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指数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Concilium Œcumenicum Vaticanum Secundum),簡稱梵二大公會議、梵二會議、梵二,又稱紐曼會議,是天主教會第21次大公會議,也是距今最近召開的一次大公會議,於1962年10月11日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召開,1965年9月14日由次任教宗保祿六世結束。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是天主教會歷史上第21次大公会议。起初,人們以為它是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續會,但後来羅馬教廷作出了澄清了:它將是另一次新的大公會議,取名“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 在1959年6月29日所颁布的《忝登伯鐸寶座》通谕中,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指出此次大公會議的目標將會是:「發揚聖道、整頓教化、革新纪律」。 本次會議最其重要的結果,即是認同被傳教國之傳統可以與天主教、基督教相容,且可以互相援引,令使爭議三百多年的中國禮儀之爭畫下句點,並且將所謂的《利瑪竇規矩》予以尊重。.

目录

  1. 94 关系: 執事 (基督教)卡爾·巴特吳廷俶吳廷琰吴廷琰之死堂区塞拉菲姆·費爾南德斯·德·阿勞若大公主義法令大公會議大赦 (基督教)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天主教天主教会圣统制天主教神学天主教迈阿密总教区天主教新竹教區奧斯定·貝亞宗座宗教協談理事會宗座缺出论宗教年表安博禮對立教宗小瓜帽尼科季姆 (罗托夫)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中国礼仪之争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梵蒂岡關係常用歌集主业会主教團彭道传彼得·波雷库·德里彌撒經文保祿六世信仰自由宣言圣塞味利教堂圣巴斯弟盎堂 (曼海姆)圣庇护十世司铎兄弟会圣克里斯宾节圣扇利玛窦规矩喬治·林貝克共济会四角帽個別教會玫瑰堂 (香港)理查德·威廉森 (主教)禁書目錄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第二次梵蒂岡會議... 扩展索引 (44 更多) »

執事 (基督教)

執事,執掌事務或供使喚差遣的人。被西方宗教借詞時也叫助祭(deacon,其任职身份称为diaconate),属于基督教神职之一,其词源于希腊语的「diakonos」(帮手之義)。在中国天主教一般被称作执事或。在基督教新教中也有叫执事,另一种说法叫会吏。在传统的三级聖品制(主教、司铎、执事)中处最低。.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執事 (基督教)

卡爾·巴特

卡爾·巴特 (Karl Barth,1886年5月10日-1968年12月10日) ,瑞士籍新教神學家,新正統神學的代表人物之一。John Bowden描述他是一位時代先知、教授、政治家和神學領袖。.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卡爾·巴特

吳廷俶

吳廷俶(Pierre Martin Ngô Đình Thục,),天主教顺化总教区总主教,1897年10月6日出生于越南顺化,一个富有的天主教家庭。三弟吴廷琰是南越首任总统。枢机主教阮文順(1928年-2002年)是吴廷俶的外甥。.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吳廷俶

吳廷琰

吳廷琰(,,),其他華文媒體亦曾譯為「吳廷炎」或「吳庭艷」,聖名若翰(Gioan Baotixita),是越南共和國第一任总统(1955年—1963年),因為他的支持者來自自由之路行動南遷的天主教徒,因而相對偏袒天主教,歧視大多數越南人口信奉的佛教,引發佛教徒危機,造成多名佛教徒示威者死亡,並因而失去美國支持。吳廷琰在1963年南越政變中被殺,不少人認為吳廷琰死後,南越再也沒有政治強人治理南越,間接造成美軍介入越戰。.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吳廷琰

吴廷琰之死

吴廷琰之死,是越南共和国(南越)总统吴廷琰的死亡經過。起因於南越軍將領杨文明将军發動的1963年南越政變,參與政變的阮文戎少校殺死了总统吴廷琰與其胞弟吴廷瑈。.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吴廷琰之死

堂区

堂區,亦稱為牧區,是天主教、聖公會等基督宗教宗派採用的教會(個別教會)管轄地區的劃分方式,也是這些教會最基本的構成單位,以一座教堂作為堂區的中心。數個堂區可組成一個教區。.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堂区

塞拉菲姆·費爾南德斯·德·阿勞若

塞拉菲姆·費爾南德斯·德·阿勞若(Serafim Fernandes de Araújo,),是巴西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貝洛奧里藏特總教區榮休總主教。.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塞拉菲姆·費爾南德斯·德·阿勞若

大公主義法令

〈大公主義〉法令為天主教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所發布的文獻之一,其正式名稱依照教廷文件的命名慣例取用其拉丁原文的首二個單詞來為該文件命名為〈Unitatis Redintegratio〉,中文直譯為重新合一。 赵雪纲,纪念“梵二”五十周年該文件為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為了表示對於大公主義的立場與建議而發布,也以較為寬容與溫和的態度對基督新教與包含正教會在內的各個東方禮儀的教會伸出友誼之手。 該文件原為梵二第一期東方禮教會組提出的〈東方禮教會合一草案〉與神學組的〈教會草案〉中的大公主義一章,還有基督徒合一組的同一主題的草案再度協調組成的單單討論大公主義的文件。這份由基督徒合一組主筆的〈大公主義草案〉在第二期會議中被再度提出討論,最後在移走了討論猶太教與其他非基督信仰的第四章,以及討論宗教自由的第五章後,完成了前三章的逐項討論作業。最終在第三會期於1964年11月20日完成了表決程序,並於11月21日由教宗保祿六世公布。被移走的後兩章之後也於後來的會期中被提出討論,最後分別以〈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以及〈信仰自由〉宣言的稱呼發布。.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大公主義法令

大公會議

大公會議(Ecumenical Synods,或稱公會議、普世公会议、普教會議)是傳統基督教中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的世界性主教會議,咨审表决重要教务和教理争端。大公會議的英文“Ecumenical Councils” 源自希臘文“Οικουμένη”,意为“普世性的”。對基督教教義有深遠影響的基督教早期会议是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和以弗所公會議。在公元1054年,東西方教會大分裂。自此之後,東正教(希臘正教)只信守首七次大公會議所確立之大公會議信條。雖然第四次君士坦丁堡會議是在教會大分裂之前舉行,卻不獲東正教承認。故此,今日的東正教只承認七次大公會議,而羅馬天主教則認為是八次。而教會大分裂之後的大公會議由羅馬天主教單方面舉行,所以內容不為東正教所承認。 儘管如此,部分東正教徒認為第四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879-880年)、第五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公元1341–1351年)和耶路撒冷會議(公元1672年)是大公會議。 天主教和東正教公認的會議如下:.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大公會議

大赦 (基督教)

大赦(indulgentia)是基督宗教的教理及神學思想之一,但現今僅天主教會採用。信徒在領受和好聖事後,雖然罪過已獲得赦免,但仍然會受制於罪過遺留下的思想或行為,被稱為「暫罰」,這時候必須透過教會頒布大赦,给信徒分施基督及历代圣人的功劳宝藏,使自身的暫罰得以在神前獲得免除。大赦分为「全大赦」(Indulgentiae Plenariae)及「限大赦」(Indulgentiae Partiales)两种,全大赦赦免人因罪应得的全部暂罚,而限大赦只赦免部分暂罚。根據天主教法典,只有教宗擁有颁赐大赦的权利,他人只能在得到教宗允许、或受法律委托才能颁赐,而具体事项则由宗座负责。 大赦并未直接见于《圣经》,是建基于「代赎」的观念。中世纪晚期,当时的羅馬教廷为筹措资金,授权神职人员前往欧洲各地售卖大赦证明书(由羊皮纸制成的“纪念证书”),此即後世所稱的贖罪券(又稱赦罪券、赦罪符),這使得大赦的行為商業化,沦为当时教会之敛财工具,本已矛盾重重的欧洲社会被激起动荡,更由此引發宗教改革,最终导致新教的产生;售賣贖罪券的行為在天主教會發起內部革新運動後才停止。梵二大公會議時又改革大赦的施行方式,解決大赦過於數字化的問題。.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大赦 (基督教)

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

《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為天主教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公布的文件之一,又可簡稱為《啟示》憲章。其拉丁文正式名稱依照罗马教廷文獻的命名傳統擇其前頭二字命名為Dei Verbum,直譯就是「天主聖言」,天主教教友禮儀小百科。其目的是闡明天主教信仰中關於信仰啟示的來源與傳承的意義,並為了天主教中聖經、聖傳以及教會訓導權的關係做出說明,並且特別介紹了聖經新舊約的意義所在以及聖經對於啟示的重要。 在梵二第一會期的1962年11月14日,籌備委員會神學組提出了《啟示淵源草案》,卻遭到不少與會主教的反對。在正反雙方僵持不下的情況下,最後在11月20日交付廢除表決,然而支持廢除的票數卻未達到必要的三分之二多數。考慮到這點,時任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例外介入此議程。另外,選派由神學組與基督徒合一秘書處以及多位樞機組成的包括正反二方的特別委員會負責此草案的重寫,並最終在第三會期期間的1964年9月30日以《啟示草案》之名交付討論。最後在幾次會議中針對幾點基於天主教的信仰做出更改,比如將聖經絕對無誤的敘述改為較為貼切的聖經於其教導的人類得救的真理上無誤,等較為適合的敘述。然而由於大會會期將近結束,因此最後的表決與發佈被延至第四會期,在最後做出幾個潤色後,終於在1965年11月18日由教宗保祿六世公布陳文裕:《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簡史》,上智出版社。.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天主教

天主教会圣统制

天主教会圣统制(Catholic Church Hierarchy)。在天主教会内,hierarchy一词具有多种相关的用法。从字面上讲,意为「神圣的秩序」(holy ordering),该词被用于不同的情况中。比如有真理层次(Hierarchy of Truths),意指对信仰的正式教义的庄重等级。教会具有等级制的本质,这被认为是天主的(divine)机构的结构上的特色 Chapter III。 在最早和最广义的用法中,这个教会圣统制(ecclesial hierarchy)是指将所有天主子民分为三个级别:平信徒(laity)、会士(religious)及圣职人员(clergy)。最通常地,该词指教会内部的圣职(ministry)等级,即主教、司铎、执事等三级,这被认为是凭天主之力所建立的,因此对教会本身而言是本质的。在一些情况下,hierarchy一词被用来单指训导当局(Magisterium),即教会正式的训导团体——主教们,而司铎与执事则被排除在外。 此外,还存在一个不同机关和部的优先次序,这表明了教会内不同部和机关的优先权或“阶层”(rank),当举行礼拜仪式或其他典礼时,该种礼节会有帮助。.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天主教会圣统制

天主教神学

天主教神学(Roman Catholic theology,罗马大公教会神学;明朝天主教称之为天学)是指有关天主教会根据《圣经》和圣传进行传教的神学理论。教会的信仰体现在《尼西亚信经》、《使徒信经》中,并在《天主教教理》中被详细论述Marthaler, Introducing the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Traditional Theme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1994), Preface。天主教会的一些理论在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大公会议中得到修订或澄清McManners,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2002), pp.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天主教神学

天主教迈阿密总教区

天主教迈阿密总教区是罗马天主教在美国设立的一个总教区。其辖境包括佛罗里达州的布劳沃德县、迈阿密-戴德县和门罗县。现任总主教是约翰·法瓦罗拉。作为总主教,法瓦罗拉也担任该总教区的母堂—无玷圣母主教座堂的本堂神父。教区拥有428位神父、160位助祭、50位修士和300位修女,他们是各种天主教修会的成员。这些神父、助祭和男女修士服务于佛罗里达州南部118个堂区的130万天主教徒。 由于存在大量移民,在该总教区的各个堂区,要提供至少一打语种的弥撒。教育机构包括2所残疾儿童学校、60所小学、13所中学、2所大学,和2所神学院。该总教区还拥有和运营广播、印刷和电视媒体,进行补充教导、交流和尽职。 该总教区开办的社会服务机构包括2所医院、9个保健中心、3个安老院和2个公墓。慈善机构包括流浪者收容所、贫困者法律服务、生命权利中心(艾滋病服务)、仁爱修会(Missionaries of Charity)和圣文生修会(Society of Saint Vincent de Paul)援助穷人的工作。迈阿密总教区的天主教慈善会(Catholic Charities),是总教区开办的一个单独的非盈利机构。它自称为佛罗里达州南部最大的服务于贫困者的非政府组织。.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天主教迈阿密总教区

天主教新竹教區

天主教新竹教區是天主教會在台灣西北部設置的教區,成立於1961年,涵蓋範圍包括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等縣市。現任主教為李克勉主教,副主教為劉丹桂主教、端光長神父。主教公署位於新竹市北區中正路156之1號,與主教座堂相鄰。教區內共有約127位神父及修女服務。2006~2015年連續 10 年獲內政部表揚為「績優宗教團體」,2017年獲得行政院獎勵。.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天主教新竹教區

奧斯定·貝亞

奧斯定·貝亞樞機(Augustin Kardinal Bea SJ,),是天主教聖經學者與耶穌會會士,獲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拔擢為樞機,及任命他為宗座基督徒合一促進秘書處主席。在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期間,他以基督徒合一促進秘書處主席的身分協助了與大公主義和宗教對談相關的文件的起草,尤其是他協助起草的〈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大幅改善了猶太教與基督信仰的關係。,The British Province of the Society of Jesus官網.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奧斯定·貝亞

宗座宗教協談理事會

宗座宗教協談理事會(Pontificium Consilium pro Dialogo Inter Religiones)是羅馬教廷負責與其他宗教交流的機構。現任理事會主席為讓-路易·托朗樞機。.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宗座宗教協談理事會

宗座缺出论

宗座缺出论(Sedevacantism,由拉丁语 Sede Vacante 而来,意即宗座從缺)是一种不承认召集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的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以来,在梵蒂冈领导天主教會之诸位教宗的理论。「宗座從缺」是天主教用语,指一位教宗逝世或辭職後,在教宗选举选出继任者之前教宗职位的空缺状态。宗座缺出论者宣称,由于教会中异端滋生,现今领导教廷的教宗并非合法教宗,自1958年庇护十二世逝世之后,该职位就一直空缺。 总的来说,宗座缺出论者视自己为.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宗座缺出论

宗教年表

宗教年表是按年代学排列的从史前时代到近现代重要的宗教事件纲要。此文广泛涉及史前时代,由于大量的人类宗教经历没有被归入信史,信史只有将近5000年(文字出现的时间),缺乏真实的书面记录,大多数对原始宗教的认知来自于考古学发现和其他间接来源还有推测,许多原始宗教一直受到持续争论。.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宗教年表

安博禮

安博禮(Ambrosian Rite)又稱米蘭禮,是天主教西方禮儀其中一種禮拜儀式,由曾任米蘭主教的聖安博所建立因而得名。主要使用於意大利米蘭及附近地區。也用于西仪东正教会中。.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安博禮

對立教宗

對立教宗(或稱敌对教宗、偽教宗、反教宗)指由在羅馬天主教會內,具爭議的教宗選舉而得到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由於天主教樞機團自歐洲中世紀開始負責選舉教宗,這些對立教宗通常與已被樞機團選出的人對立。一些來自較少的教會而自稱教宗之領導也可以稱為對立教宗。 羅馬天主教的動蕩時期中進行了具爭議的選舉。其中一些如費利克斯五世的選舉被大部分教宗選舉人士認為無效。另外,一些如對立教宗克勉七世的選舉在選後被宣佈無效。 最早的對立教宗Hippolytus由公元3世紀的一批教會分裂人士在羅馬城選出來對抗教宗卡利克斯特一世。Hippolytus在卡利克斯特一世的承繼人龐提安陪同下被流放到薩丁島的礦場。後來Hippolytus在死前與天主教會和解,並在死後被教會封為聖人。11世紀和12世紀,神聖羅馬皇帝和諸教宗爭持導致最多對立教宗的出現。一方面,眾皇帝經常支持對立教宗來加強自身本錢;另一方面,諸教宗亦會支持身在德國,反抗眾皇帝而宣稱擁有帝位的人來左右帝國政策。 14世紀和15世紀末,一批互相對抗的教宗被選出。其中一系被羅馬天主教會認定是教宗而另一系被認定為對立教宗。由于出現了一眾宣稱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教會因而出現了混亂局面;這是導致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參見基督教大分裂和對立教宗本篤十三世。 在出現兩或三位宣稱可以成為教宗之人的情形下,誰是教宗或誰是對立教宗並不一定清楚。而事後再從他們之中分出正偽會造成事前已出現誰是真正教宗的錯覺。各教宗的支持者可以幫助人選,但誰是教宗要看事情發展去向。 如果奉行宗座缺出論之對立教宗不計在内,自1449年起已沒有對立教宗。其他教會分裂諸如英國聖公會、舊公教會和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曾反對羅馬教廷的教義。現時羅馬天主教會認為成為對立教宗是對教會進行分裂的行為,成為對立教宗的人會自動受絕罰處分(天主教術語為「自科絕罰」)。.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對立教宗

小瓜帽

弗朗齊謝克·馬哈爾斯基樞機主教戴小瓜帽 小瓜帽 (zucchetto,眾數寫法 zucchetti),是天主教和聖公宗高級聖職人員所戴的小圓帽。教宗用白色,樞機用紅色,主教用紫色,總院長、神父用黑色。在彌撒時具主教級者,除了在感恩經外,都戴著這種帽子。 是由八片布縫合而成,上加一根帽莖,因形似南瓜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在其功能,以為過去需要削髮的聖職人員的頭保暖。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禮儀改革前,成為神職人員必須接受剪髮禮,在頭頂上剪一圓圈,故戴小瓜帽以禦寒。現今剪髮禮已取消,小瓜帽則演變成了禮儀服飾。.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小瓜帽

尼科季姆 (罗托夫)

都主教尼科季姆(Митрополи́т Никоди́м)本名鲍里斯·格奥尔基耶维奇·罗托夫(Бори́с Гео́ргиевич Ро́тов),是已故前俄罗斯正教会列宁格勒与诺夫哥罗德都主教(1963年10月9日-1978年9月5日在位),有资料显示他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潜伏在教会内部的特工。.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尼科季姆 (罗托夫)

中國天主教主教團

中國天主教主教團(Bishops Conference of Catholic Church in China, BCCCC),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14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天主教的全国教务领导机构,成立于1980年,与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並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天主教的全國性宗教團體,合称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 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傳揚耶稣基督的福音,同時在政治上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奉行中國共產黨要求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民主办教规定,也依法接受国家宗教事务局的行政管理和监督。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並未獲罗马天主教会宗座承認,目前聖座承認代表大中華地區之主教團為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中國天主教主教團

中国礼仪之争

中国礼仪之争,指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与天主教義相容,从而和清王朝在学术和政治上发生的冲突。在天主教内先后有两种看法,耶稣会认为祭祖祭孔是世俗的仪式,与天主教教义相容,在一定范围内,是应该被容忍的;而以道明会和方济会则认为这与天主教教义相悖,不可容忍,并因此向罗马教皇请示报告。 在道明会建议下,罗马教廷在1645年通过通谕,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祭孔。但之后在耶稣会的游说下,罗马教廷在1656年,解除了这个禁令。这个风波曾一度使中国和亚洲其它地区,包括日本和印度的天主教徒都受到了影响。 在这场冲突中,清朝统治者和罗马教廷的几个教皇(包括克勉十一世和克勉十四世)分歧越来越大,最终使得罗马教廷进行了直接干预。虽然到了后期,道明会和方济会已不像当初激烈反对耶稣会的思想,但罗马教廷始终持强硬态度。克勉十一世在1704年下达谕令禁止教徒进行祭祖祭孔的仪式。1742年,本笃十四世重申禁令,并禁止一切的辩论。 在两个世纪后的1939年,罗马教廷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庇护十二世在1939年12月8日颁布了一项谕令,同意教徒进行祭祖仪式和祭孔仪式。后来,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上,祭祖祭孔被正式认可,成为教义的一部分。.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中国礼仪之争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梵蒂岡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梵蒂岡关系,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罗马天主教会聖座(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以“梵蒂冈”称之)及其行政机构教廷之間的双边关系,目前双方並未建立外交關係。由於双方在主教任命权、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和中国天主教全国代表会议制度等问题上的长期争执,以及圣座在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遷台後維持承認位於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因此雙方建交困難不斷。值得留意的是,雙方分別是全世界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國家,但全球天主教徒人口与中国人口相当,圣座的国际影响力非同一般小国。.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梵蒂岡關係

常用歌集

《常用歌集》(Liber Usualis)是一本厚達1900多頁,由單聲調的額我略聖歌所組成的宗教歌曲集,常在天主教的禮儀或各類宗教音樂中使用。源於法國內的修道士,以作日常禮拜時所唱頌的音樂。後來於1896年由修道士莫卻萊(André Mocquereau,1849–1930)整理後出版成書。索列米斯本篤修士會成立於1010年,但所保存的音樂,最早可以追溯至7世紀。 《常用歌集》列舉了各種禮儀音樂:包括彌撒中的垂憐經、光榮頌、信經、聖三頌、迎主曲、羔羊經及;亦有因應每天的頌課、每周不同的節期及特定為聖人而所選用的曲調。除此以外,《常用歌集》亦包括了一些世俗儀式所選用的曲調,包括有洗禮、婚禮、葬禮、堅振禮、祝聖禮等等。 《常用歌集》採用中世紀時期的四線「紐姆記譜法」。調性由樂譜前的F調號或C調號所決定,歌集前部份有詳細的索引,解釋各類的記譜方式和所代表的意思以方便讀者使用,1924年首次發行以現代五線譜方式記譜的版本。 《常用歌集》是不少作曲家創作音樂的靈感來源,其中修錄在1810頁的續抒詠「末日經」更是當中的佼佼者。 在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前,《常用歌集》內的歌調是天主教禮儀中唯一能夠採用的音樂--雖然不少教堂其實早已採納一些有名作曲家所寫的宗教作品,放在日常禮儀中使用。梵二後,教堂音樂的限制得到解除,而運用《常用歌集》的機會已經大為減少,但在一些歐洲的修道院或教堂中,仍然可以找到堅持使用《常用歌集》作禮儀音樂,另一方面,近年不少合唱團體亦致力保留及演唱《常用歌集》。.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常用歌集

主业会

主业團(Opus Dei,其拉丁語原名直譯為「天主的事工」),亦稱主業會,或聖十字架及主業社團(Sanctae Crucis et Operis Dei; Prelature of the Holy Cross and Opus Dei),是一個隸屬天主教會的自治性社團。該組織之正式組織規格屬個人監督區(personal prelature,或稱屬人監督團)。該組織之使命為鼓勵社會中各個層面的基督徒在俗世的生活裏盡可能的去完全實踐其信仰,並將基督的福音傳播至全球及社會的各個層面及角落。該組織之構成成員有天主教平信徒以及屬於該團體的在俗司鐸,並由一位監督管理。 該組織在全球有會員約八萬人,其總部和聖堂設於羅馬。 其創辦人施禮華於1992年5月17日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列為真福品,並在2002年10月6日被列為聖人。.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主业会

主教團

在天主教會,主教團(Episcoporum Conferentia,直譯為主教會議)是特定地區的主教內所組成的議事機構,通常作為這些個別教會/地方教會的自治機構。非常態性的主教會議存在已久,但主教團作為一種機構類型是從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頒布了〈主教在教會內牧靈職務〉法令之後開始的,並在教宗保祿六世於1966年簽署《聖教會》(Ecclesiae sanctae)自動詔書後實施。目前主教團的運作、權力和責任,都規範在1983年版《天主教法典》內(第447—459條)。 主教團的涵蓋範圍通常是依照地理邊界來定義,大多以國家為單位,有時也會由數個國家組成一個主教團。特定的工作和權力會被下放給主教團,特別是關於彌撒的禮儀規範。主教團在普遍規律或特定任務的授權下獲得權力。依照教會法定義,在某些情況下,主教團的決定需受到聖座的批准。各個主教不需放棄他們在主教團內的權力,而繼續負責治理各自的教區。.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主教團

彭道传

彭道传(Henri-Marie-Ernest-Désiré Pinault,)天主教成都教区主教(1949年7月14日-1983年)。.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彭道传

彼得·波雷库·德里

彼得·波雷庫·德里(英語:Peter Poreku Dery:),是天主教加納籍執事級樞機。也是原塔馬利總教區總主教。.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彼得·波雷库·德里

彌撒經文

彌撒經文(拉丁語:Ordo Missae)是天主教會彌撒的概述,描述彌撒中的禮儀經文和禮典何時使用。 彌撒經文以羅馬禮的羅馬彌撒經書取名,因這書的章節亦包含一套在大部分或一切的彌撒禮儀中出現的禮儀經文,稱為「不變經文」或常用經文。禮規則指彌撒中的禮典和經文中可變部分的插入點,稱為專用經文。彌撒經文數百年以來幾乎沒變過,直至到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之際決然改變。 其他基督教宗派有相似的聖餐禮禮儀概述,但是平常不稱為「彌撒經文」。 Category:彌撒經文.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彌撒經文

保祿六世

真福教宗--(Beatus Paulus PP.,),本名若翰·蒙蒂尼(Giovanni Battista Enrica Antonia Maria Montini;於1963年6月21日到1978年8月6日担任教宗。.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保祿六世

信仰自由宣言

〈信仰自由〉宣言是天主教第二次梵諦岡大公會議發布的文件之一,其名稱以教廷文件的命名原則取拉丁原文的頭兩個拉丁單詞定名為Dignitatis humanae,直譯為“人的尊嚴” 赵雪纲,纪念“梵二”五十周年 。此文件一反早期天主教對於信仰自由的保守態度,反而將信仰自由視為人性尊嚴的重要一環,且呼籲政府公權對於人民信仰自由該抱持尊重的態度。 此文件原為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第二會期中討論的〈大公主義草案〉的第五章,由基督徒合一秘書處所撰寫,由於其重要性而被獨立出來待第三會期討論。又因為其中所述的觀點導致保守派與會者的杯葛,直到第四會期所提出的改寫版才1965年9月21日獲得通過。並於1965年12月7日由教宗保祿六世發布。〈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簡史〉,陳文裕著,上智出.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信仰自由宣言

圣塞味利教堂

圣塞味利教堂(法语:Église Saint-Séverin)是巴黎第五区的一座天主教堂,左岸拉丁区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位于可爱的观光街圣塞味利街3号。 圣塞味利是一位在此居住祈祷的隐士,死后在此修建了教堂,后来被维京人摧毁,现在的教堂建筑始建于11世纪,完成于16世纪,火焰哥特式风格,装饰有滴水嘴兽、花窗玻璃,有大理石唱诗班席位和管风琴。1790年以前,巴黎教区的南部总执事驻扎于此。1956年在此发生基督徒士兵反对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示威,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时期 该教堂以其圣餐礼仪著称。.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圣塞味利教堂

圣巴斯弟盎堂 (曼海姆)

圣巴斯弟盎堂(St.)是德國曼海姆最古老的天主教会,也是市中心的三座牧区教堂之一,其与旧市政厅组成的巴洛克风格双子楼還是該市最古老的現存建筑.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圣巴斯弟盎堂 (曼海姆)

圣庇护十世司铎兄弟会

圣庇护十世司铎兄弟会(Fraternitas Sacerdotalis Sancti Pii X)创立于1970年,是一个国际性的天主教传统主义团体。该团体的英文名称为Society of St.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圣庇护十世司铎兄弟会

圣克里斯宾节

圣克里斯宾节为纪念基督教圣徒克里斯宾兄弟殉道所设,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以后不再作为公众节日。 历史上,圣克里斯宾节这天爆发过多次重大战役。 Category:基督教节日.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圣克里斯宾节

圣扇

圣扇(英文flabellum,复数形式为flabella),在天主教礼仪中使用,是一把用金属,皮革,丝绸,羊皮或羽毛制成的扇子,旨在使圣体、基督的血和神父避开昆虫的侵扰, 以及表示尊敬。仪式中使用这类扇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一个例子是在图坦卡蒙墓中发现的。flabellum也是鲎(马蹄蟹)(剑尾目Xiphosura)第五腿上的扇形结构的名称。.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圣扇

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规矩 ,指明朝時來華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玛窦的傳教方式與策略,利玛窦允許中國教友繼續祭天、祭祖、祭孔的舊俗。這規則一直被遵行,直到羅馬教皇克勉十一世發布禁令為止,教皇的禁令,也引爆了清康熙帝的反制,是為中國禮儀之爭。.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利玛窦规矩

喬治·林貝克

喬治·林貝克(George Lindbeck,2018年1月8日),生於中國洛陽,美國路德會神學家,現為耶魯大學路德教授。林貝克被視為後自由神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以世界信義會聯合會的官方觀察員身份參與第二次梵諦岡大公會議。.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喬治·林貝克

共济会

共濟會(Freemasonry),亦稱美生會,出现于18世纪西欧,自从1717年成立英格兰第一个总会所,至今其已经遍布全球。会员包括眾多著名人士和政治家,有些要求申请者必须是有神论者,有些則接受無神論者申请。 共济会是一种非宗教性質的兄弟會,基本宗旨为倡导博爱、自由、慈善,追求提升个人精神内在美德以促进人类社会完善。陰謀論者認為,共济会是富人和权贵的阴谋组织,其有着不为人知的统治世界秘密计划,比如「新世界秩序」。.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共济会

四角帽

四角帽 (Biretta)是一種呈正方形、無沿、三邊有棱、有時頂攢叢毛的帽子。常見於天主教神職人員 (教宗另外戴絨帽)。另外聖公宗的聖品人亦採用之,也是海峽群島的律師傳統服飾的一部份。 在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後,四角帽出現的場合已經減少; 除了在天主教傳統主義的脫利騰彌撒主禮進台時用,目前多數作為主教一級大禮服的一部分。.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四角帽

個別教會

個別教會(Particular Church;ecclesia particularis)或稱地區教會,是天主教會的一種分類。.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個別教會

玫瑰堂 (香港)

玫瑰堂(Rosary Church,又稱九龍玫瑰堂、尖沙咀玫瑰堂),是香港一座天主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位於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25號,建立於1901年,現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玫瑰堂 (香港)

理查德·威廉森 (主教)

查德·尼爾森·威廉森(Richard Nelson Williamson,1940年3月8日-)是位英籍的天主教傳統主義者,以及遭到開除教籍的主教。他曾經加入因反對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而由法籍總主教馬歇爾·勒菲弗所成立的聖庇護十世兄弟會,後來因為反對該組織對梵蒂岡的態度轉而有所爭執,最後在2012年遭該兄弟會開除。http://www.dici.org/en/news/communique-of-the-general-house-of-the-society-of-saint-pius-x-october-23-2012/ 後來則有另行推行反對現今梵諦岡的改革路線的保守主義運動。 他曾兩度遭受開除教籍的處罰,第一次是他在1988年接受馬歇爾·勒菲弗總主教在未經教宗同意下的祝聖為主教。與之同時晉牧的其他三位聖庇護十世兄弟會成員以及勒菲弗隨即被宣布因其非法祝聖而自科絕罰。之後在2009年因為時任教宗本篤十六世為了修復教廷與庇護十世兄弟會間的裂痕,而接受當初的私自祝聖的有效性而解除絕罰。 然而由於他在2015年3月於巴西私自祝聖同樣是離開庇護十世兄弟會的法籍神父尚·米契·法爾為主教而雙雙被教廷宣布因自科絕罰,而不再是天主教會的一份子了。, 方家敏,2015/04/02,台灣醒報.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理查德·威廉森 (主教)

禁書目錄

《禁書目錄》(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是一份禁书目錄,收录了曾被羅馬教廷判定為具「危險性」或內容有害於天主教徒的信仰和道德的書籍。凡在《禁書目錄》之列的書籍或著作,都嚴禁印刷、進口和出售。《禁書目錄》是審查制度的衍生物,用于防止信徒閱讀到被天主教會認為不道德、含有錯誤神學觀點和導致腐敗行為的書籍。《禁書目錄》於1559年首度發表,共32修訂版,1966年6月14日被教宗保祿六世廢止。.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禁書目錄

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Concilium Vaticanum Primum)於1868年6月29日由羅馬教宗庇護九世召開,是羅馬天主教會第20次大公會議,共744位教會領袖出席。會議於1869年12月8日在聖伯多祿大殿开始舉行,會議討論範疇包括:理性主義、唯物論、自由主義、教宗無誤論(Papal Infallibility,指教宗在公告信仰教理上的不能誤,而非教宗永遠正確)等。1870年9月,由于罗马被并入意大利王国,庇護九世退缩至梵蒂冈城堡内作为抗议,會議于1870年10月20日宣告中断。此后90年间會議一直处于休会状态,直到1960年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正式举行闭幕式。.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第二次梵蒂岡會議

#重定向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第二次梵蒂岡會議

羅貝托·圖齊

羅貝托·圖齊(Roberto Tucci,),是天主教意大利籍司鐸級樞機和耶穌會會士。也是原梵蒂岡電台台長。.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羅貝托·圖齊

特利騰大公會議

特利騰大公會議(Concilium Tridentinum,又譯脫利騰會議、特倫多會議、特倫特會議、特倫托會議或天特會議),是指天主教會於1545年至1563年間在北義大利的特倫托與波隆那召開的大公會議。這個會議是天主教會最重要的大公會議,促使該會議的原因是因為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也有人把這會議形容為反宗教改革的方案,因當中代表了天主教會對宗教改革的決定性回應。"Trent, Council of" in Cross, F.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特利騰大公會議

特里爾主教座堂

聖彼得主教座堂(Hohe Domkirche St.)是羅馬天主教特里爾教區的主教座堂,長,寬,位於德國特里爾,也是德國境內最老的主教座堂,長壽的建築經歷了十數世紀,揉合了不同世代的設計元素。1986年與特里爾其他古羅馬遺址共同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特里爾主教座堂

聖儀

聖儀(sacramentalia)是羅馬天主教在七件聖事之外,又設立的一些為了取得祝福或是信仰上的效果的儀式,例如祝福新居或宗教物品。.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聖儀

聖餐禮

聖餐是基督徒的重要禮儀。基督徒認為,聖餐的直接根據來自《新約聖經》。聖經中記載,耶穌基督在被釘十字架上死的晚上當時以色列是以天黑為一天的開始,到第二次天黑之間為一天,所以為同一天的晚餐。用現代以0:00為一天開始,24:00為結束的觀點來看,是前一天晚上。,與十二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 在基督教會建立之後,舉辦聖餐禮逐漸制度化。根據聖經的記載,哥林多教會在領聖餐時的態度不夠嚴謹,使徒保羅立即加以糾正() 。 天主教將聖餐稱為聖體聖事,為七件聖事之一,並相信無酵餅和葡萄酒在神父祝聖時化成基督的體血(神學術語中稱之為「」,Transsubstantiation)。基督新教徒一般不認同此觀點。.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聖餐禮

聖訴

是一部2008年的美國劇情片,由尊·柏烈·尚尼編劇及執導,梅麗·史翠普、菲臘·西摩·荷夫曼及愛美·雅當絲還有薇拉·戴維絲主演。 電影改編自尚尼一套於2005年獲普立茲戲劇獎的同名百老匯舞台劇,以1960年代紐約的一所天主教學校為背景,描述教會保守與開明派的爭執,題材涉及種族歧視、教會中的性別歧視和於四十多年後爆發的褻童醜聞。 另,雖然電影沒有直接提及,但故事發生時正值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而會議其中一個討論項目正是電影的主題之一:教會應否與時並進。.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聖訴

聖體大會

聖體大會(Eucharistic Congress)是天主教會舉辦的以敬禮聖體為中心的聚會,見證天主教的重要教義——耶穌真實地存在於餅酒之中(變質說)。大會通常包含大型的露天彌撒、朝拜聖體等儀式,持續數天。聖體大會可分為國際聖體大會及各國天主教會自辦的全國聖體大會。.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聖體大會

聖若望·瑪利亞·維雅納個人宗座署理區

聖若望·瑪利亞·維雅納個人宗座署理區(Administratio Apostolica Personalis Sancti Ioannis Mariae Vianney、Administração Apostólica Pessoal São João Maria Vianney)是巴西一個羅馬天主教個人宗座署理區,直屬聖座。也是唯一一個同類型的教會行政體系,也是唯一一個專為服務奉行脫利騰彌撒團體而設的教會轄區。名稱中的「個人」是指轄管是以成員為導向,而非以地緣為導向。就此層面的類似體系還有以軍中服役的天主教徒為對象的軍中教長區,或是特別主教轄區。.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聖若望·瑪利亞·維雅納個人宗座署理區

聖母無染原罪瞻禮

聖母無染原罪瞻禮(又名聖母無原罪始胎節、聖母無原罪日),是天主教節慶之一,日期是每年的12月8日,乃慶祝聖母瑪利亞獲得無原罪的恩賜的一個瞻禮。 聖公宗並不承認聖母無染原罪,此日被稱為「童貞聖母瑪利亞受孕日」(The Conception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在阿根廷、奧地利、哥斯大黎加、智利、西班牙、義大利、愛爾蘭、馬爾他和澳門等地都將此節日立為假期。.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聖母無染原罪瞻禮

香港天主教大專聯會

香港天主教大專聯會(英文:Hong Kong Federation of Catholic Students;縮寫:HKFCS),簡稱公教學聯,是香港最大的天主教學生組織,是由香港主要的十四所大專院校的天主教同學會所組成。成立之初與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大專同學會齊名,常有聯合行動。香港天主教大專聯會的成立目的是為了推動公教學生運動和增加公教學生對社會的投入,宗旨是團結同學實踐基督精神,以梵二精神為路向,愛貧為先(Option for the Poor)為目標。公教學聯同時為國際公教學生運動(Pax Romana)以及香港天主教團體支援中國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天支聯)的會員,聯會並聘有一名總神師以及兩名全職牧民工作者。.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香港天主教大專聯會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

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Ruthenian Catholic Church;Ruthenorum Catholica)是罗马天主教会的一部分,為拜占庭禮儀式傳統的一個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2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教宗共融的,直屬羅馬教廷。.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

魔鬼

,指拥有超自然力量的邪惡的鬼神、超自然的邪惡力量等邪恶存在。各種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都有魔鬼的概念。.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魔鬼

豪爾赫·梅迪納

豪爾赫·阿圖羅·阿古斯汀·梅迪納·埃斯特維斯(英語:Jorge Arturo Agustín Medina Estévez:),是天主教智利籍司鐸級樞機。也是聖座榮休部長。.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豪爾赫·梅迪納

鹽田梓聖若瑟小堂

聖若瑟小堂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牛尾海一帶的離島鹽田仔,現時由西貢聖心堂管理,附屬西貢聖心堂區。聖若瑟小堂初建於1890年以取代原先聖福若瑟居所旁的舊聖堂(建於1879年),其後聖堂先後於1948年及1962年進行大裝修,而香港教區亦於1979年開始每兩個星期於此聖堂舉行彌撒,但由於鹽田仔村到了1990年代已被完全空置,聖堂的活動幾近停頓。在教區有人提議停止在鹽田仔的瞻禮時引起了居民的反響,因而去信要求教區請求補救。最後在資金的引入下,聖若瑟小堂被再次重修,並於2004年5月2日慶祝首台彌撒及重開儀式。現時聖若瑟小堂為香港天主教信友的其中一個朝聖點,亦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更在2006年5月7日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異項目獎。.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鹽田梓聖若瑟小堂

黎培里

黎培理樞機(Cardinal Antonio Riberi,)是摩納哥籍的罗马天主教会司鐸級樞機。曾被聖座派駐英屬東非、中國、愛爾蘭、西班牙等國任使節。.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黎培里

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

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كنيسة الروم الملكيين الكاثوليك)為一與羅馬教宗完全共融的東儀天主教教會。採行混合了黎凡特等地中海東岸以及希臘文化的拜占庭禮儀,其淵源可以追朔到宗徒伯多祿在安提約基亞建立的基督徒團體。領袖為 默基特希臘禮安提約基雅宗主教,由於教宗方濟各於2017年5月6日接受宗主教額我略三世·拉罕的辭呈,現由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阿勒頗總主教讓巴爾於選出新任宗主教前代為管理。 默基特禮教會以敘利亞、黎巴嫩為核心分布在中東地區以及埃及,此外亦有在海外建立團體。現今的全球默基特禮天主教徒約有一百六十萬人。 Information sourced from Annuario Pontificio 2010 edition.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

輔仁大學

天主教輔仁大學(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通稱輔仁大學、輔大(FJCU、FJU),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的私立天主教大學。初由本篤會於1925年建校北京,1933年改聖言會接辦,1952年一度停辦後,復由聖言會、耶穌會與中國聖職單位於1961年在臺復校。現址新北市新莊區,毗鄰捷運輔大站,設有12個學院、輔大醫院及若干博物館、圖書館與研究院。 輔大直屬教廷督導,現為同名法人體系一員及亞洲博雅大學聯盟、EUTW七校聯盟、優久聯盟創始成員,享有高度募款力及高度國際性。固定入選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並發行全臺唯一A&HCI期刊。輔大校友涵蓋多國院士、各級政要、外交官、作家及影視名人在內,至今已達18萬餘人。.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輔仁大學

自治會院區

自治會院區(Abbatia territorialis;Territorial abbacy)是羅馬天主教地區教會的一種形式 。 一般而言隱修院院長對於其管轄的修院擁有領導權,但大都僅限於修院的圍牆內部,或者是立誓服從的修會會士。然而自治會院區修院長則是擁有修院鄰近地區所組成的自治會院區的信徒及堂區的管理權。如同主教對於其所轄教區擁有的管理權威般。 在實務上的部分而言,就是由修院提供附近的信眾靈性上的服務,像是早期在異地傳教時有時會以修院為中心建立的教會團體。修院的教堂可供信徒參與宗教儀式,而有神職身分的會士們也可充任轄下堂區的本堂神父。修院院長雖然在聖秩三階中只有司鐸品(神父)的身分,但在教會法規定下依然擁有相同於教區主教的管理階級。因此自治會院區院長除了不能如主教准許修士接受聖秩聖事成為執事或神父外,對於會院區內的教務能作到的和教區主教差不多,包括對不從屬他轄下修院但是從屬自治會院區的神職人員的管轄。 如同其他修院團體,自治會院區院長是由修院成員中按會內制度選出的,但是他們必須經由教宗同意才能就職,如同一名主教要經由教宗認同才能被按立。 在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後,教會的核心逐漸放在各地教區及主教的聖統體系上。許多自治會院區被取消,並以新的教區取代,或是原屬於自治會區的轄區被轉移到既有的教區名下。今日只有部分在歐洲以及一個在朝鮮的自治會院區被保留。.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自治會院區

若望·亨利·紐曼

真福若望·亨利·紐曼(Blessed John Henry Newman,)原為聖公會的牧師,在1845年皈依羅馬天主教,後來於1879年被教宗良十三世擢升為樞機,不過他並未被祝聖為主教,而是以執事品的身分獲得樞機頭銜。他學問淵博,且勇敢討論許多有關宗教信仰等問題,深入探討信仰本質及教義的發展。他可以深刻討論理性、情感、想像力與信仰的關係,雖然他知道人的智力是有極限但他仍勇敢地為理智辯護。年青時已是英國教會牛津運動的重要人物,帶領被新教同化了的英國教會重拾大公教會的源頭與核心價值,重整短暫失落了的禮儀、體制、神學和聖樂。他對於羅馬天主教的影響相當大,尤其在第二次梵蒂岡會議紐曼的思想深具影響力,所以又有人稱梵蒂岡第二次會議為紐曼大會。 紐曼在2010年9月19日獲教宗本篤十六世主持宣福禮,冊封為真福品。慈光歌為其著名讚美詩歌。.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若望·亨利·紐曼

若望·保祿二世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是第264任天主教教宗,本名卡罗尔·若瑟·沃伊蒂瓦(Karol Józef Wojtyła,国际音标:,),出生於波蘭,于1978年10月16日被选为教宗,是第一位波蘭裔及斯拉夫裔教宗,也是自1522年亞德六世離世後456年來第一位非意大利人出身的教宗,在位時間則是史上第二長,僅次於庇护九世。 從事聖職前曾擔任過運動員、戲劇演員、礦工、化學工廠員工。擔任教宗後總共進行過102次國際訪問,是历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逝世被尊稱為大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 the Great),是史上第四位及1138年來首位被冠上「大教宗」(The Great Pope)頭銜的教宗,其他三位分別是教宗良一世、教宗額我略一世和教宗尼各老一世。教宗方濟各於2014年4月27日,將其和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同時冊封為聖人。其紀念日定於10月22日。.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若望·保祿二世

若望·保禄一世

可敬的教宗若望·保禄一世(Venerabilis Ioannes Paulus PP.,1912年10月17日―1978年9月28日),本名阿尔比诺·卢恰尼(Albino Luciani),前天主教教宗及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他于1978年8月26日上任,但是仅仅33天之后就去世了。他是历任教宗中执政时间最短的人之一,在1978年一年之内梵蒂冈城出现了三任教宗的权力更迭。若望·保禄一世是第一位出生于20世纪的教宗。 在意大利,若望·保禄一世被教徒亲切的称作“微笑教宗”(Il Papa del sorriso)和“上帝的微笑”(God's smile).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若望·保禄一世

若望二十三世

教宗聖若望二十三世(Sanctus Ioannes PP.,),原名安杰洛·朱塞佩·龙嘉利(Angelo Giuseppe Roncalli);于1958年10月8日至1963年6月3日岀任羅馬教宗,是歷代教宗中頗受敬重的一位。曾召開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提倡“清廉教會”,1963年4月发布著名教宗通谕《和平于世》。.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若望二十三世

雅克·马里顿

雅克·馬里頓(法文:Jacques Maritain,1882年11月18日 – 1973年4月28日)是法國天主教哲學家。在新教的家庭出身,他一直奉行不可知論,後來在1906年皈依天主教。馬里頓一生裡出版超過60本著作,並在當代致力振興聖托馬斯·阿奎那的哲學思想,並對開發起草《世界人權宣言》具有影響力.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雅克·马里顿

東方公教會法令

〈東方公教會〉法令為天主教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所發布的文獻之一,其正式名稱依照教廷文件的命名慣例取用其拉丁原文的首二個單詞來為該文件命名為〈Orientalium Ecclesiarum〉, 中文直譯為“東方教會”。東方公教會顧名思義指的就是東儀天主教,此文獻主要是介紹東儀天主教的特有傳統,並確保他們在天主教內的自主權。 此文獻的前身是〈東方禮教會草案〉,在第三期會議期間於1964年10月15日提出給大會討論,在20號獲得通過,且於21日由教宗保祿六世公布。在這討論期間為了尊重東正教等沒有歸屬於天主教的東方禮儀教會,所以更名為東方公教會法令。〈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簡史〉,陳文裕著,上智出.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東方公教會法令

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

#重定向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

梵蒂岡大公會議

梵蒂岡大公會議可以指:.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梵蒂岡大公會議

歐仁尼奧·薩勒斯

歐仁尼奧·德·阿勞若·薩勒斯(Eugênio de Araújo Sales,),是天主教巴西籍司鐸級樞機。也是原里約熱內盧聖塞巴斯蒂昂總教區總主教和樞機團首席司鐸。.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歐仁尼奧·薩勒斯

歷任教宗 (宗座牧函)

歷任教宗(Summorum Pontificum)是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07年7月7日時以自動手諭的形式所發布的宗座牧函。 其目的是為了維護那些熱愛傳統拉丁語彌撒的信眾的權益,對於傳統拉丁彌撒的採行以及各地主教對於其轄下信徒懇求此類彌撒的情形之應對提供原則性的規範。此外也將維護牧函所訂立的規定之施行的管理職責委託給「天主的教會」宗座委員會。 該牧函擴張了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84年核准聖事部發布的《四年至今》中對於採用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的於1962年所核准的採用拉丁語的《羅馬彌撒經書》的允許,原先若望保祿二世把採行此一早於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彌撒經本作為答覆那些懷念禮儀改革前的傳統拉丁彌撒的教會成員之請求的方案。並將核准採行此經本的決策權保留給各教區主教。而《歷任教宗》牧函則將採行此一彌撒經本的權力開放給所有司鐸,只要他沒受到處罰禁止舉行聖事。此外在規範第五條中則將在各堂區舉行採該經本的彌撒的舉行之核准權交給各堂區的主任司鐸,由需要傳統彌撒的信徒團體作為請求人,若是無法獲得主任司鐸的同意也能向教區主教徵求舉行的權益。 該牧函還附有一封教宗本篤十六世為說明發布此牧函之因由而向各教區主教所寫的公開信。文中說明此牧函並未推翻梵二的禮儀革新,而只是為了保留傳統拉丁彌撒此一富有價值的禮儀以及維護熱愛此一傳統的信徒團體的權益。並表示教宗保祿六世基於梵二改革而核准的彌撒經書依然是一般舉行彌撒時的用書。.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歷任教宗 (宗座牧函)

汉斯·昆

汉斯·昆(Hans Küng,;),譯名一作孔漢思,瑞士天主教神父、神学家、伦理学家、汉学家和作家。自1995年起,他一直是全球伦理基金会的主席。.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汉斯·昆

本篤十六世

本笃十六世(Benedictus XVI;Benedetto XVI;Benedikt XVI;)是罗马天主教会第265任教宗,本名若瑟·类思·拉辛格(Joseph Aloisius Ratzinger;Iosephus Aloisius Ratzinger),2005年4月19日当选教宗,2005年4月24日正式就任,2013年2月28日辞职。通曉十種語言,就任教宗前为德國籍樞機,由保祿六世冊封,是第八位德國籍教宗。2005年選舉教宗時,有教宗選舉權的樞機中,連他在內有三位並非由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的樞機,故參與了前兩次相隔僅數月的教宗選舉,而這三位中他和另一位這次也參與了,因此參與這次教宗選舉的樞機中,僅他們兩位有經驗。2013年2月11日,聖座宣佈,本篤十六世因健康和年老等因素決定辭職,歐洲中部時間2月28日晚上8時生效,成為繼1415年額我略十二世退位後,近600年來首位請辭的教宗,而他的請辭引起德國及天主教国家各地民眾和領袖的廣大反響。2013年2月28日辭職後保留「本篤十六世」之稱號,職務名稱改為「榮休教宗」(Pope Emeritus)。.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本篤十六世

情人节

情人节(Valentine's Day),在每年的公曆2月14日。在这一天,有些人會贈送禮物給情人或心儀的人,例如會送巧克力、贺卡和花等,表達心意。近年,情人節被指過於「」。基於宗教理由,南亞和中東等某些地區,情人節的相關活動受到規範。.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情人节

方濟各·安霖澤

方濟各·安霖澤(Francis Arinze:)是尼日利亞籍天主教主教級樞機,領銜韋萊特里-塞尼羅馬城郊教區主教。也是聖座禮儀及聖事部榮休部長。.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方濟各·安霖澤

意大利天主教

意大利天主教是普世罗马天主教的一部分,接受罗马教宗和意大利主教团的精神指导。.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意大利天主教

教宗列表

本表为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教宗列表,参照《宗座年鉴》中的“罗马最高主教”章节,不包括对立教宗。《宗座年鉴》每年由罗马教廷出版,但未注明任数,称由于在一些年代正统继承顺序有争议而无法断定(如利奥八世、本笃五世和一些11世纪教宗。2001年版本对自伯多禄至若望·保禄二世的教宗传记进行了近200处修订,内容包括日期(主要集中于前两个世纪)、出生地及一名教宗的姓氏。 天主教教宗根据传统使用诸多头衔,包括大祭司、最高祭司及神最低下的奴仆等。这些头衔来源于历史事件,和其他教宗特权不同,无法进行修改。 据传为首位对教宗进行排序的史学家,其列表终于1049年,最后一位教宗利奥九世排列第154。20世纪列表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正统。当选教宗斯德望曾为斯德望二世,但在1961年后被去除。这些修改如今已无争议,但一些列表仍旧将“斯德望二世”包括在内,可能由于其来源自1913年版本的《天主教百科全书》。 许多教宗被封为圣人,包括前50位教宗中的48位,亦有一些教宗正处于封圣过程中。前31位教宗(除则斐琳)均为殉教者。.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教宗列表

教宗預言

教宗预言(Prophetia Sancti Malachiae Archiepiscopi, de Summis Pontificibus),或称圣馬拉奇预言,出自据說有预知能力的12世纪爱尔兰的阿馬总主教(Saint Malachy)。他25岁时成了一名神父,30岁上成了主教,创设了爱尔兰第一所基督会修道院,据传他在1139年到罗马访问期间,经历了关于未来的异象,看到最后的审判之前112位教宗的影像,他随后列出了一长串的人物清单。他把这些幻觉写在5页羊皮纸上,把手稿交给当时的教宗英诺森二世。教宗读了上面的内容,然后密封在档案馆裏,直到1590年,馬哈德哈克死后被尊称为圣馬拉奇。1595年一位叫Arnold de Wyon的传教士在他其著作《Lignum Vitæ》内首次记录了这个预言。名单裏圣马拉奇以拉丁文留下了这几位教宗的相关线索,这就是圣马拉奇预言或教宗预言的由来,预言裏没有留下这些教宗的名字,而是留下足供辨认的人物特徵,或是有关国家、臂章、勳章等线索的暗喻。.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教宗預言

教宗诏书

教宗诏书(Bulla apostolica),又译教宗训谕,为天主教教宗所发布的最隆重之文告。 最初教宗用其發佈各種大小信息,到13世紀時開始僅用於正式場合。 自12世紀開始教宗詔書一面使用聖伯多祿和聖保祿頭像鉛封,一面書寫教宗的名字。.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教宗诏书

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

〈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是第二次梵諦岡大公會議所發布的一項正式文件,依照教廷文獻的命名原則取前二字為其名稱為〈Nostra Aetate〉,直譯為〈在我們的時代〉,為該次大公會議發表的三篇宣言之一。該文件是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試圖為羅馬天主教與其他宗教交流時態度訂立正式立場而發布的。該文獻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第三會期中於1964年11月25日通過,並於1965年10月28日由教宗保祿六世發布。名稱中的教會是指羅馬天主教,而非泛指所有基督宗教。 該文獻的前身是〈對猶太人與非基督宗教態度草案〉,此為〈大公主義草案〉的第四章,由於與會主教們對於該涉及反猶太主義的議題感到棘手而難以達到共識,因此在第二會期討論〈大公主義草案〉時將此章節留待第三會期並由負責的神學小組重新撰寫後再行討論,最後此章節被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單獨的宣言,由於與會主教對於反猶主義的反感,因此名稱中的猶太人字樣也被刪除。.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

慈悲面容

《慈悲面容》(Misericordiae Vultus)是教宗方濟各在2015年4月11日為宣布慈悲特殊禧年的舉行而頒布的教宗詔書。此詔書除宣告於2015年12月8日至2016年11月20日結束的慈悲禧年的舉行外,時也針對了「慈悲」這個觀念在基督信仰中的角色做出介紹,並且說明了此禧年間的特定事項。.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慈悲面容

托马斯·伍兹

托马斯·伍兹(Thomas E. Woods, Jr.),生于1972年8月1日,美国历史学家和《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托马斯·伍兹

托马斯主义

托马斯主义(Thomism)是由哲学家、神学家与教會聖師托马斯·阿奎那(1225年 - 1274年)的作品、想法中衍生出来的哲学学派。在哲学领域,他以对亚里士多德而闻名。在神学界,他的《神学大全》对中世紀哲學影响巨大,如今仍然被天主教用来作哲学、神学方面的参考。在庇護十世发出的通谕《Doctoris Angelici》中他提醒道,如果人们理解不了托马斯的主要的基础哲学论点的话,将无法理解教会的教导: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将托马斯的体系形容为“永远的哲学”。.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托马斯主义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ecumenism 或 ,或稱教會再合一運動、基督信仰合一運動,簡稱合一運動),是提倡現代基督教內各宗派和教派重新合一的運動。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在最初開始時稱為“向心運動”,主要對象為基督宗教。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开端是1910年在英国爱丁堡舉行的世界宣教會議,由歐美等地的基督新教教派發起。1921年在瑞士日內瓦成立的国际宣教协会(IMC)、194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的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WCC),都是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產生的組織。 這個運動在今天不獲部分基督教宗派接受,被認為是為了一味追求合一、卻妥協信仰立場的運動。.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時辰禮儀

時辰禮儀,通稱日課,或稱日常禮讚、時辰祈禱(英文:Liturgy of the Hours 或 Divine Office,拉丁文:Liturgia Horarum),是天主教會的一個公眾祈禱的模式。 時辰禮儀顧名思義是種依照時間進行的禮儀模式,構成時辰禮儀的是或以誦念或唱詠的禱詞及聖詩,經由一位領頌者及答頌的參與者們一起誦念定有格式的禱詞及配合默觀祈禱來達成這些禮儀。原先只是修院中的修女或修士以及神父們定時進行的祈禱,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教宗保祿六世將之推廣到平信徒間。.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時辰禮儀

10月11日

10月11日是陽曆一年中的第284天(閏年第28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81天。.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10月11日

1962年

请参看:.

查看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和1962年

亦称为 梵二,梵二会议,梵二大公会议,第二次梵諦岡會議。

羅貝托·圖齊特利騰大公會議特里爾主教座堂聖儀聖餐禮聖訴聖體大會聖若望·瑪利亞·維雅納個人宗座署理區聖母無染原罪瞻禮香港天主教大專聯會魯塞尼亞禮天主教會魔鬼豪爾赫·梅迪納鹽田梓聖若瑟小堂黎培里默基特希臘禮天主教會輔仁大學自治會院區若望·亨利·紐曼若望·保祿二世若望·保禄一世若望二十三世雅克·马里顿東方公教會法令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梵蒂岡大公會議歐仁尼奧·薩勒斯歷任教宗 (宗座牧函)汉斯·昆本篤十六世情人节方濟各·安霖澤意大利天主教教宗列表教宗預言教宗诏书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慈悲面容托马斯·伍兹托马斯主义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時辰禮儀10月11日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