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磯風號驅逐艦

指数 磯風號驅逐艦

磯風(いそかぜ)為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 根據大日本帝國海軍發布的軍艦命名準則,驅逐艦是以天氣現象命名。磯風意即「吹向海灘的風」,後期的磯風驅逐艦名稱則是繼承了原本四艘"天津風型驅逐艦"之一的"磯風"號驅逐艦之名 ,是--的驅逐艦。--和--並稱二次大戰中帝國海軍最優秀的量產驅逐艦。 1942年6月4日,磯風擔任蒼龍號航空母艦的護衛,曾被命中接近彈一枚。 1945年4月7日,磯風參加了大和特攻,最後因重傷無法航行,由僚艦雪風實行砲擊處分擊沉。.

30 关系: 坊之岬海戰大和號戰艦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12)大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列表天津風號驅逐艦射水魚號潛艇不知火號驅逐艦中途岛海战信濃號航空母艦矢矧號輕巡洋艦矶风号珍珠港事件班寧頓號航空母艦碉堡山號航空母艦第1艦隊 (日本海軍)第三艦隊 (日本海軍)筑摩号重巡洋舰約克鎮號航空母艦 (CV-10)無畏號航空母艦衣笠号重巡洋舰钢铁少女野分號驅逐艦艦隊Collection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雪風號驅逐艦雷伊泰灣海戰陽炎型驅逐艦陽炎號驅逐艦東所羅門海戰漢考克號航空母艦

坊之岬海戰

坊之岬海戰(坊ノ岬沖海戦,1945年4月7日)是二戰末期日本海軍發動的最後一次大型海戰。大和號戰艦與護衛艦共9艘作為水上特攻部隊,與美国海军的航母艦載機展開战斗。最後包括大和號在内共6艘战舰被擊沉。.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坊之岬海戰 · 查看更多 »

大和號戰艦

大和(やまと/ヤマト)#内令昭和15年7月(2)p.2『達第百四十八號 呉海軍工廠ニ於テ建造中ノ戦艦一隻ニ左ノ通命名セラル 昭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海軍大臣吉田善吾 戦艦 大和(ヤマト)』是大日本帝國海軍建造,史上最大的戰艦。大和型戰艦一號艦。正式稱呼為「軍艦 大和」。艦名的由來是以奈良縣的舊國名(令制國)大和國來命名。使用日本歷史的原點的中心地及日本的代名詞大和作為艦名,可知日本海軍對該艦期待的程度。「大和」為集結當時日本最高的技術而建成,在全世界戰艦史上擁有最大排水量及配備有最大的46厘米主砲,而防禦面上的重要區域(Vital part)為針對防禦46厘米砲,在建造期間更使用了模組作業,並成功縮短建造時間及提高工作效率。由於其存在為當時最高軍事機密,因此在戰爭開始到完工為止的這段的時間內能拍到的照片非常少。 「大和」於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開戰後的12月16日開始服役,並在2月12日成為聯合艦隊旗艦。該任命直至2月,由改良了司令部設備的同型艦「武藏」進入楚克錨地後接替為止。4月7日,「大和」在天一號作戰期間,遭受美軍特遣艦隊大量艦載機的猛烈飽和攻擊,於坊之岬海戰中被擊沉。.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大和號戰艦 · 查看更多 »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12)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USS Hornet CV-12)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四號艦。她是美軍第八艘以大黃蜂為名的軍艦,艦名源自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海軍的一艘單桅縱帆船。 大黃蜂號於1942年開始建造,艦名原為奇爾沙治(Kearsarge)。同年10月,美軍在聖克魯斯群島戰役損失了大黃蜂號,美軍在稍後將建造中的CV-12更名為大黃蜂號,以作紀念。1943年大黃蜂號下水服役,並在1944年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更避過了日軍所有攻擊。戰後大黃蜂號退役封存,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A改建,又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CVA-12),於1953年在大西洋艦隊重新服役。翌年大黃蜂號返回太平洋艦隊,又在稍後進行SCB-125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 1958年大黃蜂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2,繼續留在太平洋執勤。稍後大黃蜂號參與美國的太空計畫,先後擔任太陽神3號、太陽神11號及太陽神12號的救援船;並在越戰期間到越南外海執勤,但未有參與陸上攻擊。 大黃蜂號在1970年退役,並在1989年除籍。雖然大黃蜂號在1991年獲評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但海軍仍在1993年將大黃蜂號出售,並在1995年將之拖到拆船廠拆解。在民間組織努力下,海軍在同年中止出售合約,於1998年正式將大黃蜂號交予民間組織,用作博物館艦。同年大黃蜂號博物館在阿拉米達正式開放。.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12)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列表

大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列表是明治維新至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終結之前期間,大日本帝國海軍擁有、或計劃擁有的艦艇一覽。 另外,屬於陸軍船舶兵擁有的船舶請參考大日本帝国陆军兵器列表 再者,關於艦種類別及等級,基本上為竣工時。於終戰時被廢除的類別則不在此限。另外曾作變更的除特別記述外均會以較最要的作為類別的分類,而航空母艦改造等的重要情況下將會在艦種變更前後都作分類。關於日本海軍艦種類別變遷、大日本帝国海军舰艇条目说明,將會在另一條目記述。.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大日本帝國海軍艦艇列表 · 查看更多 »

天津風號驅逐艦

天津風(あまつかぜ)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陽炎型驅逐艦9號艦。.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天津風號驅逐艦 · 查看更多 »

射水魚號潛艇

射水魚號潛艇(SS / AGSS-311)是美國一艘巴勞鱵級潛艇,亦為美國海軍第一艘命名為射水魚的艦艇。射水魚號因為在1944年11月擊沉日本信濃號航空母艦而聞名,这是史上由潛艇所擊沉的最大軍艦,該艦也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榮獲。.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射水魚號潛艇 · 查看更多 »

不知火號驅逐艦

不知火(しらぬい)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陽炎型驅逐艦2號艦。此艦名稱繼承自日俄戰爭的武勳艦 - 東雲型驅逐艦4號艦「不知火」。在1號艦「陽炎」被擊沉後,海軍內部的文件將「陽炎型驅逐艦」改名為「不知火型驅逐艦」。.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不知火號驅逐艦 · 查看更多 »

中途岛海战

中途島海戰(Battle of Midway,ミッドウェー海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海戰的主要戰鬥在1942年6月4日於中途島西北海域爆發,後續戰事一直持續至6月7日。 1942年初,日本陸續達成南方作戰的戰略目標,但軍方卻對下一步行動意見紛歧。在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堅持下,大本營放棄向新畿內亞、斐濟、薩摩亞一帶的西南太平洋推進,轉為在6月4日進攻中太平洋的中途島。山本五十六的目標是利用登陸艦隊引誘在珍珠港事件倖免於難的美軍航空母艦,再派遣日軍「機動部隊」的六艘航空母艦予以伏擊。不過,日本海軍有兩艘航母在5月珊瑚海海戰受損而無法參戰,其無線電通訊密碼更遭到美軍部分破譯。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根據破譯信息提供的情報,隨即制訂反埋伏作戰,緊急募集三艘航母到中途島。結果,美軍在6月4日成功伏擊機動部隊,以一艘航母沉沒為代價,一舉擊沉了日軍四艘航母。 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美軍憑藉此場戰役的勝利,扭轉了開戰以來的被動,並恢復美日兩國在西太平洋的海權均勢。日本海軍則失去開戰以來的戰略主導權,隨後於西南太平洋與盟軍陷入消耗戰,在戰爭中漸走下坡。.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中途岛海战 · 查看更多 »

信濃號航空母艦

信濃號航空母艦(信濃,假名:しなの,平文式羅馬字:Shinano)是大日本帝國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建造的一艘航空母艦,為二次大戰裡艦體最大、排水量最重的航空母艦,在完成長達五年斷斷續續的建造工作後,首次出航僅17小時即被美國海軍的「射水魚號」潛艇所擊沉。 「信濃號」原作為「大和級」戰艦的三號艦進行建造,暫定名為「110號艦」。隨著日軍在太平洋的戰事告急,帝國海軍對航空母艦的需求大為提高,故因應戰爭需求,將尚未完成的「110號艦」改造成航空母艦,正式命名為「信濃號」,源自日本古代令制國之一的「信濃國」。由於日軍在1944年6月馬里亞納海戰的失敗中損失了三艘主力航艦,故加速了「信濃號」的建造進度。「信濃號」擁有「大和級」的戰艦級別堅固船體,超出一般航空母艦的標準,同時它也受到「大鳳號」的影響,鋪上了相當厚實的裝甲保護飛行甲板。 「信濃號」於1944年11月在未完成的情況下投入服役,隨後自橫須賀海軍工廠移至吴海军工厂完成裝修,但被回航中的美軍潛艇攻擊而擊沉,包含艦長大佐在內共1,435名水兵和民間工作者陣亡,為目前下水的航空母艦服役時間最短、也是至今被潛艇擊沉的最大排水量軍艦。信濃號的排水量噸位,一直到1961年美國海軍的傳統動力航空母艦「小鷹號」服役才將其超越。.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信濃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矢矧號輕巡洋艦

矧(やはぎ)是日本海軍輕巡洋艦。阿賀野型輕巡洋艦3號艦。艦名以流經長野縣・岐阜縣・愛知縣的矢矧川(矢作川)命名。日本海軍的命名慣例參照日本艦船之命名慣例。.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矢矧號輕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矶风号

#重定向 磯風號驅逐艦.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矶风号 · 查看更多 »

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事件,又名突襲珍珠港,日本稱之珍珠灣攻擊(真珠湾攻撃)或夏威夷作戰(ハワイ作戦)、AI作戰、Z作戰,是日本海軍於1941年12月7日(美國時間)對美國海軍夏威夷領地珍珠港海軍基地的一次突襲作戰。 攻擊珍珠港的计划源自日本與美國的外交衝突。日本自1937年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後,長期無法脫身,經濟也每況愈下;為了繼續對中國的戰爭,日本國策逐漸走向奪取他國資源;1938年,时任日本首相近衞文麿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严重威胁到美国在中国和亚洲的利益,引发美国强烈抗议。1941年,美國政府要求日本從法屬印度支那撤軍,並連同荷蘭與英國停止對日本出口石油。由於石油是日軍繼續戰爭之必備要素,美國此舉令日本最終決定南進奪取英國與荷蘭資源豐饒的殖民地;同時也因為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勢必干涉,因此必須致命地打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令日本在南進取得成果、鞏固勢力後,能在有利的條件下和美國和談。為此,山本擬定攻擊珍珠港的計畫。 日本海軍派出6艘航空母艦、共300多架戰機的兵力,分為兩波攻擊。由於美軍受到奇襲,日軍取得重大成果:擊沉及重創美軍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摧毀188架戰機,造成2,402人殉職和1,282人受傷。然而,日軍之勝利並不完全: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未來海戰的真正主力——航空母艦均不在港內。即使如此,和美國的損失比起來,日本損失甚微:僅損失29架飛機和5艘袖珍潛艇,共65名士兵陣亡或失蹤,並有一位日本潛艇乘員被俘虜。 這場軍事攻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由於日本這次未宣而戰的行動,美國公眾輿論憤怒不已,全國自孤立主義轉為支持參戰;而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因此也加入歐洲戰場。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給予各個反軸心國陣營大量的資源,導致軸心國最終滅亡。另外,由於參戰前富兰克林·罗斯福總統親同盟國、欲加入世界大戰的態度,出現知道日軍即將攻擊珍珠港、卻不加以警告的陰謀論,其至今仍充滿爭議。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羅斯福發表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7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之一日」,後來成為該國的紀念日。.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珍珠港事件 · 查看更多 »

班寧頓號航空母艦

班寧頓號航空母艦(USS Bennington CV-20)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二號艦。她是美軍第二艘以班寧頓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的班寧頓之戰。 班寧頓號在1942年開始建造,並在1944年下水服役,於1945年初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班寧頓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A現代化改建,並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20)。改建後班寧頓號重返現役,其時韓戰已經停火。稍後班寧頓號再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然後轉到太平洋艦隊服役。 1959年,班寧頓號再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20,繼續在太平洋服役。北部灣事件後,美國開始全面參與越戰;班寧頓號亦曾作多次越戰巡航,但未有派飛機到陸上作戰,僅為艦隊提供反潛警備。在役晚年,班寧頓號亦參與了早期的太陽神計畫,回收了太陽神4號的太空艙。 班寧頓號在1970年退役,然後停放多年,最後於1989年除籍,並在1994年出售到印度拆解。.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班寧頓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碉堡山號航空母艦

碉堡山號航空母艦(USS Bunker Hill CV-17)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九號艦。她是美軍第一艘以碉堡山為名的軍艦,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血腥的碉堡山戰役(Battle of Bunker hill);艦上水兵暱稱之為假日特快(Holiday Express)。 碉堡山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數月後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碉堡山號等航空母艦。1943年碉堡山號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最終在沖繩戰役期間被神風自殺飛機重創,而要撤出戰場。戰後碉堡山號退役停放,雖先後重編為攻擊航母、反潛航母及飛機運輸艦,但未再出海執勤,而是留在聖地牙哥作電子測試平台。1966年碉堡山號除籍,於1973年出售拆解。.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碉堡山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第1艦隊 (日本海軍)

1艦隊為舊大日本帝國海軍之一部隊。1903年12月26日由常備艦隊分割為二,再編制成軍。此時分離之第2艦隊成為常設艦隊,設置為決戰艦隊之主力戰艦,也經常與第二艦隊組成連合艦隊。第1艦隊在太平洋戰爭作戰行動中出撃機會較少,尤其是戰艦構成的第2戰隊常時停泊在柱島,故被揶揄為「柱島艦隊」。1944年2月25日解散。.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第1艦隊 (日本海軍) · 查看更多 »

第三艦隊 (日本海軍)

三艦隊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部隊之一。跟常設的第一艦隊・第二艦隊不同,只在有需要時編制・解散的特設艦隊,日俄戰争至太平洋戰争間共出現過六次。.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第三艦隊 (日本海軍) · 查看更多 »

筑摩号重巡洋舰

筑摩号重巡洋舰(日语:筑摩,平假名:ちくま),为大日本帝国海军的利根型重巡洋艦的二号舰#達昭和10年9月p.21『達第百十五號 艦艇製造費ヲ以テ昭和十年度ニ於テ建造ニ着手ノ巡洋艦一隻ニ左ノ通命名セラル|昭和十年九月二十八日 海軍大臣大角岑生|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長崎造船所ニ於テ建造 八千五百頓級巡洋艦 筑摩(チクマ)』。“筑摩”一名来源于筑摩川(又名千曲川,为信濃川的上游)。为松本市的。 筑摩作为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建造的最新式重巡,参加了袭击珍珠港以及中途岛海战等一系列重要战役,最终在雷伊泰灣海戰(又译莱特湾海战)中被击沉。.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筑摩号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約克鎮號航空母艦 (CV-10)

約克鎮號航空母艦(USS Yorktown CV-10)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二號艦。她是美軍第四艘以約克鎮為名的軍艦,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的約克鎮圍城戰役。 約克鎮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艦名原為好人理查(Bon Homme Richard)。建造僅開始數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艾塞克斯號等航空母艦。1942年,日軍在中途島海戰擊沉了舷號CV-5的約克鎮號,美軍在稍後將建造中的CV-10更名為約克鎮號,以作紀念。 1943年約克鎮號下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約克鎮號退役封存,並在稍後進行代號SCB-27A現代化改建。改建期間,約克鎮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CVA-10)。1953年約克鎮號完成改建,但在前往西太平洋前夕,韓戰剛好結束,約克鎮號無緣參與。接著約克鎮號留在西太平洋執勤,並在大陳島撤退中援助民國政府,然後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 1957年約克鎮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0,繼續留在西太平洋。稍後約克鎮號在金門砲戰期間再次到台灣海峽巡邏,並在越戰期間到南中國海執勤,但未有派飛機參與攻擊。除冷戰衝突外,約克鎮號亦有參與美國的太空計畫,擔任太陽神8號指揮艙的救援船。服役晚年,約克鎮號調到大西洋艦隊。 約克鎮號在1970年退役,並在1973年除籍。稍後海軍將約克鎮號改建為博物館艦;博物館在1976年於查爾斯頓愛國者地開放,並在1986年獲評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約克鎮號航空母艦 (CV-10) · 查看更多 »

無畏號航空母艦

無畏號航空母艦(USS Intrepid CV-11)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三號艦。它是美軍第四艘以無畏為名的軍艦,艦名源自美國海軍於1803年俘獲的一艘火船。 無畏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建造僅開始數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無畏號等航空母艦。1943年無畏號下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特别是雷伊泰灣海戰。戰後無畏號退役封存,在韓戰後開始進行SCB-27C改建,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11,於1954年在大西洋艦隊重新服役。稍後無畏號又進行SCB-125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 1962年無畏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1,繼續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稍後無畏號參與美國的太空計劃,分別擔任水星-宇宙神7號及雙子座3號的救援船。1966年至1969年,無畏號曾三次前往西太平洋,參與越戰。雖然無畏號其時已改編為反潛航母,但美軍臨時將之改編為輔助攻擊航母,故無畏號亦有派飛機到陸上參與攻擊。 無畏號在1974年退役,並一度預備出售拆解;但在民間組織努力下,海軍在1981年將無畏號捐贈到紐約作博物館艦。1982年無畏號除籍;而同年無畏號海、空暨太空博物館於哈德遜河河畔正式開放,自此成為曼哈頓的重要地標及旅遊點。1986年,無畏號獲評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無畏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衣笠号重巡洋舰

衣笠号重巡洋舰(日语:衣笠,平假名:きぬがさ/きぬかさ)为旧日本海军建造的青叶级重巡洋舰的二号舰。衣笠号1926年10月24日下水,活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前、中期,1942年11月14日在遭受美军航母舰载机的空袭后沉没。.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衣笠号重巡洋舰 · 查看更多 »

钢铁少女

《鋼鐵少女》是由台灣漫畫家皇宇(ZECO)所創作的漫畫作品,目前正於日本連載中。其原型是2009年皇宇於《CCC創作集》刊載的插圖《陽炎少女 -丹陽-》,發表後在日本獲得迴響,進而於2011年在Wani Books漫畫雜誌《COMIC GUM》開始進行連載,第一本單行本上架後首週就拿下了日本亞馬遜分類書籍暢銷第一。2015年6月最新單行本《鋼鐵少女-嵐-》第2集發售,可說是戰艦萌擬人化風潮的先驅。 被認為是最早有明確故事及在設計上有完整系統化(但並非最早繪製艦娘)的艦娘作品,進而影響了日本同樣是以船艦為主題擬人化的遊戲《艦隊Collection》。早在《艦隊collection》上架前兩個月,日本媒體就以「給日本帶來衝擊的美少女戰艦是如何誕生的」為題對皇宇進行專訪,並由其遊戲製作人田中謙介於皇宇畫集《鋼鐵少女圖鑑》上市時為其撰寫了推薦文。 漫畫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為背景主線進行,在漫畫中登場的少女們都是戰艦萌擬人化角色,描繪戰爭中在少女們之間發生的故事,故事以驅逐艦雪風與戰艦大和為主角,是一部以軍武為主題的作品。連載期間曾停刊半年左右,到2015年底共有單行本7集(無印1~4、北海女武神1、嵐1~2);隨著2015年《COMIC GUM》停刊,漫畫本篇進行到第一次所羅門海戰後,目前也處於停滯狀態。 2015年宣布遊戲化並進行遊戲測試,於2016年正式在Google Play及App Store上架。.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钢铁少女 · 查看更多 »

野分號驅逐艦

野分(のわき)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陽炎型驅逐艦15號艦,該艦名稱繼承自初代神風型驅逐艦18號艦。.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野分號驅逐艦 · 查看更多 »

艦隊Collection

《艦隊Collection -艦Colle-》(艦隊これくしょん -艦これ-),一般譯作「艦隊收藏」,是由角川遊戲開發、DMM.com提供及營運的網頁遊戲,簡稱《艦Colle》(艦これ);DMM表記《艦隊これくしょん 〜艦これ〜》。本遊戲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大日本帝國軍艦為題材,而遊戲內容為玩家需要收集稱為「艦娘」(艦娘(かんむす))的軍艦萌擬人化角色卡片,為艦娘進行強化及改造同時,並以在戰鬥中打倒敵人作為目標。作為PC瀏覽器運行的網頁遊戲,在營運半年用戶即突破100萬。 拥有音乐CD、Drama CD、四格漫畫、動畫、小說等衍生作品。由於遊戲畫面與對話設計別具特色、對史實的再解釋,成為同人創作與同人作品的熱門素材。.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艦隊Collection · 查看更多 »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USS Essex CV-9)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它是美軍第四艘以艾塞克斯為名的軍艦,紀念1799年麻薩諸塞州的艾塞克斯縣居民捐贈第一艘艾塞克斯艦給美國政府。由於在二戰表現出色,艦上水兵稱之為海軍最善戰之軍艦(The Fightingest Ship in the Navy)。 艾塞克斯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數月後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艾塞克斯號等航空母艦。1943年艾塞克斯號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艾塞克斯號退役停放,並在稍後進行代號SCB-27A現代化改建。1951年艾塞克斯號完成改建後再次服役,並進行了兩次韓戰巡航;期間艾塞克斯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9。韓戰後艾塞克斯號進行代號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並在稍後調往大西洋艦隊。1960年艾塞克斯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9。除大型戰爭外,艾塞克斯號也介入了多場冷戰危機,包括豬灣事件及古巴導彈危機;亦有份參與美國的太空計畫,回收了太陽神7號的指揮艙。 艾塞克斯號在1969年退役;於1973年除籍;最終在1975年出售拆解。.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艾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雪風號驅逐艦

雪風(ゆきかぜ)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陽炎型8號艦。.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雪風號驅逐艦 · 查看更多 »

雷伊泰灣海戰

萊特灣海戰(英文:Battle of Leyte Gulf,日文:レイテ沖海戦),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以兩軍投入戰場的軍艦總噸位而言,莱特湾海战堪稱是历史上最大的海战,也是世界上最后一次航母对战和戰列艦海戰,彻底摧毁了日本的航母力量。 海战進行的时间从1944年10月20日持续至10月26日,在6天之內日軍與盟軍投入船艦總噸位超過200萬噸,其中盟軍艦隊多達133萬噸,日本海軍則達73萬噸。合計21艘航空母艦、21艘戰艦、170艘驅逐艦與近2,000架軍機參與了此次戰鬥。 馬里亞納海戰戰役失利後,已喪失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防線的日本雖居劣勢,但若是再失去菲律賓或臺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將斷絕,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繫將被切斷。因此日軍決定孤注一擲,企图击退盟军在莱特岛的登陆部队,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在經過許多的考量下,放棄原先攻打臺灣的計劃,而改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 结果如所預料,数量上远居於劣势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战败。巡洋艦以上重型軍艦13艘被擊沉,日本在菲律賓一帶海上、陸基等航空力量全被消滅,嚴重打擊了日本全局的實力,从此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不再是一个战略力量,此戰役也為後來美軍成功攻下菲律賓群島、沖繩島等地打下基礎。 由於戰局無望,日本此役第一次有組織地發動神風特攻隊自殺攻擊,10月21日澳洲所屬巡洋舰澳大利亚號被重创,似乎顯示特攻取得了一些效果。.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雷伊泰灣海戰 · 查看更多 »

陽炎型驅逐艦

陽炎型驅逐艦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内部文獻分類為甲型驅逐艦)。 在命名艦「陽炎」被擊沉後,海軍內部的文件將「陽炎型驅逐艦」改名為「不知火型驅逐艦」。其后对该型号进行改良量产,并以其首舰名字“夕云”命名为“夕云型”。.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陽炎型驅逐艦 · 查看更多 »

陽炎號驅逐艦

陽炎(かげろう)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陽炎型驅逐艦1號艦、命名艦。此艦名稱繼承自東雲型驅逐艦5號艦「陽炎」。在陽炎被擊沉後,海軍內部的文件將「陽炎型驅逐艦」改名為「不知火型驅逐艦」。.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陽炎號驅逐艦 · 查看更多 »

東所羅門海戰

東所羅門海戰(也稱為斯圖爾特島戰役,在日本方面,稱為,發生在1942年8月24日——1942年8月25日,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中第3次航母戰役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期間美國海軍與日本帝國海軍之間的第2大戰鬥。自從珊瑚海和中途島以來,雙方的艦艇即未曾在目視距離內交戰。反之,雙方所有的攻擊均是由艦載機或陸基飛機實施。 美國和日本帝國的海軍戰鬥水面艦艇在多次空襲中都蒙受損失,之後退出戰區,沒有任何一方取得決定性勝利。然而,美國與其盟友顯然比日本獲得了更大的戰術和戰略優勢,因為盟軍部隊遭受較日軍為少之損失,而日軍失去了大量的飛機和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此外,日本用於增援瓜達爾卡納爾島的部隊遭到阻延,且最後是由軍艦而非運輸船運送,給予了盟軍更多的時間應付日軍的反攻和阻止日軍卸下重型火砲、彈藥、和其他後勤物資,大大地幫助盟軍的陸上戰鬥。.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東所羅門海戰 · 查看更多 »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USS Hancock CV-19)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一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艾塞克斯級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五艘以漢考克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第一位簽署美國獨立宣言、第二屆大陸會議主席約翰·漢考克。 漢考克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艦名原為提康德羅加(Ticonderoga),但在動工四個月後與CV-14調換艦名,更名為漢考克。1944年漢考克號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漢考克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C現代化改建,並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艦(CVA-19)。改建完成後漢考克號重返現役,其時韓戰已經停火。稍後漢考克號再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然後留在太平洋艦隊服役。 北部灣事件後兩個月,漢考克號開始參與越戰,並多次派飛機到陸上攻擊。此後十一年間,漢考克號一共進行了九次越戰巡航,為美國航空母艦之最。1975年越戰即將結束之際,漢考克號臨時改裝為兩棲突擊艦,參與美國多場撤退行動,在金邊及西貢淪陷前夕,救走多名高棉、南越及美國人員、僑民。西貢淪陷後,漢考克號曾被派往營救遭紅色高棉脅持的馬亞圭斯號貨船,但因引擎故障而未能趕上參與。 越戰結束後,漢考克號重編為多用途航空母艦,舷號改為CV-19,但翌年漢考克號便從海軍退役除籍,並出售拆解。.

新!!: 磯風號驅逐艦和漢考克號航空母艦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磯風磯風 (驅逐艦)矶风号驱逐舰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