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77 关系: 嚴實,劉玉 (明朝將領),劉稹,劉悟,吕諲,夏鲁奇,天井关,孟方立,宗澤,安阳市,安正同,宋高宗,宋邯郸故城,宋朝行政區劃,崔弘昇,崔玄亮,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中国文化史迹,万承勋,广平府,广平路,任圜,张瓘,張埰,張鏡心,張敘賓,彰德府,唐平劉稹之戰,冯赟,元誼,玄武门之变,王德用,王繼勳,王虔休,王恂 (元朝),磁州窑,竹俊臣,符彥卿,羅綺,田承嗣,直隶省,韩崇业,韩崇训,韩令坤,韩重赟,韓休,高長恭,齊耀琳,郭崇仁,薛嵩,... 扩展索引 (27 更多) »
嚴實
严实(),字武叔,金末泰安长清(今山东长清)人。蒙古帝国时期汉地世侯之一。.
查看 磁州和嚴實
劉玉 (明朝將領)
劉玉(),字仲璽,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彰德府磁州人。明朝軍事將領。 其早年給侍曹吉祥,后從征麓川,授副千戶,積功至都指揮僉事。天順年間,以「奪門之變」功進都督僉事,尋充右參將,守備潯州。當時慶遠等地民變,劉玉偕左參將范信邀擊獲勝。之後分兵守衛貴州。隨後跟從方瑛討東苗、西苗等地,改右副總兵,鎮守貴州。曹石之變后,當論戰,其亦道遠不與謀,免死,謫海南副千戶。天順六年,英宗以谷登為甘肅副總兵。李賢言登不任,玉老成。於是再啟用其為都督僉事、右副總兵,鎮守涼州。后進都督同知。成化四年,參與平定滿俊叛亂,進左都督,掌右軍都督府事。成化六年,擔任左副總兵,從朱永出延綏,后在河套地區作戰。一年后去世,贈固原伯,謚毅敏。.
查看 磁州和劉玉 (明朝將領)
劉稹
劉稹(),唐代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之侄。因發兵抵抗朝廷,引發了澤潞之戰,事敗,被部下所害。.
查看 磁州和劉稹
劉悟
劉悟(),范陽(今北京、保定一帶)人。唐朝平盧節度使李師道部將,後發動兵變殺師道,投降朝廷,封為昭義節度使。.
查看 磁州和劉悟
吕諲
吕諲(),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爵封须昌县开国伯,谥号肃,唐朝官员,唐肃宗年间拜相。史学家往往认为他后来担任地方官时比担任宰相更出色。.
查看 磁州和吕諲
夏鲁奇
夏鲁奇(),字邦杰,唐末五代初期青州人(今属山东青州市人),為後唐知名武將。.
查看 磁州和夏鲁奇
天井关
天井关, 亦曰雄定关。为晋豫边境雄关,雄踞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境内,太行山的最南部,是通往河南焦作的关隘,史称太行八陘之一,因关前有三眼深不可测的天井泉而得名,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西汉阳朔三年(前22年),古为南北要冲也。刘歆《遂初赋》:驰太行之险峻,入天井之高关。又王梁为野王令,北守天井关,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关在井北,为天设之险。东晋时慕容垂攻慕容永,自滏口入天井关,先一步到达河南磁州。天井关以南几华里所辖星轺驿、横望隘、小口隘、碗子城等重要关隘,至河南焦作沁阳市山王庄镇常平乡均被羊肠古道所包围。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干戈迭起,硝烟不散,为兵家必争之地。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查看 磁州和天井关
孟方立
孟方立(《旧唐书》卷二十上),晚唐军阀,881年 - 889年以节度使身份控制昭義局部或全境,将其军部从潞州迁到家乡邢州,引起了潞州百姓的怨恨,他们倒向了河東节度使李克用,孟方立最终为李克用所败,由于害怕部属造反而自杀。.
查看 磁州和孟方立
宗澤
宗澤(),字汝霖,浙江义乌人,中国宋朝著名将领,南宋高宗時任東京留守兼知開封府,重用岳飛北伐,並多次請高宗遷回開封未果,最後因不能擊敗金朝军队,氣憤憂鬱而死。 宗泽出生于北宋嘉祐四年十二月乙亥(十四)日(1060年1月20日)。早年家贫,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中进士,历任馆陶县尉和龙游、胶水、掖县县令等职。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因反对北宋与金朝海上之盟灭辽,自请去职不得,软禁于镇江。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出任磁州知州,不久升任河北义兵都总管,率领当地民军屡败金兵。时康王赵构赴金议和,途经磁州时被宗泽谏止。当年底,赵构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宗泽副之。 宗澤在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赴任開封留守後,看到了金軍雖精干卻兵力不足的問題,于是聯絡黃河南北的所有民間抗金武裝,使他們不至于成為反對南宋政權的盜匪、甚至幫助金國的偽軍。宗澤积存了足夠半年用的糧草,他所收編的王善、楊進、王再兴、李貴、丁進、馬皋、張用、曹成、馬友、李宏等部,都有相當的戰力。到金軍秋天再次南侵時,宗澤的隊伍名義上已達百萬,這種以數量和民心去對抗金軍的質量的作戰方式馬上就被證明是有效的。 从建炎元年冬到二年春(1127年末到1128年初)的这段时间里,金國分兵三路全軍出動。此时前东路军统帅“二太子”完顏宗望已经病死,东路由“三太子”完顏宗輔和元帅左监军完顏昌统领,“四太子”完顏宗弼率兵向开封东面进逼;西路由完顏娄室和完顏杲(撒离喝)率领,攻打陕西;中路由左副元帅完顏宗翰和元帅右监军完顏希尹指挥,作为主攻部队取西京河南府,又佔领郑州,在开封西面和宗泽所率的东京留守司军对阵,完顏宗翰又命部将完顏银朮可与完顏拔离速、赛里、萨谋鲁、耶律马五、沙古质等分兵继续南下,企图从南面包抄。在开封及附近的州县,宋、金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戰鬥。儘管宗澤的东京留守司军四面受敌,但宗澤坐镇留守司从容地调动军队部署战鬥,使金军无力攻下开封。正月里,开封市民甚至一如往时张灯结彩。 建炎二年四月(1128年5月)以后,天气开始炎热,金軍無功而退,宗澤認為宋軍實力充沛,準備北伐反擊。王彦的「八字军」奉宗澤之命移屯滑州。五马山的首领馬擴,也携带信王赵榛的信前来開封留守司。宗澤和王彦、馬擴等人共同制订了北伐的计划:.
查看 磁州和宗澤
安阳市
安阳市,古称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北部。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以世界文化遗产殷墟而闻名,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安阳的建都史除在殷建都的商朝外,还有在邺建都的六个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权,为“七朝古都”。 安阳是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以及京港澳高速公路上处于石家庄与郑州之间的重要城市,西倚太行山,北临漳河,洹河从市区北部蜿蜒而过。现下辖4区、1县级市、4县以及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7,352平方公里,人口511.7万。2009年成为国家园林城市。2011年成为国家卫生城市。.
查看 磁州和安阳市
安正同
安正同,磁州(今河北省)人。平章政事安祐孫女、王時之妻。.
查看 磁州和安正同
宋高宗
宋高宗趙構(),字德基,中國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代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在位35年。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獲封為「康王」。 在位初期因為眼見金朝強勢,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戰派李綱、岳飛等等。但恐懼將领权力过大,為了強化中央集權,採取求和政策,終於1141年(紹興十一年)達成紹興和議,重用主和派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檜等人,並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雖然宋高宗之稱臣決策導致南宋偏安之局面,卻成功鞏固了南宋在中國南方的統治,並與金朝形成南北對峙之局面。.
查看 磁州和宋高宗
宋邯郸故城
宋邯郸故城或称宋代邯郸城、宋邯郸城,是指北宋时期修建河北路境内的邯郸城池风貌,位于今邯郸市。由于年代久远和战乱、洪水等破坏等因素,宋代的邯郸故城全部处于黄河故道之下。.
查看 磁州和宋邯郸故城
宋朝行政區劃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二级行政区有府、州、军、监。至道三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共十五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路二路。天禧四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二路。慶曆八年分河北路安撫司為大名府、高陽關、真定府、定州四路安撫司。嘉佑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熙宁五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分陝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之後又將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崇寧五年又將開封府升為京畿路。宣和四年宋金盟約,約定滅遼後宋得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結果後來並未設置。建炎南渡後,宋朝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十六路,紹興十四年改为17路,把利州分为东、西两路。北宋路制以轉運使司為主,還有提點刑獄使司,提舉常平使司和安撫使司的路制。南宋時以安撫使司路制為主。 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強幹弱支,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资源狭小,也致使終宋朝一代外敌入侵不断。.
查看 磁州和宋朝行政區劃
崔弘昇
崔弘昇(),字上客,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北周、隋朝官员。.
查看 磁州和崔弘昇
崔玄亮
崔玄亮,字晦叔,山东磁州(今河北磁县)人,贞元十一年进士,登书判拔萃科,从事诸侯府。性雅淡,好道术。元和初年,被荐入朝。迁监察御史,转任侍御史。宪宗时,历官密、歙、湖三州刺史。與白居易、崔群有往來。 豆卢著在王守澄授意下誣称宰相宋申锡联络皇弟漳王李凑,商议谋反。文宗詢問官员意见。崔玄亮與李固言、王質、盧均、舒元褒、蔣係、裴休、韋溫都乞求文宗重新和宰相商议,并由适当的部门来调查。崔玄亮下跪,哭着说:“处决一个百姓要谨慎,处决一个宰相更要谨慎。”文宗怒气稍解。牛僧孺也说没必要谋反。王守澄担心文宗被大臣们说服复查宋申锡谋反案,不再坚持处决宋申锡,宋申锡最终被贬。 文宗大和四年改諫議大夫,升迁散骑常侍。终官虢州刺史。有《三州倡和集》。.
查看 磁州和崔玄亮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
華岡博物館(英語: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Hwa Kang Museum),座落於中國文化大學陽明山校區內,創立於西元1971年(民國六十年),是中華民國第一所綜合型的大學博物館。現任館長為劉梅琴。.
中国文化史迹
中国文化史迹(中国文化史蹟),初名支那文化史迹(支那文化史蹟),是由日本建筑学家常盘大定和建筑史家关野贞合作编辑的一部文化史迹专著,为图录,全套共十二辑,收图2000余幅,每辑都另有解说一卷。各辑由于1939至1941年三年间以“支那文化史迹”为名陆续出版。1975年-1976年,法藏馆以“中国文化史迹”为名对该书进行了再版。.
查看 磁州和中国文化史迹
万承勋
万承勋,清朝学者,1670年生,1735年左右逝世。字開道,號西郭,浙江鄞縣人。.
查看 磁州和万承勋
广平府
广平府,明朝初年设置的府,属于北平承宣布政使司。 元朝称为广平路,直属于中书省。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广平府,属河南分省。洪武二年三月,改属。此后改属北直隶。治所在永年县,下领九县:永年县、曲周县、肥乡县、鸡泽县、广平县、成安县、威县、邯郸县、清河县。北距京师顺天府一千里。弘治四年(1491年),有户口二万七千七百六十四,人口二十一万二千八百四十六。万历六年,户口三万一千四百二十,人口二十六万四千八百九十八。 清朝雍正初年,怡亲王胤祥以滏河的缘故,奏请将磁州划入。终清一朝,领一州:磁州,九县:永年县、曲周县、肥乡县、鸡泽县、广平县、邯郸县、成安县、威县、清河县。考评:简。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故废。.
查看 磁州和广平府
广平路
广平路,中国元朝的路。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洺磁路为广平路。治所在永年县(今河北省永年县东南)。下辖邯郸县、永年县、成安县、广平县、曲周县、鸡泽县、武安县、肥乡县、威州、磁州。包括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磁县、成安县、广平县、曲周县、鸡泽县、武安市、肥乡县等地。明太祖洪武年间改为广平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除广平府。 Category:元朝的路 Category:河北的路 Category:邯郸行政区划史 Category:1278年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368年废除的行政区划.
查看 磁州和广平路
任圜
任圜(),五代时后唐大臣。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 祖任清,成都少尹。父任茂弘,避地太原,曾任西河令,有子五人,分别叫任图、任回、任圜、任团、任冏。因任氏诸子风采都很不同,受到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喜爱,就把同宗的侄女嫁给任圜为妻,并任命他为代州、宪州刺史。 圜善谈辩,眾人害怕與之论议。李嗣昭任昭义节度使之時,聘任圜為观察使。后任潞州(今山西长治)观察判官,李嗣昭在常山之役时病死于军中,任圜代理统军,号令如一,敌人不知。之后攻克常山,后唐庄宗改镇州为北京,以圜为工部尚书兼真定(今河北正定)尹、北京副留守,行留守事。次年在郭崇韬属下任行军司马,充北面水陆转运使,仍知府事。同光三年(925年),回朝任工部尚书。后唐伐蜀时,被命跟随郭崇韬出征,西蜀平定回师至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时,他击败康延孝叛军。后唐明宗即位,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三司。韦说、豆卢革罢相,朝政悉令任圜主持。因努力整顿财政,颇见成效。任圜与安重诲商议重新立相,任圜欲举荐李琪。明宗李嗣源較信任安重诲。枢密使安重诲因向任圜讨求歌妓不得而生不合,数次愤争于朝,终被罢职,天成二年(927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出居磁州(今河北磁县)。十月,任圜被安重誨誣与朱守殷合叛。安重诲遣供奉官王镐赴磁州,矫制赐任圜自尽。端明殿学士趙鳳告訴重诲說:“任圜义士,安肯为逆!公滥刑如此,何以赞国!”任圜聚族酣饮,后仰药死。.
查看 磁州和任圜
张瓘
张瓘(),同州车渡村(今陕西省大荔县)人,五代十国大臣。 张瓘是太原监军使张承业的侄子。天祐年间,张承业辅佐李克用、李存勖有功,很受信任,张瓘听说后,和兄弟五人,自故里投奔太原,唐庄宗李存勖将他们都任用。天祐十三年(916年)张瓘补麟州刺史。张承业治家很严,小过也不宽恕,一个侄儿为磁州副使,因为他杀了河西卖羊的客商,张承业立即将其捕斩。常告诫张瓘等说:“你们车渡村的百姓刘开道是个下做贼,一惯胡作非为,现在一定要改变行为,如果不革除旧习,死期不远了。”张瓘于是所到一地不敢索求。后晋天福年间,为密州刺史,任期满後入京为环卫官。後漢乾祐三年(950年)夏,在官任上去世,汉隐帝辍视朝一日。.
查看 磁州和张瓘
張埰
張埰,是中國清朝磁州人,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上任台灣澎湖通判,是貢生出身。范咸主修的《重修臺灣府志》中有他的記載。.
查看 磁州和張埰
張鏡心
張鏡心(),字孝仲,號湛虛,晚號晦臣,自號雲隱居士,直隸磁州(今河北磁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查看 磁州和張鏡心
張敘賓
張敘賓,直隸省廣平府磁州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光緒十六年(1890年),参加光緒庚寅科殿試,登進士三甲46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查看 磁州和張敘賓
彰德府
彰德府,金朝时设置的府,在今河南省、河北省境。 金朝明昌三年(1192年)改相州置彰德府,治所在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境)。元朝至元初年,改为彰德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复为府,共领一州,六县:安阳县、临漳县、汤阴县、林县、磁州(领武安县、涉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鹤壁、林州、汤阴、安阳及河北省涉县、磁县、临漳、武安等市县地。清初沿袭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大名府内黄县划入,磁州归属广平府。终清一朝,下领七县:安阳县、临漳县、汤阴县、林县、武安县、涉县、内黄县,考评:冲,繁。1913年,全国废府,废。.
查看 磁州和彰德府
唐平劉稹之戰
劉稹之叛,因其发生于唐武宗会昌年间,史稱会昌伐叛,是指唐朝會昌三年(843年)至四年(844年),唐廷平定昭義節度使劉稹叛乱之戰。 會昌三年(843年)四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病卒,其侄也是养子劉稹用昭義(山西長治)兵馬使郭誼的建議,秘不發喪,自領軍務。监军崔士康奏称刘从谏病重,请求朝廷任命劉稹为留后。 劉稹因其父刘从谏上書言宦官仇士良等之惡,与朝廷交恶,不敢歸朝。宰相李德裕認為昭义邻近帝都,不可割据一方,故朝廷不准,五月十三日,唐朝廷下诏令削夺刘从谏及刘稹官爵。武宗會昌四年(844年),李德裕用成德、魏博、河中等鎮兵力進攻昭義,命王元逵为泽潞北面招讨使,何弘敬为南面诏讨使,与河中节度使陈夷行、河东节度使刘沔、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合力出擊。劉稹命薛茂卿抵抗。 期间,因刘沔与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不合,武宗调任前宰相李石为河东节度使。刘稹遣军将贾群来见李石,呈上李石堂兄洺州刺史李恬的信说:“刘稹愿举族归命于相公,奉刘从谏的丧事归葬东都。”李石囚禁贾群,上报书信。李德裕以李石名义回信要刘稹面缚来降。不久河东都将杨弁趁府库空虚之机煽动士兵兵变驱逐李石,与刘稹结盟。朝臣们与忠武节度使王宰建议停止讨伐刘稹,接受其投降,但李德裕仍坚持原立场。刘稹为了表明自己并非叛者,反而攻打杨弁。杨弁被平定后,朝廷仍然讨伐刘稹。 是年七月十八日,天德防御使石雄入潞州,有七千人隨行,過烏嶺(在山西翼城縣境),破昭義軍五寨。王元逵攻宣务栅(今河北隆尧西北),在尧山(今河北完县西北)擊敗劉軍。八月十八日,薛茂卿攻陷科斗店。劉稹軍心漸怠,权实握在王协、李士贵手中,將士愈覺離心,大將高文端向唐軍投降,邢州(今河北邢台)刺史崔嘏归降,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磁州(今河北磁县)相繼倒戈。 劉稹部下董可武、郭誼、王協等人,把劉稹騙入別院殺害,事後族滅其家,郭谊、王协等人出降。石雄宣佈澤潞平定,将郭谊、王协等人連同劉稹的首級傳送長安。 Category:唐朝戰爭 澤潞 Category:山西历次战争与战役 Category:843年 Category:844年.
查看 磁州和唐平劉稹之戰
冯赟
冯赟(?《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九),中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后唐官员,在后唐第二任皇帝李嗣源与李嗣源之子和继承人李从厚年间任宰相和枢密使。.
查看 磁州和冯赟
元誼
元誼,唐代軍事人物,昭義軍行軍司馬兼洺州刺史。貞元十年(794),昭義節度使李抱真去世,元誼與元促經認為應該要立抱真之子李緘世襲,被兵馬使王虔休反對,而後王虔休被朝廷立為留後,元誼非常不滿,要求以洺州、磁州、邢州另作一軍,虔休怒而攻伐元誼,元誼詐降;王虔休以裨將率領二千人入洺州城接收,元誼將他們全部殺死,但兩方的征戰,元誼畢竟失利,還是率領洺州士卒五千人、百姓五萬家投奔魏博。 元誼之女嫁魏博節度使田季安,生子田懷諫,懷諫亦繼任節度使。後來魏博宗親田弘正兵變,罷黜了田懷諫,將懷諫送交朝廷處置。.
查看 磁州和元誼
玄武门之变
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太極宫的北宫門——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杀死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成为皇太子並掌握京師兵權,不久之後李渊即為時勢所迫而禪讓,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陽曆9月4日)世民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
查看 磁州和玄武门之变
王德用
王德用(980年-1058年),字元輔,郑州管城(今郑州市)人。.
查看 磁州和王德用
王繼勳
王繼勳,五代末、北宋初名将,陕州平陆县(今山西省平陆县)人。.
查看 磁州和王繼勳
王虔休
王虔休(),原名王延貴,字君佐,汝州人,唐代軍事人物,曾任昭義節度使,加檢校工部尚書。 善於音樂、武藝,早年任汝州刺史李深之部將。昭義節度使李抱真聞王延貴有才,特意向李深借將,收王延貴入幕府,任昭義押衙。延貴隨抱真四處征戰,皆身先士卒,不畏弓矢,晉為步兵都虞侯,朝廷封為御史中丞。 貞元十年(794年),昭義節度使李抱真去世,元誼與元促經認為應該要立抱真之子李緘世襲,延貴反對,認為應該歸順朝廷,而後延貴被朝廷立為留後,賜名王虔休,元誼非常不滿,要求以洺州、磁州、邢州另作一軍,虔休怒而討伐元誼,元誼詐降;王虔休以裨將率領二千人入洺州城接收,元誼將他們全部殺死,但兩方的征戰,元誼畢竟失利,還是率領洺州士卒五千人、百姓五萬家投奔魏博。 貞元十二年(796年),王虔休真除為昭義節度使。.
查看 磁州和王虔休
王恂 (元朝)
王恂(),字敬甫,元朝数学家。祖籍中山唐县。.
查看 磁州和王恂 (元朝)
磁州窑
磁州窯,宋元時期中國北方代表性民間窯場,窯址位於河北省磁縣,古稱磁州,以地名命名。該窯出產白瓷、黑瓷以及白地釉下彩繪瓷。白瓷比定窯瓷器裝飾多樣,運用劃花、剔花、綠斑、褐斑、珍珠地劃花等工藝。白地釉下彩器物為世人所重視,尤以瓷枕為最,裝飾圖案除常見花鳥外,還包括生活場景,乃至書寫流行詞曲,故宮博物院收藏。。窯場遺址被列入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查看 磁州和磁州窑
竹俊臣
竹俊臣(),曾祖竹政一,易州满城县令;祖父竹珪,吏部尚选;父竹普霞,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子詹事,赠汾州刺史。 竹俊臣出身平卢军,安史之乱爆发后,随平卢节度使侯希逸渡渤海南下青州。李正己任淄青节度使后,竹俊臣被选为射生将领,入朝宿卫。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吞并相、卫,竹俊臣跟随中使宣慰河北,并被围于礠州。 唐德宗建中年间,田承嗣侄魏博节度使田悦叛乱,出兵围攻临洺,竹俊臣奉诏救援。朝廷任命竹俊臣为礠州刺史,竹俊臣与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等人一同出军击败叛乱的幽州节度使朱滔。 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乱,竹俊臣参与平叛。贞元二年(786年),吐蕃大举入侵,竹俊臣率军救援。三年(787年),吐蕃请和,竹俊臣入朝,被任命为右神策军使。 九年(893年),竹俊臣在长安金城里私第去世。生前官爵为骠骑大将军、行右神策军将军、知军事、兼御史中丞、上柱国、祁国公。 竹俊臣不见于史书记载。其生平见于宣义郎、前行宁州丰义县尉王觌《唐故骠骑大将军行右神策军将军知军事兼御史中丞上柱国祁国公竹公神道墓志铭并序》。.
查看 磁州和竹俊臣
符彥卿
彥卿(),字冠侯,陳州宛丘人(今河南淮陽縣),是中國五代時期的將領及北宋初年朝中大臣,曾經多次與北方遼朝交戰,並且於嘉山及陽城等戰役中大破契丹,令遼人畏懼。他自幼習武,善騎射,與父符存審及兄弟數人皆為各據一方的軍事勢力,憑軍功先後擔任鳳翔節度使、太尉及太師等職,加封魏王,三位女兒也相繼成為後周世宗柴榮及宋太宗趙匡義的皇后,於北宋立國初年成為朝中巨擘。.
查看 磁州和符彥卿
羅綺
羅綺,磁州人,明朝政治人物、宣德進士。 宣德五年(1430年)庚戌科三甲進士。英宗即位,授監察御史,巡按直隸、福建。正統九年,參贊寧夏軍務,不久升大理寺右丞,彈劾王振黨羽任信、陳斌。正統十一年四月,遭到二人報復,后下錦衣獄,戍邊遼東。景德年間,經尚書-于-謙、金濂舉薦,恢復官職,進右少卿,出使瓦剌。隨後升為刑部左侍郎。之後出督雲南、四川軍儲,鎮壓當地叛亂,有政績。天順年間,召為左副都御史,后因石亨誣陷下獄,降廣東參政。后因批評朝廷失政,連坐而死。籍其家,家屬戍邊,婦女沒入浣衣局。明憲宗繼位后,赦為民,還其資產。.
查看 磁州和羅綺
田承嗣
承嗣(),字承嗣,平州盧龍(今屬河北省盧龍縣)人。曾為魏博節度使,封雁门郡王。曾祖田堪,隋州从事。祖父田璟,為鄭州司馬。父田守義,官至安東副都護。.
查看 磁州和田承嗣
直隶省
隶省(v),为清朝的内地的一个省,改明朝北直隶设,地在今河北省。初称为直隶地方。康熙八年设守道、巡道各一员。雍正二年,设立布政使、按察使二司,乾隆《清会典则例》正式记载为直隶省。.
查看 磁州和直隶省
韩崇业
韓崇業(),宋朝磁州武安人。韩重赟之子,兄韩崇训。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韩崇业娶秦王赵廷美女云阳公主。第二年,赵廷美被赵普陷害,降为涪陵县公,居住房州(今湖北房县),韩崇业也随岳父一起被贬往房州。雍熙元年(984年)赵廷美去世,韩崇业复出任职。.
查看 磁州和韩崇业
韩崇训
韓崇訓(),宋朝磁州武安人。韩重赟之子。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韩崇训从宋太宗平北汉,后来以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冀州都巡检权知麟州(今陕西神木北)。雍熙四年(987年),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知州安守忠在王亭镇(夏州西北)被党项李继迁战败,李继迁追击至夏州城下,韩崇训领兵救援,李继迁战败退兵,韩崇训改为夏州监军,不久调离西北。 咸平元年(998年),任石州(今陕西横山北)知州,次年为鄜州(今富县)知州,多次击败李继迁。咸平四年(1001年)六月,辽军入侵河北,王显为都部署,韩崇训为行营钤辖。咸平六年(1003年),升为枢密都承旨。景德三年(1006年),检校太傅、签署枢密院事(枢密院副官),第二年八月,患眼疾,辞职。.
查看 磁州和韩崇训
韩令坤
韓令坤(),宋朝磁州武安(今河北邯郸武安市)人。 五代十国后周周世宗在位时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随李谷攻南唐,克扬州,俘获唐将马延鲁、陆孟俊。显德六年(959年),主持从开封府东引汴水入蔡水的工程。赵匡胤建立宋朝,历任成德军节度使,充北面缘边兵马都部署。 2015年5月河北磁县在修建道路时发现韩令坤墓,墓葬规模宏大,建造精致,有壁画及石刻墓志介绍其生平。.
查看 磁州和韩令坤
韩重赟
韓重贇(),宋朝磁州武安人。 五代十国后汉末年在枢密使郭威麾下,郭威建立后周朝。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参与对北汉的高平之战,升任殿前司铁骑指挥使。之后转任殿前司控鹤军都指挥使。为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之一。显德七年(960年),韩重赟参与陈桥兵变协助赵匡胤建立宋朝,为“以翊戴功”功臣,升任侍卫亲军司马军主力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建隆元年(960年)五月,韩重赟从征潞州李筠,因功代替张光翰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宁江军(夔州,时属后蜀,今重庆市奉节)节度使。九月,征淮南李重进,任淮南行营马步军都虞候。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出为忠正军节度使,韩重赟继任殿前都指挥使、改领义成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节度使。当时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都不再设置,韩重赟成为殿前司第一长官。 建隆三年(962年)正月,宋太祖命韩重赟监督扩建皇城东北部,按洛阳宫殿图修建。乾德四年(966年)八月,黄河在滑州决口,韩重赟监督军士、民夫修筑河堤。乾德五年(967年),有人诬告韩重赟私取亲兵为心腹。赵匡胤大怒,没有调查就要杀死韩重赟。赵普劝谏:“亲兵,陛下必不自将,须择人付之。若重赟以谗诛,即人人惧罪,谁复为陛下将亲兵者。”赵匡胤于是在二月解除韩重赟的军职,出为彰德军(相州,今河南安阳)节度使。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亲征北汉,任命韩重赟为北面都部署。开宝七年(974年)韩重赟去世,其子韩崇训、韩崇业。.
查看 磁州和韩重赟
韓休
韓休(),字良士,京兆長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政治人物、宰相。.
查看 磁州和韓休
高長恭
長恭(),名肃,一名孝瓘,字長恭,以字行,勃海郡蓨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人;追尊齐神武帝高歡之孫,追尊齊文襄帝高澄第三子,生母不详,因曾受封兰陵郡王,世稱蘭陵王,北齐宗室、官员。.
查看 磁州和高長恭
齊耀琳
齊耀琳(),字震巖,吉林省伊通州(今梨树县孟家岭镇四台子村)人。清朝及中華民國官員。.
查看 磁州和齊耀琳
郭崇仁
郭崇仁,字永年,北宋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人。宋真宗章穆皇后之弟。郭守文第四子。 淳化四年(993年)补左班殿直,迁东头供奉官、閤门祗候。契丹国入侵,密诏河北诸将,官升崇仪副使兼閤门通事舍人。景德四年(1007年)其姊章穆皇后病故,真宗深为哀悼,以崇仪副使郭崇仁为庄宅使、康州刺史,转任宫苑使,昭州团练使,天禧五年(1021年),任解州团练使。後历任为蔡州团练使、贺州防御使、高阳关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因病落军职,改磁州防御使。他的性格慎静,不喜欢任外官,皇帝命他知相州、卫州二州,都推辞不就任。郭崇仁去世後,赠彰德军节度观察留后。.
查看 磁州和郭崇仁
薛嵩
薛嵩(),字嵩,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薛仁貴之孫,薛楚玉之子。曾參與安史之亂的叛軍,後歸順唐朝,封昭義節度使、平陽郡王。著名小說《薛刚反唐》的薛刚,原型即薛嵩。.
查看 磁州和薛嵩
董摶霄
董抟霄,元朝磁州人。字孟起。.
查看 磁州和董摶霄
邯郸历史
邯郸历史,是指中国河北邯郸地区的历史。邯郸是中华文明黄河流域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且拥有三千一百年建城史,一百五十八年的赵国国都史,中国历史上曾有十一个朝代或政权定都于此,有“七朝故都”之称。 邯郸一名最早见于《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晋,织絇邯郸,终身不言卫。”曾经引领过先进文化的文明古都—邯郸,独属于一个城市的名字,历经数千年不改,为中华地名文化之特例,神话传说中邯郸西部中皇山就是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距今八千年前武安磁山地区就有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前后经历八代国君;秦统一六国后,设置邯郸郡;西汉时期共享“五都盛名”;两汉交替之际,邯郸遭到刘秀的屠城,再加上常年的战乱,使得邯郸进入了长达一千多年的萧条期。特别是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之前,此间天下动荡,王朝交替频繁,战乱四起,中原地区长期处在社会动乱之中。邯郸和北方诸多城邑一样,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虽有几次出现短暂的复兴,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邯郸的发展趋势仍是在衰落过程。 三国时期,邯郸南部的邺城(今临漳县)逐步兴起,袁绍、曹魏等势力先后占据邺城而称霸天下,此时,邯郸先属广平郡,后属魏郡;南北朝时,先后有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在此建都;隋初隋炀帝下令火焚邺城;唐朝建立后,邯郸获得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出现了短暂的复兴。邯郸初属洺州,621年改属磁州,627年又属洺州,765年复属磁州。此时邯郸境内的魏州逐渐崛起,改稱大名府,成为“河北重镇”、“畿辅八府之首”,621年,魏州首府大名已成为黄河以北中心城市。安史之乱时,邯郸成为唐军和叛军的争夺的地点,邯郸再一次陷入战火。藩镇割据之下的邯郸城逐步没落;到北宋时,邯郸东部地区的大名县成为北宋“陪都”为北京大名府。 明清时期,邯郸隶属广平府、彰德府;民国初年,邯郸隶属直隶省冀南道,随着京汉铁路通车,邯郸发展迎来了机遇,在几十年内,由古代城市一跃到近代城市,抗战胜利后的邯郸第一次设立了市的行政建制,从此,实现了由近代城市到现代城市的转变;1993年国务院批准,实行地市合并,邯郸地区周围所辖各县划归到邯郸市,称邯郸市。2016年,邯郸市撤销永年县、肥乡县、邯郸县,成立永年区和肥乡区。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邯郸由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再兴起,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曲折。即便在长达一千多年的萧条期内,邯郸也作为一座城市(县城)一直延续下来,从未中断。悠久的历史,使得邯郸先后孕育出女娲文化、磁山文化、古赵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建安文学文化、北齐石窟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广府太极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等主要文化脉系。特别是与邯郸有关的成语达1500余条,被人称为「成语之都」或「成语典故之乡」。.
查看 磁州和邯郸历史
邯郸市
邯郸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经国务院批准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因邯山至此尽而得名,有「河北南大门」之称。市境北接邢台市,东临山东省聊城市,南界河南省安阳市、濮阳市,西邻山西省晋中市、长治市。地处太行山脈东麓,华北平原中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地丘陵带,东部为冲积平原区。滏阳河、漳河、洺河等自西向东流经市境。全市总面积1.21万平方公里,人口943.3万,主城区人口达367.42万人。 邯郸历史悠久,是中原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距今8000年前就有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百余年,前后经历八代国君,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邯郸遭到战乱破坏,由当时的赵国国都贬为一个郡;西汉时期和关中的长安、中原的洛阳、山东的临淄、西南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邯郸南部的邺城(今邯郸临漳县)逐渐兴起,袁绍、曹魏等势力先后占据邺城而称霸天下;南北朝时,先后有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在此建都;隋朝隋炀帝下令火焚邺城,邺城遭到毁灭;到北宋时,邯郸东部地区的大名县成为北宋“陪都”为北京大名府。明清时期,邯郸隶属广平府、彰德府;民国初年,邯郸隶属直隶省冀南道,1993年国务院批准,实行地市合并,邯郸地区周围所辖各县划归到邯郸市,称邯郸市。 邯郸已探明矿物资源多达40多种,煤炭和铁矿石储藏量分别在40亿吨和4.8亿吨,被誉为现代“钢城”、“煤都”,邯郸不但是河北省重要的焦煤及钢铁生产基地,亦是中国大陆重要的电力、纺织、煤炭、建材等生产基地;粮食产量也居河北省前列,素有“北方粮仓”、“冀南棉海”之称;邯郸商业也十分发达,市政府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也加快了其他项目的发展。2015年邯郸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邯郸是中国成语之城,“邯郸学步”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赵国都城的风雅。.
查看 磁州和邯郸市
蓟辽总督
薊遼總督,全稱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節制順天、保定、遼東三撫,薊州、昌平、遼東、保定四鎮。.
查看 磁州和蓟辽总督
蔣擢
蔣擢,字試可,又字毅齋。順天大興縣人,監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任四川省順慶府鄰水縣知縣,召集流民,修復四座城門及文廟、縣署、文昌廟。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任瀏陽縣知縣。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任磁州知州。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任徽州府知府。.
查看 磁州和蔣擢
鄰水縣知縣、知事、縣長列表
鄰水縣縣令知縣、知事、縣長列表.
李士高
李士高,字孟乾,號同玄,河南省彰德府磁州人,軍籍,治《春秋》,年三十七歲中式萬曆三十八年庚戌科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進士。癸酉五月初五日生,行一,曾祖李林;祖李進;父李嘉輔,贈文林郎岳州府推官;母孔氏(贈孺人)。永感下,妻孫氏,兄士英(廩生);士俊(庠生);士清(山西交城知縣),弟士仁(庠生);士弘(庠生),子夢松;夢熊;夢龍。由武安縣學生中式庚子鄉試四名舉人,會試中式二百十七名。授刑部觀政授湖廣岳州府推官,壬子本省同考乙卯四川同考丙辰調補山東登州府推官。.
查看 磁州和李士高
李已
李已(),字子復,河南彰德府磁州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
查看 磁州和李已
李兆珍
李兆珍()本名廷忻,字姬偲,学名邴,字星冶、新冶、星野。福建省长乐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书法家。.
查看 磁州和李兆珍
李穀
李穀(),字惟珍,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 身長八尺,進士出身,任華、泰二州從事。后晋天福年间,擔任监察御史,历任开封府太常丞、虞部员外郎、吏部郎中等。开运元年(944年),随晋帝征契丹,任枢密直学士,加给事中。开运二年(945年),出任磁州刺史、北面水陆转运使。后汉初,任左散骑常侍。后周广顺初年,加户部侍郎。不久任中书侍郎、平章事。广顺二年为东京留守,掌开封府事。显德元年,加封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后从周世宗征太原,师还,晋升司空、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显德二年,以李穀为淮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建隆元年卒,赠侍中。.
查看 磁州和李穀
李鴻勳
李鸿勋,字勤王,号长六,磁州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順治三年,登進士,官阳城縣知縣。.
查看 磁州和李鴻勳
李承昭
李承昭,唐朝的宗室,嗣虢王李邕之子,历任福建观察使、礼部尚书、昭义军节度使等职。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昭义军节度使薛嵩去世,其弟薛崿继任,十年(775年)正月,薛崿被衙将裴志清驱逐,昭义军落入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手中。唐朝中央命令田承嗣交出昭义军,田承嗣不从,时为华州刺史的李承昭被任命为昭义军节度使,参与讨伐田承嗣。李承昭领军与田承嗣部将卢子期战于磁州清水县,大破之,生擒卢子期。田承嗣在各路藩镇的军事压力下,不得不上表请罪,交出相卫等州。 大历十一年(776年)十二月,李承昭上表称疾,李抱真继任节度使。 李承昭有子循王府长史李宗之、太仆寺主簿李徵、榆次令李应、李润之。.
查看 磁州和李承昭
東平路 (元朝)
东平路,元朝时设置的路,在今山东省境。 东平路即唐朝的郓州,宋朝改为东平府,金国东平府隶属于山东西路。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严实以彰德府、大名府、磁州、洺州、恩州、博州、浚州、滑州等三十万户归蒙古,成吉思汗以严实为东平行台,领州县五十四。严实死后,子严忠济为东平路管军万户总管,行总管府事,州县如旧。至元五年(1268年),以东平为散府。至元九年(1272年),改下路总管府。四万四千七百三十一户,五万一百四十七口。领六县:顺城(今山东省东平县)、东阿、阳谷、汶上、寿张、平阴。元末,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复为东平府。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改为东平州。.
查看 磁州和東平路 (元朝)
松藩巡撫
松番巡撫,全稱贊理松潘地方軍務。明朝中期設立的一個巡撫職位。.
查看 磁州和松藩巡撫
段凝
段凝(?《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本名段明远,后唐庄宗李存勖年间名為李绍钦,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和后唐将领。因為其妹为后梁开国者太祖皇帝朱全忠妾,他成为太祖手下官员,后在后梁末代皇帝朱瑱年间成为大将。他雄心勃勃的反攻后梁北方大敌后唐计划的失败使得后唐得以败亡后梁,但尽管有此失败,他仍成为后唐开国皇帝庄宗的爱将。庄宗败亡,由养兄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任后,明宗流放段凝,后赐其死。.
查看 磁州和段凝
河南历史
河南古称豫州,是《尚书》、《尔雅》、《周礼》等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九州之一。而豫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始于西汉,魏晋南北朝都有豫州建制。唐朝设置河南道,北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元朝设置河南江北行省,明朝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清朝改为河南布政使司,通称河南省。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古称中州,中原,中国等。夏、商、周、秦、汉、魏、晋、北魏、隋、唐、北宋时期,当时的首都或最大城市都在今河南境内。北宋建炎年间全境沦于金国后,河南逐渐开始衰弱。.
查看 磁州和河南历史
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明朝行政区划。.
河北西路
河北西路是中國宋朝、金朝设置的一个路,地處北宋的北部。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河北路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熙宁六年(1073年)正式分河北路为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二路,以今白洋淀向南子牙河、滏阳河及京广铁路东为二路分界线。河北西路治所在真定府,金朝东部和西南有所缩小。元朝初年废除。.
查看 磁州和河北西路
河北路
河北路是中國宋朝设置的路,为至道十五路之一。 治所在大名府。在河北省易水、雄县、霸州、海河以南,包括山东、河南的黄河以北大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河北路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熙宁六年(1073年),正式分河北路为河北东路、河北西路二路。以今白洋淀向南子牙河、滏阳河及京广铁路东为二路分界线。河北西路治所在真定府。.
查看 磁州和河北路
清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貢士進士列表
清德宗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庚寅恩科貢士進士列表名單。.
满江红
滿江紅为一词牌名,此调为双调93字,前阕4仄韵,后阙5仄韵,前阕5、6句、后阕7、8句要对仗。后阕3字4字也可对仗。 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為宋朝名將岳飛所作;但是亦有不少人如余嘉錫和夏承燾等懷疑作者另有其人,因明朝初未有此詞流行及賀蘭山當時在西夏境內。而宋遼金史專家鄧廣銘與王曾瑜、李安等則考據岳飛確有作《滿江紅》。王克等人認為詞中賀蘭山指河北西路磁州賀蘭山,正於對金戰場。.
查看 磁州和满江红
惠州 (唐朝)
惠州,中国唐朝时设置的州。 唐朝天祐三年(906年),因磁州与慈州同音,改名惠州。下辖四县:滏阳县、邯郸县、武安县、昭义县。五代后唐时,复名磁州。.
查看 磁州和惠州 (唐朝)
明朝行政區劃
明朝行政區域劃分,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中書省制,但后来深感不便,于是进行了全面改革。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省府州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明初设置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三分各省军政司法权力的体系,后逐渐被巡撫制度接掌,巡撫常常成为各省权力统一的最高长官。.
查看 磁州和明朝行政區劃
明朝解元列表
本表按年份、科次列舉明朝(包括南明)各省鄉試第一名(解元)。.
查看 磁州和明朝解元列表
昭義
昭義,又名泽潞,唐朝地名,治所在今潞州(今山西長治),轄區大概是唐代的邢州(今河北邢臺)、洺州(今河北永年東南)、磁州(今河北磁縣)、澤州(今山西晉城)、潞州五州,約是今日山西省東南部與河北省西南部。.
查看 磁州和昭義
昭義節度使
昭義節度使,又名澤潞節度使,是唐朝到五代期間,一個轄區位於今日山西省東南部與河北省西南部的藩鎮,始於中唐。首府為潞州(今山西長治)。 昭義一鎮,大概是唐代的邢州(今河北邢臺)、洺州(今河北永年東南)、磁州(今河北磁縣)、澤州(今山西晉城)、潞州五州。 至德元年(西元756年)置澤潞節度使,後改昭義節度使,這個藩鎮,多是效忠於唐朝朝廷,是朝廷用來抵抗河北三鎮的一個重要行政區與軍區。但也曾出現過盧從史叛變,與劉從諫與其侄劉稹等叛變事件。 本藩節度使先后有薛嵩、李抱真、劉悟、劉從諫、盧從史、孟方立、李克修等人。.
查看 磁州和昭義節度使
慈州
慈州可以指:.
查看 磁州和慈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