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24 关系: 加尼特 (堪薩斯州),加勒比海,加里東造山運動,加拿大世界遺產列表,劳亚大陆,Aulacophoria,城堡岩 (愛丁堡),基龍屬,原古蜥科,原岡瓦那大陸,原勞亞大陸,原特提斯洋,原直翅目,原水蝎螈,博尔顿,卡色龍亞目,南岭,古窗龍屬,古網翅目,古生代,古特提斯洋,古蠊屬,古斜曲砑頭蟲,史前逃龍,合弓綱,坎塔布连山脉,增生楔,大分水岭,大冰期,大鼻龍科,大鼻龍目,大雄的貓狗時空傳,天山构造期,天然气,奧隆加隕石坑,奇和洞遗址,奇異點 (史前逃龍),始獵龍屬,始祖單弓獸屬,始烏賊,始鱷目,密西西比世,尹赞勋,尖翼石燕,層孔蟲,峰区,巢蝦屬,巨脈蜻蜓,与巨兽同行,两栖动物,... 扩展索引 (174 更多) »
加尼特 (堪薩斯州)
加尼特(Garnett)為美國堪薩斯州安德森縣的一座城市,也是安德森縣的縣治所在地。根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此城市人口有3,415人。.
加勒比海
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Mar Caribe;Mer des Caraïbes;Caraïbische Zee)是位于西半球热带大西洋海域的一片海域,西部与西南部是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和中美洲诸国,北部是大安地列斯群岛,包括古巴,东部是小安地列斯群岛,南部则是南美洲。 整个加勒比海海区、西印度群岛诸岛及海域沿岸被合称为“加勒比地区”。加勒比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之一,面积达到近2,754,000平方公里(1,063,000平方英里),最深点是开曼群岛和牙买加之间的开曼海沟,深度低于海平面7,686米(25,220英尺)。加勒比地区沿岸包括许多海湾,例如戈纳夫湾、委内瑞拉湾、达连湾、帕里亚湾和洪都拉斯湾等.
查看 石炭纪和加勒比海
加里東造山運動
加里東造山運動(Caledonian orogeny)是一個在不列顛群島、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斯瓦尔巴群岛、東格陵蘭和部分中歐、北歐地區岩層中紀錄的造山運動。加里東造山運動相關事件發生於奧陶紀到早泥盆紀,相當於4.9到3.9億年前。它是因為巨神海封閉造成勞倫大陸、波羅地大陸、阿瓦隆尼亞大陸等地體相碰撞而發生。 加里東造山運動的名稱由來於蘇格蘭的拉丁語名稱喀里多尼亚(Caledonia)。這個名稱首次於1885年由奧地利地質學家爱德华·修斯用來描述北歐在泥盆紀以前的造山運動。埃米爾·奧格和漢斯·施蒂勒等地質學家認為加里東造山運動是地球歷史上數次造山運動之一。目前了解加里東造山運動包含了數個可以是橫向年序堆積層的地质构造階段。它的名稱因此不能用於地質時間上的絕對年代,只適用於一連串與構造相關的事件。.
查看 石炭纪和加里東造山運動
加拿大世界遺產列表
加拿大世界遺產列表列出加拿大境內所有世界遺產,遺產名稱源自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遺產評定標準總共分成三大類: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複合遺產。判斷基準(i)、(ii)、(iii)、(iv)、(v)、(vi)為文化遺產標準,(vii)、(viii)、(ix)、(x)為自然遺產標準。在世界遺產列表上的年份為該遺產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定的年份,預備名單的年份為提交年份。編碼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使用的遺產編碼,各編碼可連結到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網站的各個世界遺產介紹網頁。 目前加拿大共有18處世界遺產景點,並有6處景點提交世界遺產委員會審核。.
劳亚大陆
劳亚大陆(英文名:Laurasia)又譯勞拉西亞大陸,為地质史古陆之一,存在於侏儸紀到白堊紀。勞亞大陸包含現今北半球大部分陸地。由勞倫大陸、波羅地大陸、西伯利亞大陸、哈薩克大陸、華北陸塊、華南陸塊構成,在侏罗纪中期由盘古大陆北端分裂而成,然後在白堊紀分裂成今天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 其名稱是由勞倫大陸(Laurentia)與歐亞大陸(Eurasia)組成。.
查看 石炭纪和劳亚大陆
Aulacophoria
Aulacophoria是裂線貝科下已滅絕的一個屬,生存在早石炭紀海洋的泥質沉積中。.
城堡岩 (愛丁堡)
城堡岩(Castle Rock)是一個位於英國愛丁堡的城堡所坐落的粗玄岩岩石。据估计,它是在三亿五千万年前的石炭紀早期出現的一個火山管的殘餘。 其海拔約,南北西部都是懸崖,整體高於周圍地表。 良好的戰略位置是建造愛丁堡城堡時的主要考量之一,不過因為沒有充足的蓄水層而使得供水困難。.
基龍屬
基龍屬(學名:Edaphosaurus)又名棘龍,是種原始的草食性合弓動物,屬於盤龍目基龍科,生存於石炭紀晚期到二疊紀早期,約3億300萬到2億6500萬年前。 基龍的第一個化石,是在19世紀晚期發現於北美洲,並在1882年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敘述、命名。屬名意為「地面蜥蜴」。近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發現新的基龍化石。 基龍的最明顯特徵是背部的背帆,同時期的異齒龍、楔齒龍也有類似的背帆,但是基龍的背帆形狀、形態並不相同。基龍與闊齒龍是已知最早的草食性四足動物。早期研究根據基龍的銳利牙齒,認為牠們是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例如軟體動物。但近年研究多認為基龍是草食性動物。.
查看 石炭纪和基龍屬
原古蜥科
原古蜥科(Protorothyrididae)是群小型、類似蜥蜴的爬行動物,生存於石炭紀晚期到二疊紀早期的北美洲。牠們的顱骨沒有洞孔,如同現代烏龜,因此過去被歸類於無孔亞綱的大鼻龍目,但目前被認為與雙孔亞綱同屬真爬行動物演化支。 許多原始爬行動物過去曾被歸類於原古蜥科,例如:林蜥、古窗龍、Brouffia、Coelostegus,近年被發現是更原始的真爬行動物。.
查看 石炭纪和原古蜥科
原岡瓦那大陸
原岡瓦那大陸(Proto-Gondwana)意為「最初的岡瓦那大陸」,是個史前大陸,存在於中元古代到新元古代。原岡瓦那大陸包含岡瓦那大陸的大部分,除了南美洲與剛果克拉通以外的部份。 大約24.8億年前到24.5億年前,Kenorland超大陸分裂,原岡瓦那大陸形成。原岡瓦那大陸包含印度、澳洲、南極洲東部、以及喀拉哈里克拉通。在形成接下來一個超大陸-羅迪尼亞大陸的過程中,許多克拉通與原岡瓦那大陸聚合,例如亞馬遜古陸(現今的南美洲北部)。約在7.5億年前,羅迪尼亞大陸分裂,更多小型大陸與原岡瓦那大陸連接者。在6.5億年前,新的超大陸-潘諾西亞大陸形成,後來的岡瓦那大陸大體上已見原形。潘諾西亞大陸分裂成岡瓦那大陸與原勞亞大陸。在5.6億年前,潘諾西亞大陸分裂後不久,岡瓦那大陸東半部(澳洲與南極洲)分離;約在1000萬年後,這個分離部份重新聚合,形成後來的岡瓦那大陸。 在古生代大部分時間,岡瓦那大陸緩慢地往南極移動。在石炭紀到侏儸紀中期,岡瓦那大陸與勞倫西亞大陸聚合成盤古大陸。盤古大陸分裂成勞亞大陸與岡瓦那大陸。在白堊紀早期,岡瓦那大陸開始分裂,形成今日的南美洲、非洲、印度、南極洲、以及澳洲。.
查看 石炭纪和原岡瓦那大陸
原勞亞大陸
原勞亞大陸(Proto-Gondwana)意為「最初的勞亞大陸」,是個史前大陸。原勞亞大陸曾先後是羅迪尼亞大陸、潘諾西亞大陸的一部分。 在羅迪尼亞大陸時期,後來的勞倫大陸東側連接者華南陸塊、波羅地大陸、西伯利亞大陸,此為原勞亞大陸的前身。相對於今日的北美洲,勞倫大陸(北美洲的前身)呈現順時針。今日的北美洲西岸,當時朝北;北美洲北岸則朝東。原勞亞大陸的南側接鄰者亞馬遜古陸,西南接鄰西非,西方連接剛果克拉通,北方則是南極洲-澳洲。羅迪尼亞大陸分裂成原勞亞大陸與原岡瓦那大陸,泛大洋從中間形成。原勞亞大陸旋即分裂成四個大陸:華南陸塊、波羅地大陸、西伯利亞大陸、以及勞倫大陸。 約6億年前,波羅地大陸、西伯利亞大陸、勞倫大陸,與剛果克拉通、原岡瓦那大陸聚合成潘諾西亞大陸。潘諾西亞大陸外形呈「V」字型,開口往東北。潘諾西亞大陸的東南部為原勞亞大陸,原勞亞大陸與亞馬遜、西非都位於南極地區,覆蓋者冰河。在元古宙晚期,潘諾西亞大陸分裂成原勞亞大陸與原岡瓦那大陸,原特提斯洋從中間開始形成。在5.45億年前,原勞亞大陸分裂成波羅地大陸、西伯利亞大陸、勞倫大陸;波羅地大陸與勞倫大陸之間形成巨神海,波羅地大陸與西伯利亞大陸間則形成漢特洋。這兩個海域在寒武紀持續擴張。經過多次的聚合後,波羅地大陸、西伯利亞大陸、勞倫大陸在石炭紀聚合成勞倫西亞大陸。在二疊紀,勞倫西亞大陸與岡瓦那大陸聚合成盤古大陸。盤古大陸在侏儸紀分裂成勞亞大陸與岡瓦那大陸。勞亞大陸則進一步分裂成北美洲與歐亞大陸。.
查看 石炭纪和原勞亞大陸
原特提斯洋
原特提斯洋(Proto-Tethys Ocean)是個史前海洋,存在於埃迪卡拉紀到石炭紀。原特提斯洋的位置相當於之後古特提斯洋的位置。 大約5.4億年前,潘諾西亞大陸分裂成勞倫大陸、波羅地大陸、西伯利亞大陸、岡瓦納大陸,原特提斯洋從中間開始形成。原特提斯洋的北界接臨泛大洋,兩者之間以哈薩克大陸與島弧隔開。 寒武紀時期,原特提斯洋持續擴張。在奧陶紀晚期到志留紀早期,面積達到最大。在志留紀晚期,華北陸塊、華南陸塊分別脫離岡瓦納大陸,原特提斯洋開始縮小。在泥盆紀晚期,哈薩克大陸與西伯利亞大陸碰撞,原特提斯洋更為縮小。 在石炭紀,華北陸塊與西伯利亞-哈薩克大陸碰撞,原特提斯洋閉合、消失;而古特提斯洋擴張,取代原特提斯洋的原有位置。.
查看 石炭纪和原特提斯洋
原直翅目
原直翅目(學名:Protorthoptera)是古生代已滅絕的一目昆蟲,是新翅下綱基底的側系群。牠們生存於石炭紀中期,是已知最早的有翅膀昆蟲。牠們是所有其他多新翅總目的祖先。牠們的小翅展開形成一個盾牌。有人認為原蜚蠊目(Protoblattoidea)和副襀翅目(Paraplecoptera)的物種應併入此目。.
查看 石炭纪和原直翅目
原水蝎螈
原水蝎螈(學名:Proterogyrinus)是一種石炭蜥目爬行動物,用肺呼吸。牠們像如西蒙螈等的爬行形類,可以離水更遠。其學名是希臘文的「早期的蝌蚪」或「早期的流浪者」。.
查看 石炭纪和原水蝎螈
博尔顿
博爾頓(英文:Bolton,)是英國英格蘭西北大曼徹斯特郡的大市鎮 。博爾頓地處西奔寧高沼(West Pennine Moors)之旁、曼徹斯特之西北16.1公里,擁有128,139人口.
查看 石炭纪和博尔顿
卡色龍亞目
卡色龍亞目(Caseasauria)是早期合弓動物的兩個主要演化支之一,另一演化支是真盤龍亞目。牠們現在只發現於二疊紀,包括兩個外表上不同的科:小型、食蟲性或肉食性的始蜥龍科,以及大型草食性的卡色龍科。這兩科動物擁有許多相同的獨有特徵,這些特徵是關於口鼻部與外鼻孔的型態,卡色龍科可能從始蜥龍科演化而來。 卡色龍類的祖先,可回溯至石炭紀晚期(賓夕法尼亞紀)的某種外表類似蜥蜴的食蟲性或雜食性合弓動物,例如始祖單弓獸(已知年代最早的合弓類動物)。在早二疊紀的末期,卡色龍類是大量且成功的動物。到了中二疊紀,更為先進、成功的獸孔目動物的出現,而導致卡色龍類數量變少,最後滅絕,牠們沒有存活到晚二疊紀。 合弓綱的早期物種,目前很難建立明確的種系發生學分析,包含卡色龍亞目。在一個1983年的研究中,蜥代龍科被歸類於卡色龍亞目,而卡色龍亞目是合弓綱的最原始旁支。數年後,蜥代龍科被移除於卡色龍亞目,被歸類到更衍化的位置。大部分研究根據頭顱骨特徵,而將卡色龍亞目視為合弓綱的最原始物種之一。在2012年,R.J.
查看 石炭纪和卡色龍亞目
南岭
南岭(南岭山脉;五岭、五岭山脉),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故又称“五岭”。地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先秦時期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百越地区的经济、文化不及中原地区。唐朝朝廷於张九龄倡议下在大庾岭开凿梅关古道,改善进出岭南交通,岭南与中原交流日益频繁,促进岭南开发。古代的统治者总是利用南岭作为划分行政区界的地物标志,所以南岭也是诸省区的边缘。 南岭山脉以南的地區稱作岭南,現代主要是指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
查看 石炭纪和南岭
古窗龍屬
古窗龍屬(屬名:Paleothyris)又名古單弓獸,是小型、靈活、外表類似蜥蜴的爬行動物,生存於石炭紀晚期(中賓夕法尼亞紀)的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約3億1200萬到3億400萬年前,是已知最古老的羊膜動物之一。古窗龍擁有銳利的牙齒與大型眼睛,意味牠們是夜間獵食者。牠身長大約30公分。牠們可能以昆蟲以及其他共同生存於同一林層發現的小型動物為食。古窗龍是種早期爬行動物,仍然擁有某些原始特徵,較類似四足類動物而非爬行動物,尤其是頭顱骨缺乏顳顬孔,顳顬孔出現在現代爬行動物與其他動物上。 Category:爬行動物 Category:石炭紀爬行動物.
查看 石炭纪和古窗龍屬
古網翅目
古網翅目(學名:Palaeodictyoptera)是一目已滅絕,體型介乎中等至大型的原始古生代古翅類昆蟲。牠們有像鳥喙的口器,前後翅膀相似,在第一對翅膀前有一對額外的小翅。牠們的翅膀上的脈很粗,甚至在化石上仍可見到。一些種類的體型非常大,如Mazothairos,牠的翅膀展開約有55厘米。 古網翅目是古網翅總目基底的側系群,而非一個分支,因為牠們演化成其他目的昆蟲。牠們生存於石炭紀中期至二疊紀晚期。.
查看 石炭纪和古網翅目
古生代
古生代(Paleozoic,符号PZ)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代,开始于同位素年龄542±0.3百万年(Ma),结束于251±0.4Ma。 古生代是显生宙的第一个代,上一个代是元古宙的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其中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又合称早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古生代意為遠古的生物時代,持續约3亿年。對動物界來說,這是一個重要時期。它以一場至今不能完全解釋清楚的進化拉開了寒武紀的序幕。寒武紀動物的活動範圍只限於海洋,但在古生代的廷續下,有些動物的活動轉向乾燥的陸地。古生代後期,爬行動物和類似哺乳動物的動物出現,古生代以迄今所知最大的一次生物絕滅宣吿完結。 早古生代稱為無脊椎動物時代。 晚古生代稱為魚類及兩棲類時代。.
查看 石炭纪和古生代
古特提斯洋
古特提斯洋(Paleo-Tethys Ocean)是個史前海洋,存在於古生代到三疊紀,位於匈奴地體與岡瓦那大陸之間,位置相當於現今的印度洋與南亞地區。 在奧陶紀晚期,匈奴地體分裂成為歐匈地體及亞匈地體,並自岡瓦那大陸分離,古特提斯洋開始形成。阿瓦隆尼亞大陸也自岡瓦那大陸分離,形成瑞亞克洋。 在志留紀晚期,華北陸塊、華南陸塊自岡瓦納大陸分離,使得原特提斯洋開始縮小,古特提斯洋更為擴張。 泥盆紀,匈奴地體南方出現隱沒帶,古特提斯洋的海洋地殼開始隱沒。岡瓦那大陸往北移動。 在石炭紀晚期,華北陸塊與西伯利亞-哈薩克大陸碰撞,原特提斯洋閉合、消失。歐美大陸與歐匈地體開始碰撞,產生阿利根尼造山運動與華力西造山運動,瑞亞克洋逐漸消失,古特提斯洋西半部開始閉合。 在二疊紀晚期,辛梅利亞大陸(土耳其、伊朗、西藏、印度支那)自盤古大陸南部分裂。辛梅利亞大陸與盤古大陸東南部之間形成新的海洋,名為特提斯洋。 在三疊紀,因為辛梅利亞大陸的北移,古特提斯洋成為狹窄的海道。在侏羅紀早期,古特提斯洋閉合,其海洋地殼侵入至辛梅利亞板塊下方。黑海被認為具有古特提斯洋的海洋地殼殘餘部份。.
查看 石炭纪和古特提斯洋
古蠊屬
古蠊(學名:Archimylacris),又名始節蟲,是一屬已滅絕的原始陸生蟑螂,生存於石炭紀至,生活在溫暖潮濕的森林中,可能為雜食性的食腐動物。牠們有折疊的翅、巨大的頭甲(前胸背板)和有力的前翅(複翅)。.
查看 石炭纪和古蠊屬
古斜曲砑頭蟲
古斜曲砑頭蟲(學名:Eocyphinium),又名古圓管蟲,是生存於石炭紀的一屬三葉蟲,生活在淺海中。這種典型的晚期三葉蟲具有巨大的尾甲,中軸有許多體節和側板。胸部分為九個凹狀體節。頭甲凹入的部分被眉間占據,其中僅第一對眉間溝清晰可見。.
查看 石炭纪和古斜曲砑頭蟲
史前逃龍
《史前逃龍》(英語:Primeval)是一套由英國獨立電視台(ITV)和負責製作的Impossible Pictures公司,聯手打造的科幻電視劇。史前逃龍是由亞德里安·霍奇斯(Adrian Hodges)及添姆·海恩斯(Tim Haines)原創,他們以往是《與…同行》系列紀綠片的原創者,而Impossible Pictures亦有參與製作這系列的紀錄片。 史前逃龍主要內容是圍繞一組由不同人物組成的隊伍,負責處理英國境內的奇異點、從奇異點進入現代的古代或未來生物,以及對抗企圖利用這些生物的壞人。 第一次放送是於2007年2月10日的英國,逐漸吸引到全球各地的觀眾。此劇在第一、二季整體得到的評價均為正面。而且,在英國廣播公司美國台於2008年8月9日放送前,史前逃龍亦已普遍得到美國評論家們的正面評價 on Metacritic.
查看 石炭纪和史前逃龍
合弓綱
合弓綱(Synapsida)意為「固定的顴弓」,也被稱成獸形綱(Theropsida),是羊膜動物的一綱,包含羊膜動物中所有與哺乳類關係較近的物種。合弓綱是羊膜動物的兩個主要演化支之一,另一個演化支為蜥形綱(Sauropsida)。牠們在头骨的兩側各有一個下颞孔。 在傳統的分類法中,合弓綱曾是爬行動物的一個亞綱,稱為單孔亞綱、下孔亞綱,或名似哺乳爬行動物 。 合弓綱出現在3億2400萬年前的晚石炭紀,並成為二叠纪中到晚期的優勢陸地動物,數量眾多且多樣化。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發生時,許多早期合弓類動物消失,少數物種存活到三叠纪,而主龍類爬行動物迅速成為三疊紀的優勢陸地動物。合弓綱在三叠纪以后渐趋绝灭,只有少數物種存活到白堊紀。現今的哺乳類是合弓綱的後代。.
查看 石炭纪和合弓綱
坎塔布连山脉
坎塔布连山脉(Cordillera Cantábrica)位于西班牙北部,东起比利牛斯山脉,西至加利西亚自治区,全长约300公里。 C.
查看 石炭纪和坎塔布连山脉
增生楔
增生楔(accretionary wedge),也称增生柱(accretion prism)、增生杂岩(accretion complex),是大洋板块在海沟(板块汇聚边界)处向地幔俯冲时被上盘的大陆板块(非潜没板块)刮削下来的深海沉积物(abyssal sediments或Pelagic sediments)和洋壳碎片(洋底玄武岩),连同岛弧火山喷发碎屑(Trench sediments)堆积到海沟的向陆侧而成。洋壳上的地体也可以缝合过来。例如,3.6亿年前的晚泥盆纪到早石炭纪,北美大陆西岸下面的俯冲带带来了几次地体碰撞,形成几次造山运动,使得北美大陆西岸增加了平均600km宽度。 内部结构为倾向海沟俯冲方向的叠瓦状逆冲岩片依次堆垛。因此年轻的在下,老的在上覆盖。 板块缝合处,非潜没板块从洋壳上刮下来的残块,称为仰冲(obducte).
查看 石炭纪和增生楔
大分水岭
大分水岭(英語:Great Dividing Range),亦音譯作大狄維亭山脈,是澳大利亚东部新南威爾士州以北山脉和高原的总称,位于澳洲東岸,自新南威尔士州以北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北起约克角半岛,南至维多利亚州,长3,500公里,宽約200至300公里,海拔一般约800至1,000米。最高峰科修斯科山为澳大利亞最高点,海拔2,228米,山地东坡较陡,西部缓斜。.
查看 石炭纪和大分水岭
大冰期
大冰期(Ice Age),又称“冰川期”或“冰河期”,是指地球大气和地表长期低温导致极地和山地冰盖大幅扩展甚至覆蓋整个大陸的時期。相邻的大冰期之间的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称为“大间冰期”。大冰期内部又分为若干次冰期(glacial period、glacials或glaciations)与间冰期(interglacials)。 从冰川学的角度,南北半球出现大范围冰盖的时期即可视作大冰期。鉴于格陵兰和南北极大范围冰盖的存在,当今的地球仍处在始于260万年前更新世的第四纪大冰期的一次间冰期中,且尚无迹象表明地球正在走出这次大冰期。.
查看 石炭纪和大冰期
大鼻龍科
大鼻龍科(Captorhinidae)又譯狹鼻龍科,別名杯龍類(Cotylosauria),是最早、最原始的爬行動物之一。.
查看 石炭纪和大鼻龍科
大鼻龍目
大鼻龍目(Captorhinida),是早期爬行動物的雙重並系群。傳統上由下列幾科組成:.
查看 石炭纪和大鼻龍目
大雄的貓狗時空傳
是2004年1月1日和8月7日在月刊《龙漫CORO-CORO》連載的哆啦A夢大長篇作品。本作為第25部哆啦A夢電影、第24部哆啦A夢大長篇、第7部藤子去世後的大長篇作品,亦是最後一部大山版電影(由大山羨代等人配音、由芝山努執導的哆啦A夢電影)。編劇岸間信明、放映院線為東寶株式會社、票房收入30.5億日圓。香港及新加坡2地於2006年8月8日 (星期日) 上映哆啦A夢大長篇系列電影(粵語配音) (當時亞洲發行進度跟日本有距離)。.
查看 石炭纪和大雄的貓狗時空傳
天山构造期
天山构造期,简称天山期,是中泥盆世至早二叠世(3.86-2.57亿年前)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天山运动或称天山事件。.
查看 石炭纪和天山构造期
天然气
天然气是一种主要由甲烷组成的气态化石燃料。它主要存在于油田以及天然气田,也有少量出于煤层。 当非化石的有机物质经过厌氧腐烂时,会产生富含甲烷的气体,这种气体就被称作生物氣體。生物气的来源地包括森林和草地间的沼泽、垃圾填埋场、下水道中的淤泥、粪肥,由细菌的厌氧分解而产生。生物气还包括胃肠涨气(例如:屁) 当甲烷(生物气)溢散到大气层中时,它将是一种直接促使全球变暖愈演愈烈的温室气体。这种飘散的甲烷,經過有效的處理,就不会被视作一种污染物,而是一种有用的再生能源。然而,在大气中的甲烷一旦与臭氧发生氧化反应,就会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排放甲烷所导致的温室效应相对短暂。而且就燃烧而言,天然气要比煤这类石炭纪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要少得多。甲烷的重要生物形式的来源是白蚁、反刍动物(如牛羊)和人类对水稻的耕种。据估计,这三者的散發量分别是每年15、75和100百万吨(年散發总量约为1亿吨)。.
查看 石炭纪和天然气
奧隆加隕石坑
奧隆加隕石坑(Aorounga)是一個位於非洲查德的受侵蝕隕石坑。該隕石坑目前暴露在地表的殘餘部分直徑12.6公里,年齡不早於3.45億年(石炭紀以後)。 太空梭的 SIR-C 雷達對該地探測後發現奧隆加隕石坑附近另有兩個環形構造,可能和撞擊坑有關。如果前述假設是正確的,奧隆加隕石坑就可能是鏈坑的一部分。在假設是正確的前提下,目前暴露在地表的奧隆加隕石坑有時也被稱為奧隆加南隕石坑。.
查看 石炭纪和奧隆加隕石坑
奇和洞遗址
奇和洞遗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东侧,是一座旧石器时期至新石器时期的史前人类生活遗址。该遗址于2008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共发掘出三个史前文化层。2013年,该遗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石炭纪和奇和洞遗址
奇異點 (史前逃龍)
一季第四集出現的異常磁區 異常磁區是由英國獨立電視台的科幻電視劇史前逃龍所虛構的現象。異常磁區是一種的時空大門,能夠通往整個歷史的任何時代,例如是過去或是未來。異常磁區的外觀如同浮在半空的發光玻璃碎片,有時看似三角形狀,有時像球體形狀。這些時空裂縫就如同史前逃龍一劇的主線,因為所有劇中未來或現在的生物,均是經由異常磁區入侵現代,而劇中的角色們就要去處理這些生物。不過,直到現在為止,劇集仍未透露到異常磁區的出現原因。.
始獵龍屬
始獵龍屬(學名:Archaeovenator)是盤龍目蜥代龍科的一屬,是已知最原始的蜥代龍科。 正模標本(KUVP 12483)是一個保存狀態良好、接近完整的頭顱骨與身體骨骼、四肢。化石發現於美國堪薩斯州的格林伍德縣,屬於卡爾豪頁岩組(Calhouns Shale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賓夕法尼亞紀晚期的卡西莫夫階晚期到格熱爾階早期,約3億500萬到2億9900萬年前。在2003年,羅伯特·雷斯茲(Robert R.
查看 石炭纪和始獵龍屬
始祖單弓獸屬
始祖單弓獸屬(屬名:Archaeothyris)是種早期合弓動物,生存於約3億600萬年前的石炭紀晚期。始祖單弓獸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合弓動物之一,另一屬是研究有限的Echinerpeton。Protoclepsydrops的生存年代略早,但其化石較為零碎,無法確定是否屬於合弓類動物。 始祖單弓獸是在1972年發現於加拿大新斯科細亞,跟林蜥、油頁岩蜥發現於同一地點。始祖單弓獸與其他早期蜥形綱動物的外表類似。.
查看 石炭纪和始祖單弓獸屬
始烏賊
始烏賊(學名:Jeletzkya),發現於美國伊利諾州,為已知最早的魷魚冠群。.
查看 石炭纪和始烏賊
始鱷目
始鱷目(学名:Eosuchia)又名楊氏蜥形目(Younginiformes),是已滅絕雙孔類爬行動物的一目,生存在二疊紀晚期到三疊紀早期。 本目的定義範圍有些困難。在早期的分類歷史中,本目曾經被當作「未歸類物種集中地」,包含許多生存於晚石炭紀到始新世間,但沒被列入鱗龍類或主龍類的原始雙孔類爬行動物。 後來在1947年,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建立楊氏蜥形目,用來取代始鱷目,包括楊氏蜥科與少數類似的科。楊氏蜥形目生存在二疊紀到三疊紀。特點是有方顴骨與顴骨組成的完整最底下顴弓。 無論是始鱷目或楊氏蜥形目,本目中固定沒更動的是楊氏蜥,存活於晚二疊紀的南非,是種小型類似蜥蜴的爬蟲類。楊氏蜥與其它屬組成楊氏蜥科,但這些近親有可能是楊氏蜥的異名。 坦噶蜥科(Tangasauridae)則是明顯可在水中游泳的一科,也經常被包括在本目。 在某些系統發生學中,始鱷目經常被列為鱗龍類之中,有鱗目與喙頭蜥目的姐妹分類單元(可能有誤)。.
查看 石炭纪和始鱷目
密西西比世
密西西比世(英語:Mississippian)是地球歷史中的一個地質時代,被國際地層委員會(ICS)所承認,也是石炭紀前期。密西西比紀的年代大約位於359至318百萬年前。就像其他許多地質年代學的年代一樣,科學家可以利用岩床來辨識出密西西比紀,雖然準確的起始與終結時間仍未確定。密西西比紀是根據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來命名的,因為这个时期的岩層在密西西比河谷地被暴露。 密西西比世是北半球時期:海平面很高,只有波罗的地盾和加拿大地盾是乾地。 克拉通被廣泛的三角洲體系和潟湖所包圍,碳酸鹽沉積在周圍的大陸平台上,被淺海所覆蓋。 北美洲的密西西比紀岩層包含許多海洋石灰岩,年代介於賓夕法尼亞世與泥盆紀之前。在密西西比世期間,阿巴拉契亞山脈發生了一個重要的造山運動時期。 這是一個主要的岩石建設時期,以密西西比河谷地區的曝光而命名。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地質時間尺度顯示了它與其他時期的關係。 在歐洲,密西西比世和賓夕法尼亞世是一個或多或少連續的低地陸相沉積序列,並被歸為石炭紀,有時也被稱為上石炭紀和下石炭紀。.
查看 石炭纪和密西西比世
尹赞勋
尹赞勋()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是中国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和地层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查看 石炭纪和尹赞勋
尖翼石燕
尖翼石燕(學名:Mucrospirifer)是尖翼石燕科Mucrospiriferinae亞科下已滅絕的一屬腕足動物,生存在泥盆紀至早石炭紀海底的鬆軟泥質基層上。.
查看 石炭纪和尖翼石燕
層孔蟲
層孔蟲(Stromatoporoids)是一類古老的海生無脊椎動物,生存於寒武紀至白堊紀,在志留紀及泥盆紀最為繁盛Stock, C.W. 2001, Stromatoporoidea, 1926–2000: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v. 75, p. 1079–1089.
查看 石炭纪和層孔蟲
峰区
峰区(Peak District)是英格兰中部和北部的高地,主要位于德比郡北部,也覆盖柴郡、大曼彻斯特、斯塔福德郡、约克郡南部和西部等的部分地区。1974年,在地方政府重组前,国家公园位于德比郡、柴郡、斯塔福德郡和约克郡西区的历史县边界线内。 峰区多样性丰富,按照惯例主要分为北部的黑峰和南部的白峰。黑峰荒原广袤、呈砂岩地质;白峰居住人口最多,大部分区域为石灰岩地质。 大部分区域属于峰区国家公园,1951年,它被指定为英国首个国家公园。峰区邻近曼彻斯特、谢菲尔德等主要城市,以及兰开夏郡、大曼彻斯特、谢菲尔德、斯塔福德郡和约克郡南部和西部等郡,加上公路和铁路易于到达,提高了当地的人气。峰区吸引到的游客有时约达2200万每年,在世界国家公园的游客数量位居第二(仅次于日本富士山国家公园),但峰区国家公园管理处认为这一数字是不准确或不持久的,估计每年的游客数在1000万。.
查看 石炭纪和峰区
巢蝦屬
巢蝦(學名:Chaocaris)是生存於石炭紀的一屬臀頭蝦類。目前僅發現一種,即中華巢蝦,其化石於中國安徽巢縣銀屏公社王家村水庫附近下石炭紀高驪山組發現。.
查看 石炭纪和巢蝦屬
巨脈蜻蜓
巨脈蜻蜓(學名:Meganeura monyi),又名大尾蜻蜓或巨尾蜻蜓,是3億年前石炭紀的一種昆蟲,與現今的蜻蜓接近。牠的翅膀展開闊達75厘米,是已知地球上曾出現最大的昆蟲物種。牠以其他昆蟲及細小的兩棲動物為食物。 巨脈蜻蜓的化石是於1880年在法國發現。於1885年,法國古生物學家Charles Brongniart描述及命名了這個化石。另一個化石標本是於1979年在德比郡的博爾索弗發現。完模標本現正存放在巴黎的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 就巨脈蜻蜓如何在石炭紀能生長成如此巨大的體型一直都是討論的焦點,因為氧氣經氣管擴散至昆蟲身體的方式會限制牠們的體型,而這種史前昆蟲的體型卻超越了這個限制。最初有指巨脈蜻蜓能夠飛翔是因當時氧氣在大氣層較現時多20%,這個理論最初不被接納,但就有關巨大畸形症及可獲取氧氣之間關係的研究證實了這個說法。若這個理論正確的話,巨脈蜻蜓的滅絕可能是因氧氣含量下跌造成,並且肯定的是牠們不能在現今的環境生存。.
查看 石炭纪和巨脈蜻蜓
与巨兽同行
《与巨兽同行》(Walking With Monsters - Life Before Dinosaurs)是英國BBC紀錄片系列《與…同行》的其中一個特輯,為《與龍同行》的前傳。 此劇利用英國最先進的視覺效果及超過600名科學家的知識,顯示了從寒武紀(5.30億年前)到三疊紀早期(2.48亿年前)近3億多年的古生界歷史。.
查看 石炭纪和与巨兽同行
两栖动物
兩棲動物(學名:),又名两生动物,包括所有生没有卵殼的卵,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黏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是不能一生离水,因为可以在两处生存,称为两栖。牠是脊椎动物从水栖到陆栖的过渡类型。现在大约有七千多种两栖动物。兩棲動物是冷血動物(冷血动物也就是变温动物)。.
查看 石炭纪和两栖动物
中生代
中生代(Mesozoic)是显生宙的三個地质时代之一,可分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最早是由義大利地質學家Giovanni Arduino所建立,當時名為第二紀(Secondary),以相對於現代的第三紀。在希臘文中,中生代意為「中間的」+「生物」。中生代介於古生代與新生代之間。由於這段時期的優勢動物是爬行動物,尤其是恐龍,因此又稱為爬行動物時代(Age of the Reptiles)。 中生代也是板塊、氣候、生物演化改變極大的時代。在中生代開始時,各大陸連接為一塊超大陸-盘古大陆。盤古大陸後來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進一步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南部大陆分裂为南美、非洲、印度與馬達加斯加、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中生代的氣候非常溫暖,對動物的演化產生影響。在中生代末期,已見現代生物的雛形。.
查看 石炭纪和中生代
三眼恐龍蝦
鱟蟲,又名三眼恐龍蝦,屬鰓足亞綱背甲目,是一類小型的甲殼動物。.
查看 石炭纪和三眼恐龍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简称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个自治区之一,首府为南宁市。1958年,廣西僮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改用现名。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南地区,南濒北部湾,與越南接壤。廣西壮族自治区有中國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通用普通话,地方語言有廣西平話、桂柳官话、壮语、粤语、客家話、闽语等各種民族語言和方言。.
查看 石炭纪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乌拉尔山脉
乌拉尔山脉(俄语:Ура́льские го́ры,簡稱Ура́л)是俄罗斯境内大约南北走向的一座山脉,它位于俄罗斯的中西部。.
查看 石炭纪和乌拉尔山脉
亞利桑那龍屬
亞利桑那龍(屬名:Arizonasaurus)是種中生代的主龍類爬行動物,屬於勞氏鱷目梳棘龍科,生存於中三疊紀,約2億4000萬年前。牠們與鱷魚有接近的親緣關係,並接近恐龍與鱷魚分開演化的分歧點。亞利桑那龍的化石發現於亞利桑那北部的孟科匹組(Moenkopi Formation),該地層的年代屬於中三疊紀。 亞利桑那龍(A.
查看 石炭纪和亞利桑那龍屬
亲西伯利亚构造域
亲西伯利亚构造域是中元古代中国四个构造域之一,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的合称)中国五个构造域之一,因为属于这个构造域的各地块的构造运动、古生物和古地磁等特征在这两个时期与西伯利亚板块相似而得名。 早古生代时的亲西伯利亚构造域包括阿尔泰地块、准噶尔-东哈萨克斯坦地块、伊犁-巴尔喀什地块、吐鲁番-星星峡地块、库鲁克塔格地块、红石山地块、雅干地块、巴彦淖尔北地块、托托尚-锡林浩特地块、额尔古纳地块、松嫩地块、佳木斯-布列亚地块和兴凯地块等地块。其中佳木斯-布列亚地块和兴凯地块从震旦纪到早寒武世属于亲冈瓦纳构造域,中寒武世之后才转入亲西伯利亚构造域。 在元古宙和古生代初期,这些地块均处于离散状态。奥陶纪的时候,阿尔泰地块、准噶尔-东哈萨克斯坦地块、额尔古纳地块和不位于中国的蒙古中部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它们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形成外贝加尔碰撞带,内部则形成阿尔泰-准噶尔-额尔古纳碰撞带,这是中国各地块中最早一批合并到欧亚板块(当时还未形成)之上的地块。这些构造活动,在中国称为祁连运动,或者借用欧美地区的术语,称为加里东运动。 早石炭世至早二叠纪末期,亲西伯利亚构造域中其余的地块和中朝板块及西域板块一起与劳亚板块发生碰撞,形成天山-兴安碰撞带,而全部合并到劳亚板块之上。这些构造活动,在中国称为天山运动,或者借用欧美地区的术语,称为海西运动或华力西运动。.
查看 石炭纪和亲西伯利亚构造域
二叠纪
二叠纪(Permian)是约2.9~2.5亿年前古生代的最后一个地质时代,在石炭紀、三叠紀之間。定义二叠纪的岩石层是比较分明的,但开始、结束的精确年代却有争议。其不精确度可达数百万年。以往,二叠纪为二分,目前二叠纪使用三分法:Cisuralian、Guadalupian、樂平世(Lopingian)。Permian源自俄罗斯的彼尔姆州。中文译为二叠纪一說是在德國的同年代地層的上層是镁质灰岩,下層是紅色砂岩之故。.
查看 石炭纪和二叠纪
五角海蕾
五角海蕾(學名:Pentremites)是已滅絕的海蕾中最著名且常見的一種,牠們的化石主要分布在北美。牠們的身體是由5個槳狀葉片組成的。殼的結構為雙錐體,在底部有很小的與莖的連接點。V字型的步帶很長。殼由幾塊大骨板組成,頂部有多個向外的開口,用於排放卵及精子。.
查看 石炭纪和五角海蕾
伊安忒齒龍屬
伊安忒齒龍屬(屬名:Ianthodon)是合弓綱盤龍目的一屬,生存於石炭紀晚期的北美洲,化石發現於美國堪薩斯州加尼特的Rock Lake頁岩層。.
查看 石炭纪和伊安忒齒龍屬
伊安忒龍屬
伊安忒龍屬(學名:Ianthasaurus)是種小型基龍科,頭顱骨長8公分,完整身長估計約為75公分,生存於石炭紀末期(賓夕法尼亞紀晚期)。伊安忒龍缺乏許多基龍的衍化特徵,例如:伊安忒龍的齒列類似食蟲性爬行動物,牙齒長、呈圓椎狀,尖端微彎。上下頜的齒列未特化,沒有專門咬碎植物的牙齒。伊安忒龍是種小型動物,動作可能較基龍敏捷。伊安忒龍的頭骨類似楔齒龍類的哈普托獸,但牠們是遠親。.
查看 石炭纪和伊安忒龍屬
弓角石
弓角石(學名:Cyrtoceras),又名弓形角石,是一屬已滅絕的鸚鵡螺類。其化石分布於非洲、歐洲和美洲等地。牠們可能是頭朝下生活在海底附近,能夠游泳並改變自身的浮力。.
查看 石炭纪和弓角石
德比貝屬
德比貝屬(學名:Derbyia)是德比貝科下已滅絕的一個屬,生存於早石炭紀至晚二疊紀的海洋中,是自由生活的。.
查看 石炭纪和德比貝屬
後鰓類
後鰓類生物(學名:Opisthobranchs; )原是異鰓類支序的一個大型及多樣的腹足綱軟體動物群組,但現時已不再使用。本分類原來是一個亞綱級的分類元,但由於還包括在陸地生活的有肺類物種(如:蝸牛及蛞蝓),不是一個單系群,所以從Bouchet et al.
查看 石炭纪和後鰓類
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亦稱礦石燃料,是一種碳氫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天然資源。其中原油通过石油化学工业精炼生产得到的产品也称为石化燃料。化石燃料之间的差異很大,可以從低碳氫比的揮發性物質(如甲烷)、到液態的石油到沒有揮發性的无烟煤。化石燃料的運用使得工業大規模發展,从而替代了历史上的水車。 當發電的時候,在燃燒化石燃料的過程中會產生能量,從而推動渦輪機產生動力。舊式的發電機是使用蒸汽來推動渦輪機。現時,很多發電站都已採用燃氣渦輪引擎,那是利用燃氣直接來推動渦輪機。 化石燃料仍是目前主要能源來源之一,但是化石燃料屬於耗竭性能源,需要數百萬年才能生成,而消耗速度又遠超過生成速度。因此化石燃料的供應量不足會造成能源危機。特別是從石油提煉出來的汽油影響最大。20世紀下半葉就因為石油供應不足而出現三次石油危機。現時,全球正趨向發展可再生能源,這可以幫助增加全球的能源所需。 每年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約有213億噸,但自然界只能吸收其中的一半,因此每年在大氣中約增加107億噸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的主来源之一,因此也是加快全球變暖的因素之一。此外,生物燃料中的二氧化碳成份是來自大氣層,因此發展生物燃料可以減少在大氣層上的二氧化碳,從而減低溫室效應。.
查看 石炭纪和化石燃料
圓盤角石
圓盤角石(學名:Discitoceras)是一屬已滅絕的鸚鵡螺類。牠們生活在深海藻礁的周圍,游水能力很強,以觸手捕捉小動物為食。.
查看 石炭纪和圓盤角石
別里貝蜥屬
別里貝蜥屬(學名:Belebay)是種已滅絕副爬行動物,是波羅蜥科的一屬,生存於二疊紀早中期的法國、俄羅斯與中國。生存年代最早是石炭紀最晚期(格舍爾階)或二疊紀最早期(阿舍爾階),最晚是二疊紀中期的瓜達魯普階。.
查看 石炭纪和別里貝蜥屬
刺角海綿
刺角海綿(學名:Hydnoceras),又名塊角海綿、水角海綿、水角石,是一屬已滅絕的海綿,生存於晚泥盆紀至石炭紀。牠們的內壁薄,身體呈花瓶狀,是玻璃海綿中最突出的典型,其骨針的開口式結構形成了一個長方形網路。沿著縱向背脊有鱗莖狀隆起。.
查看 石炭纪和刺角海綿
䗴
--目(学名:Fusulinida)又名--目,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单细胞生物,属于有孔虫界有孔虫门的一目。.
查看 石炭纪和䗴
哈薩克大陸
哈薩克大陸(Kazakhstania)是個史前小型大陸,範圍為現今的鹹海、西伯利亞大陸、阿爾泰山脈、巴爾喀什湖之間的區域,相當於大部分的哈薩克斯坦,加上準噶爾盆地,面積達1300萬平方公里。 哈薩克大陸被認為是早古生代的火山島弧與小型地塊的集合體。在奧陶紀時期,這些陸塊與島弧聚合成一個小型大陸,孤立於當時其他大陸之外。在石炭紀到二疊紀,西伯利亞大陸與哈薩克大陸碰撞,形成阿爾泰山脈。之後,西伯利亞-哈薩克大陸與歐美大陸(波羅地大陸部分)碰撞,形成乌拉尔造山运动,造成現今歐亞大陸內部大部分的盆地。 哈薩克大陸現今是個平坦的區域,只有卡拉干達東側的地勢較高(最高達1,565公尺)。該地區大部分氣候乾燥,屬內流區,有許多草原可放牧牛、綿羊、以及駱駝。在第四紀時期,這個區域過於乾燥,所以沒有冰河。這個區域的鈾產量,佔了全球產量的1/4,此外還盛產鉛、鋅、銻。南邊的圖蘭低地蘊藏大量天然氣。中世纪阿拉伯史家称吉尔吉斯草原。.
查看 石炭纪和哈薩克大陸
哈普托獸屬
哈普托獸屬(屬名:Haptodus)是種小型楔齒龍類,楔齒龍類是包括獸孔目的演化支。哈普托獸的身長至少1.5公尺。牠們生存於石炭紀最後一期到早二疊紀的盤古大陸赤道地區。哈普托獸是中等大小的掠食動物,以昆蟲與其他小型脊椎動物為食。牠們是最原始的楔齒龍類之一,並可能是其他楔齒龍類如異齒龍的祖先。哈普托獸與更特化的楔齒龍科動物擁有許多頭顱骨與骨骸上的共同特徵。但不像異齒龍,哈普托獸缺乏背帆。某些研究提出Palaeohatteria、Pantelosaurus、Cutleria都是哈普托獸的異名,但還有被廣泛接受。.
查看 石炭纪和哈普托獸屬
優原穴鱟
優原穴鱟(學名:Euproops)是一屬已滅絕的鱟,生存於古生代石炭紀,一般都認為不是海生屬。.
查看 石炭纪和優原穴鱟
前環角石
前環角石(學名:Protocycloceras),又名原圓環角石,是一屬已滅絕的鸚鵡螺類。生存在奧陶紀至石炭紀末的海洋中。其化石分布於美洲、中國等地。.
查看 石炭纪和前環角石
四足類
四足類(学名:Tetrapoda)是擁有四肢或附屬肢體的脊椎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包括恐龍)、鳥類及哺乳動物都是四足類,而甚至沒有腳的蛇亦是從四足類演化而來。最早期的四足類是於泥盆紀由肉鰭魚類適應輻射成為呼吸空氣的兩棲類。.
查看 石炭纪和四足類
倍足綱
(英文:Millipede),又稱千足虫、千腳虫、馬䗃、馬蚿、馬𧏿(音同“筑”),為倍足綱(学名:Diplopoda)節肢動物的通稱,陸生。大多數馬陸的活動速度都比蜈蚣慢。身體有多節,頭部有触角,頭四節為頭胸部,餘下皆為腹部。生活在潮濕地方,大多以枯枝落葉為食。有時會啃食植物幼苗,因此可能會被認為是害蟲。現時本綱已描述的物種有約8000種,但估計只佔地球上所有倍足綱物種的十分之一。.
查看 石炭纪和倍足綱
石化木
石化木是化石的一種。石化木的所有有機物質都被礦物(大多為矽酸鹽,如石英)所取代,但是它還保留著木頭原始結構。石化的過程是在地底下完成,整個木頭都被埋在地層底下。當富含礦物的水流經此地層時,會將一些礦物沈積在植物的細胞裡,當植物的木質素和纖維素腐化之後,一個石模就這樣形成了。 水中的元素如錳、鐵和銅等會在石化過程中給予石化木不同的顏色。純石英結晶是無色的,但是在過程中摻入一點雜質即會有黃色、紅色或其他種的顏色出現。 下列是雜質元素和出現顏色的列表:.
查看 石炭纪和石化木
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
石炭紀雨林崩潰事件(Carboniferous rainforest collapse)是一個小型滅絕事件,發生在大約3.05億年前的石炭紀末期。它改變了覆蓋歐洲和美洲赤道地區的廣闊煤炭森林。 這一事件可能將森林分裂。也導致許多植物和動物物種變的矮小,以及不久之後的物種滅絕。事件發生之後,熱帶森林又開始繼續分布在地球的大部分地區,但其程度和組成發生了變化。 事件發生在石炭紀的結束和早期之間。 此事件屬小型物種滅絕事件,不過仍然有許多物種於此次事件中滅絕,包括受影響最深的昆蟲,兩棲動物和爬行類等。.
石炭蜥目
石炭蜥目(学名:Anthracosauria),是指一類已滅絕,像爬行動物及兩棲動物的四足超綱,生存於石炭紀至二疊紀初期。不過其確切的分野則視乎不同的定義而決定。 石炭蜥目最初於1934年由Gunnar Säve-Söderbergh所定,是一類生存於石炭紀至下二疊紀的大型水中兩棲動物。但根據Alfred Sherwood Romer的定義,石炭蜥目則包括所有非羊膜動物、像爬行動物及兩棲類的迷齒螈,原有的定義則較像他的開 始椎類。內德·科爾伯特(Edwin H.
查看 石炭纪和石炭蜥目
石林彝族自治县
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文:)简称石林县,原名路南彝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的一个彝族自治县,位于昆明市的东南部,是昆明市下辖的一个远郊县,与曲靖市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接壤。全县面积1,680平方公里,2016年估算共有26.0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5.93%,彝族撒尼人是主要的原居民族。 石林县是云南省政府确定的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县之一《石林彝族自治县志1989—2000》, 第15页,在1956年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现辖有3街道、3镇和1乡共7个乡级行政区。撒尼人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石林县拥有“歌舞之乡”、“摔跤之乡”等美誉,也是著名彝族叙事诗《阿诗玛》的故乡,彝族火把节被称为“东方狂欢节”。撒尼刺绣、摔跤、大三弦舞和《阿诗玛》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创作地即为石林。 石林县是云南省重要的旅游县份,2017年接待游客650万人,县内的石林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风景区面积占全县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石林也是全国烤烟及奶山羊生产基地县,近年在花卉产业拥有较大发展,农业在自治县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查看 石炭纪和石林彝族自治县
石松門
石松門是植物界維管植物中的一門,是現存最古老的維管植物,並包含一些最原始的現存物種,出現於約四億一千萬年前。此類物理藉由散佈孢子繁殖,並有著巨觀的世代交替,其中部份是無性孢子,一部份則是有性孢子。石松門和其他維管植物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小型葉,和在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上頭出現的較為複雜的大型葉相比,只有單一個維管葉脈。.
查看 石炭纪和石松門
獅鼻貝屬
獅鼻貝屬(學名:Pugnax)是獅鼻貝科下已滅絕的一個屬,生存於泥盆紀至二疊紀,牠們利用腳固定在動物的外殼碎片或其他堅固的表面上。牠們的化石總是成群的被發現,尤其是在石炭紀地層的泥團和淺海礁石塊中。.
查看 石炭纪和獅鼻貝屬
珍妮·克拉克
珍妮弗·爱丽斯·克拉克(Jennifer Alice Clack) FRS(1947-)是一位英格兰古生物学家、进化生物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鱼类向四足類的演化——早期四足類的起源与发展及它们与肉鳍鱼的亲缘关系。她2002年出版的面向大众的科普书籍(再版于2012年)Gaining Ground: the Origin and Early Evolution of Tetrapods 使她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知名度。 克拉克是剑桥大学的脊椎动物古生物学教授,并担任馆长。她也是在此地决心终身致力于研究早期四足類——这些“四条腿”的动物们究竟是如何在泥盆纪从肉鳍鱼中进化出来,又是怎样在石炭纪登陆了淡水沼泽。.
查看 石炭纪和珍妮·克拉克
砂拉越
拉越(Sarawak),旧译砂--朥越、砂--勞越、砂羅越或砂--捞越,簡稱砂或砂州,马来语又稱作“犀鸟之乡”(Bumi Kenyalang),是马来西亚在婆罗洲领土上两个行政区域之一(另一个为沙巴州),也是全马面積最大的州。砂拉越州在行政、移民和司法制度上与马来西亚半岛的其他行政区明显不同。地理上砂拉越州位于婆罗洲西北,东北与沙巴州相邻,并把汶莱这一独立国家隔成两部分,而其南与印尼加里曼丹接壤。砂拉越州的首府古晋市是全州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州内还有美里、诗巫和民都鲁等大大小小的城市分布。根据2015年的人口估查,砂拉越州共有2,636,000人。全州的气候类型是熱帶雨林氣候,生长着大片热带雨林,为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以许多著名的洞穴系统而闻名的姆鲁山国家公园也位于砂拉越州。发源于依兰山脉的拉让江既是该州的重要河流,也是马来西亚最长的河流;其支流上的巴贡水电站是东南亚的大型水电站之一。砂拉越州的最高点为2,423米高的毛律山。 在尼亚洞发现了距今四万年前早期人类在砂拉越的居住遗迹。在公元八至十三世纪砂拉越,这一地区与古代中国维持着贸易往来。在十六世纪时这一地区开始受到汶萊帝國(渤泥国)的控制。1841年,英国探险家詹姆士·布鲁克从汶莱手中取得砂拉越(今古晋一带)的统治权,成为了独立的王国,并逐步将版图扩张至今天的范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砂拉越在1941年被日本占领。战后的1946年,砂拉越又被划给英国成为了直轄殖民地,直到1963年7月22日才從英國取得自治權。同年9月16日,砂拉越與北婆羅洲(今沙巴)、新加坡(在1965年被驱逐出联邦)和马来亚联合邦(今马来西亚半岛或西马)组成今天的马来西亚。这一联邦体制的建立受到了邻国印尼的反对,并导致了两国陷入了长达三年的武装对抗。1966年8月对抗平息后的砂拉越又经历了砂共叛乱,这场叛乱直到1990年才停息。 砂拉越州呈现出富有代表性的民族特点、文化特色和多样化语言。砂拉越州的州元首称作“Yang di-Pertua Negeri”,而其政府首脑称为“首席部长”。砂拉越州的政府架构与西敏制相似,并在国内拥有最早的州議會制度。砂拉越州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和马来语,并没有规定官方宗教。位于古晋的砂拉越博物馆是婆罗洲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砂拉越还以它的传统乐器而闻名。为期三天的(RWMF)便是在砂拉越州举行。同时砂拉越州也是全国唯一庆祝的地方。 砂拉越州蕴藏着大量自然资源,其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外向出口型,特别是在石油、天然气、木材和油棕方面。砂拉越州还有制造、能源和旅游等产业。.
查看 石炭纪和砂拉越
種子蕨門
子蕨(学名:Pteridospermatophyta)是一類已滅絕的古代裸子植物,始見於晚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極為興盛,到中生世逐漸衰退,及後於白堊紀滅絕。 種子蕨的種株不大,多數為倚生或攀援的藤本植物,也有一部分呈灌木狀或樹蕨狀,只有少部份是高可達10米的喬木。它們絕大部分有真蕨植物一樣的大型羽狀複葉和具有二歧分叉的主葉柄,但葉的表面角質層較真蕨類厚。 根據種子蕨類的解剖結構,它們既有蕨類植物性狀,又有裸子植物性狀;莖和根有像真蕨一樣的維管束,又有像蘇鐵一樣的形成層、次生木質部和次生韌皮部等。在種子蕨的生殖葉上長有花粉囊和種子,以種子進行繁殖。種子有的長在葉的羽片頂端,有的則生在葉的裂片上。 在種子蕨類植物中,至今僅發現兩例種子中有胚,大多數種子實際上是胚珠。胚珠有離生珠被。研究發現它們還沒有花,但已形成種子,這說明在植物系統發育過程中,種子的出現比花和果實更早;同時在胚珠的花粉室中,只看到有花粉粒,而未發現花粉管,這也是原始的性狀之一。由此可見,種子蕨是介於蕨類植物跟裸子植物之間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植物類型,並成為許多現代裸子植物的起點。.
查看 石炭纪和種子蕨門
窗格苔蘚蟲
窗格苔蘚蟲(學名:Fenestella)是一屬已滅絕的苔蘚蟲,生存於中奧陶紀至三疊紀卡尼階,在石炭紀時期達到最大的多樣性。在世界各地的海洋沉積地層都有發現牠們的化石。本屬現今已有數百個物種被描述。.
查看 石炭纪和窗格苔蘚蟲
章鱼
,粵語稱八爪魚、臺灣又稱thá-khò(源於日語),其他亦有八带蛸、坐蛸、死牛、石居、石吸、望潮等稱呼,屬於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Octopoda)。.
查看 石炭纪和章鱼
端足類
端足類(學名:Amphipoda),亦作片腳類,是一個沒有甲殼及兩側扁平的目級甲殼類動物。其學名的意思是「不同的足」,是指它們擁有不同的附屬肢形態。它們長1-340毫米不等,棲息在所有的水生環境及一些潮濕的陸生環境。當中有7000個物種,其中5500個被分類到鉤蝦亞目中,其餘的則分到餘下的二或三個亞目。.
查看 石炭纪和端足類
筆石
石(graptolites)是一類已滅絕的很小的群居性半索動物,生存於寒武紀中期至石炭紀晚期的海洋中,其中志留紀時期的筆石化石甚多,被稱為“筆石時代”。因為牠們酷似古代西方使用的羽毛筆,故得名筆石。筆石分布廣,演化快,在地層對比中有獨特的價值。牠們曾長期被人誤作腔腸動物,後經學者用顯微鏡研究後確定其為半索動物門下的一綱,即筆石綱 (學名:Graptolithina),也可視為羽鰓綱下的一個亞綱。.
查看 石炭纪和筆石
等角海百合
等角海百合(學名:Parisangulocrinus)是一屬已滅絕的海百合,生活在深海中,其化石主要分布在歐洲。等角海百合長而窄的徑的切面為圓形,許多巨大的骨板組成小萼。肢臂很長並有許多分叉,組成巨大的扇狀冠頂。牠們利用由許多小骨板組成的長體管排出廢物,體管位於肢臂的中間。.
查看 石炭纪和等角海百合
等足目
等足目(學名:Isopoda),又名等足類或等腳類,是一目甲殼類,其下包括了潮蟲及球潮蟲。等足目的化石紀錄可以追溯至3億年前的石炭紀。.
查看 石炭纪和等足目
管柱珊瑚
管柱珊瑚(學名:Siphonodendron)是一屬已滅絕的珊瑚,生存於石炭紀的淺海中。為群生珊瑚,具有互相分開的枝,枝的中心有珊瑚單體(珊瑚蟲)。群體濃密,呈放射狀向外生長,中軸大致上互相平行。.
查看 石炭纪和管柱珊瑚
節胸屬
胸屬(學名:Arthropleura),又稱節胸蜈蚣屬,是史前的倍足綱動物,即現今蜈蚣及馬陸的遠古親屬。虽然名叫節胸蜈蚣,但是實際上比起蜈蚣節胸屬與馬陸的親緣關係較近。節胸屬成員的體型範圍在之間,寬度則可達。,生存於3億4000萬至2億8000萬年前的石炭紀晚期,分佈在北美洲及蘇格蘭。牠們已知陸地上最大型的無脊椎動物,相信只有少數的天敵。.
查看 石炭纪和節胸屬
網翅總目
網翅總目(Dictyoptera)為昆蟲綱複新生翅亞群(polyneopterous)下的一個總目,下轄蜚蠊目(包含蟑螂及白蟻)和螳螂目等兩個目。現生的網翅總目成員的產卵管(ovipostor)皆較短,但化石中的網翅總目成員具有較長的產卵管,這點比較類似直翅目成員。.
查看 石炭纪和網翅總目
綿蟹派
綿蟹派(Dromiacea)是短尾下目下的一個節,包含240種現存的和約300已滅絕的蟹。綿蟹派和綿蟹亞派、圓關公蟹派被認為來自同一個單系群,但是形態學等研究得出了相反的證據。 綿蟹派的化石記錄最少可以追溯到侏羅紀, 如果Imocaris被確實為該節的成員,那麼其歷史便可以追溯到石炭紀。 現屬十足目歪尾派的亞科Eocarcinoidea以及其中的兩個属(Eocarcinus和Platykotta)最初也是被劃分在綿蟹派下的。.
查看 石炭纪和綿蟹派
约翰·雅各布·诺埃格拉特
约翰·雅各布·诺埃格拉特(Johann Jakob Nöggerath,),是一位出生于德国波恩的矿物学家暨地质学家。 1814年-1815年期间他曾担任莱茵河一些省份的矿务专员,1818年被聘为新成立的波恩大学副教授。1821年升任矿物及采矿学教授, 同时兼任波恩大学所属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他为该博物馆收集了大量精美的矿物样本。诺埃格拉特是一名非常成功的教授,在采矿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以下是他发表过的一些著作:.
纖肢龍目
纖肢龍目(学名:Araeoscelidia)是個已滅絕的雙孔類爬行動物演化支,外表類似蜥蜴。牠們包括纖肢龍、油頁岩蜥、可能水生的齊椎蜥(Spinoaequalis)、還有所知不多的Kadaliosaurus、Zarcasaurus。 本演化支被認為是所有後來的雙孔類動物的姐妹演化支。.
查看 石炭纪和纖肢龍目
缺甲魚亞綱
缺甲魚亞綱(Anaspida)是一種已滅絕的原始無頜脊椎動物,生活在志留紀和泥盆紀時期。有古生物學傢視牠們為七鰓鰻的祖先。.
查看 石炭纪和缺甲魚亞綱
羊膜動物
羊膜動物(Amniota)是一群四足脊椎動物,包括合弓類動物(哺乳類與似哺乳爬行動物)與蜥形類(含爬行動物、鳥類)。羊膜動物藉由產卵、胎生等方式繁衍,胚胎由多層膜來保護。在真獸類哺乳動物,更演化出羊膜來包覆胎兒。羊膜動物與兩棲動物的差異在於保護胚胎的膜,與缺乏幼體變形為成體的階段。 根據較廣泛的定義,第一個羊膜動物是Casineria kiddi,生存於3億4000萬年前,屬於爬行形類(Reptiliomorpha),外表類似小型蜥蜴。羊膜動物的蛋可處在遠離水的環境,使牠們可遷移入更乾燥的環境。羊膜動物的蛋可以交換空氣並排放廢物,使蛋與羊膜動物往更大尺寸的趨勢演化發展。羊膜動物散佈於全球,並成為優勢陸地動物。羊膜動物主要分為兩個演化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合弓類動物是Protoclepsydrops,生存於3億2000萬年前,而最古老的蜥形類動物可能是古窗龍,生存於賓夕法尼亞紀中期,約3億1200萬年前到3億600萬年前。.
查看 石炭纪和羊膜動物
翁科爾山脈
翁科爾山脈是智利的山脈,位於該國南部河大區,最高點是海拔高度715米的翁科爾山,山體在石炭紀時期形成,該地區的溫帶雨林佔地4,000平方公里。.
查看 石炭纪和翁科爾山脈
真爬行動物
真爬行動物(学名:Eureptilia)是蜥形綱的兩個主要演化支之一,另一個是副爬行動物(或稱無孔亞綱)。真爬行動物包括所有雙孔亞綱,還有許多石炭紀與二疊紀的原始爬行類(原先被分類在無孔亞綱裡的杯龍目)。 原始真爬行動物非常小,外表類似蜥蜴,可能在古生代在地表上獵食昆蟲為生。雙孔亞綱是惟一生存過二疊紀的真爬行動物。真爬行動物的定義是頭骨有縮小的上枕骨、橫骨、橫枕骨,以上不再與眶後骨連結。.
查看 石炭纪和真爬行動物
真盤龍亞目
真盤龍亞目(Eupelycosauria)起初指的是盤龍目的一個亞目,但現在重新定義為真盤龍類,是合弓動物的一個演化支,包括大多數盤龍類、獸孔目、哺乳類。牠們首次出現於石炭紀晚期(早賓夕法尼亞紀),例如:始祖單弓獸(Archaeothyris),以及可能更早的Protoclepsydrops,與牠們的早期羊膜動物祖先相比,真盤龍類代表哺乳類演化階段中的某一階段。將真盤龍類與卡色龍亞目區別的共有衍徵,是根據頭顱骨中特定骨頭的比例細節。這些特徵包括:長而狹窄的上顳骨(卡色龍類的上顳骨幾乎是跟其長度一樣寬),額骨與眼眶上緣的接觸面較寬。.
查看 石炭纪和真盤龍亞目
烏拉爾洋
烏拉爾洋(Ural Ocean)是個小型史前海洋,位於波羅地大陸與西伯利亞大陸之間。 在晚奧陶紀時期,一個名為薩克馬爾島弧的島弧,從西伯利亞大陸分裂出來,與波羅地大陸碰撞、接合,導致漢特洋(Khanty Ocean)的閉合,而烏拉爾洋開始出現。 在泥盆紀時期,西伯利亞大陸與哈薩克大陸開始往波羅地大陸移動,烏拉爾洋開始縮小。 在泥盆紀末期到石炭紀早期(密西西比紀),烏拉爾洋縮小成為一個海道。西伯利亞大陸、哈薩克大陸、波羅地大陸互相碰撞、接合,形成烏拉山脈,烏拉爾洋消失。 Category:古海洋 Category:奧陶紀 Category:志留紀 Category:泥盆紀 Category:石炭紀.
查看 石炭纪和烏拉爾洋
爬行动物
行綱(学名:Reptilia)动物通稱爬行動物、爬行類、爬蟲類,是一類脊椎動物,屬於四足總綱的羊膜動物,是包括了龟、蛇、蜥蜴、鳄、鸟类及史前恐龙等物种的通称。 本分类过去傳統上包含了史前的似哺乳爬行动物,却没有包含恐龙及似哺乳爬行动物的现存后代——鸟类及哺乳类,而使其成为并系群。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鳄鱼与鸟类的关系更亲近,因此,现代爬行動物必须包含鸟类才能组合成单系群,再与合弓纲组成单系群羊膜动物,因此有学者一度提出以蜥形綱取代传统的爬行纲,无论如何,也有分类学者选择重新定义爬行纲,即将鸟类包含进来,而原本归类于此的古合弓类则剔除出去,使本分类成为有效的单系群分类。 除了鸟类归类于鸟纲,其他現存的爬行動物都包含在以下4個目:.
查看 石炭纪和爬行动物
爱丁堡
爱丁堡(Edinburgh,Dùn Èideann),是英国苏格兰首府,也是繼格拉斯哥后苏格兰的第二大城市,位于苏格兰东海岸福斯湾南岸。截止到2013年,全市人口為487,500。 自15世紀以來愛丁堡就被當做蘇格蘭首府,但在1603年和1707年政治力量多次南移到倫敦。1999年蘇格蘭議會的自治權利才得以確立。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蘇格蘭國家圖書館和蘇格蘭國家畫廊等重要文化機構也位於愛丁堡。在經濟上,現在的愛丁堡主要依靠金融業,是倫敦以外英國最大的金融中心。 愛丁堡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歷史建築亦完好保存下來。愛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宮、聖吉爾斯大教堂等名勝都位於此地。愛丁堡的舊城和新城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2004年愛丁堡成為世界第一座文學之城。愛丁堡的教育也很發達,英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愛丁堡大學就坐落於此,為一所歷史超過四百年的世界頂尖名校。加上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等文化活動,愛丁堡成為了英國僅次於倫敦的第二大旅遊城市。.
查看 石炭纪和爱丁堡
瑞亞克洋
亞克洋(Rheic Ocean)是個史前海洋,存在於大約5億到3億年前,北接波羅地大陸與阿瓦隆尼亞大陸,南接岡瓦那大陸(在志留紀時期則南接岡瓦那大陸分裂出來的Hunic陸塊)。 在奧陶紀中期,因為原特提斯洋中洋脊的關係,阿瓦隆尼亞大陸從岡瓦那大陸分裂出來,並逐漸橫越巨神海,瑞亞克洋即從阿瓦隆尼亞大陸與岡瓦那大陸之間形成。在奧陶紀晚期,瑞亞克洋以非常快的速度擴張,相當於今日東太平洋海隆的速度(約每年17公分)。在奧陶紀末期,波羅地大陸與勞倫大陸碰撞、合併,形成歐美大陸,此時的瑞亞克洋已取代巨神海的原有位置,而巨神海則縮小成一個狹窄的海道,介於阿瓦隆尼亞大陸與歐美大陸(勞倫大陸部分)之間。 在泥盆紀時期,岡瓦那大陸開始往歐美大陸移動,瑞亞克洋開始縮小。到了泥盆紀晚期,瑞亞克洋成為岡瓦那大陸與歐美大陸之間的一個狹窄海域。 在早石炭紀(密西西比亞紀),岡瓦那大陸與歐美大陸開始接合,當時的美國東部與非洲連接,使得瑞亞克洋的東部閉合。 在二疊紀,當時的南美洲與美國東部連接,瑞亞克洋消失。這次的碰撞產生了瓦失陶-阿利根尼-華力西造山運動。.
查看 石炭纪和瑞亞克洋
瑞諾角石
諾角石(學名:Rayonnoceras),又名雷用諾角石,是一屬已滅絕的鸚鵡螺類。牠們生活在淺海環境中。雖然牠們類似早期的珠角石目物種,但現在已被歸類於假直角石目之下。Kröger, Björn, & Mapes, Royal 2007.
查看 石炭纪和瑞諾角石
環角石 (箭鉤角石目)
角石(學名:Gyroceras)是一屬已滅絕的鸚鵡螺類。牠們生存在泥盆紀至石炭紀的海洋中。其化石分布於北美。 本屬在箭鉤角石目中的地位尚未確定。.
瓜海膽
海膽(學名:Melonechinus)是一屬已滅絕的海膽,其化石主要分布在北美。牠們巨大的、幾乎為球形的介殼是由許多厚實的多邊形骨板組成的。步帶和步帶區間均是由眾多的莖骨板組成的。步帶的中線形成一條突出的脊骨。瓜海膽生活在石炭紀海洋裡的礁石之間。.
查看 石炭纪和瓜海膽
生命演化历程
生命演化历程紀錄地球上生命發展過程中的主要事件。本条目中的時間表,是以科學證據為基礎所做的估算。 生物演化指生物的族群从一個世代到另一個世代之間,获得並传递新性状的过程。並解釋长时段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新物种的生成與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經歷數十億年的演化與物種形成,現在的各物种之間皆由共同祖先互相連結。 以下的列表除非有寫公元或西元,否則是從現在開始算,如6500萬年前是指距離現在已有6500萬年的時間了。.
查看 石炭纪和生命演化历程
生物集群灭绝
生物集群灭绝是指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地质时段中,在一个以上并且较大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生物数量和种类急剧下降的事件。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宏观生物,因为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很难推测和测定。据科学家推测,自地球诞生以来,曾经出现过的生物已灭绝了超过98%。每次灭绝事件所灭绝生物的比率都有较大的差别。 生物集群滅绝要滿足四個條件:.
查看 石炭纪和生物集群灭绝
無孔亞綱
無孔亞綱(Anapsida)属于羊膜動物,頭骨上没有颞颥孔。牠們是爬行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群,出现于石炭纪晚期。無孔亞綱目前仅存龟鳖目。其他被列為無孔亞綱的生物,米勒古蜥科、夜守龍科、鋸齒龍科,都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絕種,只有前稜蜥科仍存活到三疊紀。 無孔亞綱是種傳統上的用法,有學者提出這些無孔類動物的彼此關係很遠,所以應該被分為幾個演化支:出現在晚石炭紀的原始爬行動物(大鼻龍目)、生存在二疊紀的多樣性無孔類爬行動物(前稜蜥形目)、以及現存的龜鱉目(海龜、陸龜、水龜)。 最早的龜鱉目化石來自晚三疊紀中國的半甲齒龜(Odontochelys semitestacea),已經很類似現代烏龜。龜鱉目演化自前稜蜥形目、或是雙孔亞綱,仍處在爭議中。近年有科學家提出,龜鱉目的無孔類形態頭顱骨,是種演化逆行現象。這個理論認為龜鱉目演化自雙孔類爬行動物,在演化過程中失去兩個颞颥孔,但這理論還沒被普遍的接受。近期的一些種系發生學研究,根據形態學而將龜憋目歸類於雙孔亞綱deBraga, M.
查看 石炭纪和無孔亞綱
無洞貝屬
無洞貝屬(學名:Atrypa),又名無窗貝屬,是無洞貝科無洞貝亞科下已滅絕的一個屬,於早古生代奧陶紀晚奧陶世(4.44億年前)至晚古生代石炭紀早石炭世(3.18億年前)開始出現,繁盛於志留紀和泥盆紀,存活至泥盆紀晚泥盆世(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廣泛存在於海洋岩石內的化石中。其分佈之廣泛,存在於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大陸。牠們生活在淺水軟基質上。.
查看 石炭纪和無洞貝屬
燕海扇屬
燕海扇屬(學名:Aviculopecten)是一個已滅絕的化石種屬,由McCoy(1851)创立,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是燕海扇科和燕海扇總科的模式属。現有文獻均把本屬歸入鶯蛤目,但這些文獻均在2010年的新分類發表前刊出。若根據2010年的新分類,本屬大可隨同其他海扇类現生種被歸入新成立的海扇蛤目。.
查看 石炭纪和燕海扇屬
特里奧蝦
特里奧蝦(學名:Tealliocaris)是生存於石炭紀的一屬臀頭蝦類,是非海生的物種,但生活在近海邊。牠們的背甲有一條單獨的橫向溝痕以及位於兩側的兩條明顯的縱向脊稜狀脊骨。胸部有多對附肢,第一對在一單獨的體節上。頭、胸部與腹部基本上是等長的,尾肢則是分開的。.
查看 石炭纪和特里奧蝦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有時簡稱牛津大學博物館(Oxford University Museum),是牛津大學收集陳列自然史標本的大學博物館,位於英國牛津大學基伯爾學院對面。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為達爾文發表演化論的機構;創館時的館長為地質學家,為達爾文演化論的主要懷疑者之一。該博物館的講座大廳,曾是1860年的場址,現時由大學的化學、動物學及數學系所使用。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成立標志了牛津大學發展科學及科學園區的歷史意義。.
盤龍目
龍目(Pelycosauria)是古生代晚期的合弓類羊膜動物,是群原始合弓綱的並系群集合體。有些物種的體型相當大,可以長到3公尺長,但是大多數物種的體型都小的許多。由於部分物種演化成後期的獸孔目,自從21世紀以來,許多科學文獻盡量少用這個名詞,但仍常出現在大眾科普讀物,用來包含不屬於獸孔目的原始合弓類動物Botha-Brink, J.
查看 石炭纪和盤龍目
盧默龍類
盧默龍類(学名:Romeriida)是爬行動物的一個演化支,包含已滅絕的古窗龍(屬於原古蜥科)與雙孔亞綱。在1995年,M.
查看 石炭纪和盧默龍類
盲虾目
虾目(學名:Spelaeogriphacea)是软甲纲下的一个目,体型小于十毫米,涌现于200万年前冈瓦那大陆附近的特提斯洋,但其生態到現在還是不太了解.
查看 石炭纪和盲虾目
直翅目
翅目(學名:Orthoptera)包括蝗蟲、螽斯、蟋蟀、蚱蜢、螻蛄等昆蟲,共有約2萬種。前翅是革质,后翅是膜质,静止时成扇状折叠,口器咀嚼式。屬於不完全變態的昆蟲(卵、若蟲、成蟲)。通常有著發達的後腿,善於跳躍。一些直翅目的雄蟲會用翅膀和腿摩擦發出聲音,來吸引雌蟲。.
查看 石炭纪和直翅目
盾皮魚綱
纲(學名:Placodermi)是一类已经滅绝的鱼类,出现于4.3億年前的晚志留纪,滅絕於3.59亿年前的晚泥盆纪,共繁衍了近7000萬年。盾皮魚類是脊椎动物,是最早的有颌鱼类,头部和胸部覆盖骨甲,故得名。它们的颌是由头部两侧的支撑鳃的弓狀骨演化而来的。2005年8月,约翰·A·朗(John A.
查看 石炭纪和盾皮魚綱
隱獵龍屬
隱獵龍屬(學名:Cryptovenator)是盤龍目楔齒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石炭紀最末期(格熱爾階)的德國,約三億年前。 正模標本(編號LFN−PW 2008/5599−LS)是一個右下頜前段,發現於一個粗粒砂岩層,屬於Remigiusberg組地層的中段。在2011年,由一群德國古生物學家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Cryptovenator hirschbergeri。.
查看 石炭纪和隱獵龍屬
銅蜥龍屬
銅蜥龍屬(學名:Aerosaurus)是種已滅絕合弓綱動物,是盤龍目蜥代龍科的一屬,生存於石炭紀晚期到二疊紀晚期的北美洲。化石被發現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艾爾哥巴爾(El Cobre,在西班牙文意為銅礦)。屬名來自於拉丁文的「銅」,古希臘文的「蜥蜴」。.
查看 石炭纪和銅蜥龍屬
莱芜市
莱芜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东临淄博市,西、南靠泰安市,北界省会济南市。全市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人口135.16万。现有2个市辖区,莱城区和钢城区。莱芜古称嬴、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著名的“莱芜战役”。莱芜市是革命老区,为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现在为以钢铁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市。此外,莱芜市还是中国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双拥模范城。在其境内雪野镇每两年举办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 在钢城区建有大型钢铁企业——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莱芜市因其盛产葱、生姜、大蒜,有“三辣之乡”的美誉。.
查看 石炭纪和莱芜市
螽斯科
--斯科(ant cricket、ant-loving cricket)是直翅目昆虫中的一科,又名蜙蝑、舂黍、𧐍𧑓。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有6800多种。在分类学上和蟋蟀科关系很近。依種類而有數種不同的俗稱,例如蟈蟈、紡織娘、蚱蜢、長角蚱蜢等等。.
查看 石炭纪和螽斯科
螃蟹
短尾下目(学名:Brachyura),是十足目中的一个类,由于节肢动物门中的分类还有争议,因此有时它也被看做一个亚目。短尾类的动物在汉语中一般通俗地被称为蟹或螃蟹,在中國古書中又寫作𧒻或蠏。这个类中的大多数动物生活在海中,但也有不少生活在淡水中或陆地上。 它们的第一对足变成了一对往往很大的钳(有的种类的钳不对称,如招潮蟹)。 螃蟹是雜食性動物,主要靠吃海藻為生,但有時也會吃微生物、蟲類等等,視乎種類而定。假如碰巧有更具營養價值的食物出現,螃蟹將會爭先恐後的搶食。例如死魚、死蝦、腐肉、釣客的魚餌、甚至人類丟棄的食物垃圾等等。.
查看 石炭纪和螃蟹
鞘翅目
翅目(Coleoptera)是昆蟲綱中最大的目,包括各種甲蟲。目前全世界的甲蟲,約182科,約有35萬種,超過全動物界其他所有目的總合。除了在海洋和極地之外,任何環境都可以發現甲蟲。 甲蟲一般都有外骨骼,前翅為硬殼,通常可以覆蓋身體的一部分以及保護後翅;前翅不能拿來飛行。一些種類已經有部分的種類喪失飛行能力,如步行蟲和象鼻蟲。 甲蟲為完全變態的生物(卵、幼蟲、蛹、成蟲).
查看 石炭纪和鞘翅目
華北陸塊
华北陸塊又名华北克拉通(North China craton),是个史前大陸或克拉通,目前是欧亚板块的一部分。范围包含今日的華北與中國東北部、大部分朝鮮半島、蒙古南部,面積達170萬平方公里。.
查看 石炭纪和華北陸塊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英語: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位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創立於1893年.
頭甲林蜥屬
頭甲林蜥屬(屬名:Cephalerpeton)是已滅絕原古蜥科爬行動物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美國伊利諾州,來自於卡本戴爾組的法蘭西斯溪頁岩段,地質年代相當於石炭紀晚期的威斯法階。 正模標本(編號YPM 796)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在1912年,R.
查看 石炭纪和頭甲林蜥屬
裸蕨屬
裸蕨(學名:Psilophyton)是一屬已滅絕的陸生維管植物,是泥盆紀時期被發現的第一批化石植物之一,它們的構造比其他一些與其生存於相同年代的植物(如萊尼蕨)複雜得多,並被認為是蕨類植物演化成種子植物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查看 石炭纪和裸蕨屬
西域构造域
西域构造域是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的合称)中国五个构造域之一,因为它们在志留纪末期碰撞拼合成一个完整的西域板块而得名。 西域构造域是一个过渡性的构造域,它包括塔里木板块、阿拉善地块、中祁连地块、柴达木地块、化隆地块、西昆仑中部地块等板块或地块,其中面积最大、最重要的是塔里木板块、阿拉善地块和柴达木地块。 在中元古代初期,西域构造域各板块和地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在一起,在构造运动、古生物和古地磁上表现出亲中朝的特征,因而与中朝板块共同组成亲中朝构造域,是中元古代中国四个构造域之一,。但在中元古代,塔里木板块、柴达木地块和古中朝板块(包括阿拉善地块)之间发生裂陷,而彼此分离成三部分,但间距不远。三者在青白口纪一度再次拼合成一体,但在南华纪-震旦纪再次裂陷,阿拉善地块也在这时裂陷出来,从此西域构造域各板块或地块开始远离中朝板块,靠近扬子板块,而表现出亲扬子的特征。奥陶纪至志留纪早期,西域构造域各板块或地块彼此更加远离,但在志留纪晚期它们又相互会聚、碰撞,形成祁连-阿尔金碰撞带,从而拼合成西域板块。这些构造活动,在中国称为祁连运动,或者借用欧美地区的术语,称为加里东运动。 西域板块独立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仅在泥盆纪时保持了一定的孤立状态。到早石炭世至早二叠纪末期,它即和亲西伯利亚构造域各地块及中朝板块一起与劳亚板块发生碰撞,形成天山-兴安碰撞带,而合并到劳亚板块之上。这个构造活动,在中国称为天山运动,或者借用欧美地区的术语,称为海西运动或华力西运动。.
查看 石炭纪和西域构造域
西伯利亞大陸
西伯利亞大陸(Siberia)又名安加拉古陸(Angaraland),是個史前克拉通(穩定地塊),存在於埃迪卡拉紀到二疊紀之間。現在的中西伯利亞高原是昔日西伯利亞大陸的殘餘部份。.
查看 石炭纪和西伯利亞大陸
香港地理
香港位處中国南部沿岸,北靠广东省、西背珠江口及澳門、南望南中國海,介乎北緯22°08′至35′、東經113°49′至114°31′之間,所處時區比世界協調時間快8小時(UTC+8)。香港北部與廣東省深圳市僅由一條深圳河相隔,南部海域與珠海市萬山群島海域連接。截至2017年,香港境內陸地面積為1106.34km²,連同水域總面積為2755.03km²。香港一般可大致分為香港島、九龍及新界三大區域,有時候離島(包括大嶼山)會視作獨立區域。 位處九龍半島和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是水深港闊的天然良港,是香港的著名地標。早在19世紀,英國人已被位處東亞中心位置的香港所吸引,清朝中葉,英國人通過戰爭從滿清政府手上取得香港主權,從而開通港口、發展航海貿易。時至今日,香港的地理位置仍然能讓本地經濟通過轉口貿易以及中轉旅客而得益 。 佔據境內大部分範圍的新界山多平地少,香港可供發展土地本身十分有限。香港開埠早期,新界及市郊大部分範圍由林地、灌木、以及務農的鄉鎮村落組成,並未大規模發展。香港政府後於1976年把部份未開發地區劃為郊野公園,保護綠化環境。而接近維多利亞港的市區,則因經濟發展而使土地移山填海仍供不應求,高密度樓宇向高空發展,寸金尺土。政府自1960年代起規劃多個衛星城市,發展新市鎮,分散人口。為方便市民跨區工作、增加各區人口流動,政府大力發展交通運輸網絡,縮短市區及郊區之間的旅程時間,陸路、鐵路網絡至今仍然不斷擴張。人口膨脹,大量樓宇發展,逾700萬人不平均地分散於僅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造成人口密度極高之外,亦產生居住空間不足、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
查看 石炭纪和香港地理
香港地質
香港位於中國南方珠江口的東南側,南臨南海,北邊與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接壤。陸地面積為1,104平方公里,包括與大陸相連的新界和九龍半島,以及大嶼山島、香港島等大小200多個島嶼。香港是典型的島海環境,擁有綿長的海岸綫,地勢山巒起伏,近45%的陸地高出海平面100米以上,只有零星的平原分布於沿海地帶。 香港主要由火成岩、沉積岩及变质岩構成,火成岩的出露面積最廣泛,包括火山岩(50%)及侵入岩(35%)約佔據香港面積85%,其中花崗岩更佔香港總面積約三分之一何耀生(2005年):《集體回憶之維多利亞港》,香港:明報出版社。ISBN 962-8872-68-0,主要分佈在香港島、九龍半島、青山和大嶼山北部;沉積岩及变质岩分佈局限,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地區及零星散佈在赤門海峽兩岸和大嶼山島的南端。.
查看 石炭纪和香港地質
角苔門
角苔門(學名:Anthocerotophyta),苔藓植物的一个门。「角苔」得名於它的特徵,意即角狀的孢子體。角苔門在世界各地都可見,但大多生長在潮濕的地方。.
查看 石炭纪和角苔門
魚石螈
魚石螈(學名Ichthyostega)是一屬早期的四足總綱,生存於3億6千7百萬至3億6千2百5十萬年前的上泥盆紀,是魚類及兩棲類的中間生物,从尾部等体型看类似现代的鲶鱼长了脚。魚石螈有腳,但卻可能不是用作行走,而是用來穿越沼澤。虽然具备了两栖类的结构与习性,但并不被认为是狭义上两栖动物的真正成员,后者要到石炭紀才出現。.
查看 石炭纪和魚石螈
魁翅目
魁翅目(學名:Megasecoptera),在過去稱為原蜻蜓目(Protodonata),是一目已滅絕及體型非常巨大的古生代昆蟲,外觀有點像及接近現今的蜻蜓。牠們包括已知最大的昆蟲,如晚石炭紀的巨脈蜻蜓、Megatypus及早二疊紀的Meganeuropsis。 除了在後翅近臀部的位置外,魁翅目的前後翅膀有相似的脈紋。前翅一般都較後翅幼長。 大部份標本都只有翅膀碎片,只有少量是完整的翅膀,有身體輪廓的則更少。這些輪廓顯示原蜻蜓目有球狀的頭,頭上有齒狀的頜,粗壯的腳有刺,大的胸腔及幼長像蜻蜓的腹部。 雖然有時魁翅目被包括在蜻蜓目中,但牠們卻沒有一些蜻蜓目的特徵,故此一般稱魁翅目為「巨大蜻蜓」會令人誤解。.
查看 石炭纪和魁翅目
鱗木科
鱗木科(Lepidodendrales)是水韭綱鱗木目下唯一的一科,其下植物與石松綱植物類似,是樹木狀的植物。在石炭紀時頗為興盛,高度可達,直徑超過。.
查看 石炭纪和鱗木科
賓夕法尼亞世
賓夕法尼亞世(英語:Pennsylvanian)是地球歷史中的一個地質時代,被國際地層委員會(ICS)所承認,是石炭紀時期的兩個子時期中的較年輕一個(或兩個子系統中的較高者)。賓夕法尼亞紀的年代大約位於318.1± 1.3至299± 0.8百萬年前。就像其他許多地質年代學的年代一樣,科學家可以利用岩床來辨識出賓夕法尼亞紀,雖然準確的起始與終結時間仍未確定。賓夕法尼亞紀是根據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來命名的,因為賓夕法尼亞紀的岩層廣泛分布在這裡。 賓夕法尼亞世和密西西比世之間的分界來自北美洲的地層。 在北美洲,早期的石炭紀地層主要是海洋石灰岩,賓夕法尼亞世曾經被認為是密西西比世和二疊紀之間的一個完整的地質時期。在歐洲,密西西比世和賓夕法尼亞世是一個或多或少連續的低地陸相沉積序列,並被歸為石炭紀。目前國際上使用的國際地層委員會(ICS)地質時間尺度給密西西比世和賓夕法尼亞世子時期等级,作为石炭紀時期的子部分。.
查看 石炭纪和賓夕法尼亞世
麦克唐奈尔山脉
麦克唐奈尔山脉(MacDonnell Ranges)是澳大利亚北领地的一座山脉,长度为644千米,以1855年至1862年任南澳州總督的麦当奴命名。該山脈有很多巨大的峡谷和原住民地区。 山克唐奈尔山脉经常在艾伯特·纳马特吉拉(Albert Namatjira)的绘画作品中出现。.
查看 石炭纪和麦克唐奈尔山脉
默欽山脈
默欽山脈是羅馬尼亞的山脈,位於該國東南部,由圖爾恰縣負責管轄,最高點海拔高度467米,每年平均降雨量400至500毫米,山體在石炭紀和二疊紀時期形成。 Category:羅馬尼亞山脈.
查看 石炭纪和默欽山脈
輻杯珊瑚
輻杯珊瑚(學名:Actinocyathus),又名放線杯珊瑚、輻環珊瑚,是一屬已滅絕的珊瑚,生存於石炭紀的淺海中。群體大小不一,從扁平到圓形都有,由單體以粗劣的蜂窩狀形式緊密地排列在一起而組成。萼為凹形,中間有突出部分。隔膜很薄,長短不一。中軸突出的結構很複雜,由一系列傾斜度很大的皰狀小骨板所組成,這些骨板呈圓錐狀圍繞著一個很小的中心骨板,並且還被隔膜骨板切分。隔膜數目眾多,在珊瑚單體內部形成一個寬大的外部區域,具有體型很大且不規則的明顯特徵。橫板為扁平狀或凹形。珊瑚單體有很薄的外壁及纖細的脊。.
查看 石炭纪和輻杯珊瑚
齊椎蜥屬
齊椎蜥屬(學名:Spinoaequalis)是種史前雙孔類爬行動物,生存於石炭紀晚期,化石發現於美國堪薩斯州。齊椎蜥與油頁岩蜥都是最早的雙孔類爬行動物之一,生存年代略晚於林蜥;林蜥是已知最早的爬行動物。 齊椎蜥的屬名意為「對稱的脊椎」,意指牠們的尾巴窄而左右扁平。齊椎蜥的身長約30公分,被認為可能是水生爬行動物,可能是最早的水生爬行動物之一,但並非完全水生。齊椎蜥的化石附近,發現一個保存狀態良好的海生魚類化石,顯示牠們可能進入鹹水區域獵食。在1995年,多倫多大學的Michael deBraga博士將化石敘述、命名為齊椎蜥。.
查看 石炭纪和齊椎蜥屬
达特穆尔
达特穆尔是(Dartmoor)英格兰德文郡中部穆尔兰的一个地区,面积368平方英里(953平方公里),是一个受保护的国家公园。 花岗岩高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质时代的石炭纪。穆尔兰被很多暴露的花岗岩山顶所覆盖,为达特穆尔的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其最高点为海拔621米的高威尔海斯(High Willhays)。整个地区有丰富的古迹。 达特穆尔由达特穆尔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其26名成员来自德文郡议会、地方议会和政府。 达特穆尔的部分地区被用来作为一个军事射击场达两百年之久。公众可以自由进入达特穆尔的其他地区,它是一个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该公园被电视节目“七大自然奇观”节目评为西南英格兰自然奇观第一名。 File:Dartmoor National Park UK location map.svg|地圖 File:Bennett's Cross - geograph.org.uk - 1027533.jpg|Bennett's Cross File:Dartmoor, Combestone Tor - geograph.org.uk - 1014440.jpg|Combestone Tor File:Grimspound - geograph.org.uk - 1480190.jpg|Grimspound File:Bowerman's Nose - geograph.org.uk - 12293.jpg|Bowerman's Nose.
查看 石炭纪和达特穆尔
辛梅利亞大陸
辛梅利亞大陸(Cimmeria)是個小型史前大陸,位於辛梅利亞板塊,包含現今的土耳其、伊朗、阿富汗、西藏、中南半島、馬來亞等陸塊。 在晚石炭紀時期,辛梅利亞大陸自盤古大陸南部分裂出來,並往北移動。在晚三疊紀,辛梅利亞大陸開始與盤古大陸北部、華南陸塊碰撞。在侏儸紀,辛梅利亞大陸成為勞亞大陸的一部分,並形成造山運動。而辛梅利亞板塊已經侵入到勞亞大陸之下。.
查看 石炭纪和辛梅利亞大陸
迷齿亚纲
迷齿亚纲(學名:Labyrinthodontia)為兩棲綱之下已滅絕的一支,見於泥盆紀後期或石炭紀早期,興盛於石炭紀至二疊紀。舊屬堅頭類,現時重成分類作迷齿亚纲。因牙齒基部,包圍齒髓腔的琺瑯質和齒質,形成複雜如迷路的褶襞而得名。主要為水棲或半水棲。 包括三目:.
查看 石炭纪和迷齿亚纲
霍尔登猪笼草
霍尔登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holdenii)是柬埔寨西部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生长于海拔600米至800米的地区。原仅在豆蔻山脉的两座山上发现其分布,2011年10月又在其模式产地附近数公里处发现了新的分布地。霍尔登猪笼草的原生地分旱季和雨季,因此其具有了适应这样环境的块根。其花序的花梗带两朵花。霍尔登猪笼草似乎与其他中南半岛所产的猪笼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近缘关系。其种加词“holdenii”来源于杰里米·霍尔登。他是第一个记录并将霍尔登猪笼草确定为一个可能的新物种的人,同时他还是摄影师和生物学家。菩萨省人将霍尔登猪笼草称为“ampong sramoch”,在高棉语中意为“蚂蚁腐管”,有时也称为“ampong kralaom”,意为“昆虫腐管”。根据生活在原生地附近的村民提供的材料,霍尔登猪笼草的叶片和根对发热和疼痛有疗效。.
查看 石炭纪和霍尔登猪笼草
蜥代龍科
蜥代龍科(Varanopidae)是合弓綱盤龍目的一科,外表類似現代巨蜥,被推測可能有類似巨蜥的生活習性。蜥代龍類沒有發展出類似異齒龍的高大背帆。大多數蜥代龍類的體型小,如老鼠至狗的大小,少數蜥代龍類的伸長可達1到2公尺。蜥代龍類已經發展出真盤龍亞目的先進特徵,例如延長、深、狹窄的頭骨。牠們的頜部很長,而牙齒銳利。但蜥代龍科仍然較為原始。就像盤龍目的其他科,蜥代龍科是從晚石炭紀的小型原始合弓動物進化而來,例如始祖單弓獸。牠們擁有長尾巴、類似蜥蜴的身體、細腿。蜥代龍類大多數為肉食性,但隨者牠們越長越小,牠們逐漸變成食蟲性。與早二疊紀的其他動物相比,蜥代龍類的行動算是敏捷的。但蜥代龍類最後逃不過競爭,牠們被更進化的雙孔動物取代。到了二疊紀中期,蜥代龍類絕種。在南非鋸頜獸集合帶(Pristerognathus Assemblage Zone)發現的一個蜥代龍科化石,年代為中二疊紀最末期,是目前已知最晚期的蜥代龍科化石紀錄。.
查看 石炭纪和蜥代龍科
蜥形纲
蜥形纲(学名:Sauropsida)是羊膜动物(Amniota)的一大演化支。现在多用“蜥形纲”来替代“爬行纲”(Reptilia)。另一种表达是,蜥形类包含了所有现存爬行类与鸟类,而且還包括了一個現在已經滅絕的魚龍超目。 与蜥形类最亲近的类群就是合弓纲;合弓纲包括了部分似哺乳爬行动物与哺乳纲(Mammalia)的共同祖先。蜥形纲、合弓纲和鸟纲一起组成羊膜动物。.
查看 石炭纪和蜥形纲
蜻蜓
蜻蜓(英語:Dragonfly),是一種屬於蜻蛉目的昆蟲,部分種類全年出現,有細長翅膀與腹部。 蜻蜓,又稱灯烃、负劳、蟌、蝍蛉、桑蜋、蜻虰、纱羊、青娘子、尋塘,尾庵,塘梶(广州话)是屬於蜻蛉目差翅亞目的昆蟲。它的特徵包括碩大的複眼,兩對強而有力的透明翅膀,以及修長的腹部,长约8厘米。停止時翅膀為平放。 蜻蜓一般捕食蚊子、搖蚊和其他小昆蟲, 例如蒼蠅、蜜蜂、蝴蝶等,部分甚至捕食魚類。常雌雄成群,在水边飞行,交尾后,雌虫产卵于各種環境中,如水中、水草上、樹枝上。 蜻蜓通常在稚蟲(水蠆)棲息的湖泊、池塘、溪流或濕地附近活動。由於它們獵食害蟲, 故此被視為重要的捕獵者。 《日華子本草》說:“蜻蜓,涼,無毒。”“入药去翅足,炒用良”,《别录》:“强阴止精。”《陆川本草》:“治肾虚陽萎。”為四川名菜。 蜻蜓的祖先最初出現於泥盆紀,大約到了3億年前石炭紀時期大氣含氧量比現在還要高,蜻蜓開始演變得巨大,巨脈蜻蜓翅膀到達75厘米。大約經過5000萬年,從二疊紀中期到晚期,大氣含氧量減少,蜻蜓的身體開始縮小,牠們渡過幾億年甚至逃過大滅絕還生存的昆蟲。.
查看 石炭纪和蜻蜓
蜘蛛
蜘蛛是螯肢亞門節肢動物,有兩個體段,八條腿,但沒有咀嚼器官。古代北燕、朝鮮之閒謂之蝳蜍(音同「毒余」),四川重慶部分地區叫蟴。截至2014年,共有114科3,935属44,906种。蜘蛛目是蛛形纲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目。研究蜘蛛的學科稱作蜘蛛學。.
查看 石炭纪和蜘蛛
茂名市
茂名市(邮政式拼音:Mowming),別称南方油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东毗阳江,西临湛江,北连云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临南海。全市陆地总面积1.1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4%;海域面积75平方公里。茂名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石化基地,广东省重要的能源物流基地和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全市户籍人口747.17万人(2010年末),常住人口681.78万(2010年11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其中市辖区常住总人口121.77万人,城市人口61.16万人,通用粤语、普通话,黎话、客家话为部分地区通用语,是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
查看 石炭纪和茂名市
胸脊鯊
胸脊鯊(學名:Stethacanthus),又名胸棘鯊或齒背鯊,是鯊魚的一滅絕屬。牠們生存於約3億6000萬年前的泥盆紀晚期至石炭紀早期。其化石發現于歐洲及北美洲。.
查看 石炭纪和胸脊鯊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是一位德国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和天文學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是大陆漂移说创立者,該學說認為遠古時代的地球只有一塊「泛古陸」或稱盤古大陸的龐大陸地,被稱為「泛大洋」的水域包圍,該大陸後來開始破裂,形成現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其他汉语译名主要有“艾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尔弗里德·威格纳”、“阿魯夫雷多·魏格納”、“艾尔弗雷德·韋格納”,简称“魏格纳”。 魏格纳起初研究天文學及氣象學,喜愛冒險,曾乘坐熱氣球參加耐空比賽,並曾經以52小時的成績打破當時最長的耐空紀錄(35小時)。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參軍並兩度負傷。魏格纳留意到非洲大陸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海岸線很相似,因此推測大陸原本是相連的,1912年1月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地質研討會首次提出大陸漂移的觀點,1915年正式出版《大陸與大洋的起源》一書。他后在1920年、1922年和1929年改进并拓展了大陆漂移学说,但始终没有引起业界注意,因此颇为沮丧。为寻找更多证据支持,他曾4次前往格陵蘭進行極地上層大氣及冰河學的研究及探險活動,並曾在北緯77度的冰上連續渡過2個冬天。1930年11月,他在第4次前往格陵蘭的探險中遇难,享年50歲。科学家在找到巨大陆块移动的原因之后才接受了他的理论。魏格納的岳父是提出柯本氣候分類法的氣象學家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
阿利根尼造山幕
阿利根尼造山幕(Alleghenian Orogeny)是3.5亿年前至3.0亿年前,古生代晚期石炭纪的一次北美大陆东部的造山运动,产生了阿巴拉契亚山脉(即蓝岭山脉)及西南部平行的阿勒格尼山脉-坎伯兰山脉。这次运动产生了褶皱和断层,以及岩石的变质。它被认为是晚古生代时期形成盘古大陆的过程中,冈瓦纳古陆的非洲部分碰撞劳亚古陆的北美洲部分造成的。 这场造山运动形成的山脉的高度堪比喜马拉雅山脉。随后数亿年的侵蚀过程形成了如今的阿巴拉契亚山系。 Category:造山运动 A.
查看 石炭纪和阿利根尼造山幕
阿爾弗雷德·羅默
阿尔弗雷德·舍伍德·罗默 (Alfred Sherwood Romer;),是美国古生物学家,生物学家,脊椎动物进化方面的专家。.
查看 石炭纪和阿爾弗雷德·羅默
阿瓦隆尼亞大陸
阿瓦隆尼亞大陸(Avalonia)是個遠古微大陸或地體,存在於寒武紀到志留紀,範圍包含現今的西歐、加拿大大西洋省份、以及部份美國東岸地區。其名稱來自於加拿大紐芬蘭省東南部的阿瓦隆半島。.
查看 石炭纪和阿瓦隆尼亞大陸
阿拉瓜伊尼亚陨石坑
阿拉瓜伊尼亚陨石坑(Araguainha Crater 或 Araguainha Dome)是一個位於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和戈亚斯州交界上,城鎮阿拉瓜伊尼亚和蓬蒂布兰卡之間的隕石坑。該隕石坑直徑40公里,是南美洲已确认的第二大隕石坑,仅次于未确认是陨石坑的,目前也是南美洲最古老的隕石坑。 最近研究判定該隕石坑的年齡約2.547 ± 0.025 億年,並且形成區域可能是淺海。它的年齡誤差範圍和地球史上規模最大的其中一個滅絕事件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相重疊。形成該隕石坑的撞擊穿透了屬於巴拉那盆地的古生代沉積地層,使下方形成於奧陶紀的花崗岩基岩暴露。該隕石坑最初形成時直徑約24公里,深度2.4公里。之後因為坑壁向坑內崩塌,使直徑擴大為40公里。.
阔齿龙属
阔齿龙属(Diadectes)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动物,生活在二叠纪,属兩棲綱迷齿亚纲。 Category:古生物.
查看 石炭纪和阔齿龙属
薄皺貝屬
薄皺貝屬(學名:Leptaena)是瑞芬貝科薄皺貝亞科下已滅絕的一個屬,生存於中奧陶紀至早石炭紀,生活在海底。.
查看 石炭纪和薄皺貝屬
门 (生物)
(英文:動物界的門為Phylum,植物界的門為Division)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位于界和纲之间,有时在门下也分亚门。目前動物界擁有35個門,植物界則擁有16個門。现有系统发生学研究不同门的生物之间的关系,許多門的種類繁多,例如蜕皮动物與有胚植物。.
查看 石炭纪和门 (生物)
邱园
邱园(Kew Gardens),又譯為奇遊植物園、基尤植物園、基佑園等,正式名称为“(位于)邱的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座落在英国伦敦西南郊的泰晤士河畔列治文區邱,原是英国王家园林,收了约5万种植物,约占已知植物的7分之1,目前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植物园规模庞大,除了常规的园林设计,还有专门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该保护区濒临泰晤士河,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园內的很多道路都是一望无际的草毯。 邱園的歷史可追溯到1759年,那时喬治二世與卡洛琳王后之子威爾斯親王的遗孀奥古斯塔派人在所住庄园中建立了一座占地仅3.5公顷的植物园,这便是最初的邱园。到1840年,邱园被移交给政府管理,并逐步对公众开放。以后,经王家的三次捐赠,到1904年,邱园的规模达到了121公顷。 邱园收藏种类之丰,堪称世界之最。这些植物大都按科属种植,并适当根据生态条件配置宿根草本或球根花卉。邱园的温室更是名闻遐迩。这里拥有数十座造型各异的大型温室。.
查看 石炭纪和邱园
肺螺類
肺螺類(學名:Pulmonata),亦作有肺類,舊作有肺目、肺螺目或肺螺亚纲,是腹足綱異鰓類支序之下的一個非正式群組。這個群組包括有螺和蛞蝓,均可以透過其外套膜肺(pallial lung)而不是鰓來呼吸空氣。本群組除了包括有蝸牛和淡水螺,還包括多個海螺的科。 傳統上定義的肺螺類分類元物種在Jörger et al.
查看 石炭纪和肺螺類
肋獅鼻貝屬
肋獅鼻貝屬(學名:Pleuropugnoides)是獅鼻貝科下已滅絕的一個屬,生存在石炭紀海洋的礁石中。這種與眾不同的腕足動物體型相對較小,殼的外形呈三角形。腳狀瓣的後部凸起,朝前的部份則凹入,形成巨大的溝。.
查看 石炭纪和肋獅鼻貝屬
银杏目
银杏是一类种子植物,最早出现在晚古生代早二叠世,在侏罗纪和早白垩世最为繁盛,此后逐渐衰落。现在,银杏(Ginkgo biloba)是银杏类植物的唯一成员。.
查看 石炭纪和银杏目
針桿菊石
針桿菊石(學名:Merocanites)是生存於早石炭紀的一屬菊石。生活在中等深度的海域。其外殼反捲,有寬闊、敞口的核心。側面有刀片狀的骨縫(這對古生代的菊石來說是相當複雜的構造)。腹面渾圓。.
查看 石炭纪和針桿菊石
臀頭蝦目
臀頭蝦類(Pygocephalomorphs)是一類已滅絕的原始蝦類,在分類學上屬於囊蝦總目臀頭蝦目(Pygocephalomorpha),是甲殼亞門軟甲綱真軟甲亞綱的原始代表。例如:特里奧蝦、巢蝦等。.
查看 石炭纪和臀頭蝦目
腹菊石
腹菊石(學名:Gastrioceras),又名腹棱角石,是生存在晚石炭紀至晚二疊紀海洋中的一屬菊石。牠們的游水能力很差。.
查看 石炭纪和腹菊石
苔藓植物门
苔蘚植物門是一種一般在1到10公分高左右的微小且柔軟的植物,但也有些物種會比較高大。只要有潮濕的環境與陽光照射就能輕易生長,沒有花朵或種子,有附蓋住細韌莖部的葉子。在一些時間裡,苔蘚會產生孢子囊,長在莖部的上端,如鳥喙一般。 苔蘚植物門約有1萬個物種。之前,地錢和角苔也被歸類於苔蘚植物門之中,但現在這兩個類群則被放在屬於它們自己的門裡面。.
查看 石炭纪和苔藓植物门
離片錐目
離片錐目(Temnospondyli)是原始兩棲類的重要但極度分化的分類,在石炭紀、二疊紀及三疊紀非常繁盛。當中有一些一直掙扎求存至白堊紀。在牠們的演化歷史中,牠們適合生活在很多不同的環境,包括淡水、半水、兩棲、陸地及近岸的海洋,而牠們的化石遺骸在每一個大洲中都有發現。學者們並不認同一些獨特的離片錐目是現今一些兩棲類的祖先,或整個離片錐目在沒有後裔下完全滅絕。.
查看 石炭纪和離片錐目
雪宝顶
雪宝顶也写作雪宝鼎,古称雪栏山,藏语称“夏尔冬日”,意为东方海螺山。是中国西部岷山山脉的最高峰,海拔5588米,地处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
查看 石炭纪和雪宝顶
蛸亞綱
蛸亞綱(學名:Coleoidea)是頭足綱下的一類軟體動物。它們不像鸚鵡螺亞綱般有硬殼,最多只有用來控制浮沉的內骨。一些物種甚至完全沒有骨頭,一些則以軟骨來支撐。 蛸亞綱的分類是以觸手的數量及結構來定界的。已滅絕及最原始的箭石下綱相信是有10隻觸手。較現代的物種其中一對觸手可能已經進化或退化了。十腕總目的第四對手臂進化成為有吸盤的長觸手。八腕總目的第二對手臂有不同的改變:幽靈蛸目演化成感應絲狀物;八腕目則完全退化。.
查看 石炭纪和蛸亞綱
蛇齒龍屬
蛇齒龍屬(學名:Ophiacodon)意為「蛇的牙齒」,是種大型合弓類盤龍目動物。蛇齒龍是蛇齒龍科演化支的物種,蛇齒龍為蛇齒龍科最著名的物種。蛇齒龍是最原始的合弓類動物之一,與其他蛇齒龍科有接近親緣關係,例如始祖單弓獸(Archaeothyris),始祖單弓獸是後來所有合弓動物的祖先,包括哺乳類Maddin, H.C., Evans, D.C., Reisz, R.R.
查看 石炭纪和蛇齒龍屬
蛇齒龍科
蛇齒龍科(学名:Ophiacodontidae)是群合弓綱盤龍目動物,牠們生存於晚石炭紀到二疊紀。始祖單弓獸(Archaeothyris)與Clepsydrops是最早的蛇齒龍類,出現於石炭紀晚期。始祖單弓獸與牠的近親都屬於蛇齒龍科。有些蛇齒龍類是半水生的,少數是水生的,但有些是完全陸棲的,像是始祖單弓獸。牠們外表上與蜥蜴類似。牠們擁有延長的大型頭骨,牠們也有結實的肩帶,可能用來提供肌肉連接,以支撐巨大的頭部。蛇齒龍科是合弓綱中最原始的一科,也許是所有盤龍目的祖先,也包括獸孔目與它們的後代哺乳類。到了二疊紀,蛇齒龍類變的非常稀有,牠們最後被異齒亞目動物、雙孔類爬行動物、還有先進的獸齒類所取代,在中二疊紀結束時,蛇齒龍類滅絕。.
查看 石炭纪和蛇齒龍科
蛛鱟屬
蛛鱟屬(屬名:Megarachne,意為「大蜘蛛」)為生存於石炭紀賓夕法尼亞世(可能存活至二疊紀早期)的廣翅鱟目節肢動物,化石發現於阿根廷中部的聖路易斯。.
查看 石炭纪和蛛鱟屬
雙孔亞綱
雙孔亞綱(Diapsida)也作双弓亚纲,是群頭骨兩側各有兩個顳顬孔的四足動物,首次出現於三億年前的石炭紀晚期。現存的雙孔動物非常多樣化,包括:鳥類、鱷魚、蜥蜴、蛇、喙頭蜥,可能還有烏龜。有些失去一個顳顬孔(蜥蜴),有些失去兩個(蛇),某些物種甚至大幅特化的頭骨(現代鳥類),根據最近的共同祖先,牠們仍然被分類於雙孔亞綱。現在有至少7,925物種的雙孔類爬行動物存活在世界上,若將鳥類計入,則將接近18,000種。.
查看 石炭纪和雙孔亞綱
透翅目
透翅目(Diaphanopterodea或Paramegasecoptera)是古生代中等至大型已滅絕的一目昆蟲,當中包括一些最早的飛行昆蟲。牠們是古網翅總目下一類專化昆蟲,翅膀像新翅下綱般演化出可以摺上胸部及腹部。 透翅目有一些其他的特徵,一般都認為是單系群。其下已知約有10個科。牠們最終因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在沒有後裔下於二疊紀滅絕。.
查看 石炭纪和透翅目
陆地
陆地是指地球表面未淹沒在液态水下的區域。陸地約占地球表面的29%,面積約為1億4821萬平方公里。陸地和海、洋或其他水體的不同之處為地表最基本的差異。人類歷史上大多數的活動都是在陸地發生,可以供人类进行農業、狩獵,和其他人類活動的陸地,往往也是早期人們聚集的地區。陸地生長的陸生植物及,其型態和水生動植物也有一些差異。陸地和水體的分界也隨地區而不同,有些地區的地形以岩石為主,和水體就會有明確的分界。但有些地區的陸地和水體之間有濕地或沼澤,因此陸地和水體间不一定有明確的分界。陸地和海洋分界處一般稱為海岸帶或是海灘。.
查看 石炭纪和陆地
柔默空缺
柔默空缺(Romer's Gap)是指約於3億6千萬年前泥盆紀末期,至3億4千萬年前石炭紀早期一段缺乏化石紀錄的時期。這段空缺是以古生物學家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來命名。在柔默空缺之前,正是節肢動物及脊椎動物出現陸地性的時間,但此之後卻突然缺乏陸地化石紀錄。 柔默空缺出現的原因一直受到爭議。一些學者指空缺是因化石化的問題,地層的地球化學並不適合化石的形成。古生世地球化學確定柔默空缺的生物學真實性,指當時曾有一段大氣層低氧氣濃度的時期。另一些則指有可能是挖掘者未能準確掘出化石的所在地,而非沒有化石存在。 柔默空缺並非完全沒有化石紀錄,一些位點仍發現一些脊椎動物化石,如棘螈、提塔利克魚、潘氏魚來填補空缺。例如在蘇格蘭巴斯蓋特的東肯克頓石場,就發現了數個早期四足類化石。.
查看 石炭纪和柔默空缺
枝蕨綱
枝蕨綱是植物的一個類群,目前已絕種,被認為是蕨類與木賊。的祖先。 枝蕨綱的植物有一個主幹,主幹上頭接有數條橫枝。此類植物的化石出現於泥盆紀和石炭紀期間,大多數都只有莖部。 枝蕨綱的分類學還不是很清楚,只知主要的分類包含兩個目-「枝蕨目」和「叉葉蕨目」。 泥盆紀中期時枝蕨綱的「瓦蒂薩」完整不缺的化石於2007年被確定,化石外形顯示其曾為一顆樹。.
查看 石炭纪和枝蕨綱
林蜥屬
林蜥屬(學名:Hylonomus)是種最早期的爬行動物,牠們生存於3億1500萬年前的石炭紀晚期。到2006年為止,牠們是目前所能確認最早的爬行動物;西洛仙蜥(Westlothiana)更為古老,但應為兩棲類;Casineria也更為古老,但化石破碎、難以鑑定。 林蜥身長大約20公分長(包括尾巴),而且外表應該相當接近現代蜥蜴。牠擁有銳利的小型牙齒,應該以早期昆蟲為生。 林蜥的化石是發現於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的Joggins地區。在19世紀中期,John William Dawson爵士發現這些化石。屬名意為「森林居住者」,種名是以William Dawson的老師,Charles Lyell爵士為名。傳統上,林蜥被分類於原古蜥科。目前研究認為原古蜥科的關係比較接近雙孔亞綱Muller, J.
查看 石炭纪和林蜥屬
松柏門
松柏門(学名:Pinophyta)又名毬果植物門,是植物界裡13或14個門之中的一個,屬於裸子植物,為結有毬果的維管束植物;其中所有已滅絕的物種都是木本植物,現存的大部份是樹木,但有少部份為灌木。典型的松柏門植物包含有香柏、柏、花旗松、冷杉、刺柏、貝殼杉、落葉松、松、紅杉、雲杉和紅豆杉等Campbell, Reece, "Phylum Coniferophyta."Biology.
查看 石炭纪和松柏門
板块构造论
板块构造论(又稱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或板块构造学,總稱「板塊飄移」)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现今的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擴張和大陆漂移。 岩石圈可以分為大板塊及小板塊,兩板塊相接觸的部份則可依其相對運動來分為分離板塊邊緣、聚合板塊邊緣及轉形斷層。在板塊邊緣常會出現地震、火山、造山運動及海沟。现今每年的相對運動距離約在0至150 mm不等。 板塊可以分為海洋板塊及較厚的陸地板塊,兩者都有各自的地殼。在聚合板塊邊緣會有隱沒帶,會將板塊沉降至地幔,使岩石圈質量減少,而分離板塊邊緣因海底擴張形成的新地殼,這種對板塊的預測稱為輸送帶原理。較早期的理論認為地球會漸漸膨脹或是漸漸收縮,也都還有一些人支持。 板塊可以移動的原因是因為岩石圈的強度比下方的軟流圈要大,地幔密度的變化造成了。一般認為板塊運動是由海底遠離擴張脊的運動(因為地形及地殼的變化,造成地球引力的差異)、阻力及隱沒帶向下的吸力等影響組合而成。另一種解釋則是考慮地球旋轉的受力差異,以及太陽及月亮的潮汐力。這些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及其關係還不清楚,目前也還有許多爭議。.
查看 石炭纪和板块构造论
格雷伊夫蟲
格雷伊夫蟲(學名:Graeophonus)是一屬已滅絕的無尾鞭蠍,生存在晚石炭紀的淺水沼澤地、三角洲或潟湖中,其化石被發現於北美和英國。牠們和現代生活在非洲的無尾鞭蠍屬Paracharon有關,且都被置於副蟹鞭蛛科下。.
查看 石炭纪和格雷伊夫蟲
棱菊石目
棱菊石目(Goniatitida)是一群已經滅絕的菊石亞綱生物,與烏賊、章魚關係較接近,與鸚鵡螺關係較遠。棱菊石目最早出現在泥盆紀早期(大約4億年前),興盛於石炭紀與二疊紀,最後於古生代末期,約2億4500萬年前滅絕。 所有的棱菊石類都擁有外殼,硬殼內部被隔板分隔成獨立的殼室,殼室裡可能都充滿著氣體。大部分的棱菊石類直徑都小於15公分,甚至常常小於5公分。棱菊石類的外殼通常都具有螺旋狀的花紋,與中生代的菊石類不同。中生代的菊石類外殼大部分只有部分螺旋花紋,有些種類甚至沒有螺旋花紋。.
查看 石炭纪和棱菊石目
棘刺鮋屬
棘刺鮋屬(學名Acanthodes)是一屬已滅絕的棘魚綱。其化石是在歐洲、北美洲及澳洲。 與其他棘魚綱相比,棘刺魚屬相對較大,長約30厘米。牠們沒有牙齒,取而代之的是在鰓處像牙齒的刺。故此,相信牠們是濾食性的,從水中濾食浮游生物。 棘刺魚屬的刺也較少。胸鰭、尾鰭、臀鰭及背鰭都有棘,但總計只有6條,比任何其他物種都要少。.
查看 石炭纪和棘刺鮋屬
棘龍 (消歧義)
以下動物可翻譯為棘龍,背部都有高大的神經棘:.
查看 石炭纪和棘龍 (消歧義)
植物
植物(Plantae)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並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個物種已被確認,有258650種開花植物15000種苔蘚植物(参见条目中表格)。綠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
查看 石炭纪和植物
楊氏蜥屬
楊氏蜥屬(學名:Youngina)是已滅絕雙孔亞綱爬行動物的一屬,生存在晚二疊紀的南非,化石發現於波弗特群(Beaufort Group)的Tropidostoma集合帶到二齒獸集合帶(Dicynodon Assemblage Zone)。 楊氏蜥與其它近親組成楊氏蜥科(Younginidae),是始鱷目的主要演化支。始鱷目是羅伯特·布魯姆(Robert Broom)在1924年所提出。但是,始鱷目已經成為「未歸類物種集中地」,包含許多生存於晚石炭紀到始新世間的原始雙孔類爬行動物,彼此的親緣關係相當遠。在1947年,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Romer)建立楊氏蜥形目,包含楊氏蜥科與其少數的近親,用來取代始鱷目。楊氏蜥形目生存在二疊紀到三疊紀。 目前已經發現數個楊氏蜥的標本,其中數個標本原本被建立為其他屬,例如Youngoides、Youngopsis,但目前都被發現與楊氏蜥是相同動物。在20世紀初期,楊氏蜥的正模標本曾經過簡略的研究。Youngoides romeri最初是楊氏蜥的一個新種,之後被建立為新屬,Acanthotoposaurus。目前也是楊氏蜥的一個次異名。 在過去研究歷史中,楊氏蜥被認為最近親是盔齒龍,坦噶蜥科(霍瓦蜥、坦噶蜥、沙地歐龍、肯亞蜥)則是親緣關係較遠的近親,都被歸類於楊氏蜥形目。但是,目前還沒有楊氏蜥形目的種系發生學研究,牠們可能不是一個單系群,可能是並系群。盔齒龍可能與其他楊氏蜥形目物種是近親,而離楊氏蜥的關係較遠。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Robert R.
查看 石炭纪和楊氏蜥屬
楔齒龍科
楔齒龍科(Sphenacodontidae)是合弓綱盤龍目的一科,生存在晚賓夕法尼亞紀到中二疊紀。楔齒龍科的體型從小到大都有,原始的物種(例如哈普托獸)通常尺寸較小,約60公分到1公尺;但在早二疊紀晚期,這些動物逐漸長大到3公尺甚至更長,成為牠們所處環境中的頂級掠食動物。 楔齒龍科的頭骨是長、深、狹窄的,是強壯下頜肌肉的適應結果。前方的牙齒大、呈匕首狀,兩旁與後方的牙齒較小。異齒龍的名稱來自於「兩種尺寸的牙齒」,雖然楔齒龍科的所有屬都有這種特徵。 楔齒龍科的幾個大型物種(切齒龍、櫛椎龍、異齒龍)的背部有高大背帆,由脊椎神經棘延長、表面應該覆蓋者皮膚與血管,這背帆被推測有調解體溫作用。然而,這些動物不一定都擁有高大帆狀物。例如:其中一屬,楔齒龍,化石在新墨西哥發現,缺乏背帆;而另一類似且血緣親近的屬,異齒龍,化石在德州發現,擁有高大背帆。在二疊紀期間,這兩個地區被狹窄的海道分開,但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被地理上分離的群體,會一群演化出背帆,而另一群沒有。 楔齒龍科其實是個並系群,是根據原始的合弓類特徵來定義;這些動物構成由從原始的合弓動物到早期獸孔目的演化階段。楔齒龍類是用來命名楔齒龍與所有它的後代(包括哺乳類)的單系群演化支;而楔齒龍科包括特定的盤龍目生物,不包括更早期的原始物種,像是:哈普托獸、Palaeohatteria、Pantelosaurus、與Cutleria(在早期的遺傳學分類中都被分在哈普托獸)。在1997年,M.
查看 石炭纪和楔齒龍科
楔齒龍超科
楔齒龍超科(Sphenacodontoidea)是個演化支,包含楔齒龍科與獸孔目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包含哺乳類)。楔齒龍超科具有許多的共有衍徵,主要在頭骨比例與牙齒方面。 楔齒龍超科演化自早期的楔齒龍類,例如哈普托獸等早期盤龍目動物。.
查看 石炭纪和楔齒龍超科
櫛椎龍屬
櫛椎龍屬(學名:Ctenospondylus)意為「櫛狀脊椎」,是盤龍目楔齒龍科的一屬,是異齒龍的近親,生存於石炭紀最後一期到二疊紀早期。 櫛椎龍的化石發現於美國德州與俄亥俄州,屬於Seymouran陸地脊椎動物群,地質年代相當於石炭紀阿丁斯克階到二疊紀空谷階。櫛椎龍的身長約3公尺,頭骨深長、狹窄,嘴部大,牙齒銳利,尾巴長,具有矮的背帆。櫛椎龍是種大型肉食性動物,可能是所處環境的頂級掠食動物,可能與異齒龍等動物競爭食物。 在俄亥俄州的一個地點,曾發現櫛椎龍、異齒龍、基龍、蛇齒龍、引螈等化石。.
查看 石炭纪和櫛椎龍屬
武功山
武功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属罗霄山脉北支,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自江西吉安市安福县,宜春市袁州区,萍乡市芦溪县、莲花县,绵延120余千米,总面积近千平方千米。主峰白鹤峰(金顶)海拔1918.3米,围绕金顶已设立「武功山国家地质公园」(面积约378.3平方千米)、「武功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约260平方千米)、「明月山国家森林公园」(武功山东北段,位于宜春市袁州区境内,面积约136平方千米)。武功山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武功山是国家AAAA级景区,还是道教名山,金顶旁边的祭祀遗址已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查看 石炭纪和武功山
殼椎亞綱
殼椎亞綱(Lepospondyli)是一類細小但多樣化的兩棲動物,生存於石炭紀至二疊紀早期。現時已知有六個不同的分支,包括Acherontiscidae、Adelospondyli、缺肢目、弛頂螈目、鱗鯢目及奈克螈目,這些分類之間有像蠑螈、像鰻魚或蛇及像蜥蜴的形態,且擁有不能分類的物種。這些物種是水中、半水中或陸地生活的。最長的盜首螈只有約1米長,而其他的更為細小,估計牠們是生存在沒有被同期離片錐目佔有特定的生態位。.
查看 石炭纪和殼椎亞綱
氣候變遷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变化,一段时间也可能是指几十年或几百万年,波动范围可以是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其平均气象指数的变化。目前对气候变迁讨论最多的是关于环境政策对当代气候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为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尤其是关于全球变暖问题,而對於當前發生的全球暖化,學界對此已達成共識,認為人為活動導致全球暖化是事實,超過97%的氣候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近半個世紀的全球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https://climate.nasa.gov/scientific-consensus/.
查看 石炭纪和氣候變遷
氧
氧(IUPAC名:Oxygen)是一種化學元素,符號為O,原子序為8,在元素週期表中屬於氧族。氧屬於非金屬,是具有高反應性的氧化劑,能夠與大部分元素以及其他化合物形成氧化物。氧在宇宙中的總質量在所有元素中位列第三,僅居氫和氦之下。Emsley 2001, p.297在標準溫度和壓力下,兩個氧原子会自然鍵合,形成無色無味的氧氣,即雙原子氧()。氧氣是地球大氣層的主要成分之一,在體積上佔20.8%。地球地殼中近一半的質量都是由氧和氧化物所組成。 氧是細胞呼吸作用中重要的元素。在生物體中,主要有機分子,如蛋白質、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還有組成動物外殼、牙齒和骨骼的無機化合物,都含有氧原子。生物體絕大部分的質量都由含氧原子的水組成。光合作用利用陽光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氧氣的化學反應性強,容易與其他元素結合,所以大氣層中的氧氣成分只能通過生物的光合作用持續補充。臭氧()是氧元素的另一種同素異構體,能夠較好地吸收中紫外線輻射。位於高海拔的臭氧層有助阻擋紫外線,從而保護生物圈。不過,在地表上的臭氧屬於污染物,為霧霾的副產品之一。在低地球軌道高度的單原子氧足以對航天器造成腐蝕。 卡爾·威廉·舍勒於1773年或之前在烏普薩拉最早發現氧元素。約瑟夫·普利斯特里亦於1774年在威爾特郡獨立發現氧,因為其成果的發表日期較舍勒早,所以一般被譽為氧的發現者。1777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進行了一系列有關氧的實驗,推翻了當時用於解釋燃燒和腐蝕的燃素說。他也提出了氧的現用IUPAC名稱「oxygen」,源自希臘語中的「ὀξύς」(oxys,尖銳,指酸)和「-γενής」(-genes,產生者)。這是因為命名之時,人們曾以為所有酸都必須含有氧。許多化學詞彙都在清末傳入中國,其中原法文元素名「oxygène」被譯為「養」,後譯為「氱」,最終演變為今天的中文名「氧」。 氧的應用包括暖氣、內燃機、鋼鐵、塑料和布料的生產、金屬氣焊和氣割、火箭推進劑、及航空器、潛艇、載人航天器和潛水所用的生命保障系統。.
查看 石炭纪和氧
氧气
氧气(Oxygen, Dioxygen,分子式O2)是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在空气中按体积分数算大约占21%,在标准状况下是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氧气的密度是1.429g/L 。不可燃,可助燃。.
查看 石炭纪和氧气
水韭綱
水韭綱(學名:Isoetopsida)為石松門下的一綱,其中現存的物種包括約700種卷柏屬植物和約140-150種水韭屬植物。 水韭綱中,已滅絕的鱗木目曾進化成巨大的樹形植物,部分物種的樹幹高度更達30米。此目的物種在石炭紀繁盛生長,並形成了廣大的森林。這複雜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在賓夕法尼亞紀中期因氣候變得寒冷、乾燥而崩毀,鱗木目植物亦因而逐漸絕種。.
查看 石炭纪和水韭綱
江油市
江油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县级市,由绵阳市代管。江油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长江支流涪江的上游,总人口88万,其中城区常住人口35万。江油在新石器时期便存在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江油曾作为三线建设基地建设了大量重工业和军工企业。江油的铁路交通发达,宝成铁路、西成客运专线(含成绵乐城际铁路)贯穿江油,境内拥有江油站、江油北站和青莲站等三座高铁站。.
查看 石炭纪和江油市
油頁岩蜥屬
油頁岩蜥屬(學名:Petrolacosaurus)是種史前爬行動物,身長約40公分長,是已知最早的雙孔亞綱爬行動物,生存在晚石炭紀的美國堪薩斯州,約3億200萬年前。 油頁岩蜥可能主要以小型昆蟲為食。油頁岩蜥有特化、類似犬齒的牙齒,這特徵也在獸孔目與較晚的哺乳類身上發現。.
查看 石炭纪和油頁岩蜥屬
波羅的大陸
波羅的大陸(Baltica)是個史前大陸,存在於晚元古宙到早古生代,包含現今的東歐克拉通(芬挪斯堪地盾、伏爾加-烏拉爾克拉通、與薩爾馬提亞克拉通)。波羅的大陸的原始部份形成於18億年前,在這之前,這三個陸塊是分開的。波羅的大陸位於波羅地板塊(寒武紀到石炭紀)之上,直到波羅的板塊與歐亞板塊合併,形成烏拉爾山脈。.
查看 石炭纪和波羅的大陸
波羅蜥科
波羅蜥科(Bolosauridae)是一群已絕種的無孔亞綱爬行動物,生存於二疊紀早到中期。化石在北美洲、俄羅斯、法國、德國、中國發現;生存年代最早是石炭紀最晚期(格舍爾階)或二疊紀最早期(阿舍爾階)。 波羅蜥科在那個時代是很獨特的動物,因為牠們是二足動物,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二足爬行動物。波羅蜥科的牙齒顯示牠們可能是草食性動物。波羅蜥科是種稀有的族群、並且沒有留下任何後代就滅亡了。 以下波羅蜥科演化樹是根據Robert R.
查看 石炭纪和波羅蜥科
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
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Late Devonian extinction),又稱泥盆紀晚期滅絕事件,是地球生物史上五次主要的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之中的第四大物種滅絕事件,發生於古生代泥盆紀晚期。本次滅絕事件又可被細分為許多個別的小事件,而其中發生在3.74億年前的凱爾瓦塞事件(Kellwasser event)是本次滅絕事件中最嚴重的,並標誌著泥盆紀最後一個時期的開始,亦即 - 的邊界Racki, 2005。另外第二大的(Hangenberg Event)則終結了泥盆紀時期。總體而言,約19%的科和50%的屬在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中消失。.
泰內雷沙漠
泰內雷(Ténéré、或譯「特內雷」)是位於非洲撒哈拉南端;介於尼日共和國東北方與查德共和國西方之間的沙漠,所覆蓋的面積在40萬平方公里以上。 所界定的邊境範圍是北起阿哈加爾高原、西接阿依爾高原、南端為查德湖,東部則是提貝斯提高原一帶,另外比爾馬是鄰近泰內雷沙漠中央的城鎮。 名稱「泰內雷」在圖阿雷格語裡即為「沙漠」的意思。.
查看 石炭纪和泰內雷沙漠
洪友崇
洪友崇(),广东南澳人,中国古昆虫学家。他是中国古昆虫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查看 石炭纪和洪友崇
木贼科
木賊科(Equisetaceae)是蕨類植物木賊目的一個科,包括一個現存屬和一個化石屬。木賊目是木賊綱下唯一的一目。木賊綱通常被單獨置於木賊門下,雖然一些現代的分子分析將它放在蕨類植物門,和合囊蕨綱相關。木賊門的其他綱目都是由化石的記錄中得知,而它們都是石炭紀時世界植物區系的重要成員。.
查看 石炭纪和木贼科
札格羅斯山脈
札格羅斯山脈(Zagros Mountains;波斯語:شتهکوههای زاگرس;阿拉伯語:سلسلة جبال زاجروس;庫德語:Çîyayên Zagrosê),是伊拉克與伊朗境內最大的山脈,由西北土耳其與兩伊邊境庫爾德斯坦,至東南方波斯灣和荷姆茲海峽,綿延約一千五百公里,寬三百多公里。 山脈是由於亞歐板塊受阿拉伯板塊的衝撞而形成的;形成的過程在原本的沉積岩層產生大規模皺摺地形。山脈形成的地質年代與阿爾卑斯山相同,同屬漸新世(Oligocene)到中新世(Miocene)。風化作用將泥岩等較軟的岩層侵襲掉,留下石灰岩與白雲石等較硬的岩層。這種風化的差異,使得札格羅斯山區形成許多直條狀的山脊。沉積與板塊作用將許多古代有機物封鎖於地下變成石油,札格羅斯山區是波斯灣地區的重要產油區。伊朗的主要油田是分佈於札格羅斯山脈西部的中央丘陵山麓。若干石灰岩含有豐富的化石,曾經有探險隊在三千公尺的岩層中發現了重達兩公斤的蝸牛化石,證明此處五千萬年前是位於深海海底。 鹽丘(salt dome)與鹽川(salt glacier)是札格羅斯山脈地區常見的景觀;鹽丘是石油探勘的重要依據,由於鹽層具有非滲透性,可使油礦保持在岩層中。 山勢西高東低,最高峰阿拉拉特山位於土耳其境內,而扎尔德峰(Zard Kuh:4,548m)是分佈於伊朗境內的札格羅斯山脈最高峰,第二高峰稱為迪納峰。往東南越來越低,到伊朗法爾斯省只有四千公尺以下的山峰。 西部平行山脈間的河谷山麓,海拔高,氣候較溫和,是伊朗主要的人口密集區。.
查看 石炭纪和札格羅斯山脈
有蓋鸚鵡螺
有蓋鸚鵡螺(學名:Vestinautilus),又名囊蓋鸚鵡螺,是一屬已滅絕的鸚鵡螺類。牠們生活在大陸棚海底,游水能力很差。.
查看 石炭纪和有蓋鸚鵡螺
显生宙
显生宙,或稱顯生元、顯生代,是距今5.41亿年以来有大量生物化石出现的时期。 顯生宙表示在這個時期地球上有顯著的生物出現。而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難見到生物的時代統稱隱生宙或前寒武紀。 顯生宙的上一個宙是元古宙。.
查看 石炭纪和显生宙
海座星
海座星(Edrioasteroid)是一类已灭绝的棘皮动物,生存于寒武纪早期至石炭纪。无茎(Column),身体扁平,球形或圆柱形,典型的在壳体上具有五条直的或弯曲的由口中伸出来食物沟。.
查看 石炭纪和海座星
海百合
海百合是一種始見於奧陶紀的棘皮動物,生活於海裡,具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表面有石灰質的殼。.
查看 石炭纪和海百合
海膽
海膽是棘皮动物門分類下的一個綱,其正式學名是海膽綱(Echinoidea),意思是「像豪豬般的動物」),又名「海刺蝟」。海膽生活在海洋中,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的海洋,從潮間帶至數千公尺的深海底都可發現其蹤跡。全世界現存約有1000種海膽,化石700種以上。.
查看 石炭纪和海膽
海蕾
海蕾(blastoids)是一类已灭绝的棘皮动物。多为梨形,有茎和腕羽,萼部较小。牠們用很薄的莖節附著在基底上,莖節上緊密的殼的形狀像玫瑰花苞,故名。殼由三圈骨板組成,這三圈骨板分別為基部、橈骨和三角肌。底板(冠部与茎的连接板)3块。步帶骨板的5個輻板(底板之上与口面之间的骨骼)呈音叉状,上面有短腕,用來過濾食物。海蕾纲约有90属左右,生活在志留纪至二叠纪,超过一半的属发现于石炭纪早期。 海蕾纲(Blastoidea)在分类上属于海百合亚门(Crinozoa),也有学者将海蕾纲(Blastoidea)、拟海蕾纲(Parablastoidea)、海林檎纲(Cystoidea)及始海百合纲(Eocrinoidea)4纲划归为一个亚门,称为海蕾亞門(Blastozoa)。.
查看 石炭纪和海蕾
无洞贝目
无洞贝目(學名:Atrypida),又名無窗貝目,是动物界腕足动物门小嘴貝綱的一個已廢棄的並系群分類,於早古生代奥陶纪中奥陶世至晚古生代石炭纪早石炭世開始出現,繁盛于志留纪和泥盆纪,存活至泥盆纪晚泥盆世(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
查看 石炭纪和无洞贝目
日本時代劇列表
下列是日本拍攝以日本歷史(包括明治維新以後)或他國歷史為時代背景題材的日本影視作品列表。.
查看 石炭纪和日本時代劇列表
擬大鱟
擬大鱟(學名:Paraisobuthus)是一屬已滅絕的水生蠍子,生存於晚石炭紀,其化石主要分布於歐洲和北美。牠們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中,但能短時間離開水。據推測,他們與現代蠍子一樣是食肉動物,其螯刺可用於防衛,也可作為攻擊武器。.
查看 石炭纪和擬大鱟
擬朱里桑貝屬
擬朱里桑貝屬(學名:Parajuresania)是輪刺貝科朱里桑貝亞科Juresaniini族下已滅絕的一個屬,生存於晚石炭紀,生活在海底的柔軟沉積物中。.
查看 石炭纪和擬朱里桑貝屬
放射層孔蟲
放射層孔蟲(學名:Actinostroma),又名星狀層孔蟲,是一屬已滅絕的層孔蟲,生存於寒武紀至早石炭紀,多生長在礁石上,是一種很重要的造礁生物,尤其在志留紀和泥盆紀時期。放射層孔蟲是層孔蟲中典型的一類,有人認為牠們是現代硬海綿的祖先。當將其化石切成薄片研究時,會顯現出薄的同心生長輪和放射狀柱形。.
查看 石炭纪和放射層孔蟲
放線殼貝屬
放線殼貝屬(學名:Actinoconchus),又名輻環貝屬,是無窗貝科無窗貝亞科下已滅絕的一個屬,生存在早石炭紀的海洋中,利用其短小的腳附著在堅實的基底上。.
查看 石炭纪和放線殼貝屬
数量级 (时间)
本页按时间长短从小到大列出一些例子,以帮助理解不同时间长度的概念,比较时间单位的数量级区别。.
查看 石炭纪和数量级 (时间)
扬子准地台
扬子准地台(Yangzi Paraplatform, Yangtze Paraplatform),包括从云南东部至江苏的几乎整个长江流域和南黄海在内。.
查看 石炭纪和扬子准地台
扬子克拉通
揚子克拉通,又名扬子陆块、华南陆块、華南克拉通,是個史前大陸或克拉通,目前是华南板块的一部分,範圍包含今日的长江中下游、中國西南部。華南陸塊先後為羅迪尼亞大陸、潘諾西亞大陸、岡瓦那大陸、盤古大陸、勞亞大陸、歐亞大陸的一部分。 大約10億年前的元古宙晚期,羅迪尼亞大陸形成。此時華南陸塊北鄰米洛維亞洋,東接西伯利亞大陸,西為澳洲,南為勞倫大陸。約7.5億年前,羅迪尼亞大陸分裂,華南陸塊成為獨立的大陸。 約1億年後,各大陸聚合成潘諾西亞大陸。華南陸塊連接者華北陸塊、岡瓦那大陸東部(澳洲)。潘諾西亞大陸分裂後,華南陸塊與華北陸塊連接者岡瓦那大陸東部。在志留紀,華南陸塊與華北陸塊個別與岡瓦那大陸東部分離,使原特提斯洋縮小,古特提斯洋形成。石炭紀晚期,華北陸塊與西伯利亞-哈薩克大陸開始連接,原特提斯洋閉合,華南陸塊仍是獨立的大陸。在二疊紀,華南陸塊位於熱帶地區,繁盛於石炭紀的大型石松大部分已滅絕,但仍存在於華南陸塊。辛梅利亞大陸(包含西藏、伊朗、土耳其)自岡瓦那大陸脫離,向北方移動,古特提斯洋縮小,特提斯洋形成。 三疊紀中期,辛梅利亞大陸東半部與華南陸塊碰撞。侏儸紀早期,華南陸塊與盤古大陸(華北陸塊部分)碰撞,形成今日的中國。.
查看 石炭纪和扬子克拉通
拉比達蜥屬
拉比達蜥屬(學名:Labidosaurikos)是原始爬行動物的一屬,生存於石炭紀晚期的北美洲。頭顱骨厚重,長度為28公分,完整身長約1.3公尺。在1954年命名的第二個種,L.
查看 石炭纪和拉比達蜥屬
怀仁县
怀仁县是中国山西省朔州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上游。总面积为1,230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为32.7万人。“怀仁”之名取自“怀想仁人”,因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相会于东城《新五代史·唐本纪第四》载:“天复五年(公元905年),克用会契丹阿保机于云中,约为兄弟。”《辽史·本纪第一》载:“(天复五年)冬十月,太祖以骑兵七万,会克用于云州……易袍马,约为兄弟。”得名。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約為212億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位于山西省前列。现有煤炭、陶瓷、化工、建材、乳品加工、电力、制药七大支柱产业,其中煤炭是第一大产业,其次为陶瓷。怀仁窑拥有悠久的历史,现今怀仁占据着全国日用瓷市场的三分之一。该县的教育吸引了邻近县市的学生就读,2010年在校学生达9.2万人。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0.34%,是“国家级园林县城”。当地还是文化部命名的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怀仁旺火习俗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看 石炭纪和怀仁县
普莫諾蠍
普莫諾蠍(學名:Pulmonoscorpius kirktonensis,字面意思為「會呼吸的蠍子」),又稱為氧蠍、肺蠍,是一種已絕種的巨型蠍子,生活於石炭紀的維憲階時期,化石曾發現於蘇格蘭的西洛錫安等地區,最大體型可達長。普莫諾蠍的食物仍然未知,但科學家推測其以其他節肢動物為主食,或者是小型的四足動物。.
查看 石炭纪和普莫諾蠍
,中生代,三眼恐龍蝦,广西壮族自治区,乌拉尔山脉,亞利桑那龍屬,亲西伯利亚构造域,二叠纪,五角海蕾,伊安忒齒龍屬,伊安忒龍屬,弓角石,德比貝屬,後鰓類,化石燃料,圓盤角石,別里貝蜥屬,刺角海綿,䗴,哈薩克大陸,哈普托獸屬,優原穴鱟,前環角石,四足類,倍足綱,石化木,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石炭蜥目,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松門,獅鼻貝屬,珍妮·克拉克,砂拉越,種子蕨門,窗格苔蘚蟲,章鱼,端足類,筆石,等角海百合,等足目,管柱珊瑚,節胸屬,網翅總目,綿蟹派,约翰·雅各布·诺埃格拉特,纖肢龍目,缺甲魚亞綱,羊膜動物,翁科爾山脈,真爬行動物,真盤龍亞目,烏拉爾洋,爬行动物,爱丁堡,瑞亞克洋,瑞諾角石,環角石 (箭鉤角石目),瓜海膽,生命演化历程,生物集群灭绝,無孔亞綱,無洞貝屬,燕海扇屬,特里奧蝦,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盤龍目,盧默龍類,盲虾目,直翅目,盾皮魚綱,隱獵龍屬,銅蜥龍屬,莱芜市,螽斯科,螃蟹,鞘翅目,華北陸塊,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頭甲林蜥屬,裸蕨屬,西域构造域,西伯利亞大陸,香港地理,香港地質,角苔門,魚石螈,魁翅目,鱗木科,賓夕法尼亞世,麦克唐奈尔山脉,默欽山脈,輻杯珊瑚,齊椎蜥屬,达特穆尔,辛梅利亞大陸,迷齿亚纲,霍尔登猪笼草,蜥代龍科,蜥形纲,蜻蜓,蜘蛛,茂名市,胸脊鯊,阿尔弗雷德·魏格纳,阿利根尼造山幕,阿爾弗雷德·羅默,阿瓦隆尼亞大陸,阿拉瓜伊尼亚陨石坑,阔齿龙属,薄皺貝屬,门 (生物),邱园,肺螺類,肋獅鼻貝屬,银杏目,針桿菊石,臀頭蝦目,腹菊石,苔藓植物门,離片錐目,雪宝顶,蛸亞綱,蛇齒龍屬,蛇齒龍科,蛛鱟屬,雙孔亞綱,透翅目,陆地,柔默空缺,枝蕨綱,林蜥屬,松柏門,板块构造论,格雷伊夫蟲,棱菊石目,棘刺鮋屬,棘龍 (消歧義),植物,楊氏蜥屬,楔齒龍科,楔齒龍超科,櫛椎龍屬,武功山,殼椎亞綱,氣候變遷,氧,氧气,水韭綱,江油市,油頁岩蜥屬,波羅的大陸,波羅蜥科,泥盆紀後期滅絕事件,泰內雷沙漠,洪友崇,木贼科,札格羅斯山脈,有蓋鸚鵡螺,显生宙,海座星,海百合,海膽,海蕾,无洞贝目,日本時代劇列表,擬大鱟,擬朱里桑貝屬,放射層孔蟲,放線殼貝屬,数量级 (时间),扬子准地台,扬子克拉通,拉比達蜥屬,怀仁县,普莫諾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