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第一次北方战争

指数 第一次北方战争

一次北方战争,又称北方七年战争,1563年至1570年期间,发生在瑞典与丹麦、吕贝克、波兰立陶宛联邦之间的战争。战争的主角是瑞典和丹麦,战争的动因是争夺波罗的海海上霸权。瑞典发展为新兴海上强国,其过去的宗主国丹麦则图谋遏制瑞典,并于1563年联合吕贝克、波兰立陶宛联邦进攻瑞典。瑞典则打破封锁。1570年双方签订《什切青和约》。丹麦遏制瑞典的图谋失败。.

15 关系: 埃克舍埃爾夫斯堡三王冠库尔兰的美洲殖民地弗雷德里克二世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北方战争立窩尼亞戰爭第一次大北方戰爭第二次北方戰爭龙讷比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欧洲战争列表1563年1570年

埃克舍

埃克舍 (瑞典语:Eksjö)是瑞典延雪平省的一座城市。 該城的歷史可回溯至中古時代,最早在14世紀已被提及,在第一次北方战争中的1568年曾經被完全燒燬,後再度重建。 N Category:瑞典城市.

新!!: 第一次北方战争和埃克舍 · 查看更多 »

埃爾夫斯堡

Suecia antiqua et hodierna)的埃爾夫斯堡 埃爾夫斯堡(Älvsborg)、埃爾夫斯堡要塞(Älvsborgs fästning)或埃爾夫斯堡城堡(Älvsborgs slott)是14至17世紀時瑞典約塔河口的軍事防禦建築。要塞位處約塔河之南,後來建立的哥德堡之東。埃爾夫斯堡現已淪為廢墟,已經無法找到中世紀城堡文物的遺跡。 根據2003年出版的《瑞典地名詞典》(Svenskt Ortnamnslexikon),「埃爾夫斯堡」的意思是「河口的城堡」(älvöse-borg,「öse」在瑞典西部的地名中表示河口,如勒德塞Lödöse)。1366時,這地方也叫「Eluesborgh」。.

新!!: 第一次北方战争和埃爾夫斯堡 · 查看更多 »

三王冠

三王冠(tre kronor)是象徵瑞典的紋章,出現在瑞典國徽上,由兩個在上、一個在下的王冠組成。在三王冠出現之前,福爾孔王朝的君主使用「福爾孔獅子」為皇家徽章,更早的王朝也有其他徽章 i Nordisk Familjebok (1916 års upplaga; Projekt Runeberg).

新!!: 第一次北方战争和三王冠 · 查看更多 »

库尔兰的美洲殖民地

库尔兰公国是曾经殖民美洲的第二小的欧洲国家(仅次于医院骑士团),时间很短,只在1654年至1659年及1660年至1689年年间在多巴哥有过殖民地。库尔兰位于现在的拉脱维亚,是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一块封地,1561年成为公国,人口为20万。占人口少数的波罗的海德意志人构成受教育、经商和统治阶层,而占人口多数的拉脱维亚人则是农民。雅各布·克特勒公爵统治时期,库尔兰公国达到鼎盛。在西欧的旅行使雅各布·克特勒积极地支持商业,金属加工和造船业得到极大发展,贸易关系不仅止于邻国,还远至大不列颠、法国、荷兰、葡萄牙及其它国家。雅各布·克特勒建立起了一支当时欧洲顶级的商船队,包括两个主要港口,分别在溫道(今文茨皮尔斯)和裏堡(今利耶帕亚)。.

新!!: 第一次北方战争和库尔兰的美洲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二世

弗雷德里克二世(Frederik 2.,1534年7月1日-1588年4月4日)奥尔登堡王朝的丹麦和挪威国王(1559年~1588年在位)。是一個典型的文藝復興統治者。 弗雷德里克二世为丹麦和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三世之子,母亲是萨克森-劳恩堡公爵马格努斯一世的女儿多罗西亚·冯·萨克森-劳恩堡。与他那谨慎的父亲不同,弗雷德里克二世倾向于军事冒险。他在年轻时代就与德意志那些争战不休的王公们过从甚密。即位后,弗雷德里克二世试图推行加强王权的改革,遭到强大的丹麦贵族(以国会为代表)的强烈抵制。 弗雷德里克二世在位第一年就发动对外战争,进攻位于迪特马申的一个独立的农民共和国。结果他成功地将此地征服,取得第一个军事胜利。不久他又卷入了立窝尼亚战争。鉴于立窝尼亚骑士团已完全无力抵抗俄国沙皇伊凡四世的猛烈攻势,弗雷德里克二世于1560年出兵兼并骑士团领地萨列马岛,企图建立缓冲并参与瓜分行将灭亡的骑士团的领土立窝尼亚地区。 弗雷德里克二世统治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1563年至1570年与瑞典的战争(所谓北方七年战争)。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企图通过战争取得在北欧的霸权,并因此与西班牙结盟;弗雷德里克二世则想要夺回丹麦在波罗的海地区的传统优势。战争初期丹麦占据上风,从海上封锁瑞典,并于1563年攻克瑞典的艾尔夫斯堡要塞。但是瑞典海军在1565年打破了丹麦的封锁,侵入霍兰和斯堪尼亚。战争演变成开支巨大的消耗战,弗雷德里克二世与贵族的关系急剧恶化。 幸运的是,瑞典内部的矛盾阻止了它继续打击丹麦。1568年,埃里克十四世在内战中被其异母弟约翰三世推翻。强有力的丹麦政治家佩德尔·奥克斯稳定了丹麦国内的局势,取代弗雷德里克二世掌握了国家权力。奧克斯的財經能力廣受好評,執政後趁著1568年尼德蘭對西班牙發起獨立戰爭的機會,把松德海峽的航運稅提高了一半,大幅改善財政並得以勉強支付北方七年戰爭的軍費支出,之後又利用國際調停與两年的艰苦谈判,讓战争以一个实际维持战前状态的和约结束。根据1570年12月13日签订的什切青条约,瑞典赎回艾尔夫斯堡,它的扩张暂时受到遏制。 通过这场战争,弗雷德里克二世认识到了丹麦军事能力的有限。他转而开始关注海上力量,藉由把美洲白銀運回丹麥的丹麥商船,使國計民生大大地改善了。弗雷德里克二世同情宗教改革运动,但也只是在口头上给以支持而已,不過當1585年原來尼德蘭的經貿中心安特衛普最後被西班牙的天主教軍攻陷時,許多當地的新教徒先後逃到丹麥來,這些新教徒在工藝、經商上有傑出能力,對丹麥的經濟、文化頗有助益,譬如克隆堡(哈姆雷特發生之地)就被這批工藝師傅改建成美輪美奐的王宮,洋溢著文藝復興建築的壯麗風格。 弗雷德里克二世曾向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求婚,並終生保持著良好關係,英、丹兩國間的爭議總能和平解決,譬如英國承認挪威與格陵蘭之間的水域為丹麥的領海,而丹麥隊英國船隻則特別優惠地只收取象徵性的航運稅,結果弗雷德里克因此獲頒英國的嘉德勳章。不過,实际处理国际事务时,在位後期的弗雷德里克明智地保持中立,不插手英、法對西班牙的戰事,或者是立窩尼亞戰爭的後期戰事(特別是在1577年完全退出俄、波間的戰爭)。有经验的国务活动家们,如佩德尔·奥克斯、尼尔斯·卡斯和克里斯托弗·瓦尔肯多夫实际上管理着国内事务。 在性格上,弗雷德里克二世是一个鲁莽、自负、好大喜功的人。他热衷于打猎,喜欢喝酒;许多人相信他最终是死于酗酒。弗雷德里克二世在位時期是丹麥國力與財富的增長期,他在国内建设上也取得不少成果:在1574年~1585年间重建了赫尔辛格的克隆堡城堡;挪威城市腓特烈斯塔也是他在1576年所建立,并以其名字命名。弗雷德里克二世也是伟大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克卜勒為其學生)的资助人。 弗雷德里克二世于1588年去世,遗体安葬在罗斯基勒大教堂。.

新!!: 第一次北方战争和弗雷德里克二世 · 查看更多 »

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

1654年至1667年间的俄波战争(Русско-польская война (1654—1667)、Wojna polsko-rosyjska (1654–1667)))亦称为十三年战争或第一次北方战争,这时沙皇俄國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之间爆发的最后一场大规模冲突。1655年至1660年间,第二次北方战争也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爆发,因此这几场战争在波兰并称为洪水之战。这场战争以俄罗斯的重大领土扩张结束,标志着俄国崛起的开始。.

新!!: 第一次北方战争和俄波战争 (1654年-1667年) · 查看更多 »

北方战争

北方战争可以指:.

新!!: 第一次北方战争和北方战争 · 查看更多 »

立窩尼亞戰爭

立窩尼亞戰爭是1558年至1583年間為爭奪古立窩尼亞(現今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國土)控制權而引發的戰爭,由沙皇俄國一方,對抗由丹麥-挪威、瑞典王國以及立陶宛大公國與波蘭王國合組之波蘭立陶宛聯盟(後為聯邦)所合作的聯盟。1558年至1578年戰爭初期,俄羅斯先後在多爾帕特(塔爾圖)和納爾瓦取得勝利,擊潰立窩尼亞聯邦,成功佔領立窩尼亞地區。立窩尼亞邦联的瓦解,迫使波蘭-立陶宛投入與俄戰爭。瑞典和丹麥隨後於1559年至1561年間介入;前者建立愛沙尼亞大公國以抵抗俄羅斯的頻繁入侵,後者則控制薩列馬-維克主教轄區,由荷爾斯泰因的馬格努斯負責統治。馬格努斯一開始投敵伊凡四世,建立立窩尼亞大公國和後來的立窩尼亞王國,隨後又叛變、改效波蘭-立陶宛一方。戰爭帶來的動盪,伴隨著伊凡四世特轄軍的恐怖統治,同時俄國和波蘭-立陶宛又受到來自南方韃靼人的威脅,此時期的世局可說是紛亂不已。 斯特凡·巴托里在當選波蘭國王和立陶宛大公後,在1578年至1581年間率軍反攻,包括瑞典、波蘭、立陶宛在溫登戰役的聯手侵略,一連數場勝利,終於逆轉了戰爭的情勢。於是一場長期戰役在俄國腹地展開,繼以嚴峻而漫長的普斯科夫攻城戰。1582年,俄國在戰勢失利的情況下被迫與波蘭媾和,雙方簽訂停戰協定,俄國割讓立窩尼亞和波洛茨克的所有領土予波蘭-立陶宛。翌年俄國再與瑞典簽訂普柳薩停戰協定,立窩尼亞北部及幾乎所有英格里亞的土地皆歸瑞典,瑞典並可保有愛沙尼亞大公國。俄國在立窩尼亞戰爭由於自視國力強盛,四面樹敵、多方作戰,加上國家內部矛盾,導致最後一無所獲,以徹底失敗終結;1584年隨著伊凡四世駕崩,俄國更日漸遠離西歐的政局和影響力Oakley (1993).

新!!: 第一次北方战争和立窩尼亞戰爭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大北方戰爭

#重定向 第一次北方战争.

新!!: 第一次北方战争和第一次大北方戰爭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北方戰爭

二次北方战争,也称北方战争,是1655年-1661年,发生在瑞典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俄罗斯、勃兰登堡-普鲁士、外西凡尼亞、克里米亞汗國、神圣罗马帝国、丹麦-挪威之间的战争。波蘭在這場混戰中受創最重,雖然最後免於崩裂瓦解,但仍直接導致了國家的破敗與中衰;在這場災難的「大洪水時代」(1655–1660年),波兰立陶宛联邦喪失了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與大國地位。 1655年,瑞典國王卡爾十世进攻波兰立陶宛联邦,輕易地攻入華沙,以后一些相關國家先後参戰。勃兰登堡-普鲁士在瑞典軍的奇襲之下,被迫選擇瑞典為盟友,在1656年與瑞典簽下拉比傲條約,瑞典獲得東普魯士之宗主權,領主腓特烈·威廉必須將一半的關稅與地方稅收交給瑞典,並提供一千五人的兵力。1656年10月,瑞典、哥薩克酋長國、外西凡尼亞、勃兰登堡、摩達維亞、瓦拉幾亞等國正式組成同盟,該同盟的目的即在瓜分波蘭,而波蘭雖有克里米亞汗國為同盟(11月還加上俄羅斯為同盟),一時間卻難敵眾多敵人,大有瓦解崩潰的趨勢。勃兰登堡-普鲁士後來轉而向波兰立陶宛联邦合作,在1657年簽下衛勞條約,波兰立陶宛联邦承認東普魯士之獨立主權。此時瑞典軍不滿足於從波蘭和立陶宛撈得的戰利品,他們將進攻的矛頭轉向老仇敵俄羅斯,俄瑞戰爭(1656-1658年)因此進入白熱化狀態。 接著羅馬教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丹麥、荷蘭聯合起來反對瑞典。此時波蘭名將斯特凡·恰爾涅茨基的救國行動逐漸看到成果,波蘭因此從谷底向上回升,把越來越多的敵軍趕出國土,譬如在1657年,外西凡尼亞軍團被斯特凡·恰爾涅茨基徹底擊敗,終於在7月22日與波蘭簽定和約、退出戰爭;哥薩克酋長國也獨木難支,8月6日酋長國領袖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病死之後,酋長國也正式結束對波蘭的戰爭。 雖然瑞典為了對付丹麥,大膽渡過冰封的海峽,在1658年攻破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但卻被荷蘭與新加入戰局的英吉利共和國之聯合艦隊擊敗,放棄哥本哈根。1660年5月,因為瑞典國王卡爾十世突然病逝,双方签订和平的奧利瓦條約。波蘭立陶宛聯邦放棄對瑞典王位的要求,以及波羅的海沿岸利沃尼亚的大部分属地。瑞典在波羅的海勢力達到鼎盛時期。條約並正式確認霍亨索倫家族擁有本是波蘭附庸普魯士公國的完全主權。.

新!!: 第一次北方战争和第二次北方戰爭 · 查看更多 »

龙讷比

龙讷比(瑞典語:Ronneby)是一個位於瑞典布萊金厄省的城市地区,並且是龙讷比市的所在地。於2010年龙讷比擁有人口12,029人。 龙讷比在瑞典是「瑞典花园」的中心地帶,而於2005年,龙讷比的布恩斯柏肯公園(Brunnsparken)獲選為全瑞典最美麗的公園,而於2006年,則獲選為全瑞典最美麗公園的第四位。龙讷比亦擁有一個建於12世紀的教堂。.

新!!: 第一次北方战争和龙讷比 · 查看更多 »

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

雅盖隆王朝时期是波兰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中世纪晚期延伸至近代早期。自立陶宛大公约盖拉(瓦迪斯瓦夫·雅盖沃)登上波兰王位起,雅盖隆王朝(1386年-1572年)逐步形成了波兰立陶宛联盟。波兰与立陶宛之间的伙伴关系将立陶宛所控制的幅员辽阔的鲁塞尼亚地区纳入波兰势力范围,而历史也证明这种关系对波兰人和立陶宛人都有利,在接下来的四个世纪中,这两个民族在这欧洲最大的政治实体之一中和平共存互相合作。 在波罗的海地区,波兰与条顿骑士团之间的冲突仍在继续。其中,1410年格伦瓦德之战爆发,条顿骑士团战败,1466年卡齐米日四世在位时双方签署具里程碑意义的索恩和约;这份和约促成后来的普鲁士公国的产生。波兰在南方应对奥斯曼帝国和克里米亚鞑靼人,在东面帮助立陶宛与莫斯科大公国作战。波兰与立陶宛的领土延伸至利沃尼亚的极北。 波兰逐渐发展为封建国家,农业占主导地位,而地主阶级也逐渐居统治地位。1505年,波兰瑟姆(国会)通过“无共识则无新议”法案,将君主的绝大部分立法权转交给瑟姆。这一事件标志着“贵族民主制”时期的开始,在这一时期,国家由“自由且平等”的波兰贵族统治。 宗教革命运动在波兰有着长足进展,令波兰发展出在当时独一无二的宗教宽容政策。欧洲的文艺复兴潮流为雅盖隆王朝晚期(齐格蒙特一世与齐格蒙特二世)带来极大的文化繁荣。.

新!!: 第一次北方战争和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 · 查看更多 »

欧洲战争列表

本条目为自古以来发生于欧洲的具重大影响的战事列表,但不包括欧洲国家在欧洲范围以外参与的战争。.

新!!: 第一次北方战争和欧洲战争列表 · 查看更多 »

1563年

没有描述。

新!!: 第一次北方战争和1563年 · 查看更多 »

1570年

没有描述。

新!!: 第一次北方战争和1570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北方七年戰爭第一次北方戰爭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