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三乘菩提
三乘菩提,佛教術語,菩提(梵文:बोधि bodhi),是指「覺悟」的意思」,三乘是將佛教修行的法道的總體大綱分成三種:大乘佛菩提道、中乘緣覺菩提、小乘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與聲聞菩提合稱二乘菩提,是所謂的解脫道)。透過這三種修行的法道,可以開悟佛法的智慧。.
查看 生死和三乘菩提
一念無明
一念無明,佛教術語,無明可分兩種: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
查看 生死和一念無明
二乘
二乘,大乘佛教術語,對獨覺與聲聞的合稱,主要修證內涵即是解脫道,是佛法修行兩個主要的法道之一(另一則是大乘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修行內容涵蓋了解脫道的所有內容)。二乘菩提的修行法道,包含緣覺道以及聲聞道的修行,主要是透過佛法中修行斷我見、我執的方法,滅除眾生的分段生死等無明,而得證解脫的智慧。二乘菩提的修行目標就是解脫在三界世間中不斷生死流轉之苦,滅盡三界後有的種子,入無餘涅槃,不再有後世、不會出生於三界世間。.
查看 生死和二乘
二乘解脫道
解脫道,佛教術語,在大乘佛教理論中,指佛法修行兩個主要的法道之一(另一則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修行內容涵蓋了解脫道的所有內容)。解脫道的內容即是二乘菩提的修行法道,包含緣覺道以及聲聞道的修行,不再受業力與無明的牽制,滅除眾生所有能障礙生死的煩惱(即煩惱障),而得解脫的智慧,能證涅槃果,不受後有,出離三界六道生死的輪迴。 解脫道的修行目標就是解脫在三界世間中不斷生死流轉之苦,滅盡三界後有的種子,入無餘涅槃,不再有後世,不會出生於世間。二乘的解脫道只能使人成為阿羅漢而不能使人成佛。.
查看 生死和二乘解脫道
二障
二障,佛教術語,指的是煩惱障及所知障。.
查看 生死和二障
事障
事障,佛教術語,二障之一。.
查看 生死和事障
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或作分斷生死),佛教術語,指尚未實證解脫道極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的一切有情眾生,包括凡夫及已證解脫初果乃至三果的佛法解脫道修行者,以及七地滿心以前的各階位修行佛菩提道之菩薩;因為仍有三界有愛無明的煩惱纏縛,不能於捨報後入無餘涅槃,仍存有受後世三界有的種子故,所以無法自主出離於三界六道生死輪迴,而不斷一世又一世的依業果報而出生於三界當中,每一世壽盡而捨報後又再度於三界六道世間出生,一次又一次的連續又輾轉的現象,顯示是分段而受生死的,所以稱作分段生死。.
查看 生死和分段生死
理障
,佛教術語,二障之一。.
查看 生死和理障
緣覺
緣覺或因緣覺,佛教術語,是觀修因緣法(如十二因緣法)而成就辟支佛果的人。他們煩惱的現行已斷盡,可於捨報後入無餘涅槃界,永不受三界生死輪迴之苦。《大智度論》將辟支佛區分「獨覺」和「因緣覺」。.
查看 生死和緣覺
真佛宗
真佛宗是由盧勝彥(被稱為「蓮生活佛」)創立的新興宗教,在台灣、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印尼、美國、加拿大等地均有活動,。.
查看 生死和真佛宗
生死學
生死學是一門學科,牽涉到社會學、科學、醫學、法律等層面,企圖從理論或實務層面提供生命或死亡的相關見解。這些見解是與人類的社會文化脈絡形成的知識系統密切相關的,而在生死學的視野來看,人類的知識系統可粗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宗教、哲學、與科學,宗教解釋人的生前死後,科學研究出生到死亡,哲學則在思想上貫串整個時空,其間的關係正是生死學涵蓋的部分。由於大部分的學科都已經將生命的部分做出相當的研究,因此生死學探討的議題,便有大部分的內容在探討死亡,有時候狹義的說法會將生死學與死亡學畫上等號。.
查看 生死和生死學
煩惱 (佛教)
煩惱(क्लेश,,,kilesa,藏文:nyon mongs),佛教術語,除了一般所謂的俗事煩惱之外,佛教認為人心中所有會帶來痛苦的負面情緒,以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都被總稱為煩惱,其中包括煩躁、憂鬱、焦慮、不安、嫉妒、期待、憤怒、悲傷、麻木等。 「障」在佛法修行的意義就是遮蔽,意謂有情眾生被無明、煩惱、惡業等種種障礙所障蔽,缺少智慧,不能經由佛法的正確教導而得見正道,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之中不斷的生死流轉輪迴。而因為煩惱而導致人做出錯誤的行為,成為會眾生不得解脫的種種障礙,就稱作煩惱障(梵語:kleśāvarana),為二障或三障之一。 煩惱的種子眠藏在藏識之中,未現行顯發出來,故稱為煩惱隨眠。.
查看 生死和煩惱 (佛教)
解脫
在印度宗教中,解脫(梵文: मोक्ष ,, 或 मुक्ति,),意即「解放」,來自同一語根 意即「解開」、「放開」),就是生命個體能脫出離開在世界之間之中的生死輪迴及其隨之而來的各種苦。解脫的方法有許多種,如持誦陀羅尼、念誦佛號、修禪定、做瑜伽,依各教派傳承而定。這是印度宗教的重要宗教與哲學概念,印度教、耆那教與佛教皆繼承了這個觀念,但在理論上有不同的見解。.
查看 生死和解脫
變易生死
變異生死,佛教術語,指大乘佛菩提的初地菩薩以上、或解脫道的二乘修行人已證解脫極果阿羅漢果者而回入大乘者,皆有能力入有餘涅槃,而其解脫證境已不受三界之輪迴,故屬不受分段生死。雖然不會有在三界中受生的種子,但由於仍有種子的變異,故說仍有變易生死。而變異生死要至佛地才能斷除。.
查看 生死和變易生死
阿罗汉
阿羅漢(Arhat,Arahant),又譯阿羅訶,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第四果,是依照佛三轉法輪解脫道的教導修習四念處、十二因緣觀、四聖諦、八聖道,於蘊、處、界觀行一切有為法的剎那生滅、空、無常、苦、無我,進而斷盡我見、我執、三界貪愛、無明及其它所有煩惱,於當世捨壽時願意將自我滅盡不再受後有於三界中出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入無餘涅槃界的聖者。自佛陀三轉法輪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眾多的弟子成就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 佛陀十號中,也包括阿羅漢。.
查看 生死和阿罗汉
根本煩惱
佛教術語,共有六種,即貪、嗔、癡、慢、疑、不正見(邪見)。指的是粗重的煩惱,令眾生無法解脫生死。相對於因為這六個主要的煩惱而引起的二十種隨煩惱。.
查看 生死和根本煩惱
所知障
所知障(jñeyāvaraṇa),又譯為智障、理智,佛教術語,二障之一,所知障是大乘的別教所斷的惑,又可稱為無始無明。.
查看 生死和所知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