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9 关系: 㝬簋,孟姬,宣和博古圖,尧,岳石文化,中國禮器,中國文字博物館,中国青铜器,东直门内大街,廚房,任氏 (消歧義),國立故宮博物院,倗國,王京 (周孝王),王伯姜,王俎姜,申姜,遂公盨,青瓷簋,西虢国,馮恕,設計史,虢城公,虢公長父,杞國,滕侯虎,昙石山遗址,浦城土墩墓群,浙江省。
㝬簋
簋,又称厉王簋、胡簋、厉王胡簋,西周晚期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5月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该器器形属双耳方座簋,腹内底有铭文12行124字。根据铭文可知,该簋为周厉王的自作器,制作于厉王十二年。该簋被中国国家文物局收录到了2013年8月19日发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中,属于禁止出境展览文物。该簋曾藏于扶风县博物馆、周原博物馆,现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查看 簋和㝬簋
孟姬
孟姬,西周到春秋時代王族女性,姬姓,多见于金文。.
查看 簋和孟姬
宣和博古圖
《宣和博古圖》,由北宋宋徽宗敕撰,王黼編纂,收錄宣和殿所藏古青銅器的譜錄。 大觀初年(1107年)開始編纂,成於宣和五年(1123年)後,三十卷,著錄當時北宋皇室在宣和殿所藏自商至唐的銅器八三九件,分為鼎、尊、罍、彝、舟、卣、瓶、壺、爵、觶、敦、簋、簠、鬲、鍑、盤、匜、鐘、磬、錞--、雜器、鏡鑒等,凡二十類。每類有總說,每器皆摹繪圖像,勾勒銘文,記錄尺寸、容量、重量等,並附考證,注有比例,考證頗為精審,每據實物訂正《三禮圖》之失,所定器名多沿用至今。.
查看 簋和宣和博古圖
尧
尧(拼音:Yao),伊祁姓,陶唐氏,名放勳,起初被封于陶,後遷徙到唐(今临汾和襄汾),所以又称唐尧,中国傳說歷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传说出生于“三阿之南”。道教中為天官大帝,三官大帝之一,誕日為上元節。.
查看 簋和尧
岳石文化
岳石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得名于山东平度东岳石遗址。岳石文化晚于山东龙山文化而早于商代二里冈上层文化,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900~前1600年间,属于城邦国家发展时期。 岳石文化的分布范围比较明确,以泰沂山为中心,北起鲁北冀中,向南越过淮河,西自山东省最西部、河南省的兰考、杞县、淮阳一线,东至黄海之滨。岳石文化由于认识较晚,发现的遗址数量也不如龙山文化多,经过发掘的有30余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山东省的平度东岳石、菏泽安邱堌堆和河南省的杞县鹿台岗等。 牟平照格庄遗址出土的青铜锥以及泗水尹家城遗址的青铜镞说明岳石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
查看 簋和岳石文化
中國禮器
器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权力。在周礼中,礼器是宗教和政治的结合点。早期礼器重玉器,因其在原始巫术中有通灵的功效。随着商周之际政治宗教的发展,玉器逐渐从神权的象征演化为王权的象征,而越来越多的礼器使用青铜器铸造,统称为尊彝。而秦汉以后,青铜礼器的使用逐渐减少。 礼器的早期功用在于沟通天地鬼神,《礼记·礼器》:禮也者,合於天時,設於地財,順於鬼神,合於人心,理萬物者也。而在三代晚期,礼器的主要功能转变为“纪”。所谓“纪”有三层含义:一是纪神物,以使人有所畏惧,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尤其具有代表性,往往以细密的云雷纹作为地纹,再在上面施以凸出于器表的繁缛的纹饰,形式有兽面纹、龙纹、夔纹、凤鸟纹、蝉纹等主题纹饰;二是纪等宜、明尊卑;三是纪功赏,在礼器上铭刻铸器事由,以见德功之美、勋赏之名。 按照使用的场合,礼器可以分为宗器、旅器和媵器。宗器用于宗庙祭祀之礼、旅器用于师旅征伐之礼、媵器用于婚嫁之礼。从种类和功能上分,玉器礼器的种类有璧、琮、圭、璋等;青铜器礼器数量更多,可分为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也有将乐器和礼器并列的)。炊器为做饭之用,包括鼎、甗等,食器为饮食之用,包括豆、簋等,酒器包括爵、尊、壶等,水器包括盘、匜等,乐器有鐘、铙等。.
查看 簋和中國禮器
中國文字博物館
中國文字博物館是一所以“文字”为主题,兼具与文字相关的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三大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博物馆,同时也是全球第一座以文字为主要“藏品”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位於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同时又有“文字之都”之称的河南省安陽市。总占地面积143亩,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
查看 簋和中國文字博物館
中国青铜器
中国青铜器是中国在夏商周时期的文化与科技的代表,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是森严等级制度的产物。中国青铜器最早从公元前五千年出现,到在汉代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的青铜时代跨越了约三千年的历史长河。青铜合金主要以铜-锡-铅为主要原料。页7.
查看 簋和中国青铜器
东直门内大街
东直门内大街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东北部的一条大街。因位于北京内城东直门内而得名。.
查看 簋和东直门内大街
廚房
厨房,是指用作烹饪及准备食物的房间或房间区域,根据设计和面积的不同,有时也具备用餐、娱乐和待客等功能。 一个最基本的厨房,应该拥有烹饪用的炉灶。除此以外,现代社会的厨房通常还可能配备微波炉、电磁炉、烤箱、用于切配食物的操作台、用于清洗食物和提供烹调用水的水槽、存储餐具和食物的橱柜与冰箱等。相应的,餐具和食物通常也储存在厨房中或厨房附近。 虽然厨房的主要功能是烹饪或准备食物,根据它的设计结构、空间面积和配置设备的不同,它同时也可以拥有其他功能。这一情形在家庭厨房中尤其常见。例如,在厨房中设置一个洗衣机或烘干机,使其具备洗衣、干衣的功能;又如,当空间足够大时,在厨房中放置餐桌和椅子,使其成为家庭用餐的场所。.
查看 簋和廚房
任氏 (消歧義)
任氏可以指:.
查看 簋和任氏 (消歧義)
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博物院),俗稱臺灣故宮(博物院)或臺北故宮(博物院),別名中山博物院,為臺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以及八景之一,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研究機構。館舍坐落在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2段221號和臺灣省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是隸屬於行政院的中央二級機關,故宮院長為特任官,視同部會首長。它的前身是成立於京兆地方(今北京)紫禁城外廷的古物陳列所,1925年10月10日在紫禁城內廷另外組織了故宮博物院,後來因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輾轉遷移至南京和四川等地,古物陳列所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裁撤併入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隨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爆發再度導致時局動盪,1948年11月10日包括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在內的6個機構於是決定遷往臺灣,幾經改組易名,最終由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合併為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年11月12日在臺北現址復院開幕。此後,博物館歷經多次館舍擴建和修繕,並致力打造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加值應用的虛擬博物館,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也在2015年12月28日啟用。 國立故宮博物院物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藏品時間跨度涵蓋新石器時代至今長達8,000年,各類藏品分別交由器物處、書畫處、圖書文獻處和南院處等4個策展部門管理,當中以長篇銘文的青銅器、古代早期的名家書畫、善本古籍和官窯瓷器等蒐藏最具影響力。展廳內是按照文物類別以編年方式系統性地陳設4,000餘件展品,器物類展件相隔半年至2年輪換一次,書畫和圖書文獻類展件則每3個月定期更換。.
查看 簋和國立故宮博物院
倗國
倗国,先秦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其范围在晋国附近,历史上无文献记载。 2004年4月,绛县横水西周墓被发现。2004年底,山西省考古所开始全面发掘横水西周墓。2006年1月15日,在清理绛县横水西周墓1、2号墓出土的器物时,考古学家在八件青铜器中发现了刻有“倗伯”和“倗伯乍毕姬宝旅鼎(盘、簋)”铭文。专家推测,这两座古墓的主人是倗国的国君“倗伯”及其夫人。根据分子人类学,倗伯的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为Q-M120。.
查看 簋和倗國
王京 (周孝王)
王京,周朝王后。西周第八代天子周孝王的王后。 传世文献没有王京的记载,铜器《小臣传卣》有铭文:佳五月既望甲子,王京令师田父殷成周,师田父令小臣传非余传□朕考□师田父令余□□,白(伯)俎父赏小臣传,扬白休,用乍(作)朕考日甲宝。师田父根据青铜器《伯田父簋》,认定是周孝王的大臣伯田父,所以断代王京为孝王的后妃。.
查看 簋和王京 (周孝王)
王伯姜
王伯姜(生卒時間不可考),周朝王后。姜姓,西周第七代天子周懿王的王后,周夷王之母。 传世文献没有记载王伯姜,根据《王伯姜鼎》(集成02560)、《王伯姜鬲》(4件,集成00606—00607、集成00647、故精品31)、《王伯姜壺》(2件,集成09623—09624),是西周中期後段的姜姓婦女,周王的后妃。她为自己和女儿作生活用器,设置属下掌管王室有关经济事务,主持王室宴会祭典,赏赐大臣财物。劉啟益先生認為她即周懿王的后妃。.
查看 簋和王伯姜
王俎姜
王俎姜(生卒時間不可考),周朝王后。姜姓,西周第五代天子周穆王的王后。 传世文献没有记载王俎姜,根据出土铜器銘文《方鼎》、《不壽簋》(集成 04060),她是西周中期人,周穆王的后妃。王俎姜赏赐在外出征的统帅伯雍父,替周王赏赐臣下皮裘,掌管内治,支配内史,刘启益考定王姜為穆王后妃。.
查看 簋和王俎姜
申姜
申姜(生卒時間不可考),周朝王后。西周第十代天子周厉王的王后,周宣王、郑桓公之母,周幽王之祖母。 厉王妃为申姜。根据《诗经·大雅·崧高》之传:“申伯,宣王之舅也”。申国是姜姓国,所以厉王的王后为申姜。 1974年,陕西省周至县出土一件铜簋,铭文“王乍(作)姜氏尊簋”,形制与厉王时代虢仲簋完全一致,所以断定姜氏簋的时代为厉王,是厉王为其妻申姜所作的铜器。。陕西省眉县出土了《王作中姜鼎》,也是周厉王为王后所作。.
查看 簋和申姜
遂公盨
遂公盨(燹公盨)是一件西周中期后段的青铜器。盨是古代用来盛粮食的礼器,从簋转变而来,流行于西周时期。该盨“呈圆角长方形,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器口沿下饰鸟纹,腹部饰瓦纹,两侧有一对兽首形耳,垂环和盖已失,圈足中间有桃形缺口” 李学勤.
查看 簋和遂公盨
青瓷簋
南宋官窯青瓷簋是一件現存於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原典藏於清宮壽皇殿,其全高12.7公分、口徑17.5×19.5公分、底徑16.0×16.0公分、足徑15.8公分。.
查看 簋和青瓷簋
西虢国
西虢国,周朝姬姓诸侯国,始封君是王季的第三子、周文王的同母弟虢叔。为别于周文王的异母弟虢仲所封的东虢国,称西虢。西虢国是周代重要的封国,历代君主多在周天子手下担任重要职位。 西虢国的国都最初为虢(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后因规避犬戎等游牧民族的袭扰迁至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和河南省三门峡市之间,地跨黄河两岸。上阳(今河南省陕县东南李家窑遗址)为国都,称南虢;下阳(又称夏阳、大阳,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盘南村遗址)为重要城邑,称北虢;原西虢故地存有一小虢国。由于西虢君主奉行追随周王室的政策,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衰落以及虢国君主听命于周天子,屡次干涉晋国内政,直接影响到了南、北虢国的国力。晋国旁族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一支崛起后,南、北虢国于前655年被晋献公所灭。.
查看 簋和西虢国
馮恕
馮恕()字公度,號華農,原籍浙江慈溪,寄籍直隶大兴。清朝官员,中国实业家、书法家、收藏家。.
查看 簋和馮恕
設計史
设计史是对设计的历史的研究。“设计”这个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纯粹观念的角度,认为设计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构思和想法,二是从学科发展演变的角度出发,认为设计是一种行业性的称呼。 按照第一种观点,设计的历史可以追述至人类产生之初,甚至可以说设计的出现是人类产生的标志。按照第二种说法,则设计只能是指工业革命之后围绕机器化生产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这只是一段很短的历史。在這一系列設計史的探討中,我們採納了第一種觀點,它能比較全面的涵蓋設計的歷史演進。.
查看 簋和設計史
虢城公
虢城公,西周时期虢国国君。在青铜器班簋上有“令毛白(伯)更虢城公服”一句,郭沫若认为虢城公是与周穆王为同时期君主,因为毛伯班与周穆王同时。.
查看 簋和虢城公
虢公長父
虢公長父,西周时期虢国国君,谥号厉公。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周厉王、周宣王之际,始东迁至今三门峡立国,相关文物有青铜器虢仲盨、虢仲鬲、公臣簋,虢公長父被《呂氏春秋》視為歷史上的四個不義之人之一,国人暴动又被其称为虢公長父之難。.
查看 簋和虢公長父
杞國
杞國,是中國歷史上自商朝到戰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綿1000多年,國君為姒姓,禹的後裔。商汤灭夏后,分封夏朝的后人于杞,此后杞国时存时灭。周朝初年,再次赐予杞國封号,自東樓公起,有史料可考的傳了二十位國君。直到西元前445年,杞國亡于楚國。 杞國是小國,史書罕有記載,《史記》雖有「陳杞世家」記載陳、杞兩國的歷史,但對杞國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還特別說:「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這樣的小國,在周圍強鄰的壓迫下,被迫屢有遷徙。杞國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縣一帶,後來遷到今山東省新泰,後又遷至昌樂、再至安丘一帶。 杞國雖小,但也有其重要意義,那就是杞國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後,存有夏禮,因此孔子曾爲考察夏朝之禮而到訪杞國。只是由於杞國文獻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論語·八佾》)。 歷史上還流傳著一些和杞國有關的故事,《列子·天瑞》中所說的杞人憂天的故事,就發生在杞國。該成語雖說往往用來形容庸人自擾的無謂擔憂,但也有人認爲,這和杞國多經磨難而造成的國人憂患意識有關。 目前爲止,發現的杞國存在的考古證據不多。共計有六塊殷墟甲骨文提到了杞侯或杞地,可作爲商代杞國存在的證據。而在杞縣尚未找到杞國遺存,縣城中曾有後人建的東婁公廟,祭祀杞國開國君主東婁公(即東樓公),該建築在1949年後也已被拆毀。在新泰,清朝的道光和光緒年間曾出土過一批杞伯每亡所做的青銅器,2002年新泰周家莊又發現了杞國的貴族墓葬群,證實新泰曾是杞國所在地。另外,1962年,武漢市文物商店曾收購到一件杞伯每亡的簋,1966年,山東滕縣出土了一件每亡的鼎。.
查看 簋和杞國
滕侯虎
滕侯虎一作孟虎,是青铜器“滕虎簋”记载的滕国国君,滕命仲之子,滕伯文的叔父,為西周昭、穆時期人物。生卒年及在位时段不详。 近人王國維《釋滕》以「滕虎」為《禮記·檀弓上》中滕伯文之叔父滕孟虎,認為《滕虎簋》為周中葉以後物品(見王國維:《釋滕》,《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61年,第289-290頁)。王恩田、黃盛璋推斷應屬昭王時期(王恩田:《滕國考》,山東古國史研究會編(劉敦願、逄振鎬主編):《東夷古酺史研究》第一輯,三秦出版社,1988年,第263頁。;黃盛璋:《山東諸小國銅器研究——分國考釋之一章》,《華夏考古》1989年1期)。.
查看 簋和滕侯虎
昙石山遗址
昙石山遗址位于中国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地处闽江下游北岸,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总面积约3万余平方米,1954~1996年对其进行了8次发掘,揭露面积约1700平方米,其文化堆积层可分为两层,下层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遗址的主要堆积层,上层为青铜时代,相当于商周时期。发掘清理出房基1处、墓葬76座、陶窑11座、祭祀坑2个、壕沟2条,出土人骨架三十余具,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贝壳等一千二百余件。考古发掘显示昙石山遗址是一处典型的海洋性贝丘遗址。昙石山遗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内涵丰富,现已将其所代表的文化命名为“昙石山文化”,其特征与台湾高雄凤鼻头遗址所代表的凤鼻头文化有相似之处。.
查看 簋和昙石山遗址
浦城土墩墓群
浦城土墩墓群位于中国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管九村和忠信镇上同村、排栅村,因建设黄衢南高速公路,管九村西侧的34座土墩已行抢救性发掘,这是福建地区首次发现土墩墓,对研究土墩墓的演变规律有重要价值,这也是福建一次性出土青铜器最多的考古发现,发掘成果被列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获2006-2007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 2009年浦城土墩墓群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土墩墓群沿柘溪两岸分布于管九村两侧的社公岗、洋山、麻地尾、晒谷坪、鹭鸶岗,排栅村两侧的新亭子山、吴厝禁山、马面排山、洋沙岭,上同村东侧的凹背山、山瓦场岗、下鸡母山等山丘上,分布面积约130,000平方米。土墩地表隆起大多较明显,平面呈椭圆形、方圆形和圆形,高约1~2米。 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福建博物院、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和浦城县博物馆联合在管九村西侧对部分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34个土墩,计41座墓葬,其中一墩二墓的有4座,余皆一墩一墓。出土遗物300件,其中原始瓷器68件,主要器形有豆、罐、尊、瓮、簋、盂、盘等;印纹陶器146件,主要有罐、簋、豆、尊、盅等;青铜器72件,以短剑、矛为主,还有戈、锛、匕首、刮刀、镞,以及尊、盘、盅形器等。此外,还有玉管饰和石器各7件。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以及C14测定,这批土墩墓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夏商时期,均出土黑衣陶器和软陶器;第二、三期分别为西周和春秋时期,其中部分墓葬呈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过渡状态。 File:Pucheng tudun muqun wenwu - Fujian Bowuyuan 20120304-1.jpg|青铜盘 File:Pucheng tudun muqun wenwu - Fujian Bowuyuan 20120304-2.jpg|青铜尊 File:Pucheng tudun muqun wenwu - Fujian Bowuyuan 20120304-3.jpg|青铜箭镞 File:Pucheng tudun muqun wenwu - Fujian Bowuyuan 20120304-4.jpg|青铜戈 File:Pucheng tudun muqun wenwu - Fujian Bowuyuan 20120304-5.jpg|青铜剑.
查看 簋和浦城土墩墓群
浙江省
浙江省,是一个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临东海,北连长江三角洲,与江苏省接壤,太湖位于两省之间,东北一角邻上海市,西接江蘇省和江西省,南连福建省。境内最大的河流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为杭州市。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尤以發達的民营经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浙江与江苏、安徽、上海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地區生產總值位居中國第四位。.
查看 簋和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