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登国

指数 登国

登國(386年正月-396年六月)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年號,歷時10年餘。.

目录

  1. 57 关系: 南北朝叱干姓太安 (后凉)太安 (前秦)太初 (前秦)太初 (西秦)太元 (东晋)奚斤定鼎宣穆皇后安同尔朱羽健尉古真中国年号列表中国爵位中興 (西燕)于栗磾延初建平 (西燕)建义 (西秦)建初 (后秦)建光 (翟遼)建興 (後燕)建武 (西燕)建明 (西燕)張袞 (北魏)北史北魏統一北方北朝子爵列表北朝官制北朝伯爵列表北朝侯爵列表北朝公爵列表北朝男爵列表元光 (窦冲)勃海郡皇始 (北魏)皇初社崘燕元直力鞮白雀高湖魏道武帝賀狄干麟嘉 (后凉)龍飛 (後涼)長孫肥永康 (后燕)河南长孙氏... 扩展索引 (7 更多) »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查看 登国和南北朝

叱干姓

叱干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叱干姓為代北複姓,不屬於《百家姓》,一說源自鮮卑部落名、一說是羌族姓氏,有說衍生自甘姓。叱干姓雖然在北魏的孝文帝改革中被改為單姓,但仍然沿用至今;目前,中國大陸有少量的叱干姓人口。.

查看 登国和叱干姓

太安 (后凉)

太安,或作大安,(386年十月-389年二月)是十六国時期後涼政權後涼太祖呂光的年號,共計僅兩年餘。太安四年二月,呂光稱三河王,改元麟嘉。.

查看 登国和太安 (后凉)

太安 (前秦)

太安(385年八月-386年十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前秦哀平帝苻丕的年号,共计2年。 太安二年十一月前秦高帝苻登即位,改元太初元年。.

查看 登国和太安 (前秦)

太初 (前秦)

太初(386年十一月-394年六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前秦高帝苻登的年号,共计9年。 太初九年七月前秦末主苻崇即位,改元延初元年。.

查看 登国和太初 (前秦)

太初 (西秦)

太初(388年六月—400年七月)是十六國時期西秦政權,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的年號,共計12年餘。.

查看 登国和太初 (西秦)

太元 (东晋)

太元(376年-396年)是東晋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 太元二十一年九月晋安帝即位沿用,次年改元隆安元年。 期间较为重要的事件是太元八年(383年)的淝水之战。.

查看 登国和太元 (东晋)

奚斤

奚斤(),本姓達奚,代人,死後因為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因此在史書中被記錄為改姓後的奚斤。北魏初年重要官員、將領。曾參與對柔然、南朝宋、夏國等多場戰事。.

查看 登国和奚斤

定鼎

定鼎,亦作神鼎,(391年十月-392年六月)是十六国时期翟魏君主翟釗的年號,共計2年,也是翟魏的第二個年號。《資治通鑒·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翟遼卒,子釗代立,改元定鼎。”鍾淵映《歷代建元考》:“翟釗‘神鼎’,一作‘定鼎’”.

查看 登国和定鼎

宣穆皇后

刘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妃子,父亲名叫刘眷,兄劉羅辰。登国元年(386年)被选入后宫,为贵人。生有女儿华阴公主和长子拓跋嗣。由于手铸金人不成,未能当上皇后。 天赐六年(409年)十月,拓跋嗣被立为太子,随即刘氏就被按照子贵母死的制度赐死。死后一个月,拓跋嗣即位,追尊其母为宣穆皇后。 Category:北魏追封皇后 Category:北魏妃嬪 Category:北魏被赐死人物 ~.

查看 登国和宣穆皇后

安同

安同(),遼東胡人。北魏官員,官至征東大將軍、冀青二州刺史。.

查看 登国和安同

尔朱羽健

尔朱羽健(),北秀容郡(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人,北魏官员,尔朱荣的高祖。.

查看 登国和尔朱羽健

尉古真

尉古真(),鮮卑姓尉遲,代人。鮮卑族,官至定州刺史,爵封束州侯,北魏道武帝、明元帝時期大臣。.

查看 登国和尉古真

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區。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明清以前的很多皇帝在位时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明清的皇帝则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本列表包括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

查看 登国和中国年号列表

中国爵位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世爵从夏商时期开始,到中华民国建立后结束。.

查看 登国和中国爵位

中興 (西燕)

建武(386年十月-394年八月)是西燕君主慕容永的年号,共计9年。.

查看 登国和中興 (西燕)

于栗磾

于栗磾(),代人,鮮卑族,南北朝時期北魏名將。于栗磾好使一桿黑槊(黑色長矛),武藝超群,在馬上可以左右開弓,有萬夫不當之勇。劉裕北伐後秦時,對駐紮在黃河邊上的於栗磾很是懼怕,親自寫信向他借道,在信的開頭稱他為“黑槊公麾下”。明元帝拓跋嗣得知消息後,十分讚許,便賜他稱號為“黑槊將軍”。于栗磾年少時就開始統軍,直至白髮蒼蒼,是三朝元老。他臨事善作決斷,所向無前。加之謙虛屈身交接賢士,不濫用刑罰。所以得知他去世時,太武帝拓跋燾傷心惋惜不已。.

查看 登国和于栗磾

延初

延初(394年七月-十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前秦末主苻崇的年号,共计4个月。这是前秦政权的最后一个年号。.

查看 登国和延初

建平 (西燕)

建平(386年三月)是西燕君主慕容瑤的年号,共计1個月。.

查看 登国和建平 (西燕)

建义 (西秦)

建義(385年九月—388年六月)是十六國時期西秦政權,西秦烈祖宣烈王乞伏國仁的年號,共計3年餘。.

查看 登国和建义 (西秦)

建初 (后秦)

建初(386年四月-394年四月)是十六国时期后秦君主姚苌的第二个年号,共计9年。 建初九年五月后秦文桓帝姚兴即位,改元皇初元年。.

查看 登国和建初 (后秦)

建光 (翟遼)

建光(388年二月-391年十月)是十六国时期翟魏君主翟遼的年號,共計四年,也是翟魏的第一個年號。.

查看 登国和建光 (翟遼)

建興 (後燕)

建興(386年二月-396年四月)是十六国时期后燕君主慕容垂的第二個年號,共計11年。也是後燕的第二個年號。 建興十一年四月改元永康元年。.

查看 登国和建興 (後燕)

建武 (西燕)

建武(386年三月—386年九月)是西燕君主慕容忠的年号,共计7個月。.

查看 登国和建武 (西燕)

建明 (西燕)

建明(386年三月)是西燕君主慕容顗的年号,共计1個月。.

查看 登国和建明 (西燕)

張袞 (北魏)

張袞(),字洪龍,上谷郡沮陽县(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中国南北朝北魏官吏。 祖父张翼,辽东郡太守。父亲张卓,昌黎郡太守。張袞纯厚笃实,好学有文才。張衮初为郡五官掾。魏道武帝拓跋珪为代王时,选拔張袞为左長史,参谋军事,深受礼遇。与黄门侍郎崔宏同掌机要。 登国二年(387年),道武帝讨伐刘显,張袞進言联合後燕慕容垂,道武帝采纳。登国三年(388年)跟随道武帝讨伐賀訥。道武帝与群臣登勿居山,游宴终日。命張袞作功德碑文。登国六年(391年)跟随道武帝讨伐柔然。 登国十年(395年)進攻後燕慕容宝,張袞進言先骄后克之法。道武帝采纳張袞之言,参合陂之战(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岱海)获得勝利。 皇始元年(396年),張袞转任給事黄門侍郎。随道武帝南征,率军兵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張袞效仿酈食其、魯仲連,写信让慕容宝撤退。道武帝听从他的意見,命張袞写信给慕容宝,慕容宝逃亡和龍(今辽宁省朝阳市)。中山陷落,張袞以功任奋武将军,幽州刺史。封临渭侯。 天興元年(398年),召還国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天興二年(399年),張袞推荐的范陽盧溥反叛,推荐的崔逞给東晋郗恢的回信不合道武帝的旨意,道武帝大怒,贬黜張袞为尚书令史。 永興二年(410年)得病去世。享年七十二。追贈太保,谥文康公。.

查看 登国和張袞 (北魏)

北史

《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100卷,含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上起北魏登国元年(386),下迄隋义宁二年(618),记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学家李延寿的作品,《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並參考各種雜史,“鸠聚遗逸,以广异闻”,“除其冗长,捃其菁华”,體例完整,文字優美。他撰写这两部书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570-628)未完成的事业。.

查看 登国和北史

北魏統一北方

北魏統一北方,北魏登国元年(386年)至太延五年(439年),北魏为统一黄河流域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查看 登国和北魏統一北方

北朝子爵列表

北魏前期的爵位均為虛爵,分為正爵、假爵兩類,正爵可世襲,假爵不可世襲,追贈的爵位一般也不可世襲。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始賜五等爵,天赐元年(404年)規定子為第四品。《魏書 卷一百一十三 官氏志九第十九》 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仿效南朝推行爵制改革,廢除假爵,改置開國爵(五等封爵)和散爵(五等爵),均可世襲。開國縣子為實封,享有食邑,子國置三卿(郎中令、大農、中尉)等官,封地改縣令為相。散子為虛爵,無封國、食邑和官屬。太和十八年(494年),制定租税分食制,開國縣子五分食一。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制定的《後職員令》規定開國縣子為第四品,散子為從第四品。自孝明帝、孝莊帝以來,出現了一地累封的現象,內史、相制度漸廢。 北齊爵制基本沿襲北魏、東魏之制。開國縣子為實封,第四品,子國置三卿(郎中令、大農、中尉)、四令(典書、典祠、學官、典衛令)、四長(陵、廟、食官、廄牧長)、典府丞、執書、謁者、舍人等官。散縣子為虛爵,從第四品。《隋書 卷二十七 志第二十二 百官中》 西魏、北周對爵制進行了大幅改革,廢除了散爵,但開國爵卻走向虛散化,國官大量減省,食邑虛指,只有寄食別地者才享有實封收入。 下表列出北朝可考的縣子。.

查看 登国和北朝子爵列表

北朝官制

北朝官制,南北朝时北朝的官制。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出现了许多新制度,如军事上的“府兵制”,官阶上的正从“品级制”,地方政权上的“三长制”等,都是新制度,都是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以后的产物。这些制度对当时、对后世部有很大影响。.

查看 登国和北朝官制

北朝伯爵列表

北魏前期的爵位均為虛爵,分為正爵、假爵兩類,正爵可世襲,假爵不可世襲,追贈的爵位一般也不可世襲。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始賜五等爵,天赐元年(404年)廢除伯爵。《魏書 卷一百一十三 官氏志九第十九》 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仿效南朝推行爵制改革,廢除假爵,改置開國爵(五等封爵)和散爵(五等爵),均可世襲。開國縣伯為實封,享有食邑,伯國置三卿(郎中令、大農、中尉)等官,封地改縣令為相。散伯為虛爵,無封國、食邑和官屬。舊有侯爵降為散伯。太和十八年(494年),制定租税分食制,開國伯四分食一。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制定的《後職員令》規定開國縣伯為第三品,散伯為從第三品。自孝明帝、孝莊帝以來,出現了一地累封的現象,內史、相制度漸廢。 北齊爵制基本沿襲北魏、東魏之制,廢除散郡伯。開國縣伯為實封,第三品,伯國置三卿(郎中令、大農、中尉)、四令(典書、典祠、學官、典衛令)、四長(陵、廟、食官、廄牧長)、典府丞、執書、謁者、舍人等官。散縣伯為虛爵,從第三品。《隋書 卷二十七 志第二十二 百官中》 西魏、北周對爵制進行了大幅改革,廢除了散爵,但開國爵卻走向虛散化,國官大量減省,食邑虛指,只有寄食別地者才享有實封收入。 下表列出北朝可考的郡伯、縣伯。.

查看 登国和北朝伯爵列表

北朝侯爵列表

北魏前期的爵位均為虛爵,分為正爵、假爵兩類,正爵可世襲,假爵不可世襲,追贈的爵位一般也不可世襲。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始賜五等爵,天赐元年(404年)規定侯為第三品《魏書 卷一百一十三 官氏志九第十九》。北魏前期尚存關內侯、關中侯等晉制爵位。 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仿效南朝推行爵制改革,廢除假爵,改置開國爵(五等封爵)和散爵(五等爵),均可世襲。開國侯為實封,享有食邑,侯國置三卿(郎中令、大農、中尉)等官。開國郡侯、開國縣侯的封地分別改郡太守、縣令為相。散侯為虛爵,無封國、食邑和官屬。舊有爵位公降為散侯,侯降為散伯。太和十八年(494年),制定租税分食制,開國侯四分食一。太和二十年(496年),廢除開國郡侯。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制定的《後職員令》規定開國縣侯為第二品,散侯為從第二品,歸義侯、率義侯、順義侯、朝服侯等名號侯為從第五品。自孝明帝、孝莊帝以來,出現了一地累封的現象,內史、相制度漸廢。 北齊爵制基本沿襲北魏、東魏之制,廢除散郡侯。開國縣侯為實封,從第二品,侯國置三卿(郎中令、大農、中尉)、四令(典書、典祠、學官、典衛令)、四長(陵、廟、食官、廄牧長)、典府丞、執書、謁者、舍人等官。散縣侯為虛爵,第三品。名號侯位於開國縣男與鄉男之間。《隋書 卷二十七 志第二十二 百官中》 西魏、北周對爵制進行了大幅改革,廢除了散爵,但開國爵卻走向虛散化,國官大量減省,食邑虛指,只有寄食別地者才享有實封收入。 下表列出北朝可考的郡侯、縣侯、名號侯、關內侯、關中侯。.

查看 登国和北朝侯爵列表

北朝公爵列表

北魏前期的爵位均為虛爵,分為正爵、假爵兩類,正爵可世襲,假爵不可世襲,追贈的爵位一般也不可世襲。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始賜五等爵,天赐元年(404年)規定公為第二品。《魏書 卷一百一十三 官氏志九第十九》 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仿效南朝推行爵制改革,廢除假爵,改置開國爵(五等封爵)和散爵(五等爵),均可世襲。開國公為實封,享有食邑,公國置三卿(郎中令、大農、中尉)、常侍、侍郎、上中下三將軍、中大夫等官。開國郡公、開國縣公的封地分別改郡太守、縣令為相。散公為虛爵,無封國、食邑和官屬。非太祖子孫及異姓為王者皆降為公,公降為侯。太和十八年(494年),制定租税分食制,開國公三分食一。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制定的《後職員令》規定開國郡公為第一品,開國縣公、散公為從第一品。自孝明帝、孝莊帝以來,出現了一地累封的現象,內史、相制度漸廢。 北齊爵制基本沿襲北魏、東魏之制。開國公為實封,其中開國郡公為從第一品,開國縣公為第二品,公國置三卿(郎中令、大農、中尉)、常侍、侍郎、上下二將軍、上中二大夫、四令(典書、典祠、學官、典衛令)、四長(陵、廟、食官、廄牧長)、典府丞、執書、謁者、舍人等官。散公為虛爵,其中散郡公為第二品,散縣公為從第二品。《隋書 卷二十七 志第二十二 百官中》 西魏、北周對爵制進行了大幅改革,廢除了散爵,但開國爵卻走向虛散化,國官大量減省,食邑虛指,只有寄食別地者才享有實封收入。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在開國郡公之上增設國公,國公僅在名義上擁有封國,並無實際封地。 下表列出北朝可考的郡公、縣公、國公。.

查看 登国和北朝公爵列表

北朝男爵列表

北魏前期的爵位均為虛爵,分為正爵、假爵兩類,正爵可世襲,假爵不可世襲,追贈的爵位一般也不可世襲。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始賜五等爵,天赐元年(404年)廢除男爵《魏書 卷一百一十三 官氏志九第十九》。後復男爵,為第五品。 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仿效南朝推行爵制改革,廢除假爵,改置開國爵(五等封爵)和散爵(五等爵),均可世襲。開國縣男為實封,享有食邑,男國置三卿(郎中令、大農、中尉)等官,封地改縣令為相。散男為虛爵,無封國、食邑和官屬。太和十八年(494年),制定租税分食制,開國縣男五分食一。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制定的《後職員令》規定開國縣男為第五品,散男為從第五品。後增設鄉男。自孝明帝、孝莊帝以來,出現了一地累封的現象,內史、相制度漸廢。 北齊爵制基本沿襲北魏、東魏之制。開國縣男(第五品)、鄉男(從第五品)為實封,男國置三卿(郎中令、大農、中尉)、四令(典書、典祠、學官、典衛令)、四長(陵、廟、食官、廄牧長)、典府丞、執書、謁者、舍人等官。散縣男為虛爵,從第五品。《隋書 卷二十七 志第二十二 百官中》 西魏、北周對爵制進行了大幅改革,廢除了散爵,但開國爵卻走向虛散化,國官大量減省,食邑虛指,只有寄食別地者才享有實封收入。 下表列出北朝可考的縣男、鄉男。.

查看 登国和北朝男爵列表

元光 (窦冲)

元光(393年六月-394年七月)是十六国时期前秦右丞相窦冲自立的年号,共计2年。.

查看 登国和元光 (窦冲)

勃海郡

勃海郡是中國古代的郡,汉魏晋时置。在今河北省沧州市、衡水市、山东省德州市一帶。.

查看 登国和勃海郡

皇始 (北魏)

皇始(396年七月-398年十二月)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年號,歷時2年餘。 《魏书》载,“秋七月,右司马许谦上书劝进尊号,帝始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跸,于是改元。”.

查看 登国和皇始 (北魏)

皇初

皇初(394年五月-399年九月)是十六国时期后秦君主文桓帝姚兴的第一个年号,共计6年。 皇初六年九月改元弘始元年。.

查看 登国和皇初

社崘

崘(),郁久闾氏,东晋十六国时期柔然汗国第一任可汗,是为丘豆伐可汗。父亲缊纥提。 柔然部一直臣服于代国(北魏前身)。北魏登国六年(391年),柔然部被北魏击败,社崘和兄弟诘归之、斛律、曷多汗被俘,之后缊纥提归降,魏道武帝把他们父子迁居云中。北魏登国九年(394年),柔然曷多汗弃父西逃,被北魏长孙肥所杀,社崘只带数百人投奔匹候跋,匹候跋派儿子启拔、吴颉监视他。他用计袭杀伯父。后社崘抢掠五原以西诸部,逃往漠北。和后秦姚兴和亲,他击败北魏将领和突,解救姚兴属国素古延、黜弗诸部,征服敕勒。 北魏天兴五年(402年),社崘夺取高车部的地方,建立王庭,自称丘豆伐可汗。此后社崘四处征战,“吞并诸部,士马繁强,雄踞北方。其地西至焉耆,东接朝鲜,南临大漠,旁属小国皆属之。”天赐元年(404年),柔然内乱,从弟悦代、大那等人想谋杀社崘,事发,悦代、大那投奔北魏。 北魏永兴二年(410年)5月,北魏进攻柔然,社崘卒于逃跑途中。由于儿子度拔年幼,故立社崘弟斛律为可汗。.

查看 登国和社崘

燕元

燕元(384年正月-386年二月)是十六国时期后燕君主慕容垂的第一個年號,共计3年。也是後燕的第一个年號。 燕元三年二月改元建興元年。 此外,据《历代建元考》,燕元为十六国时期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年号,称从晉穆帝永和元年(345年)起改元燕元,历4年。《晋书》和《资治通鉴》都称慕容皝以古代诸侯即位,只称元年,故不用年号。或疑为附会后燕慕容垂的燕元年号。.

查看 登国和燕元

直力鞮

力鞮,中国五胡十六国时代匈奴铁弗部人,夏國开国皇帝赫连勃勃的兄长,刘卫辰的儿子。 开始随父祖为刘姓,魏道武帝登国五年(390年),奉父命攻打贺兰部,迫使贺讷归降。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领兵来救,直力鞮退兵。次年(391年),率军八九万攻打北魏南部,被魏军还击,兵败铁岐山之南,只身逃走。后来所居代来城被北魏袭击,和父亲出走,在木根山被擒,部众五千余人被杀。龙升元年(407年),弟弟赫连勃勃自立为天王,建立夏国。受封大将军、魏公。.

查看 登国和直力鞮

白雀

白雀(384年四月-386年四月)是十六国时期后秦君主姚苌的第一个年号,共计3年。也是后秦的第一个年号。 白雀三年四月改元建初元年。吐魯番地區曾出土高昌時期的白雀年號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1年1月 ISBN 7101025129。至於此白雀年號為高昌本身之年號或奉後秦之年號則仍然待考。.

查看 登国和白雀

高湖

湖(),字大淵,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是後燕和北魏的一名官員,也是北齐開國君主高洋的高祖父。.

查看 登国和高湖

魏道武帝

魏道武帝拓跋珪(),又名涉--、--翼圭、翼圭、開,北魏开国皇帝,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獻明帝拓跋寔和贺夫人的兒子(一說為--翼犍的兒子)。.

查看 登国和魏道武帝

賀狄干

賀狄干(),代人《魏書·卷二十八·列傳第十六》:賀狄干,代人也。家本小族,世忠厚,為將以平當稱。稍遷北部大人。登國初,與長孫嵩為對,明於聽察,為人愛敬。《北史·卷二十·列傳第八》:賀狄干,代人也。家本小族,世忠厚,為將以平當稱。稍遷北部大人。登國初,與長孫嵩為對。明于聽察,為人愛敬。,北魏官员。 賀狄干屬小族,世代忠厚,為將以公平允當著稱,不久遷任北部大人。登國初年,他和長孫嵩一起工作,審理案件精明,獲人民尊敬愛戴。魏道武帝派他帶著一千匹馬向後秦姚萇請婚,當時姚萇剛去世,姚興拒絕了請婚,並率領弟弟姚平入侵平陽;道武帝平定戰亂,抓拿後秦將領狄伯支、唐小方四十多人。天賜年間,朝廷下令北新侯安同送唐小方到長安,之後柔然社崘與姚興和親,送八千匹馬到後秦。過河後,夏國赫連勃勃怨恨姚興與柔然交好,就背叛姚興,半路拦截社崘的馬。姚興就遣使到北魏,請求以千匹駿馬贖回狄伯支,並而遣還賀狄干。道武帝考慮此舉可以離間二國,於是准許。 賀狄干在長安幽閉期間熟讀書史,通曉《論語》、《尚書》,舉止像一名儒者。魏道武帝在賜封功臣時亦遙賜他爵位襄武侯,加秦兵將軍,後來賀狄干回國,道武帝留意到他的言語著裝類似羌族人,以為他敬仰學習之,故對他怨恨,不久殺死他。.

查看 登国和賀狄干

麟嘉 (后凉)

麟嘉(389年二月-396年六月)是十六国時期後涼政權後涼太祖呂光的年號,共計7年餘。.

查看 登国和麟嘉 (后凉)

龍飛 (後涼)

龍飛(396年六月—399年十二月)是十六国時期後涼政權後涼太祖呂光的年號,共計3年餘。隱王呂绍繼位后未變更年號。.

查看 登国和龍飛 (後涼)

長孫肥

長孫肥(),代人,鮮卑族,南北朝時期北魏名將。.

查看 登国和長孫肥

永康 (后燕)

永康(396年四月-398年四月)是十六国时期后燕君主慕容寳的年號,共計3年。也是後燕的第三個年號。永康三年四月改元青龍元年。 397年,北魏君主,魏王拓跋珪率領魏軍圍攻后燕首都中山,慕容寳率領部下出逃龍城,依然使用永康年號至398年。魏軍退卻后,後燕貴族慕容詳即皇帝位,改元建始。後來慕容詳被殺,另一貴族—趙王慕容麟自立,改元延平。同年,北魏再攻中山,慕容麟自去年號,投靠另一貴族—范陽王慕容德。所以本條目有兩個年號組列。 慕容麟後為慕容德下令殺死。.

查看 登国和永康 (后燕)

河南长孙氏

河南长孙氏,北魏至隋唐时期以河南郡为郡望的虏姓世族,后成为关陇集团的重要组成,著名人物有长孙道生、长孙俭、长孙稚、长孙晟、长孙无忌、长孙皇后、长孙顺德等人。.

查看 登国和河南长孙氏

昌平 (西燕)

昌平(386年二月-386年三月)是西燕君主段隨的年号,共计2個月。.

查看 登国和昌平 (西燕)

文陈

文陈,中国五胡十六国时代匈奴铁弗部人,夏國开国皇帝赫连勃勃的弟弟,刘卫辰的儿子。 匈奴部落首领刘卫辰在登國六年(391年)派军攻击北魏,反为所败,在魏军追击途中,刘卫辰为部下所杀。天兴二年(399年),文陈和儿子若豆根投降北魏。北魏皇帝拓跋珪把一个同族的女儿嫁给文陈,任命文陈为上将军,赐奴婢数十口。.

查看 登国和文陈

拓跋儀

拓跋儀(),鲜卑名乌泥,又作泥《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大魏故宣威將軍白水太守小劍戍主元公墓」誌銘。君諱平,字平國,河南洛陽人也。其先魏」照成皇帝之後,驃騎大將軍左承相衛王泥之」孫,羽真尚書冠軍將軍使持節吐京鎮大都將」陵之次子也。君幼稟貞凝,童衿幵賞,長端雅素,」姿懷肅順,氣桀雄逸,豁達大度。金玉不逕其心,」貧儉無變其色。善仁孝,好弓馬,蔑浮榮典籍。年」廿弱冠為奉朝請。優游華僚,逍遙自得,風韻超」奇,聲隨日舉。轉為青州安東府功曹參軍。夙懃」從政,日月高尚,故加君宣威將軍白水太守帶小劍戍王。敷化岷蜀,愛深勿翦,宜延遐算,助隆」聖魏。昊天不弔,春秋卌七薨於家。正光五年歲」次甲辰三月十日庚申卜窆于先陵。刊石幽泉,」綴不朽於千載矣。其辭曰:𤫋琅玉葉,暈萼修」綿,風光共馥,雲飛等遷,連華疊耀,曠代流煙。美」哉夫子,稟質殊英,沖衿振響,弱冠朝榮,輕金蔑」玉,墳籍是營。夙懃忠裂,劍蜀委節,于嗟上靈,懺」此良哲,鄰方泣慟,邦里嗚咽。,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孙,秦明王拓跋翰之子。.

查看 登国和拓跋儀

拓跋顺

拓跋顺(),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地干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登国和拓跋顺

拓跋虔

拓跋虔(),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孙,拓拔紇根之子。道武帝拓跋珪的堂弟。.

查看 登国和拓跋虔

拓跋意烈

拓跋意烈(),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力真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拓跋意烈的堂兄拓跋珪复代国,建立北魏,而其叔父拓跋窟咄与其争位。拓跋意烈最初效力叔父拓跋窟咄。登国元年(386年),拓跋珪向北走到阴山,驾幸贺兰部,派安同、长孙贺到后燕慕容垂处请求援兵,长孙贺逃奔窟咄,安同到中山,慕容垂遣子慕容麟率步骑六千随安同回去。安同与慕容垂使者兰纥一同回去,到达牛川,被拓跋意烈挡住,安同藏在商人的口袋中,晚上进入空井,得以回到慕容麟处。拓跋窟咄败亡,拓跋意烈流落后燕。北魏攻后燕于中山,拓跋意烈丢下妻儿,在井陉相迎。北魏平定中原,拓跋意烈以战功赐爵辽西公,除广平太守。当时和跋为邺城行台,拓跋意烈性格刚强耿直,自以为皇亲,耻居和跋之下,天兴元年(398年)四月,秘密结连徒党谋反,想袭击邺城,图谋被察觉,赐死。《魏书》卷二 虽然拓跋意烈获罪,但他的妻儿被赦免,儿子拓跋拔干因是宗亲,仍然被拓跋珪委为心腹。.

查看 登国和拓跋意烈

更始 (西燕)

更始(385年正月-386年二月)是西燕君主慕容冲的年号,共计2年。.

查看 登国和更始 (西燕)

昌平 (西燕)文陈拓跋儀拓跋顺拓跋虔拓跋意烈更始 (西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