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翻轉角

指数 翻轉角

翻轉角(flip angle, tip angle),也可稱作偏折角、傾角,代表了射頻對自旋組成的磁化向量能夠翻轉多少角度;因為是改變進動中之自旋的進動軸,實際上作用等同於章動,故也稱章動角(nutation angle)。 一個射頻脈衝的翻轉角可以透過如下公式計算: 其中,α代表翻轉角,γ是旋磁比,B1是射頻脈衝波包外形強度;整個式子可以看出此角度是射頻強度對時間的積分,再做一些單位變換。 對一個矩形的脈衝而言,式子相當簡單:.

43 关系: 南非大望遠鏡古希臘神廟古在機制天球坐标系统太阳同步轨道婚神星叢小行星10162小行星10353小行星12796小行星18996小行星3628小行星46643小行星6042小行星7991丘比特 (小行星)平山族交食周期土卫二十七B-型小行星灶神星族磁振脈衝序列穩定態自由旋進造影米蘭科維奇循環螺旋星系類冥矮行星鴉女星族超廣角尋找行星軌道平面阿蘭德-羅蘭彗星阿波希利型小行星赫卡特斯山自旋迴訊金星凌日 (土星)長蛇座TWYORP效應柯伊伯带梯度迴訊正切水星凌日 (土星)水星軌道穿越小行星波江座40深度黃道巡天2004 FH

南非大望遠鏡

南非大望遠鏡(Southern African Large Telescope,缩写SALT)是表面積66米m2的光學望遠鏡,名義上是9.2米口徑,但實際上是直徑11.1 X 9.8米的口徑,在設計上主要是用在光譜。他座落於南非北開普省 靠近索色蘭乾燥台地的半沙漠地區。它是南非的國家光學天文台,南非天文台的設施之一。 SALT是在南半球最大的光學望遠鏡,他可以對北半球的望遠鏡觀測不到的天體進行輻射的成像、分光、偏光分析。它原本打算要複製麥克唐納天文台的霍比-埃伯利望遠鏡,但在建設計畫中,顯著的被改變了原設計,特別是球差校正器,變化的主要驅動力來自改善望遠鏡的視野。 完整的面鏡在2005年9月1日公開宣布開光,以1秒的解析力觀察了球狀星團杜鵑座47、疏散星團NGC 6152、螺旋星系NGC 6744、和礁湖星雲。官方的開幕儀式由總統塔博·姆貝基在2005年11月10日的就職典禮的場合上舉辦。 南非在第一個10年當中投資了總經費3,600萬美金的三分之一左右 (2,000萬建造望遠鏡,600萬在儀器設備,1,000萬在操作),其餘的部分由德國、波蘭、美國、英國和紐西蘭等合作夥伴資助。.

新!!: 翻轉角和南非大望遠鏡 · 查看更多 »

古希臘神廟

位於希臘雅典衛城的帕德嫩神廟。 希臘神廟(古希臘語:ὁ ναός,ho naós,“居所”;語義有別於拉丁文templum以及英文“temple”(“神廟、寺廟、廟宇”),也名為希臘神殿。在古希臘宗教中的希臘聖所內是為安座眾神神像的神聖建築結構。神廟內部不是做為集會的空間,因為奉獻給諸尊神明的供奉與儀式是在神廟外面舉行得。神廟常常必須使用到祈願奉獻物()。在希臘建築中祂們是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以及很廣泛普及的建築形式。此外西亞以及北非在希臘化時代中的王國,一座神廟搭建完成的宗教意向通常是為了延續遵循著當地的文化傳統。甚至連在當地的一個希臘人所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力也是明顯可見得,像這樣的建築結構一般認為是與希臘神廟分屬不同的建築系統。這些神廟建築採納的典範方面,譬如說,關於希臘─帕提亞(Graeco-Parthian)以及巴克特里亞的神廟即是,或是關於埃及托勒密之典範,埃及托勒密時代的神廟祂是遵循古埃及宗教(Ancient Egyptian religion)的傳統。還有很多傳統的希臘神廟方位都是朝向著東方的天象。.

新!!: 翻轉角和古希臘神廟 · 查看更多 »

古在機制

古在機制是在天體力學中導致軌道傾角和離心率的周期性變化,也就是出現近心點參數振盪 (常數值的振幅)的機制。 日本天文學家古在由秀在1962年分析小行星的軌道時描述了這種效應。從此以後,古在共振被發現是型塑行星的不規則衛星軌道,海王星外天體、一些太陽系外行星和多星系統等的一個重要因素。.

新!!: 翻轉角和古在機制 · 查看更多 »

天球坐标系统

天球坐標系統,是天文學上用來描繪天體在天球上位置的坐標系統。有許多不同的坐標系統都使用球面坐標投影在天球上,類似於使用在地球表面的地理坐標系統。這些坐標系統的不同處只在用來將天空分割成兩個相等半球的大圓,也就是基面的不同。例如,地理坐標系統的基面是地球的赤道。每個坐標系統的命名都是依據其所選擇的基面。.

新!!: 翻轉角和天球坐标系统 · 查看更多 »

太阳同步轨道

太陽同步軌道(Sun-synchronous orbit或简写成SSO,有時被錯誤的稱為另一種 heliosynchronous orbit)是一種結合高度和傾角的近地軌道,使這個物體無論在升交點、降交點或軌道上任何的一點,在地球表面同一個點的上方時都在相同的平太陽時,即表面每次都接近相同的照明角度。這種在可見光或紅外線波長上有著一致光源的地球影像(例如氣象和間諜衛星)和其它的遙測衛星(例如攜帶遙測海洋和大氣,需要陽光的遙測儀器衛星)是有用的衛星特徵。例如,一顆太陽同步衛星一天可以在升交點越過地球赤道12次,而每次都約在地方平時15:00經過。這獲得一個相對於地球在天球上環繞著太陽公轉的平面每天向東約一度的進動(旋轉)密切的軌道。 太陽的角度通過交點退行的調節獲得一致性-軌道自然的進動-每年完整的繞行一圈。因為地球自轉,它稍微有一點扁(相較於一個理想的球體,赤道稍微長一點),同時接近赤道的多餘質量造成太空船傾角軌道的進動:軌道在太空中相對於遙遠的恆星不是固定的,但是慢慢的繞著地軸旋轉,進動的速度取決於軌道的高度和衛星的傾角。通過這兩種效應的平衡,是可能與進動的速率匹配。典型的太陽同步軌道高度大約在600至800公里,週期在96至100分鐘,傾角大約在98度(也就是輕微的逆轉,與地球自轉的方向比較,0度代表是赤道的軌道,90度是極軌道。)。 子/午軌道是一個特殊的太陽同步軌道,大約在地方平時的中午或子夜時分在經線上穿越赤道;晨/昏軌道則是在日出或日落時分穿越赤道經線的軌道,所以衛星都在分割白天和夜晚的日夜境界線上飛越。在日夜境界線上飛越對於主動雷達衛星是非常有用的,因為衛星的太陽能電池板能始終被陽光照到,不會進入地球的影子內。對於一些測量的結果會受到陽光影響或限制的被動式儀器,它也很有用處,可以讓儀器始終朝向地球夜晚的方向。晨/昏軌道曾經使用在陽光衛星、TRACE和日出衛星等觀測太陽的科學衛星,使它們幾乎能持續不停的連續觀測太陽。 對其它的行星,例如火星,也可以有太陽同步軌道。.

新!!: 翻轉角和太阳同步轨道 · 查看更多 »

婚神星叢

婚神星叢(Juno clump)是在婚神星附近,可能是個小行星族的一些小行星。 婚神星是一顆大的小行星,平均直徑大約235公里,但其餘成員的個體都很小。,是在叢集中可見最大的一顆,直徑大約6公里,有著與婚神星相同的反照率。這表明它可能是遭到撞擊,從婚神星噴發出來的叢集成員。 依據Zappalà 在1995年所做的HCM分析,確定了幾個可能的核心成員,它們自身軌道要素的可能範圍列在下面: 以目前的曆元,核心元素吻切的軌道要素範圍如下:.

新!!: 翻轉角和婚神星叢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162

小行星10162(10162 Issunboushi)是一顆位在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95年1月2日由群馬縣尾島町(現為太田市)的新島恒男及靜岡縣的浦田武發現。 該小行星以日本的大眾文學作品御伽草子篇章之一的一寸法師命名。.

新!!: 翻轉角和小行星1016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0353

小行星10353(10353 Momotaro)是一顆位在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92年12月20日由大友哲在山梨縣北杜市清里發現。 該小行星以日本的童話作品桃太郎命名。.

新!!: 翻轉角和小行星1035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2796

小行星12796(12796 Kamenrider)是一顆位在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95年11月16日由中村彰正發現,命名於2000年3月26日獲得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承認。 該小行星以日本的漫畫並改編為特攝作品,石之森章太郎原作的假面騎士命名;這是因為飾演能變身為假面騎士1號的本郷猛的演員藤岡弘和中村本人都是久萬高原町出身,而且中村本人也是假面騎士的影迷。.

新!!: 翻轉角和小行星1279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18996

小行星18996(18996 Torasan)是一顆位在主小行星帶外緣的小行星,於2000年9月4日由渡邊和郎在北海道札幌市發現。 該小行星以日本的電影作品男人真命苦的主角,外號「瘋瘋癲癲的阿寅」的車寅次郎命名。.

新!!: 翻轉角和小行星18996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3628

小行星3628 Božněmcová是一顆 軌道週期 1478.2672540 天 (4.05 年)的主帶小行星。 這顆小行星是在1979年11月25日發現的。.

新!!: 翻轉角和小行星3628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46643

小行星46643(46643 Yanase)是一顆位在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95年5月23日由中村彰正在愛媛縣久萬町(現為久萬高原町)久萬高原天體觀測館發現,並於2003年獲得命名。 該小行星以日本動漫作品麵包超人的原作者柳瀨嵩命名。.

新!!: 翻轉角和小行星46643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6042

小行星6042(6042 Cheshirecat)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小行星,为火星轨道穿越小行星。该小行星于1990年11月23日,在靜岡縣的Yakiimo Station觀測所发现。 該小行星以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的兒童文學作品《愛麗斯夢遊仙境》中的角色柴郡貓(Cheshire Cat)命名。.

新!!: 翻轉角和小行星6042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7991

小行星7991(7991 Kaguyahime)是一顆位在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於1981年10月30日由香西洋樹及古川騏一郎在東京天文台木曾觀測所發現。 該小行星以日本的童話作品竹取物語的主角輝夜姬命名。.

新!!: 翻轉角和小行星7991 · 查看更多 »

丘比特 (小行星)

(763) 丘比特 (763) 丘比特(763 Cupido)是位於主帶,屬於花神星族的小行星。.

新!!: 翻轉角和丘比特 (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平山族

平山族小行星是一些軌道要素相似的小行星,包括半長軸、扁率、和傾角,家族的成員被認為是以前的小行星碰撞後的碎片。 更確實的說,家族和成員的認定是依據分析所謂的固有軌道要素,而不是在數萬年的歲月中已經發生變動,現在的有共同點的軌道要素。固有軌道要素是歷經數千萬年歲月仍然幾乎是固定不變的運動常數。.

新!!: 翻轉角和平山族 · 查看更多 »

交食周期

食的週期是相同的食一再循環發生的時間間隔。食有各種不同的種類,而相同現象的食會再度發生。重複相同食的系列就稱為食的系列。.

新!!: 翻轉角和交食周期 · 查看更多 »

土卫二十七

土衛二十七又稱為「斯卡特西」(Skathi,),是土星的一顆衛星。它是 Brett Gladman、Kavelaars, 等人在2000年發現的,臨時的標示為S/2000 S 8。 土衛二十七的直徑大約是6.4公里,以155億7600萬公里的平均距離,725.784天的周期, 149°的黃道傾角 (對土星赤道傾斜150°),在逆行方向上以0.246的離心率繞著土星公轉。 Skadi的名稱有許多的來源,這是2003年最初宣布的名稱;但是IAU的行星系統命名工作小組 (WGPSN)在2005年早期果斷的使用挪威拼法的音譯來替代。傳統的拼法是Skaði,字母Ð (eth)和原來的形式Skadi在圖形上是非常相似的。 土衛二十七可能是菲比在太陽系歷史中一次巨大撞擊產生的碎片。 它的名稱源自北歐神話,Skaði是巨女,她是華納神族的神尼奧爾德之妻。.

新!!: 翻轉角和土卫二十七 · 查看更多 »

B-型小行星

B-型小行星是一種相對較罕見的碳質小行星,屬於更廣泛的C-群。在小行星的族群中,B-型小行星,包括第二大的小行星 - 智神星,在主帶的外側和高傾角的智神星族小行星都是含量豐富的主導者。它們被認為是在早期的太陽系含量豐富的原始、揮發性的殘餘。.

新!!: 翻轉角和B-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灶神星族

星族 是一個龐大且顯赫的小行星家族,在主帶內側,靠近灶神星附近的V型小行星幾乎都是他的家族成員。主帶內6%的小行星屬於這個家族。.

新!!: 翻轉角和灶神星族 · 查看更多 »

磁振脈衝序列

磁振脈衝序列(MR pulse sequence)出現在核磁共振相關的領域,包括了傳統的核磁共振頻譜(1952年)、磁振造影以及核磁共振量子電腦(簡稱磁振量腦)。歷史上,一開始脈衝序列是只有不同翻轉角的射頻脈衝,例如磁振頻譜研究中的自由感應衰減(FID)與自旋迴訊(spin echo)。爾後梯度磁場也被運用上,出現在磁振造影(1972年),或較晚期的多量子同調(MQC)研究,在磁振量腦的初始態準備法中,利用多量子同調達到空間平均(spatial averaging)的方法也利用到梯度磁場。.

新!!: 翻轉角和磁振脈衝序列 · 查看更多 »

穩定態自由旋進造影

穩定態自由旋進造影(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 SSFP, imaging)利用到核磁共振中的一種特殊穩定態達成的造影方式,一般分類上屬於梯度迴訊家族。旋進亦稱為進動,因而在翻譯上,此技術可能有些不一樣的名字,中國譯作穩態自由進動成像、定常态自由进动成像。.

新!!: 翻轉角和穩定態自由旋進造影 · 查看更多 »

米蘭科維奇循環

米蘭科維奇循環(Milankovitch cycles)是塞爾維亞的地球物理学家兼天文學家米盧廷·米蘭科維奇描述地球氣候整體運動所提出,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理論,當時他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且遭到拘留。米蘭科維奇在數學理論上改變了地球的離心率、轉軸傾角和軌道的進動,以確定地球的氣候模式。 地球軌道傾角的大約每26,000年完成繞行一周的完整進動週期。在這同時,橢圓軌道旋轉也以緩慢的21,000年引導著季節和軌道之間的變化。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轉軸和軌道平面之間的傾角以41,000年的周期在22.1度到24.5度之間搖擺著,現在的角度是23.44度,並且還在減少中。此運動稱為章动。 其它還有、和其他人提出先進的天文理論,但是仍有所疑慮,由於要和過去的時間完全確切結合是很重要的證據,因此很難得到驗證。直到深海岩蕊和、和的沉積層報告:"地球軌道的變動:冰河期的定標",發表在1976年的Science,理論才呈現目前的狀態。.

新!!: 翻轉角和米蘭科維奇循環 · 查看更多 »

螺旋星系

螺旋星系是星系的類型之一,但哈伯在1936年最初的描述是星雲的領域(pp. 124–151),並且列在哈伯序列,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多數的螺旋星系包含恆星的平坦、旋轉盤面,氣體和塵埃,和中央聚集高濃度恆星,稱為核球的核心。這些通常被許多恆星構成的黯淡暈包圍著,其中許多恆星聚集在球狀星團內。 螺旋星系是以它們從核心延伸到星盤的螺旋結構命名。螺旋臂是恆星正在形成的區域,並且因為是年輕、炙熱的OB星居住的區域,所以比周圍明亮。 大約三分之二的螺旋星系都有附加的,形狀像是棒子的結構,從中心的核球突出,並且螺旋臂從棒的末端開始延伸。棒旋星系相較於無棒的表兄弟的比率可能在宇宙的歷史中改變,80億年前大約只有10%有棒狀構造,25億年前大約是四分之一,直到目前在可觀測宇宙(哈伯體積)已經超過三分之二有棒狀構造。 在1970年代,雖然很難從地球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很難觀察到棒狀結構,但我們的銀河系已經被證實為棒旋星系 。在銀河中心的恆星形成棒狀結構,最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自最近的幾個調查,包括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包含不規則星系在內,現今宇宙中的星系有大約60%是螺旋星系。 它們大多是在低密度區域被發現,在星系團的中心則很罕見。.

新!!: 翻轉角和螺旋星系 · 查看更多 »

類冥矮行星

--、--或冥王星型天體(plutoid)指海王星外天體中的矮行星。 國際天文聯合會延續擴展2006年行星重定義目錄中的天體,在2008年6月11日於挪威首都奧斯陸定義了類冥矮行星: 相應的,類冥矮行星可以被視為是矮行星和海王星外天體的交集。在2008年,冥王星、鬩神星、鳥神星和妊神星是僅有的類冥矮行星,但還有多達42個天體可能會被納入此一分類中。.

新!!: 翻轉角和類冥矮行星 · 查看更多 »

鴉女星族

鴉女星族(英語:Koronis family)是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主帶內的一個家族。它們是在大約20億年前的一次災難性撞擊下形成的,已知的最大成員直徑約為41公里(25英里)。鴉女星族的群集沿著相似的軌道在空間中運行,大約已經發現了300顆的成員,但只有約20顆的直徑超過20公里。 在1993年8月28日,伽利略號拜訪了其中的一顆成員243 艾女星。.

新!!: 翻轉角和鴉女星族 · 查看更多 »

超廣角尋找行星

超廣角尋找行星(Super Wide Angle Search for Planets, SuperWASP)是一個正在執行的用凌日法以超廣角度尋找系外行星的計畫,瞄準的範圍是覆蓋在整個天空,亮度暗至約15等的天體。 SuperWASP包含兩個機器人天文台,位在穆查丘斯罗克天文台(Roque de los Muchachos Observatory)的SuperWASP-N,和位於南非南非天文台的SuperWASP-S。每個天文台都有一個8架佳能200mm,f1.8的鏡頭,配置2K X 2K科學等級的CCD的陣列。這架望遠鏡安置在光學結構有限公司的望遠鏡用赤道儀上,佳能的大視場鏡頭給天文台每次的指向可以覆蓋500平方度的大範圍天空。 這些觀測站不斷的監視著天空,大約每分鐘可以取得一張影像,一個晚上可以得到100Gigabyte的總資料量。由SuperWASP收集的資料可以測量每一顆恆星在影像上的亮度,使用凌日法,在亮度上小小的降低就可以協助找到在母恆星前方經過的大行星。 SuperWASP 由包括財團在內的8個學術機構負責營運,其中含括加那利群島天文研究所(Instituto de Astrofisica de Canarias)、艾薩克·牛頓望遠鏡集團、基理大學、 萊斯特大學、英國公開大學、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和圣安德鲁斯大学。她們希望SuperWASP能夠革新我們對行星形成過程的瞭解,為未來搜尋地球型行星的太空任務鋪路。 在2006年9月26日,這個小組報告發現了兩颗系外行星:WASP-1b (以2.5天的週期600萬公里的距離環繞恆星)和WASP-2b (以2天的週期,450萬公里的距離環繞恆星) (PDF requires acrobat reader)。 在2007年10月31日,這個小組報告誘發現了3顆系外行星:WASP-3b、WASP-4b和WASP-5b。這3顆行星都是質量和木星相似,並且各自與母恆星接近,軌道週期都短於2天。發現的這些行星都是軌道週期極短的,因此與母恆星的距離都很近,所以行星表面的溫度幾乎都超過2000℃。這些發現也使SuperWASP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使用凌日法的觀測技術,在南半球和北半球都發現行星的團隊 (PDF requires acrobat reader)。WASP-4b和WASP-5b是WASP計劃的照相機在南非發現的第一批行星,而WASP-3b是WASP計劃的照相機在 La Palma發現的第3顆行星。 在2009年8月,宣布發現了WASP-17b,相信WASP-17是第一顆恆星自轉方向和行星公轉方向相反的行星。.

新!!: 翻轉角和超廣角尋找行星 · 查看更多 »

軌道平面

軌道平面是當一個天體環繞另一個天體時軌道被嵌進去的幾何平面。在空間中只要有三個點就可以確定一個平面,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中心有一個大質量的天體,一個天體環繞中心天體的位置,以及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環繞中心的該天體新位置。 在太陽系內,行星軌道傾角的定義是它的軌道平面和地球軌道間的角度。在其他的情況下,像是衛星環繞著行星的軌道,最方便的定義就是軌道平面和行星赤道平面間的夾角。.

新!!: 翻轉角和軌道平面 · 查看更多 »

阿蘭德-羅蘭彗星

阿蘭德-羅蘭彗星(Arend-Roland comet、C/1956 R1)由西維恩·阿蘭德(Sylvain Arend)和喬治·羅蘭兩位天文學家(Georges Roland)於1956年11月8日在比利時的皇家天文臺所發現的,為一顆非週期彗星。由於這一顆彗星是1956年發現的第八顆彗星,所以起先被命名為阿蘭德-羅蘭彗星1956h。因為它是1957年第三顆通過近日點的彗星,所以又被改名為1957III。最後這顆彗星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命名為C/1956 R1(阿蘭德-羅蘭彗星),“C /”顯示它是一顆非週期彗星,而R1顯示它是天文學家在九月上半月發現的第一顆彗星。.

新!!: 翻轉角和阿蘭德-羅蘭彗星 · 查看更多 »

阿波希利型小行星

阿波希利型小行星 (Apohele asteroid) 是指其近日點和遠日點均在地球軌道以內的小行星。屬於阿登型小行星的一種。 在2007年12月,人們認為找到的地內小行星如下:.

新!!: 翻轉角和阿波希利型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赫卡特斯山

赫卡特斯山(Hecates Tholus)是火星上的火山,根據歐洲太空總署的火星快車號觀察的結果,三億五千萬年前赫卡特斯山曾經有巨大的火山爆發。這次的噴發創造了直徑10公里的破火山口,並且冰川的沉積物稍後充填了部分的破火山口和相鄰的窪地。火山口的計數顯示這是發生在500萬至2000萬年前的事,但是氣候模是顯示目前在赫卡特斯山的冰並不穩定,因為氣候變化指出冰川仍在活動中。這也顯示出冰川的年齡對應於火星自轉軸傾角增加的時期。 這座火山在埃律西昂平原上,位於火星北緯32.1度,東經150.2度,直徑183公里。它是埃律西昂火山群中最北邊的,其它的是埃律西昂山和歐伯山。 在行星命名中,"tholus"是用來描述一個小小的圓頂的山或小山。 Image:MOLA hecates tholus.jpg|赫卡特斯山的地勢圖。 Image:Hecates Tholus Ridges.JPG|HiRISE所見的赫卡特斯山脈,山脊是西北的走向。.

新!!: 翻轉角和赫卡特斯山 · 查看更多 »

自旋迴訊

自旋回波,是磁共振現象中的一種訊號來源,相對於第一個射頻脈衝(RF pulse)激發後立刻出現的自由感應衰減(FID),自旋迴訊是透過第二個射頻脈衝之後,將失相的磁化向量重新聚焦(refocus)而長回來的訊號。「自旋迴訊」是項歷史名詞,若從意義上來看,稱之為射頻迴訊(RF echo)可能更為貼切,以其為射頻聚焦造成的迴訊,相對於利用梯度反轉達成聚焦的梯度迴訊(gradient echo)。.

新!!: 翻轉角和自旋迴訊 · 查看更多 »

金星凌日 (土星)

金星凌日(土星) 是當金星從太陽和土星中間通過時,在土星上的觀測者可以看見的現象,金星會遮蔽太陽的一小部分。當金星的凌進行時,從土星看見的金星會被視為在太陽表面上移動的黑色小圓盤。 當然,迄今沒有人從土星看見過金星凌日的現象,在可預見的未來也不會有人能看見。不過,最近的兩次會分別在2012年5月6日發生。 在假設下,觀看土星的金星凌日會在土星的衛星上進行,而不是在土星上。而因為位置的不同,凌的起迄時間和經過的情況會略有不同。 金星和土星的會合週期是229.494天。可以利用公式1/(1/P-1/Q)計算出來,此處P是金星的恆星軌道週期 (224.695434天),Q是土星的軌道週期 (10746.940天)。 金星的軌道相對於土星黃道面的傾角是2.06°,小於對地球黃道的3.39°。 1894年3月21日是非常有趣的一天,因為雖然當天有兩個不是同時發生的凌日,但先有從土星可見的金星凌日,而在結束不久後又有從金星可見的水星凌日。 另一次有趣的事件將發生在2056年12月9日,在幾乎難以觀測的水星凌日之後幾個小時,將發生一次金星凌日。.

新!!: 翻轉角和金星凌日 (土星) · 查看更多 »

長蛇座TW

長蛇座TW是一顆位於長蛇座 (海蛇) 內,距離地球約176光年的橙色矮星。這顆恆星是最靠近太陽系的金牛T星,它的質量與太陽相近,但年齡只有500萬至1000萬歲。觀察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影像,這顆恆星看似有著正面朝向我們的塵埃和氣體吸積的原行星盤。還有大約20個低質量的恆星有著與長蛇座TW相似的年齡和空間運動,組成長蛇座TW星協或TWA,這是最靠近太陽和最新近的“化石”恆星形成區域之一。.

新!!: 翻轉角和長蛇座TW · 查看更多 »

YORP效應

Yarkovsky–O'Keefe–Radzievskii–Paddack effect或縮寫為YORP效應,是亞爾科夫斯基效應的二階變化,它能夠改變天體的自轉速率 (像是小行星)。這個項目是大衛·魯賓侃博士在2000年新創的。 在19世紀,伊凡·亞爾科夫斯基意識到天體受到太陽加熱之後會以紅外線的形式帶走動量和熱。轉換成現代物理學的說法,每個光子逃逸時會帶走一些動量p.

新!!: 翻轉角和YORP效應 · 查看更多 »

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Kuiper belt),又稱作倫納德-柯伊伯带,另譯庫柏帶、--,是位於太陽系中海王星軌道(距離太陽約30天文单位)外側的黃道面附近、天體密集的圓盤狀區域。柯伊伯带的假說最先由美国天文學家弗雷德里克·倫納德提出,十几年後杰拉德·柯伊伯證實了该观点。柯伊伯帶类似于小行星带,但大得多,它比小行星帶宽20倍且重20至200倍。如同主小行星帶,它主要包含小天体或太阳系形成的遗迹。虽然大多数小行星主要是岩石和金属构成的,但大部分柯伊伯带天体在很大程度上由冷冻的挥发成分(称为“冰”),如甲烷,氨和水组成。柯伊伯带至少有三顆矮行星:冥王星,妊神星和鸟神星。一些太阳系中的衛星,如海王星的海卫一和土星的土卫九,也被认为起源于该区域。 柯伊伯带的位置處於距離太陽40至50天文单位低傾角的軌道上。該處過去一直被認為空無一物,是太陽系的盡頭所在。但事實上這裡滿佈着直徑從數公里到上千公里的冰封微行星。柯伊伯带的起源和確實結構尚未明確,目前的理論推測是其來源於太陽原行星盤上的碎片,這些碎片相互吸引碰撞,但最後只組成了微行星帶而非行星,太陽風和物質會在在此處減速。 柯伊伯带有时被误认为是太陽系的邊界,但太阳系还包括向外延伸两光年之远的奥尔特星云。柯伊伯带是短周期彗星的來源地,如哈雷彗星。自冥王星被發現以來,就有天文學家認為其應該被排除在太陽系的行星之外。由於冥王星的大小和柯伊伯带內大的小行星大小相近,20世紀末更有主張該其應被歸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應被當作是其伴星。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將冥王星剔出行星類別,并和谷神星与新发现的阋神星一起归入新分类的矮行星。 柯伊伯带不应该与假设的奥尔特云相混淆,后者比前者遥远一千倍以上。柯伊伯带内的天体,连同离散盘的成员和任何潜在的奥尔特云天体被统称为海王星外天体(TNOs)。冥王星是在柯伊伯带中最大的天體,而第二大知名的海王星外天体,則是在离散盘的阋神星。.

新!!: 翻轉角和柯伊伯带 · 查看更多 »

梯度迴訊

梯度迴訊(gradient echo),是一種磁共振訊號來源方式,利用到激發後的梯度磁場的極性反轉,當兩個極性對時間積分的面積相銷時,迴訊則達到最高峰。使垂直主磁場的橫平面上的磁化向量分量(簡稱「橫磁向量」)重新靠攏的過程稱為「聚焦」。.

新!!: 翻轉角和梯度迴訊 · 查看更多 »

正切

正切(Tangent,tan,东欧国家将其写作tg)是三角函数的一种。它的值域是整个实数集,定义域是整个。它是周期函数,其最小正周期为π。正切函数是奇函数。.

新!!: 翻轉角和正切 · 查看更多 »

水星凌日 (土星)

水星凌日 (土星) 是從土星看見水星從太陽的前方經過的凌。這種事情發生時,水星這顆行星直接從太陽和土星之間通過,在土星上的觀測者會看見一個小黑點遮蔽了太陽盤面的一小部分。在凌的時候,從土星會看見水星像一個很小的黑點從太陽表面的前方經過。 當然,沒有人曾經從土星看見過水星凌日,在可預見的將來亦不可能發生。然而前一次的凌日已經在2011年12月30日發生了。 在土星衛星的表面比在土星本身更容易觀測水星凌日,而時間和過境的情況自然會有些不同。 水星和土星的會合週期是88.694天。可以利用公式1/(1/P-1/Q)計算出來,此處P是水星的恆星軌道週期 (87.968天),Q是土星的軌道週期 (10746.940天)。.

新!!: 翻轉角和水星凌日 (土星) · 查看更多 »

水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水星軌道穿越小行星是軌道穿越過水星的小行星。水星穿越者的特性是遠日點在水星的遠日點 (0.4667 AU) 之外,而近日點在水星的近點(0.3075 AU)之內,此處同時也列出近日點在水星的遠日點內側,但未到達水星近日點,而從外側掠過的小行星。所有這些小行星的半長軸皆大於水星,因此它們不會從水星的內側掠過。.

新!!: 翻轉角和水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波江座40

波江座 40 (也稱為波江座 ο2)的名稱來自阿拉伯文的qayd,或Keid。在阿拉伯文qayd的意思是 (蛋) 殼,他是一顆距離地球小於16.5光年遠的三合星系統。這個系統位於波江座,主星波江座 40A以肉眼就能輕易的看見,伴星B和C是在1783年1月31日被威廉·赫歇爾發現的, p. 73。它在1825年再度被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Friedrich Georg Wilhelm Struve)觀測,1851年被奧托·威廉·馮·斯特魯維(Otto Wilhelm von Struve)觀測, W. D. Heintz, Astronomical Journal 79, #7 (July 1974), pp.

新!!: 翻轉角和波江座40 · 查看更多 »

深度黃道巡天

深度黃道巡天 (Deep Ecliptic Survey,DES)是使用國家光學天文台 (National Optical Astronomy Observatory,NOAO) 的設備發現古柏帶天體的一個專案計畫。 計畫開始於1998年,於2003年結束,主要的調查員是鮑柏·米利斯,經由這個計畫調查了550平方度內22.5等以上的天體,估計已經發現50%這種等級的天體。 這項調查還建立了平均古柏帶平面和介紹了古柏帶天體在動力學分類上新的正式定義 J. L. Elliot, S. D. Kern, K. B. Clancy, A. A. S. Gulbis, R. L. Millis, M. W. Buie, L. H. Wasserman, E. I. Chiang, A. B. Jordan, D. E. Trilling, and K. J. Meech The Deep Ecliptic Survey: A Search for Kuiper Belt Objects and Centaurs.

新!!: 翻轉角和深度黃道巡天 · 查看更多 »

2004 FH

2004 FH是NASA投資的LINEAR在2004年3月15日發現的一顆近地小行星。這顆小行星的直徑大約30米,並且在2004年3月18日22:08 (UTC從距離地球表面43,000公里 (26,000英里)掠過,使它成為紀錄上第11名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 (參見下圖)。相較之下,地球同步衛星的距離也只有35,790公里。 2004 FH是一顆阿登型小行星,由於它的直徑小於50米,因此就某些定義來說它只是一顆流星體。這種大小的天體若擊中地球,會在高層大氣層中爆炸。它引發的爆炸可能會產生數百公噸TNT的威力,但可能不會對地面造成任何的影響。其相對較小的大小 (大約30米),依然是被檢測出來比月球更接近地球的第三大小行星。如果它接近地球到足夠的近,但未近到足以發生碰撞,它將會成為掠地火球。 這顆小行星在2044年將再度接近地球,但屆時的距離不會近到1,400萬公里以內。2004 FH也是可以鑑別的近地小行星中已知傾角最小的。 在兩星期之後,另一顆小行星更為接近地球,但也更小;而且在數年之後,也以相似的距離接近地球。.

新!!: 翻轉角和2004 FH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偏折角傾角章動角翻转角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