看重的事。怎能因為在異鄉苟且偷安,就和非親族通婚?」母親被感動,於是終止此事。他個性孝順,對母親十分恭敬,從早到晚都不會離開她;梁朝期間山陰縣有洪水湧到他家,王元規有一隻小船,倉卒間帶母親、妹妹和姑姪上船,自己划船,他的子女則留在樹梢,水退後全部人生還,當時的人都說他品性極高。 他年少好學,跟隨吳興沈文阿學習,十八歲就明白《春秋左氏》、《孝經》、《論語》和《喪服》。中大通元年(529年),朝廷下詔策論春秋,他獲得好成績,被其時的名儒讚賞;自湘東王國左常侍起家,轉任員外散騎侍郎。簡文帝為太子時引薦為賓客,與他講論,待遇優厚,除授中軍將軍宣城王蕭大器的王府記室參軍。侯景作亂,他帶同家屬回到會稽。南陳天嘉年間,獲授始興王陳伯茂的王府功曹參軍,領任國子助教,轉為鎮東將軍鄱陽王陳伯山的王府記室參軍,依然領任助教。 陳後主為太子時,引薦王元規當學士,傳授《禮記》、《左傳》、《喪服》的義理,得到優厚賞賜,之後轉官國子祭酒。新安王陳伯固曾經在他準備演講時入宮,就上啟請求讓他解答疑難,時下都以他為榮,很快任職尚書祠部郎。梁朝以來考論《左氏》的學者都以賈逵、服虔的理論難駁杜預,凡一百八十條,王元規引用證據疏通辨析,令立論不再疑難,每次國家商議吉凶大禮時他經常參與。母親逝世他辭官,服嗓完畢就除授鄱陽王陳伯山的王府中錄事參軍,不久轉任散騎侍郎,遷為南平王陳嶷王府限內參軍。陳嶷到江州,王元規亦隨他就鎮,不同地方的學徒都千里迢迢過來學習,經常達到數十百人。禎明三年(589年)隋朝滅陳,他入朝擔任秦王楊俊的王府東閤祭酒,七十四歲時在廣陵去世。王元規曾寫下《春秋發題辭及義略》十一卷,《續經典大義》十四卷,《孝經義記》兩卷,《左傳音》三卷,《禮記音》兩卷等作品。.
查看 臨海郡和王元規
王思远
王思遠(),小字阿戎。琅邪郡臨沂县(今山东省臨沂市)人,中国南朝宋、南朝齐官员,平西長史王羅雲之子。王晏从弟。 八岁丧父,祖父王弘之、外祖父羊敬元都退官仙居,他没有出仕的意志。刘宋建平王劉景素召他为南徐州主簿,深被礼遇。476年(元徽四年),劉景素被殺害,左右離散,王思遠安排劉景素的葬儀,亲手种上墓所的松柏。劉景素的女儿被贬为庶民。王思遠分给她衣食接济她,为她举办成人礼,探访夫婿。 477年(昇明元年),在晋熙王劉燮属下为撫軍行参軍。转任安成王車騎参軍。479年(建元元年),南齐建立,为長沙王蕭晃属下後軍主簿。後转任尚書殿中郎。483年(永明元年),任竟陵王蕭子良属下征北記室参軍,出任南兗州。487年(永明五年),蕭子良为司徒,王思遠在属下为录事参军。转任太子中舍人,在文惠太子蕭長懋属下。王思遠求任職遠郡,于是担任建安郡内史。長兄王思玄去世,王思遠上表请求解任,齐武帝不許。後日坚决请求,齐武帝同意他退任。 王思遠後任中書郎,大司馬諮議。齐武帝下令推举士人,蕭子良推举王思遠、顧暠之、殷叡。492年(永明十年),邵陵王蕭子貞为吴郡太守,王思遠为吴郡丞,代行吴郡事務。以病为由请辞,回朝为司徒諮議参軍,兼录事。转任黄門郎。494年(隆昌元年),担任使持節、都督广交越三州諸軍事、寧朔将軍、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宣城公蕭鸞輔政,王思遠没有到广州赴任,转任御史中丞,奏劾贪官不避权贵。告发臨海郡太守沈昭略贪污营私。 建武年間,转任吏部郎。从兄王晏(王普曜之子)担任尚書令,王思遠想要回避,上表固辞。明帝蕭鸞知其意,改授司徒左长史。497年(建武四年),王晏被殺,王思遠没有牵连,转任侍中,掌管优策及起居注。王思遠为人尚义,立身清正,不恋权势。500年(永元二年),转任度支尚書,没有就任,去世,享年四十九岁。追贈太常。谥贞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一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其残诗一首。.
查看 臨海郡和王思远
程文季
程文季(),字少卿,新安海寧人《陳書·卷十·列傳第四》:程靈洗字玄滌,新安海寧人也。……子文季嗣。文季字少卿。幼習騎射,多幹略,果決有父風。弱冠從靈洗征討,必前登陷陣。靈洗與周文育、侯安都等敗於沌口,為王琳所執,高祖召陷賊諸將子弟厚遇之,文季最有禮容,深為高祖所賞。永定中,累遷通直散騎侍郎、句容令。世祖嗣位,除宣惠始興王府限內中直兵參軍。是時王為揚州刺史,鎮冶城,府中軍事,悉以委之。《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七》:文季字少卿,幼習騎射,多幹略,果決有父風。靈洗與周文育、侯安都等敗於沌口,為王琳所執,武帝召陷賊諸將子弟厚遇之,文季最有禮容,深見賞。文帝嗣位,除宣惠始興王府限內中直兵參軍。,南北朝南陳官員、將領。 程文季是重安縣公程靈洗的兒子,他自小學習騎射,做事有謀略,當機立斷,有父親的影子。成年後跟隨程靈洗征討,總會衝鋒陷陣;程靈洗與周文育、侯安都等人在沌口遭打敗,被王琳抓獲,陳武帝召來各將領的子弟厚待他們,程文季的禮貌儀容最好,得到武帝欣賞。永定年間,累遷通直散騎侍郎、句容縣令。陳文帝嗣位,除授宣惠將軍始興王陳伯茂的府限內中直兵參軍,其時陳伯茂擔任揚州刺史,鎮守冶城,府中的軍事都交託給程文季。天嘉二年(561年)獲授貞毅將軍、新安太守,跟從侯安都東征留異,留異的黨羽向文政佔據新安,他帶領三百名精兵,輕壯前往攻打。向文政派遣侄子向瓚拒守,他大敗向瓚軍隊,向文政於是投降。次年(562年),陳伯茂出鎮東州,程文季任職鎮東府中兵參軍,帶任剡縣縣令。天嘉四年(563年),陳寶應與留異勾結,又伴隨周迪出兵臨川,陳文帝派信義太守余孝頃從海道襲擊晉安,他擔任先鋒,戰無不勝,陳寶應被平定,他的戰功居多,回朝轉任府諮議參軍,領中直兵。之後外任臨海太守,不久搭乘金翅協助父親鎮守郢城。華皎平定,程靈洗及程文季父子皆有防禦功勳,到程靈洗逝世,他接收父親部下,起用為超武將軍,仍然協助防守郢州。程文季個性孝順,雖然因為軍旅除去喪服,出任官職,但他依然悲傷得很消瘦。 太建二年(570年),程文季任職豫章內史,依然擔任將軍,服喪完畢,襲封重安縣公。他伴隨都督章昭達帶領軍隊到荊州攻打西梁蕭巋,蕭巋與北周軍隊製造許多戰艦,放在青泥水中,其時水流急速,章昭達就派程文季和錢道戢乘搭輕舟偷襲,燒毀北周艦隊。章昭達又因蕭巋等兵忪懈,再次派他於夜晚潛入外城,殺傷無數,不久大量周兵攻至,巴陵內史雷道勤戰死,他只能身免,以功加通直散騎常侍、安遠將軍,增食邑五百戶。太建五年(573年),都督吳明徹北伐秦郡,秦郡江濱連接滁水,北齊人放下大柱為木樁作水中欄柵,吳明徹首先派他率領勇猛士卒拔開欄柵,吳明徹帶領大軍從後來到,攻陷秦郡。又另外遣派程文季包圍涇州屠城,攻陷盱眙,再隨吳明徹包圍壽陽。程文季做事謹嚴急刻,治理部下嚴明整齊,攻克的城池,一概在窄河上建堰,工程總會動員數萬人;每次戰事他一定比各將領晚睡早起,到傍晚也不休息,軍中沒有人不佩服他的勤奮;打仗期間也置身前鋒,北齊士兵十分害怕他,稱為「程虎」。因功獲授散騎常侍、明威將軍,增食邑五百戶,又帶任新安內史,進號武毅將軍。太建八年(576年),朝廷任命程文季為持節、都督譙州諸軍事、安遠將軍、譙州刺史,同年又監督北徐仁州諸軍事、北徐州刺史,其他如故。次年(577年),再次跟隨吳明徹北伐,在呂梁設立土堰,至太建十年(578年)春天被北周打敗,在當地囚禁,但授與他開府儀同三司。太建十一年(579年)他從北周逃歸,在渦陽被為邊境地區的官吏抓獲,送到長安,在獄中去世,當時陳後主和北周斷絕來往,不知此事。至德元年(583年)後主得始程文季去世,追贈散騎常侍,讓他的兒子程響襲封重安縣侯,食邑一千戶。.
查看 臨海郡和程文季
萧伯游
蕭伯游(),字士仁,永陽恭王。梁文帝萧顺之第二子、梁武帝萧衍之兄永阳昭王萧敷的儿子。 天监元年四月八日(502年4月30日),萧衍建立梁朝,萧衍任命萧伯游督会稽郡東陽郡新安郡永嘉郡臨海郡五郡諸軍事、輔国将軍、会稽郡太守。二年(503年),嗣位永陽郡王。五年(506年),去世。享年23岁。谥号恭。.
查看 臨海郡和萧伯游
西晉揚州行政區劃
曹魏舊州,州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省壽縣)。其範圍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大別山、巢湖以北一帶。太康元年(280年)西晉平吳後範圍擴大到江蘇、安徽2省長江以南,浙江省全部,江西省(不含宜春)、福建省(不含漳州南部沿海)大部分。元康元年(291年)以後縮小至不包括江西、福建2省以外的區域。.
查看 臨海郡和西晉揚州行政區劃
錢道戢
錢道戢(),字子韜,吳興長城人《陳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六》:錢道戢字子韜,吳興長城人也。父景深,梁漢壽令。道戢少以孝行著聞,及長,頗有幹略,高祖微時,以從妹妻焉。從平盧子略於廣州,除濱江令。高祖輔政,遣道戢隨世祖平張彪于會稽,以功拜直閤將軍,除員外散騎常侍、假節、東徐州刺史,封永安縣侯,邑五百戶。仍領甲卒三千,隨侯安都鎮防梁山,尋領錢塘、餘杭二縣令。《南史·卷六十七·列傳第五十七》:錢道戢字子韜,吳興長城人也。父景深,梁漢壽令。道戢少以孝行著聞,及長,頗有材幹,陳武帝微時,以從妹妻焉。武帝輔政,道戢隨文帝平張彪於會稽,以功拜東徐州刺史,封永安縣侯。,南梁、南陳官员。 錢道戢的父親錢景深是南梁的漢壽縣令。錢道戢年少以孝順聞名,長大後又策略才幹,陳霸先未發跡前將從妹嫁給他;他跟隨陳霸先在廣州征討盧子略,獲授濱江令。陳霸先輔政,遣派錢道戢隨陳蒨於會稽平定張彪,以功勳拜任直閤將軍,除員外散騎常侍、假節、東徐州刺史,封永安縣侯,邑五百戶。讓他領導三千名士兵,隨侯安都鎮守梁山,不久領任錢塘、餘杭兩縣縣令。 南陳永定三年(559年),他陪同陳蒨在南皖口坐鎮;到天嘉元年(560年)領受剡縣縣令,在縣南山上鎮守,不久同時擔任臨海太守。侯安都征伐留異也,錢道戢率領軍隊到松陽切斷留異後路。平定留異後,他以功拜任持節、通直散騎常侍、輕車將軍、都督東西二衡州諸軍事、衡州刺史,領始興內史。光大元年(567年),朝廷增加他的食邑到七百戶。陳宣帝即位,徵召歐陽紇入朝,他害怕就舉兵攻入衡州,錢道戢與他交戰被打退。及後都督章昭達率兵征討歐陽紇,任用錢道戢為步軍都督,由小路切斷歐陽紇後路。歐陽紇敗亡,錢道戢除任左衛將軍。 太建二年(570年),他在此隨同章昭達去江陵討伐西梁蕭巋,他另外督導軍隊與陸子隆焚燒青泥造的艦隻,作章昭達先頭部隊攻打安蜀城,降服該處。他因功加授散騎常侍、仁武將軍,增食邑到九百戶,同年遷任仁威將軍、吳興太守,但未成事。朝廷改授他使持節、都督郢巴武三州諸軍事、郢州刺史。太建北伐,錢道戢與儀同黃法𣰋包圍歷陽。歷陽城討平,以他鎮守該地,以功加雲麾將軍,增邑至一千五百戶。同年十一月生病去世,虛齡六十三歲。贈本官,諡肅,兒子錢邈嗣爵。.
查看 臨海郡和錢道戢
范姓
范姓是一個東亞文化圈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6位。.
查看 臨海郡和范姓
范平 (西晉)
范平(),字子安,吳郡錢塘(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曾任東漢孫吳臨海太守。藏書家。六十九歲去世。.
查看 臨海郡和范平 (西晉)
范咸 (西晉)
范咸(),吳郡錢塘(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曾在西晉其間因其儒學學識任大官。其父范平曾任東漢孫吳臨海太守,藏有七千餘卷書。另有兩兄弟分別為范奭及范泉皆因儒學之名任大官。.
查看 臨海郡和范咸 (西晉)
范蔚
范蔚(),吳郡錢塘(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曾在晉朝其間任關內侯。其祖父范平曾任東漢孫吳臨海太守,藏有七千餘卷書。其父范泉因儒學之名任大官。有一子-范-文才。.
查看 臨海郡和范蔚
蔡興宗
蔡興宗(),字興宗,濟陽考城人。南朝宋時期重要官員,為祠部尚書蔡廓之子。蔡興宗歷仕宋文帝至宋後廢帝五朝,並為宋明帝遺命的五位顧命大臣之一。.
查看 臨海郡和蔡興宗
蔡撙
蔡撙(),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政治人物,表字景節,济陽郡考城县(今河南省民权县东北)人。梁武帝时中书令。.
查看 臨海郡和蔡撙
臨海郡
临海郡,三国到隋唐的郡。 東漢末期東吳設置會稽東部都尉,管轄會稽郡東部的章安、永寧、松陽3縣,後增轄臨海、南始平、安陽3縣。太平二年(257年)以都尉所屬6縣置郡。郡治章安縣(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江北章安街道),領章安、永寧、松陽、臨海、南始平、羅陽、羅江(257年左右置)7縣。孫皓時,羅陽縣改名安陽縣。區域包括今浙江省象山港以南,天台县、缙云县、丽水市、龙泉市以东等地。 东晋以后南部分割出永嘉郡(今温州市),临海郡太守辛景曾据城抵抗孙恩。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废除临海郡。唐朝天宝、至德年间一度把台州改为临海郡。.
查看 臨海郡和臨海郡
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
海峽兩岸關係史介绍了有史以来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历史变迁。中国历史上疑似关于台湾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志》中提到的夷洲或《隋书》中提到的流求。在宋元时期,海峡两岸已有贸易往来,1281年元世祖设立了澎湖寨巡檢司,开始对澎湖实行行政管辖。1349年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中记载澎湖属泉州晉江縣,而琉球为海外诸国之一。明朝陳第写的《東番記》描绘了台湾西南地区原住民的风土人情。自17世纪20年代起,海峡两岸关系受荷兰人、西班牙人、汉人、满人、日本人的影响,中国大陆与台湾或统一,或分离,直到1945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兩岸關係随着国内、国际局勢的變化而曲折发展。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国民党被共产党打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逐步控制整个中国大陆。而中华民国则退居台澎金马等岛屿,两岸开始军事对峙,并发生多次武裝衝突。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受到限縮。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的同时,单方面宣布停火。1987年中华民国開放兩岸探親後,两岸关系一度緩和。但1995年李登辉總統访美之后,两岸关系又趋紧张。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经济关系已相當緊密。2008年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趋于缓和。2015年海峽兩岸最高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被视为兩岸关系史上的重大突破。而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又趋紧张。.
陳寶應
陳寶應(),晉安侯官人《陳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九》:陳寶應,晉安侯官人也。世為閩中四姓。父羽,有材幹,為郡雄豪。寶應性反覆,多變詐。梁代晉安數反,累殺郡將,羽初並扇惑合成其事,後復為官軍鄉導破之,由是一郡兵權皆自己出。《南史·卷八十·列傳第七十》:陳寶應,晉安侯官人也,世為閩中四姓。父羽,有材幹,為郡雄豪。寶應性反復,多變詐。梁時晉安數反,累殺郡將,羽初並扇惑成其事,後復為官軍鄉導破之,由是一郡兵權皆自己出。,南梁、南陳官员,後協助留異和周迪叛亂而被殺。 陳寶應家族是閩中四姓,父親陳羽有才能,在郡內號稱英雄豪傑;而陳寶應個性反覆無常,多變狡詐。南梁期間晉安郡多次反叛,殺害當地將領,陳羽曾參與叛變,但後來又引導官軍擊敗叛軍,於是郡內兵權都歸入陳羽手中。 侯景之亂期間,晉安太守、賓化侯蕭雲讓陳羽管理當地,他年老,但能處理當地事務,吩咐陳寶應統領軍隊。其時東部饑荒,尤其在會稽更死去大部分民眾,平民都互相賣身,唯獨晉安依然富庶。陳寶應從海路進入臨海、永嘉及會稽、餘姚、諸暨,承載糧食和人民貿易,收穫玉器、絲綢和民眾子女,又羅致到能駕船的人,於是財產豐富,部下強盛。侯景被平定後,梁元帝任命陳羽為晉安太守。陳霸先輔政,陳羽奏請退休,希望讓陳寶應擔任太守,獲允許。紹泰元年(555年),朝廷授他為壯武將軍、晉安太守,不久加員外散騎常侍,次年(556年)封侯官縣侯,食邑五百戶。當時東西山路都有流寇佔據,他從海路到會稽納貢。南陳建立,他獲封持節、散騎常侍、信武將軍、閩州刺史,領會稽太守。陳文帝繼位,進封他為宣毅將軍,又加父親陳羽為光祿大夫;同時下令宗正將他家族的世系記下並編為宗室,派使者授予他的子女官職爵位。。 後來陳寶應娶留異的女兒為妻子,侯安都討伐留異時他派兵協助留異,又資助周迪的兵糧,入侵臨川。都督章昭達在東興、南城打敗周迪,陳文帝命令章昭達率領軍隊由建安南路越過山嶺,又命益州刺史、領信義太守余孝頃統率會稽、東陽、臨海、永嘉軍對從東路會合攻打陳寶應,並且下詔宗正斷絕他家族的屬籍。天嘉五年(564年),周迪被擊敗,章昭達越過東興嶺在建安坐鎮,余孝頃從海路攻擊晉安;陳寶應據守建安湖邊拒守官軍,水陸兩路都架設柵欄。章昭達鋪設深溝和高壘,不和他作戰,但命令士兵軍士斬樹木造木筏。不久大水沖出,衝擊陳寶應的柵欄;官軍水陸兩路攻至,於是他的部屬潰敗,自己逃入山中,走投無路被抓獲,和子弟二十人被押到建康斬首。.
查看 臨海郡和陳寶應
永寧縣 (台州)
永寧縣,唐高宗上元二年析臨海縣置,屬台州臨海郡,天授元年更名黃巖縣。有鐵,有鹽,在今浙江省台州市。.
查看 臨海郡和永寧縣 (台州)
永寧縣 (會稽郡)
永寧縣, 漢順帝永建四年(或永和三年),分章安縣東甌鄉立,屬會稽郡,晉屬臨海郡,明帝太寧元年,分臨海立永嘉郡,統永寧、安固縣、松陽縣、橫陽縣等四縣,至南齊仍屬,隋改為永嘉縣。唐武德五年以縣置東嘉州,幷析置永寧、安固縣、橫陽縣、樂成縣四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橫陽縣、永寧縣。.
永嘉郡
永嘉郡,中国东晋时设置的郡。.
查看 臨海郡和永嘉郡
江秉之
江秉之(),字玄叔,濟陽考城人。祖父為東晉太常江逌,父親是給事中江纂。東晉末及南朝宋官員,以地方治績優良而聞名。.
查看 臨海郡和江秉之
沈恪
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也。深沈有幹局。梁新渝侯蕭映為郡將,召為主簿。映遷北徐州,恪隨映之鎮。映遷廣州,以恪兼府中兵參軍,常領兵討伐俚洞。盧子略之反也,恪拒戰有功,除中兵參軍。高祖與恪同郡,情好甚暱,蕭映卒後,高祖南討李賁,仍遣妻子附恪還鄉。尋補東宮直後,以嶺南勳除員外散騎侍郎,仍令招集宗從子弟。《南史·卷六十七·列傳五十七》: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也。深沈有幹局。梁新渝侯蕭映之為廣州,兼映府中兵參軍。陳武帝與恪同郡,情好甚昵。蕭映卒後,武帝南討李賁,仍遣妻子附恪還鄉。尋補東宮直後。以嶺南勳,除員外散騎侍郎。仍令總集宗從子弟。,南北朝南梁、南陳官員。 沈恪個性深沉,有辦事才能,梁朝新渝侯蕭映為郡將時徵召他為主簿。蕭映搬往北徐州,他也跟隨鎮守;到蕭映遷到廣州,他則兼任府中兵參軍,經常領兵伐黎族。盧子略反梁,他對戰有功,除授中兵參軍。陳霸先和沈恪來自同一郡,感情很好,蕭映去世後,陳霸先南征李賁,差遣妻子依附沈恪回鄉,很快他補任東宮直後,因嶺南功勳除授員外散騎侍郎,詔令他聚集宗族。侯景包圍臺城,沈恪率部下入城,依例加右軍將軍。侯景派人在東西堆起兩個土山逼城,城內也堆起土山和應,沈恪擔任東土山主,日夜迎戰,以功封東興縣侯,食邑五百戶,遷員外散騎常侍。建康陷落,沈恪抄小路回到故鄉;陳霸先征討侯景,派人通知他,於是在東邊起兵和應,至侯景被平,他在京口參見陳霸先,同日授都軍副,很快轉任府司馬。 陳霸先打算討伐王僧辯,沈恪參與計劃,當時王僧辯的女婿杜龕鎮守吳興,陳霸先就派陳蒨到長城縣建立欄柵防備杜龕,又下令他回到武康縣招兵。王僧辯遭誅殺,杜龕果然差遣副將杜泰率兵在長城攻擊陳蒨。其時沈恪已率領士兵離開武康縣擊敗杜龕的黨羽,不久陳霸先遣派周文育支援長城,周文育到達時杜泰就逃走。陳蒨和周文育進軍離開吳興郡,沈恪的部隊亦到達,屯駐郡南。杜龕獲平定,陳蒨襲擊東揚州刺史張彪,任命沈恪監督吳興郡。太平元年(556年),他除授宣猛將軍、交州刺史,同年遷轉為永嘉太守,但未拜任就下令他再次監督吳興郡。他從吳興入朝,適逢陳霸先準備受禪,於是派中書舍人劉師知帶領他勒兵入宮,好像在別宮保衛梁敬帝。沈恪推門入見陳霸先,叩頭推辭:「沈恪曾經侍奉蕭家,今日不忍看到這樣的事,我願意受死,不會遵奉命令。」陳霸先嘉許他的志向,不再逼他,任用盪主王僧志取代。 陳霸先建立南陳,他擔任吳興太守;永定二年(558年)轉到會稽郡任職。當時余孝頃隱謀和應王琳,到臨川出兵攻打周迪,朝廷任用沈恪為壯武將軍,率兵跨過山嶺營救周迪;余孝頃得知他來到就退走。永定三年(559年),遷官使持節、通直散騎常侍、智武將軍、吳州刺史,顺便就任鄱陽郡,很快追還鄱陽郡職,改行會稽郡事;同年改除散騎常侍、忠武將軍、會稽太守。陳蒨繼位為陳文帝,進封他監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建安、晉安、新寧、信安九郡諸軍事,依然擔任將軍、太守。天嘉元年(560年),增爵位食邑五百戶,次年(561年)徵召為左衛將軍,不久外任都督郢武巴定四州諸軍事、軍師將軍、郢州刺史;天嘉六年(565年)再徵召為中護軍,改任護軍將軍。光大二年(568年),沈恪轉遷使持節、都督荊武祐三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唯未就鎮就改為護軍將軍。 陳宣帝即位,他獲加散騎常侍、都督廣衡東衡交越成定新合羅愛德宜黃利安石雙等十八州諸軍事、鎮南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他未到嶺南,前廣州刺史歐陽紇就舉兵抵抗,令他不能前進,朝廷派遣司空章昭達督軍討伐歐陽紇,之後歐陽紇平定,沈恪入州。廣州經歷兵荒,房屋遭摧殘破壞,他關心安撫,施行恩惠,當地人民很依靠他。太建四年(572年),他被徵為領軍將軍,調回朝廷後被指就任不及時而被罷免;太建十一年(579年)獲起用出任散騎常侍、衛尉卿,同年又授與他平北將軍、假節,監督南兗州。次年(580年),改授他散騎常侍、翊右將軍,監南徐州,又派電威將軍裴子烈領馬五百匹協助他沿江防守。明年(581年)他再次入朝任職衛尉卿,仍然擔任常侍、將軍,很快又加侍中,遷護軍將軍。陳後主繼位,因病改授散騎常侍、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同年去世,虛歲七十四,贈翊左將軍,朝廷下詔賜他棺材,為他舉哀,提供喪事資金,諡元,兒子沈法興嗣爵。.
查看 臨海郡和沈恪
會稽郡
會稽郡,中國古郡名。秦置,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漢初曾為韓信楚國、劉賈荊國、劉濞吳國領地。七國之亂後復置會稽郡。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區,是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隸屬于揚州刺史部。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在今浙江紹興城區),領十五縣。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部)、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衢州、金華一帶)。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隋文帝滅陳,廢會稽郡,置吳州。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後又改為會稽郡。唐初置越州,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肅宗時復為越州。.
查看 臨海郡和會稽郡
晉朝行政區劃
晉朝承襲曹魏領土,統一後領有孫吳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肅、雲南,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晉政區制度承襲東漢末期的制度,為州郡縣三級制。於三國曹魏時期有司、豫、兗、青、徐、冀、幽、--、雍、涼、荊、揚十二州,滅蜀漢後分益州置梁州。265年西晉代曹魏後,分雍、涼、梁三州之地設秦州,後分益州地設寧州,後分幽州地設平州。280年滅孫吳後得荊、揚、交、廣四州,並將荊、揚兩州與原曹魏荊、揚兩州合併,共十九州。秦州、寧州曾經廢止,後來復置。291年分荊、揚州地設江州,307年分荊、江州地設湘州,至此共二十一州。州以下分郡、王國。晉武帝防止野心世族篡位,制定分封制,依人口多寡封國諸王,有大國、次國、小國三種類型(詳見晉朝藩王列表)。但諸王僅得租稅,王國如同郡縣。諸王的軍權,主要來自鎮守之地。郡、王國以下為縣。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至於公國、侯國,其地位同縣。 東晉政區襲承西晉,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轄區縮小。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僑州郡縣。等到安定後實施土斷,使其州郡領有實地,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東晉政區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四川先後出現成漢、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大致固定。晉元帝時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帶。成漢佔據四川,於347年被桓溫滅。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後敗於前燕而止。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兗、益、寧七州,及兗、青、冀、司、幽、--、益等僑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慘敗。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復黃河、秦嶺以南地區。之後東晉內亂,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萎縮。劉裕崛起後攻滅譙蜀並發動兩次北伐,收復四川、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夏人入侵,關中得而復失。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查看 臨海郡和晉朝行政區劃
亦称为 會稽東部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