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0 关系: 堅彌地街,壹環,年威閣,交加街,何高俊,包公廟 (香港),嘉賢臺,唐樓,動漫基地,灣仔,灣仔道,灣仔歷史文物徑,聖雅各福群會,香港已消失河流列表,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香港特色街道名稱,香港聖公會,香港行人專用區,香港房屋協會,黃屋,龍門大酒樓,霍英東,舊灣仔街市,藍屋,掘斷龍,林世榮,橙屋,水渠道,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2006年香港。
堅彌地街
堅彌地街(英文:Kennedy Street),是位於香港灣仔區的一條的街道,連接灣仔堅尼地道及皇后大道東近灣仔道、石水渠街交界。街道建有單幢樓及唐樓,地鋪以汽車工程維修服務業為主。 堅彌地街是為紀念第7任香港總督堅尼地而命名。.
查看 石水渠街和堅彌地街
壹環
壹環 (One WanChai),位於灣仔道一號,是香港島灣仔區一個住宅項目,由關善明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並由金門建築負責承建,前身為舊灣仔街市。 是由華置及市建局官商合作發展的街市活化地產住宅項目,命名為「壹環」,在2011年6月取得入伙紙,同年11月以樓花盤發售,在2013年第一季入伙。.
查看 石水渠街和壹環
年威閣
年威閣(Linway Court)是香港灣仔區一單幢式私人物業,位於灣仔石水渠街69-71號,發展商為合和實業。大廈為一梯兩伙設計,共提供44個住宅單位,於1987年落成入伙。.
查看 石水渠街和年威閣
交加街
交加街(Cross Street),是位於香港香港島灣仔區的一條道路。 交加街東西走向,位於莊士敦道及皇后大道東之間。西起春園街,東面連接灣仔道。中間穿越的街道有太原街、石水渠街。交加街位於灣仔街市中心,街上兩旁皆為小販檔位,車輛不能駛入。.
查看 石水渠街和交加街
何高俊
何高俊醫生,OBE(,),香港醫生,1907年加入華民政務司署華人公立醫局委員會轄下的東約公立醫局擔任醫務官,雖然在翌年轉為私人執業,但此後長時間提供義診服務,至1949年方告從醫局退休。 何高俊早年受教於皇仁書院和香港西醫書院,與孫中山同為西醫書院校友。他在1901年畢業後展開行醫生涯,但也響應孫中山的號召投身反清革命活動,至清廷覆亡後獲起用為廣東省衛生司副司長,但革命黨人與袁世凱決裂後一度遭到拘禁,此後返回香港。何高俊在港期間一直堅持在東約公立醫局為貧苦大眾提供義診,並在1911年成功向香港政府爭取在石水渠街興建醫局新址,以及在1919年為醫局增設產房。1941年香港淪陷以後,何高俊仍隻身留守醫局,且不惜變賣家財以維持醫局營運,使醫局服務不致中斷。香港重光後,港府特於1949年向他頒授OBE勳銜(名譽),以誌其義舉。 除東約公立醫局的工作外,何高俊曾在1908年參與創辦體育學校、1910年參與籌組中華游樂會,以及在1922年至1923年出任香江養和園(養和醫院前身)首任董事會主席。何高俊也是虔誠的基督徒,與香港開埠初年的華人牧師何福堂同宗,他的女兒何中中博士則為香港教育家,嘗任香港真光中學校長。.
查看 石水渠街和何高俊
包公廟 (香港)
包公廟是香港一所供奉包拯(尊稱包公)的廟宇,位於香港島灣仔南部隆安街2號,近堅尼地道及石水渠街一帶,灣仔玉虛宮之側。.
嘉賢臺
嘉賢臺(Caine Terrace)是香港唯一一個已荒廢達年之久的私人屋苑,位於香港島灣仔半山區,地處聖公會聖雅各小學背後的山坡上,沒有道路可以連接該屋苑,遊客只可以從聖雅各堂側的樓梯到埗。(相傳此原因,緊急車輛未能到達,導致政府不批嘉賢臺入伙紙,而荒廢至今) 於1990年建成,早期曾為銀行職員宿舍,所以嘉賢臺各單位建築面積比同區的私人屋苑為小,而且沒有特別的房間結構,簡單設計程度就儼如公共屋邨。及後於1993年,嘉賢臺由高威富有限公司以2.4億元購入,但之後一直都沒有為屋苑進行翻新和放盤租售,自此就一直被荒廢。由於該地一帶比較僻靜,故及後被當地街坊視為「鬼屋」。 2010年明報記者進入採訪,發現該荒廢屋苑雖沒有鬼魂,但屋苑大堂有很多因山泥傾瀉而做成的黃泥。而屋苑內所有電器,包括升降機,也被封閉多時,已經無法啟動。屋苑更未有興建任何大門鐵閘或保安崗位。直至2013年,嘉賢台偶而會有人來打掃,要進入屋苑進行還是可以的,不過於2016年,地下出入口已經被圍封。.
查看 石水渠街和嘉賢臺
唐樓
唐樓是中國華南地區、香港及澳門一帶於19世紀中後期至1960年代的建築風格。唐樓不少混合了中式及西式建築風格。.
查看 石水渠街和唐樓
動漫基地
動漫基地(英文:Comix Home Base),位於香港島灣仔茂蘿街1號至11號單數門牌及巴路士街6至12號雙數門牌合共10幢唐樓的一個藝術中心,同時也是藝術中心和市區重建局的合作項目,前身為綠屋,現已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查看 石水渠街和動漫基地
灣仔
灣仔(Wan Chai,坊間亦作Wanchai,舊作Wan Tsai),舊稱下環(Ha Wan),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的西部,是灣仔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起堅拿道,西至軍器廠街,南至寶雲道。 在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前,灣仔一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英國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 灣仔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大的區域,雖然區內居住人口只有十多萬,但卻有達六十萬的通勤人口每日上班和上學。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的區域,加上毗鄰中心商業區中環及大型購物區銅鑼灣,灣仔的交通需求相當大。港鐵、巴士、小巴、電車及渡輪等都服務著該區。此外,該區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的一個主要景點。.
查看 石水渠街和灣仔
灣仔道
灣仔道(Wan Chai Road),是位於香港香港島灣仔區的一條街道,西面終點為皇后大道東,東面終點為堅拿道。全長780米。當中西面由皇后大道至莊士敦道及菲林明道交界一段為程由北向南方向單線行車。東面由莊士敦道交界至天樂里為雙線行車。.
查看 石水渠街和灣仔道
灣仔歷史文物徑
灣仔歷史文物徑是位於香港灣仔區的兩條分別以建築主題及生活氣息為主題的文物徑所構成的文物徑,此文物徑由發展局於2008年初成立的灣仔活化舊區專責委員會所構思,並於2009年9月27日開幕,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及活化灣仔舊區專責委員會召集人吳錦津主持開幕儀式。.
查看 石水渠街和灣仔歷史文物徑
聖雅各福群會
聖雅各福群會(St.
查看 石水渠街和聖雅各福群會
香港已消失河流列表
香港昔日有一些河流和水道,因為城市的發展而消失,而成為陸地的一部份或下水道。.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Grade I historic buildings in Hong Kong)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一個級別。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政府於2008年確立制度,身兼古物事務監督的發展局局長,可考慮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是否達到「極高門檻」,宣布為香港法定古蹟。 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截至2015年9月17日,全港有162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一級歷史建築;另有8幢不屬於上述名單的建築物,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兩者合共170幢。 此列表不包括已列為法定古蹟的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香港特色街道名稱
香港交通四通八達,錯綜複雜,街道眾多,根據地政總署的紀錄,已經刊憲命名及年代太久遠而沒有刊憲命名的公共街道,再加上沒有刊憲命名的私家街道,共有逾4千條。道路的長度共達1,984公里。而街道的名稱亦五花八門。由於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所以當中亦有部份街道名稱以英國地名或人名而命名,不过在英国治下,亦有不少街道以中國地方名或城市名来命名,这种中西文化滙聚,互相包容,亦成为香港的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此外,有些街道名稱則以一些吉祥的用語或字眼來而命名。亦有不少是以香港開埠以來各行各業的興起及當地社區的發展而配合上的街道名稱。.
香港聖公會
香港聖公會(Hong Kong Sheng Kung Hui)是普世聖公宗的第38個教省,管轄範圍包括香港和澳門。 聖公會於香港擁有悠久的歷史,於香港基督教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席位。除了作為一個宗教團體,香港聖公會還積極參與香港社會各大小事務,也是香港主要的辦學團體之一。香港聖公會也是基督新教在香港的一個主要宗派。 現任主教長是鄺保羅大主教,教省秘書長是管浩鳴法政牧師,設有教省辦事處處理教務。.
查看 石水渠街和香港聖公會
香港行人專用區
香港行人專用區是從2000年於香港開始實施,運輸署在多區與區議會合作經過連串的試行和可行性研究,實施行人環境改善計劃。行人專用區及悠閒式街道的實施範圍其中包括港島區的銅鑼灣、中環、灣仔、赤柱;九龍區的旺角、尖沙咀、佐敦、深水埗;以及新界區的石湖墟、元朗。.
查看 石水渠街和香港行人專用區
香港房屋協會
香港房屋協會(簡稱房協,Hong Kong Housing Society),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成立於1948年,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及非牟利機構,並於1951年成為法定機構。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納香港稅項。是香港三個提供資助房屋的機構之一,另外兩個分別是香港房屋委員會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 房協的總部設於香港銅鑼灣告士打道280號世界貿易中心29樓。房協在部分屋邨和屋苑設有出租商舖,內部樓面面積合共約十萬平方米及9300個泊車位,截至2017年3月底,房協2017年財政年度總收入80.91億港元,盈餘32.03億港元,淨值385億港元。.
查看 石水渠街和香港房屋協會
黃屋
黃屋是香港一座唐樓,位於香港島灣仔慶雲街2號至8號雙數門牌,現已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黃屋建於1928年,樓高3層,擁有歐陸色彩的外貌。黃屋本來沒有名稱,因後來政府在收回黃屋後,以粉黃色的油漆美化外牆,黃屋因而得名。 黃屋鄰近藍屋,與橙屋同被視為「藍屋建築群」的一部份,將會一併發展。 地政總署於2009年4月30日宣佈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石水渠街、慶雲街及景星街的私人土地業權,以便市區重建局聯同香港房屋協會及政府進行市區更新計劃。.
查看 石水渠街和黃屋
龍門大酒樓
龍門大酒樓,早期又名龍鳳茶樓,是香港的一家老字號的茶樓,是最早有冷氣的酒樓,位於香港島灣仔莊士敦道130至136號,店舖佔地約4,300呎。龍門大酒樓在50至70年代時與鄰近大有大廈的龍圖酒樓,及對街的龍團酒樓,合稱「三龍」。可惜酒樓終不敵時代衝擊,於2009年7月以約4億元易手,11月30日結業。.
查看 石水渠街和龍門大酒樓
霍英東
霍英東博士(Dr.
查看 石水渠街和霍英東
舊灣仔街市
舊灣仔街市,本名灣仔街市(Wanchai Market),是香港一座已拆卸的街市建築,位於香港島區的灣仔皇后大道東262至264號鄰近與灣仔道交界,與石水渠街傾對望。舊街市的建築是一幢戰前典型德國包浩斯風格的建築物(or Art Deco, please refer- http://www.scmp.com/article/473770/twist-fight-wan-chai-market),建於1937年,,取代已經於1858年建成的第1代灣仔街市。 該建築由英國建築師組成的工務局設計,現已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不過發展商華人置業為興建壹環,舊灣仔街市後半部分已於2009年5月拆卸,只保留外殼及前半部分等四成半樓面面積。.
查看 石水渠街和舊灣仔街市
藍屋
藍屋是香港一列唐樓,位於香港島灣仔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雙數門牌,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其中72號、72號A及74號三幢外牆被塗上藍色,因而被稱為「藍屋」;而74號A在2010年前仍由私人擁有,一直維持灰色的外牆。.
查看 石水渠街和藍屋
掘斷龍
掘斷龍是香港一個已經沒有使用的本土地名,根據文獻記載,可指以下兩個地方。 一個名為掘斷龍的地方位於上環街市附近。1851年,崇真會的韓山明牧師在該地向浸信會租賃了兩間破屋,設立客家話禮拜堂,舉行主日崇拜及一般聚會。 另一個則位於香港島灣仔摩理臣山與醫院山之間的凹陷處,約為現時的活道。於20世紀初掘斷龍定義更沿著皇后大道東向西伸延至石水渠街一帶。.
查看 石水渠街和掘斷龍
林世榮
林世榮(),廣東南海桂城人。曾於屠店中工作,故绰号為“猪肉荣”。.
查看 石水渠街和林世榮
橙屋
橙屋是香港一座唐樓,位於香港島灣仔景星街8號單數門牌,為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建築。 橙屋建於1958年,樓高4層。橙屋本來沒有名稱,因後來政府在收回橙屋後,以淺橙色的油漆美化外牆,橙屋因而得名。 因橙屋的歷史不足50年,因此古物古蹟辦事處一直未有將其評級,政府於2006年更一度打算拆卸。但於2007年,橙屋被納入「藍屋建築群」的一部份,將會一併發展。 地政總署於2009年4月30日宣佈根據《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石水渠街、慶雲街及景星街的私人土地業權,以便市區重建局聯同香港房屋協會及政府進行市區更新計劃。.
查看 石水渠街和橙屋
水渠道
水渠道(英文:Nullah Road)是香港一條道路,位於九龍旺角始創中心及聯合廣場旁,連接太子道西與彌敦道,途中被西洋菜南街、通菜街及花園街貫穿。.
查看 石水渠街和水渠道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活化歷史建築--計劃(Revitalis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Partnership Scheme),於2004年由當時的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首先提出的概念,香港特區政府在2008年起推出政策,將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及法定古蹟活化再用,當局向zh-hans:非营利组织;zh-tw:非營利組織;zh-hk:非牟利機構;zh-mo:非牟利機構;-提供非經常性撥款、象徵式租金、非經常性補助金等財政援助,以便承辦機構經營社會企業,以營運歷史建築。.
2006年香港
2006年是香港重新旺盛的一年。經過多年經濟衰退後,香港經濟於2006年終於有可觀的發展,股市屢創新高。而在政治方面,亦較過往數年穩定。.
查看 石水渠街和2006年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