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762 关系: 加爾文學院,加爾文主義,加斯帕·桑兹,加斯帕罗·孔塔里尼,努斯文件,劳里·英格曼,基督中心論,基督社區,基督科學教會,基督论,基督教,基督教卡巴拉,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基督教九龍五旬節會,基督教哲学,基督教神學,基督教運動,基督教法西斯主義,基督教派系,埃努瑪·埃利什,埃克哈特大师,去神話化,历史,博雅教育,博洛尼亚大学,十字军之王II,十字若望,占星四書,卡尔·贺尔,卡尔·阿道夫·盖勒鲁普,卡尔·雅斯贝尔斯,卡尔·林奈,卡尔·施米特,卡羅琳 (安斯巴赫),卡爾·巴特,卡爾·約瑟夫·貝克爾,卡爾亨利,卡魯因大學,卡洛斯·菲利普·西门内斯·贝洛,卡拉瓦乔,南京市金陵中学,南樂山,单一主神论,反律法論,反神论,反調,古羅馬文化,古斯塔夫·施瓦布,台北市召會,台灣信義會,... 扩展索引 (712 更多) »
加爾文學院
凱爾文學院(Calvin College),又譯為加爾文學院,是一所位於密歇根州大急流市的人文科學大專院校。 始建於1876年,凱爾文學院是由 基督教改革派創立,被帶著改革 新教徒的改革傳統。在2003年,凱爾文學院的學生約4300人,當中有54%來自密歇根州,38%來自美國其他州份,並有8%是外國留學生。凱爾文學院名字來自16世紀宗教改革代表人物 約翰·凱爾文。 凱爾文學院及凱爾文神學院創立本意是訓練神職人員,第一年招收7個學生。剛開辦時的六年制課程包括4年文藝課目及2年的神學科目。在1894年開始容許沒有神學背景的學生修讀額外課程,學院並因此轉型為一所預科學校。1900年,課程發展更多元化,並吸引有意擔任教職的學生及預備在大學就讀專業課程的學生。1906年,開辦4年制預科課程及兩年大專課程的文藝系正式成立為約翰·凱爾文專科學校。隨後,這間兩年制學院轉型為四年制學院,並取消預科系。1917年,學院搬到大急流市的佛蘭克林街,直至1962年才開始遷往大急流市南部的Knollcrest Farm新址。凱爾文學院在1921年頒發第一份文學士學位。 雖然該校早年發展緩慢,但在19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學生數目已達至350-450人。在1950年收生數目更升至1270人。在1962年至1973年間,學院遷往較大的Knollcrest Farm新址。在20世紀後期,凱爾文學院學生人數超過4000人,招生人數從此穩定下來。 時至今日,該校課程普及至多項專業教育,但學院始終保留注重人文科學培育的目標,並視為瞭解基督教的神所創造的世界及個人認知的途徑。 凱爾文的運動隊被稱為騎士(Knights),是在運動隊還未有官方別名時從"Calvin-ites"一詞演變而來。第一次運動隊正式稱為凱爾文騎士是在1926年-1927年。傳統上,凱爾文的運動隊喜歡跟霍普學院(Hope College)作賽,皆因它們在辦學團體及地理上均有緊密聯繫。凱爾文的運動隊現在仍是密歇根州西部的著名運動隊之一,間中受到同有基督教改革派背景,位處愛荷華州的多爾特學院(Dordt College,又譯鐸特學院)挑戰。 2005年5月,美國總統乔治·W·布什應邀擔任該校2005年畢業典禮主禮嘉賓。雖然大部份人都支持布殊出席該畢業典禮,但仍有一眾教授、學生、以及校友在其出席其間示威,反對布殊的一系列政策和決定。雖然如此,這事件顯示凱爾文學院有着較其他基督教學校更開放的政見及多元化的思想,並且較多偏向自由派的學者。事後,該校專責對外事務副校長Tom McWhertor更撰文認同此事上表現出的思想多元化。.
查看 神學和加爾文學院
加爾文主義
加爾文主義(法语、荷兰语:Calvinisme;Calvinism),自诩为歸正主義,是16世纪法國宗教改革家、神學家約翰·加爾文畢生的許多主張和实践及其教派其他人的主张和实践的統稱,在不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意義。由加尔文等人发展而来的主要基督教宗派有歸正宗、长老宗與公理宗等。 加爾文支持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說,主張人類不能透過正義的行為獲得救贖,恢復逐漸被天主教会所遺棄的奥古斯丁派「神恩独作」论,反對逐漸成為天主教神學主流的「神人合作」论,因為加爾文認為教義應當回歸聖經,因此加尔文主义者之神学传统常被稱为“归正神学”或“改革宗神学”(Reformed Theology)。 加爾文和路德等新教教派都承認人因信稱義,但加爾文主義不同於其他宗派的主要特點有二,一是「預選說與獨作說」,上帝早已擇定誰應該獲得永生,誰應該永墮地獄,而且神的救援,不需要信眾自己的出力。在現代的神學論述習慣中,加爾文主義常指「預選說與獨作說」。二是選舉“長老”監督教務,由牧師和不受神職的長老集體管理教會,認為任何人都不得享有無限權力,並且認為教會人士可以參加政治活動,使世俗更加接近上帝的旨意。所以在加尔文派掌權的國家或地区,經濟、民主制度和公眾教育受到重视。.
查看 神學和加爾文主義
加斯帕·桑兹
弗朗西斯科·巴塞洛缪·桑兹·塞尔马 (Francisco Bartolomé Sanz Celma,,通常被称为加斯帕·桑兹(Gaspar Sanz),西班牙阿拉贡作曲家,吉他演奏家,管风琴演奏家同时还是一个牧师。桑兹成长于一个富有的家庭,他曾在萨拉曼卡大学学习音乐,神学和哲学其后又在那里担任音乐教授。他写的三卷巴洛克吉他演奏教程已经成为了如今重要的古典吉他保留曲目,同时也是现代学者研究巴洛克吉他演奏技巧的重要依据。.
查看 神學和加斯帕·桑兹
加斯帕罗·孔塔里尼
加斯帕罗·孔塔里尼(Gasparo Contarini),(),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意大利外交家与主教。出生于一个威尼斯的贵族家庭,在帕多瓦大学完成学业后开始其外交家生涯,后又参加宗教活动。他常于政治学与神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其著作《威尼斯共和国和政府》一书反映了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前后威尼斯共和国的政治状况。 他在威尼斯的墳墓.
查看 神學和加斯帕罗·孔塔里尼
努斯文件
努斯文件是中東古代的文件,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努斯。努斯文件反映了前15世紀美索不達米亞社群的歷史與日常生活,包括經濟、社會、法律結構等。努斯文件也是舊約神學研究的重要文獻,它们对研究何利人(Horite)的历史和希伯来族长时代的民情风俗极有价值。努斯泥板涉及的西亚古俗使《创世记》中的许多民俗得以印证,例如新娘嫁人时应随身携带婢女,若本人未能生育,要把婢女送给丈夫作妾,并将婢女生育的子女视为己出——《创世记》中撒拉、利亚、拉结的经历都与此如出一辙。.
查看 神學和努斯文件
劳里·英格曼
拉尔斯(劳里)·约翰内斯·英格曼(Lars (Lauri) Johannes Ingman,) 芬兰神学家、主教和政治家。1916年到1930年担任赫尔辛基大学神学教授。他也是一个保守的民族联合党成员,担任过议长和几届内阁部长,1918年- 1919年和1924 - 1925年两次担任芬兰总理。1930年他被选为芬兰福音派路德宗教会首领——图尔库大主教(Archbishop of Turku)。.
查看 神學和劳里·英格曼
基督中心論
基督中心論是卡爾·巴特所提出的神學理論。基督中心论(Christocentric)是一个基督教神学术语,认为应该更加看重三位一体中的第二个部分圣子——耶稣基督,而非圣父(上帝中心论)、圣灵(灵恩派)的观点。基督中心论神学使得基督成为了中心主题,而其他神学立场都以此为向导。基督中心论由卡尔·巴特提出.
查看 神學和基督中心論
基督社區
基督社區(英文:Community of Christ),先前稱之為重組後的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英文:Reorganized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 Day Saints、英文簡稱:RLDS)是一個為世人所知追求和平的基督信仰的宗派。它據稱在全世界50個國家有25萬信眾。在它獨特的神學和不同地處理基督信仰的方式下,它鼓勵會友們「選擇你自己的神學」。它有鬆散地基於「(校定後的共通經文日課)」的大量非禮文式的傳統。從它在美國密蘇里州獨立城的總部,它特別專注於基督徒宣教、和平與公義的事工、屬靈和完全、青年事工以及外展事工。教會的教導強調「所有人都被呼召」、「有價值的個人」以及「分享基督的和平」。.
查看 神學和基督社區
基督科學教會
基督科學教會(Christian Science),亦譯為基督教科學會、基督教科學派,1879年由瑪麗·貝克·艾迪創立,總教堂(或稱母教堂)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此教派的教義主要來自她所著的《科學與健康暨解經之鑰》。 艾迪宣稱,既然上帝是絕對的善與完美,那麼罪、疾病和死亡都與上帝無關,因此都不是真實的。這個物質世界是虛幻的,真正的真理和存在都是在精神層面上,所以所有的物質上的“錯誤”都可以靠更高層次的靈修來解決。她更進一步地說明她所領悟出來的道理正是如同《聖經》裡所記載的那樣,耶穌基督有治癒能力也是因為有同樣的領悟。基督科學教徒(或基督科學者)則根據這個教義深信,疾病可以透過信仰、祈禱和領悟更高一層對於上帝、基督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治癒。這樣的結果就是教徒有病痛時往往只靠著祈禱而不尋求醫療協助,他們的教會刊物上也常常刊登這類的透過祈禱而治癒的報導。 基督科學教會非傳統的傳教方式和內容因此引起許多爭議。一些教會人士因為不肯尋求正常的醫療協助,只靠著祈禱來治病,結果死於一些本來可以醫好的疾病。其中因此而死的小孩,他們的父母因此被提起刑事訴訟,理由是疏忽和不當致死。教會方面則辯稱,根據他們的完整紀錄,他們的“靈修治病”祈禱方式確實治癒了許多連醫生都束手無策的絕症。 在神學界,基督科學教會的教義也引起一陣騷動,特別是透過19世紀起盛行的科學角度來看(註:也就是基督科學所稱的“科學”完全稱不上科學)。一些其他基督教派人士則譏諷,基督科學教會只能算是一種《聖經》解說學派,只是一時的,根本不算是一種新的基督教派。即便如此,基督科學教會在發展初期以及在1960和1970年代的再次發展卻也因此吸引很多人的注意,也得到了快速的成長。 在分類上,基督科學教會通常被歸類到基督教分支的復原教派這一旁支上,不過也引起一些爭議。.
查看 神學和基督科學教會
基督论
基督論(Christology)就是環繞著教會根基耶穌基督的論述。《聖經》記載耶穌曾問及門徒:「你們說我是誰?」,門徒的答案亦得耶穌所認同。但基督論自教會發展便一直撼動著教會,是神學家辯論的主題,也是正統與異端的攻防戰場;更是早期東西方教會分裂的爆發點。 公元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為了打擊阿里烏教派而宣告:「基督是完全的神」。但教會並沒有因此而太平,教內對於基督的人性和神性、以及在神性和人性之間的關係眾說紛紜,且反覆在政治上相互角力。一直到公元451年的迦克墩公會議,教會才承認「基督是完全的人」。 基督是真上帝又是真人,具神人二性「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 可是教會依然沒有因此而平靜,反而引起「二性如何結合在基督身上」的爭論。東西方教會因著對解經方式不同,對基督的二性也有不同的觀點,故引起神學和政治的鬥爭。安提阿學派的聶斯脫里和亞歷山大學派的區利羅,就是頗具代表性的人物。 當初釋經角度不同所引發的爭議,直至今天仍持續震盪。德國頗具影響力的神學家布特曼在面對自由主義者,以安提阿學派注重聖經字義和歷史背景的解經精神,所發展出來的「歷史耶穌的追尋」運動時,以亞歷山大學派寓意解經觀點,就「歷史的耶穌」和「信仰的基督」之間的落差,提出其獨特的看法。.
查看 神學和基督论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查看 神學和基督教
基督教卡巴拉
基督教卡巴拉(Christian Kabbalah,或Cabbalah、Cabbala、Cabala),興起於文藝復興時代,將猶太教卡巴拉(Kabbalah,源自(קַבָּלָה,字面意思是「接收」或「接受」)思想與基督教神學,加以結合而出現的宗教信仰。.
查看 神學和基督教卡巴拉
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
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英語名稱:Taiwan Baptist Christian Seminary,TBCS),簡稱臺浸學院,位於臺灣臺北市。 現有學術單位包括基督教神學研究所。.
基督教九龍五旬節會
九龍五旬節會成立於1958年10月30日。先後由鄭理德牧師、徐傳宣牧師、胡明添牧師擔任主任,現任主任為楊國超牧師,於1966年註冊為合法團體,向香港政府申請官地籌建堂校(即總堂、五旬節中學)——九龍何文田巴富街14號。1973年完成興建堂校,開辦五旬節中學。學生接受全人教育外,接受福音加入教會者甚眾,畢業後獻身修讀神學者眾。.
查看 神學和基督教九龍五旬節會
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哲學是包括所有代表二千年來試圖用哲學的知識中的理性思考來闡釋基督教的教導的理性思考的傳統。.
查看 神學和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神學
基督教神學(Christian theology),對於基督教信仰及實踐的教義研究,是神學的一種。它的基礎是舊約、新約,以及基督教傳統。基督教神學家通過對於聖經的註釋,理性分析與思辨,以推進基督教信仰,為基督教信仰提供辯論與批評。.
查看 神學和基督教神學
基督教運動
基督教運動指的是對基督教進行神學、政治、哲學上的闡釋時所產生的思潮、運動、主義或流派,通常有某一特定的教會、宗派為其代表。.
查看 神學和基督教運動
基督教法西斯主義
基督教法西斯主義(Christofascism)是基督教和法西斯主義的有爭議混成詞。這個是一個由Dorothee Sölle在Beyond Mere Obedience: Reflections on a Christian Ethic for the Future(1970)年所提出的新興概念。Sölle認為基督教教會包容了獨裁的神學。.
查看 神學和基督教法西斯主義
基督教派系
基督教的教派以天主教、东正教及新教為三大系統,涵蓋眾多古老與新兴的教派,其中較晚形成的新教是教派最多的系統。此處對「教派」或「宗派」的定義是指在相同名稱下的可識別之教會團體。.
查看 神學和基督教派系
埃努瑪·埃利什
《埃努瑪·埃利什》(阿卡德语楔形文字:𒂊𒉡𒈠𒂊𒇺 EnûmaEliš)是巴比倫的創世史詩,名字取於史詩起首句。「埃努瑪·埃利什」是阿卡德語,可譯作「天之高兮」或「當在最高之處時」《世界神話辭典》:第799頁,遼寧人民出版社。此史詩是由奧斯丁·亨利·萊亞德於1848年至1876年在尼尼微亞述巴尼拔圖書館的遺址(該處於伊拉克摩蘇爾)發現;Heidal, Alexander (1963): The Babylonian Genesis: The Story of Creation, P.1,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td.
查看 神學和埃努瑪·埃利什
埃克哈特大师
埃克哈特大师(Meister Eckhart)是一位德国神学家、哲学家和神秘主义者,出生在神圣罗马帝国图林根州的Landgraviate。十多岁时便加入道明会并任高级职务。作为布道者他效力极高,其讲道方法给同时代人和后来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对于德语哲学术语的创制也作出重大贡献。其关注的最主要问题是日常生活中持续精神实践的原理的传播。他非传统的,有时甚至是挑衅性的言论常常与当时的普遍信仰相抵触,故而引起了轰动。比如他认为,“灵魂的根基”不像所有的动物是被上帝所创造的,但是神圣的,非受造的。灵的的原因即神性,是瞬间表现的。 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将他列为异端,他反驳了这些指控。据说他在正式判决之前死亡,虽然没有发现过他的埋葬地点,没有死亡记录。.
查看 神學和埃克哈特大师
去神話化
去神話化(德:Entmythologisierung,英:Demythologization)是指將聖經內的神話元素去除來解釋聖經內涵的一種方法。主要是由德國神學家魯道夫·布爾特曼所提倡。 去神話化不是指刪除神話、丟棄神話,而是通過解釋學的活動,將隱含在神話中的真正意義解釋出來。.
查看 神學和去神話化
历史
歷史(现代汉语词汇,古典文言文称之为史),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記》、《汉书》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等。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過程,它是史学研究之對象;一般説來,关于历史的记述和闡釋,也称為历史。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查看 神學和历史
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artes liberales,liberal arts),又譯為文科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全人教育、通識教育、素質教育,原是指一個自由的古代西方城市自由人(有产者,即不需要出卖劳动力,仅凭产业就能生活的人,如贵族。不包括手工业者和奴隶)所應該學習的基本學科,現代則是作為生活常識的內容,可以在社會學校修習、也可以透過參加展覽等方式獲得知識。 文法、修辭與辯證,是文科教育中的核心部份,被稱為三藝(Trivium)。至中古時代,它的範圍被擴大到包括算術、幾何學、音樂以及天文學(其中也包括了占星學),被稱為四藝(Quadrivium)。三藝與四藝,合稱人文七藝(seven liberal arts),或自由七藝,是中世紀大學的主要科目。 在現代社會中,博雅教育,被認為是一種基於社會中的人的通才素質教育。它不同於專業教育、專才教育。在東方,這種教育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的六藝教育和漢朝以後通常的儒家教育;六藝教育注重綜合知識和技能,而儒家教育偏重人格和人文質素。博雅教育所涉足的範疇隨著社會而變遷,到了近代,人文和科學都成為了博雅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致博雅教育又被稱為文理教育。由於並非專才訓練,法律、工程、建築學、設計、海事與航海、電機技術、資訊科技、統計學、工商管理、教育學、農學、食品科學、獸醫學、牙醫、外科醫學及藥學等這些專科及領域不屬博雅教育的範疇,但是還是有相關簡單且應用性高的教育學程(例如博物館的原由闡釋、水族館等的生命教育,烹飪與健康營養的關係等平民課程)。 博雅教育在概念上與通識教育類似,但若細分其差異,博雅教育是相對於職業或實用教育而言,其目的在培育 「統一的人格」;而通識教育是相對於專業教育而言,其目的在達到「統一的知識」。博雅教育強調師生間的互相學習,是一門讓學生能夠安身立命、修身養性的學問,是一種教育觀、教育形式與教育實踐的總和。.
查看 神學和博雅教育
博洛尼亚大学
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à di Bologna;Universitas Bononiensis;尊称:大学之母;又譯--)是一所坐落在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首府博洛尼亚的综合性公立大学,是广泛公认的西方最古老的大学,建立于公元1088年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博洛尼亚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世纪末出现的世界上第一所法学院,后来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于1158年颁布法令确定其正式身份。博洛尼亚大学的建校时间在1888年博洛尼亚大学八百年校庆期间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乔苏埃·卡尔杜奇所领导的历史委员会经过考证确定为1088年。1988年9月18日,博洛尼亚大学九百年校庆之际,欧洲430位大学校长在博洛尼亚著名的大广场上共同签署了欧洲大学宪章,正式承认与宣布博洛尼亚大学为“大学之母”(拉丁文:Alma mater studiorum),即世上所有大学的母校。在以拉丁语为主要学术与研究通用语言的中世纪及近代欧洲,博洛尼亚大学始终保持着欧洲文化与学术发展的中心位置,并引领了欧洲大学体系的改革。 作为经历了近千年历史演变的教育机构,博洛尼亚大学的校园建筑保留了不同时期,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特点。博洛尼亚大学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最美的15所校园之一,2014年被世界最大的英文旅游信息出版商福多尔公司评为全球15所最值得访问的大学之一。博洛尼亚大学校园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总面积674万平方米,除博洛尼亚的主校区之外,博洛尼亚大学还有四个校区,分别位于切塞纳、弗利、拉文纳、里米尼,另外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设有海外校区。.
查看 神學和博洛尼亚大学
十字军之王II
是Paradox Interactive开发发行的一款以中世纪中期至后期为背景的大型战略游戏,是《十字军之王》的续作。这款游戏的Windows版本在2012年2月14日发布,OS X版本则于5月24日发布。.
查看 神學和十字军之王II
十字若望
聖十字若望(San Juan de la Cruz,本名Juan de Yepes Alvarez,)是公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加尔默罗会修士和神父,出生在馬德里北部阿维拉附近的小鎮丰蒂韦罗斯,一个改宗基督教的犹太人的家庭之中。 聖十字若望是加尔默罗会的改革者,被认为与聖女大德蘭一同创立了。十字若望以写作著称,他的诗歌及其对灵魂成長的研究,被认为是西班牙神秘文学的巔峰,是西班牙文学的高峰之一.
查看 神學和十字若望
占星四書
《占星四書》(''Quadripartitum''),1622年。 《占星四書》(英文:Tetrabiblos;希臘文Τετράβιβλος,原文意義就是「四書」,然而中華文化的因儒家經典早已有「四書五經」的專有名稱,正是如此緣故,所以為防止在中文語境之中在意義上的混淆,因而此處將Tetrabiblos意譯為「占星四書」以示區別),在古希臘文中又名為Apotelesmatiká(Αποτελεσματικά,英文字型寫作Apotelesmatic),原文的意義為“影響”,但是在中文語境裡也可以翻譯成“星辰對人類命運的影響力”;除此之外拉丁文另稱之為Quadripartitum,原文的意義為“四卷”,《占星四書》內容主要是講述關於自然哲學以及占星術的學問,是一部有關占星學哲理與應用的極重要典籍,乃是亞歷山卓學者托勒密(西元90年~西元168年)在二世紀所成書,是托勒密四本重要著作之一,由于该书与占星术颇有渊源,许多占星术上的概念来自于该书,使得《占星四書》直到今日仍被人们广泛地傳誦阅读。 托勒密的著作中與《占星四書》同為姊妹篇的《至大論》(Almagest)──此書曾經對天文學的影響超過一千四百多年,是一部權威性著作;同樣地,《占星四書》則這部作品在占星學的影響層面與《至大論》在天文學情況一樣也是相當廣大,它是研究天體運行對世俗事件造成的作用。然而《至大論》今日被哥白尼提出的太陽中心模型的日心說所取代,而《占星四書》則不同,仍然在占星學界裡是一個重要的理論與運用典籍,它今日依然對占星學留下重要的論據,托勒密此著作可說是對一位嚴謹治學且致力於占星學研究的專家學者而言是「必修」的教材,它可是被喻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除了提綱挈領地概述占星實踐技巧之外,托勒密是以自然為主題作哲學性的答辯,這在西歐中世紀期間有利於穩固地幫助占星學可以被神學接納。這使得托勒密所傳授的占星學在文藝復興時期被列入大學博雅教育三文四藝之中,這帶來了對醫學研究和文學作品相關的影響。十七世纪初,托勒密的占星學仍然在欧洲大学的课堂上被讲授著;而在十七世紀末《占星四書》這部著作在知識份子心中的地位則是即告崩潰了,當托勒密的著作與其占星原則呈現出一個被人以存在著陳舊過時的觀點以及基於迷信而遭識見不明的人士駁議。但是客觀而言,托勒密總結古人占星智慧之大成,若非學養豐富之士實難以做評議。 《占星四書》的歷史價值在於它是相當古老且為人所知的文獻,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代皆有相關評論發行。此書已被多位人士給抄錄、評論、轉述、節錄,以及翻譯成不同的語言。最新的希臘文版是德國學者(Wolfgang Hübner)所著,在1998年由(The Bibliotheca Teubneriana或者是Teubner,以下直接簡稱托氏文庫)出版;這部鉅著在中國唐代的時候已經傳到中國,即由西域唐居人李彌--(李弼--)所傳入的《都利聿斯经》(《都赖聿斯经》),都利聿斯即唐代對“托勒密”的译名。另外現代首部漢譯本的《占星四書》是由台灣地區中華民國占星協會的創始會長林樂卿先生(筆名:星宿老師)所翻譯的;這部古典鉅著被中國學者江曉原教授讚譽是「星占之王」。.
查看 神學和占星四書
卡尔·贺尔
卡尔·贺尔(Karl Holl,),出生于德国帝賓根,逝世于柏林,曾在柏林大学任神学和教会历史教授,被公认为是最富影响力的教会历史学家之一。 Category:教会史学家 Category:德国历史学家 Category:蒂賓根大學校友 Category:柏林自由大學校友.
查看 神學和卡尔·贺尔
卡尔·阿道夫·盖勒鲁普
卡尔·阿道夫·盖勒鲁普(Karl Adolph Gjellerup,笔名:Epigonos;),丹麦诗人和小说家,和同胞亨利克·蓬托皮丹一起获得了1917年诺贝尔文学奖。寫於1889年的《明娜》和1896年的《磨坊》是蓋勒魯普的代表作。《明娜》有自傳的成份,記述盖勒鲁普的幼年及第一次婚姻破裂的原因。《磨坊》寫磨坊主發現他的愛人與情人相會,出於妒嫉,開動機器把兩人碾死,事後受良心譴責而自殺的故事。上述兩部作品都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孟憲忠編著.
卡尔·雅斯贝尔斯
卡爾·特奧多尔·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德國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 基督教存在主义的代表,1967年他成為瑞士公民。 雅斯貝爾斯被看作是存在哲學(Existenzphilosophie)的傑出代表人物,他將存在哲學與讓-保羅·薩特的存在主義進行了嚴格的區分。他是漢娜·阿倫特的老師,並和她終為友,同時曾同她有長達十年的書信往來。他還曾和馬丁·海德格爾有著書信來往——納粹統治期間被中斷——而戰後只偶爾進行書信的交流。他同馬克斯·韋伯、漢斯·瓦爾特·葛魯勒還有庫爾特·施奈德都保持了長年的友誼。 雅斯貝爾斯為精神病學的科學發展作出了根本的貢獻。他的哲學作品對宗教哲學、歷史哲學和跨文化哲學影響頗深。他寫的有關哲學的導論獲得了很大的銷量,也因此為公眾所熟知。.
查看 神學和卡尔·雅斯贝尔斯
卡尔·林奈
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也譯為--,受封貴族前名为卡尔·林奈乌斯(Carl Linnaeus),由于瑞典学者阶层的姓常拉丁化,又作卡罗卢斯·--烏斯(Carolus Linnaeus),瑞典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和医生,瑞典科学院创始人之一,並且担任第一任主席。他奠定了现代生物学命名法二名法的基础,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也被认为是现代生态学之父之一。他的很多著作使用拉丁文撰写,他的名字在拉丁语中是Carolus Linnæus(在1761年之后为Carolus a Linné)。 1707年,林奈出生于瑞典南部斯莫蘭的一个小乡村里。林奈在烏普薩拉大學接受了大部分的高等教育,并在1730年开始教授植物学。1735年至1738年之间,他居住在国外和做研究。他在荷兰出版了第一版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之后,他回到瑞典的乌普萨拉,担任了医学和植物学教授。在1740年代,他旅行遍及瑞典各地,搜集和分类各种植物和动物。在1750年代和1760年代,他继续搜集和分类各种动植物,并将成果出版了好几卷。当他逝世的时候,他已经是欧洲最受赞誉的科学家之一。 瑞士哲学家卢梭在给林奈的信中写到“告诉他我知道地球上没有人比他更伟大”。德国学者歌德写过:“除了莎士比亚和斯賓諾莎,再没有其他的先人对我的影响比林奈更强。”瑞典作家斯特林堡说过:“林奈实际上是个诗人,只不过碰巧成为了一个博物学家。”除了这些赞誉,林奈还被称为“植物学王子”,“北方的博物志”,以及“第二个亚当”。Broberg (2006), p.
查看 神學和卡尔·林奈
卡尔·施米特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是德国著名法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學、神學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決斷論為著;並提出了許多國家法學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實質法治國及法律與主權的關係。.
查看 神學和卡尔·施米特
卡羅琳 (安斯巴赫)
布蘭登堡-安斯巴赫的卡羅琳(Caroline of Ansbach,),是英國喬治二世的妻子,1727年起成為英國的王后。.
卡爾·巴特
卡爾·巴特 (Karl Barth,1886年5月10日-1968年12月10日) ,瑞士籍新教神學家,新正統神學的代表人物之一。John Bowden描述他是一位時代先知、教授、政治家和神學領袖。.
查看 神學和卡爾·巴特
卡爾·約瑟夫·貝克爾
卡爾·約瑟夫·貝克爾(Karl Josef Becker,),是德國籍天主教執事級樞機。也是天主教神學家。.
卡爾亨利
卡爾亨利 (英文:Carl Ferdinand Howard Henry或Carl F. H. Henry,1913年1月22日– 2003年12月7日),美國福音派神學家,福樂神學院創辦人之一、《今日基督教》首任主編。.
查看 神學和卡爾亨利
卡魯因大學
卡魯因大學()位於摩洛哥非斯城。由法蒂瑪菲赫利(Fatima al-Fihri)成立,她是商人穆罕默德菲赫利(Muḥammad-Fihri)的女兒。 该校建于859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可为最古老的学位颁授大学,设有伊斯兰法律、阿拉伯语和文学、神学和哲学等学院以及伊斯兰研究所。由于这所大学也是一所清真寺,因此異教徒(非穆斯林)不能進入内部。被认定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大学。藏有非常珍贵的古籍——珍本、善本和手抄本的经典。.
查看 神學和卡魯因大學
卡洛斯·菲利普·西门内斯·贝洛
卡洛斯·菲利普·西門內斯·貝洛(葡萄牙語:Carlos Filipe Ximenes Belo,)是東帝汶藉天主教主教,慈幼會會士,帝力教區榮休宗座署理。.
卡拉瓦乔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意大利画家,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卡拉瓦乔的一生醉人、危险又充满了谜團。1600年,他突然出现在罗马的艺术圈,尽管並不怎麽在乎自己的生計,但從來也不曾缺少佣金和资助。关于他最早的评介见于1604年,这份--描述他大约3年前的生活方式,说“--就能大摇大摆逛一两个月,还有一个仆人跟着,从一个球场到另一个,总是准备争吵打斗,因此跟他在一起狼狈之极。”1606年,卡拉瓦乔在争斗时杀死了一个年轻人,人家悬赏他的项上人头,于是他逃离罗马。1608年,他又在马耳他卷入另一场争斗,之后的1609年,在那不勒斯,还是争斗,这次可能是不明来历的对头要取他性命。到下一年,度过十年多一点的画家生涯后,卡拉瓦乔离开了人世。 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几十年间,罗马一直在建造巨大的教堂和宏伟的宫殿,需要大量画作。当时反宗教改革派教堂在搜寻正统的宗教艺术以还击新教的威胁,因为此前统治艺术界近一个世纪之久的风格主义不足以担此重任。卡拉瓦乔带来的是一种激进的自然主义,兼具近乎物理上精确的观察和生动甚至充满戏剧性的明暗對照法。在卡拉瓦乔手中,这种新风格是达到真实和灵性的工具。 虽然卡拉瓦乔在世时声名显赫,死后的數世纪間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在20世纪的近几十年才被重新发现。他影响了风格主义衰亡后几乎所有的艺术风格,尤其对新兴的巴洛克艺术影响深远,支持他的人稱爲卡拉瓦喬主義者。安德烈·贝恩-若夫鲁瓦(保罗·瓦乐希的秘书)评论:“卡拉瓦乔的畫風啓發了现代绘画。”.
查看 神學和卡拉瓦乔
南京市金陵中学
南京市金陵中学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始创于1888年,为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江苏省首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全国体育红旗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又名南京大学实验中学,在2016年中国内地高中美国留学排行榜上位居第二十。.
查看 神學和南京市金陵中学
南樂山
南樂山(Robert Cummings Neville,1939年5月1日-),美國哲學家,波士頓儒家的代表人物。現為波士頓大學宗教學院哲學、宗教學及神學教授、國際中國哲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Philosophy)執行委員會主席。研究領域為哲學、比較哲學、宗教哲學。 南樂山注重中國哲學,在2000年出版《波士頓儒學》(Boston Confucianism),正式確立學派,旨在尋求儒學與西方哲學對話的可能,而儒家(尤其荀子)倡導的禮儀,則是各種文明互相尊重的基礎,使得二者以上的對象能夠進行互動,也是讓「人為的東西自然化」。.
查看 神學和南樂山
单一主神论
單一主神論(Henotheism),源自希臘語的「'ἑνας θεός」(henas theos,意爲「單一神」),也稱單一神教、尊一神論、單一神論、或單一多神論,是指對某單一神的崇拜,且此種崇拜無須否定其他任何神的存在 and,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4)。哲學家弗里德里希·谢林首先提出了這一概念,而後使用了該詞以描述古代希臘人的原始一神論。 德國語文學家、東方學家馬克斯·繆勒在其對的研究中進一步拓寬了「Henotheism」一詞的含義,例如印度教中的經文提及并贊頌了數個神明、并將其全部比擬爲一個單一且終極的神聖本體。繆勒將單一主神論的概念應用於其對西方神學與宗教例外論(與相較而言)的批評,指出某種文化上的教義可以令一神論在本質上確立明確定義的同時又與不同類型之神的概念相比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性。.
查看 神學和单一主神论
反律法論
反律法論(Antinomianism),又譯為廢棄道德律論、唯信仰論,一種基督教神學觀點,主張信仰是得到救贖的唯一條件,遵守道德律或摩西律法並不是得到救贖的原因,因此並不重要。這個單字由馬丁·路德所創,用來解釋保羅因信稱義的觀點,在新教運動之後得到教會的重視。.
查看 神學和反律法論
反神论
反神论(Antitheism)(或称反有神论、反神主义),是直接明确反对有神论的思想和理论。 哲学上,反神论一般是指反对一切相信有神的思想,而在神学上或具体宗教信仰中,反神论可能指直接反对相信一个或一系列特定的神。 反神论有时容易同无神论混淆,两者虽然相似但还是不同的。前者是直接反对有神论,而后者是拒绝接受有神论。反神论还有可能同反宗教混淆,但后者是反对宗教这一形式,而反神论則是反对相信神。.
查看 神學和反神论
反調
反調(polemic),又稱論戰,是一個具爭議性的邏輯論證,其意圖是建立一個具體了解的真理,及指出相反立場的謬誤。論戰大多見於很有爭議性的話題,該論證的方法或實踐稱為反調。一個經常寫作反調文章,或者說話唱反調的人,是一個辯論者或爭論者。原來的英語詞是從希臘語: πολεμικός(英語拼音: polemikos)衍生出來的,意思是「好戰的,敵對的」,而這個詞又來自希臘語: πόλεμος(英語拼音: polemos),即「戰爭」。.
查看 神學和反調
古羅馬文化
羅馬帝國在許多文化方面達到了登峰造極,以下可能僅是其中一部份。總的來說,羅馬文化繼承了諸多希臘化文明,其程度更甚雅典。從西元二世紀起,希臘文化就變成帝國文化,並經羅馬人改造後得以普及。再於古文明晚期發展出一種新藝術,是拜占庭和羅曼藝術的前身。.
查看 神學和古羅馬文化
古斯塔夫·施瓦布
古斯塔夫·施瓦布(Gustav Schwab (一部分译作古斯塔夫·斯威布),),是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代表性诗人与作家。 施瓦布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1809年至1814年间就读于著名的图宾根大学神学院(Tübinger Stift)攻读神学与哲学,毕业后做过短期间的牧师,后来又从事教师工作。在他的教师生涯中,他培养出了席勒等著名文学家,并结识了歌德、乌兰德、威廉·豪夫等德国伟大作家。他的创作主要是诗歌、民谣以及编纂德国民间故事,博得他名声的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就是1840年出版的《古代最美的传说》(Die schönsten Sagen des klassischen Altertums),该作分为三卷,囊括了希腊神话在后世广为流传的故事体系,主要由阿耳戈船英雄传说、特洛伊传说以及俄底修斯传说这三个重要部分构成,成为了现代关于古希腊神话传说最备受欢迎的文学读物,它被翻译为很多语言,中文版在上世纪50年代由楚图南根据该书的英译本翻译后首次出版,其译名为《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新译本的译名为《古希腊神话与传说》等。此外施瓦布编辑出版的作品还有五卷本的《德国诗歌》和为少年和老年人编辑的读物《德国民间故事书》等。.
查看 神學和古斯塔夫·施瓦布
台北市召會
臺北市召會是教會聚會所在臺灣臺北市建立的召會,目前擁有70個聚會所。.
查看 神學和台北市召會
台灣信義會
基督教台灣信義會(Taiwan Lutheran Church),台灣基督教新教教會,屬於新教信義宗的台灣總會之一,主要機構分布在台北、基隆、台中、嘉義、台南和高雄等地區,現約一萬信徒,穩定出席逾五千人。.
查看 神學和台灣信義會
史特朗经文汇编
《史特朗经文汇编》(Strong's Exhaustive Concordance of the Bible)是一部由美国圣经学者、卫理宗信徒(1822年–1894年)主持编纂的英文钦定版圣经(KJV)的经文汇编,初版于1890年。史特朗是当时德鲁神学院(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今新泽西州的德鲁大学)的解经学神学教授。这是一本钦定版圣经中的每个词汇与原文词汇的详尽对照。它已经成为钦定版圣经最广泛使用的经文汇编,也是一本在圣经研究者中间得到广泛使用的的工具书。 与其他所有圣经参考书的目的不同,史特朗经文汇编不是要提供圣经的内容或注释,而是提供圣经经文索引。它可以帮助读者找到出现在圣经中不同地方中提到的同一主题。.
查看 神學和史特朗经文汇编
司禱
司禱員(Lay Reader;亦稱司禱;原稱為Reader/Lector)是屬小聖品的成員之一。聖公會曾於宗教改革時廢除此職,但英國聖公會於18世紀末重新制定規條恢復司禱員一職。 現在的司禱員全部均為義務性質,需接受教區的神學訓練經過考核並獲主教所發的許可證後,方可於牧區協助聖品主持聖禮,宣講福音,牧養會眾,教導《聖經》及於講壇上講道。司禱員並可於聖禮時穿上黑長衫白袍或白長衫,並戴上藍色聖帶。 category:基督教頭銜 Category:聖公宗教徒.
查看 神學和司禱
叙事批判
叙事批判关注叙述人或作者所讲述的故事,以理解其如何帮助我们从人类日常经验中获取意义。我们依靠叙事理论的方法,可以理解我们如何通过叙事化的方法,给我们的经验和行为附加意义。Walter Fisher认为,叙事是交流的根本,其为人类经验提供了结构,并对人们分享共同解释和理解产生影响。 自由主義神學的研究員認為,創世記既不被猶太人編為歷史書,書中所記,例如:大洪水、巴別塔等故事,應一如其他民族的神話、傳說般看待;不應一昧相信這些事情是鐵一般的歷史故事。.
查看 神學和叙事批判
否定神學
否定神學,或反面神學(Via negativa),是神學中源遠流長的一種觀點,經常為一神教的信仰所採用。.
查看 神學和否定神學
吳威廉
吳威廉牧師(Rev.,),是一位出身加拿大安大略倫敦市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教士、教會建築設計師及神學教育家。.
查看 神學和吳威廉
吳廷俶
吳廷俶(Pierre Martin Ngô Đình Thục,),天主教顺化总教区总主教,1897年10月6日出生于越南顺化,一个富有的天主教家庭。三弟吴廷琰是南越首任总统。枢机主教阮文順(1928年-2002年)是吴廷俶的外甥。.
查看 神學和吳廷俶
吸血鬼
吸血鬼是民间传说里的一种虚构生物,通常以人类或其他生物的血液为食。在民间传说中,不死的吸血鬼经常去造访他们的亲人,并在他们活着时住过的地方造成伤亡。他们被描写成身着裹尸布,身体浮肿,面色血红或漆黑的形象,与17世纪初期开始到今日那些瘦削,苍白的吸血鬼截然不同。虽然许多文化中都有对吸血类生物的记录,但“吸血鬼”这个名词直到18世纪初期才普及,对吸血鬼的迷信是从吸血鬼传说流行的地区(例如巴尔干半岛和东欧)涌入西欧才开始的Silver & Ursini, The Vampire Film, pp.
查看 神學和吸血鬼
同志社大學
同志社大學(;英語譯名:Doshisha University)是位於日本京都的私立大學,簡稱同大、同志社,於1920年根據《大學令》改制而設立。前身為1875年由之一的所創立的「同志社英學校」。校名「同志社」的意思為「相同志向的人聚集一起而創立的結社」。做為基督教新教系統的學校,同志社大學跟從公理會的潮流,但非為了傳教而成立的,而是屬於以基督信仰為辦學宗旨的,以基督教主義、自由主義、國際主義為3大辦學理念,培養學生成為「一國之良心」。 同志社大學設有14個學部(學院)和16個大學院(研究所),包括以廣泛的修養為目的的文科領域和新開展的商貿及科學領域。同志社大學也是日本國內少數設有神學院的學校。學校擁有兩大校地,分別為京都市上京區的今出川校地(包含今出川、新町、烏丸、室町等校區)、以及京田邊市的田邊市校地(包含京田邊、學研都市、多多羅等校區),其中前者尤以其紅磚建築和清幽的校園環境而著名。今出川校區內建有同志社禮拜堂,是日本現存歷史最久的新教教堂之一。.
查看 神學和同志社大學
同質論
同性質的(consubstantialis,Consubstantial),這個拉丁文形容詞是一個特定的基督教神學用語,用來表達耶穌與上帝之間的關係,這個表述被稱為同質論(Consubstantiality)。它最早是拉丁教父特土良造出的拉丁文單字,用來翻譯ὁμοούσιος(homoousios),以形容耶穌與上帝的屬性與本質是完全相同的,隨後成為三位一體論的基本信條。.
查看 神學和同質論
同本體論
同本體論(ὁμοούσιος,homoousios),也稱為同本質論,基督教術語,主要用於三位一體神學中,用來解釋耶穌與上帝之間的關係。這個字由ὁμός(homós,意為相同的),與οὐσία(ousía,意為本質,本體或存在)組成,尼西亞信經中,稱耶穌與上帝是homooúsios(同性同體、本體相同、同一本質、同一屬性),意思是,他們在本質上完全相同,與上帝是相等的。在第一次尼西亞會議中,基督教會接受這個解釋,用來澄清耶穌與上帝的神性。拉丁神學中,將它譯為同質論(consubstantialis)。.
查看 神學和同本體論
同性恋与基督教
基督教對同性間性行為的立場,在長遠的歷史中,皆認為不合聖經的性規範,但在自由主義神學和同志神學出現後,產生不同的神學觀點。這也是二十世紀以來基督教的爭議議題之一 。 有關此議題,當代不同基督教派系的教會立場有所不同,從認為同性之間的性行為是不合聖經的罪,到聖經容許這樣的性行為。即使同教派內,教堂或個人可能抱持多樣的觀點,也可能和教派立場相反。 在舊約聖經及新約聖經中都有提到同性之間的性行為,初期教會教父的教導認為同性性行為不合聖經規範:包括特土良(155-240)、居普良(200 – 258)、(約300年時)、君士坦丁堡牧首约翰一世(349-407)等,這也是天主教會、東正教會和一些新教教派,如美南浸信會、、聯合衛理公會、地方召會、真耶穌教會、神召會、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至今的立場。 到了二十世紀,于爾根·莫特曼、漢斯·昆、等神學家挑戰傳統的神學立場和對聖經的理解方式。隨著這些變化,有些人主張所謂責難同性性行為的經文,為翻譯的錯誤或脈絡的錯置,並認為相互許諾關係下的同性性行為,為聖經所容許或不禁止。這種解釋得到一些新教教派和部份舊天主教會,如美國聯合基督教會、美國聖公會、美國長老教會、、、的接受。 聖經的新約及舊約中皆有關於同性性行為的經文,爭論圍繞在聖經這些经文的詮釋上,包括是否譴責這樣的性行為或只是譴責當時特定情形下的習俗,以及這些段落是否適用於現代等等。.
查看 神學和同性恋与基督教
同性恋与普世圣公宗
有关于同性恋的议题在普世圣公宗的几个教省引起争议。1998年的第13届兰柏会议上以526票赞成、70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一项决议,这项决议指出同性間的性行為“与圣经不相符”。然而,这项决议中仍然包括了这样的陈述:“我们呼吁所有的教徒对所有人有感情以及牧师般地服侍,而不顾他们的性倾向,同时谴责对同性恋的无理由的恐惧、婚内暴力和商业的性行为”,并且很重要地指出“我们保证我们会倾听同性恋人士的经验,我们也承诺他们会得到上帝的爱。所有的有信仰的忠诚的受洗过的人,不管他们的性倾向是怎样,都是基督的身体的成员”。兰柏会议“不是一个制定强加给教省的纪律和规定的地方,而是一个解决争议的论坛”。 2003年英国国教会宣布了任命一位正在和另一位同性同居的牧师,杰弗里·约翰(Jeffrey John)为英国国教会牛津教区副主教,但是因为有反对的声音,他被改任为圣奥尔本斯座堂的主持牧师。2004年,其他的圣公会教省,例如美国圣公会、巴西圣公会、墨西哥圣公会、苏格兰圣公会和南非洲圣公会教省合法化了非单身的同性恋牧师的任命和同性结合的祝福。在加拿大圣公会,新威斯敏斯特教区的六个堂区承认了祝福同性结合的礼仪,并且那个教区的主持牧师彼得·艾略特(Peter Elliott)就是一位同性恋者。2003年美国圣公会任命基恩·罗宾逊(Gene Robinson)为新罕布什尔教区的主教。 为回应这些神学上的争端,以中非洲教省开始的很多教省,包括了亚洲、非洲和澳洲的总计占圣公会人口一半,即4千万人口的教省发表声明,宣布他们和其他教省的交流因此受阻。西方教省中的少数派团体声明他们对英国国教会、加拿大圣公会、澳大利亚圣公会以及美国圣公会的不神圣的行为的反对。有些美国圣公宗团体脱离了美国圣公会,加入了如同卢旺达或是乌干达的非洲圣公会组织。.
查看 神學和同性恋与普世圣公宗
合一 (消歧义)
合一可以指:.
查看 神學和合一 (消歧义)
吉姆·賈木許
詹姆士·羅貝多·“吉姆”·賈木許(James Roberto "Jim" Jarmusch,)是一位美國獨立製片導演、編劇、演員、製片與作曲家,2005年在坎城影展獲得評審團大獎。吉姆·賈木許自1980年代起主要製作獨立電影。.
查看 神學和吉姆·賈木許
吉羅拉莫·薩佛納羅拉
吉羅拉莫·薩佛納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是一位意大利道明會修士,從1494年到1498年擔任佛羅倫斯的精神和世俗領袖。他以反對文藝復興藝術和哲學,焚燒藝術品和非宗教類書籍,毀滅被他認為不道德的奢侈品,以及嚴厲的講道著稱。他的講道往往充滿批評,並直接針對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以及美第奇家族。薩佛納羅拉因施政嚴苛而被佛羅倫斯的市民推翻,以火刑處死。.
吉爾伯特·田內特
吉爾伯特·田內特(Gilbert Tennent,),也可以譯為吉爾伯特·騰能特,曾任新澤西州的新布倫斯威克教堂的牧師,是大覺醒運動在美國殖民地宗教改革的領導人之一。因其個性和講道的風格,被稱為 “雷鳴之子”。 從歷史的記載來看,在大覺醒運動中,似乎吉爾伯特·田內特的影響力不如喬納森·愛德華茲和喬治·懷特腓,但實際上他的貢獻很大。MILTON J COALTER 在他的書中寫到,他認為吉爾伯特·田內特被忽略的一個原因是“雖然吉爾伯特的講道和書信文集非常的多,但是他個人的軼事太少,讓這些傳記作者們覺得沒有什麼興趣可值得去寫的。”.
查看 神學和吉爾伯特·田內特
吉森大学
吉森大学,全称吉森尤斯图斯-李比希大学(德语:Justus-Liebig-Universität Gießen,缩写为JLU),是一所位于德国黑森州吉森的公立大学,1607年由黑森-达姆施塔特伯爵(Ludwig V.)建立,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德国大学列表 1945年以前学校的正式名称一直是路德维希大学(Ludwigsuniversität),以此来纪念这位学校的奠基人。1957年,经过战后重建,学校以曾在此工作过的化学家尤斯图斯·李比希来命名并沿用至今。 学校所处的吉森市位于黑森州中部,距法兰克福70公里,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其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全德国排名第一。和毗邻的马尔堡以及诸如海德堡、弗莱堡、蒂宾根、格丁根这样的德国城市类似,凭借着庞大的学生数目以及不设围墙的学校,吉森堪称一座名副其实的大学城。.
查看 神學和吉森大学
堂吉诃德
《唐吉訶德》,或譯《吉訶德大人》(Don Quijote de la Mancha,原標題的原意為《來自曼查的騎士吉訶德大人》),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於1605年和1615年分兩部分岀版的反騎士小說。故事背景是个早没有骑士的年代,主角唐吉訶德幻想自己是個骑士,因而作出種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最终从梦幻中甦醒過来。 《唐吉柯德》被視爲西班牙黃金時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以及整個西班牙的文學典範,也是現代西方文學的奠基作品之一以及最早的西方典範小說之一。對書中主角堂吉诃德的評價呈現多樣化,他被一些人視爲堅持信念、憎恨壓迫、崇尚自由的英雄,又被另一些人當成沉溺於幻想、脫離現實、動機善良但行爲盲目且有害的典型。總之是一個集矛盾於一身、既可喜又可悲的人物。 這本書留下了一句著名的開場白:.
查看 神學和堂吉诃德
塞巴斯蒂安·卡斯特利奧
塞巴斯蒂安·卡斯特利奧(Sebastian Castellio,亦写作Châtaillon、Castellión或Castello,),法國传教士和神學家,16世紀宗教自由及良心自由的主要倡導者。在基督教神學上卡斯特利奧則被認為是反三一主義者。 卡斯特利奧出生於1515年,曾在法國里昂大學修讀,並與加爾文在斯特拉斯堡及日內瓦共事,直至後來於1544年因信仰原則的分歧而被撤去日內瓦學院院長一職。卡斯特利奧於1553年被任命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希臘文教授。1563年,卡斯特利奧於貧病交逼中逝世,享年48歲,並葬於德意志的明斯特。他的遺體後來被掘出,之後被挫骨揚灰。 卡斯特利奧於1554年以化名「Martinus Bellius」出版《論異端》(De haereticis)一書。在书中他為被加爾文在日內瓦處以火刑的西班牙醫學家及神學家塞爾維特抱屈,他寫道:「當塞爾維特以理性和文字戰鬥時,他只應被理性和文字反擊。」 一位普救會協進會(或譯「普世一神教協會」)的J.指卡斯特利奧可能是「歷史上第一位在現代的角度中可被稱為一神論者的人。」卡斯特利奧一生提倡宗教容忍,尤其駁斥政府對不奉國教者的驅逐行為。.
塞缪尔·梅里尔·伍德布里奇
塞缪尔·梅里尔·伍德布里奇(Samuel Merrill Woodbridge,)牧师是美国圣职人员、神学家、作家和大学教授。.
塔羅冥想:基督信仰內在隱修之旅
《塔羅冥想:基督信仰內在隱修之旅》(英語:Meditations on the Tarot: A Journey into Christian Hermeticism;法語:Méditations sur les 22 arcanes majeurs du Tarot)是一本初次於1980年匿名出版的密傳基督教書籍,原書為法文寫成,英譯本由 Sophia Foundation 的羅伯·鮑威爾翻譯,在1985年出版。此書於2016年6月24日由臺灣的心靈工坊發行正體中文精裝本,全書952頁,譯者為侯王怡文,胡因夢審修。 此書闡釋了成為赫密士主義宗教的密教隱修形式的基督教。原書作者並非無法考證,而是他本人要求以匿名出版,為了讓本書道出自己的話語,同時避免讓個人因素干擾到作品和讀者的關係。 《塔羅冥想》的作者很顯然是一名天主教徒,雖然書中闡釋的觀點並非完全與天主教教條一致。全書以書信體的形式劃分為22個章節,此外還包含匿名作者寫的一篇序言和瑞士天主教神學家漢斯·烏爾斯·馮·巴爾塔薩所寫的後序。每一章節以的大阿爾克那其中一張為代表。 此書引用了諸多來源,最常見的是引用《聖經》,其次是一眾聖徒、神學家、神祕主義者、哲學家、神祕學家以及多位作家的作品。其中知名者包括亨利·柏格森、約翰·沃夫岡·馮·歌德、卡爾·榮格、伊曼努爾·康德、、尼采、奧利振、、、、、柏拉圖、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聖安東尼、希波的奧古斯丁、聖文德、亞略巴古的丟尼修、亞西西的方濟各、十字若望、亞維拉的德蘭、多瑪斯·阿奎那、、、魯道夫·史代納、德日進、赫耳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老子以及釋迦牟尼等。.
墨尔本大学
墨爾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简称墨大)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始建於1853年,是澳大利亚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晚于悉尼大学三年),维多利亚州最古老的大学。墨尔本大学是澳大利亚六所砂岩學府之一,是八大名校的首要盟校成員,也是Universitas 21的创始会员和秘书处所在地,同时还是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联盟组织環太平洋大学联盟、亞太國際貿易教育暨研究聯盟的成员大學之一,爲全球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也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學排名中蝉联多年澳大利亚排名第一的大学。 作为南半球首屈一指的学术重镇,墨爾本大學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學排名(2010,2011,2012)、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2011,2012,2013,2014)世界大學科學論文質量排名(2010,2011,2012)中均為南半球排名最高的大學,其中在201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學排名中墨爾本大學位居全球两万余所大学中的第28位,澳大利亚第一位。在201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之中,墨尔本大学以总评86分位居世界第31位。墨尔本法学院的排名经常位居世界前十名,墨尔本商学院的排名始终位居世界百强,被英国高级技术移民签证计划列入世界前50大MBA课程,毕业生有直接赴英国工作的资格,其畢業生擁有極強競爭力,在全球雇主滿意度排名前十位。 墨尔本大学在澳大利亞作為僅次於CSIRO的第二大科研機構以及获得澳洲政府赞助资金最多的大学之一(2011年获得赞助1.173亿澳币,2012年獲得1.9亿澳元,均为所有澳洲大学之首)。墨爾本大學强调学生在学术造诣与人格修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竭力為學生塑造獨特的“墨爾本经验”〔Melbourne experience〕。墨大校友中已有八位诺贝尔奖得主,此外還曾聘請诸如乔舒亚·莱德伯格(获诺贝尔奖前是墨大的访问教授)、彼得·杜赫提、伯特·萨克曼(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詹姆斯·莫理斯、克莱夫·格兰杰(诺贝尔经济学奖)等多位世界级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其他著名校友包括澳大利亚第二任总理艾尔弗雷德·迪金、第十二任总理羅伯特·孟席斯、第十七任总理哈罗德·霍尔特、第二十七任总理也是澳洲首位女性总理的茱莉娅·吉拉德等等在內的众多著名政治家、女权主义者吉曼·基尔和奥斯卡获奖演员凯特·布兰切特等。根据《The Bulletin》专刊“最具影响力的100位澳洲人”,其中有33位與墨爾本大學有學術關係。 2007年開始,墨爾本大學進行了徹底的學制改革,逐漸拋棄了以往的澳洲傳統“專才”教育模式,而效仿北美地區以及新近改革的歐洲大學所采納的“通才”教育模式(Bologna process),即廣為人知也又頗具爭議的“墨爾本模式”(Melbourne Model),目的是建立起國際認知度更高、于國際教育接軌更緊密的學位制度以及培養出更多澳大利亞及世界所需要的未来社会新型人才。.
查看 神學和墨尔本大学
多重宇宙論
多重宇宙論(Multiverse或Meta-universe),或者叫多元宇宙論,指的是一種在物理學裡尚未證實的假說。在我們的宇宙之外,很可能還存在著其他的宇宙,而這些宇宙是宇宙的可能狀態的一種反應,這些宇宙可能其基本物理常數和我們所認知的宇宙相同,也可能不同。多重宇宙這個名詞是由美國哲學家與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在1895年所提出的。。 平行宇宙經常被用以說明:一個事件不同的過程或一個不同的決定的後續發展是存在於不同的平行宇宙中的;這個理論也常被用於解釋其他的一些詭論,像關於時間旅行的一些詭論,像「一顆球落入時光隧道,回到過去撞上了自己因而使得自己無法進入時光隧道」,解決此詭論除了假設時間旅行是不可能外,也可以以平行宇宙作解釋,而根據平行宇宙理論,這顆球撞上自己和沒有撞上自己是兩個不同的平行宇宙。 在近代這個理論已經激起大量科學、哲學和神學的問題,而科幻小說亦喜歡將平行宇宙的概念用於其中。.
查看 神學和多重宇宙論
夏察理
夏察理(Charles Hartwell,)是19世纪後半叶美国公理会差会派往中国福州的传教士。 1825年12月19日,夏察理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林肯,就读于马萨诸塞州Westford Academy。担任教师数月后,1849年夏察理进入安默斯特学院学习神学,3年后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852年10月13日在马萨诸塞州林肯按立为牧师,加入美国公理会差会,11月3日登船前往中国,1853年4月16日到达香港,6月9日到达福州,此后终生在此从事传教工作,其间只有三次返回美国:1865 - 1867、1877 - 1878、1890 - 1891,一共只有四年。 夏察理是一位语言学家.他的福州话非常流利,提议使用福州话罗马字。除了传播福音之外,他还将四分之一的新约和三字經翻译为福州话,编写各种书籍和小册子(包括福州方言词典第二版)。他还为学校编写许多课本(包括一系列所谓“香港读者”),写了一本关于气象学的书,还在在英美杂志发表戒酒文章。 1903年5月26日,夏察理举行他到达福州50周年庆祝会,次年2月差会出版社将庆祝会编为小册子出版,名为“Jubilee Notes”。 夏察理一生曾两次结婚。1852年9月6日他迎娶第一位妻子 Lucy E.
查看 神學和夏察理
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
夏爾·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爾 (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出身於古老的貴族家庭。起初封號是比尼窩王子 (prince de Bénévent) ,然後成為塔列朗王子。法國主教、政治家和外交家。由於腿部殘疾,不能如家族期望的那樣進行軍事生涯,轉而學習神學。1780 年,他成為一般代理神職人員並成為法國王室的教會代表。 他曾歷經數屆法國政府擔任高等職務,通常是外交部長或一些其他外交要職。他的職業生涯跨越路易十六 、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帝國、波旁復辟和奧爾良王朝時期。塔列朗的上級通常都不信任他,但是拿破侖本人認為塔列朗是個十分能幹的外交官。「塔列朗式」已經成為一種玩世不恭、狡猾的外交態度之代名詞。 他是拿破崙年代的首席外交官,當時法國的軍事勝利將法國塑造為一個強大、橫跨歐洲的大一統帝國。 然而大多數的時候,塔列朗的任務是為法國尋求和平,以此鞏固法蘭西的國際利益。1801年,他成功地與奧地利簽訂呂內維爾條約,並在1802年與英格蘭達成亞眠和約獲得和平。但是他並沒能阻止1803年戰爭的重啟。在1805年,他反對他的皇帝再度與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開戰,因此他於1807年八月辭去外長官銜,但拿破崙依然倚靠他。塔列朗隱秘勾搭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和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暗中破壞皇帝的計劃。 塔列朗尋求通過談判實現和平,意圖延續法國革命所獲得的成果。拿破崙拒絕和平,當他在1814年垮臺後,塔列朗基於正統性原則擔負起波旁王朝復辟的任務。1814年至1815年,當拿破崙的征服失敗後,塔列朗在維也納會議扮演重要角色,他在那裡談判獲得有利於法國的解決方案。 學術界對塔列朗的評價是高度兩極分化的。有人認為他是歐洲歷史上最多才多藝,熟練的和有影響力的外交官之一;另一部分人則認為他是叛徒,依次背叛了舊制度、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和波旁復辟。.
大卫·布儒斯特
大卫·布儒斯特爵士 KH PRSE FRS FSA FSSA MICE(Sir David Brewster,),蘇格蘭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發明家及作家。 布儒斯特在光學範疇的貢獻最為顯著。他研究了壓縮所致雙折射現象,並發現了光彈性效應,從而建立了礦物光學。威廉·休厄爾稱其為「現代實驗光學之父」和「光學中的約翰內斯·開普勒」。 他發明了萬花筒,並改良了用於攝影的立體鏡。他稱此為「透鏡立體鏡」,這是首個能隨身攜帶的3D眼鏡。他也發明了雙筒照相機、兩種偏振儀、多區域鏡片以及燈塔照明燈。 布儒斯特一生致力普及科學。他是英國科學聯會的創辦人之一,在1849年成為該會主席。他也是一共18卷《愛丁堡百科全書》的編輯之一。.
查看 神學和大卫·布儒斯特
大寶鑑
《大寶鑑》(Speculum majus)是12-13世纪间法国百科全书家博韦的樊尚编著的一部百科全书。1472-1476年间由斯特拉斯堡的芒特林和吕斯印刷,是中世纪西方各领域知识的集大成之作。 《大寶鑑》是西方18世纪前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共80卷。分为《自然宝鉴》、《学理宝鉴》和《历史宝鉴》三部分。14世纪又有佚名补编《道德宝鉴》。.
查看 神學和大寶鑑
大爆炸
--又稱大--靂(Big Bang),是描述宇宙的源起與演化的宇宙學模型,这一模型得到了当今科学研究和觀測最廣泛且最精確的支持。宇宙学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观点为: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根据2015年普朗克卫星所得到的最佳观测结果,宇宙大爆炸距今137.99 ± 0.21亿年,并经过不断的到达今天的状态。 大爆炸这一模型的框架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在场方程的求解上作出了一定的简化(例如宇宙學原理假设空间的和各向同性)。1922年,苏联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用广义相对论描述了流体,从而给出了这一模型的场方程。1929年,美国物理学家埃德温·哈勃通过观测发现,从地球到达遥远星系的距离正比于这些星系的红移,从而推导出宇宙膨胀的观点。1927年时勒梅特通过求解弗里德曼方程已经在理论上提出了同样的观点,这个解后来被称作弗里德曼-勒梅特-罗伯逊-沃尔克度规。哈勃的观测表明,所有遥远的星系和星系团在视線速度上都在远离我们这一观察点,并且距离越远退行视速度越大 。如果当前星系和星团间彼此的距离在不断增大,则说明它们在过去曾经距离很近。从这一观点物理学家进一步推测:在过去宇宙曾经处于一个密度极高且温度极高的状态,大型粒子加速器在类似条件下所进行的实验结果则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理论。然而,由于当前技术原因,粒子加速器所能达到的高能范围还十分有限,因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能够直接或间接描述膨胀初始的极短时间内的宇宙状态。从而,大爆炸理论还无法对宇宙的初始状态作出任何描述和解释,事实上它所能描述并解释的是宇宙在初始状态之后的演化图景。当前所观测到的宇宙中氢元素的丰度,和理论所预言的宇宙早期快速膨胀并冷却过程中,最初的几分钟内通过核反应所形成的这些元素的理论丰度值非常接近,定性并定量描述宇宙早期形成的氢元素丰度的理论被称作太初核合成。 大爆炸一词首先是由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所采用的。霍伊尔是与大爆炸对立的宇宙学模型——穩態學說的倡导者,他在1949年3月BBC的一次广播节目中将勒梅特等人的理论称作“这个大爆炸的观点”。虽然有很多通俗轶事记录霍伊尔这样讲是出于讽刺,但霍伊尔本人明确否认了这一点,他声称这只是为了着重说明这两个模型的显著不同之处。霍伊尔后来为恒星核合成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恒星内部通过核反应利用氢元素制造出某些重元素的途径。1964年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支持大爆炸确实发生的重要证据,特别是当测得其频谱从而绘制出它的黑体辐射曲线之后,大多数科学家都开始相信大爆炸理论了。.
查看 神學和大爆炸
大馬士革的聖約翰
大馬士革的聖約翰(يوحنا الدمشقي,拉丁化:Yuḥannā Al Demashqi;Ιωάννης Δαμασκήνος,拉丁化:Iôannês Damaskênos;Iohannes Damascenus,約),也被稱為約翰·大馬士革(John Damascene),生于大马士革的基督教神學家。.
查看 神學和大馬士革的聖約翰
大阪基督教短期大学
大阪基督教短期大学(),简称Kiritan 2014年5月11日阅览。,是一所位于日本大阪府大阪市阿倍野区的私立短期大学。.
查看 神學和大阪基督教短期大学
天
天,中華文化信仰體系的一个核心,狹義僅指與地相對的天;廣義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 天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指的是最高之神,稱為皇天、昊天、天皇大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即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玉皇上帝(玉皇大帝);又稱為蒼天、上天、上蒼、老天、老天爺等。實際應用的例子有「天意」、「蒼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運」、「天譴」、「天生我材必有用」、「老天爺」、「我的天啊!」等。.
查看 神學和天
天主实录
《天主实录》(1630年出版)是由耶稣会来华传教士利玛窦于罗明坚合著,口述后在中国翻译者的帮助下的用汉字撰写的一部基督教神学著作,在明朝万历十一年于北京出版。这是西方人用汉语书写的第一部基督教的神学著作。 這書最初由羅明堅用拉丁文寫成,由利玛窦及一名中國秀才將之譯成中文,在肇慶出版。後來利玛窦自己研讀四書,對中文及中國文化的認識提高以後,作出了大量修訂。書中部分的內容明顯接受了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將天主教教義和儒家思想加以匯合。《天主实录》對天主教在中國、日本等地在16至18世紀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其內容適應了儒家倫理的概念,比較容易被中國士大夫階層所接受。 《天主实录》亦是最早把星期制度引进中国的,中国传统把每月三分为上、中、下旬,或二分为朔望。基督教则是把每月分为四星期,每星期有固定的宗教文化生活。该书也介绍了“耶稣会”,描述了天主教在欧洲的情况,以及耶稣会的崛起。《天主实论》最后一章标题是《总举大西俗尚,而论其传道之士所以不娶之意,并释天主降生西土来由》。 讲天主教国家的本质是服从教皇:“立有最尊位,曰教化皇,专以继天主颁教谕世为己职,异端邪说不得作于列国之间。”强调耶稣门徒伯多禄在梵蒂冈建立教會后,一任教皇没有中断过,因此它和耶稣不但有精神上的联系,而且还有实体上的联系。这被利玛窦认为是天主教会的独特之处,也是它的优越之处。.
查看 神學和天主实录
天主教会主教
在天主教中,主教是一个聖秩聖事,可全权掌管聖禮,也负责传授教律、依照自己的准则来管理天主教信众、圣化世界并代表整个教会。天主教认为使徒在五旬節间被聖靈赋予了特别的神恩,是天主教的主教之由来。天主教相信,这份特殊的神恩可在圣秩圣礼期间,由不间断的主教传承传递下去。 主教一律由男性担任。此外,教会法378 § 1要求拉丁禮教會主教应当:.
查看 神學和天主教会主教
天主教神学
天主教神学(Roman Catholic theology,罗马大公教会神学;明朝天主教称之为天学)是指有关天主教会根据《圣经》和圣传进行传教的神学理论。教会的信仰体现在《尼西亚信经》、《使徒信经》中,并在《天主教教理》中被详细论述Marthaler, Introducing the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Traditional Themes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1994), Preface。天主教会的一些理论在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大公会议中得到修订或澄清McManners,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2002), pp.
查看 神學和天主教神学
天主教新竹教區
天主教新竹教區是天主教會在台灣西北部設置的教區,成立於1961年,涵蓋範圍包括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等縣市。現任主教為李克勉主教,副主教為劉丹桂主教、端光長神父。主教公署位於新竹市北區中正路156之1號,與主教座堂相鄰。教區內共有約127位神父及修女服務。2006~2015年連續 10 年獲內政部表揚為「績優宗教團體」,2017年獲得行政院獎勵。.
查看 神學和天主教新竹教區
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学说是中国汉朝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一套神学理论,成为当时君主获得统治合法性的一个依据,同时也是儒生集团制衡君主的一个思想工具。.
查看 神學和天人感应
天使等级
在中世纪早期一位自称为丢尼修的中东学者发表了《天阶序论》。制订了从天使到炽天使的天使三级九等即“天阶等级”。由于在《新约圣经》的中出现过一名叫做迪奧尼修斯(Dionysius)的希腊官员,因此早期部分基督教信徒都将这位中东学者的著作当成圣经中人物撰写的文献,将天使的三级九等奉为可信的外典。但今日學者則否定他是迪奧尼修斯的作品,因此該書也被称为偽迪奧尼修斯。 天使三级九等的理论被早期基督徒所承认,6世纪教宗格里高利一世在《福音书注解》中写道:“那些将天使作为榜样的人,将接近神的领域。”这被称为“天使模仿论”,等于是教会对《天阶序论》的承认。 但在745年,教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规定教徒只得崇拜上帝,不得崇拜天使、只得将它们作为一种指引者。而大多数的经过具体描述的天使形象原本也只出现在圣经的外典和伪典中。然而,偽迪奧尼修斯《天阶序论》在12至13世纪仍由托馬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神学大全》作者)等神学学者进一步完善。 在16世纪之后,天使三级九等的理论逐渐被教会淡化,在1992年版的《天主教会教理问答》中,偽迪奧尼修斯的天使分级不被承认。 在《天阶序论》中天使的分级为:.
查看 神學和天使等级
失樂園
《失樂園》(Paradise Lost)是17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以《舊約聖經·創世紀》為基础創作的史詩,出版於1667年。.
查看 神學和失樂園
奥博学术大学
奥博学术大学(又译奥伯学术大学,Åbo Akademi)是芬兰唯一的以瑞典语授课的综合性大学,成立于1918年,坐落在芬兰西南部城市图尔库。这所大学在2016年有员工1200人,其中教学和研究人员650人;学生总数628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500人、博士研究生780人。.
查看 神學和奥博学术大学
奥卡姆剃刀
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又称“奥坎的剃刀”,拉丁文为lex parsimoniae,意思是简约之法则,是由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7年至1347年,奥卡姆(Ockham)位于英格兰的萨里郡)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则,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换一种说法,如果关于同一个问题有许多种理论,每一种都能作出同样准确的预言,那么应该挑选其中使用假定最少的。尽管越复杂的方法通常能做出越好的预言,但是在不考虑预言能力(即結果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假设越少越好。 所罗门诺夫的归纳推理理论是奥卡姆剃刀的数学公式化:Induction: From Kolmogorov and Solomonoff to De Finetti and Back to Kolmogorov JJ McCall - Metroeconomica, 2004 - Wiley Online Library.
查看 神學和奥卡姆剃刀
奥雷姆环形山
奥雷姆环形山(Oresme)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较大的古老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法国思想家、自然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暨神学家尼克尔·奥里斯姆(1320年-1382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查看 神學和奥雷姆环形山
奧利振
俄利根(Ὠριγένης Ōrigénēs.,Origenes Adamantius,),或譯奧利金、奧利振,生於亞歷山大港,卒於該撒利亞,是基督教中希臘教父的代表人物之一,更是亞歷山太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為神学家和哲学家。在神學上,他採用希臘哲學的概念,提出「永恆受生」的概念來解說聖父與聖子關係,對基督教影響至今。他的著作對基督教神學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力,但是他的數項神學主張被在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中被定為異端,因此包括天主教會與東方正教會皆未將他列為聖人。.
查看 神學和奧利振
奇努阿·阿切贝
奇努阿·阿切贝(Chinua Achebe,,),本名阿尔伯特·奇努阿卢莫古·阿切贝(Albert Chinụalụmọgụ Achebe),尼日利亚著名Ezenwa-Ohaeto, p. 6.
查看 神學和奇努阿·阿切贝
奇茲米勒訴多佛學區案
泰咪·奇茲米勒等人訴多佛學區等團體(Tammy Kitzmiller, et al.
奉獻禮
奉獻禮(拉丁文:offertorium,英文:offertory)是聖餐禮的部分,將麵餅和葡萄酒隆重地放在祭台上。 奉獻禮進行時也可能又收集教友所捐出的施舍。 在有奉獻禮的基督教宗派之中,對於聖餐禮的神學可能有所不同。 在天主教羅馬禮,「準備祭品」(英文:preparation of the gifts)亦與奉獻禮有同義。General Instruction of the Roman Missal, 73-77.
查看 神學和奉獻禮
威廉·史密斯 (辞书编纂家)
威廉·史密斯爵士(William Smith;)是一位英国辞书编纂家。.
威廉·布克蘭
威廉·布克蘭 (William Buckland,),英國神學家,曾任西敏寺座堂主任牧師,也是一位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他撰寫了第一篇關於恐龙化石的認定論文,並將之命名為斑龍屬,更證明了柯克代尔洞(Kirkdale Cave)在史前時期就有鬣狗科聚居的論點,他為此獲頒科普利獎章。他認為遠古生態是可以透過科學分析來重新構造,還提出了以使用糞化石的方式來重構古生態系統。 布克蘭是一個支持者,他認為聖經記載的創世紀是描述一個漫長週期中的兩個獨立事件;這個觀點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提出,以此來調和聖經記錄以及地質學的關係,從而認定地球的年齡。他相信自己發現了地質證據證實大洪水曾經發生過,但後來相信大冰期的路易士·阿格西提供了一個更好的解譯。他在推廣地理方面貢獻良多。.
查看 神學和威廉·布克蘭
威廉·品钦
威廉·品钦(1590年10月11日~1662年10月29日),殖民地官员、财务员,马塞诸塞湾殖民地最初的所有者,他领导了在斯普林菲尔德 (马萨诸塞州)、汉普登县 (马萨诸塞州)的殖民活动。他还是个神学家。1652年他回到英国并留在英国直到逝世。 他是作家托马斯·品钦的直系祖先。.
查看 神學和威廉·品钦
威廉·克理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是一位英國宣教士和浸信會牧師,被譽為「近代宣教士之父」。他是英國浸信會差會的創辦人之一。在印度塞蘭坡(Serampore)宣教期間,他將聖經翻譯成包括孟加拉語、印地語和梵語在內的多種語言。.
查看 神學和威廉·克理
威廉·赫特
威廉·麥寇德·赫特(William McChord Hurt,)是美國舞台劇和電影演員。他畢業於朱利亞德學院,1970年代進入劇場,參與大大小小的舞台劇表演。1980年他以電影《變形博士》踏入影壇,初試啼聲便獲得金球獎年度新星提名。翌年他獨挑男主角的大梁,演出頗受好評的「新黑色電影」(neo noir)《體熱》,飾演受凱瑟琳·透娜迷誘的律師。.
查看 神學和威廉·赫特
威爾弗里德·勞雷爾大學
威尔弗里德·劳雷尔大学是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的一所公立大学,得名于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法裔总理威尔弗里德·劳雷尔。 该校是加拿大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注册学生从 1997年到 2006年几乎翻倍。该校有三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安大略省滑铁卢。在2014年麦克林杂志的大学排名中,该校位居综合性大学(Comprehensive)的第十名。 http://www.researchinfosource.com/pdf/2013Top50List.pdf Laurier is one of only 8 universities in Canada to have its own publishing company; it has a 39-year history.-->.
威爾弗雷德·坎特韋爾·史密斯
威爾弗雷德·坎特韋爾·史密斯(Wilfred Cantwell Smith,),生於加拿大多倫多,著名宗教學者,專長在於比較宗教學,宗教歷史,與基督教神學。1964年至1973年間,擔任哈佛大學神學院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威斯科特
威斯科特(Brooke Foss Westcott,),是英國的一位主教、聖經學者、神學家。他的最著名之處是與霍爾特(Hort)合作出版了1881年希臘語新約,即威斯科特-霍爾特希臘語文本。这版本的希腊语文本属于亚历山大文本类型(Alexandrian text-type,主要依据两个抄本,即西乃抄本和梵蒂冈抄本)。這個希臘語文本在某些地方与公認文本(Textus Receptus)有差别,最著名的地方是缺少馬可福音最後的十二節經文(16:9-20)和約翰福音(7:53-8:11)的故事。.
查看 神學和威斯科特
婦女神學
婦女神學是一個建立在幾個不同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猶太教及新思想運動等的運動,旨在使用女性主義角度去反思宗教的傳統、實踐、經文以及神學。有些婦女神學的目的是為了提昇婦女在神職人員及宗教權威內的地位、重新演繹以男性為主導對神的想像和語言、確定婦女與母親、職業相關的地位及研究宗教聖典中的婦女形象。 女性主義者亦嘗試反駁對女性固有的偏見,如女性道德或靈性較男性低等;女性是性誘惑的根源;女性該獻身於照顧孩子、家庭或丈夫及因為上述的低等和獻身而在宗教儀式或領導上擔當較少角色。.
查看 神學和婦女神學
媽媽瑪加利大
媽媽瑪加利大·奧其納(Margherita Occhiena,),羅馬教廷於2006年10月23日宣認媽媽瑪加利大為可敬者。.
查看 神學和媽媽瑪加利大
学术
學術,在古代中國是指追尋研究學問的方法與水平,在現代則包括了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從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常被稱呼為学术界或学府。歐洲學術發展隨著文藝復興出現而改變,到了工業革命時期更出現了現代化的過程。東亞的學術發展在清朝中葉或以前,仍然受到中國學術思想所影響。自從日本明治維新,東亞各地的學術朝著西方化發展,由專注人文範疇轉移到科學範疇。由於科學範疇的學術高速發展,所以人文研究方法變得科學化。從整體來看,到了21世紀,現代學術架構以歐美模式為基礎,系統性專業分科變得非常仔細,而跨領域的研究與生命技術成了學術研究新的發展空間。.
查看 神學和学术
學科列表
這是一個學科的列表。學科是在大學教學(教育)與研究的知識分科。學科是被發表研究和學術雜誌、學會和系所所定義及承認的。 領域通常有子領域或分科,而其之間的分界是隨便且模糊的。 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學裡只有四個學系:神學、醫學、法學和藝術,而最後一個的地位稍微低於另外三個的地位。在中世紀至十九世紀晚期的大學世俗化過程中,傳統的課程開始增輔進了非古典的語言及文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工程等學科,現今的學科起源便源自於此。到了二十世紀初期,教育學、社會學及心理學也開始出現在大學的課程裡了。 以下簡表展示出各大類科目,以及各大類科目中的主要科目。 "*"記號表示此一領域的學術地位是有爭議的。注意有些學科的分類也是有爭議的,如人類學和語言學究竟屬於社會科學亦或是人文學科,以及计算机技术是工程学科亦或是形式科学。.
查看 神學和學科列表
學院 (大學)
學院(Faculty, College, School),日韓漢字稱為學部 ,是大學的分支教學單位,屬於一個或一組相關學科主題領域。不同學院負責不同學科的概念追溯到艾資哈爾大學,為一所伊斯蘭學校設個別學院,如神學院、沙里亞法規和判例法、阿拉伯語語法、伊斯蘭天文學、早期伊斯蘭哲學,和邏輯伊斯蘭哲學。 中世紀的博洛尼亞大學,作為大多數後來在歐洲中世紀大學的模範,有四個學院:神學院、法律學院、醫學院,以及文學院。而每一個學生需先畢業於文學院,以在其他三個學院之一繼續學習。建立這四個學院通常是所有中世紀大學章程的優先部分,但不是每一個大學可以在現實中這樣做。 文學院取名自七個文科:三藝(語法,修辭,辯證法)和四藝(算術,音樂,幾何,天文)。在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地区的大學内這类學院更常被稱為哲學學院。Magister Artium(文學碩士)的稱謂源於它來自文學院,而哲學博士則來自德國教育和其文學院的德國稱謂。.
查看 神學和學院 (大學)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以强调个人、獨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祁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驱。在20世纪中它流傳非常廣泛,其哲學思想還延續到了6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保羅·萨特和卡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突出的命題是:世界沒有終極的目標;人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隱隱約約而有敵意的世界中;人們選擇而且無法避免選擇他們的品格、目標和觀點;不選擇就是一種選擇,即是選擇了「不選擇」;世界和我們的處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懼的瞬間。 這些命題曾經影響了文學(例如: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繆)、精神分析學(例如:和羅洛·梅)和神學(例如:保羅·田立克)。.
查看 神學和存在主义
存在主義神學
存在主義神學(Existential theology),又稱基督教存在主義(Christian existentialism),是基督新教神學的分派之一。.
查看 神學和存在主義神學
存在鎖鏈
存在鎖鏈(英語:Chain of being),18世紀歐州神學的概念,是自上而下萬物的分級。在「存在鎖鏈」中,上帝居首,其下有九個等級的天使,天使之下是人類,其下為動物、植物、礦物。鎖鏈中任何一環都不可上下移動,隨意移動位置會破壞整個宇宙的秩序條理,違反天意。.
查看 神學和存在鎖鏈
实证主义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一種以「实际验证」为中心的哲學思想。廣義而言,任何種類的哲學體系,只要求知于經驗材料,拒絕、排斥先驗或形而上學的思辨,都為實證主義。狹義而言,實證主義則指法國哲學家孔德的哲學,認為對現實之認識只有靠特定科學及對尋常事物的觀察才能獲得。這條目內主要介紹狹義的實證主義。 孔德生長的時代,正是科學思想發端的時代,人們對形上學產生懷疑,逐漸以注重經驗的科學方法觀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實的本原和變化的現象。 實證主義又稱實證論,其中心論點是:事實必須是透過觀察或感覺經驗,去認識每個人身處的客觀環境和外在事物。實證論者認為,雖然每個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們用來驗證感覺經驗的原則,並無太大差異。實證主義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識的客觀性。 孔德認為人類,非生而知道萬事萬物,必須經由學習過程,從不同的情境中獲得知識。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感覺、推知或體認經驗,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推論還沒有經驗過的知識。超越經驗或不是經驗可以觀察到的知識,不是真的知識。 孔德在其所寫的《實證哲學》一書裡,認為人類進化分成三階段:.
查看 神學和实证主义
客勒爾
客勒爾(Martin Kähler,1835年-1912年)是十九世紀的德國神學家,以及哈勒大學(Halle)的系統神學與新約教授,他像他的老師們一樣,深受大覺醒(Awakening)運動的影響,但是他對他的老師所代表的中介神學(mediation theology)有所批判, 他也是著名的聖經唯實論(biblical realism)的代表,他的重大貢獻是加強了基督教宣教在學術上的神學基礎。 面對十九世紀末的神學難題為:新約中記載的基督,與經文背後真正歷史的耶穌,哪一個是標準? 客勒爾認為最重要的是「被傳講的基督」,是人藉著信心與基督建立關係,因為有這一層關係,門徒為此而努力不懈,並且傳揚基督。 不同於以往自由主義所承繼於士來馬赫的傳承,自由主義是以歷史的耶穌為標準,在這個前提下,學者開始一種被稱為「歷史耶穌的追尋」的運動,想要在福音書的背後定位耶穌的言行。 而在客勒爾的著作《所謂歷史的耶穌與歷史上聖經中的基督》(Der sogenannte historische Jesus und der geschichtliche, biblische Christus, 1982)中,他所要回應的問題是:(1)如果耶穌在歷史上的紀錄不清楚,耶穌要如何成為基督信仰的基石與內涵?(2)信仰如何建立在一個歷史紀錄,而不會被歷史相對論質疑?他也認為「歷史中的耶穌」必定無法成為門徒為耶穌作見證的信心,祂只有少數幾個門徒,而且信心不穩固,更引用了林後5:16認為歷史中的耶穌已經結束,我們也不再是藉此來認識基督,而是透過他的門徒的影響力,真正的基督是透過世世代代門徒所宣告的信心,是透過宣講基督而來。而且福音書中的耶穌生平不是歷史家可以接受的可靠資料,而是以信仰為前提的紀錄,但是重要的不是探究歷史的耶穌來認識祂是誰,而是祂現在對信徒的貢獻為何,他認為基督教信仰是建立在有真正存在意義、能激發信心的「信仰的基督」之上。這在二十世紀的前半葉在許多方面對基督論造成很大的影響。 對於耶穌生平運動(Life of Jesus Movement),他認為整個運動只是現代版的人類創意,遠遠地偏離了真實的基督,並且是一個死胡同,有關耶穌生平的歷史批判也毫無作為,兩者不過都是重複著歷世歷代的批評,他對歷史批判的批評也同樣的針對著更早期的中介神學,因為中介神學嘗試與歷史批判妥協,不過他同意耶穌生平運動拿聖經中對基督的記載和抽象的教條主義比較,是十分正確的作法,但還是沒有任何作用。他認為基督一定是超越歷史的,無法套用批判的歷史方法,這套方法有導致異端的基督論之虞,而他最有力的論據則是在討論耶穌個性的心理分析與批判式歷史方法的類比原則上。在耶穌個性的心理分析方面,我們與耶穌的差別是在程度上這論點值得批判,而類比原則會讓人得到一個程度基督論,這樣耶穌可能會只為單純的一個人(不具神性)。 此外,他在救贖論上也提出一個問題:「基督只是彰顯出一個不變情況的亮光,還是開創了一個新的情況?」也寫了一部有關廣泛討論基督教教義與倫理學的系統巨作Die Wissenschaft der christlichen Lehre(The Science of Christian Doctrine),他定義基督教為一個客觀真實的宗教,稱義是神在基督的受死與復活中的客觀行動,所以,神學上的人類學(theological anthropology)是以此真理開始發展,而貫穿這本書的主題是神在救恩歷史與世界歷史的至高旨意,他提昇教會的使命任務到全世界,也認為基督教團契的意義不只是一群人的聚集。.
查看 神學和客勒爾
宣信
宣信(Albert Benjamin Simpson,),加拿大籍牧師、神學家、作家及作曲家;亦是基督教宣道會(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 簡稱 C&MA 或 Alliance Church) - 一個強調「全球普傳福音」的新教教派的創辦人,亦創辦了宣教士培訓研究院,即現今纽约州乃役大學(英文:Nyack College)之前身。 宣信生於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Cavendish鎮。父母是敬虔的保守蘇格蘭長老會及清教徒基督徒。14岁时经历重生并献身宣教事業。19岁进入长老会多伦多大学Knox学院修讀神學。畢業后旋即受按成为长老会的年轻牧师,在汉弭顿(Hamilton)牧职。1874年前往肯塔基州路易维尔(英文:Louisville)事工。1880年被調往紐約市主理「十三街长老会」。两年後辭職並專注於向新移民及弱勢社群傳福音工作。1889年成立「紐約會幕」教會 (英文:The New York Tabernacle),這不單為他的本地福音事工,亦為他日後的「全球普傳福音」理念打下穩固基礎。 宣信對聖經的教誨認識很深,在追求基督信仰的信徒中间,做成不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對美、加教會派遣宣教士往落後貧困地區之影嚮尤深;他對基督教诗歌貢獻良多,一生所写的诗歌有九千多首。 宣信效法保罗,拒绝接受任何的薪水,过著只憑信心的生活,也拒绝一切的荣誉和崇拜。.
查看 神學和宣信
宗座大學
宗座大學,或稱宗鐸大學(英語:Pontifical university),係指天主教會建立並接受聖座教育部直屬管理的大學。宗座大學被准許頒發神學科系的學位,最重要的是神學理論、教會法、聖經教義以及哲學。宗座大學在神學學位方面遵循歐洲系統,授予學士學位、許可證或博士。 通常在一個或兩個特殊的知識領域,非宗座大學的獨立學院或個別教學單位,聖座也許也會給予神學學位頒授的特許狀。這些單位被歸類為「宗座科系」或「宗座學院」以區別於宗座大學。 這些教會的學位是在天主教會辦公的物質條件,特別是就主教候選者的選擇而言,主要來自具有以下學位的神父:神學博士(S.T.D)、教會法博士(J.C.D.),或者具有教會法學士學位(J.C.L.)的教會法官、律師。.
查看 神學和宗座大學
宗座传信大学
宗座傳信大學(Pontificia Universitas Urbaniana;Pontificia università urbaniana;縮寫:PUU), 又名烏爾班大學。著名的天主教宗座大學,歷史悠久,專門從事神職人員和傳教士的培育。它位於意大利羅馬賈尼科洛山山頂。.
查看 神學和宗座传信大学
宗教
宗教(英语:Religion)是联系人与超自然神明或超验主义的文化体系,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无神论等多种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5个最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查看 神學和宗教
宗教学
宗教学(英语Religious Studies或者Study of Religions,德语为Religionswissenschaft),一般指以研究各種宗教形成、发展、变化、成果、理论、著作的一门人文學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宗教學與神學都以宗教為研究對象,其差異在於宗教學較由從宗教外部的各種角度來觀察分析宗教,並經常與其他相關學科如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結合。宗教學相較於神學是較新興的學科,例如在美國約在1950年代才出現宗教學相關科系。.
查看 神學和宗教学
宗教与科学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从古典时期以来就是哲学家、神学家、科学家和其他人士一直研究的课题。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时代的观点中呈现出许多的多样性,有些观点将其视为一种抵触,另外一些观点则将其描述为一种和谐,还有观点提出它们相互影响甚微。 科学与宗教追求宇宙中的知识的方法一般不同。科学讲究理智、经验和证据,而宗教讲究啟示、信仰和神圣,这些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它们截然相反。理智、经验和证据从根本上不承认启示、信仰和神圣是有效的知识来源。此外,启示、信仰和神圣(作为宗教教条的范例),在大众普遍接受的证据下,也只会接受相冲突的科学观点。 尽管存在这些差异,科学革命之前的大多数科技创新的是由宗教组织的协会完成的。科学方法的许多特点是由古希腊、埃及、印度和苏美尔文明开创的。后来在中世纪时期,许多来自这些文明科学知识由天主教会负责保管,从而使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的欧洲得到发展。伊斯兰教也对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历史上许多最著名的科学家,如帕斯卡、哥白尼和现代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是虔诚的基督徒。大爆炸理论最初是由一位名叫乔治·勒梅特的神父提出的。印度教历史上拥抱理性与经验主义,认为科学是合理的,但对世界的了解不全面。儒家在不同时期对于科学持不同观点。今天大多数佛教徒认为科学与他们的信仰可以互相补充。 在欧洲与科学革命和啟蒙時代有关联的事件(如),导致等学者提出了冲突学说,认为宗教与科学在方法上、事实上和政治上有冲突。该学说由当代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史蒂文·温伯格和卡尔·萨根以及许多創造論者提出。虽然冲突学说在大众中仍然很受欢迎,但大多数当代科学史学家已对其失去兴趣。 历史上的许多神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发现自己的信仰和科学之间没有冲突。生物学家史蒂芬·古爾德、其他的科学家和一些当代神学家认为宗教和科学是,两者能够分别的在根本上解决在生活中不同方面的问题。科学家弗朗西斯科·阿亚拉,肯尼斯·R·米勒,约翰·波金霍尔,丹尼斯·亚力山大和法蘭西斯·柯林斯没有发现宗教与科学之间有必然的冲突。一些神学家或科学史家,包括约翰·伦诺克斯,托马斯·贝里,布瑞恩·斯温和肯恩·威爾柏提出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科学的事实和观点的公众接受程度可能会受到宗教的影响;在美国有许多反对进化论(特别是关于人类)的人。然而美国国家科学院写了这么一句话:"the evidence for evolution can be fully compatible with religious faith,(进化的证据可以与宗教信仰完全相容)"这个观点得到全球许多宗教教派的正式认可。.
查看 神學和宗教与科学
宗教迫害
宗教迫害是一種歧視政策及作為,以針對某種特定的宗教信仰,或是缺乏此類信仰為理由,對於某個人或是團體,系統性的採取一系列行動,例如取消部份或全部的公民權、虐待以至於謀殺或屠殺。這通常被視為是一種缺乏人權的作為。 這也可能是因為政治原因所造成,例如:罗马帝国曾經长期迫害基督教;天主教與基督新教在歐洲互相爭戰迫害引發宗教戰爭;豐臣秀吉與清聖祖(康熙帝)曾經禁止天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時期红卫兵消灭宗教;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打壓巴哈伊信仰、蘇菲派及基督徒等。.
查看 神學和宗教迫害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是指基督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的教派分裂及改革運動,也是新教形成的開端,由馬丁·路德、喀爾文、慈運理等神學家,以及其他早期新教徒发起。1517年,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即德意志宗教改革。改革者反对当时天主教會的教条、仪式、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在他们的努力下,成立了新的国家性的改革派教會。早期的一些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如黑死病的蔓延和天主教會大分裂)侵蚀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教宗的信仰,但教義上的歧見才是引发宗教改革的關鍵。其他一些因素(如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印刷术的传播、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也都促成了新教的创立。虽然先于路德就已经有一些较大的改革运动,但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签订西發里亚和约结束三十年戰爭。 早先批評天主教會的有識之士為約翰·威克里夫、扬·胡斯等先驅,第一个新教教会是15世纪扬·胡斯创立的弟兄合一会(或波西米亚弟兄会)。最大的新教教会是路德会(主要在德国、波罗的海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和加尔文的跟隨者(主要在德国,法国,瑞士,荷兰和苏格兰)。除这两大陣營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改革團體存在。 天主教會在特倫托會議召開後发起了被後世稱為「反宗教改革」的自省運動,做為對宗教改革的回應及自省,而在這時期成立的耶穌會更是此自省运动的先锋。一般而言,北欧国家转为新教,南欧国家仍旧信仰天主教,教廷联合法國、西班牙及奥地利王室加以壓制新教徒,中欧则成为双方激烈冲突的场所,甚至升级为全面的宗教战争。.
查看 神學和宗教改革
宇宙殖民地
宇宙殖民地(Space colony、Space settlement、Space city、Space habitat;又稱「太空殖民地」、「宇宙殖民島」、「宇宙島」、「空間城」、「宇宙都市」、「太空城市」、「太空居民點」等)是十九世紀科學界提出的在宇宙空間中建立一個仿似地球,且適合人類居住的空間,成為太空移民的熱門方案。 現在的模式一般是在196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Gerard K.O'Neil所提出方案定型,計劃因種種原因未具體實現,但在許多科幻作品如機動戰士GUNDAM、超時空要塞、星界的紋章、拉瑞·尼文的已知空間(如環形世界)系列、極樂世界 (電影)等中已被引用。.
查看 神學和宇宙殖民地
宇賀神
宇賀神(宇賀神),是日本中世以降信仰的神,可能出自不明的蛇神或者外來神祇。.
查看 神學和宇賀神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昵称Il Prete Rosso(红发神父),是一位出生于威尼斯的意大利神父和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大师级小提琴演奏家。维瓦尔第被认为是最有名的巴洛克音乐作曲家之一,在他那个时代闻名于整个欧洲。他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乐器协奏曲(特别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还有圣歌和歌剧。其最著名的作品为《四季》。.
查看 神學和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安布罗休斯·斯多布
安布罗休斯·克里斯托弗森·斯多布(丹麦语:Ambrosius Christoffersen Stub,1705年5月—1758年7月15日)是丹麦詩人。.
查看 神學和安布罗休斯·斯多布
安德魯·華爾斯
安德魯•華爾斯, OBE (英語: Andrew F. Walls, 1928年-) 是一位英國宣教歷史學家。他最有名的研究是非洲教會歷史,也是世界基督教此學術領域的先驅者。.
查看 神學和安德魯·華爾斯
安德魯·懷爾斯
安德魯·約翰·懷爾斯爵士,KBE,FRS(Sir Andrew John Wiles,,),英國數學家,居於美國。因證明費馬最後定理,獲得2016年阿貝爾獎。.
查看 神學和安德魯·懷爾斯
安条克的塞维鲁
塞维鲁(Severus of Antioch),()。希腊基督教修士与神学家、安条克牧首,基督教一性论派的领导人物。该派在其领导下曾于公元5世纪末至公元6世纪中期发展迅速。后因其失势而衰败。他早年曾在亚历山大城学习神学、在巴勒斯坦亦有活动。.
查看 神學和安条克的塞维鲁
安波羅修
聖盎博罗削(Sanctus Ambrosius,Sant'Ambrogio,英文中常作 Ambrose,),罗马公教(天主教)神职人员,任米兰主教,4世纪基督教著名的拉丁教父之一。他也是羅馬公教公認的四大教會圣师(Doctor of the Church)之一。.
查看 神學和安波羅修
寧靜禱文
寧靜禱文是最早由神學家尼布爾開始的無名祈禱文,後來被稱為寧靜禱文。已被匿名戒酒會與其他的十二步項目正式採用。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洪蘭在《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自我成長》一書中翻譯的版本是: 以下是綠點的譯文: 寧靜祈禱文 上帝啊!懇求你 賜我恩典,安詳接受不能改的事件; 鼓我義念,勇敢改變可以改的事件; 贈我慧劍,能夠分辨接受還是改變。 讓我每天實在過活,時刻安然享受; 讓我在艱困的路上,內心不失平安; 讓我師法祂,接納這罪孽的人世間; 讓我信任你,萬物萬事會變成完善。 但願我順服你的旨意, 好叫我此生悠然快樂, 來世更與你同享極樂。 阿們。 以下是洪宋弦個人的版本,並未出版。 且將原文版本中的 known 改成 separate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 I can change, and wisdom to separate the difference.
查看 神學和寧靜禱文
寂靜主義
寂靜主義是一種神秘的靈修神學,指信徒在靈修中,當單單享受與神交通的神秘經驗,而這經驗乃是神主動白白賜下的,並非來自個人修為。 十七世紀的法國,寂靜主義者模利諾斯、蓋恩夫人、主教弗朗索瓦·芬乃伦就是因為不同意人能夠靠人為的努力來達到完美的境界,他們主張應該把自己交給上帝,通過祈禱人才會達到不會犯罪的境界,因為沒有自己的意志,就算因誘惑而犯罪,那也不算為罪刑。(這是新教一般來說對寂靜主義的認識) 是17世紀羅馬天主教內部的一場運動,由意大利的西班牙人莫利諾斯和法國的費內爾發起,他們轉向私人奉獻和冥想的做法,主要是對他們認為的禮儀形式主義和神職人員的盛況作出反應, (被敵人和同情者一樣)視為類似於早期的新教改革者 他們的主張觸怒了天主教,因為這主張有忽視聖事、脫離教會的傾向,1687年教宗依諾增爵十一世予以譴責。 Category:神學.
查看 神學和寂靜主義
對立教宗
對立教宗(或稱敌对教宗、偽教宗、反教宗)指由在羅馬天主教會內,具爭議的教宗選舉而得到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由於天主教樞機團自歐洲中世紀開始負責選舉教宗,這些對立教宗通常與已被樞機團選出的人對立。一些來自較少的教會而自稱教宗之領導也可以稱為對立教宗。 羅馬天主教的動蕩時期中進行了具爭議的選舉。其中一些如費利克斯五世的選舉被大部分教宗選舉人士認為無效。另外,一些如對立教宗克勉七世的選舉在選後被宣佈無效。 最早的對立教宗Hippolytus由公元3世紀的一批教會分裂人士在羅馬城選出來對抗教宗卡利克斯特一世。Hippolytus在卡利克斯特一世的承繼人龐提安陪同下被流放到薩丁島的礦場。後來Hippolytus在死前與天主教會和解,並在死後被教會封為聖人。11世紀和12世紀,神聖羅馬皇帝和諸教宗爭持導致最多對立教宗的出現。一方面,眾皇帝經常支持對立教宗來加強自身本錢;另一方面,諸教宗亦會支持身在德國,反抗眾皇帝而宣稱擁有帝位的人來左右帝國政策。 14世紀和15世紀末,一批互相對抗的教宗被選出。其中一系被羅馬天主教會認定是教宗而另一系被認定為對立教宗。由于出現了一眾宣稱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教會因而出現了混亂局面;這是導致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參見基督教大分裂和對立教宗本篤十三世。 在出現兩或三位宣稱可以成為教宗之人的情形下,誰是教宗或誰是對立教宗並不一定清楚。而事後再從他們之中分出正偽會造成事前已出現誰是真正教宗的錯覺。各教宗的支持者可以幫助人選,但誰是教宗要看事情發展去向。 如果奉行宗座缺出論之對立教宗不計在内,自1449年起已沒有對立教宗。其他教會分裂諸如英國聖公會、舊公教會和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曾反對羅馬教廷的教義。現時羅馬天主教會認為成為對立教宗是對教會進行分裂的行為,成為對立教宗的人會自動受絕罰處分(天主教術語為「自科絕罰」)。.
查看 神學和對立教宗
對話:一份摩門思想期刊
《對話: 一份摩門思想期刊》(Dialogue: A Journal of Mormon Thought)是一份討論關於「摩門思想」許多方面的獨立的季刊。 這份期刊出版經過學界同儕檢視過的學術性文章,也有部分空間留給小說、個人議論文、詩和藝術圖像。學術文章包括從人類學、社會學到神學、歷史和科學等等全方位的主題。《對話》期刊的作者包含從摩門教和非摩門教雙方對摩門研究有興趣的學者。 Douglas Davies 和 Jan Shipps 是其中非摩門教陣營的兩位學者,而從摩門教陣營來的學者則包括 Eugene England、Richard Bushman、Claudia Bushman、Gregory Prince 和 Mary Lythgoe Bradford。.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Ulysses)是爱尔兰現代主義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Leopold Bloom)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常经历。乔伊斯选择这一天来描写,是因为这一天是他和他的妻子诺拉·巴纳克尔(Nora Barnacle)首次约会的日子。小说的题目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ey,拉丁名为尤利西斯),而《尤利西斯》的章节和内容也经常表现出和荷马史诗《奥德赛》内容的平行对应关系。利奥波德·布卢姆是奥德修斯现代的反英雄的翻版,他的妻子摩莉·布卢姆(Molly Bloom)则对应了奥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罗佩(Penelope),青年学生斯蒂芬·迪达勒斯(Stephen Dedalus,也是乔伊斯早期作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主人公,以乔伊斯本人为原型)对应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玛科斯(Telemachus)。乔伊斯将布卢姆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同时刻画了他不忠诚的妻子摩莉以及斯蒂芬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心理。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并被誉为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首,每年的6月16日已经被纪念为“布卢姆日”。.
查看 神學和尤利西斯
尼古拉·哥白尼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Mikołaj Kopernik,)是文艺复兴时期波兰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提倡日心说模型,提到太陽為宇宙的中心。1543年哥白尼临终前发表了《天體運行論》一般認為他著的是現代天文學的起步點。它开启了哥白尼革命,并对推动科学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哥白尼出生于皇家普魯士,该地区自1466年隶属于波兰王国。哥白尼获得了教会法规博士学位,同时也是一名医生,通晓多国语言,了解经典文学,能够胜任翻译,做过执政官、外交官,也是一名经济学家(后续几项都没有学历学位)。1517年,哥白尼总结了货币量化理论,成为当今经济学的重要基础之一。1519年,哥白尼在托马斯·格雷沙姆之前总结出了劣幣驅逐良幣理论的前身。.
查看 神學和尼古拉·哥白尼
尼可罗·卡贝奥
尼可罗·卡贝奥(Niccolò Cabeo),又名尼古劳斯·卡贝奥(Nicolaus Cabeus),是一位意大利耶稣会哲学家、神学家、工程师暨数学家。.
查看 神學和尼可罗·卡贝奥
尼可拉·路易·拉卡伊
尼可拉·路易·德·拉凱葉.
尼尔斯·阿贝尔
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Niels Henrik Abel,),挪威數學家,開啟許多領域的研究,以證明懸疑餘兩百五十年五次方程的根式解的不可能性和对椭圆函数的研究中提出阿貝爾方程式而聞名。 生于挪威芬岛附近的 ,就读于奥斯陆大学。1825年得到政府资助,游学柏林和巴黎。儘管阿贝尔成就極高,卻生前不得志,無法獲得教席俾專心研究,最後因過度貧窮染上肺结核逝世於挪威的弗鲁兰。死後兩天,來自柏林的聘書才寄到家中。跟同樣早逝的伽羅華一同被奉為群論的先驅。现代有以他名字命名的阿贝尔奖。 法國數學家夏爾·埃爾米特讚曰:「阿貝爾讓數學家們足夠忙上五百年的。」 ;另一法國數學家阿德里安-馬里·勒讓德曰:「這挪威青年的頭腦實在不簡單啊!.
查看 神學和尼尔斯·阿贝尔
尼克·卡农
尼古拉斯·斯科特·卡农,常被称为“尼克·卡农”(Nicholas Scott "Nick" Cannon,),是美国演员、说唱歌手、电视节目主持人。在电视领域,卡农少年时就在《All That》节目中出演喜剧小品,之后又相继主持了《》(The Nick Cannon Show)、《狂野与开放》(Wild 'N Out)以及《美国达人》。他出演的电影包括:《》、《》以及《》。在说唱领域,他于2003年发布过自己的同名专辑,其中的和劳·凯利合作的《Gigolo》红极一时。2006年,他为自己筹划中的专辑《Stages》录制了单曲《Dime Piece》和《My Wife》,但是该专辑最终夭折。卡农于2008年同玛丽亚·凯利结婚,2010年,两人重温结婚誓言。現為單身。.
查看 神學和尼克·卡农
尼西比斯學院
尼西比斯學院(School of Nisibis,常誤稱為School of Edessa)是一所創建於努賽賓(Nusaybin)的學院,地點位於今日的土耳其境內。它是敘利亞正統教會(Syriac Orthodox Church)早期的心靈中心,就像是貢德沙普爾學院(Academy of Gundishapur),有時會被引用為世界上的第一所大學。該學院有三個主要的部門進行教學,分別是神學、哲學與醫學。其中最知名的教師是聖厄弗冷(Ephrem the Syrian)。 該學院最初於350年在尼西比斯(Nisibis)創建。363年,當時尼西比斯被波斯攻下,聖厄弗冷便陪同一些教師離開了學院。他們來到伊德薩學院(School of Edessa),在那裡聖厄弗冷接收學院管理者的職位。 早在2世紀時,伊德薩學院已由阿布加王朝的眾王創立。當聖厄弗冷接收該學院時,使它的地位大輻提升。在聶斯托留分派後,此時拜占庭皇帝芝諾視聶斯托留派對教義的傳授,為卡爾西頓基督教中的異端,遂下令將學院關閉,該學院便遷回尼西比斯。.
查看 神學和尼西比斯學院
尼撒的貴格利
尼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約335~395年),他與該撒利亞的巴西流、拿先素斯的貴格利並稱加帕多家教父,都是出生在加帕多家的。公元372年,尼撒的貴格利被該撒利亞的巴西流祝圣為尼撒(Nyssa)的主教。 公元381年,三位加帕多家教父在君士坦丁堡會議中佔有重要影響力,也是使亞流派失敗的主要護教者。其中為首的大巴西流對另外兩位貴格利有很大的影響;而三位教父們的三位一體教義,使他們可以同時接納「尼西亞信經中同本體論 (本體相同) homousios」、和「聖父、聖子、聖靈位格分別但本質同一 hypostaseis」的看法。這些概念也是君士坦丁堡會議中的重要論題。.
查看 神學和尼撒的貴格利
崇基學院
崇基學院(Chung Chi College)是香港中文大學九家書院之一,也是其中一家創校書院及規模最大的書院,依據基督教之傳統,提供高等教育,以中文為主要之授課語言,本教導青年發揚基督精神,研習高深學術,促進研究工作,並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為宗旨。崇基學院校園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公路十一咪半東北之山谷。 崇基學院的校訓是「止於至善」,和其他幾家書院不同之處,除了學院本身的基督教背景、學生每一學期最少出席每星期舉辦的週會總數之一半即約七次為中大各書院之冠外,就是學院範圍內的禮拜堂和設有神學院。崇基禮拜堂更是在香港大專界中獨有的座地式教堂。大學九所成員書院中,只有崇基學院附有音樂及神學課程。 2016/2017年度學院共有學生3,147人,其中男佔1,448人,女佔1,699人,學生大多為本港居民,亦有少數學生來自中國大陸或海外各地,並有153名海外交換生於本學院交流。.
查看 神學和崇基學院
崇拜
崇拜(worship)通常指宗教或信仰上对赞扬、荣耀、虔诚与爱心的特殊举动,如与超自然力的神相联系的举动极为典型。英语的崇拜属于为正式用语,宗教社会学称之为礼拜,实践与习惯上归于神学;汉语的崇拜亦即“顶礼膜拜”。 宗教崇拜的对象,表现为个体地、非正式的群体组织,或有特定头目的事务性组织的一部分如基督教堂、犹太教堂、佛教寺庙或清真寺等。崇拜也常与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相联系,如君主崇拜、权力崇拜;也可以指崇拜敬重的人,如个人崇拜,可以指敬仰的偉人、英雄、政治家、企業家、發明家、專業人士、宗教領袖、爱人、偶像等等。然而人物崇拜若沒有界線、毫無克制或發展到了極端則會逐漸演變為神格化。.
查看 神學和崇拜
巴魯赫·斯賓諾莎
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Benedictus de Spinoza,),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
查看 神學和巴魯赫·斯賓諾莎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查看 神學和巴黎
巴黎大学
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其授课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中叶。大学分别在1200年和1215年获得法王腓力二世和教宗英诺森三世的官方认可。1257年,大学的第一个学院机构索邦學院成立,索邦成为大学的代称。1793年,在法国大革命的高潮中,巴黎大学遭到解散。1896年重建。1968年後,被拆分成13所獨立大學。.
查看 神學和巴黎大学
巴洛克时期哲学
17世纪哲学一般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的开端,中世纪的方法,尤其是经院哲学在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下衰落了。17世纪常被称为“理性的时代”,既延续了文艺复兴的传统,也是启蒙运动的序曲。 在西方哲学史上,近代哲学始于笛卡尔的著作,他的认识论影响了之后两百年哲学研究的基本方向,而他的方法论也影响了众多在他之后的哲学家。这个时期的哲学特征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经常提出一个整合了认识论、形而上学、逻辑学和伦理学的哲学体系,有时还包括政治和物理学。 这段时期的哲学主流一般分为两派: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这两派之间的争论直到启蒙运动晚期才由康德所整合。但将这段时期中的哲学简单地归于这两派中也是过于简易的,这些哲学家提出他们的思想时并不认为他们属于这两派间的某一派,而将他们看成独自的学派。尽管有着多方面的误导,但这样的分类直到今天仍被人们所认可,尤其是在谈论17和18世纪的哲学时。这两派的主要区别在于,唯理主义者们认为从理论上来说(不是实践中),所有的知识可以只通过理性的力量获得,而经验主义者们认为我们的知识起源于我们的感觉经验。 这段时期也诞生了一流的政治思想,尤其是洛克的《政府论两篇》和霍布斯的《利维坦》。同时哲学也从神学彻底分离开来,尽管哲学家们仍然谈论例如“上帝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但这种思考是完全基于理性和哲学性的反思之上的。.
查看 神學和巴洛克时期哲学
不来梅
不来梅(Bremen,),是德国最小的联邦州不来梅州的州府、德国第二大港口城市和第五大工业城市。不来梅的支柱性产业包括食品加工、航天航空、航运物流、汽车制造、贸易、新能源等行业。 不来梅州由不来梅和往北60公里以外的不来梅哈芬两个城市组成。不来梅在不来梅-奥尔登堡大都市圈内,德国有欧盟認定的11個大都市圈。不来梅哈芬市的远洋港区实际上被划归不来梅市,它是不来梅市的一块飞地。 不来梅是最早开展对华贸易的德国城市之一,1861年由清政府与普鲁士签订的《中德通商条约》中提及的“汉谢城伯磊门”即是汉萨城市不来梅的古称。.
查看 神學和不来梅
两个巴比伦
两个巴比伦(The Two Babylons)是一部研究罗马天主教与所描写的巴比伦大淫妇相关性的宗教著作。它最初是苏格兰神学家、长老会信徒希斯录(Alexander Hislop)在1853年所写的一本宗教小册子,在1858年进行了扩充,最后在1919年扩展成一本书。其主题是断言罗马天主教就是新的巴比伦,是植根于异教的。.
查看 神學和两个巴比伦
严嘉乐
严嘉乐(Karel Slavíček,)是一位18世纪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教士,捷克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和汉学家。.
查看 神學和严嘉乐
中华文化
中華文化,是中國、大中華地區的文化體系,其最早的形式為發展於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的中原文化,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變,以及期間不斷的與外族的文化融合,形成了今日所知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指以汉文化為主體的包括眾多少數民族文化的文明。中華文化在東洋世界有很深遠的影响,並且歷史上曾經多次西傳。.
查看 神學和中华文化
中学
中學(High School、Secondary school)是中等學校的簡稱,為緊跟著小學教育之後的學歷教育機構,通常也稱為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機構。此階段的教育是為了之后的更深等的教育或是職業訓練而設。中學和小學之間的界限隨著國家的不同而有差異,但是一般是在入小學後的第七到第十二學年之間,有些國家會在這之間設立初级中學(臺灣地區,1970年代改稱「國民中學」)及高級中學。除了包含高等教育(例如大學)預備學程的一般中學外,就業訓練導向的中等職業學校也屬於二級教育的一環。.
查看 神學和中学
中世纪
在欧洲历史上,一般来说,「中世纪」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按照西方传统,欧洲历史可以分为“古典時代”、“中世纪”和“近现代”三个阶段。而中世纪历史自身也可分为前、中、後期三段。 人口减少、城市衰落、外敌入侵、大众迁移的进程,自古代晚期就开始了,并在中世纪前期得以继续。日耳曼的蛮族们入侵,并在曾是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各个民族的国家。在7世纪,曾是东罗马帝国领地的北非和中东被伊斯兰化的阿拉伯帝国所占领。尽管此时在社会与政治结构上有着显著的变化,但中世纪与古代时期的分别尚未完全形成。广阔的拜占庭帝国此时依然存活,并且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1070年,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法典在北意大利被重新发现,并且后来在西方广受赞誉。西方的诸多王国还依然保留着罗马时代的习俗。同时,人们广泛建立修道院,意在使欧洲基督教化。在卡洛林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王国控制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到了8世纪末9世纪初,在内忧和外患(维京人、马扎尔人和撒拉森人入侵)的压力下,卡洛林帝国还是崩溃了。 到了中世纪中期,亦即公元1000年以后,由农业科技的改进带来的繁荣贸易,以及中世纪温暖时期到来所造成的增产,使得当时的欧洲人口大量增长。由农民向贵族支付地租和承担劳役的生产组织——庄园,成了中世纪中期主要的社会组织结构。1095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旨在从穆斯林手中夺取中东的控制权。国王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领袖,这一方面减少了无序带来的犯罪和暴力行为,但另一方面又使得离建造一个统一基督教世界的理想越来越远。经院哲学此时在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阿奎纳的神学理论、乔托·迪·邦多纳的绘画、但丁和杰弗里·乔叟的诗歌、马可波罗的游记和哥特式教堂都是这一时期各自领域的杰出作品。 后期的中世纪饱受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威胁,因此此时欧洲的人口开始减少。在1347年和1350年间爆发的黑死病夺取了三分之一欧洲人的生命。宗教上的争论和对立也对应着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农民的反抗。这一时期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欧洲的社会转型,也预示着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查看 神學和中世纪
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是指欧洲各国中世纪时期的文学。在史学上,一般认为中世纪是指从公元450年左右罗马帝国衰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之间约1000年的时间。其思想文化上的主要特征是天主教会的势力强大,基督教神学影响到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在内的一切艺术形式。 西方学术界对中世纪文学的认识和评价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在19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中世纪文学是辉煌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和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学之间的低谷。这期间经济停滞、倒退,政治反动,蒙昧主义猖獗,文学成为神学的附庸。但19世纪早期的浪漫派作家们在中世纪哥特文化中看到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对精神的崇尚和对女性的赞颂,中世纪文学得以重新发掘,并被认为是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流派。.
查看 神學和中世纪文学
中國神學研究院
中國神學研究院(China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是一所本色化,持守基督教福音信仰,服侍眾宗派教會的神學院。中神的異象孕育於美國六十年代,於香港1975年成立,目的在栽培華人教會所需的人才、傳揚福音、牧養信徒、建立教會、擴展神國。 時代巨輪不停轉動,中神亦與時並進,多年來經常在神學教育上反思和整合,不斷作新的嘗試,為華人神學教育盡一分力量,心懷祖國,服侍教會,造就信徒。.
查看 神學和中國神學研究院
中華神學院
中華神學院(China Bible Seminary)為畢路得教士(Ruth M. Brittain)於1930年9月17日在上海北郊江灣鎮体育会路创立,是沒有差會背景的獨立基督教新教神學院。最初名为中华女子神学院,仅招收女学员,1946年招收男学员后,改称中华神学院。1950年神学院停办。 1964年9月,神學院在香港復校,校舍與學生宿舍集中於尖沙咀區,學院位於尖沙咀亞士厘道10至14號雅士洋樓3樓,圖書館、電腦室、禱告室,學生休息室及學生宿舍位於漢口道38號漢興大廈。神學院已於2007年於元朗東北的牛潭尾找到新基址,將於2008年5月遷往新址,佔地28,000多呎。.
查看 神學和中華神學院
中華福音神學院
中華福音神學院,簡稱華神,位於中華民國台北市,為台灣一所跨宗派的神學院,亦是台灣唯一未曾設立學士課程之神學院。2016年於桃園市八德區長安街購買2.3公頃土地,預計投入新台幣7.5億元打造新校區。.
查看 神學和中華福音神學院
中文圖書分類法
中文圖書分類法,原版名為《賴永祥中國圖書分類法》,是參照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改進而成的中文圖書分類法。換言之,此圖書分類法更適用於中文書籍,特別是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現時普遍應用於中華民國台灣及香港、澳門。增訂八版後,賴永祥將版權無償捐贈給國家圖書館。2007年國家圖書館完成新版修訂,並更名為《中文圖書分類法》。.
查看 神學和中文圖書分類法
丹尼尔·马兰
丹尼尔·弗朗索瓦·马兰(Daniel François Malan),南非政治家,1948年至1954年任南非总理,种族隔离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马兰的先祖是一个法国胡格诺派新教流亡者,1689年逃往开普敦。马兰本人出生在开普省,1905年在荷兰乌德勒支大学获得神学博士。马兰力主将阿非利堪语列为南非的真实语言,并为之努力。此后的一段时间内,马兰作为传教士去过许多地方,包括比属刚果和南罗得西亚。 1915年,南非国民党成立,马兰加入该党。1918年,马兰作为南非国民党在开普敦的领导人被选入南非议会。1924年至1933年,马兰任南非内政部长,并成功的使阿非利堪語取代荷兰语,成为南非的官方语言之一。1934年,南非国民党决定与敌对的南非党合并,马兰以及其他19名议员强烈反对,另组新党。 二战期间,马兰反对南非为英国参战,这使他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支持,战后,他于1948年获得选举胜利,出任南非总理。在担任总理期间,马兰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种族隔离政策,为南非招致了广泛的国际谴责和制裁,这一政策直到1994年方才被解除,但是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日。 马兰于1954年退休,5年后去世于家中。 category:南非政治人物 category:南非總理 Category:阿非利卡人.
查看 神學和丹尼尔·马兰
丹麥教育
丹麥教育於 15~16歲以下的兒童為義務性質,雖然並沒有強制要求學童進入公立學校(丹麥語 Folkeskole ),但義務教育結束後大約有 82% 的青少年學生會升學。Danmarks Radio: S ønsker mindst 12 års skolegang ("Social Democrats want at least 12 years of education") http://www.dr.dk/Nyheder/Indland/2007/04/12/225441.htm?wbc_purpose.
查看 神學和丹麥教育
主天使
主天使(Dominions,亦稱Kyriotetes)見於哥羅森書一章16節及厄弗所書一章21節,天主教譯作宰制者,基督新教譯作主治的;是中古时代基督教神学所描述的天使等级中的一种,该天使属于第二级第一等,所执掌的工作为“管理天使的工作”,亦即管理更下层级天使,以及上帝及上级天使的命令,来管理宇宙的秩序。 主天使也有被译为“权天使”的情况,与第三级第一等同名。.
查看 神學和主天使
主徒会
主徒會(Congregatio Discipulorum Domini,簡稱CDD),是一個隸屬天主教會的男性修會,也是中國的第一個本土修會。該組織由剛恆毅樞機創辦於河北宣化,後因國共內戰被迫撤出中國大陸。現今,其總會院設於臺北陽明山山仔后。.
查看 神學和主徒会
东山区 (广州市)
东山区,原广东省广州市昔日的一个市辖区,原属番禺县鹿步司,是广州市著名的老城区(老四区)之一,昔有“有钱有势住东山”之说。民国20年(1931),设立东山区公所,是市属行政区以“东山”命名之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山区为人民政府接管,经历了三次分合和区名更改,1960年8月定称东山区。于2005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并入越秀区。.
查看 神學和东山区 (广州市)
希帕提婭
希帕提婭(Ὑπατία;),又譯作海芭夏、海帕西婭,著名的希臘化古埃及新柏拉圖主義學者,是當時名重一時、廣受歡迎的女性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占星學家以及教師,她居住在希臘化時代古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對該城的知識社群做出了極大貢獻。根據後世研究顯示,她曾對丟番圖的《算術》(Arithmetica)、阿波羅尼奧斯的《圓錐曲線論》(Conics)以及托勒密的作品做過評註,但均未留存。從她的學生寫給她的信中,可以看出她的知識背景:她屬柏拉圖學派──雖然我們只能假設她曾採納普羅提諾的學說(普羅提納斯為公元三世紀時的柏拉圖門人,也是新柏拉圖學派的創始者)。另外有少許證據顯示,希帕提婭在科學上最知名的貢獻,為發明了天體觀測儀以及比重計。她最後被暴徒迫害殺死。2009年其生平被改编成西班牙电影《風暴佳人》搬上银幕。.
查看 神學和希帕提婭
东京基督教短期大学
东京基督教短期大学()20**年**月**日阅览。,-->是过去一所位于日本千叶县印西市的私立短期大学。.
查看 神學和东京基督教短期大学
希利尼人
希利尼人(Hellenics)是《新約聖經》裡指已經希臘化的猶太人。在1980年代出版的修訂和合本曾認為「希利尼人」就是希臘人,並因此而把聖經內所有「希利尼人」修訂成為「希臘人」,以方便讀者研讀時能夠感到與身邊的社會有更大的關係。不過,有神學家指出:「希利尼人」與「希臘人」是有分別的,因為對於一般與猶太人無關的希臘人,猶太人會把它們歸類「外邦人」,而不是另外把他們獨立歸類為「希利尼人」。因此,希利尼人應該亦是猶太人的一種,只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已經希臘化,很多猶太人的傳統他們已不再遵守,所以才把他們分別開來。 不过,有种观点认为,“希利尼人”是指希腊人,或者说希腊语的非犹太人。英文KJV圣经译为Greeks(希腊人)。.
查看 神學和希利尼人
希波的奥古斯丁
奥勒留·奥古斯提奴斯(Aurelius Augustinus,),罗马帝国末期北非的柏柏尔人,早期西方基督教的神学家、哲学家,曾任天主教会在阿尔及利亚城市安纳巴的前身希波(Hippo Regius)的主教。罗马天主教会官方称希波的奥斯定(Augustinus Hipponensis;Augustine of Hippo)或圣奥斯定(Saint Augustine 或 Saint Austin),俗译奥古斯丁。 他出生于罗马帝国在北非的阿非利加行省的塔加斯特城,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他的著作《忏悔录》被称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自传,至今仍被传诵。奧斯定會是跟隨其所制的生活方式的修会。 他死后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和教会圣师,也被东正教会等奉为圣人,并称为恩宠博士(Doctor Gratiae,这一称谓源于他在与伯拉纠的论战中,对神的恩典的强调。),但其部分神学理论不被东方基督教认同,而被视为是若干异端理论的重要源头。他的死也被西方史学界视为欧洲在精神层面上的中世纪的开始。.
查看 神學和希波的奥古斯丁
七宗罪
七宗罪(septem peccata mortalia;seven deadly sins),或稱七大罪或七原罪,屬於基督教教义中对人類惡行的分類。归入这一类别的,能够直接形成其他不道德的行为或习惯。现在七宗罪一般指傲慢、貪婪、色欲、嫉妒、暴食、憤怒及怠惰。 最初,受過希臘神學及哲學的修士埃瓦格里烏斯·龐帝古斯定義出八種損害個人靈性的惡行,分別是暴食、色欲、贪婪、憂鬱、憤怒、怠惰、虛榮及傲慢。龐義伐觀察到當時的人們逐漸變得自我中心,尤以傲慢為甚。六世紀後期,教宗額我略一世將那八種罪行減至七項罪行,將虛榮併歸入傲慢;憂鬱併歸入怠惰,並加入嫉妒。他的排序準則在於對愛的違背程度。其順次序為:傲慢、嫉妒、憤怒、怠惰、貪婪、暴食及色欲。13世紀,道明會神父聖多瑪斯·阿奎納按照天主教教義中的「按若望格西安和教宗額我略一世的見解,分辨出教徒常遇到的重大惡行」,提出了现在的七宗罪。「重大」在這裏的意思在於這些惡行會引發其他罪行的發生,例如盜賊的貪婪源於慾望。.
查看 神學和七宗罪
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
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都主教的居所 (另譯為城市民居) 是位於烏克蘭切爾諾夫策的一處建築群,由捷克建築師約瑟夫 (Josef Hlávka)修建於1864年至1882年期間,當時布科維納被奧地利帝國統治。建築群主要包括過去布科維納都主教們的住宅、教堂、修道院和庭園。現在建築群成為了切爾諾夫策大學校舍的一部分。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都主教的居所反映出哈布斯堡君主國宗教寬容政策時期東正教擁有的巨大影響力,同時融合了不同時代建築樣式的特徵,是歷史主義建築的傑作。2011年,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都主教的居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布莱兹·帕斯卡
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法国神學家、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學家、音樂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帕斯卡早期进行自然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对机械计算器的制造和流体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扩展托里切利的工作,澄清了压强和真空的概念。帕斯卡还有力地为科学方法辩护。数学上,帕斯卡促成了两个重要的新研究领域。他16岁写出一篇题为射影几何的论文,1654年开始与皮埃尔·德·费马通信,討論概率论,深刻影响了现代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1654年末一次信仰上的神秘经历后,他离开数学和物理学,专注于沉思和神学与哲学写作。他是堅定的詹森教派信徒,人文思想大受蒙田影響。宗教論戰之作《》(Lettres provinciales)被奉為法文寫作的典範,身後其筆記本被編為《思想錄》。.
查看 神學和布莱兹·帕斯卡
布道
講道(Sermon)是基督教中由预言者或牧师进行的一种演说。佈道主要包括圣经、神学、宗教或道德方面的话题,通常在过去和当前的背景下阐释了信仰、律法等。佈道的主要元素包括诠释、劝诫和实际行动等。训练基督徒能为上帝的国征战当兵,因为上帝的国是徵兵制。.
查看 神學和布道
布鲁诺·鲍威尔
布鲁诺·鲍威尔(德文:Bruno Bauer,)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及历史学家。他曾经是黑格尔的学生,在哲学、政治、圣经批评方面上是一位激进的理性主义者。在黑格尔的亲希腊的导向下,鲍威尔调查了《新约》的来源,并作出结论,认为早期基督教继承的更多的是古希腊哲学而不是犹太教 。1839年至1841年,鲍威尔曾是马克思的老师、导师和密友。 不过,1841年,鲍威尔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因为观点不同而断然决裂。为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创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神圣家族》两本书。此后,鲍威尔曾与麦克斯·施蒂纳和尼采有过来往。从1840年开始,鲍威尔写了一系列著作,声称耶稣是一个公元二世纪对犹太、希腊、罗马神学和聚合体Durant, Will.
查看 神學和布鲁诺·鲍威尔
丘比特与普塞克
丘比特与賽姬(别名埃罗斯与賽姬),是一个首先以离题故事形态出现于阿普列尤斯的小说《金驴记》中的神话故事。阿普列尤斯很有可能用了其它更早出现的故事做为他的故事的蓝图,增加了些戏剧效果。从此,它被人们看作一个讽喻、神话和童话。.
查看 神學和丘比特与普塞克
世界基督教研究中心
世界基督教研究中心 (英語: Th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World Christianity, 簡稱CSWC) 是一個在新學院 (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中心。它由安德魯•華爾斯於一九八二年先創立在阿巴丁大學中, 原命名為非西方基督教研究中心 (英語: The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hristianity in the Non-Western World),後於一九八六年轉至愛丁堡大學。該中心現由拜仁·士丹利(英語: Brian Stanley)主管。.
查看 神學和世界基督教研究中心
世界主要宗教
世界主要宗教在20世纪根据比较宗教学的研究,依照其基本哲学观念和神学范畴来分类,但对于如何划分宗教信仰人群,尚有许多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包括:.
查看 神學和世界主要宗教
帕德博恩大学
帕德博恩大学(德语名:Universität Paderborn,简称:UPB)座落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帕德博恩市,创立于1972年,.
查看 神學和帕德博恩大学
帕特里克·德布瓦
帕特里克·德布瓦(Patrick Desbois,),法国天主教会司铎,对犹太关系委员会的领袖,圣座对犹太关系顾问。他创建了致力于搜寻在前苏联境内纳粹德国留下的犹太人万人冢的组织。2008年3月21日,他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以表彰他在记录纳粹德国屠杀历史方面的贡献。.
查看 神學和帕特里克·德布瓦
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战争以波希米亞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結束。這場戰爭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灭了25至40個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維滕貝格四分之三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陣亡,日耳曼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陣亡。.
查看 神學和三十年戰爭
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Trinitas),又譯為三一真神、天主圣三、三一神、聖三一、三一神論,基督教神學術語,是基督宗教神YHWH(新教常汉译为上帝或耶和華,天主教常汉译为天主雅威)的神學理論,建立於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的《尼西亞信經》,是基督教三大宗派的基本信條。 三一論主張:聖父、聖子、聖靈(天主教會譯為聖神,東正教會和新教則譯為聖靈)三個不同的位格為同一本體、同一本質、同一屬性,是一位上帝,他們以homoousios 來表達他們之間的關連。 通俗地說,神是獨一的,只有一位神;聖父完全是神,聖子完全是神,聖靈完全是神;聖父不是聖子,聖子不是聖靈,聖靈不是聖父。亞他拿修信經對三一論得到了比較公認的解釋。 《新約聖經》沒有明確使用「三位一體」一詞,三位一體的理論基礎建基於一些聖經經文。其中包括在經文用「名」是單數,三位一體的支持者指聖父、聖子、聖靈乃共用上帝的名。一些經文被視為隱含三位一體的思想,而教父和護教士加以立論及宣講。 歷史上不斷有一些基督教派及個別人士否定此教義。基督宗教的主流教會接納三位一體為傳統教義之一;反對方則支持“一位格論”、“形態論”、“三位三體”等,否定三一論。 傳統天主教會把聖神降臨節第一主日定為三一主日,紀念天主聖父、聖子、聖神是三位一體。.
查看 神學和三位一體
三階段定律
三階段定律(法語:loi des trois états;英語:the law of the three stages)是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在其著作《實證哲學教程》中提到的概念,將歷史進展、社會進步與科學方法連結在一起。他認為知識與社會的發展經歷三個階段:神學階段(l'état théologique)、形上學階段(l'état métaphysique)、實證階段(l'état scientifique)。這三個知識階段發展,涉及知性失序;孔德相信知性失序是社會失序之主因,唯有實證主義全面接管知性,才能解決失序問題。孔德藉此發展「實證研究法」,作為社會學方法論的基礎之一。.
查看 神學和三階段定律
三谷大学
三谷大学(Tri-Valley University,TVU)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普莱森顿,是一所未经认可的私立大学。 其学校主页介绍称,三谷大学是一所具有基督教环境的高等教育机构,设有工程学、商学、神学、法学和医学等专业。大部分课程属于在线课程,通过互联网授课。由于涉嫌签证欺诈,该校被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英语:United States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ICE)勒令关闭。 三谷大学的创建者兼校长为苏小萍(英语:Susan Xiao-Ping Su)。根据其网站公布的个人简历,她于1991年从清华大学电子机械学院毕业,1997年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查看 神學和三谷大学
三育基督學院
三育基督學院(Taiwan Adventist College)是位於中華民國南投縣魚池鄉的一所基督教會學校,也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全世界成立的五千多所教育機構之一。「生命關懷,誠信忠實,公義慈愛,終身學習」為該校校訓。另附設有三育高級中學。.
查看 神學和三育基督學院
三自宣言
《三自宣言》(全稱《中國基督教在新中國建設中努力的途徑》),是一些中国基督教人士在1950年7月28日發表的公开宣言,宣言称“中國基督教教会及团体彻底拥护共同纲领,在政府的领导下,反对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官僚資本主義”,“中国基督教过去所倡导的自治、自養、自傳的运动,已有相当成就,今后应在最短期内,完成此项任务。”中国基督教的三自愛國運動從此正式開展。.
查看 神學和三自宣言
一位论派
一位论派(unitarianism;或稱一神论派、神體一位論、唯一神論、獨神論、一位論、獨神主義),是否認三位一體和基督的神性的基督教派別。此派別強調上帝只有一位,并不如傳統基督教相信上帝由三個位格(即聖父、聖子和聖靈)組成。由於「三位一體」這詞並沒有在《聖經》上出現,三位一體論只是通過根據經文的上下文及前後聯繫推理,到公元四世紀後的大公會議才確立,所以受到一位論派所質疑。早在尼西亞會議中,主張上帝只是一位和耶穌不具有完全的神性的論調(由阿里烏派提出)就曾被教會定為異端。 直到宗教改革時期,強調《聖經》為信仰的唯一根據,再次提倡“一位論”。但隨即遭到天主教会反對,而新教的主要改革家馬丁·路德、加爾文和慈運理等都加以反對。當時,任何人如果支持“一位論”都會被迫害,有支持者曾因此而被捕、遭囚禁和處死。16世纪至17世紀,有組織的一神论派運動出現於匈牙利和波蘭,之後傳到英國、美國和其他地方。其中支持“一位論”的著名神學家有西班牙的塞尔维特、波兰的索西尼、英国的比德勒和林西、法国的普利斯特里等人。 在波蘭,意大利籍神學家索西尼編訂了《拉可溫教理問答》,成為索西尼派的信仰總綱。而林西與蒲力斯特里則分別在英國倫敦和美國的賓夕法尼亞設立一位論派的教會。在1813年,一位论派得到英國國會的承認。在1825年,英國與美國的一位论派成立了傳教和出版機構「一位論者協會」。1961年,美國的一位论派協會與普救派教會合併,成立了「美國一神普救派协会」。.
查看 神學和一位论派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Once saved, always saved,簡稱OSAS)亦稱聖徒的堅忍(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圣徒蒙保守(Preservation of the Saints)或永遠的保障(Eternal Security),是源於基督教的神學理論之一,指如果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在得救以後,他便可永遠得救。 基督新教神學家喀爾文(1509-1564年)對新約、舊約經文的注解與整理時,側重上帝的主權與其工作,由此帶出上帝對其選民的保守,而選民在保守中得以有力量來實踐信仰。其後,加爾文的追隨者在相關神學議題的論辯中,便歸納出此說,屬「五點喀爾文主義」(Five-Point Calvinism)之一。 關於此神學觀念的闡釋,大體上被認為有如下兩點:.
查看 神學和一次得救永遠得救
九龍佑寧堂
九龍佑寧堂(英文:Kowloon Union Church)成立於1927年,是香港一座英語傳道跨宗派基督新教教堂,位於九龍官涌佐敦道4號,現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九龍佑寧堂是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的教會會員。 九龍佑寧堂亦借出場地及設施供其他基督教團體使用,其中包括採用粵語傳道的合一堂及普通話傳道的信義會,也包括眾樂教會及基督路小教會。.
查看 神學和九龍佑寧堂
平安福音堂
平安福音堂(Peace Evangelical Centre,簡稱平安堂)是多間華人基督教獨立教會的統稱,主要活動地方是香港,同時亦於澳門、加拿大列治文市及美國三藩市灣區開設堂會。除堂會外,亦設有神學院及幼稚園等事工。.
查看 神學和平安福音堂
乌尔里希·冯·胡滕
乌尔里希·冯·胡滕(Ulrich von Hutten),(),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德意志人文主义者。他用拉丁语著有若干对话形式的讽刺作品,并将其译成德语。这些作品有助于对话形式作为一种文艺复兴文学体裁的普及。.
查看 神學和乌尔里希·冯·胡滕
乌特勒支大学
乌特勒支大学(Universiteit Utrecht),荷兰最古老大学之一,也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
查看 神學和乌特勒支大学
乌普萨拉大学
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et)是一所国立的综合性的大学,位于瑞典的乌普萨拉,位于首都斯德哥尔摩西北78公里处。它创建于1477年,是北欧最古老的大学,北欧及全球范围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欧洲亦被广泛视为最享有盛誉的学府之一。.
查看 神學和乌普萨拉大学
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
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Giovanni Battista Riccioli,1598年4月17日至1671年6月25日)是意大利天文学家和耶稣会天主教神父。除其他方面的事情外,最出名是他的钟摆与落体实验、有关126条地球运动论据的论述以及引入了现行月球的命名方案。.
乔瓦尼·德米西亚尼
乔瓦尼·德米西亚尼 (Giovanni Demisiani,),是希腊神学家、化学家和数学家,意大利猞猁之眼国家科学院的成员。他出生的确切日期是未知的,出生于16世纪中叶的希腊扎金索斯岛(当时还被威尼斯控制),由于他在罗马担任过红衣主教海格立斯·冈萨加(1505 -1563)手下的神学家,所以可能不晚于1543年出生。 德米西亚尼以在1611年于伽利略出席的意大利猞猁之眼国家科学院的一场餐会中,推销他的仪器时创造了“望远镜(telescope)”(来自古希臘語 τῆλε, tele表示远和 σκοπεῖν, skopein表示看见)一词而被历史记载。.
查看 神學和乔瓦尼·德米西亚尼
乔治·塞缪尔·德费尔
乔治·塞缪尔·德费尔(Georg Samuel Dörffel;),是一位十七世纪德国牧师和天文学家。 1681年,他提出的证据表明,彗星是以太阳为中心,作抛物线运行的天体。.
亚历山大的加大肋纳
亚历山大的圣加大肋纳,又称车轮圣加大肋纳、圣凯瑟琳 及大殉道者圣加大肋纳(希腊文:,天主教中文除“加大肋纳”外,也有简称“佳琳”者,聖公會譯“聖傑靈”)是一位基督教的圣人和殉道,据称是4世纪早期的著名学者。1100年之后,圣女贞德称加大肋纳在其面前显灵许多次。Williard Trask, Joan of Arc: In Her Own Words (Turtle Point Press, 1996), 99 正教会将其敬礼为「大殉道」,天主教会传统上将其视为十四救难圣人之一。 她是高士底(Costus)的女儿,后者是亚历山大的统治者,也是一位异教徒。她向父母宣称她所嫁的丈夫应当比她更英俊、更有天赋、更有财富、社会地位更高。这被视为她皈依基督教的前兆。她说,“他的美貌比太阳的光芒更加灿烂,他的智慧统御世间万物,他的财富遍及整个世界。”.
查看 神學和亚历山大的加大肋纳
亚历山大港
亚历山大港(Αλεξάνδρεια;科普特语:Ⲣⲁⲕⲟⲧⲉ(Rakote);الإسكندرية),又譯亞歷山卓,埃及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省省会,地中海岸的港口、非洲重要的海港。其地理位置是北纬31°12',东经29°15',离开罗西北208千米。尼罗河多支的、现已干枯的入海口位于亚历山大港东19千米处,古城卡诺珀斯的遗蹟就在那裡。今天亚历山大港有约334万居民。 亚历山大港是按其奠基人亚历山大大帝命名的,它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最大的城市。在西方古代史中其规模和财富仅次于罗马。雖然埃及的伊斯兰教统治者在奠定了开罗为埃及的新首都后亚历山大港的地位不断下降。但在十九世紀末期,亞歷山大港躍升為世界主要的船運及交易中心之一,蓬勃的棉花業與連接紅海和地中海地區的優越地理位置帶給這個城市豐厚的利潤。 今天的亞歷山大港靠著從蘇伊士來的天然氣和石油運輸管線成為埃及的重要工業中心。這個城市同時也有著蓬勃的觀光業。.
查看 神學和亚历山大港
亚他那修
聖亞他那修(Ἀθανάσιος Ἀλεξανδρείας,Athanásios Alexandrías;羅馬公教传统上汉译为亚大纳削、阿塔拿修,),又稱「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或「大聖亞他那修」,是東方教會的教父之一。在世時,是埃及亞歷山大城的主教。卒於公元373年5月2日逝世。亚他那修被列為基督教聖人之一。.
查看 神學和亚他那修
亚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Αριστοτέλης,Aristotélēs,),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圖的學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師。他的著作包含許多學科,包括了物理學、形而上學、詩歌(包括戲劇)、音乐、生物學、經濟學、動物學、邏輯學、政治、政府、以及倫理學。和柏拉圖、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老師)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形而上学。 亞里士多德关于物理學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紀的學術思想,其影響力延伸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雖然最終被牛頓物理學取代。在動物科學方面,他的一些意見仅在19世纪被确信是準確的。他的学术领域还包括早期关于形式逻辑理论的研究,最终这些研究在19世纪被合并到了现代形式逻辑理论裡。在形而上學方面,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和神學思想在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傳統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世紀,它繼續影響着基督教神學,尤其是天主教教會的學術傳統。他的倫理學,虽然自始至终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后来也随着新兴現代美德倫理的到来获得了新生。今天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仍然活躍在學術研究的各个方面。在經濟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對於經濟活動的分類與看法持續影響到中世紀與重農主義,直到被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派取代為止。雖然亞里士多德寫了許多論文和優雅的對話(西塞羅描述他的文學風格為“金河”),但是大多數人認為他的著作现已失散,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原创作品保存了下來。.
查看 神學和亚里士多德
亞倫·本·以利亞
亞倫·本·以利亞(Aaron ben Elijah)為14世紀期間,注釋《聖經》的傳道者。不過,部分神學學者認為並無此人的存在,或是泛指一群人。該注釋不但從知識、生活、意志與存在面來解釋上帝存在與團結的重要性,也利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釋聖經上的上帝。 Category:基督教相关人物.
查看 神學和亞倫·本·以利亞
亞維拉的德蘭
亞維拉的德蘭(Teresia Abulensis,Teresa de Ávila;),又称耶稣的德兰(Teresia a Iesu),旧译德肋撒或圣女德肋撒,洗名德肋撒·桑切斯·德·塞佩达-阿乌马达(Teresa Sánchez de Cepeda y Ahumada),是16世紀的西班牙天主教神秘主義者、加尔默罗会修女、反宗教改革作家,同時為天主教會聖人,通过默禱过沉思生活的神学家。她是加尔默罗会的改革者,并被认为与十字若望一起创建了。在華人天主教會中為了與里修的德蘭區分,又被稱為大德蘭。 在她死后四十年,于1622年被教宗额我略十五世册封为圣人,1970年,教宗保禄六世敕封其为教会圣师。她的著作,其中包括她的自传,她的著作《》(El castillo interior),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以及基督教神秘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基督徒默想的做法见于她在她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圣德之路》(Camino de Perfección)。.
查看 神學和亞維拉的德蘭
亞當·米勒 (作家)
亞當·米勒(Adam Müller)()是德國文學評論家,政治經濟學家,理論家,也是經濟浪漫主義的先驅。 亞當·米勒出生於柏林。他學習新教神學,從1798年,他致力於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法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他是古斯塔夫·雨果(Gustav Hugo)的學生。回到柏林後,他被朋友弗里德里希·根茨說服,研習政治學。.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
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Ϯⲉⲕ̀ⲕⲗⲏⲥⲓⲁ ̀ⲛⲣⲉⲙ̀ⲛⲭⲏⲙⲓ ⲛⲟⲣⲑⲟⲇⲟⲝⲟⲥ;讀音:ti.eklyseya en.remenkimi en.orthodoxos ente alexandrias;直譯:亞歷山大埃及的正統教會;簡稱:科普特正教會),是在埃及最具規模的基督教教會,屬於東方正統教會的一支。自公元451年迦克墩公會議以來,一直因教义独特而与其他教會有所區別,在基督論神學方面採取另外的立場,這與當時仍然是合一的東正教和天主教教會不同。在神學上嚴重分歧而導致的分裂至今仍然是一項爭論,而且高度地嚴格依循這項教導。他們主要強調在基督身上的神人二性在同一位格中的統合,但在其論點中否認該說法是在支持基督一性論。但也需要说明,科普特正教会接受三位一体教义,同样将阿利乌派、聂斯托利派等视为异端。教會建立的基礎是根植在埃及与埃塞俄比亚,但它也擁有世界各地的大批信众。埃及的科普特人主要属于此教派。科普特正教的教会语言为科普特语(由古埃及语演变而来)。現任亞歷山大牧首塞奧佐羅斯二世。.
亞歷山大教導學院
亞歷山大教導學院(Catechetical School of Alexandria,也被稱為Didascalium),又譯為教理學院、聖道學校,於190年前後,由潘代諾創建於埃及亞歷山卓,以哲學問答的方式來教導基督教神學。它是亞歷山太學派的中心,對於基督教神學有很大的影響力。 許多重要的基督教早期教父,如革利免、俄立根等人,都出身於此。 category:基督教歷史.
查看 神學和亞歷山大教導學院
于斌
于斌樞機(Cardinal Paul Yü Pin,)是天主教會樞機,黑龍江省海倫縣人,出生於黑龙江兰西县,祖父為中醫,祖籍山東昌邑。洗名保禄,號野聲。29歲升任主教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主教,曾獲神學、哲學、政治學、三個博士學位。抗戰時期為救國奔走世界各地友邦國家爭取支持中國抗戰及救助中國難民。1939年為華人向美國會及羅斯福總統及加拿大總理請命國會聼証爭取取消兩國對華人苛刻移民法,使在美華人於 1943 年開始可居留及加國華僑可攜眷。曾任天主教南京總教區總主教、1960年籌備輔仁大學在台灣復校建校的工作,向歐美各國募籌建校基金,並主張聯合中國聖職團、耶穌會、聖言會各修會組成符合國際化的大學,受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任命為輔大首任校長。曾任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復興中華文化協會副會長,中國主教團團長,曾主持益世報、益世電台,自由太平洋協會,中國天主教協進會及文化雜誌,亦曾為美國天主教雙圈雜誌等創辦人。1969年由教宗保祿六世榮升為樞機主教,為近代天主教貢獻最大最著名之主教。一生為救國救民而努力呼號,且與世界多國領袖交好,相貌堂堂,精通十一國語言,曾建立中華民國與西班牙、越南及中南美洲各國及教廷的邦交,被譽為「外交奇才」,為各界人士所欽祟。于斌於1978年8月16日在羅馬去世,享年七十七歲,全球共94位樞機主教及全球所有駐芃蒂岡大使均參加其追思禰撤禮,遺體空運至台灣輔仁大學並安葬於校園,供全體師生及各界人士瞻仰追念。.
查看 神學和于斌
亨利·阿福德
亨利·阿福德(Henry Alford,1810年10月7日 - 1871年1月12日)是一位英国神职人员、神学家、学者、诗人、圣诗作者和多产的作家。.
查看 神學和亨利·阿福德
康良煜
康良煜(강량욱,),北韓政治家,金日成外祖父康敦煜的同輩親戚,官至國家副主席、朝鮮社會民主黨黨魁及朝鮮基督教聯盟委員長。.
查看 神學和康良煜
人
代人在生物学上属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种,由人猿/古猿演化而来。長者智人化石表明,現代人類在約20萬年前的東非大裂谷演化成形。 人类有比其他動物更發達的大腦,能進行複雜的計算和抽象思維。加上人類的直立身驅使人類的前肢可以自由活動,因此人類對工具的使用遠超出其他任何物種。人类还试图用哲学、艺术、科学、神话以及宗教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这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了高级工具和科學技术的发展。 与其他高等灵长目动物一样,人类是社会性的。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宗教制度、价值观、法律,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人尤其擅长用口語、手势、肢體語言与书面语言来溝通、協作、表达自我、交際、交换意见、组织事物。 截至公元2012年,世界人口已超过70億,大约是所有曾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6%。.
查看 神學和人
人類性綱要
對人類的性提供以下綱要作為概述和專題指南: 人類的性是人類擁有情色體驗和反應的能力。人類的性也可以指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性吸引,相對性別的(異性戀),相同性別的(同性戀),或兩種傾向的(雙性戀),缺乏性吸引的(無性戀)。 人類的性會影響生活的文化、政治、法律和哲學方面,並且與道德、倫理、神學、靈性或宗教等問題廣泛相關。然而,這並不是與性別直接相關的。.
查看 神學和人類性綱要
人論
人論是基督教中讨论人的神学理论。.
查看 神學和人論
库萨努斯环形山
库萨努斯环形山(Cusanus)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北部的一座古老大陨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神学家、法学家、天文学家及宗教和政治人物尼古劳斯·冯·库斯(1401年-1464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查看 神學和库萨努斯环形山
五路論證
五路論證(Quinque viae)是在探討神的存在性時會使用的五個逻辑论证,是由13世紀的天主教神學家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整理在其著作《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中。五路論證包括了.
查看 神學和五路論證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指为满足特定建築物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环境角色的要求、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依其在所建位置的历史、文化文脉,景观环境,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或具有象徵意義的产物。它包括了建筑行為中,一切具有功能及意義之设计,也是建筑由發想到建築完成之間設計者的心智活動及表現的總結。 简单的说,建筑物要的是最后的使用功能,它有一定的要求。而建筑设计就是针对这些要求而创造出来的解决办法。解决的办法千变万化,而能够超乎原先设定的要求者,就是好的建筑设计。.
查看 神學和建筑设计
任继愈
任继愈,字又之,汉族,中國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墨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
查看 神學和任继愈
伊丽莎白二世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本名伊丽莎白·雅莉珊德拉·玛丽(Elizabeth Alexandra Mary),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联合王国,和其他十五個國家的君主,以及大英國協的元首。伊丽莎白二世從西元1952年即位至今,現時为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其他十二个在她即位后获得独立國家地位的牙买加、巴巴多斯、巴哈马、格林纳达、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图瓦卢、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及圣基茨和尼维斯的女王,是英國史上最長壽和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伊丽莎白二世生于伦敦,为约克公爵及公爵夫人(日后的乔治六世及伊丽莎白王后)长女,在家中接受私人教育。1936年爱德华八世退位,佐治六世即位,伊丽莎白亦由此成为王位推定继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开始履行公共职责,并于服役。1947年伊丽莎白與希臘的菲利浦王子成婚,两人育有四名子女:查尔斯王子、安妮公主、安德鲁王子和爱德华王子。 伊丽莎白二世为首位对爱尔兰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的英国君主,并先後接见和造访了五位教宗。於其在位期間的重大宪政变革包括英国权力下放、加拿大及非洲去殖民化,其統治下的国家亦经历了诸多战争及冲突。而伊丽莎白二世亦為现今为世界最年长的在位君主和英国历史上最为年长的君主。2015年她超越其外高祖母维多利亚女王,成为英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世界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性君主及女性国家元首;2016年10月13日,由於泰國國王拉瑪九世辭世,成為現時統治國家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也是首位舉辦過兩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國家元首。 女王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包括其子女、孙子女和曾孙子女的出生及婚嫁,其(1953年),登基(1977年)、(2002年)及钻禧纪念(2012年),亦经历了父亲的早逝,菲利普亲王之舅蒙巴顿勋爵遇刺(1979年),其子女婚姻的破裂(1992年),前王儲妃戴安娜的过世(1997年)及其母后伊麗莎白王太后和王妹瑪格麗特公主的過世(2002年)。虽然国内仍存在一定共和主义,对英国王室时有批判,但伊丽莎白个人仍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表現出君主本身的特殊性。.
查看 神學和伊丽莎白二世
伊本·开拉尼希
伊本·开拉尼希(ابن القلانسي) (c. 1071 ~1160年3月18日)是一名生活在12世纪大马士革的阿拉伯政客和编年史家。 开拉尼希出身于族, 是一名在大马士革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他学习了文学, 神学, 和伊斯兰教法,并担任了一名秘书, 之后担任了大马士革的大法官。他曾两次担任该市市长。他的作品——大马士革编年史续编(the Dhail or Mudhayyal Ta'rikh Dimashq) 是对编年史作品的扩展, 涵盖了1056年至1160年开拉尼希死亡之间的历史。这部编年史是极少数同时期记录第一次十字军历史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是从穆斯林的角度出发,它的直接后果不仅对现代历史学家来说非常有价值,也对之后的12世纪编年史家造成了影响,包括伊本·艾西尔。.
查看 神學和伊本·开拉尼希
伊本·魯世德
阿布·瓦利德·穆罕默德·伊本·阿马德·伊本·鲁世德(,),又译为阿威罗伊、亞維侯,是著名的安达卢斯哲学家和博学家,研究古希腊哲学、伊斯兰哲学、伊斯兰教法学、医学、心理学、政治学、音乐、地理、数学、天文和物理学。 伊本·鲁世德支持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反对安萨里的神学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遵从神创造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因神的意愿而发生。他对西方哲学有重要的影响,被称作“西欧世俗思想之父”。 他对亚里士多德思想和著作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查看 神學和伊本·魯世德
伊斯兰教义学
伊斯蘭教义学(علم الكلام,ʿIlm al-Kalām),也譯為伊斯蘭神學,音譯為凱拉姆學(Kalām原意是話語,或是說話),將伊斯蘭哲學的訓練方法,用於探討伊斯蘭神學議題,所形成的一個學門。受到希臘哲學的影響,它通過辯論與討論的方式來尋求神學知識,重視辩证法。研究這個學問的學者被稱為穆台凱拉姆(mutakallim,複數型為mutakallimiin)。.
查看 神學和伊斯兰教义学
伊斯蘭黃金時代
伊斯蘭黃金時代(阿拉伯語:حضارة إسلامية)又稱伊斯蘭復興,其时间跨度在習慣上是指公元762年—13世紀之間的500年,近來的一些學術研究將之延展至15世紀。在這段時期,伊斯蘭世界的藝術家、工程師、學者、詩人、哲學家、地理學家及商人輩出,在傳統學術的基礎上保留並促進了藝術、農業、經濟、工業、法律、文學、航海、哲學、科學、社會學、科技各方面的發展,並在基礎之上對這些方面實施改革創新Science in medieval Islam: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第270頁。作家-zh-tw:霍華·透納;zh-cn:霍华德·特纳;zh-hk:侯活·特納;-寫道:「穆斯林藝術家、科學家、傑出人物及工人合力創造了一種獨一無二的文化,直接及間接地影響到各個大陸上的社會。.
查看 神學和伊斯蘭黃金時代
伊斯蘭教詞彙列表
以下列出由伊斯蘭教及阿拉伯傳統習俗引伸出來,並用阿拉伯語表達的知名詞彙。主要目的是要甄別不同的拼寫方式、列出已經不再使用的拼寫、為這些詞彙給出簡短的定義、令人可以簡便地找到及了解到具體的詞彙及在單一頁面上為伊斯蘭教的獨特詞彙提供指引。 要把伊斯蘭教的意思從專屬阿拉伯文化的概念或語言區分出來可以是十分困難。許多阿拉伯詞彙同時有世俗及伊斯蘭教相關的意思,達瓦是其中一個例子。就像所有的語言一樣,阿拉伯語的用語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的意思,伊斯蘭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阿拉伯語有自己的字母系統,其字母、符號及正寫法並非完全相當於拉丁字母(參見阿拉伯字母)。以下列表含有阿拉伯詞彙的轉寫及拼寫差異。列表裡的大部分詞彙都包含阿拉伯語的拼寫。.
查看 神學和伊斯蘭教詞彙列表
伊斯蘭教與基督教
基督教与伊斯蘭教有共同的淵源,崇拜的造物主都尊稱為上帝、雅威或真主、安拉:他們同屬於亞伯拉罕宗教,同是一神教;然而,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和猶太教之間的衝突,卻是所有宗教之間的衝突中最大規模的。 伊斯蘭教對基督教和猶太教的觀點不一,多半都認為基督徒和猶太人是有經者或是異端。基督宗教對伊斯蘭教的觀點很紛歧,有些認為信仰同一位神的亞伯拉罕宗教,有些則認為是異端,甚至是沒有關係的異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都相信耶穌是神差來的,不過基督宗教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而伊斯蘭教的觀點,基督宗教的三位一體偏離了真主的獨一性,是大罪。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都自認是一神教。 穆斯林傳統上相信穆罕默德是真主派遣的最後使者,他本人是位文盲,不認為穆罕默德有抄襲過基督教或猶太教教義,或曾吸收其神學內容,而是重申多年來被基督教和猶太教改動了的一神教內容,也認為三教之間的神學有相似的原因正在於此。 穆斯林認為所有經典的作者都出自於真主,再啟示給其使者宣導開去,而不是人為創作,古蘭經會被真主所保護。 《可蘭經》中許多的內容皆與《聖經》所提及的相關;耶穌從亞伯拉罕的神(阿拉伯語:安拉)獲得了引支勒(福音書)。傳統上,穆斯林相信現在的《希伯來聖經》與基督宗教的《新約聖經》已經遺失或被曲解了它原有的教導,穆斯林稱其餘二者為有經人。 基督徒普遍同意《摩西五經》(托辣、妥拉;原文Torah)是摩西原著,而因轉譯、轉寫、轉錄時為涵蓋更多近代的地名與類似非實質上的改動而被改動過。耶穌依據摩西五經中的具體陳述並宣稱為摩西所著,相信即使摩西確實沒有使用當時普遍接受的文字,他至少是原書的原著者。 基督徒不認為所有的詩篇都出於大衛之手,確實,普遍觀點是約只有一半的詩篇為大衛所著: 「即使相信大衛作了近乎一半的詩篇,至少有一篇是在大衛出生以後500年所寫。為數不少的詩人與作家作出貢獻,詩篇之中約有三分之一是佚名的。.
查看 神學和伊斯蘭教與基督教
伊曼努尔·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為啟蒙時代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義務主義等諸多流派。 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认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統,並且有為數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作品有系統地分別闡述他的知識學、倫理學和美學思想。《純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學術界重視,標誌著哲學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是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學、法律哲學和歷史哲學方面也有重要論著。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查看 神學和伊曼努尔·康德
伊曼紐·斯威登堡
伊曼紐‧斯威登堡(,),又譯作史威登堡,著名瑞典科學家、哲學家、神學家和神秘主義者。 他的父親耶斯培·斯維登堡是著名的牧師。 1709年在烏普薩拉大學畢業後,往荷蘭、法國、德國旅遊,後來在英國倫敦學習力學、哲學,閱讀詩歌,還聽過牛頓的課。 1715年回國,並出版瑞典的第一種自然科學雜誌。之後二十年他都在自然科學和工程努力。國王查理十二世曾任命他為皇家礦務局顧問。 1734年他在德國莱比錫出版了3卷本的《哲學和邏輯學著作集》,這部著作的第一部分論述他的成熟的自然哲學。在這方面他深受法國大哲學家笛卡兒的影響。事實上,斯維登堡自然哲學的三個主要問題都受到笛卡兒的啟發:.
查看 神學和伊曼紐·斯威登堡
伪科学
伪科学(pseudoscience),又称假科學、壞科學、疑似科学,是指任何经宣称为科学,或描述方式看起来像科学,但实际上并不符合科学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识、缺乏支持证据,禁不起可信性测试,或缺乏科学形式,For example, Hewitt et al.
查看 神學和伪科学
伯德令
伯納德·金恩·貝特漢(Bernard Jean Bettelheim,),一譯貝爾納德·吉恩·貝特爾海姆,英國籍猶太人傳教士。他是第一個到達琉球國(沖繩)的基督教新教傳教士。他在東亞活動時使用伯德令這個名字。.
查看 神學和伯德令
伯内特山脊
伯内特山脊,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 伯内特山脊(Dorsa Burnet)是月球风暴洋中的一道皱岭,位于斯基亚帕雷利陨石坑的东面及希罗多德陨石坑西侧,北面连接到阿格里科拉山脉,其中一小部分继续向西北延伸,与惠斯顿山脊和斯希拉山脊相平行。该山脊其中心月面坐标为,全长约194公里,名称取自英国神学家及地质学家 托马斯·伯内特 (Thomas Burnet,1635年?-17154年9月27日),197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召开的大会上,该名称与其它众多月球地名一道被正式批准接受。.
查看 神學和伯内特山脊
伯納德·波爾查諾
伯納德·普拉西德·約翰·內波穆克·波爾查諾(Bernhard Placidus Johann Nepomuk Bolzano,)是波希米亞的數學家、神學家、哲學家、邏輯學家、和反軍國主義者。他在数学方面的知名成就有二分法和波爾查諾-魏爾斯特拉斯定理。他以母语(德文)进行写作,多数贡献都是在死后才获得世人赞誉。.
查看 神學和伯納德·波爾查諾
伯明翰大学
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是一所于1900年创立在英格兰伯明翰市的世界百强名校,英国顶尖学府。是英国第一所“红砖大学”。作为羅素大學集團创始成员之一,该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创立于1825年的伯明翰藥理與外科医学院(The Birmingham School of Medicine and Surgery)以及後來的梅森理學院(Mason Science College)。伯明翰大学是第一所获得皇家特許狀的红砖大学。前英國首相斯坦利·鮑德溫和內維爾·張伯倫都是此校在梅森理學院時期的校友,另前英國首相安東尼·艾登則是1945-1973年之間的本校校監。 大學裏有一座100公尺高的红色钟塔,約瑟夫·錢柏林鐘塔,不僅是校園中一座标志性建筑,亦為目前世界最高的獨立鐘塔。校中傳言指學生在鐘塔響起時於底部穿過會在該學年不合格。在學術研究方面,伯明翰大學的研究成果包括成功研制代替心脏运行的塑料心脏、维生素c的合成、利用微波为雷达提供动力、过敏性疫苗的应用、人工血主要组成部分的合成、遗传学发展下动植物养殖技术等。伯明翰大學一共走出了11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位英国首相。 伯明翰大學在2008年全英RAE的评比中:全校15.8%的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即4*),42.6%的研究达到了国际优秀水平(即3*)。在2016-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130名。在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全英第15名、世界第84名。2014年的星期天日報獲選為年度英國大學。 伯明罕大學擁有巴柏美術館,館藏有文森·梵谷、巴勃羅·畢卡索、克洛德·莫內的作品。拉普沃茲地質學博物館以及約瑟夫·錢柏林鐘塔,都是伯明罕市知名景點。.
查看 神學和伯明翰大学
伯拉糾
伯拉糾(Pelagius,),亦稱為白拉奇,英國人,基督教神學家,也是個有道德、有學問的平信徒修道士。最聞名的是他與奥古斯丁的辯論,亦因此被基督教定為異端,遭判處破門律,逐出教會。他的神學觀與奥古斯丁的恩典論幾乎完成相反。奥古斯丁強調原罪、人類完全墮落,得救完全是恩典。而伯拉糾否認原罪,但承認人類本性是惡的,強調人的自由意志的教義。他的名言是「如果我應該做,我就能做(If I ought, I can.)」認為上帝恩典非是人所不配得的,也非得救之所須。 385年,他從英國到羅馬,見當地道德敗落,於是立志以傳道和寫作對付道德和罪的問題。他是基督教道德主義者,是強烈道德態度與行為的提倡者。他的動機不是要傳假福音,也從未真正否定在恩典論外的教義或教條, 但卻被兩個非洲議會定為異端,並在417年,被教宗依諾森一世放逐。在以弗所召開的第三次大公會議(AD431)中被定罪。 在《基督教發展史》中,歸納出他被控罪的主要論述為: 1.即使亞當沒有犯罪,也會死亡 2.亞當的罪只損害自己,並不會損害一切人類 3.嬰兒與亞當犯罪前的景況相同 4.人類不會因亞當的罪及死而死,也不會因基督的復活而復活 5.律法、福音皆能引人進天堂 6.基督第一次來臨前,已有未曾犯過罪的聖人 他強調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與斯多亞學派類似,承認人類的本性是惡的,但可以藉著受洗,因信稱義。他的神學日後稱為伯拉糾主義(),在人性論與拯救論上,與奧古斯丁是對立的。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專任教授,將此二者作出以下比較: 在他以後,有半伯拉糾派興起,以John Cassian為首,認為在人的得救上,人的意志與上帝的恩典,各占一半地位。但也在AD529,Orange會議中,被定罪。.
查看 神學和伯拉糾
弗兰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第一代聖阿爾本子爵(Francis Bacon, 1st Viscount St Alban,),著名英国哲学家、政治家、科學家、法學家、演說家和散文作家,是古典经验论的始祖。.
查看 神學和弗兰西斯·培根
弗赖堡大学
弗萊堡大学(Universität Freiburg),全称为阿尔伯特-路德维希-弗萊堡大学(Albert-Ludwigs-Universität Freiburg),是位於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弗萊堡市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该校建校于1457年,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第二所大学,也是德国最为古老的大学之一。学校由11个院系组成,有着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传统。 弗莱堡大学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成员,国际学生约有16%。2007年10月至2012年5月为德国“精英大学”第二轮评选的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曾有许多西方学者在弗莱堡大学学习或任教,如马丁·海德格尔、马克思·韦伯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等。迄今学校共产生过13位莱布尼茨奖(德国最高科研荣誉)获得者以及19位諾貝爾獎得主。.
查看 神學和弗赖堡大学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著名德國語言學家、哲学家、、詩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献。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活到1900年去世。.
查看 神學和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谢林
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德国哲学家。一般在哲学史上,谢林是德国唯心主义发展中期的主要人物,处在费希特和黑格尔之间。解读他的哲学通常不太容易,因为他哲学中关于自然的定义总是不确定的。一些学者认为他是伟大但又捉摸不定的思想家,因为他在观点间的跳跃对于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来说缺少一些将它们连接起来的力量。另一些人认为谢林总是关注一些常见的话题,尤其是自由、绝对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谢林的思想和费希特一样也常常被轻视了,尤其是在英语语系的国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黑格尔后来的崇高地位,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故意贬低了谢林,将谢林描述为德国唯心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注脚。其次是因为他的自然哲学,它常被一些实证科学家们嘲笑为缺乏逻辑推论和实践证明的。但他的自然哲学受到了浪漫派和大诗人歌德的欣赏,也得到了德国自然科学的欢迎。.
查看 神學和弗里德里希·谢林
弗里德里希·阿道夫·艾伯特
弗里德里希·阿道夫·艾伯特(1791年7月9日—1834年11月13日),德国图书馆学家。艾伯特1791年7月9日生于Taucha(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附近),其父是路德會的神父。在艾伯特15岁时就派当在莱比锡市立图书馆工作,并在当地学习了短期的神学。之后,艾伯特有在维滕贝格开始了文献学的学习,并在1812年成功的取得了博士学位。在1813和1814年艾伯特分别在莱比锡大学图书馆和德累斯顿皇家图书馆任职。从1814年开始艾伯特的事业进入了高峰期,先后出版了大量非常有价值的有关图书馆及图书馆学发展的书,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有《图书馆员的教育》(1820)等。1834年11月13日弗里德里希·阿道夫·艾伯特逝世于德累斯顿。 Category:德国图书馆学家 Category:圖書資訊科學 E E.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又譯為士來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德國19世紀神學家及哲學家,被稱為現代神學、現代詮釋之父,主張神的臨在性,也就是強調宗教「感覺」。.
弗朗兹·布伦塔诺
弗朗兹·布伦塔诺(Franz Clemens Honoratus Hermann Brentano,)是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他的追随者包括亚历克修斯·迈农、埃德蒙德·胡塞尔、卡济梅尔兹·塔多斯基等许多著名学者。.
查看 神學和弗朗兹·布伦塔诺
弗朗索瓦·芬乃伦
弗朗索瓦·芬乃伦(François de Salignac de la Mothe-Fénelon,)是一位法国天主教神学家、诗人和作家。今天他被人记住的,一是寂静主义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以及1699年首次出版的《忒勒马科斯历险记》(Les Aventures de Télémaque)的作者,他在那部小说中,几乎不加掩饰地攻击了法国君主。.
查看 神學和弗朗索瓦·芬乃伦
弗朗西斯库斯·尤尼乌斯
弗朗西斯库斯·尤尼乌斯(Franciscus Junius,),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新教神学家。他历时多年把《圣经》《旧约》译成拉丁文。他是神学和希伯来语教授,在莱登大学终了其职业生涯。.
弗朗西斯科·維多利亞
弗朗西斯科·維多利亞(Francisco de Vitoria, Francisci de Victoria,)西班牙神學家,薩拉曼卡學派始祖。.
弗拉·巴尔托洛梅奥
弗拉·巴尔托洛梅奥(Fra Bartolomeo),(),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佛罗伦萨神学家。他为佛罗伦萨的多明我会修士,担任了圣马可作坊的总监职务。他曾在罗马待过两年,这段经历影响其风格。.
查看 神學和弗拉·巴尔托洛梅奥
彻底的宗教改革
彻底的宗教改革(Radical Reformation),是十六世纪宗教改革的延续,更坚决的改革教会的弊端,又被称为激进的宗教改革。.
查看 神學和彻底的宗教改革
彼得·巴罗
彼得·巴罗(Peter Baro),(),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法国神学家之一。他信奉了加尔文教。后来由于受到宗教的迫害而亡命英格兰,在剑桥大学以讲授神学为其职业。他的思想对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查看 神學和彼得·巴罗
彼得·彼得森
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en)(1884年6月26日—1952年3月21日)德國學校教育改革家。 為了對抗具有領導地位並以人文方法研究的傳統教育學,彼得森嘗試推動教育學實案研究,企圖結合具實務經驗與詮釋學的研究方法。耶拿大學是彼得森發揮所長的地方,在那裡他從事葛萊爾教育改革(Greilschen Schulreform)的工作,稱為耶拿計畫。彼得森重要的成就在於使各式不同教育改革的思潮在充滿實證主義為導向的教育學背景下相互融合,並擬定所謂的耶拿計畫。這項成就早在1928年在諾耳與帕拉特(Nohl/Pallat)的共同著作《教育學手冊》(Handbuch der Pädagogik)一書中即獲得肯定。彼得森的基本設問是:透過怎樣的教育團體可以完成個人的特性並成為具有人格的人呢?(出自彼得森的普通教育學,頁一零九) 面對國內嚴重劃分階級的學校教育,彼得森選擇的是以捍衛人道和維護孩童公平正義者自居。他投身於改革國家整體的教育本質,並致力提倡一種既一般又自由的國民學校,學生們在不分性別、宗教和能力程度下可以儘可能長久的在一起互相學習。 他特別強調一種出自內心的教育改革,並視為是畢生的使命。以這樣的方式出發,他達到下列幾項成就:第一、發展一門獨立、廣泛並有自治權的教育學科,以教育實案研究為主軸,即系統化的觀察處於教養階段的孩童,為教養策略提供一個正確無誤的評斷標準。第二、在大學裡導入師資培訓機制並成立第一個教育學群。第三、耶拿計畫呈現一種伴以理論並含有學術特質的教育試驗。彼得森對理論與實務、教學與研究的相互結合的成果顯示前所未有的一統性。 理論的建立使彼得森特別重視要在民族社會理論和帶有近似納粹思想成分的民族團體組織的基礎之上進行團體式的學習,因此他在當時的某個演講會中受到讚揚,被視為是克里克(Kriek)之外規劃新式教育改革運動中的核心人物。彼得森主張的實用性的經驗主義也因此阻礙受反理性影響的理論的發展。 彼得森採用耶拿計畫所執行的學校創造一些教育現況的原型,這些大都既符合學術知識又滿足對現今的需求。他對耶拿計畫學校所施行的教育構思一直到今日都沒有失去他的想呈現現實意義的部分。彼得森並不視為他的教育構想是一種構想中的教條,而是一種「出發點的形式」,這樣的思考方式已使得各世代的教師與學生們在七十年後的今日仍能與彼得森的貢獻有著一番聯繫。在數十年前的學校一直強調認知元素,忽視經由知識傳遞的方式來潛移默化學生使其擁有正確的行為、態度以及熱情的感召(從頭至內心的轉換過程: Pestalozzi)。 耶拿計畫呈現一些現今急於待解決的學校問題,諸如缺乏寬容與情感、動機與野心不足、忽略社會的道德層面、施行可速成再創的模仿式學習以及兼具理論與實務的高度潛在聚集學習與回應問題的思考能力。彼得森提出具有人文主義素養的教育學,其特徵在於自由、開放與學校經驗。.
查看 神學和彼得·彼得森
彼得·瓦勒度
彼得‧瓦勒度(瓦爾多,韋爾多)(Peter Valdez or Waldo)是瓦勒度派的創立人,他的生命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未知之數,所以不知他何時生,有人說他是死於1179年,也有人說他死於1217年。瓦勒度是里昂城的一位富商,1176年,因為聽見一位漫遊詩人述說聖亞勒克西(St.
查看 神學和彼得·瓦勒度
彼得·柏格 (美國社會學家)
彼得·路德維希·柏格(Peter Ludwig Berger,)是一位在奧地利出生的美國社會學家,致力於發展和鑽研知識社會學、宗教社會學、現代化等社會學領域,被視為是當代社會學理論的重要學者之一。其代表作是與合著的知識社會學專著《》,出版於1966年。柏格與盧克曼在書中提出「外化」(externalization)、「客體化」(objectivation)與「內化」(internalization)三種概念工具,解釋社會與意識之間的辯證關係,因而被視為日後主導社會科學學術潮流的社會建構主義之奠基著作。《社會實體的建構》被國際社會學協會評選為20世紀影響當代社會學領域最深的50本書籍之一。 彼得柏格的學術生涯中,大多任教於新學院、羅格斯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等校。.
彼赫·亨利克·林
彼赫·亨利克·林(Pehr Henrik Ling,另一個拼法Per Henrik Ling,),生於瑞典永比市,物理治療師,醫療體操(medical-gymnastics)的發展者與教師。他發展了按摩、體操與刺槍術。.
查看 神學和彼赫·亨利克·林
何塞·加斯帕尔·罗德里格斯·德·弗朗西亚
何塞·加斯帕尔·罗德里格斯·德·弗朗西亚·伊·维拉斯科(Dr.,),為巴拉圭獨立運動領袖、獨裁者及元首(1814~1840年)。 弗朗西亚出生於亞松森(Yaguarón)。曾在阿根廷的科爾多瓦大學攻讀神學,1785年獲神學博士學位。翌年回到亞松森,於聖卡洛斯神學院教授神學和拉丁文。1788年從事律師工作。 1811年於推翻西班牙统治及巴拉圭獨立後,當選為執政委員會成員,在执政委员会中任秘书,1813年與(Fulgencio Yegros)共同執政,成为巴拉圭两个元首之一,1814年成為最高執政官。1817年任終身執政。 Category:巴拉圭总统 Category:考迪羅.
何福堂
何福堂(),原名何進善,福堂是他的號。香港牧师。何福堂家族奠基者。.
查看 神學和何福堂
依諾增爵三世
教宗諾森三世(Innocentius PP.,)(約1161年—1216年7月16日),本名 Lotario dei Conti di Segni)於1198年1月8日—1216年7月16日岀任教宗。在位的時候,中世紀的教廷權威與影響到達登峰造極的狀態。而諾森三世他完成增加教宗權力的最後工作,在其工作及改革以後,教廷的結構堅固不搖,直到十三世紀的盡頭。諾森三世出身羅馬貴族門閥,深研各種法律,經過教會法與羅馬法的多重訓練,精通辯論,再加上神學的造就,後來出任紅衣主教。擔任教宗之後,處理了當時的宗教與現世問題。他擅長把抽象的觀念用在具體情況上,集合中世紀當時所進展一切有利的傾向,轉化成為教廷大而統一的組織,其組織使教宗有普遍的權力。諾森三世擅長外交的手腕,使整個基督教世界裡將教廷的權威發揮到出人意表的程度。他決意要把教廷在意大利建成一個強大國家,世俗君主不能隨便使用經濟力量來逼迫羅馬教會就範。 諾森三世的觀念是深信教宗是基督的代理人,也是聖彼得的繼承人,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所以教宗能操掌僧、俗兩界的權力,故可以隨意廢立世俗的君主,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幼年即被諾森三世監護,並在諾森三世的扶持下登基。同時諾森三世設立教宗欽差的總機關,完全歸屬教宗管轄。 諾森三世曾勸誘法國國王發動十字軍(1208-1213),去攻擊阿爾比派。在十字軍運動上,原來赦免的法則是「只有親自參加十字軍運動的人,得免除犯罪的刑罰」,但諾森三世應許那些送軍人到戰場上去的人,也能得完全赦免。 諾森三世在晚年1215年召開第四次拉特蘭會議,這是第12屆大公會議,也是整個中世紀規模最大的宗教會議,這會議成為他任職的頂峰。這次的大公會議象徵教廷權力已經完全支配拉丁基督教界的每個層面。並且,僧侶與教宗對社會的領導地位在會議中重新再得到得到肯定,從參加會議者範圍廣闊上就可以看見:有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長、副院長共1200多名主教和院長參加,還有宗教團體領袖和世俗的統治者代表等等。會議規定了一些改革的法令,目的要提高教會內部的紀律,並且抵抗當時各種產生的異端。會議文獻中第13條禁止創立新的修會;第21條則要求所有信徒每年需要告解一次,且在每年復活節領受聖體。另外,會議中決定把猶太人排除於一般社會之外,還規定猶太人必須配戴一種特殊標記。故此猶太人越發只能住在貧民窟裡。.
查看 神學和依諾增爵三世
德法關係
德法關係是指法國和德國間的外交關係。历史上,法國和德國源自同一個國家:法蘭克帝國。843年法蘭克帝國分裂后产生的西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最终演变成为法國和德國。德法關係自1871年以來經歷了三個時期:1871年至1945年期間,兩國處於敵對關係;1945年至1963年期間,兩國關係和解;1963年以來德法之間的關係已成為「特殊關係」,兩國在許多領域都緊密合作,關係友好。德法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最熱心支持歐盟進一步整合的兩國,被稱為“歐洲雙核”。.
查看 神學和德法關係
德意志农民战争
德意志农民战争是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地區一场1524年爆发的的农民起义,后来扩展到拜恩、普法茲、符騰堡、奥地利和瑞士等地区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通过提出《十二条款》起义农民首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525年起义在士瓦本、法兰克尼亚、亞爾薩斯和图林根被镇压。1526年起义在萨克森和提洛被扑灭。在这次农民起义爆发前在英国和瑞士就已经爆发过类似的起义了。.
查看 神學和德意志农民战争
保罗·埃瓦里斯托·阿恩斯
保羅·埃瓦里斯托·阿恩斯(Dom Frei Paulo Evaristo Arns OFM:),是巴西籍天主教司鐸級樞機。也是方濟會會士及原聖保羅總教區總主教。.
保罗·卡萨蒂
保罗·卡萨蒂(Paulus Casatus;)是一位意大利耶稣会数学家,出生于皮亚琴察一户来自米兰的家庭。1634年他加入了耶稣会,在完成数学和神学的学习后来到罗马,在罗马学院负责教授哲学、神学和数学。.
查看 神學和保罗·卡萨蒂
保罗·利科
約翰·保羅·古斯塔夫·利科(Jean Paul Gustave Ricœur,),法國哲學家。保羅知名於結合現象學和解釋學,因此,他的思想是在主要解釋學的現象學家——马丁·海德格尔和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認同。2000年,保羅獲得了因「徹底改變了解釋學和現象學的方式,擴展了文本解釋的研究:包括擴闊了哲學的具體領域、宗教、精神分析、隐喻的理論、和敘述的理論」而獲得了。.
查看 神學和保罗·利科
保罗·麦克纳利
保罗·麦克纳利(Paul A. McNally)是一位美国天文学家、科学家和耶稣会教士,也是乔治城大学医学院院长。.
查看 神學和保罗·麦克纳利
保羅·田立克
保羅·約拿·田立克(Paul Johannes Tillich,)田立克是一位基督教存在主義神學家、哲學家、新保羅主義者,被視為美國的存在主義代表人物。.
查看 神學和保羅·田立克
信仰发展阶段
信仰发展阶段(stages of faith development)是美国亚特兰大艾文理大学坎德勒神学院(Candler School of Theology)教授、发展心理学家詹姆士·福勒(James W. Fowler)在《信仰的阶段》(Stages of Faith)一书中提出的理论。概述提供了一个框架,其中许多思想有深刻的见解,其中大量来自于对 宗教的兴趣。 该书提出了人一生信仰(或灵性)的发展阶段。这个理论与让·皮亚杰、爱利克·埃里克森和劳伦斯·柯尔伯格关于儿童和成人心理发展的著作关系密切。 福勒的理论已经受到来自心理学和神学的质疑,而且未能得到经验证实。.
查看 神學和信仰发展阶段
信徒洗禮
信徒洗.
查看 神學和信徒洗禮
信經
《信經》(英語是或Articles of Faith,源自拉丁文credo,意為「我信」)是傳統天主教的權威性基本信仰綱要。源頭可以追溯至初期大公教會的信仰準則(regula fidei),當時教會對外面臨逼迫,對內面對異端的攪擾,特別是諾斯底派。於是當時的辯道士透過「教條神學」(theologia dogmatica)發展出信仰摘要,藉之說明信仰原委並澄清信仰內容。信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出來的。簡單來說是教條式的信仰摘要。不過,信經主要表徵天主教信仰的道統,不是對信仰內涵的絕對定義,因此可能出現附加條款的情形。以尼西亞信經為例,原版和修訂過的信經是對特定的涉嫌有錯誤解說的異端學說做出隱含的譴責。當新的學說出現,之後被認定為異端時,這時就會有新附加的語句出現在信經裡頭,有如憲法或是一般法律條文的附加條款那樣。信經附加語句的變動顯示出神學在歷史上的發展。 在古代,大多數人承認接受的大公教會信經一共有四個,分別《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阿塔拿修信經》和《迦克墩信經》。現代基督教稱的「三大信經」分別是《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阿塔拿修信經》。 並不是所有的宗教有著信經的概念。對希臘、羅馬或是舊歐洲的異教徒,以及印度教、佛教徒來說,信經的存在對他們來說是無法想像的。伊斯蘭教則有清真言作為信仰告白。.
查看 神學和信經
信義宗
信義宗,或稱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Lutheranism,也称:信義会、路德会、路德教派),為新教宗派之一,源自16世紀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為革新天主教會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其神學思想成為改革運動的象徵。運動推行期間路德支持者雖與羅馬教宗及當時德國境內親教廷勢力發生各類衝突,但信義宗接受大公教會公認的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1580年,包括三大信經、《奧斯堡信條》、《奧斯堡信條辯護論》、《施馬加登信條》、《論教皇權與首位》、《馬丁路德博士大問答》、《馬丁路德博士小問答》和《協和信條》等認信文獻在內的《》(Concordia)為信義宗教義奠下理論基礎。 信義宗教會強調“因信稱義”,認為罪人單單藉上帝所賜的信心(Sola Fide)信靠耶穌基督而得救,是完全出於上帝恩典,而不是出於人的善功、行為,這有別於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認為人要蒙恩得救除信心外亦必須加上足夠的善功(“補贖”)之教義 。另外,信義宗認為聖經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權威,否定天主教等關於聖經與教會傳統具同等地位的教導。與很多新教改革宗教會不同,信義宗保留許多大公教會禮儀和習俗 ,更強調教會聖餐和洗禮的重要性,認為這兩個聖禮與聖經中的福音信息一樣,都是上帝祝福人、向人施恩典的工具。 現時全球約有8000萬至1億信義宗信徒,當中最大的國際性教會組織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於1947年成立。1993年,另外兩個國際性組織,國際路德會(International Lutheran Council)與世界路德宗認信聯會(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亦相繼成立。.
查看 神學和信義宗
修士
修士(friar,或fray),也稱修道士,是天主教以及東正教對於男性修行者的稱呼,但並不屬於神職人員。除了以擔任神職人員為目標的一般修士之外,另有終身不做神父、專事修道的終身修士。.
查看 神學和修士
修道 (基督教)
基督宗教中的修道制度是起因於反對教會逐漸世俗化,在3、4世紀時興起。而更早的潛伏因素是在君士坦丁大帝統一教會及羅馬帝國前,因基督教的寬柔政策,所以教會水準偏低、基督徒素質不齊。當時一些人走出來,注重屬靈生活,退居大漠。「隱士」的希臘文意思是「沙漠」,而「修士」的希臘文意思是「獨自」(希臘語:μοναχός,monachos),此二詞成為敬虔的象徵。他們持守貧窮、聖潔、順服的誓言,每天祈禱、工作,有些甚至向外傳福音。 「獨修」是最初修道的形式,獨修者會到曠野修道,他們就被稱為「隱士」。聖安東尼被視為第一位修士。因為他這樣的行為,吸引了許多的人仿效。突然之間,這樣的修道方式如浪潮湧起。這當中有一位隱士,西門·斯泰萊特(Simeon Stylites)在修道當中,因為有太多民眾因為景仰而前去拜訪、觀望,他倍感困擾。最後,他不得不移到一根柱樑之上繼續他的修道,這樣過了三十年。其間透過他的門徒以吊籃遞食物給他吃。後來,修道的形式從獨修轉而發展成為團修的形式。這是由一位修士,帕科繆(Pachomius)所開始的。他建立了有管理有規律的團體生活方式,讓修士們一同起居、勞動和崇拜。讓修道者不再是各過各的、各做各的。這樣的改革大大的幫助修士生活中可能會變成懶散、怪異的危險。.
查看 神學和修道 (基督教)
俄羅斯教育
俄羅斯教育由教育與科學部管理,是一種高度中央集權的教育行政制度。地方政府在俄羅斯教育系統中只扮演著上級命令傳達者的角色。根據2013年的統計資料,俄羅斯聯邦的教育支出僅佔GDP的3.8%,雖然已比2005年的2.7%增長不少,但仍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5.2%。 在1990以前的蘇聯時代,俄羅斯的義務教育為期十年。蘇聯解體後,新成立的俄羅斯聯邦隨即將義務教育年限改為11年。在俄羅斯,就讀公立中學是免費的;同時,就讀大學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是免費的,甚至有許多學生在就讀大學時還能拿到相當於薪水的報酬。在教育的各階段中,男性和女性學生的總比例都大致各半Education for all by 2015, p.
查看 神學和俄羅斯教育
圣安德鲁 (消歧义)
圣安德鲁(Saint Andrew)或圣安德鲁斯(St Andrews)可以指许多不同的事物。.
圣约翰大学 (上海)
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叶,美国圣公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教育学府,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被称为“东方哈佛”。1952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解散。 該校解散以后,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會同廣州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和香港教會團體,合併包括上海聖約翰大學在內的中國大陸原13所著名基督教大學,創立崇基學院;崇基學院於1963年被併入「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的教堂聖壇兩旁仍然排列国民政府时期(1951年前)十三間基督教大學,包括上海聖約翰大學的校徽木刻。.
圣经学校
圣经学院(有时被称为圣经学院)是新教基督教高等教育机构,为基督教事工做好准备,为基督教提供神学教育,圣经学习和。圣经大学主要提供大学学位,但他们也可以提供研究生学位,以及在基督教形成的专业领域的副学士学位,证书或文凭,在那里不需要研究生学位。 圣经的大学遍布世界各地,但主要在北美。指出,全世界超过一半的新教传教士是圣经大学的毕业生。北美有1200多所高等专科圣经学校,指出,圣经学校产生了大量的福音传教士,并成为教会领导的主要培训中心。本地。 1997年,在美国和加拿大有400所圣经学校,代表31,000名学生。根据theology-degrees.com网站,2012年在美国有300多所圣经学院。在北美有大约200个圣经高等教育协会。芝加哥穆迪圣经研究所是最早成立的圣经机构之一。.
查看 神學和圣经学校
圣马提亚修道院
本笃修会圣马提亚修道院(Benediktinerabtei St.),是本笃会在特里尔的一座修道院。 教堂是一座罗曼式的巴西利卡建筑。它是马提亚兄弟会的一个重要朝圣地。公元12世纪成为使徒马提亚的墓地,也因此被命名为圣马提亚修道院。最初这里是因为特里尔的第一任大主教圣尤里卡乌斯(Eucharius)而出名,他的石棺被安放在教堂地下室。圣马提亚修道院是德意志土地上以及阿尔卑斯山以北唯一一座耶稣使徒墓。从1920年起这座教堂被教会指定为乙级宗座圣殿(Minor Basilica)。(参见巴西利卡).
查看 神學和圣马提亚修道院
医学史
醫學史,又稱醫療史或醫藥史,歷史學的一個分支,以疾病經驗及其對應手段為研究對象。二十世紀初期的醫學史,大多由醫生所撰寫,強調醫學技術的進步與突破。近期的醫學史,則強調病人的經驗,以及不同時代或文化對身體和疾病認知的差異。.
查看 神學和医学史
化名
化名,指某人在本名之外使用的虚拟姓名,很多時候,目的在於掩飾自己的真实身份。笔名、网名、艺名、伪名、佛教僧人的法号、教宗就職後的教名都是化名的一种。需要注意的是,字、号、譜名、学名、齋名与小名等別名于某些情况内是相当于本名,不应与化名相混。 也有人以化名行世而摒棄本名的;如前中國共產黨主席華國鋒,本名蘇鑄,華國鋒是他參加抗日游擊隊時的化名,因而沿用。在對名人的稱呼上,常會出現以化名取代本名的現象,例如廣為人知的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爾·列寧(本名:弗拉基米爾·烏利扬諾夫)、約瑟夫·斯大林(本名:約瑟夫·朱加什维利),越南共產黨創始人胡志明(本名:阮必成,號「愛國」)、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原名:塞姆·朗赫恩·克列門斯)均是化名。.
查看 神學和化名
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问题(The Troubles,Na Trioblóidí)简称为北爱问题,是指由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末在北爱尔兰的长期暴力活动,是持续不断在爱尔兰发生的周期性暴力冲突,该冲突在由英国和爱尔兰政府于1998年4月10日签订北爱和平协议后中止。 对北爱问题的观点繁杂不一,称其是一场多方冲突、游击战或低強度戰爭,甚至是一场内战。参与者包括共和派与保皇派的准军事组织、、英国陆军及其他人员,超过3,500人因为冲突而丧生。 這場暴力衝突始於一場抗議歧視天主教愛國者的新教政府的社會運動Dominic Bryan.
查看 神學和北爱尔兰问题
利玛窦
泰奥·里奇(Matteo Ricci,,),漢名利玛窦,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神父、传教士、学者。1583年(明神宗万历十一年)来到中國居住。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4年獲得天主之僕稱號。天主教馬切拉塔教區于2011年開始對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列真福品进行审理。.
查看 神學和利玛窦
制度性宗教
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或organized religion),宗教类型学概念,指自身具有独特神学或宇宙解释系统、形式化崇拜祭祀系统及其崇拜象徵(神明、靈魂及其形象),并具有独立人事组织去促成神学观点阐释和祭祀活动进行的宗教。从结构角度而言,制度性宗教自身可独立于世俗的社会体系之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与之相分离,被視為是一種宗教生活體系。.
查看 神學和制度性宗教
刘裕政
刘裕政(Eugene Martin Nugent,),爱尔兰籍天主教总主教,现为教廷驻马达加斯加宗座大使。 刘裕政毕业于宗座额我略大学(Pontifical Gregorian University)神学专业,1983年晋铎为教区神父。1992年,获教会教会法学博士学位,并从宗座外交学院毕业。2000年,刘裕政被任命为教廷驻香港代办,代表教廷处理中国事务。2010年,刘裕政被任命为总主教,同时出任教廷驻马达加斯加宗座大使、科摩罗和留尼汪岛宗座代表。.
查看 神學和刘裕政
创造论与科学
创造论與進化論的爭議是有關生命起源是用创造论或是進化論(智能設計)來詮釋的爭議,也和人類、地球甚至宇宙起源有關,是經常出現的文化,政治和神學的爭議。此處的「创造论」一般專指基督教中的創造論,也就是相信聖經創世紀所記載:人類、生物、地球及宇宙是由上帝所創造,而進化論則認為生物及人類是因著生物世代之間的變異現象,由其他物種演變而來,是科學界的主流理論。 创造论與進化論的爭議在美國是很大的議題,在歐洲和其他地區也造成一些爭議,亦被視為是文化战争的一部份。.
查看 神學和创造论与科学
嘉素
嘉素主教 (葡萄牙語﹕Dom. João de Casal,1641年 - 1735年9月20日),出生於葡萄牙維迪堡。於1690年至1735年期間擔任天主教澳門教區第三任主教。在任45年,為澳門教區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主教。.
查看 神學和嘉素
喬納森·愛德華茲
约拿单‧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或譯乔纳森‧愛德華滋,或把「滋」作「兹」,),至今仍被認為是美國最出色的神學家,是十八世紀美國大覺醒運動的領導者,也同時被視為美國哲學思想的開拓者。 十八世紀初正值理性時代和物質主義的思潮,理性至上的浪潮对教會产生了冲击,愛德華滋將屬靈生命與理性思維融合在一起,将對信仰的熱情注入到當時僵化的正統神學系統之中,使神學真的成為教會更新的動力。.
查看 神學和喬納森·愛德華茲
喬瑟夫·巴特勒
喬瑟夫·巴特勒()是一位英國聖公會主教、神學家、護教家、以及哲學家。出生於柏克郡(現在的牛津郡)的灣堤居。由於父親是一位長老會的麻布衣商,他似乎理當成為長老會的神職人員。然而在1714年,二十二歲的他決定加入英國聖公會,並且到了牛津大學。歷經了幾次的調遷,他成為了多為富人居住的史丹霍普教區的牧師。 1736年,他四十四歲那年,在聖公會約克教區的大主教藍斯洛·布雷克本的建議下,被任命為英王喬治二世的妻子卡洛琳的專屬牧師長。兩年後升任布里斯托教區主教。1747年,傳出他拒絕晉升坎特布雷大主教的謠言,最後在1750年他來到了英格蘭東北的杜倫擔任主教。 他最為人所知的是他在1726年發表的「天然人性的十五篇講道」,以及1736年的「宗教、自然、以及外顯之類比」。後者在教會歷史上,是一部對抗自然神論觀點的重要護教著作。自然神論者主要受新興的自然科學觀察所影響,誤認為上帝在創造世界以後便退出舞台,與他所創造的宇宙不再有任何互動,而由自然科學定律來主宰世界。巴特勒護教學說主要在闡明:在神掌管萬有的宇宙觀裡,上帝透過《聖經》的啟示所顯明的原理,與透過自然科學的觀察所得到的原理,在使用類比的方法作一系列的研究之後,可以正當的結論出兩種原理背後的作者皆是上帝自己。他結合了許多對上帝信仰的信心的例子,概率性的論證來試圖說服自然神論者重新回到正統的信仰。他護教學說的論點也反映在20世紀護教家像是克利夫·史戴普·路易斯(魯益世,或C·S·路易斯),以及約翰·華威·蒙哥馬利等人的作品裡。「天然人性的十五篇講道」則被視為是對霍布斯的利己主義哲學思想提供了解答。這兩本書被他的支持者評價為倫理學、護教學、神學領域裡最有力、最具原創性的作品之一。他們當然是著眼於其論證的手法,因為就形式文筆而言並無優雅特出之處。 1752年,巴特勒在貝斯去世,得年六十歲。他的追隨者稱讚他是一位完美的人物,一個勤奮又有良知的牧者。雖然對文學沒有什麼特殊喜好,但是對於藝術,特別是建築,具有獨到的鑑賞力。按聖公會傳統6月16日為他的聖日。 Category:英国神学家 Category:聖公會主教.
查看 神學和喬瑟夫·巴特勒
喬治·馬得勝
得胜(George Matheson,)是一位苏格兰神学家和传教士。.
查看 神學和喬治·馬得勝
喬治·霍萊
喬治·沃爾夫岡·霍萊(George Wolfgang Forell,),是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宗教學系榮譽教授(卡弗傑出教授)。.
查看 神學和喬治·霍萊
喬治·慕勒
喬治·慕勒(George Müller,),19世纪英国基督教弟兄会的教会领袖之一,在布里斯托开办孤儿院,一生照顾的孤儿总数超过1万人。他以对上帝的信心和为他照顾的儿童提供教育著称,在这一点上,他被有些人责备将这些可怜人提高到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生活水平。.
查看 神學和喬治·慕勒
喬斯坦·賈德
喬斯坦·賈德(挪威语:Jostein Gaarder,)是一位挪威小說、兒童文學的作家。.
查看 神學和喬斯坦·賈德
單配偶制
單配偶制是指一種兩兩配對,每個個體只擁有單一配偶的關係,關係中兩者一生中,或在生命中任何一個時間,只會與對方維持關係。單配偶制有別於多配偶制。單配偶制在動物學指某種動物不會在同一個時間,與別一名配偶交配。 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在研究不同動物關係時所指的單配偶制的定義各有所不同,所以有必要先明白該詞在不同情況下所涉的不同定義。生物學家、生物人類學家和行為生態學家所指的單配偶制是指「性關係單配偶制」,而不「基因單配偶制」。Low B.S.
查看 神學和單配偶制
周联华
周联华(),生于中國上海,祖籍浙江慈谿县;為基督教浸信會牧師、傳教士與神學家,曾任蒋家三代專任牧师,故又被稱為「宮廷牧師」。 周聯華牧師一生簡樸,常謙稱自己為「主的小驢駒」,凡事以和平、謙讓來面對,自認傳道生涯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是1990年與翁修恭牧師共同主持的二二八平安禮拜。 2016年8月6日傍晚,周聯華牧師因心臟不適送往振興醫院,經急救後因心臟衰竭宣告死亡,享年96歲。他的追思禮拜於8月19日在其服事的母會懷恩堂 (台北市)舉行,多達二千人出席。.
查看 神學和周联华
和子說
和子說(拉丁文:Filioque、), 按照字面翻譯,表示:「聖靈是由聖父和聖子而出」,源於基督教神學其中一個重大爭議:「聖靈是由聖父而出,或是由聖父和聖子而出?.
查看 神學和和子說
哥廷根大学
哥廷根的格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简称哥廷根大学,位于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州南端的大学城哥廷根市,因德国汉诺威公爵兼英国国王格奥尔格二世创建而得名。始建于1734年,于1737年向公众开放。同德国的海德堡大学、佛莱堡大学、圖宾根大学相似,哥廷根大学属于传统的大学城,是“没有校门和围墙的大学”。 哥廷根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名人辈出,蜚声世界。2007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为德国第二轮“精英大学”所评选的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
查看 神學和哥廷根大学
哥德堡皇家艺术与科学院
哥德堡皇家艺术与科学院(Kungliga Vetenskaps- och Vitterhetssamhället i Göteborg )是1778年奉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之命而成立,是瑞典皇家藝術與科學院(KVVS)位於南部哥德堡的地方分院,也是17个团体之一。.
哥本哈根大学
哥本哈根大学(丹麦语:Københavns Universitet),位于丹麦王国的首都哥本哈根,是丹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也是规模第二大的大学之一。在读学生总数约4万人,超过半数为女性。此外,还有逾一万教职员工。哥本哈根大学的校园散落在市区里和城市周边,最古老的部分则位于哥本哈根古城区。哥本哈根大学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第二古老的大学,它和位于日德兰半岛的奥胡斯大学同为丹麦享有国际声誉的教育与科研机构。哥本哈根大学孕育了世界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存在主义哲学先驱克尔凯郭尔;她培养了第一个发现超新星的人和第一个测定光速的天文学家;这里有电磁理论的先驱,也有量子理论的创始人;她科学地阐述了人脑的结构和肌肉的肌理,寻找到了地球和生命最久远的证据。.
查看 神學和哥本哈根大学
哲学
哲學(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為基礎。在日常用语中,其也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
查看 神學和哲学
哲学堂公园
哲学堂公园()是一座位于東京都中野区的公園。 東洋大学创始人井上圆了最初在这里建造了纪念苏格拉底、康德、孔子、释迦摩尼的“四聖堂”。四聖堂在当时也被称为哲学堂,回来直接成为了公园的名字。.
查看 神學和哲学堂公园
哈佛神学院
哈佛神学院是哈佛大学的一个分校,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该校2015年6月的任务是在宗教学、宗教布道或其它公共服务上培训并教育学生。学院也为哈佛其它分校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服务。哈佛神学院是全美少数大学非宗派神学院(其它院校包括芝加哥大学神学院、耶鲁神学院、范德堡神学院和维克弗斯特神学院)。.
查看 神學和哈佛神学院
唐崇榮
唐崇榮牧師(,Stephen Tong),著名基督教華人佈道家和神學家 ,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副主席。.
查看 神學和唐崇榮
儒贝尔
儒貝爾(Joseph Joubert,1754年5月7日─1824年5月4日),法國文人,以身後出版的《隨思錄》(Pensées)而聞名。 儒貝爾身體羸弱,一生中多數時間在鄉間度過。大學時修讀神學,熱愛古希臘、羅馬的文學。1778年到巴黎,認識了狄德羅等百科全书派的文人,但對眾人的作風有所保留。 終其一生,未有著述,身故後好友夏多布里昂(François-René, vicomte de Chateaubriand)替他整理筆記,結集成《隨思錄》,頗獲稱賞。往後,該書由儒氏的後人多次增訂,使他獲得了身後的文名。 錢鍾書在《談藝錄》中,多次引用儒貝爾。.
查看 神學和儒贝尔
冰島教育
冰島的教育體制分為四個階段: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級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與北歐五國類似。其中,義務教育對象為六至十六歲的學童。冰島大部分的教育機構係為國立,國內極少設有私立學校。冰島並保有文科中學制度。.
查看 神學和冰島教育
啟示
啟示(希臘文:ἀποκάλυψις),原意是「揭開」,是基督教《聖經》中的常見詞彙,是指神藉著創造、歷史、人的良知和聖經的記載,向人類揭示神自己。《聖經》说明神以耶稣基督揭示他自己;耶穌基督就是神啟示的縮影。.
查看 神學和啟示
啟蒙時代
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Aufklärung),又稱啟蒙時代(Siècle des Lumières;Age of Enlightenment)與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指在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地區發生的一場哲學及文化運動,該運動相信理性發展知識可以解決的基本問題。人類歷史從此展開在思潮、知識及媒體上的“启蒙”,開啟现代化和现代性的發展歴程。德意志哲學家康德以「Sapere aude」(拉丁語,意為Dare to know,敢於求知)的启蒙精神來闡述人类的理性担当。他認為啟蒙運動是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將人類意識從不成熟的無知和錯誤狀態中解放。 啟蒙時代不同於過往以基督教神學權威為主作為知識權威與傳統教條,而是相信理性並,認為科學和藝術的知識的理性發展可以改進人類生活。承接17世紀的科學宇宙觀及以理性尋找知識的方法,啟蒙運動相信普世原則及普世價值可以在理性的基礎上建立,對傳統存有的社會習俗和政治體制以理性方法檢驗並改進,產生出啟蒙時代包含自由與平等概念的世界觀。 啟蒙時代後期,約18世紀末前後,浪漫主義接續並取代啟蒙運動思維成為19世紀的主流。不同於啟蒙運動相信知識及理性進步觀,有鑑於法國大革命及工業革命的部份負面後果,浪漫主義思維主張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過了頭:藝術及科學等知識的發展並未帶給人類福祉,人類有了知識改變了自然反而使人類變得更墮落、社會不公並且忽略了心之真誠。.
查看 神學和啟蒙時代
全球聖公宗前途會議
全球聖公宗前途會議(Global Anglican Future Conference,簡稱GAFCON),是一個為期7天的保守派聖公宗主教與領袖高峰會議。會議由聖公會南半球聯盟主辦。首個會議於2008年6月22日 - 布里斯本時報 2008年6月23日, 2008年6月24日查阅 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舉行。首次會議的日期,被選定在每十年一度的蘭柏會議(普世聖公宗教省主教會議)開幕前的一個月。絕大部分出席的領袖,藉着這個會議抵制蘭柏會議。 雖然這個會議成立的歷史短暫,但根據估計,其所佔的全球信徒人數比例,由最低的三成七,達到最高的六成;所以無論在基督教聖公宗內的影響力、以至聖公宗的合一或分裂,都有着舉足輕重和深遠的影響,絕對不可小窺。.
查看 神學和全球聖公宗前途會議
公元
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公历纪元或西元是一個被當今國際社會最廣泛地使用的紀年標準。其源自於歐洲等西方基督教信仰为主國家,以當時認定的耶穌出生為紀年的開始,原稱基督纪年。现代学者及科學家基于世俗化和宗教中立原则,加上為免世俗及非宗教的學術內容範疇涉及基督教(Christ指耶穌基督,Domini指上帝)的人士,和避免涉及宗教色彩,而改称公元(C.E.)及公元前(Before common era, B.C.E.)。.
查看 神學和公元
公禱書
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是聖公會的礼文書,同时也是普世圣公宗和各成员教会的法典。自1534年脫離羅馬教會至第一本《公禱書》出現之前,聖公會所有的儀式都沿用中古時代的彌撒模式以拉丁文進行。聖公會第一本《公禱書》於1549年寫成,不但用英文編寫,還有系統地編排經課表,從此成為崇拜時信徒認識信仰、一同敬拜、頌揚上主的工具。之後在1552年、1559年、1662年和1928年亦有推出不同版本或修訂的《公禱書》。值得一提的是,1662年的版本是最後一本獲英國國會接納通過、具法律地位的《公禱書》。至於1928年的版本,雖然不獲英國國會接納通過,卻獲主教院授權在教區及牧區使用。直到近代,英國國會已授權英格蘭聖公會,自行決定教堂使用的崇拜禮文,無須再經國會通過。 圣公会经过与罗马天主教的分裂,在神学、崇拜礼仪等方面有重大的改变。16世纪改革初期陆续推出了一些信纲,如《三十九条信纲》, 但是因为圣公会受到英美法系的影响,并不使用成条文的信纲作为依据,因此这些信纲很快就不被使用,而是通过统一的《公祷书》规范教会的活动和组织,进而作为评判信仰的基本原则。公禱書也是指导解读《聖經》的基本原则,在神学上类似信义宗的《协和信纲》。.
查看 神學和公禱書
共相
共相(Universal),又譯為普遍性,是一哲學與佛學常用詞彙,但兩者意思不盡相同。在形上學中,共相是指在個別物體中所擁有的共通特性。舉例來說:在房間中,存在兩張個別的綠色椅子,在這兩張椅子中,都存在共通的「椅子」特質,以及「綠色」的性質。各別的椅子,稱為殊相,而這兩個各別椅子中共通的特質,被稱為共相。.
查看 神學和共相
具象人类知识系统
具象人类知识系统(figurative system of human knowledge)有时也被称为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之树,是用来展示知识结构的树状图,由让·勒朗·达朗贝尔和德尼·狄德罗为《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制作。 该树是人类知识的分类,其灵感来自弗兰西斯·培根的《学术的进展》。树状图上只是的三个主要分支为:“记忆”/历史, “理智”/哲学和“想象”/诗歌。 值得注意的事实是神學归类在“哲学”下。历史学家羅伯·丹屯主张将宗教分类到人类理智中,其本身(啟示)并不是一个知识来源,是有关这个作品争议的重要因素。 另外注意,「神的知识」与「占卜」和「黑魔法」只隔几个节点。 右图中是法文原版。也有用。另一个该树状图的翻译在文献中(参考Schwab)。下面是一个中文版本。.
查看 神學和具象人类知识系统
先天与后天
先天与后天(nature versus nurture)是心理学上,争论个人的天生品质(先天)与个人经验(后天)在决定个人心理和行为特性中的重要性或因果关系的问题。以前,当讨论到这个问题时主要是考虑自主行为(主观意愿)与非自主行为(大自然、神等)之间的界限。这种说法是:以自身为中心的,而顺从个人意愿的说法;即宗教或神学。随着科学的发展,舊说法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站在人类的角度上观察此问题。.
查看 神學和先天与后天
克利奥帕特拉一世
克利奥帕特拉一世·忒娅·埃庇法内娅·叙拉(希腊语:Κλεοπάτρα Α' Θεά Επιφανεία η Σύρα,拉丁化:Kleopátra I Theá Epiphaneía ē Sýra;约前215年—约前176年),希腊化时代的叙利亚塞琉古王朝的公主、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共治王后或女王(女法老,约前193年起在位至逝世)、摄政女王或太后(前180年起在位至逝世),叙利亚国王安条克三世(大帝)与王后拉俄狄刻三世的女儿,埃及国王(法老)托勒密五世的妻子,国王托勒密六世和托勒密八世的母亲,也可能是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二世的母亲。她是托勒密王朝第一位以国王母亲的身份统治埃及的女王,也是继阿尔西诺伊一世以后第二位外来的女王,并且是第一位握有实权的女王。.
查看 神學和克利奥帕特拉一世
克里斯多夫·沙伊纳
克里斯多夫·沙伊纳(Christopher Scheiner)是一位因戈尔施塔特耶稣会牧师、物理学家暨天文学家。.
查看 神學和克里斯多夫·沙伊纳
克里斯蒂安·康拉德·斯普壬格
克里斯蒂安·康拉德·斯普壬格(Christian Konrad Sprengel,是德國的神學家、教師,但最為人所知的是做為一名自然學家。他對植物性別(plant sexuality)的研究最為人所稱道。斯普壬格是第一位發現花的功能是吸引昆蟲進行異花授粉的自然學家。斯普壬格跟的貢獻奠定了和的基礎。雖說在查爾斯·達爾文複驗了斯普壬格的發現之前,斯普壬格的研究並沒有得到太多關注。.
克里斯蒂安·迈尔
克里斯蒂安·迈尔(Christian Mayer)是一位捷克-德国天文学家和教师。.
查看 神學和克里斯蒂安·迈尔
克里斯提安·富勒
克里斯提安‧富勒(Christian Führer;),是一位基督教新教牧師,在1989年東德萊比錫發起星期一示威,這個示威活動最後促使柏林圍牆倒塌和1990年兩德統一。.
查看 神學和克里斯提安·富勒
克里斯汀·戈特弗里德·埃倫伯格
克里斯汀·戈特弗里德·埃倫伯格(Christian Gottfried Ehrenberg,),生於德國德利慈(Delitzsch),著名博物學家、動物學家、比較解剖學家、地理學家、微生物學家。他是當代最多產的自然科學家之一,細菌即是由他命名的。.
克里斯托弗·罗斯曼
克里斯托夫·罗斯曼(Christoph Rothmann)是一位德国数学家及当时著名天文学家之一。他的贡献使卡塞尔市事实上成为了16世纪欧洲的天文研究中心。.
查看 神學和克里斯托弗·罗斯曼
克雷格·史蒂芬·懷特
克雷格·史蒂芬·懷特(Craig Steven Wright,),澳大利亞電腦科學家、商人與自稱是比特幣發明者中本聰假名的背後真實人物。2015年12月,《連線》與Gizmodo分別進行調查,認為懷特可能就是比特幣的發明者。然而在隨後的報導當中,嚴重懷疑懷特正在進行一場精心的騙局。 在《連線》出版這份報導的數小時後,懷特位於新南威爾斯州的家,以及位於雪梨賴德市的相關營業場所,皆遭到澳大利亞聯邦警察的搜索。根據警方說法,此次搜查是偵查行動的一部份。 2016年5月2日,懷特自己公開透露,他就是比特幣的創始者。此次說法是在創始總監喬恩·馬特尼斯(Jon Matonis)的部落格文章中證實,當中記載「在我存有的加密證據顯示,克雷格使用了從#1區與#9區新生成的錢幣,簽署並認證了一段訊息(第一次交易給哈爾·芬尼〔Hal Finney〕)。」但被質疑該檔只要是高階點的駭客都能在深網路中找到下載,早就在不少電腦高手圈流傳,另一證據是早期第1及第9區塊比特幣位址的私鑰,但此私鑰如果是早期比特幣開發人員或其親近者都有可能拿到。 最關鍵證明是匯入比特幣至2009年的比特幣第一筆交易地址,該地址被視為是中本聰所有,並要求表演匯回,BBC記者將0.017個比特幣匯入,但最終沒有匯回。之後克雷格宣布放棄證明自己是中本聪,並發表了一篇顧左右而言他的部落格文章。 2018 Deconomy 会议期间主办了一个叫“Bitcoin, Controversy over Principle”的座谈会,邀请了曾自称是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的澳大利亚人 Craig Wright 做了主题 Lightning Network 演讲,被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称为骗子。闪电网络作者指出他的演讲不知所云。.
創造論
創造論或称創世論、神創論(Creationism),常見於古代人類紀錄與「外來」智慧對話的典籍記載。創造論者普遍相信人類、生物、地球及宇宙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超自然的生物創造,通常為神、上帝或造物主,亦有關於外星人的創世論。另有說法認為,只要是時間或空間上的連續實體即具有創造的可能。不同宗教典籍及民族都各有創造論的敘述。.
查看 神學和創造論
剑桥大学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勳銜:Cantab)為一所坐落於英國劍橋市的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劍橋為英語世界中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前身是一個於1209年成立的學者協會。這些學者本為牛津大學的一員,但後因與牛津鎮民發生衝突而移居至此。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等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並經常獲合稱為「牛剑」。 劍橋大學由31所成員書院及6所學術學院組成。雖大學本身為公立性質,但享有高度自治權的書院則屬私立機構。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工作有別於負責教研的大學中央。劍橋大學是多個學術聯盟的成員之一,亦為英國「金三角名校」及劍橋大學醫療夥伴聯盟的一部分,並與產業聚集地的發展息息相關。 除了各學系安排的課堂,劍橋的學生也需出席由書院提供的輔導課程。學校共設八間文藝及科學博物館,並有館藏逾1500萬冊的圖書館系統及全球最古老的大學出版社。除了學習,學生可加入各學會、學團及體育校隊,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劍橋大學校友包括多位著名數學家、科學家、經濟學家、作家、哲學家。共有116位諾貝爾獲獎者、15位英國首相、10位菲爾茲獎得主、6位图灵奖得主曾為此校的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
查看 神學和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
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Churchill College, Cambridge)是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个学院。.
查看 神學和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拥有约700名大學生,35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同时,它也拥有全剑桥大学中最优美的建筑与庭院。 在20世纪,三一学院获得了32个诺贝尔奖以及5个菲尔兹奖,为剑桥大学各个学院中最多。三一学院著名校友包括物理学家伊萨克·牛顿,尼尔斯·玻尔,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伯特兰·罗素,六位英国首相,以及许多英国皇室成员(其中第二代格洛斯特和愛丁堡公爵威廉親王和查尔斯王子分别于1790年和1970年取得学位)。.
查看 神學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
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St Catharine's College, Cambridge)是剑桥大学的一个学院。大多数剑桥的学生都喜欢以「Catz」的名称来称呼该学院。圣凯瑟琳学院位于剑桥城的历史中心,北面紧邻着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院建筑比较显著的特征是面向特兰平顿街的开放庭院(而不是剑桥大学学院通常使用的四方院形式)。 2011年,圣凯瑟琳学院拥有4200万英镑的捐赠基金。.
勒內·吉拉爾
勒内·吉拉尔(法语:René Girard,),生于法国阿维尼翁,逝于美国加州斯坦福。吉拉尔是法国人类学家和哲学家,法兰西学术院院士(2005年3月17日,37号交椅),“欲望的模仿理论”的创始人。他的研究兴趣和影响力极其广泛,在文学批评、批判理论、人类学、神学、心理学、神话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研究和哲学都有成就。.
查看 神學和勒內·吉拉爾
因信稱義
因信稱義(Sola fide,天主教译作因信成義,或称作唯獨信心、唯獨因信稱義),是路德宗教會、甚至整個基督新教信仰的核心思想,“因信”意为凭借「信心」,“称义”意为「被上帝判為無罪」Keller, Brian R.,, p7, "The Greek verb for 'justified' means that a judge declares people 'not guilty' of all charges.
查看 神學和因信稱義
四福音书
四福音书(Τὸ ἅγιο Εὐαγγέλιο,《古兰经》汉译本中称之为“引支勒”)是分别由耶稣的门徒馬太(瑪竇)、約翰(若望)以及彼得(伯鐸)的门徒馬可(馬爾谷)和保羅(保祿)的门徒路加写的四部介绍耶稣生平事迹的书。是新约圣经的頭四卷書。.
查看 神學和四福音书
四术
四术或四艺(拉丁文:quadrivium,意为四条道路)指中世纪欧洲大学继三艺之后所教的四门学科,以完成博雅教育。四艺包括算术、几何、 音乐及天文。在学习四艺之前,要学习三艺,包括语法、逻辑和修辞;而在学习四艺之后,可以进一步学习哲学和神学。.
查看 神學和四术
倪柝声
倪柝声(Watchman Nee,)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基督教新教领袖,也是少数在西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华人基督徒之一。他将中国基督教新教早期福音的性质转為追求属灵生命经历的阶段,以及为着教会建造的方向。他写的书长期稳占基督教书局一个位置,其代表著作《正常的基督徒生活》已對很多基督徒產生重要的影響;他于20世纪初按照《圣经》榜样“恢复”的地方教会,在中国教会史(或:小群,基督徒聚会处,教会聚会所,召会)上留下重要的一页,並且留下許多傳唱至今的诗歌,如《让我爱》等。倪氏的追随者认为,他一生的職事和貢獻,主要在恢復歷世歷代以來基督教信仰中應具備的四項主要啟示:救恩的意義、教會的意義、基督作生命、基督的身體。然而,包括改革宗在内的诸多宗派在批评倪氏的时候,因受了自由主义神学的文本与历史批判的影响,在忽略自身宗派中的灵义解经传统的前提下,认为他的教导中掺杂着很多错误的东西,对后世的中国教会产生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如反智主义和灵意解经。.
查看 神學和倪柝声
個別教會
個別教會(Particular Church;ecclesia particularis)或稱地區教會,是天主教會的一種分類。.
查看 神學和個別教會
CS
CS, Cs或 cs可以指:;通信.
查看 神學和CS
皮埃尔·阿伯拉尔
彼得·阿伯拉,又名亞伯拉德(法語:Pierre Abélard,),法國著名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一般認為他開創概念論之先河。阿伯拉生於法國布列塔尼半島南特以東約10公里的勒帕萊出生,卒於法國索恩河畔沙隆附近的聖馬塞爾修道院(Abbey of Saint-Marce)去世。.
查看 神學和皮埃尔·阿伯拉尔
犹太教末世论
犹太教末世论与犹太教的弥赛亚、来生、复活等观念密切相关。末世论通常是指关于世界历史上最后一个事件以及人类最终命运的神学或哲学学说。.
查看 神學和犹太教末世论
玫瑰之名
《玫瑰之名》(Il nome della rosa、The Name of the Rose、玫瑰的名字、玫瑰之乱)是意大利符号学家与小说家翁贝尔托·埃可(Umberto Eco)的神秘探案小说,出版於1980年,亦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该书出版后迅速获得评论界和普通读者的一致认同。目前被翻译成多国文字,销售量超过1600万册。.
查看 神學和玫瑰之名
王明道
王明道 (1900年7月25日-1991年7月28日),北京人,20世紀中國基督教自立教會的代表人物,主張基要派神学,重視圣經的教導和基督徒生活,反對自由派神學,斥責教會與世界中的種種罪惡。從1927年起,他自資發行《靈食季刊》共28年,發表很多有影響力的文章。從1933年起,他在北京建立并引領基督徒会堂共22年。因為反對三自教會,他在1955年被中國政府逮捕,以反革命罪被判處無期徒刑。1980年被釋,但從未被平反。1991年在上海因病去世。.
查看 神學和王明道
玛利亚的称号
耶穌的母親玛利亞有许多特殊称号,如诞神女(Theotókos;God-bearer)、天主之母(Mater Dei;Mother of God)、基督之母(Mother of Christ)、童贞女玛利亚(Virgin Mary)、荣福玛利亚(Blessed Mary)、我们的女主(Notre Dame;Our Lady),天主教所谓天上母后(Regina Caeli;Queen of Heaven),以及汉语里的圣母(这一应用可能起于明朝天主教)等等。.
查看 神學和玛利亚的称号
玛格丽特·考特
格麗特·考特,AO,MBE(Margaret Smith Court,),又名瑪格麗特·史密斯·考特,是前世界排名第一的澳大利亞女子網球選手,於1977年退休。她在1970年成為公開賽年代以來第一個,也是歷史上第二個贏得女子單打網球大滿貫的選手(在同一個賽季裡奪得所有四個網球大滿貫系列賽冠軍)。瑪格麗特·考特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共贏得24個大滿貫系列賽的女單冠軍,包括創紀錄的11個澳洲網球公開賽冠軍;還有19個大滿貫賽女雙冠軍與19個大滿貫賽混雙冠軍,生涯總計62個大滿貫賽冠軍,至今仍是無人能及的紀錄。她也是唯一一位贏得混雙大滿貫的女子網球選手,更有甚者,她完成了兩次混雙大滿貫。瑪格麗特·考特的生涯勝率為91.74%(1117勝106敗),是目前的世界紀錄保持人。許多人都認為她是最偉大的女性網球選手,國際網球名人堂如此介紹她:「世上沒有任何一個網球選手可以媲美她。」。.
查看 神學和玛格丽特·考特
火葬
火葬俗称“火化”、“熟葬”或“焚尸”,是一種處理屍體的方式,具體而言是以矯形的方式把屍體燒成灰烬,然後安置在容器中、埋於土中、撒於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2007-04-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殷亮。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儒家、伊斯蘭教和基督宗教則盛行土葬。自從二十世紀開始,火葬在世界各地得到提倡,以節約日益紧张的耕地。中國大陸為47.1%(2015年),美國為26%,韓國為74%,日本為99.85%(2008年),台灣為95.65%(2015年),瑞典及丹麥火化率皆達75%,英國為72.45%,紐西蘭70%,澳洲則為65%。.
查看 神學和火葬
珊瑚脊长老会
脊长老会(Coral Ridge Presbyterian Church)是一个美国长老会堂会,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勞德代爾堡,由甘雅各(D.
查看 神學和珊瑚脊长老会
班图语支
班图语支是非洲尼日尔-刚果语系大西洋-刚果语族中的一个语支,其中包含约600种语言,有约两亿母语者。在整个非洲中部和南部很普及,尽管在中非和南非国家中英语、法语和葡萄牙语一般为官方语言,但是班图语支是这些国家中最普及的语言。 在西北方班图地区与其它尼日尔-刚果语系接壤,在东北方它与尼罗-撒哈拉语系和亚非语系(其中的庫希特語族)相邻。在西南方有一个科依桑语系的語言島。.
查看 神學和班图语支
班貝格大學
班堡大學(Otto-Friedrich-Universität Bamberg),位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北部,為一所歷史悠久的大學。.
查看 神學和班貝格大學
珀西·戈博扎
西·彼得·艾斯德薩·戈博扎(Percy Peter Tshidiso Qoboza,)是一位南非記者與作家,並且是一位早期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批評家。他透過說話和社論向南非種族隔離受惠者,即南非白人們挑戰。戈博扎這樣做是為了解救在野蠻恐怖的種族隔離統治下,數以百萬計生活在恐怖中的南非黑人。.
查看 神學和珀西·戈博扎
社会学
會學(sociology)起源於19世紀末期,是一門研究社會的學科。社會學使用各種研究方法進行實證調查和批判分析,以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會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目標。社會學的研究範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社會學的本體有社會中的個人、社會結構、社會變遷、社會問題、和社會控制,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社會學在研究題材上或研究法則上均有相當的廣泛性,其傳統研究對象包括了社會分層、社會階級、社會流動、社會宗教、社會法律、越軌行為等,而採取的模式則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由於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都是由社會結構、個體機構的影響下塑造而成,所以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學進一步擴大其研究重點至其他相關科目,例如醫療、護理、軍事或刑事制度、網際網路等,甚至是例如科學知識發展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一類的課題。另一方面,社會科學方法(social scientific methods)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泛。在20世紀中葉以來多樣化的語言、文化轉變也同時產生了更多更具詮釋性、哲學性的社會研究模式。然而,自20世紀末起的科技浪潮,也為社會學帶來了嶄新的數學化計算分析技術,例如個體為本模型和社交網路。 因其興起的歷史背景,社會學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現代性社會中的各種生活實態,或是當代社會如何形成演進以至今日的過程,不但注重描述現況,也不忽略社會變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範圍廣泛,小到幾個人面對面的日常互動,大到全球化的社會趨勢及潮流。家庭、各式各樣的組織、企業工廠等經濟體、城市、市場、政黨、國家、文化、媒體等都是社會學研究的對象,而這些研究對象的共通點是一些具有社會性的社會事實。雖然「社會性」的定義在不同學派之間仍有爭執,但社會事實外在於個人,且對個人的行為跟認知有影響,這一點是大致上為社會學者所共同接受的。.
查看 神學和社会学
社会主义
會主義(Socialism)是一系列经济体系,,其特点为、民主控制的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这个词也指代与这类体系相关的政治理论。"2.
查看 神學和社会主义
社会进步
会进步(Social progress)是指从一个社会在其成员的一般观点中,社会取得进步而逐步改良的过程。社会进步的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的社会学理论,特别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奥古斯特·孔德和赫伯特·斯宾塞的著作中。 这一思想形成后,一度非常激进,原因是:在此之前的时代,一般观念中社会秩序是不变的,或者说是天定的。换句话说,至高无上的神创造了人们生活的社会系统,这个系统永恒不变,如四季更替一般循环,社会在本质上没有变化,侧重的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一面;对社会的看法非常保守,认为即使有变化发生,也仅仅是表层的。.
查看 神學和社会进步
社會學史
會學的歷史其實是很悠長。因為社會學是對人類社會作整體研究的社會科學,其理念是思想家探討社會的本質、規律及演變。.
查看 神學和社會學史
社會神學
會神學(Social Theology)是社會學獲得獨立學科地位的十九世紀以後,與社會學中社會建構主義、社會有機體論及社會分工論同步發展起來的一種神學視野,其特點便是名稱中〝Social〞(社會性)一字乃是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研究主題。社會神學因其與社會學的淵源性也可以被視為是二十世紀社會學快速發展下的時代產物。.
查看 神學和社會神學
神
,在不同語言中有不同的含義,常和宗教、神秘學、儀式性的習俗有關。其中一種含義是超自然體系中的至高者(The Most High),不受自然規律限制,反之卻高於自然規律,主宰宇宙萬物和整體世界(Holist World),能對物質相位(Material Phase)施加直接或間接干涉。在所有的人類社會中都存在這種概念化的偶像(Conceptualized Idol),但因各地文化風俗和宗教、信仰、意識形態有異,人們對神的認知完全分歧,導致法西斯思想、無理排他、種族主義、鎖國政策、軍國主義等充滿攻擊性的社會取向(Social Orientation)。.
查看 神學和神
神 (一神教)
在一神教中,神(God)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力量的存在,通常是信仰的主要目标Richard Swinburne的著作《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5年。。一神教的神学家们从不同的神的概念中得出多种神的属性。比较常见的属性有:全知(無所不知),全能(無所不能),全在(無所不在),全善(完美),单纯 、不朽且必然的存在。在一神论中,神被认为有的存在,是(非物质的)、所有道德责任的源头以及是“最可想象的存在” 。.
查看 神學和神 (一神教)
神召神學院
召神學院(Ecclesia Theological Seminary),位於香港屯門屯富路22號,始創於1947年的廣州怡樂村,由加拿大神召會宣教士馬理信(J.
查看 神學和神召神學院
神学大全
《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亦作 Summa Theologiae,或簡稱 Summa)是意大利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的神学、哲学著作,原本的編寫目的是作為當時編寫神學教學作品的入門手冊。儘管非天主教徒對此作品並不持認可態度,但神學大全總結和歸納了天主教信條背後的原理和目的。.
查看 神學和神学大全
神學
學(Θεολογια,theologia,Theology)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道/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領域。 在羅馬的君士坦丁與狄奧多西崇信基督教以後,在歐洲,神學多被用以指稱基督教神學,但在基督教神學之外,還有伊斯蘭教神學、猶太教神學等神學體系。有些科學理論家和人文主義代表由於神學受到認信傳統所規限而拒絕神學,並且主张公立大學不應該有神學系的設置。.
查看 神學和神學
神學博士
學博士(Doctor of Theology、D.Th., Th.D., D.Theol.,Dr.
查看 神學和神學博士
神學院
學院廣泛指稱所有研究神這個主題的高等教育機構,一般來說,此自基督教於羅馬獲得勝利以後,即有雛形設立。“神學”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上帝)和“λογος”(即道、話語)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正確的認識學說之意。.
查看 神學和神學院
神导演化论
导演化论,或称“演化创造论”,不是一个科学意义上的理论学说,而是关于演化论学说的宗教解读观点。更确切地说,是关于经典宗教教义如何与生物演化的理解部分或完全相融的总体观点。这些观点被许多基督教会所接纳,包括罗马天主教和大多数更正教主流宗派,部分犹太教宗派,以及其他不拘泥字句理解圣经的基督教组织。福音派基督徒,包括传道家葛培理,对神导演化论也持开放态度。 用这种方式研讨演化,《圣经》经文中的《创世记》故事便可以寓于自然的方法解读。许多人强调《创世记》不是严谨的科学论文,而相信上帝主导了人类产生的演化过程。 在达尔文的演化论出现前很久,犹太教徒和基督徒就已经把《创世记》看作是寓言,而不是历史书。公元一世纪,犹太学者斐洛写道:世界是六天或者任意一段时间内创造出来的想法是错误的。圣奥古斯丁在公元四世纪采用的神学观点是,宇宙万物是神在同一时刻创造出来的,《创世记》中的一天甚至不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24小时。 “演化创造论”一词用来特指一种信仰:上帝超越正常的时间和空间,自然界不能独立于其旨意。这种思想与《创世记》的描述和客观科学均不冲突,因为创造世界的事件发生于我们所知道的时间之外。.
查看 神學和神导演化论
神义论
义论(theodicy),是一个神学和哲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探究上帝内在或基本的至善(或稱全善)、全知和全能的性质与罪恶的普遍存在的矛盾关系,这个术语来源于希腊语theos(表示“上帝”)和dike(表示“义”)。由于对其各自对圣典的强调,神义论通常与亚伯拉罕诸教,包括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相关联。神义论的根本论点在于人的罪恶问题:它持续的存在与上帝消灭罪恶的意愿之间的矛盾。最普遍的支持上帝的三全(全爱、全知、全能)的神义论观点认为,罪恶事实上并不像我们定义的那样存在,而且即使是我们所认为“最罪恶”的事情也是上帝能够预见和确保的。一些文献来源使用这一术语来表示对于上帝行为的解释。 然而与反面辩护不同,神义论尝试在罪恶存在的前提下正面提供一个理论框架来说明上帝的存在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虽然早期对这个问题已有各種的回應,但是“神义论”作为一个神学术语直到1710年才由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在他的著作《神义论》(Théodicée)中被首次提出。英国哲学家约翰•希克(John Harwood Hick)在他的著作《罪恶与至善的上帝》(Evil and the God of Love)中回顾道德神学的历史时提出了三种主要的道德神学传统:普罗提诺神義論、奥古斯丁神義論和爱任纽神義論。其他的哲学家认为神义论主要关注的是一个现代神学的原则,因为古代的众神往往是不完美的。 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将神义论视为社会学问题,并认为其基于人类解释这个令人困惑的世界的需要。美国社会学家彼得·柏格(Peter L.
查看 神學和神义论
神的概念
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力量的存在,通常是信仰的主要目标。Swinburne, R.G. "God" in Honderich, Ted.
查看 神學和神的概念
神权共和时期
所谓神权共和时期指神权与俗权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一个伦理—宗教的权威实体下的共和来维系统治结构的时期。 历史上的例子:.
查看 神學和神权共和时期
神曲
曲(意大利语:Divina Commedia,英语:Divine Comedy),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创作的长诗。.
查看 神學和神曲
福乐神学院
福乐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是位于美国加州帕萨迪纳的一座神学院,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教派神学院。该校拥有4300名学生,来自70多个国家、120个教派,以其严格的学术水平和种族、教派多样性著称。 福乐神学院拥有3个学院:神学、心理学、跨文化研究,以及从事终身学习的Horner中心。这所神学院提供 福乐神学院既欢迎保守的福音派,也接纳自由派。学生和教授经常持有对立的观点,举行激烈的辩论.
查看 神學和福乐神学院
福克斯殉道者名录
《殉教者之書》(Foxe's Book of Martyrs,中文有《殉道者名录》《殉道史》《殉道者書》《殉道者之書》《殉教者書》等等多個譯名),原題《在這末後危險歲月裡關乎教會的事跡與見證》(The Actes and Monuments of These Latter and Perilous Dayes, Touching Matters of the Church),又作《行傳與見證》((The Acts and Monuments),是一本基督新教殉道者的傳記,作者是英格蘭人约翰·福克斯(John Foxe,生卒年:1517─1587)。本書记录了從早期基督教到16世紀的基督教殉道者,當中多數是被羅馬天主教處決的基督新教殉道者,人物也以英国人較多。1563年,该书由一位坚定的新教徒印刷商首度出版,印刷精美,配有很多木刻的插图,是当时英国最巨大的出版工程。之后還出現多個后续版本。.
查看 神學和福克斯殉道者名录
福音主義
福音主義(evangelicalism),,起源于1870年代的英国。在不同的時期中,福音神學一詞經常會被立場更為開放的新神學主張作為比較的對象,故而在基督教近代史中,福音派神學等同於信仰上的保守主義。福音神学的四大特点是:强调个人归信基督(或曰重生);积极地表述和传播福音;强调圣经的权威,坚信圣经无错谬;强调与耶稣复活有关的基督教教义。.
查看 神學和福音主義
福音派
福音派(evangelical)是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新兴派別,而非一个教派,其与自由派、基要派等相区别,常被视为自由派和基要派兩個基督的中间立场。源自希腊语「ευαγγελιον」,原文意思就是「好消息」,無教派之意。福音派強調基督徒個人跟耶穌基督之關係,並把社区和信仰连结。有別於其他基督教主流教派,其直接通過福音及信息把基督教传播。 福音派与传福音是完全不同的,「福音派」是新教中的新兴派別,其通過直接接觸社區及迎合主流社會,使基督教價值觀融入主流社會,而「传福音」则是宣传基督教圣经中的福音的活动。 整體來說,福音派恪守新教傳統教義,重視《聖經》權威和學術研究,但不愿被人視為固執無知。福音派比基要派相对更願意接觸社區及迎合主流社會,使福音派逐漸成為主流社會的一部分。在20世紀70年代末,福音派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教派,逐漸參與主流政治,相比於其他信眾減少的主流教派,福音派在世界各地呈日益增長的趨勢。 福音派常與不同的基督教教派合作,但也認為應該限制教會對政治決策和社會、科學發展的影響,強調“聖經無謬” (infallibility of the Bible)。1994年,福音派與天主教会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書《福音教派與大公教合一》,同意以包容手段接納天主教。福音派教會對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有相當的參與,但其內部對此仍存在意見分歧。.
查看 神學和福音派
禅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宗门。2500年前,釋尊在靈山法會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將佛陀心印傳給禪宗初祖摩訶迦葉尊者。爾後才由摩訶迦葉尊者創立禪宗門派,直至第28代禪宗祖師菩提達摩方傳至中國,因禪宗的傳承不在於文字,甚至並非衣缽,而在於釋尊及代代祖師傳承下來的釋尊心印,因此非大根器者難以瞭解並繼承,故歷代幾乎都只傳大根器者,並未公開傳法,直到六祖惠(慧)能 大師一花開五葉,才有第一次普傳,五葉,也就是五個支脈,分別是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 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第一義諦、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真修實證,並將禪融入日常生活中,直到見性,也就是真正見證自己的本來面目。然「見性」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 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惠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影响深远,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
查看 神學和禅宗
称义
义(Justification)是指在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神学理论中,上帝使一个有罪的人具有“公义”、“無罪”(righteous)的身份。“称义”的概念出自于基督教的《新约圣经》、犹太教的《塔纳赫》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
查看 神學和称义
科丽塔·斯科特·金
科丽塔·斯科特·金(英语:Coretta Scott King,),是一位美国作家,活动家。是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遗孀。科丽塔·斯科特·金是非洲裔美国人平等的积极倡导者,在20世纪60年代领导了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
查看 神學和科丽塔·斯科特·金
科林·根頓
科林‧根頓(Colin Gunton,)是英國的系統神學家。他的著作在創造的教義與三一上帝的教義有大的貢獻。從1984年根頓 在倫敦的King’s College擔任系統神學的教授。1988年他跟Christoph Schwoebel 一起創立系統神學研究學院。從1972年根頓當英國聯合改革教會的牧師。 科林‧根頓在英國的諾丁漢生長,他首先在牛津大學學古典;接後,他繼續在牛津學神學,在羅伯特·巴頓 (Robert Jenson) 指導底下,他在牛津大學完成了神學博士學位。他後來在布倫特伍德聯合改革教會(Brentwood United Reformed Church) 擔任副牧師的職位;他一生在這個教會服事。 1980 年根頓 被指定擔任King’s College系統神學的講師,到1984年他在這個大學成為基督教教義的教授,後來從1988年到1990年他擔任這個大學的基督教教義系的主任。從1993到1997年他擔任神學與信仰系的主任。另外,根頓成立了一個系統神學研究學院,他也擔任這學院的懂事長,這個學院吸引全球優秀的學者和研究生。1992年根頓 在牛津大學講一列講課 (Bampton Lectures),後來這些講課被出版成一本書叫「The One, the Three and the Many」。Gunton 也跟約翰·韋伯斯特和拉爾夫·德爾科爾一起創立國際系統神學的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Theology」。 根頓被倫敦大學在1993年、阿伯丁大學在1999年、牛津大學在2003年,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他也在King's College得了Fellow of King's College的名稱。.
查看 神學和科林·根頓
科普特禮天主教會
科普特禮天主教會(Coptic Catholic Church;الكنيسة القبطية الكاثوليكية)是一個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屬於亞歷山大禮儀式傳統的個別教會,易言之是承認天主教教宗權威的科普特禮儀教會。以歷史而言他們是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的分支,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3個成員之一。該教會完全與羅馬天主教共融,易言之他們承認羅馬教宗的領袖地位。現在它的信徒主要分布在埃及。 科普特禮天主教會由天主教科普特禮宗主教為首領,同時身兼科普特禮天主教亞歷山大教區正權主教。現任的科普特禮宗主教為易卜拉希姆·伊薩克·西德拉克,宗主教座堂為位於開羅郊區納賽爾城的埃及聖母堂。.
查看 神學和科普特禮天主教會
穆罕默德·伊本·阿布多·瓦哈比
罕默德·伊本·阿布多·瓦哈比(محمد بن عبد الوهاب,Muhammad ibn Abd al-Wahhab,)是中阿拉伯半岛内志的宗教领袖、神学家,是如今被称作瓦哈比派的伊斯兰宗教创始人。.
穆罕默德·侯賽尼·設拉子
大阿亞圖拉賽義德·穆罕默德·伊本·邁赫迪·侯賽尼·設拉子(阿拉伯語:محمد الحسيني الشيرازي、英語:Muhammad ibn Mahdi al-Hussaini al-Shirazi,1928年-2001年12月17日)是全球數以百萬計的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穆斯林的宗教領袖(瑪爾扎),他的追隨者認為他具有高水平的道德價值觀,個性穩重及高尚,是有威望的領袖。追隨者皆視他為良師益友及模楷。設拉子終身投入穆斯林相關事務,他在多方面都取得貢獻,包括法律哲學、神學、政治、經濟、法律、社會學及人權。.
第一代伯基特男爵諾曼·伯基特
一代伯基特男爵威廉·諾曼·伯基特,PC,QC(,),英國大律師、法官、政治家和循道宗傳道人,1941年至1956年歷任高等法院和上訴法院法官,1945年至1946年兼任紐倫堡審判英方替任法官,後於1958年至1961年奉委上議院常任上訴法官。早年他曾於1923年至1924年和1929年至1931年兩度代表自由黨當選下議院議員。 伯基特早年有志於從事教會事工,1907年考入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研讀神學,但後來透過參與大學的辯論活動而對法律產生興趣。1913年,已經滿30歲的他取得執業大律師資格,起初於伯明翰一帶執業,其後轉到倫敦拓展事業,1924年奉委御用大律師。他專長於刑事案件,參與過的知名訴訟包括1925年的「單身男案」、1931年的「燒車謀殺案」以及1934年的「布萊頓行李箱藏屍案」等。他在庭上善於運用自己的辯才左右陪審團的看法,往往使他成功協助客戶贏得官司。任職於下議院期間,執政工黨看中他的法律經驗,多次有意邀請他出任法律政策專員一職,惟他堅持自己不會轉投工黨而婉拒邀請。 伯基特在任法官前後長達15年,但他並不喜愛法院的工作,再加上身體健康欠佳,更使他多次陷入抑鬱,質疑自己的工作能力。雖然如此,他的工作表現卻是頗獲稱許,尤其是在紐倫堡審判擔任英方替任法官期間,儘管他無權在審判中與其他正任法官參與表決,但他的意見卻是具一定份量,不少判辭的重要部份更是出自他的手筆。然而,對於自己完成紐倫堡的工作後未獲英廷犒賞,他一度感到十分鬱悶。事實上,他早於1941年獲封下級勳位爵士、1947年奉委樞密院顧問官,從法院退休後更於1958年獲冊封世襲男爵,晉身上議院。 伯基特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處理過多宗重大的刑案,被視為當時最有名氣的刑事法大律師之一,因此有「20世紀前半期最知名的自由黨大律師之一」和英國「錯失了的大法官」等美譽。晚年的伯基特持續參與上議院的辯論,又曾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的邀請主持電台節目,到1962年因急病逝世,終年78歲。.
第一哲學沉思集
《第一哲學沉思集》(副標題為其中論證上帝的存在和靈魂的不滅)是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兒所著的一本哲學論文選集,以拉丁語首次出版于1641年。由呂納公爵(Duc de Luynes)翻譯的法語版本(后由克勞德·克萊爾色列修訂增補)則以《形而上學沉思》一名出版于1647年。書的拉丁文原文標題是: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 in qua Dei existentia et animæ immortalitas demonstratur。 《第一哲學沉思集》全書由六個《沉思》(Meditation),其他學者對這六個沉思的《反駁》(Objection),以及笛卡爾本人對《反駁》所作的《答辯》(Reply)組成。《第一哲學沉思集》詳盡的展示了笛卡爾的形而上學系統,也是對他本人自《談談方法》(1637)一書建立起的哲學系統的拓展。.
查看 神學和第一哲學沉思集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是於公元381年在君士坦丁堡舉行的第二次基督教大公會議。此會議繼續討論聖父(即天父)及聖子(即耶穌)本質的教義。結果,此大公會議修訂了《尼西亞信經》的內容,做並獲得一致通過。進一步奠下三位一體的神学教義。.
笃信经
《笃信经》(كتاب الإيقان,كتاب ايقان)是巴哈伊信徒所信奉的众多经书之一,是巴哈伊信仰基本的神学著作。有巴哈伊学者认为,由于它受众的跨国界性,这是一本穆斯林世界以外的最重要的波斯语古兰经经注。有时本书也被称为《毅刚经》。.
查看 神學和笃信经
米哈伊尔·奥斯特罗格拉德斯基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维奇·奧斯特罗格拉德斯基(俄语:;乌克兰语:),俄國數學家。 他的工作包括變分學、代數函數的積分、數學物理、古典力學,是當時俄國數學界的重要人物。 他出生於現時烏克蘭境內的Пашенная,在1816年入讀哈爾科夫大學,1820年他參加畢業考試,但宗教兼國民教育主任要求他重考。官方原因是他沒有上哲學和神學課,實際上的原因是他的老師奥西波夫斯基之前因宗教問題被停職,而校方認為這事也和奥西波夫斯基的學生有關。 結果,他拒絕重考,不取學位便離開俄羅斯到巴黎求學。他上著名數學家的課,包括勒讓德、泊松、柯西。他在法國科學院發表論文,內容以物理和積分學為主。 1828年他回到俄羅斯,到了聖彼得堡。他曾在海軍學院、通訊研究所、教育學院講課。.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或譯鮑加可夫,俄语:Михаил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Булгаков;)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一位蘇聯小说家、剧作家。.
米格尔·伊达尔戈·伊·科斯蒂利亚
米格尔·伊达尔戈·伊·科斯蒂利亚(Miguel Hidalgo y Costilla,),共濟會,墨西哥民族英雄,墨西哥独立之父。今日墨西哥中部的伊达尔戈州便是以其名命名的。 伊達爾戈於1753年5月8日出生於彭哈莫,1770年,伊达尔戈进入墨西哥大学攻读神学和哲学,期间受到法国启蒙主义影响。1808年,在多洛雷斯任神父的伊达尔戈参加追求墨西哥独立的秘密团体文学与社交会。1810年初,该组织计划于当年10月1日起义,推翻西班牙统治。但是9月起义计划即由于叛徒告密泄露。伊达尔戈遂与阿连德和阿尔达马等人决定提前起义。 9月16日凌晨,起义开始,伊达尔戈敲响了当地教堂的大钟,号召印第安人起义,史称多洛雷斯呼声,宣布了墨西哥独立战争的开始。此后,伊达尔戈被拥戴为起义军最高统帅,率领起义军向墨西哥城进发。10月底受挫,11月底,伊达尔戈率起义军转而进驻瓜达拉哈拉,整顿军队,建立政权,取消印第安人赋税,废除奴隶制,宣布将殖民者非法夺取的土地归还给印第安人公社,以争取印第安人的支持。 1811年1月,伊达尔戈率军与西班牙军在瓜达拉哈拉城外交战,兵败被俘,7月31日於奇瓦瓦市牺牲,遺體最後葬於獨立紀念柱下。.
米格爾·塞爾韋特
米格爾·塞爾韋特(Miguel Servet;拉丁文:Michael Servetus,),全名米格爾·塞爾韋特-科內薩(Miguel Serveto y Conesa),外号Revés,别名米格爾·德比利亞努埃瓦(Miguel de Villanueva)或米歇爾·德維爾納夫(Michel de Villeneuve)。阿拉貢王國(今西班牙阿拉貢自治區)神學家、醫生和人文學家,也是欧洲第一位描述肺循环的学者。 他的興趣包括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和法學,以及聖經、數學、解剖學和藥物學的研究。他因对以上多个领域的贡献而闻名,尤其是其中的藥物學和神學。 他参与了新教改革,后期因為反对三位一体论,同时被天主教和新教控以异端之名。最後被新教加尔文派的日内瓦理事会以异端的名义火刑烧死。.
查看 神學和米格爾·塞爾韋特
系統神學
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或称基督教系統神學)是基督教神學的分支,是對基督教信仰所作的有系統的反省、理解與陳述。 在公教神學中,系統神學可分為基礎神學(關注信仰的基本前提)、教義學(關注信仰的內容)以及神學倫理學或道德神學或基督教社會理論(關注信仰對人類行動的後果)。在公教的理解中,基礎神學被視為教義學的前序。而在新教神學中,系統神學一般分為教義學(關注上帝聖言)以及神學倫理學(關注基督徒行為)。 不同於回教或猶太教等有神論的神學,基督教系統神學是持三一神觀的神學。是以基督為中心的思考,故其獨特的三一神觀被視為基於基督的啟示。系統神學研究對象及於信仰的全部,故不只是因基督而瞭解上帝,也因基督而瞭解人。不只是瞭解基督徒個人的信仰,也是瞭解基督所建立的教會。 信仰是生活,因此作神學不能不先有信仰的體驗與實踐。基督信仰是群體生活,因此系統神學也不能脫離教會而為之。系統神學不是第一線對上帝的經驗,也不是第一手與上帝的對話。 它是在這種經驗與對話之後跳脫出來所作的反省。 反省也包含批判,是以基督的啟示為判準來對教會的行動及語言作批判。系統神學用語是理性的而非感性的。感性的語言用在敬拜。其用語也不是說服意志的,說服意志的語言用在宣講。理解是要發問,神學始於問題。問:「是何?為何?如何?」 神學必是用文字語言表達的。道雖不可盡道,人還是勉為道之。.
查看 神學和系統神學
納瓦人
納瓦人,又稱納瓦特爾人(Nahuatlacah;西班牙語:Nahuas)指的是位在墨西哥中部使用阿茲特克方言—納瓦特爾語的族群。其為墨西哥最大的美洲原住民族群(1990統計人數為1,197,328,占了22.67%原住民人口)。 由於墨西哥官方區分民族的方法是以該族群使用之語言為基礎,故在這裡納瓦人的沿革以阿茲特克帝國的歷史作為起源地追溯。.
查看 神學和納瓦人
納雷科的聖額我略
納雷科的聖額我略(Գրիգոր Նարեկացի Grigor Narekatsi;),是一名亞美尼亞僧侶,詩人,神秘主義哲學家、神學家,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尊奉的聖人。額我略出生於文學氣息濃厚的家庭,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終生居住的後成為中世紀時亞美尼亞重要的學術中心。納雷科的聖額我略是位傑出的神學家,也是上舉足輕重的詩人,他被稱為“亞美尼亞第一位偉大的詩人”。 纳雷科的圣额我略著有诸多著作,值得一提的是《童贞荣福玛利亚赞颂词》和第80篇祈祷文,题名为《从内心深处与天主之母相会》。圣人在这篇祈祷文中呈现了他被诸多失望的理由所淹没,却仍表达出炽热的爱,确信天主之母必定会予以援助。收錄了额我略95篇祈禱文的祈禱之書(Book of Prayers),也稱作悲歌之書(Book of Lamentations),是亞美尼亞文學中最為世人所知的作品之一。 額我略早已同時被亞美尼亞禮天主教會與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尊為聖人。拉丁禮教會承認他的聖德是「在教義、著作和神秘學上的卓越成就」,記載了他的這些聖德,訂定每年2月27日紀念他。於2015年2月21日,教宗方濟各批准了聖座封聖部的決議,宣布他為普世教會聖師之一。2015年4月12日(),在紀念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發生一百周年的彌撒中,教宗方濟各正式將納雷科的聖額我略冊封爲教會聖師。.
查看 神學和納雷科的聖額我略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
索倫·奧貝·齊克果(丹麥語:Søren Aabye Kierkegaard,又譯齊--果、祈克果、克尔凯--郭尔、吉爾凱高爾梁實秋主編,《遠東英漢字典》,1960年2月。等;)是丹麥神學家、哲學家及作家,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創立者。 2013年5月5日Google为齊克果200周年诞辰设计了纪念doodle。.
索非亚大学
索非亚大学(Софийски университет),全称“索非亚圣克莱门特奥赫里德大学”(Софийски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Св.),是保加利亚最古老的高等学府,创办于1888年10月1日。学校现有1598名教学人员和25368名学生,其中国际学生约1500人。校长为伊万·伊尔切夫教授。.
查看 神學和索非亚大学
約翰·納皮爾
約翰·納皮爾(John Napier或Neper,),也译作耐普尔,是蘇格蘭數學家、物理學家兼天文學家。他最為人所熟知的是發明對數,以及滑尺的前身──納皮爾的骨頭計算噐。而且他對小數點的推廣也有貢獻。納皮爾出生地在蘇格蘭爱丁堡的,現在是愛丁堡納皮爾大學的一部分。.
查看 神學和約翰·納皮爾
約翰·納爾遜·達秘
约翰·纳尔逊·达秘(John Nelson Darby,),19世纪英国和爱尔兰弟兄运动最有影响的领袖人物,时代论神学的代表人物。.
查看 神學和約翰·納爾遜·達秘
約翰·衛斯理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是18世纪的一位英國國教(聖公會)神職人員和基督教神學家,為衛理宗的創始者。他所建立的循道會跨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四個地區,帶起了英國福音派的大復興。 十八世紀末開始到十九世紀末,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其實是對教會很不利的,但這一百年卻是教會有史以來擴展最快的時期。衛理宗在約翰衛斯裡的帶領之下,成為許多當時社會政治亂象的出路,包括監獄工作、勞工失業問題等等。衛斯理是位實踐神學家,他將神學理念化成實際可行的社會運動。.
查看 神學和約翰·衛斯理
約翰·諾克斯
約翰·諾克斯(John Knox,),蘇格蘭基督教喀爾文派牧師,蘇格蘭宗教改革领导人。.
查看 神學和約翰·諾克斯
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
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德国哲学家。尽管他是自康德的著作发展开来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但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往往被轻视了。费希特往往被认为是连接康德和黑格尔两人哲学间的过渡人物。近些年来,由于学者们注意到他对自我意识的深刻理解而重新认识到他的地位。和在他之前的笛卡尔和康德一样,对于主观性和意识的问题激发了他的许多哲学思考。费希特也涉及政治哲学,他被一些人认为是德国国家主义之父。.
約翰福音
《約翰福音》(Κατά Ιωάννην;天主教汉譯作《若望福音》),是《新約聖經》正典的第四部福音,共21章,是四福音書中最遲寫成。本書中記載的耶穌言行有許多未記錄在其他三卷福音書,文體淺顯但深邃,特別強調耶穌的神性和基督徒屬靈生命的建造。 基督教傳統上,相信它的作者福音書作者約翰,即是使徒約翰。 《約翰福音》主題:生命的福音─證明耶穌基督是神救主,來作生命,使神得擴增。.
查看 神學和約翰福音
約斐爾
約斐爾 (希伯來語:יופיאל,英語:Jophiel),意為「神之美」,也譯為約菲爾或祖菲爾,是猶太教與基督教中的一位天使。相傳身份和座天使沙法爾(Zaphkiel,意為「神的守護者」)經常混淆。.
查看 神學和約斐爾
紅與黑
《紅與黑》(Le Rouge et le Noir),是一部寫實主義小說,書名的小標題為“1830年的編年史”(Chronique de 1830),作者為法國小說家司汤达(Stendhal),本名亨利·培爾(Henri Beyle)。作品讲述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该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发表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查看 神學和紅與黑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巴洛克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現在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同作曲家韓德爾和泰勒曼齐名。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六,次於第五偉大的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埃森納赫(Eisenach)的一个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樂长,在德國萊比錫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 尽管他的音乐并没有开创新风格,但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複调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但由于音乐的风尚迅速转向为洛可可和古典主义风格,巴赫的複调音乐被视为陈腐之物,其成就长时间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仅仅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闻名。 虽然莫扎特、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对巴赫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门德尔松在莱比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并且在其音乐会上演奏,才震惊音乐界。此后门德尔松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发掘、整理和推广,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渐恢復了崇高的地位。.
约翰·多恩
约翰·多恩(又譯鄧約翰;, 1572年-1631年3月31日)是英國詹姆斯一世時期的玄学派詩人,他的作品包括十四行詩、愛情詩、宗教詩、拉丁譯本、雋語、輓歌、歌詞等。.
查看 神學和约翰·多恩
约翰·威克里夫
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約1320年—1384年),英格兰人,歐洲宗教改革的先驅,曾於公開場合批評羅馬教會所定的各項規條及不合基督教宗旨,也是首位將《聖經》翻譯成英文者。.
查看 神學和约翰·威克里夫
约翰·罗尔斯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是一位美国政治哲学家、倫理學家。他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曾在哈佛大学擔任哲學教授,著有《正義論》(1971)、《政治自由主義》、《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萬民法》等名著,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羅爾斯是1970年代西方新自然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培養的許多學生現今都成了道德和政治哲學的重要人物,如:汤玛斯·内格尔和科恩(Joshua Cohen)等。.
查看 神學和约翰·罗尔斯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或者简写为J.
约翰·派博
约翰·史蒂芬·派博(John Stephen Piper;)是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伯利恒浸信会(Bethlehem Baptist Church)的主任牧师,也是一位多产的归正神學浸信宗作家。他的著名著作包括《带着耶稣圣旨出发》(What Jesus Demands from the World)、《神为祂荣耀的热情》(God's Passion for His Glory)、《活出热情》(Don't Waste Your Life)、《耶稣的受难》(The Passion of Jesus Christ)等。他成立的福音机构渴慕神“Desiring God”,取名自他出版于1986年的书《十点十分的盛宴:基督徒快乐主义者的默想》(Desiring God: Meditations of a Christian Hedonist)。.
查看 神學和约翰·派博
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
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姓或譯赫德;),德國哲學家、路德派神學家、詩人。其作品《论语言的起源》()成为浪漫主义狂飙运动的基础。.
纳撒尼尔·索斯盖特·沙勒
纳撒尼尔·索斯盖特·沙勒(Nathaniel Southgate Shaler ;),是一位美国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曾发表过大量有关神学和科学相牵连的进化论论文。.
纽约协和神学院
纽约协和神学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是一所独立的神学研究机构,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 Claremont Avenue和百老汇,120-122街。这所神学院是在1836年由长老会创办,目前附属于附近的哥伦比亚大学。多數教師傾向自由神學。 該院於1910年用磚和石灰石建成的哥德復興式建築是由弗朗西斯·艾倫和柯林斯設計,其中的塔採用了達拉謨座堂的特點。該院也毗鄰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巴納德學院,美國猶太教神學院和曼哈頓音樂學院,並與其中幾所學校有互相註冊和使用圖書館的協議 。該建築物於1980年4月23日被列入《國家史蹟名錄》。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eibuhr)和保罗·田立克使得纽约协和神学院成为战后自由主义神学的中心。 http://www.davidgushee.com/.
查看 神學和纽约协和神学院
经学
經學 (Chinese Classics 或 Chinese Classical Studies) 在中文语境里一般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義、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學問。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查看 神學和经学
经院学派
经院学派是中世纪的西欧的宏观经济学学派,来自为教会所垄断的学术思想。 经院学派主要用宗教的神学作论证,主要论证某些经济关系或行为是否合法或是否公平。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自由城市的兴起,教会的经院学派不得不回答当时社会上的两个重要问题:.
查看 神學和经院学派
维吉尔
普布利乌斯·维吉利乌斯·马罗(Publius Vergilius Maro,),英語化為维吉尔(Vergil或Virgil),是奥古斯都时代的古罗马诗人。其作品有《牧歌集》(Eclogues)、《农事诗》(Georgics)、史詩《埃涅阿斯纪》(Aeneid)三部傑作。《维吉尔附录》可能也是他的作品。 维吉尔被奉为罗马的国民诗人、被当代及后世广泛认为是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因在《牧歌集》中预言耶稣诞生被基督教奉为圣人。其《埃涅阿斯纪》影响了包括贺拉斯、但丁和莎士比亚等许多当代与后世的诗人与作家。《埃涅阿斯纪》在中世纪被当作占卜的圣书,由此衍生出“维吉尔卦”。在但丁的《神曲》中,维吉尔也曾作为但丁的保护者和老师出现。.
查看 神學和维吉尔
维拉诺瓦大学
维拉诺瓦大学(Villanova University),是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西北郊維拉諾瓦的一所私立大学。它成立于1842年,学校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1796年,罗马天主教奥斯定會在此建立的古圣奥古斯丁教堂(old Saint Augustine's Church)。 维拉诺瓦大学是宾夕法尼亚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大学。2015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將其列在“北部地區大學”排名中的第1位。.
查看 神學和维拉诺瓦大学
终结者
是一部於1984年上映的美国科幻动作片,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盖尔·安妮·赫德制片,卡梅隆、赫德和小威廉·威谢尔共同编剧,阿诺德·施瓦辛格、迈克尔·比恩和琳达·汉密尔顿领衔主演。影片由汉德尔电影公司制作,猎户座影业发行,主要在洛杉矶取景拍摄。施瓦辛格扮演一个被称为“终结者”的電子人杀手,从2029年返回1984年试图杀死由汉密尔顿扮演的莎拉·康纳。比恩则扮演同样从2029年返回1984年的一名人类士兵,他的目标是保护莎拉。 虽然起初制片公司并未预期电影会获得商业或评论方面的成功,但《终结者》却成功登上美国电影票房排行榜冠军位置并保持了两个星期,不但稳固了施瓦辛格的地位,也让卡梅隆得以成名。在科幻技術與科技倫理的層面上更以此作品為象徵,興起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流行文化。2008年,《终结者》因其“文化、历史和审美方面的显著成就”,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国家电影登记部下属的国家电影保存委员会保护电影名单。.
查看 神學和终结者
罪論
罪論(hamartiology)是基督教系統神學的十大教義之一。.
查看 神學和罪論
罪惡問題
罪惡問題(Problem of evil)是宗教哲学和神学中如何使邪恶或苦难与全知全能全善的神和谐的问题,由古希腊哲学家伊比鸠鲁提出。罪惡問題又被称为邪恶问题、苦難問題或伊比鸠鲁悖论(Epicurean Paradox)。试图解决这一难题的理论称为神义论。.
查看 神學和罪惡問題
罗伯特·弗林特
罗伯特·弗林特 (1838–1910) 是一名苏格兰神学家、哲学家, 同时在社会学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1838年3月14日出生于苏格兰邓弗里斯,1910年11月25日逝世于爱丁堡。 Category:1838年出生 Category:1910年逝世 Category:愛丁堡大學教師 Category:基督教神学家 Category:蘇格蘭神學家 Category:蘇格蘭作家.
查看 神學和罗伯特·弗林特
罗伯特·格罗斯泰斯特
罗伯特·格罗斯泰斯特(Robert Grosseteste ; 拉丁文:Robertus Grosseteste;约),英国政治家、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和林肯教区主教。格罗斯泰斯特出生于萨福克郡的一个贫苦家庭。在他逝世以前已在英国本土被广泛称颂为圣人,但没有进行正式的封圣仪式。A.C.克龙比称他为“中世纪牛津的传统科学论,甚至是现代英国智慧论的真正创始人。”.
罗纳德·费尔贝恩
罗纳德·费尔贝恩(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是一位英国心理学家,1889年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费尔贝恩就读于爱丁堡大学,攻读了3年神学和希腊文。他在巴勒斯坦战役中服务于Allenby将军,回国后接受医学训练。他还教心理学和实践分析。由于他的著作,他成为英国心理分析学会会员。费尔贝恩一直都留在爱丁堡,虽然有点与世隔离,但是对于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还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费尔贝恩是中间团体(现在称为独立团体)心理分析学的理论构建者之一。独立团体包括那些既不认同梅兰妮·克莱因也不认同安娜·弗洛伊德的分析家。他们更关心人际关系,而不是个体内部的“驱力”。 费尔贝恩的作品包括:《人格的心理分析研究》(1952)、《从本能到自我:罗纳德·费尔贝恩研究论文选集》(1994)。还有一本关于他的传记:《费尔贝恩的Journey into the Interior》(约翰·萨瑟兰,1989),对其作品的研究:《费尔贝恩和客体关系的起源》(James Grotstein、R.
查看 神學和罗纳德·费尔贝恩
罗明坚
罗明坚(意大利语名:Michele Ruggieri,),字复初,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法學家、漢學家。是明朝以来第一个进入中国大陆的西方传教士,也是歐洲漢學的奠基人,与利玛窦是同工。.
查看 神學和罗明坚
罗文藻
羅文藻主教(Bishop Gregory Luo Wen-zao,出生已无考,约1611至1616年间于福建省福安县罗家巷村出生,1691年2月27日,清康熙三十年辛未正月三十,逝世于江苏南京)是天主教首位中国籍神父和主教。明末清初人,字汝鼎,号我存。拉丁名为Gregorio Lopez。.
查看 神學和罗文藻
美國福音路德教會
美國福音路德教會(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 ELCA),屬於信義宗,教會體制採修訂過的主教制(設有主教,但隸屬堂會保留部份會眾制的權力),總部位於芝加哥。美國福音路德教會是主流新教(Oldline Protestant)之一,教會聲稱約有400萬教友,是美國最大型的信義宗教會。2014年,教會有3,668,034人受洗的教友 。 ELCA的神學觀源自馬丁路德,接受和協同書的指導。該教會對自身的描述是「福音的、普世的、合一的」(Evangelical, Catholic and Ecumenical)。相比保守的密蘇里路德會(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和威斯康辛福音路德總會(Wisconsin Evangelical Lutheran Synod),大多隸屬ELCA的堂會,其神學立場介於溫和到自由派之間,不過也是有偏向保守派的堂會。 ELCA支持女性擔任神職人員,並在2009年通過決議「終身許諾單配偶關係」(committed monogamous relationship)的LGBT人士可擔任神職人員,底下的堂會(Congregations)可自行決定是否要接受此項決議,也可自行決定是否要為同性伴侶關係提供宗教上的祝福儀式。在墮胎議題上,ELCA描述其自身為「支持生命的社群」(a community supportive of life),鼓勵女性探索墮胎的替代方案,例如收出養;但是ELCA也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墮胎是道德上負責任的決定,包括會造成母親生命威脅的時候,違反其中一方性自主意願而懷孕的時候,會導致胎兒早死和嚴重受苦的極端異常狀態的時候。 該教會參與普世教會協會以及(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並和美國聖公會、聯合衞理公會、美國長老教會、美國歸正教會、美國聯合基督教會和美國摩拉維亞弟兄會達成共融。 和羅馬天主教會在1999年發表《關於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該聯合聲明宣稱雙方教會對「通過對基督的信念,憑藉神的恩典稱義」這一觀點的一致。.
查看 神學和美國福音路德教會
美國高等教育
美國高等教育泛指美國高中生在畢業後所接受的各種教育。這些教育都由不同類型的高等學府提供。美國很多大學也有很濃厚的研究氣氛及不同的教研成果,故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國際師生前來工作或求學。 全美高等院校種類繁多,公、私立大學、文理學院及社區學院各擔當不同的角色。現時,網上教育(如大規模開放在線課堂)、職業訓練為本課程、學費及學生負擔的加大,為美國高等教育的熱門討論話題。.
查看 神學和美國高等教育
美国圣公会
美国圣公会(The Episcopal Church)是普世聖公宗在美国、洪都拉斯、台湾、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委内瑞拉、英属维尔京群岛和部分欧洲地区的一个,教會體制採主教制。總部位於紐約市。 美国圣公会保持了圣公会的神学认识和宗教传统,以聖經、基督傳統、理性共同作為聖公會的信仰根基,自我描述為是“遵循大公教会传统的新教派别”(Protestant, yet Catholic)。聖公會繼承了使徒統緒,認定其主教的按立源自於使徒時代的聖秩聖事。公禱書是聖公會共用的禮儀書,同時也是普世聖公宗和各成員教會的法典。 美國聖公會現任首席主教為孔茂功(,又譯:米.嘉里)。孔茂功原任北卡羅萊納教區主教區(Diocese of North Carolina),他在2015年6月25至7月3日期間於美國猶他州鹽湖城召開的美國聖公會第78屆全國大會(General Convention)上,獲選接替嘉芙蓮.舒歌莉(Katharine Jefferts Schori,又譯:蕭寬玲)成為美國聖公會第27任首席主教,亦是美國聖公會首位非裔首席主教。 美國聖公會在社會福音運動相當活躍,反對死刑,支持民權運動以及肯定性行動(affirmative action)。 美國聖公會參與普世教會協會,並和美國福音路德教會、美國部份省份的摩拉維亞弟兄會、瑞典教會、舊天主教會達成共融。2016年1月14日,由於對同性婚姻的立場分歧,美國聖公宗與普世聖公宗協議停止與普世聖公宗的共融三年。.
查看 神學和美国圣公会
羅塞林
貢比涅的羅塞林(Roscellinus Compendiensis,Rucelinus,Roscelin de Compiègne,Roscelin of Compiègne,Roscellinus,),又譯為絡瑟林、洛色林、若瑟林,法國貢比涅人,中古歐洲經院哲學家,神學家,是唯名論的建立者。.
查看 神學和羅塞林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凯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征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至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约20%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于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凯撒被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在亚克兴角战役擊敗對手马克·安东尼和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吞并埃及托勒密王国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予屋大維,這象征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战的勝利擴張了帝国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国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经考虑恢復共和政制,但罗马禁卫军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劳狄一世爲帝。克劳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国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战不列颠尼亞。公元68年,克劳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国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发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经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维王朝。其繼位者提图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发後開放斗兽场。提图斯只短暫在位两年,便由其兄弟图密善繼位爲帝国第11位皇帝。图密善最后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尔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贤帝之首,開辟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罗马第13位皇帝图拉真是羅馬五贤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国開始出现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别是佩蒂纳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尔、阿尔拜努斯和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亚历山大·塞维鲁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纪危机,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复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国。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国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于313年將基督教(后成為天主教会)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国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蛮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蚕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没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終結。但是,由於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嚴格上來説,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罗马帝国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学家會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纪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艺复兴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腊、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响。.
查看 神學和羅馬帝國
羅雲·威廉斯
羅雲·道格拉斯·威廉斯(Rowan Douglas Williams,),PC、FBA、DD。是第104任坎特伯雷大主教(換言之也同時是全英格蘭及普世聖公宗的牧首)。上一任大主教是喬治·凱里(George Carey)。威廉斯从2013年1月起担任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长,他于2012年12月卸任坎特伯雷大主教。.
查看 神學和羅雲·威廉斯
羅雅谷
羅雅谷(Giacomo Rho,有一說為Jacques Rho,),字味韶,義大利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
查看 神學和羅雅谷
羅清
羅清(),諱清,字夢鴻,號思孚,其餘化名甚多。明代山東省即墨縣人,為軍人兼羅教(無為教)創始者,出身軍戶,是漕運運糧軍人,曾在北京古北口服兵役,並皈依佛教,退役後學佛十三年,四十一歲時自認悟道,年六十八時著書闡釋佛法,得到宦官的援助,在漕運船民中傳教,也得到大寧和蘭風等僧人支持,相傳他一度在浙江傳教,共佈道十八年。.
查看 神學和羅清
翁贝托·埃可
翁贝托·埃可(Umberto Eco,,),意大利学者(中世纪学家、符号学家)与作家。除了严肃的学术著作外,著有大量的小说和杂文,长年给杂志专栏撰写以睿智、讽刺风格见长的小品文。最驰名的作品为小说《玫瑰的名字》与他的杂文集。埃可生前任教于博罗尼亚大学,居住在米兰。.
查看 神學和翁贝托·埃可
真灵位业图
《真靈位業圖》是南北朝时道士陶弘景编写的对道教所信奉的神仙的一个谱系。 他将当时各种道经中所记载的近700名神灵用7个等级进行了排列。每一等级(神阶)都有一位居中的主神,其他分别列于左位、右位、散仙位、女仙位。.
查看 神學和真灵位业图
真福蒲弥格神父
José Ramón Miguel Agustín Pro Juárez也称作真福蒲弥格神父(Blessed Miguel Pro)(),是一位墨西哥耶稣会天主教神父,在当时的墨西哥总统普卢塔科埃利亚斯·卡列斯(Plutarco Elías Calles)的任期内,他因莫须有的炸弹袭击和企图暗杀前总统Álvaro Obregón的罪名而被处决。 蒲神父的被捕,缺少审判和证据支持,使他在基督战争中名声大振。他以宗教虔诚与纯洁为人所知,在1988年9月25日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以一位天主教殉道者的名义宣福(殉道原因为in odium fidei ,意为因仇恨信仰,指一个天主教徒被非教徒杀害).
查看 神學和真福蒲弥格神父
烏利希·慈運理
烏利希·慈運理(慈運理又譯作茨溫利、茲文里,Huldrych Zwingli,Ulrich Zwingli,),基督教新教神學家,瑞士宗教改革運動的領導者。 慈運理生於瑞士。當時是瑞士愛國主義剛興起的時候,瑞士傭兵制度也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慈運理進入了維也納大學和巴塞爾大學接受教育,深受人文主義影響。當他在格拉魯斯與艾因西德倫擔任神父後,仍繼續他的學業,受到伊拉斯謨著作的影響。慈運理本身反對教會傳統、贖罪券和崇拜馬利亞等傳統信仰。 1518年慈運理成為蘇黎士大教堂的神父,在那裡開始宣扬宗教改革的思想。1522年因為反對在大齋期的禁食,開始受到公眾關注。在著作中,他指出在教會階級的腐敗,提倡教士結婚,並攻擊禮拜場所使用聖像。1525年,慈運理推出了新的禮儀。對於嬰兒洗禮,慈運理曾與重洗派一起試圖廢除,但後來因政治因素妥協,導致與堅持進一步改革的重洗派決裂。因為慈運理與重洗派的衝突導致重洗派被迫害,歷史學家曾爭論他是否使蘇黎世成為一個神權政治的城邦。 之後宗教改革擴及瑞士邦聯其他地區,但有些城邦仍傾向維持天主教,瑞士邦聯因此依宗教分裂為支持宗教改革的城邦聯盟,以及支持天主教的城邦聯盟。1529年,戰爭尚未爆發。該年,慈運理與馬丁·路德在德國馬爾堡會面協商,企圖整合雙方在宗教改革思想上的分歧。中,前14條半都達成共識,但最後討論聖餐禮時對聖餐意義的觀點卻完全不同,導致兩派整合失敗。馬丁·路德認為聖餐中基督的確實質降臨,是為同質說。而慈運理則認為聖餐只是一種紀念基督的象徵,即象徵說。 1531年,慈運理的聯盟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進行糧食封鎖,於是有五個天主教城邦突襲蘇黎士,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分戰死,年僅47歲。慈運理所留下的神學思想、禮儀還有教會制度,至今仍影響著許多新教教會,如重洗派。.
查看 神學和烏利希·慈運理
爱德华·策勒
爱德华·戈特洛布·策勒(Eduard Gottlob Zeller,1814年1月22日生于Kleinbottwar ,1908年3月19日逝于斯图加特),德国哲学家、图宾根神学院新教神学家。策勒以古希腊哲学,尤其是前苏格拉底哲学见长 ,并写了多卷本历史著作《古希腊发展史中的哲学》(1844-1852)。策勒同时也是新康德主义复兴运动的关键人物。.
查看 神學和爱德华·策勒
爱德华·汉斯力克
爱德华·汉斯力克(Eduard Hanslick,,生于布拉格,逝世于奥地利巴登),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奥地利美学家音乐评论家。汉斯力克的著作甚丰,他在音乐方面拥护古典主义音乐,与同时代的勃拉姆斯为好友,而排挤以瓦格纳为首的新德国音乐潮流。.
查看 神學和爱德华·汉斯力克
疑經派
疑經派是歷史學上對《聖經》內容的真實性持懷疑態度,甚至是全盤否定態度的歷史學家。 在過去的西方社會,由於歷史的原因,一直都對《聖經》的內容都深信不疑。不過,自19世紀的新思潮開始,不少人開始質疑《聖經》內容的真實性,特別是當中接近神話及難以理解的內容。 疑經派的出現,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各地教會,特別是羅馬天主教會的威信;但另一方面,他們的質疑亦推動了神學家對《聖經》的實證研究。不少人主動到有爭議事件的發生地點作考古考察,希望能夠為《聖經》所記載的事件尋找一個有力的證據。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版的一本書《鐵證待判》就記錄了不少這些考察結果。可是由於當時歷史學家對發掘出來的西亞文獻未能解讀,使這些歷史與聖經之間的矛盾變成了懸而未決的難題。 自從電腦在學術界的使用變得普及,使這些文獻的解讀過程得以加快。一方面,電腦被應用於文獻的解碼過程;另一方面,互聯網的普及使不少人亦可以接觸這些文獻。他們都有協助解讀這些文本,從而使過去的歷史得以重新發現。 Category:历史学家 Category:聖經批評.
查看 神學和疑經派
瑪麗亞·加埃塔納·阿涅西
麗亞·加埃塔納·阿涅西(Maria Gaetana Agnesi) ,意大利數學家、慈善家、哲学家。 她因撰写了第一本完整地讨论了积分与微分的教科書而广受赞誉。 阿涅西将她最后40余年的生活奉献给慈善事业、为穷人服务,并且潜心研究神学(特别是教父学)。.
瑰瑪·甘甘妮
聖瑰瑪·甘甘妮(Maria Gemma Umberta Pia Galgani,)是一名意大利女神秘家,自1940年起被羅馬天主教會尊奉為聖人。她被稱為“基督受难的女兒”(Daughter of Passion),因為她十分尊敬基督受難,並將自己奉獻作贖罪的犧牲。.
查看 神學和瑰瑪·甘甘妮
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意义是一个解构人类存在的目的与意义的哲学问题。这个概念通过许多相关问题体现出来,例如:“我为何在此”“什么是生命?”“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在历史长河中,它也是哲学,科学以及神学一直所思索的主题。前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与意识形态背景下也给出了很多的多元化答案。阿尔贝·加缪指出,作为一个存在的人,人类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来说服自己:人的存在不是荒诞的。 生命的意义经常与哲学、宗教的存在、意识(自觉)、幸福等概念交集在一起,还会涉及到其他的一些领域,如象征符号、实体论、价值、目的、道德、善与恶、自由意志(自愿)、上帝观、神的存在、灵魂、来世等。而与科学的联系的关系不那么直接,科学在与之相关的话题上,一般会设置一定的背景与参数来描述与万物有关的事实。 此外,一个以人为本、非宇宙非宗教学的问题是:“我的生命有何意义?”。生命目的与意义,或认为,相信其存在的话既被赋予价值,大小与入世的深浅相一致;或者发现主宰。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目的不尽相同,虽常不以区分。.
查看 神學和生命的意義
生物倫理學
生物倫理學又稱生命倫理學或生物學倫理,是指生物科學和醫學的倫理學。.
查看 神學和生物倫理學
無
無是沒有、虛無和空的同義詞,有(存在)的反義詞。在東方哲學中,空可能和有的意義不同,分別屬於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神學與哲學研究無的概念已經有一段時間,例如佛教和道家。數學有時會用無來描述一些狀況。物理學上,没有真正的真空;宇宙誕生带来时间,没有「宇宙誕生之前」的一个概念(或是宇宙誕生前是虛時間)。.
查看 神學和無
焦爾達諾·布魯諾
達諾·布鲁诺(Giordano Bruno,)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哲学家、數學家、詩人、宇宙學家和宗教人物,1593年起,布鲁诺以异端罪名接受罗马宗教法庭审问,指控包括否认数项天主教核心信条(如否认地狱永罚、三位一体、基督天主性、玛利亚童贞性、圣餐化质变体论等)。布鲁诺的泛神论思想也属严重关切之点。宗教法庭判其有罪,他于1600年在罗马鲜花广场被处以火刑。 布鲁诺死后获得了可观声誉,尤其被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评论者们当作科学烈士加以纪念,尽管历史学家们对此点已有争论,即对布鲁诺的异端审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对于他天文观点的回应,还是对他哲学、神学等其他思想的回应。他因坚定支持日心说而为普通大众所熟悉,但日心说是否是他招惹天主教迫害的主要原因存在争议。布鲁诺的案例仍被认为是一个有关自由思想与新兴科学历史的标志性事件。.
查看 神學和焦爾達諾·布魯諾
熊焱
焱(),華裔美國人、美國陸軍退役少校,生於中國湖南省双峰县,為中國持不同政見者及八九民運的學生領袖之一,后加入美国国籍,曾为美軍駐伊拉克的隨軍牧師。.
查看 神學和熊焱
熾天使
天使(或音译撒拉弗、色辣芬或西拉冰;希伯来文:שׂרף, 复数 שׂרפים ;英文:單數為Seraph,眾數為Seraphim) ,是在《舊約聖經》中提到的六翼天使;亦出現於不同的中東作品,被視為天神。猶太教認為此類天使擁有人類的外表,而天主教神學則把熾天使歸類為天階中最高的等级“神聖階级”。.
查看 神學和熾天使
異教
教,指不同的教。 有兩種含義:.
查看 神學和異教
當代聖經
代聖經,是於1974年出版的中文聖經譯本,由漢語聖經協會有限公司(Chinese Bible International Limited)籌劃翻譯,該會前身是成立於1987年11月的當代聖經出版社,而當代聖經出版社的前身,便是早在1968年成立的國際新力出版社(Living Bibles International)的香港辦事處。.
查看 神學和當代聖經
牧师
牧師是指基督教的團體中,專職負責帶領及照顧其他基督徒的神职人员。聖經原文的用字就是牧羊人之意。雖然天主教會也有類似的職位,但「牧師」一词在中文语境中特指新教的基層神職人員。.
查看 神學和牧师
特里尔大学
特里尔大学(Universität Trier)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特里尔,為一以人文科學見長之公立綜合大學。由於該城市為卡爾·馬克思的出生地,特里爾大學亦曾被稱為為特里爾卡爾·馬克思大學。該校创始于1473年,至1798年因遭法國大革命軍隊佔領而被下令關閉,新大学于1970年重建。.
查看 神學和特里尔大学
牛津大學聖史蒂芬院
牛津大學聖史蒂芬院(St Stephen’s House, Oxford。當地稱:Staggers)是牛津大學的一所永久私人學堂,由英國國教管理,教授神學。此院由牛津運動的成員成立于1876年,主要創始人是後來的林肯主教、當時的牛津大學神學教授(Regius Professor of Pastoral Theology)愛德華·金(Edward King)。.
查看 神學和牛津大學聖史蒂芬院
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
聖約翰學院(英語:St John's College)是牛津大學的一個大型學院。1555年,由托馬斯·懷特爵士創建。聖約翰學院是牛津大學資金最充足的學院,2010年財政捐款達3.13億英鎊。.
查看 神學和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
牛津學堂
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漢名為「理學堂大書院」),是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博士(Rev.
查看 神學和牛津學堂
牛津通识读本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series,简称VSI系列) ,是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一套系列丛书。这套书的每一本都对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简洁而精炼的介绍。几乎所有读本都由该领域公认的专家撰写,篇幅为100–150页,并包括进一步深度阅读的建议。作者们往往提供了个人的见解,但每个读本都力图做到中立和完整。 截至2014年9月,该系列已出版书目达到401本,包括 历史、神学、文艺理论、科学哲学、后现代主义、情绪、动物权利、伦理、莎士比亚、休谟、恐怖主义、西班牙内战和进化论等。出版商表示“该系列丛书将会涵盖所有的主要学科, 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个可读性强且包罗万千的工具书图书馆。” VSI系列上市以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截至2011年, 该系列已被翻译为25种语言,在全世界的销量超过500万册,其中许多读本被选为大学入门教材。系列简体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代理出版。 VSI系列的大量书目为首次撰写,但也有一些选自牛津大学出版社已出版的书籍。.
查看 神學和牛津通识读本
目的論論證
目的論論證 (Teleological Argument) 是證明上帝存在的一種理論,屬於後驗性的證明方式,又可稱作設計論證。該理論最早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後世的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在其著作《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列為第五路論證。而哲學家威廉·派里在其1802年發表的《自然神學》中提出鐘錶匠類比來試圖證明目的論。 目的論論證是一個直覺卻備受批評的論證。18世紀的哲學家大衛·休謨在《自然宗教對話錄》以及《人類理解論》中提出了對於目的論論證的批判,他指出目的論論證預設了了「類比」,從「相似的結果」推論「相似的原因」。1857年達爾文(Darwin)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給予目的論論證造成衝擊,而促使神學家與哲學家轉向建構新形式的目的論論證。 Category:目的论 Category:宗教哲學.
查看 神學和目的論論證
百科详编
《百科详编》(Macropædia),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第三部分;另外两部分是《百科类目》(Propædia)和《百科细编》(Micropædia)。 2007版的百科详编(Macropædia)共17卷,699篇文章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每篇文章长度从2页到310页不等,平均为24页。所有文章几乎都有参考文献和署名贡献者,这些贡献者的名字在百科类目(Propædia)都按照首字母顺序予以列明。.
查看 神學和百科详编
隐士马可
可(Marcus Eremita),()。基督教神学论辩家。他的基督教作品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原为安卡拉的一位隐修院院长,后长年于巴勒斯坦以及叙利亚等地隐居。公元430年前后他撰写的神学论文在1891年出版,他在该文中改革了基督教的传统教义。.
查看 神學和隐士马可
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简称芝大(UChicago),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常年位列各大学排行榜世界前十。 芝加哥大学1890年由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创办,是美国大学协会的创始会员之一。芝加哥大学包括本科学院以及由4个系、6所职业学院和1所继续教育学院组成的各种研究生项目和跨学科委员会,并拥有约5000名本科生和10,000名研究生。 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在众多人文社科领域均开创了“芝加哥学派”,其中包括著名的“芝加哥经济学派”和“芝加哥社会学派” ;芝加哥大学还是法律经济学的诞生地,是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人类学等学科全球最重要的研究教学中心之一。 而从曼哈顿计划开始,大批科学家汇集于芝大,在“原子能之父”恩里科·费米的领导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成功开启了人类的原子能时代,并创立了美国第一所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和之后著名的费米实验室,进而奠定了芝大在自然科学界的重要地位。 截止至2017年,芝加哥大学有97位教师和校友曾获得诺贝尔奖,位列世界第四。另有9位菲尔兹奖得主 、4位图灵奖得主、22位普利策奖得主在芝大工作或学习过,还有15位教授荣获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现任教授中有近70位美国国家科学院(44位)、美国国家工程院(9位)和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14位)。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曾长期在芝大法学院任教(1992-2004年)。 芝加哥大学是培养华人精英的两个摇篮和聚集地之一(另一个是柏克萊加州大學)。芝加哥大学培养了李政道、杨振宁和崔琦三个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李政道和杨振宁实现华人诺奖零的突破),著名华裔政治家、中华民国前副总统、中國國民黨前主席连战,著名法学家梅汝璈,著名医学家吴阶平,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著名气象学家郭晓岚,保釣運動健將林孝信教授,世界银行前高级副总裁林毅夫等等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或曾在芝大学习。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数学家陈省身等也曾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查看 神學和芝加哥大学
隱形粉紅獨角獸
隱形粉紅獨角獸()是一個由虚构宗教創造出來用以讽刺有神論的女神,其形象被矛盾地塑造成既不可見卻又是粉紅色的狀態。這使她成為無神論者或其他類型的宗教懷疑論者在批評宗教時常用的圖例。 隱形粉紅獨角獸通常被用於論證超自然信仰的武斷性,譬如把任何神學陳述裏的“上帝”一詞換成“隱形粉紅獨角獸”就是一例。不可見與粉紅這兩個彼此排斥的屬性,以及隱形粉紅獨角獸存在與否的不可證明性,對宗教信徒給他們所信仰的神賦予的各種互相矛盾的屬性進行了強烈的諷刺。.
查看 神學和隱形粉紅獨角獸
隆德大学
隆德大学(Lunds universitet),建于1666年,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为斯堪的纳维亚最大的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机构。隆德大学为瑞典顶尖学府,名列世界第六十大、欧洲前二十大学府。 其位于瑞典斯堪尼省的隆德市,所在的城市约十万人口左右。隆德大学的建立可以溯及1425年,方济各会在隆德大教堂比邻设立的中世纪大學(studium generale),因此时常与1477年和1479年分别设立在乌普萨拉和哥本哈根的中世纪大学互别苗头。在瑞典于1658年与丹麦的和平协议下取得斯堪尼省之后,现今的隆德大学则在1666年建立。 隆德大学有10个學院,包含另外在马尔默和赫尔辛堡设有的分校区,以及航空学院。2013年的统计下,全年学生共有47700人,其中约6400人为国际学生,分别在50个专业的800个课程学习。隆德大学是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成员,也是全球Universitas 21联盟成员。 2016年6月,隆德大学与瑞典科学委员会,已在隆德共同完成同步辐射实验室四期 MAX IV 的建设,用于研究粒子加速物理。此外,一所正在建设中的跨领域科研机构,欧洲散裂中子源 ,也预计在2025年,全面完工。 隆德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以隆德大教堂附近的隆德公园(Lundagård)中心,另有一些学院系所散布在隆德市的不同地点,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一个带状地带,这个带状地带从公园向北,穿过大学医院并继续向北,一直到市的东北外围地区,在最外围的就是工程学院的大校园,该院在瑞典又称为隆德工学院。.
查看 神學和隆德大学
莱比锡大学
莱比锡大学(Universität Leipzig)位于德国萨克森州的莱比锡,创立于1409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现今德国管辖地区内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仅次于海德堡大学(1386年),另两所创建曾早于莱比锡大学的大学科隆大学(1388年—1798年,1919年重建)和埃尔福特大学(1392年—1816年,1994年重建)都曾关闭后又重开。1953年至1991年间,莱比锡大学曾名为“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 自从创建以来经历了近600年不间断的教学与科研,现在的莱比锡大学发展到了14个系、150多个研究所,有注册学生29668人(2006年冬季学期),是莱比锡最大的一所大学,萨克森州第二大的大学。著名校友有萊布尼茲、歌德、尼采、歷史學家蘭克、讓·保羅等。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威廉·馮特任萊比錫大學哲學教授時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誌著現代心理學的開端。医学专业是莱比锡大学最知名的专业。.
查看 神學和莱比锡大学
遊戲研究
遊戲研究(或稱遊戲理論)是以批判角度研究遊戲的學科。它的主要研究主題包含遊戲設計、玩家以及玩家在社會文化中的角色。遊戲研究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其主要研究者來自廣泛不同的學科背景,包含電腦科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藝術、文學、傳播以及神學。 如其他媒體學科,像電視或電影研究,遊戲研究通常使用內容分析法以及觀眾理論。但遊戲研究通常使用比電視、電影研究等更為廣泛的研究方法,從人文以及社會科學等學門整合不同的方法。 Category:電子遊戲文化 Category:跨學科領域.
查看 神學和遊戲研究
遣使會
遣使會(Congregatio Missionis,天主教會中經常縮寫為C.M.,Congregation of Priests of the Mission),又稱拉匝祿會(Lazarites,Lazarists 或 Lazarians前身為痳瘋院)創立。1633年1月12日教宗乌尔班八世批准。 現有4000名會士分佈在全球86個國家。.
查看 神學和遣使會
聶斯脫里派教會
聶斯脫里派教會是由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以及其跟隨者所建立的東亞教會,因此相對於東羅馬與西羅馬的基督教,他們又自稱為東方教會 (ܥܕܬܐ ܕܡܕܢܚܐ ʿĒ(d)tāʾ d-Maḏn(ə)ḥāʾ)。此一教會以薩珊王朝時的波斯為中心,迅速地朝東亞發展。在9至14世紀期間,成為了在擴散的地域最廣的基督宗教教派。在今日亦有表示自己源自於東方教會的東亞基督宗教團體。 此一宗派由東方牧首帶領,並延續了東敘利亞傳統的禮儀與神學觀,並受到了聶斯脫里的神學觀影響而支持耶穌的神人二性二體論。由於431年的以弗所大公會議譴責了此一論點,因此聶斯脫里及其支持者離開了羅馬帝國,並且得到波斯的收容。最後使得聶斯脫里派成為了波斯王朝內的基督宗教代表。並在498年於尼西比斯建立了東方牧首座,並建立了學術中心。之後除了在波斯統治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以至於安那托利亞、庫德斯坦以及突厥斯坦都有其蹤影,最後甚至傳入唐元時代的中國並獲得景教這個名稱。.
查看 神學和聶斯脫里派教會
职业大学
职业大学,有时又被称作技能大学(professional university)、应用技术大学(applied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高等职业学院(college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ies)或 应用科学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是开展第三期教育(有时还开展第四期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 在某些国家,一所职业大学通常颁发的是专业学位,如专业学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和专业博士学位。这个术语在许多国家都没有被正式使用,在某些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很难将一个特定类型的大学从众多的普通大学中分离出来。英国曾经有一个非常广泛的职业大学部门,其理工系统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职业大学的管理与资金支持通常与研究型大学不同(例如由当地政府而不是国家),授予的学位不一定是可以互换的。.
查看 神學和职业大学
聖加大利納
瑟納的聖加大利納(Santa Caterina da Siena, ),意大利人,14世纪天主教女圣人,天主教教会圣师。她是道明會第三修會会士,經院哲學的哲學家和神學家。她曾經幫助额我略十一世把圣座的教廷由法國亞維農遷回意大利羅馬,并促使意大利各城国间建立和平。.
查看 神學和聖加大利納
聖女貞德
聖女貞德(Jeanne d'Arc或Jeanne la Pucelle;)是法國的军事家,天主教聖人,法国的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兰西王国軍隊對抗英格兰王国軍隊的入侵,最後被捕並被處以火刑。 貞德生前不識字,是出生于法国农村的少女。传说在她16歲時的一日,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彌額爾、聖瑪加利大和聖加大肋納,從而得到「天主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格兰人佔領的法國失地。後來她幾番轉折,得到兵權,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成為聞名法國的女英雄,后帶兵多次打敗英格兰的侵略者,更促使擁有王位承繼權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聖女貞德于1430年在贡比涅一次小衝突中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為英格兰人以重金購去,由英格兰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國鲁昂當眾處死。20年後英格兰军队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於1456年為她平反。1920年,教皇本笃十五世将贞德封为圣女。 貞德成為后世西方文化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從拿破崙時代到現在,法國的政治人物常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眾多的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馬克吐溫、柴可夫斯基、蕭伯納與布萊希特都創作過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直到今天。.
查看 神學和聖女貞德
聖安多尼堂 (澳門)
聖安多尼堂(Igreja de Santo António)位於白鴿巢前地南面,為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亦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
聖伯爾納定
瑟纳的圣伯尔纳定(San Bernardino da Siena,本名 Bernardino degli Albizzeschi,1380年9月8日 – 1444年5月20日)是一名意大利神父,方济各会会士。他因其在15世纪重振了意大利的天主教信仰的事迹,被尊称为“意大利的宗徒”。他的布道常常针对赌博、巫术、殺嬰、同性性行为、高利贷等行径。.
查看 神學和聖伯爾納定
聖保祿學院
聖保祿學院(Colégio de São Paulo;或稱天主聖母學院)是耶穌會在1594年於澳門創立的一間天主教高等學院(接近當時歐洲的大學),亦為中國的第一所西式高等教育學校,位置座落於天主之母教堂(現大三巴牌坊)與大砲台之間,屬於一所傳教士神學院,而辦學經費主要由葡萄牙商人提供支持。.
查看 神學和聖保祿學院
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意為「繁星原野的聖地亞哥」)是西班牙加利西亞自治區的首府,人口不足十万。相傳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大雅各安葬於此,是天主教朝聖勝地之一。自中世纪以来,前来此地的朝圣者络绎不绝,乃至形成了一条有名的朝圣之路,即圣雅各之路。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古城于1985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西班牙境内和法国境内的「圣雅各之路」分别于1993年和1998年被列为两项单独的世界文化遗产。 圣地亚哥德坎波斯特拉大学创建于16世纪,早期以教授神学为主,如今已成为拥有4万学生的综合大学。.
聖包皮
聖包皮(Holy Prepuce)是相傳幾樣耶穌遺留在人間的遺物之一。歷史上歐洲數間教堂曾宣稱擁有耶穌生前割下的包皮,並據稱擁有神奇的力量。 據基督教東方教會的教義,耶穌的肉身是在復活之後四十日昇天。耶穌留在人世間的少數遺物,包括了他兒童時在割禮中割下的包皮。以前亦曾經有神學爭論,耶穌昇天時倘若不包括包皮,耶穌是否完整;之後,引伸至辯論耶穌是否應連同掉下的頭髮、指甲等物一起昇天。亦有人指出,因為耶穌昇天是神蹟,所以應該不受這些限制。 現在歐洲的多家教堂都聲稱他們擁有聖包皮的部分或全部。當中意大利卡爾卡的一家教堂至1983年為止,每年巡遊時都會捧出它們擁有的聖包皮;後來,他們的聖物被小偷連盛載的寶匣偷去,至今下落不明。另一家在法國的教堂宣稱他們的聖包皮是中世紀時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留下。當時亨利五世的妻子有孕,傳說中聖包皮的氣味有安胎作用,亨利五世特地向別處借來使用,之後因為效果顯著而沒有歸還。 17世紀時,天文望遠鏡得到改良,天文學家首次見到土星的環。當時天主教神學家里奥·阿拉丢斯猜測,土星環是由跟隨耶穌昇天的聖包皮所變。.
查看 神學和聖包皮
聖公會環南聯盟
聖公會環南聯盟(Global South,又譯聖公會南半球聯盟),是一個由普世聖公宗三十八個教省當中二十個教省組成的基督教領袖組織。聯盟代表着聖公宗內的保守派教會。聯盟的責任,是統籌全球聖公宗前途會議, 並在聖公會按立同性戀牧者和其他的議題上,代表保守派教會發言。 - 全球聖公宗前途會議 2007年12月24日, 2008年6月24日 索取 (英文).
查看 神學和聖公會環南聯盟
聖神修院
聖神修院(Holy Spirit Seminary)是香港一座富歷史的修道院,屬於天主教香港教區,是培育有志獻身服務教區的青年成為神父的地方。 聖神修院位於香港黃竹坑惠福道6號,原址屬創辦於1931年的華南總修院(South China Regional Seminary/Regional Seminary of South China)。華南總修院於香港日治時期曾一度停辦,復辦後又因大陸政權更迭,華南地區沒有修士前來而停辦。羅馬教廷傳信部於1964年將華南總修院移交予香港教區管理。同年,原址位於薄扶林太古樓、一塊由巴黎外方傳教會所捐獻的土地的聖神修院(於1957年成立)遷入華南總修院原址發展。 聖神修院現時除了是香港訓練天主教神職人員的重要地方外,也為教友提供神哲學培訓、图书館、朝聖及參觀導賞等服務,以及開放教區文物室予已預約人士。 聖神修院平日不對外開放,但有每月一次名為「聆風樂禱」的祈禱活動,供公眾人士參加。.
查看 神學和聖神修院
聖經心理學
聖經心理學是基督教神學家就現時心理學的方法及理論,加以配合《聖經》的中心思想而成的學科。他們認為:現代心理學是基於佛洛依德的學說及柏拉圖的古希腊哲学思想而建立的學說,是一種消極的學說,所以以此為基礎的輔導,並未能為被輔導者帶來希望。若依照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輔導的話,會使人逐漸遠離神,因為聖經上說: 聖經心理學着重魂和靈的差異,而不是視為同義詞。.
查看 神學和聖經心理學
聖經真理無誤
聖經真理無誤(Biblical infallibility),又譯為聖經無謬論、聖經無謬說,一種基督教神學上的觀點。 這派的支持者認為,在關於基督信仰以及信仰的實踐上,聖經是完全沒有錯誤的,足以作為信仰及生活方式的指引;但是在其他的部份,如歷史與科學的部份,則不保證它完全不可能出錯。 與它相對的,則是聖經無誤說,這派認為,聖經完全出自於上帝的啟示,不管在哪方面,它的一字一句都不可能出錯,是「神聖不可侵犯」。.
查看 神學和聖經真理無誤
聖經譯本
聖經譯本,是宗教經典《聖經》的翻譯文本。《聖經》原文分別以古代希伯來語、亚兰語和通用希臘語寫成,聖經全書或聖經某部分已被不同聖經學者或團體翻譯到2530种语言中。 由於選取不同的原始底本、採用不同的翻譯準則及拼寫、書寫規則和神學觀點等因素,不同的譯本之間有時存在著巨大差異。聖經譯本雖風格各有不同,但大致可歸納為三類.
查看 神學和聖經譯本
聖經新譯本
《聖經新譯本》是由數十位華人聖經學者自譯的《圣经》汉语译本。此譯本以原文重譯《聖經》,《新約》於1976年完成;《舊約》於1992年完成。 整個譯經過程由原文、神學和中文的工作小組依次縝密斟酌譯文,最後由資深學者作審訂。 2001年推出了跨世紀版,更邀各地聖經學者和牧者撰寫《聖經》各書卷的總論和簡介。同年亦開始了修訂計劃,終於在2011年11月出版了四福音書,2012年9月出版《羅馬書》2013年3月出版《啟示錄》(新約預算2013年出版,舊約預算在其後三年內完成),並正式把《聖經新譯本》升級為《環球新譯本》。.
查看 神學和聖經新譯本
聖羅伯·白敏
罗贝托·贝拉尔米诺(Roberto Bellarmino,)總主教,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神学家之一。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期,他曾在罗马耶稣会学院从事讲授神学的工作。他在通俗本圣经的修订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擔任過天主教卡普阿总教区總主教。被天主教列為教會聖師。.
查看 神學和聖羅伯·白敏
聖靈
聖靈(Ἅγιον Πνεῦμα,天主教称为聖神,譯自希伯来文“Ruah”)是傳統基督教所信三位一體神中的一個位格,其他兩個位格分別是聖父與聖子。聖靈是神組的第三位成員。祂是一個沒有骨肉身體的靈體人物。祂常被稱為靈、聖靈、神的靈、主的靈或保惠師。在支持一位論的基督教派中,天父耶和華﹝天主教譯為雅威﹞才是「獨一的真神」,聖靈(聖神)是受差遣的。在《聖經》中,所指的無形、強大、神聖且有情感的靈(創世記1:2;使徒行傳2:18)。 關於聖靈(聖神)的中文譯名,景教進入中國時意譯為「涼風、淨風、淨風王」或音譯為「得囉嵇(敘利亞文:Ruħa deQudsha)」;基督新教最先譯為「聖風」或「神之神風」,現在普遍譯為「聖靈」;天主教起初是以拉丁文音譯為「斯彼利多三多(Spirito Santo)」,自從艾儒略神父之後,才開始普遍採用「聖神」稱呼。.
查看 神學和聖靈
聖若翰·喇沙
聖若翰·喇沙,或稱聖若翰洗者喇沙(St.,)法國教士、教育家和改革者,天主教組織喇沙會的創辦人。他是一位罗马天主教会尊奉的圣人,是教师的主保圣人。 他致力為貧窮的學生提供免費的教育。在過程中,他為法國的教育實踐立下了標準,寫下很多具有創見的反思、答問錄、禮儀指導和其他教學資源,也帶起了18至19世紀很多專事教育的宗教團體。.
查看 神學和聖若翰·喇沙
聖耶福列木
聖耶福列木,天主教译作圣厄弗冷(敘利亞文:ܐܦܪܝܡ ܣܘܪܝܝܐ,拉丁化:Mor Afrêm Sûryāyâ,希臘文:;Ephraem Syrus,),四世纪敘利亞神學家,被天主教及東正教奉為聖人。 聖耶福列木在敘利亞東方正統教會中备受尊崇,并且在東正教内被尊为可敬的教父之一,他的瞻礼日为1月28日与復活節前第7個星期六(纪念众教父)。1920年,罗马天主教册封其为教会圣师之一。 聖耶福列木创作了诸多圣咏、诗歌、讲道集与经文注解,这些实践神学的作品在异端丛生的年代维护了教会的正统信仰。他的作品在之后的几个世纪广为传播,以至于出现了许多托名聖耶福列木的作品。.
查看 神學和聖耶福列木
聖母 (基督教)
聖母(Θεοτόκος,,,敍利亞文:,Yoldath Alloho,Deipara、Dei genetrix、Mater Dei,Mother of God,教會斯拉夫語:Богородице),又譯為上帝之母、天主之母、神之母,是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的稱號之一,相當於東方亞述教會所稱的我們的上帝和救主基督之母(Mother of Christ our God and Saviour,或汉译为我們的天主、救主基督之母)或基督之母( Mother of Christ)。在正教會、東方正統教會與天主教會中,都使用這個稱號來稱呼馬利亞。 字面上的翻譯,Theotókos可直譯為生神者(God-bearer,Birth-Giver of God,the one who gives birth to God)或汉译为誕神女,天主教會譯為“聖母”或“天主之母”。這個稱號在古代敍利亞教會中極為重視,在以弗所公會議中決議给予馬利亞這個稱號。.
查看 神學和聖母 (基督教)
聖母無染原罪瞻禮
聖母無染原罪瞻禮(又名聖母無原罪始胎節、聖母無原罪日),是天主教節慶之一,日期是每年的12月8日,乃慶祝聖母瑪利亞獲得無原罪的恩賜的一個瞻禮。 聖公宗並不承認聖母無染原罪,此日被稱為「童貞聖母瑪利亞受孕日」(The Conception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在阿根廷、奧地利、哥斯大黎加、智利、西班牙、義大利、愛爾蘭、馬爾他和澳門等地都將此節日立為假期。.
查看 神學和聖母無染原罪瞻禮
聖斐德理
圣斐德理玛琳根(德語:Fidelis von Sigmaringen,1577年 - 1622年4月24日),是一位方济嘉布遣会的修士,是反宗教改革中的重要人物。于1622年,被他的反对者暗杀于瑞士城镇格吕施。圣斐德理于1746年列圣品。.
查看 神學和聖斐德理
聖文德
聖文德,天主教译为圣文都辣,或譯波拿文德拉、波那文都,O.F.M.(San Bonaventura,),是中世纪義大利的经院哲学神学家及哲学家。作为第七任,他同時也是樞機主教兼阿尔巴诺教区總主教。 文德於1482年4月14被教宗西斯都四世尊奉為聖人,並於1588年被教宗西斯都五世列為教會聖師之一。文德因其完備的品德,被尊稱為“色勒芬天使博士”(Doctor Seraphicus)。 許多署名為文德中世紀的作品(其實並非文德所寫),被以“”為名收集起來。.
查看 神學和聖文德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查看 神學和道教
華倫西亞大學
華倫西亞大學(瓦倫西亞语正式名稱:Universitat de València;Universidad de Valencia)位於華倫西亞市,成立於1499年,是西班牙歷史最悠久及最大型的大學之一。現約有六萬名學生。現任校長為 Esteban Morcillo Sánchez。 通過簽訂雙邊協議、參與國際計劃和高校聯盟,華倫西亞大學與世界大學建立了聯繫。藉着國際交流,來自不同國籍和文化背景的學生匯聚於此。.
查看 神學和華倫西亞大學
華特·饒申布士
華特·饒申布士(Walter Rauschenbusch,),是一位基督教神學家及浸信會牧師。他在美國的社會福音運動中是一關鍵人物。他於1907年晉升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從此,直到他於1918年過世這個期間,他以傳道者、講師、以及作家為大眾所注目。其著作有五大著以及其他較小篇幅的文章發表。他是當時美國盛行的社會福音運動中的先驅者,並影響了當代美國新教。他在美國教會史中,亦被稱為與十八世紀之美國神學家喬納森·愛德華茲並駕齊驅的神學家。.
查看 神學和華特·饒申布士
菲利普·梅兰希通
菲利普·梅兰希通(Philipp Melanchthon,或譯作墨蘭頓,)墨蘭頓受父母的熏陶,终生敬虔。在十歲時,父親去世。他自幼穎慧過人,受著名人文學者的舅公羅希林(Johannes Reuchlin)教導,酷愛拉丁文及古典文学,經精通希臘文,希伯來文。羅可林照當時的風尚,把他的原名Schwartzerd(黑土),改為希臘文的同義字“墨蘭頓”(Melanchthon)。他十二歲入大學;十七歲,獲碩士(M.A.)學位。在二十歲以前,他已經有六本著作,包括受普遍采用的希臘文文法。是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神学家、教科书作家和新拉丁语诗人,被譽為“德国的老師”(Praeceptor Germaniae),他是德国和欧洲宗教改革中除馬丁·路德外的另一个代表人物。.
查看 神學和菲利普·梅兰希通
菲利普·施比塔
菲利普·施比塔(德文:Philipp Spitta,)德国音乐史家和音乐学家,1873年出版的巴赫传记是他最出名的作品。 施比塔是神学家菲利普·施比塔和约翰娜·玛利亚的儿子。施比塔一直都是由他的家庭教师教授知识,直到他1856年来到汉诺威开始他的高中生活。1860年他完成了高考。1860年4月20号,按照父母的要求他注册了哥廷根大学的神学系,但是第一学期他的相关课程是在哲学系完成的,在这期间,他对哲学产生了兴趣,1861年夏季学期一开始,他就正式的转到了传统的哲学系。安顿好学校的事情后,施比塔开始了他在音乐方面的私人交际,这为他后来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最早结识了德国作曲家奥托·格里姆,通过他,施比塔还认识了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海尔曼和妇科医生依道德,其女儿曾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亲密朋友。 由于他无论从解答音乐方面问题的能力还是专业知识都有优秀的成绩,因此在哥廷根多少受到了一些认可,并在1861年被聘为大学生合唱团的成员兼指挥,在他任职期间多次演出成功。施比塔在1863年最终还是为了结业考试放弃了指挥一职,但他依然与合唱团保持联系,直到他去世。 1864年7月23日他在波恩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 1864年他定居在爱沙尼亚,并在教堂学校教授希腊语和拉丁语。在与海尔曼的信中他提到,之所以参加高级老师的国家考试,只是为了无论如何能有稳定的生活。 在爱沙尼亚的这段日子里,施比塔就已经开始了对巴赫生活及其影响的研究,并于1873年完成了巴赫传记的上部。这部传记的出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有人评价,这部呈现巴赫生平的作品获得了当时音乐学术界最高的殊荣。1874年4月施比塔被聘为莱比锡尼克莱学院的高级教师。后来他与海因里希·冯·赫尔佐根伯格,法拉克斯·冯·霍斯坦以及艾弗里德·福克兰创建了巴赫协会。 1875年4月施比塔接手了柏林艺术大学的第二秘书一职,并为皇家学院教授音乐史。同时他还在皇家福里希德·威廉姆大学担任音乐学教授。 除了巴赫传记以外,施比塔也因他对迪特里克·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风琴作品以及海因里希·许茨的作品的介绍而出名。从1885年开始他与弗里西德·克里珊德等人在莱比锡建立了关于音乐学的“三月报刊”。因此施比塔被誉为现代音乐学的创始人。 1894年施比塔去世,享年52岁,他的墓地位于柏林的一个基督教堂,那条街也因他被后人称作施比塔街。 Category:哥廷根大學校友 Category:音樂學家.
查看 神學和菲利普·施比塔
菲爾曼·阿鮑齊特
菲爾曼·阿鮑齊特(Firmin Abauzit,),又譯菲爾曼·阿博齊,法國物理學家、神學家、哲學家。他在1727年起在瑞士日內瓦當圖書館員,直至逝世,任期達40年之久。他為英格蘭科學家艾薩克·牛頓等學者校對著作,略有名聲。.
查看 神學和菲爾曼·阿鮑齊特
萊昂哈德·歐拉
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台灣舊譯尤拉,)是一位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近代数学先驱之一,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俄国和普鲁士度过。 欧拉在数学的多个领域,包括微积分和图论都做出过重大发现。他引进的许多数学术语和书写格式,例如函数的记法"f(x)",一直沿用至今。此外,他还在力学、光学和天文学等学科有突出的贡献。 欧拉是18世纪杰出的数学家,同时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也是一位多产作者,其学术著作約有60-80冊。法国数学家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曾这样评价欧拉对于数学的贡献:“读欧拉的著作吧,在任何意义上,他都是我们的大师”。.
查看 神學和萊昂哈德·歐拉
萊斯利·紐比金
紐畢真(Lesslie Newbigin,1909-1998),又譯紐比金,是一位英國神學家及宣教士。他堅持上帝在基督裡的獨一無二及無與倫比的啟示,和在宣教與事奉中宣告那種啟示的責任。.
查看 神學和萊斯利·紐比金
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Salzburg),奥地利共和国萨尔茨堡州的首府,人口约15万(2007年),是继维也纳、格拉茨和林茨之后的奥地利第四大城市。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城市的历史相当悠久,据史料记载,萨尔茨堡是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 萨尔茨堡是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萨尔茨堡也是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萨尔茨堡老城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查看 神學和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大学
萨尔茨堡大学, University of Salzburg, Universität Salzburg, 也叫做 Paris Lodron University) 是位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
查看 神學和萨尔茨堡大学
萬真珠
萬真珠(Margaret Barnett;),亦稱萬姑娘(Bān Ko͘-niû),台灣清治時期的蘇格蘭女傳教士、教育家、翻譯家。曾於台南府城從事宣教及教育工作,終其一生奉獻給台灣。.
查看 神學和萬真珠
靈薄獄
薄獄(limbus;limbo),解作「地獄的邊緣」。根據一些羅馬天主教神學家解釋,靈薄獄是用來安置耶穌基督出生前逝去的好人和耶穌基督出生後從未接觸過福音之逝者。另外,靈薄獄安置了未受洗禮而夭折的嬰兒靈魂(包括未成形的胚胎,他們本身不可能犯罪,但卻有與生俱來的原罪)。 靈薄獄之詞源來自拉丁語单词limbus,意思為邊緣或界限。靈薄獄普遍地認為是靈魂將要去的地方,反映神學的不確定性。靈薄獄不為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正式教條部分(比較起煉獄,它是天主教教條的一部份)。正式教會教學依然是,這些靈魂(不論他們生前為善為惡)都是在靈薄獄中。換句話說,他們的命運無法確定,只有上帝才能定斷。 天主教神學中,此學說仍在爭論。由於《聖經》沒有直接論述和沒有充分根據,基督新教不接受靈薄獄的概念。.
查看 神學和靈薄獄
靈恩派
20世紀初的靈恩運動,開始了靈恩派的發展。靈恩派宣稱與基督新教一致,所以靈恩派教會的信仰宣言裏,不會出現「靈恩派」的名稱,他們不願意被貼上「靈恩派」的標籤,但傳統基督教派不同的是,更重視個人化的屬靈經驗,甚至多了許多基督傳統教派所較少見的現象,例如:說方言、醫病神蹟、先知預言。這些現象是類似於使徒傳道時期出現的現象。 靈恩派和五旬節派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強調信徒說方言,醫病神蹟,這與傳統基督信仰的務實觀點,有相當的距離。 不過與傳統基督教是有一些很明顯的分別,所有靈恩派最大特徵是在聚會時也會說一些自己及其他人也不能翻譯的聲音,他們稱其為「說方言」,靈恩派對此有幾個解釋,例如是天使的語言、天上的語言、聖靈的語言,方言是根據聖經在使徒時代所提及過的能力之一,不過聖經上所出現的方言能力,是能夠被翻譯的,是傳教時能講出當地人所用的實在語言,靈恩派的「聲響」則完全無法理解。 靈恩派與傳統基督教被聖靈充滿的情況也有很大差異,靈恩派被聖靈充滿時,不時會引起以下獨有的反應狂笑、狂哭、跳舞、抽搐、抽筋、滾地等現象,雖然以上現象在聖經從沒有出現過,但靈恩派相信這是由聖靈而來的反應,是被聖靈所充滿後的表現之一,據稱聖靈的充滿有助於與神有緊密連接著的關係,也沒有證據顯示這些表現最後會產生不良後果,而傳統基督教徒認為,被聖靈充滿時,是不一定有特殊反應的,反之是心靈上與聖靈達至異常親密的關係,或是唱詩、或是講道、或是方言之類,絕不會是固定化地去說方言,因為哥林多前書所述的恩賜是有很多種,傳統基督徒不認同被聖靈充滿就必須說方言。 靈恩派據稱有治病能力,但與聖經使徒時代所出現的治病能力不同,現代靈恩派的通常是治療非永久性的病,例如傷風、骨痛、瘀青等一些身體也有自我復原能力的病痛,而聖經以往述說的治病,通常是治好盲、癱瘓、痲瘋..等不能復原的病痛,而比較少記載治過一些身體可自行復原的病痛(例如馬可福音1:30-31,耶穌幫助西門的岳母治療熱病)。 靈恩派人數增長很快,根據 David Barrett編World Christian Encyclopedia, 2001的統計:1987年靈恩派有二億四千七百萬人,而2000年是七億七千萬人(David Barrett,Todd M Johnson編World Christian Trends AD30-AD2000, William Carey, 2001)。靈恩派活躍於南非、美國、拉丁美洲、非洲及歐洲等地,最顯著的勢力範圍可說是拉丁美洲與非洲。.
查看 神學和靈恩派
行星
行星(planet;planeta),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其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由西向東)。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於月球)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一組空间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已知最熱的行星(2040攝氏度)。 隨著一些具有冥王星大小的天體被發現,「行星」一詞的科學定義似乎更形迫切。歷史上行星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与恒星的相对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星空中行走一般。太陽系内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16世紀後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人類瞭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望遠鏡被發明和萬有引力被發現後,人類又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2006年后被排除出行星行列,2008年被重分類為类冥天体,属于矮行星的一种)還有為數不少的小行星。20世紀末人類在太陽系外的恆星系統中也發現了行星,截至2013年7月12日,人類已發現2000多顆太陽系外的行星。.
查看 神學和行星
衛斯理 (消歧義)
衛斯理可以指:.
查看 神學和衛斯理 (消歧義)
预表
表是一种关于圣经研究的神学理论,也是一种在希伯来圣经(旧约圣经)与基督教圣经(新约圣经)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认为新旧两约都来自于上帝的默示,旧约圣经中有些内容不适用于基督徒,例如,犹太教kosher律法(参见旧约圣经—基督教对于律法的观点)。因此在有些地方,旧约圣经不能作字面理解,而是作为新约圣经事件的寓言或预示,特别是旧约圣经的事迹被看作耶稣生平事迹的预示。这样在旧约圣经中看见新约圣经,术语称为“预表”。保罗在歌罗西书2章16-17节简明地阐述了这一学说 -“所以不拘在饮食上、或在节期、月朔、或安息日方面,都不可让人论断你们,这些原是要来之事的影儿,那实体却属于基督。”这同样可见于新约圣经中的希伯来书。 预表始于初期教会。 预表经常在艺术中得到表达;许多预表成对地出现于主教座堂和普通教堂的雕刻,以及中世纪后期常见的插图本书籍中,2位最成功的编者是Speculum Humanae Salvationis和Biblia pauperum。 预表的一个例证是旧约圣经中约拿和鱼的故事。中世纪对这个故事的寓意解释,认为这预表耶稣的埋葬,鱼的胃就是耶稣的坟墓:如同约拿3天后从鲸鱼腹中出来,基督也是3天后从坟墓里复活,参见、、。甚至,约拿称呼鱼腹为“阴间”。因此,中世纪文学艺术中只要提到约拿,通常都是预表基督的埋葬与复活。其他最常见的预表还包括:4位主要的旧约先知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和但以理,预表4位传福音者: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以色列的十二支派预表十二使徒。解经家们还在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之间,还发现了其他许多预表的例证。 圣经中的其他例证诸如:.
查看 神學和预表
飞行面条怪物
飞行面条怪物(Flying Spaghetti Monster,縮寫:FSM,又译飞麵大神,简称麵神),是飞行面条怪物信仰(Church of the Flying Spaghetti Monster,或稱Pastafarianism,又译飛天麵條神教、飛行麵條神教、飞麵神教)信奉的神祇,其是一場以讽刺的方式反對某些宗教教派把所宣称的智能设计论(生物并非出于演化,而是源自某种超自然智能的设计)加入美國公立学校的自然科學課的社會運動。该教声称“飞行面条怪物”创造了世间万物,因而尊奉其为上帝。據信徒所言,飛天麵條神教是一個「真實及合法程度不亞於其他宗教的宗教」。該教在荷蘭和台灣經法律承認為正式宗教;在新西蘭,飛天麵條神教則已獲授權,可以舉辦婚禮,並在2016年4月舉辦首場具法律認受性的飛麵神教式婚宴,同時美國聯邦法官裁定“飛天麵條神教”並不是真正的宗教。 飛行麵條怪物第一次於博比·亨德森所寫的諷刺性公開信中提及,公開信用以抗議堪萨斯州教育委員會的決策,其允許在美國公立学校的自然科學課教授智能设计论,作为演化論的替代解釋。後來亨德森在其網站上公佈信件内容後,飛行麵條怪物迅速成為網絡爆紅現象及反對在公立學校教授智能設計的象徵。 由於其知名度和曝光率,飛行麵條怪物經常用以作為羅素的茶壺的現代版本,指出舉證責任在提出不可證偽的要求的人身上,而不是反對者身上。飞行面条怪物信仰已受到科學界的讚譽及智能设计擁護者的批評。飛天麵條神教的信徒也參與跟創造論者的爭論,包括在佛羅里達州波爾克縣的爭論,他們在勸阻當地學校董事會通過教授演化論的新法規中發揮了作用。 亨德森一般在飞行面条怪物信仰总坛及《飞行面条怪的福音》(2006年由亨德森编写,核心信念是一个不可见且不可感知的飛行麵條怪物創造了宇宙)介紹飞行面条怪物信仰的教義(一般為對神創論的諷刺),海盜們被尊稱為原教徒。亨德森還聲稱海盗数量的减少和全球气温的上升有着正相关性。他的社區網站上則用來分享飛行麵條怪物的相關理念、其手工工藝图片以及討論飛行麵條怪物的「踪跡」。 借助互联网,这个“宗教”现象很快获得了媒体关注,知名度蹿升,并吸引众多的追随者。很多无神论和不可知论者也借此现象阐释自己的观点。.
查看 神學和飞行面条怪物
裴軍民
裴軍民(Paul Pei Junmin,),天主教遼寧教區主教,他和前任的金沛獻都得到北京和梵蒂冈的承認。 生於喀左县一公教家庭。1985年进入沈阳天主教神学院。1990年毕业后,在沈阳主教座堂实习,并于1992年5月31日晉鐸,任沈阳堂区副主任司铎。1993年,前往美国留学深造,获圣经学与神学双硕士学位。1996年底归国。 2006年1月12日,当选辽宁教区助理主教,5月7日晋牧。2008年6月29日接任正權主教之位。2010年12月9日當選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主席。 2011年拒绝参加汕头非法主教黄炳章的祝圣,2012年7月6日参加了黑龙江非法主教岳福生的祝圣。.
查看 神學和裴軍民
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西吉斯蒙德(德语:Sigismund von Luxemburg,捷克语:Zikmund,克罗地亚语:Žigmund,匈牙利语:Zsigmond,)是卢森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33年—1437年在位)。生于纽伦堡,是查理四世的儿子。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1378年—1388年,1411年—1415年),1411年被选举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433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同时还是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國王(1387年—1437年在位)和波希米亚国王(1420年—1437年在位)。他被認為受過高等教育,會講多國語言(包括匈牙利語、德語、拉丁語、法語和義大利語),並熱衷於參加馬上比武在內的騎士比賽。 他致力於終結教會大分裂,終於在1414年至1418年在德國康士坦茲(Konstanz)召開大公會議,選出新任教宗馬丁五世(Martin V),結束大分裂;但是在康斯坦茨會議期間,因為捷克(當時為波希米亞王國)神學家胡斯被處死,導致了波希米亞長達十四年的胡斯戰爭,嚴重困擾著西吉斯蒙德晚年的生命。.
西里爾·盧卡里斯
西里爾·盧卡里斯(Κύριλλος Λούκαρις,),本名君士坦丁·盧卡里斯,希臘主教暨神學家,生於克里特島甘地亞(威尼斯共和國控制)。後成為亞歷山大希臘牧首西里爾三世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西里爾一世。盧卡里斯致力於透過抗議宗與喀爾文式的歸正神學來進行對正教會的改革。西里爾試圖將喀爾文的神學思想導入正教會一事遭到抵制,而其行為與刺激,在正教會內依舊是爭論的問題。.
查看 神學和西里爾·盧卡里斯
西方正典
《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是哈羅德·布魯姆在1994年的文學評論作品。.
查看 神學和西方正典
西敏寺
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称--(Westminster Abbey,--),是一座位于伦敦市中心西敏市區的大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国君主(从英格兰、不列颠到英聯邦时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曾在1546–1556年短暂成为主教座堂,现为王家胜迹。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查看 神學和西敏寺
西敏斯特信仰信条
《西敏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也被汉译为《威斯敏斯特信仰信条》或《韦斯敏斯德信仰信条》。这个信条表达的是通常被称作加尔文主义或改革宗的神学。这个信条是在西敏会议(The Westminster Assembly,1643-1649)上被制定出来的。华腓德博士论到《西敏信條》说:“这是人所构思并写出有关我们所称‘福音派信仰’中最齐全、最清楚、最周延、最完美、又最生动的信条;如果我们要福音派信仰延续不绝,就必须护卫这个信条和其他性质相同的各个信条。”传统的长老会持受这个信仰信条。 浸信会根据这个信条制定了自己宗派的信条《1689年浸信会信仰宣言》。.
查看 神學和西敏斯特信仰信条
馬吉安主義
吉安主義是由馬吉安於144年所發展的神學思想,將二元論放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是當時甚受歡迎的一種思想。他認為《希伯來聖經》內所記載的上帝與基督的父有所不同,且《希伯來聖經》內本身充斥著矛盾。他的思想是指《希伯來聖經》中的上帝是「創造的上帝」,是充滿邪惡且暴力的上帝;基督的父則是溫柔善良的上帝。他摒棄了《希伯來聖經》,且只集合了數卷使徒保羅及路加的著作成為正典。 由於馬吉安主義沒有任何著作留下來,包括相信是記載馬吉安思想的《對比論》(Antitheses),他的主張及思想只有從反對他的人的著作中重新構築出來。這些作者包括反對馬吉安主義最要緊的特土良(著有五卷《反馬吉安》)、愛任紐(著有《反異端》)等。在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馬吉安主義被判為異端,而《聖經》的正典亦同時被確立。.
查看 神學和馬吉安主義
馬尼拉雅典耀大學
尼拉亞典耀大學(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簡稱「亞典耀」(Ateneo) ,是菲律賓一所創立於1859年的私立大學。初期為公立學府,美國由西班牙政府接收菲律賓之後,亞典耀自馬尼拉市王城區遷至奎松市現址起成為私立學府,並於1959年奉--升格為大學。.
查看 神學和馬尼拉雅典耀大學
馬丁·尼莫拉
弗里德里希·古斯塔夫·埃米爾·馬丁·尼莫拉(Friedrich Gustav Emil Martin Niemöller、)是一位德國著名神學家,信義宗牧師。他以反納粹的懺悔文《起初他们》而聞名。 成为牧师前,他曾在一战时参军,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潛艦軍官,1916年二月,因為轟炸聯軍二艘軍艦和一艘英國軍艦成功,1917年至1918年間,又成功襲擊許多英國、法國船艦,和封鎖法國馬賽港,後來晉升指揮官,並獲鐵十字勳章。阿道夫·希特勒掌权前他曾是希特勒的支持者,纳粹媒体也曾报导过他的功绩。但他反对纳粹对德国新教教会的影响,1933年他组织牧师紧急同盟保护信義宗的牧师免受警察影响。1934年他参与组织巴门会议。 1933年到1937年期间,在上层人士的保护下,他多次发表言论,希望教会与政治脱钩,并反对宣扬德国人美德的所谓的“积极的基督教”。1937年他被捕入狱,曾流转于萨克森豪森和达豪集中营,在战争结束前差点被处死。 战后他致力于推动和平发展和对话沟通。1952年访问莫斯科,1967年访问北越。他于1966年获得了列宁和平奖。 1984年3月6日他在西德的威斯巴登去世,享年92岁。 他也是斯图加特悔罪书的起草人之一,1961年,他当选为世界基督教协会的六名主席之一。.
查看 神學和馬丁·尼莫拉
馬丁·路德
丁·路德(Martin Luther,),德國教會司鐸兼神學教授,於十六世紀初發動了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終是全歐洲的宗教改革 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路德強烈質疑羅馬教廷關於藉金錢換取上帝赦罪(即贖罪券)的教導。1517年,路德在諸聖堂門前貼出了《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提出討論教會腐敗問題。路德分別於1520年和1521年,拒絕教宗利奧十世與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要求他撤回相關文件的命令,此舉最後導致路德被教廷判處破門律,也被神聖羅馬帝國定罪。 路德指出,救恩是上帝的恩典,是祂白白給予人類的禮物。他認為,這救贖並不是透過善功,而是單單藉信靠耶穌基督作為救贖者而獲得的。路德的神學教導《聖經》是上帝啟示的唯一來源, 這無疑是挑戰羅馬天主教教皇權威,他更指出天主教會強調的等級制度(即聖統制)明顯違反了《新約聖經》中「信徒皆祭司」的教義。 接受路德神學思想的人普遍被稱為路德宗信徒。 路德將拉丁語《聖經》翻譯成平民慣用的德意志方言,使之更淺白易明,此舉對教會和德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德語版《聖經》也促進了標準德語的發展,為當時翻譯學帶來多項貢獻, 更影響了後來英語《詹姆士王聖經》的刊行。 路德的詩歌著作亦影響了教會歌唱的發展。 另外,他與卡塔琳娜·馮·博拉的婚姻為當時社會樹立了榜樣,重申教會牧者同樣享有婚姻自由。 部分學者認為,路德在晚年的著作中嚴詞批評猶太人,明顯具反猶傾向,但亦有學者指出,路德所批判的是猶太人的宗教信仰,而不是血統。到現時為止,相關的議題仍然極具爭議。.
查看 神學和馬丁·路德
馬克斯·斯塔克豪思
克斯﹒斯塔克豪思 (1935年7月29日—2016年1月30日)是美国基督教公共神學家、基督教伦理学教授。他曾當普林斯頓大學里默和路得﹒德﹒弗里斯改革宗神學與公共生活榮譽教授 (英語: The Rimmer and Ruth de Vries Professor of Reformed Theology and Public Life Emeritus)。他被按立於聯合基督教會, 和妻子吉恩﹒斯塔克豪思(英語: Jean Stackhouse)創立了伯克郡神學與藝術中心 (英語:The Berkshire Institute for Theology and the Arts),曾當該中心的主席。此外, 他是普林斯頓神學院第一位亞伯拉罕凱伯爾公共神學中心 (英語: Abraham Kuyper Center for Public Theology)的總監。 他的研究範圍包括道德神學與社會生活的關係、基督教與世界宗教的關係、公共神學和教會宣教。他曾教授的課堂內容包括信仰與學術界的關係、藝術的神學意義、宗教與傳播、神學與環境之關係。.
查看 神學和馬克斯·斯塔克豪思
馮智活
馮智活牧師(The Reverend Honourable Fung Chi-wood,),香港聖公會聖品,聖公會基愛堂主任牧師。前香港立法局新界北議員,於1980年代反對興建大亞灣核電站而著名。.
查看 神學和馮智活
香港基督教錫安教會
基督教錫安教會,錫安教(英文:Hong Kong Church of Zion)於1984年由梁日華牧師建立,是一個獨立派別的基督團體,在末日論方面的教義與基督教有巨大差異。他們是以「雙氧教」或「雙氧水教會」之名為香港人知曉,同時被傳統的主流基督教派視為異端。由於他們在成立初時,不斷鼓吹人們喝用雙氧水,吹捧雙氧水的療效,令當時香港社會和醫學界嘩然,因而提升其在新聞紙上的曝光率,及關注度,市民和媒體會稱他們為「雙氧教」或「雙氧水教會」。.
查看 神學和香港基督教錫安教會
香港基督教會
香港基督教會,是一個於香港運作的爭議性基督教教會,發源自美國的;該組織以《聖經》為各項教義的依據。.
查看 神學和香港基督教會
香港仔浸信會呂明才書院
香港仔浸信會呂明才書院(Aberdeen Baptist Lui Ming Choi College,縮寫為ABLMCC;簡稱浸中),由香港基督教浸信會創立,前身是培真中學(1974-1978)、香港仔浸信會中學(1978-1995)。位於香港島鴨脷洲玉桂山利東邨道18號,是一間由香港仔浸信會興辦的資助男女文法中學 。前身是培真中學、香港仔浸信會中學。中文校訓是「至真至善」(希臘語為 Agathos & Aletheia)。.
解放神學
解放神學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主要在拉丁美洲天主教界中成形的一個神學主張。其主張信仰天主的人(即是「天主的選民們」)應該要關注人間制度的公平正義問題,例如貧窮的世襲化、經濟資源的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與種族歧視問題等,這些都是解放神學所要解放的对象。.
查看 神學和解放神學
許理和
許理和(Erik Zürcher,)是荷蘭的著名漢學家。主要的研究貢獻在於中國地區的佛教發展史。另外,近年來神學研究者亦開始注意到許理和於天主教在中国的本地化運動(又稱為「儒家一神教」)的研究貢獻。.
查看 神學和許理和
計算神學
計算神學 (Computational theology) 或計算宗教學(Computational religion)或計算創造論(Computational creationism)是一個原生的學術研究,旨在透過電腦科學及計算機科技來了解及解釋神學及宗教現象。.
查看 神學和計算神學
马卡里奥斯三世
卡里奥斯三世总主教(Μακάριος Γ,),东正教塞浦路斯正教会总主教,塞浦路斯共和国首任总统。 马卡里奥斯原名米哈伊尔·克里斯托都娄·牟斯寇斯(Mihail Christodoulou Mouskos),自幼丧母,1926年进入教会,1936年在尼科西亚完成中学学业,其后进入雅典大学学习神学,1942年毕业。回国后,他成为一名神父,后前往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大学深造。 1948年,他当选主教,改名为马卡里奥斯,回国就职。1950年9月18日,马卡里奥斯当选总主教,成为塞浦路斯希腊族事实上的领袖。在这个位置上,马卡里奥斯积极鼓吹塞浦路斯和希腊的合并。在其支持下,希腊在联合国提出了对塞浦路斯的主权要求。1955年,塞浦路斯斗士国家组织(EOKA)成立,为争取塞浦路斯早日摆脱英国统治,这一组织不惜诉诸恐怖主义行为。英国殖民当局被迫开始与塞浦路斯本地领袖开始商谈独立事宜,但是不久谈判即破裂。 1956年,英国殖民当局以马卡里奥斯支持恐怖主义为名,将其流放塞舌尔马埃岛,次年他获准自由移居雅典,但是不能回到塞浦路斯。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在希腊主政后,与英国达成了妥协方案,英国将允许塞浦路斯独立,但是塞浦路斯不得和希腊合并。马卡里奥斯起初反对这一折中方案,但最后还是被迫接受。 1959年3月,马卡里奥斯回国,在尼科西亚受到热烈的欢迎,12月13日,他以压倒性优势赢得总统选举。.
查看 神學和马卡里奥斯三世
马尔堡大学
尔堡大学,全称马尔堡菲利普大学(Philipps-Universität Marburg),是一所位于德国黑森州马尔堡的大学,1527年由黑森-卡塞尔伯爵菲利普一世创办,是世界上第二所新教大学。 馬爾堡大學擁有兩萬名左右的學生,使得马尔堡这座总人口不到8万的小城成为知名的“大学城”(Universitätsstadt)。.
查看 神學和马尔堡大学
马丁·布策
丁·布塞爾(德语:,英语:,又译马丁·比塞、马丁·布策,),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新教神学家和改革家。 馬丁·布塞爾出生于阿尔萨斯的塞勒斯塔,当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帝国自由城市。他曾是道明会修士,因受马丁·路德影响欲改革维桑堡教会而被天主教会处以绝罚,被迫逃往斯特拉斯堡。1549年他被輾轉英国,执教于剑桥大学讲授神学之前,参加过若干次宗教会议,試圖調解慈運理與路德之間的爭執,來促進德國與瑞士改革派教會的聯合,幾次在哈根諾、沃木斯和拉提斯本參加與羅馬天主教和解的會議,可惜未成功。他死后,女王玛丽一世命令破坏其墓地,焚毁了他的尸体,然而,伊丽莎白一世后来又重修了他的坟墓。.
查看 神學和马丁·布策
马丁·海德格尔
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德國哲學家,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在現象學、存在主義、解構主義、詮釋學、後現代主義、政治理論、心理學及神學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查看 神學和马丁·海德格尔
马希连·国柏
希连·国柏神父(Maximilian Kolbe,又译马希连·高比,),原名雷蒙·国柏(Raymond Kolbe),部分文献简称为圣国柏或圣高比,方濟會士、天主教殉道圣人。.
查看 神學和马希连·国柏
马克斯·韦伯
克西米利安·卡爾·艾米爾·韋伯(Maximilian Emil Weber,),小名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是德国的政治經濟學家、法學家、社会学家、哲學家,他被公認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韋伯最初在柏林洪堡大學開始教職生涯,並陸續於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知名学府任教。他對於當時德國的政界影響極大,曾前往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談判,並且參與了魏玛共和国憲法(即魏玛宪法)的起草設計。 韋伯的主要著作圍繞於社會學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領域上,但他也對经济学領域作出極大的貢獻。他的知名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他對宗教社會學最初的研究,韋伯在這本書中主張,宗教的影響是造成東西方文化發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並且強調新教倫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權威的發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近代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紀登斯指出韋伯並未提出足夠的證據實例證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發展有關,許多不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的國家經濟發展一樣很出色。韋伯並將國家定義為一個「擁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地位」的實體,這個定義對於西方現代政治学的發展影響極大。他在各種學術上的重要貢獻通常被通稱為「韋伯命題」。.
查看 神學和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普朗克
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因发现能量量子而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並在1918年獲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最大的贡献是首先提出了(舊)量子论。这个理论彻底改变人类对原子與次原子的认识,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这两个理论一起构成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 波耳、愛因斯坦與普朗克被稱為舊量子論的奠基者。.
查看 神學和马克斯·普朗克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
克思主义与宗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及其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宗教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奠基人,十九世纪德国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对于宗教有着相当矛盾的看法,他一方面将宗教视作统治阶级给工人阶级施加的“精神鸦片”,因为宗教让他们对禧年抱有虚假的幻想,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是工人阶级对低落经济状况的一种抗议。 俄国革命者弗拉基米尔·列宁为主的人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认为,宗教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而且遵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各种衍生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主张无神论,并且是明确反宗教的。因此,二十世纪许多明确主张马克思主义的政权,例如前苏联和中国,都推行国家无神论政策。但是,一些宗教共产主义一直存在,如基督教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发展的初期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查看 神學和马克思主义与宗教
马相伯
伯(),原名建常,后改名良,字相伯,又作湘伯或芗伯,天主教圣名若瑟,晚年号华封老人。他是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政治活动家,曾是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後來成為震旦学院、復旦公學、輔仁大學的創始人。.
查看 神學和马相伯
詭辯
诡辩可以表达为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义:在现代,诡辩是一个用于欺骗别人的混淆或不合逻辑的论点,也就是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理。在古希腊,诡辩者们是一群哲学和修辞学的教师。 诡辩(Sophism)一词源出σοφιστής。诡辩这一学派与苏格拉底及柏拉图同时。柏拉图曾多次指责诡辩家们爲“恶人”。他们中很多为了自己利益而不遵从清晰原则。他们欲以授业来赚钱,看重特权及名声,善于修辞。他们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色雷斯的普罗泰戈拉。.
查看 神學和詭辯
該撒利亞的巴西流
巴西流或巴西略(希腊文:Μέγας Βασίλειος,拉丁文:Basilius Magnus,或Καισαρείας Βασίλειος,Basilius Caesariensis,),該撒利亞主教,4世纪教会领袖。与拿先素斯的貴格利和尼撒的貴格利并称加帕多家教父。在罗马天主教会尊为教会圣师。.
查看 神學和該撒利亞的巴西流
詹姆斯·奈史密斯
詹姆士·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是篮球运动的发明者和第一位倡导在美式足球运动中使用头盔的人,同时也是召集了五位球员组成一支球队的首位篮球教练。奈史密斯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阿尔蒙特,是一个1851年到加拿大从事采矿业的苏格兰移民家庭之长子。.
查看 神學和詹姆斯·奈史密斯
詹姆斯·I·巴刻
詹姆斯·恩尼爾·巴刻(或譯占士·I·巴刻,簡稱巴刻;James Innell Packer,簡稱 J. I. Packer,),是著名基督教神學家。 他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維真學院的教授,被公認為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福音派領袖.
查看 神學和詹姆斯·I·巴刻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FRS(James Prescott Joule,),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在研究热的本质时,发现了热和功之间的转换关系,并由此得到了能量守恒定律,最终发展出热力学第一定律。国际单位制导出单位中,能量的单位——焦耳,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和开尔文合作发展了温度的绝对尺度。他还观测过磁致伸缩效应,发现了導體电阻、通過導體电流及其產生熱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常称的焦耳定律。.
高雅文化
雅文化, 亦稱高級文化 (High Culture), 是對於美學價值的體現,是指一般社會大眾所認知的「藝術」,更常見是用來指稱上流社會或知識階層的文化 ,用來與民俗文化做區別,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高雅文化的相對則是低等文化,即是大眾文化(教育程度較低的社會階層,例如,蠻族。.
查看 神學和高雅文化
高橋三郎
橋三郎(1920年-2010年6月24日),是日本的《聖經》、神學研究者、教師、作家,矢內原忠雄先生的學生。.
查看 神學和高橋三郎
謝志偉 (香港)
謝志偉(Daniel Tse Chi-wai,),澳門出生,前香港浸會大學校長,於2001年退休;其後出任澳門大學校董會主席及澳門特區政府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中心主任至今;他亦為國際世界宣明會中國區事工主席。.
查看 神學和謝志偉 (香港)
鬼
,又稱鬼魂,日本稱之為幽靈,有些人認為鬼是生物死亡後遺留下的靈體。 在其他語言的翻譯上,中文的「鬼」最常被翻譯成英語的「Ghost」,另外邪靈、魔鬼、妖怪、吸血鬼,以及不死生物等其他在恐怖片出現的怪物,和一些宗教神话、民间传说和都市传说的传说生物,也常被稱之為「鬼」,所以叫鬼怪。.
查看 神學和鬼
警醒!
《警醒!》(Awake!)(原称《儆醒!》),是基督教團體耶和华见证人所发行的月刊杂志,是其最主要的两本國際性杂志之一。《警醒!》的前身為《黃金時代》(The Golden Age),1946年才改為現名。刊物由守望台圣经书社纽约出版,提供给其信徒和其他感興趣讀者閱讀,每期《警醒!》有不同的主题。以每期112种语言版本合计,全球发行量大约 6,025万册(2016年)。.
查看 神學和警醒!
魔鬼学
学(Demonology),指针对魔鬼或与魔鬼有关的信仰的系统的研究。它是神学的一个传统分支,研究对象是一切超人的并且不是神的存在 from Funk & Wagnalls New Encyclopedia, © 2006 World Almanac Education Group, retrieved from ,广义上还包括那些不被或很少被人崇拜的善意的魔鬼。“demon”一词原本在荷马时代表示善意的靈體van der Toorn, Becking, van der Horst (1999), Dictionary of Deities and Demons in The Bible, Second Extensively Revised Edition, Entry: Demon, pp.
查看 神學和魔鬼学
让·布里丹
让·布里丹(Jean Buridan,拉丁文写法为Joannes Buridanus;),法国哲学家,经院哲学博士,欧洲宗教怀疑主义倡导者。在西方1340年,再造了冲力说理论。思想实验布里丹之驴就是以布里丹的名字命名的。.
查看 神學和让·布里丹
让·德·拉封丹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法国诗人,以《拉封丹寓言》(Fables choisies mises en vers)留名後世。 拉封丹生於法國中部埃纳省的蒂埃利堡(Château-Thierry)(當時屬香檳),父親為政府官員。曾習法律、神學,但最後決心成為作家。1652年至1671年,繼承父業,在家鄉擔任水澤與森林的管理人。1664年出版《故事詩》(Contes et nouvelles en vers),內容取材自薄伽丘、拉伯雷、阿里奧斯托等人,雖然文筆高雅,但淫穢的場面不少,被時人評為有傷風化。《拉封丹寓言》的初版于1668年面世,大受好評,驅使他繼續撰寫下去,直至逝世(共十二卷)。 拉封丹一生缺錢,但多有貴人扶助,包括路易十四的財政大臣富凯(Nicolas Fouquet),也與莫里哀、拉辛、布瓦洛等文壇鉅子友善。富凱失勢被捕後,拉封丹曾公開為他求情,惹來路易十四的不悅。拉封丹一生始終為皇室所冷落,但由於文名愈來愈高,在1683年進入法兰西学院。晚年皈依宗教,73歲時在巴黎辭世,安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 《拉封丹寓言》裡頭的故事並非拉封丹自編,主要來自古希臘的伊索、古羅馬的寓言家費德魯斯(拉丁文:Phaedrus;法文:Phèdre),以及古印度的故事集《五卷書》。不過,拉封丹化陳舊為新鮮,將寓言這傳統體裁推至一個新高度。他的詩風靈活,詞彙豐富,格律多變,擅长以动物喻人,讽刺势利小人和达官贵人的嘴脸。.
查看 神學和让·德·拉封丹
让·德斯特雷
让·德斯特雷(Jean d'Estrées,),法国天主教康布雷总教区主教、政治人物,法兰西学院院士。 1666年,让·德斯特雷生于巴黎,父亲是法国元帅。1698年,获得神学博士学位。1692年任法国驻西班牙和葡萄牙大使。1711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716年,任康布雷总教区主教。1718年在巴黎逝世。.
查看 神學和让·德斯特雷
讓·喀爾文
-zh-cn:約翰·加尔文; zh-tw:約翰·喀爾文; zh-hk:約翰·加爾文;-(Jean Calvin;),又譯-zh-cn:約翰·喀尔文; zh-tw:約翰·加爾文; zh-hk:約翰·喀爾文;-、約翰·克爾文,是法国著名的牧師、宗教改革神學家,新教的重要派别──改革宗(或称歸正宗、加尔文派)的创始人。.
查看 神學和讓·喀爾文
词源 (圣依西多禄)
《词源》(Etymologiae)是7世纪时西班牙的神学家圣依西多禄编写的一部拉丁文百科全书,共20卷。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使用插图的百科全书。该书的西班牙语版在1951年由马德里天主教出版社出版。 各卷内容:.
鲍哲庆
鲍哲庆()祖籍安徽省,生于浙江省镇海县。美北浸礼会差会牧师,中国基督教领导人。.
查看 神學和鲍哲庆
貴格利
貴格利(Saint Gregory of Neocaesarea,),又譯為格利高里,也被稱為顯靈跡者格利高里(Gregory Thaumaturgus,Gregory the Wonderworker),基督教聖人,基督教早期教父,亞歷山卓主教,著名的神學家。他是亞歷山太學派的一員,與俄利根是好友。.
查看 神學和貴格利
賓惠廉
宾惠廉(William Chalmers Burns,1815年4月1日-1868年4月4日),又名賓為霖,蘇格蘭来华传教士(加入英国长老会差会曾經在歐美两洲是一個很出名的布道家。他曾经在英國跟美國這兩個地方領導了屬靈的復興運動。.
查看 神學和賓惠廉
贝塔斯曼
--(Bertelsmann SE & Co.
查看 神學和贝塔斯曼
贝纳丁诺·巴耳蒂
贝纳丁诺·巴耳蒂(Bernardino Baldi,)意大利数学家、作家。 巴耳蒂生于马尔凯的烏爾比諾一个贵族家庭,求学帕多瓦。据称他通晓十六种语言,而根据 Girolamo Tiraboschi,其墓志只记有十二种。 发生在帕多瓦的瘟疫迫使他回到故乡。不久被召为 Ferrante Gonzaga 的教师。从后者那里,他得到了 Guastalla 修院院长的职位。在院长的位子上工作了二十五年之后,他回到烏爾比諾。1612年,公爵派他去威尼斯。1617年10月12日贝纳丁诺·巴耳蒂逝于烏爾比諾。 据称,巴耳蒂一生共有一百多部著作,大多数未发表,主要关于神学、数学、地理学、古董、历史及诗歌。其 Cronica dei Matematici(《数学家年谱》,1707年烏爾比諾版)是他花十二年写作一部更完整著作的节选本,计划包括二百五十位数学家的生平。 关于巴耳蒂生平,有 Affô 及 Mazzuchelli 等人传记。.
查看 神學和贝纳丁诺·巴耳蒂
费尔米库斯·马特尔努斯
费尔米库斯·马特尔努斯(Julius Firmicus Maternus),约活动于公元4世纪前后。古罗马基督教作家与占星家,生活于君士坦丁堡。早年曾为上层贵族担任律师,开始著述,他致力于基督教神学以及占星术工作,为古罗马贵族所赏识。《数学》、《恒星的能力和影响》等著作均出于其手,在古代西方影响深远。.
费伦茨·大卫
費倫茨·大卫(Ferenc David) (),是匈牙利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學家,反三位一体的重要派别──匈牙利一位论派的创始人。.
查看 神學和费伦茨·大卫
路德维希·施莱夫利
路德维希·施莱夫利(Ludwig Schläfli,)是瑞士数学家,工作包括几何和複分析(当时称为為函数论)。他是一個發展高维空間概念的重要人物。多维概念后來成為物理学的关键。或因他的观念已普遍接納,很少人记得他,即使数学家亦然。.
查看 神學和路德维希·施莱夫利
路易四世 (奥尔良公爵)
路易·德·奥尔良(法语:Louis d'Orléans,1703年8月4日~1752年2月4日)法国亲王,奥尔良公爵和瓦卢瓦公爵。 路易·德·奥尔良是奥尔良公爵腓力二世(路易十五的摄政王)的独子,生于凡尔赛。他的母亲是路易十四与情妇蒙提斯斑女侯爵(Françoise-Athénaïs,marquis de Montespan)所生的女儿弗朗索瓦丝-玛丽·德·波旁;无论从父方或母方,他都是显赫的皇亲亲戚。年轻时的路易·德·奥尔良很少卷入政事,但他曾任多菲內總督(1719年)和步兵團指揮官(1721年)。1723年,他继承奥尔良公爵爵位。 1730年红衣主教弗勒里拿掉了路易·德·奥尔良的步兵指挥官职位;这很可能是由于政治斗争的缘故。路易于是退休,把余生用来研究神学。他曾致力于翻译保罗书信。 路易·德·奥尔良于1752年去世于巴黎圣热纳维耶芙修道院。他的妻子是巴登-巴登藩侯路德维希·威廉的女儿奥古斯塔-玛丽·让娜。.
路易斯
路易斯(Louis,Louÿs,Luis),也译为路易,可以指:.
查看 神學和路易斯
路易斯·德·莫利纳
路易斯·德·莫利纳(Luis de Molina,),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西班牙帝国耶稣会会士。他的一生的绝大部分时光都在葡萄牙执教。莫利纳主义因其而得名,其关涉神学内容。.
查看 神學和路易斯·德·莫利纳
黃彰輝
黃彰輝(1914年8月20日—1988年10月28日),臺灣彰化人,臺羅拼音 N̂g Chiong-hui,歸化英國時登記日語發音「Shoki Coe」,外文拼音 Chang-Huei Hwang(常簡寫為 C.H. Hwang)。畢業自英國西敏斯特學院,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曾任臺南神學院院長、以及總部位於倫敦的世界神學教育基金會總幹事。1972年與黃武東牧師等人於美國發起「臺灣人民自決運動」。.
查看 神學和黃彰輝
默多克家族
梅鐸家族的成员是知名的国际大众媒体经营者,特别是在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一些成员在澳大利亚的艺术届,神职人员届和军事届享有盛名。 五代的家族是两个澳大利亚裔苏格兰人的后裔:苏格兰自由教会牧师詹姆斯·梅鐸(1828年-?)和他的妻子海伦(1826年-?).
查看 神學和默多克家族
黑客帝国
《--》(The Matrix)是一部1999年的好萊塢科幻电影,由沃卓斯基姐妹执导,基努·李維、勞倫斯·菲什伯恩、凱莉·安摩絲及雨果·威明等人主演,並由香港电影界的袁和平擔任武術指導。此片以其獨到的哲學和子彈時間的特殊慢鏡頭及各式電腦特效著名,在全球獲取亮眼票房,並在2003年,推出續集《駭客任務:重裝上陣》及第三集《駭客任務完結篇:最後戰役》。.
查看 神學和黑客帝国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Fu Jen Faculty of Theology of St.),簡稱輔神、輔仁神學院或聖博敏神學院,是臺灣僅有的天主教神學院,也是目前聖座唯一認可的華語神學院,位於新北市新莊區、輔仁大學校園旁。其前身為1929年耶穌會中華省在中華民國上海市創立的聖羅柏‧白敏神學院,遷往臺灣後曾附屬於輔仁大學之下,2011年起成為獨立神學院。.
查看 神學和輔仁聖博敏神學院
辯證神學
辯證神學又稱悖論神學,為基督教神學中新正統神學的一個主要內容或型式。.
查看 神學和辯證神學
迦帕多家教父
迦帕多家教父(Cappadocian Fathers),又稱迦帕多家三傑,指的是該撒利亞的巴西流、拿先斯的貴格利、尼撒的貴格利等三位基督教教父。因為他們都出生於中亞細亞的迦帕多家地區,三人一直都有很密切的合作,合力保住正統的尼西亞教義,並曾在迦帕多家擔任主教職任,故被尊稱。.
查看 神學和迦帕多家教父
迦克墩信經
《迦克墩信经》是在公元451年所召开的第四次教会议会中制定的基督教信经。 由於当时有不同的基督论产生,造成了东方教会的混乱。聶斯脫里(或譯涅斯多留)宣称基督具有神人二性并双重位格,乃是为了要保持基督人性的完整。犹提干宣称基督只有一个位格,但也只有一个神性,因为基督的人性已被神性盖过,就如同一滴醋落入在大海里而消逝一般。涅斯多留及其派別在公元431年召开的以弗所议会中被定为异端。 此议会的召集人是拜占庭皇帝马尔西安,與會的有来自东方教会的主教500人及教皇代表数位。會初,大家一致通过接纳《尼西亚信经》、利欧的《大卷》及区利罗写给涅斯多留的信件,为基督论的正统,并无意重新制定信经。但罗马皇帝马仙及政府代表則极力要求重定信仰告白,于是议会决定制定《迦克墩信经》。最終,犹提干派被定为异端。 而16世紀宗教改革時,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都承认此信經,更視之為基督教正统神学的模范。至今,此信經與《尼西亞信經》同為羅馬天主教會,東正教會,聖公會(英國國教會),以及新教派裡的主要教會接受。 《迦克墩信经》重点有三:.
查看 神學和迦克墩信經
迪特里希·范·希爾德布蘭
迪特里希·范·希爾德布蘭」(Dietrich von Hildebrand,),德國哲學家與神學家。他是胡塞爾的徒弟。希爾德布蘭生於佛羅倫薩,出身於一個德國人家庭。 因為希爾德布蘭反對納粹主義,他离开德国,先奔赴意大利,然後維也納。在維也納編了一個反對納粹主義的週刊:「Der Christliche Ständestaat」。.
迪特里希·潘霍華
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又譯迪特里希·朋霍費爾,),德國信義宗牧師、神學家,認信教會成員之一,出生在德国-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潘霍華曾經參加在德國反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運動。因同伴計劃刺殺希特勒失敗,潘霍華在1943年3月被捕,並於德國投降前一個月被絞死。.
查看 神學和迪特里希·潘霍華
霍安·恩里克·比韦斯·西西利亚
安-恩里克·维韦斯·西西利亚(Joan-Enric Vives i Sicília,),是西班牙籍的天主教總主教。也是现任烏格爾教區總主教及安道尔大公。.
霍爾蘭六邊形
霍爾蘭六邊形(Holland Hexagon/Holland Codes),又名霍爾蘭職業類型論,是由心理學家約翰·霍爾蘭(又譯霍蘭德)發明,主要應用於生涯規劃及職業輔導,藉以協助受測者了解自己人格特質,選擇能反映個人人格特質的職業 。 受測者主要利用問卷調查來瞭解自己的性向,並根據分數而計算出個人對六種特質的偏好。這六種特質排列成一個六邊形,分別代表六大類工作技能的特質.
查看 神學和霍爾蘭六邊形
范廷颂
范廷頌樞機(,),聖名保祿·若瑟(Phao-lô Giu-se),是越南羅馬天主教樞機。1963年被任為主教;1990年被擢升為天主教河內總教區宗座署理;1994年被擢升為總主教,同年年底被擢升為樞機;2009年2月離世。.
查看 神學和范廷颂
震旦公學
震旦公學,又名震旦大學院或震旦學院,1917年易名為震旦大學,是20世紀初在中國上海成立的一所高等教育學校,也是天主教會在中國創辦的第一所高等教育學校。1952年因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政策而解散。.
查看 神學和震旦公學
郁成才
郁成才()圣名玛窦,上海市崇明县人,天主教海门教区自选自圣主教,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
查看 神學和郁成才
郝爾拜獎
郝爾拜獎(Holbergprisen)是挪威政府於2003年創立的學術獎,表彰在人文、藝術、社會科學、法學和神學等領域有貢獻的個人。獎項以挪威十八世紀偉大的文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路維·郝爾拜命名。.
查看 神學和郝爾拜獎
胡蘭亭
胡蘭亭(又名胡齊勛,)湖北省汉阳府汉川县人,聖公會牧師、中国民主革命家,曾任武昌聖公會鄂湘教區吏總、武昌日知會會長。.
查看 神學和胡蘭亭
胡果·格老秀斯
胡果·格老秀斯,又译为格勞秀斯、格勞秀士(Hugo Grotius,荷兰文写法为Hugo de Groot即“许霍·德赫罗特”,),出生於荷蘭,基督教護教學者,亦為國際法及海洋法鼻祖,其《海洋自由論》主張公海是可以自由航行,為當時新興的海權國家如荷蘭、英國提供了相關法律原则的基礎,以突破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海洋貿易的壟斷,並反對炮艦外交。 其名Hugo(胡果)在國際公法首次傳入中國時,被譯為虎哥。.
查看 神學和胡果·格老秀斯
胡振中
胡振中樞機(Cardinal John Wu Cheng-chung;)生於中國廣東省五華縣河口鄉,生前為羅馬天主教会樞機,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2002年因骨髓癌於香港瑪麗醫院病逝,享年77歲。香港教區主教隨後由陳日君接任。.
查看 神學和胡振中
舒高第
舒高第(),英文名:Vung Pian Suvoong,字德卿,清末民国初中国基督教人物,著名翻译家。很多近现代中文科技词汇皆始由舒定夺。亦是中国最早获得美国研究生学位(postgraduate)者。.
查看 神學和舒高第
阿塔纳斯·珂雪
阿塔纳斯·珂雪(Athanasius Kircher,拉丁化也作Athanasius Kircherus Fuldensis,1602年5月2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蓋薩,1680年11月27日逝世于罗马市)是一位17世纪德国耶稣会成员和通才。他一生大多数时间在罗马的罗马学院任教和做研究工作。珂雪就非常广泛的内容发表了大量细致的论文,其中包括埃及学、地质学、医学、数学和音樂理論。他就埃及圣书体的研究为后来让-弗朗索瓦·商博良的工作铺平了道路。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称珂雪为“教宗在科学方面的救火队:他拥有特权和从事特别的工作,在科学进入新领域时,或者在教会面临科学的挑战的时候,他就到来了。”事实上珂雪在许多方面在他的当时是领先的,尤其在细菌学、医学、声学、天文学、力学和色彩理论。比如他是第一个认识到“小生物”在鼠疫传播中的作用,也是第一个设立有效防止鼠疫传播的规则的人。 珂雪的座右铭为In uno omnia(万物归一)。.
查看 神學和阿塔纳斯·珂雪
阿尔伯特·史怀哲
阿爾伯特·史懷哲(德语:Albert Schweitzer,),法國阿爾薩斯(出生時屬於德國)的通才,擁有神學、音樂、哲學及醫學四個博士學位。他生於當時德國阿爾薩斯-洛林凱瑟斯堡,半年後舉家遷往昆斯巴哈定居。阿爾薩斯位於法國與德國的邊境,雖以德裔為主但曾長期屬於法國,所以在孩童時期能運用德法兩個語言。因為他在中非西部加蓬創立阿爾伯特史懷哲醫院(),而在1953年獲得1952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
查看 神學和阿尔伯特·史怀哲
阿尔伯特·甘瑟
阿尔伯特·卡尔·路德维希·戈特利夫·甘瑟 (Albert Karl Ludwig Gotthilf Günther,亦称Albert Charles Lewis Gotthilf Günther,),德国裔英国动物学家。.
查看 神學和阿尔伯特·甘瑟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是一位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和天文學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创立者,該學說認為遠古時代的地球只有一塊「泛古陸」或稱盤古大陸的龐大陸地,被稱為「泛大洋」的水域包圍,該大陸後來開始破裂,形成現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其他汉语译名主要有“艾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里德·威格纳”、“阿魯夫雷多·魏格納”、“艾尔弗雷德·韋格納”,简称“魏格纳”。 魏格纳起初研究天文學及氣象學,喜愛冒險,曾乘坐熱氣球參加耐空比賽,並曾經以52小時的成績打破當時最長的耐空紀錄(35小時)。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參軍並兩度負傷。魏格纳留意到非洲大陸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海岸線很相似,因此推測大陸原本是相連的,1912年1月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地質研討會首次提出大陸漂移的觀點,1915年正式出版《大陸與大洋的起源》一書。他后在1920年、1922年和1929年改进并拓展了大陆漂移学说,但始终没有引起业界注意,因此颇为沮丧。为寻找更多证据支持,他曾4次前往格陵蘭進行極地上層大氣及冰河學的研究及探險活動,並曾在北緯77度的冰上連續渡過2個冬天。1930年11月,他在第4次前往格陵蘭的探險中遇难,享年50歲。科学家在找到巨大陆块移动的原因之后才接受了他的理论。魏格納的岳父是提出柯本氣候分類法的氣象學家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
查看 神學和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阿尔弗雷德·朱勒斯·艾耶尔
阿尔弗雷德·艾耶爾爵士(Sir.,),英國哲學家,因1936年出版的《》而聞名於世。此书中他提出了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主要论点,从而成为了逻辑实证主义在英文世界的代言人。在1946年至1959年,他曾是倫敦大學學院的精神邏輯哲學的教授,同時也是牛津大學的邏輯教授。在1970年,他被封為爵士。.
阿布-哈桑·巴尼萨德尔
阿布-哈桑·巴尼萨德尔(ابوالحسن بنیصدر,),1979年伊朗革命后第一任伊朗总统。.
阿布·阿拔斯·阿卜杜拉·马蒙·本·哈伦
阿布·阿拔斯·阿卜杜拉·马蒙·本·哈伦·本·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阿拉伯语:,拉丁化:Abū ‘Abbās ‘Abd-Allah al-Ma’mūn bn Hārūn bn Muḥammad bn ‘Abd-Allah,786年9月14日-833年8月9日),一般简称马蒙(或译麦蒙、迈蒙等,阿拉伯语:,拉丁化:Al-Ma’mūn),伊斯蘭教第二十五代哈里發,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第七代哈里发(813年-833年在位),哈伦·拉希德的次子,阿明之弟,与其父哈伦并称为阿拔斯王朝最著名的两位哈里发。他在位时主要的贡献是对文化和艺术的赞助,并开展了阿拉伯和世界历史上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从而使阿拔斯文化和整个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
阿布沙耶夫
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是東南亞一個由伊斯蘭恐怖分子所組成的摩洛人分離主義組織,其勢力範圍包括菲律賓南部島嶼,曾與菲律賓軍方發生多次大小規模衝突。阿布沙耶夫組織頗為極端和危險,曾綁架多名外國遊客。首领为拉度兰·沙西伦。 在阿拉伯语里,阿布沙耶夫意指「持剑者」,它是由菲律宾人阿布杜拉加克·阿布巴卡尔·简加拉尼于1991年创立的。在2000年4月的鼎盛时期时,阿布沙耶夫拥有成员达4000人。另有估計指該組織在2000年有成員1300人,但近年已縮減至400人。 菲律宾前任总统格洛丽亚·阿罗约曾称,阿布沙耶夫武装是一伙没有人性、「想钱想疯了的暴徒」。.
查看 神學和阿布沙耶夫
阿伯丁大学
阿伯丁大学 (University of Aberdeen;Universitas Aberdonensis)於1495年在苏格兰阿伯丁創立,是著名的教育和研究中心,中世纪时期建立的四所之一,也是全英国校龄第五长的大学。世界大學排名約100名。該校有五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包括諾貝爾化學獎、物理學獎、醫學獎和和平獎等。阿伯丁大學的醫學享有盛譽,胰島素和核磁共振都是由阿伯丁大學教授發明的。.
查看 神學和阿伯丁大学
阿利烏
--利烏(Arius;),或譯--流,天主教稱--略,是領導阿里烏教派的早期基督教人士。阿里烏及其教派認為耶穌基督次於天父和反對教會佔有大量財富。阿里烏認為,上帝是永恆而獨一的存在,在祂以外沒有能與祂平等的,因為一切在祂以外的個體,都是祂所創造的,並且都在祂以下,連聖子耶穌也不例外。因此,阿里烏認為耶穌比上帝低一等,是受造的,他認為聖子不是永恆的,但是有開始的,因為祂是從父而出的受造之物。結果,在公元325年的基督教大公會議(即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被取消教席和斥為異端。後來因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神學態度上的變更,勢力得以保存。 阿里烏所引發的爭論,與三位一體的基督教傳統教義是對立的。.
查看 神學和阿利烏
阿兹特克帝国
阿兹特克帝国或阿兹特克三国同盟(Ēxcān Tlahtōlōyān),是1428年,由特諾奇蒂特蘭、特斯科科和特拉科潘三个城邦组成的一个前哥伦布时期的印第安人国家,位于墨西哥谷一带。1521年,被埃尔南·科尔特斯带领的西班牙征服者征服。 阿兹特克三国同盟是三个城邦在击败阿兹特克人的旧主——特帕内克后建立的。最初,三个城邦的实力相当,但是特諾奇蒂特蘭逐渐成为三方中的主导者。在1520年,西班牙人来到阿兹特克帝国时,特斯科科和特拉科潘已完全成为特诺奇蒂特兰的附庸国。阿兹特克帝国的主体民族是阿兹特克人,一个十分好战的民族。阿兹特克帝国经过一系列的扩张战争,成为了前哥伦布时期中美洲最强大的国家。阿兹特克帝国在鼎盛时期不但完全覆盖了今墨西哥的中部,而且还占领了一些对于运输技术极其落后的美洲人来说的“遥远国度”。 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是在欧洲人到来前美洲最发达的文明之一。历史学者通常将阿兹特克帝国和“非直接”一词联系在一起,因为大部分被阿兹特克所征服的地区的领导阶级都没有被直接取缔,只不过要定期给帝国中央进贡。因此,阿兹特克帝国的政治架构图可以描绘成一个较松散的金字塔形。.
查看 神學和阿兹特克帝国
阿克爾 (天使)
阿克爾 (英語:Aker) 是於《》中被提及的一位天使,在此書中祂作為將在末世之日統治世界的九位天使之一被啟示給以斯拉。這九位被提及的天使是:米迦勒、加百列、烏列爾、拉斐爾、加布澤隆、阿克爾、亞發基唐諾、俾布羅斯和澤布倫。阿克爾並不被認為是一位天使長,且祂只被記載於非正典經書裡。神學家推測阿克爾也許相當於天使基爾 (Kyr)。.
查看 神學和阿克爾 (天使)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 ,),OM,英國數學家、哲學家。他是學派的奠基者,目前已被視為可應用到多種學科,包括生態學、神學、教育學、物理學、生物學、經濟學、心理學及其他領域。 在他的职业生涯早期怀特黑德主要研究数学、逻辑和物理。他最引人注目的是与前学生伯特兰·罗素合著的三卷《数学原理》(1910年至1913年)。《数学原理》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数学逻辑作品之一,在出版社所列的二十世纪前100本英文非小说书籍名單中,獲得第23名。 1910年代末至1920年代初,怀特黑德逐渐把他的注意力从数学轉移至科学哲学和形而上学。和柏格森一樣,他關注直覺體驗與生命本身,但他採取不同的進路來解決這個問題,進而構建了一个全面的形而上学的系统。怀特黑德认为现实是由事件構成,而不是物质;这些事件不能脫離彼此關係而定义,因此拒绝独立存在的物质理论。C.
阿马尔里克
阿马尔里克可以指:.
查看 神學和阿马尔里克
阿茲特克
阿茲特克(Aztec;mexicas;mēxihcah),或译为阿兹台克、阿茲提克、阿兹特卡,是一個存在于14世紀至16世紀的墨西哥古文明,创造者是阿兹特克人(纳瓦特尔语:aztecatl或aztecah,“来自阿兹特兰的人”),这个民族的祖先来自北方,一个叫阿兹特兰的土地。根据传说,他们得到神的启示,如果一只鹰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条蛇,那就是定居的地方。1325年,他们在首领特诺奇带领下,在墨西哥谷特斯科科湖的两个岛上建立了特諾奇蒂特蘭城(Tenochtitlán,今墨西哥城)。阿兹特克人十分好战,并有人祭传统。「阿茲特克」一詞來自納瓦特爾語:aztēcah為aztēcatl的眾數Náhuatl: AR-Z.
查看 神學和阿茲特克
阿里烏教派
阿里烏教派,即阿里烏主義(Arianism),是4世紀亞歷山大港正教會的包加里教區長老阿里烏及其支持者的基督徒派別,故稱阿里烏派。認為《聖經》的啟示說明耶穌次於天父,。阿里烏派拒絶使用「本體相同」這個詞語去描述基督與上帝的關係,而是採用「本体相异”來描述。其教導在不同的大公會議中都斥之為異端。.
查看 神學和阿里烏教派
阿民念主義
阿民念主义(Arminianism,或譯亚米念主義)是基督教新教神学的一派,由荷蘭神學家雅各布斯·阿民念所提出。阿民念派的追隨者共同編寫了一份名為《抗辯》的文獻,簡述他們反對加爾文主義的五點反對立場,因此他們被稱為「抗辯派」。.
查看 神學和阿民念主義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الامبراطورية العربية,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伊斯兰教穆斯林哈里發帝國(本意為「哈里發的領地」)。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帝國(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對科技及醫學的發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查看 神學和阿拉伯帝国
阿拉德·皮尔逊
阿拉德·皮尔逊(荷兰语:Allard Pierson,1831年4月8日-1896年5月27日), 荷兰神学家和历史学家, 荷兰激进批评的主要倡导者。.
查看 神學和阿拉德·皮尔逊
赤色追緝令:末日審判
《赤色追緝令:末日審判》(法語:Les Rivières pourpres II: Les anges de l'apocalypse)是一部法國動作懸疑電影,由奧利維耶·達安執導,盧貝松擔任編劇,尚·雷諾、班諾馬·吉梅、克里斯多福·李主演;於2004年2月18日上映。該電影為2001年電影《赤色追緝令》的續集。.
赫尔曼·利茨
赫尔曼·利茨(Hermann Lietz,)生於頓格尼維茲(Dumgenewitz),逝世於豪濱達(Haubinda)為德國教育改革家且為德國國家青年教育之家的創始者(Landerziehungsheime für Jungen)。.
查看 神學和赫尔曼·利茨
赫爾曼·格拉斯曼
赫尔曼·京特·格拉斯曼(Hermann Günther Graßmann,),出生於什切青,是一个德国博学者,在他生活的时代以语言学家身份闻名,今天以数学家身份而著称。他也是一位物理学家,新人道主义者,博学的学者,和出版家.
查看 神學和赫爾曼·格拉斯曼
起初他們……
起初他們……(First they came...)是德國著名神學家兼信義宗牧師馬丁·尼莫拉的一首詩(忏悔文),描述忽視與自己無關的團體所造成的結果。該詩後來常被引用,作為對不關心政治的人之呼籲。 這首詩被鐫刻在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的新英格蘭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石碑上。.
查看 神學和起初他們……
赵振声
趙振聲主教(S.J.,),耶稣会士,献县教区首任国籍主教(1937年—1968年),也是天主教首位中國籍主教。.
查看 神學和赵振声
薩拉曼卡 (消歧義)
薩拉曼卡(Salamanca)可以指:.
薩拉曼卡學派
薩拉曼卡學派(Escuela de Salamanca)是一個在文藝復興時期由西班牙神學家們所發展集合而成的學術流派,以神學家弗朗西斯科·維多利亞等人的著作為主要根基。自從16世紀初期開始,隨著世俗人文主義、宗教改革、和地理大發現的出現,傳統天主教教會所一貫抱持的世界觀、以及有關人類和上帝啟示的概念逐漸受到挑戰。薩拉曼卡學派便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形成的。學派的名子來源於薩拉曼卡大學,維多利亞等人都在此大學任教。 包括弗朗西斯科·維多利亞、多明戈·索托(Domingo de Soto)、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Francisco Suárez)等自然法和倫理學的學者,建構了一個以神學和法學為基礎的學派,試圖將托馬斯·阿奎納的學說與新出現的經濟秩序相融合。學派研究的重點在於人類以及個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道德、經濟學、法律學等等),但學派內部在不同議題上也經常產生分歧,有時則導致相當激烈的爭議。 依據時間先後,薩拉曼卡學派又可以被分為兩個主要流派,薩拉曼卡派(Salmanticenses)以及科英布拉派(Conimbricenses),薩拉曼卡派開始於弗朗西斯科·維多利亞(1483–1546),並且在多明戈·索托(1494–1560)時達到最高峰。科英布拉派則是源於耶穌會信徒,當時耶穌會已經逐漸取代道明會成為天主教的主流修道會。來自耶穌會的成員包括了路易斯·摩里納(Luis Molina,1535–1600)、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1548–1617)、以及吉歐瓦尼·波特羅(Giovanni Botero)。科英布拉派的名稱是來自於葡萄牙的科英布拉大學。.
查看 神學和薩拉曼卡學派
蒲敏道
蒲敏道(Franz Burkhardt, SJ,1902年12月8日-2002年7月23日),瑞士籍天主教神父、天主教耶穌会会士。先后在中国河北省以及台湾等地服务于中国人以及臺灣人兩個國家的民眾长達71年。.
查看 神學和蒲敏道
蒂娜·比堤
蒂娜·比堤(Tina Beattie,1955年3月16日-)是英國的羅馬天主教神學家, 作家和播音員。她是羅漢普頓大學天主教研究課程的教授,她的學術研究和出版主題,從依蕊格萊(Luce Irigaray)的象徵主義及陰性書寫角度分析早幫基督宗教及當代羅馬天主教對瑪利亞及夏娃的描述。包括神學、社會性別 和批判理論,聖母瑪利亞的象徵主義和流派,最近的研究包括自然法,人權和婦女權利,以及最近被稱為新無神論(the new atheism)的反宗教運動。除了她的學術工作,她經常應邀 就有關的問題出席公開講座,討論宗教在當代社會的角色。她經常為天主教周刊The Tablet以及在線期刊Open Democracy撰文。 蒂娜·比堤以成人學生的身份在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 攻讀神學和宗教研究,然後在Ursula King門下研究羅馬天主教的聖母瑪利亞學(Mariology),從那時起,她一直在布里斯托爾大學和韋斯利學院任教,2002年專職在羅漢普頓大學任教前,她也在公開大學任職。 她的教學和研究興趣範圍包括宗教、文化和神學,教學內容包括:基督教神秘主義、宗教與電影、神學、藝術與文化,宗教和人權及道德神學等。她也寫作有關當代羅馬天主教聖母學的文章,特別是有關20世紀的神學家卡爾·拉納的著作,以及批判巴爾塔薩(Hans Urs von Balthasar)的神學。.
查看 神學和蒂娜·比堤
邏各斯
邏各斯(λόγος,Logos)是古希臘哲學、西方哲學及基督教神學的重要概念。在古希臘文一般用語中有話語的意思;在哲學中表示支配世界萬物的規律性或原理;在基督教神學是耶穌基督的代名詞,因為他是上帝的旨意或話語,也是萬物的規律的源頭,中文《新約聖經》一般譯為“道”。在西方哲學史上,邏各斯是最早關於規律性的哲學范畴。邏各斯的概念亦見於波斯、古印度和古埃及。.
查看 神學和邏各斯
邓述坤
邓述坤()湖北宜昌人,中华圣公会主教。江西省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第331页江西省宗敎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470页.
查看 神學和邓述坤
邓斯·司各脱
真福若望·董思高(Blessed John Duns Scotus,约),史称邓斯·司各脱(也译作司各特),苏格兰中世纪时期的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唯实论者。他提出了物质具有思维能力的推测,其论据是天主是万能的,故而可以让物质具备思维的能力。著有《巴黎论著》、《牛津论著》、《问题论丛》等。 中文版思高圣经的翻译机构“思高圣经学会”,奉他为主保圣人。.
查看 神學和邓斯·司各脱
蓝月旺
聖蓝月旺(San Giovanni da Triora,本名Francesco Maria Lantrua,)意大利天主教方济各会修士,在中国传教,湖南长沙殉道。.
查看 神學和蓝月旺
鄭國忠
鄭國忠(),台灣政治人物,首位以牧師身份從政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成員,曾任臺灣省議會(第十屆)議員、立法院(第五、六屆,2002年12月-2008年1月)立法委員、台南市政府新聞及國際關係處處長、民政局局長。 鄭國忠於臺南神學院神學系畢業,在臺南神學院求學期間已結婚生子,從臺南神學院畢業後取得美國芝加哥神學研究院(Chicago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神學碩士及澳洲南昆士蘭大學企管碩士學位。 1988年,鄭國忠在臺南縣新化鎮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口埤教會擔任牧師,並與同為臺南神學院出身的牧師林宗正在口埤教會共同開辦台灣基督教城鄉宣教協會草根組織課程,進行「城鄉宣教運動」(URM,Urban Rural Mission)訓練,當時口埤教會外時有中華民國政府的情治人員監視,鄭國忠卻因此與農民及勞工有了更深層的互動。1994年,鄭國忠代表民主進步黨參選第十屆臺灣省議員,當選。 2007年,鄭國忠在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提名選舉的黨員投票成績不理想,黯然退選,沒有代表民主進步黨參加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2007年5月8日,鄭國忠說,新潮流系向來是集體決策而非個人決策,卻一直遭誤解;新潮流系某些成員對政治局勢的個人批評,均被解讀為新潮流系的團體批判;有些可以提出討論的議題,新潮流系成員一說出口就會被扣帽子,非常不公平。 2008年8月陳水扁家庭密帳案爆發後,鄭國忠成立台灣公義行動教會並自任牧師,極力為陳水扁辯護並鼓吹「阿扁無罪」。 多才多藝,近年嗜好是在山上吹薩克斯風,曲目包含周傳雄的〈黃昏〉。.
查看 神學和鄭國忠
鄭玉桂
*鄭玉桂(1917年8月21日一2011年2月2日) 、*鄭玉桂牧師是一位各界人士有口皆碑的愛國愛教楷模,是一位真誠委身基督、長期致力于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道路的探索和实踐,為福建神学教育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牧者。95個春秋展現了鄭老牧師為祖國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的愛國情操;對党和政府肝胆相照、高風亮節的思想风范;對教會工作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工作作风和對同工同道甘為人梯、關怀备至的崇高品德.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一个忠心事奉上帝的人、神恩浩瀚、主愛奇妙,我們看到一亇赤誠熱愛祖國的人青春不老、福宥延綿.
查看 神學和鄭玉桂
鄺保羅
鄺保羅大主教 (英文:Paul Kwong; ) ,香港宗教界人士,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主教及香港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主教。他亦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查看 神學和鄺保羅
自由主義神學
自由主義神學(Liberal Christianity,又譯為自由派基督教),是当代基督教的现代主义运动。 为对抗自由主义神学教义对正统基督教教义的冲击,基督教内保守派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了基要主义,以抗衡自由派。.
查看 神學和自由主義神學
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Free will)是能在各種可能的方案中進行選擇和決定行動的能力。這是一個複雜的主題,無一個為各方所認可的定義。哲學界對「自由意志」的定義並不統一;而日常人們所講的「自由意志」又不同於司法界和心理學界所理解之「自由意志」。.
查看 神學和自由意志
自然历史
科全书,或艺术与科学通用辞典》 自然历史()又译自然史、博物学,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对地球上各种生物(动物、植物、菌类、微生物)以及它们周边生存环境中各种事物的不断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总结,和实验方法比起来,更倾向于观察方法,是现代科学萌芽和发展的过程中的必经途径。它包含了科学研究但并不局限于此,目前各种自然历史类的文章主要发表在科学普及杂志上,少见于学术期刊 WordNet Search, princeton.edu.
查看 神學和自然历史
自然神论
自然神論(deism)是17到18世纪的英國和18世纪的法國出現的一個哲學觀點,主要是回應牛頓力學對傳統神學世界觀的衝擊。這個思想认为雖然上帝創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與婆羅門教對梵天的解釋相仿)。這裡的自然神論主要是指具有閃米特一神教背景,並受其影響的西方唯一神教派自然神論者的觀點,而不是具有多神教背景的自然神論者等的觀點如泛自然神論。 自然神论者推崇理性原则,把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学理论。又称理性神论。由17世纪英国思想家赫尔伯特始创,著名代表有托兰德、哈特利、普里斯特利、约翰·洛克、艾萨克·牛顿等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也都是具有一定唯物主义倾向的自然神论者。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否定迷信和各种违反自然规律的“奇迹”;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它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教。 今日我們聽到自然神論就會聯想到「神造了世界卻不照管護理這個世界,任其發展」。但是17世紀英國人徹爾布里的赫爾伯特爵士(英語維基頁面:)提出的自然神論,是想證明我們人類對上帝的信仰是合乎理性,不需要來自聖經中神的啟示。他主張基督教是自然宗教,但基督教有一些信仰的確已經超出了自然宗教,自然神論者把這些視為迷信的教士爭取信眾之作,不予接納。此論點亦被許多宗教改革者提醒並強調,以對立於帶有文化慣性的宗教迷信,對教條有選擇的接受而不是全然接受,把既定的歷史文化做為意識形態的偶像崇拜。 自然神論者也反對「預言」的應驗和「神蹟」作為根據上帝存在的根據。吳爾斯頓嚴厲批評神蹟,他認為基督復活乃是其屍體被門徒所竊,結果他因此被關而死在獄中,不過舍洛克因此得到靈感,寫了一本《復活見證受審記》,將新約中的見證一一驗證。 托马斯·潘恩的觀點頗能代表自然神論者的觀點:“我相信一個上帝,沒有其它的”,但“我不相信猶太教會、羅馬教會、希臘教會、土耳其教會、基督教和我所知道的任何教會所宣佈的信條。我自己的頭腦就是我自己的教會。”.
查看 神學和自然神论
臺灣哲學
臺灣哲學統攝與臺灣相關的哲學活動。一方面是將臺灣視為地理的劃分,舉凡以臺灣為地理範圍的哲學思想活動(Philosophy in Taiwan),另一方面則是將臺灣視為哲學意義的重要性(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舉凡以臺灣為主體研究的哲學思想活動(Taiwanese Philosophy)。 臺灣哲學的歷史並不長:自 1895 年甲午戰爭的結果不但了決定中、日兩國的政治勢力消長,也定位了哲學在東亞的發展脈絡。而臺灣身處帝國夾縫(fragment of/f empires)中,以臺灣為體、外學而用逐漸養成其思想脈絡,到 1916 年林茂生在東京帝國大學《東亞研究》發表的〈王陽明の良知說〉作為臺灣哲學的起肇。 大抵而言,臺灣哲學之歷史可略分前期(臺灣原住民哲學及明清時期哲學)、日治時期哲學(前啟蒙期、啟蒙發展期、成熟期)、戰後與白色恐怖、民主化迄今等。.
查看 神學和臺灣哲學
里奇蒙和德比伯爵夫人玛格丽特·博福特
玛格丽特·博福特女勳爵(,; 或),),后为里士满和德比伯爵夫人(Countess of Richmond and Derby),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的母亲,亨利八世的祖母。 她是玫瑰战争中的关键人物,是都铎王朝中一位有影响力的女家长,并因于1505年创立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和开始创立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并最终在她身后于1511年由其遗嘱执行人完成而为人铭记。玛格丽特女领主大厅,牛津大学第一所招收女子的学院,以她命名,且在学院教堂有她的雕像。.
金壽煥
金壽煥牧徽 金壽煥樞機(김수환;),聖名斯德望;韓國羅馬天主教首位樞機,也是當時羅馬天主教會內最年輕的樞機;人稱為韓國人權及民主的守護者。.
查看 神學和金壽煥
金大建
聖金大建(김대건;),聖名安德肋(Andrew),是朝鮮半島天主教首位司铎(神父),亦是第一位殉道的神父(之前的都只是平信徒或外國傳教士)。他於1925年獲封為真福品,1984年5月6日榮登聖品。.
查看 神學和金大建
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
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是由苏格兰人类学家詹姆斯·弗雷泽爵士写成的一本人类学和比较宗教学著作。该书1890年第一次以两卷的形式出版,1900年以三卷形式再版。第三版含有计十二卷,出版时间为1906年至1915年。.
艾哈迈德·卡德罗夫
艾哈迈德·卡德罗夫(Ахмат Абдулхамидович Кадыров,Akhmad Abdulkhamidovich Kadyrov,)是俄罗斯联邦车臣共和国总统,在首府格罗兹尼的狄纳莫体育场内被车臣武装份子以炮弹改造的地雷刺杀身亡。.
查看 神學和艾哈迈德·卡德罗夫
艾倫·杜勒斯
艾倫·威爾許·杜勒斯(Allen Welsh Dulles )是首位文人出身且任期最長的美國中央情報總監(美國中央情報局實質領導人),亦是沃倫委員會的一員以及施羅德銀行董事。杜勒斯除了公職身份,也是「」專攻公司法的執業律師。.
查看 神學和艾倫·杜勒斯
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
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約1200年)是一位中世纪欧洲重要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是多明我会神父,由于他知识丰富而著名,他提倡神学与科学和平并存。有人认为他是中世纪时期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也是首位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与基督教哲学综合到一起的中世纪学者。罗马天主教将他列入35位教会圣师之一。.
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英語發音)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煉金術士。1687年他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学说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在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在被调查的皇家学会院士和网民投票中,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
查看 神學和艾萨克·牛顿
艾蒂安·拉莫特
艾蒂安·保罗·馬利·拉莫特(Étienne Paul Marie Lamotte,),生於比利時迪南,是一名天主教神父,也是天主教鲁汶大学希臘文教授。但他最著名的學術成就在於印度學研究,特別是佛教研究上。他精通梵文、巴利文、中文與藏文,是一位佛经翻译家,曾將《大智度論》譯為法文。 1953年,獲得法朗基獎。.
查看 神學和艾蒂安·拉莫特
艾曼纽·穆尼埃
艾曼纽·穆尼埃(Emmanuel Mounier,)生于格勒诺布尔,卒于巴黎。法国哲学家、新闻工作者,人格主义(法语personnalisme/英语personnalism)的重要代表,1932年创立法国著名左翼天主教思想刊物《精神》(Esprit),并担任主编直至逝世,但他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尽管学界对他提出的人格主义有很多争议,比如不够系统、不像哲学,但人们都很尊崇他身为天主教徒却一直积极介入现实生活的精神。.
查看 神學和艾曼纽·穆尼埃
苏美尔
苏美尔(阿卡德語:Šumeru;蘇美語:,ki-en-ĝir15)為目前發現於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的文明體系,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之一。苏美尔文明主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通过放射性碳十四的断代测试,表明苏美尔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至距今6500年前。在距今约4000年前结束,被亚摩利人建立的巴比伦所代替。这里发现的含有楔形文字前文字的最古老的石板被定期为距今约56世纪前。.
查看 神學和苏美尔
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
苏莱曼一世或译苏里曼一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691页“苏里曼一世”词条。(奥斯曼土耳其文:سليمان اول、现代土耳其文:I.,1494年11月6日-1566年9月7日),是奥斯曼帝国第10位、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苏丹(1520年-1566年在位),兼任伊斯兰教最高精神领袖哈里发之职。由于苏莱曼一世的文治武功,他在西方被普遍誉为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土耳其文:محتشم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Muhteşem Süleyman,Suleimanus Magnificus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سليمان العظيم,سلیمان کبیر或سلیمان قدرتمند,普什图语:سلیمان اعظم,سلیمان اعظم,Σουλεϊμάν ο Μεγαλοπρεπής,斯洛文尼亚语:Sulejman Veličastni,Сулејман Величанствени,Сулейма́н Пи́шний,Soliman Magnificul,Sulejman Skvostný,Сюлейман Великолепни,波兰文:Sulejman Wspaniały,Solimán el Magnífico,Süleyman der Große或Süleyman der Prächtige,Solimano il Magnifico,Soliman le Magnifique,Сулейманом Великолепным,Solimão o Magnífico,Suleiman the Magnificent,スレイマン大帝等。),而他在奥斯曼帝国国内和东方则被誉为卡努尼苏丹苏莱曼(奥斯曼土耳其文:قانونى سلطان سليمان、现代土耳其文:Kanuni Sultan Süleyman、السلطان سليمان القانوني其他语言中的“苏莱曼大帝”还有:波斯文、普什图文、乌尔都文:سلطان سلیمان قانونی等),“卡努尼”意为“立法者”,因为他在位时完成了对奥斯曼帝国法律体系的改造。苏莱曼大帝是欧洲16世纪的一位杰出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进入极盛时期。苏莱曼大帝亲自统帅奥斯曼军队征服了基督教重镇贝尔格莱德、罗得岛和匈牙利的大部分,奥斯曼人的扩张态势一直到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才被暂时遏制。苏莱曼大帝在与波斯(今伊朗)萨非王朝的战争中占领了大半个中东地区,并将西至阿尔及利亚的北非大部地区纳入奥斯曼帝国版图。苏莱曼大帝在位期间,奥斯曼帝国舰队称霸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在他的治理下, 奧斯曼帝國統治了一千五百萬到二千五百萬人。 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舵手,苏莱曼大帝亲自开创了社会、教育、税收和刑律等方面的立法改革。他主持编撰的权威法典(或卡农)奠定了在他逝世后帝国数个世纪的法律制度基础。苏莱曼大帝不但凭借他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诗人和金匠(受過良好的教育,講五種語言),他还是文化的大资助人。他在位时期是奥斯曼帝国艺术、文学和建筑的黄金时代Atıl, 24.。 苏莱曼大帝打破奥斯曼人的传统,迎娶了烏克蘭奴隶出身的罗克塞拉娜,成为他的皇后许蕾姆苏丹。许蕾姆苏丹不仅在帝国后宫有很大的影响力,还积极参与苏莱曼大帝的政治生活。他们的孩子塞利姆皇子在苏莱曼大帝去世后继任苏丹之位。.
若望·保禄一世
可敬的教宗若望·保禄一世(Venerabilis Ioannes Paulus PP.,1912年10月17日―1978年9月28日),本名阿尔比诺·卢恰尼(Albino Luciani),前天主教教宗及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他于1978年8月26日上任,但是仅仅33天之后就去世了。他是历任教宗中执政时间最短的人之一,在1978年一年之内梵蒂冈城出现了三任教宗的权力更迭。若望·保禄一世是第一位出生于20世纪的教宗。 在意大利,若望·保禄一世被教徒亲切的称作“微笑教宗”(Il Papa del sorriso)和“上帝的微笑”(God's smile).
查看 神學和若望·保禄一世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
卡尔·保罗·雷茵霍尔德·尼布尔(Karl Paul Reinhold Niebuhr,),是一位美国神学家。他最出名的工作是试图将基督信仰和现代政治外交联系起来。他为现代“正义战争”思想做了很大贡献。著有《道德的人與不道德的社會》、《人的本性与命运》等。.
查看 神學和雷茵霍尔德·尼布尔
雷永明
真福雷永明神父(Blessed Gabriele Allegra OFM,),方济会会士,《思高圣经》的主要翻译者,思高圣经学会的创办人。.
查看 神學和雷永明
雅各布·伯努利
雅各布·伯努利(Jakob I. Bernoulli,)伯努利家族代表人物之一,数学家。他是最早使用“积分”这个术语的人,也是较早使用极坐标系的数学家之一。他研究了悬链线,还确定了等时曲线的方程。概率论中的伯努利试验与大数定理也是他提出来的。.
查看 神學和雅各布·伯努利
雅各布斯·阿民念
雅各布斯·阿民念(Jacobus Arminius)(1560-1609),(其姓通用译法为“阿米纽斯”,“阿民念”為特殊人名譯法,又譯亞米紐斯,亞米念,阿米念,阿明尼烏,阿米尼烏斯),荷蘭新教神學家,阿民念主義創始人。.
查看 神學和雅各布斯·阿民念
雅典學院 (畫作)
《雅典學院》(Scuola di Atene),一译《雅典学派》,是義大利文藝復興艺术家拉斐尔因受任装饰梵蒂冈使徒宫,而在1509年至1510年间创作的一幅濕壁畫,位于拉斐尔房间的签字厅, 目前是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此作被廣泛認定為拉斐爾的代表作之一,象征著文藝復興全盛期的精神。 By Horst Woldemar Janson, Anthony F.
查看 神學和雅典學院 (畫作)
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
雅盖隆王朝时期是波兰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中世纪晚期延伸至近代早期。自立陶宛大公约盖拉(瓦迪斯瓦夫·雅盖沃)登上波兰王位起,雅盖隆王朝(1386年-1572年)逐步形成了波兰立陶宛联盟。波兰与立陶宛之间的伙伴关系将立陶宛所控制的幅员辽阔的鲁塞尼亚地区纳入波兰势力范围,而历史也证明这种关系对波兰人和立陶宛人都有利,在接下来的四个世纪中,这两个民族在这欧洲最大的政治实体之一中和平共存互相合作。 在波罗的海地区,波兰与条顿骑士团之间的冲突仍在继续。其中,1410年格伦瓦德之战爆发,条顿骑士团战败,1466年卡齐米日四世在位时双方签署具里程碑意义的索恩和约;这份和约促成后来的普鲁士公国的产生。波兰在南方应对奥斯曼帝国和克里米亚鞑靼人,在东面帮助立陶宛与莫斯科大公国作战。波兰与立陶宛的领土延伸至利沃尼亚的极北。 波兰逐渐发展为封建国家,农业占主导地位,而地主阶级也逐渐居统治地位。1505年,波兰瑟姆(国会)通过“无共识则无新议”法案,将君主的绝大部分立法权转交给瑟姆。这一事件标志着“贵族民主制”时期的开始,在这一时期,国家由“自由且平等”的波兰贵族统治。 宗教革命运动在波兰有着长足进展,令波兰发展出在当时独一无二的宗教宽容政策。欧洲的文艺复兴潮流为雅盖隆王朝晚期(齐格蒙特一世与齐格蒙特二世)带来极大的文化繁荣。.
老子 (書)
《老子》,傳統說法是中国春秋时期末期论述处世哲学的作品,其内容經傳鈔多有不同,无数注解后成为《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為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中国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学派奉为创始典籍,有學者認為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崔仲平(2004)前言,第一頁:「老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哲學家。他寫的《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早的哲學著作。」。。古書多無大題,據學者考證,《老子》作為書名可能始於韓非子〈解老〉、〈喻老〉兩篇或更早之前《呂氏春秋》高誘注云「老子到,喜悅之,請著《上至經》五千言而從之遊也。」馬敘倫先生以為,《上至經》為《上下經》之訛,漢景帝時尊《老子》為經,稱《道德經》可能始於王弼、皇甫謐生活的魏晉時期。 “老子所著言道德之意的上下篇”,據帛書本為上篇《德經》、下篇《道經》,故又稱《德道经》;傳世本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也就是《道德经》。《德經》在前是謂先修自身心意;《道經》是謂以身心精進,在體悟道之所傳。至唐代,唐太宗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並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道德經》與《孝經》並為上經。唐玄宗时,更尊此经为《道德真經》。 《老子》一書分章不定,嚴遵《老子道德指歸》,上篇《德經》四十章,下篇《道經》三十二章,凡七十二章。八十一章本最早出自《老子河上公章句》,此種版本上經三十七章,下經四十四章。帛書本、竹簡本有分章符號,但未形成今本「八十一章」格局。北大漢簡本分為77章。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查看 神學和老子 (書)
老子想尔注
《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的主要著作。 全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二卷。据唐玄宗《道德真经疏外传》、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所载,作者为东汉张陵(另一说认为该书作者是张陵之孙张鲁)。东汉順帝年間,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老子想尔注》便是五斗米道祭酒宣讲《老子》的注释本。 《老子想尔注》作者通过对《老子》的注解,围绕著对“道”的信仰,它要求人们信行“真道”,奉守“道诫”,将“积善”与 “积精”相结合,以达“仙寿天福”的境界。并认为治国亦须“师道”,以教化民,才能获致“太平符瑞”。《老子想尔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民众的良好政治愿望。同时,它也是研究五斗米道最原始的宝贵的材料。也是研究道家哲学如何转变为道教神学的重要的材料。 清代于敦煌莫高窟发现六朝写本《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1905年被窃。现藏大英博物馆。.
查看 神學和老子想尔注
耶稣复活
耶穌的复活,是指根据基督教《新约圣经》中的四本福音书及《使徒行傳》的記載,耶穌在被釘死在十字架三天后从死裏复活的事件。耶稣复活是基督教神学的核心信条,也是《尼西亚信经》的一部分:“应验了圣经的话,第三天复活,升天,坐在圣父的右边。”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5章写道,“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这一章中,保罗阐明了耶稣复活是信仰的核心信条,“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并且明显我们是为神妄作见证的……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你们仍在罪里,就是在基督里睡了的人也灭亡了。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 基督徒在复活节庆祝耶稣复活。每年复活节的日期和犹太教逾越节相近。.
查看 神學和耶稣复活
耶稣会
耶稣会(Societas Iesu,簡寫為S.J.或S.I.)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依納爵·羅耀拉與方濟·沙勿略、等人共同於巴黎成立,至1540年由教宗保祿三世詔令承認。最初是為了對抗宗教改革的風潮而創立,在天主教會中屬於原教旨主義派,重視神學教育、對教會的忠誠度以及向青年傳教,發願守貞、神貧,並要求會士对修会和聖座的命令绝对服从。 耶穌會除了協助祈祷、从事社工慈善,拯救貧困之外,最大的特色是興學,他們首先在歐洲興辦許多大學、高中,是現今世界最大的辦學團體之一;培養出的學生除神職人員以外,也大多活躍於西方政界與知識份子階級,著名者有笛卡兒等。現任教宗方濟各即為耶穌會會士,為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目前耶穌會大約有兩萬名會士,在超過112个国家活动,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困難,要受到更長時間的考驗。申請入會者可選擇成為神父或終身修士,但兩者的培育過程相同,不但要取得神學學位,而且还要有另一项科目的大学学士毕业文凭。耶穌會特有的靈修方式稱為「」,是羅耀拉所創。由於耶穌會重視教育事業,許多耶穌會會士擁有博士學位、甚至在大學執教。 耶穌會格言是「愈顯主榮」(Ad Majorem Dei Gloriam),这句话往往被缩写为「AMDG」。會徽下方是紀念基督信仰中釘死耶穌的三根釘子,上方的IHS則是耶穌希臘文寫法(ΙΗΣΟΥΣ)的前三個字母(Σ的寫法往後演變成拉丁字母的S),亦有「耶穌是人類救主」之義(Jesus Hominum/Hierosolymae Salvator)。與其他歷史較久的修會不同,耶稣会無會衣,一般只在會士姓名後面加上“SJ”的後綴,以表明其身份。.
查看 神學和耶稣会
耶稣会学院和大学联合会
耶稣会学院和大学联合会(英文名:Association of Jesui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简称:AJCU)是由美国28个耶稣会开设的学院和大学以及两个神学中心构成,总部设立在华盛顿特区。 虽然每个学院和大学都有独立的教学系统,但它们有共同的理想和耶稣传统以及许多合作项目。.
耶鲁大学
耶魯大學(英文:Yale University)是一所坐落於美國紐黑文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學校最初於1701年10月9日,以“大學學院”之名成立,是全美第三古老的高等學府。校方為了感謝伊利胡·耶魯(英屬東印度公司總裁)的捐助,而在1718年改名為“耶魯學院”。學院最初旨在為公理會培養神學與聖典語言學人才,其後自1777年起加入了人文與科學教育課程。19世紀期間,學校增設了多所研究生與專業學院,更於1861年頒發了美國第一個博士學位。1886年,耶魯正式以現代大學的運作模式辦學。 耶魯大學的各個學術單位被歸入12所學院裡:最原始的本科學院、文理研究院及10所專業學科學院。儘管大學是由耶魯校董會所管理,但每個學院都有權編制、修改及監察自己的學位課程。除了紐黑文市中心的中央(本部)校園外,耶魯還在該市的西部建設了多個體育場所(包括了)及西黑文校園,亦在新英格蘭地區擁有多個森林與自然保育區。截至2015年6月30日,耶魯的捐款回贈達到二百五十六億美元,金額在全球教育機構中位列第二。 耶魯的--教育為博雅模式,並提供多個,附設住宿學院系統;研究或專業學科課程的模式則各有不同。幾乎所有的大學教職員都會參與教授本科課程。館藏逾1500萬冊,是全美第三大的圖書館系統。除了學習外,學生還能通過名為“耶魯牛頭犬”的校隊參與各種跨校體育競賽,也能加入各個學會。 畢業於耶魯大學的著名人士來自不同學術範疇:這包括了5位美國總統、15名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多個國家政治要員及13位在世的億萬富豪。另也有60名諾貝爾獎得主及230位羅德學者是此校的師生或校友。.
查看 神學和耶鲁大学
耶鲁大学名人录
耶鲁人(Yalies)指与耶鲁大学具有某种关系的个人,其中包括校友、教职员工和其他人员。以下是著名的耶鲁人的名单。.
查看 神學和耶鲁大学名人录
耶柔米
耶柔米,天主教譯聖熱羅尼莫或聖葉理諾,也译作圣杰罗姆(約;英文:Jerome(以前叫 Saint Hierom);拉丁文:Eusebius Sophronius Hieronymus;希臘文:Εὐσέβιος Σωφρόνιος Ἱερώνυμος)是古代西方教會領導群倫的聖經學者,公元340年生於的一個基督徒家庭。耶柔米很早就显露出对藏书的热情,并建立了古典晚期最卓著的私人图书馆(由学生时代的异教文学经典开始,逐渐包含大量的基督教圣经与神学作品);他在罗马接受教育,去莱茵河边寻求仕途,并在皈依苦修理念后前往叙利亚的荒漠地区苦行,晚年時(386年-420年)定居於耶穌的出生地伯利恆,過苦修隱居的生活。 在早期的拉丁教會他被尊為四位西方教會聖師之一,這個約定俗成的稱號後來被教宗鮑尼法八世列為正式頭銜。.
查看 神學和耶柔米
耶拿大学
耶拿市弗里德里希·席勒大学(),簡稱耶拿大学,是一所位于德国图林根耶拿的公立大学。該校之當代命名源自其前任哲學教授弗里德里希·席勒之名。.
查看 神學和耶拿大学
陳志良 (台灣美術家)
陳志良(1955年-),在台南市出生成長的台灣水墨畫家、書法家、詩人,基督徒,藝術上師承朱玖瑩、歐豪年、江兆申、劉學讓、李蕭錕等先生,作有《台灣山水》(1、2集,1997年、2005年)、《水墨西拉雅》(2014年)等畫冊和《和風.人隨行》(2007年)等詩集。 出生在台南市中西區,家裡做豆腐,畢業於台南市立忠義國民學校(現台南市中西區忠義國民小學)、台南市立金城初級中學(現台南市立金城國民中學)、台南第二中學高中部(現國立台南第二高級中學)和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1978年-1982年),後入台南神學院研究部讀神學(1997年-2002年)。 自高中師從書法家朱玖瑩研習書法,為其日後的水墨創作奠定基礎,大學時得到歐豪年、江兆申、劉學讓、李蕭錕等多位老師指導。 作品曾在台灣台北市立美術館、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台南市立文化中心等公、民營藝文場域和日本大阪INTEX OSAKA、長野縣飯田市美術館等多處展出。 已婚,育有1子。 曾任財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執行委員、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府城美展」評審委員與古風書藝學會理事長。.
陳澤民
陳澤民可以指:.
查看 神學和陳澤民
陶恕
陶恕(Aiden Wilson Tozer,)是一位美国基督教牧师、作家和屬靈导师,曾获得两个荣誉博士学位。.
查看 神學和陶恕
陽瑪諾
陽瑪諾(葡萄牙文:Emmanuel Diaz, Junior;),字演西。.
查看 神學和陽瑪諾
G·K·卻斯特頓
吉尔伯特·基思·卻斯特頓(Gilbert Keith Chesterton,),英國作家、文學評論者以及神學家。熱愛推理小說,不但致力於推廣,更親自下海撰寫推理小說,所創造最著名的角色是「布朗神父」,首開以犯罪心理學方式推理案情之先河,與福爾摩斯--重物證推理的派別分庭抗禮。.
查看 神學和G·K·卻斯特頓
J·R·R·托爾金
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CBE(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常縮寫為J.R.R. Tolkien,),英國作家、詩人、語言學家及大學教授,以創作經典古典奇幻作品《霍比特人》、《魔戒》與《精灵宝钻》而聞名於世。 托爾金曾於1925年至1945年間,在牛津大學彭布罗克学院擔任盎格魯-撒克遜語的,並於1945年至1959年間轉至牛津大學默頓學院任英國語言與文學的默顿教授。他是C·S·路易斯的密友——兩人皆為非正式文學讨论社「迹象」的社員。1972年3月28日,托爾金獲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頒授的大英帝國司令勳章。 托尔金的儿子克里斯托夫在父亲去世后,整理了大量的笔记和未发表的手稿,出版了一系列作品,包括《精灵宝钻》、《未完成的故事》、《》等。这些作品与《霍比特人》和《魔戒》一起构成了有联系的共同体,由传说、诗歌、虚构历史、人造语言和短文所组成,关于一个名叫阿尔达(及其中的中土大陆)的奇幻世界。1951至1955年间,托尔金用“传说故事集”(legendarium)一词来称呼大部分作品。尽管在他之前有很多其他作者的奇幻作品问世 作者强调这影响不仅来自托尔金,也来自威廉·莫里斯、喬治·麥克唐納、罗伯特·欧文·霍华德和艾立克·洛克·艾丁生.
查看 神學和J·R·R·托爾金
LSAT
LSAT(Law School Admission Test),即法学院入学考试。它是由位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法学院入学委员会(Law School Admission Council)负责主办的法学院人学资格考试。几乎所有的美国、加拿大法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都要求申请人参加LSAT考试。LSAT考试共有五个部分(包含一个不记分的供入学委员会评估用的评测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每部分时间为35分钟,另加30分钟的写作。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阅读理解、逻辑推理及分析推理,主要测试考生下列几方面的能力:.
查看 神學和LSAT
抗原原罪
抗原原罪(英文:original antigenic sin),又稱霍斯金現象(Hoskins effect), 是指身體免疫系統在遭遇到與初次感染有些微不同的外來物(如:病毒或細菌)時,傾向利用初次產生的免疫記憶,而非再次產生免疫反應的一種特性。這會使免疫系統「受制於」初次抗原引起的免疫反應,而不能針對之後的抗原感染產生最有效的反應(前提是兩次接觸的不同抗原僅能有些許差異)。抗原原罪的現象被認為與流感病毒、登革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其餘一些病毒有關。 此現象最初由Thomas Francis二世於1960年提出,以” On the Doctrine of Original Antigenic Sin”之名在專欄發表。 他以神學中原罪的概念作為類比來命名此現象。下文根據最初發現者Thomas Francis,並引述自Richard Krause: "The antibody of childhood is largely a response to dominant antigen of the virus causing the first type A influenza infection of the lifetime.
查看 神學和抗原原罪
柏林洪堡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德語: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HU Berlin),是德國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學,於1809年由普魯士教育改革者及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及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所創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對於歐洲乃至於全世界的影響都相當深遠,該校後因二戰緣故,而與柏林自由大學誕生關聯密切。柏林洪堡大学2012年6月入选为11所德国“精英大学”之一。.
查看 神學和柏林洪堡大學
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学派(Platonism,大写P), 作为一个专有名词, 是泛指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或是其他来源于并具有紧密联系的哲学体系。在狭义范围内,所谓的柏拉图主义(platonism,在中采用小写p), 是指肯定某一种的存在, 区别于意识所在的内在世界和感受到的外在世界,这种目标被指出“存在”于所谓的“第三维度内”, 与唯名论形成对立观点。" Philosophers who affirm the existence of abstract objects are sometimes called platonists; those who deny their existence are sometimes called nominalists.
查看 神學和柏拉图主义
查尔斯·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FRS(Charles Robert Darwin,)又譯達爾溫,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學家,達爾文早期因為地質學研究而著名,而後又提出科學證據,證明所有生物物種是由少數共同祖先,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過程後演化而成.
查看 神學和查尔斯·达尔文
查尔斯·洛根
查尔斯·洛根(Charles Logan)是美國電視劇《24》中的一個角色,由格里高利·艾辛(Gregory Itzin)扮演。在本劇的第四季,洛根时任美國副總統,在總統约翰·基勒遭受恐怖襲擊而嚴重受傷後,洛根宣誓為代理總統。後來正式成為美国总统(2008年-2009年),在位一年半,被CTU探员傑克·鮑爾推翻,因叛国罪被捕。雖然艾辛在外觀上酷似理查德·尼克松,本劇的創作者Joel Surnow在Rush Limbaugh主持的談話节目的訪問中,提到這這個外貌的相似純粹只是巧合。 艾辛因為飾演這個角色,而獲得2006年艾美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查看 神學和查尔斯·洛根
查爾斯史都華大學
查爾斯史都華大學(Charles Sturt University,縮寫:CSU),是一所於新南威爾斯州和澳大利亞首都特區擁有眾多校區的澳大利亞公立大學。查爾斯史都華大學在巴瑟斯特、奧爾伯里、德宝市、奧蘭治和沃加沃加都設有校區,並且在坎培拉、雪梨、布罗肯希尔等地設立了研究中心,是新南威爾斯州藍山以西的唯一國立高等教育機構。 查爾斯史都華大學與澳洲國內外多所技職和高等教育機構皆有共同使用同一教育設施等方面的合作,最遠至加拿大安大略省設立教育學院培育師資;在遠程教育上,以學位課程多元廣泛而著稱。.
查看 神學和查爾斯史都華大學
查錫我
查錫我,祖籍浙江海寧,香港公民黨成員,1975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學院,主修社會學,副修心理學。其後,獲倫敦大學榮譽法學士和香港大學犯罪學碩士學位,並於香港廉政公署執行處任職。2002年,查錫我完成了神學課程。2004年,更獲取香港大學另一個有關心理輔導的碩士學位。 查錫我於2004年年離開了服務28年的香港廉政公署,同年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加2004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新界西地區直選。落選後,他修讀法律專業文憑課程。現職執業大律師和英國CEDR認可調解員。他亦參加2007年香港區議會選舉穗禾選區,未能當選。 查錫我亦是著名小說作者查良鏞(金庸)的叔公,在輩份來說比金庸高,歲數說卻比金庸少。 自1994年患上肝癌並康復後,查錫我一直關注病人和弱勢社群的權益。一九九七年查錫我被評為「香港十大再生勇士」。.
查看 神學和查錫我
林建誠
林建誠,香港有線電視中國組記者、駐廣州記者站主任,採訪新聞的格言是「膽、正、命、平 」。自認採訪李旺陽後間接導致他死亡感到內疚。為了尋求心靈慰藉,於2018年4月30日正式離開香港有線電視,準備讀神學。.
查看 神學和林建誠
林弘宣
林弘宣(),臺灣台中人,黨外運動人士,美麗島事件受難者,有別於和其他美麗島受難者,出獄後始終和政治保持一定的距離。2015年9月18日,林弘宣被發現昏迷在自家浴室。送醫後,於9月25日凌晨1:38分離世,享壽73歲。.
查看 神學和林弘宣
恢復運動
恢復運動(Restoration Movement),又譯復原運動,是一個18、19世紀,在美國第二次大覺醒期間的基督教改革運動。強調活出新約聖經的原則,恢復聖經裏的教會樣式,促進在聖經真理的基礎上的合一,廢除一切晚近神學名稱及教會組織等。與基督新教相比,他們更加像基要派。主要領導人物包括亞歷山大·坎伯(Alexander Campbell)和伯通·史東(Burton Stone)等。.
查看 神學和恢復運動
恩福聖經學院
恩福聖經學院(Yan Fook Bible Institute)是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在2001年成立的基督教聖經學院,院址位於香港九龍長沙灣長沙灣道789號恩福中心16樓。.
查看 神學和恩福聖經學院
恩斯特·库默尔
恩斯特·爱德华·库默尔(Ernst Eduard Kummer,),德国数学家。.
查看 神學和恩斯特·库默尔
提尔的威廉
提尔的威廉(拉丁语:Willelmus_Tyrensis或Guillelmus Tyrensis;法语:Guillaume de Tyr;意大利语:Guglielmo_di_Tiro;希腊语:Γουλιέλμος_της_Τύρου;约1130年-1186年9月29日)是中世纪和。身为,他有时被称为威廉二世,以和他的一位前任区分开来。耶路撒冷王国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后在1099年建立,威廉出身耶路撒冷王国上层阶级,在耶路撒冷长大成人。他用了二十年时间在接受博雅教育,学习教会法。 威廉于1165年返回耶路撒冷之后,国王阿莫里任命其为大使,遣他出使东罗马帝国。威廉在成为国王的儿子、未来的国王博杜安四世的家庭教师后,发现博杜安是个麻风病人。威廉在阿莫里死后,担任王国中两个最高级的职务书记长及提尔大主教。后在1179年,威廉带领东方代表团出席了第三次拉特朗公会议。不过,由于他卷入了博杜安四世统治期间的宫廷斗争,因此在敌对阵营控制了王室事务以后,他的显赫地位受到了削弱。威廉最终未能当选久负盛名的耶路撒冷宗主教,并可能于1186年默默无闻的死去。 威廉曾写下拉特朗公会议的记录以及一部穆罕默德时代以来的伊斯兰国家历史,但这两部作品都没能流传下来。他以耶路撒冷王国历史的作者身份闻名于今。威廉在其有生之年,用优美的拉丁文写作他的编年史,而这部作品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古典文学。该编年史有时被冠以《大海彼岸的历史往事》(Historia rerum in partibus transmarinis gestarum)或《耶路撒冷历史》(Historia Ierosolimitana)之名,或简称为《历史》(Historia)。这部作品在他死后很快就被翻译成法文,随后又被译为多种不同的语言。由于他所写的这部编年史是现存唯一一部十二世纪耶路撒冷人所写的同时代当地历史,因此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威廉的记述是可信的。然而,近世更多的历史学家表示,威廉卷入王国政治纠纷,使他的记述可以看出带有明显的偏见。尽管如此,他仍被视为十字军中最伟大的编年史作家,以及中世纪最好的作家之一。.
查看 神學和提尔的威廉
李卓民
李卓民,是牧師及企業家。甘泉香港航空創辦人及主席。夫人是同是甘泉香港航空創辦人的李黃慧恂師母。 李卓民的祖先李文華是佐敦恆豐酒店的創辦人。李卓民曾經讀美國哈佛大學教育行政,之後轉讀神學,畢業之後任傳道人,到印度等地工作。.
查看 神學和李卓民
李儲文
李储文(),中国共产党高级官员,曾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外事办公室主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中国福利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辞海》副主编之一,上海杉达学院董事长、上海市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永远名誉会长,以长期隐藏在基督教会内从事地下工作和于1980年代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期间,为香港主权交接所进行的准备工作而著称。 2018年3月22日18时55分,李儲文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0歲。家屬按李儲文生前意願,不舉行告別儀式,一切從簡。.
查看 神學和李儲文
李振英
李振英蒙席(1929年10月4日-),別號李震,受洗聖名Gabriel Chen-Ying Ly,臺灣哲學、神學學者,宗座聖多瑪斯哲學院院士,曾任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秘書長、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現任輔大哲學系教授。 李振英是輔大最後一位天主教神父校長,自此之後,輔大進入「教友治校」的新階段。.
查看 神學和李振英
来源批判
来源批判是对信息来源的评价,信息来源可以是一个文献、言论、图片或任何旨在获取信息的事物。来源批判是基于特定任务而对信息来源进行评价的跨学科研究。 自由主義神學的歷史研究員認為,律法書在聖經歷史上曾多少遺失。出埃及記現行版本的主要作者應是希西家王時代的以賽亞先知等人。先知們重塑了以出埃及記,並以此為奏章,向希西家王頌讀;希望希西家王不要以為靠攏埃及或巴比倫,可以令國家安全,應當專心靠賴上主。.
查看 神學和来源批判
東西教會大分裂
東西教會大分裂(East–West Schism)是指11世紀基督教會大分裂,分出了希臘正教(東方正教會)以及羅馬天主教(羅馬普世公教會)兩大宗。自2世紀以後,以羅馬為首的西方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的東方教會,因各自不同的教會、政治、社會、文化等原因,在神學,以及教會的組織、紀律等各方面的分歧逐漸擴大,彼此爭論不休,最終導致了1054年的東西方教會大分裂,形成日後的公教(此乃原意譯名;慣稱為天主教:在明朝時,公教傳入中國時借用外教名詞「天主」稱呼所信仰的神,因而得名)和正教会(即東正教)。.
查看 神學和東西教會大分裂
格奥尔格·康托尔
格奥尔格·费迪南德·路德维希·菲利普·康托尔(Georg Ferdinand Ludwig Philipp Cantor,),出生于俄国的德国数学家(波羅的海德國人)。他创立了现代集合论,是實數系以至整个微积分理论体系的基础,還提出了势和良序概念的定義;康托爾確定了在兩個集合中的成員,其間一對一關係的重要性,定義了無限且有序的集合,並證明了實數比自然數更多。康托爾對這個定理所使用的證明方法,事實上暗示了“無限的無窮” 的存在。他定義了基數和序數及其算術。康托爾很清楚地自知自覺他的成果,富有極濃厚的哲學興趣。康托爾提出的超越數,最初被當時數學界同儕認為如此反直覺-甚至令人震驚-因而拒絕接受他的理論,且以利奥波德·克罗内克为首的众多数学家长期攻击。克羅內克反對代數數為可數的,而超越數為不可數的證明。 康托爾本身是一位虔誠的路德派,相信這個理論是經由上帝傳達給他;但一些基督教神學家認為康托爾的理論,是在挑戰神學中只有上帝才具有絕對而唯一的無限性質。康托爾自 1869年任職於德國哈勒大學直到 1918年在哈勒大學附屬精神病院逝世;他的抑鬱症一直再發的病因,被歸咎於當代學界的敵對態度,儘管有人將這些事件解釋為,是他本人所患有的情感雙極障礙的病徵。他所受到的嚴厲攻擊,與後來的讚譽相匹配:在 1904年倫敦皇家學會授予他西爾維斯特獎章,這是皇家學會可授予數學研究者的最高榮譽。 在康托死後數十年,維特根斯坦撰文哀悼昔時學術界指責「集合論是假借通過數學而有害處的方言」的氛圍,他認為那是「可笑」和「錯誤」的「完全無稽之談」。当代数学家绝大多数接受康托尔的理论,并认为这是数学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大卫·希尔伯特說:「沒有人能夠把我們從康托爾建立的樂園中趕出去。」(原文另譯:我們屏息敬畏地自知在康托所鋪展的天堂裡,不會遭逢被驅逐出境的。).
查看 神學和格奥尔格·康托尔
格罗宁根
格罗宁根(荷兰语:Groningen)是位于荷兰北部的一座中等城市,也是格罗宁根省的首府,人口约185,000(2007年),是荷兰北部人口最多的城市。 著名景点有马提尼塔(Martini Tower)。塔高97米,于1482年建成,是荷兰第四高的教堂尖塔。格罗宁根还是格罗宁根大学和格罗宁根高等职业学校的所在地。全市大学生共有5万多,占人口很大比重。.
查看 神學和格罗宁根
格拉特修道院
格拉特修道院(გელათის მონასტერი)是位於喬治亞西部伊梅列季州庫塔伊西郊外的一座修道院,修建於1106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格拉特修道院都是喬治亞的文化中心之一,有眾多代表喬治亞的科學家、神學家、哲學者都出身於此。修道院內收藏有眾多12世紀至17世紀的壁畫及寫本。1994年,格拉特修道院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查看 神學和格拉特修道院
梅尔希奥·卡诺
梅尔希奥·卡诺(Melchior Cano,),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西班牙帝国多明我会修士。腓力二世与罗马教廷就教会税收的问题而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他支持腓力二世。他同时也是萨拉曼卡大学的神学教授之一。.
查看 神學和梅尔希奥·卡诺
梅森环形山 (月球)
梅森环形山(Mersenius)是月球正面湿海西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暨哲学家、神学家和音乐理论家"马兰·梅森"(1588年-1648年)Autostar Suite Astronomer Edition.
植村正久
植村正久(,)日本思想家、基督教牧師、神學家。外號有「桔梗生」之稱。 1,500石的徳川旗本將軍家出身,幕府瓦解後家道中落,努力學習英文,1873年5月接受日本基督公會受洗,並開始在東京下谷傳道。著有「唯物論」「不可知論」「實証論」「自由神学」等書。 Category:日本哲學家 Category:日本新教徒.
查看 神學和植村正久
楊牧谷
楊牧谷博士(Rev.,)是著名的華人神學家,終身都在基督教會工作,從事文字工作、神學教育、主領聚會,訓練栽培信徒,協助教會牧養等。.
查看 神學和楊牧谷
楊鳴章
楊鳴章主教(The Most Reverend Michael Yeung Ming-cheung, ),現為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查看 神學和楊鳴章
欧内斯特·梅伊曼
欧内斯特·梅伊曼(Ernst Meumann,)是一位德国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德国教育心理学和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 1862年8月29日,梅伊曼出生在德国威尔登根的一个牧师家庭。 后来到莱比锡大学,师从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威廉·冯特。 1911年,欧内斯特·梅伊曼参加筹建汉堡大学 1915年4月26日,梅伊曼在汉堡去世,年53岁。.
查看 神學和欧内斯特·梅伊曼
欧洲历史
欧洲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万5千年(甚至是一百萬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遗迹。 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定居点、农耕技术和驯养家畜。从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暂时倒退消失的时期称为青铜时代,铜是当时制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称为欧洲的史前时期。 欧洲古典时期从前700年古希腊文字再次出现开始。罗马共和国于前509年建立。罗马人将疆域拓展至整个意大利,随后是整个地中海周边和西欧。罗马帝国的领土于公元117年到达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几个世代后,基督教就成为帝国的国教。羅馬帝國的衰落,標誌著古典時代的終結和歐洲中世紀的開始。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随即蛮族部落开始入侵西罗马帝国。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与向西越过罗马国境线进入前罗马帝国领土的部落之一,并于5世纪初,三度围攻罗马。418年,在原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 东南欧和地中海地区仍由东罗马帝国控制,首都为君士坦丁堡。6世纪晚期开始被日耳曼人侵蚀。7世纪开始,中东和北非地区被阿拉伯帝国占领,并伊斯兰化。在西欧,很多新国家仍保留了罗马的习俗,使用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并普遍信仰基督教。800年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欧洲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的入侵。到10世纪中期,穆斯林和马扎尔人对西欧的威胁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胁不列颠群岛最久的。1054年东西教会分裂加剧,随后十字軍東征开始削弱拜占庭帝国,教皇的权力此时也在西班牙、法国南部、立陶宛与其他的异教地区稳固下来。复杂的封建等级制度发展起来,新国家的大多数贵族由于通婚互相是近亲。封建社会在蒙古入侵后开始解体。中世纪后期欧洲爆发了大饥荒和黑死病。 15世纪,欧洲从中世纪苏醒过来。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知识获得尊重,开始挑战传统的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馬丁·路德挑战教皇的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使英国教会脱离教皇管制,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但是,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这个协议。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时代,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而欧洲大陆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直到拿破仑發動霧月政變。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最后的农奴制残余在1848年的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1870年普法戰爭后,意大利和德国完成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崩溃。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与轴心国战败。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战胜国集团在欧洲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冷战。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后,欧洲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至2016年为止,欧盟包括28个欧洲国家,超过5亿人口。北约也扩大到包括俄罗斯的邻国——这是欧洲自从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
查看 神學和欧洲历史
歐博哲
歐博哲(Martin Eberts,1957年-),德國外交官,1986年加入外交界後,曾派附於德國外交部及匈牙利、沙烏地阿拉伯、法國、日本、巴西等地的德國駐外使館,並自2014年起出任駐台灣代表——德國在台協會處長一職。.
查看 神學和歐博哲
歐文·查特威克
威廉·歐文·查特威克,OM,KBE,FBA,FRSE(,),英國聖公會牧師、基督宗教歷史學家及大學行政人員,1956年至1983年任劍橋大學塞爾文學院院長,1969年至1971年任劍橋大學校長。 查特威克畢業於劍橋聖約翰學院和庫德斯登學院,1941年獲按立為牧師,1947年返回劍橋大學任職,除了塞爾文學院院長和劍橋大學校長的職務以外,他還於1947年至1956年擔任劍橋大學三一學堂院士、1958年至1969年任迪克西基督教教會歷史教授、以及在1968年至1983年出任欽定現代歷史教授,1983年從劍橋大學退休後,他曾於1985年至1994年榮任東英吉利亞大學校監等職。 查特威克專研基督宗教歷史,多年來著作甚豐,題材涉獵基督宗教在西方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演變,以及在當代西方社會的發展。具歷史學和神學背景的他還把兩者結合,提出把宗教歷史融入現代歷史,並把道德批評和宗教觀應用到他的歷史研究上,是20世紀中後期少有的學者牧師。.
查看 神學和歐文·查特威克
正義
正義或公平正義(英語:justice;德語:Gerechtigkeit)是關於適當安排社會內的東西和人民的概念,此概念是哲學、法學和神學歷史上不斷思考和辯論的話題。 公平正義的研討可大略分為兩類,著重在人群間適當分配好的東西——如財富、權力、報酬、尊敬。例如平等主義就是一種分配正義理論,認為對財富的適當分配方式是平等分配。應報正義著重對惡行的適當回應。例如說同態報復法就是一種應報正義理論,認為適當的懲罰是等同所受到的不正當損害:「以命還命、以眼還眼、以毒攻毒、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以傷還傷、以打還打」。 西方曾激烈辯論過關於公平正義的幾個重要問題:什麼是公平正義?它對個人和社會有什麼要求?怎樣才是對一個社會內財富和資源的適當分配:平等制、精英制、視地位而定或其他的排列方式?各種政治觀點和哲學系統對這些問題可能有無數答案。 一些理論家,例如古代希臘人,將公平正義視為一種美德——一種人格特質,並只衍生於人們的行為和人們所設立的機構,其他人則強調行為或機構,並只衍生於使它們成真的人。公平正義的來源被不同看法認為來自於和諧、神聖命令、自然法或人造,它可能被認為次於另一倫理價值。.
查看 神學和正義
正教
正教(Православие;Orthodox Christianity)是东方正教会和东方正统教会所信仰的意识形态的总称。 正教与天主教(罗马公教)、西方基督教的新教並称为基督教三大宗派。.
查看 神學和正教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查看 神學和正教會
歷史主義
一些人認為必須研究與解釋人類歷史發展,基於這些解釋才能認真了解社會與政治。這樣的見解被卡爾·波普爾稱為歷史主義。在这里,「人類歷史」一詞與「人類發展」或「人類發展史」相通,即是英語History的廣義,而不是「記錄往事」的意思。.
查看 神學和歷史主義
歷史神學
歷史神學是基督教神學的一個研究範疇。歷史神學可以分為兩個層面:教會歷史和神學歷史。 另外,「歷史神學」是一種特殊史觀持有者的立場表白,其揭示該論者將上帝視為做為歷史的主題。「歷史神學」可以拿來與「歷史哲學」或「歷史科學」等不同的史觀做比較。.
查看 神學和歷史神學
歸正宗
歸正宗(Reformed church)也称加尔文宗、改革宗,是基督新教的宗派之一。 狭义的归正宗(Continental Reformed church)即欧洲大陆的加爾文主義教会,廣義的歸正宗(Reformed church)还包含長老會及公理会等所有信奉加尔文主义的教會。歐洲大陸的歸正宗早期興盛於瑞士與荷蘭,長老會和公理會則早期興盛於蘇格蘭、英格蘭與美國。长老会与狭义的归正宗教会在教会治理上都采用长老制,但公理会采用会众制。 若用來指一整套信仰生活與價值觀,稱為归正宗信仰(Reformed Faith)。如果是指神學,是指加尔文主义(或稱歸正神学、改革宗神學)。上述含義源頭都來自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 其著名國際組織有普世改革宗教會協會(The 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
查看 神學和歸正宗
殊相
在形上學中,殊相(Particular),又譯具相、自相、具體,指各別存在的實體或個體。起源自古希臘哲學,各別殊相的共同性質為共相。以殊相及共相概念進行討論的最早一批哲學家,為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他們對於共相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解答。在經院哲學中,這也是重要的神學課題。這個概念延續到現代哲學中。.
查看 神學和殊相
毒蠅傘
毒蠅傘(學名:Amanita muscaria)又稱毒蠅鵝膏菌,為一種含神經性毒害的擔子菌門真菌,分類上為鵝膏菌科的物種。毒蠅傘的生長環境遍及北半球溫帶和極地地區,且也無意間拓展到南半球,在松林裡與松樹等植物共生,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性物種。毒蠅傘會和落葉型植物與結毬果的植物形成菌根。 毒蠅傘為典型的毒菇,有大型的白色菌褶與斑點,蕈傘顏色通常是深紅色,該形象廣為大眾所知,並在大眾文化中廣泛出現。現今,各種不同顏色蕈傘的毒蠅傘亞種已被辨認出來,包含棕色的regalis(被認為是獨立的物種)、黃橘色的flavivolata、guessowii和formosa、以及略帶桃色的persicina。毒蠅傘的遺傳學研究成果已於2006年和2008年出版,進行上述亞種支序的精密描繪,顯示出上述亞種可能為分開的物種。 由於人們普遍認知毒蠅傘具有毒性,因此致死的案例極端少見;而毒蠅傘在經大量水煮熟過後,於歐洲、亞洲和北美洲,成為一個廣泛使用的食材。然而,現今毒蠅傘主要著名在於它的幻覺毒性,其精神刺激作用的成分則是蠅蕈素。此毒素被西伯利亞地區居民,用來作為引起幻覺和感到靈魂出竅的藥物,並在他們的文化當中,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 在西伯利亞居民使用毒蠅傘於傳統用途這件事情上,曾經有許多推測,認為毒蠅傘的毒素,在全西伯利亞皆用於引起幻覺上,但因這類傳說太久遠,而無法得到完整考證。美國銀行業者與業餘民族真菌學家羅伯特·高登·華生提出,毒蠅傘事實上就是印度宗教經典《梨俱吠陀》中提到的蘇摩酒;即使此理論被人類學家所駁斥,但是在1968年第1次出版這個理論時,得到了普遍認同。 在英文中,毒蠅傘的俗名被認為可能起因於歐洲居民將它使用於殺蟲劑,噴灑在牛奶裡面。這種殺蟲劑的成分就是所知的鵝膏菌氨酸;而毒蠅傘英文俗名的另外一個起因被提出來,表示字首「fly-」不只表示昆蟲,更代表吃進毒蠅傘後會導致精神錯亂。這是基於中世紀的迷信,認為蒼蠅如果進入一個人的頭,就會導致心理疾病。.
查看 神學和毒蠅傘
比德
聖比德(聖公會譯聖貝德,Bede,古英语中为 Bǣda 或 Bēda 。),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編年史家及神學家,亦為诺森布里亚本篤會的修士。拉丁文著作《英吉利教會史》,獲尊称为“英国历史之父”。 其一生似乎都是在英格蘭北部度過。 据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文献所记载,比德精通语言学,对天文学、地理学、神学甚至哲学都深有研究。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自幼性格孤僻。传闻就是他发现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此事记载于他的作品《De temporum ratione》(On the Reckoning of Time)。 由于比德所居住的修道院比邻一个庞大的图书馆Cramp, "Monkwearmouth (or Wearmouth) and Jarrow", pp.
查看 神學和比德
毕范宇
毕范宇(Francis Wilson Price,),美南长老会差会传教士,美国汉学家,金陵神学院教授,上海国际礼拜堂牧师。 1895年,毕范宇出生于中国浙江省嘉兴的美南长老会差会传教士家庭。任教于南京金陵神学院任教授及乡村教会科科长,其间从1926年到1930年回美国攻读耶鲁大学神学博士。1929年将孙中山《三民主义》翻译为英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曾在江宁县淳化镇设立实习农场,1934年又在江西黎川农场实验区,投身乡村工作。抗日战争期间曾做过蒋介石的顾问。后出任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干事、代理长老会总干事。1951年在控诉运动中遭到控诉,195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驱逐出境。.
查看 神學和毕范宇
河北天主教神哲学院
河北天主教神哲学院是由河北省内十个天主教教区(即石家庄教区、沧州教区、唐山教区、保定教区、张家口教区、安国教区、邢台教区、邯郸教区、衡水教区、承德教区)共同成立的一所培养天主教神职人员的修道院。该院院址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原五七路)3号。.
查看 神學和河北天主教神哲学院
沈宣仁
沈宣仁香港教育家,哲學家及摺紙藝術家。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1986-1989)及崇基學院院長(1990-1994)。.
查看 神學和沈宣仁
沈載琛
沈載琛,1861年至1940年,英文名 Sing Tsae-seng,清末民国著名传教士,宗教学者。又名再生,宁波鄞县人。.
查看 神學和沈載琛
波士頓大學
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 通常简称 BU 或 Boston U)是一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該校主校区位於波士頓查爾士河河畔的現址。該校於波士頓市區南邊的長木醫學區設有醫學院校區。 波士顿大学拥有大约3800多名学术性教职工和33000多名在校学生,同时也是波士顿最大的大学。学校通过所属的18个学院授予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以及医学,牙科,商科和法学学位。波士顿大学是美国大学协会(AAU)和爱国者联盟(Patriot League)成员。 波士顿大学的杰出校友包括马丁·路德·金和埃利·维瑟尔在内的8位诺贝尔奖得主,23位普利策奖得主,10位罗德奖学金得主,6位马歇尔奖学金得主,9位奥斯卡金像奖得主,以及众多艾美奖和托尼奖得主。该校过去和现在还有多位 麦克阿瑟奖,斯隆奖和Guggenheim Fellowship得主。学校还拥有多名美国文理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在此工作或曾于此就读。.
查看 神學和波士頓大學
波爱修斯
亞尼修·瑪理烏斯·塞味利諾·波爱修斯(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ëthius;Boëthius 读作,也译作波伊提乌,480年-524或525年),六世纪早期羅馬哲学家。 波愛修斯出生於罗马一个古老的名門望族家族,这个家族曾出现过罗马皇帝佩特罗尼乌斯·马克西穆斯和奥利布里乌斯以及多名罗马执政官。Hodgkin, Thomas.
查看 神學和波爱修斯
波茨坦大学
波茨坦大学(Universität Potsdam),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波茨坦市,由四个校区组成,规模位列波茨坦四所高等院校之首,是勃兰登堡州最大的高校。现时有超过两万名学生。尽管波茨坦大学在此地区有一定规模,但其教学体系并不完全符合传统全科大学的定义。 波茨坦大学曾获和授予的“”荣誉。.
查看 神學和波茨坦大学
波恩大学
波恩莱茵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简称波恩大学,是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波恩市的一所公立大学。 2003年冬季学期波恩大学注册学生达到3万8千名,其中有大约5千5百名外国留学生来自13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学费的原因2004年夏季学期注册学生下降到了3万1千名。2005年/2006年的冬季学期,波恩大学有注册学生31846名。.
查看 神學和波恩大学
波恩哈德·黎曼
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希·波恩哈德·黎曼《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2342頁,「Riemann, Berhard」條。 (德語:Georg Friedrich Bernhard Riemann,,)德国数学家,黎曼几何学创始人,复变函数论创始人之一。.
查看 神學和波恩哈德·黎曼
波斯古经
《波斯古經》,也译作《阿維斯陀》、《阿維斯塔》,是瑣羅亞斯德教(祆教)的經典,當中最古老的部份可追溯至公元前1323年。 教義概括為神學上的一元論和哲學上的二元論。認為宇宙初期有善惡兩種神,善神為阿胡拉·瑪茲達,意思為智慧之主、光明、生命、創造、善行、美德、秩序、真理的化身。惡神為安格拉曼鈕,是黑暗、死亡、破壞、謊言、惡行的化身。最後善神擊敗惡神,成為世界唯一存在的主宰。 传世者有两种版本,其一《阿维斯陀》(Avesta),以阿维斯陀文形成,为祈祷文汇集,以阿维斯陀文字书就。时至今日,琐罗亚斯德教神职人员祈祷时亦颂之。其二,《曾德·阿维斯陀》(Zend·Avesta,即《阿维斯陀注释本》),内容与前者基本相同,编排有所不同,旨在供研究,而非诵读。此版本分为卷、章、节,附有“注释”。《曾德·阿维斯陀》以中古波斯文形成,并非以阿维斯陀文字母,而是以巴列维文字母书就。 《阿维斯陀》的古文内容庞杂,约三十五万字,写在约一万两千张羊皮上,编成于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伐波斯遭焚,仅存一卷。安息王朝时期重新搜集、整理,萨珊王朝时期始告完成(公元三世纪),辑为二十一卷,分为五部分: 《温迪达德》(Vendidad),为中古波斯文“Videvdat”之误读,来自阿维斯陀文“Vi devo datem”,意即“降德弗文典”(又做驱魔书,降魔书),为律法和戒律汇集,其意旨在于:相符邪恶和魔怪(德弗)、确立义。采取查拉图什特拉(琐罗亚斯德)与至高神阿胡拉·玛兹达对话的形式,其内容设计仪典的纯正、赎罪、种种戒律以及神话。共二十二章。 《维斯配雷德》(Vispered),中古波斯文“维斯普拉特”,来自阿维斯陀文“Visporatavo”,意即“一切统御者”,即“一切善者的守护者”,为祈祷颂歌,通常为二十四章,其内容与《耶斯那》相近。 《耶斯那》(Yasna),来自阿维斯陀文“ias”,意即“诵读”、“敬拜”,其内容包括献祭和祈祷时所用祷词、对神之赞颂和吁求。共七十二章,其中十七章属《伽泰》(被视为阿维斯陀中最古老的的部分)。 《耶什特》(Yashts),意即“崇拜”、“赞颂”,来自阿维斯陀文“ias”,为赞颂之歌,共二十二歌。每一首歌为对一神而发,包容众多神话内容。 《库尔达》(Khurda),包容祈祷词,其中部分以中古波斯文形成,《库尔达》通常包括《耶什特》。 波斯古經除了記述伊朗的宗教神話、讚歌、禮儀、戒律外,還包括其民族起源、歷史、民間傳說、英雄史詩等內容;波斯宗教中對天使、魔鬼的描述以及其末世觀念和末日審判等之說,無疑都對當時的猶太教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後來更為基督教所繼承。 现在所流行的版本并非完整的古老全文,约为古卷的1/3,根据后来琐罗亚斯德教的传说,其中的佚失主要是因为亚历山大大帝在攻破古波斯后,对其文化的破坏所致。.
查看 神學和波斯古经
法学
法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特殊的學科,研究法律此一特定社會現象及其規律。所有的秩序都可以說是一種「法律」,例如自然規律、倫常、邏輯法則或美學,而法學就是研究法律的法則。雖然許多法學家,例如、,認定法學沒有學術性質,然而法學演進至今仍包含有法律哲學、法律史學以及法律科學等三大部門。此外,又因為研究對象都是社會上的現象,因此法學與政治學、經濟學、財政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社會科學有相當程度的密切關連。 法學思想最早淵源於東周時期的法家哲學思想,如管子主張:「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在歐美地區的傳統中,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對法學一詞的定義是:「人事和神事的概念,正義和非正義之學」,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認為法學是人類研究遵從正義而生活的學科。文藝復興時期,法學於大學中備受重視,為當時學術界最具地位的科系之一,與醫學及神學三足鼎立。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先有習俗,然後由倫理分離出法律,最後才有道德,但是相對於習俗與道德,法律具有固定以及強制的特性,也包含人民生活中現實可行的權力,企圖解釋理想世界的應然法則。.
查看 神學和法学
法律哲学
法律哲學(Philosophy of law),又稱法哲學,是哲學在法律領域中的一個分支。正如科學哲學、政治哲學等哲學分支一樣,法律哲學是一門對法律現象、法學的基礎信念乃至對法學本身進行反思的學問。隨著法學在世界各地的發展,在不同的場合或學術脈絡之下,法律哲學又被稱為法理學(Jurisprudence)、法律理論(Legal theory),有時更會被歸入基礎法學(Fundamental legal studies)當中。儘管這些名詞所代表的學術領域並不完全相同,英國、美國等普通法系國家的學者仍普遍習慣將法理學作為法律哲學的代名詞;而在德國等歐陸法系的國家,即使學者們為以上各個名詞的內容和概念作出了相對嚴格的劃分,但在應如何區分法律哲學和法律理論的問題上,仍然存在著一定爭議。.
查看 神學和法律哲学
法利赛人
法利賽人(;פְּרוּשׁין;Pharisees),又譯法利塞人,是第二聖殿时期 (前536年–70年)的一个政党、社会运动和犹太人中间的思想流派。法利赛人是当时犹太教的四大派别之一,另外三大派别为撒都该人(Sadducess)、艾賽尼派(Essenes)和奋锐党(Zealots)。 「法利賽」這個名詞源於希伯來語的“”(prushim;字根: parush),意思是「分离」,指一些為保持純潔而與俗世保持距離的人,與撒都該人追求俗世的權力及物慾相對。法利賽人大約在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的時候就已出現;到第二圣殿被毁以后,法利赛教派重新建立為拉比犹太教── 並成為了日後傳統猶太教的典範、今日猶太教所有教派的根本。在某程度上,強調「以《聖經》為根本」的迦來特派亦是建基於法利賽教派的思想之上。 法利赛与撒都该教派之争在犹太历史上时间长久,从巴比伦流放开始,到罗马征服上爆发。其中一个因素是阶级,就是贫富分化。撒都该代表了祭司和贵族。另一个是文化,即同意与反对希腊化。第三个是犹太宗教,即强调第二圣殿、祭祀仪式与服务,相对于强调摩西的其它律法和先知预见。第四个冲突,特别是在宗教上对于律法书的解释,及其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应用。撒都该只接受成文律法,反对口传律法及复活。法利赛人約瑟夫斯(公元37-100年)认为相对于撒都该精英来说,法利赛人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法利赛人认为他们是先知与摩西律法解释的权威,而撒都该人代表的是祭司权威,以及所罗门时期大祭司撒都(有争议,见撒都该)所遗传的特权。約瑟夫斯的说法“普通人”强调将犹太人分离出来,将他们作为礼拜的独立人群。《新约》也常谈到犹太身份在族群中的独立于独特。在《腓立比书信》中,大数的保罗虽然宣称在国外犹太人的礼拜仪式有所改变,但是仍然将自己定义为“犹太的”或“希伯来”,“作为犹太人,第八天受到割礼,便雅悯族人,希伯来中的希伯来人;就律法而言,我是法利赛人”但是大数的保罗与犹太教地位之争仍然存在。在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毁后,法利赛信条成为拉比犹太教的礼拜与仪式的基础,并最终成为传统正宗犹太教中各种形式派系的来源, 圣经派迦来特犹太教除外。在犹太历史与经文之外,法利赛主要被《新约》引述为与施洗约翰与耶稣产生冲突。《新约》中大数的扫罗也是个法利赛人。早期基督教与法利赛并非十分敌视,比如迦瑪列就被称为同情基督徒的法利赛领袖。基督教文化也广泛传播对法利赛的认识。.
查看 神學和法利赛人
法政牧師
法政(canon),為一聖公宗與天主教都有的教會神職榮銜,因為現今角色的不同,在羅馬天主教翻作詠禱司鐸團。是主教可依教會傳統任命的榮譽職份,職責無清楚界定,有解釋教會神學法規,並保衛教會教義的權威。或是做為教會隆重禮儀的推行者,並協助教會行政。亦曾譯作名譽牧師,一般是沒有期限的。然而,也有一些教區法政牧師,是指在座堂有特殊職務的聖品人。.
查看 神學和法政牧師
洞穴奇案
洞穴奇案(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是著名法學家富勒提出的法律虛擬案例,是一宗同類相食案,並牽涉陷入絕境、抽籤、公眾同情、政治因素、緊急避險抗辯及赦免等事實,他以五位法官的判詞反映五種不同的法哲學流派(下稱洞穴奇案一)。其後薩伯(Peter Suber)再次引用此案,以九個法官提出九種額外的法哲學觀點(下稱洞穴奇案二)(),此案曾被達瑪竇(Anthony D'Amato)稱為法理學經典。.
查看 神學和洞穴奇案
派地亚
派地亚(Paideia)古典希腊与希腊化文化的教育和训练体系,包括体操、语法、修辞、音乐、数学、地理、自然史与哲学等课程。在早期基督教时代,又称为人文学,成为基督教高等学府的典范,这类学校以神学为它们的最高科目。.
查看 神學和派地亚
洛桑大学
洛桑大学(Université de Lausanne,缩写UNIL),是瑞士的一所大学,位於西南部沃州的洛桑市。该校於1537年成立,1890年升格为大学。洛桑大学现有2000多名教职人员和1万多名学生。 2005年以前,洛桑大学采用法国教育模式,但有细微差别。目前已实施博洛尼亚进程。洛桑大学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一起在莱芒湖畔组成了巨大的校区。.
查看 神學和洛桑大学
涅爾謝斯·貝德羅斯十九世
涅爾謝斯·貝德羅斯十九世(Ներսէս Պետրոս ԺԹ.:),,是亞美尼亞籍天主教亞美尼亞禮宗主教。為第十九任亞美尼亞禮天主教會西利西亞宗主教。.
湯瑪斯·梅辛革
湯瑪斯·梅辛革(德語:Thomas Metzinger,),德國哲學家,現任美因茨大學哲學系教授及理論哲學學群(Theoretische Philosophie)主持人。他的主要研究興趣為心靈哲學、神經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neuroscience)及神經倫理學(Neuroethics)。.
查看 神學和湯瑪斯·梅辛革
湖州市
湖州市(拼音: Hú zhōu,吳語湖州音:Ghẽw Cieu)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下轄的地級市。地處浙江北部,處在江蘇省蘇州市、無錫市、浙江省杭州市、嘉興市、安徽省宣城市中間,太湖南岸,是中國環太湖城市之中,唯一因太湖而得名的城市。總面積5,820平方公里,人口295萬。 湖州是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14個重點城市之一。2006年被央視評為中國十大魅力名城之一。湖州是全國著名的蠶鄉,也是世界絲綢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綢都之一,素有湖絲衣天下之說。湖州也是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2014年该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查看 神學和湖州市
滨尾文郎
滨尾文郎(濱尾文郎:),是天主教日本籍執事級樞機。也曾是橫濱教區主教。.
查看 神學和滨尾文郎
漢語神學運動
漢語基督教神學運動是1990年代以後在華人神學界展開的一場文化詮釋運動,其內容可再分為「漢語基督教神學」跟「漢語基督教文化學」。運動的主要的机构是位在香港的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其成員散居各地且絕大多數是華人。.
查看 神學和漢語神學運動
漢語神學語境
漢語神學語境乃是使用語言學的視野但只專門分析:漢語此一語言在「被動翻譯」與「主動論述」神學內容時產生的特殊處境。一般而言,是著重於分析某些字眼無法準確被翻譯成中文的原因。.
查看 神學和漢語神學語境
漢斯-約雅金·克里木凱特
漢斯-約雅金·克里木凱特(德語:Hans-Joachim Klimkeit,)又譯克林凱特、克里姆凱特,是一位德國宗教比較學家。 克里木凱特出生於一個傳教士家庭,他的父親約翰尼斯·克里木凱特曾於在印度的傳教會工作。他在埃斯佩爾坎普的祖達布魯姆文理中學通過,分別在諾伊恩德特爾紹、蒂賓根、波昂以及哈佛大學學習新教神學、數學、印度學(主要師承)和宗教比較學。他之後於波昂獲得博士學位和特許任教資格,並於1972年接任的學生之職成為波昂大學宗教比較學教授,兼波昂宗教比較研討會總監。1978年擔任《》的副編輯,1987年成為《》的共同主編。他於1999年2月7日因病去世,留有三子。歷史學家張廣達寫有《悼克里姆凱特教授》一文。 克里木凱特的主要學術研究領域是摩尼教在東方的發展、佛教、諾斯底主義以及。他的一份手稿曾由林悟殊漢譯,集結成書題名《達·伽馬以前中亞和東亞的基督教》,由臺灣淑馨出版社於1995年4月10日發行。.
漢斯·烏爾斯·馮·巴爾塔薩
漢斯·烏爾斯·馮·巴爾塔薩(Hans Urs von Balthasar,),瑞士人,二十世紀天主教最具影響力的神學家之一。同期的神學家中,他的影響力只有卡爾·拉納可媲美。他著作豐厚,學問淵博,不但神學有高深的造詣,在哲學、藝術、文化等範疇,亦素有研究和見解。 他從來沒有擔任神學院或大學教育的工作,不屬於學院派的學者,但他的神學極受羅馬教庭的尊重和肯定,曾獲頒授保羅六世獎,並於1988年被任命為樞機,是這批被任命的樞機中唯一沒有主教名銜的人,但他在任命典禮前即去世。 他善於把他對教會及藝術文化的認識,溶入於他的學術研究之中,讓他的神學,有一種獨特的風格和現世性。.
演化論
進化論(Theory of Evolution),Evolution字義有演變和進化兩種概念,查爾斯·達爾文演化論使用演化概念,是用來解釋生物在世代與世代之間具有發展變異現象的一套理论,從原始簡單生物進化成爲複杂有智慧的物種。從古希臘時期直到19世紀的這段時間,曾經出現一些零星的思想,認為一個物種可能是從其他物種演變而來,而不是從地球誕生以來就是今日的樣貌。當今演化學絕大部分以查爾斯·達爾文的演化論思想為主軸,是當代生物學的核心思想之一。.
查看 神學和演化論
演化論的社會影響
演化論的社會影響 達爾文以《物種起源》為研究目標,公開其階段研究演化論,引起政治與社會學家重視,衍生成複雜多義的達爾文主義。.
查看 神學和演化論的社會影響
潘多拉
潘多拉(Pandora,;也譯作潘朵拉),希臘神話中火神赫菲斯托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個女人,作為對普羅米修斯盜火的懲罰送給人類的第一個女人。眾神贈予使她擁有更誘人的魅力的禮物,例如:赫菲斯托斯給她做了華麗的金長袍;愛神阿芙蘿黛緹賦予她嫵媚與誘惑男人的力量;神使赫尔墨斯教會了她言語的技能。.
查看 神學和潘多拉
潘代諾
聖潘代諾(Pantenus,Saint Pantaenus),又譯為潘代努、龐代奴斯,敍利亞人,基督教早期教父與神學家,被認為是亞歷山太學派的創始者。 他是一名斯多噶學派哲學家,在埃及的亞歷山卓城教授哲學,創立了亞歷山大教導學院。他的學生中最著名的是亞歷山大的革利免。潘代諾本人的著作並沒有被留傳下來,但是在許多早期教父的作品中,經常引述他的事蹟。 根據優西比烏的著作,潘代諾曾至印度傳教,與印度當地的基督教社區接觸。他說,在當地有以希伯來文寫成的馬太福音,由使徒巴多羅買傳至印度(後世相信此書應是希伯來福音書)。 Category:神學家 Category:基督教聖人 Category:古羅馬哲學家 Category:基督教早期教父.
查看 神學和潘代諾
末世论
末世论或末日論(Eschatology)是研究历史终结及其相关方面的哲学或者神学理论,神学上的末世论一般关心人类社会的终结以及如何终结等问题,而哲学上的末世论则可能着眼于人类社会的终结问题,也可能着眼于自然的终结。在末世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科有末世论的历史哲学、自然哲学,本体论、认识论等。.
查看 神學和末世论
本体论 (哲学)
本体论(Ontology),又译存在论、存有論,是形而上学的基本分支,本體論主要探讨存有本身,即一切现实事物的基本特征。 有的哲学家,如柏拉图学派认为:任何一个名词都对应着一个实际存在;另外一些哲学家则主张有一些名词并不代表存在的实体,而只代表一种集合的概念,包括事物或事件,也有抽象的,由人类思维产生的事物。例如“社团”就代表一群具有同一性质的人组成的集合;“几何”就代表一种特殊知识的集合等。 本體論就是「研究到底哪些名词代表真实的存在实体,哪些名词只是代表一种概念」。所以本體論成为某些哲学分支的基础。近年來,人工智慧及資訊技術相關領域的學者也開始將本體論的觀念用在知識表達上,即藉由本體論中的基本元素:概念及概念間的關連,作為描述真實世界的知識模型。針對此一趨勢,W3C組織也開始定義了許多本體論的相關語言,如RDF、DAML+OIL、OWL等。.
查看 神學和本体论 (哲学)
朱塞普·皮亞齊
朱塞普·皮亞齊(Giuseppe Piazzi,),出生於意大利蓬泰伊恩瓦爾泰利納,是一名神父,也是一位天文學家。他曾於1779年於羅馬出任神學教授,一年後又在巴勒莫學院出任數學教授。1790年,於巴勒莫成立了一所官方天文台,並出任台長至1817年。職任後,又在那不勒斯成立另一所官方天文台。 皮亞齊最為人熟悉的事蹟,便是在19世紀的第一天,發現了第一顆小行星。在1801年1月1日晚上,皮亞齊留意到一個在背景星空中移動的星點。起初他以為是它只是一顆新星,移動只是因為觀測錯誤,但在及後三個晚上再次觀測之後,他肯定這星點並非恆星。然而,謹慎的他起初只公布這是一顆彗星。但由於這天體沒有呈雲霧狀,移動速度亦較慢且均勻,他也意識到這天體可能並非彗星。 當時要確定彗星的軌道需要大量觀測數據,可是這顆天體不久便沒入陽光之中。全憑著名的德國數學家高斯發展出新的軌道計算方法,天文學家才得以再找到它。當它的軌道確定下來後,更証實了皮亞齊的猜想,這天體並非彗星,而是一顆細小的行星,而且位置幾乎與提丟斯-波得定則中所預計的一樣。 皮亞齊將這顆小行星命名為Ceres Ferdinandea,其名字取自羅馬神話中的穀物女神賽爾斯及西西里王國的斐迪南國王,但後者的名字不為其他國家接受,因此沒再使用。而榖神星亦是小行星帶中最大及最重的小行星。.
查看 神學和朱塞普·皮亞齊
最後一戰4:航向黎明
《最後一戰4:航向黎明》(Halo 4: Forward Unto Dawn)是一部美國軍事科幻網路劇,由和所創作,史都華·韓德勒執導。《最後一戰4:航向黎明》已於2012年10月5日起每週發行,由每集15分鐘的劇集、全部共5集組成,之後再以合併為一部91分鐘的電影發行於DVD和藍光,並於2013年在Netflix上播放。該劇為電子遊戲《最後一戰4》的宣傳活動之一,意旨擴展《最後一戰》系列的愛好者,以及作為潛在的《最後一戰》電影的進身之階。《最後一戰4:航向黎明》以將近1000萬美元的預算於2012年5月起在加拿大溫哥華花了超過二十五天拍攝。其使用電腦特效的鏡頭僅500多個,大約是整部片的四分之一,但其視覺效果則獲得了影評人的普遍讚譽。 故事以為架構,主要敘述湯瑪士·拉斯奇(Thomas Lasky)在二十六世紀的軍事訓練學院受訓時,遭受到了宗教結盟的外星種族「」的襲擊。在訓練期間的拉斯奇對未來感到迷惘,也因繼承他母親和兄長的步伐而倍感壓力。拉斯奇和他倖存的隊友被士官長所營救,他接著在愛人凱樂·席爾瓦(Chyler Silva)死去後受到士官長的啟發而打算拯救倖存的隊友。 《最後一戰4:航向黎明》入圍了多項,並因劇組在攝影、剪輯和美術上的成就而得獎。在影評界,影評人對特效和動作十足的第二幕感到印象深刻,但也批評故事的前半段步調過慢、許多角色的發展性不足。該劇也在第65屆黃金時段艾美獎上入圍了。.
惠斯顿山脊
惠斯顿山脊(Dorsa Whiston)是月球风暴洋中的一列皱岭,其中心月面坐标为,全长85公里,名称取自英国神学家及历史学家威廉·惠斯顿(William Whiston,1667年12月9日-1752年8月22日),197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召开的大会上,该名称与其它众多月球地名一道被正式批准接受。.
查看 神學和惠斯顿山脊
戴紹曾
戴紹曾(James Hudson Taylor III,),生於中國河南省開封市,戴德生第四代子孫,父親是戴永冕循理會宣教士。 由於在中國成長,戴紹曾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對中國文學有一定的造詣,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1946年在美國進修哲學及宗教,畢業於密西根州 Spring Arbor College,伊利諾州Greenville College,1954年在艾斯伯利神學院(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取得神學道學士畢業。1951 年,他與大學同窗賴恩(Leone Tjepkema)結婚,婚後育有一子二女。他後來亦於耶魯大學修讀歷史及神學。.
查看 神學和戴紹曾
戴维·利文斯通
戴维·利文斯通(;),英国探险家、传教士,维多利亚瀑布和马拉维湖的发现者,非洲探险的最伟大人物之一。 李文斯頓一生致力向非洲土著傳揚基督教,以慰藉非洲土著的心靈,並深入非洲大陸各處設立布道會,收效甚微;然而,他穿梭非洲內陸各個部落其間依賴奴隸販子的武裝保護,雖無力拯救被擄獲的奴隸,更堅定了他的信念:認為必須引入基督教、通商、文明到非洲的內陸才可能絕禁奴隸貿易。李文斯頓於1858—1864年持續六年,得到每皇家地理學會贊助的兩次探勘——以結果來論斷:受限於他的能力及經驗,不能管理一個大型項目,是一個不稱職的領導者——政府終止了預算,探勘計畫以失敗告終。他個人繼續第二次的探勘尼羅河源頭的任務,最終未能找到非洲尼羅河的集水區,也未能完全拯救黑奴,但他深刻認識及呼籲,使世界注意到非洲奴隸販賣的悲慘,喚醒人類的良知,最終能在十九世紀結束前將英國議會於1833年8月28日通過()法令,在日不落帝國的各殖民政府實施,在「意識上」終結了與人類文明共存的奴隸制度。 李文斯頓在1873年客死異鄉,先前的探險中收養教化的兩個僕人——朱馬()和蘇西()——他們兩人將他的屍體曬乾成木乃伊,連同他的日記,跋涉一千多英里,交給英國教會運回英國安葬。.
查看 神學和戴维·利文斯通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或 ;Godefroi Guillaume Leibnitz,,),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獲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律師,經常往返於各大城鎮;他許多的公式都是在顛簸的馬車上完成的,他也自稱具有男爵的貴族身份。 莱布尼茨在数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数学上,他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而且他所使用的微積分的数学符号被更廣泛的使用,萊布尼茨所发明的符号被普遍认为更综合,适用范围更加广泛。莱布尼茨还对二进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哲学上,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最为著名;他认为,“我们的宇宙,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所创造的最好的一个”。他和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被认为是十七世纪三位最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哲学方面的工作在预见了现代逻辑学和分析哲学诞生的同时,也显然深受经院哲学传统的影响,更多地应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验定义,而不是实验证据来推导以得到结论。 莱布尼茨对物理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提出了一些后来涉及广泛——包括生物学、医学、地质学、概率论、心理学、语言学和信息科学——的概念。莱布尼茨在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诸多方向都留下了著作。 莱布尼茨对如此繁多的学科方向的贡献分散在各种学术期刊、成千上万封信件、和未发表的手稿中,其中約四成為拉丁文、約三成為法文、約一成五為德文。截至2010年,莱布尼茨的所有作品还没有收集完全。 2007年,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图书馆暨下薩克森州州立圖書舘的莱布尼茨手稿藏品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世界记忆项目。 由於莱布尼茨曾在汉诺威生活和工作了近四十年,并且在汉诺威去世,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学术成就,2006年7月1日,也就是萊布尼茨360周年诞辰之际,汉诺威大学正式改名为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星際大爭霸 (1978年電視劇)
是美國科幻電影以及電視劇,最初是在1978年製播,製作人格林·拉森(Glen A. Larson),由隆·古林(Lorne Greene)、理查·哈契(Richard Hatch)、以及德克·班奈迪特(Dirk Benedict)主演。在2003年,科幻頻道(Sci-Fi Channel)重拍它,由爱德华·詹姆斯·奥莫斯(Edward James Olmos)取代隆·古林演出艾達瑪指揮官的角色,之後在2005年1月起在科幻頻道開始每週上映。(關於改編新作,請參見《-zh-hans:太空堡垒卡拉狄加;zh-hk:2005太空堡壘卡拉狄加;zh-tw:星際大爭霸2005;-》一文。).
昆巴·雅拉
昆巴·雅拉(Kumba Ialá,),幾內亞比索社會復興黨政治家,曾於2000年2月17日起任幾內亞比索總統,直到2003年9月14日因軍事政變而遭廢黜。他屬於巴藍他民族,並在2008年皈依伊斯蘭教,改取教名穆罕默德·雅拉·恩巴洛(Mohamed Ialá Embaló)。.
查看 神學和昆巴·雅拉
浮士德I
《浮士德》(Faust)是德国大文豪歌德于1808年发表的一部悲剧。传统上,《浮士德》被认为是德语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是最经常被引用的作品。该剧主人公浮士德也曾出现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但歌德给他的形象赋予了深刻的人格寓意。 本文介绍《浮士德》的第一部分,即《浮士德,悲剧第一部》(Faust.);关于《浮士德》的第二部分,请见《浮士德II》。另,本文中所有译文及专用名词均取自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译本。.
查看 神學和浮士德I
海德堡大学
海德堡大学,全名鲁普莱希特-卡尔斯-海德堡大学(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 Heidelberg),位於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海德堡市。 1385年10月23日海德堡获得教宗伍朋六世建立大学的特许,1386年由普法爾茨選帝侯魯普萊希特一世創建,為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也是繼布拉格大學與維也納大學之後,於神聖羅馬帝國創設的第三所大學。 建校之初即设有神学、法学、医学、哲学四大经典科系。直至1890年,自然科学系才成为第五个独立的科系。現今海德堡大学下发展为12个學院,超過100個學門,分為大學部、研究所與博士後研究。於2014/2015年冬季班註冊學生人數達30,898人,516位講座教授,教職與研究人員5,603人。海德堡大學向來為德國浪漫主義與人文主義之象徵,每年吸引大批外國學生或學者前來求學或研究,來自130個國家之外國學生約佔學生總數之五分之一,每年約有1,000名博士生獲頒博士學位,其中超過三分之一來自國外。海德堡大學校舍大致分布於老城區、Bergheim城區與Neuenheimer Field城區。 海德堡大學為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及科英布拉集團、歐洲大學協會之創始會員,2007年10月19日,德国“精英大学”评选,海德堡大学名列德国九所精英大学之一。在2012年6月揭晓的又一轮卓越计划评选中,依旧被评为精英大学。至2015年為止,計有27位諾貝爾獎得主及至少18位萊布尼茲獎得主曾於此求學、任教或研究,為德國乃至於歐洲頂尖之研究型大學。 在2016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的全球大学排名”U.S.
查看 神學和海德堡大学
海德格尔的思想
丁·海德格尔(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出生于梅斯基希(Meßkirch),在弗赖堡去世。他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受其老师胡塞尔的影响。海德格尔毕生致力于对西方哲学史的批判,试图发展出一种对于人和世界的新的理解。1927年他的第一本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出版,这本著作奠定了“基础存在论”哲学路向的基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所有至今的哲学蓝图都是对世界的单向度的理解,这种单向度他认为是所有形而上学的标志。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对世界的理解在现代“技术”中达到了顶峰。就如海德格尔的通常做法一样,“技术”这个概念他不仅理解成一种中性的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且他试图去展示:通过技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根据他的观点,由于技术我们从实用的角度去看待地球。由于技术的全球性传播和毫无节制的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海德格尔在技术中看到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危险。 他把艺术看成是技术的对立面,并且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他根据荷尔德林的诗领会到了对于单纯的技术性的世界关联方式的替代方式。在1950年后的后期文章中他更强烈地关注语言问题。语言从历史中生长出的丰富的关联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的单向度。海德格尔试图不把人思考成世界的中心,而是认为人处于世界的整体联系中,他把这种整体联系称为“四维体”。人应该在世界中作为将死的过客居住并且珍惜它,而不是操控地球。 由于他的理论及学说得到很广泛的接受,海德格尔成为了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虽然同时他的著作的内容被广泛争论着。特别是他对纳粹的参与直到今天还是敌对的争论的话题。.
查看 神學和海德格尔的思想
海茲·帕各斯
海茲·帕各斯(Heinz Pagels,台譯斐傑斯,)),美國物理學家,曾為洛克菲勒大學物理學合聘教授。他最為人所識的是他寫過的三本科普書《宇宙密碼》、《全對稱》和《理性之夢》。 帕各斯在史丹福大學博士畢業,研究主題是基本粒子物理,指導教授是 Sidney Drell 。 他的工作包括被多番引用的綜述長文〈量子色動力學〉(與W.
查看 神學和海茲·帕各斯
海斯羅珀學院
倫敦大學哲學及神學專科學院(Heythrop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香港(聖公會)譯: 倫敦大學凱弗學院; 大陸譯:倫敦大學海斯羅珀學院; 台灣譯: 倫敦大學亥斯洛普學院) 是倫敦大學位於倫敦肯辛頓的哲學和神學專科學院。提供哲學及神學相關學科的學士與碩、博士學位。哲學及神學專科學院學生總人數大約500人,是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以外唯一有單對單輔導學員的學院。 學院由耶穌會成立於1614年,於1971年加入倫敦大學,是世界上第一所提供神學,宗教研究和倫理本科和研究生學位課程的大學,特別集中在亞伯拉罕諸教。學院雖然作為倫敦大學一所專科學院,但學校仍由天主教耶穌會出資贊助。其在倫敦的第一處校址是在卡文迪什广场(Cavendish Square),學院在1993年遷到了現在面積更大的校園。學院將於2014年慶祝其成立400週年紀念。學院有兩處主要的圖書館,全英國最齊全哲學藏書的獨立圖書館, 和專為神學而設的圖書館。學生與其他倫敦大學各學院學生享有同樣的學術資源分享權利,包括使用議會大樓 (倫敦大學)及倫敦大學各學院的圖書館。.
查看 神學和海斯羅珀學院
浸礼宗
浸礼宗(Baptists,又称浸信宗),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起源时间有争议,一说起源于17世纪上半叶英国以及在荷兰的英国流亡者中。浸信会反对给婴儿行洗礼,主张得救的信徒方可受洗,且受洗者须全身浸入水中,称为“浸礼”,故名。并主张独立自主、政教分離,反对英国国教和政府对地方教会的干涉。浸信會傳入美國後,自1836年差派宣教士到中國。1845年,美国的浸信会分立為美南浸信会和美北浸礼会,爾後仍繼續在世界各地宣教,美南浸信會國際傳道部現在是基督教會最大的宣道差會。 在教会治理上,浸信会采用会众制,各地方的浸信會教會都是獨立、自主和自治,這是浸信會的特色之一。各類浸信教會聯會(例如:世界浸聯會、美加華人浸信會聯會、美南浸信會聯會、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香港浸信會聯會、馬來西亞浸信會聯會、新加坡浸信會聯會、日本浸信會聯會、德州華人浸信會聯會、南加州浸信會聯會等等),並不是管理各地方浸信會的組織,其目的在協調及推動共同事工,各地方浸信會教會自由加入。.
查看 神學和浸礼宗
斯坦福纪念教堂
斯坦福纪念教堂(英文:Stanford Memorial Church;又名:MenChu),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校园的中央,由该大学创办者之一简·斯坦福兴建于美国文艺复兴期间,用以纪念与她共同创办斯坦福大学的丈夫利兰·斯坦福。教堂的外形由著名建筑师查理斯·A·柯立芝设计,教堂因此被誉为“斯坦福大学建筑中皇冠上的明珠”。该教堂也是举行婚礼和追悼会的场所。 关于这个教堂的设计方案在1898年被提交给了简·斯坦福和学校管理委员会,教堂于1903年完工。受到意大利威尼斯和拉文纳地区的教堂建筑风格的启发和影响,建筑师为该教堂所设计的外表是以罗曼式建筑为风格的,而在壁画等细节方面以拜占庭艺术为风格。安装有色玻璃窗户和运用马赛克艺术形式的这些想法来源于斯坦福夫妇所欣赏的一些欧洲宗教绘画作品。教堂内藏有四架大型管风琴,这四架管风琴允许音乐家弹奏出许多不同风格的管风琴音乐。斯坦福纪念教堂曾经承受住了两次大地震,一次是在1906年,另一次则是在1989年。而每次大地震后,学校都对该教堂进行大规模的整修。 斯坦福纪念教堂在美国西岸地区是最早的,也是最为杰出的跨教派的教堂。自1903年完工之日起,这个教堂的建造目的就是为校园的跨教派的精神需求所服务,亦是学校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教堂的第一任牧师大卫·查尔斯·加德纳形成了一种由引领了斯坦福大学神学、伦理学和宗教相关学科的发展的人来管理教堂和发展教堂宗教事业的惯例。在1960年代后期斯坦福大学的“信仰复兴时期”,教堂牧师帮助建立了斯坦福大学神学院,以使斯坦福大学摆脱“完全世俗”的境地。而就在这时,斯坦福大学的宗教学科主要致力于研究一些社会伦理问题,如种族问题和越南战争。.
查看 神學和斯坦福纪念教堂
斯提博腊斯陨石坑
斯提博腊斯陨石坑(Stiborius)是位于月球正面东南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亿-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十五世纪数学家、天文学家及神学家"安德烈斯·施托贝尔"(Andreas Stöberl,1465年-1515年)Autostar Suite Astronomer Edition.
查看 神學和斯提博腊斯陨石坑
新世界秩序
新世界秩序(New World Order,有時寫作NWO)是一項關於極權主義世界政府的陰謀論。此理論認為,世上有少數權力菁英階級組成的秘密集團、影子政府與其密謀的全球主義議程在幕後操控世界,其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個威權主義的世界政府,取代現今的主權國家或民族國家體制來統治世界,這項邪惡計畫稱之為「新世界秩序」。藉由一個包羅萬象的政治宣傳來建立新的意識形態,讓人類相信成立新世界秩序政府才是歷史的進步。因此,許多有影響力的歷史和當代人物,被該理論認為是透過許多掩護機構來操縱重要的政治和金融事件,並使全球的金融體系發生系統風險,作為逐步實現統治世界的陰謀。 在1990年代以前,「新世界秩序」陰謀論僅限於兩個美國的反殖民主義:「愛國者運動」與基督教基要主義運動中關於世界末日和敵基督的理論。諸如和般的懷疑論者都觀察到,右派民粹主義主張的反「新世界秩序」、反菁英主義、拒絕現有的政治共識等政治哲學,不僅有許多知識分子接受,而且滲透到流行文化中。在20世紀末,全球壟罩在千禧年主義、人們積極的準備面臨世界末日的預期心理下,這項理論更加盛行於民間。2013年,根據公共政策民調基金會所做的電話調查顯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美國民眾相信有一個隱密的權力菁英團體正在推動一項全球性議程,以及「新世界秩序」陰謀論的真實性。.
查看 神學和新世界秩序
新正統神學
新正統神學,在歐洲又被稱為危機神學或辯証神學,是20世紀產生於歐洲大陸和美國的一種新教神學思想。由於18世紀啟蒙運動開啟理性的時代,科學知識等新發現促進了工業發展,也帶來社會的進步繁榮,社會上對人的潛力與未來普遍存著樂觀的看法。以人的理性為中心的啟蒙運動,對於長久以來以教會權威為主體強調聖經啟示的基督信仰,開始抱持以理性方法重新檢驗的態度。十九世紀的自由派神學家嘗試在神的超越與臨在性之間重新找到新的平衡。然而,自由神學為了符合當代主流理性思想,否定圣经中的神迹奇事、童女生子、基督复活等等,並沒有完全走出啟蒙運動的影響,所強調的臨在性仍然偏重人本的觀點。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殘酷與醜陋打破了人們對理性的樂觀憧憬,對理性的悲觀與反動掀起另一波神學運動「新正統主義」。需要注意的是:「新正統神學」與「基要神學」的內容不同,它們是不一樣的兩種主張,新正統神學家也多是基要神學的反對者。.
查看 神學和新正統神學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查看 神學和新教
方法論百科全書
《方法論百科全書》是法國出版商查理·約瑟夫·潘寇克和他的女兒特蕾莎·夏洛特·雅加斯在1782年和1832年之間所出版的百科全書。全套共有206冊。它是一個根據事情排序的,重新修訂的擴展版本。原著是由德尼·狄德罗根據字母來排列的。方法論百科全書的法文全名為L'Encyclopédie méthodique ou par ordre de matières par une société de gens de lettres, de savants et d'artistes; précédée d'un Vocabulaire universel, servant de Table pour tout l'Ouvrage, ornée des Portraits de MM.。.
查看 神學和方法論百科全書
施玉麒
施玉麒法政牧師(Rev.
查看 神學和施玉麒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通称为文艺复兴,简称为文复,是一场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即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这场文化运动基本上以復興古羅馬為名,動機大致上是要改變中世紀社會逐漸嚴重的腐敗,卻不是將古羅馬原樣重現,反而是加入新思考和檢討,所以做出實際上是一種徹底不同的新型態文化變革,其中雖囊括了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和承接,卻在绘画方面透過直线透视法的发展,以及逐步而广泛开展的中古時代教育变革,乃至於人體結構、化學、天文技術的知識的追求等等,這些極重要的近代科學發展,除了打破神權時代,也打破了希臘羅馬的古文化。传统观点认为,这种知识上的转变让文艺复兴发挥了衔接中世纪和近代的作用。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巨大變革,但令其闻名于世的或许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博学家做出的創新贡献。 一般认为,文复始于14世纪托斯卡纳的佛罗伦萨,但对此尚有质疑之声。就这场运动的起源和特点而言,多种理论已经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其关注的焦点不尽相同:其中包括有当时佛罗伦萨的社会和公民的特点;当地的政治结构;当地统治阶级美第奇家族的赞助Strathern, Paul The Medici: Godfathers of the Renaissance (2003);以及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大批流入意大利的及书籍。Encyclopedia Britannica,Renaissance,2008,O.Ed.Har, Michael H.History of Libraries in the Western World,Scarecrow Press Incorporate,1999,ISBN 978-0-8108-3724-9.Norwich, John Julius,A Short History of Byzantium,1997,Knopf,ISBN 978-0-679-45088-7.史学上关于文艺复兴的内容很多且颇为复杂,而“文艺复兴”作为词汇的作用,及其作为历史过渡期的意义,都引发了史学家的诸多争论。Brotton, J., The Renaissa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UP, 2006.
查看 神學和文艺复兴
文本批评
文本批评(Textual criticism),又称文本批判、低等批评,是文学批评的一种,是对文稿文本错误的确定和勘误,古代文献采用手抄形式导致在传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在已有传抄本的情况下,文本批判试图尽可能重建原始文本的原貌。文本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产生出尽可能接近原文的“批判版本”。 自由主義神學的文學研究員認為,約拿書既不被猶太人編為歷史書,書中所記,例如:約拿先知於魚肚中的故事,應一如其他民族的著作(如中國的西遊記)般看待;不應一昧相信這些事情是鐵一般的歷史故事。.
查看 神學和文本批评
文明IV
《文明IV》(全称“席德·梅尔之文明IV”,Sid Meier's Civilization IV)是一个回合制策略电脑游戏,它是游戏设计师席德·梅尔的文明系列作品。由主设计师索伦·约翰逊在梅尔的指导下,由梅尔的工作室Firaxis Games开发。文明IV于2005年10月25日和11月4日之间,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发行。麦金塔版于2006年初发行。游戏的第一个资料片——《战神》(Warlord)和第二个资料片——《超越刀锋》(Beyond the Sword)分别于2006年7月和2007年7月在美国和欧洲上市。采用相同引擎而玩法差异很大的“独立资料片”《殖民统治》(Colonization)于2008年9月上市。到2007年初,文明IV已经售出了超过150万套。 与其他文明系列的游戏相似,文明IV游戏是由玩家从一个小城市开始来建立一个帝国的过程。一个标准的游戏过程通常是玩家选定一个文明(每个文明对应一个帝国)后,游戏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玩家拥有一个“定居者”(settler),可用于建立一个城市;然后玩家通过内政、外交和战争来为自己的文明(即帝国)获取资源和土地,与多个由电脑(单人游戏中)或其他玩家(多人游戏中)控制的文明竞争,以争取最终的胜利。 《文明IV》目前有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日语、简体中文、繁体中文和波兰语等多个语言版本。而其他一些语言也有非官方翻译版,如俄语、芬兰语、捷克语和匈牙利语 。.
查看 神學和文明IV
无名的裘德
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最后的长篇小说。最早在《哈泼斯》杂志上连载,1895年成书出版。主人公裘德·福雷是个出身贫寒的年轻男子,梦想是成为一名学者。其他两个主要人物是他的妻子阿拉贝拉和他的表親淑。作品的主题包括社会等级,学术与宗教,婚姻,欲望和人的理想奋斗的关系。 此书因涉及当时敏感的私通等话题,出版后遭遇强大的反对声浪,出版当年就被韦克菲尔德主教威廉·沃尔沙姆·豪(William Walsham How)公开烧毁。.
查看 神學和无名的裘德
无穷
無窮或無限,來自於拉丁文的「infinitas」,即「沒有邊界」的意思。其數學符號為∞。它在科學、神學、哲學、數學和日常生活中有著不同的概念。通常使用這個詞的時候並不涉及它的更加技術層面的定義。 在神學方面,根據書面記載無窮這個符號最早被用於某些秘密宗教,通常代表人類中的神性,而書寫此符號時兩圓的不對等代表人神間的差距,例如神學家邓斯·司各脱(Duns Scotus)的著作中,上帝的無限能量是運用在無約束上,而不是運用在無限量上。在哲學方面,無窮可以歸因於空間和時間。在神學和哲學兩方面,無窮又作為無限,很多文章都探討過無限、絕對、上帝和芝諾悖論等的問題。 在數學方面,無窮與下述的主題或概念相關:數學的極限、阿列夫數、集合論中的類、、羅素悖論、超實數、射影幾何、擴展的實數軸以及絕對無限。在一些主題或概念中,無窮被認為是一個超越邊界而增加的概念,而不是一個數。.
查看 神學和无穷
撒母耳记
《撒母耳記》是希伯來聖經中的一篇,原為一卷書,《七十士譯本》為了實用方便緣故,首先將《撒母耳記》分為上下兩冊,與《列王紀上》、《下》共四册,合稱為“王國書”。.
查看 神學和撒母耳记
政治学
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為、政治體制以及政治相關領域為主的社會科學學科。在西方,政治學在學術領域裡的研究也被稱為政治研究、政治科学、或只有政治兩字。政治學意味著在學術上的研究領域,政治研究則代表了更廣泛的研究領域。 對政治的研究由於政治學家們對政治過程的牽涉而變得更為複雜,他們提出的學說常成為其他評論家理想中的政治框架,例如記者、特殊利益集團、政治家(政客)、和選民們的議題分析以及選擇。政治學家可能成為某些特定政治家的顧問,甚至自身投入政壇擔任公職。政治學家們也常在政府部門裡工作,或替某些政黨工作。他們也有可能參與非政府组织或其他政治運動。受過政治學教育和訓練的人也可能具有商業企業和團體所需要的經驗及價值。智庫、研究組織、以及和民意測驗及公共關係有關的私人企業也可能雇用政治學家。以美國為例,政治學家被稱為「美國問題專家」(Americanists),專注於各種數據如選舉、輿論和公共政策(如社會福利的改革)、國外政策、美國國會權力、和最高法院在一些議題上的立場等等。.
查看 神學和政治学
愚民政策
愚民政策(Obscurantism,obscurantisme,起源于obscurans,意味:变暗,黯淡)即为故意阻扰事情的明朗化进程或不将事件全部信息公之于众。对于愚民政策,一直以来有两个学术上的常见解释:(1)有意封闭知识—与传播知识悖逆,如某个政体不将信息为公众所知;(2)故作隐晦—某种故作含糊,模糊不清的创作风格(体现在某些文学艺术作品中)。 反愚民政策:人文主义学者乔纳森·卢希林(Johannes Reuchlin,1455-1522)十分反对愚民政策。愚民政策一词来源于16世纪讽刺文学作品《Epistolæ Obscurorum Virorum》(译为《愚人来信》)的题目,该作品内容基于德国人文主义学者乔纳森·卢希林和多米尼加僧侣之间的争论,如和僧侣乔纳森·佛夫孔(Johannes Pfefferkorn)有关如果为非基督教徒是否该将所有的犹太书籍都烧毁的问题。早先,在1509年,僧侣佛夫孔从马克西米兰一世(1486-1519),即罗马大帝处获得许可,焚毁罗马境内所有《塔木德》(有关犹太法律及犹太伦理)的副本;《愚人来信》一书对多米尼加僧侣有关焚毁“非基督教”作品的争论进行了讽刺。 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用“愚民政策”这一术语来描述那些启蒙运动的反对者,以及反对者们对知识自由传播的定义。此外,在19世纪,在区别形而上学理论中所提到的多种愚民政策形式及神学者伊曼努尔·康德所持的批判哲学中所提到的“更微妙的”愚民政策,以及当代哲学的怀疑论,弗里德里希·尼采说:“愚民政策暗黑艺术的要素并不是模糊人们的个体理解,而是想要诋毁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使我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变的模糊。”.
查看 神學和愚民政策
愛
愛,通常多見於人或動物。可說是一種衍生自親人之間的強烈關愛、忠誠及善意的情感與心理狀態,如母愛。亦可為衍生自性欲與情感上的吸引力,例如情人之間的情愛與溫柔。此外,亦可能為衍生自尊敬與欽佩之情,例如朋友之間彼此重視與欣賞。同時,愛被認為一種神奇的力量。 愛, 也可以是一個人的事。 「愛」字在中文裡有著許多解釋,由某種事物給予人滿足(如「我愛吃这些食物」)至為了愛某些東西而願意犧牲(如愛國心、對偶結合)。其可以用來形容愛慕的強烈情感、情緒或情緒狀態。在日常生活裡,其通常指人際間的愛。可能因為其為情感之首位,所以愛是美術中普遍的主題。愛有時亦會被形容為強迫症。 愛最佳的定義可能是主動行動,以真心對待某個生命體或物體(可以是人、動物 、物品、神明),使其整體得到快樂。簡而言之,愛即主動使整體得到快樂。 愛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可以認為是人性的特質,換言之,愛是作為人必須具備的本質之一。雖然世界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使得一個普世的愛的定義難以道明,但並非不可能成立(沙皮亚-沃尔福假设)。愛可以包括靈魂或心靈上的愛、對法律與組織的愛、對自己的愛、對食物的愛、對金錢的愛、對學習的愛、對權力的愛、對名譽的愛、對他人的愛等,數之不盡。不同人對其所接受的愛有著不同的重視程度。愛本質上是一個抽象概念,可以體驗但卻難以用言語或文字来表達。.
查看 神學和愛
愛德瑪
愛德瑪(Eadmer,c.1060年─c.1126年),英格蘭歷史學家、神學家及教會學家,是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倫的主要伙伴之一,為安瑟倫撰寫了傳記。愛德瑪於其歷史著作中宣揚坎特伯雷大主教高於约克大主教的觀念。(這是與安瑟倫有切身關係、也是安瑟倫最關注的議題).
查看 神學和愛德瑪
整全訓練神學院
整全訓練神學院(Full Training of Christian Workers Seminary)於2001年9月1日在香港成立,接辦前信心神學院。整全訓練神學院乃一非宗派性的獨立機構,因此全無母會或所屬教會固定支持。學院位於九龍深水埗青山道64號名人商業中心1106、1301-03室。學院篤信聖經每字無誤,視之為一切信仰、生活、事奉及禮儀的最高權威,也深信舊約的先知門徒訓練,和新約主耶穌的門徒訓練,就是最理想的神學訓練模式,這才是以「生命影響生命」。學院不但注重教授聖經及神學知識,也注重訓練學生將真理實踐在生活之中,務求在生命、品格、靈性、生活、靈修、事奉……達到「整全訓練」。.
查看 神學和整全訓練神學院
教宗庇護五世
教宗聖庇護五世(Sanctus Pius PP.,),原名Antonio Ghislieri(1518年起稱Michele Ghislieri),从1566年1月7日起,至1572年5月1日在位。在罗马天主教中,他被尊奉为圣人。 庇护五世以他在脱利腾会议中的举措,反宗教改革以及整顿天主教会内部的秩序而闻名。其任内,宣布托马斯·阿奎那为教会圣师之一。 在外交方面,因伊丽莎白一世对英国公教会所施行的迫害与裂教行为,庇护五世将其逐出教门。庇护五世也组织了神圣同盟,以抗击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进攻。其后,神圣同盟于勒班陀战役中击溃了奥斯曼海军,令奥斯曼帝国从此失去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庇护五世将此次胜利归功于圣母玛利亚的代祷与协助,并下令将进教之佑一祷词列入圣母祷文,并钦定10月7日为圣母玫瑰节。.
查看 神學和教宗庇護五世
教宗額我略一世
教宗聖額我略一世(Sanctus Gregorius PP.,約540年—604年3月12日),於590年9月3日至604年3月12日岀任教宗。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查看 神學和教宗額我略一世
教父 (基督教歷史)
教父(Church Fathers,或 Fathers of the church),又譯為基督教早期教父(Early Church Fathers),是基督教會早期宗教作家及宣教師的統稱。他們的著作被認定具備權威,可以作為教會的教義指引與先例。他們包括許多著名的教會神學家、主教和護教士,但是不一定是教會認定的聖人,有些教父甚至被教會判定為“異端”。.
执业学位
执业学位(licentiate),也作学师、执照学位,是在博洛尼亚进程之前,一部分欧洲大学授予的一个学位,比哲學博士的级别要低。其中,英文“licentiate”一词源自拉丁语的“licentia docendi”,意为“授业许可”。许多国家都授予该学位,但每个国家的“执业学位”含义也会有所不同。.
查看 神學和执业学位
扬·胡斯
扬·胡斯(Jan Hus;1371年捷克胡西内茨 - 1415年7月6日德国康士坦茲),也译作胡司,捷克基督教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胡斯思想上受到威克里夫很深的影響,是宗教改革的先驅,認為一切應該以《聖經》為唯一的依歸,否定教皇的權威性,更是反對贖罪券,故被天主教会视为異端,將他處以破門律,又將他誘捕燒死。他的追随者被称为胡斯信徒,胡斯信徒导致了胡斯战争的爆发。 胡斯因殉道留名於世,也是捷克民族主義的標竿。1999年,罗马天主教会正式為胡斯之死道歉。.
查看 神學和扬·胡斯
托卡比皇宮
托卡比皇宮(Topkapı Sarayı,奧斯曼土耳其語:طوپقپو سرايى)是位處土耳其伊斯坦堡的一座皇宮,自1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奧斯曼帝國蘇丹在城內的官邸及主要居所。托卡比皇宮是昔日舉行國家儀式及皇室娛樂的場所,現今則是當地主要的觀光勝地。托卡比皇宮翻譯過來成為「大炮之門」,昔日碉堡內曾放置大砲,故以此命名。 征服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1459年下令動工興建托卡比皇宮。皇宮由四個庭院及其他矮小的建築物組成,昔日有大約四千人居住,以往的皇宮覆蓋著一個廣大的海岸地區。在多個世紀以來,皇宮經過擴建和整修,例如1509年的地震及1665年的火災後,皇宮都進行過維修。 托卡比皇宮在十七世紀的重要性下降,那時的蘇丹較喜歡到博斯普魯斯海峽附近的新宮廷。1853年,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把皇宮遷至新落成的朵巴馬切皇宮,杜馬伯爵皇宮是伊斯坦堡內第一個歐式宮廷。托卡比皇宮的帝國寶庫、圖書館、清真寺及造幣局都一併保留。 奧斯曼帝國在1921年滅亡。1924年4月3日,托卡比皇宮在政府政令下變成帝國時代的博物館。托卡比皇宮博物館由文化旅遊部管理。皇宮裡有大量的屋宇和廳堂,但現今只有最重要的部分開放給公眾,皇宮由部門的職員以及土耳其軍方的武裝守衛把守。托卡比皇宮是奧斯曼建築的代表作,包含大量的瓷器、官服、武器、盾牌、盔甲、、伊斯蘭的書法原稿、壁畫以及奧斯曼的珠寶寶物。 托比卡皇宮與鄰近的其他歷史遺產同屬「伊斯坦堡歷史地區」,該區在1985年成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世界遺產,托卡比皇宮被描述為「奧斯曼帝國時期皇宮的表率。.
查看 神學和托卡比皇宮
托馬斯·克蘭麥
多瑪斯·克藍瑪(Thomas Cranmer,)克藍麥是第69任坎特伯雷大主教。 英格兰諾丁漢人。在劍橋大學接受教育。他一直潛心學術,後來為亨利八世的離婚問題提出策略,所以在1532年奉召当选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蘭默在亨利八世統治期間,一直是大主教,而亨利八世對他也很敬重。愛德華六世繼任後,克藍麥仍是坎特伯雷大主教,他在英王愛德華六世統治下,領導宗教改革,他是圣公会的代表人物和最重要的改革家,但他被玛丽一世女王革職,於1556年在牛津被處火刑而死。 克蘭默很虔誠,在神學的方向是以路德宗為是,他對於教會古教父的著作非常熟捻,對於禮拜的儀式有著極大的興趣,充滿學問。至於為人方面:敏感勇毅、處事決斷謹慎。即使在推動宗教改革期間,他竭盡心力以和平緩慢的游說方式取代武力,他和馬丁·路德一樣,堅持相信“和平的君王”耶穌基督為全人类承擔一切功勞,負有天父上帝給予的責任,建立一個充滿公正的社會環境,使福音能加以廣傳。 他一生致力恢復西方教會的大公信仰,當羅馬教會拒絕加入改革時,克蘭默擔負起這個責任,從自己的坎特布里教區開始進行宗教改革。上述為克藍麥所注重的第一件事,而他注重的第二件事是恢復以基督和祂的事工為基礎的活神學,從他所著的神學著作中關於基督教義部分,發展出屬於他的見解的“因信稱義”,與在聖餐禮中基督是臨在的神學。而他第三注重的是關於聖靈的教義,是指關於聖經與傳統與基督的合一。但他在玛丽一世女王的逼迫下,長期被單獨囚在監裡,甚至收回自己所寫所發表的主張。不過,他在1556年,最後一次審判中,再次為他的主張奮力辯護,最後勇敢地赴上火刑的處分,他把寫過收回自己主張的那隻手,先伸進火中,藉以表明自己的心,且因此殉道。 克兰麦大主教在世時,主持了《大聖經》(1538)翻譯的工作,還提筆寫序言。著有《總禱文》(1545)、《公禱書》(1549),他還著有《教會法規之改革》(1571),而英國的《六條信仰法》、《四十二信條》、《靈修課》和《基督徒的規範》大部分都是出於他的手筆。克兰麥也是圣公宗的主要确立者之一,和圣公宗的殉道圣人。目前英國牛津有座殉道者紀念堂,就是紀念他和其他兩位殉道者——利得理、休·拉蒂默的死。.
查看 神學和托馬斯·克蘭麥
托马索·康帕内拉
托马索·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原名乔瓦尼·多米尼克·康帕内拉(Giovanni Domenico Campanella),(),意大利哲学家、神学家、占星学家和诗人。康帕内拉的宗教思想较为激进,曾多次被捕,前后在狱中度过近三十年。最著名的著作是《太阳城》,他在这本书中借航海家与招待所管理员的对话,描绘了一个完全废除私有制的社会,启发了后来空想社会主义的众多理论与实践。.
查看 神學和托马索·康帕内拉
托马斯·哈代
托马斯·哈代,OM(Thomas Hardy,),英国作家;生于农村没落贵族家庭。.
查看 神學和托马斯·哈代
托马斯·阿奎那
聖多瑪斯·阿奎那(St.,約;世俗界常译为--),是歐洲中世紀經院派哲學家和神學家。他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主义的創立者,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他所撰寫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天主教会认为他是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6位教会圣师之一,也被稱作神學界之王、天使博士(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
查看 神學和托马斯·阿奎那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生於波士頓,美國思想家、文學家。.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查看 神學和拉丁语
拉什道爾
黑斯廷斯·拉什道爾(Hastings Rashdall,),英國的道德哲學家與神學家,英國現代主義最出色的其中一位學者,參與在1898年鼓吹自由派思想的「聖職人員協會」(the Modern Churchman's Union),後來在1928年改名為「現代聖職人員協會」。 在藍彼得(Lampeter)、德倫(Durham)、牛津(Oxford)教授哲學,他想要在當時的英國國教裡復興劍橋的柏拉圖派(Cambridge Platonists)的思想,並且譴責當時內在論者(immanentist)的神學,像Inge的神秘主義和立敕爾(Ritschl)的歷史主義, 而劍橋的柏拉圖派是一群17世紀的劍橋學者,反對清教徒教條式的加爾文主義與霍布斯(Hobbes)的物質主義,並且想用柏拉圖的唯心論(idealism)、特別是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用在宗教上建立神學與哲學之間的關係, 而拉什道爾似乎否認宗教經驗的效用,並且發表教導冷酷的道德主義, 他也在1907年以《善與惡的理論》(The Theory of Good and Evil)一書紀念他的老師格林(Thomas Hill Green)和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其中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思想源自這兩位老師,而善的觀念是出自格林, 這本書也是首次使用理想的功利主義(ideal utilitarianism)一詞。 他主張位格唯心論(personal idealism),反對自然主義(naturalism)與絕對主義(absolutism),是對絕對唯心論(absolute idealism)的反動,與黑格爾(Hegel)的啟迪有關,兩者相同之處都認為現實是靈性的,但絕對唯心論強調包涵萬有的精神,相反地,位格唯心論則是位格的屬靈生命之本質,他對位格的定義是具有思考和感覺的意識,具備永恆(permanence)或統一(unity)的性質,可以區別自己與他人,也可以區別自己與經驗的對象(objects of experience),這是行動的來源,而且他認為位格有等級之分,即使人類也無法符合上述的條件,因為統一性要仰賴記憶,但沒有人的記憶是完全的,只有神完全符合。而他也接受一位有限之神的教義,雖然這一位神只有在受造物之前被限制,這舒緩了邪惡的問題,卻讓人懷疑神是否能戰勝邪惡,他認為神雖然不是全能,卻是宇宙中最強大的,既然祂是理性且道德的位格,我們就可以樂觀以待,雖然會有邪惡的爭戰,但我們與神一起合作終將戰勝邪惡。 拉什道爾也寫《基督教神學的贖罪觀》(Idea of Atonement in Christian Theology, 1919)表達他對基督教救贖論的看法,這被認為是亞伯拉德理論與榜樣說(Exemplarist)的重申,但實際上過於理性主義,遠超過亞伯拉德所說的。 他認為亞伯拉德(Peter Abelard)理論比傳統代贖理論好,易被現代思想所接受, 他引述亞伯拉德對羅馬書第二章的註釋,指出亞伯拉德強調喚醒我們裡面的神的愛,而且其救贖觀有三點值得注意:(1)他沒有提到代罰、代贖、賠償的觀念,更沒有提到客觀性的有效犧牲。(2)基督的救贖之工不僅限於祂的死,而是祂的整個生命,挑旺人的生命來達到基督完全的標準,而產生救贖,恢復因罪破裂的神人關係。(3)這種救贖觀使「基督使人稱義」帶出真實、而非律法上的虛擬果效,不是讓一個人看起來好像是好的,而沒有真實的改變。 這是一種道德影響理論(moral-influence theory),強調基督的死證明了神的愛,強調了基督的神性,而不是安瑟倫(Anselm)的補贖說(Satisfactio),因為補贖說認為基督的道成肉身,是人犯罪得罪神,需要對神做某種形式的補償,可是是因為人對神的恐懼與無知需要被矯正,基督之死才完成了這件事,所以基督之死的效力主要是在人身上,而不是神身上。 然而救恩只是獲得了屬靈生命,需要繼續從效法耶穌所展示出來的理想,這個理想是神的的本質的顯露,人的屬靈生命在世是持續的、被成全的。 雖然他使用了亞伯拉德的理論,可是他誤解這理論,以為只是純粹的道德影響理論,所以,他認為基督只是一個有崇高道德榜樣的人而已,他更認為教父時期對太20:28有嚴重的誤解,當時「基督的勝利」(Christus Victor)是一種過分的解釋。.
查看 神學和拉什道爾
拉得伯土
拉得伯土(英语:Paschasius Radbertus,),是1073年由教皇格雷戈里七世封聖的法蘭克聖人。他是一位卡羅林(Carolingian)神學家,亦是法國北部一間科比(Corbie)修院的俢士。他最知名和有影響力的工作是在831年寫成的論主的身體和血(De Corpore et Sanguine Domini)是關於聖餐性質的論述,他的聖人紀念日是4月26日。.
查看 神學和拉得伯土
拉特蘭努
拉特蘭努(Ratramnus,卒於868年),是9世紀的法蘭西修士和神學家,他曾應西法蘭克國王查理二世的要求, 撰寫了《論主的身體及血》(De Corpore et Sanguine Domini)、《論得救預定》(De praedestinatione)兩書。 他將聖餐中的酒與餅稱之為“象徵”,他在上述的第一部書中指出,聖餐禮的餅與酒經聖職人員祝聖後雖外狀沒有改變,但已成為紀念基督肉體和血的神祕象徵, 其中含有只能為信者感受,並只能在信者身上發揮效用的能力。不過他的著作在1050年受到譴責,韋爾切利會議(Council of Vercelli)下令銷毀此書。此書流傳甚廣,1559年被天主教會列為禁書,1900年解禁。而他的另一本書,《論得救預定》指出,人犯罪並非上帝預定,但人得救則是上帝預定。它支持聖奧古斯丁,駁斥理姆斯大主教辛克馬爾(Hincmar)。拉特蘭努反對拉得伯土(Paschasius Radbertus)的聖餐觀把實在論推進一大步走向化質說,認為聖餐中的血和肉與十字架上的並不相同,因此聖餐只有象徵的意義。他堅決反對聖餐中基督的身體就等於馬利亞所生的身體.他認為可以引用奧古斯丁(Augustine)和安波羅修(Ambrose)的作品來反對拉得伯土的看法。 拉特蘭努的作品很受改教派人士歡迎,他的言論也對某些人產生直接的影響。.
查看 神學和拉特蘭努
拉斐尔
拉斐爾·聖齊奧(Raffaello Sanzio,),本名拉斐爾·桑蒂(Raffaello Santi),常简称拉斐尔(Raphael),意大利画家、建築師。與李奧納多·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合稱「文藝復興藝術三杰」。拉斐爾所繪畫的畫以「秀美」著稱,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 他的著名宗教畫聖母系列將宗教的虔誠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機地融為一體;他的畫即使是《聖喬治大戰惡龍》的场面看起來也是平靜安詳的。他為梵蒂岡教宗居室創作的大型壁畫《雅典學院》是經典之作,他將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將基督教和異教,統統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和諧的场面。同时也創作出許多著名的肖像如:「教皇利奥十世像」。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畫作一样。拉斐爾於1520年高燒猝逝於羅馬,終年37歲,葬於萬神廟。.
查看 神學和拉斐尔
思想家
思想家,是指對各層面的學術都有廣泛研究或其思想足以建立出一個思想體系的人(如, 中国: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王充、王守仁、李贽、朱熹、顾炎武、龚自珍、魏源、康有为、鲁迅、顾准等。外国:釋迦牟尼佛、伐達摩那、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叔本華、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托马斯.阿奎那、哥白尼、夫兰西斯.培根、牛顿、伏尔泰、康德、达尔文等。他們的研究範圍非常之廣,包括宗教、哲學、政治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人類學、法學等;某些思想家甚至還會牽涉到軍事、生物學、宇宙學等。.
查看 神學和思想家
怀德
怀德(Moses Clark White,)是美以美会派往中国的先锋传教士。.
查看 神學和怀德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ecumenism 或 ,或稱教會再合一運動、基督信仰合一運動,簡稱合一運動),是提倡現代基督教內各宗派和教派重新合一的運動。普世教会合一运动在最初開始時稱為“向心運動”,主要對象為基督宗教。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开端是1910年在英国爱丁堡舉行的世界宣教會議,由歐美等地的基督新教教派發起。1921年在瑞士日內瓦成立的国际宣教协会(IMC)、194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的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WCC),都是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產生的組織。 這個運動在今天不獲部分基督教宗派接受,被認為是為了一味追求合一、卻妥協信仰立場的運動。.
查看 神學和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景教
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現今的東方亞述教會。景教起源於今日敘利亞,由敘利亞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於公元428-431年之間創立,在波斯建立教會。景教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成為漢學研究一個活躍的領域。唐朝時曾一度在長安興盛,並在全國都建有“十字寺”。.
查看 神學和景教
智能设计
智能設計論(Intelligent design,簡稱智設論、ID)是對神的存在的宗教性逻辑论证。儘管支持者認為智能設計論是一個「關於生命起源的科學理論」,但其已遭主流科學界視為偽科學 Article available from 。理論支持者宣稱:「與像自然選擇般無方向性進程相比,『某種超自然的智能設計了宇宙和生物的某些特徵』此一解釋明顯較佳.
查看 神學和智能设计
10月27日
10月27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00天(闰年第30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65天。.
查看 神學和10月27日
12月29日
12月2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63天(闰年第36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天。.
查看 神學和12月29日
1575年哲學
1575年哲學事件.
查看 神學和1575年哲學
16世纪
16世纪是指西元1501年1月1日至16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时期。16世纪是地理大发现、殖民主义发展的一个世纪,也是宗教改革的時代,使各種新的神學思想出現。.
查看 神學和16世纪
1753年婚姻法令
《1753年婚姻法令》(,喬治二世在位第26年第33章法令),詳題為「一項更好地去防範秘密婚姻的法令」("An Act for the Better Preventing of Clandestine Marriages"),坊間通稱為「哈德威克勳爵婚姻法令」(Lord Hardwicke's Marriage Act),法令於1754年3月25日生效,是英格蘭及威爾斯地區首次有成文法明文規定婚姻關係必須透過正當儀式締結。 一如法令的詳題所指,法令制定的目的是要打擊盛行的秘密婚姻,這種風氣在當時造成了社會上出現男女未經家長同意私奔、甚至是重婚的問題。有見及此,法令除了規定婚姻必須在教堂內由聖公宗神職人員主持證婚外,又規定男女雙方婚前必先經由教會刊登結婚啟事,或先向教會申請結婚執照;每家教堂也要保管一份婚姻登記冊以記錄所有曾經舉行的婚姻。針對21歲以下的未成年男女,如果他們以申領結婚執照的形式結婚,必須徵得家長或監護人同意;他們即使透過刊登結婚啟事的形式結婚,也不可遭到父母的反對。違法主持證婚的人士,最高可被重罰流刑14年。 法令有效打擊長久以來在英格蘭和威爾斯地區的秘婚問題,但另方面卻催生不少男女選擇前往不受法令規管的蘇格蘭舉行婚禮,在格雷特納綠園等接壤英格蘭的蘇格蘭「邊區村莊」,往後很長的時間成為了男女私奔的結婚勝地。另外,由於法令沒有對羅馬天主教教徒實施豁免,結果當地的天主教徒被迫於聖公會的教堂接受聖公宗神職人員證婚。法令實施多年後,才於1823年被廢除,但一直要到1836年,國會才立法通過容許國民舉行非宗教儀式的民事婚姻,意味婚禮無須再被強制規定於教堂內舉行;同時,天主教徒也獲准在天主教教堂內舉行婚禮。而遲至1929年,國會才立法通過把男女最低合法適婚年齡劃一降至16歲。.
查看 神學和1753年婚姻法令
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
1755年--斯本大地震,又名里斯本大地震,發生於1755年11月1日早上9時40分。這場天災造成的破壞和死傷人數在人類史上約排在第11位,死亡人數高達約六萬至十萬人。大地震後隨之而來的火災和海嘯幾乎將整個里斯本付之一炬,同時也令葡萄牙的國力嚴重下降,殖民帝國從此衰落。 现在的地震学家估计这次地震的矩震级达到9级,震中位于圣维森特角之西南偏西方约200千米的大西洋中。它造成的影响首次被大范围地进行科学化的研究,标志着现代地震学的诞生。这次事件也被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广泛讨论,启发了神义论崇高哲学的发展。.
1781年哲學
1781年哲學事件.
查看 神學和1781年哲學
1千纪
1千纪,或称第1个千年,是指从西元1年至1000年间的这一千年,1千纪开始于公元1年(或称公元元年),因为公元纪年中没有0年。 本千紀初中國歷史上為西漢末,8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但經十餘載旋即被推翻,25年漢光武帝劉秀即位,經幾年統一新莽篡位後割據之局面。 然而,經百餘年後東漢末再度進入割據之局面,220年曹丕篡漢建曹魏,三國時代開始。221年劉備在蜀地建蜀漢,263年曹魏滅之;222年孫權在東南建孫吳,最終280年被265年晉武帝司馬炎篡魏建的西晉所滅,三國結束,進入大一統的西晉。但大一統的西晉不久經八王之亂的內憂及五胡亂華的外患,於317年晉室南遷至長江中下游一帶,由晉元帝司馬睿建東晉,而北方就處於五胡十六國時分時合的割據狀態。 420年宋武帝劉裕篡東晉建劉宋,南朝始。繼劉宋後,479年齊高帝蕭道成篡劉宋建南齊,502年梁武帝蕭衍篡南齊改國號為梁(史稱南梁),557年陳霸先篡南梁建陳,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為南朝。而北方於439年(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期間)由386年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所建的北魏統一北方,北朝始。534年北魏分東魏、西魏,550年北齊文宣帝高洋篡東魏建北齊,557年北周孝閔帝宇文覺篡西魏建北周,更於577年滅北齊,統一了北方與西南。 581年隋文帝楊堅篡北周建隋,北朝結束。過幾了年,先并入西梁(555年由西魏支持下由宣帝蕭詧建立的),589年隋滅陳,南朝結束。 1千纪的早期是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古典时代晚期是一个大转变的时期,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是欧洲的中世纪前期。在4世纪和7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分别达到鼎盛时期。1千纪的最后时期,欧洲向中世纪中期转变。世界人口是上一个千年的3倍但是曲线演变的发展,全世界大约有2亿至2亿8880万人。.
查看 神學和1千纪
1月14日
1月14日是公历年的第14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1天(闰年是352天)。.
查看 神學和1月14日
2009年12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9年12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12月30日.
2千纪
2千纪,或称第2个千年,是指从10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1000年,包括了中世紀中期(High Middle Ages)、文艺复兴、早近代(Early Modern Age)、殖民主义时代、工业化时代、民族国家和民主的兴起,并于20世纪伴随着科学的影响、教育的推广、医疗和疫苗的普及达到鼎盛而结束。 中世纪(middle ages)指的是罗马帝国被倾覆的黑暗時期到文艺复兴之前的这段时间,这个时期孕育发展了封建社会。 尽管近几个世纪来,战争的规模空前巨大,十字軍東征、匈人的再崛起、突厥人與蒙古人的入侵、两次世界大战、乃至於高科技武器如原子弹等纷纷投入使用。但令人欣慰的有由全世界有志之政治人物的共同維護與發展、告诫暴力的宗教活动,再加上跨国界治疗伤病的医生和医护人员,以及象征和平与友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進一步展現各國的民族國力。 新的技术不断从各国政府、個人、企業、学术机构進一步研发。活字、收音机、电视,以及全球因特网的发展,使信息得以在分秒之间,以声音、图像以及印刷品等形式,来教育、娱乐及警示万千人类。 中國歷史自本千紀初的北宋以及周邊的遼、西夏、歷經南宋(周邊的金、西夏和蒙古)、元、明、清各朝代交替,直至本千紀最後推翻前清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从16世纪开始,亚洲、欧洲、非洲等许多人开始新世界,开始了日益进展的全球化进程。全球貿易產生許多集團等跨国公司的产生,同时在多个国家拥有办公室,甚至武裝力量。 世界人口在这千年的头七个世纪中增加了一倍,从公元1000年的2.888亿人增加到公元1100年的3.105亿,公元1200年的4.04亿,公元1300年的3.968亿,公元1400年的3.62亿,公元1500年的4.757亿,公元1600年的6亿人;在最后4个世纪中,世界人口增加了10倍,在公元2000年时已超过60亿。.
查看 神學和2千纪
亦称为 基督学,神学教义。
,史特朗经文汇编,司禱,叙事批判,否定神學,吳威廉,吳廷俶,吸血鬼,同志社大學,同質論,同本體論,同性恋与基督教,同性恋与普世圣公宗,合一 (消歧义),吉姆·賈木許,吉羅拉莫·薩佛納羅拉,吉爾伯特·田內特,吉森大学,堂吉诃德,塞巴斯蒂安·卡斯特利奧,塞缪尔·梅里尔·伍德布里奇,塔羅冥想:基督信仰內在隱修之旅,墨尔本大学,多重宇宙論,夏察理,夏尔·莫里斯·德塔列朗-佩里戈尔,大卫·布儒斯特,大寶鑑,大爆炸,大馬士革的聖約翰,大阪基督教短期大学,天,天主实录,天主教会主教,天主教神学,天主教新竹教區,天人感应,天使等级,失樂園,奥博学术大学,奥卡姆剃刀,奥雷姆环形山,奧利振,奇努阿·阿切贝,奇茲米勒訴多佛學區案,奉獻禮,威廉·史密斯 (辞书编纂家),威廉·布克蘭,威廉·品钦,威廉·克理,威廉·赫特,威爾弗里德·勞雷爾大學,威爾弗雷德·坎特韋爾·史密斯,威斯科特,婦女神學,媽媽瑪加利大,学术,學科列表,學院 (大學),存在主义,存在主義神學,存在鎖鏈,实证主义,客勒爾,宣信,宗座大學,宗座传信大学,宗教,宗教学,宗教与科学,宗教迫害,宗教改革,宇宙殖民地,宇賀神,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安布罗休斯·斯多布,安德魯·華爾斯,安德魯·懷爾斯,安条克的塞维鲁,安波羅修,寧靜禱文,寂靜主義,對立教宗,對話:一份摩門思想期刊,尤利西斯,尼古拉·哥白尼,尼可罗·卡贝奥,尼可拉·路易·拉卡伊,尼尔斯·阿贝尔,尼克·卡农,尼西比斯學院,尼撒的貴格利,崇基學院,崇拜,巴魯赫·斯賓諾莎,巴黎,巴黎大学,巴洛克时期哲学,不来梅,两个巴比伦,严嘉乐,中华文化,中学,中世纪,中世纪文学,中國神學研究院,中華神學院,中華福音神學院,中文圖書分類法,丹尼尔·马兰,丹麥教育,主天使,主徒会,东山区 (广州市),希帕提婭,东京基督教短期大学,希利尼人,希波的奥古斯丁,七宗罪,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布莱兹·帕斯卡,布道,布鲁诺·鲍威尔,丘比特与普塞克,世界基督教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宗教,帕德博恩大学,帕特里克·德布瓦,三十年戰爭,三位一體,三階段定律,三谷大学,三育基督學院,三自宣言,一位论派,一次得救永遠得救,九龍佑寧堂,平安福音堂,乌尔里希·冯·胡滕,乌特勒支大学,乌普萨拉大学,乔万尼·巴蒂斯塔·里乔利,乔瓦尼·德米西亚尼,乔治·塞缪尔·德费尔,亚历山大的加大肋纳,亚历山大港,亚他那修,亚里士多德,亞倫·本·以利亞,亞維拉的德蘭,亞當·米勒 (作家),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亞歷山大教導學院,于斌,亨利·阿福德,康良煜,人,人類性綱要,人論,库萨努斯环形山,五路論證,建筑设计,任继愈,伊丽莎白二世,伊本·开拉尼希,伊本·魯世德,伊斯兰教义学,伊斯蘭黃金時代,伊斯蘭教詞彙列表,伊斯蘭教與基督教,伊曼努尔·康德,伊曼紐·斯威登堡,伪科学,伯德令,伯内特山脊,伯納德·波爾查諾,伯明翰大学,伯拉糾,弗兰西斯·培根,弗赖堡大学,弗里德里希·尼采,弗里德里希·谢林,弗里德里希·阿道夫·艾伯特,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弗朗兹·布伦塔诺,弗朗索瓦·芬乃伦,弗朗西斯库斯·尤尼乌斯,弗朗西斯科·維多利亞,弗拉·巴尔托洛梅奥,彻底的宗教改革,彼得·巴罗,彼得·彼得森,彼得·瓦勒度,彼得·柏格 (美國社會學家),彼赫·亨利克·林,何塞·加斯帕尔·罗德里格斯·德·弗朗西亚,何福堂,依諾增爵三世,德法關係,德意志农民战争,保罗·埃瓦里斯托·阿恩斯,保罗·卡萨蒂,保罗·利科,保罗·麦克纳利,保羅·田立克,信仰发展阶段,信徒洗禮,信經,信義宗,修士,修道 (基督教),俄羅斯教育,圣安德鲁 (消歧义),圣约翰大学 (上海),圣经学校,圣马提亚修道院,医学史,化名,北爱尔兰问题,利玛窦,制度性宗教,刘裕政,创造论与科学,嘉素,喬納森·愛德華茲,喬瑟夫·巴特勒,喬治·馬得勝,喬治·霍萊,喬治·慕勒,喬斯坦·賈德,單配偶制,周联华,和子說,哥廷根大学,哥德堡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哥本哈根大学,哲学,哲学堂公园,哈佛神学院,唐崇榮,儒贝尔,冰島教育,啟示,啟蒙時代,全球聖公宗前途會議,公元,公禱書,共相,具象人类知识系统,先天与后天,克利奥帕特拉一世,克里斯多夫·沙伊纳,克里斯蒂安·康拉德·斯普壬格,克里斯蒂安·迈尔,克里斯提安·富勒,克里斯汀·戈特弗里德·埃倫伯格,克里斯托弗·罗斯曼,克雷格·史蒂芬·懷特,創造論,剑桥大学,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勒內·吉拉爾,因信稱義,四福音书,四术,倪柝声,個別教會,CS,皮埃尔·阿伯拉尔,犹太教末世论,玫瑰之名,王明道,玛利亚的称号,玛格丽特·考特,火葬,珊瑚脊长老会,班图语支,班貝格大學,珀西·戈博扎,社会学,社会主义,社会进步,社會學史,社會神學,神,神 (一神教),神召神學院,神学大全,神學,神學博士,神學院,神导演化论,神义论,神的概念,神权共和时期,神曲,福乐神学院,福克斯殉道者名录,福音主義,福音派,禅宗,称义,科丽塔·斯科特·金,科林·根頓,科普特禮天主教會,穆罕默德·伊本·阿布多·瓦哈比,穆罕默德·侯賽尼·設拉子,第一代伯基特男爵諾曼·伯基特,第一哲學沉思集,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笃信经,米哈伊尔·奥斯特罗格拉德斯基,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米格尔·伊达尔戈·伊·科斯蒂利亚,米格爾·塞爾韋特,系統神學,納瓦人,納雷科的聖額我略,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索非亚大学,約翰·納皮爾,約翰·納爾遜·達秘,約翰·衛斯理,約翰·諾克斯,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約翰福音,約斐爾,紅與黑,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约翰·多恩,约翰·威克里夫,约翰·罗尔斯,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约翰·派博,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纳撒尼尔·索斯盖特·沙勒,纽约协和神学院,经学,经院学派,维吉尔,维拉诺瓦大学,终结者,罪論,罪惡問題,罗伯特·弗林特,罗伯特·格罗斯泰斯特,罗纳德·费尔贝恩,罗明坚,罗文藻,美國福音路德教會,美國高等教育,美国圣公会,羅塞林,羅馬帝國,羅雲·威廉斯,羅雅谷,羅清,翁贝托·埃可,真灵位业图,真福蒲弥格神父,烏利希·慈運理,爱德华·策勒,爱德华·汉斯力克,疑經派,瑪麗亞·加埃塔納·阿涅西,瑰瑪·甘甘妮,生命的意義,生物倫理學,無,焦爾達諾·布魯諾,熊焱,熾天使,異教,當代聖經,牧师,特里尔大学,牛津大學聖史蒂芬院,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牛津學堂,牛津通识读本,目的論論證,百科详编,隐士马可,芝加哥大学,隱形粉紅獨角獸,隆德大学,莱比锡大学,遊戲研究,遣使會,聶斯脫里派教會,职业大学,聖加大利納,聖女貞德,聖安多尼堂 (澳門),聖伯爾納定,聖保祿學院,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聖包皮,聖公會環南聯盟,聖神修院,聖經心理學,聖經真理無誤,聖經譯本,聖經新譯本,聖羅伯·白敏,聖靈,聖若翰·喇沙,聖耶福列木,聖母 (基督教),聖母無染原罪瞻禮,聖斐德理,聖文德,道教,華倫西亞大學,華特·饒申布士,菲利普·梅兰希通,菲利普·施比塔,菲爾曼·阿鮑齊特,萊昂哈德·歐拉,萊斯利·紐比金,萨尔茨堡,萨尔茨堡大学,萬真珠,靈薄獄,靈恩派,行星,衛斯理 (消歧義),预表,飞行面条怪物,裴軍民,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西里爾·盧卡里斯,西方正典,西敏寺,西敏斯特信仰信条,馬吉安主義,馬尼拉雅典耀大學,馬丁·尼莫拉,馬丁·路德,馬克斯·斯塔克豪思,馮智活,香港基督教錫安教會,香港基督教會,香港仔浸信會呂明才書院,解放神學,許理和,計算神學,马卡里奥斯三世,马尔堡大学,马丁·布策,马丁·海德格尔,马希连·国柏,马克斯·韦伯,马克斯·普朗克,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马相伯,詭辯,該撒利亞的巴西流,詹姆斯·奈史密斯,詹姆斯·I·巴刻,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高雅文化,高橋三郎,謝志偉 (香港),鬼,警醒!,魔鬼学,让·布里丹,让·德·拉封丹,让·德斯特雷,讓·喀爾文,词源 (圣依西多禄),鲍哲庆,貴格利,賓惠廉,贝塔斯曼,贝纳丁诺·巴耳蒂,费尔米库斯·马特尔努斯,费伦茨·大卫,路德维希·施莱夫利,路易四世 (奥尔良公爵),路易斯,路易斯·德·莫利纳,黃彰輝,默多克家族,黑客帝国,輔仁聖博敏神學院,辯證神學,迦帕多家教父,迦克墩信經,迪特里希·范·希爾德布蘭,迪特里希·潘霍華,霍安·恩里克·比韦斯·西西利亚,霍爾蘭六邊形,范廷颂,震旦公學,郁成才,郝爾拜獎,胡蘭亭,胡果·格老秀斯,胡振中,舒高第,阿塔纳斯·珂雪,阿尔伯特·史怀哲,阿尔伯特·甘瑟,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雷德·朱勒斯·艾耶尔,阿布-哈桑·巴尼萨德尔,阿布·阿拔斯·阿卜杜拉·马蒙·本·哈伦,阿布沙耶夫,阿伯丁大学,阿利烏,阿兹特克帝国,阿克爾 (天使),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阿马尔里克,阿茲特克,阿里烏教派,阿民念主義,阿拉伯帝国,阿拉德·皮尔逊,赤色追緝令:末日審判,赫尔曼·利茨,赫爾曼·格拉斯曼,起初他們……,赵振声,薩拉曼卡 (消歧義),薩拉曼卡學派,蒲敏道,蒂娜·比堤,邏各斯,邓述坤,邓斯·司各脱,蓝月旺,鄭國忠,鄭玉桂,鄺保羅,自由主義神學,自由意志,自然历史,自然神论,臺灣哲學,里奇蒙和德比伯爵夫人玛格丽特·博福特,金壽煥,金大建,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艾哈迈德·卡德罗夫,艾倫·杜勒斯,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艾萨克·牛顿,艾蒂安·拉莫特,艾曼纽·穆尼埃,苏美尔,苏莱曼一世 (奥斯曼帝国),若望·保禄一世,雷茵霍尔德·尼布尔,雷永明,雅各布·伯努利,雅各布斯·阿民念,雅典學院 (畫作),雅盖隆王朝时期的波兰,老子 (書),老子想尔注,耶稣复活,耶稣会,耶稣会学院和大学联合会,耶鲁大学,耶鲁大学名人录,耶柔米,耶拿大学,陳志良 (台灣美術家),陳澤民,陶恕,陽瑪諾,G·K·卻斯特頓,J·R·R·托爾金,LSAT,抗原原罪,柏林洪堡大學,柏拉图主义,查尔斯·达尔文,查尔斯·洛根,查爾斯史都華大學,查錫我,林建誠,林弘宣,恢復運動,恩福聖經學院,恩斯特·库默尔,提尔的威廉,李卓民,李儲文,李振英,来源批判,東西教會大分裂,格奥尔格·康托尔,格罗宁根,格拉特修道院,梅尔希奥·卡诺,梅森环形山 (月球),植村正久,楊牧谷,楊鳴章,欧内斯特·梅伊曼,欧洲历史,歐博哲,歐文·查特威克,正義,正教,正教會,歷史主義,歷史神學,歸正宗,殊相,毒蠅傘,比德,毕范宇,河北天主教神哲学院,沈宣仁,沈載琛,波士頓大學,波爱修斯,波茨坦大学,波恩大学,波恩哈德·黎曼,波斯古经,法学,法律哲学,法利赛人,法政牧師,洞穴奇案,派地亚,洛桑大学,涅爾謝斯·貝德羅斯十九世,湯瑪斯·梅辛革,湖州市,滨尾文郎,漢語神學運動,漢語神學語境,漢斯-約雅金·克里木凱特,漢斯·烏爾斯·馮·巴爾塔薩,演化論,演化論的社會影響,潘多拉,潘代諾,末世论,本体论 (哲学),朱塞普·皮亞齊,最後一戰4:航向黎明,惠斯顿山脊,戴紹曾,戴维·利文斯通,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星際大爭霸 (1978年電視劇),昆巴·雅拉,浮士德I,海德堡大学,海德格尔的思想,海茲·帕各斯,海斯羅珀學院,浸礼宗,斯坦福纪念教堂,斯提博腊斯陨石坑,新世界秩序,新正統神學,新教,方法論百科全書,施玉麒,文艺复兴,文本批评,文明IV,无名的裘德,无穷,撒母耳记,政治学,愚民政策,愛,愛德瑪,整全訓練神學院,教宗庇護五世,教宗額我略一世,教父 (基督教歷史),执业学位,扬·胡斯,托卡比皇宮,托馬斯·克蘭麥,托马索·康帕内拉,托马斯·哈代,托马斯·阿奎那,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拉丁语,拉什道爾,拉得伯土,拉特蘭努,拉斐尔,思想家,怀德,普世教會合一運動,景教,智能设计,10月27日,12月29日,1575年哲學,16世纪,1753年婚姻法令,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1781年哲學,1千纪,1月14日,2009年12月逝世人物列表,2千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