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

指数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

参谋长联席会议(Joint Chiefs of Staff),是美國軍隊陸海空各軍種指揮官組成的機構。其机能與英联邦国家的参谋长委员会和部分国家的总参谋部相类似,主要职能是三軍之間的协调和进行合作参谋。.

目录

  1. 25 关系: 台灣地位未定論參謀首長聯席會参谋长联席会议威廉·D·李海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六四清场珊瑚海號航空母艦米沙鄢群島戰役约翰·坎贝尔 (美军上将)美國參謀聯席會議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美国国防部长莫里斯 罗林斯驚爆13天诺曼·斯科特航空母舰核足球權力菁英漢口大空襲朝鲜战争2016年土耳其政變

台灣地位未定論

台灣地位未定論,或稱台灣主權未定論,認為台灣的主權歸屬未定,是關於台灣國際地位的論述之一。 台灣地位未定之說出現於二戰戰後初期,至遲由美國駐台新聞處處長羅伯特·卡度於1946年提出該論述。美國國務院喬治·凱南與副手保羅·尼采、美國國務院特別政治事務辦公室主任迪安·魯斯克等人都在1948年提出过台灣地位未定的議論。1949年3月更有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表示:「在對日和約簽定之前,台灣仍屬於盟軍總部」;同年4月15日,美國國務院新聞事務特別助理公開表示台灣與戰時的庫頁島一樣,「其最后地位將由一項和約決定」。麥克德莫特之言是美國官方首次公開表明台灣地位未定。 随着1948年底國共內戰情勢逆轉,美國對於可能被中共佔領的台灣進行政策檢討。1949年,美國以外交與經濟手段保衛台灣的結果均告失敗,認為台灣終將落入中共之手。在國務院掌握決策優勢下,美國為擺脫介入國共內戰失敗的責任,決定從中脫身。1950年初,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草擬一聲明並說服美國總統杜魯門接受。1950年1月5日,杜魯門出面發表該聲明:為實踐《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台灣移交給蔣介石四年以來,美國及其它盟國均接受中國在台灣行使權力。艾奇遜當日稍後也闡釋杜魯門的說法表示:中國管理台灣已達四年之久,美國及其盟國對於該項權力與該項佔領從未發生疑問,當台灣被納為中國的一省時也未發出法律上的疑問,因為人們認為那是合法的,現在若干人認為情形改變了,他們認為現在控制中國大陸的那個勢力,對我們是不友好的,而那個勢力,不久將獲得其他若干國家的承認,因此他們就主張:「好,我們等待一個條約吧。」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1950年1月聲明「美國太平洋防線」不包括朝鮮半島和台灣,蘇聯得知後決定支持並軍事援助北韓的統一朝鮮以及中共的攻佔台灣計劃。2月14日中共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互助條約》,艾奇遜拉攏中共離間蘇聯的計畫宣告失敗,轉變成積極圍堵政策。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為防止中共佔領台灣,杜魯門於6月27日發表聲明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實施台海中立化,同時聲明:台灣未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地區恢復安全、對日本的和平條約訂立、或經聯合國審議後才能決定。後世普遍將此聲明解讀為台灣地位未定論之起源。 依國際法而言,戰爭的始末是從宣戰到和平條約生效為止,所有經過協議後的權利義務須在和平條約生效以後才能產生法律關係。1951年日本與同盟國簽訂《舊金山和約》,1952年又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日和約》,但是在這些和約中,日本都只有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並未表明台灣主權歸屬於何方。 《舊金山和約》簽訂時,絕大多數簽約國代表的共識為台灣的地位暫時未定,應在適當時機依照《聯合國憲章》的住民自決原則,經由公民投票由住民決定,但是現今尚未為解決此問題而舉辦公民投票。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政府依據《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以及《中日聯合聲明》或《中日和約》來否定台灣地位未定論,並各自主張擁有台灣與澎湖的主權。而美國則視《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中關於台灣的部份為從未正式執行的意向聲明,且視《中日和約》未處理台灣地位,並認為台灣地位未定。美國政府在《中美建交公報》與《八一七公報》聲明了美國「認知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其後表示「認知」不代表認可、不代表接受,除了「認知」以外不代表任何意義。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意為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張,亦不承認台灣是主權國家。.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台灣地位未定論

參謀首長聯席會

#重定向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參謀首長聯席會

参谋长联席会议

#重定向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参谋长联席会议

威廉·D·李海

威廉·丹尼尔·莱希(William Daniel Leahy,),美国海军五星上将,曾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1937年-1939年)、波多黎各总督(1939年-1940年)、美国驻法国大使(1941年-1942年)和美國總司令參謀長(1942年-1949年)。在二戰期間,擔任美國總統的參謀長,也是海軍作戰部部長和美軍總司令參謀長,對美國和同盟國作出巨大的貢獻。 莱希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五星上将军衔的军官。为纪念莱希,美国海军将一艘舰艇命名为。.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威廉·D·李海

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

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位于北京市,是中央军委机关第一级职能部门,为全军作战指挥机关。.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

六四清场

六四清场发生于1989年的春夏之交(其高潮在6月4日凌晨),地点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是八九民运的一部分。此前在北京发生的学生运动进入僵持阶段,1989年5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在北京市市區实行戒严,用武力镇压示威运动来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权威。这次戒严和之后的流血冲突造成的平民伤亡以及军事动员程度规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和北京历史上均为前所未有的,在此之前只有五四运动和四五运动可以达到此种规模。这次镇压行动在日后成为中国大陸思想讨论的禁区。此次清场行动成为当时的中共元老,尤其是邓小平的晚年污点,并使得中共黨內的趙紫陽等改革派被保守派最终驱逐出政权高层。 2010-06-04.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六四清场

珊瑚海號航空母艦

海號航空母艦(USS Coral Sea,舷號CVB/CVA/CV-43),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的三號艦。它是美軍第二艘以珊瑚海為名的軍艦,以紀念太平洋戰爭中的珊瑚海海戰。 珊瑚海號在1944年於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始建造,並在1946年下水,最後於1947年服役。在接著十三年,珊瑚海號一直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並曾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協助撤走美國僑民。1960年,珊瑚海號調往太平洋艦隊,並在1964年北部灣事件後開始參與越戰。此後十一年間,珊瑚海號一共八次部署到越南作戰,參與了美軍多場重要戰事。1975年越戰結束前夕,珊瑚海號參與了常風行動,支援美軍直升機救走西貢多名南越人員及美國僑民。西貢淪陷後,珊瑚海號又在馬亞圭斯號貨船事件中轟炸了紅色高棉的軍事設施。 越戰結束後,珊瑚海號主要在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兩大海域執勤。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期間,美軍曾安排珊瑚海號為營救人質的特種部隊提供空中支援,但因營救行動失敗而未有成事。1983年珊瑚海號由太平洋艦隊調返大西洋,在1986年的黃金峽谷行動中空襲利比亞,又於1989年黎巴嫩內戰人質綁架風潮期間,協助貝魯特的美國大使館人員撤走。1990年珊瑚海號從海軍退役,並於翌年除籍,最後於1993年出售拆解。.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珊瑚海號航空母艦

米沙鄢群島戰役

米沙鄢群島戰役是美軍與菲律賓遊擊隊於1945年3月18日至7月30日對日軍發動的勝利1號及勝利2號計劃內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解放菲律賓行動之一部份,目的是解放南部島嶼及消滅防守之日軍。.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米沙鄢群島戰役

约翰·坎贝尔 (美军上将)

约翰·弗朗西斯·坎贝尔(John Francis Campbell,),美国陆军上将,1979年从西点毕业,获得军官委任,曾为驻阿富汗国际维和部队司令,兼驻阿美军司令,兼坚定支持任务司令,于2014年8月26日上任,接替出任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的约瑟夫·邓福德陆战队上将。坎贝尔上将此前担任陆军第一副参谋长。他於2016年退休。.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约翰·坎贝尔 (美军上将)

美國參謀聯席會議

#重定向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美國參謀聯席會議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縮寫为CJCS),是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首长,也是美国法定最高级别的軍職 10 USC 152.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

#重定向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重定向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

#重定向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是美国防部排名第二的官员。依据法律規定,副部长可以代理国防部长并执行任何依法授权国防部长所受理的事务。 现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是威廉·林恩。.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美国国防部副部长

美国国防部长

美國國防部長(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Defense)是美國國防部(U.S. Department of Defense)的首長,處理軍事方面相關事務。國防部長的角色是擔任總統的主要國防政策顧問,並負責規劃一般國防政策和與國防部相關的其他政策與執行獲得認可的政策。國防部長由總統提名並經參議院批准同意,屬於內閣閣員。根據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國防部長必須是至少在七年內未加入任何現役武裝部隊的平民(10 USC ;此外,美国国会通過一項豁免,讓1945年才退役的喬治·馬歇爾能在1950年合法出任國防部長),而國防部長在總統繼任順序中排序第六。 2017年1月20日,詹姆斯·马蒂斯获得参议院98-1投票通过,成为第26任美国国防部长。同一天,詹姆斯·马蒂斯也获得了参议院的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豁免,使得他成为第二位获得该豁免退役未滿七年而出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退役将军。.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美国国防部长

莫里斯 罗林斯

莫里斯·S.罗林斯(1922年5月16日-2010年1月5日,逝于田纳西州查塔努加)是美国的心脏病专家、作家。根据他的行医经验,他写了一些關於濒死经历的基督教書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期間罗林斯分別在美國海軍和美國陸軍服役。他曾經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医生 。他還曾在美国田纳西州大学担任助理临床教授。罗林斯娶了玛莎·艾米莉亚·罗林斯並有5个孩子。 罗林斯是《超越死亡之门-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新证据》(1987年),《从地狱归来-后世》(1996年)的作者,这些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莫里斯 罗林斯

驚爆13天

《驚爆13天》(Thirteen Days)(港譯:驚天13日),由羅傑·唐諾生執導的歷史傳記電影,內容描述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從美國的政治領導角度看待整個事件。 影片改編自歐尼斯特·梅(:en:Ernest May)與菲利普·澤利考(:en:Philip Zelikow)的《甘迺迪的錄音帶-古巴飛彈危機期間於白宮》(The Kennedy Tapes - Inside the White House Dur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一書。该片与羅伯特·弗朗西斯·甘迺迪所寫《驚爆13天》无关。.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驚爆13天

诺曼·斯科特

诺曼·斯科特(,),美国海军少将,荣誉勋章受勋者。1911年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随美军雅各·瓊斯號驅逐艦赴欧洲作战,在处置一起U型潜艇袭击中表现突出。一战后期,斯科特返回海军部,曾短暂担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海军事务助理。两次大战间期,他先后在不同军舰上服役,二战前夕担任舰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斯科特晋升为海军少将,带领舰队投入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1942年10月11日夜,斯科特在埃斯佩兰斯海角以经典的取得二战美国海军水面舰队的首场胜利,一举打破了日本海军“夜战不败”的神话。1942年11月13日瓜达尔卡纳尔海战首夜,斯科特随另一位美军少将丹尼尔·卡拉汉指挥的第4支队于萨沃岛海域迎击前来炮轰瓜岛亨德森机场的日军舰队,混战中在座舰上中弹阵亡,后追授荣誉勋章。他是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殉职的第二位将军。美军有两艘驱逐舰以他的名字命名。.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诺曼·斯科特

航空母舰

航空母艦(常簡稱為航--母、航--艦、空--母,美規常用代號為CV+其他字母以分類)是一種以搭載艦載機為主要武器的军舰,艦體通常擁有供飞机起降的巨大甲板和座落於左右其中一側的島式艦橋(一般稱為「艦島」)。航艦是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核心,艦隊中的其它船隻提供其保護和供給,而航母則提供空中支援和遠程打擊能力。航空母艦是目前最大的武器系统平台,发展至今已是現代蓝水海军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戰最重要的作戰艦艇之一。 航空母艦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間飛機作戰能力實用化後的影響,在各國航空技術進步、進而使陸基飛機有能力攻擊地面目標的同時,海軍亦用飛機來進行偵查與攻擊敵軍偵察機,因此出現了專門供水上飛機整備與其他雙翼機起飛的水上飛機母艦。一戰後,各大海軍強國主要仍維持著崇尚排水量大、裝載大口徑艦砲軍艦的大艦巨砲主義,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軍事理論家提倡將飛機用於攻擊軍艦的作法,因此研製出多種形式的航空母艦、奠定未來海空兵力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發後,航艦的重要性日益浮現,而在珍珠港事件以及馬來亞海戰的結果中顯示,大型軍艦在飛機的空中攻擊下十分脆弱,大艦巨砲主義也因此走向終結,到了戰爭後期各國不但趕緊將許多艦船改裝成臨時航母之外,還出現了如菲律賓海海戰此類的航艦大戰。 二戰結束後,航空母艦的地位一度因為核武器的出現而產生爭議與討論,特別是在受到核武器攻擊下的生存能力,但到了朝鲜战争後又恢復了其重要性,世界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航艦武力對抗苏联水面艦艇部隊的格局,航空母艦更是參與了世界各地的局部衝突與代理戰爭。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國軍備緊縮,目前僅中國、俄罗斯、英国、法国、印度、巴西、意大利、西班牙、美國、泰国擁有或計划建造航空母艦,由於其造價與維護費用巨大,擁有航空母艦也是國力強大的表現,在這方面美國海軍即擁有世界上全部已服役航艦總數的一半,排水量則佔了超過80%,其相關科技也是世界領先。.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航空母舰

核足球

美國總統的核按鈕手提箱可供他在遠離固定指揮中心的情況下授權進行核攻擊。 核足球(Nuclear football)是一種特殊的通信工具,外表是個黑色手提皮包,內藏的工具允許美國總統即使在遠離指揮中心(如白宮戰情室)的情況下亦能授權發動核攻擊。作為美國戰略防禦系統的移動樞紐,它由五名副官24小時輪流保管,而他們正是代表美國武裝部隊的五個組成部分。 正常情況下,美國總統會在白宮戰情室直接下達核攻擊命令,只有在外出時才有機會用到「核足球」,例如乘坐空軍一號、海軍陸戰隊一號或總統車隊的時候。.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核足球

權力菁英

《權力菁英》(The Power Elite)是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1956年出版的著作。此書認為,經濟(大型商業公司的執行長)、政治(政治領袖)與軍事(高級將領)三者之間關係密切、具有共同利益,形成了美國社會的權力菁英。財富和權力的最上層是由這些人所占據,商業公司供養軍事與政治,而政治與軍事制訂對商業公司有利的政策,軍事與政治退休後被聘請至商業公司當顧問,所有一切權力與利益就在這三方團體中流動,然而數百萬名普通公民僅如傀儡對此無所知覺,有所知覺者也無能為力打破這個結構。.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權力菁英

漢口大空襲

漢口大空襲,是太平洋戰爭後期,美國陸軍航空軍於1944年12月17日對汪精卫政权控制下的中國漢口(今中國武漢市)展開的一次大規模空襲行動。 1944年底,日軍在中國發動的一號作戰威脅到成都和昆明附近的美軍B-29轟炸機基地和空軍運輸指揮部。為了減緩日軍的推進,美國第十四航空隊的陳納德少將要求襲擊漢口的日軍基地,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指示第二十航空隊的柯蒂斯·李梅少將採用燃燒彈對漢口進行攻擊。 空襲於1944年12月17日發動,美軍出動了84架B-29轟炸機,投下500噸的燃燒彈,攻擊漢口市的日軍基地。轟炸行動造成大火連續三天,日本戰鬥機隊受到嚴重損失,但也造成漢口市區有一半被毀、估計市民傷亡兩萬人。這次空襲行動,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區首次應用地毯式轟炸戰術,這項戰術之後被應用在對日本本土的空襲。.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漢口大空襲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与大韓民國之间,自1950年6月25日开战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的一场战爭,因未有和平協議,战争在理论上上仍未結束。 朝鲜半岛自1910年起被日本统治,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根据与美国协议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占领朝鲜半岛。在1948年,南北两占领区内分别成立两个政府。南北双方均自认为全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对整个朝鮮半島声称主权,拒绝承认以北纬38度线划分的苏美对日受降分界线为边界。在冷战初期的紧张国际形势背景下,南北双方都企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沿三八线两边各自囤积大量军队,苏美占领军撤军后,自1949年1月起双方频繁發生小規模武装衝突,至朝鮮在充足准备后發動大规模攻势。它是冷战的第一场大規模“热战”。 朝鲜在1950年6月25日以反擊為理由越过三八线,一般以此為韩战(韩国内战)/朝鲜战争(朝鲜半岛战争,联合国当时用语)/朝韩内战(现今用语)之起点。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隨即介入,当时苏联、美国、中华民国为联合国成员,而朝鲜、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非联合国成员。联合国只承认美国支持的大韩民国为朝鲜半岛上唯一合法政府,不承认苏联支持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而认为是前者领土内的地方政治军事力量。25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蘇聯因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國席位問題而抵制出席會議,大韩民国向联合国控诉受到入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82号决议,声明此举为北朝鲜部队对大韩民国的武装攻击,并敦促其立即停火。6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第83號決議,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38度線,“建议联合国会员国给予大韩民国以击退北朝鲜武装攻击及恢复该区内国际和平与安全所需之援助”。随后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过第84号决议,由21个会员国组成“联合国军”参战,包括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的军队,外加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5个国家派遣的医疗队或医疗船,其中美国提供88%的战斗人员,占据主导地位。这支部队不听命于秘书长,而是受美国统一指挥,联合国要求由美國提交戰鬥行動報告。由此,以保卫和平的名义,韓戰演变为捲入数十个国家的国际武力争端。随后苏联空軍开始秘密參戰,而中方則譴責、呼籲雙方停火并保持一定中立。 朝鲜人民军在战争首兩個月占尽优势,三日內攻陷韩国首都汉城,韩国国军遭受巨大损失,不断后撤。至8月,朝鲜军队已抵达釜山环形防御圈。美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陸後迅速扭轉戰局,朝鲜军队後路被切斷,陷入不利地位,金日成向苏联集團請求協助,苏联也积极施压中国参战。随后,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出警告,指出若聯合国軍越過38度线侵入北方,其中立政策可能改變;还谴责美国飞机进入中国领空,抗议美国飞机轰炸中国丹东的文物市场。 10月初,聯合國軍逆轉戰情,向北開進,越過38度線,終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決定出兵介入。10月1日,韩国国軍越过三八線,美军则于10月8日正式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联合国军奪取包括平壤在内的朝鲜大部分地区,逼近中朝边境。同日晚,首批中国人民志願軍也秘密越過鴨綠江,開始激烈的攻防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参战后长驱直入,在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中连续击败联合国军,将战线推回三八线,并于1951年1月4日一举攻占韩国首都汉城。其后,1951年1月13日,联合国提出停战建议,但战争双方均未对此有进一步回应,战争继续进行。联合国军在此后的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中阻滞志愿军的进攻,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再次回到三八线并陷入胶着。蘇聯首先主張停火,而中、美双方均表贊同并开始停战谈判,但双方边打边谈,构筑堑壕,并在上甘岭和金城等地展开拉锯,双方皆有重大损失。 1953年7月27日,参战方三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鮮人民军、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宣布停战。协定建立朝韩非军事区作為緩衝區,并就战俘遣返问题作出安排。随后,朝韩双方仍继续保持外交冲突和军事对峙,持续至今。由于李承晚的反对,大韩民国国军并未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而以1950年7月李承晚将大韩民国国军指挥权交给联合国军为由,于金城战役后,在行动上遵守了朝鲜停战协定。因朝韩之间未直接签署停战协定或和平协议,韩国名义上自1953年后军队指挥权仍归联合国军而停止作战,所以理论上朝韩双方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並未正式結束。至2018年4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与大韩民国总统文在寅,签署《为促进韩半岛和平、繁荣、统一的板门店宣言》,其中提出将在2018年年内宣布结束战争状态。 朝鲜战争結束后及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隨著冷戰緩和,各方重新考慮在朝鲜半岛的政策,联合国和大多数國家逐渐改变为同时承认以停战分界线划疆而治的朝鲜、韩国两个政权,而不介入双方的领土争端。联合国于1991年同时首次接纳朝韩为会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于1992年与韩国建交。.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朝鲜战争

2016年土耳其政變

2016年土耳其政變(土耳其語:2016 Türkiye askerî darbe girişimi),指土耳其軍方内部派系在2016年7月15日企圖进行政變推翻总统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冀希望达到中断土耳其伊斯兰化的目的,但最后以失败告终。这场未遂政变造成至少265人死亡和数千名群众受伤,安卡拉内的土耳其国会大厦以及皆遭到轰炸,在安卡拉和伊斯坦布尔的机场内,也能听到枪击声。.

查看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2016年土耳其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