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

指数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学名:Pezophaps solitaria)是鸽形目鸠鸽科的一種鳥類,也是罗岛渡渡鸟属的唯一物种,仅分布于毛里求斯的羅德里格斯岛上,与同样生存在毛里求斯另一种鸟类 渡渡鳥(Raphus culullatus)是近亲。.

12 关系: 已灭绝动物列表 (近现代)不会飞的鸟全新世滅絕事件罗岛渡渡鸟罗岛渡渡鸟属罗德里格斯岛羅島藍鳩羅德里格斯秧雞馬斯卡林鸚鵡齒鳩Pezophaps solitaria渡渡鸟

已灭绝动物列表 (近现代)

已灭绝动物列表列出16世纪以后的已记录的已灭绝动物(包括亚种和变种)以及其名称(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命名者与命名年代、已确认的该物种最后一次观察记录时间和该物种分布地。 注:表格中标有*中的物种为是否为有效物种存疑物种.

新!!: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和已灭绝动物列表 (近现代) · 查看更多 »

不会飞的鸟

不會飛的鳥是指已失去飛行能力的鳥類,取而代之的是奔跑及游泳的能力。雖然如此,但普遍认为牠們都是由懂得飛行的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現存約有40種不會飛的鳥類,包括企鵝、鴕鳥及鷸鴕(奇異鳥)等廣為人知的物種,及部分屬於其他目的物種。除了諸如鴕鳥及鴯鶓等大型的不會飛的鳥仍擁有強而有力的爪去對抗獵食者之外,大部分不會飛的鳥所面對的均為沒有太多捕獵者的環境、或是隔絕性的海島,花費極大氣力的飛行並不符合效益,因此牠們的進化傾向失去這種能力。 與大部分能夠飛行的鳥類比較,兩個最重要的分別是牠們或是擁有細小的翼骨、或是胸骨上的龍骨缺失了(或大幅度縮小)。細小的翼骨使拍翼的力度大減,由翼面提供的升力也不足以應付飛行所需;龍骨是翼肌附著的地方,凸起的龍骨大大增加所能附著的翼肌,從而提供拍翼時所需的強大力量。但扁平的胸骨不足以達成上述的任務(所以也常被稱作平胸類),飛行能力從此失去。此外,不會飛的鳥一般有較多的羽毛,像鴕鳥的羽毛就雜亂叢生。 相比起其他地區,紐西蘭有較多的不會飛的鳥類,如奇異鳥、企鵝及南秧雞等。其中一個原因是在毛利人首次踏足這個土地上時(約1000年前),島上並沒有地棲形的捕獵者,牠們最大的敵人反而是大型的猛禽——飛行並不是逃避敵人的有效方法。 不會飛的鳥類在面對人類所造成的威脅時衝擊較大,因此牠們面臨滅絕的機會也較高;幸運的是牠們也較易被圈養保護,簡單的欄杆已是有效的工具。人類很早就懂得牧養鴕鳥以取得其羽毛,現在的規模更大,以取得其肉作食及皮作為皮革制品。 已滅絕的不會飛的駭鳥並不如現在的不會飛的鳥類般單純,牠們強而有力的腿提供高速奔跑的能力,由羽翼演化成的肉鈎形結構使他們能撕開其獵物。在2500萬年前牠們一直位列食物鏈的頂層,直至劍齒虎的出現才有所改變。.

新!!: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和不会飞的鸟 · 查看更多 »

全新世滅絕事件

全新世滅絕事件是於現今的全新世所發生廣泛及持續的滅絕或生物集群滅絕事件,被廣泛視為第六次的大規模滅絕事件(前五次分別是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以及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因此又被稱作第六次大滅絕。涉及的滅絕集群包括了植物及動物的科,如哺乳動物、鳥類、兩棲類、爬行動物及節肢動物,大部份滅絕都是在雨林內發生。於1500年至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就列出了784個已滅絕物種。不過,有很多實際滅絕的物種都沒有紀錄,一些科學家估計於20世紀,就已有2-200萬個物種實際滅絕。根據物種面積曲線估計,每年就有達14萬個物種滅絕。 廣義來說,全新世滅絕事件亦可包括發生在更新世-全新世之間的第四紀滅絕事件(或稱冰河時期滅絕事件)。自一萬年前,人類發展及散佈開始後造成巨型動物群消失。是次滅絕事件並非源自氣候的轉變或人類人口過多。不過全新世滅絕事件則延伸至現今的21世紀。 就全新世滅絕事件應否包攬近期的滅絕事件,或是只看為單一次的事件而並未有共識。近期的滅絕時件也包含了植物的滅絕。整體而言,這次事件的特徵就是人為成因的出現及發生在非常短的時間之內,而這一次的滅絕事件,即使以最保守的方法估算,仍是眾多次滅絕事件中最快的一次。人類文明誕生至今造成了83%的野生動物的滅絕。.

新!!: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和全新世滅絕事件 · 查看更多 »

罗岛渡渡鸟

#重定向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

新!!: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和罗岛渡渡鸟 · 查看更多 »

罗岛渡渡鸟属

#重定向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

新!!: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和罗岛渡渡鸟属 · 查看更多 »

罗德里格斯岛

罗德里格斯岛(罗德里格斯克里奥尔语:Zil Rodrigues,Rodrigues或Rodriguez,les îles Rodrigues)是马斯克林群岛中最小的一个岛屿,属于毛里求斯共和国下属领地。岛名来自葡萄牙探险家迪奥戈·罗德里格斯。该岛位于毛里求斯岛以东560公里的印度洋中部,面积109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355米,全岛为珊瑚礁环绕。罗德里格斯岛首府是马图林港。 2006年,罗德里格斯岛人口约40,000人。岛上居民主要是法国人与非洲人的混血儿,主要使用罗德里格斯克里奥尔语,小部分人可以说或听懂英语和法语;大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岛上主要产业是手工业、种植业、渔业以及旅游业。.

新!!: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和罗德里格斯岛 · 查看更多 »

羅島藍鳩

羅島藍鳩(学名:Alectroenas rodericana)是馬斯克林群島的羅德里格斯島上已滅絕的鴿。對牠們的意思只有一些胸骨及其他骨頭的亞化石,並一些描述。牠們的體型如白胸森鳩般大小,顏色呈灰色。牠們相信是一種溫馴的鳥類,並且喜歡吃瓜的種子。於1693年,在島上仍可見牠們的行蹤,並在海島上築巢。.

新!!: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和羅島藍鳩 · 查看更多 »

羅德里格斯秧雞

羅德里格斯秧雞(Erythromachus leguati)是一種已滅絕的鳥類。牠們肥胖及不能飛行,身體呈灰色,喙、雙腳及眼睛呈紅色。牠們比毛里裘斯的紅秧雞較細小。喙堅硬,但大小及形狀不一,一些的較短直,另一些則較長及彎曲。這是否與兩性異形、個別變種、或因食物而造成的遺傳可塑性有關就不得而知。 由於較大型的羅德里格斯渡渡鳥是生活在較深入的森林中,比牠們早滅絕的羅德里格斯秧雞可能主要是在島上近岸的森林出沒。若牠們是否生活在相同的棲息地中,羅德里格斯渡渡鳥就應該會較羅德里格斯秧雞早滅絕。羅德里格斯秧雞是吃細小的無脊椎動物,在龜繁殖的季節會吃龜蛋增肥,故牠們會因應季節而變得肥胖或瘦削。牠們會發出連續的笛聲,但警報聲則像打嗝。不過從來未有發現牠們的蛋及巢穴。.

新!!: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和羅德里格斯秧雞 · 查看更多 »

馬斯卡林鸚鵡

斯卡林鸚鵡(学名:Mascarinus mascarinus)是留尼旺馬斯克林群島或毛里裘斯一種已滅絕的鸚鵡。牠們最初是於1674年被描述。於18世紀後半葉,留尼旺的一些鳥類被送往法國飼養,而馬斯卡林鸚鵡於此時被發現。當時存留的有三個標本,現存則只有兩個標本及一些後來發現的骨頭。這兩個標本現存放在巴黎的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及維也納的自然史博物館。 馬斯卡林鸚鵡呈中等大小,體型及形狀如折衷鸚鵡,但尾巴較長。牠們的上身呈深褐灰色,下身較淺色。尾羽呈白色,頭部呈薰耳草灰色。紅色的喙邊有一環黑色羽毛。腳部呈紅褐色。 於1638年,彼得·文迪(Peter Mundy)在其著作中指曾指過「紅色的鸚鵡」;在1670年代初,Johann Christian Hoffmann描述了一種「喙彎曲及頭呈藍色的紅色烏鴉」為Indiaensche ravens。范·涅克(Jacob Corneliszoon van Neck)1958年的報告描繪了這種鳥類,指牠們的體型較迴聲鸚鵡大兩倍,且是呈兩種或三種顏色的,不過圖像本身卻與真正的馬斯卡林鸚鵡有所出入。以上的描述多被用於指毛里裘斯鸚鵡是多色的,且是獨立的物種。不過毛里裘斯鸚鵡卻很有可能不會飛,故此以上的報告應該是指馬斯卡林鸚鵡,但仍有待更完整的化石紀錄才能確定。.

新!!: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和馬斯卡林鸚鵡 · 查看更多 »

齒鳩

齒鳩(學名Didunculus strigirostris),又名齒嘴鳩,是一種鴿子。.

新!!: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和齒鳩 · 查看更多 »

Pezophaps solitaria

#重定向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

新!!: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和Pezophaps solitaria · 查看更多 »

渡渡鸟

渡渡鳥(學名:Raphus cucullatus)又称毛里求斯愚鸠、愚鸠、孤鸽,是已灭绝的渡渡鸟属的唯一物种,属鸽形目鸠鸽科,仅产于南印度洋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模里西斯島上,是一种不会飞的鸟 。罗德里格斯渡渡鸟是本属的姐妹群,亦已灭绝。现在,与本属亲缘关系最近的现生种为(Caloenas nicobarica)。曾經错误地认为白色的渡渡鸟存在于留尼旺岛上。 这种鸟在1505年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裡,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減少。約在1660年代前後,彻底绝灭。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記錄下來,因人類活動而絕種的生物,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

新!!: 羅德里格斯渡渡鳥和渡渡鸟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罗德里格斯渡渡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