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福音

指数 福音

福音即εὐαγγέλιον,为“好消息”之意。中译为福音。.

目录

  1. 196 关系: 加尔默罗会加利福尼亚州8号提案 (2008年)劳拉·尼罗劉瑞山古厝基督堂教會基督教传播年表基督教青年会埔里地區歷史年表卡爾·巴特協和信條台北市召會台灣基督教台灣宗教台灣青年日史汀司禱启示录中的四骑士同工合一堂吉姆·里夫斯吉米·戴維斯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大公主義法令大秦寺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天作之盒妮娜·西蒙姚莉威廉·古柏威廉·克理孫越 (演員)宦官宾根的希尔德加德宛如祈禱者 (歌曲)寶血女修會对观福音巴讷圣母巴門宣言上海车夫福音会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中國茉莉花革命中國自立教會中国基督教中華聖潔會 (香港)主徒会布龙齐诺帖撒罗尼迦前书亞伯拉罕諸教云弟兄五旬節... 扩展索引 (146 更多) »

加尔默罗会

加尔默罗会(Ordo fratrum Beatæ Virginis Mariæ de monte Carmelo,又譯迦密會,俗称圣衣会,是天主教托缽修會之一。12世纪中叶,由意大利人贝托尔德(Bertold)创建于巴勒斯坦的加尔默罗山(又译“迦密山”)。会规严格,包括守斋、苦行、缄默不语、与世隔绝。.

查看 福音和加尔默罗会

加利福尼亚州8号提案 (2008年)

8号提案(英文:Proposition 8,简写为Prop 8)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008年11月的一项州宪法修正投票提案。 该提案致力于将加利福尼亚州内婚姻关系的定义仅限定于异性之间,从而否定同性婚姻。由于8号提案从根本上改变了加州宪法对婚姻的定义,因此废除了加州最高法院在婚姻平等案例中的判决。根据该提案,州宪法第一条(Article I)将新增添一款(7.5款),其内容是:“在加利福尼亚州,只有一男与一女的婚姻是合法和受到认可的。” from California Attorney General's web site 2008年11月4日,8号提案以52%的投票率获得通过,并于次日正式生效。虽然加州政府将不再向同性伴侣签发婚姻证书,但该提案并不影响加州的民事结合。 8号提案的支持派与反对派在投票战中各花费了3580万美元和3760万美元,是截至当时全美各州资金最高的投票提案,其花销超过过往除了总统选战外所有的拉票战。支持者坚称只应存在异性恋婚姻,如不扭转最高法院于2008年5月起承认同性婚姻权利的裁决,就会损害社会,改变学校在婚姻方面教导的内容,甚至威胁到宗教自由。反对者则认为,该提案损害了所有加利福尼亚人的权利,且使某一特定人群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这是不公平且极端错误的。 投票结果产生后,加州及全美其它地方都发生了游行与抗议。加州最高法院接到了大量同性恋家庭及政府机构要求推翻8号提案的诉讼。他们对提案的有效性及其对之前同性婚姻的影响表达强烈质疑。加州最高法院受理了诉讼但是最终判定8号提案具有法定效应。 2010年8月4日,美国联邦地方法院法官在Perry v.

查看 福音和加利福尼亚州8号提案 (2008年)

劳拉·尼罗

劳拉·尼罗(Laura Nyro,)生于美国的纽约,因癌症于1997年4月8日去世。具歌手、词曲作者、钢琴演奏家、吉他手和艺术家的身份。是公认的流行乐和摇滚乐出色的表演者。.

查看 福音和劳拉·尼罗

劉瑞山古厝

劉瑞山古厝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為臺南歷史悠久的重要古厝之一,並獲選為臺南市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查看 福音和劉瑞山古厝

基督堂教會

基督的教會(Iglesia ni Cristo),是一個獨立的基督教組織, 發起於1914年7月27日的菲律賓,教會的創始人是Felix Manalo。教會公開宣稱他們是由耶穌所建立的原始教會。他們不接受三位一體的教條,包括耶穌的神性。 基督的教會的建築物,比如他們的教堂和大廈狹窄的塔是著名的。.

查看 福音和基督堂教會

基督教传播年表

初期的日期只是“大约”.

查看 福音和基督教传播年表

基督教青年会

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簡稱YMCA),是基督教非政府性质的国际社会服务团体。受俸會員來自125國,逾5千8百萬人,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即以基督“为世人服务”的精神,根据社会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要,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工作。这些服务工作,是以“促进大众德、智、体、群全人成长”的理念作导向,服务人群不分性别、年龄、国籍、种族和宗教信仰。服务工作有平民教育、体育康乐、营地服务、社区服务、青少年工作、难民工作、就业服务等等,一些青年会还开设有价格低廉的旅舍和宾馆。“基督教青年会”不是一个传教组织,也不是一个慈善机构。它主要以传递爱心为使命,倡导和推动承担社会责任及促进社会和谐。所有YMCA的地方分會皆附屬於區域聯盟和全球YMCA聯盟(World Alliance of YMCAs)。.

查看 福音和基督教青年会

埔里地區歷史年表

埔里地區之地理位置位在臺灣本島之中央,東側為中央山脈,西側有國姓之深谷,南邊憑日月潭為界,北邊倚關刀山為屏障,地形十分險要,加上四季溫和,其豐富的自然環境提供了人類生存的重要條件。距離今約三千年前,已有人類陸續在埔里盆地周邊臺地地區建立家園;從其史前遺址所發現的石器、陶器,可發現該時期之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但不知原因為何,這些史前人類又像謎一樣的消失。直到很久以後,才有埔社布農人與眉社泰雅人各自分別居住在埔里的南北兩側,成為埔里近代歷史之最早主角。 漢人大量進入埔里的最早紀錄是在1815年;當時,一千多名墾戶在郭百年等人率領下強行進入埔里。由於這次的移民行動沒有經過官府准許,再加上隨意殺害埔社及眉社原住民,終於引來當局關注;隔年,漢人被澈底驅逐,郭百年等墾首被依法懲治。埔社與眉社的原住民因此遭受重大損失,對漢人因而產生不好的觀感;但也正因經過這些衝擊,他們才更加了解漢人的社會文化,激起其放棄狩獵並從事農耕的想法。 1825年,分散居住在臺灣中部的巴布薩、洪雅、拍瀑拉、道卡斯、巴宰海平埔族人在他們的原居地因遭受漢人於經濟上的掠奪,導致其耕地大量流失,生活日漸窘迫,而不得另尋發展;當時,埔里正好提供其絕佳機會,於是,在互相招引之下,他們在接下來的八年中陸續進入埔里。 平埔族族群進入埔里後,一開始以埔社與眉社的佃田為生,後來依恃其農耕技術較當地族群進步,逐漸獲得當地大多土地,當地原居民因此逐漸撤往山區居住。後來,漢人也隨著逐漸鬆弛廢除的內山開墾禁令陸續前來開墾居住。1875年,埔里地區之開發大致完成。 沙連堡成立於清朝乾隆年間,其範圍包括今部份水里鄉、魚池鄉、國姓鄉、埔里鎮及仁愛鄉一帶;而埔里正是水沙連六社的重要地區,當初稱為蛤美蘭社,亦稱埔裡社(埔裏社)。道光年間,平埔族遷居至該地,並建立三十多個部落。光緒年間,總兵吳光亮建立大埔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在此設立隸屬南投縣之埔里鎮,位於臺灣省的地理中心一帶及南投縣轄境之北,其東側為仁愛鄉,西側為國姓鄉,南面魚池鄉,西距草屯鎮38公里,西北距臺中58公里,南距日月潭約17公里,是通往臺灣中部各主要風景區的重要交通樞紐。鎮內所轄面積約162.227平方公尺,人口約87,000人,包含泰雅族、平埔族、閩南人、客家人及外省人各族群;除商業活動之外,居民大多從事農林業,全區沒有大型工廠。.

查看 福音和埔里地區歷史年表

卡爾·巴特

卡爾·巴特 (Karl Barth,1886年5月10日-1968年12月10日) ,瑞士籍新教神學家,新正統神學的代表人物之一。John Bowden描述他是一位時代先知、教授、政治家和神學領袖。.

查看 福音和卡爾·巴特

協和信條

協和信條(1577年),信義宗基督徒所參照的信條。它與奧斯堡信條及其護教學、馬丁·路德的施馬加登條款及墨蘭頓的〈論教皇的權力與首位〉,和路德的大、小要理問答,一同收集於路德宗的協和書中。包括兩部分,「提要」 與 「完整宣言」, 提要中為信條所包含的12篇文章之簡單摘要,而完整宣言則包含全部內容。受認可的學說位於「論文」中,而不受認可的學說則收容於「反對言論」中。.

查看 福音和協和信條

台北市召會

臺北市召會是教會聚會所在臺灣臺北市建立的召會,目前擁有70個聚會所。.

查看 福音和台北市召會

台灣基督教

基督教在臺灣的發展歷史始於17世紀中期的荷西入殖,但全面性的發展則起始於19世紀中期臺灣開港之後。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基督教三大宗派在臺灣都有教會,但「基督教」一詞在臺灣通常專指新教,與其他中文地區的情形相同。新教由於宣教較為活躍,是三大宗派中在臺信仰人口最多的。 臺灣的基督徒人口約170萬,其中新教徒146萬人、天主教徒24萬人,雖然在整體臺灣人口中居於少數(逾7%),遠少於道教、佛教等傳統宗教,但在商界、政界等社會中堅及公眾人物階層的比例較高,使基督教在臺灣社會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而相對於漢族,幾乎所有的原住民族以基督宗教為主要信仰(大約70%是長老會,其餘大部分是天主教或其他新教宗派),此為二戰後新教與天主教在原住民族地區的積極宣教、以及措施所致。.

查看 福音和台灣基督教

台灣宗教

臺灣各宗教受《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人民擁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並且各宗教間皆為平等。除此之外,臺灣傳教環境極為自由,政府奉行政教分離原則,政府與宗教之間亦無關聯。又因臺灣為一移民社會,華人移民固有的傳統信仰如佛教、道教,在該族群中極為流行且根深柢固,而西方世界較常見的宗教,如基督宗教及伊斯蘭教,亦擁有不少的信眾。 2014年美國中央情報局發布的調查,2300萬臺灣人口中,佛教、道教與臺灣民間信仰三者難捨難分,約佔93%。基督徒(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等)約4.5%,其他信仰或不表態,約2.5%。.

查看 福音和台灣宗教

台灣青年日

台灣青年日(英語譯名:Taiwan Youth Day),簡稱台青(TYD),是台灣天主教會專為青年而舉辦的大型共融活動,由台灣主教團福傳委員會青年組主辦、台灣7個教區輪流承辦。2004年首次舉辦時為3年舉行一次,2007年起改為每年舉行一次,每屆活動時間為期4至6天。.

查看 福音和台灣青年日

史汀

戈登·马修·托马斯·萨姆纳(Gordon Matthew Thomas Sumner,),CBE,即史汀(Sting),是一名英国音樂家,歌手,歌曲作者和演員。來自英國-zh-hans:纽卡斯尔;zh-hk:紐卡素;zh-sg:纽卡斯尔;zh-tw:紐卡索;-。他是新浪潮搖滾樂團警察合唱團(The Police)主要的詞曲作者,主唱和貝斯手,1978年發行首張專輯《Outlandos d'Amour》, 1979年以專輯《Regatta de Blanc》登上英國專輯榜冠軍寶座;1980年《Zenyatta Mondatta》專輯再度登上英國專輯榜冠軍,1980年以首張專輯同名主題曲《Regatta de Blanc》拿到首座美國格莱美奖。 1984年史汀離開警察合唱團單飛樂壇,1985年的處女作《The Dream Of Blue Turtles》專輯問鼎流行專輯榜6週冠軍。爵士樂、古典樂、放克節奏、雷鬼搖滾樂、靈魂樂、鄉村流行、福音、新世紀音樂、世界音樂民族風等,都融合在史汀多面向的樂章裡。史汀多次為電影創作主唱電影主題曲,偶爾加入電影客串演出。音樂與電影之外的史汀,近年來常為拯救雨林,和國際特赦組織等為環保生態與人權維護而奔走。.

查看 福音和史汀

司禱

司禱員(Lay Reader;亦稱司禱;原稱為Reader/Lector)是屬小聖品的成員之一。聖公會曾於宗教改革時廢除此職,但英國聖公會於18世紀末重新制定規條恢復司禱員一職。 現在的司禱員全部均為義務性質,需接受教區的神學訓練經過考核並獲主教所發的許可證後,方可於牧區協助聖品主持聖禮,宣講福音,牧養會眾,教導《聖經》及於講壇上講道。司禱員並可於聖禮時穿上黑長衫白袍或白長衫,並戴上藍色聖帶。 category:基督教頭銜 Category:聖公宗教徒.

查看 福音和司禱

启示录中的四骑士

启示录中的四骑士(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被记载在,启示录中的四骑士传统上被解释为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不过,对于四骑士的解释略有争议。.

查看 福音和启示录中的四骑士

同工

同工是基督教、基督徒彼此相稱一同為一個群體服務的夥伴。.

查看 福音和同工

合一堂

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The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 Hop Yat Church,又稱合一堂)是香港第一間華人自理的教會。.

查看 福音和合一堂

吉姆·里夫斯

詹姆斯‧特拉斯“吉姆”瑞福斯(James Travis "Jim" Reeves),1923年8月20日-1964年7月31日)是一位田納西州鄉村和流行音樂的創作歌手。他被稱作為“紳士吉姆”(Gentleman Jim)。他在1964年因為一場空難喪命,在他死後多年。吉姆成為鄉村音樂和田納西州村音樂名人堂的成員之一。 Category:1923年出生 Category:1964年逝世 Category:美国男歌手 Category:美国乡村音乐歌手 Category:美国福音歌手 Category:美国空难身亡者 Category:德克萨斯州人.

查看 福音和吉姆·里夫斯

吉米·戴維斯

詹姆斯·休斯頓·"吉米"·戴維斯(英語:James Houston "Jimmie" Davis,),美國歌手,第47任路易斯安那州州長。 戴維斯是美國1930年代至1960年代受歡迎的鄉村音樂及福音歌手,著名的樂曲有《你是我的陽光》(You Are My Sunshine) 等曲。1940年代轉投進入政治界,並在1944年、1960年兩度當選擔任路易斯安那州州長。.

查看 福音和吉米·戴維斯

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

坎特伯雷的圣奥斯定(St.,俗译奥古斯丁,?-604年5月26日)是本篤會的修士和天主教会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597年,奥斯定等人奉教宗大額我略一世之命,往英格蘭傳揚福音。後來天主教會在英格蘭立了根基,建立了第一間座堂,設神學院。倫敦、罗彻斯特等地,都成立了教區。奧古斯丁还幫助肯特君王訂立法律,興辦學校,出版書籍。 奥斯定被认为是“英格兰的宗徒”,他的纪念日位于5月26日(圣公会、东方正教会)与5月27日(罗马天主教会)。.

查看 福音和坎特伯雷的奧古斯丁

大公主義法令

〈大公主義〉法令為天主教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所發布的文獻之一,其正式名稱依照教廷文件的命名慣例取用其拉丁原文的首二個單詞來為該文件命名為〈Unitatis Redintegratio〉,中文直譯為重新合一。 赵雪纲,纪念“梵二”五十周年該文件為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為了表示對於大公主義的立場與建議而發布,也以較為寬容與溫和的態度對基督新教與包含正教會在內的各個東方禮儀的教會伸出友誼之手。 該文件原為梵二第一期東方禮教會組提出的〈東方禮教會合一草案〉與神學組的〈教會草案〉中的大公主義一章,還有基督徒合一組的同一主題的草案再度協調組成的單單討論大公主義的文件。這份由基督徒合一組主筆的〈大公主義草案〉在第二期會議中被再度提出討論,最後在移走了討論猶太教與其他非基督信仰的第四章,以及討論宗教自由的第五章後,完成了前三章的逐項討論作業。最終在第三會期於1964年11月20日完成了表決程序,並於11月21日由教宗保祿六世公布。被移走的後兩章之後也於後來的會期中被提出討論,最後分別以〈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以及〈信仰自由〉宣言的稱呼發布。.

查看 福音和大公主義法令

大秦寺

大秦寺是在中国的景教寺院(教堂)的通称。景教即传到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唐朝时,在长安的大秦寺很有名。.

查看 福音和大秦寺

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

《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為天主教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公布的文件之一,又可簡稱為《啟示》憲章。其拉丁文正式名稱依照罗马教廷文獻的命名傳統擇其前頭二字命名為Dei Verbum,直譯就是「天主聖言」,天主教教友禮儀小百科。其目的是闡明天主教信仰中關於信仰啟示的來源與傳承的意義,並為了天主教中聖經、聖傳以及教會訓導權的關係做出說明,並且特別介紹了聖經新舊約的意義所在以及聖經對於啟示的重要。 在梵二第一會期的1962年11月14日,籌備委員會神學組提出了《啟示淵源草案》,卻遭到不少與會主教的反對。在正反雙方僵持不下的情況下,最後在11月20日交付廢除表決,然而支持廢除的票數卻未達到必要的三分之二多數。考慮到這點,時任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例外介入此議程。另外,選派由神學組與基督徒合一秘書處以及多位樞機組成的包括正反二方的特別委員會負責此草案的重寫,並最終在第三會期期間的1964年9月30日以《啟示草案》之名交付討論。最後在幾次會議中針對幾點基於天主教的信仰做出更改,比如將聖經絕對無誤的敘述改為較為貼切的聖經於其教導的人類得救的真理上無誤,等較為適合的敘述。然而由於大會會期將近結束,因此最後的表決與發佈被延至第四會期,在最後做出幾個潤色後,終於在1965年11月18日由教宗保祿六世公布陳文裕:《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簡史》,上智出版社。.

查看 福音和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

天作之盒

是一部2004年拍攝的香港基督教福音電影,以2003年香港的SARS疫症為主題,講述在前線對抗SARS疫症而殉職的謝綺雯醫生(現實人物:謝婉雯)與其丈夫劉俊興的愛情故事。電影由影音使團製作,關信輝導演,謝君豪及蔡少芬主演,2004年4月8日在香港上映。雖為宗教题材的福音電影,但因当時香港仍处于SARS陰影,仍吸引不少人观赏。.

查看 福音和天作之盒

妮娜·西蒙

妮娜·西蒙(Nina Simone,),是一位美國歌手、作曲家與鋼琴表演家。原名尤妮斯·凱瑟林·偉蒙(Eunice Kathleen Waymon)、以藝名妮娜·西蒙著稱。雖然一般人認為她是一位優秀的爵士女伶、但妮娜不喜歡被這樣歸類。她的創作歌曲類型主要包括有藍調、節奏藍調和靈魂樂。她的演唱方式則以富有情感、帶有氣息的變化音(tremolo)為主要特色。她的名字有時也譯做妮娜·席夢。.

查看 福音和妮娜·西蒙

姚莉

姚莉(),原名姚秀雲,是上海滩时期知名女歌手之一,与周璇、白虹、白光、龚秋霞、李香兰、吴莺音等齐名,并称为1940年代上海歌壇七大歌星。1950年移居香港。在香港时期被誉为“银嗓子”,金嗓子为周璇,而周璇亦是姚莉的偶像。姚莉是香港1950年代最叱吒風雲的歌后,亦是最高銷量歌手之冠。姚莉是多位歌后的偶像,包括鄧麗君、徐小鳳、潘迪華等。因翻唱多首帕蒂·佩奇(Patti Page)名曲,亦有中國Patti Page之稱號。 主要代表歌曲有《玫瑰玫瑰我爱你》、《得不到的爱情》、《春風吻上我的臉》、《蘇州河邊》、《恭喜恭喜》、《桃花江》、《大江東去》、《雪人不見了》、《风雨交响曲》、《秋的怀念》、《哪个不多情》等。《玫瑰玫瑰我爱你》更被美國歌手翻唱為英文版本的《Rose, Rose, I Love You》,單碟連同B-side,姚莉的中文原版打進美國Billboard流行榜第3位,成為首位打入美國音樂流行榜的華人歌星。 姚莉祖籍浙江宁波,與長姊姚英(姚秀英)、哥哥姚敏(著名作曲家)三人成立「大同音樂社」。姚敏於1967年突然過世後,姚莉漸淡出歌壇。經百代唱片(法商百代電影公司以前唱片事業,後被EMI收購仍沿用此名)老闆力邀下,1970年代為多位時代曲歌手作監製,包括潘秀瓊、崔萍、靜婷、梁萍等。 2011年,姚莉再以90歲高齡踏進錄音室,參於鍾氏兄弟的《齊唱。吳秉堅之歌》大碟的錄音,合唱了經典福音詩歌《親愛主》一曲,為姚莉最近的一次錄音作品。.

查看 福音和姚莉

威廉·古柏

威廉·古柏 (William Cowper, "Cooper",)出生日期是新历,旧历是1731年11月15日(1911年大英百科全书)是一位英国诗人和圣诗作者。他是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和英国乡村场景,改变了18世纪自然诗的方向。在许多方面,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先行者之一。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称他是“最好的现代诗人”,而威廉·华兹华斯特别欣赏他的诗作'Yardley-Oak'.他是诗人朱迪·马丹(Judith Madan)的侄子。 古柏患有严重的躁郁症,虽然他在热切的福音基督教中寻求避难,在他诗歌背后的灵感,他经常感到困惑,并担心他注定要受到永恒的诅咒。他的宗教感情以及与约翰·牛顿(圣诗奇异恩典的作者)的关系,体现于他大部分为人纪念的诗作之中。.

查看 福音和威廉·古柏

威廉·克理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是一位英國宣教士和浸信會牧師,被譽為「近代宣教士之父」。他是英國浸信會差會的創辦人之一。在印度塞蘭坡(Serampore)宣教期間,他將聖經翻譯成包括孟加拉語、印地語和梵語在內的多種語言。.

查看 福音和威廉·克理

孫越 (演員)

孫越(),本名孫鉞,祖籍浙江省餘姚縣,為台灣男演員、中華民國陸軍裝甲兵、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顧問、終身志願工作者。曾參與多部電影的演出,主持公共電視節目《孫叔叔說故事》而被稱為「孫叔叔」。1989年宣佈退出商業演出,全力投入慈善活動,只從事義務性、公益性演出,包括節目主持、宣導廣告等。第20届金马影帝。代表作品有《扬子江风云》、《搭错车》、《群龙戏凤》等。 1959年與其妻結婚至今,兩人育有一子、一女(孫向竹)(孫向瑩)。.

查看 福音和孫越 (演員)

宦官

宦官是古代被閹割後在宮廷中為皇室服務的男性。在中国也稱內臣、內官、內璫、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侍、內豎、璫官、中官、中涓、涓人及中貴人等。 宦官作為宫廷內侍見諸世界多個地區。古代東亞世界各国,包括中國、朝鮮、越南的皇室也喜歡使用宦官作為內侍。歐洲的古希臘、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宮廷中都有宦官,拜占庭法院裡甚至有大量的宦官職員,也有一些被重用當大官。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新約聖經》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宦官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宦官(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宦官,名為諸女領班,也有白人宦官,但黑人人數多,勢力也較大。另外,在古代並非所有的國家的皇宮內院都會有所謂的宦官,例如日本天皇的後宮一切事務都由女官負責。.

查看 福音和宦官

宾根的希尔德加德

聖希尔德加德·馮·宾根(天主教譯 聖賀德佳, 聖公會譯聖希爾德格,Hildegard von Bingen,),拉丁文作Hildegardis Bingensis,中世纪德國神学家、作曲家及作家。天主教聖人、教會聖師。她擔任女修道院院長、修院領袖,同时也是个哲学家、科学家、医师、语言学家、社会活动家及博物学家。.

查看 福音和宾根的希尔德加德

宛如祈禱者 (歌曲)

《宛如祈禱者》(Like a Prayer)是美國女歌手瑪丹娜在1989年3月發行的歌曲,為她第四張同名專輯《宛如祈禱者》(Like a Prayer)中首支同名主打單曲,它在美國和英國都獲得三週冠軍,成為瑪丹娜第三首英美雙冠軍單曲。.

查看 福音和宛如祈禱者 (歌曲)

寶血女修會

中華耶穌寶血女修會(Sisters of the Precious Blood),簡稱寶血女修會,是香港慈善機構辦學團體,總部會址在新界粉嶺龍躍頭1號橋。.

查看 福音和寶血女修會

对观福音

類福音(Synoptic Gospels)又稱共觀福音、同觀福音、對觀福音等,為新約聖經前三卷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合稱。這三本福音書的內容、敘事安排、語言和句子結構皆很相似,而它們又以近似的順序、措辭記述了許多相同的故事。使學者們認為它們有著相當的關聯。 四福音書中的另一卷書《約翰福音》及其它被稱為偽典的福音書,與符類福音各方面皆有很大的差異。.

查看 福音和对观福音

巴讷圣母

巴讷圣母(Notre-Dame de Banneux;Our Lady of Banneux),或称贫寒者圣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对于1933年1月15日至3月2日期间,多次在比利时列日市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巴讷显现给瑪莉特·貝可(Mariette Beco)的圣母的尊称。在1952年经过教会对该地区圣母显圣事件的严格审查后,该地区被教会批准为合法朝圣地。目前该地已被建立为一座著名的朝圣中心。.

查看 福音和巴讷圣母

巴門宣言

巴門宣言,又稱為巴門神學宣言(Die Barmer Theologische Erklärung ),是1934年5月納粹德國統治下的基督徒為反對德國基督教運動而通過的信仰宣言。1934年5月,參加會議的代表們認為,德國基督教徒效忠於國家已經損害了教會,而且納粹思想進入德國新教教會違背了福音。 由神學家卡爾·巴特起草的巴門宣言主張教會只能效忠耶穌基督,不能效忠於國家,也否定了神的話與聖靈服從教會。 Category:1934年作品 Category:德國歷史 Category:基督教文献.

查看 福音和巴門宣言

上海车夫福音会

上海车夫福音会是20世纪上半叶存在于中国上海的一个著名的超宗派的传教机构。 1913年6月,上海福州路上海公共租界总巡捕房的总巡苏格兰人玛达生(George Matheson)有感于上海的20万名人力车夫以卖苦力为生,生活困苦,人格上也饱受歧视,不少人走向堕落。于是发起成立一个专门面向人力车夫的布道、救济兼教育机构,命名为上海车夫福音会。有一批租界工部局的董事、洋行经理和中国绅士出资,组成了车夫福音会的董事会。 起初该会租有房屋两所,一所在狄思威路(溧阳路)197号,一所在阿拉伯司脱路(曲阜路)553号。1919年,英国大地产商雷士德捐资白银5万两,于是上海车夫福音会得以在嘉兴路建立了一座礼拜堂。这些场所都向人力车夫们日夜开放,晚上向车夫传福音、教识字、介绍卫生常识等。并设有走读学校,为人力车夫的子女提供入学场所。还收容无家可归的车夫,免费提供住宿。生活发生困难的,车夫福音会负责接济,遇到有疾病的情况,教会送入上海仁济医院、上海同仁医院免费为其诊治。此外还定期组织关于上海交通规章方面的演讲。人力车夫在这里得到了少有的同情和尊重。车夫们若在识字班学得好,还可由福音会介绍到邮局、电车公司去做工。据统计,在1924年1年时间内,该会供给车夫饭食达91450餐,分发车夫圣诞礼物12000包,衣服1880件,草帽2240顶,收留车夫住宿1575夜,受教育车夫达409000人次。 1926年5月,旅沪英国慈善家雷士德去世,由于他生前节俭,经常乘黄包车,将遗产中的5万两银子捐给了上海车夫福音会。 1930年代,上海车夫福音会因中日战争的破坏而被迫解散。.

查看 福音和上海车夫福音会

中國天主教主教團

中國天主教主教團(Bishops Conference of Catholic Church in China, BCCCC),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14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天主教的全国教务领导机构,成立于1980年,与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並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天主教的全國性宗教團體,合称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 中國天主教“一會一團”傳揚耶稣基督的福音,同時在政治上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奉行中國共產黨要求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民主办教规定,也依法接受国家宗教事务局的行政管理和监督。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並未獲罗马天主教会宗座承認,目前聖座承認代表大中華地區之主教團為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查看 福音和中國天主教主教團

中國茉莉花革命

中國茉莉花革命,由匿名人士通过互联网发起,開始於2011年2月20日星期日下午二時(北京時間),在中國大陆多個大城市的鬧市或廣場、澳門、香港,部分海外地區和台灣同時進行。此後舉辦者宣稱活動固定於每星期日下午二時在各城市人流最多地點或是中心廣場進行散步和圍觀。該活動運用網際網路與參與者進行協調聯絡。但是由于严密的安保措施,中國大陸一直没有发生大型的抗议活动,而在港澳台地区,也只有數十人曾參與集會。 雖然活動發起者以「茉莉花活動」為名,但因該活動緊接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之後,一些媒體以「中國茉莉花革命」稱呼此活動。其鼓勵民眾在特定集會點以和平聚會、散步和圍觀的方式進行活動,類似1989年9月4日星期一發生於東德萊比錫圣尼古拉教堂的星期一示威,而星期一示威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接連促成柏林圍牆倒塌,以及兩德統一。 中國政府對中國茉莉花革命嚴陣以待。在首次集會時,現場聚集了大量媒體記者和圍觀民眾,如同活動守則「只需走到指定地點,遠遠圍觀、默默跟隨,順勢而為」的要求,因此集會者不需明確表態參與。另一方面,中國官方於集會時間前就在集會點派駐大批警察和便衣,以疏導人流與交通及防止發生衝突為由驅散圍觀民眾、防止民眾聚集,並多回帶走示威民眾及個別手持茉莉花的人士,為了防止活動情況透過媒體報導而讓更多人參與,中國公安曾拘禁境外媒體記者。.

查看 福音和中國茉莉花革命

中國自立教會

中國独立教會與三自爱国教会不同,是指中國自主及獨立的教會,因為持守纯正信仰而拒不接受教會必須服從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領導,而要選擇走家庭教会路线流亡至其他地區。2008-11-17,中國社科院于建嶸教授在文中寫道:“通过对中国基督教特别是“家庭教会”近1年的调查,我得出了一个初步结论,就是近30年来,中国“基督教家庭教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了“三自教会”,已经成为中国基督教非常重要的组织部分。”。家庭教會因改革開放後迅速發展而受到中共政府打壓。.

查看 福音和中國自立教會

中国基督教

基督宗教在中國發展的最早記錄可追溯至唐代的景教,並在明朝中葉以後隨著西方文化的東傳而開始有系統而廣泛的傳播。但因当时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较大差异,以及基督教的一神論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抵触,相對於中國原生的儒教與道教、以及自印度傳入的佛教,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緩慢許多;至清末以降,以天主教和新教為主的基督宗教各宗派才開始在中國大規模的發展。但1949年中共建政後,包括基督宗教在內的所有宗教均遭到中國政府大幅的打壓;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政府調整了宗教政策,基督宗教才與其他宗教同樣重新开始正常的崇拜與傳播活动,自此基督徒数目增长显著,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基督宗教信徒的數量甚至超過了佛教。中國的基督宗教人口難以確切統計,部分數據評估可能有八千萬至一億人,但真实性存疑,在中国宗教中佔有相當地位。.

查看 福音和中国基督教

中華聖潔會 (香港)

中華聖潔會(The China Holiness Church),香港基督教機構、辦學團體,以傳揚福音為終旨。.

查看 福音和中華聖潔會 (香港)

主徒会

主徒會(Congregatio Discipulorum Domini,簡稱CDD),是一個隸屬天主教會的男性修會,也是中國的第一個本土修會。該組織由剛恆毅樞機創辦於河北宣化,後因國共內戰被迫撤出中國大陸。現今,其總會院設於臺北陽明山山仔后。.

查看 福音和主徒会

布龙齐诺

布龙齐诺 Bronzino()全名阿紐洛·迪·科西莫Agnolo di Cosimo,也称尼奥洛·布龙齐诺。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风格主义画家。布龙齐诺这个昵称的来历已不可考,但是应该和他黝黑的肤色或者他常用的肖像画主题有关。现代医学有研究证明他的肤色可能是来自爱迪生氏病,因为肾上腺功能不足导致皮肤上的色素沉积。 1503生于佛罗伦萨。根据他同时代的乔尔乔·瓦萨里,布龙齐诺是蓬托莫的学徒,并且他的画风受了他老师的很多影响。布龙齐诺也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家,在大部分职业生涯里,充任美第奇家族的宫廷画家。1563年参与创建绘画学院。.

查看 福音和布龙齐诺

帖撒罗尼迦前书

《帖撒罗尼迦前书》(ΠΡΟΣ ΘΕΣΣΑΛΟΝΙΚΕΙΣ Α΄)是使徒保罗写给帖撒罗尼迦教會的一封書信,為新約聖經的書卷之一,位于新約全书第13本的位置上。成書時間大約在公元52年年尾Raymond E.

查看 福音和帖撒罗尼迦前书

亞伯拉罕諸教

亞伯拉罕諸教,又稱亚伯拉罕宗教、亚伯拉罕一神諸教、天啟宗教、天啟諸教、沙漠一神諸教、閃族一神諸教、閃米特一神諸教、閃米特諸教等,指世界主要的三个有共同源头的一神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與东正教)、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如此所稱,皆因這三個宗教均給予圣经旧约中的亞伯拉罕(阿拉伯語譯作易卜拉欣)崇高的地位,且均发源于西亚沙漠地区,來源于閃米特人的原始宗教。廣義的沙漠宗教或閃米特宗教還包括當地或其族群中曾經存在的其他多神宗教,儘管現在通常直接用來指這三種一神教。.

查看 福音和亞伯拉罕諸教

云弟兄

“云弟兄”(Brother Yun,),原名刘振营,又被称为“天上人”,是一名流亡海外的中国家庭教会传道人,当代福音运动“回耶路撒冷”的主要号召者之一。主要著述有杨天明(中文版),以及保罗·哈特维(英文版)编辑的自传《天上人》(The Heavenly Man)以及英文版的教导著述《活水》(Living Water)。.

查看 福音和云弟兄

五旬節

五旬节,即基督教的圣灵降临日(亦称圣神降临节),源自犹太人三大节期之一七七节。犹太教按犹太历守节期,纪念以色列人出埃及后第五十天〔由出埃及记19:1之记载: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后,满了三个月(英文译得更贴近原文:In the third month, 指三月的第一天)的那一天,就来到西奈的旷野。及出埃及记19:11之记载:到第三天(指三月的第四天)要预备好了,因为第三天耶和华要在众百姓眼前降临在西奈山上。〕,上帝在西奈山颁给摩西《十诫》的日子;基督教的圣灵降临节的日期则定在复活节后第50天和耶稣升天节后10天。.

查看 福音和五旬節

以賽亞書

《以賽亞書》或天主教译作《依撒意亞先知書》(ספר ישעיה / Sefer Y'sha'yah)是《聖經》的第23本書(天主教聖經第29本),由先知以賽亞執筆,大約在公元前723年之後完成。記載關於猶大國和耶路撒冷的背景資料,以及當時猶大國的人民在耶和華前所犯的罪,並透露耶和華將要採取判決與拯救的行動。在第53章整章描述大約在700年之後將臨的彌賽亞耶穌的遭遇與人格特質。 主題:耶和華藉著成為肉體、釘死十架、復活、升天、並再來的基督所施的救恩。.

查看 福音和以賽亞書

伊斯蘭教的先知

斯林認為先知(阿拉伯語:نبي)是凡人,是真主派遣的。每位先知都帶來了伊斯蘭式的基本信息,包括獨一造物主的信仰,避免偶像崇拜與罪惡。他們都向大眾傳播伊斯蘭教,並告知將出現見證律法的最後先知,他是真主所派遣的最後使者:穆罕默德。他們都向不同人群傳播同一個訊息,並教導互有細微差異的律法。這些細微差異構成了伊斯蘭教,然而主流穆斯林不認為這些差異是伊斯蘭教支離破碎的版本。 伊斯蘭傳統認為真主向萬國萬邦派遣使者。在伊斯蘭教裡,惟獨穆罕默德是真主派來教化全世界的使者,其他使者只向特定民族或國家宣教。 不像猶太教和基督教,伊斯蘭教還區分了使者(rasul,رسول)和先知(nabi,نبی)。這兩種身分都是真主啟示的。不同的是,「使者」還帶來了真主啟示的經典。每位「使者」都是「先知」,但並不是每位「先知」都是「使者」。 穆斯林認為阿丹(亞當)是第一位先知,而穆罕默德則是最後一位;因此穆罕默德的頭銜是「眾先知的封印」。在伊斯蘭教裡,爾撒(耶穌)是先知也是使者,因為他接受真主的「啟示」並帶來了《引支勒》。穆斯林相信,真主派遣了超過124,000位先知,這在權威的聖訓中就提及了。根據聖訓記載,其中有五位使者是最勞苦功高的,他們分別是努哈(挪亞)、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以及穆罕默德。.

查看 福音和伊斯蘭教的先知

伊斯蘭教與基督教

基督教与伊斯蘭教有共同的淵源,崇拜的造物主都尊稱為上帝、雅威或真主、安拉:他們同屬於亞伯拉罕宗教,同是一神教;然而,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和猶太教之間的衝突,卻是所有宗教之間的衝突中最大規模的。 伊斯蘭教對基督教和猶太教的觀點不一,多半都認為基督徒和猶太人是有經者或是異端。基督宗教對伊斯蘭教的觀點很紛歧,有些認為信仰同一位神的亞伯拉罕宗教,有些則認為是異端,甚至是沒有關係的異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都相信耶穌是神差來的,不過基督宗教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而伊斯蘭教的觀點,基督宗教的三位一體偏離了真主的獨一性,是大罪。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都自認是一神教。 穆斯林傳統上相信穆罕默德是真主派遣的最後使者,他本人是位文盲,不認為穆罕默德有抄襲過基督教或猶太教教義,或曾吸收其神學內容,而是重申多年來被基督教和猶太教改動了的一神教內容,也認為三教之間的神學有相似的原因正在於此。 穆斯林認為所有經典的作者都出自於真主,再啟示給其使者宣導開去,而不是人為創作,古蘭經會被真主所保護。 《可蘭經》中許多的內容皆與《聖經》所提及的相關;耶穌從亞伯拉罕的神(阿拉伯語:安拉)獲得了引支勒(福音書)。傳統上,穆斯林相信現在的《希伯來聖經》與基督宗教的《新約聖經》已經遺失或被曲解了它原有的教導,穆斯林稱其餘二者為有經人。 基督徒普遍同意《摩西五經》(托辣、妥拉;原文Torah)是摩西原著,而因轉譯、轉寫、轉錄時為涵蓋更多近代的地名與類似非實質上的改動而被改動過。耶穌依據摩西五經中的具體陳述並宣稱為摩西所著,相信即使摩西確實沒有使用當時普遍接受的文字,他至少是原書的原著者。 基督徒不認為所有的詩篇都出於大衛之手,確實,普遍觀點是約只有一半的詩篇為大衛所著: 「即使相信大衛作了近乎一半的詩篇,至少有一篇是在大衛出生以後500年所寫。為數不少的詩人與作家作出貢獻,詩篇之中約有三分之一是佚名的。.

查看 福音和伊斯蘭教與基督教

传教士

传教士(missionary),亦叫作宣教師或宣教士,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如日本神道教,很少會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是有很多宗教利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例如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宗教的宣教師。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送出它的信仰。在英语中,“missionary”指被派遣到远方传教的人,汉语也译作宣教士,而一词则指在人群中进行讲道的传道人。.

查看 福音和传教士

伯驾

伯驾(Peter Parker,),美國麻省人,是美国早期来华传教士、醫師、外交官。鸦片战争时期曾参与《望厦条约》的谈判,后担任过美国驻华公使。.

查看 福音和伯驾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著名德國語言學家、哲学家、、詩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献。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活到1900年去世。.

查看 福音和弗里德里希·尼采

你怎能不再给我打电话?

你怎能不再给我打电话(How Come U Don't Call Me Anymore?),是由Prince创作的具有福音元素的浪漫民谣。最初作为Prince 1982年发行的单曲碟“1999”的B面。这首歌于1993年收录在Prince专辑The Hits/The B-Sides.这首歌还被1996年发行的电影girl 6用作原声音乐。Prince曾在2002年的现场演唱专辑One Nite Alone...

查看 福音和你怎能不再给我打电话?

彭蒙惠

彭蒙惠,原名多丽丝·布鲁尔姆(Doris M. Brougham;),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2002年起為中華民國永久居民,是一位奉獻臺灣的基督教宣教士及教育家。.

查看 福音和彭蒙惠

彼得 (使徒)

彼得(Πετρος,天主教中文译伯多禄或伯铎,正教中文译裴特若,唐朝景教譯岑穩僧伽法王,),基督教创始者耶稣所收的十二使徒之一,初代教会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有两封书信被收入新约圣经,另外,写马可福音的马可是他的门徒。 天主教会认为他建立了罗马教会,是罗马教会的第一位主教,也就是第一任教宗。 基督新教则认为這個說法沒有證據支持,彼得甚至不一定去过罗马,而羅馬主教的「首位身份」(Primacy),更曾被早期教會視為異教思想,直至中世紀都仍未被廣為接受。新教認為羅馬教會及其主教的地位只是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才逐漸建立起來的。 按照《新约圣经》记载,彼得是加利利海边的一位渔夫,本名西門(Σίμων),由兄弟安德肋带领认识耶稣。耶稣给他改名为矶法(Κηφᾶς),即亚兰文“磐石”的意思,翻译成彼得,又稱伯多禄。他开始跟随耶稣,承認耶稣是神之子,是耶稣最亲近的门徒之一,福音书中对十二门徒的记载以彼得最多。耶稣被捕以后,他失去信心,别人问他是否是耶稣的门徒,他三次否认,正如耶稣预言的一样。耶稣复活以后,他重坚信心。耶稣升天以后,他开始讲道,传讲福音,他大傳耶稣是救世主、也就是彌賽亞,也就是基督的好消息,并成為教会的領導人。按照教会传统说法,他后来在尼禄逼迫基督教的时候到了罗马弘法,不久殉道,官府按照他自己的要求,倒釘十字架而死,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配像耶稣一样端正地钉十字架。.

查看 福音和彼得 (使徒)

佛朗琪絲卡·米凱琳

佛朗琪絲卡·米凱琳(Francesca Michielin,,),義大利女歌手、詞曲創作人。2011年第五屆《》冠軍得主,贏得冠軍後隔天以數位下載的方式發行首張迷你專輯《》。2012年發行首張錄音室專輯《》。2015年發行第二張錄音室專輯《》,首支單曲〈〉獲得白金唱片銷售認證。2016年代表義大利參加歐洲歌唱大賽。.

查看 福音和佛朗琪絲卡·米凱琳

徐尔建

徐尔建(Herald Hsu,),基督徒聚会的创始人之一。 1922年,徐尔建出生在基督教長老會家庭中,6歲喪父。1936年受洗。初中就读于山東滕縣華北弘道院。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赴安徽國立第22中讀高中。畢業後赴重慶,1945年考取交通大学機械系,并开始参加重慶地方教会的聚會(在張郁嵐家客廳,江守道講道)。 1946年,交大遷回上海,而上海教会也已恢复聚会,李常受和汪佩真到交通大学开展校园福音工作,吸引一批青年学生,徐尔建也是其中之一。这时他熱切参加聚會(当时在哈同路文德里)、禱告、交通、佈道等教会活动,开始背读圣经,并成为交大學生團契负责人。1948年春,戰後第一次全國地方教会同工長老特會在上海召开,徐尔建也受邀參加。受到“交出來”的激励,徐尔建和一批交通大学的青年学生热烈地在校园和街头傳福音。 1949年5月9日,解放军攻占上海前夕,徐尔建乘船赴台灣,先在铁路局工作。1950年,他和来自上海的另外四位青年信徒史伯诚、魏建章、何广明、林三纲,跟随李常受学习事奉。1950年代,以上5人被派往台湾各地地方教会担任同工,史伯诚负责嘉义教会,林三纲去台中,魏建章去基隆,何广明去新竹,徐尔建去台南。1958年,李常受派徐尔建到高雄服事。1959年初,徐尔建邀請李常受到高雄三军球场傳福音,參加者有一萬人。 1955年和1957年,史百克两次到台湾,公开表示不能因為地方教会「立场」損害基督身體(教会)的合一,。上述5人受到影响,认为史百克看见了聖經更高的亮光。1959年4月,李常受在台北教会聚會所宣佈不再和史百克同工后,徐尔建即不再參加同工會。在高雄中學教書。1960年,開始出版得勝報,编译史百克作品。1961年,馬尼拉地方教会发生分裂,于是徐尔建受繆紹訓、吳仁傑之邀赴馬尼拉事奉。1973年,遷居美國新澤西州,1990年又迁居加州洛杉磯。 1966年夏秋之間,徐尔建也参与了林三綱、魏建章、何廣明、史伯誠、張貴富、邵遵瀾等7人的台北交通聚會,決定自行開始聚會(永康街基督徒聚會)。.

查看 福音和徐尔建

循理會白普理基金循理小學

循理會白普理基金循理小學(F.M.B. Chun Lei Primary School)是一間位於香港沙田區隔田的小學。本學校是一間基督教學校,由循理會創辦,接受政府資助,1983年9月開始在隔田新翠邨為小一至小六生提供教育服務 ,向學生和家長傳揚福音。2005年9月,分拆下午校與沙田公立美林小學合併為循理會美林小學。現任校長為黃華聲先生。.

查看 福音和循理會白普理基金循理小學

德怀特·莱曼·穆迪

德怀特·莱曼·穆迪(Dwight Lyman Moody,),或譯慕迪,美国著名佈道家。在芝加哥有间闻名的慕迪圣经学院,就是用来纪念慕迪的。.

查看 福音和德怀特·莱曼·穆迪

保罗 (使徒)

保羅(天主教譯保祿,唐朝景教譯寶路法王;Παῦλος,Paulus;约3年-约67年Harris, p. 411),本名“掃羅”(Saul),又稱大數的掃羅(Saul of Tarsus)。他是早期教會最具有影响力的传教士之一,基督徒的第一代领导者之一,被奉為外邦人的使徒"The Canon Debate," McDonald & Sanders editors, 2002, chapter 32, page 577, by James D.

查看 福音和保罗 (使徒)

信念 (喬治麥可專輯)

《信念》(Faith)是英國男歌手喬治·麥可(George Michael)首張個人錄音室專輯,1987年10月30日由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全球發行。《信念》在英美兩地的專輯榜雙雙摘冠,產生六首告示牌TOP 5單曲,其中包含四首全美冠軍單曲,截至1996年為止,該專輯在美國地區銷售已經突破1,000萬張。《信念》在美國市場獲得廣大的迴響,它和同名單曲〈信念〉分別榮膺1988年告示牌年終排行榜的「最佳年度專輯」與「最佳年度單曲」兩項大獎。《信念》除了獲得商業性的成功外,它也獲得許多音樂大獎的肯定,其中包括第31屆葛萊美獎(Grammy Award)的「最佳年度專輯獎」(Album Of The Year)。索尼唱片公司在2011年時特別推出2CD + DVD豪華精裝版的《信念》以供全球歌迷們收藏。.

查看 福音和信念 (喬治麥可專輯)

修道 (基督教)

基督宗教中的修道制度是起因於反對教會逐漸世俗化,在3、4世紀時興起。而更早的潛伏因素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統一教會及羅馬帝國前,因基督教的寬柔政策,所以教會水準偏低、基督徒素質不齊。當時一些人走出來,注重屬靈生活,退居大漠。「隱士」的希臘文意思是「沙漠」,而「修士」的希臘文意思是「獨自」(希臘語:μοναχός,monachos),此二詞成為敬虔的象徵。他們持守貧窮、聖潔、順服的誓言,每天祈禱、工作,有些甚至向外傳福音。 「獨修」是最初修道的形式,獨修者會到曠野修道,他們就被稱為「隱士」。聖安東尼被視為第一位修士。因為他這樣的行為,吸引了許多的人仿效。突然之間,這樣的修道方式如浪潮湧起。這當中有一位隱士,西門·斯泰萊特(Simeon Stylites)在修道當中,因為有太多民眾因為景仰而前去拜訪、觀望,他倍感困擾。最後,他不得不移到一根柱樑之上繼續他的修道,這樣過了三十年。其間透過他的門徒以吊籃遞食物給他吃。後來,修道的形式從獨修轉而發展成為團修的形式。這是由一位修士,帕科繆(Pachomius)所開始的。他建立了有管理有規律的團體生活方式,讓修士們一同起居、勞動和崇拜。讓修道者不再是各過各的、各做各的。這樣的改革大大的幫助修士生活中可能會變成懶散、怪異的危險。.

查看 福音和修道 (基督教)

俄克喜林庫斯

俄克喜林庫斯(又譯:奧克西林庫斯、奧斯萊卡、俄西林古;英語:Oxyrhynchus;希臘語: ὀξύρρυγχος ,“尖鼻子”;古埃及語:Pr-Medjed;科普特語:Pemdje;現代埃及阿拉伯語(Egyptian Arabic):el-Bahnasa)是古埃及時期的上埃及城市。位於開羅西南偏南約160公里,即今明亞省 (Al-Minya)境內,是重要的考古遺址。在二十世紀,俄克喜林庫斯地區被不斷發掘,因而發現大量紙莎草紙古文書。這些出土文書,追溯至托勒密和古羅馬時期的埃及,其中包括有:米南德的劇作和早期基督教文書──多馬福音的經文碎片。.

查看 福音和俄克喜林庫斯

圣奥斯特雷莫尼乌斯

圣奥斯特雷莫尼乌斯(Austremoine;活躍时期公元3世纪)基督教早期活动家,克莱蒙的第一任主教。 据教会历史学家图尔的格列高利记载,在罗马皇帝德西乌斯统治时期(约251年),教皇法比安派遣了7名主教到高卢地区传教,圣奥斯特雷莫尼乌斯即为其中之一。这7名主教是:派往图尔的加蒂安努斯、派往阿尔勒的特罗菲姆斯、派往纳博讷的保罗、派往图卢兹的萨图尔尼努斯、派往巴黎的圣但尼、派往利摩日的圣马提雅尔和派往克莱蒙的斯特雷莫尼乌斯。 对奥斯特雷莫尼乌斯的崇敬是地方性的。在克莱蒙,奥斯特雷莫尼乌斯和其他一些前往高卢传教的教士们传统上都被说成是基督本人的弟子,在时间上被推前了两个世纪。还有说法声称奥斯特雷莫尼乌斯是一个皈依了基督教的犹太人,曾和圣彼得一起前往罗马,后来成为在奥弗涅、贝里和尼韦奈地区传播福音的使徒。 根据地方传说,圣奥斯特雷莫尼乌斯在克莱蒙的事迹如下:他使当地一位元老院成员卡西乌斯成为基督教徒;他成功地使一个罗马多神教的祭司维克托林努斯皈依了基督教;他派遣了许多基督教早期活动家,如圣西雷纳图斯、圣马里乌斯和圣安东尼努斯等去各地传教;在92岁时,他被罗马当局斩首,成为殉教者。这些传说大多基于10世纪时在莫扎克修道院写成的一份圣奥斯特雷莫尼乌斯生平传记,圣奥斯特雷莫尼乌斯的遗体就安葬于该修道院。.

查看 福音和圣奥斯特雷莫尼乌斯

圣经中的无花果树

无花果树及其果实无花果在《希伯来圣经》和《新约圣经》中都曾数次出现;但是那里不仅仅是指这种地中海地区常见的果树,还是一种特别的象征,被赋予了各种解释。.

查看 福音和圣经中的无花果树

刚恒毅

刚恒毅(Celso Benigno Luigi Costantini,)是義大利籍天主教枢机主教,為第一位驻华宗座代表、主徒会会祖,並曾擔任圣座傳信部的秘书长。他是改寫現代中國天主教發展的重要人物。.

查看 福音和刚恒毅

嘉諾撒聖心中學

嘉諾撒聖心中學於1930年代創辦,是由天主教嘉諾撒仁愛女修會開辦的澳門學校,它是澳門一所傳統名校,採用英國Alevel學制。.

查看 福音和嘉諾撒聖心中學

喬·漢姆

喬納森·丹尼爾·漢姆(Jonathan Daniel Hamm,),或更為人熟悉的名字為喬·漢姆(Jon Hamm),是一位美國男性演員。 漢姆起初演藝事業並不順利,經過長期的事業低潮和掙扎後,最終於2007年嬴得AMC的時代劇《廣告狂人》(Mad Men)的男主角唐·德雷柏(Don Draper)而開始成名。他憑藉此角嬴得多次金球獎(Golden Globe Award)和艾美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和獎座。除此之外,他近年的電影事業亦開始發展,更有自己領銜主演的獨立電影《》(舊片名Stolen Lives),以及客串其他電影,如2008年重製版的《地球停轉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天姬戰》(Sucker Punch)等。.

查看 福音和喬·漢姆

喬納森·愛德華茲

约拿单‧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或譯乔纳森‧愛德華滋,或把「滋」作「兹」,),至今仍被認為是美國最出色的神學家,是十八世紀美國大覺醒運動的領導者,也同時被視為美國哲學思想的開拓者。 十八世紀初正值理性時代和物質主義的思潮,理性至上的浪潮对教會产生了冲击,愛德華滋將屬靈生命與理性思維融合在一起,将對信仰的熱情注入到當時僵化的正統神學系統之中,使神學真的成為教會更新的動力。.

查看 福音和喬納森·愛德華茲

喬治·林貝克

喬治·林貝克(George Lindbeck,2018年1月8日),生於中國洛陽,美國路德會神學家,現為耶魯大學路德教授。林貝克被視為後自由神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以世界信義會聯合會的官方觀察員身份參與第二次梵諦岡大公會議。.

查看 福音和喬治·林貝克

告示牌舞曲夜店歌曲榜

告示牌舞曲夜店歌曲榜(Dance Club Songs)是由美國音樂權威告示牌雜誌(Billboard Magazine)所制定的一份舞曲排行榜,目前告示牌排行榜舞曲類共有六個分榜,一般媒體簡稱《告示牌舞曲榜》即是指此榜。此榜在1974年10月26日成立,是告示牌排行榜(Billboard Charts)眾分榜中,成立時間最早的舞曲類榜。舞曲榜成績依據的來源,是由在各大舞廳、夜總會或夜店現任DJ職務者每週按時提交,再由告示牌雜誌做最後統計。不過並非任何一位DJ都有此權力,這必須先向告示牌雜誌提出申請,經審核通過並認證為告示牌雜誌專任會員,才會被賦予提名權力,目前此榜計算到第50名但只列示前25名,但年終榜會列示前50名。.

查看 福音和告示牌舞曲夜店歌曲榜

周子寒

周子寒,台湾女歌手,唱過多部電視劇主題曲。國光藝校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藍與白唱片當宣傳人員,曾為方季惟、潘美辰的宣傳。后因具有才藝被藍與白唱片相中試音,1990年出版《聽說你離開他》為成名關鍵。藍與白唱片將其定位為玉女歌手,也曾當選“軍中情人”。有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曾以《吻和淚》創下1992年度台湾女歌手銷售之冠。後期淡出歌壇,專心從事太陽能事業。曾為動畫《阿貴》配音、寫劇本,也曾開過網路行銷公司,現在全心投入傳福音。2016年12月現身傅達仁「生前追思會」。.

查看 福音和周子寒

周联华

周联华(),生于中國上海,祖籍浙江慈谿县;為基督教浸信會牧師、傳教士與神學家,曾任蒋家三代專任牧师,故又被稱為「宮廷牧師」。 周聯華牧師一生簡樸,常謙稱自己為「主的小驢駒」,凡事以和平、謙讓來面對,自認傳道生涯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是1990年與翁修恭牧師共同主持的二二八平安禮拜。 2016年8月6日傍晚,周聯華牧師因心臟不適送往振興醫院,經急救後因心臟衰竭宣告死亡,享年96歲。他的追思禮拜於8月19日在其服事的母會懷恩堂 (台北市)舉行,多達二千人出席。.

查看 福音和周联华

傳福音

傳福音是指傳播基督信仰的行為,亦稱傳道、講道、傳教、宣教、佈道(新教使用較多)、福傳(天主教多用此詞),其字源來自耶穌在世時的通用語——通用希臘語的「」,意為「好消息」,後引申為傳播基督的福音。.

查看 福音和傳福音

公禱書

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是聖公會的礼文書,同时也是普世圣公宗和各成员教会的法典。自1534年脫離羅馬教會至第一本《公禱書》出現之前,聖公會所有的儀式都沿用中古時代的彌撒模式以拉丁文進行。聖公會第一本《公禱書》於1549年寫成,不但用英文編寫,還有系統地編排經課表,從此成為崇拜時信徒認識信仰、一同敬拜、頌揚上主的工具。之後在1552年、1559年、1662年和1928年亦有推出不同版本或修訂的《公禱書》。值得一提的是,1662年的版本是最後一本獲英國國會接納通過、具法律地位的《公禱書》。至於1928年的版本,雖然不獲英國國會接納通過,卻獲主教院授權在教區及牧區使用。直到近代,英國國會已授權英格蘭聖公會,自行決定教堂使用的崇拜禮文,無須再經國會通過。 圣公会经过与罗马天主教的分裂,在神学、崇拜礼仪等方面有重大的改变。16世纪改革初期陆续推出了一些信纲,如《三十九条信纲》, 但是因为圣公会受到英美法系的影响,并不使用成条文的信纲作为依据,因此这些信纲很快就不被使用,而是通过统一的《公祷书》规范教会的活动和组织,进而作为评判信仰的基本原则。公禱書也是指导解读《聖經》的基本原则,在神学上类似信义宗的《协和信纲》。.

查看 福音和公禱書

共融

共融或團契(κοινωνία,源于字根ξύν,旧约 Lev6:2 בתשׂומת (字根שׂים)七十士译本译作此字。英语:fellowship或communion),即伙伴关系,源自《圣经》的“相交”一词,意思为相互交往、分享和建立关系,是指上帝与人之间的和基督徒之间的两种亲密关系。团契现在常用作基督教、特別是新教特定聚会的名称,其旨在增进基督徒和慕道友共同追求信仰的信心和相互分享、帮助的集体情谊。因而广义的团契也可指教会和其它形式的基督徒聚会。团契生活是基督徒最基本的和非常重要的教会生活,所以团契也称基督徒团契。天主教則稱為共融,特別用來指在基督內聯合在一起的行為與活動。.

查看 福音和共融

国际祷告殿

國際禱告殿,是現今基督教在美国堪薩斯市的 24/7禱告運動中的事工。自1999年開始每日24小時,每年365天的禱告會,使用琴與爐的敬拜代禱模式。整個事工專注於禱告、禁食、傳福音,並為末世教導、裝備信徒。他們深信聖徒們需要被裝備與神同工,好面對將來末世時的各種挑戰。 國際禱告殿的創辦人與主管畢麥克(Mike Bickle)。國際禱告殿以宣教基地的方式運行,其同工需在國際禱告殿以外自行籌劃基金。禱告室每2小時一輪,各由全時間的敬拜團隊帶領。每日的時間表里具有不同方式的禱告會。此宣教基地包括一個聖經學校—先鋒傳道學校(Forerunner School of Ministry),先鋒音樂學校(Forerunner Music Academy)和先鋒媒體學校(Forerunner Media Institute) 。 該大學於2013年秋季班正式開始有國際語言的神學課程,目前有(Forerunner School of Ministry Chinese) 和韓文。授課及講義一律以中,韓文。 招生對象以說中文的華人(包括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地華人為主)或韓國人。 此外還有幾種密集培訓課程,例如為期3個月的夜晚的火(Fire in the Night) 與為期6個月的青年實習班。.

查看 福音和国际祷告殿

四福音书

四福音书(Τὸ ἅγιο Εὐαγγέλιο,《古兰经》汉译本中称之为“引支勒”)是分别由耶稣的门徒馬太(瑪竇)、約翰(若望)以及彼得(伯鐸)的门徒馬可(馬爾谷)和保羅(保祿)的门徒路加写的四部介绍耶稣生平事迹的书。是新约圣经的頭四卷書。.

查看 福音和四福音书

倪柝声

倪柝声(Watchman Nee,)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基督教新教领袖,也是少数在西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华人基督徒之一。他将中国基督教新教早期福音的性质转為追求属灵生命经历的阶段,以及为着教会建造的方向。他写的书长期稳占基督教书局一个位置,其代表著作《正常的基督徒生活》已對很多基督徒產生重要的影響;他于20世纪初按照《圣经》榜样“恢复”的地方教会,在中国教会史(或:小群,基督徒聚会处,教会聚会所,召会)上留下重要的一页,並且留下許多傳唱至今的诗歌,如《让我爱》等。倪氏的追随者认为,他一生的職事和貢獻,主要在恢復歷世歷代以來基督教信仰中應具備的四項主要啟示:救恩的意義、教會的意義、基督作生命、基督的身體。然而,包括改革宗在内的诸多宗派在批评倪氏的时候,因受了自由主义神学的文本与历史批判的影响,在忽略自身宗派中的灵义解经传统的前提下,认为他的教导中掺杂着很多错误的东西,对后世的中国教会产生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如反智主义和灵意解经。.

查看 福音和倪柝声

BRIGHT (日本乐队)

BRIGHT(ブライト)是日本关西地区的舞蹈声乐组合。前身为合唱组,2001年组成,原名为『子スペラーズ』,2003年NANAKA加入后改名。.

查看 福音和BRIGHT (日本乐队)

石籬天主教中學

石籬天主教中學(Shek Lei Catholic Secondary School,簡稱石天)是位於香港新界葵涌的一所津貼中學,由天主教香港教區主辦,校址為新界葵涌安捷街23-31號,佔地6000平方米。毗鄰東華三院伍若瑜夫人紀念中學及裘錦秋中學(葵涌),而天主教聖若望宗徒堂亦位於校內。.

查看 福音和石籬天主教中學

王國顯

王國顯(Kwok-Hin Wong)是一位華裔美籍基督教傳道人和多產的福音作家。 王國顯早年是中國基督教家庭教會領袖林獻羔的青年同工,因為他不願意加入政治宣傳式的三自愛國教會,在1955年被捕入獄。1957年獲釋後,他獲准到香港,然後移民到美國。現居舊金山,服事當地的教會。.

查看 福音和王國顯

王明道

王明道 (1900年7月25日-1991年7月28日),北京人,20世紀中國基督教自立教會的代表人物,主張基要派神学,重視圣經的教導和基督徒生活,反對自由派神學,斥責教會與世界中的種種罪惡。從1927年起,他自資發行《靈食季刊》共28年,發表很多有影響力的文章。從1933年起,他在北京建立并引領基督徒会堂共22年。因為反對三自教會,他在1955年被中國政府逮捕,以反革命罪被判處無期徒刑。1980年被釋,但從未被平反。1991年在上海因病去世。.

查看 福音和王明道

班杰明·威尔斯·牛顿

班杰明·威尔斯·牛顿(Benjamin Wills Newton,1807年12月12日,英国普利茅斯—1899年6月26日,英国Tunbridge Wells)是一位英国福音布道家、圣经教师,是普利茅斯弟兄会的influential人物。起初他是约翰·纳尔逊·达秘亲密的朋友,但是后来因为教义问题发生冲突,导致弟兄会运动在1848年分裂为开放弟兄会和 闭关弟兄会。.

查看 福音和班杰明·威尔斯·牛顿

琼·贝兹

·拜亞(Joan Baez,Joan Chandos Báez,),美國鄉村民謠女歌手,作曲家。她的很多作品都與時事和社會問題有關,並於1960年代活躍於反戰運動。.

查看 福音和琼·贝兹

福音 (耶稣)

基督宗教的福音(gospel),是指神的國來到並宣告赦罪的好消息,《以賽亞書》:「那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傳救恩的,對錫安說:『你的神做王了!』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 當中耶穌基督成為除去世人罪孽的代罪羔羊、受難並且。這個好消息在於人只要用信心接受赦罪,就能得救。 《羅馬書》,威斯康辛路德會,頁13:「福音是基督成為罪人的贖罪祭的好消息,藉這福音聖靈在人的心靈中動工,建立信心,否則按着其人心本質是會抗拒上帝的(彼得前書1:23)。」 福音也可以指神賜聖靈給一切相信的人,以及耶稣再临。.

查看 福音和福音 (耶稣)

福音派

福音派(evangelical)是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新兴派別,而非一个教派,其与自由派、基要派等相区别,常被视为自由派和基要派兩個基督的中间立场。源自希腊语「ευαγγελιον」,原文意思就是「好消息」,無教派之意。福音派強調基督徒個人跟耶穌基督之關係,並把社区和信仰连结。有別於其他基督教主流教派,其直接通過福音及信息把基督教传播。 福音派与传福音是完全不同的,「福音派」是新教中的新兴派別,其通過直接接觸社區及迎合主流社會,使基督教價值觀融入主流社會,而「传福音」则是宣传基督教圣经中的福音的活动。 整體來說,福音派恪守新教傳統教義,重視《聖經》權威和學術研究,但不愿被人視為固執無知。福音派比基要派相对更願意接觸社區及迎合主流社會,使福音派逐漸成為主流社會的一部分。在20世紀70年代末,福音派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教派,逐漸參與主流政治,相比於其他信眾減少的主流教派,福音派在世界各地呈日益增長的趨勢。 福音派常與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合作,但也認為應該限制教會對政治決策和社會、科學發展的影響,強調“聖經無謬” (infallibility of the Bible)。1994年,福音派與天主教会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書《福音教派與大公教合一》,同意以包容手段接納天主教。福音派教會對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有相當的參與,但其內部對此仍存在意見分歧。.

查看 福音和福音派

秦小梨

小梨(),原名秦惠卿,在梨園綽號:生妲己,出生於廣西省南寧市,她是著名香港粵語電影演員劉克宣的外甥女,事師花鼓江學藝。.

查看 福音和秦小梨

科林·根頓

科林‧根頓(Colin Gunton,)是英國的系統神學家。他的著作在創造的教義與三一上帝的教義有大的貢獻。從1984年根頓 在倫敦的King’s College擔任系統神學的教授。1988年他跟Christoph Schwoebel 一起創立系統神學研究學院。從1972年根頓當英國聯合改革教會的牧師。 科林‧根頓在英國的諾丁漢生長,他首先在牛津大學學古典;接後,他繼續在牛津學神學,在羅伯特·巴頓 (Robert Jenson) 指導底下,他在牛津大學完成了神學博士學位。他後來在布倫特伍德聯合改革教會(Brentwood United Reformed Church) 擔任副牧師的職位;他一生在這個教會服事。 1980 年根頓 被指定擔任King’s College系統神學的講師,到1984年他在這個大學成為基督教教義的教授,後來從1988年到1990年他擔任這個大學的基督教教義系的主任。從1993到1997年他擔任神學與信仰系的主任。另外,根頓成立了一個系統神學研究學院,他也擔任這學院的懂事長,這個學院吸引全球優秀的學者和研究生。1992年根頓 在牛津大學講一列講課 (Bampton Lectures),後來這些講課被出版成一本書叫「The One, the Three and the Many」。Gunton 也跟約翰·韋伯斯特和拉爾夫·德爾科爾一起創立國際系統神學的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Theology」。 根頓被倫敦大學在1993年、阿伯丁大學在1999年、牛津大學在2003年,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他也在King's College得了Fellow of King's College的名稱。.

查看 福音和科林·根頓

空中英语教室

中英語教室文摘雜誌社,簡稱為空中英語教室、空英或空中英語教室教育集團(Studio Classroom)是一家英语雜誌社,該雜誌社共推出三本专门为华人设计的英语学习类杂志,主要是 《大家說英語》、《空中英語教室》、《彭蒙惠英語》,但該雜誌社近期也有推出其他英語教育產品,像也是由該雜誌社所編輯的《English And You》等等,該雜誌社是由中華民國台灣基督教團體救世傳播協會所成立。.

查看 福音和空中英语教室

第三次大覺醒

三次大覺醒是指,第二次大覺醒十九世紀初,過了大約二、三十年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在美洲大陸又興起屬靈復興。教會的弟兄姊妹及城市百姓們都悔改認罪,渴慕認識主。戶外的奮興佈道會帶領人一波一波地悔改認識主,得著救恩。也因著復興悔改的浪潮,而開始普世宣教的浪潮,帶動宣教的烈火焚燒,使福音傳到非洲和亞洲。.

查看 福音和第三次大覺醒

约翰·派博

约翰·史蒂芬·派博(John Stephen Piper;)是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伯利恒浸信会(Bethlehem Baptist Church)的主任牧师,也是一位多产的归正神學浸信宗作家。他的著名著作包括《带着耶稣圣旨出发》(What Jesus Demands from the World)、《神为祂荣耀的热情》(God's Passion for His Glory)、《活出热情》(Don't Waste Your Life)、《耶稣的受难》(The Passion of Jesus Christ)等。他成立的福音机构渴慕神“Desiring God”,取名自他出版于1986年的书《十点十分的盛宴:基督徒快乐主义者的默想》(Desiring God: Meditations of a Christian Hedonist)。.

查看 福音和约翰·派博

约翰福音第3章第16节

是被引用最多的一段《圣经》经文,也是最著名的一段, The Sports Network, January 9, 2009。它被称为“简而言之的福音”,因为它以最短的话讲述了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

查看 福音和约翰福音第3章第16节

美聲男孩

美聲男孩(The Choirboys)是一個以唱福音、聲樂為主的音樂組合。這個組合的成員由來自英國的Ben Inman、Patrick Aspbury、J Porter-Thaw組成。.

查看 福音和美聲男孩

真道號

真道號(MV Logos)是第一艘基督教福音船。.

查看 福音和真道號

烏利希·慈運理

烏利希·慈運理(慈運理又譯作茨溫利、茲文里,Huldrych Zwingli,Ulrich Zwingli,),基督教新教神學家,瑞士宗教改革運動的領導者。 慈運理生於瑞士。當時是瑞士愛國主義剛興起的時候,瑞士傭兵制度也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慈運理進入了維也納大學和巴塞爾大學接受教育,深受人文主義影響。當他在格拉魯斯與艾因西德倫擔任神父後,仍繼續他的學業,受到伊拉斯謨著作的影響。慈運理本身反對教會傳統、贖罪券和崇拜馬利亞等傳統信仰。 1518年慈運理成為蘇黎士大教堂的神父,在那裡開始宣扬宗教改革的思想。1522年因為反對在大齋期的禁食,開始受到公眾關注。在著作中,他指出在教會階級的腐敗,提倡教士結婚,並攻擊禮拜場所使用聖像。1525年,慈運理推出了新的禮儀。對於嬰兒洗禮,慈運理曾與重洗派一起試圖廢除,但後來因政治因素妥協,導致與堅持進一步改革的重洗派決裂。因為慈運理與重洗派的衝突導致重洗派被迫害,歷史學家曾爭論他是否使蘇黎世成為一個神權政治的城邦。 之後宗教改革擴及瑞士邦聯其他地區,但有些城邦仍傾向維持天主教,瑞士邦聯因此依宗教分裂為支持宗教改革的城邦聯盟,以及支持天主教的城邦聯盟。1529年,戰爭尚未爆發。該年,慈運理與馬丁·路德在德國馬爾堡會面協商,企圖整合雙方在宗教改革思想上的分歧。中,前14條半都達成共識,但最後討論聖餐禮時對聖餐意義的觀點卻完全不同,導致兩派整合失敗。馬丁·路德認為聖餐中基督的確實質降臨,是為同質說。而慈運理則認為聖餐只是一種紀念基督的象徵,即象徵說。 1531年,慈運理的聯盟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於是有五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士,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分戰死,年僅47歲。慈運理所留下的神學思想、禮儀還有教會制度,至今仍影響著許多新教教會,如重洗派。.

查看 福音和烏利希·慈運理

烏克蘭信義會

烏克蘭信義會(Українська Лютеранська Церква),簡稱ULC,為位於東歐國家烏克蘭的基督教信義宗教會,聚會使用東方禮儀之中的拜占庭禮儀,會徽為路德玫瑰,中央則為正教十字。該會是由烏克蘭境內的25間會堂組成,服侍超過2500位的會眾。從2000年開始,該會的領袖是維亞切斯拉夫·賀平申科主教。.

查看 福音和烏克蘭信義會

爱任纽

聖爱任纽(或譯聖依勒內,聖公會譯聖愛納內;希臘文:Ειρηναίος;),基督教会主教,早期基督教神学家。他的著作开启了早期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并且被罗马公教会和正教会敬奉为为圣人、教父。他是早期基督教的护教学家,据信是使徒约翰的弟子坡旅甲的门徒。 爱任纽出生于公元2世纪初的小亚细亚希腊裔家庭。这也许是他一直追随东正教派的原因。 爱任纽最早将现今《圣经》正典中的四卷福音书列为神所启示,反驳马吉安删改的《路加福音》是唯一正统福音书的立场。.

查看 福音和爱任纽

瑪麗·嘉兒 (專輯)

《瑪麗亞·凱莉同名專輯》(Mariah Carey)是美國女歌手瑪麗亞·凱莉首張個人錄音室專輯,於1990年6月12日由美國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發行。《瑪麗亞·凱莉》在全美創造900萬張的銷售成績,蟬連專輯榜共11週冠軍,締造自出道以來連續四首冠軍單曲的空前紀錄,並為瑪麗亞·凱莉拿下兩座葛萊美獎。這張一鳴驚人之作除了讓瑪麗亞·凱莉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歌手之外,更為她邁向樂壇天后之路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查看 福音和瑪麗·嘉兒 (專輯)

為愛而活

《為愛而活》(英语:Living for Love)是美國女歌手瑪丹娜在2014年12月發行的歌曲,為她第十三張錄音室專輯《 Rebel Heart 》當中首支單曲。.

查看 福音和為愛而活

畢奧神父

聖畢奧神父(Saint Padre Pio (Pius) of Pietrelcina;Pio da Pietrelcina;)是一位意大利籍天主教方濟嘉布遣會神父、受聖傷者、神秘主義者,後來亦被羅馬天主教追封為聖人。畢奧神父因從1918年起終身攜帶聖傷而廣為人知,並由此引起了針對這一事件的許多研究與爭議。 畢奧神父原名方濟各·弗哲(Francesco Forgione),出生於意大利南部小鎮皮耶垂西那。他於1903年1月22日入嘉布遣方濟會,取名「畢奧」(或譯「比約」)。畢奧神父於1968年9月23日逝世於聖若翰·羅通多,享年81歲。2002年6月16日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追封為「聖人」。 畢奧神父的紀念日是9月23日。.

查看 福音和畢奧神父

益友电台

友電臺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基督教福音中文电台,於1974年1月開始。广播语言为普通话,內容主要是向中國大陸廣播福音信息和教導圣經真理。.

查看 福音和益友电台

監督 (基督教)

在基督教历史中,监督(Presbyter)是指一类教会社团中管理职务或阶级。.

查看 福音和監督 (基督教)

Earth Song

〈Earth Song〉(可译为地球之歌)是迈克尔·杰克逊在1995年创作的歌曲,这首歌被收录进迈克尔于1996年发布的专辑History中,它在德国、瑞士、拉脱维亚、英国的排行榜上均夺得了第一名。 这首歌的MV收录进了诸如环境问题、贫困问题、波黑冲突等各类关于地球与人类目前的面临的问题的题材,它在英国的销量超过100万份,并在此国的Wonderwall排行榜上连续六周排行第一,而此单曲在全世界的销量为300万以上。 迈克尔的父亲约瑟夫·杰克逊在一次采访中透露这首歌是迈克尔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值得一提的是,迈克尔过世的前一天的最后排练曲就是它。 这首歌也被收录进了This Is It (迈克尔·杰克逊专辑)This Is It 中。.

查看 福音和Earth Song

芝罘学校

芝罘学校(Chefoo School),又名中国内地会学校(China Inland Mission School),是中国内地会在山东烟台创办的一组著名的传教士子弟寄宿学校,包括三所分别为男女青少年和幼儿设立的学校。 芝罘学校是一所校风严谨的英国式学校,课本、教授全采用英制。该校设小学部与中学部,曾被誉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英语学校”。.

查看 福音和芝罘学校

芥菜種的比喻

芥菜種的比喻(Parable of the Mustard Seed)是耶稣用的一个关于天國道理的比喻,有关天国福音始于卑微而不为天下所了解,终必成就以造福众生的谦卑、信实、服务的属性以及人的属灵生命的成长,被记载在三卷对观福音中的、和。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记载中,耶稣接着又用了一个类似的小比喻面酵的比喻 。.

查看 福音和芥菜種的比喻

Evangelion

Evangelion(エヴァンゲリオン,简称:EVA)是在科幻作品《新世纪福音战士》中出现的、用于抗击使徒的人型兵器。正式名称是汎用人型決戰兵器 人造人EVANGELION。.

查看 福音和Evangelion

聖博德彌撒中心

聖博德彌撒中心(英語:St.

查看 福音和聖博德彌撒中心

聖亞博那

拉文納的聖亞博那 (Apollinare) 是一名敘利亞聖人,在中這樣描繪他:“教會傳統上,這位主教,在眾多民族中傳播基督深不可測的財富的同時,他作為一名好牧人引領了他的羊群,並以自己光榮的殉道榮耀了拉文納以及克拉塞的教會。”Martyrologium Romanum (Libreria Editrice Vaticana 2001 ISBN 88-209-7210-7) 聖亞博那的瞻禮日於7月20日慶祝。.

查看 福音和聖亞博那

聖光神學院

聖光神學院(Holy Light Theological Seminary)之神學教育起源,乃延續1910年循理會設立在中國.河南開封的開封聖書學院(Kaifeng Bible School) ;後因中日戰爭,又於1941年2月於陝西鳳翔,另開辦西北聖經書院(Northwest Bible Institute);同年10月,內地會加入陣容,便成為一所兩會合辦的學校。續因戰亂,同批外籍宣教士及部份循理會主內弟兄來台後,於1955年9月5日在台灣高雄設立聖光聖經書院(Holy Light Bible Seminary),1969年正式更名為聖光神學院。.

查看 福音和聖光神學院

聖禮

聖事(天主教汉译,Sacramentum)或聖禮(新教汉译)是基督教傳達神聖恩典的儀式。東正教與之對應的名稱是奧蹟(Holy Mysteries)。 羅馬天主教會、東正教、東方正統教會、東方亞述教會、信義宗、聖公宗及循道宗成員認為聖事不僅僅是象徵記號,而是天主使用這些被正確執行的聖事作為對忠實信徒傳播恩典的工具。西方基督教傳統定義聖事為傳遞內在精神恩典的外在標記。 500年前馬丁路德(1517年)的選擇的影響到現今仍在。到現在為此,新教仍然是只有2種聖禮:洗禮與聖餐。而所持的理據與路德的相同,也是出於兩種原則: (1)是由耶穌基督親自設立的 (2)是讓信徒藉著這看得見的禮儀去明白、了解上帝那看不見的恩典。 他以此去反對傳統又缺乏聖經根據的禮儀是絕對合理的。詳見馬丁路德聖禮觀。.

查看 福音和聖禮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查看 福音和聖經

聖經與古蘭經的相似之處

《古蘭經》包含了很多《聖經》也有的人物和事件;特別是關於伊斯蘭教先知們的故事。這些包括摩西(穆萨)、大衛王(达吾德),以及耶穌(尔萨)。 伊斯蘭教徒(穆斯林)相信穆萨得到《讨拉特》(希伯來文是 Torah,律法书);达吾德得到《宰蒲尔》(聖經叫 psalms 《詩篇》);而尔萨得到的是引支勒(希臘文是 evangel,“福音”的意思)。這些都是來自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共同的上帝(阿拉伯文叫 Allah “安拉”)的教授。傳統上伊斯蘭教徒認為這些《古蘭經》之前的經典最終都失傳了,或是被人為嚴重歪曲,成了現在的希伯來聖經或是基督教的新約部份。所以傳統的伊斯蘭教徒否定聖經的真確性,而認為古蘭經是唯一未受扭曲的宗教啟示內容。 古蘭經提及過的聖經人物通常只有少數詳細資料,經文內容傾向集中於事件裡道德上的教育意義、認主獨一的重要性等。儘管被傳統伊斯蘭教徒質疑,少數遜尼派以外的穆斯林相信可以在聖經中找尋人物更詳細、完整的面貌。至於現今的穆斯林,特別是年青一代,在歐美國家長大的他們都慣於和基督徒展開不同的交流活動,以相信不同的宗教書籍是共同的造物主創造為基礎,以配合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人來對話;這可以試著解釋古蘭經與聖經之間的分別,又不用互相指責對方是歪曲事實,相互尊重下加深瞭解。.

查看 福音和聖經與古蘭經的相似之處

聖高隆

聖高隆(Colum、Columkill、Colum Cille、Colm Cille,Saint Columba,),又譯為聖高隆巴、聖哥倫巴、聖可倫巴、聖科倫巴,又稱大高隆巴(Columba Maior),生於愛爾蘭多尼戈爾郡,是著名的愛爾蘭蓋爾族天主教僧侶與修道院院長。聖高隆將基督教傳播到皮克特人之中,是將天主教傳入蘇格蘭及愛爾蘭的先驅。他在今日的蘇格蘭愛奧那島建立了修道院並長居於此,使其成為當時的宗教中心,因此也被稱為來自愛奧那的高隆巴(Saint Columba of Iona)。聖高隆在蓋爾族與皮克特人中倍受尊崇,被認為是之一。 聖高隆的名字Colum Cille在愛爾蘭蓋爾語中,意思是教會的鴿子,另一個名字Kolban(原始諾爾斯語的名字Kolbjørn)意思是住在山洞中的黑熊。.

查看 福音和聖高隆

聖葉理諾堂

聖葉理諾堂(英語:St.

查看 福音和聖葉理諾堂

聖艾智德團體

聖艾智德團體 是被天主教會官方認可的基督徒“教會平信徒團體”,起源于羅馬,創立于1968年,時值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後。聖艾智德團體在包括意大利在內共有約70個國家、全球有約5萬名會員致力于福傳、慈善等服務。 聖艾智德團體的精神與原則如下:.

查看 福音和聖艾智德團體

聖母小昆仲會

法國聖母昆仲會(Marist Brothers),在中國大陸稱為聖母小昆仲會、聖母文學會或聖母修會,是一個天主教修會。Marist一字的意思是「聖母瑪利亞的小兄弟」,由於聖母昆仲會來華年代久遠,「兄弟」一詞有時亦以文言文中的「昆仲」交替使用。在外地,有時候也可稱之為「Society of Mary」。.

查看 福音和聖母小昆仲會

聖母聖衣堂

聖母聖衣堂(英語:Our Lady of Mount Carmel Church)是一座香港天主教教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位於香港島灣仔星街一號,新聖堂建立於2001年11月10日。.

查看 福音和聖母聖衣堂

道明會

道明會(Ordo Dominicanorum),又譯為多明我会,多米尼克修会正式名稱為“宣道兄弟会”(Ordo Praedicatorum,簡稱O.P.)是天主教托钵修会的主要派别之一。会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被称为“黑衣修士”,以区别于方济会的“灰衣修士”和聖衣會的“白衣修士”。道明会強調圣母玛利亚亲授之《玫瑰经》,并加以推广,現今已是天主教徒最普遍传诵之经文。.

查看 福音和道明會

鍾一匡

鍾一匡 (英文: Henry Chung,) 香港藍調口琴家,作曲及填詞人,執業事務律師;曾入選 TimeOut HK Magazine 及美國華盛頓郵報最頂尖音樂人。與其弟鍾一諾組成的鍾氏兄弟是香港樂壇獲獎組合。.

查看 福音和鍾一匡

鍾一諾

鍾一諾(1983年-),是香港著名音樂人及公共衛生學者。 在藝術發展方面,他是歌手、監製、作曲人、填詞人、電台主持及配音員;與其兄鍾一匡組成的鍾氏兄弟是香港知名音樂組合,並獲得多個華語樂壇重要獎項;他亦積極參於音樂推廣及教育活動,在D100與其兄主持音樂節目《爵士鍾情》,在香港大學任爵士樂客籍講師及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任歌唱導師。 在學術發展方面,他是一位公共衛生學者,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範疇為社會與健康關係、弱勢社群健康、健康倫理及公義、晚期與臨終護理政策。研究論文在多本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刊登。他與的發起人伍桂麟共同主持D100電台的《生命21克》,主力推動生死教育,也是非牟利機構「香港生死學協會」的副會長。 他亦是專欄作者,曾為生活雜誌《Before and After》撰寫有關音樂、文藝的文章,現為《時代論壇》「觀點」版的專欄作者之一。.

查看 福音和鍾一諾

鍾氏兄弟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是香港一對男子音樂組合,尤其在爵士藍調、福音音樂及發燒天碟界具影響力,亦是2010年代後興起的「本土音樂」其中一隊代表。在流行樂壇中,實力亦被推崇,獲得多個華語樂壇重要獎項,包括2012年全球華語金曲獎「年度最佳爵士藝人」、2014年華語音樂傳媒大獎「最佳組合」等大獎,更是2014年CASH金帆音樂獎的大贏家,嚢括「CASH最佳歌曲」、「最佳歌詞」及「最佳合唱演繹」三個獎項。2014年推出本土話題大碟《極》,榮獲華語金曲獎七月份十大唱片首位,並被多個權威網站選為年度最佳大碟。主打歌《時代的顛覆者》更一度被瘋傳於網絡,及被多個傳媒報章稱為「時代之歌」。文學大師李歐梵亦曾公開點名鍾氏兄弟為「香港音樂的出路」。組合由鍾一匡及鍾一諾兩兄弟組成,兼任作曲、填詞人、監製及主唱,主力從事爵士樂、藍調、發燒天碟、福音、流行音樂歌曲創作及演出。.

查看 福音和鍾氏兄弟

萨摩亚族

薩摩亞人(英文:Samoans)為薩摩亞群島上的主體民族;,屬於波利尼西亚人的一支,與其玻里尼西亞民族有共通類似地血緣基因、語言、歷史及文化。由於殖民主義關係,薩摩亞人所居住的薩摩亞群島在政治上被一分為二,西邊是薩摩亞獨立國(舊稱西薩摩亞,1997年改現名);東邊是美屬薩摩亞。以下介紹以薩摩亞為主。薩摩亞人屬南島語系,使用薩摩亞語,因18~19世紀受過西方統治的原因,亦會使用英文。也因統治關係,信仰從原始信仰改為基督教信仰。薩摩亞人社會以「瑪泰」系統為基礎,以「戶」為基本單位,原始依靠農業、漁業等維生,再由瑪泰進行資源的再分配。除次之外,「紋身」藝術,是薩摩亞社會成年的象徵,也代表著他們的階級身分。 根據2006年估計,大約有18萬8000名左右的薩摩亞人定居在薩摩亞 ,大多數的薩摩亞族如今散居在其他國家,主要包括美國(2012年估計有18萬人),新西蘭(2001年估計11萬5000人)及澳大利亞(2006年估計3萬9992人)。.

查看 福音和萨摩亚族

靈修

修即「靈性的修煉」。是一宗教術語。 解釋:靈修是一種宗教的修行,涉及嚴肅的思維或沈思;此詞源自於拉丁文,意謂著深奧且專注的思考。靈修可分為積極與消極兩種:前者肯定存在者的質量、力量、或是道德價值;後者則是強調全然放棄並超脫既存的思維理念。靈修的實踐可定義為在知覺上探索的一種生命新道。經歷了初階的淨化與統和,修行者讓自我空靈超脫以求轉化新生,終至能將此覺醒整存於日常生活之中。要進入個人的意識之中其實不難,重點在於全神貫注地觀視與體察,並秉持超脫且非批判的態度。.

查看 福音和靈修

靈薄獄

薄獄(limbus;limbo),解作「地獄的邊緣」。根據一些羅馬天主教神學家解釋,靈薄獄是用來安置耶穌基督出生前逝去的好人和耶穌基督出生後從未接觸過福音之逝者。另外,靈薄獄安置了未受洗禮而夭折的嬰兒靈魂(包括未成形的胚胎,他們本身不可能犯罪,但卻有與生俱來的原罪)。 靈薄獄之詞源來自拉丁語单词limbus,意思為邊緣或界限。靈薄獄普遍地認為是靈魂將要去的地方,反映神學的不確定性。靈薄獄不為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正式教條部分(比較起煉獄,它是天主教教條的一部份)。正式教會教學依然是,這些靈魂(不論他們生前為善為惡)都是在靈薄獄中。換句話說,他們的命運無法確定,只有上帝才能定斷。 天主教神學中,此學說仍在爭論。由於《聖經》沒有直接論述和沒有充分根據,基督新教不接受靈薄獄的概念。.

查看 福音和靈薄獄

靈恩運動

恩運動 (Charismatic Movement) 的中文名詞由中國教會的神學家賈玉銘提出,指出當時在中國山東十分風行的基督教運動,分舊靈恩運動和新靈恩運動。舊靈恩運動約在20世纪初,差不多與五旬節運動同時或稍晚些,新靈恩運動約在1960年代開始。 基督教歷史上,發生在第二世紀中期大公教會內的靈恩復興,稱為孟他努主義,有人視為教會的一種復興運動,也有人認為是分裂教會的異端。一般學者將二十世紀全球的靈恩運動分成三波。第一波發生在二十世紀初(或十九世紀末);第二波發生在二十世紀中葉;第三波是1980年代發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亚州的阿納海姆。各「波」準確的發生日期、地點,甚至與之有關的人物,學者均有不同的看法。 另外,英國聖經釋經家大卫·鲍森於1993 年出版《第四波》一書 (Fourth Wave: Charismatics and Evangelicals - Are We Ready to Come Together?),提倡靈恩派與福音派的合一,可能定義為新一波的靈恩運動。 目前靈恩基督徒有5億2300萬,估計到2025年至少會達到8億3000萬。截至2011年的統計:靈恩基督徒最多的是分佈在拉丁美洲〔1億6000萬〕、非洲〔1億3000萬〕,和亞洲〔1億3000萬〕,天主教中的靈恩更新運動的人數約有1億2000萬,約占天主教的百分之十。.

查看 福音和靈恩運動

衛詩

衛詩(英文名:Jill M. Vidal,),香港女歌手,中韓菲混血兒,衛蘭的孿生妹妹。2006年至今已經推出了一張大碟《Hit Me》和一張EP《Diamond Love》,並在2008年8月8日推出一張新曲+精選《Jillympics》。至2009年4月於日本藏毒罪成後遭唱片公司解除歌手合約,並離開香港樂壇、2015年重返香港樂壇。.

查看 福音和衛詩

西敏寺

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称--(Westminster Abbey,--),是一座位于伦敦市中心西敏市區的大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国君主(从英格兰、不列颠到英聯邦时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曾在1546–1556年短暂成为主教座堂,现为王家胜迹。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查看 福音和西敏寺

馬偕

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醫師與長老教會牧師,於19世紀末期至台灣傳教與行醫,與馬雅各齊名。漢名叫偕叡理,在臺灣,一般人皆稱為「馬偕博士」或「偕牧師」。「寧願燒盡,不願朽壞」(Rather burn out, than rust out)讚賞馬偕的一生,他的座右銘為「攏是為基督」(All for Christ)。.

查看 福音和馬偕

馬吉安主義

吉安主義是由馬吉安於144年所發展的神學思想,將二元論放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是當時甚受歡迎的一種思想。他認為《希伯來聖經》內所記載的上帝與基督的父有所不同,且《希伯來聖經》內本身充斥著矛盾。他的思想是指《希伯來聖經》中的上帝是「創造的上帝」,是充滿邪惡且暴力的上帝;基督的父則是溫柔善良的上帝。他摒棄了《希伯來聖經》,且只集合了數卷使徒保羅及路加的著作成為正典。 由於馬吉安主義沒有任何著作留下來,包括相信是記載馬吉安思想的《對比論》(Antitheses),他的主張及思想只有從反對他的人的著作中重新構築出來。這些作者包括反對馬吉安主義最要緊的特土良(著有五卷《反馬吉安》)、愛任紐(著有《反異端》)等。在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馬吉安主義被判為異端,而《聖經》的正典亦同時被確立。.

查看 福音和馬吉安主義

視博恩

視博恩,又名基督教廣播網(Christian Broadcasting Network,简称CBN)是一個以電視為媒--的基督教福音組織,於1959年由Pat與Dede Robertson夫婦於美國創立。.

查看 福音和視博恩

香港神託會

香港神託會是一所基督教非牟利機構。自1962年註冊至今,一直提供多項服務,開設的服務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青少年中心、復康中心、庇護工場、醫療牙科診所等二十項,服務單位大多在九龍及新界。.

查看 福音和香港神託會

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

東九龍教區是1998年成立的香港聖公會教省轄下的一個教區,管轄地區包括九龍東及新界東。 九龍,地理上稱為九龍半島,為香港的三大區域之一,是除了香港島以外市區的主要組成部份。傳統上九龍的東、西以「火車路」(即前九廣鐵路英段,及後稱為九廣東鐵,即現今東鐵綫)為界,故九龍城區(即紅磡、土瓜灣、九龍塘等地)也實屬九龍東的一部份。因此,東九龍教區的範圍包括前九廣鐵路英段以東之九龍半島地域,即九龍東及新界東,亦即現在香港特區政府行政區域之: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西貢區、沙田區、大埔區及北區。.

查看 福音和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

马可福音第1章

可福音1章是《新约圣经·马可福音》的第一章。它的首节“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开始”直接表明了马可的信仰。 不过,由于在通用希腊语中没有冠词,有些人建议将的翻译为“神的一个儿子”。罗伯特·米勒的翻译是“耶稣受膏的好消息”,依据是 χριστου 意为“受膏”,而短语 υιου του θεου 并未见于少数早期见证人,“开始”可以指这卷书的开始,也可以指下一节,或者耶稣事迹的开始,因为马可福音只是开始描绘耶稣的生活,并没有记载他完整的传记。 马可说他是受膏的,等于宣告耶稣是弥赛亚,大卫王的继承者。马可总是使用源于希腊文译文的“基督”,却从不使用“弥赛亚”(,源自于亚兰文“弥赛亚”的希腊语音译)。“神的儿子”这个表达在“犹太人的王”案件中等同于一位政治性的弥赛亚,但是也可以理解为神性的表达。 在马可福音中,直到百夫长之前,只有反对耶稣的魔鬼才如此称呼耶稣。好消息可以指关于耶稣的消息,或者来自耶稣的消息,或者耶稣就是那好消息,或者以上建有。.

查看 福音和马可福音第1章

詹姆士·布朗

小詹姆士·喬瑟夫·布朗(James Joseph Brown, Jr.,),非洲裔美國歌手,有「靈魂樂教父」之稱,被認為對20世紀的流行音樂有至深的影響。 詹姆士·布朗生涯為知名歌手、作曲家、樂團團長及音樂唱片製作人。布朗將福音音樂及節奏藍調帶入靈魂樂及放克(Funk),對許多其他類型的音樂也都有影響,如:搖滾樂、爵士樂、雷鬼、Disco、舞曲、電子樂、afrobeat及嘻哈。.

查看 福音和詹姆士·布朗

說方言

說方言是指流暢地說類似話語般的聲音,但發出的聲音一般無法被人們理解。與失語症不同,說方言是暫時性的精神狀態,而不是一種長期的生理疾病。說方言通常是宗教活動的一部份,特別是印度教和基督新教的靈恩派。.

查看 福音和說方言

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Bob Dylan,),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从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引起的影响已超过50年。他的大多数著名作品都来自1960年代的反抗民谣,也被廣泛認為是当时美國新兴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人,尽管他否认了这一点。他的部分早期作品成为了当时美国民权反战运动的圣歌,例如《答案在风中飘》(Blowin' in the Wind)和《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1960年代中期,迪伦开始从原先的抗议民谣风格转型,并在1965年发行长达六分钟的单曲《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也从此改变了流行音乐的传统分类。迪伦60年代中期的一些作品登上了《告示牌》榜单冠军,但由于其使用摇滚元素亦受到了民谣运动中一些人士的批评。 迪伦早期受到了美国创作歌手小理查德的表演和音乐人伍迪·蓋瑟瑞、罗伯特·约翰逊和汉克·威廉斯的歌词的影响,并在后来发展及个性化了既有的音乐风格。迪伦在其5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探索了美国歌曲风格里的各种成分——从民谣、蓝调及乡村到福音音乐、摇滚乐和洛卡比里,再到英格兰式、苏格兰式和爱尔兰式民谣,还有爵士乐和摇摆乐。迪伦通常的演奏乐器为吉他、键盘乐器和口琴。在不同的音乐人的支持下,迪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巡演”(Never Ending Tour)。作为一个唱片艺术家和表演者,迪伦的成就主要以他的演艺生涯为核心,但他最大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作词。 自1994年以来迪伦已出版了6本画作书,他的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展出过。作为一个音乐家,迪伦的唱片总销量已超过了1亿,也让他成为畅销音乐艺人之一。迪伦曾获诸多奖项,包括12尊格莱美奖、1尊金球奖及1尊奥斯卡金像奖,并被引入摇滚名人堂及作曲家名人堂。2008年普利策奖评选委员会授予其一特别奖,以表彰其通过作词及作诗对流行音乐及美国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2012年5月,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颁布的总统自由勋章。2016年,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为美国歌曲传统带来的全新诗意表达。瑞典皇家學院11日16日表示,收到巴布狄倫的信件解釋,12月10日因有其他要事將無法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並強調相當榮幸能獲獎。他並非因故缺席領獎的第一人,瑞典皇家學院表示,並不會因為得獎人無法前來取消獎項,尊重巴布狄倫的決定,諾貝爾文學獎依舊是屬於他的殊榮。.

查看 福音和鲍勃·迪伦

趙錫恩

趙錫恩(),字晉卿,上海人,中国近代教育家、企业家。浸礼会教堂的著名领袖。.

查看 福音和趙錫恩

路思義教堂

路思義教堂(英語:The Luce Chapel)是一座位於台灣台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的基督新教禮拜堂,為著名台灣建築師陳其寬與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之作。始建於1962年9月,並於1963年11月2日落成;2017年9月26日臺中市文化資產處以「路思義教堂及鐘樓」將其與畢律斯鐘樓登錄為臺中市定古蹟,衛理會館、舊藝術中心登錄為歷史建築。.

查看 福音和路思義教堂

迦玛列

迦玛列(Gamaliel)是犹太教师希勒尔的孙子。他是第一世纪中叶犹太公会(Sanhedrin)中最主要的权威人士。他在耶路撒冷被毁之前9年,也就是63年去世。.

查看 福音和迦玛列

迪特里希·潘霍華

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又譯迪特里希·朋霍費爾,),德國信義宗牧師、神學家,認信教會成員之一,出生在德国-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潘霍華曾經參加在德國反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運動。因同伴計劃刺殺希特勒失敗,潘霍華在1943年3月被捕,並於德國投降前一個月被絞死。.

查看 福音和迪特里希·潘霍華

郭美江傳道爭議事件

郭美江傳道爭議事件是基督教台北純福音教會邀請演講的靈恩派牧師郭美江於2013年發表的偏激言論而遭上傳網路及批評事件,其中包含歧視同性戀、宣揚基督教神蹟等相關言論。.

查看 福音和郭美江傳道爭議事件

蔡苏娟

蔡苏娟(Christiana Tsai,1890年2月12日-1984年8月25日)是一位中国基督教佈道家、作家与知识女性,《暗室之后》的作者。 1890年2月12日(清朝光绪十六年),蔡苏娟出生在中国南京的一个官宦世家,父親是清朝末年江蘇省的府台。她在24位弟兄姊妹中排行第18位。蔡苏娟16岁时,在美北长老会传教士查理李曼(Charles Leaman)設立的明德女子学校就读期间,不顾家庭反对,接受了基督信仰,随后又成功地带领全家55人都接受了基督信仰,并与美国传教士瑪麗‧李曼(Mary Leaman)广傳福音,並致力於編寫注音符號版的中文聖經。1921年她与李曼女士到美國各地證道,並曾受到哈定總統的接見。 1931年冬天,蔡苏娟在上海罹患嚴重的瘧疾,時值日軍侵華,無法得到適當治療,最後導致眼睛无法見光,中耳受损,此后多年必须居住在暗室之中。1949年,59岁的蔡苏娟与瑪麗‧李曼迁往美國賓州蘭開斯特的樂園鎮(李曼故里)養病。雖然她非常希望繼續服事基督与傳福音,但自己年老衰弱,不觉得有什么前途。然而她于暗室之中所寫的文章卻極具穿透力地帶給當時代年輕知識份子極大的鼓勵。成千上萬的人慕名前來,在病榻前聆聽這位屬靈巨人的勸勉。這其中包括葛培理(Billy Graham)牧師與全家。許多年輕人,將她的鼓勵信息錄下,廣為傳播。后因機遇,讓她在1953年由芝加哥慕翟圣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口述见证《暗室之后》(Queen of the Dark Chamber),當時非常受歡迎,并被譯成50多種文字(1957年中文本岀版)。英文版由葛培理牧師親自作序推薦。之後她在一間不透光的暗室裏招待了許多訪客,為他們作見證,并出版更多著作,包括《蔡蘇娟-暗室之后續本》、靈修默想集《暗室珍藏》等。蔡苏娟姐妹與李曼女士在1963年結識使者協會創辦人周主培牧師并蔡錫慧夫婦,深被使者協會(AFC)“為基督贏得華人知識份子”的異象所吸引,將自己的家族農場捐贈作為使者總部并發行中心直到如今。蔡苏娟姐妹于1984年8月25日在美国蘭城逝世,享年94岁。她的一生極具傳奇色彩,經歷晚清、民國、中共及美國四個人生階段,但不論上帝如何帶領,她始終滿懷喜樂于信靠地跟隨。她的名言,“床榻不是我的监狱,乃是受训的学校;圣灵是我的导师,访客是我的功课”,“我從沒有問過一次上帝,為何這樣的事發生在我的身上,只是問你要我如何行”成為很多遭遇病患之人的鼓勵。.

查看 福音和蔡苏娟

蔡梓銘

蔡梓銘(Danny Choi,Gorson Choi,),基督徒,註冊中醫師,香港男歌手,前亞洲電視合約男藝員,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2009年,因參加第一屆《亞洲星光大道》,並得到該屆季軍,簽約亞洲電視,正式入行,志願是成為一名福音歌手。.

查看 福音和蔡梓銘

臺北靈糧堂

台北靈糧堂(Bread of Life Christian Church in Taipei)是一間位於臺灣的大型教會。1943年由趙世光牧師於中華民國上海直轄市創辦之基督教獨立教會。而靈糧堂的真正發展當於1954年在臺北市成立靈糧堂之後。是故,現今在很多資料上,靈糧堂亦稱為臺北靈糧堂。時至今日,台北靈糧堂在全世界設立分堂共429處。 惟1990年後,有不少靈糧堂分堂與臺北靈糧體--無本堂與分堂的關係,例如香港靈糧堂。.

查看 福音和臺北靈糧堂

良友电台

良友電臺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基督教福音中文电台,於1949年7月29日開始短波广播,隶属于远东广播公司。广播语言为普通话、雲南話、粤语、回民廣播(汉语普通话)、壯語(紅水河話、德保話)、蒙古語、藏語(康巴話、衛藏話、安多話)、維吾爾語,內容主要是向中國大陸廣播福音信息和教導圣經真理。在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之前,良友電台曾一度是廣東一帶民眾得知外界消息的重要渠道。其总部设于香港九龙大有街1号10楼。 良友电台的节目开始曲是《主耶稣救罪人》,为钟声演奏。.

查看 福音和良友电台

雅各 (亞勒腓的兒子)

亞勒腓的兒子雅各(James, son of Alphaeus),天主教譯為阿尔斐的兒子雅各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傳統上認為他即是小雅各(次雅各伯,James the Lesser)。他在新约中只被提及四次,每一次都出现在宗徒名单里。注意不要与另一位宗徒,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大雅各伯,James the Greater)弄混淆。 哲罗姆認為他即是公義者雅各,這個看法被後世天主教會所接受。但是東方基督教認為兩人是不同的。.

查看 福音和雅各 (亞勒腓的兒子)

雅各布斯·阿民念

雅各布斯·阿民念(Jacobus Arminius)(1560-1609),(其姓通用译法为“阿米纽斯”,“阿民念”為特殊人名譯法,又譯亞米紐斯,亞米念,阿米念,阿明尼烏,阿米尼烏斯),荷蘭新教神學家,阿民念主義創始人。.

查看 福音和雅各布斯·阿民念

耶路撒冷十字

耶路撒冷十字(☩, Unicode U+2629),有时也被称作为“十字军十字”。是由一个被四个小希腊十字所围绕的一个大希腊十字,所组成的纹章十字或基督教符号。 这个十字更简单的形式(大十字四端没有延伸)常被称为“十字军十字”,这是因为当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教宗烏爾巴諾二世将一面带有此标志的教宗旗给予了十字军战士。而且后来,这个十字也成为了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标志。 耶路撒冷十字被用于格鲁吉亚国旗当中。耶路撒冷十字也被用作天主教上帝时间(Kairos)静修的象征,每个参加者都会在该静修结束后获得该十字的挂饰。 耶路撒冷十字可能源自腓尼基,其形状可能是白色或绿色的八点十字,被称作马耳他十字。其中每个点都代表了真福八端中的一端。 有时,五十字中的大十字是以复式十字的形式存在,此时,其更倾向被成“耶路撒冷十字”。 東方基督教的教堂多以耶路撒冷十字作為平面設計,中央為講台,四方為座席。.

查看 福音和耶路撒冷十字

陳流芳

陳流芳(),人稱「流芳叔」,香港前荃灣區議會主席,前荃灣鄉事委員會主席,是籍居荃灣三棟屋村的新界原居民。 陳氏是香港殖民地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鄉紳之一,促成了政府與鄉民之間的構通。在擔任三棟屋村村長期間,因應香港政府興建荃灣地鐵站,舊三棟屋村需要搬遷,他游說及帶領接近600名村民遷出舊村,遷往現時近象山邨的位置。全個搬遷僅需時 26 個月,可說創出當年搬村最快的紀錄。政府決意保留舊村原址並闢作「三棟屋博物館」,讓遊客了解客家人昔日的生活面貌。 2000年,一向受中國傳統思想影響的陳氏決定受洗成為基督教教徒,並向新界鄉村原居民傳揚福音。 2014年12月19日因心臟病病逝,享年86歲。.

查看 福音和陳流芳

In God We Trust

“我们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是美利坚合众国及其佛罗里达州的官方格言。 这句格言首先出现于南北战争期间。因着基督教的影响,这一格言首次出现在美国于1864年发行的两美分硬币上。1956年,在面對共產主義的無神論蘇聯政權下,一项国会法案获得通过,“我们信仰上帝”正式成为了美国的官方格言。, via NonBeliever.org在《美国法典》第36编302条中写道:“‘我们信仰上帝’为国家格言。”.

查看 福音和In God We Trust

STAR☆ANIS

STAR☆ANIS」是《偶像活動》動畫中的登場組合,與現實中的8人組合同名。 「STAR☆ANIS」是由神崎美月把自己的「Tristar」、小莓的「Soleil」、乙女的「Powa Powa Puririn」(除了詩音的自動辭退外)所合併成的新偶像團體。夏季巡演大成功後返歸日本,在豪華客輪上的秘密活動中迎接最後一場表演,然後便解散。 以下是「STAR☆ANIS」在《Aikatsu!偶像活動!角色列表》的介紹。劇中登場人物年齡隨時間軸改變,以主角星宮莓為準:第1話時為中學一年級、第26話時為中學二年級、第51話為中學三年級、第76話後為高中一年級、第127話後為高中二年級。在「STAR☆ANIS」組合中除年長一屆的美月與晚一屆的櫻外,其餘皆為同屆學生。 註:台灣引進的大型機台版本,遊戲中的角色另外採用台灣的配音,陣容與TV版本不同。.

查看 福音和STAR☆ANIS

柏郎嘉宾

若望·柏郎嘉宾(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又译普兰·迦儿宾,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天主教方济各会传教士。1246年,他奉教宗诺森四世派遣,携国书前往蒙古帝国,抵达上都哈拉和林,晋见蒙古大汗贵由(窝阔台之子),成为第一个到达蒙古宫廷的欧洲人,并在蒙古行纪中留下了西方对蒙古帝国统治下的中亚、罗斯等地的最早记录。.

查看 福音和柏郎嘉宾

林婉容

林婉容,台灣臺中市人。1994年任職通信電子工程設計師期間開始創作福音詩歌,1998年設立「小羊中文詩歌有聲網頁」,其目的是藉由分享的詩歌給人們帶來安慰和平靜,1999年成立「小羊詩歌」網站並出版首張福音詩歌集《鼓舞》,2002年正式退出IC設計的行業專心從事敬拜音樂的工作,2005年以來常應邀在國內外各地帶領音樂會及訓練會。.

查看 福音和林婉容

林寄韻

林寄韻(Desiree Lam),,暱稱林記,現為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作家及編輯,曾經為電影演員及歌手。.

查看 福音和林寄韻

林思顯

林思顯,CBE,JP(Daniel Lam See-hin,),香港銀行家及教育家,前嘉華銀行董事局主席及香港浸會學院(香港浸會大學前身)校董會主席,1965年至1968年擔任市政局委任議員,以及在1967年和1968年間兩度獲委任為立法局臨時非官守議員。 林思顯的父親林子豐博士是嘉華銀行創辦人,儘管林思顯在父親於1971年逝世時接過董事局主席一職,但其時銀行控股權已落入美國財團手中,1974年再落入新加坡僑商劉燦松手上。1986年,嘉華銀行獲中信集團注資,從此添上中資色彩,但林思顯仍然以獨立非執行董事身份留任董事局。1998年,嘉華銀行正式改名為中信嘉華銀行,林思顯其後於2002年辭任董事局,標誌着林家完全退出嘉華銀行業務。2010年5月,中信嘉華銀行有限公司進一步改名為中信銀行(國際),「嘉華」一名走進歷史。 在嘉華銀行的工作以外,林思顯除了擔任過市政局議員和立法局臨時議員,還屢獲香港政府委以不同的工商業公職,並參與籌組香港工業總會和香港貿易發展局,以及曾任兩屆香港潮州商會主席。此外,林思顯由1968年至1986年在父親參與創辦的香港浸會書院出任校董會主席,任內見證學校在1972年獲港府准許由「書院」改名為「學院」、1978年率先引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以及在1983年獲大學及專上教育資助委員會(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前身)接納成為資助院校。 林思顯來自虔誠的浸信會家庭,父親林子豐博士除了是嘉華銀行和香港浸會學院創辦人,還歷任香港浸信會聯會主席和同屬浸信會的香港培正中學校長和澳門培正中學校監等職。林思顯也隨父親先後出任兩地的培正中學校監,以及民生書院校董會主席和校監等職務。林思顯的胞弟林思齊博士是加拿大富商,1988年至1995年成為該國歷史上首位華人省督。.

查看 福音和林思顯

恩友歌

《恩友歌》,或作《耶稣恩友》(What a Friend We Have in Jesus),是一首基督教赞美诗,词作者为约瑟夫·史克来芬。身为游子的史克来芬,于1855年,在加拿大写给远在家乡爱尔兰的母亲的一封家信中夹了一首亲手写的赞美诗,以表对母亲的安慰。 最初这首诗是以匿名发表,然而直到30多年后,它才受到人们的赏识。1868年,一位美国律师查尔斯·C·孔文士(同时为当地教堂的颂歌作曲也是他的工作之一)为其谱曲。美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1938-) 也有为这首圣歌配过乐。 这首赞美诗拥有许多版本,有着不同的填词,不同的语言。例如日语版的《いつくしみ深き》(意思是“深深的挚爱”),还有一个特殊的版本,那是在一战时期,人们将它的名字改成了“当血战终结之时”来呼唤和平。《路德教派赞美诗手册》中写道:“尽管这首圣歌配乐后,由于与多情的福音式太过相近而受到批评,它依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在现代圣歌中保留有一席之地。” 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的《赞美诗新编》收入该诗歌,列为第302首。.

查看 福音和恩友歌

提摩太後書

提摩太後書(ΠΡΟΣ ΤΙΜΟΘΕΟΝ Β΄)是新约圣经中的一卷,通常列於第16卷。由于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和提多书这三卷圣经的对象是教会牧者,因此亦称为教牧书信(Pastoral Letters)。 《提摩太後書》主題:對召會敗落的豫防劑。.

查看 福音和提摩太後書

搭便車的人

搭便車的人,是世界上非常流行和知名的都市傳奇之一,在古老的文獻,包括《聖經》亦有記載。其傳說為民俗學學者長期研究的主題之一,索引編號為E332.3.3.1《都市傳奇》 維若妮卡·坎皮儂·文森及尚布魯諾·荷納著 楊子葆譯 麥田出版 ISBN 986-7691-44-X。 這則都市傳奇經常以類似鬼故事的方式傳播,內容大同小異,但結局卻有不同變化。警察和電臺DJ是最常收聽到這傳說的職業,報案者或聽眾會歇斯底里向他們訴說:午夜在公路駕駛時,有人在十字路口徘徊,比著搭便車的手勢,主人公便欣然搭載,安排那人坐在後座,當駕駛一段時間後,主人公回望後座,搭便車的人神秘消失了,留下驚惶失措的主人公…… 然而,警察通常將之當成為吸毒者的幻覺或開玩笑;而電臺DJ則只當成枯燥無味,由不同的聽眾一次又一次訴說自己、或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之「真實經歷」。.

查看 福音和搭便車的人

李渊如

李渊如(1894年-1969年),又名如愚,是倪柝声在文字出版方面的重要同工。她才学深博,精明能干,眼光独到,性格严谨,有“女状元”之称。 1894年,李渊如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毕业于省城武昌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考试时母亲去世。毕业后曾去保定、天津教书,1917年来到南京女子师范学校任校监,职责是将学校非基督化。当时该校音乐教师蔡苏娟带领200名学生中的72名学生相信耶稣,引起家长反对。并有报章刊载此事。李渊如严厉地对待基督徒学生,烧毁从宿舍搜出的37本圣经陈福中:《李渊如传—倪柝声的得力助手》,基督徒出版社,2005。 1918年,李渊如一改反对基督信仰的态度,在美北长老会女传教士李曼小姐(Mary Leaman)(蔡苏娟谊母)处接受福音,在长老会颜料坊福音堂受洗,并转到长老会明德女中任校监。1920年3月离开教职,成为全时间事奉的女传道人,与学生缪韵春、张耆年同工;她任教于贾玉铭院长主持的金陵女子神学院,自1919年起又担任贾玉铭、高师竹、成寄归所创办的著名属灵刊物《灵光报》主编。 1923年1月,李渊如应王载之邀去福州主领传福音,带进了当地的属灵复兴,并结识了倪柝声。1926年,李渊如和成寄归邀请倪柝声去南京养病,那时她已经接受倪柝声地方教会的道路,和她的学生缪韵春、张耆年,开始了南京的孹饼聚会。 1927年3月,北伐军攻打南京时,发生攻击基督教的南京事件,砸坏了《灵光报》报社,于是倪柝声从军的弟弟用军车把倪柝声、李渊如、缪韵春、张耆年接出南京,前往上海,加入在新闸路赓庆里汪佩真家的聚会,同年开始与倪柝声同工,负责上海福音书房的文字编辑工作。李渊如、缪韵春、张耆年三位姊妹在哈同路文德里26号租房居住,擘饼聚会就搬到文德里26号楼下的客堂。次年(1928年)初聚会迁到同弄34号倪柝声住所的楼下。1933年,福音书房出版《通问汇刊》,1937年出版《敞开的门》,李渊如都作为倪柝声的代理编辑,起了很大的作用。李渊如在地方教会的同工中比较年长(比倪柝声大9岁),在属灵方面有相当的分量,因此虽然地方教会公开教导不赞成女性居于领导地位,李渊如(以及汪佩真)却仍然长期受到普遍的敬重李常受:《历史与启示》第八篇 战后各地召会的复兴。 抗战期间,李渊如前往西南一带布道。1942年,上海地方教会许多信徒批评倪柝声经营中国生化制药厂,常有信徒到李渊如家去告状。李渊如被卷入这一风波,意志消沉,和张耆年离开侍奉到苏州隐居。但到1946年时,她已经懊悔自己的举动。1948年春,李渊如与倪柝声又恢复了交通,继续任上海福音书房编辑。 1950年代初,李渊如投入很大精力,帮助倪柝声将1948年和1949年鼓岭训练中所释放的重要信息,如《人的破碎与灵的出来》,《神话语的职事》,《主工人的性格》等,以最快的速度出版。 1956年1月29日晚,62岁的李渊如和汪佩真、张愚之、蓝志一等同时在上海被公安机关逮捕,被控为“倪柝声反革命集团”成员,判处15年徒刑。她和汪佩真一同囚禁在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女监。李渊如一直没有出狱,1970年代病故。.

查看 福音和李渊如

李敖

李敖(),字敖之、幼名安辰,自稱李大師。台灣历史学家、文学家、作家、政治評論家、政治人物、文化批評者、中國近代史學者。生於满洲国时期的哈爾濱市,籍貫吉林扶餘,祖籍山東濰縣,李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肄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公開活動常身著一件自稱是价值12000元新台币的名牌紅色夾克,成為他的象徵。李敖情史非常豐富,也曾因此帶來個人爭議。 李敖成名於20世纪60年代,當時在《文星》雜誌上為胡適辯護,反對中國傳統文化,力主全盤西化,掀起中西文化論戰。早年少谈当代政治议题;後來才逐漸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20世纪70年代走入政治運動,曾因捍衛言論自由,反抗國民黨對黨外異議人士的迫害,而成為政治犯,服刑5年8個月。解嚴後,多次參選,曾任立法委員,卸任後逐漸轉往中國大陸發展,除研究、寫作、教學外,積極從事評論。李敖有濃厚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思想,自認反蔣、反日、反美、反台獨、反國民黨、反民進黨。晚年倾向于赞美中國共產黨,以及兩岸統一,但他曾批評和諷刺中國共產黨的言論自由問題。 2018年3月18日上午10時59分,李敖在台北市榮民總醫院因腦瘤病逝,享年83岁。.

查看 福音和李敖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杜威十进图书分类法(英文: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是由美国图书馆专家麦尔威·杜威发明的,对世界图书馆分类学有相当大的影响,已翻译成西班牙文、中文、法文、挪威文、土耳其文、日文、僧伽羅文、葡萄牙文、泰文等出版,并被许多英语国家的大多数图书馆、以及使用其它相应译文之国家的部分图书馆采用。在美国,几乎所有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都采用这种分类法。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於1876年首次發表,歷經23次的大改版後,內容已有相當程度的修改與擴充。最新的版本為2011年版。該分類法以三位數字代表分類碼,共可分為10個大分類、100個中分類及1000個小分類。除了三位數分類外,一般會有兩位數字的附加碼,以代表不同的地區、時間、材料或其他特性的研究,分類碼與附加碼之間則以小數點.」隔開。例如 330 代表經濟學 +.9 代表地區別論述 +.04 代表歐洲.

查看 福音和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梁藝齡

梁藝齡(),原名梁珮玲,香港演员。 梁藝齡家族曾經營鑽石生意,早年曾就讀英華女學校,後被星探發掘,曾拍攝廣告,其後參加超級新星大賽並成為無綫電視藝員,在1987年起曾拍過多部電視劇,亦曾參與歌手譚詠麟及張學友的MV的演出。因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影響下,令她由藝人變成健康產品傳銷員。2002年初,梁藝齡成為基督徒,在12月洗禮,其後於香港神學院攻讀神學。她並於福音媒體真証傳播製作的電視節目中擔任主持,及影音使團的福音電影中演出 。 2006年12月5日,梁藝齡隨影音使團到澳洲拍攝《地球深度行Ⅲ》電視節目,由阿德萊德前往拍攝地點途中發生交通意外,梁藝齡及另一位攝製隊員被拋出車外,被送往醫院深切治療部留醫,其肋骨受傷出現裂痕,留院一星期後出院。 2011年,梁藝齡隨影音使團到土耳其拍攝節目,攀上土耳其亞拉臘山的4,000米冰川,搜尋挪亞方舟存在的證據。.

查看 福音和梁藝齡

正常的基督徒生活

《正常的基督徒生活》(The Normal Christian Life)是倪柝声于1938年至1939年旅行欧洲时完成的著名作品,首先用英语在英国(开西大会)、丹麦讲道时发表,回中国后由上海福音书房出版了中文文本。该书被许多基督徒视为经典著作,这也是西方基督教界最熟悉的一本倪柝声著作。该书已经用多种语言出版,至今至少出版了25万册。.

查看 福音和正常的基督徒生活

水文化

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财产。.

查看 福音和水文化

江守道

江守道(Stephen Kaung,),基督教新教地方教会傳道人和作家,出生在中国上海,現居美國維吉尼亞州里奇蒙。他是卫理公会会督江长川牧師之子,1935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查看 福音和江守道

深層生態學

深層生態學一詞由挪威哲學家阿恩·內斯(Arne Næss)在1973年於一場第三世界未來發展研討會中提出。後經德韋爾(BillDeval)、塞申斯(GeorgeSessions)、福克斯等人的努力而發展成為一種新的環境哲學。深層生態學以非人類為中心的角度,重新看待世上所有生物的價值,打破長久以來人類對生命的價值觀。深層生態學認為要認識、處理和解決生態問題,必需從整個生態系的角度,把人與自然的關係當做一個整體來考量。 深層生態學是西方環境倫理學界提出的一個與淺層生態學相對應的非人類中心主義流派之一。深層生態學家堅持問更深層次的哲學問題,探究人類為什麼和如何干擾的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使環境變成長遠的改變,而不是只用狹隘看法的研究生態環境,避免僅僅以維護人類利益而推行環境保護 。深層生態學顯示了生態系統更全面的看法,並尋求適用於生活的理解,解釋生態系統的不同部分(包括人類)如何成為一個整體的系統。20世紀90年代以來,深層生態學提高了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對環保運動有著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深層生態學的理論宗旨是批判和反思現代工業化社會在人與自然關係上的種種失誤及其背後的深層根源,目的在於尋找人類生活的真正價值及現代社會的合理構建。深層生態學思想家們在1979—1980年間把內斯的思想學說完整地引入環境倫理學領域,從而使深層生態學成為環境倫理學領域中一個正式的或規範的思想流派。其次,努力使內斯的學說成為深層生態學正統理論,並擴展其在生態哲學中的學術影響力;最後,努力促成環境倫理學家們與深層生態主義者的相互認同。另外, 許多學者諸如約翰.錫德、大衛.羅德曼和比.麥科馬克等都在捍衛和發展深層生態學思想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查看 福音和深層生態學

湯小康

湯小康(),出生于馬來西亞吉隆坡,是马来西亚華語流行音樂作曲人、福音歌手。.

查看 福音和湯小康

湖南省

湖南省(湘语长益片新派长沙话:;湘语娄邵片双峰话:),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级行政区,全境位于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因大部在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境内广植芙蓉(木芙蓉),古诗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故有“芙蓉国”之誉。湖南的省会长沙市,省政府驻地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湘府路。湖南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方言以湘语为主,在湖南省內的其他地区则主要使用西南官话、赣语、湘南土话、瓦乡话以及客家话等其他汉语方言。此外,苗语、土家语、侗语、勉语(瑶族的主要语言之一)等少数民族语言在湖南省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使用。.

查看 福音和湖南省

澳門海星中學

澳門海星中學(葡萄牙文:Escola Católica Estrela do Mar),簡稱E.M,正校位於澳門高樓街,為一所提供全日制課程的澳門學校,設有中學部、小學部、幼稚園、回歸教育部和持續教育部,由天主教耶穌會創辦。前身位於廣東省肇慶,1950年因戰亂而停辦,直至1955年由葡國耶穌會會士戈振東神父在澳門復辦。現時海星中學與澳門利瑪竇中學同屬耶穌會所管理。每年的十二月八日為該校在澳的建校紀念日。其在澳門教育暨青年局註冊的校部編號分別是004(海星中學)和165(海星中學附屬小學,位於燒灰爐巷10至12號),而海星中學(夜間部,位於高樓街36號)的校部編號為129。 海星中學為一所男女同校的天主教學校,提供十五年基礎教育。由於該校是中文學校,以中文為主要授課語言,故入讀學生必須能操廣東話,或對中文有所認識,以使新舊學生都能同步學習。 現任校長是黃彪。.

查看 福音和澳門海星中學

望道號

望道號(MV Logos Hope)是一艘基督教的福音船,為目前全球規模最龐大的海上書展船,於1973年在德國倫茨堡下水,船籍現今註冊於馬爾他瓦萊塔。望道號由德國基督教慈善組織好書共享協會營運,船舶上駐守有約400名來自60個國家及地區的基督徒義工。望道號於1960年代起到訪過逾160個國家及地區,接待了近4,000萬名訪客登船參觀海上書展以及其他多元化文化交流活動。此外,望道號義工亦會視乎所到之處的需要,展開其他義工活動,包括建築、捐贈及醫療服務等社區服務。.

查看 福音和望道號

成圣

成圣(sanctification)是一个在各种宗教中广泛使用的一个古老概念,是指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人成为神圣的过程。成圣在字面上表示“为了特殊的目的分离”,相当于“使神圣”。这个术语在语源学上来源于拉丁语动词sanctificare,词根sanctus表示“神圣”,facere表示“使”。.

查看 福音和成圣

成神论

成神论(θέωσις / Theosis)是一个希腊语单词,意为神化或使神圣。信徒的变化,是将基督耶稣的教导和他的福音付诸实践(称为实践),是基督教神学,特别是东正教神学和天主教神学的特色.

查看 福音和成神论

星座年代

星座年代(Astrological age)是星相學家根據星象和當時宗教關係的一種理論。這種理論被學者用來解釋古埃及及中東地區的政權交替。 根據畢華流在他的《畢華流談星座2》引述西方星相學家的論說,星座與當時的宗教關係大致如下:.

查看 福音和星座年代

春聯

春聯也作福貼,--,閩南語稱春仔,是一種在新春和立春時使用的傳統裝飾物,把賀年的吉利字詞用漂亮的書法,寫在紙上而成,一般是貼在牆、門之上,在華人社會、朝鮮半島和越南,每逢過年人們都會貼春聯,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其中寫成對聯的又叫春聯,但有些地區「春聯」也是各種春聯的統稱 ,而有些地區又把條狀、不成對的春聯稱為春條。日本把新年貼的稱為正月札,立春聯的稱為立春札或立春大吉札。朝鮮則有立春榜(입춘방)、立春書(입춘서)、立春貼(입춘첩)等名稱,簡稱春榜、春貼、春帖等。 傳統春聯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現在亦有機器印製的春聯。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春聯多有橫批。.

查看 福音和春聯

浪茄

浪茄是香港新界西貢半島東南部的一個地方,鄰近萬宜水庫東壩,麥理浩徑第一段途經,屬於西貢東郊野公園的一部分。 浪茄最著名的是其對開的浪茄灣。浪茄灣是一個深屈的海灣。海灣的兩邊分邊被兩組山峰和海岬所包圍。其東北面的為長岩頂、罾棚角頂和罾棚角;西南面則為孤獨山和標尖角。浪茄灣的東北面還附帶著一個細小的海灣——浪茄仔。浪茄灣和浪茄仔的北面都是一個海灘。海灘平坦寬闊,水清沙幼,風光明媚。浪茄灣對開除飯甑洲外無任何島嶼,為一望無際的南海。 浪茄灣的海灘後有浪茄村。由1981年1月開始,政府象徵性以每年一元租出浪茄村給基督教互愛中心,作為浪茄訓練中心之用。互愛浪茄訓練中心為一男性福音戒毒場所。除了戒毒所外,浪茄村還有浪茄灣營地,是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指定露營地點之一。 浪茄灣獲由郊野公園之友會、國際獅子總會港澳三零三區及漁農自然護理署舉辦的香港十大自然勝景第五名。.

查看 福音和浪茄

海外基督使團

海外基督使团(The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或OMF International)是一个基督教新教的差会;它的前身是1865年由英國傳教士戴德生创办的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CIM),1964年改稱現名。 1854年,戴德生作为郭实腊的中国传教会传道人,首次从英国来到中国,先在上海、汕头等地传教,1857年定居宁波,并成立“宁波差会”。1860年他回到英国,兩年後(1862年)在布萊頓招募到宁波差会第一位志愿者宓道生,并派往宁波。1865年6月25日,戴德生将宁波差会改名为「中國內地會」(本文簡稱「內地會」),并确立其宣教方針,就是要召募一批可以遷往中國內陸地區長期工作的傳教士,將基督教信仰傳入中國内地;內地會的总部最初在杭州,1890年迁至上海,慢慢把宣教工作深入中國內陸,最遠抵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直到1950年代才在東西方冷戰的政治背景下撤出中国。 1964年內地會更名為海外基督使团,持續向亞洲17亿的非基督徒人口传扬福音;現時海外基督使团有大約一千名宣教士,來自日本、韩国、台湾、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及香港等地。.

查看 福音和海外基督使團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查看 福音和新約聖經

新約書信

中文翻譯源自和合本聖經(基督新教普遍譯名),括弧中翻譯源自思高本聖經(天主教譯名) 新約書信指《聖經·新約》中13卷的保羅書信(保祿書信)及8卷的普通書信(公函)。基督教的教義並非藉論文哲理寫成,乃是憑書信的方式寫出。教會剛成立時為解決教會裏發生的一些問題,使徒(宗徒)們寫下許多書信,這些書信成為今天系統神學的主要根據。它們依次分別是:.

查看 福音和新約書信

新造教會

新造教會是個創立於1984年至今,以新加坡為宣教區、擁有31,000名信眾的大型教會。 約瑟夫·普林斯是此教會的資深牧師。 制度上,新創世教會不從屬於新加坡國外的任何一個教會;目前為新加坡基督教協進會的會員。此教會的成立宗旨為『to see Jesus in all the loveliness of His Person and the perfection of His work and to make Him known through the preaching of the gospel』。.

查看 福音和新造教會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查看 福音和新教

施照子

施照子(),本名清水照子,又稱「乞丐母」、「台灣乞食母」或「台灣乞丐之母」,是一位出身京都市的慈善事業家。.

查看 福音和施照子

旭川市

旭川市()是日本北海道上川綜合振興局境內的一個城市,是北海道僅次於札幌市的第二大城,現為中核市,也是該振興局的行政中心所在地。近年來以旭山動物園和旭川拉麵聞名日本國內外,現與釧路市同被指定為北海道的國際會議觀光城市。 位於上川盆地的中央,境內有石狩川、忠別川、美瑛川、牛朱別川等共130條大小河川通過,並建有740多座橋樑,因此旭川市又有「河的城市」之稱;其中以位於石狩川和牛朱別川會流處,1932年完成的鐵製拱橋──旭橋──最受到市民的喜愛,除了是旭川的象徵外,也被指定為北海道遺產。 又由於位處道北地區的中心位置,旭川市除了是附近地區行政、商業與工業方面的核心城市外,本身也因多條主要鐵路與公路路線在此交會,而成為重要的交通要衝。因地處北海道內陸,冬夏溫差大,曾在1902年1月25日出現-41.0℃的日本氣象官方觀測紀錄的史上最低溫纪录;夏季温暖,偶有炎热天气。但由於無梅雨又少有颱風侵襲,因此降雨少且濕度相对较低。 與大部分北海道地區的地名相同,旭川的地名也源自於當地原住民愛奴族的語言。愛奴族稱呼流經此地的忠別川為「有著波浪的河川」(ciw-pet/チウ・ペツ)或是「秋天的河川」(cuk-pet/チュク・ペツ),但卻被誤會為是發音類似的「日之川」(cup-pet/チュッ・ペツ),並進一步演變為「旭川」而成為地名旭川市官方網頁 - 旭川的概要 。.

查看 福音和旭川市

救世軍

救世軍(The Salvation Army)是一個於1865年由卜維廉、卜凱瑟琳夫婦在英國倫敦成立,以軍隊形式作為其架構和行政方針,並以基督教作為信仰基本的國際性宗教及慈善公益組織,以街頭佈道和慈善活動、社會服務著稱。其當初成立時所使用的名稱是「東倫敦基督教傳道部」(East London Christian Mission)。它有一个称呼,为“以爱心代替枪炮的军队”。它的創辦人希望能夠把福音傳給窮困的人,並透過了解窮人們物質及心靈之需要來給予幫助。其國際總部位於英國倫敦,在全世界有幾千個分部,分佈在117個國家,組織內包括不同年齡層的成員約兩百多萬人。 救世軍福音宣教、社會服務與教育方面等工作主要由救世軍中的全職軍官和其聘僱的從業人員負責,其軍兵亦會利用餘暇,在其中參與事奉。救世軍及其旗下的組織基本上不會涉及任何國家的政治政策,而其成員亦無種族之分,故在世界各地可與其他國際救援機構和政府合作。 救世軍在不同的國家也有一些不同的暱稱,例如:加拿大的「Sally Ann」、英國和紐西蘭的「Sally Army」以及澳洲的「The Salvos」。在澳洲,「The Salvos」的稱號甚至能夠在救世軍官方的機構看到。.

查看 福音和救世軍

救恩學校

救恩學校(Kau Yan School)是一所位於香港西營盤的私立學校,由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救恩堂創辦,校舍位於高街97B號,即救恩堂旁邊。 該校創立於1946年,為香港中西區的名校之一,設有小學部及幼稚園部,亦曾一度提供中學課程(現已分拆為救恩書院,並遷往新界大埔區)。該校現任校長為陳梁淑貞。.

查看 福音和救恩學校

教宗額我略一世

教宗聖額我略一世(Sanctus Gregorius PP.,約540年—604年3月12日),於590年9月3日至604年3月12日岀任教宗。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查看 福音和教宗額我略一世

托钵修会

托钵修会(Mendicant orders)是完全依靠捐助而生存的天主教修会,他们不积蓄财产(个人和团体),需要发贫穷誓愿,以便将所有时间和精力投身于宗教工作。中世纪后期随着本笃会和熙篤会等隱修會的衰落,很多异端修会兴盛起来。这些异端败坏了教堂,所以他们争取不建立教堂随处随传,谨守清苦。这样的情况之下,为了与异端争夺人心,许多正统的有识之士仿效异端,成立了托钵修会。不建立任何的有形修院与教堂。因他们以乞食为生,所以称之为托钵修会,又称为乞食僧团、托钵僧团。因为他们积极维护天主教正统教义,热心布道,甘愿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以此攻击异端,挽回了天主教的威信。.

查看 福音和托钵修会

更生團契台灣總會

台灣更生團契是的台灣會員。此服務團體於1981年9月29日由前退休宜蘭監獄典獄長陸國棟發起成立,以「向全國所有監所中的受刑人,傳揚耶穌基督救世福音,引導他們悔改歸主,藉著聖靈更新他們的生活,並幫助他們過基督徒生活,使他們出獄後,不再犯罪,促進國家社會的祥和安寧」為宗旨。 在2012年9月,更生團契台灣總會成立31週年慶大會上,知名志願工作者孫越曾應邀致詞,前行政院院長張俊雄也在場分享監獄服事的感想。.

查看 福音和更生團契台灣總會

曾煒存

曾煒存牧師(),早年於香港宣道會大埔堂工作,並兼任王肇枝中學的福音工作。移居加拿大後,於1981年出任加拿大亞伯達省愛城華人宣道會關顧主任,期後更兼任代主任牧師一職。1984年,愛城宣道會城北堂成立,曾牧師成為該為教會的主任牧師。1999年,曾牧師證實患上末期癌症,最後於2001年病近,享年68歲。 曾牧師原籍廣東番禺,年少時正逢中日抗戰,生活艱苦,11歲時輟學,14歲時隻身離開廣州到香港尋找生活,並於報館當小差派發報紙。曾牧師為人勤奮,由於失去上學的機會,故積極自學,練習書法;後來擔任牧師,更經常以自製的聖經金句書簽勉勵教會信徒。 曾牧師於1958年6月13日決志相信基督教,並於翌年4月13日接受浸禮。1960年入讀香港廣州聖經學院,從此踏上事奉基督的道路,並先後於香港及加拿大亞伯達省愛民頓市擔任牧者工作逾38年。 曾牧師為人耿直,一生以嚴謹的態度對待信仰,勤奮於教會中服侍教友。曾牧師擅長把聖經教訓,轉化成詩歌形式教導信徒,以下列出曾牧師的部分作品:;聖經目錄歌;書簽上的聖經格言.

查看 福音和曾煒存

普遍的祭司職分

普遍的祭司職分(universal priesthood)或信徒皆祭司(priesthood of all believers)是一个基督教教义,源于新约圣经的一些章节。其确切含义在各个宗派中并不相同,但是大体上意味着教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被赋予了宣讲和阐述基督教信仰的责任或权利。.

查看 福音和普遍的祭司職分

2012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12年4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4月30日.

查看 福音和2012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

4世纪

301年1月1日至4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4世纪。.

查看 福音和4世纪

以賽亞書伊斯蘭教的先知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传教士伯驾弗里德里希·尼采你怎能不再给我打电话?彭蒙惠彼得 (使徒)佛朗琪絲卡·米凱琳徐尔建循理會白普理基金循理小學德怀特·莱曼·穆迪保罗 (使徒)信念 (喬治麥可專輯)修道 (基督教)俄克喜林庫斯圣奥斯特雷莫尼乌斯圣经中的无花果树刚恒毅嘉諾撒聖心中學喬·漢姆喬納森·愛德華茲喬治·林貝克告示牌舞曲夜店歌曲榜周子寒周联华傳福音公禱書共融国际祷告殿四福音书倪柝声BRIGHT (日本乐队)石籬天主教中學王國顯王明道班杰明·威尔斯·牛顿琼·贝兹福音 (耶稣)福音派秦小梨科林·根頓空中英语教室第三次大覺醒约翰·派博约翰福音第3章第16节美聲男孩真道號烏利希·慈運理烏克蘭信義會爱任纽瑪麗·嘉兒 (專輯)為愛而活畢奧神父益友电台監督 (基督教)Earth Song芝罘学校芥菜種的比喻Evangelion聖博德彌撒中心聖亞博那聖光神學院聖禮聖經聖經與古蘭經的相似之處聖高隆聖葉理諾堂聖艾智德團體聖母小昆仲會聖母聖衣堂道明會鍾一匡鍾一諾鍾氏兄弟萨摩亚族靈修靈薄獄靈恩運動衛詩西敏寺馬偕馬吉安主義視博恩香港神託會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马可福音第1章詹姆士·布朗說方言鲍勃·迪伦趙錫恩路思義教堂迦玛列迪特里希·潘霍華郭美江傳道爭議事件蔡苏娟蔡梓銘臺北靈糧堂良友电台雅各 (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布斯·阿民念耶路撒冷十字陳流芳In God We TrustSTAR☆ANIS柏郎嘉宾林婉容林寄韻林思顯恩友歌提摩太後書搭便車的人李渊如李敖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梁藝齡正常的基督徒生活水文化江守道深層生態學湯小康湖南省澳門海星中學望道號成圣成神论星座年代春聯浪茄海外基督使團新約聖經新約書信新造教會新教施照子旭川市救世軍救恩學校教宗額我略一世托钵修会更生團契台灣總會曾煒存普遍的祭司職分2012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4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