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美国海岸警卫队

指数 美国海岸警卫队

美國海岸防衛隊(United States Coast Guard,缩写为USCG)是美國軍隊的一个分支,亦是美國七個联邦制服部队之一。海岸防衛隊作為海事軍隊,專責處理各類海事執法事宜(職權涵蓋12哩領海及國際水域)及執行聯邦管制規定,地位特殊。和平時期部隊受國土安全部管轄,如有需要美國總統可下令部隊移交美國海軍部指揮,國會亦有權在戰時下達相同命令。 美國首任美國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彌爾頓早於1790年8月4日創立美國海關緝私局(United States Revenue Cutter Service),亦即後來的海岸防衛隊,因此部隊視己為美國最悠久的海航部門。截至2009年8月,部隊一共有約42,000名男女在役、7,500名預備役、30,000名輔助人員及7,700個全職行政員工。 海岸防衛隊的司法權有別於其他四個軍種,部隊受《美國法典》第10章以及相關典藉(第6、14、19、三十三、46章等等)監管。正因如此,基於美國法典第14章,部隊可聽命於國防部或直接奉總統令履行軍事任務。 部隊常務為確保海事安全、執行海事保安及管理海務事宜,法典第六章明文寫有十一個部隊法定任務。 防衛隊格言為拉丁文 「Semper Paratus」,寓意「隨時就緒」(英语譯文:Always Ready)。.

233 关系: 基地販賣部基韋斯特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埃连·冈萨雷斯事件卡森號驅逐艦 (DD-43)南极哥斯拉塔克號驅逐艦 (DD-57)大白鯊 (電影)大韓航空85號班機劫機誤報事件奥马哈海滩奧蘭多·赫南德茲威爾克斯號驅逐艦 (DD-67)宪兵安德鲁·辛普森巡邏艦巡邏艇巴索夫號緝私艦巴雷特M82狙擊步槍巴格萊號驅逐艦 (DD-185)上将 (美国)不问,不说布洛士號驅逐艦 (DD-29)世越号沉没事故帕斯特里欧斯行动三桅帆船乾濕腳政策亨雷號驅逐艦 (DD-39)康寧漢號驅逐艦 (DD-58)仪仗队保爾丁號驅逐艦 (DD-22)在任期内逝世的美国总统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國土安全國籍標誌國會太空榮譽勳章傑夫·布里吉唐恩號驅逐艦 (DD-45)军种关颖珊国防部杰出服役勋章Balloonfest '86C-123運輸機C-130運輸機CN-235運輸機CQBR石灰岬灯塔灣流航太灯塔理查德·尼克松童軍銘言紐約造船廠...紐約港約瑟夫·哥倫布绿色和平美國各州縮寫列表美國太空部隊美國國土安全部美國國防部軍營超市管理處美國國民警衛隊美國公共衛生局美國聯邦機構列表美國運輸部美國航空1號班機空難美國情報體系美國海岸巡防隊美國海軍司法學校美國海軍兩棲作戰艦艇列表美國海軍驅逐艦列表 (1945年前)美國海軍船艦命名常規美军美军跨军种通用勋奖美国美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美国天主教教区列表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美国国土安全部长美国国防部美国现役上将列表美国现役军机列表美国现役联合职位中将列表美国空军勋奖美国高等军事院校美国武装部队旗帜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美国海军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纪念馆美国海军部美国海军舰队与加拿大灯塔的对话美国旗帜列表美法短暂冲突羅巴爾RC-50狙擊步槍热带风暴泰米爱德华·斯诺登絕命救援瓶中信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甘明斯號驅逐艦 (DD-44)熱帶風暴多莉 (2014年)特別任務連特種警察列表特里普號驅逐艦 (DD-33)特拉弗斯城百慕達三角DUKW莫納根號驅逐艦 (DD-32)聖地牙哥 (加利福尼亞州)聖迭戈縣道格拉斯海豚荣誉勋章華爾街40號菲涅耳透鏡鐵達尼號沉沒事故鐵達尼號沉沒後的安全法規革新頂風緩行颱風蘇特颱風歐莉芙 (1952年)颶風古斯塔夫 (2002年)颶風伊尼基颶風伊歐凱飞行优异十字勋章飓风埃丝特飓风卡特里娜飓风级沿海巡逻艇飓风鲍勃飓风金格飓风艾琳娜飓风法比安豪兰和贝克群岛貝瑞塔M9手槍越南共和國海軍越南服役獎章跨灣隧道鸽点灯塔麥可·弗拉納根麥哥號驅逐艦 (DD-28)麥克默多站麥道加號驅逐艦 (DD-54)远距离无线电导航系统迈阿密霍斯特·威塞尔范寧號驅逐艦 (DD-37)阿古斯特维斯特兰AW109直升机阿诺德·帕尔默阿梅莉亚·埃尔哈特蘇馬峰赫洛崖蒙托克邊防機構邵號驅逐艦 (DD-68)银星勋章里花島金銀島 (舊金山)艾德·巴斯艾利斯·哈利艾門號驅逐艦 (DD-35)雷蒙德·洛威虚拟战场系统陈炯明M240通用機槍M242巨蝮式鏈炮Mk 14增強型戰鬥步槍Mk12 5吋38倍徑砲MP40冲锋枪SH-3海王直昇機SIG P228手槍SIG P229手槍SIG Pro手槍SR-25狙擊步槍T-6德州佬式教練機U.S. Coast Guard柏德森號驅逐艦 (DD-36)极度深寒搜索与救援東風冰川機械化登陸艇橫田飛行場歐直AS365海豚直升機比爾號驅逐艦 (DD-40)汉密尔顿级巡逻舰沙勒沃伊波爾特山波特號驅逐艦 (DD-59)波音929泰坦尼克号法蘭克·穆考斯基泛美航空6號班機事故溫萊特號驅逐艦 (DD-62)潜艇水手长本質安全朱厄特號驅逐艦 (DD-41)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戴維斯號驅逐艦 (DD-65)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我是傳奇海岸巡防隊海上撤離系統海地裔美國人海军海軍十字勳章斯拉夫女人的告別新英格蘭鎮日本航空2号班机事故撒德·艾伦愛立信號驅逐艦 (DD-56)敬礼教育班長1920年路易斯安那飓风1932年弗里波特飓风1941年佛罗里达飓风1942年马塔戈达飓风1952年土拨鼠节热带风暴1953年飓风佛罗伦萨1953年飓风芭芭拉1962年大西洋飓风季1962美國三軍航空器命名系統1973年飓风布伦达1982年佛罗里达亚热带风暴1983年热带风暴迪安1985年飓风胡安1987年墨西哥湾热带风暴1990年飓风伯莎1991年完美风暴1993年飓风艾米莉1997年飓风丹尼1998年热带风暴赫敏2003年飓风希梅纳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2007年亚热带风暴安德烈亚2008年美國中西部大洪水2008年热带风暴爱德华2011年11月白令海氣旋2011年热带风暴艾米莉2012年热带风暴贝里尔2013年热带风暴安德烈亚2018年阿拉斯加地震 扩展索引 (183 更多) »

基地販賣部

基地販賣部(Base Exchange,缩写为 BX),是美國空軍用語,用於泛稱在美軍基地(含美國本土基地及海外基地)內部營業的零售商店。在早期,販賣部類似的型態,現今則接近百貨公司或。 在美國內,基地販賣部均有不同的名稱。美國陸軍稱為營區販賣部(Post Exchange, PX)、美國海軍稱為海軍販賣部(Navy Exchange, NEX)、美國海軍陸戰隊稱為海軍陸戰隊販賣部(Marine Corps Exchange, MCX)、美國海岸防衛隊稱作海岸防衛隊販賣部(Coast Guard Exchange, CGX)。.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基地販賣部 · 查看更多 »

基韋斯特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

基韋斯特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英語:Key West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是一座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門羅縣的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處於基韋斯特和乾龜群島之間。保護區內僅有8.171平方公里(2,019英畝)的礁島土地處於海平面之上。這些島嶼上並沒有人生存,它們被指定為國家荒野保護系統的一部份。這個保護區設立的目的是保護和為區內所有野生動物提供棲居地。 此外保護區還擁有的土地,並為美國海岸警衛隊維持著0.623平方公里(154英畝)的土地。同時它還擁有834.822平方公里(206,289英畝)的與佛羅里達相接的海域。 這個保護區是佛羅里達大松嶼的國家重點鹿保護區的三個主管地區之一。儘管基韋斯特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並沒有員工,但是國家重點鹿保護區卻有13名員工,2005財年預算為1,041,000美元。.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基韋斯特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 · 查看更多 »

埃连·冈萨雷斯事件

埃连·冈萨雷斯事件(Incidente Elián González,又译做埃连事件)是2000年关于古巴小男孩埃连·冈萨雷斯(生于1993年12月7日)的监护权及移民资格的一项国际争议事件。这个事件中牵涉了美国和古巴双方政府,埃连的父亲胡安·米盖尔·冈萨雷斯·金塔纳(Juan Miguel González Quintana),埃连在迈阿密和古巴的其他亲属,以及迈阿密的古巴裔美国人族群。 1999年11月,埃连的母亲伊丽莎白·布罗唐斯(Elizabeth Brotons)在与其男友带着小埃连从古巴偷渡到美国的过程中溺水身亡。美国移民局最初违背埃连父亲要求将其送回古巴的意愿,把埃连交送给埃连在迈阿密的父系亲属抚养。联邦地方法院裁决:只有埃连·冈萨雷斯的父亲,而不是其他亲属才能代表他申请避难。该裁决被美国第十一巡回上诉法庭所支持。在美国最高法院拒绝听审此案后,2000年4月,联邦探员用暴力将埃连从他在迈阿密的亲属手中夺回并送回古巴。 该事件激起了美国古巴裔移民群体的愤怒,当时副总统戈尔在该问题上的立场反复,遭到古巴移民的批评。因为佛罗里达州有数百万的古巴移民,有评论员称这直接影响票数接近的佛罗里达州的投票结果,间接导致了民主党候选人格尔在2000年大选的失利。.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埃连·冈萨雷斯事件 · 查看更多 »

卡森號驅逐艦 (DD-43)

卡森號驅逐艦(舷號DD-43)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卡森級驅逐艦的首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卡森為名的軍艦,以紀念1812年戰爭時期的海軍軍官史提芬·卡森(Stephen Cassin)。 卡森號在1912年於巴斯鋼鐵廠開始建造,在1913年下水服役。接著卡森號留在大西洋及加勒比海執勤。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卡森號在大西洋作中立巡航。美國參戰後,卡森號被派往英國、法國及愛爾蘭海域,掩護協約國商船,期間曾遭德國U-61號潛艇擊傷。戰後卡森號在1922年退役,並在1924年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1933年卡森號回歸海軍,在1934年除籍,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卡森號驅逐艦 (DD-43) · 查看更多 »

南极哥斯拉

南极哥吉拉(南极ゴジラ)是1958年日本南极考察船“宗谷号”船长与船员在南极近海的吕佐夫-霍尔姆湾目击到的大型神秘生物。由于当时日本东宝株式会社制作的怪兽电影《哥吉拉》已经闻名于日本,船长松本满次以“南极的哥吉拉”为题将目击的怪物记录在他的著作《南极输送记》中,“南极哥斯拉”应此得名。.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南极哥斯拉 · 查看更多 »

塔克號驅逐艦 (DD-57)

塔克號驅逐艦(舷號DD-57)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塔克級驅逐艦的首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塔克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海軍軍官塞繆爾·塔克(Samuel Tucker)。 塔克號在1914年於霍河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15年下水,於1916年服役,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接著塔克號主要留在大西洋訓練及作中立巡航。美國參戰後,塔克號被派往法國及愛爾蘭海域,掩護協約國船隻。期間塔克號曾與德國潛艇交戰。戰後塔克號留在加勒比海巡航,在1921年退役。1924年塔克號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期間曾參與搜救失事墜毀的阿克倫號飛船。1933年塔克號重返海軍,在1936年除籍,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塔克號驅逐艦 (DD-57) · 查看更多 »

大白鯊 (電影)

《大白鲨》(Jaws)是一部1975年的美国惊悚电影,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根据彼得·本奇利的同名小说改编。本片是暑期大片的开山之作,其发行被视为电影史上的分水岭。影片讲述一个名叫艾米蒂岛的暑期度假小镇近海出现一头巨大的食人大白鲨,多名游客命丧其口,当地警长在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和一位职业鲨鱼捕手的帮助下决心猎杀这条鲨鱼。罗伊·沙伊德尔在片中出演马丁·布罗迪警长,理查德·德莱弗斯饰演海洋生物学家马特·胡珀,罗伯特·肖扮演鲨鱼捕手昆特,莫瑞·汉密尔顿(Murray Hamilton)诠释艾米蒂岛市长,另有洛兰·加里(Lorraine Gary)出演布罗迪的夫人艾伦。小说原著作者本奇利撰写了剧本的初稿,之后演员兼编剧卡尔·哥特列布在电影进行主体拍摄期间对其进行了改编。 影片主要是在马萨诸塞州的马萨葡萄园岛取景,拍摄过程困难重重,预算超支、日程延误。由于艺术制作部门制作的机械鲨鱼出现了许多故障,斯皮尔伯格决定充分利用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简约、不详的音乐主题来表明鲨鱼即将出场,用音乐来表现这条可怕动物的存在。斯皮尔伯格及他人都曾把这种暗示性手法与经典惊悚片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相比。环球影业对本片的发行力度即使是按当年的大型制片公司电影来说也异常之大,上映银幕超过450张,并配以大量营销宣传活动和着重强调搭售商品的电视广告。 《大白鲨》获得了影评人的普遍好评,创下历史电影票房新纪录,这个纪录要到两年后才被《星球大战》超越。影片配乐和剪辑获得了包括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多个奖项肯定,电影本身还经常登上多个组织评选的史上最佳电影榜单。《大白鲨》和《星球大战》一样,在建立好莱坞现代商业模式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创了把动作和冒险类电影在暑期通过数以千计的电影院放映,并伴随着大量广告的高概念营销理念。影片之后还拍摄了三部续集,并且出现了许多模仿之作,不过都没有斯皮尔伯格和本奇利的参与。2001年,《大白鲨》因其在“文化、历史和审美方面的显著成就”,获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国家电影登记表下属的国家电影保存委员会保护电影名单。.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大白鯊 (電影) · 查看更多 »

大韓航空85號班機劫機誤報事件

大韓航空85號班機(KE85,KAL85)是由韓國漢城(現稱首爾)經美國安克雷奇飛往紐約的定期客運航班。2001年9月11日,該班機在飛往安克雷奇途中因誤報遭劫持而被要求降落在加拿大白馬市,而此事源於該機的機師在進入美國領空後向大韓航空控制中心發出的信息中含有代表劫机的“HJK”字眼(hijacked一词为英语被劫机的意思,“HJK”在航空通讯中被作为“hijakced”的缩写),隨後在管制員詢問時將应答机代碼調為7500(劫機代碼),导致空管人员误认为该架飞机已经被劫持。當時美加正處於九一一袭击事件後不久的恐慌中,美國政府和時任加拿大總理让·克雷蒂安授權軍方在必要時可將該機擊落。最終,該機在美軍F-15鷹式戰鬥機的護航下降落在位於加拿大西北部育空地區的埃里克·尼爾森白馬國際機場。.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大韓航空85號班機劫機誤報事件 · 查看更多 »

奥马哈海滩

奥马哈海滩(Omaha Beach)是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战役中盟军四个主要登陆地点之一的代号名稱,盟軍於此日在諾曼第地區著陸,試圖深入歐洲內陸以解放被納粹德國與傀儡政府維希法國所統治的民眾。 奧馬哈海灘这片位于法国北部海岸,并且直接面对着英吉利海峡的滩头全长有8公里(約5英里),东起聖奧諾里訥-德佩爾泰,西至濱海維耶維爾才结束。此海滩对盟军有重要的意义,如果盟军能够成功控制这片海滩,那么登陸於海滩东部黃金海灘的英国登陆部队,就能与海滩西部猶他海灘的美国登陆部队会師;这样的话便可將整个诺曼底前线从零散的滩头阵地,沿著英吉利海峽整合成一個大型的戰線。在盟军的作战计划中,负责进攻此海滩的是美国陆军,而美国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则负责将登陆部队送上滩头。 盟军计划派遣两股部队,於「D-Day」當天分别进攻此海滩的东西两部分:进攻海滩东部的是久经战争考验的美国陆军第1师,而进攻海滩西部的则是从奥克角调过来9个连規模的美國陸軍遊騎兵部隊与之前从未上过战场的第29步兵師。在計劃中,將會由坦克、装甲部队、步兵与战斗工程兵参加最初的几波攻击;如果计划进展顺利的话,这几波攻击将会大大的削弱德军在海滩上的防御力量,这时盟军的大型登陆舰就可以安全登陆。 奥马哈登陆部队的主要目标是在贝桑-于-潘港与維爾河之间,建立一座长8公里(約5英里)的灘頭堡,并且与东边黃金海滩上的英军第30軍第50師,以及西边犹他海滩上的美国第7军团会师。當時德國負責防守奥马哈海滩的是德军第352步兵师,其轄下的士兵為青少年,另外也有自德蘇戰爭調職過來的老兵;同時,德軍第352步兵师下面也並沒有另設有訓練營或訓練團。在這有12,020人數規模的步兵師中,他們得肩負著守衛著自奥马哈海滩往內53公里的範圍;其中只有6,800名有經驗的作戰步兵,其餘則多尚未有作戰經驗。德军的计划是利用海滩上的大量沿海据点,在盟军登陆部队尚未上岸之前就将其击退。 出乎意料的是,盟军的作战计划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得到了实现。首先,由于导航系统的原因,大部分登陆舰都在错误的地方上了岸。其次,防守海滩的德军比美军预想之中的要强大的多,美軍的登陆部队因此承受了相当大的损失。在德军猛烈的炮火之下,美军战斗工程兵只能以很慢的速度清理海滩上的地雷以及障礙物,结果后续部队只能沿着区区几条已清除障礙的通道开上滩头。由于在上岸之前承受了过多的损失,幸存下来的--兵已没有能力清除位于内陆一侧的德军据点;美军因此遇到了更多的麻烦,后续部队的登陆时间也不得不被推迟。尽管如此,幸存下来的小股登陆部队还是成功在当天战斗结束时,建立了两个互不相连的小阵地。由于内陆的德军力量仍相对比较弱,因此美军通过逐渐扩大这两个阵地,最後还是达成了原「D-Day」计划中的目标。.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奥马哈海滩 · 查看更多 »

奧蘭多·赫南德茲

奧蘭多·赫南德茲·貝德羅梭(Orlando Hernández Pedroso,),外號公爵,出生於古巴比亞克拉拉省,後歸於波多黎各籍,是一名美國職棒大聯盟右投先發投手。赫南德茲的球速約138-151公里(86-94哩),拿手球路為四縫線快速球、曲球、滑球和變速球。他在1998年至2000年擔任紐約洋基隊先發投手時攀上生涯巔峰,當時洋基隊連續3年奪下世界大賽冠軍。2005年改效力於芝加哥白襪隊時,該隊拿下當年世界大賽的冠軍。現為自由球員。 赫南德茲誇張的高抬腿投球姿勢,是他著名的招牌動作。現效力於華盛頓國民隊的利邦·赫南德茲(Liván Hernández)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奧蘭多·赫南德茲 · 查看更多 »

威爾克斯號驅逐艦 (DD-67)

威爾克斯號驅逐艦(舷號DD-67)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桑普森級驅逐艦的五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威爾克斯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國內戰時期的海軍軍官查理斯·威爾克斯(Charles Wilkes)。 威爾克斯號在1915年於克雷普父子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16年下水服役,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接著威爾克斯號主要留在大西洋訓練及作中立巡航。美國參戰後,威爾克斯號被派往法國及愛爾蘭海域,掩護協約國船隻。戰後威爾克斯號留在加勒比海巡航,在1922年退役。1926年威爾克斯號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在1934年重返海軍。同年威爾克斯號除籍,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威爾克斯號驅逐艦 (DD-67) · 查看更多 »

宪兵

憲兵,是多國在軍隊中設立的一個特殊部隊、兵種或軍種,意在維護和貫徹國家憲法,該部隊通常的任務不是與敵人作戰,而是維繫軍紀、執行軍法、約束其他軍人行為舉止,即軍事警察。而戍守首都、防衛重要軍事處所及政府機關、押送軍事物資、審訊戰俘的憲兵通常稱為國家憲兵(法文:La Gendarmerie Nationale)。在大部分國家,地方警察無權管轄軍人犯罪事務,處理這些事務就是憲兵的職責。有時,對於平民的重大犯罪行為(通常是涉及政治或軍事的犯罪行為)必要時支援警方之鎮暴勤務及反恐任務,也屬於憲兵的管轄權限。總括來說,憲兵是具有司法警察性質,介於一般軍隊與警察之間,亦軍亦警的特殊軍事部隊。.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宪兵 · 查看更多 »

安德鲁·辛普森

安德鲁·辛普森,MBE(Andrew Simpson,全名Andrew James Simpson,译作安德鲁·詹姆斯·辛普森,),英国帆船运动员,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帆船比赛-男子星级龙骨艇项目冠军,於2013年5月9日在美国旧金山湾进行赛前训练时意外身亡。.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安德鲁·辛普森 · 查看更多 »

巡邏艦

巡邏艦,海軍艦艇中,护卫舰以下一級的水面作戰艦,噸位數可從數十噸到数百噸不等,功能視設計具體情況而定,可能用於掃雷、反潛、飛彈或魚雷突襲、近岸巡邏、巡河、情報蒐集、緝私、救援等多種功能。有時又稱為護衛艇、砲艦、砲艇。.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巡邏艦 · 查看更多 »

巡邏艇

巡邏艇(英文:Patrol boat)是以重機槍为主要武器,用于近海作战的小型战斗舰艇。可担负巡逻、警戒、布雷等任务。許多國家甚至不以配備於軍隊,而是準軍事的海岸巡邏隊或警察,用於查緝的日常勤務。 巡邏艇吨位小,航速高,机动灵活,排水量通常为数十吨至数百吨,航行速度30到40节,有的可达50节,续航能力500-3000海里。有些快艇還加裝20至76毫米口徑舰炮,噸位較大的快艇還可能包含水雷及深水炸弹等。搭配的感測系統有搜索、探测、武器控制、通信导航、电子作戰等。.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巡邏艇 · 查看更多 »

巴索夫號緝私艦

巴索夫號緝私艦(USCGC Bertholf WMSL-750)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岸防衛隊的大型緝私艦(Cutter),是一系列(Legend Class)國家安全艦(National Security Cutter, NSC)中的一號艦。於2005年3月29日起造,2008年8月4日正式服役的巴索夫號是以第四任美國海岸防衛隊司令、(Ellsworth P. Bertholf)准將命名,母港為加州阿拉米達。 巴索夫號與其他傳奇級的姊妹艦在分級上屬於大型海上保安艦(Maritime Security Cutter, Large)等級,因此使用「WMSL」字首的艦身編號。2005年起在(Northrop Grumman Ship Systems, NGSS)位於密西西比州帕斯卡古拉的英戈爾斯造船廠起造,是美國海岸防衛隊一個稱為(Integrated Deepwater System, IDS,或常簡稱為「深水計畫」)的25年設備汰換計畫的一環,以取代老舊的漢米爾頓級緝私艦(Hamilton-class)。排水量屬4500噸級,船長127.4公尺(418呎),最高航速可達28節,雖然是艘緝私艦但尺碼並不會比海軍使用的巡防艦或甚至驅逐艦遜色。 巴索夫號主要的武裝是一具安裝在艦首處、由自動砲火控制系統所操作的,具有在海上遠距離射擊走私船的能力以達到喝阻效果。除此之外,遠較一般同類艦隻大上許多的艦尾甲板,能夠容納並提供兩架大型的(MH-65C Dolphin MCH)起降,該型直昇機擁有比一般海岸防衛隊艦載直昇機還強大的武裝火力,也連帶提升了巴索夫號的總體戰力。在巴索夫號的艦尾,設有可發射與回收高速橡皮艇用的艦尾坡道,這也是海岸防衛隊的緝私艦中第一艘使用此設計的範例。 巴索夫號上編制有113名乘員(包含14名軍官)。首任艦長是約翰·普萊斯上校(John F. Prince, CAPT)。.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巴索夫號緝私艦 · 查看更多 »

巴雷特M82狙擊步槍

巴雷特M82(Barrett M82)是由美國巴雷特研發生產的重型SASR(Special Application Scoped Rifle—特殊用途狙擊步槍),M82幾乎是主要西方國家的軍隊都有使用,包括美軍特種部隊。美軍暱稱「輕50」(Light Fifty)因為其使用白朗寧M2重機槍的大口徑12.7×99 NATO(.50 BMG,12.7毫米)彈藥,此槍有兩種衍生型—原本的M82A1(A3)和採用无托结构設計以便於攜帶的M82A2,隨後的XM500也繼承它的設計精神,使用了无托结构設計。.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巴雷特M82狙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巴格萊號驅逐艦 (DD-185)

巴格萊號驅逐艦(舷號DD-185),曾短暫更名為杜蘭號,轉交英國皇家海軍後更名聖瑪利號,是一艘美國海軍建造的驅逐艦,為維克斯級驅逐艦的111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巴格萊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西戰爭中陣亡的海軍軍官禾夫·巴格萊(Worth Bagley)。 巴格萊號在1918年於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始建造,在同年下水,於1919年服役,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稍後巴格萊號被派往大西洋執勤,在1922年退役封存。1932年至1934年間,巴格萊號曾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巴格萊號於1940年重新服役,並更名為杜蘭。不久杜蘭號按租借法案轉交英國,更名聖瑪利。此後聖瑪利號負責商船護航,以及海上佈雷。1944年聖瑪利號提早封存,在1945年退役除籍,並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巴格萊號驅逐艦 (DD-185) · 查看更多 »

上将 (美国)

本文关于所有美國軍隊的上将军衔,美国陆军、空军和陆战队上将使用General一词,而海军、海岸警卫队、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使用Admiral一词,海洋大气局军官团并未获得授权使用上将职位。 美国,所有部队的上将军衔等级都为O-10,而北约等级则为O-9,稍有不同。上将高于中将O-9,低于五星上将,由于五星上将只在战时授予,所以在和平时期,上将为美军最高军衔。 上将军衔标志为4颗星,所以也称为四星上将,而海军、海岸警卫队、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上将的袖标为1粗3细金环,所不同的是金环上面的徽章,海军为金星或医疗、牧师等专门部队的橡叶、十字或新月,海岸警卫队为金盾,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为公共卫生服务的船锚和手杖徽章。 所有上将军官中,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为最高阶,其次是副主席,而陆军参谋长是陆军中最高阶军官,同理,空军参谋长、海军作战部长、海军陆战队司令分别是各自军种中最高阶军官。其他军官依照各自军衔排定军阶顺序,军衔相同者按授衔日期排定,如果时间也相同,则依据国防部长的指示。其他现役上将职位请参见美国现役上将列表。.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上将 (美国) · 查看更多 »

不问,不说

不问,不说(Don't ask, don't tell)是美軍1994年2月28日,至2011年9月20日間对待军队内同性恋者的政策,由時任美國總統的比尔·克林顿提出。不问,是指美国政府虽不支持同性恋者参军,但军队中的长官不得询问军队成员的性倾向,也不得在没有掌握足够证据的情况下对军队成员的性取向进行调查。不说,即为,只要同性恋者不公开自己的性取向,长官就不会试图揭露、驱逐同性恋者。但在此期间,仍有军队长官对疑为同性恋者进行未经授权的调查,引起部分服役人员的不满,他们将该政策扩张为“不问,不说,不要从事,不要骚扰”。其中最核心的是,有不少同性恋軍人因公開性傾向而被除役。 此项政策禁止军事人员歧视或骚扰军队内部非公开的同性恋或双性恋者,而将公开的同性恋和双性恋者排除在外,原因则是他们的存在对美国军队的士气、秩序和纪律造成巨大的威胁。该政策于2011年9月20日废除,此后,美国的同性恋者正式可以公开服役。.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不问,不说 · 查看更多 »

布洛士號驅逐艦 (DD-29)

布洛士號驅逐艦(舷號DD-29)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保爾丁級驅逐艦的八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布洛士為名的軍艦,以紀念1812年戰爭時期的海軍軍官威廉·布洛士二世(William Ward Burrows II)。 布洛士號在1909年於紐約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10年下水,於1911年服役。接著布洛士號留在大西洋及加勒比海執勤。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布洛士號被派往法國及愛爾蘭海域,掩護協約國商船。戰後布洛士號在1919年退役,並在1924年轉到美國海岸防衛隊服役。1930年布洛士號回歸海軍,最後在1934年除籍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布洛士號驅逐艦 (DD-29) · 查看更多 »

世越号沉没事故

世越號沉没事故(),也稱為世越號船難、世越號慘案,為2014年4月16日的一起韓國船難,發生在世越號客輪自仁川港駛往濟州島途中。發生事故時載著476人,其中325人是安山市檀園高等學校的高中學生。共有304名乘客和船員在這場事故中罹難,是韓國1970年底以來最嚴重的渡輪災難。2014年4月16日8時48分(世界協調時間2014年4月15日23時48分)時,該船在高速直線航行中突然失去控制、發出一聲巨響後,以不符合工程力學的方式瞬間向右急轉彎。 8時49分,該船劇烈傾斜並急停,船上的閉路電視系統和自動識別系統也都突然在同一時間故障,加上沒有安裝船載航程資料記錄儀,關鍵的航行數據丟失,導致事故起因難以查明。8時50分,船隻打橫漂移。8時52分,船員透過廣播命令全體乘客留在原地待命。8時55分,該船在距離以北2.7公里處發出遇難求救訊號。9時46分,船長和部分高級船員率先棄船逃離。10時21分,該船傾覆下沉。172名生還者中,大約超過一半被最早趕到的民間漁船和商船救起。在事故的第三天,即4月18日中午前完全沉入海底。船體於2017年打撈上岸。 海洋警察廳的第一艘巡邏艇抵達現場後,先救走船長和部分船員,雖然能透過窗戶看到被困的乘客,但並未立即救援,僅在周邊徘徊等待上級指示。在黃金救援時間的72小時內,現場沒有展開任何營救行動,海洋警察廳要求韓國國軍部隊原地待命、封鎖事發海域、阻擋外界救援、將民間潛水員排除在外、要求美軍直升機撤離。相關政府部門無法掌握情資、互相推卸責任、發布虛假消息造成混亂,青瓦臺也向主流媒體施壓。因此引發韓國民眾的反政府情緒、社會影響和政治危機。2015年韓國大法院終審定讞,船長殺人罪成立,判處無期徒刑。.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世越号沉没事故 · 查看更多 »

帕斯特里欧斯行动

帕斯特里欧斯行动(Operation Pastorius)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納粹德國于1942年6月在美国进行的行动代号,但秘密渗透袭击最终以失败告终。该行动由军事情报机构阿勃维尔海军上将威廉·卡纳里斯以德国驻美国殖民组织领导人弗朗西斯·丹尼尔·帕斯托罗斯命名,主要是在美国本土制造恐怖袭击,打垮该国经济战略计划。.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帕斯特里欧斯行动 · 查看更多 »

三桅帆船

三桅帆船(英文拼作barque,barc或bark)是有三根桅杆的帆船。.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三桅帆船 · 查看更多 »

乾濕腳政策

乾濕腳政策(Wet feet, dry feet policy),是美國針對古巴非法移民的個別政策。簡言之,偷渡到美國的古巴人,凡是在海上被截獲的人(濕腳),則遣返回古巴或轉至第三國;而踏上美國領土的人(乾腳),則有機會獲得居留權。 此政策在1995年比尔·克林顿政府時開始實施,至2017年1月贝拉克·奥巴马政府時期被廢止。.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乾濕腳政策 · 查看更多 »

亨雷號驅逐艦 (DD-39)

亨雷號驅逐艦(舷號DD-39)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保爾丁級驅逐艦的18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亨雷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法准戰爭時期的海軍上校羅拔·亨雷(Robert Henley)。 亨雷號在1911年於霍河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12年下水服役。接著亨雷號留在大西洋執勤,並在美國入侵韋拉克魯斯期間在外海戒備。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亨雷號留在美國東岸,掩護協約國商船。戰後亨雷號在1919年退役,並在1924年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1931年亨雷號回歸海軍,在1934年除籍,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亨雷號驅逐艦 (DD-39) · 查看更多 »

康寧漢號驅逐艦 (DD-58)

康寧漢號驅逐艦(舷號DD-58)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塔克級驅逐艦的二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康寧漢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私掠軍官古斯塔夫·康寧漢(Gustavus Conyngham)。 康寧漢號在1914年於克雷普父子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15年下水,於1916年服役,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接著康寧漢號主要留在大西洋訓練及作中立巡航。美國參戰後,康寧漢號被派往法國及愛爾蘭海域,掩護協約國船隻。期間康寧漢號曾與德國潛艇U-62號交戰。戰後康寧漢號留在加勒比海巡航,在1922年退役。1924年康寧漢號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1933年康寧漢號重返海軍,在1934年除籍,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康寧漢號驅逐艦 (DD-58) · 查看更多 »

仪仗队

仪仗队或儀隊是指儀式或典禮上的衛兵,在平時執行軍務,通常由慎於其體能及靈巧度者自願擔任,只有操行良好、儀態端正,並表現出對儀式責任感者才被認為是合格人選。儀隊是國家軍隊組織的象徵,從國家重大慶典、外賓來訪、敦睦艦隊或基地開放等,檢閱儀隊都是重要項目。.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仪仗队 · 查看更多 »

保爾丁號驅逐艦 (DD-22)

保爾丁號驅逐艦(舷號DD-22)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保爾丁級驅逐艦的首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保爾丁為名的軍艦,以紀念1812年戰爭時美國海軍少將海林·保爾丁(Hiram Paulding)。 保爾丁號在1909年於巴斯鋼鐵廠開始建造,在1910年下水服役。接著保爾丁號一直留在大西洋執勤。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保爾丁號被派往新英格蘭、英國及愛爾蘭海域,掩護協約國商船。戰後保爾丁號在1919年退役,在1924年轉到美國海岸防衛隊服役,期間曾意外撞沉S-4號潛艇。1930年保爾丁號回歸海軍,繼續維持退役狀態,直到1934年除籍,並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保爾丁號驅逐艦 (DD-22) · 查看更多 »

在任期内逝世的美国总统

截止2013年10月27日,已经有8位美国总统在任期内逝世,这其中有4位是遭暗杀,另外4位是因自然原因死亡。这8次都是由副总统根据美國總統繼任順序的规定继任成为新总统。 截止2013年11月26日,威廉·亨利·哈里森是在任时间最短的美国总统,他上任仅31天后就因感染肺炎而于1841年4月4日逝世,他也是历史上首位在任期内去世的美国总统。1850年7月9日,扎卡里·泰勒因急性腸胃炎逝世。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被刺杀的总统,他于1865年4月14日被约翰·威尔克斯·布斯开枪击中后脑而死。16年后,詹姆斯·A·加菲尔德于1881年9月19日因两个多月前被用枪击中而逝世。近20年后,威廉·麦金莱又在被里昂·乔戈什近距离打中两枪后死于并发症。1923年8月2日,沃伦·G·哈定因心脏病发逝世。1945年4月12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因脑溢血去世。最近的一位则是约翰·肯尼迪,他于1963年11月22日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被两颗子弹击中后丧生。.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在任期内逝世的美国总统 · 查看更多 »

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

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縮寫:NTSB)是一个独立的美国政府调查机构,成立於1967年,负责民用运输,總部設於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根据职责,NTSB调查和报告航空事故、某些类型的高速公路事故、船舶和海洋事故、管道事故和铁路事故。NTSB还负责调查危險物質在运输过程中泄露的案件。在接到请求时,NTSB也协助军队或外国政府进行事故调查。,它在安克拉治、丹佛、和西雅圖设有四个区域办事处,并在阿什本工厂设有国家培训中心。因美國為世界上主要的飛機製造國之一,NTSB也常會以飛機製造國身份受邀協助其他國家的航空事故調查。.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國土安全

國土安全是一個涵蓋術語,它包含美國為抵擋恐怖分子活動而採取的所有措施。具體來說,國土安全是指以一國之合力,去防範美國境內的恐怖襲擊﹑增強美國抵抗恐怖主義的能力﹑減低破壞以及協助復元。 This document complements related discussion found in Joint Publication 3-26, (JP 3-26), Joint Doctrine for Homeland Security.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國土安全 · 查看更多 »

國籍標誌

國籍標誌為軍用航空飛行器與軍用車輛上,標示所屬國籍之標誌。通常採用國旗配色或該國國徽而成之(圓標等)圖形,也有部分將國家象徵(如澳洲之袋鼠)融入圖案之內。 以下圖案之順序,依照國名的英文字母排列。.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國籍標誌 · 查看更多 »

國會太空榮譽勳章

國會太空榮譽勳章(Congressional Space Medal of Honor)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頒發的一種獎章,授予“為民族和人類的繁榮做出特別令人稱道的努力和貢獻的宇航员”。是NASA授予的最高榮譽,獎章由美國總統以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署長和副署長的名義頒發。國會太空榮譽勳章和榮譽勳章不同,後者為一種軍事榮譽,授予“在與敵對武裝力量的戰鬥中冒生命危險並且超越了職責範疇,展現出的(極為顯著的)超凡的英勇行為的人”。兩者均為所屬領域的最高級別榮譽勳章。國會太空榮譽勳章一般配以具有象徵著美國海軍陸戰隊、美國海軍、美國空軍、美國海岸警衛隊等美國所有軍種的不同顏色装饰的色带做裝飾。 獲得國會太空榮譽勳章的宇航员通常要在NASA指派的太空飛行任務中作出極為不尋常的貢獻。通常情況下,是獎勵在航天科技領域有特別傑出的貢獻,或者執行了一項里程碑式的任務的宇航员。在個別情況下,對於在任務中成功挽救嚴重突發情況的宇航员,同樣可以授予該獎。截至2004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希為在挑戰者號災難和哥倫比亞號災難中獻出生命的14名宇航员追授該勳章後,所有在任務中犧牲的宇航员均獲得了該項殊榮。 至今,一共有五位總統授予過該項榮譽,他們分別是吉米·卡特、隆納·雷根、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比爾·柯林頓和喬治·沃克·布希。其中喬治·沃克·布希授予最多,他分別向14名在任務中犧牲的宇航员以及另外兩名有傑出貢獻的宇航员授予了這項榮譽。.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國會太空榮譽勳章 · 查看更多 »

傑夫·布里吉

謝菲·里昂·“傑夫”·布里吉(Jeffrey Leon "Jeff" Bridges,),美國演員兼音樂家。他早期著名的代表電影有《最後一場電影》、《霹靂炮與飛毛腿》、《電子世界爭霸戰》、《外星戀》、《一曲相思情未了》、《奇幻城市》、《劫後生死戀》,至近代的《謀殺綠腳趾》、《暗潮洶湧》、《鋼鐵人》、《瘋狂的心》更是獲得第82屆奧斯卡的最佳男主角。 近期電影有1982年《電子世界爭霸戰》正宗續集的《創:光速戰記》,以及重拍1969年電影《大地驚雷》的《真實的勇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傑夫·布里吉 · 查看更多 »

唐恩號驅逐艦 (DD-45)

唐恩號驅逐艦(舷號DD-45)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卡森級驅逐艦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唐恩為名的軍艦,以紀念曾領導第一次蘇門答臘遠征的海軍准將約翰·唐恩(John Downes)。 唐恩號在1912年於紐約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13年下水,於1915年服役。接著唐恩號留在大西洋及加勒比海執勤。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唐恩號被派往法國及愛爾蘭海域,掩護協約國商船。戰後唐恩號在1922年退役,並在1924年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1931年唐恩號歸還海軍,在1934年除籍,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唐恩號驅逐艦 (DD-45) · 查看更多 »

军种

军种,是国家軍隊的划分。通常分作陆军、海军、空军三个军种。军种可进一步细分为兵种。 有的国家的軍隊在三军之外还有特殊的军种:.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军种 · 查看更多 »

关颖珊

(英文:Michelle Wingshan Kwan,),祖籍廣東中山,是美國花式滑冰運動員與美國官方親善大使。關穎珊曾經獲得9次美國花式溜冰錦標賽及5次世界花式溜冰錦標賽的冠軍,也獲得2枚冬季奧運會的獎牌。她十幾年來始終保持著競爭力,也是美國歷史上最出色的花式溜冰選手, 於2006年9月8日查閱。由於她的穩定性與在冰上所表現出的藝術性,關穎珊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花式溜冰選手之一, by Mark Sappenfield, staff writer of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於2006年9月6日查閱, Asian Media Watch, 於2006年9月6日查閱, CNN People in the News, 於2006年10月8日查閱。 十多年來,關穎珊不僅是美國最受歡迎的花樣滑冰選手,也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女運動員之一,始終在這種調查中進入前十位(通常也是唯一的花樣滑冰運動員,即使在她已經停止參加比賽之後), Harris Interactive。在這十多年之間,她擁有前所未見的人氣,積累了許多數百萬美元的廣告代言,演出許多電視節目,並受到媒體廣泛的報導。她曾說過「在過去三年來代表美國來擔任美國公共外交特使一直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我想要做更多事。」關穎珊於2009年畢業於丹佛大學後,她說:「繼續接受教育會讓我更接近這一個目標,我不想再等了,我想要繼續這段旅程。」 在離開比賽場幾年之後,關穎珊於2009年8月再度於溜冰場上表演,當時她參加溜冰全明星賽(Ice All Stars),這是一個由韓國世界冠軍金妍兒在首爾舉行的表演賽。關穎珊參加韓國和洛杉磯舉行的全明星賽。2010年12月,她也在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滑冰場客串演出,她在那裡進行兩次演出,她與她的姐姐親自編排節目「冬之歌」。她以公共外交特使的身分在一個月後回到新加坡,她也受到當地學生的歡迎,並努力促進熱帶國家的滑冰運動。 此外,關穎珊还在2010年冬季奧運擔任美國廣播公司電視台的解說工作。.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关颖珊 · 查看更多 »

国防部杰出服役勋章

国防部杰出服役勋章(Defense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是一项美军跨军种通用勋奖,由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于1970年7月9日设立,用于表彰在美国国家安全和国防领域杰出的表现。.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国防部杰出服役勋章 · 查看更多 »

Balloonfest '86

Balloonfest '86是1986年的一個由美國聯合勸募在俄亥俄州克里夫蘭發起的籌款活動。人們在該活動中釋放了近150萬氣球,創造了同時釋放最多氣球的世界紀錄。該活動本身應為一個對人無害的宣傳噱頭,然而很多氣球被風吹回城市中,並降落在其周邊地區,引致交通擠塞及影響附近的機場。這些氣球更妨礙了美国海岸警卫队尋找兩個遇溺的漁民,終致他們溺斃。而舉辦活動的美國聯合勸募更在日後被多番起訴,追討逾百萬美元的賠償金,並使得該籌款活動出現赤字。.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Balloonfest '86 · 查看更多 »

C-123運輸機

費爾柴德C-123供應者(Provider)是美國空軍在二戰後裝備的一種運輸機。其機體設計來自於全金屬的無動力滑翔機XCG-20。在XCG-20發展過程中,其中兩架原型滑翔機分別加裝兩具R-2800-23型發動機(XC-123)與四具J47-GE-11型發動機(XC-123A)而成。其中XC-123在通過測試,更換新型發動機(R-2800-99W)以及改用方型垂直尾翼後,定名為C-123B,並於1952年開始進入量產。C-123B也是此型運輸機後來所有衍生型的基礎。 C-123運輸機系列中最為人所知的一項特徵便是它的混合動力推進方式,另外在越戰期間這型運輸機也負擔噴灑惡名昭彰的橙劑的任務。 1955年,一架C-123B(52-1627)實驗性的於翼尖加裝兩具J-44噴射發動機以提供額外的緊急推力。試驗成功之後,1957年共有10架C-123B接受此項改裝,成為C-123J型,擔任北極地區運輸之用。 另外在1962年費爾柴德公司又在另一架C-123B主翼下加裝兩具CJ-610發動機以提供額外推力(YC-123H)。在越南戰地的測試顯示在加裝兩具噴射發動機莢艙之後,C-123型運輸機不但運載量提升,其短場起飛能力更有顯著的改善。於此之後,共有183架C-123B接受此類改裝,於翼下加掛兩具J85-GE-17噴射發動機莢艙,成為C-123K型。越戰期間,更有部分C-123K型運輸機被改裝成為夜間特種作戰飛機使用。.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C-123運輸機 · 查看更多 »

C-130運輸機

C-130大力神(Hercules,海格力斯,希臘神話中的神話英雄)運輸機是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所研發生產的中型戰術運輸機,是美國最成功、最長壽(1956年開始服役)和生產最多的現役運輸機(總生產量高達2000架以上),在美國戰術空運力量中佔有核心的地位,同時也是美戰略空運中重要的輔助力量。 C-130配备四个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可以在未准备跑道上起降。最初被设计用来输送武装力量、医疗救援、货物转运。后来演化出各种用途,包括空中打击、搜索救援、科学研究、气象观测、空中加油、海岸巡逻、空中救火。现在是许多国家的重要空军战术运输机,目前有40多个型号在60多个国家服役。.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C-130運輸機 · 查看更多 »

CN-235運輸機

CN-235運輸機為西班牙製中程雙引擎運輸機,土耳其空軍為其最大用戶。.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CN-235運輸機 · 查看更多 »

CQBR

近战机匣(Close Quarters Battle Receiver (CQBR)),美軍定名為Mk 18 Mod 0,亦被暱稱為近戰步槍。 CQBR是以更換M4卡賓槍上機匣及短槍管的近战步槍,槍管只有10.3英寸(260毫米),可算是現代化版本的Colt Commando,CQBR於2000年正式裝備美国海军的特种部队。 最初的北約库藏編號(NSN)為1005-LL-L99-5996,而由M4卡賓槍完全改裝的CQBR北約库藏編號為1005-01-527-2288。CQBR總長度為19.25英寸(489毫米),展開槍托時26.25英寸(667毫米)。.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CQBR · 查看更多 »

石灰岬灯塔

石灰岬灯塔(Lime Point Lighthouse)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座灯塔,位于金门海峡最狭窄处的北岸。该灯塔坐落于金门大桥北侧固定点附近的一处陡峭的悬崖上:这段长约100英尺的石脊名为“石灰岬”。.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石灰岬灯塔 · 查看更多 »

灣流航太

灣流航太公司(Gulfstream Aerospace Corporation)是製造商務噴射機的飛機製造廠,總生產廠為於美國喬治亞州沙瓦納市,為通用動力的子公司。.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灣流航太 · 查看更多 »

灯塔

灯塔,是位於海岸、港口或河道,用以指引船隻方向的建築物。 燈塔大部份都類似塔的形狀,透過塔頂的透鏡系統,將光芒射向海面照明。在電力未普及的時候,常以火作為光源。從前原始的導航設備中,是在小山或峭壁頂部點燃火焰照明(參見烽火臺)。由於現代的導航設備已經非常先進,人為操作的燈塔數量大大減少,全世界只剩下1,500個依然操作的燈塔。燈塔常用來標誌危險的海岸、險要的沙洲或暗礁以及通往港嘴的航道。.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灯塔 · 查看更多 »

理查德·尼克松

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是美国政治家,曾于1969年至1974年担任第37任美国总统,1974年时成为该国历史上首位在任期内辞职的总统,也是至今唯一辞职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曾于1953至1961年担任第36任美国副总统,还曾任加利福尼亚州联邦众议员和联邦参议员。 尼克松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巴林达。他于1934年从惠提尔学院毕业,1937年从杜克大学法学院毕业,然后回到加利福尼亚州从事法律工作。1942年,他和夫人帕特·尼克松搬到哥伦比亚特区为联邦政府工作,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加入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尼克松获选成为代表加利福尼亚州第十二国会选区的联邦众议员,又于1950年当选该州联邦参议员。阿尔杰·希斯伪证案让他成为反共主义的领导人物,也成为全国知名的政治家。尼克松在195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成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搭挡,获胜后当了8年副总统。1960年他参选总统,但以微弱劣势不敌约翰·F·肯尼迪,1962年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仍然落败。1968年,他再度参选总统并胜出。 尼克松起初加大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参与力度,不过之后还是在1973年中止美国介入。1972年他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两国外交关系打开新的篇章,同年还与苏联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并实施缓和政策。国内政策方面,他领导的行政部门普遍重视州权,侧重将权力发放各州而不是向中央集中。尼克松还发起倡议向癌症和非法药物开战,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在南方州学校中强制废除种族隔离,推行环境改革,还提出法案对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加以改革。他主持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之后以航天飞机任务取代载人太空探索。1972年,他在总统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获得连任。 尼克松的第二个总统任期期间,中东爆发赎罪日战争,导致石油禁运和中东和平进程的重启。国内政治方面,水门事件不断发酵,导致他失去大部分的政治支持。1974年8月9日,面临国会弹劾罪名几乎必然会成立导致撤职压力的尼克松宣布辞职。杰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职位后宣布赦免尼克松的一切刑事责任。辞职后,尼克松编写九部著作,走访多个国家,一定程度上恢复自己的公众形象。1994年,尼克松因中风陷入昏迷,于4天後逝世,享年81岁。.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理查德·尼克松 · 查看更多 »

童軍銘言

童軍活動的童軍銘言,從1907年至今就被使用於數百萬個童軍成員,並轉成不同的語言。世界女童軍總會的大多數成員也使用這個童軍銘言。.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童軍銘言 · 查看更多 »

紐約造船廠

紐約造船廠(New York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是美國的船舶製造公司,成立於1899年,1900年開設最早的船舶生產工廠。位於新澤西州肯頓、特拉華河的東岸。有500艘以上的船舶生產製造經驗,客戶包括美國海軍、美國海岸警備隊、商船、其他海事關係等。.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紐約造船廠 · 查看更多 »

紐約港

纽约港(英文:New York Harbor)是一条地理词汇,是临近美國纽约市的哈德逊河河口周边所有河流、海湾及潮汐河口的总称。本词常用以表示“纽约及新泽西的港口”。更狭义的范畴上,本词有时仅指代“上纽约湾”。 紐約港是北美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亦為世界天然深水港之一。1980年吞吐量達1.6億噸,多年來都在1億噸以上,每年平均有4000多艘船舶進出。由總噸數來看,該港是全美第三大港,也是東岸第一大港西岸的洛杉磯港則是美國最繁忙的貨櫃港。由於紐約位居的大西洋東北岸為全美人口最密集、工商業最發達的區域,又鄰近全球最繁忙的大西洋航線,在位置上與歐洲接近;再加上港口條件優越,又以伊利運河連接五大湖區,使得紐約港成為美國最重要的產品集散地,也因此奠定了其成為全球重要航运交通樞紐及歐美交通中心的地位。在紐約的發展史上,紐約港處於最關鍵的地位。該港不僅為紐約市帶來大批的財富及物產,19世紀初及20世紀末時,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也透過紐約港進入紐約市,而這些移民及其後代日後都成為了紐約市發展的主力。 紐約港有兩條主要航道。一條是哈德遜河口外南面的恩布婁斯航道,長16公里,寬610公尺,維護深度13.72公尺,由南方或東方進港的船舶經這條航道進入紐約灣駛往各個港區。另一條是長島海峽和東河,由北方進港的船舶經過這條航道。哈德遜河入海口的狹水道,水深30多米,東河水道大部分河段水深在18米以上,最深處近33公尺。港口不易淤積。紐約港腹地廣大,公路網、鐵路網、內河航道網和航空運輸網均四通八達。紐約地區的14條鐵路線,其中8條可通往美國各地以及加拿大和墨西哥等。.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紐約港 · 查看更多 »

約瑟夫·哥倫布

老約瑟夫·安東尼·哥倫布(Joseph Anthony Colombo, Sr.,),暱稱喬·哥倫布(Joe Colombo,又譯為喬·科隆博),曾為的領袖,是紐約美國黑手黨(意大利語為Cosa Nostra)的「五大家族」之一。.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約瑟夫·哥倫布 · 查看更多 »

绿色和平

绿色和平组织是一个在超过40个国家设有分部的非政府环保组织,总部设立在荷兰阿姆斯特丹。 1971年由美国与加拿大裔环保主义者成立,组织的宗旨为“保护地球孕育全部多样性生物的能力”,他们的活动聚焦于气候变化、森林采伐、过度捕捞、商业捕鲸、基因工程以及反核议题。该组织采用直接行动、游说、研究以及达成目的。该组织不接受国家、企业、政治党派的捐助,只依赖于个人与独立基金的捐款。 (pdf)该组织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拥有一般咨询地位,并且是的创始者之一 ,后者是一个旨在推进其他非政府组织透明化与承担责任的非政府组织。 绿色和平组织以其直接行动闻名,并且被认为是当今最经常在大众视野中出现的环保组织。BNET.com CBC 该组织将环境议题引入公众的视野,在个人层次和公共层次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Telegraph, 4 August 2009 然而,绿色和平组织也是争议的来源。其动机和行为(尤其是后来的一些违反法律的行为)遭受了许多批评,其中包括一封来自百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绿色和平组织停止其反对转基因的活动。一些绿色和平组织的活动家因其直接行动而遭受诉讼,例如因破坏转基因小麦试验田, Karl Haro von Mogel, Biology Fortified, 24 June 2013.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绿色和平 · 查看更多 »

美國各州縮寫列表

以下是一個可自由排序的表格,提供了代表美國行政區劃的各種代碼和縮寫。這些編碼和縮寫被用在郵政地址、資料處理、一般縮寫、民眾登記註冊娛樂用船隻等方面。此外本表格也列出了三個與美國之間有自由聯盟協定的獨立國家之縮寫,以及其他曾使用過的郵政區號。.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國各州縮寫列表 · 查看更多 »

美國太空部隊

美國太空部隊(United States Space Force)是美利堅合眾國軍隊正在籌劃組建的一個軍種,其主要職責是為美國在外太空執行軍事任務。2018年6月18日,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在發表講話時稱,他將會指示五角大廈組建「太空部隊」,作為美軍的一個新的分支,與包括空軍在內的其他軍種相互獨立,但級別相同。如果正式組建,太空部隊將是美軍繼陸軍、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之後的第六個軍種,也將是自空軍組建後的逾70年來美軍新增的首個軍種。目前,美國的多數太空軍事行動由建立於1982年的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承擔。.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國太空部隊 · 查看更多 »

美國國土安全部

美國國土安全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DHS)是美國聯邦政府於2003年1月24日成立的聯邦行政部門,是目前美國最新,以及(以職員人數)第三大的聯邦內閣部門。 國土安全部負責美國境內的邊境管制、情報統籌、緊急應變以及防止恐怖活動。另外負責保護美國總統等重要政要的特勤局,亦屬於該部。.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國國土安全部 · 查看更多 »

美國國防部軍營超市管理處

國防部軍營超市管理處(Defense Commissary Agency,DeCA),成立於1990年、總部設於美國維吉尼亞州,是一個美國國防部的下轄機構,負責經營全球各地250家以上的軍人超市(Commissary)。這些超市提供食品、雜貨及家用品給的現役、預備役、退伍軍人及符合條件的軍人眷屬,價格平均比民間超市便宜30%左右.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國國防部軍營超市管理處 · 查看更多 »

美國國民警衛隊

美國國民衛隊(United States National Guard),常簡稱為國民兵,是美國軍隊一支預備役軍事部隊,並非警察,因美國各州其實是國家的編制,只是主權與聯邦政府共享,所以州政府可設軍隊。不論有否轉為現役,均受聯邦政府認可。士兵皆為民兵,平常從事各行各業 Definitions (National Guard),旗下一分為二,有陆军国民卫队及空军国民卫队,分別是陸軍和空軍的預備隊。 國民衛隊由美國法典第十篇及創立,身為美國首層防線。它散駐各州和其他國土,聽命於州長或。遇有緊急狀態及災害如風災、洪水或地震,州長或民兵指揮官可下令召集國民衛隊,越戰時國民衛隊不需到國外服役,只需防守美國國內,越戰後美國實際上不實施徵兵制,軍隊全部改募兵制,進行海外戰爭時軍力不足,因此又修法讓國民衛隊出兵參與海外戰爭。 負責管理軍隊事務,並與國防部緊密溝通: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for Fiscal Year 2008: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for Fiscal Year 2008 full text,以使上令下達。軍局專門擬定具體訓練政策和要求、提供州陸,空軍國民衛隊訓練經費 Functions of National Guard Bureau: charter from Secretaries of the Army and Air Force﹑分配聯邦經費予軍隊,以及總理美國法典第十篇規定的一切行政事宜。軍局受領導,軍階位居四星陸軍或空軍上將。 美國陸軍多次裁減後,一些陸軍師轉為陸軍國民衛隊。所以有的國民衛隊師實際是小型的正規部隊而不是民兵,例如韓戰表現不佳的第24師就被降編為國民衛隊。.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國國民警衛隊 · 查看更多 »

美國公共衛生局

美国公共卫生局(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於1798年建立,當美国卫生、教育及福利部在1979年分拆为卫生公共服务部、教育部兩部門后,該機構成为美国卫服部的主要機構。它的主管医务总监办公室建立于1871年。公卫局由卫生及公共服务部所有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构成。卫生助理部长负责管理公卫局和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國公共衛生局 · 查看更多 »

美國聯邦機構列表

這是美國聯邦政府機構的一個列表。 联邦机构的法律定义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矛盾的,《》没有提供任何定义。虽然《行政程序法》对“机构”的定义适用于大多数行政机构,国会也可能会定义一个机构,但是这种行为通常是涉及《信息自由法》和《》中为立法和随后的诉讼提供选择。这也导致了联邦机构数量的增加。 聯邦政府的行政分支包括總統行政辦公室和聯邦行政部門(它們的部長屬於內閣)。这些机构的大多数员工被视为公务员。 多數美國政府獨立機構也被歸類為行政機構(它們是獨立的,因為它們不從屬於內閣位置)。有少量的獨立機構不被認為行政分支的一部份,如國會圖書館和,它們由國會直接管理,因而是立法分支機構。.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國聯邦機構列表 · 查看更多 »

美國運輸部

美國運輸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簡稱DoT),也译作“美国交通部”,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交通管理部門。1966年10月15日,美国国会通过设立运输部法案,1967年4月1日正式成立,负责管理航空、铁路、联邦公路、海事、公共运输、管線(Pipelines)、基礎建設乃至與美國國防相關(例如轄下之即負有國家緊急時刻調徵「國防預備船隊」作為軍事戰爭或非軍事用途之權責)的運輸設施等。現任聯邦運輸部長為臺灣裔的趙小蘭。值得一提的是,趙小蘭擔任過聯邦海事局副局長、海事委員會主席、運輸部副部長以及勞工部長。.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國運輸部 · 查看更多 »

美國航空1號班機空難

美國航空1號班機空難是美國航空一班的來回紐約市約翰·甘迺迪國際機場至洛杉磯國際機場定期航班,1962年3月1日,一架波音707起飛不久後在牙買加灣墜毀,機上有95名乘客遇難。 美國航空1號班機空難是波音707第六致命的空難,也是當時最致命的空難 。.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國航空1號班機空難 · 查看更多 »

美國情報體系

美国情报体系(,缩写:IC)是由美国政府内16个独立机构组成的联合组织,这些独立机构进行各类情报活动,以支持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美国情报体系旗下的情报机构包括情报机构、军事情报组织和联邦行政机关内的民事情报与调查办公室。美国情报体系隶属于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由国家情报总监领导,并由其向美国总统汇报。 美国情报体系内各情报机关在其职责范围内搜集与制作国内外情报,为军事计划做贡献,并进行间谍活动。美国情报体系是根据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于1981年12月4日签署的第12333号行政命令所成立。 根据《华盛顿邮报》在2017年的一篇报道,美国情报体系在10,000个地区拥有1,271个政府机构与1,931个私营公司。这些组织从事着反恐、国土安全及情报工作,雇佣854,000名持有绝密证件的雇员。 根据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在2008年发表的一份报告,私人承包商在美国情报体系占人力资源的29%;而占用情报人力预算的49%。.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國情報體系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岸巡防隊

#重定向 美国海岸警卫队.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國海岸巡防隊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司法學校

美國海軍司法學校(Naval Justice School,簡稱NJS)為一所美國海軍的司法教育機構,其主要任務上是指導美國海軍、美国海军陆战队,及美国海岸警卫队官士兵了解的基本原則、民法、行政法,及其程序等之法律。除了在美國任何州或領地的執業律師外,所有在的律師必須接受培訓,或在美國海軍司法學校、或則在美國陸軍和美國空軍的同等機構受訓,如此才能作為軍事軍事法庭的審判員或辯護律師。 在1946年美國海軍司法學校創建於怀尼米港,1950年遷到纽波特。它另有諾福克校區及圣迭戈校區。從1990年起,海軍司法學校亦進行協助指導美國公民及外國政府官員在人權法律方面之事務。.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國海軍司法學校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兩棲作戰艦艇列表

本列表收錄了美國海軍旗下所有兩棲作戰艦艇,並依艦種用途分類。在列表中「狀態」欄位內的服役狀況是指對美國海軍而言的現役與否,如果特定艦隻自美軍除役後轉移至其他單位或國家服役,則在註釋欄位中額外說明。.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國海軍兩棲作戰艦艇列表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驅逐艦列表 (1945年前)

本列表收錄了美國海軍在冷戰前設計的各種驅逐艦,包括: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班布里奇級、特魯斯頓級、史密夫級、保爾丁級、卡森級、艾爾文級、奧拜恩級、塔克級、桑普森級,佔去舷號DD-1至DD-68;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考德威爾級、維克斯級及克萊蒙森級,佔去舷號DD-69至DD-347;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法拉格特級、波特級、馬漢級、格里德利級、巴格萊級、索莫斯級、班漢級、辛姆斯級、班森級、格里維斯級、弗萊徹級、桑拿級、基靈級及羅拔·H·史密夫級,佔去舷號DD-348至DD-926。 至於二戰後美國設計的驅逐艦,則另載於美國海軍驅逐艦列表 (1945年後)。.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國海軍驅逐艦列表 (1945年前)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船艦命名常規

美國海軍船艦命名常規(United States Ship Naming Conventions),是美國海軍對旗下各種艦艇的命名指引。 美國海軍在1794年創立初期並無特定的命名指引。隨著美國海軍制度日趨成熟,美國國會於1819年立法,正式確認美國海軍部長擁有命名船艦的決定權力。不過海軍部長在命名船艦時,必須考慮軍種內部、美國總統以及美國國會三方面的意見或者指令。此外,各界人士在同一艦級應否採用相同的命名規則、軍艦應否以在世人物為名、退役軍艦的艦名應由何等軍艦繼承、舊有的命名常規如何繼續使用等等問題,往往持有不同意見。這些因素,使到美國海軍軍艦的命名常規不斷出現變動,而且也經常出現例外命名。.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國海軍船艦命名常規 · 查看更多 »

美军

美利坚合众国軍(United States Armed Forces),一般簡稱美軍,是美国的聯邦武裝部隊,为世界整體实力最強的军队,其規模和裝備均位於世界前列。美军分为五大军种,即美国陆军、美国海军、美国空军,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美国海岸警卫队。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核武器库,同時是世界唯一在实战中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二战时曾於日本广岛及长崎實戰應用)。美国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区部署海外駐軍,總計超過23萬人。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军费最多的国家,共7193亿(2012年),約佔全世界军费開銷总计的47%,其綜合軍事實力世界第一。.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军 · 查看更多 »

美军跨军种通用勋奖

美军跨军种通用勋奖是美军颁发给其所有五大军种服役人员的通用勋奖,其颁发在各军种间标准相同。 第一枚通用勋章是一战胜利纪念章。之后于1932年由美国陆军部颁发紫心勋章(重新启用)和银星勋章,1942年美国海军认可这两种勋章可以颁发给海军及海军陆战队成员。虽然之前美国陆海两军也颁发过相同的勋章,但具体规定有所不同。因此一战胜利纪念章、紫心勋章及银星勋章是美军最早的一批通用勋章。 第二批通用勋章是三军功绩章及航空奖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军又颁发了几种二战军功奖章给陆军及海军成员。同时美国海军部批准海岸警卫队也可被授予以上勋奖。 朝鲜服役章是第一种颁发给美军全部五大兵种的奖章。因为就这朝鲜战争前不久,美国空军刚从陆军中独立成为独立军种。在1960及1970年代,美军又颁布了多种跨军种通用军功章及服役奖章。所有这些都可以颁发发给每个军兵种。 在1960及1970年代,美国国防部又颁发了一系列和平时期的奖章给符合条件的现役军人。最后一种这类奖章为1983年颁发的三军功绩奖章。唯一的一种通用部隊嘉奖为1981年颁发的三军部隊嘉奖。 荣誉勋章相当于通用勋章,但各军种所颁之形制略有不同。目前其有三种形制,分别为陆军、海军及空军荣誉勋章,海军陆战队可被授予海军荣誉勋章。在理论上还存在海岸警卫队荣誉勋章,但从未真正颁发过,唯一一次授予海岸警卫队成员荣誉勋章当时颁发的是海军荣誉勋章。 以下为美军各种跨军种通用勋章:.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军跨军种通用勋奖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美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

美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United States Indo-Pacific Command,缩写:USINDOPACOM),--,原稱美國太平洋司令部(United States Pacific Command,缩写:USPACOM),是美軍最早成立的聯合作戰司令部,也是目前9個聯合司令部中規模最大、責任區最廣的一個,下轄人數約30萬,佔美國現役軍人總數的20%。.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 · 查看更多 »

美国天主教教区列表

本列表收錄美国的天主教教区,不仅包括拉丁礼教会的教区,也包括与教宗完全共融的东仪天主教会的教区。 天主教会在美国共有194个由主教领导的被称作教区的地区教会。在美国,教区常常以州辖县或县级区为界。也存在由礼仪区分的为许多东仪天主教徒而设的全国性或大区域性教区,以及为军队和外交使团及其从属者而设立的天主教美国军中服务总教区。由总主教领导的教区称为总教区。美国现有32个总教区,其总主教作为教省总主教管理美国32个教省。 除了这195个教区之外,在美国的海外领地还有其他一些教区。 美国天主教徒主要属拉丁礼,但也有一些东仪天主教会设立的东方礼教区、东方礼总教区。这些地区教会也组织它们自己的教省或直接隶属于圣座的直辖教区。 教区及总教区通常以主教或总主教之座位的所在城市命名。教区可以容纳极为广大的区域:例如,叙利亚礼天主教纽瓦克圣母解救教区为全美国的叙利亚礼天主教徒服务;天主教奥尔巴尼教区不仅为纽约奥尔巴尼市服务,也为整个纽约州东北部地区服务。 美国及美属维尔京群岛的所有主教,包括教区主教、助理主教或 辅理主教,无论是东方礼或拉丁礼,都是天主教美国主教团的成员。波多黎各的主教们组成了天主教波多黎各主教团(Conferencia Episcopal Puertorriqueña)。而位于太平洋的海外领地的主教们则是天主教太平洋主教团(Episcopal Conference of the Pacific)的成员。.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天主教教区列表 · 查看更多 »

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

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是美国公共卫生局隸下的联邦制服部隊,亦是美国七支制服軍種之一。 与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军官团一样,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是美国两支只有军官,而没有准尉或士兵的制服軍種之一。雖有授权准尉阶级,但实际上并未使用。 除非公共卫生服务军官經总统下令至軍中服務,否则均分类为非作战人员。 公共卫生服务军官穿着带有公共卫生服务徽章的美国海军或美国海岸防卫队制服(奉派到海岸防卫队时),亦具备与海军和海岸防卫队军官同等的阶级。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通过公共卫生服务的直接任命程序取得任命。 如同它的主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受到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的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的首长是具备等同海军中将阶级的医务总监。医务总监向具备等同海军上将阶级(如果该部长为公共卫生服务军官)的卫生助理部长负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公共卫生服务军官团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土安全部长

美國國土安全部長(英文: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Homeland Security)是美國國土安全部的首长,负责保护美国本土和美国公民的安全。部长是總統内阁的成員之一。國土安全部長這個職位在因九一一襲擊事件而草擬的於2003年6月生效後成立。這個新成立部門的轄下機構主要轉移自其他原有的部門,其中包括海岸防衛隊、、海關及邊境保衛局(包括)、特勤局以及緊急事務管理署。但是,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報局並非屬於國土安全部。 於2009年1月20日,参议院确认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委任珍妮特·納波利塔諾為国土安全部第三任部長。為了讓部長一職的交接順利,奧巴馬政府要求国土安全部第二任部長迈克尔·切尔托夫留任部長一職直至2009年1月21日。.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国土安全部长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防部

美国国防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簡稱DOD或DoD)是美國聯邦行政部門之一,主要負責統合國防與陸海空軍(美軍),其總部大樓位於五角大楼(The Pentagon),因此人们也常用五角大楼作為美國國防部的代稱。国防部的行政首長是國防部長,依照美国法律由文官擔任。美國國防部設有三個軍事部門:陆军部、海军部與空軍部,涵蓋除海岸防衛隊外的所有美國軍隊。除此之外,美國國防部亦設有若干國防幕僚與研究單位,同時管轄各軍校。 1947年,美国政府將軍隊管理中央化,將軍事指揮權統一交由新成立的「國家軍事機構」(National Military Establishment),除了將陆军部與海军部交由其管轄之外,同时将美國陸軍航空軍升格为独立的美國空軍,建立一个直屬於該機構的空军部。至1949年8月10日,國家軍事機構才更名為國防部。美国国防部现在的组织是按照美国国会通过的1986年的《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Goldwater-Nichols Act of 1986)。按照这个法案,军事命令是从美国总统通过美国国防部长直接到美国战区司令官。參謀長聯席會議有责任管理美国武器和後备军人,参谋长聯席會議主席也担任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首席军事顾问,但是参联会没有指挥权。.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国防部 · 查看更多 »

美国现役上将列表

美军上将军衔(陆军、空军、陆战队:General;海军、海岸警卫队:Admiral),是平时美军最高军衔,等级低于仅在战时颁授五星上将。因军衔标志位4颗银星,也俗称四星上将。美军现有40个现役上将职位,当前实际配备现役上将39位,还有1个职位空缺,该职位可由文职担任。其中陆军11名、海军9名、空军14名、海军陆战队4名、海岸警卫队2名,公共卫生局军官团没有现役上将。在美国7支纪律部队中,仅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军官团没有上将编制。.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现役上将列表 · 查看更多 »

美国现役军机列表

本文列明了美国空军、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5个军种的现役军机,包括飞机、直升机、短距起降飞机、垂直起降飞机和无人机等各类型飞机。.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现役军机列表 · 查看更多 »

美国现役联合职位中将列表

美国现役联合职位中将列表按照美國国防部组织结构表的顺序排序.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现役联合职位中将列表 · 查看更多 »

美国空军勋奖

美国空军勋奖是由美国空军部颁发给美国空军服役人员及在空军司令部领导下的其他军种人员的奖励。 在美军所有五支军种中美国空军与美国海岸警卫队拥有的勋奖种类最多(空军拥有更多勋表,海岸警卫队拥有更多奖章)。 美国空军勋奖于1947年首次颁发,因为在此之前美国空军属于美国陆军而非独立军种。那是美国空军成员可以接受大部分的美国陆军勋奖,而一些二战老兵还可以佩戴美国世界大战服役奖章。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美国空军开始下大力度创建空军自己的勋奖,空军服役人员自此便不能在接受陆军勋奖。到越南战争结束,美国空军现有的绝大部分勋奖已经被创立,同时空军服役人员可以接受所有美军跨军种通用勋奖。 到21世纪初美国空军又创立了一些新的勋表(无章),同时创立了空军特别奖章——航空航天奖章。至此美军其他军种开始对空军拥有过多的奖励表示不满,而一些空军勋奖(如空军训练勋表)不能佩戴于美国海军、美国海岸警卫队及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制服上,因为没有相应的海军服役勋奖。因此美国空军从2006年2月起停止颁发空军品德优良奖章(美军其他军种仍在实行),但以前颁发的该奖章仍然在现役军人军服上很常见。 美国空军服役人员也可接受由美国认可的外国勋奖和国际勋奖。 以下为美国空军现行的各种勋奖:.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空军勋奖 · 查看更多 »

美国高等军事院校

美国高等军事院校(Senior Military College,简称SMC)指的是六所提供且特别被《美国法典》第10条2111(a)所承认的军事院校。这六所分别为、、、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其中除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仍要求学生以军校生的身份求学之外,其余五所已不再要求所有在校学生成为军校生,并针对非军校生的一般民众提供四年制大学课程。.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高等军事院校 · 查看更多 »

美国武装部队旗帜

美国武装部队的不同分支由不同的标志、徽章和军旗所代表。在同一分支内,不同旗帜会在不同时候使用,亦会悬挂在不同船只、基地和军事学院。 基本情况下,悬挂军旗时的先后顺序为:美国国旗、美国陆军军旗、美国海军陆战队军旗、美国海军军旗、美国空军军旗和美国海岸防卫队军旗 然而,在美国海岸防卫队作为美国海军一部分运作时,例如在战时,美国海岸防卫队军旗会排在美国空军军旗前。.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武装部队旗帜 · 查看更多 »

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

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是美国海岸警卫队最高首长。这个职务由一名海岸警卫队四星上将担任,由总统指定并由参议院认可,任期为四年。其身边的助手还有一名第一副司令、行动副司令、任务支援副司令、太平洋地区司令和大西洋地区司令,除了第一副司令军衔为上将外,其餘副司令和地区司令均为中将。 与海军陆战队司令不同,海岸警卫队司令并不是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但是根据美国法典第37编第414节第a小节第5款之规定,他享受与参联会成员同等的补助薪金(2009年,这一标准为每年4000美元),而且根据参议院章程第23条第1款之规定赋予其在总统演说期间以“实际”参联会成员同样的发言权。此外,与其他参联会成员不在其军事指挥链中不同的是,海岸警卫队司令对海岸警卫队有直接的作战指挥权。他直接受总统领导,隶属于国土安全部,并且在马里兰州的毕士大有政府提供的寓所。在2003年国土安全部组建之前,海岸警卫队司令受运输部长直接领导。.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海岸警卫队司令 · 查看更多 »

美国海军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纪念馆

美国海军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纪念馆(The USS Arizona Memorial)是一個坐落于美国夏威夷州欧胡岛的珍珠港中,在珍珠港袭击中被击沉的亚利桑那号战列舰(USS Arizona BB-39)残骸正上方的紀念館,由美国政府和美国海军管辖、维持。除了沈沒的戰艦外,直到今日亚利桑那号的残骸中仍躺著1,177名阵亡将士中的1,102具遺體。 1941年,日本帝国海军对珍珠港发起了突袭,并直接造成了美国加入二战。為了紀念此事件與在事件中陣亡的官兵,于1962年開始建造此紀念館。紀念館的建築本體雖然就位在原战列舰残骸的正上方,但却没有接触残骸。紀念館自1980年建成之后,就由国家公园管理局就和海军亚利桑那纪念馆游客管理中心共同负责管理。亚利桑那号上兩具19,585磅重的铁锚也被打撈上岸,其中一具被安置在了纪念馆岸上的游客中心内,而另一具则安置在亚利桑那州首府凤凰城,亚利桑那号的舰名就是源自亚利桑那州。.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海军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纪念馆 · 查看更多 »

美国海军部

美国海军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the Navy)依据美国国会法案创建于1798年4月30日,其担负的职能有:为美国海军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提供行政管理、技术支持,并通过文官领导这两个军种(在国会或者总统授权下还领导美国海岸警卫队)。该部由海军部长领导,在海军中代号为SECNAV。海军部长由一名海军副部长辅佐。直至1947年美国国家军事机构成立以前,该部与美国战争部(当时陆军就隶属美国战争部,空军没有独立成军,隶属美国陆军)的部长为美国内阁成员。之后,国家军事机构于1949年更名为国防部。从而使海军部成为国防部的一个分支。 该部由主要位于五角大楼的行政部门以及邻近的海军附属建筑构成,并负责海军以及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以及文职人员征召、组织、后勤、装备、训练、部署、召回及其人力资源和实物资产。该部还对海军舰艇、飞机、装备以及设施的建造、列装以及维护工作进行监督。 该部下辖两个独立军种——美国海军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 该部的最高军事首长为海军作战部长以及海军陆战队司令,他们均为总统和海军部长的重要海军事务顾问。他们分别领导各自的军种分支,并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中任职。.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海军部 · 查看更多 »

美国海军舰队与加拿大灯塔的对话

美国海军舰队与加拿大灯塔的对话指的是一艘正处在与灯塔碰撞航向上的海军舰船与该灯塔之间的通讯对话有关的谣言。这艘海军舰船通常描述成美国海军的战舰或航空母舰,其将灯塔误认为是另一艘船只,并要求对方改变航向。另一方(通常描述成加拿大灯塔)则回应要求舰队转向,随后舰船的舰长亮明己方身份并略带威胁地重申了立场。最后灯塔回应调侃道:“这里是灯塔,你自己決定”(或类似的意思),成为整则故事的笑点。 这则故事自1995年起就开始在网络和其他地方流传开来,并描述成是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室公布的真实无线电通话抄本。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这起事件确实发生过,故事内容也并不像是真实的。因此它被认为是一个都市传说,是由一个至少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的笑话演变而来的,有时称为是“灯塔对航母”或是“灯塔对战舰”。美国海军专门开设了一个网页辟谣。尽管如此,前美国國家情報總監麦克·麦康奈尔卻曾在2008年的一場演說中表示這是一項真實紀錄。其他演讲者常常将其作为一个寓言故事,告诫听众不会变通以及自大的危害,学会了解自我的处境。2004年一家瑞典公司将其改编并运用在一个获奖电视广告中。.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海军舰队与加拿大灯塔的对话 · 查看更多 »

美国旗帜列表

美国旗帜列表是有关美国现在或是过去曾经使用过的旗帜列表。.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国旗帜列表 · 查看更多 »

美法短暂冲突

美法短暂冲突也被称作美法準战争(Quasi-War;Quasi-guerre),是1798年至1800年发生在美国和法国之间的海战。战争的双方并没有正式宣战,所以在美国有时也称它为对法国的不宣而战。.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美法短暂冲突 · 查看更多 »

羅巴爾RC-50狙擊步槍

“羅巴爾RC-50”(英語:Robar RC-50)是由美國羅巴爾公司研製及生產的一種12.7×99毫米口徑手動式反器材狙擊步槍,目前獲數個國家的特種部隊採用中。.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羅巴爾RC-50狙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热带风暴泰米

热带风暴泰米(Tropical Storm Tammy)是2005年10月上旬一个持续时间较为短暂热带气旋,也是2005年大西洋飓风季第19场获得命名的风暴。气旋只对美国东南部构成轻微影响,但其残留之后同冷锋合并而产生大量降水,促使美国东北部爆发严重洪灾。 气旋于10月5日在佛罗里达州近海由不具备热带特征的天气系统发展而成,起初在距海岸线不远处向北移动一段时间,再于当天晚上登陆。风暴在陆地上空迅速减弱,到次日便已消散。泰米的残余环流朝墨西哥湾方向南下,其水分在此期间被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冷锋吸收。泰米没有直接导致人员丧生,但风暴残留同第二十二号热带低气压共同影响,间接致使10人遇难。整场风暴共计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3000万美元。.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热带风暴泰米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斯诺登

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Joseph Snowden;),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職員,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外包技术員。因於2013年6月在香港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稜鏡計劃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遭到美國和英國的通缉。2013年6月23日,斯諾登離開香港前往莫斯科,俄羅斯給予他一年临时难民身份。2014年8月7日,斯諾登獲得俄羅斯三年的居留許可證。2017年1月,居留许可被延长至2020年。.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爱德华·斯诺登 · 查看更多 »

絕命救援

《絕命救援》(The Finest Hours)是一部於2016年上映的美國历史剧情電影,由克雷格·格里斯佩執導,華特迪士尼影業製片。該片的劇本由、保羅·湯瑪西(Paul Tamasy)和艾瑞克·強森(Eric Johnson)撰寫,劇情改編自與所著的2009年書籍《最美的時刻:有關美國海岸防衛隊最英勇的救援行動的真實故事》(The Finest Hours: The True Story of the U.S. Coast Guard's Most Daring Sea Rescue)。該片由克里斯·潘恩、凱西·艾佛列克、班·佛斯特、、及艾瑞克·巴納等人擔任主演,劇情講述1952年,美國海岸防衛隊在油輪因於新英格蘭的海岸斷裂後,救援該船船員的事蹟。 華特迪士尼影業於2011年8月獲得《最美的時刻》的。導演克雷格·格里斯佩於2014年4月簽約執導。選角作業於2014年4月至10月間進行。電影的主體拍攝於同年9月上旬在麻薩諸塞州的昆西開始。除了昆西外,劇組還去了及取景,並用上了一艘進行拍攝。 該片於2016年1月15日在科羅納多島電影節(Coronado Island Film Festival)首映,並於同年1月29日以、RealD 3D和IMAX 3D格式在美國上映。《絕命救援》所獲評價褒貶不一,影評人多稱讚該片的劇情和色調。該片在全球範圍內進帳5,200萬美元,然而其製片預算高達8,000萬美元,導致迪士尼面臨慘重的損失。.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絕命救援 · 查看更多 »

瓶中信

中信,是一種通信的形式。將訊息(可以是一封信、一張名片,更可以是古靈精怪的物品)放入密封的容器(通常是一瓶玻璃瓶,塑膠製也有),投入海中、洋中,或收藏在隱蔽的地方(類似時間囊)藉以將訊息傳到未知的對象。 瓶中信的訊息接收者並沒有一個特定對象,訊息亦可能隨著洋流流動直到永遠。瓶中信常被人們聯想為困荒島的遇難者之求救信號。然而,也有許多人認為發布瓶中信是一種樂趣,可以交流遠方的消息和交新的朋友。不過,投擲瓶中信同時,要先考慮承受觸犯亂丟垃圾罪名而帶來的罰款和刑期之風險。 瓶中信也為科學家帶來研究洋流的重要資料。「瓶中信」一詞,成為諺語,意思為不意欲送到特定目的地的信息。.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瓶中信 · 查看更多 »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达尔卡纳尔岛战事,亦稱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或简称瓜岛战役,代号瞭望台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同盟国部队于1942年8月7日至1943年2月9日期间在瓜达尔卡纳尔及其周围岛屿进行的战役。这是盟军战略计划的一部分,目标是保护美国、澳洲和紐西兰之间的运输航线,也是盟军在太平洋反攻的开始。同时也是在科科达小径战役实施数个月后,盟军对大日本帝国实施的第2个主要攻势。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以美军小型登陆战开始,随后日军为夺回岛屿而逐次增兵,并在海上、陆地和空中展开了空前的争夺,从而演化成了日本与盟军的决战。经过历时半年多的争夺,双方均损耗了大量的战舰、飞机,日本的人员伤亡远超美军。日本因无力继续进行消耗作战,而选择撤军。美军得以完全占据瓜岛,尔后夺取了所罗门群岛,最终是整个南太平洋的制海权,美军由此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瓜达尔卡纳尔是中途岛戰役之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再次失败,也是日本从战略优势走向劣势的转折点,从世界范围来看,1942年底盟军在瓜岛的反攻和胜利,与同时期的史達林格勒会战、阿拉曼战役、火炬行动一起,成为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 查看更多 »

甘明斯號驅逐艦 (DD-44)

明斯號驅逐艦(舷號DD-44)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卡森級驅逐艦的二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甘明斯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海軍軍官安德魯·甘明斯(Andrew Boyd Cummings)。 甘明斯號在1912年於巴斯鋼鐵廠開始建造,在1913年下水服役。接著甘明斯號留在大西洋及加勒比海執勤。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甘明斯號在大西洋作中立巡航。美國參戰後,甘明斯號被派往法國及愛爾蘭海域,掩護協約國商船,期間曾遭德國U-61號潛艇擊傷。戰後甘明斯號在1922年退役,並在1924年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1933年甘明斯號回歸海軍,在1934年除籍,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甘明斯號驅逐艦 (DD-44) · 查看更多 »

熱帶風暴多莉 (2014年)

熱帶風暴多莉(Tropical Storm Dolly)是一場持續時間較短和結構混亂的熱帶氣旋,2014年9月初造成墨西哥塔毛利帕斯州的中度破壞。起源於东风波,該系統首先在9月1日晚上在坎佩切灣成為熱帶低氣壓。多莉在其存在的時間內抵抗強烈的风切变。大型系統內具有多個環流,有時成為新的主中心,而其他時間則簡單地圍繞着一般渦旋轉動。因此,在其大致上向西北偏西的路徑發生了多個中心遷移。多莉最終在9月3日於塔毛利帕斯州登陸,然後退化成殘留低氣壓。系統隨後在第二天消散。 在多莉登陸之前,學校停課,官員在塔毛利帕斯州和韋拉克魯斯州開放了避難所。這場風暴在墨西哥產生了廣泛的中等至大程度的降雨,在塔毛利帕斯州拉恩坎塔達累積的雨量高達387毫米。隨後的洪水造成的損害至少達8700萬比索(650萬美元)。風暴間接導致1人死亡。多莉的水分也將分散的暴風雨帶到德克萨斯州南部。.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熱帶風暴多莉 (2014年) · 查看更多 »

特別任務連

特別任務連(官方亦稱特警隊;Special Duties Unit,縮寫为SDU;綽號:飛虎隊/Flying Tigers)於1974年7月23日成立,隸屬於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警察機動部隊總部,為香港第一支準軍事化特種警察部隊,主要責任為處理高危險性罪案、拯救人質、反恐、要員保護、偵測、搜索、執行水底(包括水底搜索、跟蹤、蒐證及潛水拯救等)、空中及特別行動,並且於災難中提供緊急醫療服務等。 香港地理環境特殊,市區及新市鎮的人口均高度密集,新界座擁遼闊的郊野及山林範圍,北部存在邊境禁區,其餘三面臨海,邊界海岸線長近200公里、海域逾1,650平方公里,包括逾260座島嶼;因此,特別任務連成立後就積極發展成為一支能夠在任何環境中執勤的部隊,為亞洲第一支及世界上極為少數海陸空三棲的特種警察部隊。加上香港歷史及政治因素,以及香港並無自主軍隊,不論香港主權移交前後,香港政府均不方便請求軍隊支援或者直接參與處理內部保安事件。因此,特別任務連此特種警察部隊於甫成立時即被設定為以特種部隊的模式運作,為世界上極為少數具備特種部隊水平及兼具特種部隊功能的特種警察部隊。 特別任務連為警務處轄屬7支特種警察部隊之中的最大及最後王牌,被警務處評價為「警隊一支最重要的反恐隊伍」,被稱譽為「精英中的精英」,更有多方面的訓練(如核生化武器訓練),以增強不同災難的應變能力。成立至今,特別任務連從未任務失敗,參與過的行動中從未致使任何無辜人士死亡,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特種警察部隊之一。.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特別任務連 · 查看更多 »

特種警察列表

本列表列舉出各國的特種警察部隊:.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特種警察列表 · 查看更多 »

特里普號驅逐艦 (DD-33)

特里普號驅逐艦(舷號DD-33)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保爾丁級驅逐艦的12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特里普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法准戰爭時期的海軍軍官約翰·特里普(John Trippe)。 特里普號在1910年於巴斯鋼鐵廠開始建造,在同年下水,於1911年服役。接著特里普號留在大西洋執勤,曾協助美軍在坦皮科事件後入侵墨西哥。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特里普號被派往英國、愛爾蘭及法國海域,掩護協約國商船。戰後特里普號在1919年退役,並在1924年移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1931年特里普號返回海軍,在1934年除籍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特里普號驅逐艦 (DD-33) · 查看更多 »

特拉弗斯城

特拉弗斯城(Traverse City)是美国密歇根州大特拉弗斯縣中的一座城市,是北密歇根地区21个县中最大的城市。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特拉弗斯城共有14,532名居民。2005年它是密歇根州第13大小都市地区,人口估计有141,011人。它是大特拉弗斯县的县府,不过市区的一小部分属于利勒諾縣。虽然特拉弗斯城不是很大,但是它的市中心是周边七个县(共7000多平方公里)的商业中心。它与半岛对面的阿爾皮納组成下密歇根的两个中心城市。 特拉弗斯城自称为“世界樱桃之都”,每年七月的第一个完整的周里举办为期一周的樱桃节。其周边地区除樱桃外还出产葡萄,是美國中西部出产葡萄酒的中心地区。夏季和冬季旅游业是这里的一个重要工业。这里夏季气候温和,湖滨清凉,拥有高级的高尔夫球场、葡萄园以及附近的国家湖畔风景区,冬季则降雪丰富,附近有滑雪场合数千平方公里的森林。这一切均使得特拉弗斯城成为密歇根州继马琪那市后第二大旅游地。特拉弗斯城是于1895年5月18日被提升为市的,市政府由全民选举产生的一名市长和六名委员组成。他们组成一个七人立法组织。他们指命一名市管理员来负责城市的行政工作。.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特拉弗斯城 · 查看更多 »

百慕達三角

慕達三角(英語:Bermuda Triangle;又稱魔鬼三角),位於北大西洋的馬尾藻海,是由英屬百慕達群島、美屬波多黎各及美國佛羅里達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形海域,據稱經常發生超自然現象及違反物理定律的事件,面積約116萬平方公里(45萬平方英里)。但是,百慕大三角所谓“神秘”的说法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同。 由於百慕達三角的環境極度反常,許多經過的船隻、飛機及人員會“神祕失蹤”,但美國海岸防衛隊、各海洋保險公司及各界對此則非常不以為然。他們引用《全球海洋失事地點》的統計數據,百慕達三角失蹤的船隻和飛機,比其他繁忙地區還要少。保險業界也證實了百慕達三角並不是危險的海域。數十年間,不少所謂的“謎團”已經解開。根據許多精密的科學及事件起源考察,謎團不過是對失蹤事件的長期誤解、誤傳,甚至是誇大,並非想象中那樣不可思議。 另一個被認為類似此區的海域,是位於日本和台灣附近的「福爾摩沙三角」(龍三角、魔鬼海)。.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百慕達三角 · 查看更多 »

DUKW

DUKW(又名DUCK,鴨子)是二戰時期盟軍的6輪兩棲裝甲車,由通用動力(GMC)製造,二戰時用於運載物資及部隊穿越水陸及登陸作戰用途,二戰後改為運載遊客作旅遊用途。.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DUKW · 查看更多 »

莫納根號驅逐艦 (DD-32)

莫納根號驅逐艦(舷號DD-32)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保爾丁級驅逐艦的11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莫納根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第二次薩摩亞內戰中與重傷同僚菲臘·蘭斯代爾(Philip Van Horne Lansdale)同死的少尉約翰·莫納根(John R. Monaghan)。 莫納根號在1910年於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11年下水服役。接著莫納根號留在大西洋執勤。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莫納根號被派往歐洲海域,掩護協約國商船。戰後莫納根號在1919年退役,並在1924年移交美國海岸防衛隊。1931年莫納根號返回海軍,在1933年除籍,最後於1934年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莫納根號驅逐艦 (DD-32) · 查看更多 »

聖地牙哥 (加利福尼亞州)

圣迭戈(San Diego),又譯--,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太平洋沿岸城市。位於美國本土的極端西南角,紧邻墨西哥,是聖地牙哥郡的首府,以氣候溫暖和沙灘眾多而著名。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該市的總人口為1,307,402人,使其在人口數量方面躍升至加州第二大城以及美國第八大城。此外,該市也是的經濟中心。該經濟圈的總人口在2006年達到290万人,為美國第17大都會區。 美軍在聖迭戈市設有多處軍事基地,以美國海軍、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美國海岸防衛隊為主。目前有兩艘航空母艦——即尼米茲號(CVN-68)和罗纳德·里根號(CVN-76)、數艘核潛艇、和一些其他軍艦以聖迭戈為母港。海軍陸戰隊在此設有,為全美僅存兩處的海軍陸戰隊新兵訓練中心之一。有人稱聖迭戈為「海軍航空兵的誕生處」(Birthplace of Naval Aviation),雖然佛羅里達州彭薩科拉也以此自稱。 數艘美國海軍的軍艦為了紀念這個城市而以「聖迭戈」為名,其中聖迭戈號兩棲船塢運輸艦(USS San Diego LPD-22)為一艘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已於2012年開始服役。.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聖地牙哥 (加利福尼亞州) · 查看更多 »

聖迭戈縣

聖地牙哥郡(San Diego County)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部的縣,南鄰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總面積11,721平方公里,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數字,共有人口305萬1280人,是加州人口第三多的縣。縣府位於聖地牙哥市。 聖地牙哥縣多數區域處于海濱,海岸線長70英里。四季溫暖宜人,具有溫和的地中海至半乾旱氣候 。該郡有16個美國海軍、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美國海岸警備隊的主要海軍和軍事地點,包括聖地牙哥海軍基地、彭德爾頓營海軍陸戰隊基地、米拉瑪海軍陸戰隊航空基地、等。.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聖迭戈縣 · 查看更多 »

道格拉斯海豚

道格拉斯海豚(Douglas Dolphin)是一种兩棲飛艇,共生產了58架,其主要角色是:私人「快艇」、客机、軍用運輸機以及進行搜救工作。.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道格拉斯海豚 · 查看更多 »

荣誉勋章

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由美国政府颁发的美国最高军事荣衔,授予那些“在战斗中冒生命危险,在义务之外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军人。它的历史可追溯至1862年美国内战期间,迄今已颁发了3460次,最近一次在2018年。海、陆、空三军的成员皆有资格获颁这份荣誉,而每个军种授予的荣誉勋章各有其独特的设计。它由兼任三军总长的美国总统代表全国人民亲自颁发。 在荣誉勋章的授予证书上有“以国会的名义”(in the name of Congress),它常常被误称为“国会荣誉勋章”;事实上官方名称裡并无“国会”二字。The Congressional Medal of Honor Society is so named because that is the name it was given in an act of Congress signed into law by President Eisenhower on August 5, 1958 as Title 36, Chapter 33 of the U.S. Code.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荣誉勋章 · 查看更多 »

華爾街40號

川普大樓(英語:Trump Building)White, Norval & Willensky, Elliot; AIA Guide to New York City, 4th Edition; New York Chapter,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Crown Publishers/Random House.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華爾街40號 · 查看更多 »

菲涅耳透鏡

菲涅耳透鏡(Fresnel lens),又譯菲涅尔透镜,別稱螺纹透镜,是由法國物理學家奧古斯丁·菲涅耳所發明的一種透鏡。此設計原來被應用於燈塔,這個設計可以建造更大孔徑的透鏡,其特點是焦距短,且比一般的透鏡的材料用量更少、重量與體積更小。和早期的透鏡相比,菲涅耳透鏡更薄,因此可以傳遞更多的光,使得燈塔即使距離相當遠仍可看見。.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菲涅耳透鏡 · 查看更多 »

鐵達尼號沉沒事故

鐵達尼號沉沒事故(英語:Sinking of the RMS Titanic)是1912年4月15日凌晨在北大西洋發生的著名船難,事發時是鐵達尼號從英國南安普敦港至美國紐約港首航的第5天,該船當時是世界最大的郵輪。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23時40分與一座冰山擦撞前,已經收到6次海冰警告,但當瞭望員看到冰山時,該船的行駛速度正接近最高速。由於無法快速轉向,該船右舷側面遭受了一次撞擊,部分船體出現縫隙,使16個水密隔艙中的5個進水。鐵達尼號的設計僅能夠承受4個水密隔艙進水,因此沉没。 當乘客被放入救生艇時,他們使用遇險訊號彈和向外求援。根據當時航运业的慣例,鐵達尼號的救生艇系統只是用來將乘客「運送」到附近的其他船隻,而不是設計給所有人員「同時撤離」到救生艇上避難,因此在數量上遠遠不足;隨著泰坦尼克号迅速沉沒,而其他船只還有幾個小時才能抵達,許多乘客和船員无法搭乘救生艇。雪上加霜的是,糟糕的疏散管理导致許多救生艇在還沒完全裝滿乘客之前就下水。2小時40分鐘後,泰坦尼克号沉没。 當鐵達尼號沉沒時,超過一千名乘客和船員仍在船上。數分鐘後,幾乎所有跳入海中或跌入海中的人都因冷休克而死亡。客輪卡柏菲亞號在沉船約一個半小時後抵達現場,並在事故發生後九個半小時,即4月15日9時15分之前救到最後一名生還者,這艘船總共救助了710人。這次災難震驚了全世界,造成1,514人死亡,成為歷史上最嚴重的和平時期船難。这次灾难暴露出撤離期間救生艇數量嚴重不足、管理不善和三等艙乘客的不平等待遇等问题引起了廣泛爭議。隨後的調查建議促使全球海事法規進行大規模修改,1914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就是鑑於鐵達尼號沉沒事故而制定的,至今仍在規管全世界的海事安全。.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鐵達尼號沉沒事故 · 查看更多 »

鐵達尼號沉沒後的安全法規革新

泰坦尼克号沉没导致了相关海事法律的极大革新。.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鐵達尼號沉沒後的安全法規革新 · 查看更多 »

頂風緩行

頂風緩行 ,台灣,台北海洋技術學院。或稱頂風緩航,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 ,是一種操作帆船的技術,方法是將船舵與風帆依據當時風向,同時固定於某一方位,目的是減緩帆船向前航行的速度,並使船身不會因風力或其他因素而移動。 這項技術通常在船員欲等待下一個航行時機,如等候適合潮汐、相反風向、較大風速時使用,也可在船上人力不足或是僅有一名船員的情況下,提供人員有閒暇時間到甲板下方,處理其他事務,例如午休。 - pictures and further explanation.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頂風緩行 · 查看更多 »

颱風蘇特

台风苏特(--),在菲律宾名为台风科斯梅(Bagyong Cosme),是约半个世纪来袭击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雅浦州的最强台风,这个长17公里的小岛全部遭到台风强度狂风的吹袭,导致90%的建筑物不是被毁就是严重受损。风眼行经的雅浦州东南部所受破坏最为严重,风速超过每小时185公里,不过,台风的中心部分是在该岛以南的海上经过。 台风苏特源于2004年4月2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以东的一片对流区。系统在成形后的第一周里总体保持向西移动,其间曾短暂向北面和西南转向。4月5日,气旋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并逐渐强化成台风。4月9日,苏特在雅浦州以南近海掠过,并很快达到风力时速约240公里的最高强度。台风接下来向西北方向移动,最终又转向东北,于4月16日转变成温带气旋并在两天后消散。 除雅浦州外,台风还袭击了楚克州,造成当地农作物受到轻度破坏。美国关岛和罗塔岛受到苏特产生的大浪冲击,还出现小雨,气旋之后从距无人居住的日本硫磺岛非常近的海域经过。这场风暴一共造成价值1400万美元的破坏,其中大部分都发生在雅浦州,不过没有出现人员重伤或死亡的报道。由于风暴造成的严重破坏,其名称“苏特”遭退役。该名称原是由大韩民国提供,在朝鲜语中意为水獭。.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颱風蘇特 · 查看更多 »

颱風歐莉芙 (1952年)

颱風歐莉芙(Typhoon Olive,國際編號:5213,中國大陸編號:522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3W)是1952年太平洋台风季中最強的熱帶氣旋之一(以最高持續風速計算,另一個為超級颱風威爾瑪),也是該年第十三個熱帶氣旋及第九個颱風。它於9月13日在檀香山西南約1,600英里(2,575公里)處附近形成,翌日達致熱帶風暴的強度,並於9月15日增強成颱風,後來颱風再急劇增強和掠過威克島。由於其巔峰強度高達185英里每小時(298公里每小時),故此能夠具備現今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制度下五級颱風的威力。 歐莉芙在9月21日轉化為溫帶氣旋,维持了約八日。它為威克島帶來顯著的破壞,造成了廣泛水浸,大部分建築物亦倒塌。幸而當地的受傷報告並不多,也沒人在風災中罹難,島上的設施已在1953年被修復。縱然如此,它仍是至今影響該島最嚴重的熱帶氣旋之一。.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颱風歐莉芙 (1952年) · 查看更多 »

颶風古斯塔夫 (2002年)

飓风古斯塔夫(Hurricane Gustav)是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第七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一个飓风,于2002年9月沿美国东岸平行移动,强度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的第二级。古斯塔夫起初是位于巴哈马以北的一个亚热带低气压,之后以热带风暴强度在北卡罗莱纳州外滩群岛略微偏东海域经过,然后转向北上并两次以一级飓风强度在加拿大大西洋省份登陆。风暴直接造成一人死亡和1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主要发生在北卡罗莱纳州,另外飓风与一股西南气流相互作用产生的狂风又在新英格兰造成了24万美元的经济损失,不过在计算风暴损失的报告中,这些没有归入古斯塔夫的损失范围。 系统早期属于亚热带风暴,是这类风暴中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命名的。在此以前从未有过亚热带风暴获得命名。此外,本气旋还是继1941年以来在一个自然年中形成时间最晚的飓风。.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颶風古斯塔夫 (2002年) · 查看更多 »

颶風伊尼基

飓风伊尼基(Hurricane Iniki)于1992年9月5日形成,是有纪录以来吹袭夏威夷州的最强飓风。1990至1995年间,受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太平洋的热带天气活动非常活跃,伊尼基便是在此期间形成,是1992年太平洋飓风季的11个中太平洋热带气旋之一。9月8日,气旋达到热带风暴强度,次日又进一步强化成飓风。伊尼基转向北上,于9月11日以最高强度吹袭考艾岛,其风速达到每小时230公里,已属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四级飓风标准,不但是1982年的飓风伊娃过后首场袭击夏威夷州的飓风,还是1959年的飓风多特之后首场吹袭该州的大型飓风。9月13日,伊尼基在夏威夷州和阿拉斯加州之间的中途海域消散。 气旋共造成6人死亡,经济损失约有18亿美元(1992年美元),是美国历史上造成破坏最严重的飓风之一,也是有纪录以来东太平洋造成破坏最大的飓风之一。伊尼基来袭数周前,飓风安德鲁刚刚袭击佛罗里达州,创下单场热带气旋损失数额的新纪录。 中太平洋飓风中心未能提前24小时发出任何热带气旋警告或观察预警,但考虑到缺乏预警,风暴的致死人数并不多。考艾岛受灾程度最重,有1400余套房屋被毁,另有5000余套严重受损。气旋的风眼虽未直接从欧胡岛上空经过,但该岛仍因狂风和风暴潮遭受中等程度破坏。.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颶風伊尼基 · 查看更多 »

颶風伊歐凱

飓风伊欧凯(--)又名台风伊欧凯(--),是有纪录以来中太平洋出现的最强热带气旋。作为2006年太平洋飓风季期间中太平洋形成的首场风暴,伊欧凯创下多项纪录,不但纵横太平洋达17天之久,而且强度先后3度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五级飓风标准。 气旋由夏威夷州以南较远处的热带辐合带发展而成,由于水温较高,风切变极少,还有良好的外流推波助澜,伊欧凯迅速增强,在48小时内就从热带低气压强化成四级飓风。8月22日晚,风暴快速弱化成二级飓风,然后从约翰斯顿环礁上空经过。两天后,气旋又因外界环境有利而得以快速增强,于8月25日达到五级飓风标准并在不久后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伊欧凯继续向西行进,其强度反复波动,于8月31日以风力时速249公里强度从威克岛附近经过。风暴接下来转朝西北方向移动,之后又转向北上,并在此期间逐渐弱化,于9月6日转变成温带气旋。系统残留加速向东北前进,最终进入阿拉斯加州上空。 无论是在飓风还是台风时期,伊欧凯都没有对中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任何人口常住地区构成影响。约翰斯顿环礁有12人在风暴来袭期间躲进飓风掩体,他们估计气旋风速超过每小时160公里,对岛上树木构成破坏,但鸟类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台风在威克岛构成中等程度破坏,部分建筑受损,房屋的屋顶被刮掉,损失总额约8800万美元(2006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幸而所有军事人员均已撤离,岛上基础设施也都完好无损。伊欧凯的温带残留之后还在阿拉斯加州海岸沿线产生强烈风暴潮,引起海滩侵蚀。.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颶風伊歐凱 · 查看更多 »

飞行优异十字勋章

飞行优异十字勋章(Distinguished Flying Cross),或譯傑出飛行十字勳章,是一项美军跨军种通用勋奖,授予“于1918年11月11日之后,飞行任务时表现出英勇行为或有特殊功绩者。” 在此之前立功的人员也可被授予此奖,前提是他未因此功而被授予荣誉勋章、傑出服役十字勳章、海军十字勋章、空军十字勋章和优异服役勋章。.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飞行优异十字勋章 · 查看更多 »

飓风埃丝特

飓风埃丝特(Hurricane Esther)是第一个经卫星地图发现的热带气旋,也是1961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5个热带气旋、第5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5场飓风,于9月10日由佛得角群岛最南端西南偏西方向数百英里海域的一片扰动天气区域发展形成。低气压向西北方向移动,于9月11日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并获命名为“埃丝特”(Esther),并在次日增强为飓风。9月13日清晨,埃丝特蜿蜒向西移动并强化成大型飓风。接下来4天的时间里,风暴都保持在三级飓风强度,并逐渐朝西北偏西转向。9月17日晚,埃丝特增强成四级飓风,并于次日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230公里的最高强度。9月19日,风暴在北卡罗莱纳州近海向东北偏北蜿蜒行进,并在逼近新英格兰的过程中开始减弱,于9月21日降为三级飓风。次日清晨,埃丝特转向东进并迅速减弱成热带风暴。 接下来系统的行进路径形成了一个大范围的气旋环,再与9月25日迂回北上。次日清晨,埃丝特吹袭鳕鱼角,再在几小时后进入缅因湾。9月26日晚,风暴在缅因州东南部登陆,然后减弱成热带低气压,并在魁北克东南部上空转变成温带气旋。系统残留之后还持续存在了约12小时,于9月17日清晨消散。北卡罗莱纳州和新泽西州受到的影响很小,主要局限于强风和轻度海滩侵蚀,还有因风暴潮引发的沿海洪灾。纽约州因狂风而遭受了严重的农作物损失,还有超过30万电力用户失去供电。大浪造成沿海洪灾并令多艘游艇受损。马萨诸塞州也出现了与纽约州类似的情况。此外,有些地区的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导致地下室、地势低洼的道路和地下通道被淹。总体而言,埃丝特造成的损失较小,共计约为600万美元(1961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但是,风暴还造成美国海军的一架飞机在百慕大以北约190公里的大西洋海域坠毁,导致7人丧生。.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飓风埃丝特 · 查看更多 »

飓风卡特里娜

飓风卡特里娜(Hurricane Katrina)是2005年8月出現的一個五級颶風,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造成了嚴重破壞。2005年8月25日,颶風以一級颶風的強度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陆,8月29日破晓时分,再次以三級颶風的強度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外海岸登陆。登陆超过12小时后,才減弱为熱帶風暴。由於颶風卡崔娜對美國地區造成空前的災難,已遭除名。.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飓风卡特里娜 · 查看更多 »

飓风级沿海巡逻艇

颶風級近岸巡邏艇(Cyclone-class coastal patrol ship)为美国海军所使用的一個近岸巡逻艇級別。此級的船艦大部分都是在1992年至1994年間服役。 该级舰船主要任务是执行沿海巡逻及监视封锁,其重要的近海行动突出了海军的战略:“由海至陆”;同时,还为海豹突击队 和其他特种部队提供全套的任务支援。飓风级舰船被赋予海军特种作战任务。 在其全数13艘中,9艘以诺福克为母港进行作业,其余4艘则落户加州聖地牙哥的。在事态紧急时,为海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提供一个快速,稳定的平台来应付低烈度冲突。 2011年,3艘曾经租借予 美国海岸警卫队的飓风级沿海巡逻艇已回归海军,另外一艘则捐赠予菲律宾海军。其余10艘,5艘以小溪为母港,5艘按照前沿部署轮调到巴林。 “夏马风号”、“龙卷风号”及“和风号”于2011年回到海军并重新入役。 租借予海岸警卫队舰船,被赋予形形色色任务,包括搜救、拦截、登船检查前往美国港口的外国船只。 飓风级设计寿命为15年,但是连最新的服役年限也远低於此数。2011年月,所有在役舰船因壳体疲劳而被召回。在检查后再决定是否整修或者除役。 2012年,大部分飓风级被部署到波斯湾,以应付伊朗的潜在威胁。 截至2015年,美國海軍的13艘颶風級中有10 艘已部署到波斯灣,應對與伊朗的潛在衝突。該級的其餘三艘船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Mayport海軍站,主要與美國海軍部隊指揮部(USNAVSO)/ 美國第四艦隊進行毒品攔截工作。.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飓风级沿海巡逻艇 · 查看更多 »

飓风鲍勃

飓风鲍勃(Hurricane Bob)是1991年大西洋飓风季第二场获命名的风暴和首场飓风,也是有纪录以来在新英格兰造成损失最严重的飓风之一,于8月16日经巴哈马附近的低气压区发展而成。低气压稳步增强,于8月16日晚成为热带风暴并获名“鲍勃”。气旋以热带风暴强度沿弧形路径朝西北偏北移动,于8月17日升级成飓风后又转朝东北偏北前进。8月18至19日,风暴掠过北卡罗来纳州的外滩群岛,随后强化成大型飓风(强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达到三级或以上的飓风)。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185公里的最高强度后,鲍勃在逼近新英格兰期间略有减弱。 8月19日,气旋以二级飓风强度两次登陆罗得岛州,第一次是在布洛克岛,第二次是在纽波特,成为这年大西洋飓风季中唯一登陆美国本土的飓风。风暴继续深入内陆并快速减弱,在进入缅因湾期间降级成热带风暴。此后不久,鲍勃于8月20日清晨以强烈热带风暴强度登陆缅因州,数小时后又进入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然后转变成温带气旋。到了8月21日,气旋残留已穿越纽芬兰岛重返大西洋开放水域,然后长途跋涉经过北大西洋,最终于8月29日在葡萄牙以西近海消散。 受鲍勃影响,新英格兰普遍受到重创,损失总额高达15亿美元(1991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是当时美国历史上造成损失第二严重的飓风,并且截至2015年还能排到第32位,飓风还造成17人遇难。大部分损失和人员丧生都是因狂风和恶劣海况引起,风暴途经区域经确认还出现六场龙卷风。截至2016年8月,鲍勃依然是最后一场以飓风强度直接吹袭新英格兰各州的热带气旋。.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飓风鲍勃 · 查看更多 »

飓风金格

飓风金格(Hurricane Ginger),是1971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8个热带气旋和第5个飓风,其作为热带气旋的持续时间从9月6日开始到10月3日为止,长达27.25天,这其中从9月11至30日的20天里达到了飓风强度。风暴在巴哈马东北方向形成,之后的九天里总体向东或东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增强到每小时175公里的最大风速。9月14日,金格的行进速度放缓并逐渐转向朝西,于9月23日在百慕大附近经过,产生了狂风和巨浪,但没有给当地造成损失。 飓风金格在位于大西洋西部上空时成为破风计划的最后一个目标,该计划旨在通过向热带气旋的雨带中投放碘化银来削弱其强度。风暴于9月30日以飓风的最低标准袭击了北卡罗莱纳州,给海岸沿线带去了狂风,导致部分地区停电。大雨导致城镇被淹,农作物受损严重,损失了300万蒲式耳玉米和100万蒲式耳大豆。该州遭受的经济损失估计达到1000万美元(1971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风暴还给更北部的中大西洋各州带去了中等程度降雨和大风,不过除北卡罗莱纳州外,没有其他地区出现严重损失的报道。.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飓风金格 · 查看更多 »

飓风艾琳娜

飓风艾琳娜(Hurricane Elena)是一场于1985年8月末到9月初对美国墨西哥湾中部沿岸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的热带气旋。这场飓风在劳动节周末期间对多个热门旅游景点构成威胁,由于其行踪动向飘忽不定,气象部门的预测准确度很低,因此引发了空前程度的撤离行动。风暴在佛罗里达州西南部到路易斯安那州东部之间地区肆虐,给这些地区的财产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另外还有多个州受到影响。艾琳娜于8月28日在古巴附近发展形成,以纵向经过该岛期间没有造成什么影响,接下来系统进入墨西哥湾并继续增强。起初的预测认为气旋将袭击美国墨西哥湾中部沿海地区,但飓风却于8月30日出人意料地调头向东,其移动速度在佛罗里达州锡达礁以西约80公里海域减缓。气象部门又预计风暴会继续东进穿越佛罗里达州,但艾琳娜却又调头朝西,最终于9月2日以三级的大型飓风强度从密西西比州比洛克西附近登陆。风暴登陆后迅速减弱,于9月4日消散。 飓风出人意料地数次改变前进方向,导致美国的撤离人数创下和平时期的新纪录。根据气象部门预测的风暴位置,各地政府官员多次发出疏散建议或强制撤离令,墨西哥湾沿岸部分地区的大量居民和游客在几天的时间里被迫两次从所在地区离开。单佛罗里达州就有约125万人逃离,整个地区的撤离人数达到近200万。防灾准备工作总体上进行得井然有序,但风暴避难所包括住宿在内的各种资源都已捉襟见肘,许多灾民试图无视政府的撤离令返回家园。多个地区收到了热带气旋警告,气象部门在风暴来袭数天前就特别强调了其巨大破坏力。 艾琳娜在佛罗里达州西部近海缓慢移动,导致了严重的海滩侵蚀,许多沿海建筑、道路和海塘受损,特别是那些老旧失修的建筑物。包括锡达礁和多格岛在内的多个岛屿以及沿海地区所受破坏最为严重,飓风还在内陆催生了多场龙卷风,对移动房屋和社区构成破坏。这场飓风对阿巴拉契科拉湾的牡蛎产业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导致大量牡蛎死亡,其赖以生存的许多珊瑚礁也被摧毁,数以千计的工人因此失业。阿拉巴马州的多芬岛经受了时速高达210公里的阵风和强烈风暴潮的摧残,该岛是受这场风暴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有成百上千的房屋受损或被毁。阿拉巴马州的其他沿海地区也遭受了程度相当可观的破坏,该州和密西西比州内陆的美洲山核桃和大豆作物受到沉重打击。 密西西比州有超过1.3万套房屋受损,约200套被彻底摧毁。该州与阿拉巴马州边界上包括帕斯卡古拉在内的多个城市暂时封闭,许多民宅、学校和企业经受了大范围破坏,杰克逊县戈蒂埃与外界的联系完全中断。格尔夫波特地区的破坏程度明显因多场龙卷风而加剧,但这些龙卷风的存在没有得到证实。远至路易斯安那州东部的部分地区都受到了风害的影响。共计有9人因飓风遇难,其中德克萨斯州有两人被离岸流卷走,佛罗里达州3人,路易斯安那州2人,阿肯色州1人,还有一人是在墨西哥湾因事故丧生。全美的经济损失总额达到13亿美元(1985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有55万人受到停电的影响。艾琳娜过去后,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宣布阿拉巴马州、密西西比州和佛罗里达州部分地区成为联邦灾区,当地灾民因此可以获得临时住房和财政援助。由于风暴造成了重大损失,其名称“艾琳娜”因此从大西洋风暴命名名单上退役,以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时使用。.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飓风艾琳娜 · 查看更多 »

飓风法比安

飓风法比安(Hurricane Fabian)是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于9月初吹袭百慕大的一个强劲佛得角型飓风,也是该飓风季第六个获得命名的风暴,第四个飓风和第一个大型飓风。费边源于8月25日大西洋热带海域的一股东风波,在北面一个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下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并在进入一片海面温度较高,风切变很小的利好环境后稳步加强。9月1日,风暴达到了风力时速230公里的最高强度,然后转向北上并缓慢减弱。9月5日,费边以风速每小时195公里强度直接吹袭了百慕大。经过该岛后,飓风转向东北,于9月8日转变为温带气旋。 法比安是继1963年的飓风阿琳(Arlene)以来袭击百慕大的最强飓风,并且也是1926年以来给该岛造成损失最惨重的风暴和第一个造成人员丧生的飓风,其产生的狂风造成了中等程度的破坏,整个岛上有许多屋顶被毁。飓风引发强烈的风暴潮,导致该岛北部的堤道上有四人死亡,两岛间这条仅有的通道也被迫临时封闭。濒临灭绝的百慕大海燕也受到这场飓风的威胁,有十处巢穴被摧毁,不过志愿者将该物种运送到了更安全的地点。强烈的涌浪在波多黎各北部和多明尼加共和国造成了破坏,美国大西洋沿岸也有四人淹死。飓风法比安共计导致8人遇难,经济损失约3亿美元(2003年美元,相当于年美元)。.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飓风法比安 · 查看更多 »

豪兰和贝克群岛

豪兰和贝克群岛(Howland and Baker Islands),为美国無建制領地,无常住居民。是太平洋中部的两个珊瑚礁岛,位置靠近赤道,西南距夏威夷约2575公里。气候特点为降水少,多有风。地势低平,四周有暗礁环绕。无淡水资源,一般只对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开放。豪兰岛目前为为夏威夷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航空中转站。美国海岸警卫队每年巡视豪兰岛和贝克岛。两岛无港口,仅有小船停泊区。.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豪兰和贝克群岛 · 查看更多 »

貝瑞塔M9手槍

貝瑞塔M9手槍(美國軍方正式名稱:Pistol, Semiautomatic, 9mm, M9)是美軍在1990年起裝備的制式手槍,由意大利貝瑞塔92F(早期型M9)及92FS衍生而成。.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貝瑞塔M9手槍 · 查看更多 »

越南共和國海軍

越南共和國海軍(Hải quân Việt Nam Cộng hòa;縮寫HQVNCH),一般稱南越海軍,是越南共和國軍的海軍部門。英語中常簡稱「VNN」。首批艦艇自法國購入,隨著1955年成立越南共和國海軍部隊後,艦艇改由美國供應。隨著美國軍援和越南戰爭擴大,越南共和國海軍一度以官兵42,000名、兩棲艦船672艘、反水雷艦20艘、巡邏艦450艘、勤務船56艘和戎克船242艘的規模,成長為當時世界最龐大的海軍之一。.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越南共和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越南服役獎章

越南服役獎章(Vietnam Service Medal)是美國的一項跨軍種通用勳獎。該勳獎根據美國總統詹森簽發的第11231號行政命令,於1965年7月8日設立,為美軍在越戰中的主要勳獎。 在越南服役獎章設立之前,所有在越南及相關東南亞戰區服役的美軍,均獲頒武裝部隊遠征獎章。不過越南服役獎章設立後,美軍可按國防部劃分的戰役時期,向人員紀錄中心申請,將1961年至1965年間獲頒的武裝部隊遠征獎章,轉換成越南服役獎章;然而美軍不可以將越南服役獎章轉換為武裝部隊遠征獎章。 1973年美國與北越簽下巴黎和平協約時,國防部一共為海陸空三軍劃分了29場戰役。每參與一場戰役的美軍個體或編制單位,可在其韓國服役獎章加上一枚銅質服役星章(即戰鬥之星);每五場戰役可換算為一枚銀質服役星章。其時陸軍、海軍、空軍、陸戰隊及海岸防衛隊均認可了17場戰役,但各軍種的戰役時期劃分並不一致。 1975年越戰即將結束之際,海軍及空軍分別在金邊(鷹遷行動)及西貢陷落(常風行動)中撤僑;而海軍、空軍及陸戰隊又在越戰後不久參與了馬亞圭斯號貨船事件。參與這些行動的美軍,起初獲頒武裝部隊遠征獎章(每個行動一枚),但海軍、國會及國防部對此一直有爭議。到2003年,國會及國防部對此終有定案:參與鷹遷行動的美軍,仍舊獲頒武裝部隊遠征獎章;參與常風行動的海軍、陸戰隊及空軍,可將武裝部隊遠征獎章轉換為額外一枚越南服役獎章;而參與馬亞圭斯號貨船事件的美軍,繼續獲頒武裝部隊遠征獎章。 參與鷹遷行動及常風行動的美軍,可同時獲頒人道主義服役獎章。.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越南服役獎章 · 查看更多 »

跨灣隧道

跨灣隧道(Transbay Tube),也稱海湾隧道,是美國舊金山灣區捷運系統的一部分,位于加州舊金山灣下方,西端銜接舊金山市中心內的市場街地鐵隧道,以東則銜接至柏克萊、奧克蘭(屋崙)等東灣地區。隧道长,如果从隧道边最近的车站计算,长度共计。隧道在地表以下最深达到。 隧道的部件在地面组装,再由船只运至施工现场,然后沉入海底并固定(将管壁用沙砾和海床固定)。这种沉管式隧道不同于在岩层中破土前进的鑽挖式隧道。 这条隧道是湾区地铁初期计划的最后一部分。除里奇蒙-費利蒙線外的所有地铁线都通过这里,所以此隧道是湾区地铁里最繁忙的区间,在高峰期每小时会有2.8万人次通过,最短班距只有2分半。 地铁在隧道里可达到最高时速, 是均速 的两倍多。.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跨灣隧道 · 查看更多 »

鸽点灯塔

鸽点灯塔(Pigeon Point Lighthouse),或称鸽点灯站(Pigeon Point Light Station)是一座始建于1871年,用于引导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海岸往来船只的灯塔。它与一起被认为是美国西海岸线上最高的灯塔,并且依然为美国海岸警卫队所使用。鸽点灯塔位于加州一号公路线上,加州以南8公里处,处在圣塔克鲁兹和旧金山之间,这座高115英尺(约合35米)的白色石砌体灯塔拥有典型的新英格兰建筑风格。鸽点灯塔靠近公路干线,良好的位置和便利交通使得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此参观。 灯塔和周围区域已经作为鸽点灯站州立历史公园(Pigeon Point Light Station State Historic Park)被政府保护起来。鸽点灯塔也已被收录进美国国家史迹名录,并被指定为。 美国商业传媒集团的商标便是以该灯塔为原型制作的。.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鸽点灯塔 · 查看更多 »

麥可·弗拉納根

麥可·弗拉納根(Mike Flanagan,)是一名美國男導演、監製、編劇和剪輯師。他以擅長製作恐怖片而聞名,其著名作品如《》(2011年)、《》(2013年)、《》(2016年)、《鬼撕眠》(2016年)和《碟仙:惡靈始源》(2016年)。.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麥可·弗拉納根 · 查看更多 »

麥哥號驅逐艦 (DD-28)

麥哥號驅逐艦(舷號DD-28)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保爾丁級驅逐艦的七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麥哥為名的軍艦,以紀念1812年戰爭時期的海軍軍官愛德華·麥哥(Edward R. McCall)。 麥哥號在1909年於紐約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10年下水服役。接著麥哥號留在大西洋及墨西哥灣執勤。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麥哥號被派往英國及愛爾蘭海域,掩護協約國商船。戰後麥哥號在1919年退役,並在1924年轉到美國海岸防衛隊服役。1930年麥哥號回歸海軍,最後在1934年除籍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麥哥號驅逐艦 (DD-28) · 查看更多 »

麥克默多站

麥克默多站(McMurdo Station)是南極洲最大的科學研究中心,可容納1,258名住民,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南極計劃部門運作,位於麥克默多灣羅斯島的南部底處,約紐西蘭南方3,500公里。這是美國最大的南極研究站和他們半個大陸的後勤基地,所有前往和來自阿蒙森-史考特南極站的人員和貨物均先經過麥克默多。.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麥克默多站 · 查看更多 »

麥道加號驅逐艦 (DD-54)

麥道加號驅逐艦(舷號DD-54)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奧拜恩級驅逐艦的四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麥道加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墨戰爭時期的海軍軍官大衛·麥道加(David M. McDougal)。麥道加亦是1868年日本長州藩下關戰爭的美國軍艦指揮。 麥道加號在1913年於巴斯鋼鐵廠開始建造,在1915年下水服役,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接著麥道加號主要留在大西洋訓練及作中立巡航。美國參戰後,麥道加號被派往法國及愛爾蘭海域,掩護協約國船隻。戰後麥道加號留在加勒比海巡航,在1922年退役。1924年麥道加號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期間曾參與搜救失事墜毀的阿克倫號飛船。1933年麥道加號回到海軍,在1935年除籍,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麥道加號驅逐艦 (DD-54) · 查看更多 »

远距离无线电导航系统

远距离无线电导航系统,英文缩写LORAN,为“Long Range Navigation”(远程导航)的缩写,中文音译为“罗兰”或“劳兰”,是在二战期间由美国开发的一种无线电导航及授时系统。目前已衍生了多个版本。.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远距离无线电导航系统 · 查看更多 »

迈阿密

迈阿密(Miami)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南角比斯坎湾、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和大西洋之间,是该州仅次于杰克逊维尔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迈阿密-戴德县最大的城市和县治所在。迈阿密还是迈阿密都会区中最大的城市,这个都市圈由迈阿密-戴德县、布劳沃德县和棕榈滩县组成,人口超过559万人,是美国东南部最大的都市圈,也是全美第四大都市圈。 迈阿密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在金融、商业、媒体、娱乐、艺术和国际贸易等方面拥有重要的地位,是许多公司、银行和电视台的总部所在。迈阿密还被认为是文化的大熔炉,受庞大的拉丁美洲族群和加勒比海岛国居民的影响很大(当地居民多使用西班牙语和海地克里奥尔语),与北美洲、南美洲、中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区在文化和语言上关系密切,因此有时还被称为“美洲的首都”。 2008年,迈阿密因其良好的空气质量、大量的植物被覆盖、清洁的饮用水、干净的街道和全市范围的垃圾回收计划而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干净的城市”。2009年,迈阿密还被瑞士联合银行评为美国最富裕城市和全球第五富裕城市。 邁阿密擁有美國第三高的天際線,全市超過300棟。是國際銀行在美國集中度最高的地方,不少全國性或國際性的公司亦在這裡設有辦公室。邁阿密港在過去20年都被公認為「世界郵輪之都」。.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迈阿密 · 查看更多 »

霍斯特·威塞尔

霍斯特·威塞尔(Horst Ludwig Wessel,)是一名德国纳粹活动家,于1930年被杀后,被追授为纳粹运动的英雄。他是歌曲《霍斯特·威塞尔之歌》,又称《旗帜高扬》(Die Fahne hoch)的歌词作者,这首歌曲是纳粹党的党歌,从1933年到1945年,也是纳粹德国的第二国歌。.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霍斯特·威塞尔 · 查看更多 »

范寧號驅逐艦 (DD-37)

范寧號驅逐艦(舷號DD-37)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保爾丁級驅逐艦的16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范寧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海軍軍官納芬尼爾·范寧(Nathaniel Fanning)。 范寧號在1911年於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12年下水服役。接著范寧號留在大西洋執勤。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范寧號被派往英國、愛爾蘭及法國海域,掩護協約國商船,期間曾迫使德國U-58號潛艇投降。戰後范寧號在1919年退役,並在1924年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1934年范寧號除籍,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范寧號驅逐艦 (DD-37) · 查看更多 »

阿古斯特维斯特兰AW109直升机

阿古斯塔韦斯特兰AW109(AgustaWestland AW109)是由意大利阿古斯塔韦斯特兰公司生产的轻型、双发、八座多用途直升机。 AW109于1971年8月4日首飞,目前单价约为630万美元。.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阿古斯特维斯特兰AW109直升机 · 查看更多 »

阿诺德·帕尔默

阿诺德·丹尼尔·帕尔默(Arnold Daniel Palmer,),美国著名职业高尔夫球手。自1955年起,他获得过数十个PGA巡回赛及冠军巡回赛的冠军。自1950年代电视体育节目得到普及之后,帕尔默是美国第一位广为人知的体育明星,他的高超球技和迷人风度吸引了大批球迷,也得到了“国王”这一昵称。同时,在高尔夫运动的推广过程中,他与杰克·尼克劳斯(Jack Nicklaus)、加里·普莱尔(Gary Player)并称“高球三巨头”。 早在1974年帕尔默就被列入世界高尔夫球名人堂,并在1998年荣获PGA巡回赛终身成就奖。.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阿诺德·帕尔默 · 查看更多 »

阿梅莉亚·埃尔哈特

阿梅莉亚·瑪麗·埃爾哈特(Amelia Mary Earhart,,)是一位美國女性飛行員和女权运动者。埃爾哈特是第一位获得飞行优异十字勋章、第一位独自飞越大西洋的女飞行员。她还创了许多其他纪录,将自身的飞行经历編寫成非常畅销的書籍,並協助建立了一个女飞行员组织Lovell 1989年,152页。 1937年,當她嘗試全球首次環球飛行時,在飛越太平洋期間失蹤。至今为止,她的生活、生涯和消失一直使人神往。.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阿梅莉亚·埃尔哈特 · 查看更多 »

蘇馬峰

蘇馬峰是南極洲的山峰,位於帕爾默地,處於奧弗頓峰西北面3公里,屬於德斯科山脈的一部分,以美國海岸防衛隊的隊長命名,現時由南極條約體系管理。.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蘇馬峰 · 查看更多 »

赫洛崖

赫洛崖是南極洲的山崖,位於羅斯島,處於埃里伯斯火山北側,海拔高度約3,525米,以美國海岸防衛隊直昇機命名,現時由南極條約體系管理。.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赫洛崖 · 查看更多 »

蒙托克

蒙托克(Montauk),或譯蒙淘克,是一個位在美國紐約州長島東端的村落與人口普查指定地區(CDP)。行政上,蒙托克是蘇福克郡(Town of East Hampton, NY)的一部份。根據2010年的普查,此地有3,326名居民。 由於蒙托克所在的(South Fork)是長島最東端的突出點,以往美國陸海空軍與海岸防衛隊都曾在此地駐紮。位在蒙托克最東端的(Montauk Point Light)是紐約州最早設置、也是全美歷史第四悠久的燈塔。.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蒙托克 · 查看更多 »

邊防機構

邊防機構是一種專司國境防衛事務的政府機構,可能屬於國家安全部門、軍隊單位或警察單位,其主要任務是執行邊境管制、維持邊境完整、防止非法人物及貨物出入境。在通常情況下,邊防機構的人員仍屬於政府中的公務員系列。不同地區的邊防機構各有獨特官方名稱、勤務管轄範圍。.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邊防機構 · 查看更多 »

邵號驅逐艦 (DD-68)

邵號驅逐艦(舷號DD-68)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桑普森級驅逐艦的六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邵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法准戰爭時期的海軍軍官約翰·邵(John Shaw)。 邵號在1916年於馬爾島海軍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17年下水服役。邵號服役當日,離美國國會宣佈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僅相去三日。接著邵號由太平洋調往大西洋,派往法國及愛爾蘭海域,掩護協約國船隻。期間邵號曾與護航商船相撞,造成嚴重損傷。復修後戰爭已經告終,而邵號則留在加勒比海巡航,在1922年退役。1926年邵號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在1933年重返海軍。1934年邵號除籍,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邵號驅逐艦 (DD-68) · 查看更多 »

银星勋章

银星勋章(Silver Star)是一项美军跨军种通用勋奖,它是美国联邦军事勋奖中等级最高的军事奖章,也是能够颁发给美国军队各军种第三高等级的,为了表彰面对敌人时的英勇行为的军事奖章。 银星勋章区别于服务十字勋章的地点在于英勇行为的等级较低,并且不要求获得者当时在一个责任重大的位置上(如战斗的指挥官)。 空军飞行员成为空战王牌(击落五架飞机或以上)后,就被认为满足了授予银星勋章的条件,因为这要求飞行员多次主动的冒着生命险,成功的在空战中击落敌机。 在第一次大战中因英勇行为获得的士兵可以申请将该标志更换为银星勋章。英勇单位集体嘉奖被认为是一个战斗单位等级的银星勋章。.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银星勋章 · 查看更多 »

里花島

里花島(Lehua)是夏威夷的新月形小島,離尼豪島北岸只有,位於考艾島正西邊約。這個無人島面積共。里花島是夏威夷州指示的海鳥保護區,由夏威夷土地及自然資源部(Hawaii Department of Land and Natural Resources)和美國海岸防衛隊管理。.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里花島 · 查看更多 »

金銀島 (舊金山)

金銀島(英文:Treasure Island),是美國舊金山灣裡一個位於舊金山和奧克蘭之間的人工島,為舊金山的一個新興社區。在行政區劃上,金銀島全島都位於管轄範圍向舊金山灣延伸甚深、甚至包含東岸阿拉米達島一角的舊金山市區內。金銀島在南端由一個小地峽與相連。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金銀島和耶巴布宜納島總共有陸地面積2.334平方公里(0.901平方英里),2010年人口普查時的人口為2,500人。島的名稱源自於著名小說《金銀島》,作者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曾於1879至1880年間居住於舊金山。 為了舉辦1939年的金門國際博覽會(Golden Gate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金銀島於1936至1937年間由舊金山灣底清淤的泥土填海而成。為了紀念博覽會的舉行,金銀島被列入加利福尼亞州歷史地標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海軍因戰爭緊急需要於1942年4月17日向舊金山取得金銀島,戰後海軍持續使用島上的直到1997年關閉為止,2008年國會通過將島上土地,除了保留給聯邦公路管理局、勞工部、和海岸防衛隊的部分外,無償轉移給舊金山。 2011年6月8日舊金山市監事會議核准金銀島一項可容納1.9萬人的新社區開發案,由威爾森·米林·蘇利文(Wilson Meany Sullivan)、林納城市房地產公司(Lennar Urban)和肯伍德投資顧問公司(Kenwood Investments)在未來的20至30年間進行。 一項耗資15億美元,名為「金銀島開發案」的重開發計劃於2012年開始被執行。這個計劃將於島上增加最多8,000個住房單位、14萬平方英呎(13,000平方公尺)的商務和商店空間、10萬平方英呎 (9,300平方公尺) 的辦公室空間、三間飯店、和300英畝的公園。.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金銀島 (舊金山) · 查看更多 »

艾德·巴斯

艾德·巴斯(Edward Perry "Ed" Bass,)是一位居住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思堡的商人、金融家、慈善家与环保人士。他于1987-1991年资助建成了人造封闭生态系统“生物圈二号”。 Edward Perry "Ed" Bass (born) is a businessman, financier, philanthropist, and environmentalist who lives in Fort Worth, Texas.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艾德·巴斯 · 查看更多 »

艾利斯·哈利

亚历山大·莫里·帕尔默·“亚历克斯”·哈利(Alexander Murray Palmer "Alex" Haley,),是一位美國作家。他最出名的作品是1976年出版的《根》和《麥爾坎·X自傳》Stringer, Jenny (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in English (198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275。.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艾利斯·哈利 · 查看更多 »

艾門號驅逐艦 (DD-35)

艾門號驅逐艦(舷號DD-35)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保爾丁級驅逐艦的14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艾門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國內戰時期的海軍少將丹尼爾·艾門(Daniel Ammen)。 艾門號在1910年於紐約造船廠開始建造,在同年下水,於1911年服役。接著艾門號留在大西洋執勤,曾協助美軍在坦皮科事件後入侵墨西哥。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艾門號被派往愛爾蘭及法國海域,掩護協約國商船。戰後艾門號在1919年退役,並在1924年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1934年艾門號除籍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艾門號驅逐艦 (DD-35) · 查看更多 »

雷蒙德·洛威

雷蒙德·費拿·洛威 或譯 雷蒙·洛伊(該譯名被廣泛中文學術著作引用)、洛伊威等名,(Raymond Fernand Loewy,),生於法國巴黎,20世紀最著名的美國工業設計師之一與美國工業設計奠基人,在平面設計與企業識別系統設計上也頗有成就,大部分的職業生涯在美國度過,對美國文化造成深遠的影響。他著名的設計包括殼牌石油標識、灰狗巴士、賓州鐵路GG1和S1型機車、的雪茄包裝、、史都貝克以及空軍一號的塗裝。設計生涯長達70年之久。.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雷蒙德·洛威 · 查看更多 »

虚拟战场系统

虚拟战场空间(Virtual Battle Space,簡稱 VBS或VBS1)是波希米亞互動工作室為國家軍事训练及教导指挥而開發的一款战术训练使用的3D軟件,作為一款國家軍用战术训练軟件,只供給國家軍事組織使用,不是作民用娱乐的,应用范围当今美军及许多北约国家正规部队及军事组织的专业军事训练,虚拟战场系统的操作玩法都是以民用娛樂的武裝突襲以及閃點行動大至一樣,只是比這兩款遊戲的內容較專業化以及沒有關卡任務內容。虚拟战场系统應該也可以算是一隻武裝突襲以及閃點行動的遊戲,內容比较专业化版的軍用战术训练遊戲。 虚拟战场系统软件发行时间為2002年。在一些中國以及外國網站亦有流傳軟體的BT下載。.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虚拟战场系统 · 查看更多 »

陈炯明

炯明(),字競存,绰号「阿--」,惠州府海豐縣人,曾經出任粤军总司令、广东省省长、中华民国陆军部陆军总长兼内务部内务总长及中国致公党首任总理。他主政广东期间推动广东建设,设立广州市。陈炯明為無政府主義者,政治上主张联省自治,他反对以武力統一北方,并且因此驅逐其曾經支持的孫中山。最后陈炯明被孫中山打敗,退居香港。.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陈炯明 · 查看更多 »

M240通用機槍

M240,正式名稱為M240 7.62毫米通用機槍()是美國軍隊對FN MAG(,意為:通用機槍)槍族的官方編號,一挺可散式彈鏈供彈及氣動式操作的中型通用機槍,發射7.62×51毫米北约口徑步枪子彈。 M240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在美國軍隊所使用。它被廣泛地給步兵,以及地面車輛、船舶和飛機所使用。儘管並不是現役而言最輕的中型通用機槍,它卻以高度重視其堅實及可靠性,並且也可以在北約成員國之間的標準化之中被視為是一個主要的優勢。 其所有的衍生型都是以可散式彈鏈作為其供彈方式,並且能夠發射各個種類的7.62毫米北約口徑彈藥。一些M240的衍生型更可以使用不可散式彈鏈作為其供彈方式,只是需要更換幾個很容易就抽換的零件就可。不同版本之間會因為受到一些可互換性的零件的限制以致不同版本之間的重量和一些功能都有顯著的差異。最初美軍使用的M240在比利时生產。目前的M240系列則是由國營赫斯塔爾(,簡稱:FN)在美国的全資分公司國營赫斯塔爾生产有限公司()在南卡罗来纳州哥倫比亞市所生產。 M240B和M240G(參見衍生型章節)通常是以其內置的兩腳架、、車輛台座裝載或是遙控武器站的方式協助射擊。關於三腳架的使用, 美國陸軍主要使用,而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M2三腳架的稍微更新型M122三腳架。.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M240通用機槍 · 查看更多 »

M242巨蝮式鏈炮

M242巨蝮式鏈炮()是一門由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麥道)研製、目前由(簡稱:ATK)生產的,发射北約口徑機炮炮彈。它被美國軍隊、以及北約和其他一些國家的軍隊的地面作戰車輛和船隻所廣泛應用。該武器本來由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後來被波音公司收購)所設計和生產;但現在它已經交由美國亞利桑那州梅薩市的阿連特科技系統公司(ATK)所生產。 這是一門可以半自動或全自動模式射擊的电动机(外力)供電、鏈條驅動式單管武器。它是由一條金屬製連結式彈鏈供彈,並具有雙向輸彈槽使其能夠左右兩邊同時供彈。“鏈槍/炮”這個術語源於該類型的機炮使用鏈條來回地驅動槍機。該機炮可以摧毀輕型裝甲車輛和空中目標(例如直升機和低速飛行的飛機)。它也可以壓制敵軍陣地,例如暴露於外的部隊、被挖入深處的位置以及被佔領的建成區。該武器的標準射速是180發/分鐘,其有效射程為3,000公尺(3,280.84码,9,842.52英尺),具體取決於所使用的彈藥類型。.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M242巨蝮式鏈炮 · 查看更多 »

Mk 14增強型戰鬥步槍

美國海軍Mk 14增強型戰鬥步槍(,簡稱:)是一枝由美国擊發調變式軍用戰鬥步槍,利用可拆式彈匣發射火力強大的7.62×51毫米北约口徑制式步枪子彈。它是M14戰鬥步槍的一個衍生型,原本專為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以下的單位所使用,例如美國海軍海豹部隊、三角洲部隊和任務具體的官方發展援助單位。 Retrieved on September 23, 2008.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Mk 14增強型戰鬥步槍 · 查看更多 »

Mk12 5吋38倍徑砲

美國海軍於1934年研發之砲架及砲塔組合舰炮。美國海軍多配合Mk.37 GFCS射控系統使用,是作為驅逐艦主砲或大型軍艦防空砲裝備。.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Mk12 5吋38倍徑砲 · 查看更多 »

MP40冲锋枪

MP40衝鋒槍(Maschinenpistole 40),常被稱為「施邁瑟衝鋒槍」,是一種為方便大量生產而設計,與傳統槍械製造觀念不同的衝鋒槍,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使用最廣泛、性能最優良的衝鋒槍。.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MP40冲锋枪 · 查看更多 »

SH-3海王直昇機

SH-3「海王」直升機(SH-3 Sea King,在製造商內部則另使用 S-61的編號),是一款雙引擎反潛直升機,由美國直升機製造商西科斯基飞机公司設計製造,服役於美國海軍和其他多國。除了在美國本土製造外,並授權給日本、英國、義大利等國家的特定廠商自行製造。除了軍用的SH-3之外,也有民用的雙生版本。.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SH-3海王直昇機 · 查看更多 »

SIG P228手槍

SIG P228是由SIG Sauer研製及生產的一把緊湊型軍用型半自動手槍,是SIG P226手槍的緊湊型版本,發射9×19毫米手槍子彈。.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SIG P228手槍 · 查看更多 »

SIG P229手槍

SIG P229是由西格-紹爾研製及生產的一把緊湊型軍用型半自動手槍,是SIG P226手槍的緊湊型版本,發射9×19毫米、.40 S&W、.357 SIG和.22 LR手槍子彈。.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SIG P229手槍 · 查看更多 »

SIG Pro手槍

SIG Pro是由西格-紹爾生產的一把全尺寸軍用型半自動手槍,發射9×19毫米、.40 S&W和.357 SIG這三種手枪子彈。這是上述所有槍械公司第一種使用聚合物底把的手槍以及第一種設有內置通用配件導軌和可更換式握把的手槍之一。該槍採用彈匣,在護身方面具有可令人信服的優異性能。.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SIG Pro手槍 · 查看更多 »

SR-25狙擊步槍

SR-25是一款由尤金·斯通纳设计、奈特軍械公司出品的半自动步枪。.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SR-25狙擊步槍 · 查看更多 »

T-6德州佬式教練機

T-6德州佬式教練機(T-6 Texan)是一種由美國北美(North American)飛機公司設計、製造的單引擎縱列雙座設計初級教練機,自二戰以來被用於訓練美國陸軍航空軍,美國海軍,英國皇家空軍和其他英聯邦空軍部隊以及與美國盟邦的飛行員,為近代初級教練機中最具代表性的機種之一。 陸軍航空隊稱它為:AT-6,海軍稱它為:SNJ,英國皇家空軍稱它為:Harvard。除了軍事用途外也是一架受歡迎的收藏或運動競賽飛機(包括修復或新複製〔複刻版〕)。.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T-6德州佬式教練機 · 查看更多 »

U.S. Coast Guard

#重定向 美国海岸警卫队.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U.S. Coast Guard · 查看更多 »

柏德森號驅逐艦 (DD-36)

柏德森號驅逐艦(舷號DD-36)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保爾丁級驅逐艦的15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柏德森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法准戰爭及1812年戰爭時期的海軍軍官丹尼爾·柏德森(Daniel Patterson)。 柏德森號在1910年於克雷普父子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11年下水服役。接著柏德森號留在大西洋執勤,曾協助美軍在坦皮科事件後入侵墨西哥。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柏德森號被派往英國、愛爾蘭及法國海域,掩護協約國商船。戰後柏德森號在1919年退役,並在1924年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1934年柏德森號除籍,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柏德森號驅逐艦 (DD-36) · 查看更多 »

极度深寒

《极度深寒》(Cold Fear)是一款由Darkworks开发、育碧软件发行的生存恐怖游戏。游戏中玩家扮演美国海岸警卫队队员汤姆·汉森,他被派遣调查一艘神秘的俄国捕鲸船“东方精灵”,当时该船航行在白令海峡上。汉森发现该船已被有敌意的俄国士兵和体内充满怪异寄生生物Exocel的丧尸占领,展开了他的冒险。 游戏中有不少恐怖元素,比如开门时丧尸会扑过来。游戏中还引入了体力槽系统,玩家作常规动作如奔跑时,体力会减少。.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极度深寒 · 查看更多 »

搜索与救援

搜索与救援(簡稱:搜救;英文:Search and Rescue,縮寫:SAR),又称搜索及拯救,是一種專業技術,是指於某些環境或者地方針對有可能受到傷害或者確認為已經受到傷害、甚至具有瀕臨死亡威脅的失蹤者進行搜索,並且對其進行救援行動;搜索与救援通常由接受過相關專業訓練的政府部門進行,最常見的包括消防、救護、警察及飛行救援隊伍等。執行搜索与救援時,亦可能包括使用到搜救犬等等。 先進國家及地區通常都會有相關單位,至於國際水域則是依據《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所劃分的轄區,由相關的國家或者地區負責。北極地區則是根據於2011年5月所發布的《北極搜索和營救協定》所決定搜索与救援的誰屬責任。另外,聯合國設有國際搜救諮詢小組,負責促進各國及地區的相關單位的訊息交流。.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搜索与救援 · 查看更多 »

東風冰川

東風冰川是南極洲的冰川,位於羅斯島東南部,流經特羅爾山,與特羅爾山匯流後注入福格灣,以美國海岸防衛隊的破冰船命名,現時由南極條約體系管理。.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東風冰川 · 查看更多 »

機械化登陸艇

機械化登陸艇(Landing Craft Mechanized,LCM),是一種設計用來近海載運武裝人員或物資的艦載小艇,又因放下擋板時外型類似畚斗,於八二三炮戰時,被金門百姓稱為畚斗船。 登陸艦由於目標較大,容易被敵火擊中而沉沒,而登陸艇的目標較小,故LCM以往的軍事用途是在敵方火力強大時放出。 過去的LCM本身並無遠航能力,必須依賴船塢登陸艦(LSD)駛近約3海浬處,打開閘門注水後,才能搶灘運補;現代因為軍事科技的發展,一些國家自製的高速機械化登陸艇也有相當的進步,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南韓、西班牙、英國等。.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機械化登陸艇 · 查看更多 »

橫田飛行場

橫田飛行場(,Yokota Air Base,)是位於日本東京都多摩地域西部的駐日美軍基地,一般通稱為橫田基地或--。 基地位置位於拜島車站北側與東福生車站東側,範圍橫跨福生市、立川市、昭島市、武藏村山市、羽村市、瑞穗町等共5市1町的行政區,為本州境內最大的美國空軍基地。除此之外,也是駐日美軍與美國第五航空隊的司令部所在地與遠東地區的主要基地。雖然是遠東地區全體的軍事空運中繼基地,但基地本身並未設有戰鬥部隊。 美国空军把五个“鱼鹰”式倾斜旋翼机调到横田基地。几个年以后“鱼鹰”的数量将会提高。美国空军也打算把四百五十军人调往横田基地为了服务倾斜旋翼机。.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橫田飛行場 · 查看更多 »

歐直AS365海豚直升機

欧直AS365“海豚”(Eurocopter SA365/AS365 Dauphin)是由歐洲直升機公司(最初是由法國宇航公司開發)所設計製造的中型通用直升機。該直升機的軍用版是AS365N2。海豚直升机是美國海岸防衛隊、中華民國(台灣)空中勤務總隊等多個國家或單位目前在使用的機型。.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歐直AS365海豚直升機 · 查看更多 »

比爾號驅逐艦 (DD-40)

比爾號驅逐艦(舷號DD-40)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保爾丁級驅逐艦的19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比爾為名的軍艦,以紀念探險家及美墨戰爭時期的海軍軍官愛德華·比爾(Edward Fitzgerald Beale)。 比爾號在1911年於克雷普父子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12年下水服役。接著比爾號留在大西洋及加勒比海執勤。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比爾號到愛爾蘭海域,掩護協約國商船。戰後比爾號在1919年退役,並在1924年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1930年比爾號回歸海軍,在1934年除籍,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比爾號驅逐艦 (DD-40) · 查看更多 »

汉密尔顿级巡逻舰

没有描述。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汉密尔顿级巡逻舰 · 查看更多 »

沙勒沃伊

沙勒沃伊(Charlevoix)是美国密歇根州的港口城市,位于密歇根湖、朗德湖和沙勒沃伊湖之间的松河沿岸。该城为美国海岸警卫队基地,也建有密歇根的第一座核电站。城市以港口处的一座13米高的灯塔为标志。比弗岛宗教王国的国王、摩门教斯特朗派领袖詹姆斯·耶西·斯特朗(James Jesse Strang)曾率众攻打沙勒沃伊,双方在城外的松河两岸发生枪战,史称松河之战(Battle of Pine River)。 C.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沙勒沃伊 · 查看更多 »

波爾特山

波爾特山是南極洲的山峰,位於維多利亞地的斯科特海岸,以美國海岸警衛隊的水手命名,該山峰現時由南極條約體系管理。.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波爾特山 · 查看更多 »

波特號驅逐艦 (DD-59)

波特號驅逐艦(舷號DD-59)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塔克級驅逐艦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波特為名的軍艦,以紀念分別服役於美國獨立戰爭、美法准戰爭、第一次巴巴里戰爭、1812年戰爭、美墨戰爭及美國內戰的大衛·波特(David Porter)與大衛·迪信·波特(David Dixon Porter)兩父子。 波特號在1914年於克雷普父子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15年下水,於1916年服役,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接著波特號主要留在大西洋訓練及作中立巡航。美國參戰後,波特號被派往法國及愛爾蘭海域,掩護協約國船隻。期間波特號曾與德國潛艇U-108號交戰,並將其重創。戰後波特號留在加勒比海巡航,在1922年退役。1924年波特號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1933年波特號重返海軍,在1934年除籍,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波特號驅逐艦 (DD-59) · 查看更多 »

波音929

波音929系列Jetfoil(噴射水翼船)是一款由美國波音公司開發的高速船種,屬於全浸式水翼船,全球只有43艘,其中由波音建造的26艘、日本川崎重工所建造的有15艘及印尼所計劃建造的有2艘。另外,中國上海新南船廠所建造的仿Jetfoil PS30有2艘。.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波音929 · 查看更多 »

泰坦尼克号

-- --(RMS Titanic,--)是一艘英國皇家郵輪,也是白星航運公司旗下的3艘奧林匹克級郵輪之一,在其服役時間是,由貝爾法斯特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建造,號稱「永不沉沒」、「夢幻之船」。頭等艙在設計上追求舒適和奢華的最高水準,設有健身房、游泳池、接待室、高檔餐廳和豪華客艙。船上也有一臺高功率的,為乘客提供的電報收發服務,以及鐵達尼號的航務通訊。 1912年4月10,鐵達尼號展開前首航,也是唯一一次的載客出航,最終目的地為紐約。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一些人都是船上乘客,以及許多來自英國、愛爾蘭、斯堪的納維亞和整個歐洲其他地區的移民,他們尋求在美國展開新生活的機會。4月14至15日子夜前後,在中途發生碰撞冰山後沉没的嚴重災難。2,224名船上人員中有1,514人罹難,成為近代史上最嚴重的。船長愛德華·約翰·史密斯最終;鐵達尼號總設計師湯瑪斯·安德魯斯也在這起災難中死亡。 1985年,前美國海軍軍官羅伯·巴拉德率領團隊發現了鐵達尼號殘骸,該船分裂成兩部分,並在3,784公尺的海底深處逐漸瓦解,沉船內成千上萬的文物已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復原並展示。鐵達尼號已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船舶之一,許多保存了關於她的故事,包括書籍、民謠、電影、展覽和紀念品。鐵達尼號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遠洋客輪殘骸,僅次於她的姊妹艦不列顛號。沉沒事故中的最後一位生還者於2009年去世,享耆壽97歲。.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泰坦尼克号 · 查看更多 »

法蘭克·穆考斯基

法蘭克·穆考斯基(Frank Hughes Murkowski,),生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美國共和黨籍政治人物。1998年至2002年間曾任美國阿拉斯加州州長。.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法蘭克·穆考斯基 · 查看更多 »

泛美航空6號班機事故

泛美航空6號班機事故(注册号 N90943, 有时航班号会被误称为 943)发生于1956年10月16日,该班机由于两台引擎失效而水上迫降于太平洋中。6号班机早些时候以一架道格拉斯DC-6从费城启航,经停旧金山国际机场,然后飞向檀香山国际机场。1956年10月15日晚,班机换由一架波音377(泛美机队编号943,注册号N90943)执飞。.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泛美航空6號班機事故 · 查看更多 »

溫萊特號驅逐艦 (DD-62)

溫萊特號驅逐艦(舷號DD-62)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塔克級驅逐艦的六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溫萊特為名的軍艦,以紀念分別服役於美國內戰及殲滅墨西哥海盜的溫萊特家族三人,包括父莊拿頓·溫萊特(Jonathan Mayhew Wainwright)、子小莊拿頓·溫萊特(Jonathan Mayhew Wainwright, Jr.)及姪理查·溫萊特(Richard Wainwright)。 溫萊特號在1914年於紐約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15年下水,於1916年服役,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接著溫萊特號主要留在大西洋訓練及作中立巡航。美國參戰後,溫萊特號被派往法國及愛爾蘭海域,掩護協約國船隻。期間溫萊特號曾與德國潛艇交戰,但未能確認戰果。戰後溫萊特號留在加勒比海巡航,在1922年退役。1924年溫萊特號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1934年溫萊特號重返海軍,在同年除籍,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溫萊特號驅逐艦 (DD-62) · 查看更多 »

潜艇水手长

潜艇水手长(Chief of the Boat,COB)是在美国海军潜艇部队及海岸警卫队飓风级沿海巡逻艇中服役的志愿服役水兵。 潜艇水手长相当于航海部门的指挥士官长(Command Master Chief Petty Officer),而且在整个潜艇单位中,只有一个名额。潜艇水手长负责舰上核子业务以外日常运作以及所有水兵的训练及个人思想管理。潜艇水手长是海军潜艇指挥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係为其服役之潜艇负有保证其运作正常之责任与义务的资深水兵。作为资深顾问向舰长(Commanding officer)及副长(Executive officer)提供建议,并负责命令执行及舰上水兵的风纪。每一位新任水兵上舰后,通常由潜艇水手长负责接待。 潜艇水手长是舰上最资深水兵,舰长并不需要从舰上挑选军衔最高或者年资最长的士官担任;同样的,当更加资深的水兵上舰后,并无代替该职位的必要。其选拨过程首先由舰长推荐,再由舰艇中队长向海军人事部门提出申请,最后由其他水手长进行面试。 2011年9月底,海岸警卫队最后一批3艘飓风级沿海巡逻艇已全数归还海军,因此该职务在海岸警卫队已失去存在意义。.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潜艇水手长 · 查看更多 »

本質安全

本質安全(Intrinsic safety)是一種使電子設備在爆炸性氣體環境及不正常操作條件下可以安全運作的保護技術,設計方式是避免設備釋放足以引燃易燃物的能量。本質安全概念的發展是為了在危險區域下,(例如北海的天然氣平台)程序控制儀表的安全運作。 降低爆炸風險可以由三個方式來進行:限制爆炸範圍、隔离及預防,本質安全是預防方面相當有效的方式。本質安全是固有安全在儀器上的應用。以往認為像馬達或照明等高功率電路不適用本質安全的保護方式,不過配合(簡稱DART)的技術,高功率電路也可以適用本質安全的保護方式。.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本質安全 · 查看更多 »

朱厄特號驅逐艦 (DD-41)

朱厄特號驅逐艦(舷號DD-41)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保爾丁級驅逐艦的20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朱厄特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國內戰時期的海軍少將詹姆士·朱厄特(James Edward Jouett)。 朱厄特號在1911年於巴斯鋼鐵廠開始建造,在1912年下水服役。接著朱厄特號留在大西洋及加勒比海執勤,並在坦皮科事件後協助美軍入侵韋拉克魯斯。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朱厄特號到法國海域,掩護協約國商船。戰後朱厄特號在1919年退役,並在1924年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1931年朱厄特號回歸海軍,在1934年除籍,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朱厄特號驅逐艦 (DD-41) · 查看更多 »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发生于美国东部时间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世界標準時間16时39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上空剛起飛73秒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发生解體,機上7名機組人員喪命。解體後的殘骸掉落在美國佛罗里达州中部的大西洋沿海處。 挑战者号太空梭升空后,因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的O型環密封圈失效,使得原本應該是密封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內的高壓高熱氣體泄漏。這批氣體影響了毗邻的外儲箱,在高温的烧灼下结构失效,同時也讓右側固体火箭助推器尾部脫落分離。最後,高速飞行中的航天飞机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于发射后的第73秒解体,机上7名機組人員無一倖免。挑战者号的残骸則散落在大海中,在之後被远程搜救队打捞了上来。儘管無法確切知悉機組人員的罹難時間,現在已知在太空梭初步解體時仍有幾個倖存者。但無論如何,沒有完善逃生措施以及事發所處環境仍使得7名機組人員全數罹難。 这次灾难性事故导致美国的航天飞机飞行计划被冻结了长达32个月之久。同時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下令組織一個特別委員會——罗杰斯委员会,負責此次事故的调查工作。罗杰斯委员会发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组织文化与决策过程中的缺陷与错误成了导致这次事件的关键因素。他們發覺自1977年開始,NASA的管理层事前已经知道承包商所设计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在O型環處存在著潜在的缺陷,但卻未曾提出過改进意见來妥善解決這一問題。他们也忽视了在當天清晨時,工程师对于低温下进行发射的危险性发出的警告,且未能充分地将这些技术隐患报告给他们的上级。最後罗杰斯委员会向NASA提出了9项建议,并要求NASA在继续航天飞机飞行计划前贯彻这些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事故中遇难的宇航员是太空教学计划的第一名成员。她原本准备在太空中向学生授课,也因此有许多学生也观看了挑战者号的发射直播。这次事故的媒体報導的覆盖面也極為的广,一项民意调查的研究報告显示有85%的美国人在事故发生后一个小时内,就已经听闻这次事件的新闻。同時,挑战者号灾难也成为此后工程安全教育及工程倫理教育中的一个常见案例,並在之後許多安全研究討論中被提起。.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 · 查看更多 »

戴維斯號驅逐艦 (DD-65)

戴維斯號驅逐艦(舷號DD-65)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桑普森級驅逐艦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戴維斯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國內戰時期的海軍軍官查理斯·戴維斯(Charles Henry Davis)。 戴維斯號在1915年於巴斯鋼鐵廠開始建造,在1916年下水服役,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接著戴維斯號主要留在大西洋訓練及作中立巡航。美國參戰後,戴維斯號被派往法國及愛爾蘭海域,掩護協約國船隻。戰後戴維斯號留在加勒比海巡航,在1922年退役。1926年戴維斯號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在1930年重返海軍。1936年戴維斯號除籍,在1939年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戴維斯號驅逐艦 (DD-65) · 查看更多 »

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

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Davis–Monthan Air Force Base;)在美國亚利桑那州图森附近,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飞行员副手,图森本地人和而命名。 此基地主要是空軍空战司令部设施和第355战斗机联队(355 FW)的母機場。该基地同时也是第十二航空軍指揮部。基地駐有第563救援大隊(563 RQG),第943救援大隊(943 RQG,第55電子作戰大隊(55 ECG)和空軍裝備司令部的第309航空維護與重建大隊(以前称为the Aerospace Maintenance and Regeneration Center,簡稱AMARC)。.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 · 查看更多 »

我是傳奇

《我是傳奇》(I Am Legend),是一部於2007年上映的美国末世科幻電影,由法蘭西斯·羅倫斯執導,威爾·史密斯主演。電影根據李察·麥森(Richard Matheson)的同名小說改編,也是該書第三度改編而成的電影作品,但本片的故事劇情與第二部改編自該小說的電影《最後一個人》(The Omega Man)較為接近。.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我是傳奇 · 查看更多 »

海岸巡防隊

海岸巡防隊或海岸防衛/警備/警卫隊(coast guard)、海洋與海岸巡防機關組織等,是一些國家或政權的海事安全機構。在不同的政府中,被賦予不同的權限,通常有管理海洋資源、護漁巡邏、海域安全、海岸執法的責任。大多負責海岸與近海各類海事執法事宜,如查緝走私、偷渡等,也兼搜索和救援,甚至是處理海洋污染事件。不過,每個國家的海岸巡防隊之職能各有不同,如改制自緝私艦隊的美国海岸警卫队任務偏重國防,日本的海上保安廳偏重治安、職權類似海上警察,而中華民國的海巡署則兩者兼具。.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海岸巡防隊 · 查看更多 »

海上撤離系統

海上撤離系統(英語:Marine evacuation system,縮寫MES)又稱海上疏散系統,是一種高效的船舶逃生裝置,可在極短時間內提供相當龐大的疏散容量,主要由快速充氣的滑道及救生平台組成。在船舶遭遇緊急狀況時,乘客可以利用此裝置迅速進入海面上的救生筏,等待救援。1979年由紐西蘭安全設備公司RFD Beaufort開發,取代了船舶使用的傳統吊架式救生筏。海上撤離系統的主要製造商是(旗下子公司包含RFD Beaufort)、、Viking公司與Liferaft Systems Australia公司。該裝置在甲板上只會佔用到很小的空間,位於登乘甲板的正面和船體兩側,只需要短短數分鐘即可啟動完成、操作也簡便,這在緊急情況下非常重要。.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海上撤離系統 · 查看更多 »

海地裔美國人

海地裔美國人是生活在美國的海地人。海地人在美國多居住在佛羅里達州南部尤其是坦帕和奧蘭多。此外,他們已經在紐約市,波士頓,費城和華盛頓特區等東岸主要城市以及美國中西部落戶。大多數海地裔美國人是20世紀後期遷移到美國的移民或他們的後代。 2009年,美國人口普查估計有83萬海地裔美國人居住在美國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許多海地人移民到美國,逃避爸爸醫生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和他兒子娃娃醫生让-克洛德·杜瓦利埃的統治。海地政治動盪,經濟貧困和自然災害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移民理由。.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海地裔美國人 · 查看更多 »

海军

海軍或水軍是一國軍隊當中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為在海洋、河流、湖泊等水體上作戰的軍種,一般來說以錨作為標誌。海軍使用的武器主要為各式水上的軍艦、以及在海底航行的潛艇;操控艦艇的海軍為海軍艦艇兵,除了在水上及海底作戰的海軍艦艇兵之外,海軍還可衍生出空中戰鬥的海軍航空兵、以及能在水上戰鬥與陸上戰鬥的海軍陸戰隊。 海軍是人類史上最古老的軍種之一,在漢字中稱為「水軍」或「水師」,可以追溯到古代人類航海貿易、海上掠奪與自衛的發展,如西元前1400年的腓尼基人為保護於敘利亞沿岸穿越地中海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活動,建造和使用了三列槳座戰船於海上與敵人戰鬥。隨著造船技術和工業革命的進步,海軍船艦從人力划槳、風力推動的帆船到了輪機動力,航程大為增加;海軍的武力也因為火砲的發明從水兵間的登艦近距離戰鬥演變到遠距開火射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軍戰鬥模式丕變,巨砲厚甲的戰艦逐漸退出世界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潛艇和航空母艦空中武力的活躍,同時也在該時期爆發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戰役—雷伊泰灣海戰《雷伊泰灣爭奪戰》(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C.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海军 · 查看更多 »

海軍十字勳章

海军十字勋章(Navy Cross)建立于1919年2月4日,是美国海军部授予的最高等级的勋章,也是美军颁发给英勇行为的第二高的勋章。它一般授予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或海岸警卫队的成员,但它也可以授予陆军、空军成员或外籍军人。它相当于美国陆军的杰出服役十字勋章或是美国空军的空军十字勋章。.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海軍十字勳章 · 查看更多 »

斯拉夫女人的告別

斯拉夫女人的告別或譯斯拉夫送行曲(Прощание славянки)是1912年,巴爾幹同盟在俄國得支持下,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國宣戰,開啟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大量得俄國士兵被送往巴爾幹半島戰鬥,看到同胞們的戰鬥,俄國作曲家瓦·阿伽普庚寫下了軍樂斯拉夫送行曲。 最原始的版本中,斯拉夫送行曲是沒有歌詞的。而到了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首歌終於有了歌詞,斯拉夫送行曲不再只是單純的軍隊進行曲,而成了所有士兵,以及有親人身在戰場上的婦女們的心聲。俄国内战时期,这首歌已经被白俄军队和苏俄红军所广为熟知,歌曲同时被配上了多达几十种歌词;白俄方面是号召为沙皇和基督而战,红军方面则是号召在列宁和托洛斯基的旗帜下保卫苏维埃政权。 曾有流行的误传,称“此歌斯拉夫民族意识太强,同时也被白俄流亡者广为传唱,后来被苏联官方打入冷宫。仅在1957年的电影《雁南飞》中作为插曲出现过”。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支进行曲在1945年就发表于苏联官方的《红军军乐团正式庆典乐曲集》,在著名的1941年11月7号莫斯科红场阅兵上,阿伽普庚亲自指挥联合军乐团演奏,《斯拉夫送行曲》是这次阅兵的游行中演奏的四首进行曲之一。1945年的莫斯科胜利游行中苏联红军军乐团也演奏了该进行曲。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认为其很好地表现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而重新启用这首歌,从1995年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阅兵开始,成为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的保留曲目。.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斯拉夫女人的告別 · 查看更多 »

新英格蘭鎮

新英格蘭鎮(英語:New England town)是美國新英格蘭當地政府組成的基本單元。在美國其他的州中並沒有相對應的單元,概念上大概與“市民鎮區”(civil township)相同,但卻是“團體組織”(Incorporation),和其他州的城市擁有相同的權力。通常新英格蘭鎮是由鎮民大會管理的。事實上新英格蘭所有的全體自治市都是鎮一般大小的規模,美國其他地方使用的法定形式在這裡反而並不常見。新英格蘭州的縣政府是相當沒有權利的,有些時候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比如康涅狄格州和羅德島州只是擁有名義上的地理區劃“縣”,而根本沒有對應的政府,而馬薩諸塞州原來的14個縣中有8個已經被廢除了。.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新英格蘭鎮 · 查看更多 »

日本航空2号班机事故

日本航空2號班機是一班由东京经旧金山飛往纽约的定期航班。1968年11月22日當天,日航2號班機由一架嶄新的道格拉斯DC-8(名為“志賀號”,以位於长野县的志賀山命名)執飛,當值機長為麻生孝平(音,日文原文為麻生こうへい,漢字不詳)。由於舊金山當地的濃霧等狀況,麻生誤將飛機降落在舊金山灣的淺水中,離跑道一端2.5英里。事故中無人受傷。.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日本航空2号班机事故 · 查看更多 »

撒德·艾伦

撒德·威廉·艾伦(Thad William Allen,)美国海岸警卫队第23任指挥官。博思艾伦汉密尔顿控股公司的资深副总裁。 艾伦因其在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在飓风卡特里娜和丽塔登陆的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指挥政府反应,和他在2010年作为国家事故指挥官统一指挥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石油泄漏事故处理而收到广泛好评。"Coast Guard's Chief of Staff To Assist FEMA Head Brown",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7, 2005.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撒德·艾伦 · 查看更多 »

愛立信號驅逐艦 (DD-56)

愛立信號驅逐艦(舷號DD-56)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驅逐艦,為奧拜恩級驅逐艦的六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愛立信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國內戰時期為海軍設計鐵甲艦的瑞典裔工程師約翰·愛立信(John Ericsson)。 愛立信號在1913年於紐約造船廠開始建造,在1914年下水,於1915年服役,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接著愛立信號主要留在大西洋訓練及作中立巡航。美國參戰後,愛立信號被派往法國及愛爾蘭海域,掩護協約國船隻。期間愛立信號曾與德國潛艇交戰。戰後愛立信號留在加勒比海巡航,在1922年退役。1924年愛立信號轉交美國海岸防衛隊,負責截查酒精走私。1932年愛立信號重返海軍,在1934年除籍,按倫敦海軍條約出售拆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愛立信號驅逐艦 (DD-56) · 查看更多 »

敬礼

敬礼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姿势或行动向对方表示致敬的身体动作或类似行为。.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敬礼 · 查看更多 »

教育班長

教育班長或教練員(Drill instructor),通常是指在軍隊中專責教育未完成新兵訓練課程士兵的軍人。依照各國軍隊規例不同,教育班長可能是軍官或士官;而在某些國家的中教導新進學生的人員,也以Drill instructor稱之。簡言之,教育班長即為負責讓新兵「由民轉兵」的班長。.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教育班長 · 查看更多 »

1920年路易斯安那飓风

1920年路易斯安那飓风(1920 Louisiana hurricane)是1920年9月对路易斯安那州部分地区构成重大破坏的一个强烈热带气旋,也是这年大西洋飓风季第二场热带风暴和第二场飓风,于9月16日在哥伦比亚西北方向海域由扰动天气区发展而成。气旋起初强度偏弱,登陆尼加拉瓜时依然是热带低气压,但在经过洪都拉斯湾期间得以增强,在登陆尤卡坦半岛前成为热带风暴。进入墨西哥湾后,气旋在朝西北偏北移动的同时快速强化,达到风力时速160公里的二级飓风强度后从路易斯安那州霍玛附近登陆。接下来风暴在陆地上空急剧减弱,最终于9月23日在东堪萨斯州上空逐渐消散。 飓风逼近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之际,估计加尔维斯顿岛有4500人被迫撤离,另有多地采取包括疏散人员在内的多种预防措施。风暴登陆时在大范围沿海地区产生狂风,将树木连根拔起,还对部分民房和基础设施构成破坏。暴雨在阿拉巴马州罗伯茨代尔产生的降水最多,达300毫米。暴雨还将铁轨冲毁,引发多起铁路事故。气旋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共导致一人死亡,损失总额约为145万美元。.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20年路易斯安那飓风 · 查看更多 »

1932年弗里波特飓风

1932年弗里波特飓风(1932 Freeport hurricane)是1932年8月主要对德克萨斯州沿海地区构成影响的一个热带气旋,也是1932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二场热带风暴和首场飓风,于8月12日在尤卡坦半岛近海发展成型。气旋向西北移动,于次日开始快速增强,很快就达到现代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一级飓风强度。8月14日清晨,风暴达到四级飓风标准,估计持续风速高达每小时240公里、中心气压低至935毫巴(百帕,27.6英寸汞柱),并且不久后就从德克萨斯州弗里波特附近登陆。飓风接下来急剧减弱,最终在德克萨斯州狭长地带上空逐渐消散。 风暴在内陆降下暴雨,并以布拉佐里亚县县城安格尔顿雨量最高,达252毫米,另有多地降雨量创下新纪录。加尔维斯敦和圣安东尼奥都出现停电。气旋共造成40人丧生,损失数额约为75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农作物受损。.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32年弗里波特飓风 · 查看更多 »

1941年佛罗里达飓风

1941年佛罗里达飓风是一场于1941年10月对巴哈马、佛罗里达州和美国东南部构成影响的强烈热带气旋,是1941年大西洋飓风季已知存在的第五个风暴,于10月3日在维尔京群岛以北初次被发现。风暴大致上向西行进并穿越巴哈马,最高风速高達190公里,这个数值相當於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中的三级飓风的标准,不过此等级当时还没有问世。越过佛罗里达州南部后,飓风进入墨西哥湾,并沿佛罗里达州的西北狭长地带实现再次登陆。之後风暴转朝东北方向移动,先后穿越了乔治亚州和南卡罗莱纳州,于10月8日进入大西洋。 人们在风暴来临前做了大量的防灾措施,一些居民把住宅和商铺封住,政府建議部分沿海地区居民尽快撤离。巴哈马遭遇每小时高達167公里的风速,有三人因风暴死亡,其中拿骚市受到的打击特别严重。佛罗里达州也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损害,还有多人丧生。狂风刮倒了树木,还导致供电线路中断,风暴的降雨模式也很不寻常。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区域因风暴潮而导致多条街道被淹。随着系统向北面进发,塔拉赫西市因此出现大面积停电,还有多部车辆受损。这场飓风一共在佛罗里达州造成67.5万美元(1941年美元,相当于2013年美元)的经济损失,风暴之后还在乔治亚州造成一人遇难。.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41年佛罗里达飓风 · 查看更多 »

1942年马塔戈达飓风

1942年马塔戈达飓风(1942 Matagorda hurricane)是1942年大西洋飓风季强度最高且造成破坏最严重的热带气旋,也是该季第二场热带风暴、第二场飓风和首场大型飓风,源自8月21日圣卢西亚附近的东风波。气旋整体向西穿越加勒比海,起初强度很弱,但经逐渐增强还是于8月25日在牙买加以南海域达到飓风标准,然后在8月27日晚登陆尤卡坦半岛。进入墨西哥湾后,风暴迅速强化,持续风速于8月29日达到每小时185公里,在现代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已属三级飓风标准,成为本季首场大型飓风。接下来气旋在靠近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同时减弱,8月30日从德克萨斯州马塔哥达附近登陆时强度已回落至一级飓风标准。风暴继续深入内陆并减弱,最终于8月31日消退成残留低气压区。 飓风从尤卡坦半岛最东北角首度登陆,由此产生的影响缺乏文献记载。随着风暴逼近德克萨斯州海岸,大范围地区人员撤离,其中单加尔维斯敦就有约五万人疏散。气旋登陆期间重创美国墨西哥湾沿海地区,马塔哥达的风暴潮高达4.5米,将城区淹没,另有多地受到破坏。向北远至圣安东尼奥的内陆都有狂风肆虐,许多建筑被夷平,树木连根拔起,还导致大范围停电。农作物受到气旋重创,并以水稻灾情严重。飓风在陆地上空的移动速度很快,所以产生的降水相对较少,其中里菲吉奥县的伍兹伯勒雨量最高,达240毫米。整场风暴一共造成八人死亡,经济损失约为2650万美元。.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42年马塔戈达飓风 · 查看更多 »

1952年土拨鼠节热带风暴

1952年土拨鼠节风暴(1952 Groundhog Day Storm)是有纪录以来唯一在二月形成的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系统起初是2月2日西加勒比海一片同锋区无关的低气压区,成型后快速移动,于次日清晨以烈风强度袭击佛罗里达州西南部。该州部分农作物和输电线缆因狂风受损,但总体灾情尚不严重。进入大西洋上空后,气旋转变成热带风暴,但不久后就于2月4日转变成温带气旋。狂风和大浪致使一艘货轮搁浅,但没有人员因此受伤。风暴之后掠过新英格兰东部,造成少量地区停电,然后又从缅因州附近登陆。整场风暴没有导致人员丧生。.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52年土拨鼠节热带风暴 · 查看更多 »

1953年飓风佛罗伦萨

飓风佛罗伦萨(Hurricane Florence)是1953年9月吹袭佛罗里达西北狭长地带的一场小型大西洋飓风,也是1953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八场热带风暴和第五场飓风,源自9月23日牙买加附近西加勒比海的一股东风波。气旋在牙买加降下暴雨,之后又对古巴西部构成破坏。风暴很快就在尤卡坦海峡上空增强成飓风,经过墨西哥湾北部期间持续风速提升到每小时205公里。9月26日,佛罗伦萨吹袭佛罗里达州西部人烟稀少的区域,不久便转变成温带气旋。 飓风造成421套房屋受损,另有三套被毁。狂风将三个避难所的屋顶摧毁,致使一人受伤。佛罗里达州阿巴拉契科拉同外界的交通一度中断。整场风暴没有造成人员丧生,损失总额约为20万美元(1953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转变成温带气旋后,系统继续向东北移动,沿途产生降水,最终于9月28日在新英格兰东南方向逐渐消散。.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53年飓风佛罗伦萨 · 查看更多 »

1953年飓风芭芭拉

飓风芭芭拉(Hurricane Barbara)是1953年大西洋飓风季第二个获命名的热带气旋,于8月11日经巴哈马南侧的东风波发展而成。气旋向北移动,于次日达到飓风标准,之后所达最高强度在现代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属二级飓风标准。风暴登陆北卡罗莱纳州东部后又回到海上,经过新英格兰东南海域后于8月16日消散。 这场飓风造成的破坏程度很轻,损失总额约为130万美元(1953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北卡罗莱纳州和弗吉尼亚州的农作物损失。芭芭拉致使美国东部七人死亡,其中两人因电缆中断触电身亡,另有多人受伤,气旋还引发多起交通事故。加拿大大西洋省份近海有一艘小船沉没,船上两人遇难。.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53年飓风芭芭拉 · 查看更多 »

1962年大西洋飓风季

1962年大西洋飓风季是1939年后最不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只形成五个获命名的风暴。飓风季于1962年6月15日正式开始,但首场风暴直到8月26日才形成。飓风阿尔玛掠过外滩群岛后在新斯科舍南面转变成温带气旋,虽在新英格兰摧毁上百艘船,但产生的降水总体利大于弊。热带风暴贝基于八月下旬在东大西洋形成,所在位置比历史上绝大多数北大西洋热带气旋更偏东面,并且还是有纪录以来所有形成后向北方移动的大西洋风暴中位置最靠东面的气旋。热带风暴西莉亚于九月在小安的列斯群岛东侧登场,在百慕大附近以环形路线移动后逐渐消散。飓风黛西是全季造成破坏最严重的风暴,在新英格兰导致约110万美元损失。风暴在缅因州的降雨量创下新纪录,引发的多起交通事故共造成22人丧生。飓风埃拉是本季最后一场风暴,也是强度最高的一场,虽在美国东岸近海没有登陆,但依旧致使两人死亡。 除五场获命名的风暴外,全季还形成三个热带低气压。第一个于八月吹袭德克萨斯州,引发街道洪灾并夺走三条人命。第二个热带低气压在佛罗里达州西岸近海形成,产生百年一遇的降水并引起大面积洪灾,对5000套房屋构成影响并造成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破坏。第三个热带低气压于十月经过加勒比地区并袭击尼加拉瓜。11月15日,1962年大西洋飓风季正式结束。.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62年大西洋飓风季 · 查看更多 »

1962美國三軍航空器命名系統

1962美國三軍航空器命名系統(1962 United States Tri-Service aircraft designation system)是由美国国防部在1962年9月18日為了美國军用航空器所提出的統一化命名系統。在此之前,美軍的陸海空三軍各自使用。在1962系統之下,幾乎統一化美軍所有軍種航空器的命名規則,包括美国空军、美國海軍、美国海军陆战队、美国陆军與美国海岸警卫队。X系列實驗機的命名編號是由航空器製造商或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指定。1962系統是以美国空军在1948年到1962年期間所使用的命名規則為基礎而設立的,又1948年到1962年期間所使用的命名規則是以1924年到1948年期間的為基礎。自從它被提出之後,曾多次被修改與更新,在1997年發佈修訂版本。.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62美國三軍航空器命名系統 · 查看更多 »

1973年飓风布伦达

飓风布伦达(Hurricane Brenda)是有纪录以来第一个登陆墨西哥坎佩切州的热带气旋,源自1973年8月9日离开非洲西岸、并且穿越大西洋期间基本没有发展的东风波。8月18日,东风波关联的低气压区已经发展出足够对流,成为热带低气压。系统当天就增强成热带风暴,然后进入尤卡坦半岛上空。8月21日,布伦达已回到海上并开始快速强化,还在当天形成风眼。气旋达到的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140公里,接近一级飓风标准上限,然后登陆坎佩切州。风暴进入陆地上空后迅速减弱,最终于次日消散。 布伦达先后两次登陆墨西哥,第一次是尤卡坦半岛,第二次是坎佩切州。尤卡坦半岛遭受的破坏程度很轻,但坎佩切州灾情严重。整场飓风共导致十人死亡,超过2000人无家可归,气旋在部分地区引发的洪灾严重程度创下25年新高。.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73年飓风布伦达 · 查看更多 »

1982年佛罗里达亚热带风暴

1982年佛罗里达亚热带风暴(1982 Florida subtropical storm)正式名为第一号亚热带风暴(Subtropical Storm One),是活跃度很低的1982年大西洋飓风季仅有的亚热带气旋。系统源自6月16日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周边的两个天气系统。6月18日,两个天气系统融合并形成低压槽,同时开始在佛罗里达州近海形成环流。成为亚热带低气压后,气旋登陆佛罗里达州并在陆地上空达到亚热带风暴强度。进入大西洋后,风暴朝东北方向前进,于6月20日在纽芬兰岛附近转变成温带气旋。 第一号亚热带风暴是1982年唯一直接吹袭美国东岸的气旋,一共夺走三条人命,经济损失总额约为1000万美元(1982年美元)。.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82年佛罗里达亚热带风暴 · 查看更多 »

1983年热带风暴迪安

热带风暴迪安(Tropical Storm Dean)是1983年9月在美国东岸部分沿海地区引发轻度洪灾的一个北大西洋热带气旋,也是1983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7个热带低气压和第4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系统源于9月26日巴哈马东北方向的锋面低气压,起初属亚热带气旋,然后在缓慢向东北偏北方向前进期间逐渐发展出热带天气系统特征。9月27日,系统重新归类为热带风暴迪安,并于次日北上期间达到风力时速100公里的最高强度。此后不久,气旋蜿蜒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缓慢下滑。9月29日,仍在逐渐减弱的热带风暴迪安从德玛瓦半岛登陆弗吉尼亚州,然后在陆地上空急剧减弱,到了10月1日清晨便已不再属于热带气旋。 风暴产生的涌浪在弗吉尼亚州近海致使一艘拖船搁浅,导致两人受伤。海浪还在海岸沿线引发海滩侵蚀,其中又以弗吉尼亚州和北卡罗莱纳州情况严重。内陆区域受到的影响很小,基本局限于小雨。北卡罗莱纳州12号公路被淹,上百名正在外滩群岛露营的居民被迫疏散。虽然弗吉尼亚州和北卡罗莱纳州沿海地区都受到接近飓风强度的狂风洗礼,但因此遭受的破坏很小。气旋残留在新英格兰部分地区带去降水,其中康涅狄格州局部地区降雨量达到117毫米。预计整场风暴造成的损失程度很轻,但具体数额缺乏统计。.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83年热带风暴迪安 · 查看更多 »

1985年飓风胡安

飓风胡安(Hurricane Juan)是一场规模庞大且动向飘忽不定的热带气旋,蜿蜒行进期间曾两度逼近路易斯安那州,引起大范围洪灾。作为1985年大西洋飓风季第10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系统于10月下旬在墨西哥湾中部成形,然后向北移动,起初属亚热带气旋,覆盖范围非常大。10月27日,风暴升级成飓风,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140公里。受上层低气压影响,胡安在路易斯安那州南部近海的移动路线形成环路,于10月29日从摩根城附近登陆。在陆地上空减弱成热带风暴后,气旋回转东南返回开放水域上空并经过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接下来胡安又转向东北,于10月31日从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以西不远处登陆。气旋登陆后继续快速北上,最终被逐渐逼近的冷锋吸收,其湿气之后还在中大西洋地区促成造成多人伤亡和沉重经济损失的重大洪灾。 胡安是继8月的丹尼和9月初的艾琳娜过后全季第3场(也是最后1场)从路易斯安那州登岸的飓风。系统在墨西哥湾北部快速成形,导致人们没有足够时间开展充足的防灾准备工作,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也无法及时撤离。受此影响,有9人因在路易斯安那州近海遭遇事故丧生。风暴在陆地上产生瓢泼大雨,路易斯安那州拉福什堂区加利亚诺的降雨总量达452毫米。暴雨和强烈的风暴潮共同影响,导致该州南部约5万套房屋和许多社区被淹,还对农业造成大范围破坏。单路易斯安那州的损失数额就达10亿美元(1985年美元)。气旋还在德克萨斯州引发洪灾,多条道路被迫封闭,密西西比州南部有也农作物和房屋因暴雨受损。胡安的外围雨带在佛罗里达州西北狭长地带催生出15场龙卷风,造成价值超过100万美元的破坏。整场风暴一共在美国直接造成15亿美元的巨额损失,成为有纪录以来对美国破坏最严重的飓风之一,另外还有12人死亡,尚不计风暴残留之后在中大西洋地区引发的洪灾。.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85年飓风胡安 · 查看更多 »

1987年墨西哥湾热带风暴

1987年墨西哥湾热带风暴是1987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二个热带气旋和首场热带风暴,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引发洪灾。系统源自8月9日德克萨斯州东南方向墨西哥湾内的东风波,起初属热带低气压,之后在朝西北偏北方向移动期间略有增强,于当晚达到热带风暴标准。8月10日,气旋从加尔维斯敦和博蒙特之间登陆。风暴在进入陆地上空后减弱并转向东进,之后又转朝东南方向移动。8月15日,气旋短暂返回墨西哥湾上空,但很快又从佛罗里达州上岸,最终于8月17日在乔治亚州东部上空逐渐消散。 这场风暴的强度不高,所以直接造成的破坏程度很轻。气旋产生暴雨,降雨量最高的密西西比州南部达535毫米,引发的洪灾迫使400余人撤离家园,部分民居的洪水有61到122厘米深。另外,阿拉巴马州、佛罗里达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都出现山洪爆发。整场风暴一共造成740万美元(1987年美元)的损失,有一人因海况恶劣从船上落水后失踪。.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87年墨西哥湾热带风暴 · 查看更多 »

1990年飓风伯莎

飓风伯莎(Hurricane Bertha)是1990年7月底至8月初对美国、百慕大和加拿大大西洋省份构成轻度破坏的一场一级飓风,也是1990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3个热带气旋,第2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和首场飓风。系统源于7月24日北卡罗莱纳州近海的锋面低气压区,一度发展成亚热带气旋,再于先后转朝东南和西南方向前进期间缓慢获得热带天气系统特征,到7月27日清晨已成为热带低气压。转变成热带气旋后,系统继续增强,于7月28日升级成热带风暴伯莎。风暴接下来蜿蜒向东北方向前进并快速增强,于7月29日清晨达到飓风标准,但当天又回落至热带风暴强度。次日,伯莎再度升级成飓风,于7月31日达到风力时速130公里的最高强度。 8月2日清晨,伯莎从新斯科舍的悉尼附近登陆,在此期间逐渐减弱并转变成温带气旋。美国东岸受到大浪冲击,北卡罗莱纳州海岸沿线出现7.6至15.2米的狂浪。佛罗里达州有两人因海况恶劣溺毙,救生员还从海上救回至少200人。“科拉松”号货船在鳕鱼角附近沉没,导致6人淹死,另外还有一艘船有1人落水后溺亡。百慕大受到的影响很小,基本局限为热带风暴强度阵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的农作物因狂风遭受中等程度损失,新斯科舍还有一座悬索桥倒塌,降水在该国引发轻度洪灾。总体而计,飓风伯莎一共造成9人丧生,经济损失约391万美元(1990年美元)。.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90年飓风伯莎 · 查看更多 »

1991年完美风暴

1991年完美风暴(1991 Perfect Storm)又称1991年万圣节东北风暴(Halloween Nor'easter of 1991),并且在风暴过去后的最初几年里还被称为无名风暴(The No-Name Storm),是一股于其存在后期吸收飓风格雷斯后最终演化成小规模飓风的东北风暴。其最初的低气压带于10月28日在加拿大大西洋省份近海形成,然后在北面一个高压脊的影响下被迫南下,达到最高强度时已经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强劲气旋。风暴以巨浪和沿海洪灾对美国东岸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然后转向西北并逐渐减弱。进入水温较高的海域后,系统转变成亚热带气旋,然后又变成热带风暴。风暴在中大西洋各州近海行进了一个环形路径后转向朝东北方向前进,到11月1日已演变成一个完整的飓风,最高风速每小时120公里,不过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没有给其命名,避免媒体将之与其温带气旋前身混淆。作家塞巴斯蒂安·荣格尔(Sebastian Junger)在与美国国家气象局预报员罗伯特·凯斯(Robert Case)交流后将这场风暴命名为“完美风暴”(the Perfect Storm)。这是1991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四场飓风,也是最后一个热带气旋。之后该热带系统减弱为热带风暴,并在袭击新斯科舍后消散。 这场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超过2.08亿美元(1991年美元,相当于年美元),还导致13人丧生。大部分灾难损失是在风暴还是温带系统时发生的,高达10米的海浪袭击了从加拿大到佛罗里达州以及更东南部的波多黎各海岸线。马萨诸塞州受到的打击最为沉重,超过100户民宅被摧毁或严重受损。其北面的缅因州也有超过100户家庭受到影响,包括当时的美国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的度假屋。超过38000人家中停电,沿海巨浪导致道路和建筑物被淹。新英格兰部分地区受到的损失比两个月前的飓风鲍勃还要严重。 除了多条河流出现潮汐洪水外,风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新斯科舍近海的一个浮标报告了高达30.7米的狂浪,创下该省海域的新纪录,该海域有一艘名为“安德烈·盖尔号”的渔船及其六名船员在风暴中葬身大海,这一事件写入了畅销书《完美风暴》,之后又改编成好莱坞同名大片。纽约长岛近海有一架空中国民警卫队直升机因油料耗尽而坠毁,不过机上五人中有四人生还。史泰登岛海域有两人因船只沉没而遇难。罗德岛州和波多黎各各有一人因被大浪卷走而丧生,还有一人被狂风吹落桥下而死亡。风暴发展成热带气旋后产生的影响很小,主要只是停电和道路湿滑,纽芬兰岛有一人在风暴相关的交通事故中丧生。.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91年完美风暴 · 查看更多 »

1993年飓风艾米莉

飓风艾米莉(Hurricane Emily)是1993年在北卡罗莱纳州外滩群岛引发创纪录的洪灾,但却自始至终位于海上的一场大型飓风。系统源于8月22日小安的列斯群岛东北方向的一股东风波,是这年大西洋飓风季第5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和首场飓风。气旋向西北方向移动,于8月25日增强成热带风暴,然后在百慕大东南方向基本停止移动。之后艾米莉回转西南,但很快又恢复向西北方向前进并增强成飓风。8月31日晚,风暴在逼近北卡罗莱纳州期间达到风力时速185公里的最高强度。艾米莉的风眼虽有部分从外滩群岛的哈特拉斯岛上空经过,但其物理中心距海岸最近时也还有37公里。飓风逐渐减弱,朝东北方向远离海岸,之后又转向东进。此后艾米莉在百慕大东北方向再度止步不前,最终于9月6日在纽芬兰岛东南方向洋面消散。 面对风暴威胁,北卡罗莱纳州大部分沿海地区接获飓风观察预警,警告范围还向北延伸到特拉华州。奥克拉科克岛和哈特拉斯岛实行强制撤离,致使16万人在繁忙的劳动节周末流离失所,旅游业收入损失达1000万美元。两岛共有约1600居民在风暴来袭前离开家园,应急官员则留了下来。大部分疏散人员选择前往酒店或亲朋好友家暂避,弗吉尼亚州东南部的商业收入因此大幅提升,当地受到的风暴影响也很小。由于气象机构对艾米莉移动路线的预测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特拉华州和纽约州法尔岛都有人员疏散。 艾米莉虽然绕过了外滩群岛,但由于此时恰逢月圆,强风与高涨的海潮共同作用,在帕姆利科湾沿线引发严重洪灾。戴尔县巴克斯顿的水位超过洪水警戒水位达3.21米之多,包括哈特拉斯在内的多个村庄被完全淹没。风暴还刮倒了数以千计的树木,令553套房屋严重受损,其中168套被彻底摧毁,导致哈特拉斯角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无家可归。整个北卡罗莱纳州受到的结构性破坏估计价值3500万美元。此外,北卡罗莱纳州和弗吉尼亚州海岸沿线共有3名泳客因风暴溺毙。.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93年飓风艾米莉 · 查看更多 »

1997年飓风丹尼

飓风丹尼(Hurricane Danny)是1997年大西洋飓风季期间唯一登陆美国的飓风,也是全季第4场热带风暴和第2场飓风。系统于7月17日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创下大西洋飓风季中形成时间最早的第5场热带或亚热带风暴纪录,直到2005年才被飓风艾米莉打破。与本季前4场热带或亚热带气旋相同,丹尼的起源也不属热带天气系统,而是源自一股由低压槽催生后进入墨西哥湾温暖水域上空的对流。由于两个高气压的影响,系统向东北方向穿过墨西哥湾,这样的前进方向和路径对于7月中旬的热带气旋来说非常罕见。丹尼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登陆,然后经过美国东南部,最终还给新英格兰部分地区带去了风和雨。 飓风产生了极端降水和多场龙卷风,沿途造成大规模破坏,共导致9人死亡,经济损失1亿美元(1997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风暴在阿拉巴马州产生的降雨量创下新纪录,其中多芬岛高达932毫米。美国墨西哥湾沿岸许多地区出现洪灾、停电和侵蚀,救援工作也只能通过被洪水淹没的道路展开。气旋催生的龙卷风对美国东岸造成重大损失。全部9名遇难者中阿拉巴马州近海1人,乔治亚州4人,南卡罗莱纳州和北卡罗莱纳州各2人。.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97年飓风丹尼 · 查看更多 »

1998年热带风暴赫敏

热带风暴赫敏(Tropical Storm Hermine)是1998年大西洋飓风季第八个获得命名的热带气旋,由9月5日非洲西海岸涌现的一股东风波发展而成。这股东风波向西穿越大西洋后进入加勒比海西北部,并与其它天气系统相互影响。由此产生的新系统于9月17日在墨西哥湾中部成为热带低气压。风暴蜿蜒且缓慢地向北行进,之后升级为热带风暴并在路易斯安那州登陆,之后迅速弱化,但于9月20日重新增強为热带低气压。 赫敏是一个较弱的热带风暴,造成的损失很小,从路易斯安那州到乔治亚州都普遍出现降雨,个别区域因此暴发山洪。部分地区的风暴潮延长了沿海地区因其他热带气旋导致洪灾的持续时间,还有些地区有遭受阵风的报道。风暴到达前,路易斯安那州格兰德艾尔的居民已经撤离。与风暴相关联的龙卷风在密西西比州造成移动房屋和车辆受损,还有一人受伤。虽然赫敏本身的破坏性不大,但其影响与其他热带气旋相结合,造成了一些农业上的损失。.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1998年热带风暴赫敏 · 查看更多 »

2003年飓风希梅纳

飓风希梅纳(Hurricane Jimena)是2003年太平洋飓风季第十场获命名的风暴和第二场飓风,于8月28日在远离陆地的太平洋成为热带低气压,然后向西移动并快速增强,次日就达到飓风标准。风暴继续向西进入中太平洋,强度也持续提升,达到的最高强度在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属二级飓风标准,此后气旋就因风切变增多开始减弱。希梅纳从夏威夷群岛南部上空掠过,于9月3日降级成热带低气压。风暴继续弱化,最终在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后于9月5日逐渐消散,是有纪录以来少有的几场穿越西经140度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热带气旋之一。 希梅纳是2000年的飓风丹尼尔过后首场威胁夏威夷州的太平洋飓风。不过,气旋最终大幅减弱后从夏威夷群岛南部经过,由此构成的影响很小,也没有报导表明风暴曾导致人员伤亡。.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2003年飓风希梅纳 · 查看更多 »

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是一次较为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一共形成了17个热带气旋、15场热带风暴、6场飓风和两场大型飓风。飓风季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的时间段。亚热带风暴安德烈亚是本季首场风暴,于5月9日形成;最后一个气旋热带风暴奥尔加则在12月13日消散。飓风迪安是全季最强烈的风暴,截至2013年仍是有纪录以来第七强烈的大西洋飓风和登陆时第三强烈的大西洋飓风。本季是有纪录以来仅有的4个拥有多于一场五级飓风的大西洋飓风季之一,也是第二次有大西洋飓风和太平洋飓风在同一天登陆,分别是飓风费利克斯和飓风亨丽埃特。这年9月一共形成了8场风暴,追平了历史最高纪录,不过其中大部分的强度都比较弱,持续时间也较短。除了迪安和费利克斯外,其它所有气旋都未能超越一级飓风的强度标准。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在季前预报中估计会形成14场获得命名的风暴,其中7场会增强成飓风,3场达到大型飓风标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之后也发布了初步预测,估计会有13到17场命名风暴,7到10场飓风和3到5场大型飓风。对形成风暴的数量进行多次修订后,两个机构都在季中预报里降低了估计数字。 全季多场风暴有过登陆或是直接对陆地构成影响。飓风迪安和飓风费利克斯均以五级飓风强度登陆,分别对墨西哥和中美洲部分地区构成沉重打击。飓风诺埃尔以热带风暴强度先后四次登陆,对加勒比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其名称也与迪安和费利克斯一起予以退役,此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美国一共受到五场气旋的影响,但大部分登陆时强度都比较弱,除热带风暴加布里埃尔和飓风温贝托以外,另外三个都只有热带低气压强度。加拿大有直接受到三场风暴影响,但破坏程度都很轻微。全季所有风暴一共造成至少423人死亡,经济损失约30亿美元(2007年美元,相当于年的美元)。.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2007年大西洋颶風季 · 查看更多 »

2007年亚热带风暴安德烈亚

亚热带风暴安德烈亚(Subtropical Storm Andrea)是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一个亚热带气旋,也是第一个获得命名的风暴,于5月9日在佛罗里达州代托纳比奇东北方向约240公里海域由一片非热带低气压发展而成,而飓风季还要在3星期后才正式开始。由于接触到干燥空气和强烈的垂直风切变,气旋于5月10日减弱成亚热带低气压并且几乎停止前进,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于5月11日清晨停止针对系统发布公告。安德烈亚是继2003年4月的热带风暴安娜以来第一个在飓风季开始前形成的风暴,也是继1981年的热带风暴阿琳以来第一个在5月获得命名的大西洋风暴。 风暴给佛罗里达州到北卡罗莱纳州沿海带去强烈的海浪,导致海浪侵蚀和少许破坏。部分区域被海浪侵蚀掉的沙滩有6米高,导致70户民房面临倒塌的威胁。北卡罗莱纳州近海出现10米高的狂浪,加上热带风暴强度的大风共同作用,导致3艘船只受损,船上的9名乘客都受了伤,但幸运的是他们均获海岸警卫队解救。沿海局部出现小雨,风暴总体造成的破坏很小,但共计导致了6人溺毙。.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2007年亚热带风暴安德烈亚 · 查看更多 »

2008年美國中西部大洪水

2008年美國中西部大洪水是由于6月4日,美國中西部接連經歷包括龍卷風、冰雹、雷災、暴雨在內的各種嚴重惡劣天氣,導致該地區受到巨大的災難性破壞。引發的洪暴令上萬名低洼地區的居民必須緊急疏散。而6月5日的大量降雨令情況進一步惡化。6月7日起,特大洪水開始爆發,至今已經造成至少20人死亡,包括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艾奧瓦州、密歇根州、明尼蘇達州、密蘇里州、威斯康星州等多個美國州份都成為災區。密西西比河流域面臨1993年以來最大的洪災。其中,艾奧瓦州的災情最為嚴重,洪水規模被認為是500年一遇。洪水還導致了油價和糧食價格進一步上升等社會問題。 星島環球網.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2008年美國中西部大洪水 · 查看更多 »

2008年热带风暴爱德华

热带风暴爱德华(Tropical Storm Edouard)是2008年8月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克萨斯州引发沿海和内陆轻度洪灾的一场风暴,也是2008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5个热带气旋和第5个获得命名的风暴。系统源于8月3日墨西哥湾北部的低压槽,发展成热带低气压后又逐渐增强,于8月4日升级成热带风暴并获名“爱德华”。受北向风切变影响,气旋的进一步发展一度受阻,风暴中心上空的深层对流也难以保持。不过,爱德华最终还是得以继续强化,于8月5日达到风力时速100公里的最高强度。此后不久,气旋于8月5日从德克萨斯州加尔维斯顿县吉尔克里斯特附近登陆。爱德华接下来迅速减弱,于8月6日清晨降级成热带低气压,再于6小时后退化成残留低气压区。 由于强度相对偏弱,这场风暴造成的影响很小。阿拉巴马州和佛罗里达州共有5人因离岸流丧生。路易斯安那州的密西西比河河口附近有1人因遭遇恶劣海况遇难。风暴潮和强烈的海潮共同影响,在路易斯安那州产生风暴潮和高涨的潮汐,造成沿海洪灾,其中又以卡梅伦堂区灾情严重。大风致使2000余人失去供电,另有树木和移动房屋的屋顶受损。德克萨斯州东部也因风暴潮发生沿海洪灾,特别是吉尔克里斯特情况严重,当地有至少25幢民宅受损,包括10号州际公路在内的多条主干道有部分路段封闭。暴雨还在内陆地区引发轻度洪灾,德克萨斯州36号高速公路也有部分路段封闭。强风共导致数以百计的民居受损,部分树木导致,约30万人家中停电。估计热带风暴爱德华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额略超过55万美元(2008年美元)。.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2008年热带风暴爱德华 · 查看更多 »

2011年11月白令海氣旋

2011年11月白令海氣旋是阿拉斯加有氣象測站以來,影響最深的溫帶氣旋。2011年11月8日,美國氣象局對其發布劇烈天氣警告,並表示2011年11月白令海氣旋是白令海有紀錄以來最強的溫帶氣旋之一。.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2011年11月白令海氣旋 · 查看更多 »

2011年热带风暴艾米莉

热带风暴艾米莉(Tropical Storm Emily)是2011年8月一场强度虽弱,但却在加勒比地区北部大部分地区降下瓢泼大雨的北大西洋热带气旋,也是同年大西洋飓风季第五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系统源自7月下旬在大西洋开放水域行进多日的一股强度较高,但结构杂乱无章的东风波。8月1日,系统结构在逼近小安的列斯群岛后已略有改善,令群岛多地天气恶劣。两天后,这股扰动天气发展出闭合环流中心,热带风暴艾米莉至此成型。气旋继续在加勒比地区行进,总体结构依然混乱,但却在沿途产生强烈雷暴天气和阵风。8月4日,艾米莉微弱的对流已被伊斯帕尼奥拉岛的山区地形扰乱,气象机构认为系统已不再属于热带气旋。8月6日离开加勒比地区东北部海域后,风暴残留一度再生成热带风暴,最终于次日逐渐消散。 虽然结构混乱,但艾米莉却对多个加勒比海国家和地区构成重大破坏。小安的列斯群岛各地都有树木倒塌,并因暴雨引发大面积洪灾,不过只有马提尼克灾情较为严重,该国有一人遇难。波多黎各也发生大范围洪涝灾害,对居民和道路构成影响,当地基础设施遭受的破坏总额约为500万美元。风暴消散后的残留还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大部分地区产生旷日持续的降雨,多米尼加共和国发生大面积洪灾和泥石流,致使7000余人流离失所,首都圣多明哥有三人溺毙。邻近的海地阿蒂博尼特省有数以百计民房被淹,居民被迫疏散。该国南部半岛只出现轻度风害,但有一人丧生。.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2011年热带风暴艾米莉 · 查看更多 »

2012年热带风暴贝里尔

热带风暴贝里尔(Tropical Storm Beryl)是有纪录以来最强烈的一个在淡季形成、并曾登陆美国的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系统源于5月26日北卡罗莱纳州近海的一片低气压天气系统,起初属亚热带气旋,之后因行经海域水温升高,并且垂直风切变逐渐减少而缓慢发展出热带天气系统特征。5月27日晚,气旋在距佛罗里达州北部不足190公里洋面转变成2012年大西洋飓风季的第2个热带气旋。次日清晨,贝里尔以风力时速100公里的最高强度从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海滩附近登岸。风暴很快减弱成热带低气压,在缓慢行经美国东南部期间降下倾盆大雨。受冷锋影响,气旋转向东北,于5月30日转变成温带气旋。 贝里尔尚处亚热带气旋阶段时就在古巴降下暴雨,引发多起洪灾和泥石流,导致两人丧生。佛罗里达州南部和巴哈马同样受到倾盆大雨的影响。成为热带气旋后,风暴产生的大浪对美国东南海岸沿线造成冲击,南卡罗莱纳州的富丽海滩有1人失踪。贝里尔登陆佛罗里达州期间产生狂风,导致约3万8000人失去供电。大量降水缓解当地旱情的同时,也帮助扑灭了气旋沿途的许多山火。南卡罗莱纳州奥兰治堡县有1名男子被倒塌的树木砸死。贝里尔还在北卡罗莱纳州东南部催生出改良藤田级数为EF1级的龙卷风,加特利县佩莱蒂耶有部分树木被刮断,数十套民宅受损。风暴总体导致的损失数额不高,估计只有14万8000美元(2012年美元)。.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2012年热带风暴贝里尔 · 查看更多 »

2013年热带风暴安德烈亚

热带风暴安德烈亚(Tropical Storm Andrea)是2013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一个热带气旋,也是首场获命名的风暴,于2013年6月上旬在古巴、尤卡坦半岛和美国东岸部分地区引发洪灾。系统源于6月5日墨西哥湾东部的一片低气压区,虽有强烈风切变和大量干燥空气的不利影响,但还是得以强化并向东北偏北方向移动。6月5日晚,气旋回转东北并逼近佛罗里达州大本德地区。经过强化,安德烈亚于6月6日达到持续风速每小时100公里的最高强度。数小时后,风暴略有减弱,于当晚从佛罗里达州泰勒县的斯坦亥琪附近登陆。气旋在穿越佛罗里达州和乔治亚州期间开始失去热带天气系统特征,于6月7日在南卡罗莱纳州上空转变成温带气旋,风暴残留接下来继续沿美国东岸移动,最终于6月10日被缅因州近海的另一个温带天气系统吸收。 成为热带气旋前,安德烈亚的前身在尤卡坦半岛降下近300毫米雨量。风暴在古巴引发洪灾,并以比那尔德里奥省灾情突出。该国有上千人逃离家园,其中大部分生活在比那尔德里奥省的古亚瓜特吉河沿线地区。气旋在当地催生出龙卷风,导致三户民宅受损。佛罗里达州部分地区降下暴雨,引发局部洪灾。该州共出现十场龙卷风,其中在棕榈滩县阿克里奇着陆的一场破坏最为显著,导致多套房屋的屋顶严重受损之余,还致使多条输电线缆中断,许多树木倒塌,该州还有一人受伤。转变成温带风暴后,安德烈亚又在北卡罗莱纳州催生出一场龙卷风,但破坏程度很轻。此外,美国东北部部分地区还发生轻度洪灾。受恶劣天气影响,弗吉尼亚州和新泽西州发生多起交通事故,造成三人死亡。南卡罗莱纳州有一名冲浪爱好者失踪,估计已经溺亡,是安德烈亚直接造成的唯一一起人员丧生事故。气旋残留之后在加拿大大西洋省份产生强烈阵风,导致新斯科舍和新不伦瑞克数千户居民家中停电。.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2013年热带风暴安德烈亚 · 查看更多 »

2018年阿拉斯加地震

2018年阿拉斯加地震是2018年1月23日发生于美国阿拉斯加州太平洋近海的地震。其震中位于北纬56.06度、西经149.10度,地震规模为Mw 7.9级、Ms 8.0级,震源深度约25千米。 美国地质调查局早先认定此次地震震级达矩震级8.2级,但随后修正为7.9级。该局还指出,此次地震是一次走滑型地震。该次地震震中距美国阿拉斯加州科的阿克岛自治市镇的镇治科迪亚克东南约280千米。主震发生后,又在阿拉斯加半岛附近海域发生多次余震。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一度向北太平洋沿岸、美国和加拿大西海岸发布了海啸预警,随后解除。最终,阿拉斯加奥尔德港测得最大高度为0.21米的海啸。.

新!!: 美国海岸警卫队和2018年阿拉斯加地震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美國沿岸警備隊美國海岸警備隊美國海岸警衛美國海岸警衛隊美國海岸防衛隊美国海岸警卫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