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纏 (佛教)

指数 纏 (佛教)

纏(Pariyutthana),又譯為纏縛、纏煩惱,佛教術語,與結、漏、縛有類似意義,為煩惱之一。佛教中有八纏與十纏的說法。.

目录

  1. 9 关系: 取 (佛教)五位七十五法五見分別說部剎那緣起緣起縛 (佛教)結 (佛教)順決擇分

取 (佛教)

取(梵文與Upādāna),又譯為所取、可取、近取、取著、執受、攝受、執著,音譯為阿波陀那,佛教與印度教術語。.

查看 纏 (佛教)和取 (佛教)

五位七十五法

五位(五事,五法)是以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無為來統攝一切法 《雜阿含經·三一九經》:「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若復說言此非一切。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我今捨。別立餘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古型阿毘達磨以蘊、界、處來統攝一切法,這種新分類方法在說一切有部迦多衍尼子尊者《發智論》中廣泛採用,《品類論》中進行了細緻的歸納整理、明辨諸法的自相分別 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四章「六分阿毘達磨論」,第五節「阿毘達磨品類足論」,第一項「傳譯與作者」:「九十八隨眠說,傳為『發智論』主的創說;『品類論』已充分引用,可見『品類論』也是成於『發智論』以後的。我以為:『品類論』作者世友,就是『大毘婆沙論』所說的,四大論師之一的世友。……「辯五事品」:以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無為──五事,統攝一切法(阿毘達磨舊義,以蘊、界、處攝一切法)。這是繼承『發智論』的分別,而整理成章的;明諸法的自相分別。」。 說一切有部對一切法的具體細分歷經演變最後於《俱舍論》定為五位七十五法。七十五法中,將色法分為十一種、心法一種、心所法四十六種、不相應行法十四種、無為法三種,合計七十五種。.

查看 纏 (佛教)和五位七十五法

五見

五見,又称五惡見、五利使,佛教术语,為五種惡見的合稱,包括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查看 纏 (佛教)和五見

分別說部

分別說部(巴利語: ,梵語: ),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源於本上座部,與大眾部、可住子部和說一切有部並列為佛教的最初四大派系。在《大毘婆沙論》中據宗義而歸結其下各部派為分別論者。.

查看 纏 (佛教)和分別說部

剎那緣起

剎那緣起(kṣaṇika-pratītyasamutpāda),佛教術語,是對於緣起的一種解說,由說一切有部提出,是說一切有部的四種緣起理論之一。此學說由設摩達多尊者提出,主張在一剎那間就可具足十二緣起支。.

查看 纏 (佛教)和剎那緣起

緣起

緣起(梵語:प्रतीत्यसमुत्पाद ;巴利語:),重要佛教術語,一切有為法都是因各種因緣和合而成,此理即為緣起。除十二緣起外,還有九緣起和十緣起等說法。.

查看 纏 (佛教)和緣起

縛 (佛教)

縛(bandhana),又稱縛結,佛教術語,與結、漏的意義相近,為煩惱的異名。佛教中將縛分為三大類,稱三縛,即貪縛、瞋縛、痴縛三者。.

查看 纏 (佛教)和縛 (佛教)

結 (佛教)

結(saṃyojana,saṃyojana,saññojana),又譯為結使、結纏,佛教術語,是指一個人內心意識中潛在的煩惱,它會產生障礙,將人綑綁在輪迴中,妨礙一個人得到解脫,帶來痛苦。斬斷結縛,就可以進入涅槃。因結縛而出生的五種最主要的障礙,被稱為五蓋。 在佛經中,結縛有數種不同的分類說法,有二結、三結、四結、五結、九結、十結等。.

查看 纏 (佛教)和結 (佛教)

順決擇分

決擇分(梵語:),玄奘譯為順決擇分,又稱達分善根、四殊勝善根、四善根、四加行,佛教術語,是說一切有部修行次第理論中的位階之一,位於順解脫分之後,見道之前。由煖、頂、忍、世第一法,四個善根組成。.

查看 纏 (佛教)和順決擇分

亦称为 十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