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腿龍科

指数 腿龍科

腿龍科(Scelidosauridae)是鳥臀目裝甲亞目的一科,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亞洲、歐洲、北美洲。 腿龍科是群原始鳥臀目恐龍,接近劍龍下目與甲龍下目的共同祖先。Lambert D (1993).

目录

  1. 10 关系: 卞氏龍屬甲龙亚目莫阿大學龍屬装甲类鳥臀目腿龍屬Scelidosauridae恐龙棘甲龍屬扁腳類

卞氏龍屬

卞氏龍屬(學名:Bienosaurus)是早侏羅紀恐龍的一屬,屬於甲龍下目,化石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的下祿豐組。.

查看 腿龍科和卞氏龍屬

甲龙亚目

龙亚目(学名:Ankylosauria,意为“僵硬蜥蜴”)是属于鸟臀目的一个演化支。甲龙亚目包含了大部分有着骨鳞片形式装甲的恐龙。甲龙亚目都是有着短而壮的腿的笨重四足动物。甲龙亚目已知最早出现在早侏罗纪的中国,直到在白垩纪灭绝。除非洲外,各个大陆都有甲龙亚目的踪迹。第一个发现于南极洲的甲龙亚目为属于甲龙科的南极甲龙属,南极甲龙在1986年发现于罗斯岛。 甲龍亚目是由于1923年所命名Obsborn, H.

查看 腿龍科和甲龙亚目

莫阿大學龍屬

莫阿大學龍屬(學名:Emausaurus)又名依矛龍,是一屬裝甲亞目恐龍。牠的化石在德國被發現,年代為侏羅紀早期。化石只有一個頭顱骨、下頜、三個圓椎狀鱗甲、與一個尖刺。 模式種是恩斯特莫阿大學龍(E.

查看 腿龍科和莫阿大學龍屬

装甲类

裝甲类(学名:Thyreophora)或稱覆盾甲龍类、装甲总科。名稱源自希臘文中的θυρεος(大型盾牌)與φορεω(我帶著),意思是「我帶著護盾」。牠們是鳥臀目恐龍的其中一類,是有擁有護甲的草食性動物。生活在侏儸紀早期到白堊紀末期間。大部分裝甲類恐龍,頭部與身體的比例相當小。裝甲类恐龍是背部覆蓋者多排皮內成骨形成的骨甲。原始物種的鱗甲小、稜狀,而衍化物種則演化出尖刺、平板等複雜鱗甲。裝甲类的前肢通常短於後肢,尤其是劍龍類。裝甲类之中較為著名的是甲龍亚目(Ankylosauria)與劍龍亚目(Stegosauria)。甲龍亚目之中主要有甲龍科(Ankylosauridae)、結節龍科(Nodosauridae)和多刺甲龙科。劍龍亚目則是有劍龍屬與許多近親。在頜齒類內(Genasauria),裝甲类是角足亞目的姐妹分類單元——即同為鳥臀目。裝甲亞目演化支被定義為:所有親緣關係與甲龍較近,而離三角龍較遠的所有物種。裝甲亞目最早的恐龍被認為是小盾龍,它經過特化,皮膚裝甲型的進化為日後的甲龍科、脊椎裝甲型的進化為劍龍科。.

查看 腿龍科和装甲类

鳥臀目

鳥臀目(目名Ornithischia或Predentata)也稱為鳥盤目。是一類有喙(外觀類似鳥喙)的植食性恐龍。ornithischia之名源自希臘文中表示「鳥的」的ορνιθειος(ornitheos)與表示「髖關節」的ισχιον(ischion),意思是「如鳥類般的臀部」。之所以有這種名字,是因為牠們擁有與鳥類相似的骨盆結構。然而,一般認為鳥類實際上是蜥臀目獸腳亞目的後代。.

查看 腿龍科和鳥臀目

腿龍屬

腿龍屬(屬名:Scelidosaurus)又稱肢龍、稜背龍,在希臘文意為「腿蜥蜴」Liddell & Scott (1980).

查看 腿龍科和腿龍屬

Scelidosauridae

#重定向 腿龍科.

查看 腿龍科和Scelidosauridae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查看 腿龍科和恐龙

棘甲龍屬

棘甲龍屬(學名:Acanthopholis)是甲龍下目結節龍科下的一種恐龍,生活於下白堊紀的英格蘭,約1億年前,相當於阿爾布階至森諾曼階。棘甲龍的鱗甲由橢圓形甲片組成,水平地排列於皮膚上,在頸部、肩膀有尖刺延伸出,沿者脊椎排列。牠們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牠的大小估計約為3到5.5公尺長,體重接近380公斤。.

查看 腿龍科和棘甲龍屬

扁腳類

扁腳類(Eurypoda)是鳥臀目裝甲亞目的一個演化支,包含劍龍下目、甲龍下目,扁腳類與其他原始物種構成裝甲亞目。 扁腳類生存於侏儸紀中期到白堊紀末期。目前發現最早的扁腳類是華陽龍,生存於約1億6500萬年前。劍龍下目分布於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繁盛於侏儸紀晚期,在白堊紀早期滅亡。甲龍下目分布於北美洲、歐洲、亞洲、澳洲、南極洲,出現於侏儸紀晚期(不計算腿龍科),並繁盛於白堊紀。 原始的裝甲亞目恐龍仍以二足方式移動,而扁腳類的鱗甲厚重,所以採四足方式移動,而牠們的後肢大多長於前肢。牠們的手部與腳部骨頭短,缺乏第四趾。恥骨的後突部分短。牙齒短、呈葉狀。身上有皮內成骨(Osteoderms)形成的甲板,劍龍下目的甲板位在背部到尾巴,以兩排平行排列,甲龍下目的甲板則覆蓋在身體上方。 扁腳類是由保羅·塞里諾在1986年提出,範圍是包含大面甲龍與狹臉劍龍的最近共同祖先,與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 以下分類表示參考兩份2011年的甲龍類分類研究:.

查看 腿龍科和扁腳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