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移川子之藏

指数 移川子之藏

移川子之藏(),日本福島縣二本松市人,民族學、人類學者。.

31 关系: 千千岩助太郎台灣文化史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宮本延人山本義信崇德遺址巴丹群島平埔族群國分直一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移川子之蔵達悟族馬淵東一魯凱族鳥居龍藏賽夏族鹿野忠雄黑澤隆朝蘭嶼臺灣原住民族臺灣史前時期臺灣島史觀臺灣與菲律賓關係史臺灣歷史金關丈夫東寧 (臺灣古名)森丑之助楊南郡淺井惠倫

千千岩助太郎

千千岩助太郎(),日本北部九州佐賀縣三養基郡人,為台灣日治時期建築教育家。他1960年在日本初版、1988年在台灣復刻出版《台灣高砂族之住家》一書,被公認為台灣原住民住屋之研究泰斗。.

新!!: 移川子之藏和千千岩助太郎 · 查看更多 »

台灣文化史

台灣文化史可溯自史前時代的新舊石器時代文化,諸如圓山文化及芝山岩文化等。之後因為代代口傳及文字記載,台灣文化得以傳承延續,口傳記載時間約略距今1000年,而文字記載時間約略距今400年。 台灣文化史,雖歷經:台灣原住民時期、台灣荷西殖民時期、明鄭統治時期、清朝統治時期、日治、中華民國等政權統治,但因為移民族群分佈與佔領期間較冗長等因素,仍以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台灣文化也因此有時成為日本文化或者中國文化移墾的邊疆地帶。即使美國文化和歐洲文化大量進入台灣的今日,台灣民間的價值判斷與社會習俗仍大多以日本的殖民或少數移民和中國的移民和為主。不過另一方面,漢移民帶來的中國原鄉文化,卻在台灣文化400年演進歷史中,多次產生「落葉歸根」與「落地生根」的觀念對立。.

新!!: 移川子之藏和台灣文化史 · 查看更多 »

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

《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為日本政府於1919年4月10日公佈制定的中央法規,同年6月1日則開始施行。該法之前,1897年的《古社寺保存法》則具有與此法有相當程度的同質性。 《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初定時全文為61條條文,其立法精神與歐美19世紀末同期的保存文化財思想相符。除了將稍早就明定保護的神社寺院外,也包含了歷史建築,歷史遺跡,舊址,紀念碑,古城址,並涵蓋稀有的自然物種,如:動物、植物或礦物等。 《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以法律44號名義於日本訂定頒布後,日本政府緊接著頒定細則或調查會章程等子法來貫徹該法。另外,在日本內地以外;受台灣總督府管轄的台灣地方,則於1930年適用該法,並將相關條文從61條擴充至104條,不過仍稱《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台灣於1931~1932年進行調查共計35項被列入。.

新!!: 移川子之藏和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

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是位於臺灣屏東縣車城鄉統埔村、埋葬八瑤灣事件遇害琉球族的墳墓。.

新!!: 移川子之藏和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 · 查看更多 »

宮本延人

宮本延人(),日本民俗人類學家。一生致力於臺灣原住民人類學之調查研究。.

新!!: 移川子之藏和宮本延人 · 查看更多 »

山本義信

山本義信(),出身於今日本千葉縣茂原市,是臺灣日治時期的企業家與政治人物,創立山本鑛業合資會社(後更名為山本炭鑛)從事煤礦業,並擔任過臺灣鑛業會的理事,又曾任第二任板橋庄長與首任板橋街長。.

新!!: 移川子之藏和山本義信 · 查看更多 »

崇德遺址

崇德遺址位在台灣花蓮縣秀林鄉崇德聚落內,1923年由移川子之藏與宮本延人發現。該遺址歸屬於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 崇德遺址在戰後的調查,自陳仲玉的立霧溪流域研究開始,但真正的遺址調查,始於劉益昌的的〈花蓮縣秀林鄉崇德遺址〉。2007年,劉益昌為執行「原住民文化與國家 公園永續經營之研究:太魯閣立霧溪流域人文活動之研究」,於遺址內發掘兩個試掘坑,出土許多文物。隔年,劉益昌再次進行試掘,該次發掘出土石板結構與兩具人骨。此次碳定年約距今1300-931年前左右。 崇德遺址目前最近一次的發掘在2016年,花蓮縣文化局尹意智為工程基地(下崇德段 834 地號)進行工程前試掘。本次發掘出土大量陶片、骨頭與少量石器。.

新!!: 移川子之藏和崇德遺址 · 查看更多 »

巴丹群島

巴丹群島,又译巴坦群岛,是菲律賓最北的群島。行政上屬於巴丹群島省,北隔巴士海峡与台灣臺東縣蘭嶼鄉相望,南隔巴林塘海峡與巴布延群島(屬卡加延省)相望,是菲律賓最北的领土。島上居民與蘭嶼的達悟族同源。.

新!!: 移川子之藏和巴丹群島 · 查看更多 »

平埔族群

平埔族群(Taiwanese Plains Indigenous Peoples),過往稱之平埔族,是外來政權對台灣原住民族分類管理所使用的稱呼,對應的另一稱呼為高山族。後因隨著學術界、文化界進一步研究,認知其為多數民族集合而非僅單一民族,故當今未獲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的原住民族群,多數以「平埔族群」來泛稱。多數平埔族群至今皆未獲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為原住民族,除了部分當前歸籍排灣族之馬卡道族及花東原歸籍阿美族之噶瑪蘭族等族人以外。 平埔族群往昔在荷蘭、西班牙統治時稱為「土著」;清領時期,則大多稱為化番、熟番,與生番、野番等詞相對。因化番、熟番多住在「平地草埔」,故又稱平埔仔、埔仔人、平埔番(Pêⁿ-po͘-hoan;Pepohoan),其中「平埔」一詞代表「平原」或「平地」之意。到了日治時期則於《臺灣蕃人事情》一書中將臺灣原住民分成高山族、平埔族,各地平埔族群也曾發起更名為「東寧族」的社會運動。至中華民國政府時期起平埔族後代大多已喪失族群意識,且不獲官方認定為原住民族;後來臺灣族群研究興起,這些平埔族群的歷史才開始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但平埔族群曾一度誤以為同為「平埔族」這個民族,後來才逐漸重新細分。 賽夏族及邵族也曾一度被歸為平埔族群,可見「平埔族」、「熟番」、「化番」及「生番」等分類,皆為外來政權依統治方便,未依原住民族自我認同所做的分類,造成當代的平埔正名或平埔復名運動。.

新!!: 移川子之藏和平埔族群 · 查看更多 »

國分直一

國分直一(1月11),日本學者,出生於日本東京府東京市(今東京都港區)。於臺灣南部地區成長與求學,直至大學才返回內地就讀京都大學,因此日後即以其史學與考古學的學術專長,從事對臺灣人文歷史環境的研究工作。主要學術領域為考古學、民俗學及民族學等,為臺灣日治時期考古與民俗方面的重要學者。.

新!!: 移川子之藏和國分直一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人類學博物館收藏承接自臺北帝國大學時代,「土俗人種學講座」標本室的收藏,創設於1928年,包含民族學與考古學標本,原本位於洞洞館,在洞洞館拆除後,遷移至校史館。.

新!!: 移川子之藏和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暨研究所,一般簡稱臺大人類學系或臺大人類系,是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人類學研究兼教育單位,也是唯一同時培訓人類學學士、碩士和博士的教育機構。 臺大人類學系源於1929年臺北帝國大學的土俗人種學講座,在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等人主持下,該講座收藏大量民族學與考古學標本與照片。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李濟根據這些收藏結合歷史語言所在中國大陸的考古學研究與民族學研究,創立考古人類學系。在此之後,該系所長期和史語所以及民族所緊密結合,主導臺灣人類學與臺灣考古學發展,並培育出許多相關領域學者與工作人員。1956年該系設立研究所,1982年在當時系主任李光周主導下,考古人類學系改名為人類學系並沿用至今。 臺大人類學系隸屬於文學院底下,系館舊址為已遭拆除的洞洞館,目前暫居於臺大水源校區行政大樓內,待人文大樓興建完成後再行搬遷。館內除了教學設備外,另設有貯藏室與標本室,分別存有與展示民族學與考古學標本。此外,館內圖錄室原收藏大量圖書與手稿則於1997年移交至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分別存放在一般圖書區與「人類系圖錄室舊藏」。此外,該系所於1953年開始發行學術期刊《考古人類學刊》並延續至今。.

新!!: 移川子之藏和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 查看更多 »

移川子之蔵

#重定向 移川子之藏.

新!!: 移川子之藏和移川子之蔵 · 查看更多 »

達悟族

達悟族(Tao)是台灣南島語系唯一分佈在台灣離島的一支民族,分布於台灣本島東南外海的蘭嶼上,人口約四千餘人。是海洋民族,以捕魚為主要產業,並有飛魚祭等歲時祭儀。達悟族也稱之為雅美族(Yami),源自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在1897年的調查報告,他在報告中將蘭嶼稱為雅美(Yami)。蘭嶼在1877年始併入清朝,但在1903年日治時期時方有國家機構的建制。1998年,主管台灣原住民事務的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在雅美族人的呼聲下將蘭嶼原住民的族群名稱改為達悟族(Tao)。 達悟族社會沒有氏族或貴族制度,而是由各家族的長老為意見領袖的父系社會,這些家族也構成達悟族最重要的社會單位:漁團組織。達悟族是中華民國原住民族中唯一以漁業為主的民族,但也會種植小米、芋頭等作物。一般來說,漁業是男性的任務,而農業則由女性負責,並劃有漁團組織、粟作組織、灌溉組織等經濟工作單位。每年的3-6月是達悟族的重要祭典:飛魚祭。達悟人視飛魚為神賜予的禮物,在飛魚季期間,各漁船船員需住在共宿屋內,在這期間只捕飛魚,不捕其它魚種,而所有的漁獲皆與部落共享,因為達悟族人相信若在飛魚祭結束前將漁獲分食完畢,來年就會有源源不絕的收獲。 2005年6月,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為了保護達悟人的飛魚文化,规定每年3-6月蘭嶼外海6海里內的海域禁止10噸以上漁船捕魚,也禁止使用流刺網、追逐網,或毒魚、炸魚等手段。.

新!!: 移川子之藏和達悟族 · 查看更多 »

馬淵東一

淵東一(),日本籍台灣人類學者。.

新!!: 移川子之藏和馬淵東一 · 查看更多 »

魯凱族

魯凱族(魯凱語:Drekay,書寫系統制定前慣以 Rukai 表示。)為台灣原住民,分布於台東縣、屏東縣、高雄市等縣市境內,人口約一萬三千餘人。.

新!!: 移川子之藏和魯凱族 · 查看更多 »

鳥居龍藏

鳥居龍藏(とりい りゅうぞう,1870年5月4日-1953年1月14日),是一位生於日本德島縣的人類學家、民族学家、考古學家及民俗學家。.

新!!: 移川子之藏和鳥居龍藏 · 查看更多 »

賽夏族

賽夏族(賽夏語:Say-Siyat),古稱獅設族(Sai-siat),為台灣原住民,分佈在新竹縣和苗栗縣交界的山區。居住於海拔高度約五百公尺至一千五百公尺間,人口約六千餘人,是台灣原住民中文化瀕臨危機最深的一個族群,在邵族被承認之前是台灣原住民山區人口最少數的一族,分佈範圍狹窄,且有被漢化的趨勢。以神秘完整兩年一度的矮靈祭聞名。 位於--的賽夏族人受漢族客家人影響,多半會說客家語,稱為南賽夏;而五峰鄉的族人則受泰雅族影響,大多以說泰雅語為主,稱為北賽夏。.

新!!: 移川子之藏和賽夏族 · 查看更多 »

鹿野忠雄

鹿野忠雄(),日本東京人,曾於台灣求學與長期學術研究。 鹿野忠雄是日治時期後期,居台日籍人士當中相當著名的博物學及人文學者,主攻地理、昆蟲、植物、台灣原住民、地質與地形,研究學術範圍相當綜博。1944年之前,他共發表153篇論文及兩本集結著作,絕大部分是台灣相關研究。這裡面,尤其是與台灣原住民與末次冰期方面的相關論文與著作,最為特殊與貢獻顯著。 二戰末期,鹿野被日本軍方徵召前往印尼北婆羅洲從事民族調查,不久即宣告失蹤。而因為他的學術熱誠與不凡成果,日本境內有學者認為,如果他能於戰火下倖存,戰後必成為日本國內之學界領袖。也因此,在山崎柄根所著的《鹿野忠雄:臺灣に魅せられたナチュラリスト》中,稱他為「忘記回來的博物學者」(A Naturalist Who Forgot to Return)。.

新!!: 移川子之藏和鹿野忠雄 · 查看更多 »

黑澤隆朝

黑澤隆朝(日文漢字:黒沢 隆朝,平假名:くろさわ たかとも,),筆名水田詩仙、桑田つねし、秋田実、植村甫、西田徹、藤村俊、藤原俊,是日本秋田縣鹿角郡出身的民族音樂學者、音樂教育家、童謠作曲家及樂器收藏家。他是第一位將臺灣原住民音樂的調查及研究寫成專書的日本籍學者。.

新!!: 移川子之藏和黑澤隆朝 · 查看更多 »

蘭嶼

蘭嶼(達悟語:),位於臺灣東南方外海上,行政區劃上為臺灣臺東縣蘭嶼鄉所管轄,四面環海,因其島上獨有的達悟族地土風俗與自然景點,遠近馳名。.

新!!: 移川子之藏和蘭嶼 · 查看更多 »

臺灣原住民族

臺灣原住民族是指原居於臺灣的民族,由17世紀漢裔移民大規模移入前,即已定居在此的數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之部族所構成,屬於南島民族;其中臺灣本島的所有部族為臺灣南島語群,蘭嶼上的達悟族則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的巴丹語群。由於西方早期以「福爾摩沙」一詞稱呼臺灣,在部份文獻中又被稱為「福爾摩沙人」,意即「福爾摩沙島上的居民」。目前僅16個部族為官方所承認,根據《原住民族身分法》登記之戶口統計至少約56萬多人口(2018年2月),佔臺灣人口的2.38%。 臺灣原住民族曾是臺灣的主體民族,但受外來移民數量的擴張以致居住範圍受到排擠,治權領域逐漸縮小;這些區域現今主要位於臺灣本島東部、西部山區以及蘭嶼,並由官方劃定為原住民族地區,簡稱原鄉,原住民族則享有自治權。此外,原住民族長期以來因都市化而流入各大都會區,現今已有四成六人口設籍於都會區,部分區域之族人甚至認同其現居地為原鄉而形成部落。.

新!!: 移川子之藏和臺灣原住民族 · 查看更多 »

臺灣史前時期

臺灣史前時期與歷史時期分界一般以1624年荷蘭人侵略臺灣南部後,因為傳教目的而傳入羅馬拼音給原住民書寫當時平埔族的語言前後為分界點,時代橫越舊石器時代晚期至金屬器時代,而這段時期中最著名的考古發掘為臺南市新市區(舊名新港)發現的新港文。著名文化代表有長濱文化、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和十三行文化。.

新!!: 移川子之藏和臺灣史前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灣島史觀

臺灣島史,或稱臺灣島史觀,是由臺灣歷史學者曹永和(1920-2014),於1990年所提出的一個臺灣史史觀概念與史學理論。曹永和參考法國年鑑學派的觀點,結合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形成整體性觀點,以時間為座標、將生活於臺灣的人民為主體,來看臺灣自身的歷史。曹永和認為,從史前時代起便有許多不同種族、語言、文化的人群在其中活動,他們在臺灣所創造的歷史都是臺灣史。, 台灣光華雜誌, 2010年5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他的觀點,對臺灣史與臺灣史學界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這種史學,涵括了在島內人群活躍生產的總體性結構,和綜觀長時間以來,臺灣透過海洋與外界建立的各種關係,以及臺灣在不同時間段落的世界潮流、國際情勢中的位置和角色,將臺灣史置於東亞乃至世界史的範疇做整體考察,也就是以國際的角度來看臺灣史。曹永和認為研究臺灣歷史應該超越政治史的限制,跳脫漢人觀點、國家單位,朝人民的、區域的歷史發展,以提升研究境界。他相信,「臺灣島史」的觀念有助於臺灣史研究跳脫出學界泛政治的解釋模式,而顯露臺灣史的真實面貌。.

新!!: 移川子之藏和臺灣島史觀 · 查看更多 »

臺灣與菲律賓關係史

臺灣與菲律賓關係史是指台灣有信史以來至今與菲律賓雙方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關係。随着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后,实际上與其国家外交关系重疊。.

新!!: 移川子之藏和臺灣與菲律賓關係史 · 查看更多 »

臺灣歷史

臺灣歷史,目前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目前可上溯至1582年7月一場因風擱淺於福爾摩沙的船難後分別由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所寫關於在臺灣75天見聞的三篇文字記錄。至於臺灣本地的信史則大約從1624年荷兰進佔臺灣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臺灣早已有人類活動。距今3萬年前的臺東長濱文化是考古所知的臺灣最古文化。而較晚近的新石器時代,則有較多的考古遺跡,這些遺跡屬於南島語系民族。同時,臺灣因在南島語族活動範圍的最北邊,也被認為是南島民族在語言及遺傳上可能的發源地之一,亦是分布區域的最北端。 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中國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是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轉運站。在17世紀;臺灣中部有一超部落的大肚王國。而荷蘭及西班牙則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驅逐,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分。1661年4月,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艦進軍臺灣,迫使荷蘭在1662年2月1日簽約投降,南臺灣進入鄭式時期。在此期間漢人開始大量移入臺灣。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朝,臺灣進入清治時期。 1894年,由於清日甲午戰爭的爆發。1895年大清帝國和日本在日本下關簽訂《马关条约》,將臺灣割讓予日本。之後,日本人以“殖民統治與資源開發”為開發臺灣之導向,同時進行如衛生、教育、法治、工商、基礎建設在內的多項建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簽署的《降伏文書》中接受盟國的《波茨坦宣言》,等同於間接接受《開羅宣言》,而《開羅宣言》要求將臺灣、澎湖、滿州歸還予中華民國.

新!!: 移川子之藏和臺灣歷史 · 查看更多 »

金關丈夫

金關丈夫(,筆名:林熊生),日本香川縣仲多度郡榎井村(現琴平町)生人,解剖學者、人類學者。.

新!!: 移川子之藏和金關丈夫 · 查看更多 »

東寧 (臺灣古名)

東寧(Tong-lêng)是17世紀鄭氏以南明延平王的身份於台灣南部的藩王政權稱號。對於「東寧」一詞的地位,當代學者之間有著相左的見解,有人稱之為鄭氏的「國號」,也有人稱之為台灣在鄭氏統治下的「總地號」;而這在處於統獨之爭強烈的現代台灣,更被認為是一個意識形態以及國家認同的思想指標。東寧此一名稱,在鄭氏降清滅亡後仍持續被使用至今,成為台灣社會的一道歷史痕跡。 對於東寧一名的使用始末記載不一,多數史料顯示此一名稱是在鄭經繼位後才開始使用;然而,亦存在部份史料記載,此一名稱為鄭成功於永曆帝被殺之後所改。在部份史料中,以東寧國或東寧省等寫法來稱呼當時的台灣;此外,鄭經又在與清廷的談判書信中留下了「遠絕大海,建國東寧。於版圖疆域之外,別立乾坤」等擁有多種解釋的語句,而這些正是導致這個名稱及具爭議的理由。除鄭氏曾以東寧自稱,敵對的滿清與往來密切的日本江戶幕府也都曾如此稱呼鄭氏;其中,日本古文書中曾尊稱鄭經為「東寧國王」,而清方則稱之為「偽號」《澎湖台灣紀略》:「海逆鄭成功之敗遁於京口也,乘大霧,襲殺紅夷守者,而據其地。築城以守,偽號東寧國。」,並在官方史書中記錄鄭經將東都改稱東寧省。.

新!!: 移川子之藏和東寧 (臺灣古名) · 查看更多 »

森丑之助

森丑之助(1877年1月16日-1926年7月4日),是一位生於日本京都五條室町的人類學者。.

新!!: 移川子之藏和森丑之助 · 查看更多 »

楊南郡

楊南郡(),生於日治時期臺南州新豐郡龍崎--(今臺南市龍崎區),作家、登山家、臺灣古道踏勘先驅,致力於南島語族文化與史蹟遺址調查研究,對臺灣有巨大貢獻,獲頒中華民國褒揚令和原住民族委員會「一等原住民族專業獎章」。.

新!!: 移川子之藏和楊南郡 · 查看更多 »

淺井惠倫

淺井惠倫()是日本石川縣能美郡苗代村(現小松市)出身的語言學者。台灣、東南亞諸語言研究者。歷任日本語言學會評議員、日本民族學會評議員、東京外國語大學亞洲・非洲語言文化研究所營運委員。.

新!!: 移川子之藏和淺井惠倫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