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石板棺

指数 石板棺

石板棺是在台灣考古發現的器物。在學界的報告中,從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曾針對墾丁遺址發發掘出石板棺以來,歷來就是學者注目的焦點。 石板棺有時又稱「石棺」、「組合型石棺」、「組合式箱型石板棺」。以卑南遺址石板棺為例,皆出現於當時的生活層面以下,顯示出當時是採取地面下挖坑埋葬死者的方式。下挖的墓穴四周鋪設板岩石板,上面鋪上超過棺口大小的蓋版,棺身大約可以容納一個死者平躺其中,葬式則多採仰身直肢葬,不少係「量身訂做」而成,特別是卑南遺址的墓葬中小於五十公分的棺木有七十七例,由人骨遺跡來鑑定,大約介於流產胎兒到初生嬰兒之間。石板棺放置方向一致,腳朝向都蘭山,考古學家推測:當時可能是以都蘭山為聖山。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連照美教授認為,卑南文化史前社會存有視胎、嬰、幼兒等已具有生命或「靈」的概念,才以石板棺下葬。另外,卑南遺址出土近一千五百個石板棺,其排列方式呈現出北北東—南南西軸線分佈,約與住屋的排列方式一致,有學者推測可能是因為卑南文化人採取室內葬方式之故。卑南遺址另外可以見到型制較為特殊與講究「石板棺墓」,其在石板棺的周圍堆砌大礫石為「槨」。有槨的石板棺墓中有不少是「複體葬」,亦即石板棺被卑南文化人重複利用,陸續埋葬死者於其中,曾有埋葬十二與十四人以上而複體葬的紀錄。卑南文化人雖然大量使用板岩作為石板棺的材料,但是卑南附近並未直接發現有板岩的產地。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石板棺雖有陪葬品,但陪葬品優劣多寡不一,故學者推測卑南文化人可能存在著階級的差異。.

目录

  1. 3 关系: 卑南遺址卑南文化舊香蘭遺址

卑南遺址

卑南遺址,位於台灣台東縣卑南山東南端的山麓,是屬於台灣東部之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的一個代表性遺址。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斷,該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卑南遺址的面積超過30萬平方公尺,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此外,卑南遺址也出土了許多石板棺以及棺內精美的陪葬品,是環太平洋與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目前,卑南遺址不但是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所指定的國定遺址,同時在該處也設有卑南文化公園,是台灣第一個考古遺址公園。.

查看 石板棺和卑南遺址

卑南文化

卑南文化是台灣東部新石器時期中期的史前文化,存續時間約在5200年前至2300年前,分布範圍大致包含台東平原、花東縱谷南段與東海岸南段。.

查看 石板棺和卑南文化

舊香蘭遺址

舊香蘭遺址位於臺灣臺東縣太麻里鄉南太麻里溪出海口南岸,面積約20公頃,埋藏地底8公尺,距離海邊不到50公尺,因極靠近海邊,因此一旦大潮就會淹沒在海水裡,其遺址最初在西元1998年(民國87年)3月發現,因為出土物有石板棺及「三和類型陶器」等特徵,所以一開始被視為「卑南文化三和類型」的遺址,西元1998年(民國87年)發現以後並未做進一步的調查研究,而是在西元2003年(民國92年)9月杜鵑颱風來襲沖刷海岸,讓這個埋在沙灘底下的遺址戲劇性地出土。研究顯示舊香蘭遺址是距今1200年至2000年前的史前遺址,在文化層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遺物,是一個極度豐富的文化遺址。 在西元2007年6月14日正式公告為臺東縣的縣定遺址,並因其遺址內涵之重要性,經審議委員審議建議應提報為國定遺址。 目前舊香蘭遺址由於天兔颱風吹毀防風林所致,導致遺址現場荒煙漫草,由當地居民通報臺東縣林管處後已著手進行防風籬復舊工作。另為確保該遺址之完整,在進一步挖掘考古前,暫時以覆土方式處理,故仍未規劃為遺址公園。.

查看 石板棺和舊香蘭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