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真理报

指数 真理报

《真理报》(Пра́вда),创刊于1912年5月5日,前身为托洛茨基于1908年10月3日在维也纳创办的同名报纸,是1918年至1991年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91年被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下令关闭。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将《真理报》出售,几经转手,其所有权被一个希腊商业家族取得。1997年。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收购了这份报纸,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中央机关报。.

目录

  1. 105 关系: 埃弗塞·格里戈里耶维奇·利别尔曼半岛电视台十月革命南千岛群岛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史丹佛大學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叶尔绍夫兄弟叶梅利扬·米哈伊洛维奇·雅罗斯拉夫斯基吉加·维尔托夫塔利-伊漢塔拉戰役太空竞赛年表太空競賽奧莉加·加米涅娃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少女与战车山海關戰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苏交恶七月危機 (俄國)布拉格之春帕夫·切科夫一個人的遭遇人民陣線二千字宣言仁亲伊涅萨·阿曼德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弗拉基米爾·康斯坦丁諾夫俄国内战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冬季战争农民国际共青团真理报先父遗传国际科学光学监测网国际歌四月提綱火星报神舟五号第12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4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5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第6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米哈伊尔·安德列耶维奇·苏斯洛夫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齐米亚宁... 扩展索引 (55 更多) »

埃弗塞·格里戈里耶维奇·利别尔曼

埃弗塞·格里戈里耶维奇·利别尔曼(Евсе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Либерман,)苏联经济学家,曾在乌克兰基辅居住。1962年9月9日,利别尔曼在苏联《真理报》上发表《计划·利润·奖金》,对苏联的经济改革提出建议。核心是利润刺激,使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之上,鼓励企业接受计划,挖掘生产潜力。该建议涉及到了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为奠定基础。 Category: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 Category:乌克兰经济学家 Category:俄罗斯经济学家 Category:乌克兰马克思主义者 Category:苏联经济学家.

查看 真理报和埃弗塞·格里戈里耶维奇·利别尔曼

半岛电视台

半岛电视台(الجزيرة,羅馬化转写:;意为“岛”或“半岛”,指阿拉伯半島)是一家以卡塔尔首都多哈為基地的國際电视媒体,開播於1996年,由出資的拥有。除了阿拉伯語之外,並同時以英語、土耳其語等多種語言,向全球播出以新聞為中心的節目內容。 半岛电视台地处阿拉伯世界,在新闻报道方面有着许多不同的视角,它在节目中开创性地引入了电话采访,电视论战等节目,尤其在九一一事件之后,它多次率先播放本·拉登和其他基地组织领导人的录像声明,从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除了新闻频道外,半岛电视台还开设有几个专门的频道,包括体育频道组合,公共政务频道和儿童频道等。半岛电视台于2015年开通中国区的业务,包括官方微博以及公众号。 除电视频道以外,半岛电视台另有一个英阿双语的官方网站。在此任职的记者都是来自於各阿拉伯国家。电视台共有60多名记者、200多名技术人员。在全球共有25个记者站。由於播出範圍遍及全球,使半島電視台被認為是世界影响力最大的阿拉伯媒体。.

查看 真理报和半岛电视台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p),苏联文献中正式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r),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列寧革命或布尔什维克政變,是1917年俄國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後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政府。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这场革命跟随并且利用了发生于同年的二月革命,那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并建立了以贵族和前贵族为主体组建的临时政府。此时城市工人开始组建委员会(俄语称「苏维埃」),其中革命者批评临时政府及其行动。发生于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并给当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占据多数(俄语称「布尔什维克」)的派别控制的苏维埃赋予了权力。紧接着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宣扬社会主义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随着这场革命未能得到彼得格勒以外地区的广泛承认,俄国内战(1917–1922)爆发并于1922年建立苏联。 这场革命由布尔什维克利用他们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的影响力组建武装力量来领导。布尔什维克赤卫队武装在指挥下开始于儒略历1917年10月24日接管政府建筑。翌日,冬宫(当时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所在地)被夺取。 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組織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以资产阶级的俄国临时政府,為1918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礎。而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资产阶级政府”;“冬宫之夜”也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查看 真理报和十月革命

南千岛群岛

南千岛群岛(Yuzhnyy Kurilskye ostrova)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千島群島向南延伸部分,总面积達5,038.33km²,包括国后島(Кунашир、俄稱庫納希爾島)、择捉島(Итуруп、俄稱伊圖魯普島)、齒舞群島(Хабомаи、俄稱哈伯邁群島)及色丹島(Шикотан、俄稱希科坦島),其东北边為得抚島,西南边是北海道岛,西边是库页岛(日本稱樺太);原住民为阿伊努人。 二次大战结果根据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签署)千岛群岛和库页岛南部都归属俄罗斯。而日本则强词主张拥有四岛主权,并一直向俄罗斯要求归还该岛屿。日本称四島为北方领土()、北方地域()或北方四岛(),行政上划归北海道根室振兴局。.

查看 真理报和南千岛群岛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ocijalističk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Социјалистичка Федеративна Република Југославија,Socialistična Federativna Republika Jugoslavija)是一個存在於1945年至1992年的巴爾幹社會主義國家,由馬其頓、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社會主義共和國所組成,首都為貝爾格勒。南國為多民族國家,政府奉行聯邦制,由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一黨專政。由於該國承襲有著「第一南斯拉夫」之稱的南斯拉夫王國,因此另有別名「第二南斯拉夫」。 該國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軸心國武裝侵略而滅亡的南斯拉夫王國,在軸心軍佔領期間,原南斯拉夫境內出現反抗勢力,其中一支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所領導的共產黨游擊隊,1943年後,西方盟軍認可其為領導南斯拉夫抗戰的盟軍,開始大量軍事增援,狄托的共產黨政權成為了該國的政府代表之一。1945年3月,南斯拉夫由當時的流亡政府和狄托領導的「民族解放委員會」組成聯合政府,同年11月29日,狄托排除與整肅了其他政黨,建立完整的共產黨一黨專制政權,並將國號立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再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冷戰期間,在狄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走上了與其他東歐國家不同的路線,不但有著偏向自由化的經濟體制、政治氣氛與言論自由,更不依附於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組織兩大軍事聯盟,反而與印度、埃及、印尼和拉丁美洲國家創立了不結盟運動組織,並擁有領導地位。 1980年代至1990年代,隨著東歐社会主义國家經濟衰退、民族主義的復活與東歐劇變,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民族間的不和及分裂,伴隨著暴力的排斥其他民族的行為逐漸升級。在此之後,南斯拉夫聯邦走向解體。從南斯拉夫獨立出來的新國家之間因民族問題產生了一系列的暴力衝突,并發展為南斯拉夫內戰。時至1992年,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加盟國均退出南斯拉夫聯邦,剩下的兩國則組建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宣告終結。2008年後,前南斯拉夫的領土分裂出馬其頓、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六個受聯合國承認的國家,以及只得到部分國家承認的科索沃。.

查看 真理报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

卓娅·阿纳托利耶芙娜·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Зо́я Анато́льевна Космодемья́нская,)是前苏联游击队员,苏联英雄(追授)Kazimiera J. Cottam:Women in War and Resistance: Selected Biographies of Soviet Women Soldiers,ISBN 0-9682702-2-0,第297页。她是首位获得这一称号的苏联女性,是一个受尊敬的苏联女烈士。.

查看 真理报和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

史丹佛大學

小利蘭·史丹福大學(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常直接稱為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為一所坐落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史丹福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因其學術聲譽和创业氛围而獲評為世界上最知名的高等學府之一。 斯坦福大學於1891年由時任加州參議員及州長的鐵路大亨利蘭·史丹福和他的妻子創辦。這是為了紀念他們因傷寒而於16歲生日前夕去世的兒子()。其為男女及宗教自由的學校,在1930年代前所有學費全免。可是,1893年利蘭·史丹福的逝世及1906年對校園造成重大損毀的三藩市大地震,為該校帶來嚴重的財政困難後才開始收費。二次世界大戰後,時任學校教務長的弗雷德里克·特曼全力支持校友與教職員的企業精神,希望能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本地工業,這也是現今硅谷的源流。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史丹福成為了美國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所在地,及其中一個高等研究計劃署網路(互聯網雛形)的起源地。 學校的校園位於矽谷的西北方,鄰近帕羅奧圖。校方的各個學術部門被歸入七所學術學院內,而包括生物保育區及加速實驗室在內的其他資產則設於主校區之外。此校同時為最富有的教育機構之一,並為第一所在一年內獲得超過十億美元捐款升幅的大學。 史丹福為一所擁有高住宿率及高選擇性的大學,當中的研究生課程較本科的多元化。該校也是馬丁路德金手寫原稿的保存地。史丹福學生透過36支代表隊參與不同的體育競賽,其為兩所太平洋十二校聯盟的私立大學之一。有關校隊曾奪得過104次大學體育協會賽事的冠軍,成績於眾多大學中位列第二。自1994-95年起,其亦一直為全國大學體育競技董事杯的年度得主。 史丹福培養了不少著名人士。其校友涵蓋30名富豪企業家及17名太空員,亦為培養最多美國國會成員的院校之一。史丹福校友創辦了眾多著名的公司機構,如:谷歌、雅虎、惠普、耐克、昇陽電腦等,這些企業的資金合計相等於全球第十大經濟體系。共81名諾貝爾獎得主現或曾於該校學習或工作。.

查看 真理报和史丹佛大學

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

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俄语:Евгени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римаков ,Yevgeny Maksimovich Primakov,),俄罗斯政治家,曾任俄罗斯总理。.

查看 真理报和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

叶尔绍夫兄弟

《叶尔绍夫兄弟》(Братья Ершовы: роман,Brothers Yershov),為苏联作家柯切托夫的小說,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柯切托夫的作品中都可排名第一。1958年发表在《涅瓦》杂志上,写作的的年代1956-1957年。其鲜明的主题思想,突出的热情,立即引起《真理报》、《消息报》、《文学报》、《旗帜》、《十月》、《新世界》等刊物的重视。 小说通过对叶尔绍夫一家人的遭遇,描绘了当代许多激动人心的事件。 Category:俄國小說 Category:1958年長篇小說 Category:家族小說.

查看 真理报和叶尔绍夫兄弟

叶梅利扬·米哈伊洛维奇·雅罗斯拉夫斯基

叶梅利扬·米哈伊洛维奇·雅罗斯拉夫斯基(Емелья́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Яросла́вский,),真名米涅伊·伊兹拉伊列维奇·古别尔曼(Мине́й Изра́илевич Губельма́н)1898年他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十月革命时他是莫斯科起义的领导人之一,随后任中央委员会西伯利亚局局长、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成员、苏联共产党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他还负责 《真理报》、《布尔什维克》、《》的编辑,并领导了苏联的反宗教组织。1943年,因胃癌去世。.

查看 真理报和叶梅利扬·米哈伊洛维奇·雅罗斯拉夫斯基

吉加·维尔托夫

戴維·阿别列维奇·考夫曼(Дави́д А́белевич Ка́уфман,),被称为丹尼斯·考夫曼,或化名吉加·维尔托夫。维尔托夫是蘇聯紀錄片的先驅、紀錄片導演和电影理论家。他的電影實踐了當時流行的真實電影,以及創立了(一個在1960年代活躍的電影集團)。2012年,電影雜誌《视觉和声音》中,他的著作《持攝影機的人》列為「年度第八電影」,维尔托夫的弟弟、和妻子也是电影制片人。.

查看 真理报和吉加·维尔托夫

塔利-伊漢塔拉戰役

塔利-伊漢塔拉戰役(1944年6月25日至7月9日)為繼續戰爭(1941年-1944年)的一部分,其發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這場戰鬥由芬蘭 - 由納粹德國支援 - 以及蘇聯所進行。直到今日,這場戰鬥仍然是北歐歷史上最大的戰鬥。 戰鬥以芬蘭的勝利告終。在戰鬥之後,列寧格勒方面軍被命令自卡累利阿地峽轉進至波羅的海。.

查看 真理报和塔利-伊漢塔拉戰役

太空竞赛年表

这是从第一个洲際彈道飛彈到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的太空競賽时期的航天首次成就年表。.

查看 真理报和太空竞赛年表

太空競賽

太空竞赛(Space Race、Космическая гонка)发生于二十世纪(1955年-1972年),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冷战对手为了争夺航天实力的最高地位而展开的竞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国的太空竞赛就以导弹为主的核軍備競賽拉开了帷幕,技术及人员的俘获使其成为可能。技术优势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意识形态先进的象征。太空竞赛展开开拓性的努力,向月球、金星、火星发射人造衛星,无人驾驶空间探测器,以及向近地轨道和月球发射载人飞船。这项竞赛开始于1955年8月2日,在这四天前,美国发表声明,计划在国际地球物理年发射人造卫星。苏联对此回应,声称在不久的将来苏联也将发射卫星。1957年10月4日,史普尼克1號的轨道运行使苏联此次赢得了胜利,随后,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首次进入太空的人类成员,使苏联再次打败美国。1969年7月20日,伴随美国阿波罗11号完成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太空竞赛达到顶峰。1972年4月,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达成合作协议,并在1975年7月,美国航天人员与苏联航天人员在地球轨道相遇,双方局面得到一定时期的缓和。 太空竞赛促进了地球通讯和气象卫星的发展,以及国际空间站的持续太空移民。同时,太空竞赛也增加了在教育科研发展领域的支出,促进了衍生技术的发展。.

查看 真理报和太空競賽

奧莉加·加米涅娃

奧莉加·达维多夫娜·加米涅娃(;),俄羅斯布爾什維克革命家與蘇聯政治家。她是托洛斯基之妹和列夫·加米涅夫第一任妻子。 她於1902年加入俄国社會民主工黨,很快就與馬克思主義革命家列夫·加米涅夫結婚。1908年,列夫·加米涅夫從監獄釋放後,離開俄羅斯前往日內瓦,然後前往巴黎,列夫·加米涅夫成為列寧的兩位代表之一。這對夫婦幫助列寧編輯了布爾什維克的主要雜誌“無產階級”。1914年1月,加米涅娃搬到聖彼得堡,以便列夫可以立即控制布爾什維克派報紙真理报。 1918年初,1917年十月革命後,加米涅娃負責人民教育委員會劇院部,從1919年10月起,她是的蘇聯共產黨婦女事務部門負責人。 1921-1923年,加米涅娃是戰勝飢餓運動的中央委員會領導成員,並監督蘇維埃新聞界對赫伯特·胡佛的美國救濟行動的宣傳運動。在1923-1925年,她是短命的外交救濟委員會的負責人,蘇維埃政府監管並清算了在蘇聯剩餘的西方慈善機構。1926年-1928年,加米涅娃擔任蘇聯與外國文化關係協會(“Voks”,Vsesoiuznoe Obshchestvo Kul'turnoi Sviazi s Zagranitsei)的主席。她以這種身份迎接了許多著名的西方遊客到蘇聯參訪。 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她與加米涅夫離婚。 在1941年9月11日她與其他160名重要的政治犯被內務人民委員會帶到奧廖爾附近的梅德韋傑夫森林集體處決。.

查看 真理报和奧莉加·加米涅娃

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

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66年为纪念孙中山诞生100周年而举行的系列活动。此次纪念活动的筹备始于1965年,纪念活动的举行时间为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数月,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政治生活及外交中具有重要影响。.

查看 真理报和孙中山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国际音标:,,),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於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 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秘密报告”,对前領導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為活化,尤其文艺获得解冻。 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經濟得到改善。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1960年代,赫鲁晓夫治下的苏联與中華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对中国的援助计划。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在莫斯科发动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從此被迫淡出政壇至1971年逝世。.

查看 真理报和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Nikolai Ivanovich Bukharin,),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他是苏联的重要理论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活动家。 布哈林是苏共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一生留下众多理论著作,列宁评价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少有的一位理论家。列宁死后,与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一起成为苏共的主要领导人。他是斯大林执政早期的重要政治盟友,曾协助斯大林将托洛茨基开除出党,后来又在1926年协助打倒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后与斯大林发生矛盾,在1929年失势,被逐出中央政治局。大清洗发生之后,他于1938年被捕,被斯大林冠以「人民公敌、匪帮、法西斯走狗、外国间谍、谋刺列宁的杀人犯」的罪名,同李可夫一起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枪决。1988年2月4日获得平反。 布哈林同時以出色的肖像画聞名。.

查看 真理报和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

少女与战车

| 《少女與戰車》(ガールズ&パンツァー,GIRLS und PANZER),是由Actas製作、水島努執導的原創動畫作品;此部動畫的漫畫版已先行在Media Factory《》2012年7月號至2014年4月號連載,由新人漫畫家才谷屋龍一負責作畫。 2012年5月17日,於官方網站公開了作品首波宣傳影片以及角色視覺圖等相關資訊。.

查看 真理报和少女与战车

山海關戰鬥

山海關戰鬥發生於1933年1月2日至3日,地點則是在中國河北山海關一帶。是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主要戰鬥之一。.

查看 真理报和山海關戰鬥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通称中共中央宣传部,简称中央宣传部、中宣部),是中共中央直屬機構。主要職能是管理中國大陸出版審查體系、中共中央宣傳工作以及监管中國大陸媒體和社会舆情輿論工作Anne-Marie Brady.

查看 真理报和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苏交恶

中苏交恶或称中苏分裂(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раскол)是指冷战期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发生的外交、军事关系上的疏远甚至對峙衝突。其分歧同时覆盖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層面。有鑑於兩者的軍事地理及歷史關係複雜,双方的矛盾本身就基本不可避免,开始于1950年代末,在1969年达到顶峰,其后续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中後蘇聯改革始有轉變,到1989年六四事件前关系才正常化,期间三十年的冷战時期幾乎都是分裂狀態,中蘇與其所屬社会主义陣營國家關係的改變也對世界政經局勢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查看 真理报和中苏交恶

七月危機 (俄國)

俄国革命的七月危机指的是发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于儒略曆1917年7月3日到7日(格里曆7月16日 – 20日),由士兵和无产阶级工人对俄國臨時政府发起的武装示威.

查看 真理报和七月危機 (俄國)

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捷克语:Pražské jaro;斯洛伐克語:Pražská jar ;俄语: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在共产党第一书记亞历山大·杜布切克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倾向。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在冷战期间,这是华沙条约成员国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苏联的援助而宁愿屈服于希特勒的经验,都依然清楚地存在于苏联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在捷共内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数派—尤其在高层领导中—拒绝放松党对社会的控制权,并且密谋在苏联的领导下推翻改革者的领导。 与中东欧的许多国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一场平稳的政治变革使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上台,并没有发生如同匈牙利一样的暴力革命和社会动荡。但是,苏联期望在其盟国中推行苏式的政府模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武力来强制实现。这种政策因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而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实这种政策最早从斯大林时代就开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将其公之于众而已。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被戈尔巴乔夫的辛納屈主义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大会已经准备支持改革派,并削弱斯大林主义者的力量。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中只有少数批评,因为在冷战时期,由于核对峙的存在,西方国家无法挑战苏联在中欧地区的霸主地位。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这次事件也改变了在许多西方国家左翼分子对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同情態度。 这起事件的名字曾由韓國的「」(首爾舊名)和中国的「北京之春」所借用,也用來称呼后来的政权变更,比如“阿拉伯之春”。.

查看 真理报和布拉格之春

帕夫·切科夫

帕夫·契可夫(Павел Андреевич Чехов),俄裔宇宙飞船长官,是星际旅行系列中的一个角色。在星际旅行:初代、前七部电影和第十一部电影中均有登场。星际旅行:初代和前七部电影中由沃尔特·凯尼格扮演,而在2009年的星際爭霸戰中则改为安东·叶尔钦扮演。.

查看 真理报和帕夫·切科夫

一個人的遭遇

《一個人的遭遇》(Судьба человека)是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一篇短篇小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肖洛霍夫擔任記者,遠赴前線,開始構思長篇小說《他們為祖國而戰》。 1956年除夕和1957年元旦,《真理報》連載《一個人的遭遇》,講述了戰爭給個人生活帶來的悲劇故事,安德烈·索闊洛夫在戰場上被俘,在戰俘營做苦工,有一次法西斯軍官要殺害他,逼他為法西斯的胜利乾杯,遭到安德烈拒絕,最後他失去了所有親人和溫暖的家庭,但索闊洛夫並沒有失去生活的意志,有一天在火車站看到一名孤兒,於是兩人相依為命。結尾寫道:“我慌忙別過臉去。不,在戰爭幾年中白了頭髮、上了年紀的男人,不僅僅在夢中流淚。他們在清醒的時候也會流淚,這時重要的是別過臉去。這時最重要的是不要傷害孩子的心……”,轟動蘇聯文壇。 1956年,上海市作家協會專職蘇聯文學翻譯的草嬰譯有中文版,發表在《世界文學》雜誌。 Category:苏联小说 Category:1956年小说 Category:苏德战争题材小说.

查看 真理报和一個人的遭遇

人民陣線

人民阵线是1930年代中期开始的不同政治集团的广泛联盟,通常由左派、中间派组成,甚至包括自由主义者( "资产阶级民主派")、社会民主党。Kermit E. McKenzie, Comintern and World Revolution, 1928-1943: The Shaping of a Doctrine. London an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4; p.

查看 真理报和人民陣線

二千字宣言

《二千字宣言》(捷克语:Dva tisíce slov,“二千字”)是1968年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中的象征性文件,由捷克作家路德维克·瓦楚里克起草,首次发表于1968年6月27日。 在《二千字宣言》发表后的一周内,包括著名运动员埃米尔·扎托佩克和维拉·恰斯拉夫斯卡在内的超过3万国民先后在宣言上签字。该宣言刺激了改革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激化了捷国国内保守派与改革派、以及捷国与华约集团核心苏联之间的矛盾,为两个月后华约集团的军事入侵埋下了伏笔。.

查看 真理报和二千字宣言

仁亲

宾巴·仁亲(;),蒙古国作家、科学家。他是蒙古新文学奠基人之一,对蒙古学的各方面都颇有研究,尤其是语言学。.

查看 真理报和仁亲

伊涅萨·阿曼德

伊涅萨·费奥多罗芙娜·阿曼德 (原名伊丽莎白-伊涅斯·史蒂芬妮·德艾本维勒;)是法裔俄罗斯共产主义政治家,布尔什维克成员,女权主义者。她的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在俄罗斯渡过。 阿曼德在沙皇俄国时期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和苏维埃政权早期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由于跟列宁的特殊关系,她的事迹在斯大林时期被刻意隐瞒了,直到1990年代才得到一部分披露(至今仍有许多有关她的文件被俄罗斯列为机密)。  历史学家迈克尔·皮尔逊曾如是说:“她帮助他(列宁)恢复了地位,并将布尔什维克打造为比沙皇更为集权的政治力量;与此同时,到1919年她成为了莫斯科最具权势的女人。”.

查看 真理报和伊涅萨·阿曼德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p;),通稱列寧(a),是俄羅斯共產主義革命家、政治家和政治哲學理論家,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924年)及蘇聯(1922年-1924年)人民委員會主席(總理)。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布爾什維克(後來的蘇聯共產黨)統治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列寧的思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發展的政治理論則稱為「列寧主義」。 列寧出身於富裕的辛比爾斯克中產階級,在兄長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於1887年遭到處決後,他決定接受革命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由於參與反對俄羅斯帝國沙皇專制制度的抗議活動,導致他遭喀山國立大學除名,他在隨後幾年則專注於法律學位上。1893年,他搬到聖彼得堡,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高級幹部,主張馬克思主義。1897年,他因為而遭逮捕,至度過長達3年的流放生涯,期間迎娶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為妻。他在流放結束後搬往西歐,透過出版而成為著名的政黨理論家。1903年,他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意識形態分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領導布爾什維克對抗尤里·馬爾托夫的孟什維克。他鼓舞了1905年俄國革命的爆發,爾後則發起活動,以讓第一次世界大戰轉為整個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相信這將推翻、且由社會主義社會替代。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列寧則返回俄羅斯。之後他領導發動十月革命,使布爾什維克推翻新政權。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組成人民委員會(最高行政機關),部分權力則由民選的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擁有。新政府曾為俄國立憲會議進行選舉,但隨後遭到廢除。在與同盟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後,俄羅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俄羅斯控制下,承認非俄羅斯民族國家獨立。然而契卡也組織暴力行動以鎮壓反對者,造成數萬人死亡、或關押至古拉格的集中營,史稱「紅色恐怖」。右派和左派團體共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軍隊,但在1917年至1922年的俄國內戰中戰敗。儘管俄羅斯政府決定重新分配農民、國家銀行與大型工業的土地,不過為了應對戰爭破壞、與民眾暴動,列寧在1921年推行混合經濟體系的新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成長。為了設法推進世界革命,列寧政府創辦第三國際,期間發動波蘇戰爭。1922年,俄羅斯和鄰近國家簽署《蘇聯成立條約》,宣告蘇聯成立。隨著健康越來越惡化,列寧對於其繼任者新當選總書記的約瑟夫·史達林權力不斷增長表示反對,最後他於逝世。 列寧被廣泛視為20世紀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也是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查看 真理报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爾·康斯坦丁諾夫

弗拉基米爾·安德烈耶維奇·康斯坦丁諾夫(Константинов Володимир Андрійович、Влади́мир Андре́евич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是曾經是烏克蘭的政治家以及現任克里米亞共和國最高議會主席。 2014年3月5日,烏克蘭基輔舍甫琴科地區法院批准拘留自稱領導人的康斯坦丁諾夫及總理謝爾蓋·阿克肖諾夫.

查看 真理报和弗拉基米爾·康斯坦丁諾夫

俄国内战

俄国内战(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后来又称為苏联国内战争或對蘇干涉戰爭,是於1917年11月到1922年10月,在前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红军和由反布尔什维克力量组成的松散的联合力量白军,还有多国出兵干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外蒙古和波斯。苏联官方称法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红军于1919年在乌克兰击败白军,并在西伯利亚击败亚历山大·高尔察克的武装。随后彼得·弗兰格尔领导的白军于1920年秋在克里米亚被击败。 许多独立运动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和战争的进行而发起。其中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和波兰成为主权国家。前俄罗斯帝国的其余领土在战后成立苏联。.

查看 真理报和俄国内战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简称俄共(КПРФ),是俄罗斯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一般被认为是苏联共产党的主要政治遗产继承者。 目前,该党是俄羅斯最大的在野黨,并在奥廖尔州、伊尔库茨克州和俄罗斯第三大城市新西伯利亚执政。.

查看 真理报和俄罗斯联邦共产党

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Лев Бори́сович Ка́менев,Lev Borisovich Kamenev,)苏联著名政治家、革命家,苏联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 加米涅夫在布尔什维克建党时期非常活跃,是列宁的助手之一。十月革命之后,被选举为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成为苏共重要领导人,但同年因为是否联合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加入新政府的问题与列宁发生矛盾,遭到列宁批判。但他后来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订问题上支持列宁的观点。1923年起担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列宁研究所所长职务,对苏联的革命和建设有着重大贡献。列宁去世后,他与托洛斯基、斯大林、布哈林、季诺维也夫、李可夫一同当选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与季诺维也夫一起,联合斯大林、布哈林,将托洛茨基逐出党中央。后因斯大林权力的不断膨胀,与季诺维也夫一起,暗中联合流亡国外的托洛茨基反对斯大林,最终在1926年被打倒并逐出党中央。 1934年基洛夫被暗杀后,斯大林对老布尔什维克发动大清洗。加米涅夫遭到逮捕,与季诺维也夫一起被指控为基洛夫暗杀案中凶手的“道德同谋”。后被指控为“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反党联盟”重要成员,“阴谋刺杀斯大林以及其他苏联领导人”,1936年8月,与季诺维也夫等人一起被送上莫斯科审判的审判席。同年8月25日遭到枪决。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加米涅夫于1988年得到平反。.

查看 真理报和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冬季战争

冬季戰爭(talvisota,vinterkriget,Зимняя война)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於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份領土,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為結束。 自立國以來蘇聯一直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存有異議,認為威脅到距边境仅32公里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寧格勒的安危,且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蘇聯視其將可能成為德國入侵本國的幫凶,於是持續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來解決其邊界問題,必要時直接透過軍事行動併吞芬蘭,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芬蘭方面則力保獨立之成果,視蘇聯為唯一的假想敵,持續以外交手段來避免戰爭。1930年代蘇芬之間的幾次談判皆無結果,蘇聯決心武裝入侵芬蘭。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了「曼尼拉砲擊事件」,以此為藉口對芬蘭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攻擊,於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 蘇聯投入大規模的軍隊進攻芬蘭,並在兵力、飛機、戰車上佔有壓倒性優勢,然而戰前其軍事領導人因約瑟夫·史達林於1937年開始的一連串的政治整肅而被處死或入獄,以致冬季戰爭爆發時,蘇軍僅剩下經驗不足的高級將領和中級軍官。由於上述因素,加上芬軍訓練精良、熟悉地形,導致蘇軍在冬季戰爭初期戰技拙劣、損失慘重,芬蘭則展現了遠超過蘇聯預計的抵抗能力。然而蘇聯於後期撤換指揮成員、改善作戰方式以及結合強大的物資優勢,終於突破了芬軍主防線,芬蘭因而求和。1940年3月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割讓出其11%的領土和30%資產予蘇聯,結束了戰爭。 冬季戰爭中,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國家聲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芬蘭則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冬季戰爭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二次大戰的進程,在蘇芬交戰期間,英法曾想以援芬藉口派兵登陸斯堪地那維亞來切斷供應納粹德國戰爭機器的瑞典鐵礦石生產地,但未能成行。蘇聯此戰中的表現也令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絡芬蘭加入其計畫。最終在1941年6月底爆发了「繼續戰爭」,芬蘭同德國协同出兵企图奪回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土地。.

查看 真理报和冬季战争

农民国际

农民国际是共产国际发起的农民统一战线的国际组织。.

查看 真理报和农民国际

共青团真理报

《共青团真理报》(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 пра́вда)是面向全俄罗斯发行的日报,于1925年由前苏联共青团(该组织现已不存在)创立。发行量约为20,354,000份,是仅次于《劳动报》(Труд,转写 劳动报)的俄罗斯第二大报纸。该报与《真理报》是互不隶属的两份报纸。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東北部的共青團真理報群島以《共青团真理报》命名。.

查看 真理报和共青团真理报

先父遗传

先父遗传(telegony)是一个倍受怀疑的遗传理论。该理论认为,亲代会继承其母亲前任配偶的特征;因此,寡妇和再婚女性的子女有可能携带其前任丈夫的性状。尽管在19世纪名噪一时,但该观点违背现代对遗传和遗传学的认知。基于不同物种进行的实验,均未发现子女会继承母亲前任配偶特征的任何证据,基于人类家庭亲子相似程度的统计调查也否定了该观点。自从20世纪以来就很少有生物學家宣布已經證明先父遺傳,並在相關的學術會議上提出。该理论早已被21世纪遗传学证伪。.

查看 真理报和先父遗传

国际科学光学监测网

国际科学光学监测网(Пулковская кооперация оптических наблюдателей,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Optical Network,縮寫:ISON),是由位於十個國家的天文台組成的天體偵測、監視與追蹤巡天網路。ISON是由俄羅斯科學院轄下的克尔德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管理。.

查看 真理报和国际科学光学监测网

国际歌

《国际歌》(L'Internationale)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或頌歌。原法语歌词由巴黎公社委员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所作,创作之初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法国工人党党员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为其谱曲。这首歌曲颂赞了巴黎公社成员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气概,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传遍了全球。 《国际歌》不仅仅被共产主义者所传唱,而且在很多国家中的社会主义者、社会民主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以及左派民主人士中也广泛流传,曾经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但共产国际(第三國際)並不採用《国际歌》做為會歌。.

查看 真理报和国际歌

四月提綱

《四月提纲》(апрельские тезисы)是布尔什维克党主席列宁在1917年4月17日(儒略历4月4日)在圣彼得堡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全名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随后刊登于布党机关报《真理报》。在四月提纲之中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争取用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

查看 真理报和四月提綱

火星报

《火星報》(Искра)是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人士在德國所創辦的一份政治性的報紙,是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黨報,列寧為其創辦人之一。 《火星報》的座右銘是為Из искры возгорится пламя(星火燎原),該句出於弗拉基米爾·奧多耶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 Федорович Одоевский)對普希金的詩《致西伯利亞的囚徒》(俄語:В Сибирь)的回覆;另外東干族亦曾有份以東干語撰寫的《東方火星報》。.

查看 真理报和火星报

神舟五号

舟五号模型 神舟五号返回舱 神舟五号返回舱 神舟五号,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而且與東方紅一號相同,中國的首次飛行都比起其他国家相對過程最為完整(蘇聯返回時使用跳傘、美國也沒有環繞地球軌道)。.

查看 真理报和神舟五号

第12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d小调第12號交响曲,作品112,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61年,作曲家將樂曲題獻給已故的蘇聯的第一位領導人列寧。樂曲於10月1日在列寧格勒首演,由列寧格勒愛樂樂團演奏。和以往幾首蕭氏的首演作品一樣,負責指揮的同樣是穆拉文斯基。可是,這首交響曲亦成為蕭士達高維契和穆拉文斯基的最後一次合作,前者於翌年創作了題裁敏感的《第13號交響曲》,穆拉文斯基拒絕擔任首演指揮,雙方的關係自此起便告終。.

查看 真理报和第12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4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c小調第4號交響曲,作品43,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35年9月至1936年5月,本來安於1936年12月11日由列寧格勒交響樂團作首演,但因相信是由史大林於撰寫的文章「混沌埋沒了音樂」,並於1月28日的《真理報》社論上刊載,嚴厲批判他的歌劇《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自此他感受到官方帶來的壓力,不得不到最後關頭放棄了這場首演。直至1961年12月30日,由莫斯科交響樂團及基里爾·康德拉辛指揮下,於莫斯科音樂學院大廳中才作出首演。 本曲的手稿已經遺失,音樂研究學者相信它是在二戰期間,蕭士達高維契在撤離列寧格勒時所遺失的。一直以來,作曲家都只保留了雙鋼琴版本的手稿,並於1946年出版。1960年,於列寧格勒交響樂團當樂譜管理的沙曼(Boris Shalman)在樂團的資料庫中意外尋獲回首演時的各樂器分譜,經康德拉辛的協助和作曲家的同意下,把總譜重新組合起來。.

查看 真理报和第4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5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d小調第5號交響曲,作品47,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37年,並於同年11月21日由穆拉文斯基率領列寧格勒管絃樂團作首演。獲得相當成功,根據當年樂團總監憶述,鼓掌達半小時之久。 《第5》和《第10》同樣是蕭士達高維契最常演奏的交響曲。.

查看 真理报和第5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第6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b小調第6號交響曲,作品54,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39年,並於同年11月由穆拉文斯基率領列寧格勒管絃樂團作首演。然而,首演日期卻有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是11月5日,另一個則為11月21日-剛好是他的第5號交響曲的首演後兩年。.

查看 真理报和第6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米哈伊尔·安德列耶维奇·苏斯洛夫

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Михаил Андреевич Суслов,),苏联政治家,长期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在最高权力核心担任要职,负责苏联意识形态工作。苏斯洛夫有两个非正式称号:对于同志,他是“头号思想家”,对于反对者,他是“灰衣主教”。 苏斯洛夫为人非常低调、沉默,给人深邃的学者的印象。他戴眼镜,身材高瘦,面目清秀。总是身穿整洁的深灰色西服。他为人随和,对任何人都彬彬有礼,经常和跟他职位差了十万八千里的普通干部握手言欢,并用爱称相称。对于交给他的讲稿,他从来不改动内容,但一定要去掉尖刻的词句。他说话非常有逻辑,经常引用当前老大的话。没有什么紧急的事情的话,他会把座车停在克里姆林宫以外一定距离的地方,然后走路上班。据说他的车速从来没有超过过60公里每小时。在主席台上的时候更加明显,他没有其他人那样的豪放劲。.

查看 真理报和米哈伊尔·安德列耶维奇·苏斯洛夫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齐米亚宁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齐米亚宁(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Зимя́нин,Міхаіл Васілевіч Зімянін,)是白俄罗斯人,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成员、苏联外交部远东司司长、《真理报》的主编。.

查看 真理报和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齐米亚宁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蕭洛霍夫(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Шо́лохов,),出生於維約申斯克區頓河流域,蘇聯作家。連任多屆蘇共中央委員,當過蘇聯作家協會書記,兩次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勳章。 1922年,前往莫斯科,加入“青年近衛軍”,隔年與一位哥薩克的女教師瑪麗姬·格羅斯拉伕斯卡婭結婚。並發表第一部短篇小說《胎記》。1924年他回到頓河開始創作,1928年《靜靜的頓河》第一部在苏联《十月》杂志上发表就聲譽鵲起,立刻受到國內外的矚目,在德國銷售量甚至超過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年輕的蕭洛霍夫躍昇世界級作家。1937年至1938年之間多次致信史達林,幾乎遭受迫害。1956年除夕和1957年元旦,在《真理報》連載《一個人的遭遇》。1965年以《靜靜的頓河》一書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另一部長篇《新墾地》是《靜靜的頓河》的續作。 1999年,「頓河」手稿被發現存於蕭洛霍夫密友庫達紹夫的遠親家中。當時的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財政部籌款,以50萬美元購得,俄羅斯文獻鑑定專家委員會鑑定手稿確為蕭洛霍夫手跡,目前珍藏於「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2005年命名為“肖洛霍夫年”。.

查看 真理报和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

糸博

糸博(糸 博,),日本資深男演員、配音員、旁白。81 Produce所屬。出身於福岡縣。身高170cm。血型O型。.

查看 真理报和糸博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格魯吉亞語:იოსებ სტალინი;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本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იოსებ ბესარიონის ძე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苏联前最高领导人,執政近三十年(1924 - 1953 年),任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苏联国防部长、苏联大元帅,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生于俄罗斯帝国哥里,毕业于梯弗里斯神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他倾向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别,并组织了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以筹集革命资金。1913年开始使用笔名斯大林(Ста́ли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派执政后,斯大林为七名政治局成员之一。斯大林在苏联成立后,成为苏共的总书记。尽管列宁反对,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功掌权并清洗了反对派。随后他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被全面强制推行的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政策代替。斯大林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使苏联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型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然而农业集体化则扰乱了食品生产,引發了1932年苏联大饥荒。在1930年代,因為其極度專制,被称为苏联大清洗时期。在树立个人崇拜同时,对党、政、军领导人,少数民族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進行大量逮捕,流放或劳改和屠殺,造成百萬人死亡。 1939年8月,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瓜分波兰,然而随后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尽管初期有所损失,苏联红军于1945年5月攻克柏林,在欧洲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二战时期吞并了波罗的海国家,在战后的东欧扶植社会主义阵营,并支持中国、朝鲜及北越的社会主义国家。势力扩大了的苏联和美国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分别支持的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在战后对峙形成冷战。斯大林带领苏联完成了战后重建,并使苏联成为第二个拥核国。在战后大饥荒后,斯大林发起了自然大改造和共产主义建设。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继任并对其展开批判及进行去斯大林化。 斯大林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的最重要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斯大林主义影响了世界上众多的马列主义组织及政府,而斯大林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象征。在苏联解体后,因曾领导抗击纳粹德国胜利及建设苏联,斯大林被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赞扬。对其的批评则多强调他任内使得数以百万计人死亡,并发起大量的政治、宗教及民族镇压。.

查看 真理报和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约瑟夫·毕苏斯基

约瑟夫·克莱门斯·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是波兰政治家,曾任波兰第二共和国国家元首(1918年-1922年)、“第一元帅”(1920年起)、和独裁者(1926年-1935年),他还是波兰第二共和国的领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起,他成为了波兰政治中的主要力量和欧洲政局的重要人物。Plach 2006, 第14页.

查看 真理报和约瑟夫·毕苏斯基

羅密歐與朱麗葉 (浦羅哥菲夫)

《羅密歐與朱麗葉》,作品64,是俄羅斯作曲家浦羅哥菲夫所寫成的四幕大型芭蕾舞劇,於1934年開始創作,1935年9月完成,這是作曲家其中一首最著名的交響樂作品,並與《三個橘子之戀》和《灰姑娘》合稱為作曲家三大劇樂。 作曲家後來亦將樂曲部份樂章輯成為管絃樂組曲出版,共編成了三套;另外亦有一套以鋼琴組曲形成出版。.

查看 真理报和羅密歐與朱麗葉 (浦羅哥菲夫)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史简明教程》(俄文:Краткий курс истории ВКП(б)),或《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簡稱《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联共(布)党史》或《简要读本》,是一本1938年于苏联出版的历史著作。该书严格按照斯大林的观点论述苏联共产党历史,是斯大林主义主要文献之一,对苏联国内意识形态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共产主义的圣经”。日丹诺夫曾说此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的百科全书”。从1938年9月到1953年的15年里,共出版了67种文本,再版3百余次,总印数达4281.6万册,是苏联图书出版史上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之一,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过巨大影响。列宁主义共产党的思想、组织、策略和理论的根本原则就来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与联共(布)的许多决议。苏共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具有极端的封闭性,是建立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之上的。联共(布)党史文化是在“四大”中形成的,即在“大转变”、“大批判”、“大清洗”,和在对联共(布)党史的“大编纂”中形成的。.

查看 真理报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萨朗山口

萨朗山口(كتل سالنگ,海拔 )位于阿富汗帕尔旺省和巴格兰省交界处,是喀布尔连接北方的主要山口,萨朗山口缩短阿富汗北部地区与喀布尔省、阿富汗南部省份以及巴基斯坦开伯尔-普什图省的距离。 Chapter 2: Mountains.

查看 真理报和萨朗山口

萨曼莎·史密斯

萨曼莎·里德·史密斯(Samantha Reed Smith,)是一名美国学生和儿童演员,家住缅因州曼彻斯特镇,在冷战中的美国和苏联以和平活动者身份闻名。1982年,她写信给新上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尤里·安德罗波夫,收到後者的親筆回信,并应邀访问苏联。 萨曼莎身为“亲善大使”,吸引了美苏两国媒体的大量关注,此后她又在日本参与和平活动,获得“美国最年轻大使”之誉。她还写了一本书,讲述她的苏联之旅,并在电视剧《》中出演角色。1985年,萨曼莎·史密斯在巴港航空1808号班机空难中逝世,年仅13岁。.

查看 真理报和萨曼莎·史密斯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中華民國第一次国共内战末期的一場軍事政變。1936年12月12日,時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總司令的东北军將領张学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的西北军將領杨虎城在中國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並殺死保安人員、中央機關人員。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獲釋;从而國民政府放棄「攘外必先安內」基本國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形式上建立。.

查看 真理报和西安事变

西福特计划

西福特计划(Project West Ford),别名西福特针(Westford Needles)或针计划(Project Needles),是一个通过在以近地轨道上散布金属针形成云状环来反射无线电信号,从而解决当时美军在通信方面存在的重大弱点的计划。.

查看 真理报和西福特计划

記錄抹煞

忆诅咒(Damnatio memoriae,或稱為記錄抹煞之刑)是一個拉丁文詞語。按字面上的解釋是「記憶上的懲罰」,意指從人們的記憶中抹消某一個人的存在。通常對於叛國者、或敗壞羅馬帝國名聲的上層人士死後,經由元老院通過決議,消除特定公眾人士的功蹟記錄。對被加上除憶詛咒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最嚴重的恥辱。.

查看 真理报和記錄抹煞

马克西姆·高尔基

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шков,–1936年6月18日),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查看 真理报和马克西姆·高尔基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著,1950年6月20日在原苏联《真理报》上发表。中国解放社(人民出版社)于同年10月出版了由李立三、曹葆华等人翻译的中文译本。这是一篇论述语言是否是上层建筑、是否有阶级性,论述语言的本质和特征,批判尼古拉·马尔的论文雅弗理论及其追随者观点。.

查看 真理报和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高麗人集體流配

麗人集體流配(Депортация корейцев,Deportation of Koreans in the Soviet Union),最初在1926年設想,最後在1937年9月實施。幾乎整個蘇聯朝鮮族人口(171781人)在1937年10月被強行從俄羅斯遠東地區移動至哈薩克斯坦無人居住的地區。高麗人被驅逐的官方理由是為了遏制日本間諜滲透進入蘇聯遠東邊疆區。 1937年,内务人民委员會報告說有高麗人成為日本間諜。8月21日蘇聯命令他們選擇前往滿洲國或日治朝鲜,否則流配中亞。10月25日36442個家庭被驅逐出境,被驅逐的高麗人大多是種植水稻的農民和漁民,難以適應新家園的乾旱氣候,造成40000人死亡。.

查看 真理报和高麗人集體流配

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俄文: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ак,),出生在一個猶太「藝術家庭」,父親雷奧尼(Leonid)是名畫家,母親羅莎(Rosa)是鋼琴家,從小就能作曲,也會寫詩。莫斯科文學院畢業,留學德國的馬爾堡大學,攻讀哲學,又在歐洲各國遊歷,以小說《日瓦戈医生》聞名於世,但此書因批判了蘇聯體制,長期被列為禁書。後來以意大利以及其它二十多國譯文,在歐洲廣為流行。 195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他感動地致電瑞典學院:“極為感謝!激動!榮耀!驚訝!慚愧。”(“Immensely thankful, touched, proud, astonished, abashed.”)伊万诺夫、丘科夫斯基等邻居都向他祝贺,四天後由於蘇聯眾多輿論的反對,被苏联作家协会開除會籍,甚至有人舉著標語遊行要求驅逐出境:“猶大——從蘇聯滾出去!”他只好拒絕領獎,致電寫道:“鉴于我所从属的社会对我被授奖所做的解释,我必须拒绝领奖,请勿因我的自愿拒绝而不快。”他又一一签署致《真理报》和致赫鲁晓夫的信文,並“在痛苦與孤寂中度過他苦難一生中的最後兩年”。 1986年蘇聯作家協會正式為帕斯捷爾納克恢復名譽,並成立了帕斯捷爾納克文學遺產委員會。1989年12月10日由其子代領,會中演奏巴赫D小调组曲中的“萨拉班达”大提琴独奏曲。巴斯特納克曾說過:“當我寫作《齊瓦哥醫生》時,我時刻感受到自己在同時代人面前負有一筆巨債。寫這部小說是試圖償還債務。當我慢慢寫作時,還債的感覺一直充滿我的心房。多少年來我祗寫抒情詩或從事翻譯,在這之後我認為有責任用小說講述我們的時代……”。.

查看 真理报和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

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巴博奇金

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巴博奇金(Бори́с Андре́евич Ба́бочкин,),苏联电影演员、导演。 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萨拉托夫,其父是一个商人。鲍里斯在14岁时加入了红军,在伏尔加河与乌拉尔山脉一带服役了一年。 1934年,他在电影《夏伯阳》中扮演主人公夏伯阳(瓦西里·恰巴耶夫)而出名。 1952年,他的老领导阿列克谢·季基根据米哈伊尔·叶夫格拉福维奇·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的小说《树荫》(Тени)改编成同名电影,巴博奇金作为其挚友,出演电影里一位名叫Klaverov的腐败官员。这部电影暗讽苏联的腐败官员。莫斯科市长在真理报上撰文,猛烈抨击他。福尔采娃后来出任苏联文化部长,巴博奇金也受到严厉打压和政治审查,直到1974年福尔采娃死后才开始解禁。 巴博奇金曾于1941年和1951年两次获得斯大林奖。死后,又于1977年追授苏联国家奖。.

查看 真理报和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巴博奇金

鲍里斯·舒米亚茨基

鲍里斯·扎哈罗维奇·舒米亚茨基(Борис Захарович Шумяцкий,)西伯利亚的上乌丁斯克(今乌兰乌德)人,苏维埃俄国及苏联、共产国际官员,革命家、外交官、记者。1930年代前期为苏联电影工业总局局长。成员。.

查看 真理报和鲍里斯·舒米亚茨基

胜利旗

胜利旗(Знамя Победы, Znamya Pobed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柏林战役中苏联红军士兵于1945年4月30日在柏林国会大厦穹顶上升起的旗帜。升起这面旗帜的三名苏军士兵为阿列克谢·别列斯特、米哈伊尔·叶戈罗夫和梅利通·坎塔里亚,分别来自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这面旗帜的复制品常出现在苏联及今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的纪念仪式及阅兵中。这面旗帜是苏联卫国战争官方的胜利象征,并被俄羅斯聯邦及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认作国家遗产。 外观上胜利旗近似于一面在战场上即兴制作的苏联国旗,长188厘米、宽82厘米,左方为银色的五角星和镰刀锤子,旗上所书文字如下: 虽然这面旗帜并非唯一在国会大厦上升起的旗帜,但这面旗是预先准备升起的唯一一面官方制作的旗帜。该旗为进攻前制作的第五面胜利旗,旗帜原件被俄罗斯法律所保护,并在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中使用它的复制品。.

查看 真理报和胜利旗

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

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ئابدۇكىرىم ئابباسوف,Abdukirim Abbasof;),維吾爾族,祖籍新疆阿图什,生于苏联吉尔吉斯普尔热瓦尔斯克(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卡拉科尔)。新疆三区革命主要领导人之一。 新疆民族辞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1页.

查看 真理报和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

阿列克谢·杰尼索维奇·季基

阿列克谢·杰尼索维奇·季基(Алексей Денисович Дикий,),苏联演员、导演。 出生在俄罗斯帝国叶卡捷琳诺斯拉夫(今乌克兰第聂伯罗)。年轻时候搬到哈尔科夫投奔姐姐,他的姐姐是当地知名演员,帮助他成为了演员,6岁时就登台演出。 1909年,他来到莫斯科,在,先后向、、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习表演艺术。1910年被该剧院雇佣为演员。 1928年离开莫斯科艺术剧院,来到特拉维夫,成为哈比马剧院的导演。他指导了哈比马剧院的两部戏剧,一部是意地绪语的《我的天》,于1928年12月29日进行了首演。另一部是《皇冠》,于1929年5月23日举行了首演。在他的领导下,哈比马剧院在后来成为了以色列的国家剧院。 1931年,季基回到莫斯科,开设了自己的剧院工作室并教授演出。1934年,他与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一起创作了歌剧《》。此歌剧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演出超过100场,成为其导演生涯的巅峰。然而1936年,苏共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对此歌剧和二人的作品进行严厉批评。此批评对二人的人生和事业都造成严重的麻烦。季基被逐出莫斯科,成为列宁格勒的导演。从此开始,他与演员鲍里斯·巴博奇金成为长期合作伙伴和挚友。此时处于大清洗时期,许多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受到清洗和镇压的威胁。1937年,季基被控告“从事反苏活动”而遭到逮捕,流放到了西伯利亚的古拉格进行劳动改造。1941年获释,但不准回到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在西伯利亚城市鄂木斯克工作了数年。 季基在1944年的苏联文宣电影《》中扮演主角米哈伊尔·库图佐夫。当时处于二战的苏德战争时期,斯大林对季基塑造的这个形象非常满意,赞赏他才华横溢的演出。因为这个角色,季基获得了斯大林奖,并获准回到莫斯科成为剧院导演。他被斯大林钦点为文宣电影中的斯大林扮演者,在多部文宣电影中塑造斯大林的形象,令斯大林非常满意。斯大林秘密派人将季基送到克里姆林宫里进行简短的会谈。斯大林说将季基投入监狱是必要的,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人都应该经历流放和监狱生涯。后来季基告诉学生说自己所扮演的斯大林是一个危险、可怕、渴望权力的独裁者。斯大林喜欢季基在电影中扮演的自己。 斯大林曾于1946年、1947年、1949年(两次)、1950年共计五次将斯大林奖颁发给季基。1949年,获得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1947年,因其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演员”的提名。 1952年,季基根据米哈伊尔·叶夫格拉福维奇·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的小说《树荫》(Тени)改编成同名电影。挚友鲍里斯·巴博奇金在电影里出演一位名叫Klaverov的腐败官员。这部电影暗讽苏联的腐败官员,激怒了莫斯科市长。她在真理报上撰文,对此进行猛烈抨击。后来福尔采娃成为苏联文化部长,禁止了这部电影的公开演出,并对二人的公开演出进行审查。这使季基开始酗酒和沮丧,导致其他的健康问题。1955年在莫斯科因为心脏衰竭逝世,葬于新圣女公墓。.

查看 真理报和阿列克谢·杰尼索维奇·季基

阿道夫·阿布拉莫維奇·越飛

阿道夫·阿布拉莫维奇·越飛(Адольф Абрамович Иоффе,拉丁化:Adolf Abramovich Joffe;)是俄國革命家、布爾什維克政治家、蘇聯外交家,曾任蘇聯特使與中國國民黨創黨領袖孫中山會談。.

查看 真理报和阿道夫·阿布拉莫維奇·越飛

阿诺尔德·契科巴瓦

阿诺尔德·斯捷潘諾維奇·契科巴瓦(Арнолъд Степанович Чикобава;არნოლდ ჩიქობავა;)是前蘇聯的著名語言學家及哲學家,格鲁吉亚科学院院士,第比利斯大學教授,是许多格鲁吉亚和高加索语言学主要著作的作者, 并曾主持编写过多卷集《格鲁吉亚语详解词典》的工作。他最為人所知的事情乃當年積極參與批評當年性,论述语言的本质和特征,批判尼古拉·马尔的论文雅弗理论及其追随者观点的事情。.

查看 真理报和阿诺尔德·契科巴瓦

阿波罗8号

阿波罗8号(Apollo 8)是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三位执行此任务的宇航员分别为指令长弗兰克·博尔曼、指令舱驾驶员詹姆斯·洛威尔以及登月舱驾驶员威廉·安德斯。阿波罗8号是人类第一次离开近地轨道,并绕月球航行的太空任务。阿波罗8号同时还是土星5号火箭的第一次载人发射。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针对阿波罗8号的准备工作只花了四个月时间。计划中采用的硬件只被使用过几次:土星5号火箭此前只发射过两次,而阿波罗太空船也只执行过一次载人任务(阿波罗7号)。但是,阿波罗8号任务的成功为完成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1960年代内登月的计划铺平了道路。 在1968年12月21日发射后,飞船在太空中航行了三天才到达月球,并围绕月球轨道飞行了20小时。在平安夜时三位宇航员在月球轨道中向地球作了电视直播,共同朗誦了《聖經·創世記》的前十節。这次转播创造了当时世界范围内电视收视人数的纪录。.

查看 真理报和阿波罗8号

阿波罗8号宇航员朗读创世记

阿波罗8号是首次环绕月球轨道的载人航天任务,共有约1200名记者进行报道,其中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在54个国家通过15种语言播出。苏联的真理报甚至在报道时没有加入往常的反美国评论。当时世界人口中的四分之一观看了——现场直播或是預錄播出——平安夜时,阿波罗8号在第九次环绕月球轨道的节目;这次节目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堪称巨大。 1968年12月24日,阿波罗8号向地球进行的第四次电视转播创造了全世界观众人数记录。在这次转播中,阿波罗8号的三位宇航员在环绕月球时朗读了圣经创世记中的段落使整个世界感到惊讶。.

查看 真理报和阿波罗8号宇航员朗读创世记

阿波罗登月计划阴谋论

阿波羅登月計劃陰謀論()是一系列針對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1961年-1972年)的懷疑論(騙局論、造假論)。其認為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是NASA與部份組織協助下所製作出來的大騙局。其最顯著的言論是1969年7月時人類從未登上月球(包含前後的6次登月及前後共12名登月的太空人)。自1970年代中期開始有許多團體和個人出面指稱NASA和一些知情者透過偽造、竄改、銷毀相關的證據檔案資料(包括了照片、錄音帶、岩石樣本等等)企圖誤導社會大眾去相信登月計劃。 一般而言,大多數的民眾、媒體及太空愛好者們不採信此種說法,民意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美國民眾相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實施,根據1999年蓋洛普組織民意調查結果,89%的美國公民相信人類曾經登陸過月球,而6%的人不相信,5%的人則不確定或無意見。而根據美國探索頻道節目《流言終結者》關於破解此「流言」的一集內容中的調查,則有高達20%的美國公民並不相信美國人曾經登陸過月球一事。另有2013年報導表明37%的美國人不相信登月。 儘管已有許多第三方團體提出許多資料反駁陰謀論者的論點,但經過了40多年,陰謀論仍不斷流傳,2001年,美國電視網絡業福斯廣播公司(Fox Broadcasting Company)推出一部紀錄片名為《陰謀論:我們登上月亮了嗎?》(Conspiracy Theory: Did We Land on the Moon?)指稱當年NASA偽造登月事件其目的是為了贏得與蘇聯的太空競賽。.

查看 真理报和阿波罗登月计划阴谋论

蘇聯對土耳其的領土主張

蘇聯對土耳其的領土主張,是指蘇聯1945年-1953年為使蘇聯-土耳其邊界正常化,而對土耳其的東安納托利亞地區的領土的若干不同要求。美國反對這些說法,蘇聯最終也為了改善與美國的關係而放棄該等要求。 據赫魯曉夫的回憶錄,副總理貝利亞敦促斯大林向土耳其要求安納托利亞東部領土,認為這些地區是土耳其從格魯吉亞偷走的,由於實際的原因,蘇維埃的要求如果成功,將加強蘇聯在黑海的地位,並將削弱大英帝國在中東的影響力。.

查看 真理报和蘇聯對土耳其的領土主張

赤旗報

《赤旗報》(しんぶん赤旗)是日本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行的全國性日文機關報,1928年2月1日創刊,創刊時名為《赤旗》。根据2008年的统计,《赤旗报》为日本第12大报。.

查看 真理报和赤旗報

董亦湘

董亦湘(),原名椿寿,化名奥林斯基·列夫·米哈依洛维奇。江苏阳湖县(今常州武进)潘家乡董家宅人。中国共产党早期人物。.

查看 真理报和董亦湘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长篇小说,於1933年寫成。.

查看 真理报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蔣經國

蔣經國(),字建豐,生於大清浙江省寧波府奉化縣,曾任中華民國總統、陸軍二級上將,國際知名反共人士。他是蔣中正與毛福梅所生的獨子。1925年至1937年在蘇聯期間,蔣經國接受正統馬列主義教育。回国后他成為三民主義忠實信徒。1939年,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區(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以建設「新贛南」著名於時,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籌備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並擔任幹事會幹事長。1944年至重慶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二戰後,為外交部特派員,與蘇聯方面交涉中国东北地区事務。1948年8月至10月,一度任經濟管制委員會委員,督導上海經濟。 1952年為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出任救國團主任。1956年,主持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成立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率隊開闢中橫公路等台灣地區交通、民生建設。1975年蔣中正逝世後的中國國民黨主席(繼蔣中正成為首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任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成為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人;1972年至1978年擔任行政院院長,為中華民國最高行政首長),1978年起接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兩任總統,於1988年1月13日總統任內逝世。當時蔣經國在台灣主政期間推行十大建設。蔣經國在國際上孤立情勢中,大大發展中華民國經濟,解除多年之戒嚴,促進政治民主化。.

查看 真理报和蔣經國

金门炮战

八二三砲戰(--),又稱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是指1958年到1979年(戰況最烈的為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馬祖及其他中國東岸的一場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軍以隔海砲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砲戰。 砲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發起,中華民國國軍隨後開始反擊。炮戰初期,解放軍攻擊島上軍事目標,後期著重封鎖海運線,以圍困金門。在砲戰初期,國軍猝不及防,隨著戰事繼續,逐漸恢復戰力;並得到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甚至利用八吋榴炮反击及癱瘓廈門車站等補運單位。砲戰期間,雙方海軍艦艇和空軍也多次戰鬥。10月初,解放軍宣布放棄封鎖,改為“單打雙不打(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逐漸減少攻勢。至此,中華民國成功守衛金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维持單打雙不打,直到1979年1月1日和美國建交。 金門炮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也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至今最后一次大較量,此後雙方軍事衝突局限於海上,並逐漸停止至今。.

查看 真理报和金门炮战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查看 真理报和苏联

苏联农业集体化

農業集體化(Коллективиза́ция),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為宣導共產主義,於1930年1月5日所推行之政策。.

查看 真理报和苏联农业集体化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查看 真理报和苏联共产党

英雄城市 (蘇聯)

英雄城市(город-герой, місто-герой, горад-герой)是指於德蘇戰爭中擁有卓越成就的城市。本稱號被頒予12座城市。 另外還有一個稱號為英雄要塞,只頒予一個要塞。 所有英雄城市或要塞均獲頒列寧勳章,金星勳章以及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頒發的英雄城市證書。每座城市都有一座方尖碑。.

查看 真理报和英雄城市 (蘇聯)

雷德·斯克尔顿

查德·伯纳德·“雷德”·斯克尔顿(Richard Bernard "Red" Skelton,)是一位美国艺人,以1937到1971年间的全国性广播、电视节目以及主持《雷德·斯克尔顿秀》闻名。好莱坞星光大道上有两颗属于斯克尔顿的星星,分别表彰他在广播和电视领域的贡献。此外,他还参加了许多杂耍、电影、夜总会和赌场的演出,力图在每一种事业上都成为完全独立的艺术家。 斯克尔顿10岁就开始参与药品宣传巡回展出表演,开始练习喜剧和哑剧表演能力。接下来他又登上演戏船表演滑稽戏,再于1934年开始从事杂耍演出。斯克尔顿与夫人共同创作哑剧《泡甜甜圈的人》,他在其中表演不同的人吃甜甜圈的方法和形态,节目为他在广播、电影和杂耍表演界打响名气。1937年,斯克尔顿在《弗莱舍曼酵母时刻》中客串出场,拉开广播职业生涯序幕,这次出场也让他从1938年开始担任《阿瓦隆时刻》的主持人。1941年,他又成为《罗利烟草节目》主持人并一直工作到1957年,在此期间创作出众多喜剧角色,并拥有定期电台节目。1938年,斯克尔顿首次出演电影,这部《美妙时刻》由阿尔弗雷德·桑特尔执导,金吉·罗杰斯、小道格拉斯·范朋克和露西尔·鲍尔主演,接下来他马不停蹄,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又参演过许多歌舞片或喜剧片,例如1941年的《黑暗中的哨声》和《端庄淑女》、1943年的《璇宫绮梦》、1944年的《出水芙蓉》、1946年的《齐格菲歌舞团》、1951年的《德州嘉年华》和1953年的《小丑》。但是,他一直对出演电影感到不自在,期盼能够在当时尚处起步阶段的电视行业中工作。1951年9月30日,《雷德·斯克尔顿秀》在全国广播公司首播。到了1954年,他的节目改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时长扩充到1小时,并于1962年更名为《雷德·斯克尔顿时刻》。虽然收视率很高,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还是于1970年停播了他的节目,因为电视台认为有必要制作更多面向年轻人的节目,吸引青年观众和他们的消费能力。斯克尔顿带着节目回到全国广播公司,于1971年完成了节目最后一年的定期播出。没有了电视节目的斯克尔顿开始把时间花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上,而且一年还参加了多达125场演出。 斯克尔顿曾长期保有绘制小丑画作的爱好,到了1964年,在第二任夫人乔治娅的影响下,他在拉斯维加斯金沙酒店演出期间为自己的作品举办了一场展览。原作销售成功的同时,他也出售这些复印品和平版画,其中在平版画上一年的销售收入就达到250万美元。他的艺术品经销商认为,斯克尔顿在世时在画作上的收益比电视领域更高。 斯克尔顿把让人们欢笑当成自己终身的事业,希望自己能够以小丑的身份为人所知,因为他觉得小丑无所不能。斯克尔顿的演艺生涯长达70年,给三代美国人带去了娱乐和欢笑。他的遗孀把亡夫的许多作品和物品捐赠给了温森斯大学,其中还包括他的画作,这些作品如今都属于雷德·斯克尔顿美国喜剧博物馆的一部分。.

查看 真理报和雷德·斯克尔顿

Pravda

#重定向 真理报.

查看 真理报和Pravda

汉字简化

汉字简化是通過減省筆畫等方式對漢字規範字的字形所進行的改造。林玟萱.

查看 真理报和汉字简化

沙赫蒂审判

沙赫蒂审判(Ша́хтинское де́ло),又称沙赫蒂工程师案,是苏联历史上的一场摆樣子公审。于1928年在莫斯科开庭审理。这也是苏联历史上第一场知名的摆架子公审。.

查看 真理报和沙赫蒂审判

波羅的海之路

波羅的海之路(Balti kett;Baltijas ceļš;Baltijos kelias)是發生於1989年8月23日的一次和平示威。大約有200萬人加入這場活動,他們手牽手組成一個長度超過600公里的人链,穿過波羅的海三國(爱沙尼亚、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這一示威是為了希望世界能夠關心三國共同的歷史遭遇——在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納粹德國秘密簽訂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該三國被蘇聯占領。 該示威也是波羅的海三國追求脫離蘇聯、各自獨立過程中的重要事件。 此事件場景震撼、牽動情緒,在國內外均大收宣傳之效。社會運動家藉此宣揚對獨立的看法;他們認為,蘇聯佔領三國是不合法的,三國獨立並非政治議題,而是道德議題。莫斯科的蘇聯政府以激烈的言辭回應,但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修補三國與蘇聯之間的關係。示威後6個月,立陶宛成為首個宣告獨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 东欧剧变之後,8月23日成為波羅的海三國、歐洲聯盟和其他國家的紀念日,稱為「黑絲帶日」或「歐洲史太林主義和納粹主義受害人紀念日」。.

查看 真理报和波羅的海之路

漢字簡化爭論

漢字簡化爭論是一個討論漢字正式字體議題。批評者認為,心理學研究表示,筆劃數效應僅對啟蒙時期有影響,對高頻字或閱讀技能較高者而言,多是以組塊為單位識別,筆劃數效應並不明顯,反而是組合性更有影響,簡化字自成一體,難以由常用部件組合,反而不利學習。由於两岸三地的使用習慣、文化認同、意識形態不同,至今簡繁雙方仍爭執不休。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如日本、越南、韩国則較少關注這一爭論。 這裡所謂的「漢字簡化」,主要針對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推行的簡化字,臺灣、香港與澳門地区並不採用,更有激烈批評簡化字者。簡化字推行當時也曾招致多方批評,於「大鳴大放」時更有激烈辯論,批評者旋即被「反右運動」清算,從此只有一面倒的喝采聲。本條目中的“繁體字”是中國大陸對傳統漢字字體的稱呼,在香港、澳門等地區也較常使用此名稱,中华民国官方稱之為“正體字”。國民政府所推行的「漢字簡化」與中共所施行的「漢字拉丁化」政策兩者是完全不同的,不可混淆。現行中國大陸的簡體字屬於毛澤東時代下,為響應蘇聯語言國際化而推動漢字拉丁化的过渡性政治產物。然而198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要求国家语委“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正式宣告拉丁化道路的放弃,简化字作为中国的官方书写系统一直使用至今。 按中國官方的分類,簡化字為規範漢字,正體字為非規範漢字,非特殊場合如書法、藝術、古籍、教育、研究外,不可使用於普通印刷品。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部分海外華人地區也採用簡化字。日本和韩国的漢字簡化方案,沒有比中國的簡化字規模還大。.

查看 真理报和漢字簡化爭論

持攝影機的人

《持攝影機的人》(Человек с киноаппаратом,又译《手持攝影機的人》)是一部1929年實驗的無聲紀錄片,由俄羅斯導演吉加·维尔托夫(Дзига Вертов)所執導。 維托夫本片是在烏克蘭VUFKU電影製片廠製作,影片記錄著烏克蘭和其他前蘇聯城市的都市生活面貌。從破曉到薄暮,顯示蘇聯人民工作與玩樂,並與現代生活的機械裝置互作結合。片名中的攝影師和在影片內所呈現的現代蘇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稱為本片的‘角色’。這部影片維托夫以多種電影技術的發明和開展而聞名,比如多重曝光、快動作、慢動作、停格(freeze frames)、跳接、分割鏡頭、斜視鏡頭、極特寫鏡頭、推軌鏡頭、倒轉連續鏡頭(footage played backwards)、動畫和一種自我反射風格(a self-reflexive style)。(主要把畫面分割兩半對映以推軌鏡頭呈現;另一半為相反的斜視鏡頭。).

查看 真理报和持攝影機的人

机关报

机关刊物是指由某政党、政府机关或社会团体出版的报纸、杂志等,用以发布消息,宣传自己的主张、政策,影响社会舆论。其中由政党出版的机关报又称党报。政治团体出版的机关报通常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立场鲜明。而学术机构等非政治团体的机关报则往往以消息发布为主。.

查看 真理报和机关报

我們的烏克蘭-人民自衛聯盟

我們的烏克蘭-人民自衛聯盟(Блок Наша Україна–Народна Самооборона, Blok Nasha Ukrayina-Narodna Samooborona, OU-PSD)是以烏克蘭總統維克多·尤先科為首的選舉聯盟。 「我們的烏克蘭」聯盟與橙色革命有密切關係,並持續使用橘色作為政黨代表色。2007年7月,原「我們的烏克蘭」聯盟改組成為「我們的烏克蘭-人民自衛聯盟」。 聯盟成員計畫在2007年12月合併成單一政黨,2007年11月16日,「人民自衛聯盟」決定退出.

查看 真理报和我們的烏克蘭-人民自衛聯盟

星際爭霸戰

《星际旅行:初代》(Star Trek)是一部在文化上有重大意義的科幻電視影集,由吉恩·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於1960年代所創造。它有廣大的愛好者,《電視指南》(TV Guide)將它評為「史上25大人文劇集」的第一名,之後更陸續製播了5部衍生電視影集以及12部院線電影。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更將它列入有最多衍生作品的項目。 為了跟其他續篇有所區分,西方一般都稱呼它為Star Trek: The Original Series(星际旅行:原初系列),縮寫為ST:TOS或是TOS。請參考星艦奇航記以查看更一般性的概述。 故事的設定是發生在有着烏托邦背景的23世紀,《星際爭霸戰》的故事是敘述星艦「企業號」以及它的航員的歷險過程。每一集開頭的旁白說明了他們的目標: 《星際爭霸戰》最初於1966年9月8日星期三於全國廣播公司(NBC)播映。一開始它並不是太成功,收視率很低而且廣告收入不佳。然而,當劇集腰斬的威脅在第2季隱隱約約地浮現之後,死忠的影迷們發起了一項前所未有的運動,懇請NBC繼續製播這部影集。影迷們成功地讓NBC同意製播第3季,但是影集的時段卻換到了星期五晚上這個「黃昏時段」。在第3季結束之後,影集還是下檔了。最後一集於1969年6月3日首播。 之後影集的重播權出售,電視台在他們認為可以吸引影迷及潛在影迷來收看的時段重播它。不久,許多影迷加入了當初發起這個讓《星際爭霸戰》大受歡迎的運動的影迷的行列,一起為這個連鎖事業建立了一個廣大的市場。前6部《星艦奇航記》的電影是以《星際爭霸戰》為基礎,並且第7部電影也有一些舊角色參與。 原始《星際爭霸戰》的影迷們在西方普遍被叫做,不過部分影迷偏好使用Trekker這個稱呼。.

查看 真理报和星際爭霸戰

斯大林主义

斯大林主義(Сталинизм)狭义上是指一套以苏联1929-1953年间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命名的政治和经济理论体系以及按照他的思想理论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运行机制。其主要包括了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广泛的政治宣传手段,建立起围绕某一领导人的个人崇拜政治氛围,并以此来保持政府对全国人民的政治引导。斯大林主义的国家模式是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阵营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方式,曾被认为是正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反斯大林主义的路线就是修正主义路线。苏联直至戈尔巴乔夫改革前基本上保持的仍是已经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 名词“斯大林主义”最早由拉扎尔·卡冈诺维奇提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自居的斯大林本人从未使用过这个词汇。 列夫·托洛茨基称斯大林主义体--为独裁政策,这个解释被反对斯大林主義的评论家们广泛运用。 斯大林主义还经常被反共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该称呼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所以在广义上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被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并且延续约70年。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公开性和民主化的口号下,掀起了重评斯大林的活动。戈尔巴乔夫为了克服危机,认为“必须粉碎斯大林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及有关的一切东西”,同“斯大林主义的一切形式彻底决裂”。但戈尔巴乔夫倡导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失败,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查看 真理报和斯大林主义

新语词汇列表

新语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其小说《一九八四》中所創的人工語言,对于英语有着深远的影响。.

查看 真理报和新语词汇列表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ლავრენტი ბერია;Лаврентий Павлович Берия;Lavrentiy Pavlovich Beria,),格鲁吉亚人,苏联共产党高级领导人,长期担任內務人民委員部(秘密警察)首脑。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7月9日成為軍事苏联元帅。雅尔塔会议中斯大林曾向美國總統小罗斯福介绍说:“他是我们的希姆莱。”在斯大林逝世之前,他是苏联的极重要权力人物,也是前者發動紅色恐怖的犯人與幹部之一,斯大林逝世之后馬上在斗争中失败,被撤职并秘密处决。與斯大林同為蘇聯領導層裡罕見的格魯吉亞裔人。.

查看 真理报和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10月9日

10月9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282天(闰年第283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83天。.

查看 真理报和10月9日

1918年俄语正写法改革

1917年至1918年的俄语正寫法改革(Орфографическая реформа 1917—1918 годов)是发生在十月革命前后的俄语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修改了一些原有的正寫法规则,废除了І、Ѳ、Ѣ和Ѵ4个字母,并且删除了词尾不发音的字母ъ。.

查看 真理报和1918年俄语正写法改革

1936年6月19日日食

1936年6月19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36年6月19日(北美洲北部的部分日偏食區域爲6月18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希腊、土耳其、苏联、中国和日本,日偏食則覆蓋了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區域及周邊部分地區,苏联和日本等國境內均有本國及外國科學家做了觀測,而由於中国的日全食出現區域遠在邊疆,且處於當時被满洲国控制的區域,所以中国科學家並未在國內觀測,而前往苏联和日本觀測。.

查看 真理报和1936年6月19日日食

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

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开始于1937年1月6日,原本預定在1933年執行,但由於五年前發生的大饑荒,使得这成了苏联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被销毁,负责人被作为"破坏者"送进古拉格,同樣任何團體任意私自調查也會被當作反蘇分子而入獄,因为其结果表明苏联人口远少于预期。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Перепись населения СССР 1937 года.

查看 真理报和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

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於1976年6月29日至30日在由共產黨統治的東德的首都東柏林市召開,是一次國際共產黨會議。歐洲(阿爾巴尼亞、冰島和部分微型國家除外)共有29個共產黨和工人黨參與了這次會議。 這場會議凸顯了歐洲共產主義運動幾個重要的轉變。從這場會議中,可見蘇聯共產黨(蘇共)的影響力不斷下降,而歐洲各國共產黨當中獨立陣營和正統陣營之間的鴻溝也因為新政治思潮歐洲共產主義的崛起而變得更闊。.

查看 真理报和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

1月13日

1月13日是公历年的第13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352天(闰年是353天)。.

查看 真理报和1月13日

4月22日

4月22日在一年当中是第112天(闰年则是113天),距离一年的结束还有253天。.

查看 真理报和4月22日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糸博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约瑟夫·毕苏斯基羅密歐與朱麗葉 (浦羅哥菲夫)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萨朗山口萨曼莎·史密斯西安事变西福特计划記錄抹煞马克西姆·高尔基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高麗人集體流配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巴博奇金鲍里斯·舒米亚茨基胜利旗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阿列克谢·杰尼索维奇·季基阿道夫·阿布拉莫維奇·越飛阿诺尔德·契科巴瓦阿波罗8号阿波罗8号宇航员朗读创世记阿波罗登月计划阴谋论蘇聯對土耳其的領土主張赤旗報董亦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蔣經國金门炮战苏联苏联农业集体化苏联共产党英雄城市 (蘇聯)雷德·斯克尔顿Pravda汉字简化沙赫蒂审判波羅的海之路漢字簡化爭論持攝影機的人机关报我們的烏克蘭-人民自衛聯盟星際爭霸戰斯大林主义新语词汇列表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10月9日1918年俄语正写法改革1936年6月19日日食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1月13日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