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42 关系: 加告茲,华夷译语,十姓,卡什加人,卡什加語,卡爾梅克衛拉特語,卡拉卡尔帕克语,卡拉恰伊人,卡拉恰伊-巴尔卡尔语,卢布,南乌兹别克语,古代突厥語,古匈牙利字母,吸血鬼,塔塔尔族,多尔干语,奥斯曼土耳其语,契丹 (中国称号),契丹人,字母频率,室韦,察合台汗國,富裕柯尔克孜语,巴什基尔语,中國哈薩克族,中國的稱號,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语言列表,主賓動語序,东亚和东南亚人群的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东突厥斯坦,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乌孜别克族,乌兹别克语,乌鲁姆语,乌桓,库曼人,以人口排列的语言列表,会同四译馆,伊犁土尔克语,伊斯兰化,伊斯兰文化圈,伊斯玛仪一世,伏尔加保加利亚,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使用西里尔字母的语言,德里蘇丹國,土库曼语,土库曼斯坦马纳特,土耳其语,... 扩展索引 (92 更多) »
加告茲
加告茲自治领土单位(加告茲語: Gagauziya或Gagauz-Yeri;摩爾多瓦語:Găgăuzia;Гагаузия)是摩爾多瓦南部的一個自治领土单位。這里的主體民族是信奉東正教的加告茲人,语言属于突厥语族。 蘇聯解體後,加告茲人要求從摩爾多瓦獨立。1990年8月,加告茲人宣布成立「加告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4年12月,摩爾多瓦共和國議會通過了給予加告茲地區「特別法律地位」的議案。加告茲因此撤銷了獨立。目前,加告茲是摩爾多瓦的一個自治领土单位。面積1,832平方公里。根據1996年估計,加告茲有人口155,700人。 首府科姆拉茨。.
查看 突厥语族和加告茲
华夷译语
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刊发的《华夷译语》抄本,这是朝廷官方使用的一部蒙古文汉文对译的辞书。 《华夷译语》狭义指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火原洁、马沙亦黑等奉命编纂的《華夷譯語》一本蒙汉对译的辞书;广义则是对明、清朝廷官方编纂的各种《译语》、《杂字》、《来文》的统称。这些《华夷译语》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外文译汉文的官方辞书,附有外语原文原字以及词义,并以汉字拟音的方式为外文词汇注音。是研究近代外国文、民族文、汉文语言的重要的参考资料。.
查看 突厥语族和华夷译语
十姓
十姓,古代突厥语族部落名称。.
查看 突厥语族和十姓
卡什加人
卡什加人(Qashqa'i 、Qashqay, 和Kashkai),指生活在伊朗讲突厥语的一个民族,人数约150万。主要分布于伊朗法尔斯省、胡齐斯坦省和伊斯法罕省,在法尔斯省设拉子市及其临近地区人口比较集中。卡什加人原为游牧民族,现在基本过定居生活;信仰伊斯兰教,讲卡什加语——一种属于突厥语族阿塞拜疆语支的语言;该民族以编织卡什加地毯而闻名。.
查看 突厥语族和卡什加人
卡什加語
卡什加語,是在伊朗法爾斯省生活的游牧民族卡什加人的語言,屬突厥語族烏古斯語支,有150万人持此語言。 該語與阿塞拜疆语關係密切,有時被視為阿塞拜疆语的方言。 該語言用波斯文書寫。.
查看 突厥语族和卡什加語
卡爾梅克衛拉特語
卡爾梅克衛拉特語(Хальмг келн),為卡爾梅克人和衛拉特蒙古人的語言,屬卫拉特语。使用在俄羅斯聯邦卡爾梅克共和國 (Хальмг Таңһч)、中國西部、蒙古西部。在上述每個國家大約有 160,000人在使用卡爾梅克語。.
卡拉卡尔帕克语
卡拉卡尔帕克语是乌兹别克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境内的卡拉卡尔帕克人所主要使用的语言。除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外,阿富汗、俄罗斯等地也有少量人使用该语言。卡拉卡尔帕克语在1928年前采用阿拉伯字母书写,后至1940年曾改用拉丁字母,至1991年则使用西里尔字母。目前拉丁字母与西里尔字母均有使用。.
查看 突厥语族和卡拉卡尔帕克语
卡拉恰伊人
卡拉恰伊人(卡拉恰伊語:Къарачайлыла,Карача́евцы)是突厥語民族的一支,主要居住在俄羅斯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共和国,少数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地。他们是钦察人与高加索人混血。.
查看 突厥语族和卡拉恰伊人
卡拉恰伊-巴尔卡尔语
卡拉切-巴尔卡尔语(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 /Qarachaj-Malqar/)是突厥语族的語言,是卡拉恰伊人和巴尔卡尔人的语言。它分为两种方言:卡拉切方言(Karachay, pronouncing /ch/ and /zh/)和巴尔卡尔方言(pronouncing /ts/ and /z/)。估计使用者有24万人。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
卢布
卢布(p),货币单位,最初为俄罗斯帝国所使用,后来很多与俄国联系密切的东欧国家也曾使用,现在使用这一货币单位的国家有俄罗斯、白俄罗斯、德涅斯特河沿岸等国。每1卢布可以分为100戈比(p)。俄罗斯卢布的流通区域除了俄罗斯联邦之外,还包括不被广泛承认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两国,在乌克兰东部自治的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也可以用来支付。 历史上,曾使用“卢布”的国家还包括莫斯科公国、俄罗斯沙皇国、立陶宛大公国、俄罗斯帝国、苏维埃俄国(1917年至1923年)、苏联(1923年至1991年)、拉脱维亚(1992年-1993年)和塔吉克斯坦(1995年-2000年)等国。.
查看 突厥语族和卢布
南乌兹别克语
南乌兹别克语是突厥语族葛逻禄(Qarluq)语支的一种,以阿富汗法利亚布省为中心,大约有三百多万使用者。及在土耳其的一小部分的難民。 另外,中亚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官方语言则是北乌兹别克语,以塔什干话为普通话。使用者是南乌兹别克语人数的十倍以上。.
查看 突厥语族和南乌兹别克语
古代突厥語
古代突厥語(eski Türk dili;维吾尔语:قەدىمكى تۈركىي تىلى / Qedimki Türkiy tili;Old Turkic language),是突厥民族被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最早的书面语言,使用突厥文字母、回鹘字母、摩尼字母、阿拉伯字母等为载体加以记录。其被使用的时间跨度从公元6世纪的碑铭到抄写于18世纪的最晚发现于哈密的回鹘文金光明经,前后延续上千年;在东起蒙古高原、西至东欧平原、北起伏尔加河流域,南抵中国陕西的广阔范围内被不同部落所使用;是现代诸突厥语的祖先。古代突厥语不特指建立突厥汗国的核心突厥部落的语言,而是指得到文字记录的该时期的突厥语族语言。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被人所周知的在蒙古高原所使用的仅是古代突厥语的东支,而早于突厥汗国时期尚有保加尔语、可萨语等古代突厥语西支。由于西部古代突厥语很少被提及,人们往往将东部古代突厥语错认为是古代突厥语的全部。另外,突厥汗国灭亡后,继之兴起的其他突厥语部落的语言也属于古代突厥语,而使用回鹘字母完成的古代突厥语文献亦被称为回鹘语,但并不意味二者在语言学上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由于10世纪后,大部分古代突厥语文献均由回鹘人主导完成,即使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文字记录,也被文献作者或译者称为回鹘-突厥语。.
查看 突厥语族和古代突厥語
古匈牙利字母
古匈牙利字母是馬札爾人於中世紀時所使用的一種字母。 馬札爾人於公元896年左右從烏拉山脈附近來到潘諾尼亞平原。匈牙利王國建立後,由於伊什特萬一世信仰基督教並在國內大力推行,古匈牙利字母的地位逐漸被拉丁字母取代。但在位於王國邊境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當地的塞凱伊馬札爾人卻直到17世紀仍在大量使用這種字母,因此古匈牙利字母又被稱為“塞凱伊(馬札爾)字母”(匈牙利語:székely rovásírás或székely-magyar rovás)。 由於與日耳曼語族的盧恩字母在外形上類似,古匈牙利字母有時也被稱作“匈牙利盧恩(式)字母”。例如ISO 15924中,此種字母的英文正式名稱為“Old Hungarian (Hungarian Runic)”,即古匈牙利(盧恩)字母。 古匈牙利字母曾在17世紀後消亡,不過到了20世紀左右又開始在匈牙利當地復活,並和拉丁字母一起並列使用,是世界上除了希伯來字母後,少數恢復使用的古代文字之一,不過目前歐盟並未將該文字列入官方文字之一。.
查看 突厥语族和古匈牙利字母
吸血鬼
吸血鬼是民间传说里的一种虚构生物,通常以人类或其他生物的血液为食。在民间传说中,不死的吸血鬼经常去造访他们的亲人,并在他们活着时住过的地方造成伤亡。他们被描写成身着裹尸布,身体浮肿,面色血红或漆黑的形象,与17世纪初期开始到今日那些瘦削,苍白的吸血鬼截然不同。虽然许多文化中都有对吸血类生物的记录,但“吸血鬼”这个名词直到18世纪初期才普及,对吸血鬼的迷信是从吸血鬼传说流行的地区(例如巴尔干半岛和东欧)涌入西欧才开始的Silver & Ursini, The Vampire Film, pp.
查看 突厥语族和吸血鬼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Кытай татарлары),或称塔塔尔人、鞑靼人,是中国官方认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地区。“塔塔尔”是“鞑靼”的音译之一。.
查看 突厥语族和塔塔尔族
多尔干语
多尔干语是突厥語族北突厥語支的語言,此語言通行於多尔干人之間,其使用者約有5000人。.
查看 突厥语族和多尔干语
奥斯曼土耳其语
奥斯曼土耳其语(لسان عثمانى),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奥斯曼帝国的官方语言。奥斯曼土耳其语中存在大量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流行於奥斯曼帝国的贵族及上层社会中。奥斯曼土耳其语的书写系统为是经修改过的阿拉伯字母,称奥斯曼土耳其语字母。 奥斯曼土耳其语有时也会使用亚美尼亚字母书写。 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1928年,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进行了土耳其语言及文字改革。含有大量外语借词的奥斯曼土耳其语被强行废除。拉丁字母书写的民间白话被使用一直至今,演变成为如今土耳其人使用的现代土耳其语。.
查看 突厥语族和奥斯曼土耳其语
契丹 (中国称号)
契丹(Khitan、Catai或Cathay)是中世纪欧洲国家对中国的称谓之一。是长期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錯誤认识《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第一章 辽,且多为模糊之词,称呼也不统一,在众多关于中国的叫法中,部分欧洲国家曾使用契丹。第一个称中国为契丹的是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此书将元朝称契丹。但真正使欧洲人为中国给定统一专名的是意大利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他在1605年寄给意大利的信函中断定中国就是马可波罗的“契丹”。赵春晶,俄语称中国为契丹的原因,俄语学习,2012年第06期。.
契丹人
契丹人,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區,採取半農半牧生活,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但受到通古斯語族的強烈影響。而目前居住中國東北的達斡爾族可認定為契丹人直系後裔。 古契丹有八部: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吐六--部。涅里是遼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選一次夷里堇的習慣,早期夷里堇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的夷里堇耶律阿保机破坏了传统的贵族民主选举制度,仿效汉人,建立起世袭的中央集权专制的契丹。 据遼朝大臣耶律儼《皇朝實錄》所稱契丹為黃帝之後。《遼史·太祖紀贊》和《世表序》主張契丹為炎帝之後。近年在雲南發現的契丹遺裔,保存有一部修於明代的《施甸長官司族譜》,卷首附一首七言詩,詩曰:“遼之先祖始炎帝……”。這些契丹人認可契丹為炎帝苗裔的說法。回紇人亡國時,大批回紇人逃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紇的說法,有些回紇人溶入契丹人的蕭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紇人,耶律德光后將述律氏賜姓蕭氏,蕭氏後來融入女真,改為舒穆祿氏,遼朝滅亡后,多融入汉族、蒙古族與滿族。 《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史·国语解》记载:“耶律和萧两个姓,以汉字书者曰耶律、萧,以契丹字书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国语解》记载:“移喇曰刘,石抹曰萧”。.
查看 突厥语族和契丹人
字母频率
字母频率(frequency of letters),指的是各个字母在文本材料中出现的频率。常被应用于密码学,尤其是可破解古典密码的频率分析。在英语中最常见的字母是e。而在铅字印刷时代,人们已根据经验在Linotype排字机上将字母按常用与否排列成 cmfwyp vbgkjq xz 。还有,摩斯电码中越常用的字母,其编码符号就越短;而发出各字母的用时由快到慢顺序是e it san hurdm wgvlfbk opjxcz yq。数据压缩技术中也有相似的方法,如霍夫曼编码就是按来源符号出现的机率大小去编码。.
查看 突厥语族和字母频率
室韦
室韦,也称失韦,是指中国隋唐史籍上的一个分布于今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之间的一群古代部落的泛称。他們與居住在他們南方的契丹人有緊密的親緣關係。其首領稱作「乞引莫賀咄」,曾於北齊時與中國接觸,隨後不定時向中國納貢。唐朝時為突厥附屬,突厥被回紇取代後便漸漸解體,至黠戛斯控制北漠至契丹時便融入了其他民族。.
查看 突厥语族和室韦
察合台汗國
察合台汗国(1222年-1570年/1680年,),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由察合台及其孙子哈剌旭烈及他的後人管理,建於1222年,于14世纪中叶(1346年)分为东西两部分,1369年西察合台汗國实际上亡於帖木兒帝国,至1402年汗统结束。东察合台汗国在中国史籍以国都为名,先后称为别失八里(唐朝的庭州、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亦力把里(歪思汗之后,即伊犁,今新疆伊宁市)、吐鲁番(也密力火者、速檀阿力之后,即唐朝的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1570年,东察合台汗国(此时为吐鲁番汗国)最后一任可汗马速与同是察合台系的叶尔羌汗国交战被俘,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结束。东察合台汗国可汗速檀阿黑麻之子赛德于1514年建立叶尔羌汗国,1570年吞并吐鲁番汗国(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亦可认为是东察合台汗国的延续,至1680年被准噶尔汗国灭亡,东察合台汗国历史彻底结束。察合台汗国后来形成中亚广泛使用的察合台语(后发展为维吾尔语和乌兹别克语)。.
查看 突厥语族和察合台汗國
富裕柯尔克孜语
富裕柯尔克孜语或富裕吉爾吉斯語,也被稱為滿洲柯爾克孜語,是分布最東端的突厥語,雖稱柯爾克孜語但其實更接近哈卡斯語。.
查看 突厥语族和富裕柯尔克孜语
巴什基尔语
巴什基尔语是突厥语族语言之一,流行在俄罗斯的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巴什基尔)。.
查看 突厥语族和巴什基尔语
中國哈薩克族
中国哈萨克族,通称哈萨克族,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認定的56个民族之一,据2010年普查数据共有146.2万人口,列中国各民族的第17位。哈萨克族是中亚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国等国。在中国,90%以上的哈萨克族人口都分布在与中亚毗连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此外,在甘肃省也有聚居区分布;历史上,青海省也曾有哈萨克族聚居区,1984年6月在政府的组织下大部分迁回了新疆。 哈萨克族通用哈萨克语,与哈萨克斯坦及蒙古的哈萨克族使用西里尔字母的哈萨克文不同,中国哈萨克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传统哈萨克文。由于中国哈萨克族长期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频繁的交往,不少哈萨克族兼通这些民族的语言。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信仰和伊斯兰教。.
查看 突厥语族和中國哈薩克族
中國的稱號
中国一词是对位于亚洲东部,。“中国”一詞的用法多種多樣,持不同语言、政治观点或意识形态的人可能对中国的地理范围和历史上各政权的正统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而“中国”一词本身有多種不同的含义。 古时“中国”含义不一:或指天子所在的京师为“中国”。《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为中国(以其在四夷之中)。《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又《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而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和陕西省南部及附近地区,后来中原王朝的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或指统辖中原之国,《晋书·宣帝纪》:“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也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也全部称为“中国”。《史记·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在统一的情况下,中央王朝常自称为“中国”;而分裂时期,“中国”也能指稱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中原)或延續正統的王朝。《晉書·載記第十四》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此處「中国」指三國時期于華北地區的魏国,原因是魏繼承漢的正統。 此外,古時「中國」一詞也具有單獨代指漢民族的用法。 秦漢以后,“中国”一名主要作为统一的中央王朝統治領域的泛稱或正統王朝通称,基本上涵蓋了地理、民族和文化意義 宋朝對待海外人士已自稱為中國,如宋太宗召見僧人奝然,日本僧書寫以中國稱之。 。元朝忽必烈在予日本的通牒上以中國自居,在大都接見日本平民塔二郎、弥二郎亦以中國自稱:“爾國朝覲中國、其來尚矣、今朕欲爾國之來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於後耳”。 明朝在對外官方文件上也以中國自稱,如明太祖賜日本國書與,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中 ,在對外官方文件上皆是使用「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先後有隨行人員寫了出國見聞錄,如馬歡與瀛涯勝覽描述中,對外多次以中國自稱。做為國體意義上以「中國」實行現代主權國家的權利,則是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首次正式出現於具有現代國際法水準的正式條約上。。1909年,清朝明確地在中國第一部成文國籍法《大清國籍條例》中以法律形式自稱為「中國」。 从晚清开始,中国和外国的传统朝贡关系,开始由条约关系逐渐取代。條約是主權國家之間的約定,如何在條約中稱呼自己則體現了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從晚清開始,中國與外國的傳統朝貢關係開始由條約關係逐漸取代,在通常情況下,清朝以「中國」和「中華」代表國家,以「大清」代表政府。.
查看 突厥语族和中國的稱號
中国语言地图集
《中国语言地图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澳洲人文科學院合作,组织方言研究人员在方言调查、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于1983年开始编制,1987年完成的中国各地区语言使用分布情况的地图集。该书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李荣、熊正辉、张振兴担任主编,香港朗文(远东)出版公司于1987年和1991年分两次出版,2012年由商務印書館發行第二版。.
查看 突厥语族和中国语言地图集
中国语言列表
中国语言列表列出中國各民族使用的語言。.
查看 突厥语族和中国语言列表
主賓動語序
凡是在句子中,主语(S)、宾语(O)、动词(V)按照“主-宾-动”的顺序排列,这种语序就是主宾动语序(SOV,Subject–Object–Verb)。 在众多的自然语言中,此種語序為最常見者。 語序為SOV的语言傾向於後置詞之用,而非前置詞,以說明名詞的含義,且通常將助動詞置於動作動詞之後。一些語言擁有句意标志以分辨主詞和受詞等,例如日语的「が」和「を」。語序為SOV的语言在指名去向、時間等時使用時間─經由─地點的順序。 此種語序廣泛分佈於世界語言中,尤其在東南亞和中東以外的亞洲、除了北部海岸地區外的新幾內亞、除了西岸和中美洲地區的北美洲以及澳大利亞等地更是如此。.
查看 突厥语族和主賓動語序
东亚和东南亚人群的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
这里列出的是东亚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比例,数据选取以样本量大者为优。.
东突厥斯坦
東突厥斯坦(Sherqiy Türkistan;شىعىستىق تۇركىستان,S'yg'ystyq Turkystan)即突厥斯坦的东半部地区,具体指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一线以东的中亚地区。在支持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人士使用时即指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歷史上,這個地區曾长时间存在若干獨立國家,也曾數度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1759年,清朝在灭亡准噶尔汗国后的一系列战役期间征服了东突厥斯坦,并被称为“西域新疆”(即“西方的新疆土”),以与清初其他新征服的地区相区别(如“云南新疆”、“广西新疆”等)。1881年,清帝国击败攫取了维吾尔人起义成果的阿古柏所建立的七城汗国,收复了东突厥斯坦,并将这一地区设立为行省,称“新疆”(即“新的疆土”)。中華民國建立後,中國各地陷入長年戰亂之中,中国中央政府對新疆的控制力下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得以發展,并得到了外国势力的支持。当地曾成立过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东突厥斯坦共和国。.
查看 突厥语族和东突厥斯坦
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
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或新疆独立运动(簡稱疆獨),是当地民族自19世纪中期以來谋求脱离中国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分离运动。近代以來新疆曾分別在大英帝國和蘇聯與中共的支持下,於1933年11月12日與1944年4月在南疆、北疆前後建立了兩個短暫的國家,因遭到中華民國的反對與鎮壓而滅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中共捨棄了原先所支持的疆獨激進勢力,加強政令加上中蘇交惡的政治背景,衝突趨於激烈。 該獨立運動等支持者认为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是各种突厥人生活的土地,当地的民族有与中华文化迥异的语言、文化、信仰、艺术和历史轨迹,中国对东突厥斯坦自18世纪以来实行了殖民统治,并在当地实行资源掠夺、文化灭绝与种族灭绝等政策;并希求通过各种手段最终达到从中国独立的目的。中華民國認為「東突厥斯坦」一词是近代蘇聯、共產黨为了分裂肢解中国而炮制出的概念,並無历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自公元60年开始即对该地区拥有不间断的主权,包括维吾尔文化在内的当地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该地区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各民族均被平等对待,且少数民族更受到优待;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发扬,疆獨全部是与「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与「极端宗教势力」等「三股势力」为伍的恐怖分子。.
乌孜别克族
乌兹别克族,又稱乌孜别克族(اوزبیکلار / Oʻzbeklar),是烏茲別克斯坦的主要族群,此外亦分布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及中國境內,也有少数分布于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蒙古、西欧及北美。其中分布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口约为1.2万(2000年)。在现代汉语中,对分布于中国境内的一般记作乌孜别克族,对分布于中国境外的一般记作乌兹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的使用語言為乌孜别克语,属於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和维吾尔语十分接近。中國境內的烏孜別克族人亦多通用维吾尔语。乌孜别克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查看 突厥语族和乌孜别克族
乌兹别克语
乌兹别克语或乌孜别克语(西里尔字母:Ўзбек тили;阿拉伯字母:اوزبیک تیلی,拉丁字母:Oʻzbek tili)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官方语言。乌兹别克语有约1850万使用者,为乌兹别克族和中亚地区的人使用。乌兹别克语的词汇和语法,与维吾尔语几乎相同,但亦受到波斯语和俄语的影响。有人認為應該把烏兹别克語與維吾爾語合併,但目前普遍仍然主張把兩者分開。 在1927年之前,乌兹别克语使用波斯-阿拉伯字母书写。1927年改用拉丁字母,从1940年之后改用西里尔字母。在中国,乌孜别克族仍使用阿拉伯字母书写。.
查看 突厥语族和乌兹别克语
乌鲁姆语
烏魯姆語(Urum、乌鲁木)為自稱烏魯木人所使用的語言,分佈於俄国高加索地区,約5000人。信奉东正教,是钦察突厥化的希腊人。主要分布于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孜和俄罗斯的库班地区。乌鲁姆人使用钦察/克普恰克突厥语,但受乌古斯突厥语的影响。分为希腊乌鲁姆、克里米亚乌鲁姆、北亚速海乌鲁姆(分布于乌克兰)、萨尔卡乌鲁姆(分布于格鲁吉亚)。.
查看 突厥语族和乌鲁姆语
乌桓
乌桓(上古漢語擬音:),又名乌丸、古丸,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自東胡,是最早附屬於匈奴的部落。.
查看 突厥语族和乌桓
库曼人
库曼人是古代中亚地区的突厥语民族之一,主要活跃于10到13世纪,在突厥迁移中曾与欽察人联合建立邦联,在欧亚大草原上建立起库曼汗国。.
查看 突厥语族和库曼人
以人口排列的语言列表
本條目為主要語言人口列表,羅列現時世上主要語言的語言人口,並依其人口排序。所謂語言人口,係指以該語言為母語的人口。由於不同統計之間的數據有所分別(有以母語為基礎,或以第一語言為基礎),本列表試圖從現有的數據中整理出一個大概出來。 不過,本列表列出的數據,可能會跟各種語言本身條目內的數據有出入。主要原因,是因為條目可能各自引用不同的數據來源,而這些不同的數據來源對“語言”及“方言”有不同的定義。舉例說:阿拉伯語在《民族語》 (Ethnologue) 被歸入一種語言內,但在美國中央情報局出版的《世界概況》裏卻被認為是一個語言集合。又例如:中文本身不論是語言及文字本身都有不同的種類。有觀點把漢語看做一種語言,而官話、吴语、粵語、閩南語等作為漢語的方言來處理,而得出中文的人口有12億人。亦有觀點把這些方言看作10多種獨立的語言,那么其中亦有5種語言(官話、吳語、粵語、閩南語、晉語)有資格列有全球25大語言人口內。相反地,印地-乌尔都语实际上只是一种语言,在下表中却被分开了。.
会同四译馆
会同馆、四夷馆、四译馆、会同四译馆是中国元、明、清三朝朝廷专司接待来华朝贡使者的官方机构。在对外交涉的过程中为了言语上沟通的方便,特别编纂了多部《华夷译语》辞书。.
查看 突厥语族和会同四译馆
伊犁土尔克语
iso3 伊犁突厥語(Ili türk tili)是中國新疆和哈薩克斯坦的瀕危語言之一,屬於突厥語族,具体语组待定。亦被译为“伊犁土尔克语”。在1982年此語言約有120名使用者。.
查看 突厥语族和伊犁土尔克语
伊斯兰化
伊斯兰化(aslamah)在历史学上通常指一个社区或社会整体向伊斯兰教信仰转变的过程。该词汇在当代的使用则指伊斯兰主义者向一个社会带有强制性的推广其社会及政治形式。 在1940年前,「阿拉伯化」、「穆斯林化」与伊斯兰化几乎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因為在此之前,西方人認定穆斯林就是阿拉伯人。实际上“阿拉伯化”的使用是不准确的,因非阿拉伯穆斯林还包括印度-伊朗语族诸民族和突厥语族、南島民族甚至斯拉夫人(如波士尼亞人和屬保加利亞人一支的波馬克人)和非洲人诸民族。而“穆斯林化”除了“伊斯兰化”的涵義之外,最近被用作一个术语,用以描述新皈依穆斯林的公开化做法,用以加强其本身对新信仰的认同Lindley-Highfield, M.
查看 突厥语族和伊斯兰化
伊斯兰文化圈
伊斯蘭文化圈(又被稱作阿拉伯文化圈、中東文化圈),其區域主要包括:印度半島西部、中亞、北高加索、阿拉伯半島、東南亞(泰南、馬來西亞、印尼、及菲律賓棉蘭老島)及非洲的部分地區。其特徵為民眾多信仰伊斯蘭教,阿拉伯字母使用廣泛。.
查看 突厥语族和伊斯兰文化圈
伊斯玛仪一世
伊斯邁爾一世()伊朗萨非王朝的创立者,沙阿(1502年—1524年在位)。库尔德人萨菲派首领海达尔之子,母系血统来自特拉布宗科穆宁家族的阿莱克修斯四世。 伊斯邁爾一世建立国家的主要支柱是突厥语族游牧部落(奇茲爾巴什)。他大约于1500年—1501年在奇茲爾巴什人的武力帮助下,在阿塞拜疆起兵反对土库曼人建立的白羊王朝。1502年伊斯邁爾攻克白羊王朝首都大不里士,定都于此,自立为沙阿。从此开始了萨非王朝在伊朗的统治(1502年—1736年)。 伊斯邁爾一世自登基之日起就致力于武力统一伊朗和向外拓展疆土。1503年—1508年经广泛战争几乎征服整个波斯、亚美尼亚和伊拉克大部。1510年,伊斯邁爾一世与另一位和伊斯邁爾一世共同滅亡了帖木兒王朝的中亚征服者,乌兹别克汗国汗昔班尼而激战于呼罗珊,伊斯邁爾一世靠著與帖木兒王朝的遺脈巴布爾結盟而获胜(昔班尼于是役阵亡)。伊斯邁爾一世向西推进的行为终于导致他与奥斯曼帝国的冲突。1514年在查尔迪兰战役中,伊斯邁爾一世被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一世击败,他兩個妻子被塞利姆抓獲。对土耳其军事力量的共同担心使他向一些欧洲国家伸出橄榄枝(包括威尼斯、西班牙和匈牙利)。 伊斯邁爾一世宣布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并自任什叶派的领袖。他还是一位有学问、有教养的人,能够写诗。 Category:萨非王朝君主 Category:開國君主.
查看 突厥语族和伊斯玛仪一世
伏尔加保加利亚
伏爾加保加利亞,又名伏爾加卡馬河保加利亞,從7世紀維持至13世紀。範圍是現在的楚瓦什共和国與鞑靼斯坦共和国,現在俄羅斯的楚瓦什人與韃靼人是他們的後裔。尤其是喀山韃靼人,被稱為新保加爾人。.
查看 突厥语族和伏尔加保加利亚
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
圣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Vladimir Sviatoslavich,Св.Влади́мир Святосла́вич, 弗拉基米尔一世受洗后取教名瓦西里;约955年至960年之间—1015年7月15日)古罗斯政治家、军事活动家,诺夫哥罗德王公(969年—977年),基辅大公(978年—1015年)。他是留里克王朝早期最重要的成员。.
使用西里尔字母的语言
以下语言现在或曾经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参看早期西里尔字母。.
德里蘇丹國
德里蘇丹國(1206年-1526年),是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48—1215年)于1175年后占领和征服纳尔默达河以北的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之后的德里总督于1206年自立建立的伊斯兰王朝。首一個王朝庫特布沙希王朝是古尔王朝留在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的突厥语族奴隸創立的,因此又称为“奴隸王朝”。之后的后继王朝依次是: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洛迪王朝,由于这些王朝首都始终位于德里,故而被统称为德里苏丹国。 第一位國君名為庫特布丁·艾伊拜克,在1206年于德里自立為王,自稱是德里阿曼蘇丹。最著名的國君是伊勒杜迷失,他是古德卜手下的欽察部落奴隸,在1229年,伊斯兰哈里發批准他成為苏丹。他另一件事是收留当时已经在1220年被蒙古帝国的大军给彻底灭亡的花剌子模帝國(1194—1220年)末代沙阿札蘭丁。但是札兰丁在1223年阴谋反对他而被其驱逐出境。由於德里蘇丹國由奴隸建立,因此不重視出身,重視能力,很多賣身為奴的欽察人得居高位。在14世紀中期,疆域到達印度南部的馬杜賴。其中有一位蘇丹名為巴爾班(1266年-1287年),他以抗擊蒙古军队著名,蒙古察合台汗国的军队每次入侵都被擊敗。 1398年,德里苏丹国遭到帖木儿的入侵,此后不斷衰敗。1526年,帖木兒後裔巴卑尔帶著從西邊奧斯曼土耳其進口來的大炮和奧斯曼土耳其火槍教練替他訓練的火槍手入侵印度,當時還在使用老舊的冷兵器和人海衝鋒戰術的印度軍隊完全不是巴布爾的大炮和火槍隊的對手,巴布爾挾著西方進口的大炮和火槍如摧枯拉朽般輕易的擊敗了末代德里蘇丹易卜拉欣·罗第,王國正式滅亡,由突厥化蒙古人的莫卧儿帝國取代之。.
查看 突厥语族和德里蘇丹國
土库曼语
土库曼语(Тürkmençe)是土库曼斯坦的官方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烏古斯語支南支。土库曼语在土库曼斯坦约有 340 万人使用,另外在伊朗有 200 万使用者,阿富汗有约 50 万使用者。 土库曼语与土耳其语和阿塞拜疆语最為接近,三者可互通。 土库曼语曾使用阿拉伯字母或西里尔字母书写,但近年,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颁令土库曼语改用经修改的拉丁字母书写。在2002年,月份和星期的名称,根据《靈魂之書》(Ruhnama)的语义作出更改。.
查看 突厥语族和土库曼语
土库曼斯坦马纳特
納特是土庫曼的流通貨幣,于1993年10月1日由土库曼斯坦中央银行開始發行,以取代该国当时流通的俄羅斯盧布。首次发行时,对卢布的收兑比率为1土庫曼馬納特.
土耳其语
土耳其语(Türkçe;)是一种现有使用的語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語族,主要在土耳其本土使用,並通行於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希臘、馬其頓、羅馬尼亞、烏孜別克和土库曼斯坦,以及在西歐居住的數百萬土耳其裔移民(主要集中在德國)。土耳其語是突厥語族諸語中使用人数最多語言。 土耳其語起源於中亞,其最早期的文字紀錄可上遡至1200年前。隨着鄂圖曼帝國擴張,今日土耳其語的先驅鄂圖曼土耳其語的影響力亦一同往西擴張。早期的土耳其語文字採用阿拉伯字母紀錄,但在1928年,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建立共和国後著手改革國家的語言,用以標誌新國家與舊有鄂圖曼帝國的分別,於是改用拉丁字母,直至現今。伴隨這個改革的,還包括在新國語中去除舊有從波斯語及阿拉伯語借用的詞彙,改為從土耳其語原有的字根去重新組合出有關--詞所代表的意思。 土耳其語一個顯著的特色,是其元音和諧及大量膠著語的詞綴變化,句法採用主宾动詞序。土耳其语有着很强的尊称和敬语体系,但是词汇没有名词类别和语法性别。.
查看 突厥语族和土耳其语
匈奴语
匈奴语指历史上在蒙古高原与西伯利亚地区建立了匈奴国家的核心匈奴部落所使用的语言。现代学者研究匈奴语主要通过中国传统史书中的匈奴人人名、地名、爵名等汉字的音译来进行语言比较研究和语音复原研究。.
查看 突厥语族和匈奴语
圖法語
圖法語(Tofa、Tofalar、Karagas),是突厥語族西伯利亞語支,流通於俄羅斯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州的圖法拉爾人,是一種瀕危語言,在2010年只有93人持此語言。 圖法語與圖瓦語關係密切,一般認為是圖瓦語方言。.
查看 突厥语族和圖法語
北乌兹别克语
北乌兹别克语是突厥语族葛逻禄(Qarluq)语支的一种,主要使用者居住在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的区域内,共有三千多万人。.
查看 突厥语族和北乌兹别克语
喀山汗國
喀山汗國(Qazan xanlığı/Казан ханлыгы;Казанское ханство)是金帳汗國瓦解後產生的汗国(1441—1552年),由拔都的兄弟禿花帖木兒後人兀魯·穆罕默德和兒子馬赫第提克住在喀山建立的獨立汗國,範圍大約是伏尔加保加利亚區域、現今的楚瓦什共和國、馬里埃爾共和國、韃靼斯坦共和國、烏德穆爾特共和國和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
查看 突厥语族和喀山汗國
哈卡斯人
哈卡斯人(Khakas) 亦作Khakas或Hakas,又称“米努辛斯克鞑靼人”、阿巴坎鞑靼人,“叶尼塞鞑靼人”、葉尼塞土耳其人等,属蒙古人种西伯利亚类型。使用哈卡斯语,分萨盖、卡钦、克孜尔3种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站 哈卡斯人簡介.
查看 突厥语族和哈卡斯人
哈卡斯语
哈卡斯语是突厥哈卡斯人的语言,是俄罗斯南西伯利亚的哈卡斯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约6万人。在中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的哈卡斯人分支——富裕柯尔克孜人使用这种语言,又称富裕柯尔克孜语,至今仅有约10名使用者。.
查看 突厥语族和哈卡斯语
哈萨克语
哈萨克语(Kazakh;қазақ тілі, qazaq tili.)),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哈萨克族所使用的语言。与其他属突厥语族的民族语言相当接近。日常交际,与其语言属突厥语族的其他民族,如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以及乌孜别克族均不会产生太大的障碍,一般不需要翻译,尤其與吉爾吉斯語和卡拉卡爾帕克語非常相近。据说哈萨克语言是受乌孙语、突厥语以及蒙古语影响的综合产物。 哈萨克民族是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蒙古等部族在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成的,因此哈萨克语广泛分布在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前苏联地区在内的中亚地区。 哈萨克语元音和谐比较严整,辅音同化现象较多。名词、代词和数词有七个格,比同语族的许多语言多一个造格。语法附加成分的变体较多。动词谓语第一人称单数附加成分除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形式外,还使用短尾形式-m。有关畜牧业的词语很丰富。.
查看 突厥语族和哈萨克语
哈萨克汗国
哈薩克汗國(哈萨克语:;土耳其语:Kazak Hanlığı;俄语:Казахское ханство)是哈萨克族在1456年创建的王朝,其统治区域大约在今天哈萨克斯坦一带,1847年灭亡。.
查看 突厥语族和哈萨克汗国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y'bli'kasy;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Қазақстан;Казахстан),为跨洲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
查看 突厥语族和哈萨克斯坦
唐努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Таңды Урянхай;Урянхайский край;Тагна Урианхай)如今通常只指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属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一部分,首府为克孜勒。唐努乌梁海是清代烏梁海的三部分之一,位于外蒙古西北,北至萨彦岭,南到唐努山,西到俄罗斯巴尔瑙尔东南,东到外蒙古库苏古尔泊以东,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狭长盆地。 清朝时的唐努乌梁海不仅包含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的绝大部分,还包含今天俄罗斯的阿尔泰共和國及外蒙古的库苏古尔省的大部分,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唐努乌梁海蒙古被編為五旗,由烏里雅蘇臺將軍直接管轄。唐努乌梁海不属于外蒙古(喀爾喀四部),而是不設札薩克的內屬蒙古。 唐努乌梁海地区,早在汉代便有中国人活动痕迹。唐代为都播地,隶属安北都护府管辖,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宋金时属西辽政权,称谦谦州。元代属岭北行省,称益兰州。明代属蒙古瓦剌部,清代称为唐努乌梁海,为外蒙古扎萨克图汗辖地。清末,大批俄羅斯移民進入唐努烏梁海。 1911年外蒙古独立後,唐努烏梁海被俄羅斯帝國控制。1913年中俄聲明將唐努烏梁海與科布多一併劃入“外蒙古自治區域”。1919年一度被中國軍隊收復。1921年,布爾什維克黨在唐努烏梁海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不久改名為圖瓦人民共和國,蘇聯承認其為獨立國家。1944年改稱“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被併入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现在唐努乌梁海仍然是俄罗斯联邦的一個共和國,隸屬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1948年5月,中華民国驻苏大使傅秉常照会苏联外交部,声明唐努乌梁海为中華民国领土,但蘇聯方面並未理會。 根据资料称,图瓦人目前占该地人口的82%(2010年人口统计)。图瓦人係蒙古族的一支,明代称烏梁海人,后来迁徙至唐努乌梁海地区,改称为图瓦或土瓦人。另一种观点认为,图瓦人属于突厥人的一支,证据包括图瓦语被公认属于突厥语族而非蒙古语族。唐代屬鐵勒中的都波,受突厥與回紇統治,元代稱禿巴,是林木中百姓。 1992年,苏联解体后,“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通过主权宣言,宣布成为主权国家,并更名为“图瓦共和国”。由于苏联的国家主体俄罗斯联邦没有解体,该国最后仍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名为“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查看 突厥语族和唐努乌梁海
克孜勒库姆沙漠
克孜勒库姆沙漠(烏茲別克語:Qizilqum,哈萨克語:Қызылқұм),亦称克孜尔库姆沙漠、克齐尔库姆沙漠,是世界第十一大沙漠。克孜尔和库姆在突厥语族语言(含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和维吾尔语等)中分别指红色和沙子。沙漠位于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河间地,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部分土库曼斯坦领土,总面积约为29.8万平方公里。.
查看 突厥语族和克孜勒库姆沙漠
克里米亞汗國
克里米亞汗國,又名可里米亚汗国、克里木汗国(قريم خانلغى;Крымско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oye khanstvo;Кримське ханство - Kryms'ke khanstvo;Kırım Hanlığı;Chanat Krymski),是一個1430年至1783年的克里米亞韃靼人國家,為金帳汗國衍生出的國家中國祚最長的一個。汗國不只是在克里米亞半島,而是延伸到北高加索與坦波夫及耶列兹一帶的钦察草原。金帳汗國的实际建立者拔都把汗國分成13分,克里米亞是禿花帖木兒封地。.
查看 突厥语族和克里米亞汗國
回鹘语
回鹘语(回鹘语: / Uyghur Türk tili;土耳其语:Eski Uygur Türkesi;维吾尔语: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تىلى / Qedimki Uyghur tili;英语:Old Uyghur language)是曾建立回鹘汗国的回鹘人的语言,是古代突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鹘语与建立突厥汗国的古突厥人的语言和灭亡回鹘汗国的黠戛斯人的语言间仅存在细小差异,三者互为方言关系。古突厥人与黠戛斯人留下的文献数量极为有限,且此二者的活动年代均早于11世纪,因此迄今所发现的古代突厥语文献绝大部分出自历史上回鹘人所建立的国家境内或回鹘字母记录。可以说,回鹘语作为古代突厥语的一个重要方言,也是9世纪至13世纪突厥语世界共同书面语的基础方言。 在包括回鹘语在内的各突厥语中,并无中文内回纥语、回鹘语、畏兀儿语的分别。.
查看 突厥语族和回鹘语
回鹘汗国
回鹘汗国是由回鹘人在今蒙古高原建立的国家。 回鹘原是由韋組與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与古突厥语仅存在方言差异的回鹘语,早期使用突厥文字,后改用源自粟特字母的回鹘字母记录文字。《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查看 突厥语族和回鹘汗国
回族
回族(小儿经:;轉寫:khui khui),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至1953年的民族识别过程中官方确认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一词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民族”的另一常用简称是“回民”。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目前在中国大陆人口数目为10,586,087人,人数现列中国第三。回族以散居为主,大部分省份均有回族。.
查看 突厥语族和回族
图哈人
图哈人(民族自称:Dukha/Tuha/Toha;Туха, Tuha),或译作杜科哈人,是一个生活在蒙古国库苏古尔省境内以饲养驯鹿为生的突厥语民族;蒙古人称之为察坦人或查唐人(Цаатан, Tsaatan),意为“驯鹿牧民”。本民族语言图哈语与图瓦语相近,使用人数仅100-200人,为濒危语言。.
查看 突厥语族和图哈人
图兰低地
图兰低地(俄语:Туранская Низменность)或称图兰平原(俄语:Туранская равнина),中国又译作“里海沿岸低地”,是中亚西部一个广袤的内陆低地。面积约为150万平方千米,包括哈萨克西南部和乌兹别克、土库曼、塔吉克西北部。.
查看 突厥语族和图兰低地
图瓦人
图瓦人(;圖瓦語:Тывалар),是一個使用突厥語的民族,明朝时为兀良哈部落,清朝时被称作阿爾泰乌梁海或唐努乌梁海,该地区现归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现代图瓦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也在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亦有少量族群分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喀纳斯湖区域与蒙古国。他们是半游牧民族(养山羊、绵羊、牛、牦牛、驯鹿、駱駝),住桦树木屋(早期从事渔猎,风俗有滑雪以及乘木马驰冰上),多与同族结婚。.
查看 突厥语族和图瓦人
图瓦语
图瓦语或图佤语(西里尔字母:тыва дыл,国际音标:)是一种突厥语族的语言,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主要使用者是西伯利亚中南部的图瓦共和国的约20万居民。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北部地区也生活着数以千记的图瓦人,他们被官方划归为蒙古族,但仍然在日常交谈中使用图瓦语,中国图瓦语目前尚无文字,在学术著作中多以宽式国际音标记写。 图瓦语从蒙古语中借用了大量的词汇,也使用了一部分俄语的词汇。.
查看 突厥语族和图瓦语
倭马亚王朝
奧米亞王朝(أمويون),中國史籍稱之為白衣大食,是由奧米亞家族统治的哈里发国,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在伊斯兰教最初的四位哈里发(即所谓“纯洁的哈里发”或“正统哈里发”)的执政结束之后,由阿拉伯帝国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后来的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建立。从661年至750年,该王朝是穆斯林世界的统治王朝。.
查看 突厥语族和倭马亚王朝
犹太教卡拉派
犹太教卡拉派(英语:Karaite Judaism 希伯来语:יהדות קראית)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可能是在公元7至9世纪在巴比伦或埃及出现的。 卡拉派以对塔纳赫及犹太教律法的不同见解为特征,与主流的拉比犹太教(三大派系)区分开来。Karaite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为阅读希伯来语文书的人。 卡拉派保留所有在塔纳赫中上帝赐予摩西的律法,并不附加任何口头的律法,结果就是卡拉派不承认塔木德,密西拿等经籍。卡拉派认为,每个犹太人都有义务去好好研究塔纳赫(study well)并由自己来定夺其中的奥义。 许多卡拉派信徒认为其信仰于上帝赐摩西十诫时业已成型,所以他们与目前由法利赛派衍生出的三大派系有巨大差异。根据卡拉派官方的描述:我们不接受任何由法利赛拉比犹太教(三大派系)控制的,接受口头法典的信徒。当今卡拉派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有50000余名信徒,并且还在增加,位于美国加州的犹太教卡拉派大学积极地接收犹太人,非犹太人等皈依的信徒,自05年期已接受每年一批的非犹太人皈依。卡拉派比较与其他派系民族主义色彩并不很强烈。.
查看 突厥语族和犹太教卡拉派
穆罕默德 (人名)
罕默德(阿拉伯文:)是阿拉伯人名之一,通常指伊斯兰教兴起人先知穆罕默德(穆圣),也因對此位先知的敬仰,成為了伊斯蘭世界男性普遍的本名和中间名,女性亦用作中间名。中国维吾尔族使用的维吾尔语属突厥语族,穆罕默德一名由此突厥化,中文翻译维吾尔族人名时,将“mehmet”译为“买买提”。 可以指:.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查看 突厥语族和突厥
突厥語系
#重定向 突厥语族.
查看 突厥语族和突厥語系
突厥語族
#重定向 突厥语族.
查看 突厥语族和突厥語族
突厥諸語言
#重定向 突厥语族.
查看 突厥语族和突厥諸語言
突厥議會
突厥議會(Türk Şurası;Түрік кеңесі;Түрк кеңеш;Türk Keneşi;Turkic Council)或全称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Cooperation Council of Turkic-Speaking States,缩写为CCTS;Türk Dili Konuşan Ülkeler İşbirliği Konseyi),是由阿塞拜疆、哈萨克、吉尔吉斯与土耳其組成的联盟。.
查看 突厥语族和突厥議會
突厥语
在许多语言中,突厥语与土耳其语是同一个词,但在中文语境下是两个不同的词汇。突厥语可以指:.
查看 突厥语族和突厥语
突厥语系
#重定向 突厥语族.
查看 突厥语族和突厥语系
突厥语族政权列表
下面为古今由突厥语族民族建立的国家、王朝等政权的列表。.
米努辛斯克
米努辛斯克 (Минуси́нск)是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的一個城市,位於葉尼塞河右側水道上,與哈卡斯共和國首府阿巴坎相距25千米。2002年人口72,561人。 1739年開埠,1822年建鎮。.
查看 突厥语族和米努辛斯克
維吾爾語文字
维吾尔字母共32个,用于拼写维吾尔语。维吾尔文现存三种字母体系: 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
查看 突厥语族和維吾爾語文字
纳吾肉孜节
纳吾肉孜节,也译诺鲁兹节或耨儒孜节(نوروز,拉丁化:Nowrūz,国际音标:,意为“新的一天”或“新的光明”),是伊朗人的传统节日Josef W. Meri, Jere L. Bacharach, "Medieval Islamic Civilization: L-Z, index ", Taylor & Francis, 2006.
查看 突厥语族和纳吾肉孜节
纳迪尔沙
纳迪尔沙阿·阿夫沙尔(1688年10月22日-1747年6月20日,中文常譯為纳迪尔沙)是一位伊朗沙阿(即国王;1736年-1747年在位),阿夫沙尔王朝开国君主。 纳迪尔出生于呼罗珊的一个土庫曼阿夫沙爾部落农民家庭,在童年时被卖为奴隶,后来成功逃亡并成为一群英勇善战的亡命之徒的首领。他加入了东安纳托利亚的突厥语族武装部落“阿夫沙尔”(即“红头”部落),地位迅速升高,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1726年,纳迪尔率军支持被入侵伊朗的阿富汗人废黜的萨非王朝沙阿太美斯普二世,后者给他赐名为太美斯普-古里汗。纳迪尔成功地赶走了阿富汗人,于1729年反击到阿富汗境内。他又击退了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在国内树立起超过沙阿本人的权威。他随即在1732年废黜了太美斯普二世,将其放逐到呼罗珊。纳迪尔扶立太美斯普二世之子阿拔斯三世为傀儡沙阿;1736年,在结束了与奥斯曼帝国的长期战争之后,阿拔斯三世的死为纳迪尔登上王位打开了道路,他于是自立为沙阿,建立阿夫沙尔王朝(1736-1796)。 纳迪尔沙是一个杰出的统帅和无情的征服者。他依靠红头部落和库尔德人的战斗力推行侵略政策,结果在中亚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他征服了阿富汗,击退了乌兹别克人的入侵,强迫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达吉斯坦、阿富汗、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的王公们向沙阿的权力称臣(有一些地区被直接合并)。 1737年-1738年,纳迪尔沙在对印度的远征中蹂躏了印度西北部诸省,并且攻占和洗劫了德里。他還偷走了蒙兀兒帝國沙賈漢的孔雀寶座。利用从远征中掠夺来的财富,他在伊朗大兴土木,鼓励文化,使伊朗又呈现出其在萨珊王朝统治的黄金时期的繁荣景象。 纳迪尔沙在其统治后期变成了一个暴君。他的政府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导致国内的叛乱层出不穷。纳迪尔沙于1747年在呼罗珊被一伙密谋叛变的封建主刺杀。由他建立的王朝阿夫沙尔王朝也称“红头王朝”。 Category:波斯国王 N N.
查看 突厥语族和纳迪尔沙
维吾尔语
维吾尔语(维吾尔文:;拉丁维吾尔文:Uyghur Tili;西里尔维吾尔文:Уйғур тили),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维吾尔人所说的语言。现在中国境内官方的维吾尔文(UEY——Uyghur Ereb Yëziqi)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同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拉丁维吾尔文(ULY——Uyghur Latin Yëziqi)作为补充。原苏联境内的维吾尔语使用以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基里尔维吾尔文(USY——Uyghur Siril Yëziqi)。 維吾爾語与乌兹别克语差别很小,二者对话完全无需翻译。这兩種語種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的两大方言,這兩個民族的文化也緊密相連。.
查看 突厥语族和维吾尔语
烏孫
烏孫國是西漢時由游牧民族烏孫在西域建立的行國,位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流域,立國君主是獵驕靡。 烏孫國首領稱為“昆莫”或“昆彌”。西漢文帝時,被匈奴擊潰的月氏攻擊烏孫的牧地,烏孫族大敗,昆莫難兜靡被殺害。匈奴冒頓單于收留烏孫餘部,孫兒軍臣單于約於前113年指派獵驕靡率領烏孫遠征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烏孫軍大獲全勝,隨後獵驕靡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國家,以族名命名為烏孫國。匈奴通過烏孫間接控制了從伊犁河流域西抵伊朗高原的交通線。雖然軍臣單于死後,烏孫國便「不肯復事匈奴」,但是很長時間內一直羈屬匈奴。烏孫國曾經是西域最強大的國家,後來與西漢建交,西漢宣帝時分裂為二,5世紀為柔然所滅。 前蘇聯學者認為烏孫文化是操印欧语系的塞人(塞迦,即薩迦或塞克,斯基泰人)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並稱塞-烏孫文化,烏孫文化時期是前300年-300年。亦有其他外國學者進行考古研究時為塞克文化及烏孫文化定下時限(Saka/Wusun period,前600-400年)。中國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學者推斷在先秦时期烏孫自號「昆」,是一個古老的西戎部落,春秋戰國時代與月氏遊牧於河西走廊,,,,104-112頁。.
查看 突厥语族和烏孫
鞑靼语
鞑靼语(татарча)又称塔塔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是鞑靼斯坦地区使用的语言。鞑靼语本来用阿拉伯字母,斯大林时期改用西里尔字母,2001年鞑靼斯坦共和国政府决定改用土耳其式拉丁字母,2005年2月改用拉丁字母的决定被法院驳回,法院宣布鞑靼语将继续使用西里尔字母。中国境内的塔塔尔族使用阿拉伯字母。.
查看 突厥语族和鞑靼语
衍生拉丁字母
以下列出使用拉丁字母的世界各地语言,列出和比较各语言所采用的字母。.
查看 突厥语族和衍生拉丁字母
裕固族
裕固族(裕固语:Yughur)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世代以畜牧业为主,现有人口14378人(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布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和祁连山北段,即主要集中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为甘肃省特有世居民族。 裕固族祖先是古老的民族回鶻人,裕固族十部落的亞拉格家即唐史所載的回鶻王族“药罗葛”(裕固語:yaglak)後代。裕固族分讲三种语言,本民族本來的語言是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由於一些部落元朝時受一個蒙古王子統治而形成的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一些人也讲汉语方言。歷史上裕固族長期使用回鶻文,1911年俄国突厥学家马洛夫在甘肃酒泉文殊沟(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辖区境内)所得的回鹘文写本《金光明最胜王经》(简称《金光明经》),寫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證明裕固族一直到將近18世紀還在使用本民族的回鶻文。裕固族現在本民族文字失傳,一般用汉字,信仰藏傳佛教。裕固族婚姻比较自由,可以嫁女或招婿,议定婚期则请喇嘛占卜,择吉日举行婚礼。.
查看 突厥语族和裕固族
西伯利亚鞑靼语
西伯利亚鞑靼语是一种突厥语族的语言,为西伯利亚鞑靼人的母语,分布在俄罗斯西伯利亚西南部的鄂木斯克州、秋明州、新西伯利亚州、托木斯克州、科麦罗沃州、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和库尔干州。西伯利亚鞑靼语是钦察语支的一种语言,并有西伯利亚语支的特点。西伯利亚鞑靼语同塔塔尔语无法互通。 西伯利亚鞑靼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濒危语言红皮书,濒危程度为“肯定濒危”。 Category:俄罗斯语言 Category:濒危语言 Category:突厥语族.
查看 突厥语族和西伯利亚鞑靼语
西部裕固语
西部裕固語(西部裕固語:Yughur tili)是西部裕固族所用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東部突厥語支西伯利亚语组,西部裕固語是回鹘语直系后裔,其承继了回鹘语的语言特征,甚至部分保留着回鹘语中的计数方式。与之最接近的语言是哈卡斯语和图瓦语,而与同被视为回鹘语直系后裔的维吾尔语并不能沟通;與屬於蒙古語族的東部裕固語同样不能溝通。 使用人口約4,600人,主要分布在中國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大河區和明花區。使用者多通曉漢語。.
查看 突厥语族和西部裕固语
西里尔维文
西里尔维文(Уйғур Сирил Йезиқи,拉丁维文:Uyghur Siril Yëziqi(缩写为:USY),老维文:)亦稱斯拉夫維文,是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主要被前苏联国家中的维吾尔人使用。 除了维语的32个字母,还另有ы ё ц э ю я几个字母用于俄语外来词,字母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
查看 突厥语族和西里尔维文
馬木留克王朝
鲁克王朝(1250年-1517年)是一個統治埃及、巴勒斯坦和敍利亞的國家。分前後二期:前期名為伯海里王朝,是由欽察突厥傭兵主政。伯海里即是河洲,因為他們是在尼羅河上值班。後期即是第二期,由1382年開始,名布尔吉王朝,由高加索人,特別是切爾克斯人組成。.
查看 突厥语族和馬木留克王朝
語言
语言,广义而言,是用於沟通的一套方式,有其符号与处理规则,一般称为文法。符号通常称为文字,会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来进行传递。 語言用來傳遞已知或未知事物的含義。 “語言”一詞可以更廣義的理解為已知或未知世界的基礎構成系統。 嚴格來說,語言是指人類溝通所使用的語言——自然語言。在一個先進的社會中一般人都必須透過學習才能獲得語言能力。語言的目的是交流觀念、意見、思想等。 語言學就是從人類研究語言分類與規則而發展出來的。研究語言的專家被稱呼為語言學家。 當人發現了某些動物如海豚能夠以某種方式溝通,就誕生了動物語言的概念。 20世紀由於電腦誕生,人需要給電腦指令。這種對機器的「單向溝通」就成電腦語言。.
查看 突厥语族和語言
諾蓋語
诺盖语(诺盖鞑靼语、Nogai、Nogay、Nogai Tatar)是一个俄罗斯西南部的突厥语言。现在已经确认出了三种方言:北方-诺盖语,主要使用在达吉斯坦共和国;中心-诺盖语,主要使用在在斯塔夫罗波尔;西方-诺盖语,主要使用在库班河。北方-诺盖语和中心-诺盖语非常接近,而西方-诺盖语则于两者显示更多的差异。 诺盖语属于钦察突厥的钦察-诺盖语分支。后者还包括克里米亚鞑靼人、乌兹别克斯坦的卡拉卡尔帕克人與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斯坦的柯尔克孜族。.
查看 突厥语族和諾蓋語
諾蓋汗國
諾蓋汗國是一个位于里海钦察草原上的突厥语族游牧汗国。由15世纪生存至17世纪,至卡尔梅克人来到为止。这里居民是诺盖人。他们由阿瓦尔人、钦察人、可萨人、佩切涅格人与蒙古人。汗国名称来自那海。.
查看 突厥语族和諾蓋汗國
语言的类型分类
语言的类型分类(morphological typology),或者称作语言的形态分类,是根据它们共同的形态结构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参见语言类型学)的一种方法。该领域根据这些语言组合語素构成單詞的方式来把语言分类。分析语几乎没有词形变化,但要靠語序及助词等特征来传达意义。与分析语不同的综合语分为两类:黏着语和屈折语。黏着语主要靠分立的小品词(前綴、後綴、中綴)来变化词性,而屈折语将屈折类别“融合”在一起,通常允许一个词尾包含多个类别,使得很难分离出原始的词根。黏着语的另一个子类是多式综合语,通过构造整句话为一个词来达到更高程度的黏著法構詞(agglutination)。 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分析语、屈折语和黏着语。不过,每个类别都在一些语族和地区占主导地位,却在其他语族和地区中基本不存在。分析语包括汉藏语系,其中有汉语及东南亚、太平洋、西非,和一些日耳曼语言。屈折语包括印欧语系的大多数语言—例如,法语、俄语、印地语—以及闪米特语族和乌拉尔语族的一些语言。世界上的大多数语言是黏着语,包括突厥语族、日本-琉球语系和班图语支的语言,以及美洲、澳洲、高加索、非斯拉夫语族的俄罗斯的语族。人工語言会有多种句构排列。 分立的形态分类的概念并非没有受到批评。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大多数(甚至可能是所有)语言都是处于持久的转型状态,一般会从屈折语到分析语到黏着语再回到屈折语。其他一些语言学家对这些类别的定义有异议,认为它们将一些截然不同的可变因素混为一谈。.
查看 突厥语族和语言的类型分类
语言系属分类
语系图 语言系属分类(Language family)是指根据语言的发展和演变、直接而明显的关联,对语言进行归类的方法。 语言系属分类主要依据语言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之间某些对应关系,把具有相似的语言归于同一类语群,这种语群称为同族语言即“语族”;按“语族”之间的某些对应关系,又归在一起,这类同类语族称为同系语言即“语系”。 现今全世界现存的语言約6900種,根据系属分类的方法,将语言分为若干个语群,每个语群中的语言可以直接或间接反应语言分化与进化,而同类语群的语言是由一个祖语(母语言)演变而来的。语言系属分类法采取“祖语”作为前缀,其分支链接下来,图标图表类似一个系谱表。 一般只对自然语言进行系属分类,而不考虑人工语言。 在汉语的语境裡,对世界诸语言的分类,有“语系”、语系下面的“语族”,较大语族下面衍生出语言支系(或简称“语支”),最后就是具体语言,最多达到四个层次。但实际上,语言的分支比这往往更复杂,所以有时亦因利乘便的把分类再细分为“亚语族”、“亚语支”等分类。有人提出在语族和语支之间增设“语群”,在语支和语言之间增设“语组”或“语团”。而在語系之上,則有「超語系」、「大語系」,或稱為「語門」。.
查看 突厥语族和语言系属分类
语言联盟
语言联盟(Sprachbund;Sprachbund, linguistic convergence;языковой союз),也称语言区域、语言的区域分类,指没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由于长期共处于一个地区而在语言结构上产生共同区域特征的现象。语言联盟中的不同语言,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代,而且语音、语法系统有着一些共同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这不是因为这些语言同源,在发展的过程中留存了历史上的同一语言的特征,而是语言长期密切接触的结果。但语言联盟中的诸民族,在经济、文化、人口比例上相差不很悬殊,因此还能保持各自语言的本质,相当多的核心词根继承了自己语言的祖语。.
查看 突厥语族和语言联盟
语言改革
语言改革的目的是改造一种语言,属于语言工程的一种。语言改革常用的方法是简化和净化。简化是通过规范词汇和语法使得语言变得更简单易用。净化则是使得语言变得更“纯粹”。.
查看 突厥语族和语言改革
鲜卑语
卑语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夷言、国语、北语、胡语或者胡言,為中国与蒙古历史上鲜卑族使用的一种语言,较为保守的使用时期为2、3世纪交替至7世纪中叶,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至到北魏时期,孝文帝和冯太后下令进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用汉语代替鲜卑语,更改鲜卑语姓名为汉字姓名。禁止入住中原的鲜卑人使用鲜卑语,无疑使到鲜卑语的生存空间大幅度地缩小。六镇之乱后,汉化比较浅的六镇部将再度推广鲜卑语的使用,中国北部掀起了鲜卑化热潮。直至隋朝末期,鲜卑语失传,鲜卑人作为一个独立于汉族以外的民族的历史從此结束。 然而,在北魏的改革过程中,為现代语言学家留下了解读鲜卑语的线索。北魏更改胡名为汉名,基本采用了语音相近而转写和语义相近而直译的两种方法。前者提供了一些鲜卑语的语音信息,后者相当于一套鲜卑语—汉语对义词汇表。例如更改拓跋为元、獨孤为刘、贺赖为贺、步六孤为陆、吐奚为古,更改可汗为皇帝、可孙为皇后、莫贺为父、麽敦为母及阿干为兄等等。白鸟库吉与方壮猷等现代学者首先正确地认识到这些词语原名与汉名为鲜卑语语音语义对应汉语语音语义的关系,并且进行了对比研究。例如將“阿干”译为“兄”,可以对照蒙古、满—通古斯和突厥语族的多种语言之语音,/*aka(n)~*aga(n)~*axa(n)~*aki(n)/。 根据《后汉书》、《晋书》、《北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南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及《隋书》等史书的记载,至少在官方,曾经有许多使用鲜卑语编写的书籍,惟無一页存留至今,至今亦無发现使用鲜卑语刻写的石碑、铜线及铭文等文物的痕迹,甚至不清楚鲜卑语到底為使用何種文字来书写。目前,唯一研究鲜卑语的途径就是参考中国史书中使用汉字注音的鲜卑族人名和地名。.
查看 突厥语族和鲜卑语
鹹海
鹹海(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Orol dengizi;俄语:Аральскοе мοре),是中亞的一个内流鹹水湖,位於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的交界處。“咸海”意为“岛之海”,得名于曾分布于其中的超过1,100个岛屿。在突厥语族中,aral意为“岛或岛屿”。咸海的流域包括了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及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的部分地区。水源主要来自阿姆河和錫爾河。 咸海曾以68,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名列世界第四大湖,但196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的引水灌溉的河道改道工程,導坆咸海的面积不断地萎缩。至2007年,咸海的面积已萎缩至原面积的10%,并分裂为四个湖。.
查看 突厥语族和鹹海
車臣語
車臣語(Нохчийн мотт)大約有1,300,000人使用,大多數使用者住在俄羅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车臣共和国,並及其它地區的車臣人。.
查看 突厥语族和車臣語
黏着语
黏著語(英語:Agglutinative language),為綜合語(synthetic language)的一種,具有詞形變化的一種語言類型。黏著語透過在名詞、動詞等詞根粘加上不同的詞尾來表達語法功能。 黏著語與同為綜合語的屈折語的關鍵差別在於:黏著語的所有、或多數詞綴僅表達一種意思或僅具有一種語法功能(例如日語的語尾修飾)。而屈折語一詞綴的使用則往往是一通用的語法功能(例如印歐語系中常見的格、性等變化)。並且,大多狀況中,黏著語較屈折語能不受限制地在詞素加上更多詞綴作為修飾語。 但必須注意的是,在大多數案例中,黏著語和屈折語之間的界限並不明顯,因此可將黏著語和屈折語之間的關係視為一個光譜連續體或混和體。 根據於威廉·馮·洪堡1836年的論說,日語、韓語、芬蘭語、滿語、蒙古語、土耳其語、匈牙利語、泰米爾語等為典型的黏著語。斯瓦希里語、德語、世界語和緬甸語等也部分地被認為有黏著語的性質。 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等也具黏着语性質、不過因為其一語詞長度的緣故,故常常被歸類為多式综合语(或謂之编插语,相抱语)。.
查看 突厥语族和黏着语
阿塞拜疆语
阿塞拜疆语(Azərbaycan dili, Azəri dil, Азәрбајҹан дили, آذربايجان ديلی, Azərbaycan-türkcəsi, آذربایجان-تورکجەسی)。属阿尔泰语系南支突厥语族,是阿塞拜疆的官方语言。其与土耳其语,土庫曼語和克里米亞韃靼語有很大的联系,可互通。在2.3至3千万阿塞拜疆语使用者中,大概1.6至2.3千万人在伊朗、7百万人在阿塞拜疆,在其他较少的社群也有约80万人使用阿塞拜疆语。 在伊朗使用的阿塞拜疆语,受到波斯语的影响,在《民族语》中称为“南阿塞拜疆语”,而阿塞拜疆用的被称为“北阿塞拜疆语”。.
查看 突厥语族和阿塞拜疆语
阿塞拜疆族
阿塞拜疆族(Azərilər آذریلر 或 Azəri türkləri,آذری ها 或 آذربایجانیStephan Thernstrom、Ann Orlov、Oscar Handlin。,引言:「在他們的家鄉,阿塞拜疆族被稱做『Azerbaijanis』或『Azeri Turks』……」)是阿塞拜疆共和國的主體民族。主要分布於阿塞拜疆共和國與伊朗西北部,從高加索至伊朗高原的四周國家,如吉爾吉斯、塔吉克、格魯吉亞共和国、伊朗、阿富汗等,也有零星分布。絕大多數的阿塞拜疆族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其文化傳統融合了伊朗、高加索民族與突厥等周边诸多元素。 尽管自1813年《古利斯坦条约》和1828年《土库曼恰伊条约》签订后分居于国境线两边,但是伊朗还是将自己北部的来自阿塞拜疆一单一民族的领土割让给了俄罗斯帝国,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查看 突厥语族和阿塞拜疆族
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Altaic language, ),別译阿勒泰语系,是19至20世紀一些语言学家按照语言系属分类方法所划分的一组语群,现如今普遍认为该分类并不成立。 该分类主要将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划为一个语系,有時一些语言学家也将朝鮮語、日語包括其中。此外,也曾有语言学家将其和乌拉尔语系划分为一组语群即乌拉尔-阿尔泰语系。该分类方法包括的语言主要集中于中亚及其临近地区,包括60多种语言。该分类方法曾流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但在当今语言学专家中已几乎没有支持者。.
查看 突厥语族和阿尔泰语系
阿尔扎赫历史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是小高加索山脈南部地区的现代称谓,涵盖了更广阔的卡拉巴赫地区的高原地带。“卡拉巴赫” 一名源自突厥语族和波斯语,含义为“黑色的花园”,最早出现于13世纪和14世纪的格鲁吉亚语和波斯语文献,用来称呼被现代历史学家叫做或的一个亚美尼亚公国。 现在该地区绝大多数处于缺乏普遍的国际承认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的治下,纳卡共和国自1991年宣告从阿塞拜疆独立之后一直受到亚美尼亚在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各方面的支持,但联合国和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仍将其视为阿塞拜疆的一部分,该地区的最终归属仍是亚阿两国之间的一个重要争议。.
查看 突厥语族和阿尔扎赫历史
阿德貝格
阿德貝格,也譯作阿塔貝克,艾塔伯克或阿塔貝伊,是中亞、南亚地區人士的一世襲頭銜,有“總督”、“藩王”等意思。阿德貝格由突厥语 的阿德和貝格兩個詞組成。。在烏古斯人与土庫曼人中,阿塔贝格地位僅次于可汗(在可汗年幼时輔政),在亚塞拜然则是一王号。在亚美尼亚与格鲁吉亚是軍官头衔。.
查看 突厥语族和阿德貝格
阿爾泰語
阿爾泰語是一種突厥语族的語言。它是俄羅斯中的阿尔泰共和国的官方語言。.
查看 突厥语族和阿爾泰語
阿訇
阿訇(ā hōng;آخوند,转写为Akhund,Akhoond,或 Akhwand),又译阿衡、阿轟、阿洪、哈訇等等,是一个古波斯语词汇,意为“老师”或“学者”,在古代也是受波斯文化影响的民族对本民族中各种宗教的宗教场所首领及德高望重者的尊称。如今该词也是中国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穆斯林对本民族中伊斯兰教的宗教场所首领及德高望重者的尊称 ,中国民族宗教网,2010-05-10。.
查看 突厥语族和阿訇
钦察语
钦察语是突厥语族西北语支下的语支,也是该语族中分支最多的语言类别。 语言使用者主要分布在自阿尔泰山脉至咸海、北高加索以及烏拉尔山的广大区域。钦察语曾是钦察汗国與馬木留克王朝官方语言,也是欽察草原主要商業語言。 钦察语有欽察保加尔语支、诺蓋语-卡拉卡尔帕克、钦察北高加索与吉爾吉斯哈薩克分支。哈萨克语也是保留了最多钦察语言的分支。.
查看 突厥语族和钦察语
蒙古历史
蒙古是亚洲大陆中部一个草原和沙漠遍布的高原地区的泛称。广义上的蒙古包括中国的内蒙古高原和新疆的一部分、蒙古国,以及俄罗斯联邦的南西伯利亚的部分区域,如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等。在大蒙古国建立之前的数千年,其他国家,如匈奴、中国、鲜卑、柔然、突厥、回纥、黠嘎斯、阻卜、契丹等都曾在此活动。.
查看 突厥语族和蒙古历史
蒙古帝国
蒙古帝國(1206-1368),正式國號為大蒙古国,是一个横跨欧亚兩洲的全球帝國,也是歷史上鄰接版圖最遼闊的國家。蒙古人武力興盛的時期曾發動三次蒙古西征,在1259年蒙哥汗在位时期,疆域一度达到鼎盛,約2400萬平方公里,但是一年後由於蒙哥汗去世所引發的內戰,導致帝國開始分裂瓦解,蒙古人對於歐亞大陸的影響力也逐漸式微。 蒙古帝國由蒙古人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在斡难河边建立,國號“大蒙古國”。據《蒙古秘史》,其創始於斡难河河源,通常認為創建時間約為鐵木真征服蒙古高原各部落(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部、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王国)、始有「成吉思汗」之稱號時的1206年。蒙古帝國建立後屢次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金朝、西遼、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已占领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西南、東北、華北、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在內的廣大地域。 成吉思汗領導的第一次西征(1219-1221/1223)滅西遼、花剌子模、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并越過高加索山擊破钦察人各部。 第二次西征(1236-1242)於窩闊台汗在位時期發動、以拔都為主帥,先後征服伏尔加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的卡马突厥国,進而滅亡位於东欧平原的基輔羅斯,而後擊潰波蘭王国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亞第二帝国,前锋遠達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的达尔马提亚,原南斯拉夫地区的拉什卡。 第三次西征(1256-1260)於蒙哥汗在位時期、主帥為旭烈兀,滅亡了木剌夷(暗杀组织)、阿拔斯王朝,以及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蒙古军短时间占领叙利亚,后被新兴的马木路克王朝驱逐)。蒙古帝国在三次的西征中共侵吞40多個國家。 然而,蒙古汗國在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争位战后走向分裂。尽管忽必烈于1264年击败阿里不哥,其所主張的對於“蒙古大汗”之位的繼承權並沒有獲得四大汗國的一致承認;原屬大蒙古國的朮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被稱為四大汗国;其他一些蒙古帝國時期建立的小型汗國多依附于四大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自稱“蒙古大汗”。1279年大元灭南宋。自此元朝控制領地包括今中國大部地區和蒙古高原。实际处于独立地位的蒙古四大汗国(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與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直到元成宗時期才終於獲承認元朝皇帝為蒙古大汗、據宗主地位,之後四大汗国的疆土又陆续经历演变。最後一位元朝皇帝元惠宗被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於1368年驱逐出中原,其政權存在於蒙古高原地區,史稱北元。北元亡于1388年或1402年,由韃靼部和瓦剌部的首領先後繼承“蒙古大汗”稱號,但是其統治範圍沒有再超出過蒙古高原;其後明朝长期和察合台汗国和欽察汗国及其他的小汗國同時並存,直到17世紀蒙古人建立的主要汗國均致滅亡。最後一任蒙古大汗察哈爾部林丹汗被後金皇太極擊敗,其子额哲后來歸降皇太極,漠南蒙古諸部于1636年3月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大汗、統轄漠南蒙古諸部,“蒙古汗國”歷史正式結束。.
查看 突厥语族和蒙古帝国
蒙古人種
蒙古人种(Mongoloid),是西方世界人種分類學上为人类分类学说的種族,大致上可以稱呼蒙古或東亞族裔的人,此詞大概是有數百年歷史的說法,現代北美(美國,加拿大)習慣以高加索人來稱呼歐洲人種。由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種分类学放弃了必须为人类分类的观念。人种特性现多被认为具有连续性。.
查看 突厥语族和蒙古人種
蒙古国
蒙古國(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улс,传统蒙古文:)是一個亞洲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位於俄羅斯聯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會處,首都與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蒙古國由行政區劃分為21個省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烏蘭巴托所構成,其領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 當前蒙古國的國土是古代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個游牧民族生活和曾經建立政權的地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國,1271年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滅亡後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經常在邊境與明朝發生衝突。 16到17世紀起蒙古開始受到藏傳佛教影響,17世紀末時蒙古全境被納入清朝統治範圍,1911年清王朝崩潰後,蒙古曾宣布獨立,但未得到眾多國家承認,直到1921年人民革命取得在俄國控制下的獨立,並至1961年加入聯合國開始取得國際確認。 1924年成立的社會主義蒙古人民共和國受到蘇聯很大影響,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1989年東歐劇變後,蒙古亦在1990年初發生了民主革命,導致1992年頒布了一個實行多黨制的新憲法,並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 蒙古國國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19大的國家,也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 ,人口約30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主權國家。蒙古國可耕地較少,大部分國土被草原覆蓋,北部和西部多山脈,南部為戈壁沙漠,約30%的人口從事游牧或半游牧。蒙古國的主要宗教為藏傳佛教,主要民族為蒙古族,亦有哈薩克、圖瓦等其他少數民族分佈於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60美元(2016年)。 蒙古於199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繼續尋求增大其在地區經濟和貿易的參與度。.
查看 突厥语族和蒙古国
蒙古语
蒙古语是蒙古民族说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語族。蒙古语有很多方言,主要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卫拉特语)、北部方言(布里亚特语)和东部方言(科尔沁-喀喇沁)。蒙古语接近辽国的契丹语,但是由于契丹文尚未完全解读,很难进行语言历史比较。 现在中国内蒙古以傳統蒙古語字母书写,並和簡體中文一起並列使用,而蒙古國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時期由於苏联影响,废除了传统蒙文,主要使用西里尔字母,現已恢復使用傳統蒙文,使用量較少。 为了方便,这里使用的是蒙古文的转写,这种写法代表蒙古语在13世纪的发音,与现在的方言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从这种写法可以推断现在各种方言的读音,而进行相反的转换(从现在的发音推断古蒙古语的发音)则很困难。.
查看 突厥语族和蒙古语
蒙古语族
蒙古语族是阿尔泰语系的语族之一。这是主张阿尔泰语系具有发生学性质的一派学者的意见。另一派学者认为蒙古语族是一个独立的语族,在类型上与突厥语族、满-通古斯语族十分相近。蒙古语族包括9种语言:蒙古语、布里亚特语、卡尔梅克语、达斡尔语、莫戈勒语(阿富汗的埃馬克人與赫拉特少數蒙古人)、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历史上,中国境内的卫拉特语和卡尔梅克语接近,巴尔虎-布里亚特话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语接近。现在这两种话和蒙古语的共同性不断增加,所以在中国境内它们处于蒙古语方言的地位。蒙古语族各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阿富汗等地。使用人口约500万。 蒙古语分布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西北各省、区,以及蒙古国。布里亚特语和卡尔梅克语分布在苏联,中国境内则有分别和这两种语言相近的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和卫拉特方言。这两种方言再加上内蒙古方言就是中国蒙古语的三大方言。达斡尔语分布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及黑龙江省。其他 4种语言分布在中国甘肃、青海两省。莫戈勒语分布在阿富汗。使用蒙古语族语言的人口共约500万左右。 蒙古语族9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基本上相近的语法体系和大量的同源词。同时,各语言之间又互有差异,各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点。差异的大小是不同的。大体上说,蒙古语、布里亚特语、卡尔梅克语、达斡尔语比较近,而前三者更近些;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比较近,而东部裕固语又和后三者稍远些;莫戈勒语则和其他8种都不很近,但从基本特点看,稍近于蒙古语、布里亚特语、卡尔梅克语。因此,可以断定,蒙古语族各语言源于一种"共同蒙古语"。现代的 9种语言是经过长期演变几次分化而形成的。可能是开始分为东西两个方言。蒙古语、 布里亚特语、 卡尔梅克语、达斡尔语、莫戈勒语来自古东部方言,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来自古西部方言。到东西两个方言发展为语言时,在东方的语言里,达斡尔语、莫戈勒语各为一个方言,蒙古语、布里亚特语、卡尔梅克语还只是一个方言;在西方的语言里,东部裕固语自为一个方言,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共为一个方言。到这5个方言都发展为语言时,蒙古语、布里亚特语、卡尔梅克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各形成为方言。最后一步才是这6个方言继达斡尔语、莫戈勒语、东部裕固语之后,也形成语言。 蒙古语族语言都是粘着语,体词和动词都可以在词干后依一定次序接几层语法粘附成分,表示几层语法意义。大部分语法粘附成分既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又出现在上述各种语言的口语中,也有一些语法粘附成分只出现在文献记载和几种口语中,其他口语不见。口语中个别的语法形式在文献中找不到。 蒙古书面语和9种口语名词后附加属格:宾格、与-位格、离格的粘附成分,以表示各种语言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 从历史上看,蒙古语族语言都有元音和谐律。元音和谐律的基本性质是:在词根内部、词根和构词成分之间、词干和语法成分之间,性质相同的元音表现为互相适应,即某些元音之后可以出现某些元音;性质相反的元音表现为互相排斥,即某些元音之后不能出现某些元音。一双双互相对立的元音,组成舌位较后较低或发音时器官较紧张的一组和舌位较前较高或发音时器官较松弛的另一组。同组元音互相和谐,异组则否。有的语言在此基础上又增加元音的唇状和谐,于是同一个语法成分,在语音面貌不同的词干之后,要求分别出现4种不同的语音形式。 元音和谐在9种语言中的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大体上说,蒙古语、布里亚特语、卡尔梅克语保留得比较完整;达斡尔语、莫戈勒语、东部裕固语处于半保持半破坏状态;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词的两组语音形式的对立已很不明显,但历史上存在过元音和谐,仍然留有痕迹,可以推寻。蒙古语族语言还有辅音和谐现象。主要表现是:在有舌位较后较低的元音的词--出现软腭辅音时,部位偏后;在有舌位较前较高的元音的词--出现软腭辅音时,部位偏前。在词首位置的这种软腭辅音,在古代可能只有塞音而没有擦音,现代的莫戈勒语和东乡语还是如此(从喉擦音变为软腭擦音的另当别论)。古代的清或清音带送气的软腭塞音在现代蒙古语(卫拉特方言除外)和布里亚特语都变成了擦音。卡尔梅克语和蒙古语卫拉特方言、达斡尔语、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保安语从塞音向擦音演变的范围更窄一些。.
查看 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
铁勒
铁勒(--,中古漢語擬音:),又称敕勒、高车、丁零、狄历,6世紀到7世紀,亚欧大陆中部分布的突厥以外突厥语族遊牧民的总称。其中的回鶻后来建立汗国。.
查看 突厥语族和铁勒
鄂尔浑碑铭
鄂尔浑碑铭是指在外蒙古(今蒙古国)鄂尔浑河流域出土的公元8世纪石碑上的铭文。其中古突厥语部分用古突厥文写成,是突厥语族语言最早的文字记录。 后突厥汗国时期的碑刻有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暾欲谷碑等。 回纥汗国时期的碑刻有磨延啜碑等。.
查看 突厥语族和鄂尔浑碑铭
量词
量詞(measure word),學術名稱分類詞(classifier),是一种存在于某些语言中的词语或语素,用来区分由可数名词指代的不同事物。在存在分类词的语言中,分类词常常用于名词被计数或者特指的情况(例如和数词或连用的时候)。东亚语言一般必須使用分類詞,例如中文裡“三个人”的“个”,“两头牛”的“头”;而一些语言则不使用或很少使用分类词,例如英语中的“three people”就不需要使用任何分类词。 分类词不应与名词类别混淆。后者通常不是根据词的含义分类,而是根据诸如词法来分类。.
查看 突厥语族和量词
艾努语
艾努語(拉丁化:Äynu, Aini, Aynu, Ainu, Eyni,Эйну́, Айну)或阿布达里語(ئابدال Abdal,Абдал)是一種與突厥語族有一定關聯的語言,主要使用於中國新疆西部的艾努遊牧民族(該民族尚未被中國政府確定其地位)。艾努人也被周邊其他民族稱作“阿布達里族”,但此稱呼並不被艾努人內部接受。艾努人稱他們自己的語言為 Äynú (ئەينۇ) (小心勿與日本的阿伊努語混淆)。艾努語的語法近似于維吾爾語等突厥系語言,但艾努語的詞語主要來自印歐語系的伊朗語支,所以有些語言學者界定艾努語為混合語;但部分語言學者仍未確認其為混合語。 艾努語的語系歸屬仍有爭議。.
查看 突厥语族和艾努语
雅库特语
雅库特语 或称为萨哈语,是雅库特人的语言,属于突厥语族,是俄罗斯联邦之薩哈共和國的官方语言之一。.
查看 突厥语族和雅库特语
老维文
老维文(或كونا يېزىق,拉丁维文:Uyghur Ereb Yëziqi(UEY)或Kona Yëziq)亦稱維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相对于一度出现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维文”而言。老维文是现在中国维吾尔语的标准文字。.
查看 突厥语族和老维文
ISO 639-2代码表
國際標準化組織的ISO 639-2通用的语种代号。 其中有4個代碼用來代表特殊情況:.
K·大偉·哈里森
K·大偉·哈里森(K.)是一位美國語語言學家、作家和活動家,在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進行瀕危語言教學、及文檔整理、保存等之工作,並隸屬於國家地理學會的一員。而哈里森博士的語言學研究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亞中部和蒙古西部的突厥语族方面。他也共同主持艾恩博電影(Ironbound Films)"艾美獎提名的2008年紀錄片"(Emmy-nominated 2008 documentary fil)"語言學家"(The Linguists)一片。 他亦擔任非營利瀕危語言振興協會的董事。 哈里森博士在西伯利亞及蒙古等地進行瀕危語言如图瓦语,藏則圖瓦語(Tsengel Tuvan),圖法語,歐斯語(Ös),圖哈語(Tuha),蒙查克語(Monchak),蒙达语族等之田野研究工作,也曾在巴拉圭,智利,巴布亞新幾內亞,印度等地進行此類瀕危語言田野研究工作。他擅長音位學、尤其是元音和谐律,並研究語言之瀕危,滅絕和振興等方面題目。.
柯尔克孜语
柯尔克孜语或吉尔吉斯语(西里尔字母:Кыргыз тили;阿拉伯字母:قىرعىز تىلى)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与俄语一同是吉尔吉斯斯坦的官方语言。吉尔吉斯语有约500万使用者,为柯尔克孜族使用,来自吉尔吉斯斯坦、中国、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 现在,俄语仍然在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城市是重要的语言,例如比什凯克。同时,吉尔吉斯语继续失傳,尤其是在年轻一代。.
查看 突厥语族和柯尔克孜语
東亞人種
东亚人种是蒙古人种的亚群, 包括中国大陆和台灣,蒙古,越南,韩国和朝鲜,日本。主要民族包括汉族,蒙古族,京族,朝鲜族,琉球族和大和族。其他东亚人包括白族,回族,藏族,滿族,壮族,苗族,瑶族,阿伊努族,维吾尔族等。.
查看 突厥语族和東亞人種
杜迪·拜拉莫夫
杜迪·拜拉莫夫(Durdy Bayramov;Дурды Байрамов;)是一位院士和艺术家,他被授予他本国的最高荣誉称号“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艺术家”。在土库曼语言中,Durdy Bayramov杜迪·拜拉莫夫的名字是“Durdy Bayram”(在苏联时代才增加了俄罗斯化的后缀“ov”)。名字“Bayram”在突厥语族是“庆祝”的意思。.
查看 突厥语族和杜迪·拜拉莫夫
格 (语法)
格(casus,case),也叫语义格,是名词或代名词因语义角色不同而变化。例如现代英语,第一人称单数「我」,在做施事(动作的发出者)的时候叫做「I」,而做受事(动作的承受者)的时候,叫做「me」。有些语言之格比較复杂,例如名词作工具时,词形变化,是爲工具格。 不同语言之间的格数也不一样。.
查看 突厥语族和格 (语法)
楚利姆語
楚利姆語(Chulym、Ӧс (июс) тили、Чулымский язык,亦稱:楚利語、楚利姆-突厥語、庫爾力克語、楚利姆韃韃語或莫利特韃韃語(請勿與鞑靼语混淆))為楚利姆鞑靼人所使用的語言。Ӧс (июс)名稱可以表示楚利姆人及楚利姆語,在字義上為“自己”或“自己的”之意。楚利姆語也被卡茲克人(Kacik、Kazik、Kuarik)使用。“楚利姆”一詞是來自目前已绝灭的部落。卡茲克語(Kazik、Kecik)為楚利姆語方言,也是部落的名稱。.
查看 突厥语族和楚利姆語
楚瓦什人
楚瓦什人(чӑваш),俄罗斯少数民族。自称恰瓦什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楚瓦什共和国,部分分布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以及乌里扬诺夫、古比雪夫、萨拉托夫等地,近代有少数人移居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属蒙古人种与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楚瓦什语,分上、下楚瓦什两大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楚瓦什人历史上虽长期遭受异族统治,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民族语言、独特的物质文化生活和丰富的民间创作。.
查看 突厥语族和楚瓦什人
欧洲灭亡语言列表
这是一个欧洲灭绝语言的列表。该表中的语言已经经历了语言灭亡,没有任何母语或外语使用者。随着原始印欧语的使用群体向西部迁移,大部分原有的古欧洲语言在几千年前就绝迹,没有留下任何存在的记录。同时,他们被印欧语系的凯尔特语族、意大利语族、日耳曼语族、波罗的-斯拉夫语族、希腊语族、伊朗语支所取代。因此,如今绝大多数的欧洲人讲的语言都属于印欧语系。但是,这些灭绝语言的一小部分幸存了足够长的时间,以至于它们能够被记录了下来。 另一方面,许多欧洲印欧语言如哥特语也灭绝了。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并不清楚一门语言是否有相应的语言后裔。 以阿尔巴尼亚语为例,除了只清楚它是一门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以外,我们无法确定它的具体起源。由于古代语言只有很少的一点并不确切的遗存,对于阿尔巴尼亚语是否由达西亚语、色雷斯语或者伊利里亚语演变而来,现在仍有争议。同样的,因为缺乏证据,尚未确定巴斯克语是否是阿基坦语衍生而来。 虽然 波美拉尼亚语言拥有一种语言后裔, 卡舒比语作为波美拉尼亚的另一种方言已经灭绝了。 下表中列出了143种语言。.
欧洲语言
欧洲语言绝大部分属于印欧语系,另外比较大的语系是乌拉尔语系的芬兰-乌戈尔语族,此外也有几种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在欧洲的东南端,有几种高加索语言,巴斯克语是一种孤立语言,和古代的阿基坦语有直接联系;马耳他语是欧洲唯一一个作为国家官方语言的闪含语系语言。.
查看 突厥语族和欧洲语言
毛拉
毛拉(مولی),旧译“满拉”、“莫洛”、“毛喇”、“曼拉”。这个词的历史、意义、和用法都很多。 7~8世纪,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将非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称为“毛拉”,其复数形式为“馬瓦里”(Mawali),汉语译为“释奴”。埃及艾哈迈德·艾敏著《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史》称:“毛拉”是从“瓦拉”(Wala’)派生出来的被动名词,通指“被释放者”、“被解放者”、“被管理者”,并非专指“被释放的奴隶”。泰伯里《古兰经注》称:“伊本赛德解释《古兰经》‘我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毛拉’这句话时说道:‘蒙昧时代,称同宗的人为毛拉。后来对外国人无以称之,便称为毛拉’。” 除了上述的詞彙來源,毛拉也有可能間接來源於波斯語穆拉(ملا ,Mullah),其來源於阿拉伯語Mawla, 用來稱呼伊斯蘭教的教士。 现在伊斯兰国家,尤其是中亚和印度次大陆将知识分子、学者尊称为“毛拉”,通常指伊斯兰学者,相当于汉语的“先生”。什叶派有时将伊玛目也称为毛拉,以示尊崇。 中国新疆维吾尔等突厥语族穆斯林,将清真寺的阿訇、教长称作“毛拉”,其中德高望重者称“大毛拉”。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通用汉语的回、保安、东乡等族穆斯林,把在清真寺学习经文的学生称为“满拉”,该词即为“毛拉”的异译。《回疆志》称:“又有识字之回,号莫洛,唯能粗译文义。”“莫洛”即“毛拉”。 维吾尔族在男性人名前冠以“毛拉”,以示有文化、受人尊敬的身份,如毛拉穆萨、毛拉比拉勒、毛拉宰因丁等。 Category:伊斯蘭教尊稱 Category:伊斯蘭教.
查看 突厥语族和毛拉
新维文
新维文(Uyƣur Yengi Yeziⱪi或Yengi Yeziⱪ,拉丁维文:Uyghur Yëngi Yëziqi(UYY)或Yëngi Yëziq)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相对于一度出现的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老维文”而言。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官方文字使用,后被废止。.
查看 突厥语族和新维文
摩尼字母
摩尼字母(波斯语:خط مانوی;土耳其语:Mani alfabesi;英语:Manichaean alphabet)是一种音素文字,由摩尼教的创立者摩尼发明,曾用来记录伊朗语支的语言和突厥语族的语言。 摩尼字母主要被摩尼教僧侣所使用,由摩尼字母完成的文献也基本是摩尼教的经典。已发现的摩尼字母文献中,有极少部分是突厥语的世俗文书。 摩尼字母与巴列维字母一样,都源自阿拉米字母,并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粟特字母的影响。 摩尼字母在摩尼教的传播中起过重要作用。.
查看 突厥语族和摩尼字母
撒拉语
撒拉语()归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古斯语支。撒拉語是撒拉族的本民族语言,他們主要聚居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
查看 突厥语族和撒拉语
扎尔肯特清真寺
扎尔肯特清真寺建筑与艺术博物馆位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扎尔肯特镇中心。1982年被列入加以保护。其建筑风格将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与宣礼塔、新月结合在一起,被认为是“文明交汇融通的见证”。主厅可容纳约一千名信徒,建筑使用了大量的木雕和彩饰。拱门和墙壁表面提现了镂空工艺与艺术造诣。饰有花、鸟、鱼以及亦真亦幻的动物形象。宣礼塔被52根木柱环绕。檐部饰木雕。柱子用天山云杉木雕刻,木柱和其他木质部件没有使用钉子,清真寺的墙壁是用木板做的,屋顶是用锡做的。内部饰有阿拉伯文,也有民族饰品。寺院的东北方有一个小院子,而南方则是伊斯兰学校。清真寺整体被2.3米的石墙围绕,有南北两侧门。.
查看 突厥语族和扎尔肯特清真寺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查看 突厥语族和拜占庭帝国
拉丁维文
拉丁维文(Uyghur Latin Yëziqi,老维文:)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辅助性维吾尔语拼写方案。它是继新维文后,维吾尔文的第二套广泛应用的拉丁化方案。.
查看 突厥语族和拉丁维文
2012年12月逝世人物列表
2012年12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于汇总2012年12月期间逝世人物的列表。;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