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3 关系: 埃里克三世,埃里克五世,卡舒比人,卢萨蒂亚,奧德河-尼斯河線,丹麥少數民族,东向移民运动,德国,北海帝國,北方十字军入侵,包岑,全俄羅斯,全国阵线,科特布斯,索布语,瓦爾德馬一世 (丹麥),萨克森自由州,青年查理,西里西亞,西斯拉夫民族,霍耶斯韦达,著名的諳德語的移出民者與流亡者列表(1933-1945年),集中营,格尔利茨,民族國家,汉萨同盟,波列斯瓦夫一世,波美拉尼亞,泛斯拉夫顏色,温迪,易北河,斯拉夫人,文德十字军。
埃里克三世
埃里克三世,又名埃里克·哈康松('''Erik III Lam'''.;),丹麥國王(1137年-1146年在位)。外祖父是丹麥國王埃里克一世,埃里克三世的母親是埃里克一世之女丹麥公主朗希爾德,而父親是丹麥貴族,善良王馬格努斯的後代、埃里克三世又是埃里克二世的外甥。 埃里克三世曾為埃里克二世作戰並於1134年獲得王位。1137年7月18日,埃里克二世被一名貴族所殺,埃里克三世繼承王位。埃里克二世的同父異母弟弟哈拉爾之子奧拉夫於1139年在斯科訥作為基地並向王位挑戰,直至1141年被埃里克三世在赫爾辛堡附近撃敗並殺死。當他們兩人火併時,文德人侵擾丹麥邊境,而且沒有遭遇太大的抵抗。在挪威的八十八年內戰開始時,埃里克三世支持嫡系的馬格努斯四世與齊格·史林比。 1146年,埃里克三世遜位,這是丹麥史上唯一一次遜位,原因不明。他入住聖克努特修道院,直至1146年8月27日去世為止。他的遜位被後人理解成因為知道自己能力不足而統治或因最終令他死亡的病患。 埃里克三世被號為羔羊王,應是因為他的虔誠,被譽為奉獻神的羔羊;或是突顯他是一位軟弱無能的國王。因為他的遜位,丹麥形成克努特五世、斯文三世與及瓦爾德馬一世三分,最終於1157年才由瓦爾德馬一世(大帝)統一丹麥。.
查看 索布人和埃里克三世
埃里克五世
埃里克五世(Erik Glipping;),丹麥國王(1259年-1286年在位)。丹麥國王克里斯托弗一世逝世時唯一在生的兒子。.
查看 索布人和埃里克五世
卡舒比人
卡舒比人也称卡舒布人,是西斯拉夫民族的一支,主要分布于今波兰北部地区,人口约30万人。目前该民族仍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年长者能够讲卡舒比语(有时被认为是波兰语的一个方言)。.
查看 索布人和卡舒比人
卢萨蒂亚
盧日采(Lausitz 上索布语:Łužyca 下索布语:Łužica Łużyce Lužice Lausatia)是一個位於歐洲大陸中部的地區,其地域橫跨德國、波蘭及捷克三國的疆界。盧日采是索布人的集中地,時自今日,仍然有尋求索布人獨立的組織在這地區活躍着。 根據鄰近不同語言可音譯.
查看 索布人和卢萨蒂亚
奧德河-尼斯河線
奥德河—尼斯河线(德语:Oder-Neiße-Grenze;波兰语:Granica na Odrze i Nysie Łużyckiej;英语:Oder-Neisse line) 是德国与波兰的边界。界线主要包含奥德河与尼萨河流域,但又包括了奥德河西岸的波兰城市什切青。.
查看 索布人和奧德河-尼斯河線
丹麥少數民族
丹麥少數民族是德國境內的丹麥少數民族。 丹麥少數民族是一群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土生土長的居民,他們住在什勒斯維希地區的南部,語言是丹麥語,約有八千到五萬人。.
查看 索布人和丹麥少數民族
东向移民运动
东向移民运动,也被称为“日耳曼东扩运动”是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内的日耳曼语族向东迁徙,进入中歐、東歐地区定居的过程。影响的区域从斯洛文尼亚至爱沙尼亚,向南进入特兰西瓦尼亚。此區域原先居住著大量波羅的人、羅馬尼亞人、匈牙利人與斯拉夫人。移民多來自莱茵兰、法兰德斯、下萨克森。此運動獲得德意志地區領主、斯拉夫國王和公爵和教會的支持。大部分移民運動都是和平的,但有時會因特殊歷史事件而加速(見北方十字軍)。在一部分上来看,东向移民运动伴随着神圣罗马帝国和条顿骑士团的扩张而进行。 14世紀中葉,移民運動因黑死病而減緩。大部分可供移民的空間也已經被佔滿,但直到中世紀晚期,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當地斯拉夫國王持續邀請德國移民移入。中世纪后期的中欧和东欧社会因此在人口、宗教、法律和农业发生重要的变化。在原先文德人的領土德裔成為大多數,使文德人最終被同化,在更東方出現許多德裔少數聚落,城鎮人口劇增。儘管人數處於少數,德國城市律法依然在那些城鎮裡面施行。 20世纪,东向移民运动被德国民族主义(包括纳粹)强烈的运用于支持德国的领土扩张以及证明德意志民族优于其它非德意志民族。.
查看 索布人和东向移民运动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查看 索布人和德国
北海帝國
北海帝國(英文:North Sea Empire)通常指一個由卡紐特大帝統治的統一王國,在1016年至1035年間,卡紐特大帝是英格蘭、挪威、丹麥和部份瑞典地區的國王。有時北海帝國也稱盎格魯-斯堪的納維亞帝國(Anglo-Scandinavian Empire)。.
查看 索布人和北海帝國
北方十字军入侵
北方十字军戰役或称为波罗的十字军戰役为由丹麦和瑞典信奉天主教的国王、德意志的宝剑骑士团及条顿骑士团,和他们的盟友針对北欧波罗的海东南部异教地區所发起的軍事征服。瑞典和德意志为反对俄罗斯的东正教徒而发起的战役,有時候也被認為是北方十字军戰役的一部分。 这些战争中的一部分在中世纪時就被称為十字军戰役,但是其他部分,包括大部分的瑞典的部分,到19世纪才第一次被浪漫民族主义历史学者称为十字军戰役。波罗的海东部因为军事征服而改变:首先是利沃尼亚人、拉特加利亚人和爱沙尼亚人,然后是瑟米利亚人、库尔兰人、普鲁士人和芬兰人,都被丹麦人、德意志人和瑞典人合伙击败、洗礼、占领,甚至有時候灭绝。.
查看 索布人和北方十字军入侵
包岑
包岑 (Bautzen读音,至1868年: Budissin; 上索布语:; 下索布语: Budyšyn);是德国萨克森州东部的一个市镇,包岑区的首府。它座落于施普雷河岸边。总面积66.62平方公里,总人口40457人,其中男性19409人,女性21048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607人/平方公里。小行星11580号以该市的名字命名。 包岑常被认为是上卢萨蒂亚非正式性的历史首府。它是索布人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查看 索布人和包岑
全俄羅斯
全俄羅斯(Triyedinyy russkiy narod),也被稱為三位一體的俄羅斯人或泛俄羅斯民族 由三個部分組成大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小俄羅斯(烏克蘭的舊稱) 根據歷史學家的觀點,基輔羅斯被認為是三個現代東斯拉夫人國家(白俄羅斯、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前身,三國的歷史學家皆承認為其東斯拉夫人的共同祖先,後來基輔羅斯因蒙古帝國的金帳汗國入侵而滅亡。.
查看 索布人和全俄羅斯
全国阵线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全国阵线(Nationale Front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缩写为NF。1973年前名称:Nationale Front des Demokratischen Deutschlands)是东德各政治党派和群众组织的联合阵线。全国阵线受统一社会党领导,组成了东德的人民议会。.
查看 索布人和全国阵线
科特布斯
科特布斯(德语: Cottbus,中古高地德语: Kottbus,索布语: Chośebuz)是德国勃兰登堡州的第二大城市,次於波茨坦,位于柏林东南大约125公里的施普雷河上。是一座工業都市。緊鄰波蘭。.
查看 索布人和科特布斯
索布语
索布语(serbšćina),又称文德语(Wendisch),是德国东南部少数民族索布人的语言。属於斯拉夫语族。分为两个方言群:上索布语,约55,000人,多居住於德国萨克森州;下索布语,使用者约14,000人,分布於德国勃兰登堡州。此外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李郡(Lee County)还有一个小规模的移民群体使用索布语。 索布语是分布于今德国东部地区的古代西斯拉夫民族语言的残留,语法上除单数和复数两种表达方式外,还有只用于表示两人或两件事物的双数表达方法。 历史上德国曾经对索布语的使用者采取同化或迫害态度,其中以纳粹德国时期的迫害最为严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索布语被正式承认为德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兩種索布語都受到官方承認和保護。.
查看 索布人和索布语
瓦爾德馬一世 (丹麥)
德馬一世,又名瓦爾德馬大帝('''Valdemar den Store'''.;),丹麥國王(1146年-1182年在位)。丹麥國王埃里克一世的長子克努特·那維特的兒子。 父親克努特·那維特在瓦爾德馬一世出生前被當時國王尼爾斯的兒子、前任瑞典國王強人馬格努斯所謀殺。他的母親基輔的英格堡(基輔大公姆斯季斯拉夫一世·弗拉基米羅維奇的女兒)其後以自己的祖父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的名字為剛出生的瓦爾德馬一世命名。 1146年,當瓦爾德馬一世十五歲時,丹麥國王埃里克三世遜位,內戰隨即爆發。西蘭島的貴族推舉前任國王埃里克二世的私生子斯文三世為丹麥國王,而另一方面,日德蘭半島的貴族亦宣佈強人馬格努斯的兒子克努特五世為丹麥國王,而瓦爾德馬一世亦佔據日德蘭半島南部的石勒蘇益格。此內戰為期十年,直至1157年,在丹麥貴族施壓下,克努特五世、斯文三世及瓦爾德馬一世三人終於達成和約,共同統治丹麥。可惜於1157年8月9日,一場在羅斯基勒舉行的和平晚宴中,斯文三世陰謀殺害克努特五世及瓦爾德馬一世。在這場名為「羅斯基勒流血晚宴」之中,克努特五世涉嫌被斯文三世的侍衛殺害。其後,斯文三世逃至日德蘭。因為克努特五世的同母異父妹妹是瓦爾德馬一世的妻子,瓦爾德馬一世為妻舅報仇終於在同年的格拉特希夫戰役中將斯文三世打敗,斯文三世因座騎陷入沼澤而被農民擒下並殺害。瓦爾德馬一世成功統一了丹麥。 1158年,瓦爾德馬一世的好友阿布薩隆當選為羅斯基勒主教,瓦爾德馬一世任命他為首席顧問,阿布薩隆將受內戰破壞的丹麥重新建立和重組。在阿布薩隆的鼓動下,瓦爾德馬一世宣布向襲擊丹麥海岸的文德人發動戰爭,文德人大多居住於波美拉尼亞和波羅的海的呂根島。1168年,丹麥軍隊攻取文德人的首都阿科納,文德人自此改變成為基督徒,丹麥成為文德人地區的宗主國。自此,丹麥的影響力達至波美拉尼亞。 瓦爾德馬一世的統治開始了丹麥的崛起,並由他的次子瓦爾德馬二世統治下達至頂峰。因此,瓦爾德馬一世亦被稱為"瓦爾德馬大帝"。.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查看 索布人和萨克森自由州
青年查理
德國的査理二世 又名青年查理或小査理(Charle II,Karl II,Karl the Younger,771年–811年12月4日),查理大帝的次子及東法兰克國的査理二世。加洛林王朝的法兰克人的君主(790年—811年在位),東部法兰克查理大帝紐斯特里亞和法蘭克尼亞的分封王。 789年,曾有建議小查理與麥西亞王國奧法的女兒結婚,但是奧法同時要求查理大帝的女兒伯莎嫁給他的兒子。查理大帝不允許並封鎖港口,不准英格蘭商人在他的港口交易。最後,雙方重修舊好,港口重開,並於796年,與奧法簽訂英格蘭史上第一條商業條約。 790年,查理大帝讓小査理参與法蘭克王國及薩克森的政務,800年12月25日,小査理被封為法蘭克人的君主,同日其父受封皇帝。 最初,小査理本來是專注於應付邊境的布列塔尼人,布列塔尼人叛亂了至少兩次,並很容易被鎮壓下來。小査理其後再被派遣在多個場合對付薩克森人。小査理於806年的一場法蘭克王國的軍事任務中,在現代魏森費爾斯附近殺死了索布公爵和斯拉夫的領袖。 811年12月4日,小査理因為中風在巴伐利亞逝世,死後並沒有子嗣。 Category:德意志國王 Category:法国君主 C C.
查看 索布人和青年查理
西里西亞
西里西亞(波兰语:Śląsk;德语:Schlesien;捷克语:Slezsko;西里西亚语:Ślonsk / Ślónsk;拉丁语:Silesia)是中欧的一个历史地域名称。目前,该地域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波兰西南部,小部分则属于捷克和德国。奥得河及其支流几乎流经整个地区,两岸都有许多重要城市。该地沿着苏台德山脉,其南部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接壤。西里西亚现在最大的城市是历史名城弗罗茨瓦夫和卡托维兹。 在中世纪,西里西亚最先属于波兰皮亚斯特王朝,后来为波希米亚王国夺得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526年起,它随着波希米亚王国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42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取胜,从奥地利获得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这些地区后来组成了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 1945年之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并入波兰(见右图)。小部分位于德国萨克森自由州,而奥匈帝国统治的部分现在位于捷克。 现在,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位于波兰,目前被分为数个省(Voivodship):.
查看 索布人和西里西亞
西斯拉夫民族
西斯拉夫人,斯拉夫人的一支,主要在中欧平原地区活动,主要为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索布人等。東斯拉夫人主要信奉東正教,西斯拉夫人主要信奉天主教,而南斯拉夫人則大約各佔一半。 Category:歐洲民族 Category:斯拉夫民族.
查看 索布人和西斯拉夫民族
霍耶斯韦达
霍耶斯韦达(德语:Hoyerswerda;索布语:Wojerecy)是德国萨克森州的直辖市,位于该州北部的索布人居住区,科特布斯以南约35千米,德累斯顿东北约54千米。总面积95.06平方公里,总人口36687人,其中男性17669人,女性19018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386人/平方公里。历史上,霍耶斯韦达属于西里西亚的一部分,属于里格尼兹大区;二战后随着残余的西里西亚部分划归萨克森。.
查看 索布人和霍耶斯韦达
著名的諳德語的移出民者與流亡者列表(1933-1945年)
本表列出的是在納粹德國統治時期逃離納粹德國的諳德語的傑出人士。這其中亦包括在1935年5月1日之後逃出薩爾的、在1938年3月12日德奧合併後逃離奧地利的、或者在1939年3月15日之後逃出所謂的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的移出民者。 在一些領域中,還列出了一些在納粹掌權之前已經逃離上述區域,而後因為政治敵視或種族迫害未能或不願重返德國的人。.
查看 索布人和著名的諳德語的移出民者與流亡者列表(1933-1945年)
集中营
集中营是类似监狱的大型拘留中心,用于统一关押或隔离異議分子、敵國公民、戰俘以及属于某一特定种族、宗教或政治信仰团体的成员于一个有限的空间内。 它与监狱最大的区别在于,集中营中关押的人由于具有「某种特定的身份」,往往不经过審判即遭拘留,而且没有确定的拘留期限。有些被关押者虽有法律判决,而且可能有确定的关押期限,但这些判决大多是不经司法程序的個別討論便直接全數執行「監禁判决」,这些被关押者也往往不被关在监狱而是关在集中营中。此外,不同于监狱是为了惩罚犯罪而将相关人员关押于牢房中限制自由,集中营還是出于政治的原因而要求相关人员集中居住于特定区域,限制离开。很多國家在特殊時期都有建設集中營,當然也包含盟軍,在二戰期間建立了集中營收容軸心國籍的人員。 当时,有刺铁丝网的发明使得人们能够用极低的成本封闭一块相对广阔的区域。首次大規模採用這種做法的是沙俄帝國和東歐,到了蘇聯時代由史達林發揚光大,在納粹手中此監禁系統達到了頂峰,在二戰後戰爭儘管結束,但社會主義國家還在主要使用著。集中营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单纯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强迫劳动,纳粹德国的集中营甚至进行种族灭绝式的屠杀。纳粹时期的集中营一词有时被用来指代灭绝营,但实际上,尽管纳粹集中营的艰苦条件使得死亡率居高不下,我们还是应将兩者加以区分,因為集中營並不是為了殺人而設計的。 有些难民营也属于事实上的集中营,难民们由于不受欢迎以及治安隱憂而被拘留或隔离在难民营中,此外收容政府为了阻止进一步的难民涌入,他们往往受到恶劣的对待,例如澳大利亚、瑙鲁以及世界其它一些地方的难民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的难民营甚至就叫集中营(Konzentrationslager)。通常人们很难清楚的界定集中营的各种形式,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因為沒有可靠的法律約束,其中的一部份被关押者的人权都被忽视、被损害。 集中营一词实际上诞生于19世纪末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受到西班牙词语reconcentración的启发(该词语在古巴独立战争中被西班牙人使用),英国人首次使用了这一词汇。.
查看 索布人和集中营
格尔利茨
格尔利茨(德语:Görlitz,波兰语:Zgorzelec,索布语:Zhorjelc,捷克语:Zhořelec)是德国最东部的一座城市,位于萨克森州的东端。它是萨克森第六大城市。这座城市的东边部分(比较小的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分割给波兰,即今天的波兰城市兹格热莱茨。格尔利茨不律属县。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格尔利茨被划分给普鲁士,成为下西里西亚的一部分。今天它与豪伊尔斯威尔达和包岑一起组成这个地区的中心。它是一个天主教主教的座位,到2004年为止新教在这里也设有一个主教座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哥利茲没有受破坏,因此今天它是萨克森最美丽的一座城市,有“下西里西亚之珠”的美称,市内有4000多座修复的和受保护的老建筑。.
查看 索布人和格尔利茨
民族國家
民族国家(Nation state),一種國家的形式與意識型態,不只是一個政治及地理的單一實體,在文化與族群上也是一個完整共同體。乃歐洲在20世紀主導的現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實踐。與歐洲在18及19世紀傳統帝國或王國不同,民族国家成員效忠的對象乃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認同感的來源可以是傳統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創的政體。因此,從一個民族構成政體,或者由數個民族經同一共享的政體構成的國族,都是民族國家的可能结合型式。 民族国家是政體的一种形式;民族则是共同體的認同概念,其來源可以是共享的體制、文化、或族群。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應此包括以公民民族主義及種族民族主義等不同的思維,主要取決於認同概念的形成要素。所謂的單一民族国家,所有公民共享同一价值、歷史、文化、或语言;不論是繼承前帝國/王國的統治範圍或者是當代全球化的移民現實來說,少有国家符合此類型。因此,當代民族国家常為多民族國家,而今日多元文化主義常用來形塑及爭取對體制的認同,而非民族,但按國家族群比例的多寡,一國對於外來移民的包容程度也會不同。.
查看 索布人和民族國家
汉萨同盟
汉萨同盟(Hansa、或Liga Hanseatica,Hanseatic League,又譯漢撒同盟和漢莎同盟),12-13世纪中欧的神圣罗马帝国与条顿骑士团诸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以德意志北部城市为主。汉萨(Hansa、或Hanse )一词,德文意为“公所”或者“会馆”,最早是指從須德海到芬蘭、瑞典到挪威的一群商人與一群貿易船隻。12世纪中期逐渐形成,14世纪晚期—15世纪早期达到鼎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来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施特拉尔松德条约》。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中叶后,随着英、俄、尼德兰等国工商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转衰,1669年解体。现今德国的国家航空公司汉莎航空(Lufthansa)即是以汉萨同盟命名的。.
查看 索布人和汉萨同盟
波列斯瓦夫一世
波列斯瓦夫一世(勇敢者、偉大者) (Bolesław I Chrobry,约967年—1025年6月17日)是皮雅斯特王朝的第二位波兰公爵(992年—1000年)和第一位波兰国王(1000年至1025年在位),从1003年至1004年他还是波希米亚公爵。他是波蘭公爵梅什科一世之子,波希米亚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的外孙,被稱作「波列斯瓦夫大帝」。.
查看 索布人和波列斯瓦夫一世
波美拉尼亞
波美拉尼亚(波兰语:Pomorze;德语:Pommern;卡舒比语(Kashubian):Pòmòrze或Pòmòrskô;拉丁语:Pomerania或Pomorania)是中欧一个历史地域名称,现在位于德国和波兰北部,处于波罗的海南岸,主要河流包括维斯瓦河、奥德河和雷克尼茨河。 波美拉尼亚拥有丰富的历史,也许因为它曾被不同国家统治过。由962年到1181年,一直到1806年,此地是神圣罗马帝国在波兰的一个省。它亦曾是波美拉尼亚公爵的采邑;波兰、丹麦、萨克森、布蘭登堡、普鲁士和瑞典多国国王也一度统治该地。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波美拉尼亚成为普鲁士王国的一部分,后来并入德意志帝国。1945年后,此地分别為德国与波兰所有。波美拉尼亞的主要都市有格但斯克和什切青等。.
查看 索布人和波美拉尼亞
泛斯拉夫顏色
泛斯拉夫顏色,指的是紅、藍、白三色。這三種顏色被廣泛使用在以斯拉夫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國旗中。泛斯拉夫顏色起源于俄羅斯國旗。保加利亞的國旗色彩亦來自于泛斯拉夫顏色,但藍色改成了綠色。另外,世界上還有很多非斯拉夫國家采用紅、白、藍三色作為國旗色彩,但其涵義有不少都是來自于法國國旗中的「自由、平等、博愛」。.
查看 索布人和泛斯拉夫顏色
温迪
温迪(Vendi,Vends,Венды)是于12至16世纪生活在文登(今采西斯,拉脱维亚中北部)附近的小部落。 根据《》,温迪人在12世纪前就已到达文登区域。他们居住在西拉脱维亚文塔河流域名叫Wynda(今文茨皮尔斯)的地方。由于地缘位置上靠近芬兰人和波罗的人部落,温迪人选择与德国十字军结盟。1207年,德国十字军在文登原木制城堡附近建造了一个石制城堡,后来成为利沃尼亚骑士团的团长驻地。最后一次作为独特存在主体记载温迪人发生在16世纪。.
查看 索布人和温迪
易北河
易北河(Elbe)在捷克语和波兰语中称为“拉贝河”(Labe,Łaba),都是由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河流”一词演变来的。易北河发源于捷克和波兰交接的苏台德山脉,向南进入捷克,再流成一个弧形转向西北流入德国,经汉堡流入北海,是中欧地区的主要航运河道。 易北河从河源到德国的德累斯顿为上游,在山地中河流湍急,由许多小支流汇合而成,在接近德捷边境时河宽达140米,然后穿越一个狭窄的峡谷进入德国的平原地区。河宽达430米,到了汉堡以下为下游,河流宽达14.5公里,海轮可以经过宽阔的河道航行109公里直接到达汉堡,通过中德运河向西到达魯爾工業區,向东到达柏林。700吨的货轮可以上溯到捷克,较小的船可以经由其支流到达布拉格。 易北河的年平均流量变化较大,1926年到1965年期间,最大流量达3617秒立方米,最小只有145秒立方米,因此给航运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由于下游水位低,海潮可以直接到达汉堡,当有风暴时,洪水可以淹没汉堡部分市区。易北河的沿岸分布着许多欧洲重要的城市。 古罗马帝国称易北河为“阿尔比斯河”(Albis),他们试图征服易北河流域但没有成功。中世纪早期时易北河是查理曼帝國跟之後的東法蘭克王國的东部边界直到建立神聖羅馬帝國的薩克森王朝的奧托大帝征服現在的布蘭登堡附近的斯拉夫人(索布人)以後才把神聖羅馬帝國的東部邊界從原來的易北河推進到現今的德國波蘭邊界奧得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东线苏联军队包圍柏林后在易北河和西线美英联军会师。.
查看 索布人和易北河
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Slavic peoples)是歐洲各民族和語言集團中人數最多的之一,约有三亿四千万人。主要分布于东欧和中欧,語言屬於斯拉夫語族。 斯拉夫人發源於今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一帶,於一世紀時開始向外遷徙,六世紀前後,斯拉夫人出現在東歐平原上,那時的他們介乎於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有時還靠搶掠為生。六世紀的扩张使得他们的居地已經遍佈欧洲中东部。近代随着俄羅斯疆域的扩张,斯拉夫人也向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迁徙。 斯拉夫人可分為南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及東斯拉夫人:.
查看 索布人和斯拉夫人
文德十字军
文德十字军是發生於1147年的一場軍事行動,是北方十字軍的一支,被歸類為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是由德意志王國(東法蘭克王國的繼承者)針對波拉布人(亦稱文德人)來發起的一場軍事行動。 十二世紀早期,不來梅教區和马格德堡教區大主教希望經由和平方法將鄰近的西斯拉夫民族改信基督教。但教皇卻支持對斯拉夫人發起十字軍。在1147年斯拉夫領袖Niklot入侵後,刺激了十字軍於同年夏天發動。 基督教軍隊主要由撒克遜人和日耳曼裔丹麥人組成,文德十字軍成功迫使斯拉夫異教徒給付歲幣,並使德國人控制Wagria和Polabia地區。但並不能成功使該地區改信基督教。 Category:十字军东征.
查看 索布人和文德十字军
亦称为 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