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皇后碼頭

指数 皇后碼頭

皇后碼頭(英文:Queen's Pier,)是香港一座可以供予小型船隻泊岸上落客的公眾碼頭,現時存有的建築物興建於1953年面對維多利亞港,香港海事結構編號為HP092。碼頭的運作於2007年4月26日起被中環9號碼頭取代;皇后碼頭本身亦於2008年2月從原址上被拆卸(連其底部樁柱也一併計算在內,則為2008年3月)。 古物古蹟辦事處於評估報告中指出,皇后碼頭為香港唯一用於舉行儀式的公眾碼頭,於英國殖民地時期一直見證著維多利亞港海岸的變遷,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經濟急速發展,從現代建築主義形式興建而成的皇后碼頭,連同與香港大會堂以及愛丁堡廣場所組成的建築群,至今仍然保留著香港1950年代的實用主義型建築特色 。皇后碼頭後來因為中環填海計劃而需要被拆卸,保育人士以拆卸皇后碼頭會破壞香港文化的承傳、集體回憶和公共空間等理由反對。雖然香港政府其後讓步,答允拆卸後會將其重置,但是部份人士始終要求政府不要拆卸,並且必須於原來地址保留皇后碼頭。 皇后碼頭的組件現時被香港政府安全儲存,有待《中環填海計劃》竣工後,再決定是否於原址重新設置,抑或在中環碼頭之內重新興建。 大部分組件存放於大嶼山狗蝨灣 政府爆炸倉庫 內。.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83 关系: 城市論壇卜公碼頭司徒拔吾土吾情大會堂碼頭大時代 (香港電視劇)尤德左膠中国大陆与香港矛盾中環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中環天星碼頭中環公眾碼頭中環碼頭丹拿/利蘭珍寶巴士丙午風災九龍公眾碼頭伊輔保留皇后碼頭事件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周润发全民開講 (香港)囍帖街 (歌曲)皇后 (消歧义)皇后像廣場王浩賢 (社運人士)祁濟時維多利亞港維港渡海泳美孚碼頭羅富國瑪嘉烈公主 (斯諾登伯爵夫人)甜甜廿四味狗虱灣過海隧道巴士962B線萌擬人化衛奕信香港香港2007年4月香港2008年4月香港大會堂香港島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香港獨立媒體香港特別行政區歷史香港歷史香港歷史建築香港民族主義謝安琪貝璐... 扩展索引 (33 更多) »

城市論壇

《城市論壇》(City Forum)是香港電台電視部所製作的一個讨论民生問題、文化教育、財經和法制等议题的直播時事論壇節目,於1980年4月13日啟播,每集約45分鐘。節目形式類似英國倫敦海德公園的時事辯論會。逢週日,《城市論壇》主要於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內舉行,並透過電視和电台直播,亦曾在其他地方舉行例如金紫荊廣場、尖東百週年紀念公園等。 節目每次均會邀請一些專業人士、立法會議員及政府官員討論社會關注的政治、民生等議題,並讓現場觀眾的市民發表意見。該節目為使學生加強對時事的認識和關心,每集亦會邀請不同院校的中學生到場發表意見以加強互動。但當近年節目討論到香港敏感話題(如國民教育及港澳自由行)時經常有親共團體吵鬧,意圖阻止講者代表發言從而令雙方口角,因此也被批立場傾向泛民主派。 《城市論壇》自1980年啟播以來均在無綫電視翡翠台播映。唯自2016年9月18日起,無綫主動提出停播《城市論壇》,因此,隨著翡翠台取消播放該節目及改為重播自製節目,該節目僅於港台電視31、31A同步直播,有前主持人對有關安排感可惜。 根據AC尼爾森2017年最新收視調查,本節目平均收視率約1.1(總收視人口7萬),榮登港台電視所有播出節目之冠。.

查看 皇后碼頭和城市論壇

卜公碼頭

1930年代中環干諾道。可見卜公碼頭(前)鐵行碼頭(中)德忌利士碼頭(後) 1971年第二代卜公碼頭,碼頭後方為康樂大廈地盤 赤柱卜公碼頭 卜公碼頭是原位於香港中環的渡輪碼頭,名稱來自第十二任香港總督卜力。.

查看 皇后碼頭和卜公碼頭

司徒拔

司徒拔爵士,GCMG,FZS,JP(Sir Reginald Edward Stubbs ,),舊譯史塔士,英國殖民地部官員,曾長年在白廳供職,後來罕有地獲外調到錫蘭的殖民地政府工作,並且在十分短的時間內升任總督之職。司徒拔曾先後出任香港、牙買加、塞浦路斯與錫蘭的總督,任內以作風率直強硬和不易妥協著稱。在任香港總督期間,司徒拔就因為拒絕對海員大罷工與省港大罷工作出讓步,結果釀成了軒然大波。他後來在任錫蘭總督時,復遇上了布雷斯格德爾事件,並在事件發生後不久引退。.

查看 皇后碼頭和司徒拔

吾土吾情

《吾土吾情》(Hong Kong Heritage),是由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的半小時文化及歷史研究節目。曾於1995年及2007年期間製作及播出,主要探討及研究香港傳統歷史文化、文物保育及古今文化變遷。.

查看 皇后碼頭和吾土吾情

大會堂碼頭

大會堂碼頭為位於香港中環愛丁堡廣場海旁,皇后碼頭東鄰的躉船碼頭,因鄰近香港大會堂而得名。碼頭於2006年11月12日起停用,並在同年12月拆卸以進行填海工程。原有由海祐小輪營辦(曾由愉景灣航運營辦至2006年1月1日),往尖東碼頭的飛翔船渡輪航線,則於碼頭停用後遷往中環8號碼頭東翼。 大會堂碼頭之前為取代因受填海工程的卜公碼頭而建成的。.

查看 皇后碼頭和大會堂碼頭

大時代 (香港電視劇)

《大時代》(The Greed of Man)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綫電視)拍攝製作的時裝商戰電視劇,全劇共40集,監製韋家輝,為無綫電視25週年台慶劇。由鄭少秋、劉青雲、周慧敏、郭藹明、林保怡、藍潔瑛領銜主演。此劇為無綫電視25周年台慶劇。 此劇於1992年10月在翡翠台首播,推出時正面對撼亞洲電視的《勝者為王II天下無敵》;後於1997年3月深夜重播。2006年3月底至5月在無綫電視屬下星河頻道再度重播,並從同年6月起在無綫經典台每周六連續播映五集。同年亦有在中國大陸的多家省市電視頻道播映國語配音版本。2009年8月1日在TVB星河頻道重播,2015年4月21日起深夜在翡翠台重播,2016年4月在廣東廣播電視台珠江頻道重播。2018年1月1日在TVB星河頻道以“我們的鄭少秋”名義再度重播。 此劇為香港坊間添加了一些新詞彙。例如此劇播出後至今,每逢香港股市大上大落,坊間都會以「大時代」一詞概括說明當時市況;另外如果股市經過一輪大跌後,突然瘋狂反彈,或者於開市後暴瀉,但隨後跌幅急劇收窄,甚至倒升收市,則以大奇跡日稱之。當股市下跌時,如果正值有鄭少秋參與的電視劇上演,坊間流傳丁蟹效應一詞。.

查看 皇后碼頭和大時代 (香港電視劇)

尤德

尤德爵士,GCMG,GCVO,MBE(Sir Edward Youde,),英國資深外交官員,熟知中國事務,曾任英國駐華大使。國共內戰期間,尤德曾在「紫水晶號事件」立功,事後在1949年獲英廷授勳。1982年,尤德獲委任接替麥理浩爵士,出任第26任香港總督。任內見證了中、英兩國於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確認中方將於1997年7月1日起對香港行使主權。尤德在1986年12月5日訪問北京期間心臟病發猝死,成為唯一一位於任內逝世的港督。.

查看 皇后碼頭和尤德

左膠

左膠(Leftard) 是2010年後出現於香港媒體及網路社群的政治術語,常泛指不現實的左翼分子或只講理想的左翼分子,而不是指傳統親中共的香港親共人士。他們主張和平、理性、非暴力和非粗口(簡稱「和理非非」)。有批評者說,左膠思想被指理想崇高,有時會因追求平等大愛而放棄社會公義,不考慮現實世界的不完美,被指抱著不切實際的思想。左膠亦可應用於西方國家的左翼及自由派,類似詞彙有中國大陸的「白左」、英式英語的「香檳社會主義者」(Champagne socialist)等。 左膠一詞也套用於世界各地的左派,特別是西方右派民粹主義崛起後,左翼成為了右翼及保守派攻擊、嘲諷及批判的對象,「左膠」引起了共鳴,例如,2015年歐洲移民危機急劇惡化後,一些西方國家的左翼及自由派政治人物和民間社會運動人士無任歡迎難民或移民湧入自己國家定居,且無視國民安全(尤其是婦女安全)、國家安全和身份認同受到威脅,被香港媒體及網絡形容為「左膠」。此詞目前在台灣網路社群也非常流行,用以譴责左派中为理想而要求大眾犧牲者,也可以用來嘲笑一些左派推動逆向淘汰。 在詞源方面,「膠」源自香港網絡術語「硬膠」,帶有愚蠢、思維僵化之意,而「硬膠」是廣東粗口「戇鳩」的諧音,故該詞帶有貶義。另外,左膠非絕對性詞彙,而是相對性詞彙,具主觀性。左膠一詞已被用作囊括不少主流泛民主派政黨及傳媒,因此學者認為此詞語已被濫用以貶低異見者,「左膠」背後的意義可任人解說,更有污名化、標籤性成份,只要彼此意見不同,就容易被人視作「左膠」抗命時代的日常 - 何式凝 P.136,因此難有一個確實的定義。而香港的「左膠」與西方國家的「左膠」相比,立場及行為相對比較溫和,且政治環境不同。.

查看 皇后碼頭和左膠

中国大陆与香港矛盾

中國大陆與香港矛盾(簡稱陸港矛盾、中港矛盾、港中矛盾、中港衝突),是指1997年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香港回歸)後,中国大陆與香港之间主要涉及政治制度、經濟、社會、文化和移民等之一系列矛盾衝突。 1997年後,香港特区政府和親建制派配合中国共产党的各種政策和措施,引起了香港本土派的不满。部分香港人認為,中国共产党和香港政府輕視“兩制、港人治港”,担忧香港政府將大陆人利益放在港人利益之上,削弱港人地位和公民權利。2012年梁振英上任香港行政長官後,被指加速推行港深两地融合的政策,包括不顧香港承載力地引入過多觀光客及大量新移民,引发的种种弊处亦進一步激化矛盾。 隨著矛盾激升,加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政改的決定的催化,以及對香港政府經貿、文化政策的不满,衝突由以往的民間層面激化到政治層面。雨傘革命就成了衝突積累的最終總爆發。《苹果日报》评论称,港中矛盾乃法制之爭。何清漣则认为,中港矛盾的實質是文明的衝突。不少香港人擁有自身文化認同感,並且香港與大陆在政治、制度及文化、习惯等其他多方面有差異。中港矛盾讓許多香港人對中國、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減弱,部分香港年輕人開始支持港獨、呼吁加強對香港民族主義的捍衛,並同台灣獨立運動及台湾泛綠陣營更為友好, 10-13/6/2013。出於對香港社會、政治及一國兩制前景的擔憂,香港人移民台灣、加拿大等地的人數在近年來也有所增加。在2016年台灣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的統計便顯示共有1086名港人獲台灣發出定居許可,較2015年大幅上升逾四成。 有評論人士在報章撰文,認為1997年以後的各方面事態發展導致中國大陆民众对香港的印象多趨於负面,對“香港独特性”感到疑惑、不解甚至反感,并出现了2012年孔庆东辱骂港人事件等語言暴力事件,經過相關報導後也让香港人对中国大陆人產生印象负面,以致有“蝗蟲論”等不友善的言论和“立法會宣誓風波”等過激行为出現。.

查看 皇后碼頭和中国大陆与香港矛盾

中環

中環(Central),又稱中區(Central District,簡稱Central),位於香港島中西區,是香港的商業中心及政治中心。 香港交易所、多家大型銀行、跨國金融機構及外國領事館都設在中環。香港的終審法院、禮賓府(前港督府)以及全港第二高建築物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也位於中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和解放軍駐港部隊中環軍營則位於鄰近中環的金鐘添馬。 中環之名源於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香港島北岸城區的通俗分區「四環九約」,「中環」為其中一環;至於港英政府對維多利亞城的官方分區則可分爲東、中、西三區,中環之地即「中區」。在此之後雖然中區的界線略有變化,但其核心區域一直都是中環一帶;後來香港政府也採納「中環」作爲官方地名,「中環」和「中區」也幾乎成爲同義詞,一般坊間應用多稱「中環」,「中區」則爲行政性的區劃。 中環也是香港的交通樞紐,是四條港鐵路線的交匯點,其中機場快綫通往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中環天星碼頭有頻繁渡輪橫越維多利亞港往來尖沙咀,港外線碼頭有定期航班往來離島。.

查看 皇后碼頭和中環

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

《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英文:Central and Wan Chai Reclamation)是一份在香港香港島區進行的大型填海計劃,旨在為中環灣仔繞道(即4號幹線重組工程)及多條擬建的鐵路支線提供土地,並且建造一條世界級的海濱長廊,為區內提供額外休憩及綠化用地,以提升維多利亞港海旁的吸引力。《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為5期進行,於1993年起啟動第一期,至今其中首4期已經完成,餘下《灣仔發展計劃》第2期進行中,預計於2017年後完成。.

查看 皇后碼頭和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

中環天星碼頭

中環天星碼頭是指由天星小輪經營,位於香港中環的渡輪碼頭。碼頭提供來往尖沙咀天星碼頭的渡輪服務,是中環碼頭的一部份。中環天星碼頭是約定俗成的叫法,現時提供該服務的碼頭為中環7號碼頭(由天星小輪尖沙咀航線使用),而中環8號碼頭則一度供紅磡至中環航線與天星維港遊航線使用,但目前已經停用,改為香港海事博物館。而原本提供該服務的碼頭則為已拆卸的愛丁堡廣場碼頭。.

查看 皇后碼頭和中環天星碼頭

中環公眾碼頭

中環公眾碼頭是位於香港港島中環的公眾碼頭,所指的可以是:.

查看 皇后碼頭和中環公眾碼頭

中環碼頭

中環碼頭全稱中環渡輪碼頭,位於香港香港島國際金融中心對開的海旁,是於中環來往多個離島及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渡輪碼頭。中環碼頭經數次整合,結合了政府碼頭、卜公碼頭、統一碼頭、大會堂碼頭、愛丁堡廣場碼頭(中環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的功能,使到中環大部份渡輪服務均集中在一處。.

查看 皇后碼頭和中環碼頭

丹拿/利蘭珍寶巴士

丹拿珍寶(Daimler Fleetline)是一款由丹拿研製的後置引擎雙層巴士,於1960年首次亮相。後來珍寶巴士的生產線於1973年被遷移至英國利蘭汽車公司(British Leyland Motor Corporation)的利蘭商用車生產線內,因此後期的產品被命名為利蘭珍寶(Leyland Fleetline)。.

查看 皇后碼頭和丹拿/利蘭珍寶巴士

丙午風災

丙午風災發生於1906年9月18日,當天一股強烈颱風襲擊香港,釀成約4,000至15,000人罹難、220人受傷、1,349人失蹤,香港天文台,成為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天災之一。這股颱風亦侵襲中國廣東珠江口一帶,造成嚴重人命及經濟損失,故又稱1906年珠江口颱風。.

查看 皇后碼頭和丙午風災

九龍公眾碼頭

九龍公眾碼頭,又稱尖沙咀公眾碼頭,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正南處,毗鄰香港文化中心,面對維多利亞港,是一個可供小型船隻泊岸上落客的公眾碼頭,費用全免。.

查看 皇后碼頭和九龍公眾碼頭

伊輔

伊輔,CMG,QPM,CPM(Henry Wylde Edwards Heath,),英國殖民地資深警務人員,1959年4月至1966年12月出任香港警務處處長。 伊輔於1931年加入英屬背風群島警隊,任職見習副督察,1935年以助理警司身份調往香港警隊。在二戰以前,他曾經在廣州學習廣東話,又被借調至英屬印度旁遮普省警隊接受訓練及學習烏爾都語。伊輔在1941年參與香港保衛戰,香港日治時期期間遭日方囚禁於赤柱拘留營,至日本於1945年無條件投降後才獲得釋放。 二戰後,伊輔重新加入香港警隊,他在1947年獲擢升為警司,復於1950年升任警務處助理處長,任內籌組了反貪污部及改組刑事偵緝處。1959年出任警務處處長以前,他曾經在1954年、1956年和1958年署任警務處副處長,另外又在1948年獲保送到英國諾定咸修讀法證課程、1953年於倫敦蘇格蘭場政治部和軍情五處接受特訓、以及在1957年再一次於英國參與高級警務人員保安訓練。 在警務處處長任內,伊輔處理中國大陸難民湧來香港所衍生的種種治安問題,並積極擴充警隊的人手和規模。在其治下,警隊還於1961年偵破了曾昭科間諜案,以及在1966年4月與駐港英軍聯手平息九龍騷動。伊輔後來出席港府的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罕有地公開承認警隊內確實存在貪污問題,惟辯稱不少個案是中國傳統文化使然,難有調查結果。.

查看 皇后碼頭和伊輔

保留皇后碼頭事件

2007年保留皇后碼頭事件,源自香港政府開始進行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項目,將愛丁堡廣場建築群之一的皇后碼頭拆卸作道路和商廈用途。雖然政府聲明把皇后碼頭拆卸後會另覓地方重建,但此舉引發香港部份民間團體不滿,認為是摧毀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並認為把皇后碼頭遷他處,本身的重要性大減,公共空間亦遭消滅。本土保育組織本土行動策劃一連串論壇、靜坐和絕食阻止皇后碼頭拆卸,事件後來演變成警民衝突。這次事件可視為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的延伸。.

查看 皇后碼頭和保留皇后碼頭事件

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

2006年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源於香港政府開始進行中區填海第三期工程項目,把有48年歷史的舊中環天星碼頭(正式名稱為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及中環天星碼頭鐘樓拆卸作道路和商廈用途,此舉引發香港部分民間團體和市民不滿,認為這摧毀了香港人的歷史文化和集體回憶。部分香港市民透過互聯網策劃靜坐和示威,阻止拆卸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後來演變成警民衝突,示威人士也幾度佔領舊中環天星碼頭。 這次事件提高了香港市民保育文物的意識,反省以往只顧經濟發展而忽略了文物保育的做法。.

查看 皇后碼頭和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

周润发

周潤發(Chow Yun Fat,),香港知名男演員,出生於南丫島。1970年代於無線電視參演多套電視劇,後來參演電影。曾三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并兩次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1980至1990年代,曾與多位女星合作過多部電視劇和電影,其中與趙雅芝、鄭裕玲和鍾楚紅的螢幕情侶檔令人印象深刻,1990年代與成龍、周星馳被譽為「雙周一成」,於1995年赴美國荷里活發展。周潤發的電影在亞洲和大中華地區皆具極高知名度。.

查看 皇后碼頭和周润发

全民開講 (香港)

《全民開講》原為香港無綫生活台一特備節目,於2007年5月17日首播。該集節目由陶傑主持,內容主要探討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 《全民開講》後來改為固定節目,由2007年5月31日開始逢星期四晚於無綫生活台首播。每集節目均由香港不同的資深傳媒人主持。 節目探討多個香港熱門民生話題,例如擬在地鐵範圍內說粗言穢語加重罰款事件及清拆皇后碼頭事件等的討論,並邀請嘉賓就每集設定的話題發表意見。有關本節目所有論題及所涉及的討論範圍,請參閱下列節目論題及簡介。.

查看 皇后碼頭和全民開講 (香港)

囍帖街 (歌曲)

囍帖街是香港著名女歌手謝安琪於2008年的歌曲,收錄自大碟《Binary》。由Eric Kwok作曲、編曲和監製,黃偉文填詞,成為2008年香港年度歌曲。此歌曲為2000年代末迄今為止,唯一一首能夠全數奪取香港四大電子傳媒的年度最佳金曲獎,包括叱咤樂壇至尊歌曲大獎、勁歌金曲金曲金獎、新城勁爆年度歌曲大獎、港台全球華人至尊金曲等。此外,直至2010年代,囍帖街仍然是香港獲得最多歌曲獎的流行曲,成為香港樂壇標誌性歌曲,亦帶摯謝安琪登上天后寶座及獲得多個大獎。 云云獎項中,由商業電台頒發的「叱咤樂壇我最喜愛的歌曲大獎」為全港唯一一座公開票數之公眾投票歌曲獎,囍帖街為香港樂壇史上最高票數之獲獎歌曲,被肯定為千禧港樂之經典。.

查看 皇后碼頭和囍帖街 (歌曲)

皇后 (消歧义)

皇后是皇帝嫡妻的称号。 皇后还可以指:.

查看 皇后碼頭和皇后 (消歧义)

皇后像廣場

皇--像廣場(Statue Square)是香港的一個廣場,位於香港島中環,為早年維多利亞城的地標性廣場建築。 隨著香港淪陷及戰後的城市發展,皇后像廣場現時已經沒有任何英國皇室成員的銅像,僅保留了一座紀念銀行家昃臣爵士的銅像。政府於1960年代將廣場重建成現貌,供市民休憩之用。.

查看 皇后碼頭和皇后像廣場

王浩賢 (社運人士)

王浩賢(Icarus Wong),民間人權陣線發言人、副召集人及警權關注組召集人。早年就讀聖類斯中學,2008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生物科技及社會學系。因2011年六四集會與陳秉鳳、洪曉嫻、葉寶琳、李世鴻、朱凱迪、朱江瑋及明偉添等集體判刑,被某香港傳媒封為社運八子之一。同年曾參與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於中西區正街選區代表土地正義聯盟,與角逐連任之建制派候選人對碰,然而未能成功擊敗對手。.

查看 皇后碼頭和王浩賢 (社運人士)

祁濟時

祁濟時爵士,KCMG(Sir Michael David Irving Gass,),英國殖民地官員,1965年9月至1969年1月出任香港輔政司兼行政及立法兩局當然官守議員,1969年3月至1973年10月任英屬西太平洋高級專員。 祁濟時在1939年加入殖民地部,早年於西非黃金海岸政府供職,官至內政部常務次官。在1958年至1965年間,他調任英屬西太平洋高級專員公署布政司,此後出任香港輔政司。在輔政司任內,他與何禮文及姬達等港府官員應對六七暴動,並在1967年6月至9月期間暫代戴麟趾爵士署任港督一職,設法主持大局。在暴動期間,他對滋事的左派份子採取強硬態度,從而有效控制局勢,但也因此成為左派陣營口誅筆伐的主要攻擊對象之一。祁濟時在1969年卸任前夕獲英廷授予KCMG勳銜,以肯定他在任輔政司期間的表現。 祁濟時在1973年結束殖民地生涯,返回英國定居,晚年曾於1977年至1981年間出任森麻實郡議會議員,並熱心參與研究森麻實郡的地方歷史。祁濟時與妻子伊利沙伯·艾克蘭-胡德在1975年結婚,其妻也曾任郡議員,1998年至2015年出任森麻實郡郡尉。.

查看 皇后碼頭和祁濟時

維多利亞港

維多利亞港(簡稱維港;Victoria Harbour)是位於香港的海港,位處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為香港市中心重要的地理區塊。由於港闊水深,又屬天然良港,香港亦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 維多利亞港古稱尖沙咀洋面或中門;18世紀西方列強勢力進入中國時,被英國人相中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後來在鴉片戰爭後從清帝國中奪取香港,以維多利亞港為中心建設香港,並做為基地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 鵬誠峰:,保護海港協會。事實上,維多利亞港一直影響香港歷史和文化,亦主導香港經濟和旅遊業發展,是香港成為國際大城市的關鍵之一《集體回憶之維多利亞港 — 百年海港的故事》,何耀生,明報出版社,ISBN 978-962-8872-68-8。.

查看 皇后碼頭和維多利亞港

維港渡海泳

香港渡海泳(英文:Hong Kong Cross Harbour Race)又稱維港渡海泳或新世界維港泳(香港簡稱為渡海泳),是一項於1906年創辦、1942至1946年及1979至2010年停辦,與及2011年再度復辦至今的一項橫越維多利亞港的游泳比賽。.

查看 皇后碼頭和維港渡海泳

美孚碼頭

美孚碼頭是一個在香港已拆卸的渡輪碼頭,原位於九龍美孚新邨第一期第六座荔灣道旁的荔枝角灣,由油麻地小輪提供往中環皇后碼頭的飛翔船服務,在1980年代初很受美孚居民歡迎,渡輪服務在地鐵荃灣綫於1982年5月啟用並開通美孚往中環的地鐵服務後,在1984年1月停止。碼頭也隨着後期的美孚填海工程而拆卸,原址現已是荔枝角公園的一部分。.

查看 皇后碼頭和美孚碼頭

羅富國

羅富國爵士,KCMG,KStJ(Sir Geoffry Alexander Stafford Northcote,),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35年至1936年出英屬圭亞那總督,1937年至1941年為第20任香港總督。 羅富國在1904年加入殖民地部,長期在非洲的殖民地政府機關供職,歷任肯雅助理輔政司、北羅德西亞布政司和黃金海岸輔政司等職,在黃金海岸輔政司任內曾署任黃金海岸總督。隨後在1935年至1936年間,他獲調派往南美洲英屬圭亞那出任總督。 羅富國在1937年10月調任香港總督,適值中日戰爭爆發不久,為應付日軍日益嚴峻的威脅,他任內積極整頓香港防務,其中於1939年7月頒布緊急法例實行徵兵,另外又在1940年首度開徵入息稅,以減輕軍費負擔。然而,羅富國爵士在任後期因病不適,長年不在香港,回港後不久於1941年9月稱病辭職,返英療養,避過三個月後日軍揮軍香港,沒有淪為戰俘。 羅富國爵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獲重新起用到東非任軍方首席情報官,戰後於1948年4月獲英廷任命為東非議會首任議長,惟未幾於同年7月病故,終年67歲。.

查看 皇后碼頭和羅富國

瑪嘉烈公主 (斯諾登伯爵夫人)

嘉烈公主,斯諾登伯爵夫人(The Princess Margaret,Countess of Snowdon,),是乔治六世和伊麗莎白·鮑斯-萊昂所生的小女儿,為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之妹。瑪嘉烈公主曾經外訪多地,包括于1966年访问香港。瑪嘉烈公主于2002年2月9日6点30分在爱德华七世医院睡梦中安然去世。 父亲即位时,瑪嘉烈公主曾是仅次于姐姐的英国王位第二顺位继承人,随着外甥子孙们出生才逐渐后推,直到去世前仍排在第十一顺位。.

查看 皇后碼頭和瑪嘉烈公主 (斯諾登伯爵夫人)

甜甜廿四味

《甜甜廿四味》(Agency 24),又名《甜甜二十四味》,香港麗的電視經典電視劇,於1981年首播,共20集。本劇由張國榮、倪詩蓓、鍾保羅、莫少聰及文雪兒等領銜主演。劇中主角張國榮及倪詩蓓於拍攝此劇時傳出緋聞,同時有指倪詩蓓與某女藝員因私人原因而抵觸藝員紀律,並被麗的電視「雪藏」半年。.

查看 皇后碼頭和甜甜廿四味

狗虱灣

狗虱灣原是香港新界大嶼山一個海灣,在愉景灣及梅窩之間。1990年代,香港政府決定把狗虱灣填海,並在1997年在該處設立政府爆炸品倉庫,取代昂船洲的政府爆炸品倉庫。 現時,已被拆卸的中環皇后碼頭的組件也放在狗虱灣內。.

查看 皇后碼頭和狗虱灣

過海隧道巴士962B線

962B在新界區(往港島方向)沿線車站貼出詳細時間表,包括主要站點預計到達時間,方便乘客預計時間候車 西區海底隧道巴士962B線是香港一條西區海底隧道巴士路線,來往屯門置樂花園及銅鑼灣(摩頓台),由城巴獨自經營。.

查看 皇后碼頭和過海隧道巴士962B線

萌擬人化

萌擬人化是擬人化的一種形式,指對非人類的對象擬人化、並將受仿對象的特點加入萌的元素。或是--Cosplay行為把該等角色扮演出來;屬於二次創作的其中一種手法。.

查看 皇后碼頭和萌擬人化

衛奕信

衛奕信,蒂利安的衛奕信男爵,KT,GCMG(David Clive Wilson, Baron Wilson of Tillyorn,),早年以魏德巍為中文譯名,英國外交官,爱丁堡皇家学会會長,熟知中國事務,於1980年代負責與中方起草《中英聯合聲明》,後來又在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擔任首任英方首席代表。1986年12月,時任香港總督尤德爵士突然逝世,英國政府決定以衛奕信接任。 衛奕信出任第27任香港總督期間,香港主權尚有10年時間就要移交中國。在這個過渡期內,中國大陸於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大陸當局以坦克進佔天安門廣場,鎮壓學生運動。六四事件引起香港人的恐慌,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更加跌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有見及此,衛奕信推出多項政策試圖挽回民心。當中,他在六四事件發生後提出「玫瑰園計劃」,決定興建規模龐大的新機場。然而,新機場的興建,最終成為他被撤換的一大伏筆。 不少人士對衛奕信的印象比較負面,這主要是因為他在任港督期間,曾經被指過度在香港問題上偏袒中方,而有「末代港督」之稱的彭定康接任後所顯露的強硬姿態,就與衛奕信構成明顯對比。衛奕信於1992年7月卸任港督,在離任前不久他獲英廷冊封為終身貴族。雖已卸任多年,但他仍不時來港,仍舊關注香港事務。.

查看 皇后碼頭和衛奕信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查看 皇后碼頭和香港

香港2007年4月

;(請按此參閱當天之報章頭條).

查看 皇后碼頭和香港2007年4月

香港2008年4月

;(請按此參閱當天之報章頭條).

查看 皇后碼頭和香港2008年4月

香港大會堂

香港大會堂(Hong Kong City Hall)是香港第一座公共文娛中心,位於香港島中西區中環愛丁堡廣場5號,於1962年3月2日落成開幕,現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查看 皇后碼頭和香港大會堂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查看 皇后碼頭和香港島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Grade I historic buildings in Hong Kong)是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級的香港歷史建築的第一個級別。在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政府於2008年確立制度,身兼古物事務監督的發展局局長,可考慮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是否達到「極高門檻」,宣布為香港法定古蹟。 2005年,當局選取了1444幢歷史建築物,由專家小組進行深入評估,並向古物諮詢委員會提交擬定評級,供委員會考慮及審議。截至2015年9月17日,全港有162幢建築物被確定為一級歷史建築;另有8幢不屬於上述名單的建築物,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兩者合共170幢。 此列表不包括已列為法定古蹟的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查看 皇后碼頭和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列表

香港獨立媒體

香港獨立媒體,是一個以香港為基地的網上媒體,網站主要內容為時事評論,涉及不同社會政治及文化議題。.

查看 皇后碼頭和香港獨立媒體

香港特別行政區歷史

香港特別行政區於1997年7月1日零時根據《中英聯合聲明》及《香港基本法》正式成立。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高度自治,但國防及外交事務由中央人民政府負責。 為了確保順利過渡,特區剛成立時,政府結構及主要官員並無即時作重大改變,仍沿用英治時期的架構及班子。但其後出現多項改革,如高官問責制及三司十三局;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選舉方式及制度則維持不變。 主權移交過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結束。但在短短三個月後,香港貨幣受外來衝擊,股市、地產產值大幅下跌,加上早前生產線開始北移,和香港扮演中國轉口港的優勢下跌,失業、通縮和負資產等經濟民生問題隨之而來。港府連串政策失誤如「八萬五政策」、教育改革、公務員改革、禽流感疫情處理失誤,使社會不滿氣氛與日俱增,終爆發2003年的七一大遊行。直至2004年底,衰退得以緩和。其後,經濟開始復甦,金融、旅遊、零售業等恢復興旺,但並非所有行業皆能受惠。2007年7月1日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紀念,曾舉行多項慶祝活動。在2010年後,樓價和租金升幅過急,令市民置業十分困難。2014年,國務院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及全国人大关于香港特区普选和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文件,引起市民不滿,令2014年爆發俗稱雨傘革命的佔中運動。2016年在旺角也爆發一場大型騷亂。.

查看 皇后碼頭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歷史

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始於超過公元前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居住於華南地區沿岸島嶼的原住民,其後被秦朝納入中國版圖後,踏入信史的開端。自古以來香港就是位於汉族地區南部沿海的一個農業、捕魚及產鹽之處。其後大英帝國佔領香港,沒收原居民的土地,建立殖民地而成為自由港,香港早期以經營鴉片貿易為主,隨後發展為東南亞與中國的貿易中轉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至改革開放前,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全部停止,香港逐漸由貿易港口轉型成製造業城市,再次在東南亞排華後不停吸收華人資本,與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一同成為以世界各地華人資本為主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香港建立英國殖民地之前,未有「香港」概念,惟「香港」經由英國發展已經不僅再是一個小漁港,它屬於亞洲中心位置,南海内海。而「香港」這名稱,最早是出現在明朝的《粵大記》上,位置為今日的鴨脷洲内小型漁村。直至1841年香港開埠後初期,英國政府正式為此地命名為「香港」,並且慢慢由漁村發展成為城鎮。其繼香港島後,九龍半島亦分別為永久英屬領土;及後為《新界拓展條約》租借新界地區為期99年,但英國從未交過租金。1953年,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更為香港進行加冕香港典禮為英國永久屬地。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及制定香港基本法實行一國兩制以保障香港人五十年不變,亦確定1997年7月1日起,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標誌着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正式結束。.

查看 皇后碼頭和香港歷史

香港歷史建築

香港歷史建築,可泛指香港具有一定歷史的建築物,多數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興建,除了富悠久歷史的寺廟、教堂及祠堂外,還有一些政府建築,如:水塘建築、軍營、官員官邸等。這些建築保留了不少早年香港居民的生活情況及信仰等,而由於香港曾為英國殖民地,不少建築亦因而保留了殖民地時代的西方建築風格,一些更是中西合璧,成為香港獨有的特色建築。 另一方面,香港政府亦有一套香港歷史建築的評級標準,以方便對最具價值的古蹟、建築物及文物進行保護。歷史建築一般先由香港公營機構古物諮詢委員會負責進行研究,然後再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有關決定,包括決定香港法定古蹟及評級香港歷史建築。 早期的香港歷史建築名單並不向外公開,一直只供政府內部參考,據古物古蹟辦事處稱是由於內容敏感,當中涉及私人物業,評級會對物業造成影響。至2007年1月9日,名單已開始逐步公開。 政府又考慮不斷開放一些香港歷史建築讓市民參觀,如有意將一級歷史建築西環濾水廠宿舍改作環境保護中心及將鰂魚涌林邊屋改作郊野公園中心,日後將對外開放。.

查看 皇后碼頭和香港歷史建築

香港民族主義

香港民族主義是香港一種涉及種族、文化、歷史、地理、政治等社會各種層面的思想體系,其中心理論為:香港的各種文化族群,構成了内聚的、分享共同記憶的香港人特殊身份認同,即是公民民族主义。主張「香港民族」可以區別於「比較傾向於種族主义之中華民族」。香港民族主義支持者亦主張建立香港自身的「國族」與自主意識。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自香港回歸後正逐年與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拉大差距,根據有關數據可見香港人有強烈的自身認同感。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2012年6月的民意調查發現,在四选一的选择中,認為自己是「香港人」(Hong Kong Citizen)的佔42%,25%認為自己是「中國的香港人」(Chinese Hong Kong Citizen),「香港的中國人」(Hong Kong Chinese Citizen)的佔13%,选择自己是「中國人」(Chinese Citizen)的佔18%。, 21-06-2016.

查看 皇后碼頭和香港民族主義

謝安琪

謝安琪(英文名:Kay Tse On Kay;),香港著名女歌手,獲香港傳媒封為「天后」。其音樂作品多以香港民生為題材,而且經常諷刺時弊和探討當下的社會政治敏感話題,這樣使她能夠在情歌泛濫的香港樂壇中脫穎而出,贏得「平民天后」的美譽。 謝安琪在2005年踏足香港樂壇,先憑歌曲《愁人節》和《鍾無艷》等而廣為人知,後於2008年推出歌曲《囍帖街》,此曲成為當年香港「年度之歌」,成為四大頒獎禮的最高榮譽歌曲,亦帶摯謝安琪出道僅三年即登上「天后」的寶座及橫掃當年樂壇頒獎禮的主要獎項。及後又憑著多首金曲作品如《年度之歌》、《獨家村》和網絡熱播歌曲《雞蛋與羔羊》、《羅生門》、《山林道》,以及口碑銷量極佳的專輯如《Binary》、《Slowness》和《Kontinue》,繼續走紅。 除了歌唱事業以外,謝安琪亦有涉足電視劇:於2016年在無綫電視劇集《殭》中擔任女主角,其角色「藍夢南」深受觀眾喜愛,氣勢一時無兩。個人方面,她200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美國研究系,2007年與男歌手張繼聰結婚,同年誕下兒子張瞻,2017年誕下女兒張靖。 謝安琪形象健康且熱心公益,曾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亦廣受年輕人歡迎,包辦了高登討論區女神選舉的歷屆冠軍,為現今女神的指標人物。.

查看 皇后碼頭和謝安琪

貝璐

貝璐爵士,KCMG,KBE(Sir William Peel,),英國殖民地官員,曾長年在馬來亞任公職,後自1930年至1935年出任香港總督一職。.

查看 皇后碼頭和貝璐

麥理浩

伯克的麥理浩男爵,KT,GBE,KCMG,KCVO,(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Baron MacLehose of Beoch,),英國資深外交官及殖民地官員,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總督,他的任期前後長達10年半,先後獲四度續任,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港督。 外交官出身的麥理浩雖然缺少殖民地的行政管理經驗,但沒有殖民地包袱的他,反而被普遍認為是歷史上最傑出和最受市民愛戴的港督之一,輿論更以「麥理浩時代」(MacLehose Years)形容他在任港督的日子。麥理浩任內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香港的社會面貌出現深刻的改變。他的改革涉及房屋、廉政、教育、醫療、福利、基礎建設、交通、經濟和社會各個範疇,十年建屋計劃、開發新市鎮、創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費教育、設立郊野公園、興建地下鐵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設,紛紛在他任內推出。這些政策不單直接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還進一步為殖民地政府在市民心目中建立起正面形象,同時也增強了香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 麥理浩見證了香港的經濟起飛,任內經濟增長之強勁為開埠以來所未有。在他的協助下,香港由原本以輕工業為主導,逐步轉型以電子工業、金融業和商業為重心,一躍而成「亞洲四小龍」之一,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日後成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大都會,奠定重要基石。此外,財政司夏鼎基爵士在麥理浩任內提出的「積極不干預主義」,也成為港府的理財哲學、以及麥理浩在施政上的依歸。 不過,外界也有意見批評麥理浩始終未能完全解決房屋不足、大學學位不足、教育質素參差、貧富不均和交通擠塞等核心問題,不少輿論也認為他未能快速應對任內接二連三的社會運動;至於在處理中國大陸非法入境者及越南難民來港的問題上,也引起不少爭論。 在中港關係方面,麥理浩改善了雙方自六七暴動以來的關係,他在1979年應邀訪問北京等地,成為二戰後首位官式訪問中國的港督。訪華期間,他會見了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席間得悉鄧小平堅決要在1997年或之前收回香港,結果這次會面為後來的香港前途談判揭開序幕。麥理浩返港後擔心引起恐慌,隻字不提鄧小平堅持收回香港的言論,只引述鄧小平「叫香港投資者放心」,但為免觸動中方神經,他放棄原擬推動民主政制改革的計劃。 麥理浩未及香港前途談判召開,便先行卸任港督,但他卸任返英後,繼續透過上議院議員的身份參與香港事務。他在晚年参与制定「居英權計劃」,又多次批評末任港督彭定康為立法局引入的民主改革。在1997年,年近80歲的麥理浩特意返回香港,在6月30日晚出席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縱使英政府杯葛在7月1日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別行政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但他仍堅持出席。 無論如何,麥理浩對香港的貢獻深受各方肯定,他除了多次獲英廷授勳外,更在1982年獲封為終身貴族,而香港的麥理浩徑和麥理浩夫人度假村,也是為了紀念他的貢獻而以他命名。.

查看 皇后碼頭和麥理浩

麥理浩勳爵夫人

伯克的麥理浩男爵夫人麥鄧麗娉,CStJ(,),1982年前通稱麥理浩爵士夫人(Lady MacLehose),此後稱作麥理浩勳爵夫人,英國蘇格蘭人士,第25任香港總督麥理浩勳爵的遺孀,1971年至1982年因丈夫關係擔任港督夫人。 麥理浩勳爵夫人出身蘇格蘭艾爾郡大戶人家,父親托馬斯·查理斯·鄧洛普爵士在當地營辦報業。她在1947年嫁給任職外交官的麥理浩,從此隨丈夫開展飄泊的外交生活。以港督夫人身份在香港生活的10年多期間,麥理浩夫人除了隨丈夫出席大小公開和官式場合,還熱心社會公益事務,並且在1971年至1976年出任香港公益金會長。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和香港傷健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都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社福設施。 麥理浩夫婦倆均熱愛郊野和遠足,而麥理浩夫人對植物更是有相當的興趣,對香港的植物也十分熟悉,並曾支持植物學家胡秀英博士在香港的研究工作。香港政府把麥理浩徑和麥理浩夫人渡假村以麥理浩勳爵伉儷命名,除了是因為兩項建設都是由麥理浩本人提出以外,正正是出於兩人對郊野和遠足的熱忱。.

查看 皇后碼頭和麥理浩勳爵夫人

黃潔慧

黃潔慧,曾任新媒體《香港01》編輯主任(博評),負責建立及營運「01博評」;前任商業電台時事烽煙節目《左右大局》及《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主持、資深電視記者、辯論/通識教育工作者。著有《拆穿官場語言偽術》(與蔡子強合著,明報出版社,2013)及《快樂辯論》(上書局,2010)。 黃潔慧畢業於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後,升讀香港中文大學,主修新聞及傳播學,副修政治與行政學。1999年加入無綫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任兼職記者,2000年9月至2004年間,先後為《星期二檔案》及《新聞透視》記者/編輯。2004年,黃潔慧以Dean's List成績,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中國政治文學碩士。同年9月,黃潔慧轉職有線新聞任記者,同年底被派往泰國布吉採訪海嘯。2005年,黃潔慧採訪韓農在香港反對世貿遊行衝突,是首個電視記者戴上潛水鏡應付胡椒噴霧,在鏡頭前報道,成為翌日電台節目話題。 2008年,在報道時任國務案總理溫家寶訪問日本後,她轉職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任傳媒關係專員。兩年後重返有線新聞任高級記者。黃潔慧的報道風格以反應快、口齒伶俐、注重畫面和現場感見稱。她擅長現場報道,其中皇后碼頭清拆當天,曾不間斷作連續6小時的現場報道,創香港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紀錄。她同時是環保新聞記者。最新引起回響的報道是2011年時,驗出香港多個品牌即食麵醬料含塑化劑、跟進民建聯議員要求斬走木棉花、踢爆金鐘添馬公園只准市民躺臥不准閉眼、一連五集沒有記者旁白的自然美系列等。 於2012年5月離開有線新聞,6月加入商業電台,並於7月2日起,成為時事烽煙節目《左右大局》主持。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與由《在晴朗的一天出發》重返《左右大局》的著名節目主持李慧玲共同主持《左右大局》接近3個月;李慧玲被突然解僱後,成為《左右大局》惟一正式主持。隨著《左右大局》在2014年4月4日正式結束,在4月7日起加入《在晴朗的一天出發》,於同年9月8日後離開商業電台,到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修讀比較政治碩士。及後加入新媒體《香港01》,任職編輯主任(博評),負責建立及營運「01博評」,並於2016年7月離開《香港01》。 傳媒工作之外,從事多項教育工作,涵蓋思辯訓練、通識及傳媒教育等。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兼任導師。曾任教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資優教育課程、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暑期傳媒課程、香港資優教育學苑、保良局蔡繼有學校、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等多間中學。2010年起,黃潔慧為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兼教通識及思考方法課程,曾登上《明報・教得樂》頭版報道。 在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之一曾俊華聘請黃潔慧特訓辯論技巧,應付多場選舉論壇。.

查看 皇后碼頭和黃潔慧

龍和道

龍和道(英文:Lung Wo Road)是香港香港島中環至灣仔海旁的一條行車道路,為中區填海計劃第3期的主要道路。龍和道中環段率先於2010年2月23日通車,添華道至分域碼頭街的金鐘段的西行綫及東行綫先後於2011年7月31日及10月31日通車,分域碼頭街以東的灣仔段預計於2018年全線通車。 龍和道由中區填海計劃第1期的民祥街開始向東延伸,經填海地連接至在灣仔發展計劃第2期的鴻興道新路段,即分別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東面和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東面,全長1.6公里。龍和道東行為2線行車,西行則為3線行車,來往共5線。 龍和道為中環往灣仔方向的車輛提供替代路線,毋須與前往金鐘和半山區的車輛共用干諾道中及夏慤道東行,紓緩這些路段的擠塞。龍和道在添馬公園下方設有行車隧道。 龍和道途經愛丁堡廣場的北面,即是愛丁堡廣場碼頭和皇后碼頭的舊址及其附近海域。它在填海計劃中的編號為P2路及D11路,是清拆碼頭時所爭拗的重點之一。.

查看 皇后碼頭和龍和道

郝德傑

郝德傑爵士,GCMG,CBE,KStJ,FRAS,FRSA(Sir Andrew Caldecott,),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35年12月至1937年4月為第19任香港總督,1937年10月至1944年9月任錫蘭總督。擔任港督前,他曾長期在馬來聯邦和海峽殖民地供職,並在1933年至1935年間任海峽殖民地輔政司。 郝德傑1907年加入馬來聯邦政府,1924年至1925年間曾獲派回英國任大英帝國博覽會馬來亞專員,後來調任海峽殖民地輔政司期間曾於1934年2月至11月暫代因病退休的金文泰爵士署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兼馬來聯邦高級專員一職。在馬來亞任職多年以來,他以善於排難解紛及調和種族關係著稱,官聲卓著,屢獲英廷嘉獎。在港督任內,他帶領港府推動不少革新,其中包括在1936年1月1日正式將原有的潔淨局改組成市政局,而銀禧水塘及瑪麗醫院也在其任內建成。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大陸局勢日益動盪,他任內還多次與國民政府官員舉行會面,並曾於1936年9月於廣州宴請蔣介石委員長。 郝德傑出任港督的時間相當短促,在任僅約16個月就因為錫蘭局勢不穩而於1937年4月16日匆匆卸任離港,調任錫蘭總督。任內,他對當地的憲政改革要求予以肯定和支持,但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影響,有關改革受到拖延。在任錫蘭總督後期,他見證了太平洋戰爭爆發,雖然錫蘭一度受日本攻擊,但未有陷落,他其後於1944年退休返英。郝德傑晚年曾任英政府的殖民地服務任命委員會委員,倡議以一中央部門統籌全球各地的殖民地政務職系詮敘事務,惟有關建議到他身後方獲採納。 郝德傑興趣廣泛,除殖民地事務外,也熱愛繪畫及精於彈奏鋼琴。此外,喜歡寫作的他在早年經常發表有關馬來亞的文章,晚年曾出版兩本以靈異故事為題材的小說。.

查看 皇后碼頭和郝德傑

葉寶琳

葉寶琳,香港活躍的社會運動人士,一直活躍參與香港各種公眾集會及遊行活動至今。 中學就讀於聖公會曾肇添中學。2001年在香港大學社工系畢業。2010年於嶺南大學取得文化研究碩士。 由2007年,以本土行動成員身份,開始參與保衛皇后碼頭;加入組織有ourtv.hk主持,香港獨立媒體成員;最低工資聯盟成員、香港民間團體幹事、80後反高鐵成員及反高鐵停撥款大聯盟成員、菜園村關注組成員、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幹事、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發言人等等。.

查看 皇后碼頭和葉寶琳

葛量洪

葛量洪爵士,GCMG(Sir Alexander William George Herder Grantham,),又譯葛亮洪,英國殖民地官員,早年曾於香港輔政司署供職,及後歷任百慕達與牙買加兩地的輔政司、尼日利亞的布政司,以及斐濟總督兼西太平洋高級專員等職,1947年至1957年出任第22任香港總督,是除麥理浩勳爵外,任職時間最長的港督。葛量洪治理香港獲得不錯的聲望,另一位是1970年代港督麥理浩勳爵,可算是港人印象較深刻的港督。 在港督任內,葛量洪爵士見證了中國的國共內戰,及中國共產黨取代中国国民党,並於1949年建立了新政權。中共建政後的政治動盪,使香港在人口、社會和經濟各方面都出現既深且廣的轉變,而國、共兩黨在香港的衝突和政治事件的迭起,以至於韓戰的爆發,再加上香港戰後百廢待興,社會基建受到嚴重破壞,都使葛量洪爵士面對着極其嚴峻的考驗。不過,在他的帶領下,港府作出多項重大措施,成功使香港成功克服重重困難,並且建構出香港在戰後的基本格局,漸漸從轉口港轉型為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港。葛量洪爵士在1965年曾發行自己的回憶錄,在書中,他對中國大陸的共產政權以及香港前途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評論,其中,他認為不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掌政,中國終有一日都會向英國提出收回香港。.

查看 皇后碼頭和葛量洪

重庆市

重庆市,简称巴、渝,别称山城、渝都、雾都、桥都,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首批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航空枢纽、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 、内陆开放高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温泉之都,中国著名三大火炉城市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1000多年,是巴渝文化属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定重庆为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重庆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一道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指挥中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重庆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恢复设立重庆直辖市,6月18日正式挂牌。 重庆市地跨北纬28度10分-32度13分,东经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间的青藏高原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渝东接湖北、东南接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接四川,渝北接陕西,辖区东西长约470公里,南北宽约450公里,辖区总面积8.2403万平方公里。重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是一个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的组团式城市,其中主城区建成面积为877.78平方公里。 位于重庆主城区嘉陵江和长江以北的两江新区是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后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重庆拥有渝新欧铁路、西永综合保税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部地区第二座实行72小时免签的城市。.

查看 皇后碼頭和重庆市

金文泰

金文泰爵士,GCMG(Sir Cecil Clementi,),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30年至1934年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兼英國駐馬來亞高級專員、1925年至1930年任第17任香港總督。 金文泰在1899年加入香港政府,早年歷任新界助理田土官、巡理府、助理輔政司、行政立法兩局秘書、以及署理輔政司兼兩局當然官守議員等職;出任港督前,他曾先後擔任過英屬圭亞那政府秘書(後改名輔政司)和錫蘭輔政司。在港督任內,他成功緩和持續多時的省港大罷工,使香港從百業蕭條的局面逐漸恢復過來;此外,他重視社會基礎發展,除了主持興建九龍醫院、瑪麗醫院和修築城門水塘外,又熱心推崇中國文化,設立香港首家官立中文學校和支持香港大學增設中文系,該座官立中文學校後來更名為金文泰中學,以紀念他對中文教育的重視。金文泰與香港華民各界關係要好,任內爭取委任周壽臣爵士為行政局歷來首位華人非官守議員,並准許新界鄉紳設立鄉議局管理地方事務,政績頗受稱譽。 在海峽殖民地總督與馬來亞高級專員任內,金文泰面對環球大蕭條下的經濟衰退,設法緊縮開支,又研究引入限制計劃,防止當地錫礦和橡膠業務因生產過剩而導致國際市場價格急跌,成功減輕大蕭條對當地經濟造成的衝擊。同時間,他為新加坡主持多項大型基建,當中包括海軍基地、加冷機場、克利福碼頭和丹戎巴葛火車總站等,以配合當地的急速發展。可是,金文泰在任內提出的地方分權方案卻備受爭議,其中,馬來屬邦本土政界擔心方案會削奪他們長久以來享有的自主性、而馬來亞華人和印巴裔社群則擔心方案連同一系列推動馬來文化和馬來語的政策,會變相使當局施政進一步向馬來人傾斜。金文泰的方案雖然深具遠見,但最終卻因強大的阻力被迫妥協,未能一展抱負,連同他推動限制移民入境等被指針對華人的舉措,均成為他任內的瑕疵。 作為一名學者型總督,金文泰早年就讀牛津大學時經已顯露出在拉丁文方面的才華。在香港任職期間,他更迅速學會廣東話和官話,並憑藉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練得一手好書法,對中國詩詞也有深入的了解,是一位典型的漢學家和「中國通」。在公務之餘,他長年著作甚豐,題材涉足文學、歷史和地理等多個方面,學術造詣深受稱許,更被印度詩人泰戈爾評價為「在東方遇過最有修養的歐洲人」。金文泰還熱愛四處遊歷,曾走遍中國各省和深入印度等地,香港的不少郊野山徑,均由金文泰和他的妻子最先開闢而來。.

查看 皇后碼頭和金文泰

長春社

長春社,香港民間環保組織,成立於1968年,為香港以大中華地區最早成立的環保團體。該組織以積極倡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保育自然、保護環境和文化遺產為使命。該組織主張倡導合適的政策、監察政府工作、推動環境教育和帶頭實踐公眾參與,以達致可持續的發展。.

查看 皇后碼頭和長春社

英女皇訪港

英女皇訪港指香港殖民地時代,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曾經兩次訪問香港的事件。.

查看 皇后碼頭和英女皇訪港

集體回憶

集體回憶,或集體記憶,是一種概念,最初由法國社會學家霍布瓦克(Maurice Halbwachs)在1925年首次完整地提出,以跟個人記憶區分開。 集體回憶是在一個群體裏或現代社會中人們所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事或物;這個討論由阿斯曼(Jan Assmann)延續,他寫下了《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文化記憶),較近期的學者如保羅‧康納頓(Paul Connerton)的著作《社會如何記憶》,把這個概念再伸延,認為人類的身體就是記憶的保留和繁衍這種集體過程所進行的地方,而皮埃爾·諾哈(Pierre Nora)研究地方與空間(lieux de memoire - 記憶的場所)在集體回憶中的角色有很大的貢獻;他說:「一個『記憶的場所』是任何重要的東西,不論它是物質或非物質的,由於人們的意願或者時代的洗禮(英譯為the work of time)而變成一個群體的記憶遺產中標誌性的元素(這裏所指的是法國社會)。.

查看 皇后碼頭和集體回憶

陳健佳

陳健佳於2006年加入香港有線電視,任職記者,曾獨家在機上直擊報道甘泉航空首航失敗的新聞,專責法庭新聞,曾報道本土行動成員向高等法院申請保留皇后碼頭、龔如心遺產爭奪事件等矚目審訊。此外,她亦會報道社會大小事件及新聞背後的故事。 她現時已離開有線,轉職明報任財經記者。 陳健佳曾替有線新聞拍攝宣傳片。.

查看 皇后碼頭和陳健佳

陳景輝

陳景輝(CHAN King-fai,)是香港政治及文化評論人、社會運動人士,與同為社運人士的林輝合稱為「美點雙輝」,曾組織及參與香港多場社會運動,並於多個媒體上參與評論。 陳景輝是本土行動、八十後反高鐵青年及八十後反特權青年的主要人物,於利東街社區運動、保衛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反高鐵及保衛菜園村、反政改方案、反國民教育科等運動皆有參與,亦曾因參與抗爭而被拘捕及被檢控。 陳景輝是香港獨立媒體記者及專欄作者,亦曾於網上電台和網上電視等網絡媒體擔任主持及評論員。其文章散見於多份報紙雜誌,現於明報世紀版及觀點版撰寫專欄。 陳亦曾任香港數碼電台(DBC)節目主持,主持節目計有《八十後今晚打老虎》、《網絡起義》、《八十後今晚起義》等。曾被鄭經翰以聽眾身份致電評論其節目風格及質素。及後,鄭經翰於《香港蘋果日報》表示對覺得他們的主持「不夠激、太老成」,像「八十後的建制派」,擔任主持期間又錯過很多社會議題沒有引發公眾討論。陳認為鄭的批評是干預DBC編輯自主,遂與拍檔林輝、監制蔡嘉儀等人一同辭職。但亦有意見認為,陳等人於節目中立場模糊、訪問技巧欠佳,鄭坦率指出他們主持節目有改善之處,卻被上綱上線說成鄭「干預編輯自主」、「打壓言論自由」。但是,在DBC被迫結束廣播時,陳景輝亦有多次聲援DBC。.

查看 皇后碼頭和陳景輝

柏立基

柏立基爵士,GCMG,OBE(Sir Robert "Robin" Brown Black,),英國殖民地官員,1952年至1955年任香港輔政司、1955年至1957年任第三任新加坡總督、以及自1958年至1964年任第23任香港總督。 在1930年加入馬來亞殖民地政府的柏立基,早年曾在海峽殖民地、千里達、北婆羅乃和香港等地供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經在北婆羅乃組織游擊隊抵抗日軍,但隨後遭日軍俘獲囚禁。柏立基在二戰後出任新加坡總督,任內化解多場憲制危機,並參與自治談判和推動公務員本地化,為新加坡在1959年成為自治邦和在1963年脫離英國獨立作好準備。 在香港總督任內,柏立基見證港府財政自主,而隨著大批難民從中國大陸湧入香港,也為香港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連帶工業和本土經濟有顯著的增長。與此同時,為應付大批難民對社會構成的沉重壓力,柏立基著手推動社會建設,當中包括興建伊利沙伯醫院、香港大會堂和創辦香港中文大學,另外又推出「廉租屋計劃」,以積極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在擔任港督後期,香港連年水旱交侵,促使他興修水塘,並率先向大陸當局購買東江水以濟水荒。 柏立基在1964年卸任後甚少返港,而且保持傳統殖民地官員的作風,未曾撰寫回憶錄,但事實上,他對香港事務仍然十分關注。柏立基在1999年以93歲之齡去世,是繼第二任港督戴維斯爵士後歷史上第二長壽的香港總督,也是歷史上最長壽的新加坡總督。他生前曾多次獲英廷授勳,在1962年更獲授予屬於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之中最高級別的GCMG勳銜,以肯定他多年來在殖民地的表現。.

查看 皇后碼頭和柏立基

柏聖文

柏聖文(Stephen Edward Bradley,),英國外交官,2003年12月至2008年3月出任第四任英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任內曾批評香港人的英語水平嚴重倒退,及抨擊香港政府保育古蹟不力等。 柏聖文在1981年加入外交部,1988年至1993年間曾借調到香港政府,先後任衛奕信爵士及彭定康兩任港督的副政治顧問,期間曾在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協助中國大陸民運人士出逃流亡海外。.

查看 皇后碼頭和柏聖文

林輝

林輝(LAM Fai Fred,),旅行家、專欄作家、智庫組織Roundtable Community前總幹事、香港社會運動人士、註冊社工。林於嶺南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後於中文大學取得社會工作碩士及註冊社工資格。.

查看 皇后碼頭和林輝

林鄭月娥

林郑月娥(Carrie Lam Cheng Yuet-ngor,本名:鄭月娥,),香港特別行政区現任行政長官,在36年間曾於20個政府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工作。其後加入問責官員團隊,先後擔任發展局局長及政务司司长。 在2016年7月1日,時為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獲特區政府頒授最高榮譽的大紫荊勳章,政府表揚她盡心竭力為香港服務35年,表現卓越,尤其於出任政務司司長期間,成績斐然。政府又稱,林鄭月娥協助行政長官施政,在協調政策上擔任重要角色,帶領政府克服各種挑戰。 在梁振英宣布不尋求連任後,2017年1月16日林鄭月娥正式宣佈參選行政長官選舉,表示希望能延續梁振英政府「行之正道,穩中求變」的施政理念。宣佈參選後獲大部分建制派選委支持,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則強調與候選人林鄭月娥沒有互信基礎。2017年3月26日舉行的行政長官選舉中,林郑月娥获得由1194人組成選舉委員會中的777票,成功當選第五屆香港行政長官。於2017年7月1日就任後,她成為歷史上首位香港女性行政長官,以及香港開埠以來首位女性最高級行政官員。 她與丈夫林兆波於英國劍橋結識,1984年結婚,育有兩子,父子三人均持有英國國籍,而林郑月娥則於2007年因擔任發展局局長放棄英國國籍。.

查看 皇后碼頭和林鄭月娥

梁啟智

梁啟智(Leung Kai Chi,),曾任香港大學地理學系及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學系兼任講師,中大通識教育部的領袖課程副主任和博群計劃的高級項目經理。現為時事評論員、專欄作家。畢業於沙田蘇浙公學、香港浸會大學地理系、美國克拉克大學國際發展碩士及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專攻城市地理學。.

查看 皇后碼頭和梁啟智

楊耀忠

楊耀忠(Yeung Yiu-chung,),是第九、十、十一、十二屆中國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前立法會議員,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成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榮休天水圍香島中學校長後,他擔任天水圍香島中學校監。.

查看 皇后碼頭和楊耀忠

楊慕琦

楊慕琦爵士,GCMG,KStJ(Sir Mark Aitchison Young,),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09年至1928年間於錫蘭任職,官至首席助理輔政司兼錫蘭行政局秘書,後來先後於塞拉利昂及巴勒斯坦託管地服務,期間曾任塞拉利昂護督及署任巴勒斯坦高級專員。楊慕琦自1933年至1938年任巴巴多斯總督,1938年至1941年任坦噶尼喀地區總督,兩段總督任內以推行改革著稱,獲得英政府肯定。 楊慕琦爵士在1941年獲任命為第21任香港總督,並於9月就任,但三個月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軍香港,爆發香港保衛戰。幾經奮力抵抗後,楊慕琦在1941年12月25日「黑色聖誕節」向日軍無條件投降,淪為戰俘。他在戰時先後被監禁於香港半島酒店、台灣及滿州國的瀋陽,後期受盡非人折磨。大戰在1945年8月結束後,楊慕琦沒有立即復任港督,而香港事務則暫由軍政府打理,直到他於翌年5月復任為止。 戰後楊慕琦爵士試圖在香港推行稱之為「楊慕琦計劃」的政治改革,計劃成立民選市議會下放政府權力,但礙於地區局勢及其他客觀條件所限,他復任僅一年而於1947年5月退休後,有關改革未獲繼任港督葛量洪爵士支持,使改善陷入停頓狀態,後來更以流產告終,此後香港長時間也再沒推行重大政治改革。.

查看 皇后碼頭和楊慕琦

本土行動

本土行動,是香港在2006年底出現的爭取城市規劃民主化的組織。本土行動於天星碼頭被拆卸後成立,並以保留皇后碼頭為行動焦點。他們進行過一些遊行、靜坐、集會、絕食及守衛碼頭等行動,亦有以出版刊物、網頁、錄像及文章等推廣其理念。其規模雖屬於小型,但行動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本土行動主要成員約有三十人左右,以青年人及知識分子為主,但亦包括其他不同年齡及階層人士。.

查看 皇后碼頭和本土行動

朱凱廸

朱凱廸(Eddie Chu Hoi-dick,),香港立法會議員(新界西),社會運動活躍人士、左翼環境保護主義者,是土地正義聯盟成員,社區公民約章副主席,民主派組織議會陣線成員。在反對清拆皇后碼頭行動中,朱凱廸曾是本土行動的成員,代表該組織向大眾介紹文物保育、城市規劃民主化的重要性而為人熟悉。他也是菜園村關注組成員,是反高鐵運動的中堅人物。他曾在2018年香港立法會補選為姚松炎助選。.

查看 皇后碼頭和朱凱廸

戴維德

戴維德爵士,KBE,CMG(Sir Edgeworth Beresford David,),英國資深殖民地官員,1955年4月至1958年1月任香港輔政司兼行政立法兩局當然官守議員、1958年1月至1959年6月任末任新加坡布政司兼部長會議及立法議會當然官守議員、1959年8月至1962年4月先後任英屬東非高級公署行政官及東非共同服務組織秘書長,期間兼任東非中央立法議會當然官守議員。 戴維德在1931年加入馬來聯邦政府,多年來在馬來亞任職,1951年至1952年出任防衛及內部保安司兼聯合邦行政立法兩局委任議員,負責整頓治安及防務,以打擊馬共在境內的勢力。在香港出任輔政司期間,他參與了市政局改革和應對房屋不足等社會問題,並且在1956年的「雙十暴動」中以護督身份主持大局,派出警察機動部隊和駐港英軍迅速維持局勢。在1958年1月,戴維德被借調往新加坡,為當地在1959年6月設立自治邦作好準備;此外,針對罪案率上升和涉及秘密社團的多宗打鬥案件,他還屢次立法加強警方的權力。 戴維德雖然在1959年至1962年間在東非供職,但他對東非的感情始終不及生活多年的大馬。因此在1962年從政府退休後不久,他即選擇以橡膠種植協會駐紮代表的身份長居吉隆坡,但兩年多後在當地因病去世,終年僅56歲。.

查看 皇后碼頭和戴維德

明報

《明報》是香港的中文報紙,由查良鏞(筆名金庸)和沈寶新在1959年5月20日創立。本為香港上市公司明報企業旗下刊物,於2008年4月23日,該企業更名為世界華文媒體。 《明報》內容以香港本地新聞為主,兩岸、國際新聞為輔。香港中文大學調查指香港市民及傳媒業界認為明報在香港報章中公信力良好,報道亦屢次獲獎。其副刊版「世紀」在香港報紙中較為突出,以文學、文化藝術創作等人文科學的探討與政治專欄為主。《明報》歷任總編輯為潘粵生、梁小中、王世瑜、董橋、張健波、劉進圖,之後總編輯一職一度由首席執行總編輯鍾天祥暫代,其後於2015年元旦正式被委任為總編輯,任職至2017年元旦離任,由梁享南接替。 《明報》在加拿大溫哥華(加西版)、多倫多(加東版)皆有發行報紙,在台灣亦有明報周刊,曾經在美國紐約(美東版)和三藩市(美西版)發行。2009年1月31日,明報美東版刊登啟事宣布改版,於2月2日起與免費報合併。2月14日,美西版亦宣佈停刊。.

查看 皇后碼頭和明報

摩士

摩士爵士,KBE,JP(Sir Arthur Morse,),舊時也譯摩斯爵士,英國和香港銀行家,1941年至1953年任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主席,1943年至1953年兼任總司理,1946年至1953年任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是滙豐銀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初期的重要領導人物。 在1912年加入滙豐的摩士,早年曾在香港總行和中國內地各分行任職凡二十餘年,1940年調任倫敦分行總經理,1941年香港淪陷前夕出任主席,繼而在1943年起出任總司理,任內成功帶領滙豐渡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並負責在戰後將總行遷回香港,以及重建香港、遠東和全球各地的業務。「凡有利於香港者,即有利於滙豐」一語,即出自他任內。摩士在1953年卸任主席和總司理後,回到英國出任滙豐的倫敦顧問委員會主席,繼續參與滙豐業務。 摩士曾分別於1949年和1961年兩度封爵士,另在1940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現今位於九龍黃大仙的摩士公園,即以他命名。.

查看 皇后碼頭和摩士

愛丁堡廣場

愛丁堡廣場(英文:Edinburgh Place)是香港香港島市中心一處靠近維多利亞港的廣場。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它是早期香港島中環不斷填海工程的成果,也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現代實用建築主義建築群的典範,甚至是香港市區沿海公共空間的典型範例。皇后碼頭拆卸後,露天的公共空間被擴大,龍和道和愛丁堡廣場之間的行人路可以進行公眾活動。.

查看 皇后碼頭和愛丁堡廣場

愛丁堡廣場碼頭鐘樓

愛丁堡廣場碼頭鐘樓,即舊中環天星碼頭鐘樓,是香港昔日一個鐘樓,位於香港島中環愛丁堡廣場碼頭建築之上,隨著2006年12月碼頭的拆卸而消失。.

查看 皇后碼頭和愛丁堡廣場碼頭鐘樓

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

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簡稱愛丁堡廣場碼頭,俗稱舊中環天星碼頭或舊天星碼頭是指香港中環愛丁堡廣場一個已拆卸的渡輪碼頭。它所提供的服務已被中環碼頭(七號和八號)所取代。香港特區政府和部分香港人曾於2006年底爭議碼頭的去留。碼頭香港海事結構編號HP126。.

查看 皇后碼頭和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

慕蓮夫人號

慕蓮夫人號(英文:Lady Maurine)是香港總督專用的遊艇,1953年7月30日在黃埔船塢建成,耗資85萬元,由時任香港總督葛量洪購入,並以其妻之名而命名。 「慕蓮夫人號」除供官員視察離島之用外,每當有港督上任履新或英國皇室成員訪問香港時,例如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瑪嘉烈公主和查理斯王子伉儷等等,慕蓮夫人號會於啟德機場接載港督或皇室成員,到皇后碼頭登岸。 香港主權移交後,特區政府以慕蓮夫人號不適合航行為由,於1999年公開接受投標,最後由一名商人以21萬港元投得。2011年3月12日,停泊在鴨脷洲船廠的「慕蓮夫人號」在一場三級火中焚毀。船廠的經營公司萬豐遊艇廠有限公司估計要花費近一千三百萬元翻新「慕蓮夫人號」和賠償給船主。萬豐在2012年7月6日入稟高院,指稱是「南灣」的發展商疏忽導致發生火警及令火勢蔓延,向它索償逾二千萬元。.

查看 皇后碼頭和慕蓮夫人號

196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炬接力

196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炬接力是指在1964年在希臘採集的一刻開始至燃點至1964年10月10日在東京奧林匹克體育場聖火火盤的一刻。.

查看 皇后碼頭和196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炬接力

2007年香港

2007年,政府將禁煙條例推行至包括私人地方。香港步入數碼廣播時代,無線及亞視兩大電視台2007年12月31日數碼啟播。曾特首推政改報告,承認香港人支持2012普選。.

查看 皇后碼頭和2007年香港

2007年香港賀歲煙花匯演

2007年香港賀歲煙花匯演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為慶祝2007年農曆新年的來臨而所舉辦的一項賀歲煙花匯演節慶活動,於2007年2月19日在維多利亞港舉行。.

查看 皇后碼頭和2007年香港賀歲煙花匯演

亦称为 中環皇后碼頭。

麥理浩麥理浩勳爵夫人黃潔慧龍和道郝德傑葉寶琳葛量洪重庆市金文泰長春社英女皇訪港集體回憶陳健佳陳景輝柏立基柏聖文林輝林鄭月娥梁啟智楊耀忠楊慕琦本土行動朱凱廸戴維德明報摩士愛丁堡廣場愛丁堡廣場碼頭鐘樓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慕蓮夫人號196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炬接力2007年香港2007年香港賀歲煙花匯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