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總軍

指数 總軍

總軍是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部隊的最高編制,總司令官為陸軍大將,下轄數個方面軍。在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時,日本陸軍計有支那派遣軍、關東軍、南方軍、第一總軍、第二總軍、航空總軍等6個總軍。.

目录

  1. 12 关系: 南方軍 (日本陸軍)大日本帝國陸軍大日本帝國陸軍軍列表大日本帝国大日本帝国陆军方面军列表中国派遣军第一总军 (日本陆军)集团军群滿洲軍 (日本陸軍)方面军日本军日本元帅

南方軍 (日本陸軍)

南方軍為大日本帝国陸軍的總軍之一。於1941年11月依大陸令第555號編制成總軍。緬甸、泰國、南洋方面等地區為其作戰地域,擔負防衛・軍政之任務。.

查看 總軍和南方軍 (日本陸軍)

大日本帝國陸軍

大日本帝國陸軍(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りくぐん)是日本军的陸上武裝部隊,1871年(明治4年)成立、1945年(昭和20年)解散。略稱為帝國陸軍,一般常以日本陸軍稱呼,並不使用全名稱呼。同時,日本陸海軍本來被稱呼為國軍(こくぐん)、皇軍(こうぐん),但表達為日本陸軍的場合較多。解散后,为与陆上自卫队产生区别,多以旧日本陆军或旧帝国陆军称呼之。.

查看 總軍和大日本帝國陸軍

大日本帝國陸軍軍列表

大日本帝國陸軍軍列表為舊日本陸軍的軍之列表。.

查看 總軍和大日本帝國陸軍軍列表

大日本帝国

大日本帝國(;中文又譯為日本帝國)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間所使用的國號,在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現於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在1936年後才成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國號。現在「大日本帝國」一詞主要是指日本在1868年江户时代結束至1947年新憲法施行之間的歷史時期。 日本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政治權力從武家(幕府)重回天皇手中,開始了明治維新現代化進程。《大日本帝國憲法》於1889年發布,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國議會。由明治時代開始,日本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範圍,國力逐漸壯大,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位於東方世界的列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曾经在中国的五个城市中开辟过专管租界,有天津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和汉口日租界。1902年1月30日,日本與英國結成同盟,雙方的友好關係一直延续到1923年盟約失效。二十世紀初,加藤高明内閣於1925年3月公佈《普通选举法》,同年4月22日為抑制國內共產主義運動,公佈了《治安维持法》,於5月12日起施行。《普通选举法》在1928年2月20日舉行的第16回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得到實行,自加藤高明以后的六代内阁皆为众议院多数党交替组成的政党内阁,由立憲政友會及立憲民政黨两大政党轮替执政,開始了「宪政之常道」的惯例。 1930年代中期後,自1912年第一次護憲運動以來的政黨政治日漸衰落。早年军部興起法西斯主義,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後,军部便乘機制造了一连串政变。1936年,日本爆发二二六政变事件,事後军部扶植了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政府,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上的现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傀儡。日本自始确立了其军国体制,統制派與大政翼贊會掌控了政治權力。1936年11月与納粹德國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加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向中國宣戰。1940年9月27日,大政翼贊會促成了《三国同盟条约》的簽定,日本成為軸心國成員之一。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與了太平洋戰爭。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国投降,成為軸心國陣營最後一個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这也意味着大日本帝国已名存实亡。隨後同盟國實施軍事占領,同時修改憲法與改造政治制度。1947年《日本國憲法》頒布後,日本官方不再以此為正式國號。1951年9月8日,《三藩市和約》簽定,日本才结束长达七年的盟军占领时期,并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這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大日本帝國自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五条御誓文》至1947年修改憲法為止,存在79年,帝国的疆域在1942年达到最盛,控制着大约7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億多的人口,这大約相当于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六。期間,大日本帝國在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自明治維新主張脫離亞洲開始的國力提昇,使日本很早就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日本經歷迅速現代化,出現空前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對後世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這段時期的日本積極進行軍事擴張,先後經歷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戰爭,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塑造了近現代東亞的政治局勢,戰爭同時為世界各國遺留不少歷史爭端,至今仍未能平息。.

查看 總軍和大日本帝国

大日本帝国陆军方面军列表

大日本帝国陸軍的军事单位之一。中日战争开战之前有朝鮮軍、台湾軍、関東軍、支那駐屯軍等4軍存在,并没有设立称之为方面軍的单位。随着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的爆发,8月31日支那驻屯軍改组为第1軍,在華北西部的作战地域也组建并部署了第2軍,与其他部隊统和编组而成的北支那方面軍是大日本帝国陸軍最初的方面軍。 之后于同年11月7日设立中支那方面軍,1940年(昭和15年)2月9日设立南支那方面軍,太平洋战争开战以前撤编,太平洋战争开战时称为方面軍的仅有北支那方面軍。 但是,随着战事的激烈化,而增设方面軍,终战时已组建有17支。此外,更进一步在方面軍之上,设立總軍作为陸軍部隊的最大单位。 軍隊符号以HA为记,标记为1HA(第1方面軍)、2HA(第2方面軍)等与軍相区別。司令官由陸軍大将或中将親補。.

查看 總軍和大日本帝国陆军方面军列表

中国派遣军

中國派遣軍(支那派遣軍,通称号:荣)為日本陸軍中之一總軍。指1939年日军大本营发布大陆令362号,组建的专司出兵(日本稱「进出」)中国的军队,按照战区又划分为华北方面军、华南方面军、华中方面军等。.

查看 總軍和中国派遣军

第一总军 (日本陆军)

1总军(Dai-ichi Sōgun)是大日本帝国陸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以本土决战为目的而設立的总軍之一。.

查看 總軍和第一总军 (日本陆军)

集团军群

集团军群(Army Group)是由若干个集团军组成的单位,一个集团军群通常包括40万到100万士兵,集团军群的指挥官通常由大将或元帅来指挥。 苏联红军中的方面军大致与集团军群的概念相同,在大日本帝国陆军中的方面军則大致與集团军相當,1939年12月到1945年日本戰敗期間,在方面軍之上再設立「总军」()加以統合。 一个集团军群可以包含多个国家的部队,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Sixth United States Army Group)包含美国陆军(Seventh United States Army)、法国陆军第1集团军,欧洲盟军的第21集团军群包含英国陆军第2集团军、加拿大第1集团军、美国陆军第9集团军。.

查看 總軍和集团军群

滿洲軍 (日本陸軍)

滿洲軍(まんしゅうぐん)為大日本帝國陸軍所屬總軍之一。.

查看 總軍和滿洲軍 (日本陸軍)

方面军

方面军(Front)是军队的一种建制。苏联等軍隊之方面軍,約50萬到100萬人,大致相当于西方国家军队建制中的集团军群(Army Group,或稱軍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皇军的总军。大日本帝國的方面軍,則大致相當於西方国家军队建制中的集团军(Army)。.

查看 總軍和方面军

日本军

日本軍(),簡稱日軍,廣義上是指日本的國家軍隊,但通常指大日本帝國時期(明治維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日本軍隊,包含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其又稱“皇军”(),即天皇统领下的军队;此外,另有帝國陸海軍、大日本軍、官軍等稱呼。為了與戰後的自衛隊區別,有時亦以舊日本軍、舊軍稱呼。最高统帅为天皇,軍政事務分由陸軍部與海軍部掌理(均為日本內閣機關),軍事指揮則分由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負責。其無獨立的空軍,陸軍與海軍擁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隊。.

查看 總軍和日本军

日本元帅

元帥,於1872年(明治5年)至1873年(明治6年)的為實質的階級(陸軍元帥)。之後廢止,到1898年(明治31年)設立元帥府,並將進入元帥府之陸軍大將與海軍大將給與元帥的稱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廢止。目前日本自衛隊中並無相對應的稱號。.

查看 總軍和日本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