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2 关系: 增生 (生物學),多瑙河地區性家族性腎病,上皮癌,常陸宮正仁親王,乳腺,亚硝酸钠,罗伯特·温伯格,癌变,癌症,芥子毒气,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马兜铃酸,黑素细胞痣,转录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肿瘤抑制基因,野茼蒿,蛋白酪氨酸磷酸酶,ICD-10 第二章:肿瘤,P53,桐油酸,有絲分裂。
增生 (生物學)
細胞增生(Hyperplasia),是指由於細胞數量增加()而造成組織的體積質量增加,並且有些情況下會導致器官變大。細胞增生有時會與良性的贅生物或是良性肿瘤混淆。 細胞增生是細胞對外在刺激常見的腫瘤前期反應 ,在顯微鏡底下,增生細胞與正常細胞無異,但是數量變多,有時候增生細胞的體積也可能變大(細胞肥大)。細胞增生與細胞肥大的主要差異在於細胞受到外在刺激之後的反應方式,細胞增生是受到刺激之後細胞數量增加,而細胞肥大則是細胞的體積變大。.
查看 癌变和增生 (生物學)
多瑙河地區性家族性腎病
多瑙河地區性家族性腎病(Danubian endemic familial nephropathy、DEFN)、也被稱為"巴爾幹半島地方性腎病"(Balkan endemic nephropathy、BEN) - 是間質性腎炎的一種形式。它最早是在1920年代在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的現代化國家中沿著多瑙河、及其主要支流的幾個小獨立社區被發現及確定。.
上皮癌
(Carcinoma),有翻译为惡性上皮細胞腫瘤,是癌症的一种。在醫學上專指由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其它由結締組織來源的恶性肿瘤只称作恶性肿瘤,如:肌肉或骨骼的惡性肉瘤(Sarcoma)、黑色素細胞的惡性黑色素瘤(Melanoma)、生殖細胞的畸胎瘤(Teratoma),而血液科的惡性腫瘤則使用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名稱。隨著病毒學的發展,至今已發現有百分之20左右的癌症為病毒所引起的。 由於絕大多數惡性腫瘤病例是恶性上皮肿瘤,因此在一般用途上癌已成為惡性腫瘤的同義詞,其它種類的惡性腫瘤也常被稱為癌或癌症,例如白血病就被稱為血癌。 在全球範圍內,各類癌症是人類第三大的死因,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和各類感染和寄生蟲類疾病;在臺灣,自1982年起,癌症就一直是臺灣人第一大的死因。 惡性上皮細胞腫瘤名列中華民國十大死因之一。.
查看 癌变和上皮癌
常陸宮正仁親王
常陸宮正仁親王(;)是日本皇室成員,為今上天皇明仁的弟弟,於父親昭和天皇與母親香淳皇后所生的七名子女排行第六,為第二皇子。有照宮成子內親王、久宮祐子內親王、孝宮和子內親王和順宮厚子內親王四個姐姐,明仁一個哥哥,一個妹妹。勳等至大勳位,學歷學習院大學理學部化學科畢業。學位理學士(學習院大學)。幼年時的宮號為義宮。印號為黃心樹。皇位繼承順位為悠仁親王的下一位,第四位。於日本皇室的皇室典範中,正仁被敬稱為殿下。 正仁在小的時候,曾經患有輕微的小兒麻痺。戰後,與時為皇太子的兄長明仁一起,推動皇室不再像以前那麼封閉的印象。也因此有了「火星」的愛稱,廣受國民的愛戴。昭和30年(1955年)11月28日,已經成人的正仁得到大勳位的勳等。昭和33年(1958年)學習院大學理學部化學科畢業。之後成為東京大學大學院理學研究科研究生,專攻動物學。昭和39年(1964年)9月30日,二十九歲的正仁和津輕華子結婚,並且創設常陸宮家。常陸宮家是二戰後第一個創設的宮家。宮號取自古代親王任國(茨城縣)的常陸國。而正仁親王和華子妃之間並沒有子女。 正仁親王以從事癌症病因研究,以及擔任權益、環保等組織高層為知名。.
查看 癌变和常陸宮正仁親王
乳腺
乳腺是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拥有的,为了产生乳汁哺育后代的腺体。它是一种皮腺,属于汗腺的变形体Ackerman (2005) ch.1 Moore (2010) ch.1 Thorax, p. 99。亦是哺乳动物中所有雌性的共同特征,且雄性的乳腺一般因退化而无功能,仅有少量痕迹存在。且仅有性成熟的雌性,尤其是需要哺育后代的雌性,这部分的乳腺才会具有真正的功能。乳腺的位置以及数量会因种类相异,但是多处于胸部和腹部。一部分哺乳动物仅有一对乳腺,而其他哺乳动物则有的较多的乳腺。哺乳动物的乳腺皆是由皮肤层的特殊化细胞所形成的,不分雌雄,一般乳腺都是成对出现在躯干的腹部面。雄性的乳腺几乎都保持在未发育状态;而大多数物种的雌性的乳腺都在性成熟期便开始发育了,而少数的要等待至生产前以及哺乳期的血液中某些激素达到一定量时才会立即发育。 乳腺会受到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在分娩之后由于体内的激素变动,使得乳腺出现分泌乳汁的功能。在原始得到单孔类哺乳动物中,例如鸭嘴兽,乳腺分泌出的乳汁会直接从输入导管流到皮毛上,以供幼崽舔吸,而单孔类物种的乳房也是有着独特的结构,没有乳头,并且雄雌两性的乳腺都会有泌乳功能。而有袋类哺乳动物的乳房位于身体的腹部表面,乳头开口在育儿袋内,新生的幼崽吸吮乳头时,乳头就会在有在口中膨胀,这能使幼崽紧紧贴在母体身上。幼崽按照这种姿势长大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像其他哺乳动物那样任意吸吮乳头。而牛、马和鲸类等乳腺皆位于腹股沟处,灵长目的乳腺处于胸部Stockard, Mary (2005).
查看 癌变和乳腺
亚硝酸钠
亚硝酸钠(NaNO2)常用于鱼类、肉类等食品的染色和防腐。纯净的亚硝酸钠是一种白色至浅黄色晶体。它有非常好的水溶性和吸湿性,水溶液呈弱碱性,pH约为9,易溶于液氨,微溶于乙醇、甲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亚硝酸钠有咸味,被用来制造假的食盐。在空气中,亚硝酸钠会被缓慢氧化成硝酸钠(NaNO3),后者是一种强氧化剂。亚硝酸钠遇有机物易发生爆炸。 亚硝酸钠也被用于以下领域:生产重氮化合物染料、亚硝基化合物和其它有机化合物;纤维纺织品的染色和漂白;照相;作实验室中的抗腐蚀剂;作金属涂层中的添加剂;生产橡胶。它的10%水溶液也被用于电镀。亚硝酸钠同样被用于人或动物的血管扩张、支气管扩张药物中,甚至可以用于氰化物的解毒。.
查看 癌变和亚硝酸钠
罗伯特·温伯格
罗伯特·阿伦·温伯格(英语:Robert Allan Weinberg,),美国癌症学家。1969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尔·K·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教授(Daniel K. Ludwig Professor for Cancer Research),并是美国癌症学会研究教授(American Cancer Society Research Professor)。.
查看 癌变和罗伯特·温伯格
癌变
变(carcinogenesis)通常用來形容正常细胞转变成癌细胞的致癌过程,是细胞DNA受损突变后发生在细胞及基因级别上的、从而导致细胞不受机体控制恶性增殖的一系列改变,最终引起恶性肿瘤的形成。癌变是个复杂、受到多种因素控制的多阶段演变过程,它也是个可逆转的细胞转化过程。细胞内基因的突变和肿瘤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查看 癌变和癌变
癌症
症(英語:Cancer)又名為腫瘤(英語:Malignant tumor),指的是細胞不正常增生,且這些增生的細胞可能侵犯身體的其他部分;中医学中称岩,為由控制細胞分裂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分裂失控外,还会週遭正常組織甚至經由体内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转移到身體其他部分。不是所有的腫瘤都會癌化,有些細胞增生不會侵犯身體其他部分,稱為良性腫瘤。癌症常見的徵象與症狀包括新發生的腫塊、異常的出血、慢性咳嗽、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以及腸胃蠕動的改變等等,但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這些症狀,因此發現這些症狀並不一定表示得了癌症。在人類身上,目前已知的癌症超過一百種。 癌症有許多類型,因吸菸而罹癌者佔了癌症死者中的22%,肥胖、飲食不佳、運動不足、飲酒則共佔了10%。其他可能造成癌症的因素還包括某些感染、暴露於游離輻射、以及環境汙染因子。在發展中國家約有20%的癌症是由於感染症(如B型肝炎、C型肝炎、以及人類乳突病毒等)造成。致癌因子通常是透過改變細胞中的遺傳物質運作,通常許多這類遺傳物質的變化是癌症產生所必要的。約5-10%的癌症是由於遺傳自雙親的基因異常。癌症可以由症狀和徵候或透過的方式發現,然後再以影像檢查和切片檢查來確診。癌細胞持續生長而不受外在訊息調控,可能是原本正常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将细胞引入到癌变状态,但主要还是因为一些与控制細胞分裂有关的蛋白质出现異常,如腫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失常。导致这种局面,可能是为该蛋白编码的DNA因突变而出现了损伤,轉译而出的蛋白质因此也出现错误。要將一個正常細胞轉化成一個惡性腫瘤細胞通常需要許多次突變,或是基因轉譯為蛋白質的过程受到干扰。引起基因突變的物质被稱為致癌物質,又以其造成基因損傷的方式可分為化學性致癌物與物理性致癌物。例如接觸放射性物質,或是一些環境因子,例如,香煙、輻射、酒精。还有一些病毒可將本身的基因插入細胞的基因裡,激活癌基因。但突变也会自然產生,所以即使避免接觸上述的致癌因子,仍然無法完全預防癌症的產生。发生在生殖细胞的突变有可能傳至下一代。 許多癌症都可以預防,預防的方式包括戒烟、不要攝取太多酒精、多吃蔬菜水果及類食品、減少紅肉與速食(包含)的攝取、維持健康體重、多運動、減少陽光曝曬、以及施打疫苗預防某些感染症等等。透過篩檢早期發現,對於部分的癌症(包括大腸直腸癌和子宮頸癌等)有用,但乳癌篩檢的價值則有爭議性。對癌症的治療方式通常結合化學療法、放射療法、手術以及標靶治療等。疼痛控制與症狀控制是癌症治療中重要的一環,而安寧緩和醫療對於癌症晚期的病人來說相當重要。癌症病人的存活率端看癌症的種類與開始治療時的疾病狀況。在已開發國家兒童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平均高達80%,在美國的成年癌症病人的平均五年存活率則有66%。而病症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癌細胞所在部位以及惡性生長的程度。多數癌症根據其類型、所處的部位和發展的階段可以治療甚至治癒。一旦診斷確定,癌症通常以結合手術、化療和放射療法的方式進行治療。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開發出許多針對特定類型癌症的藥物,也增進治療上的效果。如果癌症未經治療,通常最終結果將導致死亡,也有出現因癌症未及時治療或是改用另類療法而延誤正規治療,因此影響病情的情形。 在2012年,大約有1,410萬人得到癌症,並且造成820萬人身亡(相當於全年總死亡人數的14.6%)。男性身上最常見的癌症包括肺癌、前列腺癌(攝護腺癌)、大腸直腸癌、以及胃癌;在女性身上最常見的則是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和子宮頸癌。兒童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和腦瘤最常見,不過非洲除外,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那裡更常見。2012年,大約16.5萬個15歲以下的兒童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產生癌症,由於DNA的損傷會隨著年齡而累積增加,罹癌的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同時有數種癌症在已開發國家較常見。美国每年逝世的5个人当中有一人是因癌症致死,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则是100-350/100000。癌症在发达国家中已成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台灣則是長年位居十大死因之首。隨著人類越來越長壽及開發中國家生活習慣的改變,全球的罹癌率整體而言在上升中。.
查看 癌变和癌症
芥子毒气
芥子毒气(mustard gas),亦簡稱為芥子气,学名二氯二乙硫醚,是一种重要的糜烂性毒剂,因味道與芥末相似而得名。 芥子气主要通过皮肤或呼吸道侵入肌体,潜伏期2—12小时。它直接损伤组织细胞,对皮肤、黏膜具有糜烂刺激作用:皮肤烧伤,出现红肿、--、溃烂;呼吸道黏膜发炎坏死,出现剧烈咳嗽和浓痰,甚至阻碍呼吸;眼睛出现结膜炎,导致红肿甚至失明;对造血器官也有损伤;多半有继发感染。摄入芥子气会引起呕吐和腹泻。有人认为芥子气还会导致人体发生癌病变。正常气候条件下,仅0.2mg·m-3的浓度就可使人受到毒害,死亡率約1%。 由于其可以經皮膚入侵人體,只使用防毒面具仍不足應付芥子氣的威脅,唯有穿著全套防毒衣或乘搭有核生化防護的載具,才可以安全通過受污染地區。故在戰史上使用量、普遍性和殺傷最大,被称作“毒剂之王”。 芥子气的含氮类似物称为氮芥,毒性比芥子气弱,被作为肿瘤化疗药物使用。.
查看 癌变和芥子毒气
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
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etinoblastoma protein,常缩写为Rb、RB或RB1)又译为成视网膜细胞瘤蛋白是一种抑癌蛋白,并在几种主要的癌症发生时失活。Rb的功能之一是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进程直到细胞准备妥当来防止细胞过度生长。当细胞准备好要分裂时,Rb蛋白会被磷酸化为pRb而失去抑制活性,从而使细胞周期进行下去。 Rb是袋状蛋白家族的一员,其特点是有一个口袋状的结构用以结合其它蛋白。使得一些致癌变蛋白,比如高危险群人类乳突病毒所感染的细胞产生的蛋白,结合并抑制pRb,最终导致癌症。.
查看 癌变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
马兜铃酸
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s,简称AAs)也被称为马兜铃总酸、增噬力酸或木通甲素,是一类具有強烈致癌性和的硝基菲羧酸。这类有机化合物天然存在于诸如马兜铃属(Aristolochia)及细辛属(Asarum)等马兜铃科植物中,而这些植物曾广泛地被用作中草药。。此外,依靠吸食这类植物生存的蝴蝶体内也有马兜铃酸。马兜铃酸Ⅰ是最常见的一种马兜铃酸类化合物,它可在几乎所有马兜铃属植物中发现,并常与马兜铃内酰胺(aristolactams)共存。 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汉中防己、细辛、追风藤、寻骨风、淮通、朱砂莲、三筒管、杜衡、管南香、南木香、藤香、背蛇生、假大薯、蝴蝶暗消、逼血雷、白金果榄、金耳环、乌金草等药材含马兜铃酸。 利用热二甲基甲酰胺水溶液中萃取获得的马兜铃酸为有光泽的褐色片状结晶,利用甲醇萃取获得的马兜铃酸则为橘黄色棒状结晶。马兜铃酸类化合物味微苦,可溶于乙醇、氯仿、乙醚、丙酮、冰醋酸、苯胺或碱液,微溶于水,几乎不溶于苯或二硫化碳,熔点介于281-286℃之间(约于286℃分解)。.
查看 癌变和马兜铃酸
黑素细胞痣
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evus),又称痣细胞痣(Nevocytic nevus),是一种人类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于皮肤的黑素细胞(痣细胞)。黑素细胞痣的天生携带率达到1%,常在2岁后发生。而后天也可能由于紫外线照射等原因产生,一般为良性。 黑素细胞痣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如果长在脸部和胸部等暴露部位会影响美观,但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果发生癌变,则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查看 癌变和黑素细胞痣
转录组
转录组(Transcriptome),也称为“转录物组”,广义上指在相同环境(或生理条件)下的在一个细胞、或一群细胞中所能转录出的所有RNA的总和,包括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及非编码RNA;狭义上则指细胞所能转录出的所有信使RNA(mRNA)。.
查看 癌变和转录组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
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活化受體 或稱為 脂小體增生活化受體(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在分子生物學的領域裡,是一組核受體蛋白 ,具有轉錄因子的功能,以調控基因表達。這組核受體蛋白對高等生物的細胞分化、發育與新陳代謝(、、)及癌变的發生有着關鍵的作用,能夠控制环境与饮食刺激。其中受体α主要参与肝细胞的氧化过程。受体δ则参与了脂肪细胞的分解过程,受体γ与脂肪细胞的生成过程有关,这两个受体被认为与肥胖有关。本类受体只有與(RXR)结合后才会发生作用。.
肿瘤抑制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也称为“抑瘤基因”“抗癌基因”或“隐性癌基因”。是一类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抑癌基因是从1980年代发现的一组基因,它们的发现是癌症和细胞生命研究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正常细胞的癌变是个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控制的多阶段演变过程。肿瘤抑制基因能够在多个环节上保护正常细胞,使其免于最终癌变。受到内外界因素的影响,可产生损伤,使得此基因发生突变或丢失时,细胞分裂等过程的正常抑制就被解除,若细胞DNA修复和备用机制未能发挥作用,就可能导致正常的细胞转变成为癌细胞。此外,遗传变异和非遗传性的改变(如DNA甲基化),导致基因的正常表达和功能丢失,并产生生理信号转导系统异常。 严格地说,癌通常仅指来源于表皮和内皮的肿瘤,但肿瘤抑制基因(或抑瘤基因)则包括了抑癌基因在内的所有与肿瘤抑制相关的基因。在发现的初期,肿瘤抑制基因也被称为“抗癌基因”(anti-oncogene),意即对抗癌基因的基因。后来发现这类基因的抑制作用可独立于癌基因之外,且不属于显性基因,“抗癌基因”这一名词已渐少用。.
查看 癌变和肿瘤抑制基因
野茼蒿
野茼蒿花 野茼蒿(学名: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俗稱:ebolo、thickhead、redflower ragleaf、fireweed),又稱革命菜、昭和草、飛機草,为菊科昭和草屬的植物。分布在非洲、泰国、东南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福建、湖北、四川、江西、贵州、西藏、广东、广西、湖南,及台灣等地,生长于海拔300米至1,8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水边、山坡路旁和灌丛中。Grubben,G.J.H., Vegetables, Volume 2 of Plant Resources of Tropical Africa, PROTA 2004, ISBN 90-5782-147-8.
查看 癌变和野茼蒿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的功能是去除蛋白上磷酸化酪氨酸的磷脂基团。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是一个常见的翻译后修饰,能够产生新的用于蛋白相互作用以及调节细胞内分布的识别位点,能够影响蛋白的稳定性,也能够调控酶的活性。正因如此,维持一个合适的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对很多细胞功能都是至关重要的。酪氨酸专一的蛋白磷酸酶(PTPase)催化脱去酪氨酸上的磷脂基团,整个过程通过一个半胱氨酸-磷脂中间体达成。这些酶在信号转导通路(比如MAP激酶通路)及细胞周期控制中是很关键的调控原件,它们在控制细胞生长、繁殖、分化以及转化中也很重要。.
查看 癌变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ICD-10 第二章:肿瘤
ICD-10 第二章:肿瘤,为WHO规定的各类已发现的肿瘤。.
P53
p53為腫瘤抑制蛋白(也稱為p53蛋白或p53腫瘤蛋白),属于最早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或抑癌基因)之一。 p53蛋白能調節細胞週期和避免细胞癌变發生。 因此,p53蛋白被稱為基因組守護者。 總而言之,其角色為保持基因組的穩定性,避免突變發生。 p53蛋白的分子量於SDS凝膠電泳中測得約為53kDa,但依據胺基酸殘基計算,p53蛋白的分子量應為四萬三千七百道爾頓,兩者所測得之分子量差別導因於蛋白質中大量的脯胺酸殘基,減緩其在SDS膠電泳中的遷移速度。而此遷移速度減緩的效應在跨物種的p53蛋白皆已被觀察,如人類,嚙齒動物,青蛙和魚類。.
查看 癌变和P53
桐油酸
桐油酸是一种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常见的有两种顺反异构体:α-桐油酸((9Z,11E,13E)-十八碳-9,11,13-三烯酸)和β-桐油酸((9E,11E,13E)-十八碳-9,11,13-三烯酸)。通常说的桐油酸指α-异构体。它存在于桐油中,由于其不饱和键的存在,使桐油呈现出的性质,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漆膜。α-桐油酸存在于一些植物种子的提取物,桐油中含82%的α-桐油酸,苦瓜籽油中含60%。桐油酸学名的前缀Eleo-来自希腊语ἔλαιον,意为橄榄。.
查看 癌变和桐油酸
有絲分裂
-- 有丝分裂(mitosis)是真核细胞将其细胞核中染色体分配到两个子核之中的过程。细胞核分裂后通常伴随着,将细胞质、细胞器与细胞膜等细胞结构均等分配至子细胞中。有丝分裂与细胞质分裂被定义为细胞周期的分裂期,或M期;该过程产生两个与母细胞基因相同的子细胞。这个过程一般约占整个细胞周期的10%。 仅真核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其过程在物种之间有所不同。例如,动物细胞进行“开放式”有丝分裂,核膜在染色体分裂前破裂。真菌则进行“封闭”式有丝分裂,在完整核膜中染色体即完成了向两个子核的分裂。原核细胞由于没有细胞核,只进行二分裂。 有丝分裂过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规律性。中间的事件被分为几个互相前后联系的时期。这些阶段分别为间期、前期、、、、。在有丝分裂期间,染色质形成染色体对,并被一种叫做纺锤丝的微管牵引,将姊妹染色单体拖至细胞两极。之后细胞进入细胞质分裂,产生两个基因组成相同的细胞。 因为细胞质分裂通常发生于有丝分裂之后,因此“有丝分裂”常常与“有丝分裂期”交替使用。但是,有细胞分开进行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分裂,形成具有多核的细胞。通常真菌和黏菌有此特征,但动物也可分开进行有丝分裂和细胞质分裂,比如果蝇胚胎發育。 有丝分裂中的错误会因细胞凋亡杀死该细胞,或导致突变而致癌。.
查看 癌变和有絲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