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6 关系: 南方作戰,南方軍 (日本陸軍),台灣混成旅團,大日本帝國陸軍軍列表,大日本帝国陆军方面军,大日本帝国陆军方面军列表,山口槌夫,山下奉文,巴丹半島戰役 (1942年),巴丹半島戰役 (1945年),仁牙因灣戰役,呂宋島戰役,和知鷹二,四式自走炮,碧瑤戰役,第103师团 (日本陆军),第10师团,第13軍 (日本陸軍),第16师团,第17方面軍 (日本陸軍),第18方面軍 (日本陸軍),第19師團,第1師團 (日本陸軍),第23师团 (日本陆军),第32师团 (日本陆军),第35軍 (日本陸軍),第41軍 (日本陸軍),第4飛行師團 (日本陸軍),第8師團,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田中静壹,菲律賓總督列表,菲律賓戰役 (1941年–1942年),馬尼拉大屠殺,馬尼拉戰役 (1945年),諫山春樹,黑田重德,雷伊泰灣海戰,陸軍大學校,林加延湾,林义秀,武藤章,洪思翊,本間雅晴,方面军,日本投降。
南方作戰
南方作戰(Southern Operations)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初期,大日本帝國進攻東南亞各地的作戰行動。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後,從進攻英屬馬來西亞半島到1942年5月攻陷緬甸為止。南方作戰除了巴丹半島上美軍的抵抗較預期長外,日軍完整達成了作戰目標。.
南方軍 (日本陸軍)
南方軍為大日本帝国陸軍的總軍之一。於1941年11月依大陸令第555號編制成總軍。緬甸、泰國、南洋方面等地區為其作戰地域,擔負防衛・軍政之任務。.
台灣混成旅團
台灣混成旅團成立於1939年(昭和15年)1月,組成為旅團本部、5支獨立步兵大隊、旅團砲兵隊、旅團工兵隊、旅團通信隊等單位構成,總兵力約5000人。 該旅團特色是戰力較正規主力部隊為火力遜色,主要使用化學武器。之所以稱為台灣混成旅團,是因為該旅團成員來自台灣軍或其轄下的台灣守備隊(前身為台灣守備混成旅團)。 1937年之前,組成成員均為日籍軍人。 台灣混成旅團番號改編自曾經參與淞滬會戰與武漢會戰的波田支隊,其後的飯田支隊,也曾在戰役中使用生化武器。之後,參與欽洲會戰,長沙會戰,並開始招募台籍兵士。 1940年(昭和15年)和步兵第47聯隊編組了第48師團。 1941年該師團隸屬第14軍,則被派往南洋作戰。.
大日本帝國陸軍軍列表
大日本帝國陸軍軍列表為舊日本陸軍的軍之列表。.
大日本帝国陆军方面军
大日本帝国陸軍方面軍(だいにほんていこくりくぐんほうめんぐん、Imperial Japanese area army)是大日本帝国陸軍的一种军事单位编制。.
大日本帝国陆军方面军列表
大日本帝国陸軍的军事单位之一。中日战争开战之前有朝鮮軍、台湾軍、関東軍、支那駐屯軍等4軍存在,并没有设立称之为方面軍的单位。随着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的爆发,8月31日支那驻屯軍改组为第1軍,在華北西部的作战地域也组建并部署了第2軍,与其他部隊统和编组而成的北支那方面軍是大日本帝国陸軍最初的方面軍。 之后于同年11月7日设立中支那方面軍,1940年(昭和15年)2月9日设立南支那方面軍,太平洋战争开战以前撤编,太平洋战争开战时称为方面軍的仅有北支那方面軍。 但是,随着战事的激烈化,而增设方面軍,终战时已组建有17支。此外,更进一步在方面軍之上,设立總軍作为陸軍部隊的最大单位。 軍隊符号以HA为记,标记为1HA(第1方面軍)、2HA(第2方面軍)等与軍相区別。司令官由陸軍大将或中将親補。.
山口槌夫
山口 槌夫()為佐賀縣嬉野出身之軍人(陸軍少將)。陸士畢(30期)、陸大畢(39期)。.
山下奉文
山下奉文,為大日本帝國陸軍的軍人,最終軍階為陸軍大將。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負責指揮日本軍第25軍進攻英屬馬來亞(史稱馬來亞戰役),只花2個多月的時間就佔領整個馬來半島,並直取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新加坡,還因此出色戰績被暱稱為「馬來之虎」,1945年12月7日以「縱兵行馬尼拉大屠殺」戰犯罪名遭馬尼拉軍事法庭判處絞刑,1946年2月23日執行。.
巴丹半島戰役 (1942年)
1942年巴丹半島戰役代表日本帝國在菲律賓戰役的最重要階段,攻佔菲律賓群島對日本帝國能否控制西南太平洋地區、奪取富饒的荷屬東印度之天然資源及保護其在東南亞之側翼非常重要,它是美國及菲律賓軍事歷史上最大的投降事件。.
查看 第14方面軍 (日本陸軍)和巴丹半島戰役 (1942年)
巴丹半島戰役 (1945年)
巴丹半島戰役發生於1945年1月31日至2月8日,是美軍及菲律賓遊擊隊從日本帝國手中解放菲律賓群島中呂宋島之巴丹半島的戰役,是解放菲律賓之戰役中的一部份,目的是佔領馬尼拉灣之西海岸,以使用馬尼拉之港口設施及開闢供應線以支援進行中的馬尼拉戰役。.
查看 第14方面軍 (日本陸軍)和巴丹半島戰役 (1945年)
仁牙因灣戰役
仁牙因灣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菲律賓群島的一次登陸作戰,在1945年1月9日早上由祖斯·B·奧登多夫指揮盟軍艦隊駛向仁牙因灣海岸,美國海軍及皇家澳大利亞海軍艦隻炮轟日本帝國在仁牙因灣之據點。.
呂宋島戰役
呂宋島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美國及菲律賓聯軍的登陸戰役,以消滅島上的日本帝國軍隊,戰役結果是美國和菲律賓聯軍獲勝,盟軍在3月份控制了呂宋島上所有戰略及經濟上重要之據點,雖然在包圍圈內的日軍仍持續在山區抵抗至日本無條件投降。.
和知鷹二
和知鷹二(),為第十四任台灣軍參謀長,是臺灣軍事之中重要的一職,於台灣日治時期替台灣軍協助軍事發展,專責管理台灣軍。他的任期為1941年3月—1942年2月。.
四式自走炮
四式十五釐米自走炮 Ho-Ro()為日本帝國陸軍所開發的自走炮 Taki's Imperial Japanese Army。.
碧瑤戰役
碧瑤戰役發生在1945年2月21日至6月30日,參戰的分別是美國、菲律賓及大日本帝國,它是美國收復呂宋島之最後一場戰役。.
第103师团 (日本陆军)
(菲律賓戰役 (1944年-45年)) --> 第103师团(だいひゃくさんしだん)是大日本帝國陸軍师团之一。 基于1944年(1944年)5月所制定的「十一号作战準備」(「準備」),以驻扎在菲律宾的4個独立混成旅团为基础所改编组建的师团之一。.
查看 第14方面軍 (日本陸軍)和第103师团 (日本陆军)
第10师团
10师团,又称姬路师团,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一个甲种师团,是日军在二战爆发前17个常备师团之一,装备精良,被日军作为现代化师团的样板。因师团长的更替,曾经先后被称作矶谷师团和篠塚师团。.
第13軍 (日本陸軍)
13軍為大日本帝國陸軍中之一軍。昭和14年(1939年)9月23日編制成軍,編入支那派遣軍之作戰序列。主要作戰地域在上海方面。.
第16师团
16师团是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一个甲种师团,是日军在二战爆发前17个常备师团之一,装备较精良,战斗力较强。该师团违反国际战争法,是参加了南京大屠杀暴行主要日军部队之一。其师团长中岛今朝吾的作戰日記也在日后於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為書面証據,以之佐證松井石根的罪行。.
第17方面軍 (日本陸軍)
17方面軍為大日本帝國陸軍中之一方面軍。 1945年(昭和20年)2月6日朝鮮軍廢止後創設,主要佈署在朝鮮方面進行守備任務。第17方面軍司令官・參謀長及參謀副長,由朝鮮軍管區司令官・參謀長及參謀副長同時兼任。 8月9日蘇聯對日參戰時,指揮系統編入天皇直隷之關東軍隷下,直至終戰。.
查看 第14方面軍 (日本陸軍)和第17方面軍 (日本陸軍)
第18方面軍 (日本陸軍)
18方面軍為大日本帝國陸軍中之一方面軍。 第18方面軍最初編制為泰國駐屯軍(正式名成稱:泰國駐屯軍。以下同),昭和19年12月改編第39軍, 昭和20年7月改編昇格第18方面軍。最初名稱起於作戰地域佈署在泰國方面之故,也駐在該國直至二戰結束。.
查看 第14方面軍 (日本陸軍)和第18方面軍 (日本陸軍)
第19師團
是日本皇軍中的1個步兵師團。其通稱號是 。.
第1師團 (日本陸軍)
是日本皇軍中的1個步兵師。其通稱號是。.
第23师团 (日本陆军)
23師團是日本帝國陸軍中的1個師團,通稱號旭;該部隊也是日本帝國陸軍中第一支機械化步兵單位。.
第32师团 (日本陆军)
32师团(だいさんじゅうにしだん)是大日本帝國陸軍师团之一。.
第35軍 (日本陸軍)
35軍(だいさんじゅうごぐん)是大日本帝国陸軍的军队之一。.
第41軍 (日本陸軍)
41軍(だいよんじゅういちぐん)是大日本帝国陸軍的军队之一。 组建之初称为振武集团(しんぶしゅうだん),是以第14方面军指揮下第8師团为核心组建而成的军事集团,1945年(昭和20年)3月19日编制升级为第41軍,编入第14方面軍的战斗序列。.
第4飛行師團 (日本陸軍)
4飛行师团(だいよんひこうしだん)是日本陸軍的航空师团之一。前身は为1942年創設的第4飛行集团,同年改称为第4飛行师团。.
查看 第14方面軍 (日本陸軍)和第4飛行師團 (日本陸軍)
第8師團
是日本皇軍中的1個步兵師團。其通稱號 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
本表列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队的指挥官。二战指挥官们大多都是职业军官,不过也有一些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同时担任军队指挥官,如阿道夫·希特勒(德国元首)、贝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首相)、斯大林(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等。.
查看 第14方面軍 (日本陸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指揮官列表
田中静壹
中静壹(),日本兵库县人。二次大戰時日军第13师团师团长,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二十期,中将。后任东部军司令官,大将。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田中静壹与前参谋总长杉山元元帅、前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大将等十数名高级将领相继切腹、舉槍自殺。.
菲律賓總督列表
本條目介紹的是菲律賓自1565年成為西班牙殖民地開始到1945年日本殖民地結束為止期間,歷任的菲律賓總督列表。.
菲律賓戰役 (1941年–1942年)
菲律賓戰役是日本在1941年至1942年間在菲律賓群島上開展的戰役,此役日本獲得勝利。直至1942年底,盟國開始在西南太平洋戰區的反攻。.
查看 第14方面軍 (日本陸軍)和菲律賓戰役 (1941年–1942年)
馬尼拉大屠殺
尼拉大屠殺(Manila massacre)也稱馬尼拉大慘案,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菲律賓馬尼拉戰役中,共有超過10万人遇難。.
馬尼拉戰役 (1945年)
尼拉戰役發生在1945年2月3日至3月3日,參戰的分別是美國、菲律賓及大日本帝國,它是美國收復菲律賓戰役之一部份,在一個月的戰事中,馬尼拉遭到嚴重的破壞,它標誌著日軍對菲律賓3年佔領期結束及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實現他勝利重返菲律賓的承諾。.
查看 第14方面軍 (日本陸軍)和馬尼拉戰役 (1945年)
諫山春樹
諫山春樹(),大日本帝國陸軍軍官,福岡縣人,第十七任台灣軍參謀長。 1946年4月以戰犯嫌疑遭逮捕,1946年7月被判決為無期徒刑,1955年9月假釋。之後,擔任富士汽車工業(今速霸陸)董事一職。.
黑田重德
黑田重德(1887年10月25日 - 1954年4月30日)大日本帝国陆军军人。军衔为陆军中将。 他官至太平洋战争时期任驻菲律宾第14方面军总司令。战后被判为甲级战犯被逮捕。.
雷伊泰灣海戰
萊特灣海戰(英文:Battle of Leyte Gulf,日文:レイテ沖海戦),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以兩軍投入戰場的軍艦總噸位而言,莱特湾海战堪稱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也是世界上最后一次航母对战和戰列艦海戰,彻底摧毁了日本的航母力量。 海战進行的时间从1944年10月20日持续至10月26日,在6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200萬噸,其中盟軍艦隊多達133萬噸,日本海軍則達73萬噸。合計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此次戰鬥。 馬里亞納海戰戰役失利後,已喪失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防線的日本雖居劣勢,但若是再失去菲律賓或臺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將斷絕,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繫將被切斷。因此日軍決定孤注一擲,企图击退盟军在莱特岛的登陆部队,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在經過許多的考量下,放棄原先攻打臺灣的計劃,而改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 结果如所預料,数量上远居於劣势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战败。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13艘被擊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上、陸基等航空力量全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从此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不再是一个战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地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0月21日澳洲所屬巡洋舰澳大利亚號被重创,似乎顯示特攻取得了一些效果。.
陸軍大學校
軍大學校為大日本帝國陸軍設置培養參謀軍官的教育機構,德國陸軍、美國陸軍、蘇聯陸軍也有相同的機構,大日本帝國海軍方面與之相當的學校為「海軍大學校」。現在日本陸上自衛隊與之相當的學校是「陸上自衛隊幹部學校」。.
林加延湾
林加延湾(Lingayan Gulf)也称仁牙因湾,是菲律宾吕宋岛西北部的一处海湾,位于三描礼士山脉和中科迪勒拉山脉之间,其周边有邦阿西楠省和拉乌尼翁省。.
林义秀
林义秀(林義秀、はやし よしひ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陆军中将。.
武藤章
武藤章()是昭和初期的軍人、陸軍中將。南京大屠杀的主要责任人之一,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1892年生于熊本縣一个殷实家庭,小时候被认为是做事非常任性和自大。 小学毕业后进入了一所普通的中学。不久后,1906年9月,转入熊本地方幼年军校。1909年9月,进入中央幼年军校。毕业后,1911年12月,进入日本培养陆军中下级军官的重要军校——陆军士官学校。1913年5月26日,从陆士第25期步兵科毕业,同年12月25日,21岁的武藤章被授予步兵少尉军衔。1920年,步兵中尉武藤章被选送入日本培养高级军官的陆军大学第32期深造,以该期学员第2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被送往德国进一步考察、研究军事,在德国军国主义的军事教育之下,成为一名鼓吹扩大侵华战争的军官,其侵华生涯从担任关东军司令部第二课课长开始。 1937年,七七事变中為參謀本部作戰課長,主張對中國強硬、和田中新一提出了「對支一撃論」。1939年陸軍省軍務局長,1942年近衛(第二)師團長(蘇門達臘、棉蘭),1944年就任第14方面軍(菲律賓)參謀長。戰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虐待俘虜罪名」將他判決死刑,於1948年12月23日在巢鴨監獄處以绞刑而死。1978年10月被靖国神社合祀。.
洪思翊
洪思翊(諺文:홍사익,)大韓帝國的軍人和日本統治下的朝鮮出身的日本陸軍軍人。最終階級为陸軍中将。他是与朝鲜皇族的李垠并为日军中将的高级将领。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作为战犯在菲律宾被判处死刑。本贯南陽洪氏。.
本間雅晴
本間雅晴(),生於日本新潟縣佐渡島畑野町,為大日本帝國陸軍的軍人,最終階級為陸軍中將,曾任台灣軍司令官。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負責指揮日本軍第14軍進攻美屬菲律賓(史稱菲律賓戰役),1946年2月11日以「涉嫌巴丹死亡行軍」戰犯罪名遭判處死刑,同年4月3日被槍決。.
方面军
方面军(Front)是军队的一种建制。苏联等軍隊之方面軍,約50萬到100萬人,大致相当于西方国家军队建制中的集团军群(Army Group,或稱軍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皇军的总军。大日本帝國的方面軍,則大致相當於西方国家军队建制中的集团军(Army)。.
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大日本帝國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且於同年9月2日舉行投降儀式並正式簽署降書的歷史事件。1945年7月大日本帝國海軍實際上已無法繼續執行作戰任務,同時同盟國也不斷實施對日本實施包括東京大轟炸在內的空襲行動、並開始策劃入侵日本本土的沒落行動。雖然以軍事參議官會議為首的日本政府公開表示仍打算繼續堅持與同盟國作戰,然而日本高層也開始私下拜託保持中立國立場的蘇聯就和平一事進行談判,期望能盡可能爭取日本和平投降後仍處於有利的談判地位。但與此同時蘇聯則依據其在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中與美國及英國所做的承諾,開始準備計畫攻擊日本於海外佈署的部隊。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美軍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另一方面蘇聯則在8月8日傍晚決定單方面廢止《日蘇中立條約》並且根據《雅爾達協定》的約定準備展開八月風暴行動。1945年8月9日午夜過後已經向日本宣戰的蘇聯軍隊迅速入侵日本的殖民地關東州以及掌管滿洲地區的傀儡政權滿洲國等地,這兩項衝擊造成在8月14日時昭和天皇決定要求軍事參議官會議接受美國、英國、中華民國與蘇聯在《波茨坦公告》中所訂下的停戰協定,並且透過駐瑞士大使館和來向盟軍發放消息。在經過多次幕後談判以及宮城事件後,昭和天皇在8月15日日本標準時間中午12時向日本全國以錄音電臺廣播的方式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遵從同盟國集團的無條件投降之要求。 8月28日駐日盟軍總司令開始接管政權且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隨後同盟國集團便開始展開一系列日本的戰後改革,其中在1947年5月3日時公布新的《日本國憲法》。9月2日上午10時包括日本、美國、中華民國、蘇聯、英國、澳洲、加拿大、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荷蘭和紐西蘭代表在停靠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戰艦 (BB-63)上舉辦投降儀式,日本政府官員於此簽署《降伏文書》,正式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雙方的軍事行動。停戰後,同盟國平民和部隊開始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然而一些仍於亞洲和太平洋島嶼上獨自作戰的日本指揮官和軍事人員則仍繼續堅持作戰,甚至一直到1970年代為止最後幾名士兵在得知戰爭結束的消息後才宣布投降。而自從日本宣布投降後,歷史學家也開始辯論針對平民投下原子彈的倫理道德問題。不過日本和西方同盟國則是在1952年4月28日時由包括日本在內的48個國家一同簽署《舊金山和約》並生效後,才正式從法律層面上結束彼此的戰爭關係;與此同時日本也結束長達7年的同盟國之軍事佔領狀態,重新恢復日本的主權行使能力。1956年日本政府才另外與蘇聯簽訂《日蘇共同宣言》結束兩國的戰爭狀態。.
亦称为 第14軍 (日本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