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不平等条约
不平等条约是指在签订条约的国家多方中,一方(或多方)以武力或政治施压等手段,胁迫另外一方(或多方)签署的条约,由于缔约双方的谈判地位不对等,导致最后缔结的条约不平等,因此条约通常都会对某一方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产生侵害。不平等条约通常是停战的条件和结果,为了结束战争而签订的条约即为和平条约。.
弘治府
弘治府()是越南阮朝時期的一個府,主要位於今天檳椥省。原是永隆省弘道府。 紹治三年(1843年),改弘道府為弘治府,領保佑縣、保安縣二縣。 嗣德四年(1851年),弘安府併入弘治府,領保佑縣、保安縣、新明縣和惟明縣四縣。 嗣德二十年(1867年),永隆省被法國佔領。 嗣德二十七年(1874年),越法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正式割讓永隆省。弘治府併入法屬交趾支那殖民地。.
查看 第二次西貢條約和弘治府
北圻遠征
北圻遠征(Expédition du Tonkin;),又稱北圻戰役、東京戰役,是1883年6月至1886年4月期間法國與越南阮朝、中國清朝以及黑旗軍在北圻(今越南北部)發生的一系列戰事的統稱。最終法國勝利,並在北圻建立保護地。 北圻遠征引起的效應錯綜複雜,不僅是1884年中法戰爭的導火索,也是導致1885年越南勤王運動的原因之一。這迫使法國調集了大量士兵組成北圻遠征隊,分乘兵船開往紅河三角洲。雖然法國官方宣稱該戰爭在1886年4月結束,遠征隊人數也被大幅削減,但直到1896年北圻才真正獲得安定。.
查看 第二次西貢條約和北圻遠征
北圻變故
北圻變故()指的是1873年法國進攻北圻(越南北部)的事件。 1864年,法國通過南圻遠征,佔領了南圻(越南南部)。法國希望以南圻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因此在1866年,法屬交趾支那總督皮埃爾·德·拉·格朗迪埃爾(Pierre de la Grandière)派遣拉格雷(Doudard de Lagrée)中校和安鄴大尉逆湄公河而上,尋找去中國的水路,但失敗而回。而就在此時,一位名叫讓·迪皮伊(Jean Dupuis,越南史料稱之為涂普義)的法國人從中國歸來,告訴總督府說北圻有不少江河去中國雲南比較便利,因此總督府以前往雲南販賣武器為由,派遣米樂、德·亞爾荷(d'Arhaud)前去北圻,同時與駐守河內的欽差大臣黎峻討論通商之事。黎峻以未得到朝廷命令為由一再拖延。 迪皮伊不僅向中國的雲南總督出售武器,還參與了走私食鹽的生意,當時這在越南是違法的。嗣德帝得知後,派兵部右參知潘廷評為欽差大臣,前往河內,命令阮知方向迪皮伊交涉。迪皮伊援引1862年西貢條約的內容,聲稱已得到中國方面的許可,無需請求越南方面的許可,怒而離席。嗣德帝命黎峻、阮文祥前往西貢,要求總督府懲治迪皮伊。總督馬里·儒勒·杜白蕾(Marie Jules Dupré,越南稱作「游悲黎」)少將決定佔據北圻,派遣安鄴大尉率170名士兵前往河內,聲稱要處理迪皮伊事件。 安鄴大尉率軍來到河內城下,僅帶數名士兵進入城中,同阮知方會面。安鄴不僅沒有談及迪皮伊事件,反而提出圍剿北圻的匪幫並要求開放紅河各口岸通商。阮知方拒絕了這些要求。但安鄴出城之後,單方面地宣佈開放紅河口岸。越南官員們十分不滿,阻撓通商。於是安鄴決定用武力保障通商。 1873年10月15日,安鄴率法國士兵攻打河內,用大炮攻擊城牆。河內很快便陷落,守城的阮林陣亡,阮知方重傷。阮知方與潘廷評都被俘。阮知方拒絕接受治療,絕食而死。安鄴派法國士兵攻破寧平、南定、海陽等地,越南官軍望風而潰。 嗣德帝得知安鄴大尉攻佔河內,派陳廷肅、阮仲合、張嘉會去河內求和,又派黃繼炎前去北圻防禦。同時派黎峻、阮文祥出使西貢,向法屬交趾支那總督府提出交涉。安鄴仍然拒絕退兵。黃繼炎聯合黑旗軍的劉永福,進攻河內。安鄴在紙橋被黑旗軍伏擊身亡。 1874年,法國代表保罗-路易-费利克斯·菲拉斯特(Paul-Louis-Félix Philastre,越南史料稱之為「霍道生」)與越南代表黎峻在西貢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迫使越南將安江省、河仙省、永隆省割讓給了法國。在越南的傳教行為得到允許。歸仁、海防等地被開闢為通商口岸。.
查看 第二次西貢條約和北圻變故
嗣德帝
嗣德帝(,),即阮翼宗(),名阮福時()。越南阮朝第4任皇帝,1847年—1883年在位。年號嗣德。 原名阮福洪任(),是宪祖绍治帝阮福暶的儿子,1847年,嗣德帝18歲即位,强化了对天主教的镇压政策,拒絕与法国拿破仑三世的来使交涉。1859年起,法国以保护传教士和天主教徒的名义,入侵并占领嘉定省、边和省、定祥省、永隆省。1862年越法签订壬戌条約(第一次西贡条約),越南割让边和、嘉定、定祥三省及崑崙島,赔款2千万,允许天主教传播。法国控制越南南部。 就在越南瀕臨亡國危機之時,曾經遊歷西方國家的阮長祚於1866年向嗣德帝上書,建議開放門戶、在外交上走親西方路線並且進行一系列內政、軍事、教育體制的改革。嗣德帝徵詢群臣的意見,遭到群臣的一致反對,因此最終沒有採納阮長祚的意見。 嗣德帝在位期間,北圻山賊橫行。嗣德帝招安了劉永福的黑旗軍,並在清朝的協助下逐漸平定了山賊。1873年,法國攻入河內,嗣德帝邀请刘永福的黑旗軍对抗法国。1882年,因貿易糾紛法國再次入侵北圻。清朝出兵干涉,导致了次年中法战争爆发。就在戰爭發生期間,嗣德帝於1883年7月17日驾崩。 嗣德帝沒有兒子,收養了三個養子:瑞國公膺禛(即育德帝)、堅江郡公膺禟(同慶帝)和膺祜(建福帝)。嗣德帝逝世後他們都年幼,朝政完全由阮文祥、尊室說等權臣把持。在這些權臣和法國人的作用下,嗣德帝死后短短两年之间,其侄育德帝阮福膺禛、其弟協和帝阮福昇、其侄建福帝阮福昊、咸宜帝阮福明、同庆帝阮福昪相继即位,阮朝处于混乱之中。中法战争后,越南最终成为法国的保護国。 嗣德帝也是一位儒學學者,在位期間曾編寫《嗣德聖製字學解義歌》。《欽定越史通鑑綱目》也是在他在位期間編纂完成的。.
查看 第二次西貢條約和嗣德帝
第一次順化條約
《第一次順化條約》(Traité de Hué (1883)),又稱《癸未和約》(Hòa ước Quý Mùi, 1883),指的是1883年8月25日越南阮朝與法國在順化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次條約使越南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1881年,法國商人從越南前往中國雲南邊境貿易的時候,遭到山賊的阻撓。翌年,法國便以此為由出兵北圻,佔領了河內。越南嗣德帝邀請黑旗軍抗擊法國,並向中國清朝求救。清廷僅派遣廣西兵前往救援。法軍在北圻遭到越軍、清軍、黑旗軍的圍攻,戰爭陷入僵局。1883年,法國決定攻打越南首都順化來扭轉戰局。8月18日,孤拔率七艘軍艦自北圻來到順化河口,炮擊順安屯;兩天之後,法軍攻佔順安屯,佔據了香江入海口,兵臨順化城下,要求與阮朝政府談判。 此時嗣德帝病逝,刑部尚書阮文祥、兵部尚書尊室說專權。協和帝對阮文祥和尊室說甚為不滿,朝廷陷入混亂之中。阮朝對法軍的到來甚為懼怕。阮文祥帶著法籍主教 加斯帕爾(Monsignor Gaspar)來到法軍陣營,請求停戰兩天,以進行談判。 法方全權代表弗朗西斯·儒勒·何羅芒(François-Jules Harmand)隨後來到順化,向越南朝廷下達蠻不講理的最後通牒,其語氣仿佛修昔底德《戰爭志》中的彌羅斯對話一般。越南皇帝和大臣們根本沒有機會對條約的內容進行討論,也無法對法方進行談判。 8月25日(陰曆七月廿三),越方代表協辦大學士陳廷肅、吏部尚書阮仲合,同法方代表何羅芒、路易·歐仁·德·尚波(Louis Eugène Palasne de Champeaux,越南譯作「參哺」),在順化皇城簽訂和約。.
第二次順化條約
《第二次順化條約》(Traité de Hué (1884)),又稱《甲申和約》(),指的是1884年6月6日法國駐华公使巴德諾同越南朝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1883年,法国与越南阮朝在越南順化簽訂了《第一次順化條約》,使越南淪為法國的保護國。次年(1884年),巴德諾來到順化,定立新的條約。這個條約是《第一次順化條約》的修訂版,共19款,大體內容與之前的條約相同。不過將平順省劃歸南圻,將橫山以北的河靜、乂安、清化三省劃歸北圻。同時,越南不再承認中国(清朝)為宗主國,並將清朝頒賜的越南國王金印熔毀。1885年,法國同清政府簽訂了《中法新約》,中国承认了法国与越南签订的《第二次順化條約》和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西貢條約
《西貢條約》(Traité de Saigon),又稱《壬戌和約》(Hòa ước Nhâm Tuất)、《第一次西贡条约》或《同法国和西班牙的友好条约》,指的是西元1862年由大南帝國阮朝政府與法蘭西第二帝國、西班牙王國(波旁王朝)之間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西元1858年,由於二名西班牙傳教士被大南帝國阮朝政府處決,法國與西班牙聯合出兵以「懲戒」大南。法西聯軍一度佔領峴港,後轉而攻取南圻。大南軍在南圻的戰敗使時任大南皇帝阮福時(嗣德帝)非常沮喪。西元1862年,阮福時派遣潘清简、林维浃兩位前往法、西聯軍佔領的西貢談判。6月5日,與法國指揮官路易·阿道夫·波那少將(Louis Adolphe Bonard)、西班牙指揮官卡洛斯·帕兰卡(Carlos Palanca,即“坡陵歌”)在西貢達成一致意見。翌年4月14日,在順化正式簽訂和約。這也是越南近代史第一個與歐洲國家正式兌現的不平等條約。.
查看 第二次西貢條約和西貢條約
越南歷史
越南歷史悠久,據考古資料顯示,越南在舊石器時期已有先民活動,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出現東山文化,較重要的民族有雒越人。越南神話傳說提到約四千年前出現最早的王朝鴻龐氏。中國秦漢時期接觸並征服北部(紅河三角洲)及中部後,越南情況乃有可靠的文獻記載。從公元前3世紀晚期至10世紀前期,越南處於中國統治之下,中國文化大量輸入。現時的越南中、南部地區,曾有占婆國存在(2至15世紀),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一帶曾為扶南、真臘(柬埔寨)等國的領土。 938年,吳權在白藤江之戰打敗中國南漢軍隊,是次戰役為越南獨立過程中的重要一步。968年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越南正式独立建国。其後越南進入封建時期,經歷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各朝的發展,15世紀初一度被中國明朝所佔(即屬明時期),不久復國,並在後黎朝前期達至封建時代興盛時期,其後長時間處於分裂及戰亂,有莫朝(與後黎朝合稱南北朝)、鄭主、阮主、西山朝等王朝和政權,到19世紀初期阮朝重新統一全國。越南歷朝曾使用的國號有「大瞿越」「大越」「大虞」「大南」等等,對外被稱為「交趾」「安南」,19世紀初始稱「越南」。在封建時代各朝,統治者採用中國式的制度治國,文化方面融合了儒、佛、道三教。本土文化亦有所發展,本國文字「喃字」得以應用。對外多次進行戰爭,以維護獨立和擴張領土,曾抵禦北方的中國及蒙古等國,在印支半島逐步征服占婆國,入侵老撾,與真臘、暹羅(泰國)爭雄。 19世紀中晚期,法國漸次吞併越南,進行殖民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受日本所支配。1945年越南共產黨(時稱印度支那共產黨)發動八月革命,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即北越),統治北方,獲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共產國家支持,南方亦先後有西方陣營支持的保大帝政權及越南共和國(即南越),南北分裂,美國介入越南政局,支持南越,演成越戰。1975年北越統一全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統一後的越南政府曾染指鄰國老撾、柬埔寨,又與中、美等交惡,外交形勢曲折。1986年以後,越南政府推動革新開放,促進經濟,1990年代又與中、美及世界各國改善關係。.
查看 第二次西貢條約和越南歷史
黑旗軍
黑旗軍,是19世纪末的以钦州人刘永福为首的一支民间地方武装,其人數大約為三千人左右。該軍隊以北斗七星黑旗为战旗,因以得名。.
查看 第二次西貢條約和黑旗軍
阮增阭
阮增阭(;),字子高(),越南阮朝官員。.
查看 第二次西貢條約和阮增阭
阮朝
阮朝()是越南历史上最后的朝代,1802年至1804年使用南越国号(阮世祖朝贡之时自称“南越国长”),1804年至1839年使用国号越南()、大越南(),1839年,明命帝阮福晈将国号改为大南()。 阮朝前身為郑阮纷争时的阮氏广南国,存在於1558年至1777年,而後於1802年,滅西山朝正式建國统一越南,直至1945年最後一位皇帝保大帝退位,王朝正式结束。阮朝的历史是越南历史上较动荡的一段时期,此时期的历史与中国清朝的衰落和法国在中南半島的崛起紧密相关。 阮朝的历史可被分为两段时期,独立时期与殖民时期。独立时期(1802年-1883年),阮朝对越南有着绝对的统治权,但是法国在印度支那的势力逐渐崛起,威胁到了阮朝的统治,在独立时期末,阮朝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即交趾支那(南圻)、东京(北圻)和安南(中圻),其中交趾成为法国殖民地、安南和东京则成为法国的保护国,阮朝朝廷的权力随之减弱。殖民时期(1883年-1945年),法国殖民势力逐渐取得越南的统治权,阮朝朝廷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法属印度支那政府。在这段时期的越南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越南一度被日本占领。.
查看 第二次西貢條約和阮朝
潘簾
潘簾(;),初名潘清菘(),後改名潘清簾(),同慶年間避皇叔母裴氏清諱,去“清”字,改名潘簾,字叔青 ,別號蘭農(),越南阮朝官员。.
查看 第二次西貢條約和潘簾
1800年-1899年條約列表
以下是1800年-1899年國際上的條約、歷史協議、和約、敕令、公約等等的年表:.
亦称为 甲戌和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