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三圍
三圍在人體量度上是指胸圍(上圍)、腰圍和臀圍(下圍)(即bust/waist/hips,通常简写为B/W/H,為男性則簡寫為C/W/H),也就是胸部、腰部及臀部的周長,量度單位為厘米或者英寸。三圍經常用於時裝界,通常--用於女性身上。.
查看 腰臀比和三圍
矢状腹径
腹径(SAD)是一種量測腹部脂肪組織的方式,是背部到上腹部之間的厚度。矢状腹径可以在站立時量測,也可以在仰臥時量測。矢状腹径可以由任何一點量測,從最后肋骨和髂嵴之間的最窄處,到髂嵴的中點皆可。 矢状腹径可以有效預測冠狀動脈疾病,其數值越高,其風險越高,此風險和身高體重指數無關。 對於有正常身高體重指數的人,其矢状腹径需小於。矢状腹径和相減的數值和心血管疾病及胰島素抵抗有正相關。男性在四十歲時,若矢状腹径大於25 cm,其在三十年後罹患阿兹海默病的比例也顯著提高。一篇的論文也將腹部脂肪連結到較小的大腦容量。 另一個相關的量測是(SAH),是在時腹部的高度。SAH法較容易自我監控,但因為重力的關係,其數值會比較小,數值不能直接和矢状腹径比較。.
查看 腰臀比和矢状腹径
體適能
適能(Physical Fitness),字面解釋為身體適應外界環境之能力,可視為身體適應生活、運動與環境 (例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它包含了兩個面向,一般素質(身體健康的狀態)以及特定素質(執行某種職業或運動所需要的特定身體能力)。 除了足以勝任日常工作外,還有餘力享受休閒,及能夠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及壓力之身體素質與能力。 因此良好的體適能通常需要通過正確的均衡營養、運動、飲食管理,以及足夠的睡眠與休息,才能夠獲得。.
查看 腰臀比和體適能
肥胖症
肥胖症(Obesity)是指體脂肪累積過多而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身體狀態,可能導致壽命減短及各種健康問題。肥胖的標準常使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衡量,即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西方人認為BMI大於 即為肥胖,介於25到間則為過重;一些东亚国家採用更严格的标准,例如台灣行政院衛生署(今衛生福利部)於2002年4月公布台灣成人的BMI≧27 即為肥胖,24≦BMI<27 則為過重。但幼兒並不適合用成人的BMI標準來評量。 肥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某些癌症、退化性關節炎及其他疾病的發生機會。而造成肥胖的主因常包括熱量攝取過多、欠缺運動及體質問題等,其他如基因缺陷、內分泌異常、藥物影響及精神疾病也可能造成肥胖。有種說法認為「肥胖的人由於代謝慢,因此即使吃得不多也會越來越胖」,但目前的科學證據傾向不支持此種論點,因為肥胖的人必須花更多能量維持較重的體重,所以他們的代謝率反而高於常人。 肥胖的主要治療方式有飲食計畫和運動。患者在日常飲食中必須避免高熱量(高油高糖)食物並增加高纖食物,若良好的飲食控制無法有效減重,則可以考慮搭配來減低食慾和抑制脂肪吸收。如果飲食、運動、甚至搭配藥物都不見效,用來減少胃容積的胃內水球置放術可能會有幫助,以手術來減少胃容積或腸道長度也能直接降低食量並減少營養素的吸收。 肥胖是一種很常見的,也是21世紀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目前成人與兒童的肥胖盛行率都在上升,且女性較男性更常發生。2014年,全球有6億名成人(13%)和4200萬名五歲以下的孩童有肥胖問題。歷史上,常視肥胖為財富與多產的象徵,部分國家現今仍保有這樣的看法;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尤其是西方國家),肥胖已經受到汙名化。2013年,美國醫學會將肥胖定義為一種疾病。.
查看 腰臀比和肥胖症
腰圍身高比
腰圍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簡稱WHtR)是指將一個人的腰圍及身高用同單位表示時,兩者的比值。腰圍身高比可以衡量其體脂肪的分佈情形,腰圍身高比較高的人,其肚腩贅肉較多,較容易罹患和肥胖有關的心血管疾病。 一份2010年提出,根據11,000個案例,長達八年以內的追蹤研究發現,腰圍身高比比更廣為使用的身高體重指數(BMI)更可以預估心臟病、中風及死亡的風険。不過在2011年另一個研究以六萬名案例,長達十三年的研究指出,針對BMI調整的腰臀比比腰圍身高比更可以預測缺血性心脏疾病的死亡率。 相反的,至少有一項研究認為腰圍身高比無法預測新发糖尿病的比率。 腰圍身高比0.5是臨界值,超過0.5表示罹病風險提高。2010年針對已發行研究的系統比評論指出:「腰圍身高比不需要年齡、性別、種族相關的資料,為其優點。」針對四十歲以上的人,腰圍身高比的臨界值是0.5,針對四十歲到五十歲的人,腰圍身高比的臨 界值在0.5到0.6之間,若是超過六十歲的人,其臨界值是0.6。 以下的表格是不同條件下,腰圍身高比對應的健康情形:.
查看 腰臀比和腰圍身高比
WHR
WHR可能指:.
查看 腰臀比和WHR
戀腹癖
戀腹癖(alvinolagnia或belly fetish)是一種戀物癖形式,指個人對腰部或腹部有性的偏好。。.
查看 腰臀比和戀腹癖
性偏好
性偏好,或稱性癖好(sexual preference)是指個人對性對象、性行為的偏好。它是個體化的,以各人的內心喜好為標準 ,其因人而異且千差萬別。特定的對象對個體產生強烈的性吸引,個體對特定的性行為方式產生依戀。人類的性偏好在形式上表現為對對方身材(包括身高、體型、長相、腰臀比例等)和性格的特殊偏好,這種性偏好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每個人皆不同,且非常多樣。個體會對具有某類外表、體型、風度、氣質的對象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接近和追求,對其他類型的對象則缺乏興趣和性的吸引。人類在進行性活動時,性偏好在性對象、性行為方式選擇起著關健性作用。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性偏好的差異不會對他們的性愛生活帶來什麼不利影響,性偏好也是能激發性慾並維持性激情的心理動力之一。性偏好對戀愛擇偶也有導向作用。 這類性偏好的形成,可能與童年時期一些無意的性經驗,及重要他人的形象、大眾傳媒的文化價值觀 、現實生活中的模範和崇拜對象等潛移默化的影響有關。性偏好一旦定型則很難改變,但也並非不可能。 在性行為中,個體可能對滿足性慾的某種特殊方式,如自慰、口交等,有強烈興趣,而對陰莖插入陰道的性交方式反應冷淡,這是性偏好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其形成與這類性行為在實施過程中受到隨之而來的性滿足的強化有關。 性偏离則是指那些少數必須透過某些異於一般性愛的作為才能滿足其性慾的人士。不同的性偏离患者有不同的行為表現,例如性慾對象指向無生命物體、屍體,行為活動方式表現為受虐癖、施虐癖、窺陰癖、露体癖等。 性傾向與性偏好是兩個相關、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Category:性引誘.
查看 腰臀比和性偏好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简称T2DM,--),大陆旧称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简称NIDDM)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adult-onset diabetes),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第二型糖尿病是一種長期的代謝疾病,患者特徵為高血糖、相對缺乏胰島素、有胰島素抗性等。常見症狀有、頻尿、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症狀可能還包含多食、感覺疲倦、治不好的痠痛。症狀一般慢慢出現,高血糖會帶來的長期併發症有心臟病、中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能導致失明、腎臟衰竭,甚至會造成四肢血液流通不順而需要截肢 ;可能會突然發生,然而卻不太會併發糖尿病酮酸血症。 第二型糖尿病主要發生在肥胖卻又缺乏運動者身上,具有先天基因者風險也會較高。2型糖尿病佔了糖尿病患者約九成的病例,剩下的一成為第一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患者。一型糖尿病患者因胰臟內的遭破壞,而有著絕對性缺乏胰島素的問題。糖尿病確診需經由血液檢查而定,如檢測、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或是檢測糖化血紅蛋白(A1C)。 有些第二型糖尿病可經由保持正常體重、規律運動及適當飲食來預防,治療方式有運動、等。如果沒有血糖水平經常性偏低,建議使用二甲双胍來治療。許多患者最終都必須使用胰島素治療。使用胰島素的患者必須定期測量血糖,口服降血壓藥的患者則不一定需要。對肥胖的患者而言,接受减肥手术對改善糖尿病十分有效。 自 1960 年起,第二型糖尿病病例隨著肥胖率升高。1985 年全球僅有約 3000 萬人確診罹患糖尿病,到了2015年患者則增至 3.92 億人;糖尿病通常好發於中高年齡層,但現今青年人罹患2型糖尿病的比率逐漸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者可能減損長達約十年的壽命。糖尿病是最早被描述的疾病之一,在1920年代就發現了胰島素的重要性。.
查看 腰臀比和2型糖尿病
亦称为 腰臀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