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

指数 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

17回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是於1931年(昭和6年)8月13日至8月21日進行的日本高校棒球賽事,在兵庫縣西宮市的阪神甲子園球場舉辦,共22隊參賽,在本屆的台灣參賽隊伍為嘉義農林,「嘉農」更是打入了冠軍賽,此為台灣隊伍的最高排名,因而震撼「日本棒壇」,更贏得「天下嘉農」的美名流傳至今。.

目录

  1. 15 关系: 卑南族台灣棒球史台灣日治時期吉田正男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嘉義農林棒球隊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台灣大會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歷代優勝校第8回選拔中等學校野球大會陳建年 (政治人物)陳瑩 (政治人物)陳耕元KANO日治台灣歷史年表1905年臺灣

卑南族

卑南族,音譯比努悠瑪雅恩、埔努悠瑪雅恩(Pinuyumayan、Punuyumayan,後者為南王部落專用),昔稱八社番(Peh-siā-hoan),為台灣東部的原住民,是原住民族群之一,族群分布在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以及花東縱谷南方的高山地區,族群主要居住於台東縣境內,偏向屬於母系社會,人口約14,170人。.

查看 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和卑南族

台灣棒球史

棒球運動在臺灣的發展已有百餘年歷史。在日治時期的發展階段(1897年-1945年),棒球具有濃厚的殖民主義色彩;戰後初期(1945年~1960年代)民生困苦,觀賞棒球逐漸發展成庶民生活的一部分;1970年代開始進入三級棒球狂飆時期;1980年代以後,成棒開始在國際間揚眉吐氣;1990年代期間,中華職棒開打;2000年以後,臺灣棒球運動也要開始面對新世紀的挑戰。 百年來臺灣棒球邁向多元化發展的歷程,正如同一世紀以來臺灣社會變遷的縮影。.

查看 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和台灣棒球史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查看 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和台灣日治時期

吉田正男

吉田正男(よしだ まさお,),出生在愛知縣一宮市,是活耀於昭和初期的高校野球、大學野球及社会人野球的一名選手,守備位置為投手、外野手。 最著名的事蹟是在昭和6年(1931年)到昭和8年(1933年)於夏季甲子園大會以完投之姿帶領著中京商業學校(現中京大學附屬中京高等學校)達成3連霸的紀錄,更以23勝的紀錄成為甲子園史上最多勝。 高中畢業後進入明治大學就讀,大學畢業後則任職於藤倉電線,以社會人身份繼續活耀於都市對抗棒球賽中。 1964年,擔任中日新聞的棒球球評。 1992年,入選日本野球殿堂。 1996年5月23日,因胃癌逝世,享年82歲。.

查看 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和吉田正男

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

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英語譯名:National Chiayi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縮寫:NCIA),是臺灣國立嘉義大學的前身,1919年於嘉義市山仔頂,今國立嘉義高商現址創校,初名「臺灣總督府嘉義農林學校」,1997年改制為國立嘉義技術學院,並於2000年2月1日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合併成國立嘉義大學。.

查看 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和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

嘉義農林棒球隊

嘉義農林棒球隊,簡稱嘉農棒球隊,是日本時代台灣嘉義農林學校(今國立嘉義大學)的棒球代表隊。1931年,首次到台北參賽的嘉農棒球隊便奪得全台高校棒球冠軍,打破過去十二年由北部地區球隊壟斷,所謂「冠軍錦旗不過濁水溪」的傳統。隨後代表台灣赴日本參加第十七回夏季甲子園大會,以三勝一負的佳績獲得「準優勝」(亞軍),震驚日本棒壇,博得「英雄戰場 天下嘉農」的美譽。 其傳奇故事獲得台灣電影工作者魏德聖的青睞,由馬志翔執導以其為背景的電影《KANO》於2012年開拍,而在2014年2月27日上映。.

查看 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和嘉義農林棒球隊

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台灣大會

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台灣大會(ぜんこくちゅうとうがっこうゆうしょうやきゅうたいかいたいわんたいかい)是1923年~1941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舉行的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夏季甲子園)的台灣預選。.

查看 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和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台灣大會

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歷代優勝校

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的歷代優勝校的決勝之結果。.

查看 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和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歷代優勝校

第8回選拔中等學校野球大會

8回選拔中等學校野球大會是於1931年(昭和6年)4月1日至4月8日進行的日本高校棒球賽事,在兵庫縣的武庫郡名尾村(現西宮市)阪神甲子園球場所舉辦。 從本屆開始,出現初代的大會歌曲,由長谷川海太郎作詞、陸軍戶山學校軍樂隊作曲,直到第10回大會仍繼續採用。此外,大會也首次引入背號制度,是日本棒球史上頭一遭,但隔年未繼續施行,後至1952年夏季甲子園才再度實施。.

查看 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和第8回選拔中等學校野球大會

陳建年 (政治人物)

Category:陳姓 陳建年(),台灣原住民政治人物,卑南族人。出生於臺灣台東縣。曾擔任台東縣議員、台灣省議員、台東縣長,為首位台灣原住民出身的縣市首長。 卸任縣長後,陳建年曾於2002年至2005年間擔任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

查看 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和陳建年 (政治人物)

陳瑩 (政治人物)

陳瑩(Chen Ying ,),中華民國政治人物,臺東縣人,具有四分之一卑南族血統,第六、七、九屆立法委員,曾任民主進步黨黨團書記長、第7屆第4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召集委員、民主進步黨中央常務委員及婦女部主任,為該黨少數出身原住民族的中央民意代表,也是目前自國會改選以來,民進黨唯一在原住民選區多次當選過的原住民立法委員。摩爾門教徒,政治立場中間偏右。.

查看 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和陳瑩 (政治人物)

陳耕元

陳耕元(),日文名上松耕一,台灣卑南族原住民,前嘉義農林棒球隊游擊手、臺東農校(今國立臺東專科學校)校長。.

查看 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和陳耕元

KANO

《KANO》是一部於2014年上映、描述臺灣日治時期嘉義農林棒球隊的臺灣電影,為馬志翔執導,陳嘉蔚與魏德聖編劇,永瀨正敏、坂井真紀、和大澤隆夫等人主演。片名《KANO》取自嘉義農林棒球隊之簡稱「嘉農」(國立嘉義大學前身)的日語讀音「KANŌ」。電影背景設定在1931年大日本帝國下的臺灣,講述一支由原住民、日本人與漢人所組成的嘉義農林棒球隊,原本實力貧弱一勝難求,但在新教練近藤兵太郎指導之下,拿下全島冠軍並敗落第17屆夏季甲子園大會的故事。.

查看 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和KANO

日治台灣歷史年表

西元1895年4月17日,清日兩國簽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戰敗的清帝國放棄臺灣與澎湖之主權,並讓予日本帝國。同年11月18日,日軍正式消滅臺灣民主國,臺灣正式進入日治時代。西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並且簽署《終戰詔書》,中華民國政府於同年10月25日代表太平洋戰區盟軍接收臺灣,50年日治時期正式結束。.

查看 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和日治台灣歷史年表

1905年臺灣

1905年臺灣有了首座水力發電廠「龜山發電所」。.

查看 第17回全國中等學校優勝野球大會和1905年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