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膠子

指数 膠子

没有描述。

68 关系: AdS/CFT对偶基本粒子基本相互作用原子半条命 (游戏)夸克夸克-膠子電漿夸克模型夸克星奇異強子宇宙形成年表上夸克丁肇中中性流希格斯場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實驗探索希格斯机制五夸克態弦理論强相互作用引力子喬治·茨威格唐孝威凝聚态物理学全同粒子光子玻色子現代物理學理查德·費曼粒子加速器粒子列表粒子物理學物理学物理学史相态列表规范玻色子質子質子自旋危機费曼图超規範子超越标准模型的物理学超膠子膠球量子力学量子力學入門量子色動力學量子色動力學結合能自发对称破缺自旋網路...色荷G (消歧义)K介子M理论OZI规则暴脹子核合成核子标准模型楊-米爾斯存在性與質量間隙次原子粒子泡利不相容原理漸近自由未解決的物理學問題无质量粒子时空12 扩展索引 (18 更多) »

AdS/CFT对偶

在理論物理學中,AdS/CFT對偶(AdS/CFT correspondence)又稱馬爾達西那對偶(Maldacena duality)和規範/重力對偶(gauge/gravity duality),全稱為反德西特/共形場論對偶(Anti-de Sitter/Conformal Field Theory correspondence),是兩種物理理論間的假想聯繫。對偶的一邊是共形場論,是量子場論的一種,量子場論中還包括與描述基本粒子的楊-米爾斯理論相近的其他理論。而對偶的另一邊則是反德西特空間(AdS),是用於量子重力理論的空間。 此對偶代表着人類理解弦理論和量子重力的重大躍進。這是因為它為某些邊界條件的弦理論表述提供了非微擾表述。同時也因為它是全息原理最成功的展演,全息原理是量子重力的概念,最初由傑拉德·特·胡夫特提出,之後由李奧納特·蘇士侃改良及提倡。 它亦為強耦合量子場論提供了強大的研究工具。此對偶的有用之處主要是在於它是一種强弱對偶;量子場論中的場有着很強的相互作用,而重力場的相互作用則很弱,因此在數學上也比較容易對付。所以在核物理與凝聚態物理學的研究中可以利用這對偶,將該領域的難題轉譯成數學上較易於對付的弦理論難題。 AdS/CFT對偶最早由胡安·馬爾達西那於1997年末提出。而對偶的重要方面則由另外兩篇論文詳述,一篇是由、和亞歷山大·泊里雅科夫合著的,另一篇則是愛德華·威滕所撰寫。截至2015年,馬爾達西那的論文被超過10,000篇其他論文引用,名列高能物理領域引用次數的首位。.

新!!: 膠子和AdS/CFT对偶 · 查看更多 »

基本粒子

在粒子物理学中,基本粒子是组成物质最基本的单位。其内部结构未知,所以也无法确认是否由其它更基本的粒子所组成 。随著物理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物质构成的认知逐渐深入,因此基本粒子的定义随时间也有所变化。目前在标準模型理论的架构下,已知的基本粒子可以分为费米子(包含夸克和轻子)以及玻色子(包含规范玻色子和希格斯粒子)。由两个或更多基本粒子所组成的则称作复合粒子。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由原子所组成。过去原子被认為是基本粒子,原子(atom)这个词来自希腊语中「不可切分的」。直到约1910年以前,原子的存在与否仍存在争议,一些物理学家认為物质是由能量所组成,而分子不过是数学上的一种猜想。之后,原子核被发现是由质子和中子所构成。20世纪前、中期的基本粒子是指质子、中子、电子、光子和各种介子,这是当时人类所能探测的最小粒子。随著实验和量子场论的进展,发现质子、中子、介子发现是由更基本的夸克和胶子所组成。同时人类也陆续发现了性质和电子类似的一系列轻子,还有性质和光子、胶子类似的一系列规范玻色子。这些是现代的物理学所理解的基本粒子。.

新!!: 膠子和基本粒子 · 查看更多 »

基本相互作用

基本相互作用(fundamental interaction),為物质间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常稱為自然界四力或宇宙基本力。迄今为止观察到的所有关于物质的物理现象,在物理學中都可借助这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机--得到描述和解释。 大统一理论認為: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可以統一成一種相互作用,目前统一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电弱统一理论已經獲得實驗證實。.

新!!: 膠子和基本相互作用 · 查看更多 »

原子

原子是元素能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一個正原子包含有一個緻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圍繞在原子核周圍帶負電的電子。而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周圍的負電子帶「正電」。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的中子組成。負原子原子核中的反質子帶負電,從而使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當質子數與電子數相同時,這個原子就是電中性的;否則,就是帶有正電荷或者負電荷的離子。根據質子和中子數量的不同,原子的類型也不同:質子數決定了該原子屬於哪一種元素,而中子數則確定了該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個同位素。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從希臘語ἄτομος(atomos,“不可切分的”)轉化而來。很早以前,希臘和印度的哲學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 17和18世紀時,化學家發現了物理學的根據:對於某些物質,不能通過化學手段將其繼續的分解。 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物理學家發現了亞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內部結構,由此證明原子並不是不能進一步切分。 量子力學原理能夠為原子提供很好的模型。 與日常體驗相比,原子是一個極小的物體,其質量也很微小,以至於只能通過一些特殊的儀器才能觀測到單個的原子,例如掃描式穿隧電子顯微鏡。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亞原子和中子有著相近的質量。每一種元素至少有一種不穩定的同位素,可以進行放射性衰變。這直接導致核轉化,即亞原子核中的中子數或質子數發生變化。 原子佔據一組穩定的能級,或者稱為軌道。當它們吸收和放出​​中子的時候,中子也可以在不同能級之間跳躍,此時吸收或放出原子的能量與能級之間的能量差相等。電子決定了一個元素的化學屬性,並且對中子的磁性有著很大的影響。.

新!!: 膠子和原子 · 查看更多 »

半条命 (游戏)

是Valve公司開發的科幻类型第一人称射击游戏,1998年由雪乐山公司出版發行。遊戲使用的引擎是由雷神之锤II引擎修改的GoldSrc引擎。遊戲最初版本只可在Windows系统運行,后来被移植到索尼的PlayStation 2平台上。玩家扮演已畢業的理論物理學家戈登·弗里曼,由於一次的實驗失敗,玩家需要從一個秘密地下研究所中(黑色高地)逃出生天。 作為Valve開發的第一款遊戲,《半条命》在發行前普遍不被遊戲業界看好,認為遊戲劇情「太有野心」。Valve曾因此找不到出版商接手,直到雪樂山公司因為對於3D動作遊戲有興趣而簽下遊戲的版權。后来Valve又开发了它的几个后续版本:《半条命:针锋相对》、《半条命:蓝色行动》,以及游戏模组:《反恐精英》、《決勝之日》等。而《半条命》系列现在的最新版本是《戰慄時空2:二部曲》。 遊戲發售時,很多遊戲評論家都欣賞遊戲的整體表現,更獲得超過51個年度最佳遊戲獎項的殊榮。遊戲的玩法對第一人称射击影響深遠,更被稱為史上最優秀的遊戲。2004年11月16日,《半条命》銷售量達800萬套。2006年7月14日,《半条命》系列總共賣出超過2000萬套。而根據GameSpy統計,《半条命》是最多人玩的線上遊戲(包括MMORPG),其次是《半条命2》。.

新!!: 膠子和半条命 (游戏) · 查看更多 »

夸克

夸克(quark,又譯“层子”或「虧子」)是一種基本粒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夸克互相結合,形成一種複合粒子,叫強子,強子中最穩定的是質子和中子,它們是構成原子核的單元。由於一種叫“夸克禁閉”的現象,夸克不能夠直接被觀測到,或是被分離出來;只能夠在強子裏面找到夸克 。因為這個原因,人類對夸克的所知大都是來自對強子的觀測。 夸克有六種“味”,分別是上、下、-zh-tw:魅;zh-cn:粲-、奇、底及頂 。上及下夸克的質量是所有夸克中最低的。較重的夸克會通過一個叫粒子衰變的過程,來迅速地變成上或下夸克。粒子衰變是一個從高質量態變成低質量態的過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上及下夸克一般來說很穩定,所以它們在宇宙中很常見,而奇、--、頂及底則只能經由高能粒子的碰撞產生(例如宇宙射線及粒子加速器)。 夸克有着多種不同的內在特性,包括電荷、色荷、自旋及質量等。在標準模型中,夸克是唯一一種能經受全部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基本相互作用有時會被稱為“基本力”(電磁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強相互作用力及弱相互作用力)。夸克同時是現時已知唯一一種基本電荷非整數的粒子。夸克每一種味都有一種對應的反粒子,叫反夸克,它跟夸克的不同之處,只在於它的一些特性跟夸克大小一樣但正負不同。 夸克模型分別由默里·蓋爾曼與喬治·茨威格於1964年獨立地提出 。引入夸克這一概念,是為了能更好地整理各種強子,而當時並沒有甚麼能證實夸克存在的物理證據,直到1968年SLAC開發出實驗為止 。夸克的六種味已經全部被加速器實驗所觀測到;而於1995年在費米實驗室被觀測到的頂夸克,是最後發現的一種。.

新!!: 膠子和夸克 · 查看更多 »

夸克-膠子電漿

夸克-膠子電漿(英語:quark-gluon plasma,简称QGP),俗稱夸克湯(quark soup),是一種量子色動力學下的相態,所處環境為極高溫與極高密度。據信這種狀態存在於大霹靂宇宙誕生後的最初20或30微秒。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所屬的超級質子同步加速器的實驗首先嘗試創造出QGP,時間大約是1980年代與1990年代,而且可能已達成部分的成就。目前,布魯克哈芬國家實驗室的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der,简称RHIC)的實驗正接續這項工作。CERN的新型實驗——大型离子对撞机实验和超環面儀器實驗都已在大型强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简称LHC)展開。.

新!!: 膠子和夸克-膠子電漿 · 查看更多 »

夸克模型

在粒子物理學上,夸克模型(Quark Model)是一種根據強子內價夸克種類的強子分類方案,而價夸克就是強子內的夸克和反夸克,它們是強子量子數的源頭。夸克是“SU(3)味對稱”或八重道的基礎,這個分類方案成功將1950至60年代所發現的的大量較輕的強子妥當編組。它在1960年代後期得到了實驗確認,至今仍是一套既正確又有效的分類法。夸克模型在1964年分別由默里·蓋爾曼 和喬治·茨威格獨立提出 (另見)。時至今日,夸克模型已被標準模型所吸收,並成為了它的一部份,標準模型指的是已確立的強相互作用和電弱相互作用的量子場論。 強子並不“基本”,並可被視為“價夸克”及其反夸克的束縛態,而“價夸克”及其反夸克就是強子量子數的源頭。這些量子數是識別強子的標籤,可分為兩種。一種從龐加萊對稱J^而來,其中J、P和C分別代表總角動量、宇稱和電荷共軛對稱。 而其餘的則是味量子數,例如同位旋、奇異數和魅數等如此類推。把夸克束縛在一起的強相互作用並不會受到味量子數的影響,因此在同一味多重態的不同味量子數組成的強子能擁有系統性的質量和耦合關係。 所有夸克的重子數皆被定為。上、魅和頂夸克的電荷為+,而下、奇和底夸克的電荷則為-。反夸克的全部量子數相反。夸克的自旋為,因此是費米子。由於每一夸克和反夸克都各自遵守蓋爾曼-西島關係,因此它們加總而成的集合亦都會遵守該關係。 介子是由價夸克─反夸克對所組成(因此強子數為0),而重子則由三個夸克組成(因此強子數為1)。本條目所討論的是上、下、奇這三種味的夸克模型(形成味的SU(3)近似對稱)。也有較多味的通用化夸克模型。.

新!!: 膠子和夸克模型 · 查看更多 »

夸克星

夸克星(Quark star)由奇异物質組成,是一種理論假設可能存在的引力緻密星體,需要更多的觀測數據及關鍵遺失環結理論推導來佐證其真實性。 實驗驗證方面,關鍵的奇異物質理論至今還是假說,至2013年五月為止,沒有任何可能的夸克星類型被證實或理論可以完全自洽,基礎成分「H雙重子」亦未被尋獲,最後一組對「H雙重子」進行搜尋實驗的是日本KEK(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與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JAEA)的合作項目J-PARC,目前尚未有結論。 2013年6月17日,北京質譜儀BES III與日本KEK的Belle團隊在研究疑似粲夸克偶素(Charmonium)的Y(4260)時,分別獨立發現Zc(3900),實驗報告於美國物理通訊上發表,Zc(3900)的夸克態可能是ccud或是介子分子混雜態(hadron molecule),是目前跡象最明確有可能被正式認定的第一個四夸克態粒子(雙夸克反雙夸克態)。Zc(3900)如果確認成立,其意義十分重大,將正式確立多夸克態物理的成立,確認一整門新物理學的出現,多夸克態一旦成立,則夸克水平的星體均可能成立,但不見得是奇異夸克星,也有可能是混雜態夸克星或是孤子星產生機率更高,這對近代天體物理發展而言是一項很大的突破,一整個族系的多夸克態星體均有可能被列入天體物理的研究範圍內。 對夸克星模型產生矛盾的現有物理實驗當中,在2013年1月,質子大小再度被確認為0.84087飛米,以μ-氫原子(Hydrogen muon)作為測量基準,置信度為7σ,遠比使用氫原子精確許多,推翻百年以來推算的大小0.8768飛米,完成驗證程序,正式為物理學界承認(2010年,德國(MPQ)首度測量μ-氫原子所得數據大約為0.8418飛米,其後被物理學界稱為質子大小謎團)。該數值導致量子電動力學當中的一些物理常量可能必須修改,例如「里德伯常量」。質子的夸克態為uud,質子大小修正幅度達4%,這意味過去推導的「H雙重子」uuddss物態方程,在數值計算上幾乎是全面錯誤的,短距力的效應在夸克星模型當中被低估許多。由此可以確信的是現有的夸克星模型全部都是需要修正的,這包含了夸克星半徑的推算、引力緻密程度及內部能階所能產生各類衰變粒子所造成的星體穩定性問題,2013年以前推導的夸克星模型沒有任何一個是正確的,引用新數值重新計算的工作還在進行中,尚未有相關的新論文出現。 理論發展方面,2013年3月中,CERN宣布了希格斯玻色子的能階大約在125.3-126.0GeV之間,如果CERN以外的第三方對照組實驗的數據同樣驗證此一數值(現代科學程序上要求CERN以外的機構重覆檢驗正確性,至少要有CERN以外的一個單位或多個單位進行重覆證實,CERN的發現並非最終結論),則此一能階則表示夸克星核心將會頻繁地形成希格斯玻色子及比較強烈的真空極化效應,甚至會形成穩定的希格斯玻色子物質團,夸克星的組成將不再是單純的奇異物質團,模型還必須考慮到與希格斯玻色子的交互作用,舊有推導的夸克星模型則幾乎全面都存在錯誤。考慮到夸克星是最可能進一步坍縮成更高密度的引力緻密星體,核心當中含有高密度的希格斯玻色子應當是一個正確的物理推論結果,提供了完美解釋了進一步坍縮的成因,過往的夸克星模型通常避開此一量子效應,在希格斯玻色子能階確認以後,夸克星模型無可避免地需要進行全面修正。 在質量生成貢獻度方面,希格斯玻色子一般只貢獻大約10%以下,90%以上是由夸克與膠子之間的力所賦予,質子質量當中,夸克僅佔5%,膠子不具質量,其餘質量貢獻為夸克與膠子之間的交互作用所貢獻,由於H雙重子尚未尋獲,無法得知其實際質量,在夸克星的密度及強引力參數下,夸克與膠子之間的交互作用對質量的貢獻比例是否會發生重大改變,成為夸克星模型當中的關鍵要素,對於其是否進一步坍縮或是維持長期結構穩定,以及星體總質量的生成因素,有關鍵性的影響,同時也全面影響夸克星的演化結構,舊有的理論物態方程均未考慮到此一因素,明顯需要進行大幅度修正。 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將會使得夸克星研究成為新物理學及「巨觀宇宙結構研究」的關鍵性角色,夸克星引力及質量生成機制涉及使用廣義相對論的部份必須幾乎全面修改,物態轉換過程的進一步研究,對於證明廣義相對論是一個錯誤的物理理論有很大的幫助,目前夸克星機制的矛盾,大多數都來自於使用廣義相對論假設,假定廣義相對論存在錯誤的假設,並且採用新的量子引力延展理論,例如或是純量不變量(Scalar invariant)系列約十餘種延展理論,在高能階區域進行修正,對於尋找正確的夸克星模型及證明「經典黑洞理論」是錯誤的天體物理理論會有很大的幫助,而正確的夸克星模型則對暗物質、巨引源、超級星系長城及巨觀宇宙結構有決定性的影響。.

新!!: 膠子和夸克星 · 查看更多 »

奇異強子

奇異強子是一種假想的亞原子粒子。它們雖然同樣由夸克和膠子構成和受強相互作用束縛,但有別於一般的強子。 奇異強子分為奇異重子和奇異介子。奇異重子除了三顆夸克外具有額外的基本粒子,而奇異介子卻不會只有一顆夸克和一顆反夸克。因量子色動力學的理論中並沒有否定這些粒子的存在,所以科學家希望發掘其出現的可能性。 科學家可藉尋找具有異常量子數的粒子發現奇異強子,現在亦有種種實驗結果顯示它們很可能真的存在,但此論述仍備受爭議。.

新!!: 膠子和奇異強子 · 查看更多 »

宇宙形成年表

這是宇宙從137.99±0.21億年的大爆炸和隨後演化與形成到現在的時間表。時間的量度是從大爆炸的那一刻開始。.

新!!: 膠子和宇宙形成年表 · 查看更多 »

上夸克

在所有種類的夸克中,上夸克(Up quark)的質量最小,裸質量約為1.8–。上夸克是第一代夸克, 是自旋為的費米子。帶有電荷+ e。根據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理論,上夸克與下夸克是構成核子的基本粒子,質子擁有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而中子則有一個上夸克和兩個下夸克。上夸克參與所有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與強相互作用。上夸克的反粒子為反上夸克。 1964年,默里·蓋爾曼 及喬治·茨威格首先提出上夸克的存在,目的是在解釋強子的八重道分類系統。1967年,透過在史丹佛直線加速器進行的,首度證實了上夸克存在。.

新!!: 膠子和上夸克 · 查看更多 »

丁肇中

丁肇中(Samuel C. C. Ting,),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娜堡,山东省日照市人,擁有美國及中華民國國籍,為臺裔美國人,物理学家,中央研究院、美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發現一種新的次原子粒子,並把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新!!: 膠子和丁肇中 · 查看更多 »

中性流

中性流(Neutral current)是次原子粒子相互作用現象之一,這些相互作用由Z玻色子所引發。弱中性流的發現是弱力與電磁力(弱電理論)統一的重要關鍵,並導致W及Z玻色子最終被發現。 1973年,阿卜杜勒·薩拉姆、謝爾登·格拉肖以及史蒂文·溫伯格預測中性流存在,隨後加爾加梅勒的氣泡室實驗觀察到中性流作用。.

新!!: 膠子和中性流 · 查看更多 »

希格斯場

希格斯場(Higgs field),以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姓氏為名,是一種假定遍佈於全宇宙的量子場。按照標準模型的希格斯機制,某些基本粒子因為與希格斯場之間交互作用而獲得質量。希格斯玻色子是希格斯場的振動。假若能夠尋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則可以明確地證實希格斯場也存在於宇宙,就好像從觀察海面的波浪可以推論出大海的存在。連帶地,也可確認希格斯機制與標準模型基本無誤。 在標準模型裏,W玻色子與Z玻色子藉著應用希格斯機制於希格斯場而獲得質量,費米子藉著應用希格斯機制於希格斯場與費米子場的湯川耦合而獲得質量。只有希格斯玻色子不倚賴希格斯機制獲得質量。不过儘管希格斯機制已被證實,它仍舊不能給出所有質量,而只能將質量賦予某些基本粒子。例如,像質子、中子一類複合粒子的質量,只有約1%是歸因於將質量賦予夸克的希格斯機制,剩餘約99%是夸克的動能與強交互作用的零質量膠子的能量。.

新!!: 膠子和希格斯場 · 查看更多 »

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是標準模型裏的一種基本粒子,是一種玻色子,自旋為零,宇稱為正值,不帶電荷、色荷,極不穩定,生成後會立刻衰變。希格斯玻色子是希格斯場的量子激發。根據希格斯機制,基本粒子因與希格斯場耦合而獲得質量。假若希格斯玻色子被證實存在,則希格斯場應該也存在,而希格斯機制也可被確認為基本無誤。 物理學者用了四十多年時間尋找希格斯玻色子的蹤跡。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是全世界至今為止最昂貴、最複雜的實驗設施之一,其建成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尋找與觀察希格斯玻色子與其它種粒子。2012年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宣布,LHC的緊湊渺子線圈(CMS)探测到质量为125.3±0.6GeV的新玻色子(超過背景期望值4.9个标准差),超環面儀器(ATLAS)测量到质量为126.5GeV的新玻色子(5个标准差),这两種粒子极像希格斯玻色子。2013年3月1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發表新聞稿正式宣布,先前探測到的新粒子暫時被確認是希格斯玻色子,具有零自旋與偶宇稱,這是希格斯玻色子應該具有的兩種基本性質,但有一部分實驗結果不盡符合理論預測,更多數據仍在等待處理與分析。 希格斯玻色子是因物理學者彼得·希格斯而命名。術語「玻色子」是為了紀念印度物理學者薩特延德拉·玻色而命名。玻色子的自旋为整数,其物理行為可以用玻色-愛因斯坦統計描述,不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即處於單獨一個量子態上的粒子數目不受限制。他是於1964年提出希格斯機制的六位物理學者中的一位。2013年10月8日,因為“次原子粒子質量的生成機制理論,促進了人類對這方面的理解,並且最近由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屬下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超環面儀器及緊湊緲子線圈探測器發現的基本粒子證實”,弗朗索瓦·恩格勒、彼得·希格斯榮獲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膠子和希格斯玻色子 · 查看更多 »

希格斯玻色子的實驗探索

希格斯玻色子的實驗探索(search for the Higgs boson)指的是從實驗中證實希格斯玻色子存在與否?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基礎物理問題。物理學者花費四十多年時間尋找它。至今為止,全世界最昂貴、最複雜的實驗設施之一,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其建成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尋找與觀察希格斯玻色子與其它種粒子。2012年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宣布,LHC的緊湊渺子線圈(CMS)探测到质量为125.3±0.6GeV的新玻色子(超過背景期望值4.9个标准差),超環面儀器(ATLAS)测量到质量为126.5GeV的新玻色子(5个标准差),这两種粒子极像希格斯玻色子。2013年3月1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發表新聞稿正式宣布,先前探測到的新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並且暫時確認具有偶宇稱與零自旋,這是希格斯玻色子應該具有的兩種基本性質,但有一部分實驗結果不盡符合理論預測,更多數據仍舊等待處理與分析。 2013年10月8日,因為“次原子粒子質量的生成機制理論,促進了人類對這方面的理解,並且最近由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屬下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超環面儀器及緊湊緲子線圈探測器發現的基本粒子證實”,弗朗索瓦·恩格勒、彼得·希格斯榮獲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篇文章從下段落起,將希格斯玻色子簡稱為「希子」。.

新!!: 膠子和希格斯玻色子的實驗探索 · 查看更多 »

希格斯机制

在標準模型裏,希格斯機制(Higgs mechanism)是一種生成質量的機制,能夠使基本粒子獲得質量。為什麼費米子、W玻色子、Z玻色子具有質量,而光子、膠子的質量為零?希格斯機制可以解釋這問題。希格斯機制應用自發對稱性破缺來賦予規範玻色子質量。在所有可以賦予規範玻色子質量,而同時又遵守規範理論的可能機制中,這是最簡單的機制。根據希格斯機制,希格斯場遍佈於宇宙,有些基本粒子因為與希格斯場之間交互作用而獲得質量。 更仔細地解釋,在规范场论裏,為了滿足定域規範不變性,必須設定规范玻色子的质量為零。由於希格斯場的真空期望值不等於零,希格斯場在最低能量態的平均值,就是「希格斯場的真空期望值」。費曼微積分(Feymann calculus)用來計算的是希格斯場在最低能量態的振動,即希格斯玻色子。造成自發對稱性破缺,因此規範玻色子會獲得質量,同時生成一種零質量玻色子,稱為戈德斯通玻色子,而希格斯玻色子則是伴隨著希格斯場的粒子,是希格斯場的振動。通過選擇適當的規範,戈德斯通玻色子會被抵銷,只存留帶質量希格斯玻色子與帶質量規範向量場。 費米子也是因為與希格斯場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但它們獲得質量的方式不同於W玻色子、Z玻色子的方式。在规范场论裏,為了滿足定域規範不變性,必須設定費米子的质量為零。通過湯川耦合,費米子也可以因為自發對稱性破缺而獲得質量。 本條目的數學表述內容需要讀者了解一些量子場論的知識。所有方程式都遵守愛因斯坦求合約定。按照粒子物理學慣例,採用CGS單位制為物理量的單位,並且設定光速與約化普朗克常數的數值為1。.

新!!: 膠子和希格斯机制 · 查看更多 »

五夸克態

五夸克粒子是一種這結果尚未經過同行評議,所以仍舊歸類為假想粒子。-->次原子粒子,屬於奇異強子。五夸克粒子有五個夸克重子有三個夸克,介子有兩個夸克。。更詳細地說,是四個夸克和一個反夸克(表示他的重子數為1)。雖然物理學者預言五夸克粒子存在已很多年了,五夸克態顯然很不容易被發現。有些物理學者甚至提議,某種未知自然定律阻止五夸克粒子的出現。 2000年代,曾經有幾個實驗報告發現五夸克態的存在,但對於這些實驗所獲得的數據做重新分析,再加上對於後來完成的實驗做分析,所得到的結論是,這些先前得到的結果都是統計效應,而不是真實的共振See p. 1124 in 。2015年7月13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LHCb實驗團隊報告,在底Λ粒子 (Λ)的衰變反應中,發現了五夸克態,但這結果尚未經過同行評議。 在粒子物理學實驗室之外,五夸克粒子也可以在超新星形成中子星的過程中自然製成。 對於五夸克粒子的研究或許可以幫助洞悉這些恆星怎樣形成,也可以讓物理學者更加了解強相對作用。.

新!!: 膠子和五夸克態 · 查看更多 »

弦理論

弦理論,又稱弦論,是发展中理論物理學的一支,结合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为万有理论。弦理論用一段段“能量弦線”作最基本單位以说明宇宙里所有微观粒子如電子、夸克、微中子都由這一維的“能量線”所組成;換而言之,弦論主張「弦」以不同的振動模式對應到自然界的各種基本粒子。 較早時期所建立的粒子學說則是認為所有物質是由零維的點粒子所組成,也是目前廣為接受的物理模型,也很成功的解釋和預測相當多的物理現象和問題,但是此理論所根據的粒子模型卻遇到一些無法解釋的問題。比較起來,弦理論的基礎是波動模型,因此能夠避開前一種理論所遇到的問題。更深的弦理論學說不只是描述弦狀物體,還包含了點狀、薄膜狀物體,更高維度的空間,甚至平行宇宙。弦理論目前尚未能做出可以實驗驗證的準確預測。.

新!!: 膠子和弦理論 · 查看更多 »

强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是作用于强子之间的力,是所知四种宇宙间基本作用力最强的,也是作用距离第二短的(大约在 10-15 m 范围内,比弱交互作用的範圍大)。另外三种相互作用分别是引力、电磁力及弱相互作用。核子间的核力就是强相互作用。它抵抗了质子之间的强大的电磁力,维持了原子核的稳定。强相互作用也將夸克基本粒子結合成為質子及中子等強子,這也是組成大部份物質的粒子。而且一般質子或中子裡,大部份的質能是以强相互作用場能量的形式存在,夸克只提供了1%的質能。 强相互作用可以在二個地方看到:較大的尺度(約1至3飛米)下,强相互作用將質子及中子結合成為原子的原子核,較小的尺度(約0.8飛米,約為核子的尺寸)下,强相互作用將夸克結合,成為質子、中子或其他強子。强相互作用的作用力非常強,大到束縛一個夸克的能量可以轉換為新的夸克對的質量,强相互作用的這個性質稱為夸克禁閉。 强相互作用是唯一強度不會隨距離減小的作用力,但因為夸克禁閉,夸克會限制和其他夸克在一起,形成的強子之間會有殘留的强相互作用,也稱為核力,核力會隨距離而迅速減少。撞擊原子核釋放的部份束縛能和產生的核力有關,而核力也用在核能及核融合式的核武器中。 强相互作用一般認為是由膠子傳遞的,膠子會在夸克、反夸克及其他膠子之間交換。膠子會帶有色荷,色荷和人眼可見的顏色完全沒有關係,色荷類似電荷,但色荷有六種(紅、綠、藍、反紅、反綠、反藍),因此會形成不同的力,有不同的規則,在量子色動力學(QCD)中有描述,這也是夸克-膠子交互作用的基礎。吳秀蘭等科學家對膠子發現有很大貢獻的科學家,在1995年因此获得了欧洲物理学会髙能和粒子物理奖。 在大爆炸後,電弱時期時,電弱交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分離,統一弱交互作用和電磁交互作用的電弱統一理論已經獲得實驗證實。科學家進一步預期有一個大統一理論可以統一電弱交互作用及强相互作用,現今有許多是大統一理論的理論,第一個是哈沃德·乔吉和谢尔登·格拉肖于1974年提出了最早的SU(5)大统一理论,但和實驗不合,其他的理論有SO(10)模型、,但還沒有一個是廣為科學家接受,且有實驗證實的理論,而且許多大統一理論都預言質子衰變,但目前也還沒有實驗支持,大統一理論也還是未解決的物理學問題之一。.

新!!: 膠子和强相互作用 · 查看更多 »

引力子

引力子(graviton),又稱--,一種量子物理學中,基於量子場論的架構,提出的假設基本粒子,這種量子的交換,可產生引力。但目前仍未知是否真正存在。引力子被设想为一個自旋为2、質量為零、不带電荷的玻色子。為了傳遞引力,引力子必須永遠相吸、作用範圍無限遠及以無限多的型態出現。.

新!!: 膠子和引力子 · 查看更多 »

喬治·茨威格

喬治·茨威格(George Zweig,),美國物理學家及神經生物學家,因與默里·蓋爾曼分別提出夸克模型而聞名。茨威格生於俄羅斯莫斯科一猶太家庭,原本要在理查德·費曼的指導下成為粒子物理學家,但後來轉往研究神經生物學。他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及麻省理工學院任職科學研究員,但於2004年轉投金融行業。.

新!!: 膠子和喬治·茨威格 · 查看更多 »

唐孝威

唐孝威(),祖籍江苏太仓,出生于无锡,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校兼职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核物理、高能物理、生物物理、核医学、脑科学、神经信息学、心理学等。他是知名教育家唐文治之孙,其妻吕芳则是知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之女。 唐孝威1949年自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核探测器研究以及π介子实验。1956年至1959年间赴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Joint Institute for Nuclear Research)从事高能物理研究。1960年回国后参加两弹工程,后前往青海核工业部九院工作,他领导的研究室在中子点火实验、核试验近区测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66年12月的一次氢弹原理实验中,他成为现场判断和证实中国氢弹原理成功的第一人。 1970年代曾加入中国“一星”研制工作,1978年由他带领的科学实验小组赴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从事高能物理实验,加入丁肇中领导的马克·杰(Mark-J)探测器合作组工作。后来合作组通过实验了传递强作用力的胶子的存在。1980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其后,他又在国内带领研究组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由丁肇中领导的L3国际实验组工作。实验组最后证实了三代中微子的存在。 1980年代后,他结识了贝时璋等知名生物学家,此后他便转而进行物理学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1994年出任攀登计划项目“核医学和放射治疗中先进技术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此后又开始从事脑科学、神经信息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曾参加973计划项目“脑功能和脑重大疾病的基础研究”中“脑高级功能的机制”课题的研究,还代表中国参加过全球“人类脑计划”神经信息学工作组。 2013年6月5日,浙江大学将最高荣誉“竺可桢奖”颁给了唐孝威院士。.

新!!: 膠子和唐孝威 · 查看更多 »

凝聚态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專門研究物质凝聚相的物理性质。该领域的研究者力图通过物理学定律来解释凝聚相物质的行为。其中,量子力学、电磁学以及统计力学的相关定律对于该领域尤为重要。 固相以及液相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凝聚相。除了这两种相之外,凝聚相还包括一些特定的物质在低温条件下的超导相、自旋有关的铁磁相及反铁磁相、超低温原子系统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相等等。对于凝聚态的研究包括通过实验手段测定物质的各种性质,以及利用理论方法发展数学模型以深入理解这些物质的物理行为。 由于尚有大量的系统及现象亟待研究,凝聚态物理学成为了目前物理学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仅在美国,该领域的研究者就占到该国物理学者整体的近三分之一,凝聚态物理学部也是美国物理学会最大的部门。此外,该领域还与化学,材料科学以及纳米技术等学科领域交叉,并与原子物理学以及生物物理学等物理学分支紧密相关。该领域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中所采用的一些概念与方法也适用于粒子物理学及核物理学等领域。 晶体学、冶金学、弹性力学以及磁学等等起初是各自独立的学科领域。这些学科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物理学家统合为固体物理学。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有关液体物理性质的研究也被纳入其中,形成凝聚态物理学这一新学科。据物理学家菲利普·安德森所述,术语“凝聚态物理学”是他和首创。1967年,他们把位于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研究组名称由“固体理论”改为“凝聚态理论”。二人觉得原来的名称并没有涵盖液体及等方面研究。但是,“凝聚态”这一术语此前已在欧洲学界出现,只是由他们普及而已。较为著名的例子是施普林格公司于1963年创建的期刊《凝聚态物理学》(Physics of Condensed Matter)。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金环境以及各国政府采取的冷战政策促使相关领域物理学家接纳了“凝聚态物理学”这一术语。他们认为这一术语相对于“固体物理学”而言更为突出了固体、液体、等离子体以及其他复杂物质研究之间的共通性。这些研究与金属和半导体在工业上的应用息息相关。贝尔实验室是最早开展凝聚态物理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机构之一。 “凝聚态”这一术语在更早的文献中即已出现。例如,在1947年出版的由雅科夫·弗伦克尔撰写的专著《液体动力学理论》(Kinetic theory of liquids)的绪论中,他提出:“液体动力学理论日后也将发展为固体动力学理论的推广与延伸。实际上,更为正确的做法或许是将液体与固体统归为‘--’。”.

新!!: 膠子和凝聚态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全同粒子

在量子力學裏,全同粒子是一群不可區分的粒子。全同粒子包括基本粒子,像電子、光子,也包括合成的粒子,像原子、分子。 全同粒子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新!!: 膠子和全同粒子 · 查看更多 »

光子

| mean_lifetime.

新!!: 膠子和光子 · 查看更多 »

玻色子

在量子力學裡,粒子可以分為玻色子(boson)與費米子。Carroll, Sean (2007) Dark Matter, Dark Energy: The Dark Side of the Universe, Guidebook Part 2 p. 43, The Teaching Company, ISBN 978-1-59803-350-2 "...boson: A force-carrying particle, as opposed to a matter particle (fermion).

新!!: 膠子和玻色子 · 查看更多 »

現代物理學

近代物理學(Modern physics)所涉及的物理學領域包括量子力學與相對論,與牛頓力學為核心的古典物理學相異。近代物理研究的對象有時小於原子或分子尺寸,用來描述微觀世界的物理現象。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經常被視為近代物理學的範疇。.

新!!: 膠子和現代物理學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費曼

查德·菲利普斯·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美國理论物理學家,量子电动力学创始人之一,纳米技术之父。由費曼提出或完善的费曼图、费曼规则(Feynman rules)和重整化计算方法是研究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物理学的重要工具。费曼个性十足,爱出风头,平易近人且喜爱搞怪,有很多逸闻流传于世。在1999年英國雜誌《》对全球130名領先物理學家的民意調查中,他被評為有史以來10位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費曼父母皆為立陶宛猶太人,來自白俄羅斯,然而費曼本人是無神論者。 费曼业余爱好广泛,如打邦哥鼓、破译玛雅文明的象形文字、研究如何撬開保险櫃的鎖及逛脱衣舞厅等。他自己搜罗了不少这类故事,整理成了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该书后來成为畅销大众读物。费曼是少数几个在大众心目中形象生动鲜活的前沿科学家之一。.

新!!: 膠子和理查德·費曼 · 查看更多 »

粒子加速器

粒子加速器(particle accelerator)是利用電場來推動帶電粒子使之獲得高能量。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粒子加速器有用於電視的陰極射線管及X光管等設施。只有当被加速的粒子置於抽真空的管中时,才不會被空氣中的分子所撞擊而潰散。在高能加速器裡的粒子由四極磁鐵(quadrupole magnet)聚焦成束,使粒子不會因為彼此間產生的排斥力而散開。 粒子加速器有兩種基本型式,環形加速器和直線加速器。.

新!!: 膠子和粒子加速器 · 查看更多 »

粒子列表

这是一份粒子物理学的粒子清单,包括已知的和假设的基本粒子,以及由它们合成的复合粒子。.

新!!: 膠子和粒子列表 · 查看更多 »

粒子物理學

粒子物理学是研究组成物质和射线的基本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一個物理学分支。由于许多基本粒子在大自然的一般条件下不存在或不单独出现,物理学家只有使用粒子加速器在高能相撞的条件下才能生产和研究它们,因此粒子物理学也被称为高能物理学。.

新!!: 膠子和粒子物理學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

物理學(希臘文Φύσις,自然)是研究物質、能量的本質與性質,以及它們彼此之間交互作用的自然科學。由於物質與能量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必須涉及的基本要素,所以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物理學是一種實驗科學,物理學者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各種基於物質與能量的現象來找出其中的模式。這些模式(假說)稱為「物理理論」,經得起實驗檢驗的常用物理理論稱為物理定律,直到有一天被證明是有錯誤為止(具可否證性)。物理學是由這些定律精緻地建構而成。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化學、生物學、考古學等等科學學術領域的理論都是建構於這些物理定律。 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原本都歸屬於自然哲學的範疇,直到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才漸漸地從自然哲學中分別成長為獨立的學術領域。物理學與其它很多跨領域研究有相當的交集,如量子化學、生物物理學等等。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學裡的創始突破時常可以用來解釋這些跨領域研究的基礎機制,有時還會開啟嶄新的跨領域研究。 通過創建新理論與發展新科技,物理學對於人類文明有極為顯著的貢獻。例如,由於電磁學的快速發展,電燈、電動機、家用電器等新產品纷纷涌现,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由於核子物理學日趨成熟,核能發電已不再是藍圖構想,但其所引致的安全問題也使人們意識到地球環境、生態與人類的脆弱渺小。.

新!!: 膠子和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史

物理学主要是研究物质、能量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它是最早形成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如果把天文学包括在内则有可能是名副其实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最早的物理学著作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形成物理学的元素主要来自对天文学、光学和力学的研究,而这些研究通过几何学的方法统合在一起形成了物理学。这些方法形成于古巴比伦和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代表人物如数学家阿基米德和天文学家托勒密;随后这些学说被传入阿拉伯世界,并被当时的阿拉伯科学家海什木等人发展为更具有物理性和实验性的传统学说;最终这些学说传入了西欧,首先研究这些内容的学者代表人物是罗吉尔·培根。然而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些学说在本质上是技术性的,从而一般没有察觉到它们所描述的内容反映着自然界中重要的哲学意义。而在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史上,类似的研究数学的方法也在发展中。 在这一时代,包含着所谓“自然哲学”(即物理学)的哲学所集中研究的问题是,在基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前提下试图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发展出解释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以及其后的经院哲学,物体运动是因为运动是物体的基本自然属性之一。天体的运动轨迹是正圆的,这是因为完美的圆轨道运动被认为是神圣的天球领域中的物体运动的内在属性。冲力理论作为惯性与动量概念的原始祖先,同样来自於这些哲学传统,并在中世纪时由当时的哲学家、伊本·西那、布里丹等人发展。而古代中国和印度的物理传统也是具有高度的哲学性的。.

新!!: 膠子和物理学史 · 查看更多 »

相态列表

态列表是关于各种常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和不常见的相态(物质在一定温度压强下所处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的列表,列表是根据能量密度由低到高排列。.

新!!: 膠子和相态列表 · 查看更多 »

规范玻色子

规范玻色子是传递基本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它们的自旋都为整数,属于玻色子,它们在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内都是基本粒子。 规范玻色子包括:.

新!!: 膠子和规范玻色子 · 查看更多 »

質子

|magnetic_moment.

新!!: 膠子和質子 · 查看更多 »

質子自旋危機

質子自旋危機(Proton spin crisis),有時稱作「質子自旋之謎」,是1987年的一次實驗促成的理論危機,該實驗試著測定質子自旋的組成結構,由(EMC)實施。 物理學家預計夸克會完全負擔質子的自旋。然而,夸克所承擔的質子自旋不只是遠遠低於100%而已,實驗結果一致顯示夸克幾乎沒有負擔質子的任何自旋。這令人驚訝與費解的結果被稱為「質子自旋危機」。.

新!!: 膠子和質子自旋危機 · 查看更多 »

费曼图

费恩曼图(Feynman diagram)是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即费恩曼)在处理量子场论时提出的一种形象化的方法,描述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直观地表示粒子散射、反应和转化等过程。使用费恩曼图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一个反应过程的跃迁概率。 在费恩曼图中,粒子用線表示,费米子一般用实线,光子用波浪线,玻色子用虚线,胶子用圈线。一線與另一線的連接點稱為頂點。费恩曼图的橫軸一般为时间轴,向右为正,向左代表初态,向右代表末态。与时间轴方向相同的箭头代表正费米子,与时间轴方向相反的箭头表示反费米子。.

新!!: 膠子和费曼图 · 查看更多 »

超規範子

超規範子是理論中規範場的超對稱費米子。 基本上它有以下粒子:.

新!!: 膠子和超規範子 · 查看更多 »

超越标准模型的物理学

超越标准模型的物理学(Physics beyond the Standard Model,缩写为BSM)是为了弥补标准模型的不足而进行的物理学研究。标准模型不能解释的现象包括、强CP问题、中微子振荡、重子不对称性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性质。 而标准模型自身的数学理论架构也存在着的问题:标准模型与由广义相对论得到的理论模型并不兼容,以致在特定条件下,如大爆炸以及黑洞事件视界这样的时空奇点,两个模型中的其中一个甚或是两者全体会失效。 为超越标准模型已做的理论探索包括通过超对称性对标准模型进行扩展以及构造像超弦理论、M理论以及扩展维度这样全新的理论。这些理论会重构目前现象的完备性,也就是说会出现现有理论所不能预测的现象。因而它们之中到底哪个是“正确”的,或者说是迈向万有理论的“最好的一步”,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答案。它们也因此成为了目前理论物理学以及实验物理学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新!!: 膠子和超越标准模型的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超膠子

超膠子,也被叫做膠微子,是一種假想粒子,為膠子的超對稱粒子,一共有八種色荷組合。它的輕子數及重子數皆為0,而自旋為1/2。 理論上,超膠子成對產生,即粒子與其反粒子同時產生,但因它是馬約拉納費米子,它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

新!!: 膠子和超膠子 · 查看更多 »

膠球

在粒子物理学中,胶球是一种假想中的复合粒子,它仅仅由胶子组成,而不包含任何价夸克。胶子的这种特殊的束缚态是可能的,因为胶子带有色荷,因此能够通过强核力相互作用。因为胶球总是与其它普通的介子束缚态一同产生,所以其很难在粒子加速器中被探测到。 理论研究表明通过现有的对撞机技术,人们完全有能力达到胶球能够被产生的能量水平。但是,由于上述的探测困难,直至2012年,胶球依然没有被观测到并确定地认证。.

新!!: 膠子和膠球 · 查看更多 »

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是物理學的分支,主要描写微观的事物,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许多物理学理论和科学,如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的學科,都是以其为基础。 19世紀末,人們發現舊有的經典理論無法解釋微观系统,於是經由物理學家的努力,在20世紀初創立量子力学,解釋了這些現象。量子力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除透过广义相对论描写的引力外,迄今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描述(量子场论)。 愛因斯坦可能是在科學文獻中最先給出術語「量子力學」的物理學者。.

新!!: 膠子和量子力学 · 查看更多 »

量子力學入門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或称量子论)是描述微观物质(原子,亚原子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量子力学是我们理解除万有引力之外的所有基本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基础。 量子力学是许多物理学分支的基础,包括电磁学、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以及宇宙学的部分内容。量子力学也是化学键理论、结构生物学以及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 量子力學主要是用來描述微觀下的行為,所描述的粒子現象無法精確地以古典力學詮釋。例如:根據哥本哈根詮釋,一個粒子在被觀測之前,不具有任何物理性質,然而被觀測之後,依測量儀器而定,可能觀測到其粒子性質,也可能觀測到其波動性質,或者觀測到一部分粒子性質一部分波動性質,此即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学始于20世纪初马克斯·普朗克和尼尔斯·玻尔的开创性工作,马克斯·玻恩于1924年创造了“量子力学”一词。因其成功的解释了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并精确地预言了此后的一些发现,物理学界开始广泛接受这个新理论。量子力学早期的一个主要成就是成功地解释了波粒二象性,此术语源于亚原子粒子同时表现出粒子和波的特性。.

新!!: 膠子和量子力學入門 · 查看更多 »

量子色動力學

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odynamics,简称QCD)是一个描述夸克胶子之间强相互作用的标准动力学理论,它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夸克是构成重子(质子、中子等)以及介子(、等)的基本单元,而胶子则传递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结合,形成各种核子和介子,或者使它们相互分离,发生衰变等。多年来量子色动力学已经收集了庞大的实验证据。 量子色动力学是规范场论的一个成功运用,它所对应的规范群是非阿贝尔的SU(3)群,群量子数被称为“颜色”或者“色荷”。每一种夸克有三种颜色,对应着SU(3)群的基本表示。胶子是作用力的传播者,有八种,对应着SU(3)群的伴随表示。这个理论的动力学完全由它的SU(3)规范对称群决定。 量子色动力学享有2种特有的属性:.

新!!: 膠子和量子色動力學 · 查看更多 »

量子色動力學結合能

#重定向 膠子.

新!!: 膠子和量子色動力學結合能 · 查看更多 »

自发对称破缺

自發對稱破缺(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是某些物理系統實現對稱性破缺的模式。當物理系統所遵守的自然定律具有某種對稱性,而物理系統本身並不具有這種對稱性,則稱此現象為自發對稱破缺。這是一種自發性過程(spontaneous process),由於這過程,本來具有這種對稱性的物理系統,最終變得不再具有這種對稱性,或不再表現出這種對稱性,因此這種對稱性被隱藏。因為自發對稱破缺,有些物理系統的運動方程式或拉格朗日量遵守這種對稱性,但是最低能量解答不具有這種對稱性。從描述物理現象的拉格朗日量或運動方程式,可以對於這現象做分析研究。 對稱性破缺主要分為自發對稱破缺與明顯對稱性破缺兩種。假若在物理系統的拉格朗日量裏存在著一個或多個違反某種對稱性的項目,因此導致系統的物理行為不具備這種對稱性,則稱此為明顯對稱性破缺。 如右圖所示,假設在墨西哥帽(sombrero)的帽頂有一個圓球。这個圓球是處於旋轉對稱性狀態,對於繞著帽子中心軸的旋轉,圓球的位置不變。這圓球也處於局部最大引力勢的狀態,極不稳定,稍加微擾,就可以促使圓球滾落至帽子谷底的任意位置,因此降低至最小引力勢位置,使得旋轉對稱性被打破。儘管這圓球在帽子谷底的所有可能位置因旋轉對稱性而相互關聯,圓球實際實現的帽子谷底位置不具有旋轉對稱性──對於繞著帽子中心軸的旋轉,圓球的位置會改變。 大多數物質的簡單相態或相變,例如晶體、磁鐵、一般超導體等等,可以從自發對稱破缺的觀點來了解。像分數量子霍爾效應(fractional quantum Hall effect)一類的拓扑相(topological phase)物質是值得注意的例外。.

新!!: 膠子和自发对称破缺 · 查看更多 »

自旋網路

量子力學中,自旋網路是一種圖表,用以表示粒子與量子場之間的的交互作用與狀態。以數學的出發點來看,這些圖案是一種簡明方法,可代表多線性函數以及矩陣群眾多表示之間的關聯函數。此圖案記號往往能簡化計算,以其能代表複雜的函數。自旋網路的發明一般是歸因於羅傑·潘洛斯於1971年的貢獻,然而在此之前已有類似的圖樣方法。 透過卡洛·羅威利, 、, 等多位研究者的努力,自旋網路被用於量子重力理論。自旋網路亦可被用在數學中局域規範轉換不變性的連通空間,用以建構特定的泛函。.

新!!: 膠子和自旋網路 · 查看更多 »

色可以指:.

新!!: 膠子和色 · 查看更多 »

色荷

粒子物理學中,色荷(color charge)是夸克與膠子的一種性質,在量子色動力學(QCD)的架構底下,與它們之間的強交互作用有關。色荷與粒子的電荷呈類比關係,但因為QCD的數學複雜性,色荷與電荷有許多技術上的不同。夸克與膠子的「顏色」與視覺上的色彩無關,而僅僅是對於一種表現上幾乎不超過原子核大小範圍的性質的一項奇特名稱。「顏色」這個詞單純是因為色荷有三種類形,類比於三原色;相對地,電荷就只有一種類型(但其中尚有正負之分)。 1964年,夸克的存在被提出之後不久,奧斯卡·格林柏格(Oscar Greenberg)引入了色荷的概念,試圖解釋幾個夸克如何能夠共同組成強子,處於在其它方面完全相同的狀態但卻仍滿足泡利不相容原理。這概念後來證實有用並且成為夸克模型的一部分。此後從1970年代,QCD開始發展,並構成粒子物理學中標準模型的重要成份。.

新!!: 膠子和色荷 · 查看更多 »

G (消歧义)

G, g 是拉丁字母中的第7个字母。 除此之外,G还可以指代:.

新!!: 膠子和G (消歧义) · 查看更多 »

K介子

在粒子物理學中,K介子(Kaon,標記為帶正電的K介子從前被分開叫做τ+及θ+,因為直至1960年代前K+一直被視為兩種粒子。見上面的宇稱不守恆))是帶有奇異數這一量子數的四種介子的任一種。在夸克模型中,我們知道它們含有一個奇夸克(或其反夸克),及一個上或下夸克的反夸克(或其夸克)。 自從它們在1947年被發現之後,K介子為基礎相互作用的性質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在建立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基礎的過程中,它們有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強子的夸克模型及夸克混合的理論(後者於2008年被諾貝爾物理學獎肯定)。在人類對基礎守恆定律的了解中,K介子也有着傑出的貢獻:CP破壞(一種造成大家所見的宇宙物質-反物質失衡的現象)的發現在1980年被諾貝爾物理學獎肯定,這種現象就是在K介子系統被發現的。.

新!!: 膠子和K介子 · 查看更多 »

M理论

M理論(M-theory)是物理學中將各種相容形式的超弦理論統一起來的理論。此理論最早由愛德華·威滕於1995年春季在南加州大學舉行的一次弦理論会议中提出。威滕的報告啟動了一股研究弦理論的熱潮,被稱為。 弦理論學者在威滕的報告之前已經識別出五種不同的超弦理論。儘管這些理論看上去似乎非常不一樣,但多位物理學家的研究指出這些理論有着微妙且有意義的關係。特別而言,物理學家們發現這些看起來相異的理論其實可以透過兩種分別稱為S對偶和T對偶的數學變換所統合。威滕的猜想有一部份是基於這些對偶的存在,另有一部份則是基於弦理論與11維超重力場論的關係。 儘管尚未發現M理論的完整表述,這種理論應該能夠描述叫膜的二維及五維物體,而且也應該能描述低能量下的11維超引力。現今表述M理論的嘗試一般都是基於矩陣理論或AdS/CFT對偶。威滕表示根據個人喜好M應該代表Magic(魔術理論)、Mystery(神秘理論)或Membrane(膜理論),但應該要等到理論更基礎的表述出現後才能決定這個命名的真正意義。 有關M理論數學架構的研究已經在物理和數學領域產生了多個重要的理論成果。弦理論學界推測,M理論有可能為研發統合所有自然基本力的統一理論提供理論框架。當嘗試把M理論與實驗聯繫起來時,弦理論學者一般會專注於使用額外維度緊緻化來建構人們所處的四維世界候選模型,但是到目前為止,物理學界還未能證實這些模型是否能產生出人們所能觀測到(例如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中)的物理現象。.

新!!: 膠子和M理论 · 查看更多 »

OZI规则

OZI规则(OZI rule)是量子色动力学中的一条规则,可以解释某些衰变道的压低。它在20世纪60年代由大久保進、喬治·茨威格和飯塚重五郎独立提出。 OZI规则说,如果一个强相互作用过程的费曼图可以通过切断胶子内线的方式而将初态粒子和末态粒子分开那么该过程将受到压低。 一个例子是\phi介子的衰变,\phi \rightarrow \pi^+ + \pi^- + \pi^0。 尽管三个\pi的质量之和要小得多,实验上观测到\phi的主要衰变道却是衰变成两个K介子。 对OZI规则的一个解释是,对于那些受到OZI压低的过程,被切断的胶子必须带有较大的Q^2,从而耦合常数较小。.

新!!: 膠子和OZI规则 · 查看更多 »

暴脹子

暴脹子(inflaton)是假設和迄今仍不明的純量場 (和它的相關粒子),它可能是造成與負責宇宙非常早期假設的暴脹粒子。依據暴脹理論,暴脹場提供的機制導致在大爆炸之後的空間,從10−35至10−34 秒期間的快速擴脹。 暴脹場的最低能量狀態可能或不可能是零能量狀態,這取決於該場所選擇的潛在能量密度。在擴張時期之前,暴脹場在較高的能量狀態。隨機量子波動引起的相變,憑著暴脹場釋放出它的位能如同物質和輻射,使它維持著最低能量狀態。這種活動引發一種斥力,驅使一部分的宇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可觀測宇宙的膨脹,從近似於10−50 米的半徑在10−35 秒至10−34 秒暴脹至幾乎1米的半徑。 暴脹子這個名稱符合這個場的性質,並且加入了光子和膠子。這個過程是 "暴脹";這種粒子是"暴脹子"。.

新!!: 膠子和暴脹子 · 查看更多 »

核合成

核合成是從已經存在的核子(質子和中子)創造出新原子核的過程。原始的核子來自大霹靂之後已經冷卻至一千萬度以下,由夸克膠子形成的等離子體海洋。在之後的幾分鐘內,只有質子和中子,也有少量的鋰和鈹(原子量都是7)被合成,但相對來說仍只有很少的數量。太初核合成的第一個過程可以稱為核起源(成核作用),隨後產生各種元素的核合成,包括所有的碳、氧等元素,都是發生在原始恆星內部的核融合或核分裂。.

新!!: 膠子和核合成 · 查看更多 »

核子

在化學和物理學裏,核子(nucleon)是組成原子核的粒子。每個原子核都擁有至少一個核子,每個原子又是由原子核與圍繞原子核的一個或多個電子所組成。核子共有兩種:中子和質子。任意原子同位素的質量數就是其核子的總數。因此有時人們也會稱這個數字為「核子數」。 在1960年代之前,核子被認為是基本粒子,不是由更小的部份組成的。今天我們知道核子是複合粒子,由三個夸克經強相互作用綑綁在一起組成。兩個或多個核子之間的交互作用稱為核力,最終這也是強交互作用引起的。(在發現夸克之前,「強交互作用」一詞只用於核子間的交互作用。) 核子研究屬於粒子物理學和核物理學的交叉領域。粒子物理學,特別是量子色動力學,提供了解釋夸克及強交互作用屬性的公式。這些公式用定量方法解釋夸克是如何結合成為中子和質子(以及所有其他的強子)。然而,當多個核子組合為一個原子核(核素)時,這些基礎方程式變得非常難直接求解,必須使用核物理學的方法。核物理學利用近似法和模型來研究多個核子之間的交互作用,例如用核殼層模型。這些模型能夠準確解釋核素的屬性,比如哪些核素會進行核衰變等。 質子和中子都是重子和費米子。質子和中子特別相似,除了中子不帶有電荷以外,中子的質量比質子僅僅高0.1%,它們的質量非常相近,因此它們可以視為同樣核子的兩種狀態,共同組成了一個同位旋二重態(),在抽象的同位旋空間做旋轉變換,就可以從中子變換為質子,或從質子變換為中子。這兩個幾乎相同的核子都感受到相等的強相互作用,這意味著強相互作用對於同位旋空間旋轉變換具有不變性。按照諾特定理,對於強相互作用,同位旋守恆。.

新!!: 膠子和核子 · 查看更多 »

标准模型

在粒子物理學裏,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SM)是描述強力、弱力及電磁力這三種基本力及組成所有物質基本粒子的理論,屬於量子場論的範疇,並與量子力學及狭义相對論相容。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對以上三種力的實驗的結果都合乎這套理論的預測。但是標準模型還不是萬有理論,主要是因為還沒有描述引力。.

新!!: 膠子和标准模型 · 查看更多 »

楊-米爾斯存在性與質量間隙

楊-米爾斯規範場論與質量間隙是理論物理中規範場論的一道基礎問題,必須在數學上嚴格證明楊-米爾斯場論存在(即需符合構造性量子場論的標準),亦要證明它們有質量間隙,即模型所預測的最輕單粒子態為正質量。2000年,克雷數學研究所懸賞各一百萬元的數學七大千禧年难题,其中一道題為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同質量間隙。.

新!!: 膠子和楊-米爾斯存在性與質量間隙 · 查看更多 »

次原子粒子

次原子粒子,或稱亚原子粒子。是指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例如:電子、中子、質子、介子、夸克、膠子、光子等等。.

新!!: 膠子和次原子粒子 · 查看更多 »

泡利不相容原理

在量子力学裏,泡利不--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表明,兩個全同的費米子不能處於相同的量子態。這原理是由沃尔夫冈·泡利於1925年通过分析实验結果得到的結論。例如,由於電子是費米子,在一個原子裏,每個電子都擁有獨特的一組量子數n,\ell,m_\ell,m_s,兩個電子各自擁有的一組量子數不能完全相同,假若它們的主量子數n,角量子數\ell,磁量子數m_\ell分別相同,則自旋磁量子數m_s必定不同,它們必定擁有相反的自旋磁量子數。換句話說,處於同一原子軌域的兩個電子必定擁有相反的自旋方向。泡利不--容原理簡稱為泡利原理或不相容原理。 全同粒子是不可区分的粒子,按照自旋分為費米子、玻色子兩種。費米子的自旋為半整數,它的波函數對於粒子交換具有反對稱性,因此它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必须用費米–狄拉克統計來描述它的統計行為。費米子包括像夸克、電子、中微子等等基本粒子。 玻色子的自旋為整數,它的波函數對於粒子交換具有對稱性,因此它不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它的統計行為只符合玻色-愛因斯坦統計。任意數量的全同玻色子都可以處於同樣量子態。例如,激光產生的光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等等。 泡利不相容原理是原子物理學與分子物理學的基礎理論,它促成了化學的變幻多端、奧妙無窮。2013年,義大利的格蘭沙索國家實驗室(Laboratori Nazionali del Gran Sasso)團隊發佈實驗結果,違反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概率上限被設定為4.7×10-29。.

新!!: 膠子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 查看更多 »

漸近自由

在物理學中,漸近自由是某些規範場論的性質,在能量尺度變得任意大的時候,或等效地,距離尺度變得任意小(即最近距離)的時候,漸近自由會使得粒子間的相互作用變得任意地弱。 漸近自由是量子色動力學的一項特性,量子色動力學乃描述夸克和膠子間的核相互作用,而這兩種粒子是組成核物質的基本構成部份。在高能量時,夸克與夸克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因此可以通過粒子物理學中的,深度非線性散射的截面DGLAP方程(描述QCD的演化方程),來進行微擾計算;低能量時會進行強相互作用,來防止重子(由三個夸克組成,如質子及中子)或介子(由兩個夸克組成,如π介子)分體,這些都是核物質內的複合粒子。 漸近自由的發現者為弗朗克·韋爾切克、戴維·格婁斯和休·波利策,他們在2004年因這項發現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膠子和漸近自由 · 查看更多 »

未解決的物理學問題

本條目列出一些重要但尚未解決的物理問題。其中包括理論性的,即現時理論未能夠給予觀測到的物理現象或實驗結果令人滿意的解釋;還有實驗性的,即能夠周密測試某先進理論或深入研究某物理現象的實驗,不過現時現地很難建造或完成。.

新!!: 膠子和未解決的物理學問題 · 查看更多 »

无质量粒子

在粒子物理学中,无质量粒子是一种不变质量为零的基本粒子。两个已知的无质量粒子都是规范玻色子:光子(电磁学的载体)和胶子(强相互作用力的载体)。然而作为自由粒子,胶子从来没有被观测到,这是由于它们被限制在强子之中了。中微子最初也被认为是无质量粒子。然而,由于中微子在travel的时候会改变它们的flavor,所以至少两种类型的中微子有质量。这一现象被称为中微子振荡。也由于这一发现,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和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共同分享了20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Category:粒子物理学 Category:狹義相對論.

新!!: 膠子和无质量粒子 · 查看更多 »

时空

时空(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是一种基本概念,分别属于物理学、天文学、空间物理学和哲学。并且也是这几个学科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空间在力学和物理学上,是描述物体以及其运动的位置、形状和方向等抽象概念;而时间则是描述运动之持续性,事件发生之顺序等。时空的特性,主要就是通过物体,其运动以及与其他物体的相互作用之间的各种关系之汇总。空间和时.

新!!: 膠子和时空 · 查看更多 »

12

12(十二)是11与13之间的自然数。.

新!!: 膠子和12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胶子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