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复活节起义
复活节起义(英语:Easter Rising,爱尔兰语:Éirí Amach na Cásca)是爱尔兰在1916年复活节週當時发生的一场武裝暴动。1916年四月由愛爾蘭共和派發起行動,結束英國在愛爾蘭的統治,建立一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而英國則嚴重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自愛爾蘭1798年起義以來最重大的起義,也是愛爾蘭革命時期的第一次武裝行動。 这场起义是一次由武装的爱尔兰共和派以武力发动的为从英国获得独立的尝试。它是自从1798年起义以来爱尔兰最重大的起义。起义大部分为爱尔兰共和兄弟会组织,从1916年4月24日持续到4月30日。爱尔兰志愿军的成员,在教师兼律师的帕特里克·皮尔斯的领导下,合并了由詹姆斯·康诺利领导的较小的爱尔兰国民军,在都柏林占据了关键据点,宣布爱尔兰共和国从英国独立。起义在六天之后遭到镇压,起义领袖被交送军事法庭并被处死刑。尽管军事上是失败的,起义可以被认为是通往爱尔兰共和国的最终成立道路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问题(The Troubles,Na Trioblóidí)简称为北爱问题,是指由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末在北爱尔兰的长期暴力活动,是持续不断在爱尔兰发生的周期性暴力冲突,该冲突在由英国和爱尔兰政府于1998年4月10日签订北爱和平协议后中止。 对北爱问题的观点繁杂不一,称其是一场多方冲突、游击战或低強度戰爭,甚至是一场内战。参与者包括共和派与保皇派的准军事组织、、英国陆军及其他人员,超过3,500人因为冲突而丧生。 這場暴力衝突始於一場抗議歧視天主教愛國者的新教政府的社會運動Dominic Bryan.
爱尔兰独立战争
爱尔兰独立战争(英语:Irish War of Independence;爱尔兰语:Cogadh na Saoirse)又称英爱战争(英语:Anglo-Irish War;爱尔兰语:Cogadh Angla-Éireannach),是一场爱尔兰共和军在爱尔兰发动的游击战,以反对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爱尔兰的统治。战争理由起因於1918年由大多数爱尔兰籍英国国会议员建立的第一届爱尔兰国会的合法性之質疑。战争从1919年1月21日始,自1921年7月11日休战协议止。 参加这场战争的爱尔兰共和军经常被称作“”(英语:Old IRA),以区别于之后使用同样名称的其他组织。.
白思華
白思華中將,CB,DSO*,OBE,MC,OStJ,DL(,),英國陸軍將領,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擔任馬來亞陸軍總司令,1942年2月15日因戰敗而率80,000大軍向日本投降,標誌著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整個馬來亞半島全境淪陷。 白思華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參軍,於法國參戰,期間因軍功屢獲授勳。戰後,他先後於俄羅斯、愛爾蘭、尼日利亞和馬爾他等地服役,憑藉突出表現獲多番補送到軍事學院深造,並且屢獲擢升,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正式晉升為准將。1936年至1938年,白思華擔任馬來亞司令部參謀長,面對日本日漸增加的威脅,他任內展開技術評估,認為日軍最有機會從北面的泰國向南入侵馬來亞,指出有增兵佈防的必要。不過,當他在1941年以中將身份重臨馬來亞出任陸軍總司令的時候,整個馬來亞無論兵力還是物資都相當不足,而且大部份的駐軍更是欠缺經驗和所需的訓練。 1941年12月8日,日軍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對馬來亞展開侵略,馬來亞戰役一觸即發。雖然白思華正確估算出日軍由泰國南下的登陸計劃,但卻因為指揮失誤而錯失及早攔截日軍的時機。相反,入侵馬來亞的日本陸軍第25軍裝備充足,而且訓練有素,並在山下奉文中將指揮下長驅直進,分散馬來亞各地的英軍只好邊戰邊退。1942年1月31日,馬來亞半島淪陷,只餘下新加坡仍然由英軍控制。2月8日,日軍進攻新加坡,並且成功登陸,拉開了新加坡戰役的戰幔。戰事持續約一周後,英軍處於劣勢,島上除了大約一半地方落入日軍手上以外,英軍還要面臨食水不足等困境。雖然白思華曾多番否決投降的建議,但最終在2月15日改變決定同意投降。白思華在淪陷後先後以戰俘身份被囚於新加坡、台灣和瀋陽,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始獲釋放,並且於同年9月先後到日本和菲律賓出席兩地的日本投降儀式。 白思華投降一事遭評為「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和最大規模的投降」,並大大削弱了英國戰後在馬來亞地區的管治威信。Morris (1979), p.
查看 皇家爱尔兰警队和白思華
風吹稻浪
《風吹稻浪》(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是一部堅·盧治導演的2006年英國電影,由堅·盧治的長期合作伙伴——保羅·拉維提編劇、莉碧加·奧拜恩監製、Sixteen Films製作。影片背景是愛爾蘭獨立戰爭(1919年-1921年)、愛爾蘭內戰(1922年-1923年)期間,講述一對愛爾蘭南部科克郡的年輕兄弟戴文(Damien)與泰迪(Teddy),參與愛爾蘭共和軍爭取愛爾蘭獨立,以及後來兄弟因對《英愛條約》的不同見解,引發兄弟鬩牆的悲劇。電影名稱取自19世紀愛爾蘭詩人Robert Dwyer Joyce 的同名民謠(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本片入圍2006年第59屆康城影展,導演憑本片首次獲得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本片是堅·盧治仡今最賣坐的電影,同時也是歷來最高收益的愛爾蘭獨立電影。.
查看 皇家爱尔兰警队和風吹稻浪
黑棕部队
黑棕部队(英语:Black and Tans,爱尔兰语:Dúchrónaigh),指皇家愛爾蘭警隊后备队(英语:Royal Irish Constabulary Reserve Force,爱尔兰语:Fórsa Chúltaca Chonstáblacht Ríoga na hÉireann),是皇家愛爾蘭警隊部署的两支準軍事部隊之一,用于镇压爱尔兰共和军在爱尔兰发动的革命。 但是应注意到「黑棕部队」常常被用来同时称呼皇家愛爾蘭警隊后备队和在英爱战争中成立的另一支部队—皇家愛爾蘭警隊預備隊。.
查看 皇家爱尔兰警队和黑棕部队
愛爾蘭和平衛隊
愛爾蘭和平衛隊(An Garda Síochána)是愛爾蘭共和國的國家警察部隊,其由愛爾蘭政府任命。警察總部設於都柏林市內的鳳凰公園。 自從衛隊於1923年成立以来,其一直都是非武裝部隊為主,超過百分之七十五警察沒有佩槍。 2016年,衛隊僱用了約一萬三千名經宣誓後就職的執法人員,以及二千名文職人員和七百名。衛隊根據行動需要將全國劃分成六個地理總區:東部總區、南部總區、東南部總區、西部總區和都柏林都會總區。 衛隊職責包括調查罪案、預防罪案、道路交通安全執法的任務外,亦會履行社區警務職責、保護外交人員與證人及。.
亦称为 皇家爱尔兰保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