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磯永吉

指数 磯永吉

磯永吉(),本籍日本廣島縣福山市。台北帝國大學與國立臺灣大學教授,農業家。 1925年,他和末永仁將臺灣的在來米成功改良成蓬萊米,讓臺灣農民大幅增加收益,今臺灣食用的稻米仍為該品種,使他被尊稱為「蓬萊米之父」。.

17 关系: 台灣經濟史台灣日治時期大稻埕大日本帝国川上瀧彌工藤祐舜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磯永吉小屋田代安定高坂知武蓬萊米臺北帝國大學臺北市文化資產新渡戶稻造施照子早田文藏

台灣經濟史

台灣經濟史的記載與發展起自大航海時代。17世紀起,台灣即因為優越戰略地點,成為西歐海權國家競相角逐的場所,不久更成為西方國家對中國、日本、南洋等地的經貿轉繼站。1630年-1945年年間,歷經台灣荷西殖民時期、鄭氏王朝、清治時期、日治時期的台灣歷史,實以經濟為主軸,而該經貿經濟活動,也與台灣農業經濟有密切結合與關係。另外,也涉及台灣較為特殊的土地經濟活動、地租關係。 經過1950年代,因國共內戰因素,從中國大陸遷徙至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實施資本節制的土地經濟政策。在政府的適度干預與計劃下,1960年代確認的客廳即工廠經濟政策,締造了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方向與理念,農業出產與貿易結合的生產型態被輕工業取代。從1966年-1980年,台灣財政漸趨穩健,加工出口區、十大建設、十二大建設奠定經濟快速發展的礎石。1980年代後,政府主管投資和逐漸減少的國外投資引導的動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成為台灣經濟的主軸。中華民國政府於經濟中的角色越來越小,很多大型的國有銀行及企業逐漸私有化,這些政策,讓台灣在1975年後,平均年均經濟增長達到8%,並以出口導向獲得的資金,做為台灣工業化的保證。.

新!!: 磯永吉和台灣經濟史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磯永吉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大稻埕

大稻埕(Tōa-tiū-tiâⁿ,Twatutia或Dadaocheng),雅稱稻江、稻津,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稻埕)而得名。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此地的商業活動。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後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中人口大量外移,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

新!!: 磯永吉和大稻埕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国

大日本帝國(;中文又譯為日本帝國)是日本在1936年至1947年間所使用的國號,在法律使用上最早出現於1889年公佈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在1936年後才成為日本官方文件上的通用國號。現在「大日本帝國」一詞主要是指日本在1868年江户时代結束至1947年新憲法施行之間的歷史時期。 日本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政治權力從武家(幕府)重回天皇手中,開始了明治維新現代化進程。《大日本帝國憲法》於1889年發布,至1890年11月29日召集了第1回帝國議會。由明治時代開始,日本積極向外擴展勢力範圍,國力逐漸壯大,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位於東方世界的列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曾经在中国的五个城市中开辟过专管租界,有天津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和汉口日租界。1902年1月30日,日本與英國結成同盟,雙方的友好關係一直延续到1923年盟約失效。二十世紀初,加藤高明内閣於1925年3月公佈《普通选举法》,同年4月22日為抑制國內共產主義運動,公佈了《治安维持法》,於5月12日起施行。《普通选举法》在1928年2月20日舉行的第16回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得到實行,自加藤高明以后的六代内阁皆为众议院多数党交替组成的政党内阁,由立憲政友會及立憲民政黨两大政党轮替执政,開始了「宪政之常道」的惯例。 1930年代中期後,自1912年第一次護憲運動以來的政黨政治日漸衰落。早年军部興起法西斯主義,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後,军部便乘機制造了一连串政变。1936年,日本爆发二二六政变事件,事後军部扶植了傀儡广田弘毅内阁掌政,广田弘毅按军部的意思改组政府,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中将以上的现役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傀儡。日本自始确立了其军国体制,統制派與大政翼贊會掌控了政治權力。1936年11月与納粹德國签定《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意大利加入。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向中國宣戰。1940年9月27日,大政翼贊會促成了《三国同盟条约》的簽定,日本成為軸心國成員之一。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與了太平洋戰爭。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国投降,成為軸心國陣營最後一個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这也意味着大日本帝国已名存实亡。隨後同盟國實施軍事占領,同時修改憲法與改造政治制度。1947年《日本國憲法》頒布後,日本官方不再以此為正式國號。1951年9月8日,《三藩市和約》簽定,日本才结束长达七年的盟军占领时期,并恢复正常国家地位。 這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大日本帝國自1868年明治天皇发表《五条御誓文》至1947年修改憲法為止,存在79年,帝国的疆域在1942年达到最盛,控制着大约7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億多的人口,这大約相当于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六。期間,大日本帝國在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自明治維新主張脫離亞洲開始的國力提昇,使日本很早就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日本經歷迅速現代化,出現空前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對後世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這段時期的日本積極進行軍事擴張,先後經歷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戰爭,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塑造了近現代東亞的政治局勢,戰爭同時為世界各國遺留不少歷史爭端,至今仍未能平息。.

新!!: 磯永吉和大日本帝国 · 查看更多 »

川上瀧彌

川上瀧彌()是日本植物學家。奠定台灣植物學的研究基礎,並致力於有用植物調查事業。.

新!!: 磯永吉和川上瀧彌 · 查看更多 »

工藤祐舜

工藤祐舜 (1887年-1932年),日籍台灣植物學者,於1928年抵台任臺北帝國大學理農部植物分類學講座教授,同時兼任附屬植物園園長。1929年成立腊葉標本館,為今日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TAI)的創立者,並為第一任館長,此為「臺灣大學植物標本與歷史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之已電子化的資料。。 在台期間,為「展開地區精密植物調查的開始 ,吳永華,1997。被遺忘的日籍台灣植物學者。401-434頁。台中:晨星出版社。」。.

新!!: 磯永吉和工藤祐舜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為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以及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建制始於1928年日治時代中期創校的「臺北帝國大學」,因為今日建制歷經戰後整併,故若拆開檢示,最早可追溯的部分為醫學院前身-1899年建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由於帝大時期,日本人在行政、招生都佔有優勢地位(類似朝鮮日治時期的京城帝國大學),因此臺大校方在2007年以前不認同帝大的建校時間,以1945年戴運軌等人主持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為校史起點。,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兩次易名始用現名。現設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下分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以及進修推廣部、臺大醫院等附屬機構。是全臺唯一學生人數超過三萬的高等教育學校。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76名,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98名。 此外,臺大擁有臺北市境內的3大校區、以及多處散布於全臺的分支校區與校地,總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一。 臺大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並在臺灣具有重要學術地位。校友涵蓋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4名中華民國總統(公民直選後的所有總統)與近百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除了學術榮譽得主之外,臺大師生校友亦包括數百位行政院院長、縣市首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縣市議員等政界人士,對臺灣社會具高度影響力。 2015年1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並於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新!!: 磯永吉和國立臺灣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簡稱臺大圖書館)是國立臺灣大學所屬各圖書館之總稱。除總圖書館外,尚有醫學院及社科院(含萬才法律圖書館)二所學院圖書分館,以及物理、數學、化學、大氣、海洋、生化與圖資等7個系所圖書室。 圖書館提供書刊借閱、參考諮詢、館際合作、資源利用指導、數位學習課程、論文及館藏數位化、資訊搜尋、資訊系統建置等服務。圖書館每週開放時間達96小時,並有24小時自習室供師生使用。此外,更透過網路於提供全年無休的各項資訊服務。 圖書館蒐藏的書刊資料,以配合校內師生教學、研究、學習為主,迄今館藏已逾680萬冊(參見臺灣大學統計年報),是臺灣目前收藏資料量最多的大學圖書館。近年來,隨著數位時代的發展與師生使用習慣,圖書館也積極訂購電子書、電子期刊等數位化資源,同時也進行許多的館藏數位化計畫,以營造一個更便捷且更能滿足讀者學習研究所需的大學圖書館。 原設在徐州路社科院校區內的「社會科學暨法律學院圖書分館」,隨社會科學院在2014年遷回校總區,而奉校長楊泮池令,改為「社會科學資源服務組」;同年9月15日於新社科院大樓圖書館正式試營運,因由政治學系校友辜振甫之後人捐助,而命名為「國立臺灣大學辜振甫先生紀念圖書館」。.

新!!: 磯永吉和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 查看更多 »

磯永吉小屋

磯小屋 磯永吉小屋,全稱為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簡稱磯小屋,位於國立臺灣大學公館校區農場裡。1925年落成,佔地面積為383.04平方公尺的單層排屋。目前為台大農藝系使用此建築物,其正式用途是農藝系的「育種準備室」,更早之前則稱為「種子研究室」。目前磯小屋已被文化局登錄古蹟名稱為「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並免除被拆遷的下場。.

新!!: 磯永吉和磯永吉小屋 · 查看更多 »

田代安定

代安定(たしろ あんてい/ やすさだ,),幼名直一郎,生於日本薩摩國鹿兒島城下加治屋町(今鹿兒島市加治屋町)齊藤郁子 (2006)「田代安定の学問と資料」沖縄文化研究 32, 275-322,植物學者。於台灣日治時期初到臺灣從事植物調查,曾任職臺灣總督府技師,研究植物學,留下許多植物學研究之資料與調查報告,為臺灣植物研究先驅。.

新!!: 磯永吉和田代安定 · 查看更多 »

高坂知武

坂知武(1901年4月3日-1997年7月29日),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教授,台大管弦樂團指導老師,台大合唱團創辦人之一,為二戰後留於台灣任教的數位日籍教授之一,與磯永吉、松本巍教授三位為在台灣服務時間最長的教授。.

新!!: 磯永吉和高坂知武 · 查看更多 »

蓬萊米

蓬萊米,是一種在台灣廣為食用的稻米品種的概稱,依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現今概稱的蓬萊米,為粳米和籼米的混種,初始的蓬萊米品種,係由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與末永仁改良成功。 1921年,於台北草山(今陽明山)上的竹子湖栽種成功,後逐步推廣。1926年(大正15年)4月24日,由伊澤多喜男總督在臺灣鐵道飯店召開的日本米榖大會中正式公布命名為「蓬萊米」,以有別於台灣本土品種的「在來米」(另外幾個候選名稱包括「新台米」、「新高米」),蓬萊米遂逐漸成為這種新品種稻米的概稱,包括日後廣為種植的「臺中六十五號」等品種。.

新!!: 磯永吉和蓬萊米 · 查看更多 »

臺北帝國大學

臺北帝國大學,簡稱臺大、帝大、臺北帝大,設立於1928年3月17日,是一所位於日治臺灣臺北州臺北市的舊制(大日本帝國)國立綜合大學。為1945年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臺大)前身,以及今日國立中興大學(興大)前身的一部分(帝大附屬農林專門部)。校本部所在地為富田町47番地。 帝大籌備階段以「臺灣大學」、「臺灣帝國大學」的校名最常用,但為避免「臺灣帝國的大學」的誤解,遂定名為「臺北帝國大學」。事實上,9所帝國大學當中,就有6所是以「城市」定名的。 從1988年臺灣解嚴開始,臺大已然以1928年帝大創校作為慶祝的對象,於1988年11月臺大出版了《榮耀與分享: 台大創校六十週年特刊》、1990年《歡聚與期勉: 台大創校六十大慶活動紀實》兩書,雖然1995年又出版了《臺大五十年》讓人有些錯亂,也許政治敏感性的確影響計算校齡的方式。 在2007年,帝大校史獲得臺大校方追認,臺大的起點從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前推至1928年(昭和三年,民國十七年),舉辦80週年校慶。.

新!!: 磯永吉和臺北帝國大學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文化資產

臺北市文化資產是臺北市各級古蹟與其他文化資產。本表表列原則如下:.

新!!: 磯永吉和臺北市文化資產 · 查看更多 »

新渡戶稻造

新渡戶稻造(),是一位生於日本岩手县盛冈市的国际政治活动家、农学家及教育家。任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長時於1901年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對臺灣糖業有重大影響;被譽為「臺灣糖業之父」,與磯永吉(被譽為「臺灣蓬萊米之父」)同為日本治臺時期影響日後臺灣農業發展的專家。.

新!!: 磯永吉和新渡戶稻造 · 查看更多 »

施照子

施照子(),本名清水照子,又稱「乞丐母」、「台灣乞食母」或「台灣乞丐之母」,是一位出身京都市的慈善事業家。.

新!!: 磯永吉和施照子 · 查看更多 »

早田文藏

早田文藏(),日本植物學家,為「台灣植物界的奠基之父」,Ohashi, 2009.原文為「Bunzo Hayata was the founding father of the study of the flora of Taiwan」;flora指的是台灣植物相。。 早田文藏出生於新潟縣加茂市,1903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後任職於台灣總督府,負責台灣植物研究工作,「從1900至1921年,台灣植物相是他的研究焦點。」,其間曾赴中南半島從事調查。1911年出版《臺灣植物圖譜》第1卷,其後陸續出版至第10卷,此間,「他為大約1600種的台灣新發現的植物(分類群)命名」。因研究臺灣植物成果卓著,獲選為帝國學士院會員。1922年擔任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教授,並兼任東大附屬植物園園長。他提倡植物的「動的分類系」說,注重以植物內部形態和構造之不同,尤其是以莖的中心柱構造作為分類的基準。.

新!!: 磯永吉和早田文藏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矶永吉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