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8 关系: 劉悟,史憲誠,天平軍節度使,天雄军节度使,崔植,何進滔,刺客聶隱娘,唐宪宗,唐朝,唐書人物列表,元和中興,元誼,削藩政策,王廷凑,王紹鼎,王紹懿,王武俊,王承宗,王承元,烏重胤,田季安,田布,田布 (唐朝),田牟,牛元翼,狄景晖,裴度,齊克讓,齐克俭,薛平,通鉴纪事本末,李師道,李全略,河朔三镇,淄青節度使,成德節度使,新唐书,旧唐书。
劉悟
劉悟(),范陽(今北京、保定一帶)人。唐朝平盧節度使李師道部將,後發動兵變殺師道,投降朝廷,封為昭義節度使。.
查看 田弘正和劉悟
史憲誠
史憲誠(),本回鹘药罗葛氏,后赐姓史,建康軍(今甘肃省高台县東南)人。 長慶二年(822年),任中軍兵馬使,原魏博節度使田弘正改任成德節度使,被亂兵所殺,魏博節度使李愬病重,朝廷命田弘正子田敦禮繼任魏博節度使,討伐弒殺田弘正的王庭湊。 史憲誠鼓動魏博軍士騷動,要求田敦禮行「河朔舊事」,恢復獨立。敦禮不願意,遂拔劍自刎。史憲誠自稱留後。朝廷無奈,授之節度。史憲誠與橫海留後李同捷為姻親,暗助橫海軍糧餉。大和三年(829年),朝廷命義成節度使李聽出兵,同捷被滅。憲誠大驚,害怕連坐於己,於是命其子史孝章入朝,歸順朝廷。 朝廷調憲誠為河中節度使,晉侍中。改以李聽為魏博節度使。史受命之後,貪圖銀錢,竟然把倉庫中儲存的軍餉全數帶走,士兵於是譁變,是年六月二十六日夜,士兵乘夜闖入幕府,殺史憲誠,另推都知兵馬使何進滔為留後。.
查看 田弘正和史憲誠
天平軍節度使
天平軍節度使,簡稱天平節度使,為唐朝、五代、北宋今山东省西南部地方的藩鎮節度使之一。.
查看 田弘正和天平軍節度使
天雄军节度使
天雄軍節度使,唐朝為魏博節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節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魏博(今邯鄲)一帶,为河北三镇之一。在8世纪末是河北三镇的首领,9世纪衰落。.
查看 田弘正和天雄军节度使
崔植
崔植(《旧唐书》卷一十七上),字公修,京兆长安人,祖籍博陵安平,唐穆宗年间为宰相。他和再从兄崔倰都因导致唐朝政府对河朔诸镇失控的政治过失而受到指责。.
查看 田弘正和崔植
何進滔
何進滔(),唐朝靈州(今寧夏永寧西南)粟特族人,曾為魏博节度使。子何弘敬續領魏博軍。.
查看 田弘正和何進滔
刺客聶隱娘
《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是臺灣導演侯孝賢執導的武俠電影作品,改編自唐代作家裴鉶的傳奇小說《聶隱娘》,於2012年開拍,2014年1月13日殺青。該片入選第68屆坎城影展主競賽片,是侯孝賢第7次入圍坎城影展主競賽單元的作品,最終獲得最佳導演獎;林強則是以配樂獲得坎城影展會外賽「電影原聲帶獎」(Cannes Soundtrack Award)的肯定。此外,該片還入圍第52屆金馬獎11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造型設計、最佳音效等5個獎項成为大贏家。.
查看 田弘正和刺客聶隱娘
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唐朝第14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05年—820年在位。唐憲宗是唐朝繼唐太宗、唐玄宗以後歷史評價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間曾短暫終結藩鎮割據,重新統一全國,史稱“元和中興”。.
查看 田弘正和唐宪宗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田弘正和唐朝
唐書人物列表
本列表包含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記載的人物。.
查看 田弘正和唐書人物列表
元和中興
元和中興(805~820年),是指唐朝中唐时,唐憲宗在位時因治國有方,國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軌的時代,視為中興之局。由於唐憲宗在位15年,是用元和為其在位期間之年號,因而得名。.
查看 田弘正和元和中興
元誼
元誼,唐代軍事人物,昭義軍行軍司馬兼洺州刺史。貞元十年(794),昭義節度使李抱真去世,元誼與元促經認為應該要立抱真之子李緘世襲,被兵馬使王虔休反對,而後王虔休被朝廷立為留後,元誼非常不滿,要求以洺州、磁州、邢州另作一軍,虔休怒而攻伐元誼,元誼詐降;王虔休以裨將率領二千人入洺州城接收,元誼將他們全部殺死,但兩方的征戰,元誼畢竟失利,還是率領洺州士卒五千人、百姓五萬家投奔魏博。 元誼之女嫁魏博節度使田季安,生子田懷諫,懷諫亦繼任節度使。後來魏博宗親田弘正兵變,罷黜了田懷諫,將懷諫送交朝廷處置。.
查看 田弘正和元誼
削藩政策
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鞏固自身權利而收回藩王、藩鎮、诸侯、軍閥等地方政權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著手实施的政策。由于利益冲突,削藩常常引发政治动荡,甚至军事对抗。.
查看 田弘正和削藩政策
王廷凑
王廷湊(),一作王庭凑,唐代回紇阿布思族,軍人,擁兵自立為成德節度使。.
查看 田弘正和王廷凑
王紹鼎
王紹鼎(),回紇阿布思人,字嗣先,唐朝将领,曾短期担任成德节度使(首府在今石家庄),实际脱离朝廷而独立。父王元逵,母壽安公主(絳王李悟女)。.
查看 田弘正和王紹鼎
王紹懿
王紹懿(),封太原伯,唐朝将领,回紇阿布思族,曾任成德节度使,实质独立于朝廷。.
查看 田弘正和王紹懿
王武俊
王武俊(),字元英,契丹怒皆部人。唐將領。成德節度使。 幼善騎射,在李寶臣帳下擔任裨將。封维川郡王。建中三年(782年)正月殺李惟岳,傳首京師,本欲謀得成德節度使,三月為恆冀都團練觀察使,以功高賞薄,對朝廷不滿,又瞧不起張孝忠,暗中與幽州節度使朱滔相互勾結。是年十一月,朱滔稱冀王,與李納、田悅、王武俊一併稱王,昭義節度使李抱真退保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衛長寧忠於唐朝,勸王武俊歸唐不成,想謀殺王武俊,事泄,被腰斬。 李抱真親赴王武俊轅門,勸降武俊,二人結義為兄弟。王武俊與李抱真聯合對付朱滔,德宗为鼓励王武俊也封他为卢龙节度使,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为司空,封琅琊郡王。進檢校太尉兼中書令。 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病死,谥忠烈。王武俊妻李氏。长子王士真袭位。另有子王士清、王士平、王士则。 武俊傳王士真、士真傳王承宗,承宗傳王承元,承元歸順朝廷,改封義成節度使,帝敕魏博軍的田弘正掌成德軍。王廷湊兵變,殺田弘正,自立為成德節度使。王廷湊是王武俊養子「王五哥」的後人。.
查看 田弘正和王武俊
王承宗
王承宗(),契丹人。成德節度使王士真之子,官副太使。 元和四年三月(809年),王士真病死,承宗自稱留後,奉德州(山東陵縣)、棣(山東惠民)二州。不久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出來挑撥,王承宗後悔,囚禁德州刺史薛昌朝。憲宗勸諭承宗放薛昌朝還鎮,承宗不奉詔。元和四年下詔削奪王承宗爵。元和五年(810年),憲宗遣河东、义武、卢龙、横海、魏博、昭义六镇对其进行讨伐,以宦官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計伐王承宗的唐軍二十萬無功,左神策大將軍酈定進戰死,盧從史暗中和王承宗互通聲氣。 元和十年(815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暗中派遣刺客,於六月三日拂曉在靖安坊東門將宰相武元衡殺死於上朝途中,取首,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成重傷。但朝野一直认为是王承宗所为。 元和十一年(816年)王承宗勾结吴元济,宪宗发六道兵以十万兵力进行讨伐,两年无功,宪宗被迫罢兵。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奉敕討伐王承宗,命何進滔率精騎千余,奔襲鎮州(今河北省正定地區),大勝成德軍。 元和十二年(817年)田弘正大破王承宗於南宮,承宗勢蹙請降,“自陳為盧從史所離間,乞輸貢賦,請官吏,許其自新。 ”并送二子王知感、王知信到京師为人质。唐廷亦因久戰乏力,以承宗為成德節度使。 元和十三年(818年)淮西平定;王承宗迫于形势献地谢罪;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戰敗,被部將謀殺。史稱元和中興。元和十五年(820年)王承宗死,其弟王承元上表歸順朝廷。 王承宗女王循嫁王承宗甥承务郎行同州白水县尉李景裕;第三女(815年—829年6月2日)后为王承元所养,王承元任凤翔节度使后随行,卒于凤翔,有墓志。还有一女嫁薛昌朝。.
查看 田弘正和王承宗
王承元
王承元(《旧唐书》卷一十七),封岐国公,唐朝将领。他的家庭世代控制成德镇,但他在兄长王承宗死后拒绝统领成德军,此后做了朝廷将军直至去世。.
查看 田弘正和王承元
烏重胤
乌重胤(),字保君,封张掖郡公,后进为邠国公,谥懿穆。唐朝将领、使相。.
查看 田弘正和烏重胤
田季安
季安(),唐朝魏博節度使。 唐朝魏博節度使田緒之三子,拜田緒正室嘉誠公主為母,娶昭義行軍司馬元誼之女為妻。其堂叔衙內兵馬使田弘正,規勸季安。田季安不聽,反遷怒弘正,弘正“阳为风痹,灸灼满身”。 田季安长期沉溺酒色,患風病,殺戮無度。元和七年(812年)八月,其子田懷諫繼位,懷諫年十一歲,大權落入家僮蔣士則手上。兵士嘩變,立弘正為節度使。田懷諫被弘正送往朝廷安置。 田季安还有田懷理、田懷詢、田懷讓等儿子。.
查看 田弘正和田季安
田布
布可以是下列人物:.
查看 田弘正和田布
田布 (唐朝)
布(),唐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人,字敦礼。成德节度使田弘正子。.
查看 田弘正和田布 (唐朝)
田牟
牟是唐代平州卢龙(今河北省卢龙县)人。成德节度使田弘正之子,魏博节度使田敦禮之弟。 授官神策大将军。开成(836年—840年)初年,歷官武宁、靈武军节度使。累官天德(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軍使。会昌元年(841年)八月,與监军韋仲平请求攻打回纥,唐武宗不肯,诏令田牟、韦仲平“毋得邀功生事”。官至检校尚书左仆射。.
查看 田弘正和田牟
牛元翼
牛元翼(),唐朝將領,河北趙州人,曾任深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 牛元翼為人資質果斷、有智謀,一開始擔任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的部下,王承宗用其計,稱雄於河北,牛元翼與傅良弼同冠於諸將。 821年,王承宗死,傳位王承元,承元歸順朝廷,改封義成節度使,唐穆宗敕命以田弘正為成德節度使,但是田弘正本為魏博節度使,多年來與成德作戰,成德士兵並不服氣,加上朝廷許諾給成德軍餉也遲撥,成德軍心思變,成德都知兵馬使王廷湊是王承元的誼親,於是起兵叛變,殺死田弘正,族滅之,株連弘正幕府官屬,共殺三百餘人,且發兵襲殺冀州刺史王進岌,王庭湊自封為留後,逼迫朝廷封自己為成德節度使。 魏博節度使李愬與牛元翼相約平定王廷湊,誰知李愬生病,未能前往,最後朝廷封牛元翼為成德節度使,攻擊廷湊;廷湊大怒,出兵包圍深州的牛元翼。此時朝廷任命田弘正之子田敦禮為魏博節度使,率兵三萬攻打王廷湊,但敦禮部下史憲誠發起兵變,逼迫敦禮自刎,史憲誠自稱為魏博留後,與王庭湊結盟,一起反抗唐朝。牛元翼被圍困,甚急,朝廷於是打起圓場,改牛元翼為山南東道節度使,皇帝並以韓愈為宣慰使,到深州宣慰,韓遊說王庭湊放過牛元翼,最後牛元翼得以单骑逃走。王廷凑杀盡了元翼的心腹將領臧平等一百八十人。 長慶三年(823年),山南東道節度使牛元翼得知臧平等百餘人被殺,憂憤而死。王廷凑在牛元翼死後,進而將牛家族滅。.
查看 田弘正和牛元翼
狄景晖
景晖,原名狄光昭,字子亮,后改名狄景晖,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南郊区)人。为名相狄仁杰之子 。 狄仁杰曾经为魏州刺史,吏民为他立生祠。后来去职,其子狄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虐,民众讨厌他所恶,因此一起毁其父狄仁杰生祠,不复奉祀。至元和年间,田弘正镇魏博,始奏唐宪宗修葺,于是祭祀不绝。狄景晖官至职方司员外郎。.
查看 田弘正和狄景晖
裴度
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自河东裴氏东眷裴。中晚唐時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重臣。.
查看 田弘正和裴度
齊克讓
齊克讓(?),唐朝将领,兗州泰宁军节度使,曾抵抗黄巢之亂,战败后回镇,886年遭假意為女婿的朱瑾奇袭,逐出兗州,此后不知所踪。.
查看 田弘正和齊克讓
齐克俭
克俭(),唐朝末年将领。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三月,齐克俭时任奉天镇使,时黄巢大规模农民军入长安,僖宗出奔,凤翔节度使郑畋受任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齐克俭遣使见郑畋请求效力。二年(882年)三月,齐克俭在右神策将军任上被任为左右神策军内外八镇兼博野、奉天行营节度使。齐克俭屯兴平,黄巢军围攻之,决河水灌城,不克。十二月,加同平章事。 黄巢之乱平定后,僖宗罢奉天节度使。齐克俭后事无载。.
查看 田弘正和齐克俭
薛平
薛平(),字坦途(一作坦涂),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朝名将薛仁贵曾孙,薛仁贵第五子薛楚玉之孙,平阳郡王薛嵩之子。封魏国公,死后追赠太傅。.
查看 田弘正和薛平
通鉴纪事本末
《通鑑紀事本末》,南宋袁樞所撰,凡四十二卷。始於〈三家分晉〉,終於〈周世宗之征淮南〉,共1300多年。文字全抄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原文,只是撰寫方式改易。取《通鑑》所記之事,區別門目,分類編排。專以記事為主,每一事詳書始末,並自為標題,共記239事,另附錄66事。開“紀事本末體”之先河。為了方便閱讀,分為戰國至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四部分。 袁樞本無著書之意,惟读《通鑑》时,感到每件史事分散开,首尾难以稽考,为方便研读,便「因司馬光《資治通鑑》,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因此,南宋孝宗干道九年(1176年)成书於嚴州郡學。 此書與《通鑑》一樣,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場。雖主要是抄錄原文,但他所加的239個標題,採用了「平」、「據」、「滅」、「叛」、「亂」、「篡」等各式的褒貶詞彙,充分表現他抱持著濃厚的正统觀念。如两汉时,以劉氏為正统,褒揚汉室,力贬对汉室不利的事。 他只希望重整《通鑑》的结构,及方便读者检索和阅读,并不打算改动原文。因此,此书的内容都是抄录《通鑑》原文,他只是加上标题,不擅加一字。 由於《通鑑》记「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史事,而此书与其为本,所以内容也自然以政治和軍事為主,其它事一概不錄。在239個主題中,絕大部分是關於政治和軍事,關於經濟的則只有唐的《奸臣聚歛》和《兩稅之弊》,文化方面更是完全欠缺。 此書重視亂世歷史,如兩漢時只有43个标题,但魏晉時竟有103個標題,幾乎占全書標題數量的一半,可見袁樞側重分裂時期歷史的意向。而以朝代论,則注意「興」、「衰」史。因此,此書中各朝代的份量都是「兩頭大,中間小」,與《通鑑》「穷探治亂之迹」的宗旨一致。 朱熹另據《資治通鑑》編《通鑑綱目》,以蜀漢為正統。.
查看 田弘正和通鉴纪事本末
李師道
李師道(),高丽人,李氏割据的末任淄青節度使。 後被部將劉悟發動兵變,斬殺。.
查看 田弘正和李師道
李全略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簡。唐朝官员。 最早為鎮州小將,事王武俊。元和(806年—820年)中,節度使王承宗死後,奉詔回長安,授代州刺史。長慶元年(821年),田弘正被殺,王日簡成為唐穆宗的軍事顧問,多陳利害,冀合帝意。授德州(治所在今山東陵縣)刺史。是時杜叔良兵敗博野(今河北博野縣),以日簡為橫海軍節度使(治所在今河北滄州東南)、滄德棣州觀察使,赐姓李氏,名全略。 長慶二年(822年),王稷任德州刺史,帶了許多財物赴任,李全略貪圖他的財貨,殺王稷,屠其家。王稷未嫁的女兒被李全略充作女妓。寶歷二年(826年)四月卒,其子李同捷自為留後,之後叛亂,被唐朝廷任命的正式橫海軍節度使烏重胤與之後的李祐;再加以武寧節度使王智興支援,李同捷被圍剿兩年後兵敗,於押送長安途中被斬。.
查看 田弘正和李全略
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燕薊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等三個節度使的合稱。其中燕薊又作范陽、幽州或盧龍,位于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是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東省北部。.
查看 田弘正和河朔三镇
淄青節度使
淄青節度使,全稱淄青平盧節度使,是唐朝在今山東地區設置的節度使,762年—819年和882年—903年割據山東。.
查看 田弘正和淄青節度使
成德節度使
成德節度使,又称恒冀節度使、镇冀節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成德地区设置的節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也是河北最稳定的一个藩镇,160年來的統治者,只有三個家族更迭。.
查看 田弘正和成德節度使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查看 田弘正和新唐书
旧唐书
《旧唐书》為后晋刘昫等撰。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晋高祖石敬瑭命張昭遠、賈緯等人撰唐史,由宰相赵莹监修。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书成,时因刘昫为相,故该书署名刘昫撰。原名《李氏書》,《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藝文志》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为区别北宋歐陽脩等人编的《新唐书》,改名《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及列传150卷。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旧唐书》长庆(唐穆宗年号)以前的内容多依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写的唐代旧史,资料比较充实。但长庆以后的内容较为简略疏漏,内容也比较芜杂。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义传》都有王求礼,卷五九丘和附传、卷一八六上《酷吏传》都有丘神勣,列传第七十二和列传第九十四都有杨朝晟、卷一O二韦述附传、卷一九O下《文苑传》都有萧颖士,又如卷九九附传、卷一七一都有张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传、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关文献,照抄《國史》、《实录》及唐末文书档案,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采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记事有所讳饰,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传》不载其倾陷刘洎之事,《李世勳传》不载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云京传》不载其激变僕固怀恩之事,《田神功传》不载其先为贼将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讨隋炀帝檄文〉在《隋书》和《新唐书》的《李密传》均不載,只有在《旧唐书》中得以保留。因為《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旧唐书》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顾炎武稱:“《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中稱《旧唐书》“论、赞极有佳者”。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時,反多以《旧唐书》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查看 田弘正和旧唐书
亦称为 田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