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米書拿

指数 米書拿

米書拿(משנה,Mishnah 或 Mishna),又譯為密西拿或米示拿,猶太教經典之一,將猶太教口傳傳統口傳妥拉(Oral Torah)書面化後集結而成。它約在西元200年,由哈拿西拉比()完成編輯 。 משנה(Mishnah)的字根源自於動詞(shanah),意思是重複,或是學習與複誦。它是塔木德的基礎。 Category:犹太教文献 Category:米書拿 Category:塔木德.

26 关系: 塔木德亞撒利雅以色列伊斯雷爾·克里斯塔爾哈拉卡犹太人犹太人历史犹太人流散犹太儿童宗教学校犹太教犹太教卡拉派石刑猶太公會革馬拉該亞法迦玛列耶书耶稣耶稣的历史性陀瑟他法利赛人户勒大门撒馬利亞人撒都该人拿细耳人普珥節

塔木德

《塔木德》(希伯来文:,,為教導或學習之意)是猶太教中認為地位僅次於《塔纳赫》的宗教文献。源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間,記錄了猶太教的律法、條例和傳統。其內容分三部分,分別是密西拿(Mishnah)——口傳律法、革馬拉(Gemara)——口傳律法註釋、米德拉什(Midrash)——聖經註釋。 由於《革馬拉》分為以色列與巴比倫兩個版本,因此《塔木德》也分為《耶路撒冷塔木德》(或稱《巴勒斯坦塔木德》)及《巴比倫塔木德》。.

新!!: 米書拿和塔木德 · 查看更多 »

亞撒利雅

亞撒利雅 (Azariah, עֲזַרְיָה,意思是"耶和華(已)幫助"; Azarias) ,人名。.

新!!: 米書拿和亞撒利雅 · 查看更多 »

以色列

以色列(יִשְׂרָאֵל;),正式名称是以色列国(help;دَوْلَة إِسْرَائِيل),是位於西亚的主权国家,坐落於地中海东南岸及红海亚喀巴湾北岸,北靠黎巴嫩,东北邻叙利亚,东与约旦接壤,巴勒斯坦领土(巴勒斯坦国对其宣称主权,但局部为以色列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各居东西,西南则为埃及。其领土范围不大,但地形和气候相当多样。以色列的金融及科技创新中心為特拉维夫,而耶路撒冷則为其法定首都(美國承認)、各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防部除外)及其轄下的第一大城市(特拉维夫都会圈人口最多)。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在国际上有爭議。美国東岸时间2017年12月6日下午1時,特朗普正式在白宫外交厅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建議在巴勒斯坦托管地推行分治方案。這一方案規定了新的阿拉伯和猶太國家的國界,並指定耶路撒冷及其周邊地區將為聯合國進行國際管理Harris, J. (1998)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新!!: 米書拿和以色列 · 查看更多 »

伊斯雷爾·克里斯塔爾

伊斯雷爾·克里斯塔爾(ישראל קרישטל,Yisrael Kristal,),原名伊斯雷爾·伊西克·克里斯塔爾(Izrael Icek Kryształ)是一名以色列超級人瑞,克里斯塔爾生於俄羅斯帝國(今屬波蘭)一個從事糖果生產,並信奉猶太教的家庭。他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納粹大屠殺僥倖生存後,移居至以色列海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納粹政權囚禁在一個集中營。他當時的兩名孩子均死於集中營,而他和妻子則被轉送到奧斯威辛集中營。克里斯塔爾在納粹大屠殺中僥倖生存,可是他的妻子芙蘿特卻死於營中。數年後,他與同為納粹大屠殺生存者的繼任妻子再生兒子並移民到以色列。克里斯塔爾在2014年成為世界上最年長的納粹大屠殺倖存者以及在2016年獲承認為在世最年長男性,他在2017年8月11日過世,享嵩壽113歲330天。 Guinness World Records; retrieved 11 March 2016.

新!!: 米書拿和伊斯雷爾·克里斯塔爾 · 查看更多 »

哈拉卡

哈拉卡(הלכה,halakhah,Halacha,Halocho,中文又译作哈拉哈),是犹太教口传律法的统称。其内容包括所有《米示拿》与《革马拉》的律法、规章,以及与它们相关的一切判例与参考意见。 《妥拉》的诫命形成了《哈拉卡》的基础,是犹太人必须遵循的道德与礼仪律令,也象征着“应当遵循”的行为标准。 从古至今,《妥拉》律法透过《米示拿》、《他勒母》、《米示拿妥拉》、《四册法典》、《备好的桌子》与《答问集》等经典文献不断地被修正、延伸、扩充,甚至被限缩。这一系列的律法文献借由案例法的诠释与演进来发展《哈拉卡》。 Category:犹太法律和礼仪 Category:犹太教文献.

新!!: 米書拿和哈拉卡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

犹太人(יְהוּדִים,),又称犹太民族,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一个族群。根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义,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宗教意义)以及由犹太母亲所生的人(種族意义)都属于犹太人。犹太人发源于西亚的以色列地或希伯来地。犹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犹太教是维系全体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犹太教不欢迎外族皈依,要皈依犹太教的外族人必须通过考验才可以,虽然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仍有小部分不同肤色的人群通过皈依犹太宗教而成为犹太族群的一部分,而犹太人也由此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遊牧民族,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世界性族群之一。 根据有关犹太人组织的统计,2007年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320万人左右,其中540万人定居在以色列,530万人居住在美国,其余则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 based on 。根据其他组织的统计,美国国内的犹太人人数则达到650万人或美国人口的2%。上述数据也包含了自认为是犹太人但没有归属于任何犹太社团组织的人群,但事实上,全球犹太人的总人口数很难得到准确统计,因为犹太人的定义存在多种标准和界定方式,导致统计的准确性受到了影响。.

新!!: 米書拿和犹太人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历史

犹太人历史(或犹太民族的历史)是关于犹太人、以及犹太人的宗教和文化的历史,它也包括在历史进程中犹太人与其他人种、宗教和文化的互动和发展。虽然犹太教作为一个宗教首先出现在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1年)的希腊记载中,而且,最早提到的“以色列”的是公元前1213-1203年刻在麦伦普塔赫石碑上的文字,但是,宗教文献讲述的以色列人的故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犹太人流散开始于亚述征服期间,并且在巴比伦征服后,其流散的规模继续扩大。犹太人在整个罗马帝国也普遍存在,而在拜占庭统治时期,在地中海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犹太人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虽然其规模并不大。公元638年,拜占庭帝国失去了对黎凡特的控制。在欧麦尔·本·赫塔卜统治下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征服了耶路撒冷和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的土地。西班牙的犹太文化黄金时期发生在欧洲中世纪,这时,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是穆斯林统治时期。在那段时期,犹太人普遍得到社会的接纳,犹太的宗教、文化和经济生活非常繁荣。 在古奥斯曼帝国时期(1300-1600年),犹太人与帝国大多数其他社群一样有一定程度的繁荣。在17世纪,西欧有大量犹太人人口。在欧洲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犹太社群发生了重大变化。犹太人从十八世纪开始开始发起废除限制性法律的解放运动,更广泛地融入欧洲社会。在1870年代和1880年代,欧洲犹太人开始更积极地讨论迁回到以色列,并在其民族故土上重新建立犹太国家。锡安主义运动于1884年正式成立。同时,欧美的犹太人在科学、文化和经济等领域取得了成功。其中普遍认为最有名的是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那时,许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犹太人,现在情况仍然如此。 1933年,随着希特勒和纳粹在德国的兴起,犹太人的处境变得更加严峻。经济危机、种族的反犹法律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担忧导致许多犹太人从欧洲逃到巴勒斯坦、美国和苏联。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直到1941年,希特勒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包括当时有成千上万犹太人居住的波兰和法国。 1941年,在纳粹入侵苏联后,纳粹开始执行“最终解决方案”,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有组织的行动,旨在灭绝犹太人,这导致犹太人在欧洲被迫害和谋杀,包括欧洲的北非(支持纳粹的维希-北非和意大利利比亚)。大约600万犹太人被有组织地灭绝,这样的种族灭绝被称为“猶太人大屠殺”或“Shoah”(希伯来语)。在波兰,所有集中营加起来,有三百万犹太人在毒气室中被杀,其中,仅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有一百万人被杀。 1945年,巴勒斯坦的犹太抵抗组织统一和组建了犹太抵抗运动。这个运动开始攻击英国当局。戴维·本-古里安在1948年5月14日宣布,在以色列地建立的犹太国家称为以色列。紧接着,所有阿拉伯邻国都来攻击以色列,但新成立的IDF奋力抵挡。1949年战争结束,以色列国家开始建设国家,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今天(2016年),以色列是議會制国家,人口超过800万,其中约600万是犹太人。最大的犹太社区在以色列和美国,主要的社群分布在法国,阿根廷,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关于现代犹太人口统计数据,见英文词条:Jewish population。 另可参见:犹太人历史年表。.

新!!: 米書拿和犹太人历史 · 查看更多 »

犹太人流散

犹太人流散史,(希伯来语:Tfutza,תְּפוּצָה)或流亡(希伯来语:Galut,גָּלוּת;意第緒語:Golus)是指以色列人、犹大族人(Judahites)和随后的犹太人离开祖先的故土(以色列地),随后在世界各个角落定居。 根据希伯来文圣经,“流亡”一词是指公元前8世纪从以色列王国流亡出来的以色列人的命运,也指公元6世从猶大王國(Judah)流放出来的犹太族人(Judahites)的命运。在流亡中,人们将犹太族人(Judahites)称为“犹太人”(יְהוּדִים,或Yehudim)——以斯帖記中的“犹太人末底改”是圣经中第一次提到犹太人这个词语。 第一次大流散是亚述流亡(Assyrian exile),公元前733年亚述的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将犹太人从以色列王國(後期)驱逐出去,公元前722年(这是萨尔玛那萨尔五世在以色列王国进行了三年围困之后),当萨尔贡二世摧毁了以色列王国后,这次流亡结束了。 公元前597年,在巴比伦囚虏(巴比伦流亡)中,猶大王國的一部分犹太继续流亡出去。圣经的以斯拉記包括两个文本,据说是新巴比倫王國的征服者居鲁士二世的法令,这两个文本允许被驱逐出境的犹太人在几十年后中返回祖国,并命令重建圣殿。这两个法令在内容和语调上存在差异,一个用希伯来语写成,一个用亞拉姆語写成,这让一些学者质疑它们的真实性。居魯士文書(又译居鲁士圆柱或居鲁士铭筒)是一个古代泥制圆筒,以居鲁士大帝的名义用古代阿卡德语楔形文字所写成,其中提到了重建圣殿,让流亡人民重新归国,人们经常认为这能够证明圣经中居鲁士法令的真实性,但是其他学者则指出,这个圆筒的文本针对的是巴比伦和美索不达米亚,没有提到犹大王国(Judah)或耶路撒冷。 Lester L Grabbe教授认为,关于犹大王国(Judah)“所谓的居鲁士的法令”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但是,确实存在“允许被驱逐出境者返回和重建敬拜地点的一般政策”。他还表示,考古学表明,流亡人的回归是几十年中“慢慢流入”,而不是一次性发生的事件。在公元前63年耶路撒冷被占领后,哈斯蒙尼王朝成为罗马的附庸国,在公元6年,被列为犹太(罗马行省)。犹太人在公元66年期间反抗罗马征服者,历史称为犹太战争,它最终导致了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摧毁。在侵占期间,罗马人摧毁了第二圣殿和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地区。这个事件标志着犹太人从罗马流亡的开始,也被称为以东流亡。犹太领袖和精英从土地上流亡出来、被杀、或被带到罗马做奴隶。 公元前132年,剩下的犹太人在巴尔·科赫巴的领导下反抗哈德良。公元135年,哈德良的军队击败了犹太军队,犹太人从此失去了独立。作为惩罚,哈德良流放了更多的犹太人,将他们作为奴隶出售,将耶路撒冷的名字改名为Aelia Capitolina(爱利亚加比多连),将其变成一个罗马的异教城市,并禁止犹太人居住在那里。哈德良将犹地亚和和撒馬利亞命名为Syria Palaestina,这是根据亚述人和非利士人而命名的,其目的是为了侮辱犹太人,以抹除这片土地的犹太特征。Mor, M. The Second Jewish Revolt: The Bar Kokhba War, 132-136 CE.

新!!: 米書拿和犹太人流散 · 查看更多 »

犹太儿童宗教学校

犹太儿童宗教学校(希伯来语:),是一种教授犹太教基础与希伯来语的传统初等学校。.

新!!: 米書拿和犹太儿童宗教学校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303; Ewa Morawska, Insecure Prosperity: Small-Town Jews in Industrial America, 1890-194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新!!: 米書拿和犹太教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卡拉派

犹太教卡拉派(英语:Karaite Judaism 希伯来语:יהדות קראית)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可能是在公元7至9世纪在巴比伦或埃及出现的。 卡拉派以对塔纳赫及犹太教律法的不同见解为特征,与主流的拉比犹太教(三大派系)区分开来。Karaite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为阅读希伯来语文书的人。 卡拉派保留所有在塔纳赫中上帝赐予摩西的律法,并不附加任何口头的律法,结果就是卡拉派不承认塔木德,密西拿等经籍。卡拉派认为,每个犹太人都有义务去好好研究塔纳赫(study well)并由自己来定夺其中的奥义。 许多卡拉派信徒认为其信仰于上帝赐摩西十诫时业已成型,所以他们与目前由法利赛派衍生出的三大派系有巨大差异。根据卡拉派官方的描述:我们不接受任何由法利赛拉比犹太教(三大派系)控制的,接受口头法典的信徒。当今卡拉派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有50000余名信徒,并且还在增加,位于美国加州的犹太教卡拉派大学积极地接收犹太人,非犹太人等皈依的信徒,自05年期已接受每年一批的非犹太人皈依。卡拉派比较与其他派系民族主义色彩并不很强烈。.

新!!: 米書拿和犹太教卡拉派 · 查看更多 »

石刑

石刑,是一种钝击致死的死刑执行方式,根据情况、地区的不同,采用大小相差迥异的石头。 在《希伯來聖經》,對於律法記載死刑罪行都按例以石刑處理。根據《米德拉什》,Shimon ben Gamliel指出,“宗教法庭於七十年內判死多於一人,就是暴政。” 《密西拿》规定有以下行为者应被处以石刑.

新!!: 米書拿和石刑 · 查看更多 »

猶太公會

太公會或猶太公議會(希伯來語:סנהדרין,希臘語:συνέδριον,意思就是“坐在一起”)是古代以色列由71位猶太長老组成的立法议会和最高法院。这个议会包括一名大法官、一名副大法官和其他69名成员。在开会时这其他69名议员坐成半圆形。.

新!!: 米書拿和猶太公會 · 查看更多 »

革馬拉

《革馬拉》(Gemara,Gemora或Gemorra),猶太教經典,是《塔木德》的一部份。主要的內容是在於解釋《密西拿》(Mishnah)中猶太口傳律法的意義。.

新!!: 米書拿和革馬拉 · 查看更多 »

該亞法

該亞法(、Καϊάφας、拉丁化:Caiaphas),全名約瑟夫,該亞法之子(), 犹太大祭司,组织并参与杀害耶稣。该亚法也参与了犹太议会对耶稣的审判。Metzger & Coogan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Bible, 1993.

新!!: 米書拿和該亞法 · 查看更多 »

迦玛列

迦玛列(Gamaliel)是犹太教师希勒尔的孙子。他是第一世纪中叶犹太公会(Sanhedrin)中最主要的权威人士。他在耶路撒冷被毁之前9年,也就是63年去世。.

新!!: 米書拿和迦玛列 · 查看更多 »

耶书

耶書 (希伯来語ישו ,Yeshu) 指代 托塞夫塔, 巴比倫的塔木德和Toledot Yeshu記述的一個或者多個人。托塞夫塔 (c 200) 和巴比倫的塔木德 (c 500) rarelyTheissen, Gerd and Annette Merz.

新!!: 米書拿和耶书 · 查看更多 »

耶稣

耶稣(4BC-30/33AD)(古希伯來語:יהושוע,拼為Yahushua,Ἰησοῦς,可拼为Iesous,Jesus),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以犹太教为基础开创了基督教,並被尊稱為基督或耶穌基督。 按照傳統基督教的信仰,耶穌視同三位一體的-神/主的位格之一,稱為「聖子」或「上帝之子」。為了將人類從罪惡中拯救出來,他道成肉身,降世為人,成為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天主教思高譯本譯為“默西亞”),就是「受膏者」,神所膏的君王和大祭司。在公元元年左右的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童貞女馬利亞受聖靈感孕,生下耶穌。他三十歲開始傳道,宣揚愛神和愛人的福音,信他的人會永遠不死。傳道三年半,他被猶太祭司該亞法控告,被羅馬官府本丟·彼拉多總督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這正好成就了耶穌降生的目的,他的死為世人的罪付上贖價。他三天以後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看有四十天之久,然後升天,坐在天父的右邊。他還要榮耀再來,審判一切的活人與死人,信從他的人將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新!!: 米書拿和耶稣 · 查看更多 »

耶稣的历史性

耶稣的历史性主要关注文献来源在何种程度上表明拿撒勒的耶稣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存在的。它不仅根据时间和地点的背景去研究“历史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而且同样研究现代的观察者如何知道“历史中发生的真实事件”的。第二个问题是紧密地与分析第一手资料的可靠性以及其它历史证据的历史研究实践、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它还关注耶稣是否是一个拿细耳人问题。 绝大多数新约学者和近东历史学家使用历史调查的标准衡量方法,发现耶稣的历史性可能性是存在的,虽然他们对耶稣的信仰、教导以及福音书中描述的耶稣生命细节的准确性有不同的看法。虽然学者批评耶稣文献的宗教偏见和合理方法的欠缺,但这些批评者几乎都普遍支持耶稣的历史性,并拒绝基督神话理论,该理论认为耶稣不曾在历史中存在过。 “耶稣的历史性”与“历史中的耶稣”的相关研究不同,后者指的是对耶稣生命的学术重构,主要是建立在对福音文本的批判性分析上。相反,历史性作为一个研究主题与历史本身不同,它涉及到两个不同的根本问题。首先,它关注社会变革的系统过程;其次,它关注社会背景和文献来源的作者意图,通过这些元素,我们可以建立历史事件的真相,从而将神话记录与事实情况分离开来。.

新!!: 米書拿和耶稣的历史性 · 查看更多 »

陀瑟他

《陀瑟他》(亞拉姆語:תוספתא,Tosefta),猶太教的經典之一,源自於《米書拿》(Mishnah)的時代,是猶太口傳律法的集合。.

新!!: 米書拿和陀瑟他 · 查看更多 »

法利赛人

法利賽人(;פְּרוּשׁין;Pharisees),又譯法利塞人,是第二聖殿时期 (前536年–70年)的一个政党、社会运动和犹太人中间的思想流派。法利赛人是当时犹太教的四大派别之一,另外三大派别为撒都该人(Sadducess)、艾賽尼派(Essenes)和奋锐党(Zealots)。 「法利賽」這個名詞源於希伯來語的“”(prushim;字根: parush),意思是「分离」,指一些為保持純潔而與俗世保持距離的人,與撒都該人追求俗世的權力及物慾相對。法利賽人大約在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的時候就已出現;到第二圣殿被毁以后,法利赛教派重新建立為拉比犹太教── 並成為了日後傳統猶太教的典範、今日猶太教所有教派的根本。在某程度上,強調「以《聖經》為根本」的迦來特派亦是建基於法利賽教派的思想之上。 法利赛与撒都该教派之争在犹太历史上时间长久,从巴比伦流放开始,到罗马征服上爆发。其中一个因素是阶级,就是贫富分化。撒都该代表了祭司和贵族。另一个是文化,即同意与反对希腊化。第三个是犹太宗教,即强调第二圣殿、祭祀仪式与服务,相对于强调摩西的其它律法和先知预见。第四个冲突,特别是在宗教上对于律法书的解释,及其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应用。撒都该只接受成文律法,反对口传律法及复活。法利赛人約瑟夫斯(公元37-100年)认为相对于撒都该精英来说,法利赛人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法利赛人认为他们是先知与摩西律法解释的权威,而撒都该人代表的是祭司权威,以及所罗门时期大祭司撒都(有争议,见撒都该)所遗传的特权。約瑟夫斯的说法“普通人”强调将犹太人分离出来,将他们作为礼拜的独立人群。《新约》也常谈到犹太身份在族群中的独立于独特。在《腓立比书信》中,大数的保罗虽然宣称在国外犹太人的礼拜仪式有所改变,但是仍然将自己定义为“犹太的”或“希伯来”,“作为犹太人,第八天受到割礼,便雅悯族人,希伯来中的希伯来人;就律法而言,我是法利赛人”但是大数的保罗与犹太教地位之争仍然存在。在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毁后,法利赛信条成为拉比犹太教的礼拜与仪式的基础,并最终成为传统正宗犹太教中各种形式派系的来源, 圣经派迦来特犹太教除外。在犹太历史与经文之外,法利赛主要被《新约》引述为与施洗约翰与耶稣产生冲突。《新约》中大数的扫罗也是个法利赛人。早期基督教与法利赛并非十分敌视,比如迦瑪列就被称为同情基督徒的法利赛领袖。基督教文化也广泛传播对法利赛的认识。.

新!!: 米書拿和法利赛人 · 查看更多 »

户勒大门

户勒大门(שערי חולדה, Shaarei Chulda,Huldah Gates)是圣殿山南墙上现已关闭的两组城门,位于耶路撒冷老城。位于西侧的一组是双拱门,位于东侧的一组是三拱门。双拱门的每一个拱都通往进入圣殿山的一个通道和台阶。但在修建阿克萨清真寺的时候,封闭了旧的台阶,延长了东侧通道,这样新的台阶通到了清真寺以北。三拱门与此类似。.

新!!: 米書拿和户勒大门 · 查看更多 »

撒馬利亞人

撒馬利亞人(שומרונים,Shomronim,字面意思為“《妥拉》的守護者”;السامريون,Sāmeriyyūn),生活在黎凡特的族群,是以色列人的一個旁支。.

新!!: 米書拿和撒馬利亞人 · 查看更多 »

撒都该人

撒都該人(Sadducees),又譯撒杜塞人或撒度該人,是古時猶太教一個以祭司長為中心的教派,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消失於1世纪以後的某个時候。與對手法利賽人據說生于同一时期,但作为拉比犹太教的晚期形式幸存下来。公元70年罗马军队摧毁耶路撒冷,之后撒都该人便不见与史册上。撒都该人是当时犹太教的四大派别之一,另外三大派别为法利赛人(Pharisees)、艾賽尼派(Essenes)和奋锐党(Zealots)。撒都该人只承认圣经的前五卷,在教内是保守派。因而不同于法利赛人,他们不相信灵魂的不灭;肉身的复活;天使以及神灵的存在,藐视口传法律。这样而来就和法利赛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法利赛人对口传法律相当敬崇,认为是摩西法律书的一部分,也就是这样对于启示的理解不同,使得他们在历史上相互斥责。再则对于罗马人撒都该人比较妥协,便引起了人们的憎恨。由于他们主张保持现状,唯惧基督教兴,故曾经参与审判处死耶稣事件。 「撒都该人」這個名字源於希伯来语tsedduqim,意思是跟随大祭司撒都該(Zadok)教导的人。撒都該是在所罗门圣殿膏立所罗门王的大祭司,但現時有關他的其他記載很少被保存下來。直到現在,我們對這個團體的認識,就只有他們與耶路撒冷圣殿的領導相關,而這些內容,都源於約瑟福斯的猶太歷史記載。.

新!!: 米書拿和撒都该人 · 查看更多 »

拿细耳人

拿细耳人(希伯来语: נזיר,nazir,意为“神圣的”或“分开的”)是指根据《聖經》记载“归耶和华为圣”(民数记6章8节)的以色列男女。.

新!!: 米書拿和拿细耳人 · 查看更多 »

普珥節

普珥节(פּוּרִים,Pûrîm,Purim,又名普林节,意为抽签),为纪念和庆祝古代流落波斯帝国的犹太人从灭种的毁灭中幸存的节日。.

新!!: 米書拿和普珥節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密西拿米示拿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