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環境教育

指数 環境教育

境教育(英文:Environmental Education;簡稱EE)是指組織及系統化的教育方式並的致力於達成永續發展,常見的理論包含了六個核心的學習要素:有「自然資源保育」概念、「環境管理」概念的融入;「生態原理」、「互動與互賴」概念的融入;以及融入「環境倫理」與「永續性」的概念等。並強調的在真實環境中(in)進行教育、教育有關於(about)環境的知識、態度、技能,並且為(for)實踐永續環境而進行教育。它是一個綜合學科,含括生物學、物理、化學、生態學、地球科學、大氣科學、數學和地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部分的環境教育工作者認為「所有的教育都應該是環境教育」,並透過正規教育(即包含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的學校系統)及非正規教育(非學校系統的自然中心、環境學習中心,或是出版品、網路、多媒體等)管道進行。.

目录

  1. 15 关系: 可持续发展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伊甸園計畫何建宗 (生態學家)綠色力量绿带运动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香港小學常識科課程解說研究期刊觸口自然教育中心高雄都會公園葉欣誠鄭植之中學長春社淡水河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縮寫:SD),或永續--發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以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為前瞻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这个术语使用由布倫特蘭委員會创造已成为最经常被引用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查看 環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Taiw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ion,TEPU),全名為社團法人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一般簡稱為台灣環保聯盟或環盟,是台灣一個資深且最重要的環保非營利組織,於1987年11月成立於甫解嚴後的台灣,長期從事反公害運動、環境保護運動、反核運動與環境教育。該組織至2008年底共有13個分會,1987年剛創立時即有學術委員會擔任諮詢與研究工作。透過結合地方從事環保運動之草根組織、學有專精之大學教授,展開保護環境的各種活動,從地方抗爭走向專業環境政策法案立法推動及監督。.

查看 環境教育和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伊甸園計畫

伊甸園計畫 是位於康沃爾郡,英國的受歡迎的遊客景點。 在溫室內都是從許多不同的氣候和環境中收集的植物。Ordnance Survey (2005).

查看 環境教育和伊甸園計畫

何建宗 (生態學家)

何建宗教授(Prof.),香港知名紅潮研究專家,有紅潮博士之稱。何建宗也是環保、水質、海洋生態學專家及極地探險家,他同時是現任環保團體綠色力量會長及司庫和多所院校的校監和校董會成員,亦有參與香港浸信會。 何建宗畢業於香港培正小學及培正中學,及後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主修生物系,1979年理學士畢業,1980年獲英國University of Salford環境資源學碩士,1991年取得香港大學植物學系哲學博士。同時間,他在1988年始以兼讀方式於香港大學進行亞熱帶海區紅潮特徵之研究工作,至2001年方取得博士課程畢業。1992年開始任教於香港公開大學擔任高級講師,2001年獲「校長卓越成就獎」,曾經出任科技學院環境學課程教授、系主任,並兼任學生事務委員會主席,及後於2008年6月再獲擢升為科技學院院長。同時,何建宗隨後曾在香港政府環境保護署擔任環境保護主任及署理高級環境保護主任超過10年,從事環境生態研究工作超過25年,對香港紅潮研究有傑出成就。 何建宗的學術範疇廣泛,包括有害藻華(紅潮及藍藻)、海洋環境及生態、環境監測科技和策略、水質和水環境管理(污水及食水處理)、環境政策(環境影響評估、環境管理學、跨境環境管理政策、環境法律、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生態哲學和生態神學)、環境教育(綠色學校、NGO和綠色運動)等。 1993年,經極地探險家李樂詩的介紹,何建宗開展了極地方面的研究,並曾六次到訪北極、兩次親臨南極進行環境及生態調查,包括進行紅潮藻類的全球生物地理分佈、海洋與大氣介面間的營養鹽轉換機制及冰區海岸的地衣生態特徵等研究。何建宗成為李樂詩以外前往南北極次數最多的香港人。 何建宗除了進行大量研究和講學活動,亦時常為報章撰稿及接受傳媒採訪,對香港政府在環保、水質、生態等方面的施政發表論述,且在擔任的公職中發揮所長。何建宗更於2004年7月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再於2009年得到香港環境保護協會選為「全國人物環保成就獎2008–2009」得獎者之一。 2006年,何建宗亦曾與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黃玉山及李焯芬、何炘基、沈雪明、周永新、蘇國輝、譚鳳儀、蕭文鸞、胡少偉和閻洪等11名大學副校長、教授和學者參與選舉委員會高等教育界別分組選舉在49位候選人中,競逐20個席位,惟最終全軍盡墨,何建宗只得455票而落選。 何建宗亦是一名基督徒,在浸信會旗下的培正中學成長,與教會關係良好,在休閒時喜愛歡創作新詩和研究生態神學。他亦擔任了港澳浸信會多家院校的校監及校董會成員,並為九龍城浸信會執事會副主席。 2016年,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與另外十名學者組成「高教新力量」,參選2016年高等教育界選委。擔任發言人的何建宗,形容現任特首梁振英四年來的表現「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又指特首作為各大學校監的傳統背後有「優美」的意思,象徵社會尊重知識,令世界各地的學者對香港尊重知識的態度「肅然起敬」。.

查看 環境教育和何建宗 (生態學家)

綠色力量

綠色力量是一個香港的志願團體,成立於1988年,關注香港的環境事務及相關問題。 該組織經費來源是市民捐獻、會費、贊助及籌款活動的收入。.

查看 環境教育和綠色力量

绿带运动

綠帶運動是肯亞的生物學及動物解剖學家萬加瑞‧馬塔伊女士(英文: Wangari Maathai)和環境運動結合的一個種1000棵樹的運動。1977年由發起, 獲得的諾貝爾和平獎 (得主萬加瑞·馬塔伊) 運動以農村婦女為主,培養婦女的草根運動意識,提高婦女在健康、環境方面的經營能力。包括建立育苗場、建設取水設施、提供就業機會, 推展原生樹栽植、糧食安全、生態狩獵、公民與環境教育以及婦女成長與改變計畫,緩和森林遭到砍伐的問題。 Category:女性主義 Category:環保運動 Category:肯亞.

查看 環境教育和绿带运动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是在1972年6月5日至16日,於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舉行的聯合國會議,會後提出了人类环境宣言。 联合国大会決定召開人類環境會議時,在瑞典政府的提議下,聯合國秘書長吴丹邀請為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秘書長,而加拿大在總理皮埃尔·特鲁多的帶領下,其外交官也已為此計劃進行了兩年。.

查看 環境教育和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香港小學常識科課程

香港小學常識科課程(英文 General Studies)是香港小學教育的四大單元之一。常識科一直都是香港小學教育中除中、英、數以外第四重要的科目。不過,數十年來這科目的轉變很大。 由於常識科所涉獵的範圍非常之廣,它所需要的教學資源非常高;但另一方面,不少傳統的學校和教師仍然視這一科目為一“閒科”(現時,一般小學的上課時間表中,每周有4天是有常識科,合共5節,當中一天是有2節),拒絕對常識科投放資源,或讓常識科的老師進修。.

查看 環境教育和香港小學常識科課程

解說研究期刊

《解說研究期刊》是一份1996年發行的學術期刊。該期刊每兩個月出版一次,內容以環境教育和的研究和討論為主。目前,期刊的主編是Carolyn Widner Ward。.

查看 環境教育和解說研究期刊

觸口自然教育中心

觸口自然教育中心為中華民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於2009年7月18日所設立之自然教育中心,位於嘉義縣番路鄉觸口村,因而得名。為因應全球環境教育發展趨勢,提供國人優質的學習環境與戶外遊憩體驗,2007年開始於各林區管理處陸續成立自然教育中心,以達成教育、研究、保育、文化、遊憩等多功能目標的環境教育專業設施。海拔高度約193公尺,東側為阿里山山脈,南側為八掌溪河谷,北側為觸口斷層帶,面積8.5公頃土地,以及協調園區北側區外保安林承租林農租地收回約1.5公頃土地,合計約10公頃用地。.

查看 環境教育和觸口自然教育中心

高雄都會公園

都會公園位於高雄市楠梓區,總面積共95公頃,橫跨至橋頭區境內,是臺灣首座都會公園,也為台灣面積最大的都市公園。 高雄都會公園的興建分為二期,目的是因應居民遊憩休閒設施需求而設立,因此在《台灣地區都會區域休閒設施發展方案》及《高雄都會公園開發計畫》規劃下成立。園區係包含原高雄市西青埔垃圾衛生掩埋場基地封場後綠化而成,具有改善環境品質功能,同時兼顧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及防災、緩衝等多元化的角色,是一座多用途的大型都會生態公園。 高雄都會公園為2009年世界運動會23個比賽場館之一,進行飛行運動比賽。.

查看 環境教育和高雄都會公園

葉欣誠

葉欣誠,是中華民國台灣的一位環境教育學者,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副署長,2014年12月8日轉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並於2016年2月1日卸任。.

查看 環境教育和葉欣誠

鄭植之中學

新界西貢坑口區鄭植之中學(簡稱鄭植之中學、鄭植之、鄭記;英語:Cheng Chek Chee Secondary School of Sai Kung & Hang Hau District, N.T,CCCSS),是香港新界西貢區一津貼中學,成立於1970年代,當時坑口發展剛起步,區內中學學額嚴重不足,地方人士於是成立「新界西貢坑口區中學有限公司」,向港英政府申請撥地,最後由捷和集團的鄭植之先生捐錢建造,因而得名,於1980年1月3日創校。學校顧問為方逸華女士。現任校長是列志佳先生。.

查看 環境教育和鄭植之中學

長春社

長春社,香港民間環保組織,成立於1968年,為香港以大中華地區最早成立的環保團體。該組織以積極倡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保育自然、保護環境和文化遺產為使命。該組織主張倡導合適的政策、監察政府工作、推動環境教育和帶頭實踐公眾參與,以達致可持續的發展。.

查看 環境教育和長春社

淡水河

淡水河(臺羅:Tām-tsuí-hô;四縣腔:Tam suiˋ hoˇ),別名淡江、稻江、契馬諾。是一條位於臺灣北部的河流。幹流長158.70公里,為臺灣第三長之河流,僅次於濁水溪及高屏溪;流域面積2,726.00平方公里,遍佈新北市、臺北市、基隆市、桃園市、與新竹縣、宜蘭縣局部,亦為臺灣第三大,被列為中央管河川,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河川。淡水河流域內人口近八百萬,幾占全國人口三成,工商業發達,是臺灣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 淡水河發源自位於雪霸國家公園內的品田山(標高3,529公尺)上。淡水河分別有三大支流:大漢溪、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與新店溪流經於新北市板橋區的港仔嘴後即稱為淡水河,淡水河於關渡納入基隆河後,向北流向淡水油車口而注入臺灣海峽,一般所稱廣義的淡水河,是指整個淡水河水系而言;而狹義的淡水河,則是指江子翠到油車口河段。此段長度僅23.7公里,卻是台灣少數河面寬廣、流速穩定與可進行水運的河流。 早期淡水河肩負台北盆地的水運重任,近代以降的淡水河則兼具供給臺北都會區民生用水、農業灌溉、都市排水及防洪等功能,中下游則成為排水集汙之河道。淡水河流域近三百年的發展歷史,包括人口成長、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趨勢,均與淡水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查看 環境教育和淡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