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耆英

指数 耆英

耆英(),爱新觉罗氏,字介春,清朝宗室正蓝旗人,官至两广总督。鸦片战争期间多次任钦差大臣代表清廷与英国和谈,后谈判失利而被清文宗赐死。.

83 关系: 功普博啓圖南京条约南拳吏部尚书列表同安梭船大安之役天主教上海教区太平天國 (無綫電視劇)奕經奉天省尤渤少林五老上海开埠中國宰相列表中瑞挪廣州和約貿易章程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七月廿四乍浦之战于勒·埃及爾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廣州城戰役伊里布徐廣縉咸丰帝傅啓圖兩廣總督兩江總督砵甸乍祁𡎴程矞采穆彰阿第一次大沽口之戰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盛京将军静海寺香港大事記香港割讓香港回歸香港開埠初期歷史麻恭黃恩彤黄埔条约葡屬澳門镇江之战 (1842年)英屬香港耆英號李泰国正蓝旗...江毅沙梨頭洪门清史稿清朝清朝历史清朝吏部尚书列表清朝大学士列表清朝外交清朝工部尚书列表清朝礼部尚书列表清朝滿洲八旗都統列表清朝户部尚书列表澳門回歸澳門總督澳門歷史望廈條約戴維斯 (港督)昭君墓昇寅海山仙館文咸文豐摄影敬徵慶廉 (道光進士)曾逢年普濟禪院10月24日1787年1842年1843年8月29日 扩展索引 (33 更多) »

功普

宗室功普(z;,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初三日子時-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丑時),一名功譜,字停舫。清朝宗室正藍旗第九族永字輩,清朝政治人物。.

新!!: 耆英和功普 · 查看更多 »

博啓圖

博啓圖,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工部尚書。 曾任理藩院尚書。道光十三年五月丁酉,接替穆彰阿,擔任清朝工部尚書,后去世。由宗室耆英接任。 子景寿,為咸豐帝顧命八大臣之一。.

新!!: 耆英和博啓圖 · 查看更多 »

南京条约

《南京條約》(Treaty of Nanking),又稱《江寧条约》,清政府称之为“万年和约”,是大清首個因對西方列強戰敗而簽之條約。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大清在對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雙方代表在南京静海寺谈判并在泊于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军旗舰汗華囇號上签署《南京條約》,以確切文件達成開放通商,並且大清向英國割讓香港島。 1943年,中華民國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等國签订协议,廢除一些不平等條約內容,例如治外法權。 《南京條約》的原件之一由英國政府保存;另一份正本原保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现寄存位於臺北市的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 耆英和南京条约 · 查看更多 »

南拳

南拳泛指中國南方,特別指福建及廣東,於明末清初後形成之武術門派。.

新!!: 耆英和南拳 · 查看更多 »

吏部尚书列表

没有描述。

新!!: 耆英和吏部尚书列表 · 查看更多 »

同安梭船

同安梭船,又名橫洋船,是清代的一種戰船。亦是清代福建同安縣一帶民用海船。同安梭船在嘉慶、道光年間為清軍水師的主力戰艦。船隻按其大小分為一號、二號、三號、集字號以及成字號。它的原型沿自廈門地區常用來從事東南亞、日本各國之間的海上貿易的白底船。.

新!!: 耆英和同安梭船 · 查看更多 »

大安之役

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運輸船「吶爾不噠」號 及三桅船「阿吶」號先後在臺灣雞籠(今基隆) 及大安出現,並與地方人員發生接觸。 臺灣地方政府就此兩度上奏捷報及俘獲近300名夷人。有稱之為臺灣之役(雞籠之役、大安之役)。 但據英方文獻及生還俘虜所述,該兩英船實皆遇風觸礁而倖存船員卻被拘禁及處斬(見「吶爾不噠」號事件)。.

新!!: 耆英和大安之役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上海教区

天主教上海教区是天主教会在中国上海市設置的教區,是中國天主教重要的教区之一。目前分为市区、嘉青松、浦东、崇明、浦南5个总铎区。.

新!!: 耆英和天主教上海教区 · 查看更多 »

太平天國 (無綫電視劇)

《太平天國》(Twilight of a Nation)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所製作關於清朝太平天國的清裝電視劇,全劇共45集,監製蕭笙。 此劇於1991年11月、1996年於翡翠台重播。.

新!!: 耆英和太平天國 (無綫電視劇) · 查看更多 »

奕經

已革二等輔國將軍奕经(v,),字润峰,满洲镶红旗人,爱新觉罗氏。他是乾隆帝的曾孙,成亲王永瑆之孙,贝勒绵懿之子,承继循郡王永璋,道光皇帝的堂侄。 历任京师--侍卫、内阁学士,镶蓝旗满洲副都统、正蓝旗护军统领,道光五年(1825年),任兵部侍郎。道光十年(1830年),随钦差大臣长龄驻新疆喀什噶尔防御浩罕,回京后,历任吏部侍郎、户部侍郎。道光十四年(1834年),出任黑龙江将军。道光十六年(1836年),回京为吏部尚书,兼步军统领。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入阁为协办大学士。 同年十月,奕经被任命为扬威将军,到杭州督管抗击英国入侵。奕经无能,拖延战事两个月,临阵只会到关帝庙求签。结果清军在定海、镇海及宁波府一溃千里。次年,《南京条约》签订,奕经被革职。之后,奕经又任叶尔羌参赞大臣、伊犁领队大臣、伊犁、英吉沙尔领队大臣。咸丰三年(1853年),奕经奉旨到山东防御太平军,在徐州病死。.

新!!: 耆英和奕經 · 查看更多 »

奉天省

奉天省(v)是清朝的22個省之一,位處中国东北地區的南側,為清代東北三省之一,也是現今辽宁省的直接前身。.

新!!: 耆英和奉天省 · 查看更多 »

尤渤

尤渤(),甘肅武威人,清末將領。他隨甘肅提督齊慎平定張格爾叛亂立功,1841年出任安徽壽春鎮總兵。翌年鴉片戰爭爆發,他成功防守松江府得勝港,被升任為江南提督,後因病退休,咸豐二年(1852年)病逝,被視為中國近代的民族英雄。.

新!!: 耆英和尤渤 · 查看更多 »

少林五老

少林五老是指出現於清末民初裡有關少林故事小說中的五位人物。他們的名字最早出現於清末武術小說『聖朝鼎盛萬年青』中:五枚大師、至善禪師、馮道德、白眉道人、苗顯。 五枚大師為雲南白鶴山尼姑,紅眉道人首徒; 至善禪師為福建少林寺和尚,排行第二; 馮道德為湖北武當山道士,排行第三; 白眉道人為四川峨嵋山和尚,後居成都,未提及排行; 苗顯為俗家,廣東連州連山八排洞襄土人,後居南京,未提及排行。 按武功排名則為白眉道人、至善禪師、五枚大師、馮道德。苗顯早亡,未提及武功高低。 在--打機房事件中,馮道德三名弟子牛化蛟、呂英布、雷大鵬接連在擂台上死於--之手。其中呂英布、雷大鵬皆因台下謝亞福(謝福三)所發的暗器「鐵鴛鴦」而死,於是馮道德赴廣州尋--報仇。馮道德即將打死--時,五枚出手勸解,馮道德只得作罷。 後白眉的弟子方魁、高進忠、馬雄奉命拘捕--,高進忠先後擊殺--、三德和尚(劉裕德)、童千斤,馬雄點傷謝亞福廢其武功。白眉知道至善必會報復,於是請五枚與馮道德一起約至善比武。在福建少林寺中,白眉以內功震死至善,五枚踢死方世玉,馮道德刀傷洪熙官後將其生擒。 這些故事經常被後世描寫為少林與武當峨嵋之爭,其實當時並無武當派峨嵋派之稱。馮道德雖然是武當山道士但仍係少林派,而白眉道人則是和尚(當時和尚也稱為道人),並非後世所刻畫的峨嵋或武當派道士。 萬年青書中前後多有矛盾之處,書中前稱李雄(李巴山)為白眉道人首徒,五枚大師為紅眉道人首徒,兩人見面以師兄弟相稱。而後又稱馬雄為白眉道人首徒,白眉道人又與至善禪師等人以師兄弟相稱。.

新!!: 耆英和少林五老 · 查看更多 »

上海开埠

上海开埠,即1843年11月上海按照《中英南京条约》的条款,正式对外开放的历史事件。上海开埠,标志着上海进入了近代时期。同时也促进了上海的城市发展,此后100年时间里,上海由海边的县城一跃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之一。.

新!!: 耆英和上海开埠 · 查看更多 »

中國宰相列表

*本篇應指歷代最高官職者,並非單指「宰相」一職。.

新!!: 耆英和中國宰相列表 · 查看更多 »

中瑞挪廣州和約貿易章程

中瑞挪廣州和約貿易章程 (又稱中瑞、中挪廣州條約),Fördraget i Kanton) 是瑞典-挪威聯盟和大清帝國之間的第一個條約。該條約於1847年3月由和兩廣總督耆英協商,並且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的西方大國與中國之間的不平等條約之一。 該條約實際上從未得到中國代表的批准,這對結果的合法性產生了陰影,但仍然生效,持續了60年。 《中瑞挪廣州和約貿易章程》的原件之一由瑞典政府保存;另一份正本原保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现寄存位於臺北市的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 耆英和中瑞挪廣州和約貿易章程 · 查看更多 »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全称《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是清朝政府与英國在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后,与英国签定了《南京條約》。南京条约雖然已經明訂條款,但僅能說是綱領,英國為求明確,于是在1843年由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和英国代表璞鼎查代表雙方,在香港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作为《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门条约)的附件。 本章程实际上于1843年7月22日已在香港公布,但在签订《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时,本章程被视为后者的一部分,因而以《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的签订日期为本章程的签订日期。.

新!!: 耆英和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 查看更多 »

七月廿四

七月廿四,农历七月第廿四天。.

新!!: 耆英和七月廿四 · 查看更多 »

乍浦之战

乍浦之战发生于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5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是英国远征军为控制长江,封锁京杭大运河,截断漕运,进攻清朝海防要地乍浦同清军进行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最终以英国军队获胜告终。这场战役过后,英军开始沿着长江口向中国内地进攻,为清朝最终战败埋下了伏笔。.

新!!: 耆英和乍浦之战 · 查看更多 »

于勒·埃及爾

于勒·埃及爾(法文:Jules Alphonse Eugène Itier,)是一名法國業餘攝影師。1844年曾到中國,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照片的攝影者。.

新!!: 耆英和于勒·埃及爾 · 查看更多 »

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

《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原称《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又称《虎門條約》,是清朝政府与英國在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作为《南京條約》的補充。 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以英国胜利、中英双方签定《南京條約》而結朿。但《南京條約》條款僅為綱領,故英國為求明確,在1843年7月由欽差大臣耆英與璞鼎查為雙方代表,在香港與中國換約,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同年10月8日,耆英偕同廣東巡撫程矞采與璞鼎查在虎門談判並簽訂《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又稱《虎門條約》,是《南京條約》的補充。先前公布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作为此条约的附件,也正式成立。 同年10月18日在虎門締結南京條約續約,又稱虎門寨追加條約。.

新!!: 耆英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 · 查看更多 »

廣州城戰役

廣州城戰役(1857年12月28日-12月29日,或1858年1月1日)發生在1857年末,英國和法國分別因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而聯合進攻廣州,這起戰役促使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 由於兩廣總督葉名琛誤判情勢把英國一連串的行動當作求和,且上奏清朝中央的文書聲稱大敗英軍。使得清政府對廣州開戰毫不知情,一直到廣州陷落才開始備戰。而戰事只持續數天廣州便被聯軍迅速佔領。.

新!!: 耆英和廣州城戰役 · 查看更多 »

伊里布

--伊里布(z;),又名伊禮布,小金榜稱紅帶子伊禮布,字莘农,清朝政治人物,愛新覺羅氏,紅帶子,籍屬镶黄旗。签署《中英南京条约》的中方代表之一。.

新!!: 耆英和伊里布 · 查看更多 »

徐廣縉

徐廣縉(),字仲升,中國清朝官员。河南省鹿邑县人,或說安徽省太和县人,家族寄籍于鹿邑县。.

新!!: 耆英和徐廣縉 · 查看更多 »

咸丰帝

清文宗奕(a)(),又稱咸豐帝,爱新觉罗氏,;汗號「图格莫尔额尔伯特汗」(Түгээмэл Элбэгт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咸豐」。 咸豐帝乃道光帝第四子,生母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誕於北京圆明园澄静斋,养母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20岁登基,於1850年至1861年在位(合共1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葬于定陵(河北遵化市清东陵),享年30岁,庙号文宗(v),谥号簡稱显皇帝(v),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兵入关以来的第七位皇帝。此外,他亦為清朝最後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與最後一位儲位密建的皇帝。.

新!!: 耆英和咸丰帝 · 查看更多 »

傅啓圖

傅啓圖,滿洲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禮部尚書。 曾任內大臣。道光九年六月甲戌,接替松筠,擔任清朝禮部尚書,后革,降兵部右侍郎。由宗室耆英接任。.

新!!: 耆英和傅啓圖 · 查看更多 »

兩廣總督

兩廣總督(v),始设于中國明朝时期,總管兩廣(即後世廣東,包括今海南省,和廣西兩省)的軍民政務,至清朝成为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清朝正式官銜為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

新!!: 耆英和兩廣總督 · 查看更多 »

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v),正式官銜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由於清初江蘇和安徽兩省轄地同屬江南省,因为初時該總督管轄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務,因此號兩江總督。兩江總督厘治軍民,查舉官吏,修飭封疆,在當時全國所設總督中,唯一掌管三省,是管轄省份最多的總督,政治地位僅次於直隸總督。.

新!!: 耆英和兩江總督 · 查看更多 »

砵甸乍

軍中將砵甸乍爵士,Bt,GCB(Sir Henry Pottinger,),--,英國軍人及殖民地官員,1843年成為首任香港總督。.

新!!: 耆英和砵甸乍 · 查看更多 »

祁𡎴

祁(),字竹轩,又字宗庵、寄庵,山西高平,清朝官員,同進士出身。 嘉庆元年(1796年)中进士三甲第二名,授刑部主事。嘉庆九年八月初八(1804年9月11日)由刑部员外郎调任廣西學政。歷官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刑部右侍郎、广西巡抚等。道光十三年(1833年)广东巡抚,道光十五年(1835年)兼署两广总督。道光十八年(1838年)调任刑部尚书。鸦片战争爆发后,被派往广东督办粮饷,抗擊英軍,不久接替琦善,擔任两广总督。卒於任內。.

新!!: 耆英和祁𡎴 · 查看更多 »

程矞采

程矞采(),初名新勝,字靄初,又字晴峯。江西省南昌府新建縣(今屬南昌市)人,清朝官员、詩人、書法家,工行書、小楷。.

新!!: 耆英和程矞采 · 查看更多 »

穆彰阿

彰阿(p;),字子樸,號鶴舫,別號雲漿山人,郭佳氏,滿洲鑲藍旗人。.

新!!: 耆英和穆彰阿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

一次大沽口之戰發生於1858年5月20日,是繼廣州淪陷後緊接而來的戰事,清軍奮戰約2小時便敗亡。這起戰事的結果促成了《天津條約》的簽訂,更導致咸豐帝決心修建大沽砲台,和後來第二次發生的衝突。.

新!!: 耆英和第一次大沽口之戰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又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是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至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期间,清朝和英国因為港脚商人以飞剪式帆船在广东沿海武装公开贩运鸦片而爆发的战争。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道光十九年 (1839年) 清帝國钦差大臣林則徐奉道光皇帝圣旨於广东东莞收繳鴉片,先於虎门销烟,接着道光帝下旨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国门而发起战争。战争以英国远征舰队炮击广东九龙为起点,最后以清朝失败,及以签订《南京条约》告終。这场战争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闭关大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

新!!: 耆英和第一次鸦片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次鴉片戰爭(Second Opium War;Seconde guerre de l'opium)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又称英法联军之役。是公元1856年至1860年9月22日英國與法國欲谋取在华更大利益,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为导火索,组织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戰爭;又被英国人称为「亞羅號戰爭」(Arrow War)、「英法對華遠征」(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英中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此次戰爭時值不列顛群島的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時期、法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以及中國的清朝咸豐時期。.

新!!: 耆英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 查看更多 »

盛京将军

盛京将军,全称“镇守盛京等处将军”,为清朝从一品武职。.

新!!: 耆英和盛京将军 · 查看更多 »

静海寺

静海寺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仪凤门外狮子山西南麓的建宁路288号,原是15世纪明朝皇帝为表彰郑和下西洋的功绩而建立的佛教寺院。1842年,清朝与英国在寺内进行了有关《南京条约》的谈判。静海寺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顶峰和衰落的双重见证,有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静海寺曾三次被毁又三次重建,最近一次重建于1988年。1990年被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经过1996年和2005年两次大规模扩建,静海寺现为南京静海寺纪念馆,设“郑和下西洋”和“《南京条约》议约”等展览陈列。静海寺是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 耆英和静海寺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事記

2006年1月1日以後的新聞事件,請往香港新聞動態條目內瀏覽。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新!!: 耆英和香港大事記 · 查看更多 »

香港割讓

香港割讓,指香港於1842年至1898年,大清政府先後三次割讓新安縣的香港島、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包括新九龍)給予大英帝國,香港開埠,成為英國殖民地。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確定1997年7月1日起,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標誌着英國統治香港156年正式結束,並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 耆英和香港割讓 · 查看更多 »

香港回歸

香港回歸(Hong Kong reunification),又称為香港主权移交(Transfer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香港政權移交」(Transfer of government over Hong Kong)、「香港交接」(Handover of Hong Kong)、「九七回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作出承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於同日將香港交還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1997年7月1日0時0分,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結束近153年的英治時期,並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落實「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為政府首長。大部分香港永久居民不論意願自動獲得中國國籍,可申領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每年7月1日公眾假期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新!!: 耆英和香港回歸 · 查看更多 »

香港開埠初期歷史

香港開埠初期,從英國殖民統治的初期至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生效前之間,香港從一個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現在香港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多元文化的亞洲國際都會。.

新!!: 耆英和香港開埠初期歷史 · 查看更多 »

麻恭

麻恭上將,CB(General George Alexander Malcolm,),英國軍人,1841年8月來華參與第一次鴉片戰爭,1843年6月27日成為香港首任輔政司。 麻恭1825年加入英國陸軍,此後長年在印度服役,期間曾於1827年至1830年為其擔任孟買總督的父親約翰·馬爾科姆爵士擔任副官,後來分別於1831年和1839年透過捐官方式升任上尉和少校。1839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麻恭於1841年8月跟隨新任英國駐華商務總監兼駐華全權公使砵甸乍爵士抵華,擔任公使館秘書官兼駐華英軍總司令歌賦爵士的副官。1842年8月,他參與有關草擬《南京條約》的談判,並促成英方與清廷代表在8月29日正式簽署條約。麻恭在同年12月把條約帶返英國確認,翌年3月再把條約確認本帶到香港,為換約儀式作好準備。另一方面,根據記載,麻恭隨英軍北伐期間,於1842年7月途經揚子江堤岸,與公使館助理秘書吳思南使用一台達蓋爾照相機拍攝沿途風光,成為現存最早有關在中國拍照的記錄。 1843年6月26日,英國與清廷在香港就《南京條約》舉行換約儀式,席間麻恭負責宣讀《英皇制書》和《皇家令狀》,然後由砵甸乍誓就任為首任香港總督兼英軍總司令,意味清廷正式依據《南京條約》割讓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翌日,麻恭獲委任為首任香港輔政司,同時成為首批44名太平紳士之一。然而,麻恭在任約一個月後,就因為要把《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帶返英國而在7月31日離港。此後他未曾返港回任,直到翌年5月輔政司一職才正式由卜魯斯接替。 事實上,雖然香港遲至1843年6月才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但早在英軍於1841年1月登陸香港後,已對香港作出實際管治。當1841年8月砵甸乍履任和率英軍北伐後,香港事務由駐華商務副總監莊士敦代為打理,期間他大舉出售香港土地,除了英商和其他外商受惠外,甚至於麻恭也是得益者之一。麻恭當時與吳思南同獲批出皇后大道中近美利操場以東海軍軍營附近的一幅土地,並闢作專門售賣雜貨的廣州市場,據文獻記載,該市場至少直到1873年仍然屹立原址。晚年的麻恭主要定居於英國倫敦,並於1874年晉升上將。此外,他由1866年起榮任(1881年後改組為)上校,直到去世。.

新!!: 耆英和麻恭 · 查看更多 »

黃恩彤

黃恩彤(),字石琴,山東寧陽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学者。道光進士,初在刑部擔任京官多年,歷升江蘇按察使、布政使等職。鴉片戰爭期間,參與對英談判,並隨同耆英、伊里布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此後調職廣東,官至廣東巡撫。卸任後鄉居數十載,著述甚豐。.

新!!: 耆英和黃恩彤 · 查看更多 »

黄埔条约

《黄埔条约》(法语:Traité de Huangpu或traité de Whampoa)又稱《中法五口通商章程》,是法国与清朝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清朝政府代表两广总督耆英與法國特使兼全權公使拉萼尼在澳門进行谈判,最后于1844年10月24日,在停泊於廣州黄埔港的法國軍艦「阿基米德」號(L'Archimede)上,簽訂此条约。1845年8月25日在澳門交換批准。 条约一共36款,外加“海关税则”。其主要內容为:.

新!!: 耆英和黄埔条约 · 查看更多 »

葡屬澳門

葡屬澳門(1557年—1999年12月19日),又稱為澳葡時期或者澳葡時代,澳門在葡萄牙帝國時期的政府機構,不是官方用語。殖民地時期稱為澳門政府,因與澳門回歸後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澳葡政府」,以區別兩者。自1999年12月20日起,澳門的殖民地時代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 澳葡政府時期,澳門曾被分為澳門市(Concelho de Macau,又稱天主之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範圍為澳門半島)和海島市(Concelho das Ilhas,包括氹仔(Taipa)和路環(Coloane))。澳門當時亦是葡萄牙的海外省。 1974年康乃馨革命後,葡萄牙承認澳門是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國領土,直到1999年12月20日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 耆英和葡屬澳門 · 查看更多 »

镇江之战 (1842年)

镇江之战发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六月(1842年7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是英国远征军为进攻清朝战略要地镇江同清军进行的一场战役。此战是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历次作战中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也是伤亡最为重的一次。镇江之战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此战失败后清朝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新!!: 耆英和镇江之战 (1842年) · 查看更多 »

英屬香港

英屬香港(British Hong Kong)是指於1841年1月26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由大英帝國統治香港的時期,該時期又稱為英殖時期、英治香港時期或者港英時代(British Administration)。英屬香港政府簡稱為香港政府,但因為與香港主權移交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香港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殖民地政府或港英政府等,以區別兩者。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結束,取而代之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屬香港時期曾在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被中斷,當時香港在二戰的局勢下被大日本帝國佔領,進入香港日佔時期,總計香港被英國統治近153年。.

新!!: 耆英和英屬香港 · 查看更多 »

耆英號

耆英号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艘中国帆船,原为一艘往来于广州与南洋之间贩运茶叶的商船。后于1846年至1848年期间,曾经从香港出发,经好望角及美国东岸到达英国,创下中国帆船航海最远的纪录。耆英号以柚木制成,有三面帆,排水量达800吨。耆英号以时任两广总督耆英命名。它引起了西方很大注意,因为它向工业化刚刚起步的西方展示了中国当时的航海及造船能力。 耆英号在1846年由一位英国商人秘密购买,这打破了当时中国有关不得出售中国船只予外国人的法律。该船船员包括30名中国人及12名英国水手,并由英国船长查尔斯·阿尔佛雷德·奥克兰·凯勒特指挥。船上还有一位自称四品官员的中国人希生(Hesing,福建或閩南附近發音當時國際語言拉丁文轉注,非北京話或粵語),從油畫上觀察此人為金頂藍雀補子估计為九品筆帖式或捐官縣主簿銜。.

新!!: 耆英和耆英號 · 查看更多 »

李泰国

李泰国(英語:Horatio Nelson Lay,),英国肯特郡人,李太郭之子,1855年至1863年间任清朝政府首任海关总税务司。 李泰国的父亲曾担任英国驻厦门领事,他鼓励少年李泰国学习中文,但是在1845年即去世,未能亲眼目睹其子在中国的成就。 1847年,李泰国被派往中国学习中文,其卓越的语言能力使其在1854年成为了英国驻上海的副领事。李泰国在此期间参与了清朝海关的创建,因此于1855年被任命为首任海关总税务司。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李泰国作为额尔金勋爵的译员参加了中英天津条约的谈判过程,在谈判中,李泰国出示了截获的文件,证实清朝谈判代表耆英对英方一味欺瞒,耆英受窘退出谈判,不久被勒令自杀。 1862年,李泰国受恭亲王奕訢委托,前往英国购买军舰,以帮助清军攻打太平天国控制的天京。当舰队于1863年到达中国时,舰队司令阿思本拒绝接受任何中方官员的命令,声称只有同治帝通过李泰国才能指挥其舰队。清政府并不承认阿思本的特权,阿思本遂宣布辞职,并带领舰队的主要船只返回英国。李泰国也被勒令解职,其总税务司职位被交给赫德。 1863年,李泰國去職。 1864年,李泰国退出外交界,1869年後則獲日本政府聘為外籍顧問。回到英国后,他陷入财产纠纷中,于1898年去世。.

新!!: 耆英和李泰国 · 查看更多 »

正蓝旗

正蓝旗(a),又作“整蓝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蓝而得名,与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并称为“下五旗”。.

新!!: 耆英和正蓝旗 · 查看更多 »

江毅

江毅(Kong Ngai,),原名鄧兆移,曾使用藝名光毅,前無綫電視演員。於1960年代加入娛樂圈,為實力派甘草演員。.

新!!: 耆英和江毅 · 查看更多 »

沙梨頭

沙梨頭(Patane),澳門一地區名,位於澳門半島西北部、林茂塘以南,白鴿巢公園以北一帶。最初指的是白鴿巢公園所在山丘,因山形或水岸大石形似沙梨而得名。另有一說指頭原是「兜」,是蛋家人對海灣的稱呼。.

新!!: 耆英和沙梨頭 · 查看更多 »

洪门

洪門,又稱天地會,与袍哥会、青帮为清朝三大秘密结社,主要活动于華南,以福建、广东、湖廣等地區更盛。有時史學家所謂的洪门一詞,代表了一切反清的祕密會社,如青幫、理教等。後來演變成名称不一的多個地下社團或會黨,並隨著華僑移民南洋而傳播東南亞。 1840年代鴉片戰爭後,廣東幫會會眾借洪門之名反對地方政府。原本就是互不統屬、各有不同宗旨的社團,因為同一理由互相合作,對外宣傳,吸引新會眾,實屬发动民变的社團組織,如像歷史上白蓮教所发动民間組織的社團民变一樣。洪门也協助了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逃亡途中的护军就是广东洪门。 清末時,革命黨亦為了推翻滿清需要,而參與其中,及至1911年中華民國肇建後,不少「天地會」、「三合會」成員均有國軍身份。1949年後,香港三合會組織的兩大龍頭大佬皆有中華民國國軍將領軍階。.

新!!: 耆英和洪门 · 查看更多 »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新!!: 耆英和清史稿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耆英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清朝历史

清朝歷史,若从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称汗并建立后金开始,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结束,则历经十二帝,有296年的历史;如果从皇太极1636年称帝并建立大清开始,有276年的历史,相当于明朝;若从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全国开始,有268年的历史。 明朝末期,遼東羈縻衛所建州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在東北赫图阿拉建國稱汗,國號大金,舉兵反明,將大明視為南朝。162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继承汗位,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称帝,改國號為大清。从此大清成为与大明并立的政权,并将入关作为战略目标。 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定都北京,从此清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并迅速统一了中国。1662年,康熙帝玄燁登基。康熙于1682年平定了「三藩之乱」。 1683年攻取被郑氏盘踞已久的台湾。后来打败了入侵黑龍江流域的沙俄軍隊,1689年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从此確立了中国与沙俄在東北的疆界,奠定了中国版图。然后三征噶爾丹并且創立了多倫會盟巩固了蒙古的稳定,使蒙古成为中国北方的长城。并且協助西藏的達賴七世入藏,加强了对藏区的管理。经济方面,鼓励开荒,减少农民赋税,实行“永不加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雍正帝在位时期,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并设立了军机处。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以管辖西藏事务。并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乾隆帝时期,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1771年厄鲁特蒙古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康雍乾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并且满蒙、满回联系得到加强,稳固了清朝统治。大清帝国达到了全盛时期,也是封建经济的全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1796年,嘉庆帝即位,他执政的二十五年间,统治上较无作为,并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天理教起义,清朝出现了统治危机。1821年,道光帝即位。英国向清朝大量输出鸦片,使清朝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朝社会各阶层深受鸦片毒害。1839年,道光帝决心禁烟,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禁烟。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即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之后,1840年英国对清朝宣战,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1841年清朝战败求和,1842年与英国签定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历史。 1851年,咸丰帝即位,同年在广西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英法联军于1856年至1860年在美国、俄国的帮助下对清朝宣战,即「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直逼北京,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英法联军攻占并焚毁了圆明园。后清朝被迫于各侵略国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了。 1861年同治帝即位,慈禧太后在恭亲王奕䜣的帮助下「垂帘听政」。洋务派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认识清朝的新变局,主张“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1868年清朝平定了多年的捻乱。左宗棠收复了新疆。1894年清朝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由于甲午一战清朝战败的震撼,1898年光绪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宣布进行变法维新。但这次变法只持续一百零三天,后世称之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朝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1900年以英、美、法、俄、日、德、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进军中国,并攻占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亡西安,史称“庚子之变”。1901年,清朝与列强签定了《辛丑条约》。 清朝统治日益腐败,致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各地组织反清团体,主张暴力推翻清朝。其中,孙中山早在1894年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开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1905年,孙团结世界各地的革命力量,成立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仅仅两个月,全国就有十八个省宣布独立并支持革命,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2月12日,宣统帝被迫退位,清朝灭亡。自此中国进入共和时期。.

新!!: 耆英和清朝历史 · 查看更多 »

清朝吏部尚书列表

下表列出清朝吏部尚书:.

新!!: 耆英和清朝吏部尚书列表 · 查看更多 »

清朝大学士列表

清朝大学士列表,旨在列出中国清朝自崇德元年(1636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任大学士。清代大学士品级为正一品,雅称为“相国”,是清朝政府文臣中最高常设职位,相当于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清军入关后,沿袭明朝内阁制度和票拟制度。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顺治帝亲政后,每日前往票本房,大学士掌管票拟,深受信任。顺治十年(1653年),设置内三院汉大学士,各二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内三院更名为内阁。顺治十八年(1661年),恢复三院旧制。康熙九年(1670年),仍改三院为内阁。自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后,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大学士必须充当军机大臣后,才可以参与处理国家政务。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仿照西方建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旧内阁被撤销,大学士另外在翰林院排列次序。 清代,大学士设置为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撤销中和殿大学士,增设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此后,大学士员限为满汉各二。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行政机构。.

新!!: 耆英和清朝大学士列表 · 查看更多 »

清朝外交

清朝初期,清朝政府与俄罗斯沙皇国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该条约中国称为平等条约,俄罗斯(含苏联时期)称为不平等条约(俄罗斯人认为《瑷珲条约》中收回了被中国人强占的失地)。有人认为,这一条约象征着中国正常化外交的开始,但实际上,直到总理衙门成立前,清朝都是以藩属的概念来处理与外国的事务,并且在交往中竭力要求外国臣服(如马戛尔尼),与现代意义上的外交并不相同。 随着清朝国家的衰落和政府的腐败,以及外国的侵略,以《南京条约》为开端,清朝开始与外国签署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或要求割地,或要求赔款,使得清朝由一个强大的东方帝国逐步走向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在多次的打擊下,最终導致清朝被推翻的命運。 清朝前前后后共和五十多个国家签订了近二百个条约。虽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丧权辱国条约(如:《中英天津条约》),但也有国家辉煌时签订的弘扬国家尊严的条约(如:《尼布楚条约》)。但自始至终,清朝政府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天朝大国”的威仪。即使签署一些不平等条约时,也依旧不忘摆摆架子,把自己视为天朝,把对方视为被天朝道德与尊严所感化,向天朝朝贡的小国。.

新!!: 耆英和清朝外交 · 查看更多 »

清朝工部尚书列表

下表列出清朝工部尚书:.

新!!: 耆英和清朝工部尚书列表 · 查看更多 »

清朝礼部尚书列表

下表列出清朝礼部尚书:.

新!!: 耆英和清朝礼部尚书列表 · 查看更多 »

清朝滿洲八旗都統列表

以下列出清朝八旗滿洲都統任職者,包括民國時期任職者。.

新!!: 耆英和清朝滿洲八旗都統列表 · 查看更多 »

清朝户部尚书列表

没有描述。

新!!: 耆英和清朝户部尚书列表 · 查看更多 »

澳門回歸

澳門回歸,也稱为澳門政權移交(Transferência de Poderes de Macau)、九九回歸、澳門主權移交中國,是指1999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對澳門行使主權,同時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葡萄牙结束统治澳门的一系列事件。在20世紀結束前葡萄牙结束统治澳门,象徵西方國家統治亞洲480年的漫長日子和香港及澳門過渡時期完全終結,絕大部份澳門人和香港人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份,非华裔居民亦能继续享有澳门居民身份。 澳門是繼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歸後中國政府設立的第二個特別行政區,特區內實行一國兩制,中國政府稱為「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並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葡萄牙人自明朝已開始在澳門進行貿易和修建洋房居住,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於1583年在未經明朝政府同意下成立澳門議事會為葡萄牙社區進行自治管理。雖然明、清政府有加強對澳門的管治,但葡萄牙人的勢力逐漸擴大。1623年,葡萄牙開始任命澳門總督(簡稱澳督)負責澳門防務及一切有關事務,其後澳門總督的權力不斷擴充膨脹。及至1845年,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宣佈澳門為自由港,更拒绝向清朝政府缴纳地租銀。自1846年來,亞馬留將軍就任澳督後,在澳門推行一系列統治政策以擴張勢力,並關閉關閘。1887年,清政府與葡萄牙政府先後簽訂《中葡里斯本草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後者為正式條約,條約中列明中國允許葡國“永居管理澳門”,亦同時規定未經中國同意葡萄牙永不得将澳门让与他国。.

新!!: 耆英和澳門回歸 · 查看更多 »

澳門總督

澳門總督(簡稱澳督,Governador de Macau),是殖民地時期(1557年-1999年)葡萄牙派駐澳門的總督,共127任,1616年開始派駐。澳督直接受命于葡萄牙君主或葡萄牙總統,執行葡萄牙在澳門之政策。澳督一職,一般由軍人出任,其職位相當於葡萄牙的政府部長。1999年澳門主權移交後,澳門總督一職即終止;此職完全由行政長官取代。.

新!!: 耆英和澳門總督 · 查看更多 »

澳門歷史

澳門歷史是指澳門範圍內由史前時期到2000年代澳門的地理、面貌、事物和人民生活的重大變遷。自有史記載以來,澳門至少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自十六世紀葡萄牙人抵達澳門以來,澳門便成為東方其中一個重要的港口,是溝通東西方文明的門徑、西方與華人交流的窗戶。澳門是歐洲在中國的第一個據點,亦是最後一個據點,長達442年的佔據,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及共存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而這種交流及共存亦塑造澳門這座城市本身獨特的個性,以及豐富多元歷史文化。 在葡萄牙人抵達澳門之前,已有華人漁民和農民在這裏生活(蜑家人与福佬人)。南宋末年,宋元兩軍曾在澳門附近的水域(十字門)展開水戰。自1557年起,葡萄牙人便對澳門逐步佔領,迅速地為這片靠近珠江口的土地帶來繁榮,並使其成為一個有規模的商業城市。澳門是歐洲在中國的第一個據點,亦是中國、歐洲和日本之間重要的貿易中轉站,為葡萄牙人帶來了極大的商業和戰略價值。 開埠以來,澳門這片彈丸之地的重要性不斷提高。甚至當時的歐洲列強,荷蘭、英國等,也試圖對澳門進行過幾次的佔領。澳門的發展在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初達到了顛峰。但進入了十九世紀後,由於鄰近的香港被英國佔據及開通,澳門在國際貿易上的地位便開始被香港取代並快速下滑。儘管如此,1865年的澳門仍建成南中國海岸的第一座燈塔——東望洋燈塔。1887年,清政府與葡萄牙王國在北京簽署了《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官方認可了葡萄牙永久佔領澳門的主權。.

新!!: 耆英和澳門歷史 · 查看更多 »

望廈條約

《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贸易章程》、《中美望厦條約》)是美国与當時代表中国的清朝政府签订的近代化条约。.

新!!: 耆英和望廈條約 · 查看更多 »

戴維斯 (港督)

戴维斯爵士,Bt,KCB,FRS(Sir John Francis Davis,),又譯爹核士、德庇時和大衛斯等。英國漢學家,早年前往中國,曾經擔任東印度公司駐廣州的大班以及英國政府駐華商務總監。於1844年接替砵甸乍出任第二任香港總督,惟任內首度徵稅,稅捐過重引致大失人心,而於1848年黯然去職。.

新!!: 耆英和戴維斯 (港督) · 查看更多 »

昭君墓

昭君墓是中国西汉王昭君的陵墓,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郊大黑河南岸,209国道9公里。因为传说中周围的草木一到秋天就会凋零,唯有昭君墓上草木常青,所以又叫“青冢”。“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昭君墓高33米,占地20余亩,是人工夯筑的大土堆。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 墓前立有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得并马青铜塑像,和1963年10月中共元老董必武来此赋诗的诗碑。墓园内有文物陈列室和休息室,后院环绕陵墓陈列清代以来有关昭君墓的碑刻。 昭君墓最早的记载见于唐代杜佑的《通典》。 现在这里是“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馆”所在地。.

新!!: 耆英和昭君墓 · 查看更多 »

昇寅

昇寅(v,),字賓旭、賓谷、晉齋,馬佳氏,滿洲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禮部尚書。 曾任左都御史。道光十四年七月丙子,接替宗室耆英,擔任清朝禮部尚書,后去世,諡勤直。由宗室奕顥接任。.

新!!: 耆英和昇寅 · 查看更多 »

海山仙館

海山仙館,是廣州歷史上一座古典私家園林,晚清嶺南第一名園,原位於西關荔枝灣的特大花園,是十三行行商潘仕成的別墅豪宅。同頤和園(北方園林代表)、拙政園(江南園林代表)齊名於中國園林中。.

新!!: 耆英和海山仙館 · 查看更多 »

文咸

文咸爵士,Bt,KCB(Sir Samuel George Bonham,),又譯般咸、般含、文翰、蒙咸或濮亨,英國東印度公司及殖民地官員,1836年至1843年出任第四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後於1848年至1854年出任第三任香港總督,並兼任駐華全權公使及駐華商務總監等職。 不同前兩任港督,文咸在任時聲望良好,亦平息了香港居民對政府的不滿。文咸在任港督期間為定例局首次引入非官守議員的議席,又成功緊縮開支,以及爭取使香港地契由75年延長至999年。另一方面,文咸任內亦曾多番與清廷兩廣總督徐廣縉交涉,要求准許英商踐約進入廣州城,但最後沒有下文。文咸曾於1853年訪問南京與太平天國領袖展開會談,會談的不快促使英國對太平天國採取中立的態度。.

新!!: 耆英和文咸 · 查看更多 »

文豐

文豐(),董氏,內務府漢軍正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內務府筆帖式出身,歷堂主事、員外郎、造辦處郎中,充杭州織造,授驍騎參領。道光二十一年,充粵海關監督。二十三年,與兩廣總督耆英等遵議《五口通商章程》十五條。二十六年三月,授熱河副總管,充蘇州織造。還差後,授堂郎中。咸豐四年,賞總管內務府大臣銜,歷正藍旗漢軍副都統、正藍旗護軍統領。七年二月,授總管內務府大臣,不久,署正黃旗護軍統領。八年五月,管理圓明園事務,調正紅旗滿洲副都統,充崇文門副監督。又調正白旗滿洲副都統,署御藥房、太醫院事務。十年八月,命在圓明園照料一切事宜,時值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英軍闖入圓明園,文豐投水殉難。賜卹如例,贈太子少保銜,入祀京師昭忠祠。同治元年,追念忠節諸臣,以「文豐從容赴難,不愧完人」褒獎,加恩予諡忠毅。.

新!!: 耆英和文豐 · 查看更多 »

摄影

摄影(Photography)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數碼照相机进行靜態圖片摄影,靜態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而攝影機(攝像放像機)則可以動態攝影,例如電視、電影。目前部分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同時具有靜態攝影與動態攝影的功能。.

新!!: 耆英和摄影 · 查看更多 »

敬徵

敬徵(),爱新觉罗氏,清朝宗室,鑲白旗,第三族宗室質善佐領下人,官至兵部、工部尚書。 肅恭親王永錫第四子。嘉慶十年(1805年),敬徵封不入八分輔國公,賞一等侍衛兼委散秩大臣、副都統。嘉慶十七年(1812年)二月,授正白旗漢軍副都統,七月署理鑲黃旗蒙古副都統,嘉慶十八年(1813年)正月,充當正藍旗宗室總族長,九月兼任鑲紅旗護軍統領,嘉慶十九年(1814年)八月調鑲黃旗護軍統領。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敬徵因失察宗室海康等修習紅陽教,被褫奪職務,謫居盛京。其後再被授予四等侍衛,乾清門行走。 道光初年,累遷工部侍郎,授內務府大臣,其後調任戶部。道光八年,敬徵偕同尚書王鼎察治長蘆鹽務,奏定歸補帑課章程。道光十二年(1832年),南河奸民陳堂等盜決于家灣官隄,朝廷命敬徵偕同尚書朱士彥前往勘察。其後上疏陳述:「諸口已合,壩下尚未閉氣,間有蟄陷。陳堂等 聽從逸犯陳端糾眾,以為從例問擬,疏防各官遣戍。通判張懋祖賠修壩工不實,罰賠枷號。覆勘湖河各工,請擇要興修,高堰、山盱卑矮石工,分年改砌碎石;信壩補還石工,智壩、仁河、義河壩改修以石底;裏河福興閘塌卸,急築;揚河西岸加高磚工,改拋碎石。」朝廷皆遵從他的見議。又會同兩江總督陶澍議制定淮鹽票引兼行,言官所論官票運私、侵礙暢岸、爭佔馬頭三者皆可無慮,下詔如同原來的議行。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職左都御史。偕同侍郎吳椿勘察浙江海塘,上疏言:「念里亭至尖山柴工尚資禦溜,石塘仍當修整,鎮海及戴 家橋汛議改竹簍,塊石不如條石坦水舊法為堅實。烏龍 廟以東,冬工暫緩。」回京後,擢升為兵部尚書,其後於十一月丙戌,接替宗室耆英,擔任工部尚書。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孝穆皇后、孝慎皇后梓宮奉安龍泉峪選擇的日子不慎,罷去尚書、都統之職,仍充內務府大臣。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一月庚子,接替宗室載銓,擔任清朝工部尚書,後改戶部尚書。署任戶部侍郎,累遷工部尚書,兼都統。東河總督栗毓美多用磚工,御史李蒓言其不便,命敬徵偕李蒓前往勘察。敬徵上疏陳述:「已辦磚工尚屬整齊,輿論謂保灘護崖可資其力。水深溜急之處,不及埽工鞏固,搶辦險工,未可深恃。請停止燒磚,改辦碎石。」朝廷聽從他的意見。後改戶部尚書。由賽尚阿接任。道光十八年(1838年),調任戶部。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丙辰,接替裕誠,擔任清朝工部尚書,后革。由特登額接任。.

新!!: 耆英和敬徵 · 查看更多 »

慶廉 (道光進士)

庆廉,正白旗满洲人,清朝人,曾中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不久被查出身体残疾,蒙混入场,被清宣宗革去功名。 道光十六年,庆廉中式丙申恩科三甲第八十一名进士。清代录用旗员,首重骑射,八旗士子应试,均应先试以骑射,合式者方准入场。然而五月新科进士引见时,宣宗见庆廉形同残废,步履维艰,故而生疑,御史永桐亦奏请核实,宣宗即下令彻查。 据御史陈功所奏,兵部司员办理考试,时有蒙混。宣宗派耆英、武忠额调查,奏称庆廉于道光十一年(1833年)送考时,曾被监射大臣奕绘、那清安核驳扣除。宣宗嘉许二人办理认真,遂将已经因病开缺之奕绘加恩赏食半俸,对已经身故之那清安,则将其子全庆赏加二级。而本科监射王大臣均被处分,相关兵部司员容恩、伊龄安均解任。 六月,长龄等奏称庆廉系兵部员外郎容恩胞侄,容恩为该部掌印司员,与伊龄安会同办理通行。宣宗命不必交部议处,将二人即行革职,以示惩儆。宣宗认为,庆廉本人虽然中进士,但覆试、殿试均名次在后,朝考又未能入选,“即以文理而论。亦属平常”,因此又将庆廉进士革去。.

新!!: 耆英和慶廉 (道光進士) · 查看更多 »

曾逢年

曾逢年(),廣東省惠州府陆丰县碣石镇人,中國清朝時的軍事人物,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月实授正二品廣東南澳鎮總兵官,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剿匪有功受賞戴花翎。.

新!!: 耆英和曾逢年 · 查看更多 »

普濟禪院

普濟禪院(俗稱觀音堂),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最大的禪院與最具規模的廟宇。普濟禪院为中国古翬飞式的佛教建筑,保存著明清南方廟宇的特色。普济禅院始祖為石濂大汕(1633年-1705年),屬禪宗南禪曹洞宗。 普濟禪院的主体建筑分为三殿:.

新!!: 耆英和普濟禪院 · 查看更多 »

10月24日

10月2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97天(闰年第29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8天,離10月結束還有6日。.

新!!: 耆英和10月24日 · 查看更多 »

1787年

没有描述。

新!!: 耆英和1787年 · 查看更多 »

1842年

没有描述。

新!!: 耆英和1842年 · 查看更多 »

1843年

没有描述。

新!!: 耆英和1843年 · 查看更多 »

8月29日

8月29日是阳历年的第241天(闰年是24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4天。.

新!!: 耆英和8月29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宗室耆英愛新覺羅耆英爱新觉罗耆英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