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突厥

指数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目录

  1. 676 关系: 劉季真劉蘭成劉方基马克埃米爾厙狄峙十姓十字軍東征卡尔帕克卡爾吉王朝卡爾梅克汗國卡西莫夫韃靼人卡耶卢恺卢昌期印度音乐印度斯坦语南北朝卑示闭练卓玛拉康叠罗施古代突厥語可突于可汗可敦史姓史宁史万宝史萬歲史朝義史思明叶尼塞吉尔吉斯人叶护受降城后突厥汗国名驹吐万绪吐魯番文書吐鲁番市吐迷度同羅合赞算端吉尔吉斯斯坦吉蘭省君士坦丁九世坎加利區塞尔柱灰泥人像塔剌思塔拉兹墳塚假說... 扩展索引 (626 更多) »

劉季真

劉季真(),離石胡人。父親劉龍兒在隋末即起兵,擁兵數萬且自號劉王,封劉季真為太子。但虎賁郎將梁德所斬,其眾漸散。 在各地義軍蜂擁而起後,劉季真看準時機與弟劉六兒再次舉兵落草為盜,以劉武周為援攻陷石州。劉季真北連突厥,自稱突利可汗,並且封弟劉六兒為拓定王,成為唐朝的邊患。 因此李淵派西河公張綸、真鄉公李仲文派兵攻打,劉季真自知不敵懼而投降,授石州總管,賜姓李氏,封彭城郡王。唐武德二年(619年)劉季真見劉武周派遣部將宋金剛攻下於澮州,相持不決,至此山西除浩州(今山西汾陽)外,大部盡歸劉武周部。劉季真認為唐朝大勢已去,又改投降劉武周。在宋金剛被李世民擊敗後,劉季真亡奔高滿政,反被殺害。 L W L.

查看 突厥和劉季真

劉蘭成

劉蘭,《资治通鉴》作劉蘭成,字文郁,青州北海(今山東省青州市)人。 隋朝时担任鄱阳郡书佐。涉猎经史图籍,能言成败事。性情凶狡,见隋末天下将乱,各地交通不便利。当时北海郡富饶,刘兰羡慕,与强人勾结,攻破其家乡的城邑。武德年间,淮安王李神通为山东道安抚大使,刘兰率宗党前往归顺。以功累迁尚书员外郎。《资治通鉴》记载有所不同,说刘兰成中过明经,在綦公顺攻打北海郡的时候,帮助守护北海郡城。后来被宋书佐陷害,投靠綦公顺。用疑兵之计,帮助綦公顺攻下北海郡城。刘兰成安存老幼,礼遇郡官,待宋书佐之礼如旧。又帮助綦公顺击败海陵臧君相,随綦公顺投靠李密,李密失败,投靠唐朝李神通。 贞观二年(628年),梁师都还占据朔方,刘兰进言攻取方略。唐太宗赞同,命他为夏州都督府司马。当时,梁师都因突厥军至城下,刘兰偃旗卧鼓,不与其争锋,梁师都乘夜逃遁,刘兰追击攻破,遂进军夏州。梁师都平,突厥郁射设阿史那摸末率其部落入居河南。刘兰离间其部落,颉利可汗怀疑摸末,摸末害怕,颉利可汗遣兵追击,刘兰率众迎击,击败突厥。唐太宗以他有能力,以功改任丰州刺史,封平原郡公,征为右领军将军。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至洛阳,以蜀王李愔为夏州都督。李愔不到夏州就籓,以刘兰为长史,总领夏州都督府事。贞观十三年(639年),随侯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参加对吐蕃的松州之战,这次战役,《资治通鉴》有的版本作劉簡。 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长社许绚解谶记,對劉兰說:“天下有长年者,咸言刘将军当为天下主。”刘兰子刘昭又说:“谶言海北出天子,吾家北海也。”当时鄠县县尉游文芝因罪下狱当死,告发其谋,刘兰以谋反腰斩。右骁卫大将军丘行恭挖出他的心肝吃了,唐太宗听说后而召丘行恭责备他:“典刑自有常科,何至于此!必若食逆者心肝而为忠孝,则刘兰之心为太子诸王所食,岂至卿邪?”丘行恭无言以答。.

查看 突厥和劉蘭成

劉方

劉方()京兆郡長安縣人,北周和隋朝將領。他以平定交州李佛子之亂和遠征林邑而出名。 北周時為上士,因戰功,授上儀同。680年,楊堅成為北周丞相,劉方跟隨韋孝寬,前往相州討伐尉遲迥,因功,授開府儀同三司,封河陰縣侯。 581年,楊堅代北周自立,建立隋朝,進封公爵。583年,追隨衛王楊爽自白道攻打突厥,升大將軍。此後,歷任甘州刺史、瓜州刺史。 交州人李佛子據越王故城起兵造反,遣兄子李大權佔據龍編城、別帥李普鼎佔據鳥延城。602年,在左僕射楊素推薦下,劉方擔任交州道行軍總管,以度支侍郎敬德亮為長史,統帥二十七營進軍前往討伐。劉方治軍嚴格,犯禁令者皆斬。若有士兵生病,劉方親自前往看病。行軍至尹州,敬德亮得了重病。劉方前往探病,見敬德亮病危,傷心地悲泣嗚咽,一行人無不感動。劉方行軍至都隆嶺,李佛子派2000人攻擊,劉方派營主宋纂、何貴、嚴願等人將其擊敗。隨後進兵與李佛子對峙,遣人向李佛子曉以利害。最終李佛子投降,被押送長安。 此後,劉方任驩州道行軍總管,以尚書右丞李綱為司馬,負責經略林邑。劉方派遣欽州刺史甯長真、驩州刺史李暈、上開府秦雄等人攻打越常,又自與大將軍張愻、司馬李綱等人,率水軍攻打比景。605年,劉方率水軍到達入海口,林邑王范梵志派兵把守要塞,但被劉方擊敗逃走。隋軍沿闍黎江進軍,林邑軍在南岸設立防柵。劉方通過大量設置旌旗、敲打金鼓來示威,林邑軍驚恐潰散。劉方命以弓弩射擊大象,大象負傷,回頭衝亂了林邑軍隊的陣腳,使其傷亡慘重,在退卻途中被俘虜上萬人。渡過区粟、越過六里,擊敗沿途遭遇的林邑部隊。隨後沿大綠江而進,擊破沿途各處要塞。經過馬援銅柱,又南進八日,到達林邑國的國都。林邑王范梵志棄城逃往海上。隋軍自林邑王廟中掠得了金人,洗劫了林邑王宮殿,勒石紀功而還。因當地酷熱,隋軍腳上浮腫,死者十之四五。劉方也因病在歸國途中死去。追贈上柱國、盧國公。其子劉通仁嗣。.

查看 突厥和劉方

基马克

基马克是在阿拉伯和波斯史料中记载的基马克汗国中的一个突厥部落。該汗國在額爾齊斯河由基馬克人、欽察人、韃靼人和其他突厥人組成。人们说基马克人由imi与叶马克两族构成。他们的汗国由743生存至1050年。在现在哈薩克北部。.

查看 突厥和基马克

埃米爾

埃米尔又譯艾米爾或阿米爾(阿拉伯語:,拉丁化:Amīr)是阿拉伯國家的貴族头衔,此封號用於中東地區和北非的阿拉伯國家,突厥在歷史上亦曾使用過這個封號。 一般從音譯為埃米爾(又譯艾米爾或阿米爾),亦有從其意思統帥意譯為總督,或從者功能意譯為國王、酋長、首長、頭人、頭目、首領、信眾的長官等等,亦見有人以其作為貴族最高爵位之功能意譯為親王、大公等等,旧译作异密。 其名稱源自阿拉伯文的「amir」,意思是指「統率他人的人」或「國王」。其最初本意有軍事統帥的意思,最早用於哈里發派駐在外的軍事統帥及各地總督,亦有作為最高級貴族稱號。 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內亂,各地總督與哈里發之關係越發疏離,最後不少地方的埃米爾與哈里發均成為一種象徵式之從屬關係,埃米爾遂在此權力交替中取得一地之軍政大權,並成為當地之君王,隨著阿拉伯世界政權分裂之延續,埃米爾廣泛地成為由北非到中東的君主稱號。.

查看 突厥和埃米爾

厙狄峙

厙狄峙,字永宾,北魏、北周时代政治人物,先世辽东段部鲜卑,西晋幽州刺史段匹磾之后,祖先因避难改姓。后迁居代郡,世为豪右。.

查看 突厥和厙狄峙

十姓

十姓,古代突厥语族部落名称。.

查看 突厥和十姓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Cruciata;伊斯兰世界稱為法蘭克人入侵;1096年-1291年)。這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的戰役,由西欧的封建領主和骑士对他們認為是異教徒的国家(地中海东岸)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战争。十字軍東征最初參與成員,例如:騎士、商人、農民,多數是自願的,受拜占庭帝國之邀,參與奪回聖地戰爭。這些十字軍也非拜占庭帝國主力部隊。东正教徒也参加了其中几次十字军。 参加这场战争的士兵配有十字标志,因此称为十字军。十字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对穆斯林統治的西亞地区作佔領并建了一些基督教国家,因而也被形象的比喻为“十字架反对弓月”;但也涉及对“基督教异端”、其他异教徒和对其他天主教会及封建领主的“敌对势力”的征服,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将矛头指向了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 天主教徒相信,十字军的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当塞尔柱土耳其的穆斯林與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对戰並取得军事胜利後,十字军的战役为响应拜占廷的求助而被点燃了。旷日持久的战役断断续续在黎凡特地区展开,战争中敌友双方界线不完全是按宗教划定,例如第五次东征时基督徒们与罗姆苏丹国结盟。十字军雖然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為口號,但實際上是以政治、社會與經濟等目的為主,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劫掠,参加东征的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劫掠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所以,美国学者朱迪斯·M·本内特在他的著作《欧洲中世纪史》裏写道,「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慾」。 到1291年,基督教世界在叙利亚海岸最后一个桥头堡——阿卡被攻陷,十字军国家的命运告终。十字军东征對西方基督教世界造成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其中有些痕跡至今尚存。.

查看 突厥和十字軍東征

卡尔帕克

卡尔帕克,是一种尖頂氈帽,在塞尔維亚、保加利亚、土耳其、伊朗、中亚、高加索最多人戴。 这种帽是突厥民族象征,卡拉卡尔帕克由此名而來。 category:突厥文化 category:帽子.

查看 突厥和卡尔帕克

卡爾吉王朝

卡爾吉王朝(1290-1320)是德里蘇丹國第二個王朝。其王族為阿富汗突厥的一支(这支与葛逻禄有关)。人种上与文化上已伊朗化与普什图化。 卡爾吉王朝的創建者為菲魯兹·卡爾吉。菲魯兹本為庫特布沙希王朝的一名將領﹐並於1290年取代了當時的庫特布沙希蘇丹。菲魯兹死後﹐其子阿拉乌丁·卡尔吉大力加強中央集權﹐並整頓了財政和行政。軍事上﹐他向南面的德干蘇丹國發動進攻﹐并派遣马利克·卡富尔四次南征德干高原,大大扩张擴張了王國的領土。但這王朝搗毁了孟加拉超戒寺與那爛陀寺。 1320年﹐卡爾吉王朝的最後一任蘇丹被刺殺﹔王朝逐歿。 Category:南亞 Category:印度历史.

查看 突厥和卡爾吉王朝

卡爾梅克汗國

卡爾梅克汗國,是在1630年代由衛拉特中土爾扈特人和鄂爾勒克建立的汗國,範圍在伏爾加河下游的斯塔羅夫波爾至阿斯特拉罕一帶。 他們偶然也突襲俄國南方,但主要替俄國防衛周圍突厥穆斯林,他們的汗國在1771年渥巴錫遷回中國後被廢,改組為卡爾梅克管理處,政務由阿斯特拉罕省廳管理。.

查看 突厥和卡爾梅克汗國

卡西莫夫韃靼人

卡西莫夫韃靼人是韃靼人的分支,主要分布於俄羅斯中央聯邦管區梁贊州(原卡西姆汗國)。部分定居在聖彼得堡,莫斯科,梁贊,喀山,塔什干和其他城市。.

查看 突厥和卡西莫夫韃靼人

卡耶

卡耶部落(土耳其语:Kayı boyu)是古代乌古斯突厥Bozok部落的分支。11世紀時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曾將之寫作。“卡耶”一词的意义是:“因關係而獲得權力者”。奥斯曼帝国创始人奥斯曼一世就是卡耶部落的成员。.

查看 突厥和卡耶

卢恺

卢恺(),字长仁,涿郡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自范阳卢氏南祖,北周内史大夫、开府、容城伯卢柔之子,北周、隋朝官员。.

查看 突厥和卢恺

卢昌期

卢昌期(),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大房,东魏卫大将军、幽州刺史、临淄恭文公卢道虔第四子。.

查看 突厥和卢昌期

印度音乐

印度音乐泛指印度半岛的音乐,包括北印度古典音樂(音譯為印度斯坦尼音樂,或興都斯坦尼音樂,Hindustani classical music)、南印度古典音樂(音譯為卡納提克音樂,Carnatic classical music)、各地區種類繁多的民間音樂和現代的流行音樂、電影音樂等。印度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和社會及宗教活動關係密切。.

查看 突厥和印度音乐

印度斯坦语

印度斯坦语(हिन्दुस्तानी,)又称印地—乌尔都语,是语言学家对印度斯坦(即南亞北部)的印地语、乌尔都语及其相應方言的统称。这些語種的语法基本相同,都有共同的基本词汇。 印地语和乌尔都语雖同屬於印度斯坦语,但兩者使用的文字不同,前者使用天城文,後者使用波斯—阿拉伯字母。.

查看 突厥和印度斯坦语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查看 突厥和南北朝

卑示闭练

卑示闭练,隋朝时期的于阗国王。《隋书》说他是王姓,字卑示闭练,《北史》作早示门。根据考古资料他就是尉迟姓。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正月,于阗王卑示闭练和突厥始毕可汗、新罗王金白净、吐火罗、龟兹王白苏尼咥、疏勒王阿弥厥、安国、曹国、何国、穆国、契丹等国一起遣使朝贡。林梅村认为被称为大小尉迟的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是卑示闭练的子孙。.

查看 突厥和卑示闭练

卓玛拉康

卓玛拉康(),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宗嘎镇,是一座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

查看 突厥和卓玛拉康

叠罗施

叠罗施,7世纪时突厥汗国可汗的儿子,母亲是隋朝的义成公主。义成公主作为隋朝的公主,先后嫁给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父子四人,多次劝说突厥南侵唐朝。630年,唐朝大将李靖、先锋苏定方率軍突袭阴山的突厥牙帐,唐朝使者唐俭脱身回唐。李靖杀掉隋义成公主,生俘叠罗施。颉利可汗逃脱,不久被俘,突厥汗国亡。.

查看 突厥和叠罗施

古代突厥語

古代突厥語(eski Türk dili;维吾尔语:قەدىمكى تۈركىي تىلى / Qedimki Türkiy tili;Old Turkic language),是突厥民族被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最早的书面语言,使用突厥文字母、回鹘字母、摩尼字母、阿拉伯字母等为载体加以记录。其被使用的时间跨度从公元6世纪的碑铭到抄写于18世纪的最晚发现于哈密的回鹘文金光明经,前后延续上千年;在东起蒙古高原、西至东欧平原、北起伏尔加河流域,南抵中国陕西的广阔范围内被不同部落所使用;是现代诸突厥语的祖先。古代突厥语不特指建立突厥汗国的核心突厥部落的语言,而是指得到文字记录的该时期的突厥语族语言。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被人所周知的在蒙古高原所使用的仅是古代突厥语的东支,而早于突厥汗国时期尚有保加尔语、可萨语等古代突厥语西支。由于西部古代突厥语很少被提及,人们往往将东部古代突厥语错认为是古代突厥语的全部。另外,突厥汗国灭亡后,继之兴起的其他突厥语部落的语言也属于古代突厥语,而使用回鹘字母完成的古代突厥语文献亦被称为回鹘语,但并不意味二者在语言学上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由于10世纪后,大部分古代突厥语文献均由回鹘人主导完成,即使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文字记录,也被文献作者或译者称为回鹘-突厥语。.

查看 突厥和古代突厥語

可突于

可突于(,《资治通鉴》作可突干),唐朝契丹将领。可突于为静析军副使骁勇,深得众心,契丹首领(松漠都督府都督)李娑固想除掉他。开元八年(720年),事情败露,可突于反攻李娑固,娑固投奔营州。营州都督许钦澹令薛泰率领骁勇五百人,又征奚王李大辅和娑固联合众讨伐可突于。官军不胜,娑固、大辅临阵被可突于所杀,薛泰被生擒。许钦澹移军西入榆关。可突于立李娑固的堂弟李郁于为主,遣使者向唐朝谢罪。唐玄宗册立郁于,令他承袭娑固官爵,赦免可突于之罪。 开元十年(722年),可突于入朝,唐玄宗拜可突于左羽林将军,唐玄宗带着可突于一起驾幸并州。开元十一年(723年),郁于病死,其弟李吐于袭爵。吐于与可突于相猜忌。开元十三年(725年),李吐于携燕郡公主投奔唐朝内地,可突于立李尽忠的弟弟李邵固为主。李邵固派遣可突于入朝,贡献方物,中书侍郎李元纮不礼遇他,可突于不高兴地回去了。开元十八年(730年),可突于杀李邵固,立遥辇屈列为王,率部落并裹胁奚族投降突厥。 开元二十年(732年),命礼部尚书信安王李祎为行军副大总管,领众与幽州长史赵含章出塞大破契丹,俘获甚众,可突于逃跑,奚族投降。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可突于又来犯边,幽州长史薛楚玉、副总管郭英杰、吴克勤、乌知义、罗守忠率一万骑兵和奚族攻击,战于渝关都山之下。可突于引来突厥兵,奚人害怕,临阵脱逃。郭英杰、吴克勤阵亡,属下六千人被杀。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六月,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张守珪进逼可突于,可突于先是诈降,然后又想投奔突厥。十二月,张守圭派遣管记王悔和契丹衙官李过折联络,李过折夜斩可突于、屈烈数十人,归降唐朝。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正月,可突于的首级传至东都。可突于余党泥礼弑杀李过折和他的儿子,屠灭其家,泥礼拥立遥辇氏迪辇组--为阻午可汗(唐名李怀秀)。.

查看 突厥和可突于

可汗

可汗((叶音);古突厥語:𐰴𐰍𐰣 ;;z;高句麗語:皆,key)或大汗,又譯為可寒、合罕,通黑汗,統治者頭銜,為部落最高領袖或皇帝之意,廣泛使用於蒙古與中亞地區。古代北亚遊牧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皆称可汗或大汗。.

查看 突厥和可汗

可敦

可敦(),是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女性的头衔,初为可孙,最早见于《南齐书》,指北魏皇后,一般认为源自1世纪至3世纪的鲜卑部落,柔然亦有此称呼。与可汗一样用在统治者身上。可敦常作為君主配偶的稱號。蒙古时代又译作哈屯。在奥斯曼帝国,其境内以可敦来称呼苏丹的母亲、女儿、及后妃,这一用法在16世纪之后被“苏丹”代替。但之后可敦仍被用作对女性的敬称。 但有趣的是,这头衔被中东学者,如《伊斯兰百科全书》,认为与答剌罕一样來自布哈拉的粟特人,只是被突厥人採用后大家以为是突厥发明的。.

查看 突厥和可敦

史姓

史姓是漢族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3位。.

查看 突厥和史姓

史宁

史宁(),字永和,建康郡表氏县(今甘肃高台县)人,西魏丞相宇文泰的手下大将,曾与突厥木杆可汗联合南征吐谷浑。.

查看 突厥和史宁

史万宝

史万宝,隋唐之际京兆杜陵(今西安)人。隋朝名将史万岁之弟。唐朝初期的第二等佐命功臣,封爵原国公,死后谥号肃。.

查看 突厥和史万宝

史萬歲

史萬歲(),京兆杜陵人,隋朝軍事家,,祖父史归,北魏原州刺史、灵武郡公。父親是史靜,曾經擔任北周的泾州总管、原兰河渭等六州刺史,封太平县公,家族世代為將。他有一個兒子叫史懷義。.

查看 突厥和史萬歲

史朝義

史朝義(),突厥族人,生於寧夷郡,是安史之亂的領導者之一,史思明長子。.

查看 突厥和史朝義

史思明

史思明()为突厥或昭武九姓的粟特人,初名窣幹。其貌不揚,懂六種蕃語。與安祿山既是同鄉,也是同岁,受安祿山提拔擔任平盧節度使,後一起發動安史之亂。安祿山死後,殺死其子安慶緒,稱燕昭武帝。史思明與安祿山被胡人尊称为“二圣”,加上祿山之子安慶緒,思明之子史朝義,被稱為安史四聖。 祿山長於政治、不知軍事,思明長於軍事,安祿山招得史思明,也是促成安祿山更增信心決定反叛的主因之一。.

查看 突厥和史思明

叶尼塞吉尔吉斯人

叶尼塞吉尔吉斯人是叶尼塞河上游与米努辛斯克南部最早期居民。最早臣服于匈奴,夹于呼揭和丁零部落之间,位于呼揭以东、丁零以西,从六世纪开始先后被突厥、薛延陀、燕然都護府与回纥统治。他们可能是吉尔吉斯族与哈卡斯人、阿爾泰人始祖。最早出现于《史记》与《汉书》,可以肯定在公元前3世纪就活动于丁零以西的叶尼塞河上游,古称剑河。该族与今天柯尔克孜族的关系仍未有共识,但可以知道叶尼塞吉尔吉斯人至少在公元六世纪开始就操突厥语,而柯尔克孜族也操同一语系。.

查看 突厥和叶尼塞吉尔吉斯人

叶护

叶护(古突厥文:𐰖𐰉𐰍𐰆 yabγu)是古代突厥、回纥等民族的官名。地位仅次于可汗。世袭,由可汗的子弟或宗族中的强者担任,被派往臣服部落出任首领。一般认为源自中亚地区游牧民族月氏与烏孙的官名-“翖侯”。翖侯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赵信者,故胡小王,降汉,汉封为翖侯。”大月氏西迁阿姆河流域后,曾设五部翖侯,分治各地。葛逻禄与烏古斯人头人叫叶护。.

查看 突厥和叶护

受降城

受降城,唐时亦称河外三城,汉朝初以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建,至唐朝时因后突厥汗国的兴起,成为黄河外侧驻防城群体,汉及三受降城皆筑于北纬40度线以北的河套北岸及漠南草原。王胜明等,汉语大词典等误释受降城辨正,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04期。.

查看 突厥和受降城

后突厥汗国

后突厥汗国(682年~745年),是东突厥灭亡半个世纪后突厥阿史那家族在蒙古高原重新建立的政权,被视为东突厥之复国,直到8世纪为回纥所灭。.

查看 突厥和后突厥汗国

名驹

古骏马有飞兔、腰褭『要袅、骠褭(niao)』。.

查看 突厥和名驹

吐万绪

吐万绪(),字长绪,隋朝鲜卑族大将。.

查看 突厥和吐万绪

吐魯番文書

吐鲁番文书,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古墓葬区以及一些古城、洞窟遗址出土的纸质写本文书。文书属于东晋十六国到元代时期,主要是汉文,其次是古粟特文、突厥、回鹘、吐蕃文字等。汉文文书2700多件,最早的汉文文书记年是西晋泰始九年(273年),最晚的是唐大历十三年(778年)。吐鲁番文书主要是从1959年到1975年,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和哈拉合平两地的古墓中发现的,中国考古学者黄文弼对吐鲁番文书的发掘贡献很大。.

查看 突厥和吐魯番文書

吐鲁番市

吐鲁番市(维吾尔文:تۇرپان شەھىرى,拉丁维文:Turpan Shehiri)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的地級市,位於新疆東部,地处天山东部山间盆地。吐鲁番,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回回館譯語》中称土魯番。.

查看 突厥和吐鲁番市

吐迷度

吐迷度(),是唐太宗时期的回纥首领,药罗葛氏。 原为菩萨属下胡屋(禄)俟利发。贞观十七年(643年),背叛薛延陀投靠唐朝,646年,联合唐朝大破多弥可汗,击灭了薛延陀汗国,唐太宗遣使至回纥褒奖其功,十二月吐迷度到长安朝见唐太宗。647年,唐朝以其辖地置瀚海都督府,封吐迷度为都督、怀化大将军,然而當時吐迷度已恃强自称可汗,並依照突厥制度设置官制。648年,其侄乌纥与其妻通奸,叛归车鼻可汗,乌纥与车鼻可汗袭杀吐迷度。唐太宗派燕然都护李素立、燕然副都护元礼臣诱杀乌纥,再遣兵部尚书崔敦礼抚慰回纥,追赠左卫大将军,擢其子婆闰为左骁卫大将军,袭封瀚海都督。 Category:回鹘可汗 1 Category:唐朝追赠左卫大将军 Category:唐朝被杀害人物.

查看 突厥和吐迷度

同羅

同罗是铁勒人的一个部落。在突厥語中有豹的意思。唐代在突厥人的打击下逐渐分裂,其中部分同罗部众逐渐迁入内地,在安史之乱时期同罗部是安禄山叛军的一部分。 T同.

查看 突厥和同羅

合赞算端

合赞算端(Qazan Khan ibn Yasaur,),算端就是苏丹的意思,察合台汗国第23代可汗,察合台汗秃里帖木儿的曾孙,牙撒吾儿之子。其都城在卡尔施,他致力于镇压河中地区的突厥贵族。突厥贵族异密加兹罕曾经拥立合赞,现在他是合赞的首要敌人。据说合赞在战争中射瞎加兹罕一只眼,合赞掉以轻心,回卡尔施过冬。加兹罕反击,杀死合赞。加兹罕在河中地区拥立新汗。从此,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查看 突厥和合赞算端

吉尔吉斯斯坦

--共和國(Кыргыз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Kyrgyz Respublikasy;Киргиз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Kirgizskaya Respublika),通稱--(Кыргызстан,Kyrgyzstan;Киргизия,Kirgiziya),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北边与哈薩克斯坦相接,西边则为烏茲別克斯坦,西南为塔吉克斯坦,东边紧邻中國。比什凱克是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作为中亚古国,吉尔吉斯斯坦历史达两千年,经历各种王朝与文化。因其被山峦环绕而相对孤立,吉尔吉斯文化得以较好传承;又因地理位置,吉尔吉斯斯坦处于多个文化交汇点。尽管众多部落族群在吉尔吉斯斯坦居住已久,但时有外来势力入侵统治。直至1991年從原蘇聯獨立后,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政治体制为单一制和议会制。吉尔吉斯至今仍时有民族冲突、叛乱以及经济问题。现为独联体、欧亚经济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同时也是上海合作組織、伊斯兰合作组织、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成员国。 吉尔吉斯人口570萬。主體民族為吉爾吉斯族,其余为乌兹别克族和俄罗斯族等民族。吉尔吉斯语为国语,而在一世纪的俄罗斯化政策影响下俄语仍使用较广而作为官方语言。64%人口为无宗派穆斯林。除突厥文化外,吉尔吉斯文化还容纳和受到了蒙古、波斯和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查看 突厥和吉尔吉斯斯坦

吉蘭省

吉蘭省(波斯語:گیلان)是伊朗三十個省份之一。面積13,952平方公里,在所有省份中排行第29。人口約2,410,253(2005年數據);首府位於拉什特市。.

查看 突厥和吉蘭省

君士坦丁九世

君士坦丁九世(单独战斗者)(希腊语: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Θ' ο Μονομάχος,約),东罗马帝国皇帝(1042年-1055年在位)。 君士坦丁九世是帝都(君士坦丁堡)官僚贵族的代表。他的父亲狄奥多西是巴西尔二世皇帝与君士坦丁八世皇帝在位时的朝中重臣,后来因被怀疑卷入宫廷阴谋而失宠。但君士坦丁依靠与罗曼努斯三世皇帝的侄女的婚姻而再度踏上仕途,并受到当时在位的女皇佐伊的特殊青睐。佐伊的丈夫米海尔四世出于嫉妒将君士坦丁流放;但在米海尔死后,女皇很快将君士坦丁召回(1042年),并选择他为自己的丈夫和共治者。此举受到君士坦丁堡牧首阿历克塞一世的强烈反对,因为两人都是第三次结婚,但皇帝夫妇仍于6月11日举行婚礼(牧首本人缺席)。他们一起统治到1050年佐伊去世为止。 君士坦丁九世即位后马上驱逐了米海尔四世的所有亲信。新皇帝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封建贵族和军队的叛乱。由于受到情妇玛丽亚·斯科莱琳娜的谗言影响,君士坦丁九世解除了在意大利的拜占庭将领乔治·马尼亚克的职务,导致后者发动兵变(1042年),造成一场严重危机。马尼亚克宣布自己为皇帝并率军侵入巴尔干,但在与皇帝的军队战斗中伤重身亡,从而结束了这场叛乱。后来在1047年又发生了一场更严重的叛乱:君士坦丁九世的侄子、亚得里亚堡总督利奥·托尔尼基奥斯企图推翻他。托尔尼基奥斯得到了色雷斯封建主集团的支持,并试图进攻君士坦丁堡,但被击退,后来在另一次战斗中被俘。这次叛乱大大削弱了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防御力量,导致1048年佩切涅格人入侵该地区,并在此后5年多次进行劫掠,造成很大破坏。 突厥部族(主要是佩切涅格人和塞尔柱人)是君士坦丁九世在位时期最主要的外敌。佩切涅格人从北方骚扰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属地,而塞尔柱人则从东方侵袭帝国的小亚细亚领土。由于在1045年吞并了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小王国,拜占庭的疆域直接与塞尔柱人的国家接壤,双方于1046年第一次发生接触。1048年帝国与塞尔柱人在亚美尼亚发生冲突,但不久即缔结和约。在签订条约之后,君士坦丁九世愚蠢地解散了在亚美尼亚的驻军以节约国家开支,此举对后来帝国亚洲领土的丧失有深远影响。至于佩切涅格人,他们在1048年的入寇之后就对巴尔干造成持续威胁,而皇帝却寄希望于用外交手段和怀柔来缓和局势。结果佩切涅格人被允许居住在巴尔干附近地区,这就使得防御他们更加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君士坦丁九世曾企图获得匈牙利王国的援助。 在国内,君士坦丁九世希望通过讨好帝都贵族(宫廷官僚集团)和大土地所有者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幅减少了各省地主和基督教会应缴的税赋,并加速推进国内土地的封建化。在他执政时,各省的实际权力落入高等文官(大法官)的手中。 1054年发生了著名的东西教会大分裂。罗马教皇良九世和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海尔·凯鲁拉里乌斯互相开除了对方的教籍,此事被认为是天主教与东正教正式决裂的标志。君士坦丁九世企图介入此事,因为他需要利用教皇来共同对付诺曼人,后者对帝国在南意大利的领土形成了严重威胁;但他突然病倒并于下一年1月去世。佐伊的妹妹狄奥多拉被宣布为新的皇帝。 君士坦丁九世在位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拜占庭与罗斯进行了密切交往。1043年,基辅大公智者雅罗斯拉夫派其子弗拉基米尔·雅罗斯拉维奇率领一支舰队进攻君士坦丁堡;罗斯人的舰队被击败了,但却意外地促成了双方的联姻关系。1046年拜占庭与罗斯结盟,后来双方大体上保持友好。君士坦丁九世的女儿(一说为妹妹;一些文献认为其名为安纳斯塔西娅,另一些则认为为玛丽)与雅罗斯拉夫之子弗谢沃洛德·雅罗斯拉维奇(后来获得了大公公位)结婚。这对夫妇的儿子就是著名的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他继承了外祖父君士坦丁九世的外号“单独战斗者”(读音为“莫诺马赫”)。.

查看 突厥和君士坦丁九世

坎加利區

坎加利區(阿塞拜疆語:Kəngərli)是阿塞拜疆的一個區,位於該國納希切萬中西部,北鄰亞美尼亞,南隔阿拉克斯河與伊朗相望。面積約682平方公里,人口26,100人。首府吉夫拉格。 2004年成立。坎加利是1747至1829年間,統治以伊朗馬庫為中心的一個汗國的突厥部落的名字。 K.

查看 突厥和坎加利區

塞尔柱灰泥人像

塞尔柱灰泥人像是塞尔柱帝国于11至13世纪盛行的灰泥人像,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所以这些人像通常会被装饰以明亮色彩并镀金。.

查看 突厥和塞尔柱灰泥人像

塔剌思

塔剌思,元代又称塔剌寺,是6世纪至14世纪的中亚古城,14世纪毁于战火。中国唐代稱為怛邏斯、呾邏私等,为石国大镇,歷史上以中国與大食對戰的怛邏斯戰役著名。杜环《经行记》:“勃达岭北行千余里,至碎叶川。川东头有热海,又有碎叶城。其川西接石国,约长千余里;川中有异姓部落,有异姓突厥。其川西南头,有城名怛邏斯,石国大镇,即天宝十年,高仙芝兵败之地”。 玄奘往印度取经,曾路过此地;《大唐西域记》卷一记载:“素叶城西行四百余里至千泉……千泉西行百四五十里,至呾邏私城,城周八九里诸国商胡杂居也”。這裡既有景教教堂,也是世界境域志提及「休戰的突厥人」居住的地區,即是伊斯蘭化的突厥人居住區,是伊斯蘭教向東欽察草原傳播的一個據點。 1210年代,花剌子模與屈出律夾擊西遼,花剌子模在這裡打敗西遼將軍塔陽古,西遼國西方從此歸花剌子模。 1219年成吉思汗挥师攻打花拉子模,佔领塔剌思,从河中府迁移四百余人到塔剌思屯田,命耶律楚材管理此地。耶律楚材《西游录》作塔剌思:“有大河曰亦列,河之西有城曰虎司窝鲁朵即西辽之都也。又西数百里有塔剌思城”。 15世纪初,帖木儿帝国佔领这片土地,建立了新的城市养夷,塔剌思这个名字消失了。16世纪初哈萨克族进入此地区,古塔剌思城的土地被并入哈萨克汗国之中,沦为一个小的殖民点。 塔剌思古城遗址,在今何处学界在1936年前,因未有考古发掘的物证未有定论:.

查看 突厥和塔剌思

塔拉兹

塔拉兹(,Taraz)是近十年起的地名,1997年前稱江布爾 (),至1938年称为米尔卓扬,1936年前称奧利埃-阿塔(神圣长老) (),现在是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首府。位於該國南部塔拉斯河畔,鄰近吉爾吉斯斯坦。1999年人口330,100人。這地方,據說是北匈奴的郅支單于強迫康居人用了兩年時間在塔拉斯河附近建設。不久之后,西汉军队在此大破匈奴军,击杀郅支单于。 唐代稱為怛邏斯,为石国大镇,歷史上以與大食對戰的怛邏斯戰役著名。杜环《经行记》: 玄奘往印度取经,曾路过此地;《大唐西域记》卷一记载: 1210年代,花剌子模與屈出律夾擊西遼,花剌子模在這裡打敗西遼將軍塔陽古,西遼國西方從此歸花剌子模。 元代称为塔剌思。1219年成吉思汗挥师攻打花拉子模,佔领塔剌思,从河中府迁移四百余人到塔剌思屯田,命耶律楚材管理此地。 在16世纪由于哈萨克汗国与乌兹别克汗国之间的战乱和不断易主,城池也逐渐坍塌只保留了一些房屋和陵墓。18世纪初期落入准噶尔人手中。18世纪末回到哈萨克汗国管辖,19世纪初随哈萨克大玉兹并入沙俄。.

查看 突厥和塔拉兹

墳塚假說

坟塚假说(英语:Kurgan hypothesis;其中kurgan源自俄语курган,意为“坟冢”,可溯源自更早的突厥语言)是有关印欧起源问题的假说之一,该假说认为印欧人起源於“坟塚文化”,即东欧大草原上亚姆纳文化(意为“坑墓文化”)及其前身这一考古文化。坟塚假说是最为广泛接受的有关印欧起源的模型,与之相对的一个模型是主張将印欧语民的原住地定为小亚细亚的“安纳托利亚假说”(Anatolian hypothesis),很多印欧文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的立场。 坟塚假说最早是由玛利亚·金布塔斯在1950年代提出的,她将“坟塚文化”定义为四个连续时段的统称,其中最早的阶段“坟塚甲”包含红铜时代(公元前四千年,在第聂伯河、伏尔加河地区的萨马拉文化与塞罗格拉佐沃文化)。这些文化由游牧民族所建立,此假说认为他们在前3000年左右在东欧大草原扩张活动范围并进入东欧。.

查看 突厥和墳塚假說

大乘無量壽經

大乘无量寿经,全一卷,译者佚名。此经载于《大正藏》第十九册,与宋朝法天翻译的《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是同本异译。本经叙述了上方無量功德聚世界中無量智決定王如來,宣称只要闻其名号,念诵供奉十五句陀罗尼,就能“復得延年。滿足百歲”,死后可以往生“無量福智世界無量壽淨土”。 此经流行于唐代西北地区,有梵、藏、于阗、回鹘、突厥译本,由于本经主旨宣称有增寿功效,因此特别受吐蕃人尊奉。是当时举行佛事时必念诵、抄写的佛经。敦煌曾发现大量此经藏文写本。据统计敦煌出土的该经写本,汉文写本有889部,藏文写本有657部。 此经的于阗文译本是1910年史坦因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于1912年刊行。1916年,德国学者瓦理瑟(M。 Walleser)对本经的梵藏汉三种版本进行对比研究,并德译全经,出版刊行。 近代法尊法师曾经将此经从藏文重新译出,名为《佛说圣者无量寿智大乘陀罗尼经》。 Category:密教部.

查看 突厥和大乘無量壽經

大义公主

大义公主,宇文氏,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原封千金公主。才貌双全,出嫁突厥沙钵略可汗。北周灭亡后,隋文帝杨坚为了通过千金公主笼络突厥,赐公主杨姓,编入杨家宗谱,改封“大义公主”。589年,隋灭南陈后,隋文帝将陈后主宫中一架屏风赐与大义公主。大义公主由此联想北周王朝写下伤感诗篇: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隋文帝得知后,担心大义公主会带来麻烦,就一心想将她致死。在突厥首领染干求婚之时,隋文帝让裴矩告知如果他能杀死大义公主就同意将隋朝公主婿配给他。597年,染干杀死大义公主后,隋文帝按事先的约定将安义公主嫁给染干。.

查看 突厥和大义公主

大呼罗珊

大呼罗珊(خراسان),中亚历史上的一个地区,大概包括今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和土库曼斯坦大部、塔吉克斯坦全部、乌兹别克斯坦东半部的吉尔吉斯斯坦小部分各一部分地区。历史上领土范围变化很大,曾经受到过波斯、古希腊、帕提亚、月氏、白匈奴、阿拉伯、粟特、塔吉克、突厥、花拉子模、蒙古、阿富汗等的统治。《回回館譯語》中称虎剌桑。.

查看 突厥和大呼罗珊

大唐雙龍傳

《大唐雙龍傳》是黃易所著的一部融和歷史、軍事、玄幻的武俠小說。本篇以隋末唐初為背景,用宏大的歷史企圖,來翻轉顛覆隋末唐初的史觀敘述;用武俠小說承載歷史演義與英雄傳奇的交會融合,全套書共500餘萬字,曾被改編成電視劇、漫畫和遊戲等。其續作為《日月當空》。 《大唐雙龍傳》自1996年開始連載,2001年完結,平均單月一本,香港由黃易出版社出版,台灣則由萬象出版社出版(一至五十九冊),2000年因萬象出版社積欠稿費,六十至六十三冊由香港直接發出至台灣出售,均63卷;後經黃易本人修訂,香港由黃易出版社發行修訂珍藏版,台灣由時報出版發行修訂版,兩者皆20卷。中国大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於2010年發行10卷套裝版。 書中包含了軍事、歷史、天文、建築、醫術、科學、宗教、宇宙奧秘、藝術美學等中國幾千年文化智慧的精髓,其中更有對生命哲學的省思,裏面所呈顯的生命選擇與心靈成長特質與其他武俠作品大不相同,是中國古典文化知識與武俠的融合。.

查看 突厥和大唐雙龍傳

大祚荣

渤海高王()諱大祚荣,是渤海国的開國之主,在位期从698年至719年。.

查看 突厥和大祚荣

大贺咄罗

大贺咄罗,是契丹大贺氏早期的酋长,生活在唐朝初年。武德二年(619年),进攻唐朝幽州总管罗艺控制下的平州。武德六年(623年),咄罗遣使到长安,给唐高祖进贡名马、丰貂。但咄罗的政治立场还是趋向于突厥颉利可汗。他之后,大贺摩会继立。.

查看 突厥和大贺咄罗

大贺氏

大贺氏为契丹的一支,是契丹最早的部落联盟的核心氏族。契丹八部在唐初形成部落联盟,其历任联盟首领均在大贺氏贵族中选举产生。大贺氏部落联盟共延续百余年,直至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被遥辇氏取代。.

查看 突厥和大贺氏

大贺摩会

大贺摩会,是契丹大贺氏早期的酋长,生活在唐朝初年。贞观二年(628年),摩会率其部落降唐。突厥颉利可汗遣使到长安,请以突厥扶植的割据势力梁师都来换契丹,唐太宗说:“契丹、突厥,本不是一族,今契丹来降我,突厥为什么索要?梁师都本中国人,据我州城,突厥无故接纳他,我军去讨伐,突厥便来救援。按计划,他不久自当擒灭,不能以契丹换他。”。.

查看 突厥和大贺摩会

大明宫词

《大明宫词》是中国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编剧为郑重、王要,导演为李少红、曾念平,主演归亚蕾、陈红、赵文瑄、申军谊、周迅、贾妮、傅彪,由北京冠华荣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北京荣信达影视艺术中心、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发行。.

查看 突厥和大明宫词

天可汗

天可汗(汉语拼音:Tiān Kèhán;古突厥文:𐱅𐰭𐰼𐰃𐰴𐰍𐰣,拉丁转写:Tengri Qaghan),又譯為天至尊、登里可汗、登利可汗、騰格里汗,可汗的尊稱之一。是初唐时期中國皇帝在东、西突厥和葱岭以西外交上的一种称号。其地位在游牧民族当中比隋文帝的圣人可汗还高,“天”(Tengri,騰格里)在突厥语里具有很高尚、有权力的含义,其后吐火罗叶护也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在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也被回纥人称为“天可汗”。.

查看 突厥和天可汗

天宝 (唐朝)

天寶(742年正月—756年七月)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個年号,共计15年。天寶與開元兩個年號可以合稱為開天。 天寶三年正月朔改“年”为“载”。.

查看 突厥和天宝 (唐朝)

太仆寺旗

太仆寺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內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是錫林郭勒盟下辖的一个旗(旗为中国内蒙古地区特指一个行政区域的称谓,与县平级)。 全旗人口21万;其中农牧民人口16.7万,占总人口的80%;蒙古族人口6219人,占总人口的3%。.

查看 突厥和太仆寺旗

太穆皇后

太穆皇后(),窦氏,京兆郡始平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北周上柱国、神武郡公窦毅与襄阳公主之女,唐高祖李渊夫人。.

查看 突厥和太穆皇后

处罗

是下列突厥可汗的名字:.

查看 突厥和处罗

奥尔内克遗址

奥尔内克(Өрнек)是公元8至12世纪的一座中亚城市,是塔拉斯河流域的重要贸易城市。现遗址位于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该城作为突厥部落兴起,后发展为丝绸之路上的城市。奥尔内克城的中央为四边形的地形,31座塔坐落在四周。在中央地带发现了中世纪的清真寺。.

查看 突厥和奥尔内克遗址

奥丽加

圣奥丽加(俄语:Св.

查看 突厥和奥丽加

奥斯曼二世

奥斯曼二世()是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自1618年至逝世期間在位。 奥斯曼是艾哈邁德一世及其妻Mahfiruze Hatice之子。他自小得母親關心教育,後來成為一位有名的詩人,並通曉多種語言,包括阿拉伯語、波斯語、希臘語、拉丁語及意大利語。他在14歲時因為一場政變而登基。雖然年紀尚小,奧斯曼顯示了作為一國之君的能力。他與波斯薩非王朝簽訂和約,結束奧斯曼-薩非戰爭 (1603年-1618年)。然後他在1620年親自領軍入侵波蘭,在楚措拉戰役中獲勝。由於1621年的戰事失利,波蘭蓋特曼揚·卡羅爾·霍德凱維奇在霍滕戰役(1621年)成功抵擋奧斯曼軍的多次猛攻,奥斯曼二世被逼與波蘭簽訂和約。他在羞辱中返--首都,認為「新軍」的怯懦及官員的無能是今次失利的原因。 奥斯曼二世大概是首位察覺到作為蘇丹親衛軍的新軍對帝國的現代化弊多於利,並且打算著手處理這個問題的奧斯曼蘇丹。他關閉了新軍的咖啡店,那些地方是醞釀反蘇丹陰謀的人的聚會處。他打算籌建一支效忠於自己的新部隊,由安那托利亞、敘利亞及埃及等地的突厥裔人組成。此舉引致新軍發動政變,拘禁了奧斯曼二世,其後派人用弓弦勒死他。前任蘇丹穆斯塔法一世被擁立復位。 奧斯曼是一位十分進取的蘇丹,卻欠缺一群有能力及決心的官員幫助他推行改革,以致被趕下台。他作為一個統治者來說,擁有敏銳的觸覺,而且充滿活力。跟他之後的大多數繼承人比較,他是較為賢明的一位君主。他作為政治家的最大失誤也許是他過早試行過多的事。 Category:奥斯曼帝国苏丹.

查看 突厥和奥斯曼二世

姊嫁物語

《姊嫁物語》(乙嫁語り)是日本漫畫家森薰的漫畫作品,在Enterbrain所發行的《Fellows!》創刊號(2008年10月)上開始連載。中文繁體版由台灣角川發行。 在讀賣新聞社主辦的SUGOI JAPAN Award 2015「最想向海外介紹的日本流行文化」評選中獲得漫畫部門第8名。.

查看 突厥和姊嫁物語

威州 (辽宁)

威州,唐朝时设置的羁縻州。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唐不久,改隋朝遼東郡為辽州,下轄威化縣(燕支城、通定鎮,今遼寧省新民市高檯子鄉吉祥堡)。武德二年(619年),契丹内稽部附唐,在辽州安顿,为开唐纳契丹建州之先。初置辽州总管府,授首领孙敖曹为辽州总管,武德七年(624年)遼州总管府改為遼州都督府,自燕支城徙寄治营州城内(治今辽宁省朝阳市)。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改為羈縻州,治所在威化县(今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狼山)。 貞觀十年(636年)以突厥烏突汗達干部落設置威州,治來遠縣(治今辽宁省綏中縣前衛鄉)。唐高宗咸亨年間改為瑞州。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陷营州,南迁辽州,寄治于良乡县石窟堡(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六十里)。神功元年(697年)辽州改名威州,为羁縻州,属幽州都督府。安史之亂後廢除。.

查看 突厥和威州 (辽宁)

娑葛

娑葛,唐朝时期突厥别部突骑施汗国的第一任可汗。 父亲乌质勒,与安西大都护郭元振商谈时,受风寒病死。娑葛要杀郭元振为父亲报仇,但是郭元振亲自吊孝,获得了娑葛的理解。神龙二年(706年)十二月廿八,唐中宗命娑葛袭封嗢鹿州都督、怀德王。乌质勒部将闕啜忠節不服,与娑葛互相攻击,忠節不能抵抗,郭元振请朝廷命忠節入朝宿卫。在播仙城安西经略使周以悌劝说忠節,结交宰相宗楚客、纪处讷,安西兵联合吐蕃,郭虔瓘联合拔汗那,攻打娑葛,以阿史那献统治西突厥十姓。忠節便向宗楚客上书,宗楚客等就这么办了。郭元振上书请制止,说吐蕃和拔汗那有野心,而阿史那献没有威望,不能靠他们消灭突骑施。宗楚客不听,以御史中丞馮嘉賓持節安撫忠節,侍御史呂守素處置四鎮,以將軍牛師獎為安西副都護,發甘、涼以西兵,联合吐蕃,討娑葛。娑葛与弟弟遮努领军二万,攻龟兹、拨换(今新疆阿克苏)、疏勒、焉耆,迎战唐军。郭元振在疏勒不敢出兵,景龙二年(708年),娑葛生擒忠节,杀死馮嘉賓、呂守素,十一月初二,娑葛自立为可汗。二十五日,娑葛在火烧城打败牛師獎,攻克安西都护府的驻地龟兹。上表唐中宗,求宗楚客的人头。宗楚客以阿史那献为十姓可汗,周以悌代替郭元振,大军集结在焉耆,对抗突骑施。娑葛写信向郭元振表明心迹,郭元振将娑葛的信承奏朝廷。宗楚客以为郭元振通敌,想问罪于他。郭元振派儿子郭鸿上奏皇帝。唐中宗把周以悌流放白州,郭元振仍然驻守安西,赦免娑葛,册封他为十四姓可汗。第二年七月廿六,娑葛归降,被赐名守忠,为钦化可汗。之后,后突厥可汗默啜西征,娑葛的弟弟遮努因为怨恨哥哥部众比自己多,便投靠默啜为向导,攻打娑葛,默啜擒获娑葛後,将他兄弟二人全部杀死。突骑施部落臣服于后突厥,由娑葛部下黑姓苏禄统辖。.

查看 突厥和娑葛

婴阳王

婴阳王(),名元,是高句丽第26任君主,590-618年在位。平原王的长子。婴阳王以在612年的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中成功抵挡隋炀帝百万大军的进攻而闻名。《三国史记》称婴阳王“风神俊爽,以济世安民自任。”.

查看 突厥和婴阳王

孟加拉國佛教

佛教,是孟加拉國第三大宗教,大約佔全國人口0.7%,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65%佛教徒是集中在吉大港山區的藏缅語族地區,而35%的人口是在吉大港古孟加拉語巴魯阿社區。佛教團體也分布在不同的城市,特別是吉大港和達卡。.

查看 突厥和孟加拉國佛教

孟加拉蘇丹國

孟加拉蘇丹國,是指中世紀五個在孟加拉半獨立王朝。首先是蘇丹法赫爾丁·穆巴拉克·沙阿,1338年從德里蘇丹國獨立和自封蘇丹。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中,來自突厥,孟加拉,阿拉伯,阿比西尼亞和阿富汗起源的統治者將統治蘇丹國。 蘇丹國在十六世纪初垮台,並於1576年被吸收到莫臥兒帝國。.

查看 突厥和孟加拉蘇丹國

宁朔州都督府

宁朔州都督府,唐羁縻都督府。 以回纥部族置,始建年代及地域无考。永淳、垂拱时突厥、铁勒相继叛唐后,侨治夏州朔方县(今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子)界,属夏州都督府。 Category:都督府 Category:陕西古代行政区划 Category:榆林行政区划史.

查看 突厥和宁朔州都督府

宝藏王

宝藏王(),讳藏(장)或宝藏(보장),是高句丽第28任君主,642年-668年在位。平原王高阳成之孙,荣留王之侄,太陽王之子。642年,渊盖苏文发动军变杀死荣留王后,立高藏为高句丽的国王。在其在位的大多数期间,宝藏王是渊盖苏文摄政的军事政权的傀儡。.

查看 突厥和宝藏王

室点密

室点密(古突厥語:𐰃𐰾𐱅𐰢𐰃𐰴𐰍𐰣,拉丁轉寫:İstemi Ķaġan,),亦作室点蜜、瑟帝米,阿史那氏,突厥大汗土门之弟,木杆可汗的叔父,阿史那吐务之子。 早年号莫贺咄叶护(仅次于可汗的称号),在阿尔泰山一带游牧。552年,其兄土门率突厥主力东征,灭亡柔然,室点密留守故地,向南臣服了高昌。 约在556年左右,室点密率领约西突厥以及铁勒等族10万部众开始西征。他首先同波斯萨珊王朝的库思老一世结盟,共同攻打西域霸主厌哒。到558年左右,突厥和波斯两国军队在阿姆河会师,并以此河为界瓜分了厌哒的领地。不久,室点密又击败了柔然残部阿瓦尔人,将其逐往伏尔加河一带,并派军追击。因此功绩,室点密被封为西部可汗,名义上受东部总可汗的管辖,实际上取得了独立地位。 567年,室点密派遣粟特使者馬里亚克前往波斯和东罗马帝国,要求控制丝绸贸易,波斯国王库斯老一世拒绝,而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虽然表示并不需要丝绸,但是却愿意同突厥联盟对抗波斯。之后,在室点密的进击下,西突厥的势力越过阿姆河,囊括了今阿富汗一带。突厥同东罗马的同盟关系一直持续到576年,方才由于东罗马提比留斯二世收留阿瓦尔人而破裂。馬里亚克告诉皇帝,其国分为四部,但统治全国之权为西扎布鲁一人独揽.

查看 突厥和室点密

室韦

室韦,也称失韦,是指中国隋唐史籍上的一个分布于今大兴安岭与小兴安岭之间的一群古代部落的泛称。他們與居住在他們南方的契丹人有緊密的親緣關係。其首領稱作「乞引莫賀咄」,曾於北齊時與中國接觸,隨後不定時向中國納貢。唐朝時為突厥附屬,突厥被回紇取代後便漸漸解體,至黠戛斯控制北漠至契丹時便融入了其他民族。.

查看 突厥和室韦

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字仁人,雍州长安人。隋唐时期官员、驸马、许国皇帝宇文化及的弟弟,唐高祖、唐太宗时期的宰相。.

查看 突厥和宇文士及

宇文弼

宇文弼(?—607年),字公輔,南北朝末期至隋朝初年人物,河南洛陽人。博學多通,北周時奉詔修定《五禮》,隋初先後任刑部尚書、禮部尚書。大業三年(607年)七月隋煬帝至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楊廣命人制一可容納三千人的大帳蓬,招待突厥啟民可汗。宇文弼私下跟高熲說:“天元之侈,以今方之,不亦甚乎?”又說:“長城之役,幸非急務。”被人告發,以“誹謗朝政罪”與賀若弼、高熲同時被處死。 Category:南北朝人 Category:隋朝政治人物 Category:607年逝世 Category:隋朝被處決者 弼.

查看 突厥和宇文弼

宇文忻

宇文忻(),表字仲乐,北周、隋朝大臣,北周许国公宇文贵的儿子。 宇文忻幼年敏慧,善骑射。曾从齐王宇文宪北征突厥,因功赐爵兴固县公。与韦孝宽一起镇守玉壁,进爵化政郡公。576年,跟随周武帝攻下北齐的晋州、并州。北齐灭亡,进位大将军。又在吕梁击败南陈。进位柱国,任豫州总管。580年,杨坚掌权,以宇文忻为行军总管,在邺城击破尉迟迥,以功封英国公。参决军国大事。隋朝建立,宇文忻出力很多。585年,任右领军大将军,改封杞国公。他通兵法,善于驾驭军马,深得六军推服,为隋文帝猜忌,去职。586年,与梁士彦等同谋起兵谋反,事情败露,被杀。弟弟为大建筑家宇文恺。宇文忻有子宇文运,唐朝右领左右将军、上柱国、义清县开国公。宇文运子宇文怀俭,唐外府寺丞。宇文怀俭女嫁河东柳尚远。.

查看 突厥和宇文忻

宇文神举

宇文神举(),北周軍人,祖籍代郡武川,宇文泰族子。 宇文顯和之子,北魏镇遠将軍、兖州刺史、安吉县侯宇文金殿之孙。宇文顯和在554年去世,宇文神举少孤,起家中侍上士,袭封长广县公。周武帝继位,为宫伯中大夫,封清河郡公。参与除掉宇文护,为熊州刺史。随周武帝东征北齐,任并州刺史。任上励精图治,示以威恩。为并州总管。领军讨突厥,破稽胡,威名大振。周宣帝继位,将他赐死。其弟宇文庆。其子宇文同,位儀同大将軍。另一子宇文谊,隋文帝挽郎,唐朝益州青城瀛州、清苑二县令。宇文谊子唐朝同州长史宇文珽。.

查看 突厥和宇文神举

宇文纯

惑王宇文纯(),字堙智突,周文帝宇文泰的第九子。 武成初年,封陈国公,食邑万户。保定年间,拜岐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出使突厥迎阿史那皇后,拜大将军,进位柱国。出为秦州总管,转陕州总管,督鴈门公田弘攻克北齐宜阳等九城。建德三年(574年),进爵为陈王。四年(575年),东伐北齐,宇文纯为前一军总管。因周武帝寝疾,班师。五年(576年),再东伐北齐,宇文纯为前一军总管。率步军二万守千里径。平并州,进位上柱国,拜并州总管。宣政元年(578年),进雍州牧,迁太傅。大象元年(579年)五月,下诏以济南郡食邑万户给宇文纯,宇文纯出就国。二年(580年),朝京师。与其子世子宇文谦、扈公宇文让、宇文议为大丞相杨坚所害,国除。.

查看 突厥和宇文纯

宇文歆

宇文歆(),一作宇文欣,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北周大将军、小冢宰、广陵郡公宇文孝伯之子《元和姓纂·卷六·214》:拔南瑰,后魏大司徒,居武川,生中山、普陵。中山,内史,太官、顺阳公,生逗颓。孙永,生深,安化公、周京兆司会、中大夫,生孝伯、明达。孝伯,少冢宰,生歆、元瑜、白泽。歆,右卫将军;生思纯,州刺史。,隋朝、唐朝官员。.

查看 突厥和宇文歆

宇文泰

宇文泰(),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鲜卑宇文部后裔,漢化鮮卑人,北朝西魏權臣,也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掌權22年。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帝。.

查看 突厥和宇文泰

宇文招

宇文招(),字豆卢突,赵僭王(一作赵平王),周文帝宇文泰的第七子。.

查看 突厥和宇文招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皇室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反唐戰爭的發起者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亦稱天寶之亂。.

查看 突厥和安史之亂

安义公主

安义公主,隋文帝时宗室女,隋朝和亲公主。 据《隋书》记载,由于隋文帝担心大义公主会惹患,一心想将她致死。在突厥首领染干求婚之时,隋文帝让裴矩告知如果他能杀死大义公主就同意将隋朝公主婿配给他。 597年, 突厥首领染干杀死大义公主后,隋文帝按事先的约定将安义公主嫁给染干。.

查看 突厥和安义公主

安兴贵

安兴贵(),凉州姑臧县(在今甘肃省武威市)人,初唐功臣。.

查看 突厥和安兴贵

安祿山

安祿山(),本姓康《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上,名軋犖山,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母阿史德氏《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父为昭武九姓的粟特人,母为突厥巫師,信仰祆教荣新江《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第三届中国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臺北,1997。安祿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人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聖武。.

查看 突厥和安祿山

安西大都护府

安西大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连至波斯,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自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起,到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止,共存在约150年。 安史之乱前,安西都护府和大都护府三易其名,其中640-658年、667-685年、689-691年为都护府,共约38年;658-667年、686-689年、693-752年为大都护府,共约71年。安史之乱后,765-778年为都护府,781年后又名为大都护府,至790年左右陷落为止。.

查看 突厥和安西大都护府

宋金刚

宋金刚(),中国隋末民變首领。上谷(现河北省)人。 在上谷地区聚众反叛,之后,為竇建德所敗,率殘部投靠山西的刘武周,受封宋王,屢戰皆捷。南下与李世民交战,就是歷史有名的柏壁之戰,战败后與百餘騎兵逃亡到突厥,謀走上谷,突厥追獲,后被腰斬杀害。.

查看 突厥和宋金刚

宋慶禮

宋慶禮(),洺州永年县(今河北省永年东南)人。唐朝官员。 精通经书被举荐(明经),授卫县尉。武则天时,诏令侍御史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任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元年間,累迁贝州(今河北南宫东南)刺史,仍为河北支度营田使,“曾开屯田八十余所”。开元七年逝世,追赠工部尚书。.

查看 突厥和宋慶禮

察合台

察合台(;約1183年—1241年),又作察阿歹、察哈台、察合带、茶合带、察干岱等。是察合台汗国的建立者;成吉思汗的次子。 蒙古初兴时,他曾參加圍攻訛答剌与玉龙傑赤之戰。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他反对长兄术赤为汗位继承人,请以弟窝阔台为嗣;太宗窝阔台即位时,他为诸王之长;太宗每遇到军国大事,都和他商议。 他的封地包括今日的中亞河中地區及新疆西部,相當於西遼的版圖,后称察合台汗國。這個汗國也是一個蒙古人在突厥文化領土的國家。成吉思汗命他管理札萨(成吉思汗法典)。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阿力麻里附近的虎牙思。.

查看 突厥和察合台

察合台突厥文

察合台突厥文,也在与其他同是突厥语的语言相提并论时省略『突厥』二字,作察哈台文、查加泰文(察合台突厥文جغتای تورکی - Čaġātāy Türkī; 維吾爾語: چاغاتاي Chaghatay; 烏茲別克語: ﭼﯩﻐﻪتاي Chig'atoy),或『纳瓦依的语言』是在15世纪至19世纪间中亞突厥斯坦地區的突厥民族的共同书面语,与其相对应的是通行于突厥斯坦以西至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奥斯曼突厥语。察合台語是哈卡尼亚语的延续,文字系统亦如前。在19世纪末期,由于政治上的不统一,逐渐被地方化的各现代突厥语书面语所取代。其后裔包括维吾尔语和乌兹别克语。.

查看 突厥和察合台突厥文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下辖的一个自治县。全国唯一的以锡伯族为主体的自治县。面积4430平方公里,人口15.9万。锡伯族為察布查尔縣的主體民族,另外還有大量其他民族。 “察布查尔”在锡伯语中是“粮仓”的意思。锡伯人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 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 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乾隆年间),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的锡伯族人民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100多公里的察布查尔大渠。潺潺的流水使荒漠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地方。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锡伯文)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萨满教和藏傳佛教),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錫伯族傳統上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除了使用锡伯语,還兼用汉语和哈萨克语等多種語言。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

查看 突厥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寘颜州

寘颜州,唐朝的羁縻州。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以铁勒白霫部置,约在今蒙古国东方省贝尔湖、哈拉哈河以南一带。属燕然都护府。永淳、垂拱时突厥、铁勒相继叛唐后废,复置于河套内地。属安北都护府。 Category:唐朝羁縻州 Category:蒙古国的州 Category:蒙古国东方省 Category:647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680年代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突厥和寘颜州

寒柳堂集

《寒柳堂集》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國學大師陳寅恪的一部論文集。.

查看 突厥和寒柳堂集

密列奥塞法隆战役

密列奥塞法隆战役,英文作Battle of Myriokephalon或者Battle of Myriocephalum,在土耳其语中作Miryakefalon Savaşı 。战役发生在公元1176年9月17日安纳托利亚的弗里吉亚地区,对阵双方是拜占庭帝国军队与塞尔柱突厥罗姆苏丹国军队,密列奥塞法隆战役是拜占庭帝国走向灭亡的决定性失败,这场失利使得1071年曼齐克特战役后拜占庭帝国百年来恢复的军事力量遭遇重创,密列奥塞法隆战役的失败令拜占庭帝国错失了光复小亚细亚腹地的绝佳机会,后再无望收复为塞尔柱突厥人占据的安纳托利亚内陆地区。.

查看 突厥和密列奥塞法隆战役

封氏 (高紹義妃)

封妃,北齐范阳王高绍义的王妃,渤海郡人,封孝琬之女。北齐被北周灭掉之後,高绍义逃到突厥,被立为傀儡皇帝。后来,突厥和北周和亲,高绍义在和他钵可汗打猎的时候,被北周所擒,带回中原,流放蜀地。封妃自突厥逃归。高绍义在蜀,遗妃书云:“夷狄无信,送吾于此。”高绍义死在蜀中。.

查看 突厥和封氏 (高紹義妃)

射匮

是下列突厥可汗的名字:.

查看 突厥和射匮

尉迟屈密

尉迟屈密,《新唐书》作尉迟屋密,7世纪于阗国王。 尉迟屈密本来臣服突厥,贞观六年(632年),遣使向唐朝献玉带,唐太宗下诏安抚他。贞观十三年(639年),尉迟屈密又遣子到长安入侍。.

查看 突厥和尉迟屈密

尉迟纲

尉遲綱(),表字婆羅。中国南北朝西魏、北周大臣,代郡人。尉遲迥的弟弟。鲜卑族。.

查看 突厥和尉迟纲

尉迟眺

尉迟眺(),姓尉迟氏,唐朝盛唐时期(8世纪初)于阗国王。 尉迟眺袭封毗沙州都督府都督。他之前的国王是天授三年(692年)即位的尉迟璥(伏阇雄的儿子)。史书没有记载尉迟眺和尉迟璥的关系。于阗王尉迟眺秘密联合突厥毗伽可汗和西域诸胡通谋叛唐,安西副大都护杜暹发兵,将尉迟眺捕斩。开元十六年(728年),唐朝立尉迟战为王。.

查看 突厥和尉迟眺

屠各

屠各,亦作“休屠”、“休屠各”,俗称“屠各胡”。匈奴诸部之一。为南匈奴各部落中最高贵的部落。 西汉时分布于西北塞外,驻牧于武威,金日磾就出自屠各。东汉汉光武帝时匈奴入居塞内,屠各部众多次起事。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乘中原内乱,攻西河郡、并州,攻杀南匈奴羌渠单于。初平四年(193年),与袁绍军战于常山郡。建安十九年(214年)为曹操击败。魏晋南北朝时散居于太行山。匈奴入居塞内的十九部,其中并州屠各最强大,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的割据政权前赵,其统治者即为南匈奴屠各首领刘氏。史籍所见屠各姓有梁、毕、卜、张、李、郭、成、路、石、王、董等。 一說屠各和突厥、屠耆語詞相通。屠耆为匈奴语“贤”,汉人因称左右屠耆王为左右贤王。.

查看 突厥和屠各

屠耆

屠耆,匈奴語音譯,意譯為「賢」。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單于之下的官位有二十四長,為首的是左右賢王,又稱左右屠耆王。左右賢王是出身攣鞮氏的匈奴貴族,在匈奴的地位極為尊貴。一說屠耆和屠各、突厥語詞相通。 有記載的左屠耆王/左賢王.

查看 突厥和屠耆

崔弘度

崔弘度(),一名衍,字摩诃衍,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周、隋朝官员。.

查看 突厥和崔弘度

崔敦禮

崔敦禮(),字安上,本名元禮,後被唐高祖改名為敦禮,雍州咸陽人,隋朝禮部尚書崔仲方之孫。其先本居博陵,魏末遷徙至關中。涉文史,重結義,仰慕蘇武之為人。.

查看 突厥和崔敦禮

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在历史上,许多民族、国家及政权都灭亡,此為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另外參见:国家列表、中国朝代及ISO 3166-3等。.

查看 突厥和已不存在国家列表

巴什基爾人

巴什基爾人(Башҡорттар başqorttar)是一个主要生活在俄罗斯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的突厥民族。此外在鞑靼斯坦共和国以及俄罗斯的彼爾姆邊疆區、车里雅宾斯克州、奥伦堡州、库尔干州、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萨马拉州和萨拉托夫州也有不少巴什基爾人生活。分佈於烏拉山脈兩側,使用巴什基爾語,傳統生活型態與文化受到半游牧式的經濟型態及伊斯蘭教遜尼派信仰影響。隨著工業等現代化的發展,其經濟、社會、文化已有許多改變,現在僅有少部份地區維持其半游牧的生產方式。.

查看 突厥和巴什基爾人

巴兰加尔

巴兰加尔,是中世纪早期的突厥语部落。阿拉伯作者在7世纪早期第一次提到他们。 他们在公元370年开始生活在北高加索。他们可能与匈人有关,他们六世纪时歸西突厥汗国。他们生活的地方是达吉斯坦捷列克河至里海。他们后来被老大保加利亚与可萨汗国打败。九世纪时几乎全部到伏尔加保加利亚生活。 category:突厥.

查看 突厥和巴兰加尔

巴西尔二世

巴西尔二世「保加利亚人屠夫」,(希腊语:Βασίλειος ό Βουλγαροκτόνος,958年~1025年12月15日)马其顿王朝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廷)皇帝(976年~1025年在位)。在他统治时期,中世纪的拜占廷帝国达到极盛状态。.

查看 突厥和巴西尔二世

丁吉爾

丁吉尔“Dingir”(一般音译diĝir,明显的发音是)是一种楔形文符号,最常见于对“神”的指定,但它自身也有含意。作为一个限定词,它本身不发音,并且通常被译为上标“D”,如DInanna(女神伊南娜)等。一般地来讲,“丁吉尔”可译为“男神”或“女神”。Edzard, 2003 苏美尔楔形文字符号(DIĜIR,本身代表了苏美尔文字(天或天堂Hayes, 2000,苏美人神殿中的最高神“安”(An)和“diĝir”(神)的表意符。在亚述楔形文字中,它(安、DIĜIR,)可能既是“神”(ilum)的表意符,又是安或“ìl-”的音节书写符。在赫梯拼法中,该符号的音节值是再加一个“An。 苏美尔文化中“神”的概念与”天“有关,因为楔形文字中两个这样的符号就代表了“天空”,而其原来的形状是一颗星。因此,“神”的原义是与天空中显圣的“光明”或“光亮”相联系的。苏美尔的“丁吉尔”被认为可能与突厥的腾格尔“天空,天堂”有关的一个外来词。.

查看 突厥和丁吉爾

丁零

丁零(拼音:Dīnglíng),前3世紀到5世紀,贝加尔湖南方色楞格河流域、蒙古高原北部、南西伯利亚的突厥系遊牧民族。又作丁令,丁灵。4世紀~6世紀的高車、6世紀~8世紀的鉄勒与其相关。三国时期,西迁的一部分被称为西丁零。.

查看 突厥和丁零

帝国列表

这是按地理区域排列的帝国列表,这些帝国影响远远超越自身地理和文化限制并支配着世界的其他地区。本列表包括在文化和经济领域有影响的「廣義帝国」,而非局限于狹義帝國(君主必須為皇帝或國號為帝國的国家)。一些历史学家可能把以下列出的一些帝国用「朝代」的概念代替。.

查看 突厥和帝国列表

中华朝贡体系

中國朝貢體系是最为典型的朝贡体系,这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國際關係體系。东亚朝貢體系乃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星状政治秩序体系,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透過冊封,結合儒家思想體系,往外推拓(详见:曾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政權列表)。政治名義上藩屬國都向中國稱臣,中國不管各藩屬國之間的關係,所以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星狀架構。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曾以进贡与赏赐的名义进行贸易,称为朝贡贸易。贡品同时也如齐桓公伐楚,藉口之一是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祭祀用的包茅。 而在某些时期,中原王朝由于种种原因也向其他强势的民族或国家进贡。.

查看 突厥和中华朝贡体系

中华文化

中華文化,是中國、大中華地區的文化體系,其最早的形式為發展於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的中原文化,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以及期間不斷的與外族的文化融合,形成了今日所知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指以汉文化為主體的包括眾多少數民族文化的文明。中華文化在東洋世界有很深遠的影响,並且歷史上曾經多次西傳。.

查看 突厥和中华文化

中外交通史地名

中外交通史地名。按拼音字母排列.

查看 突厥和中外交通史地名

中亚方孔钱币

中亚方孔钱币,是公元3世纪上半叶至10世纪之间在中亚所铸造的地方货币,这些货币与从东亚输入来的或在中亚发行的货币不同,都是以异文或异、汉文并用作为钱文,采用中国圆形方孔钱币样式,不以通流于中、西亚等西方圆形无孔钱币作为币形。.

查看 突厥和中亚方孔钱币

中医学

中医学是一种起源于中国汉族,由汉族创造的传统医学也称“汉医”,以古代中国医学实践為主體的传统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二十世紀以來因應時代的需求,在西方科學方法引入後,部分療法不但引起了現代醫學的興趣,中醫的大夫養成也從學徒制度,轉趨於專業化、學術化、國際化,這種經過世界主流醫界所認證的“中医药学科的专业职业队伍”称中医师,也称“科學中医”。2017年,中國首部中醫藥法施行。.

查看 突厥和中医学

中國君主列表 (地方政權)

以下的列表列出中国歷史上從古至今所有地方政權的君主。.

查看 突厥和中國君主列表 (地方政權)

中國建築

中國建築,亦作中華建築、漢式建築、中國式建築,以斗拱和屋簷為最大特點。與韓國建築、朝鲜建築、琉球建筑、日本建築、越南建築同屬東亞建築系列。.

查看 突厥和中國建築

中國的稱號

中国一词是对位于亚洲东部,。“中国”一詞的用法多種多樣,持不同语言、政治观点或意识形态的人可能对中国的地理范围和历史上各政权的正统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而“中国”一词本身有多種不同的含义。 古时“中国”含义不一:或指天子所在的京师为“中国”。《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集解》:“刘熙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为中国(以其在四夷之中)。《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又《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而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和陕西省南部及附近地区,后来中原王朝的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或指统辖中原之国,《晋书·宣帝纪》:“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也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方,也全部称为“中国”。《史记·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在统一的情况下,中央王朝常自称为“中国”;而分裂时期,“中国”也能指稱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中原)或延續正統的王朝。《晉書·載記第十四》苻堅對其弟苻融言“劉禪可非漢之遺祚;然終為中國之所並”。此處「中国」指三國時期于華北地區的魏国,原因是魏繼承漢的正統。 此外,古時「中國」一詞也具有單獨代指漢民族的用法。 秦漢以后,“中国”一名主要作为统一的中央王朝統治領域的泛稱或正統王朝通称,基本上涵蓋了地理、民族和文化意義 宋朝對待海外人士已自稱為中國,如宋太宗召見僧人奝然,日本僧書寫以中國稱之。 。元朝忽必烈在予日本的通牒上以中國自居,在大都接見日本平民塔二郎、弥二郎亦以中國自稱:“爾國朝覲中國、其來尚矣、今朕欲爾國之來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於後耳”。 明朝在對外官方文件上也以中國自稱,如明太祖賜日本國書與,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中 ,在對外官方文件上皆是使用「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先後有隨行人員寫了出國見聞錄,如馬歡與瀛涯勝覽描述中,對外多次以中國自稱。做為國體意義上以「中國」實行現代主權國家的權利,則是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首次正式出現於具有現代國際法水準的正式條約上。。1909年,清朝明確地在中國第一部成文國籍法《大清國籍條例》中以法律形式自稱為「中國」。 从晚清开始,中国和外国的传统朝贡关系,开始由条约关系逐渐取代。條約是主權國家之間的約定,如何在條約中稱呼自己則體現了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從晚清開始,中國與外國的傳統朝貢關係開始由條約關係逐漸取代,在通常情況下,清朝以「中國」和「中華」代表國家,以「大清」代表政府。.

查看 突厥和中國的稱號

中國琵琶

琵琶,又稱批把,中国传统彈撥樂器,有2000多年的歷史。名稱來源一說為“推手為琵,引手為琶”,一說為樂器形似枇杷果。 分直颈和曲颈两种,两者皆适用於马背上使用。直颈琵琶的琴身成圆形,类似今日的阮咸,又称秦汉子或秦琵琶,是产生于秦朝至汉代的乐器。曲颈琵琶的琴身成椭圆梨形,近似今日的琵琶,是从马背上的民族传进中原的乐器。.

查看 突厥和中國琵琶

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历朝通俗演义》,又稱《中國历朝通俗演义》,作者為蔡東藩。.

查看 突厥和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中國文化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就文化的載體文字而言,漢字的誕生時間尚難以考證,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了三千多年前的漢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發現的報導,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郵陶文等。中國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傳統,注重人倫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柳詒徵:《中國文化史》 。周朝末期進入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漢以後成為儒家社會,東漢前後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都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西洋文化自明代時傳入中國,在清末和民國初年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形成于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推動了中國文化的進步,而形成于西方的民主政治觀念和馬列主義思想等文化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總而要之,或謂自太古至秦、漢,為中國人創造文化及繼續發達之時期;自漢末以來,則為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 。在中國大陸,隨著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的逐漸興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政治民主化成为一个社会趋势。 中国的政治文化主要经历了四次较大的转型,商周之变确立了男尊女卑制度、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繁琐的礼节,周秦之变确立了君主集权制度、官僚体制和“儒表法里”的政治文化体系,宋元之变使得传统的专制模式日趋僵化并开始严重禁锢思想和阻碍社会的进步,晚清至21世纪则是中国从封建专制社会向近现代民主社会转型的曲折的过渡阶段(尚未完成)。.

查看 突厥和中國文化史

中国历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第一次成体系甲骨文或陶文的文字出现的商朝中期算起約有3,300年(前1300年算起);從考古学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算起約有3,700年;从西周文献中傳說中的夏朝算起约有4,100年(前2070年算起);從孔子所說的、有著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盤古、上帝、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標誌著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算起約有80萬年的歷史。 中国史前時代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發現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3,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陶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氏族。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民主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等各種政治思潮流傳,先是革命黨推翻--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退守臺灣,維持兩岸分治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垄断。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朝中葉實行海禁,清代則受到西方國家海上發展的影響,海上國際貿易發展迅猛。中華民國成功實施民主制度,實行自由經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改革開放後逐步向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1980年代以來工業化發展迅猛,數億人口在短短20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者(目前僅僅被稱為“農民工”的產業工人就達到約2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国經濟成為全球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查看 突厥和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历史年表,是依年份列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朝代更迭之間,執政權經常不會立即轉移,因而會有時間重疊。本年表基於年份不重疊的原則,將在下一個朝代的「記錄」起始點延至前一朝代結束的下一年,並非代表該年份為朝代的真正起始點。.

查看 突厥和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古代职官

中国古代职官是指中國古代的職官制度。关于中国夏朝以前的一些官职的描述,一般认为是缺少可信度的。因此也就是说,职官是从夏朝开始出现的。.

查看 突厥和中国古代职官

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區。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查看 突厥和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和亲女性列表

中國和亲女性是中國古代与外国、外族君王或王族和亲的女性。和亲女性不一定是皇女,有很多是把宗室之女、具皇族血統的女性甚至異族將領之女等封為公主后与外族和亲,也有些和親女性並沒有被封為公主。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和亲之举不绝于书。中国历代和亲有自愿的也有被迫的。比如汉朝王昭君自愿请命嫁匈奴呼韩邪单于。而汉初汉朝被迫嫁宗室女给匈奴冒顿单于、军臣单于、伊稚斜单于。和亲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例如,王昭君出嫁匈奴成功铸造了当时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但汉初嫁给匈奴的汉朝宗室女,却没能阻止匈奴侵犯汉朝。.

查看 突厥和中国和亲女性列表

中国先秦发明列表

在新石器时代之后考古挖掘首先出现在中国的发明,特指是在商朝(前1600年-前1050年)期间或之后者,列于下方。.

查看 突厥和中国先秦发明列表

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间段与正统朝代并立的封建割据、农民革命政权的君主列表如下:.

查看 突厥和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

中国统一

中國統一,是指將中國人居住地區构成一个統一国家的概念。这个概念各地中国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歷史上中國政權的統一,多數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政權。現今主要的「中國統一」意即将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的中國大陸地區和港澳地區,與中華民國統治的台澎金馬地區(個別管制領域)統合成一个統一的主權國家和國家政權,即中國,結束自1946-1949年國共內戰及1949年中共建政造成的海峽兩岸分治局面。.

查看 突厥和中国统一

中国疆域史

中国疆域史是關於從古至今中國領土變化過程的歷史。 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从夏朝起迄中華民国的秋海棠葉形狀,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的又有改變。 基於中國的疆域不斷變遷,因此中國的領土主張受到爭論,部分領土是否曾經被中國統治,亦存爭議。.

查看 突厥和中国疆域史

中国首都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都曾經成为過中国的首都,也有更多的城市曾经成为中国某一地区所成立国家的首都。.

查看 突厥和中国首都

中国舞的历史

中國舞的历史悠久。如今的一些中国舞蹈,如长袖舞,至少早在周初就存有记录了。中国舞蹈艺术在唐代达到了顶峰,但后来衰落了。近代舞蹈重新兴起,现今中国舞蹈的发展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查看 突厥和中国舞的历史

中国朝代

中國朝代指的是於中原或附近各个民族建立的朝代或政权,這些治理中原王朝的正統代表政權更替构成了中國朝代的輪替。中原朝代二字示意:“朝”指當政政權,“朝代”泛指“朝”政權執政的時代可用做划分該历史時代的称呼,它的性质是某个历史阶段的国家政权,也可做為一个或多个政权的集合代称。.

查看 突厥和中国朝代

中国本土

中国本土(又稱中國本部;China proper 或Inner China)是西方世界对歷史上由漢族人口大量聚居、漢文化佔統治地位的中國核心地帶的称呼。由於漢族強勢地帶隨朝代不同而擴張或縮小,中國本部的範圍也隨之變動。近代所用的「中國本部」,與中國最近的漢人朝代明朝的疆域的漢族聚居區,即两京十三省(亦稱關內十八省、内地十八省等)大體一致。此區域多指長城以南,并不包括由滿洲族統治之清朝所在的滿洲,以及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域。民國初年的「中國本部」,也時常包括內滿洲。近現代以來,由於「中華民族」概念範圍的擴大,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中國本部」一詞因排除不少中国的疆域,基于国家主权,同時受汉民族主义影响受到抵制,有关说法亦影响中共統治。在現代英語中這一用法有所減少;而中文已少使用。 中國學者钱穆認為中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所谓本部非本部之别,这样的区分是「外族」有意混淆是非造出来做侵略的口实。美國東亞史學家歐立德(Mark C.

查看 突厥和中国本土

常善

常善(),字樂仁,高陽人,南北朝北魏、西魏及北周官員。 常善家族世為豪族,父親常安成在正光末年跟隨鎮將慕容勝擊敗侵犯邊境的茹茹;當時破六韓拔陵作亂脅逼常安成,但他不跟從並率領部下討伐,以功勳授官伏波將軍、給鼓節,之後在和破六韓拔陵對戰中陣亡。 常善在孝昌年間隨同爾朱榮到洛陽,獲授威烈將軍、都督,並加龍驤將軍、中散大夫、直寢,封爵房城縣男,食邑三百戶。後來他陪同宇文泰平定侯莫陳悅而除授天水郡守。到魏孝武帝西遷時,常善就被轉授武衛將軍、進封武始縣伯,增食邑到二百戶。西魏大統初年再加封平東將軍,進爵武始縣侯。他在生擒竇泰、恢復弘農及沙苑都立下功勞,於是西魏朝廷除授他使持節、衛將軍、假驃騎大將軍、秦州刺史。大統四年(538年),常善參與河橋之戰,加封大都督並進爵武始縣公,任涇州刺史。茹茹入侵北邊,他善部下攻破,並獲得茹茹掠得物資,因此受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後遷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西安州刺史,再改任轉蔚州刺史,有不錯的政績。魏恭帝二年(555年),他進爵永陽郡公,加食邑二千戶。 周孝閔帝即位,拜常善為大將軍、寧州總管。保定二年(562年),入朝為小司徒,兩年後(564年)突厥出師和隋公楊忠東伐,周武帝令常善接應。保定五年(565年)夏天常善去世,虛歲六十四,朝廷追贈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延夏鹽恆燕五州諸軍事、延州刺史。 兒子常升和嗣爵,以常善功勳拜儀同三司。.

查看 突厥和常善

常樂公主

常乐公主(),唐高祖李渊第七女,母不详。 生年不详,从房陵公主(李渊第六女)和李澄霞(李渊第十二女)生年推断,当在619年至621年间。常乐公主下嫁趙瓌。其女赵氏为李显的正妃,675年在被武则天囚禁后死亡。趙瓌被驱逐至括州担任刺史,后来迁到寿州。侄子越王李贞反武时,常乐公主表现很有气节和见识,说:“为我谢王,与其进,不与其退。若诸王皆丈夫,不应掩久至是。我闻杨氏篡周,尉迟迥乃周出,犹能连突厥,使天下响震,况诸王国懿亲,宗社所托,不舍生取义,尚何须邪?人臣同国患为忠,不同为逆,王等勉之。”越王失败后,周兴弹劾趙瓌与公主连谋,夫妇皆被杀。.

查看 突厥和常樂公主

东察合台汗国

东察合台汗国(1347年-1570年)(一说1347年-1680年),波斯人稱為蒙兀兒斯坦,由察合台汗国分裂。 察合台汗国在14世纪中期,由于西部河中地区和东部伊犁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不同,分裂成两个部分。东部以传统蒙古游牧社会为主,西部被伊斯兰化突厥贵族控制。第23任可汗合赞算端被突厥贵族杀後后,秃忽鲁帖木儿在东部并立为汗,不服从突厥人所立的答失蛮察,但是他也皈依了伊斯兰教。并于1361年攻克河中,废黜西部可汗铁穆尔沙,统一了汗国。他死后,其子也里牙思火者于1365年退回伊犁,察合台汗国再次分裂,不久后,西部汗国被帖木儿帝国取代。 东部汗国在中国史籍以国都为名,先后称为别失八里(唐朝的庭州、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亦力把里(歪思汗之后,即伊犁,今新疆伊宁市)、吐鲁番(也密力火者、速檀阿力之后,即唐朝的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1570年吐鲁番汗国最后一任大汗马速与同是察合台系的叶尔羌汗国交战被俘,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结束。 东察合台汗国汗速檀阿黑麻之子赛德于1514年建立叶尔羌汗国,它于1570年吞并吐鲁番汗国(东察合台汗国正支汗统),亦可认为是东察合台汗国的延续(若持此说则1570年叶尔羌汗国吞并吐鲁番汗国则可认为是东察合台汗国内的又一次东西部统一,而这样的统一在汗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叶尔羌汗国至1680年被准噶尔汗国灭亡,东察合台汗国历史彻底结束。(现一般对叶尔羌汗国的历史单独进行研究。).

查看 突厥和东察合台汗国

东亚

东亚泛指亚洲東部,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和蒙古以及臺灣等地,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东亚总人口超过16亿。.

查看 突厥和东亚

东亚史

東亞史是指以東亞為整體的歷史,涉及地域包括东亚及周边的东北亚、中亚和东南亚的一部分,这些地区在近代之前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文化圈。东亚史主要包括中国历史(包括中国中原王朝和地方性政权历史)、蒙古地区的历史、日本群岛的历史和朝鲜半岛历史,以及越南北方王朝的歷史,今日一般指中日韓三國。 东亚地区的国家深受中国传统文明的影响,并传播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台湾和蒙古地区、印度支那等地。在大陆,中国的黄河流域孕育了早期的文明,并在公元前211年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朝鲜半岛的北部长期受到中国的统治和影响。日本在隋唐之际屡次派出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传统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另外,由于中国的中原王朝为了抵御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开始大修长城,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长期隔离并且冲突频发;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女真《後來滿族(滿州)》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尤其显著,其中蒙古族和女真族曾一度统治整个中国。然而由于中华文明根深柢固且汉族人口众多,这些曾经侵入或征服汉地的民族,例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后来都因程度不同地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而被认为是完全或部分融入所谓中华民族当中。这些民族交流及融合的历史,但最终扩张了汉民族的文化内涵。 近代以来,东亚国家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唯独日本通过近代化的改革成为世界强国,并不断与其他邻国和地区发生战争。 20世纪以来,民族独立和殖民体系的崩溃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二战以后,欧洲国家相对衰落,世界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东亚又成为世界的重要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和中華民國、日本、韩国的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21世纪以来,东亚地区发展机遇和矛盾并存,地区合作不断深化,另外,南海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中日矛盾也成为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查看 突厥和东亚史

东突厥斯坦

東突厥斯坦(Sherqiy Türkistan;شىعىستىق تۇركىستان,S'yg'ystyq Turkystan)即突厥斯坦的东半部地区,具体指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一线以东的中亚地区。在支持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人士使用时即指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歷史上,這個地區曾长时间存在若干獨立國家,也曾數度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1759年,清朝在灭亡准噶尔汗国后的一系列战役期间征服了东突厥斯坦,并被称为“西域新疆”(即“西方的新疆土”),以与清初其他新征服的地区相区别(如“云南新疆”、“广西新疆”等)。1881年,清帝国击败攫取了维吾尔人起义成果的阿古柏所建立的七城汗国,收复了东突厥斯坦,并将这一地区设立为行省,称“新疆”(即“新的疆土”)。中華民國建立後,中國各地陷入長年戰亂之中,中国中央政府對新疆的控制力下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得以發展,并得到了外国势力的支持。当地曾成立过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东突厥斯坦共和国。.

查看 突厥和东突厥斯坦

东胡

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为主的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东胡、濊貊、肃慎被称为古东北三大民族。學者一般相信,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查看 突厥和东胡

世界歷史

世界歷史,簡稱世界史,又稱人類史,一般是指有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之前就存在,但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述說歷史。世界历史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根据不同的地区,可分为不同地区的历史,例如中国历史、美国历史;根据不同的代表事物,可以分为不同事物的历史,例如環境史、航空史。.

查看 突厥和世界歷史

帖木儿

帖木兒(波斯-阿拉伯文:تیمور,拉丁转写:,突厥化蒙古人,或譯帖木耳,帖木兒汗國的創始可汗,為察合臺語「鐵」之意,),1362年,他與忽辛合作,在故鄉附近地區起事時,被打伤,從此跛腳,因此人称跛子帖木儿。因為他娶了東察合台汗國後王黑的儿火者的女儿为妻,所以又被稱為駙馬帖木儿。據說,他出身於蒙古巴魯剌思氏部落。打敗了西亞、南亞和中亞的其他國家,是帖木兒帝國的奠基人。他的孫子烏魯伯格在1411至1449年統治中亞,曾孫巴卑爾建立了莫卧儿帝国,此帝國在1526至1857年統治南亞,約有四個世紀的時間"Tīmūr Lang" entry from 。.

查看 突厥和帖木儿

一神論

一神論或一神教(翻譯自monotheism;μόνος),意指認為只存在一個囊括一切的神的宗教和思想,《大英百科全书》的定義為「相信一位神的存在,或是相信神的唯一性」。但并不否认其他天使、伊斯兰教的精灵等精神体之存在,仅承认唯一精神体的纯粹一神教是不存在的。 從宗教源流和的「創造論」基本教義觀之,埃及法老阿肯那頓所創宗教可能是最早的一神論。 目前存在的一神教主要是亞伯拉罕諸教,又称闪米特諸教,主要的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此外印度的錫克教也是一神教。与一神教相对的是多神教与泛神教,其特點可以分别概括為“相信世界上有不只一个的神”、或“世界上一切皆是神”。 然而二十世紀後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亂數等科學發現已證明不可能有全知全能的唯一真神存在。 婆羅門教認為創造神「婆羅門」(又稱梵天)已完成祂的創造任務,印度境內只有一座梵天廟宇。婆羅門教發展出印度教後,泛神論成為主流傾向。.

查看 突厥和一神論

九姓烏古斯

九姓烏古斯(古突厥語: ,Toquz Oγuz,Toquz Oghuz,又譯九姓乌护)是存在于古代五代宋辽时期,中国西北部的回鹘部落联盟,他们是突厥汗国时形成反阿史那氏联盟。 九姓烏古斯在阙特勤碑提及他们。有人认为是铁勒诸部之一,即是九姓铁勒。回纥和薛延陀、黠嘎斯等部族都是乌古斯的一部分。大致在伊犁河流域,包括内回鹘:药罗葛、胡咄葛、啒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可萨人)、斛嗢素、药勿葛、奚牙勿、拔悉密、葛逻禄;外回鹘:薛延陀、契苾、都播(图瓦人)、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浑、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霫等。 在古突厥语里,“烏古斯”有“部落”、“姓”、“联盟”、“箭”之意。这种部落联盟在很多突厥民族也有,如三姓葛逻禄,八姓烏古斯(乃蛮),十回紇,九姓鞑靼,三姓蔑儿乞。.

查看 突厥和九姓烏古斯

九江公主

九江公主,姓李。中国唐朝唐高祖李渊第八女,生母不明,生卒年不详。李渊封她为九江公主。她嫁给了驸马执失思力,执失思力本来是突厥的将军,突厥灭亡后,他成了唐的将领。.

查看 突厥和九江公主

书剑恩仇录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筆下第一本武侠小说,已经被多次改编成剧本拍成电影和电视剧。 時間是在清朝乾隆年間。出場的真實歷史人物包括乾隆帝、陈世倌、兆惠、福康安等。.

查看 突厥和书剑恩仇录

平原王

三国史记中的高句丽世系 平原王(),名阳成、汤,是高句丽第25任君主,559-590年在位。阳原王的长子。557年,平原王成为王世子,两年后继位。 据说平原王为人勇猛,擅长马术和箭术。在他执政期间,平原王提倡发展农业和半农业,并减少高句丽王室对粮食的苛征。 平原王由于援助北齐的残余势力高宝宁,曾与北周在辽西营州短暂交锋,但与隋以前的中国和突厥保持了紧张但又和平的关系。589年,隋朝统一中国后,高句丽与隋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 平原王时期由于百济与新罗联盟的瓦解,高句丽南部相对平静。586年,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丽灭亡。历时83年。590年,平原王去世。目前尚无有关其死因的记载。一说死于597年。.

查看 突厥和平原王

幽陵都督府

幽陵都督府,唐羁縻都督府。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以铁勒拔野古部置,属燕然都护府。约在今俄罗斯、蒙古国鄂嫩河以东及蒙古国克鲁伦河南北地区。永淳、垂拱时突厥、铁勒相继叛唐后,内迁于夏州迤北河套内地。属安北都护府。 Category:都督府 Category:羁縻都督府 Category:俄罗斯古代行政区划 Category:蒙古国古代行政区划 Category:647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查看 突厥和幽陵都督府

乌孜别克族

乌兹别克族,又稱乌孜别克族(اوزبیکلار / Oʻzbeklar),是烏茲別克斯坦的主要族群,此外亦分布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及中國境內,也有少数分布于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蒙古、西欧及北美。其中分布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口约为1.2万(2000年)。在现代汉语中,对分布于中国境内的一般记作乌孜别克族,对分布于中国境外的一般记作乌兹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的使用語言為乌孜别克语,属於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和维吾尔语十分接近。中國境內的烏孜別克族人亦多通用维吾尔语。乌孜别克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查看 突厥和乌孜别克族

乌德穆尔特人

烏德穆爾特人(Удму́рты),又名沃吉亞克人,分佈在烏拉爾山,維亞特卡,烏德穆爾特共和國与彼尔姆,少数分布于基洛夫州、马里埃尔共和国、巴什科尔托斯坦一帶,在俄羅斯史料中稱為阿粱人,阿拉伯人伊本.法德兰与阿布哈米德·阿尔·加尔纳基十世纪与在14世紀提過他們。韃靼人叫他們阿爾。人口數在1959年時是625000人。在1989年746,562人。2002年637000人 是烏拉爾語系的芬蘭人種。有北方與南方兩類。南方受突厥人文化影響,北方受俄羅斯文化与保加尔人影響。在莫斯科公國獨立後,北方阿粱人併入俄羅斯。他們名稱有山丘居民意思。 他們在19世紀後半期仍然信仰薩滿教,他們保留了薩滿教對金屬的愛好,薩滿的勢力,對農民的控制無所不在,俄羅斯東正教的聖愚崇拜可能是受他們的影響。.

查看 突厥和乌德穆尔特人

乌兰察布市

乌兰察布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市境北邻锡林郭勒盟,东界河北省张家口市,南接山西省大同市、朔州市,西临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西北达蒙古国。阴山山脉大青山横亘市境中部,北麓为内蒙古高原,称为“后山地区”,南麓为黄土高原丘陵区,称为“前山地区”,地势中部高,南北低。境内河流分属黄河、永定河、内陆河三大水系。全市总面积5.45万平方公里,人口211.13万,市人民政府驻集宁区。“乌兰察布”是蒙古语音译,意为“红色的山崖”。.

查看 突厥和乌兰察布市

乌兹别克斯坦历史

-zh-hans:乌兹别克斯坦; zh-hant:烏茲別克-位於中亞的心臟,地處阿姆河、錫爾河之間,具有悠久且多彩多姿歷史傳承。古代貫通歐、亞文明的絲綢之路上,幾個重要的歷史名城都在烏茲別克境內,包括撒馬爾罕、布哈拉,以及希瓦。當俄羅斯在19世紀下半葉將其帝國邊界拓展至中亞時,烏茲別克落入帝俄手中,其後也變成蘇聯的一部分。直到1991年,烏茲別克才脫離控制,成為獨立國家。.

查看 突厥和乌兹别克斯坦历史

义成公主

义成公主(),隋朝宗室女,父杨谐,隋朝和亲公主。 599年,与东突厥启民可汗和亲的安义公主卒,为发展与突厥和好关系、扶植亲隋的启民可汗,隋文帝将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义成公主在突厥生活近30年,先后嫁给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后三个都是启民可汗的儿子)。 615年,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兵南下,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军包围。隋炀帝派人向始毕之妻义成公主求救。公主遣使告知始毕可汗“北边有急”,始毕在九月撤围而去。630年,义成公主被唐将李靖所杀。.

查看 突厥和义成公主

乙息记

乙息记(Irksi)(?-553年),阿史那氏,名科罗,土门之子,第二任突厥可汗。 在位时间不足一年,西魏廢帝元年(552年),先出兵於沃野北木賴山击破柔然末代可汗邓叔子,彻底灭亡柔然政权,后於二年(553年)三月,遣使向西魏赠送良马五万。.

查看 突厥和乙息记

亚罗波尔克一世·斯维亚托斯拉维奇

亚罗波尔克·斯维亚托斯拉维奇 (英语:Yaropolk I Sviatoslavich,俄语:Яропо́лк Святосла́вич,约955年~978年或980年)留里克王朝的基辅大公(972年~978年)。 亚罗波尔克·斯维亚托斯拉维奇为斯维亚托斯拉夫·伊戈列维奇(Sviatoslav I Igorevich)大公的长子。他在其父于保加利亚征战时期由祖母奥丽加抚养。968年,在佩切涅格人(属突厥系统的游牧民族)进攻罗斯时,他曾与祖母及两个兄弟(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和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一同被围困在基辅城内。 970年,斯维亚托斯拉夫·伊戈列维奇再次远征保加利亚,意欲攫取多瑙河沿岸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一个由他统治的政权。但被拜占庭帝国以重兵赶出保加利亚;撤退途中,遭受佩切涅格人伏击而阵亡(972年)。亚罗波尔克·斯维亚托斯拉维奇成为了罗斯的最高统治者,但是,他很快就面对着两个弟弟的强烈敌意。 在亚罗波尔克·斯维亚托斯拉维奇统治时期,罗斯开始登上欧洲的政治舞台。亚罗波尔克与若干欧洲国家建立起经济和政治关系,包括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二世进行接触。973年12月,来自罗斯的使节在奎德林堡会见了皇帝本人和德国诸公爵。按照德国方面的记载,士瓦本公爵康拉德一世(他是奥托二世的亲戚)的女儿嫁给了一位“俄国国王”。这个“国王”只可能是指亚罗波尔克·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如果他的妻子之一(信奉异教的古罗斯人实行一夫多妻制)是基督徒的话,那么编年史中关于他同情基督教的记载也就可以理解了。 亚罗波尔克·斯维亚托斯拉维奇的大公政权毫不稳固。实际上,在斯维亚托斯拉夫·伊戈列维奇的三个儿子(亚罗波尔克、奥列格和弗拉基米尔)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内讧。起先亚罗波尔克占据优势:占领奥列格·斯维亚托斯拉维奇的德列夫利安领地,继而将他置于死地(977年);不久又攻占弗拉基米尔的领地诺夫哥罗德。但是弗拉基米尔逃往北欧的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留里克王朝先祖所居之地)。他在那里征集到一批诺曼武士,回来后又夺回了诺夫哥罗德,并在征服了统治波洛茨克的诺曼贵族之后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力量。 弗拉基米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在聚集了足够的兵力后,就向亚罗波尔克的统治中心基辅发动进攻。《往年记事》记载此事发生于980年,而《弗拉基米尔大公颂》则记载为978年。可能后一个更准确些。亚罗波尔克·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在战斗中失利,被弗拉基米尔围困在城里。当年晚些时候,亚罗波尔克出城前去与弗拉基米尔谈判,结果被后者的武士杀害了。 亚罗波尔克留下了一个寡妇:他父亲斯维亚托斯拉夫大公在与拜占庭人作战时抓到的一个拜占庭修女。弗拉基米尔强奸了这位修女,结果她很快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斯维亚托波尔克·弗拉基米罗维奇大公。因此斯维亚托波尔克的真正父亲很可能是亚罗波尔克·斯维亚托斯拉维奇。.

查看 突厥和亚罗波尔克一世·斯维亚托斯拉维奇

于仲文

于仲文,中国隋朝政治军事人物,字次武,河南郡洛阳人。.

查看 突厥和于仲文

亦納勒術

亦納勒術(Inaldjouc,?—1220年),中亚花剌子模國訛答剌城守將,康里人。拉施德丁的《史集》把他寫作亦納勒出黑(inalcuq),可以是一種爵位:郡王,也可以是稱號:心腹、寵臣。元史記載為哈只兒只蘭禿 (蒙古語:Qajar jinaltuq),是他的汗號與稱號所組成,是突厥裔欽察語方言轉引入蒙古語之後的變音。 史集說亦納勒術是圖兒干合敦的親人,老花剌子模王塔乞失下詔稱其為“吾兒”。他可能是阿拉烏丁·摩訶末沙的異母弟,或是表兄弟。其突厥名為牙罕·脫黑迪,意思是大象降生。伊斯蘭教名是塔札丁。他被封為訛答剌城的海兒汗(Qadir Qan 哈迪兒汗),即是有權力而可怕的汗。 一次一个由回回人組成的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商隊途经訛答剌城,其領頭是一個印度商人。這人不稱亦納勒術為海兒汗,仍稱呼他為亦納勒術。亦納勒術見財起意,將商人誣陷為奸細,下令拘捕全部商人,并報告蘇丹。蘇丹命他拘留,但海兒汗自作主張殺了商人,沒收貨物並送到布哈拉轉售,但有一位駱駝伕僥倖逃回蒙古。 成吉思汗要求花剌子模交出海兒汗,但因为海兒汗是太后的侄兒,所以成吉思汗的要求被拒絕。史家認為,是海兒汗殺死商隊而引起蒙古帝国的西征。 後來訛答剌城在1220年2月破城,成吉思汗在撒馬爾罕附近的闊克薩萊用被熔化的銀液灌進亦納勒術的眼睛,為商隊報仇,訛答剌也成了廢墟。.

查看 突厥和亦納勒術

庫特布沙希王朝

庫特布沙希王朝(1206-1290)是德里蘇丹國第一個王朝。由於王朝的創建者庫特布丁·艾伊拜克本是突厥欽察族的一名奴隸﹐因此又名奴隸王朝。 1206年﹐古爾王朝的最後一任國王穆罕默德·古爾遇刺身亡。因穆罕默德生前並沒有留下後嗣﹐當時效忠穆罕默德的庫特布丁乘機而起﹐成為了王國的接班人。庫特布丁自稱德里阿曼蘇丹﹐定都拉合爾﹔其後又將首都遷往德里。 庫特布丁為一虔誠穆斯林﹔在位其間興建了不少清真寺。庫特布丁卒於1210年﹐並由其女婿舍姆斯丁·伊勒图米什接任王位。其後幾任蘇丹大都是舍姆斯丁的後裔。1286年﹐王朝的第9任蘇丹吉亞斯丁·巴勒班亡。此後幾年王朝由盛轉衰﹐並於1290年由菲魯兹·卡爾吉所建立的卡爾吉王朝所取代。 这个王朝由称为四十人集团的軍人掌握大权,苏丹由当中最大权力將軍出任。 Category:南亞 Category:印度历史 Category:奴隸王朝 category:突厥王朝.

查看 突厥和庫特布沙希王朝

庫梅克人

庫梅克人 (庫梅克語: Къумукълар,Кумыки)是一個說突厥語的族群,主要居住在里海西北沿岸,俄羅斯聯邦达吉斯坦共和国的北部平原和部分山区,在印古什共和国、车臣共和国和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也有分布,2002年人口約42萬,信仰遜尼派伊斯蘭教。.

查看 突厥和庫梅克人

庫曼汗國

庫曼汗國,是存在于10至13世紀突厥迁移时的一个突厥邦联,範圍為庫曼人与欽察人所居住的地域,位於中歐和東歐。.

查看 突厥和庫曼汗國

庭州

庭州,又名別失八里(Bechbaliq或Beshbalik)、别石把、亦力把力,是中亚古城,原为车师后部王庭所在,因为该王庭由五座城市组成,故称为别失八里,意为“五城之地”,城址位于今吉木萨尔之北。.

查看 突厥和庭州

庵罗辰

庵罗辰,郁久闾氏,為亞洲蒙古一帶古國柔然的第十七位君主,庵罗辰是阿那瓌之子,於553年立汗,554年叛北齊。 庵罗辰娶东魏兰陵公主,女儿邻和公主闾叱地连嫁给了高欢的儿子、高洋的弟弟高湛。552年,阿那瓌被突厥击败自杀。庵罗辰率众投降北齐。553年,齐文宣帝高洋立他为柔然可汗,使其居于马邑川。554年,他率部五万余人脱离北齐,被齐文宣帝击败,和儿子一起北逃。四月,进攻北齐的肆州,遭到北齐反击,妻儿和部属三万余人被俘,仅以身免,部落被突厥兼并。后来偷袭营州,又被北齐击败,庵罗辰逃走,下落不明。.

查看 突厥和庵罗辰

库提

库提,郁久闾氏,為亞洲蒙古一帶古國柔然的十六位君主,库提是登注俟利之长子,於553年立汗。 库提是候其伏代库者可汗那盖的曾孙,敕连头兵豆伐可汗阿那瓌的堂侄。552年,阿那瓌被突厥伊利可汗土门打败杀死,登注俟利和库提随阿那瓌的儿子庵罗辰归顺北齐。库提的二弟铁伐被留在漠北东部的柔然人立为可汗。553年二月,铁伐被契丹人杀害。登注俟利和库提返回漠北,被柔然国人拥立为可汗,同月,登注俟利被大人阿富提所殺。库提被立为可汗。突厥再大举进攻柔然,他被迫举国投降北齐。十一月,齐文宣帝从晋阳北逐突厥,废除库提可汗之名。.

查看 突厥和库提

伊兹丁·艾伯克

伊兹丁·艾伯克 (?-1257年,阿拉伯語: المعز عز الدين أيبك )為首位執政於埃及地區的欽察突厥後裔。其統治埃及時間為1250年至1257年。本為馬木留克衛隊首領的他,於1250年發起政變,並順利取得政權建立所謂馬木留克王國。隨後,他大量啟用如自己妻子的親信,經由武力統一今埃及地區。1257年,他遭到暗殺,不久,其建立的政權即遭推翻。 Category:埃及歷史 category:突厥古代人物.

查看 突厥和伊兹丁·艾伯克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ىله قازاق اۆتونوميالى وبلىسى / Іле Қазақ автономиялық облысы;ئىلى قازاق ئاپتونوم ئوبلاستى/ Ili Qazaq Aptonom Oblasti),简称伊犁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辖的自治州,首府在伊寧市,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是中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州直辖县级行政区。伊犁州直属地区汉族人口比例约35%,哈萨克族人口比例约22%。.

查看 突厥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伊赫昔迪王朝

伊赫昔迪王朝,是一個由突厥奴隸伊赫昔迪成立的埃及王朝,由935年統治至969年。 他被阿拔斯王朝哈里發任命為總督,但事實上獨立,他的國家生存至969年法蒂瑪王朝征服福斯塔特為止。 category:埃及歴史 category:突厥王朝.

查看 突厥和伊赫昔迪王朝

伊戈尔·留里科维奇

伊戈尔·留里科维奇(Игорь Рюрикович;)古罗斯王公。从912年或922年(取决于他的前任奥列格的真实去世日期)开始,他是统治基辅的大公。伊戈尔是俄罗斯国家的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的实际创建者。 伊戈尔为瓦良格人(诺曼人)。在古罗斯的主要文献往年记事中关于他的记载很少。编年史把他当成半神话式的瓦良格王公留里克(据说曾统治诺夫哥罗德)的儿子。 伊戈尔继承了奥列格的扩张政策。他迫使周围的斯拉夫部落(乌利奇人和德列夫利安人)向基辅大公纳贡。913年伊戈尔率亲兵远征里海沿岸地区,抵达巴库。那一年有瓦良格人抢劫了里海地区的阿拉伯人,不过无法证实此事是否与伊戈尔有关。伊戈尔也是第一个与草原游牧民族发生关系的罗斯王公,他曾与突厥部落佩切涅格人发生冲突,后与之缔结和约。 伊戈尔在941年和944年两次远征拜占庭帝国。在941年的进攻中,他的船队被拜占庭的神秘武器希腊火摧毁。944年的远征结果是与皇帝签订了一份贸易条约,不过这个条约不如奥列格签订的那个条约有利。 945年伊戈尔在率领亲兵进行索贡巡行时,企图征取双倍的贡赋,结果被忍无可忍的德列夫利安人杀死。编年史把他的死归因于过度的贪婪。.

查看 突厥和伊戈尔·留里科维奇

伊斯兰文化

伊斯蘭文化主要用來敘述歷史上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共同文化習俗。早期的穆斯林文化主要是阿拉伯人的文化。隨著哈里發國的迅速擴張,穆斯林文化融入了波斯、印度、高加索、突厥(土耳其)、蒙古、馬來、摩洛、索馬里、柏柏爾和埃及的文化。伊斯蘭文化包括伊斯蘭教的宗教儀式文化,包括祈禱(صلاة)和各地伊斯蘭信仰的次文化。伊斯蘭信仰在不同的文化和傳統中所表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查看 突厥和伊斯兰文化

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俄语:Волга,又譯--),位於俄罗斯西南部,全長3,692公里,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長的內流河,流入裏海。 伏尔加河是歐洲流域最廣以及流量最大的河流,流經歐洲俄羅斯,是代表型的俄羅斯河流。俄羅斯前二十個人口最多的城市中,有十一個是在伏尔加河流域中,其中也包括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世界水量前十大的水庫中,古比雪夫水庫和雷賓斯克水庫位在伏尔加河流域中。窩瓦河在俄羅斯文化中有特別的意義,常在俄國文學稱為Волга-матушка(伏尔加母親),被稱為是「俄羅斯的母親河」。.

查看 突厥和伏尔加河

伏帝難

伏帝难,是唐朝初期的回纥首领,药罗葛氏,承宗之子。 727年,河西节度使王君㚟(chuo)诬陷承宗等都督谋反。唐玄宗将承宗流放岭南瀼州(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县),之后死在那里。唐朝以伏帝难继承瀚海都督之位,伏帝难之后,瀚海都督府被废。据《新唐书》,伏帝难的兄弟骨力裴罗逃往突厥,后来成为回纥汗国第一任可汗。.

查看 突厥和伏帝難

伏念

伏念可以是下列人物:.

查看 突厥和伏念

伏允

伏允(),即慕容伏允,吐谷渾第二十任统治者,他為慕容夸吕的兒子,世伏的弟弟。.

查看 突厥和伏允

伏闍信

伏阇信,姓尉迟(又译伏阇),7世纪于阗国王。 本来臣服突厥,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阿史那社尔讨伐龟兹,伏阇信惧怕唐军,派其子以驼万三百匹馈劳军队。及唐军将回师的时候,行军长史薛万备请求阿史那社尔:“今者公既破龟兹,西域皆震恐,国威已振,请因此机,愿以轻骑羁取于阗王献京师。”阿史那社尔派遣薛万备率五十骑抵于阗之国都,薛万备陈说大唐国的威武,劝伏阇信入见天子,伏阇信于是随薛万备来朝。到达长安之後,唐太宗已经病逝。唐高宗嗣位,拜伏阇信为右骁卫大将军,又任命其子叶护玷为右骁卫将军,并赐于阗国金带、锦袍、布帛六十段,并宅第一区,留数月而遣还,因请留子弟以宿卫。唐太宗葬昭陵,刻伏阇信的形象石像列于玄阙之下。后来其弟伏阇雄继位。.

查看 突厥和伏闍信

张家口市

张家口市(汉语拼音:Zhāngjiākǒu Shì,邮政式拼音:Kalga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跨东经113度50分至116度30分、北纬39度30分至42度10分,南北最大距离近300公里、东西最大距离约228公里,是京包线上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京张高速公路的终点,是河北与内蒙古的交通要冲,是连通中国西北、蒙古和北京的重要通道和货物集散地、军事要地与陆路商埠。著名的大境门是长城的主要关口。 张家口自古以来就是“屏翰神京”的军事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俗称京都的“北大门”。在经济上,曾是中国北方汉蒙贸易的商业都会,是冀、京、晋、内蒙古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有“陆路商埠”之称。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张家口成为沟通中原与北疆,连接东部京津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与中西部资源产区的重要纽带《张家口地理》 海南出版社。 2015年7月31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的第128屆國際奧委會全體會議上,奧委會決定由北京和張家口共同承辦2022年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查看 突厥和张家口市

张巡

张巡(),字巡,又称张中丞,蒲州河东或邓州南阳人,唐朝县令。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中,张巡在以真源(今安徽亳州西)縣令的身分,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史之亂的燕军,至德二载(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城破被俘,英勇就义。他以区区两县几千兵力,苦守雍丘、睢阳,二个孤城近二年,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唐朝政府后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

查看 突厥和张巡

张俭 (唐朝)

张俭(),字师约,雍州新丰人,祖父皖城郡公张威曾當過隋朝相州刺史。父親张植曾經當過车骑将军、连城县公。《旧唐书》卷八十三《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

查看 突厥和张俭 (唐朝)

张光辅

張光輔(),唐朝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少年明辩,有官吏的才干。历任司农少卿、文昌右丞。 687年五月初三,时任夏官侍郎(兵部侍郎)的张光辅被任命为凤阁侍郎(中书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688年九月初一,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左豹韬大将军麴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领兵十万人讨伐,张光辅为诸军节度,为同鳳閣鸞臺三品。张光辅在豫州,部下向刺史狄仁杰要钱,狄仁杰不理。张光辅大怒:“州将轻元帅邪?”狄仁杰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万贞生!”张光辅问他这话什么意思,狄仁杰说:“明公总兵三十万,所诛者止于越王贞。城中闻官军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明公纵将士暴掠,杀已降以为功,流血丹野,非万贞而何!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明公之颈,虽死如归耳!”张光辅无法反驳,回朝上奏说狄仁杰不恭顺。狄仁杰被降为复州刺史。689年三月十一,张光辅守纳言(侍中)。三月二十,张光辅守内史(中书令)。徐敬业的弟弟徐敬真准备逃亡突厥。得到洛州司马弓嗣业(《旧唐书》作房嗣業)、洛阳令张嗣明的资助。徐敬真到定州被抓获,弓嗣业闻讯,自缢而死。张嗣明、徐敬真希望多诬告一些有名望的人,期望这样自己能免除死罪。张嗣明诬告张光辅“征讨豫州时,他私下议论图谶、天文,在朝廷和李贞间两头讨好。”八月初四,张光辅和徐敬真、张嗣明等一起被处死,籍没家产。.

查看 突厥和张光辅

张知运

张知运(),唐玄宗时期的守边大将,早年在凉州都督裴行俭帐下为裨将,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为抵御吐蕃、突厥外族入侵,唐朝在灵州设立朔方军(朔方节度使前身),郭元振为朔方军大总管,时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兼检校单于大都护镇守大使、上柱国、长平郡开国公的张知运充任朔方道後军副大总管。 开元二年(714年)二月,突厥默啜可汗遣其子同俄特勤率众入寇北庭都护府,玄宗命兵部尚书兼紫微令姚崇等北伐,右领军卫大将军兼检校单于大都护镇守军使张知运为中军副大总管,先持节赴军,统领边州军兵马等事。但右骁卫将军郭虔瓘斩杀同俄于城下,突厥退军,北伐军停。 开元三年(715年),突厥诸部及契丹不堪忍受默啜可汗的征役,纷纷叛逃归降唐朝,降户阿悉烂、夹跌思泰等南下投唐,至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云中故城,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时,左卫大将军、单于副都护张知运将其武器甲胄没收后,才下令他们渡过黄河南下,蕃人怨怒。御史中丞姜晦为巡边使,蕃人投诉说没有弓矢。不能射猎,姜晦将武器全部还给他们。 开元四年(716年)正月,玄宗以亲王遥领各大都护府,郯王李嗣直遥领安北大都护事,右卫大将军兼安北大都护上柱国长平郡开国公张知运为安北副大都护,仍兼郯王府长史及安抚诸蕃副大使。同年玄宗命朔方道大总管薛讷、安北副大都护张知运、凉州都督杨敬述等各领马兵二万人与回纥九姓部落共伐突厥默啜。六月,默啜击败九姓部落,在班师回去途中因大意不设防备,被九姓拔曳固部溃卒颉质略袭杀。七月突厥毗伽可汗成为突厥大汗,被唐朝安置在河曲的突厥降户夹跌思泰、阿悉烂等听到毗伽可汗即位的消息,于当年冬天十月纷纷叛归后突厥。有了武器的突厥降户在青刚岭〔在庆州方渠县(即今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北,灵州之南。〕攻击不设防备的张知运,唐军战败,张知运在赤柳涧被临阵生擒,带往突厥。朔方大总管薛讷率兵追击,突厥降户逃至大斌县(在今陕西榆林市子洲县周家硷镇双庙湾村),又被将军郭知运击溃。突厥军大溃散,张知运被释放,思泰等人从黑山呼延谷(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沟,自古是三条穿越阴山南北山涧谷道之一)逃回突厥汗庭,玄宗以张知运丧师辱国,将他斩首示众。.

查看 突厥和张知运

张长逊

张长逊,唐朝武德年间功臣。郡望南阳白水,雍州栎阳人。 隋代为里长,平南朝陈有功,累至五原郡通守。隋末大乱,他割据五原郡,依附突厥,突厥号长逊为割利特勤。隋義寧元年(617年)四月,李淵在晉陽起兵。二年(618年)四月,张长逊以武都、宕渠、五原等郡归附唐朝,唐朝仍以他为五原太守,不久改任丰州总管。时梁师都、薛举向突厥请兵,邀请渡河一起攻击唐朝。张长逊知道后,假传唐国诏书与突厥莫贺咄设,表示已知道他们的谋划。突厥于是拒绝了梁师都等人的使者,唐高祖嘉之。李淵即位后,派遣右武候骠骑将军高世静出使突厥,以修好始毕可汗。到丰州时,始毕可汗去世,高世静停留不进。继位的处罗可汗闻而大怒,欲渡河南侵。张长逊急忙让高世静带着奠仪金帛三万段出塞,申国家赙赠之礼,突厥乃罢兵。唐高祖大悦,封张长逊父张晖为遂安郡公。授长逊为光禄大夫,封安化郡公。 唐朝派光禄卿宇文歆带着金帛去贿赂突厥颉利可汗,说动突厥派兵与张长逊之众,一起会合于秦王李世民军所,与薛举交战。以功授丰州总管,进封巴国公,赐以锦袍金甲。当时御史认为长逊久居丰州,与突厥连结,不可信赖。张长逊不安,便请求入朝。入朝后拜右武候将军,徙封息国公,赐以宫人、彩物千余段。 武德四年(621年),窦轨率巴蜀兵合围洛阳王世充,唐朝以张长逊检校益州行台左仆射,食邑三千户,食益州实封七百户。之后历任遂、夔二州总管,所在皆有惠政。贞观十一年(637年卒。 有子张孝谟,以父功起家,授吴王府主簿,袭爵巴国公,特加五品,改授胜州长史,历营州都督府长史,食巴州实封三百户。.

查看 突厥和张长逊

传教士

传教士(missionary),亦叫作宣教師或宣教士,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會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利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语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远方传教的人,汉语也译作宣教士,而一词则指在人群中进行讲道的传道人。.

查看 突厥和传教士

伯希和

伯希和(Paul Pelliot,),法国语言学家、汉学家、探险家。1908年前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买了大批敦煌文物运往法国,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老馆。伯希和精通多国语言:英语、德语、俄语、汉语、波斯语、藏语、阿拉伯语、越南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吐火罗语等。.

查看 突厥和伯希和

伽色尼王国

伽色尼王朝(963年-1187年),由突厥裔萨曼王朝原奴隶将军阿尔普特勤之女婿苏布克特勤(“可爱的王子”)创建(他是葛逻祿部奴隶),因都城伽色尼(现阿富汗加兹尼)而得名。马默德苏丹(又译马哈穆德苏丹)时期强大,推翻萨曼王朝,统治遍及印度次大陆北部、波斯东部(萊伊与拉瑪丹)、阿富汗和花剌子模,是西突厥斯坦形成的重要阶段。12世纪迁都拉合尔(位于现巴基斯坦),后灭于古尔王朝。.

查看 突厥和伽色尼王国

弘吉剌

弘吉剌()突厥语解释为褐色的马匹,迭列斤蒙古的一个部落,以出美女盛名。.

查看 突厥和弘吉剌

張士貴

张士贵,本名忽峍,字武安。虢州卢氏人(今河南省卢氏县),唐代名将。臂力過人,善騎射。《册府元龟》载他「膂力过人,弯弓一百五十斤,左右骑射,矢不虚发。.

查看 突厥和張士貴

張彥澤

張彥澤(),突厥人,先後徙居陰山、太原,五代后晋时为镇国军节度使,为人残暴,以投降契丹,祸乱中原,为人所不耻,后因故被契丹主耶律德光處死。.

查看 突厥和張彥澤

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

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Khyber Pakhtunkhwa、خيبر پښتونخوا、خیبر پختونخوا),原名西北邊境省是巴基斯坦最小的省,它是普什圖族和其它民族的家乡。向西和向北它与阿富汗接壤,向北与巴基斯坦的北部地区和阿扎德克什米尔相邻,联邦直辖部落地区位于西北邊境省与俾路支省之间。向东和向南西北邊境省比邻旁遮普省和联邦首都地区。西北邊境省内使用的主要语言是普什图语,在乌尔都语中西北邊境省有时被称为Sarhad。其他语言还有俾路支語、布拉灰语、波斯语、乌尔都语等。.

查看 突厥和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

佗缽可汗

佗缽可汗(古突厥語:𐱃𐱃𐰯𐰺𐰴𐰍𐰣,拉丁轉寫:Tatpar qaγan;)亦作他鉢,突厥第四任可汗,土門可汗之幼子,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之弟。572年四月,木杆可汗去世,佗缽可汗即位。 以侄儿阿史那摄图(乙息记可汗阿史那科罗之子)为尔伏可汗统东面,侄儿步离可汗统西面。满意于北周、北齐为讨好突厥呈献厚礼的形势,信仰佛教,在位期间突厥渐衰,擒之。581年佗缽可汗去世,临死前嘱咐其子阿史那庵逻,一定要立木杆可汗的儿子阿史那大逻便为可汗。.

查看 突厥和佗缽可汗

何国

何国,粟特九姓胡所建的国家,昭武九姓诸国之一。《新唐书·西域传》亦作贵霜匿,《大唐西域记》作屈霜你迦国。波斯作苦桑匿(Kusun),大食作苦桑你耶(Kusa—nija),其先祖或与月氏贵霜王朝有关。 何国国境在那密水(今泽拉夫尚河)南数里,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西北。或谓在今其西北60英里的排香倍(Peishambe),或谓在撒马尔罕与布哈拉之间的喀沙尼亚。都城方二里,兵千人。何国即康居小王附墨城故地。在飒秣建城西北的卡塔库尔干地区。政治上依违于诸强之间。其王城所在地风景优美,城左有重楼,北绘中华古帝,东绘突厥、婆罗门,西绘波斯、拂菻诸君。国王为康国王族的分支,因而依附于康国。俗信佛教,民以农为主,兼营畜牧,国人善歌舞。6世纪后期为突厥所征服,成为西突厥汗国的属地。隋唐时其君主也是为昭武氏人,与隋朝和唐朝均有密切往来。隋炀帝大业年间,遣使贡方物。唐太宗贞观十五年,遣使入朝。唐高宗永徽年间,唐朝灭西突厥汗国,其国随康国归唐,唐高宗在其地设贵霜州和军府,授其国王昭武婆达地为州刺史,属安西都护府。唐朝后期被大食所征服。.

查看 突厥和何国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查看 突厥和佛教

侯莫陈毅

侯莫陈毅(),姓侯莫陳,字小苟,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人,隋朝、唐朝官员。.

查看 突厥和侯莫陈毅

德爾維希

德爾維希(درویش)在波斯語中是乞討者、托缽僧的意思。最早出現在十世紀。 他們是蘇非派的一種。他們仿照佛教出家隱居、雲遊四方。他們的生活方式與苦行僧出奇的相似。他們對突厥人有相當大影響。他們也組織自己的教團。對突厥人傳教的事實上是這些人。 元朝來華的回回人中有這些人,伊本·白圖泰提出杭州有一座埃及商人为他们提供食宿的修道院。日後的門宦可能與其有關。這些人是鄂圖曼帝國蘇丹聖戰的主力。.

查看 突厥和德爾維希

德鲁兹派

德鲁兹派(الدرزية),是中东的一个源自于伊斯兰教什叶派的独立教派,属于什叶派伊斯玛仪派的一个分支,德鲁兹派的教义受到基督教和诺斯底主义等的影响,被伊斯兰正统教派视为异端。目前,该教派信徒主要分布在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约旦以及北美、澳洲等地,人数在120万人至200万人之间,自称“穆瓦希敦”(阿拉伯语:مواحد)(信仰一神者),以德鲁兹星为象征。该教派信徒基本由阿拉伯人组成,说阿拉伯语黎凡特方言(Levantine Arabic)。.

查看 突厥和德鲁兹派

德里蘇丹國

德里蘇丹國(1206年-1526年),是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48—1215年)于1175年后占领和征服纳尔默达河以北的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之后的德里总督于1206年自立建立的伊斯兰王朝。首一個王朝庫特布沙希王朝是古尔王朝留在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的突厥语族奴隸創立的,因此又称为“奴隸王朝”。之后的后继王朝依次是: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洛迪王朝,由于这些王朝首都始终位于德里,故而被统称为德里苏丹国。 第一位國君名為庫特布丁·艾伊拜克,在1206年于德里自立為王,自稱是德里阿曼蘇丹。最著名的國君是伊勒杜迷失,他是古德卜手下的欽察部落奴隸,在1229年,伊斯兰哈里發批准他成為苏丹。他另一件事是收留当时已经在1220年被蒙古帝国的大军给彻底灭亡的花剌子模帝國(1194—1220年)末代沙阿札蘭丁。但是札兰丁在1223年阴谋反对他而被其驱逐出境。由於德里蘇丹國由奴隸建立,因此不重視出身,重視能力,很多賣身為奴的欽察人得居高位。在14世紀中期,疆域到達印度南部的馬杜賴。其中有一位蘇丹名為巴爾班(1266年-1287年),他以抗擊蒙古军队著名,蒙古察合台汗国的军队每次入侵都被擊敗。 1398年,德里苏丹国遭到帖木儿的入侵,此后不斷衰敗。1526年,帖木兒後裔巴卑尔帶著從西邊奧斯曼土耳其進口來的大炮和奧斯曼土耳其火槍教練替他訓練的火槍手入侵印度,當時還在使用老舊的冷兵器和人海衝鋒戰術的印度軍隊完全不是巴布爾的大炮和火槍隊的對手,巴布爾挾著西方進口的大炮和火槍如摧枯拉朽般輕易的擊敗了末代德里蘇丹易卜拉欣·罗第,王國正式滅亡,由突厥化蒙古人的莫卧儿帝國取代之。.

查看 突厥和德里蘇丹國

往五天竺国传

《往五天竺国传》,唐代新罗僧人慧超在723年至727年前往五印度诸国巡礼,先后到东印度,中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再经中亚各国返回长安后所作。《往五天竺国传》全书已不存,在慧琳所著《一切经音意》中有摘录。1905年伯希和在敦煌发现此书写本残卷,以低價購入並帶到巴黎。伯希和首先指出编号“伯希和3532”敦煌写本残卷就是慧琳《一切经音義》中的《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后经罗振玉用《一切经音義》对照敦煌写本,证明敦煌残卷“伯希和3532”,的确是《慧超往五天竺国传》。 本书记载吠舍厘、拘尸那、摩揭陀、伽毗罗、吐蕃、建驮罗、乌长、拘卫、览波、罽賓、犯引、吐火罗、波斯、大食、大拂临、骨咄、康国、史国、米国、安国、跋贺那、骨咄、突厥、胡密、识匿、疏勒、龟兹、于阗、安西、焉耆等四十余国。 慧超西行时已经不是玄奘西行时的和平年代,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大食(波斯)东征、突厥扩张,印度、吐蕃、唐相互较量的残酷战争。缩略本残卷虽然简短,但忠实记录了8世纪上半叶当时的情况,是印和中亚史的重要史料。慧超在《往五天竺国传》中除了记载与印度佛教相关的内容,还对45个国家的情况进行了记载,涉及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亚地区开始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目击见证,是研究8世纪中亚丝绸之路的珍贵文献。 此书有日语、德语、英语、朝鲜语等翻译本。.

查看 突厥和往五天竺国传

土庫曼人

土庫曼族(土庫曼語:Türkmenler Түркменлер)是一个中亚突厥语民族,土库曼斯坦主要民族,也分布於阿富汗、伊朗東北部(呼羅珊)、敘利亞、伊拉克和北高加索(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以及巴基斯坦北部等地,其民族總人口數約為九百萬人。 他们本来生活在阿爾泰山脈,七世纪來到锡尔河以北,其中塞尔柱部前進至巴格達,被哈里發封為蘇丹,十三世纪卡耶部前往安納托利亞,成立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有人說他們的祖先來自回紇汗國的烏護(烏古斯人),與當地伊朗人混血而成。在伊朗与阿塞拜疆的多是什叶派。他们屬烏古斯语支,与土耳其人、撒拉族、加告兹人、卡什加人、阿塞拜疆人有关。 史集,突厥语大词典說土庫曼即是像突厥,因為烏古斯人本来长得眼睛小,長期與河中塔吉克人生活,已經像伊朗人,但不全是伊朗人又有似突厥的地方。.

查看 突厥和土庫曼人

土门

土门(古突厥語:𐰉𐰆𐰢𐰣𐰴𐰍𐰣;拉丁轉寫:Bumïn qaγan;),突厥可汗,突厥汗国的创立者,阿史那氏,称伊利可汗,父阿史那吐务。 突厥部落早年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原从属于柔然。土门即位后大力从事东西方的贸易,实力渐强。542年打败鉄勒。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年),宇文泰首次遣使访问突厥部落,标志着中国中原王朝已承认突厥为独立势力。翌年(546年),铁勒部落东征柔然。土门于中途邀击之,大胜,收降铁勒部众5万余户,遂有自立之意,要求柔然阿那瓌可汗将公主下嫁,阿那瓌大怒而拒,辱突厥为柔然“锻奴”。土门亦怒,杀柔然使者,遣使向西魏求婚,并和波斯萨珊王朝通好。547年,西魏将长乐公主嫁与土门。 552年,土门起兵东征,留其弟室点密守卫突厥故地。在怀荒镇以北击败阿那瓌,杀之。柔然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門可汗擊敗,汗國崩潰四散,從此消亡。 土门遂自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成为蒙古高原新主,不久病逝。其子科羅繼位為突厥可汗。.

查看 突厥和土门

土耳其裔埃及人

土耳其裔埃及人,又稱突厥-埃及人,是指為突厥後裔的埃及人,他們在奥斯曼帝國解體後仍生活在埃及。 在埃及革命前,埃及上層階级和統治階级多数是土耳其人,他們是奥斯曼帝國統治時期來到的土耳其人後裔。.

查看 突厥和土耳其裔埃及人

地豆于

地豆于,是公元5-6世紀游牧於洮兒河與西拉木倫河之間的游牧民族。.

查看 突厥和地豆于

匈奴

匈奴(上古汉语:*qʰoŋ.nˤa),是亚洲大陆北部的遊牧民族在漠北建立的古代国家,存在年代約在前209年至48年,其后分裂为北匈奴(48年—93年)和南匈奴(48年—216年)。統治領域約略在現今蒙古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亞與中國北部地區。公元4至5世纪又陆续在中原和西域建立汉赵、北凉、胡夏、高昌北凉等汉化政权。 匈奴是部落体制的国家,建立了一套尊卑分明的内外官制,分王庭、左方和右方三个辖区,分别由单于、左右贤王负责监理,各自在自己的分地游牧而居,各有自己的军官、文官,对领土也有强烈欲望。其王族為攣鞮氏,其領袖稱单于,其下轄各王,統領各部落,单于和诸王的皇后和妻子称阏氏(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在匈奴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在學界中有許多关于匈奴部落国家体制的假設,但是因為關於他們的資料留到後世的並不多,而且保留到今天的資料,主要都是透過另一視角的中國文獻,因此在學界中仍然存在爭議。 匈奴不是一直以来都很强盛,司马迁的《史记》曾记载在头曼和冒顿单于初期周边情况是“东胡彊而月氏盛”(《汉书》“東胡強而月氏盛”),头曼单于曾将自己儿子冒顿送到西部的月氏作質子;《史记》记载冒顿单于在位初期“东胡彊盛”,必须将所爱阏氏给予东胡王。.

查看 突厥和匈奴

匈奴历史

匈奴是一個古代帝國,由遊牧部落聯盟,在中國戰國時代末期至秦朝之間建立,與漢王朝之間有著長期的衝突與合作關係。領土極盛時的範圍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今大兴安岭。南沿長城與中原王朝相鄰,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 向西以阿爾泰山為界,深入中亞的鹹海甚至里海一帶,北達貝加爾湖周邊。 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間衰弱,中亞草原改由突厥控制。.

查看 突厥和匈奴历史

匈牙利

匈牙利國(Magyarország),通称匈牙利,是一个位於中歐的內陸国家、但是長期和東歐、南歐歷史所有關聯。匈牙利與奧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亞、塞尔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接壤,人口约1,000万,首都為布达佩斯。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這是歐洲最廣泛使用的非印歐語系語言。在歷史上匈牙利經常和遊牧民族與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奧地利和捷克、波蘭、當時統治南歐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緊密的聯係在一起,匈牙利為匈人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國和奧匈帝國的核心部分之一。.

查看 突厥和匈牙利

匈牙利历史

代的匈牙利共和国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

查看 突厥和匈牙利历史

北史

《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100卷,含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上起北魏登国元年(386),下迄隋义宁二年(618),记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学家李延寿的作品,《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並參考各種雜史,“鸠聚遗逸,以广异闻”,“除其冗长,捃其菁华”,體例完整,文字優美。他撰写这两部书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570-628)未完成的事业。.

查看 突厥和北史

北疆

北疆,意为北部边疆,特指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北的地区,包括今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地。 南疆和北疆以天山山脊线为界划分。历来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处所。汉朝北疆有匈奴、乌孙游牧,北魏时柔然、乌孙、悦般、高车等尽有山北之地。北周时又有突厥、铁勒迁入。唐朝在此设州县,北庭都护府驻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元朝时所设的别失八里行尚书省,明朝时为瓦剌游牧区,清朝时为准噶尔汗国根据地,清朝灭准噶尔汗国,夺得北疆。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北疆军区,北疆军区、东疆军区于1985年12月31日撤销。.

查看 突厥和北疆

刘世让

刘世让,字元钦,雍州醴泉人,唐代将领,隋代为征仕郎,李渊起义后追随他官至广州总管,被封为弘农郡公。后因被诬陷与突厥同谋被诛,贞观初平反,妻子被放归。.

查看 突厥和刘世让

刘应

刘应(Claude de Visdelou,),字声闻,法国人,耶稣会传教士,汉学家,与白晋等五人,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前往中国传教。1687年来华直至1709年离去,曾向康熙皇帝奉献金鸡纳霜(奎宁),治好康熙皇帝的疟疾。 刘应对中国和中亚历史都有研究,所着《鞑靼史》(Histoire de la Tartarie)汇集了中国史书有关匈奴、鞑靼、蒙古、突厥等史料,刊于Herbelot的《东方学目录》(Bibliotheque orientale,1779)中。还有拉丁文《中国历史》六册、《中国哲学家的宗教史》、《中国人的礼仪与祭祀》、《易经概说》(Notice du livre chinois nommé Y-king)。同时编译了多部儒家经典:《礼记》、《书经》、《中庸》等拉丁文译本。.

查看 突厥和刘应

刘黑闼

刘黑闼(闥,音ㄊㄚˋ;),隋末唐初割據勢力之一。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县东北)人。.

查看 突厥和刘黑闼

刘武周

劉武周(),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東北)人,隋朝末年地方割據勢力。父刘匡,母赵氏。.

查看 突厥和刘武周

刘昶 (彭国公)

刘昶(),南北朝时北周大臣。中山(今河北定州)人。刘亮子,娶宇文泰女西河公主。 北周末年为秦、灵二州总管,因父之功封彭国公。刘昶在北周时与杨坚有旧交,官至上柱国。杨坚建隋朝后,历任左武卫大将军、庆州总管。隋朝流民杨钦逃入突厥,谎称刘昶打算和妻子一起兴兵作乱,攻打隋朝,因此派遣杨钦来密告大义公主,请求突厥发兵侵扰隋朝边境。突厥都蓝可汗相信了杨钦的话,于是就不再谨守藩国的职责按时朝贡。刘昶的儿子刘居士负气仗义,不遵守朝廷法度,曾数次犯罪,文帝由于刘昶的缘故,每次都宽宥了他。于是刘居士有恃无恐,党羽有三百人,他们无故殴打路人,侵夺财物,为非作歹。后来有人上告说刘居士图谋不轨,文帝很愤怒,下令将刘居士斩首。刘昶女嫁河南长孙氏家,寡居。刘氏为其弟的行为忧愁担心,常劝刘居士改行。刘居士获罪,刘昶连坐并罪下狱,刘氏纺织供父,输食狱中,探望老父,悲伤之情,令见者也歔欷不已,后刘居士被斩,刘昶赐死于家,刘氏更是悲痛欲绝,对百官哀哭。隋文帝闻,赞叹其行。.

查看 突厥和刘昶 (彭国公)

刘文静

刘文静(),字肇仁,京兆武功县人。倜傥有胆略,唐朝开国功臣。唐高祖时的宰相: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八月为纳言(侍中)。.

查看 突厥和刘文静

列王紀 (伊朗)

《諸王之書》,亦稱為《王书》、《列王書》、《諸王書》(波斯語:شاهنامه、Šāhnāmeh;即《諸王之書》),是波斯民族的史诗。《列王纪》由10世纪末及11世纪初期的著名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用波斯文所著,长约6万多联押韵对句(共12万多行),记录了从远古神话时期到7世纪的波斯萨珊王朝灭亡这4000多年间的波斯帝国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以及50多位帝王的统治。这部史诗被称为是波斯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波斯语言和文化在阿拉伯人统治时期能够得以保存起了重要作用,是伊朗民族的文化認同中重要的一部份。《列王记》不仅在波斯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中亚其他民族的文学也有明显的影响。.

查看 突厥和列王紀 (伊朗)

善無畏

善无畏 (梵语:Śubhakarasiṃha,637年-735年),音译戍婆揭罗僧诃,或译为输波迦罗,直译为净狮子。汉传密宗的祖师,开元三大士之一,主要弘传胎藏界曼荼罗。.

查看 突厥和善無畏

喀尔喀蒙古

喀爾喀蒙古(),或漠北蒙古,即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北的蒙古族,居住地域大概为现在蒙古国、中国新疆东部、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唐努烏梁海大部地区)等地,历史上曾为蒙古族聚居。在理藩院則例中,此名一直在官書中使用,与漠南蒙古相对。.

查看 突厥和喀尔喀蒙古

喀什市

喀什市(قەشقەر,拉丁维文:Qeshqer,汉语音译喀什噶爾),是中国最西端的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區,帕米尔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的交接处。 喀什数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新疆南部的第一大城,是天山以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军事中心。在中亚地区,喀什也是一座地位非常重要的城市。它是古代丝绸之路北、中、南线的西端总交汇处,历来就是中西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贸易非常发达,有“巴扎(集市)王国”之称,当地有俗语“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

查看 突厥和喀什市

周书

《周书》,唐令狐德棻主编,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诏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令狐德棻與岑文本、崔仁師負責撰北周史,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共五十卷,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而史論多出於岑文本之手。貞觀十年與《北齊書》、《梁書》、《陳書》、《隋書》同時進呈皇家。本書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周书》文笔简洁爽劲,清代史家赵翼说它“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周书》不只是记述西魏及北周皇朝的史事,内容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北齐、梁与陈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對於帝位更迭、重大动乱,皆詳加载明,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及纷繁的历史事件。 赵翼曾曰:“当后周时,区宇瓜分,列国鼎沸,北则有东魏、高齐,南则有梁、陈,迁革废兴,岁月更异,《周书》本纪一一书之,使阅者一览了然。” 《周書》無志及表,後人據相關史料補作志表,有清人練恕《北周公卿表》1卷,萬斯同《二十五史補編》有〈周諸王世表〉、〈周公卿年表〉各1卷。近人王仲犖《北周地理志》10卷、《北周六典》10卷(以職官為主),郭靄春、徐仁甫、王忠林各自撰有《補周書藝文志》(不分卷)。.

查看 突厥和周书

周道务

周道务(),汝南郡安成县(今河南省汝南县)人,唐朝官员、驸马。.

查看 突厥和周道务

周武帝

周武帝宇文邕(),代郡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宇文泰(追尊周文帝)第四子,北周第三位皇帝(560年—578年在位),期間推動建德毀佛,以求富國強兵,是三武滅佛之一。在位18年。.

查看 突厥和周武帝

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市--,意为“青色的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旧称归绥,为中華民國绥远省省会。呼和浩特市下辖4区、4县、1旗,中心城区位于蒙古高原南部边缘的土默川平原东北,背山面水,北依阴山,南面黄河,东河、西河、大黑河三水环城流过。呼和浩特中心城区本是由归化城与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故旧称归绥,城区现分为新城区、玉泉区、回民区、赛罕区四部分。 呼和浩特处于农牧文化交界地带,自古即处于中原王朝与渗透王朝、征服王朝的交替控制中,故文化交融性较强,除中华文化外,蒙古族文化、西域伊斯兰文化、西藏藏傳佛教文化亦对其有较重影响。.

查看 突厥和呼和浩特市

和親

和親,又可稱和蕃,是指東亞君主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或國內其他女性嫁給他国君主以示兩國友好,增進彼此關係,具有政治目的聯姻,是政治婚姻。在傳統華夷思想中一般專指中原王朝把女子嫁給其藩屬國冊封國的君主或王族或以小中華自居的政權把女子嫁給「外夷」(非漢化政權),確立臣屬關係。在非統一時期各個自認為華夏政權、地位相若的小國則不屬和親。 中国的和亲政策始于汉高祖刘邦,和亲从此以后发展成为对外政策,和亲之举不绝于书。中国历代和亲有自愿也有被迫。比如汉朝王昭君自愿请命嫁匈奴呼韩邪单于。而汉初汉朝被迫嫁翁主给匈奴冒顿单于、军臣单于、伊稚斜单于。和亲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例如,王昭君出嫁匈奴成功铸造了当时汉朝与匈奴的友好关系,但汉初嫁给匈奴的汉朝公主,却没能阻止匈奴侵犯汉朝。.

查看 突厥和和親

哥舒翰

哥舒翰(699年-757年),唐朝名将,突骑施(西突厥别部)首领哥舒部落人。安史之乱时被安祿山俘虜,後安慶緒殺安祿山,登基為帝,不久,敗於唐軍而逃,將哥舒翰殺害。唐代宗追赠太尉,谥曰武愍。.

查看 突厥和哥舒翰

哈卡斯语

哈卡斯语是突厥哈卡斯人的语言,是俄罗斯南西伯利亚的哈卡斯共和国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约6万人。在中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的哈卡斯人分支——富裕柯尔克孜人使用这种语言,又称富裕柯尔克孜语,至今仅有约10名使用者。.

查看 突厥和哈卡斯语

哈尔福德·麦金德

哈尔福德·约翰·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年2月15日—1947年3月6日),英國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家。本來是地理學家,後來也介入政治理論與經濟學。.

查看 突厥和哈尔福德·麦金德

哈剌赤

哈剌赤是十四至十六世纪突厥与鞑靼汗国中的贵族头衔。在喀山汗国与西伯利亚汗国也有,最重要的四个有Şirin、Barğın、阿尔根、钦察。 category:突厥.

查看 突厥和哈剌赤

哈萨克语

哈萨克语(Kazakh;қазақ тілі, qazaq tili.)),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哈萨克族所使用的语言。与其他属突厥语族的民族语言相当接近。日常交际,与其语言属突厥语族的其他民族,如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以及乌孜别克族均不会产生太大的障碍,一般不需要翻译,尤其與吉爾吉斯語和卡拉卡爾帕克語非常相近。据说哈萨克语言是受乌孙语、突厥语以及蒙古语影响的综合产物。 哈萨克民族是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蒙古等部族在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成的,因此哈萨克语广泛分布在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前苏联地区在内的中亚地区。 哈萨克语元音和谐比较严整,辅音同化现象较多。名词、代词和数词有七个格,比同语族的许多语言多一个造格。语法附加成分的变体较多。动词谓语第一人称单数附加成分除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形式外,还使用短尾形式-m。有关畜牧业的词语很丰富。.

查看 突厥和哈萨克语

哈萨克斯坦坚戈

哈薩克斯坦堅戈(Kazakhstani Tenge;中文又名探戈、騰格)是哈薩克斯坦的法定貨幣,ISO 4217代碼:KZT。由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辅币为泰因(Tiyin ),1 坚戈.

查看 突厥和哈萨克斯坦坚戈

哈薩克族

哈萨克族(哈薩克語: / Qazaq / قازاق)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和中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伊朗等国家的的少数民族,全球总人口约1660萬。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有146万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蒙古国有10万以上的哈萨克族,俄罗斯的奥伦堡与车里雅宾斯克也有称为小玉兹的哈萨克族人。在烏兹别克斯坦有40万人生活在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10万人生活在塔什干州。土耳其和伊朗也有为数不少的哈萨克人。哈萨克族的人种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之间的混合类型,属于混血民族。 哈萨克族的传统语言是哈萨克语,在哈萨克斯坦,多掌握俄语,在中国、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则多有兼通当地语言者。传统的哈萨克语以阿拉伯字母书写,主要在中国哈萨克族中使用,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哈萨克族多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的哈萨克文。中国曾在1959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1982年废除。哈萨克斯坦自2010年后开始逐步推行文字拉丁化,计划到2025年正式使用拉丁字母哈萨克文。.

查看 突厥和哈薩克族

哈扎尔辞典

《哈扎尔辞典》(Dictionary of the Khazars: A Lexicon Novel)是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在1984年出版的一部著名小说,这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並自称是“最后一个拜占庭人”。 该小说原版为塞尔维亚语,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其中包括汉语版。小说采取了百科全书的形式,以字母為次序,对词条进行解释,原創性極高,被譽為“以百科全书的方法构成的小说”的第一本小說,“读者不用从开篇情节开始、高潮、结尾的顺序看小说”,愛看哪個條目就看哪條。.

查看 突厥和哈扎尔辞典

哈扎拉人

哈扎拉人(هزاره,)是一個使用波斯语族哈扎拉吉語為母語的民族,拥有突厥-蒙古人血统。他们的主要居住地是阿富汗中部、伊朗东北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主要是在奎達)。哈扎拉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是阿富汗的人口第三多的民族,人口占全阿人口的9%。还有许多哈扎拉人以难民身份居住在伊朗以及世界各地。.

查看 突厥和哈扎拉人

哈拉吉

哈拉吉人,是一個説哈拉吉語的突厥部落,他們的語言被認為最接近古突厥語。 他們被認為是葛邏祿人中一部落,很早已出现在阿富汗伽色尼一帶。 因長期舆伊朗人生活而被同化,德里蘇丹國的卡爾吉王朝是他們建立。 category:突厥人.

查看 突厥和哈拉吉

唐努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Таңды Урянхай;Урянхайский край;Тагна Урианхай)如今通常只指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属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一部分,首府为克孜勒。唐努乌梁海是清代烏梁海的三部分之一,位于外蒙古西北,北至萨彦岭,南到唐努山,西到俄罗斯巴尔瑙尔东南,东到外蒙古库苏古尔泊以东,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狭长盆地。 清朝时的唐努乌梁海不仅包含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的绝大部分,还包含今天俄罗斯的阿尔泰共和國及外蒙古的库苏古尔省的大部分,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唐努乌梁海蒙古被編為五旗,由烏里雅蘇臺將軍直接管轄。唐努乌梁海不属于外蒙古(喀爾喀四部),而是不設札薩克的內屬蒙古。 唐努乌梁海地区,早在汉代便有中国人活动痕迹。唐代为都播地,隶属安北都护府管辖,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宋金时属西辽政权,称谦谦州。元代属岭北行省,称益兰州。明代属蒙古瓦剌部,清代称为唐努乌梁海,为外蒙古扎萨克图汗辖地。清末,大批俄羅斯移民進入唐努烏梁海。 1911年外蒙古独立後,唐努烏梁海被俄羅斯帝國控制。1913年中俄聲明將唐努烏梁海與科布多一併劃入“外蒙古自治區域”。1919年一度被中國軍隊收復。1921年,布爾什維克黨在唐努烏梁海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不久改名為圖瓦人民共和國,蘇聯承認其為獨立國家。1944年改稱“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被併入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现在唐努乌梁海仍然是俄罗斯联邦的一個共和國,隸屬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1948年5月,中華民国驻苏大使傅秉常照会苏联外交部,声明唐努乌梁海为中華民国领土,但蘇聯方面並未理會。 根据资料称,图瓦人目前占该地人口的82%(2010年人口统计)。图瓦人係蒙古族的一支,明代称烏梁海人,后来迁徙至唐努乌梁海地区,改称为图瓦或土瓦人。另一种观点认为,图瓦人属于突厥人的一支,证据包括图瓦语被公认属于突厥语族而非蒙古语族。唐代屬鐵勒中的都波,受突厥與回紇統治,元代稱禿巴,是林木中百姓。 1992年,苏联解体后,“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通过主权宣言,宣布成为主权国家,并更名为“图瓦共和国”。由于苏联的国家主体俄罗斯联邦没有解体,该国最后仍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名为“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查看 突厥和唐努乌梁海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 。),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陕西武功县,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窦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顺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号贞观。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够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52岁,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昭陵。.

查看 突厥和唐太宗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

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唐太宗征服东突厥汗国之后,开始对西域(即现代新疆和中亚地区)的西突厥以及一些松散结盟的绿洲城邦国家施加军事实力,其主要针对西突厥,以恢复两汉以来对西域的统治。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派大将侯君集灭亡高昌,由此建立了中原王朝首次在该地区的永久性军事和政治机构西州和安西都护府。在贞观十八年(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高昌,唐朝在高昌的守将安西都护郭孝恪反击,并占领焉耆,俘虏国王龙突骑支,但后来焉耆再次脱离唐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的突厥族将军阿史那社尔攻打焉耆和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征服两国。然后疏勒和于阗归附唐朝,使唐朝完全控制了西域,直到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统治期间(670年),被吐蕃占领。之後,西域时得时失,武则天时曾被完全收回,直到唐德宗时唐朝永久性地丧失西域。.

查看 突厥和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是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伐,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万方数据。高句丽被灭后,罗唐战争爆发。新罗将唐驱出朝鲜半岛并统一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则由唐和自称高句丽继承者的渤海国控制。.

查看 突厥和唐与高句丽的战争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國學大師陳寅恪所著的旨在論述唐代政治史的史學名著。.

查看 突厥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唐休璟

唐休璟,名璿,字休璟,以字行,晋昌酒泉人,唐朝与武周大臣和名将,爵位宋國公,諡號忠。历任武则天和唐中宗、唐殇帝、唐睿宗四代皇帝的宰相。 唐休璟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出生,京兆始平人。七世祖是北齐晋昌王唐邕,其先祖在北周和隋朝都任职高官。他曾祖父唐規为北周骠骑大将军、安邑县公。唐休璟的爷爷唐宗(唐世宗)是隋朝末年朔方(今陕西榆林)郡丞,梁师都举兵,杀害了不肯归降的唐宗。唐休璟的父亲唐諧是唐朝的咸陽县令。 唐休璟年少时通过科举明经及第,唐高宗永徽年间,他成为唐高宗哥哥吴王李恪府上的典签,没有显示自己的才能,转任营州户曹。679年,單于大都護府的突厥部落在阿史那泥熟匐率领下背叛唐朝。他们煽动奚和契丹一起攻打营州。当时的营州都督周道務,派唐休璟率兵在独护山大破突厥。因此功,唐休璟转任豐州司马。 阿史那泥熟匐不久后被唐将裴行儉,但突厥的叛乱依然没有平息。683年,突厥在阿史那骨咄禄的领导下复国,史称后突厥汗国,阿史那骨咄禄攻打蔚州,杀害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辯在朝那山(今内蒙古包头)与骨咄禄交战,战败被俘。高宗皇帝与大臣讨论,主张放弃丰州,将百姓迁至靈州、夏州。唐休璟上书反对,丰州适宜农牧业,自秦汉以来是国家的重镇,放弃丰州,就如同隋末的情况一样,灵州、夏州就不会安稳了。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 唐高宗死后,他的太子李哲即位,就是唐中宗。但是实权掌握在太后武则天手中,684年二月,武则天废黜唐中宗,立中宗的弟弟李旦为唐睿宗,武则天临朝听政。唐睿宗垂拱年间,唐休璟任安西副都护,驻守碎叶城。 689年,在韦待价西征吐蕃失败後,韦待价被流放,安西都护閻溫古被杀。唐休璟收集余众坚守西州,被朝廷任命为西州都督。 690年,武则天使唐睿宗退位,自立为皇帝,以武周代替了唐朝。692年,唐休璟建议武则天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武则天命王孝杰和阿史那忠節率军收复。圣历年间(697-700),唐休璟升任衛尉卿、涼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 700年秋,吐蕃将军麴莽布支攻打凉州,围攻昌松县。唐休璟率军到洪源谷,临阵登高,见吐蕃军队衣甲鲜盛,对麾下说:“自从論欽陵(吐蕃执政者,多次大败唐军,699年被吐蕃赞普器弩悉弄逼迫自杀)死后,他兄弟論贊婆归降。麴莽布支成为新元帅,想要炫耀威武,所以吐蕃国中贵族子弟都跟着他。虽然人马看起来强盛,但不通军事,我为诸君取之。” 唐休璟被甲先登,与吐蕃军六战六克,斩麴莽布支副将二人,斩首二千五百级。筑京观(骷髅台)还军。702年,吐蕃派使臣論彌薩请和,武则天在西都长安款待他,唐休璟也被邀请参加宴会。論彌薩多次盯着唐休璟看,武则天问他是什么缘,他回答:“在洪源之战,这位将军雄猛无人可比,杀我们的将士甚众,所以想多看看他。 则天大加叹异,擢拜唐休璟为右武威、右金吾二卫大将军。唐休璟熟悉边防事务,东到碣石(今河北省秦皇岛)西到安西四镇,他知道所有的地理形势和防御体系。 703年,夏官尚書、检校凉州都督唐休璟被任命为同鳳閣鸞臺三品,成为宰相。当时,西突厥一部突騎施的首领烏質勒,与西突厥其他部落互相攻打,结果导致安西路绝唐休璟与其他宰相讨论后,上奏事情的发展和将来时局的变化。十天后安西诸州的报告,正如唐休璟所描述的一样,武则天赞叹道:“我只后悔用卿太晚。”她又召来当时其他的在任宰相魏元忠、杨再思、李峤、姚元崇、李迥秀说:“唐休璟通晓边防之事,在这一点上,你们十个也抵不上他一个。武则天有任命唐休璟为太子李显(之前的唐中宗,698年从流放地召回立为太子,名字改为显)的右庶子。 704年三月初四,朝廷讨论官员不愿做地方官,唐休璟、李峤建议派中央官员兼职州县,并申请自己率先出镇。武则天得杨再思、韦嗣立等二十人以本官检校刺史,李唐二人没有派出。八月初一,知纳言韦安石上书检举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的罪责,武则天命唐休璟调查。调查尚未结束。契丹叛乱,武则天以唐休璟为幽营都督 (总部在今北京市) 、安东都护府都护出击契丹。在唐休璟临行之前,密告李显:“二张幸蒙宠遇,数侍宴禁中,纵情失礼。非人臣之道,殿下应该惟加防察,早作准备。” 705年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召回唐休璟,加封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酒泉郡公,不久升任尚書省左僕射,仍然同中書門下三品。他自己还在东都洛阳时,让唐休璟留守首都长安,再封唐休璟为宋国公。 唐休璟在706年致仕,但他不想早早引退。当时,尚宫贺娄氏干预国政,唐休璟为其子娶贺娄氏养女为妻, 708年起复为太子少师(当时并无太子,太子少师只是荣誉官职)。这年,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在河套平原的黄河北岸修築受降三城以控制突厥,唐休璟反对,以为两汉以来都是以黄河阻挡胡人,在草原筑城,最后还是会落入突厥之手。但三城还是被筑成,有效地控制了突厥人。709年冬,他又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很多人批评他不能保持晚节(当时他已经八十三岁),但是他将数千匹绢分散亲族,又以数十万家财大开茔域,备礼安葬五服之亲,为人称道。这位伟大的将军做宰相却很平庸。710年春正月廿九,唐中宗在梨园球场召集后妃和大臣游乐,玩蹴鞠和拔河。唐休璟和韦巨源都非常老了,拔河时摔倒在地上半天起不来,皇帝、皇后、妃嫔、公主看到后,大笑。 710年夏六月初二,唐中宗暴崩(传统史书认为是韦后和安乐公主李裹儿下毒害死的)。中宗的庶子温王李重茂即位为唐殇帝,韦后作为皇太后执政。 六月二十,韦后和安乐公主在唐中宗妹妹太平公主和侄子临淄王李隆基 (唐睿宗相王李旦的儿子)领导的政变中被杀。唐殇帝被废,睿宗李旦复位。唐休璟又拜特进,充朔方道行军大总管,防备突厥,停其旧封,别赐实封一百户。711年,上表请致仕。唐睿宗允许。禄及一品子课并令全给。延和元年七月十五日(712年9月2日)病逝于长安怀真里府第,时年八十六,赠荆州大都督,谥号忠。.

查看 突厥和唐休璟

唐俭

唐儉(),字茂约,并州晋阳县人。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諡襄,賜陪葬昭陵。.

查看 突厥和唐俭

唐击吐谷浑之战

唐击吐谷浑之战,是唐太宗针对西部邻国吐谷浑步萨钵可汗伏允,不断侵扰边境地区,而于634年,发动大规模反击,由名将李靖指挥,对吐谷浑的军事打击,吐谷浑遭到严重的失败,635年,伏允被部下暗杀。吐谷浑因此被削弱,不再是青海地区的大国。唐朝成为臣服唐朝的伏允之子甘豆可汗慕容顺与其孙乌地也拔勤豆可汗诺曷钵的保护者。在被西南邻国吐蕃不断攻击下,吐谷浑再也没能恢复原来的强盛。672年,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统治时,唐被迫把吐谷浑迁移到自己的领土,吐谷浑灭亡。.

查看 突厥和唐击吐谷浑之战

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灭薛延陀之战,是唐太宗时期灭亡漠北薛延陀的战争。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强大的东突厥汗国,630年击灭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乙失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世勣在641年战胜薛延陀。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的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查看 突厥和唐灭薛延陀之战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意为“大昭寺前之碑”),又名长庆会盟碑、甥舅和盟碑等,古代藏文文献称之为逻娑碑(),是树立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门前的一通石碑,立于823年,唐朝长庆三年2月14日,時為吐蕃王朝彝泰九年,纪念唐朝和吐蕃王朝长庆会盟。当时正值唐与吐蕃双双衰败之际,为了各自集中精力应付内部严重危机,双方遂决定停止构兵。该碑被誉为“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亚洲最重要的铭文纪念碑”。.

查看 突厥和唐蕃会盟碑

唐滅东、西突厥之戰

唐滅东、西突厥之戰(620年-657年秋痕,《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国国学网),2007年2月6日更新),是7世纪唐朝初年时同突厥分裂后的两个汗国东突厥和西突厥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主要的战役和事件有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战(629年)、阴山之战(630年)、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等。战争期间,唐朝由开始的安抚和防御转为进攻,加之突厥内部的分裂和内乱,唐朝在薛延陀的帮助下于630年击败东突厥,又于657年彻底击败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頡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导致了突厥汗国的灭亡。漠北为薛延陀为占,而唐朝在原东、西突厥其它领地分别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唐朝的对外战争》(中华历史网),2007年5月27日更新《唐帝国在西北的经营》(汉魂网),2006年5月2日更新.

查看 突厥和唐滅东、西突厥之戰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突厥和唐朝

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

唐朝与奚、契丹(两蕃)的战争,是7世纪到9世纪唐朝和奚、契丹的一系列战争。 奚、契丹在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时归顺唐朝,建立了两个羁縻州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奚匹帝、契丹阿卜固叛唐,薛仁贵、阿史德枢宾、左武候将军延陀梯真、居延州都督李含珠率军平叛,斩匹帝、俘阿卜固。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武周,杀营州都督赵文翙,在硖石谷之战、东硖石谷之战大败武周军,大将王孝杰坠崖而亡。契丹兵锋直接推进到赵州。后武周联合突厥默啜消灭孙万荣,但是奚、契丹倒向了后突厥。唐玄宗即位,冷陉之战,唐军大败于奚。阿史那默啜在716年死后,奚、契丹重新归唐。契丹可突于专政,驱逐都督、公主,废大贺氏、立遥辇氏,与唐朝为敌。唐朝设立幽州节度使、平卢节度使,防御奚、契丹。732年-734年,唐军重创奚、契丹,可突于被杀。安禄山就任后,挑衅两蕃,致使745年和亲公主被杀。751年八月,安禄山败于土护真水,6万唐军阵亡。安史之乱后,营州于761年陷于奚,平卢节度使南迁淄青,不服从中央的幽州节度使承担防御两蕃之任。之后,两蕃倒向了回鹘,李载义于830年破奚,擒奚王茹羯,张仲武在847年大破北奚、山奚。回鹘亡国后,契丹耶律氏取代遥辇氏,整合奚族,重新崛起。多次侵扰幽州。耶律阿保机在唐朝灭亡(907年)数年后(916年)建立契丹国(即辽朝),成为五代和北宋最大的边患。.

查看 突厥和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

唐朝与西突厥第二次战役

唐朝与西突厥在唐永徽六年至显庆元年(655年-657年)进行了一次战役,是唐朝继永徽二年(651年)之后的第二次对西突厥的战役,唐朝由程知节为讨伐西突厥的统帅(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西突厥当时的可汗为沙钵罗可汗,即以前臣服唐朝的阿史那贺鲁。这次唐朝的军事行动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导致唐朝由苏定方为统帅的对西突厥的第三次讨伐(657年-658年)。.

查看 突厥和唐朝与西突厥第二次战役

唐朝經濟

唐朝時期的經濟,一般稱為唐代經濟,是指七世紀到十世紀初唐帝國統治的中原、江南、四川與嶺南等地區的經濟發展。一般認為此時期是中國經濟由上古逐漸轉為中世的關鍵時期。.

查看 突厥和唐朝經濟

唐朝统一战争

唐朝统一战争,是唐朝建立后,对隋朝末年在中国各地建立的割据政权的统一战争。 主要包括秦王李世民率军平定薛举·薛仁杲父子(618年)、刘武周·宋金刚(619年—620年)、王世充(620年—621年)、窦建德(621年)、刘黑闼(621年—622年)的战争,与赵郡王李孝恭、李靖平定萧铣(621年)、辅公祏(623年—624年)的战争,吴王杜伏威平定李子通(620年—621年)、林士弘(621年—622年)的战争,太子李建成平定刘黑闼(622年—623年)的战争。 唐朝在624年基本统一中原,628年,柴绍率军消灭依附突厥的梁师都,唐朝统一战争最终结束。.

查看 突厥和唐朝统一战争

唐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九嵕山,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昭陵开始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是为埋葬临终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坟墓的长孙皇后而开凿。陵墓依山而建,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依山为陵的先例。陵前的陪葬墓群为扇形,大概有200多座,其中有初唐诸王、公主的墓葬,以及魏徵、李靖、李世勣、房玄龄、尉迟恭等功臣陪葬墓。著名的“昭陵六骏”浮雕原置于陵园北面祭坛司马门内东西两庑,现有四骏陈列于西安碑林,另外二骏流落美国。1979年昭陵博物馆建成。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突厥和唐昭陵

冯世妇

冯世妇,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妃嫔,范阳王高绍义的母亲。 北齐被北周灭掉之後,高绍义逃到突厥,自立为北齐皇帝,年号武平。后来,突厥将他出卖,高绍义被北周所擒,其母冯世妇事迹不详。.

查看 突厥和冯世妇

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Inner Mongolia Museum),旧名内蒙古博物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与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毗邻。馆舍主体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由陈列展厅区、文物库房区、观众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及多功能厅等各部分组成。 博物院是内蒙古最大以及最重要的博物馆机构,兼具历史和自然博物馆的职能。展览按照草原主线而安排,突出地域与民族特色。展品涵盖了从化石到现存生物,从各个民族的起源到发展壮大的代表文物,揭示了中国北方生态变迁史与草原文明发展史的扼要进程。.

查看 突厥和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中華人民共和国北部的一个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从清朝中期开始,瀚海以南,長城以北,東至哲里木盟,西至伊克昭盟的蒙古各旗被称为內札薩克或內札薩克蒙古,后来简称為内蒙古。1947年,由中共解放區控制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内蒙古正式成為政區名。.

查看 突厥和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辖域面积1,183,000平方公里,人口2384.35萬(2004年)。内蒙古因“漠南蒙古”得名。唐朝属突厥之地;宋朝时出现蒙古部落;蒙古族建元朝后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清朝以漠南蒙古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中华民国初年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行政区,后均改置为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共政权以今内蒙古东部设置内蒙古自治区,名称至今未变。截至2013年4月3日,内蒙古辖域共划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即9个地级市、3个盟,下辖22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

查看 突厥和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

公孙武达

公孙武达,雍州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栎阳街道)人。唐初功臣之一,玄武门之变参与者。.

查看 突厥和公孙武达

兰池都督府

兰池都督府,唐神龙三年(707年)置,以辖突厥降户六胡县(即原六胡州)。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东敖勒召其古城。开元九年(721年)兰池胡康待宾与诸降户同反,攻陷六胡州,为唐兵擒杀,次年唐平康待宾余众反,迁六州残胡于河南、江淮诸州。二十六年迁返故土,于此改宥州。 Category:都督府 Category:内蒙古古代行政区划 Category:鄂尔多斯行政区划史 Category:鄂托克前旗.

查看 突厥和兰池都督府

元晖 (义宁县公)

元晖(),字叔平,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后裔,北周、隋朝官员。.

查看 突厥和元晖 (义宁县公)

克孜尔大屠杀

克孜尔屠杀发生于1933年6月,第一东突厥斯坦共和國指稱回族不重視宗教,所以就打破了他们的不攻击汉族和回族平民的协议;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的突厥战士对叶尔羌新城至喀什的道路上的撤退士兵和平民进行屠杀。 估计800名回族汉族不分宗教被屠杀。 隔年,為了報復克孜爾屠殺;中國穆斯林戰士在喀什戰役 (1934年)殺害數千名維吾爾平民。.

查看 突厥和克孜尔大屠杀

克里米亞韃靼人

克里米亞韃靼人(Къырымтартарлар 或 qırımtatarlar,Kırım Tatarlar 或 Kırım, Kırımlı, крымские татары,кримськi татари, кримці)或稱“克里米亞人”(Къырым qırım, Къырымлы qırımlı),是原定居於克里米亞半島的突厥語民族,他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斯基泰人、希臘人、哥德人、東斯拉夫人、罗马尼亚人与切爾克斯人時期。後來,威尼斯人及熱那亞人與突厥特別是匈人、阿瓦爾人、保加尔人、可薩人、佩切涅格人及欽察人混血,形成克里米亞韃靼人。他們是最早宣傳泛突厥主義的民族。與伏尔加鞑靼人不同,他們受到烏古斯人影響比較大,在金帳汗國時代已經被伊斯蘭化。 虽然克里米亞韃靼人被稱為鞑靼人,但其語言實際上与伏尔加鞑靼人的语言相差较远。.

查看 突厥和克里米亞韃靼人

前1千纪

前1千紀,是指從西元前1000年至西元前1年間的這一千年。.

查看 突厥和前1千纪

回鹘

回鶻(突厥字母:𐰆𐰖𐰍𐰆𐰺 uyghur;回鹘字母:Uyghur;維吾爾語:قەدىمكى ئۇيغۇر; 土耳其語:eski uygur.),亦稱袁纥、烏護、烏紇,隋朝时又称韋紇,唐朝前期音譯为回纥,元朝称畏兀儿。以上译名的变化是由于中文本身的语音变化造成的,而在不同时期的突厥语文献中,此族名均无变化,今日的维吾尔也是该族名的一个最晚近的译音。回紇人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要求将其汉字改爲“回鶻”,象其族有“鶻隼”般的勇猛,因而唐中期以后便称其作回鹘人。當時的吐蕃人則把回鹘人和之前的突厥、之后的蒙古等游牧民族统稱為霍爾()。回紇原是鐵勒一部,与僕骨、同羅、拔野古等部一样;後來回纥强大,遂将这些源自铁勒的部族統稱为外回鶻。 回紇(回鶻)是裕固族、維吾爾族以及回族等族的宗源之一,回回一词即为回鹘的转音。在七世纪初期,回紇在唐朝的北方建立政权,對中國歷史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44年,回紇怀仁可汗联合唐朝击败后突厥,一统北方草原铁勒诸部。 回紇原是由韋組與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回纥语(与古突厥语相通,使用突厥文记载)。《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查看 突厥和回鹘

回鹘汗国

回鹘汗国是由回鹘人在今蒙古高原建立的国家。 回鹘原是由韋組與烏揭(烏古斯人)組成的聯盟,部族共分十九姓,通行与古突厥语仅存在方言差异的回鹘语,早期使用突厥文字,后改用源自粟特字母的回鹘字母记录文字。《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回紇本为藥羅葛、胡咄葛、啒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邪勿等九姓部落联盟,其可汗出自藥羅葛氏;後來回紇擊破拔悉密、葛邏祿兩部,統號十一部落。当时的突厥汗國在古突厥文中習慣稱呼回紇人为 Toquz-oghuz,意即“九姓乌古斯”,“乌古斯(oghuz)”在古突厥语中有“部落”、“联盟”、“姓”之意。有人则认为回纥的族名为古突厥语的Uyghur,意為團結、同盟輔助,见于《磨延啜碑》有十回紇和九烏古斯(九姓)的记载。而另一解释称,回紇族名的词源为oigur,是森林中人與十個游牧氏族。.

查看 突厥和回鹘汗国

皇帝 (消歧义)

这个页面列出可能会被翻译作“皇帝”的君主称号。.

查看 突厥和皇帝 (消歧义)

皋兰州

皋兰州,唐朝羁縻州。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以突厥阿史德特健部置,属燕然都护府。约在今蒙古国,确址不详。永徽后迁治凉州(治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属凉州都督府。此州以与浑部之东皋兰州区别而言,实为西皋兰州。 Category:唐朝羁縻州 Category:蒙古国的州 Category:648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650年代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突厥和皋兰州

石国

石国,西域古国,昭武九姓之一。波斯语Chaj、突厥语Tash、粟特语Cac,石之意。今为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最早见于《魏书·西域传》称为者石,源自塔什干古称“Chach”。《隋书·西域传》称为石国:“石国居药杀水,都城方十余里其王姓石名涅……有粟麥,多良馬。其俗善戰……南去鏺汗六百里东南去瓜州六千里”。杜佑《通典》:“石国隋时通焉。居于药杀水,都柘枝城,方十余里,本汉大宛北鄙之地。东与北至西突厥,西至波腊界,西南至康居界……有粟、麦,多良马。隋大业五年,唐贞观八年,并遣使朝贡”。石国人善舞,有柘枝舞流行唐代长安,到宋代仍流行。 石国是唐代高僧往印度取经时必经之地。玄奘在627年-645年去往印度取经,曾路过赭时国,即石国;《大唐西域记》卷一记载:“赭时国周千余里,……西临叶河,役属突厥”。 天宝十年(751年)唐安西大都护节度使高仙芝攻陷石国,并擒国王(突厥人的吐屯)及妻子押归京师。天宝十年(751年),石国王子向阿拔斯王朝求救兵,唐与大食在怛邏斯(今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附近)决战,高仙芝兵败,石国归附大食。 明代称为达失干。明朝永乐年间行在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曾到过达失干:“达失干城在塞兰之西,去撒马尔罕七百余里。城周回二里,局平原上,四面皆平岗,多园林,广树木。水流长行。土宜五谷。居民稠密”。.

查看 突厥和石国

玄武门之变

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太極宫的北宫門——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並掌握京師兵權,不久之後李渊即為時勢所迫而禪讓,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陽曆9月4日)世民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查看 突厥和玄武门之变

王君廓

王君廓(),并州石艾(今山西省平定县)人,唐朝初年名将。.

查看 突厥和王君廓

王威 (隋朝)

王威(),隋朝大臣。曾经随薛世雄驻守伊吾城。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派王威以虎贲郎将与高君雅同为太原副留守,监视李渊。次年,刘武周反隋,李渊诓骗王威、高君雅,说远水救不了近火,不好向朝廷请兵,只能就地招募。王高同意了。五月十五,李渊、王威、高君雅正在办公,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前来呈给李渊密信。密信中是说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谋反。李渊将二人收押。五月十七,突厥兵至太原城下,大家相信了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李渊以此为借口,杀死了王威、高君雅。.

查看 突厥和王威 (隋朝)

王宗嗣

王宗嗣可以是下列人物:.

查看 突厥和王宗嗣

王庆 (隋朝)

王庆,字兴庆。太原祁县(今山西太原市)人。父王肱,魏灵州刺史、怀德郡开国公。 王庆初随宇文泰征战四方,参加过沙苑之战等重大战役,大统十年(544年),授殿中将军。北周孝闵帝即位,晋公宇文护引为典签,逐渐升为大都督。武成元年(559年),以前后战功,赐爵始安县男。二年,行小宾部。保定二年(562年),出使吐谷浑,划分两国边界。后又与杨荐一起出使突厥,调集突厥骑兵与隋公杨忠合攻太原。五年(565年),复与宇文贵出使突厥迎亲。他每年都出使,深受北方蕃族部落的信任。迁开府仪同三司、兵部中大夫,进爵为公。历丹、中二州刺史,为政严肃,下吏不敢犯。大象元年(579年),授小司徒,加上大将军、总管汾石二州五镇诸军事、汾州刺史。又除延州总管,进位柱国。隋朝开皇元年(581年),进爵平昌郡公。卒于延州任内,赠上柱国,谥曰庄。子王淹嗣。另一子王韶,任隋内史舍人、赵州刺史,娶长孙晟之女、长孙皇后之姊为妻,.

查看 突厥和王庆 (隋朝)

王忠嗣

王忠嗣(),初名訓,太原祁縣(今山西祁县)人,唐朝名將,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

查看 突厥和王忠嗣

王傑 (北朝)

王--(),原名王文達,金城郡直城縣(今陝西省石泉縣)人,北魏、西魏官员。.

查看 突厥和王傑 (北朝)

王紘 (北朝)

王纮,字師羅,太安郡狄那县(今山西省寿阳县)人,中国南北朝東魏、北齐軍人、政治人物。 王紘开始为小部酋帥,是王基之子,年少时爱好弓馬,善骑射,爱好文学。王紘谈吐敏捷。王紘十三岁时,见揚州刺史郭元貞。郭元貞撫着王紘的背,问:「你读过什么書」。王紘回答:「读《孝经》」。郭元貞问:「《孝经》讲的什么」,王紘回答:「在上不骄,为下不乱」。郭元貞问:「我担任刺史,难道驕纵吗」,王紘回答:「公虽不驕,君子防微杜渐。願请留意」。郭元貞称赞王紘。王紘十五岁时,随父亲在北豫州。行台侯景和别人讨论穿衣衣襟之法是襟为左前还是右前。尚书敬显儁说:「孔子有言『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論語》憲問),按这一句衣襟右前(右衽)为正」。王紘進言:「国家龍飛朔野,雄步中原,五帝不同儀式,三王制度有别,衣襟左右,何足辩论是非」。侯景珍视他少年聪慧,賜与名馬。 興和年間,高澄召为庫直,任奉朝請。高澄遇刺时,王紘冒白刃格斗,封平春县男,赐帛七百段、绫锦五十匹、钱三万并金带骏马,任晋阳令。天保元年(550年)北齐立国后,加寧遠将軍,受齐文宣帝赏识。文宣帝和左右侍从饮酒,说:「快哉大乐」。王紘回答「也有大乐,也有大苦」。文宣帝问「什么是大苦」。王紘讥讽皇帝狂饮误国:「長夜荒飲不寤,国亡家破,身死名滅,就是大苦」。文宣帝默然,之後责备王紘「你和纥奚舍乐一起事奉我兄长,纥奚舍乐死了,你为什么不死」。王紘回答:「君亡臣死,确实是节义。但是当时作乱者力薄弱小,臣下所以没有死」。文宣帝命燕子献将王紘捆起来,长广王高湛抓住他的頭,文宣帝执刀置其颈。王紘从容辩解:「楊愔、崔季舒在文襄帝(高澄)遇害时,逃走避難,官至僕射、尚書;冒死效命的我,反被殺戮,这是旷古未有此事」。文宣帝投刀于地,说:「王師羅不得杀」,于是将他释放。 乾明元年(560年),常山王高演任丞相,王紘任中外府功曹参軍事。同年(皇建元年),進爵義陽县子。河清三年(564年)王紘随諸将攻打突厥,加驃騎大将軍。天統元年(565年),任給事黄門侍郎,加射声校尉、转任散騎常侍。武平元年(570年),担任開府儀同三司。上奏请求選拔勇敢精鋭的将士弓箭手,派遣到要地驻守。武平五年(574年),南陳軍攻打淮南,齐後主命群官協議。封輔相请求出击,王紘请求休養民力,朝中多数赞同王紘之論。王紘历事数帝,都有直言,兼侍中,出使北周。归国後不久去世。著《鉴诫》二十四篇。.

查看 突厥和王紘 (北朝)

王静如

王静如(),原名振宇、号净之,笔名斐烈,河北深泽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主要从事西夏史、西夏文的研究。.

查看 突厥和王静如

王誼

王誼(),字宜君,河南洛陽人。父親王顯曾任北周鳳州(治今陝西鳳縣東北)刺史。王誼少時慷慨,有大志,能騎馬彎弓,博覽群書。周閔帝時,為左中侍上士。周武帝即位時封楊國公,遷內史大夫。後從周武帝伐北齊,在并州(今山西太原)遇險,王誼奮勇護駕,救出武帝。宣帝即位後,擔心王誼過於剛直,出為襄州(今湖北襄樊)總管。楊堅為丞相後,以王誼為行軍元帥討擊司馬消難,並擊破巴蠻蘭雒州,以功拜大司徒。後又奉使突厥,歸而封郢國公。參修《開皇律》。當時上柱國元諧頗不得意,與王誼有往來,言辭激烈,有胡僧告發王誼自稱名應圖讖當為王,公卿奏王誼大逆不道。文帝說:“朕与公旧为同学,甚相怜愍,将奈国法何?”開皇五年(585年)四月十六日,賜死於家。 |- Category:洛陽人 Category:北周国公 Category:北周大司空 Category:南北朝司徒 Category:隋朝官員 Category:隋朝被賜死人物.

查看 突厥和王誼

王晊

王晊,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率更丞。 王晊被秦王李世民收買。當時,突厥入侵,唐高祖派李元吉率領秦王府的將領出征。在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他偷偷到秦王面前,告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計劃。说李建成打算与秦王在昆明池为李元吉饯行,让勇士刺杀秦王,上奏父親李淵说秦王暴病身亡,讓皇帝把国事托给太子。讓李元吉把尉迟敬德悉数活埋。此事之後,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查看 突厥和王晊

王晙

王晙(),滄州景城人。 祖父王有方,遷居洛陽(今河南洛陽),父王行果曾為長安尉。自幼父母皆亡,由祖父撫養,少年好學,氣貌雄壯。 咸亨三年(672年)擢明經,調清苑縣尉,歷官殿中侍御史,加朝散大夫,出京任渭南令。久视元年(700年),宰相魏元忠獲罪贬为高要(今广东肇庆)尉,司礼丞高戬、凤阁舍人张说受牵连流放岭南。王晙为魏元忠申辩。宋璟惭愧叹道:“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负朝廷矣。” 景龍三年(709年),授桂州都督,累遷太僕少卿。有膽識,不畏強權。 開元二年(714年)十月,吐蕃精甲十萬寇犯臨洮,薛訥率大軍至武街驛(今甘肅臨洮東),王晙率二千兵馬襲吐蕃於臨洮,功加銀青光祿大夫,進并州都督长史。 四年(716年),迁左散骑常侍,朔方行军大总管,加御史大夫。 八年(720年),拜为兵部尚书兼幽州都督,复朔方行軍大总管。 九年(721年),以鎮壓胡人康待宾叛亂功封清源县公,仍兼御史大夫。尋胡人再叛,未能平乱,贬梓州刺史。 十年(722年),起用拜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 十一年(723年)正月,唐玄宗北巡至并州,改并州为太原府,设为北都,刺史改称府尹,授王晙吏部尚书兼太原尹。四月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並追前破突厥功,加金紫光禄大夫。五月兼朔方副大总管兼安北大都护。冬,以許州刺史王喬案,貶蘄州刺史,改定州刺史。 十四年(726年),迁户部尚书,复为朔方节度使。 二十年八月初九(732年9月2日)因病卒。赠尚书左丞相,谥忠烈。存詩一首。.

查看 突厥和王晙

灰狼乐队

乐队(维语:Kök Böre,英语:Graywolf),是一只维吾尔摇滚乐队,主唱艾斯卡尔。.

查看 突厥和灰狼乐队

灵州之战 (622年)

灵州之战,武德五年(622年),灵州总管李道宗击败梁师都之弟梁洛仁所引的突厥兵,并将突厥郁射设赶出五原(今陕西定边)的作战。 唐高祖武德五年,梁师都派他的弟弟梁洛仁带领几万突厥兵包围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李道宗据城固守,乘隙出击,大败东突厥军。当时梁师都与突厥勾结。突厥派郁射设进驻五原故地,李道宗率军将郁射设赶出五原,向北开拓疆土千余里。李道宗据城固守,待敌懈怠,一举击败强敌,为唐朝开土一千余里,因功被封为任城郡王。.

查看 突厥和灵州之战 (622年)

琵琶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秦朝時期出現的。「琵琶」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批,引手為把」(最基本的彈撥技巧)所以名為「批把」(琵琶)。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短頸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 中國琵琶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日本琵琶、朝鮮琵琶、越南琵琶和琉球琵琶。.

查看 突厥和琵琶

睢阳之战

阳之战是安史之乱期间叛将安禄山的燕军和忠于唐朝的军队在睢阳的一场战役。尽管此战最终是燕军得胜,但蒙受了巨大的人力和时间的损失。此战以唐军奋战到最后一人的决心及围城期间的食人行为闻名。.

查看 突厥和睢阳之战

礼萨汗

萨沙阿·巴列维即礼萨汗(رضا شاه پهلوی,),伊朗沙阿(國王),巴列维王朝的缔造者。.

查看 突厥和礼萨汗

神探狄仁杰

《神探狄仁杰》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央视八套)于200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由东阳荣煊公司制作发行。该剧以唐朝、武周时期著名的宰相狄仁杰为主角,展现了狄仁杰侦破奇案、瓦解逆党阴谋的系列悬疑事件。后继续拍摄第二部至第四部以及神断狄仁杰。.

查看 突厥和神探狄仁杰

神斷狄仁傑

《神断狄仁杰》由钱雁秋编剧、导演的第四部狄仁杰系列电视剧于2010年播出,全剧共四十四集,全剧只讲述一个案件,分为《金银奇案》(洛阳案)、《杀人陷阱》(突勒案)、《人骨拼图》(月氏案)三个部分。因不属于版权方的作品,制作机构因版权争议而被判不正当竞争。2010年7月23日山东影视频道首播,2011年2月8日天津卫视、广东卫视、四川卫视上星。.

查看 突厥和神斷狄仁傑

祖英伯

英伯(),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人,北齐、北周时人。.

查看 突厥和祖英伯

禿克

禿克,又稱纛,是一種中亞游牧民族用馬尾和牦牛尾裝飾的旗幟。 這種旗幟在突厥-蒙古人中是權威象徵,最有名的是成吉思汗的九尾白纛。 在奥斯曼帝國初期,埃米爾使用兩條馬尾组成的禿克,其他所有官員和貝伊的禿克只有一條馬尾。 後來奥斯曼蘇丹的御用禿克有7條馬尾,地位最高,大維齊爾5條,地方總督3條,貝伊和指揮官1條。 category:中亞文化.

查看 突厥和禿克

禄东赞

噶尔·东赞域松(,),吐蕃帝国早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出身噶尔氏家族,曾担任过大贡论之职。他是松赞干布时期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根据史籍记载,禄东赞为人“明毅严重”,当政期间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多有建树。 噶尔·东赞域松在汉文史籍中以禄东赞、论东赞、大论东赞的名字出现,皆自藏语“”(Lon Tongtsen,意为“贵族东赞”)翻译而来。其中,又以禄东赞一名为汉族人民所熟知。.

查看 突厥和禄东赞

稽落州

稽落州,唐朝羁縻州。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以铁勒斛薛部置高阙州,永徽元年(650年)废,更置稽落州,后又废。永徽三年(652年),以阿特部复置。约在今俄罗斯色楞格河支流希洛克河中下游流域。属燕然都护府。永淳、垂拱时突厥、铁勒相继叛唐后废,复置于河套内地。属安北都护府。 Category:唐朝羁縻州 Category:俄罗斯古代行政区划 Category:647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查看 突厥和稽落州

稽胡

稽胡,又称山胡、步落稽,是南匈奴留居山西山区的部落,没有随前赵等政权汉化,一直保持到南北朝时期。 稽胡刘蠡升,北魏末年,自称天子,改元神嘉,居住在云阳谷;535年,东魏丞相高欢大败刘蠡升。564年,北周大将杨忠引兵出沃野,接应突厥,军粮短缺,杨忠便召集诱骗稽胡酋长送来粮食。575年,韦孝宽派遣北山的稽胡,截断北齐并州、晋州的通道。577年,稽胡乘北齐灭亡之机,盗走北齐丢弃的盔甲兵器。立刘蠡升的孙子刘没铎为君主,称圣武皇帝,改年号为石平。周武帝任命宇文宪为行军元帅,率谯王宇文俭、滕王宇文逌、赵王宇文招击败刘没铎。581年,隋文帝命汾州刺史韦冲征发稽胡修筑长城,有在征发途中叛逃,韦冲以理安抚,胡人都来去服役修筑长城。604年,杨谅反隋炀帝时,进攻稽胡人守卫的南门,稽胡不认识杨谅,用弓箭射击。614年五月廿六日,刘迦论自称皇王,年号大世,与稽胡部落里应外合侵掠地方。617年七月初六,李渊起兵,派通议大夫张纶率兵攻略稽胡。618年四月,稽胡侵富平,唐将王师仁打败稽胡。五万稽胡侵宜春,唐王相国府谘议参军窦轨统兵讨伐稽胡,在黄钦山大败稽胡。620年,梁师都带领突厥、稽胡军入侵唐朝,行军总管段德操打败他们。621年,稽胡酋帅刘仙成部落数万,为唐朝边境之祸,唐高祖诏命太子李建成统兵讨伐稽胡。后来,刘仙成率众投降梁师都,梁师都听谗言,杀掉刘仙成。.

查看 突厥和稽胡

空城計

城計是三十六計中第三十二計,空城計是一種心理戰術。 在緊急關頭,以大膽的冒險行動來造成敵人錯誤判斷,經常能夠達到排難解危之目的。空城計中所含的這種謀略思想,古人不僅用於守城,也用於敵眾我寡之遭遇戰。作為一種心理戰術,它不是用實力戰勝敵人,而是透過研究敵人主帥之心理活動,以謀勝敵,驚退敵兵。使用時,必須要有足夠膽量。包括虞詡、趙雲、曹操、祖珽等人皆使用過。三國演義虛構諸葛亮曾使用過。.

查看 突厥和空城計

穆塔瓦基勒

塔瓦基勒(阿拉伯语:;)伊斯蘭教第二十八代哈里發,阿拔斯王朝第十代哈里发(公元847年-861年在位),青年时代未任军政要职,但他对具有深远政治意义的宗教辩论极感兴趣。847年继瓦提克为哈里发时,他坚持伊斯兰教正统的立场,开始迫害所有非正统或非穆斯林的派别,拆除巴格达的犹太教会堂和基督教堂,夷平卡尔巴拉的侯赛因·伊本·阿里(什叶派殉教者)祠,并且禁止到该城朝圣。他不但恢复关于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必须穿特殊服装的旧法令,而且更加严格执行。 統治期間,改善突厥軍閥跋扈現象,推行良好政治的哈里發。他整頓官僚制度,壓制突厥奴隸軍閥,獎勵正統回教信仰,取消穆塔西拉派教義,並壓制什葉派與基督教徒。 他在对付外部敌人方面却没有那么成功,虽然他并未大片失去领土,大他必须经常派兵征讨行省中的叛乱。对拜占庭人的战争依然断断续续的进行,但亦无胜负之分。他继续执行依赖突厥军人的危险政策,结果,已经与疏远的长子穆恩塔西尔害怕失去继承权,遂教唆突厥军人将他杀害。.

查看 突厥和穆塔瓦基勒

穆罕默德·賓·圖格魯克

罕默德·賓·圖格盧克(阿拉伯語:محمد بن تغلق;英語:Muhammad bin Tughluq,約1300年-1351年3月20日)在1325年至1351年間是德里蘇丹國的突厥裔蘇丹,他是圖格魯克王朝創建者吉亞斯·烏德·丁·圖格魯克(Ghiyath al-Din Tughluq)的長子。吉亞斯·烏德·丁·圖格魯克曾經派遣穆罕默德·賓·圖格魯克到德干高原參與對卡卡提亞王朝帝王普拉塔帕魯德拉(Prataparudra)的戰爭,其時卡卡提亞王朝的都城是瓦朗加爾。他的父親在1325年逝世後,穆罕默德便繼承了皇位。 穆罕默德·賓·圖格魯克是一位熟識邏輯、哲學、數學、天文和自然科學的學者,且具備醫學方面的知識和精通辯證,同時也是一位書法家。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圖塔在他的統治時期拜訪過他。.

查看 突厥和穆罕默德·賓·圖格魯克

穆阿台绥姆

阿台绥姆(أبو إسحاق عباس بن هارون الرشيد,al-Mu'tasim bi-'llah,或譯穆塔西姆、穆塔希姆,),伊斯蘭教第二十六代哈里發,阿拉伯帝国第八代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哈伦·赖世德之子,在位統治期是833年-842年。他在馬蒙死後即位成哈里發。此時以呼羅珊人為主力的常備軍已欲振乏力,當時阿拉伯人與波斯人不停衝突,他乃利用突厥奴隸組織禁衛隊,因為他們沒有背景。他的母親是突厥女奴,名為瑪莉達,這時突厥人地位大為提高。這稱做「白人奴隸」(馬木留克)軍團。但突厥奴隸軍團與正規軍隊間的衝突不斷發生,836年穆阿台绥姆親率突厥奴隸軍團,遷都至底格里斯河上游一百公里處的薩邁拉。直至892年遷都回巴格達,這56年間有七位哈里發在此統治帝國,史家稱此半世紀餘期間為「薩邁拉時代」。 他在837年粉碎巴比克领导的伊朗分裂教派的叛乱,拜占庭皇帝狄奥斐卢斯毁坏穆斯林城镇济巴特拉后,他侵入小亚细亚,打败狄奥斐卢斯,毁掉安基拉(安卡拉)和阿莫里乌姆两个要塞(838年8月)。.

查看 突厥和穆阿台绥姆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图尔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是土耳其的軍官、改革家、作家和領導人,土耳其共和國第一任總統、總理及國民議會議長 ,被譽為現代土耳其的肇建者。生于萨洛尼卡(今希腊境内),木商家庭出身。1934年11月24日,土耳其國會向凱末爾賜予「Atatürk」一姓,在土耳其语「Ata」就是父親,「Atatürk」(阿塔图尔克)就是“土耳其人之父”之意。中文学术界在论述时习惯上仍称为凯末尔 。 凱末爾最為人所知是他在一戰傑出的軍事能力,同時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崩解,他帶領土耳其國民運動並成功在安卡拉建立獨立政府,他打敗當時協約國所帶領的同盟軍隊,並以傑出的優越能力解放了國家並建立了現今的土耳其共和國,在他就任土耳其領導人的時候,凱末爾進行一連串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變革,啟蒙土耳其並讓土耳其成為現代化和世俗主義的國家,凱末爾帶領土耳其現代化的作為被稱為凱末爾主義,其中也包括減少伊斯蘭教對政治及教育的影響。.

查看 突厥和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突厥人

突厥人(土耳其语:Türk / Türkler;维吾尔语:تۈركلەر /تۈرك / Türk / Türklär)是欧亚大陆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突厥”一名来自于中文史料对曾建立突厥汗国的部落的自称的译音。“突厥人”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的古突厥人;而广义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或被周边民族称为“突厥人”,自称突厥人和被称为突厥人的群体并不完全重合,如历史上有乃蛮、克烈等使用突厥语的蒙古部落,现代也有并无突厥人认同的楚瓦什人和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图瓦人。前者的使用范围基本以古突厥人作为一个政治群体退出历史舞台为下限,而后者则在从古至今的各语境下均被使用。如成书于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中对突厥一词的使用即是其广义的含义,而同时该书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被认为是回鹘人。 現在全球約有1.82億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主要分佈(依人口多寡)在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伊朗、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俄罗斯的鞑靼斯坦、巴什科爾托斯坦与北塞浦路斯等国家与地区,此外在蒙古、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北高加索部分地區、巴尔干地区、中国的青海、甘肃、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也各有十万以上的人口分布。 “突厥人”一词,是一个文化认同概念,并非血缘群体,是经过历史上的长期迁徙,并融合、同化了大量其他民族后形成的,在体貌特征上和古代突厥人有相当的差别,基本上距离蒙古高原越远差别越大。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只有建立突厥汗国的阿史那、阿史德等十个部落被称为突厥,而其他突厥語部族则被称为“鐵勒诸部”。这说明中国史书中,突厥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 古突厥人與烏孫以狼為圖騰。大帳外置一幅狼旗。烏孫中的咄陸部與古突厥人一樣,為陣亡的將士立石為記,將部落印記刻在石上。铁勒與堅昆最早一起住在葉尼塞河,曾向後者學習冶煉。.

查看 突厥和突厥人

突厥语大词典

突厥语大词典(ديوان لغات الترك,Dīwān Luğāt al-Turk)是一部成书于11世纪突厥语词典,由突厥语言学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于1072年至1077年在巴格达用阿拉伯文写成。全书共三卷,收录突厥语汇约7500条。许多词条所附的例句,引用了丰富的成语、谚语、民歌、俚语等口头文学材料作为解词释义的范例。该书不仅对研究突厥语言学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研究古代中亚地区诸突厥部落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学、民俗、社会情况等,也提供了大量极其珍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目前现存唯一的手抄本保存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法提赫区的国民图书馆。.

查看 突厥和突厥语大词典

突厥斯坦

--((察合台突厥语:ترکستان / Türkistān;奥斯曼土耳其语:ترکستان / Türkistân ;波斯语:ترکستان / Torkestān;达利语:ترکستان / Turkistān;塔吉克语:ترکستان / Туркистон / Turkiston;乌兹别克语:ترکستان / Туркистон / Turkiston;维吾尔语:تۈركىستان / Түркистан / Türkistan;阿拉伯语:التركستان / al-Turkistan 英语:Turkestan / Turkistan)(旧译土耳其斯坦为误译)一词为伊朗语「突厥人的国家」、「突厥之地」之意。该词最早出现在7世纪的粟特文文书中,并于8世纪被阿拉伯人撰写的地理学著作广泛使用,其範圍大致为东起戈壁沙漠,西濱裏海,南接西藏、克什米尔、阿富汗中部、伊朗东部,北连西西伯利亞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区。「突厥斯坦」这一地理称谓一直被当地民族及与当地有政治经济联系的周边民族所使用,在从7世纪至今的各个时期里,在粟特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印地语(包括乌尔都语)的各种历史文献、碑铭、外交文书、经济文书及文学作品中广泛可见。 突厥斯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突厥斯坦是指包括以上所述全部范围的地区,即西突厥斯坦(或称俄国突厥斯坦)、东突厥斯坦(或称中国突厥斯坦)与南突厥斯坦(或称阿富汗突厥斯坦)的总和。狭义是指西突厥斯坦,以与在历史上又被称为蒙兀儿斯坦的北部东突厥斯坦、又被称为畏兀儿斯坦的东部东突厥斯坦和被称为阿富汗突厥斯坦的南突厥斯坦相区别。 至18世纪,随着东部突厥斯坦被满族建立的大清帝国所吞并,南部突厥斯坦被阿富汗的伊兰语民族的国家所控制,突厥斯坦内部原本通畅的联系开始变化。于是「东突厥斯坦」一词开始被使用。同时,保持政治独立的西部即被称为「西突厥斯坦」或狭义上的「突厥斯坦」。19世纪中期,西部的希瓦、布哈拉、浩罕三个汗国沦为俄罗斯帝国的殖民地,于是「西突厥斯坦」又被称为俄国突厥斯坦,「东突厥斯坦」又被称为中国突厥斯坦。.

查看 突厥和突厥斯坦

突厥斯坦 (消歧义)

突厥斯坦(察合台突厥语:ترکستان / Türkistan;ترکستان / Türkistan;ترکستان / Torkistan;الترکستان / al-Turkistan;Turkistan / Turkestan),旧译土耳其斯坦)一词为伊朗语「突厥人的国家」、「突厥之地」之意。突厥斯坦作为一个文化地理概念,一直被当地民族及与当地有政治经济联系的周边民族所广泛使用,其範圍大致为东起戈壁沙漠,西濱裏海,南接西藏、克什米尔、阿富汗中部、伊朗东部,北连西西伯利亞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区。同时,突厥斯坦还可以指:.

查看 突厥和突厥斯坦 (消歧义)

窦建德

建德(),中国隋末民變軍领袖之一。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決定性的虎牢之戰中敗於李世民之手,被俘後遭斬首於長安。.

查看 突厥和窦建德

窦毅

毅(),字天武,北周驸马,北朝、隋朝时官员。唐高祖李渊的岳父。 父窦岳早逝。窦毅功勋卓著后,追赠大将军、冀州刺史。窦毅深沉有器度,事亲以孝闻。北魏孝武帝初,以员外散骑侍郎入仕。当时权臣高欢擅权,窦毅慨然有殉主之志。534年孝武西迁,遂从入关,封奉高县子,食邑六百户,除符玺郎。从擒窦泰,复弘农,战沙苑,皆有功。拜右将军、太中大夫,进为侯爵,增邑一千户。累迁持节、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西魏废帝二年(552年),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进爵安武县公,增邑一千四百户。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进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改封永安县公,出为豳州刺史。 557年,周孝闵帝登基,北周建国,窦毅进爵神武郡公,增食邑,共计五千户。保定三年(563年),出征还朝,治左宫伯,转小宗伯,寻拜大将军。时出使突厥,朝议嘉奖,别封成都县公,食邑一千户,进位柱国。出为同州刺史,迁蒲州总管。徙金州总管,加授上柱国,入为大司马。隋朝开皇初年,拜定州总管。累居藩镇,--得民和。开皇二年(582年),逝世于州,年六十四。追赠襄郢等六州刺史,谥曰肃。 窦毅性温和,每以谨慎自守,娶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女襄阳公主。第二女窦氏,即太穆皇后。唐朝武德元年(618年),诏赠司空、总管荆郢硖夔复沔岳沅沣鄂十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封杞国公。.

查看 突厥和窦毅

筚篥

筚篥,也写做“觱篥”,(音ㄅㄧˋㄌㄧˋ)名称可能是由突厥语或匈奴语直接音译过来。以竹或木做管,顶端有用芦苇或麦秸做的簧片,管身开洞,竖吹。声音高亢凄厉。 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经常使用的一种乐器,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而管和唢呐可能都是筚篥改造的产物。 筚篥是日本雅乐的传统乐器。 Category:雙簧樂器 Category:東亞管樂器.

查看 突厥和筚篥

答失蛮察

失蛮察(Danishmendji,),察合台汗国分裂后,西部第1代可汗,窝阔台的玄孙,合失的曾孙,海都的孙子。突厥贵族异密加兹罕杀死合赞算端后,在河中地区拥立的新汗。西察合台汗国的可汗,全是突厥贵族的傀儡。答失蛮察不甘于做傀儡,被加兹罕杀死。1370年,其子昔兀儿海迷失继位成为西部傀儡可汗。.

查看 突厥和答失蛮察

粟特

粟特(古波斯语:Suguda-),或譯窣利、索格特,為中亞古代民族,屬於歐羅巴人種中的伊朗人種,中國人稱之為昭武九姓、九姓胡、雜種胡,粟特原本生活在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善河流域,通稱索格底亞那(Sogdiana),今屬烏茲別克,部份在塔吉克和吉爾吉斯。粟特由大小不一的綠洲國家組成,常臣屬於外族,屬於商業民族,控制了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散居遠方。.

查看 突厥和粟特

索尔人

索尔人,是分布于俄罗斯克麥罗沃州的突厥人。在十七至十八世纪出现在俄国文件中。 多数索尔人居住在托木河至孔多馬河一帶,他们也分布于哈卡斯共和国与阿尔泰共和国。在2002年人口普查,有13975人在俄国。(其他时间12,601(1926), 16,042(1939), 14,938(1959), 15,950(1970), 15,182(1979),15,745(1989),索尔人説突厥語西伯利亚语支。 他们大多数人信東正教,但仍保留了萨满教与泛靈論的信仰殘余。他们經常与愒人通婚,文化上与哈卡斯人相似。他们狩猎捕捞与採集松籽,實行原始农业,冶炼是生产重要部分。他们在十月革命成为农民,牧牛人与工人。.

查看 突厥和索尔人

索國

索國是中国史书北史中记载的突厥祖先来源的国家,大致位置在匈奴之北。其部落有狼图腾等民俗。 北史中对于突厥起源有三种说法,一、发源于西海之右(青海湖以西地区),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二、本平凉杂胡,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灭沮渠氏后突厥人五百户投奔柔然,居金山(今阿尔泰山)为铁工。三、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

查看 突厥和索國

紫釵奇緣

是2012年中國小馬奔騰、文化中國及合禾影視聯合打造的唐代背景題材電視劇,該劇是根據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經典名著《紫釵記》改編而成,由葉璇、林峯、陳怡蓉及程誠领衔主演,譚俏擔任總導演、賈偉南擔任編劇、葉璇兼任出品人,该剧讲述了大唐年间,歌舞姬霍小玉(葉璇飾)、黄衫客纳兰东(林峯飾)、才子李益(程誠飾)和巾帼红颜卢靖澜(陳怡蓉飾)为首的风骚人物,在经历情感挫折和强权压迫中勇于追求真爱、自我牺牲的故事。2013年1月本劇杀青。2013年3月14日,香港TVB搶先購買了該劇的海外發行版權。此劇也是林峯和葉璇相隔10年後再度合作。.

查看 突厥和紫釵奇緣

綦連猛

綦連猛(),字武兒,鮮卑綦連氏(綦氏),東魏、北齊將領,代人。 一說他的祖先是姬姓,十六國時,居祁連山,因山為姓。北魏燕郡太守元成的兒子。 開始修習弓馬,有志氣。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年),被爾朱榮引為親信。爾朱榮死後,他隨爾朱世隆投奔建州,後來隨爾朱兆入洛陽。普泰元年(531年),任征虜將軍、中散大夫。爾朱兆失敗之後,歸順高歡。東魏元象元年(538年),隨高歡在邙山和西魏作戰。次年,因功封為廣興縣君。任撫軍將軍,封石城縣子。北齊天保元年(550年),任都督、東秦州刺史。隨征契丹、柔然、庫莫奚、突厥。官至領軍將軍,封義寧縣公。天統五年(569年),任领军大将军,封山阳王。武平年间,被后主高纬削去王爵,为西兖州刺史,在任宽惠。后来担任胶州刺史。武平七年(576年),任大将军。北齐灭亡入北周,不久去世。.

查看 突厥和綦連猛

緬甸華人

緬甸華人(မြန်မာတရုတ်လူမျိုး),簡稱緬華,是指生長於緬甸或移民緬甸的華人。他們是海外華人(華裔)一部分。在人口上,緬甸華人的人口少於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華人。儘管官方數字認為緬甸汉族佔緬甸總人口3%左右,但實際數字很可能更高,沒有被統計在內的人包括:混血兒、在清朝因满清镇压而来到缅甸的汉族人後裔、許多為逃避缅族人歧視而瞞報華人身份的緬甸華人、自1990年代以來移居上緬甸的中国新住民(據估計多達200萬,但由於缺乏可靠的人口普查,不算在內。)截至2012年,緬甸華人人口估計為160萬。 緬甸華人是公認的中產階級族群,在緬甸社會各個層面都有很好的代表性。緬甸華人也在緬甸的商業領域發揮主導作用,把持著緬甸經濟,同時也積極融入緬甸當地主流文化。緬甸華人雖然在經濟上取得較大成功,但長期以來一直受到緬甸政府的嚴重壓迫。緬甸華人中除了果敢華人以外,其民族身分基本不被緬甸政府承認。此外,擁有華人血統的人在緬甸政治舞台上有很強的影響力,其中包括欽紐、奈溫、等幾位重要的政治人物。 緬甸華人一般分為閩南人(福建人)、廣府人、客家人和云南人。閩粵兩省的僑民佔緬甸華人總數的45%。.

查看 突厥和緬甸華人

纥干承基

纥干承基,字嗣先,唐朝鄴(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20公里处的漳河岸畔,安阳市中心18公里处)人,武德末年在北边打突厥,唐太宗太子--的卫士。太子暗中豢养刺客纥干承基等人及一百多名壮士,想要杀掉魏王李泰。因为于志宁上书直言进谏太子,太子派张思政、纥干承基二人去杀于志宁。他们到于志宁的宅第,看见于志宁躺在苫席上,头枕着土,不忍心杀他。太子听说齐王李祐在齐州(今山东济南)谋反,对纥干承基说:“东宫西墙,距大内正好二十步左右,谋划大事,岂是齐王所能比的!”而李祐谋反的事,牵连到纥干承基,纥干承基因此被关押在大理寺的狱中,按罪当处死。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一,纥干承基上书告发太子谋反。唐太宗任命纥干承基为祐川府折冲都尉,封爵平棘县公。永徽之初,改授广州番禺府折冲都尉,显庆元年(656年)九月十七日终于广州番禺里私第,年53岁。.

查看 突厥和纥干承基

纳斯尔丁

纳斯尔丁(lat,Nasreddin,translit),阿拉伯世界称朱哈(translit),13世紀的土耳其人,是一位活跃在西起摩洛哥,东到新疆突厥诸民族中的传说人物,大智若愚,才辩超群。由于他才智过人,因此在不同地区的传说中往往以智者或者导师的头衔来称呼他,如那速列丁、纳斯尔丁·阿凡提、纳斯尔丁·霍加、毛拉·纳斯尔丁等。某些宗教史论,把他归入流行伊斯兰世界的‘托钵僧团’- 达尔维斯(波斯语Darvis,衍生出英语Dervish,藉此有译‘德尔维希’)旋舞修会。.

查看 突厥和纳斯尔丁

统一新罗

统一新罗时代(668年-901年)是朝鮮半島的一個朝代。公元668年,新罗联合唐朝灭亡了百济和高句丽不久,罗唐战争爆发,新罗获得了平壤以南的朝鮮半島,朝鲜半島进入了统一新罗时代。 900年后百济建立,901年泰封国建立,统一新罗时代结束,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 统一新罗时代是1945年南北分治以后的术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政治的渴望,因为这个原因,一些历史学家建议使用南北国时代,其中包括了渤海国。在北朝鲜于50年代提出主体史学后,渤海国一度代替统一新罗成为朝鲜历史主线。认为渤海国在北部且继承高句丽,统一新罗由于长期臣服于唐朝而有悖于主体思想,统一新罗时代并不承认渤海国对于高句丽的继承,认为新罗为三国的唯一继承者。.

查看 突厥和统一新罗

绰州

绰州,又作绰部州。唐朝时设置的羁縻州。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突厥绰部置,属云中都督府。确址不详。后侨治夏州朔方县(今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子)界。 Category:唐朝羁縻州 Category:内蒙古的州 Category:陕西的州 Category:榆林行政区划史 Category:649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查看 突厥和绰州

维吾尔族

維吾爾族(ئۇيغۇر / Uyghur / Уйғур),是古代回鶻等突厥语系部落與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人土著居民和后来的西迁蒙古族穆斯林融合的混血民族,其祖先原本信仰薩滿教、摩尼教、景教或佛教,後于10世纪一部分維吾爾先人開始成為伊斯兰教徒,再後來通過征服的穆斯林化和皈依,伊斯蘭教在16世紀成為了塔里木盆地一帶的全民信仰。维吾尔族在中文里使用“维吾尔”的历史不到一百年。其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亚民族意识崛起,和当时苏联在中亚的民族政策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密切相关。,作者 Rian Thum(2014年10月)。 目前全世界维吾尔族人口1100万多,維族人口主要分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临近的哈薩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現有人口的85.2%集中在庫爾勒、阿克蘇、喀什、和田四個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維吾爾族是官方统计的55个少數民族之一。.

查看 突厥和维吾尔族

结社率

结社率,突厥始毕可汗的儿子,突利可汗的弟弟。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被俘后,他被唐朝任命为中郎将,唐太宗将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唐朝边界之内,没有册封一个新的可汗管理他们。然而,在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驾临九成宫,半夜,结社率支持突利可汗之子贺罗鹘突袭皇帝寝宫,事发被杀(他被唐太宗稱為居家無賴)。结社率阴谋暗杀皇帝败露后,唐太宗改变了主意,并册封了忠于唐朝的东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为新的东突厥可汗(俟力苾可汗),居于漠南作为唐和薛延陀之间的缓冲区。.

查看 突厥和结社率

罗姆人

罗姆人(Roma)(常訛稱為吉普賽人或吉卜賽人)为起源于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不過,“吉普赛”一词源于欧洲人对罗姆人起源的误解,当时欧洲人认为罗姆人来自埃及,于是称之为“埃及人”,而“吉普赛”是“埃及”的音变。而大多数罗姆人也认为“吉普赛人”這個名称有歧视意义,所以並不使用。 其他地区对包括了:波希米亚人(法国)、黑塔诺(黑塔娜)(西班牙)、茨冈人(俄罗斯)、埃弗吉特人(阿尔巴尼亚)、罗里人(伊朗)、阿金加诺人(Atsinganoi,希腊)、阿什卡利人與。羅姆人称自己为罗姆(Rom),敘利亞和波斯吉卜賽人的「多姆人」(Dorn),在梵文中對應是「Doma」,現代印地語是「Dom」,意思是「靠歌舞為生的下等人」。在歐洲羅姆语中,“罗姆”的原意是“人”。 罗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称,历史上多从事占卜、歌舞等职业。但罗姆人也因為流浪與貧窮的生活所演化出的特殊生活方式與求生方法而長期遭受歧视和迫害。羅姆人犯罪率的確較高,至今有许多人对罗姆人仍保有极其反面的印象,认为罗姆人是乞丐、扒手、小偷或人贩子。.

查看 突厥和罗姆人

罗艺

罗艺(),字子廷,襄州襄阳县人。唐初將領,曾赐李姓,封為燕郡王、左翊卫大将军。後因在贞观元年谋反,逃亡而被殺。.

查看 突厥和罗艺

羅布人

羅布人,一般指世代居住於羅布荒原(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操維吾爾語羅布方言的土著居民。羅布人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分,廣義上的羅布人泛指居住在羅布荒原上的土著居民,狹義則指居住在羅布泊和喀喇庫順的居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將羅布人歸屬為維吾爾人的一支。.

查看 突厥和羅布人

翕侯

翕侯是古代中亞地區烏孫、月氏、康居等民族和國家中的一種頭銜,原意是「首領」,實質上是地位次於王的諸侯。最早見於中國史書記載的是烏孫的布就翕侯(年代大約是西元前2世紀),其後較著名的是月氏的五翕侯,後來興起的貴霜王朝即吞併其他四個翕侯的五翕侯之一。這頭銜後來成為突厥人的頭銜葉護。 Category:中亞歷史.

查看 突厥和翕侯

真兴王

真兴王(;),新罗第二十四代君主,540年7月至576年8月在位。姓金,名彡麥宗(삼맥종),又名深麥夫(심맥부),法名法雲(법운)。真興王是(法興王之弟)之子,母親是息道夫人金氏(法興王之女),法興王是真興王的伯父兼外祖父。 真興王對新羅的國家發展做出貢獻,召集人才組建國家的組織花郎徒,並整備佛教教團,試圖統合思想。以此為基礎,新羅對高句麗支配下的漢江流域和咸鏡道一帶發起進攻,向南,則在562年征服大伽倻,控制了洛東江以西一帶。勢力膨脹的新羅控制著洛東江流域和漢江流域這兩個具有生產力的地域,壓制百濟,停止了高句麗的南進,控制仁川灣,得以與隋、唐直通,並與隋、唐保持聯盟關係,使新羅在三國之中得以自保。此後,新羅在三國的競爭中掌握了主導權。真興王在位期間是新羅的全盛時期,位於今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咸鏡南道的,證明新羅在真興王時期曾經攻入過高句麗的領土一帶。 真興王於540年7月至576年8月期間在位。其中,540年7月至541年3月期間,由法興王的王后攝政;541年3月至551年3月期間,由母親只召太后(息道夫人)攝政;551年3月至559年3月期間親政;559年3月至563年3月,由仇亥攝政;563年3月至575年12月再度親政;575年12月至576年3月,由攝政;576年3月至4月,由美室宮主暫時代理一個月朝政;同年4月至8月,由金舍輪以太子身份代理攝政。死後,由金舍輪繼位,是為真智王。.

查看 突厥和真兴王

真珠可汗

真珠可汗(),名夷男,7世纪薛延陀可汗。605年,他祖父乙失钵逐突厥泥厥处罗可汗。直到618年才被射匮可汗征服。 628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被杀,汗国大乱。乙失夷男率7万户越阿尔泰山归依东突厥汗国。第二年,突利可汗叛离颉利可汗,投靠唐朝。敕勒的拔野古,回纥,同罗相继叛突厥作乱,推乙失夷男为可汗,牙帐设在郁督军山,在630年被唐太宗册封,薛延陀立国。后来一些室韦、靺鞨依附,其二子大度设、突利失在633年被唐太宗封为小可汗。639年,薛延陀拒绝唐朝支持的李思摩的突厥复国。641年,唐朝派李世勣北伐薛延陀,大胜。真珠可汗请罪,唐太宗以新兴公主和亲,旋即悔婚。645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期间,唐太宗为防止薛延陀南下,故意写信“语尔可汗:今我父子东征高丽,汝能为寇,宜亟来!”,九月,真珠可汗去世,他的两个儿子曳莽突利失、多弥可汗拔灼和侄子咄摩支争位,第二年,唐朝灭薛延陀,设燕然都护府。.

查看 突厥和真珠可汗

猛火油

猛火油,即石油,是古代中國使用石油作為戰爭用途時所稱呼的。.

查看 突厥和猛火油

烏古斯可汗

烏古斯可汗(Oğuz Kağan,Oguz han),是突厥神话中的可汗,也是维吾尔人、土庫曼人、奥斯曼人与撒拉族传说中的祖先。他的事迹多数出现在烏古斯可汗传说与拉施特的史集中。他也被很多突厥部落当作始祖(钦察、康里、葛逻祿)。.

查看 突厥和烏古斯可汗

烏古斯葉護國

烏古斯葉護國,是一個烏古斯人的國家,在750年–1055年出现在哈萨克斯坦中西部。葉護國西接可萨汗国,東接基马克与葛逻祿。这国家是塞尔柱前身。 他们有一个所谓首都养吉干,在锡尔河下游。他们活动範圍由塔拉斯,讹答剌至咸海,南至卡拉庫姆沙漠。.

查看 突厥和烏古斯葉護國

烏孫

烏孫國是西漢時由游牧民族烏孫在西域建立的行國,位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流域,立國君主是獵驕靡。 烏孫國首領稱為“昆莫”或“昆彌”。西漢文帝時,被匈奴擊潰的月氏攻擊烏孫的牧地,烏孫族大敗,昆莫難兜靡被殺害。匈奴冒頓單于收留烏孫餘部,孫兒軍臣單于約於前113年指派獵驕靡率領烏孫遠征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烏孫軍大獲全勝,隨後獵驕靡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國家,以族名命名為烏孫國。匈奴通過烏孫間接控制了從伊犁河流域西抵伊朗高原的交通線。雖然軍臣單于死後,烏孫國便「不肯復事匈奴」,但是很長時間內一直羈屬匈奴。烏孫國曾經是西域最強大的國家,後來與西漢建交,西漢宣帝時分裂為二,5世紀為柔然所滅。 前蘇聯學者認為烏孫文化是操印欧语系的塞人(塞迦,即薩迦或塞克,斯基泰人)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並稱塞-烏孫文化,烏孫文化時期是前300年-300年。亦有其他外國學者進行考古研究時為塞克文化及烏孫文化定下時限(Saka/Wusun period,前600-400年)。中國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學者推斷在先秦时期烏孫自號「昆」,是一個古老的西戎部落,春秋戰國時代與月氏遊牧於河西走廊,,,,104-112頁。.

查看 突厥和烏孫

烏德琴

烏德琴,又称厄烏德琴(英文Oud;阿拉伯文عود;波斯語بربط;土耳其語ud或ut;希臘語ούτι;亞美尼亞語ուդ),是中东及非洲东部及北部使用的一种传统弦乐器,有“中东乐器之王”之称。 烏德琴被认为是欧洲魯特琴和。由于现代吉它延自鲁特琴之一种类,是以烏德琴也被视为吉它之祖。 中亚国家如阿拉伯、土耳其、伊朗、亚美尼亚、伊拉克、敘利亞、阿塞拜疆的传统音乐里乌德琴占有重要地位。在北非国家如埃及、苏丹、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也是人们所喜爱的乐器之一。.

查看 突厥和烏德琴

烏蘇米施可汗

烏蘇米施可汗(),突厥可汗,阙特勤之子。阿史那骨咄可汗被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所杀,拔悉密酋長自立為頡跌伊施可汗。突厥餘眾共立烏蘇米施可汗,唐玄宗想招降烏蘇米施可汗,可汗不理,唐玄宗派朔方節度使王忠嗣联合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攻击烏蘇米施可汗,击溃。744年八月,烏蘇米施可汗被拔悉密部所杀。.

查看 突厥和烏蘇米施可汗

疏勒县

疏勒县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新疆西部,喀什市以南。 古代西域绿洲国家-疏勒王国之地。古代居民属印欧种,似操印欧语系语言,自9、10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 疏附的维吾尔语名称是 Kona Sheher,意为“老城子”,与疏勒县维语名称 Yengi Sheher,“新城子”对应,证明这一对“城子”在印欧塞种语言还是当地语言时,已经有“新老城子”的对应了。在塞种语言中,“疏”对应汉语“城子”,“附”对应汉语“老”,“勒”对应汉语“新”。.

查看 突厥和疏勒县

疏勒国

疏勒国,古代西域绿洲国家。古代居民属印欧种,似操印欧语系语言,自9、10世纪,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 疏附的维吾尔语名称是Kona Sheher,意为“老城子”,与疏勒县维语名称Yengi Sheher,“新城子”对应,证明这一对“城子”在印欧塞种语言还是当地语言时,已经有“新老城子”的对应了。在塞种语言中,“疏”对应汉语“城子”,“附”对应汉语“老”,“勒”对应汉语“新”。.

查看 突厥和疏勒国

炀愍皇后

萧皇后(又称炀愍皇后)()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曾孙女,父西梁孝明帝蕭巋,母張皇后,隋炀帝皇后。.

查看 突厥和炀愍皇后

瓦西里·弗拉基米洛维奇·巴托尔德

西里·弗拉基米洛维奇·巴托尔德(Васил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Бартольд)(),生于圣彼得堡一个俄罗斯化日尔曼人家庭。1887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第八文科中学,同年秋天进入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学系阿拉伯─波斯─突厥─鞑靼语专业学习。1893年通过硕士考试。1896年,接受副教授职衔,开始在圣彼得堡大学任教。1897─1901年,任圣彼得堡大学古钱储存室保管员。 19世纪九十年代,完成巨著《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1900年秋,他将这部著作作为取得硕士学位的论文提交东方语系审查,被大学直接授予最高学位─东方历史学博士。 1901年起,任圣彼得堡大学编外教授,1906年改为编内教授。1906─1910年任东方语学系秘书。1910年被选为科学院通讯院士,1913年提升院士。多次赴中亚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尤以1902年的考察最为成功。此次考察获取了大量从未刊布使用的东方历史文献。十月革命后,担任科学院东方学研究委员会常任主席,参与中亚国立大学建校筹备工作。先后协助《突厥斯坦公报》、《边疆》、《俄属突厥斯坦》、《伊朗》等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大量的学术论著之外,他还是《伊斯兰百科全书》的多产的撰稿人,先后编辑条目246条。 1930年8月19日,因肾脏疾病在列宁格勒附近的疗养院逝世,享年61岁。 巴托尔德是全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伊斯兰学家和东方学家,突厥学家。一生撰写了400多部学术著作。他认为,一切宗教都必然要适应实际生活状况,但较之其它一些宗教,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领域,伊斯兰社团曾在文明民族里具有显著的优越地位。.

查看 突厥和瓦西里·弗拉基米洛维奇·巴托尔德

生肖纪年

生肖纪年法,分成三种类型生肖法 、纳音生肖法和阴阳五行生肖法。生肖法指以十二生肖作为12周期循环的纪年法,因其简单易用,在生肖纪年法中最被广泛运用,而五行(纳音)生肖法和阴阳五行生肖法为西北地区独特的60周期循环纪年法。李树辉 (2006), pg.

查看 突厥和生肖纪年

無定河

无定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北部的一条河流,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之一。因其含泥沙很多,常常改道而得名。其河道大致與古絲路陝西段,現時的210國道平行。 无定河的名字始见于唐代。无定河流入鄂尔多斯境内后又称沙拉乌苏河、萨拉乌苏河或乌苏河。上源红柳河,源于陕西定边县东南的长春梁东麓。向东南流经毛乌素沙漠南侧和鄂尔多斯市境内。沿途接纳納林河、海流兔河、芦河、榆溪河、大理河、淮宁河等支流。在清涧县河口村注入黄河 。无定河全长490余公里,流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 。年径流量15.3亿立方米,而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达2.23亿吨。.

查看 突厥和無定河

無代表國家和民族組織

無代表國家和民族組織,或譯為無代表席位國家和民族組織、無席次國家民族組織、不被代表之民族與人民組織、非聯合國會員國家及民族組織等(The Unrepresented Nations and Peoples Organization,簡稱UNPO),是由多個沒有聯合國席位的國家或政治實體組成的一個非政府組織,成立於1991年2月11日,目前有58個會員,總部設在荷蘭海牙。由於該組織的結構參考聯合國而成,且組織性較嚴密,故也暱稱作「小聯合國」。此會主張以非暴力手段,來解決各成員的主權爭議,但不代表成員國之間必須擁有外交關係。 該會訂定以下五大原則:.

查看 突厥和無代表國家和民族組織

無終國

無終國是存在于 夏商时期燕山地区的一个小国。民族可能是鲜卑的先民山戎。古代中国中原人又稱其为無終氏,被认为起于燕北,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存在于现在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与被中国史书统称为戎的犬戎、西戎的居住方位有所不同。亦有人认为就是后世的匈奴。 曾经一度强大,势力范围在战国时期的燕国、赵国及齐国之间。时常骚扰燕国,并于周平王东迁后第65年(约公元前705年),越过燕国攻打被认为一度很强盛的齐国。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山戎再次出兵伐燕国,燕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后 齐燕联军继续北征,攻克山戎国城无终山(今河北迁安县燕山一带),但山戎王逃亡到孤竹国(孤竹国原为商先族旁支墨胎氏氏族,但后来部分地区与游牧民族无异),齐燕联军最终“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 四年后(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又率领军队“北举事于孤竹、离支(令支)”,彻底征服了山戎。山戎一部分融入了燕地民族,一部分进入中国东北加入了东胡部落。有人认为成为鲜卑人之一。.

查看 突厥和無終國

牧区 (草原)

牧区,或称蓄牧区,是广泛经营畜牧业的地区,天然草原是其主要载体。牧区常与农业区相对,自农业革命以来,牧区已与农业区区别开来,两种地区的居民也形成了迥异的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两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类主要的生活方式,(另一种是已经营渔业为主的海洋民族)。历史上农耕民族常努力把宜耕牧区辟为耕地,游牧民族也出于各种原因会将农业区变为牧区,两者之间的战争构成了人类文明相当大的比例。 牧区的居民以饲养草食性牲畜为主,如牛、羊、马等。以蓄养牲畜的用途分为肉畜、役畜和种畜等牧区。迁徙是牧民生活的常态,因此,为了争夺水草丰美的草原,游牧民族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在人类进入火药时代前,牧区常常征伐不息,干戈难平。.

查看 突厥和牧区 (草原)

特勤

特勤,是一個突厥頭銜,通常是汗國血緣較疏的王子擔任。 很多突厥人也有特勤稱號,其中最有名的是闕特勤,創立伽色尼王國的阿尔普特勤和創立喀喇汗朝的阿爾斯蘭特勤。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南亞和中東地區特勤也成為平民受尊敬的頭銜。 category:突厥 Category:貴族頭銜.

查看 突厥和特勤

牙巴庫

牙巴庫,是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語大辭典裹十個希臘到中國的突厥部落之一,主要分布在吉爾吉斯斯坦左右。 語言與巴什基爾人接近。 category:突厥.

查看 突厥和牙巴庫

(學名:Canis lupus),或稱為灰狼,哺乳綱,犬科,在生物學上與狗為同一物種,為現生犬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物種。狼這個物種曾是地球上分佈地區最廣的哺乳動物,包括北美和歐亞大陸,但如今在西歐、墨西哥與美國大部份地區已然絕跡。它們主要棲息在荒野或偏遠地區,但並不限於此。由於人類蓄意厌恶狼對豢養牲畜不顧一切的獵捕行為、以及害怕被狼攻擊的恐懼、棲息地大量的破壞,其棲息地已經縮減了三分之一。 目前,狼主要分佈於亞洲、歐洲、北美和中東(主要是北半球的溫帶區域)。它們是生態系統原有的一部分,各地不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反映了狼這個物種的適應能力。這其中包括而不限於森林、沙漠、山地、寒帶草原、西伯利亞針葉林、草地。 雖然就整個物種而言,狼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絕種威脅程度最小的等級,然而在某些地區,不同亞種的狼被列為瀕臨絕種或是受絕種威脅的動物。現今在很多地區,狼仍然因為運動或是被視為對牲口威脅的原因,而遭受捕獵。 狼是社會性的獵食動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組成,包括一對配偶、及其子女,有時也包括收養的未成年幼狼。狼屬於典型的食物鏈上層掠食者。在它們的棲息地中,只有人類和老虎對它們構成實質威脅。它們通常群體行動,由於狼會捕食羊等家畜,因此直到20世紀末期前都被人類大量捕殺,一些亞種如日本狼、紐芬蘭狼等都已經絕種,雖然有一些其它亞種已經確認,但亞種的確切數量仍舊未定。 在人類文化與狼並存的區域,狼經常出現在這些民俗的傳聞中,正面和負面的都有。.

查看 突厥和狼

狼山州

狼山州,唐朝羁縻州。 显庆三年(658年)改狼山都督府置。永淳、垂拱时突厥、铁勒相继叛唐后废。其部落徙于河套内地复置州。开元初隶安北都护府。安史之乱后废。 Category:唐朝羁縻州 Category:蒙古国的州 Category:650年代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8世纪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突厥和狼山州

狼山都督府

狼山都督府,唐朝羁縻都督府。 永徽元年(650年)以突厥歌逻禄右厢部落置,属瀚海都护府。约在今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西部。显庆三年(658年)改为狼山州。 Category:都督府 Category:蒙古国古代行政区划 Category:巴彦乌列盖省 Category:650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650年代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突厥和狼山都督府

盛唐三部曲

盛唐三部曲是黃易所作的武俠小說其中三部,這三部中角色與情節有一部份的連貫性,依背景時間順序分別是:.

查看 突厥和盛唐三部曲

盛唐三部曲角色列表

盛唐三部曲角色列表是香港黃易所著的武俠小說盛唐三部曲(《日月當空》、《龍戰在野》、《天地明環》)裡全部登場人物的概覽。.

查看 突厥和盛唐三部曲角色列表

盛昱

宗室盛昱(,道光三十年正月十三日巳時-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丑時),字伯希,又字伯熙、伯兮、伯羲、伯韞,號韻蒔,室名意園、鬱華閣、栘林館。清朝遠支宗室鑲白旗第三族。清朝政治人物、學者。.

查看 突厥和盛昱

登利可汗

登利可汗(古突厥文:𐱅𐰭𐰼𐰃𐰴𐰍𐰣,拉丁转写:Tengri Qaghan;),突厥可汗,毗伽可汗之子。734年,毗伽为权臣梅录啜毒杀,在毒发之前成功复仇杀死梅录啜。其子伊然可汗继位。伊然可汗寻卒,弟登利可汗继位。登利可汗从叔二人,分典兵马,号左、右杀。登利可汗患两杀专权,与其母合谋,诱斩右杀,自统其众。741年七月,左杀判阙特勒兵攻杀登利可汗,改立登利可汗的兄弟。突厥进入全面崩溃阶段。.

查看 突厥和登利可汗

登注俟利

登注俟利(),郁久闾氏,為亞洲蒙古一帶古國柔然的第十五位君主,登注是铁伐之父親。 登注俟利是候其伏代库者可汗那盖的孙子,敕连头兵豆伐可汗阿那瓌的堂兄弟。552年,阿那瓌被突厥伊利可汗土门打败杀死,登注俟利和长子库提随阿那瓌的儿子庵罗辰归顺北齐。登注俟利的次子铁伐被留在漠北东部的柔然人立为可汗。553年二月,铁伐被契丹人杀害。登注俟利和库提返回漠北,被柔然国人拥立为可汗,同月,被大人阿富提所殺。.

查看 突厥和登注俟利

白人優越主義

白人優越主義()是一種種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主張白色人種族裔優越於其他族裔。大眾普遍認為,白人優越主義與種族主義,特別是歧視非白人和反猶太主義有關連。白人優越主義往往充滿偏見和歧視,被此思想排斥為「劣等」的人種包括印度人、亞洲人、非洲人、阿拉伯人、墨西哥人、猶太人、黑人、和拉丁美洲族裔膚色較深的人、美洲原住民和其他。 白人優越主義者常主張某類歐洲人是優等人種,膚色與優等程度直接關聯。但僅有北歐人種(即雅利安人種後代的其中一支),才擁有白裡透紅的膚色,而其他白色人種的膚色皆是米白色或黃色,與現今東北亞人種(即蒙古人種的一種)的膚色無異,因此部份較極端的白人優越主義者,認為僅純正的雅利安人種後代才是真正的白色人種,其他的東南歐與東亞的人即使擁有淺膚色也不算在內。 在美國重建時期前後幾十年間,白人優越主義在政治、文化和經濟上盛行;在南非的种族隔离時代和纳粹德国統治下的歐洲,這一思想也是同樣盛行。 白人優越主義的範疇、性質,和對西方文化的影響一直引起爭議。一些狹義優越主義者認為,白種人優越於其他人種,因此白種人更應統治其他人種。而白人分離主義和白人國家主義組織通常使用更狹窄的定義,希望以此區別於其他白人優越主義者。不過他們的觀點通常重疊。 白人優越主義,像其他一樣,根植於民族優越感和對霸權的慾望。它有著不同程度的種族主義和仇外傾向。白人優越主義通常與種族清洗和種族隔離結合,但並不一定是從其而來。他們會說「黑鬼」歧視性用語。.

查看 突厥和白人優越主義

白眉可汗

白眉可汗(),名阿史那鶻隴匐、白眉特勤,最后一任突厥可汗,烏蘇米施可汗之弟。744年八月,烏蘇米施可汗被铁勒拔悉密部所杀,白眉可汗即位,唐玄宗派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出兵进攻突厥。745年正月,回紇懷仁可汗擊突厥白眉可汗,殺之,献于唐朝长安。后突厥灭亡,阿史那家族完全丧失了草原的统治。.

查看 突厥和白眉可汗

白苏尼咥

白苏尼咥,隋代龟兹国王。 白苏尼咥姓白氏,他拥兵数千,龟兹国杀人者死,劫贼断一臂一足。国王头系彩带,垂在后面,坐金师子座,土多稻、粟、菽、麦,饶铜、铁、铅、麖皮、氍、铙沙、盐绿、雌黄、胡粉、安息香、良马、封牛。东至焉耆九百里,南至于阗千四百里,西至疏勒千五百里,西北至突厥牙六百余里,东南至瓜州三千一百里。大业年间,遣使朝觐隋炀帝,贡献方物。他死后,白苏伐勃駃继位。 克孜尔千佛洞第205窟的供养人头部有吐火罗文供养者名字,经过学者研究确定,205窟的国王名为托提卡,时间约在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的白苏尼咥。克孜尔第69窟的供养人可能是公元624~646年位的苏伐勃駃。.

查看 突厥和白苏尼咥

白明达

白明達(英文:Pai Ming Ta,漢語拼音:Bái Míng Dá),隋唐時期琵琶手、宮廷作曲家,龜茲人。 本族名Aqqari Manda,汉名白明達。他在隋朝時随突厥阿史那公主(處羅可汗阿史那的三女兒)進入大兴城。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開始活躍於中原樂壇,炀帝时官拜樂正,负责宫中西域樂舞演練及创作乐曲。炀帝撰辭、白明達譜曲,被稱作「造新声」,著有《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觞》、《神仙留客》、《掷砖续命》、《斗鸡子》、《斗百草》、《泛龙舟竣》、《还旧宫》、《长乐花》、《十二时》等曲。 隋亡後,白明達又受到唐太宗的賞識,官拜太乐府,仍然负责樂舞演練及创作乐曲。唐高宗时,他受命创作了著名的唐曲《春莺啭》,此曲不僅與同爲西域疏勒作曲家的裴神符创作的《火凤》并称「二绝」,更是遠播海外,日本有雅樂舞蹈《春鶯囀》卽是根據唐曲《春鶯囀》改編而來。.

查看 突厥和白明达

百濟聖王

聖王(;)是百濟第二十六代王,523年至554年在位。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聖王名叫扶餘明襛(),《三國遺事》作明穠,《梁書》作明。《三國史記》評價他「智識英邁,能斷事」。 聖王是武寧王長子,在《日本書紀》裡也被稱作聖明王、明王。其在世期間使用聖明王或聖王作為尊號,這一尊號來源於佛教的轉輪聖王。他以佛教的轉輪聖王自居,積極活用佛教的思想來確立王室的權威。在位期間,向倭國輸出佛像和佛經,以及佛經中宣傳的謙益仁道。聖王歡迎對佛經的翻譯,在位期間佛教繁盛,並為教團的整備作出努力。此外招聘工匠和畫師,在各地建立寺刹。.

查看 突厥和百濟聖王

芬兰伊斯兰教

芬兰伊斯兰教是十九世纪时鞑靼人带来的,20世纪时有更多穆斯林来到,1999年时芬兰大约有两万穆斯林。 鞑靼人多数以軍人与贸易商身分来到芬兰,多数以家人一起來到。芬兰伊斯兰協会成立于1925年,会员多数是突厥人。多数清真寺建在赫尔辛基。.

查看 突厥和芬兰伊斯兰教

花剌子模人民苏维埃共和国

花剌子模人民苏维埃共和国(Xorazm Xalq Sho'ro Jumhuriyati;Хорезм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1920年建立,1924年解散,其领土并入乌兹别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土库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两个苏联加盟共和国。.

查看 突厥和花剌子模人民苏维埃共和国

花木兰 (豫剧)

《花木兰》是一部由剧作家陈宪章和王景中从《木兰从军》改编的豫剧,主唱为豫剧大师常香玉,后来京剧大师梅兰芳、徐碧云和言慧珠等均有演出。在1957年被拍摄为豫剧电影片。.

查看 突厥和花木兰 (豫剧)

花木蘭 (無綫電視劇)

《花木蘭》(A Tough Side of a Lady)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製作的古裝劇集,由陳妙瑛、王喜、羅家英、傅明憲領銜主演,全劇共20集,監製蕭顯輝。在無線電視官方宣傳片中,此劇冠稱為「賀歲劇集」,本劇為無綫電視1998年賀歲劇。.

查看 突厥和花木蘭 (無綫電視劇)

隋书

《隋书》,唐魏徵等撰。隋文帝時,王劭已撰成《隋書》八十卷。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首先提出修 齊、梁、陳、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隔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数年仍未成书。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命房玄龄监修隋史,另纪传部分监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十年(636年)成书。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35年。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歷史。.

查看 突厥和隋书

隋唐群英會

《隋唐群英會》(Ancient Heroes)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根據清朝作者褚人獲所著《隋唐演义》改編而製作的古裝武俠電視劇,全劇共20集,監製蕭顯輝。 此劇共分為4部:第1部名為《絕代雙雄》,第2部名為《風塵三俠》,第3部名為《瓦崗寨風雲》,第4部名為《義師勤王》。.

查看 突厥和隋唐群英會

隋唐英雄传 (动画)

《隋唐英雄传》片长52集,是反映从隋朝末年到唐太宗继位传奇故事的动画片,依據《隋唐演義》、《說唐》、《秦王演義》、《十八棍僧救秦王》等歷史小說改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王根发导演,王大为编剧,人物造型设定是台湾著名漫画家高永,由郭冠良(筆名冠良)进行服装造型设计及色指定,索贝国际机构全权负责中国大陆的电视播映及VCD、DVD等音像制品的发行與宣传。 2002年8月23日上午,《隋唐英雄传》动画在上海電影(集團)公司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主辦的「2002五豐上海動畫漫畫展覽會」舉辦發表會。2003年6月7日,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在每日19時20分首播《隋唐英雄传》动画。2003年9月30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索贝国际机构、滚石国际音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卡通文化发展公司、上海风华音像文化公司、台湾而立集团上海分公司、星传媒影视文化公司等合組的「《隋唐英雄传》中国版权合作委员会」在「2003北京国际城市动漫展」舉行成立仪式,並宣布《隋唐英雄传》动画已全部制作完成。2003年3月5日,高永与冠良合著的《隋唐英雄传》漫画版由东立出版社发行中文版單行本,中文版發行區域為台灣、香港及澳門。2004年1月12日,上海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在每日18時整首播《隋唐英雄传》动画。.

查看 突厥和隋唐英雄传 (动画)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獨孤伽羅的次子,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諡杨广为炀帝;夏王窦建德諡杨广为闵帝;皇泰主杨侗諡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炀帝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兼任并州主管。 隋炀帝於604年8月21日由楊素協助登基,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据研究仅从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间就动用了近540万民力修建大运河(开凿通济渠、永济渠),长城和洛阳城。又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以厚利诱使西域商贾至洛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引发民众乃至贵族大规模的起义——隋末民变,更于大业八年(612年)征集三十万军队攻打高句丽(不包括后勤100多万民力),几乎动用了举国之力,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隋炀帝在位期間,将科举制度(科举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正式归为国家政策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而隋朝大运河在其后大部分河段失去了通航功能,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取代。其他功绩如讨伐吐谷浑(隋炀帝609年攻灭吐谷浑,但到了615年吐谷浑可汗伏允在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复国),讨占城(隋炀帝605年攻占城,随着军队班师后,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故地复国。此战隋军死者什四、五,指揮官刘方也病死于班师途中),讨高句丽(三战均以失败告终)则对后世影响较小。 隋炀帝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仁寿四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至六年,开发了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男丁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曾三游江都,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肆营造离宫,扰掠地方,浪掷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生产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查看 突厥和隋炀帝

隋與吐谷渾之戰

隋與吐谷渾之戰是一场发生在608年—609年間,隋朝攻滅吐谷渾的戰爭。隋軍集中優勢兵力,採用窮追不捨、四面合圍的戰法,數次大敗吐谷渾,將其主力消滅殆盡,消除了吐谷渾對隋朝西北部的威脅。.

查看 突厥和隋與吐谷渾之戰

隋與突厥之戰

隋與突厥之戰,是隋朝北防已经分裂成四个汗国的突厥进攻,以及一次反击的战争。這場戰爭自581年突厥侵隋開始,到602年東突厥臣服為止,共經歷21年的时间。此戰爭后更加矛盾,其东、西可汗也因内部的不稳定,分別在607年與611年弃向隋朝由於隋朝因此戰爭獲的較大優勢,得以發動隋滅陳之戰,統一中國。隋朝派兵防守邊境,主動出兵反擊,最後採納長孫晟的「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為方針,分化離間突厥各部。而突厥只以掠奪物資、逞罰戰爭等無戰略方針的方式作戰,諸汗又不能緊密團結,最後瓦解。隋對突厥戰爭的勝利,有利於保護中原地區經濟與文化。.

查看 突厥和隋與突厥之戰

隋滅陳之戰

隋滅陳之戰是南北朝末期的統一戰爭。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後,權臣楊堅於隔年廢北周靜帝自立,建國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內部、解決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併吞西梁後,隋文帝於588年,下令楊廣統籌九路隋軍南征陳國,589年1月20日打敗陳後主陳叔寶,陳亡。並陸續招降三吳、嶺南等地區,隋朝幾統一漢地,成功結束紛亂近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灭陈后,晋王杨广因为贺若弼率军与陈军先期决战,违犯了军令,下令将他收捕送交执法官吏。隋文帝派遣驿使传令召贺若弼入朝,并给杨广下诏书说:“这次平定江表地区,全仗贺若弼和韩擒虎二人之力。”还下令赏赐贺若弼布帛等物一万段。不久又赐给贺若弼和韩擒虎诏书,赞美他们二人的功绩。.

查看 突厥和隋滅陳之戰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查看 突厥和隋朝

韩游瑰

韓游瑰(),唐朝灵州灵武人,唐玄宗至唐德宗在位期間的軍事将领。.

查看 突厥和韩游瑰

韋雲起

韋雲起,唐朝政治人物,京兆万年人。开始在隋朝为官,劝谏隋文帝抑制朋党。统帅归附隋朝的突厥攻打入侵的契丹,官拜治书侍御史。归附唐朝後,劝谏李渊暂缓讨伐王世充。后来击败突厥入侵,历任遂州都督、益州行台兵部尚书。玄武门之变後,被窦轨所杀。 子韦师实,垂拱初,官至华州刺史、太子少詹事,封扶阳郡公。师实子韦方质。.

查看 突厥和韋雲起

韋洸

韋洸,字世穆,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出自京兆韦氏逍遥公房,北周、隋朝官员。.

查看 突厥和韋洸

莫臥兒部落

莫臥兒部落,從理論上講是一個以文化為紐帶的突厥-蒙古部落軍隊和移民組成的部落,由中亞來到南亞建立蒙兀兒帝國。分布於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總人口2,666,000。.

查看 突厥和莫臥兒部落

鞑靼人

--人,也音译为“达--”、“达旦”、“达达”、“达靼”等,是多个族群共享的名称,包括以蒙古族为族源之一的游牧民族、在欧洲曾经被金帐汗国统治的部份突厥民族及其后裔。其遊牧區域在歐洲人繪制的地圖裡稱之為鞑靼利亚。 中国今天的少数民族之一塔塔尔族和俄罗斯等地的鞑靼族都源自古代蒙古草原上的鞑靼人。.

查看 突厥和鞑靼人

遊牧民族

游牧民族群體傾向從一處移居到另一處,甚少定居於一地。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游牧民族,在工業化後,游牧民族愈來愈罕見。.

查看 突厥和遊牧民族

遥辇屈列

遥辇屈烈(),《辽史》作遥辇屈列,不知其世系,是契丹遥辇氏的第一任可汗。开元十八年(730年),可突于杀李邵固,立屈烈为王(遥辇洼可汗),率部落并裹胁奚族投降突厥。唐玄宗下诏幽州长史、知范阳节度事赵含章出击。再命中书舍人裴宽、给事中薛侃在京城及关内、河东、河南、河北分道招募壮士,拜忠王李浚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为副,率领程伯献、张文俨、宋之悌、李东蒙、赵万功、郭英杰等八总管领兵征讨契丹。李浚没有成行。开元二十年(732年),命礼部尚书信安王李祎为行军副大总管,领众与幽州长史赵含章出塞大破契丹,俘获甚众,可突于逃跑,奚族投降。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可突于又来犯边,幽州长史薛楚玉、副总管郭英杰、吴克勤、乌知义、罗守忠率一万骑兵和奚族攻击,战于渝关都山之下。可突于引来突厥兵,奚人害怕,临阵脱逃。郭英杰、吴克勤阵亡,属下六千人被杀。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六月,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张守珪进逼可突于,可突于先是诈降,然后又想投奔突厥。十二月,张守珪派遣管记王悔和契丹衙官李过折联络,李过折夜斩可突于、屈烈数十人,归降唐朝。.

查看 突厥和遥辇屈列

聶斯脫里派教會

聶斯脫里派教會是由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以及其跟隨者所建立的東亞教會,因此相對於東羅馬與西羅馬的基督教,他們又自稱為東方教會 (ܥܕܬܐ ܕܡܕܢܚܐ ʿĒ(d)tāʾ d-Maḏn(ə)ḥāʾ)。此一教會以薩珊王朝時的波斯為中心,迅速地朝東亞發展。在9至14世紀期間,成為了在擴散的地域最廣的基督宗教教派。在今日亦有表示自己源自於東方教會的東亞基督宗教團體。 此一宗派由東方牧首帶領,並延續了東敘利亞傳統的禮儀與神學觀,並受到了聶斯脫里的神學觀影響而支持耶穌的神人二性二體論。由於431年的以弗所大公會議譴責了此一論點,因此聶斯脫里及其支持者離開了羅馬帝國,並且得到波斯的收容。最後使得聶斯脫里派成為了波斯王朝內的基督宗教代表。並在498年於尼西比斯建立了東方牧首座,並建立了學術中心。之後除了在波斯統治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以至於安那托利亞、庫德斯坦以及突厥斯坦都有其蹤影,最後甚至傳入唐元時代的中國並獲得景教這個名稱。.

查看 突厥和聶斯脫里派教會

達奚長儒

達奚長儒(?-约588),表字富仁,北周、隋朝将领,鲜卑族达奚氏。出自代北虏姓。 北魏定州刺史達奚俟的孙子。骠骑大将军达奚庆的儿子。15岁嗣爵乐安公。西魏大統年間,初任奉車都尉。宇文泰召他为亲信,任子都督。因功历任假輔国将軍,使持節、撫軍将軍、通直散騎常侍。平蜀之战,为先鋒,攻城野战必胜。任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北周天和年間,任渭南郡守,转任驃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建德年间,从周武帝平定北齐,转任上開府,進爵成安郡公,一子別封县公。578年,任左前軍勇猛中大夫。後和烏丸軌在呂梁包围南陳将軍吴明彻,南陳劉景率七千人来援,長儒迎撃。击败劉景,俘虏数千人。吴明彻被俘,因功进大将軍。 580年,楊堅任丞相,王謙在蜀起兵,沙州氐楊永安煽动利州、興州、武州、文州、沙州、龍州,响应王謙。長儒受命討楊永安,获胜。王謙二子逃出長安投靠王謙,長儒捕斬二人。581年,隋朝建国,進位上大将軍,封蘄春郡公。 582年,突厥沙鉢略可汗与弟葉護、潘那可汗率兵十数万南進,長儒为行軍总管,率兵二千迎击。在周槃遭遇突厥軍,转战三日,兵士武器用尽,都以拳殴敵,手都露出了骨头。激战后,突厥失败。突厥軍死傷者数万,士气低下于是撤退。長儒身上負傷五处,貫通伤二处。長儒軍死傷者十有七八。文帝楊堅赞赏長儒奮战,賜上柱国位,战死将士赠官三转,子孫嗣位。 同年,任寧州刺史,转任鄜州刺史,因母喪去职。服丧中五日不喝水,哀哭憔悴越礼,文帝感嘆。再起为夏州总管、三州六鎮都将事,北方民族忌惮長儒,不敢侵境。因病免官。任襄州总管,在职二年,转任蘭州总管。文帝派涼州总管独孤羅、原州总管元褒、灵州总管賀若誼防备突厥,都受長儒節度。長儒率兵進入祁連山北,西至蒲類海,没有遭遇突厥軍而归還。转任荊州总管、三十六州諸軍事,委为江陵守。一年後,在官任上去世。谥号威。子達奚暠,大業年間任太僕少卿。.

查看 突厥和達奚長儒

達姆甘之戰

1063年,塞爾柱帝國的阿爾普·阿爾斯蘭與庫塔爾米什在伊朗達姆甘爆發繼承權戰爭。結果阿爾斯蘭獲勝並繼任蘇丹。.

查看 突厥和達姆甘之戰

達爾瓦茲

達爾瓦茲(塔吉克語:Дарвоз,波斯語:درواز‎, Darvāz /dæɾˈvɒːz/,英語:Darwaz, Darwoz, Darvoz),為中亞與阿富汗地區的區域與古代國家名稱,位於阿富汗與塔吉克邊境。達爾瓦茲在古代曾被稱為卡拉諾姆(Karranom)Камалиддинов Ш.

查看 突厥和達爾瓦茲

草原帝国

《草原帝国》(L'Empire des Steppes)是法国历史学家雷纳·格鲁塞于1938年发表的中亚通史著作。书中将活跃于欧亚草原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民族合并为一个草原帝国进行研究。上至人类文明产生初期,下至清朝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和卓之亂。该书中文版有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本、青海人民出版社译本。.

查看 突厥和草原帝国

草原絲綢之路

草原絲綢之路,指古代时自中國中原地區向北越過長城入塞外,然後穿越蒙古高原、中西亞北部、南俄草原,西去歐洲的陸路商道。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是訛答剌、塔拉斯、托克馬克。 草原丝路,西汉时就有通过当时七河地區的乌孙至蒙古高原的记载,唐时称回纥道或回鹘路,从中原正北走越過阳山+阴山以南的包括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的河南地区的当时叫新秦中之外的塞外,进入蒙古高原、中西亞北部、南俄罗草原,西去歐洲的陸路商道。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是窩魯朵八里、訛答剌、塔拉斯、怛罗斯、碎叶、庭州(古车师)、丰州(秦九原郡)。匈奴以及其後的鲜卑、乌桓、茹茹、白匈奴、悦般、突厥、回紇、黠嘎斯、阻卜、塔塔尔、泰赤乌、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和以尼伦和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古、 粟特、烏孫、月氏、可薩人、奄蔡和蒙古民族,都曾先后活躍在草原絲綢之路上。安史之乱后,陇右道诸州在758—776年之间陆续沦陷于吐蕃,传统丝路受吐蕃阻绝,唐人不得不选择草原丝绸与西域城邦交流。.

查看 突厥和草原絲綢之路

菩萨俟斤

菩萨,是7世纪初的回纥俟斤(部落首领),药罗葛氏。材勇有谋,战必身先,被父亲特健俟斤猜忌驱逐。特健死后,部人立菩萨为俟斤。母亲乌罗浑,严明能决部事。627年,与薛延陀攻突厥北边,突厥颉利可汗遣欲谷设领骑十万讨之,菩萨俟斤率军三千在马鬣山大败突厥,威震北方。依附薛延陀,脣齿相依,菩萨俟斤号活颉利发,在独乐水上建立牙帐。629年(贞观三年),向唐朝朝贡。次年,唐朝擒颉利可汗之后,北方只有菩萨、薛延陀为盛。 Category:唐朝回鹘人 Category:大唐雙龍傳登場人物.

查看 突厥和菩萨俟斤

萧嗣业

萧嗣业,梁明帝曾孙,南海王萧珣的孙子,萧鉅的儿子,唐朝将领。他少从隋炀帝,后随姑祖母萧皇后入东突厥。.

查看 突厥和萧嗣业

青铜武士俑 (新疆博物馆)

新疆博物馆的青铜武士俑是一个著名的古代艺术作品。这个作品体现了古代时期在欧亚大陆内的人流和文化交流。发掘地在于天山山脉北方、伊犁河谷东部的新源县71团(43.51N-83.27E)。青铜武士俑的真正的性质还是学界议论的对象。 据新疆博物馆的解释: "青铜武士俑【距今约2500年】,斯基泰文化特征,高40厘米,1981年新源县71团鱼塘遗址出土。武士头戴高筒尖顶弯钩宽沿帽,上体裸露,腰系短裙,大眼高鼻。原形象是生活在今伊犁地区的古代塞种人。塞人是欧罗巴人种的游牧民族,被认为是今哈萨克族等突厥语系的民族祖先之一。" 然而,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个青铜武士俑的原形却可能是古代时期来到东方的希腊武士。根据这些学家武士的上体裸露,腰系短裙,大眼高鼻等特征是最适合古希腊武士的。而且他戴的头盔非常相似古希腊创造的青铜弗里吉亚头盔。相反地,塞种人常戴的只是软皮革制的高筒尖顶帽子,而不是这种青铜头盔。这个武士可能是来自希腊化世界,比如塞琉古帝国还是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最近,在不远的地方考古学家发掘另一个同风格的青铜塑像。在博物馆内,这个新的塑像站在青铜武士俑旁边。.

查看 突厥和青铜武士俑 (新疆博物馆)

頡利可汗

頡利可汗(古突厥文:𐰃𐰞𐰞𐰃𐰏𐰴𐰍𐰣,拉丁轉寫:Illig-qaγan;),原名阿史那咄苾,封归义荒王,是東突厥汗国最後一任可汗(620年—630年),在位10年。 生年没有记载。咄苾初為莫賀咄設,是處羅可汗之弟。620年處羅去世,其妻隋朝義成公主立咄苾繼位,號頡利可汗。頡利後來以義成公主為妻。頡利在位時多次逾越长城侵擾中国。內政方面,頡利重用漢人趙德言,但德言「專其威福,多變更舊俗,政令煩苛」,引起突厥人的不滿,另外頡利「又好信任諸胡而疏突厥」。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東突厥遭受雪災,「雜畜多死,連年饑饉,民皆凍餒」,但頡利反而加重了諸部的負擔,「由是內外離怨,諸部多叛」。唐太宗于貞觀三年(629年)八月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出兵征伐東突厥。貞觀四年(630年)三月頡利兵敗逃亡投靠突利可汗,被突利可汗转交给唐军,東突厥亡。唐軍把頡利押送到長安,唐太宗在他面前列舉其罪,然後免其一死,安置他在唐長安城。頡利在長安「鬱鬱不得志,與其家人或相對悲歌而泣」。唐太宗打算封頡利為虢州刺史,頡利不願赴任,改授右衛大將軍。634年頡利去世,追赠歸義王,諡曰荒,以突厥習俗火葬。 子特勤,特勤生伽那,伽那生武周冠军大将军行右鹰扬卫将军归义可汗阿史那感德。阿史那感德夫人阿史德,五原郡开国公次女。.

查看 突厥和頡利可汗

頡跌伊施可汗

頡跌伊施可汗(),突厥可汗,本是拔悉密酋長。742年八月,阿史那骨咄葉護可汗被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所杀,拔悉密酋長自立為頡跌伊施可汗,回紇、葛邏祿自為左、右葉護。突厥餘眾共立阙特勤之子为烏蘇米施可汗,744年八月,烏蘇米施可汗被拔悉密部所杀,此时,回紇、葛邏祿共殺拔悉密頡跌伊施可汗。.

查看 突厥和頡跌伊施可汗

額爾古納昆

額爾古納昆,是突厥和蒙古族起源神話中的發源地。.

查看 突厥和額爾古納昆

衡陽公主

衡陽公主,姓李。中国唐朝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女,生母不明,生卒年不详。李渊封她为衡陽公主。她嫁给了驸马阿史那社尔,阿史那社尔是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夫妻二人死后,陪葬唐昭陵。.

查看 突厥和衡陽公主

顺州 (贞观)

顺州,唐朝时设置的州。属河北道。 贞观四年(630年),平突厥,以其部落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于幽州、灵州之境;又置北开、北宁、北抚、北安等四州都督府。贞观六年(632年),顺州侨治营州南之五柳戍(五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南);又分思农部置燕然县,侨治阳曲县;分思结部置怀化县,侨治秀容县,隶顺州;后皆省。祐、化、长及北开等四州亦废。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侨治幽州城(今北京市)。岁贡麝香。下领一县:宾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顺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顺州。后废。.

查看 突厥和顺州 (贞观)

额尔齐斯河之战

额尔齐斯河之战又称曳咥河大战,是公元657年唐高宗讨伐西突厥的战争,战斗地点在今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的额尔齐斯河源头金山(今阿尔泰山)附近,唐军主将苏定方以一万之众挫败西突厥主将沙钵罗10万突厥兵的包围,大败突厥部队,斩获数万人。 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二十一日,唐高宗发大兵,分南、北两路讨伐西突厥,北路的主帅就是苏定方,南路则由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和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统领。苏定方在作战的同时还招降了许多西突厥部落,使他们为唐军作战,如处木昆部酋长俟斤(俟斤是突厥贵族的官衔,也称俟利发)懒独禄等人慑于唐军军威,率万帐部众来降。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以10万突厥兵在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包围了苏定方一万余人的部队,苏定方在挫败对方三次冲锋之后,率骑兵反击成功,“鏖战三十里”,大败突厥部队,斩获数万人。一些突厥部落归降(如弩失毕五部),阿史那贺鲁则向西逃走。苏定方部队克服大雪等恶劣天气,追击数百里,并在双河(今新疆博乐市西部博爾塔拉河)与南路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大军会合后,在金牙山(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大败沙钵罗可汗,又斩俘数万人。之后,苏定方恢复原西突厥领地内的生产,将沙钵罗可汗掳掠的牲畜、财物归还百姓,并命副将萧嗣业率兵继续追击。沙钵罗逃至石国,被石国捕获交给唐。自此,西突厥汗国亡,唐朝廷在当地设置了昆陵、濛池两个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辖咄陆五部;以阿史那步真为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兼右卫大将军,统辖弩失毕五部,大唐行政区划扩大至中亚。 《控制西域》,录于《中华古历史》(中华文化信息网),2007年6月17日访问 秋痕,《唐灭西突厥之战》(国学网),2007年1月8日发布 《新唐书》是这样描述这次战争的:  .

查看 突厥和额尔齐斯河之战

裴矩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隋末及唐初政治家。初名裴世矩,后避太宗名讳,单名矩。 父亲裴讷之,北齐太子舍人,早卒。裴矩少好文学,甚有文采。仕途开始于北齐,齐亡后加入北周。周末杨坚执政期间被召用。杨坚取代周建立隋朝,裴矩受到重用。曾经参加平陈之战,安抚突厥启民可汗,又参与隋礼的制定。隋炀帝即位后,裴矩继续被重用,与苏威、宇文述、裴蕴、虞世基等掌握朝政,合称“五贵”。 裴矩一生中最重要的业绩为炀帝经营西域。大业元年(605年)至九年(613年)间,他至少四次奔波于甘州、凉州(今甘肃武威)、沙州(今甘肃敦煌)等地,大力开发商业,引胡商前往长安、洛阳,以首都贸易取代边境贸易。与此同时,裴矩收集了西域各国山川地理、人物风俗等资料,绘画各国贵族庶人的服饰仪表,制成《西域图记》三卷,并绘造地图,纪录各地险要,献给炀帝。裴矩引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设等入朝,并打击西域贸易的竞争者吐谷浑。 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弑逆炀帝,任裴矩为尚书右仆射。宇文化及失败后,裴矩事窦建德;建德败后,降唐。武德八年(625年)任太子詹事兼检校侍中、民部尚书。贞观元年(627年)卒,年八十余,赠绛州刺史,谥号敬。 所撰《西域图记》现仅存书序,记载了从敦煌到西海(今地中海)的三条主要路线,是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还著有《开业平陈记》12卷、《邺都故事》10卷、《高丽风俗》一卷,与虞世南共撰《大唐书仪》10卷。今均佚。.

查看 突厥和裴矩

裴行俭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高宗时名臣。裴仁基之子。著有《选谱》十卷,以及《草字杂体》,今均佚。.

查看 突厥和裴行俭

裴阿摩支

裴阿摩支,唐朝时疏勒王,本名不详,自号阿摩支。 与前任裴绰的关系不详,裴绰放弃王位,流亡唐朝。阿摩支亲近突厥,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取西突厥的宗室之女为妻。贞观九年(635年)他派遣使者到唐朝,进献好马。贞观十三年(639年)又向唐朝进贡。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派阿史那社尔、郭孝恪等人出兵击破龟兹。阿摩支归顺唐朝,被封为疏勒都督府都督,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查看 突厥和裴阿摩支

裴怀古

裴怀古(),字德度,寿州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裴怀古在武则天时期任桂州都督、唐睿宗时任汝州刺史、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幽州都督、安东都护,治政有方,被称为良吏。.

查看 突厥和裴怀古

褚亮

褚亮(),字希明,杭州錢塘人,祖籍河南阳翟,唐初十八学士之一。 少年博覽群書,能文,喜交遊名士。南朝陈時,任尚書殿中侍郎。入隋為東宮學士、太常博士。隋煬帝嫉其才,誣賴他與楊玄感有牽連,貶為西海郡司戶。大業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舉稱王,任褚亮為黃門侍郎。大業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滅薛舉之子薛仁杲,以褚亮為鎧曹參軍。後入秦王府文學館,任文學館學士,史载“凡分三番逆宿于阁下,悉给珍膳。每暇日,访以政事,讨论故籍,榷略前载,无常礼之间”,“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欢赏,从容讽议,多所俾益”。 貞觀元年(627年),與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館學士,被封为封陽翟縣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從軍,出兵突厥。累遷至通直散騎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陽翟縣侯。后致仕归家。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查看 突厥和褚亮

西伯利亚

西伯利亞(Сибирь),古稱「鮮卑利亞」或「錫伯利亞」,是俄羅斯及蒙古国北部的一片非常大的地域,佔有整個北亞,面積約1,276萬平方公里,範圍西至烏拉山脈、東至太平洋;北至北冰洋,南至哈薩克的中北部,以及蒙古国和中國的邊境。整個地域除了西南部份屬於哈薩克以外,其餘的都屬於俄羅斯,並且占据了其75%的領土。.

查看 突厥和西伯利亚

西突厥

西突厥汗國,原是突厥帝国西面可汗。突厥东西分裂后,西突厥在西域称雄,以控制丝绸之路。正史說只有東突厥才說突厥,西突厥名「十箭」(Onoq),此乃源自西突厥創立人室點密授十部落首領每人一支箭,所以稱為十箭。 西突厥政體與東突厥大同小異,但有一位置是西突厥專有,名“阎洪達”,評論國政。西突厥分為左、右兩廂,各五姓:左廂咄陸部五姓,右廂弩失畢部五姓。咄陸五啜號:處木昆律啜,胡祿屋闕啜,攝舍提敦啜,突騎施賀邏施啜,鼠尼施處半啜。弩失畢五俟斤號:阿悉結闕俟斤,哥舒闕俟斤,拔寒幹暾沙闕俟斤,阿悉結泥孰俟斤,阿舒虛半俟斤。左右兩廂合為十姓部落。 突厥兴起时,土门可汗弟室点密西征,役属西域铁勒各部、葛逻禄、拔悉密等诸部。室点密先是联合薩珊波斯在布哈拉之戰擊敗厌哒,在布哈拉之戰後由於與薩珊波斯爭奪絲綢之路控制權而交惡,所以又聯同東羅馬帝國结盟,进攻薩珊波斯。 581年突厥分裂,达头可汗建立西突厥汗国,设南牙(冬都)于鹰娑川(今新疆库车西北)岸边,建北牙(夏都)于碎叶河旁的干泉(今哈萨克斯坦楚河西岸)。至射匮可汗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到西海诸国都在他的统治之下,汗庭建在龟兹北面的三弥山。弟统叶护可汗把汗庭迁到石国(今乌兹别克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派吐屯驻西域各国,收敛征赋。这是西突厥最强盛的时期。 贞观初年,统叶护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阿史那同俄在位期间,承认了十姓部落(此处系指弩失毕和咄陆)独立地位,同时还与东突厥划定伊犁河为界。此时的西突厥仅仅是当初的东边一小部分。 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今新疆博乐、温泉一带)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进攻唐朝的庭州等地。657年,唐朝派苏定方等征讨西域,俘获贺鲁,西突厥灭亡(参见唐滅东、西突厥之戰)。唐朝在其故地设置崑陵都護府和濛池都护府,以羈縻的方式管辖各部落。.

查看 突厥和西突厥

西魏

西魏(535年-557年)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的北朝的一個地方政权,是由鮮卑人宇文泰擁立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孫子元宝炬為帝,與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對立,建都長安。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總止經歷兩代三帝,享國二十二年。 在整個西魏統治時期,一直都由權臣宇文泰以霸府的形態控制著政權,在他努力下,北方經濟逐漸恢復,人民安居樂業,而且屢勝東魏。.

查看 突厥和西魏

要冲区

在拜占庭帝国中,“要冲区”(kleisoura 希腊语:κλεισούρα “围场,峡谷”)传统上是一个用来表述修筑过防御工事的峡谷关口以及保护它的军事区域的术语。到公元7世纪晚期时,区别于范围更大的行政区(themata),这个概念被用于表述广阔的边境区域,主要是位于帝国与伊斯兰国家接壤的托鲁斯山-前托鲁斯山附近的东界(在西部,只有斯特里蒙在早期被划为军区)。军区实行自治并且听从军区将军(指挥官、首领)的指挥。最终,大多数的军区被升格为完整的行政区。公元10世纪后,这一建制被废除使用(在拜占庭晚期时,骑兵队(droungos)拥有类似的含义)。在奇里乞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伊斯兰国家中,类似的建制被称为“al-thughūr”.

查看 突厥和要冲区

馬木留克王朝

鲁克王朝(1250年-1517年)是一個統治埃及、巴勒斯坦和敍利亞的國家。分前後二期:前期名為伯海里王朝,是由欽察突厥傭兵主政。伯海里即是河洲,因為他們是在尼羅河上值班。後期即是第二期,由1382年開始,名布尔吉王朝,由高加索人,特別是切爾克斯人組成。.

查看 突厥和馬木留克王朝

馮立

馮立,唐朝同州馮翊人。 有武艺,略涉书记,太子李建成麾下的車騎将軍。心怀忠義,玄武門之变李建成被李世民誅殺,攻打玄武门,奮战杀死敬君弘。自称可以报答太子之恩。 解兵逃到乡野。不久来请罪。李世民对他说:“汝在东宫,潜为间构,阻我骨肉,汝罪一也。昨日复出兵来战,杀伤我将士,汝罪二也。何以逃死!”冯立说:“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职之日,无所顾惮。”于是伏地而哭,悲不自胜。李世民只好慰勉他。冯立对亲密的人说:“逢莫大之恩,幸而获济,终当以死奉答。” 突厥至便桥。冯立率数百骑兵在咸阳与突厥作战,杀敌甚众。唐太宗听闻感叹,拜他为广州都督。前后在广州作官的,多黩货被当地人所患,由是当地人多次怨叛。冯立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冯立至贪泉,叹道:“此吴隐之所酌泉也。饮一杯水,何足道哉!吾当汲而为食,岂止一杯耶,安能易吾性乎!”饮罢而去。在职数年,甚有惠政,在官位上去世。.

查看 突厥和馮立

馮智戴

馮智戴,字天锡,高州良德人。北燕馮氏后裔、唐朝将领,高力士的伯祖父。馮盎之子,馮僕之孙,馮寶和冼夫人的曾孙。.

查看 突厥和馮智戴

騎馬民族征服王朝說

騎馬民族征服王朝説是日本史学者江上波夫提出的一个有关日本民族起源的假说。 亚洲大陆的騎馬民族的歷史与日本的古墳時代後期类似、古代日本有着騎馬民族型和征服王朝型。故而认为「騎馬民族日本--服論」为一种可能的日本民族起源论(說有一支北亞民族征服了土著)。扶餘與高句麗最接近於他們所謂的騎馬民族。 随着二战后考古学的突破,证实了舊石器時代日本列岛上有人类的存在,使得日本民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支持东亚騎馬民族征服王朝的代表人物为江上波夫,在他的书中还阐述了騎馬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不同之处,他认为匈奴、突厥这些只是骚扰中国边疆的为游牧民族;而騎馬民族大体上接近于鲜卑和乌桓,尤其是鲜卑是以游牧为主,农业为辅助的社会形态,与游牧民族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而且入主中原后也采取主动汉化的方针。这说法中崇神天皇是日本第一位天皇,是四世纪由加耶来到九州。.

查看 突厥和騎馬民族征服王朝說

马扎尔人

札兒人(;又譯--人)為匈牙利主要民族(於2001年人口約為1千萬),因此又稱匈牙利人,為烏拉語系,曾經在中亞停留了一段時間,因此現代馬札兒人帶有突厥血統。他们為匈牙利主体民族,也分布于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及烏克兰,少数生活在美国、加拿大、巴西与澳大利亚。認為,他们最初生活在西伯利亚西南方巴什基尔一帶;与他们最似的民族為曼西人。.

查看 突厥和马扎尔人

諾蓋人

諾蓋人,又稱為高加索蒙古人,已完全突厥化。分佈在達吉斯坦共和國及烏拉爾河一帶,曾經在金帳汗國分裂後有自己的汗國,有大小之分。一部分遷往俄羅斯波多里亚,留在東歐平原即是欽察草原,接受脫脫宗主權的,稱小諾蓋;一部分留下在里海以北烏拉爾河區的,稱大諾蓋。全世界的諾蓋人有221000人。廣義上的諾蓋人有103萬,在阿斯特拉罕韃靼人、高加索韃靼人、西伯利亞韃靼人、哈薩克人弘吉剌,吉爾吉斯人也有諾蓋部落,立陶宛也有,分4部落:ak nogay、kara nogai、astarkan nogai、achikulak nogay,下有若干小部落,除NOGAYBAK,全部信仰伊斯蘭教。.

查看 突厥和諾蓋人

高君雅

君雅(),隋朝大臣,为虎牙郎将。 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派王威以虎贲郎将与高君雅同为太原副留守,监视李渊。次年,刘武周反隋,李渊诓骗王威、高君雅,说远水救不了近火,不好向朝廷请兵,只能就地招募。王高同意了。李渊以逃亡而来的刘弘基、长孙顺德二人领兵。私下对王威同党武士彟,王高二人曾表达过对此事的怀疑,被武士彟打消。 同年五月十五,李渊、王威、高君雅正在办公,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前来呈给李渊密信。密信中是说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谋反。高君雅捋起衣袖大骂道:“这是造反的人要杀我。”李渊将二人收押。五月十七,突厥兵至太原城下,大家相信了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李渊以此为借口,杀死了王威、高君雅。.

查看 突厥和高君雅

高孝琬

孝琬,北齐追尊文襄皇帝高澄的嫡子,母文襄敬皇后元氏。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出生。当时,他的祖父高欢是掌控东魏的权臣,父亲高澄为王世子,母亲元氏则是当朝皇帝元善见的姐姐。在父亲诸子中,高孝琬排行第三。出生时,舅舅元善见亲自到高澄府上祝贺,朝贵一齐前来道喜,十间仓库统统被贺礼塞满。 父亲高澄在祖父高欢死后,继续掌控东魏朝政,但在549年被意外刺杀。次年(550年),二叔高洋建立北齐,高孝琬受封为河间王。高孝琬因自恃是北齐皇族的长房嫡系,平素傲慢自负。及至其九叔高湛即位,才勇皆不出色,高孝琬十分不满。突厥与北周联军攻打太原,高湛想避之东行,高孝琬叩马力谏,且推荐高叡率兵。高湛从其言。高孝琬犹恨其怯懦,免胄而出,骂曰:“岂是老妪,须着此?”高湛派人把他追回。周军退,高孝琬升为并州刺史。 及至其庶长兄高孝瑜遭高湛暗杀,诸王明知其故皆不敢多说,只有高孝琬在葬礼上仰天大哭而出。回到王府,做了一个草人当成箭靶,时时对射,又时常对着父亲高澄的画像哭泣。和士开与祖珽对高湛进谗说高孝琬即将谋反,高湛颇觉疑惑。 高湛为太上皇时,高孝琬得到神物佛牙,置于王府,夜有神光。照玄都法顺请高孝琬奏明高湛,高孝琬不听。高湛得知此事,派人进高孝琬王府强行搜取,不料从王府搜出大量旗帜、武器。高湛见了,认定是真的谋反。又召高孝琬的家属审讯。有个姓陈的小妾最不得宠。就趁机诬陷说:“王爷私下画了太上皇的像挂在密室,夜夜对之哭泣,就是在诅咒您”。高湛当时有严重气疾,闻之大怒,令将高孝琬逮捕入宫拷打。高孝琬愤慨,径直呼叫叔叔不可动刑。高湛怒叱高孝琬不用君臣尊称。高孝琬也怒道:“我乃神武皇帝嫡孙,文襄皇帝嫡子,魏孝静皇帝嫡亲外甥,称你叔叔还辱没了你么?”高湛恼羞成怒,遂将高孝琬打折双腿致死。儿子高正礼袭爵。.

查看 突厥和高孝琬

高丽与契丹之战

丽契丹战争指的是10世纪到11世纪发生在今中国和朝鲜边境附近的契丹(遼國)对高丽的三次侵略战争。遼國虽然打赢前两次战争,但未获政治优势。第三次战争以遼國的失败告终,保州的领土纠纷成為兩國關係的遺留問題。.

查看 突厥和高丽与契丹之战

高开道

開道(),赐姓李时为李開道,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在懷戎(今河北张家口)依附突厥称燕王。高開道是滄州阳信人,年轻时,煮海水贩卖私盐。有勇力,跑起来像奔马一样。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高開道加入格謙的起义军。格謙被隋将杨义臣所杀。聚集余众北掠城镇,至临渝关(今山海关)、怀远镇(今辽宁台安县)。 大业十三年(617年),高開道围攻北平郡(今河北秦皇岛),直到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隋将李景终于不支,弃城和鄧暠逃离。高開道占领北平郡后,又占领漁陽郡(今天津蓟县),自立为燕王,改元始兴,以渔阳为国都。 此事,懷戎有一支起义队伍,领袖是和尚高曇晟,自称大乘皇帝,他派人招降高开道,高开道同意了。高曇晟与高开道结为兄弟,封他为齐王。几个月后,高开道袭杀高曇晟,兼并了他的部下,将国都迁至懷戎。他和窦建德,进攻幽州的罗艺,罗艺拒绝归降,投靠了唐朝。 武德三年(620年)夏,窦建德再次进攻幽州的罗艺,罗艺向高開道求援。高開道率军两千骑兵援助,使窦建德退兵。之后,高開道决定通过罗艺降唐,这年冬天,唐高祖赐高開道姓李,封北平郡王,授蔚州(今河北蔚县)总管。高開道坚忍、刚毅,一次面部中箭,他要求医师拔出箭头。医师说箭头太深不能拔出,高開道一怒之下杀死了医师。他又找另一个医师,医师说我能拔出箭头、但你会很痛苦,高開道又把这个医师杀死了。他又找来第三个医师,医师说没问题,医师开始做手术,在高開道骨头里取出箭头,而手术过程中高開道继续在宴会中欣赏歌舞娱乐。 武德四年(621年)冬,罗艺的幽州遭遇了饥荒。高開道同意提供幽州食物。罗艺派遣老弱去蔚州就食,高開道很好的招待了他们。罗艺很高兴,发兵三千人、车数百乘、驴马千余匹去蔚州,请高开道赈济。然而,高開道没有将他们归还罗艺,而是留下之后,背叛了唐朝。北连突厥,南联刘黑闼,复称燕国。又进攻易州(今河北易县)和罗艺管辖的唐朝领土。 武德六年(623年)春,他联合东突厥颉利可汗和原刘武周的部将苑君璋,进攻唐朝的雁門关,但没有夺取。他多次联合突厥和库莫奚侵唐,曾一度帮助颉利可汗夺取唐朝的朔州(馬邑郡)。 武德七年(624年)春,唐朝占领了中原的大部分,消灭了除依附突厥的全部隋末群雄。高開道不想步群雄后尘,一度想归降唐朝,但事先对唐朝的反复态度和突厥的支持,使他没有下定决心。他的部下多数的家乡现在是唐的国土,他们更想归降唐朝。高开道亲兵数百人,皆勇士,高开道收他们为“义兒”,常在阁内,由張金樹统领。 刘黑闼被唐朝捕杀后,部将張君立归附高开道。張君立、張金樹阴谋推翻高开道。一天夜里,張金树与诸义兒游戏,秘密将其弓断弦,藏其刀、槊。义兒睡觉后,張金树和他的同党攻高开道的殿阁,张君立在外城举火相应。义兒弓弦皆断,只好归降张金树。高开道知不能免死,于是擐甲持兵坐堂上,与其妻妾酣宴。張金树之党害怕他的勇猛,不敢杀他。天将明,高开道先缢其妻妾及诸子,而后自杀。張金树杀其义兒和张君立,归降唐朝。唐朝以高开道之地为妫州。.

查看 突厥和高开道

高侃

侃,沧州(渤海郡)蓚(今河北景县东)人,唐朝高宗时期的将领。.

查看 突厥和高侃

高绍义

绍义(546年后-?),北齐文宣帝高洋第三子。母亲是世妇冯氏。.

查看 突厥和高绍义

高甑生

高甑生,生卒年不详,唐朝初期的武将。 武德年间在李世民麾下,为秦王府裨将。武德四年(622年)李世民和李元吉率军征讨洛阳的王世充,高甑生与尉迟敬德、梁建方一起在洛阳城外生擒王世充的侄子王琬。后任岷州都督,参与了贞观三年(629年)和四年(630年)的反击突厥的战争,因功封为利州刺史。贞观九年,任盐泽道行军总管,随李靖讨伐吐谷浑。他率部首先进入青海,攻破了当地的羌族部落。在此役中,高甑生违反了李靖的命令,受到李靖的惩罚,于是他怀恨在心。回师后他诬告李靖谋反,未遂,以诬告罪被流放。 Category:唐朝岷州都督 Category:唐朝利州刺史 Category:唐朝行军总管 Z.

查看 突厥和高甑生

高熲

(),字昭玄,一名敏,渤海郡蓨县(今中国河北省景縣)人,其父高宾为独孤信赐姓独孤氏,因此又称独孤颎,为隋朝宰相执政近20年,其子是杨勇的女婿,后因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遭隋文帝猜忌,被免官为民,不久后又免去齐国公爵位。隋炀帝时,被起用为太常卿。大业三年,见炀帝奢靡,甚为忧虑,有所议论,为人告发,与贺若弼同时被杀害。诸子遭到流放。.

查看 突厥和高熲

高長恭

長恭(),名肃,一名孝瓘,字長恭,以字行,勃海郡蓨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人;追尊齐神武帝高歡之孫,追尊齊文襄帝高澄第三子,生母不详,因曾受封兰陵郡王,世稱蘭陵王,北齐宗室、官员。.

查看 突厥和高長恭

高长弼

长弼(),小名阿伽,勃海郡蓨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人,北齐宗室,东魏、北齐官员。.

查看 突厥和高长弼

高昌区

昌区(ئىدىقۇت رايون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的一个市辖区。.

查看 突厥和高昌区

高昌回鶻

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后,一部分回鹘人西迁至天山东部地区,与当地其他突厥部落联合,以高昌地区为核心建立的新的国家。宋代史书中称之为高昌回鹘,日本學者慣稱之為西州回鶻。中国元代的文献有多種譯法:畏兀儿、畏吾儿、伟兀、伟吾而、卫吾、委兀、外五、瑰古、乌鹆、畏午儿等。.

查看 突厥和高昌回鶻

論欽陵

噶尔·欽陵赞卓(,),吐蕃帝国早期著名政治、军事人物,曾任大贡论一职。在汉文史籍中,《旧唐书》以論欽陵或钦陵称之,《资治通鉴》称之为起政,皆译自藏语“”(Lon Trinring),意为“贵族钦陵”。.

查看 突厥和論欽陵

魏元忠

魏元忠(),本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縣南)人,唐朝政治家,武则天时任宰相。.

查看 突厥和魏元忠

魯姆蘇丹國

罗姆蘇丹國(波斯語:سلجوقیان روم,現代土耳其語:Anadolu Selçuklu Devleti),是在安那托利亞的塞爾柱帝國延續政權,在1077年至1307年間統治安那托利亞内陆大部分区域,初時的首都在伊茲尼克,及後在科尼亚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ancient, medieval, and modern, chronologically arranged,。罗姆蘇丹國宮廷的流動性強,故開塞利、錫瓦斯等城市也扮演著首都的角色。在東面,罗姆蘇丹國逐步吞并、整合其它的突厥國家。在罗姆蘇丹國最強盛時,領土橫跨地中海安塔利亞及阿拉尼亞一線至黑海錫諾普地區的安那托利亞中部领土東至凡湖,西端接近代尼兹利及愛琴海流域。 罗姆(Rûm)出自阿拉伯语,指安纳托利亚,后来在阿拉伯语及伊斯兰世界指羅馬帝國,亦即后来的希腊化的拜占庭帝国。塞爾柱人称他們的蘇丹國為罗姆是因為蘇丹國建立在長久以來属于拜占庭帝國的地區。在一些較古老的西方文獻裡,罗姆蘇丹國有時被稱為科尼亞蘇丹國或以哥念蘇丹國。 十二世紀末及十三世紀初,罗姆蘇丹國興盛,佔領了拜占庭帝國在地中海及黑海的重要港口。在安那托利亞,罗姆苏丹通過建立商隊旅館鼓勵通商,便利了貨物由伊朗及中亞運往港口,還與熱那亞人建立了穩健的貿易關係。財富的累積使罗姆蘇丹國得以併吞曼齐克特战役以後建立的諸多突厥國家,如达尼什曼德王朝、、、阿爾圖格王朝。罗姆蘇丹成功抵受十字軍的攻擊,但在1243年被蒙古人打败,在此之前塞尔柱帝国已经灭亡,罗姆苏丹国成為了伊兒汗國的附庸。即使有一些精明强干的統治者為维护国家的统一而努力,但罗姆蘇丹國还是在十三世紀末分崩离析,並在十四世紀徹底消失。 在罗姆蘇丹國統治的最後十年裡,領土内許多小(酋长国)宣布独立,其中包括奧斯曼人的奥斯曼贝立克。其地位最终被奥斯曼人崛起后建立的奥斯曼帝国所取代。.

查看 突厥和魯姆蘇丹國

鱼俱罗

俱罗(),隋朝将领,冯翊郡下邽县(陕西省渭南市东北)人。 跟随晋王杨广平定南陈,因功拜开府。随杨素平定江南高智慧。每战有功,加开府,高唐县公,为叠州总管。后来,随从杨素征讨突厥,因功加封为丰州总管,后转为安州刺史、赵郡太守。613年,随隋炀帝征高句丽。征讨还师,刘元进反叛,命鱼俱罗平定。鱼俱罗连克朱燮、管崇,后来为自谋财物,在东都卖谷米,因杨玄感之乱,东都物价奇贵,鱼俱罗获得暴利。隋炀帝怀疑他有异志,事泄被杀。 子鱼干,游击将军。鱼干女嫁唐御侮校尉杜守。.

查看 突厥和鱼俱罗

豆盧永恩

豆盧永恩(),昌黎徒何(徒河县,今辽宁省葫芦岛)人,南北朝北魏、西魏、北周將領。 豆盧永恩是前燕慕容氏的庶系後裔,高祖慕容勝在皇始年間歸附北魏,被賜姓豆盧氏。父親北魏柔玄鎮將豆盧長,有威严庄重名聲,北周武成初年以兄長豆盧寧功勳,追贈柱國大將軍、少保、涪陵郡公。 豆盧永恩年少就有见识和器度,為時人稱道。他最初跟隨兄長豆盧寧事奉,後來二人都歸附宇文泰,豆盧永恩被授官殄寇將軍。不久以迎立魏孝武帝之功封爵新興縣伯,食邑五百戶。他每次征討都立下功勞,於是拜授龍驤將軍、中散大夫。西魏大統八年(542年),朝廷除授豆盧永恩直寢、右親信都督,不久轉任都督,加通直散騎常侍。大統十六年(550年),拜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魏廢帝元年(552年),進封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次年(553年)出任成州刺史。魏恭帝元年(554年)進爵龍支縣侯,兩年後(556年)大將軍、安政公史寧隨突厥木杆可汗入吐谷渾,指令他率領五千騎兵鎮守河州及鄯州。周孝閔帝即位,授豆盧永恩鄯州刺史,並改封他爵位為沃野縣公,增食邑一千戶,又轉任隴右總管府長史。武成元年(559年),遷任都督利沙文三州諸軍事、利州刺史;當時文州蠻夷反叛,他率兵打敗叛軍。保定元年(561年),豆盧永恩入朝擔任司會中大夫,次年外任為隴右總管府長史,不久在任內去世,虛歲四十八,贈封少保、幽冀等五州諸軍事、幽州刺史,諡敬,子豆盧通嗣爵。 最初兄長豆盧寧無子,養育豆盧永恩的兒子豆盧勣。後來及豆盧寧生下親子豆盧贊,親屬都請求立豆盧贊為嗣。豆盧寧說:「兄弟的兒子是姪子,我如何選擇。」於是以豆盧勣為世子。.

查看 突厥和豆盧永恩

貞觀 (唐朝)

貞觀(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朝第二代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共23年。 貞觀二十三年六月唐高宗即位沿用。 《周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韓康伯注:「天地萬物莫不保其貞以全其用也。」孔穎達疏:「天覆地載之道以貞正得一,故其功可為物之所觀也。」陳夢雷淺述:「觀,示也。天地常垂象以示人,故曰貞觀。.

查看 突厥和貞觀 (唐朝)

鲁提菲

鲁提菲(Lutfiy,),察合台汗国时期维吾尔诗人,原名艾拜都拉',鲁提菲为其笔名,意为“得到真主恩惠的人”。他与阿塔依、赛卡克并称为“中亚文坛前三子”,维吾尔大诗人納沃伊称誉其为“语言的皇帝”。 据考证,他很可能出生于喀什噶尔,早年求学于萨马尔罕,学成后移居呼罗珊首府亦鲁(今阿富汗赫拉特)。代表作为长诗《古丽和诺鲁兹》。有《魯提菲集》传世。 鲁提菲以波斯语和维吾尔语进行创作,尤其是其维吾尔语创作,对中亚突厥语族各民族的文学均有较大影响。他的抒情诗大都以格则勒体创作,使该体成为维吾尔抒情诗篇的主要体裁。 Category:诗人 Category:维吾尔族历史人物 Category:喀什人.

查看 突厥和鲁提菲

貪汗可汗

貪汗可汗,突厥小可汗,阿波可汗的弟弟。木杆可汗的儿子。 582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率四小可汗第二可汗、阿波可汗、达头可汗与貪汗可汗入侵隋朝,第二年,长孙晟乘机施离间计,使阿波可汗归隋。沙钵略可汗得知后,率军袭破阿波可汗领地。贪汗可汗因与阿波可汗友善,被沙钵略可汗废黜,与阿波可汗一起逃归达头可汗。.

查看 突厥和貪汗可汗

鲜卑

卑(漢語拼音:Xiānbēi;上古汉语擬音:*Sr-pe),祖先是古代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东胡(一說山戎)或稱通古斯部落。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遊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鲜卑主要活动于赤峰市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和辽宁西北部。 2世紀時鮮卑國占据匈奴國領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鲜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由鮮卑別支柔然稱霸。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而後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也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於581年因楊堅篡位而亡。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在青海建立的鮮卑別支吐谷渾汗國則維持到663年為吐蕃所滅。.

查看 突厥和鲜卑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 突厥和資治通鑒

賀若弼

賀若弼(),复姓贺若,字輔伯,河南郡洛阳县人。隋朝大臣。.

查看 突厥和賀若弼

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p;Байгал нуур, 拉丁转写:,Байгал нуур;意思是“自然之湖”;一说名称来源于“贝音嘎 嘎拉”(蒙古语意为不灭的火焰))。汉朝人称之为「翰海」,五胡十六国時北朝叫「于巳尼大水」,隋唐叫「小海」,18世纪初期的《异域录》称之为“柏海儿湖”,《大清一统志》称为「白哈儿湖」,蒙古称为「达赖诺尔」,意为“海一样的湖”,17世纪20年代的沙皇俄国探索者亦称之为“圣海”;位于俄羅斯西伯利亚伊爾庫茨克州及布里亞特共和國境內,距離蒙古国邊界111公里,為北亚地区不少部族的世居领地,例如布里亚特人居住在湖泊東側地區,於該地豢養山羊、駱駝、牛隻及綿羊。另外,貝加爾湖有「西伯利亞明珠」之稱。 貝加爾湖為大陸裂谷湖,有逾1,700種動物及植物棲息其中,而且2/3為特有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6年將貝加爾湖登錄為世界自然遺產。.

查看 突厥和贝加尔湖

贝勒 (汉学家)

埃米尔·布雷特施奈德(Emil Bretschneider,),汉名贝勒,著名俄罗斯汉学家。原波罗的海德国人。早年入学爱沙尼亚塔尔图以德语教学的塔尔图大学攻读医学。后出任俄罗斯公使馆驻德黑兰医生。1866年-1883年出任俄罗斯公使馆驻清朝北京医生。 1866年正逢苏格兰汉学家亨利·裕尔的《东域纪程录丛》出版,引起贝勒对汉学的浓厚兴趣。但他发现西方汉学包括家亨利·裕尔因不识汉语,很少直接引用中文典籍。当时东正教北京传道团拥有一个经多年收集因而中西文藏书丰富图书馆。贝勒利用东正教北京传道团图书馆提供的优越条件,潜心研究中世纪中国古典中外交通史文献和中国古代药草和植物学文献。贝勒还结识当时东正教北京传道团驻京修士大司祭巴拉第·卡法罗夫,伦敦传道会传教士伟烈亚力和英国驻华外交官梅辉立(William Fredrick Mayers)等著名汉学家。.

查看 突厥和贝勒 (汉学家)

贤者喜宴

《贤者喜宴》(),一译《智者喜筵》,全称《正法转轮者的简明史贤者喜宴》(),是西藏的一部历史文献,作者是噶玛噶举派僧人巴卧·祖拉陈哇。根据祖拉陈哇的自述,他于1546年开始写这部书,最终在1564年(阳木鼠年)定稿。因在洛扎乃谿卡刻成这部书的木板,故而又被称作《洛扎佛教史》()。 《贤者喜宴》分为五大章、十七函。其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西藏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法律、天文、地理、自然、医学、音乐、歌舞、绘画、建筑等方面,还涉及汉地、突厥、苏毗、吐谷浑、于阗、南诏、西夏、蒙古等周边政权的历史。不过,其历史观中包含着很浓重的佛教学者观点。 1969年,印度学者钱德拉·拉克恰率先对《贤者喜宴》进行整理和研究,有手抄楷书本。1980年,中国学者黄颢也对这部著作进行研究,将其翻译成汉文,分期发表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上。.

查看 突厥和贤者喜宴

贺娄子干

賀婁子幹(),字萬壽,本代人。 祖父賀婁道成曾任北魏侍中。父賀婁景賢,任右衛大將軍,世居關右。賀婁子幹少以驍武知名,歸西魏。北周武帝時,累遷小司水。开皇元年(581年),进爵钜鹿郡公,镇守凉州,曾大破突厥。授上大将军。開皇四年,賀婁子幹進擊吐谷渾,吐谷渾只好派使臣求和。开皇十四年(594年),因病卒。.

查看 突厥和贺娄子干

贺鲁州

贺鲁州,唐朝时设置的羁縻州。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突厥贺鲁部置,确址不详,属单于都护府。后侨治夏州朔方县(今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子)界。 Category:唐朝羁縻州 Category:内蒙古的州 Category:陕西的州 Category:榆林行政区划史 Category:649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查看 突厥和贺鲁州

贺若谊

贺若谊(),字道机,河南洛阳人。隋朝军事人物,贺若弼之叔。.

查看 突厥和贺若谊

贺若敦

贺若敦(),中国西魏、北周时代軍人、政治人物,代人,后郡望改为河南郡洛阳县。 北魏云州刺史贺若伏连的孙子,右卫将军贺若统之子。善骑射。537年,劝父亲归西魏。538年,和河内公独孤信在洛阳被围困,箭虚发退敌,被宇文泰赏识。任都督,封安陵县伯,太子庶子。553年为右卫将军,骠骑大将军,进爵广乡县公。率军进攻岷蜀,斩杀谯淹,进爵武都郡公。拜典祀中大夫。改任金州刺史。在信州击败蛮帅向白彪。擒拿荆州文子荣。559年,入为军司马。率军步骑六千人援救湘州。与南陈交战,失地无功被除名。562年,任工部中大夫,金州总管。563年,随杨忠联合突厥击破北齐长城,到并州归还。565年,任中州刺史。镇守函谷关。多有怨言,触怒了执政的宇文护,被征还,逼令自杀。周武帝亲政,追赠大将军。.

查看 突厥和贺若敦

趙文恪

赵文恪(),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初将领。.

查看 突厥和趙文恪

麥鐵杖

麦铁杖(),原名麥饒豐,广东省始兴人,生於陳朝和隋朝期間,為隋朝大將軍。隨楊素征突厥立功,后死在征高句丽,追赠宿国公,謚武烈。死后子麦孟才袭爵,麦仲才、麦季才并拜正议大夫。.

查看 突厥和麥鐵杖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مەھمۇد قەشقەرى,,11世纪初期—11世纪末期),全名:麻赫穆德·伊本·侯赛因·伊本·穆罕默德·喀什噶里(Mahmud ibn Hussayn ibn Muhammad al-Kashgari),是一位出生于喀什的突厥大学者,《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

查看 突厥和麻赫穆德·喀什噶里

车鼻可汗

车鼻可汗,名阿史那斛勃,是東突厥、薛延陀灭亡后自立突厥的可汗(646年—650年)。 阿史那斛勃本突厥同族,世為小可汗。東突厥灭亡后,迫于薛延陀,斛勃退保阿尔泰山。646年,薛延陀灭亡后,斛勃自立为乙注車鼻可汗,意欲统治漠北铁勒诸族,不向唐朝进贡。引起了唐朝的不满。649年,唐右驍衛郎將高侃發回紇、僕骨等兵襲擊,650年六月,高侃至金山擒車鼻可汗,九月,高侃執車鼻可汗至京師长安,唐高宗赦免了車鼻,拜为左武衛將軍,其统辖之地置狼山都督府。.

查看 突厥和车鼻可汗

轻骑兵

轻骑兵(Light cavalry)是骑马的轻装部队,与穿着沉重铠甲(有时包括马)重骑兵相对,轻骑兵的主要任务基本上是侦查、掩护、散兵、突袭,并且他们装备矛、劍、弓和之后出现的手枪。 古希腊和古罗马,较少运用轻骑兵,尽管罗马辅助部队经常骑马,但是中亚游牧民族却经常使用轻骑兵。而匈奴、突厥、蒙古人和马扎尔人都很擅长轻骑兵和弓騎兵。 随着欧洲封建制度及骑士的没落,在欧洲大陆中,轻骑兵成为重要的作战部队。许多轻骑兵都装备了火器以替代老式的弓箭。 欧洲人使用轻骑兵的例子还包括斯抓迪亞特、哈伯勒、驃騎兵、chasseurs à cheval、哥薩克、chevau-légers及一些龍騎兵。.

查看 突厥和轻骑兵

龟兹乐

龟兹乐是古龟兹的音乐。古龟兹人擅长音乐舞蹈;(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写道:“屈支国……管弦伎乐特善诸国”。龟兹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篦篥、毛员鼓、都眃鼓、答臘鼓、腰鼓、羯鼓、雞籹鼓、銅鈸、貝、彈箏、候提鼓、齊鼓、檐鼓等二十种。龟兹乐曲有:《万岁》、《藏钩》、《七夕相逢》、《投壶》、 《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觞》、《神仙留客》、《掷砖续命》、《斗鹳子》、《斗百草》、《泛龙舟》、《还旧宫》、《长乐花》、《十二时》、《善善摩花》、《婆伽儿》、《小天》、《疏勒盐》等。.

查看 突厥和龟兹乐

达卡

达卡(ঢাকা),是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专区首府。达卡坐落于恒河三角洲布里甘加河北岸,是孟加拉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南亚主要城市之一,其都会区有1200多万人口。达卡有着丰富的历史,被称为“清真寺之城”,其颇具民族风情的穆斯林纺织品非常闻名。 达卡旧称贾罕吉尔纳加尔(孟加拉语: জাহাঙ্গীর নগর),1608年由莫卧儿帝国孟加拉地区总督苏贝达·伊斯兰汗建立,在17世纪是世界性的穆斯林贸易中心。然而,达卡的现代城市建设主要始于19世纪英国殖民时期,并迅速成为仅次于加尔各答的孟加拉地区第二大城市。1947年印巴分治后,达卡成为东巴基斯坦的行政首都,并在1972年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的首都。此间的20多年,达卡经历了各种混乱,包括强制推行戒严法、孟加拉国宣布独立、军事镇压、战争破坏,以及自然灾害等。 达卡是孟加拉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达卡在孟加拉国的城市之中有着最高的识字率(62.3%)和最多样的经济结构。虽然其城市基础设施是全国最发达的,但仍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供应短缺等多方面的挑战。最近几十年来,达卡实现了运输、通信和公共建设的现代化,吸引了可观的国外投资,商业和贸易稳步发展,因此也增加了许多外来人口。.

查看 突厥和达卡

达奚武

達奚武(),字成興,代人,西魏、北周的軍人。.

查看 突厥和达奚武

达尔汉

达尔汉(v;),清初将领。郭络罗氏。初隶镶黄旗满洲,后改隶正蓝旗满洲。扬书之子,母沾河姑,舅舅是太祖努尔哈赤。 太祖时,随其父扬书率部归附后金,任牛录额真(佐领)。娶努尔哈赤次女嫩哲格格,为额驸。天命四年(1619年),从努尔哈赤灭叶赫部,因诛叶赫贝勒锦台什有功,擢升为一等副将世职(一等男)。天命十一年(1626年)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列为八大臣之一,任固山额真,领镶黄旗(镶黄旗都统)。随大贝勒代善征扎鲁特部,单骑逐敌,俘扎鲁特台吉,复征栋揆部,再立战功,晋三等总兵官(三等子)。 天聪元年(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从贝勒阿敏征朝鲜,克义州、定州、安州。天聪三年(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年),从太宗皇太极征明朝,克遵化。天聪五年(1631年),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围攻大凌河、遵化、锦州。天聪六年(1632年)从皇太极亲征察哈尔部,略明地至宣府(今河北省宣化市),有功。天聪八年(1634年)伐察哈尔部。 崇德元年(1636年)伐明,晋一等总兵官。崇德二年(1637年),再征朝鲜,因为饮酒、徇私获罪。崇德六年(1641年)围攻锦州时,因为没有按时参加御前会议罢任,夺世职。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达尔汉病死。.

查看 突厥和达尔汉

述律糯思

述律糯思,述律平五世祖,生约于中晚唐时期,《辽史》称述律氏“本回鹘糯思之後”或“其先回鹘人糯思”,不过述律平本人并不通晓回鹘语,南宋叶隆礼的《契丹国志》称述律氏为“本国契丹人也”。述律氏其后被賜姓萧(与审密部的拨里、乙室已萧氏,并称外戚三族),而辽太宗、穆宗、景宗、兴宗、道宗等辽朝五位皇帝的生母述律平、蕭撒葛只、蕭溫、蕭耨斤、萧挞里皆出自述律氏。.

查看 突厥和述律糯思

霍斯劳一世

霍斯劳一世(不朽的灵魂)(波斯语:خسرو انوشیروان;去世于579年)伊朗萨珊王朝最伟大的国王(531年~579年在位)。在后世的伊朗文学中,霍斯劳一世总是以正义的化身和完美的君主的形象出现。.

查看 突厥和霍斯劳一世

霫,又稱白霫,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古代少數民族,匈奴之別種,鐵勒十五部之一,以狩獵、游牧為生,勝兵三千人。白霫自6世紀開始興起,游牧於潢水(今西拉木倫河)以北、拔野古東的獨洛河(今圖拉河)東北等地。白霫東接靺鞨,西至突厥,南至契丹,北與烏羅渾相接。地周二千里,四面有山,環繞其境。人多善射獵,好以赤皮為衣緣,婦人貴銅釧,衣襟上下懸小銅鈴,風俗略與契丹同。 白霫隨同鐵勒臣服於突厥。唐太宗擊敗東突厥之後,改歸附於唐朝。當時有都倫紇斤部落四萬戶,勝兵萬餘人。貞觀三年,其君長遣使貢方物。647年,以其地為寘顏州,白霫封族長為刺史,轄區在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大興安嶺西南至蒙古國東方省一帶,還有一部分白霫人被遷徙到今天的內蒙古赤峰一帶的居延州。最後後遷潢水以南,歸附於奚族。.

查看 突厥和霫

茹姓

茹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31位。在现代是极罕见的姓氏。.

查看 突厥和茹姓

郝瑗

郝瑗,西秦谋士,为薛举与李唐交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因薛举死亡悲伤过度而死。.

查看 突厥和郝瑗

郝靈荃

郝靈荃,唐朝人。郝靈荃官至大武军(山西省代县北)的小将(子将)。突厥默啜可汗自武则天时经常骚扰边境,開元四年(716年),郝靈荃奉命出使突厥,颉质略殺默啜可汗,將默啜首級贈之。靈荃回長安後,悬其首于广街,“自謂有不世之功”,以求賞賜。當時宰相宋璟僅求文治,故意冷落好戰者,刻意延遲其升賞,靈荃苦等一年,只升授一級,轉為「郎將」。靈荃恸哭而死。.

查看 突厥和郝靈荃

胡人

胡人,或稱胡族,中國古代漢族對外族的稱呼,主要是指歐亞大草原上的遊牧民。该名称来源一说是匈奴人在历史上自称为“胡”,另有说法为鹘人的错写,因为草原游牧民族多有养鹰的传统,秦汉时期的胡人一般指匈奴人,晋朝的五胡乱华指的是内迁的匈奴、鲜卑、羯、羌、氐。到唐代似乎对胡人有了比较严格的区别。唐有彦琮独分梵胡,葱岭以西並属梵种,铁门之左,皆曰胡乡”。这是说梵人不称胡,其实突厥人也不称胡。唐代的胡专指深目高鼻或高加索人种的西域人,胡和突厥亦有严格区别。南宋的《翻译名义集》曰:“自汉至隋皆指西域以为胡国。.

查看 突厥和胡人

郭子和

郭子和,隋末唐初同州蒲城县人,本為左翊衛,因為犯罪被流放榆林,正逢地方大饑,郭子和結集地方士人殺郡丞王才,開倉賑民,自立為永樂王,建元為正平,尊其父為太公。 郭子和自立為王後,南連梁師都,北附突厥而被封為平楊可汗。但郭子和固辭不敢當,被轉封為屋利設。618年時郭子和歸降唐朝,拜雲州總管,封金河郡公,隔年又封郕國公。後來與梁師都交惡,出兵打下了寧朔城。 武德七年(624年)從秦王李世民平劉黑闥,因作戰奮勇,戰後受到唐高祖李淵禮遇而賜姓李氏,封右武衛將軍。在李世民登基為帝後加封郭子和三百戶封邑。显庆元年(656年)被任為黔州都督。後以年老申請退休,加封至金紫光祿大夫才致仕,至麟德元年(664年)卒。.

查看 突厥和郭子和

郭元振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本太原阳曲人,祖父任相州汤阴令,定居当地,因此成为魏州貴鄉(今河北大名北)人,唐朝將領、宰相。.

查看 突厥和郭元振

郭知运

郭知运(),字逢时,唐朝将领。瓜州常乐(在今甘肃瓜州县)人。唐玄宗时期西北大将,官至陇右节度大使,领军与突厥、吐蕃、西域诸胡作战,战功赫赫,甚为西北蕃夷所惮,与王君毚被时人称为王、郭二勇将。以功封太原郡公。 祖父郭才,朝议郎、行瓜州常乐县令,父郭师,朝散大夫、赠伊州刺史。初为秦州三度府果毅都尉,以战功累除左骁卫中郎将、瀚海军经略使,又转检校伊州刺史,兼伊吾军使。 开元二年(714年)春,突厥可汗默啜派遣其子移涅可汗及同俄特勤率精骑围攻唐朝北庭都护府,北庭都护郭虔瓘与副手郭知运率众固守。同俄特勤单骑亲临城下指挥作战,郭虔瓘派勇士埋伏于路左,突然发动,斩杀同俄特勤,突厥军见首领被杀,三军恸哭,便引兵撤退。战后郭虔瓘以功进封太原郡开国公,郭知运封介休县开国公,加云麾将军,擢拜右武卫将军。 同年七月秋,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众十万入寇陇右临洮军(在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县),又游寇兰州、渭州之渭源县,掠夺唐军所牧养的战马后离去。唐朝中央下令郭知运领军追击,同时起复被贬职的薛讷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率郭知运、杜宾客、王晙、安思顺等将领与吐蕃作战。十月,在渭州西界武阶驿(又称武阶谷),唐军先锋丰安军使王海宾遇敌交战,击溃吐蕃,取得大胜,而唐军主帅薛讷乘势发起总攻,与大仆少卿王晙掎角夹攻吐蕃,吐蕃大败溃逃。唐军追击至洮水,又与吐蕃战于长城堡,先锋王海宾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唐军主力又乘势进击,击败吐蕃。此战唐军斩首一万七十级,吐蕃死伤惨重,洮水为之不流,大将六指乡弥洪被俘,获马七万五千匹(包括被掠走的唐军战马),牛羊四万头。郭知运进封太原郡公,仍兼临洮军使。不久升任鄯州都督、陇右诸军节度大使。 开元四年(716年)冬,唐朝安置在河曲的突厥降户首领阿悉烂、夹跌思太等率众反叛,想要返回突厥故地,向南到达单于都护府,单于副都护张知运与降户战于青刚岭,张知运兵败被擒。唐朝中央下诏令朔方大总管薛讷领兵征讨,突厥降户走至绥州地界时,又令郭知运领朔方兵马截击。郭知运在绥州大斌县(在今陕西榆林市子洲县)黑山呼延谷截住并击溃突厥,突厥溃散。 开元六年(718年),郭知运率兵攻入吐蕃,到达九曲(位于青海省兴海县与贵南县交界处的黄河上),获得铠甲马羊牦牛等数以万计。唐朝将郭知运上交的战利品赐给京城文武五品已上的清官及朝集使,并拜知运为兼鸿胪卿、摄御史中丞。 开元九年(721年)四月,兰池州的胡人显首(粟特人)乘着当地胡人苦于赋税和徭役,伪称自己是叶护康待宾,引诱各族胡人反抗唐朝统治,占领了长泉县,又攻陷兰池等六胡州。以此拥众7万,进逼夏州(今甘肃灵武附近)。叛胡又与党项连结,攻打银城、连谷,以图占据粮仓。唐朝中央以兵部尚书王晙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天兴军节度大使、检校并州长史、燕国公张说相与经略军务,太仆卿王毛仲为朔方道防御讨捕大使,率郭知运等陇右诸军及河东回纥九姓进行征讨。七月,王晙军大破兰池州康待宾军,杀三万五千骑,生擒康待宾。张说统帅河东九姓马步万人出合河关,攻击围攻银城的叛胡与党项联军,并大破之。七月辛酉,唐玄宗在京城召集各族部落酋长,腰斩了康待宾。郭知运以功拜左武卫大将军,授一子官,赐金银器百事、杂彩千段。同年卒于军中,追赠凉州都督,赐米粟五百斛、绢帛五百段,仍令中书令张说为他撰写墓碑文。 郭知运有十子:郭英杰、郭英奇、郭英协、郭英彦、郭英乂、郭英--等。.

查看 突厥和郭知运

郭衍

郭衍(),字彦文,自称太原郡介休县(今山西省介休县)人,中国北周、隋朝軍人、政治人物。.

查看 突厥和郭衍

郭虔瓘

郭虔瓘(),名湛,字虔瓘,以字行,唐朝将领。七世祖郭献于南朝宋时定居齐郡临淄,后代又移居河南阳翟颍川乡(今河南省禹州市),遂为阳翟人。祖父郭晟,唐初为太常卿、太原郡开国公。父郭庆,右监门卫将军、义章县开国子。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起家为左亲府,充辇脚侍奉。初任潼水府右都尉,后任至北庭副都护。开元初年(713年),为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护,金山道副大总管。开元二年(714年)春,突厥可汗默啜派遣其子移涅可汗及同俄特勤率精骑围攻北庭,郭虔瓘与副手郭知运率众固守。同俄特勤单骑亲临城下指挥作战,郭虔瓘派勇士埋伏于路左,突然发动,斩杀同俄特勤,突厥军见首领被杀,三军恸哭,便引兵撤退。默啜妹婿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与同俄特勤一同领兵,怕同俄之死引发默啜怪罪,于是带着妻子投奔唐朝。郭虔瓘以功被唐玄宗授为冠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进封太原郡开国公。開元四年(716),陝王李嗣升為安西大都護,郭虔瓘奉詔转任安西副大都护,进封潞国公,但因领兵征讨西域,却无功而返,張孝嵩代替郭虔瓘為安西副都護。后来,历任凉州刺史、河西节度大使、右威卫大将军。開元四年,上奏家奴八人有戰功,求為游擊將軍,結果被宰相劾其恃功亂紀。开元十四年九月二日卒于京城大宁坊私第,享年八十三岁。.

查看 突厥和郭虔瓘

都護府

都護府是漢、唐等時代中原王朝為督察邊境各民族而設置的軍事機關。漢代在西域設有西域都護府,魏、西晉設有西域長史府,唐代曾設六都護府。都護府長官稱為都護。.

查看 突厥和都護府

郑从谠

郑从谠(?《新唐书》卷六十三),字正求,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两度拜为宰相。.

查看 突厥和郑从谠

阳原王

三国史记中的高句丽世系 阳原王(),名平成,是高句丽第24任君主,545-559年在位。他是安原王的长子。阳原王在位期间,高句丽开始走向衰落,丢失朝鲜半岛汉江流域。 阳原王在安原王在位的第3年533年被定为太子。虽然阳原王为合法王位继承人,但安原王去世后,阳原王几乎无法继位。安原王有3个王后,由于第一个王后无子,其他两个王后都极力试图使其子成为太子。由于阳原王的支持者夺得军权,所以才能继位。 548年,阳原王发6000军队攻打百济,不料新罗派来援军支援百济。高句丽的进攻因此失败。550年,百济攻打高句丽。阳原王反击。新罗此时借渔翁之利攻占高句丽城池。 551年,突厥在中亚崛起,并进攻高句丽。阳原王于是派1万军队抵御突厥。 同年,百济与新罗在南部对高句丽发动进攻,并攻占今韩国首尔地区。554年,阳原王再次攻打百济但没能成功。 557年,阳原王定其子高阳成为太子。同年,丸都城的大将谋反,不过此次叛乱被平息,谋反的将领被处决。 559年,阳原王在继位15年后去世。平原王继位。.

查看 突厥和阳原王

阿努什的斤

阿努什的斤·加爾察,(死於1096年或1097年),一個塞爾柱人手下的突厥奴隸,後來成了花剌子模沙。他由1077年即位至1097年,他的後裔一直統治花剌子模至13世紀。 他出身哈拉吉或欽察部。他的上一任在1073年被塞爾柱人馬利克·沙埃推翻。他的頭銜在波斯語中是替蘇丹捧水盤的人,他的收入是從花剌子模支出(所以私下被稱花剌子模國王)。他成了第一代國王。他死後位置被也斤赤接受,但不到一年由原王之子庫都不丁·穆罕默德取回。 Category:突厥古代人物 Category:突厥統治者 Category:乌兹别克斯坦政治人物.

查看 突厥和阿努什的斤

阿史德夫人

阿史德氏,是突厥女巫师。突厥说斗战神为轧荦山(一說即亚历山大大帝),她和营州柳城康姓胡人所生的儿子就起名叫轧荦山。轧荦山少年丧父,阿史德氏在突厥中嫁给了将军安波至的兄长安延偃。开元初年,安延偃带着轧荦山与将军安道买的儿子逃出突厥。安道买次子安贞节为岚州别驾,收留了他们。两家子为兄弟,轧荦山改名安禄山。.

查看 突厥和阿史德夫人

阿史那

阿史那(Asena / Aşina),是突厥神话中突厥人的始祖。他是一个男子与一头母狼生的十个儿子中其中一个。他也是藍突厥氏族的始祖。但土耳其人认为牠应该是母狼。.

查看 突厥和阿史那

阿史那庵逻

阿史那庵逻,突厥可汗,佗缽可汗之子。581年,佗缽可汗去世,佗缽可汗的汗位继承哥哥木杆可汗,所以临死前嘱咐其子阿史那庵逻,一定要立木杆可汗的儿子阿史那大逻便为可汗。但是佗缽可汗死后,以乙息记可汗之子东面小可汗、尔伏可汗摄图为首的突厥贵族称大逻便的母亲出身低微,一致拥立庵逻为可汗。 阿史那庵逻即位后,大逻便不服庵逻,经常遣人辱骂庵逻。庵逻不能制,便将汗位让给了摄图,摄图是为沙缽略可汗。沙缽略可汗以庵逻为第二可汗,大逻便为阿波可汗。.

查看 突厥和阿史那庵逻

阿史那伏念

阿史那伏念是唐初突厥人,是東突厥末代可汗頡利從兄之子。《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680年,突厥溫傅部在夏州迎接伏念,渡過黃河後立伏念為可汗,得到諸部落響應。唐朝詔裴行儉率兵討伐伏念,伏念最終因形勢不利,得到裴行儉承諾不殺後,開耀元年(681年)執送溫傅請降。可是伏念被帶到長安後卻被處斬,行儉對此有怨言,遂稱疾不出。.

查看 突厥和阿史那伏念

阿史那忠

阿史那忠(),中国唐朝軍人,字義節。 突厥蘇尼失(阿史那蘇、怀德元王)之子。跟随父亲入唐为官。貞观初年,被唐太宗提拔为左屯衛将軍,迎娶定襄县主(唐太宗贵妃韦珪和前夫生的女儿)为妻。父亲死后,继承薛国公的爵位。637年,检校長州都督。639年,阿史那思摩被唐朝立为突厥可汗,阿史那忠为左賢王。出塞外,郁郁不乐,唐朝使者来见,他请禀告唐太宗准许他回朝为官,唐太宗准許了。 永徽年間,阿史那忠历任左武衛大将軍、右驍衛大将軍。后为長岑道行軍大总管,攻撃铁勒、契丹的入侵。668年,为青海道行軍大总管,防備弓月和吐蕃,之后转任西域道安撫大使、西域道行軍大总管。675年,阿史那忠在洛陽尚善里的私邸去世,被追贈鎮軍大将軍之位,谥号貞,陪葬唐昭陵。时人称阿史那忠是唐代的金日磾。.

查看 突厥和阿史那忠

阿史那皇后

阿史那皇后(),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突厥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之女。.

查看 突厥和阿史那皇后

阿史那骨咄

阿史那骨咄(),突厥可汗,本是骨咄葉護。741年七月,左杀判阙特勒兵攻杀登利可汗,立毗伽可汗之子为可汗;俄而被骨咄叶护所杀,更立其弟;寻又杀其弟,骨咄叶护自立为可汗。唐玄宗以突厥内乱,命左羽林将军孙老奴招谕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部落。742年八月,阿史那骨咄葉護可汗被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所杀,拔悉密酋長自立為頡跌伊施可汗,回紇、葛邏祿自為左、右葉護。突厥餘眾共立阙特勤之子为烏蘇米施可汗。.

查看 突厥和阿史那骨咄

阿史那氏

阿史那氏,突厥可汗出身的氏族,為突厥王族。根据《周书·突厥传》记载,突厥可汗姓阿史那氏,居金山(今阿尔泰山),他们在六世纪反抗柔然,552年建國,两兄弟土门与室点密分别成为东突厥与西突厥始祖。 他们740年被回紇打败,有些归付唐朝,唐朝有名将阿史那社爾。后归附隋唐的人,有的改姓史(如史思明)。唐太宗时,阿史那·思摩被赐姓李,改称李思摩。 吐火罗国和可萨汗国的可汗、叶护出自阿史那,但可萨可汗没实权,真正有权的是汗伯克。.

查看 突厥和阿史那氏

阿史那泥熟匐

泥熟匐(或泥孰匐)是唐初突厥人,在679年被擁立為可汗,在唐軍大舉進攻時被部下殺害。 唐滅東突厥後,設置了單于、瀚海二都護府管轄突厥各部首領。唐高宗調露元年(679年),單于都護府轄區內的突厥首領阿史德溫傅、阿史德奉職二部落相繼反叛唐朝,立泥熟匐為可汗,得到二十四州響應。高宗遣鴻臚卿蕭嗣業、右千牛將軍李景嘉率兵討伐,被溫傅打敗,唐軍兵士戰死了一萬餘人。唐朝又詔禮部尚書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率太僕少卿李思文、營州都督周道務等統兵三十餘萬人再進攻,大破溫傅。泥熟匐被自己部下殺害,奉職被擒。.

查看 突厥和阿史那泥熟匐

阿塞拜疆族

阿塞拜疆族(Azərilər آذریلر 或 Azəri türkləri,آذری ها 或 آذربایجانیStephan Thernstrom、Ann Orlov、Oscar Handlin。,引言:「在他們的家鄉,阿塞拜疆族被稱做『Azerbaijanis』或『Azeri Turks』……」)是阿塞拜疆共和國的主體民族。主要分布於阿塞拜疆共和國與伊朗西北部,從高加索至伊朗高原的四周國家,如吉爾吉斯、塔吉克、格魯吉亞共和国、伊朗、阿富汗等,也有零星分布。絕大多數的阿塞拜疆族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其文化傳統融合了伊朗、高加索民族與突厥等周边诸多元素。 尽管自1813年《古利斯坦条约》和1828年《土库曼恰伊条约》签订后分居于国境线两边,但是伊朗还是将自己北部的来自阿塞拜疆一单一民族的领土割让给了俄罗斯帝国,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查看 突厥和阿塞拜疆族

阿富汗历史

阿富汗历史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至約公元前50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而考古證據顯示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間已有城鎮文化出現。亞歷山大大帝及其馬其頓軍隊在公元前330年征服波斯帝國後,征服了阿富汗。阿富汗曾是不少強大帝國的首都所在地,包括大夏、貴霜帝國、贵霜-萨珊王朝、喀布爾-夏希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伽色尼王國、古爾王朝、卡爾提德王朝、帖木兒帝國、蒙兀兒帝國、漢達基王朝和杜蘭尼王朝。阿富汗位於許多移民和貿易路線上,因此被稱為「中亚绕道」,那些路線從兩河流域經伊朗高原,從印度河流域通過興都庫什山脈,從遠東到塔里木盆地和從毗鄰的歐亞草原。 中亞人被認為是從公元前20世紀抵達阿富汗,放棄原本的語言並組成新的普什圖語和達利語 。中東地區影響了阿富汗文化,印度教、祆教、馬其頓和佛教都在阿富汗消失了。有為的統治者使中世紀的阿富汗不但是一個軍事強國,還是一個文化強國,產生許多著名學者如伊本·西那和比魯尼等標誌性人物。 在18世紀初,艾哈邁德沙·杜蘭尼效法米尔维斯·霍塔克,統一了阿富汗各部落並建立最後一個杜蘭尼王朝"" Omrani, Bijan, published in Asian Affairs, Volume 38, Issue 2, 2007, pp.

查看 突厥和阿富汗历史

阿富汗什葉派伊斯蘭教

什葉派伊斯蘭教,在阿富汗佔穆斯林人口20%,幾乎所有其餘人口實行伊斯蘭教遜尼派。阿富汗什葉派主要是十二伊瑪目派,而少數是伊斯瑪儀派。.

查看 突厥和阿富汗什葉派伊斯蘭教

阿尔帕德大公

阿尔帕德大公(匈牙利語:Árpád,?-907年)匈牙利的第一位大公(889年~907年)。阿尔帕德王朝的创建者。他是由一個突厥部落卡巴尔人派来的,這部落和可薩人有關(因他们不信仰犹太教所以与马札尔人一块生活)。 据匈牙利编年史记载,9世纪末,马扎尔人受到中亚突厥游牧民族佩切涅格人的压迫,从第聂伯河流域开始大举向喀尔巴阡山脉迁徙。896年,当时的马扎尔人领袖阿尔帕德领导部族从南俄草原迁徙至潘诺尼亚,驻扎于多瑙河中游蒂萨河流域一带。从阿尔帕德统治时期开始,马扎尔人对欧洲发动一系列毁灭性的侵袭。898年(或899年)匈牙利人入侵并洗劫了伦巴第(意大利);900年再度向意大利发动袭击。此后又先后劫掠巴伐利亚(900年),克恩滕(901年),大摩拉维亚(902年),意大利(904年)及萨克森(906年)。906年,阿尔帕德征服了大摩拉维亚国。 907年阿尔帕德去世后,马扎尔人失去了公认的首领,各部落各自为政。原属阿尔帕德的部落以阿尔帕德之子索尔坦为大公。匈牙利人继续劫掠拜占庭和德意志,直到955年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阻止为止。.

查看 突厥和阿尔帕德大公

阿尔普特勤

阿尔普特勤或阿布·阿斯豪格·阿立普塔琴(),伽色尼王国奠基人,他是薩曼王朝一个突厥奴隶將軍。他本来在呼罗珊一帶生活后来被罷官,后来到阿富汗伽色尼趕走当地萨曼官员,自封称王。.

查看 突厥和阿尔普特勤

阿会氏

阿会是中國歷史上一姓氏。《隋書.北狄傳》,曾記載庫莫奚族之中,有阿会氏一族,在奚族五部中最盛,庫莫奚是從鮮卑宇文氏敗於慕容氏後,分出的部族,先曾臣服於突厥,後唐太宗時將阿會部之地設為弱水州。现代无此姓。 Ahui阿會.

查看 突厥和阿会氏

阿弥厥

阿弥厥,隋朝时疏勒王。 阿弥厥的时候疏勒有大城十二,小城数十个,拥有兵马二千人。他臣服于突厥,每年送贡赋。隋炀帝大业年间,阿弥厥臣服隋朝。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正月,疏勒王阿弥厥和东突厥始毕可汗、新罗王金白净、龟兹王白苏尼咥、于阗王卑示闭练、吐火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契丹等国一起遣使朝贡。.

查看 突厥和阿弥厥

阿克巴尔思

阿克巴尔思,是喀山汗国鞑靼軍隊的徽章。即是一隻白色豹子,是远古突厥保加尔人象征。1991年开始是鞑靼斯坦官方標誌。 这標誌最先是伏尔加保加利亚汗国的象征,根据传说,豹是铁勒拔塞部图腾,拔塞也溶入保加尔人中。 Category:突厥 category:韃靼斯坦共和國.

查看 突厥和阿克巴尔思

阿勒普统阿

阿勒普统阿,英雄的豹子。是突厥神话与文学中的英雄人物。 在突厥传说中他就是列王紀中图兰人的名王牙弗拉斯额卜。有些人说他是塞人的王。 Category:突厥.

查看 突厥和阿勒普统阿

阿图什市

阿图什市(维吾尔語:ئاتۇش; )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亦是该州的首府,位于新疆西南部,紧靠喀什市,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市人口中,维吾尔族占80%以上。.

查看 突厥和阿图什市

阿爾屯塔什

阿爾屯塔什,(?-1032),是花剌子模統治者,1017年在位直到他死亡。 阿爾屯塔什原是伽色尼王國國王苏布克特勤的突厥奴隸指揮官,1008他在對抗喀喇汗朝入侵的戰鬥中發揮了主導作用,結果伽色尼王國取得勝利。1011年成為赫拉特總督。 1017年伽色尼的马哈茂德征服了花剌子模,派他擔任總督,他的任務是阻止烏古斯人和葛邏祿人進入此地區。 阿爾屯塔什從未動搖過他對伽色尼王國的忠誠,也多次參加對喀喇汗朝的戰爭,但在1032年戰鬥中受了致命傷不久喪生,由兒子哈倫繼承了他的位子。 Category:突厥古代人物 Category:中亞人.

查看 突厥和阿爾屯塔什

阿那瓌

阿那瓌(),郁久闾氏,自号敕连头兵豆伐可汗,為亞洲蒙古一帶古國柔然的第十三位君主,阿那瓌是丑奴之弟,伏图之子。 柔然内讧,丑奴被母亲侯吕陵氏所杀,於520年9月立为可汗,後遭族兄俟力发示发所叛,入塞內依附北魏國駐守懷朔鎮,仍稱汗。被封为朔方郡公、蠕蠕王。俟力发婆罗门发兵击败俟力发示发,俟力发示发逃到地豆于,被杀。次年,北魏让婆罗门让位于阿那瓌,他假意派大臣南下迎接,阿那瓌不敢回国。同时婆罗门被高车王伊匐击败,逃到凉州归降北魏。被安置在西海郡(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阿那瓌被柔然诸部数万人迎还。523年,北魏六镇之乱,他应北魏之召,在525年派军南下镇压,击溃破六韩拔陵所部,击败将领破六韩孔雀。柔然恢复元气,击败高车,与北魏通贡不绝。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两方都争取柔然支持。他的兄弟塔寒娶西魏的化政公主;长女嫁给西魏文帝;孙女邻和公主闾叱地连嫁给东魏高欢的儿子高湛;另一女蠕蠕公主嫁给高欢;儿子庵羅辰娶东魏兰陵公主。他和南朝加强联系,和南梁通好,他仿照中原官制,设侍中、黄门等职务,以齐人淳于覃任秘书监、黄门郎。 为柔然的锻工的突厥崛起,546年,鐵勒部落東征柔然。突厥可汗土門於中途邀擊聯軍,大勝,收降鐵勒部眾5萬餘戶。土門自恃突厥強盛,要求阿那瓌可汗將公主下嫁,阿那瓌大怒而拒絕,羞辱突厥為柔然的「鍛奴」。土門大怒,殺柔然使者,遣使向西魏求婚。 西魏廢帝元年正月(552年)土門發兵攻擊柔然,大破柔然軍於懷荒鎮北面。阿那瓌因而自殺,其子庵羅辰投奔北齊,餘衆復立阿那瓌叔父鄧叔子為柔然國主。 有女儿分别嫁给元宝炬和高欢,即西魏悼皇后和蠕蠕公主。.

查看 突厥和阿那瓌

阿波可汗

阿波可汗,名阿史那大逻便,突厥可汗,木杆可汗之子。581年,佗缽可汗去世,佗钵可汗的汗位继承哥哥木杆可汗,所以临死前嘱咐其子阿史那庵逻,一定要立木杆可汗的儿子阿史那大逻便为可汗。但是佗钵可汗死后,以乙息记可汗之子东面小可汗、尔伏可汗摄图为首的突厥贵族称大逻便的母亲出身低微,一致拥立庵逻为可汗。 阿史那庵逻即位后,大逻便不服庵逻,经常遣人辱骂庵逻。庵逻不能制,便将汗位让给了摄图,摄图是为沙钵略可汗。沙钵略可汗以大逻便为阿波可汗,统辖西域。沙缽略可汗屡次侵犯新兴的隋朝,隋朝派长孙晟游说阿波可汗和西突厥达头可汗,分化突厥的势力。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不断攻击沙缽略可汗。沙缽略可汗和隋朝讲和后,阿波可汗又侵犯隋朝。587年四月,沙缽略可汗去世,其弟处罗侯即位,为莫何可汗,当年,他出兵攻击阿波可汗,擒之,献于隋朝。其国立鞅素特勤之子,是为泥利可汗。.

查看 突厥和阿波可汗

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العبّاسيّون)是哈里發帝國的一個王朝,也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于750年取代倭馬亞王朝,定都巴格達,直至1258年被旭烈兀西征所滅。阿拔斯王室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後裔。在该王朝统治时期,中世纪的伊斯兰教世界达到了极盛,在哈倫·拉希德和马蒙統治時期更達到了頂峰。古代中国(新旧唐书)史籍稱之為黑衣大食 。.

查看 突厥和阿拔斯王朝

阿拉姆沙

阿拉姆沙(Aram Shah;),德里蘇丹國奴隸王朝第二任蘇丹。.

查看 突厥和阿拉姆沙

阿拉威爾迪汗

阿拉威爾迪汗(波斯語:اللّه وردی خان、英語:Allahverdi Khan;約1560年-1613年6月3日)原本是一位格魯吉亞族的波斯宮廷軍用奴隸,後來獲擢升為薩非王朝的將領和政治家。 阿拉威爾迪是格魯吉亞基督徒,是溫迪拉德茲家族(Undiladze)的成員,與同胞及亞美尼亚人和阿地蓋基督徒一樣,他在高加索的戰爭裡被波斯沙阿阿拔斯一世的軍隊俘獲,改信伊斯蘭教,並在由阿拔斯一世創立、基督徒俘虜組成的一個軍事機構古拉姆裡服役,該機構是用以平衡突厥貴族掌權的軍事組織奇茲爾巴什(Qizilbash)。 1589年,阿拔斯一世希望秘密除去大權在握的穆爾希德-科利汗·奧斯塔古,阿拉威爾迪汗參與了刺殺奧斯塔古的行動,因而獲得蘇丹的頭銜,並獲任為戈裴甘(Golpayegan)的總督。他在後來又獲擢升為古拉姆的指揮官,在1595年至1596年間成為薩非王朝政府五名最重要的官員之一。大約在同一時間,阿拔斯一世委任他為法爾斯總督,他是第一位身份可以與基齊勒巴什埃米爾平起平坐的古拉姆軍官,這也意味著地方不能再以半自治的方式運作,也不一定受到基齊勒巴什埃米爾的控制,而是由沙阿任命的官員管治。 1596年,阿拉威爾迪汗轉任科吉盧耶總督。1598年8月,作為指揮官的阿拉威爾迪汗從烏茲別克族手中奪回赫拉特。不久後,沙阿處死了基齊勒巴什埃米爾法爾哈德汗·卡拉曼尼,此舉令阿拉威爾迪汗成為了繼沙阿之後最具權力的人物。1600年後,他在英國人羅伯特·舍里(Robert Shirley)的倡議下重組軍隊,將古拉姆軍的規模由4,000人擴充至25,000人。 阿拉威爾迪汗帶領波斯軍隊東征西討,屢屢獲勝,包括在1601年至1602年征服巴林。 阿拉威爾迪汗建設了大量公共設施,包括伊斯法罕橫越扎因代河(Zayanderud)的三十三孔橋,橋上至今仍刻有他的名字。.

查看 突厥和阿拉威爾迪汗

阿拉丁帕夏 (维齐尔)

阿拉丁帕夏是奥斯曼帝国的第一位大维齐尔。他父亲的名字为凯末尔丁,因此他有时也被称为“哈吉·凯末尔丁奥卢·阿拉丁帕夏”或“阿拉丁·本·哈吉·凯末尔丁”,含义为“哈吉·凯末尔丁的儿子”。他可能出身今土耳其安卡拉省的切恩德勒镇,该镇也是后来显赫的钱达尔勒家族的起源地。他是一名法基(精通伊斯兰法的人)。据信,他在奥斯曼一世在位时(可能是1320年)曾出任维齐尔,并持续到奥尔汗贝伊当政时期。在奥斯曼侯国早年的国家议会底万内仅有一位维奇尔,所以虽然他当时的头衔实际上并不是“大维齐尔”,但由于其职权等同于后来的大维齐尔,他因此被视为奥斯曼帝国的第一位大维齐尔。 他创立了奥斯曼帝国苏丹的第一支常备军,这支军队后来发展成了奥斯曼近卫军。与早期的戴红帽子的突厥士兵相比,新成立的这支部队戴白帽子。阿拉丁担任大维齐尔直到1333年。Halil İnalcık:Kuruluş Dönemi OsmanlI Sultanları, İstanbul, ISAM, ISBN 978-605-5586-06-5 p.24, 71-72.

查看 突厥和阿拉丁帕夏 (维齐尔)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

阿拉伯-拜占庭战争是公元7世纪到11世纪发生在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战争从穆斯林阿拉伯人的扩张开始,经过四大哈里发、倭马亚王朝等时期,到11世纪中期结束。 公元7世纪三十年代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今沙特阿拉伯)开始的急速扩张使得拜占庭很快损失了南部的一些省份(埃及、叙利亚)。在之后的五十年里,倭马亚哈里发多次袭击小亚细亚,两次威胁到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占领了阿非利加地区(今突尼斯一带)。公元718年,在第二次君士坦丁堡之围中战败后,阿拉伯人的攻势没能延续下去。阿拔斯王朝时期多次交换停火协议的情况下,双方关系趋于缓和,但冲突仍然存在。在阿拔斯和地方统治者的支持下,几乎每年都有军事袭击。这种僵持的状况持续到公元10世纪。 战争的最初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总是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为避免与穆斯林在空旷的地带发生正面冲突,拜占庭帝国更愿意撤退到防守坚固的要塞当中去。在约740年后,拜占庭帝国才开始打反击,但阿拔斯王朝能利用对小亚细亚巨大而有毁灭性的入侵来实施报复。随着公元861年后阿拔斯王朝的衰落,拜占庭马其顿王朝时的国力有所强大,战势逐渐逆转。在公元920年到976年这大约五十年间,拜占庭帝国终于打破了穆斯林的防守,重新夺回了北叙利亚与大亚美尼亚地区。战争的最后一个世纪主要是拜占庭帝国与法蒂玛王朝在叙利亚边境上的战事,但边境线却一直没有太大变化,直到1060年后塞尔柱突厥人的到来。 穆斯林在这场战争中开始使用海军。从公元650年开始,地中海便成为战场。地中海里的岛屿和海岸边的港口等聚落时常有军事冲突发生。穆斯林在9世纪末10世纪初占领了克里特岛、马耳他岛和西西里岛之后,取得了地中海的制高点,使得他们的舰船可以轻易地到达法国、达尔马提亚等地的海岸,甚至能到达君士坦丁堡周围。.

查看 突厥和阿拉伯-拜占庭战争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伊斯兰教穆斯林哈里發帝國(本意為「哈里發的領地」)。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帝國(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查看 突厥和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世界(العالم العربي)是指分布于西亚和北非,主要以阿拉伯语作為主要語言的国家。從西邊的毛里塔尼亞延伸至東邊的阿曼,橫跨非洲北部與亞洲西部,總共包括22個國家。其人口總和約為3億5800萬人,生產量多於1兆6000億美元,經濟上以每年5%增長。阿拉伯世界的生產量佔穆斯林世界總生產量的40%。.

查看 突厥和阿拉伯世界

蘇世長

蘇世長,雍州武功县(今陝西西安)人,唐朝政治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查看 突厥和蘇世長

阙特勤碑

阙特勤碑为第二突厥汗国时期的一块石碑,由毗伽可汗建立。1889年,俄罗斯考古学家雅德林采夫在蒙古鄂尔浑河旧河道发现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等鄂尔浑碑铭。特勤碑和附近出土的毗伽可汗碑是公元8世纪初期毗伽可汗所立的第二突厥汗国的石碑。以毗伽可汗的口吻叙说了突厥复国的征战和对唐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在碑文中突厥称唐朝为Tabgach(桃花石),即中国之意。 公元731年,毗伽可汗之弟,征战一生的突厥族英雄阙特勤于47岁去世,阙特勤碑为毗伽可汗口述的祭文和突厥征战的历史。后由唐朝工匠协助建立。石碑一面为唐玄宗亲自撰写的中文铭文。另三面为突厥文铭文。毗伽可汗与阙特勤死后不久,第二突厥汗国内部瓦解,阿史那突厥对铁勒诸部的统治彻底终结,回鹘部落接替其成为了铁勒诸部的共主。阙特勤碑文在中国史料中鲜见记载,只有到元时耶律楚材的儿子耶律铸提到过阙特勤碑的存在。.

查看 突厥和阙特勤碑

赤德祖赞

赤德祖赞(,),名野祖如(),绰号梅阿迥(),是吐蕃第36任赞普,705年至755年在位。 他在位期间迎娶了唐朝金城公主,此后多次同唐朝發戰,又多次向唐朝議和。此外又同唐朝、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争夺西域的霸权,并将南诏招诱为吐蕃的属国。 公元755年,赤德祖赞的大臣朗·梅色和末·东则布二人,于亚着贝擦城将赤德祖赞害死。 赤德祖赞在汉文文献《旧唐书·吐蕃传》、《册府元龟》、《新唐书·吐蕃传》及《资治通鉴》中皆作弃隶蹜赞或弃隶缩赞。又译尺带珠丹。.

查看 突厥和赤德祖赞

赤都松赞

赤都松赞(,),原名杜松芒波杰(,一译都松芒布结),按照藏族的传统说法,他是吐蕃王朝第35任赞普,676年至704年在位。 杜松芒波杰是芒松芒赞的儿子,为没庐妃赤玛类()所生。676年芒松芒赞逝世后继位。在位前期由噶尔氏家族专权,后来在698年铲除噶尔氏家族并亲政。 赤都松赞在汉文史料《新唐书·吐蕃传》、《册府元龟》及《资治通鉴》中皆作器弩悉弄,在《通典》中作乞梨弩悉笼。.

查看 突厥和赤都松赞

赵德言

趙德言,隋末唐初人,生卒年不祥。隋朝官員,後投李淵所建立的唐朝,為地方刺史。新建立的唐朝,不敵北方的遊牧民族突厥,使得邊境經常遭到騷擾,與漢朝初建時無異。在官場中,趙德言並不如意,於是北投突厥,被頡利可汗重用,本来突厥習俗简单,治理簡便。頡利可汗聽從趙德言的建議,加强可汗的權力,法令嚴苛,使突厥各部首领纷纷不满。突厥各部開始背叛頡利可汗,埋下了後来突厥败亡的種子。.

查看 突厥和赵德言

閻立德

閻立德(),唐代建筑家、工艺美术家、画家。名阎让,字立德,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於工程家庭,祖父阎庆,北周少司空、上柱国、宁州大总管、大安郡公。父亲閻毗,隋将作少匠、殿内少监、石保县公。閻立本之兄,善長書畫、工藝及建築工程。唐高祖武德中期,奉旨作袞、冕、大裘、六服、腰輿、馓、扇,皆得其妙。唐太宗請他作《玉華宮圖》,得到賞識,官至工部尚書,唐高宗顯慶元年卒於任上。.

查看 突厥和閻立德

薛姓

薛姓是一個東亞文化圈的姓氏,在古籍《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值得注意的是「薛」與「薜」的寫法相當接近。.

查看 突厥和薛姓

薛孤吴仁

薛孤吴仁,一作薛孤儿、薛孤吴,唐朝将领,姓薛孤。 贞观九年(635年),薛孤吴仁从李靖伐吐谷浑。闰四月二十三日,在曼头山大败吐谷浑,将其著名首领斩首,获大批牲畜,以充军队食物。擢左武候将军。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辽东高句丽,十二月廿五日,左武候将军薛孤吴,征发灵、原、宁、盐、庆五州兵马镇守灵州,防务薛延陀。贞观二十年(646年)与诸军会击,灭薛延陀,有战功。永徽二年(651年)七月,唐高宗下诏任命左武候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右骁卫将军高德逸、右武候将军薛孤吴仁为副总管,征发秦、成、岐、雍府兵力三万人,以及回纥五万骑兵讨伐突厥。征处月、处蜜,大获全胜。后以功封朔方郡公。.

查看 突厥和薛孤吴仁

薛万均

薛万均,中国唐朝軍人。本敦煌人,后徙雍州咸陽(今陕西省咸陽市)。 薛世雄之子,隋朝大業末年薛世雄为涿郡太守,薛万均和弟弟薛万彻从父到幽州,和武将羅艺結交。羅艺归順唐朝,唐朝封薛万均上柱国、永安郡公。 竇建德率衆十万攻范陽,羅艺迎撃。薛万均说:“众寡不敌,今若出门,百战百败,当以计取之。可令羸兵弱马阻水背城为阵以诱之,观贼之势,必渡水交兵。万均请精骑百人伏于城侧,待其半渡击之,破贼必矣。”弱兵背城向川布陣誘敵,薛万均自率精鋭騎兵隐藏在城左。竇建德軍半渡川,薛万均以騎兵攻撃,大破竇建德大軍。翌年,竇建德率衆二十万攻幽州,兵已经登上城墙,薛万均、薛万徹率领敢死队百人出地道,背後襲撃,竇建德軍大驚潰走。李世民平定刘黑闼,召薛万均为右二護軍。唐太宗即位后,柴紹討梁師都,薛万均为副将,薛万徹也从軍。军至朔方数十里外,见突厥兵,唐軍本队後退,薛万均兄弟横撃突厥軍,撃破他们。突厥軍逃亡,唐軍包围梁師都。諸将以城堅固,不能下,薛万均说:“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不久,梁師都被部下斬杀。薛万均因功績,任左屯衛将軍。 随李靖討吐谷渾,任沃沮道行軍副总管。進軍青海,薛万均、薛万徹率百騎。薛万均单骑驰突,无敢当者。归还对诸将豪言:“贼易与。”進撃得数千首級,勇冠三軍。追撃至積石山,在赤水源破吐谷渾天柱王軍,在河源、图倫磧归還,与李靖在青海合流,转任左屯衛大将軍。 后来,为侯君集副将攻撃高昌,麴智盛降,薛万均進封潞国公。有人告发他侵奪高昌婦女、財产,被魏征劝谏而赦免。唐太宗幸芙蓉园,薛万均清宫不谨、下獄,憂憤而死。太宗(李世民)驚悼其死,命陪葬唐昭陵。.

查看 突厥和薛万均

薛仁貴

薛仁贵,名礼,字仁貴,以字行,絳州龍門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出自河东薛氏南祖,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名将。.

查看 突厥和薛仁貴

薛延陀

薛延陀,是敕勒部落之一,他們是部落聯合體,由薛(Syr)與延陀(Tardouch)組成。是東部高車一部落。曾經於487年(齊永明五年),隨阿伏至羅到準噶爾盆地建高車國。其中族源有匈奴。 南北朝時遊牧於阿爾泰山西南,額爾齊斯河一帶,少數留在于都斤山。他們的軍力很大。曾經多次反叛。六世纪中叶,准噶尔盆地的敕勒人随突厥土门可汗东征柔然后,散居在漠北的敕勒人分成15部,薛延陀为其中一部。605年,他們的首領乙失缽驅逐突厥泥厥處羅可汗。直到618年才被射匱可汗重新征服。 628年,西突厥汗國大亂。薛延陀部長乙失夷男率7萬戶越阿爾泰山歸依東突厥汗國。後來,敕勒的拔野古、回紇、同羅相繼作亂。推乙失夷男為可汗,即真珠可汗,牙帳設在鬱督軍山,在630年立國。接受唐朝的可汗封号。徙庭于独逻河(今蒙古国土拉河)。後來一些室韋、靺鞨依附。同年与唐军一起消灭了东突厥,并占领漠北之地。 646年在唐灭薛延陀之战中被唐朝(李道宗等将领)在回纥的帮助下击败,随后亡國。唐太宗於故地設六府七州,隶属于燕然都护府,分别是: 六府:.

查看 突厥和薛延陀

薛萬徹

薛萬徹(),中國唐朝初期將領,京兆咸陽人,祖籍河东汾阴。.

查看 突厥和薛萬徹

薛訥

薛訥,字慎言,绛州万泉县人(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高宗朝名將薛仁贵长子,唐朝名将。,參雜了許多鬼怪玄奇的情節。.

查看 突厥和薛訥

薛舉

薛舉(),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其父薛汪时徙居兰州金城郡(今甘肃省兰州市),中國隋代末年群雄之一。大业十三年(617年)四月,薛举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称帝,迁都秦州。武德元年(618年),薛举与唐军交战,在浅水原大败秦王李世民,正欲乘胜直取长安,却突然病逝。.

查看 突厥和薛舉

薛怀义

薛怀义(),武则天男宠。京兆鄠县(今陕西省户县)人,本名冯小宝。.

查看 突厥和薛怀义

董纯 (隋朝)

董纯(),字德厚,陇西成纪人。.

查看 突厥和董纯 (隋朝)

葉尼塞河

葉尼塞河(Енисе́й),古称剑河,是流入北冰洋最大的河流。比密蘇里河—密西西比河短,但流量是前者的1.5倍。起源於蒙古國,朝北流向喀拉海,其流域範圍包含了西伯利亞中部大部分地區。如以色楞格河—安加拉河為源頭計算,全長5,539 公里。 上游湍急,多急流、洪水,周圍人口稀少。蘇聯政府利用勞改犯人在中游修築水壩,為工業提供電力,遺留了嚴重的污染問題。在穿越人口稀疏的針葉林時,無數支流匯入。最後到達無人煙的的凍原地區——每年有超過半年時間處於冰封狀態。與其他西伯利亞的河流一樣,近年流量有上升趨勢,有指是全球暖化所導致。由此形成北冰洋鹽度下降,可能透過海流對全球造成影響。.

查看 突厥和葉尼塞河

葛玛丽

葛玛丽(Annemarie von Gabain 1901-1993),德国突厥学家。1920年起在柏林大学学习突厥比较语言学、汉学、佛学。1926年获博士学位,在德国科学院从事敦煌古回鹘文献研究。多年担任国际乌拉尔-阿尔泰学会理事长。著有专著《古代突厥语法》、《中亚学研究导论》,论文《古代突厥人生活中城市的作用》、《维吾尔人的早期历史》、《突厥人中的佛教》等。1982年曾访华。 Category:德國語言學家 G G Category:柏林洪堡大學校友.

查看 突厥和葛玛丽

葛逻州

葛逻州,唐朝羁縻州。《旧唐书·地理志》作“那吉州”。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突厥葛逻禄、悒怛二部置,属单于都护府。确址不详。后侨治夏州朔方县(今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子)界。 Category:唐朝羁縻州 Category:内蒙古的州 Category:陕西的州 Category:榆林行政区划史 Category:649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查看 突厥和葛逻州

蒲类

蒲类,西域古国。位于今新疆巴里坤湖(汉朝称之为蒲类海)附近。曾是匈奴右部地,后来属于姑师。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破姑师,分为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八国。蒲类前国三百二十五户,二千三十二口,胜兵七百九十九人。蒲类后国百户,1070口,胜兵三百三十四人,东汉仅存蒲类前国,汉末至隋朝,先后被鲜卑、突厥所占。人口2000余,兼营农牧,出产好马,制作弓矢。住在蒲类的移支人,专务游牧,勇猛善战。 Category:新疆历史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亞洲國家 Category:中国古代民族与国家 Category:中国古代史书提及的国家和地区.

查看 突厥和蒲类

蒙古历史

蒙古是亚洲大陆中部一个草原和沙漠遍布的高原地区的泛称。广义上的蒙古包括中国的内蒙古高原和新疆的一部分、蒙古国,以及俄罗斯联邦的南西伯利亚的部分区域,如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等。在大蒙古国建立之前的数千年,其他国家,如匈奴、中国、鲜卑、柔然、突厥、回纥、黠嘎斯、阻卜、契丹等都曾在此活动。.

查看 突厥和蒙古历史

蒙古山水地圖

蒙古山水地图,是一幅明代绢本青绿山水地图手卷,长约30米。原图为明代中叶(1524—1539)宫廷专为皇帝绘制的绢本地图,图上绘制了从明朝的边关嘉峪关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数千公里线路上的主要城池和山川地貌,成為絲路重要考證依據。 蒙古山水地图约在20世纪30年代被日本京都著名私家博物馆藤井有邻馆收藏。有邻馆一直把它当作清代山水画秘藏,不外公佈,背面有清末民初琉璃廠著名書店“尚友堂”的題簽《蒙古山水地圖》,也是名稱由來。如今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還發現了此圖的宮中彩繪抄本,且抄本為明代兵部或禮部用圖,這又倒推出本圖屬嘉靖皇帝禦覽圖,只是後來才散佚至民間。2002年中國大陸藏家易蘇昊、樊則春二人前往藤井有邻館徵集中國文物時,偶然發現這件被命名為“清代青綠山水畫手卷”的作品,即花大價錢購回。 2013年中國保利拍賣行估價約值8000萬人民幣,持有人並打算進行拍賣。 2017年11月30日,从私人收藏家手中花费2000万美元购得此图的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将其并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查看 突厥和蒙古山水地圖

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但这类住房形式不限于蒙古族,而是在中亚地区游牧民族中很常见。古代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的住房。辽国上京的宫城里的宫帐被称为斡耳朵,也是一种形式的蒙古包。   汉语中的蒙古包一词始于清代。“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也称为穹庐、毡帐或毡包等。.

查看 突厥和蒙古包

蒙古國家列表

历史上蒙古族建立的國家,包括蒙古帝國、帖木儿帝国、莫卧儿帝国等。自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而蒙古大汗则成为蒙古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這是蒙古統治者、蒙古國家和自治區的列表。.

查看 突厥和蒙古國家列表

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蒙古地区),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亦即东亚内陆高原。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脉,北连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面積約260萬平方公里,南界戈壁沙漠,包括蒙古国全部,俄罗斯南部的图瓦、布里亚特共和國与外貝加爾邊疆區,中国东四盟地區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南部邊緣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丘陵。平均海拔1580米。这一带有记载以来先后成为多个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例如匈奴、乌桓、鲜卑、柔然、铁勒、突厥、回鹘、契丹等。欧洲地理大发现时期这一地区主要为蒙古族的活动区域,故被称为“蒙古高原”。.

查看 突厥和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蒙古高原君主。.

查看 突厥和蒙古高原君主列表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东亚及中亞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蒙古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全球蒙古族人口约为一千万人,其中六百萬人居住在中国大陸境内,其餘的分佈于蒙古國以及俄罗斯。於中國大陸的蒙古族人主要居住於內蒙古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在俄罗斯的則主要居住於布里亞特和卡爾梅克。 到近代19世紀末以後,由於「民族」一詞的含義引入,「蒙古族」便就取代「蒙古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 蒙古族所說的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現代蒙古人的祖先稱為。.

查看 突厥和蒙古族

那烂陀寺

那烂陀(नालंदा,),又稱那羅,古印度地名,在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在此地原建有佛教寺院,名為那爛陀寺,為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輩出,最盛时有上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2016年列入世界遺产。.

查看 突厥和那烂陀寺

邓叔子

邓叔子(),郁久闾氏,為亞洲蒙古一帶古國柔然的最後君主,邓叔子是阿那瓌之叔父,那盖的次子。 率部居于河套西北,552年,柔然被突厥首领土门所破,阿那瓌被杀。邓叔子於553年3月被西部余众立为汗,后被突厥乙息记可汗在沃野镇(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之北)北击败。555年,防線被突厥木杆可汗所破,率3000兵士奔西魏。开始西魏善待他,后来在突厥的压力下,西魏太师宇文泰将其和部属三千余人交付突厥使者,在长安青门外被斩殺。557年,突厥宣佈正式併吞柔然地區。.

查看 突厥和邓叔子

邓州市

邓州市古称“邓”或“穰”,是中国河南省直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南阳市南部,总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地处南阳盆地中南部,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河南省和湖北省交界部位,东际淮海,南控荆襄,西通巴蜀,素有“三省雄关”之称,乃豫州之雄镇。邓州左襟白河,右带丹江,江汉环其前,伏牛耸其后,宛桐障其左,郧谷拱其右,江汉之上游,襄汉之藩篱,秦楚之扼塞,沃野百里,古代邓州地志将邓州描绘为天府首选之地。邓州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上郡、望郡和钜郡,是中州巨区和军事重镇。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写于邓州的花洲书院,邓州也是全球华裔“邓姓”的发源地、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今日醫術仍盛行不輟。 近年,邓州先后被授予对外开放城市、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优先发展中等城市的试点市、河南省重点扩权市和对外开放重点市。2014年1月1日,邓州市成为河南省直管市,赋予省辖市享有的经济和财政管理权限。邓州市的经济发展以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化纤和仓储物流等产业为主导,逐步向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前进。.

查看 突厥和邓州市

铁伐

铁伐,(),郁久闾氏,為亞洲蒙古一帶古國柔然的第十四位君主,铁伐是登注俟利次子,於552年立汗,553年遭契丹所殺。 铁伐是候其伏代库者可汗那盖的曾孙,敕连头兵豆伐可汗阿那瓌的堂侄。552年,阿那瓌被突厥伊利可汗土门打败杀死,阿那瓌的儿子庵罗辰率领部分柔然人归顺北齐。铁伐被留在漠北东部的柔然人立为可汗。次年二月,铁伐被契丹人杀害。他的父亲登注俟利和哥哥库提返回漠北。.

查看 突厥和铁伐

铁勒

铁勒(--,中古漢語擬音:),又称敕勒、高车、丁零、狄历,6世紀到7世紀,亚欧大陆中部分布的突厥以外突厥语族遊牧民的总称。其中的回鶻后来建立汗国。.

查看 突厥和铁勒

铁穆尔沙

铁穆尔沙(Shah Temur,),察合台汗国分裂后,西部第3代可汗,也孙帖木儿之子。突厥贵族异密米尔咱·阿布达拉赫杀死拜延忽里后,在河中地区拥立铁穆尔沙为新汗。阿布达拉赫的行为引起了巴鲁刺思部哈吉、速勒都思部巴颜的反对。他们起兵赶跑了阿布达拉赫,杀死了铁穆尔沙,从此,西察合台汗国没有新汗,直到东察合台汗国秃忽鲁帖木儿,1360年征服河中,统一察合台汗国。.

查看 突厥和铁穆尔沙

蔚州 (北魏)

蔚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北魏永安中以怀荒、御夷二镇置,后徙治今山西省平遥县西北。北周徙治灵丘县(今属山西省)。隋朝大业二年(606年)省。 唐朝武德六年(623年)复置蔚州。侨治阳曲县(即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阳曲镇),七年侨治繁峙县(今山西省繁峙县西),八年又侨治恒州城(今山西省忻州市西北),贞观五年(631年),破突厥,复故地,还治灵丘县。天宝初年移治安边县(至德二载757年改兴唐县,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改隆化县,后唐同光初年复兴唐县,后晋初改为灵仙县,即今河北省蔚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灵丘、广灵、天镇及河北省蔚县、阳原、涞源等地。 后晋向辽朝献地,升忠顺军,后更为武安军。统和四年(986年),蔚州入北宋,寻复之,降刺史,隶奉圣州,升观察,复忠顺军节度。兵事属西京都部署司。辽朝开始,蔚州辖境有缩小。下统五县:灵仙县、定安县、飞狐县、灵丘县、广陵县。金朝时仍为蔚州。元朝时,属上都路。至元二年(1265年),省蔚州为灵仙县,隶弘州。其年,复改为蔚州,隶宣德府(后改为顺宁府)。领五县:灵仙县、灵丘县、飞狐县、定安县、广灵县。 1913年省州改为蔚县。.

查看 突厥和蔚州 (北魏)

蔑兒乞

蔑兒乞(,解释为神射手),蒙古的一個姓氏族群,稱蔑兒乞人。蔑兒乞是十世紀至十三世紀在今大約北亚的一個遊牧部族,活動的地方是鄂爾渾河流域與色楞格河(西北邻吉利吉斯、东北领近秃马惕等部,南接克烈部,正西连乃蛮部,东抵蒙古大室韦部)。又名滅里吉、韈劫子,在遼代被稱梅里急、密兒紀。元代陶宗儀把他們歸屬蒙古七十二種。.

查看 突厥和蔑兒乞

脫脫 (金帳汗國)

脫脫(),忙哥帖木兒之子,金帐汗国君主,是由朮赤家族幼支,別兒哥的侄孫那海擁立的。 他在1290年即位,他處死了先可汗禿剌不花,他與那海很快關係惡化。於1297年在顿河附近的第一仗中击败。那海在脫脫退往萨莱时错误地没有立即向萨莱进军。1299年,在第聂伯河附近发生的第二次战役中,他被脱脱打败,那海的士兵離開了他。他被脱脱军中的一位俄罗斯軍人引誘殺死。脫脫正式除掉了一個可怕首领。 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已经在克里米亚建立了贸易机构。显然,大约在1266年,金帐汗国割让黑海克法港給热那亚人,那些人購買年輕的突厥奴隸賣給埃及,令汗國喪失優秀士兵,使兩者關係緊張,直到1312年脫脫去世為止。在俄羅斯政策上,他曾想廢除弗拉基米爾大公。使每個公國直接服從汗國。但這個建設性計劃因他在伏爾加河乘船巡視公國途中病死未能實施。在1293年,脫脫遠征俄羅斯,破壞十四個城市,與拔都時代差不多,俄羅斯歷史上有脫脫汗征討的說法。 至大元年(1308年),元武宗派遣月鲁出使金帐汗国,册封钦察汗脱脱为宁肃王。 他是萨满教徒,对佛教有兴趣,他不是穆斯林。.

查看 突厥和脫脫 (金帳汗國)

鄭善果

郑善果,郑州荥泽县人,历仕北周、隋朝、唐朝。 郑善果出自荥阳郑氏北祖第三房,是西魏少司空、岐州刺史、金乡文子郑道邕的孙子,北周大将军、开封县公郑诚之子。郑诚讨伐尉迟迥而死,郑善果当时年仅九岁,袭封爵位。隋文帝开皇初年,进封武德郡公。十四岁,官拜沂州刺史,又转鲁郡太守。隋炀帝时,与武威太守樊子盖在官吏考核中,并列第一,隋炀帝赏赐其黄金百两、物品千段。迁大理卿。突厥将隋炀帝围困于雁门,围解后,以功授右光禄大夫。 从隋炀帝游江都,宇文化及杀害炀帝,以其为民部尚书,跟随宇文化及等到聊城。后为窦建德所俘,押送给唐淮安王李神通。入长安后,官至太子左庶子,封荥阳郡公。未几,检校大理卿,兼任民部尚书。奉公守法,很有威名。山东被平定,为招抚大使。后历任刑部尚书。唐太宗贞观初年,官至岐州刺史,去官后,又拜江州刺史。贞观三年(629年)卒。.

查看 突厥和鄭善果

鄂尔浑河谷

鄂尔浑河谷(Орхоны хөндийн соёлын дурсгал)指的是蒙古国鄂尔浑河两岸的广阔河谷,位于首都乌兰巴托西方约360公里处。此河谷有人文景观,在2000多年以来孕育了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传统。在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这一河谷的文化遗址有:突厥的石碑鄂尔浑碑铭、回鹘的都城窝鲁朵八里、成吉思汗的王庭哈拉和林、Doit山的窝阔台汗宫殿以及藏传佛教寺院额尔德尼召等。.

查看 突厥和鄂尔浑河谷

金山公主

金山公主可以指:.

查看 突厥和金山公主

金山公主 (李宪之女)

金山公主,唐朝宗室女、公主。唐睿宗李旦孙女,睿宗的长子宋王李成器(李宪)之女。 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与突厥成议,派金山公主下嫁后突厥默啜可汗。712年,唐玄宗即位,下诏取消婚姻。.

查看 突厥和金山公主 (李宪之女)

长城

长城,是古代中国为抵御不同时期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修筑规模浩大的隔離牆或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蹟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關,東至虎山長城,长城遗址跨越北京、天津、青海、山西、内蒙等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3721处长城遗产,长城也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1961年起,一批长城重要点段被陆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将春秋战国至明等各时代修筑的长城墙体、敌楼、壕堑、关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相关历史遗存认定为长城资源,将其他具备长城特征的文化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畴。根据认定结论,我国各时代长城资源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4个县(市、区)。认定数据如下: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界壕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千米。.

查看 突厥和长城

长孙平

长孙平(),字处均,隋河南洛阳人,父亲长孙俭,为北周柱国大将军。.

查看 突厥和长孙平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河南郡洛阳县(河南省洛阳市东)人,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皇后。唐朝第一位在位皇后,去世后谥号为“文德皇后”。.

查看 突厥和长孙皇后

长孙晟

長孫晟,字季晟,河南洛阳人,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平原县侯长孙兕的儿子,隋右驍衛將軍、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 长孙晟“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隋书·长孙晟列传》。北周时崇尚武功,贵族子弟交游皆以武艺相夸相敬,每次共同驰射,同辈皆在长孙晟之下。长孙晟十八岁时为司卫上士。起初没有名气,别人也不知其才能,唯杨坚一见,深赞其异才,携其手并对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

查看 突厥和长孙晟

长乐公主 (西魏)

长乐公主,中国南北朝西魏公主,父母不详。 突厥土门求婚于柔然,阿那瓌大怒,骂突厥人:“尔是我锻奴,何敢发是言也?”土门听说后杀柔然使者。遂求婚于西魏。当时主政的宇文泰同意,在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六月,将长乐公主嫁与土门可汗。同年,西魏文帝崩,土门遣使来吊,赠马二百匹。次年正月,土门发兵大破柔然于怀荒北。阿那瑰自杀,其子庵罗辰奔北齐,余众立阿那瑰叔父邓叔子为主。土门自号伊利可汗,其妻号为可贺敦,不久,土门死,子科罗即位。.

查看 突厥和长乐公主 (西魏)

腾格里

腾格里(突厥语: ;Тангра;Tanrı;),是古代阿尔泰语系一些游牧民族对于天的称呼,是萨满教腾格里信仰的中心神灵。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腾格里”一词最早出于匈奴,写作“撑犁”。匈奴君主单于的全称即为“撑犁孤涂单于”,意为「如天一般廣大的上天之子」。 其后,鲜卑、柔然、突厥以至蒙古等草原民族均继承了腾格里信仰。与突厥同族的敕勒发展出了“苍天”(Koke Tengri)的概念,而蒙古人将蒙哥·腾格里(突厥语是Mangu Tangri,蒙古语是Mongke Tangri,汉语译作长生天)作为最高信仰。在之后,由于受到佛教、印度教等影响,腾格里被加上了各种称呼,分裂成为众多神灵,17世纪后甚至出现了“九十九腾格里”的说法。 今日土耳其语中,“神”一词为自腾格里转化而来的“Tanrı”,其穆斯林信众不但以此词称呼基督教的上帝,甚至还在非正式的场合代替来自阿拉伯语的安拉之名。在欧洲可萨人与保加尔人、马扎尔人、阿瓦尔人也曾信仰腾格里。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霍梅尔(Fritz Hommel)认为可能该词起源自苏美尔人的“Dingir”一词,意为“神”或者“明亮的”。.

查看 突厥和腾格里

艾哈迈德·亚萨维

艾哈邁德·亞薩维(),突厥蘇非派主義者,他是使中亞突厥人信仰伊斯蘭教的重要推手。 他是在十一世紀末出生在賽拉木-伊斯費伽布(今哈萨克斯坦塞蘭),他父親易卜拉欣據稱是哈里發阿里的後人,母親名卡拉恰伊。他曾經著作一本詩集名為“大智之書”,說了一些修道原則,最重要的兩點是禁欲主義與恭順。他為方便突厥人,使用突厥語傳教,也與突厥文化調適,使突厥人信仰的其實是突厥化的伊斯蘭教。哈薩克人信仰的其實是阿薩維派伊斯蘭教。 他死後,門徒組織教團(塔里卡),在伏爾加河至東突厥斯坦也有他們的足跡。他的麻札被稱為突厥人的耶路撒冷。 Category:哈薩克斯坦人 Category:伊斯兰教宗教领袖 Category:苏非派穆斯林 Category:突厥古代人物.

查看 突厥和艾哈迈德·亚萨维

苏禄可汗

苏禄可汗,8世纪突厥别部突骑施的可汗。 突骑施守忠被后突厥默啜杀死。默啜的兵撤走后,守忠的部将苏禄聚集余众,统率突骑施。因为苏禄很会安抚属下,西突厥十姓部落逐渐归附于他,其部众至二十万人,占有西域大片领地。不久,苏禄遣使入朝谒见唐玄宗。715年,玄宗任命苏禄为左羽林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716年,突厥可汗默啜被杀之后,奚、契丹、拔野古等部落都归附唐朝,突骑施苏禄自立为可汗(部分原因是粟特人支持他反阿拉伯)。 717年,苏禄部众日益壮大,虽仍按时向唐朝纳贡,但内心中已有入侵大唐边地的意向。五月,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献请求朝廷调集葛逻禄部落的军队进攻苏禄,唐玄宗不允。718年五月十八,唐玄宗任命苏禄为左羽林大将军、封为顺国公,金方道经略大使。719年十月廿八,唐玄宗册拜突骑施酋长苏禄为忠顺可汗,承认了他的可汗地位。722年十二月初三,唐玄宗将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的女儿封为交河公主,将她嫁给了苏禄。 监察御史杜暹因调查案件到了突骑施,突骑施人向他馈赠黄金,杜暹坚辞不受。随从对杜暹说:“您现身在异域,不应驳了他们的盛情。”杜暹只好接受下来,让人把黄金埋到自己住的账篷下面,等到完成使命离开突骑施之后,才写信告诉突骑施人,并且让他们自己再取出来。突骑施人见信后十分惊异,立即越沙漠追赶,未能追上。后来安西都护一职出缺,就有人推荐杜暹前去。726年,杜暹任安西都护,交河公主派牙官赶着一千多匹马到安西去卖,又派使者向杜暹宣读交河公主的命令,杜暹大怒:“阿史那怀道的女儿,有什么资格向我宣读命令!”命令杖打使者,然后扣留;经过一场大雪,马匹全部被冻死。苏禄大怒,派军队进犯安西四镇。这时杜暹正好到长安朝见天子,由赵颐贞代任安西都护。赵颐贞据城自守;而四镇的百姓、牲畜和储物,全被苏禄抢劫一空,只剩一座安西城。不久,苏禄听说杜暹当了宰相,才逐渐地将军队撤走,之後又派使者向唐朝进贡。727年闰九月初二,吐蕃赞普和突骑施苏禄率领军队围攻安西城,被安西副大都护赵颐贞打败。730年,突骑施派使臣给唐朝进贡,在丹凤楼与突厥使者争礼,唐玄宗就命突厥国使者坐东面,突骑施国使臣坐西面。 735年十月廿六,突骑施攻打北庭和安西拨换城,次年被北庭都护盖嘉运打败。八月初七,苏禄可汗派大臣胡禄达干请降。苏禄可汗开始的时候,很节俭,掠夺的财物都分给各部落。但在他娶了唐朝、突厥、吐蕃三国公主之后,开始奢侈起来,晚年瘫痪,尽失人心。原可汗娑葛的部落为黄姓,不服苏禄的黑姓。738年,黄姓的莫贺达干杀死苏禄可汗。都摩度拥立苏禄可汗的儿子骨啜为吐火仙可汗。 苏禄可汗在位期间,史上共记录其著名的抗击穆斯林入侵战事两次,分别公元724年的“渴水日战争”(Day of Thirst)与公元731年的“隘路战役”(Battle of the Defile or Battle of the Pass)。其中“隘路战役”为倭马亚王朝时期相关史书中,对战斗情况、伤亡人数记载最为详细的战役。.

查看 突厥和苏禄可汗

英语中用作侮辱性称谓的民族名称列表

这是一个英语的辱骂性名词列表,其中的词源可以回溯到某些历史上的或古代的民族或宗教团体的名称,但是这些词汇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含义,并且不被使用到任何一个现实的民族或宗教身上。 这些词汇中的一些被用作蔑称或侮辱性称谓,该列表中的内容应避免与在另一个列表中、指代一个现代民族的“民族性蔑称”相混淆。.

查看 突厥和英语中用作侮辱性称谓的民族名称列表

苑君璋

苑君璋,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州)人。隋末唐初政治人物。 出生豪族,娶劉武周之妹。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劉武周於隋末殺王仁恭起事,以為君璋內史令,苑君璋勸劉武周依附突厥,说:“唐土举一州之兵,定三辅之地,郡县影附,所向凤靡。此固天命,岂曰人谋?且并州以南,地形险阻,若悬军深入,恐后无所继。不如连和突厥,结援唐朝,南面称孤,足为上策。”劉武周不聽。宋金刚被唐军全歼後,刘武周对苑君璋说:“恨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劉武周死後,苑君璋率餘眾依附突厥,为大行台,部将高满政劝他尽杀突厥以归唐朝,但他不从,高满政将他赶回突厥。次年,苑君璋引突厥兵来攻马邑,杀死高满政等人,但因部下不愿为突厥效力,唐高祖李渊又派人赐以金券,而突厥颉利可汗复遣召之。他犹豫未决,最终决定据守恆安,与突厥合军侵略太原之北境。贞观元年(627年),率麾下将士万余人降唐,任左金吾卫大将军、安州都督,封芮国公。贞观中逝世,死后谥曰忠。.

查看 突厥和苑君璋

雁门关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大陸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长城/雁门关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与函谷关、仙霞关、剑门关并称中国四大古关口。.

查看 突厥和雁门关

雲定興

雲定興,隋朝大将,原为当时的巧匠。 云定兴的女儿为隋文帝皇太子杨勇所遇而喜,后纳为昭训,生下三个儿子。云定兴因此能随便出入太子宫,得到许多财宝。独孤皇后因为不满杨勇宠爱云昭训等小妾,气死太子妃元氏,而十分讨厌云昭训,乃至对杨勇大为不满。 杨勇被废後,雲定興除名配于少府。隋炀帝立,立即将杨勇杀害。雲定興用从女儿那里得来的明珠络帐等宝物贿赂宇文述,与之结交为友,然后制作许多精美的衣物、兵器、甲仗等,由宇文述呈进,以奉承隋炀帝。以后宇文述对他说:“您有如此好的手艺,知道为什么不可能做官吗?那是因为您的几个外孙还活着啊。”云定兴回答道:“这些没用的东西,皇上就该把他们杀了!”隋炀帝很满意,于是在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杨勇长子长宁王杨俨被鸩杀,杨俨七个弟弟被流配岭表,在途中也被追杀殆尽。云定兴被封为少府丞。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检阅军器库,称赞云定兴所监造的器甲精美,宇文述乘机进言:此皆云定兴之功。炀帝大悦,提升云定兴担任少府丞。 何稠死后,雲定興继任为少府少监,转卫尉少卿,迁左御卫将军,仍知少府事。大业十一年(615年),授左屯卫大将军,奉命援救在雁门关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的隋炀帝,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应募从军,隶属于云定兴手下,建议用疑兵之计,雲定興采纳,突厥军遂退。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皇泰主杨侗禅位于郑王王世充。云定兴因为立了劝立之功,王世充封他做了太尉。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王世充被唐军所灭,云定兴入唐,任右武卫大将军,封归德公。生云师德、云师端两子(据《元和姓纂》)。.

查看 突厥和雲定興

雅库特人

雅庫特人(英語:Yakut,雅庫特語:Сахалар),又稱為薩哈人,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境內的薩哈共和國,也分布于阿穆尔州与馬加丹州。使用的語言為西伯利亞語支中突厥語族的雅庫特語,人口約50萬。大部分雅庫特人過著半遊牧的生活,以飼養馴鹿為主,當地素有馴鹿之國的稱呼。 2/3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從事工業、運輸業、教育業、文化、醫療照護、商業等工作;其餘1/3的人口仍像過去一樣在鄉村從事農林漁牧業。.

查看 突厥和雅库特人

通鉴纪事本末

《通鑑紀事本末》,南宋袁樞所撰,凡四十二卷。始於〈三家分晉〉,終於〈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文字全抄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原文,只是撰寫方式改易。取《通鑑》所記之事,區別門目,分類編排。專以記事為主,每一事詳書始末,並自為標題,共記239事,另附錄66事。開“紀事本末體”之先河。為了方便閱讀,分為戰國至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袁樞本無著書之意,惟读《通鑑》时,感到每件史事分散开,首尾难以稽考,为方便研读,便「因司馬光《資治通鑑》,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因此,南宋孝宗干道九年(1176年)成书於嚴州郡學。 此書與《通鑑》一樣,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場。雖主要是抄錄原文,但他所加的239個標題,採用了「平」、「據」、「滅」、「叛」、「亂」、「篡」等各式的褒貶詞彙,充分表現他抱持著濃厚的正统觀念。如两汉时,以劉氏為正统,褒揚汉室,力贬对汉室不利的事。 他只希望重整《通鑑》的结构,及方便读者检索和阅读,并不打算改动原文。因此,此书的内容都是抄录《通鑑》原文,他只是加上标题,不擅加一字。 由於《通鑑》记「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史事,而此书与其为本,所以内容也自然以政治和軍事為主,其它事一概不錄。在239個主題中,絕大部分是關於政治和軍事,關於經濟的則只有唐的《奸臣聚歛》和《兩稅之弊》,文化方面更是完全欠缺。 此書重視亂世歷史,如兩漢時只有43个标题,但魏晉時竟有103個標題,幾乎占全書標題數量的一半,可見袁樞側重分裂時期歷史的意向。而以朝代论,則注意「興」、「衰」史。因此,此書中各朝代的份量都是「兩頭大,中間小」,與《通鑑》「穷探治亂之迹」的宗旨一致。 朱熹另據《資治通鑑》編《通鑑綱目》,以蜀漢為正統。.

查看 突厥和通鉴纪事本末

耶尼切里

耶尼切里军团(يڭيچرى;yeniçeri;Γενίτσαροι;直译为“新军”),也译为加尼沙里军团、土耳其新軍、土耳其禁衛軍或蘇丹親兵,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常備軍隊与苏丹侍卫的统称。最早是在奧爾汗一世贝伊统治时出现。在穆拉德一世统治时期成为常备军。1826年,在马哈茂德二世统治期间废除。耶尼切里军团是继罗马帝国灭亡后在该地区建立的的第一支正式常备军。.

查看 突厥和耶尼切里

耶律大石

遼德宗耶律大石(),又称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字重德,契丹人。西辽開國皇帝,庙号德宗,在位20年。 耶律大石早年效力于辽天祚帝,辽天祚帝出奔后,耶律大石参与拥立耶律淳和萧德妃,在北宋、金朝两面夹击的情况下,积极维持风雨飘摇的北辽,两次率军以少胜多击败北宋的进攻。北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投奔天祚帝,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出奔。1124年,耶律大石称王,到达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古回鹘城)建立根据地。1132年,在叶密立(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称“菊儿汗”,西辽帝国正式建立。随后耶律大石向新疆、蒙古高原、中亚及西亚地区扩张,建都于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布拉纳)。在1141年的卡特万之战,击败塞尔柱帝国联军,成为中亚霸主,将威名远播至欧洲。高昌回鹘、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及花剌子模先后臣服于强盛期的西辽。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 耶律大石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都有成就,欧洲得知其西征的事迹,流传着祭司王约翰的传说。耶律大石的名字也成为西辽帝国的代称,在耶律大石去世后多年,很多国家仍用“大石”称呼西辽的后代君主。.

查看 突厥和耶律大石

耶律羽之

耶律羽之(),小字兀里,字寅底哂。辽国官员。契丹人。.

查看 突厥和耶律羽之

虞庆则

虞慶則(),中国隋朝軍人,本姓魚,京兆郡櫟陽县人。 北周灵武太守虞祥之子,仕北周,历任中外府行参軍、外兵参軍事、袭封父亲的沁源县公爵位。578年,受儀同大将軍之位,任并州总管長史。579年,为開府儀同三司。与越王宇文盛、高熲平定稽胡之乱。任石州总管,稽胡8000户归服。 581年,隋朝建国,進位大将軍,转任内史監、吏部尚書、京兆尹、封彭城郡公、兼任新都总監,主管大興城营造。582年冬,突厥侵入隋朝境内,慶則为元帥討突厥。隋軍受严寒之苦,手指冻掉的有1000人。達奚長儒率騎兵2000人進別道,受突厥軍包围,慶則按兵不救,達奚長儒孤軍作战,死者十之八九。文帝没有問責慶則。慶則转任尚書右僕射。 後突厥沙钵略可汗摄图願归順隋朝,求隋朝派重臣来使,文帝以慶則为使者入突厥。摄图的慇懃態度是慶則派長孫晟劝説的,摄图与弟葉護受詔,愿称臣朝貢。摄图贈慶則1000匹馬,将女儿嫁给慶則为妻。文帝以慶則功高,没有追問。慶則受上柱国之位,封魯国公,食邑任城县1000户。 589年,平定南朝陳後,文帝幸晋王楊广之邸,与群臣共进酒会,慶則与高熲、楊素祝文帝長寿。文帝大喜,称願諸公子孫世代富貴。慶則转任右衛大将軍、右武候大将軍。 597年,嶺南李賢叛乱,慶則为桂州道行軍总管征讨。他妻弟趙什柱为府長史随行。趙什柱与慶則愛妾私通,恐事情发觉。趙什柱便向文帝说慶則不愿遠征。李賢之乱平定後,慶則眺望潭州臨桂鎮的山川形勢,说:“此诚险固,加以足粮,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派趙什柱到長安奏报平叛形势。趙什柱到長安,诬告慶則叛乱計划,慶則被处死。.

查看 突厥和虞庆则

陇右

陇右,即陇山之右,亦稱隴西。中国古时正向面南,故“东为左,西为右”,所谓陇右,是从地理方位指称陇山以西的地方。今天陇为甘肃的简称,陇右在很多情况下也指甘肃。秦穆公称霸西戎,甘肃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临洮等地在当时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区设陇西郡,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西晋曾设过陇西国。秦汉时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今陇西县古称襄武,一度为省会。.

查看 突厥和陇右

Zilant

Zilant(俄語:Зилант;拉丁拼音:Zilant),是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一個近似龍或飛龍的傳說生物。於1730年时成為韃靼斯坦共和國首府喀山的正式标志。这个傳說生物起源於塔塔尔族与俄罗斯。.

查看 突厥和Zilant

暾欲谷

暾欲谷(Tonyukuk、古突厥語:𐱃𐰆𐰪𐰸𐰸,Tonyukuk;),后突厥汗国的贵族。出生在唐朝,官至毗伽暾欲谷裴羅莫賀達干,在重建突厥汗庭及突厥事业复兴中立下大功,历事骨咄禄、默啜及毗伽可汗三朝,为毗伽可汗的岳父、谋主。默啜死后,帮助毗伽和阙特勤振兴了突厥。反对毗伽可汗对唐用兵,通晓唐朝政治,知道唐玄宗与王晙、张嘉贞的矛盾。认为汉化会减弱突厥的战斗力。大约8世纪30年代前,八十余岁时去世。有古突厥文的《暾欲谷碑》。夏德(F.

查看 突厥和暾欲谷

暾欲谷碑

暾欲谷碑位于今日蒙古国境内,是8世纪时期的一个古突厥文碑铭。其建立者为第二突厥汗国的丞相暾欲谷。 暾欲谷碑于1897年在土拉河上游的一个山谷里被发现。这个地方当时属于清朝的外蒙古管辖之下,现在属于蒙古国中央省纳来哈区。.

查看 突厥和暾欲谷碑

柏楊版資治通鑑

《柏楊版資治通鑑》是台灣作家柏楊將史學名著《資治通鑑》重新以現代白话文翻譯的一部叢書,由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在中国大陆由万卷出版公司发行。.

查看 突厥和柏楊版資治通鑑

柳冲

柳沖(),蒲州虞鄉(今山西永濟東虞鄉)人,唐朝官员。 隋代饒州刺史柳莊的曾孫。博學,通世族家谱。貞觀年間,官至光祿少卿,並持節出使突厥。突厥贈馬百匹與當地特產,拒絕不受。歷任交、桂二州都督,杭州刺史等職。武则天時擔任司府寺主簿,受诏巡抚淮南,還被封为河东县男。 中宗景龙年间,任左散骑常侍,重修《氏族志》。唐玄宗時,再與徐坚、吴兢、魏知古、陆象先、刘子玄继修《氏族志》,成书後定名《姓氏系录》。晚年擔任太子詹事、太子宾客、来王傅,昭文馆学士等职。开元二年(7l4年),又受诏偕同著作郎薛南金重修《姓氏系录》,書成,特赐绢百匹。不久致仕。卒于开元五年(717年)。.

查看 突厥和柳冲

柴绍

柴绍,字嗣昌,晉州臨汾(在今山西臨汾境内)人,唐朝初期大將,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娶唐高祖女平阳昭公主为妻,唐朝建国以后封為霍國公,食邑封一千二百戶。.

查看 突厥和柴绍

柔然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檀檀,古代遊牧民族,先祖為東胡,中世紀原是附屬於鲜卑拓跋部的一個部落。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突厥汗國自蒙古高原崛起後,柔然分裂許多分支,其中一支融入室韋,因此柔然也是蒙古人祖先之一,一支西遷成為歐洲所說的阿瓦爾人,而柔然也是契丹人的祖先之一。 南北朝时柔然也自称“汉”,柔然君臣于481年致南齐皇帝萧道成的国书:“虽吴(指长江以南)、汉(指柔然)异域,义同唇齿……光复中华(北魏占领的中原)……岂不盛哉!”公元552年柔然因属下突厥部落起义而灭国。一些史学家认为有可能在最后民族相杀的悲剧中,柔然的一支部落在公元568年进入了东欧,在那里,柔然成了欧洲人所说的阿瓦尔人。.

查看 突厥和柔然

林幹

林幹,广东新会人,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教授。 林幹是中国著名的匈奴史学家,主要著作有《匈奴通史》、《突厥史》、《东胡史》等。三部代表作把古代北方民族三大系统的历史梳理清楚,将这一巨大学术工程完成。在台湾被木铎出版社翻印发行。 2017年6月12日,林幹因病在呼和浩特去世,享年101歲。 G Category: 新會人 Category:内蒙古大学教授 L.

查看 突厥和林幹

恩兰·达扎路恭

恩兰·达扎路恭(),吐蕃著名大将,后官拜大贡论。曾与秦·尚杰斯秀亭(尚野息)一起平定吐蕃内乱。后率军入侵唐朝,占领长安,拥立宗室李承宏为帝。赤祖德赞在拉萨竖立“恩兰·达札路恭纪功碑”以纪念其功绩。 其名字,在《恩兰·达札路恭纪功碑》中又写作恩兰·路恭()或路恭(),《王者遗教》作大论达热路恭(),而在敦煌出土的藏文文献中又称其为论达扎()。有学者据敦煌文献中的“”一名,认为达扎路恭就是《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马重英。.

查看 突厥和恩兰·达扎路恭

恶棍斯维亚托波尔克

斯维亚托波尔克·弗拉基米罗维奇(恶棍)(俄语:Святопо́лк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Окаянный,约),古罗斯王公,图罗夫王公(988年—1015年)和基辅大公(1015年—1016年;1018年—1019年)。.

查看 突厥和恶棍斯维亚托波尔克

李叔良

李叔良,唐朝宗室,长平郡王,唐高祖李渊的六叔李祎的儿子。 史书未记载生年。李叔良在义宁年间,授左光禄大夫,封长平郡公。武德元年,拜为刑部侍郎,进爵为长平郡王。镇守泾州,抵御薛举。薛举假说粮尽,引兵南去,遣高墌人诈降。李叔良遣骠骑刘感率众赴高墌,至百里细川,伏兵齐发,唐军败绩,刘感阵亡。李叔良大惧,出金赐士卒。严为守备,泾州保全。武德四年,突厥入侵,命李叔良率五军抵御。李叔良中流矢而亡,追赠左翊卫大将军、灵州总管,谥号肃。.

查看 突厥和李叔良

李君羡

李君羡,唐朝将领,洺州武安县人。.

查看 突厥和李君羡

李大亮

李大亮(),雍州京兆郡泾阳县(今陕西省咸陽市泾阳县)人,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出自陇西李氏武阳房,是北魏度支尚书李琰之的曾孙,西魏南歧州刺史、武阳郡公李纲的孙子,隋朝朔州总管、武阳郡公李充节的儿子,唐朝開國功臣。.

查看 突厥和李大亮

李失活

李失活(),是契丹大贺氏首领,唐朝松漠都督府都督,大贺窟哥的孙子,李尽忠的堂弟。 孙万荣死后,契丹一直依附突厥。开元二年(714年),李失活因默啜衰落,率部落与颉利发伊健啜归附唐朝,唐玄宗赐丹书铁券。开元四年(716年),他和奚族首领李大酺一起到长安参见唐玄宗。唐玄宗下诏复置松漠府,以李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授左金吾卫大将军。仍以松漠府置静析军,以李失活为经略大使,所统八部的酋长都加授为刺史。又命将军薛泰为押蕃落使,督军镇抚。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以东平王李续(唐太宗第十子纪王李慎的长子)外孙杨元嗣的女儿为永乐公主,嫁给了李失活。李失活是第一个迎娶唐朝公主的契丹首领,永乐公主是第一个嫁给契丹的唐朝公主。开元六年(718年),李失活逝世,唐朝赠特进,遣使吊祠,以其堂弟中郎将李娑固袭封。.

查看 突厥和李失活

李孟尝

李孟尝(),赵州平棘人(今河北赵县城南1.5公里固城村),字待宾,唐初功臣之一,玄武门之变参与者。.

查看 突厥和李孟尝

李子雄 (高都郡公)

李子雄(),字毗卢,赵郡高邑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人,出自赵郡李氏西祖,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第五子,西魏、北周、隋朝官员。.

查看 突厥和李子雄 (高都郡公)

李安 (赵郡公)

李安,字玄德,隴西郡狄道县人,北周朔燕恒三州刺史、襄武县公李蔚的儿子,北周、隋朝武将。 北周天和年間、初任右侍上士,嗣爵襄武县公位。受位儀同、少師右上士。580年,楊堅为丞相,召李安为職方中大夫。李安四伯父梁州刺史李璋与北周趙王宇文招计划殺害楊堅,李安之弟李悊告密。趙王宇文招被杀,李安兄弟受褒賞,李安謝絶,为伯父家人求情。楊堅将罪只追究李璋一身、李璋之子仍为後嗣。李安受開府儀同三司、趙郡公。 581年,隋朝建国,李安任内史侍郎、尚書左丞、黄門侍郎。征伐南朝陳,在楊素属下为司馬、兼行軍总管,率蜀兵沿長江東下。陳軍駐屯白沙。李安諸将夜襲陳軍,撃破陳軍。進位上大将軍、郢州刺史。数日後,为邓州刺史。李安后转任左領左右将軍、右領軍大将軍。弟李悊负责禁衛,文帝楊堅非常信赖。588年,突厥入侵隋,李安为行軍总管,在楊素属下討突厥。別道出長川,突厥軍渡河时撃破。601年,出任寧州刺史。 進位柱国,患水腫,病逝。享年53岁。谥号怀。唐朝建国后,追封西平王。.

查看 突厥和李安 (赵郡公)

李崇 (广宗郡公)

李崇(),北周、隋朝將領,表字永隆,原名李隆,原州平高(今宁夏固原)人,自稱隴西郡成紀人。 李賢之子。因軍功擔任北周儀同三司、右司馭,封廣宗縣公。楊堅為丞相,進爵位郡公,加上開府儀同大將軍,擊破尉遲迥有功,任上柱國,幽州總管。隋文帝開皇三年,突厥南侵,李崇在砂城被困,力戰陣亡。諡號壯。.

查看 突厥和李崇 (广宗郡公)

李世勣

李世勣(,“勣”是“绩”的异体字),原名徐世勣,或作世績,字懋功,亦作茂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朝廷倚之為長城。.

查看 突厥和李世勣

李幼良

李幼良,唐朝宗室,长乐郡王,唐高祖李渊的六叔李祎的儿子。 史书未记载他的生年。当是在唐朝建立后,受封郡王。李幼良性情暴急,唐高祖数次责他。有人盗他的马,辄将盗马者杀视。唐高祖大怒:“盗马是有罪,王能有专杀之权吗?”诏礼部尚书李纲召宗室在朝堂杖责李幼良百下,乃释。李幼良为凉州都督,以流氓为左右,百姓受苦。武德九年(626年)三月丁巳,突厥寇凉州,都督、长乐郡王幼良败之。《新唐书》,本纪第一 高祖。 唐太宗继位,有人告李幼良暗中养士,交结境外。诏中书令宇文士及去替代,并按状。左右大惊欲劫李幼良由间道趋长安自白,不即,北奔突厥。唐太宗复遣侍御史孙伏伽鞫视,无异辞,遂赐死。.

查看 突厥和李幼良

李仲文

李仲文(),隋末唐初政治人物。 西魏八大柱国之一赵国公李弼之孙,真乡郡公李衍之子,是瓦岗军首领李密的堂叔。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李渊第三女平阳公主和丈夫柴绍当时在长安,柴绍间道赶赴太原。平阳公主则在鄠县派家僮马三宝游说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长安西面小股义军,抵抗京师留守军队的剿杀,屡挫其锋,逐渐壮大,九月与李世民所领军队会合。李渊称帝后,李仲文任太常少卿。 武德二年(619年)四月,刘武周派遣宋金刚率兵二万人,联合突厥入侵并州,袭破榆次县和介州。唐高祖派遣李仲文、姜宝谊任行军总管率兵出征,救援并州。两人战败,全军覆没,双双被俘。仲文后逃还,退守浩州,协同浩州剌史刘赡防守城池。刘武周军数次攻击浩州,频战皆败。 武德三年(620年),李仲文和西河公张纶领兵攻打石州的刘季真、刘六兒兄弟,迫使刘季真投降。四月李世民彻底击败刘武周及宋金刚。二人逃往突厥,不久被杀。并州平定,李世民留李仲文镇守并州,刘武周数次派兵入寇,都被李仲文击败,并攻占城堡百馀所。唐高祖下诏李仲文为检校并州总管。六月,突厥处罗可汗至并州,在逗留太原三日期间,城中美妇人多为突厥所掠走,并州总管李仲文不敢制止。 处罗可汗走后,骠骑大将军可朱浑定远向唐高祖举报李仲文与突厥通谋,欲在唐军与洛阳王世充交战时,引胡骑进袭长安。唐高祖派皇太子李建成镇守蒲州防备。又令工部尚书唐俭为并州道安抚大使,前往太原安抚地方,并暂时废除并州总管府,征李仲文入朝。武德四年(621年)二月,唐俭密奏李仲文听信妖僧志觉所言,说李仲文身有五色光,还有金狗护卫。还自称有龙附体,即于汾州置龙游府,又娶陶氏之女,以应桃李之歌。谄事突厥处罗可汗,可汗答应立他为南面可汗,占据河北之地。又在并州贪赃枉法。高祖于是令裴寂、陈叔达、萧瑀等共同审理,事皆有验。二月二十七日(乙巳),李仲文被处死。.

查看 突厥和李仲文

李元吉

李元吉(),又名劼,小字三胡,中国唐朝唐高祖的第四子,也是嫡四子。死于玄武门之变。.

查看 突厥和李元吉

李元軌

李元軌(),唐高祖李淵第十四子,母張美人,立为霍王。本名李元璹。.

查看 突厥和李元軌

李充节

李充节(),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出自陇西李氏武阳房,是北魏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文简公李琰之的孙子,宜州刺史、仪同三司李纲的儿子,隋朝官员。.

查看 突厥和李充节

李琛 (唐朝)

李琛,字仲宝,唐朝宗室,襄武郡王,唐高祖李渊的七叔李蔚的孙子,父亲李安。 李琛木讷少文。隋朝义宁初年,封襄武郡公,与太常卿郑元璹带着女伎聘问突厥始毕可汗,约为和亲。始毕可汗遣骨吐禄特勒随李琛入京献物,授予刑部侍郎。武德初年,封襄武王,历利州、蒲州、绛州三州总管。宋金刚攻陷浍州,稽胡多叛,李琛镇隰州,为政宽简,为夷夏所敬重。武德三年(620年),李琛去世,其子李俭袭王,例降为襄武郡公。.

查看 突厥和李琛 (唐朝)

李礼成

李礼成(),字孝谐,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是凉武昭王-李暠-六世孙,北魏司徒李延寔的孙子《隋书·卷五十·列传第十五》:李礼成字孝谐,陇西狄道人也。凉王--之六世孙。祖延实,魏司徒。父彧,侍中。礼成年七岁,与姑之子兰陵太守荥阳郑颢随魏武帝入关。颢母每谓所亲曰:“此儿平生未尝迴顾,当为重器耳。”及长,沉深有行检,不妄通賔客。魏大统中,释褐著作郎,迁太子洗马、员外散骑常侍。周受禅,拜平东将军、散骑常侍。于时贵公子皆竞习弓马,被服多为军容。礼成虽善骑射,而从容儒服,不失素望。后以军功,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赐爵修阳县侯,拜迁州刺史。时朝廷有所徵发,礼成度以蛮夷不可扰,扰必为乱,上表固谏。周武帝从之。伐齐之役,从帝围晋阳,礼成以兵击南门,齐将席毗罗率精甲数千拒帝,礼成力战,击退之。加开府,进封冠军县公,拜北徐州刺史。未几,徵为民部中大夫。《北史·卷一百·序传第八十八》:礼成字孝谐,年七岁,与姑之子兰陵太守荥阳郑颢随魏武帝入关。颢母每谓人曰:“此儿平生,未尝回顾,当为重器。”及长,沉深有行检,不妄通賔客。在魏,历著作郎、太子洗马、员外散骑常侍。周受禅,拜平东将军、散骑常侍。于时贵公子皆竞习弓马,被服多为军容。礼成虽善骑射,而从容儒服,不失素望。后以军功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赐爵脩阳侯,拜迁州刺史。时朝廷有所徵发,礼成度以蛮夷不可扰,扰必为乱,上表固谏,武帝从之。伐齐之役,从帝围晋阳,齐将席毗罗精兵拒帝,礼成力战击退之。加开府,进封冠军县公,历北徐州刺史、户部中大夫。,北魏侍中李彧与丰亭公主元季瑶第五子,历仕西魏、北周、隋朝,陇西李氏绛郡房始祖。.

查看 突厥和李礼成

李神符

李神符,字神符,唐高祖李渊的八叔李亮的儿子。淮安王李神通之弟。唐朝宗室,封襄邑郡王,谥曰恭。.

查看 突厥和李神符

李端 (唐朝)

李端,字藥王,隋唐时期京兆三原人。其祖父李崇義為後魏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爵位,故此李端以長子身份襲其爵位。父李詮,為隋趙郡守。其弟為唐代開國功臣李靖。由於李氏家族虔信佛教,兄弟取名皆出自佛教中的藥王佛和藥師佛(李靖,字藥師)。 《隋書》列傳記載,開皇二十年(600),突厥達頭可汗來犯,文帝命晉王楊廣和楊素出征靈武(今寧夏靈武),又命漢王楊諒和河州刺史史萬歲出征馬邑(今山西朔縣),李藥王、柱國張定和、楊義臣等隨史萬歲率領出塞,至大斤山(今內蒙古大青山)與敵相遇,達頭聞風而逃。李藥王因功授大將軍。 《北史》又記載,隨仁壽元年(601),突厥又來犯塞,隋帝命李藥王隨代州總管韓洪(韓擒虎之弟)、蔚州刺史劉隆領步騎一萬鎮守恆安,可是不敵突厥十萬大軍,將士多死。事後被免官除爵。 入唐後,官至梓州刺史,卒後復贈永康縣公。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李药王有二子:李脩志、李脩行。李脩志之子李元慎,唐洺州刺史。 L D L李.

查看 突厥和李端 (唐朝)

李瓌

李瓌,唐朝宗室,汉阳郡王、官员。唐高祖李渊的七叔李蔚的孙子,父亲李安。 生年不详,当在591年后。618年,唐朝建立,始封为汉阳郡公,进汉阳郡王。唐高祖使他,带礼品给突厥颉利可汗言和亲事。颉利可汗始见李瓌,非常倨傲。李瓌开说,示以厚币,颉利可汗大喜,改容加礼,遣使随李瓌入献名马。后再聘问,李瓌见颉利,即长揖。颉利大怒,留之不遣。李瓌意象自若,他不为屈。突厥人知其不可劫,最后以礼遣回。 迁为左武候将军,代哥哥李孝恭为荆州都督,政务清静。岭外酋豪多次相攻,李瓌遣使谕威德,皆如约,不敢乱。唐太宗继位,后例为公。长史冯长命曾为御史大夫,非常自傲,事多专决,李瓌怒杖责,李瓌被免。後起为宜州刺史、散骑常侍,贞观四年去世。 子李冲寂,生李辛。李辛生朝请大夫、上柱国、南宾郡太守李云卿。.

查看 突厥和李瓌

李道广

李道廣,字太丘,唐朝万年县(长安东城)人,祖籍滑州,金城成侯。 据称他是李陵的后裔,在北魏赐姓丙姓。李道廣的曾祖父是北周信州總管、龍居縣公丙明,祖父是唐左監門大將軍、應國公丙粲为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避讳,改姓李。父亲为奉常正卿、隴西公李寬。 696年九月廿一,时任殿中监的李道廣被武则天任命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封金城县侯。698年六月廿四,李道广兼檢校洛州長史。699年正月,李道廣罢相,为汴州刺史。突厥及契丹进犯河北,朝廷征发河南诸州兵募,百姓受到骚扰。李道广宽猛折衷,称为善政,存收慰抚,汴州的兵募独不逃散。李道廣去世后,赠秦州都督,谥号成。他的儿子是唐玄宗的宰相李元紘。.

查看 突厥和李道广

李靖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东北)人,出自陇西李氏--四房之一的丹阳房,隋末唐初名将,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军事家。後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朝滅陳的名将,對這個外甥最為賞識。.

查看 突厥和李靖

李袭誉

李袭誉,中国隋朝末年唐朝初年,陇西郡狄道人,字茂实。兄长是李袭志。.

查看 突厥和李袭誉

李邵固

李邵固(),是契丹大贺氏首领,唐朝松漠都督府都督,大贺窟哥的孙子,李尽忠的弟弟。开元十三年(725年),李吐于携燕郡公主投奔唐朝内地,可突于立李邵固为主。当年冬天,唐玄宗东巡封禅泰山,李邵固到达玄宗行在之所,跟随到泰山之下。次年,唐玄宗拜李邵固左羽林军员外大将军、静析军经略大使,改封广化郡王,又封皇从外甥女陈氏为东华公主,嫁给李邵固。李邵固是第五个迎娶唐朝公主的契丹首领,东华公主是第三个嫁给契丹的唐朝公主。又下诏给其部酋长百馀人封官,李邵固以子入侍朝廷。李邵固回到松漠,派遣可突于入朝,贡献方物,中书侍郎李元纮不礼遇他,可突于不高兴地回去了。左丞相张说对人说:“奚和契丹两蕃必然叛乱。可突于人面兽心,唯利是图,执掌契丹国政,人心归附,如果不以优厚的礼节待他,必不来矣!”开元十八年(730年),可突于杀李邵固,立遥辇屈列为王,率部落并裹胁奚族投降突厥,东华公主逃跑投靠平卢军。.

查看 突厥和李邵固

李陵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紀(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將領李广之孙,中国历史上富有争议的人物。 李陵原为汉朝将领,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在浚稽山与数万匈奴骑兵英勇作战,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其后汉武帝下令将其全家处死,令他断绝了回归汉朝的念想,最后最终以一个匈奴人的身份埋骨于异域。他为汉朝贡献的唯一一次战斗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次以少战多的战斗被详细载于《汉书》之中。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李陵也曾被认为是一位文学家。被誉为汉诗鼻祖的《苏武李陵赠答诗》,便是以他的名义流传于世。不过现今学术界主要认为这些文学作品并非李陵所作,但出于习惯仍然在题目中保留了李陵的名字。.

查看 突厥和李陵

李渊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开国皇帝及奠基者,在位8年,由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 ,玄武门之变后不久禅位于唐太宗,称号“太上皇”。.

查看 突厥和李渊

李敏 (隋朝)

李敏(),字树生,一名洪兒,隋朝大臣,祖李贤,北周大将军。父李崇,隋任幽州总管,死于与突厥的战争中。 隋高祖因李崇战死沙场,就将李敏收养在宫中。到成年,袭爵广宗县公,起家任左千牛。李敏长相英俊,善于骑射,歌舞音律,无不精通。曾当过北周宣帝皇后的杨丽华被封为乐平公主,其女宇文娥英到了选择夫婿的年纪,隋文帝下令召集各家王公贵族的子弟到弘圣宫,让杨丽华挑选。李敏被选中,成为宇文娥英的丈夫。皇帝借给他一品官员的仪仗队,以尚皇帝之女的规格娶亲,并赐于他柱国的勋位。因广宗郡公的爵位与晋王杨广同,因此避讳,改封经城县公。历任历蒲、豳、金、华、敷州刺史,但李敏多不莅职,常留在京师,往来宫内,侍从皇帝游宴,赏赐超于功臣。后隋文帝驾仁寿宫,又改为岐州刺史。 大业初年,李敏转任卫尉卿。杨丽华去世前对皇帝弟弟杨广请求将自己的封邑转给女婿李敏,皇帝同意了,李敏封邑从一千户加到了五千户。又摄屯卫将军。杨广征讨高句丽,李敏为十二道之一的新城道军将,加左光禄大夫。大业十年,杨广复征辽东,派遣李敏于黎阳监督粮食运输。当时方士安伽陀自称通晓图谶之术,对杨广称言:“当有李氏应为天子。”又有谣言称“桃李子,洪水绕杨山。”杨广怀疑李敏的小名洪儿的“洪”字应谶,并当面讲给李敏听,希望他能领会自杀。李敏心中不安,与任右骁卫大将军的族兄郕国公李浑、李浑侄子李善衡私下商议。当时李浑与宠臣宇文述有怨,宇文述也乘此诬构李浑掌禁军,有谋反之心。杨广立即令宇文述率领宿卫禁军千余人包围李氏兄弟府第,将其家族下狱审问。宇文述诱骗李敏妻子宇文氏写下口供,于是李浑、李敏等宗族三十二人全部被杀,其余老弱被流放岭南。而宇文氏在数月后亦被杨广赐于鸩酒而终。 唐朝初年,唐高祖追赠李敏为观国公,其家族被流放的子弟被允许回归故里。 李敏与宇文娥英第四女李静训(600年-608年),自幼受杨丽华溺爱,养于宫中,大业四年六月一日夭折于山西汾源宫,年九岁。其年十二月葬於京兆长安县休祥里面万善道场之内。1957年李静训墓在西安被发掘,出土有墓志、石棺、陶俑和大批珍宝。.

查看 突厥和李敏 (隋朝)

李思摩

李思摩,本姓阿史那氏,名思摩,突厥人,被赐姓李氏,他是伊利可汗曾孙,佗钵可汗之孙,咄六设之子,他因样子像粟特人,不被信任。 唐朝攻破突厥颉利可汗以后,为招抚突厥人,允许他们迁入内地居住,并允许他们在朝为官。各部落的大小可汗在归附唐朝以后,被分配到皇宫守门,以表示对他们的信任。李思摩被封为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怀化郡王。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驾临九成宫,半夜,突利可汗的弟弟,当时唐朝中郎将结社率,支持突利可汗之子贺罗鹘突袭皇帝寝宫,事发被杀。此后,太宗因为担心突厥人难以被恩德感化,危害唐朝,把在内地居住的突厥降民迁至黄河以北的定襄城(治所在山西大同)居住。李思摩被封为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统治这些突厥人。 贞观十九年,李思摩以右卫大将军跟随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在白岩城下受到箭伤,太宗亲自为他吮血,以激励士气。.

查看 突厥和李思摩

李怀秀

李怀秀,契丹名迪辇组里、迪辇俎里,是契丹遥辇氏的第二任可汗。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可突于余党泥礼弑杀松漠都督府都督李过折,拥立迪辇组里为阻午可汗,依附突厥。天宝四载(745年),后突厥灭亡,契丹投降唐朝,唐玄宗赐迪辇组里汉名李怀秀,拜松漠都督,封崇顺王,以外孙女独孤氏为静乐公主嫁给李怀秀。李怀秀是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迎娶唐朝公主的契丹首领,静乐公主是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嫁给契丹的唐朝公主。半年后,李怀秀不堪安禄山欺凌,杀公主与奚一起反唐。之后与安禄山多次交战,胜负参半。辽国建立后,阻午可汗的子孙为遥辇九帐之一。.

查看 突厥和李怀秀

杨再思

楊再思(),名綝,中国唐朝的大臣,封鄭恭公,在武则天的武周时代和唐中宗时担任宰相,史家多批评他的阿谀。.

查看 突厥和杨再思

杨荐

杨荐,字承略,秦郡寧夷县(今陕西礼泉北)人,中国南北朝北魏、北周軍人、外交官,昌平郡太守楊宝之子。 杨荐幼年丧父,年轻时就有名声,性情廉谨,喜怒不形于色。北魏永安年間,高平人万俟丑奴自称天子,纵所部掠关中。杨荐随并州刺史尔朱天光出讨关陇,封高邑县男。杨荐赴夏州,为宇文泰属下帳内都督。534年,平定侯莫陳悦之乱,宇文泰派楊荐入洛陽,面见魏孝武帝。孝武帝任命宇文泰为关西大行台,楊荐任直閤将軍。当时馮翊長公主寡居,孝武帝想让她再嫁宇文泰,让武衛元毗传达此意。楊荐回到关中報告宇文泰,宇文泰再派遣楊荐到洛陽迎亲。孝武帝允许公主下嫁。孝武帝计划到关中,楊荐帮助计划的实施。孝武帝命楊荐「卿归语行台(宇文泰)迎我」。楊荐回到关中報告宇文泰,宇文泰派遣楊荐、宇文測迎接孝武帝。孝武帝到达長安,楊荐進爵清水县子。 535年,孝武帝死后,西魏文帝即位。西魏建国,柔然请求和親。宇文泰派遣楊荐、杨宽为使者出使柔然。西魏文帝和柔然的郁久閭皇后結亲。楊荐回来之后,進爵为侯。楊荐又出使柔然贈物。郁久閭皇后死后,宇文泰派遣僕射趙善到柔然再求婚姻。趙善至夏州,听说柔然通東魏,想要执拿使者。趙善于是逃归。宇文泰派楊荐带着黄金10斤・杂彩三百匹出使柔然,谴責柔然背信,再论结婚之意。柔然使者随楊荐至長安。 547年,侯景归顺西魏,楊荐奉命联络侯景。楊荐察觉侯景将图西魏,回到長安報告。侯景果然叛反。 550年,西魏軍攻打北齐。宇文泰害怕柔然乘虚攻打西魏,派遣楊荐結好柔然。楊荐進位使持節、驃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 557年,北周建国,楊荐受位御伯大夫,进爵姚谷县公。出使突厥结亲。木杆可汗之弟地頭可汗阿史那庫頭居東方,和北齐通和,劝说其兄放弃和北周的婚約。计谋已定,就要把楊荐送到北齐。楊荐察知,高声抗議流涙。木杆可汗憮然:「幸无所疑,当共平东贼(北齐),然后发遣我女」。木汗可汗送楊荐回国,帮助北周讨伐北齐。楊荐回国,受位大将軍。564年,再次出使突厥,結納贈物。回国,代行小司馬。又代行大司徒。565年,跟随陳公宇文純到突厥迎接阿史那皇后,進南安郡公。568年,转任总管、梁州刺史。後病卒。.

查看 突厥和杨荐

杭爱山

杭愛山(),是一道位於外蒙古(今蒙古国)中部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跨扎布汗省、前杭爱省和后杭爱省,全长约700公里,主峰海拔4031米。 杭爱山脉是蒙古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均发源于其北麓,向北经过俄罗斯境内最终注入北冰洋。 杭爱山在古代被称为燕然山(又稱燕山,但并非北京附近的燕山)。《後漢書·竇憲傳》記載:“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燕然山因中国东汉年间“车骑将军窦宪破北匈奴,追及此,与耿秉登山,令班固作铭,刻石颂功,记汉威德”一事而著名,后世中国文人在希望本国能够抗御外侮时,往往以勒石燕然为鼓励。 南北朝末期,新崛起的突厥建都在于都斤山,不少中国学者认为就是今日的杭爱山。.

查看 突厥和杭爱山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是吐蕃雅鲁王朝第33任赞普,也是吐蕃帝国的建立者,约629年至650年在位。他是前任赞普囊日论赞的儿子。 原名赤松赞(),“赤”()加于赞普(国王)或赞蒙(赞普的妻室)的名字前,表示对其的尊敬。(《西藏王统记》,196页脚注511)“松赞干布”是其尊号,意思是“心胸深邃的松赞”。《贤者喜宴》摘译二,13~14页(总36~37页)《新唐书》作弃宗弄赞、弃苏农,《册府元龟》作器宗弄赞、器宋弄赞、不弗弄赞,《通典》作弃苏农赞。在位期间,他大大扩张了吐蕃的版图,定都拉萨,并确立了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及法律等制度,为日后吐蕃成为强盛大国打下基础。他通过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的联姻,提高了吐蕃的工艺技术水平;通过与唐朝的和亲,从唐朝引入先进的科学、医学和历法,提高了吐蕃人的文化水平。據傳佛教也是通过两次联姻首次进入西藏。拉萨的布達拉宮也是其在位期间建立的。 松赞干布与其王妃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三人,至今备受藏族尊崇。.

查看 突厥和松赞干布

杜宾客

杜宾客(),唐朝将领。唐玄宗开元年間,曾先後出兵討伐契丹、吐蕃、突厥。.

查看 突厥和杜宾客

梁孟携

梁孟携(),,周隋时期将领。.

查看 突厥和梁孟携

梁師都

梁师都(),夏州朔方(今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子)人,隋末唐初割据政权君主。.

查看 突厥和梁師都

梁洛仁

梁洛仁,梁师都的堂弟。唐太宗即位後,隋末割据政权只剩下在突厥庇护的梁师都。贞观二年(628年),突厥衰落,唐太宗派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率军进攻梁师都的朔方。柴绍、薛万均和刘兰成打败梁师都,围困城池。四月廿六,梁洛仁杀死师都,献城投降,唐朝以该地建夏州。.

查看 突厥和梁洛仁

楊爽

楊爽(),中国隋朝皇族,衛昭王,文帝楊堅異母弟,字師仁,小字明達。 楊忠幼子,在北周时,因父軍功,封同安郡公。楊爽6岁时,楊忠去世,楊忠正妻呂氏養育,在楊堅諸弟中特受寵愛。17岁为内史上士。580年,楊堅掌握北周政权,楊爽任大将軍、秦州总管。赴任前,转任蒲州刺史,進位柱国。581年,隋朝建国,立为衛王。转任雍州牧、兼左右将軍。转任右領軍大将軍、兼并州总管。582年,進位上柱国、涼州总管。 次年,楊爽为行軍元帥,率7万兵防備突厥。出平涼、无突厥軍而還。583年,大举北伐,楊爽为元帥。河間王楊弘、豆盧勣、竇荣定、高熲、虞慶則諸将分道進攻,都受楊爽節度。楊爽率李充節等四个将军出朔州,在白道遭遇沙钵略可汗,撃破之。沙钵略可汗負重傷逃走。文帝大喜,赐予楊爽梁安县1000户食邑。586年,再为元帥,率15万兵出合川。突厥軍逃走,楊爽归還。587年,召還楊爽为納言。 不久,楊爽卧病在床,文帝派遣巫者薛荣宗見他。薛荣宗称病的原因是多鬼为厉。楊爽側近遂驱鬼,数日後,传说薛荣宗被鬼物襲击,走下阶而毙。当夜楊爽去世,享年25岁。追贈太尉、冀州刺史。.

查看 突厥和楊爽

楊諒

楊諒(),字德章,一名傑,隋文帝楊堅第五子,母独孤皇后。因不滿隋煬帝楊廣,起兵造反,被楊素率兵擊敗,被囚至死。.

查看 突厥和楊諒

楊杲

楊杲(),小字季子。父隋煬帝楊廣,母萧嫔。 大業九年(613年),年僅七歲,封為趙王。次年八月,隋炀帝巡行北疆,突厥攻雁门关,箭射到隋炀帝面前,隋炀帝害怕,抱着杨杲哭得眼睛都肿了。不久授光祿大夫,拜河南尹。楊杲聰敏,美容儀,隋煬帝寫的詞賦,多能誦之。性至孝,見煬帝不食,亦終日不食。大業十四年(618年),江都政變,宇文化及帶人入宮,楊杲時年十二歲,在楊廣身旁不停悲號哀哭,裴虔通使贼斩之于帝前,血湔御服。时年十二。蕭皇后跟宮女、宦官,用木板做一個棺材,把楊廣和楊杲,置於西院流珠堂。.

查看 突厥和楊杲

榆溪州

榆溪州,唐朝时设置的羁縻州。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以铁勒契苾置,约在今蒙古国土拉河以南,属燕然都护府。永淳、垂拱时突厥、铁勒相继叛唐后废,复建于河套内地。属安北都护府。 Category:唐朝羁縻州 Category:蒙古国的州 Category:647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680年代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突厥和榆溪州

樊子盖

樊子盖(),字华宗,隋朝大臣,庐江人。.

查看 突厥和樊子盖

欽察汗國

欽察汗國(英語:Golden Horde,蒙古文:,西里尔蒙古文:Алтан Ордын улс,拉丁轉寫:;土耳其语:Altın Orda;鞑靼语:Altın Urda)(1242年-1502年)又稱金帳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建立于蒙古帝國西北部、后来突厥化的汗国,位于今天哈薩克咸海和里海北部,佔有東歐和中歐地區(至多瑙河),由拔都及其後裔管理。至1359年前算是统一。.

查看 突厥和欽察汗國

武平 (北齐)

武平(570年正月—576年十二月)是北齊後主高纬的年号,歷時6年餘。 578年,北齐范阳王高绍义受突厥他钵可汗爱重,北齐被灭后逃到北边者,都归高绍义管辖。高保宁在营州奉高绍义为北齐皇帝,用武平年号。《北齐书》、《北史》等皆作“武平元年”。但是《廿二史考异》则认为应是用后主高纬年号,作武平九年。认为后主在武平八年失国,高绍义投奔突厥,次年称帝仍用武平年号,并不应该算作是改元。.

查看 突厥和武平 (北齐)

武延秀

武延秀,唐朝魏王武承嗣之子,母亲是百济带方人。 武延秀姿度閒冶,在突厥數年,通曉番語胡舞,比其堂兄弟武崇訓年輕英俊,常進駙馬府閒談,安乐公主和武延秀也不避忌,常常在一块说笑。武延秀見嫂嫂安樂公主天姿國色,風情萬種,頓時淫性大發,便一心一意地在公主身上用功夫,安乐公主看他既威武又英俊,还寻欢献媚,便也把持不住,兩人在背地裡通姦,結下了風流私情,终日在府中打情骂俏,府上下只有武崇訓不知情,但其實安樂公主與武延秀早已暗中勾搭成姦了。 後來武崇訓死於重俊之變,安樂公主便樂得與武延秀共敘幽歡,武延秀驟得公主委身,自然格外盡力,渐渐的二人明目张胆起来,私通淫亂,公然与夫妇一般同起同卧,唐中宗知悉後索性將公主許配予武延秀,武延秀與安樂公主生的男孩满月时,唐中宗、韦皇后亲临她的府第,在她家里发出大赦令,让宰相李峤,文士宋之问、沈佺期、张说、阎朝隐等数百人赋诗赞美,唐中宗甚至還封武崇訓與安樂公主所生的兒子為鎬國公,這時他只有五歲,後來安樂公主的母親韦皇后見武延秀翩翩少年,也不禁惹起欲火,竟迫令武延秀侍寢,居然母女同歡。 710年,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以禁軍發動唐隆之變,殺韦皇后、安樂公主,武延秀同时被處死。 Y W.

查看 突厥和武延秀

武德

武德(618年五月—626年十二月)是唐高祖的年号,也是唐朝的第一个年号。唐朝使用武德这个年号一共8年餘。武德是唐朝建国的年代,在武德初期,中国境内的不同政权有14个之多,而武德年结束时,唐朝已经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稳定了其统治。 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即位沿用。.

查看 突厥和武德

武德之治

武德之治,是指中国唐高祖李渊武德时期所创立的初唐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朝已经奠定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SBN 9787500405610。 唐高祖长期以来被治史者认为是平庸无能之辈,但近代国内史学界已逐渐清除笼罩在初唐史上的迷雾,并肯定了李渊的建唐开国之功。唐高祖之所以遭到冷落,一是因为他统治时期短,並夹處在中国史上知名的隋炀帝和唐太宗之间,二是他的开国之功被后世史家精心地掩盖。 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52岁,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有气勃勃的干练领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兵,对瓦岗军的首领李密和东突厥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攻占隋都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关中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其后唐高祖又纳封德彝的提议,向突厥反攻,前后击退东突厥17次,包括由北方军阀梁师都、苑君璋和睦伽陀引突厥兵入塞的3次,共斩1万馀级和特勒1人,俘获俟斤阿史德乌没啜。他推行的大赦、封官许愿等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 唐高祖也继续实行隋朝的发展水利和运河体系的政策,624年在陕西建成了一套给水系统,它引黄河水浇地八万多英亩,次年在陕西建造了一条漕运运河,它有助于京城的物资供应。当唐高祖最初起兵太原时,他颁布了一系列宽厚法令以缓和隋炀帝那一套严刑峻罚,取代了隋炀帝的严苛而繁杂的法律。 《剑桥中国隋唐史》指出唐初,隋朝的国库和仓储本来几乎空无所有,后来由于唐高祖喜欢大赏他的支持者而弄得更加空虚。唐高祖入西京长安后,要赏赐义师,府库一点都拿不出东西,遂按照刘世龙的建议靠砍伐长安城中六坊和苑中的树木为柴,用来换取几十万匹布帛才足够。.

查看 突厥和武德之治

武则天

武曌《全唐文·卷九十六》○改元载初赦文......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所以吐情自纪,尊事天人......朕宜以曌为名。自卦演龙图......(),唐高宗的皇后、武周開國皇帝,當代稱則天順聖皇后,或武后(遺詔退稱皇后),後代通称武则天,并州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性皇帝。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遷。唐高宗时復为昭儀,謀廢得到唐太宗託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兒佳婦”元后與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時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無力聽政,660年11月开始臨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利用酷吏集團屢次屠殺唐室諸王大臣以求立威,殺害嫌疑對象遍及子、女、媳、婿、孫、孫女、孫婿、庶子、嫡兄、親姊、親甥女、夫之伯叔姑嫂、堂兄,終於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在位時間共14年4個月又5天,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晚年惑于內寵,不知當立侄或立子,705年元月,被宰相狄仁傑舉薦的後任張柬之與禁衛軍背叛,被迫還位。同年崩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若从660年算起掌权前后45年,从683年算起掌权前后22年,统治掌权时长仅次于清朝慈禧太后。武則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第三长的皇帝(终年82岁),僅次於清高宗(87歲)和梁武帝(86歲)。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勳舊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為隋朝宗室楊達之女是武士彠繼室,不見禮于正室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十四岁時(貞觀11年)因貌美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高宗时为昭仪,后封为皇后,又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称帝后上尊号“聖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氏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在位期間喜土木作造,尤喜造國字改年號,一年一號。傳說洛陽龍門石窟的奉先寺大佛是模仿其面容而作。.

查看 突厥和武则天

段德操

段德操(),唐朝初年将领。北齐左丞相段韶之子。 武德二年(619年),段德操为延州安抚使,表置义门县。后为延州道行军总管,奉唐高祖命讨梁师都。八月,梁师都与突厥命数千骑来攻延州,屯野猪岭,段德操兵少不敌,于是闭门不战,等梁师都稍懈怠,九月遣副总管梁礼率兵击之,梁礼与梁师都正酣战时,段德操率轻骑多张旗帜而出,掩击敌后,梁师都军溃,追杀二百余里,破梁师都魏州,俘获男女二千馀口。当月,梁师都以步骑五千再寇延州,又被段德操击破,斩首二千馀级,仅以百馀骑遁去,堡将张举、刘旻投降。段德操以功拜柱国,赐爵平原郡公,但鄜州刺史鄜城公梁礼却阵亡。 三年(620年)七月,梁师都引突厥、稽胡兵入寇,又被段德操击破,斩首千余级。四年(621年)二月,段德操击破稽胡酋帅刘屳成,斩首千馀级。 五年(622年)二月,段德操攻梁师都石堡城,梁师都亲自率军相救,被段德操大破,仅率十六骑遁去。唐高祖给段德操增兵,命他乘胜进攻夏州,段德操克其东城,梁师都以数百人保西城。正逢突厥救兵到,唐高祖诏段德操回师。八月,突厥颉利可汗犯边境,段德操时任左武卫将军,与云州总管李子和率军相拒,颉利率十五万骑入雁门,寇并州,分兵寇原州,于是唐高祖命皇太子李建成出豳州道、皇子秦王李世民出泰州道以御之,李子和进军云中掩击之,段德操进军夏州以截其归路。当月,突厥撤退。六年(623年)三月,时任鄜州道行军总管的段德操攻梁师都至夏州,俘其民畜而还。 八年(625年)正月,段德操为右武卫将军,奉命攻夏州。.

查看 突厥和段德操

段韶

段韶(),字孝先,小名铁伐,武威郡姑臧县人,东魏、北齐官员,高欢夫人娄昭君的外甥。.

查看 突厥和段韶

段文振

段文振(),字元起,北海郡期原县(今山東益都)人。北周、隋朝武将。.

查看 突厥和段文振

毒蠅傘

毒蠅傘(學名:Amanita muscaria)又稱毒蠅鵝膏菌,為一種含神經性毒害的擔子菌門真菌,分類上為鵝膏菌科的物種。毒蠅傘的生長環境遍及北半球溫帶和極地地區,且也無意間拓展到南半球,在松林裡與松樹等植物共生,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性物種。毒蠅傘會和落葉型植物與結毬果的植物形成菌根。 毒蠅傘為典型的毒菇,有大型的白色菌褶與斑點,蕈傘顏色通常是深紅色,該形象廣為大眾所知,並在大眾文化中廣泛出現。現今,各種不同顏色蕈傘的毒蠅傘亞種已被辨認出來,包含棕色的regalis(被認為是獨立的物種)、黃橘色的flavivolata、guessowii和formosa、以及略帶桃色的persicina。毒蠅傘的遺傳學研究成果已於2006年和2008年出版,進行上述亞種支序的精密描繪,顯示出上述亞種可能為分開的物種。 由於人們普遍認知毒蠅傘具有毒性,因此致死的案例極端少見;而毒蠅傘在經大量水煮熟過後,於歐洲、亞洲和北美洲,成為一個廣泛使用的食材。然而,現今毒蠅傘主要著名在於它的幻覺毒性,其精神刺激作用的成分則是蠅蕈素。此毒素被西伯利亞地區居民,用來作為引起幻覺和感到靈魂出竅的藥物,並在他們的文化當中,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 在西伯利亞居民使用毒蠅傘於傳統用途這件事情上,曾經有許多推測,認為毒蠅傘的毒素,在全西伯利亞皆用於引起幻覺上,但因這類傳說太久遠,而無法得到完整考證。美國銀行業者與業餘民族真菌學家羅伯特·高登·華生提出,毒蠅傘事實上就是印度宗教經典《梨俱吠陀》中提到的蘇摩酒;即使此理論被人類學家所駁斥,但是在1968年第1次出版這個理論時,得到了普遍認同。 在英文中,毒蠅傘的俗名被認為可能起因於歐洲居民將它使用於殺蟲劑,噴灑在牛奶裡面。這種殺蟲劑的成分就是所知的鵝膏菌氨酸;而毒蠅傘英文俗名的另外一個起因被提出來,表示字首「fly-」不只表示昆蟲,更代表吃進毒蠅傘後會導致精神錯亂。這是基於中世紀的迷信,認為蒼蠅如果進入一個人的頭,就會導致心理疾病。.

查看 突厥和毒蠅傘

永寧縣 (弘州)

永寧縣,東魏孝靜帝置北靈丘縣。唐初地陷突厥,開元中置橫野軍安邊縣,天寶亂廢,後為襄陰村。遼聖宗統和中,以寰州近邊,為宋將潘美所破,廢,於此置弘州,統縣二:永寧縣、順聖縣。金仍屬弘州,大定七年更名襄陰縣。在今河北省陽原縣。.

查看 突厥和永寧縣 (弘州)

汗血馬

汗血馬,又名汗血寶馬、大宛馬、天馬,中亞出產的一种良駒,山地馬种、抗疲劳,蹄坚硬,甚至可以“日行千里”。目前汗血寶馬在中国已经绝迹,在土庫曼境内也只有3000匹左右,屬於该国国寶,并被绘制在土庫曼國徽中央 。 史載大宛國人把五色母馬放在山下,野馬與母馬交配,生下汗血寶馬。汗血馬以出汗血而聞名,20世纪的研究表明,这种棕红色的汗血可能是由寄生虫所造成,亦有專家持反對意見。.

查看 突厥和汗血馬

沮皇后

沮皇后,是隋末民变中定杨可汗刘武周的皇后。沮氏是马邑鹰扬府校尉刘武周的妻子,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刘武周因为和太守王仁恭的侍女私通,事发后杀王仁恭反隋。刘武周投靠突厥,被始毕可汗封为定杨可汗、定杨天子。刘武周立沮氏为皇后。史书没有记载沮皇后,是否活到了天兴四年(620年)唐朝秦王李世民击败刘武周,或者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刘武周被突厥杀害的时候。.

查看 突厥和沮皇后

河套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是漢族傳統聚居地之一。.

查看 突厥和河套

河中地区

河中(英語:Transoxiana),指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河中为古代欧亚陆路主商道丝绸之路重要通道;自波斯帝国(前559—前336年)時期開始,该地区先后被希腊、突厥、唐朝、阿拉伯帝国、萨曼王朝、喀喇汗王朝、西遼、察合台汗国、帖木儿帝国等统治。.

查看 突厥和河中地区

河西节度使

河西节度使,唐朝在凉州设置的节度使。唐玄宗时,作为十大节度使之一。晚唐以后复置的河西军,是作为唐末五代时凉州一带的官军残余势力。.

查看 突厥和河西节度使

沙姓

沙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关于沙姓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沙姓的得姓始祖是神农氏,目前沙姓在大陆和台湾的百家姓排名都没有进入前一百位。.

查看 突厥和沙姓

沙缽略可汗

沙缽略可汗(古突厥語:𐰃𐱁𐰉𐰺𐰀𐰴𐰍𐰣,拉丁轉寫:Ϊšbara qaγan;),名阿史那摄图,突厥可汗,乙息记可汗阿史那科罗之子。佗缽可汗以侄儿摄图为尔伏可汗统东面。581年,佗缽可汗去世,其子阿史那庵逻将汗位让给了摄图,是为沙缽略可汗。在可敦北周千金公主的影响下,沙缽略可汗屡次侵犯新兴的隋朝。但隋朝派长孙晟游说西突厥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分化突厥的势力。最后583年沙缽略可汗被隋朝打败后,只好和隋朝讲和。 587年四月,沙缽略可汗去世,其弟处罗侯即位,为莫何可汗,其子阿史那雍虞闾在1年后成为突厥的都藍可汗。.

查看 突厥和沙缽略可汗

沙比爾人

沙比爾人,是生活在里海與北高加索一帶的古代部落。他們有匈人与突厥血統,但是名稱與鮮卑有關,他們因受阿瓦爾人攻擊。向前推擠saragur與烏戈爾部落。 他們在461年過伏爾加河,515年入阿塞拜疆受波斯帝国人保護。在552年與波斯帝国反阿瓦爾人。後被西突厥統治,在700年時被可薩人與保加爾人同化,楚瓦什人中有一suar部落,就是他們。 Category:突厥人.

查看 突厥和沙比爾人

波斯人

波斯人是指以波斯語作為母語的人們,波斯人一詞具有超族群的意義,他們在歷史上屬於伊朗人的一部分。波斯人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雅利安人,他們在公元前2000年至1500年抵達大伊朗地區。約公元前550年,古波斯人在伊朗南部波西斯地區(包含今法爾斯省)透過征服及同化當地的伊朗人及非伊朗人族群來向伊朗高原散播他們的語言及文化。即使面對马其顿、阿拉伯、蒙古、突厥等勢力的入侵,同化依舊持續進行,直至伊朗伊斯蘭化。 隨著時日的推移,大量的方言及區域性特性湧現,二十世紀的伊朗及阿富汗以波斯人自居,反映出後奧斯曼土耳其、歐洲、高加索及阿拉伯世界的演化。最後的波斯帝國阿夫沙爾王朝、赞德王朝及卡札爾王朝瓦解後,高加索地區及中亞或獨立,或併入俄羅斯帝國。 波斯人是不拘一格的民族,以波斯語為共同的傳統。中亞的許多人種如哈扎拉族仍殘留下其蒙古祖先的影子。波斯語是伊朗高原的通用語言,因此被許多民族視為第二語言,如突厥人及阿拉伯人。伊朗的大部分波斯人信奉什葉派,東部則有遜尼派的追隨者(除了法爾西萬人(Farsiwans)及大部分哈扎拉族人),另有少數波斯人信奉巴哈伊信仰、瑣羅亞斯德教、基督教及猶太教。 西方堅稱波斯人是一個種族分類,但波斯人在大體上是泛民族族群,包括那裡很少自稱為「波斯人」、有時以「伊朗人」自居的人們。波斯人及伊朗人二詞共通的用法已延續了多個世紀,縱使伊朗人實際上帶有不同的意思,伊朗人包括了那些使用不同語言但帶有關係的族群。作為泛民族族群,將波斯人定位為一個民族可帶來問題,因波斯人實際上是多樣性的族群。.

查看 突厥和波斯人

泽基·瓦利迪·托甘

泽基·瓦利迪·托甘(Әхмәтзәки Вәлиди Туған,有時亦稱為Validi,),巴什基爾人,是一位歷史學家(突厥学家),也是巴什基爾自由革命運動領導人。.

查看 突厥和泽基·瓦利迪·托甘

泛突厥主义

泛突厥主義是由十九世紀的韃靼知識分子萌發的文化和政治統一民族主義運動,與圖蘭主義相似。图蘭低地是在伊朗的東北,咸海以东、以南的一块平原。傳說這裡是一切突厥人的發源地。他們指圖蘭是突厥人的後代。曾有一陣子,土耳其帝國為縮小與歐洲臣民的差距,提出圖蘭雅利安人的說法,就是指突厥人是圖蘭人後人。圖蘭是菲尔多西的列王纪中提到的与伊朗相对立的另一方,大致相当于伊朗东北的广大区域。匈牙利人提出的圖蘭的範圍则更大,甚至包括蒙古、芬蘭。泛突厥主義是用來抵抗泛斯拉夫主義,主張通過教育和文化自治,團结使用突厥语的民族。当时在欧洲也兴起了民族主义浪潮,这极大地刺激了鞑靼知识分子。泛突厥主义的主要目標是在政治、文化、语言上统一突厥民族,建立一个西起亚得里亚海、東至中國新疆、甘肅和青海的「大突厥国」。 最早的泛突厥主義在1804年由一個韃靼神學家库萨维提出,呼籲伊斯蘭教的現代化建設,這是扎吉德運動。1843年開始了世俗教育改革。1880年代,在伏爾加河,發展了新伊斯蘭運動。泛突厥主義者認為由土耳其到阿爾泰山有一突厥帶,生活很多突厥人。 俄国境内的鞑靼民族知识分子利用文化认同意识,激发民族主义的團聚力,通过教育和语言改革,試圖将操突厥语的各民族团结成为一个统一的“突厥民族”,以抵制沙俄政府。沙俄鞑靼人易司马仪·哈斯皮拉里于1883年明确提出:俄罗斯的突厥人应该“在語言上,在思想上和在行动上联合起来”,他是泛突厥主義之父。其继承人優素福·阿克楚拉提出把所有突厥民族合并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而在土耳其,有一重要人物茲亞·戈卡爾普,寫了一本書,名為《突厥主義原理》,提出突厥主義的三階段,第一階段統一操烏古斯語支的土耳其人、土庫曼人與阿塞拜疆人,第二階段是操欽察語支的突厥民族,远期理想是圖兰。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人嘗試建立一個突厥人帝國,取代在歐洲的失地。1917年十月革命后,哈斯皮拉里等流亡土耳其。于是,“泛突厥主义”被一些鄂圖曼帝国的知识分子接手,改变成恢复鄂圖曼帝国昔日强大辉煌的民族复兴运动的精神支柱,并向世界传播。其中一個特別提倡泛突厥主義的人物是恩维尔·帕夏,鄂圖曼的战争部长和署理总司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成为在中亞發生的巴斯馬奇起义的领导者之一,反抗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的统治。 在蘇聯時代與凱末爾時代,泛突厥主義受壓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又被提出,納粹黨人阿尔弗雷德·羅森堡曾經想在中亞設一突厥斯坦总督辖區,分割蘇聯。 泛突厥主义在中國新疆有一定影響,泛突厥主義者一直稱新疆為東突厥斯坦。 現時許多新的泛突厥主義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建立一個經濟一體化的突厥聯盟,由各個突厥裔人國家組成,希望形成一個類似歐洲聯盟的經濟及政治聯盟。2000年,土耳其主管中亞經貿事務的部長提出仿效阿拉伯聯盟體制建立一個突厥國家聯盟,受到俄羅斯的嚴重警告和反對。 說:泛突厥主義有文化與政治二種,政治上失敗了,但文化沙文主義上仍在進行。.

查看 突厥和泛突厥主义

洪仁玕

洪仁玕()是太平天囯领导人之一,廣東花县人,是洪秀全的族弟、拜上帝会早期创始成员。因金田起义前往香港逃避清朝抓捕,並跟隨傳教士學習英文,現被香港基督教界視為早期重要華人傳道人。1859年三月十三到天京(即南京),封干天福,继封干天义护京主将,1859年四月初一獲封為九门御林开朝精忠軍師顶天扶朝纲干王,赐福千岁同八千岁,“京城内不决问干王”。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在當時的中國算是相當先進的思想。.

查看 突厥和洪仁玕

洛阳之战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北周十万大军围攻北齐重镇--洛阳,北周派遣尉迟迥进攻,北齐高湛派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段韶救援洛阳。最终北齐以少胜多。.

查看 突厥和洛阳之战

淮南公主 (隋朝)

淮南公主,隋朝公主,东突厥可汗什钵苾的妻子。 淮南公主身世不详,父母不详,关于她的记载仅《旧唐书《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突厥上》:突利可汗什钵苾者,始毕可法之嫡子......隋大业中,突利年数岁,始毕遣领其东牙之兵,号为泥步设。隋淮南公主之北也,遂妻之。》:“隋淮南公主之北也,遂妻之。”及《新唐书》:“突利初为泥步设,得隋淮南公主以为妻。”相近的两句。《旧唐书》所述,淮南公主到达突厥后,因某种原因嫁给始畢可汗之子什钵苾为妻,时间当在大业中之后。大业末年,正值天下大乱,隋朝政权灭亡之际,而淮南公主并非隋朝政府遣嫁的和亲公主。 有推测淮南公主是隋炀帝的小女,生于隋炀帝所喜爱的江南扬州故称为“淮南公主”。杨广被杀后,淮南公主逃到突厥,被始毕可汗的嫡长子突利娶为妻。唐朝灭隋后,突利可汗(即什钵苾)在淮南公主的劝导下,投靠了唐朝。.

查看 突厥和淮南公主 (隋朝)

淺水原之戰

浅水原之战,发生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地区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在义宁元年针对西秦的扶风之战后,以此役一举击败薛仁果,夺取陇西/陇右,此役李世民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反败为胜,消灭了陇西的一大割据政权。这一次战役是李唐政权在隋末夺取天下的关键战争,借此一举收复陇上,巩固了李唐在关中的基础。.

查看 突厥和淺水原之戰

渤海人

渤海人是7世紀〜13世紀間居住於中国東北地區东部和朝鮮半島東北部的民族,也是渤海的主體民族。.

查看 突厥和渤海人

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是玄武门之变之后唐太宗李世民与围攻长安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又称渭水之辱。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北宋筆記小說《唐语林》记载唐太宗“空府库”以求突厥退军。并与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630年,唐灭东突厥。.

查看 突厥和渭水之盟

漢化

漢化(Sinicization,sinicisation,sinofication,或sinification),也称中國化、華化,是指將其他非漢族的語言或文化,同化成為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文化,或是使用漢族的語言,中文,的過程。漢化被許多人認爲是文化同化的一種形式。有部份人认为汉化是強勢漢文化對其他弱勢文化的破壞與侵吞。漢化、中國化與儒化等,都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缺少嚴謹的定義,也因此常會造成爭議。.

查看 突厥和漢化

朝鲜文学

朝鲜文学是朝鲜文化的一部分,是朝鲜历史、社会、语言、艺术,以及民族性、风俗民情等的体现。最广义的朝鲜文学指“朝鲜民族在各个时代的历史生活空间所创作的文学之总合”。朝鲜民族以朝鲜半岛为主要居住地,从古至今经历了古朝鲜、三国、统一新罗、高丽、朝鲜王朝、近代,直至发展到如今的韩国和朝鲜。虽然韩国和朝鲜这两个国家在民族和血缘上同根同源,但由于各自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两国现代文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不过两国共享古典文学(史前至19世纪末)和近代文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朝鲜文学可以分为口头文学、国语文学和汉文文学三大领域。从朝鲜文学的形成到19世纪印刷业的发达,以民众作为创作和接受主体的口头文学一直是朝鲜文学的根源与基础,是国语文学和汉文文学的发展土壤和根基。朝鲜民谣、国语诗歌、盘索里等都是用来唱的,而不是用来读的。公元前后,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后,古朝鲜人创造出利用汉字的音和义来标记本民族语言的乡札标记法,促进了国语文学的发展。15世纪中叶,《训民正音》的发明使朝鲜国语文学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起点。 朝鲜古代文学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汉字的传入为中国文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开拓出朝鲜汉文文学这一新的领域。朝鲜汉文文学形成于公元5世纪之前,直到19世纪末仍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像中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创作的拉丁文作品属于其本国文学一样,古代朝鲜人利用汉字创作的汉文文学是朝鲜古代社会产物和意识形态,属于朝鲜文学,是朝鲜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查看 突厥和朝鲜文学

朝阳市

朝阳市,别称“龙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南临河北省,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京、津、唐和东北城市群中间,是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道。朝阳面向沿海,背依腹地,地理位置优越。全市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居辽宁省第一位,占全省总面积的七分之一。.

查看 突厥和朝阳市

木拉提

木拉提(突厥语:Murat),是中亚诸突厥民族的一个较普遍的名字,意思是“心愿,期望”。奥斯曼帝国苏丹中有多人以此为名,中文译作“穆拉德”或“茂拉德”。 著名人物有:.

查看 突厥和木拉提

振国王

根据后晋 刘昫 等人所编著的旧唐书记载,靺鞨人大祚荣骁勇善于用兵,带领高句丽国内其他民族割据一方。(公元698年)圣历中,自立为振国王,遣使通于突厥。其地在营州之东二千里,南与新罗相接。越熹靺鞨东北至黑水靺鞨,地方二千里,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风俗跟高句丽和契丹差不多,颇有文字及书记。 振国王的称号来源于武则天对大作荣父亲大仲象所册封的震国公。 Category:唐朝 ZGW.

查看 突厥和振国王

月氏

月氏(上古漢語擬音(郑张尚芳)://。又譯禺氏、禺知、月支、苑支)為前7世紀至公元1世紀一個民族名稱。始见于先秦史籍,早期以游牧為生,从事玉器贸易,住在今中国的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一带,並經常與匈奴發生衝突,到後來被匈奴攻擊,一分為二:西遷至伊犁的,被稱為大月氏;居留於中國甘肅及青海的祁连山西北麓一帶的,被稱為小月氏。這時,月氏開始發展,慢慢具有國家的雛型。由於大月氏位處於絲綢之路,控制著東西貿易,使它慢慢變得強大。《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说明月氏的语言很可能属于藏緬語族。.

查看 突厥和月氏

戒日王朝

戒日王朝(606-647年)又稱曷利沙王朝(Harsha Empire),是印度歷史上一個短但重要的王朝,由曷利沙伐弹那所建立,死后其大臣阿罗那顺篡位。阿罗那顺扣留唐朝使团,正使王玄策出奔吐蕃,请求讨伐天竺。松赞干布随即调兵1200人,又征调泥婆罗军队8000人借给王玄策。王玄策将阿罗那顺击败并将其俘虏,献于长安。帝国遂陷入分裂状态,北方诸邦变成吐蕃的附属国。.

查看 突厥和戒日王朝

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05厘米、高170厘米,厚30厘米、重约2.5吨。“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阎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查看 突厥和昭陵六骏

昭武九姓

昭武九姓,亦称九姓胡,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西域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的粟特民族和国家及其来华后裔之统称。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花剌子模)和戊地九姓(出自《新唐书》,又有包括穆、東安、畢、沛捍、那色波、烏那曷、漕等姓的说法),唐代又称九姓胡。《隋书》记载,九姓的祖先是月氏人,原居祁连山昭武城(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为匈奴所破,迁居葱岭,分为多个小国,其王均以昭武为姓。昭武九國在南北朝時隸屬懨噠,隋朝時隸屬西突厥。唐朝平西突厥後,划入康居都督府,归安西都护管辖。康国为康居都督府、史为怯沙州、安为安息州、石为大宛都督府、米为安息州、何为南谧州。 昭武九姓人善商贾,和中国通商很早,唐代在中国的外商,以昭武九姓人最多,其中又以康国人、石国人为主。 西安、洛阳出土了许多昭武九姓中曹、石、米、何、康、安诸姓的墓志,他们有的为唐朝立了军功,有的担任过唐朝的军政职务。例如唐代石城守将康拂耽延、鸿胪卿康谦,琵琶乐师康昆仑。安禄山原为康国人,后改姓安。哥舒翰则父为突厥,母为九姓胡。史思明亦出自史国,有关史思明,另一种说法认为其史姓来自突厥王族阿史那氏的缩写,但据史思明自己立的《大唐再修归义寺碑》提到,其父系郡望在金陵,经考证金陵为前凉时期的河西地区建康郡的别称,郡治骆驼城,因此史思明也出自昭武九姓,入华后落脚在河西地区。安禄山郡望在瓜州常乐县,其县名别称为会稽。 九姓由于世代经商,成为古代西亚文明、南亚文明与东亚文明的重要媒介。石国、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和柘枝舞曾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喜爱。而狮子、哈巴狗、汗血马等物种传入东土,也与九姓有关。.

查看 突厥和昭武九姓

昔兀儿海迷失

昔兀儿海迷失(Suurgatmish,),帖木尔帝国的傀儡可汗,答失蛮察的儿子。帖木尔建立了帖木尔帝国后,并没有自称在可汗,而是自称苏丹,国都在撒马尔罕。在名义上维持西察合台汗国黄金家族系统可汗的地位,以得到河中的突厥贵族们真正的服从,昔兀儿海迷失连傀儡都不如,只是一个橡皮图章,几乎被人遗忘,忽辛也有分立他。.

查看 突厥和昔兀儿海迷失

浚稽州

浚稽州,唐朝羁縻州。 初置年代及部落均不详。约在今蒙古国巴彦洪戈尔省东南部。永淳、垂拱时突厥、铁勒相继叛唐后废,复建于河套内地。属安北都护府。 Category:唐朝羁縻州 Category:蒙古国的州 Category:巴彦洪戈尔省 Category:7世纪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7世纪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突厥和浚稽州

浑河州

浑河州,唐朝的羁縻州。 永徽元年(650年)以突厥歌逻禄左厢部落置,属燕然都护府。约在今蒙古国哈腊湖和扎布汗河流域。永淳、垂拱时,突厥、铁勒相继叛唐后废,复置于河套内地。开元初属安北都护府,后废。 Category:唐朝羁縻州 Category:蒙古国的州 Category:650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7世纪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突厥和浑河州

斡耳朵

斡耳朵(古突厥文: ;,orda,orda,ordu,ordon,horde ),又称斡鲁朵、斡里朵、兀鲁朵、窝--陀、斡爾朵、鄂爾多等,意为宫帐或宫殿,是突厥、蒙古、契丹等游牧民族的皇家住所和后宫管理、继承单位。最早见于唐代古突厥文的碑铭。 广义的斡耳朵也指宫室建筑或家眷。例如遼德宗将其建立的西辽都城命名为虎思斡鲁朵。也可解國家,俄羅斯人在金帳汗國時代稱直接臣服的國家為大斡耳朵。.

查看 突厥和斡耳朵

斯维亚托斯拉夫·伊戈列维奇

斯维亚托斯拉夫·伊戈列维奇(Святосла́в И́горевич;)古罗斯军事活动家,基辅大公(约945年 - 972年在位)。.

查看 突厥和斯维亚托斯拉夫·伊戈列维奇

新城 (科拉斯纳亚·瑞希卡遗址)

新城(Невакет)是一座中亚古城,现遗址位于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伊塞克阿塔区村附近,距离首都比什凯克30公里左右。遗址时代为公元6至12世纪,是楚河河谷和天山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镇之一,该城的主要居民为粟特人和葛逻禄突厥人。该遗址的宗教和民间建筑融合了突厥、印度、粟特和中国文化,展现了祆教、景教和佛教的传播。2014年6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新城、碎叶城和八剌沙衮城作为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之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查看 突厥和新城 (科拉斯纳亚·瑞希卡遗址)

新少林寺

《新少林寺》,中国古裝連續劇,共20集,导演為袁和平、张鑫炎。2000年开始首播。改编自1982年的电影《少林寺》,原电影的一些主要演员如于海、计春华仍加盟该剧,所谓新就是加入了李世民和浩泰公主的爱情桥段。.

查看 突厥和新少林寺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北宋歐陽脩撰,是唐代以後唯一私修正史。 尹洙与欧阳修打算合撰《新五代史》,但因史觀不同而作罷,尹洙后来独撰两卷的《五代春秋》。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新五代史》成书,原名《五代史记》。因為私撰,故藏於家。脩卒,家人上呈於朝廷。 乾隆时,因薛居正《舊五代史》列為正史,歐史改稱《新五代史》。共七十四卷,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三卷。記載自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歷史。 《新五代史》撰寫時,增加了《舊五代史》所未能見到的史料,如《五代會要》、《五代史補》、《五代史闕文》、《唐餘錄》、《九國志》等,因此《新五代史》在《舊五代史》的基礎上更加詳實。如王景仁、郭崇韜、安重誨、李茂貞、孔謙、王彦章、段凝、趙在禮、范延光、盧文紀、馬胤孫、姚顗、崔税、吕琦、楊渥等傳內容都有補強。但《新五代史》對舊“志”部分大加繁削,則不足為訓,故史料價值比《舊五代史》要略遜一籌。.

查看 突厥和新五代史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查看 突厥和新唐书

新疆歷史

新疆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为中亚诸多民族活动的场所。新疆最早的居民是属塞种,後受汉人、突厥人及回鹘人壓力,只分布於中亚,其代表性民族是斯基泰人。他們發展出發達的游牧文化。公元前1世纪新疆大部被汉朝第一次纳入中国的版图,但是按照史書記載、漢朝對新疆的統治只維持了3年而已、完全不能算是對新疆有文化上的影響。6世纪后,新疆人种和语言逐渐回鹘化。11世纪后,因為伊斯蘭教的傳播开始出现穆斯林民族;而11世纪后新疆开始伊斯兰化后,经历过一系列大大小小国家政权统治,18世纪中叶以后分别归属于清朝和中华民国,现在则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查看 突厥和新疆歷史

新黎州

新黎州,唐朝的羁縻州。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突厥拔悉密地置。永徽元年(650年)改为都督府,属燕然都护府。约在今蒙古国乌布苏诺尔湖西、唐努山南麓。后复为州。永淳、垂拱时突厥、铁勒相继叛唐后废,复置于河套内地。开元初属安北都护府。 Category:唐朝羁縻州 Category:蒙古国的州 Category:649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650年代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突厥和新黎州

於都斤

於都斤(古突厥文:, Ötüken yïš,"於都斤山";, Ötüken jer, "於都斤大地")是突厥神话和腾格里信仰传说中的一座都城的名字。“於都斤”一词在突厥语中意思是“大地母亲”。.

查看 突厥和於都斤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藏文: 或 ;),在吐蕃被称为汉女氏(,或音译为“甲木薩”、“甲木薩漢公主”),唐朝和亲公主,吐蕃赞普松贊干布的赞蒙。本是唐室远支宗室女,於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江夏王李道宗奉敕送其入藏。.

查看 突厥和文成公主

文明 (唐朝)

文明(684年2月27日—684年10月18日),是唐睿宗李旦第一次在位时所使用的第一个年号,使用时间共计8个月不到。由于该年号使用期间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掌握实际大权,所以有些史书把它作为武则天的年号,不过大部分史书还是把它作为唐睿宗的年号。该年号才使用8个月不到(即文明元年九月初五,公元684年10月18日),武则天便以自己的名义发下敕令,改元光宅,并改革官制、旗帜、服色等,“文明”年号随之废止。 “文明”年号的废止和“光宅”年号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武则天时代正式开始了。.

查看 突厥和文明 (唐朝)

斛律光

斛律光(),字明月,朔州敕勒部(今山西西北)人,北齐名将,斛律金之子。.

查看 突厥和斛律光

旁遮普地区

旁遮普,波斯語(panj-āb,英語化成Punjab)意為「五川」(panj是五,āb是川),由突厥裔波斯統治者命名,至蒙古裔的蒙兀兒帝國時期廣泛採用。 旁遮普指印度河中上游眾多支流的一帶地區,在下游眾支流合一的沿岸地區通常不算作旁遮普。旁遮普地區横跨印度西北和巴基斯坦東北兩國。这一地区自亞歷山大遠--軍到來以前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主要民族为旁遮普人,主要语言为旁遮普语。印度籍的旁遮普人,主要信仰为锡克教和印度教,巴基斯坦籍則主要為伊斯兰教。 古代旁遮普地区(大旁遮普地区)地域宽广,包括了: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东部和阿富汗部分地区,最东处曾一度延伸至亚穆纳河。 旁遮普人在古代也被称为或,这些称谓糅合了包括健馱邏人、、、伊朗人和境外的、、波斯化的爱奥尼亚人等等诸民族。 旁遮普地区人种构成上为雅利安人,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不同的民族统治,包括古希腊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莫卧儿人、阿富汗人、锡克人和英国人。 历史上,位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以亚穆纳河和印度河为界,也是前15世纪以后,早期雅里安人定居以来的印度河谷史前文明的中心地带。8世纪开始,随着莫卧儿人的统治,伊斯兰教取得主导地位,旁遮普地区成为印度次大陆的文化中心。往后,由于锡克人的频频反叛,加速了英国人对这一地区的征服,最终随著印巴分治而分属二个不同的国家,即“东旁遮普”和“西旁遮普”二大地区。.

查看 突厥和旁遮普地区

旁遮普省

旁遮普省(پنجاب;پنجاب)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旁遮普人的聚居地。首府拉合爾。由於印度河的五條支流皆流經此地,因此旁遮普省的名稱源自波斯語的Pañj(پنج),代表「五」的含意,以及和意思為「水」的Āb(آب),也就是「五河之地」,歷史上也稱為「五河流域」。.

查看 突厥和旁遮普省

旁遮普語

旁遮普語(旁遮普語古木基文:ਪੰਜਾਬੀ,:پنجابی)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旁遮普語特殊的是,第一,有聲調;第二,是黏著語。旁遮普語又會分為西旁遮普語、Lehnda(ਲੇਹੰਦਾ)或Lahnda(ਲਹਿੰਦਾ) 和東旁遮普語。Siraiki和Hindko通常也被視為旁遮普語的方言。 旁遮普語主要流通於印度的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所使用的語言,也是印度旁遮普邦的官方語言。它也流通於鄰近的印度哈里亞納邦、喜馬偕爾邦和德里。當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分裂時,旁遮普地區、其文化和語言也受到影響。因此,旁遮普的語言和文化也成為推動兩國和平交往的一大動力。由於旁遮普人大量移居外地,旁遮普語是世界上很多地方常見的少數語言,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更成為加拿大的第五大語言)和肯尼亞。 旁遮普語有幾套不同的書寫系統,其使用情況因應不同地區、方言和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錫克教信徒傾向使用古木基文。其他省份的印度教信徒多會使用天城文字母,而巴基斯坦境內的旁遮普人多用Shahmukhi(一種經過改良的阿拉伯字母)。古木基文和Shahmukhi 字母是旁遮普語最常用的兩種書寫字母,也往往被視為官方的字母。.

查看 突厥和旁遮普語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概称《五代史》。原本已佚,今本乃邵晉涵等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等文獻中輯出,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輯本。.

查看 突厥和旧五代史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查看 突厥和旧唐书

撒爾塔人

撒爾塔是梵文sart,意思是指中亞定居的商人,农民。.

查看 突厥和撒爾塔人

撒爾塔兀勒

撒爾塔兀勒,是蒙古一个氏族分布于蒙古扎布汗省。 他们最初是花剌子模国突厥穆斯林贸易商与工匠,伯希和说撒尔塔人是蒙古人称呼穆斯林的名号。他们多数是作为驱口来到蒙古。 他们对达延汗一家非常忠心,后成为喀尔喀一个氏族。他死后其中一位儿子分得唐古特与撒爾塔兀勒,他们一部分去了贝加尔湖与布里亚特人融合。他们是出名的有知识与忠诚。 Category:蒙古族支系.

查看 突厥和撒爾塔兀勒

政治统一

政治统一是指两个或以上国家统一於一个政治实体下,在不同的场景下也可以称为“民族统一”或者“国家统一”。 统一的方式包括:.

查看 突厥和政治统一

敦煌市

敦煌市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是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級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

查看 突厥和敦煌市

敬暉

敬暉(),字仲曄,绛州太平县(《新唐书》记为绛州平阳县)人。唐朝官员。與張柬之、崔玄暐等人,乘武則天重病,發動神龍革命,迎立唐中宗,封平陽郡王。后遭到韋皇后貶謫謀殺而死,謚肅湣,贈太尉。.

查看 突厥和敬暉

慧超

慧超(也作惠超,),唐代新罗僧人。719年,慧超年十六,在广州被密教大师金刚智收为弟子。723年慧超前往印度诸国巡礼,先到东印度,再往中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 然后前往波斯、大食、大拂临、突厥,经葱岭、疏勒、龟兹、于阗,在727年抵达安西,再经焉耆回到长安,著有《往五天竺国传》。慧超在长安复从金刚智学习,并开始翻译《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利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780年在五台山将此经译完。.

查看 突厥和慧超

执失州

执失州,唐朝时设置的羁縻州。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突厥执失部置,治所确址不详。属定襄都督府。后侨治宁朔县(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界。 Category:唐朝羁縻州 Category:内蒙古的州.

查看 突厥和执失州

执失思力

執失思力(),中国唐朝軍人,突厥人,唐高祖驸马。 執失思力是突厥处羅可汗、頡利可汗属下執失部的酋长,官职为俟利发。626年,出使唐朝,出言不逊,被唐太宗囚在门下省,不久放还。貞观年間,護送隋朝蕭皇后归唐,唐太宗任命他为左領軍将軍。頡利可汗被唐击敗,太宗命執失思力说服渾、斛薩部落降伏。執失思力在太宗側近为官,在太宗狩猎兔子时进諫:“陛下为四海父母,乃自轻,臣窃殆之。”后来太宗又狩猎追鹿,思力固諫。 635年,参与平定吐谷渾。645年,太宗遠征高句麗,執失思力駐屯金山道,領知突厥来牵制薛延陀。薛延陀10万兵侵攻唐境,思力引薛延陀入夏州,撃破之。638年秋,松赞干布亲自指挥大约20万吐蕃军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开始攻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但同时松赞干布又派遣使者到唐朝国都长安再次请求,并宣称他们打算欢迎公主。唐太宗派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指挥5万军队,执失思力、牛进达、刘简协助,援救松州。与此同时,吐蕃军正在围困松州的首县——嘉诚(今四川松潘),但唐军先遣部队在牛进达指挥下,打败了吐蕃军。646年,又跟从江夏王李道宗破薛延陀残余,灭薛延陀汗国。 思力娶唐高祖李淵之女九江公主为妻,并赐铁劵,官駙馬都尉,封安国公。653年,房遺愛之乱起,思力因和遺愛交友、获罪連。唐高宗因思力的战功没有杀他,改流放巂州。公主请求削封邑,与夫同行。九江公主先于執失思力去世。龍朔年間,思力为归州刺史,不久去世。664年,恢复公主封邑,追贈思力勝州都督,谥号景。.

查看 突厥和执失思力

承宗

承宗,是唐朝初期的回纥首领,药罗葛氏,伏帝匐之子。 伏帝匐死后,承宗嗣瀚海都督嗣位。727年,河西节度使王君㚟和铁勒诸族有私怨,诬陷承宗等都督谋反。唐玄宗将承宗流放岭南瀼州(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思县),之后死在那里。承宗族子瀚海司馬護輸,袭杀王君㚟,为承宗报仇,然后逃亡吐蕃。唐朝以其子伏帝難继承瀚海都督之位。据《新唐书》,承宗的另一子骨力裴罗逃往突厥,后来成为回纥汗国第一任可汗。.

查看 突厥和承宗

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歷史上知名的帝國。羅馬帝國自东西分治後,帝國東部羅馬政權的延續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对于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国。其国民在其一千多年的存在期内自称为“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帝國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東羅馬帝國共历经12个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为新罗马(Nova Roma;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脉以北的阿尔及利亚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也在7世纪之前曾是帝国的國土。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成立的标志。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東羅馬帝國本为羅馬帝國的东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更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和東正教为立国基础,在620年,席哈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和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後,这个帝国被外人称为“东罗马帝国”,尽管其正式国号仍延续着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国号。直到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為了區分其帝國的古羅馬時期及神聖羅馬帝國而引入了「拜占庭帝國」作為稱呼,並被現代史學上所使用。 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國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東羅馬帝國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1204年4月13日,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劫掠,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国攻陷了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歷時一千餘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灭亡,羅馬帝國也正式終結。.

查看 突厥和拜占庭帝国

拜延忽里

拜延忽里(Bayan Qulï,),察合台汗国分裂后,西部第2代可汗,都哇之孙。突厥贵族异密加兹罕杀死答失蛮察后,在河中地区拥立察合台的后人为新汗。拜延忽里完全听命于加兹罕,加兹罕以拜延忽里的名义,统一了河中地区,并对波斯进行干涉。1357年,加兹罕被暗杀,其子米尔咱·阿布达拉赫继位。阿布达拉赫和拜延忽里之妻(可敦)有染,便派人在撒马尔罕暗杀了拜延忽里。.

查看 突厥和拜延忽里

拓西可汗

拓西可汗(),突厥可汗,名阿史那匐俱,默啜之子。699年,默啜立阿史那匐俱为小可汗,地位在左、右厢察之上,主管处木昆等十姓,兵四万余人,又号称拓西可汗。716年六月廿九,拔曳固部落溃兵颉质略将默啜伏击斩杀,默啜的儿子拓西小可汗继立大可汗,默啜之兄骨咄禄的儿子阙特勒将其击杀。.

查看 突厥和拓西可汗

拓跋部

拓跋部,古代又稱索頭部、索虜,中國古代鮮卑的部族之一,又称中部鲜卑,以拓跋氏為中心氏族,祖庭位于大兴安岭嘎仙洞。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史称“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五胡十六国及北朝時,在中國北方建立代国,南凉,北魏等一系列政权。.

查看 突厥和拓跋部

拓跋氏

拓跋氏,又作拓拔、托跋、禿髮,古代鮮卑氏族之一,為拓跋部的族長,拓跋部單于的家系多屬於此氏族。拓跋部建立了包括北魏在內的許多拓跋國家。在北魏時,採取漢化政策,改姓元,唐朝之後拓跋氏族逐漸漢化,被融入漢人之中。.

查看 突厥和拓跋氏

拔悉密

拔悉密,突厥铁勒部落,回紇汗國二客部,這名本來是指一種雜色馬。遊牧於杭愛山中部至南西伯利亞的唐努山,准噶尔盆地一帶。以狩獵,牧馬為生,也種地,住在樺樹木屋中。隋末唐初遷往阿爾泰山一帶。他們曾經與烏孫、阿史那、乃蠻、基馬克和样磨等铁勒反抗柔然。 他們很早被突厥征服,阿史那氏是他們的世襲首領,被西突厥与突騎施统治,他們後來與葛邏祿,回紇一起撃敗後突厥。他們曾經在別失八里一帶建立汗國,只存在三年,被懷仁可汗征服,其人也同化於回紇。哈薩克汗國中玉茲的阿兒渾人是他們後人,他们是第一个使用亦都护头衔的部族。.

查看 突厥和拔悉密

拉傑普特人

拉傑普特人(Rajput),意思是拉者之子。他們傳統上是印度的戰士民族,分布於印度中部、印度北部、印度西部與巴基斯坦一部分(主要集中在拉賈斯坦、旁遮普與古吉拉特、北方邦,喜馬偕爾邦,哈里亞納邦,查謨,北阿坎德邦,中央邦和比哈爾邦。)。拉賈斯坦的齋浦尔與烏代浦是他们文化的代表。直到20世紀印度絕大多数土邦也由他們統治。 他們宣稱自己是刹帝利,但他們的种族文化背景多种多样,其中一部分最早在6世纪才出現,是歴次入侵印度民族的後人。拉杰普特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世袭名号而并非种族名称。 他們多次抵抗突厥的伊斯蘭徒入侵,被視為婆羅門教文化捍衛者。但很多在德里蘇丹國時代逃亡尼泊爾,他們在蒙兀兒帝國時有些接受伊斯蘭教,有些拉傑普特穆斯林融入普什圖人部落中。 他們也是英國人所谓的尚武種族。.

查看 突厥和拉傑普特人

曹氏 (窦建德)

曹氏,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夏王窦建德的妻子。《隋唐演義》稱曹皇后。.

查看 突厥和曹氏 (窦建德)

曼赞-古尔麦

曼赞·古尔麦(Mandzan Gurme),布里亚特神话中的众神之母。.

查看 突厥和曼赞-古尔麦

曾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政权列表

本条目列出历史上曾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政权。.

查看 突厥和曾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政权列表

怀仁县

怀仁县是中国山西省朔州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上游。总面积为1,230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为32.7万人。“怀仁”之名取自“怀想仁人”,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相会于东城《新五代史·唐本纪第四》载:“天复五年(公元905年),克用会契丹阿保机于云中,约为兄弟。”《辽史·本纪第一》载:“(天复五年)冬十月,太祖以骑兵七万,会克用于云州……易袍马,约为兄弟。”得名。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約為212億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位于山西省前列。现有煤炭、陶瓷、化工、建材、乳品加工、电力、制药七大支柱产业,其中煤炭是第一大产业,其次为陶瓷。怀仁窑拥有悠久的历史,现今怀仁占据着全国日用瓷市场的三分之一。该县的教育吸引了邻近县市的学生就读,2010年在校学生达9.2万人。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0.34%,是“国家级园林县城”。当地还是文化部命名的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怀仁旺火习俗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看 突厥和怀仁县

普安公主 (唐太宗)

普安公主,姓李,名不详。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女,母不明,嫁给了史仁表,史仁表是唐朝建立之前,就归顺李氏家族的突厥族将军史大奈的儿子。普安公主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查看 突厥和普安公主 (唐太宗)

景教

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現今的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於公元428-431年之間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唐朝時曾一度在長安興盛,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

查看 突厥和景教

𨁂跌州

𨁂跌州,唐朝时设置的羁縻州。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突厥降户𨁂跌部置,侨寄于夏州朔方县(今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子)界。属呼延州都督府。后废。 Category:唐朝羁縻州 Category:陕西的州 Category:陕西的州 Category:榆林行政区划史 Category:649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查看 突厥和𨁂跌州

6世纪

501年1月1日至6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6世纪。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6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很动乱及不稳定的时期。 在中国南北朝轮换交替,战火纷纷,一百年间,中国南方三朝交替,在北方换了五个朝代。直到世纪末,中国才再度在隋朝的统治下统一。 在欧洲罗马帝国已经灭亡,但新生的势力还未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创造一个稳定的政治和社会体系。 在亚欧大陆上唯一一个比较稳定的帝国是拜占廷帝国。 在与世隔绝的美洲,玛雅文明的發展到達了它的顶峰。 宗教方面,在东方佛教向朝鲜、日本、越南等边缘地区流传,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影响很深的宗派(如天台宗)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在西方基督教也开始了它对中欧的征服。在阿拉伯半岛上,伊斯蘭教這一个新的世界宗教,正在形成。.

查看 突厥和6世纪

9月17日

9月17日是阳历年的第260天(闰年是261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05天。.

查看 突厥和9月17日

大乘無量壽經大义公主大呼罗珊大唐雙龍傳大祚荣大贺咄罗大贺氏大贺摩会大明宫词天可汗天宝 (唐朝)太仆寺旗太穆皇后处罗奥尔内克遗址奥丽加奥斯曼二世姊嫁物語威州 (辽宁)娑葛婴阳王孟加拉國佛教孟加拉蘇丹國宁朔州都督府宝藏王室点密室韦宇文士及宇文弼宇文忻宇文神举宇文纯宇文歆宇文泰宇文招安史之亂安义公主安兴贵安祿山安西大都护府宋金刚宋慶禮察合台察合台突厥文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寘颜州寒柳堂集密列奥塞法隆战役封氏 (高紹義妃)射匮尉迟屈密尉迟纲尉迟眺屠各屠耆崔弘度崔敦禮已不存在国家列表巴什基爾人巴兰加尔巴西尔二世丁吉爾丁零帝国列表中华朝贡体系中华文化中外交通史地名中亚方孔钱币中医学中國君主列表 (地方政權)中國建築中國的稱號中國琵琶中國歷朝通俗演義中國文化史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古代职官中国年号列表中国和亲女性列表中国先秦发明列表中国割据政权君主列表中国统一中国疆域史中国首都中国舞的历史中国朝代中国本土常善常樂公主东察合台汗国东亚东亚史东突厥斯坦东胡世界歷史帖木儿一神論九姓烏古斯九江公主书剑恩仇录平原王幽陵都督府乌孜别克族乌德穆尔特人乌兰察布市乌兹别克斯坦历史义成公主乙息记亚罗波尔克一世·斯维亚托斯拉维奇于仲文亦納勒術庫特布沙希王朝庫梅克人庫曼汗國庭州庵罗辰库提伊兹丁·艾伯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赫昔迪王朝伊戈尔·留里科维奇伊斯兰文化伏尔加河伏帝難伏念伏允伏闍信张家口市张巡张俭 (唐朝)张光辅张知运张长逊传教士伯希和伽色尼王国弘吉剌張士貴張彥澤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佗缽可汗何国佛教侯莫陈毅德爾維希德鲁兹派德里蘇丹國往五天竺国传土庫曼人土门土耳其裔埃及人地豆于匈奴匈奴历史匈牙利匈牙利历史北史北疆刘世让刘应刘黑闼刘武周刘昶 (彭国公)刘文静列王紀 (伊朗)善無畏喀尔喀蒙古喀什市周书周道务周武帝呼和浩特市和親哥舒翰哈卡斯语哈尔福德·麦金德哈剌赤哈萨克语哈萨克斯坦坚戈哈薩克族哈扎尔辞典哈扎拉人哈拉吉唐努乌梁海唐太宗唐太宗对西域诸国的战争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唐休璟唐俭唐击吐谷浑之战唐灭薛延陀之战唐蕃会盟碑唐滅东、西突厥之戰唐朝唐朝与契丹、奚的战争唐朝与西突厥第二次战役唐朝經濟唐朝统一战争唐昭陵冯世妇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公孙武达兰池都督府元晖 (义宁县公)克孜尔大屠杀克里米亞韃靼人前1千纪回鹘回鹘汗国皇帝 (消歧义)皋兰州石国玄武门之变王君廓王威 (隋朝)王宗嗣王庆 (隋朝)王忠嗣王傑 (北朝)王紘 (北朝)王静如王誼王晊王晙灰狼乐队灵州之战 (622年)琵琶睢阳之战礼萨汗神探狄仁杰神斷狄仁傑祖英伯禿克禄东赞稽落州稽胡空城計穆塔瓦基勒穆罕默德·賓·圖格魯克穆阿台绥姆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突厥人突厥语大词典突厥斯坦突厥斯坦 (消歧义)窦建德窦毅筚篥答失蛮察粟特索尔人索國紫釵奇緣綦連猛緬甸華人纥干承基纳斯尔丁统一新罗绰州维吾尔族结社率罗姆人罗艺羅布人翕侯真兴王真珠可汗猛火油烏古斯可汗烏古斯葉護國烏孫烏德琴烏蘇米施可汗疏勒县疏勒国炀愍皇后瓦西里·弗拉基米洛维奇·巴托尔德生肖纪年無定河無代表國家和民族組織無終國牧区 (草原)特勤牙巴庫狼山州狼山都督府盛唐三部曲盛唐三部曲角色列表盛昱登利可汗登注俟利白人優越主義白眉可汗白苏尼咥白明达百濟聖王芬兰伊斯兰教花剌子模人民苏维埃共和国花木兰 (豫剧)花木蘭 (無綫電視劇)隋书隋唐群英會隋唐英雄传 (动画)隋炀帝隋與吐谷渾之戰隋與突厥之戰隋滅陳之戰隋朝韩游瑰韋雲起韋洸莫臥兒部落鞑靼人遊牧民族遥辇屈列聶斯脫里派教會達奚長儒達姆甘之戰達爾瓦茲草原帝国草原絲綢之路菩萨俟斤萧嗣业青铜武士俑 (新疆博物馆)頡利可汗頡跌伊施可汗額爾古納昆衡陽公主顺州 (贞观)额尔齐斯河之战裴矩裴行俭裴阿摩支裴怀古褚亮西伯利亚西突厥西魏要冲区馬木留克王朝馮立馮智戴騎馬民族征服王朝說马扎尔人諾蓋人高君雅高孝琬高丽与契丹之战高开道高侃高绍义高甑生高熲高長恭高长弼高昌区高昌回鶻論欽陵魏元忠魯姆蘇丹國鱼俱罗豆盧永恩貞觀 (唐朝)鲁提菲貪汗可汗鲜卑資治通鑒賀若弼贝加尔湖贝勒 (汉学家)贤者喜宴贺娄子干贺鲁州贺若谊贺若敦趙文恪麥鐵杖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车鼻可汗轻骑兵龟兹乐达卡达奚武达尔汉述律糯思霍斯劳一世茹姓郝瑗郝靈荃胡人郭子和郭元振郭知运郭衍郭虔瓘都護府郑从谠阳原王阿努什的斤阿史德夫人阿史那阿史那庵逻阿史那伏念阿史那忠阿史那皇后阿史那骨咄阿史那氏阿史那泥熟匐阿塞拜疆族阿富汗历史阿富汗什葉派伊斯蘭教阿尔帕德大公阿尔普特勤阿会氏阿弥厥阿克巴尔思阿勒普统阿阿图什市阿爾屯塔什阿那瓌阿波可汗阿拔斯王朝阿拉姆沙阿拉威爾迪汗阿拉丁帕夏 (维齐尔)阿拉伯-拜占庭战争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世界蘇世長阙特勤碑赤德祖赞赤都松赞赵德言閻立德薛姓薛孤吴仁薛万均薛仁貴薛延陀薛萬徹薛訥薛舉薛怀义董纯 (隋朝)葉尼塞河葛玛丽葛逻州蒲类蒙古历史蒙古山水地圖蒙古包蒙古國家列表蒙古高原蒙古高原君主列表蒙古族那烂陀寺邓叔子邓州市铁伐铁勒铁穆尔沙蔚州 (北魏)蔑兒乞脫脫 (金帳汗國)鄭善果鄂尔浑河谷金山公主金山公主 (李宪之女)长城长孙平长孙皇后长孙晟长乐公主 (西魏)腾格里艾哈迈德·亚萨维苏禄可汗英语中用作侮辱性称谓的民族名称列表苑君璋雁门关雲定興雅库特人通鉴纪事本末耶尼切里耶律大石耶律羽之虞庆则陇右Zilant暾欲谷暾欲谷碑柏楊版資治通鑑柳冲柴绍柔然林幹恩兰·达扎路恭恶棍斯维亚托波尔克李叔良李君羡李大亮李失活李孟尝李子雄 (高都郡公)李安 (赵郡公)李崇 (广宗郡公)李世勣李幼良李仲文李元吉李元軌李充节李琛 (唐朝)李礼成李神符李端 (唐朝)李瓌李道广李靖李袭誉李邵固李陵李渊李敏 (隋朝)李思摩李怀秀杨再思杨荐杭爱山松赞干布杜宾客梁孟携梁師都梁洛仁楊爽楊諒楊杲榆溪州樊子盖欽察汗國武平 (北齐)武延秀武德武德之治武则天段德操段韶段文振毒蠅傘永寧縣 (弘州)汗血馬沮皇后河套河中地区河西节度使沙姓沙缽略可汗沙比爾人波斯人泽基·瓦利迪·托甘泛突厥主义洪仁玕洛阳之战淮南公主 (隋朝)淺水原之戰渤海人渭水之盟漢化朝鲜文学朝阳市木拉提振国王月氏戒日王朝昭陵六骏昭武九姓昔兀儿海迷失浚稽州浑河州斡耳朵斯维亚托斯拉夫·伊戈列维奇新城 (科拉斯纳亚·瑞希卡遗址)新少林寺新五代史新唐书新疆歷史新黎州於都斤文成公主文明 (唐朝)斛律光旁遮普地区旁遮普省旁遮普語旧五代史旧唐书撒爾塔人撒爾塔兀勒政治统一敦煌市敬暉慧超执失州执失思力承宗拜占庭帝国拜延忽里拓西可汗拓跋部拓跋氏拔悉密拉傑普特人曹氏 (窦建德)曼赞-古尔麦曾向中原王朝朝贡的政权列表怀仁县普安公主 (唐太宗)景教𨁂跌州6世纪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