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羅旭龢

指数 羅旭龢

羅旭龢爵士,CMG(Sir Robert Hormus Kotewall,),巴斯華人混血兒,籍貫廣東省寶安(香港) 前香港立法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華人太平紳士,對香港教育及文化事業貢獻不少,當年與何東、伍才、羅文錦和曹善允等是為上流社會成員,在香港社會上地位超然。.

46 关系: 南華體育會運動場司徒拔帕西人伍漢墀周壽臣傅瑞憲C·哥頓·麥基皇仁書院督憲盃祆教墳場羅郭家族羅旭龢家族盧谷家族韋寶珊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首席非官守議員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香港小童群益會香港中央圖書館香港特色街道名稱香港重光香港歐亞混血兒香港日佔時期香海名山牌樓譚雅士麦克思·明格拉郝德傑郭慎墀赖际熙關國煊金文泰金文泰中學林蔭泉李子方杜德 (華民政務司)洪承禧昭遠墳場施勳施炳光家族旭龢道支那支那人拔萃男書院曹善允普樂1949年香港

南華體育會運動場

南華體育會運動場(South China Athletic Association Stadium)是香港一個多用途運動場,位於銅鑼灣加路連山加路連山道,因而有稱加路連山球場(Caroline Hill Stadium)簡稱加山球場,由南華體育會擁有。以往大部份時間用作舉行足球比賽,現在為南華足球隊的訓練球場。.

新!!: 羅旭龢和南華體育會運動場 · 查看更多 »

司徒拔

司徒拔爵士,GCMG,FZS,JP(Sir Reginald Edward Stubbs ,),舊譯史塔士,英國殖民地部官員,曾長年在白廳供職,後來罕有地獲外調到錫蘭的殖民地政府工作,並且在十分短的時間內升任總督之職。司徒拔曾先後出任香港、牙買加、塞浦路斯與錫蘭的總督,任內以作風率直強硬和不易妥協著稱。在任香港總督期間,司徒拔就因為拒絕對海員大罷工與省港大罷工作出讓步,結果釀成了軒然大波。他後來在任錫蘭總督時,復遇上了布雷斯格德爾事件,並在事件發生後不久引退。.

新!!: 羅旭龢和司徒拔 · 查看更多 »

帕西人

帕西人(古吉拉特语:પારસી),廣州、澳門和香港地區譯作“--”,其他地區則译作“--”或“帕栖”,是主要立足于印度次大陆的一个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民族。所有僑居印度以外地區的帕西人都来自印度或巴基斯坦。帕西人的祖先是1,000年前从波斯移居印度次大陆的琐罗亚斯德教教徒。 在8-10世紀間,一部分堅持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的波斯人,不願改信伊斯蘭教而移居印度西海岸古吉拉特邦一帶。這些波斯移民在印度被稱為“帕西人”(Parsi),至今共有10萬人左右,仍信瑣羅亞斯德教,主要從事工商業,操古吉拉特語。雖然這些帕西人並非穆斯林,但這是我們在印度歷史上最早見到的“帕西”(Parsi)一詞,按《大英百科全書》的解釋:“‘帕西’(Parsi)一詞,其意為波斯人(Persians),乃移居印度的波斯瑣羅亞斯德教徒之後裔。”可見,自中世紀起在印度出現的“帕西”(Parsi)一詞是“波斯人”之意。後來,隨著伊斯蘭教在南亞次大陸的廣泛傳播,在印度民間流行的語言中,“帕西”一詞的詞義逐漸擴大了範圍。 虽然帕西人最初是来自波斯,大部分印度帕西人都已失去与波斯的社会或家族联系,与波斯已经没有共通的语言。在自从第一批祆教徒到达印度后的数百年间,帕西人已经将自己融入印度社会,但同时保持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传统。因此帕西人具有特殊的身份 - 他们在国籍、语言和历史方面是印度人,但在血缘、文化、行为和宗教习惯方面不是典型的印度人(只占总人口的0.006%)。.

新!!: 羅旭龢和帕西人 · 查看更多 »

伍漢墀

伍漢墀,JP(,),又名伍尚平,香港紳商和政治家,1922年6月獲得委任為定例局(即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惟於1923年4月死於任上。 伍漢墀在香港土生土長,早年畢業於皇仁書院,曾從事南北行貿易業務,並嘗任中華匯理銀行和英資新旗昌洋行買辦等職。在出任定例局議員以前,伍漢墀曾先後在1907年和1909年分別獲香港政府委任為東華醫院和保良局總理,1909年至1918年受任潔淨局紳、1910年至1923年任團防局紳、以及在1911年至1923年任香港大學創校校董等公職。此外,伍漢墀在1913年參與創立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復於1922年與曹善允等紳商促成在西營盤西邊街創立公立贊育醫院。 伍漢墀在1922年6月獲港府任命接替死於任上的劉鑄伯擔任定例局非官守議員,任內曾經參與斡旋1922年的海員大罷工,以及跟隨局內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周壽臣反對港府擬訂立例即時取締妹仔和計劃對妹仔實施的登記制度。可是,在定例局供職僅十個月後,伍漢墀自己也因病猝死於任上,終年僅46歲。.

新!!: 羅旭龢和伍漢墀 · 查看更多 »

周壽臣

周壽臣爵士,KBE,LLD,JP(Sir Shou-son Chow,),原名周長齡,香港島黃竹坑新圍人,晚清高級漢族官僚,20世紀初期香港政商界著名人物,曾於1918年參與創立東亞銀行,並長年擔任該銀行之主席達三十多年。 周壽臣為香港殖民地時期第一名華人議政局成員,作為政府及民間華人的溝通橋樑。另外,周壽臣亦熱心公益,積極參與慈善活動。曾經於1929年創立香港保護兒童會,又先後擔任保良局及東華三院顧問一職。.

新!!: 羅旭龢和周壽臣 · 查看更多 »

傅瑞憲

傅瑞憲,GC,MC連勳扣,JP(John Alexander Fraser,),英國殖民地官員,1919年加入香港政府任官學生(即政務官),曾經署任律政司兼行政立法兩局當然官守議員,到1941年出任首任防衛司及行政局官守議員,惟同年12月香港淪陷後,他旋被日方拘禁於赤柱拘留營。淪陷期間,傅瑞憲在營內秘密從事情報活動,結果在1943年6月遭日方揭發,同年10月29日被處決,終年47歲。由於他被日方拷問時堅拒供出同伴,而且一力承擔罪名,英廷以他勇氣可嘉,因此在二戰結束後於1946年向他追贈最高民事榮譽喬治十字勳章。 在加入港府以前,傅瑞憲曾在一戰參與歐洲戰事,1916年因功獲得軍功十字勳章,翌年再獲附加勳扣。在港府擔任北約理民官的時候,他於1928年負責重新安置城門谷約855名村民,以便港府在該處修築城門水塘;另為紀念港督金文泰爵士兩訪屯門青山禪院,他與19名華人紳商還在1929年倡建香海名山牌樓,牌樓復於2010年獲政府獨立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傅瑞憲在助理律政司任內於1933年購入作自住的大埔瞭望台,後來也在2009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新!!: 羅旭龢和傅瑞憲 · 查看更多 »

C·哥頓·麥基

查爾斯·哥頓·史超域·麥基(Charles Gordon Stewart Mackie,),英國遠東商人和政治家,1927年至1935年任仁記洋行香港董事總經理。 麥基1901年由蘇格蘭前往香港,加入仁記洋行任職助理。1912年,他升任司理,並長駐上海,及後進一步成為仁記的上海董事總經理。仁記洋行是遠東當時主要的貿易公司之一,除了從事一般商品貿易和船運,也負責代理和代辦多家公司的在華業務。透過在仁記的工作,麥基得以兼任多家公司的董事職務,1927年從上海調返香港以後,他還兼任香港電燈公司主席一職,並兩度當選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主席。此外,仁記與鐵行火船公司在1923年開展合作關係後,麥基也獲委任為鐵行在香港和上海的合夥人。 在商業活動以外,麥基在香港和上海也參與不少與商界和政治有關的公職。派駐上海期間,他於1914年至1917年出任上海工部局董事、1920年至1921年出任上海外商總會主席,也曾任上海英商公會會董。1927年調返香港後,他兩度擔任香港西商會主席(1930年-1931年、1933年-1935年)和定例局非官守議員(1928年、1930年-1935年),期間多次暫任議政局非官守議員。熱愛賽馬運動的他也曾於1929年至1935年出任香港賽馬會主席。 麥基於1935年卸下所有工商職務,退休返英,1966年在蘇格蘭家鄉逝世,終年86歲。他生前於1935年獲英廷頒授英皇喬治五世銀禧獎章,對其在港擔任公職的表現予以肯定。.

新!!: 羅旭龢和C·哥頓·麥基 · 查看更多 »

皇仁書院

皇仁書院(Queen's College)是位於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的著名官立男子中學,為香港在殖民地時期最早成立的官立中學。前身是創立於1862年的中央書院(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當時又稱大書院)及1889年的維多利亞書院(Victoria College),皇仁書院一名則於1894年開始沿用。.

新!!: 羅旭龢和皇仁書院 · 查看更多 »

督憲盃

督憲盃(英文:Governor's Cup)是香港一項已經停辦的足球錦標競賽,於1933年創辦,由協會華聯隊與足總西聯隊進行每年一度的對抗賽。.

新!!: 羅旭龢和督憲盃 · 查看更多 »

祆教墳場

教墳場(Zoroastrian Cemetery),又名波斯墳場(Parsee Cemetery),是香港一個私營墳場,位於香港島跑馬地黃泥涌道近養和醫院一帶,於1852年落成,為南亞祆教信徒(帕西人)在香港下葬的地方。門外立有「此園內係巴士國人所建安葬本國之人」的標示(「巴士國」即「波斯」)。 香港地產家麼地爵士及立法局議員的律敦治家族均葬於此墳場。.

新!!: 羅旭龢和祆教墳場 · 查看更多 »

羅郭家族

羅郭家族,始祖為羅郭(Henry W. Lowcock)為旅港英國商人,開辦洋行羅郭行(Lowcock & Company),亦曾任定例局非官守議員、拔萃書室早期校董之一(1874年-1880年在任)。其子佐治(George Lowcock)為太平紳士。其孫亨利(Henry Lowcock)亦從事商業活動,日戰時期參加英國皇家空軍(RAF),陣亡。其曾孫如郭慎墀為拔萃男書院校長。郭慎墀胞弟積克‧羅郭(Jack Lowcock)為香港大學英文系教師。 羅郭的後裔與華人及其他種族如通婚,使家族形成香港歐亞混血兒的特徵。而後裔則多採用郭氏為漢化姓氏。.

新!!: 羅旭龢和羅郭家族 · 查看更多 »

羅旭龢家族

香港羅旭龢家族(Kotewall)有香港歐亞混血兒特徵,源自巴斯人及華裔血統,早期與施炳光家族、羅郭家族等混血家族多有聯姻。 奠基者羅旭龢早年於於拔萃男書院及皇仁書院畢業,在政府任職裁判司署及布政司署。後創辦旭和洋行從事出入口貿易生意。曾擔任香港立法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華人太平紳士,對香港教育及文化事業貢獻不少,地位超然。.

新!!: 羅旭龢和羅旭龢家族 · 查看更多 »

盧谷家族

盧谷家族始祖為盧谷(Henry Lowcock)為旅港英國商人,開辦盧谷洋行,亦曾任定例局非官守議員、拔萃書室早期校董之一(1874年-1880年在任)。其子佐治(George Lowcock)為太平紳士。其孫亨利(Henry Lowcock)亦從事商業活動,日戰時期參加香港義勇軍(HKVDC),陣亡。曾與家人一起輾轉於內地生活,曾遭日軍監禁,後陣亡。其曾孫如郭慎墀等後前往印度巴基斯坦生活及就學於1947年回港入讀拔萃男書院。郭慎墀胞弟Jack Lowcock為香港大學英文系教師。 盧谷的後裔與華人及其他種族如通婚,使家族形成香港歐亞混血兒的特徵。而後裔則多採用郭氏為漢化姓氏。.

新!!: 羅旭龢和盧谷家族 · 查看更多 »

韋寶珊

韋寶珊爵士,CMG,JP(Sir Boshan Wei-Yuk,),名廷俊,小名玉,字寶珊,韋玉是另一個為後人熟識的名稱,香港銀行家、商人及政治家,曾參與創立保良局,以及在1891年成功協助設立團防局委員會。韋爵士自1896年至1917年期間出任定例局(後改稱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是香港1842年開埠以來第四位擔任該局議員的華人。韋爵士任內曾協調英國與新界鄉民,使新界成功於1898年納入香港版圖,他後來在辛亥革命中,亦擔任了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及革命軍胡漢民之間的保證人,具有一定聲望。 韋寶珊爵士是近代歷史上首位被送到西歐留學的華人留學生之一,也是歷來第三位獲勳爵士的華人。韋爵士早於1890年曾倡建由香港經廣州,再通往北京的鐵路,但有關建議要到多年以後才能實現。.

新!!: 羅旭龢和韋寶珊 · 查看更多 »

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

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Senior Chinese Unofficial Member)是指香港於英國殖民地時代,行政局或立法局內資歷最長及地位最高的華人非官守議員(即「行政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或「立法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被委任為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的人士,一般都是香港的華人僑領,並代表華人社區的聲音。由於當時的華人議員都會被稱為「華人代表」,因此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亦會被稱為「首席華人代表」。.

新!!: 羅旭龢和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 · 查看更多 »

首席非官守議員

首席非官守議員(Senior Unofficial Member)是指英國一般殖民地內,行政及立法機關資歷最長及地位最高的議員職稱。至於香港在英國殖民地時代,則指行政局或立法局內資歷最長及地位最高的非官守議員(即「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或「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被委任為首席非官守議員的人士,一般都是殖民地政府十分信任的人士,他們在行政局及立法局內帶領其他非官守議員,也是總督在兩局內首要的諮詢對象,在兩局會議上可優先發言,亦會代表兩局的非官守議員致辭。.

新!!: 羅旭龢和首席非官守議員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School of Chines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成立於1927年,迄今已有九十年歷史,為香港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中文學系。1927年成立時名為「中文學院(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1933年文學院改組為「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2006年又改稱為「中文學院(School of Chinese)」。.

新!!: 羅旭龢和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 查看更多 »

香港小童群益會

香港小童群益會(The Boys' and Girls' Club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成立於1936年,二次大戰後重組,1951年7月27日正式登記為註冊團體。目前是香港最具規模的非牟利青年工作機構之一。 香港小童群益會主要的宗旨是關注兒童青少年身心均衡發展,培育兒童青少年成為良好的公民、促進家長對兒童青少年的關注加強家庭的功能及與服務對象社會人士爭取應有的權利和福利。香港小童群益會經費主要來自政府津貼、香港賽馬會捐助、信託基金、會員繳費及個人捐助等。總部位於香港灣仔駱克道3號。.

新!!: 羅旭龢和香港小童群益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中央圖書館

香港中央圖書館(Hong Kong Central Library),是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的中樞,成立於2001年,隸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是香港公共圖書館體系中面積最大、服務範疇最廣和館藏數量最多的公共圖書館。.

新!!: 羅旭龢和香港中央圖書館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色街道名稱

香港交通四通八達,錯綜複雜,街道眾多,根據地政總署的紀錄,已經刊憲命名及年代太久遠而沒有刊憲命名的公共街道,再加上沒有刊憲命名的私家街道,共有逾4千條。道路的長度共達1,984公里。而街道的名稱亦五花八門。由於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所以當中亦有部份街道名稱以英國地名或人名而命名,不过在英国治下,亦有不少街道以中國地方名或城市名来命名,这种中西文化滙聚,互相包容,亦成为香港的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此外,有些街道名稱則以一些吉祥的用語或字眼來而命名。亦有不少是以香港開埠以來各行各業的興起及當地社區的發展而配合上的街道名稱。.

新!!: 羅旭龢和香港特色街道名稱 · 查看更多 »

香港重光

香港重光是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英國恢復對香港的主權統治。日佔時期正式宣告結束。.

新!!: 羅旭龢和香港重光 · 查看更多 »

香港歐亞混血兒

香港歐亞混血兒,是指二戰前在香港出生和成长,而同時擁有歐洲亞洲血統的混血兒族群。.

新!!: 羅旭龢和香港歐亞混血兒 · 查看更多 »

香港日佔時期

香港日佔時期,又稱為香港日治時期或香港淪陷時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大日本帝國軍事占領香港的時期:由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投降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香港人俗稱這段時期為「三年零八個月」。 在珍珠港事件當日,日本軍隊由酒井隆指揮從寶安縣進攻香港。負責防守香港的包括駐港英軍、英屬印度陸軍、香港防衞隊、香港警務處、加拿大軍隊和協助駐港英軍撤離的中華民國國軍。雖然香港政府多番宣傳駐港英軍戰鬥能力,惟英國在歐洲戰場自顧不暇,加上種種原因,駐港英軍始終形勢不利。經歷香港保衛戰後,於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代表英國殖民地官員向當時總部設於香港九龍半島酒店3樓的日軍投降,大英帝國在香港的殖民地統治因而暫時中斷。 日本軍隊佔領香港後隨即成立軍政廳,由酒井隆出任最高長官,直至磯谷廉介抵任首位香港占領地首任香港總督。酒井隆管治香港期間,日本軍隊在香港濫殺無辜,又推行皇民教育,除了禁止使用英文及強迫使用日文外,部份香港島、九龍主要街道及地區名稱亦被更改成為日本名,例如皇后大道中被改成「中明治通」。香港市民在安全、民生及經濟等方面皆受盡摧殘,市民對日本人反感,不時有平民在香港島山頭伏擊日本將領。至中期,更有香港市民參與東江縱隊游擊隊。 美國陸軍航空軍在日本廣島市於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日本時間)投下原子彈,廣島市遭到毀滅性打擊。 美國在三天後的1945年8月9日,再次以原子彈轟炸日本,摧毀九州北部的海港城市長崎。 日本於廣島市原子彈爆炸的9天後,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佈日本終戰,日本戰敗並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軍隊繼續維持香港秩序,直至同年8月月底,英國軍隊再次抵達香港,並且成立軍政府,香港重光,英國恢復管治香港。.

新!!: 羅旭龢和香港日佔時期 · 查看更多 »

香海名山牌樓

香海名山牌樓(Heung Hoi Ming Shan Memorial Archway)位於香港新界屯門區青山禪院山門前,建於1929年,是為紀念港督金文泰於1927年6月和1928年3月兩度登臨青山而立。牌樓於1985年聯同青山禪院獲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並於2010年8月31日以獨立項目獲確認一級歷史建築席位。.

新!!: 羅旭龢和香海名山牌樓 · 查看更多 »

譚雅士

譚雅士,OBE,JP(,),香港大律師和政治家,1939年至1941年出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 譚雅士早年先後受教於拔萃男書院、香港大學、牛津大學和倫敦大學,獲法學士學位後返港成為當時少有的華籍執業大律師。在1939年出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以前,他曾多次獲香港政府委任到不同的委員會供職,並於1931年至1932年出任東華醫院辛未年首總理、1936年至1937年出任保良局丙子年主席、以及在1936年和1937年分別獲委任為市政局非官守議員和團防局紳。譚雅士在立法局供職期間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遠東局勢自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也日益嚴峻,任內他除了反對港府計劃開徵入息稅外,又批評港府於1940年設立的移民局擾民,並多番促請港府平抑物價。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譚雅士先後被日治政府強迫擔任香港善後處理委員會委員和華民各界協議會委員;1945年香港重光後,譚雅士雖然淡出政壇,但獲港府委任為兒童法庭、紳士法庭和交通法庭法官,後來又任中央裁判司署裁判司等職,1949年更與羅顯勝成為首批獲委任為常任裁判司的華人。1951年辭任裁判司後,他重新開展私人執業,至1960年退休。 譚雅士是香港首位華人首席按察司楊鐵樑爵士的岳丈,此外,他在1931年於香港島半山區薄扶林道建成名為「Jessville」的大宅,該座被指具歷史價值的大宅在2006年一度被譚雅士的後人申請拆卸重建,引起公眾關注,經港府介入後,大宅最終得以保留。.

新!!: 羅旭龢和譚雅士 · 查看更多 »

麦克思·明格拉

麦克思·明格拉(Max Minghella,)出生于英国英格兰伦敦市,为英国男演员。.

新!!: 羅旭龢和麦克思·明格拉 · 查看更多 »

郝德傑

郝德傑爵士,GCMG,CBE,KStJ,FRAS,FRSA(Sir Andrew Caldecott,),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35年12月至1937年4月為第19任香港總督,1937年10月至1944年9月任錫蘭總督。擔任港督前,他曾長期在馬來聯邦和海峽殖民地供職,並在1933年至1935年間任海峽殖民地輔政司。 郝德傑1907年加入馬來聯邦政府,1924年至1925年間曾獲派回英國任大英帝國博覽會馬來亞專員,後來調任海峽殖民地輔政司期間曾於1934年2月至11月暫代因病退休的金文泰爵士署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兼馬來聯邦高級專員一職。在馬來亞任職多年以來,他以善於排難解紛及調和種族關係著稱,官聲卓著,屢獲英廷嘉獎。在港督任內,他帶領港府推動不少革新,其中包括在1936年1月1日正式將原有的潔淨局改組成市政局,而銀禧水塘及瑪麗醫院也在其任內建成。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大陸局勢日益動盪,他任內還多次與國民政府官員舉行會面,並曾於1936年9月於廣州宴請蔣介石委員長。 郝德傑出任港督的時間相當短促,在任僅約16個月就因為錫蘭局勢不穩而於1937年4月16日匆匆卸任離港,調任錫蘭總督。任內,他對當地的憲政改革要求予以肯定和支持,但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影響,有關改革受到拖延。在任錫蘭總督後期,他見證了太平洋戰爭爆發,雖然錫蘭一度受日本攻擊,但未有陷落,他其後於1944年退休返英。郝德傑晚年曾任英政府的殖民地服務任命委員會委員,倡議以一中央部門統籌全球各地的殖民地政務職系詮敘事務,惟有關建議到他身後方獲採納。 郝德傑興趣廣泛,除殖民地事務外,也熱愛繪畫及精於彈奏鋼琴。此外,喜歡寫作的他在早年經常發表有關馬來亞的文章,晚年曾出版兩本以靈異故事為題材的小說。.

新!!: 羅旭龢和郝德傑 · 查看更多 »

郭慎墀

郭慎墀,MBE,JP(Sydney James Lowcock,),香港英裔教育工作者、拔萃男書院第七任校長(1961年-1983年)、香港業餘田徑總會副贊助人、香港學界體育聯會永遠名譽會長、宏光國樂團永遠名譽顧問。.

新!!: 羅旭龢和郭慎墀 · 查看更多 »

赖际熙

赖际熙(),字焕文,号荔垞,广东增城(今增城市)湖塘埔人,客家人。晚清进士,学者。因曾任清朝國史館總纂,又被尊稱為賴太史。.

新!!: 羅旭龢和赖际熙 · 查看更多 »

關國煊

國煊(KWAN Kwok Huen,),中國近代史學家,廣東順德人,生於順德。畢業於香港仿林中學、建公書法專修學院、台灣省立師範大學(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讀中學時,以慧、慧之、君慧、慧君筆名投稿香港《華僑日報》、《星島日報》副刊《學生園地》。1955年獲《青年文友》月刊徵文比賽高級組冠軍、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及全港中小學書法比賽高中組冠軍。大學畢業後,返港長期任中學文史教員。課餘以本名及筆名鄭仁佳、關--昌、趙志邦在台灣《傳記文學》月刋發表《民國人物小傳》多篇。.

新!!: 羅旭龢和關國煊 · 查看更多 »

金文泰

金文泰爵士,GCMG(Sir Cecil Clementi,),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30年至1934年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兼英國駐馬來亞高級專員、1925年至1930年任第17任香港總督。 金文泰在1899年加入香港政府,早年歷任新界助理田土官、巡理府、助理輔政司、行政立法兩局秘書、以及署理輔政司兼兩局當然官守議員等職;出任港督前,他曾先後擔任過英屬圭亞那政府秘書(後改名輔政司)和錫蘭輔政司。在港督任內,他成功緩和持續多時的省港大罷工,使香港從百業蕭條的局面逐漸恢復過來;此外,他重視社會基礎發展,除了主持興建九龍醫院、瑪麗醫院和修築城門水塘外,又熱心推崇中國文化,設立香港首家官立中文學校和支持香港大學增設中文系,該座官立中文學校後來更名為金文泰中學,以紀念他對中文教育的重視。金文泰與香港華民各界關係要好,任內爭取委任周壽臣爵士為行政局歷來首位華人非官守議員,並准許新界鄉紳設立鄉議局管理地方事務,政績頗受稱譽。 在海峽殖民地總督與馬來亞高級專員任內,金文泰面對環球大蕭條下的經濟衰退,設法緊縮開支,又研究引入限制計劃,防止當地錫礦和橡膠業務因生產過剩而導致國際市場價格急跌,成功減輕大蕭條對當地經濟造成的衝擊。同時間,他為新加坡主持多項大型基建,當中包括海軍基地、加冷機場、克利福碼頭和丹戎巴葛火車總站等,以配合當地的急速發展。可是,金文泰在任內提出的地方分權方案卻備受爭議,其中,馬來屬邦本土政界擔心方案會削奪他們長久以來享有的自主性、而馬來亞華人和印巴裔社群則擔心方案連同一系列推動馬來文化和馬來語的政策,會變相使當局施政進一步向馬來人傾斜。金文泰的方案雖然深具遠見,但最終卻因強大的阻力被迫妥協,未能一展抱負,連同他推動限制移民入境等被指針對華人的舉措,均成為他任內的瑕疵。 作為一名學者型總督,金文泰早年就讀牛津大學時經已顯露出在拉丁文方面的才華。在香港任職期間,他更迅速學會廣東話和官話,並憑藉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練得一手好書法,對中國詩詞也有深入的了解,是一位典型的漢學家和「中國通」。在公務之餘,他長年著作甚豐,題材涉足文學、歷史和地理等多個方面,學術造詣深受稱許,更被印度詩人泰戈爾評價為「在東方遇過最有修養的歐洲人」。金文泰還熱愛四處遊歷,曾走遍中國各省和深入印度等地,香港的不少郊野山徑,均由金文泰和他的妻子最先開闢而來。.

新!!: 羅旭龢和金文泰 · 查看更多 »

金文泰中學

金文泰中學(Clementi Secondary School)是一所位於香港北角炮台山道的第一組別傳統名校。於1926年成立,為香港第一所由英國殖民政府開辦的中文中學,被喻為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以中文為教學語言的頂尖學府。命名源於金文泰爵士。金文泰中學是香港僅有的三間培育出諾貝爾獎、菲立茲獎得主的中學之一。知名校友包括前警務署長李明逵、立法会议员梁国雄、前警務署長曾蔭培及前教育局長吳克儉等。.

新!!: 羅旭龢和金文泰中學 · 查看更多 »

林蔭泉

林蔭泉,為香港1920至1930年代著名建築商人。 他於1921年與譚肇康等創立香港建造商會,1932-1933年任香港東華三院首席總理(現稱第一副主席),並於當年香港保良局奠基典禮上,以保良局總理身份與當時港督貝璐爵士等主持開幕。當時出席主持的總理及政商界名人還包括周壽臣、馮平山、鄧肇堅、顏成坤、譚煥堂、梁弼予、羅旭龢、羅旭龢夫人、活雅倫(Alan Eustace Wood)、何東夫人麥秀英、何世亮。.

新!!: 羅旭龢和林蔭泉 · 查看更多 »

李子方

李子方,JP(,),一作李子芳、又名李作聯,香港銀行家及政治家,1918年至1953年歷任東亞銀行助理經理和經理,1939年至1941年先後獲香港政府委任為市政局和立法局非官守議員。 李子方是香港望族李佩材家族的成員,也是香港大學在1916年的首屆畢業生,1918年聯同兄長李冠春和紳商簡東浦與周壽臣爵士等人合作,籌組以西式經營的東亞銀行。在東亞銀行任職期間,李子方與擔任總經理的簡東浦聯手打理銀行的日常業務,為銀行的初期發展奠定基礎,使東亞銀行早在戰前已成為香港數一數二的華資銀行。 在銀行和其他商業業務以外,李子方也被港府委以不同公職,除了市政局和立法局的職務以外,他還在香港淪陷前擔任過保良局總理、教育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校董和戰時收益委員會委員等職。在立法局內,他曾經聯同局內其他非官守議員反對港府計劃開徵入息稅的建議,最終港府答應僅以開徵入息稅作為維持戰時收益的臨時手段。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以後,李子方在翌年被日治政府強迫出任華民代表會四名委員的其中之一。及至1945年香港重光,雖然他獲港府消除了通敵的嫌疑,但卻從此不再為港府敘用。晚年的李子方患有心臟病,身體健康大不如前,更需要多次前往美國接受治療,終在1953年於當地病逝,終年僅61歲。.

新!!: 羅旭龢和李子方 · 查看更多 »

杜德 (華民政務司)

杜德(Ronald Ruskin Todd,),英國殖民地官員,1946年至1955年出任華民政務司,同時兼任行政及立法兩局官守議員,任內曾六度署任輔政司一職。 杜德在1924年加入香港政府,1936年至1939年擔任市政局主席,1941年一度出任署理財政司,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日軍拘禁。在華民政務司任內,他曾經處理1951年11月的東頭村大火,以及應對在1952年3月發生的「粵穗慰問團事件」。.

新!!: 羅旭龢和杜德 (華民政務司) · 查看更多 »

洪承禧

洪承禧(John Terence Hung,),羅旭龢外孫,歷任九倉、會德豐大班達30年,人稱財爺軍師,2002年退休,於馬圈、商界、旅遊及體育界都享有盛名。.

新!!: 羅旭龢和洪承禧 · 查看更多 »

昭遠墳場

昭遠墳場(Chiu Yuen Cemetery)並非香港望族何啟東家族的家族墳場,按地契規定是供香港歐亞混血兒安葬的公眾墳場,位於香港島摩星嶺。 除了何啟東本人與元配麥秀英因信奉基督教而合葬跑馬地香港墳場之外,家族其他成員下葬於昭遠墳場。 這些人士包括其父母、兒子何世儉、平妻張蓮覺、羅文錦家族、羅旭龢家族,以及弟弟何福與何甘棠家族。由於何甘棠篤信風水,他選擇葬於山頭另一面。.

新!!: 羅旭龢和昭遠墳場 · 查看更多 »

施勳

施勳爵士,KBE,CMG(Sir Claud Severn,),舊譯史雲爵士,英國殖民地官員,1894年至1912年間於馬來亞地區的殖民地政府任職,官至馬來聯邦專員秘書兼海峽殖民地總督私人秘書。施勳在1912年出任香港輔政司,甫上任就率先於同年接見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任內他十度署任港督一職,1919年處理過搶米風潮,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有份參與談判,以求緩和省、港局勢。施勳在1923年獲勳爵士,至1925年新任港督金文泰爵士上任後退休,前後在任13年,是任期最長的香港輔政司(及布政司)。.

新!!: 羅旭龢和施勳 · 查看更多 »

施炳光家族

香港施氏家族(Zimmern)有歐亞混血特徵,源自德國,具日耳曼及猶太血統,為香港著名的法律世家,早期與何東、羅文錦、羅旭龢、洗德芬等混血家族多有聯姻。 據何鴻鑾所言,施氏嫡派父系先祖為德裔英國人施文(Adolphus Hermann Christian Anton Zimmern)。此人於十九世紀中葉來香港工作,與華化混血女性葉麗金育有炳光(Andrew)及燦光(Adoph)二子,其後皆入讀拔萃書室。炳光娶吳門(蘇州)周氏,生三女一子;燦光娶混血兒羅蓮施(Mary Lowcock),生五子一女。其後周氏亡故,炳光續娶羅蓮施表妹馮氏(Mary Fung),生三子。施文與葉麗金分袂後返英,從此不曾踏足香港。炳光、燦光皆隨母生活,故自居為華人。 施氏兄弟漢英二語兼擅,炳光嘗協理英國海關參贊清廷駐朝鮮欽差事務,燦光曾任聯合交易所主席。施炳光之子施玉麒為知名大律師、聖約翰座堂法政牧師,拔萃男書院校長。施燦光之子施玉榮(Francis Zimmern)亦曾任聯交所主席,施雅治(Archibald Zimmern)為香港最高法院原訟庭按察司,弗迪里克.施文(Frederick Zimmern)為()創辦人。施玉麒之子施大偉(David Zimmern)為劍橋大學研究員。施雅治之子施文勇(Hugh Zimmern)為著名設計師。 此外,施炳光之父Adolphus Zimmern返英後再娶Mathilde Eckhard,所生之Alfred Eckhard Zimmern後來任教牛津大學,成為國際知名之學者。.

新!!: 羅旭龢和施炳光家族 · 查看更多 »

旭龢道

旭龢道(Kotewall Road)是香港港島西半山區的一條街道,全長400米,是上下山的雙行車路之一。旭龢道位於西營盤東邊街、般咸道、柏道、及列堤頓道以南的山坡上,它的北端與羅便臣道交界,西端與干德道交界。旭龢道的西北方可以望見香港大學本部的校院及宿舍。.

新!!: 羅旭龢和旭龢道 · 查看更多 »

支那

支那(源自चीन,),亦作至那、脂那、摩訶支那、摩诃至那国等,與震旦同義,是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經佛教經典傳入中國。古代中國有佛教徒以印度為「中國」,稱中國為「支那」。在古代,羌族稱漢人為「支那」(Tzu La)而自稱「戈拉」(Gu La),在中國的周邊國家如日本和韓國的古代佛教文獻也有使用這個詞。 使用這個词汇稱呼中國的習慣於9世纪初通过佛教交流传入日本。在江戶時代後期,「支那」成為日本民間一種對中國的普遍非正式稱呼。在明治維新之後,該用語由日本傳回中國,中國知識份子、革命黨人重新使用這個古典名詞,並且形成一種風氣。1894年清日甲午战争後,日本獲得兩億兩白銀賠款及台灣與澎湖,日本人因此對中國的態度變得輕蔑,「支那」一詞也從此在日本語言中生根。在中華民國建國後,日本公文書中開始使用這個名詞稱呼中國。 從1913年到1946年間,中國政府和民間多次要求日方廢除支那一稱,1913年10月16日,中國駐日代理公使奉中國政府訓令向日方要求廢除「支那共和國」稱呼,改稱「中華民國」,但被日方拒絕。在《二十一條要求》交涉、巴黎和會及五四運動時,中方對日方堅持使用支那一詞進行抗議,亦未獲理會。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明令拒絕接受使用支那來稱呼中國的日本公文書。1932年後,日本在外交場合中不再使用這個名詞單冠初《民國時期中國官民反對日本對華"支那"蔑稱交涉始末》,〈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5月,第31卷第3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国最高司令部政治顾问团对“支那”称谓进行了调查,确认“支那”称谓含有蔑意,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對中國的歧视用語,且被用於仇恨中國的演繹上。1946年,日本政府通令日本國內公文書中不可使用支那名稱,有日本學者宣告這個「非常令人厭惡的名稱」已從日本語言中消失,亦有西方日裔歷史學者表示當今日本只有教育程度低的人以及積習難改的老年人繼續使用這個詞。 現今,在中國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對中國的歧视用語,稱呼中國人或海外華人為支那人,相當於在美國稱非洲裔美國人為黑鬼、尼哥(Nigger)或(Negro),以及在日本稱呼日本人為小日本或Jap,會被認為含有種族歧視或侮辱的意涵。.

新!!: 羅旭龢和支那 · 查看更多 »

支那人

支那人,是近現代的一種針對華人的歧视語,为持有反华或反中立场的人士所使用蔡史君《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下的新加坡(1942-1945)》載〈怡和世纪〉(第二十四期),第90-96頁。与「Negro」类似 ,该词在历史上无冒犯成分,因二战期间在日本涵有日本對中國人的輕蔑態度而带上贬义意思,二戰後結束後,盟國最高司令部的調查指出「支那」稱謂含有貶意,當今大部分华人会被稱為支那或支那人而感到受到冒犯。 支那一词源于印度,原为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可能源于汉字“秦”或“晋”,经佛教经典传入中国。于9世纪初通过佛教交流传入日本,并在明治维新之后由日本传回中国。該詞在中國近代思想中,為討論民族性、國民性的重要概念,包括如梁啟超及嚴復等對民族性中的劣根性求改進討論。晚清知識份子在使用“支那”或“中國”一詞來稱呼國家及國民未有共識,但相当流行。中華民國建立后,中国人以“支那”一词自称的现象减少。 在甲午戰爭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為中日關係最惡劣的時期,在這段時期,支那人一詞在日本涵有日本的自我優越感及對中國人的輕蔑態度。1946年二戰後結束後,盟國最高司令部的調查指出「支那」稱謂含有貶意,要求日本政府不得在公文和公開場合使用該詞,同年,日本政府通令日本國內公文書中不可使用支那一詞,有日本學者宣告這個「非常令人厭惡的名稱」已從日本語言中消失劉檸,,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3-10-28。 在印尼,由於有許多印尼人與印尼華人認為「支那」一詞是貶低異族與種族歧視的象徵,因而採用「中華(Tionghoa)」,當地部分華人團體也積極消除「支那」一詞。蘇哈托政府當政的年代,反華氣氛濃烈,「支那」一詞多被持有反華立場的人所用,後來中印關係回暖,印尼官方才恢復「中華」的稱謂廖建裕《印尼为何在此时废除“支那” 称谓?》,《联合早报》2014-03-26。 今除石原慎太郎(石原因公開使用這些名詞而被專門從事中日研究的約克大學教授傅佛國(Joshua A. Fogel) 點名批評為「麻煩製造者」)等日本右翼团体外,日本官方及民間主流已不再使用「支那」和「支那人」兩詞。日裔加拿大歷史學家若林正(Bob T. Wakabayashi,或譯若林忠志)指出,日本戰敗後有兩類日本人繼續使用此貶義詞——教育程度低的或者積習難改的老年人。.

新!!: 羅旭龢和支那人 · 查看更多 »

拔萃男書院

拔萃男書院(Diocesan Boys' School,簡稱男拔萃、男拔和DBS)是基督教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所設辦的一所學校,為著名的香港傳統名校之一。學校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是全港第三大的中學,面積僅次於位於赤柱的聖士提反書院及北區的鳳溪第一中學。拔萃男書院成立於1869年,設有中學部及小學部(於2004年建成,全稱為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轄下22所補助學校之一,位於九龍旺角加多利山,鄰近亞皆老街和嘉道理道,是一所全日制男生學校。.

新!!: 羅旭龢和拔萃男書院 · 查看更多 »

曹善允

曹善允,CBE,LLD,JP(,),香港律師、政治家和紳商,1929年至1937年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另曾任潔淨局議員、團防局紳、香港大學校董、華人公立醫局委員會副主席和港府教育委員會委員等公職。 早年先後在上海和英國受教的曹善允,對香港20世紀初的教育和醫療發展起重要貢獻,他是香港大學、聖士提反書院、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金文泰中學和民生書院等學府的創校人及籌款人之一,也曾多次為聖保羅書院籌募經費;此外,他又參與創辦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何妙齡醫院、以及在1922年與歐海倫醫生合作創辦贊育醫院。曹善允在1915年和1916年間在華人社區推動種痘運動,後在1925年省港大罷工期間設法維持社會秩序,深獲港府肯定,屢獲殊勳。 在1912年,何啟爵士與區德合組啟德營業有限公司,銳意在九龍灣填海,計劃興建稱之為啟德濱的「花園城市」。但何啟淡出後,填海計劃由本身是公司董事之一的曹善允繼續主持,並成功爭取港府在1915年批准填海計劃。共分三期的啟德填海計劃在1916年正式展開,雖然啟德公司完成了首兩期填海,然而,第三期填海卻無疾而終。為免填海計劃泡湯,港府在1927年宣佈接手第三期填海,並收回已填海但尚未發展的土地,整個地段日後逐漸發展,成為香港啟德國際機場。.

新!!: 羅旭龢和曹善允 · 查看更多 »

普樂

普樂爵士,Kt,QC,JP(Sir Henry Edward Pollock,),英國及香港御用大律師,曾在斐濟和香港出任及署任律政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長年擔任香港立法局及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普樂爵士亦有份與遮打爵士及港督盧嘉爵士(後為勳爵)等人籌備創立香港大學。.

新!!: 羅旭龢和普樂 · 查看更多 »

1949年香港

没有描述。

新!!: 羅旭龢和1949年香港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罗旭龢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