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胡璉

指数 胡璉

胡璉(),字伯玉,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陝西省華縣(今渭南市华州区)人,曾任中華民國駐越南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屬於蔣中正軍事上之嫡系,也屬於陳誠土木系。 國民政府統治大陸後期著名將領。胡璉自軍校畢業後,歷任第十一師、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各主要官職,參與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原大戰、中國抗日戰爭及第二次國共內戰。與另一陝西籍國軍將領史恆豐同為華縣鄉黨,也參與八二三砲戰,亦尚有陝西籍劉恩蔭。.

113 关系: 劉玉章厦门战役 (1949年)华州区南麻戰役南日島戰役區壽年古寧頭大戰古寧頭戰役吉星文孟良崮戰役宛东战役山東省 (中華民國)巨野战役两英镇中华民国一级上将列表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中国驻越南大使列表中華民國與南越關係中華民國與越南關係中華民國陸軍特戰指揮部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常德会战常持琇东山县九三砲戰广东战役彭善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忠烈祠 (臺灣)國光計畫國立金門高級中學國軍十大王牌軍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刘恩荫喻英奇八字圳剿匪總司令部国共内战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福建省 (中華民國)福建省政府福建行政长官列表章傑第二次国共内战粟裕羅卓英羅廣文白崇禧白團莫登庸...莒光樓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顧祝同褒揚令列表西安市謝庭𦶜豫东战役越南共和國第5步兵師越南共和国越南战争趙家驤胡叔元胡姓胡廷祿胡來貢胡璉 (消歧義)胡英 (成化進士)胡松 (嘉靖進士)胡汝礪胡汝楫胡溥胡應嘉胡效才 (正德進士)閩江口海戰關麟徵鄂西会战金門縣金門高粱酒金門酒廠金门炮战金東守備大隊釋日慧苏振华雙堆集戰役陳誠陳舜畊陸軍第六軍團指揮部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陕西省M3/M5斯圖亞特坦克柯遠芬李宗仁回憶錄李樹蘭杨勇 (上将)東山島戰役杜聿明淮海战役渭南市清朝功臣爵位列表湯恩伯湘西会战湄州岛战斗潮州裔臺灣人戴仲玉整编军1943年中国1944年中国1956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1964年臺灣1967年臺灣1977年2012年5月中國6月22日 扩展索引 (63 更多) »

劉玉章

劉玉章(),字麟生,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綽號「劉光頭」,陝西興平人,中國國民黨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

新!!: 胡璉和劉玉章 · 查看更多 »

厦门战役 (1949年)

厦门战役,也称“厦鼓战役”,也和之前进行的漳州战役合称漳厦战役;与随后的金门战役合称为“漳厦金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的一场战役。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乘胜南下作战,国军节节败退,解放军相继攻克南京、上海、福州等城市。1949年9月中旬,解放军第十兵团决定发动漳厦金战役,以攻克闽南沿海地带的漳州、厦门和金门。9月19日,解放军发起漳厦金战役第一阶段漳州战役,25日,攻克漳州。之后,解放军决定发动厦门战役。10月15日,解放军第29军、31军各一部发起厦门战役,经过数日激战,于10月17日成功打擊守卫厦门的国军,攻克厦门。这是解放军一次成功的渡海登陆作战。.

新!!: 胡璉和厦门战役 (1949年) · 查看更多 »

华州区

华州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东部、渭河下游,是渭南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面积为1127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34万人。.

新!!: 胡璉和华州区 · 查看更多 »

南麻戰役

南麻戰役是1947年7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華野) 為殲滅國民革命軍整編第十一師而在沂蒙山區北端的南麻發生的一次激烈戰鬥。 此次戰鬥歷時一個星期,雙方為围殲和反围殲。最終,中共因連續進攻十天,未能攻克兩地,傷亡達2.1萬多人,被迫撤退。 對於華野,此次戰鬥使得他們丟失臨沂山區根據地,進入最困難一段時期。對於國軍,這次戰鬥使得魯中戰局變得對他們有利,從而成功達成南北兵團在膠濟線會師目的。 1947年胡璉率整編第十一師7個團攻佔魯中南麻為中共華東野戰軍4個縱隊圍攻六晝夜,堅守陣地不失,攻堅華野部隊傷亡慘重。南麻战役是国军在1947年春夏山东重点进攻标志点。自南麻战役之后,国军控制胶济铁路,但未越过黄河继续往北进攻。而整编第十一师沿着铁路线运往中原地区参战,重点进攻不了了之。.

新!!: 胡璉和南麻戰役 · 查看更多 »

南日島戰役

南日島戰役(或稱南日島襲擊),是一場發生於1952年10月11日至15日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間的一场战役,戰役由西方公司規劃,結果國軍勝利,殲滅解放軍後撤離。.

新!!: 胡璉和南日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區壽年

區壽年,字介盾,广东省罗定县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舅舅是蔡廷鍇。.

新!!: 胡璉和區壽年 · 查看更多 »

古寧頭大戰

《古寧頭大戰》(The Battle of Ku-Ning-Tou)即依據第二次國共內戰中著名的古寧頭戰役為基礎改編的電影,中華民國國防部中國電影製片廠攝製。上映前,影片經公開招標海外發行權利時,有代理片商不滿招標規定瑕疵,雙方法院相見。最終,經台北市影片公會理事長陳文森出面協調發行權利,一切爭議才宣告落幕。.

新!!: 胡璉和古寧頭大戰 · 查看更多 »

古寧頭戰役

金门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方面称金门战鬥、金门登陆战,中华民国国军方面称古寧頭戰役、古寧頭大捷或金門保衛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的一場戰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於1949年7月上旬入閩,由第三野戰軍(三野)第十兵團負責。第十兵團司令為葉飛,先後發動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和金門战役等。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5日,解放军渡海发动厦门战役,先佯攻鼓浪屿,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国军判断失误。之后,解放军分数路成功登陆厦门,击败守岛国军。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军第十兵團佔領廈門後,繼而佔領金門以北之石井、蓮河、大小嶝、澳頭等地。解放军葉飛將属下第32軍船隻分發給第28軍,決定集中船隻進攻大金門,但鑒於船隻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後。10月24日晚,終於決定下令渡海,进攻大金門,結果登岛解放军在岛上战斗三昼夜,全军覆没。.

新!!: 胡璉和古寧頭戰役 · 查看更多 »

吉星文

吉星文(),字紹武,河南扶溝人,祖籍陕西韩城县西原村吉家巷。國民革命軍中將(後追晉為上將),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名將。在八二三炮战中负伤身亡。.

新!!: 胡璉和吉星文 · 查看更多 »

孟良崮戰役

孟良崮戰役是1947年5月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在山东省中部沂蒙山区的一次重大战役。陈毅、粟裕指挥的解放军华东野戰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张灵甫指挥的全副美式装备“王牌模范师”整编七十四师被完全消灭,师长张灵甫阵亡。.

新!!: 胡璉和孟良崮戰役 · 查看更多 »

宛东战役

宛東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革命軍之間的一場戰役。此役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攻守形势轉換階段南线解放軍转出外线后,第一次以国军一个机动兵团为目标的作战。.

新!!: 胡璉和宛东战役 · 查看更多 »

山東省 (中華民國)

山東省,為中華民國延續清朝制度所設置的22省之一,為華北六省之一。簡稱為「魯」。.

新!!: 胡璉和山東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巨野战役

巨野战役也称龙凤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一场战斗。 定陶战役后,国军第5军和整编第11师占领了菏泽,继续向鲁西南根据地进攻。1946年9月29日,刘伯承下达作战命令,决定阻击5军主攻11师。在龙堌集,解放军成功阻击了5军;但在章缝集(张凤集),整11师一个团重创围攻的解放军几个纵队。10月7日,刘邓决定撤围。10月16和18日,国军整11师和5军分别占领巨野、嘉祥,10月24日,整11师占领郓城。 刘伯承在战后总结教训时说:“此次我军与敌人陷于抵角僵持的笨拙状态,敌人十分谨慎,迟迟不前,我军则未能大踏步进退调动迷惑敌人,使其暴露弱点,反陷于被动。假若此次我军把主力拉远一些,只以小部队接敌侦察,使敌人敢于大胆前进,待敌人进入我预定战场,突然进入战斗,打敌薄弱部分,定能奏效。因此我军在战役中,主力宜于大踏步宽大机动的进退,才能出其不意,攻敌不备,便于各个歼灭敌人。” Category:1946年国共内战战役 Category:山东民国时期战役 Category:菏泽军事史 Category:巨野县 Category:1946年9月 Category:1946年10月.

新!!: 胡璉和巨野战役 · 查看更多 »

两英镇

两英镇是中国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 所辖的一个镇,是广东省针织专业镇、中国针织名镇。位于大南山北麓,潮南区中部,北与司马浦镇接壤,东北为峡山街道,东交胪岗镇,南与雷岭镇为邻,西南畔有红场镇相接,东枕仙城镇。饱受污染的两英大溪蜿蜒穿镇而过。明清至今一直是潮阳、普宁市、惠来县三市(县)重要商品集散地之一。.

新!!: 胡璉和两英镇 · 查看更多 »

中华民国一级上将列表

中華民國上將列表所羅列的是從1935年4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設置一級上將軍階以降的歷任一級上將名單,並按授階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姓名為斜體字者均為死後追贈一級上將。.

新!!: 胡璉和中华民国一级上将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國陸軍總司令部

同盟國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設立於1944年12月,組成成員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其任務為協助同盟國作戰,並負責中國西南部各戰區與緬甸北部的反攻與防守戰情。另一方面,也配合同盟國各國部隊(如史迪威部)綜合運用。 駐守於雲南昆明的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兼任,轄有遠征軍衛立煌部、黔桂湘湯恩伯部、第四戰區張發奎部、滇越邊境盧漢部、及杜聿明的第五集团军和李玉堂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共有二十八個軍、八十六個師,以一整編師八千人來核算,規模在六十五萬兵員以上。之後,雖縮編為第一方面軍(盧漢為司令官)、第二方面軍(張發奎)、第三方面軍(湯恩伯,1945年之後,搶灘上海接受日軍投降)及第四方面軍(王耀武)等四個方面軍,不過配置美軍配備的該司令部軍力仍為中國陸軍主力。这四个方面军在1945年8月後,同许多抗日战争战区一样,成为代表同盟国接受日軍受降的受降區的基本受降单位。.

新!!: 胡璉和中國陸軍總司令部 · 查看更多 »

中国驻越南大使列表

本列表为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驻越南历任大使名录。.

新!!: 胡璉和中国驻越南大使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與南越關係

中華民國與南越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越南共和國(通稱南越)之間的關係。1955-1975年,兩國有官方外交關係,直至南越被北越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併吞前夕終止外交關係。.

新!!: 胡璉和中華民國與南越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與越南關係

中華民國與越南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之間的關係。1955-1975年,中華民國與越南共和國(通稱南越)有官方外交關係,後南越被北越併吞而中止外交關係。1990年代,在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性質的代表機構。目前雙方在越南政府以「一個中國」的兩岸外交政策下,是以非官方的關係來往,但雙方的民間交流未受影響。目前中華民國為越南第4大外商投資來源地。.

新!!: 胡璉和中華民國與越南關係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陸軍特戰指揮部

中華民國空降特戰部隊(Airborne Paratrooper, Republic of China 或 R.O.C. Army Aviation and Special Forces Command),起源於1944年(民國33年)1月1日,抗日戰爭步入另一階段,國軍捷報頻傳之際,最高當局基於軍事需要,於雲南昆明成立傘兵第一團 (中央社、2012年4月8日),首任團長為李漢萍將軍。此時傘兵部隊之規模始稍具雛形;為了保密之考量,對外代號稱為「鴻翔部隊」 (組織沿革史) - 陸軍航空特戰部隊特展 - 國軍歷史文物館,期間:2005年2月21日~2005年4月30日。 鴻翔部隊剛成立之初,由於缺乏裝備及訓練器材,除了一般步兵基本戰鬥訓練外,只能著重於體能方面的加強;直到1945年(民國34年)1月,傘兵第一團在美軍顧問的建議下,由連營制改為隊制,並開始由美軍協助裝訓傘兵,至此,傘兵部隊的建軍才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1945年4月8日,為了配合盟軍反攻,將傘兵第一團擴編為陸軍突擊總隊,同時成立傘兵學校與接收武器裝備,才正式具備作戰能力。因此,後來政府以此明定每年的4月8日為「傘兵節」,藉以紀念國軍空降部隊的成立。.

新!!: 胡璉和中華民國陸軍特戰指揮部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別稱黃埔軍校,簡稱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陸官(英文:Republic of China Military Academy;縮寫:ROCMA),是中華民國的軍校,由孫文指示籌辦,成立於1924年6月16日,第一任校長為蔣中正,陸軍軍官學校創校於廣東廣州黃埔,因此世人也別稱它叫「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下的產物,因此有許多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與將領都出自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國歌的發源地,因為該校第一期學生開學日由孫中山頒布之書面訓詞正是今日中華民國的國歌歌詞。陸軍軍官學校目前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而其宗旨和創校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華民國陸軍軍官,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便改為大學與專科學制,但專科學制在2004年末屆第27期後便取消。 陸軍官校創立時,校址位於廣東廣州黃埔長洲島,創立時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官校當時是中國國民黨的黨校。1927年,陸軍官校遷往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改為隸屬國民政府,並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陸軍官校為避過戰爭而西遷成都市。1946年,陸軍官校因應軍隊國家化改稱「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陸軍官校校本部成建制投共。1950年,陸軍官校於臺灣高雄鳳山第四軍官訓練班位址復校迄今已年。陸軍官校黃埔時期的校址和南京時期的校址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而成都时期的校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司令部及空军机关驻地。 陸軍官校在大陸時期(1924年至1949年)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曾經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事。而陸軍官校於臺灣復校後,於臺灣的畢業生大部份都沒有參與過戰事,這些人大都擔負起戰備整備等要務,他們的貢獻主要在維繫臺海安全。.

新!!: 胡璉和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 查看更多 »

常德会战

常德戰役是抗日战争中一場戰役,於1943年(民国32年)11月至1944年1月期間。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6战区部队在湖南西北部常德地区对日军第11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新!!: 胡璉和常德会战 · 查看更多 »

常持琇

常持琇(),生於中國山東,前中華民國陸軍中將。在美麗島事件中,負責鎮暴工作。.

新!!: 胡璉和常持琇 · 查看更多 »

东山县

东山县(Tang-soaⁿ-koān)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部的东山岛上,是漳州市下辖的一个县,邻接广东省。.

新!!: 胡璉和东山县 · 查看更多 »

九三砲戰

九三炮戰爆發於1954年9月3日,砲戰地點為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該砲戰屬於1950年代國共內戰的一部份,為1949年古寧頭戰役之後至1954年間,最大的砲戰。.

新!!: 胡璉和九三砲戰 · 查看更多 »

广东战役

广东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兵团等部南下部队,与广东境内国军的一场战役。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军事》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I》,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5月上海印刷,第307页,ISBN 7500002424.

新!!: 胡璉和广东战役 · 查看更多 »

彭善

彭善(),字楚珩,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百花村彭郁湾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1937年震驚中外的中日淞滬會戰任11師師長(名將胡璉時任11師團長,為彭之部屬),師部力守軍事據點羅店數度擊退日軍,1939年5月升任第18军中将军长,1947年因六一慘案被撤職,後居台灣台北市,曾居住美國,2000年在台北市病逝,享年99歲。 P彭 P彭 S善 P彭 P彭 P彭.

新!!: 胡璉和彭善 · 查看更多 »

徐州剿匪總司令部

1948年6月29日,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改為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簡稱徐州剿總),由劉峙任總司令,孫震為副司令。李樹正為參謀長。1948年8月12日,蔣特派馮治安、劉汝明、杜聿明為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全十二卷,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加上李延年、韓德勤和孫震等,副總司令共六人。徐蚌會戰後,徐州剿總由於損失大部份兵力而撤銷。.

新!!: 胡璉和徐州剿匪總司令部 · 查看更多 »

忠烈祠 (臺灣)

忠烈祠是奉祀為中華民國殉職,並有其重大忠貞事蹟且足資衿式的國軍官兵、警察及人民的祠廟。臺灣各地的忠烈祠均起自1945年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接管臺灣後,目前共約廿餘座,由各縣市民政局管理居多,各縣市大都有一處;大部分是利用日治時期原有神社,就地改建成中式宮殿式建築,僅少部分建物外觀仍保有神社舊貌。 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有功於國家的烈士褒揚與紀念行動,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當時設有專責機構,而黃花崗紀念墓園,但至1933年9月13日首次有紀念烈士的直接關係法令。到了1936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訂定出「各縣設立忠烈祠辦法」,「忠烈祠」一詞才被廣泛地使用。設立用意是政府經由建造坊塔,表彰、褒揚與紀念抗戰烈士的忠烈行動,藉以塑造國民典範、並建立國民共通歷史記憶。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縣級以上的神社因建築宏偉,大多直接改建為忠烈祠,作為祭祀國民革命的先賢先烈的場所。隨後,各地政府為了配合法令消除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痕跡,紛紛拆原神社舊有建築,將其改建為中國宮殿式建築。 在臺灣的忠烈祠建物有正殿、牌位等設置,其入祀典禮及祭祀會按照「國家祭典標準」舉行。各地忠烈祠每年均分別於3月29日青年節及9月3日軍人節的春、秋兩次國殤中,依《忠烈祠祀辦法》舉行春祭及秋祭。首都忠烈祠由中華民國總統主祭,典禮相當隆重且莊嚴,中華民國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

新!!: 胡璉和忠烈祠 (臺灣) · 查看更多 »

國光計畫

國光計劃即已故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為反攻大陸,於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積極籌措的祕密作戰計畫,最後並未執行。 國光計畫其作為第二次國共內戰之後中華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預定假想的大規模反攻行動,該計劃的執行者中華民國國軍企圖在金門向對面廈門開砲誘發雙方砲戰,數日後依靠海空軍優勢渡海登陸對岸的大陸福建沿海地區,爾後利用東南丘陵山地的複雜地形用以延緩遲滯解放軍的增援。整個登陸行動預計動用五十個師左右的陸軍兵力,前期直接參與行動的進攻部隊將投入至少二十個師。而與此遙相呼應的是內戰之後退守中緬邊境的國軍小股部隊將作為游擊隊進行襲擾和突擊作戰,來分散和吸引西南方向解放軍的注意力,配合國軍的登陸作戰。國光計劃以台澎金馬為反攻據點,其複雜性要求各路國軍能夠密切配合,支援正面作戰,所以該計劃召集了當時主要的陸海空三軍精英在極其秘密情況下制定,然而國際政治和軍事因素均不支持中華民國政府實施這等用兵行動,最後擱置國光計劃。.

新!!: 胡璉和國光計畫 · 查看更多 »

國立金門高級中學

國立金門高級中學(英語:National Kinmen Senior High School),簡稱國立金門高中、金門高中、金中,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金城鎮的普通高級中學。1951年由兩間私立初中合併成立「福建省立金門中學」,曾因九三砲戰及八二三炮戰而遷校或短暫停辦,後停辦初中部改名為「福建省立金門高級中學」,1984年改隸教育部並改為現名,為金門縣唯一的普通高級中學。.

新!!: 胡璉和國立金門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國軍十大王牌軍

國軍十大王牌軍指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革命軍內作戰力最堅強、裝備最精良的十支部隊:分別為國軍「五大主力」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整編七十四師、整編十一師,以及其餘戰力僅次於五大主力的第二軍、第七軍、整編二十五師、第八軍、第三十五軍、第五十二軍。「五大主力」的稱呼最早是在1946年的「軍事整編會議」上被提出,各軍基本上全為美式裝備部隊。 在1947年起的國共內戰中,國軍十大王牌軍多被消滅,各高級將領多被俘或戰死。.

新!!: 胡璉和國軍十大王牌軍 · 查看更多 »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

--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前身為第十一師,係國民革命軍北伐後整編國防軍,由國民革命軍司令部警衛第一、二、三團整編而成。 民國十九年(1930年)中原大戰中,因協力友軍於8月15日攻克濟南,故擢長為第十八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全國統一,整編為整編第十一師。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恢復原軍師番號。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徐蚌會戰後遭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潰,於南京重新組建。民國四十四年三月一日來台灣後第四次整編番號,改為中華民國陸軍第七軍。民國四十五年四月一日,第七軍司令部番號取消。 第十八軍(海燕部隊)在所謂國軍五大主力中為建軍最早、歷史最長的一支勁旅,民國三十九年九月於金門改編轄十一師、一一八師。民國四十一年八月一日該二師番號改為十七、十九師,其核心骨幹為第十一師,即後來著名的陸軍步兵第一一七師(海鵬部隊)。經歷數次整編,至民國八十七年精實案成為聯兵旅第一一七旅,民國九十四年精進案併編入陸軍機步第二九八旅(2013年改銜第三三三旅,承接第三三三師番號及隊徽)。一一八師則為119旅(虎軍部隊),精進案改為金東守備隊(駐金門金沙);2014年4月1日,與金防部金西守備隊併編為金門守備大隊。.

新!!: 胡璉和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 · 查看更多 »

刘恩荫

刘恩荫(),字惠森,陕西洋县人(现属汉中市),中華民國国军陆军中将。實業家、前立法委員劉寶濂之子。.

新!!: 胡璉和刘恩荫 · 查看更多 »

喻英奇

喻英奇(),湖南保靖人。中華民國陸軍中將。漢族人,籍貫湖南保靖,屬湘西苗區,是國民黨力加培植的高級將領。.

新!!: 胡璉和喻英奇 · 查看更多 »

八字圳

八字圳位於中華民國桃園市,起源於乾隆9年(1744年)宋來高率領族中兄弟子姪,自廣東省梅縣區來臺輾轉到廣興庄拓墾後,為了取得可靠的水源,於是開鑿一條八字圳,再興築一道水壩,攔截大坑缺溪的水來灌溉。此水圳因主圳與支圳的分水處形如「八字」而得名,此即「八字圳」之由來。據《桃園廳志》記載,八字圳為「轄內第一大圳」,係桃園地理環境之重要水圳。有了水壩,水位提高之後,就形成深潭,居民飲水思源,就在伯公潭潭邊設置福德(伯公)祠來祭祀,這就是伯公潭一詞的由來。又大坑缺溪和南勢溪於伯公潭匯流之後,始稱老街溪,而大坑缺溪屬老街溪上游分支源頭之一,故八字圳的水是引自老街溪。.

新!!: 胡璉和八字圳 · 查看更多 »

剿匪總司令部

剿匪總司令部,簡稱剿總,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準備進行對中國共產黨實施軍事圍剿的跨地區、跨建制之高司軍事單位,通常作為第一線指揮机关。主要分为四大系统,东北、华北、徐州以及华中。大體而言,一個剿總下轄若干兵團、警備司令部、綏靖公署、戰區以及綏靖區等,層級大體與軍政長官公署平行,但在軍事戰鬥中,指揮層級往往比軍政長官公署要高。 1937年之前,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國民政府在各地設立一連串軍事機關,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苏区中国工农红军進行圍剿,後因西安事變與抗日戰爭爆发,這些軍事機關在抗戰期間很多都轉為對日軍作戰單位。抗戰開始時,國民革命軍的指揮機構是按「總部-戰區兵團-集團兵團(兵團,路)-軍-師-旅-團」,共7級才到戰術單位;1940年後簡化為「總部-戰區-集團軍-軍-師-團」,6級指揮機構。此舉極大提升部隊作戰指揮能力。 1945年後,國民政府接收日本佔領區,展開與中國共產黨對決的準備,在各地成立了許多政府機構。作為中央政府代表官署、掌握地方軍、政權的單位稱之為「国民政府主席行辕」,設主任為最高統帥代表,是政治、軍事整合的機構。作為跨省區軍事區域的指揮單位則為軍政長官公署,直接指揮責任區的作戰任務,是跨省區的軍事機關,其中較著名且維持較久的就是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訓政時期,若直接由軍事委員會指導的單位則稱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行營是策劃、部署、指揮的前進基地,它的設置常因軍事行動的需要而變更,例如早期第二次、第三次剿共就是由南昌行營所策劃。抗戰結束後,軍事委員會改組為國防部,多數行營都改為行轅、軍政長官公署、或軍事針對性更強的剿匪總司令部,集團軍編制則改為綏靖區。「綏靖主任公署」則是省級(戰區級)軍事機構,綏靖主任對於所轄區域黨政要務有便宜處置權。「綏靖公署」初設於1931年11 月,最早設立的是駐贛、駐豫、駐鄂綏靖公署。到1937年6月,先後設立了駐贛、駐豫、駐鄂、北平、太原、廣州、南寧、駐閩、貴州、冀察、豫皖、滇黔川康、甘肅、西安、江蘇等「綏靖公署」。其中,駐贛、北平、甘肅、西安「綏靖公署」設立不久便撤銷。因此二戰结束之後的指揮機構理想中應擴編為「總部-行轅(軍政長官公署、剿總)-綏靖公署(戰區)-綏靖區-兵團/整編軍-軍(整編師)-師(整編旅)-團」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共8級。 下文中各剿匪總司令部戰鬥序列,因當年部隊調動、整編、撤銷、殲滅頻繁,加上戰後國軍整編與內戰同時進行,新舊制度交替之間,制度、稱呼與番號混亂,故內容並不完整全面,大體是以三大會戰前夕為主。.

新!!: 胡璉和剿匪總司令部 · 查看更多 »

国共内战

國共內戰,又稱國共戰爭,是1927年开始,中国境内爆发的内战。内战的一方为1947年行宪之前,为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行宪之后,为民选的中华民国政府 ,另一方为中国共产党所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戰爭可分为两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7年至1937年間之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階段則是1945年至1950年大致结束之第二次國共內戰。其為中國現代史的重大轉折點,共產黨透過這兩次內戰,最終取得大陸地區絕大部分區域的統治權,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取代原有的中華民國國家體制,造成現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與中華民國相隔台灣海峽兩岸政治分立與軍事對峙的局面。兩個政權自1979年1月1日起停火,也恢復民間和部分官方的交流活動,但仍未簽署任何形式的停戰協定或和平協議方式正式結束戰爭。 1925年,主张聯俄容共的國民黨領袖孙中山去世后,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的勢力迅速擴大,導致國共兩黨的合作關係出現裂痕。國民黨建立國民政府發動北伐期間,两党矛盾激化,導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於1927年4月12日在南京宣布清党;同年7月,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國共兩黨正式決裂。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事,開始武裝夺权,並先後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及數處革命根据地,與定都南京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分庭抗禮。1928年12月,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形式上統一中國後,自1930年起先後5次圍攻共產黨在南方之根據地。1934年,在第五次圍剿戰爭中,国軍攻佔當時中共中央所在的中央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展開逃亡,於1935年抵达陕北。1936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後,國共雙方同意停止內戰,达成合作抗日协议,中国工农红军編入國民革命軍,共產黨統治的陝甘寧邊區則在名義上由國民政府直轄。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發後,國民政府将大量地方军阀武装推上抗战前线,而胡宗南等國民政府中央军精锐则包围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則以游击战为主,建立大量敌后根据地。国共双方皆指责对方抗战不力,並多次军事冲突。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国共之间的矛盾因裁軍、行憲與聯合政府等議題再度凸顯,導致雙方在1946年全面開戰。共產黨將其掌握的武裝力量命名為中国人民解放军;經過辽沈、-zh-hans:淮海; zh-hant:徐蚌-、平津等三大战役後,共產黨在東北與北方取得軍事上絕對優勢,至1949年初已控制长江以北所有省份。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1947年結束訓政、頒行憲法、將以黨治國的國民政府改組為行憲之中華民國政府、將國民革命軍改組為國軍,並以推行金圓券等金融改革措施提振當時尚處戰後疲弱的中國經濟,尝试以改革換取社會菁英與中產階級的支持,但改革失敗反使國民黨民心盡失。1949年4月,國共雙方在北平進行停火談判但告失敗,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渡江战役,佔領首都南京、第一大城上海,並漸次奪取絕大部分的中國疆域。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更名後的北京成立,而隨著國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中華民國政府輾轉於1949年12月撤退至臺灣地區。自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政府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諸島。1950年後,國共雙方仍有數次小規模交戰,至1979年雙方自行停戰後大致維持相隔的臺灣海峽分治的統治格局。.

新!!: 胡璉和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是中华民国国军主力之一,新桂系嫡系部队。曾参加统一广西、滇桂战争、北伐战争、宁汉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國共內戰、抗日战争,获誉“钢七军”。最终于1949年11、12月间,在广西博白地区,被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陈赓第四兵团、第四野战军43军围攻,全部被消灭。.

新!!: 胡璉和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 查看更多 »

福建省 (中華民國)

福建省,簡稱「閩」,是中華民國已虛級化的省份,目前僅由金門與連江(馬祖)兩縣,以及原屬莆田縣的烏坵鄉(今託金門代管)所組成和原屬长乐县的白犬列岛(莒光乡)(今託連江代管),緣此其常被稱為「金馬地區」。金馬地區是中華民國政府作為在中國大陸擁有主權的意義與象徵。在政府用語中亦將臺澎金馬稱作「臺閩地區」,即示為實質統治之臺灣與福建二省之地區。 因國共內戰爆發,中華民國國軍節節潰敗於中共解放軍。鑒於形勢,福建省政府自1949年8月隨國軍從福州市遷駐金門。韓戰爆發後,解放軍曾多次進攻該地而未捷,而國軍亦無能力反攻。進而形成福建由兩政治實體割據一方的格局。1956年7月因為實施戰地軍政指揮,福建省政府精簡化並遷至臺灣省臺北縣新店鎮(今新北市新店區),1992年11月7日金馬地區戰地政務終止,1996年1月15日遷回金門辦公,省政府維持原精簡化之編制,且不設省議會。 福建省為唯一兩岸分治的省份,概念上為「大陸福建」與「金馬福建」,前者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質統治,設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後者由中華民國實質統治,設立福建省政府。 由於金門西距廈門島不到10公里,而東距台灣島則有277公里。因此中華民國政府於2001年元旦起實施金馬小三通,金馬地區開始展開與大陸小規模的通商、通航和通郵。.

新!!: 胡璉和福建省 (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福建省政府

福建省政府是中華民國福建省的最高行政機關,由行政院直接管轄,於1927年7月3日由福建省政治委員會改設而成。原設於福州市,後因國共內戰遷至臺灣;1996年1月15日遷至福建省轄內的金門縣金城鎮現址,但維持原精簡化之編制,並在1998年省虛級化施行後成為行政院的派出機關,完全喪失實施地方自治的能力。2017年1月18日,行政院成立金馬聯合服務中心,以合署辦公模式與福建省政府共同辦公。.

新!!: 胡璉和福建省政府 · 查看更多 »

福建行政长官列表

本表列出历代福建地区历任主要行政长官或相当官员。.

新!!: 胡璉和福建行政长官列表 · 查看更多 »

章傑

傑(),字微塵,浙江省臨海縣人。.

新!!: 胡璉和章傑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国共内战

二次国共內战發生於1945年至1949年間 ,是中国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国军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间为争夺中国统治权而进行的内战。 抗日戰爭結束后,摩擦不斷的國共雙方開始在重慶展開談判並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然而谈判很快破裂,内战全面爆发。在戰爭初期,國軍一度取得全面優勢,佔領中共所控制的張家口和延安等戰略要地。然而到1947年初,在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成功政策幫助下,解放军逐步取得戰爭主動權,開始局部反攻以對抗國軍的重點進攻。及至1947年中,在挺進大別山後,中共更完全取得整場戰爭的主動權,戰局至此逆轉。解放軍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中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擊敗國軍,渡過長江,並在控制中国大部分地区後,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则退往臺灣,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相隔台灣海峽对峙,並長期在中國大陸(尤其是福建省)沿海爆發衝突,互有勝負。1979年後,海峽两岸关系才開始缓和,至此兩岸雙方再未發生戰事。迄今,内战戰火虽已停止,然而随着两岸政治情勢的变化,军事紧张局面亦时有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交戰雙方至今從未有正式的停戰協定或和約,因此廣義的來說,目前海峽兩岸仍然處於戰爭狀態。.

新!!: 胡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 · 查看更多 »

粟裕

粟裕(),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以字行,湖南会同人,汉化的侗族后裔。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晚年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副国级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位于开国十位大将之一,并被同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粟裕曾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之后进入井冈山,参与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历任红军第一军营长、师长,第七、第十军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参与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参与抗日战争。后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参与指挥黄桥战役。皖南事变后,历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中央苏中、苏浙区委书记。后兼任第六师师长,并参加车桥战役。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历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委,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兼第二副政委。任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与陈毅、刘伯承参加指挥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等。曾参加指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科院副院长、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一屆中央委员。粟裕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期间遭到不合理批判,直至其去世十年后的1994年方才被完全平反。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84年2月5日,粟裕在北京逝世。.

新!!: 胡璉和粟裕 · 查看更多 »

羅卓英

羅卓英(),原名東潘,字尤青,別號慈威(又作慈衛),1896年3月出生於廣東大埔縣百侯鄉曲灘村宜洋坪,客家人。幼年過嗣叔父,居住同縣湖寮鄉嶺下村。民國12年(1923)畢業於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與陳誠同為砲兵科同期同學,並繼陳誠之後為第十八軍第2任軍長,與周至柔(步科)則是同期同學,同是土木系的重要將領。後升上將銜,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西南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等職。.

新!!: 胡璉和羅卓英 · 查看更多 »

羅廣文

羅廣文(),四川忠縣人,曾任國軍第18軍第六任軍長,為國府陳誠嫡系土木系內,曾任該職唯一宣布向解放军起义的將領。.

新!!: 胡璉和羅廣文 · 查看更多 »

白崇禧

白崇禧,字健生。穆斯林,伊斯兰教名奧馬爾()。廣西桂林臨桂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级上将,有「小諸葛」之稱。中國國民黨桂系(新桂系)將領。地位僅次於李宗仁。1923年起任廣西討逆軍參謀長,廣西綏靖公署及桂軍第二軍參謀長,國民革命軍副總參謀長、東路軍前敵總指揮。保定軍官學校畢業。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路合作無間。二人最初一同加入國民黨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手驅逐廣西的舊軍閥。1927年任淞滬警備司令。國民黨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後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兼新編第十三軍軍長。北伐成功後,和蔣中正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1929年蔣桂戰爭失敗後,與李宗仁等退回廣西。八年抗戰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屢有勝果。 1931年後,白崇禧歷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長、桂林行營主任、國防部長、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華中軍政長官。然而,國民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國東北的戰果,局勢對國府愈趨不利,桂系最終亦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壁江山。去臺灣後,白崇禧被委任為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66年病逝於臺北。 白崇禧为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白崇禧篤信伊斯兰教。民国时期,他捐款兴建了多所清真寺、发展穆斯林教育,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中国穆斯林許多方便。另一方面,據其子白先勇回憶,白崇禧對於少數穆斯林不合時宜的風俗習慣,例如:女性不得受教育、女性戴面紗等,極為反對。白崇禧對宗教採寬容態度,時常為佛教、道教寺廟題字、撰聯,諸如暖暖安德宮、關渡宮附設之廣渡寺、梧棲朝元宮、延平郡王祠等,不勝枚舉。.

新!!: 胡璉和白崇禧 · 查看更多 »

白團

白團為臺灣戰後時期的日軍顧問團,1949年成立於日本東京,並隨即到臺灣幫助中華民國政府抵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1951年成立的美軍顧問團,及1936年成立的德國軍事顧問團並列國民政府三大外國軍事顧問團。古寧頭戰役與八二三砲戰的勝利,都與白團或白團關係人的協助有關。 白團的思想影響中華民國軍事甚鉅,臺灣曾長久實施的義務役徵兵制、預官制度即為白團之提議,使每個成年男子皆入伍服義務役,以具備足夠兵力反攻大陸。各種軍事教範、準則,亦多出於白團之手,本為日文,再譯成中文,如新兵訓練實施的「刺槍術」、「單兵戰鬥教練」之準則皆為白團所創。中華民國國軍軍官,受過白團軍訓者中,以中華民國前參謀總長郝柏村最為有名。.

新!!: 胡璉和白團 · 查看更多 »

莫登庸

莫太祖(,),名莫登庸(),是越南莫朝開國君主。1527年至1529年期間在位。.

新!!: 胡璉和莫登庸 · 查看更多 »

莒光樓

莒光樓,是一棟位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金城鎮莒光湖旁的建築,樓高三層,建於1952年。其最初建造目的為表彰在古寧頭戰役和八二三炮戰中的中華民國國軍官兵(主要紀念胡璉將軍)。鎮館之寶為青天白日勳章,中華民國郵票曾多次以此樓為票面圖案。目前是金門縣知名觀光景點。.

新!!: 胡璉和莒光樓 · 查看更多 »

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

這是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該勳章於1929年開始授與,至2017年止,共有211獲獎者。.

新!!: 胡璉和青天白日勳章授勳人員列表 · 查看更多 »

顧祝同

顧祝同(),字墨三,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江蘇省涟水縣人,曾任江蘇省政府主席、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國防部長。.

新!!: 胡璉和顧祝同 · 查看更多 »

褒揚令列表

本列表列出中華民國褒揚令。褒揚日期及文號見s:Wikisource:褒揚令。.

新!!: 胡璉和褒揚令列表 · 查看更多 »

西安市

西安市,古称長安、京兆、镐京,位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紧邻中华人民共和国幾何中心,现为国家中心城市、陕西省省會,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疗、教育中心。西安拥有3000余年的文明史、建城史和1077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包括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個中原朝代在此建都,也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起點。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统一王朝建都最多的古都,在西安定都的周、秦、汉、唐,代表了中国帝王时期开放、外向、尚武、繁荣的顶峰。从文明曙光的半坡到西周礼乐;从大秦一统到汉唐盛世;西安曾经在两千年的时间跨度中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以及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西安目前有两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居于全国前列。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规划》,西安规划为中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基地”。 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渭水東南岸,地处中国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位於隴海鐵路上,区位显著,交通畅达。在地理环境上,西安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并有八水环绕。 西安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及黄河流域重要城市,关中城市群的经济、科技、教育、能源、金融、文化、商贸中心,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之一,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11区2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505平方公里(2013年),常住人口1200万人,户籍人口905.68万人。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西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2013年国务院批复成立西咸新区,成为中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成立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管辖的大部分片区位于西安市境内。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新!!: 胡璉和西安市 · 查看更多 »

謝庭𦶜

謝庭𦶜,字子佩,四川省敘州府富順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新!!: 胡璉和謝庭𦶜 · 查看更多 »

豫东战役

-- 豫东战役,亦称开封睢杞战役,黄泛区会战,是中国第二次国共内战在中原地区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兵团作战。 1948年6月至7月,华东野战军西线部队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出其不意地攻占河南省会开封,并在睢县杞县地区歼灭区寿年兵团。华东野战军在战役第一阶段全歼开封守军整编第66师等,在战役第二阶段歼灭区寿年兵团部及整编75师等,活捉兵团司令区寿年和师长沈澄年,在战役第三阶段给予黄百韬兵团以打击后成功撤退,并在之后不久发动济南战役,攻占济南,全歼第二绥靖区。.

新!!: 胡璉和豫东战役 · 查看更多 »

越南共和國第5步兵師

5師是隸屬於越南共和國陸軍(南越陸軍)第3軍的一支師級步兵戰鬥單位,責任轄區包含首都西貢市及周邊地區。師部位於西貢北郊的要鎮邊和市。 第5師因在安祿戰役中對越南人民軍(北越軍)進行了頑強抵抗而聞名。該師曾因官兵當中有75%為華裔儂族出身,而得到「儂族軍隊」之稱。.

新!!: 胡璉和越南共和國第5步兵師 · 查看更多 »

越南共和国

越南共和国()常简称为南越,是越南南方越南国政权通过1955年越南公民投票而改制建立的总统制共和国,首都为西贡(今胡志明市),首任总统为吴廷琰,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87个国家的外交承认。越南战争中,南越与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对立,1975年為北越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所滅。 越南在1887年成为法国殖民地,二战期间又受日本所支配。1945年,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八月革命宣布越南独立、建立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并与法国爆发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1949年,反共势力在越南南方扶持阮朝废帝保大帝成立越南国,与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对峙。1955年,首相吴廷琰通过1955年越南公民投票取代保大帝成为南越的国家元首,建立越南共和国。 1960年12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美国称之为“越共”)成立,号召推翻越南共和国政权,在南方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从事颠覆活动,北越政府则通过胡志明小道对其进行支援。南越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的控制,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因而决定在南越实施“特种战争”清剿越共。1963年11月1日南越军方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並槍殺了吳廷琰,新上台的军政府不甚稳定,南越政局一时陷入持续约一年半的混乱局面。期间的1964年发生北部湾事件,美国的林登·约翰逊总统派兵对北越作战,越战全面升级。直至1965年6月14日阮文绍上台执政,南越政局才有所缓和。 1973年美国、北越、南越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签署《巴黎和平协约》,不久后美军基本撤离越南,越战成为南北越双方的决战。1975年,越南人民军发动春季攻勢、攻占首都西贡,越南共和国灭亡。越共之后建立越南南方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并改西贡为胡志明市。1976年,在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领导下,越南南方共和国与之合并,统一为如今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新!!: 胡璉和越南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1955年-1975年),简称越戰,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其本质为受美国等民主主義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對抗受苏联等共產主義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的一場战争。其发生在冷战时期的越南(主战场)、老挝、柬埔寨,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为深远的戰爭,最终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综合国力随之削弱,冷战的优势逐渐为苏联占据。 最先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尼克松执政后期,迫于国内迭起不断的反战运动、前线战事的吃紧以及同苏联长期对抗的需要,遂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北越軍)和越共游擊隊最终于1975年占领南越首都西贡,南越政权垮台,一年后南北越统一。.

新!!: 胡璉和越南战争 · 查看更多 »

趙家驤

趙家驤(),字大偉,河南省汲縣人,中華民國陸軍將領。.

新!!: 胡璉和趙家驤 · 查看更多 »

胡叔元

胡叔元(),字允卿,應天府漂陽縣人,陝西西安府咸寧縣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胡璉和胡叔元 · 查看更多 »

胡姓

胡姓是一個漢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十三大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8位。.

新!!: 胡璉和胡姓 · 查看更多 »

胡廷祿

胡廷祿(),字原學,直隸鳳陽縣人,雲南雲南左衛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胡璉和胡廷祿 · 查看更多 »

胡來貢

胡來貢(),字從治,直隸泰州人,山東萊州衛官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胡璉和胡來貢 · 查看更多 »

胡璉 (消歧義)

胡琏可以指以下人物:.

新!!: 胡璉和胡璉 (消歧義) · 查看更多 »

胡英 (成化進士)

胡英(),字廷俊,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早年出身國子生,后中举應天府鄉試第三十二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參加乙未科會試,得貢士第二百二十七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二十二名。曾祖父胡均寶。祖父胡德銘。父亲胡璉,曾任進士。.

新!!: 胡璉和胡英 (成化進士) · 查看更多 »

胡松 (嘉靖進士)

胡松,字汝茂,南直隸滁州(安徽省滁縣)人,明朝吏部尚書、進士出身。.

新!!: 胡璉和胡松 (嘉靖進士) · 查看更多 »

胡汝礪

胡汝礪(),字良弼,應天府溧陽縣人,陝西寧夏衛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胡璉和胡汝礪 · 查看更多 »

胡汝楫

胡汝楫(),字□,應天府溧陽縣人,陝西寧夏后衛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胡璉和胡汝楫 · 查看更多 »

胡溥

胡溥,河南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早年出身國子生,后进河南鄉試第五十七名。成化十四年(1478年),參加戊戌科會試,得貢士第一百二十二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一百七十二名。曾祖父胡仲寬。祖父胡敬先。父亲胡璉,曾任知州。.

新!!: 胡璉和胡溥 · 查看更多 »

胡應嘉

胡应嘉(),字祈礼,号杞泉,直隸淮安府沐陽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

新!!: 胡璉和胡應嘉 · 查看更多 »

胡效才 (正德進士)

胡效才(),字汝愚,直隸淮安府沐陽縣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胡璉和胡效才 (正德進士) · 查看更多 »

閩江口海戰

閩江口與馬祖列島戰事,又可依戰爭型態分為閩江口海戰及閩江口空戰,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8年8月14日至10月25日於馬祖列島海、空所爆發的零星衝突。 Category:臺灣海峽兩岸關係軍事史 Category:1958年中国 Category:1958年台灣 Category:福建历次战争与战役 Category:福州军事史 Category:連江縣歷史 Category:1958年8月 Category:1958年9月 Category:1958年10月.

新!!: 胡璉和閩江口海戰 · 查看更多 »

關麟徵

关麟徵,原名志道,字雨东,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陕西鄠县人,曾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與陸軍軍官學校校長,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新!!: 胡璉和關麟徵 · 查看更多 »

鄂西会战

鄂西會戰發生於1943年5月至6月,是日軍為打通長江上游航線並摧破重慶門戶而向湖北西部國民革命軍守軍進攻的戰役。.

新!!: 胡璉和鄂西会战 · 查看更多 »

金門縣

金門縣是中華民國福建省的一個縣,轄區包含金門群島的金門島、烈嶼及代管的烏坵等島嶼,通行閩南語(烏坵通行莆仙語)。也是中华民国福建省政府所在地,縣治所在地位於金城鎮。.

新!!: 胡璉和金門縣 · 查看更多 »

金門高粱酒

金門高粱酒,產於金門縣的高粱酒,是一種燒酒,使用金門特產旱地高粱並引金門水質甘甜的寶月神泉與金門潔淨的空氣與氣候條件,承襲古法技術所製造,因為「清澈透明、質地純淨、芳香濃郁」而著名。這也是一個高粱酒品牌。.

新!!: 胡璉和金門高粱酒 · 查看更多 »

金門酒廠

金門酒廠,全名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金酒、KKL,是金門一家以生產、銷售金門高粱酒為主的公司,為金門縣政府所經營之縣營事業機構。金門酒廠提供金門在地人許多工作機會,並成為縣府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縣府每年配酒即是由金門酒廠所生產。.

新!!: 胡璉和金門酒廠 · 查看更多 »

金门炮战

八二三砲戰(--),又稱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是指1958年到1979年(戰況最烈的為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馬祖及其他中國東岸的一場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軍以隔海砲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砲戰。 砲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發起,中華民國國軍隨後開始反擊。炮戰初期,解放軍攻擊島上軍事目標,後期著重封鎖海運線,以圍困金門。在砲戰初期,國軍猝不及防,隨著戰事繼續,逐漸恢復戰力;並得到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甚至利用八吋榴炮反击及癱瘓廈門車站等補運單位。砲戰期間,雙方海軍艦艇和空軍也多次戰鬥。10月初,解放軍宣布放棄封鎖,改為“單打雙不打(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逐漸減少攻勢。至此,中華民國成功守衛金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维持單打雙不打,直到1979年1月1日和美國建交。 金門炮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也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至今最后一次大較量,此後雙方軍事衝突局限於海上,並逐漸停止至今。.

新!!: 胡璉和金门炮战 · 查看更多 »

金東守備大隊

軍金門防衛指揮部金門守備大隊,為中華民國陸軍駐守於金門地區的陸軍部隊,隊名「虎軍部隊」 ,編配在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前身為陸軍步兵第三一九師.

新!!: 胡璉和金東守備大隊 · 查看更多 »

釋日慧

日慧法師(),俗名佘化龍,生於中國湖北省陽新縣,為台灣著名佛教僧侶與佛教學者,為觀自在蘭若開山法師。曾擔任圓光佛學院、福嚴佛學院講師,弟子甚多。.

新!!: 胡璉和釋日慧 · 查看更多 »

苏振华

苏振华(),原名蘇七生,湖南省平江县三墩乡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共贵州省委书记,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上将军衔。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苏振华历任红五军任排长、连政治委员、团党总支书记、师经理处政治委员、红五师第十三团政治委员、红三军团十二团政委,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抗日军政大学大队长、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党校校长、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委兼鲁西军区政委、冀鲁豫军区政委等职。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政委、第二野战军五兵团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海軍第一副司令员、第一政委、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等职。.

新!!: 胡璉和苏振华 · 查看更多 »

雙堆集戰役

双堆集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中華民國國軍之间的一场战役,它是发生在中国华东地区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是淮海战役的一个组成部份。.

新!!: 胡璉和雙堆集戰役 · 查看更多 »

陳誠

陳誠(),字辭修,乳名德馨,別號石叟。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是中國國民黨黨、政、軍首要人物之一。其軍事集團是蔣中正嫡系部隊中堅力量。他自黃埔軍校起就一直追隨蔣中正,成為心腹干將,曾任軍長、兵團總指揮、集團軍總司令、軍政部長、湖北省政府主席、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兼任海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等要職。到臺灣後,歷任臺灣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副總統和中國國民黨副總裁。.

新!!: 胡璉和陳誠 · 查看更多 »

陳舜畊

陳舜畊(1901年-1991年),中華民國陸軍少將,曾任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局長。兩蔣的世交和肱骨,但晚年和蔣經國有不睦,有“鐵漢”之稱。浙江奉化人。.

新!!: 胡璉和陳舜畊 · 查看更多 »

陸軍第六軍團指揮部

軍第六軍團指揮部(6th Army Command;隊名:「前鋒部隊」),係中華民國國軍駐守於北臺灣(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宜蘭縣)之陸軍部隊,總兵力約3萬2千人,指揮官編階陸軍中將。戰時負責第三作戰區的作戰指揮和軍事管制,前身為陸軍第一野戰軍團。.

新!!: 胡璉和陸軍第六軍團指揮部 · 查看更多 »

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

軍金門防衛指揮部(英語:Kinmen Defense Command),隊名「太武部隊」(原「擎天部隊」,與陸軍北高地區指揮部同名),簡稱:「金防部」,全盛時期總兵力約13萬人以上,1997年精實案後至今僅剩約五千人,成立迄今擔負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第一線防衛任務。原稱「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2006年3月因應《國防組織法》,更銜為「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迄今,前身為陸軍第十二兵團.

新!!: 胡璉和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胡璉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M3/M5斯圖亞特坦克

司徒輕戰車(Stuart tank;M3/M5輕戰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製造數量最多的輕戰車。歐洲戰場上所使用的英軍以美國南北戰爭名將司徒雷登為M3和M5戰車命名。在英國,它同時擁有「甜心」(Honey)的非官方暱稱。美國陸軍則僅以「M3輕戰車」和「M5輕戰車」作為官方名稱。 司徒戰車是美國以及其盟國在二戰使用最廣泛的輕戰車,從歐洲、北非到菲律賓,甚至是東南亞叢林以及島嶼上皆有斯圖亞特的蹤跡。並在租借法案的推廣下陸續提供給蘇聯、中華民國、法國、南斯拉夫、葡萄牙及若干中南美國家使用,其中有部分甚至持續使用至1996年。 1949年在國共內戰的金門戰役中,國軍擊敗共軍的關鍵「金門之熊」部隊,便是由21輛M5A1戰車組成的一個戰車營(缺二連)。.

新!!: 胡璉和M3/M5斯圖亞特坦克 · 查看更多 »

柯遠芬

柯遠芬(),名桂榮,字遠芬,以字行,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客家人。黃埔四期生,早年在福建省保安處當參謀長。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時,任台灣警備總部參謀長。越南戰爭時期,曾任駐越軍事顧問團長。 二二八事件發生時,警總參謀長柯遠芬以「清鄉」行動聞名,並曾留下「寧可枉殺九十九個,衹要殺死一個真的就可以」此一名言,頁6-7,白先勇、廖彥博,時報文化,2014-03-07。.

新!!: 胡璉和柯遠芬 · 查看更多 »

李宗仁回憶錄

《李宗仁回憶錄》是1958年夏天,中華民國前代總統李宗仁寓居美國期間親自憶述,由當年「第五戰區老同事」歷史學家唐德剛整理撰寫而成。全書約六十萬字,完稿於1964年,有英文版與中文版傳世。中文稿共分8编72章,约60万字。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的滄桑〉,刊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台北:遠流出版,2010年2月1日初版英文稿原是唐德剛對中文稿的节译、增补和改写而成,共53章,40余万字。叙述李宗仁经历,阐释其垂暮之年,寄居异国,退思补过。中文版由哥伦比亚大学授权和供稿,香港《明报月刊》乃於1977年4月分(該刊總第一三六期)起,按月连载2年之久。后因該刊前編輯幾此稿過長,希望暫時停载若干期,以免讀者乏味。1980年初,《明報月刊》對《李宗仁回憶錄》恢复連载,並擬刊行全书。1980年3月,《李宗仁回憶錄》中文版出版,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内部本,底稿为李宗仁之子李幼邻带回中国的文稿,部分遗失内容根据英文版翻译而来。1980年11月,在中國大陸首次公开发行,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上下两卷本;后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同年台湾也有出版。1990年台灣解嚴後始流行。最近版本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及台北遠流出版2010年2月1日初版。 回憶錄記述李氏自童年「不異群兒」時代起,至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直至1949年擔任中華民國代總統期間經歷,記錄中國現代重大歷史事件,披露鮮為人知政治內幕,是研究中國近代史珍貴史料。.

新!!: 胡璉和李宗仁回憶錄 · 查看更多 »

李樹蘭

李樹蘭(),字馨齋,直隸省灤縣(今河北省唐山市)人是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中的抗日名將,參與無數戰役,英勇善戰屢建奇功。尤其以抗戰史上著名的石牌大捷中華民國國防部軍務局史政處編印:《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八軍軍史》,1998年6月,他率八名槍兵,去防守岌岌可危的四方灣,擊潰數百追殺上來之日軍,使全戰線轉危為安,石牌保衛戰終致完全勝利,此戰役國軍高級將領榮獲青天白日勳章五座。在第二次国共内战,金門战役取得胜利,他正確的指揮,明快果決的處置,且親臨前線督戰,全體官兵击敗了进攻的解放军,將軍因顯赫戰功而被譽為「金門之虎」,其所統率的一一八師被稱為國軍中之「虎軍」。.

新!!: 胡璉和李樹蘭 · 查看更多 »

杨勇 (上将)

杨勇()原名楊世峻,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湖南浏阳县人。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全国人大常委、第十至十一届中央委员。 杨勇早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政委,红一军团1师、4师政委,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副团长、团长兼政委、师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第343旅旅长兼鲁西军区副司令员、教导第3旅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兼鲁西专署专员、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在战争时期五次负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副总参谋长、北京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等职。.

新!!: 胡璉和杨勇 (上将) · 查看更多 »

東山島戰役

东山岛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为东山岛保卫战),是1953年7月16日,韓戰停戰協定簽署前,中华民國陆军二级上将、金门防卫司令胡琏率1万多中華民國國軍,對位于福建和广东二省交界处的东山岛突然发起了突擊作战。.

新!!: 胡璉和東山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杜聿明

杜聿明(),号光亭。陕西省米脂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机械化部队任职,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百师师长、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军长,率部參加桂南會戰,取得崑崙關大捷。曾因錯誤決策,在緬甸導致四萬國軍大半死於野人山(今枯門嶺)撤退。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戰役中全軍覆沒,於安徽省萧县张老庄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1959年12月4日,獲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赦釋放。1981年,病逝於北京。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楊振寧是他的女婿。.

新!!: 胡璉和杜聿明 · 查看更多 »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三大战役”之一,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中華民國國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防區。由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時期,解放軍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对國軍一次战略性进攻戰役。 戰役历时65天,解放軍殲滅國軍5个兵团和1個綏靖區部隊,計22个军56个师,共55.5万人(其中俘虏32万余人,毙伤17万余人,投降3.5万余人,變節改编2.8万人;国军将领被俘124人,阵亡6人,投降22人,叛變8人。被消灭国军统计中还不包括溃散和逃亡人数),此外還击退由蚌埠方面屢次北援之第六、八兩個兵團。國軍方面,由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刘峙及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造成解放軍伤亡13.4万人。此战役被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方面称为「徐蚌--会战」(徐州、蚌埠),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为「淮海--战役」(淮阴、海州)。.

新!!: 胡璉和淮海战役 · 查看更多 »

渭南市

渭南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陕西省东部,因地处渭河南岸而得名。渭南市现下辖2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7个县,处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最东端,东望中原大地,西通古都长安,南依巍峨秦岭,北接古邑重泉,是关中平原最宽阔的地带,也是中原地区通往中国西北地区的门户,被誉为“陕西东大门”,渭南交通发达,历来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

新!!: 胡璉和渭南市 · 查看更多 »

清朝功臣爵位列表

清朝功臣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六级,其中王爵分亲王、郡王二等,為宗室爵位,公爵至男爵各分为三等,共计二十等。恩荫和加衔爵位则分为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四级八等。与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如睿亲王、勇毅侯之类。.

新!!: 胡璉和清朝功臣爵位列表 · 查看更多 »

湯恩伯

湯恩伯(),原名湯克勤,浙江金华武義人。曾擔任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

新!!: 胡璉和湯恩伯 · 查看更多 »

湘西会战

湘西會戰,雪峰山战役(日語:芷江作戦)為抗日戰爭後期中國戰場上最後一場由日軍發動進攻的大型戰役。主要作戰時間为1945年4月至6月,戰場位置位於在中國湖南省中西部,侵华日军此战主要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称“芷江攻略戰”。.

新!!: 胡璉和湘西会战 · 查看更多 »

湄州岛战斗

湄州岛战斗一场发生于1953年国共内战的小型战斗。2月13日上午7时,中华民国国军将领胡琏派出章乃安游击大队率领3000余人突袭福建省莆田市的湄洲岛,当时岛上驻守的是解放军守军84师的一个加强连,共约180人。被国军全歼,其中俘虏90余人。此外还有平民1人死亡、9人受伤、民房20间被烧毁。解放军援军用炮火进行反击,到14日上午7时,国军得知解放军增援部队即将登岛,便撤离该岛。.

新!!: 胡璉和湄州岛战斗 · 查看更多 »

潮州裔臺灣人

臺灣潮州人,是臺灣的一個已經融入其他族群的消失群體(指族群認同而不是人群消失,其族系認同,今日已改認同為閩南人,或客家人),指祖籍為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也就是清代的潮州府地區,本屬潮州民系移民來臺的臺灣人先祖(其所用的潮州話是閩南語的子方言,但腔調與福建省的泉州府、漳州府有所差異)。 臺灣潮州人最主要的分布地點,鄰近南臺灣六堆客家地區,因為清代臺灣歷史上的閩粵不合,所以在清代的臺灣,臺灣潮州人所講的潮州話,雖然跟福建省的泉州話、漳州話大同小異,但也會被泉州人、漳州人當成是粵人(從廣東省來的人)的一種而敵視並肇生族群不合。所以在清代的臺灣潮州人,也必須跟同屬粵人的另一族群,也就是客家人,一起互相合作,脣齒相依,以抵抗泉州人與漳州人入侵家園。 然而,原本在清代的臺灣潮州人因所使用的潮州話,因為與同屬閩南語系的泉州人、漳州人的口音腔調頗相近,而後到了台灣日治時期(1895年-1945年間),被日本人歸類為「福建種族」。所以經過日治五十年,臺灣潮州人族群自我認同也多半轉向泉、漳閩南民系,只有地名上,仍還留下潮州鎮(位於台灣屏東縣),而該鎮至今仍緊臨高雄市、屏東縣的六堆客家鄉鎮。在地理位置上,留下了臺灣潮州人與臺灣客家人曾經脣齒相依共同保鄉衛土的證據。 除了屏東縣潮州鎮以外,今高屏地區,在六堆外的許多「六堆附堆」庄頭,如八老爺、力社、佳佐、林後、苦瓜寮、四塊厝、崁頂、新莊、九塊厝(位於今九如鄉),上武洛、下武洛(位於今里港鄉)、手巾寮、楠仙(位於今六龜區)、茄苳(今鹽埔鄉洛陽村)、鹽樹(今高樹鄉鹽樹村)等庄頭中,頗多先祖,原本就講潮州話的臺灣潮州人,所以加入六堆客家聯盟,成了「六堆附堆」庄頭。這些「附堆」,地理位置同樣也和「六堆客家庄」唇齒相依,共同保鄉衛土。但到今日,這些附堆庄頭的臺灣潮州人後裔,很多改為認同自己是講臺灣閩南語,有些,則改講南四縣腔的六堆客家話。 早在明代末期,廣東省潮汕地區也是鄭成功家族糧餉和兵員的主要來源地之一,鄭氏攻占臺灣之後,還從閩粵沿海地區招募移民開發土地。 此外,臺灣潮州人又可指1949年金門爆發古寧頭戰役,當時參加此役的士兵有大約一、兩萬人是胡璉將軍從潮州揭陽、潮安的招募的青壯年,後來移防到臺灣本島後陸續退伍。但許多已混入於使用中華民國國語的臺灣外省人之間,較難察覺。.

新!!: 胡璉和潮州裔臺灣人 · 查看更多 »

戴仲玉

戴仲玉()中華民國陸軍少將,福建長汀縣人。第八任福建省政府主席。 戴仲玉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五期,1932年冬季加入復興社。抗日戰爭爆發後,陸續擔任福建省臨時參議會秘書長、國家總動員委員會委員。1947年10月任國民黨福建省黨部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同年底授任陸軍少將,並任參謀本部軍需監。 1955年,福建省政府改組並由戴仲玉擔任省主席,1956年7月中央政府為適應戰時需要,統一戰地軍政指揮,實施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省府移駐臺北縣新店市北新路辦公,負責研究有關收復福建地區之重建計畫方案及對大陸福建地區廣播、閩僑聯繫、人才儲備與不屬戰地政務之一般省政工作。 1956年2月,戴仲玉所題的「中興在望」四個字,被轉刻在金門太武山上。 1962年4月,戴仲玉被選為臺北縣三重市私立東海高級中學董事長,1974年8月卸任。 1986年5月21日,擔任福建省政府主席長達31年的戴仲玉逝世,由時任第一屆立法委員的吳金贊接任。 |- |colspan.

新!!: 胡璉和戴仲玉 · 查看更多 »

整编军

整编军是中国国民革命军在1946年3月至1948年8月,由若干整编师组成的军事单位,指挥官为整编军军长。.

新!!: 胡璉和整编军 · 查看更多 »

1943年中国

没有描述。

新!!: 胡璉和1943年中国 · 查看更多 »

1944年中国

没有描述。

新!!: 胡璉和1944年中国 · 查看更多 »

1956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國慶閱兵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擔任大閱官(即国际上通称的“阅兵首长”),中華民國國軍動員兵力21,500人、182架飛機參加受校,是歷年中華民國國慶在臺北市舉行閱兵中參與校閱之三軍部隊兵力、車輛及飛機數最多的一次。3架美軍的轟炸機亦象徵性的參與。.

新!!: 胡璉和1956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 · 查看更多 »

1964年臺灣

没有描述。

新!!: 胡璉和1964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967年臺灣

1967年臺灣設置了第一個直轄市「臺北市」。.

新!!: 胡璉和1967年臺灣 · 查看更多 »

1977年

没有描述。

新!!: 胡璉和1977年 · 查看更多 »

2012年5月中國

没有描述。

新!!: 胡璉和2012年5月中國 · 查看更多 »

6月22日

6月22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73天(闰年第17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2天。.

新!!: 胡璉和6月22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胡琏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