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37 关系: 南緯10度線,南緯11度線,南緯12度線,南緯13度線,南緯14度線,南緯15度線,南緯16度線,南緯17度線,南緯18度線,南緯19度線,南緯20度線,南緯21度線,南緯22度線,南緯23度線,南緯24度線,南緯26度線,南緯9度線,南纬25度线,南海,塔斯曼海,夏洛特公主湾,大堡礁,大堡礁受到的环境威胁,大鳞短额鲆,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8),太平洋,奮進號海峽,尼奧紹號艦隊油料補給艦 (AO-23),岩本徹三,島鮗,巴布亞灣,巴布亞深海帶魚,巴氏月花鮨,中途岛海战,东经145度线,东经150度线,东经155度线,东经160度线,东经165度线,七絲短額鮃,乍波蛸,九棘長鰭鸚鯛,庫克郡政府,庫克敦,库拉湾海战,企業號航空母艦 (CV-6),伯德金郡政府,伯德金河,休氏短額鮃,侏羅紀蝦,... 扩展索引 (87 更多) »
南緯10度線
南緯10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0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南美洲,南緯10度線界定了巴西以及秘魯的其中一部份邊界。.
查看 珊瑚海和南緯10度線
南緯11度線
南緯1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1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查看 珊瑚海和南緯11度線
南緯12度線
南緯1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2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查看 珊瑚海和南緯12度線
南緯13度線
南緯1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3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非洲,南緯13度線界定了安哥拉以及尚比亞的一部份邊界。.
查看 珊瑚海和南緯13度線
南緯14度線
南緯1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4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查看 珊瑚海和南緯14度線
南緯15度線
南緯15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5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查看 珊瑚海和南緯15度線
南緯16度線
南緯1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6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非洲,南緯16度線界定了津巴布韋和莫三比克的一部份邊.
查看 珊瑚海和南緯16度線
南緯17度線
南緯17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7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查看 珊瑚海和南緯17度線
南緯18度線
南緯18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8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查看 珊瑚海和南緯18度線
南緯19度線
南緯1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19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查看 珊瑚海和南緯19度線
南緯20度線
南緯20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0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查看 珊瑚海和南緯20度線
南緯21度線
南緯21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1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查看 珊瑚海和南緯21度線
南緯22度線
南緯22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2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在非洲,南緯22度線形成了納米比亞和博茨瓦納的其中一部份的邊界;在南美洲,南緯22度線形成了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的其中兩部份的邊界。.
查看 珊瑚海和南緯22度線
南緯23度線
南緯23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3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查看 珊瑚海和南緯23度線
南緯24度線
南緯24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4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查看 珊瑚海和南緯24度線
南緯26度線
南緯26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26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查看 珊瑚海和南緯26度線
南緯9度線
南緯9度線是地球赤道平面以南9度的纬线。它穿過了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東南亞、澳大拉西亞、太平洋以及南美洲。.
查看 珊瑚海和南緯9度線
南纬25度线
南纬25度线是地球赤道平面25度以南的一條緯線,橫跨大西洋、非洲、印度洋、澳大拉西亞、太平洋和南美洲。.
查看 珊瑚海和南纬25度线
南海
南海,又稱為南中國海、中国南海,是位於东南亚的陸緣海,被中國大陆、台灣、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及中南半岛各國所环绕,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 南海海域面积有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超过200个无原住民居住的島嶼和岩礁,這些島礁被合稱為南海諸島。除了是主要的海上运输航线外,南海据信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南海海域牵涉到许多周邊国家的利益,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区。.
查看 珊瑚海和南海
塔斯曼海
塔斯曼海(英语:Tasman Sea)是澳大利亚与纽西兰之间的一个海洋,宽约2000公里,是南太平洋的一部分。塔斯曼海是以第一个发现纽西兰和塔斯曼尼亚的欧洲人荷兰探险家亚伯·塔斯曼的名字命名,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其后在1770年代更广泛地探索了塔斯曼海。 塔斯曼海被国际水道组织认为包括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和塔斯曼尼亚州以东的海域。新南威尔士州与邻近珊瑚海的昆士兰州的界线也被用作两个海洋的界线。 Category:澳大利亞地理 Category:纽西兰地理 Category:海洋 Category:太平洋陸緣海 Category:澳大利亚海岸线.
查看 珊瑚海和塔斯曼海
夏洛特公主湾
夏洛特公主湾(Princess Charlotte Bay)是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州约克角半岛珊瑚海沿岸的一个海湾,东以梅尔维尔角为界,西至克莱尔蒙特角( Claremont Point),长61公里,宽24公里。有诺曼比河、北肯尼迪河和莫尔黑德河注入,沿岸有红树林生长。东部有弗林德斯岛。第一位看到夏洛特公主湾的西方人是英国皇家海军上尉查尔斯·杰弗里斯(Charles Jeffreys,1815年),他以英王乔治四世之女夏洛特公主命名该地。现在夏洛特公主湾属于大堡礁海洋公园的一部分,是儒艮的重要栖息地。.
查看 珊瑚海和夏洛特公主湾
大堡礁
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是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位于南太平洋的澳洲東北海岸,它纵贯于澳洲东北昆士蘭州外的珊瑚海,北从托雷斯海峡,南到南回归线以南(約南緯10°至南緯24°),绵延伸展共有2600公里左右,最宽处161公里。約有2900个獨立礁石以及900個大小島嶼,分佈在約3444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自然景观非常特殊。大堡礁的南端离海岸最远有241公里,北端较靠近,最近处离海岸仅16公里。在落潮时,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岛。在礁群与海岸之间是一条极方便的交通海路。风平浪静时,游船在此间通过,船下連绵不断的多彩、多形的珊瑚景色,就成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来猎奇观赏的最佳海底奇观。 大堡礁是由數十億隻微小的珊瑚蟲所建構成的,是生物所建造的最大物體,就算從外太空也能看到。因其造就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在198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也曾被CNN選為世界七大自然奇觀。 大堡礁大部份區域都在大堡礁海洋公園的保護之下,這減少了人類對此區的影響,像是漁業、觀光業等。但依舊有其他的環境因素影響大堡礁,如因逕流或氣候變化造成的珊瑚白化及棘冠海星週期性增加。 對澳大利亞原住民及托雷斯海峽島民來說,從約一萬五千年前以來,他們就與大堡礁共同生活至今,無論是文化或精神都深受其影響。 大堡礁也是個相當熱門的觀光景點,特別是在降靈群島(Whitsunday Islands)及凯恩斯地區。觀光業是這裡重要的經濟活動,每年約有十億美元的產值。.
查看 珊瑚海和大堡礁
大堡礁受到的环境威胁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由大约3000个礁体和900个岛屿组成,绵延2,600公里(1,616英里),覆盖约344,400平方公里。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州的珊瑚海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大堡礁海洋公园负责保护的。 大堡礁受到的环境压力包括:来自径流的低劣水质,其中含有悬浮沉积物、过剩营养物、杀虫剂,且盐度波动不定;气候变化的影响,例如气温上升、风暴天气以及珊瑚礁白化现象;此外棘冠海星的周期性大量出现,过度捕捞导致食物链破坏,以及运输航线上的的石油泄漏或不当的压载水排放都会影响大堡礁的生态环境。.
大鳞短额鲆
大鳞短额鲆(学名:Engyprosopon macrolepis),俗名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为輻鰭魚綱鰈形目鲆科的一種,為熱帶海水魚,棲息深度3-91公尺,分布於西印度洋紅海至馬爾地夫;中西太平洋菲律賓至珊瑚海,北至台灣海域,體長可達5.9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海域,生活習性不明。.
查看 珊瑚海和大鳞短额鲆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 (CV-8)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USS Hornet,舷號CV-8)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約克鎮級航空母艦的三號艦。她是美軍第七艘以大黃蜂為名的軍艦,源自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大陸海軍的一艘單桅縱帆船。 大黃蜂號在1939年開始建造,在1940年下水,並於1941年服役。服役後兩個月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不久大黃蜂號便參與了空襲東京,擔當杜立德的B-25轟炸機海上起飛平台,但這也使她錯過了5月的珊瑚海海戰。6月大黃蜂號參與了中途島海戰,但卻因連串不幸而表現惡劣。接著大黃蜂號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期間為陸戰隊提供空中掩護,並在爾後爆發的聖克魯斯群島海戰被日軍擊沉。1943年1月大黃蜂號除籍,而海軍則把正在建造、舷號CV-12的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更名為大黃蜂,以作紀念。.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海一直延伸至南極洲,其西面为亞洲、大洋洲,東面为美洲,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将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查看 珊瑚海和太平洋
奮進號海峽
奮進號海峽是澳大利亞的海峽,位於托利斯海峽最南端,連接珊瑚海和阿拉弗拉海,分隔該國主島和威爾士親王島 (昆士蘭州),長50公里、寬10公里,水深15米。海峡由探险家詹姆斯·库克的船奋进号命名。 Category:海峽 Category:澳大利亞地理.
查看 珊瑚海和奮進號海峽
尼奧紹號艦隊油料補給艦 (AO-23)
尼奧紹號(USS Neosho,AO-23)是錫馬龍級艦隊油料補給艦的2號艦,也是第2艘以尼奧紹河為名的美國海軍船艦。尼爾紹號是由美國海事委員會(United States Maritime Commission)所訂購,1938年6月22日在位於紐澤西州的聯邦造船與乾塢公司放置龍骨,1939年4月24日下水,擲瓶者為海事委員會主席艾莫理·蘭德(Emory S.
岩本徹三
岩本彻三(いわもと てつぞ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的“零式战斗机”驾驶员,通称“最强的零战驾驶员”和“零戰虎徹”,日軍宣稱其生平總共擊落了盟軍(包括在1938年在中国大陆战场中取得的战果)202架飛機(居二战日本海军王牌战斗机飞行员击落数排行榜之首)。.
查看 珊瑚海和岩本徹三
島鮗
島鮗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七夕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南太平洋區的珊瑚海及塔斯曼海等海域,棲息深度2-25公尺,體長可達9.8公分,棲息在珊瑚礁、潮池,屬肉食性,雄魚有護卵的行為。.
查看 珊瑚海和島鮗
巴布亞灣
巴布亞灣是巴布亞新畿內亞的海灣,位於珊瑚海西北面,距離莫士比港70公里,寬400公里,面積35,000平方公里,當地居民主要從事捕魚業和狩獵業。.
查看 珊瑚海和巴布亞灣
巴布亞深海帶魚
巴布亞深海帶魚,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鯖亞目带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太平洋區的珊瑚海海域,棲息深度在水深200至800公尺,本魚體銀色,顎與鰓蓋黑色,背鰭硬棘38個;背鰭軟條112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102枚;脊椎骨155個,體長可達24公分,屬肉食性,以魚類、甲殼類及烏賊等為食。.
查看 珊瑚海和巴布亞深海帶魚
巴氏月花鮨
巴氏月花鮨,又稱巴氏月花鱸,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太平洋珊瑚海切斯特菲爾德群島海域,棲息深度可達300公尺,體長可達13.3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查看 珊瑚海和巴氏月花鮨
中途岛海战
中途島海戰(Battle of Midway,ミッドウェー海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海戰的主要戰鬥在1942年6月4日於中途島西北海域爆發,後續戰事一直持續至6月7日。 1942年初,日本陸續達成南方作戰的戰略目標,但軍方卻對下一步行動意見紛歧。在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堅持下,大本營放棄向新畿內亞、斐濟、薩摩亞一帶的西南太平洋推進,轉為在6月4日進攻中太平洋的中途島。山本五十六的目標是利用登陸艦隊引誘在珍珠港事件倖免於難的美軍航空母艦,再派遣日軍「機動部隊」的六艘航空母艦予以伏擊。不過,日本海軍有兩艘航母在5月珊瑚海海戰受損而無法參戰,其無線電通訊密碼更遭到美軍部分破譯。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根據破譯信息提供的情報,隨即制訂反埋伏作戰,緊急募集三艘航母到中途島。結果,美軍在6月4日成功伏擊機動部隊,以一艘航母沉沒為代價,一舉擊沉了日軍四艘航母。 中途島海戰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美軍憑藉此場戰役的勝利,扭轉了開戰以來的被動,並恢復美日兩國在西太平洋的海權均勢。日本海軍則失去開戰以來的戰略主導權,隨後於西南太平洋與盟軍陷入消耗戰,在戰爭中漸走下坡。.
查看 珊瑚海和中途岛海战
东经145度线
東經145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145度的經線,是為東經145°。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太平洋、澳大拉西亞、印度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145度線與西經35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查看 珊瑚海和东经145度线
东经150度线
東經150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150度的經線,是為東經150°。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太平洋、澳大拉西亞、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150度線與西經30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查看 珊瑚海和东经150度线
东经155度线
東經155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155度的經線,是為東經155°。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太平洋、澳大拉西亞、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155度線與西經25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查看 珊瑚海和东经155度线
东经160度线
東經160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160度的經線,是為東經160°。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太平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於南極洲,東經160度線是澳洲聲稱擁有的澳大利亞南極領地與紐西蘭聲稱擁有的羅斯屬地邊界。 東經160度線與西經20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查看 珊瑚海和东经160度线
东经165度线
東經165度線是本初子午線向東165度的經線,是為東經165°。此經線由北極點起穿過北冰洋、亞洲、太平洋、南冰洋以及南極洲直到南極點。 東經165度線與西經15度線形成一個大圓。.
查看 珊瑚海和东经165度线
七絲短額鮃
七絲短額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中西太平洋珊瑚海海域,棲息深度44-88公尺,體長可達7.8公分,棲息在沙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查看 珊瑚海和七絲短額鮃
乍波蛸
乍波蛸(学名:Japetella diaphana)为单盘蛸科乍波蛸属的动物。分布于日本群岛南部、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珊瑚海、斐济群岛、新西兰北岛、土阿莫土群岛、马绍尔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安达曼群岛、拉克代夫群岛,包括南海等海域,生活环境为海水,一般栖息于1000--2500米的陆坡区。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6000至-4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几内亚。.
查看 珊瑚海和乍波蛸
九棘長鰭鸚鯛
九棘長鰭鸚鯛(学名:Pteragogus enneacanthus),又名九棘高體盔魚、荔枝魚、瘦牙、砂遍羅、黃鶯魚、絲仔魚、貓仔魚婆、絲鰭鸚鯛,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高體盔魚屬下的一个种,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從印尼至珊瑚海海域,棲息深度3-25公尺,體長可達15公分,棲息在藻類或珊瑚生長的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查看 珊瑚海和九棘長鰭鸚鯛
庫克郡政府
庫克郡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遠北部的地方政府,轄境有106,188.4平方公--,居民多數為澳大利亞原住民族。.
查看 珊瑚海和庫克郡政府
庫克敦
庫克敦(Cooktown),是澳洲昆士蘭州庫克郡的一個城鎮,濱臨珊瑚海,面向大堡礁。該城位處首府布里斯本北方約2000公里,凱恩斯以北331公里處。在2011年人口普查時有人口2339人。 庫克敦位處遠北昆士蘭約克角半島奮進河河口處,是澳洲歷史上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城鎮。1770年庫克船長曾指揮奮進號到此泊岸修理。庫克敦於1873年10月25日開埠,以作為帕默河沿岸金礦的物資供應港和黃金出口港。庫克敦 (Cooktown) 就是取名自庫克船長 (James Cook) 。.
查看 珊瑚海和庫克敦
库拉湾海战
库拉湾海战(Battle of Kula Gulf,1943年7月6日)是一场发生于科隆班加拉水域,在日本和美国舰队之间爆发的海战。.
查看 珊瑚海和库拉湾海战
企業號航空母艦 (CV-6)
企業號航空母艦(USS Enterprise,舷號CV-6,綽號大E或幸运E(Big E或Lucky E)),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約克鎮級航空母艦的二號艦。它是美軍第七艘以企業為名的軍艦,艦名源自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軍俘獲並更名的一艘英國單桅縱帆船。 企業號在1934年開始建造,在1936年下水,並於1938年服役。接著企業號參與了一次,在1940年編入駐太平洋的。1941年美國太平洋艦隊重設後,企業號仍舊留在太平洋服役。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企業號原定在前一日進入港口,但因風浪而有所延誤,僥倖避過一劫。此後企業號參與了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爭的大部分重要戰鬥,由早期的空襲東京、中途島海戰及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到美軍反攻的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戰事、馬里亞納群島及帛琉戰事、菲律賓戰役及雷伊泰灣海戰,以及晚期的硫磺及琉球群島戰事。1945年5月沖繩戰役期間,企業號接連被神風特攻隊自殺飛機擊傷,被迫返回美國維修,使之錯過日本投降前最後三個月的戰鬥。 大戰結束後,戰績彪炳的企業號參與了接載美軍返國的,最後在1947年退役停放。美國海軍部長福萊斯特曾稱讚企業號為美國海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佳象徵,並請求政府將企業號如同憲法號一樣永久保存,然而企業號在戰後多次的捐贈計畫都因故失敗。1952年及1953年企業號先後被重編為攻擊航母及反潛航母,但艦體並沒有作任何改裝。1956年海軍將企業號除籍並出售拆解。艦艇的老兵組織試圖籌款購入企業號不果,而企業號最終在1958年拆解。在老兵的強烈要求下,海軍將在同年開始建造的全球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命名為企業,以資紀念。.
伯德金郡政府
伯德金郡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北部的地方政府,此郡另有「乾燥熱帶區」之稱,轄境有5052.5平方公--。.
查看 珊瑚海和伯德金郡政府
伯德金河
伯德金河(Burdekin River)是位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国家的一条河流。该河流发源于锡维尤岭,入海口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上始湾,总长度710km。该河流是由欧洲人鲁德维格·李克哈迪特在1845年发现了该河流,并用了汤玛士·伯德金太太的名字来命名因而得名。该河流也是其中一条流进世界最大最深的海——珊瑚海的河流。 Category:昆士兰州河流.
查看 珊瑚海和伯德金河
休氏短額鮃
休氏短額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從紅海至珊瑚海海域,棲息深度1-81公尺,體長可達5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查看 珊瑚海和休氏短額鮃
侏羅紀蝦
侏羅紀蝦(學名Laurentaeglyphea neocaledonica),是一種相信是於侏羅紀時期已經存在的蝦,屬於的侏羅紀蝦屬。過往雕蝦科曾一度被認為是於6千萬年前經已滅絕的生物。但於2006年,在澳洲及新喀里多尼亞之間的珊瑚海,發現了這品種的活蝦,並被認為是「活化石」。.
查看 珊瑚海和侏羅紀蝦
地理之最列表
地理之最列表紀錄了世界在地理方面可創下世界紀錄的事物,這裡列舉了一些地理之最。.
查看 珊瑚海和地理之最列表
列星頓號航空母艦 (CV-2)
列星頓號航空母艦 (CV-2)是列星頓級航空母艦的一號艦。她同時是美國的第二艘航空母艦,第四艘繼承了列星頓的艦名。在美軍中她的綽號又有灰夫人(Gray Lady)或列夫人(Lady Lex)。預案中列星頓號為戰鬥巡洋艦,受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所限,她被改為重型航空母艦。最終在太平洋戰爭早期的珊瑚海海戰中受到重創沉沒。 列星頓號残骸于2018年在珊瑚海被探险队发现。.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
老切斯特·威廉·尼米兹(Chester William Nimitz, Sr.,)是一位美國海軍將領,最高軍階為五星上将。尼米茲早期以研究潛艇為主,而後成為美軍中柴油引擎技術的專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尼米茲擔任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等職務,主導對日作戰,軍事歷史學家艾德溫·帕爾瑪·霍利(Edwin Palmer Hoyt)因而評論:「海爾賽能在一場海戰中取勝,斯普魯恩斯能在一場戰役中取勝,而尼米茲能在一場戰爭中取勝。」戰後,尼米茲擔任海軍作戰部長,一直至1947年退役為止。 尼米茲於1966年逝世。美國海軍為紀念尼米茲,而將其去世之後所建造的第一艘、也是當時最新銳的航空母艦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以他為名,也就是日後的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此外,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及加州舊金山有以他為名的尼米茲高速公路。.
凱恩斯 (昆士蘭州)
凱恩斯(Cairns)(又譯開因茲),是澳大利亚昆士蘭州北部的濱海城市和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於1876年開埠。該城以當時昆士蘭總督威廉·惠靈頓·凱恩斯之名命名。早期是礦工前往霍金森金礦 (Hodgkinson Gold Field)的中繼補給站,爾後發展成出口蔗糖、黃金、礦物和農產品的海港城市。今日凱恩斯发展迅速,人口约15.9万,觀光业尤為发达。 由於距離州內多處旅游胜地很近,所以成為许多外籍觀光客來訪的第一站;前往大堡礁搭船僅一个半小时,戴茵森林国家公园和考验角国家公园是當地著名的热带雨林園區;许多遊客也經此前去庫克敦、約克角半岛和阿瑟顿高原。 凱恩斯成功利用周遭的自然资源,为觀光客建立了许多小型的主題公园。其中包括哲布凯原住民族文化公园,和一條7.5公--长、悬於世界遗产的热带雨林上的觀光纜車。.
凱恩斯區政府
凱恩斯區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遠北部的地方政府;2008年,由2個地方政府合併而成,所統籌的政府預算有澳幣2.13億。.
查看 珊瑚海和凱恩斯區政府
先锋河
先锋河是澳大利亚的一条流向珊瑚海的河流,该河流的发源地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埃普瑟姆山山顶附近,向北流向先锋谷(澳洲生产糖蔗最丰富的的地方),流到马凯市的郊区就改流向东至珊瑚海。河流全长120 km。 该河流的流域覆盖了1500km²的大小,在流域最上端的附近有非常陡峭的山坡供给农业和保留给雨林和开放的林地使用。在2002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报告了当地的糖蔗发现了5个农药残留的数据,而且还超越了当地可接受的标准。 该河流最长的支流是在卡特尔河附近,还有另外一条主要的支流——布莱克河。这两条河流由于水流速度比较慢而有利于航运,在干的沙洲上还遇到只有一小段,不到几公里长的河流源头。 该河流还有几个著名的水电站,分别是、杜姆布雷顿水电站、米拉尼水电站和玛丽安水电站。在马凯市市区还有布鲁斯高速和经过此河流。.
查看 珊瑚海和先锋河
光短額鮃
光短額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Saya de Malha Bank、珊瑚海、南中國海、日本南部海域,棲息深度30-240公尺,體長可達16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底層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生活習性不明。.
查看 珊瑚海和光短額鮃
珊瑚海群岛
海群岛是澳大利亚的海外领地,位于昆士兰州东北方的珊瑚海中的,总面积有5平方公里,无人口居住。.
查看 珊瑚海和珊瑚海群岛
珊瑚海號航空母艦
海號航空母艦(USS Coral Sea,舷號CVB/CVA/CV-43),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的三號艦。它是美軍第二艘以珊瑚海為名的軍艦,以紀念太平洋戰爭中的珊瑚海海戰。 珊瑚海號在1944年於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始建造,並在1946年下水,最後於1947年服役。在接著十三年,珊瑚海號一直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並曾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協助撤走美國僑民。1960年,珊瑚海號調往太平洋艦隊,並在1964年北部灣事件後開始參與越戰。此後十一年間,珊瑚海號一共八次部署到越南作戰,參與了美軍多場重要戰事。1975年越戰結束前夕,珊瑚海號參與了常風行動,支援美軍直升機救走西貢多名南越人員及美國僑民。西貢淪陷後,珊瑚海號又在馬亞圭斯號貨船事件中轟炸了紅色高棉的軍事設施。 越戰結束後,珊瑚海號主要在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兩大海域執勤。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期間,美軍曾安排珊瑚海號為營救人質的特種部隊提供空中支援,但因營救行動失敗而未有成事。1983年珊瑚海號由太平洋艦隊調返大西洋,在1986年的黃金峽谷行動中空襲利比亞,又於1989年黎巴嫩內戰人質綁架風潮期間,協助貝魯特的美國大使館人員撤走。1990年珊瑚海號從海軍退役,並於翌年除籍,最後於1993年出售拆解。.
查看 珊瑚海和珊瑚海號航空母艦
珊瑚海號航空母艦 (消歧義)
海號(USS Coral Sea)可能指下列幾艘美國海軍艦艇:.
珊瑚海海战
海海战(Battle of the Coral Sea)是一场于1942年5月4日至5月8日发生于珊瑚海的海上战斗,是太平洋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参战双方分别为大日本帝國海軍,以及美国和澳洲的海上及空中力量,这是第1次的航母对战,是第1次双方舰队都在视线距离外进行、也是第1次双方战舰都没向敌军战舰直接开火的海战。 日军为了增强在南太平洋的防御态势决心占领新幾內亞的莫尔兹比港和所罗门群岛中的图拉吉岛。日军为此发动了MO作戰,由海军中将井上成美全权指挥,出动了联合舰队的多支作战舰队,其中包括为舰队提供空中掩护和支护的两艘正规航母和1艘轻型航母。美国通过情报部门得知了该计划,遂派出两支航母特混舰队以及1支美澳联合舰队迎击进犯的日军。 5月3-4日日军顺利攻占图拉吉岛,但数艘参战舰艇受到美军舰队航母约克城号的飞机的突袭,或沉或伤。察知美军航母出没的日军遂派出其航母前往珊瑚海,意图搜寻并摧毁盟军海上力量。自5月7日始双方在两天内进行多次空中交战。首日的交锋中美军击沉日军轻型航母祥凤号,作为代价1艘驱逐舰被击沉、1艘舰队油船受重创(后被解体)。次日日军舰队航母翔鹤号受重创,而美军舰队航母列星頓號(又译列克星敦、莱克星顿)则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不久沉没;约克鎮号也被击伤。由于双方航母均有损伤乃至沉没、舰载航空兵力也损耗严重,双方遂脱离接触,离开该海域,由于失去了空中掩护,井上召回了突击舰队。 单就击沉的舰艇而言,日军取得了本次作战的胜利,盟军被认为在战略上取胜,这是开战以来日军战略方向上的进攻首度受阻。更重要的是舰队航母翔鹤号受重创,瑞鹤则飞机损耗严重而无法得到补充,两者皆缺席1个月之后的中途岛海战,使得該役双方飞机数量相差无几,为中途岛战役中美军取胜夺得先机。.
查看 珊瑚海和珊瑚海海战
珊瑚海擬盔魚
海擬盔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太平洋的珊瑚海海域,棲息深度8-15公尺,體長可達11.2公分,棲息在礁石區,生活習性不明。.
查看 珊瑚海和珊瑚海擬盔魚
珊迪島
迪島(新喀里多尼亞)(英語:Sandy Island (New Caledonia),法語:Île de Sable)是座現在被證實不存在的島嶼,據稱是位於澳大利亞和新喀里多尼亞的珊瑚海之間。假如此島存在,它將位於法國領海內,成為法國的領土。 島嶼目前不存在,但卻曾出現在一些世界地圖中,包括谷歌地圖。谷歌地球的視圖上,小島曾由黑色圖塊所塗抹,現在則是汪洋一片不存在。但該程式珊瑚海南部的部分歷史衛星影像,是從DigitalGlobe的衛星圖像所擷取的。.
查看 珊瑚海和珊迪島
磁岛
磁岛(Magnetic Island)是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汤斯维尔市隔海相望的一个岛屿。位于克利夫兰湾,总面积52平方公里,地形多山。它是汤斯维尔市城区之一,永居人口共2107人。.
查看 珊瑚海和磁岛
科科達小徑戰役
科科達小徑戰役(Kokoda Track campaig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場常被外人忽略的重要戰役。於1942年7月至11月在澳屬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科科達小徑(Kokoda Track)沿線,由日軍發起攻擊與澳軍進行了一系列戰役。 科科達小徑是一條長達100公里的小徑,由面對珊瑚海的莫爾茲比港近郊出發,穿越歐文史坦利山脈到科科達(Kokoda),由科科達俯控珊瑚海沿岸低地。如果當時日軍由此通道佔領莫爾茲比港,建立起足夠海空武力的話可以打擊通往澳洲的航道,甚至可以直接威脅澳洲本土東北部,所以戰略上有其重要性。 這小徑僅能以步行通過,車輛無法通行;沿途經過數處世上最困難崎嶇地形,包括標高2,250公尺的貝拉米峰、晝間濕熱、夜間冷風、季節性暴雨與瘧疾等傳染性熱帶疾病肆虐。補給非常困難,也嚴格限制了參戰部隊的數量及作戰方式。.
查看 珊瑚海和科科達小徑戰役
約克鎮號航空母艦 (CV-5)
約克鎮號航空母艦(USS Yorktown,舷號CV-5)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約克鎮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她是美軍第三艘以約克鎮為名的軍艦,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的約克鎮圍城戰役。 約克鎮號在1934年開始建造,在1936年下水,於1937年服役。及後約克鎮號參與了海軍最後兩次的艦隊解難演習(Fleet Problems),並在1940年編入駐太平洋的戰鬥部隊(Battle Force)。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在歐洲進行中立巡航,而約克鎮號也在1941年4月調返大西洋艦隊,防備納粹德國海軍進入西半球攻擊商船。同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約克鎮號旋即調到美國太平洋艦隊,並參與美國在太平洋戰爭早期的多場行動,包括掩護陸戰隊增援美屬薩摩亞及馬紹爾及吉爾伯特群島突襲。 1942年5月,約克鎮號在珊瑚海海戰受到重創,但在短促維修後趕及參與6月初的中途島海戰,並與企業號聯手擊潰日本的航母部隊,扭轉戰爭局勢。不過日軍在海戰再次重創約克鎮號,更迫使美軍放棄拯救,使約克鎮號最終在海上翻沉。海戰結束後四個月,美國海軍將約克鎮號除籍,並把正在建造、舷號CV-10的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更名為約克鎮,以紀念其戰績。.
線擬鮃
線擬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太平洋珊瑚海海域,棲息深度300-330公尺,體長可達8.8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查看 珊瑚海和線擬鮃
约克角半岛
约克角半岛(英语:Cape York Peninsula)是澳大利亚北部昆士兰州的一个半岛,其北端约克角是澳大利亚大陆的极北点。该半岛在1770年由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以约克公爵的封号命名。 约克角距新几内亚岛约140千米,两地由托雷斯海峡相隔。半岛以西是卡奔塔利亚湾,以东则是珊瑚海。半岛总面积约为137,000平方千米,人口约18,000,其中大部分是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群岛人。.
查看 珊瑚海和约克角半岛
爪哇穆氏暗光魚
哇穆氏暗光鱼(学名:Maurolicus javanicus)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褶胸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印度洋的印尼及中西太平洋的珊瑚海北部海域,棲息深度50-400公尺,體長可達4.4公分,為深海魚類,會進行垂直性洄游,屬肉食性,以甲殼類及小魚等為食。.
查看 珊瑚海和爪哇穆氏暗光魚
絲胸短額鮃
絲胸短額鮃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的其中一種,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中西太平洋珊瑚海海域,棲息深度67-88公尺,體長可達8.6公分,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查看 珊瑚海和絲胸短額鮃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达尔卡纳尔岛战事,亦稱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或简称瓜岛战役,代号瞭望台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同盟国部队于1942年8月7日至1943年2月9日期间在瓜达尔卡纳尔及其周围岛屿进行的战役。这是盟军战略计划的一部分,目标是保护美国、澳洲和紐西兰之间的运输航线,也是盟军在太平洋反攻的开始。同时也是在科科达小径战役实施数个月后,盟军对大日本帝国实施的第2个主要攻势。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以美军小型登陆战开始,随后日军为夺回岛屿而逐次增兵,并在海上、陆地和空中展开了空前的争夺,从而演化成了日本与盟军的决战。经过历时半年多的争夺,双方均损耗了大量的战舰、飞机,日本的人员伤亡远超美军。日本因无力继续进行消耗作战,而选择撤军。美军得以完全占据瓜岛,尔后夺取了所罗门群岛,最终是整个南太平洋的制海权,美军由此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瓜达尔卡纳尔是中途岛戰役之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再次失败,也是日本从战略优势走向劣势的转折点,从世界范围来看,1942年底盟军在瓜岛的反攻和胜利,与同时期的史達林格勒会战、阿拉曼战役、火炬行动一起,成为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
熱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带、亞熱帶地區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风暴),由水蒸氣冷卻凝結時放出潛熱發展而出的暖心结構。.
查看 珊瑚海和熱帶氣旋
異齒尾鯙
齒尾鯙,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珊瑚海、薩摩亞群島、馬紹爾群島、強斯頓環礁等海域,棲息深度6-9公尺,體長可達53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潟湖、臨海礁石海域,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查看 珊瑚海和異齒尾鯙
白胸鰭刺尾魚
白胸鰭刺尾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種。.
查看 珊瑚海和白胸鰭刺尾魚
隱居吻鮋
隱居吻鮋(学名:Rhinopias aphanes),又名綴瓣鮋、石狗公、石頭魚,为輻鰭魚綱鮋形目鮋亞目鮋科吻鮋屬下的一个种,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西太平洋珊瑚海、巴布亞紐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等海域,棲息深度5-30公尺,體長可達25公分,棲息在珊瑚礁斜坡及軟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查看 珊瑚海和隱居吻鮋
莫尔兹比港
莫尔兹比港(英语:Port Moresby;巴布亚皮钦语:Pot Mosbi)位于新几内亚岛东南巴布亚湾沿岸,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首都。据2009年的统计,城市人口为307,643。 几个世纪前Motu-Koitabu人早先在这片土地上定居,第一位到此地的西方人是1873年到此的船长,取名莫尔兹比港是为了纪念船长的父亲海军上将爵士。 根据《经济学人》杂志信息部关于世界各大城市的调查,莫尔兹比港是世界上最不适合居住的城市之一(位列被调查140个城市的第137位)。 虽然莫尔兹比港被中央省环绕着也是该省的首府,但是作为首都的莫尔兹比港并不属该省管理,而独自形成了国家首都区。.
查看 珊瑚海和莫尔兹比港
蝸燭光魚
蝸燭光鱼(学名:Polyipnus latirastrus)为輻鰭魚綱巨口魚目褶胸鱼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澳洲東北部的珊瑚海海域,為深海魚類,棲息深度696-888公尺,會進行垂直性洄游,體長可達8.8公分。.
查看 珊瑚海和蝸燭光魚
颈环双锯鱼
环双锯鱼(学名:Amphiprion perideraion)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鲷科双锯鱼属的鱼类,俗名粉红海葵鱼、背带双锯齿盖鱼。.
查看 珊瑚海和颈环双锯鱼
裸吻鱗鯒
裸吻鱗鯒,又稱裸吻鱗牛尾魚,為輻鰭魚綱鮋形目牛尾魚亞目牛尾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南太平洋的珊瑚海及塔斯曼海海域,屬底棲性魚類,棲息深度111-325公尺,體長可達14.4公分,屬肉食性,生活習性不明。.
查看 珊瑚海和裸吻鱗鯒
馬爾地夫短額鮃
地夫短額鮃(学名:Engyprosopon maldivensis),又名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为輻鰭魚綱鰈形目鰈亞目鮃科短額鮃屬下的一个种,為熱帶海水魚,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從馬爾地夫至澳洲西北部、珊瑚海,北至台灣、日本南部海域,棲息深度30-215公尺,體長可達12.7公分,棲息在沙泥底質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查看 珊瑚海和馬爾地夫短額鮃
馬氏鱷亞科
氏鱷亞科(學名:Mekosuchinae)是澳洲及南太平洋的鱷魚亞科,現已滅絕。化石紀錄顯示牠們最初於始新世的澳洲出現,並一直生存在澳洲至更新世,及在人類到達斐濟、新喀里多尼亞及萬那杜前。其分類被受爭議,一些認為應為鱷科之下的一個亞科,也有指應為一個獨立的科。.
查看 珊瑚海和馬氏鱷亞科
諾氏船蛸
諾氏船蛸(学名:Argonauta nouryi),是一種遠洋章魚。 本物種的雌性,就像所有船蛸一樣,製造薄紙般的卵殼以利於章魚盤繞在內,就這方面來說很像是一個鸚鵡螺居住在它的貝殼裡(由此而得一個稱呼:「紙鸚鵡螺」,英語:Paper nautilus)。貝殼全長通常是在大約 80 毫米 ,然而例外的標本可以超過 90 毫米 ;世界紀錄尺寸是 95.5 毫米。 諾氏船蛸最為人所知的分佈水域是北美洲西岸海面,從巴拿馬到下加利福尼亞州。然而同樣地也有報告說在西南太平洋,遠達珊瑚海。它是考慮過的船蛸屬物種中最稀有的其中一種,這樣再組合了美學上喜歡的狹長型天然貝殼,透過貝類學,使得諾氏船蛸成為最受歡迎的船蛸種類之一。 諾氏船蛸的模式標本採集自馬克薩斯群島附近,模式存放處目前不詳。.
查看 珊瑚海和諾氏船蛸
謝潑德群島
謝潑德群島是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的群島,位於珊瑚海,由8個島嶼組成,面積88平方公里,南北端相距50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644米,行政方面由謝法省負責管轄,2009年人口3,634。 Category:太平洋群島 Category:瓦努阿圖島嶼.
查看 珊瑚海和謝潑德群島
路易西亞德群島
路易西亞德群島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群島,位於該國東南面太平洋海域,北面是所羅門海,南面是珊瑚海,由10個火山島和90個珊瑚島組成,總面積1,600平方公里,人口約17,000。.
查看 珊瑚海和路易西亞德群島
麥凱區政府
麥凱區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北部的一個地方政府於2008年由3個地方政府合併所成立;所統籌的政府預算有澳幣1.18億。.
查看 珊瑚海和麥凱區政府
點斑舟尾鱈
點斑舟尾鱈(学名:Kumba punctulata),又名鱈魚,为輻鰭魚綱鱈形目鼠尾鱈科舟尾鱈屬下的一个种,為深海魚類,分布於西太平洋珊瑚海、新喀里多尼亞至新幾內亞海域,深度530-1000公尺,體長可達15公分,生活習性不明。.
查看 珊瑚海和點斑舟尾鱈
黃腹絲隆頭魚
黃腹絲隆頭魚,又稱黃腹絲鰭鸚鯛,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的珊瑚海海域,棲息深度60-217公尺,體長可達7.6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查看 珊瑚海和黃腹絲隆頭魚
黑緣尖唇魚
黑緣尖唇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西南太平洋區,從澳洲新南威爾斯至珊瑚海海域,棲息深度10-27公尺,體長可達11.3公分,棲息在珊瑚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查看 珊瑚海和黑緣尖唇魚
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
尽管澳大利亚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主战场都很遥远,但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仍然很频繁。在1940年至1945年之间,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共有54艘海军舰艇及潜艇在澳大利亚水域袭击过盟军的船只,港口及其它设施。轴心国在此进行的最有名的袭击是1941年11月德国辅助巡洋舰击沉悉尼号轻巡洋舰、1942年2月19日日本海军战机对达尔文的轰炸、及1942年5月日本袖珍潜艇对悉尼港的攻击。除这些攻击以外,轴心国的潜艇及水雷在澳大利亚水域还击沉及击伤了许多盟军商船。日本潜艇还对几个澳大利亚港口进行了炮击,从潜艇母舰起飞的日本战机也对澳大利亚的各个主要城市进行过轰炸。 1942年上半年,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达到了顶峰,澳大利亚海岸周围已有日本潜艇在巡逻,而澳大利亚北部的几个城市也遭到了的攻击。但到了1942年后半年,澳大利亚水域就只剩下少量的德国武装商船了。1943年上半年,日本海军的潜艇恢复了对澳大利亚的进攻,但随着日本开始转入防御作战,这些进攻不久就又取消了。到了1944年和1945年,只有少量的轴心国海军舰只还在澳大利亚水域执行任务,而它们造成的破坏也微乎其微。 与其它战场相比,德国与日本向澳大利亚水域派遣的水面舰只及潜艇的总数相對較少,它们对盟军的进攻也是断断续续的,因此,轴心国并没有给驻扎于澳大利亚的盟军造成多大伤害。而尽管盟军用于保卫澳大利亚海域的舰队规模庞大,它们却没有对西南太平洋战场的战事发展造成多大影响。.
興琴布魯克郡政府
興琴布魯克郡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北部的地方政府,轄境有2810.8平方公--。.
查看 珊瑚海和興琴布魯克郡政府
阿拉伯海管口黑頭魚
阿拉伯海管口黑頭魚,為輻鰭魚綱水珍魚目黑頭魚科的其中一種,為深海魚類,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阿曼灣、阿拉伯海、孟加拉灣與珊瑚海海域,棲息深度1717-2020公尺,體長可達28公分,棲息在中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阿拉弗拉海
阿拉弗拉海(英语:Arafura Sea)是太平洋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之间的大陆棚上的分支,其东面是托列斯海峡和珊瑚海,南面是卡奔塔利亞灣,西面是帝汶海,西北面则是班达海和塞兰海。阿拉弗拉海长1290公里,阔560公里,深度大约50至80公尺。由於位处热带地区,阿拉弗拉海是热带气旋的孕育地。 Category:太平洋陸緣海 Category:澳大利亞地理.
查看 珊瑚海和阿拉弗拉海
蒙氏緋鯉
蒙氏緋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鬚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中西太平洋的珊瑚海海域,棲息深度60-71公尺,本魚身體淡紅色背面,白色與粉紅色斑點的側面和腹部有黃色條紋,觸鬚淡黃色,第一背鰭上具暗斑,背鰭硬棘8枚;背鰭軟條9枚;臀鰭硬棘1枚;臀鰭軟條8枚,體長可達9.5公分,為底棲性魚類,屬肉食性。.
查看 珊瑚海和蒙氏緋鯉
雅拉巴原住民郡政府
雅拉巴原住民郡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遠北部的特別地方政府,地理位於凯恩斯之東。.
陆缘海
陆缘海指的是大海的四周大部分是由半岛、岛屿或者陆地所环绕的大海。 世界主要陆缘海列表如下:.
查看 珊瑚海和陆缘海
MO作戰
MO作戰(日語:MO作戦,Mo Sakusen),或稱為莫士比港行動,是大日本帝国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次作戰代號,主要目標為攻擊並控制澳屬新幾內亞以及諸多太平洋上的小島,以達到孤立澳洲及紐西蘭,使其得不到美國支援的目的。該計畫是由大日本帝國海軍制定並獲得聯合艦隊指揮官山本五十六大將的鼎力支持,然而MO作戰最終以失敗告終。.
查看 珊瑚海和MO作戰
RY作战
RY作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日本帝国对瑙鲁与巴纳巴岛入侵计划,其目的在于获取岛上的磷酸盐资源。.
查看 珊瑚海和RY作战
梁心頤
梁心頤(Lara Liang Veronin,),台灣女歌手,父親是俄羅斯裔美國人,母親是台灣人。.
查看 珊瑚海和梁心頤
梅托馬島
梅托馬島是瓦努阿圖的島嶼,位於希烏島和特瓜島之間的珊瑚海,屬於托雷斯群島的一部分,面積3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115米,2009年人口僅13。 Category:瓦努阿圖島嶼 en:Metoma.
查看 珊瑚海和梅托馬島
棕櫚島原住民郡政府
棕櫚島原住民郡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北部的特別地方政府,地理位於湯斯維爾之北。.
機動戰士GUNDAM SEED系列角色列表
機動戰士GUNDAM SEED系列角色列表,主要內容為日本動畫作品《機動戰士GUNDAM SEED》與第二季《機動戰士GUNDAM SEED DESTINY》所登場的人物。.
氣旋溫斯頓
強烈熱帶氣旋溫斯頓(Severe Tropical Cyclone Winston)為相當強烈之熱帶氣旋,於2016年2月20日侵襲島國斐濟,為首個登陸斐濟的5級熱帶氣旋。 溫斯頓是有紀錄以來南半球最強的熱帶氣旋,同時亦是南半球最強且登陸的熱帶氣旋。溫斯頓也是南太平洋海盆有紀錄以來損失代價最昂的熱帶氣旋。最初該系統是於2016年2月7日以熱帶擾動的形式被注意到,當時它的位置是在萬那杜的維拉港西北方。接下來幾天它往東南方移動,該系統逐漸發展,於2月11日被偵測到烈風等級(gale-force wind)。然後在2月12日,該系統快速增強且偵測到十分鐘最大持續風速達175公里/小時。接著由於較不利的環境狀態該系統稍微減弱。2月14日轉向東北後,溫斯頓於2月17日到達東加的北方。由於上層環境改變,暴風飄回西方。在此期間,溫斯頓又快速增強,在2月19日達到了第5等級風,(澳洲熱帶氣旋等級與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暴風直接通過Vanua Balavu,306公里/小時的風速破了該國的觀測紀錄。 該氣旋在2月20號達到最強,在登陸斐濟的維提島之前,其十分鐘持續風速達280公里/小時,以及壓力達884百帕。之後,暴風隨著不佳的形成環境而慢慢減弱。此時暴風轉向東南,離斐濟有一段距離。在2月24日它先轉向西然後再轉向西北,其結構退化成殘留低氣壓,擁有一些副熱帶氣旋的特徵。該系統維持了超過一星期橫越珊瑚海最終抵達澳洲昆士蘭外海,接著在3月3號消散。在被分類成熱帶擾動之後,總共經歷了26天。 在暴風抵達斐濟之前,很多庇護所啟用,全國性的禁止外出命令於2月20日晚間發佈。2月20日以第五等級的強度侵襲斐濟,溫斯頓在許多島造成災害,以及44人死亡。至少6個島的通訊系統暫時失去作用。有些島甚至在暴風過境2天後仍然是通訊失聯的。總計有四萬個住所遭到損壞或毀壞,大約35萬人(約四成的斐濟人口)被該暴風衝擊。總共造成14億美金的損失。政府於2月20發佈了60天的緊急狀態命令。在暴風之後,澳洲和紐西蘭政府提供後勤支援與救援物資。在接下來幾週,國際間與他國政府組織,帶來數千萬元的援助款與數百噸的物資給斐濟居民。.
查看 珊瑚海和氣旋溫斯頓
气旋莫妮卡
強烈熱帶氣旋莫妮卡(Severe Tropical Cyclone Monica,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3P)是一個在2006年4月17日至4月26日在澳大利亞北部海域出現的一個熱帶氣旋。以風速來說,莫妮卡與1989年的氣旋奧森和2015年的氣旋帕姆並列南半球有紀錄以來最強烈的熱帶氣旋。.
查看 珊瑚海和气旋莫妮卡
气旋阿达
强烈热带气旋阿达(Severe Tropical Cyclone Ada)规模偏小但强度颇高,于1970年1月对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构成严重破坏,对圣灵群岛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澳大利亚本土小镇普拉瑟潘的破坏严重程度创下新纪录。系统源于1月初珊瑚海以东较远处洋面上空形成的扰动天气区,起初结构杂乱无章,近两周缓慢移动的路径形成顺时针环路,然后在加速向西南方向行进期间于1月15日获名“阿达”。气旋存在早期的观测纪录很少,基本局限于气象卫星图像,直至1月16日经过自动气象站后情况才有改观。风暴极其紧凑,烈风强度风场半径仅55公里。协调世界时1月17日下午14点,已增强成三级强烈热带气旋的阿达袭击圣灵群岛。UTC下午18点30分,气旋风眼经过舒特港海岸,但只朝内陆行进很短距离就在麦凯西北方向基本停止移动,最终于1月19日逐渐消散。 圣灵群岛多个度假岛屿在风暴肆虐后变得满目疮痍,部分岛屿几乎所有设施和客房全部被毁。群岛以白日梦岛的度假景点规模最大,但却被这场风暴夷为平地,南莫尔岛、海曼岛及长岛均有类似灾情。停在这些岛上的绝大多数船只毁于一旦,成百上千前来度假的游客被困,需要紧急救援。从灾情严重程度估算,气旋产生的阵风时速高达220公里。.
查看 珊瑚海和气旋阿达
汤斯维尔
汤斯维尔(Townsville)乃位於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东部珊瑚海沿岸的一座城市,市民人口162,730(2008年)。.
查看 珊瑚海和汤斯维尔
法蘭克·傑克·弗萊徹
法蘭克·傑克·弗萊徹(英文:Frank Jack Fletcher,)海軍上將,美國國會榮譽勳章得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航艦特遣艦隊指揮官,曾參與大戰初期數場重要的航艦部隊會戰,包括珊瑚海之役,中途島之役,與東所羅門海之役等。之後調任第十三軍區司令與西北海疆司令,統率北太平洋部隊。傑克·弗萊徹是另一位美國國會榮譽勳章得主,弗萊德·弗萊徹上將的姪子。.
洋
洋即大洋,是地球海洋的主体,为海洋的中心部分。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其水文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少。世界上的大洋共有4个,按照面积由大到小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水覆蓋了地球約71%~72%的表面積(~3.6 km2),可以分為數個主要的洋及一些較小的海。地球上97%的水都在海洋中,但海洋学者認為人類只探索了海洋中的5%。海洋的的總體積約13億立方公里(3.1億立方英里),平均深度約。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要成份,也是地球所有已知生命的起源,是碳循環之一,也影響氣候及天氣形態。海洋是23萬已知物種的棲地,而大部份的深海都尚未探索過.估計會有超過200萬種海洋物種。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在冥古宙時就已存在,是生命起源的推動力。.
查看 珊瑚海和洋
洛坎普頓區政府
洛坎普頓區政府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中部之洛坎普頓的地方政府;2008年,經合併4個地方政府而成立,預估所統籌的政府預算有澳幣1億3240萬。 洛坎普頓是繼布里斯本、伊普斯威奇與圖翁巴之後,州內的第4個自治市;當時轄境僅有13平方公--。.
查看 珊瑚海和洛坎普頓區政府
港口列表
這是世界的港口列表,根據港口所在的海域或河流流域分類:.
查看 珊瑚海和港口列表
湯斯維爾市政府
湯斯維爾市政府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北部的地方政府,居民有175,542人,是全國排名人口第25大的地方政府區域和轄境第18大的城市。.
查看 珊瑚海和湯斯維爾市政府
澳大利亞地理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土地面积7,686,850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小的大陸,也是世界面積第六大的國家。澳大利亞四面環海,擁有長達25,760公里的海岸線和面積達8,148,250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澳大利亞的海上鄰國包括了印度尼西亞、東帝汶、巴布亞紐幾內亞、所羅門群島、萬那杜、新喀里多尼亞和新西蘭。 澳大利亞全國可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三個地區。中部是遼闊的沙漠,乾旱少雨;而大分水嶺以東則降水較為充沛。澳大利亞人口密度低(3人/平方公里),人口主要集中在東部與東南部海岸。澳大利亞為全球17個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之一,東北部海岸有世界聞名的自然遺產大堡礁,最大的離島塔斯馬尼亞島則位于南部海域。.
查看 珊瑚海和澳大利亞地理
戈氏豬齒魚
戈氏豬齒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中西太平洋的珊瑚海海域,棲息深度可達82公尺,體長可達10.3公分,棲息珊瑚礁區,生活習性不明。.
查看 珊瑚海和戈氏豬齒魚
海
海,是指佔地球表面积70.8%的咸水区域。海洋调节着地球的气候并在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人类从史前时期就开始在大海中旅行并探索未知的海域,但现代真正的海洋学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挑战者号远征。海洋通常被划分为四个或五个大的部分和其余的小的部分,其中大洋的主流分划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而较小的分划---"海"则数量众多,如地中海。 由于大陆漂移,现今北半球几乎被陆地和海洋平分(约2:3的比例),而南半球多是海洋 (约1:4.7的比例)。Reddy, M.P.M..
查看 珊瑚海和海
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指的是地球海洋摄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后,pH值逐渐降低的趋势 人类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有约30%到40%会溶解--海洋、河流和湖泊等水体中 溶解的二氧化碳中的一部分会和水生成碳酸,电离出氢离子,导致海水的碱性减弱,“酸度”升高。据研究者推测,从1751到1994年,海洋表层海水的pH值从8.25降低到了8.14,意味着氢离子浓度几乎增加了30%海洋酸化和其他生物地理化学变化的综合有可能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很多海洋物种产生影响 海洋酸化被认为具有一系列不良后果,比如抑制了洪堡乌贼的新陈代谢速度和蓝贻贝的免疫响应以及加速珊瑚漂白过程。海洋酸度的增加还带来了其他的化学反应,它造成了碳酸根离子的增加,这会减慢珊瑚虫和浮游生物等海洋生物的成钙过程,已经形成的钙质也更易溶解。此外,正在进行的海洋酸化过程对海洋食物链也是一个威胁作为国际科学院委员会的成员,有105个国家的科学院已经撰写了一份报告,建议在2050年以前,将二氧化碳的全球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排量的至少一半以下, Secretariat: TWAS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Trieste, Italy.
查看 珊瑚海和海洋酸化
方文山
方文山 (),藝術工作者,從事歌詞創作、作家、導演、編劇和出版經營。五歲隨父母遷居桃園,成功高級工商職業學校電子科畢業。.
查看 珊瑚海和方文山
摩頓島
摩頓島(Moreton Island)是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東南部摩頓灣內的一座島嶼,位於昆士蘭州首府布里斯班東北,98%的島嶼面積被劃入摩頓島國家公園內,是個非常受歡迎的旅遊度假地。自布里斯班出發乘船只需75分就可抵達摩頓島。摩頓島也是世界面積第三大的的沙洲。摩頓島和弗雷澤島構成了世界最大的沙結構。.
查看 珊瑚海和摩頓島
摩頓灣
摩頓灣(Moreton Bay)是位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府城布里斯本以東19公--的一處海灣,約形成於6,000年前,乃昆州最重要的海岸資源。摩頓灣的水域是當地人最常親近的一片天然休閒場所,也是近海漁民賴以為生的地方。 布里斯本港位於摩頓灣之北;廣大平坦的地勢,成為布里斯本機場和噪音汙染的緩衝地帶。由於此處擁有大片的沙灘,水產豐富,所以在歐洲人殖民初期,此地是新移民與澳大利亞原住民經常發生衝突的地方。 由於一連串外海島嶼影響限制了珊瑚海的海水流動,摩爾頓灣形勢上更接近於一座潟湖。 The tidal range is moderate at 1.5—2 m in range.
查看 珊瑚海和摩頓灣
摩鹿加裸胸鱔
摩鹿加裸胸鱔,又稱摩鹿加裸胸鯙,為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紅海、印尼、珊瑚海等海域,棲息深度5-15公尺,體長可達45公分,為底棲性魚類,生活在珊瑚礁、岩礁區,在夜間覓食,屬肉食性。.
查看 珊瑚海和摩鹿加裸胸鱔
支那海峽
支那海峽(英語:China Strait)是一位於巴布亞紐幾內亞米爾恩灣省的海峽。該海峽位於薩馬賴島與薩利巴島之間,長約4公里,寬約1公里,其溝通所羅門海與珊瑚海。.
查看 珊瑚海和支那海峽
托加島
托加島是瓦努阿圖的島嶼,位於珊瑚海,由托爾巴省負責管轄,屬於托雷斯群島的一部分,面積18.8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240米,2009年人口276。 Category:瓦努阿圖島嶼.
查看 珊瑚海和托加島
托雷斯海峡
托雷斯海峡(英语:Torres Strait)是位於澳大利亚与新几内亚的美拉尼西亚岛之间的水体,海峡最窄处约阔150公里;南面是约克角半岛(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最北端),北面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西部省。.
查看 珊瑚海和托雷斯海峡
所罗门群岛
所罗门群岛(英语:Solomon Islands)是南太平洋的一個岛国,位於澳大利亚东北方,巴布亞紐幾內亞東方,是英联邦成员之一。首都霍尼亞拉所在地瓜達康納爾島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太平洋的转折点所在地。 所罗门群岛共有超過990個島,陸地總面積共有28,450平方公里,人口64万。所罗门群岛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低度开发国家)之一,其人類發展指數為0.610。.
查看 珊瑚海和所罗门群岛
所罗门海
所罗门海(英文:Solomon Sea),太平洋的属海,东北西三面分别由所罗门群岛、新不列颠岛、新几内亚岛所包围,南面朝向珊瑚海。海域北部为新不列颠海沟(深度:29,988 英尺 (=9,140 米)),中部偏南为伍德拉克海岭。日本驱逐舰时津风、朝潮即沉没在该海域西部。 Category:太平洋陸緣海 Category:所羅門群島 Category:巴布亞紐幾內亞.
查看 珊瑚海和所罗门海
1770 (昆士蘭州)
1770(Seventeen Seventy),是一個位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村莊,建於詹姆斯·庫克第二次登陸澳洲的地點。此村莊亦是世界上極少數以數字作名稱的地方。.
1901年5月18日日食
1901年5月18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01年5月18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法屬馬達加斯加、留尼汪、英屬模里西斯、荷屬東印度、英屬紐幾內亞的部分島嶼,日偏食則覆蓋了非洲東南部、亚洲東南部、澳大利亚及周邊部分地區。此次日全食是自1886年8月29日以來最長的一次,而1919年5月29日就會有更長的日全食發生。.
1933年8月21日日食
1933年8月21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33年8月2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意属利比亚、埃及、巴勒斯坦託管地、法屬敘利亞託管地、伊拉克、波斯、阿富汗、英屬印度、暹羅、荷屬東印度、北婆羅洲、澳大利亚,日偏食則覆蓋了歐亞大陸的大部分、澳大利亚及周邊部分地區。.
1983年6月11日日食
1983年6月11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83年6月11日(西半球的部分日偏食區域爲6月10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圣诞岛、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的部分島嶼,日偏食則覆蓋了亚洲東南部、澳大拉西亞及周邊部分地區。許多國家的觀測隊前往全食帶內觀測了日全食,但印尼政府卻以「日食期間的陽光導致失明」爲由,禁止本國人直接觀測日食,導致親眼看到此次日全食的印尼人寥寥無幾。.
1984年11月22日日食
1984年11月22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84年11月22日(東半球爲11月23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印尼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兩國的部分島嶼,日偏食則覆蓋了大洋洲的大部分及周邊部分地區。.
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气旋季
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气旋季是有纪录以来活跃程度最低的南太平洋气旋季之一,赤道以南、东经160°以东的南太平洋盆地内只形成3个热带气旋。气旋季于1990年11月1日正式开始,次年4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南太平洋形成的时间段。全季第一个热带扰动于1990年11月23日形成,最后一个则在1991年5月19日消散。整个南太平洋范围内没有任何人因热带扰动丧生,但气旋乔伊登陆澳大利亚期间夺走了6人的生命。气旋西纳对斐济和汤加造成价值至少1850万美元(1991年美元)的破坏,是全季唯一一场在南太平洋盆地造成破坏的热带气旋。由于气旋乔伊和西纳产生的影响,两个名称也因此退役,今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南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 气旋季期间,位于楠迪的斐济气象局热带气旋警报中心和惠灵顿的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热带气旋警报中心负责监控行经或在南太平洋形成的热带气旋,两机构也是南太平洋的区域专责气象中心位于楠迪的斐济气象局热带气旋警报中心会针对赤道到南纬25°、东经160°到西经120°之间的天气系统发布警报。位于惠灵顿的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热带气旋警报中心会对南纬25°到40°,东经160°到西经120°之间的天气系统发布警报。。澳大利亚气象局会对进入东经160°以西(澳大利亚海域)的热带气旋进行监控。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都会针对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发布警报,但两机构的警报不具备正式地位。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会针东经160°至国际日期变更线之间的热带气旋发布警报,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则会对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南、北美洲以西的热带气旋发布警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为热带气旋编号时都会在数字后面加上后缀字母“P”,数字从1开始,按整个南半球范围内热带气旋的形成时间先后排序。斐济气象局和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热带气旋警报中心都采用澳大利亚热带气旋强度分级,以10分钟持续风速衡量热带气旋强度,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则采用1分钟持续风速和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气旋季时间轴
1990-1991年南太平洋气旋季的活跃程度低于平均水平,东经160°以东、赤道以南的太平洋范围内一共只形成两个热带气旋平均每个南太平洋气旋季会形成9个热带气旋,其中半数会达到强烈热带气旋标准。。气旋季于1990年11月1日正式开始,次年4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南太平洋形成的时间段。全季第一个热带扰动于1990年11月23日形成,最后一个则在1991年5月19日消散位于楠迪的斐济气象局热带气旋警报中心会针对赤道到南纬25°、东经160°到西经120°之间的天气系统发布警报。位于惠灵顿的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热带气旋警报中心会对南纬25°到40°,东经160°到西经120°之间的天气系统发布警报。。整个南太平洋范围内没有任何人因热带扰动丧生,但气旋乔伊登陆澳大利亚期间夺走了6人的生命。气旋西纳对斐济和汤加造成价值至少1850万美元(1991年美元)的破坏,是全季唯一一场在南太平洋盆地造成破坏的热带气旋。由于气旋乔伊和西纳产生的影响,两个名称予以退役,今后永远都不会再在南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时采用。 位于楠迪的斐济气象局热带气旋警报中心和惠灵顿的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热带气旋警报中心负责监控行经或在南太平洋形成的热带气旋。澳大利亚气象局会对进入东经160°以西(澳大利亚海域)的热带气旋进行监控。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都会针对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发布警报,但两机构的警报不具备正式地位。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会针东经160°至国际日期变更线之间的热带气旋发布警报,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则会对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南和北美洲以西的热带气旋发布警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为热带气旋编号时都会在数字后面加上字母“P”为后缀,数字从1开始,按整个南半球范围内热带气旋的形成时间先后排序。斐济气象局和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热带气旋警报中心都采用澳大利亚热带气旋强度分级,以10分钟持续风速衡量热带气旋强度,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和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则采用1分钟持续风速和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 以下时间轴中记录了全年大西洋所有热带或亚热带气旋形成、增强、减弱、登陆、转变成温带气旋以及消散的具体信息。还包括实际操作中没有发布的信息,如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海军西部海洋学中心、斐济气象局驻楠迪热带气旋警报中心和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驻惠灵顿热带气旋警报中心在风暴过后进行的回顾。包括最大持续风速、位置、距离在内的所有数字都是经二舍三入换算成整数。由于不同机构间的信息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以下会针对这类情况列出所有信息。.
1998年8月22日日食
1998年8月22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1998年8月22日(西半球爲8月21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印尼、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日偏食則覆蓋了亚洲東南部和大洋洲大部。.
1999年2月16日日食
1999年2月16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协调世界时1999年2月16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南非爱德华王子群岛和澳大利亚,日偏食則覆蓋了非洲南部、马来群岛、大洋洲西部、南极洲及周邊部分地區。.
2007-2008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07-08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澳洲地區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90度和西經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U字母作結。.
2011-2012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11-12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於澳洲地區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90度和西經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U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2012年11月13日日食
2012年11月13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2012年11月13日日食(東半球爲11月14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澳大利亚本土及其海外領地珊瑚海群岛,日偏食則覆蓋了大洋洲的大部分區域和周邊部分地區。.
2013年5月10日日食
2013年5月10日日食是一次日環食,發生於2013年5月10日(西半球爲5月9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但距地球較遠,本影未能接觸地表,而使偽本影覆蓋的區域內看到月球的角直徑小於太陽,就形成日環食,同時在偽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形成日偏食。此次日環食經過了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日偏食則覆蓋了大洋洲的絕大部分區域和周邊部分地區。.
2014-2015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2014-15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泛指在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內的任何時間在澳洲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部份於澳洲地區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11月至4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南,東經90度-160度以內的澳洲地區水域。這範圍包括了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的西部地區、東帝汶和印度尼西亞的南部地區。在澳洲地區產生的熱帶氣旋是由澳洲、印尼和巴布亞新畿內亞命名,而美国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把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以S或P字母作結。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